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cript 流行曲

戰前時期
早在1843年,牧歌協會已經在香港成立,索爾頓為首任會長
。1861年,合唱協會在C.F.A.Sangster提議下成立。1872
年,合唱協會開始以愛樂協會名義組織音樂會。
但華人民眾當時普遍仍然喜愛粵曲、粵劇等中國傳統音樂。
戰後時期
溫拿(英語派系)
崔萍(國語派系)
二次大戰後,香港粵語歌曲大多數跟隨電影出版,亦以電影
主題或插曲為主;60年代,當時年青一代屬於戰後出生之
新生代,受到外來文化影響亦較深,因此大部份香港歌手
只唱英文歌,許冠傑、TEDDY ROBIN、WYNNERS(溫拿)亦以
唱英文歌為主。
而國語時代曲便乘虛而入,成為香港華語歌主流,亦有不少
民國時代的上海歌手為逃避共黨統治而來港發展。
戰後-歐美流行曲
1950年代在高級夜總會表演的歌星以獻唱歐美流行曲為主,
配以樂師現場伴奏。當時本地著名歌手較為現時香港人所
熟悉的包括祖·尊尼亞與黎愛蓮和泰迪·羅賓等。
英文歌曲主要流行的原因是演唱這類高級娛樂場所以上流社
會的洋人為主,只有少數華人較有社會地位和經濟能力來
負擔這類高級消費。
由於接觸西方流行音樂,1960年代的年輕人喜歡自組樂隊,
以唱英文歌曲為主。著名樂隊有:泰迪羅賓與花花公子樂
隊、許冠傑與蓮花樂隊、陳任與Menace、鬆散者(溫拿樂
隊前身)以至較後期的新特樂及玉石樂隊等。
1970年代初期的偶像歌手仍以英文歌曲為主,著名的有陳美
齡、陳秋霞等。
戰後-國語流行曲
周旋
李香蘭
早在1950年代以前,來自上海海派的國語時代曲流行於香港
,代表的歌星有龔秋霞、周璇、姚莉、李香蘭、白光、吳
鶯音、張露等。
由於國語電影在1960年代領導香港電影的市場,連帶電影主
題曲及主唱歌手亦同時走紅。由於當時的當紅演員如林黛
、樂蒂等並非唱家班,主題曲通常由幕後代唱。其中包括
由顧家輝作曲顧媚主唱林黛遺作《不了情》。
1970年代-粵語曲的興起
港產電視劇在1970年代開始的流行,為粵語流行曲注入強大
動力。電視劇的主題曲不少都能成為流行一時的經典,至
今仍被奉為粵語流行曲的經典作品。
許冠傑的《鐵塔凌雲》得到好評之後,其他歌手紛紛改變唱
外語歌的路線,其中最有名的,有溫拿、徐小鳳、羅文、
甄妮等。社會氣氛漸改,人們開始不再認為唱英文和國語
歌才是高格調的表現。
早期的粵語時代曲,有兩極化的填詞現象:一部份像粵曲一
樣,用較嚴謹的書面語甚至文言文寫作歌詞。
另一類就是人們所說的「鬼馬歌」,以地道的粵語口語填詞
,內容就像一般對話。因其內容幽默灰諧,描寫市民大眾
的經歷和感受,所以得到草根階層的共鳴。
1970年代-國語曲全盛期
鄧
麗
君
青
山
甄妮
1970年代來自台灣的歌手雄霸香港樂壇,包括青山、姚蘇蓉
、楊燕、湯蘭花、劉家昌、甄妮、尤雅、鄧麗君、鳳飛飛
等。 其中以多次訪港的「東方歌藝團」網羅最多當紅台
灣歌手作舞台演出。
1970年代-國語曲全盛期(附)
一代歌后鄧麗君
無論是說1970至1990年代的香港或亞洲歌壇,不可能也不容許忘了
君,她是國寶級歌星,華語歌壇傳奇人物,中國大陸流行音
驅,首位在拉斯維加斯凱撒皇宮酒店演出的華人歌手。
鄧麗
樂啟蒙先
除國語外,她精通日語和粵語,加上她美妙而溫暖人心的歌聲,過人
的語言天賦和努力,令她成為80年代的華語樂壇和日語歌壇,乃至
東
亞的超級巨星,譽為一代歌后,享有「十億個掌聲」,連中共空軍
士兵
亦冒着危險打開收音機,細聽其天籟美聲。其經典金曲在華人世
界中廣泛地傳
唱,深植人心,受到無數歌迷的推崇懷念。
她在一向排外的日本,締造了全日本有線放送大賞三連霸紀錄,獲有線女王美稱,並三度獲邀參
