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线性动态电路分析A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第8章线性动态电路分析A

第8章 线性动态电路的分析
8.1
换路定理
8.2
电路初始值与稳态值的计算
8.3
动态电路的方程
8.4
直流一阶电路的响应及三要素法
8.5 正弦交流一阶电路的响应及三要素法
8.6 一阶电路全响应的两种分解
8.7 RC微分电路与RC积分电路
8.8 RLC串联电路的零输入响应
8.1 换路定理
8.1.1 电路过渡过程与稳定状态
含有动态元件电容C和电感L的电路称为动态电路。动态电路的
伏安关系是用微分或积分方程表示的。通常用微分形式。
一阶电路:用一阶微分方程来描述的电路。一阶电路中只含有
一个 动态元件。本章着重于无源和直流一阶电路。
过渡过程:电路从一个稳定状态过渡到另一个稳定状态,电
压、电流等物理量经历一个随时间变化的过程。
产生过渡过程的条件:电路结构或参数的突然改变。
产生过渡过程的原因:能量不能跃变,电感及电容能量的存
储和释放需要时间,从而引起过渡过程。
8.1.2 换路定理
换路:电路工作条件发生变化,如电源的接通
或切断,电路连接方法或参数值的突然变化等
称为换路。
换路定理:电容上的电压uC及电感中的电流iL
在换路前后瞬间的值是相等的,即:
u C (0  )  u C (0  )
iL ( 0  )  i L ( 0  )
必须注意:只有uC 、 iL受换路定理的约束而保持
不变,电路中其他电压、电流都可能发生跃变。
例8-1:图示电路原处于稳态,t=0时开关S闭合,US=1V,
R1=0.5ΩR2=0.5Ω,求初始值uC(0+) 、i1(0+) 、i2(0+)、 iC(0+)
解:由于在直流稳态电路中,电容C相当于开路,因此t=0-时
电容两端电压分别为:
uC (0- ) = US = 1V
在开关S闭合后瞬间,根据换路定理有:
uC (0+ ) = uC (0- ) = 1V
由此可画出开关S闭合后瞬间即时的等
效电路,如图所示。由图得:
US - uC (0+ ) 1- 1
i1 (0+ ) =
=
= 0A
R1
0.5
uC (0+ )
1
i2 (0+ ) =
=
= 2A
R2
0.5
iC (0 )  i1 (0 )  i2 (0 )  0  2  2A
i1 (0+)
+
US
-
R1
+
uC(0+)
-
iC(0+)
R2
i2 (0+)
例8-2:图示电路原处于稳态,t=0时开关S闭合,求初始值
uC(0+)、iC(0+)和u(0+)。
解:由于在直流稳态电路中,电感L相当于短路、电容C相当
于开路,因此t=0-时电感支路电流和电容两端电压分别为:
US
10
iL (0  ) 

 1A
R1  R3 6  4
uC (0 )  i1 (0 ) R3  iL (0 ) R3  1 4  4V
在开关S闭合后瞬间,根据换路定理有:
L
6Ω
iL (0 )  iL (0 )  1A
uC (0 )  uC (0 )  4V
R1
Us
+
+
10V R2 +
-
u
2Ω
-
iL
uL - i
1
R3
4Ω
C
iC
+
uC
-
由此可画出开关S闭合后瞬间即时的等效电路,如图所示。
由图得:
uC (0 ) 4
i1 (0 ) 
  1A
R3
4
iC (0 )  iL (0 )  i1 (0 )  1  1  0 A
u(0+)可用节点电压法由t=0+时的电路求出,为:
US
 iL (0  ) 10  1
R
u (0  )  1
 6
1
1
1 1


