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乐 好人一生平安   老舍(1899.2.3—1966.8.24),字舍予,原名舒 庆春,老北京(满族正红旗)人,中国现代小说家、 戏剧家、著名作家。曾任小学校长、中学教员、大学 教授。笔名“舍予”、“老舍”,老舍是他最常用的 笔名。曾经担任山东大学等名校教授。 一生主要作品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 及未完成的《正红旗下》,话剧《龙须沟》、《茶馆》 等。1951年初创作的话剧《龙须沟》上演,获得巨大 成功。《龙须沟》是老舍创作新的里程碑,他因此获 得人民艺术家的荣誉称号。老舍在40多年的创作生涯 中,思想上艺术上不断取得重要进展和突破。他写作 勤奋,孜孜不倦地涉猎文学创作的各个领域,是位多 产作家,一生写作了1000多篇(部)作品。 “文化大革命”初期遭受迫害,于1966年8月24 日自溺于北京新街口豁口外太平湖。   老舍人生 老舍出生于北京一个贫 苦旗人家庭。一岁半丧父, 襁褓之中的老舍家曾遭八国 联军的意大利军人劫掠,还 是婴儿的老舍因为一个倒扣 在身上的箱子幸免于难。老 舍九岁得人资助始入私塾。 1913年,考入京师第三中学 (现北京三中),数月后因 经济困难退学。同年考取公 费的北京师范学校。于1918 年毕业。   五四新文化运 动掀起的民主、科 学、个性解放的思 潮,把他从“兢兢 业业地办小学,恭 恭顺顺地侍奉老母, 规规矩矩地结婚生 子”的人生信条中 惊醒;文学革命的 勃兴,又使他“醉 心新文艺”,由此 开始生命和事业的 新起点。   1924年, 老舍赴英国伦 敦大学东方学 院讲授汉语和 中国文学。   自1925年起,陆续写了三部 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对乌 烟瘴气的教育界作了生动的揭露; 《赵子曰》的鞭挞锋芒指向以新 派自诩其实醉生梦死的青年学生; 《二马》的主人公是旅居英国的 北京人,讽刺的仍是在封建的小 生产的社会土壤里培植出来的 “出窝儿老”的畸形心态——都 以清脆的北京口语,俏皮的幽默 笔墨,渲染北京的民俗风情,通 过闭塞守旧、苟且偷安的民族心 理的剖析,申述对于祖国命运的 忧虑,显示出与众不同的艺术个 性和思想视角。三部作品陆续在 《小说月报》上连载后,引起文 坛的注目。1926年老舍加入文学 研究会。   老舍在伦敦大学  1929年夏,绕 道欧、亚回国。在 新加坡逗留期间, 为当地高涨的民族 解放要求所鼓舞, 创作反映被压迫民 族觉醒的中篇童话 《小坡的生日》   1930年7月起, 到济南齐鲁大学 任教。1934年秋, 改任青岛 山东大学教授   1932年老舍 与胡絜青结婚 当年朋友把胡絜青介绍给 老舍时,老舍给胡絜青写了 一封长信,在详细介绍了自 己的身世之后,提出了“约 法三章”: 第一,要能吃苦,能吃 窝窝头,如果天天想坐汽车 就别找我;第二,要能刻苦, 学一门专长;第三,不许吵 架,夫妻和和睦睦过日子。 这三章约法,成为他们夫妻 俩共同生活三十五年恪守的 信条。   老舍还说:我没有欧 洲人的习惯,出去时, 夫人在前面走,我在后 面跟着打伞,我不干。 如果心里有气,回家就 打太太,我也不干。我 愿建立一个互相友爱、 和和睦睦的家庭。  寒假过后老舍返回济南, 送给胡絜青的第一张照片   • 老舍夫妇与未 满周岁的长女 舒济(1934年夏)   老舍和孩子留影   1936年在青岛  《骆驼祥子》问世,被译成十几国文字, 对世界产生较大影响,使世人惊叹。   在《骆驼祥子》中,以农村来到城市拉车的祥子个人 的毁灭,写出一场沉痛的社会悲剧。把城市底层暗无天日 的生活引进现代文学的艺术世界,是老舍的一大建树。 