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病虫识别与防治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蔬菜病虫识别与防治

蔬菜病虫的识别与防治
主讲人:佘德松
项目六、蔬菜病虫的识别与防治
任务1、十字花科蔬菜病虫识别与防治
任务2、茄科蔬菜病虫识别与防治
任务3、瓜类病虫识别与防治
任务4、豆科蔬菜病虫识别与防治
任务5、其它蔬菜病虫识别与防治
任务1、十字花科蔬菜病虫害
十字花科蔬菜种类也很多,其中主要包括大白菜、小青
菜、甘蓝、萝卜、花椰菜等。病毒病、霜霉病和软腐病
是全国性十字花科蔬菜的三大病害。
病毒病
霜霉病
软腐病
一、十字花科蔬菜病毒病
症状
大白菜、小白菜、紫菜薹及乌塌菜等白菜类蔬菜各生育期均
可发病。
大白菜病毒病苗期发病心叶呈明脉或叶脉失绿,后产生绿色
斑驳或花叶。成株期发病早的,叶片皱缩,质硬而脆,常生
许多褐色小斑点,叶背主脉上生褐色稍凹陷坏死条状斑,植
株明显矮化畸形,不结球或结球松散;感病晚的,只在植株
一侧或半边呈现皱缩畸形,或显轻微皱缩和花叶,仍能结球,
内层叶上生灰褐色小点。种株染病抽薹缓慢,植株矮小,新
叶明脉或花叶,老叶褐色坏死。
症状
明脉
坏死斑点
症状
普通白菜、小白菜、油菜、青菜、菜心、菜薹等病毒病,
因白菜的种类和品种不同,症状略有变化。苗期受害多呈
花叶型,重病株心叶畸形或老叶枯黄或全株矮化僵死。成
株染病也多引起皱缩花叶。采种株发病影响抽薹、结实不
良,严重者抽薹前即枯死。
紫菜薹病毒病 病苗心叶叶脉透明或斑驳或叶片皱缩不平,
有的叶脉上生褐色坏死斑。成株染病植株矮缩,花叶为主。
采种株被害症状同白菜。
病原
目前已知为害十字花科蔬菜的主要毒源有
芜菁花叶病毒(TuMV)——常见
黄瓜花叶病毒(CMV)
烟草花叶病毒(TMV)
萝卜花叶病毒(RMV)
主要是前3种,但各地略有不同。
在安徽、江苏TMV与TuMV复合侵染率高。
紫菜薹病毒病毒源主要为TuMV或TuMV、CMV复合侵染
发病规律
(1)越冬:病毒在南方可周年循环,北方
主要在留种株或多年生宿根植物及杂草上越
冬。
(2)传播:蚜虫传播。
(3)侵染:病毒通过蚜虫或汁液接触传染
发病规律
(4)发病因素 春天由蚜虫把毒源从越冬寄主上传到春季
甘蓝、油菜、青菜或小白菜等十字花科蔬菜。南方由于终年
长有上述十字花科植物,则无明显越冬现象,感病的十字花
科蔬菜、野油菜等都是重要初侵染源。
若十字花科蔬菜播种后遇高温干旱,地温高或持续时间长,
根系生长发育受抑,寄主抗病力下降,此外,高温还会缩短
病毒潜育期,28℃芜菁花叶病毒潜育期3—10天,10℃则为
25—30天或不显症。
病毒病发病程度与发育阶段有关,如白菜苗期,特别是7
叶前是易感病期,侵染越早发病越重,7叶后受害明显减轻。
此外,毒源或蚜虫多,菜地管理粗放,地势低、土壤干燥,
缺水、缺肥时等均发病重。
防治
(1)选种抗病品种。大白菜的抗病品种有:山东1号、青杂5
号、烟台1号,、包头青、晋菜1号等。普通白菜的如:矮
杂2号小白菜、豫油2号,山东14号、18号、30号,青帮油
菜等。
(2)调整蔬菜布局。合理间、套、轮作,发现病株及时拔除。
(3)水分管理。为了防止地温升高,播后即浇第一水;次日
或隔日幼苗出土时浇第二水;第三、四天幼苗出齐后可因
地制宜浇第三水;4—5片真叶时浇第四水;7~8片真叶后
浇第5水。每次浇水均有利于降低地温,连续浇水,地温稳
定,可防止病毒病的发生。
防治
(4)苗期防蚜至关重要。要尽一切可能把传毒蚜虫
消灭在毒源植物上,尤其春季气温升高后对采种株
及春播十字花科蔬菜的蚜虫更要早防。
(5)发病初期开始喷洒新型生物农药——抗毒丰
(0.5%菇类蛋白多糖水剂原名抗毒剂1号)300倍液
或病毒1号油乳剂500倍液,或1.5%植病灵Ⅱ号乳
剂1000倍液,83增抗剂100倍液,隔10天1次,连续
防治2~3次。
二、十字花科蔬菜霜霉病
全国各地发生普遍。在沿江、沿海和气候潮
湿、冷凉地区易流行。流行年份大白菜株发
病率可达80~90%,减产30~50%,且病株不
耐贮存。
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其次为害茎、花梗和种荚等。
叶片被害时,初期在叶正面产生淡绿色的病
斑。病斑逐渐扩大,色泽由淡绿转为黄色至
黄褐色,并受叶脉限制而成多角形或不规则
形,在叶片背面的病斑上则出现白色霉层。
症状
受叶脉所限的黄色病斑
叶背密生白色霉层
病原
病原菌为寄生霜霉菌,鞭毛菌亚门卵菌纲霜
霉属真菌。菌丝无色,无隔膜,寄生于寄
主细胞间隙,以吸器伸入寄主细胞内吸取
养分。吸器为梨形、圆形或分叉状。
病菌属专性寄生菌,
病原
孢子囊梗由菌丝直接
产生,无色,无分隔,
状如树枝,呈锐角二
叉状分枝。孢子囊无
色,单胞,长圆形至
卵圆形。卵孢子黄色
至黄褐色,近圆形,
厚壁,表面光滑或有
皱纹。
大白菜霜霉病病
1孢子囊梗 2孢子囊 3卵孢子
病原
孢子囊形成的适温为8~12℃,孢子囊萌发的适温
为7~13℃,侵入寄主的最适温度为16 ℃。在相
对湿度低于90%时不能萌发,在水滴中适温下孢
子囊经3~4小时就能萌发;卵孢子形成的适温为
10~15℃,适宜湿度为70~75%。总之,病菌发
育要求稍低的温度和较高的湿度。长江中下游地
区,春、秋两季凉爽高湿的气候条件有利于霜霉
病的流行。
发病规律
(1)越冬:北方病菌主要以卵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
越夏。在南方,田间终年种植十字花科作物,病菌借助不断
产生的大量孢子囊在多种植物上辗转危害。
长江中下
游地区,病菌以卵孢子随病残体和以菌丝体在田间寄主体内
越冬,成为次春的初侵染源。卵孢子或菌丝体上产生的孢子
囊靠气流和雨水传播。9月份形成发病中心,10月下旬至11
月初发病高峰,11月中旬后病害发生平缓。春季主要危害春
菜下部叶片和留种株花轴,造成下部叶片发病和花轴“龙头”
状畸形。形成春、秋两个发病高峰。
(2)侵染:气孔或表皮直接侵入。
十字花科蔬菜霜霉病病害循环
发病规律
(3)发病条件
气候条件(影响最大):温度决定病害出现的迟早和发展
的速度,雨量决定病害发展的严重程度。一般在气温16~
20℃,昼夜温差较大和多雨高湿或雾大露重的条件下,最有
利于此病的发生流行。
栽培条件:连作的田块,土中菌量多,发病发生早而重。
基肥不足、追肥不及时,植株生长不良,抗病力下降,发病
重。
品种抗病性:不同品种间抗性差异显著,尚未发现免疫品种。
大白菜疏心直筒的品种发病较轻;圆球型、中心型品种发病
较严重。青帮品种发病较轻,柔嫩多汁的白帮品种发病较重。
一般来讲,抗病毒病的品种同时也抗霜霉病,反之亦然。
防治措施
(1)选用抗病品种 由于抗病毒病品种也抗霜霉病,应
因地制宜地结合防治病毒病选用。
(2)合理轮作 由于卵孢子随着残体在土壤中越冬,为减
少菌源,应与非十字花科作物轮作,最好实行水旱轮作,
以减轻发病。
防治措施
(3)栽培防病 加强水肥管理,施足基肥,增施
磷钾肥,合理追肥。收获后清洁田园,进行秋季
深翻。秋菜应适当晚播,合理密植。
(4)喷药防治 加强田间检查,发病初期或发现
发病中心时要及时喷药防治,控制病害蔓延。可
用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62%克露可湿
性粉剂10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
500~600倍液等。
三、十字花科蔬菜软腐病
又称腐烂病、烂葫芦等。世界性分布病害。
在贮藏期和运输过程中,软腐病也可造成严
重的损失。该病除为害十字花科作物外,还
可为害马铃薯、番茄、莴苣、黄瓜等蔬菜,
引起各种不同程度的损失。
症状
开始多呈浸润半透明状,后渐呈现明显的水渍状。
颜色由浅黄,灰色至灰褐色,最后组织粘滑软腐,
并有恶臭。比较坚实的组织受侵染,病斑多呈水渍
状,先淡褐色,后变褐色,渐次腐烂,最后干缩。
大白菜在田间多在包心期开始发病。通常外叶基部
先发病,之后,外叶萎垂脱落,叶球外露,病组织
内充满污白色或灰黄色粘稠物质。发病严重时,叶
柄基部和根茎处心髓组织完全腐烂,造成整株死亡。
腐烂病叶在干燥环境下失水变成透明薄纸状。
症状
萝卜软腐病
白菜软腐病
紫菜薹软腐病(茎基部)
病原
胡萝卜软腐欧氏杆菌
胡萝卜致病亚种,属于
欧氏杆菌属。
菌体短杆状,有周
生鞭毛2~8根,无荚膜,
革兰氏阴性反应。菌落
为灰白色,圆形或不定
形,稍带荧光性,边缘
明晰。
1组织内的细菌;2菌体
发生规律
(1)越冬:病菌主要在留种株及病残体上越冬。
(2)传播:通过雨水、灌溉水和昆虫传播。
(3)侵染:伤口(虫伤、病伤或机械伤)或生理
裂口侵入。 土壤中残留的软腐细菌可以从萌发中
的幼芽和整个生育期的根部侵入,细菌侵入后可
向地上部运转,整个生育期在大白菜体内潜伏侵
染,成为生长后期和贮藏期腐烂病的主要菌源。
十字花科蔬菜软腐病病害循环
发生规律
发病因素
(1)气候条件:雨水与发病的
关系最密切。特别是白菜包心后多雨往往发
病严重; (2)栽培管理:多雨和低洼地区,
积水造成土中缺氧,影响伤口的愈合,并有
利于病菌繁殖和传播,发病重; (3)白菜
伤口种类:虫伤、病伤或机械伤或生理裂口
等; (4)白菜不同时期自身伤口的愈合能
力: (5)品种抗病性:品种间抗病性存在
差异。
防治
(1)利用抗病品种:晚熟品种、青帮品种、抗病毒
病和霜霉病的品种一般也抗软腐病。较抗病的大白
菜品种有大青口和旅大小根等;
(2)加强栽培管理:① 实行轮作和合理安排茬。
②采用垄作或高畦栽培,有利于田间排水;③在不
影响产量的前提下,适当迟播。④ 及时清除田间病
株和病残体。⑤ 合理施肥,促进幼苗生长健壮,减
少自然裂口。
(3)防虫治病:从幼苗起加强对黄条跳甲、地蛆、
菜青虫、小菜蛾等害虫的防治。
防治
(4)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及时进行药剂防
治。莲座期开始喷药,6-7天一次,连续34 次,农用链霉素、氯霉素200-400ppm,菜
丰宁(B1)拌种。
四、十字花科蔬菜根肿病
此病仅在十字花科蔬菜上危害,一旦发生,
对产量影响很大,发病严重时可造成植株
成片萎蔫和死亡。
症状
发病后,根部肿大,形成手指型、纺锤型或
大小不一的不规则形肿瘤。主根肿瘤大而量
少,侧根肿瘤小而多。根部受害后,地上部
分生长缓慢,植株矮小,严重时出现萎蔫,
以晴天植物明显,初期夜间可恢复,最后整
株死亡。
症状
根部肿大
病原及发病规律
此病由鞭毛菌亚门真菌芸薹根肿菌侵染所致。
主要以休眠孢子囊随病残体遗留在土壤越冬或越夏。孢子囊
在土壤中可存活5~6年。借雨水、地下害虫、农事操作传播,
从植株根部表皮侵入。 病菌喜温暖潮湿环境,适宜发病的
温度范围9~30℃;最适发病温度19~25℃,相对湿度60~98%,
