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cript Document




滴定分析法是化学分析中重要的分析方法之
一。
滴定分析法以化学反应为基础,根据滴定反
应的类型不同分为——酸碱、配位、氧化还
原、沉淀滴定法
本章主要介绍酸碱、配位、氧化还原和沉淀
滴定的基本原理,滴定条件、指示剂、滴定
应用等。
一、本章要求
1、了解各种滴定法的原理、滴定条件,掌握影
响突跃范围大小的因素;
2、了解各种滴定法指示剂变色原理,掌握各种
滴定法指示剂的选择,常用的指示剂使用条件及
颜色变化;
3、掌握各类滴定法能够准确滴定的条件及终点
计算方法;
4、理解条件稳定常数概念、酸效应及酸效应系
数对条件稳定常数的影响;
5、理解条件电极电势概念,掌握氧化还原滴定的
准确滴定判据、化学计量点的计算和突跃范围;
6、掌握各种滴定分析方法的重要应用。
难点:滴定原理、条件
重点:四大滴定的 滴定原理、滴定条件、指示剂、
应用
二、计划学时:14~16
10-1 酸碱滴定法
酸碱滴定法是以酸碱反应为基础的定量分析方法。
酸:酸碱质子理论认为给出质子的物质都是酸
一元弱酸 HA (HAc)

多元弱酸 HnA(H2CO3)

c( H )  c( HA )K a
c( H  )  c( H n A )K a1
碱:凡是接受质子的物质都是碱
一元弱碱 A- (Ac- ) 多元弱碱
c( OH  )  c( A )K b
An-(CO32 -)
c( OH  )  c( An  )K b1

两性物质:既能给出质子,又能接受质子的
物质为两性物质。
HAHCO3 –

H2AH2PO4
HA2HPO42-


c( H )  K a1 K a 2



c( H )  K a 2 K a 3
缓冲溶液: HA~ A-
c( HA )
pH  pKa  lg

c( A )

10-1 酸碱滴定法
一、 酸碱指示剂(自学为主)
1. 指示剂的变色原理
酸碱指示剂一般是有机弱酸或弱碱,它们在溶
液中以酸式或碱式两种型体存在,两种型体因其
结构不同而呈现不同的颜色。
溶液中H+或pH值发生变化,指示剂可能获得质子
转化为酸式或给出质子转化为碱式,引起溶液颜色的
变化而指示滴定终点。


共轭酸碱对结构不同,呈现颜色不同,H+
变化引起结构变化,颜色变化。

例如:酚酞是有机弱酸,称为酸型指示剂。
水溶液中有如下颜色变化:
OH
O
OH
c
OH
OH-
-COO-
酸型,无色
H+
O-
HIn ≒ H++In酸式
无色
c
COO -
碱型,红色(醌式)
碱式
红色
HIn ≒ H++In酸式
无色



碱式
红色
在酸性溶液中:酚酞主要以HIn存在,无色。
随着溶液中H+浓度的逐渐减小,上述平衡
向右移动,当溶液呈碱性时,酚酞转化为
醌式结构而显红色。
仅有一种型体具有颜色的指示剂,称为单
色指示剂。如酚酞.
• 甲基橙是一种有机弱碱,酸式和碱式型体均有颜
色而称为双色指示剂。在水溶液中的颜色变化如下:
(CH3)2N
N N
-+
H
- H
SO3
- (CH3)2N
OH
碱型,黄色(偶氮式)
H
N N
SO3-
酸型,红色(醌式)
H++In- ≒ HIn
碱式
黄色
酸式
红色
增大溶液酸度,pH↓,平衡向右移动,溶液由黄→红色
减低溶液酸度,pH↑,平衡向左移动,溶液由红→黄色
2、指示剂的变色范围:
pH的变化影响指示剂存在型体,影响溶液的颜色。
以弱酸类为例: HIn ≒ H++In(HIn~ In- )