R1 R2
6 2
20  12

 1V
26
uL (0 )  1V  4V  3V
6Ω
R1
Us
iL(0+)
+ uL(0+)- i (0 ) i (0 )
1 + C +
+
+
R3
R2 +
10V
uC(0+)
u(0+) 4Ω
2Ω
-
-
-
8.2 电路的初始值与稳态值的计算
8.2.1 电路初始值的计算
换路后过度过程开始前的 瞬间即为t=0+时,电路中
各元件的电压、电流值称为初始值。
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根据已知条件,先求出换路前即t=0-时的各电
容电压uC(o-)及各电感电流il(o-)。
第二步,由换路定律求出换路后即 t =0+时的各电容电
压uC(o+)和各电感电流iL(0+)
第三步,用US=uC(o+)的电压源替代各相应的电容电压
,Is=il(o+)的电流源替换各相应的电感元件,得到t=o+
时刻的等效电路。
第四步,根据t=o+时刻的等效电路,运用直流电路的分
析方法,即可求出其它电流、电压的初始值。
例 8-3
电路如图8-2-1所示,已知开关闭合前,电容和
电感均无储能。电压源us=12V,电阻R1=6Ω,R2=15Ω。
求开关S闭合后各电压、电流的初始值
图8-2-2 t=0+时的等效电路
解
先求出开关闭合前的电容电压及电感电流。假定初
始时刻为t=0,则根据已知条件可得t=0时
UC(0_)=0
iL(0_)=0
电容电流,电感电压,以及电阻R1和R2上的电压 电流均
为0。根据换路定律可知
UC(0+)=UC(0_ )=0
iL(0+)=iL(0_ )=0
因此,在t=0+时刻这一瞬间,电容相当于短路,电
感相当于开路,作出等效电路如图8-2-2所示。
运用直流电路的分析方法,即可求出各电压、电流
的初始值为
iL (0  )  iL (0  )  0
U S 12
iC (0  )  i1 (0  ) 
 A  2A
R1
6
uC (0  )  uC (0  )  0
u R1 (0  )  U S  12V
u R 2 (0  )  0
u L (0  )  u R1 (0  )  12V
可见,开关闭合后,电容电流、电感电压、电阻R1电
流和电压发生了跃变,其它电流和电压没有发生跃变
。
8.2.2 电路稳态值的计算
直流电阻电路的分析方法就是一种电路稳态的计算方
法。交流电路也有稳定状态。正弦交流电路的稳态分
析一般就是我们平常的相量分析法。
动态电路总是从原来的稳定状态经过过渡过程后达到新
的稳定状态。我们这里主要讨论含有电容、电感的动态电
路在直流电源激励下的稳态分析。其分析主要基于下面两
个稳态条们件
第—,电容的充放电过程结束,电容上的电压稳定,即
流过电容电流为零,电容相当于开路;
第二,电感的充磁过程结束,流过电感的电流稳定,即
电感上的电压为零,电感相当于短路。
结合上面两个稳定条件,利川直流电路的分析方法,我
们就可以进行这一类电路的稳态值计算。
例8-4 如图所示,已知电压源US=36V,电阻R1=3Ω,
R2=9Ω,R3=18Ω,求开关S闭合前和闭合后电路电容电压
uC(t)、电感电流iL(t),电阻R1电流
i1(t),以及电阻R2电流i2(t)
的稳态值.
(a)t=0-时
(b)t=∞时
解 开关闭合S前的等效电路如图8-2-4(a)所示,各稳态值
分别为
US
36
i1 (0  )  i2 (0  ) 

A  3A
R1  R2 3  9
R2U S
9
uC ( 0  ) 

 36V  27V
R1  R2 3  9
iL (0  )  0
开关S闭合后的等效电路如图8-2-4(b)所示,电阻和并联后
的电阻为
R2 R3
9 18
R23  R2 // R3 

