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設計.ppt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都市設計.ppt

校園規劃的遠景與機制:一個都市設計範型
都市設計已漸成為全球性的風潮,雖然學術的範疇與領域尚不明確,但
其定義已由過去偏重實質元素演變為較周延的”成效性向
度”(dimensions of performance)。都市設計工作之推動雖因不同都市
之組織與體制而有不同,其內涵則漸傾向“設計”與“規範”並重,兼
含“遠景(vision) ”與“機制(mechanism)“二大要素。遠景乃是對都市發
展的主見,機制乃是達成遠景的手段。
校園規劃是都市設計的範型;校園多樣性的活動設施與使用類型如同小
型都市;校園規劃也有類似都市計畫的分區使用構想。許多”大學城”
甚至比鄰近的城鎮有更長久的歷史,校園面臨的轉型擴張、規範與管理
等議題也是都市設計與治理的挑戰,需成立專責機構建立長期運作的規
範。
校園規劃是動態的過程而不是靜定的藍圖。對”好的校園形式”的解讀
與追求也有不同的意涵。
校園規劃的遠景與機制:一個都市設計範型
一、尋找好的都市形式與風貌
對於「如何是好的都市?」這樣的命題,自工業革命以來一直爭論不休,
過去多認為好的都市有一定的標準與形貌,近數十年來專業界才慢慢認知到
「好的都市」的定義因人而異,因地而異,因時而異。過去校園規劃的發展
也經過類似的試誤(trial & error)過程;近年來受到都市設計理念與實踐的影響
,永續性也是校園規劃發展與經營管理的挑戰。
”好的校園形貌”的定義也逐漸由對靜定的外在形式之追求,演變為兼含成果
與程序、設計與規範並重、成長與計畫並行的校園規劃模式。
二、校園的形式與風貌
都市風貌或形式可類比於人體,具備實質與非實質條件;校園也然,
包含外在的身體表徵與內在的氣血循環。人類的集居環境(settlement
form)並含空間環境與時間環境。空間環境包含都市或校園的自然地貌
與人文建設 - 山光水色、道路街巷、樓宇房舍以及相應的硬體設施的
量體與形式;但這些實質環境元素往往結合時間與活動的韻律而產生
特殊的風貌。時間環境由季節性的禮俗、節慶、儀典與活動,以及常
日性的生活作息(產業活動、教學研究、生活休閒等)與長久的文化
累積所組成。非實質條件則反映都市或校園使用者(含居住者與參訪
者)的數量、特質,以及支持、經營、管理都市或校園實質條件的組
織與運作機制。除因應不同的文化社會條件而具不同的風貌外(如
不同種族之人體差異),都市的良寙決定於相關管理機制及其所規範出
的實質與非實質條件。譬如人體的健康與否在於內在病理及其所反映
的病徵,而不在於表象的外貌差異如膚色高矮等。
圖 1歷史上對”理想都市”的追求,多 圖2. 歷史上對”理想都市”的追求,多有
有
一定的形貌作目標。Palmanova (1593)
一定的形貌作目標。Sforzinda(14571464)
早期對於理想都市的判斷與檢驗多依據實質形式與標準(criteria
and/or standard),直到60 年代之後漸有參與式的程序取代形式之討
論。歷經各種具體形式的追求與僵化標準的實驗以及實驗所產生的挫敗
(如新都市、新市鎮、都市更新等)之後,對”理想都市”(Good
City Form)的定義不再依靠一定的“理想的“實質形式或是浪漫、天
真的社區參與。當代的“都市烏托邦”(Urban Utopia)其實是一個都