《骆驼祥子》是他个人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的重要作品。   1937年“七七” 卢沟桥事变爆发, 老舍别妻抛子, 只身前往武汉, 投入到文艺界的 抗日洪流之中。 在1938年成立的 “中华全国文艺 界抗敌协会”中, 老舍担任负责人 ――总务部主任。   老舍四十自拟小传 舒舍予,字老舍,现年四十岁, 面黄无须,生于北平。三岁失怙,可 谓无父;志学之年,帝王不存,可谓 无君,无父无君,特别孝爱老母,布 尔乔亚之仁未能一扫空也。幼读三百 篇,不求甚解。继学师范,遂奠教书 匠之基。及壮,糊口四方,教书为业, 甚难发财;每购奖券,以得末彩为荣, 亦甘于寒贱也。二十七岁时发愤著书, 科学、哲学无所懂,故写小说,博大 家一笑,没什么了不得。三十四岁结 婚,今已有一女一男,均狡猾可喜。 闲时喜养花,不得其法,每每有叶无 花,也不忍弃。书无所不读,全无收 获,并不着急。教书做事,均甚认真, 往往吃亏,也不后悔。如此而已,再 活四十年也许能有点出息!不过不可 能了。 1939年写于重庆   自1944年初开始, 进入长篇小说《四世同 堂》的创作,回到所熟 悉的北京市民社会和所 擅长的幽默讽刺艺术。 小说刻画深受传统观念 束缚的市井平民,在民 族生死存亡关头的内心 冲突,于苦难中升腾起 来的觉醒和抗争,自然 也有消极逃匿和无耻堕 落。《四世同堂》是他 抗战时期的力作,也是 抗战文艺的重要收获。   到重庆,在艰 难困苦中顽强坚持 七年时间,直到抗 日战争取得彻底胜 利。老舍以满腔热 情和耐心细致的工 作,团结各个方面 的文艺家,共同致 力于推动抗战的文 艺活动。并以笔为 武器,进行多种文 艺形式的创作。   1946年,老舍 和曹禺作为我国民 间第一批文化人应 邀赴美国访问和讲 学。   •  1946年老舍 在耶鲁大学演讲 后与曹禺(右) 合影。当时老舍 对曹禺说:“我 喜欢耶鲁,这儿 中国人多,都说 中国话,真痛 快!”   •  1946年6月,在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左起:牛满江、陈士襄 与夫人、汉斯、曹禺、老舍   1949年12月, 老舍回到祖国。 创作话剧 《方珍珠》   1951年, 又创作了歌颂 人民政府为普 通市民办实事 的《龙须沟》   剧本通过大杂院几户人家的悲欢离合, 写出了历尽沧桑的北京和备尝艰辛的城市贫 民正在发生的天翻地覆的变化,是献给新中 国的一曲颂歌。   1951年,《龙须沟》是老舍创作新的里程碑, 他因此获得人民艺术家的荣誉称号   《茶馆》(1957)是当代中国话剧舞台上最 优秀的剧目之一,在西欧一些国家演出时,被 誉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 老舍的话剧艺术在这个剧本中有重大突破。 《茶馆》是当代中国话剧舞台最享盛名的保留 剧目,继《骆驼祥子》之后,再次为老舍赢得 国际声誉。   《茶馆》以一座茶馆作为舞台,展开了清末戊戌维新失败、 民国初年北洋军阀盘踞时期、国民党政权崩溃前夕三个时代 的生活场景和历史动向,写出旧中国的日趋衰微,揭示必须 寻找别的出路的真理。   