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栽培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小麦栽培

作 物 栽 培 技术
小麦部分
邵庆勤制作
概述
小麦栽培的生物学基础
小麦栽培技术
小麦籽粒品质与调优技术
小麦的病虫草害
概 述
小麦的分类与用途
 世界小麦生产概况
 我国小麦的分布及生产概况
 安徽省小麦生产状况
第一节 小麦的分类与用途
一、小麦的分类
1、按播种季节分类
冬小麦
春小麦
冬小麦秋季播种,次年夏季收获,冬小麦生育期较长,
且不同地区生育期差异较大,中国南方冬麦区为120天,北
方冬麦区为270天以上,西南部高海拔地区可达330天以上。
春小麦春季播种,当年夏、秋收获,春小麦生育期短,
通常为80-120天,多分布在纬度较高地区。
一、小麦的分类
白皮小麦
2、按皮色的不同分类
红皮小麦
彩色小麦
绿粒小麦
紫粒小麦
蓝粒小麦
糯粒小麦
彩色小麦家族
彩
色
小
麦
收
获
彩色面粉
一、小麦的分类
硬质小麦
3、按籽粒胚乳结构分类
软质小麦
 角质,又叫玻璃质,其胚乳结构紧密,呈半透明状;
粉质,胚乳疏松,呈石膏状。
 凡角质占本粮粒横截面1/2以上的籽粒,称角质粒。
凡角质不足本粮粒1/2(包括1/2)的籽粒,称粉质粒。
 含角质粒50%以上的小麦称硬质小麦。含粉质粒
50%以上的小麦,称为软质小麦。
一、小麦的分类
4、我国国标分类
(1) 白色硬质冬小麦
(2) 白色硬质春小麦
(3) 白色软质冬小麦
(4) 白色软质春小麦
(5) 红色硬质冬小麦
(6) 红色硬质春小麦
(7) 红色软质冬小麦
(8) 红色软质春小麦
(9) 混合小麦
注:白色和红色为按皮色分类中两类,标准为同色麦粒不低于
90%,硬质和软质即为按籽粒胚乳结构分类中的两类,标准为
不低于70%。
二、用途
1、食用、营养
小麦提供人类消耗蛋白质总量的20.3%、热量的
18.6%、食物总量的11.1%,是人类的主要食粮之一。
2、加工制品
从制品数量、制品花样的多少来看,小麦均居各
类作物之首。
二、用途
3、工业制品
制酒精、淀粉和糊精;作为制葡萄酒、白酒、啤酒、
酱油、醋的原料;提制味精。
4、麦杆等的利用
饲料、褥草、造纸原料、堆制或还田做肥料、手工
艺品
小麦创艺作品
小麦创艺作品
小麦创艺作品
第二节 世界小麦生产概况
一、分布
二、面积与产量
三、进出口
一、分布
•主要分布在北纬67度(挪威和芬兰)和南纬
45度(阿根廷)之间,尤以北半球最多。
•小麦主要产区为亚欧大陆和北美,种植面积
约占世界小麦面积的90%。
•世界小麦栽培面积中,春、冬麦比例为1:3。
前苏联、加拿大、美国春小麦栽培面积约占世
界春小麦总面积的90%。
二、面积与产量

全世界常年种植小麦一般在2.2亿公顷(34亿
亩),占世界谷物总面积的32%。
 就各国小麦种植面积而言,以中国最大,俄罗斯
其次,美国第三。

小麦总产5.7亿吨左右,占谷物总产28.9%。
 世界小麦产量最多的是中国(约世界产量的29%),
其次是俄罗斯、美国、印度、法国、加拿大,该六国
的产量占世界的67.2%。
种麦大国单产(亩产)比较
美国: 单产194公斤,排世界第41位;
加拿大: 单产151公斤,排第61位;
澳大利亚: 单产127公斤,排第74位;
中国: 单产244公斤,排第25位。
欧洲国家: 单产500公斤以上。
中国同世界主要农作物生产比较
(2000年平均单产比较)
(单位:kg/ha)
世界平均
中国
7000
6000
5000
4000
3000
2000
1000
0
小麦
稻谷
大麦
玉米
黑麦
燕麦
谷子
高粱
世界小麦产量,除个别年份
外逐年都在提高。但是,随着经
济发展和人口增加,世界小麦需
求也呈增长趋势。
三、进出口
世界小麦的贸易量为1亿吨。
小麦出口数量最多的是美国,其次是加拿大、欧共
体、澳大利亚、阿根廷等十几个国家。
进口较多的是我国,其次是俄罗斯、日本、埃及、
巴西、韩国等十几个国家。
亚洲地区进口小麦较多,小麦进口量占到世界贸易
的近一半。
我国是亚洲地区进口小麦最多的国家,占世界小麦
贸易总量的10%左右。
第三节 我国小麦的分布及生产概况
一、我国小麦分布
二、我国小麦的生产现状
三、我国小麦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四、发展的前景
五、主要对策
一、我国小麦分布
春
麦
区
冬
麦
区
1、东北春麦区
我国春小麦主产区
2、北部春麦区
全国单产最低区
3、西北春麦区
单产据春麦区之首,全国第二
4、北部冬麦区
单产冬麦区最低
5、黄淮冬麦区
我国小麦主产区
6、长江中下游冬麦区
7、西南冬麦区
单产全国最高
四川盆地为主产区
二、我国小麦的生产现状
1、全国的情况
 小麦种植面积约为2100万公顷。
 小麦总产1亿吨左右。
项目
年份
20002001
20012002
20022003
20032004
20042005
20052006
播种面积
(千公顷)
2406
1
2253
3
2207
4
2056
7
2020
0
2120
0
全国总产
(万吨)
9963
9387
9029
8577
2、地区分布
河南、山东、河北、安徽、江苏、四川、陕西
和甘肃8个省的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分别占到全国的
74%和80%。