加日本年度最大盛事的紅白歌唱大賽。至今其歌曲在日本的傳唱度,仍是歷久不衰。1983年的
「淡淡幽情」專輯,其巔峰時期的經典之作,堪稱是華語唱片首張強調整體概念的專輯。
1986年,被美國《時代》周刊評為世界七大女歌星和世界十大最受歡迎女歌星,成為唯一同時榮
獲這兩項殊榮的亞洲歌手;在2009「新中國最有影響力文化人物評選」當中,票選為總人氣最
高的文化人物。
「只要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鄧麗君的歌聲」
1980-1990年代-國語曲「借屍還魂」
1995年鄧麗君隨同法國男友前往以空氣清新著稱的泰國清
邁暫居,並著手寫作復出歌壇的歌曲。然而鄧麗君卻意外
在清邁飯店中逝世,當時男友並不在身邊,她孤單一人,
求救無門,當飯店人員發現緊急送至醫院時已經迴天乏術
。
消息傳出震驚港台與日本,紛紛以頭條標題報導鄧麗君的
猝死。在眾多海內外粉絲的目送下長眠於台北縣金山鄉的
金寶山,並將其墓園命名為《筠園》。
1995年鄧麗君逝世,國語歌壇頓失支柱,國語曲在香港地位危如累卵。
而1990年代之前,香港流行音樂歌手並不重視國語流行音樂,在這之前香港的
國語流行歌曲大多是來自其它大中華地區。
直至1990年代開始後,以張學友爲代表的四大天王開始進入臺灣,新加坡以及
中國大陸市場,嘗試國語流行音樂的表演。這其中最爲成功的亦是張學友,
他的國語唱片《吻別》、《真愛新曲+精選》等均在海外獲得極大的成功,
亦取得了創紀錄的銷量,令其登上高峰。在這個期間,其它的四大天王成員
譬如劉德華亦在中國大陸的國語歌曲方面取得成功,國語曲成功在香港「借
屍還魂」。
1980-1990年代-粵語曲的黃金期
徐
小
鳳
譚
詠
麟
張國榮
梅豔芳
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初,由齊豫演唱的《橄欖樹》帶起台灣的「校園民歌」風靡港台兩地,同
時帶動香港「城市民歌」的興起,引發了香港電台主辦的「香港城市民歌創作大賽」,產生了
《問》、《昨夜渡輪上》等的民歌,可說是粵語流行曲發展史上的一段「小插曲」。
1980年代不僅是粵語流行曲百花齊放的日子,亦是香港樂壇的全盛時期,中國大陸和台灣的人縱
然不諳粵語,亦會聽粵語流行曲,甚至跟著唱。張國榮、徐小鳳、譚詠麟和梅艷芳雄霸1980年
代的樂壇,是當時的樂壇巨星,四人不但開演唱會次數/場數極多,皆因各人歌藝出眾且形象
令觀眾受落,可謂聲色藝俱全。
1990年代,張學友、劉德華、黎明和郭富城被傳媒封為「四大天王」, 「四大天王」支配香港樂
壇,並壟斷音樂頒獎典禮的獎項。雖然張學友憑著出眾的歌藝而雄霸整個樂壇,成為1990年代
的樂壇巨星,但樂壇已開始出現吹捧偶像而不重實力的現象,整個粵語歌壇的歌手亦被認爲只
有張學友是以實力爲主發展的。另外,王菲在1992年憑「容易受傷的女人」成為樂壇天后,當
時只有她能與四大天王匹敵。
資料來源
http://zh.wikipedia.org/zh-tw/%E9%A6%99%E6%B8%AF%E9%9F%B3%E6%A8%82
http://zh.wikipedia.org/zhtw/%E7%B2%B5%E8%AA%9E%E6%B5%81%E8%A1%8C%E6%AD%8C%E6%9B
%B2
http://zh.wikipedia.org/zh-tw/%E9%84%A7%E9%BA%97%E5%90%9B
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7006042001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