土壤PH5.4~6.4;最适感病生育期为苗期至成株期。 田块间
连作地,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的田块发病重,地下害虫严重
的田块发病也重。
防治
(1)注意轮作 对有病地块,最好进行与非十字花科作物
进行3-4年间隔期的轮作。
(2)种子检疫与处理 种子虽不带菌但附在种子上表面的
泥土可带菌,对备播的种子应重视消毒,要进行晒种并除去
杂质,然后用普通的50℃温水浸种20分钟,即可起到杀伤根
肿病病原菌的作用。
(3)改变土壤PH值
对于酸性土壤,在整地施肥时,结合
增施熟石灰粉或草木灰等碱性物质。
(4)药剂防治 苗床应进行消毒,发病初期可用50%多菌灵
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发现病株拔除后可用65%五氯硝基苯可
湿性粉剂600-1000倍液浇灌对土壤消毒。
五、十字花科蔬菜菌核病
主要为害甘蓝、大白菜、青菜、花椰菜等十字花科蔬菜,在
长江流域和南方沿海各省发生普遍。
1、 症状
主要危害植株的茎基部,也可危害叶片、叶柄、叶球及种荚,
苗期和成株期均可染病。病株茎杆上出现浅褐色凹陷病斑,
后转为白色,终致皮层朽腐,纤维散离成乱麻状,茎腔中空,
内生黑色鼠粪状菌核。在高湿条件下,病部表面长出白色棉
絮状菌丝体和黑色菌核。受害轻的造成烂根,致发育不良或
烂茎,植株矮小,产量降低;受害严重的茎杆折断,植株枯
死。
甘蓝叶柄基部软腐
菌核


2、 病原
此病由核盘菌侵染
所致。病原属子囊
菌亚门核盘菌属真
菌。菌核黑色,鼠
粪状。
3、发病规律
主要以菌核混在土壤中或附着在采种株上、混杂在
种子间越冬或越夏。借气流传播,在田间主要以菌
丝通过病健株或病健组织的接触进行再侵染。 菌
丝生长发育和菌核形成适温0~30℃,最适温度
20℃,最适相对湿度85%以上。 苏州地区发病盛
期为春季2~6月,10~12月。田块间连作地、地
势低洼、排水不良的田块发病较早较重。栽培上密
植、氮肥施用过多田块发病重。
4、防治措施
(1)选用无病种子,并对种子进行处理。
(2)轮作、深翻及加强田间管理 与禾本科作物进行隔年
轮作;收获后及时翻耕土地,把子囊盘埋入土中12cm以下,
使其不能出土;合理密植;施足腐熟基肥,合理施用氮肥,
增施磷钾肥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3)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可喷洒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2000
倍液、50%农利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
粉剂800倍液等药剂。此外,可用生物农药菜丰宁拌种或
灌根等,效果较好。
六、菜蚜
俗称腻虫、蜜虫等,是危害十字花科蔬菜多种蚜虫
的总称。主要有桃蚜(又称桃赤蚜、烟蚜)、萝卜
蚜(菜缢管蚜)和甘蓝蚜3种。属同翅目、蚜科。
桃蚜为多食性害虫,分布广、寄主多。萝卜蚜和甘
蓝蚜为寡食性害虫。菜蚜以成若虫群集寄主叶片、
花梗、种荚等上面吸汁危害,并分泌蜜露诱发煤污
病,使叶片黄化、蜷缩甚至枯萎。菜蚜还能传播多
种病毒病,其传播病毒造成的危害常大于蚜害本身。
感觉圈
额瘤
腹管
尾片
形态特征
三种蚜虫形态特征
虫
态
种类
项目
体长
体色
有翅
胎生
雌蚜
无翅
胎生
雌蚜
桃蚜
萝卜蚜
甘蓝蚜
约2 mm
约1.6 mm
约2 mm
头胸部黑的,腹部黄绿色、 头胸部黑的,腹部黄绿至暗绿,
绿色或赤褐色
被有稀少的白色蜡粉
头胸部黑色,腹部浅黄绿色,
全身被有白色蜡粉
触角第三节感觉圈
9~16个,排成一列
16~26个,排列不规则
36~50个,排列不规则
额瘤
明显,向内侧倾斜
不明显
无
腹管
细长,绿色,圆柱形,中
后部稍膨大,末端缢缩,
黑色
较短,暗绿色,圆桶形,近末
端收缩成瓶颈状
腹管短于尾片,中部稍膨大,
末端收缩成花瓶状,浅黑色
尾片
圆锥形,两侧各有3根毛
圆锥形,两侧各有2~3根长毛
宽短,圆锥形,两侧各有2根毛
体长/mm
约2
约1.8
约2.5
体色
绿色、黄绿色、黄色、红
褐色,并带有光泽
黄绿色,被有一薄层白色蜡粉
按绿色,被有稀少的白色蜡粉
触角第三节感觉圈
无
无
同有翅胎生雌蚜
额瘤
同有翅胎生雌蚜
不明显
无
腹管和尾片
同有翅胎生雌蚜
同有翅胎生雌蚜
同有翅胎生雌蚜
发生规律
(1)桃蚜
从北到南1年发生15~46代不等,每年在冬
寄主和夏寄主之间往返迁飞繁殖为害,属侨
迁式。
以卵在蔷薇科果树的芽腋、枝条、裂缝等
处越冬。越冬卵孵化若虫为害桃树嫩芽,展
叶后群集叶片背面为害,吸食叶片汁液。
3月下旬开始孤雌生殖,5、6月迁移到越夏寄
主上,10月产生的有翅性母迁返桃树,由性
母产生性蚜,交尾后,在桃树上产卵越冬。
发生规律
(2)萝卜蚜(菜缢管蚜)
北方地区年发生十余
代,南方地区年发生数十代。终年生活在同一种或
近缘的寄主植物上,属留守式蚜虫。
萝卜蚜的
发育适温较桃蚜稍广,在较低温情况下萝卜蚜发育
快。 萝卜蚜对有毛的十字花科蔬菜有选择性。
(3)甘蓝蚜 甘蓝蚜是新疆的优势种,在陕西、
宁夏及东北等地也有发生。近年来在华北一些地区
有所发生和发展。
北方地区一年可发生10余代,
终年在十字花科蔬菜上为害,属留守式蚜虫。
发生规律
3、菜蚜习性
一般温暖干旱条件适宜菜蚜发生,
温度高于30℃或低于6℃,相对湿度高于80%或低
于50%,可抑制蚜虫的繁殖和发育。暴雨和大风均
可减轻蚜虫的为害。 菜蚜对黄色有强趋性,绿色
次之,对银灰色有负趋性。 4、菜蚜预测预报
方法:将黄皿或黄板置于田间距地面约0.5m高处,
每隔1d记载一次,统计有翅蚜出现的高峰初见期。
指标:初见期后2~7d,即为田间有翅蚜出现的高
峰期,也是药剂防治的适期。
防治措施
(1)物理防治
利用黄板或黄皿诱蚜或
用银灰色塑料薄膜避蚜。 (2)药剂防治
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2000~3000倍液
20%杀灭菊酯乳油2000~3000倍液
40%乐果乳油1000~2000倍液等 保护
地可用22%敌敌畏烟剂薰烟,用药量为
7.5kg/hm2。
七、菜粉蝶
幼虫称菜青虫,属鳞翅目粉蝶科。
寡食性害虫,主要为害十字花科叶片,尤其偏食
含芥子油糖苷、叶表光滑无毛的甘蓝、花椰菜、
白菜、青菜、油菜等。 仅以幼虫为害,初孵幼虫
啃食叶片,残留表皮,3龄以后将叶片咬成孔洞和
缺刻,仅剩叶脉和叶柄,苗期受害严重时整株死
亡,成株受害影响植株生长和包心,幼虫排出粪
便污染叶面和菜心,引起腐烂,被害的伤口,易
诱发软腐病,降低了蔬菜产量和质量。
形态特征
成虫乳白色或淡黄白色,
♀前翅近基部灰黑色,
顶角有一个三角形黑斑,
♂前翅正面灰黑色部分较小,
翅中下方的2个黑斑仅前面一
个较明显。 幼虫 共5龄,青
绿色,体背密布细小毛瘤,
背中线黄色,两侧气门黄色。
卵 单粒产于叶面或叶背。
蛹 纺锤形。
发生规律
(1)生活习性:我国由北向南一年发生3~9代,南京、
上海一年发生7~8代,以蛹在秋季危害地附近的墙壁、
树干、杂草、土缝等处越冬。 (2)发生条件:温度20~
25℃,相对湿度76%左右最适于幼虫发育,降雨量每周
7.5-12.5毫米之间。高于32℃或低于9℃,相对湿度
68%以下,幼虫大量死亡。
因此盛夏或雨季,由于
高温多湿,天敌增加等因素,虫量迅速下降,到秋季又略
有回升,所以有春秋两个明显为害期。
3.预测预报
(1)时间:从越冬蛹开始羽化起。 (2)方法:选代表
性田块,5点取样,每5d调查一次,大棵菜查25株,小棵
菜查50株。
防治措施
(1)农业防治
避免十字花科蔬菜连作,
与非十字花科蔬菜轮作,夏季不种过渡寄主;收获
后及时清洁田园,集中处理残株落叶、深翻菜地,
减少虫源。(2)生物防治 Bt乳剂500~800倍
液;青虫菌800~1000倍液 (3)药剂防治 抓
住幼虫3龄以前喷药防治
90%晶体敌百虫800
倍液,50%辛硫磷乳油500倍液,50%杀螟松乳
油15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3000倍液,
5%伏虫隆乳油1500~2000倍液,2.5%溴氰菊
酯乳油2000~3000倍液。
八、小菜蛾
又名菜蛾,俗称两头尖、吊死鬼,属鳞翅目
菜蛾科。主要以幼虫危害叶片为主。初龄幼
虫可钻入叶肉内为害,稍大即啃食叶表面及
叶肉,残留一层表皮,形成不整齐的透明斑。
3~4龄幼虫可将叶片吃成孔洞和缺刻,严重
时将叶片吃成网状。以十字花科蔬菜为主,其
中以甘蓝、花椰菜、球茎甘蓝、白菜、芥菜、
萝卜、油菜受害重。
形态特征
成虫 体长5~6mm,前翅后缘呈
黄白色三度曲折的波纹,两翅合
扰时呈三个连接的菱形斑。前后
翅缘毛长。 幼虫 老熟体长约
10mm,黄绿色,两头尖细,纺
锤形,前胸背板上的淡褐色无毛
斑纹排列成2个“U”字形纹,臀足
后伸超过腹末。
卵 多为单粒产。
蛹 长5~8mm,黄绿色至灰褐色,
茧薄如网。
发生规律
(1)生活习性:江苏一年发生10~12
代,北方以蛹在朝阳的残株落叶或杂
草间越冬,长江以南可终年繁殖。菜
蛾一般年份有两个发生危害严重阶段,
3-6月份和8月-11月份,且秋季重于春
季,幼虫共4龄,老熟幼虫在叶脉附近
结薄茧化蛹 。
(2)发生条件:
适温为20~30℃,温度高于30℃或
低于8℃,相对湿度高于90%时,发生
轻。
十字花科蔬菜种植面积大,复种指
数高,发生重。
预测预报 从小菜蛾在田间开始发生起;选代表性田块,每
5d查一次,5点取样法,大棵菜查25株,小棵菜查50株,
查卵的孵化率。 4.防治措施 (1)合理布局,清洁田园并
耕翻。 (2)成虫发生期用黑光灯或性诱剂诱杀成虫。 (3)
用1010/g活孢子青虫菌、苏云金杆菌500~1000倍液喷雾
防治。 (4)在卵孵化盛期或2龄幼虫期及时喷雾防治。
1.8%阿维菌素乳油2000~3000倍液;5%定虫隆(抑太
保)乳油1500~2000倍液;20%除虫脲悬浮剂2000倍液
等;98%巴丹可溶性粉剂1000-1500倍液;25%万灵水剂
800-1000倍液喷雾。
九、夜蛾类
形态特征
(一)甘蓝夜蛾
外缘有7-8个
三角形黑斑
外横线黑
色锯齿状
形态特征
(二)斜纹夜蛾
3条由前缘伸向
后缘外方的白
色斜线
中胸至第9腹节背面亚背线
内侧各有一对三角形或半圆
形黑斑
(二)斜纹夜蛾形态特征
成虫 体长14~20mm、翅展35~40mm,暗褐色蛾子,前翅
灰褐色,其斑纹最大特点是从前缘基部斜向后方臀角在两条
波浪状纹中间有1条斜伸的明显白带,故名斜纹夜蛾。
卵 馒头状、块产,表面覆盖有棕黄色的疏松绒毛。
幼虫 一般6龄,老熟幼虫体长近50mm,头黑褐色,体色则
多变,一般为暗褐色,也有呈土黄、褐绿至黑褐色的,背线
呈橙黄色,在亚背线内侧各节有一近半月形或似三角形的黑
