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心苷类 - 基础医学院药理学教研室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强心苷类 - 基础医学院药理学教研室

第十章
强心苷和
抗心律失常药
徐州医学院
王丹
• 心功能不全和心律失常在麻醉期间很常
见,是安全的致命性威胁。
• 强心药是指选择性增强心肌收缩力,主
要用于治疗心力衰竭的药物。
• 强心药包括:强心苷类、儿茶酚胺类、
磷酸二酯酶抑制药、钙增敏药及其他类
• 抗心律失常药是一类治疗快速型心律失
常的药物,可直接或间接影响离子通道,
纠正心肌电生理紊乱。
第一节 强心苷类Cardiac glycosides
充血性心力衰竭(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CHF)又叫慢性心功能不全,在充
分的静脉回流前提下,心脏排出量绝对或相
对减少,不能满足 全身组织器官代谢需要
的一种病理状态。
表现为:组织血液灌流不足、缺血、缺氧,
体循环、肺循环淤血。
 CHF是多种心血管疾病伴有的一种综合征,
目前主要靠药物治疗,
第一节 强心苷类
优点:作用确实,无耐受性,适于长期治疗。
缺点:治疗指数小,治疗量与中毒量接近,安
全性差;许多情况促发毒性,可引起致命性心
律失常。
代表药物
•
•
•
•
•
地高辛 digoxin
临床最常用
毒毛花苷K
strophantin K
洋地黄毒苷
digitoxin
毛花苷丙 cedilanide,西地兰
去乙酰毛花苷丙 cedilanide-D
期间最常用
麻醉
体内过程
• 长效类
洋地黄毒苷 t1/2 5-7d
脂溶性高,肝中代谢经肾排泄,部分经
胆汁排出,有肝肠循环
中效类
地高辛
t1/2 33-36h
个体差异大
大部分原形经肾排泄,肾
功不良应适当减量,
短效类
毛花苷丙、去乙酰毛花苷丙及毒毛
花苷k
静脉给药
绝大部分经肾排泄
药理作用
• 1.对心脏的作用 ——“一正二负”
一正:正性肌力;
二负:负性频率、负性传导
一正是二负的原因
1)正性肌力作用(positive
inotropic
action)
强心苷对心脏有高度的选择性,能显著加强衰竭
心脏的收缩力,增加心输出量,从而解除心衰的
症状。
对正常人也有正性肌力作用,但是收缩正常人
血管,提高外周阻力,因此限制心输出量的增加。
特点:◆加快心肌纤维缩短速率,使心肌收缩
敏
捷,舒张期相对延长;
◆不增加衰竭心脏的心肌耗氧量,甚至
降低;
2) 减慢心率作用
• 负性频率 negative chronotropic
action
作用机制
心输出量增加,反射性兴奋迷走神经,从
而抑制窦房结
增加心肌对迷走神经的敏感性
特点:
对正常心率影响小,对心率加快及伴有房
颤的心功能不全者作用明显
3) 影响传导组织和心肌电生理特征
• 传导性
• 小剂量:心收缩力↑→反射性兴奋迷走
神经→Ca内流↓→房室节传导↓
• 中毒量:抑制Na+-K+-ATP酶→心肌细胞失
钾→最大舒张电位↓→房室节传导↓。
不被阿托品拮抗。
• 不应期
• 促K+外流→复极↑→ERP↓
• 自律性
• 治疗量:兴奋迷走神经→K+外流↑→ 最大舒张
电位↑→4相坡度变平→窦房节自律性↓
• 中毒量:直接抑制普氏纤维Na+-K+-ATP酶→细胞
内失K+ →最大舒张电位↓→自律性↑。易早搏
• 心电图
• T波变小、双相或倒置;ST段呈鱼钩状;P-R间
期↑(房室传导缓 );Q-T间期↓(心室不应
期、动作电位时程短) ;P-P间期↑(心率慢)
3) 影响传导组织和心肌电生理特征
对不同的部位作用和作用机制都不同
窦房结
心房
房室结
浦氏纤维
促钾
抑钙
抑制NKA
细胞失钾
自律性
传导性
ERP
兴奋迷走神经
2.对神经和内分泌系统的作用
三种神经效应 :拟迷走神经、致敏压力感受
器、交感神经兴奋 (大剂量)
过度抑制NKA (中毒量)
兴奋延髓CTZ,引起呕吐;
兴奋交感神经中枢,引起快速心律失常;
兴奋脑干副交感神经中枢,减慢心率,抑
制房室传导;
抑制过度激活的RAAS,降低血浆肾素活
