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社會探究與情緒表達期末報告正確0625.ppt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幼兒社會探究與情緒表達期末報告正確0625.ppt

幼兒社會探究與情緒表達期末報告
社會領域學習指標之理論分析、
省思應用及可作行為
指導老師:陳儒晰
組員:吳月華 謝季如 徐秋燕 林巧閑 阮淑菱
陳庭愉 陳貞惠 黃怡鈞 張媛慈 楊舒雯
1
新課綱的理論基礎
理論基礎(1)
幼兒在生活環境中學習,在與環境
互動的過程中逐漸成為有能力的健
康個體。
資料來源~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暫行大綱
理念說明<總綱研習>
<楊金寶教授主講>
2
理論基礎(2)
 幼兒的生活環境

直接參與的家庭和幼兒園
 所在的社區
 重要他人的信念和價值觀
 環環相扣的社會文化脈絡
3
理論基礎(3)
 幼兒與環境互動的過程
一方面體驗情境中的刺激,探索意義與價值
一方面參與活動,檢視自己的思考
幼兒的能力也在不斷的探所和參與中得以發展
4
5
6
社會環境
人文環境
物理環境
自然環境
101年教育部補助各縣市研習
7
社會領域理念的來源(1)
社會傾向
社會互動為媒介
社
會
領
域
有意義的文化生活
資料來源~幼兒園教保活動與課程大綱社會領域
研究主持人:金瑞芝 副教授
臺北市立大學 幼兒教育學系
主講人:李駱遜 副研究員
國家教育研究院 課程及教學研究中心
8
社會領域理念的來源(2)
 社會傾向
幼兒有與生俱來的社會傾向,對於自己和
周遭的人、事、物感到好奇
9
社會領域理念的來源(3)
 社會互動為媒介
在社會互動歷程中,覺察人我的異同,而能瞭
解自我。觀察 與瞭解他人行為及由環境的回
饋,而能理解自我行為的意義, 對自我、他
人、環境的瞭解是相互影響與滋長的。
10
社會領域理念的來源(4)
 有意義的文化生活
幼兒在安全、豐富的文化情境中,體會人我
及自然生命共通的需要,與彼此依存的關
係,發展正向自我概念,關懷並與他人和
諧共處,積極參與社區活動。
11
 從以上的新課綱及社會領域的理念來源中
,發現並沒有說明是依據何者學者的理論
基礎下研編出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暫行大
綱,本組人員以以下的理論分析說明~
※生態系統理論(Ecological Systems
Theory),有時也被稱作背景發展理論或
者人際生態理論,將人際關係分成了四套
依次層疊的環境系統。這些系統彼此之間
又相互影響。該理論由尤里·布朗芬布倫納
(Urie Bronfenbrenner)提出並完善,現時
被普遍接受為發展心理學領域的領導性理
論。

四個系統為:
小系統.<微觀 >:
直接環境(家庭,
學校,同齡群體)
 中系統<中介>:
中系統由直接環境
之間的聯繫構成
 外系統<外在>:
間接發生影響的外部
環境條件(例如,父母
的工作場所)
 大系統<宏觀>:
較大的文化背景(例如,
東方文化對比西方文化,
國家經濟、政治文化,次文化)
 之後,還添加了第五個系統:
時間系統:環境事件與生活方式的改變