斑。
蛹 长15~20mm,腹部背面第地至第七节近前缘处有一小刻
点,有一对强大的臀刺。
形态特征
(三)银纹夜蛾
1个“u”及三角形银色斑纹
淡绿色,行走如尺蠖
形态特征
气门后方有一个白点
(四)甜菜夜蛾
气门下线黄白色
发生规律
(1)甘蓝夜蛾 生活习性:由北向南递增1年
发生1~4代。各地均以蛹在土中滞育越冬。
第二年春季气温15~16℃时成虫羽化出土,
羽化期较长。成虫昼伏夜出,对糖蜜趋性强,
趋光性不强。
发生条件:日均温18~25
摄氏度、相对湿度70%~80%有利生长发育,
温度低于15摄氏度或高于30摄氏度,湿度低
于65%或高于85%则不利发生。
发生规律
(2)斜纹夜蛾 生活习性:江苏、安徽1年
发生4~5代,7~8月大发生。热带和亚热带
可终年繁殖。
成虫昼伏夜出,以晚8~
12时活动最盛。对黑光灯趋性显著,成虫需
补充营养,喜食糖、酒、醋等发酵物。卵产
于叶背面。 发生条件:发育适温为29~
30℃,相对湿度为75%~85%,喜温,抗寒
力弱。
发生规律
(3)银纹夜蛾 长江中下游1年发生4~6
代,湖南6代,广州7代。
以蛹越冬。成
虫夜间活动,有趋光性,卵产于叶背,单产。
初孵幼虫在叶背取食叶肉,残留上表皮,大
龄幼虫则取食全叶及嫩荚,有假死习性。幼
虫老熟后多在叶背或地表吐丝结茧化蛹越冬。
发生规律
(4)甜菜夜蛾
1年4~5代,热带和亚热
带可终年繁殖。 7~8月危害严重。山东、陕
西、江苏等地以蛹在土室内越冬,其他地区
各虫态均可越冬。
成虫白天隐藏,夜出
活动,趋光性强。
幼虫3~4龄前喜群集
叶间皱缝或凹陷处盖以薄丝在内咬食叶肉,
留下表皮,长大以后食穿叶片。中午及夜间
在土表或土缝中潜伏,阴雨天整天为害。有
假死性。
防治措施
(1)黑光灯、糖醋酒液诱杀成虫,摘除卵块
及初孵幼虫。 (2)翻耕土壤消灭部分越冬蛹,
减少越冬虫口基数。 (3)幼虫3龄前及时进
行药剂喷雾。
10%吡虫啉乳油1500倍液,
2.5%功夫乳油3000倍液,10%天王星乳油
3000倍液,20%灭扫利乳油1500倍液喷雾,
5%定虫隆乳油1000~2000倍液,20%氰
戊菊酯乳油3000倍液,24%虫酰肼悬浮剂
300~400倍液。
十、黄曲条跳甲
黄条跳甲又称黄条跳蚤、地蹦子。属鞘翅目、叶甲
科。其中黄曲条跳甲为世界性害虫,分布最广,危
害最严重;(黄狭条跳甲和黄宽条跳甲,在东北、
华北等地极为普遍;黄直条跳甲仅分布华东及华
南。) 危害十字花科蔬菜,属于寡食性害虫。
成虫主要危害幼嫩的叶片,所以植物幼苗受害特别
严重,尤其是刚出土的幼苗。幼虫生活在土中,专
食地下部分,剥食菜根的表皮。
此外成虫、
幼虫造成的伤口,有利于病菌的侵入,常造成软腐
病的流行。
形态特征
1.形态特征

老熟幼虫圆筒形,头和前
胸背板、臀板皆为淡黄褐
色,腹部末节腹面有一乳
头状突起物,各节有肉瘤,
瘤上长有细毛。
鞘翅中间有一条弯曲的黄
色纵条纹,两端向内侧弯
曲
发生规律
(1)生活习性:我国由北向南一年发生2~
8代,上海、南京、杭州4~6代,以成虫在
地面的菜叶反面、残株落叶、杂草及土缝中
越冬,在华南地区可终年繁殖。 成虫善跳
跃,趋光性强,世代重叠明显。 幼虫生活
在5㎝左右的土中,常沿须根向主根剥食根
的表皮,或蛀入根内取食。 (2)发生条件:
32~34℃时成虫食量最大。卵孵化需要高湿
(相对湿度100%)。
发生规律
3.预测预报
方法:选择不同类型十字
花科蔬菜田1~2块,5点取样,每5d查1次,
苗期每点查0.33m2,定植后每点查5~10
株,记载受害株数及害虫数。
任务2、茄科蔬菜病虫害
茄科蔬菜病害:约有40多种,如: 番茄病毒
病、青枯病、早疫病、晚疫病、灰霉病、叶霉
病等; 茄子绵疫病、褐纹病、黄萎病(三大
病害); 辣椒病毒病、炭疽病、疫病等 马铃
薯晚疫病、病毒病、环腐病等。
一、番茄病毒病
症状
(1)花叶型:叶片出现明脉、轻重花叶、斑驳和皱
缩,顶叶变小,叶细长狭窄或扭曲畸形。
(2)蕨叶型:黄绿色顶芽幼叶细长,呈螺旋形下卷,
并自上而下叶片全部或部分变成蕨状叶,叶片背面
叶脉紫色,微现花斑。
(3)条斑型:可发生在叶片、茎蔓和果实上。叶片
上为茶褐色斑点或云纹斑。
症状
花叶型症状
蕨叶型症(CMV)
病原
我国主要有6种:
烟草花叶病毒(TMV)
黄瓜花叶病毒(CMV)
马铃薯X病毒 Potato virus X,PVX
马铃薯Y病毒 Potato virus Y,PVY
烟草蚀纹病毒 Tobacco etch virus,TEV
苜蓿花叶病毒 Alfalfa mosaic virus,AMV
发生规律
(1)烟草花叶病毒TMV主要随病残体在土壤中, 或在多
年生植物和宿根杂草上越冬,或附着在种子表面的果肉残
屑上越冬,或侵入种皮内和胚乳中越冬。
TMV有很高
的传染性,主要通过田间操作人和工具的接触传病,如整
枝、打杈等农事操作及汁液传染,蚜虫不传毒。
(2)黄瓜花叶病毒CMV主要在多年生植物及宿根杂草上
越冬。主要由蚜虫传毒,汁液传毒次之,种子及土壤中的
病残体不能传毒。近十多年来,随着保护地番茄的发展,
冬作番茄病株成为更重要的越冬场所。
防治措施
(1)选用抗病品种
(2)与非茄科作物实行3年轮作
(3)栽培防治
(4)种子处理
(5)早期防蚜,减少病毒来源和传毒介体
(6)田间防止接触传染
(7)加强肥水管理
(8)弱毒株系病毒的利用
二、茄科蔬菜灰霉病
灰霉病是茄科蔬菜上的重要病害。近年来,
随着保护地栽培蔬菜的发展,我国灰霉病发
生已相当普遍,危害严重,尤以番茄受害最
重。
灰霉病菌寄主范围 广,在蔬菜作物
中,除蕃茄、辣椒和茄子外,白菜、莴苣、
蚕豆、黄瓜和韭菜等幼苗、果实及贮藏器官
等均易被侵染,引起幼苗猝倒、花腐或烂果
等。
症状
苗期至成株期均可受害。植株所有地上部分均
感染。病部表面均可产生一层灰色霉层。
成株期叶片发病从叶尖开始,病斑初呈水渍状,
褐色,迅速扩大呈“V”字型,随后向叶内扩
展成大型水渍状褐色病斑。幼果发病,先从果
实脐部果顶萼片、果柄基部发病。病部灰白色,
水渍状,软化烂,常在病部产生黑色菌核。
症状
症状
甜(辣)椒灰霉病病花
病原
灰葡萄孢菌,属真菌
半知菌亚门葡萄孢属。
病菌发育适宜温度范围为432℃,最适温度为20~
25℃。在14~30℃的温度
范围内,分生孢子均能萌
发,以21~23℃最为有利。
分生孢子抗旱力强,在自
然条件下,经过138天仍具
有生活力。
发生规律
(1)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也可以菌丝体或分生
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在大棚和温室内,病菌可终年
辗转危害。
(2)翌春环境条件适宜时,菌核萌发产生菌丝体,然后产
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通过气流、雨水、灌溉水及农事操作
传播到寄主上。
(3)在适温和寄主组织表面有水滴存在条件下,分生孢子
萌发从寄主伤口、衰弱的器官或死亡组织侵入。开花后的花
瓣、萎蔫组织或老叶尖端坏死部分最易被病菌入侵。侵入后
的病菌迅速蔓延扩展,并在病部表面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侵
染。后期形成菌核越冬。
发生规律
发病条件
(1)温、湿度:低温高湿条件适于病害的发生,
一般发病适温为20℃左右,相对湿度90%以上。
日光温室内低温(<15℃)出现次数多、持续时间
长,灰霉病发生重。温室内湿度大,叶面结露时间
长,灰霉病发生重。
(2)寄主寄主植物在生长衰弱或组织受冻、受伤
时极易感染灰霉病。
防治措施
(1)调节棚室环条件 采用双重覆膜、膜下灌水的栽培措施。
根据天气情况,合理放风,降低棚室内湿度。与其他蔬菜实
行2~3年轮作。
(2)发病初期控制灌水,灌水后及时放风排湿。及时摘除
病枝叶、病果,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减少侵染源。
(3)加强通风,进行棚室变温管理
(4)苗期或定植前,应加强叶部灰霉病的初期诊断,及时
用药防治,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腐霉
利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喷淋苗床。
(5)第一穗果开花时,0.1%的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或
50%腐霉利或6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蘸花或喷涂。
三、番茄青枯病
又名细菌性枯萎病。
病害流行时可使大片菜田
的植株在短期内迅速萎蔫枯死,造成毁灭性的灾害。
此病一般在开花座果期发生,来势凶猛,发展快,
严重时发病率达8O--lOO%,初果期的植株往往成
片死亡,造成严重损失。 青枯病菌的寄主范围非常
广泛,多达33科100多种植物都能被害。在茄科蔬
菜中,一般以番茄受害最为严重,马铃薯、茄子次
之,辣椒受害较轻。烟草、芝麻、花生、大豆、萝
卜等栽培植物也能被害。
症状
青枯病是一种细菌性维管束病害。一般在苗期不表
现症状,要在结果以后才开始表现症状,至盛夏时
发病最为严重。病株初期仅部分幼叶表现萎蔫,同
时下部老叶轻微黄化,其茎、根部的维管束被害后
变褐腐烂,而根部则呈水渍状;后期茎的外部亦可
部分呈现褐色病变。切断病茎,用手挤压即可从断
面的变色导管部分泌出污白色粘液。根据此项特征,
即可与真菌性的枯萎病或黄萎病相区别。后期病株
随着更多叶片的萎蔫与枯死而导致全株死亡。
症状
番茄发病后首先是顶部叶片萎垂,接着下部
叶片枯萎,中部叶片反应最迟。病株开始仅
在中午萎垂,傍晚恢复,经2—3天即全株萎
垂死亡。植株虽然有时落叶,但仍很少黄化
而保持绿色。病株根部常变褐腐烂,茎部表
皮粗糙并可产生很多长短不等的不定根;髓
部在潮湿时变褐腐烂或呈“空心”,干燥时
则仅木质部变为紫褐色,病叶有时叶脉可变
黑。
症状
番茄青枯病病株及其横断面
病原
病原菌为茄科劳尔氏菌,细菌,劳尔氏菌属。 由
簿壁菌门假单胞杆菌属的青枯病细菌侵染所致。细
菌短杆状,极生鞭毛1-3根。在琼脂培养基上形
成污白色、暗褐色乃至黑褐色的圆形或不整圆形菌
落,平滑,有光泽。革兰氏染色阴性反应。细菌生
长发育的最适温度为30~37℃,最高为41℃ ,致
死温度为55℃ ,10分钟。对酸碱度的适应范围为
pH6.0~8.0,最适为6.6。
病原
青枯细菌已报道的
生理小种至少有3种
1号小种寄主范围较
广,主要危害茄科
植物;2号小种要为
害香蕉科;3号小种
则只侵害马铃薯和
烟草。
发生规律
病原细菌主要随病残体在土中越冬。在病残体上能
长期(14个月-6年)营腐生生活。病菌从寄主的根
部或茎基部的伤口侵入,侵入后在维管束的螺纹导
