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講 生命的逃學者─自殺問題與面對.ppt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第十一講 生命的逃學者─自殺問題與面對.ppt

生死學概論 第11講
生命的逃學者─探究自殺現象與問題
授課講師:郭慧娟
【問題思考】
你曾想過自殺嗎?
為什麼人會想自殺?自殺的動機?
自殺的背後隱藏什麼東西?
人有沒有身體存活的自主權?
網路上有人「糾團」自殺?他們為什麼這樣做?
自殺代表什麼樣的生命態度?
自殺者留給家人什麼樣的傷害?
家中如果有人想自殺人該怎麼辦?
為什麼自殺的年齡層下降了?
有什麼方式可以防治自殺?
如何走過生命低潮?
生命的意義為何?
名人說生死
懂得『為何』而活的人,
差不多『任何』痛苦都忍受得住。
~德國哲學家尼采~
前言
根據統計,目前全球每年有超過100萬人自殺
全世界各地每40秒就有一人自殺,這個數字在
未來20年還可能會再逐步上升。
一直以來自殺是一個很敏感的議題。有人避談
,有人忌諱,有人恐懼害怕,有人譴責、忿恨
,也有人捶首頓足或表遺憾
自殺行為一直被大眾視做是懦弱、不負責任的
一種生命態度,自殺者往往被貼上「懦夫」標
籤,即使死了還會遭到不諒解和怨忿
大部份的人只要聽到有人自殺,表現的
態度和感覺就是
「逃避現實」
「懦夫」
「不敢面對自己的問題」
「何必呢!」
「咲!想不開!」、「為什麼呢?」
對自殺的人會感到不屑,甚至更情緒的
表達「死了算了!」、「那種人!」
自殺遺族常被忽略
自殺事件發生時,所有人會將目光聚焦
在自殺者身上
卻常忽略陷入深度悲傷同時還承受一般
人無法體會的苦痛及內心讉責的遺族們
或許不知道該如何面對家人自殺一事
或許深陷家人為何自殺迷惑中
或許走不出喪親悲傷
或許將親人自殺的迷團轉化為內疚和憂
傷情緒
或許承受不了打擊而衍生心理疾病和問
題
或許將家人自殺的悲痛深埋在心中深處
,用逃避取代正視
自殺是有過程的
自殺行為的發生往往並非單一因素造成
自殺的成因可能與當事人的生理、心理
、家庭、性格、抗壓性、人際關係、生
活型態、社會及文化背景等狀態都有關
聯
自殺行為從動心起念到心理逐漸確定,
以至執行、完成,是一時間長短不一的
漸進、連續過程
對自殺的正確認知
自殺是「逃學」行為
自殺通常有跡可循
自殺不是正當權利
勿將自殺污名化
正向面對就能降低自殺率
自殺的負面問題
對生命無助益
造成家族遺憾
引發更多社會問題
防治自殺人人有責
根據國內自殺調查顯示,自殺前三名依
序是憂鬱傾向、家人間情感因素和感情
因素
很多人會以為自殺防治應該是專業的人
士,其實不然,每個人都有責任,每個
人都可以是自殺防治的守門人
自殺的案例(一)
案例一:因失業而自殺
我的社區內有一戶人家的男主人,因為
失業在家一段時間,某天突然想不開,
趁太太外出工作時,在家中燒碳自殺身
亡。這位鄰居才30多歲,還年輕的生命
竟然因為失業在家而尋短,令社區內的
住戶們都感到不解和嘆息。
自殺的案例(二)
案例二:因感情因素自殺
有一位年約30歲的女士,因感情不順遂
,留下讀國小的兒子和年老的母親,在
某個夜晚,在自己的車上,留下遺書,
燒碳自殺身亡了。
她的媽媽知道女兒過不了情關,老淚縱
橫,只能默默的承受白髮人送黑髮人的
悲傷。
自殺的案例(三)
案例三:集體相約自殺
三名德國少女,相約在帳棚裡集體自殺
。報導說,這三名少女年齡從16到19歲
,星期一傍晚,有人在樹林中的帳棚裡
,發現她們的屍體。帳棚裡面有一個烤
肉架,還有遺書。警方調查發現,這三
個人都罹患憂鬱症,有自殺傾向。警方
猜測她們可能在網路上認識,因而相約
到樹林中自殺。
自殺的案例(四)
案例四:學業壓力沈重印度學生自殺
根據法新社新德里2008年報導,印度正值考試季,也
是自殺季。因為在父母要求學業成績優良的沈重壓力
下,不少印度學生以自殺結束他們再也無法忍受的痛
苦。許多印度父母都希望他們的子女能夠考上一流大
學,因為這是將來能夠獲得高收入工作的最好機會。
報紙上每天都可以看到青少年自殺新聞,這些人無法
接受成績單欠佳帶來的恥辱。印度人把這種自殺行為
委婉稱為「採取極端行動」。
新德里麥克斯醫院的精神病醫師巴瑞克說:「青少年
