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得水準的決定 14-1 14-2 14-3 14-4 14-5 消費、儲蓄與投資 簡單的均衡所得決定過程 乘數原理與加速原理 膨脹缺口、緊縮缺口與節儉的矛盾 政府支出與均衡所得 CHAPTER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消費、儲蓄與投資  有效需求理論 14-1 14-2 (1)凱因斯認為1930年代經濟大恐慌所出現的大量失業,是 14-3 由於市場需求不足所引起,因此,提高產品的市場需求 14-4 可以解決失業問題。 14-5 (2)整個社會對所有財貨的需求,分別來自民間消費支出、 國內投資支出、政府消費支出與國際貿易淨輸出四方面 。 上一頁 下一頁 古典學派與凱因斯學派 對於國民所得決定之看法 回首頁 14-1 14-2 1.古典學派:認為市場在長期時會在價格機能的運作下, 自然達到充分就業的狀態。 14-3 2.凱因斯學派:主張經濟體系處於未充分就業下為常態, 認為增加社會的總支出,使有效需求增加,才能使國民 所得增加。 14-5 14-4 上一頁 下一頁  消費 1.基本心理法則 人們的消費支出會隨者可支配所得的增加而增加﹔一般狀 況下,消費的增加量會小於可支配所得的增加量。 2.消費函數 是指經濟社會的消費(C)與可支配所得(Yd)之間的關係 。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3.消費線圖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4.平均消費傾向(APC) 回首頁 14-1 14-2 是指在平均每一單位的可支配所得中,用來消費的比例。 14-3 14-4 14-5 5.邊際消費傾向(MPC) 是指當可支配所得變動一單位時,在消費上所引起的變動 量。 上一頁 下一頁  儲蓄 1.儲蓄函數 是指經濟社會的儲蓄(S)與可支配所得(Yd)之間的關係 。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3.儲蓄線圖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4.平均儲蓄傾向(APS) 回首頁 14-1 14-2 是指在平均每一單位的可支配所得中,用來儲蓄的比例。 14-3 14-4 14-5 5.邊際儲蓄傾向(MPS) 是指當可支配所得變動一單位時,在儲蓄上所引起的變動 量。 上一頁 4.消費傾向與儲蓄傾向的關係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APC與APS 14-3 14-4 14-5 (2)MPC與MPS 上一頁 下一頁  投資 1.意義 是指在一定期間內,對各種新資本財(包括機器設備、廠 房及存貨)的購買,又稱為資本形成或實體投資。 2.投資的種類 (1)按其所決定的因素而言: 自發性投資是指由所得以外的因素決定的投資量。 誘發性投資是指因所得改變誘發的投資變動量。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2)按其是否扣除現有的資本耗損而言: 毛投資即不扣除現有資本耗損(即折舊)的投資。 淨投資即扣除既有資本損耗以後的投資。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3.投資的考量 (1)市場利率:是指廠商將多餘的資金存在銀行可賺取的 利息所得,或是向銀行貸款所必須繳納的利息費用。 (2)投資邊際效率:由凱因斯提出,認為投資邊際效率是 資本財的預期報酬率,使購買該項資本的價格等於未 來各年預期毛收益的現值總和。 上一頁 下一頁 MEI>i 時,代表該筆投資的淨收益大於必須負擔的機 會成本,廠商會願意增加投資。 回首頁 14-1 14-2 14-3 MEI<i 時,代表該筆投資的淨收益小於必須負擔的機 會成本,廠商會減少投資。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4.影響投資邊際效率(MEI)的因素 (1)技術進步與創新:生產技術的進步與產品的創新有助 於增加未來預期收益,進而刺激廠商的投資意願,造 成MEI 曲線的右移。 (2)廠商對未來的預期:若廠商對未來景氣抱持樂觀 , 連帶消費者的購買力將會上升,廠商也會有較高的預 期收益,進而提高投資的意願,造成MEI 曲線的右移 。 (3)課稅與補貼:若若政府對廠商增加補貼,將會減少廠 商的生產成本,進而提高廠商的投資意願,造成MEI 曲線的右移。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投資邊際效率(MEI) 回首頁 14-1 14-2 投資邊際效率是使資本的各年預期毛收益的現值總和等於 其資本財價格所需的折現率,若該項的投資邊際效率大於利率 ,表示該項計劃值得投資,若投資邊際效率小於利率,表示該 項計劃不值得投資。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2 簡單的均衡所得決定過程  簡單凱因斯模型 1.假設 (1)不考慮政府部門及國外部門,只考慮家計部門及廠商 部門。 (2)消費包括自發性消費與誘發性投資。 (3)家計部門不從事投資,廠商部門不從事儲蓄。 (4)廠商投資水準不因所得高低而改變,即只考慮自發性 投資。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2.模型 14-2 14-3 14-4 14-5 其中Yd為可配所得,Y為國民所得,AE代表總支出。 上一頁  均衡所得決定方法 1.總需求等於總供給分析法(45°線分析法)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2.投資等於儲蓄決定法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1)當I>S時:廠商會增 加生產,使國民所得 提高,儲蓄增加。 (2)當I<S時:廠商會減 少生產,使國民所得 下降,儲蓄減少。 (3)當I=S時:透過投資 等儲蓄可以決定均衡 所得水準。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1)當I>S時:廠商會增加生產 ,使國民所得提高,儲蓄增 加。 (2)當I<S時:廠商會減少生產 ,使國民所得下降,儲蓄減 少。 (3)當I=S時:透過投資等儲蓄 可以決定均衡所得水準。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3 乘數原理與加速原理  乘數原理 1.定義 是指在一個未達充分就業的經濟體系中,總需求中任何一 項自發性支出的變動,將導致均衡所得做同方向的倍數變 動。 2.消費乘數 是指自發性消費增加量所引起均衡所得增加的倍數。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充分就業 充分就業是指除了自然失業率(經濟社會無法免除的摩擦 性失業和結構性失業),其餘有意願工作者皆能找到合適的職 務,沒有人力浪費的問題。凱因斯認為,經濟大恐慌時代是因 為有效需求的不足、總產出尚未達到充分產出(Yf) 的水準,造 成失業率上升。因此政府應該致力於提高需求,在達到充分就 業之前(Yf),並不會造成物價上漲的問題。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3.投資乘數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是指自發性投資增加量所引起均衡所得增加的倍數。 14-3 14-4 14-5 4.乘數與MPC、MPS的關係 上一頁 5.圖形分析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 加速原理 1.基本假設 (1)社會現有的資本設備已經充分利用。 (2)資本設備數量與國民所得(產出)間具有固定比例的 關係。 2.意義 是指社會在沒有閒置設備的情況下,由於國民所得的變動 ,透過社會對商品或勞務需求的變化,將會引起廠商對資 本財的需求呈固定比例變動。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3.加速係數 14-2 14-3 其中△K:資本財需求的變動,△Y:國民所得的變動 14-4 14-5 4.應用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4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所得水準的決定 14-1 14-2 14-3 14-4 14-5 消費、儲蓄與投資 簡單的均衡所得決定過程 乘數原理與加速原理 膨脹缺口、緊縮缺口與節儉的矛盾 政府支出與均衡所得 CHAPTER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消費、儲蓄與投資  有效需求理論 14-1 14-2 (1)凱因斯認為1930年代經濟大恐慌所出現的大量失業,是 14-3 由於市場需求不足所引起,因此,提高產品的市場需求 14-4 可以解決失業問題。 14-5 (2)整個社會對所有財貨的需求,分別來自民間消費支出、 國內投資支出、政府消費支出與國際貿易淨輸出四方面 。 上一頁 下一頁 古典學派與凱因斯學派 對於國民所得決定之看法 回首頁 14-1 14-2 1.古典學派:認為市場在長期時會在價格機能的運作下, 自然達到充分就業的狀態。 14-3 2.凱因斯學派:主張經濟體系處於未充分就業下為常態, 認為增加社會的總支出,使有效需求增加,才能使國民 所得增加。 14-5 14-4 上一頁 下一頁  消費 1.基本心理法則 人們的消費支出會隨者可支配所得的增加而增加﹔一般狀 況下,消費的增加量會小於可支配所得的增加量。 2.消費函數 是指經濟社會的消費(C)與可支配所得(Yd)之間的關係 。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3.消費線圖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4.平均消費傾向(APC) 回首頁 14-1 14-2 是指在平均每一單位的可支配所得中,用來消費的比例。 14-3 14-4 14-5 5.邊際消費傾向(MPC) 是指當可支配所得變動一單位時,在消費上所引起的變動 量。 上一頁 下一頁  儲蓄 1.儲蓄函數 是指經濟社會的儲蓄(S)與可支配所得(Yd)之間的關係 。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3.儲蓄線圖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4.平均儲蓄傾向(APS) 回首頁 14-1 14-2 是指在平均每一單位的可支配所得中,用來儲蓄的比例。 14-3 14-4 14-5 5.邊際儲蓄傾向(MPS) 是指當可支配所得變動一單位時,在儲蓄上所引起的變動 量。 上一頁 4.消費傾向與儲蓄傾向的關係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APC與APS 14-3 14-4 14-5 (2)MPC與MPS 上一頁 下一頁  投資 1.意義 是指在一定期間內,對各種新資本財(包括機器設備、廠 房及存貨)的購買,又稱為資本形成或實體投資。 2.投資的種類 (1)按其所決定的因素而言: 自發性投資是指由所得以外的因素決定的投資量。 誘發性投資是指因所得改變誘發的投資變動量。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2)按其是否扣除現有的資本耗損而言: 毛投資即不扣除現有資本耗損(即折舊)的投資。 淨投資即扣除既有資本損耗以後的投資。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3.投資的考量 (1)市場利率:是指廠商將多餘的資金存在銀行可賺取的 利息所得,或是向銀行貸款所必須繳納的利息費用。 (2)投資邊際效率:由凱因斯提出,認為投資邊際效率是 資本財的預期報酬率,使購買該項資本的價格等於未 來各年預期毛收益的現值總和。 上一頁 下一頁 MEI>i 時,代表該筆投資的淨收益大於必須負擔的機 會成本,廠商會願意增加投資。 回首頁 14-1 14-2 14-3 MEI<i 時,代表該筆投資的淨收益小於必須負擔的機 會成本,廠商會減少投資。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4.影響投資邊際效率(MEI)的因素 (1)技術進步與創新:生產技術的進步與產品的創新有助 於增加未來預期收益,進而刺激廠商的投資意願,造 成MEI 曲線的右移。 (2)廠商對未來的預期:若廠商對未來景氣抱持樂觀 , 連帶消費者的購買力將會上升,廠商也會有較高的預 期收益,進而提高投資的意願,造成MEI 曲線的右移 。 (3)課稅與補貼:若若政府對廠商增加補貼,將會減少廠 商的生產成本,進而提高廠商的投資意願,造成MEI 曲線的右移。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投資邊際效率(MEI) 回首頁 14-1 14-2 投資邊際效率是使資本的各年預期毛收益的現值總和等於 其資本財價格所需的折現率,若該項的投資邊際效率大於利率 ,表示該項計劃值得投資,若投資邊際效率小於利率,表示該 項計劃不值得投資。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2 簡單的均衡所得決定過程  簡單凱因斯模型 1.假設 (1)不考慮政府部門及國外部門,只考慮家計部門及廠商 部門。 (2)消費包括自發性消費與誘發性投資。 (3)家計部門不從事投資,廠商部門不從事儲蓄。 (4)廠商投資水準不因所得高低而改變,即只考慮自發性 投資。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2.模型 14-2 14-3 14-4 14-5 其中Yd為可配所得,Y為國民所得,AE代表總支出。 上一頁  均衡所得決定方法 1.總需求等於總供給分析法(45°線分析法)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2.投資等於儲蓄決定法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1)當I>S時:廠商會增 加生產,使國民所得 提高,儲蓄增加。 (2)當I<S時:廠商會減 少生產,使國民所得 下降,儲蓄減少。 (3)當I=S時:透過投資 等儲蓄可以決定均衡 所得水準。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1)當I>S時:廠商會增加生產 ,使國民所得提高,儲蓄增 加。 (2)當I<S時:廠商會減少生產 ,使國民所得下降,儲蓄減 少。 (3)當I=S時:透過投資等儲蓄 可以決定均衡所得水準。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3 乘數原理與加速原理  乘數原理 1.定義 是指在一個未達充分就業的經濟體系中,總需求中任何一 項自發性支出的變動,將導致均衡所得做同方向的倍數變 動。 2.消費乘數 是指自發性消費增加量所引起均衡所得增加的倍數。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充分就業 充分就業是指除了自然失業率(經濟社會無法免除的摩擦 性失業和結構性失業),其餘有意願工作者皆能找到合適的職 務,沒有人力浪費的問題。凱因斯認為,經濟大恐慌時代是因 為有效需求的不足、總產出尚未達到充分產出(Yf) 的水準,造 成失業率上升。因此政府應該致力於提高需求,在達到充分就 業之前(Yf),並不會造成物價上漲的問題。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3.投資乘數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是指自發性投資增加量所引起均衡所得增加的倍數。 14-3 14-4 14-5 4.乘數與MPC、MPS的關係 上一頁 5.圖形分析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 加速原理 1.基本假設 (1)社會現有的資本設備已經充分利用。 (2)資本設備數量與國民所得(產出)間具有固定比例的 關係。 2.意義 是指社會在沒有閒置設備的情況下,由於國民所得的變動 ,透過社會對商品或勞務需求的變化,將會引起廠商對資 本財的需求呈固定比例變動。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3.加速係數 14-2 14-3 其中△K:資本財需求的變動,△Y:國民所得的變動 14-4 14-5 4.應用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4

Slide 1

所得水準的決定
14-1
14-2
14-3
14-4
14-5

消費、儲蓄與投資
簡單的均衡所得決定過程
乘數原理與加速原理
膨脹缺口、緊縮缺口與節儉的矛盾
政府支出與均衡所得

14
CHAPTER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消費、儲蓄與投資
 有效需求理論

14-1
14-2

(1)凱因斯認為1930年代經濟大恐慌所出現的大量失業,是

14-3

由於市場需求不足所引起,因此,提高產品的市場需求

14-4

可以解決失業問題。

14-5

(2)整個社會對所有財貨的需求,分別來自民間消費支出、
國內投資支出、政府消費支出與國際貿易淨輸出四方面


上一頁

下一頁

古典學派與凱因斯學派
對於國民所得決定之看法

回首頁

14-1
14-2

1.古典學派:認為市場在長期時會在價格機能的運作下,
自然達到充分就業的狀態。

14-3

2.凱因斯學派:主張經濟體系處於未充分就業下為常態,
認為增加社會的總支出,使有效需求增加,才能使國民
所得增加。

14-5

14-4

上一頁

下一頁

 消費
1.基本心理法則

人們的消費支出會隨者可支配所得的增加而增加﹔一般狀
況下,消費的增加量會小於可支配所得的增加量。
2.消費函數
是指經濟社會的消費(C)與可支配所得(Yd)之間的關係 。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3.消費線圖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4.平均消費傾向(APC)

回首頁

14-1
14-2

是指在平均每一單位的可支配所得中,用來消費的比例。

14-3
14-4
14-5

5.邊際消費傾向(MPC)

是指當可支配所得變動一單位時,在消費上所引起的變動
量。

上一頁

下一頁

 儲蓄
1.儲蓄函數

是指經濟社會的儲蓄(S)與可支配所得(Yd)之間的關係 。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3.儲蓄線圖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4.平均儲蓄傾向(APS)

回首頁

14-1
14-2

是指在平均每一單位的可支配所得中,用來儲蓄的比例。

14-3
14-4
14-5

5.邊際儲蓄傾向(MPS)
是指當可支配所得變動一單位時,在儲蓄上所引起的變動
量。

上一頁

4.消費傾向與儲蓄傾向的關係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APC與APS

14-3
14-4
14-5

(2)MPC與MPS

上一頁

下一頁

 投資
1.意義

是指在一定期間內,對各種新資本財(包括機器設備、廠
房及存貨)的購買,又稱為資本形成或實體投資。
2.投資的種類
(1)按其所決定的因素而言:
自發性投資是指由所得以外的因素決定的投資量。
誘發性投資是指因所得改變誘發的投資變動量。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2)按其是否扣除現有的資本耗損而言:
毛投資即不扣除現有資本耗損(即折舊)的投資。
淨投資即扣除既有資本損耗以後的投資。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3.投資的考量

(1)市場利率:是指廠商將多餘的資金存在銀行可賺取的
利息所得,或是向銀行貸款所必須繳納的利息費用。
(2)投資邊際效率:由凱因斯提出,認為投資邊際效率是
資本財的預期報酬率,使購買該項資本的價格等於未
來各年預期毛收益的現值總和。

上一頁

下一頁

MEI>i 時,代表該筆投資的淨收益大於必須負擔的機
會成本,廠商會願意增加投資。

回首頁

14-1
14-2

14-3

MEI<i 時,代表該筆投資的淨收益小於必須負擔的機
會成本,廠商會減少投資。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4.影響投資邊際效率(MEI)的因素
(1)技術進步與創新:生產技術的進步與產品的創新有助
於增加未來預期收益,進而刺激廠商的投資意願,造
成MEI 曲線的右移。
(2)廠商對未來的預期:若廠商對未來景氣抱持樂觀 ,
連帶消費者的購買力將會上升,廠商也會有較高的預
期收益,進而提高投資的意願,造成MEI 曲線的右移

(3)課稅與補貼:若若政府對廠商增加補貼,將會減少廠
商的生產成本,進而提高廠商的投資意願,造成MEI
曲線的右移。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投資邊際效率(MEI)

回首頁

14-1
14-2

投資邊際效率是使資本的各年預期毛收益的現值總和等於
其資本財價格所需的折現率,若該項的投資邊際效率大於利率
,表示該項計劃值得投資,若投資邊際效率小於利率,表示該
項計劃不值得投資。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2 簡單的均衡所得決定過程
 簡單凱因斯模型
1.假設
(1)不考慮政府部門及國外部門,只考慮家計部門及廠商
部門。
(2)消費包括自發性消費與誘發性投資。
(3)家計部門不從事投資,廠商部門不從事儲蓄。
(4)廠商投資水準不因所得高低而改變,即只考慮自發性
投資。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2.模型

14-2

14-3
14-4
14-5

其中Yd為可配所得,Y為國民所得,AE代表總支出。

上一頁

 均衡所得決定方法
1.總需求等於總供給分析法(45°線分析法)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2.投資等於儲蓄決定法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1)當I>S時:廠商會增
加生產,使國民所得
提高,儲蓄增加。

(2)當I<S時:廠商會減
少生產,使國民所得
下降,儲蓄減少。
(3)當I=S時:透過投資
等儲蓄可以決定均衡
所得水準。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1)當I>S時:廠商會增加生產
,使國民所得提高,儲蓄增
加。

(2)當I<S時:廠商會減少生產
,使國民所得下降,儲蓄減
少。
(3)當I=S時:透過投資等儲蓄
可以決定均衡所得水準。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3 乘數原理與加速原理
 乘數原理
1.定義
是指在一個未達充分就業的經濟體系中,總需求中任何一
項自發性支出的變動,將導致均衡所得做同方向的倍數變
動。
2.消費乘數

是指自發性消費增加量所引起均衡所得增加的倍數。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充分就業
充分就業是指除了自然失業率(經濟社會無法免除的摩擦
性失業和結構性失業),其餘有意願工作者皆能找到合適的職
務,沒有人力浪費的問題。凱因斯認為,經濟大恐慌時代是因
為有效需求的不足、總產出尚未達到充分產出(Yf) 的水準,造
成失業率上升。因此政府應該致力於提高需求,在達到充分就
業之前(Yf),並不會造成物價上漲的問題。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3.投資乘數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是指自發性投資增加量所引起均衡所得增加的倍數。

14-3
14-4
14-5

4.乘數與MPC、MPS的關係

上一頁

5.圖形分析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 加速原理
1.基本假設
(1)社會現有的資本設備已經充分利用。
(2)資本設備數量與國民所得(產出)間具有固定比例的
關係。
2.意義
是指社會在沒有閒置設備的情況下,由於國民所得的變動
,透過社會對商品或勞務需求的變化,將會引起廠商對資
本財的需求呈固定比例變動。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3.加速係數

14-2

14-3

其中△K:資本財需求的變動,△Y:國民所得的變動

14-4
14-5

4.應用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4 膨脹缺口、緊縮缺口與節儉的矛盾
 膨脹缺口
1.意義
當經濟社會的有效需求過多,使社會的均衡所得高於充分
就業所得水準的部分。
2.圖形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3.影響與對策
政府可採取減少政府支出或是提高租稅等方式來降低社會
總需求。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 緊縮缺口
1.意義
當經濟社會的有效需求不足,使社會的均衡所得低於充分
就業所得水準的部分。
2.圖形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3.影響與對策
政府可以採取增加政府支出或是減少租稅,以增加社會總
需求。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 膨脹(緊縮)缺口與產出缺口之關係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其中△ AE:總支出的變動


Y:均衡所得與充分就業所得之差額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反景氣循環政策

14-1
14-2

由第四節可知,當經濟個體發生緊縮缺口,政府應採用擴
14-3
張性經濟對策(如增加政府支出或減少租稅)來因應,同樣的,
14-4
若發生了膨脹缺口,則必須採用緊縮性經濟對策(如減少政府
支出或提高租稅)因應,此種反向操作方式,就稱為反景氣循 14-5
環政策。

舉個例子來說,當面臨失業率上升的情形後,政府通常會
通過重大建設方案,以此方式增加勞動需求來解決失業問題,
且另一方面,重大建設對於國家來說也是一項重要的資本累積,
對於經濟的成長及發展,都有很大的幫助。就如2008年台灣受
到金融海嘯的衝擊後,景氣衰退、失業率節節高升,政府為了
刺激需求上升,發給每位國民3,600元的消費券,提供廠商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各種貸款與租稅減免優惠,並且積極投入各項公共建設,都是
以「刺激有效需求」為原則,提高國民所得水準為目的。但從
各項數據觀察顯示,消費券措施的成效並不如預期顯著。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 節儉的矛盾
凱因斯認為當經濟體系未達充分就業時,若所有消費者皆增
加自發性儲蓄,使得整個經濟體系消費減少,導致有效需求
更顯不足,將會造成國民所得減少,失業增加,但儲蓄總量
未必增加。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進退兩難
「合成的謬誤」是指一組織中的個別成員均擁有某個性質
,而錯誤推論出該組織具有相同的性質。例如在「節儉的矛盾
」,如果我們只考慮個別消費者的所得支出,的確可以透過減
少消費來增加儲蓄,然而當所有人均選擇減少消費時,整個經
濟體系的儲蓄量並不會增加,反而會因為有效需求的下降而減
少。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5 政府支出與均衡所得
 政府部門之經濟活動
1.政府支出
假設政府支出完全受到政府控制,不會隨所得水準變動而
改變,故政府支出函數為一固定常數G0,G=G0,稱為自
發性政府支出。
2.租稅收入

假設政府的稅收淨額同樣完全受到政府控制,不會隨所得
變動而改變,故政府的租稅函數為T= T0,T0為固定常數
,稱為定額稅。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 均衡所得決定

14-2

1.經濟模型

14-3
14-4
14-5

2.租稅收入
(1)45°線分析法:Y=AE→Y=C+I+G
(2)投資儲蓄分析法:Y=C+S+T=C+I+G

→ S+T=I+G

上一頁

3.圖形說明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3.以數學式求算均衡所得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均衡條件:Y=C+I+G
C=a+bYd=a+b(Y-T)
I=I0
G=G0
T=T0

均衡所得

14-3
14-4
14-5

上一頁

 乘數
1.消費乘數(KC)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2.投資乘數(KI)

3.政府支出乘數(KG)

上一頁

4.政府租稅乘數(KT)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5.平衡預算乘數(KB)

14-5


Slide 2

所得水準的決定
14-1
14-2
14-3
14-4
14-5

消費、儲蓄與投資
簡單的均衡所得決定過程
乘數原理與加速原理
膨脹缺口、緊縮缺口與節儉的矛盾
政府支出與均衡所得

14
CHAPTER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消費、儲蓄與投資
 有效需求理論

14-1
14-2

(1)凱因斯認為1930年代經濟大恐慌所出現的大量失業,是

14-3

由於市場需求不足所引起,因此,提高產品的市場需求

14-4

可以解決失業問題。

14-5

(2)整個社會對所有財貨的需求,分別來自民間消費支出、
國內投資支出、政府消費支出與國際貿易淨輸出四方面


上一頁

下一頁

古典學派與凱因斯學派
對於國民所得決定之看法

回首頁

14-1
14-2

1.古典學派:認為市場在長期時會在價格機能的運作下,
自然達到充分就業的狀態。

14-3

2.凱因斯學派:主張經濟體系處於未充分就業下為常態,
認為增加社會的總支出,使有效需求增加,才能使國民
所得增加。

14-5

14-4

上一頁

下一頁

 消費
1.基本心理法則

人們的消費支出會隨者可支配所得的增加而增加﹔一般狀
況下,消費的增加量會小於可支配所得的增加量。
2.消費函數
是指經濟社會的消費(C)與可支配所得(Yd)之間的關係 。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3.消費線圖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4.平均消費傾向(APC)

回首頁

14-1
14-2

是指在平均每一單位的可支配所得中,用來消費的比例。

14-3
14-4
14-5

5.邊際消費傾向(MPC)

是指當可支配所得變動一單位時,在消費上所引起的變動
量。

上一頁

下一頁

 儲蓄
1.儲蓄函數

是指經濟社會的儲蓄(S)與可支配所得(Yd)之間的關係 。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3.儲蓄線圖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4.平均儲蓄傾向(APS)

回首頁

14-1
14-2

是指在平均每一單位的可支配所得中,用來儲蓄的比例。

14-3
14-4
14-5

5.邊際儲蓄傾向(MPS)
是指當可支配所得變動一單位時,在儲蓄上所引起的變動
量。

上一頁

4.消費傾向與儲蓄傾向的關係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APC與APS

14-3
14-4
14-5

(2)MPC與MPS

上一頁

下一頁

 投資
1.意義

是指在一定期間內,對各種新資本財(包括機器設備、廠
房及存貨)的購買,又稱為資本形成或實體投資。
2.投資的種類
(1)按其所決定的因素而言:
自發性投資是指由所得以外的因素決定的投資量。
誘發性投資是指因所得改變誘發的投資變動量。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2)按其是否扣除現有的資本耗損而言:
毛投資即不扣除現有資本耗損(即折舊)的投資。
淨投資即扣除既有資本損耗以後的投資。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3.投資的考量

(1)市場利率:是指廠商將多餘的資金存在銀行可賺取的
利息所得,或是向銀行貸款所必須繳納的利息費用。
(2)投資邊際效率:由凱因斯提出,認為投資邊際效率是
資本財的預期報酬率,使購買該項資本的價格等於未
來各年預期毛收益的現值總和。

上一頁

下一頁

MEI>i 時,代表該筆投資的淨收益大於必須負擔的機
會成本,廠商會願意增加投資。

回首頁

14-1
14-2

14-3

MEI<i 時,代表該筆投資的淨收益小於必須負擔的機
會成本,廠商會減少投資。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4.影響投資邊際效率(MEI)的因素
(1)技術進步與創新:生產技術的進步與產品的創新有助
於增加未來預期收益,進而刺激廠商的投資意願,造
成MEI 曲線的右移。
(2)廠商對未來的預期:若廠商對未來景氣抱持樂觀 ,
連帶消費者的購買力將會上升,廠商也會有較高的預
期收益,進而提高投資的意願,造成MEI 曲線的右移

(3)課稅與補貼:若若政府對廠商增加補貼,將會減少廠
商的生產成本,進而提高廠商的投資意願,造成MEI
曲線的右移。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投資邊際效率(MEI)

回首頁

14-1
14-2

投資邊際效率是使資本的各年預期毛收益的現值總和等於
其資本財價格所需的折現率,若該項的投資邊際效率大於利率
,表示該項計劃值得投資,若投資邊際效率小於利率,表示該
項計劃不值得投資。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2 簡單的均衡所得決定過程
 簡單凱因斯模型
1.假設
(1)不考慮政府部門及國外部門,只考慮家計部門及廠商
部門。
(2)消費包括自發性消費與誘發性投資。
(3)家計部門不從事投資,廠商部門不從事儲蓄。
(4)廠商投資水準不因所得高低而改變,即只考慮自發性
投資。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2.模型

14-2

14-3
14-4
14-5

其中Yd為可配所得,Y為國民所得,AE代表總支出。

上一頁

 均衡所得決定方法
1.總需求等於總供給分析法(45°線分析法)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2.投資等於儲蓄決定法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1)當I>S時:廠商會增
加生產,使國民所得
提高,儲蓄增加。

(2)當I<S時:廠商會減
少生產,使國民所得
下降,儲蓄減少。
(3)當I=S時:透過投資
等儲蓄可以決定均衡
所得水準。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1)當I>S時:廠商會增加生產
,使國民所得提高,儲蓄增
加。

(2)當I<S時:廠商會減少生產
,使國民所得下降,儲蓄減
少。
(3)當I=S時:透過投資等儲蓄
可以決定均衡所得水準。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3 乘數原理與加速原理
 乘數原理
1.定義
是指在一個未達充分就業的經濟體系中,總需求中任何一
項自發性支出的變動,將導致均衡所得做同方向的倍數變
動。
2.消費乘數

是指自發性消費增加量所引起均衡所得增加的倍數。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充分就業
充分就業是指除了自然失業率(經濟社會無法免除的摩擦
性失業和結構性失業),其餘有意願工作者皆能找到合適的職
務,沒有人力浪費的問題。凱因斯認為,經濟大恐慌時代是因
為有效需求的不足、總產出尚未達到充分產出(Yf) 的水準,造
成失業率上升。因此政府應該致力於提高需求,在達到充分就
業之前(Yf),並不會造成物價上漲的問題。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3.投資乘數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是指自發性投資增加量所引起均衡所得增加的倍數。

14-3
14-4
14-5

4.乘數與MPC、MPS的關係

上一頁

5.圖形分析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 加速原理
1.基本假設
(1)社會現有的資本設備已經充分利用。
(2)資本設備數量與國民所得(產出)間具有固定比例的
關係。
2.意義
是指社會在沒有閒置設備的情況下,由於國民所得的變動
,透過社會對商品或勞務需求的變化,將會引起廠商對資
本財的需求呈固定比例變動。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3.加速係數