今日的老舍茶馆   •  2005年4月 28日,连战夫妇和吴伯雄等在北京 老舍茶馆欣赏演出   一生写作了1000多篇(部)作品   长篇小说 《骆驼祥子》 《赵子日》 《老张的哲学》 《四世同堂》 《二 马》 《小坡的生日》 《离 婚》 《猫城记》 《正红旗下》   剧本 《残 雾》 《方珍珠》 《面子问题》 《龙须沟》 《春华秋实》 《青年突击队》 《戏剧集》 《柳树井》 《女店员》 《全家福》 《茶 馆》   中篇小说《月牙儿》、 《我这一辈子》、 《出口成章》, 短篇小说集《赶集》、 《樱海集》、《蛤藻 集》、《火车集》、 《贫血集》   报告文学 《无名高地有了名》  作品集 《老舍文集》(16卷)   新中国成立后, 老舍政治热情十分高 涨,他先后担任中国 民间文艺研究会副理 事长,北京市文联主 席,华北行政委员会 委员,全国文联主席 团成员,中国作家协 会副主席,北京市第 一、二届人大代表,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 一、二、三届主席团 成员,全国政协三届 会议常务委员等职。   1960年7月23日,老舍(右)在参加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 三次代表大会时,与主席团其他成员受到毛主席接见,右二为梅兰芳, 右三为田汉   老舍参加会议的照片   巨星陨落 老舍先生在“文 革”中因不堪忍 受屈辱于1966年8 月24日投湖自尽, 中国文学界的巨 星陨落了。   老舍遭遇了什么? 为何走上绝路?   老  舍 之  死  江青评价“老舍每天早上要吃一个 鸡蛋,是一个资产阶级作家”。 1966年8月23日,老舍等29人被红 卫兵带到国子监孔庙,在震天的口号声 中,跪着被轮番殴打,三小时后,被拖 回单位,老舍继续被毒打至深夜,最后 因为稍有反抗,被斥为“现行反革命”, 抓到派出所。遍体鳞伤的老舍,终于被 接回家,第二天要求继续到单位报到。   他们将莫须有的罪 名强加到老舍头上, 使老舍遭到了不堪 忍受的人格上的侮 辱。老舍毫不犹豫, 平静而坚定地选择 了死亡。 第二天,老舍独自前往太平湖,在那里不吃不喝坐了 一整天,深夜,投湖自杀。同日,老舍家聚集来了许多红 卫兵,舒乙偷偷拿着父亲的血衬衫,找周恩来请求保护。   8月25日清晨,老舍 的尸体被发现。   8月26日,舒乙拿着北 京市文联开出的介绍 信:“我父舒舍予自 绝于人民,特此证 明”,老舍遗体得以 火化,按照"上面的规 定",不准留骨灰。   1967年8月24日, 是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 含悲投入太平湖的一周 年忌日,书画家许林邨 先生缅怀屈死的老舍, 冒着引火烧身的危险, 自书、自刻了一块石碑, 且无畏地在碑上落下名 款,亲手立在老舍辞世 的太平湖边。  老舍先生辞世处  •老舍先生的夫人曾赞誉 许先生“大智大勇无所 畏惧,小巷小民金石为 开”   纪念老舍   1978年6月3日, 在北京八宝山革命 公墓为老舍举行了 骨灰安放仪式。茅 盾致悼词,为老舍 平反昭雪,恢复其 “人民艺术家”的 称号。象征性的骨 灰盒里面放着老舍 使用过的钢笔、毛 笔、眼镜和茉莉花 茶。 老舍夫人胡絜青说,邓大姐在没有正式纪念的时候, 先半点钟来了,把我叫到休息室,当场跟我说:“你真坚 强呀,让你儿女跟你学。倘若要是没有打倒‘四人帮’, 你、我都活不了”。   老舍的儿子舒乙在文章 《爸爸最后的两天》中说: “太平湖正好位于北京旧城 墙外的西北角,和城内的西 直门大街西北角的观音庵胡 同很近很近,两者几乎是隔 着一道城墙、一条护城河而 遥遥相对,从地图上看,两 者简直就是近在咫尺。观音 庵是我祖母晚年的住地,她 在这里住了近十年,房子是 父亲为她买的。我恍然大悟: 父亲去找自己可爱的老母 了”。   1994年老舍夫人 携子女向北京市委书 记、市长写信,提出 将老舍故居连同老舍 收藏的部分字画、古 董捐献给国家。同时 胡絜青也愿意将她本 人创作的美术作品捐 献给国家。 老舍夫人胡絜青   老舍故居的形成 1949年12月9日,老舍应周恩来总理邀请由美国回国 抵天津,两天后到北京,受到周总理的接见。