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氢黄酮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二氢黄酮

第六章
黄酮类化合物
1
黄酮的含义:
经典含义:
以二苯基色原酮衍生的一类化合物的总称,
由于该类化合物大多呈淡黄色或黄色,且分
子中多具酮基,因此称为黄酮。
2
黄酮的含义:
现代含义:
泛指二个苯环(A环和B环)通过三个碳原
子相互连接而成的一系列化合物的总称,即
具有C6-C3-C6结构的一类化合物的总称。
3
第一节:结构和分类
C6-C3-C6结构(黄酮)
依:三碳链的氧化程度
三碳链是否构成环
3-位羟基取代与否
B-环连接位置(2、3-位)
4
黄酮
8
7
A
'
'
2
1
O
2
3
'
B
4
C
3
6
5
'
6
4
'
5
芹菜素(5,7,4′-三OH黄酮)
木犀草素(5,7,3′,4′-四OH黄酮)
黄芩素(5,6,7-三OH黄酮)
O
二氢黄酮
O
2
3
O
橙皮苷(5,7,3 - 三OH,4′-OCH3
二氢黄酮)
甘草苷(甘草素-7-O-glu苷)
甘草素(7,4′– 二OH二氢黄酮)
5
黄酮醇
O
2
3
OH
O
山柰酚(5,7,4′-三OH黄酮醇)
槲皮素(5,7,3′,4′-四OH黄酮醇)
杨梅素(5,7,3′,4′,5′-五OH黄
酮醇)
二氢黄酮醇
O
2
3
OH
O
二氢槲皮素(5,7,3′,4′-四OH
二氢黄酮醇)
二氢桑色素(5,7,2′,4′-四OH
二氢黄酮醇)
6
 异黄酮
O
2
3
O
大豆素(7,4′-二OH异黄酮)
大豆苷(大豆素-7-O-glc苷)
葛根素(7,4′-二OH,8- glc异黄酮
苷)
 二氢异黄酮
O
2
3
O
紫檀素
鱼藤酮
7
 查耳酮
'
4
5
3
2
'
2
HO
3
' OH
OH
OH
4
HO
'
6
6
'
5
glc
O
O
O
红花苷
 二氢查耳酮(+)儿茶素
OH
O
HO
glc
OH
O
OH
O
梨根苷
8
黄烷-3-醇
OH
O
O
HO
H
OH
3
OH
H
OH
OH
(+)儿茶素
黄烷-3,4-二醇
OH
O
HO
O
OH
3
4
OH
OH
OH
OH
OH
OH
无色飞燕草素
9
花色素
OH
+
+
O
HO
O
OH
3
OH
OH
4
OH
OH
飞燕草苷元
橙酮
'
7
O
6
2
'
3
2
'
CH
5
3
4
O
4
'
6
'
5
硫磺菊素(6,3′,4′- 三OH橙酮)
10
讪酮(双苯吡酮 )
glc
HO
O
O
OH
HO
O
O
OH
异芒果素
高异黄酮
O
O
11
木脂素黄酮(水飞蓟素)
O
O
HO
OH
O
H
CH2OH
H
O
H
OH
OCH3
H
OH
12
第二节 黄酮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
一、性状
1:形态:多为结晶性固体,少数为无定形粉(苷)
2:颜色:
多为黄色
交叉共轭体系(电子转移、重排,共轭增强,产生颜色的基础)
助色团(给系统提供电子,使颜色加深,尤其7,4′-位,辅助作
用)
13
O
+
O
7
O
有
O
交叉共轭体系
黄酮(灰黄~黄色)
黄酮醇(灰黄~黄色)
查耳酮(黄~橙黄色)
花色素类(颜色随pH而改变)
'
4
O
+
O
无
二氢黄酮
二氢黄酮醇
二氢查耳酮
