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古代中国数学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3 古代中国数学

第三讲
中国古代数学
概
述
 石器时代(4000BC)
—仰韶文化·西安半坡遗址
陶器上的刻划符号—文字的起源
人面陶盆中
的几何图案
几何图案
—对称
三角形数?
夏商周:青铜时代
—1600BC
 数字符号的形成
甲骨文
金文
甲骨文中的数
字符号
伏羲执矩,女娲执规:数学崇拜?
东汉画像石(山东武梁祠)
“算术”乃社稷民生之大用!



昔者周公问于商高曰:窃闻乎大夫善数也。请问
古者包牺立周天历度,夫天不可阶而升,地不可
得尺寸而度。请问数安从出?
商高曰:数之法出于圆方。圆出于方,方出于矩,
矩出于九九八十一。故折矩以为句广三,股修四,
径隅五。既方之,外半其一矩,环而共盘,得成
三四五。两矩共长二十有五,是谓积矩。故禹之
所以治天下者,此数之所生也。
周公曰:大哉言数。 ……
---《周髀算经》
春秋战国:400BC
“九九口诀”—齐恒公招贤纳士
 《墨经》:圜,一中同长也;
平,同高也;
 《庄子》:“一尺之棰”
 《考工记》:分数算法

秦汉:221BC-220AD
初等数学体系的形成
 《算数书》
 《周髀算经》
 《九章算术》
魏晋南北朝:220-588AD
初等数学理论的发展

刘徽:《九章算术注》(264AD)

祖冲之:3.1415926<π<3.1415927
刘 徽(造像)
祖冲之(造像)
隋唐:589-960AD
国家数学教育
国子监:明算科
李淳风:编纂“十部算经”
周髀算经、九章算术、海岛算经
缀术(唐朝佚) 数术记遗(南宋补)
孙子算经、张丘建算经、夏侯阳算经
五曹算经、五经算术
缉古算经
宋元:960-1368AD
中国古代数学的辉煌时代
 秦九韶:《数书九章》1247
 杨辉: 《杨辉算法》1275
 李冶: 《测圆海镜》1248
 朱世杰:《四元玉鉴》1303
明代:1368-1644AD
吴敬:《九章算法比类大全》1450
 商业数学—珠算
 程大位:《算法统宗》1592

西方数学的第一次传入
1607 徐光启、利玛窦合译
《几何原本》
 1609 李之藻、利玛窦合译
《同文算指》

徐光启与利玛窦
清代:1665-1910AD
中国古典数学渐次衰微
乾嘉时期
 《数理精蕴》100卷
 梅文鼎
 年希尧、明安图、汪莱、李锐、戴煦
西方数学的再次传入
《几何原本》1857,李善兰,伟烈亚利
又译《代数术》《代微积拾级》 《代数术》
 《微积溯源》《三角数理》 1874,华蘅芳,
傅兰雅
《决疑数学》1876,华蘅芳,傅兰雅
 《形学备旨》1884,刘永锡、狄考文
 《代数备旨》1891,邹立文、狄考文
 《八线备旨》1893,谢洪赉、潘慎文

近代数学在中国的兴起
1912 北京大学数学系-中国第一个大学数学系:
冯祖荀(日本京都帝国大学)
 1920 清华大学“算学系”:郑之蕃(美国康
奈尔大学)
 1920 南开大学数学系:姜立夫(哈佛大学)
……
 1928 上海交通大学数学系
 1935 中国数学会—上海交大图书馆成立大会

一 算筹与筹算
1 数字的起源
 从“数”谈起
數 数

《易·系辞传》:“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
人易之以书契”

郑玄(东汉):“事大,大结其绳;事小,
小结其绳。结之多少,随物众寡。
(左)基普(quipu) 南美印加(Inca)部落用来记事的结绳,秘鲁
利马Larco博物馆馆藏。
(右) “基普”上的绳结,上面一结5道,表示500;中间的结8道,
表示80;下面的结为6道,表示6。这样就表示了586。
甲骨文数字:十进位位值制的萌芽

1983年陕西旬阳出土的西汉象牙算筹
10进位位值制记数法

纵式筹码

横式筹码
记数规则

“凡算之法,先识其位。一纵十横,百立千僵;
千十相望,万百相当” (《孙子算经》)