1950年4月, 老舍购置了东城乃兹府丰盛胡同10号(即今丰富胡同19 号)的一所普通的四合院,即今天的老舍纪念馆馆址。 老舍先生在这里生活、工作了16年,曾几次接待周恩来 总理和末代皇帝溥仪来访,还接待过巴金、曹禺、赵树 理等许多文化名人,并写下了《龙须沟》《茶馆》《方 珍珠》《正红旗下》等24部作品。   1999年2月1日,老舍诞辰100周年前夕, 老舍纪念馆正式对社会开放。   故居原状陈列(北京四合院)     老舍的生活与创作展览   • 老舍夫妇与小女儿舒立于院中   梅兰芳、 尚小云、 老舍三人 合画作品   老舍和夫人的作品   老舍和夫人的作品      • 1953年老舍夫妇为齐白石祝寿  老舍和齐白石的交 往更多佳话。齐白石 有两组各四幅作品, 便根据老舍的命意而 创作的,并被邮电部 选中,制成特种邮票。 齐老还在画上题道: “老舍兄抬爱此情调, 我也喜欢”等。如老 舍以古诗“蛙声十里 出山泉”为题,让齐 白石以诗意作画。老 人思考了三天三夜, 最终在“泉”上找到 了突破口。虽说“蛙 声十里”,但没画一 只蛙,而是在峡间流 泉中点缀了几只小蝌 蚪顺流而下,仿佛从 远山水之源头游来, 成了齐白石晚年的杰 作。   • 老舍名作《无名高地有了名》里的抗美援朝战斗英雄柳铁汉的原型 • ——刘铁真等与老舍合影留念 。 1953年冬,老舍先生到朝鲜无峰山 下47军141师423团1营3连向志愿军战士采访老秃山战役详情,   1968年 诺贝尔 文学奖 票选 老舍曾拿 第一  当年的诺奖原是要授予中 国的文豪老舍,后经查此 人已经去世。而诺奖只授 予在世的人,于是授给了 川端康成.     老舍夫人胡絜青题     上海人民艺术剧院 将老舍的自传体小说 《正红旗下》搬上话剧舞台,焦晃先生出演 老舍。焦晃找到了老舍在舞台上的心理动作: “应该是站在台前,弓着身子让演员踩着我的 背脊走向观众,让观众踩着我的背脊走上舞 台,而不是一个指手画脚的主持人。” 剧终的时候,两边谢幕的演员纷纷退去, 焦晃饰演的老舍却踏过“太平湖”向观众缓 缓走来,说:“朋友们,我爱你们!”    XXY 2009-8-4
配乐 好人一生平安 老舍(1899.2.3—1966.8.24),字舍予,原名舒 庆春,老北京(满族正红旗)人,中国现代小说家、 戏剧家、著名作家。曾任小学校长、中学教员、大学 教授。笔名“舍予”、“老舍”,老舍是他最常用的 笔名。曾经担任山东大学等名校教授。 一生主要作品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 及未完成的《正红旗下》,话剧《龙须沟》、《茶馆》 等。1951年初创作的话剧《龙须沟》上演,获得巨大 成功。《龙须沟》是老舍创作新的里程碑,他因此获 得人民艺术家的荣誉称号。老舍在40多年的创作生涯 中,思想上艺术上不断取得重要进展和突破。他写作 勤奋,孜孜不倦地涉猎文学创作的各个领域,是位多 产作家,一生写作了1000多篇(部)作品。 “文化大革命”初期遭受迫害,于1966年8月24 日自溺于北京新街口豁口外太平湖。 老舍人生 老舍出生于北京一个贫 苦旗人家庭。一岁半丧父, 襁褓之中的老舍家曾遭八国 联军的意大利军人劫掠,还 是婴儿的老舍因为一个倒扣 在身上的箱子幸免于难。老 舍九岁得人资助始入私塾。 1913年,考入京师第三中学 (现北京三中),数月后因 经济困难退学。同年考取公 费的北京师范学校。于1918 年毕业。 五四新文化运 动掀起的民主、科 学、个性解放的思 潮,把他从“兢兢 业业地办小学,恭 恭顺顺地侍奉老母, 规规矩矩地结婚生 子”的人生信条中 惊醒;文学革命的 勃兴,又使他“醉 心新文艺”,由此 开始生命和事业的 新起点。 1924年, 老舍赴英国伦 敦大学东方学 院讲授汉语和 中国文学。 