生態系統理論與社會領域中的理論來源
有其相關性
社會傾向
社會互動為媒介
社
會
領
域
有意義的文化生活
*幼兒在生活環境中學習,
在與環境互動的過程中逐
漸成為有能力的健康個體。
*幼兒的生活環境
直接參與的家庭和幼兒園所在的
社區重要他人的信 念和價值觀
環環相扣的社會文化脈絡。
*幼兒與環境互動的過程
一方面體驗情境中的刺激,
探索意義與價值一方面參與
活動,檢視自己的思考幼兒
的能力也在不斷的探所和參
與中得以發展。
隨著年齡的增長,幼兒對自己、他人及環境有更多
的認識與互動經驗,更能覺察自己、他人與環境的
存在與需要,以及社會情境的文化意義,而愈能隨
著年齡的增長,幼兒對自己、他人及環境有更多的
調整自己,並發展出兼顧自己與他人、環境需要的
社會行為,此即是幼兒社會能力的增長。
•幼兒在與自我、與他人、與
週遭環境的互動過程中,所需
呈現與運用的動態的、過程性
的、學習如何社會化的能力,
包括:
本組以領域能力
中的愛護與尊重
的課程分標與能
力指標做分析
社會領域內涵
自己
人與人
人與環境
社1-1認識自己
社1-2覺察自己與他 社1-4覺察家的重要
人的內在想法的 社1-5探索自己與生活環境中
人事物的關係
不同
社1-3覺察生活規範 社1-6認識生活環境中文化的
多元現
和活動規
社2-1發展自我概
念
協商與調整
社2-2同理他人,並
與他人互動
社2-3調整自己的行
動,遵守生活規
範與活動規則
社3-1愛護自己,
愛護與尊重
肯定
社3-2關懷與尊重生 社3-3尊重多元文化
活環境中的他人 社3-4關懷生活環境、尊重生
探索與覺察
社會領域雙向細目表
學習面向
自己
人與人
人與環境
社-1-1
社-1-2
社-1-3
社-1-4
社-1-5
社-1-6
社-2-1
社-2-2
社-2-3
領域能力
1. 探索與覺察
2. 協商與調整
3.愛護與 尊重
社-3-1
社-3-2
社-3-3
社-3-4
社會領域學習指標
理論分析
一、肯定自我存在價值每一個人都極為在意自己的
「存在價值」,即便是幼兒,也都相當在意他們
自我存在的價值;人之所以會這樣的反應,即人
的心中都有一股強烈被肯定、被尊重的渴望;也
就是人的內心,都會期待著他人對於自己存在價
值的看重和肯定。如此的心理反應,就如美國的
哲學、心理學兼教育學家約翰.杜威(John
Dewey,1859-1952)所說的:「人類本質裡,最深
遠的驅策力,就是『希望具有重要性』。」易言
之,人的本性都希望被肯定,而不喜被忽略和輕
視,被肯定即是活下去的「驅策力」。而新課綱
中的課程目標;就有明確指出<幼兒能夠<認識自
己.肯定自己及愛護自己>是無比重要>。
二、Erikson所提出的人生八個發展階段中,
認為學齡前的幼兒在一到三歲之間個體處
於<自主行動(自律)與羞怯懷疑(害羞)>,
這個時期目的在發展自己的能力。在此階
段幼兒不但對於週遭的事物好奇感到興趣
,而且對於自己的活動也都喜歡自己做,
不要求大人給予幫忙,大人給予幼兒機會
從事符合能力的事,幼兒將在此階段學道<
獨立自主—遇到事情不依賴別人>,喜歡自
己完成工作,而再從至翁感到高興。反之-若限制太多會造成幼兒沒自信或懷疑自己
。
心理社會發展理論~幼兒期
年齡
發展任務與危
機
發展順利的
特徵
發展障礙者
特徵
1
0-1(嬰
兒期)
信任與不信任
對人信任,
有安全感
面對新環境
時會焦慮
2
2-3(幼
兒期)
自主行動(自律) 能按社會行
與羞怯懷疑(害 為要求表現
羞)
目的性行為
缺乏信心,
行動畏首畏
尾
3
4-6(學
齡前兒
童期)
自動自發(主動) 主動好奇,
畏懼退縮,
與退縮愧疚(罪 行動有方向, 缺少自我價
惡感)
開始有責任
值感
感
階
段
學習指標與理論的省思與應用
 在3到5歲之間幼兒處於<主動對內疚>其中又
涵蓋了6歲的學前階段。此階段重點為兒童是
否有能力自己獨立作業,例如能自行穿衣服
。若能讓幼兒在較自然的環境中,給予幼兒
自動自發的活動機會,便會發展養成<自動自
發>的性格。喜歡幫忙,可能會從事自己能力
所不及的事情,一旦表現不符合他人期待,
會造成內疚感及退縮性人格。反之--如果「
內疚」變成兒童的選擇,發展將會變差。艾
瑞克森在此階段有一個正面的人生觀,他說
內疚會很快地會以成就感來補償。
學習指標在實務上可做行為之省思
 一般教師會以繪本故事做引導的開頭然後
再進行主題活動的進行,建立幼兒基本觀
念與組織。
幼兒的發展歷程順序,我們知道它是必須
透過感官來感知這個外在世界,在生活我
們也知道杜威提到<做中學>,而在做中學
當中,幼兒從作當中嘗試著失敗的歷程後
再來學習知識只是解決問題的工具,不是
基於先決絕對原則與範疇,而在經驗中不
斷求新、求行,有助於預期結果更加完善
,相對的也學習到自我的成長再來就能更
願意嘗試新鮮的事物與探究未來。
幼兒透過感官感之外在世界才能有抽象性
的思考及記憶。如同課本中<第九章.戶外
是幼兒個人.社會與情欲發展的天堂>所說
,幼兒在充分運用感官及界定每個感覺時
是需要受到支持。且重點是感官學習乃是
天賦的能力,而會透過聞.觸.嚐.聽和看去
選擇環境聰對他們有意義的訊息。這樣的
學習是可以幫助幼兒他們增進自信與肯定
及自尊的。
社會領域學習指標
理論分析
 參考課本《幼兒個人,社會與情緒發展
蔡春
美譯,2014》
 文獻一:《以利用繪本提升幼兒生命教育觀》
(熊慧芬)
 文獻二:《優良繪本中環境教育內涵之研究》
(田玉芬,吳忠宏)
 透過戶外的環境,幼兒起初學習的最重要課
題是認識生命的型態;生死及在生。幼兒可
了解到外在環境是瞬息萬變的,即使是嚴寒
的冬天也能在地底下發現到冒出的新芽,體
會生命的奧妙。(9-8)
 尊重及珍惜我們的環境是非常重要的,國家
課程已經將此目標融入課程中,大部分幼兒
對外在的自然環境會非常感興趣,水、泥土
及小動物對幼兒有絕對的吸引力,它門的興
趣提供了一個非常完整的基礎,可以延伸他
們了解及發展對所居住環境的尊重。即使給
幼兒一個小的地球圖板,他們仍然可以學習
關心地球有多麼重要,學習細心、謹慎、溫
和地處理事情,且看著自然物生長。(9-15)
 書籍在教學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可以用
來說明或增強幼兒的學習議題,如公平、其
他生活的方式及關懷環境,當然,幼兒需要
自己來經驗這些議題,他們對生活的經驗只
有4~5年,因此第一手的知識有限,所以透過
故事和圖畫,可以延伸和澄清他們對自己的
認識。( 11-2)
 文獻一:《以利用繪本提升幼兒生命教育觀》
(熊慧芬)
 文獻二:《優良繪本中環境教育內涵之研究》
(田玉芬,吳忠宏)
生命教育的目的與內涵
前教育部長曾志朗(1999)提出生命教育的目的
在於情意教育、人際關係建立、了解生命意義、
對人尊重、對死亡正確認知,養成正確的人生觀。
 黃德祥(2000)歸納生命教育的主要目的在於:
幫助學生主動認識自我,進而尊重熱愛自己;培
養社會能力,提昇與他人和諧相處的能力;認識
生存環境,瞭解人與環境生命共同體的 關係;
協助學生探索生命的意義,提升對生命的尊重與
關懷。