14-2

14-3

其中△K:資本財需求的變動,△Y:國民所得的變動

14-4
14-5

4.應用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4 膨脹缺口、緊縮缺口與節儉的矛盾
 膨脹缺口
1.意義
當經濟社會的有效需求過多,使社會的均衡所得高於充分
就業所得水準的部分。
2.圖形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3.影響與對策
政府可採取減少政府支出或是提高租稅等方式來降低社會
總需求。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 緊縮缺口
1.意義
當經濟社會的有效需求不足,使社會的均衡所得低於充分
就業所得水準的部分。
2.圖形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3.影響與對策
政府可以採取增加政府支出或是減少租稅,以增加社會總
需求。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 膨脹(緊縮)缺口與產出缺口之關係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其中△ AE:總支出的變動


Y:均衡所得與充分就業所得之差額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反景氣循環政策

14-1
14-2

由第四節可知,當經濟個體發生緊縮缺口,政府應採用擴
14-3
張性經濟對策(如增加政府支出或減少租稅)來因應,同樣的,
14-4
若發生了膨脹缺口,則必須採用緊縮性經濟對策(如減少政府
支出或提高租稅)因應,此種反向操作方式,就稱為反景氣循 14-5
環政策。

舉個例子來說,當面臨失業率上升的情形後,政府通常會
通過重大建設方案,以此方式增加勞動需求來解決失業問題,
且另一方面,重大建設對於國家來說也是一項重要的資本累積,
對於經濟的成長及發展,都有很大的幫助。就如2008年台灣受
到金融海嘯的衝擊後,景氣衰退、失業率節節高升,政府為了
刺激需求上升,發給每位國民3,600元的消費券,提供廠商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各種貸款與租稅減免優惠,並且積極投入各項公共建設,都是
以「刺激有效需求」為原則,提高國民所得水準為目的。但從
各項數據觀察顯示,消費券措施的成效並不如預期顯著。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 節儉的矛盾
凱因斯認為當經濟體系未達充分就業時,若所有消費者皆增
加自發性儲蓄,使得整個經濟體系消費減少,導致有效需求
更顯不足,將會造成國民所得減少,失業增加,但儲蓄總量
未必增加。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進退兩難
「合成的謬誤」是指一組織中的個別成員均擁有某個性質
,而錯誤推論出該組織具有相同的性質。例如在「節儉的矛盾
」,如果我們只考慮個別消費者的所得支出,的確可以透過減
少消費來增加儲蓄,然而當所有人均選擇減少消費時,整個經
濟體系的儲蓄量並不會增加,反而會因為有效需求的下降而減
少。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5 政府支出與均衡所得
 政府部門之經濟活動
1.政府支出
假設政府支出完全受到政府控制,不會隨所得水準變動而
改變,故政府支出函數為一固定常數G0,G=G0,稱為自
發性政府支出。
2.租稅收入

假設政府的稅收淨額同樣完全受到政府控制,不會隨所得
變動而改變,故政府的租稅函數為T= T0,T0為固定常數
,稱為定額稅。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 均衡所得決定

14-2

1.經濟模型

14-3
14-4
14-5

2.租稅收入
(1)45°線分析法:Y=AE→Y=C+I+G
(2)投資儲蓄分析法:Y=C+S+T=C+I+G

→ S+T=I+G

上一頁

3.圖形說明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3.以數學式求算均衡所得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均衡條件:Y=C+I+G
C=a+bYd=a+b(Y-T)
I=I0
G=G0
T=T0

均衡所得

14-3
14-4
14-5

上一頁

 乘數
1.消費乘數(KC)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2.投資乘數(KI)

3.政府支出乘數(KG)

上一頁

4.政府租稅乘數(KT)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5.平衡預算乘數(KB)

14-5


Slide 3

所得水準的決定
14-1
14-2
14-3
14-4
14-5

消費、儲蓄與投資
簡單的均衡所得決定過程
乘數原理與加速原理
膨脹缺口、緊縮缺口與節儉的矛盾
政府支出與均衡所得

14
CHAPTER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消費、儲蓄與投資
 有效需求理論

14-1
14-2

(1)凱因斯認為1930年代經濟大恐慌所出現的大量失業,是

14-3

由於市場需求不足所引起,因此,提高產品的市場需求

14-4

可以解決失業問題。

14-5

(2)整個社會對所有財貨的需求,分別來自民間消費支出、
國內投資支出、政府消費支出與國際貿易淨輸出四方面


上一頁

下一頁

古典學派與凱因斯學派
對於國民所得決定之看法

回首頁

14-1
14-2

1.古典學派:認為市場在長期時會在價格機能的運作下,
自然達到充分就業的狀態。

14-3

2.凱因斯學派:主張經濟體系處於未充分就業下為常態,
認為增加社會的總支出,使有效需求增加,才能使國民
所得增加。

14-5

14-4

上一頁

下一頁

 消費
1.基本心理法則

人們的消費支出會隨者可支配所得的增加而增加﹔一般狀
況下,消費的增加量會小於可支配所得的增加量。
2.消費函數
是指經濟社會的消費(C)與可支配所得(Yd)之間的關係 。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3.消費線圖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4.平均消費傾向(APC)

回首頁

14-1
14-2

是指在平均每一單位的可支配所得中,用來消費的比例。

14-3
14-4
14-5

5.邊際消費傾向(MPC)

是指當可支配所得變動一單位時,在消費上所引起的變動
量。

上一頁

下一頁

 儲蓄
1.儲蓄函數

是指經濟社會的儲蓄(S)與可支配所得(Yd)之間的關係 。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3.儲蓄線圖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4.平均儲蓄傾向(APS)

回首頁

14-1
14-2

是指在平均每一單位的可支配所得中,用來儲蓄的比例。

14-3
14-4
14-5

5.邊際儲蓄傾向(MPS)
是指當可支配所得變動一單位時,在儲蓄上所引起的變動
量。

上一頁

4.消費傾向與儲蓄傾向的關係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APC與APS

14-3
14-4
14-5

(2)MPC與MPS

上一頁

下一頁

 投資
1.意義

是指在一定期間內,對各種新資本財(包括機器設備、廠
房及存貨)的購買,又稱為資本形成或實體投資。
2.投資的種類
(1)按其所決定的因素而言:
自發性投資是指由所得以外的因素決定的投資量。
誘發性投資是指因所得改變誘發的投資變動量。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2)按其是否扣除現有的資本耗損而言:
毛投資即不扣除現有資本耗損(即折舊)的投資。
淨投資即扣除既有資本損耗以後的投資。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3.投資的考量

(1)市場利率:是指廠商將多餘的資金存在銀行可賺取的
利息所得,或是向銀行貸款所必須繳納的利息費用。
(2)投資邊際效率:由凱因斯提出,認為投資邊際效率是
資本財的預期報酬率,使購買該項資本的價格等於未
來各年預期毛收益的現值總和。

上一頁

下一頁

MEI>i 時,代表該筆投資的淨收益大於必須負擔的機
會成本,廠商會願意增加投資。

回首頁

14-1
14-2

14-3

MEI<i 時,代表該筆投資的淨收益小於必須負擔的機
會成本,廠商會減少投資。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4.影響投資邊際效率(MEI)的因素
(1)技術進步與創新:生產技術的進步與產品的創新有助
於增加未來預期收益,進而刺激廠商的投資意願,造
成MEI 曲線的右移。
(2)廠商對未來的預期:若廠商對未來景氣抱持樂觀 ,
連帶消費者的購買力將會上升,廠商也會有較高的預
期收益,進而提高投資的意願,造成MEI 曲線的右移

(3)課稅與補貼:若若政府對廠商增加補貼,將會減少廠
商的生產成本,進而提高廠商的投資意願,造成MEI
曲線的右移。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投資邊際效率(MEI)

回首頁

14-1
14-2

投資邊際效率是使資本的各年預期毛收益的現值總和等於
其資本財價格所需的折現率,若該項的投資邊際效率大於利率
,表示該項計劃值得投資,若投資邊際效率小於利率,表示該
項計劃不值得投資。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2 簡單的均衡所得決定過程
 簡單凱因斯模型
1.假設
(1)不考慮政府部門及國外部門,只考慮家計部門及廠商
部門。
(2)消費包括自發性消費與誘發性投資。
(3)家計部門不從事投資,廠商部門不從事儲蓄。
(4)廠商投資水準不因所得高低而改變,即只考慮自發性
投資。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2.模型

14-2

14-3
14-4
14-5

其中Yd為可配所得,Y為國民所得,AE代表總支出。

上一頁

 均衡所得決定方法
1.總需求等於總供給分析法(45°線分析法)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2.投資等於儲蓄決定法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1)當I>S時:廠商會增
加生產,使國民所得
提高,儲蓄增加。

(2)當I<S時:廠商會減
少生產,使國民所得
下降,儲蓄減少。
(3)當I=S時:透過投資
等儲蓄可以決定均衡
所得水準。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1)當I>S時:廠商會增加生產
,使國民所得提高,儲蓄增
加。

(2)當I<S時:廠商會減少生產
,使國民所得下降,儲蓄減
少。
(3)當I=S時:透過投資等儲蓄
可以決定均衡所得水準。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3 乘數原理與加速原理
 乘數原理
1.定義
是指在一個未達充分就業的經濟體系中,總需求中任何一
項自發性支出的變動,將導致均衡所得做同方向的倍數變
動。
2.消費乘數

是指自發性消費增加量所引起均衡所得增加的倍數。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充分就業
充分就業是指除了自然失業率(經濟社會無法免除的摩擦
性失業和結構性失業),其餘有意願工作者皆能找到合適的職
務,沒有人力浪費的問題。凱因斯認為,經濟大恐慌時代是因
為有效需求的不足、總產出尚未達到充分產出(Yf) 的水準,造
成失業率上升。因此政府應該致力於提高需求,在達到充分就
業之前(Yf),並不會造成物價上漲的問題。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3.投資乘數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是指自發性投資增加量所引起均衡所得增加的倍數。

14-3
14-4
14-5

4.乘數與MPC、MPS的關係

上一頁

5.圖形分析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 加速原理
1.基本假設
(1)社會現有的資本設備已經充分利用。
(2)資本設備數量與國民所得(產出)間具有固定比例的
關係。
2.意義
是指社會在沒有閒置設備的情況下,由於國民所得的變動
,透過社會對商品或勞務需求的變化,將會引起廠商對資
本財的需求呈固定比例變動。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3.加速係數

14-2

14-3

其中△K:資本財需求的變動,△Y:國民所得的變動

14-4
14-5

4.應用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4 膨脹缺口、緊縮缺口與節儉的矛盾
 膨脹缺口
1.意義
當經濟社會的有效需求過多,使社會的均衡所得高於充分
就業所得水準的部分。
2.圖形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3.影響與對策
政府可採取減少政府支出或是提高租稅等方式來降低社會
總需求。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 緊縮缺口
1.意義
當經濟社會的有效需求不足,使社會的均衡所得低於充分
就業所得水準的部分。
2.圖形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3.影響與對策
政府可以採取增加政府支出或是減少租稅,以增加社會總
需求。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 膨脹(緊縮)缺口與產出缺口之關係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其中△ AE:總支出的變動


Y:均衡所得與充分就業所得之差額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反景氣循環政策

14-1
14-2

由第四節可知,當經濟個體發生緊縮缺口,政府應採用擴
14-3
張性經濟對策(如增加政府支出或減少租稅)來因應,同樣的,
14-4
若發生了膨脹缺口,則必須採用緊縮性經濟對策(如減少政府
支出或提高租稅)因應,此種反向操作方式,就稱為反景氣循 14-5
環政策。

舉個例子來說,當面臨失業率上升的情形後,政府通常會
通過重大建設方案,以此方式增加勞動需求來解決失業問題,
且另一方面,重大建設對於國家來說也是一項重要的資本累積,
對於經濟的成長及發展,都有很大的幫助。就如2008年台灣受
到金融海嘯的衝擊後,景氣衰退、失業率節節高升,政府為了
刺激需求上升,發給每位國民3,600元的消費券,提供廠商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各種貸款與租稅減免優惠,並且積極投入各項公共建設,都是
以「刺激有效需求」為原則,提高國民所得水準為目的。但從
各項數據觀察顯示,消費券措施的成效並不如預期顯著。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 節儉的矛盾
凱因斯認為當經濟體系未達充分就業時,若所有消費者皆增
加自發性儲蓄,使得整個經濟體系消費減少,導致有效需求
更顯不足,將會造成國民所得減少,失業增加,但儲蓄總量
未必增加。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進退兩難
「合成的謬誤」是指一組織中的個別成員均擁有某個性質
,而錯誤推論出該組織具有相同的性質。例如在「節儉的矛盾
」,如果我們只考慮個別消費者的所得支出,的確可以透過減
少消費來增加儲蓄,然而當所有人均選擇減少消費時,整個經
濟體系的儲蓄量並不會增加,反而會因為有效需求的下降而減
少。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5 政府支出與均衡所得
 政府部門之經濟活動
1.政府支出
假設政府支出完全受到政府控制,不會隨所得水準變動而
改變,故政府支出函數為一固定常數G0,G=G0,稱為自
發性政府支出。
2.租稅收入

假設政府的稅收淨額同樣完全受到政府控制,不會隨所得
變動而改變,故政府的租稅函數為T= T0,T0為固定常數
,稱為定額稅。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 均衡所得決定

14-2

1.經濟模型

14-3
14-4
14-5

2.租稅收入
(1)45°線分析法:Y=AE→Y=C+I+G
(2)投資儲蓄分析法:Y=C+S+T=C+I+G

→ S+T=I+G

上一頁

3.圖形說明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3.以數學式求算均衡所得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均衡條件:Y=C+I+G
C=a+bYd=a+b(Y-T)
I=I0
G=G0
T=T0

均衡所得

14-3
14-4
14-5

上一頁

 乘數
1.消費乘數(KC)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2.投資乘數(KI)

3.政府支出乘數(KG)

上一頁

4.政府租稅乘數(KT)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5.平衡預算乘數(KB)

14-5


Slide 4

所得水準的決定
14-1
14-2
14-3
14-4
14-5

消費、儲蓄與投資
簡單的均衡所得決定過程
乘數原理與加速原理
膨脹缺口、緊縮缺口與節儉的矛盾
政府支出與均衡所得

14
CHAPTER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消費、儲蓄與投資
 有效需求理論

14-1
14-2

(1)凱因斯認為1930年代經濟大恐慌所出現的大量失業,是

14-3

由於市場需求不足所引起,因此,提高產品的市場需求

14-4

可以解決失業問題。

14-5

(2)整個社會對所有財貨的需求,分別來自民間消費支出、
國內投資支出、政府消費支出與國際貿易淨輸出四方面


上一頁

下一頁

古典學派與凱因斯學派
對於國民所得決定之看法

回首頁

14-1
14-2

1.古典學派:認為市場在長期時會在價格機能的運作下,
自然達到充分就業的狀態。

14-3

2.凱因斯學派:主張經濟體系處於未充分就業下為常態,
認為增加社會的總支出,使有效需求增加,才能使國民
所得增加。

14-5

14-4

上一頁

下一頁

 消費
1.基本心理法則

人們的消費支出會隨者可支配所得的增加而增加﹔一般狀
況下,消費的增加量會小於可支配所得的增加量。
2.消費函數
是指經濟社會的消費(C)與可支配所得(Yd)之間的關係 。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3.消費線圖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4.平均消費傾向(APC)

回首頁

14-1
14-2

是指在平均每一單位的可支配所得中,用來消費的比例。

14-3
14-4
14-5

5.邊際消費傾向(MPC)

是指當可支配所得變動一單位時,在消費上所引起的變動
量。

上一頁

下一頁

 儲蓄
1.儲蓄函數

是指經濟社會的儲蓄(S)與可支配所得(Yd)之間的關係 。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3.儲蓄線圖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4.平均儲蓄傾向(APS)

回首頁

14-1
14-2

是指在平均每一單位的可支配所得中,用來儲蓄的比例。

14-3
14-4
14-5

5.邊際儲蓄傾向(MPS)
是指當可支配所得變動一單位時,在儲蓄上所引起的變動
量。

上一頁

4.消費傾向與儲蓄傾向的關係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APC與APS

14-3
14-4
14-5

(2)MPC與MPS

上一頁

下一頁

 投資
1.意義

是指在一定期間內,對各種新資本財(包括機器設備、廠
房及存貨)的購買,又稱為資本形成或實體投資。
2.投資的種類
(1)按其所決定的因素而言:
自發性投資是指由所得以外的因素決定的投資量。
誘發性投資是指因所得改變誘發的投資變動量。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2)按其是否扣除現有的資本耗損而言:
毛投資即不扣除現有資本耗損(即折舊)的投資。
淨投資即扣除既有資本損耗以後的投資。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3.投資的考量

(1)市場利率:是指廠商將多餘的資金存在銀行可賺取的
利息所得,或是向銀行貸款所必須繳納的利息費用。
(2)投資邊際效率:由凱因斯提出,認為投資邊際效率是
資本財的預期報酬率,使購買該項資本的價格等於未
來各年預期毛收益的現值總和。

上一頁

下一頁

MEI>i 時,代表該筆投資的淨收益大於必須負擔的機
會成本,廠商會願意增加投資。

回首頁

14-1
14-2

14-3

MEI<i 時,代表該筆投資的淨收益小於必須負擔的機
會成本,廠商會減少投資。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4.影響投資邊際效率(MEI)的因素
(1)技術進步與創新:生產技術的進步與產品的創新有助
於增加未來預期收益,進而刺激廠商的投資意願,造
成MEI 曲線的右移。
(2)廠商對未來的預期:若廠商對未來景氣抱持樂觀 ,
連帶消費者的購買力將會上升,廠商也會有較高的預
期收益,進而提高投資的意願,造成MEI 曲線的右移

(3)課稅與補貼:若若政府對廠商增加補貼,將會減少廠
商的生產成本,進而提高廠商的投資意願,造成MEI
曲線的右移。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投資邊際效率(MEI)

回首頁

14-1
14-2

投資邊際效率是使資本的各年預期毛收益的現值總和等於
其資本財價格所需的折現率,若該項的投資邊際效率大於利率
,表示該項計劃值得投資,若投資邊際效率小於利率,表示該
項計劃不值得投資。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2 簡單的均衡所得決定過程
 簡單凱因斯模型
1.假設
(1)不考慮政府部門及國外部門,只考慮家計部門及廠商
部門。
(2)消費包括自發性消費與誘發性投資。
(3)家計部門不從事投資,廠商部門不從事儲蓄。
(4)廠商投資水準不因所得高低而改變,即只考慮自發性
投資。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2.模型

14-2

14-3
14-4
14-5

其中Yd為可配所得,Y為國民所得,AE代表總支出。

上一頁

 均衡所得決定方法
1.總需求等於總供給分析法(45°線分析法)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2.投資等於儲蓄決定法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1)當I>S時:廠商會增
加生產,使國民所得
提高,儲蓄增加。

(2)當I<S時:廠商會減
少生產,使國民所得
下降,儲蓄減少。
(3)當I=S時:透過投資
等儲蓄可以決定均衡
所得水準。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1)當I>S時:廠商會增加生產
,使國民所得提高,儲蓄增
加。

(2)當I<S時:廠商會減少生產
,使國民所得下降,儲蓄減
少。
(3)當I=S時:透過投資等儲蓄
可以決定均衡所得水準。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3 乘數原理與加速原理
 乘數原理
1.定義
是指在一個未達充分就業的經濟體系中,總需求中任何一
項自發性支出的變動,將導致均衡所得做同方向的倍數變
動。
2.消費乘數

是指自發性消費增加量所引起均衡所得增加的倍數。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充分就業
充分就業是指除了自然失業率(經濟社會無法免除的摩擦
性失業和結構性失業),其餘有意願工作者皆能找到合適的職
務,沒有人力浪費的問題。凱因斯認為,經濟大恐慌時代是因
為有效需求的不足、總產出尚未達到充分產出(Yf) 的水準,造
成失業率上升。因此政府應該致力於提高需求,在達到充分就
業之前(Yf),並不會造成物價上漲的問題。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3.投資乘數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是指自發性投資增加量所引起均衡所得增加的倍數。

14-3
14-4
14-5

4.乘數與MPC、MPS的關係

上一頁

5.圖形分析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 加速原理
1.基本假設
(1)社會現有的資本設備已經充分利用。
(2)資本設備數量與國民所得(產出)間具有固定比例的
關係。
2.意義
是指社會在沒有閒置設備的情況下,由於國民所得的變動
,透過社會對商品或勞務需求的變化,將會引起廠商對資
本財的需求呈固定比例變動。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3.加速係數

14-2

14-3

其中△K:資本財需求的變動,△Y:國民所得的變動

14-4
14-5

4.應用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4 膨脹缺口、緊縮缺口與節儉的矛盾
 膨脹缺口
1.意義
當經濟社會的有效需求過多,使社會的均衡所得高於充分
就業所得水準的部分。
2.圖形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3.影響與對策
政府可採取減少政府支出或是提高租稅等方式來降低社會
總需求。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 緊縮缺口
1.意義
當經濟社會的有效需求不足,使社會的均衡所得低於充分
就業所得水準的部分。
2.圖形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3.影響與對策
政府可以採取增加政府支出或是減少租稅,以增加社會總
需求。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 膨脹(緊縮)缺口與產出缺口之關係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其中△ AE:總支出的變動


Y:均衡所得與充分就業所得之差額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反景氣循環政策

14-1
14-2

由第四節可知,當經濟個體發生緊縮缺口,政府應採用擴
14-3
張性經濟對策(如增加政府支出或減少租稅)來因應,同樣的,
14-4
若發生了膨脹缺口,則必須採用緊縮性經濟對策(如減少政府
支出或提高租稅)因應,此種反向操作方式,就稱為反景氣循 14-5
環政策。

舉個例子來說,當面臨失業率上升的情形後,政府通常會
通過重大建設方案,以此方式增加勞動需求來解決失業問題,
且另一方面,重大建設對於國家來說也是一項重要的資本累積,
對於經濟的成長及發展,都有很大的幫助。就如2008年台灣受
到金融海嘯的衝擊後,景氣衰退、失業率節節高升,政府為了
刺激需求上升,發給每位國民3,600元的消費券,提供廠商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各種貸款與租稅減免優惠,並且積極投入各項公共建設,都是
以「刺激有效需求」為原則,提高國民所得水準為目的。但從
各項數據觀察顯示,消費券措施的成效並不如預期顯著。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 節儉的矛盾
凱因斯認為當經濟體系未達充分就業時,若所有消費者皆增
加自發性儲蓄,使得整個經濟體系消費減少,導致有效需求
更顯不足,將會造成國民所得減少,失業增加,但儲蓄總量
未必增加。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進退兩難
「合成的謬誤」是指一組織中的個別成員均擁有某個性質
,而錯誤推論出該組織具有相同的性質。例如在「節儉的矛盾
」,如果我們只考慮個別消費者的所得支出,的確可以透過減
少消費來增加儲蓄,然而當所有人均選擇減少消費時,整個經
濟體系的儲蓄量並不會增加,反而會因為有效需求的下降而減
少。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5 政府支出與均衡所得
 政府部門之經濟活動
1.政府支出
假設政府支出完全受到政府控制,不會隨所得水準變動而
改變,故政府支出函數為一固定常數G0,G=G0,稱為自
發性政府支出。
2.租稅收入

假設政府的稅收淨額同樣完全受到政府控制,不會隨所得
變動而改變,故政府的租稅函數為T= T0,T0為固定常數
,稱為定額稅。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 均衡所得決定

14-2

1.經濟模型

14-3
14-4
14-5

2.租稅收入
(1)45°線分析法:Y=AE→Y=C+I+G
(2)投資儲蓄分析法:Y=C+S+T=C+I+G

→ S+T=I+G

上一頁

3.圖形說明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3.以數學式求算均衡所得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均衡條件:Y=C+I+G
C=a+bYd=a+b(Y-T)
I=I0
G=G0
T=T0

均衡所得

14-3
14-4
14-5

上一頁

 乘數
1.消費乘數(KC)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2.投資乘數(KI)

3.政府支出乘數(KG)

上一頁

4.政府租稅乘數(KT)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5.平衡預算乘數(KB)

14-5


Slide 5

所得水準的決定
14-1
14-2
14-3
14-4
14-5

消費、儲蓄與投資
簡單的均衡所得決定過程
乘數原理與加速原理
膨脹缺口、緊縮缺口與節儉的矛盾
政府支出與均衡所得

14
CHAPTER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消費、儲蓄與投資
 有效需求理論

14-1
14-2

(1)凱因斯認為1930年代經濟大恐慌所出現的大量失業,是

14-3

由於市場需求不足所引起,因此,提高產品的市場需求

14-4

可以解決失業問題。

14-5

(2)整個社會對所有財貨的需求,分別來自民間消費支出、
國內投資支出、政府消費支出與國際貿易淨輸出四方面


上一頁

下一頁

古典學派與凱因斯學派
對於國民所得決定之看法

回首頁

14-1
14-2

1.古典學派:認為市場在長期時會在價格機能的運作下,
自然達到充分就業的狀態。

14-3

2.凱因斯學派:主張經濟體系處於未充分就業下為常態,
認為增加社會的總支出,使有效需求增加,才能使國民
所得增加。

14-5

14-4

上一頁

下一頁

 消費
1.基本心理法則

人們的消費支出會隨者可支配所得的增加而增加﹔一般狀
況下,消費的增加量會小於可支配所得的增加量。
2.消費函數
是指經濟社會的消費(C)與可支配所得(Yd)之間的關係 。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3.消費線圖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4.平均消費傾向(APC)

回首頁

14-1
14-2

是指在平均每一單位的可支配所得中,用來消費的比例。

14-3
14-4
14-5

5.邊際消費傾向(MPC)

是指當可支配所得變動一單位時,在消費上所引起的變動
量。

上一頁

下一頁

 儲蓄
1.儲蓄函數

是指經濟社會的儲蓄(S)與可支配所得(Yd)之間的關係 。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3.儲蓄線圖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4.平均儲蓄傾向(APS)

回首頁

14-1
14-2

是指在平均每一單位的可支配所得中,用來儲蓄的比例。

14-3
14-4
14-5

5.邊際儲蓄傾向(MPS)
是指當可支配所得變動一單位時,在儲蓄上所引起的變動
量。

上一頁

4.消費傾向與儲蓄傾向的關係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APC與APS

14-3
14-4
14-5

(2)MPC與MPS

上一頁

下一頁

 投資
1.意義

是指在一定期間內,對各種新資本財(包括機器設備、廠
房及存貨)的購買,又稱為資本形成或實體投資。
2.投資的種類
(1)按其所決定的因素而言:
自發性投資是指由所得以外的因素決定的投資量。
誘發性投資是指因所得改變誘發的投資變動量。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2)按其是否扣除現有的資本耗損而言:
毛投資即不扣除現有資本耗損(即折舊)的投資。
淨投資即扣除既有資本損耗以後的投資。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3.投資的考量

(1)市場利率:是指廠商將多餘的資金存在銀行可賺取的
利息所得,或是向銀行貸款所必須繳納的利息費用。
(2)投資邊際效率:由凱因斯提出,認為投資邊際效率是
資本財的預期報酬率,使購買該項資本的價格等於未
來各年預期毛收益的現值總和。

上一頁

下一頁

MEI>i 時,代表該筆投資的淨收益大於必須負擔的機
會成本,廠商會願意增加投資。

回首頁

14-1
14-2

14-3

MEI<i 時,代表該筆投資的淨收益小於必須負擔的機
會成本,廠商會減少投資。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4.影響投資邊際效率(MEI)的因素
(1)技術進步與創新:生產技術的進步與產品的創新有助
於增加未來預期收益,進而刺激廠商的投資意願,造
成MEI 曲線的右移。
(2)廠商對未來的預期:若廠商對未來景氣抱持樂觀 ,
連帶消費者的購買力將會上升,廠商也會有較高的預
期收益,進而提高投資的意願,造成MEI 曲線的右移

(3)課稅與補貼:若若政府對廠商增加補貼,將會減少廠
商的生產成本,進而提高廠商的投資意願,造成MEI
曲線的右移。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投資邊際效率(MEI)

回首頁

14-1
14-2

投資邊際效率是使資本的各年預期毛收益的現值總和等於
其資本財價格所需的折現率,若該項的投資邊際效率大於利率
,表示該項計劃值得投資,若投資邊際效率小於利率,表示該
項計劃不值得投資。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2 簡單的均衡所得決定過程
 簡單凱因斯模型
1.假設
(1)不考慮政府部門及國外部門,只考慮家計部門及廠商
部門。
(2)消費包括自發性消費與誘發性投資。
(3)家計部門不從事投資,廠商部門不從事儲蓄。
(4)廠商投資水準不因所得高低而改變,即只考慮自發性
投資。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2.模型

14-2

14-3
14-4
14-5

其中Yd為可配所得,Y為國民所得,AE代表總支出。

上一頁

 均衡所得決定方法
1.總需求等於總供給分析法(45°線分析法)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2.投資等於儲蓄決定法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1)當I>S時:廠商會增
加生產,使國民所得
提高,儲蓄增加。

(2)當I<S時:廠商會減
少生產,使國民所得
下降,儲蓄減少。
(3)當I=S時:透過投資
等儲蓄可以決定均衡
所得水準。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1)當I>S時:廠商會增加生產
,使國民所得提高,儲蓄增
加。

(2)當I<S時:廠商會減少生產
,使國民所得下降,儲蓄減
少。
(3)當I=S時:透過投資等儲蓄
可以決定均衡所得水準。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3 乘數原理與加速原理
 乘數原理
1.定義
是指在一個未達充分就業的經濟體系中,總需求中任何一
項自發性支出的變動,將導致均衡所得做同方向的倍數變
動。
2.消費乘數

是指自發性消費增加量所引起均衡所得增加的倍數。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充分就業
充分就業是指除了自然失業率(經濟社會無法免除的摩擦
性失業和結構性失業),其餘有意願工作者皆能找到合適的職
務,沒有人力浪費的問題。凱因斯認為,經濟大恐慌時代是因
為有效需求的不足、總產出尚未達到充分產出(Yf) 的水準,造
成失業率上升。因此政府應該致力於提高需求,在達到充分就
業之前(Yf),並不會造成物價上漲的問題。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3.投資乘數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是指自發性投資增加量所引起均衡所得增加的倍數。

