chinese_project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chinese_project

作 者 簡 介
《論語》是先秦時代一部語錄體散文,內容是記錄孔
子的言行。整部作品是由孔子的門人及弟子記錄而成。《論
語》記載了孔子的思想和學說,如他的政治思想、哲學思想、
教育思想和倫理道德思想。而他的學說核心就是仁,亦即是
愛人之心。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代魯國人。孔子的
祖先是宋國的貴族,後遷居到魯國。孔子曾在魯國任小官,
略有成績,其後離開魯國,周遊列國,宣揚其主張。可惜都
不為各國採用,最後他返回魯國,著書教學。《論語》全書
二十篇,內容簡短,文字極少,但含義深遠,令人深省。某
些語句,如三人行必有我師、君子成人之美、人無遠慮必有
近憂等,現在為人所用。《論語》中純用白描及對話寫人,
但能表現人物的生動形象。而且書是採用語錄的形式記敘,
接近口語,容易明白。
題 解
《論仁》是從《論語》各個章中選輯而成,課文
中的題是編者所加的,故《論語》並無《論仁》這篇,
每則後面括號中則注明出處。「論」有談論、討論的意
思。「仁」即仁愛,是孔子思想學說的核心 ,是做人最
高的道德、人格修養標準。本課所選的七章,都是孔子
論仁的重要章節,談論到「仁」的含義及表現。 孔子認
為仁是一切道德的中心,仁包括恭、寬、信、敏、惠、
智、勇、忠、恕、悌等道德標準。所以在《論語》中仁
字經常出現,共有一百零九次之多。其實,簡單而言,
仁是包括盡己及推己及人兩方面。盡己是指要以自覺出
發,做到克己復禮,要節制私欲並對自己責任範圍內的
所有事情都要盡力做好。而推己及人是待人接物方面的
標準,亦即是恕的內容。孔子認為人要誠懇待人,要做
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地步。
主 旨
本篇主旨,概括了孔子有關「仁」的重要理論,闡
述「仁」的涵義,探究「仁」的總綱、細目,剖析了
「 仁 」 的 表 現 , 行 「 仁 」 的 方 法 , 以 及 「 仁 者 」和 「 不 仁
者」的分別。從個人心境、道德修養、待人接物、處事
態度等各方面說明「仁者」的應有表現。
課 文 及 語 譯
(第 一 則)
課文
子 曰 :「 不 仁 者 , 不 可 以 久 處 約 , 不 可 以 長 處 樂 。
仁 者 安 仁 , 知 者 利 仁 。」 (《 里 仁 》 第 四 )
語譯
孔子說:「不仁愛寬厚的人,不能長久處於窮困
的環境之中﹔亦不能長久處於安樂的環境之中。有仁德
的人安於實行仁德,聰明的人明白到實行仁德對他有利,
所以實行仁德。」(《里仁》第四)
課 文 及 語 譯
(第 二 則)
課文
子 曰 : 「 惟 仁 者 , 能 好 人 , 能 惡 人 。」 ( 《 里 仁 》
第四)
語譯
孔子說:「只有有仁德的人,才能夠以正確的態
度去喜愛人,才能夠以正確的態度去厭惡人。」(《里
仁》第四)
課 文 及 語 譯
(第 三 則)
課文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
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
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閒違仁,造次
必 於 是 , 顛 沛 必 於 是 。」 ( 《 里 仁 》 第 四 )
語譯
孔子說:「財富及地位,是人人都希望得到的,
但如果不是用正當的方法來得到它,君子是不會接受的。
貧困及卑賤,是人人所厭惡的,但如果不是用正當的方
法去擺脫它,君子是不會逃避的。君子離開了仁德,又
怎能稱得上為君子呢?君子不會在吃完一頓飯這麼短的
時間內違背仁德,即使倉忙急切的時侯也一定與仁德同
在,即使顛沛流離的時候也一定與仁德同在。」(《里
仁》第四)
課 文 及 語 譯
(第 四 則)
課文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子罕》第九)
語譯
孔子說:「聰明的人不會迷惑,有仁德的人不會
憂慮,勇敢的人不會畏懼。」(《子罕》第九)
課 文 及 語 譯
(第 五 則)
課文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
禮 , 天 下 歸 仁 焉 。 為 仁 由 己 , 而 由 人 乎 哉 ?」 顏 淵 曰 :
「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
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顏淵》第十二)
語譯
顏淵問怎樣才算是仁德。孔子說:「克制自己的
私 慾 , 使 言 行 回 復 到 禮 的 規 範 , 便 是 仁 德 。一 旦 能 克 制
自己的私慾,使言行回復到禮的規範,天下的人都會稱
許你是一個有仁德的人。要實行仁德,全靠自己,難道
要靠別人嗎?」顏淵說:「請問實行仁德的綱領要點。」
孔子說:「不合於禮的東西不看,不合於禮的話不聽,
不合於禮的話不說,不合於禮的事不做。」顏淵說:
「我顏回雖然不聰敏,但也請讓我照