自1925年起,陆续写了三部 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对乌 烟瘴气的教育界作了生动的揭露; 《赵子曰》的鞭挞锋芒指向以新 派自诩其实醉生梦死的青年学生; 《二马》的主人公是旅居英国的 北京人,讽刺的仍是在封建的小 生产的社会土壤里培植出来的 “出窝儿老”的畸形心态——都 以清脆的北京口语,俏皮的幽默 笔墨,渲染北京的民俗风情,通 过闭塞守旧、苟且偷安的民族心 理的剖析,申述对于祖国命运的 忧虑,显示出与众不同的艺术个 性和思想视角。三部作品陆续在 《小说月报》上连载后,引起文 坛的注目。1926年老舍加入文学 研究会。 老舍在伦敦大学 1929年夏,绕 道欧、亚回国。在 新加坡逗留期间, 为当地高涨的民族 解放要求所鼓舞, 创作反映被压迫民 族觉醒的中篇童话 《小坡的生日》 1930年7月起, 到济南齐鲁大学 任教。1934年秋, 改任青岛 山东大学教授 1932年老舍 与胡絜青结婚 当年朋友把胡絜青介绍给 老舍时,老舍给胡絜青写了 一封长信,在详细介绍了自 己的身世之后,提出了“约 法三章”: 第一,要能吃苦,能吃 窝窝头,如果天天想坐汽车 就别找我;第二,要能刻苦, 学一门专长;第三,不许吵 架,夫妻和和睦睦过日子。 这三章约法,成为他们夫妻 俩共同生活三十五年恪守的 信条。 老舍还说:我没有欧 洲人的习惯,出去时, 夫人在前面走,我在后 面跟着打伞,我不干。 如果心里有气,回家就 打太太,我也不干。我 愿建立一个互相友爱、 和和睦睦的家庭。 寒假过后老舍返回济南, 送给胡絜青的第一张照片 • 老舍夫妇与未 满周岁的长女 舒济(1934年夏) 老舍和孩子留影 1936年在青岛 《骆驼祥子》问世,被译成十几国文字, 对世界产生较大影响,使世人惊叹。 在《骆驼祥子》中,以农村来到城市拉车的祥子个人 的毁灭,写出一场沉痛的社会悲剧。把城市底层暗无天日 的生活引进现代文学的艺术世界,是老舍的一大建树。 《骆驼祥子》是他个人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的重要作品。 1937年“七七” 卢沟桥事变爆发, 老舍别妻抛子, 只身前往武汉, 投入到文艺界的 抗日洪流之中。 在1938年成立的 “中华全国文艺 界抗敌协会”中, 老舍担任负责人 ――总务部主任。 老舍四十自拟小传 舒舍予,字老舍,现年四十岁, 面黄无须,生于北平。三岁失怙,可 谓无父;志学之年,帝王不存,可谓 无君,无父无君,特别孝爱老母,布 尔乔亚之仁未能一扫空也。幼读三百 篇,不求甚解。继学师范,遂奠教书 匠之基。及壮,糊口四方,教书为业, 甚难发财;每购奖券,以得末彩为荣, 亦甘于寒贱也。二十七岁时发愤著书, 科学、哲学无所懂,故写小说,博大 家一笑,没什么了不得。三十四岁结 婚,今已有一女一男,均狡猾可喜。 闲时喜养花,不得其法,每每有叶无 花,也不忍弃。书无所不读,全无收 获,并不着急。教书做事,均甚认真, 往往吃亏,也不后悔。如此而已,再 活四十年也许能有点出息!不过不可 能了。 1939年写于重庆 自1944年初开始, 进入长篇小说《四世同 堂》的创作,回到所熟 悉的北京市民社会和所 擅长的幽默讽刺艺术。 小说刻画深受传统观念 束缚的市井平民,在民 族生死存亡关头的内心 冲突,于苦难中升腾起 来的觉醒和抗争,自然 也有消极逃匿和无耻堕 落。《四世同堂》是他 抗战时期的力作,也是 抗战文艺的重要收获。 到重庆,在艰 难困苦中顽强坚持 七年时间,直到抗 日战争取得彻底胜 利。老舍以满腔热 情和耐心细致的工 作,团结各个方面 的文艺家,共同致 力于推动抗战的文 艺活动。并以笔为 武器,进行多种文 艺形式的创作。 1946年,老舍 和曹禺作为我国民 间第一批文化人应 邀赴美国访问和讲 学。 • 1946年老舍 在耶鲁大学演讲 后与曹禺(右) 合影。