市診斷與治療的演化過程:面對挑戰提出對策;兼具看法與做法;最終
目的在支持成熟穩定的生活方式。透過環境與生活方式的互動對話與相
互要求,形成漸進的動態過程。對校園形式追求的演變也經歷了類似的
過程。
校園形貌如同都市,都市的管理與決策過程受到政府組織權力與相對的
人民權益影響;校園規劃也與大學的行政管理、學術組織、決策架構與
程序有關,其適當的風貌與形式當然也有差異。各取所需則適得其所,
角色互換則無所適從
圖 3.4. 威尼斯與紐約曼哈頓的都市結構:不同的都市定位與條件有不同的理想風
貌,角色互換即無所適從。
美國的哈佛大學與麻省理工學院
各取所需、適得其所的校園規劃遠景與機制可以從美國的哈
佛大學與麻省理工學院(MIT)得到驗證。
這兩所著名的大學位在麻州(Massachusetts)劍橋(Cambridge)
同一條街,卻因為學術組織、管理架構與定位規範的差異而
有截然不同的校園風格。
一.麻省理工學院
MIT 強調全校性的集中活動設施與各不同領域學生之間的互動, 於是
反映在校園規劃及建築形式上就鼓勵各建築之間透過廊道的連接。廊
道長度以數哩計,寬敞的廊道也往往成為各種預先安排的學生社團或
偶發的社交活動的場所(圖5.);反映到各學院或系所的空間設施與
動線關係則有不同的安排。全校的學生都有機會從最方便的主要道
路—麻州大道(Massachusetts Avenue)的主要建築(Main Building)進入,
通過寬敞的廊道到各個不同的系所、教室或實驗、活動空間;個別的
學院或系所則只有較基本的共同空間且規模較小,規模較大的社交活
動或餐飲空間多為全校性的設施。
MIT 強調學生跨領域的互動與整合也反映在統一印刷的全校選修課程
及寒暑假鼓勵跨系所學生承辦的獨立活動週等。
因為強調全校性學生的互動,校園規劃辦公室對校園建築的規範就不
鼓勵獨立的高層教學研究建築(除宿舍之外),以免影響學生間的自
然交流互動與整合方面。,MIT 因為形成一個對內自給自足的校園生
活社區,其與外圍環境的聯繫主要以周邊的研究、實驗單位為主;與
鄰近鄰里社區的互動也較有限。
圖 5 麻省理工學院(MIT)校園形式: 鼓勵跨系交流、重視水平廊
道連結
二.美國的哈佛大學
哈佛校區本身,除了哈佛學院(指大學部的Harvard College)以哈佛
園(Harvard Yard)為中心外,哈佛大學校園則以各學院為獨立自主的單
元。 近四百年來哈佛並沒有一個總體的校園主要計畫來決定個別校園
建築之營建,並且每個時期各有不同的思考重點。(圖6.7.)在快速
的近一百年校園擴張過程中,類似都市的成長,程序似乎重於成果。
(圖 8.)舊校園以哈佛園及大學部的哈佛學院為起點與中心,其
他後期發展的學術與研究機構(以學院為主)則分佈四周,各學院基
本上進行自主的學術、財政與校園規劃9。各學院有清楚的地界領域
與建築群,提供以院內學生為服務對象的基本設施(如圖書、閱覽、
餐飲等)。除了總圖書館、教堂與運動場外,較少集中的全校性設施。
但這樣的營建過程也產生了有異於整體規劃、別具特色的校園空間。
圖 6.7. 哈佛大學校園規劃以各學術研究單元為獨立的主體;校園風貌形成分散的簇
群,每個時期並且有不同的理念。
在與鄰近社區的整合與互動方面,哈佛與MIT 形成強烈的對比。由於哈佛
校園缺少全校性的設施,學生餐飲、住宿與生活方面的需求自然與周邊的
都市社區相互倚賴,校門口的哈佛廣場便逐漸演變為大學城的主要部分,
成為全國性甚至世界著名的重要觀光購物據點。
圖8. 哈佛大學近百年來的成長快速 (1910-1956-1975-2000),校園規劃與建築營