  6
R2  R3 9  18
R  R1  R23  3  6  9
各稳态值分别为:
U S 36
i1 () 

A  4A
R
9
i2 () 
R23
6
uC ( ) 
U S   36V  24V
R
9
uC () 24

A  2.67 A
R2
9
iL ( ) 
uC () 24

A  1.33A
R3
18
8.3 动态电路的电路方程
(a) RC一阶电路 (b) RL一阶电路
Cc
(c) RC二阶电路
图(a)电路中,以电容电压uC(t)为研究对象,其电路方程为
C上的电量为QC  CuC
dQC
duC
电流强度iC 
C
dt
dt
duc
故 RC
 uc  u s (t )  一阶常系数线性微分方程
dt
所对应的电路称为线性、 非时变一阶电路
同理, 图(b)中以电感电流iL (t )为
研究对象, 其电路方程为:
u s (t )
L diL
 iL 
 一阶常系数线性
R dt
R
微分方程, 所对应的电路称为线性、 非时变一阶电路
图(c)电路中,以电容电压uc 2 (t )
为研究对象, 其电路方程为:
(二阶常系数线性微分方程)
d 2uc 2
duc 2
R1C1 R2C2
 ( R2C2  R1C1  R1C2 )
 uc 2  u s (t )
2
dt
dt
 所对应的电路为线性、 二阶非时变电路
8.4 直流一阶电路的响应及三要素法
根据电路的工作状态,全响应可分解为稳态分量和暂态分量,
即:
全响应=稳态分量+暂态分量
根据激励与响应的因果关系,全响应可分解为零输入响应和零
状态响应,即:
全响应=零输入响应+零状态响应
零输入响应是输入为零时,由初始状态产生的响应,仅与初始
状态有关,而与激励无关。零状态响应是初始状态为零时,由
激励产生的响应,仅与激励有关,而与初始状态无关。
经典法求解一阶电路的步骤:
(1)利用基尔霍夫定律和元件的伏安关系,根据换路后
的电路列出微分方程;
(2)求微分方程的特解,即稳态分量;
(3)求微分方程的补函数,即暂态分量;
(4)将稳态分量与暂态分量相加,即得微分方程的全解
(5)按照换路定理求出暂态过程的初始值,从而定出积
分常数。
8.4.1 电路初始值的计算
1.RC电路分析
图示电路,t=0时开关S闭合。根据KVL,得回路电压方程为:
u R  uC  U S
du C
而:i C  C
dt
du C
u R  RiC  RC
dt
从而得微分方程:
duC
RC
 uC  U s
dt
S
+
US
-
iC
R
+
uR
-
C
+
uC
-
解微分方程,得:
uC  U S  (U 0  U S )e

t

 U S  (U 0  U S )e

t
RC
其中uC'=US为t→∞时uC的值,称为稳态分量。
uC  (U 0  US )e

t

 (U 0  US )e

t
RC
只存在于暂态过程中, t→∞时uC''→0,称为暂态分量。
τ=RC称为时间常数,决定过渡过程的快慢。
uC
波
形
图:
US
uC
U0 <US
U0
US
U0
0
U0 >US
t
0
t
求对于一阶RC电路和一阶RL电路,其电路方程可归结为
 dy
直流一阶电路 
 y  x(t )
 dt
的微分方程为: 
 y ( 0  )  y0
其中,y(t)为电路的电压或电流响应, x(t)为电路的激励
(输入信号)或与激励相关的函数;τ称为电路的时间常
数。y0为初始条件
对于RC电路, 时间常数为:   RC
L
对于 RL 电路 , 时间常数为 :  
R
可以看出,时间常数τ与时间t的量纲一样,故其单位为
秒(S)
在动态电路中,外加激励电源为零,而动态元件有初始储
能时,则电路的响应由初始储能产生,所激发的响应称为
零输入响应。
dyzi

 y zi  0
dt
y zi (0 )  y0
而外加激励电源不为零,而动态元件无初始储能时,则电
路的响应由外加激励产生,所激发的响应称为零状态响应
即零状态响应是电路在无初始储能情况下,由外加
激励产生的响应。
例如,设微分方程(8-5)的一阶电路的零状态响应
为yzs(t),则它应该满足
一阶电路在外加激励电源为常数即电路的电源为直流电
源时所对应的零状态响应和全响应,相应地称为直流一
阶电路的零状态响应和全响应。
我们重点研究直流一阶电路的响应。
 dy
直流一阶电路 
yx
 dt
的微分方程为: 
 y (0  )  y0
在直流一阶电路中的响应是电路的全响应,根据一
阶线性微分方程解的结构,微分方程的通解可以表示为

y (t )  A  Be
t

令t  和t  0, 可以得到:
A  y ( )
B  y (0  )  y ( )
于是, 直流一阶电路的全响应的一般表达式为:
y (t )  y ()  [ y (0)  y ()]e