当时老舍 对曹禺说:“我 喜欢耶鲁,这儿 中国人多,都说 中国话,真痛 快!” • 1946年6月,在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左起:牛满江、陈士襄 与夫人、汉斯、曹禺、老舍 1949年12月, 老舍回到祖国。 创作话剧 《方珍珠》 1951年, 又创作了歌颂 人民政府为普 通市民办实事 的《龙须沟》 剧本通过大杂院几户人家的悲欢离合, 写出了历尽沧桑的北京和备尝艰辛的城市贫 民正在发生的天翻地覆的变化,是献给新中 国的一曲颂歌。 1951年,《龙须沟》是老舍创作新的里程碑, 他因此获得人民艺术家的荣誉称号 《茶馆》(1957)是当代中国话剧舞台上最 优秀的剧目之一,在西欧一些国家演出时,被 誉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 老舍的话剧艺术在这个剧本中有重大突破。 《茶馆》是当代中国话剧舞台最享盛名的保留 剧目,继《骆驼祥子》之后,再次为老舍赢得 国际声誉。 《茶馆》以一座茶馆作为舞台,展开了清末戊戌维新失败、 民国初年北洋军阀盘踞时期、国民党政权崩溃前夕三个时代 的生活场景和历史动向,写出旧中国的日趋衰微,揭示必须 寻找别的出路的真理。 今日的老舍茶馆 • 2005年4月 28日,连战夫妇和吴伯雄等在北京 老舍茶馆欣赏演出 一生写作了1000多篇(部)作品 长篇小说 《骆驼祥子》 《赵子日》 《老张的哲学》 《四世同堂》 《二 马》 《小坡的生日》 《离 婚》 《猫城记》 《正红旗下》 剧本 《残 雾》 《方珍珠》 《面子问题》 《龙须沟》 《春华秋实》 《青年突击队》 《戏剧集》 《柳树井》 《女店员》 《全家福》 《茶 馆》 中篇小说《月牙儿》、 《我这一辈子》、 《出口成章》, 短篇小说集《赶集》、 《樱海集》、《蛤藻 集》、《火车集》、 《贫血集》 报告文学 《无名高地有了名》 作品集 《老舍文集》(16卷) 新中国成立后, 老舍政治热情十分高 涨,他先后担任中国 民间文艺研究会副理 事长,北京市文联主 席,华北行政委员会 委员,全国文联主席 团成员,中国作家协 会副主席,北京市第 一、二届人大代表,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 一、二、三届主席团 成员,全国政协三届 会议常务委员等职。 1960年7月23日,老舍(右)在参加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 三次代表大会时,与主席团其他成员受到毛主席接见,右二为梅兰芳, 右三为田汉 老舍参加会议的照片 巨星陨落 老舍先生在“文 革”中因不堪忍 受屈辱于1966年8 月24日投湖自尽, 中国文学界的巨 星陨落了。 老舍遭遇了什么? 为何走上绝路? 老 舍 之 死 江青评价“老舍每天早上要吃一个 鸡蛋,是一个资产阶级作家”。 1966年8月23日,老舍等29人被红 卫兵带到国子监孔庙,在震天的口号声 中,跪着被轮番殴打,三小时后,被拖 回单位,老舍继续被毒打至深夜,最后 因为稍有反抗,被斥为“现行反革命”, 抓到派出所。遍体鳞伤的老舍,终于被 接回家,第二天要求继续到单位报到。 他们将莫须有的罪 名强加到老舍头上, 使老舍遭到了不堪 忍受的人格上的侮 辱。老舍毫不犹豫, 平静而坚定地选择 了死亡。 第二天,老舍独自前往太平湖,在那里不吃不喝坐了 一整天,深夜,投湖自杀。同日,老舍家聚集来了许多红 卫兵,舒乙偷偷拿着父亲的血衬衫,找周恩来请求保护。 8月25日清晨,老舍 的尸体被发现。 8月26日,舒乙拿着北 京市文联开出的介绍 信:“我父舒舍予自 绝于人民,特此证 明”,老舍遗体得以 火化,按照"上面的规 定",不准留骨灰。 