pH  pK HIn  lg

c( HIn )

c( In )
c( In )
 10
c( HIn )
pH 
c( In  ) 1

c( HIn ) 10
pH  pKHIn  1

pK HIn
1
指示剂的变色范围:
理论变色点:

pH  pK HIn

pH

pK
•理论变色范围:
HIn  1
实际变色范围:比理论变色范围小
常用的酸碱指示剂
变色范围 酸色 中间色
碱色
甲基橙
3.1 ~ 4.4
红
橙
黄
甲基红
4.4 ~ 6.2
红
橙
黄
酚
酞
8.0 ~ 9.6
无色
粉红
红
石
蕊
3.0 ~ 8.0
红
紫
蓝
使用指示剂应注意问题:
量——用量不宜过多。2~3滴
方向——颜色顺序:浅→深 易观察
温度——影响Kθ(HIn),影响变色范围
3. 混合指示剂: 实际变色范围很窄、终点
敏锐。如:溴甲酚绿-甲基橙:橙变绿,终点敏
锐。
(*课外查: pH试纸制作原理和方法.)
二、 酸碱滴定基本原理
滴定曲线——滴定剂 %与 pH关系曲线。
目的——选择指示剂,使终点误差≤±0.1%~0.2%
1、强酸
强碱滴定:
H++ OH- =H2O
1
14
K t    1.0010
KW

K t 很大,故强酸
强碱滴定反应很彻底。
例:0.1000mol.L-1NaOH滴定0.1000mol.L-1HCl
20.00ml,绘滴定曲线.
(1)滴定前: c(H+)= c(HCl)=0.1000mol .L-1
pH=1.00
(2)化计点前: 如加NaOH 19.98ml, c(H+)由剩余HCl定
n( HCl )  n( NaOH )

c( H ) 
V总
(20.00  19.98)  0.1000

 5 105 m ol L1
20.00  19.98
pH=4.30
如此时(终点前半滴)停止滴定,将产生负误差:
 0.02 ml
Er 
 0.1%
20.00 ml
(3)化计点: 加NaOH 20.00ml,终点NaCl+H2O pH=7.00
(4)化计点后: 如加NaOH 20.02ml,(过量半滴)
n( NaOH )过量
c(OH ) 
V总

(0.02)  0.1000
5
1
pH=9.70

 5 10 m ol L
20.00  20.02
如此时(终点后半滴)停止滴定,将产生正误差:
 0.02 ml
Er 
 0.1%
20.00 ml
其它点类推,得表10-2.绘图10-1----滴定曲线(动画)
pH
NaOH
HCl
9.7
酚酞
化计点7.0
突跃范围
甲基红
甲基橙
4.3
滴至黄色!
V(NaOH)
A%
注意:
1、突跃范围: 化计点前后-0.02ml ~ +0.02ml(约
一滴;终点误差-0.1%~+0.1%),pH4.3~9.7 ,有
很大“突跃”,这一突跃对应的pH范围称突跃范
围。
2、滴定曲线的意义: 由突跃范围选指示剂。突
跃范围越大,越好选择。
指示剂的变色范围全部或大部分落在突跃范围内
均可,但越接近化计点终点误差越小。
相同突跃范围,还应注意颜色变化方向。如:
HCl 滴定 NaOH ,pH9.7~4.3, 甲基橙,误差大.
pH
HCl
NaOH
NaOH
HCl
9.7
酚酞
化计点
突跃范围
甲基红
甲基橙
4.3
滴至橙色将
+0.2%误差
V(NaOH)
A%
注意:
3、突跃范围与酸碱浓度成正比
HCl 、 NaOH浓度均增大10倍 ,突跃范围上下
各增加一个pH单位。 pH3.3~10.7
HCl 、 NaOH浓度均减小10倍 ,突跃范围上下
各减小一个pH单位。 pH5.3~8.7
4、浓度越大、突跃范围越大,指示剂越好选择,
终点误差越小.反之,难选择。
一般酸碱浓度取0.1000 mol.L-1左右。
NaOH
pH
HCl
1.0 pH3.3~10.7
0.1 pH4.3~9.7
0.01 pH5.3~8.7
酚酞
化计点
甲基红
甲基橙
V(NaOH)
A%
2、强酸(碱)滴定一元弱碱(酸)
强碱→一元弱酸

