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cript 教材()

第1章
計算機與硬體
本章大綱
 電腦的定義
 電腦的特色
 電腦的歷史
 電腦未來趨勢
 電腦的種類
 個人電腦與PC
 電腦的五大單元
 電腦各部元件介紹
2
電腦的定義
 電腦是一種可以接受資料、命令,並加以
分析、過濾以迅速處理資料,然後輸出對
應結果的電子化設備,由於其作用與人腦
類似,所以一般稱為 「電腦」。
 一部電腦包含

硬體 (Hardware)

軟體(Software)
兩者互相搭配,才能有效運作,完成要求的工作。
3
電腦的定義
 硬體:組成電腦的各項機械、電子設備
 軟體:用以控制電腦動作的指令、程式。
4
軟體程式碼
5
電腦的特色
 處理資料速度快
一秒鐘內執行百萬個以上的加法運算
 儲存容量大
一套32巨冊的大英百科全書=> 2 張光碟片
 準確性高
 傳輸資料容易
 處理大量的資訊
 提高工作效率
 提供有用的資訊
6
電腦常用的時間單位
(Millisecond,ms):
千分之一秒;1 ms = 10-3 s。
 微秒 (Microsecond,μs ):
百萬分之一秒;1μs = 10-6 s。
 奈秒 (Nanosecond,ns):
十億分之一秒;1 ns = 10-9 s。
 毫秒
7
電腦的儲存單位
(Bytes)
作為資料存取的基本單位。由於儲存的資
料量愈來愈龐大,可分為下列單位計量:
 電腦的儲存設備基本上以位元組
1 Kilo Byte (KB) = 210 Bytes = 1024 Bytes
1 Mega Byte (MB) = 220 Bytes = 1024 KB
1 Giga Byte (GB) = 230 Bytes = 1024 MB
1 Tera Byte (TB) = 240 Bytes = 1024 GB
1 Peta Byte (PB) = 250 Bytes = 1024 TB
1 Exa Byte (EB) = 260 Bytes = 1024 PB
8
電腦的歷史
9
第一代 - 真空管電腦 (1946 ~ 1954)

1946 年,人類第一部電腦,稱為 ENIAC
(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omputer)
美國賓州大學的 John W. Mauchly 與 J.
Presper Eckert
 以「真空管(Vacuum Tube)」為主要元件製造
 共使用了約 18,000 個真空管,15,000 個繼電器
 長 15 公尺,寬 9 公尺,重 30 噸
 一秒鐘內大約能作 5,000 次加法運算

