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科學哲學到科技與社會 陳瑞麟 中正大學哲學系 email: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從科學哲學到科技與社會 陳瑞麟 中正大學哲學系 email:
從科學哲學到科技與社會
陳瑞麟
中正大學哲學系
email: [email protected]
目
錄
壹、介紹:科技與社會
貳、科學哲學
-科學哲學的主要問題、幾個當代科學哲學觀點
(實證論、典範論、社會建構論、科學實在論)
參、科技與社會
肆、科學哲學在「科技與社會」中的角色
科技與社會與科技的關係
科技與社會
認識、反省
改變科技與人和社會的關係
科學和技術活動(誕生並實現於社會中
認識
改造
自然和社會
科技與社會在問什麼?
2.1 科技的基本特徵:科技乃是一項社會活動,
它們什麼基本特徵?在瞭解自然現象?追求真
實?改造自然?帶給人類福祉?
2.2 科技的結構與發展演變:科學與技術活動
有什麼基本結構?它在歷史中又是如何演變發
展的?變遷與創新又是如何產生?
2.3 科技的目的、意義和價值:科技有什麼基
本目的?科技的價值又是什麼?
科技與社會在問什麼?
2.4 科技與人的關係:如果我是科學家、工程師、
技師等,我的職業與我的關係是什麼?對我的意
義和價值又是什麼?我又該怎麼看待它們?
2.5 科技與社會的關係:科技如何被社會所形塑?
這個形塑的過程是什麼?它又對社會有何影響和
衝擊?科技如何改變社會?社會又該如何回應科
技的衝擊?
2.6 該如何評價各種特別的科技?例如:基因複製
科技、胚胎幹細胞研究。
科技與社會的描述與說明功能
科技與社會(方法論和實踐理論等)
說明
科技活動(理論、實驗、技術活動等)
說明和改造
事物與現象
科技與社會的規範與改造功能
4.1 規範:指導與評價
4.2 科技與社會要評價科技活動的成果
4.3 科技與社會可以為科技活動推薦一個更
為盡善盡美的方向。
4.4 科技與社會思考科技與社會的關係,可
以介入科技活動,並加以改造,使科技活
動構成的科技社會更為完美理想。
貳、科學哲學
科學哲學的兩個層次:
-一般科學哲學(通常還是以「自然科學」為分析的
範例);
-特殊科學哲學(如物理學哲學、生物學哲學、心理
學哲學、社會科學哲學等等。)
一般科學哲學的主要問題:科學的本質是什麼?怎樣
才算科學知識?科學與偽科學如何區分?科學理論有
什麼結構?科學家如何做實驗?科學是怎麼演變的?
理論和實驗有什麼關係?科學家怎麼選擇理論的?科
學與社會有什麼樣的關係?等等。
科學哲學的問題類型
一般科學哲學的問題大致可分成四大類型: (1)
科學的靜態結構(特別是針對科學知識(理論)
的結構之研究,早期的邏輯實證(經驗)論著
重在這方面。(2) 科學的演變發展:又往往被
稱作「動力學」(dynamics),研究科學「理
論」、實驗等等在歷史上的動態演變過程。(3)
科學的方法、認知與推理:科學方法是什麼?
科學家如何作科學思考和推理?有什麼特別的
規範、模式、程序或步驟?
科學哲學的問題類型
(4) 科學與社會的關係和互動:科學是社會
的產物,又實現於社會中。因此,兩者有
何關係?有何互動?
從哲學類型區分科學哲學
科學方法論:主題在於探討科學方法。什麼是科學
方法?科學思考與推理又是使用什麼模式?
科學知識論:科學知識是什麼?有什麼邏輯結構?
有什麼概念結構?科學知識如何發展演變?等等。
科學形上學:科學知識是否能反映真實?這世界是
限定的或是如量子力學所說的般「非限定的」?有
自然定律嗎?有自然種類嗎?