為考試而自殺是全國性災難。」
在2006年,約有5857名學生自殺,平均每天有16人。
自殺的案例(五)
案例五:因人際關係問題而自殺
長得可愛、漂亮,成績優異,也可能是青少年的心頭
重擔。一名長得可愛的國中女生,因美貌遭到嫉妒排
擠,而她喜歡的男同學又對她曖昧不明,導致她恐慌
症併同憂鬱症發作,幾乎無法踏進教室,動不動就割
腕已經成為她「抒壓」的方式。
她視上課為畏途,在教室裡無法專注、坐立不安,甚
至引發恐慌症,一發作就全身發冷、無法呼吸、心悸
、頭昏,動不動就送到保健室。「心情不好就想死」
,她開始割腕自殺,不僅自殺意念強烈,並企圖割腕
跳樓,父母才發現女兒已經生病了,送醫治療後被診
斷為恐慌症加憂鬱症。
自殺的動機
據專門研究自殺的臨床心理專家研究顯示,自
殺的人在自殺前或自殺時,可能正面臨五種痛苦
中的一種或幾種,所以引發他們想不開。
第一種,他的愛受到挫折;
第二種,身處斷裂的人際關係;
第三種,自我形象受到攻擊和冤解;
第四種,自己覺得造成別人的負擔;
第五種,負面情緒帶來自己無法負荷的超量的
憤怒時。
自殺的動機
綜合並簡單的來說,自殺的心理類型,大致可分為兩種
。
第一種是自我的效能感受到嚴重挫折,而感覺自己是個
負擔。什麼是效能感和能力感?就是他覺得自己造成他
人負擔,當他覺得他是無用的時候,他的無用感讓所愛
的人受到威脅或造成他們的負擔時,自殺者的自殺慾望
就增強了。這就是為什麼有一些久病不癒的病人或失業
的人或欠債拖累家人的人會想不開而自殺的原因。
因應之道:因此,家中若有人長時間有這樣的情緒及心
理困擾,就應該提高警覺,多予心理支持和關懷,而情
況嚴重的一定要尋求心理協助和治療,才能避免不幸的
事情發生。
自殺的動機
第二種是人際的關係受到嚴重受挫,感到自己沒有歸
屬。就是當一個人覺得自己在愛人或被別人愛受到挫
折時,人的歸屬感就會無法滿足,未得滿足的歸屬感
往往是自殺慾望的促成原因。
因應之道:因此,我們可以觀察和注意,如果家人或
朋友有不愉快、不穩定、不夠頻繁或沒有親密感的人
際關係,並且嚴重感受不到與他人的連結及來自他人
的關懷,而且一直持續一段時間,情緒一直是憂鬱和
低落,就應該提高警覺,適時的給予關懷或尋求心理
協助及治療,並協助加強他們的社交技巧,具體提供
適時的協助和關懷,這樣就能避免家人的自殺。
自殺的動機
自己或身邊的親友有了上述這兩種的挫折和
困擾時,就容易有想不開的情形。
罹患憂鬱症的人也是自殺的高危險群之一。
有一些自殺的人其原因可能不明,不管事前
或事後都徒留家人許多問號和遺憾。
除此之外,媒體的過度和渲染報導,也會引
發感染效應,因此,媒體在報導自殺事件時
,應負起社會防治的道義責任。
如何防治自殺的事件發生
當家人在行為上、口語上、思想上或外表顯露出想要自
殺或厭世的念頭時,我們就要注意幾個原則和事項:
第一個是要把家人的想自殺當成大事來處理,認真看待
家人的心理和生活上遇到的問題,不要以為只是一時情
緒或開玩笑。
第二就是若處在危機的階段,多陪在他身邊,嘗試找出
想自殺的原因,瞭解他的挫折和問題是什麼。
第三是多注意和關懷他,把可能用來自殺的工具,例如
利器、藥品等物拿走。
第四即是想辦法提供他更多的協助,例如找可能對他有
助益的人或事來幫助他渡過難關,抒解他的心情。
自殺者家人需要的安慰和協助
由於自殺問題嚴重,政府及相關的心理衛生機
構都積極投入有關自殺的預防和防治,希望能
有效減少自殺率。但是,很多人都沒有想到,
自殺者的遺族和家人其實是更需要安慰和協助
的。
自殺者遺族或家人在面對親人輕生,他們的反
應也有很多種,有的是可能不知道該如何去面
對家人自殺的事;有的則可能心情或情緒整個
受到影響,進而衍生心理疾病和問題;有的則
或許將家人自殺的悲痛深埋在心中深處,完全
不敢去正視它。
自殺者家人需要的安慰和協助
當家中有人自殺時,家屬在心理上其實
最需要的關懷和安慰:
第一個就是別人對他們出自真誠的關心
和協助。
第二個是給予「正確舉止」,如安慰、
擁抱、傾聽、體諒及關心的眼神…等。
第三個則是視他們如故,互動如往昔,
不要把他當成特殊分子或異類。
自殺者家人需要的安慰和協助
如果家庭中真的有人不幸輕生,身為親友的我們,也應
該注意或避免一些「不正確」或「不恰當」的行為。有
哪些行為和想法是應該避免的呢?