10
11
第一代 -第一部電腦
12
第一代 - 真空管電腦 (1946 ~ 1954)
 1951
年第一部商用電腦 UNIVACI 誕生
 為美國人口普查局處理人口統計的資料
 前後共運轉了 12 年
 1954 年台灣第一部電腦, IBM 650 (交通
大學於民國 50 年引進)
13
第一部商用電腦 UNIVACI
14
第二代 - 電晶體電腦(1954 ~ 1964)
 1947
年,J. Bardeem、H. W. Brattain
及 W. Shockley (Bell 實驗室)發明電晶
體
 電晶體比真空管=>耗電少、體積小、穩定
度又高
 1954 年,Bell 實驗室使用電晶體製造了
世界上第一部電晶體電腦
 加法運算的速度則可達到百萬分之一秒 (微
秒)
15
第二代 - 電晶體電腦(1954 ~ 1964)
16
第三代-積體電路電腦(1964~1971)
 1964
年 IBM 公司,使用積體電路
(lntegrated Circuit,IC) 研製成功的
IBM 360 系列電腦,是第三代電腦的開始
 運算速度則較電晶體電腦快了數百倍,可
達到 10-8 秒,價格更便宜
 電腦不斷朝更快、更小、價格更低發展
17
第三代-積體電路電腦(1964~1971)
18
IBM System/360
19
第四代 - 微處理電腦(1971 ~ )
 第三代積體電路技術不斷的改良,延伸出高
密度 IC,稱為「超大型積體電路(Very
Large Scale Integrated Circuit,
VLSI)」
 超大型積體電路維持積體電路體積小的優勢
原先只能容納數十個電子元件=>發展為可容
納數千至數萬個電子元件
20
VLSI
21
第四代 - 微處理電腦(1971 ~ )
 1971
年美國 Intel 公司成功的將電腦中負責
處理運算及控制部分的電子元件,設計到一
片 VLSI 晶片上,發展出 「微處理器 (Micro
Processor)」,使電腦的體積大幅縮小,並
因而促成個人電腦 (Personal Computer,
PC) 的推出,個人電腦的時代於是來臨
 第四代電腦使用微處理器為電腦的核心,因
此又稱為「微處理電腦」。
22
第四代 - 微處理電腦(1971 ~ )
23
積體電路
IC,在一片薄薄的晶
片中,可以容納電阻、電晶體、二極體等
電子元件,並因電路設計的不同,可以有
許多不同的功能。積體電路的規格依可容
納的電子元件數目分為以下幾類:
 積體電路就是所謂的
圖表 1-30 積體電路的分類
24
未來的趨勢
 電腦不斷的朝體積小、儲存容量大、速度
快、準確性高、功能強大、價格便宜等方
向發展
 電腦的限制:人類無法解決的問題,電腦
也無法解決,問題必須被量化、有正確的
資料輸入、給予正確的解題方法 (程式、指
令),才能產生正確的輸出結果
 電腦沒有人類的「智慧」,無法自行思考、
創造知識
25
人工智慧
Alan Turing 提出,
並於 1956 年達特茅斯 (Dartmouth) 研
討會中經多位學者討論後定名
 其主要的目的在於「讓電腦能夠像人類一
樣思考、推理及行動」
 人工智慧發展最大的問題在於:人類如何
思考,若我們無法先了解人類的思考方式,
就無法讓電腦思考
 人工智慧的概念最早由
26
人工智慧
 人工智慧仍在研究發展的階段,但已有部
分研究的成果被廣泛使用,例如:專家系
統 (Expert System,ES)、遊戲理論
(Game Theory) 等
 遊戲理論最著名的例子, IBM 於 1997
年 5 月打敗世界棋王的 「深藍 (Deep
Blue)」
27
人工智慧
 人工智慧應用的領域還包括:

類神經網路 (Neural Network)

機器學習 (Machine Learning)

模糊邏輯 (Fuzzy Logic)

影像辨識 (Pattern Recognition)

自然語言瞭解 (Natural Language
Understanding)

…
28
電腦的種類
 電腦依其功能、速度、價格等,大致可區
分成以下 5 種:
 微電腦 (Micro Computer)
 工作站 (Work Station)
 迷你電腦 (Mini Computer)
 中大型電腦 (Main Frame)
 超級電腦 (Super Computer)
29
微電腦 (MicroComputer)
(MicroComputer) 即大
家所熟知的個人電腦,特色是體積小、
價格低、容易使用,廣受家庭、學校及
公司行號所喜愛
 「微電腦」
30
工作站 (Work Station)

「工作站」 (Work
Station)
 外觀與個人電腦相似,但功
能與價錢超出個人電腦許多
 內部構造和設計重點與個人
電腦也不盡相同
 強調繪圖功能 或 大量資料
的處理能力
 通常提供工程單位與科技研
究單位使用
31
迷你電腦 (MiniComputer)
 「迷你電腦」
(Mini
Computer)
 通常在中小企業或學術
機構使用
 比中大型電腦便宜,而
且較易維護,所以常成
為中大型電腦的替代品
32
中大型電腦 (MainFrame)
 「中大型電腦」
(MainFrame)
 用來處理相當大量
的資料,速度很快
 一般是使用於較具
規模的單位或企業,
用以處理大量的資
訊
 如銀行的金融處理、
航空公司的訂位系
統等
33
超級電腦 (SuperComputer)
(SuperComputer)
主要用於高科技研發或軍事應用上,其
特色是具有超高速的運算能力
 「超級電腦」
 氣象局便需藉此特色來預測天氣
 軍事單位用來計算飛彈彈道
 研究單位用來做非常複雜的運算
Supercomputer
site:
http://www.top500.org
34
超級電腦 (SuperComputer)
高速電腦中心
 御風者
 25,600 compute
cores
 ALPS — Acer
AR585 F1 Cluster