 销售区域主要集中在北京、天津、上海三大城市、
东北地区、东南沿海和各省会所在市。
3、进口
我国小麦生产的发展过程
9822.9
10220.7 9963.7
8580.5
单产
(kg/ha)
5384 5520.5
2364
1381
2141
645
2765
855
2522
总产(万
t)
2936.7 3194.1
3541.4 3738
1913.9
1844.9
2918.3 2884.4 2921.8 3075.3 2886 2665.3
2473
1020
49年 57年 65年 78年 80年 85年 90年 95年 00年
播种面积
(万ha)
三、我国小麦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 优质品种不足。
 商品质量不稳。
 生产成本偏高。
 产业化经营滞后。
四、发展的前景
 我国是世界小麦产销大国
•自然生态条件
 我国小麦能形成质量优势
•饮食习惯
•具备了一定条件
•正在加大研发力度
 我国小麦具有区位价格优势
 我国小麦加工业逐步走向完善
五、主要对策
(一)基本思路
以市场为导向,以“抓两头带中间”(主
攻强筋小麦和弱筋小麦,带动中筋小麦发展)
为工作重点,以选育、改良、引进优质小麦品
种,推广保优、节本、增效栽培技术为技术路
线,加快构建我国优质专用小麦区域化种植、
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新的机制,全面提
升我国小麦质量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实现部
分国产优质小麦向东亚国家或地区出口推进农
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五、主要对策
(二)主要措施
(1)优化布局,合理规划,提高我国优质小麦比重。
(2)打好优质小麦的品种生产基础。
(3)确保商品小麦质量稳定。
(4)推进产业化经营。
(5)加强质量检验,加大优质商品基地建设力度。
(6)加强内外检疫及病虫害预防。
第四节 安徽省小麦生产状况
 播种面积
3000万亩左右
 分布
淮北和江淮之间的九个市
 产量
亩产269公斤/亩,总产750万吨
第四节 安徽省小麦生产状况
(一)现状
现状与规划
1、总体思路
(二)规划
安徽省小麦补贴
2、主攻方向
3、优势区域
 第一节 小麦的一生
 第二节 小麦的温光发育特性
 第三节 种子的萌发与出苗
 第四节 营养器官的生长发育
 第五节 生殖器官的生长与发育
 第六节 小麦的群体结构
第一节
小麦的一生
 生育期
小麦从出苗(或播种)到成熟所经历的天数。
 生育时期
播种期、出苗期、三叶期、分蘖期、越冬期、返青
期、起身期、拔节期、孕穗期、抽穗期、开花期、灌浆
期和成熟期
 小麦的生育阶段划分
生育阶段划分
生育阶段
时间划分
生育特点
营养生长阶
段
种子萌发到
幼穗分化
长根、长叶、长茎与分蘖,为
营养器官建成生长的阶段
营养生长与
生殖生长并
进阶段
幼穗分化
到抽穗
幼穗分化发育与根、叶、蘖、
茎的生长同时并进,是营养生
长向生殖生长转折的阶段
生殖生长阶
段
抽穗到成熟
开花受精、籽粒形成
以及灌浆
第二节
小麦的温光发育特性
 一、小麦的阶段发育
 二、春化阶段(感温阶段)
 三、光照阶段(感光阶段)
 四、阶段发育与器官形成的关系
 五、温光发育特性在生产上的应用
一、小麦的阶段发育
 定义
小麦从种子萌发到成熟的生活周期中,必须经过几个循
序渐进的质变阶段,才能由营养生长转向生殖生长,完成生活
周期。这种阶段性质发育过程称为小麦的阶段发育
 特性
① 每个发育阶段需要一定的综合的外界条件。
② 每个发育阶段有着不可逆性。
③ 顺序性
二、春化阶段
(一)感受低温的器官
萌动种子胚的生长点或绿色幼苗的生长点
(二)分类
1、冬性品种 0~3℃
株不能抽穗。
≥ 35天
未经过春化处理的植
2、半(弱)冬性品种
0~7℃ 15~35天
未经过
春化处理的植株不能抽穗或延迟抽穗且不整齐。
3、春性品种
0~12℃ 5~15天
的植株能正常抽穗。
未经过春化处理
三、光照阶段
(一)感受光周期刺激的器
充分生长成年的小麦叶片
(二)分类
1、反应迟钝型 8~12h ≥ 16d 原产低纬度的春性小麦
品种
2、反应中等型
12h ≥ 24d
3、反应敏感型 ≥ 12h
区的春性品种
半冬性品种
30~40d 冬性品种和高纬度地
三、光照阶段
(三)温度对其影响
≤ 4℃;20℃± ; ≥25℃或≤10℃
(四)光照阶段的生物学鉴定
茎生长锥伸长期
雌雄蕊原基分化期(开始拔节)
四、阶段发育与器官形成的关系
春化阶段
春化阶段是小麦分化叶原基、分蘖原基、次生根
及原始茎节的时期,春化和分蘖同时进行,春化阶段
长分化的叶片及分蘖原基的数量就多,进入光照阶段
后数量不再增加。
光照阶段
光照阶段是分化小穗小花的时期,延长光
照阶段有利于增加小穗数和小花数,从而形成
穗大粒多。
五、温光发育特性在生产上的应用
(一)引种
 在引种时,首先要考虑品种的阶段发育特性。
 北方冬性品种南移,由于南方温度较高,日照时数
较短,春化及光照阶段发育延缓,表现为迟熟,甚至
不能抽穗。
 南方的春性品种北移,表现为早熟,冻害严重。
 如同纬度地区引种一般较易成功,但必须注意各地
的海拔高度及有关生态条件。
(二)栽培
1、播种期
 冬性品种的耐寒性强,可适当早播,宜安排在早茬地上。
 春性品种抗寒性弱,可适当晚播,宜安排在晚茬地上。
2、播种密度
 冬性品种的分蘖在春化和光照两个阶段中进行,分蘖期长,
分蘖力强,播种密度可适当降低。
 春性品种的春化阶段短,分蘖在光照阶段中进行,此时幼
穗分化已开始,因而分蘖力较弱,播种量适当大些,才能达
到增穗、增产。
第三节 种子的萌发与出苗
一、种子的结构
皮层
胚乳
种子
糊粉层
淀粉层
胚芽
胚根
胚
胚轴
盾片
外胚叶
小麦籽粒蛋白质分类
(根据其在不同溶剂中溶解性不同)
清蛋白:溶于水的 ( 9%)
球蛋白:溶于盐的 ( 5%)
醇溶蛋白:溶于酒精溶液 ( 40%)
谷蛋白:溶于稀酸或稀碱 ( 46%) 。
二、种子的形状
小麦籽粒的形状
1.椭圆形 2.卵圆形 3.近圆形 4.圆筒形 5.梭形
三、种子的萌发与出苗
(一)种子的萌发过程
 吸水膨胀过程
大分子物质(淀粉、蛋白质、纤维素)在水分较多时,
由凝胶状态转变为溶胶状态,体积不断增大。
 物质转化过程:
营养物质转化为可溶性的简单物质;简单物质合成新
的复杂物质,或将他们用于呼吸,释放能量供胚细胞分裂
和生长。
 生物学过程
“露白”
“发芽”
(二)出苗
1、发芽
当胚根伸出种皮长达种子长度,胚芽达到
种子的一半时,称为发芽。
2、出苗
籽粒萌发后,胚芽鞘露出地面后,见光就
停止生长,从胚芽鞘中长出第一片绿叶,当第