14-3
14-4
14-5

4.乘數與MPC、MPS的關係

上一頁

5.圖形分析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 加速原理
1.基本假設
(1)社會現有的資本設備已經充分利用。
(2)資本設備數量與國民所得(產出)間具有固定比例的
關係。
2.意義
是指社會在沒有閒置設備的情況下,由於國民所得的變動
,透過社會對商品或勞務需求的變化,將會引起廠商對資
本財的需求呈固定比例變動。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3.加速係數

14-2

14-3

其中△K:資本財需求的變動,△Y:國民所得的變動

14-4
14-5

4.應用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4 膨脹缺口、緊縮缺口與節儉的矛盾
 膨脹缺口
1.意義
當經濟社會的有效需求過多,使社會的均衡所得高於充分
就業所得水準的部分。
2.圖形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3.影響與對策
政府可採取減少政府支出或是提高租稅等方式來降低社會
總需求。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 緊縮缺口
1.意義
當經濟社會的有效需求不足,使社會的均衡所得低於充分
就業所得水準的部分。
2.圖形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3.影響與對策
政府可以採取增加政府支出或是減少租稅,以增加社會總
需求。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 膨脹(緊縮)缺口與產出缺口之關係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其中△ AE:總支出的變動


Y:均衡所得與充分就業所得之差額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反景氣循環政策

14-1
14-2

由第四節可知,當經濟個體發生緊縮缺口,政府應採用擴
14-3
張性經濟對策(如增加政府支出或減少租稅)來因應,同樣的,
14-4
若發生了膨脹缺口,則必須採用緊縮性經濟對策(如減少政府
支出或提高租稅)因應,此種反向操作方式,就稱為反景氣循 14-5
環政策。

舉個例子來說,當面臨失業率上升的情形後,政府通常會
通過重大建設方案,以此方式增加勞動需求來解決失業問題,
且另一方面,重大建設對於國家來說也是一項重要的資本累積,
對於經濟的成長及發展,都有很大的幫助。就如2008年台灣受
到金融海嘯的衝擊後,景氣衰退、失業率節節高升,政府為了
刺激需求上升,發給每位國民3,600元的消費券,提供廠商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各種貸款與租稅減免優惠,並且積極投入各項公共建設,都是
以「刺激有效需求」為原則,提高國民所得水準為目的。但從
各項數據觀察顯示,消費券措施的成效並不如預期顯著。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 節儉的矛盾
凱因斯認為當經濟體系未達充分就業時,若所有消費者皆增
加自發性儲蓄,使得整個經濟體系消費減少,導致有效需求
更顯不足,將會造成國民所得減少,失業增加,但儲蓄總量
未必增加。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進退兩難
「合成的謬誤」是指一組織中的個別成員均擁有某個性質
,而錯誤推論出該組織具有相同的性質。例如在「節儉的矛盾
」,如果我們只考慮個別消費者的所得支出,的確可以透過減
少消費來增加儲蓄,然而當所有人均選擇減少消費時,整個經
濟體系的儲蓄量並不會增加,反而會因為有效需求的下降而減
少。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5 政府支出與均衡所得
 政府部門之經濟活動
1.政府支出
假設政府支出完全受到政府控制,不會隨所得水準變動而
改變,故政府支出函數為一固定常數G0,G=G0,稱為自
發性政府支出。
2.租稅收入

假設政府的稅收淨額同樣完全受到政府控制,不會隨所得
變動而改變,故政府的租稅函數為T= T0,T0為固定常數
,稱為定額稅。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 均衡所得決定

14-2

1.經濟模型

14-3
14-4
14-5

2.租稅收入
(1)45°線分析法:Y=AE→Y=C+I+G
(2)投資儲蓄分析法:Y=C+S+T=C+I+G

→ S+T=I+G

上一頁

3.圖形說明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3.以數學式求算均衡所得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均衡條件:Y=C+I+G
C=a+bYd=a+b(Y-T)
I=I0
G=G0
T=T0

均衡所得

14-3
14-4
14-5

上一頁

 乘數
1.消費乘數(KC)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2.投資乘數(KI)

3.政府支出乘數(KG)

上一頁

4.政府租稅乘數(KT)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5.平衡預算乘數(KB)

14-5


Slide 6

所得水準的決定
14-1
14-2
14-3
14-4
14-5

消費、儲蓄與投資
簡單的均衡所得決定過程
乘數原理與加速原理
膨脹缺口、緊縮缺口與節儉的矛盾
政府支出與均衡所得

14
CHAPTER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消費、儲蓄與投資
 有效需求理論

14-1
14-2

(1)凱因斯認為1930年代經濟大恐慌所出現的大量失業,是

14-3

由於市場需求不足所引起,因此,提高產品的市場需求

14-4

可以解決失業問題。

14-5

(2)整個社會對所有財貨的需求,分別來自民間消費支出、
國內投資支出、政府消費支出與國際貿易淨輸出四方面


上一頁

下一頁

古典學派與凱因斯學派
對於國民所得決定之看法

回首頁

14-1
14-2

1.古典學派:認為市場在長期時會在價格機能的運作下,
自然達到充分就業的狀態。

14-3

2.凱因斯學派:主張經濟體系處於未充分就業下為常態,
認為增加社會的總支出,使有效需求增加,才能使國民
所得增加。

14-5

14-4

上一頁

下一頁

 消費
1.基本心理法則

人們的消費支出會隨者可支配所得的增加而增加﹔一般狀
況下,消費的增加量會小於可支配所得的增加量。
2.消費函數
是指經濟社會的消費(C)與可支配所得(Yd)之間的關係 。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3.消費線圖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4.平均消費傾向(APC)

回首頁

14-1
14-2

是指在平均每一單位的可支配所得中,用來消費的比例。

14-3
14-4
14-5

5.邊際消費傾向(MPC)

是指當可支配所得變動一單位時,在消費上所引起的變動
量。

上一頁

下一頁

 儲蓄
1.儲蓄函數

是指經濟社會的儲蓄(S)與可支配所得(Yd)之間的關係 。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3.儲蓄線圖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4.平均儲蓄傾向(APS)

回首頁

14-1
14-2

是指在平均每一單位的可支配所得中,用來儲蓄的比例。

14-3
14-4
14-5

5.邊際儲蓄傾向(MPS)
是指當可支配所得變動一單位時,在儲蓄上所引起的變動
量。

上一頁

4.消費傾向與儲蓄傾向的關係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APC與APS

14-3
14-4
14-5

(2)MPC與MPS

上一頁

下一頁

 投資
1.意義

是指在一定期間內,對各種新資本財(包括機器設備、廠
房及存貨)的購買,又稱為資本形成或實體投資。
2.投資的種類
(1)按其所決定的因素而言:
自發性投資是指由所得以外的因素決定的投資量。
誘發性投資是指因所得改變誘發的投資變動量。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2)按其是否扣除現有的資本耗損而言:
毛投資即不扣除現有資本耗損(即折舊)的投資。
淨投資即扣除既有資本損耗以後的投資。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3.投資的考量

(1)市場利率:是指廠商將多餘的資金存在銀行可賺取的
利息所得,或是向銀行貸款所必須繳納的利息費用。
(2)投資邊際效率:由凱因斯提出,認為投資邊際效率是
資本財的預期報酬率,使購買該項資本的價格等於未
來各年預期毛收益的現值總和。

上一頁

下一頁

MEI>i 時,代表該筆投資的淨收益大於必須負擔的機
會成本,廠商會願意增加投資。

回首頁

14-1
14-2

14-3

MEI<i 時,代表該筆投資的淨收益小於必須負擔的機
會成本,廠商會減少投資。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4.影響投資邊際效率(MEI)的因素
(1)技術進步與創新:生產技術的進步與產品的創新有助
於增加未來預期收益,進而刺激廠商的投資意願,造
成MEI 曲線的右移。
(2)廠商對未來的預期:若廠商對未來景氣抱持樂觀 ,
連帶消費者的購買力將會上升,廠商也會有較高的預
期收益,進而提高投資的意願,造成MEI 曲線的右移

(3)課稅與補貼:若若政府對廠商增加補貼,將會減少廠
商的生產成本,進而提高廠商的投資意願,造成MEI
曲線的右移。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投資邊際效率(MEI)

回首頁

14-1
14-2

投資邊際效率是使資本的各年預期毛收益的現值總和等於
其資本財價格所需的折現率,若該項的投資邊際效率大於利率
,表示該項計劃值得投資,若投資邊際效率小於利率,表示該
項計劃不值得投資。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2 簡單的均衡所得決定過程
 簡單凱因斯模型
1.假設
(1)不考慮政府部門及國外部門,只考慮家計部門及廠商
部門。
(2)消費包括自發性消費與誘發性投資。
(3)家計部門不從事投資,廠商部門不從事儲蓄。
(4)廠商投資水準不因所得高低而改變,即只考慮自發性
投資。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2.模型

14-2

14-3
14-4
14-5

其中Yd為可配所得,Y為國民所得,AE代表總支出。

上一頁

 均衡所得決定方法
1.總需求等於總供給分析法(45°線分析法)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2.投資等於儲蓄決定法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1)當I>S時:廠商會增
加生產,使國民所得
提高,儲蓄增加。

(2)當I<S時:廠商會減
少生產,使國民所得
下降,儲蓄減少。
(3)當I=S時:透過投資
等儲蓄可以決定均衡
所得水準。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1)當I>S時:廠商會增加生產
,使國民所得提高,儲蓄增
加。

(2)當I<S時:廠商會減少生產
,使國民所得下降,儲蓄減
少。
(3)當I=S時:透過投資等儲蓄
可以決定均衡所得水準。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3 乘數原理與加速原理
 乘數原理
1.定義
是指在一個未達充分就業的經濟體系中,總需求中任何一
項自發性支出的變動,將導致均衡所得做同方向的倍數變
動。
2.消費乘數

是指自發性消費增加量所引起均衡所得增加的倍數。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充分就業
充分就業是指除了自然失業率(經濟社會無法免除的摩擦
性失業和結構性失業),其餘有意願工作者皆能找到合適的職
務,沒有人力浪費的問題。凱因斯認為,經濟大恐慌時代是因
為有效需求的不足、總產出尚未達到充分產出(Yf) 的水準,造
成失業率上升。因此政府應該致力於提高需求,在達到充分就
業之前(Yf),並不會造成物價上漲的問題。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3.投資乘數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是指自發性投資增加量所引起均衡所得增加的倍數。

14-3
14-4
14-5

4.乘數與MPC、MPS的關係

上一頁

5.圖形分析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 加速原理
1.基本假設
(1)社會現有的資本設備已經充分利用。
(2)資本設備數量與國民所得(產出)間具有固定比例的
關係。
2.意義
是指社會在沒有閒置設備的情況下,由於國民所得的變動
,透過社會對商品或勞務需求的變化,將會引起廠商對資
本財的需求呈固定比例變動。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3.加速係數

14-2

14-3

其中△K:資本財需求的變動,△Y:國民所得的變動

14-4
14-5

4.應用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4 膨脹缺口、緊縮缺口與節儉的矛盾
 膨脹缺口
1.意義
當經濟社會的有效需求過多,使社會的均衡所得高於充分
就業所得水準的部分。
2.圖形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3.影響與對策
政府可採取減少政府支出或是提高租稅等方式來降低社會
總需求。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 緊縮缺口
1.意義
當經濟社會的有效需求不足,使社會的均衡所得低於充分
就業所得水準的部分。
2.圖形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3.影響與對策
政府可以採取增加政府支出或是減少租稅,以增加社會總
需求。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 膨脹(緊縮)缺口與產出缺口之關係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其中△ AE:總支出的變動


Y:均衡所得與充分就業所得之差額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反景氣循環政策

14-1
14-2

由第四節可知,當經濟個體發生緊縮缺口,政府應採用擴
14-3
張性經濟對策(如增加政府支出或減少租稅)來因應,同樣的,
14-4
若發生了膨脹缺口,則必須採用緊縮性經濟對策(如減少政府
支出或提高租稅)因應,此種反向操作方式,就稱為反景氣循 14-5
環政策。

舉個例子來說,當面臨失業率上升的情形後,政府通常會
通過重大建設方案,以此方式增加勞動需求來解決失業問題,
且另一方面,重大建設對於國家來說也是一項重要的資本累積,
對於經濟的成長及發展,都有很大的幫助。就如2008年台灣受
到金融海嘯的衝擊後,景氣衰退、失業率節節高升,政府為了
刺激需求上升,發給每位國民3,600元的消費券,提供廠商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各種貸款與租稅減免優惠,並且積極投入各項公共建設,都是
以「刺激有效需求」為原則,提高國民所得水準為目的。但從
各項數據觀察顯示,消費券措施的成效並不如預期顯著。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 節儉的矛盾
凱因斯認為當經濟體系未達充分就業時,若所有消費者皆增
加自發性儲蓄,使得整個經濟體系消費減少,導致有效需求
更顯不足,將會造成國民所得減少,失業增加,但儲蓄總量
未必增加。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進退兩難
「合成的謬誤」是指一組織中的個別成員均擁有某個性質
,而錯誤推論出該組織具有相同的性質。例如在「節儉的矛盾
」,如果我們只考慮個別消費者的所得支出,的確可以透過減
少消費來增加儲蓄,然而當所有人均選擇減少消費時,整個經
濟體系的儲蓄量並不會增加,反而會因為有效需求的下降而減
少。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5 政府支出與均衡所得
 政府部門之經濟活動
1.政府支出
假設政府支出完全受到政府控制,不會隨所得水準變動而
改變,故政府支出函數為一固定常數G0,G=G0,稱為自
發性政府支出。
2.租稅收入

假設政府的稅收淨額同樣完全受到政府控制,不會隨所得
變動而改變,故政府的租稅函數為T= T0,T0為固定常數
,稱為定額稅。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 均衡所得決定

14-2

1.經濟模型

14-3
14-4
14-5

2.租稅收入
(1)45°線分析法:Y=AE→Y=C+I+G
(2)投資儲蓄分析法:Y=C+S+T=C+I+G

→ S+T=I+G

上一頁

3.圖形說明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3.以數學式求算均衡所得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均衡條件:Y=C+I+G
C=a+bYd=a+b(Y-T)
I=I0
G=G0
T=T0

均衡所得

14-3
14-4
14-5

上一頁

 乘數
1.消費乘數(KC)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2.投資乘數(KI)

3.政府支出乘數(KG)

上一頁

4.政府租稅乘數(KT)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5.平衡預算乘數(KB)

14-5


Slide 7

所得水準的決定
14-1
14-2
14-3
14-4
14-5

消費、儲蓄與投資
簡單的均衡所得決定過程
乘數原理與加速原理
膨脹缺口、緊縮缺口與節儉的矛盾
政府支出與均衡所得

14
CHAPTER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消費、儲蓄與投資
 有效需求理論

14-1
14-2

(1)凱因斯認為1930年代經濟大恐慌所出現的大量失業,是

14-3

由於市場需求不足所引起,因此,提高產品的市場需求

14-4

可以解決失業問題。

14-5

(2)整個社會對所有財貨的需求,分別來自民間消費支出、
國內投資支出、政府消費支出與國際貿易淨輸出四方面


上一頁

下一頁

古典學派與凱因斯學派
對於國民所得決定之看法

回首頁

14-1
14-2

1.古典學派:認為市場在長期時會在價格機能的運作下,
自然達到充分就業的狀態。

14-3

2.凱因斯學派:主張經濟體系處於未充分就業下為常態,
認為增加社會的總支出,使有效需求增加,才能使國民
所得增加。

14-5

14-4

上一頁

下一頁

 消費
1.基本心理法則

人們的消費支出會隨者可支配所得的增加而增加﹔一般狀
況下,消費的增加量會小於可支配所得的增加量。
2.消費函數
是指經濟社會的消費(C)與可支配所得(Yd)之間的關係 。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3.消費線圖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4.平均消費傾向(APC)

回首頁

14-1
14-2

是指在平均每一單位的可支配所得中,用來消費的比例。

14-3
14-4
14-5

5.邊際消費傾向(MPC)

是指當可支配所得變動一單位時,在消費上所引起的變動
量。

上一頁

下一頁

 儲蓄
1.儲蓄函數

是指經濟社會的儲蓄(S)與可支配所得(Yd)之間的關係 。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3.儲蓄線圖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4.平均儲蓄傾向(APS)

回首頁

14-1
14-2

是指在平均每一單位的可支配所得中,用來儲蓄的比例。

14-3
14-4
14-5

5.邊際儲蓄傾向(MPS)
是指當可支配所得變動一單位時,在儲蓄上所引起的變動
量。

上一頁

4.消費傾向與儲蓄傾向的關係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APC與APS

14-3
14-4
14-5

(2)MPC與MPS

上一頁

下一頁

 投資
1.意義

是指在一定期間內,對各種新資本財(包括機器設備、廠
房及存貨)的購買,又稱為資本形成或實體投資。
2.投資的種類
(1)按其所決定的因素而言:
自發性投資是指由所得以外的因素決定的投資量。
誘發性投資是指因所得改變誘發的投資變動量。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2)按其是否扣除現有的資本耗損而言:
毛投資即不扣除現有資本耗損(即折舊)的投資。
淨投資即扣除既有資本損耗以後的投資。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3.投資的考量

(1)市場利率:是指廠商將多餘的資金存在銀行可賺取的
利息所得,或是向銀行貸款所必須繳納的利息費用。
(2)投資邊際效率:由凱因斯提出,認為投資邊際效率是
資本財的預期報酬率,使購買該項資本的價格等於未
來各年預期毛收益的現值總和。

上一頁

下一頁

MEI>i 時,代表該筆投資的淨收益大於必須負擔的機
會成本,廠商會願意增加投資。

回首頁

14-1
14-2

14-3

MEI<i 時,代表該筆投資的淨收益小於必須負擔的機
會成本,廠商會減少投資。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4.影響投資邊際效率(MEI)的因素
(1)技術進步與創新:生產技術的進步與產品的創新有助
於增加未來預期收益,進而刺激廠商的投資意願,造
成MEI 曲線的右移。
(2)廠商對未來的預期:若廠商對未來景氣抱持樂觀 ,
連帶消費者的購買力將會上升,廠商也會有較高的預
期收益,進而提高投資的意願,造成MEI 曲線的右移

(3)課稅與補貼:若若政府對廠商增加補貼,將會減少廠
商的生產成本,進而提高廠商的投資意願,造成MEI
曲線的右移。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投資邊際效率(MEI)

回首頁

14-1
14-2

投資邊際效率是使資本的各年預期毛收益的現值總和等於
其資本財價格所需的折現率,若該項的投資邊際效率大於利率
,表示該項計劃值得投資,若投資邊際效率小於利率,表示該
項計劃不值得投資。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2 簡單的均衡所得決定過程
 簡單凱因斯模型
1.假設
(1)不考慮政府部門及國外部門,只考慮家計部門及廠商
部門。
(2)消費包括自發性消費與誘發性投資。
(3)家計部門不從事投資,廠商部門不從事儲蓄。
(4)廠商投資水準不因所得高低而改變,即只考慮自發性
投資。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2.模型

14-2

14-3
14-4
14-5

其中Yd為可配所得,Y為國民所得,AE代表總支出。

上一頁

 均衡所得決定方法
1.總需求等於總供給分析法(45°線分析法)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2.投資等於儲蓄決定法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1)當I>S時:廠商會增
加生產,使國民所得
提高,儲蓄增加。

(2)當I<S時:廠商會減
少生產,使國民所得
下降,儲蓄減少。
(3)當I=S時:透過投資
等儲蓄可以決定均衡
所得水準。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1)當I>S時:廠商會增加生產
,使國民所得提高,儲蓄增
加。

(2)當I<S時:廠商會減少生產
,使國民所得下降,儲蓄減
少。
(3)當I=S時:透過投資等儲蓄
可以決定均衡所得水準。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3 乘數原理與加速原理
 乘數原理
1.定義
是指在一個未達充分就業的經濟體系中,總需求中任何一
項自發性支出的變動,將導致均衡所得做同方向的倍數變
動。
2.消費乘數

是指自發性消費增加量所引起均衡所得增加的倍數。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充分就業
充分就業是指除了自然失業率(經濟社會無法免除的摩擦
性失業和結構性失業),其餘有意願工作者皆能找到合適的職
務,沒有人力浪費的問題。凱因斯認為,經濟大恐慌時代是因
為有效需求的不足、總產出尚未達到充分產出(Yf) 的水準,造
成失業率上升。因此政府應該致力於提高需求,在達到充分就
業之前(Yf),並不會造成物價上漲的問題。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3.投資乘數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是指自發性投資增加量所引起均衡所得增加的倍數。

14-3
14-4
14-5

4.乘數與MPC、MPS的關係

上一頁

5.圖形分析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 加速原理
1.基本假設
(1)社會現有的資本設備已經充分利用。
(2)資本設備數量與國民所得(產出)間具有固定比例的
關係。
2.意義
是指社會在沒有閒置設備的情況下,由於國民所得的變動
,透過社會對商品或勞務需求的變化,將會引起廠商對資
本財的需求呈固定比例變動。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3.加速係數

14-2

14-3

其中△K:資本財需求的變動,△Y:國民所得的變動

14-4
14-5

4.應用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4 膨脹缺口、緊縮缺口與節儉的矛盾
 膨脹缺口
1.意義
當經濟社會的有效需求過多,使社會的均衡所得高於充分
就業所得水準的部分。
2.圖形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3.影響與對策
政府可採取減少政府支出或是提高租稅等方式來降低社會
總需求。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 緊縮缺口
1.意義
當經濟社會的有效需求不足,使社會的均衡所得低於充分
就業所得水準的部分。
2.圖形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3.影響與對策
政府可以採取增加政府支出或是減少租稅,以增加社會總
需求。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 膨脹(緊縮)缺口與產出缺口之關係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其中△ AE:總支出的變動


Y:均衡所得與充分就業所得之差額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反景氣循環政策

14-1
14-2

由第四節可知,當經濟個體發生緊縮缺口,政府應採用擴
14-3
張性經濟對策(如增加政府支出或減少租稅)來因應,同樣的,
14-4
若發生了膨脹缺口,則必須採用緊縮性經濟對策(如減少政府
支出或提高租稅)因應,此種反向操作方式,就稱為反景氣循 14-5
環政策。

舉個例子來說,當面臨失業率上升的情形後,政府通常會
通過重大建設方案,以此方式增加勞動需求來解決失業問題,
且另一方面,重大建設對於國家來說也是一項重要的資本累積,
對於經濟的成長及發展,都有很大的幫助。就如2008年台灣受
到金融海嘯的衝擊後,景氣衰退、失業率節節高升,政府為了
刺激需求上升,發給每位國民3,600元的消費券,提供廠商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各種貸款與租稅減免優惠,並且積極投入各項公共建設,都是
以「刺激有效需求」為原則,提高國民所得水準為目的。但從
各項數據觀察顯示,消費券措施的成效並不如預期顯著。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 節儉的矛盾
凱因斯認為當經濟體系未達充分就業時,若所有消費者皆增
加自發性儲蓄,使得整個經濟體系消費減少,導致有效需求
更顯不足,將會造成國民所得減少,失業增加,但儲蓄總量
未必增加。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進退兩難
「合成的謬誤」是指一組織中的個別成員均擁有某個性質
,而錯誤推論出該組織具有相同的性質。例如在「節儉的矛盾
」,如果我們只考慮個別消費者的所得支出,的確可以透過減
少消費來增加儲蓄,然而當所有人均選擇減少消費時,整個經
濟體系的儲蓄量並不會增加,反而會因為有效需求的下降而減
少。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5 政府支出與均衡所得
 政府部門之經濟活動
1.政府支出
假設政府支出完全受到政府控制,不會隨所得水準變動而
改變,故政府支出函數為一固定常數G0,G=G0,稱為自
發性政府支出。
2.租稅收入

假設政府的稅收淨額同樣完全受到政府控制,不會隨所得
變動而改變,故政府的租稅函數為T= T0,T0為固定常數
,稱為定額稅。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 均衡所得決定

14-2

1.經濟模型

14-3
14-4
14-5

2.租稅收入
(1)45°線分析法:Y=AE→Y=C+I+G
(2)投資儲蓄分析法:Y=C+S+T=C+I+G

→ S+T=I+G

上一頁

3.圖形說明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3.以數學式求算均衡所得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均衡條件:Y=C+I+G
C=a+bYd=a+b(Y-T)
I=I0
G=G0
T=T0

均衡所得

14-3
14-4
14-5

上一頁

 乘數
1.消費乘數(KC)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2.投資乘數(KI)

3.政府支出乘數(KG)

上一頁

4.政府租稅乘數(KT)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5.平衡預算乘數(KB)

14-5


Slide 8

所得水準的決定
14-1
14-2
14-3
14-4
14-5

消費、儲蓄與投資
簡單的均衡所得決定過程
乘數原理與加速原理
膨脹缺口、緊縮缺口與節儉的矛盾
政府支出與均衡所得

14
CHAPTER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消費、儲蓄與投資
 有效需求理論

14-1
14-2

(1)凱因斯認為1930年代經濟大恐慌所出現的大量失業,是

14-3

由於市場需求不足所引起,因此,提高產品的市場需求

14-4

可以解決失業問題。

14-5

(2)整個社會對所有財貨的需求,分別來自民間消費支出、
國內投資支出、政府消費支出與國際貿易淨輸出四方面


上一頁

下一頁

古典學派與凱因斯學派
對於國民所得決定之看法

回首頁

14-1
14-2

1.古典學派:認為市場在長期時會在價格機能的運作下,
自然達到充分就業的狀態。

14-3

2.凱因斯學派:主張經濟體系處於未充分就業下為常態,
認為增加社會的總支出,使有效需求增加,才能使國民
所得增加。

14-5

14-4

上一頁

下一頁

 消費
1.基本心理法則

人們的消費支出會隨者可支配所得的增加而增加﹔一般狀
況下,消費的增加量會小於可支配所得的增加量。
2.消費函數
是指經濟社會的消費(C)與可支配所得(Yd)之間的關係 。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3.消費線圖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4.平均消費傾向(APC)

回首頁

14-1
14-2

是指在平均每一單位的可支配所得中,用來消費的比例。

14-3
14-4
14-5

5.邊際消費傾向(MPC)

是指當可支配所得變動一單位時,在消費上所引起的變動
量。

上一頁

下一頁

 儲蓄
1.儲蓄函數

是指經濟社會的儲蓄(S)與可支配所得(Yd)之間的關係 。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3.儲蓄線圖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4.平均儲蓄傾向(APS)

回首頁

14-1
14-2

是指在平均每一單位的可支配所得中,用來儲蓄的比例。

14-3
14-4
14-5

5.邊際儲蓄傾向(MPS)
是指當可支配所得變動一單位時,在儲蓄上所引起的變動
量。

上一頁

4.消費傾向與儲蓄傾向的關係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APC與APS

14-3
14-4
14-5

(2)MPC與MPS

上一頁

下一頁

 投資
1.意義

是指在一定期間內,對各種新資本財(包括機器設備、廠
房及存貨)的購買,又稱為資本形成或實體投資。
2.投資的種類
(1)按其所決定的因素而言:
自發性投資是指由所得以外的因素決定的投資量。
誘發性投資是指因所得改變誘發的投資變動量。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2)按其是否扣除現有的資本耗損而言:
毛投資即不扣除現有資本耗損(即折舊)的投資。
淨投資即扣除既有資本損耗以後的投資。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3.投資的考量

(1)市場利率:是指廠商將多餘的資金存在銀行可賺取的
利息所得,或是向銀行貸款所必須繳納的利息費用。
(2)投資邊際效率:由凱因斯提出,認為投資邊際效率是
資本財的預期報酬率,使購買該項資本的價格等於未
來各年預期毛收益的現值總和。

上一頁

下一頁

MEI>i 時,代表該筆投資的淨收益大於必須負擔的機
會成本,廠商會願意增加投資。

回首頁

14-1
14-2

14-3

MEI<i 時,代表該筆投資的淨收益小於必須負擔的機
會成本,廠商會減少投資。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4.影響投資邊際效率(MEI)的因素
(1)技術進步與創新:生產技術的進步與產品的創新有助
於增加未來預期收益,進而刺激廠商的投資意願,造
成MEI 曲線的右移。
(2)廠商對未來的預期:若廠商對未來景氣抱持樂觀 ,
連帶消費者的購買力將會上升,廠商也會有較高的預
期收益,進而提高投資的意願,造成MEI 曲線的右移

(3)課稅與補貼:若若政府對廠商增加補貼,將會減少廠
商的生產成本,進而提高廠商的投資意願,造成MEI
曲線的右移。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投資邊際效率(MEI)

回首頁

14-1
14-2

投資邊際效率是使資本的各年預期毛收益的現值總和等於
其資本財價格所需的折現率,若該項的投資邊際效率大於利率
,表示該項計劃值得投資,若投資邊際效率小於利率,表示該
項計劃不值得投資。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2 簡單的均衡所得決定過程
 簡單凱因斯模型
1.假設
(1)不考慮政府部門及國外部門,只考慮家計部門及廠商
部門。
(2)消費包括自發性消費與誘發性投資。
(3)家計部門不從事投資,廠商部門不從事儲蓄。
(4)廠商投資水準不因所得高低而改變,即只考慮自發性
投資。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2.模型

14-2

14-3
14-4
14-5

其中Yd為可配所得,Y為國民所得,AE代表總支出。

上一頁

 均衡所得決定方法
1.總需求等於總供給分析法(45°線分析法)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2.投資等於儲蓄決定法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1)當I>S時:廠商會增
加生產,使國民所得
提高,儲蓄增加。

(2)當I<S時:廠商會減
少生產,使國民所得
下降,儲蓄減少。
(3)當I=S時:透過投資
等儲蓄可以決定均衡
所得水準。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1)當I>S時:廠商會增加生產
,使國民所得提高,儲蓄增
加。

(2)當I<S時:廠商會減少生產
,使國民所得下降,儲蓄減
少。
(3)當I=S時:透過投資等儲蓄
可以決定均衡所得水準。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3 乘數原理與加速原理
 乘數原理
1.定義
是指在一個未達充分就業的經濟體系中,總需求中任何一
項自發性支出的變動,將導致均衡所得做同方向的倍數變
動。
2.消費乘數