第一個就是「熱心的隱瞞」。不要覺得家中有人自殺是
需要隱瞞或扯謊的。根據研究調查顯示,自殺遺族中有
高達44%的人,會或多或少隱瞞親人自殺的真正死因,
他們不想讓別人知道他們的親人是自殺死亡。
第二個則是「譴責」。有一些人會將家中有人自殺的責
任推給其他人,例如「他是因為某某人才死的」或「他
是被某某人或某某事逼死的」。
自殺者家人需要的安慰和協助
第三個是不要誤解自殺行為或是把自殺行為當
成禁忌。我們很多時候,若不是輕忽家人可能
會想要自殺之事,就是完全避談家人想要自殺
這件事。不要讓自殺的行為增添神秘性。
第四個是不要完全以「自殺是可恥而懦弱的行
為」這樣的心態來看待自殺。某些程度或許是
可以這樣說,但是不是所有的自殺者都是在逃
避事情。因為某些時候,自殺是需要某種勇氣
或氣力。自殺的原因和背景有很多,不要以一
種特定的形式予以污名化或醜化,這樣對於自
殺的防阻反倒無效。
盲目倣效的自殺感染效應
看到富士康員工一個又一個接續跳樓自
殺的新聞,很多人覺得怵目驚心,也感
到很多疑問和不解。
有沒有發現,自殺的員工的年齡多在十
七、八歲到廿出頭歲?
坊間對於這樣的自殺事件,有著諸多的
猜測和懷疑,流言四起,自殺事件的死
亡陰影和心理效應就在廠區、社會及世
界各地逐漸的漫延和盪漾開來。
盲目倣效的自殺感染效應
青少年和年輕成人是最容易發生「集體自殺」
和「盲目倣效自殺」的一個族群。因為,在十
多歲到廿初頭的年紀,仍處在一種易感的階段
,他們的心理特徵是心情的變化很極端,因此
對自殺死亡會比其他年齡層的人更有反應。
許多青少年會傾向運用模倣和示範行為來因應
這個階段的成長風暴,最令人擔憂的是,同伴
的自殺行為對其他不快樂的人,會造成「給予
許可」的感染效果,所以他們會使用別人已經
使用的自殺方式結束自己的生命。
盲目倣效的自殺感染效應
青少年的不理性自殺方式,包括「集體自殺」
和「盲目倣效自殺」兩種。
在美國德州、紐約州的威徹斯特及內布拉斯加
州的歐瑪哈等地,也都曾發生過青少年的集體
自殺事件。
集體自殺一般指的是,一群住在同一地區的群
體在相當短的時間內所產生的自殺行為;而盲
目倣效自殺則是通常發生在青少年和年輕成人
身上,並使用已在大眾公開的自殺方法結束自
己的生命。這兩種傷害同樣都具有傳染效應。
集體自殺的防治及處遇工作
一般的防治及處遇工作大致需依循八項原則來進行。
一是必須在自殺事件發生後趕快的儘速處理;
二是對倖存者提供持續性的現實感測試,瞭解他們的心理狀
況和需求;
三是對於情況較不好的個案應及時進行轉介;
四是諮詢或輔導時避免用陳腔爛調的樂觀主義方式來進行,
或是再以嚴厲的方式打壓;
五是要準備好投注至少幾個月的時間進行後續輔導和處理;
六是部份接受輔導者可能會有反抗和排拒的心理反應;七是
要妥適探索和瞭解受輔導者及自殺者的負面感受和情緒;
八是妥適安排好足以提供協助和支援的恰當的健康照護機構
和人員。
自殺遺族的關懷與協助
別熱心的隱瞞
不應給予譴責
勿將自殺當成禁忌或神秘化
勿以刻板印象面對自殺後續
活出意義防治自殺
找尋生命意義感
增強生活常識與處事智慧
建立正當的人際關係
加強家庭關係和感情
發揮自殺防治守門人角色
增強抗壓性
面對壓力時應該要有以下的認知:
不要一看到問題就認為自己辦不到。
必須多多觀察四周圍的環境,才能了解自我的能力與
目前社會上的需求,是否相同,不要認為自己的想法
是一定對的,要能接受多方位的批判及建議。