Ka
Kt  
KW

HA+ OH- = H2O +A

K a 越小,K t 越小,
反应不完全,突跃范围也小。
例:0.1000mol.L-1NaOH滴定0.1000mol.L-1HAc
20.00ml,绘滴定曲线.
(1)滴定前: c(HAc)=0.1000mol .L-1(一元弱酸)
c
 5 0 0;可用最简式:

Ka
c( H  )  K a  c  1.75105  0.1000
 1.3 103 m ol.L1
pH=2.89
(2)化计点前: 如加NaOH 19.98ml(终点误差-0.1%),
剩余的0.02mlHAc和反应生成的NaAc组成缓冲体系:
n( HAc )
0.02 0.1000
pH  pK  lg
 4.76  lg

n( Ac )
19.98 0.1000
 7.76
pH=7.76

a
(3)化计点: 加NaOH 20.00ml, 终点NaAc (一元弱碱)
c
  500;可用最简式:
kb
c(OH  ) 
KW
1
10
 c  5.7 10   0.1000

Ka
2
 5.3 106 m ol.L1
pH=8.72
(4)化计点后: 如加NaOH 20.02ml,(过量半滴,终点误
差+0.1%)
n( NaOH )过量

c(OH ) 
V总
(0.02)  0.1000

 5 105 m ol L1 pH=9.70
20.00  20.02
pH 14
12
pH=9.70
10
酚酞
8
pH=7.76
6
HAc
4
HCl
2
0
50
100
150
200
滴定百分数
0.1000mol·L–1NaOH与0.1000mol·L–1 HAc的滴定曲线
pH
9.70
化计点8.72
酚酞
突跃范围
7.76
NaOH HAc
甲基红
甲基橙
NaOH
4.3
HCl
V(NaOH)
A%
1、滴定曲线
结论
起点高(pH=2.89) ;前半段陡--缓--陡(缓冲)
后半段与强碱—强酸相同。
2、突跃范围明显变窄,且均在碱性范围
pH=7.76~9.70, 所以NaOH 滴 HAc,只能选酚酞!
 弱酸越弱、终点产物碱性越强,突跃范围越偏碱性
相反,强酸滴弱碱(HCl滴定 NH3)突跃范围偏酸
性(pH=6.3~4.3) ,不能选酚酞!可选甲基红,勉
强可用甲基橙(误差较大)。
pH 14
12
NaOH
10
8
6
4
酚酞
NH3
甲基红
甲基橙

突跃范围
6.3~4.3
2
0
50
100
150
200
滴定百分数
0.1000mol·L–1HCl滴定0.1000mol·L–1 NH3的滴定曲线
3、突跃范围的大小与 c 和 Ka 均有关:
当 c  Ka  108 才有0.3pH的突跃,才可用指示剂
故能准确滴定弱酸的条件: c  K 
a
能准确滴定弱碱的条件:
终点后为何不变?
与Ka无关