黄烷醇类
异黄酮(无或微黄色)
二氢异黄酮
红色(pH <7)
紫色(pH= 8.5)
蓝色(pH>8.5)
14
二、旋光性:
旋光性
取决于
不对称碳原子的有无
有
无
15
有
所有黄酮苷(糖)
游离黄酮
二氢黄酮
二氢黄酮醇
二氢异黄酮
黄烷醇
O
2*
O
(2-位)
无
游离黄酮
黄酮
黄酮醇
异黄酮
查耳酮(二氢)
类橙酮
花色素类等
O
*
*
O
OH
O
(2,3-位)
O
(无)
16
三、溶解性:符合苷的溶解性规律
水
甲醇
乙醇
乙酸乙酯
氯仿
乙醚
-+
+
+
+
+
+
1.游离黄酮
分子的立体结构
稀碱水
+(酚羟基)
游离黄酮
取决于
取代基团的性质、数目、连接
位置。引入羟基数目多, 7、
4‘-位,水溶度较大。羟基甲基
化(-OCH3), 水溶度降低。
17
平面型分子
非平面型分子
黄酮
二氢类(C-环半椅式结构)
黄酮醇
异黄酮(羰基与B-环立体障碍)
查耳酮
分子间排列不紧密,
交叉共轭
水分子易于进入
水溶度小
水溶度大
H
2
O
R
O
H
R=OH 二氢黄酮醇
R=H
二氢黄酮
18
2 .黄酮苷(亲水性)
水
甲醇
乙醇
乙酸乙酯
氯仿
乙醚
稀碱水
+
+
+
+-
-
-
+
黄酮类化合物溶解性(极性)规律:
 三糖苷 > 双糖苷 > 单糖苷 > 苷元
 3-O-糖苷>7-O-糖苷(平面性分子)
 花色素(平面性分子,离子型)>非平面
性分子 > 平面性分子
19
四、酸碱性
1.酸性
酸性
来源 影响
酚羟基(数目、位置)
酸性规律:

7,4‘-OH酸性强于其他位置羟基的酸性(处于
羰基对位,羰基的共轭诱导)。


5-OH酸性最弱(处于羰基邻位,形成分子内氢键)
酚羟基数目越多,酸性越强。
20
NaHCO3
Na2CO3
NaOH
7,4′-OH > 7或4′-OH > 其他位-OH > 5-OH
+
+
+
+
+
+
+
应用
pH梯度法分离(游离黄酮)
21
2.碱性:
γ-吡喃酮环1-氧原子
微弱碱性(孤对电子,接受质子)
仅溶于强的、浓酸+水
(浓硫酸)
烊 盐(呈色)
应用
Cl
O+
OH
22
应用
初步鉴别黄酮母核类型:
 黄酮、黄酮醇 —— 黄-橙色,并有荧光
二氢黄酮 —— 橙红(冷)、紫红(热)
 查耳酮 —— 橙红-洋红
 异黄酮(二氢)—— 黄色
 橙酮 —— 红-洋红
23
五、显色反应
1.还原显色反应
反应类型
盐酸-镁粉
反应
鉴别特征
黄酮、二氢黄酮 红-紫红
黄酮醇、二氢黄酮醇 红-紫红
鉴别意义
黄酮类特征性
鉴别反应
(最常用)
备注
假阳性
(花色素)
查耳酮、橙酮(-)
儿茶素类、异黄酮(-)
24
反应类型
鉴别特征
四氢硼钠
还原反应
二氢黄酮(醇) 红-紫红
其它黄酮类(-)
钠汞齐反应
黄酮、二氢黄酮
红
异黄酮、二氢异黄酮 红
黄酮醇类
黄-淡红色
二氢黄酮醇类 棕黄色
鉴别意义
备注
二氢黄酮类特有
25
2.与金属盐类试剂络合反应
反应类型
三氯化铝
(AlCl3)
鉴别特征及鉴别意义
3-OH,4-C=O
5-OH,4-C=O
黄色
鲜黄色荧光
备 注
PPC\TLC
邻二酚羟(4‘或7,4’黄酮醇,天蓝色荧光)
氨性氯化锶 邻二酚羟基
绿、棕乃至黑色
(SrCl2)
26
反应类型
鉴别特征及鉴别意义
三氯化铁
酚羟基紫、蓝、绿(FeCl3)
备 注
示
锆盐-枸橼酸
(ZrOCl2)
锆盐 枸橼酸
3-OH或3,5-二OH
黄色
黄色不褪