性,减少AngⅡ和Ald(醛固酮)含量
3.利尿作用
纠正心衰后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功能增加
抑制肾小管Na+-K+-ATP酶,减少肾小管对Na+
的重吸收, 促进水钠排出。
4.对血管的作用
直接作用
间接作用
收缩血管
正常人
交感神经活性降低>收缩血管
故CHF时血管舒张效应大于收缩效应。
作用机制
• 强心苷与细胞膜上的Na+-K+-ATP酶结合并
抑制酶活性→细胞内Na+↑ → 通过Na+Ca2+交换→ Ca2+外流↓或内流↑ → 细胞
内Ca2+ ↑ →心肌收缩力↑
强心苷
-
作用机制
3Na+
NKA
2K+
Na+
NKA=Na+-K+-ATP酶
AP=动作电位
NCE=钠钙双向交换
以钙释钙
Ca2+↑
AP
Na+↓,Ca2+↑
Ca2+↑
NCE
Na+外流↑, Ca2+内流↑
Na+内流↓, Ca2+外流↓
临床应用——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
——治疗某些心律失常
心房纤颤
心房扑动
阵发性室上性心
动过速
强心苷禁用于:房室传导阻滞、
肥厚性阻塞性心肌病
预激综合征
临床应用
可减轻心衰症状,但增加卒死率,与强
心苷所致心律失常有关。
目前麻醉期间不再将强心苷作为治疗心衰的
首选药物。
但在应用其他药物治疗后症状仍持续存在时,
强心苷可降低病死率,此时宜选择短效强心
苷
临床应用
• 术前对高心排血量的心衰病人(甲亢、VB1
缺乏)应用强心苷无益
• 术前应用强心苷,术中出现心律失常,需
判断是否由强心苷中毒引起
• 急性左心衰和急性肺水肿,短效强心苷作
为综合治疗的组成部分。
临床应用
• 目前不主张术前常规预防性用强心苷
• 用药指征:(有下列情况之一)
• ①有心衰史,即使手术当时处于代偿状态
• ②有房颤,尤其室率未控制者
• ③有重要的房性心律失常(房颤、房扑)
• ④心脏显著增大,即使无心衰或房颤者
• 去乙酰毛花苷丙是麻醉期间最常用的强心苷
不良反应
安全范围小、个体差异大、诱因较多:
低血钾、高血钙、低血镁、心肌缺氧、酸
碱平衡紊乱、心肌病变、高龄、合并用药
预防
预防中毒的关键——剂量个体化;同一病
人临床情况不同也应及时调整。
警惕中毒先兆;
预防诱发或加重中毒的因素
监测血药浓度
不良反应
• 1.心脏反应
最严重、最危险
• 50%病例发生各种类型心律失常:
• ①异位节律点自律性↑:室性早搏、房性或室
性心动过速、严重时室颤。
• 室早最常见、最早见 停药指征
• 出现阵发性心动过速应立即抢救
• ②抑制房室传导→传导阻滞;
• ③抑制窦房节→窦性心动过缓,偶见窦性停搏。
停药指征
不良反应
• 2.胃肠道反应:最常见的早期中毒症状
3.CNS反应及视觉异常
• 眩晕、头痛谵妄
• 黄视、绿视症,通常是强心苷中毒的先
兆,可作为停药的指征 。
不良反应 ——诊断、治疗
诊断:临床表现和心电图
治疗:停药、去除诱因
快速型
氯化钾:细胞外K+阻止强心苷与钠泵结
合
苯妥英钠:抗心律失常、竞争钠泵
利多卡因:室速、室颤
直流电转复:威胁生命的严重心律失常
地高辛抗体:治疗严重的地高辛中毒,对
强心苷有高度选择性和强亲和力
缓慢型或者传导阻滞 : 阿托品,不宜补钾
用 法
全效量后再用维持量
经典给药方法,显效快,易中毒,少用
每日维持量法
每日给维持量,减少中毒。不适于急症
药 物 相 互 作
用
1.琥珀胆碱
使用强心苷,尤其洋地黄化后再用琥珀胆碱 可
因一过性高血钾引起室性心律失常
2.新斯的明
洋地黄化病人在注射新斯的明时可能引起心率减
慢
3.吸入麻醉药
洋地黄化病人在吸入麻醉药过程中可因迷走神经
影响出现心动过缓
麻醉前强心苷用量虽合适,麻醉中可能不足;麻
醉状态下剂量合适,苏醒后可能过量。
药 物 相 互 作
用
4.利血平
伍用强心苷常引起严重心动过缓,并诱发异位节律
5.其他
洋地黄化病人需禁用儿茶酚胺、甲状腺激素、钙盐,
以免诱发心律失常
奎尼丁、胺碘酮、CCB、普罗帕酮
能提高地高辛血药浓度
苯妥英钠
能降低地高辛血药浓度
拟肾上腺素药 提高心肌对强心苷类的敏感性