管内繁殖,并沿导管向上蔓延,阻塞或穿过导管侵
入邻近的薄壁组织,使之变褐腐烂。整个输导器官
被破坏而失去功能,茎、叶因得不到水分的供应而
萎蔫。田间病害的传播,主要通过雨水和灌溉水将
病菌带到无病的田块或健康的植株上。此外,农具、
昆虫等也能传病。带菌的马铃薯块茎也是主要的传
病来源。
发生规律
(1)温、湿度与发病的关系:高温和高湿的环境适于青
枯病的发生,在我国南方发病重,而降雨的早晚和多少,
往往是发病轻重的决定性因素,故一般 6、7月份发病重。
而在北方则很少发病。
(2)栽培技术与发病的关系:一般高畦发病轻,低畦发
病重。番茄定植时,穴开得不好,容易积水或整地不好,
土壤板结,造成穴内中间土松, 四周土紧,雨后造成局部
积水,也易引起病害发生。雨后,土壤湿度增加,根部容
易腐烂和产生伤口,有利于病菌侵入。尤其在久雨之后,
天气转晴,气温急剧上升时,发病更加严重。
防治措施
(1)轮作:因地制宜选用抗病品种清除病残体,避
免连作,一般发病地实行三年的轮作,重病地实行4
-5年的轮作。
(2)调节土壤酸度:青枯病菌适宜于微酸性土壤中
生长,可以结合整地撒施适量石灰,使土壤呈微碱
性,以抑制病菌生长,减少发病。
(3)改进栽培技术:加强栽培控病措施,深翻晒土,
增施优质有机肥和增施磷钾肥。选择干燥无病菌的
土地作为苗床。适期播种,培育壮苗。
防治措施
(4)药剂防治:田间发现病株应立即拔除烧
毁。病穴可灌注2%福尔马林液或20%石灰
水消毒,也可于病穴撒施石灰粉。在发病初期
喷射100-500ppm的农用链霉素,每隔7-
10天喷一次,连续喷3-4次。也可用50%
敌枯双500-100倍液灌根,每株灌药液250
-500克,隔10-15天灌一次,连续灌2-
3次,均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四、番茄叶霉病
叶霉病又称“黑毛”,是一种世界性病害,
在我国绝大多数番茄种植区均有发生,是温
室和塑料大棚内栽培番茄的重要病害之一.该
病危害番茄叶片,使其变黄枯萎,影响番茄
产量和品质,发病严重时可造成绝收。
叶、茎、花和果实均可受害,以叶片受害最
为常见。
症状
病原
褐孢霉菌,异名
Cladosoporium
fulvum Cooke,属
真菌半知菌亚门褐
孢霉属。
病原
病菌分生孢子梗成束从气孔伸出,有分枝,
初无色,后呈褐色,有1~10个分隔;分生
孢子为长椭圆形,初无色,单胞,后变褐色,
中央产生一分隔。分生孢子在4~35℃温度
范围内均可萌发,最适温度为25℃。孢子在
水滴中萌发最好,相对湿度低于96%时,孢
子萌发受到抑制,低于86%时,孢子不能萌
发。光照对孢子萌发无明显影响。
发生规律
(1)病菌以菌丝体或菌丝块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或以分
生孢子附着在种子表面,或以菌丝体潜伏在种皮内越冬。
(2)分生孢子,通过气流或雨水传播。
(3)气孔侵入引起初侵染,病部产生大量分生孢子,进行多
次再侵染。
(4)病菌发育适温为20~25℃,相对湿度90%以上。
温室内通风不良,湿度过大,光照不足,植株生长茂密,发
病重。
阴雨天或光照弱有利于病菌孢子的萌发和侵染,
而光照充足,温室内短期增温至0~36℃,对病害有很大的
抑制作用。
防治措施
(1)选用抗病品种。
(2)合理轮作
(3)加强栽培管理 合理密植。
(4)增施磷钾肥,避免偏施氮肥,及时摘除病叶、老叶。
(5)种子用52℃温水浸30min,晾干后催芽播种;或用种
子重量0.4%的50%克菌丹拌种。
(6)喷药防治
40%多硫悬浮剂400~500倍液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 40%新星乳油8000倍
液等喷雾
五、茄子褐纹病
症状
症状
主要为害茄子的茎、叶和果实。
茎部感病初期呈水渍状病斑,后变成棱形或纺锤形,边缘深
紫褐色,中间灰白色,上生许多深褐色小点(分生孢子器)。
病斑多时可连接成坏死区,绕茎一周,上部随之枯死。往往
皮层腐烂脱落,仅留下木质化的茎,遇风易被吹折。
幼苗有时也被害,茎基染病出现立枯或猝倒。叶片染病初生
白色小点,扩大后成近圆形斑,边缘深褐,中央浅褐或灰白,
有轮纹,上生大量黑点。
果实病斑褐色圆形有凹陷,上生许多黑色小粒点,排列成轮
纹状。病斑不断扩大可达整个果实。病果后期落地软腐、或
留在枝杆逐步脱水成僵果。
病原
无性世代为茄褐
纹拟茎点霉,属
真菌半知菌亚门
拟茎点霉属;
发生规律
(1)主要以菌丝体、分生孢子器在土表病残体上越冬,或
以菌丝体潜伏在种皮内,或以分生孢子粘附在种子表面越冬。
(2)分生孢子借风、雨、昆虫及农事操作等传播。
(3)表皮或伤口侵入,也可由萼片侵入果实,有再侵染。
(4)高温(28~30℃)高湿(相对湿度80%以上)条件
适合发病。
苗床播种过密,通风透光不良,幼苗细弱等
有利病害发生。连作,排水不良,土质黏重,氮肥过多,定
植过晚发病重。
防治措施
(1)选用抗病品种
(2)与非茄科作物实行3年以上轮作。
(3)55℃温水浸种10~15min或50℃温水浸种30min,
冷却后催芽播种。
(4)选择排水良好,土质疏松的地块种植,采用宽行密植
法,合理施肥、灌水,及时摘除病枝、病果,收获后及时清
洁田园并深翻。
(5)选无病土作苗床土或进行床土消毒。
(6)结果后或发病初期喷雾防治。 64%恶霜灵可湿性
粉剂500倍液 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六、茄子黄萎病
茄黄萎病是茄重要病害之一。
茄黄萎病在现蕾期始见,
一般在茄坐果后普遍表现症状。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病盛期为
5月中旬到6月上旬。发病初期在叶片的叶脉间或叶缘出现失
绿成黄色的不规则圆形斑块,病斑逐渐扩展成大块黄斑,可
布满两支脉之间或半张叶片,甚至整张叶片。始病时,病叶
不凋萎或仅中午强光照时凋萎。随着病情的发展,病株上病
叶由黄变褐,并自下而上逐渐凋萎、脱落。植株可全株发病,
也可半边发病半边正常(俗称半边疯),还有的仅个别枝条
发病。病株的果实小而少,质地坚硬,果皮皱缩干瘪。病株
根和主茎的维管束变成深褐色,重病株的分枝、叶柄和果柄
的维管束也变成深褐色。
症状
整株症状
维管束变褐色(右)
病原
病原为大丽花轮枝孢菌,属真菌
半知菌亚门轮枝孢属。
病菌在培养基上先长白色菌
丝,后形成大量黑色微菌核。微
菌核由菌丝细胞膨大、胞壁增厚
的厚壁细胞结合而成,近球形。
分生孢子梗轮状分枝,每轮有3~
4分枝;分生孢子无色,单胞,长
卵圆形。病菌生长最适温度为
23℃,在30℃培养条件下,尚能
生长。生长最适pH值为5.3~7.2,
在pH值3.6条件下,生长良好。
发生规律
(1)主要以休眠菌丝体、厚垣孢子、拟菌核随病残体在土
壤中越冬,是主要的初侵染源。或以菌丝体潜伏在种子内,
或以分生孢子附着在种子表面越冬。
(2)病菌主要通过风雨、流水、人畜、农具及农事操作等
途径在田间与田块间传播蔓延。
(3)翌年,病菌菌丝体从根部伤口或直接穿透幼根的表皮
及根毛侵入,一般不发生再侵染。
(4)发病条件:从茄子定植到开花期,日平均气温低于
15℃的日数越多,发病越早、越重。
发生规律
1适宜温度是20~25℃,超过30℃时病害受
到抑制。
2连作田块发病重,连作年限越长,发病越重。
3土壤湿度高发病 重,尤其是定植以后,土
壤湿度高不利于根部伤口愈合而有利于病菌
侵入。初夏的连续阴雨或暴雨、地势低洼积
水和灌水不当等均会导致土壤湿度偏高和土
温下降,病害发生明显加重。
防治措施
应以栽培防治为主,药剂防治为辅。
(1)选用抗病品种,选用无病种与种子处理 在无病区应
抓好无病田留种工作,做到自留自用,严禁从病区引种。
(2)栽培防病 抓好栽培防病措施,与葱蒜、水稻等非茄
科作物实行4年以上轮作,轮作换茬防病效果显著。
(3)用55℃温水浸种15min,冷却后催芽播种。
(6)药液灌根
防治措施
(4)嫁接防病 用野生茄作砧木嫁接防病。
(5)土壤消毒 定植前可用50%多菌灵可
湿性粉剂与20%地茂散粉剂按1∶1混合而成
的多地混剂撒施土表,耙入土中,作土壤消
毒,每公顷30千克,能收到较好的防病增产
效果。
七、辣椒疫病
辣椒疫病是青椒上的重要病害,在我国南北各地均
有发生,尤以棚栽辣椒的苗期发生严重,导致成片
死苗,损失严重,有的甚至绝收。
整个生育期
均可发病,以苗期和挂果期发生更为普遍。幼苗发
病多在根颈部与近土表的茎基部,病斑初为水渍状、
暗绿色小斑块,后向上下发展并环绕茎部,形成褐
色至黑褐色、明显缢缩的病斑。病株易折倒。高湿
时,病部可见白色稀疏霉层(菌丝体和孢子囊)。
症状
1果实受害多从蒂部开始,病斑水渍状,青灰色,
无光泽,后期常伴有细菌腐生,呈白色软腐。高湿
时,病部可见白色稀疏霉层;干燥条件下,易形成
僵果。
2成株期根颈部发病形成褐色斑块,病斑凹陷或稍
有缢缩,导致全株叶片由下向上褪绿、发黄、凋萎、
脱落,直至植株死亡。
辣椒疫病成株期症状容易和枯萎病的混淆,但后者
病株全株青枯凋萎,不落叶,维管束变深褐色,根
系发育不良,而前者病株仅部分叶片凋萎,相继脱
落,维管束色泽正常,根系发育良好。
病原
病原为辣椒疫霉菌 ,
属真菌鞭毛菌亚门
疫霉属。
菌丝无隔膜,
有分枝,分枝基部
多有缢缩。孢囊梗
不分枝或单轴分枝,
顶生孢子囊。

发生规律
(1)以卵孢子或厚垣孢子在土壤或土壤中病
残体上越冬。
(2)病部产生的孢子囊通过气流、雨水传播。
(3)卵孢子或厚垣孢子在条件适宜时萌发侵
入根系或茎基部引起初侵染,病部产生的孢
子囊通过伤口或直接侵入引起再侵染。
发生规律
(1)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明显,总的趋势是甜椒感病,辣椒
抗病。
(2)温、湿度与发病的关系密切。田间温度28~30℃及高
湿条件下,病害发展迅速。多雨,过度密植,通风透光不良
发病重。大水漫灌和根部积水,极有利于病害的传播扩展,
常导致病害暴发。露地栽培的辣椒疫病发生与降雨的迟早,
降雨的持续时间长短和雨量的多少关系密切。
(3)此外,卵孢子在土壤中可存活三年,故连作,特别是
保护地栽培条件下,初侵染源丰富,会加重病害。
防治措施
(1)选用抗病品种
(2)与韭菜、豆科、十字花科蔬菜进行2~3年轮作,避免
用番茄、茄子或瓜类作物作前茬。
(3)推广高垄双行栽培,小水勤灌,既保持土壤湿 润,又
不使灌溉水漫过根颈。
(4)用无病床土或进行床土消毒。一旦发现中心病株及时拔
除销毁,加强通风透光,防止湿度过大。
(5)发病初期及时喷药防治。药剂防治的关键时期,一是田
间出现中心病株时,一是雨后田间湿度饱和时。 58%甲
霜灵锰锌500倍液;72.2%霜霉威水剂600~700倍液
八、棉蛉虫与烟青虫
棉铃虫俗称蛀虫;烟青虫又称烟夜蛾。两种
害虫是近缘种,均属鳞翅目夜蛾科钻蛀性害
虫。棉铃虫可为害棉花、玉米、芝麻、番
