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晶体学基础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1-2 晶体学基础

材料科学基础
绪论
工程材料(按属性分类):金属材料、陶瓷材料和高分子
材料,也可由此三类材料相互组合而成复合材料。
材料科学基础:研究材料的成分、结构、组织、加工工艺
与性能之间的关系及其变化规律。
主要任务:了解材料组织结构的形成规律,了解材料在性
能上产生差异的原因。
第一章
材料中的晶体结构
1-1 晶体
一、晶体及其性质
(一)晶体:构成固体的基本粒子(原子、离子、
分子、原子集团)在三维空间呈规则
分布或排列。
1-1 晶体
高分辨电镜(High Resolution Electron Microscope,
HREM)直接观察晶体中原子的规则排列。
1-1 晶体
(二)晶体的性质:
(1)组成晶体的各种粒子在空间是呈有规律的
周期性重复排列。
(2)具有规则多面体的对称外形。
(3)具有固定的熔点。
(4)具有各向异性。
1-1 晶体
晶粒:晶体中原子排列规律相同、位向一致的
小区域。
单晶体:仅由一个晶粒组成的晶体。
多晶体:由多个晶粒组成的晶体。
晶界:相邻晶粒之间的分界面。
1-1 晶体
二、晶体中的结合键
(一)金属键:由金属中的自由电子与金属正离子
之间产生强烈的静电相互作用所构
成的键合。
金属键既无饱和性也无方向性。
1-1 晶体
(二)共价键:相邻原子各给出一个电子作为二者
共有,原子借共用电子对所产生的
力而结合。
共价键既有饱和性又有方向性。
1-1 晶体
(三)离子键:失掉电子的正离子和得到电子的负
离子依靠静电引力而结合。
离子键无方向性。
1-1 晶体
(四)分子键(范德华键):组成晶体的中性原子
或中性分子互相靠近时,出现电子的
不均匀分布,从而使正、负电荷的中
心发生偏离,形成电偶极子,电偶极
子的异极相吸而结合 。
分子键无饱和性和方向性。
1-1 晶体
(五)氢键:由氢原子同时与两个电负性很大而原
子半径较小的原子(O、F、N等)相
结合。
氢键既有饱和性也有方向性。
1-1 晶体
二、晶体中原子间的作用力及结合能
(一)晶体中原子间作用力
平衡距离:两相邻原子之
间的作用力为
零时原子间的
距离(r0)。
1-1 晶体
(二)结合能
平衡距离下的原子间相互
作用能。
离子键、共价键的结合能
最大,金属键次之,其后为氢
键,分子键的结合能最低。
1-2 晶体学基础
一、空间点阵和晶胞
(一)空间点阵
空间点阵
阵点
晶格
结点
1-2 晶体学基础
(二)晶胞
1.概念:点阵中具有
代表性的基本单元
(最小平行六面体)
1-2 晶体学基础
2. 晶胞的选取原则
(1) 选取的平行六面体应反映出点阵的最高对称性;
(2) 平行六面体内的棱和角相等的数目应最多;
(3) 当平行六面体的棱边夹角存在直角时,直角数目
应最多;
(4) 在满足上述条件下,晶胞应具有最小的体积。
1-2 晶体学基础
3. 晶胞的分类
简单晶胞:只在平行六面体的八个顶角上有
阵点。
复合晶胞:除在平行六面体顶角位置含有阵
点外,在体心、面心、底心等位
置上亦存在阵点。
1-2 晶体学基础
4. 点阵参数
棱边边长:a、b、c(称
为点阵常数或晶格常
数)
棱间夹角:、、
1-2 晶体学基础
(三)晶系和布拉菲点阵
1. 晶系(七个)
晶 系
三
单
正
六