生命教育的活動是
從觀察與分享生、老、並、死之感受過程中,體會
生命的意義及存在的價值,進而培養尊重和珍惜自己
與他人生命的情懷。(曾志朗)
*「人與自己」:認識自己、知道自己從哪裡而來、欣賞
自己、接納自己。
*「人與他人」:尊重他人能表達溝通、愛與關懷、接納
異己、群體生活。
*「人與環境」:愛護環境、尊重自然、社會關懷
*「人與宇宙」:生命之美、了解死亡、正向態度面對死
亡。
環 境教育
 環境教育是個特別強調環境覺知與環境價值觀培
養的教學活動,越是學齡前及年級較低的孩子越
應規劃此類的教學活動(Stapp, 1978; Iozzi, 1989;
David & Dennis, 1994周儒等譯,2003)
 環境覺知繼而能引領出負責任的環境行動,而環
境敏感度與某些重要的生命經驗有關Park 和
Chang (1998)
 許世璋(2001)的研究報告則印證「童年的自然
經驗」是影響環保團體領袖與積極成員環境行動
的重要生命經驗之一。
 於其研究中亦認為兒童與環境間美好的互動經
驗是促成環境覺知的主要來源,然後 才會有
愛護環境的情感、態度與行動。廖永靜(2000)
 遠離山林的孩子將會爆發人類心智、生理與靈
性崩解的危險。Louv(2008 郝冰、王西敏譯,2009)
 實際的操作與體驗可增進環境覺知的發生,而
環境敏感度蘊含於環境覺知之中 (Park & Chang,
1998)
繪本教材v.s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與繪本教材
盧美貴(1990)提到童書是幼兒探索生命的方便
法門,童書圖文並茂、富有趣味性、容易理
解,能以幼兒的角度及想法與幼兒產生共鳴
,令孩子愛不釋手,印象深刻
繪本教學之具體做法