茄、 茄子等200多种植物,蔬菜中番茄受害
最重;烟青虫可为害烟草、玉米、辣椒和南
瓜等多种植物,蔬菜中辣椒受害最重。
形态特征
(一)棉铃虫
(二)烟青虫
形态特征
种类
虫态
棉铃虫
烟青虫
成虫
前翅的环形纹、肾形纹、横线不清晰,亚
缘线锯齿状较均匀,外线较斜
前翅的环形纹、肾形纹、横线清晰,亚
缘线锯齿状参差不齐,外线较直
卵
卵孔不明显,纵棱二岔或三岔式,直达卵
底部,卵中部有纵棱26~29根
卵孔明显,纵棱双序式,长短相间,不
达卵底部,卵中部有纵棱23~26根
幼虫
气门上线分为不连续的3~4条,上有连续的
白色斑点,体表小刺长而尖,腹面小刺明
显,前胸气门前两根侧毛的连线与前胸气
门下端相切。
气门上线不分为几条,上有分散的白色
斑点,体表小刺短而钝,腹面小刺不明
显,前胸气门前两根侧毛的连线与前胸
气门下端不相切。
蛹
腹部末端刺基的基部分开,腹部第5~6节背
面与腹面有6~8排稀而大的半圆型刻点
腹部末端刺基的基部相连,腹部第5~6节
背面与腹面有6~8排密而小的半圆型刻点
发生规律
棉铃虫和烟青虫在长江流域1年发生4~5代,由北向南逐渐
增多。以蛹在土中越冬,有世代重叠现象。成虫有趋光性和
趋化性,对黑光灯和半枯萎的杨、柳树枝把趋性较强。卵散
产。前期卵多产在为害对象植物中上部叶片背面的叶脉处,
后期多产在萼片和花瓣上。
幼虫有假死性和转移为害习性,老熟后入土化蛹。两虫均能
危害蕾、花和果,也可咬食嫩茎、嫩叶,造成落花落果或茎
叶缺损。危害时多在近果柄处咬成孔洞,钻入果内,蛀食果
肉,并引起腐烂,导致严重减产。烟青虫主要为害辣椒,发
生时期较棉铃虫稍晚。
发生规律
适宜棉铃虫和烟青虫生长发育的温度范围
15~36℃,最适温度环境为25~28℃;相对
湿度65%~90%,属喜温湿型害虫,在两成
虫发生盛期蜜源植物丰富,成虫补充养分多,
则产卵量大,为害重。温湿度及田间小气候影
响棉铃虫和烟青虫的发生。凡为害对象生长茂
密,温湿度适宜,地势低洼,水肥条件较好的
田块,往往发生严重。
防治措施
(1)及时耕翻,杀死部分越冬蛹,减少越冬虫源。
(2)人工捕捉幼虫,结合番茄整枝打杈消灭部分卵。
(3)用杨树枝把或黑光灯诱杀成虫。
(4)人工繁殖赤眼蜂、草蛉,或用Bt乳剂200~250倍液
喷雾防治。
(5)幼虫尚未蛀入果内及时喷药防治。 1.8%阿维菌素
乳油2000~3000倍液 2.5%联苯菊酯乳油3000~
4000倍液
九、茶黄螨
形态特征
茶黄螨
茶黄螨腹面
发生规律
(1)生活习性: 1年发生多代。北方一般在
温室蔬菜上越冬,热带可终年繁殖。
(2)发生条件:每年发生代数与温湿度、光
照和食料有关。 生长繁殖的适温为16~
23℃,相对湿度为80~90%。高温可缩短
成螨寿命,降低繁殖力。
防治措施
(1)与百合科、菊科、十字花科蔬菜实行2年以
上轮作。
(2)蔬菜收获后及时清洁田园,铲除田间、地边
杂草,减少虫源。
(3)保护和利用天敌,如畸螯螨、肉食螨、蜘蛛
等。
(4)在点片发生阶段及时进行喷雾防治,重点是
嫩叶、嫩茎、花器、幼果等幼嫩部位。
十、茄二十八星瓢虫
形态特征
成虫
幼虫
发生规律
(1)1年多代。以成虫在杂草堆中、土缝内、
树皮裂缝中、墙壁间隙等处越冬。 成虫有
假死性,畏强光,喜栖息在叶背。卵块产于
叶背。初孵幼虫群集为害,2~3龄分散为害。
(2)发生条件:生长适温为25~30℃,相
对湿度为75%~85%。当气温下降到18℃
以下时,成虫进入越冬期。
防治措施
(1)成虫有假死性,可人工捕杀成虫。
(2)成虫产卵期及时摘除卵块。
(3)收获后及时清洁田园,清除田边地头的杂草,
消灭越冬成虫。
(4)幼虫孵化盛期和成虫盛发期及时喷药防治。
5%定虫隆乳油1000~2000倍液
2.5%三氟
氯氰菊酯乳油3000~4000倍液
防治措施
(1)与非十字花科蔬菜轮作。
(2)前茬收获后及时翻耕晒土,清除田内外杂草及残株落叶,选用无
虫苗移栽。
(3)黑光灯诱杀。
(4)移苗时用90%晶体敌百虫1000倍液浸根灭虫。 发现幼虫为害
根部,可选用90%晶体敌百虫10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1500~
2000倍液灌根。
(5)幼苗出土后发现成虫立即喷药防治。 20%甲氰菊酯乳油
3000~4000倍液 50%敌敌畏乳油1500~2000倍液 10%氯氰
菊酯乳油2000~4000倍液
任务3、葫芦科蔬菜病虫害
一、黄瓜霜霉病
症状
主要危害叶片。早期发生为水浸状,淡黄色
小斑点,扩大后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黄褐
色。潮湿时病斑背面长出灰色至紫黑色霉。
湿度大时,病叶腐烂,一般从下往上发展,
病重时全株枯死。
症状
病原
古巴假霜霉菌,属
真菌鞭毛菌亚门假霜
霉属,为专性寄生菌。
发生规律
(1)周年种植黄瓜的地区和北方温室内,病害周
年发生。北方冬季不能种植黄瓜的地区,初侵染来
源可能是南方发病较早地区孢子囊随季风吹来的。
(2)传播:孢子囊主要通过气流、雨水传播。
(3)气孔侵入,有多次再侵染。
(4)高湿是病害发生及流行的前提,饱和相对湿
度及20~24℃的温度条件适于病害发生。多雨、多
雾、昼夜温差大、结露时间长有利于病害流行。
防治措施
(1)因地制宜的选用抗病品种:津杂1、2、3、4号等。
(2)加强栽培管理 ①培育无病壮苗 ②选择地势高、排灌良
好的地块进行黄瓜的栽培。
③采用高畦覆膜栽培。 ④合
理肥水:施足底肥,多施有机肥,盛瓜期及时追施速效肥,
提高寄主抗病性。切忌大水漫灌,阴天灌水,灌水应选择晴
天上午进行。 ⑤生态防治。控制温度、湿度,用于保护地病
害防治,采用三段管理:上午:28~32℃,80~90%下午:
20~25℃,70~80%夜间:11~12 ℃
防治措施
⑥大棚闷杀:闷棚前要求土壤较潮湿。 选择晴天
密闭大棚,使温度上升至44~46 ℃,持续2小时,
处理后及时降温和加强管理。
(3)药剂防治 ①烟雾剂:傍晚用45%百菌清烟
剂200~250克/亩,分放在棚内4~5处点燃熏蒸,
次晨通风。可兼治白粉、灰霉病等。 ②粉尘剂:
傍晚用喷粉器喷洒5%百菌清粉尘剂,1公斤/亩,
关闭门窗,第二天通风。 ③喷雾:克露、克霜氰、
甲霜灵、疫霜灵、杀毒矾、普力克、甲霜灵·锰锌
等。
二、瓜类枯萎病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瓜类枯萎病已成为瓜
类作物的重要病害,可为害多种瓜类作物,
典型的土传病害,积年流行病害,维管束病
害,难于防治。
全国各地发生普遍,一
般发病率10%~30%,重病田块50%以上。
长江中下游地区危害严重,导致死藤。露地
栽培的黄瓜发病率常在50%以上。近年来,
西瓜枯萎病发生也很普遍。瓜类枯萎病还可
危害甜瓜和冬瓜等葫芦科作物。
症状
幼苗发病多表现为出土前的苗腐和出苗后的猝倒。
成株期枯萎病的典型症状是:初期基部叶片褪绿成
黄色斑块,逐渐全叶发黄,随之叶片由下向上凋萎,
似缺水症状,中午凋萎,早晚恢复正常,3~5天后,
全株凋萎不再恢复。病株茎基部常有纵裂和树脂状
胶质溢出。
症状
病株根系初期发育不良,后期为褐色腐
烂,极易拔断。
纵剖茎基部,维管
束呈黄褐色至深褐色。在多雨或高湿环
境下,病株基部茎上常产生白色至粉红
色的霉层(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全株凋萎、根系腐烂、茎基部有霉层和
维管束变褐色等是黄瓜枯萎病的田间识
别特征,据此可将该病和同样引起黄瓜
死藤的菌核病和疫病区别开来。
症状
黄瓜枯萎病
症状
西瓜枯萎病
病原
病原为尖镰孢菌
黄瓜专化型,属
真菌半知菌亚门
镰孢属。
病原
尖镰孢菌在马铃薯-蔗糖-琼脂培养基平板上,气生菌丝白
色絮状,培养基质呈淡黄或淡紫至紫蓝或紫黑色,在老熟菌
丝上可以产生许多直径为1~2毫米的疏松絮状菌核。小型
分生孢子产生快、数量多、无色,椭圆至长圆形,单胞或偶
有一个隔膜;大型分生孢子产生慢、数量少,纺锤形或镰刀
型,1~5个分隔,多为3个,顶端细胞较长渐尖,足胞有或
无,单个孢子无色,大量孢子聚集在寄主茎表时呈白色至粉
红色。厚垣孢子产生慢、数量少,可在菌丝或大型分生孢子
上产生,顶生或间生,单生或串生,淡黄色,圆球形。
发生规律
(1)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厚垣孢子和菌核在土壤、病残体、
种子及未腐熟的粪肥中越冬,成为翌年主要初侵染源。
(2)通过土壤、灌溉水、肥料、昆虫、农具等传播,种子
带菌是病害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
(3)从根及茎基部的伤口或根毛侵入,再侵染不起主要作
用。
病菌离开寄主在土壤中能存活5~6年。厚垣孢子与
菌核经牲畜消化道后仍保持生活力。病菌在田间的传播主要
借助灌溉水和土壤的耕耙。地下害虫和土壤中线虫的活动和
危害既可传播病菌,又可造成根部伤口,为病菌的侵入创造
有利条件。
发生规律
(1)瓜类作物的老区发病重于新区;连作年限越长发病越
重。
(2)栽培管理措施与病害发生关系密切。凡地势低洼、排
水不良、耕作粗放、整地不平、土壤贫瘠、偏施氮肥、灌溉
频繁、水量过大、平畦种植、土壤偏酸、陈种育苗以及弱苗
移栽等均不利于根系发育,削弱植株抗性,加重发病。
(3)南瓜高抗枯萎病。黄瓜和西瓜品种中,抗病性差异很
明显。
(4)空气相对湿度90%以上,温度24~25℃,土温25~
30℃,pH4.5~6易发病。连作、高温高湿、土质黏重、地
温低、土壤过分干旱等条件发病重。
防治措施
(1)因地制宜种植抗病品种
(2)轮作换茬 对于重病地块是防病的重要措施,
与非瓜类作物实行3~5年轮作,苗床地可轮作2~
3年,防病效果显著。
(3)加强栽培管理 创造有利于瓜类生长发育
(特别是根系发育)的环境条件,合理肥水,促进
根系生长发育,避免田间积水。定植后喷洒液体法
生产的细胞分裂素、磷酸二氢钾等,增强寄主自身
的抗病力,以减轻病害发生。
防治措施
(4)种子处理 50%多菌灵浸种,温汤浸种55℃,15分钟。
(5)土壤处理 在病害严重发生的地块,尤其是保护地,可
在农闲季节进行。
(6)无土栽培或营养钵育苗或无病新土育苗 无土栽培是
防治枯萎病及其他土传病害的有效措施,营养钵育苗或无病
新土育苗可提高寄主抗病性,同时可减少了根部伤口,在有
条件下的地区可大力推广应用。
(7)药剂防治 ①药剂使用方法:施药土;灌根 ②有效药
剂:多菌灵、双效灵、甲基立枯磷和苯灵菌等。
三、瓜类疫病
黄瓜疫病是黄瓜上重要病害之一,发生普遍,对黄瓜生产
影响很大。
1、症状
病害主要发生在成株期,茎叶与瓜果均可受害。 受害茎
蔓基部和茎节位处产生暗绿色水渍状病斑,之后茎蔓缢 缩,
茎叶迅速失水凋萎,但茎叶仍保持绿色,呈青枯状。
受害叶片在叶缘或中部形成暗绿色、水渍状、无光泽的圆
形病斑,病斑边缘模糊。湿度高时,全叶很快腐烂;湿度