菱
四
立
斜
斜
交
方
方
方
方
棱边长度及夹角关系
a≠b≠c, ≠≠≠90
a≠b≠c, ==90≠
a≠b≠c, == =90
a=b≠c, ==90,  =120
a=b=c, ==≠90
a=b≠c, == =90
a=b=c, ===90
举
例
K2CrO7
-S、CaSO42H2O
-S、Ga、Fe3C
Zn、Cd、Mg、NiAs
As、Sb、Bi
-Sn、TiO2
Fe、Cr、Cu、Ag、Au
1-2 晶体学基础
2. 布拉菲点阵(十四种):每个阵点的周围环境相同
布拉菲点阵
晶 系
布拉菲点阵
晶 系
简单三斜
三斜
简单六方
六方
简单菱方
菱方
简单单斜
单斜
简单四方
底心单斜
简单正交
底心正交
体心正交
面心正交
体心四方
正 交
简单立方
体心立方
面心立方
四 方
立 方
1-2 晶体学基础
1-2 晶体学基础
1-2 晶体学基础
(四)晶体结构与晶体点阵
晶体结构:晶体中实际质点
(原子、离子或
分子)的具体排
列情况
1-2 晶体学基础
晶体点阵:晶体中实际原
子、离子或分
子中心的具体
排列情况
1-2 晶体学基础
不同的晶体结构类型属于相同的空间点阵

Cu晶体
NaCl晶体
CaF2晶体
1-2 晶体学基础
相似的晶体结构类型属于不同的空间点阵
Cr晶体
CsCl晶体
1-2 晶体学基础
思考题:
说明为何十四种布拉菲点阵中不存在底心
四方点阵和面心四方点阵?
1-2 晶体学基础
二、原子坐标、晶面指数和晶向指数
(一)原子(阵点)坐标
原子坐标的表示方法:
P点坐标可表示为
[[x, y, z]]或[[x y z]]
1-2 晶体学基础
(二)晶面与晶面指数
1. 晶面
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个以上原子所构成的平面。
2. 晶面指数及其表示方法
通常采用密勒指数(Miller Index)来标定晶面
指数。
1-2 晶体学基础
(1)已知晶面标定其晶面指数
标定步骤:
1)以晶胞的某一阵点O为坐标原点,过原点O的三个棱
边为坐标轴x、y、z;
2)求得待定指数晶面在三个坐标轴上的截距;
3)取各截距的倒数;
4)将三倒数化为互质的整数,并加上圆括号,即表示
该晶面的指数,记为(h k l)。
1-2 晶体学基础
(2)已知晶面指数确定其标示的晶面
确定步骤:
1)在晶胞中确定坐标原点O,以过原点O的三个棱边为
坐标轴x、y、z;
2)取各晶面指数的倒数,即可得到该晶面在三个坐标轴
上的截距;
3)根据三个截距确定该晶面与三个坐标轴的交点, 将
三个交点依次用直线连接起来,即可画出相应晶面。
1-2 晶体学基础
3. 晶面族与同一晶面
晶面族:原子的排列状况完全相同,只是空间位向不同
的所有晶面。
晶面族的表示方法:{h k l}
同一晶面:原子的分布状况完全相同,空间位向也相同
的所有晶面。
1-2 晶体学基础
(三)晶向与晶向指数
1. 晶轴:两个以上原子所构成的直线。
2. 晶向:两个以上原子所构成的原子列的方向。
3. 晶向指数及其表示方法
通常也采用密勒指数(Miller Index)来标定晶
向指数
1-2 晶体学基础
(1)已知晶向标定其晶向指数
标定步骤:
1)以待定晶向的始点O为坐标原点,过原点O的三个棱
边为坐标轴x、y、z;
2)在待定指数晶向上选取距原点O最近的一个阵点P,确
定P点的3个坐标值;
3)将3个坐标值化为最小整数u、v、w,并加上方括号,