多看書吸取別人的經驗,看看別人,想想自己,成功
的背後是不斷的努力。
做任何事情前,想考慮出3種以上的突發狀況,還要認
真考慮自我的表達方式,是否會辭不達意。
別過於理想化:
從內心開始釋放壓力。
吃虧也是佔便宜。
增加生命意義感
Baumeister(1991)提到人要覺得生命有意
義必須要滿足四個條件,即:目標、正
當化、效能以及自我價值;
所以只有當人們對自己的生活有目標、
認可自己的行為是正當的,並且肯定自
我的價值、相信自己有能力去追求個人
獨特的使命及目標時,個人才會感覺到
自己的生命是有意義的,而這些考慮的
因素正都是影響個人生命意義感的重要
因素。
增加生命意義感
影響學生之生命意義感的因素有:人際
關係、健康狀況、滿足感之獲取、學業
表現、參與活動、個人成長、外表。
一個人若沒發展出良好的自我概念,其
消極、負面的自我概念將會影響個人對
自己生命意義的看法。因此,正確的、
正面的生命態度和意義的增強,才能讓
人有正面的生命意義態度,也才能勇往
直前,接受所有生命的挑戰。
如何發揮自殺防治守門人角色
每個人都應學習並發揮自殺防治守門人
的角色
一般人處理自殺防救可以簡單的分成四
個步驟,分別是傾聽、探問、分析、行
動
在身旁傾聽他的無助、委屈、試著探問
他的需求或更深入的問題,再客觀分析
事理,最後以行動協助他從自殺情境抽
離或許悲劇就不會發生
守門人123步驟─1問、2應、3轉介
1問:主動關懷與積極傾聽
2應:適當回應與支持陪伴
3轉介:資源轉介與持續關懷
簡式健康量表的運用
簡式健康量表BSRS-5是由臺灣大學李明
濱教授等人所設計之精神症狀篩檢表,
目的在迅速瞭解個人的心理照護需求
該表原設計為一自填量表,但也可使用
於面談或電話訪談
其優點為題數少,填寫時間短,解釋容
易,使用上限制少
簡式健康量表連結網頁:
http://health99.hpa.gov.tw/OnlinkHealth/Quiz_Bsrs-5.aspx
國內自殺防治的資源與緊急聯
絡電話-24小時直撥專線
單位
電話
口訣
各縣市生命線
1995
要救救我
各縣市張老師
1980
依舊幫你
自殺防治安心專線
0800-788-995
請幫幫、救救我
緊急醫療救護專線
119
珍愛生命案例(一)
罹患極罕病 台師大學生壯遊活在當下
尤文瀚17歲時就開始左眼視力模糊,現在完全失明,只靠右眼
視物,腎臟和腦部長了腫瘤。他說,他的母親21歲雙眼失明,
41歲死於惡性腫瘤併發多重器官衰竭後,他和哥哥才從基因篩
檢中診斷母子3人罹患相同疾病。
現在22歲的尤文瀚其實經常跑醫院,接受各種治療,減緩疾病
惡化的速度,但是外表與一般人無異,裝扮像是一般在街上走
動的型男。
尤文瀚100.11.13領取第9屆罕見疾病基金會成績優良獎學金,他
在課業上從來不讓父親擔心,還常常一個人去自助旅行,獨自
完成2次環島旅行,還去香港、澳門、大陸、泰國。
他認為人只是時光的過客,生命只是一趟旅程,尤文瀚說,他
知道自己的身體狀況,他不為自己做長期規劃,也不去想要不
要交女友的問題,他要去壯遊,認識世界,也探索自己。
珍愛生命案例(二)
癲癇女孩 不向命運低頭 跑出四面金牌
黃怡潔高中時參加全國身心障礙運動會,那一年,
她大病初癒,展現了無比的意志力,在夜色中練跑
,跑出100公尺、200公尺、400公尺、400公尺接力
賽,一共四面金牌。對一個同時罹患癲癇、紅斑性