科學倫理學:科學對人類有什麼責任?哪些科學應
該作?哪些不該作?例如基因(組)研究、人獸合
成、核能科學等等。
科學哲學的研究進路
上述四大類型分別產生不同的研究進路(approach)和觀點:
從邏輯進路切入,研究科學理論的邏輯結構;從歷史進路
切入,研究科學歷史演變的模式;從認知的進路切入,研
究科學的概念、模型等認知,以及科學推理的模式等;從
社會學的進路切入,研究社會如何影響科學知識和科學知
識的演變。
當代科學哲學的四個主要觀點:(邏輯)實證論、典範論、
科學實在論、社會建構論。四大觀點在歷史上有先後順序:
30年代邏輯進路是主流,60年代起轉換成歷史進路;80年
代則邏輯進路從實證論轉向科學實在論;80, 90年代起社
會學進路也蓬勃發展。歷史進路居於「承先啟後」的位置。
認知的進路
80, 90年代後,其實還有一種研究科學哲學的進
路,它應用「認知心理學、認知科學、演化論」
等等自然科學的觀點和模型來研究科學理論和科
學的演變發展。因為此觀點認為科學是人類認知
活動與此活動的產品。它又被稱作「自然主義進
路」(naturalism)。
認知進路與社會學進路都重視科學史,換言之,
把歷史進路的成果納入。而且兩者並未互相衝突,
但至今也未見有深入整合的成果出現。
科學哲學家孔恩的典範理論
歷史進路誕生的關鍵人物是科學史家兼哲學家孔恩。
孔恩(Thomas S. Kuhn)在1962年出版一本《科學革命的結構》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提出了科學變遷
的典範理論。
這個觀點大幅改變了過去人們對科學的「實證論形象」(the
positivist image)。並開啟後來的社會學進路和認知進路。
科學的實證論形象(一)
科學是經驗實證的,任何科學的主張都要透過經
驗(實驗)來予以檢驗。
因為科學是實證的,所以科學是客觀的,和其它
不能實證的主觀的、玄想的(形上學的)領域截
然不同。
科學知識是累積的。由經驗所證實的知識不斷地
累積成一個知識儲藏庫。
科學的發展像是在穩固的地基上一層一層往上蓋
房子。
科學的實證論形象(二)
科學是統一的,所有的科學學科都共享同一套科
學方法(即歸納法、統計法、實證方法等等)。
使用這套科學方法來作研究就是在作科學。
科學是階層性的,也就是說,物理學在最基礎、
化學其次,生物學在化學的基礎上;心理學又建
立在生物學之上,最後是社會學要建立在心理學
上。
科學是客觀的,價值中立的。科學假說的成立與
否,只看它是否能被經驗證據所印證
(confirmation)。個人的主觀情感和價值對科學
假說的檢驗而言,不能產生任何效力。
科學說明的邏輯結構
科學的主要目標是理解自然。要理解自然必須對
現象提供一個「科學說明」(scientific
explanation)。經典的著作是邏輯經驗論者K. G.
Hempel(1965), Aspects of Scientific
Explanation.
一個說明要成為科學說明,必須有如下的結構:
由
L1, L2, …, Ln (普遍定律)
C1, C2, …, Cm (先行條件)
演繹出 E
科學說明的實例
問題:為什麼冰塊浮在水上?
因為:
L: 凡是密度比同體積的水還小的物體會浮
在水上。
C: 冰塊密度比同體積的水還小
E: 所以,冰塊浮在水上。
科學知識的累積成長
後續的理論總是應比先前理論的更普遍,而且它
可以「說明」(即演繹)先前的理論定律。
例如,伽利略的自由落體公式可以說明自由落體
現象;可是牛頓的重力定律可以說明伽利略的自
由落體定律。重力定律又可以由牛頓第二運動定
律來導出。後來牛頓力學又可以由愛因斯坦的相
對論來導出(但需設定條件)。
在這樣的意義上,科學知識是不斷地累積成長。
孔恩的典範論提供的科學形象
孔恩從科學史的研究中發現:
經驗實證只是科學的一部分,但並非全部;科學
內存在著非實證的成分。
科學裏也有許多主觀的、玄想的成分。在科學發
展歷史上,科學和形上學並不是截然二分。形上
學甚至是科學的必要成分。
科學知識只有在常態科學的階段才是累積性的。
科學革命之後,舊有的知識庫往往被全盤拋棄。
續上….