35
認識個人電腦
(Personal Computer,PC)
目前使用最普遍的電腦,也由於個人電腦
的盛行,加快了我們在生活上、工作上的
資訊化腳步
 依攜帶的方便性區分為:
桌上型電腦、筆記型電腦及攜帶型電腦(平
板電腦)
 個人使用電腦主要分成:
PC及 Apple 兩大主流
 個人電腦
36
PC(Personal Computer)
 PC
最早由 IBM 公司所開發生產,後來因
為 IBM 授權給其他電腦廠商來製造,出現
了許多所謂的 PC 相容機種
個人電腦 => 又稱 IBM PC
 個人電腦 CPU 主要製造商:

Intel
http://www.intel.com

AMD
http://www.amd.com
37
PC 個人電腦
38
蘋果電腦
 蘋果電腦公司的
「Mac 電腦 」則是另一
類風行全球的個人電腦
 蘋果電腦以極具親和力的圖形操作環境著
稱,因而成為許多繪圖、排版、美工設計
者的最愛
 PC 個人電腦在國內極高的佔有率,所以仍
是學校、家庭、公司行號使用的首選
39
蘋果電腦
40
個人電腦的構成
(Computer
System) 包含硬體 (Hardware) 和軟
體 (Software)兩大部分
 電腦的硬體本身並不能單獨完成資料處理
的工作,它必須按照軟體程式的指示,硬
體與軟體兩者密切配合,才能發揮電腦系
統的運作機制。
 一部完整的電腦系統
41
個人電腦的外觀
42
電腦的五大單元
 電腦的硬體架構細分為五大單元:

輸入:Input Unit

控制:Control Unit

算術與邏輯:Arithmetic/Logic Unit

記憶:Memory Unit

輸出:Output Unit
43
電腦的五大單元
44
電腦的五大單元
Unit):
電腦輸入資料的管道。當我們輸入資料時,
輸入單元會將這些資料先轉換成電子訊號,
然後才傳送至電腦內部處理
 鍵盤、滑鼠、讀卡機、光筆、條碼閱讀機、
掃瞄器、數位相機等均屬輸入單元的設備
 輸入單元(Input
45
電腦的五大單元
(Control Unit,CU):
控制單元負責控制、協調電腦各單元間的
相互運作
 電腦的所有作業程序、與其他單元間互動
的協調工作、資料的傳遞等,皆須透過此
單元來控制監督
 控制單元
46
電腦的五大單元
 算術與邏輯單元
(Arithmetic/Logic
Unit,ALU)
此單元是電腦執行算術運算、邏輯判斷的
單元,可說是電腦的核心
 當資料由輸入單元送至記憶單元後,電腦
透過程式的控制將資料讀入此單元進行運
算,最後才將運算的結果送回記憶單元
47
電腦的五大單元
 記憶單元(Memory
Unit):

是電腦存放程式與資料的地方

包含主記憶體及輔助記憶體兩種

主記憶體是用來儲存處理中的程式和資料

輔助記憶體則是用來儲存暫時不用的大量程式和
資料

硬碟機、光碟機等是目前在個人電腦上使用相當
普遍的輔助記憶體
48
電腦的五大單元
 輸出單元(Output
Unit)