一片绿叶伸出胚芽鞘2~3cm时,称为出苗。
萌发和出苗
1.胚芽鞘 2.主胚根 3.胚根 4.根鞘
(三)影响萌发出苗的因素
品种特性及种子质量
种皮的厚度(厚—发芽慢);休眠期的长短(长—
慢);蛋白质含量的多少(含量多吸水多所以发芽慢);
种子大小(大—出苗率高)
温度
最低: 1~2℃;最适:15~20℃;最高:30~35℃
水分
氧气
田间持水量为70~80%最适
第四节 营养器官的生长发育
小麦植株形态结构示意图
一、根系
(一)根系的组成、分布和功能期
小麦的根系属须根系,主要分布在
0~40cm的土层内,一般0~20cm的耕作层
内的根系占全部根量的60~70%。由初生
根和次生根组成。
初生根
(1)构成
当幼苗第一片绿叶出土后,初生根的数目就不再增加,
初生根一般3-5条,在适宜的条件下可达7-8条。
(2)特征分布
上下粗细一致,有分枝、扎根集中,倾于垂直分布,入
土深度一般可达到2米左右。分蘖一越冬生长快,拔节后
停止生长。
(3)功能期
主要是出苗到拔节期,但一直到植株成熟前,仍保持其
活力。
次生根
(1)构成
着生在分蘖节上,三叶期之后开始发生,每节发根数一
般为1~3条。次生根的发生有两个发生旺盛期:一是冬前
分蘖期,二是春季分蘖期。单株次生根数一般为30~70条,
多者可达百条以上。
(2)特征分布
粗壮、根毛密集、冬前一般不分支,多生长在20-30cm
耕层内,与地表夹角较小。
(3)功能期
一直持续到植株成熟,但在灌浆期,根系功能开始衰弱。
(二)影响根系生长的因素
1、温度
最适为16~22℃,最低为2℃,超过
30℃根系生长受到抑制。
2、土壤水分
量的70~80%。
最适宜的土壤湿度为田间持水
3、土壤肥力与矿质营养
4、深耕
5、密度
二、叶
(一)叶的结构与功能
不完全叶:胚芽鞘和分蘖鞘
叶片:光合、呼吸、蒸腾的主要器官
叶
叶鞘:加强茎秆强度,进行光合作用
和贮存养分
完全叶
叶舌:防止雨水、灰尘、害虫侵入叶
鞘
叶耳:作为品种坚定的指标
(二)叶的发生与生长
1、叶片的发生
小麦除胚芽鞘和3片左右营养叶是在籽粒的胚
中早已分化的外,其余的叶片都是由茎生长锥分
化形成。
叶片的分化和形成分为3个时期,即分化期、
细胞分裂期和伸长期。
2、叶片的生长
A:开始伸长------1/2定长 异养阶段
B:1/2定长------定长
C:定长------叶尖发黄
为叶片功能期
自养阶段
光合产物大量输出阶段,又称
D:叶尖发黄------1/4发黄 缓慢衰老阶段
E:1/4发黄------全黄 速衰阶段
F:枯衰期
(三)叶的分组
 近根叶
从出苗至返青期间长出来的大约6~7片。近根叶的功
能期主要在拔节以前,其光合产物供应分蘖、根系以及中
部叶片的形成和幼穗的早期分化。
茎生叶(5片左右)
中部叶片指除旗叶和旗下叶以外的2~3片茎生叶,光
合产物主要供给茎秆生长和充实、上部叶片的形成和穗的
进一步发育,对壮秆大穗起重要作用。
上部叶片指旗叶和倒二叶,光合产物主要供给开花结
实和籽粒灌浆。
小麦叶片功能的分组
三、茎
小麦的茎由节和
节间组成。
分为地中茎(根
茎),节间不伸长
的茎(分蘖节)和
地上部伸长的茎。
功能主要是支持、
运输、贮藏作用,
还有一定的光合作
用。
(一)茎秆的形态与生长
小麦的茎一般有12~14个节及节间,分为地下(分蘖节)
和地上( 4~6个节间,多数5个节间 )两部分。
小麦的茎节原始体在起身期开始伸长,开花期结束。其伸
长具有顺序性和重迭性。
节间长度以基部第一节间最短,向上依次增长,穗下节间
最长。
茎节的粗度通常第一节间较细,第二、三节间开始加粗,
最上一节间又逐渐变细。
茎壁的厚度却自下而上逐渐变薄,以基部第一节间最厚,
向上变薄,同一节内基部较厚。
拔节:当基部节间伸长到3~4cm(露出地面
约1.5cm)时,称为拔节。
小麦节间伸长与叶片、叶鞘伸长存在
一定同伸关系: (见图)
n叶伸长=(n-1)叶的叶鞘伸长
=(n-2)叶的节间伸长
(二)茎秆的性状与倒伏
1、茎秆高度与倒伏 80~85cm中矮秆较好
研究表明,茎秆的倒伏与基部节间长度有关,第
一节间大于5cm,第二节间大于10cm较易倒伏。
2、茎秆的发育程度与倒伏
a:茎秆有机营养状况与倒伏
b:茎秆干重的变化与倒伏
 倒伏时期与减产程度
时
期
减产程度
拔节
80%
孕穗
抽穗开花 灌浆 乳熟(后)
40~45%
30~40%
20%
5%(以下)
小麦倒伏时期与曲折部位
(三)影响茎秆生长的因素
1、温度
10℃ 12~16℃ 20℃
2、光照
3、土壤水分
4、矿质营养
N
P K
(四)解决倒伏的途径
1、创建合理的群体结构,改良拔节前后的
光照条件。
2、合理追肥浇水,避免基部节间过长。
3、增施P、K肥料,促进根系及茎的发育。
4、起身期喷施生长延缓剂。
5、后期浇水时,有风不浇。
四、分蘖节以及分蘖发生规律
(一)分蘖节
1、定义: 地下部不伸长的节间、节、腋芽等紧缩在一
起的一个节群,它位于地中茎上方,长约1cm。
2、功能
 不断分化叶原基、蘖芽原基和根原基。
 连接主茎和分蘖、根系,是运输枢纽。
 是贮存器官,可增加植株的抗寒能力和维持呼吸的底
物,以及返青的重要物质基础。
(二)分蘖发生规律
适期播种条件下,出苗后15-20天,主茎
出现第三叶(3/0)时,可长出胚芽鞘分蘖
(C);主茎第四叶伸出(4/0)时,第一叶
分蘖伸出;主茎第五叶伸出第二叶分蘖长出。
分蘖发生与主茎叶片出现保持n-3的同伸
关系,称之为叶蘖同伸关系。
一级分蘖:从主茎上发生的分蘖,用I、II、III 等
表示。
二级分蘖:从一级分蘖上长出的分蘖,用IP、I1、
I2、I3 等表示。
三级分蘖:从二级分蘖上长出的分蘖,用I1-P、I1-1、
I1-2、I1-3等来表示。
小麦主茎不同叶龄期的单株茎蘖数,如不计
算芽鞘蘖,则可表示为:
主茎叶龄: 3 4 5 6 7 8 9 10
单株茎蘖: 1 2 3 5 8 13 21 34
(三)分蘖的消长规律
1、小麦分蘖的产生
正常播种的冬小麦,一般7天左右出苗,出苗后
15~20天开始分蘖。此后,随着叶片数量的增加,分
蘖数不断增多,群体不断加大。
2、小麦分蘖的两极分化
当主茎进入拔节后,分蘖向两极分化,一部分
小蘖逐渐死亡,成为无效蘖,主茎和健壮大蘖发育成
穗,成为有效分蘖。死蘖发生的高峰一般都在拔节后
5~10天左右。
3、分蘖两极分化产生的原因
小麦植株的物质分配状况随着生长发育时
期不同而有规律的变化。在分蘖期,植株的物
质分配中心是新生分蘖。拔节以后,植株的代
谢中心和营养中心转向生殖生长,若分蘖不具
有独立营养能力,则很快衰老死亡。
4、分蘖的分类
有效分蘖:拔节后具有3叶以上的分蘖,
由于具有自身的根系能独立营养,可
继续生长抽穗结实。
无效分蘖:拔节后具有3叶以下的小蘖。
动摇分蘖:拔节后具有2叶一心的分蘖,
条件好可发展为有效分蘖,条件不好