“满六以上,五在上方,六不积算,五不单张”
(《夏侯阳算经》)
例如:752836

用空位符号“□”表示零,后演变为“○”。

最初筹码中没有“零”的符号,先是用空位表示,后来为
了避免运算过程中出错,借用古书缺字符号“□”,而
“□”的书写很自然的演化为○,这一记号在宋元算书的
演算中广泛使用。
意义

“用十个记号来表示一切的数,每个记号不但有绝对
的值,而且有位置的值,这种巧妙的方法出自印度。
这是一个深远而又重要的思想,它今天看来如此简
单,以致我们忽视了它的真正伟绩。但恰恰是它的
简单性以及对一切计算都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才使
我们的算术在一切有用的发明中列在首位;而当我
们想到它竟逃过了古代最伟大的两位人物阿基米德
和阿波罗尼斯的天才思想的关注时,我们更感到这
成就的伟大了。”
 ——拉普拉斯
2 筹算





“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筹”——筹策,小竹棍;
“算筹”(counting rods)——用于计算的
小竹棍,算器
记数规则:纵式筹码,横式筹码
空位:□ 〇 0

敦煌纸卷中的“九九表”(AD900)
三 《九章算术》与刘徽
琢磨推敲细思量,
说方道圆话短长。
若把《原本》比《算术》,
此中翘楚是《九章》。
——严敦杰
1 《九章算术》
成书年代
“往者暴秦焚书,经术散坏。自时厥后,汉北平侯
张苍、大司农中丞耿寿昌皆以善算命世。苍等因
旧文之遗残,各称删补。故校其目与古或异,所
论者多近语也。”
——刘徽:《九章算术注》
 张苍,北平侯,250—152BC,秦汉两朝官员
 耿寿昌,大司农,73BC,
 由此推测《九章算术》初成于秦,修订于汉。

方田 与田亩丈量有关的面积、
分数问题;
粟米 以谷物交换为例的各类比
例问题;
衰分 按比例分配和等差数列问
题;
少广 由田亩计算引出的分数、
开方问题;
商功 与土方工程有关的体积问
题;
均输 与摊派劳役和税收有关的
比例问题;
盈不足 由两次假设求解复杂算
术问题的特殊算法;
“方程” 一次线性方程组问题;
勾股 勾股定理及其应用。
2
注释者
刘徽,魏晋间人,263AD年注释《九章算术》
“徽幼习《九章》,长再详览。观阴阳之割裂,
总算术之根源,探赜之暇,遂悟其意。是以敢
竭顽鲁,采其所见,为之作注。”
 ——刘徽:《九章算术注》
祖冲之,祖暅:南北朝,圆周率,球体体积公式
李淳风:唐朝,“十部算经”国子监教科书
杨辉:南宋,《详解九章算法》
吴敬:明,《九章算法比类大全》
李潢:清,《九章算术细草图说》
现代:钱宝琮校点《算经十书》
白尚恕《〈九章算术〉注释》《〈九章算术〉今译》
李继闵《〈九章算术〉与刘徽注研究》《〈九章算术〉校
证》
《〈九章算术〉导读与译注》
郭书春:汇校《九章算术》
沈康身:《〈九章算术〉导读》
3《九章算术》在国外
英国 李约瑟(Joseph Needham)Science and Civilization in China(1959)
俄国 尤什凯维奇,《中国学者在数学领域中的成就》(1955)
别列兹金娜,《九章算术》俄文译本(1957)
德国 伍哥尔,《九章算术》德文译本(1968)
载入《东方世界自然科学经典丛书》(慕尼黑,1968)
丹麦 瓦格那,《〈九章算术〉中最有趣的问题》(英文,1978)
日本 川原秀城 《九章算术》日文译本(1980)
法国 林力娜,《九章算术》法文译本(2005)
捷克 胡吉瑞,《九章算术》捷克文译本
沈康身(杭州大学)John N.Crossley & Anthony Lun (Monash University ,
Australia)
The Nine Chapters on the Mathematical Art(Companion & commentary)
四 中算家怎样认识实数系


实数系:
自然数—分数—有理数—无理数—负数
中算家认识实数系的四个重要标志:
十进位位值制
分数--有理数
不尽方根--无理数
负数
分数
 何为“分数”?
“分”——从八从刀,以刀分别物(《说
文·八部》)