较低时,病斑迅速转成青灰至黄白色,病部在阳光照射下
易干枯、破裂。
症状
叶柄症状和茎蔓症状相似,导致叶片凋萎、
青枯。一般均见不到霉层。
幼瓜受害,
病部缢缩或下陷,失去光泽,组织变软,生
长受阻,常形成畸形瓜条,易脱落。挂在蔓
上或落在地上的病瓜,空气湿度高时,可见
到稀疏霉层(孢囊梗和孢子囊),病株根系
正常。冬瓜、西瓜、南瓜、葫芦等葫芦科作
物受侵染后的症状与黄瓜上的相似,但冬瓜
和西瓜上霉层易见且较厚。
症状
黄瓜疫病
黄瓜疫病初期病叶
症状
黄瓜疫病前期病瓜
黄瓜疫病后期病瓜
症状
西瓜疫病病瓜
丝瓜疫病
病原
瓜疫霉,属真菌鞭毛菌亚门疫
霉属。菌丝无隔,多分枝,易
产生瘤状或节状突起,很多菌
丝常聚集成束或成葡萄球状,
色深,菌丝间可产生淡黄色的
厚垣孢子。孢囊梗无色透明,
和菌丝体无明显区别,顶生孢
子囊;孢子囊无色,圆形或广
卵圆形,顶端有乳突,较扁平。
卵孢子球形,淡黄色,表面光
滑。
黄瓜类疫病病原菌
1.孢子囊2.卵孢子
发生规律
(1)病菌以菌丝体、卵孢子和厚垣孢子在土壤、病残体或
未腐熟的肥料中越冬。
(2)游动孢子通过气流、雨水、灌溉水及土壤耕作等传播,
种子带菌是病害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
(3)高湿条件下产生游动孢子表皮直接侵入,进行多次再
侵染。
(4)病菌发育适温为28~30℃。在25℃并有水滴存在的条
件下,病菌完成侵染过程仅需20~25小时。
在适温下,
雨季来临早、降雨时间长、雨量大则发病重,保护地的温湿
度适合发病。
发生规律
病害的发生与气候条件、栽培措施和品种抗病性等因素有关,
其中以气候条件和栽培措施影响最大。
(1)气候条件 适宜病害发生的温度范围为15~37℃,最
适温度为23~32℃。雨季迟早、长短及雨量大小是决定疫病
发生时间和轻重的主要因素。
(2)栽培因素 长江中下游地区黄瓜疫病主要发生在露地种
植的黄瓜上,大棚和温室栽培的黄瓜上很少发生。露地种植
黄瓜的田块,若地势低洼、雨后积水或过水田块发病则重。
(3)品种抗病性
防治措施
黄瓜疫病的防治应采取以农业防治为主、药剂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
(1)选用抗病品种
(2)推广高畦栽培 这种沟渠配套的栽培方式,便于小水灌溉和及时排
除雨后积水,不利于病菌的传播蔓延,从而减轻病害。与非瓜类作物实
行3~5年以上轮作。
(3)施用腐熟的有机肥,适当早播,合理浇水,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
(4)用25%瑞毒霉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浸种30min,清水中浸
4h后催芽播种。
(5)及时喷药保护 发现中心病株,低洼田块出现病株或下雨之前应摘
除病叶,及时喷药保护,喷雾或灌根。 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
液 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1500倍液。
四、瓜类白粉病
症状
各种瓜类白粉病
黄瓜白粉病
症状
黄瓜白粉病
病原
①葫芦科白粉菌[Erysiphe
•cucurbitacearum zheng et chen],异
名二孢白粉菌(Erysiphe cichoracearam
DC.),属真菌子囊菌亚门白粉菌属;
②瓜类单囊壳[Sphaerotheca cucurbitae
(Jacz.)Z.Y.zhao]属子囊菌亚门单丝壳属。
病原
葫芦科白粉菌闭囊壳扁
球形,暗褐色,附属丝菌丝
状。闭囊壳内有多个子囊,
子囊内多有2个子囊孢子。
瓜类单囊壳闭囊壳扁
球形,暗褐色,附属丝菌
丝状。闭囊壳内有1个子囊,
子囊内有8个子囊孢子。
发生规律
(1)北方地区以闭囊壳随病残体遗留在田间越冬。
在周年种植瓜类的南方地区和北方温室内,主要以
菌丝和分生孢子在病株上越冬,病害可周年发生。
(2)传播:通过气流传播。
(3)子囊孢子或分生孢子引起初侵染,病部产生分
生孢子,可进行多次再侵染。
(4)病菌喜温湿,耐干燥。温度16~24℃、高湿
有利于病害流行。
防治措施
同霜霉病
(1)选用抗病品种
(2)加强栽培管理
(3)棚室消毒
(4)药剂熏蒸
(5)发病初期喷雾防治。
五、瓜蚜
别名 棉蚜。 为害对象: 主要为害 黄瓜、
南瓜、西葫芦、西瓜等葫芦科蔬菜,也为害
豆类、茄子、菠菜、葱、洋葱等蔬菜及棉、
烟草、甜菜等。 危害特点: 以成虫和若虫
在叶背和嫩茎、嫩梢上吸食汁液。瓜苗嫩叶
和生长点被害后,叶片卷缩,瓜苗生长缓慢
萎蔫,甚至枯死。老叶受害,提前枯落,结
瓜期缩短,造成减产。
形态特征
干母(无翅孤雌胎生蚜)宽卵圆形,多为暗绿色,体长约1.6
毫米。无翅胎生雌蚜体长1.5~1.9毫米,夏季黄绿色,春、
秋季深绿色,腹管黑色或青色,圆筒形,基部稍宽。尾片
黑色,两侧各具毛3根。有翅胎生雌蚜体长1.2~1.9毫米,
黄色、浅绿色或深绿色,前胸背板及胸部黑色。腹部背面
有2~3对黑斑,有透明斑 l对,腹管、尾片同无翅胎生雌蚜。
性母为有翅蚜,体黑色,腹部腹面略带绿色。产卵雌蚜为
无翅蚜,体长约1.4毫米,灰褐色,常有灰白薄蜡粉。雄蚜
为有翅蚜,体长约1.5毫米,橙红色。
形态特征
发生规律
瓜蚜1年发生20~30代,以卵在花椒、木槿、石榴、
木芙蓉、鼠李等枝条和夏枯草的基部越冬。无滞育
现象。越冬卵于翌年春季,当5天平均气温达6℃以
上便开始孵化。也能以成蚜和若蚜在温室、大棚中
繁殖为害越冬。瓜蚜最适繁殖温度为16~22℃。
密度大时产生有翅蚜迁飞扩散。高温高湿和雨水冲
刷,不利于瓜蚜生长发育,危害程度也减轻。夏季
在25—27℃以上时,瓜蚜的发育和繁殖受抑制,
相对湿度超过75%时,对瓜蚜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生活史
防治措施
(l)清除越冬虫卵。清除菜田周围蚜虫越冬为害对象,如木槿、石榴等上
的瓜蚜越冬卵。保护地发现冬季有越冬蚜时,应及时防治。
(2)纱网育苗。
(3)诱杀有翅蚜。可用黄板诱蚜或银灰色膜避蚜,减轻危害。
(4)适当提早播种。
(5)药剂防治。 采用50%辟蚜雾可湿性粉剂或水分散粒剂2000—3000
倍液(该药不伤害天敌)、5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70%灭蚜松可
湿性粉剂2500倍液、21%灭杀毙乳油或40%氰戊菊酯乳油6000倍液、
2.5%功夫乳油4000倍液、2.5%天王星乳油3000倍液、10%菊·马乳
油1500倍液喷雾防治。
六、温室粉虱
别名: 俗称小白蛾子。同翅目,粉虱科
原为中国北方地
区温室中的一种害虫,20世纪70年代开始随着塑料大棚等
保护地生产迅速发展,其分布地区逐渐扩大,已在北京、天
津、等17省市发生。已成为目前温室栽培蔬菜上的重要害虫。
危害对象:据调查,温室白粉虱的寄主植物已有65科265种
(或变种),其中包括蔬菜作物8科34种,如黄瓜、番茄、菜
豆、茄子、辣椒、冬瓜、苦瓜、莴苣、白菜、萝卜、芹菜、
大葱、大蒜等;观赏植物37科73种,经济作物6科14种,药
用植物8科11种,林木果树37科64种,粮食作物4科5种,
杂草22科64种。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0.8~1.5毫米,翅展1.7~2.3毫米。淡
黄色,翅面覆盖有一层白色蜡粉,外观呈白色。
卵长约0.2毫米,长椭圆形,有柄,柄长0.02毫米,
初产淡黄色,覆有蜡粉,而后渐变褐色,孵化前变
为黑色。 若虫椭圆形,扁平,淡黄色或淡绿色,
体背具长短不齐的蜡质丝状突起。 蛹长0.7~0.8
毫米,椭圆形,扁平,中央稍高,黄褐色,体背常
生有数对长短不齐的丝状突起。
形态特征
形态特征
若虫
成虫
蛹的侧面观
卵
蛹的背面观
危害特点
成虫和若虫群集叶背,刺吸汁液。被害叶片
生长受阻退绿、变黄、萎蔫,甚至全株枯死。
同时成虫分泌大量蜜露,污染叶片和果实,
诱发煤污病的发生,严重影响植株的光合作
用和呼吸作用,使蔬菜失去商品价值。此外,
还能传播病毒病。
发生规律
7、8月间虫口密度较大,8、9月间危害严重。10月下旬后,
气温下降,虫口数量逐渐减少,并开始向温室内迁移危害或
越冬。白粉虱成虫喜群集于植株上部嫩叶背面吸食汁液,不
善飞翔,但在受惊扰时可引起扩散,对黄色有强烈趋性。成
虫羽化后很快交配、产卵,卵柄插入叶背组织中,成虫除两
性生殖外还可进行孤雌生殖。若虫孵化后数小时到3天左右
可回旋活动,也可迁居到其他叶片或植株上,找到适当的取
食场所后便固定在叶背面,刺吸危害。成虫喜欢在植株上部
幼嫩叶片上活动,随着植株不断长出新叶,成虫也不断向上
部叶片移动,故在垂直分布上,由下向上扩散危害。
发生规律
温室白粉虱在田间常呈点片发生,扩散缓慢。在
18~19℃的范围内,在黄瓜温室内经1代数量可增
加64.2倍。温室白粉虱世代重叠现象明显。
温
室白粉虱通过秧苗定植时携带至大田,也可通过温
室通风,成虫飞到田间,此外农具、工作人员等也
可携带成虫传播。温室白粉虱的天敌有中华草蛉、
刻眼小毛瓢虫、小花蝽、蜘蛛及致病真菌等。
发生条件: 温室白粉虱偏嗜叶片多毛的茄科和葫芦
科蔬菜,较耐低温的叶菜类很少受害。
防治措施
(l)农业防治。清洁田园 提倡温室第一茬种植白粉虱
不喜食的芹菜、蒜黄、油菜等较耐低温的作物;注意
间作,避免黄瓜、番茄、菜豆混栽等。
(2)物理防治。利用黄板,每亩放34块1米×0.17米
涂成橙黄色的纸板或纤维板,再涂上一层粘剂,7~
10天涂1次。
(3)生物防治。人工释放草蛉或丽蚜小蜂。每亩放中
华草蛉卵9万粒。丽蚜小蜂与白粉虱的比例为2:1,
隔12~14天放一次,共放3~4次。
防治措施
(4)药剂防治。在温室内可用烟雾法:用22%敌敌
畏烟剂7.5千克/公顷,于傍晚在保护地内密闭熏烟,
也可用烟雾机把二氯苯醚菊酯或多虫畏喷成烟雾密
闭在温室内,以消灭害虫。 一般可用喷雾法;
常用的药剂有:2.5%溴氰菊酯乳油2000~3000
倍液、10%扑虱灵乳油1000倍液、2.5%天王星
乳油3000倍、2.5%功夫乳油5000倍液、20%灭
扫利乳油20OO~3O0O倍液、3.5%敌杀死乳油
1000~2000倍液等,也可用80%敌敌畏乳油与
水以1:1的比例混合后加热熏蒸。
七、美洲斑潜蝇
为害对象: 葫芦科、豆科、十字花科、茄科、旋花科、
菊科、大戟科、苋科、百合科、伞形科、芸香科和
车前科等14科69种植物,瓜类受害重于豆类,豆类
又重于叶菜菜。危害特点: 以幼虫潜入叶片和叶柄
取食危害,在叶片表皮组织下造成蛇形弯曲不规则
的白色隧道,破坏叶绿素,影响光合作用,严重的
可造成叶片脱落。

危害状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3~2.3毫米,翅展1.3~2.3毫米。淡灰