则成为无效分蘖。
(四)影响分蘖的因素
1、品种特性
2、环境条件
a:温度
3、播种期
4、播种密度
5、整地质量
6、播种质量
b:水分
c: 光照
d:肥料
第五节 生殖器官的生长与发育
(一)穗的结构
小穗
穗
穗轴
护颖(两枚)
外稃(1枚)
内稃(1枚)
小花
鳞片(2枚)
雄蕊(3枚)
雌蕊(1枚)
(二)穗的分化过程
生长锥伸长期
单棱期
二棱期
护颖原基分化期
小花原基分化期
雌雄蕊原基分化期
药隔分化期
四分体形成期
(三)幼穗分化阶段的特点
1、幼穗分化是在温光发育特性的基础上进行的。
2、幼穗的分化标志着由营养生长转为营养与生殖生
长并进阶段。
3、幼穗分化处于器官的多向生长过程中。
4、幼穗分化期间麦田群体特性日趋增强。
5、幼穗分化期间代谢体制由叶、根扩大面积为主,
转向干物质积累贮藏为主。
(四)穗分化与外部形态的相关
春生一叶(伸长期、返青期)
春生二叶(二棱期、起身期)
春生三叶(小花原基分化期)
春生四叶(雌雄蕊原基分化期、拔节始期)
春生五叶(药隔形成期)
旗叶与旗下叶的叶耳相距2~5cm(四分体形成期)
上面为冬性品种的主茎,如果为半冬性品种,则
错后一个位置。
(五)主茎和分蘖穗分化的差异
分蘖开始幼穗分化的时间晚、时间短。
分蘖的幼穗发育快,在穗分化的前、中期都有赶
主茎的趋势。
在幼穗分化开始以后,一般相临的分蘖穗分化期
相差一个时期。
拔节阶段,主茎、分蘖已趋向于一致。
(六)小穗与小花的分化与退化
1、小穗与小花的分化顺序
一穗上小穗分化的顺序是中下部--中部
--上中部--基部--顶部。
同一小穗内小花从基部向上顺序分化。
不同小穗位的同位小花分化顺序为中部
--中上部--中下部--顶部--基部。
2、小穗与小花的退化
(1)退化位置
小穗的退化发生在穗的两端,退化程度基部大于顶
部;同一小穗中退化小花发育在小穗上位。
(2)退化时间
a.从药隔形成到减数分裂前二天退化量占总退化量
的10%左右;
b.从药隔形成成至四分体分化期,退化量占总退化小
花的85%左右;
c.开花后——籽粒灌浆,约占退化量的5%。
(3)小花退化的原因
小花退化的原因较复杂,既有内在的生理原因,也
有外在的环境因素的影响。
小花退化的生理原因主要是由于小花发育的不均
衡性。由于小花分化为向顶式的无限生长方式,先后
分化的小花在发育程度及对营养物质竞争力上存在很
大差异。在发育时间、营养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后分
化的小花,因发育时间短,营养物质供应不足而导致
大量退化。
一个穗子上,当发育最早的小花发
育进入四分体后,1~2天内凡能进入四
分体的能够发育成籽粒。
因此,四分体形成期是退化小花不
可逾越的转折点。
3、提高穗粒数的途径
(1)以促进为主
把有限的肥料施在冬前和返青期。适合于低产田。
(2)以保为主
在冬前麦田较壮时,把肥料一次施在起身--拔节期。
(3)促保并重
a:弱苗
前期促苗壮为促穗数,到雌雄蕊原基形成期
--药隔期施肥保花。
b:壮苗
冬前少或不施肥,到起身期施一定量的化肥,
以促小穗和小花,至药隔期施肥保花。
(七)影响穗分化的主要因素
 温度: 10℃以下光照阶段缓慢,穗分化时
间延长,有利于形成大穗。高温能加速穗
分化进程,缩短分化时间,小花、小穗数
目减少。
四分体时对低温敏感,
5 oC以下低温持续时间长
,会导致花粉发育不好
光照:增长光照时间能加速分化进程,
长日照结合高温,分化进程加快,不利
于形成大穗。缩短光照时间则分化进程
减慢,可增加穗长和小穗数。
雌雄蕊原基分化期至四分体形
成期,需强光照,若光照不足
,则会导致小花大量退化,并
引起花粉不育
水分:水分不足,通常会加速幼穗分化进程,
使穗部性状相应变劣。一般认为四分体形成
期(孕穗期)是小麦一生对水分要求最迫切、
反应最敏感的时期。
养分:小麦在幼穗分化过程中,需要充
足的养分,特别是需要有足够的氮、磷、
钾肥,才能保证穗部各器官分化发育良
好。
适 当 C/N, 可 争
取穗大粒多
(八)安徽省小麦穗分化的特点
1、安徽省气候条件有利于小麦形成大穗
安徽省小麦穗器官的分化开始早,历期长,小
穗 和小花原基的分化都能充分地进行。
2、安徽省不同地区小麦穗的分化历程有异
淮北麦区穗分化历程要长于淮南麦区。
二、抽穗、开花与结实
(一)抽穗与开花
1、抽穗
小麦穗器官发育完全后,随着穗
下节间的伸长,把麦穗送出旗叶的
叶鞘,当露出顶小穗时称为抽穗。
2、开花
开花顺序 :先主茎后分蘖;先中部小穗,后渐及
上、下部小穗;同一个小穗,则由基部花顺次向上开。
开花时间 :3~5天(一穗);6~7天(全田);
上午9~11时,下午3~6时(每天)
开花温度 :9~11℃(最低);18~20℃(最 适);
30℃(最高)
大气相对湿度 :70~80%
(二)籽粒形成与灌浆的阶段划分
1、籽粒形成阶段
2、灌浆阶段
(1)乳熟期
(2)面团期
3、成熟阶段
(1)蜡熟期
(2)完熟期
(三)影响籽粒灌浆成熟的外界因素
 温度
20~22℃,昼夜温差大;≥25℃ ;
≥ 30℃; 15~17℃
 光照
 水分
田间持水量的75%±
 矿质营养
N、P、K
(四)提高粒重的途径
增加籽粒干物质来源(源的问题)
扩大籽粒的容积(库的问题)
延长灌浆时间和提高灌浆强度(流的问题)
减少干物质积累的消耗
第六节 小麦的群体结构
一、概念及层次划分
(一)小麦群体结构的概念
小麦的群体结构是指组成这一群体的各
个单株以及总叶面积、总茎数、总根数在空
间的分布和排列的动态情况。
(二)小麦群体层次划分
1、光合层(叶、穗层)
包括所有绿色叶片、穗和茎的一部分。主要功能
是进行光合作用,形成生物产量,以及水分的蒸腾。
2、支架层(基层)
在光合层之下,主要功能是支持光合层,并在叶
层与根层之间起着水分及营养物质运输传导作用。
3、吸收层(根层)
根系及其周围的根土系统。主要功能为吸收水分
和养分,并进行一些代谢与合成作用。
二、合理群体的指标
 群体的规模
 群体的分布
 群体的长相
 群体的组成
三、建立合理群体结构的途径
 以分蘖成穗为主
基本苗为8万~12万,适用于
高肥力条件,分蘖成穗率高的品种
 以主茎成穗为主
基本苗为30~40万,适用于
中等地力条件,晚播冬小麦或春麦区
 分蘖与主茎成穗并重
基本苗为15~20万,一般
利用分蘖力中等的品种,在中等地力条件下适用。
第三章 小麦栽培技术
小麦高产稳产的土、肥、水条件
小麦播种技术
麦田管理技术
第一节 小麦高产稳产的土、肥、水条件
一、小麦高产的土壤条件
1、适宜的土壤松紧度、酸碱度和含盐量
2、良好的土体结构和深厚的土层
3、土壤肥沃,供肥力强
二、小麦需肥特性和合理施肥
(一)氮、磷、钾等元素对小麦的营养作用
氮
氮肥不足,前期营养体形成受阻;后期早
衰。氮素过量,前期群体过量,后期贪青晚熟。