8
 10
8
c  Kb  10
4、浓度一定时, Ka越大、突跃范围越大(但只
使终点前变大:如强碱滴定HAc: pH7.76~9.70;
而滴定甲酸,Ka增大10倍 ,突跃范围只在下段
扩大一个pH单位:pH 6.76~9.70
n( HAc)
0.02 0.1000
pH  pK  lg
 3.76  lg
 6.76

n( Ac )
19.98 0.1000

a
*5、Ka一定时,浓度越大、突跃范围越大(但只
使终点后变大:如0.1000mol.L-1NaOH滴定0.1000
mol.L-1HAc: pH=7.76~9.70
若HAc 、 NaOH浓度均增大10倍: pH=7.76~10.70
化计点前: 如加NaOH 19.98ml(终点误差-0.1%),
剩余的0.02mlHAc和反应生成的NaAc组成缓冲体系:
n( HAc)
0.021.000

pH  pKa  lg
 4.76  lg
 7.76

n( Ac )
19.981.000
化计点后: 如加NaOH 20.02ml,(终点误差+0.1%)
(0.02) 1.000

c(OH ) 
 5 10  4 mol  L1 pH=10.7
20.00  20.02
例10-1 (P251)下列物质能否用酸碱滴定法直接
准确滴定?若能,计算化计点的pH?选指示剂。
(1) 0.10 mol·L-1 NaAc ; (2) 0.10 mol·L-1 NH4Cl;
(3) 0.10 mol·L-1 NaCN; (4) *0.10 mol·L-1 甲酸
解: (1) 0.10 mol·L-1 NaAc :一元弱碱,Ka(HAc)=1.75 ×10-5

14
K
1
.
0

10
11
8
c  Kb  c  W  0.10

5
.
7

10

10
5
Ka
1.7510
故不能直接准确滴定.
(2) 0.10 mol·L-1 NH4Cl:一元弱酸

W

b
14
K
1.0 10
11
8
cK  c
 0.10
 5.7 10 10
5
K
1.7510

a
故不能直接准确滴定.
(3) 0.10
甲:
mol·L-1
NaCN: 已知

a

a
10
K (HCN )  6.2 10
10
8
cK (HCN)  0.10 6.2 10 10
不能 
乙: NaCN是一元弱碱

W

a
14
K
1.0 10
5
8
c  K  c 
 0.10
 1.6 10 10
10
K
6.2 10

b
故能用HCl直接准确滴定。终点产物NaCl+HCN
c
6
1
c( H )  K a   5.6 10 m ol.L
2


pH 5.25 ;选甲基红
(4) 0.10 mol·L-1甲酸: Ka =1.8×10-4
c Ka = 0.1×1.8×10-4 =1.8×10-5>10-8
故可用NaOH直接准确滴定甲酸。终点产物

K
为HCOONa +H2O Kb= KW =5.6×10-11
a
c(OH-)= Kb·1/2c =1.67×10-6mol·L-1
pH =8.22
选用酚酞
要求:
定性讨论c、Ka( Kb)使突跃范围变化的规律
会判断能否直接准确滴定?
会求化计点、选指示剂
作业:11
3. 多元酸(碱)滴定
多元酸碱多为弱酸或弱碱,它们在水溶液中分步
解离,解离的每一级H+或OH-能否被准确滴定?
是一次滴定还是分步滴定?各选用何种指示剂?
(1)多元酸的滴定
以0.1000 mol·L-1 NaOH滴定二元弱酸H2A为例讨
论。浓度为c(mol·L-1)
①多元酸的判据:能被准确滴定的条件是:

a1

a2
8
c  K  10
8
c  K  10

an
8
c  K  10
可以分步滴定的条件是: Ka1 / Ka2  104

(1) cK a1

8
 10

,cK a 2

K a1 / K a 2  10
(2) cK a1

4

8
8
 10 ,
可被分步滴定,两个突跃
分步滴定,两个突跃
8
 10 ,cK a 2  10 ,

K a1 / K a 2 10
4
不能分步,只能按二元酸一次
不能分步,一个突跃
全滴定,一个突跃
(3) cK a1  108 ,cK a2<108 ,


K a1 / K a 2  10
4

该二元酸可被分步滴定,
准滴第一个H ,一个
但只能被准确滴定至第一计量点.