科學發展不是在穩固地基上蓋房子,而是像政權
變更一樣,科學革命就像政治革命。
如果說科學是統一的,只有在常態科學時期統一
在一個典範下,而不是統一在同一個科學方法之
下。不同的典範可能會強調不同的科學方法。
科學也不是階層性的。學科之間的關係相當複雜。
續上….
科學家在選擇理論時,往往是依賴於一組「認知
價值」如「準確、簡潔、一致、寬廣、豐富」等
來作選擇。這些價值有某種程度的客觀性(大多
數科學家都接受,但是對它們的意義會有不同的
解釋與應用)。
即使如此,科學家在選擇理論時,仍然無法擺脫
某種「主觀性」:個人的人格特質、生命的歷史
等等,都會影響科學家的決定。
前科學
常態科學
科學危機
導致
科學革命
新常態科學
解決
造成
產生
多理論
競爭
典範
引導
哲學
形上學
爭議
解謎活動
異例
新舊理論
(異常現象) 相互競爭
新典範
產生
典範擴張
與應用
哲學(方
解新謎
法論、形
上學爭議)
科學史上的幾個典範變遷
天文學(天體和宇宙結構的科學):
托勒密地心說哥白尼日心說(地心說的危機)牛頓天
體力學水星近日點的危機相對論天文學
力學(運動的科學):
亞里斯多德力學伽利略,笛卡兒競爭牛頓/古典力學
確立牛頓/古典力學危機相對論
化學(物質結構的科學):
鍊金術化學 燃素理論氧/原子論化學量子理論化學
生物學(生命的科學):
自然史笛卡兒的機械主義生物學達爾文演化論
對孔恩學說的改良:理論版本理論
我在《科學理論版本的結構與發展》(台北:台大出版中
心)一書中,提出一個「理論版本理論」。
這個觀點從質疑孔恩的「典範」與「典範的精煉」之間的
界線出發。
何謂「典範的精煉」?意指在常態科學中,科學家會「改
良」典範,但是他們的改良只是使通則公式的表達更合乎
邏輯、或使用更方便的數學來重新表述公式。「典範精煉」
之所以不是「科學革命」乃是因為它不企圖去提出新的概
念、對自然的新解釋。
理論版本論的科學形象
可是,典範理論主張,科學家在「改良」一個理
論的數學公式時,必然也會同時改變它的概念、
解釋、世界圖像等等。
理論版本是科學家個人的「理論」。
所以科學發展其實是一個一個理論版本的誕生、
競爭與演變。即最初有一個理論版本誕生,與其
它理論版本競爭。如果一個版本能吸引許多科學
家投入,使用它來作研究,並進一步產生新的理
論版本,就會形成一個「理論版本家族」。
理論版本理論的科學形象(二)
理論版本不斷地產生它的「後代」,它的「後裔版本」
與典範版本差距越來越大,就有可能產生一個新的
「理論版本家族」。
新家族與舊家族會互相競爭,最後如果新家族取代了
舊家族的版圖,就是所謂的「科學革命」。
一個理論版本家族的繁衍相當於孔恩的「常態科學」,
而一個理論版本家族取代另一個理論版本家族,則相
當於孔恩的「科學革命」。
理論版本論與演化論:理論版本論主張科學理論類似
生物物種的演化,但演化的機制並不是天擇。
社會建構論的誕生
孔恩整合科學史與科學哲學,提出一個全新的科學形象,
以及研究「科學知識的本質和變遷」的新方法,並引入
「社群」和社會學裏的觀念。
孔恩的研究給予新一代的科學史家和科學社會學家靈感,
他們開始研究科學活動(科學知識是科學活動的產品)是
如何受到社會的塑造。科學活動不再是科學家個人的理智
產品,純粹由自然現象來決定;科學活動其實是社會的
「塑造」或「建構」。
建構科學活動的「社會」也不只是科學家社群,還包括其
它各種社會組織和社會力量。這種觀點產生了「社會建構
論」(social constructivism)。
社會建構論的科學形象
在孔恩的典範論之基礎上,進一步提出科學乃是社會
建構的觀點:
經驗實證甚至在科學家對理論的選擇幾乎沒有扮演什
麼角色。真正重要的是利害關係、權力因素、性別因
素。
科學典範不只是知識典範,還包括政治典範。科學知
識與政治主張密切相關。
科學知識只有在常態科學的階段才是累積性的。科學
革命之後,舊有的知識庫往往被全盤拋棄。造成科學
革命的因素主要是社會因素,科學革命一定伴隨著社
會鉅大的變遷。
社會建構論的科學形象(二)
-科學發展不是在穩固地基上蓋房子,而是像政權變