磷
磷素不足,根系发育受到抑制而呈“鸡爪
根”不伸展,成为“小老苗”。


钾

微量元素
钾肥不足,下部叶片早期干枯,茎秆矮,
根系生长不良,穗小,粒小。
生命过程中的调节者
(二)小麦的需肥规律


N:P:K = 3:1:3。
N的吸收高峰
一是开花到灌浆期;一是拔节
到抽穗

P的吸收高峰
拔节至开花期
但是,磷素对前期培育壮苗和后期增加粒重都是
非常重要的,所以以底肥或早追为宜。
K的吸收高峰
拔节至开花
(三)小麦的施肥方式
1、基肥
2、种肥
(1)肥料选择
硫酸铵、钙镁磷肥、磷酸铵、有机肥、磷
酸二氢钾、细菌肥料
(2)施用方法
混播
(3)不宜做种肥的肥料类型
对种子有腐蚀作用的肥料
碳酸氢铵、过磷酸钙
对种子有毒害作用的肥料
尿素
含有害离子的肥料
氯化铵、氯化钾、硝酸铵和硝酸钾
(三)小麦的施肥方式
3、苗肥
4、冬季追肥
5、春季追肥
6、根外追肥
“看天、看地、看长相”
(四)小麦对肥料的利用率及配方施肥
1、利用率

氮素化肥的当季利用率一般为30%~50%
磷肥当季利用率一般为10%~20%,高者可
达25%~30%


钾肥多为40%~70%

有机肥利用率一般为20%~25%
2、配方施肥
(1)用肥量的计算
满足某元素的需求量=土壤当季供应量+农家肥当
季供应量+化肥当季供应量

土壤当季供应量=土壤中某元素的速效养分含量
(ppm)×0.15(表层20cm土重约150000kg)

化肥当季供应量=化肥使用量×化肥含某元素的百
分率×当季利用率

农家肥当季供应量=农家肥使用量×农家肥含某元
素的百分率×当季利用率

(2)施肥方法
A:氮素化肥:底肥 50%~70%;
追肥 30%~50%
B:磷肥:全部作底肥
C:有机肥、饼肥、钾肥和微肥:全部作底肥
D:种肥:用量不宜过多,以免烧苗。
三、小麦需水特性
(一)小麦的耗水量:指小麦从播种到收获的整个
生育期间对水分的消耗量。
小麦耗水的主要作用是用于叶面蒸发(60%~70%)和
株间蒸发(30%~40%)。
小麦一生中的总耗水量大致为260~400 m3/667m2 ,约
合400~600mm。
(二)耗水系数:每生产1公斤的经济产量所消耗
的水分。
(三)耗水模系数:某一生育期耗水量占总耗水量
的百分比。
出苗—拔节
生育期约占2/3;耗水模系数约为
30%左右;主要是株间蒸发,苗期日耗水量最低。
拔节—抽穗
生育期约30d左右;耗水模系数约为
30%左右; 叶面蒸发增加,株间蒸发降低
抽穗—成熟
生育期约30d左右,耗水模系数约为
40%左右;叶面蒸发
(四)各生育时期适宜的土壤水分含量
播种出苗:75%
分蘖:75%
越冬:55%
返青:60~70%
拔节:75%
抽穗:75%
灌浆:55~65%
(五)安徽省小麦生育期降水及需水规律
全省年平均降水量在750~1700mm之间,
小麦生育期(10月份至来年5月份)降水量为
240~800mm以上。

有明显的南多北少,山区多平原、丘陵少
的特点,降水的年际变化大,年内分配不均。

第二节 小麦播种技术
一、选用优良品种
二、精选种子和种子处理
(一)精选种子
(二)种子处理
1、晒种
2、药剂拌种 3、种子“包衣”
三、适量播种,合理确定密度
(一)确定合理密度的依据