8

8
(4) cK a1  10 ,cK a 2<10 ,

K a1 /

4


K a2<10 该二元酸不能被准确滴定
第二H 干扰第一个H 
②其他多元酸依此类推。
③指示剂的选择——根据终点pH选择指示剂
例:0.1000mol·L-1NaOH→0.1000mol·L-1
H3PO4
H2PO4HPO42
H3PO4
H+ + H2PO4- Kθa1 =7.5×10-3
H+ + HPO42- Kθa2 =6.3×10-8
H+ + PO43Kθa3 =4.4×10-13
cKθa1> 10-8, cKθa2 ~ 10-8 ,cKθa3< 10-8
可准确滴定
勉强可准滴
不能准确滴定

Kθa1/ Kθa2 > 104, Kθa2/ Kθa3 > 104,能被准确滴定至
第二级,可分步滴定,有两个突跃。

指示剂选择:按化计点产物用最简式计算pH、选指
示剂(*P252用近似式,对比) 。
第一计量点: H2PO4- ,两性物质,选指示剂用最简式。
(用近似式或最简式接近)
K K c
5
改用
1
a1 a 2
c( H  )  *滴成黄色误差将大:5%。

2
.
0

10
mol

L
pH  4.70

溴甲酚绿-甲基橙更好(pK=
4.3):橙变绿
K a1  c
5.1):酒红变绿
或溴甲酚绿-甲基红(pK=


5
1
a1 a 2
c( H )  K K  2.110 mol  L
pH  4.68
第一计量点:可选甲基红(4.4~6.2)为指示剂,红→
橙,
第二计量点: 并用同浓度H
HPO42- ,两性物质,选指示剂用最简式。
2PO4 做参比,误差< -0.5%;



*选酚酞误差将大:5%。
改用酚酞K
c

K
)
K

10
a3
w
a2
c( H )  百里酚酞更好(pK=
 2.29.9)
10:无色变紫
mol L1 pH  9.66
c
c( H  )  K a2 K a3  1.76 10 10 mol  L1
pH  9.76
第二计量点:选百里酚酞(9.4~10.6)为指示剂
pH 14
12
百里酚酞
10
9.66-9.76
8
9.4-10.6
酚酞 
8.0-9.6
6
4.68
4
甲基红
2
0
50
100
150
滴定百分数
0.1000mol·L–1NaOH滴定0.1000mol·L–1H3PO4的滴定曲线
(2)多元碱的滴定

强酸滴定多元碱与强碱滴定多元酸类似,以
二元弱碱B为例,能被准确滴定的条件是:
cKθb1≥ 10-8, cKθb2 ≥ 10-8
可以分步滴定的条件是

4
b1

b2
K
K
 10
例:用HCl→Na2CO3
Kθa1=4.45×10-7
Kθa2 =4.69×10-11
CO32-+H2O=HCO3-+OHHCO3- +H2O=H2CO3+OH
Kθb2=2.2×10-8
cKθb1> 10-8, cKθb2 ~ 10-8
可准确滴定

Kθb1=2.1×10-4
勉强滴定
Kθb1/ Kθb2 ≈ 104, 勉强分步滴定,有两个突跃。滴
定误差较大。

指示剂选择:选指示剂用最简式。
第一计量点: CO32 -+H+=HCO3
a1


a2
HCO3- 两性物质
9
1
c( H )  K K  4.57 10 mol  L
pH  8.34
选酚酞:红变无色,误差>1%; 甲酚红+百里酚蓝好,<0.5%
同浓度HCO3-做参比, (8.2~8.4,粉红~紫)
第二计量点: HCO3- +H+=H2CO3
CO2 + H2O
H2CO3 多元弱酸(饱和浓度 0.04 mol·L-1 ):