5-OH
黄色褪去
PPC
示
27
3.硼酸显色反应
反应类型
鉴别特征及鉴别意义
5-羟基,4-羰基黄酮
硼酸
(H3BO3)
6′-羟基,4-羰基查耳酮
黄色,绿色荧光
(草酸液)
黄色,无荧光
(枸橼酸)
28
4.碱性试剂反应
反应类型
鉴别特征及鉴别意义
氢氧化钠溶液
黄酮 — 黄 - 橙色
查耳酮、橙酮 — 红 - 紫红
二氢黄酮 — 黄 - 橙色(冷) 母核类型鉴别
深红-紫红(较长时间或加热)
黄酮醇 — 黄色
[O]
备 注
棕色
29
反应类型
稀氢氧化钠
鉴别特征及鉴别意义
备 注
邻三酚羟基黄酮类
邻三酚羟基鉴别
(暗绿~蓝绿色纤维状)
氨蒸气或
颜色变化
TLC、PPC
碳酸钠溶液
30
5.与五氯化锑反应
五氯化锑 (SdCl5):
查耳酮特征性显色反应 (红或紫红色沉淀)
黄酮、二氢黄酮、黄酮醇类呈橙色。
31
6.其他显色反应
Gibbˊs反应:酚羟基对位活泼质子的特征
(蓝或蓝绿色)
32
第三节 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
一、提取方法 —— 溶剂法
关键
溶剂法
溶剂的选择
选择依据
黄酮类成分的存在状态(游离
苷)及溶解性
溶剂的溶解性能
提取方法(煎煮法、渗漉法、回流法等)的选择
33
溶剂
提取原理
游离黄酮
黄酮苷
备注
乙醇
溶解范围广
+
+
(甲醇) 苷、苷元均可溶 (90-95%) (60%)甲醇毒性大
沸水
多糖苷易于水
+
成本低、安全,
水溶性杂质多
碱性水或
碱性乙醇
酚羟基的酸性
+
稀氢氧化钠溶出能力强
+ 石灰水除杂质效果好
34
二、分离方法
(一)溶剂萃取法
分离依据:
黄酮与杂质
苷与苷元
苷元与苷元
之间的极性(分配系数K)差异
35
分离工艺:
原料的提取浓缩液(水溶液)
依次以石油醚、乙醚、
乙酸乙酯、水饱和正丁醇萃取
石油醚液
乙醚液 乙酸乙酯 水饱和正丁醇
母液
(脂溶性杂质)
(水溶性杂质)
回收
回收
减压回收
苷元
单糖苷
多糖苷
36
(二)pH梯度萃取法
分离依据:
游离黄酮类化合物的酸性差异(见黄酮酸性规律)
分离工艺:
总游离黄酮的乙醚液
依次以5%NaHCO3 、5%Na2CO3、
0.2%NaOH、4%NaOH萃取
5%NaHCO3液
5%Na2CO3液
0.2%NaOH液
酸化
7,4′-OH黄酮
4%NaOH液
母液
(脂溶性杂质)
7或4′-OH黄酮 一般-OH黄酮
5-OH黄酮
37
(三)柱色谱法
1.硅胶柱色谱
吸附原理
(105℃,
活化)
异黄酮、二氢黄酮(醇)、
氯仿-甲醇不同比例
高度甲基化或乙酰化黄酮(醇)
混合溶剂洗脱
(极性小)
分配原理
多羟基黄酮醇或黄酮苷类
氯仿-甲醇-水
(加水失活
或不活化)
(极性大)
(80 :20 :1)等比例
38
2.聚酰胺色谱
(1)原理: 氢键吸附
吸附规律:与黄酮类化合物酚羟基的数目、位
置及介质(溶剂)等有关。
酚羟基数目越多,吸附能力越强。
 酚羟基数目相同的情况下,酚羟基所处的位置有利于
形成分子内氢键,吸附能力减弱。
3-OH或5-OH黄酮的吸附力小于其他位置-OH黄酮;
邻二酚羟基黄酮的吸附力弱于间位或对位酚羟基黄酮

39
分子内芳香化程度越高,吸附力越强。
查耳酮 > 二氢黄酮
黄酮醇 > 黄酮 > 二氢黄酮醇 > 异黄酮
 与介质的关系:吸附力 水(中)> 甲醇、
乙醇(浓度由低到高)> 碱性溶剂

洗脱规律:与吸附规律正好相反,即吸附能