排钾利尿药
加重强心苷的毒性作用
第二节 抗心律失常药
心律失常:心脏冲动频率、节律、起源部
位、传导速度、兴奋次序的异常。
麻醉期间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的目的:控制
心律失常,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
注意:抗心律失常药有致药源性心律失常
作用。
治疗药物多以单一用药为原则,无效可更
换,不宜多种联合。
一、抗心律失常药的基本作用机制
1、降低自律性:
抑制快反应细胞4相Na+内流或抑制慢反应细胞4
相Ca2+内流 ,通过
增加最大舒张电位、
降低动作电位4相自动除极速率(β拮抗)
提高动作电位的发生阈值(钠钙通道阻断)
→
增大静息膜电位(腺苷、Ach)
延长动作电位时程(钾通道阻断 )
β受体拮抗药
腺苷和乙酰胆碱
钠/钙通道阻滞药
钾通道阻滞药
2、减少后除极与触发活动
减少早后除极(EAD):缩短APD药
①促进复极
②抑制早后除极上升支内向离子流及提高
阈电位水平
③增加外向复极电流→最大舒张电位↑
减少晚后除极(DAD):
• 减少细胞内Ca2+的蓄积(钙拮抗药)
• 抑制一过性Na+内流(钠通道阻断)
3、消除折返
①改变传导性:
增强膜反应性加快传导→取消单向传导阻滞
降低膜反应性减慢传导→变单向阻滞为双向阻滞
②延长有效不应期→折返冲动落在不应期内而消失
钠、钾通道阻滞药→快反应细胞ERP↑
钙通道阻滞药→慢反应细胞ERP↑
①APD ↑,ERP↑↑ → ERP绝对↑
② APD ↓↓,ERP↓→ ERP相对↑
③相邻细胞不均一的ERP趋向均一化
二、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分类
• 分四类:
• Ⅰ类
钠通道阻滞药
• Ⅱ类 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 Ⅲ类 延长动作电位时程药
• Ⅳ类 钙通道阻滞药
(一)Ⅰ类 钠通道阻滞药
• 复活时间常数(τrecovery)
• 从药物归通道产生阻滞作用到阻滞作用解除
的时间。
• 根据τrecovery又分为Ⅰa 、Ⅰ b 、Ⅰ c
• 1. Ⅰa类 τrecovery 1~10s,适度阻滞钠通道
• 动作电位0相上升速率↓,不同程度抑制K+、
Ca2+通透性→ APD ↑,ERP↑↑
代表药:奎尼丁、普鲁卡因胺、异丙吡胺、阿普林定
• 2. Ⅰ b类 τrecovery 1<1s,轻度阻滞钠通
道
• 动作电位0相上升速率轻度↓,
• 自律性↓,
• APD↓或不影响
• 代表药:利多卡因、苯妥英钠、美西律、妥卡胺
• 3. Ⅰ c类 τrecovery >10s,明显阻滞钠通
道
• 动作电位0相上升速率轻度↓↓→传导
↓↓
(二)Ⅱ类 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
药
• 抑制交感神经兴奋所致的起搏电流、钠
电流和L-钙电流增加
• 减慢4相舒张除极速率→自律性↓
• 降低0 相上升速率→传导↓
• 代表药:普萘洛尔、美托洛尔、纳多洛
尔、阿替洛尔、噻吗洛尔、吲哚洛尔、
醋丁洛尔、艾司洛尔
(三)Ⅲ类 延长动作电位时程药
选择性延长APD、ERP,与抑制钾电流有关
对动作电位幅度和去极化速率影响小。
代表药:胺碘酮、溴苄胺
(四)Ⅳ类 钙通道阻滞药
抑制L-型钙电流→窦房结自律性↓;房室传导↓
代表药:维拉帕米、硫氮卓酮、双苯吡乙啶
(五)其他类
腺苷、强心苷
三、麻醉期间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
利多卡因
属Ⅰ
b
类
[体内过程]
口服吸收良好,但首关消除明显,
且口服易恶心、呕吐,常静脉给药,作用时
间较短,常用静脉滴注维持疗效。
[药理作用]
• 1.传导速度
①治疗量对希-普系统没影响
②细胞外K+浓度↑→传导↓
↑
(+)
③血液酸性
④心肌缺血部位:细胞外K+浓度↑,血液偏于酸性
→传导↓,防止心梗后室颤
⑤血K+↓或部分除极:利多卡因促K+外流→普氏纤