黑色,胸背板亮黑色,体腹面黄色,后缘小盾片鲜
黄色,足和体下部淡黄褐色,头黄色,复眼酱红色。
雌虫比雄虫稍大。卵乳白色,稍透明,椭圆形,
0.2~0.3毫米×0.1~0.15毫米。幼虫有3个龄期。
1龄幼虫较透明,2~3龄幼虫为鲜黄色或浅橙黄色,
蛆状。老熟幼虫长3毫米,其腹末圆锥形气门顶部有
3个小球状突起为后气门孔。蛹椭圆形,浅橙黄色。
1.3~2.3毫米×0.5~0.75毫米。
形态特征
蛹
成虫
发生规律
(1)美洲斑潜蝇1993年在我国海南省始见,目
前华南、华中、华北都已有危害报道,有些地区危
害相当严重。在南方可周年发生无越冬现象,年发
生16代。北方自然条件下不能越冬,冬春季可在温
室内繁殖为害。成虫有趋黄、趋光、趋蜜习性,幼
虫孵化后潜食叶肉,在叶片正面造成不规则蛇形潜
道。成虫一般于白天 8~14时活动,中午活跃,交
配后当天可产卵。雌成虫刺伤叶片取食汁液并在其
中产卵。老熟幼虫爬出隧道在叶面上或随风落地化
蛹。
防治措施
加强测报,准确掌握发生期。一般在成虫发生高峰期4~7
天开始药剂防治,或叶片受害率达10%~20%时防治。在
作物生育期上要从苗期开始,晨露干后至上午10时最佳。
(1)严禁从疫区向保护区调运种苗及带虫蔬菜。
(2)培育无虫苗;收获后及时清洁田园并深翻;严禁与寄
主作物轮作;及时处理带虫叶片;化蛹高峰期大水漫灌。
(3)用黄板、诱蝇盘或诱蝇纸诱杀成虫。
(4)每100kg种子用77%吡虫啉种衣剂200~300ml,
搅拌均匀,晾干后播种。
防治措施
(5)蔬菜定植前或蛹高峰期,用3%氯唑磷颗粒剂
222.5kg/hm2,拌细土450~750kg撒施田间。
(6)保护地叶片被害率达5%时喷药防治。防治效
果较好的药剂有: 1.8%阿维菌素乳油3000倍液
48%毒死蜱乳油800~1000倍液 48%乐斯本乳
油每亩80毫升、12.5%必林(蚜虱净)可溶剂每亩
12~16毫升、25%杀虫双每亩25毫升。兑水50~
75千克喷雾。
八、黄足黄守瓜
为害对象: 主要为害葫芦科蔬菜,如黄瓜、南瓜、
丝瓜、苦瓜、西瓜、甜瓜等,也可食害十字花科、
茄科、豆科等蔬菜。 危害特点: 成虫取食瓜苗的
叶和嫩茎,常常引起死苗,也危害花及幼瓜,常以
身体为半径旋转咬食一圈,然后在圈内取食,使叶
片残留若干干枯环或半环形食痕或圆形孔洞。幼虫
在土中咬食瓜根,导致瓜苗整株枯死,还可蛀入接
近地表的瓜内危害。防治不及时,造成减产。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约9毫米,椭圆形,黄色,仅中、后
胸及腹部腹面为黑色。前胸背板长方形,中央
有一波浪形横凹沟。 卵圆形,长约 l毫米,
黄色,表面具六角形蜂窝状网纹。 幼虫体长
约12毫米,长圆筒形。头部黄褐色,胸腹部
黄白色,臀板腹面有肉质突起,上生微毛。
蛹长9毫米,裸蛹,在土室中,黄白形,头顶、
腹部及尾端有短粗的刺。
形态特征
成虫
幼虫
发生规律
我国由北向南每年发生1~4代,以成虫在向阳的枯枝落叶、
草丛、田埂土坡缝隙中、土块下等处群集越冬,深度5~6毫
米。次年春天3~4月开始活动,先飞往麦田、豆田、菜田、
果园等处危害,瓜苗出土后转到瓜田危害。成虫喜在温暖晴
天活动,晚上静止,次晨露水干后取食,以中午前后活动最
盛。成虫有假死性和趋黄性,喜食瓜类幼苗的叶片、嫩茎、
花及幼瓜,常引起死苗。阴天不活动,每在降雨之后即大量
产卵,产卵量大,卵散产或堆产于瓜根附近的潮湿土壤中,
一雌平均产卵140多粒。
发生规律
幼虫孵化后潜入土内为害侧根、主根、茎基部,
还可蛀入主根、幼茎及近地表的幼瓜内为害。 3
龄以后钻入主根或近地面的根茎内部上下蛀食或
钻入贴地面的瓜果皮层、瓜肉蛀食,可转株危害,
造成死株,瓜果腐烂,一般在土内活动深度为
6~10厘米。老熟后即在危害部位附近土下约10
厘米深处化蛹。7月羽化为成虫。
一般成虫
产卵盛期,若降雨多有利于害虫当年发生。
防治措施
(l)适时早定植。瓜苗早定植,在越冬成虫盛发期前,4~5
片真叶时定植瓜苗,以减少成虫危害。
(2)防止成虫产卵。在成虫产卵前,于露水未干时,在瓜株
附近土面撒草木灰、锯木屑、谷糠等。
(3)药剂防治。 成虫防治:可用21%灭杀毙乳油5000~
8000倍液或40%氰戊菊酯乳油8000倍液喷洒。 幼虫防治:
瓜苗定植后至4~5片真叶前选用20%敌杀死乳油2000~
3000倍液喷洒。幼虫为害严重时,可用烟草水(烟叶500克,
加水15公斤浸泡24小时)灌根。
九、瓜绢野螟
别名 瓜螟、瓜野螟。 为害对象: 丝瓜、
苦瓜、节瓜、黄瓜、甜瓜、冬瓜、西瓜、番
茄、茄子等多种蔬菜、农作物和林木。 危
害特点: 幼龄幼虫在叶背啃食叶肉,被害
部位呈白斑,3龄后吐丝将叶或嫩梢缀合,
匿居其中取食,致使叶片穿孔或缺刻,严重
时仅留叶脉。幼虫常蛀入瓜内、花中或潜蛀
瓜藤,影响产量和质量。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 11~13毫米,翅展24~26毫米。头胸部
黑色,前后翅白色半透明,略带紫光,前翅前缘和
外缘、后翅外缘均黑色。腹部大部分白色,尾节黑
色,末端具黄褐色毛丛,足白色。 卵扁平,椭圆形,
淡黄色,表面有网纹。 末龄幼虫体长23~26毫米。
头部、前胸背板淡褐色,胸腹部草绿色,亚背线粗,
白色,气门黑色。各体节上有瘤状突起,上生短毛。
蛹长约14毫米,深褐色,头部光整尖瘦;翅基伸及
第6腹节。外被薄茧。
形态特征
发生规律
一年发生3~6代,以老熟幼虫或蛹在枯卷
叶或土中越冬。次年4月底羽化,5月幼虫
危害,7~9月发生数量多,世代重叠,危
害严重,11月后进入越冬期。成虫夜间活
动,趋光性弱,雌蛾产卵于叶背,散产或几
粒在一起,每雌可产300~400粒。幼虫3
龄后卷叶取食,蛹化于卷叶、落叶中或根际
表土中,结有白色薄茧。
防治措施
(l)农业防治。一是瓜果收摘完毕后,及时清
理瓜地,消灭藏匿于枯藤落叶中的虫蛹;二是
在幼虫发生初期,及时摘除卷叶,以消灭部分
幼虫。
(2)药剂防治。可用21%灭杀毙乳油8000倍
液、20%氰戊菊酯乳油3000倍液、20氯·马
乳油3000倍液、8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
喷雾。
任务4、豆科蔬菜病虫害
一、豆类锈病
症状
主要发生在叶片上,也为害叶柄、茎和豆荚。
叶片染病,多在叶背产生黄白色微隆起的小
疱斑,扩大后呈黄褐色,表皮破裂,散出红
褐色粉末(夏孢子)。后期疱斑变为黄褐色,
或在疱斑周围长出黑褐色冬孢子堆,表皮碎
裂散出黑褐色粉末(冬孢子),严重时可使
叶片枯黄早落。茎、荚和叶柄与叶片相似。
症状
病原
疣顶单胞锈菌,可侵染菜
豆、绿豆、豇豆、小豆、
扁豆等。
蚕豆单胞锈菌,可侵染蚕
豆和豌豆。
发生规律
(1)北方主要以冬孢子随病残体遗落在土表或附
着在架材上越冬。南方夏孢子可周年传播危害。
(2)气流传播。
(3)气孔侵入进行初侵染,田间通过夏孢子进行
频繁的再侵染。生长后期,病部产生冬孢子堆越冬。
(4)温度17~27℃,相对湿度95%以上,多雨、
多露、多雾条件易发病。
防治措施
(1)选用抗病品种。
(2)与非豆类蔬菜合理轮作。
(3)春秋茬豆类蔬菜地隔离,适当调整播期;生长
期及时摘除病叶、病荚,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
(4)孢子堆未破裂前及时喷雾防治。
25%三唑
酮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
25%丙环唑乳油3000
倍液
二、菜豆细菌性疫病
症状
主要侵染叶片叶片发病多从叶尖、叶缘开始,初呈暗
绿色油渍状小斑点,后逐渐扩大呈不规则形,病斑变
黄褐色,病斑周围有2~3毫米宽的鲜黄色晕环。最
后病叶干枯,枯死组织薄,半透明。天气潮湿时,病
斑上有淡黄色粘液(菌脓)溢出。发病严重时,数个
病斑常相互愈合,最后引起全叶枯死。全田发生叶片
枯死时,远看似火烧状,故名火疫病。枯死的叶片一
般不脱落,经风吹雨打后病叶碎裂。在高温高湿条件
下,有时部分病叶会很快变黑凋萎,嫩叶常扭曲畸形。
症状
茎上的病斑常发生在第一节附近,多在豆荚半成
熟时出现,表现为水渍状,有时凹陷,逐渐纵向
扩大并变褐色,表面常常开裂,渗出菌脓。病斑
常环绕茎部,导致病株在此处折断,这种症状又
称环腐或节腐。
荚上病斑初呈暗绿色油渍状小斑点,逐渐扩大,
病斑呈不规则形,红色至褐色,有时略带紫色,
最后病斑中央凹陷,病部常有胶状的黄色菌脓溢
出。发病严重时,全荚皱缩,种子常皱缩,种脐
部也产生淡黄色菌脓。
症状
菜豆细菌性疫病
症状
菜豆细菌性疫病
病原
为地毯草黄单胞菌菜豆致病变种,属细菌薄
壁菌门黄单胞杆菌属。菌体短杆状,极生单
鞭毛,不形成芽胞和荚膜,革兰氏染色反应
阴性病菌生长适温为28~30℃,超过40℃
时不能生长。致死温度为50℃。适宜生长的
pH为7.4。好气性。
发生规律
(1)病菌主要在种子上越冬,也可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
潜伏在种子内的病菌能存活2~3年。在未分解的病残体上,
病菌可以越冬;病残体腐烂后,病菌也随之死亡。带菌种
子是病害的主要初侵染源。
(2)通过风雨、昆虫、灌溉水、农事操作等传播。
(3)种子带菌使幼苗子叶及生长点发病,病部产生菌脓,
气孔、水孔、伤口侵入,引起叶、荚、茎等部位发病。
防治措施
(1)选用抗病品种。
(2)选用无病种子和种子处理从无病株上选留种子。
(3)实行轮作 可与非豆科作物实行2年以上的轮
作。
(4)加强栽培管理,适当早播,及时中耕除草,合
理施肥,雨后注意排水,及时防治害虫和害螨。保
护地及时通风降湿。
防治措施
(5)用45℃温水浸种10min,或用72%农
用链霉素可溶性粉剂500倍液浸种24h。
(6)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应及时喷药防治。
可选用1∶1∶200波尔多液、14%络氨铜水剂
300倍液、72%农用链霉素可溶性粉剂
3000~4000倍液、新植霉素4000倍液等。
三、菜豆炭疽病
症状
主要为害菜豆的豆荚,也为害叶片和茎蔓。苗期和
成株期均可发病。幼苗子叶染病,初产上红褐至黑
褐色圆形凹陷病斑,后腐烂。幼茎上初产生锈色小
斑点,渐变为细条状,病斑凹陷龟裂。成株叶片染
病多在叶背沿叶脉发展成三角形或多角形网状斑,
病部叶脉凹陷。豆荚染病初产生红褐色至黑褐色小
斑,后扩大为多角形或圆形斑,病斑中央灰色,四
周红褐色。严重时,病菌可扩展到种子上。潮湿时,
病部产上粉红色粘稠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
症状
病原
菜豆炭疽菌
[Colletotrichum
lindemuthianum
(Sacc. et Magn.)