是指自發性消費增加量所引起均衡所得增加的倍數。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充分就業
充分就業是指除了自然失業率(經濟社會無法免除的摩擦
性失業和結構性失業),其餘有意願工作者皆能找到合適的職
務,沒有人力浪費的問題。凱因斯認為,經濟大恐慌時代是因
為有效需求的不足、總產出尚未達到充分產出(Yf) 的水準,造
成失業率上升。因此政府應該致力於提高需求,在達到充分就
業之前(Yf),並不會造成物價上漲的問題。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3.投資乘數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是指自發性投資增加量所引起均衡所得增加的倍數。

14-3
14-4
14-5

4.乘數與MPC、MPS的關係

上一頁

5.圖形分析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 加速原理
1.基本假設
(1)社會現有的資本設備已經充分利用。
(2)資本設備數量與國民所得(產出)間具有固定比例的
關係。
2.意義
是指社會在沒有閒置設備的情況下,由於國民所得的變動
,透過社會對商品或勞務需求的變化,將會引起廠商對資
本財的需求呈固定比例變動。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3.加速係數

14-2

14-3

其中△K:資本財需求的變動,△Y:國民所得的變動

14-4
14-5

4.應用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4 膨脹缺口、緊縮缺口與節儉的矛盾
 膨脹缺口
1.意義
當經濟社會的有效需求過多,使社會的均衡所得高於充分
就業所得水準的部分。
2.圖形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3.影響與對策
政府可採取減少政府支出或是提高租稅等方式來降低社會
總需求。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 緊縮缺口
1.意義
當經濟社會的有效需求不足,使社會的均衡所得低於充分
就業所得水準的部分。
2.圖形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3.影響與對策
政府可以採取增加政府支出或是減少租稅,以增加社會總
需求。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 膨脹(緊縮)缺口與產出缺口之關係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其中△ AE:總支出的變動


Y:均衡所得與充分就業所得之差額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反景氣循環政策

14-1
14-2

由第四節可知,當經濟個體發生緊縮缺口,政府應採用擴
14-3
張性經濟對策(如增加政府支出或減少租稅)來因應,同樣的,
14-4
若發生了膨脹缺口,則必須採用緊縮性經濟對策(如減少政府
支出或提高租稅)因應,此種反向操作方式,就稱為反景氣循 14-5
環政策。

舉個例子來說,當面臨失業率上升的情形後,政府通常會
通過重大建設方案,以此方式增加勞動需求來解決失業問題,
且另一方面,重大建設對於國家來說也是一項重要的資本累積,
對於經濟的成長及發展,都有很大的幫助。就如2008年台灣受
到金融海嘯的衝擊後,景氣衰退、失業率節節高升,政府為了
刺激需求上升,發給每位國民3,600元的消費券,提供廠商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各種貸款與租稅減免優惠,並且積極投入各項公共建設,都是
以「刺激有效需求」為原則,提高國民所得水準為目的。但從
各項數據觀察顯示,消費券措施的成效並不如預期顯著。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 節儉的矛盾
凱因斯認為當經濟體系未達充分就業時,若所有消費者皆增
加自發性儲蓄,使得整個經濟體系消費減少,導致有效需求
更顯不足,將會造成國民所得減少,失業增加,但儲蓄總量
未必增加。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進退兩難
「合成的謬誤」是指一組織中的個別成員均擁有某個性質
,而錯誤推論出該組織具有相同的性質。例如在「節儉的矛盾
」,如果我們只考慮個別消費者的所得支出,的確可以透過減
少消費來增加儲蓄,然而當所有人均選擇減少消費時,整個經
濟體系的儲蓄量並不會增加,反而會因為有效需求的下降而減
少。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5 政府支出與均衡所得
 政府部門之經濟活動
1.政府支出
假設政府支出完全受到政府控制,不會隨所得水準變動而
改變,故政府支出函數為一固定常數G0,G=G0,稱為自
發性政府支出。
2.租稅收入

假設政府的稅收淨額同樣完全受到政府控制,不會隨所得
變動而改變,故政府的租稅函數為T= T0,T0為固定常數
,稱為定額稅。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 均衡所得決定

14-2

1.經濟模型

14-3
14-4
14-5

2.租稅收入
(1)45°線分析法:Y=AE→Y=C+I+G
(2)投資儲蓄分析法:Y=C+S+T=C+I+G

→ S+T=I+G

上一頁

3.圖形說明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3.以數學式求算均衡所得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均衡條件:Y=C+I+G
C=a+bYd=a+b(Y-T)
I=I0
G=G0
T=T0

均衡所得

14-3
14-4
14-5

上一頁

 乘數
1.消費乘數(KC)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2.投資乘數(KI)

3.政府支出乘數(KG)

上一頁

4.政府租稅乘數(KT)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5.平衡預算乘數(KB)

14-5


Slide 9

所得水準的決定
14-1
14-2
14-3
14-4
14-5

消費、儲蓄與投資
簡單的均衡所得決定過程
乘數原理與加速原理
膨脹缺口、緊縮缺口與節儉的矛盾
政府支出與均衡所得

14
CHAPTER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消費、儲蓄與投資
 有效需求理論

14-1
14-2

(1)凱因斯認為1930年代經濟大恐慌所出現的大量失業,是

14-3

由於市場需求不足所引起,因此,提高產品的市場需求

14-4

可以解決失業問題。

14-5

(2)整個社會對所有財貨的需求,分別來自民間消費支出、
國內投資支出、政府消費支出與國際貿易淨輸出四方面


上一頁

下一頁

古典學派與凱因斯學派
對於國民所得決定之看法

回首頁

14-1
14-2

1.古典學派:認為市場在長期時會在價格機能的運作下,
自然達到充分就業的狀態。

14-3

2.凱因斯學派:主張經濟體系處於未充分就業下為常態,
認為增加社會的總支出,使有效需求增加,才能使國民
所得增加。

14-5

14-4

上一頁

下一頁

 消費
1.基本心理法則

人們的消費支出會隨者可支配所得的增加而增加﹔一般狀
況下,消費的增加量會小於可支配所得的增加量。
2.消費函數
是指經濟社會的消費(C)與可支配所得(Yd)之間的關係 。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3.消費線圖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4.平均消費傾向(APC)

回首頁

14-1
14-2

是指在平均每一單位的可支配所得中,用來消費的比例。

14-3
14-4
14-5

5.邊際消費傾向(MPC)

是指當可支配所得變動一單位時,在消費上所引起的變動
量。

上一頁

下一頁

 儲蓄
1.儲蓄函數

是指經濟社會的儲蓄(S)與可支配所得(Yd)之間的關係 。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3.儲蓄線圖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4.平均儲蓄傾向(APS)

回首頁

14-1
14-2

是指在平均每一單位的可支配所得中,用來儲蓄的比例。

14-3
14-4
14-5

5.邊際儲蓄傾向(MPS)
是指當可支配所得變動一單位時,在儲蓄上所引起的變動
量。

上一頁

4.消費傾向與儲蓄傾向的關係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APC與APS

14-3
14-4
14-5

(2)MPC與MPS

上一頁

下一頁

 投資
1.意義

是指在一定期間內,對各種新資本財(包括機器設備、廠
房及存貨)的購買,又稱為資本形成或實體投資。
2.投資的種類
(1)按其所決定的因素而言:
自發性投資是指由所得以外的因素決定的投資量。
誘發性投資是指因所得改變誘發的投資變動量。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2)按其是否扣除現有的資本耗損而言:
毛投資即不扣除現有資本耗損(即折舊)的投資。
淨投資即扣除既有資本損耗以後的投資。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3.投資的考量

(1)市場利率:是指廠商將多餘的資金存在銀行可賺取的
利息所得,或是向銀行貸款所必須繳納的利息費用。
(2)投資邊際效率:由凱因斯提出,認為投資邊際效率是
資本財的預期報酬率,使購買該項資本的價格等於未
來各年預期毛收益的現值總和。

上一頁

下一頁

MEI>i 時,代表該筆投資的淨收益大於必須負擔的機
會成本,廠商會願意增加投資。

回首頁

14-1
14-2

14-3

MEI<i 時,代表該筆投資的淨收益小於必須負擔的機
會成本,廠商會減少投資。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4.影響投資邊際效率(MEI)的因素
(1)技術進步與創新:生產技術的進步與產品的創新有助
於增加未來預期收益,進而刺激廠商的投資意願,造
成MEI 曲線的右移。
(2)廠商對未來的預期:若廠商對未來景氣抱持樂觀 ,
連帶消費者的購買力將會上升,廠商也會有較高的預
期收益,進而提高投資的意願,造成MEI 曲線的右移

(3)課稅與補貼:若若政府對廠商增加補貼,將會減少廠
商的生產成本,進而提高廠商的投資意願,造成MEI
曲線的右移。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投資邊際效率(MEI)

回首頁

14-1
14-2

投資邊際效率是使資本的各年預期毛收益的現值總和等於
其資本財價格所需的折現率,若該項的投資邊際效率大於利率
,表示該項計劃值得投資,若投資邊際效率小於利率,表示該
項計劃不值得投資。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2 簡單的均衡所得決定過程
 簡單凱因斯模型
1.假設
(1)不考慮政府部門及國外部門,只考慮家計部門及廠商
部門。
(2)消費包括自發性消費與誘發性投資。
(3)家計部門不從事投資,廠商部門不從事儲蓄。
(4)廠商投資水準不因所得高低而改變,即只考慮自發性
投資。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2.模型

14-2

14-3
14-4
14-5

其中Yd為可配所得,Y為國民所得,AE代表總支出。

上一頁

 均衡所得決定方法
1.總需求等於總供給分析法(45°線分析法)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2.投資等於儲蓄決定法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1)當I>S時:廠商會增
加生產,使國民所得
提高,儲蓄增加。

(2)當I<S時:廠商會減
少生產,使國民所得
下降,儲蓄減少。
(3)當I=S時:透過投資
等儲蓄可以決定均衡
所得水準。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1)當I>S時:廠商會增加生產
,使國民所得提高,儲蓄增
加。

(2)當I<S時:廠商會減少生產
,使國民所得下降,儲蓄減
少。
(3)當I=S時:透過投資等儲蓄
可以決定均衡所得水準。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3 乘數原理與加速原理
 乘數原理
1.定義
是指在一個未達充分就業的經濟體系中,總需求中任何一
項自發性支出的變動,將導致均衡所得做同方向的倍數變
動。
2.消費乘數

是指自發性消費增加量所引起均衡所得增加的倍數。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充分就業
充分就業是指除了自然失業率(經濟社會無法免除的摩擦
性失業和結構性失業),其餘有意願工作者皆能找到合適的職
務,沒有人力浪費的問題。凱因斯認為,經濟大恐慌時代是因
為有效需求的不足、總產出尚未達到充分產出(Yf) 的水準,造
成失業率上升。因此政府應該致力於提高需求,在達到充分就
業之前(Yf),並不會造成物價上漲的問題。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3.投資乘數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是指自發性投資增加量所引起均衡所得增加的倍數。

14-3
14-4
14-5

4.乘數與MPC、MPS的關係

上一頁

5.圖形分析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 加速原理
1.基本假設
(1)社會現有的資本設備已經充分利用。
(2)資本設備數量與國民所得(產出)間具有固定比例的
關係。
2.意義
是指社會在沒有閒置設備的情況下,由於國民所得的變動
,透過社會對商品或勞務需求的變化,將會引起廠商對資
本財的需求呈固定比例變動。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3.加速係數

14-2

14-3

其中△K:資本財需求的變動,△Y:國民所得的變動

14-4
14-5

4.應用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4 膨脹缺口、緊縮缺口與節儉的矛盾
 膨脹缺口
1.意義
當經濟社會的有效需求過多,使社會的均衡所得高於充分
就業所得水準的部分。
2.圖形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3.影響與對策
政府可採取減少政府支出或是提高租稅等方式來降低社會
總需求。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 緊縮缺口
1.意義
當經濟社會的有效需求不足,使社會的均衡所得低於充分
就業所得水準的部分。
2.圖形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3.影響與對策
政府可以採取增加政府支出或是減少租稅,以增加社會總
需求。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 膨脹(緊縮)缺口與產出缺口之關係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其中△ AE:總支出的變動


Y:均衡所得與充分就業所得之差額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反景氣循環政策

14-1
14-2

由第四節可知,當經濟個體發生緊縮缺口,政府應採用擴
14-3
張性經濟對策(如增加政府支出或減少租稅)來因應,同樣的,
14-4
若發生了膨脹缺口,則必須採用緊縮性經濟對策(如減少政府
支出或提高租稅)因應,此種反向操作方式,就稱為反景氣循 14-5
環政策。

舉個例子來說,當面臨失業率上升的情形後,政府通常會
通過重大建設方案,以此方式增加勞動需求來解決失業問題,
且另一方面,重大建設對於國家來說也是一項重要的資本累積,
對於經濟的成長及發展,都有很大的幫助。就如2008年台灣受
到金融海嘯的衝擊後,景氣衰退、失業率節節高升,政府為了
刺激需求上升,發給每位國民3,600元的消費券,提供廠商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各種貸款與租稅減免優惠,並且積極投入各項公共建設,都是
以「刺激有效需求」為原則,提高國民所得水準為目的。但從
各項數據觀察顯示,消費券措施的成效並不如預期顯著。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 節儉的矛盾
凱因斯認為當經濟體系未達充分就業時,若所有消費者皆增
加自發性儲蓄,使得整個經濟體系消費減少,導致有效需求
更顯不足,將會造成國民所得減少,失業增加,但儲蓄總量
未必增加。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進退兩難
「合成的謬誤」是指一組織中的個別成員均擁有某個性質
,而錯誤推論出該組織具有相同的性質。例如在「節儉的矛盾
」,如果我們只考慮個別消費者的所得支出,的確可以透過減
少消費來增加儲蓄,然而當所有人均選擇減少消費時,整個經
濟體系的儲蓄量並不會增加,反而會因為有效需求的下降而減
少。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5 政府支出與均衡所得
 政府部門之經濟活動
1.政府支出
假設政府支出完全受到政府控制,不會隨所得水準變動而
改變,故政府支出函數為一固定常數G0,G=G0,稱為自
發性政府支出。
2.租稅收入

假設政府的稅收淨額同樣完全受到政府控制,不會隨所得
變動而改變,故政府的租稅函數為T= T0,T0為固定常數
,稱為定額稅。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 均衡所得決定

14-2

1.經濟模型

14-3
14-4
14-5

2.租稅收入
(1)45°線分析法:Y=AE→Y=C+I+G
(2)投資儲蓄分析法:Y=C+S+T=C+I+G

→ S+T=I+G

上一頁

3.圖形說明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3.以數學式求算均衡所得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均衡條件:Y=C+I+G
C=a+bYd=a+b(Y-T)
I=I0
G=G0
T=T0

均衡所得

14-3
14-4
14-5

上一頁

 乘數
1.消費乘數(KC)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2.投資乘數(KI)

3.政府支出乘數(KG)

上一頁

4.政府租稅乘數(KT)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5.平衡預算乘數(KB)

14-5


Slide 10

所得水準的決定
14-1
14-2
14-3
14-4
14-5

消費、儲蓄與投資
簡單的均衡所得決定過程
乘數原理與加速原理
膨脹缺口、緊縮缺口與節儉的矛盾
政府支出與均衡所得

14
CHAPTER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消費、儲蓄與投資
 有效需求理論

14-1
14-2

(1)凱因斯認為1930年代經濟大恐慌所出現的大量失業,是

14-3

由於市場需求不足所引起,因此,提高產品的市場需求

14-4

可以解決失業問題。

14-5

(2)整個社會對所有財貨的需求,分別來自民間消費支出、
國內投資支出、政府消費支出與國際貿易淨輸出四方面


上一頁

下一頁

古典學派與凱因斯學派
對於國民所得決定之看法

回首頁

14-1
14-2

1.古典學派:認為市場在長期時會在價格機能的運作下,
自然達到充分就業的狀態。

14-3

2.凱因斯學派:主張經濟體系處於未充分就業下為常態,
認為增加社會的總支出,使有效需求增加,才能使國民
所得增加。

14-5

14-4

上一頁

下一頁

 消費
1.基本心理法則

人們的消費支出會隨者可支配所得的增加而增加﹔一般狀
況下,消費的增加量會小於可支配所得的增加量。
2.消費函數
是指經濟社會的消費(C)與可支配所得(Yd)之間的關係 。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3.消費線圖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4.平均消費傾向(APC)

回首頁

14-1
14-2

是指在平均每一單位的可支配所得中,用來消費的比例。

14-3
14-4
14-5

5.邊際消費傾向(MPC)

是指當可支配所得變動一單位時,在消費上所引起的變動
量。

上一頁

下一頁

 儲蓄
1.儲蓄函數

是指經濟社會的儲蓄(S)與可支配所得(Yd)之間的關係 。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3.儲蓄線圖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4.平均儲蓄傾向(APS)

回首頁

14-1
14-2

是指在平均每一單位的可支配所得中,用來儲蓄的比例。

14-3
14-4
14-5

5.邊際儲蓄傾向(MPS)
是指當可支配所得變動一單位時,在儲蓄上所引起的變動
量。

上一頁

4.消費傾向與儲蓄傾向的關係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APC與APS

14-3
14-4
14-5

(2)MPC與MPS

上一頁

下一頁

 投資
1.意義

是指在一定期間內,對各種新資本財(包括機器設備、廠
房及存貨)的購買,又稱為資本形成或實體投資。
2.投資的種類
(1)按其所決定的因素而言:
自發性投資是指由所得以外的因素決定的投資量。
誘發性投資是指因所得改變誘發的投資變動量。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2)按其是否扣除現有的資本耗損而言:
毛投資即不扣除現有資本耗損(即折舊)的投資。
淨投資即扣除既有資本損耗以後的投資。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3.投資的考量

(1)市場利率:是指廠商將多餘的資金存在銀行可賺取的
利息所得,或是向銀行貸款所必須繳納的利息費用。
(2)投資邊際效率:由凱因斯提出,認為投資邊際效率是
資本財的預期報酬率,使購買該項資本的價格等於未
來各年預期毛收益的現值總和。

上一頁

下一頁

MEI>i 時,代表該筆投資的淨收益大於必須負擔的機
會成本,廠商會願意增加投資。

回首頁

14-1
14-2

14-3

MEI<i 時,代表該筆投資的淨收益小於必須負擔的機
會成本,廠商會減少投資。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4.影響投資邊際效率(MEI)的因素
(1)技術進步與創新:生產技術的進步與產品的創新有助
於增加未來預期收益,進而刺激廠商的投資意願,造
成MEI 曲線的右移。
(2)廠商對未來的預期:若廠商對未來景氣抱持樂觀 ,
連帶消費者的購買力將會上升,廠商也會有較高的預
期收益,進而提高投資的意願,造成MEI 曲線的右移

(3)課稅與補貼:若若政府對廠商增加補貼,將會減少廠
商的生產成本,進而提高廠商的投資意願,造成MEI
曲線的右移。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投資邊際效率(MEI)

回首頁

14-1
14-2

投資邊際效率是使資本的各年預期毛收益的現值總和等於
其資本財價格所需的折現率,若該項的投資邊際效率大於利率
,表示該項計劃值得投資,若投資邊際效率小於利率,表示該
項計劃不值得投資。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2 簡單的均衡所得決定過程
 簡單凱因斯模型
1.假設
(1)不考慮政府部門及國外部門,只考慮家計部門及廠商
部門。
(2)消費包括自發性消費與誘發性投資。
(3)家計部門不從事投資,廠商部門不從事儲蓄。
(4)廠商投資水準不因所得高低而改變,即只考慮自發性
投資。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2.模型

14-2

14-3
14-4
14-5

其中Yd為可配所得,Y為國民所得,AE代表總支出。

上一頁

 均衡所得決定方法
1.總需求等於總供給分析法(45°線分析法)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2.投資等於儲蓄決定法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1)當I>S時:廠商會增
加生產,使國民所得
提高,儲蓄增加。

(2)當I<S時:廠商會減
少生產,使國民所得
下降,儲蓄減少。
(3)當I=S時:透過投資
等儲蓄可以決定均衡
所得水準。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1)當I>S時:廠商會增加生產
,使國民所得提高,儲蓄增
加。

(2)當I<S時:廠商會減少生產
,使國民所得下降,儲蓄減
少。
(3)當I=S時:透過投資等儲蓄
可以決定均衡所得水準。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3 乘數原理與加速原理
 乘數原理
1.定義
是指在一個未達充分就業的經濟體系中,總需求中任何一
項自發性支出的變動,將導致均衡所得做同方向的倍數變
動。
2.消費乘數

是指自發性消費增加量所引起均衡所得增加的倍數。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充分就業
充分就業是指除了自然失業率(經濟社會無法免除的摩擦
性失業和結構性失業),其餘有意願工作者皆能找到合適的職
務,沒有人力浪費的問題。凱因斯認為,經濟大恐慌時代是因
為有效需求的不足、總產出尚未達到充分產出(Yf) 的水準,造
成失業率上升。因此政府應該致力於提高需求,在達到充分就
業之前(Yf),並不會造成物價上漲的問題。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3.投資乘數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是指自發性投資增加量所引起均衡所得增加的倍數。

14-3
14-4
14-5

4.乘數與MPC、MPS的關係

上一頁

5.圖形分析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 加速原理
1.基本假設
(1)社會現有的資本設備已經充分利用。
(2)資本設備數量與國民所得(產出)間具有固定比例的
關係。
2.意義
是指社會在沒有閒置設備的情況下,由於國民所得的變動
,透過社會對商品或勞務需求的變化,將會引起廠商對資
本財的需求呈固定比例變動。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3.加速係數

14-2

14-3

其中△K:資本財需求的變動,△Y:國民所得的變動

14-4
14-5

4.應用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4 膨脹缺口、緊縮缺口與節儉的矛盾
 膨脹缺口
1.意義
當經濟社會的有效需求過多,使社會的均衡所得高於充分
就業所得水準的部分。
2.圖形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3.影響與對策
政府可採取減少政府支出或是提高租稅等方式來降低社會
總需求。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 緊縮缺口
1.意義
當經濟社會的有效需求不足,使社會的均衡所得低於充分
就業所得水準的部分。
2.圖形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3.影響與對策
政府可以採取增加政府支出或是減少租稅,以增加社會總
需求。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 膨脹(緊縮)缺口與產出缺口之關係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其中△ AE:總支出的變動


Y:均衡所得與充分就業所得之差額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反景氣循環政策

14-1
14-2

由第四節可知,當經濟個體發生緊縮缺口,政府應採用擴
14-3
張性經濟對策(如增加政府支出或減少租稅)來因應,同樣的,
14-4
若發生了膨脹缺口,則必須採用緊縮性經濟對策(如減少政府
支出或提高租稅)因應,此種反向操作方式,就稱為反景氣循 14-5
環政策。

舉個例子來說,當面臨失業率上升的情形後,政府通常會
通過重大建設方案,以此方式增加勞動需求來解決失業問題,
且另一方面,重大建設對於國家來說也是一項重要的資本累積,
對於經濟的成長及發展,都有很大的幫助。就如2008年台灣受
到金融海嘯的衝擊後,景氣衰退、失業率節節高升,政府為了
刺激需求上升,發給每位國民3,600元的消費券,提供廠商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各種貸款與租稅減免優惠,並且積極投入各項公共建設,都是
以「刺激有效需求」為原則,提高國民所得水準為目的。但從
各項數據觀察顯示,消費券措施的成效並不如預期顯著。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 節儉的矛盾
凱因斯認為當經濟體系未達充分就業時,若所有消費者皆增
加自發性儲蓄,使得整個經濟體系消費減少,導致有效需求
更顯不足,將會造成國民所得減少,失業增加,但儲蓄總量
未必增加。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進退兩難
「合成的謬誤」是指一組織中的個別成員均擁有某個性質
,而錯誤推論出該組織具有相同的性質。例如在「節儉的矛盾
」,如果我們只考慮個別消費者的所得支出,的確可以透過減
少消費來增加儲蓄,然而當所有人均選擇減少消費時,整個經
濟體系的儲蓄量並不會增加,反而會因為有效需求的下降而減
少。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5 政府支出與均衡所得
 政府部門之經濟活動
1.政府支出
假設政府支出完全受到政府控制,不會隨所得水準變動而
改變,故政府支出函數為一固定常數G0,G=G0,稱為自
發性政府支出。
2.租稅收入

假設政府的稅收淨額同樣完全受到政府控制,不會隨所得
變動而改變,故政府的租稅函數為T= T0,T0為固定常數
,稱為定額稅。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 均衡所得決定

14-2

1.經濟模型

14-3
14-4
14-5

2.租稅收入
(1)45°線分析法:Y=AE→Y=C+I+G
(2)投資儲蓄分析法:Y=C+S+T=C+I+G

→ S+T=I+G

上一頁

3.圖形說明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3.以數學式求算均衡所得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均衡條件:Y=C+I+G
C=a+bYd=a+b(Y-T)
I=I0
G=G0
T=T0

均衡所得

14-3
14-4
14-5

上一頁

 乘數
1.消費乘數(KC)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2.投資乘數(KI)

3.政府支出乘數(KG)

上一頁

4.政府租稅乘數(KT)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5.平衡預算乘數(KB)

14-5


Slide 11

所得水準的決定
14-1
14-2
14-3
14-4
14-5

消費、儲蓄與投資
簡單的均衡所得決定過程
乘數原理與加速原理
膨脹缺口、緊縮缺口與節儉的矛盾
政府支出與均衡所得

14
CHAPTER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消費、儲蓄與投資
 有效需求理論

14-1
14-2

(1)凱因斯認為1930年代經濟大恐慌所出現的大量失業,是

14-3

由於市場需求不足所引起,因此,提高產品的市場需求

14-4

可以解決失業問題。

14-5

(2)整個社會對所有財貨的需求,分別來自民間消費支出、
國內投資支出、政府消費支出與國際貿易淨輸出四方面


上一頁

下一頁

古典學派與凱因斯學派
對於國民所得決定之看法

回首頁

14-1
14-2

1.古典學派:認為市場在長期時會在價格機能的運作下,
自然達到充分就業的狀態。

14-3

2.凱因斯學派:主張經濟體系處於未充分就業下為常態,
認為增加社會的總支出,使有效需求增加,才能使國民
所得增加。

14-5

14-4

上一頁

下一頁

 消費
1.基本心理法則

人們的消費支出會隨者可支配所得的增加而增加﹔一般狀
況下,消費的增加量會小於可支配所得的增加量。
2.消費函數
是指經濟社會的消費(C)與可支配所得(Yd)之間的關係 。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3.消費線圖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4.平均消費傾向(APC)

回首頁

14-1
14-2

是指在平均每一單位的可支配所得中,用來消費的比例。

14-3
14-4
14-5

5.邊際消費傾向(MPC)

是指當可支配所得變動一單位時,在消費上所引起的變動
量。

上一頁

下一頁

 儲蓄
1.儲蓄函數

是指經濟社會的儲蓄(S)與可支配所得(Yd)之間的關係 。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3.儲蓄線圖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4.平均儲蓄傾向(APS)

回首頁

14-1
14-2

是指在平均每一單位的可支配所得中,用來儲蓄的比例。

14-3
14-4
14-5

5.邊際儲蓄傾向(MPS)
是指當可支配所得變動一單位時,在儲蓄上所引起的變動
量。

上一頁

4.消費傾向與儲蓄傾向的關係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APC與APS

14-3
14-4
14-5

(2)MPC與MPS

上一頁

下一頁

 投資
1.意義

是指在一定期間內,對各種新資本財(包括機器設備、廠
房及存貨)的購買,又稱為資本形成或實體投資。
2.投資的種類
(1)按其所決定的因素而言:
自發性投資是指由所得以外的因素決定的投資量。
誘發性投資是指因所得改變誘發的投資變動量。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2)按其是否扣除現有的資本耗損而言:
毛投資即不扣除現有資本耗損(即折舊)的投資。
淨投資即扣除既有資本損耗以後的投資。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3.投資的考量

(1)市場利率:是指廠商將多餘的資金存在銀行可賺取的
利息所得,或是向銀行貸款所必須繳納的利息費用。
(2)投資邊際效率:由凱因斯提出,認為投資邊際效率是
資本財的預期報酬率,使購買該項資本的價格等於未
來各年預期毛收益的現值總和。

上一頁

下一頁

MEI>i 時,代表該筆投資的淨收益大於必須負擔的機
會成本,廠商會願意增加投資。

回首頁

14-1
14-2

14-3

MEI<i 時,代表該筆投資的淨收益小於必須負擔的機
會成本,廠商會減少投資。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4.影響投資邊際效率(MEI)的因素
(1)技術進步與創新:生產技術的進步與產品的創新有助
於增加未來預期收益,進而刺激廠商的投資意願,造
成MEI 曲線的右移。
(2)廠商對未來的預期:若廠商對未來景氣抱持樂觀 ,
連帶消費者的購買力將會上升,廠商也會有較高的預
期收益,進而提高投資的意願,造成MEI 曲線的右移

(3)課稅與補貼:若若政府對廠商增加補貼,將會減少廠
商的生產成本,進而提高廠商的投資意願,造成MEI
曲線的右移。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投資邊際效率(MEI)

回首頁

14-1
14-2

投資邊際效率是使資本的各年預期毛收益的現值總和等於
其資本財價格所需的折現率,若該項的投資邊際效率大於利率
,表示該項計劃值得投資,若投資邊際效率小於利率,表示該
項計劃不值得投資。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2 簡單的均衡所得決定過程
 簡單凱因斯模型
1.假設
(1)不考慮政府部門及國外部門,只考慮家計部門及廠商
部門。
(2)消費包括自發性消費與誘發性投資。
(3)家計部門不從事投資,廠商部門不從事儲蓄。
(4)廠商投資水準不因所得高低而改變,即只考慮自發性
投資。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2.模型

14-2

14-3
14-4
14-5

其中Yd為可配所得,Y為國民所得,AE代表總支出。

上一頁

 均衡所得決定方法
1.總需求等於總供給分析法(45°線分析法)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2.投資等於儲蓄決定法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1)當I>S時:廠商會增
加生產,使國民所得
提高,儲蓄增加。

(2)當I<S時:廠商會減
少生產,使國民所得
下降,儲蓄減少。
(3)當I=S時:透過投資
等儲蓄可以決定均衡
所得水準。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1)當I>S時:廠商會增加生產
,使國民所得提高,儲蓄增
加。