4
1
c( H )  cK a1  1.3 10 mol L
pH  3.89选甲基橙
: 黄色变橙色, 因cKθb2 ~ 10-8误
差较大;应剧烈振荡,防止CO2过饱和酸度增大,终点提前.
4. 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常用酸标准溶液:HCl
常用碱标准溶液: NaOH
标准溶液浓度: 一般0.1mol·L-1(0.01~1mol·L-1 )
(1)盐酸标准溶液
盐酸中HCl易挥发,故盐酸标准溶液要用
间接法配制,即先配成近似于所需浓度,然后
用基准物质进行标定。常用的基准物质是无水
碳酸钠和硼砂。
①无水碳酸钠
易制得纯品,价格便宜,但吸湿性强,因此
使用之前应在270-300 ℃下干燥约1h恒重,然后密
封于瓶内。称量要快,以免吸收水分而引起误差。
标定反应:二元酸一次全滴定,一个突跃:
Na2CO3 +2HCl=H2CO3+2NaCl
CO2 + H2O
2m( Na2CO3 )
c( HCl ) 
M ( Na2CO3 )V ( HCl )
计量点pH=3.89 选用甲基橙做指示剂。
吸收水分引起何误差? 使c(HCl)偏高.
②硼砂
Na2 B4O7 10H 2O
易制得纯品,不易吸水,稳定,摩尔质量大 381.4g·mol-1
称量误差小;缺点是易风化失去结晶水,需保存
θ =5.8×10-10,终点:
K
在相对湿度为60%的恒湿器中。 a
c( H  )  cK a
标定反应
Na2 B4O7  2HCl  5H 2O  4H 3 BO3  2NaCl
2m( Na 2 B4 O7  10H 2 O)
c( HCl) 
M ( Na 2 B4 O7  10H 2 O)V ( HCl)
pH=5.12 选用甲基红作指示剂,终点变色明显
风化引起何误差? 使c(HCl)偏低.
(2)NaOH标准溶液
NaOH具有很强的吸湿性,又吸收空气中的CO2,所
以不能直接配制标准溶液,而是先配制成近似所需
浓度的溶液,然后再进行标定。
标定NaOH溶液的基准物质常用的有:
草酸
H 2 C2 O4  2H 2 O
邻苯二甲酸氢钾
KHC8 H 4O4
邻苯二甲酸氢钾易溶于水,不含结晶水,不易吸水,稳
定,摩尔质量大 204.2g·mol-1是较好的基准物质。
COOH
+ OH-
COO -
COO COO 终点:邻苯二甲酸钾钠为二元弱碱,


c(OH )  cK b1
+ H2O
pH=9.05,选酚酞。标定计算:
m( KHC8 H 4O4 )
c( NaOH) 
M ( KHC8 H 4O4 )V ( NaOH)
*草酸能否用NaOH直接准确滴定?能否分
步滴定? 计算化计点的pH?选指示剂。
草酸为二元弱酸
cKθa1>
Kθa1=5.9×10-2 Kθa2 =6.4×10-5
10-8, cKθa2 > 10-8 均可滴定:但
Kθa1/ Kθa2 <104,不能分步滴定,只有一个突跃:
H 2 C2 O4  2 NaOH  Na2 C2 O4  2H 2O


c(OH )  cK b1
pH=8.36,选酚酞。标定计算:
2m( H 2C2O2  2 H 2O)
c( NaOH) 
M ( H 2C2O2  H 2O)V ( NaOH)
5、CO2的影响*
•影响复杂。若终点pH小于5,可忽略不计。
减小影响的方法:
(1)在误差允许时,用甲基橙比甲基红等受CO2影响小;
(2)煮沸水,除去CO2再配试剂.
•CO2对滴定终点稳定性也有影响:酚酞久置可褪色….
(1)振荡30秒不褪色即可;
(2)近终点煮沸溶液除去CO2,冷却后再滴定至终点.
三、 酸碱滴定法的应用
1. 混合碱的滴定
混合碱通常是指NaOH和Na2CO3或Na2CO3和
NaHCO3等的混合物。
(1)烧碱中NaOH和Na2CO3含量的测定
烧碱(氢氧化钠)在生产和贮存过程中因吸收空气
中CO2而成为NaOH和Na2CO3的混合碱。在测定烧
碱中NaOH含量的同时,通常要测定Na2CO3的含量,
故称为混合碱的分析。分析方法有两种:
①双指示剂法
②氯化钡法
复习:用HCl→Na2CO3:
第一计量点: CO32 -+H+=HCO3
a1


