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三章药物代谢动力学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3第三章药物代谢动力学

第三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第一节 药物在体内过程
药物的跨膜转运方式
#
1.被动转运
•概念
•特点
药物依赖于膜两侧的浓度差,
不需要载体,不消耗能量,无
从高浓度的一侧向低浓度的一
饱和现象和竞争性抑制。
侧扩散转运的过程。
简单扩散(脂溶扩散):大多数药物转
•方式
运的主要方式。
是逆浓度差或电化学差转运,需
易化扩散:是顺浓度差或电化学差、不耗
2.主动转运
要载体并耗能,载体对药物有特
能、需载体的特殊的被动转运方式,具有
异选择性,存在载体饱和和竞争
竞争抑制现象。
抑制现象。
#
被动转运
简单扩散
跨膜扩散
滤过
水溶性扩散
主动转运
载体
3.影响简单扩散速度的因素
膜两侧的药物浓度差。
药物的理化性质:分子量小、脂溶性大、极性小
即:酸酸、碱碱易转运吸收,
酸碱、碱酸难转运吸收。
临床意义:
• 弱酸性药物中毒时,碱化体液和尿液是急救措施
之一。
• 哺乳期妇女服用弱碱性药物(如吗啡)易从血液
进入偏酸性的乳汁中,故不宜服用,以免引起乳
儿中毒。
#
#
• 药物进入机体到药物从机体消除的全过
程,包括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及排泄。
• 吸收、分布、排泄统称转运;生物转化
及排泄统称消除。
#
一、药物的吸收
概念:
是指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吸收的
速度和程度影响药物作用快慢和作用强弱。
#
(一)给药途径
不同给药途径吸收速度的排序是:(静注)
吸入 肌内注射 皮注 舌下及直肠 口服 粘膜
 皮肤
#
1、消化道给药
(1)口服给药:简单、经济、安全。
胃:吸收的药量很少。
小肠:大多数药物主要吸收的部位。
(2)舌下或直肠给药:可避免首关消除,脂溶性药物
以简单扩散方式被吸收。
#
(3)注射给药
静注及静滴:未经吸收过程。
皮下和肌肉组织吸收:药物脂溶性高、局部血
流量大、水溶液易吸收。
#
(4)呼吸道给药:肺泡表面积大,血流丰富,毛细血
管壁薄吸收快,适用于挥发性药物和气体药物。
(5)经皮给药:完整皮肤吸收能力较差
#
首关消除
肠壁
粪
代谢
门静脉
代谢
血液循环
(二)其它影响因素:
1、药物的理化性质
2、药物剂型
3、吸收环境
#
二、药物的分布
概念:药物从血循环向组织器官转运的过程。
决定药物在体内分布的因素:
#
(一)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率
结合率高,结合型药物增多,游离型药物减少,
显效慢,作用维持时间长。
#
#
(二)体液pH值
•如果改变血液pH值,则能改变药物的分布方向
(三)药物与组织的亲和力
(四)器官血流量:与药物分布的快慢有关。
#
(五)特殊屏障
1、血脑屏障:血液与脑细胞、血液与脑脊液、脑脊
液与脑细胞之间的屏障。
2、胎盘屏障:
某些药物可通过此屏障引起胎儿不良反应。
3、血眼屏障:局部滴眼或眼周边给药(可提高眼内
药物浓度,减少全身不良反应。
#
三、药物代谢
概念:指药物在体内发生的化学结构变化,又称药
物代谢。
转化的结局:
灭活:由活性药物转化为无活性药物。
激活:由无活性药物转化为活性药物。
意义:决定血药浓度高低,药效强弱,作用维持时
间长短。
#
(一)代谢方式:
1、第一相反应:包括氧化、还原、水解,产物的多
数是灭活的代谢物,但也有少数药物变为活性或
毒性代谢物。
2、第二相反应:结合反应,结合的产物一般是极性
高,水溶性大、药物活性减弱或消失。
#
代谢方式
I期
II期
无活性
结合
药物
活性或
药物
排
泄
结合
结合
药物
亲脂
亲水
(二)药物代谢酶
1、非微粒体酶系:
是针对特定的化学结构基团进行代谢的特异性酶。
2、微粒体酶系(药酶)
概念:
指存在于肝细胞滑面内质网上的细胞色素P-450酶
系,是肝内促进药物代谢的主要酶系统。
#
(三)酶的诱导和抑制
1、酶诱导剂
2、酶抑制剂
•概念:凡能加强药酶活性或增加
药酶生成,加速自身或其它药物
的代谢,使药物效应减弱的药物
•药物:苯巴比妥、苯妥英钠,利
福平,如苯巴比妥长期应用后产
生耐受性。
•概念:凡能抑制酶的活性或减少
药酶生成,降低其它药物的代谢,
使药物效应增强的药物。
•药物:如异烟肼、西咪替丁、氯
霉素。
#
四、药物的排泄
排泄途径
(一)肾排泄
(1)特点
(2)影响因素
•尿 药 浓 度 高 : 即 有 利 于 治 疗 泌 尿 系
统疾病,也可损害肾脏
•尿药重吸收:重吸收速度取决于药物
及其代谢物的解离度、脂溶性及尿液的
• 肾功能:肾功能不全时,肾排泄减慢,
PH值。
易蓄积中毒
•竞争抑制现象:经同一载体转运的两
• 尿液的PH值
个药物同时应用时存在竞争抑制现象.