(2)當I<S時:廠商會減少生產
,使國民所得下降,儲蓄減
少。
(3)當I=S時:透過投資等儲蓄
可以決定均衡所得水準。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3 乘數原理與加速原理
 乘數原理
1.定義
是指在一個未達充分就業的經濟體系中,總需求中任何一
項自發性支出的變動,將導致均衡所得做同方向的倍數變
動。
2.消費乘數

是指自發性消費增加量所引起均衡所得增加的倍數。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充分就業
充分就業是指除了自然失業率(經濟社會無法免除的摩擦
性失業和結構性失業),其餘有意願工作者皆能找到合適的職
務,沒有人力浪費的問題。凱因斯認為,經濟大恐慌時代是因
為有效需求的不足、總產出尚未達到充分產出(Yf) 的水準,造
成失業率上升。因此政府應該致力於提高需求,在達到充分就
業之前(Yf),並不會造成物價上漲的問題。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3.投資乘數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是指自發性投資增加量所引起均衡所得增加的倍數。

14-3
14-4
14-5

4.乘數與MPC、MPS的關係

上一頁

5.圖形分析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 加速原理
1.基本假設
(1)社會現有的資本設備已經充分利用。
(2)資本設備數量與國民所得(產出)間具有固定比例的
關係。
2.意義
是指社會在沒有閒置設備的情況下,由於國民所得的變動
,透過社會對商品或勞務需求的變化,將會引起廠商對資
本財的需求呈固定比例變動。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3.加速係數

14-2

14-3

其中△K:資本財需求的變動,△Y:國民所得的變動

14-4
14-5

4.應用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4 膨脹缺口、緊縮缺口與節儉的矛盾
 膨脹缺口
1.意義
當經濟社會的有效需求過多,使社會的均衡所得高於充分
就業所得水準的部分。
2.圖形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3.影響與對策
政府可採取減少政府支出或是提高租稅等方式來降低社會
總需求。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 緊縮缺口
1.意義
當經濟社會的有效需求不足,使社會的均衡所得低於充分
就業所得水準的部分。
2.圖形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3.影響與對策
政府可以採取增加政府支出或是減少租稅,以增加社會總
需求。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 膨脹(緊縮)缺口與產出缺口之關係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其中△ AE:總支出的變動


Y:均衡所得與充分就業所得之差額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反景氣循環政策

14-1
14-2

由第四節可知,當經濟個體發生緊縮缺口,政府應採用擴
14-3
張性經濟對策(如增加政府支出或減少租稅)來因應,同樣的,
14-4
若發生了膨脹缺口,則必須採用緊縮性經濟對策(如減少政府
支出或提高租稅)因應,此種反向操作方式,就稱為反景氣循 14-5
環政策。

舉個例子來說,當面臨失業率上升的情形後,政府通常會
通過重大建設方案,以此方式增加勞動需求來解決失業問題,
且另一方面,重大建設對於國家來說也是一項重要的資本累積,
對於經濟的成長及發展,都有很大的幫助。就如2008年台灣受
到金融海嘯的衝擊後,景氣衰退、失業率節節高升,政府為了
刺激需求上升,發給每位國民3,600元的消費券,提供廠商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各種貸款與租稅減免優惠,並且積極投入各項公共建設,都是
以「刺激有效需求」為原則,提高國民所得水準為目的。但從
各項數據觀察顯示,消費券措施的成效並不如預期顯著。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 節儉的矛盾
凱因斯認為當經濟體系未達充分就業時,若所有消費者皆增
加自發性儲蓄,使得整個經濟體系消費減少,導致有效需求
更顯不足,將會造成國民所得減少,失業增加,但儲蓄總量
未必增加。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進退兩難
「合成的謬誤」是指一組織中的個別成員均擁有某個性質
,而錯誤推論出該組織具有相同的性質。例如在「節儉的矛盾
」,如果我們只考慮個別消費者的所得支出,的確可以透過減
少消費來增加儲蓄,然而當所有人均選擇減少消費時,整個經
濟體系的儲蓄量並不會增加,反而會因為有效需求的下降而減
少。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5 政府支出與均衡所得
 政府部門之經濟活動
1.政府支出
假設政府支出完全受到政府控制,不會隨所得水準變動而
改變,故政府支出函數為一固定常數G0,G=G0,稱為自
發性政府支出。
2.租稅收入

假設政府的稅收淨額同樣完全受到政府控制,不會隨所得
變動而改變,故政府的租稅函數為T= T0,T0為固定常數
,稱為定額稅。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 均衡所得決定

14-2

1.經濟模型

14-3
14-4
14-5

2.租稅收入
(1)45°線分析法:Y=AE→Y=C+I+G
(2)投資儲蓄分析法:Y=C+S+T=C+I+G

→ S+T=I+G

上一頁

3.圖形說明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3.以數學式求算均衡所得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均衡條件:Y=C+I+G
C=a+bYd=a+b(Y-T)
I=I0
G=G0
T=T0

均衡所得

14-3
14-4
14-5

上一頁

 乘數
1.消費乘數(KC)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2.投資乘數(KI)

3.政府支出乘數(KG)

上一頁

4.政府租稅乘數(KT)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5.平衡預算乘數(KB)

14-5


Slide 12

所得水準的決定
14-1
14-2
14-3
14-4
14-5

消費、儲蓄與投資
簡單的均衡所得決定過程
乘數原理與加速原理
膨脹缺口、緊縮缺口與節儉的矛盾
政府支出與均衡所得

14
CHAPTER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消費、儲蓄與投資
 有效需求理論

14-1
14-2

(1)凱因斯認為1930年代經濟大恐慌所出現的大量失業,是

14-3

由於市場需求不足所引起,因此,提高產品的市場需求

14-4

可以解決失業問題。

14-5

(2)整個社會對所有財貨的需求,分別來自民間消費支出、
國內投資支出、政府消費支出與國際貿易淨輸出四方面


上一頁

下一頁

古典學派與凱因斯學派
對於國民所得決定之看法

回首頁

14-1
14-2

1.古典學派:認為市場在長期時會在價格機能的運作下,
自然達到充分就業的狀態。

14-3

2.凱因斯學派:主張經濟體系處於未充分就業下為常態,
認為增加社會的總支出,使有效需求增加,才能使國民
所得增加。

14-5

14-4

上一頁

下一頁

 消費
1.基本心理法則

人們的消費支出會隨者可支配所得的增加而增加﹔一般狀
況下,消費的增加量會小於可支配所得的增加量。
2.消費函數
是指經濟社會的消費(C)與可支配所得(Yd)之間的關係 。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3.消費線圖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4.平均消費傾向(APC)

回首頁

14-1
14-2

是指在平均每一單位的可支配所得中,用來消費的比例。

14-3
14-4
14-5

5.邊際消費傾向(MPC)

是指當可支配所得變動一單位時,在消費上所引起的變動
量。

上一頁

下一頁

 儲蓄
1.儲蓄函數

是指經濟社會的儲蓄(S)與可支配所得(Yd)之間的關係 。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3.儲蓄線圖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4.平均儲蓄傾向(APS)

回首頁

14-1
14-2

是指在平均每一單位的可支配所得中,用來儲蓄的比例。

14-3
14-4
14-5

5.邊際儲蓄傾向(MPS)
是指當可支配所得變動一單位時,在儲蓄上所引起的變動
量。

上一頁

4.消費傾向與儲蓄傾向的關係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APC與APS

14-3
14-4
14-5

(2)MPC與MPS

上一頁

下一頁

 投資
1.意義

是指在一定期間內,對各種新資本財(包括機器設備、廠
房及存貨)的購買,又稱為資本形成或實體投資。
2.投資的種類
(1)按其所決定的因素而言:
自發性投資是指由所得以外的因素決定的投資量。
誘發性投資是指因所得改變誘發的投資變動量。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2)按其是否扣除現有的資本耗損而言:
毛投資即不扣除現有資本耗損(即折舊)的投資。
淨投資即扣除既有資本損耗以後的投資。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3.投資的考量

(1)市場利率:是指廠商將多餘的資金存在銀行可賺取的
利息所得,或是向銀行貸款所必須繳納的利息費用。
(2)投資邊際效率:由凱因斯提出,認為投資邊際效率是
資本財的預期報酬率,使購買該項資本的價格等於未
來各年預期毛收益的現值總和。

上一頁

下一頁

MEI>i 時,代表該筆投資的淨收益大於必須負擔的機
會成本,廠商會願意增加投資。

回首頁

14-1
14-2

14-3

MEI<i 時,代表該筆投資的淨收益小於必須負擔的機
會成本,廠商會減少投資。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4.影響投資邊際效率(MEI)的因素
(1)技術進步與創新:生產技術的進步與產品的創新有助
於增加未來預期收益,進而刺激廠商的投資意願,造
成MEI 曲線的右移。
(2)廠商對未來的預期:若廠商對未來景氣抱持樂觀 ,
連帶消費者的購買力將會上升,廠商也會有較高的預
期收益,進而提高投資的意願,造成MEI 曲線的右移

(3)課稅與補貼:若若政府對廠商增加補貼,將會減少廠
商的生產成本,進而提高廠商的投資意願,造成MEI
曲線的右移。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投資邊際效率(MEI)

回首頁

14-1
14-2

投資邊際效率是使資本的各年預期毛收益的現值總和等於
其資本財價格所需的折現率,若該項的投資邊際效率大於利率
,表示該項計劃值得投資,若投資邊際效率小於利率,表示該
項計劃不值得投資。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2 簡單的均衡所得決定過程
 簡單凱因斯模型
1.假設
(1)不考慮政府部門及國外部門,只考慮家計部門及廠商
部門。
(2)消費包括自發性消費與誘發性投資。
(3)家計部門不從事投資,廠商部門不從事儲蓄。
(4)廠商投資水準不因所得高低而改變,即只考慮自發性
投資。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2.模型

14-2

14-3
14-4
14-5

其中Yd為可配所得,Y為國民所得,AE代表總支出。

上一頁

 均衡所得決定方法
1.總需求等於總供給分析法(45°線分析法)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2.投資等於儲蓄決定法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1)當I>S時:廠商會增
加生產,使國民所得
提高,儲蓄增加。

(2)當I<S時:廠商會減
少生產,使國民所得
下降,儲蓄減少。
(3)當I=S時:透過投資
等儲蓄可以決定均衡
所得水準。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1)當I>S時:廠商會增加生產
,使國民所得提高,儲蓄增
加。

(2)當I<S時:廠商會減少生產
,使國民所得下降,儲蓄減
少。
(3)當I=S時:透過投資等儲蓄
可以決定均衡所得水準。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3 乘數原理與加速原理
 乘數原理
1.定義
是指在一個未達充分就業的經濟體系中,總需求中任何一
項自發性支出的變動,將導致均衡所得做同方向的倍數變
動。
2.消費乘數

是指自發性消費增加量所引起均衡所得增加的倍數。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充分就業
充分就業是指除了自然失業率(經濟社會無法免除的摩擦
性失業和結構性失業),其餘有意願工作者皆能找到合適的職
務,沒有人力浪費的問題。凱因斯認為,經濟大恐慌時代是因
為有效需求的不足、總產出尚未達到充分產出(Yf) 的水準,造
成失業率上升。因此政府應該致力於提高需求,在達到充分就
業之前(Yf),並不會造成物價上漲的問題。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3.投資乘數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是指自發性投資增加量所引起均衡所得增加的倍數。

14-3
14-4
14-5

4.乘數與MPC、MPS的關係

上一頁

5.圖形分析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 加速原理
1.基本假設
(1)社會現有的資本設備已經充分利用。
(2)資本設備數量與國民所得(產出)間具有固定比例的
關係。
2.意義
是指社會在沒有閒置設備的情況下,由於國民所得的變動
,透過社會對商品或勞務需求的變化,將會引起廠商對資
本財的需求呈固定比例變動。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3.加速係數

14-2

14-3

其中△K:資本財需求的變動,△Y:國民所得的變動

14-4
14-5

4.應用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4 膨脹缺口、緊縮缺口與節儉的矛盾
 膨脹缺口
1.意義
當經濟社會的有效需求過多,使社會的均衡所得高於充分
就業所得水準的部分。
2.圖形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3.影響與對策
政府可採取減少政府支出或是提高租稅等方式來降低社會
總需求。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 緊縮缺口
1.意義
當經濟社會的有效需求不足,使社會的均衡所得低於充分
就業所得水準的部分。
2.圖形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3.影響與對策
政府可以採取增加政府支出或是減少租稅,以增加社會總
需求。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 膨脹(緊縮)缺口與產出缺口之關係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其中△ AE:總支出的變動


Y:均衡所得與充分就業所得之差額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反景氣循環政策

14-1
14-2

由第四節可知,當經濟個體發生緊縮缺口,政府應採用擴
14-3
張性經濟對策(如增加政府支出或減少租稅)來因應,同樣的,
14-4
若發生了膨脹缺口,則必須採用緊縮性經濟對策(如減少政府
支出或提高租稅)因應,此種反向操作方式,就稱為反景氣循 14-5
環政策。

舉個例子來說,當面臨失業率上升的情形後,政府通常會
通過重大建設方案,以此方式增加勞動需求來解決失業問題,
且另一方面,重大建設對於國家來說也是一項重要的資本累積,
對於經濟的成長及發展,都有很大的幫助。就如2008年台灣受
到金融海嘯的衝擊後,景氣衰退、失業率節節高升,政府為了
刺激需求上升,發給每位國民3,600元的消費券,提供廠商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各種貸款與租稅減免優惠,並且積極投入各項公共建設,都是
以「刺激有效需求」為原則,提高國民所得水準為目的。但從
各項數據觀察顯示,消費券措施的成效並不如預期顯著。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 節儉的矛盾
凱因斯認為當經濟體系未達充分就業時,若所有消費者皆增
加自發性儲蓄,使得整個經濟體系消費減少,導致有效需求
更顯不足,將會造成國民所得減少,失業增加,但儲蓄總量
未必增加。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進退兩難
「合成的謬誤」是指一組織中的個別成員均擁有某個性質
,而錯誤推論出該組織具有相同的性質。例如在「節儉的矛盾
」,如果我們只考慮個別消費者的所得支出,的確可以透過減
少消費來增加儲蓄,然而當所有人均選擇減少消費時,整個經
濟體系的儲蓄量並不會增加,反而會因為有效需求的下降而減
少。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5 政府支出與均衡所得
 政府部門之經濟活動
1.政府支出
假設政府支出完全受到政府控制,不會隨所得水準變動而
改變,故政府支出函數為一固定常數G0,G=G0,稱為自
發性政府支出。
2.租稅收入

假設政府的稅收淨額同樣完全受到政府控制,不會隨所得
變動而改變,故政府的租稅函數為T= T0,T0為固定常數
,稱為定額稅。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 均衡所得決定

14-2

1.經濟模型

14-3
14-4
14-5

2.租稅收入
(1)45°線分析法:Y=AE→Y=C+I+G
(2)投資儲蓄分析法:Y=C+S+T=C+I+G

→ S+T=I+G

上一頁

3.圖形說明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3.以數學式求算均衡所得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均衡條件:Y=C+I+G
C=a+bYd=a+b(Y-T)
I=I0
G=G0
T=T0

均衡所得

14-3
14-4
14-5

上一頁

 乘數
1.消費乘數(KC)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2.投資乘數(KI)

3.政府支出乘數(KG)

上一頁

4.政府租稅乘數(KT)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5.平衡預算乘數(KB)

14-5


Slide 13

所得水準的決定
14-1
14-2
14-3
14-4
14-5

消費、儲蓄與投資
簡單的均衡所得決定過程
乘數原理與加速原理
膨脹缺口、緊縮缺口與節儉的矛盾
政府支出與均衡所得

14
CHAPTER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消費、儲蓄與投資
 有效需求理論

14-1
14-2

(1)凱因斯認為1930年代經濟大恐慌所出現的大量失業,是

14-3

由於市場需求不足所引起,因此,提高產品的市場需求

14-4

可以解決失業問題。

14-5

(2)整個社會對所有財貨的需求,分別來自民間消費支出、
國內投資支出、政府消費支出與國際貿易淨輸出四方面


上一頁

下一頁

古典學派與凱因斯學派
對於國民所得決定之看法

回首頁

14-1
14-2

1.古典學派:認為市場在長期時會在價格機能的運作下,
自然達到充分就業的狀態。

14-3

2.凱因斯學派:主張經濟體系處於未充分就業下為常態,
認為增加社會的總支出,使有效需求增加,才能使國民
所得增加。

14-5

14-4

上一頁

下一頁

 消費
1.基本心理法則

人們的消費支出會隨者可支配所得的增加而增加﹔一般狀
況下,消費的增加量會小於可支配所得的增加量。
2.消費函數
是指經濟社會的消費(C)與可支配所得(Yd)之間的關係 。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3.消費線圖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4.平均消費傾向(APC)

回首頁

14-1
14-2

是指在平均每一單位的可支配所得中,用來消費的比例。

14-3
14-4
14-5

5.邊際消費傾向(MPC)

是指當可支配所得變動一單位時,在消費上所引起的變動
量。

上一頁

下一頁

 儲蓄
1.儲蓄函數

是指經濟社會的儲蓄(S)與可支配所得(Yd)之間的關係 。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3.儲蓄線圖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4.平均儲蓄傾向(APS)

回首頁

14-1
14-2

是指在平均每一單位的可支配所得中,用來儲蓄的比例。

14-3
14-4
14-5

5.邊際儲蓄傾向(MPS)
是指當可支配所得變動一單位時,在儲蓄上所引起的變動
量。

上一頁

4.消費傾向與儲蓄傾向的關係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APC與APS

14-3
14-4
14-5

(2)MPC與MPS

上一頁

下一頁

 投資
1.意義

是指在一定期間內,對各種新資本財(包括機器設備、廠
房及存貨)的購買,又稱為資本形成或實體投資。
2.投資的種類
(1)按其所決定的因素而言:
自發性投資是指由所得以外的因素決定的投資量。
誘發性投資是指因所得改變誘發的投資變動量。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2)按其是否扣除現有的資本耗損而言:
毛投資即不扣除現有資本耗損(即折舊)的投資。
淨投資即扣除既有資本損耗以後的投資。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3.投資的考量

(1)市場利率:是指廠商將多餘的資金存在銀行可賺取的
利息所得,或是向銀行貸款所必須繳納的利息費用。
(2)投資邊際效率:由凱因斯提出,認為投資邊際效率是
資本財的預期報酬率,使購買該項資本的價格等於未
來各年預期毛收益的現值總和。

上一頁

下一頁

MEI>i 時,代表該筆投資的淨收益大於必須負擔的機
會成本,廠商會願意增加投資。

回首頁

14-1
14-2

14-3

MEI<i 時,代表該筆投資的淨收益小於必須負擔的機
會成本,廠商會減少投資。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4.影響投資邊際效率(MEI)的因素
(1)技術進步與創新:生產技術的進步與產品的創新有助
於增加未來預期收益,進而刺激廠商的投資意願,造
成MEI 曲線的右移。
(2)廠商對未來的預期:若廠商對未來景氣抱持樂觀 ,
連帶消費者的購買力將會上升,廠商也會有較高的預
期收益,進而提高投資的意願,造成MEI 曲線的右移

(3)課稅與補貼:若若政府對廠商增加補貼,將會減少廠
商的生產成本,進而提高廠商的投資意願,造成MEI
曲線的右移。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投資邊際效率(MEI)

回首頁

14-1
14-2

投資邊際效率是使資本的各年預期毛收益的現值總和等於
其資本財價格所需的折現率,若該項的投資邊際效率大於利率
,表示該項計劃值得投資,若投資邊際效率小於利率,表示該
項計劃不值得投資。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2 簡單的均衡所得決定過程
 簡單凱因斯模型
1.假設
(1)不考慮政府部門及國外部門,只考慮家計部門及廠商
部門。
(2)消費包括自發性消費與誘發性投資。
(3)家計部門不從事投資,廠商部門不從事儲蓄。
(4)廠商投資水準不因所得高低而改變,即只考慮自發性
投資。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2.模型

14-2

14-3
14-4
14-5

其中Yd為可配所得,Y為國民所得,AE代表總支出。

上一頁

 均衡所得決定方法
1.總需求等於總供給分析法(45°線分析法)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2.投資等於儲蓄決定法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1)當I>S時:廠商會增
加生產,使國民所得
提高,儲蓄增加。

(2)當I<S時:廠商會減
少生產,使國民所得
下降,儲蓄減少。
(3)當I=S時:透過投資
等儲蓄可以決定均衡
所得水準。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1)當I>S時:廠商會增加生產
,使國民所得提高,儲蓄增
加。

(2)當I<S時:廠商會減少生產
,使國民所得下降,儲蓄減
少。
(3)當I=S時:透過投資等儲蓄
可以決定均衡所得水準。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3 乘數原理與加速原理
 乘數原理
1.定義
是指在一個未達充分就業的經濟體系中,總需求中任何一
項自發性支出的變動,將導致均衡所得做同方向的倍數變
動。
2.消費乘數

是指自發性消費增加量所引起均衡所得增加的倍數。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充分就業
充分就業是指除了自然失業率(經濟社會無法免除的摩擦
性失業和結構性失業),其餘有意願工作者皆能找到合適的職
務,沒有人力浪費的問題。凱因斯認為,經濟大恐慌時代是因
為有效需求的不足、總產出尚未達到充分產出(Yf) 的水準,造
成失業率上升。因此政府應該致力於提高需求,在達到充分就
業之前(Yf),並不會造成物價上漲的問題。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3.投資乘數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是指自發性投資增加量所引起均衡所得增加的倍數。

14-3
14-4
14-5

4.乘數與MPC、MPS的關係

上一頁

5.圖形分析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 加速原理
1.基本假設
(1)社會現有的資本設備已經充分利用。
(2)資本設備數量與國民所得(產出)間具有固定比例的
關係。
2.意義
是指社會在沒有閒置設備的情況下,由於國民所得的變動
,透過社會對商品或勞務需求的變化,將會引起廠商對資
本財的需求呈固定比例變動。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3.加速係數

14-2

14-3

其中△K:資本財需求的變動,△Y:國民所得的變動

14-4
14-5

4.應用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4 膨脹缺口、緊縮缺口與節儉的矛盾
 膨脹缺口
1.意義
當經濟社會的有效需求過多,使社會的均衡所得高於充分
就業所得水準的部分。
2.圖形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3.影響與對策
政府可採取減少政府支出或是提高租稅等方式來降低社會
總需求。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 緊縮缺口
1.意義
當經濟社會的有效需求不足,使社會的均衡所得低於充分
就業所得水準的部分。
2.圖形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3.影響與對策
政府可以採取增加政府支出或是減少租稅,以增加社會總
需求。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 膨脹(緊縮)缺口與產出缺口之關係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其中△ AE:總支出的變動


Y:均衡所得與充分就業所得之差額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反景氣循環政策

14-1
14-2

由第四節可知,當經濟個體發生緊縮缺口,政府應採用擴
14-3
張性經濟對策(如增加政府支出或減少租稅)來因應,同樣的,
14-4
若發生了膨脹缺口,則必須採用緊縮性經濟對策(如減少政府
支出或提高租稅)因應,此種反向操作方式,就稱為反景氣循 14-5
環政策。

舉個例子來說,當面臨失業率上升的情形後,政府通常會
通過重大建設方案,以此方式增加勞動需求來解決失業問題,
且另一方面,重大建設對於國家來說也是一項重要的資本累積,
對於經濟的成長及發展,都有很大的幫助。就如2008年台灣受
到金融海嘯的衝擊後,景氣衰退、失業率節節高升,政府為了
刺激需求上升,發給每位國民3,600元的消費券,提供廠商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各種貸款與租稅減免優惠,並且積極投入各項公共建設,都是
以「刺激有效需求」為原則,提高國民所得水準為目的。但從
各項數據觀察顯示,消費券措施的成效並不如預期顯著。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 節儉的矛盾
凱因斯認為當經濟體系未達充分就業時,若所有消費者皆增
加自發性儲蓄,使得整個經濟體系消費減少,導致有效需求
更顯不足,將會造成國民所得減少,失業增加,但儲蓄總量
未必增加。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進退兩難
「合成的謬誤」是指一組織中的個別成員均擁有某個性質
,而錯誤推論出該組織具有相同的性質。例如在「節儉的矛盾
」,如果我們只考慮個別消費者的所得支出,的確可以透過減
少消費來增加儲蓄,然而當所有人均選擇減少消費時,整個經
濟體系的儲蓄量並不會增加,反而會因為有效需求的下降而減
少。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5 政府支出與均衡所得
 政府部門之經濟活動
1.政府支出
假設政府支出完全受到政府控制,不會隨所得水準變動而
改變,故政府支出函數為一固定常數G0,G=G0,稱為自
發性政府支出。
2.租稅收入

假設政府的稅收淨額同樣完全受到政府控制,不會隨所得
變動而改變,故政府的租稅函數為T= T0,T0為固定常數
,稱為定額稅。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 均衡所得決定

14-2

1.經濟模型

14-3
14-4
14-5

2.租稅收入
(1)45°線分析法:Y=AE→Y=C+I+G
(2)投資儲蓄分析法:Y=C+S+T=C+I+G

→ S+T=I+G

上一頁

3.圖形說明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3.以數學式求算均衡所得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均衡條件:Y=C+I+G
C=a+bYd=a+b(Y-T)
I=I0
G=G0
T=T0

均衡所得

14-3
14-4
14-5

上一頁

 乘數
1.消費乘數(KC)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2.投資乘數(KI)

3.政府支出乘數(KG)

上一頁

4.政府租稅乘數(KT)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5.平衡預算乘數(KB)

14-5


Slide 14

所得水準的決定
14-1
14-2
14-3
14-4
14-5

消費、儲蓄與投資
簡單的均衡所得決定過程
乘數原理與加速原理
膨脹缺口、緊縮缺口與節儉的矛盾
政府支出與均衡所得

14
CHAPTER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消費、儲蓄與投資
 有效需求理論

14-1
14-2

(1)凱因斯認為1930年代經濟大恐慌所出現的大量失業,是

14-3

由於市場需求不足所引起,因此,提高產品的市場需求

14-4

可以解決失業問題。

14-5

(2)整個社會對所有財貨的需求,分別來自民間消費支出、
國內投資支出、政府消費支出與國際貿易淨輸出四方面


上一頁

下一頁

古典學派與凱因斯學派
對於國民所得決定之看法

回首頁

14-1
14-2

1.古典學派:認為市場在長期時會在價格機能的運作下,
自然達到充分就業的狀態。

14-3

2.凱因斯學派:主張經濟體系處於未充分就業下為常態,
認為增加社會的總支出,使有效需求增加,才能使國民
所得增加。

14-5

14-4

上一頁

下一頁

 消費
1.基本心理法則

人們的消費支出會隨者可支配所得的增加而增加﹔一般狀
況下,消費的增加量會小於可支配所得的增加量。
2.消費函數
是指經濟社會的消費(C)與可支配所得(Yd)之間的關係 。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3.消費線圖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4.平均消費傾向(APC)

回首頁

14-1
14-2

是指在平均每一單位的可支配所得中,用來消費的比例。

14-3
14-4
14-5

5.邊際消費傾向(MPC)

是指當可支配所得變動一單位時,在消費上所引起的變動
量。

上一頁

下一頁

 儲蓄
1.儲蓄函數

是指經濟社會的儲蓄(S)與可支配所得(Yd)之間的關係 。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3.儲蓄線圖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4.平均儲蓄傾向(APS)

回首頁

14-1
14-2

是指在平均每一單位的可支配所得中,用來儲蓄的比例。

14-3
14-4
14-5

5.邊際儲蓄傾向(MPS)
是指當可支配所得變動一單位時,在儲蓄上所引起的變動
量。

上一頁

4.消費傾向與儲蓄傾向的關係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APC與APS

14-3
14-4
14-5

(2)MPC與MPS

上一頁

下一頁

 投資
1.意義

是指在一定期間內,對各種新資本財(包括機器設備、廠
房及存貨)的購買,又稱為資本形成或實體投資。
2.投資的種類
(1)按其所決定的因素而言:
自發性投資是指由所得以外的因素決定的投資量。
誘發性投資是指因所得改變誘發的投資變動量。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2)按其是否扣除現有的資本耗損而言:
毛投資即不扣除現有資本耗損(即折舊)的投資。
淨投資即扣除既有資本損耗以後的投資。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3.投資的考量

(1)市場利率:是指廠商將多餘的資金存在銀行可賺取的
利息所得,或是向銀行貸款所必須繳納的利息費用。
(2)投資邊際效率:由凱因斯提出,認為投資邊際效率是
資本財的預期報酬率,使購買該項資本的價格等於未
來各年預期毛收益的現值總和。

上一頁

下一頁

MEI>i 時,代表該筆投資的淨收益大於必須負擔的機
會成本,廠商會願意增加投資。

回首頁

14-1
14-2

14-3

MEI<i 時,代表該筆投資的淨收益小於必須負擔的機
會成本,廠商會減少投資。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4.影響投資邊際效率(MEI)的因素
(1)技術進步與創新:生產技術的進步與產品的創新有助
於增加未來預期收益,進而刺激廠商的投資意願,造
成MEI 曲線的右移。
(2)廠商對未來的預期:若廠商對未來景氣抱持樂觀 ,
連帶消費者的購買力將會上升,廠商也會有較高的預
期收益,進而提高投資的意願,造成MEI 曲線的右移

(3)課稅與補貼:若若政府對廠商增加補貼,將會減少廠
商的生產成本,進而提高廠商的投資意願,造成MEI
曲線的右移。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投資邊際效率(MEI)

回首頁

14-1
14-2

投資邊際效率是使資本的各年預期毛收益的現值總和等於
其資本財價格所需的折現率,若該項的投資邊際效率大於利率
,表示該項計劃值得投資,若投資邊際效率小於利率,表示該
項計劃不值得投資。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2 簡單的均衡所得決定過程
 簡單凱因斯模型
1.假設
(1)不考慮政府部門及國外部門,只考慮家計部門及廠商
部門。
(2)消費包括自發性消費與誘發性投資。
(3)家計部門不從事投資,廠商部門不從事儲蓄。
(4)廠商投資水準不因所得高低而改變,即只考慮自發性
投資。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2.模型