根据地力和生产条件调整播量

根据品种特性调整播量

根据播期早晚调整播种量

根据不同栽培途径调整播量
(二)播种量的确定
根据当时土壤墒情及整地质量,估计田间出苗率
(一般按80%计,整地好,墒情足,可按90%计,差的,
按70%计)。

生产上通常采取“以地定产,以产定穗,以穗定苗,
以苗定籽”的办法。

播种量(kg/hm2 )=〔(计划基本苗(万/hm2 )×
千粒重(g))/〔发芽率(%)×田间出苗率(%)
×1000×1000〕

四、适时播种,提高播种质量
(一)确定适宜播期的依据
1、品种特性
2、生态条件
纬度和海拔
3、栽培途径
4、气温
冬小麦: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8~16℃;春小麦:
日平均气温稳定在0~2℃左右,表土化冻
5、冬前小麦壮苗的标准
越冬前若能长出5~6片主茎叶,
3~5个分蘖,7~10条次生根
6、积温
播种到越冬前长出6片主茎叶,形成壮苗,共需
积温约570℃左右
(二)提高播种质量
1、播种深度
播深3~5cm
播种过浅:因土壤失墒而落干,出现缺苗断垄;分蘖节
离地面过近,抗冻能力弱,不利于安全越冬;
播种过深:地中茎过长,出苗过程中消耗种子中营养物
质过多,麦苗生长细弱,分蘖少,冬前难以形成大小适宜的
群体,而且植株内养分积累少,抗冻能力弱,冬季和早春易
大量死苗。
2、播种方式
播种方式种类:
条播:种子分布均匀,覆土深浅一致,后期
通风条件较好,便于机械作业和田间管理。
穴播:点播和窝播,在土质粘重,整地不易
细碎,开沟条播困难时采用此法。
优点-用种量易控制,便于集中施肥,可
减少露籽和深籽,田间出苗率高。
缺点-穴行距较宽,土地利用率较低,每
穴苗数过多时,窝心苗生长弱。
撒播:在稻茬麦田中,由于土质粘重,
排水不良,整地困难,常用撒播方式。
优点-省工、有利于抢时播种。
缺点-覆土深浅不易一致,易形成‘三
籽’(露、深、丛籽),且田间管理不
便。
五、巧施种肥
种肥的主要作用是促进分蘖、增加根系,
对培育冬前壮苗有很大的作用。特别对比较干
旱的麦田和晚播麦田,增产效果更为显著。
六、播后镇压
镇压的主要作用是进一步压碎土块,沉
实土壤,促使土壤下层水分上升(俗称提墒);
同时还可以使种子和土壤进一步密接,有利于
早出苗,育壮苗。
第三节 麦田管理技术
一、整地与耕地
深:在原有的基础上逐年加深耕作层,打破犁底层
细:适时耙地,把土块耙碎,没有明暗坷拉
透:耕全耙透,不漏耕漏耙。
实:无架空暗垡,达到上松下实
平:耕前粗平,耕后细整
足:土壤水分适宜,底墒充足
二、冬前麦田管理
(一)生育特点 小麦营养器官分化建成为主的时
期,主要是出叶、生根及增生分蘖
(二)主攻方向
培育壮苗,保证麦苗安全越冬
(三)田间管理
A:及早查苗、补苗,消灭缺苗、断垄,保证苗全
B:浇冻水
C:旺长时采取镇压、深耘断根或喷生长调节剂
D:因欠墒或缺肥造成的黄苗,酌情补肥水。
(四)因苗管理
1、弱苗
(1)弱苗的成因及表现

因干旱缺水而形成的“缩脖苗”
出现在缺磷以及干、湿板结、播种过浅麦田的
“小老苗”



由于施肥不当或药害而发生的黄苗叫“胞烧苗”
由于底肥少、地力薄而出现的“黄瘦苗”
(2)措施
A.
缩脖苗:及早浇好分蘖盘根水,对旱地麦田,要采取镇
压措施;
B.
小老苗:多松土,结合深施氮磷混合肥或无机、有机混
合肥并结合浇水;
C.
肥烧苗:立即浇水,浇水后破除板结;
D.
黄瘦苗:及时追施速效氮肥,并要结合浇水,注意中耕
松土
E.
播种过深的弱苗:要扒土清垄,或中耕,改善土壤通气
状况,促使根系发育。
F.
晚播形成的弱苗:冬前一般不宜追肥浇水,浅锄松土,
增温保墒。
2、壮苗
在幼苗生长过程中,如发现总茎数提早达到合
理指标时,应及时采取深中耕的断根措施,以抑制
小蘖出生,促进大蘖壮长。
在苗期分蘖达到预计数以前,如发现麦苗叶色变
淡,叶差距拉大,心叶生长迟缓,下部叶片有退黄
趋势,应适当追肥浇水。
3、旺苗
“深中耕断根;适当镇压”
(1)肥力基础较高,施肥量大,墒情适宜,加之
播种偏早,因而麦苗生长势强,分蘖多,速度快。
(2)有一定地力基础,又施了种肥并因基本苗偏
多,播种偏早而形成的旺苗。
(3)地力并不太肥,只是由于播种量过大;基本
苗过多而造成的群体大。
(五)越冬死苗的原因与预防
1、原因
(1)引种只注意丰产性,忽视抗寒性。
(2)晚播粗种,加重冻害。
(3)早播旺长,降低抗寒性
(4)墒情不足,旱助寒威
(5)浇水不当,不利越冬
2、预防办法
(1)调整布局,因地制宜选用良种
(2)狠抓培育壮苗
(3)加强越冬管理,狠抓防寒保温措施。
三、春季麦田管理(返青到挑旗)
(一)返青期管理
1、生育特点
A:春季分蘖成穗率低,应采取措施
控制春季分蘖。B:促进根系的生长发育对协调地上地
下矛盾起重要作用。
2、主攻方向 促进植株尽快返青,减少春季无效分
蘖
3、田间管理
A:采用划锄、镇压措施。
B:该时期不宜施用肥水。
C:化学除草
肥料效应
同伸规律
N叶伸长时施肥
N叶伸长时
(8)
(10~11)
N+2、n+3叶起作用
N-2节间伸长
(10~11)
(8~9)
小麦全株有为12~14个节间,7~9个不伸长节间。
2、起身、拔节、挑旗期麦田管理
1、生育特点
小麦自起身后开始转入旺盛生长时期,对肥水
需求迫切,反应敏感。
2、主攻方向
保证群体结构合理,协调群体与个体的矛盾。
3、田间管理
① 起身期肥水
对分蘖成穗、旗叶、倒二叶和上部
三个节间的伸长有促进作用;防止小穗、小花退化;
增穗、增粒。
对于中产田来说,要浇起身期肥水。高产田要把
起身期肥水转到拔节期。
② 拔节期肥水
对上部三个节间和旗叶有促进作
用 ;防止小穗、小花退化;增粒。
③ 孕穗期是水分临近期,如果干旱要及时浇水。
④ 及时防治病虫害
四、后期麦田管理
(一)生育特点
A:除子粒形成外,植株不再生长新的器官,亩穗
数和穗粒数大体固定
B:生育中心转移到子粒形成和灌浆。
(二)主攻方向
保根、保叶、提高粒重
(三)田间管理
1、叶面喷肥,延长叶片功能期
2、合理的水分供应
3、注意防治病虫害
4、防止小麦倒伏
(1)倒伏的类型
①根倒伏
②茎倒伏
(2)预防小麦倒伏的根本措施
①选用抗倒伏品种
②深耕细作,提高整地质量
③合理密植
④建立合理的群体结构
⑤科学运用肥水
(3)预防小麦倒伏的补救措施
①深中耕
②镇压
③喷施化学药剂
5、防止早衰
(1)早衰的原因
①干旱胁迫
②营养缺乏
③盐碱地
④土壤渍水
⑤管理不当
⑥病虫危害
(2)预防早衰的措施
①加强农田基本建设
②增施有机肥,实行秸秆还田,不断培肥
地力
③合理运筹肥水
④建立健全麦田病虫害防御体系
6、适时收获,收后晾晒
小麦千粒重在蜡熟末期为最高,所以
此期收获不仅产量高,而且品质好。
收获过早或过晚都会造成减产。
收获后,有条件的地方应晾晒1~2天
后再脱粒,这样,一般可以提高千粒重2克
左右。
第四章 小麦籽粒品质与调优技术
小麦籽粒品质概念与指标
专用小麦
小麦品质调优技术
第一节
小麦籽粒品质概念与指标
子粒形态品质:外观
营养品质:子粒含有人类所需要的各种营
养成分。
加工品质:包括一次加工品质和二次加工
品质。
一、 小麦子粒的形态品质
(一)子粒形状
1—长圆,2—卵圆,3—椭圆,4—短圆。
(二)子粒整齐度
1级:同样形状和大小子粒占总粒数90%以上为整
齐;
3级:低于70%为不整齐;
2级:介于两者之间
(三)子粒饱满度
1---饱满,2---较饱,3---不饱满,4---秕瘦
(四)子粒胚乳质地
(1)子粒角质率
(2)子粒硬度
二、 小麦子粒的营养品质
•(一)蛋白质
•(二)氨基酸
•(三)碳水化合物
1、淀粉
•(四)脂质
•(五)维生素
•(六)矿物质
2、纤维素
3、游离糖
三、 小麦子粒的加工品质
(一)磨粉品质