(1)尋找適合生命教育內涵之繪本故事。
(2)開始介紹生命教育之繪本故事:
(3)繪本故事分享討論:
1.老師介紹述說繪本故事。
2.利用繪本 ppt 及電子故事書呈現繪本故事。
3.邀請說故事媽媽(義工),為幼兒說故事。
4.邀請幼兒說故事。
5.以繪畫方式呈現繪本內容: 請幼兒將其所聽到、見到、想到
內容以繪畫的方式呈現出來。(年紀較小的幼兒可以改以口
述方式表達)。
6.以戲劇演出方式呈現: 教師演出或是邀請幼兒以戲 劇演出方
式呈現繪本故事。
繪本教材v.s環境教育
 好的繪本是用最美的圖畫來為孩子說故事,
引領孩子輕輕鬆鬆進入故事的世界,可以任
意遨遊到無法親身體驗的地方或情境,得到
無限的感動。許多專 家與研究人員都肯定繪
本對兒童發展上的助益(林良,1976;郝廣才,
1998;張 碧如,2003;曹俊彥,1988;黃迺毓、李
坤珊、王碧華,1994;蘇振明,2002)
 推動「環境教育」的工作者自然也看到他人
的足跡、感受到了繪本的魅力, 於是有部份
研究者嘗試結合繪本與環境教育對於繪本應
用於環境教育教學上的成效,這些研究均給
予正面的回應。並認為運用繪本進行環境教
育教學可以獲得諸如提升學生的環境態度、
獲得環境相關概念、對於自然生態保育概念
保有較長期的記憶、可以增進 學童的敏感度
,提高學生對環境的體認…等效果。(陳嘉成、
劉麗玲、葉千芸、林素 微,2002;劉美玲,2002;簡素秋,
2004;甯範恬,2004;李培鈴,2002;張 櫻花,2005)
研 究 結 果
 既然5-8歲是教師應用繪本融入
教學的重要時
間(蘇振明,2002),且繪本的分析與應用
是幼教人員教學必備的基本能力(楊敏鈴,
2002;2004),環境教育又是一個需要多元
方式融入的 價值養成教育,因此,與環境教
育有關的繪本理應受到幼教從業人員較多的
關注。
本研究之建議
 對幼教從業人員的建議
本研究結果固然可以做為繪本運用環境教育
教學選書時之參考,然本研究僅是對台中縣
市幼教從業人員所推薦的優良繪本進行環境
教育內涵與主題之瞭解,依據分析結果亦只
有11本繪本含有環境教育內涵,因此幼教從業
者若想利用繪本落實環境教育往下紮根的工
作,則宜增加對繪本出版現況的瞭解,方能
有利於環境教育的教學活動。

對師資培育機構的建議
本研究樣本之優良繪本作者通常都慣用隱含或暗示
的技巧鋪陳繪本的主 題,幼教從業者或欲推動環境
教育的老師們若想充份發揮這類繪本的功能,達 到
環境教育的教學目標時,勢必需要有足夠的環境素
養,方能洞悉繪本中隱含於其內的環境教育內涵或
主題,而且需要於繪本教學的過程中帶領討論或設
計相關活動,用以突顯隱含概念並加深學習印象,
因此建議師資培育機構的職前 養成教育過程中能加
入有關環境教育的相關課程,俾能使繪本於環境教
育教學的運用上發揮功效。
課程目標(社-3-2,社-3-4)分析結論
由上面提出之理論與文獻研究,具體讓教師知道
「生命教育」與「環境教育」課程內容之重要性,
也包含了情意、品格、生活教育;在社會課程領域
中培養幼兒「關懷他人」「愛護環境」與「尊重生
命」之能力,這也是最高階且重要的教育內涵。能
力指標內容只是教學設計之參考可以不用因文字內
容之拘限而阻礙了課程內容設計的深度與廣度。如
此,身為教師的我們方能在教學上有更多的教學想
法更能有所發揮的潛能,讓孩子往「全人發展」;
因此,本組同學認為毋庸置疑地,不能將具相當意
義之課程指標(社-3-2,社-3-4)廢除。
理論分析~

多元文化主義是尊重不同社會身分、文化認同間
的差異,讓不同族群的價值觀皆受到同等的對待。
多元文化主義思潮的背景為美國的民權運動,本
是因族群議題而開展,後續引發的議題卻不止於
此。多元文化主義的派別分別為,保守派的多元
文化主義、自由主義的多元文化主義、複合論多
元文化主義、左派本質論多元文化主義與批判性
多元文化主義,不同的派別,主張有所不同。
多元文化教育是一種概念,透過學校從上到下
的整體改革,促使不同文化特質的學生擁有均等
且豐富的學習機會。多元文化教育應是經過妥善
規劃的教育計畫,旨在幫助學生關懷社會,並將
信念付諸於行動,建立民主公正的社會。