维超极化→传导↑
⑥ 高浓度利多卡因明显抑制0相上升速率→传导↓
• 2.相对延长不应期
• 抑制参与复极2相的少量Na+内流→普氏纤维和心
室肌的APD↓↓、ERP↓ → ERP相对↑,仅对希普系统发生影响
阻断激活态和失活态的Na+通道,通道恢复到静息
态时阻断作用迅速消除,故对除极化组织作用强;
对缺血或强心苷中毒所致的除极化型心律失常有较
强抑制。
• 对正常心肌组织电生理影响小;对房性心律失常
疗效差
• 3.降低自律性
• ①抑制4相Na+内流→ 4相除极斜率↓,
兴奋阈↑,普氏纤维的自律性↓
• ②复极不均一性↓
• →致颤阈↑
• 对窦房结无影响。
• 4.较明显的膜稳定作用
[临床应用]
窄谱,心脏毒性低,主要用于室性心律失常,特别
适用于危急病例,是麻醉期间最常用的抗心律失
常药。
如心脏手术、心导管术、急性心肌梗死或强心苷中
毒所致的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纤颤。
室上性心律失常几乎无效,但洋地黄中毒引起者
(促K+外流);豫激综合征的室上性心律失常有
效(抑制房室旁路传导、延长旁路ERP)
可用于低血压或脑血管意外所致伴有巨大U波的延迟
复极性心律失常(促进复极而不延长Q-T间期)
[不良反应]
• 主要是CNS症状:嗜睡、眩晕,大剂量语
言障碍、惊厥、甚至呼吸抑制。
• 偶见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
病窦、Ⅱ、Ⅲ度房室传导阻滞者禁用。
心衰、肝功能不全长期滴注可蓄积。
儿童、老年人应适当减量。
[药物相互作用]
• 1. 强心苷
合用未见不良反应
• 2.β受体阻断药→ 心排血量、肝血流量↓→
利多卡因代谢↓,T1/2↑,血药浓度↑,甚至
出现毒性。合用应适当减少利多卡因剂量。
• 3.异丙肾上腺素→ 扩张血管、肝血流量↑
→利多卡因代谢↑,血药浓度↓
• 4.去甲肾上腺素→ 肝血流量↓→利多卡因代
谢↓, T1/2↑,血药浓度↑,甚至出现毒性。
• 5.西咪替丁
使利多卡因清除率↓,
T1/2 ↑,血药浓度↑,毒性↑。合用应适
当减少利多卡因剂量。
• 6.胺碘酮 合用治疗室上性及室性心律失
常有协同,但可加重传导阻滞或引起窦性
停搏。
胺碘酮
Ⅲ类
口服、静脉均可。
[药理作用及机制]
1.自律性 降低窦房结起搏细胞自律性
2.传导速度 抑制希-普系统和房室结的传
导速度
3.不应期 心房肌、心室肌及普肯耶纤维
的APD、ERP↑↑,WPW患者附加通路的不
应期也↑,此作用较其他药明显。
电生理效应与其阻滞钠、钾、钙通道有关
4.血管平滑肌
直接扩张冠脉,增加冠脉流量;降低
外周阻力,降低血压;减少心肌耗氧量;
非竞争性阻断肾上腺素受体及钙通道。
[临床应用]
广谱,适用于各种室上性和室性心律失常:
房颤、房扑、心动过速及伴预激综合征的
快速心律失常。对早搏疗效差。
麻醉期间用其静脉注射治疗顽固性心律
失常。
常规用药难以控制的危险性室性心律失
常多能奏效。
• [不良反应]
• 静脉用药负性肌力、血管扩张明显。
• 快速静脉注射可发生:一过性低血压、
窦缓、Q-T间期↑、房室传导阻滞、尖端
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或室颤、T波倒置、
U波显著
• 房室传导阻滞、 Q-T间期↑禁用。
• 口服很少引起心脏不良反应,但含碘,
可致甲状腺素↑
[药物相互作用]
1.强心苷 合用治疗顽固性快速型心律失
常、房扑、房颤、控制心室率有协同,
但使地高辛浓度增加20%~100%,出现严
重心动过缓、传导阻滞及停搏。应减少
地高辛剂量。
2.β受体阻断药 合用引起心动过缓传导
阻滞甚至停搏。
3.异丙肾上腺素 合用治疗缓慢心律失常
基础上发生的快速型心律失常
4.阿托品 不能解除胺碘酮所致的窦性心
动过缓和房室传导阻滞
5.抗凝血药 增强华法林的抗凝作用;合
用华法林用量应↓
6.麻醉药 合用引起心肌抑制、心动过缓
及肺部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