更一樣,科學革命就像政治革命(權力的爭奪乃是政
治革命的本質)。
-如果說科學是統一的,只有在常態科學時期統一在
一個典範下,而不是統一在同一個科學方法之下。不
同的典範可能會強調不同的科學方法。
-科學也不是階層性的。學科之間的關係相當複雜。
科學與價值更是無法切割。而且不只是「認知價值」
與科學有關;社會價值與科學的關係更密切。
社會建構論和「科技與社會」
「科技與社會」(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是當前的一門新興領域。主要探討科技和社
會的互動關係。它通常較傾向支持社會建構論。
在「科技與社會」誕生之前,已有科學史、科學哲學、
科學社會學等等分工獨立的研究傳統。
六十年代之前的科學社會學主要研究科學背後的社會
條件:如科學制度、期刊網絡、大學體制、科學資源、
國家對科學的支助和控制等等。基本上不涉及「科學
知識」的內容。
六十年代之前的科學史是編史學或科學發現史。
六十年代之前的科學哲學就是邏輯實證(經驗)論。
「科技與社會」和「科技哲學」
「科技與社會」和「科技哲學」最主要的差別在於它
們繼承了不同的「研究傳統」。「科技與社會」有早
期的科學社會學傳統;而「科技哲學」也有它的邏輯
經驗論傳統。
還有,「科技哲學」可以不管「社會」的角色,而專
注於科學活動的其它面向--例如認知和技能。但
「科技與社會」的主題一定包含科學活動的社會因素。
再者,科技與社會大多是經驗性的案例研究,換言之,
科技與社會也是一種「科學」。但科技哲學則企圖去
找出更普遍的架構或模型。
參、科技與社會的幾個理論
科學知識的社會學
科學實作的社會建構論
技術的社會建構論
行為者網絡理論
科學知識的社會學
科學知識的社會學(sociology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SSK):1970年代末,英國愛
丁堡大學一些社會學家受到孔恩、馬克思主
義傳統、科學社會學等的影響,延續科學哲
學將焦點放在科學知識上的取向,主張科學
知識並不是受到經驗或理性的決定,而主要
是社會性的決定。科學知識--甚至像邏輯、
數學和物理等等「硬科學」--都是受到種
種社會因素(如利益、意識型態、個人偏好
品味)的影響和決定。
這個理論家族直接受到孔恩的科學社群觀
和變遷理論衝擊,並結合馬克思主義的一
些觀念,也使用維根斯坦的「生活方式」
(form of life)觀念,強調不同生活方式形
塑不同的「科學方法」。
科學實作的社會建構論
科學實作的社會建構論(social constructivism
of scientific practices):這個理論家族是「科
學知識的社會學」之直接後裔,有Shapin,
Schaffer, Pickering 和Collins 等人。他們繼承
了SSK的所有重要觀念,但是將分析的對象擴張
到(物理)科學實驗上,強調實驗、工具和物質
對於知識變遷的關鍵性。他們以科學史的深入案
例分析,鮮明地展現不同的「生活方式」如何互
相競爭,並推動科學知識的變遷。
Shapin 和 Schaffer 在1985年出版的
Levithan and Air Pump 已被視為 STS
的經典。這本書述說波以耳(Robert Boyle)
支持的「實驗生活」如何在十七世紀的英
國崛起,並受到捍衛「幾何式的自然哲學」
的自然-政治哲學家霍布士(Thomas
Hobbes)的強烈批判。這是兩種生活方式
的鬥爭──不只是知識系統的競爭,還包括
了政治理念和統治型態的對立。
技術的社會建構論
技術的社會建構論(social constructivism of
technology):這個家族的主張可以說完全平行
或類同於「科學實踐的社會建構論」,所不同的
是他們關注焦點在於「技術」和「人造物」。正
如同上文所述。我們大致簡介下述幾個版本:
Bijker, Hughes, Langdon Winner。Bijker 強
調技術物、社會團體、問題和解決的相互關係,
大致而言,技術物在製造過程中,有許多相關的
社會團體會提出許多問題,技術家則針對各自偏