學者:班克斯(J. A. Banks)的多元文化課程統
整演變四階段理論中指出,「改變既有的課程結
構並增加對種族、性別、階級問題概念的省思」
(一)貢獻模式 (contribution approach)
(二)添加模式 (additive approach)
(三)轉化模式 (transformation approach)
(四)社會行動模式 (social action approach)
學者: 關於多元文化主義,朱柔若(2008)認為
至少有以下四大政策主張:
(一)文化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根本。
多元文化主義者認為,個人人格的發展及形成受到所
生長之特定文化環境影響與模塑。因此,展現在
個人人格層面的文化標誌,是個體生存的根本,
與自我認同無法切割;更進一步來說,文化識別
是族群在社會適應過程中產生團結、形成認同的
基礎。
(二)不同的移民族群文化應給予尊重
多元文化主義的政治主張為,基於平等互惠之原則
,少數民族與邊陲群體的文化有其獨立價值,國
家應恢復和尊重少數族群的民族與文化認同權。

(三)應維護少數民族的文化平等權
多元文化主義反對民族歧視、主流文化的文化霸權思
想與文化帝國主義。多元文化主義支持文化相對論
,族群文化沒有高低之分,不同的文化代表不同的
社會適應,以及因應社會適應而發展出來的不同理
解與詮釋。所以,沒有那個文化是絕對高尚的,也
無權將自己的文化認同強加在其他族群之上。
(四)應落實少數族群的文化實踐權
儘管現在承認少數族群的文化認同與主流文化地位、
意義相等,但是在歷史上,歧視是不可否認的事實
,所以,必須根據差異原則,採取有效的措施,改
善少數族群在社會制度中的劣勢地位,使其享有應
有的權利。

承上所述,多元文化主義所含甚廣,但其中的精
神不變,即是關注社會所有不同的文化群體,看見
文化認同的異質性,進而尋求彼此的平衡點,讓社
會中的每一成員,都有同等的權利與自由,公平地
生存在同個空間裡
學習指標與理論的省思與應用

在班克斯(J. A. Banks)的多元文化課程統整演變中
的「貢獻模式」中有呼應到社-中-3-3-1樂於參與多
元文化的活動指標。藉由對某些少數特定的族群中
有所貢獻的英雄人物之事蹟,在特別的假日,節慶
或典禮中,加以表揚。在既存的課程結構中,添加
某一特定族群的鄉土文化內容,把民族有關的內容
、機會、主題、和觀點納入課程之中。但仍是以既
有的課程結構為主。社-大-3-3-1尊重與欣賞各種族
群的語言、生活習俗與慶典活動也呼應了多元文化
主義所含甚廣,但其中的精神不變,即是關注社會
所有不同的文化群體,看見文化認同的異質性,進
而尋求彼此的平衡點,讓社會中的每一成員,都有
同等的權利與自由,公平地生存在同個空間裡。
學習指標在實務上可做行為之省思
 多元文化教育的範圍相當廣泛,舉凡性別
、種族、文化皆若能先加強、充實自身在
這方面的不足與疑惑,才能對於多元文化
有更深一層的瞭解。
 (一)、教保服務人員宜提供幼兒親身參與社
區生活的機會。亦或是唸唱不同(例如:客語
、閩南語)的兒歌,或是使用不同語言表達
某句話某項物品,讓其感到興趣。
 (二)、幼兒是否願意接觸或喜歡長是不同於自
己的生活方式?例如吃點心或午餐時,長是吃
不同族群文化的食物(例如客家米食、義大利
麵);或玩扮演遊戲時,穿著不同族群文化的
服飾(例如原住民服飾、日本和服);或喜歡聽
老師說不同族群文化的故事。實際的接觸才
會真正體會到多元文化的真義,讓多元文化
教育成為一種生活態度,讓彼此提升自我形
象且懂得尊重異文化之價值。
省思
 新課綱施行已數年,身為在現場執行的我們從
一頭霧水,到現今老師讓我們透過理論分析來
立論課綱指標與實務之施行是否有其意義性,
這樣我們才能讓我們更清楚知道新課綱的執行
意義,並能適切地運用於實務上;換言之,如
果我們一昧的將幼兒的能力指標視為孩子學習
的工具或方針,如此就容易失去教學內容的方
向,常會落入教條式的傳統教學方法中。雖然
,現階段仍然處於暫綱階段,但在實行新課綱
實務的夥伴們記得要不時的回顧新課綱的訂立
宗旨(陶養幼兒具備仁的教育觀),才會讓現場工
作的我們有課綱延續執行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