14-2

14-3
14-4
14-5

其中Yd為可配所得,Y為國民所得,AE代表總支出。

上一頁

 均衡所得決定方法
1.總需求等於總供給分析法(45°線分析法)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2.投資等於儲蓄決定法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1)當I>S時:廠商會增
加生產,使國民所得
提高,儲蓄增加。

(2)當I<S時:廠商會減
少生產,使國民所得
下降,儲蓄減少。
(3)當I=S時:透過投資
等儲蓄可以決定均衡
所得水準。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1)當I>S時:廠商會增加生產
,使國民所得提高,儲蓄增
加。

(2)當I<S時:廠商會減少生產
,使國民所得下降,儲蓄減
少。
(3)當I=S時:透過投資等儲蓄
可以決定均衡所得水準。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3 乘數原理與加速原理
 乘數原理
1.定義
是指在一個未達充分就業的經濟體系中,總需求中任何一
項自發性支出的變動,將導致均衡所得做同方向的倍數變
動。
2.消費乘數

是指自發性消費增加量所引起均衡所得增加的倍數。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充分就業
充分就業是指除了自然失業率(經濟社會無法免除的摩擦
性失業和結構性失業),其餘有意願工作者皆能找到合適的職
務,沒有人力浪費的問題。凱因斯認為,經濟大恐慌時代是因
為有效需求的不足、總產出尚未達到充分產出(Yf) 的水準,造
成失業率上升。因此政府應該致力於提高需求,在達到充分就
業之前(Yf),並不會造成物價上漲的問題。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3.投資乘數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是指自發性投資增加量所引起均衡所得增加的倍數。

14-3
14-4
14-5

4.乘數與MPC、MPS的關係

上一頁

5.圖形分析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 加速原理
1.基本假設
(1)社會現有的資本設備已經充分利用。
(2)資本設備數量與國民所得(產出)間具有固定比例的
關係。
2.意義
是指社會在沒有閒置設備的情況下,由於國民所得的變動
,透過社會對商品或勞務需求的變化,將會引起廠商對資
本財的需求呈固定比例變動。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3.加速係數

14-2

14-3

其中△K:資本財需求的變動,△Y:國民所得的變動

14-4
14-5

4.應用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4 膨脹缺口、緊縮缺口與節儉的矛盾
 膨脹缺口
1.意義
當經濟社會的有效需求過多,使社會的均衡所得高於充分
就業所得水準的部分。
2.圖形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3.影響與對策
政府可採取減少政府支出或是提高租稅等方式來降低社會
總需求。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 緊縮缺口
1.意義
當經濟社會的有效需求不足,使社會的均衡所得低於充分
就業所得水準的部分。
2.圖形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3.影響與對策
政府可以採取增加政府支出或是減少租稅,以增加社會總
需求。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 膨脹(緊縮)缺口與產出缺口之關係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其中△ AE:總支出的變動


Y:均衡所得與充分就業所得之差額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反景氣循環政策

14-1
14-2

由第四節可知,當經濟個體發生緊縮缺口,政府應採用擴
14-3
張性經濟對策(如增加政府支出或減少租稅)來因應,同樣的,
14-4
若發生了膨脹缺口,則必須採用緊縮性經濟對策(如減少政府
支出或提高租稅)因應,此種反向操作方式,就稱為反景氣循 14-5
環政策。

舉個例子來說,當面臨失業率上升的情形後,政府通常會
通過重大建設方案,以此方式增加勞動需求來解決失業問題,
且另一方面,重大建設對於國家來說也是一項重要的資本累積,
對於經濟的成長及發展,都有很大的幫助。就如2008年台灣受
到金融海嘯的衝擊後,景氣衰退、失業率節節高升,政府為了
刺激需求上升,發給每位國民3,600元的消費券,提供廠商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各種貸款與租稅減免優惠,並且積極投入各項公共建設,都是
以「刺激有效需求」為原則,提高國民所得水準為目的。但從
各項數據觀察顯示,消費券措施的成效並不如預期顯著。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 節儉的矛盾
凱因斯認為當經濟體系未達充分就業時,若所有消費者皆增
加自發性儲蓄,使得整個經濟體系消費減少,導致有效需求
更顯不足,將會造成國民所得減少,失業增加,但儲蓄總量
未必增加。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進退兩難
「合成的謬誤」是指一組織中的個別成員均擁有某個性質
,而錯誤推論出該組織具有相同的性質。例如在「節儉的矛盾
」,如果我們只考慮個別消費者的所得支出,的確可以透過減
少消費來增加儲蓄,然而當所有人均選擇減少消費時,整個經
濟體系的儲蓄量並不會增加,反而會因為有效需求的下降而減
少。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5 政府支出與均衡所得
 政府部門之經濟活動
1.政府支出
假設政府支出完全受到政府控制,不會隨所得水準變動而
改變,故政府支出函數為一固定常數G0,G=G0,稱為自
發性政府支出。
2.租稅收入

假設政府的稅收淨額同樣完全受到政府控制,不會隨所得
變動而改變,故政府的租稅函數為T= T0,T0為固定常數
,稱為定額稅。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 均衡所得決定

14-2

1.經濟模型

14-3
14-4
14-5

2.租稅收入
(1)45°線分析法:Y=AE→Y=C+I+G
(2)投資儲蓄分析法:Y=C+S+T=C+I+G

→ S+T=I+G

上一頁

3.圖形說明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3.以數學式求算均衡所得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均衡條件:Y=C+I+G
C=a+bYd=a+b(Y-T)
I=I0
G=G0
T=T0

均衡所得

14-3
14-4
14-5

上一頁

 乘數
1.消費乘數(KC)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2.投資乘數(KI)

3.政府支出乘數(KG)

上一頁

4.政府租稅乘數(KT)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5.平衡預算乘數(KB)

14-5


Slide 15

所得水準的決定
14-1
14-2
14-3
14-4
14-5

消費、儲蓄與投資
簡單的均衡所得決定過程
乘數原理與加速原理
膨脹缺口、緊縮缺口與節儉的矛盾
政府支出與均衡所得

14
CHAPTER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消費、儲蓄與投資
 有效需求理論

14-1
14-2

(1)凱因斯認為1930年代經濟大恐慌所出現的大量失業,是

14-3

由於市場需求不足所引起,因此,提高產品的市場需求

14-4

可以解決失業問題。

14-5

(2)整個社會對所有財貨的需求,分別來自民間消費支出、
國內投資支出、政府消費支出與國際貿易淨輸出四方面


上一頁

下一頁

古典學派與凱因斯學派
對於國民所得決定之看法

回首頁

14-1
14-2

1.古典學派:認為市場在長期時會在價格機能的運作下,
自然達到充分就業的狀態。

14-3

2.凱因斯學派:主張經濟體系處於未充分就業下為常態,
認為增加社會的總支出,使有效需求增加,才能使國民
所得增加。

14-5

14-4

上一頁

下一頁

 消費
1.基本心理法則

人們的消費支出會隨者可支配所得的增加而增加﹔一般狀
況下,消費的增加量會小於可支配所得的增加量。
2.消費函數
是指經濟社會的消費(C)與可支配所得(Yd)之間的關係 。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3.消費線圖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4.平均消費傾向(APC)

回首頁

14-1
14-2

是指在平均每一單位的可支配所得中,用來消費的比例。

14-3
14-4
14-5

5.邊際消費傾向(MPC)

是指當可支配所得變動一單位時,在消費上所引起的變動
量。

上一頁

下一頁

 儲蓄
1.儲蓄函數

是指經濟社會的儲蓄(S)與可支配所得(Yd)之間的關係 。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3.儲蓄線圖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4.平均儲蓄傾向(APS)

回首頁

14-1
14-2

是指在平均每一單位的可支配所得中,用來儲蓄的比例。

14-3
14-4
14-5

5.邊際儲蓄傾向(MPS)
是指當可支配所得變動一單位時,在儲蓄上所引起的變動
量。

上一頁

4.消費傾向與儲蓄傾向的關係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APC與APS

14-3
14-4
14-5

(2)MPC與MPS

上一頁

下一頁

 投資
1.意義

是指在一定期間內,對各種新資本財(包括機器設備、廠
房及存貨)的購買,又稱為資本形成或實體投資。
2.投資的種類
(1)按其所決定的因素而言:
自發性投資是指由所得以外的因素決定的投資量。
誘發性投資是指因所得改變誘發的投資變動量。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2)按其是否扣除現有的資本耗損而言:
毛投資即不扣除現有資本耗損(即折舊)的投資。
淨投資即扣除既有資本損耗以後的投資。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3.投資的考量

(1)市場利率:是指廠商將多餘的資金存在銀行可賺取的
利息所得,或是向銀行貸款所必須繳納的利息費用。
(2)投資邊際效率:由凱因斯提出,認為投資邊際效率是
資本財的預期報酬率,使購買該項資本的價格等於未
來各年預期毛收益的現值總和。

上一頁

下一頁

MEI>i 時,代表該筆投資的淨收益大於必須負擔的機
會成本,廠商會願意增加投資。

回首頁

14-1
14-2

14-3

MEI<i 時,代表該筆投資的淨收益小於必須負擔的機
會成本,廠商會減少投資。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4.影響投資邊際效率(MEI)的因素
(1)技術進步與創新:生產技術的進步與產品的創新有助
於增加未來預期收益,進而刺激廠商的投資意願,造
成MEI 曲線的右移。
(2)廠商對未來的預期:若廠商對未來景氣抱持樂觀 ,
連帶消費者的購買力將會上升,廠商也會有較高的預
期收益,進而提高投資的意願,造成MEI 曲線的右移

(3)課稅與補貼:若若政府對廠商增加補貼,將會減少廠
商的生產成本,進而提高廠商的投資意願,造成MEI
曲線的右移。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投資邊際效率(MEI)

回首頁

14-1
14-2

投資邊際效率是使資本的各年預期毛收益的現值總和等於
其資本財價格所需的折現率,若該項的投資邊際效率大於利率
,表示該項計劃值得投資,若投資邊際效率小於利率,表示該
項計劃不值得投資。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2 簡單的均衡所得決定過程
 簡單凱因斯模型
1.假設
(1)不考慮政府部門及國外部門,只考慮家計部門及廠商
部門。
(2)消費包括自發性消費與誘發性投資。
(3)家計部門不從事投資,廠商部門不從事儲蓄。
(4)廠商投資水準不因所得高低而改變,即只考慮自發性
投資。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2.模型

14-2

14-3
14-4
14-5

其中Yd為可配所得,Y為國民所得,AE代表總支出。

上一頁

 均衡所得決定方法
1.總需求等於總供給分析法(45°線分析法)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2.投資等於儲蓄決定法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1)當I>S時:廠商會增
加生產,使國民所得
提高,儲蓄增加。

(2)當I<S時:廠商會減
少生產,使國民所得
下降,儲蓄減少。
(3)當I=S時:透過投資
等儲蓄可以決定均衡
所得水準。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1)當I>S時:廠商會增加生產
,使國民所得提高,儲蓄增
加。

(2)當I<S時:廠商會減少生產
,使國民所得下降,儲蓄減
少。
(3)當I=S時:透過投資等儲蓄
可以決定均衡所得水準。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3 乘數原理與加速原理
 乘數原理
1.定義
是指在一個未達充分就業的經濟體系中,總需求中任何一
項自發性支出的變動,將導致均衡所得做同方向的倍數變
動。
2.消費乘數

是指自發性消費增加量所引起均衡所得增加的倍數。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充分就業
充分就業是指除了自然失業率(經濟社會無法免除的摩擦
性失業和結構性失業),其餘有意願工作者皆能找到合適的職
務,沒有人力浪費的問題。凱因斯認為,經濟大恐慌時代是因
為有效需求的不足、總產出尚未達到充分產出(Yf) 的水準,造
成失業率上升。因此政府應該致力於提高需求,在達到充分就
業之前(Yf),並不會造成物價上漲的問題。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3.投資乘數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是指自發性投資增加量所引起均衡所得增加的倍數。

14-3
14-4
14-5

4.乘數與MPC、MPS的關係

上一頁

5.圖形分析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 加速原理
1.基本假設
(1)社會現有的資本設備已經充分利用。
(2)資本設備數量與國民所得(產出)間具有固定比例的
關係。
2.意義
是指社會在沒有閒置設備的情況下,由於國民所得的變動
,透過社會對商品或勞務需求的變化,將會引起廠商對資
本財的需求呈固定比例變動。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3.加速係數

14-2

14-3

其中△K:資本財需求的變動,△Y:國民所得的變動

14-4
14-5

4.應用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4 膨脹缺口、緊縮缺口與節儉的矛盾
 膨脹缺口
1.意義
當經濟社會的有效需求過多,使社會的均衡所得高於充分
就業所得水準的部分。
2.圖形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3.影響與對策
政府可採取減少政府支出或是提高租稅等方式來降低社會
總需求。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 緊縮缺口
1.意義
當經濟社會的有效需求不足,使社會的均衡所得低於充分
就業所得水準的部分。
2.圖形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3.影響與對策
政府可以採取增加政府支出或是減少租稅,以增加社會總
需求。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 膨脹(緊縮)缺口與產出缺口之關係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其中△ AE:總支出的變動


Y:均衡所得與充分就業所得之差額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反景氣循環政策

14-1
14-2

由第四節可知,當經濟個體發生緊縮缺口,政府應採用擴
14-3
張性經濟對策(如增加政府支出或減少租稅)來因應,同樣的,
14-4
若發生了膨脹缺口,則必須採用緊縮性經濟對策(如減少政府
支出或提高租稅)因應,此種反向操作方式,就稱為反景氣循 14-5
環政策。

舉個例子來說,當面臨失業率上升的情形後,政府通常會
通過重大建設方案,以此方式增加勞動需求來解決失業問題,
且另一方面,重大建設對於國家來說也是一項重要的資本累積,
對於經濟的成長及發展,都有很大的幫助。就如2008年台灣受
到金融海嘯的衝擊後,景氣衰退、失業率節節高升,政府為了
刺激需求上升,發給每位國民3,600元的消費券,提供廠商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各種貸款與租稅減免優惠,並且積極投入各項公共建設,都是
以「刺激有效需求」為原則,提高國民所得水準為目的。但從
各項數據觀察顯示,消費券措施的成效並不如預期顯著。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 節儉的矛盾
凱因斯認為當經濟體系未達充分就業時,若所有消費者皆增
加自發性儲蓄,使得整個經濟體系消費減少,導致有效需求
更顯不足,將會造成國民所得減少,失業增加,但儲蓄總量
未必增加。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進退兩難
「合成的謬誤」是指一組織中的個別成員均擁有某個性質
,而錯誤推論出該組織具有相同的性質。例如在「節儉的矛盾
」,如果我們只考慮個別消費者的所得支出,的確可以透過減
少消費來增加儲蓄,然而當所有人均選擇減少消費時,整個經
濟體系的儲蓄量並不會增加,反而會因為有效需求的下降而減
少。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5 政府支出與均衡所得
 政府部門之經濟活動
1.政府支出
假設政府支出完全受到政府控制,不會隨所得水準變動而
改變,故政府支出函數為一固定常數G0,G=G0,稱為自
發性政府支出。
2.租稅收入

假設政府的稅收淨額同樣完全受到政府控制,不會隨所得
變動而改變,故政府的租稅函數為T= T0,T0為固定常數
,稱為定額稅。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 均衡所得決定

14-2

1.經濟模型

14-3
14-4
14-5

2.租稅收入
(1)45°線分析法:Y=AE→Y=C+I+G
(2)投資儲蓄分析法:Y=C+S+T=C+I+G

→ S+T=I+G

上一頁

3.圖形說明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3.以數學式求算均衡所得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均衡條件:Y=C+I+G
C=a+bYd=a+b(Y-T)
I=I0
G=G0
T=T0

均衡所得

14-3
14-4
14-5

上一頁

 乘數
1.消費乘數(KC)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2.投資乘數(KI)

3.政府支出乘數(KG)

上一頁

4.政府租稅乘數(KT)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5.平衡預算乘數(KB)

14-5


Slide 16

所得水準的決定
14-1
14-2
14-3
14-4
14-5

消費、儲蓄與投資
簡單的均衡所得決定過程
乘數原理與加速原理
膨脹缺口、緊縮缺口與節儉的矛盾
政府支出與均衡所得

14
CHAPTER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消費、儲蓄與投資
 有效需求理論

14-1
14-2

(1)凱因斯認為1930年代經濟大恐慌所出現的大量失業,是

14-3

由於市場需求不足所引起,因此,提高產品的市場需求

14-4

可以解決失業問題。

14-5

(2)整個社會對所有財貨的需求,分別來自民間消費支出、
國內投資支出、政府消費支出與國際貿易淨輸出四方面


上一頁

下一頁

古典學派與凱因斯學派
對於國民所得決定之看法

回首頁

14-1
14-2

1.古典學派:認為市場在長期時會在價格機能的運作下,
自然達到充分就業的狀態。

14-3

2.凱因斯學派:主張經濟體系處於未充分就業下為常態,
認為增加社會的總支出,使有效需求增加,才能使國民
所得增加。

14-5

14-4

上一頁

下一頁

 消費
1.基本心理法則

人們的消費支出會隨者可支配所得的增加而增加﹔一般狀
況下,消費的增加量會小於可支配所得的增加量。
2.消費函數
是指經濟社會的消費(C)與可支配所得(Yd)之間的關係 。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3.消費線圖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4.平均消費傾向(APC)

回首頁

14-1
14-2

是指在平均每一單位的可支配所得中,用來消費的比例。

14-3
14-4
14-5

5.邊際消費傾向(MPC)

是指當可支配所得變動一單位時,在消費上所引起的變動
量。

上一頁

下一頁

 儲蓄
1.儲蓄函數

是指經濟社會的儲蓄(S)與可支配所得(Yd)之間的關係 。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3.儲蓄線圖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4.平均儲蓄傾向(APS)

回首頁

14-1
14-2

是指在平均每一單位的可支配所得中,用來儲蓄的比例。

14-3
14-4
14-5

5.邊際儲蓄傾向(MPS)
是指當可支配所得變動一單位時,在儲蓄上所引起的變動
量。

上一頁

4.消費傾向與儲蓄傾向的關係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APC與APS

14-3
14-4
14-5

(2)MPC與MPS

上一頁

下一頁

 投資
1.意義

是指在一定期間內,對各種新資本財(包括機器設備、廠
房及存貨)的購買,又稱為資本形成或實體投資。
2.投資的種類
(1)按其所決定的因素而言:
自發性投資是指由所得以外的因素決定的投資量。
誘發性投資是指因所得改變誘發的投資變動量。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2)按其是否扣除現有的資本耗損而言:
毛投資即不扣除現有資本耗損(即折舊)的投資。
淨投資即扣除既有資本損耗以後的投資。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3.投資的考量

(1)市場利率:是指廠商將多餘的資金存在銀行可賺取的
利息所得,或是向銀行貸款所必須繳納的利息費用。
(2)投資邊際效率:由凱因斯提出,認為投資邊際效率是
資本財的預期報酬率,使購買該項資本的價格等於未
來各年預期毛收益的現值總和。

上一頁

下一頁

MEI>i 時,代表該筆投資的淨收益大於必須負擔的機
會成本,廠商會願意增加投資。

回首頁

14-1
14-2

14-3

MEI<i 時,代表該筆投資的淨收益小於必須負擔的機
會成本,廠商會減少投資。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4.影響投資邊際效率(MEI)的因素
(1)技術進步與創新:生產技術的進步與產品的創新有助
於增加未來預期收益,進而刺激廠商的投資意願,造
成MEI 曲線的右移。
(2)廠商對未來的預期:若廠商對未來景氣抱持樂觀 ,
連帶消費者的購買力將會上升,廠商也會有較高的預
期收益,進而提高投資的意願,造成MEI 曲線的右移

(3)課稅與補貼:若若政府對廠商增加補貼,將會減少廠
商的生產成本,進而提高廠商的投資意願,造成MEI
曲線的右移。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投資邊際效率(MEI)

回首頁

14-1
14-2

投資邊際效率是使資本的各年預期毛收益的現值總和等於
其資本財價格所需的折現率,若該項的投資邊際效率大於利率
,表示該項計劃值得投資,若投資邊際效率小於利率,表示該
項計劃不值得投資。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2 簡單的均衡所得決定過程
 簡單凱因斯模型
1.假設
(1)不考慮政府部門及國外部門,只考慮家計部門及廠商
部門。
(2)消費包括自發性消費與誘發性投資。
(3)家計部門不從事投資,廠商部門不從事儲蓄。
(4)廠商投資水準不因所得高低而改變,即只考慮自發性
投資。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2.模型

14-2

14-3
14-4
14-5

其中Yd為可配所得,Y為國民所得,AE代表總支出。

上一頁

 均衡所得決定方法
1.總需求等於總供給分析法(45°線分析法)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2.投資等於儲蓄決定法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1)當I>S時:廠商會增
加生產,使國民所得
提高,儲蓄增加。

(2)當I<S時:廠商會減
少生產,使國民所得
下降,儲蓄減少。
(3)當I=S時:透過投資
等儲蓄可以決定均衡
所得水準。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1)當I>S時:廠商會增加生產
,使國民所得提高,儲蓄增
加。

(2)當I<S時:廠商會減少生產
,使國民所得下降,儲蓄減
少。
(3)當I=S時:透過投資等儲蓄
可以決定均衡所得水準。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3 乘數原理與加速原理
 乘數原理
1.定義
是指在一個未達充分就業的經濟體系中,總需求中任何一
項自發性支出的變動,將導致均衡所得做同方向的倍數變
動。
2.消費乘數

是指自發性消費增加量所引起均衡所得增加的倍數。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充分就業
充分就業是指除了自然失業率(經濟社會無法免除的摩擦
性失業和結構性失業),其餘有意願工作者皆能找到合適的職
務,沒有人力浪費的問題。凱因斯認為,經濟大恐慌時代是因
為有效需求的不足、總產出尚未達到充分產出(Yf) 的水準,造
成失業率上升。因此政府應該致力於提高需求,在達到充分就
業之前(Yf),並不會造成物價上漲的問題。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3.投資乘數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是指自發性投資增加量所引起均衡所得增加的倍數。

14-3
14-4
14-5

4.乘數與MPC、MPS的關係

上一頁

5.圖形分析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 加速原理
1.基本假設
(1)社會現有的資本設備已經充分利用。
(2)資本設備數量與國民所得(產出)間具有固定比例的
關係。
2.意義
是指社會在沒有閒置設備的情況下,由於國民所得的變動
,透過社會對商品或勞務需求的變化,將會引起廠商對資
本財的需求呈固定比例變動。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3.加速係數

14-2

14-3

其中△K:資本財需求的變動,△Y:國民所得的變動

14-4
14-5

4.應用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4 膨脹缺口、緊縮缺口與節儉的矛盾
 膨脹缺口
1.意義
當經濟社會的有效需求過多,使社會的均衡所得高於充分
就業所得水準的部分。
2.圖形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3.影響與對策
政府可採取減少政府支出或是提高租稅等方式來降低社會
總需求。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 緊縮缺口
1.意義
當經濟社會的有效需求不足,使社會的均衡所得低於充分
就業所得水準的部分。
2.圖形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3.影響與對策
政府可以採取增加政府支出或是減少租稅,以增加社會總
需求。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 膨脹(緊縮)缺口與產出缺口之關係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其中△ AE:總支出的變動


Y:均衡所得與充分就業所得之差額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反景氣循環政策

14-1
14-2

由第四節可知,當經濟個體發生緊縮缺口,政府應採用擴
14-3
張性經濟對策(如增加政府支出或減少租稅)來因應,同樣的,
14-4
若發生了膨脹缺口,則必須採用緊縮性經濟對策(如減少政府
支出或提高租稅)因應,此種反向操作方式,就稱為反景氣循 14-5
環政策。

舉個例子來說,當面臨失業率上升的情形後,政府通常會
通過重大建設方案,以此方式增加勞動需求來解決失業問題,
且另一方面,重大建設對於國家來說也是一項重要的資本累積,
對於經濟的成長及發展,都有很大的幫助。就如2008年台灣受
到金融海嘯的衝擊後,景氣衰退、失業率節節高升,政府為了
刺激需求上升,發給每位國民3,600元的消費券,提供廠商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各種貸款與租稅減免優惠,並且積極投入各項公共建設,都是
以「刺激有效需求」為原則,提高國民所得水準為目的。但從
各項數據觀察顯示,消費券措施的成效並不如預期顯著。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 節儉的矛盾
凱因斯認為當經濟體系未達充分就業時,若所有消費者皆增
加自發性儲蓄,使得整個經濟體系消費減少,導致有效需求
更顯不足,將會造成國民所得減少,失業增加,但儲蓄總量
未必增加。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進退兩難
「合成的謬誤」是指一組織中的個別成員均擁有某個性質
,而錯誤推論出該組織具有相同的性質。例如在「節儉的矛盾
」,如果我們只考慮個別消費者的所得支出,的確可以透過減
少消費來增加儲蓄,然而當所有人均選擇減少消費時,整個經
濟體系的儲蓄量並不會增加,反而會因為有效需求的下降而減
少。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5 政府支出與均衡所得
 政府部門之經濟活動
1.政府支出
假設政府支出完全受到政府控制,不會隨所得水準變動而
改變,故政府支出函數為一固定常數G0,G=G0,稱為自
發性政府支出。
2.租稅收入

假設政府的稅收淨額同樣完全受到政府控制,不會隨所得
變動而改變,故政府的租稅函數為T= T0,T0為固定常數
,稱為定額稅。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 均衡所得決定

14-2

1.經濟模型

14-3
14-4
14-5

2.租稅收入
(1)45°線分析法:Y=AE→Y=C+I+G
(2)投資儲蓄分析法:Y=C+S+T=C+I+G

→ S+T=I+G

上一頁

3.圖形說明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3.以數學式求算均衡所得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均衡條件:Y=C+I+G
C=a+bYd=a+b(Y-T)
I=I0
G=G0
T=T0

均衡所得

14-3
14-4
14-5

上一頁

 乘數
1.消費乘數(KC)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2.投資乘數(KI)

3.政府支出乘數(KG)

上一頁

4.政府租稅乘數(KT)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5.平衡預算乘數(KB)

14-5


Slide 17

所得水準的決定
14-1
14-2
14-3
14-4
14-5

消費、儲蓄與投資
簡單的均衡所得決定過程
乘數原理與加速原理
膨脹缺口、緊縮缺口與節儉的矛盾
政府支出與均衡所得

14
CHAPTER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消費、儲蓄與投資
 有效需求理論

14-1
14-2

(1)凱因斯認為1930年代經濟大恐慌所出現的大量失業,是

14-3

由於市場需求不足所引起,因此,提高產品的市場需求

14-4

可以解決失業問題。

14-5

(2)整個社會對所有財貨的需求,分別來自民間消費支出、
國內投資支出、政府消費支出與國際貿易淨輸出四方面


上一頁

下一頁

古典學派與凱因斯學派
對於國民所得決定之看法

回首頁

14-1
14-2

1.古典學派:認為市場在長期時會在價格機能的運作下,
自然達到充分就業的狀態。

14-3

2.凱因斯學派:主張經濟體系處於未充分就業下為常態,
認為增加社會的總支出,使有效需求增加,才能使國民
所得增加。

14-5

14-4

上一頁

下一頁

 消費
1.基本心理法則

人們的消費支出會隨者可支配所得的增加而增加﹔一般狀
況下,消費的增加量會小於可支配所得的增加量。
2.消費函數
是指經濟社會的消費(C)與可支配所得(Yd)之間的關係 。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3.消費線圖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4.平均消費傾向(APC)

回首頁

14-1
14-2

是指在平均每一單位的可支配所得中,用來消費的比例。

14-3
14-4
14-5

5.邊際消費傾向(MPC)

是指當可支配所得變動一單位時,在消費上所引起的變動
量。

上一頁

下一頁

 儲蓄
1.儲蓄函數

是指經濟社會的儲蓄(S)與可支配所得(Yd)之間的關係 。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3.儲蓄線圖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4.平均儲蓄傾向(APS)

回首頁

14-1
14-2

是指在平均每一單位的可支配所得中,用來儲蓄的比例。

14-3
14-4
14-5

5.邊際儲蓄傾向(MPS)
是指當可支配所得變動一單位時,在儲蓄上所引起的變動
量。

上一頁

4.消費傾向與儲蓄傾向的關係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APC與APS

14-3
14-4
14-5

(2)MPC與MPS

上一頁

下一頁

 投資
1.意義

是指在一定期間內,對各種新資本財(包括機器設備、廠
房及存貨)的購買,又稱為資本形成或實體投資。
2.投資的種類
(1)按其所決定的因素而言:
自發性投資是指由所得以外的因素決定的投資量。
誘發性投資是指因所得改變誘發的投資變動量。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2)按其是否扣除現有的資本耗損而言:
毛投資即不扣除現有資本耗損(即折舊)的投資。
淨投資即扣除既有資本損耗以後的投資。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3.投資的考量

(1)市場利率:是指廠商將多餘的資金存在銀行可賺取的
利息所得,或是向銀行貸款所必須繳納的利息費用。
(2)投資邊際效率:由凱因斯提出,認為投資邊際效率是
資本財的預期報酬率,使購買該項資本的價格等於未
來各年預期毛收益的現值總和。

上一頁

下一頁

MEI>i 時,代表該筆投資的淨收益大於必須負擔的機
會成本,廠商會願意增加投資。

回首頁

14-1
14-2

14-3

MEI<i 時,代表該筆投資的淨收益小於必須負擔的機
會成本,廠商會減少投資。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4.影響投資邊際效率(MEI)的因素
(1)技術進步與創新:生產技術的進步與產品的創新有助
於增加未來預期收益,進而刺激廠商的投資意願,造
成MEI 曲線的右移。
(2)廠商對未來的預期:若廠商對未來景氣抱持樂觀 ,
連帶消費者的購買力將會上升,廠商也會有較高的預
期收益,進而提高投資的意願,造成MEI 曲線的右移

(3)課稅與補貼:若若政府對廠商增加補貼,將會減少廠
商的生產成本,進而提高廠商的投資意願,造成MEI
曲線的右移。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投資邊際效率(MEI)