電腦輸出資料的管道

資料經過算術運算後,藉由輸出單元將運算的
結果顯示或列印出來

螢幕、印表機、喇叭、繪圖機均屬於輸出單元
的設備
49
電腦的主機世界
50
電腦的主機世界
Supply)及風扇:
電源供應器就是一切電腦動力的來源。充
足且穩定的供電,是一部電腦正常工作的
基本要件,而風扇則是散熱用的
 中央處理單元 (CPU):
是電腦的控制中樞,負責所有資料的運算
與邏輯判斷。處理器的速度會直接影響電
腦的效能,是所有組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 電源供應器(Power
51
電腦的主機世界
 記憶體:
所有要執行的程式或是資料,都必須先載
入記憶體中,一般說來,記憶體多,系統
的操作愈流暢;如果不足則會使系統變得
較遲緩
 主機板:
負責電腦所有設備之間的控制與資料傳輸,
所以每項裝置都必須直接或間接連接到主
機板上,包括 CPU、記憶體、顯示卡、螢
幕、鍵盤、滑鼠等週邊設備
52
電腦的主機世界
 硬碟機:
存放應用程式或資料的儲存裝置,其儲存
容量較軟碟機還多上數千、數萬倍,同時
作業系統亦存放在硬碟機內
 光碟機:
光碟片已經普遍成為安裝軟體與傳遞資料
的重要媒介,所以一台可讀/寫光碟片的光
碟機已成為電腦不可或缺的配備
53
CPU
 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處理器
 整部電腦的靈魂
 負責系統中資料的運算 (例如加、減、乘、
除) 與邏輯判斷 (例如大於、等於、小於)
等核心工作
 電腦若沒有 CPU,那麼即便有再多的零組
件,都將如同廢鐵般無法正常運作!
54
CPU的速度、核心數
CPU 速度就是指其處理指令的「執行
頻率」 ,也稱為「工作時脈」
 早期以單位為 MHz (每秒百萬次)
 一般
Celeron 950 就是指其速度分別為950 MHz
GHz (每秒十億次)
 速度愈高、執行效能愈快=>相對價格也愈
貴
 多核心、多執行緒為目前主流
 目前的速度均到達
55
主機板
A4 紙張大
小的印刷電路板,那就是主機板
(MotherBoard 或 Main Board)
 主機板上的元件
 在主機內部可以看到一張大約

CPU插槽

南、北橋晶片組

視訊、音訊、網路晶片組等

其他的IC、電容、電阻等
56
57
唯讀記憶體



唯讀記憶體(Read-Only
Memory,ROM)是一種
半導體記憶體
特性:一旦儲存資料就無
法再將之改變或刪除,且
內容不會因為電源關閉而
消失
在電子或電腦系統中,通
常用以儲存不需經常變更
的程式或資料,例如
BIOS
58
隨機存取記憶體
(RAM,Random Access
Memory,也稱作隨機存取記憶體)是一
個存放資料的設備,它是影響電腦執行效
率非常重要的元件
 記憶體的功能
CPU 在進行運算時,會不斷的索取與產生
新的資料,CPU 本身並沒有足夠的儲存空
間來放置這些資料,因此必須藉由記憶體
來提供
 記憶體
59
隨機存取記憶體

一旦 CPU 需要的資料在記憶體中找不到時,便
需從輔助記憶體 (如:硬碟、軟碟、光碟等儲存
媒體) 中載入到記憶體,再由記憶體交給 CPU 執
行。

記憶體是電子式的儲存裝置

優點:在於存取速度快、體積小

缺點:則是沒有電源就無法保存資料,因此當電
源關閉時,記憶體中的資料也會消失;下次再開
機的時候,必須從輔助記憶體中重新載入資料
60
隨機存取記憶體
 記憶體的種類