1967年8月24日, 是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 含悲投入太平湖的一周 年忌日,书画家许林邨 先生缅怀屈死的老舍, 冒着引火烧身的危险, 自书、自刻了一块石碑, 且无畏地在碑上落下名 款,亲手立在老舍辞世 的太平湖边。 老舍先生辞世处 •老舍先生的夫人曾赞誉 许先生“大智大勇无所 畏惧,小巷小民金石为 开” 纪念老舍 1978年6月3日, 在北京八宝山革命 公墓为老舍举行了 骨灰安放仪式。茅 盾致悼词,为老舍 平反昭雪,恢复其 “人民艺术家”的 称号。象征性的骨 灰盒里面放着老舍 使用过的钢笔、毛 笔、眼镜和茉莉花 茶。 老舍夫人胡絜青说,邓大姐在没有正式纪念的时候, 先半点钟来了,把我叫到休息室,当场跟我说:“你真坚 强呀,让你儿女跟你学。倘若要是没有打倒‘四人帮’, 你、我都活不了”。 老舍的儿子舒乙在文章 《爸爸最后的两天》中说: “太平湖正好位于北京旧城 墙外的西北角,和城内的西 直门大街西北角的观音庵胡 同很近很近,两者几乎是隔 着一道城墙、一条护城河而 遥遥相对,从地图上看,两 者简直就是近在咫尺。观音 庵是我祖母晚年的住地,她 在这里住了近十年,房子是 父亲为她买的。我恍然大悟: 父亲去找自己可爱的老母 了”。 1994年老舍夫人 携子女向北京市委书 记、市长写信,提出 将老舍故居连同老舍 收藏的部分字画、古 董捐献给国家。同时 胡絜青也愿意将她本 人创作的美术作品捐 献给国家。 老舍夫人胡絜青 老舍故居的形成 1949年12月9日,老舍应周恩来总理邀请由美国回国 抵天津,两天后到北京,受到周总理的接见。1950年4月, 老舍购置了东城乃兹府丰盛胡同10号(即今丰富胡同19 号)的一所普通的四合院,即今天的老舍纪念馆馆址。 老舍先生在这里生活、工作了16年,曾几次接待周恩来 总理和末代皇帝溥仪来访,还接待过巴金、曹禺、赵树 理等许多文化名人,并写下了《龙须沟》《茶馆》《方 珍珠》《正红旗下》等24部作品。 1999年2月1日,老舍诞辰100周年前夕, 老舍纪念馆正式对社会开放。 故居原状陈列(北京四合院) 老舍的生活与创作展览 • 老舍夫妇与小女儿舒立于院中 梅兰芳、 尚小云、 老舍三人 合画作品 老舍和夫人的作品 老舍和夫人的作品 • 1953年老舍夫妇为齐白石祝寿 老舍和齐白石的交 往更多佳话。齐白石 有两组各四幅作品, 便根据老舍的命意而 创作的,并被邮电部 选中,制成特种邮票。 齐老还在画上题道: “老舍兄抬爱此情调, 我也喜欢”等。如老 舍以古诗“蛙声十里 出山泉”为题,让齐 白石以诗意作画。老 人思考了三天三夜, 最终在“泉”上找到 了突破口。虽说“蛙 声十里”,但没画一 只蛙,而是在峡间流 泉中点缀了几只小蝌 蚪顺流而下,仿佛从 远山水之源头游来, 成了齐白石晚年的杰 作。 • 老舍名作《无名高地有了名》里的抗美援朝战斗英雄柳铁汉的原型 • ——刘铁真等与老舍合影留念 。 1953年冬,老舍先生到朝鲜无峰山 下47军141师423团1营3连向志愿军战士采访老秃山战役详情, 1968年 诺贝尔 文学奖 票选 老舍曾拿 第一 当年的诺奖原是要授予中 国的文豪老舍,后经查此 人已经去世。而诺奖只授 予在世的人,于是授给了 川端康成. 老舍夫人胡絜青题 上海人民艺术剧院 将老舍的自传体小说 《正红旗下》搬上话剧舞台,焦晃先生出演 老舍。焦晃找到了老舍在舞台上的心理动作: “应该是站在台前,弓着身子让演员踩着我的 背脊走向观众,让观众踩着我的背脊走上舞 台,而不是一个指手画脚的主持人。” 剧终的时候,两边谢幕的演员纷纷退去, 焦晃饰演的老舍却踏过“太平湖”向观众缓 缓走来,说:“朋友们,我爱你们!” XXY 200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