回首頁

14-1
14-2

投資邊際效率是使資本的各年預期毛收益的現值總和等於
其資本財價格所需的折現率,若該項的投資邊際效率大於利率
,表示該項計劃值得投資,若投資邊際效率小於利率,表示該
項計劃不值得投資。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2 簡單的均衡所得決定過程
 簡單凱因斯模型
1.假設
(1)不考慮政府部門及國外部門,只考慮家計部門及廠商
部門。
(2)消費包括自發性消費與誘發性投資。
(3)家計部門不從事投資,廠商部門不從事儲蓄。
(4)廠商投資水準不因所得高低而改變,即只考慮自發性
投資。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2.模型

14-2

14-3
14-4
14-5

其中Yd為可配所得,Y為國民所得,AE代表總支出。

上一頁

 均衡所得決定方法
1.總需求等於總供給分析法(45°線分析法)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2.投資等於儲蓄決定法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1)當I>S時:廠商會增
加生產,使國民所得
提高,儲蓄增加。

(2)當I<S時:廠商會減
少生產,使國民所得
下降,儲蓄減少。
(3)當I=S時:透過投資
等儲蓄可以決定均衡
所得水準。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1)當I>S時:廠商會增加生產
,使國民所得提高,儲蓄增
加。

(2)當I<S時:廠商會減少生產
,使國民所得下降,儲蓄減
少。
(3)當I=S時:透過投資等儲蓄
可以決定均衡所得水準。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3 乘數原理與加速原理
 乘數原理
1.定義
是指在一個未達充分就業的經濟體系中,總需求中任何一
項自發性支出的變動,將導致均衡所得做同方向的倍數變
動。
2.消費乘數

是指自發性消費增加量所引起均衡所得增加的倍數。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充分就業
充分就業是指除了自然失業率(經濟社會無法免除的摩擦
性失業和結構性失業),其餘有意願工作者皆能找到合適的職
務,沒有人力浪費的問題。凱因斯認為,經濟大恐慌時代是因
為有效需求的不足、總產出尚未達到充分產出(Yf) 的水準,造
成失業率上升。因此政府應該致力於提高需求,在達到充分就
業之前(Yf),並不會造成物價上漲的問題。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3.投資乘數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是指自發性投資增加量所引起均衡所得增加的倍數。

14-3
14-4
14-5

4.乘數與MPC、MPS的關係

上一頁

5.圖形分析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 加速原理
1.基本假設
(1)社會現有的資本設備已經充分利用。
(2)資本設備數量與國民所得(產出)間具有固定比例的
關係。
2.意義
是指社會在沒有閒置設備的情況下,由於國民所得的變動
,透過社會對商品或勞務需求的變化,將會引起廠商對資
本財的需求呈固定比例變動。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3.加速係數

14-2

14-3

其中△K:資本財需求的變動,△Y:國民所得的變動

14-4
14-5

4.應用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4 膨脹缺口、緊縮缺口與節儉的矛盾
 膨脹缺口
1.意義
當經濟社會的有效需求過多,使社會的均衡所得高於充分
就業所得水準的部分。
2.圖形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3.影響與對策
政府可採取減少政府支出或是提高租稅等方式來降低社會
總需求。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 緊縮缺口
1.意義
當經濟社會的有效需求不足,使社會的均衡所得低於充分
就業所得水準的部分。
2.圖形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3.影響與對策
政府可以採取增加政府支出或是減少租稅,以增加社會總
需求。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 膨脹(緊縮)缺口與產出缺口之關係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其中△ AE:總支出的變動


Y:均衡所得與充分就業所得之差額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反景氣循環政策

14-1
14-2

由第四節可知,當經濟個體發生緊縮缺口,政府應採用擴
14-3
張性經濟對策(如增加政府支出或減少租稅)來因應,同樣的,
14-4
若發生了膨脹缺口,則必須採用緊縮性經濟對策(如減少政府
支出或提高租稅)因應,此種反向操作方式,就稱為反景氣循 14-5
環政策。

舉個例子來說,當面臨失業率上升的情形後,政府通常會
通過重大建設方案,以此方式增加勞動需求來解決失業問題,
且另一方面,重大建設對於國家來說也是一項重要的資本累積,
對於經濟的成長及發展,都有很大的幫助。就如2008年台灣受
到金融海嘯的衝擊後,景氣衰退、失業率節節高升,政府為了
刺激需求上升,發給每位國民3,600元的消費券,提供廠商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各種貸款與租稅減免優惠,並且積極投入各項公共建設,都是
以「刺激有效需求」為原則,提高國民所得水準為目的。但從
各項數據觀察顯示,消費券措施的成效並不如預期顯著。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 節儉的矛盾
凱因斯認為當經濟體系未達充分就業時,若所有消費者皆增
加自發性儲蓄,使得整個經濟體系消費減少,導致有效需求
更顯不足,將會造成國民所得減少,失業增加,但儲蓄總量
未必增加。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進退兩難
「合成的謬誤」是指一組織中的個別成員均擁有某個性質
,而錯誤推論出該組織具有相同的性質。例如在「節儉的矛盾
」,如果我們只考慮個別消費者的所得支出,的確可以透過減
少消費來增加儲蓄,然而當所有人均選擇減少消費時,整個經
濟體系的儲蓄量並不會增加,反而會因為有效需求的下降而減
少。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5 政府支出與均衡所得
 政府部門之經濟活動
1.政府支出
假設政府支出完全受到政府控制,不會隨所得水準變動而
改變,故政府支出函數為一固定常數G0,G=G0,稱為自
發性政府支出。
2.租稅收入

假設政府的稅收淨額同樣完全受到政府控制,不會隨所得
變動而改變,故政府的租稅函數為T= T0,T0為固定常數
,稱為定額稅。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 均衡所得決定

14-2

1.經濟模型

14-3
14-4
14-5

2.租稅收入
(1)45°線分析法:Y=AE→Y=C+I+G
(2)投資儲蓄分析法:Y=C+S+T=C+I+G

→ S+T=I+G

上一頁

3.圖形說明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3.以數學式求算均衡所得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均衡條件:Y=C+I+G
C=a+bYd=a+b(Y-T)
I=I0
G=G0
T=T0

均衡所得

14-3
14-4
14-5

上一頁

 乘數
1.消費乘數(KC)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2.投資乘數(KI)

3.政府支出乘數(KG)

上一頁

4.政府租稅乘數(KT)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5.平衡預算乘數(KB)

14-5


Slide 18

所得水準的決定
14-1
14-2
14-3
14-4
14-5

消費、儲蓄與投資
簡單的均衡所得決定過程
乘數原理與加速原理
膨脹缺口、緊縮缺口與節儉的矛盾
政府支出與均衡所得

14
CHAPTER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消費、儲蓄與投資
 有效需求理論

14-1
14-2

(1)凱因斯認為1930年代經濟大恐慌所出現的大量失業,是

14-3

由於市場需求不足所引起,因此,提高產品的市場需求

14-4

可以解決失業問題。

14-5

(2)整個社會對所有財貨的需求,分別來自民間消費支出、
國內投資支出、政府消費支出與國際貿易淨輸出四方面


上一頁

下一頁

古典學派與凱因斯學派
對於國民所得決定之看法

回首頁

14-1
14-2

1.古典學派:認為市場在長期時會在價格機能的運作下,
自然達到充分就業的狀態。

14-3

2.凱因斯學派:主張經濟體系處於未充分就業下為常態,
認為增加社會的總支出,使有效需求增加,才能使國民
所得增加。

14-5

14-4

上一頁

下一頁

 消費
1.基本心理法則

人們的消費支出會隨者可支配所得的增加而增加﹔一般狀
況下,消費的增加量會小於可支配所得的增加量。
2.消費函數
是指經濟社會的消費(C)與可支配所得(Yd)之間的關係 。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3.消費線圖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4.平均消費傾向(APC)

回首頁

14-1
14-2

是指在平均每一單位的可支配所得中,用來消費的比例。

14-3
14-4
14-5

5.邊際消費傾向(MPC)

是指當可支配所得變動一單位時,在消費上所引起的變動
量。

上一頁

下一頁

 儲蓄
1.儲蓄函數

是指經濟社會的儲蓄(S)與可支配所得(Yd)之間的關係 。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3.儲蓄線圖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4.平均儲蓄傾向(APS)

回首頁

14-1
14-2

是指在平均每一單位的可支配所得中,用來儲蓄的比例。

14-3
14-4
14-5

5.邊際儲蓄傾向(MPS)
是指當可支配所得變動一單位時,在儲蓄上所引起的變動
量。

上一頁

4.消費傾向與儲蓄傾向的關係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APC與APS

14-3
14-4
14-5

(2)MPC與MPS

上一頁

下一頁

 投資
1.意義

是指在一定期間內,對各種新資本財(包括機器設備、廠
房及存貨)的購買,又稱為資本形成或實體投資。
2.投資的種類
(1)按其所決定的因素而言:
自發性投資是指由所得以外的因素決定的投資量。
誘發性投資是指因所得改變誘發的投資變動量。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2)按其是否扣除現有的資本耗損而言:
毛投資即不扣除現有資本耗損(即折舊)的投資。
淨投資即扣除既有資本損耗以後的投資。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3.投資的考量

(1)市場利率:是指廠商將多餘的資金存在銀行可賺取的
利息所得,或是向銀行貸款所必須繳納的利息費用。
(2)投資邊際效率:由凱因斯提出,認為投資邊際效率是
資本財的預期報酬率,使購買該項資本的價格等於未
來各年預期毛收益的現值總和。

上一頁

下一頁

MEI>i 時,代表該筆投資的淨收益大於必須負擔的機
會成本,廠商會願意增加投資。

回首頁

14-1
14-2

14-3

MEI<i 時,代表該筆投資的淨收益小於必須負擔的機
會成本,廠商會減少投資。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4.影響投資邊際效率(MEI)的因素
(1)技術進步與創新:生產技術的進步與產品的創新有助
於增加未來預期收益,進而刺激廠商的投資意願,造
成MEI 曲線的右移。
(2)廠商對未來的預期:若廠商對未來景氣抱持樂觀 ,
連帶消費者的購買力將會上升,廠商也會有較高的預
期收益,進而提高投資的意願,造成MEI 曲線的右移

(3)課稅與補貼:若若政府對廠商增加補貼,將會減少廠
商的生產成本,進而提高廠商的投資意願,造成MEI
曲線的右移。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投資邊際效率(MEI)

回首頁

14-1
14-2

投資邊際效率是使資本的各年預期毛收益的現值總和等於
其資本財價格所需的折現率,若該項的投資邊際效率大於利率
,表示該項計劃值得投資,若投資邊際效率小於利率,表示該
項計劃不值得投資。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2 簡單的均衡所得決定過程
 簡單凱因斯模型
1.假設
(1)不考慮政府部門及國外部門,只考慮家計部門及廠商
部門。
(2)消費包括自發性消費與誘發性投資。
(3)家計部門不從事投資,廠商部門不從事儲蓄。
(4)廠商投資水準不因所得高低而改變,即只考慮自發性
投資。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2.模型

14-2

14-3
14-4
14-5

其中Yd為可配所得,Y為國民所得,AE代表總支出。

上一頁

 均衡所得決定方法
1.總需求等於總供給分析法(45°線分析法)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2.投資等於儲蓄決定法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1)當I>S時:廠商會增
加生產,使國民所得
提高,儲蓄增加。

(2)當I<S時:廠商會減
少生產,使國民所得
下降,儲蓄減少。
(3)當I=S時:透過投資
等儲蓄可以決定均衡
所得水準。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1)當I>S時:廠商會增加生產
,使國民所得提高,儲蓄增
加。

(2)當I<S時:廠商會減少生產
,使國民所得下降,儲蓄減
少。
(3)當I=S時:透過投資等儲蓄
可以決定均衡所得水準。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3 乘數原理與加速原理
 乘數原理
1.定義
是指在一個未達充分就業的經濟體系中,總需求中任何一
項自發性支出的變動,將導致均衡所得做同方向的倍數變
動。
2.消費乘數

是指自發性消費增加量所引起均衡所得增加的倍數。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充分就業
充分就業是指除了自然失業率(經濟社會無法免除的摩擦
性失業和結構性失業),其餘有意願工作者皆能找到合適的職
務,沒有人力浪費的問題。凱因斯認為,經濟大恐慌時代是因
為有效需求的不足、總產出尚未達到充分產出(Yf) 的水準,造
成失業率上升。因此政府應該致力於提高需求,在達到充分就
業之前(Yf),並不會造成物價上漲的問題。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3.投資乘數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是指自發性投資增加量所引起均衡所得增加的倍數。

14-3
14-4
14-5

4.乘數與MPC、MPS的關係

上一頁

5.圖形分析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 加速原理
1.基本假設
(1)社會現有的資本設備已經充分利用。
(2)資本設備數量與國民所得(產出)間具有固定比例的
關係。
2.意義
是指社會在沒有閒置設備的情況下,由於國民所得的變動
,透過社會對商品或勞務需求的變化,將會引起廠商對資
本財的需求呈固定比例變動。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3.加速係數

14-2

14-3

其中△K:資本財需求的變動,△Y:國民所得的變動

14-4
14-5

4.應用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4 膨脹缺口、緊縮缺口與節儉的矛盾
 膨脹缺口
1.意義
當經濟社會的有效需求過多,使社會的均衡所得高於充分
就業所得水準的部分。
2.圖形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3.影響與對策
政府可採取減少政府支出或是提高租稅等方式來降低社會
總需求。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 緊縮缺口
1.意義
當經濟社會的有效需求不足,使社會的均衡所得低於充分
就業所得水準的部分。
2.圖形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3.影響與對策
政府可以採取增加政府支出或是減少租稅,以增加社會總
需求。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 膨脹(緊縮)缺口與產出缺口之關係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其中△ AE:總支出的變動


Y:均衡所得與充分就業所得之差額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反景氣循環政策

14-1
14-2

由第四節可知,當經濟個體發生緊縮缺口,政府應採用擴
14-3
張性經濟對策(如增加政府支出或減少租稅)來因應,同樣的,
14-4
若發生了膨脹缺口,則必須採用緊縮性經濟對策(如減少政府
支出或提高租稅)因應,此種反向操作方式,就稱為反景氣循 14-5
環政策。

舉個例子來說,當面臨失業率上升的情形後,政府通常會
通過重大建設方案,以此方式增加勞動需求來解決失業問題,
且另一方面,重大建設對於國家來說也是一項重要的資本累積,
對於經濟的成長及發展,都有很大的幫助。就如2008年台灣受
到金融海嘯的衝擊後,景氣衰退、失業率節節高升,政府為了
刺激需求上升,發給每位國民3,600元的消費券,提供廠商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各種貸款與租稅減免優惠,並且積極投入各項公共建設,都是
以「刺激有效需求」為原則,提高國民所得水準為目的。但從
各項數據觀察顯示,消費券措施的成效並不如預期顯著。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 節儉的矛盾
凱因斯認為當經濟體系未達充分就業時,若所有消費者皆增
加自發性儲蓄,使得整個經濟體系消費減少,導致有效需求
更顯不足,將會造成國民所得減少,失業增加,但儲蓄總量
未必增加。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進退兩難
「合成的謬誤」是指一組織中的個別成員均擁有某個性質
,而錯誤推論出該組織具有相同的性質。例如在「節儉的矛盾
」,如果我們只考慮個別消費者的所得支出,的確可以透過減
少消費來增加儲蓄,然而當所有人均選擇減少消費時,整個經
濟體系的儲蓄量並不會增加,反而會因為有效需求的下降而減
少。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5 政府支出與均衡所得
 政府部門之經濟活動
1.政府支出
假設政府支出完全受到政府控制,不會隨所得水準變動而
改變,故政府支出函數為一固定常數G0,G=G0,稱為自
發性政府支出。
2.租稅收入

假設政府的稅收淨額同樣完全受到政府控制,不會隨所得
變動而改變,故政府的租稅函數為T= T0,T0為固定常數
,稱為定額稅。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 均衡所得決定

14-2

1.經濟模型

14-3
14-4
14-5

2.租稅收入
(1)45°線分析法:Y=AE→Y=C+I+G
(2)投資儲蓄分析法:Y=C+S+T=C+I+G

→ S+T=I+G

上一頁

3.圖形說明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3.以數學式求算均衡所得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均衡條件:Y=C+I+G
C=a+bYd=a+b(Y-T)
I=I0
G=G0
T=T0

均衡所得

14-3
14-4
14-5

上一頁

 乘數
1.消費乘數(KC)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2.投資乘數(KI)

3.政府支出乘數(KG)

上一頁

4.政府租稅乘數(KT)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5.平衡預算乘數(KB)

14-5


Slide 19

所得水準的決定
14-1
14-2
14-3
14-4
14-5

消費、儲蓄與投資
簡單的均衡所得決定過程
乘數原理與加速原理
膨脹缺口、緊縮缺口與節儉的矛盾
政府支出與均衡所得

14
CHAPTER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消費、儲蓄與投資
 有效需求理論

14-1
14-2

(1)凱因斯認為1930年代經濟大恐慌所出現的大量失業,是

14-3

由於市場需求不足所引起,因此,提高產品的市場需求

14-4

可以解決失業問題。

14-5

(2)整個社會對所有財貨的需求,分別來自民間消費支出、
國內投資支出、政府消費支出與國際貿易淨輸出四方面


上一頁

下一頁

古典學派與凱因斯學派
對於國民所得決定之看法

回首頁

14-1
14-2

1.古典學派:認為市場在長期時會在價格機能的運作下,
自然達到充分就業的狀態。

14-3

2.凱因斯學派:主張經濟體系處於未充分就業下為常態,
認為增加社會的總支出,使有效需求增加,才能使國民
所得增加。

14-5

14-4

上一頁

下一頁

 消費
1.基本心理法則

人們的消費支出會隨者可支配所得的增加而增加﹔一般狀
況下,消費的增加量會小於可支配所得的增加量。
2.消費函數
是指經濟社會的消費(C)與可支配所得(Yd)之間的關係 。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3.消費線圖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4.平均消費傾向(APC)

回首頁

14-1
14-2

是指在平均每一單位的可支配所得中,用來消費的比例。

14-3
14-4
14-5

5.邊際消費傾向(MPC)

是指當可支配所得變動一單位時,在消費上所引起的變動
量。

上一頁

下一頁

 儲蓄
1.儲蓄函數

是指經濟社會的儲蓄(S)與可支配所得(Yd)之間的關係 。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3.儲蓄線圖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4.平均儲蓄傾向(APS)

回首頁

14-1
14-2

是指在平均每一單位的可支配所得中,用來儲蓄的比例。

14-3
14-4
14-5

5.邊際儲蓄傾向(MPS)
是指當可支配所得變動一單位時,在儲蓄上所引起的變動
量。

上一頁

4.消費傾向與儲蓄傾向的關係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APC與APS

14-3
14-4
14-5

(2)MPC與MPS

上一頁

下一頁

 投資
1.意義

是指在一定期間內,對各種新資本財(包括機器設備、廠
房及存貨)的購買,又稱為資本形成或實體投資。
2.投資的種類
(1)按其所決定的因素而言:
自發性投資是指由所得以外的因素決定的投資量。
誘發性投資是指因所得改變誘發的投資變動量。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2)按其是否扣除現有的資本耗損而言:
毛投資即不扣除現有資本耗損(即折舊)的投資。
淨投資即扣除既有資本損耗以後的投資。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3.投資的考量

(1)市場利率:是指廠商將多餘的資金存在銀行可賺取的
利息所得,或是向銀行貸款所必須繳納的利息費用。
(2)投資邊際效率:由凱因斯提出,認為投資邊際效率是
資本財的預期報酬率,使購買該項資本的價格等於未
來各年預期毛收益的現值總和。

上一頁

下一頁

MEI>i 時,代表該筆投資的淨收益大於必須負擔的機
會成本,廠商會願意增加投資。

回首頁

14-1
14-2

14-3

MEI<i 時,代表該筆投資的淨收益小於必須負擔的機
會成本,廠商會減少投資。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4.影響投資邊際效率(MEI)的因素
(1)技術進步與創新:生產技術的進步與產品的創新有助
於增加未來預期收益,進而刺激廠商的投資意願,造
成MEI 曲線的右移。
(2)廠商對未來的預期:若廠商對未來景氣抱持樂觀 ,
連帶消費者的購買力將會上升,廠商也會有較高的預
期收益,進而提高投資的意願,造成MEI 曲線的右移

(3)課稅與補貼:若若政府對廠商增加補貼,將會減少廠
商的生產成本,進而提高廠商的投資意願,造成MEI
曲線的右移。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投資邊際效率(MEI)

回首頁

14-1
14-2

投資邊際效率是使資本的各年預期毛收益的現值總和等於
其資本財價格所需的折現率,若該項的投資邊際效率大於利率
,表示該項計劃值得投資,若投資邊際效率小於利率,表示該
項計劃不值得投資。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2 簡單的均衡所得決定過程
 簡單凱因斯模型
1.假設
(1)不考慮政府部門及國外部門,只考慮家計部門及廠商
部門。
(2)消費包括自發性消費與誘發性投資。
(3)家計部門不從事投資,廠商部門不從事儲蓄。
(4)廠商投資水準不因所得高低而改變,即只考慮自發性
投資。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2.模型

14-2

14-3
14-4
14-5

其中Yd為可配所得,Y為國民所得,AE代表總支出。

上一頁

 均衡所得決定方法
1.總需求等於總供給分析法(45°線分析法)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2.投資等於儲蓄決定法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1)當I>S時:廠商會增
加生產,使國民所得
提高,儲蓄增加。

(2)當I<S時:廠商會減
少生產,使國民所得
下降,儲蓄減少。
(3)當I=S時:透過投資
等儲蓄可以決定均衡
所得水準。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1)當I>S時:廠商會增加生產
,使國民所得提高,儲蓄增
加。

(2)當I<S時:廠商會減少生產
,使國民所得下降,儲蓄減
少。
(3)當I=S時:透過投資等儲蓄
可以決定均衡所得水準。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3 乘數原理與加速原理
 乘數原理
1.定義
是指在一個未達充分就業的經濟體系中,總需求中任何一
項自發性支出的變動,將導致均衡所得做同方向的倍數變
動。
2.消費乘數

是指自發性消費增加量所引起均衡所得增加的倍數。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充分就業
充分就業是指除了自然失業率(經濟社會無法免除的摩擦
性失業和結構性失業),其餘有意願工作者皆能找到合適的職
務,沒有人力浪費的問題。凱因斯認為,經濟大恐慌時代是因
為有效需求的不足、總產出尚未達到充分產出(Yf) 的水準,造
成失業率上升。因此政府應該致力於提高需求,在達到充分就
業之前(Yf),並不會造成物價上漲的問題。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3.投資乘數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是指自發性投資增加量所引起均衡所得增加的倍數。

14-3
14-4
14-5

4.乘數與MPC、MPS的關係

上一頁

5.圖形分析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 加速原理
1.基本假設
(1)社會現有的資本設備已經充分利用。
(2)資本設備數量與國民所得(產出)間具有固定比例的
關係。
2.意義
是指社會在沒有閒置設備的情況下,由於國民所得的變動
,透過社會對商品或勞務需求的變化,將會引起廠商對資
本財的需求呈固定比例變動。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3.加速係數

14-2

14-3

其中△K:資本財需求的變動,△Y:國民所得的變動

14-4
14-5

4.應用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4 膨脹缺口、緊縮缺口與節儉的矛盾
 膨脹缺口
1.意義
當經濟社會的有效需求過多,使社會的均衡所得高於充分
就業所得水準的部分。
2.圖形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3.影響與對策
政府可採取減少政府支出或是提高租稅等方式來降低社會
總需求。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 緊縮缺口
1.意義
當經濟社會的有效需求不足,使社會的均衡所得低於充分
就業所得水準的部分。
2.圖形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3.影響與對策
政府可以採取增加政府支出或是減少租稅,以增加社會總
需求。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 膨脹(緊縮)缺口與產出缺口之關係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其中△ AE:總支出的變動


Y:均衡所得與充分就業所得之差額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反景氣循環政策

14-1
14-2

由第四節可知,當經濟個體發生緊縮缺口,政府應採用擴
14-3
張性經濟對策(如增加政府支出或減少租稅)來因應,同樣的,
14-4
若發生了膨脹缺口,則必須採用緊縮性經濟對策(如減少政府
支出或提高租稅)因應,此種反向操作方式,就稱為反景氣循 14-5
環政策。

舉個例子來說,當面臨失業率上升的情形後,政府通常會
通過重大建設方案,以此方式增加勞動需求來解決失業問題,
且另一方面,重大建設對於國家來說也是一項重要的資本累積,
對於經濟的成長及發展,都有很大的幫助。就如2008年台灣受
到金融海嘯的衝擊後,景氣衰退、失業率節節高升,政府為了
刺激需求上升,發給每位國民3,600元的消費券,提供廠商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各種貸款與租稅減免優惠,並且積極投入各項公共建設,都是
以「刺激有效需求」為原則,提高國民所得水準為目的。但從
各項數據觀察顯示,消費券措施的成效並不如預期顯著。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 節儉的矛盾
凱因斯認為當經濟體系未達充分就業時,若所有消費者皆增
加自發性儲蓄,使得整個經濟體系消費減少,導致有效需求
更顯不足,將會造成國民所得減少,失業增加,但儲蓄總量
未必增加。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進退兩難
「合成的謬誤」是指一組織中的個別成員均擁有某個性質
,而錯誤推論出該組織具有相同的性質。例如在「節儉的矛盾
」,如果我們只考慮個別消費者的所得支出,的確可以透過減
少消費來增加儲蓄,然而當所有人均選擇減少消費時,整個經
濟體系的儲蓄量並不會增加,反而會因為有效需求的下降而減
少。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5 政府支出與均衡所得
 政府部門之經濟活動
1.政府支出
假設政府支出完全受到政府控制,不會隨所得水準變動而
改變,故政府支出函數為一固定常數G0,G=G0,稱為自
發性政府支出。
2.租稅收入

假設政府的稅收淨額同樣完全受到政府控制,不會隨所得
變動而改變,故政府的租稅函數為T= T0,T0為固定常數
,稱為定額稅。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 均衡所得決定

14-2

1.經濟模型

14-3
14-4
14-5

2.租稅收入
(1)45°線分析法:Y=AE→Y=C+I+G
(2)投資儲蓄分析法:Y=C+S+T=C+I+G

→ S+T=I+G

上一頁

3.圖形說明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3.以數學式求算均衡所得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均衡條件:Y=C+I+G
C=a+bYd=a+b(Y-T)
I=I0
G=G0
T=T0

均衡所得

14-3
14-4
14-5

上一頁

 乘數
1.消費乘數(KC)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2.投資乘數(KI)

3.政府支出乘數(KG)

上一頁

4.政府租稅乘數(KT)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5.平衡預算乘數(KB)

14-5


Slide 20

所得水準的決定
14-1
14-2
14-3
14-4
14-5

消費、儲蓄與投資
簡單的均衡所得決定過程
乘數原理與加速原理
膨脹缺口、緊縮缺口與節儉的矛盾
政府支出與均衡所得

14
CHAPTER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消費、儲蓄與投資
 有效需求理論

14-1
14-2

(1)凱因斯認為1930年代經濟大恐慌所出現的大量失業,是

14-3

由於市場需求不足所引起,因此,提高產品的市場需求

14-4

可以解決失業問題。

14-5

(2)整個社會對所有財貨的需求,分別來自民間消費支出、
國內投資支出、政府消費支出與國際貿易淨輸出四方面


上一頁

下一頁

古典學派與凱因斯學派
對於國民所得決定之看法

回首頁

14-1
14-2

1.古典學派:認為市場在長期時會在價格機能的運作下,
自然達到充分就業的狀態。

14-3

2.凱因斯學派:主張經濟體系處於未充分就業下為常態,
認為增加社會的總支出,使有效需求增加,才能使國民
所得增加。

14-5

14-4

上一頁

下一頁

 消費
1.基本心理法則

人們的消費支出會隨者可支配所得的增加而增加﹔一般狀
況下,消費的增加量會小於可支配所得的增加量。
2.消費函數
是指經濟社會的消費(C)與可支配所得(Yd)之間的關係 。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3.消費線圖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4.平均消費傾向(APC)

回首頁

14-1
14-2

是指在平均每一單位的可支配所得中,用來消費的比例。

14-3
14-4
14-5

5.邊際消費傾向(MPC)

是指當可支配所得變動一單位時,在消費上所引起的變動
量。

上一頁

下一頁

 儲蓄
1.儲蓄函數

是指經濟社會的儲蓄(S)與可支配所得(Yd)之間的關係 。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3.儲蓄線圖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4.平均儲蓄傾向(APS)

回首頁

14-1
14-2

是指在平均每一單位的可支配所得中,用來儲蓄的比例。

14-3
14-4
14-5

5.邊際儲蓄傾向(MPS)
是指當可支配所得變動一單位時,在儲蓄上所引起的變動
量。

上一頁

4.消費傾向與儲蓄傾向的關係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APC與APS

14-3
14-4
14-5

(2)MPC與MPS

上一頁

下一頁

 投資
1.意義

是指在一定期間內,對各種新資本財(包括機器設備、廠
房及存貨)的購買,又稱為資本形成或實體投資。
2.投資的種類
(1)按其所決定的因素而言:
自發性投資是指由所得以外的因素決定的投資量。
誘發性投資是指因所得改變誘發的投資變動量。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2)按其是否扣除現有的資本耗損而言:
毛投資即不扣除現有資本耗損(即折舊)的投資。
淨投資即扣除既有資本損耗以後的投資。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3.投資的考量

(1)市場利率:是指廠商將多餘的資金存在銀行可賺取的
利息所得,或是向銀行貸款所必須繳納的利息費用。
(2)投資邊際效率:由凱因斯提出,認為投資邊際效率是
資本財的預期報酬率,使購買該項資本的價格等於未
來各年預期毛收益的現值總和。

上一頁

下一頁

MEI>i 時,代表該筆投資的淨收益大於必須負擔的機
會成本,廠商會願意增加投資。

回首頁

14-1
14-2

14-3

MEI<i 時,代表該筆投資的淨收益小於必須負擔的機
會成本,廠商會減少投資。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4.影響投資邊際效率(MEI)的因素
(1)技術進步與創新:生產技術的進步與產品的創新有助
於增加未來預期收益,進而刺激廠商的投資意願,造
成MEI 曲線的右移。
(2)廠商對未來的預期:若廠商對未來景氣抱持樂觀 ,
連帶消費者的購買力將會上升,廠商也會有較高的預
期收益,進而提高投資的意願,造成MEI 曲線的右移