a2
9
HCO3- 两性物质
1
c( H )  K K  4.57 10 mol  L
pH  8.34
选酚酞:红变无色,误差大;甲酚红+百里酚蓝好
第二计量点:
HCO3-
(8.2~8.4,粉红~紫)
+
+H =H2CO3
CO2 + H2O
H2CO3 多元弱酸(0.04 mol·L-1 ):
c( H  )  cK a1  1.3 104 mol L1
pH  3.89选甲基橙
(黄→ 橙)
①双指示剂法

测定时,先在混合碱试液中加入酚酞,用浓度
为c的HCl标准溶液滴定至终点(红→无);再
加入甲基橙并继续滴定至第二终点(黄→ 橙),
前后消耗HCl溶液的体积分别为V1和V2。
第一步:酚酞指示剂
NaOH+HCl = NaCl+ H2O
pH=7.00
Na2CO3+HCl = NaCl+ NaHCO3+ H2O pH=8.34
第二步:甲基橙指示剂
NaHCO3+HCl = NaCl+ CO2+ H2O
pH=3.89
NaOH+Na2CO3
V1 -V2
V2
酚酞:
V1
NaCl+NaHCO3
V2
NaCl+CO2+H2O
V1>V2
红
V2
酚酞变色:近无色(pH=8.34)
加入甲基橙:黄
甲基橙变色 :橙(pH=3.89)
V2
Na2CO3
NaOH
V2
NaHCO3
V1 -V2
CO2+H2O
NaCl
c( HCl )(V1  V2 )M ( NaOH )
w( NaOH ) 
ms
Na2CO3 ~ 2V2
Na2CO3+2HCl = 2NaCl+ CO2+ H2O
1
c( HCl )2V2 M ( Na2CO3 )
w( Na2CO3 )  2
ms
②氯化钡法 (自学)