即表示该晶向的指数,记为[u v w] 。
1-2 晶体学基础
(2)已知晶向指数确定其标示的晶向
确定步骤:
1) 在晶胞中确定坐标原点O,以过原点O的三个棱边为
坐标轴x、y、z;
2)将晶向指数中的最大数字归一化,即得到P点的阵点
坐标值,并确定出P点的位置;
3)由O点向P点引矢量,即可画出相应晶向。
1-2 晶体学基础
4. 晶向族
晶向族:原子的排列状况
完全相同的所有
晶向。
晶向族的表示方法:<u v w>
1-2 晶体学基础
(四) 六方晶系的晶面指数和晶向指数
1. 晶面指数
采用四轴指数表示,
即(h k i l),其中
i = - (h + k)
[1123]
1-2 晶体学基础
2. 晶向指数
采用四轴指数表示,
即[uvtw],其中:
t = - (u + v)
1-2 晶体学基础
3. 三轴指数与四轴指数间的换算
对晶面指数:从四轴指数(hkil)转换成三轴指数(hkl)
时,只要去掉 i 即可,反之则直接加上 i = - (h + k) 。
对晶向指数,三轴指数[UVW]与四轴指数[uvtw]之间的互
换关系为:
1
u  (2U  V )
U ut
3
V  vt
1
v  (2V  U )
3
W w
t  ( u  v )
w W
1-2 晶体学基础
(五) 晶带与晶带定律
1. 晶带:所有平行或相交于
同一直线的晶面。
2. 晶带定律:晶带轴[u v w]
与该晶带的晶面(h k l)
之间存在以下关系:
hu  kv  lw  0
1-2 晶体学基础
3. 晶带定律的推论
1)已知两个不平行的晶面(h1k1l1)和(h2k2l2),则
其所属晶带轴[uvw]可以从下式求得:
k1
u:v:w
k2
l1 l1
:
l2 l2
h1 h1
:
h2 h2
k1
k2
2)已知二晶向[u1v1w1]和[u2v2w2],由此二晶向所决定
的晶面指数(hkl)则为:
h:k :l 
v1
w1
v2
w2 w2
:
w1
u1
u1
v1
u2 u2
v2
:
1-2 晶体学基础
3)已知三个晶面(h1 k1 l1)、(h2 k2 l2)和(h3 k3 l3),若有:
h1
k1
l1
h2
h3
k2
k3
l2  0 ,则此三个晶面同属一个晶带。
l3
4)已知三个晶轴[u1 v1 w1]、[u2 v2 w2]和[u3 v3 w3],若:
u1
u2
u3
v1
v2
v3
w1
w2  0 ,则三个晶轴在同一个晶面上。
w3
1-2 晶体学基础
(六) 晶面间距
晶面间距:最近邻的两个晶面间的距离。
低指数晶面的面间距通常较大,而高指数晶
面的面间距则较小。
晶面间距愈大,则该晶面上的原子排列愈密
集,晶面间距愈小,则原子排列愈稀疏。
1-2 晶体学基础
对于立方晶系,晶面间距的计算公式为:
d hkl 
a
h2  k 2  l 2
对于面心立方晶体,当h、k、l不全为奇数或
不全为偶数时,对于体心立方晶体,当h+k+l奇数
时,均含有单纯由体心、面心原子组成的附加原
子面,故实际的晶面间距应为dhkl /2。
1-2 晶体学基础
思考题:
1. 画出面心立方晶体中(111)面上的[11 2 ]
晶向。
2. 何谓晶带定律?判断(110)、( 1 32)和( 311)
晶面是否属于同一晶带。
3. 分别计算晶格常数为a的面心和体心立方
晶体{110}晶面的面间距。
1-3 常见的晶体结构
一、金属晶体结构
(一)三种典型金属晶体结构
1. 面心立方结构
(1)晶胞模型