《九章算术》:实如法而一。不满法者,
以法命之。
释意:被除数除以除数。如果不能除尽,
便定义为分数。
分数算法





合分术(加法):母互乘子,并以为实;母相乘为法,
实如法而一。
减分术(减法):母互乘子,以少减多,余为实;母
相乘为法,实如法而一。
乘分术(乘分):母相乘为法,子相乘为实,实如法
而一。
经分术(除法):重有分者,同而通之。(法分母乘
实,实分母乘法)
约分术:可半者半之。不可半者,副置分母、子之数,
以少减多,更相减损,求其等也。以等数约之。
评述
1.巴比伦:60进位的分数
2.埃及:单位分数
3.阿拉伯:主分数,单位分数
——都未能给出行之有效的分数算法
中算分数算法的特点.
1. 除法运算定义分数
2. 分数概念的两重性
运算结果:独立的数;
运算过程:母与子
3 .基本性质
分子、分母同乘不为零的数,其值不变。
4. 通分——“齐同术”
母互乘子谓之齐,母相乘谓之同
筹算开方

开方术曰:置积为实。借一算,步之,超一等。
议所得,以一乘所借一算为法,而以除。除已,
倍法为定法。其复除,折法而下。复置借算,步
之如初,以复议一乘之。所得副,以加定法,以
除。以所得副从定法。复除,折下如前。若开之
不尽者,为不可开,当以面命之。若实有分者,
通分纳子为定实,乃开之。讫,开其母,报除。
若母不可开者,有以母乘定实,乃开之。讫,令
如母而一。
—《九章算术》少广章
例子:计算55225的平方根
商
2 0 0
2 30
235
实
1 5 2 2 5
152 25
2325
法
2
4 30
465
副
借算

1
3
5
1
1
置积(55225)为实。借一算,步之,超一等。议所得,
以一乘所借一算为法,而以除,除已,倍法为定法。其复
除,折法而下。复置借算步之如初,以复议一乘之。所得
副,以加定法,以除。以所得副从定法。复除折下如前。



若开之不尽者为不可开,当以面命之。若实有分者,通分
内子为定实。乃开之,讫,开其母报除。若母不可开者,
又以母乘定实,乃开之,讫,令如母而一。
面积为五的正方形:方五之面
实有分者,通分内子为定实,乃开之,讫,开其母报除:
a

n
am  n

m
m
若母不可开者,又以母乘定实,乃开之,讫,令如母而一
a
( a  m  n) m
n

m
m
刘徽的贡献——求其微数

不以面命之,加定法如前,求其微数。微数无名者
以为分子,其一退以十为母,其再退以百为母。退
之弥下,其分弥细。则朱幂虽有所弃之数,不足言
之也。
a1
a2
A a
 2 
10 10

(1)十进分数 (2)极限概念 (3)以有理数逼近
无理数
无理数


希腊:√A≠ n/m ——认识了“不可比”数
中国:√A=a. a1a2a3——认识了“不可开”数
负数是怎样进入数学的?


盈余与不足、收入与支出、增加与减少是负数概
念在生活中的实例,教科书在向学生讲授负数是
也多循此途。这就产生一种误解:似乎人类正是
从这种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认识而引进了负数的。
问题:那个文明最早使用负数?
 历史事实表明:负数最早为中算家所引进,这
是由中国古代传统数学高度发达算法和筹算机械化
的特点所决定的。
《九章算术》的“方程术”

“方程”章第3问:
今有上禾二秉、中禾三秉、下禾四秉,实皆不满斗,
上取中、中取下、下取上各一秉而实满斗。问上、
中、下禾实一秉各几何。
上禾
1
2
2
中禾
下禾
实
0 3 1
4 1 0
1 1 1
0
8
2
(3)
0
(2)
(1)
2×(3 )
0
-1(“正无入负之”)
8
1
2(3)-(1)
方程章第4问