#
(二)胆汁排泄:
有些药物及其代谢物可经胆汁主动排泄到小
肠中再吸收入血形成肝肠循环。(t1/2长,延效)
(三)肠道排泄:
某些药物可随胆汁排泄到肠道或由肠粘膜分
泌到肠道。
(四)肺排泄:挥发性药物排泄的主要方式。
#
(五)其他途径排泄
胆汁排泄
和
肝肠循环
Liver
Bile duct
Gut
Portal vein
Feces
excretion
第二节 药物的速率过程
#
一、血药浓度变化的时间过程
(一)药物浓度时间曲线
时量(效)曲线:
血浆药物浓度随时间的变化过程称时量关系。
横坐标—时间
纵坐标—浓度或对数浓度
#
高峰
起
效
吸收分布过程
潜
伏
期
持续期
中毒浓度
安
全
范
围
代谢排泄过程
残留期
典型时量曲线图
(二)时量曲线的意义
1、时量曲线的形态
#
2、时量曲线的时间段
三期:
潜伏期、持续期、残留期(见上页)。
3、曲线下面积(AUC)
坐标轴与时量曲线围成的面积, AUC反映进入
血液循环药物的相对量,与吸收进入血液循环
的药物累积量成正比。
#
给药途径与药时曲线的关系
二、药动学的基本参数及意义
1.
2.
3.
4.
5.
6.
房室模型
速率方程
血浆半衰期
生物利用度
表观分布溶积
清除率
#
(一)生物利用度
1、概念:药物制剂实际被吸收入血液循环的相对
份量及速度。
A(进入体循环药物量)
F(生物利用度)= --------------------×100%
D(服药剂量)
口服制剂AUC
静注制剂AUC
#
#
三个药厂生产的地高辛
#
(二)表观分布容积(Vd)
1、概念
2、意义
•指药物在体内分布达到平衡时,
按血药浓度(C)推算体内药物总
⑴仅反映药物在组织中分布的
量(A)在理论上应占有的体液容
范围、结合程度的高低。⑵可
积。
推测药物的分布范围。
•计算公式:Vd(L)=A(mg)/C(mg/L)
Vd值小,表示药物在血浆中浓度高,
⑶可推算体内药物总量、血药
排泄快;Vd值大,表示药物在组织
浓度、达到某血药浓度所需药
中分布多,排泄慢。
物剂量,以及药物排泄速度。
#
(三)房室模型
概念:
是根据药物在体内的转运速率以数学方法划分的
药动学概念的房室,是反映药物分布状况的假设
空间。
#
房室模型
• 一室模型
• 二室模型
假定身体由两个房室组成,
即中央室(血流丰富的器官
如心、肝、肾、脑、肺)和
周边室(血流量少的器官如
骨髓、脂肪)。给药后药物
立即分布到中央室,然后
才缓慢分布到周边室。
药物在体内转运
速率高,在全身体液
和各组织器官中分布
可迅速达到动态平衡,
此时的整个机体可视
为单一房室,此房室
的容积就是药物在体
内的表观分布容积
#
#
(四)消除动力学
1、恒量吸收或消除(零级动力学消除):
单位时间内体内药量以恒量消除。
公式:dc/dt =-KC0 = -K
#
2、恒比转运或消除(一级动力学)
概念:
每单位时间内消除恒定比例的药量,由于血药浓
度较低,未超出机体消除能力的极限。
公式:
dc/dt= -KC1 = -KC (C为血药浓度)
#
零级
零级
浓
度
一级
时间
对
数
浓
度
一级
时间
#
(五)半衰期(t1/2)
1、概念:
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
t1/2=0.693/K是恒定值,但受肝肾功能的影响。
当肝肾功能不全时,半衰期延长。
#
2、意义:
(1)药物分类的依据:分为短效药、中效药、长效药。
(2)反映药物消除的速度和体内消除药物的能力,用
于计算血药浓度、作用维持时间,给药间隔时间
和给药量。
(3)预测达到稳态血药浓度的时间.
(4)首次剂量加倍(负荷剂量)时,血药浓度在1个t1/2
迅速达到稳态血药浓度(Css)。
#
#
(六)清除率
1、概念 :单位时间内多少容积血浆中的药
物被消除。
2、公式:CL=kVd (L/min或 h)
3、意义:主要反映肝、肾的功能,肝、肾功
能不良时, CL值会下降。
#
(七)稳态血药浓度(Css、坪浓度)
概念:
连续恒速或分次恒量给药时,当给药速度大于
消除速度时,血药浓度逐渐上升直至达到一个
相对稳定的水平,称稳态血药浓度Css。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