力越强,越难洗脱(薄层Rf越小)
40
(2) “双重色谱”原理
主要用于解释黄酮苷与苷元聚酰胺色谱现象
正相色谱
聚酰胺:极性固定相(极性酰胺基团)
洗脱剂:有机溶剂(氯仿-甲醇,极性小)
先洗脱:游离黄酮(苷元,极性小)
Rf值: 苷元 > 苷
反相色谱
非极性固定相(非极性脂肪链)
含水溶剂(甲醇-水,极性大)
苷(极性大)(柱色谱分离)
苷元 < 苷(TLC色谱鉴别)
上述规律也适用于黄酮类化合物在聚酰胺薄层上的行为
41
3.氧化铝柱色谱
很少应用,具有3-OH或5-OH、4-羰基及邻二酚羟
基黄酮类化合物与铝离子络和而被牢固吸附,难于洗脱
4 . 葡聚糖凝胶柱色谱
类型: Sephadex G型(亲水性凝胶)
Sephadex LH-20型 (羟丙基葡聚糖凝胶,水
及极性有机溶剂均可)
42
原理:
“双重色谱”原理
分子筛作用
(按分子大小分离)
应用:黄酮苷及苷元的分离
洗脱顺序:分子由大到小被洗脱
叁糖苷 > 双糖苷 > 单糖苷 > 苷元
吸附原理
(按极性大小分离)
苷元的分离
极性由小到大被洗脱
1-OH > 2-OH > 3-OH >
4-OH > 5- OH黄酮
43
常用洗脱剂:
碱水(0.1mol/L NH3.H2O)
盐水(0.5mol/L NaCl)
醇或醇水不同比例。
6.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适用于各种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
原理:反相柱色谱(黄酮类化合物极性大)
固定相:ODS
流动相:水-乙晴不同比例
44
第四节
黄酮类化合物的检识
一、理化检识
1.颜色:多呈黄色
2.母核检识:盐酸-镁粉反应--黄酮、黄酮醇、
二氢黄酮、二氢黄酮醇(+)
四氢硼钠反应--二氢黄酮(醇)类(+)
五氯化锑--查耳酮类(+)
45
3.取代基团检识:锆盐-枸橼酸反应-3-OH(+)
5-OH(-) 黄酮鉴别
氨性氯化锶反应-邻二酚羟基(+)
二、色谱检识
(一)纸色谱(PPC)
原理:分配原理
适用范围:游离黄酮(苷元)及黄酮苷的分离鉴别
46
方法:
双相色谱
第I向 醇性展开剂
(BAW、TBA、水饱和正丁醇)
正相色谱
固定相(水)极性 > 流动相
第II向 水性展开剂
(2~8%HAc、3%NaCl、1%HCl)
反相色谱
( 有认为是吸附原理)
47
Rf规律:极性小的化合物Rf大
极性大的化合物Rf大
苷元(0.7以上)>单糖苷>双糖苷(0.7以下)
苷元中,平面型分子 > 非平面型分子
Rf规律与左边相反
母核相同,2-OH>3-OH>4-OH>5-OH黄酮
主要应用:苷元的分离鉴别
黄酮苷及花色素类的分离鉴别
48
(二)薄层色谱(TLC)
1.硅胶薄层色谱 — 主要用于极性较小的黄酮类化
合物(黄酮苷元)的分离鉴别,其色谱行为可参考硅胶
柱色谱。
2.聚酰胺薄层色谱 — 可用于黄酮苷及游离黄酮的
分离鉴别,其色谱行为可参考聚酰胺柱色谱。
3.纤维素薄层色谱—分配原理,其色谱行为可参考
纸色谱。
49
各种色谱的检识顺序:
 日光下观察—多数黄酮有黄色斑点
 紫外光下观察—多数黄酮呈黄绿色荧光斑点
 氨蒸气熏—多数黄酮有颜色变化
 喷显色剂(2%AlCl3甲醇液)—多数黄酮黄色变深,
荧光加强
50