Briosi et Cav.],
属真菌半知菌亚门炭
疽菌属。

发生规律
(1)病菌主要以菌丝体潜伏在种皮下越冬,也可
随病残体遗留在田间越冬。
(2)分生孢子通过风雨、昆虫传播。
(3)种子带菌可直接危害子叶和幼茎,病部产生
的分生孢子表皮或伤口侵入,引起多次再侵染。
(4)低温高湿是发病重要条件,气温17℃左右,
相对湿度100%,最有利于病害发生。
防治措施
(1)选用品种抗病。
(2)非豆科蔬菜轮作。
(3)合理密植,及时清除病残体。
(4)用45%代森铵水剂500倍液浸种1h,或用40%福尔
马林200倍液浸种30min。
(5)旧架材用50%代森铵水剂1000倍液淋洗消毒。
(6)发现病株后及时喷药防治。 75%百菌清可湿性粉
剂600~800倍液 1:0.5:200~250波尔多液
四、豇豆煤霉病
症状
豇豆煤霉病主要危害叶片。叶片染病, 叶片两面初
生赤褐色小点,后扩大成直径为1~2cm、近圆形
或多角形的褐色病斑,病、健交界不明显。潮湿时,
病斑上密生灰黑色霉层,尤以叶片背面显著,即病
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严重时,病斑相互连
片,引起早期落叶,仅留顶端嫩叶。病叶变小,病
株结荚减少。
症状
病原
此病由半知菌亚门真菌豆类煤污尾孢菌侵染
所致。分生孢子梗从气孔伸出,直立不分枝,
数枝至十数枝丛生,具1~4个隔膜,褐色;
分生孢子鞭状。病菌发育的温度范围为
7~35℃,最适温度为30℃。病菌除侵染豇
豆外,还可侵染菜豆、蚕豆、豌豆和大豆等
豆科作物。
发生规律
豇豆煤霉病以菌丝块随病残体在田间越冬。
第二年当环境条件适宜时,在菌丝块上产生
分生孢子,通过风雨传播进行初侵染,引起
发病。病部产生的分生孢子可进行多次再侵
染。田间高温、高湿或多雨是发病的重要条
件,当温度25~30℃,相对湿度85%以上,
或遇高湿多雨,或保护地高温高湿、通气不
良则发病重。连作地或播种过晚发病重。
防治措施
应采取加强栽培管理为主的农业防治和药剂防治相结合的综
合防治措施。
(1)合理轮作 与非豆科作物实行2~3年轮作,
(2)加强田间栽培管理 施足腐熟有机肥,采用配方施肥;
合理密植,使田间通风透光,防止湿度过大。保护地要通风,
透气排湿降温。要及时摘除病叶,收获后清除病残体,集中
烧毁或深埋。
(3)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喷施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
1000倍液、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等药剂,隔
10天左右1次,连续防治2~3次。
四、豆野螟
形态特征
卵
幼虫
成虫
形态特征
成虫 : 体长约13毫米,翅展约26毫米。体灰褐色。
前翅黄褐色,前缘色较淡,在中室端部有1个白色透
明的带状斑,在中室内及中室下方各有1个透明的小
斑纹。后翅外缘有1/3面积色泽同前翅,其余部分为
白色半透明,交界处有1条深褐色线纹,线纹近后缘
处逐渐模糊,在前缘基部还有褐色条斑和两个褐色
小斑。前、后翅都有紫色闪光。
雄蛾尾部有1丛灰黑色毛,挤压后能见到l对黄白色
抱握器;雌蛾腹部较肥大,末端圆筒形。
形态特征



卵 扁平,略呈椭圆形。长约0.6毫米,宽为
0.4毫米。初产时淡黄绿色,半透明,后呈淡
褐色,将孵化时呈褐色。
幼虫 老熟时体长14~18毫米,黄绿色。头部
及前胸背板褐色,中、后胸背板上每节前排有
黑褐色毛疣4个,各生细长刚毛2根,后排有褐
斑2个。腹部各节背面毛片位置同中、后胸。
腹足趾钩双序缺环。
蛹 体长约13毫米。初化时为黄绿色,后变黄
褐色。将羽化时能透见前翅斑纹。蛹体被白色
薄丝茧。
发生规律
(1)我国由北向南一年发生4~9代。多以老熟幼
虫在土表或浅土层中结茧化蛹越冬。
成虫昼伏夜出,趋光性较强。卵多散产,主要产在
花蕾和嫩荚上。 幼虫共5龄。初孵幼虫先取食卵壳,
尔后蛀入部位,3龄后能吐丝下垂,转移害荚。蛀
入处多在两荚相碰处、荚叶或荚蕾接触处,成长豆
荚常从触地部位蛀入。幼虫老熟后脱荚在浅土层中
作土茧化蛹。
(2)发生条件:豆野螟喜高温潮湿,6-8月份降
雨量大易大发生。
防治措施
(1)与非豆科蔬菜实行1~2年轮作。
(2)加强栽培管理
(3)用黑光灯诱杀成虫。
(4)始花期和盛花期各喷一次药,重点喷蕾、
花、嫩荚及落地花。
任务5、其它蔬菜病虫害
芹菜斑枯病、莴苣霜霉病、葱紫斑病、姜
瘟病、葱蓟马、玉米螟等。
一、芹菜斑枯病
症状
芹菜斑枯病有大斑型和小斑型两种。大斑型
多分布在亚热带,小斑型多分布在温带。中
国华南地区只发生大斑型,东北地区发生的
则以小斑为主。在叶片上,两型病害早期症
状相似。病斑初为淡褐色小斑点,扩大后从
中心开始坏死。
症状
后期症状则不相同:大型病斑可继续扩大到3-
10mm,多散生,边缘明显,病斑外缘深红
褐色,中间褐色,在中央部分散生少量黑色小
点;小斑型病斑很少超过3mm,一般大小约
0.5-2mm,常数个斑联合(此时可超过3
mm),边缘明显,病斑外缘黄褐色,中间黄
白色至灰白色,在其边缘聚生有许多小黑点,
病斑外常有一圈黄色晕环。在叶柄和茎上两型
病斑均为长圆形,稍凹陷,不易区别。
症状
病叶
孢子角
病原
芹菜生壳针孢菌,
属真菌半知菌亚
门壳针孢属。
发生规律
(1)主要以菌丝体潜伏在种皮内越冬,也可在病
残体及种根上越冬。
(2)通过风雨及农事操作传播。
(3)种子带菌引起幼苗发病,病部产生分生孢子
器及分生孢子,气孔或表皮直接侵入,进行重复侵
染。
(4)气温20~25℃,相对湿度95%以上的冷凉
潮湿条件有利于发病。
防治措施
(1)选用抗病品种。
(2)采收无病种子。
(3)48℃温水浸种30min。
(4)调整播期,排开播种,注意控制温度,及时摘除田间
病叶,实行2年以上轮作。
(5)保护地用烟雾剂熏蒸。
(6)苗高2~3cm时及时喷药保护。 77%氢氧化铜可
湿性粉剂600倍液 50%多硫悬浮剂1000倍液
二、莴苣霜霉病
症状
莴苣霜霉病主要危害叶片。叶片染病,从植株下部
老叶开始,逐步向上发展,发病初始产生褪绿色斑,
边缘不明显,扩大后受叶脉限制呈多角不规则形,
正面淡黄色至褐色,背面有浓厚的白色霜状霉层,
高温时叶正面也能看到,最后病斑连成片,全叶枯
死。
症状
病原
鞭毛菌亚门真菌莴苣盘梗霉菌
发生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或卵孢子随病残体在田间或种子上越
冬。在田间适宜时,产生孢子囊,通过雨水反溅、
气流及昆虫传播,从寄主叶片表皮直接侵入,引起
初侵染。
病菌喜低温高湿的环境,适宜发病温
度范围1~19℃,最适发病环境温度为15~17℃,
相对湿度90%以上;最适感病生育期为成株期。
田块间连作地、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的田块发病重,
栽培上种植过密、通风透光差、肥水施用过多发病
重。
防治措施
(1)合理轮作 与非菊科作物,也可与禾本科作物实行2~3
年轮作,减少田间菌源。
(2)加强田间栽培管理 及时清除植株病残体,带出田外。
合理密植,开沟排水,合理施肥,增强田间通风透光,降低
田间湿度,促使植株健壮,提高植株抗病能力。
(3)药剂防治 在发病初期开始喷药,用药间隔期7~10天,
连续喷2~3次。可选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600倍
液、40%达科宁悬浮剂600倍液等药剂
三、葱紫斑病
症状
叶片和花梗上的病斑初呈水渍状白色小点,病斑多
靠近叶尖或位于花梗中部,稍显凹陷,病斑初期很
小后逐渐扩大,大小为2~4×1~3cm,紫褐色,椭
圆形,周围有黄色晕圈,有明显的同心轮纹,潮湿
时病斑上生有黑褐色霉层。病斑可相互愈合形成大
斑,病部组织死亡失水而使机械强度降低,常使叶
或花梗从此处折断,如果是留种株,有时种子还没
有完全发育成熟时即花梗折断使留种失败,即使花
梗发病后不折断也常使种子皱瘪不能充分成熟。
症状
病原
葱链格孢菌。属真菌半知菌亚门链格孢属。
分生孢子梗淡褐色,有隔膜,不分支或稀疏
分支。分生孢子褐色,倒棍棒状,有多个纵
横隔膜。
发生规律
(1)南方可在葱蒜类作物上周年繁殖为害,北方
寒冷地区主要以菌丝体在寄主体内或以分生孢子在
病残体上越冬。
(2)通过风雨传播。
(3)分生孢子气孔、伤口或直接侵入。
(4)温暖高湿条件发病重,土壤瘠薄,植株长势
弱,虫害严重,昼夜温差大等条件发病重。
防治措施
(1)实行轮作。
(2)用300倍福尔马林液浸种或用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
拌种。
(3)采用无病种苗,施足基肥,增施磷钾肥,拔除病株,
适时收获,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
(4)发病初期及时喷药防治。 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
500倍液 58%甲霜灵锰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50%异
菌脲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等。
(5)低温贮藏
四、姜瘟病
症状
姜瘟病又称腐烂病或青枯病,主要危害根部
及姜块,染病姜块初呈水渍状、黄褐色、内
部逐渐软化腐烂,积压有污白色汁液,味臭。
茎部染病,呈暗紫色,内部组织变褐腐烂,
叶片凋萎,叶色淡黄,边缘卷曲,最后死亡。
症状
病原
青枯假单胞杆菌,属细菌薄壁菌门假单胞杆
菌属。
菌体短杆状,极生1~4根鞭毛,
无荚膜,革兰氏染色阴性。
发生规律
(1)主要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或在种姜、粪肥内越冬。
土壤中病菌可存活2年以上。
(2)病菌主要通过雨水、灌溉水、地下害虫传播。
(3)伤口或茎叶侵入。土壤中腐烂的根茎是田间再侵染的
主要病菌来源。
(4)土壤温度较高湿度较大有利于发病,通过灌水传播是
病害流行的重要原因。
防治措施
(1)轮作
(2)选用无病种姜
(3)种姜消毒
(4)加强栽培管理
(5)病穴消毒
(6)药剂灌根
(7)发病初期喷雾防治
(8)适温贮藏
五、葱蓟马
形态特征
雌虫体长1.4~1.5mm。体褐色或黑褐色,翅胸较头部、前胸
和腹部暗;触角第二节端部及第三节色略浅,其余各节黑褐
色;前足胫节,中、后足胫节端部及全部跗节黄色;前翅浅
灰色,翅鬃黄色;体鬃褐色。头宽大于长,两颊几乎直;缺
前单眼前鬃,单眼间鬃长,着生于三角形连线外缘。触角8节,
第3、4节各着生一叉状感觉锥。前胸背板前角各具一根长鬃,
后角各有2根长鬃,后缘鬃3对,中对稍长。前翅上脉鬃间断,
基部4+3,端鬃3根;后脉鬃10~13根连续。腹部3~8侧板
中部有3根横排鬃,5~8背板两侧有微弯梳,第8背板后缘无
梳,3~7腹板各具8~14根附鬃。
形态特征
发生规律
(1)葱蓟马在华南可周年繁殖,无越冬现象;
在北方每年发生6~10代,主要以成虫和若
虫在未收获的葱、洋葱、大蒜叶鞘内越冬,
少数以伪蛹在残株、杂草及土中越冬。
(2)发生条件:葱蓟马喜温暖和较干燥的环
境条件,干旱年份为害重。
防治措施
(1)早春清除葱蒜地及周围的杂草和残株落
叶,加强肥水管理,干旱时要勤浇水。
(2)喷雾防治
40%乐果乳油1500~
2000倍液 2.5%多杀菌素悬浮剂1000~
1500倍液 20%恶虫威可湿性粉剂2000倍
液
六、玉米螟
俗称钻心虫,成虫属鳞翅目螟蛾科,是多食性害虫,主要危害
玉米作物。
危害状
形态特征
(1)成虫 黄褐色,体长10~15毫米,翅展20~30毫米,有两条褐色
波状横纹,两纹之间有两条黄褐色短纹,后翅灰褐色;雌蛾形态与雄蛾
相似,色较浅,腹部较肥胖。
(2)卵 扁平椭圆形,数粒至数十粒组成卵块,呈鱼鳞状排列,初为乳
白色,渐变为黄白色,孵化前卵的一部分为黑褐色。
(3)幼虫 共5龄,老熟幼虫体长25毫米左右,圆筒形,头黑褐色,背
部颜色有浅褐、深褐、灰黄等多种,中、后胸背面各有毛瘤4个,腹部
1~8节背面有两排毛瘤, 前后各两个。
(4)蛹 长约16毫米,黄褐色,长纺锤形,有臀刺5~8根。
形态特征
发生规律
在江苏年发生2~4代,有世代重叠现象。通常以老熟幼虫在
玉米茎秆、穗蕊内,也有在杂草或土块越冬。次年5月下旬
化蛹,蛹经过10天左右羽化。成虫夜间活动,飞翔力强,
对黑光灯有较强的趋性,喜欢在离地50厘米以上、生长较
茂盛的玉米叶背面中脉两侧产卵,卵期3~5天。初孵幼虫,
能吐丝下垂,借风力飘移转株危害。三龄前主要集中在幼嫩
心叶、雄穗、苞叶和花丝上活动取食,四龄以后,大部分钻
入茎秆。
玉米螟生长发育温度范围为15~35℃,最适环境温度为
22~28℃,相对湿度在80%以上。
防治措施
(1)农业防治 于冬季或早春虫蛹羽化前处理寄主作物的
茎杆,杀灭越冬幼虫,减少虫源。人工摘除卵块,也可减
轻危害。
(2)灯诱成虫 在各代成虫盛发期,点黑光灯诱杀成虫。
(3)药剂防治 掌握玉米心叶初见排孔、幼龄幼虫群集心
叶而未蛀入茎秆之前,用药液直接丢放于喇叭口内;在幼
穗抽丝期,可用药液滴于雌穗顶部。农药可选用菜农系列
的BT粉剂800~1000倍液、10%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000
倍液、50%虫杀手乳油1000倍液等药剂。
小结
任务1、十字花科蔬菜病虫识别与防治
蔬
菜
病
虫
鉴
别
与
防
治
任务2、茄科蔬菜病虫识别与防治
任务3、瓜类病虫识别与防治
任务4、豆科蔬菜病虫识别与防治
任务5、其它蔬菜病虫识别与防治
小结
叶部病害
蔬
菜
病
害
果实病害
茎干病害
根部病害
小结
食叶害虫
蔬
菜
虫
害
吸汁害虫
钻蛀害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