(2)单胞原子数
(3)原子半径
(4)配位数和致密度
(5)原子面密度
(6)重要的晶面和晶向
(7)具有面心立方结构的典型金属
1-3 常见的晶体结构
2. 体心立方结构
(1)晶胞模型
(2)单胞原子数
(3)原子半径
(4)配位数和致密度
(5)原子面密度
(6)重要的晶面和晶向
(7)具有体心立方结构的典型金属
1-3 常见的晶体结构
3. 密排六方结构
(1)晶胞模型
(2)单胞原子数
(3)原子半径
(4)配位数和致密度
(5)原子面密度
(6)重要的晶面和晶向
(7)具有密排六方结构的典型金属
1-3 常见的晶体结构
思考题:
1. 分别画出面心立方、体心立方、密排六方
晶胞,并分别计算面心立方、体心立方、密排
六方晶体的致密度。
2. 分别计算面心立方晶体{111}晶面和体心
立方晶体{110}晶面原子面密度。
1-3 常见的晶体结构
(二) 金属晶体中的原子堆垛方式
刚球密堆模型
面心立方晶体的堆垛顺序
密排六方晶体的堆垛顺序
A
A
A
A
A
A
A
1-3 常见的晶体结构
(三) 晶格间隙
1. 晶格间隙:晶体中未被原子占据的空间
2. 面心立方结构中的晶格间隙
(1)八面体间隙
(2)四面体间隙
1-3 常见的晶体结构
3. 体心立方结构中的晶格间隙
(1)八面体间隙
A
(2)四面体间隙
C
F
D
E
B
1-3 常见的晶体结构
4.密排六方结构中的晶格间隙
(1)八面体间隙
(2)四面体间隙
1-3 常见的晶体结构
(四) 多晶型性与同素异构转变
1. 多晶型性(同素异构性)
2. 铁的多晶型性
3. 同素异构转变
1-3 常见的晶体结构
二、离子晶体结构
(一)AB型化合物的晶体结构
CsCl型晶体结构
NaCl型晶体结构
立方ZnS型晶体结构
1-3 常见的晶体结构
(二)AB2型化合物的晶体结构
c
a
a
CaF2型晶体结构
Ti 4+
O2-
TiO2型晶体结构
Si 4+
O2-
-方石英型晶体结构
1-3 常见的晶体结构
(三)A2B3型化合物的晶体结构
-Al2O3型晶体结构
1-3 常见的晶体结构
三、共价晶体(原子晶体)结构
a
金刚石型晶体结构(配位数为4)
a — 共价键; b — 晶胞
b
1-3 常见的晶体结构
三、共价晶体(原子晶体)结构
As、Sb、Bi的晶体结构(配位数为3)
Se和Te的晶体结构(配位数为2)
1-3 常见的晶体结构
思考题:
1. 何谓金属的多晶型性?
2. 分别计算面心立方和体心立方结构中八面
体和四面体间隙的大小。
1-4 相结构
一、基本概念
合金
组元
相
组织
1-4 相结构
一、基本概念(续)
单相合金
多相合金
固溶体
中间相(金属间化合物)
1-4 相结构
二、固溶体
(一)固溶体的结构特点及分类
1. 固溶体的结构特点
2. 固溶体的分类
按溶质原子在溶剂点阵中所处的位置
按溶质原子在溶剂中的溶解度
按溶质原子在溶剂点阵中的分布规律
1-4 相结构
(二) 置换固溶体
1. 置换固溶体的概念及其形成条件
2. 影响置换固溶体固溶度的主要因素
晶体结构
原子尺寸因素
电负性(化学亲和力)因素
原子价(电子浓度)因素
温度
1-4 相结构
Zn、Ga、Ge、As在Cu中的固溶度
Cd、In、Sn、Sb在Ag中的固溶度
1-4 相结构
(三) 间隙固溶体
1. 间隙固溶体的概念及其形成条件
2. 影响间隙固溶体固溶度的主要因素
溶质原子大小
溶剂晶体结构
1-4 相结构
思考题:
何谓间隙固溶体?何谓置换固溶体?