第五节 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研究
一、紫外可见光谱在黄酮类化合物结构测定中
的应用
一般鉴定程序:



先测定在甲醇中的光谱
再测定在加入各种诊断试剂后的紫外光谱
如为苷类,则可水解或甲基化后再水解,并测定
苷元或其衍生物的紫外光谱
51
将以上各种光谱数据(或光谱图)进行对比分析,即
可获得有关结构信息。
黄酮(醇): 带 II、带I均强
母核光谱特征 二氢黄酮类、异黄酮类:带 II强、带I弱 母核的推断
(甲醇)
查耳酮、橙酮:带 II弱、带I强
取代基:OH等,为助色团
依红移规律推断取代基团
52
加入诊断试剂:
甲醇钠:
强碱,所有酚羟基解离
醋酸钠:
碱性弱,酸性强的酚羟基解离
醋酸钠/硼酸:邻二酚羟基络合
三氯化铝:
3-OH,4-羰基 ,5-OH,4-羰
基 络合邻二酚羟基
上述相应吸收峰红移
53
1.黄酮类化合物在甲醇中紫外光谱特征
+
O
O
O
+
R
O
R
O
苯甲酰系统
(带II 220~280nm)
R
O
桂皮酰系统
(带1 300~400nm)
黄酮类化合物结构中的交叉共轭体系
54
(1)母核光谱特征:
母核结构(交叉共轭系统)是产生紫外吸收的基础
,其中:
由苯甲酰系统的电子跃迁产生的吸收峰为带II 220
~280nm
由桂皮酰系统电子跃迁产生的吸收峰为带I 300~
400nm。
不同母核的黄酮类化合物由于共轭系统(交叉共轭
系统)的不同,由交叉共轭系统产生的带I或带II的峰
位、峰形、吸收峰的强度也不相同,因此,据此可用于
黄酮母核类型的判断。
55
黄酮类化合物母核UV吸收特征
母核类型
带II (nm)
黄酮
带I (nm)
备注
250~280(强) 304~350(强) 典型的交叉共轭系统
黄酮醇(3-OH取代)
″
黄酮醇(3-OH游离)
″
328~357(强)
3-OH供电减弱
358~385(强)3-OH供电共轭↑,带1红移
56
异黄酮
二氢黄酮(醇)
245~278(强)( sh )
270~295(强)
( sh )
查耳酮
橙酮
花青素(苷)
220~270(弱) 340~390(强)
230~270(弱) 370~430(强)
270~280
465~560
桂皮酰系统破坏
″
57
O
O
B
A
B
R
O
二氢黄酮(醇)
O
异黄酮(二氢)
由B环产生的桂皮酰系统不存在,带I弱,带II强
58
(2)取代基团对共轭吸收的影响
 黄酮类核中引入-OH(酚羟基)等供电基团,
使共轭程度增强,相应的吸收峰红移。一
般,A环引入–OH,带II红移,B环引入–
OH带I红移。
59

羟基甲基化或苷化后,原酚羟基的供电能力
下降,引起相应的吸收峰紫移。
3-OH甲基化或苷化,带I紫移,
5-OH(与羰基形成分子内氢键)甲基化,
带I、带II均紫移5~15nm,
4′-OH甲基化,带I紫移3~10nm。
60
 羟基乙酰化后,乙酰基的吸电作用,使
原来酚羟基对共轭系统的供电能力消失,
对光谱的影响亦将完全消失
61
2.加入诊断试剂后引起的位移及其在结构测定
中的意义(见下表)
黄酮 、黄酮醇加入诊断试剂后吸收峰(带I、带II)的位移规律
诊断试剂
NaOMe
NaOAc
位移规律
带I红移40-60nm,强度不降
带I红移50-60nm,强度下降
带II红移5-20nm
归
属
示有4′-OH
示有3-OH、但无4′-OH
示有7-OH
62
诊断试剂
NaOAc/H3BO3
位移规律