市售的記憶體都是一片片包含記憶體晶片的電
路板,這種已經焊好的成品稱為記憶體模組
(Memory Module),通常我們都直接稱它為
記憶體

DDR3(Double-Data-Rate Three Synchronous
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第三代雙倍
資料率同步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 SDRAM,是目前
流行的記憶體產品
61
記憶體
62
介面卡
(Interface Card) 是安裝在主
機板擴充槽上的一種「電子電路板」
 目前主機板大都已內建各種顯示、音訊、
網路等功能,若想讓電腦加強特定功能,
就可以再另外安裝介面卡
 介面卡
63
介面卡
64
音效卡
65
音效卡插孔的顏色
PC99 規格音效卡的插孔上,都會標
註不同的顏色以代表不同的聲音訊號。它們分
別為:
 青綠色:耳機、被動式喇叭音源輸出插孔。
 淺藍色:音源輸入插孔。
 粉紅色:麥克風輸入插孔。
 黃色:MIDI / 搖桿連接埠。
 像是喇叭等音效裝置的連接頭,也會有相對應
的顏色區分
 目前符合
66
電
腦
主
機
後
面
的
連
接
埠
67
電腦的輸入設備
 鍵盤

鍵盤 (Keyboard) 是電腦最基本的輸入設備,
用來輸入文字資料或指令

除了一般形式的鍵盤外,廠商還開發了各種附
加特殊功能,或是改變外型設計的鍵盤

例如外加手寫辦識裝置、分離式鍵盤、
Windows 專用鍵盤、及符合人體工學的鍵盤
等
68
鍵盤
104 個按鍵,包含:
主要輸入鍵、數字符號鍵、功能鍵、方向
鍵及特殊功能鍵:
 目前常見的鍵盤共有
69
滑鼠
(Mouse) 是圖形操作界面最主要的
操作工具
 藉由滑鼠在螢幕上任意移動指標,並透過
點選、拉曳等動作,來完成選取、複製、
啟動或關閉應用程式等的控制操作
 滑鼠
 滑鼠的種類
滑鼠依照其外型可以大致分為雙鈕滑鼠、滾
輪滑鼠和軌跡球滑鼠 3 種類型
70
滑鼠
71
掃瞄器
(Scanner) 是一種藉由光學掃瞄,
將圖片或文字稿件轉換為數位資料,以供
電腦儲存、處理的機器
 掃瞄器
 從外觀上來區分,掃瞄機有掌上型、平台
型、饋紙型之別,不過作業原理與功能都
是大同小異的
72
掃瞄器
73
數位相機
 優點:
不用更換底片
 還有攜帶方便
 易於瀏覽
 立即刪除重拍、在家取件

 藉由影像處理軟體,可以對拍攝的數位相
片做各種編修、特殊效果等處理
 近來屬於專業級的單眼數位相機 (DSLR)
,因為價格逐漸調降,也越來越普遍
74 74
數位相機
75
記憶卡的種類
76
電腦的輸出設備
常見的的輸出設備有:顯示器、印表機與喇叭
 顯示器
顯示器(Monitor)就是我們一般所稱的
「螢幕」
就功用來看,類似家電裡的電視,都是將電子
訊號轉換為影像呈現出來的設備。
77
印表機
(Printer) 的功能是將電腦產生的
文字或圖像列印至紙張上
 種類有點陣、噴墨和雷射等,而且噴墨和
雷射分別都有彩色及黑白的機種
 印表機
78
點陣印表機
 原理:在點陣印表機的印表頭上有數根撞針,
列印時,印表頭上的撞針經由電腦的控制前
後伸縮,以撞擊色帶印出字來。
 缺點:列印時的噪音與較差的列印品質
 優點;其「複寫」功能是噴墨或雷射印表機
所無法取代的
例如:公司行號所使用的「三聯複寫」發票
或簽收單據,就必須依靠撞針式印表機的針
點撞擊,才能夠做到複寫的功能
79
噴墨印表機
 原理:噴墨印表機的印字頭上有數個墨水
噴頭,而每個噴頭前皆有一個電極,印表
時,電極會控制墨水噴頭的動作,將墨點
噴打在印表紙上
 它的價位合理、列印速度快、低噪音、而
且還可以列印彩色文件等優點,使它成為
學生與電腦初學者的最愛
80
雷射印表機
 原理:其工作原理是將每一行要列印出來的
墨點記錄在光傳導體的滾筒上,筒面經雷射
光照射過的位置吸住碳粉,再將附著碳粉的
筒面轉印到紙張上,如此即可將資料列印出
來
 優點:雷射印表機一直算是高等級的產品,
它的列印品質、速度、與低噪音的表現,均
較其他兩種印表機優異
81
多功能事務機
結合影印、列印、掃
描、傳真等功能的事
務機器
 因兼具多種方便功能
,近年來頗受小型企
業、家庭使用