今有上禾五秉,损实一斗一升,当下禾七秉;上禾七秉,
损实二斗五升,当下禾五秉。问上、下禾实一秉各几何?
《九章算术》给出的算法是:
上禾五秉正,下禾七秉负,损实一斗一升正;
上禾七秉正,下禾五秉负,损实二斗五升正。
摆在筹算板上就是:
上禾
7
5
下禾
-5 -7
实
25 11
这样就必须以“负数”给出区别。
“同名相除,异名相益,正无入负之,负无入正之。
其异名相除,同名相益,正无入正之,负无入负之。”
----《九章算术》
这里的“同名”、“异名”即同号、异号;“相益”、“相除”指二
数绝对值相加、相减。若设a>b>0,则上述正负术相当于
减法法则(前四句):
(±a)-(±b)=±(a-b), (±b)-(±a)=(a-b)
(±a)-(b)=±(a+b);
0-a = -a; 0-(-a) = a.
加法法则(后四句):
(±a)+(b)=±(a—b),(±b) +(a)=(a—b);
(±a)+(±b)=±(a+b);
0 +a = a;
0 +(—a)= —a.
刘徽《九章算术》注

“今两算得失相反,要令正负以名之。正算
赤,负算黑,否则以斜正为异。方程自有
赤黑相取,左右数相推求之术。而其并减
之势不得广通,故使赤黑相消夺之。……
故赤黑相杂足以定上下之程,减益虽殊足
以通左右之数,差实虽分足以应同异之率。
然则其正无入负之,负无入正之,其率不
妄也。”
负数运算法则






减法:同名相除,异名相益;正无入负之,负无
入正之。
加法:异名相除,同名相益;正无入正之,负无
入负之。
若a>b>0
±a-(±b)=±(a-b),(同名相除)
±a-(-b)=±(a+b),(异名相益)
0-(a)=-a; 0-(-a)=a;(无入:空位)
评价
负量及负量的运算法则的发明是大约生活
在二千年以前或更早的中国学者的最伟大
的成就。这是第一次超越了正数的范围。
中国数学家在这一点上超出了其他国家的
科学几世纪之久。
——尤什凯维奇《中国学者在数学领域中的成就》
西方的困惑




负数虽然通过阿拉伯人的著作传到了欧洲,但16世纪和17
世纪的大多数数学家并不承认它们是数,或者即使承认了
也并不认为它们是方程的根。
如丘凯(Nicolas Chuquet ,1445-1500)和斯蒂费尔
(Stifel ,1486-1567) 都把负数说成是荒谬的数,是“无稽
之零下”。
无法解释:1:-1=-1:1;
“较大数:较小数=较小数:较大数” ?
卡丹(Cardan,1501- 1576) 把负数作为方程的根,但认为它们
是不可能的解,仅仅是一些记号;他把负根称作是虚有的。
韦达(Vieta, 1540- 1630) 完全不要负数,巴斯卡
(Pascal,1623- 1662) 则认为从0减去4纯粹是胡说。
五
刘徽论圆和球
半径
半周
《九章》“方田”章:
半周半径相乘得积步
周径相乘,四而一
又中国古代取“周三径一”,故有:
径自相乘,三之,四而一
周自相乘,十二而一
刘徽“割圆术注”
按半周为从,半径为广,故广从相乘为积步。
假令圆径二尺,圆中容六觚之一面,与圆
径之半,其数均等。合径率一而觚周率三
也。又按為图,以六觚之一面乘半徑,
(四分取)二,因而六之,得十二觚之幂。
若又割之,次以十二觚之一面乘半径,四
分取四,因而六之,則得二十四觚之幂。
割之彌細,所失彌少,割之又割,以至于
不可割,則與圆合體,而無所失矣。……
6觚周长之半
半
径
拼方
割圆
……
12觚面积= 半径×6觚周长/2
24觚面积= 半径×12觚周长/2
48觚面积= 半径×24觚周长/2
圆面积=半径×半周
S2n  R 
C2n1
2
 R
2n 1 a2n1
2
6觚求12觚,AB=1
股(OG) =1-0.25
=0.75=0.8660254
余径(CG)=1-股
=1-0.8660254
= 0.1339746---小勾
小弦幂(CB)=小勾方+小股方
=0.267949193445
开方即得12觚之一面(CB)
S = 48觚之一面×1×24=3.13+ 0.00 584/625
S =96觚之一面×1×48=3.14+0.00 64/625
“差幂”= S192 -- S = 105/625
割圆不等式
S < S 圆 < S +2ד差幂”
故取:
S 圆~ S 3.14
因此,周长= 2圆面积/半径 =6.28 ,
于是, 周:径= 6.28: 2=157:50
最后,计算到3072边形,得圆周率3.1416
96
192
96
192
96
192
祖冲之的圆周率
“宋末,南徐州从事史祖冲之更开密法。
以圆径一亿为丈,圆周盈数三丈一尺
四寸一分五厘九毫二秒七忽,朒数三
丈一尺四寸一分五厘九毫二秒六忽,
正数在盈朒二限之间。密率,圆径一
百一十三,圆周三百五十五。约率,
圆径七,周二十二。又设开差幂,开
差立,兼以正(圆)[负]参之,指要
精密,算氏之最者。所著之书,名为
《缀术》,学官莫能究其深奥,是故
废而不理。”
-- 《隋书·律历志》
刘徽论球