归 属
带I红移12-30nm
示B环有邻二酚羟基
带II红移5-10nm
示A环有邻二酚羟基
(不包括5,6-邻二酚羟基)
AlCl3及
AlCl3/HCl谱图=AlCl3谱图
示无邻二酚羟基
AlCl3/HCl
AlCl3/HCl谱图≠AlCl3谱图
示有邻二酚羟基
带I紫移30-40 nm
示B环有邻二酚羟基
63
诊断试剂
位移规律
带I紫移50-65 nm
归
属
示A、B环均可能有邻二酚羟基
AlCl3/HCl谱图=MeOH谱图
示无3-及/或5-OH
AlCl3/HCl谱图≠MeOH谱图
带I红移35-55 nm
红移60nm
红移50-60nm
仅红移17-20 nm
示可能有3-及/或5-OH
示只有5-OH
示只有5-OH
示可能有3-OH及5-OH
示除5-OH外,尚有6-含氧取代
64
异黄酮、二氢黄酮(醇)的吸收峰(带II)位移规律
诊断试剂
位移规律
NaOAc 异黄酮 带II红移6~20nm
二氢黄酮(醇)带II红移34~37nm
带II红移51~58nm
AlCl3/HCl
归 属
示有7-OH
示有5,7-二OH
示有7-二OH
AlCl3/HCl谱图与甲醇中的谱图比较
异黄酮
带II红移10~14nm
示有5-OH
二氢黄酮(醇)带II红移20~26nm
示有5-OH
65
查耳酮、橙酮的吸收峰(带I)位移规律
诊断试剂
NaOMe
位移规律
归
属
查耳酮 带I红移60-100nm,强度增加
示有4-OH
带I红移60-100nm,强度不增加 示有2-或4′-OH
橙酮
带I红移70-95nm,
示有或6-OH
AlCl3 及AlCl3/HCl
查耳酮、橙酮 (AlCl3较 AlCl3/HCl谱图)
带I 红移40~70nm
示有B-环邻二酚羟基
查耳酮(AlCl3/HCl谱图较MeOH谱图)
带I 红移40~60nm
示有2′- OH
66
二、1H-NMR谱在黄酮结构研究中的应用
测定溶剂 :
Cl4 - 样品需制备成三甲基硅醚化衍生
物,不能显示羟基质子特征,目前已基本不
被采用。
DMSO-d6 - 样品(苷、苷元)不需制备
成衍生物,可以显示各酚羟基质子特征。
67
黄酮类化合物各质子的信号特征(δ、峰形状、J、峰面积)
A环质子
B环质子
C环质子
糖上质子
取代基团质子
芳环质子
芳环质子
与类型有关
端基质子
其他质子
-OH、-CH3、
-OCH3、
-OCOCH3
δ6`-8ppm,B-H位于较低场
δ5-H最大8.0ppm(羰基去屏蔽)
δA-H 5.7-7.9
δB-H 6.5-7.9
5-OH δ12.40 (12.99)
7-OH δ10.93
68
J邻 6-9Hz
J间 2-3Hz
J对 0-1Hz(不计)
峰形状及J与取代有关
A-环
5,7-二OH
7-OH取代
B-环
4′-氧取代
3′,4′-氧取代
3′,4′,5′-氧取代
3-OH δ9.70
4’-OH δ(10.01)
3’-OH δ(9.42)
-OCH3δ3.5-4.10(3H s)
6-CH3δ2.04-2.27(3H s)
8-CH3δ2.14-2.45(3H s)
-OCOCH3 (羟基乙酰化)
糖上δ1.65-2.10(3H s)
苷元δ2.30-2.50(3H s)
依δ、峰形(d、dd)、J
A、B-环取代方式推断
69
glu H-1″位于低场 δ较大4.8-5.70ppm
苷元-3-O-glu δ5.80左右(1H.d.)