建並沒有靜定的主要計畫作為依據。
三、校園規劃作為都市設計的挑戰
傳統而言,歐洲對都市設計的概念傾向於"有意向的都市(intentiona lcity)”。
都市設計內容包含廣場、街道、公共建築等,被視為是市民藝術(Civic Art)12
之一部份,重點在透過藍圖直接“設計都市“;(圖 9.10.) 而以美國為主體的
都市設計,則因較著重私人產權,而著重透過法令規範形塑都市風格而成為
與歐洲傳統迥異的"無意向的都市"(unintentional city),乃漸漸演變為透過不
同的機制,間接規範的“都市設計“。
圖 9.10. Columbia University (左), University of Virginia (右):規劃理念源於歐洲
的“設計都市“傳統,校園規劃被視為是整體設計的市民藝術
然而近二、三十年來,由於二種傳統規範都市開發行為的作法皆遭遇瓶
頸,使得二個不同的系統漸漸產生殊途同歸的演變。漸漸傾向“看法
“與“作法“兼具,“規劃“與“規範“並重的都市設計(Urban Design)
程序。由於都市開發行為的複雜化及對都市設計政策與工作的追求與推
動,形成殊途同歸的體制;在分區管制與許可制之間,採用以書圖文件
為基礎的彈性協定式的管制規範,是為都市設計的濫觴。
校園規劃也面臨相同的困境與挑戰,校園的定位功能與多樣性使用類型,
類如一小型都市;校園規劃設計也有類似都市計畫的分區使用構想;大
學的規劃與發展也涉及長期的發展遠景與過渡的轉型。校園定位與活動
設施的類型也如同都市,隨時間推移而有不同的定位與要求。校園永續
發展與成長管理(同時涉及建築及空間的保存與再利用)等議題面臨的
也是都市規劃設計與治理(經營管理)的挑戰。
在校園規劃的實際挑戰方面,許多具歷史的大學都跨越數個都市街廓,與
緊鄰的都市發展產生相互依存的關係。即使對具獨立地域的大學而言,校
園規劃也不再是學校的內部事物,而進一步與都市規劃的架構與定位息息
相關。
以哈佛大學為例,除了舊校區的漸進式成長,也同時面臨新校區規劃的挑戰。哈佛
大學在Allston Landing 的新校區規劃開宗明義表明社區服務與鄰近都市的共同成長
是校園規劃的重要目標之一;在新校區的規劃方面,校方成立了由校方行政、專業
人員及地方人士組成的HPAI (Harvard Planning & Allston Initiative),設定的目標除
了支持學術研究的任務需求外,並需確保哈佛新校區成為整體都市社區的一部份
校園規劃工作實際上是一個都市設計的範型。雖然校園之內有統一的決策
組織,類似發展權公有的許可制都市,但因包含各種多樣、自主性強的部
門運作要求,也面臨過去藍圖式”設計都市”的限制。現代許多大學城甚
至將比其鄰近的城鎮有更長久的歷史,需考慮變動的、永續的校園形式與
決策程序。校園的規劃發展與都市建設一樣,需成立專責機構建立長期成
長管理與組織運作的規範。
四、校園規劃的都市設計理念:遠景(vision)與機制(mechanism)
校園規劃如同創造好的都市形式,需要同時有正確的看法與適當的做法,
缺一不可。正確的「看法」,是型塑好的校園的必要條件。但具備了正
確的看法與遠景只是創造好的校園的第一步。有效的執行機制才能達到
正確的目標。
遠景乃是對校園發展的主見,是一種協定或共識。透過理論研究、專業
判斷及決策程式形成,乃校園規劃建設與管理的最終目標。在觀念上遠
景乃是校園環境元素的規範者、提供者與使用者之間的共識。遠景的範
疇(scope)涵蓋不同的層次與內容。
內涵方面,例如校園發展的規模與成長時程,校園意象之建立,校園風