t

图8-4-1 直流一阶电路全响应波形
其中,y(0+)和y(∞)分别是换路后的初始值和稳态值,
τ称为电路的时间常数。
如图8-4-1所示,一阶电路的全响应是一个随时间按指
数函数规律由y(0+)逐渐变化到y(∞)的曲线,其变化的快慢
电路的时间常数τ 。
一阶电路的时间常数τ是电路本身的固有特性,它反映
了过渡过程持续时间的长短,通过研究指数函数的规律就可
以说明这点。
对于直流一阶电路,只要知道了电路的时间常数τ、换
路后的初始值y(0+)和稳态值y(∞),就可以确定其响应
。因此,称时间常数τ、换路后的初始值y(0+)和稳态值
y(∞)为直流一阶电路的三要素。利用三要素公式求解直
流一阶电路的响应的方法,称为三要素法。
三要素法的关键是确定三要素,其求解方法如下:
(1)利用换路前的动态元件的初始值,换路定律和t=0+的
等效电路求得换路后的初始值。
(2)由换路后t=∞的等效电路求出换路后的稳态值。
(3)时间常数只与换路后电路的结构和参数有关,RC电路
τ=RC,RL电路τ=L/R,其中电阻R是换路后,在动态元
件外的戴维南等效电路的内阻
对于直流一阶电路,无论是求解零输入响应、零状态响
应,还是求解全响应,无论是求解RC电路,还是求解RL电路
,都可以利用三要素法求解其响应,而不必解微分方程。
由于三要素法避免了微分方程的求解,所以在工程上实
用,因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若激励信号为x(t)=0,则Y(∞)=0,但Y(0+)≠0,响应的一般
表达式可简化为:
而对于直流一阶电路的零状态y(0+)=0响应中的没有
发生跃变的量(如电容电压和电感电流等),由于其零
初始值为零,其一般形式可简化为:
y(t )  y()(1  e

t

)
例8-3 电路如图8-4-2(a)所示,已知电压源us1=12V,
us2=24V,电阻R1=3KΩ,R2= 6KΩ,C=2μF,开关S在t=0+
时变换位置,此前电路已达到稳定状态,求开关变换位
置后的电容电压uc(t)和ic(t)电流。
(a)电路
(c) t=∞时的等效电路
解 从电容两端看进去的总等效电阻为
RR
3 6
R 1 2 
k  2k
R1  R2 3  6
电路的时间常数为
  RC  2  103  2  106 s  4ms
由电容电压不能跃变,故电容电压uc(t)的初始值为
R2
6
u c (0  )  uc (0  ) 
U s2 
 12  8V
R1  R2
3 6
根据图8-4-2(b)的等效电路,电容电流
ic (0  ) 
U s 2  u c (0  ) u c (0  )
24  8 8

(
 )m A  4m A
R1
R2
3
6
根据图8-4-2(c)的等效电路uc(t)电
容电压的稳态值为
U s2
24
uc () 
R2 
 6  16V
R1  R2
3 6
电容电流 uc(t)的稳态值为
(c) t=∞时的等效电路
ic ()  0
电容上的电压为: u c (t )  u c ()  [u c (0  )  u c ()]e
 16  8e


t

t

 16  8e  250 tV
dQc d [Cu C (t )]
d [u C (t )]
电容上的电流: ic (t ) 

C
dt
dt
dt
 2  106  [8  (250)e 250 t ]  4  103 e 250 t A  4e 250 t m A
8.5 正弦交流一阶电路的响应及三要素法
,x(t )  Xmsin(t   x )
在正弦交流一阶电路中
为一正弦量,故微分方程(8-5)的通解可以表示为

y(t )  A sin(t   y )  Be
t

t 0
其中,第一个分量 A sin(t   y )
为稳态响应(强迫分量)、因为它不随时间的推移而衰减
稳态响应可以由正弦交流电路的相量分析法求得其对应的
电压或电流响应复相量

Y  A Y
以利用y(0+)求出第二个分量 Be
-
t
τ
为暂态响应(自由为零。暂态响应分量),因为它随时间
的推移而衰减量可
B  y(0 )  Asin  y
由此,正弦交流一阶电路的三要素公式为
y(t )  A sin(t   y )  [ y(0 )  A sin  y ]e

t

正弦交流一阶电路的三要素分别是时间常数τ、
换路后的初始值y(0+)和稳态复相量Y
t 0
例8-6 电路如图8-5-1所示,已知直流电源us=12V,交流电
源us(t)=24sin(314t+30°)V,电阻R1=3KΩ,R2=6KΩ,
C=2μF,开关S在t=0时变换位置,此前电路已达到稳定状态
,求开关变换位置后的电容电压UC(t)和电流iC(t)
解 从电容两端看进去的总等效
电阻为
R1 R2
3 6
R

k  2k
R1  R2 3  6
时间常数为:   RC  2k  2  4ms
图8-5-1
根据图8-5-2(a)等效电路,故电容电压uC(t)
的初始值为
。
u c (0  )  u c (0  ) 
R2
6
Us 
12V  8V
R1  R2
3 6
(a) t=0-时的等效电路
根据图8-5-2(b)等效电路,电容电流ic(t)的初始值为
设电容电压和电流的稳态相量分别
为ucm和icm
(b) t=0+时的等效电路
已知交流电源相量usm=24V
根据图8-5-2(c)正弦等效电路,利用
相量分析法,可以得方程

