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超敏反应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第7章超敏反应

第七章
超敏反应
是指机体对某些抗原初次应答(致敏)
后,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发生的一
种以机体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
主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超敏反应分型
第一节 Ⅰ型超敏反应
一、定义
二、反应特点
三、反应物质
四、发生机制
五、临床常见病
六、防治措施
Ⅰ型超敏反应:又称过敏反应
或变态反应。(速发型)
是机体接触到某些抗原并且致
敏后,再次受到相同抗原刺激
时表现出的过度敏感性反应。
反
发生快,消退快。
有明显个体差异和遗传背景。
应
常使机体出现功能紊乱,不致组织损伤
特
点
由结合在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上
的IgE抗体介导。
三、参与一型超敏反应的物质

1种抗体

2种细胞

4种类型的过敏原
E抗体
(IgE)
过敏原结
合部位
• 即IgE,过敏反应主要物质
包括头部的过敏原结合部位和
尾部的Fc段
• 在 过敏症患者体内含量明显增
高
FC
•
强亲细胞性
•可通过其FC段结合到两种细
胞膜表面
E抗体FC受体
嗜碱性颗
粒
肥大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
吸入性过敏原
花粉
尘螨
真菌孢子
动物皮屑等
注入型过敏原
接触性过敏原
化妆品、金属等
青霉素
磺胺
昆虫毒素等
食入性过敏原
海鲜、牛奶、鸡蛋、
花生和芒果等
四、过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
致敏阶段