J与构型有关Jaa=6-9Hz , Jae=2-3
苷元-5、7、4′-O-glu δ5.0左右
rha C-CH3 δ0.8-1.20 (d/m)
黄酮
黄酮醇
异黄酮
H-3
δ6.30(1H,s)
C-环无质子
H-2 7.6 ~ 7.80(1H,s)受1-氧
原子和4-羰基吸电影响,δ较大
70
二氢黄酮
H-2 δ中心5.2(1H,dd.Jaa =11.0Hz, Jae =5.0Hz)
两个H-3 δ中心2.8 (1H,dd.J偕17.0Hz,Jaa=11.0Hz)
(1H,dd.J偕=17.0Hz, Jae=5.0Hz)
二氢黄酮醇 H-2 δ4.8-5.0(1H,d. Jaa= 11.0Hz)
H-3 δ4.1- 4.3(1H,d. Jaa=11.0Hz)
查耳酮
H-a δ6.7 - 7.40 (1H,d.J反=17.0Hz)
H-β δ7.0 - 7.70 (1H,d.J反=17.0Hz)
橙酮
=CH δ6.5 - 6.70(1H,s)
71
黄酮
二氢黄酮
酮
黄酮醇
二氢黄酮醇
异黄酮
橙酮
查耳
72
取代基团
δB-H 6. 5~7. 9ppm, 位于较低场
2′6′-H δ大(2H,d. 8.0Hz)
3′5′-Hδ小(2H,d. 8.0Hz)
(1)
(2)
(1)δA-H 6. 3 ~7. 1 ppm(一-OH供电)
5-H δ8. 0 (1H,d. J=8.0Hz)
6-H δ(1H,dd, J=8. 0;2. 0Hz)
8-H δ (1H,d, J=2. 0Hz)
(2)δ A-H 5. 7~ 6. 9 ppm (二-OH供电)
6-H δ较小 (1H,d. J=2. 5Hz)
8-H δ较大 (1H,d. J=2. 5Hz)
2′-Hδ7.20(1H,d.2.0Hz)
5′-Hδ6.7 ~ 7.1(d.8.0Hz)
6′-Hδ7.9(dd.2.0;8.0Hz)
** 3′、4′-OR取代不同,
δ-2′、6′可能颠倒
2′6′-H δ6.5~7.5 (2H,s)
或分别以双峰(J=2.0Hz)
出现
73
三、13C-NMR谱在黄酮类化合物结构研究
中的应用
(一)黄酮类化合物骨架类型的判断
利用13C-NMR谱中黄酮类化合物的中央三
个碳核信号的位置以及它们在偏共振去偶谱
中的裂分情况
推断黄酮类化合物的骨架类型
74
13C-NMR谱中黄酮类化合物结构中的中央三碳核的信号特征
C=O
C-2(或C-β)
174.5-184.0(s)
160.5-163.2(s)
149.8-155.4(d)
147.9(s)
146.1-147.7(s)
182.5-182.7(s)
188.0-197.0(s)
136.9-145.4(d)
75.0-80.3(d)
82.7(d)
C-3(或C-a)
归属
104.7-111.8(d)
黄酮类
122.3-125.9(s)
异黄酮类
136.0(s)
黄酮醇类
111.6-111.9(d)
橙酮类
(=CH-)
116.6-128.1(d)
查耳酮类
42.8-44.6(t)
二氢黄酮类
71.2(d)
二氢黄酮醇类
75
(二)黄酮类化合物取代图式的确定
利用黄酮类化合物中芳香碳原子
(A-环碳原子、B-环碳原子)的信号特征
确定取代基的取代图式
.
.
129 0
.
126 3
.
118 1
.
133 7
. O
153 6
.
.
.
.
178 4
.
124 0
.
131 8
.
.
107 6
163 2
125 2
131 6
.