U sm

U cm



U cm
 U cm  ( I cm  I R 2 ) R1  U cm  (
 jC U cm ) R1
R2






(c) t=∞时的
正弦等效电路
U sm
U sm
U sm
2430






10

(

23
)V


1  0.5  1.884 j 1.5  1.884 j 2.453 2.453
故 : uc (t )  10sin(t  23 )
 [8  10sin(23 )]e

t

 10sin(t  23 )  11.7e 250 t
图8-5-1
d [uc (t )]
d [10sin(t  23 )  11.7e 250 t ]
ic (t )  C
 2 
dt
dt
 2   [10 sin(t  67 )  11.7  (250)e  250 t ]
 [6180sin(t  67 )  5850e  250 t ] A
 6.18sin(t  67 )  5.85e  250 t m A
故 : uc (0 )  10sin(23 )  11.7V  8V
ic (0 )  6.18sin 67  5.85m A  0 A
uc ()  10sin(t  23 ) V
ic ()  6.18sin(t  67 )m A
8.6 一阶电路全响应的两种分解
根据电路的工作状态,全响应可分解为稳态分量和暂态分量,
即:
全响应=稳态分量+暂态分量
根据激励与响应的因果关系,全响应可分解为零输入响应和零
状态响应,即:
全响应=零输入响应+零状态响应
零输入响应是输入为零时,由初始状态产生的响应,仅与初
始状态有关,而与激励无关。零状态响应是初始状态为零时,
由激励产生的响应,仅与激励有关,而与初始状态无关。
例8-7 电路如图所示,已知电压
源us1=12v,us2=24v,电阻R1=3KΩ ,
R2=6KΩ,C=2μF,电容无初始储能,
图8-6-1 例8-7电路
开关在t=0时接通,求开关接通后电
阻R1的电压u1(t)的零输入响应u1Zi、零状态响应u1zs和全响
应u1ai ,并验证是否满足式(8-15)。
解 电路的总等效电阻为
R1R2
3 6
R  R1 // R2 

k  2k
R1  R2 3  6
电路的时间常数为
由于电容电压不能跃变,故电容电压uC(t)的初始值为
R2
6
uC (0  )  uC (0  ) 
U S1 
 12V  8V
R1  R2
3 6
(1)求零输入响应
u1zi (0  )  u C (0  )  8V
u 1zi ()  0
(3)求全响应
u1al (0  )  U S2  u C (0  )  24  8V  16V
u1al ()
R1
3

U S2 
 24V  8V
R1  R2
3 6
(3)求全响应
u1al (0  )  U S2  uC (0  )  24  8V  16V
u1al ()
R1
3

U S2 
 24V  8V
R1  R2
3 6
全响应为
(4)验证是否满足式(8—15)
u1zi (t )  u1zs (t )  8e 250t  8  16e 250t V  8  8e 250t V  u1al (t )
u1zi (t )  u1zi ()  [u1zi (0  )  u1zi ()]e
 0  (8  0)e


t

t
4103
 8e 250t V
(2)求零状态响应
u1zs (0  )  U S2  24V
u1zs ()
R1
3

U S2 
 24V  8V
R1  R2
3 6
u1zs (t )  u1zs ()  [u1zs (0  )  u1zs ()]e
 8  (24  8)e


t

t
4103 V
 8  16e 250t V
将一阶RC电路中电容电压uC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改写为:
uC  U 0 e