狼瘡,合併智能障礙的女孩來說,這是她超越障礙
,挑戰自我、實現夢想的一刻,為了這一刻,怡潔
努力了好多年。現在的她還想繼續跑,期盼能到國
外比賽,創造更好的紀綠,因為她「全力以赴、永
不放棄」。
珍愛生命案例(三)
不向貧病低頭 俞秀端獲十大傑出青年
出身貧寒家庭且本身患有罕見疾病的台北地檢署檢察官俞
秀端,憑著過人毅力與對理想的堅持,突破環境限制出任
檢察官,除發揮司法正義外,私底下她也參與大量慈善活
動,因此獲選第四十三屆十大傑出青年。
「我的父親是礦工,單薄的收入要養育七名子女,所以我
幼年時都要幫忙賣菜貼補家用,可是我本身又患有一種自
體免疫系統缺陷的疾病,嚴重時不但要住院,不靠柺杖根
本無法行走」,童年在貧病交相渡過的俞秀端,至今仍難
忘那段艱辛歲月,講到過去幾度差點想放棄人生時,堅強
的俞秀端也不禁眼眶泛紅。
珍愛生命案例(四)
不向命運低頭 重殘生野宿挑戰自我
(中央社記者江俊亮嘉義縣13日電)「雖然我無法走路,但我
還是可以坐輪椅去『健行』、野宿!」南華大學文學系學生方
信翔,自幼罹患罕見疾病,但他不向命運低頭,仍參加健行野
宿,挑戰自我,獲頒認真向學獎。
信翔在滿週歲時,還無法站立、不會走路,甚至連爬行都有問
題,之後一連串的成長障礙,更是讓家人錯愕不已,因為先後
到林口長庚、台大、榮總檢查,都找不出病因。獲知得了「脊
髓性肌肉萎縮症」後,小小的信翔曾經失望地哭泣,但哭過之
後,他發覺自己其實活得很好,「只是不能走路而已嘛!」他
想,自己可以做的事還很多,況且,病情比他嚴重的人也很多
,「何不樂觀一點,做些有意義的事呢?」
珍愛生命案例(五)
不向命運低頭 玻璃娃娃品學兼優
不向命運低頭!陽明高中學生彭群為,從小因為罹患
成骨不全症,也就是俗稱的玻璃娃娃,但他從不放棄
,不但品學兼優,更獲得教育部表揚。
帶著陽光般的笑容,他就是彭群為,一歲時為跌倒骨
折就醫,才發現罹患成骨不全的罕見疾病,也就是俗
稱的玻璃娃娃,即使身體容易受傷,無法像正常小孩
上學,但他堅持上學。因為無法走路,必須踩著輔助
輪腳踏車才能行動,生活上受到許多限制,不論生什
麼病,都不能放棄自己,忍受別人無法體會的辛苦。
憑著不服輸的個性,強忍骨折痛楚,六年來品學兼優
全班第一。
珍愛生命案例(六)
書名:活出意義來/作者:弗蘭克
本書作者是一位精神官能學及精神分析學教授,以開創「意義治
療法」聞名於世,對心理界的影響及貢獻至深且鉅。
弗蘭克本人曾是集中營裡的囚犯,漫長的牢獄生涯,使得他除了
一息尚存之外別無餘物。他的雙親、哥哥、妻子,不 是死在牢營
裡,就是被送入煤氣間。一家人全都死了,僅剩下他和妹妹。像
這樣一個喪盡一切、飽受饑寒凌虐,隨時都有死亡之虞的人,怎
麼會覺得人生還值得活下 去呢?
在面對生命困境時,許多人往往選擇自我了斷的方式,以為這樣
便能一了百了;許多人會問:生命的意義在哪裡?弗蘭克說:「
人會為意義而生,也肯為意義而 死。」他更喜愛尼采的一句話:
「懂得『為何』而活的人,差不多『任何』痛苦都忍受得住。」
參考閱讀
活出意義來 /弗蘭克(Viktor E. Frankl)/光啟文化
為什麼要自殺?/喬伊納 (Thomas Joiner)/立緒文化
我在生死學研究所學到的東西 無名小站網址:
http://www.wretch.cc/blog/happyq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