1、子粒出粉率
2、面粉灰分
3、面粉色泽和白度
4、磨粉试验
小麦收获后要经过3个月的工艺后熟后才能制粉。
小麦面粉制出后夏季保存2周,冬季保存3周后,
才能做面团流变学试验和其他测试用。

(二)面粉品质
1、小麦粉面筋
湿面筋中含有67%的水分,干面筋不含水
分。干面筋含有80%以上的蛋白质,其中麦醇
溶蛋白占43.2%,麦谷蛋白占39.1%。
2、面粉吸水率
3、沉降值
4、伯尔辛克值
60%~70%
(三)面团品质(面团流变学特性)
1、吸水率
2、面团形成时间
3、面团稳定时间
4、衰减度或软(弱)化度
5、公差指数(机械耐力系数)
6、断裂时间
7、带宽
8、评价值
(四)烘烤蒸煮品质
小麦及面粉品质的好坏,最终反映在食品
成品上,所以面粉的食用品质和利用价值取决
于烘烤和蒸煮品质。
通过烘烤和蒸煮试验进行直接品尝鉴定,
是评价小麦品质具有实际经济价值的重要方法,
也是小麦品质鉴定最重要、最后的工作。
第二节 专用小麦
一、专用小麦的分类
 强筋小麦
适于生产面包粉以及搭配生
产其它专用粉的小麦。
 中筋小麦
适于制做面条或馒头的小麦。
 弱筋小麦
适于制做饼干、糕点的小麦。
二、专用小麦的品质指标
为满足与小麦相关的各个行业掌握统一的优
质小麦标准,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就强筋小麦和
弱筋小麦颁布了国家标准。
此后,商业部发布了精制级和普通级的面包、
面条、馒头、饺子、酥性饼干、发酵饼干、蛋糕、
糕点等专用小麦面粉品质标准(行业)。
三、专用小麦区划
1、北方强筋、中筋冬麦区
华北北部强筋麦区
黄淮北部强筋、中筋麦区
黄淮南部中筋麦区
2、南方中筋、弱筋冬麦区
长江中下游中筋、弱筋麦区
四川盆地中筋、弱筋麦区
云贵高原麦区
3、中筋、强筋春麦区
东北强筋春麦区
北部中筋春麦区
西北强筋、中筋春麦区
青藏高原春麦区
第三节 小麦品质调优技术
一、气候条件
(一)温度
(二)光照
1、光照强度
(三)湿度
(四)综合条件
2、光周期
3、光质
二、土壤条件
(一)土壤类型、质地
土壤质地由砂变黏,小麦籽粒蛋白质
含量逐渐上升,但如果质地进一步变黏,
蛋白质含量又有所下降。
(二)土壤肥力
高肥力地块有利于改善强筋小麦的品质
三、栽培措施
(一)氮素
1、施氮量
(1)蛋白质含量
(2)蛋白质组分
(3)氨基酸
(4)面筋含量
(5)籽粒产量、蛋白质含量和蛋白质产量
2、施氮时期
(1)蛋白质含量
(2)清蛋白和球蛋白积累
(3)醇溶蛋和谷蛋白积累 (4)容重和出粉率
(5)湿面筋含量和沉淀值
(6)吸水率、面团形成时间、稳定时间和断裂时
间
(7)公差指数、软化度和评价值
3、追氮比例
4、叶面喷氮
小麦生育后期
5、施肥深度
深施
6、施氮种类
氨态氮对小麦更适宜
(二)磷素
磷素对植物体内碳、氮化合物及脂肪代
谢都起着重要作用。
(三)钾素
供钾充足可促进开花后小麦对氮素的吸收,
使其以较高的比例运转至籽粒,提高籽粒蛋
白质和氨基酸的含量,增加产量,改善品质。
(四)硫素
缺硫时籽粒蛋白质含量低,较硬,出
粉率降低,面团抗拉性差,延展力弱,面
包烘烤品质差。
(五)微量元素
1、硼
2、锌
3、铜
4、镁
5、锰
6、钼
(六)有机肥
(七)播期和播量
1、播期
推迟播期,蛋白质含量增
加,面粉拉力增大 。
2、播量
播量大于7.5Kg时增大播种
量品质提高,产量下降。
(八)灌溉
灌水可增加产量和蛋白质总量,但蛋
白质相对含量下降。根系处于衰亡期时,
浇水可导致根系早衰,影响产量和品质。
在拔节期到孕穗期浇水较好。
(九)收获时期
从兼顾小麦籽粒产量和加工品质看,
最适宜的收获期是在蜡熟末期至完熟初期。
(十)其它栽培措施
(1)轮作和前茬
(2)病虫草害
(3)倒伏和收获期遇雨
(4)行向与行距
(5)生长调节物质
(6)地膜覆盖
第 五 章
小麦病、虫、草害(看图)
一、小 麦 病 害
 锈病
 全蚀病
 赤霉病
 黑颖病
 白粉病
 根腐病
 纹枯病
 小麦散黑穗病
 黄矮病
 生理病害
生 理 病 害
1、毒麦
2、元素缺乏症
3、小麦冻害
4、小麦干热风
5、小麦药害
6、生理性或遗传性异常
二、小 麦 虫 害
 麦蚜
 麦秆蝇
 粘虫
 金龟子
 麦蜘蛛
 蝼蛄
 麦吸浆虫
 金针虫
 麦叶蜂
 麦蛾
麦
蚜
二、寄主
三、主要天敌
四、危害特点
苗期;拔节、抽穗 ;穗期
 农业防治
五、防治措施
 保护利用自然天敌
 药剂防治与生物防治相结合
二、危害
三、生活习性
(1)潜土习性
(2)假死性
(3)迁移性
四、发病原因
五、 防治方法
(1)农业措施
(2)药剂防治
麦 蜘 蛛
一、种类
麦长腿蜘蛛
麦圆蜘蛛