t
RC
 US (1  e
零输入响应

t
RC )
零状态响应
将一阶RL电路中电感电流iL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改写为:
R
R
 t U
 t
S
L
iL  I 0e  (1  e L )
R
零输入响应
零状态响应
(3)求时间常数τ。将电感支路断开,恒压源短路,得:
R  R2  3
时间常数为:
L 1
  s
R 3
(4)求iL和u2。利用三要素公式,得:
iL  2  1  2e3t  2  e3t A
u2  6  3  6e3t  6  3e3t V
例:图示电路有两个开关S1和S2,t<0时S1闭合,S2打开,电
路处于稳态。t=0时S1打开,S2闭合。已知IS=1.5A,US=10V
,R1=4Ω,R2=4Ω,R3=6Ω,C=1F。 求换路后的电容电压uC
,并计算出其稳态分量、暂态分量、零输入响应、零状态响
S1
S2
应。
IS
R1
C
+
uC
-
R3
R2
+
US
-
解:(1)全响应=稳态分量+暂态分量
R2
4
US =
´ 10 = 4V
稳态分量 uC¢ = uC (¥ ) =
R2 + R3
4+ 6
初始值
R1R2
4´ 4
uC (0+ ) = uC (0- ) = IS
= 1.5´
= 3V
R1 + R2
4+ 4
R2 R3
4´ 6
C=
´ 1 = 2.4s
时间常数 t = RC =
R2 + R3
4+ 6
暂态分量
-
t
t
-
uC¢¢= éëuC (0+ ) - uC (¥ )ù
ûe = (3 - 4)e
全响应
uC = uC¢+ uC¢¢= 4 - e- 0.4125t V
t
2.4
= - e- 0.4125t V
(2)全响应=零输入响应+零状态响应
零输入响应
-
uC¢ = uC (0+ )e
t
t
-
= 3e
æ - tö
零状态响应 u ¢¢= u (¥ ) çç1- e t ÷
÷
=
C
C
÷
çè
÷
ø
全响应
t
2.4
= 3e- 0.4125t V
æ - t ö
- 0.4125t
÷
4 ççç1- e 2.4 ÷
=
4
1
e
V
(
)
÷
÷
çè
ø
uC = uC¢ + uC¢¢= 3e- 0.4125t + 4 (1- e- 0.4125t ) = 4 - e- 0.4125t V
8.7 RC 微分电路与RC积分电路
8.7.1 RC 微分电路
ui
U
tw
C
0
-
t2
t3
t
uo
+
ui
t1
R
+
uo
U
-
0
t
电路方程
duC
dui
uo  ui  RC
 RC
dt
dt
(1)电路的功能
RC微分电路可将方波信号变为尖脉冲信号。尖脉冲的幅
度因为电容电压不能跃变.而等于方波信号的跃变幅度,
即
U E
尖脉冲的宽度取其下降到幅值的10%所的时间,即
e
t
 kd
RC
 0.1
尖脉冲的宽度则为
t kd  RC ln10  2.3RC
(2)电路的构成条件
条件之一,利用输出信号取自电阻的电压。
条件之二,利用RC电路构成微分电路
电路的时间常数相对于输入信号的变化时间间隔要小得
多。实际中,只要取tk>10RC就可以构成微分电路。
8.7.2 RC积分电路
ui
U
R
tw
+
ui
+
C
uo
0
t1
t2
t3
t
uo
U
-
-
0
t
电路方程
t
du0
1
ui  u0  RC
或u0 
(ui  u0 )dt

dt
RC 
由于RC取得很大,电容的过渡过程很长,电容电压变化
缓慢故可近似认为
ui-u0≈ui
从而得到
1
1
uo  uC   idt 
ui dt

C
RC
(1)电路的功能
积分电路可将方波信号变为锯齿波信号锯齿波的幅
度可以通过下面的公式计算:

U
1-e
1 e

tk
RC
tk
RC
E
tk
E
2 RC
尖脉冲的斜率则为。
对于一般的脉冲波形,经过积分电路,其输出波形与
输入波形的积分近似成比例关系。
(2)电路的构成条件
条件之一,利用RC电路构成积分电路,其输出信号
取自电容的电压。
条件之二,利用RC电路构成积分电路,电路的时间常
数相对于输入信号的变化时间间隔要大得多。实际中
,只要取RC>10tK就可以构成积分电路。
8.8. RLC串联电路的零输入响应
图8-8-1 RLC串联电路
根据KCL和KVL,以及电路元件的伏安关系
,可以得到电路的方程组及电路的初始条件为
di

Ri

L
 uC

dt

i  C duC

dt

uC (0 )  uC (0  )  U S
i (0 )  i (0 )  0
 

经整理,得到一个常系数二阶微分方程及初始条件
d 2uC
R duC
1


uC  0
2
dt
L dt
LC
uC (0 )  uC (0  )  U S
uC' (0 )  uC' (0  )  0
根据数学分析,求解此方程,先讨论其特征方程
R
1
s  s
0
L
LC
2
该方程的根可以表述为
R
R 2 1
s1、2    ( ) 
    2  02
2L
2L
LC
其中
R
 