激发和效应阶段
1、致敏阶段
过敏原
巨噬细胞
巨噬细胞
MHC抗原肽
TCR
Th细胞
E抗体
(IgE)
B细胞
IL-4
IL4受体
E抗体
(IgE)
肥大细胞
被致敏
机体进入致敏状态
2、激发和效应阶段
E抗体
相同过敏原
E抗体FC受体
效应阶段——早期相反应、晚期相反应
组织胺(histamin)
趋化因子
激肽原酶
相
早
期
蛋白水解酶
白三烯(Leucotrienes,LTs)
新合成的介质
\
预先存在的介质
(脱颗粒)
即
刻
相
前列腺素(PGD2)
晚
血小板活化因子
(Platelet activaty factor,
PAF)
期
生物活性介质的作用
作用于血管: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
作用于腺体:腺体分泌增多;
作用于平滑肌:平滑肌收缩。
作用于神经末梢:引起疼痛和瘙痒的感觉
五、临床常见病
一、全身性过敏反应
1、药物过敏性休克
2、血清过敏性休克
二、呼吸道过敏反应
1、过敏性哮喘
2、过敏性鼻炎
三、消化道过敏反应:过敏性肠炎
四、皮肤过敏反应:荨麻疹
(一)全身过敏性反应
由于生物活性介质作用于全身血管使血管扩张,
导致血压骤降,严重时可导致过敏性休克。
过敏性休克:于再次接触
变应原数分钟内发生,临
床表现为胸闷、气急、呼
吸困难、面色苍白、出冷
汗、手足发凉、脉搏细速、
血压下降、意识障碍或昏
迷,抢救不及时可迅速死
亡。
(二)局部过敏反应
呼吸道过敏反应
1、过敏性哮喘
2、过敏性鼻炎
消化道过敏反应:过敏性肠炎
皮肤过敏反应:湿疹、荨麻疹
花粉过敏症的发生机制
六、防治原则
(一)远离变应原-------询问病史 皮肤
试验
(二)脱敏疗法
1、异种免疫血清脱敏疗法
抗毒素血清皮试阳性但又必须使用者,可
采用少量、多次、短间隔注射抗毒素的方
法进行脱敏治疗。
2、特异性变应原减敏疗法
对已查明而难以避免接触的变应原如花粉、尘螨等,
可采用少量、多次、长间隔皮下注射相应变应原的
方法进行减敏治疗。
原理:皮下免疫——可诱导IFN-r和TGF-B的产生
抑制IgE型抗体的产生
促进IgG型抗体的产生
IgG型抗体与IgE竞争结合变应原
减敏疗法的机制
封闭针——主要是利用其抗炎作用。它
们能够改善毛细血管的通透性,抑制炎
症反应,减轻致病因子对机体的损害。
(三)药物治疗
1、抑制生物活性介质合成和释放的药物
色甘酸二钠 ——稳定细胞膜,抑制脱颗粒
2、生物活性介质拮抗药
苯海拉明、扑尔敏、开瑞坦 -----组胺拮抗药
阿司匹林 ——拮抗缓激肽
3、 改善效应器官反应性的药物
肾上腺素-----------解除支气管平滑肌痉挛。
葡萄糖酸钙、氯化钙、维生素C------降低毛细血管
通透性和减轻皮肤与粘膜的炎症反应
第二节
反应
II型超敏
一、Ⅱ型超敏反应的概念
(刺激型、细胞溶解型)
由IgG或IgM类抗体与靶细胞表面相应抗
原结合后,在补体、吞噬细胞和NK细胞参
与作用下,引起的以细胞溶解或组织损伤
为主的病理性免疫反应。
参与II型超敏反应的抗体— IgM、IgG
IgM
IgG
亲
细
胞
作
用
二、参与Ⅱ型超敏反应的成
分
1.抗原:常为细胞性抗原(同种异型抗原、
异嗜性抗原、自身抗原、外来抗原)
2.抗体:主要为IgG和IgM
3.效应细胞和分子:补体、吞噬细胞、NK
细胞
三、II 型超敏反应发生的机制—细胞毒型
一、激活补体经典途径,溶解抗原靶细胞
抗体(IgG或IgM)+ 抗原(靶细胞表面) 激活补体
膜攻击复合体  破坏靶细胞。
二、ADCC效应 —— 破坏靶细胞
IgG抗体 + 靶细胞抗原  活化NK细胞  杀伤靶细胞
三、抗体、补体的调理吞噬—— 破坏靶细胞
IgG抗体 + 靶细胞抗原  活化巨噬细胞
 吞噬破坏靶细胞。
三、II 型超敏反应发生的机制——刺激型
抗体与抗原靶细胞结合刺激细胞分泌功能亢进(刺激型 )
Graves’ 病
脑垂体
TSH:甲状
腺刺激素
机体产生针对甲状
腺细胞上TSH受体
的抗体(LAST)
甲状腺素
正 常
甲
状
腺
功
能
亢
进
四、Ⅱ型超敏反应的常见疾病
(一)输血反应
(二)新生儿溶血症
(三)血细胞减少症
(四)肺出血—肾炎综合征
(五)甲状腺机能亢进(Grave病)
临床常见的II 型超敏反应性疾
病
1、输血反应:ABO血型不符
2、新生儿溶血:母子间Rh血型不符
临床常见的II 型超敏反应性疾
病
3、血细胞减少症
⑴药物(青霉素、奎宁等)半抗原 + 血细胞膜
 产生抗体 血细胞溶解
(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或粒细胞减少症)。