麦 蜘 蛛
二、发生规律
三、症状
以刺吸式口器刺植物组织,取食细胞汁液,受害叶
片正面布满黄白色斑点,以后合并成斑块,叶片失去
叶汁导至叶片发黄,植株矮小,发育不良,重者干枯
死亡,成为一把干草。
四、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2)药剂防治
麦 吸 浆 虫
一、种类
小麦吸浆虫,又名麦蛆。我国发生的小麦吸浆虫
主要有两种,麦红吸浆虫和麦黄吸浆虫。
小麦红吸浆虫
小麦红吸浆虫
成虫放大
幼虫及为害状
麦 吸 浆 虫
二、危害特点
小麦吸浆虫是一种毁灭性害虫,以幼虫为害小麦
花器,吸食麦粒浆液,造成瘪粒或空壳,从而使小
麦减产。
三、发病规律
四、防治措施
(1)农业措施
(2)药剂防治
播种期;卵期;成虫期
麦 叶 蜂
一、分布与危害
小麦叶蜂又叫小粘虫、齐头虫等。分布广泛,主要发生在淮
河以北麦区。
小麦叶蜂以幼虫为害麦叶,从叶边缘向内咬食成缺刻,重者可
将麦叶全部吃光。
麦 叶 蜂
二、症状
三、发病规律
四、防治措施
(1)农业措施
(2)药剂防治
小麦叶蜂
成虫展翅状
小麦叶蜂
成虫自然状
幼
虫
及
为
害
状
小
麦
叶
蜂
麦 秆 蝇
一、分布与危害
麦秆蝇分布广泛,是我国北部春麦区及华北平原中熟冬麦区
的主要害虫之一。
以幼虫钻人茎内蛀食为害。初孵幼虫从叶鞘或茎节间钻人麦
茎,在幼嫩心叶或穗节基部l/4处,呈螺旋状向下蛀食,造成
枯心、白穗或烂穗,不能结实。
麦 秆 蝇
二、症状
三、发病规律
四、防治措施
(1)农业措施
(2)药剂防治
麦秆蝇
麦秆蝇
幼 虫
幼虫为害状
麦 秆 蝇
麦秆蝇成虫及
麦株被害状
麦秆蝇幼虫
及为害状
麦秆蝇蛹
金 龟 子
蛴
螬
一、分布与危害
金龟子幼虫的总称为蛴
螬,我国发生种类多、分布
广。
为害多种作物及果树,
成虫和幼虫均可为害。幼虫
在地下咬断根草或钻蛀块茎、
块根造成减产,成虫多食害
果树、林木叶片。
金龟子幼虫为害甘薯
金 龟 子
暗黑鳃金龟
二、种类
华北大黑鳃金龟
铜绿丽金龟
三、发病规律
暗黑鳃金龟
四、防治措施
(1)农业措施
(2)药剂防治
铜绿丽金龟
蝼
蛄
一、种类与危害
华北蝼蛄属直翅目蝼蛄科昆虫,分布广泛,国内以北方各
省(区)为害重。
东方蝼蛄属直翅目线站科昆虫,是一种世界性大害虫,在
亚洲、非洲、欧洲普遍发生。在我国也属全国性害虫,各地均
有分布,以南方比北方为害重。
蝼蛄以成、若虫咬食刚播下的种子及幼苗嫩茎,把茎秆
咬断或扒成乱麻状,使幼苗萎蔫而死。同时,蝼蛄在表土活动
时,造成纵横隧道,使幼苗与土壤分离而死亡。
蝼
蛄
二、症状
三、发病规律
四、防治措施
(1)农业措施
(2)药剂防治
华北蝼蛄
东方蝼蛄
金 针 虫
一、分布与危害
金针虫是叩头虫的幼虫,是一类重要的地下害虫,在
我国从南到北分布很广。
主要为害禾谷类作物、薯类、豆类、棉花、瓜、菜
等作物的幼芽和种子,可咬断刚出土的幼苗,也可钻入
较大幼苗根里取食,还能钻蛀较大的种子及块茎、块根,
蛀成孔洞。
金 针 虫
沟金针虫
二、种类
细胸金针虫
三、发病规律
四、防治措施
沟金针虫
幼 虫
细胸金针虫
幼 虫
麦
蛾
一、分布与危害
麦蛾是主要贮粮害虫之一,除西藏外各省(区)均有
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各省(区)为害较为严重。
麦蛾成虫及为害状
麦
蛾
二、症状
三、发病规律
四、防治措施
 日光曝晒
麦蛾幼虫及为害状
 缺氧贮存
 酒精熏蒸
 药剂杀虫
麦蛾蛹
三、小 麦 草 害
(一)分布
(二)为 害
(三)发生规律
(四)防 除
(五)主要杂草图片
(一)分布
1、北方旱作冬麦草害区
2、南方稻茬冬麦草害区
3、春麦草害区
(二)为 害
由于麦田杂草种类多、分布广、生长快、密
度大、繁殖迅速、抗逆力强,不仅与小麦争夺水
分、养料、光照和生存权,而且传播小麦病虫害,
严重地影响小麦长发育。
(三)发生规律
 种子萌发与温度的关系
 种子萌发与湿度的关系
 种子出苗与土壤覆盖深度的关系
 小麦播种期与杂草出苗的关系
 杂草出苗规律
(四)防 除
1、防除的策略
预防为主,综合防除
 精选种子、严格检疫
 轮作倒茬
2、农业措施除草
 施用充分腐熟的农家肥
 合理耕作
 加强田间管理
3、化学除草
(五)小麦主要杂草图片
(一)大巢菜
(二)婆婆纳
(三)猪殃殃
(四)荠菜
(五)播娘蒿
(六)野燕麦
(一)大
巢 菜
大
巢
菜
的
花
(二)婆 婆 纳
(三)猪 殃 殃
(四) 荠 菜
(五)播 娘 蒿
(六)野 燕 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