這些話去做吧!」
(《顏淵》第十二)
課 文 及 語 譯
(第 六 則)
課文
樊遲問仁。子曰:「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
雖 之 夷 狄 , 不 可 棄 也 。」 ( 《 子 路 》 第 十 三 )
語譯
樊遲問怎樣才算是仁德。孔子說:「日常起居態
度要恭敬謹慎,辦事要嚴肅認真,待人要忠心誠懇﹔即
使去到文化落後的夷、狄地方,也不能廢棄仁德。」
(《子路》第十三)
課 文 及 語 譯
(第 七 則)
課文
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
仁。」(《
靈公》第十五)
語譯
孔子說:「堅守正義的人,不會為保全性命而損
害仁德,只會犧牲自己的性命來成全仁德。」(《
靈
公》第十五)
段 落 大 意
(第 一 則 至 第 四 則)
全文共有七段語錄,說明了孔子對仁的看法:
第一則:指出唯有仁者才能長久處於窮困和安樂,故可
以安仁。而智者則會利仁。
第 二 則: 指 出 唯 有 仁 者 才 可 真 正 去 愛 人 和 惡 人 。
第 三 則: 認 為 仁 者 不 會 以 不 正 當 的 方 法 去 獲 取 富 貴 , 亦
不會以不正當的方法捨棄貧賤。在任何情況下
,仁者都不會捨棄仁德。
第 四 則: 智 者 因 明 事 理 故 不 感 困 惑 , 仁 者 因 心 存 仁 德 故
無憂無懼,勇者每事也依據真理故無畏懼。
段 落 大 意
(第 五 則 至 第 七 則)
第五則:指出要克制自己的慾望,使言行皆合乎禮義,
要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
第 六 則: 日 常 起 居 時 要 有 端 正 莊 重 的 容 貌 , 做 事 要 嚴 肅
認真,待人誠懇,即使是去到文化落後的地方
亦必須堅守仁德。
第 七 則: 仁 者 不 會 因 保 存 生 命 而 背 棄 仁 德 , 只 會 犧 牲 生
命來成全仁德。
內 容 分 析 -
知、仁、勇 三 者 的 特 點
知者
看事理透徹,深知最佳判斷是非的標準是「仁 德」。
仁者
公正無私,行為光明磊落,樂天知命,沒有疑慮。
勇者
做事根據道義,理直氣壯,無所畏懼。
內 容 分 析 -
仁 者 的 修 養
克己復禮
仁者要克制自己的私慾,使自己的言行回復到禮
的規範,一切行事以禮為依歸,不合禮的東西不看、不
聽 、 不 說 、 不 做 。( 非 禮 勿 視 , 非 禮 勿 聽 , 非 禮 勿 言 , 非
禮勿動。)
堅守仁德
時間:不會有吃完一頓飯那麼短的時間違背仁德。
地點:去到文化落後的外族地方也不棄仁德。
環境:可以長久地處身窮困或安樂的環境。
不用不正當的手段得到富貴、 擺脫貧賤。
情勢:不貪生害仁,只會犧牲自己,成全仁德。
內 容 分 析 -
仁 者 實 踐 仁 德 的 表 現
待人
(a) 公 正 不 私 : 以 正 確 態 度 愛 人 及 厭 惡 人 。
(b) 待 人 忠 心 誠 懇 。
處事
(a) 安 貧 樂 道
(i) 能 長 久 處 於 窮 困 或 安 樂 中 , 安 於 行 仁 。
(ii) 不 用 不 正 當 的 方 法 求 取 富 貴 及 擺 脫 貧 賤 。
(b) 心 安 理 得 : 不 迷 惑 , 不 憂 愁 , 不 畏 懼 。
(c) 恭 敬 認 真 : 日 常 起 居 態 度 恭 敬 謹 慎 , 辦 事 嚴 肅 認 真 。
(d) 殺 身 成 仁 : 為 求 保 仁 , 不 惜 犧 牲 自 己 。
內 容 分 析 -
仁 者 與 不 仁 者 的 分 別
仁者
(a) 樂 天 知 命 , 安 貧 樂 道 。
(b) 公 正 無 私 , 好 惡 分 明 。
(c) 心 安 理 得 , 不 惑 , 不 憂 , 不 懼 。
(d) 克 制 私 慾 , 使 言 行 回 復 到 禮 的 規 範 。
(e) 必 要 時 犧 牲 性 命 以 成 全 仁 德 。
不仁者
(a) 不 安 貧 富 。
(b) 好 惡 不 辨 , 是 非 顛 倒 。
(c) 心 緒 不 安 , 常 感 迷 惑 、 憂 愁 、 畏 懼 。
(d) 放 縱 自 己 , 行 事 違 反 禮 義 。
(e) 為 求 保 全 性 命 , 往 往 做 出 損 害 仁 德 的 事 。
修 辭 技 巧
排比
「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
對偶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借代
「雖之夷狄,不可棄也。」(以「夷狄」借代文化落後的
地方)
組 員
林 麗 玲 5C (06)
[email protected]
梁 智 敏 5C (07)
[email protected]
呂 榮 榮 5C (08)
[email protected]
文 俊 賢 5C (29)
[email protected]
http://www.calvinman.com/homepage/
工 作 分 配
PowerPoint 製 作
文俊賢
資料搜集
林麗玲
梁智敏
呂榮榮
梁智敏
文俊賢
打字
林麗玲
封面設計
文俊賢
文俊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