129 0
126 3
125 7
O
黄酮母核13C-NMR信号归属
76
推断取代基(X)的连接位置
取代基的位移效应规律 ( B-环)
X
Zi
Zo
Zm
Zp
-OH
+26.0
-12.8
+1.6
-7.1
-OCH3
+31.4
-14.4
+1.0
-7.8
确定5,7-二OH取代黄酮图式
依5,7-二OH黄酮中的C6和C8信号特征
δ90-100ppm范围内
δC6
> δC8
77
确定糖与苷元的连接位置
依苷化位移规律
苷元(酚羟基): a-C移向高场,δ降低
邻、对位-C移向低场,δ增大
糖(酚苷):δ端基碳原子+4.0-6.0ppm
四、MS在黄酮类化合物结构研究中的应用
黄酮类化合物MS特征 —— 测定分子量(M+)
取代基团推断(碎片离子峰)
78
苷元(极性小)
苷(极性大、难气化、与热不稳定)
EI-MS(以前):苷看不到,须制备成衍生物
PM等)方能测得很弱的
[M ]+ 、苷元峰为基峰。
FD-MS、FAB-MS、ESI-MS(目前):可测得分子
离子峰
[M ]+ 或准分子离子峰[M+1]、[M+23]等。
79
EI-MS裂解规律
1.分子离子峰为基峰
用于测定分子 [M ]+
2.主要碎片离子峰为裂解途径I 产生的A1
和B1及裂解途径II产生的 [B2]+
母核确定
A、B-环取代情况确定
80
裂解途径I(RDA裂解):
O
O
B
+.
+.
+
A
HC
C
C
O
O +.
+.
M
.
A 1+
.
B1+
81
裂解途径II:
+.
O
B
A
O +.
+.
+O
.
C
C
H
+
+
O
C
B2+
M
通常,上述两种基本裂解途径是相互竞争、相互制
约的。并且,途径I裂解产生的碎片离子丰度大致与途
径II裂解产生的碎片离子的丰度互成反比。
82
两种途径裂解得到的碎片离子A1、B1、B2等,
保留着A-环、B-环的基本骨架,且碎片A1与相应
的B1碎片的质荷比之和等于分子离子[M]+的质荷
比。
母核推断
A、B-环取代情况确定
83
3.其他碎片离子峰还有[M-H]+、[MCO]+、[M-CH3]+(含甲氧基)、[A1+H]、
[A1-CO]、[B2-CO]等碎片离子。
84
+
.
O
O
CO
B
H
A
.
[M- 1 ] +
m/z 221 (33)
途径I+H转移
+.
.
.
途径II
O +.
M +m/z 222 ( 100)
[ M- 28 ] m/z 194 ( 54 )
途径I
O
O
A
A
C
+.
HC
+
C
OH
[A 1+H]+m/z 121
+.
A +. m/z 120(80)
O
B
C
+.
B1 m/z 102(12 )
+
O
B
C
m/z 105 (12)
1
CO
CO
[A 1m/z
28 ]
+
92 ( 49 )
[B1-
28 ]
+
m/z 77 ( 14 )
黄酮类基本裂解途径 ( 以途径-I为主)
85
途径I+H转移
[A 1+H]
+
+.
O
B
途径-II
+
B2
A
OH
O
M+
C
B
+
B2
+
O
CO
+
C6H5
[B2- 28]
黄酮醇类基本裂解途径(以途径-II为主)
86
黄酮类化合物思考题:
1. 葡聚糖凝胶(Sephadex G 型和
Sephadex LH – 20型)柱色谱用于分离黄酮
类化合物(苷及苷元)的原理、方法及洗脱
规律。
2.用两类不同展开系统(醇性展开系统、
水性展开系统)进行黄酮类化合物纸色谱的
原理及Rf值规律。
87
3.聚酰胺柱色谱用于分离黄酮类化合物(苷、
苷元)的原理、方法及洗脱规律。如何理解黄
酮类化合物聚酰胺色谱分离的“双重色谱”性
能。
4.简述黄酮类化合物的酸性规律及在黄酮苷
元分离中的应用。
5.何谓交叉共轭体系,它与黄酮类化合物颜
色的关系如何?
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