《九章》: 球体体积 
9
直径3
16
刘徽:然此意非也。何以驗之?取立方棊八枚,皆令立方一寸,
積之為立方二寸,規之為圓囷,徑二寸,高二寸,又復横圆之,
則其形有似牟合方葢矣。八棊皆然似陽馬,圓然也。按合葢者,
方率也。丸居其中,即圓率也。推此言之,謂夫圓囷為方率豈
不闕哉?以周三徑一為圓率,則圓幂傷少;令圓囷為方率,則
丸積傷多。互相通補,是以九與十六之率,偶與實相近,而丸
猶傷多耳。觀立方之内,合葢之外,雖衰殺有漸,而多少不掩,
判合總結,方圓相纒,濃纎詭互,不可等正。欲陋形措意,懼
失正理,敢不闕疑,以俟能言者。
“互相通補,是以九與十六之率,偶與實相近,而丸猶傷多耳。”
“規之為圓囷,徑二寸高二寸,又復横圆之,則其形有似牟合方葢
矣”。
“牟合方盖”
刘徽:牟合方盖——正交的相贯圆柱:
任一截面,方、圆相切。
V球 :V牟=S圆 :S方=π:4
观立方之内,合盖之外,虽衰杀有渐,而多少不掩。
判合总结,方圆相缠,浓钎诡互,欲陋形措意,惧失
正理,敢不阙疑,以俟能言者。

祖暅之開立圓術曰:以二乘積,開立方除之即立圆徑。其意何
也?取立方棊一枚,令立樞于左後之下隅,從規去其右上之亷,
又合而横規之,去其前上之亷。于是立方之棊,分而為四。規
内棊一,謂之内棊。規外棊三,謂之外棊。更合四棊,復横斷
之。以句股言之,令餘高為句,内棊斷上方為股,本方之数,
其弦也。句股之法,以句幂減弦幂,則餘為股幂;若令餘高自
乘,減本方之幂,餘即内棊斷上方之幂也。本方之幂,即内外
四棊之斷上幂。然則餘高自乘,即外三棊之弦上幂矣。不問高
卑,勢皆然也。然固有所歸,同而途殊者耳。而乃控逺以演類,
借況以析微。按陽馬方高数参等者,倒而立之,横截去上,則
高自乘與斷上幂数亦等焉。夫疊棊成立積,緣幂勢既同,則積
不容異。由此觀之,規之外三棊旁蹙為一,即一陽馬也。三分
立方,則陽馬居一,内棊居二可知矣。合八小方成一大方,合
八内棊成一合葢。内棊居小方三分之二,則合葢居立方亦三分
之二,較然驗矣。置三分之二以圓幂率三乘之,如方幂率四而
一,約而定之,以為九率。故曰九居立方二分之一也。
外三棋
内棋
外三棋断上幂= 外方– 内方
(绿色矩尺形)
(黄色)
=OS平方—SP平方
=余高(OP)2
=倒立阳马断上幂
B
夫疊棊成立積,緣幂勢既同,則積不容異。
=
所以: 外三棋体积 = 阳马体积
因此, 牟合方盖 = 立方—阳马体积
=2/3 立方
球体体积= 3/4 牟合方盖 = 1/2 立方
或:
=
2
4
3
(2R)
 R3
43
3
祖暅公理:緣幂勢既同,則積不容異
卡瓦列利,16世纪意大
利教士,数学家
Cavalieri’s principle
今日论坛


1 你认为现实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能否
导致负数的发现?
2 如何评价刘徽开方术注的意义?
(不以面命之,加定法如前,求其微数。微
数无名者以为分子,其一退以十为母,其
再退以百为母。退之弥下,其分弥细。则
朱幂虽有所弃之数,不足言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