⑵服用甲基多巴类药物或病毒感染红细胞膜
改变 机体产生抗红细胞抗体 自身免疫性
溶血性贫血;
4.肺出血—肾炎综合征
肺泡基底膜和肾小球基底膜(共同抗原
患者由于细菌感染等原因产生自身抗体
抗体和肺泡基底膜和肾小球基底膜(共同
抗原)结合  引起组织损伤
临床以肺出血和进行性肾功能衰竭为特征。
第三节
III型超敏反应
一、III型超敏反应的概念
(免疫复合物病)
抗体与体内的可溶性自身或者外来抗
原形成的免疫复合物沉积于组织中,然
后激活补体造成以充血水肿、局部坏死
和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性损伤。
点二
、
主
要
可溶性抗原与血清中的抗体(IgG、IgM)形
成免疫复合物
循环IC在一定条件下 沉积于组织
(动脉血管壁的弹性蛋白层内、肾小球基底
膜、关节和皮下等)
特
沉积的IC激活补体与白细胞,引起组织炎症性
损伤
三、III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一)中等大小免疫复合物的形成
抗原
+
抗体
抗原抗体复合物
大分子的免疫复合物
易被吞噬细胞清除
小分子的免疫复合物
不沉淀、易被滤过排出
中等大小免疫复合物
存在于循环系统,可能
沉淀
(二)中等大小可溶性免疫复合物的沉积
1. 血管通透性增加
免疫
复合物
激活补体
结合
血小板FcR
C3a/C5a,C3b
活化
肥大细胞、嗜碱性
粒细胞和血小板
血小板活化
组胺类炎性介质
血管内皮间隙增大
有助于免疫复合物沉积和嵌入
2.局部解剖和血液动力学因素的作用
免疫复合物
易于沉积血压较高的
毛细血管迂回处肾小球
基底膜和关节滑膜
组织损伤特点
中性粒细胞浸润
血管扩张、组织液渗出
出血坏死及血栓为特征的血管炎
四、Ⅲ型超敏反应常见疾病
(一)局部免疫复合物病
(二)全身免疫复合物病
(一)局部免疫复合物病
1.Arthus反应
皮下多次注射
马血清
局部红肿、出
家兔
血及坏死。
2.人类局部免疫复合物病
局部多次注射
胰岛素
局部出现红肿。
糖尿病人
(二) 全身免疫复合物病
1.血清病
2.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免疫复合物型肾炎)
3.系统性红斑狼疮
4.类风湿性关节炎
1、血清病:通常在初次大量注射抗毒素治
疗外毒素性疾病后1—2周发生。
—患者表现发热、皮疹、关节肿痛、
淋巴结肿大和蛋白尿等症状。
—IC沉积于皮肤、关节、肾小球等部位所致。
—为一种自限性疾病
血清病患者
2、感染后肾小球肾炎:
——以A群链球菌感染最多见
——多在感染后2—3周可发生急性肾
小球肾炎
——因IC沉积于肾小球基底膜所致。
RA 患者手指关节实质性损伤
类风湿性关节炎
第四节
IV型超敏反应
一、概念
由效应T细胞再次接触相同的抗原后,于
24小时后出现的以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浸
润为主的病理性损伤。
点二
、
主
T 细胞参与反 应
致敏T细胞再次接触同一抗原24小时后才出现反应
要
特
以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浸润为主的慢性炎症反应
三、IV型超敏反应的参与成分
抗 原——病原生物:胞内寄生菌(如结核菌)
病毒
真菌
寄生虫
细胞抗原:(肿瘤、移植细
免疫细胞——
T细胞:CD4+ Th1
胞)
CD8+
Tc
活化的单个核吞噬细胞
四、IV型超敏反应常见病
 传染性变态反应
 接触性皮炎
 移植排斥反应
传染性IV型超敏反应
机体对胞内感染的病原体主
要产生细胞应答,在清除
病原体及阻止其扩散的过
程中可因产生DTH导致组
织炎性损伤
如:肺结核患者对结核杆菌
产生DTH出现肺空洞、干
酪样坏死等。
接触性皮炎
原理:小分子半抗原和皮肤角蛋白或细胞结合成为
完全抗原,刺激机体T细胞分化成为致敏T细胞,再
次接触可诱发DTH,导致皮肤出现红肿、水疱,严
重可导致剥脱性皮炎
移植排斥反应
是指供受双方HLA不完全相同,在进行同种异
体器官或组织移植后,发生的最终导致移植物
坏死脱落的免疫反应。
IV型超敏反应的检测—结核菌素实验
将定量结核菌素注射到上皮内,48-72h观察注射部位炎症
情况,若阳性则说明机体存在针对结核杆菌的致敏Th1细胞
应用:①检验卡介苗的接种效果
②辅助判定机体细胞免疫水平
四种过敏反应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