2L
0 
1
LC
根据  和 0 的大小关系有三种情况,电路也就呈现三种特性
1.当  > 0 即R2>4L/C时,
电路的固有频率为两个不相等的负实数
u C (t )  K1e
1t
 K 2e
 2t
i (t )  CK 1 1e 1t  CK 2 2 e  2t
其中,常数 K1 和
K 2 由初始条件确定
K1  K 2  U S
 1 K1   2 K 2  0
(a)电容电压曲线
(b)电流曲线
2.当  = 0
即R2=4L/C时,
电路的固有频率为一个相等的负实
u C (t )  ( K1  K 2 t )e t
i (t )  C ( K1  K 2  K 2t )e t
其中,常数
K1
和
K2
由初始条件确定
K1  U S
K1  K 2  0
(a)电容电压曲线
(b)电流曲线线
3.当  < 0
即R2<4L/C时,
电路的固有频率为一对实部为负数的共轭复数
u C (t )  e t ( K1 cost  K 2 sin t )
i (t )  Ce t [(K1  K 2 ) cost  ( K 2  K1 ) sin t ]
其中,常数 K1和 K 2 由初始条件确定如下
K1  U S
K1  K 2  0
(a)电容电压曲线
(b)电流曲线
RLC串联电路的欠阻尼衰减振荡响应
(a)电容电压曲线
(b)电流曲线
RLC串联电路的欠阻尼等幅振荡响应
本章小结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换路定律
2.一阶动态电路
(1)时间常数
一阶电路的时间常数为
L
  RC
 
R
(2)一阶电路的零输入响应
t>0(跃变的量)或t≥0(不跃变的量)
(3)一阶电路的零状态响应
y(t )  y()(1  e

t

)
(4)一阶电路的三要素法与全响应
直流一阶电路全响应y(t)的一般表达式为
正弦交流一阶电路的全响应y(t)的一般表达式为
y (t )  A sin(t   y )  [ y(0  )  A sin  y ]e
(5)一阶电路响应的两种分解
全响应=零输入响应+零状态响应

t

全响应=稳态响应(强迫分量)+ 暂态响应(自由分量)
稳态响应(强迫分量)指不随时间的推移而衰减的响应部分。
暂态响应(自由分量)指随时间的推移而衰减为零的响应部分
3.RC微分电路与RC积分电路
(1) RC微分电路
RC微分电路可将方波信号变为尖脉冲信号。
(2) RC积分电路
4.RLC串联电路的零输入响应
电路的性质取决于电路的固有频率即电路特征方程的根。
习题解答
8-1 电路如题图8-1所示,电路原已稳定,t=0时,合上开
关S.试求t=0和t=∞随时的等效电路,并求初始值iL(0+)、
iC(0+)、uL(0+)、uC(0+)及稳态值iL(∞)、 iC(∞) 、
uL(∞)、 uC(∞) 。
解 : t  0  时, L相当于短路,
C相当于断路, 故 :
40
iL (0  ) 
 0 .8 m A
(30  20)k
u L (0  )  0V ,
iC (0  )  0 A,
uC (0  )  iL (0  )  20k  0.8m  20kV  16V
t  0 时, L相当于电流源, C相当于电压源, 其电路如图所示
在开关S闭合后瞬间,根据
换路定理有:
uC (0  )  uC (0  )  0.8m  20KV  16V
40
iL (0  )  i L ( 0  ) 
 0.8m A
30k  20k
40
16
 0.8m 
40  5  120 16  3 128
30
k
50
k
U ab 
V

 8.26V
1
1
1
5  3  7.5
15.5


30k 50k 20k
160
u L (0  )  U ab  iL (0  )  20k 
 10  8.26  10  1.74V
23
U ab  uC (0  ) 8.26  16
iC (0  ) 

A  0.0348m A
50k
50k
在S稳定后, L又相当于短路, C相当于断路, 其电路如图:
40V
1
i L ( ) 
10k 
 0.5m A
u L ( )  0
20 20
20k
(30 
)k
20  20
iC ()  0
uC ()  0.5m A 20k  10V
8-2 电路如题所示,电路原已稳定,t=0时,开关S,由2合
向1后,电容器充电;经过t=5后,开关S由1合向2。试求:
(1)充、放电过程中uc的变化规律并绘出曲线;(2)计算放电
过程中电阻消耗的能量;(3)放电时的最大电流。
解 : (1) S由2到1时, 其电路的微分方程:
 duc
 uc  u s
 1
其中
 dt
uc (0  )  0
 1  R1C  (20k  0.1 ) s  2m s
u s  50V
t  时uc ()  u s  50V
故 : uc (t )  uc ()  [uc (0  )  uc ()]e
 50(1  e 500 t )V
其暂变曲线如右:

t
1
(2) s由1到2, 其直流一阶线性微分方程为 :
 duc
[ 2  R2C  (4k  0.1 ) s  0.4m s]
 2 dt  uc  0

5



u
(
0
)