先取一份试样溶液,用HCl标准溶液滴定至橙
色,测得碱的总量,设消耗HCl溶液的体积为
V1; 另 取 等体 积 试液 , 加入BaCl2 溶液 , 待
BaCO3沉淀析出后,以酚酞作指示剂,用HCl
标准溶液滴定至终点,设用去的体积为V2,
此时反应的是NaOH。则:
NaOH+Na2CO3
NaOH+Na2CO3
甲基橙 黄
V1
NaCl+CO2+H2O
变色
橙
BaCl2
NaOH+BaCO3
V2
NaCl+BaCO3
酚酞
NaOH+Na2CO3
甲基橙 黄
BaCl2
V1
NaCl+CO2+H2O
NaOH+Na2CO3
变色
橙
酚酞
NaOH+BaCO3
V2
NaCl+BaCO3
c( HCl )V2 M ( NaOH )
w( NaOH ) 
ms Na2CO3+ 2HCl=…
1
c( HCl )(V1  V2 )M ( Na2CO3 )
w( Na2CO3 )  2
ms
(2)纯碱中Na2CO3和NaHCO3含量的测定
测定纯碱中Na2CO3和NaHCO3的含量,也可以采用
双指示剂法。由图示可知,此时消耗HCl溶液的体积
有V2>V1的关系。
酚酞
Na2CO3+NaHCO3
V1
V1
NaHCO3+NaHCO3
V1
V2 –V1
NaCl+CO2+H2O
红
酚酞变色:近无色(pH=8.34)
加入甲基橙
黄
V2
甲基橙变色
橙
Na2CO3
NaHCO3
V1
V2 –V1
NaHCO3
V1
CO2+H2O
CO2+H2O
c( HCl )V1M ( Na2CO3 )
w( Na2CO3 ) 
ms
c( HCl )(V2  V1 )M ( NaHCO3 )
w( NaHCO3 ) 
ms
双指示剂法不仅用于混合碱的定量分析,
还可用于未知碱的定性分析
V1 和V2的变化
1
2
3
4
V1>0 V2=0
V1=0 V2>0
V1=V2 > 0
V1> V2 > 0
试样的组成
NaOH
NaHCO3
Na2CO3
Na2CO3+NaOH
NaOH:(V1-V2) , Na2CO3: (V2)
5 V2 >V1> 0
NaHCO3+Na2CO3
NaHCO3: (V2-V1) , Na2CO3: (V1),
混合碱的测定(双指示剂法)
NaOH ,Na2CO3 ,NaHCO3 , 判断由哪两种组成(定性/定
量计算)Na2CO3能否直接滴定, 有几个突跃?
H2CO3 = H+ + HCO3 - pKa1=6.38
HCO3 - = H+ + CO3 2- pKa2=10.25
2. 铵盐中含氮量的测定
•铵盐NH4Cl或(NH4)2SO4中的NH4+是很弱的
酸Kθa=5.7×10-10, cKθa< 10-8,不能直接用碱标
准溶液滴定,可采用下述方法间接滴定。
(1)蒸馏法*
(2)甲醛法
2.铵盐中含氮量的测定
(1)蒸馏法*
将铵盐试液置于蒸馏瓶中,加入过量浓NaOH溶液
进行蒸馏,
NH4+ +OH-(过量,浓)= NH3↑+H2O
①用过量的H3BO3溶液(无需准确)吸收蒸发出的NH3
NH3+ H3BO3 (过量)= NH4+ + H2BO3-(碱)
用HCl标准溶液滴定反应产物H2BO3- ,
优点:
H+ + H2BO3- = H3BO3(一元弱酸,
Kθa=5.8×10-10)
需一种标准溶液,
需过量
终点(混合酸)时的pH=5,选用甲基红作指示剂。
n(N)= n(NH3)= n(H2BO3-)= n(HCl)
c( HCl )V ( HCl )M ( N )
w( N ) 
ms
*②用过量的准确的HCl溶液吸收蒸发出的NH3,再
用NaOH滴剩余的HCl
NH3+ HCl (过量)= NH4Cl + HCl (剩余)
用NaOH标准溶液滴定剩余的HCl ,
HCl (剩余) + NaOH- = NaCl+H2O
终点时( NH4+)的pH=5,选甲基红作指示剂。
[ c( HCl )V ( HCl )  c( NaOH )V ( NaOH )] M ( N )
w( N ) 
ms
需两种标准溶液,需准确、浓度已知
⑵甲醛法
NH4+ 的Kθa= 5.7×10-10
cKθa< 10-8,故间接滴定:
6HCHO + 4NH4+ = (CH2)6N4H+ + 3H+ + 6H2O
甲醛与NH+4作用,按化学计算关系定量生成H+和
质子化的六亚甲基四胺 (Kθa =7.4 ×10-6),用
NaOH标准溶液滴定反应生成的4个可与碱作用的
H+ 。终点产物六次甲基四胺(CH2)6N4是一种
极弱有机碱, pH=8~9,应选用酚酞作指示剂。
n(N)= n(NH4+)= n(H+)= n(NaOH)
c( NaOH )V ( NaOH )M ( N )
( N ) 
ms
必须注意:甲醛法只适用于NH4Cl、(NH4)2SO4等强
酸铵盐中铵氮的测定.在常见的铵盐中NH4HCO3含
量的测定,可以用HCl标准溶液直接滴定HCO3-而得,
但不能用甲醛法测定.
若用甲醛法,产生的3H+将与HCO3- 生成H2CO3
干扰后面的滴定.
作业: 13, 15, 16, 17(易), 18,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