82
電腦的儲存設備
 電腦中主記憶體中的資料會因關機而消失不
見,所以電腦還需要外部輔助儲存設備存放
CPU 處理完的結果,以便於日後隨時讀取
 市面上常見的幾種外部儲存設備:
硬碟、光碟、隨身碟、記憶卡、磁帶
83
硬碟機
Disk)也是磁碟機的一種,
主要的功能是儲存資料
 主要安裝在主機的內部
 硬碟採無塵作業,將磁碟片、磁頭全部密
封在鐵皮盒子內,因此它的容量一出廠就
已經固定不可變更,不像軟碟機可藉由抽
換磁碟片的方式來更替儲存資料
 馬達轉數、快取大小、容量大小等決定價
格高低
 硬碟機(Hard
84
硬碟機

硬碟的容量指的是一
部硬碟中可以容納多
少資料量

目前市面上的硬碟都
是以 GB 為單位,大
約都在
500~1000GB 之間

1000GB(1 TB) 以上
的大容量硬碟愈來愈
普及
85
DVD 光碟機


DVD 光碟機通稱為
DVD-ROM,其外型和
CD-ROM 相似,都是用
來讀取各種光碟片
DVD-ROM 可以取讀容量
較大的 DVD 光碟片,也
可讀取一般 CD 光碟片,
讀取速度也比 CD-ROM
快,在價格上也相差不多,
所以目前以 DVD-ROM
為主流。
86
DVD 光碟機
87
88
隨身碟

隨身碟
所謂隨身碟是指可以隨身攜帶的磁碟機,其利用
Flash Memory (快閃記憶體) 做為儲存媒介,沒
有像硬碟般的機械構造,可避免攜帶時的碰撞、
擠壓,且外型輕薄短小是儲存資料的好工具

目前隨身碟至少均支援 USB 2.0 規格的隨身碟,
傳輸速度最高可達 480 Mbps

USB 3.0規格可達 5G bps,是USB 2.0的10
倍
89
多媒體資料傳輸介面
 USB介面(Universal
Serial Bus)
熱插拔Hot plug in, 隨插即用Plug and play
 標準1.0:1.5Mbps
2.0:480Mbps
 3.0:4.8Gbps

規格
名稱
速度
USB 1.0/1.1
Low Speed
1.5Mbps
USB 1.0/1.1
Full Speed
12 Mbps
USB 2.0
High Speed
480Mbps
USB 3.0
Superhigh
Speed
4.8Gbps
90
多媒體資料傳輸介面

HDMI介面(High Definition Multimedia
Interface)高解析多媒體介面




近來快速普及的一種數位顯示
介面技術
從DVI(Digital Video
Interface)介面發展而來
最大特色是整合影音訊號一起
傳輸
2010年推出最新的1.4a版規
範,一舉將其頻寬倍增到
10.2Gbps,並支援4K x 2K
的解析度
91
4K2K
4K解析度(4K
resolution):新興
的數位電影及電腦視
訊的超高解析度標準
的面板
 解析度:有
3840x2160和
4096×2160畫素2種
規格
 「4K」的名稱得自其
水平方向的畫素數

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