50
(
1

e
)  50(1  0.007)  50V
u c ( )  0
 c 
故 : uc (t )  uc ()  [uc (0  )  uc ()]e

t
2
 50e  2500 tV
放电过程中消耗的能量即为电容器初时刻的贮能
1
Q耗  c[uc (0  )]2  0.5  0.1  502  12.5 10 4 J
2
(3)放电时的最大电流是t  0  时刻的电流:
I Rm 
uc (0  ) 50

 12.5m A
R2
4k
8-3
电路如题图(a)、(b)所示,求换路后的时间常数

( R1  R2 ) R3
解 : (1) 
 (C1  C2 )  1.5  200  300s
R1  R2  R3
L
18m
(2) 

 1.8m s
R1  R2  R3
10
8-4 已知:一个储存磁场能量的电感经电阻释放能量。经
过0.68s后,储能减少为原值的一半;又经过1.2s后,电流
为25mA 试求电感电流iL(t)的变化规律.
解 :由题意可知,电感线圈释放磁场能,
iL (0  )  I m ,
iL ( )  0
iL (t )  iL ()  [iL (0)  iL ()]e

t

 I me

t

1
1 2 1 1 2
t  0.68s时, 贮能Q1  Qm
即 LI1   LI m
2
2
2 2
0.68

1 2
2  0.68
2

亦即 : ( I m e
)  Im

 1.962s
2
ln 2
又 : iL (t  1.88)  I m e

1.88

 I me

1.88
1.962
 25m A  25 103 A
t

0.025

所以 : I m  0.96  0.0653A  65.3m A故 : iL (t )  65.3e 1.962 m A
e
8-5 电路如题图所示,开关S闭合前,电路原已稳定,求电
感电压uL(t)和电流iL(t) ,并求它们的波形图
解 : 将原电路图进行等效变换如右图, 故 :
iL (0  )  0
i L ( )  2 A
故iL (t )  iL ()  [iL (0  )  iL ()]e

t
故iL (t )  2(1  e ) A


t


t
 2(1  e ) A

L
   1s
R
diL
u L (t )   L
 2 Le t  2e tV
dt
8-6 电路如图所示,开关S闭合前,电路原已稳定,求
电感电压uL(t)和电流iL(t)
并画出它们的波形图。
解 : iL (0  )  0
12
4 1
i L ( ) 
   2A
1 4 5 1
4
1 4
故 : iL (t )  iL ()  [iL (0  )  iL ()]e

t
故 : iL (t )  2(1  e  )  2(1  e 3t ) A

t


t
1
1
 2(1  e )  
 s
4 4
1 3
44
di (t )
u L (t )   L L  6e 3tV
dt

αΦωβμΩσεφπ°∠Δ
8-7 电路如图所示,Us1=300V,Us2=150V,C=0.1F,R1=lOOΩ
,R2=50Ω,R3=200Ω,电路原已稳定,t=0时合上开关S,求
合上开关后的uc(t)、ic(t)
解 : uc (0  )  U s1  300V
U s1  U s 2
uc ()  U s1 
 R1
R1  R2
150
 300
100  200V
150
故 : uc (t )  uc ()  [uc (0  )  uc ()]e
  [(R1 // R2 )  R3 ]C  (
uc (t )  200 100e

3t
70

t

 200 100e

t

R1 R2
700
 R3 )C 
 0.1  23.3s
R1  R2
3
d [uc (t )]
 3  70
3  70
ic (t )  C
 0.1100
e  e A
dt
70
7
3t
V
3t
8  8电路如图所示,电源电压u s (t )  200 2 sin(314t  30 )V , R  20,
C  20F , (1)应用三要素法求接通电源时电容电压u c (t )及电流i (t );
(2)何时接通开关s, 可使电路不产生过渡过程; (3)当t  0时接通开关
s,电流的初始值是多少?
αΦωβμΩσεφπ°∠Δ
8-9 在RC积分电路中,电容为零初始状态,现输入正负
脉冲电压,脉冲宽度tk=RC,正脉冲的幅度为10V,求负脉
冲的幅度为多大时,才能使负脉冲结束时(tk=2k),电容
电压回到零状态.
αΦωβμΩσεφπ°∠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