格之維持與強化,發展區位之選擇,實質環境改善,公共空間之設計及
開發標準之訂定等。
層次方面,上自校區發展的範圍與規模 校區成長與鄰近社區之互動 建
築、植栽與空間形式的原則、公共空間的日照量要求、使用密度、佈局
與形狀到學群與簇群或地區(Precinct)的定位與發展
機制乃是達成遠景的手段,校園規劃的機制主要在組織與程序,涉及校
園規劃機構的組織與權責、校園定位與遠景的認定與共識、政策與策略
規範的制定與執行、相關行政、學術、研究與使用團體的角色與參與管
道等;校園規劃的定位與遠景可透過直接或間接的機制達成,校園規劃
機構可以選擇以直接干涉或間接規範的方式介入,由校園規劃機構統一
主導的公共設施可經由共同預算支出直接設計施工而成;對非由校園規
劃機構直接執行的校園營建工作而言,則須考慮各參與者(如行政、學
術組織)的角色權責與需求,結合程序的機制共同達到遠景的目標。直
接干涉的校園建設
五、結論與建議:校園規劃未來的挑戰
國內校園規劃近十餘年來建設的速度與規模可謂空前絕後,但來許多新的校園
規劃仍然重設計輕規範、重形式輕機制、重成果輕程序;意圖用靜定的藍圖面
對超越時空的議題,對校園的永續性發展造成限制。整體而言,在看法方面缺
少彈性的成效性的主要計畫規範;在作法方面,缺少呼應成效性要求的決策程
序,如定期通盤檢討式的診斷與治療。更缺乏有效整合看法與作法的規範與審
議機制。未來各行政學術單位針對長期動態的校區發展的定位與需求的協調配
合也成為校園規劃建設成敗的關鍵。但對”好的校園形式”之追求不能限於校
園的實質環境形式,必須兼顧尋求共識、設定遠景並進一步規範實質環境品質
的組織與決策程序,並定期進行診斷與改善。
校園規劃建設與開發行為日趨複雜,各校定位目標與行政組織、學術研究架構
及歷史文化條件皆不盡相同,校園風貌也應各有特色。大學的規劃與設計涉及
長期的發展遠景與過渡的轉型,大學校園的功能與內涵往往隨時間空間之變遷
而有不同的要求,透過不同形式的設計規範與審議程序進行對校園實質環境的
建設與經營已成為必然的趨勢。在實務操作上,因應不同的體制而有不同的操
作手段與程序,但其目的則相同: 透過無形畫筆的規範程序,描繪、營建一個”
好的校園形式”。而如何結合看法與做法,針對個別校園的定位與條件設定遠
景,擬定適當的設計規範與審議架構、程序及內涵實為當前校園規劃面臨的共
同挑戰。
新校園規劃案例分析(依據上敘的內容)
個人心得
我們現在是個大學生,我們所學習的環境→大學校園,是一個具有體系規範
的小型社會及都市,有不同性質的分區,就像一個都市,所以要做分析的話,
以我現在是個學生的身分來做這份報告,用這個主題是最有體認感且最容易
了解的,我們可以對於我們每天生活的環境作為範例來進一步了解都市的規
劃,就好比一個都市一定會有個讓大家聚集的重要集會區,而在規劃校園,
在做土地使用分區規劃時,也要規劃好學生們的動線,讓每個系所的同學都
能方便且快速的到達集會處,而且在做校園規劃時也會影響到校園周圍環境
外的城市型態,例如朝陽科大明明就在山上,可是卻因為有了校園週遭才會
有這麼多的攤販及店面近而帶動了經濟發展,這些都是受到校園的影響才產
生,可見得校園對於都市的重要性而不僅僅只是引響校園內而已。
未來在規劃校園時必定是個重要的課題,教育的課題極為重要,一個國家的
平均水準大多是取決於國民的教育程度,這些學生將是國家未來的棟樑,我
們都必須重視它並且給這些學生最好的學習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