重的問題而提出解決,不同的解決之間相互競爭,
問題的終結使技術趨於穩定。終結有幾種模式,
如修辭、再定義問題、利益與權力較勁等等。
Hughes 則強調「大技術系統的演變」(“The
Evolution of Large Technological Systems”,
In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Technological Systems, pp. 51-82),他把一
個技術系統的演變或擴張(expand)分成「發明、
發展、革新、轉換、成長、競爭和鞏固」等階段,
這些階段可能重疊或來回出現,一旦系統成熟,
就獲得「技術風格」(technological style);一
旦系統成長,我們就可以從其成長率和規模來衡
量它的「動量」(momentum)。
行為者網絡理論
(4) 行動者網絡理論(ANT):不像前幾個理
論家族的英國色彩,這個理論家族乃是法
國品牌,代表人物如 Callon, Latour 和
John Law 等。行為者網絡理論同意知識
與技術的建構,但反對「社會建構論」的
主張,認為這預設了「自然」和「社會」
的二分法,他們認為「自然」和「社會」
這二分範疇也是被建構出來的,因此應該
一種「行為者網絡」的角度去看待科學、
技術和「社會」的建構。
這個行動者網絡包含了人與非人(物、制度等等)的行動
者,彼此間有種種「聯結」(associations)(Latour用聯
結來「定義」社會,如此社會是人和非人諸行動者之間的
聯結,而不再只是人和人之間的關係),每個行動者的角
色、功能、特徵和利益都不斷地在變動,但是整體網絡可
具有共同利益和目標,而且不斷嘗試去擴張自己的網絡,
把更多行動者納入,以產生更大的權力。重點在於如何把
更多行動者納入網絡?亦即如何建立更多行動者之間的聯
結?ANT理論家提出了問題化、利益化、徵幕、動員等等
策略,在這整個過程中,行動者之間的利益、角色和功能
也會不斷地修改、分裂和重組,這個過程又被稱作「轉換」
(轉譯)(translation)。
肆、科學哲學在「科技與社會」中
的角色
台灣當前的「科學哲學」與「科技與社會」的發展。
台灣「科技與社會」社群(STS社群)簡介。
http://sts.nthu.edu.tw
重要書籍與期刊:
STM(《科技、醫療與社會》,雙語期刊)
EASTS(《東亞科技與社會》,英語國際期刊)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科學哲學在「科技與社會」中的角色
(a) 建構一個更完整、更精緻的「科學圖像」;(b)
拋棄重建科學方法的企圖,改為發現或發展新的科學
/哲學方法與實踐策略;(c) 擔任新興科學轉型或接
筍人文社會的橋樑;(d) 反省和批判各種「社會科
學」、「科技與社會」、「科學/科技史」研究所預
設的哲學思想,以期能啟發新的理論版本之產生;(e)
反省「科技社會」中的種種問題,並提出嘗試解決的
方案──亦即發展一個「科技社會」中的實踐哲學。(f)
必須從「科學哲學」發展到更廣義的「科技哲學」,
以回應科學哲學的新任務。
社會科學
科技社會的
社會實踐
科學(技)哲學
科技與社會(STS)
科技社會的問題
科學(技)史
科學方法和推理技術
科(學)技
上述架構的重點
第一個重點是:除了透過科學方法和推理技術與科學
和技術銜接之外,科學哲學家還要與許多研究科技的
學門──如STS、科技史、社會科學等,它們本身也
是一種「科學」──對話,並透過它們的中介來接觸
科技的其它面向,以便產生一個更完整的科學圖像。
第二個重點是:科學哲學也要透過社會科學、STS和
科技社會的問題,來連結科技社會中的社會實踐,科
技與社會實踐彼此間也有一個緊密的互動關聯。
第三個重點是:所有兩兩項目之間的雙箭頭均表示彼
此之間的密切互動。
「科學教育」無疑是「科技社會中的實踐」的一個重
點。
The End
Thank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