1-4 相结构
(四) 固溶体的微观不均匀性
1
( E AA  EBB )
2
1
偏聚: E AB  (E AA  EBB )
2
无序: E AB 
无序
偏聚
短程有序
长程有序
短程有序(部分有序)
E AB 
1
( E AA  EBB )
2
长程有序(完全有序)
1-4 相结构
(五) 固溶体的性能特点
1. 固溶体的点阵常数
2. 固溶体的强度和硬度
3. 固溶体的物理性能
4. 固溶体的化学性能
1-4 相结构
三、中间相(金属间化合物)
(一) 正常价化合物
金属与电负性较强的ⅣA、VA、ⅥA族元素间形成
1. 类型:AB型、A2B(或AB2)型、A3B2 型
2. 结构:对应于同类分子式的离子化合物型结构,
如NaCl型、ZnS型、CaF2型等
3. 特点:组元间电负性差愈小,化合物愈不稳定,
愈趋于金属键结合;电负性差愈大,化合
物愈稳定,愈趋于离子键结合。
1-4 相结构
(二) 电子浓度化合物(休姆-罗塞里相)
IB族的贵金属(Cu、Ag、Au)与IIB、IIIA、IVA
族元素间形成,后发现在过渡族金属Fe、Co、Ni与
A1、Zn元素间形成。
电子浓度化合物的晶体结构取决于电子浓度:具
有相同的电子浓度,其晶体结构类型相同。
电子浓度(e/a):每个原子平均占有的价电子数
1-4 相结构
电子浓度为 3/2(或 21/14):体心立方结构、复杂立方
的 -Mn结构、密排六方结构(两组元
的原子半径相近,倾向于形成密排六方
结构;两组元的原子半径相差较大,倾
向于形成体心立方结构)
电子浓度为 21/13:-黄铜结构(复杂立方结构的相)
电子浓度为 7/4(或 21/12):密排六方结构
1-4 相结构
思考题:
Mg2Si、Mg2Sn、Mg2Pb、Cu3Al、Cu5Si、
Cu5Zn8、CuZn3、Au5Zn8化合物中,哪些属于
正常价化合物?哪些属于电子浓度化合物?
1-4 相结构
(三) 原子尺寸因素化合物
原子半径较小的非金属元素如H、N、C、B等与过
渡族金属元素间形成。
1. 间隙相
当rx /rM < 0.59 时形成,具有简单的晶体结构如面
心立方、密排六方、体心立方、简单六方结构。
过渡族金属的氢化物、氮化物以及部分碳化物为
间隙相。
1-4 相结构
间隙相中,金属原子占据正常晶格结点位置,非
金属原子则规则地分布于晶格间隙中。
非金属原子在间隙相中所占据的间隙位置主要取
决于原子尺寸因素:当rx / rM < 0.414时(如H原子),
进入四面体间隙;若rx /rM >0.414时,则进入八面体间
隙(如C、N原子)。
间隙相的分子式:M4X、M2X、MX、MX2
1-4 相结构
2. 间隙化合物
当rx /rM >0.59 时形成,具有复杂的晶体结构。
过渡族金属的硼化物和部分碳化物为间隙化合物。
间隙化合物的分子式:M3C(如Fe3C、Mn3C)、
M7C3(如Cr7C3)、M23C6(如Cr23C6)、M6C(如
Fe3W3C、Fe4W2C)、Fe2B、FeB 。
间隙化合物的熔点和硬度较高,但低于间隙相。
1-4 相结构
(四) 有序固溶体(超点阵、超结构)
1. 以面心立方为基的有序固溶体
Cu3Au 型
Cu3Au型有序固溶体
1-4 相结构
CuAuI型
CuAu I型有序固溶体
CuAuII型
CuAuII型有序固溶体
1-4 相结构
2. 以体心立方为基的有序固溶体
CuZn型
CuZn (-黄铜) 型有序固溶体
Fe3A1型
Fe3A1型有序固溶体
1-4 相结构
3. 以密排六方为基的有序固溶体
MgCd3型
Mg
Cd
MgCd3型有序固溶体
1-4 相结构
(五) 中间相的性质和应用
(1) 具有超导性质的中间相 ;
(2) 具有特殊电学性质的中间相;
(3) 具有强磁性的中间相;
(4) 具有特殊吸释氢本领的中间相(贮氢材料);
(5) 具有耐热特性的中间相;
(6) 耐蚀的中间相;
(7) 具有形状记忆效应、超弹性和消震性的中间相。
1-4 相结构
思考题:
1. Fe4N、Cr2N、VC、TiH2、Fe3C、Cr7C3、
Cr23C6化合物中,哪些属于间隙相?哪些属于间
隙化合物?
2. 指出间隙相和间隙化合物之间的主要区别
和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