(3)課稅與補貼:若若政府對廠商增加補貼,將會減少廠
商的生產成本,進而提高廠商的投資意願,造成MEI
曲線的右移。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投資邊際效率(MEI)

回首頁

14-1
14-2

投資邊際效率是使資本的各年預期毛收益的現值總和等於
其資本財價格所需的折現率,若該項的投資邊際效率大於利率
,表示該項計劃值得投資,若投資邊際效率小於利率,表示該
項計劃不值得投資。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2 簡單的均衡所得決定過程
 簡單凱因斯模型
1.假設
(1)不考慮政府部門及國外部門,只考慮家計部門及廠商
部門。
(2)消費包括自發性消費與誘發性投資。
(3)家計部門不從事投資,廠商部門不從事儲蓄。
(4)廠商投資水準不因所得高低而改變,即只考慮自發性
投資。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2.模型

14-2

14-3
14-4
14-5

其中Yd為可配所得,Y為國民所得,AE代表總支出。

上一頁

 均衡所得決定方法
1.總需求等於總供給分析法(45°線分析法)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2.投資等於儲蓄決定法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1)當I>S時:廠商會增
加生產,使國民所得
提高,儲蓄增加。

(2)當I<S時:廠商會減
少生產,使國民所得
下降,儲蓄減少。
(3)當I=S時:透過投資
等儲蓄可以決定均衡
所得水準。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1)當I>S時:廠商會增加生產
,使國民所得提高,儲蓄增
加。

(2)當I<S時:廠商會減少生產
,使國民所得下降,儲蓄減
少。
(3)當I=S時:透過投資等儲蓄
可以決定均衡所得水準。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3 乘數原理與加速原理
 乘數原理
1.定義
是指在一個未達充分就業的經濟體系中,總需求中任何一
項自發性支出的變動,將導致均衡所得做同方向的倍數變
動。
2.消費乘數

是指自發性消費增加量所引起均衡所得增加的倍數。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充分就業
充分就業是指除了自然失業率(經濟社會無法免除的摩擦
性失業和結構性失業),其餘有意願工作者皆能找到合適的職
務,沒有人力浪費的問題。凱因斯認為,經濟大恐慌時代是因
為有效需求的不足、總產出尚未達到充分產出(Yf) 的水準,造
成失業率上升。因此政府應該致力於提高需求,在達到充分就
業之前(Yf),並不會造成物價上漲的問題。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3.投資乘數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是指自發性投資增加量所引起均衡所得增加的倍數。

14-3
14-4
14-5

4.乘數與MPC、MPS的關係

上一頁

5.圖形分析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 加速原理
1.基本假設
(1)社會現有的資本設備已經充分利用。
(2)資本設備數量與國民所得(產出)間具有固定比例的
關係。
2.意義
是指社會在沒有閒置設備的情況下,由於國民所得的變動
,透過社會對商品或勞務需求的變化,將會引起廠商對資
本財的需求呈固定比例變動。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3.加速係數

14-2

14-3

其中△K:資本財需求的變動,△Y:國民所得的變動

14-4
14-5

4.應用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4 膨脹缺口、緊縮缺口與節儉的矛盾
 膨脹缺口
1.意義
當經濟社會的有效需求過多,使社會的均衡所得高於充分
就業所得水準的部分。
2.圖形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3.影響與對策
政府可採取減少政府支出或是提高租稅等方式來降低社會
總需求。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 緊縮缺口
1.意義
當經濟社會的有效需求不足,使社會的均衡所得低於充分
就業所得水準的部分。
2.圖形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3.影響與對策
政府可以採取增加政府支出或是減少租稅,以增加社會總
需求。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 膨脹(緊縮)缺口與產出缺口之關係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其中△ AE:總支出的變動


Y:均衡所得與充分就業所得之差額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反景氣循環政策

14-1
14-2

由第四節可知,當經濟個體發生緊縮缺口,政府應採用擴
14-3
張性經濟對策(如增加政府支出或減少租稅)來因應,同樣的,
14-4
若發生了膨脹缺口,則必須採用緊縮性經濟對策(如減少政府
支出或提高租稅)因應,此種反向操作方式,就稱為反景氣循 14-5
環政策。

舉個例子來說,當面臨失業率上升的情形後,政府通常會
通過重大建設方案,以此方式增加勞動需求來解決失業問題,
且另一方面,重大建設對於國家來說也是一項重要的資本累積,
對於經濟的成長及發展,都有很大的幫助。就如2008年台灣受
到金融海嘯的衝擊後,景氣衰退、失業率節節高升,政府為了
刺激需求上升,發給每位國民3,600元的消費券,提供廠商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各種貸款與租稅減免優惠,並且積極投入各項公共建設,都是
以「刺激有效需求」為原則,提高國民所得水準為目的。但從
各項數據觀察顯示,消費券措施的成效並不如預期顯著。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 節儉的矛盾
凱因斯認為當經濟體系未達充分就業時,若所有消費者皆增
加自發性儲蓄,使得整個經濟體系消費減少,導致有效需求
更顯不足,將會造成國民所得減少,失業增加,但儲蓄總量
未必增加。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進退兩難
「合成的謬誤」是指一組織中的個別成員均擁有某個性質
,而錯誤推論出該組織具有相同的性質。例如在「節儉的矛盾
」,如果我們只考慮個別消費者的所得支出,的確可以透過減
少消費來增加儲蓄,然而當所有人均選擇減少消費時,整個經
濟體系的儲蓄量並不會增加,反而會因為有效需求的下降而減
少。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5 政府支出與均衡所得
 政府部門之經濟活動
1.政府支出
假設政府支出完全受到政府控制,不會隨所得水準變動而
改變,故政府支出函數為一固定常數G0,G=G0,稱為自
發性政府支出。
2.租稅收入

假設政府的稅收淨額同樣完全受到政府控制,不會隨所得
變動而改變,故政府的租稅函數為T= T0,T0為固定常數
,稱為定額稅。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 均衡所得決定

14-2

1.經濟模型

14-3
14-4
14-5

2.租稅收入
(1)45°線分析法:Y=AE→Y=C+I+G
(2)投資儲蓄分析法:Y=C+S+T=C+I+G

→ S+T=I+G

上一頁

3.圖形說明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3.以數學式求算均衡所得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均衡條件:Y=C+I+G
C=a+bYd=a+b(Y-T)
I=I0
G=G0
T=T0

均衡所得

14-3
14-4
14-5

上一頁

 乘數
1.消費乘數(KC)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2.投資乘數(KI)

3.政府支出乘數(KG)

上一頁

4.政府租稅乘數(KT)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5.平衡預算乘數(KB)

14-5


Slide 21

所得水準的決定
14-1
14-2
14-3
14-4
14-5

消費、儲蓄與投資
簡單的均衡所得決定過程
乘數原理與加速原理
膨脹缺口、緊縮缺口與節儉的矛盾
政府支出與均衡所得

14
CHAPTER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消費、儲蓄與投資
 有效需求理論

14-1
14-2

(1)凱因斯認為1930年代經濟大恐慌所出現的大量失業,是

14-3

由於市場需求不足所引起,因此,提高產品的市場需求

14-4

可以解決失業問題。

14-5

(2)整個社會對所有財貨的需求,分別來自民間消費支出、
國內投資支出、政府消費支出與國際貿易淨輸出四方面


上一頁

下一頁

古典學派與凱因斯學派
對於國民所得決定之看法

回首頁

14-1
14-2

1.古典學派:認為市場在長期時會在價格機能的運作下,
自然達到充分就業的狀態。

14-3

2.凱因斯學派:主張經濟體系處於未充分就業下為常態,
認為增加社會的總支出,使有效需求增加,才能使國民
所得增加。

14-5

14-4

上一頁

下一頁

 消費
1.基本心理法則

人們的消費支出會隨者可支配所得的增加而增加﹔一般狀
況下,消費的增加量會小於可支配所得的增加量。
2.消費函數
是指經濟社會的消費(C)與可支配所得(Yd)之間的關係 。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3.消費線圖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4.平均消費傾向(APC)

回首頁

14-1
14-2

是指在平均每一單位的可支配所得中,用來消費的比例。

14-3
14-4
14-5

5.邊際消費傾向(MPC)

是指當可支配所得變動一單位時,在消費上所引起的變動
量。

上一頁

下一頁

 儲蓄
1.儲蓄函數

是指經濟社會的儲蓄(S)與可支配所得(Yd)之間的關係 。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3.儲蓄線圖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4.平均儲蓄傾向(APS)

回首頁

14-1
14-2

是指在平均每一單位的可支配所得中,用來儲蓄的比例。

14-3
14-4
14-5

5.邊際儲蓄傾向(MPS)
是指當可支配所得變動一單位時,在儲蓄上所引起的變動
量。

上一頁

4.消費傾向與儲蓄傾向的關係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APC與APS

14-3
14-4
14-5

(2)MPC與MPS

上一頁

下一頁

 投資
1.意義

是指在一定期間內,對各種新資本財(包括機器設備、廠
房及存貨)的購買,又稱為資本形成或實體投資。
2.投資的種類
(1)按其所決定的因素而言:
自發性投資是指由所得以外的因素決定的投資量。
誘發性投資是指因所得改變誘發的投資變動量。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2)按其是否扣除現有的資本耗損而言:
毛投資即不扣除現有資本耗損(即折舊)的投資。
淨投資即扣除既有資本損耗以後的投資。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3.投資的考量

(1)市場利率:是指廠商將多餘的資金存在銀行可賺取的
利息所得,或是向銀行貸款所必須繳納的利息費用。
(2)投資邊際效率:由凱因斯提出,認為投資邊際效率是
資本財的預期報酬率,使購買該項資本的價格等於未
來各年預期毛收益的現值總和。

上一頁

下一頁

MEI>i 時,代表該筆投資的淨收益大於必須負擔的機
會成本,廠商會願意增加投資。

回首頁

14-1
14-2

14-3

MEI<i 時,代表該筆投資的淨收益小於必須負擔的機
會成本,廠商會減少投資。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4.影響投資邊際效率(MEI)的因素
(1)技術進步與創新:生產技術的進步與產品的創新有助
於增加未來預期收益,進而刺激廠商的投資意願,造
成MEI 曲線的右移。
(2)廠商對未來的預期:若廠商對未來景氣抱持樂觀 ,
連帶消費者的購買力將會上升,廠商也會有較高的預
期收益,進而提高投資的意願,造成MEI 曲線的右移

(3)課稅與補貼:若若政府對廠商增加補貼,將會減少廠
商的生產成本,進而提高廠商的投資意願,造成MEI
曲線的右移。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投資邊際效率(MEI)

回首頁

14-1
14-2

投資邊際效率是使資本的各年預期毛收益的現值總和等於
其資本財價格所需的折現率,若該項的投資邊際效率大於利率
,表示該項計劃值得投資,若投資邊際效率小於利率,表示該
項計劃不值得投資。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2 簡單的均衡所得決定過程
 簡單凱因斯模型
1.假設
(1)不考慮政府部門及國外部門,只考慮家計部門及廠商
部門。
(2)消費包括自發性消費與誘發性投資。
(3)家計部門不從事投資,廠商部門不從事儲蓄。
(4)廠商投資水準不因所得高低而改變,即只考慮自發性
投資。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2.模型

14-2

14-3
14-4
14-5

其中Yd為可配所得,Y為國民所得,AE代表總支出。

上一頁

 均衡所得決定方法
1.總需求等於總供給分析法(45°線分析法)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2.投資等於儲蓄決定法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1)當I>S時:廠商會增
加生產,使國民所得
提高,儲蓄增加。

(2)當I<S時:廠商會減
少生產,使國民所得
下降,儲蓄減少。
(3)當I=S時:透過投資
等儲蓄可以決定均衡
所得水準。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1)當I>S時:廠商會增加生產
,使國民所得提高,儲蓄增
加。

(2)當I<S時:廠商會減少生產
,使國民所得下降,儲蓄減
少。
(3)當I=S時:透過投資等儲蓄
可以決定均衡所得水準。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3 乘數原理與加速原理
 乘數原理
1.定義
是指在一個未達充分就業的經濟體系中,總需求中任何一
項自發性支出的變動,將導致均衡所得做同方向的倍數變
動。
2.消費乘數

是指自發性消費增加量所引起均衡所得增加的倍數。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充分就業
充分就業是指除了自然失業率(經濟社會無法免除的摩擦
性失業和結構性失業),其餘有意願工作者皆能找到合適的職
務,沒有人力浪費的問題。凱因斯認為,經濟大恐慌時代是因
為有效需求的不足、總產出尚未達到充分產出(Yf) 的水準,造
成失業率上升。因此政府應該致力於提高需求,在達到充分就
業之前(Yf),並不會造成物價上漲的問題。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3.投資乘數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是指自發性投資增加量所引起均衡所得增加的倍數。

14-3
14-4
14-5

4.乘數與MPC、MPS的關係

上一頁

5.圖形分析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 加速原理
1.基本假設
(1)社會現有的資本設備已經充分利用。
(2)資本設備數量與國民所得(產出)間具有固定比例的
關係。
2.意義
是指社會在沒有閒置設備的情況下,由於國民所得的變動
,透過社會對商品或勞務需求的變化,將會引起廠商對資
本財的需求呈固定比例變動。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3.加速係數

14-2

14-3

其中△K:資本財需求的變動,△Y:國民所得的變動

14-4
14-5

4.應用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4 膨脹缺口、緊縮缺口與節儉的矛盾
 膨脹缺口
1.意義
當經濟社會的有效需求過多,使社會的均衡所得高於充分
就業所得水準的部分。
2.圖形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3.影響與對策
政府可採取減少政府支出或是提高租稅等方式來降低社會
總需求。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 緊縮缺口
1.意義
當經濟社會的有效需求不足,使社會的均衡所得低於充分
就業所得水準的部分。
2.圖形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3.影響與對策
政府可以採取增加政府支出或是減少租稅,以增加社會總
需求。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 膨脹(緊縮)缺口與產出缺口之關係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其中△ AE:總支出的變動


Y:均衡所得與充分就業所得之差額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反景氣循環政策

14-1
14-2

由第四節可知,當經濟個體發生緊縮缺口,政府應採用擴
14-3
張性經濟對策(如增加政府支出或減少租稅)來因應,同樣的,
14-4
若發生了膨脹缺口,則必須採用緊縮性經濟對策(如減少政府
支出或提高租稅)因應,此種反向操作方式,就稱為反景氣循 14-5
環政策。

舉個例子來說,當面臨失業率上升的情形後,政府通常會
通過重大建設方案,以此方式增加勞動需求來解決失業問題,
且另一方面,重大建設對於國家來說也是一項重要的資本累積,
對於經濟的成長及發展,都有很大的幫助。就如2008年台灣受
到金融海嘯的衝擊後,景氣衰退、失業率節節高升,政府為了
刺激需求上升,發給每位國民3,600元的消費券,提供廠商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各種貸款與租稅減免優惠,並且積極投入各項公共建設,都是
以「刺激有效需求」為原則,提高國民所得水準為目的。但從
各項數據觀察顯示,消費券措施的成效並不如預期顯著。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 節儉的矛盾
凱因斯認為當經濟體系未達充分就業時,若所有消費者皆增
加自發性儲蓄,使得整個經濟體系消費減少,導致有效需求
更顯不足,將會造成國民所得減少,失業增加,但儲蓄總量
未必增加。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進退兩難
「合成的謬誤」是指一組織中的個別成員均擁有某個性質
,而錯誤推論出該組織具有相同的性質。例如在「節儉的矛盾
」,如果我們只考慮個別消費者的所得支出,的確可以透過減
少消費來增加儲蓄,然而當所有人均選擇減少消費時,整個經
濟體系的儲蓄量並不會增加,反而會因為有效需求的下降而減
少。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5 政府支出與均衡所得
 政府部門之經濟活動
1.政府支出
假設政府支出完全受到政府控制,不會隨所得水準變動而
改變,故政府支出函數為一固定常數G0,G=G0,稱為自
發性政府支出。
2.租稅收入

假設政府的稅收淨額同樣完全受到政府控制,不會隨所得
變動而改變,故政府的租稅函數為T= T0,T0為固定常數
,稱為定額稅。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 均衡所得決定

14-2

1.經濟模型

14-3
14-4
14-5

2.租稅收入
(1)45°線分析法:Y=AE→Y=C+I+G
(2)投資儲蓄分析法:Y=C+S+T=C+I+G

→ S+T=I+G

上一頁

3.圖形說明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3.以數學式求算均衡所得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均衡條件:Y=C+I+G
C=a+bYd=a+b(Y-T)
I=I0
G=G0
T=T0

均衡所得

14-3
14-4
14-5

上一頁

 乘數
1.消費乘數(KC)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2.投資乘數(KI)

3.政府支出乘數(KG)

上一頁

4.政府租稅乘數(KT)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5.平衡預算乘數(KB)

14-5


Slide 22

所得水準的決定
14-1
14-2
14-3
14-4
14-5

消費、儲蓄與投資
簡單的均衡所得決定過程
乘數原理與加速原理
膨脹缺口、緊縮缺口與節儉的矛盾
政府支出與均衡所得

14
CHAPTER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消費、儲蓄與投資
 有效需求理論

14-1
14-2

(1)凱因斯認為1930年代經濟大恐慌所出現的大量失業,是

14-3

由於市場需求不足所引起,因此,提高產品的市場需求

14-4

可以解決失業問題。

14-5

(2)整個社會對所有財貨的需求,分別來自民間消費支出、
國內投資支出、政府消費支出與國際貿易淨輸出四方面


上一頁

下一頁

古典學派與凱因斯學派
對於國民所得決定之看法

回首頁

14-1
14-2

1.古典學派:認為市場在長期時會在價格機能的運作下,
自然達到充分就業的狀態。

14-3

2.凱因斯學派:主張經濟體系處於未充分就業下為常態,
認為增加社會的總支出,使有效需求增加,才能使國民
所得增加。

14-5

14-4

上一頁

下一頁

 消費
1.基本心理法則

人們的消費支出會隨者可支配所得的增加而增加﹔一般狀
況下,消費的增加量會小於可支配所得的增加量。
2.消費函數
是指經濟社會的消費(C)與可支配所得(Yd)之間的關係 。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3.消費線圖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4.平均消費傾向(APC)

回首頁

14-1
14-2

是指在平均每一單位的可支配所得中,用來消費的比例。

14-3
14-4
14-5

5.邊際消費傾向(MPC)

是指當可支配所得變動一單位時,在消費上所引起的變動
量。

上一頁

下一頁

 儲蓄
1.儲蓄函數

是指經濟社會的儲蓄(S)與可支配所得(Yd)之間的關係 。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3.儲蓄線圖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4.平均儲蓄傾向(APS)

回首頁

14-1
14-2

是指在平均每一單位的可支配所得中,用來儲蓄的比例。

14-3
14-4
14-5

5.邊際儲蓄傾向(MPS)
是指當可支配所得變動一單位時,在儲蓄上所引起的變動
量。

上一頁

4.消費傾向與儲蓄傾向的關係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APC與APS

14-3
14-4
14-5

(2)MPC與MPS

上一頁

下一頁

 投資
1.意義

是指在一定期間內,對各種新資本財(包括機器設備、廠
房及存貨)的購買,又稱為資本形成或實體投資。
2.投資的種類
(1)按其所決定的因素而言:
自發性投資是指由所得以外的因素決定的投資量。
誘發性投資是指因所得改變誘發的投資變動量。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2)按其是否扣除現有的資本耗損而言:
毛投資即不扣除現有資本耗損(即折舊)的投資。
淨投資即扣除既有資本損耗以後的投資。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3.投資的考量

(1)市場利率:是指廠商將多餘的資金存在銀行可賺取的
利息所得,或是向銀行貸款所必須繳納的利息費用。
(2)投資邊際效率:由凱因斯提出,認為投資邊際效率是
資本財的預期報酬率,使購買該項資本的價格等於未
來各年預期毛收益的現值總和。

上一頁

下一頁

MEI>i 時,代表該筆投資的淨收益大於必須負擔的機
會成本,廠商會願意增加投資。

回首頁

14-1
14-2

14-3

MEI<i 時,代表該筆投資的淨收益小於必須負擔的機
會成本,廠商會減少投資。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4.影響投資邊際效率(MEI)的因素
(1)技術進步與創新:生產技術的進步與產品的創新有助
於增加未來預期收益,進而刺激廠商的投資意願,造
成MEI 曲線的右移。
(2)廠商對未來的預期:若廠商對未來景氣抱持樂觀 ,
連帶消費者的購買力將會上升,廠商也會有較高的預
期收益,進而提高投資的意願,造成MEI 曲線的右移

(3)課稅與補貼:若若政府對廠商增加補貼,將會減少廠
商的生產成本,進而提高廠商的投資意願,造成MEI
曲線的右移。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投資邊際效率(MEI)

回首頁

14-1
14-2

投資邊際效率是使資本的各年預期毛收益的現值總和等於
其資本財價格所需的折現率,若該項的投資邊際效率大於利率
,表示該項計劃值得投資,若投資邊際效率小於利率,表示該
項計劃不值得投資。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2 簡單的均衡所得決定過程
 簡單凱因斯模型
1.假設
(1)不考慮政府部門及國外部門,只考慮家計部門及廠商
部門。
(2)消費包括自發性消費與誘發性投資。
(3)家計部門不從事投資,廠商部門不從事儲蓄。
(4)廠商投資水準不因所得高低而改變,即只考慮自發性
投資。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2.模型

14-2

14-3
14-4
14-5

其中Yd為可配所得,Y為國民所得,AE代表總支出。

上一頁

 均衡所得決定方法
1.總需求等於總供給分析法(45°線分析法)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2.投資等於儲蓄決定法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1)當I>S時:廠商會增
加生產,使國民所得
提高,儲蓄增加。

(2)當I<S時:廠商會減
少生產,使國民所得
下降,儲蓄減少。
(3)當I=S時:透過投資
等儲蓄可以決定均衡
所得水準。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1)當I>S時:廠商會增加生產
,使國民所得提高,儲蓄增
加。

(2)當I<S時:廠商會減少生產
,使國民所得下降,儲蓄減
少。
(3)當I=S時:透過投資等儲蓄
可以決定均衡所得水準。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3 乘數原理與加速原理
 乘數原理
1.定義
是指在一個未達充分就業的經濟體系中,總需求中任何一
項自發性支出的變動,將導致均衡所得做同方向的倍數變
動。
2.消費乘數

是指自發性消費增加量所引起均衡所得增加的倍數。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充分就業
充分就業是指除了自然失業率(經濟社會無法免除的摩擦
性失業和結構性失業),其餘有意願工作者皆能找到合適的職
務,沒有人力浪費的問題。凱因斯認為,經濟大恐慌時代是因
為有效需求的不足、總產出尚未達到充分產出(Yf) 的水準,造
成失業率上升。因此政府應該致力於提高需求,在達到充分就
業之前(Yf),並不會造成物價上漲的問題。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3.投資乘數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是指自發性投資增加量所引起均衡所得增加的倍數。

14-3
14-4
14-5

4.乘數與MPC、MPS的關係

上一頁

5.圖形分析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 加速原理
1.基本假設
(1)社會現有的資本設備已經充分利用。
(2)資本設備數量與國民所得(產出)間具有固定比例的
關係。
2.意義
是指社會在沒有閒置設備的情況下,由於國民所得的變動
,透過社會對商品或勞務需求的變化,將會引起廠商對資
本財的需求呈固定比例變動。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3.加速係數

14-2

14-3

其中△K:資本財需求的變動,△Y:國民所得的變動

14-4
14-5

4.應用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4 膨脹缺口、緊縮缺口與節儉的矛盾
 膨脹缺口
1.意義
當經濟社會的有效需求過多,使社會的均衡所得高於充分
就業所得水準的部分。
2.圖形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3.影響與對策
政府可採取減少政府支出或是提高租稅等方式來降低社會
總需求。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 緊縮缺口
1.意義
當經濟社會的有效需求不足,使社會的均衡所得低於充分
就業所得水準的部分。
2.圖形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3.影響與對策
政府可以採取增加政府支出或是減少租稅,以增加社會總
需求。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 膨脹(緊縮)缺口與產出缺口之關係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其中△ AE:總支出的變動


Y:均衡所得與充分就業所得之差額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反景氣循環政策

14-1
14-2

由第四節可知,當經濟個體發生緊縮缺口,政府應採用擴
14-3
張性經濟對策(如增加政府支出或減少租稅)來因應,同樣的,
14-4
若發生了膨脹缺口,則必須採用緊縮性經濟對策(如減少政府
支出或提高租稅)因應,此種反向操作方式,就稱為反景氣循 14-5
環政策。

舉個例子來說,當面臨失業率上升的情形後,政府通常會
通過重大建設方案,以此方式增加勞動需求來解決失業問題,
且另一方面,重大建設對於國家來說也是一項重要的資本累積,
對於經濟的成長及發展,都有很大的幫助。就如2008年台灣受
到金融海嘯的衝擊後,景氣衰退、失業率節節高升,政府為了
刺激需求上升,發給每位國民3,600元的消費券,提供廠商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各種貸款與租稅減免優惠,並且積極投入各項公共建設,都是
以「刺激有效需求」為原則,提高國民所得水準為目的。但從
各項數據觀察顯示,消費券措施的成效並不如預期顯著。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 節儉的矛盾
凱因斯認為當經濟體系未達充分就業時,若所有消費者皆增
加自發性儲蓄,使得整個經濟體系消費減少,導致有效需求
更顯不足,將會造成國民所得減少,失業增加,但儲蓄總量
未必增加。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進退兩難
「合成的謬誤」是指一組織中的個別成員均擁有某個性質
,而錯誤推論出該組織具有相同的性質。例如在「節儉的矛盾
」,如果我們只考慮個別消費者的所得支出,的確可以透過減
少消費來增加儲蓄,然而當所有人均選擇減少消費時,整個經
濟體系的儲蓄量並不會增加,反而會因為有效需求的下降而減
少。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5 政府支出與均衡所得
 政府部門之經濟活動
1.政府支出
假設政府支出完全受到政府控制,不會隨所得水準變動而
改變,故政府支出函數為一固定常數G0,G=G0,稱為自
發性政府支出。
2.租稅收入

假設政府的稅收淨額同樣完全受到政府控制,不會隨所得
變動而改變,故政府的租稅函數為T= T0,T0為固定常數
,稱為定額稅。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 均衡所得決定

14-2

1.經濟模型

14-3
14-4
14-5

2.租稅收入
(1)45°線分析法:Y=AE→Y=C+I+G
(2)投資儲蓄分析法:Y=C+S+T=C+I+G

→ S+T=I+G

上一頁

3.圖形說明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3.以數學式求算均衡所得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均衡條件:Y=C+I+G
C=a+bYd=a+b(Y-T)
I=I0
G=G0
T=T0

均衡所得

14-3
14-4
14-5

上一頁

 乘數
1.消費乘數(KC)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2.投資乘數(KI)

3.政府支出乘數(KG)

上一頁

4.政府租稅乘數(KT)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5.平衡預算乘數(KB)

14-5


Slide 23

所得水準的決定
14-1
14-2
14-3
14-4
14-5

消費、儲蓄與投資
簡單的均衡所得決定過程
乘數原理與加速原理
膨脹缺口、緊縮缺口與節儉的矛盾
政府支出與均衡所得

14
CHAPTER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消費、儲蓄與投資
 有效需求理論

14-1
14-2

(1)凱因斯認為1930年代經濟大恐慌所出現的大量失業,是

14-3

由於市場需求不足所引起,因此,提高產品的市場需求

14-4

可以解決失業問題。

14-5

(2)整個社會對所有財貨的需求,分別來自民間消費支出、
國內投資支出、政府消費支出與國際貿易淨輸出四方面


上一頁

下一頁

古典學派與凱因斯學派
對於國民所得決定之看法

回首頁

14-1
14-2

1.古典學派:認為市場在長期時會在價格機能的運作下,
自然達到充分就業的狀態。

14-3

2.凱因斯學派:主張經濟體系處於未充分就業下為常態,
認為增加社會的總支出,使有效需求增加,才能使國民
所得增加。

14-5

14-4

上一頁

下一頁

 消費
1.基本心理法則

人們的消費支出會隨者可支配所得的增加而增加﹔一般狀
況下,消費的增加量會小於可支配所得的增加量。
2.消費函數
是指經濟社會的消費(C)與可支配所得(Yd)之間的關係 。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3.消費線圖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4.平均消費傾向(APC)

回首頁

14-1
14-2

是指在平均每一單位的可支配所得中,用來消費的比例。

14-3
14-4
14-5

5.邊際消費傾向(MPC)

是指當可支配所得變動一單位時,在消費上所引起的變動
量。

上一頁

下一頁

 儲蓄
1.儲蓄函數

是指經濟社會的儲蓄(S)與可支配所得(Yd)之間的關係 。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3.儲蓄線圖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4.平均儲蓄傾向(APS)

回首頁

14-1
14-2

是指在平均每一單位的可支配所得中,用來儲蓄的比例。

14-3
14-4
14-5

5.邊際儲蓄傾向(MPS)
是指當可支配所得變動一單位時,在儲蓄上所引起的變動
量。

上一頁

4.消費傾向與儲蓄傾向的關係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APC與APS

14-3
14-4
14-5

(2)MPC與MPS

上一頁

下一頁

 投資
1.意義

是指在一定期間內,對各種新資本財(包括機器設備、廠
房及存貨)的購買,又稱為資本形成或實體投資。
2.投資的種類
(1)按其所決定的因素而言:
自發性投資是指由所得以外的因素決定的投資量。
誘發性投資是指因所得改變誘發的投資變動量。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2)按其是否扣除現有的資本耗損而言:
毛投資即不扣除現有資本耗損(即折舊)的投資。
淨投資即扣除既有資本損耗以後的投資。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3.投資的考量

(1)市場利率:是指廠商將多餘的資金存在銀行可賺取的
利息所得,或是向銀行貸款所必須繳納的利息費用。
(2)投資邊際效率:由凱因斯提出,認為投資邊際效率是
資本財的預期報酬率,使購買該項資本的價格等於未
來各年預期毛收益的現值總和。

上一頁

下一頁

MEI>i 時,代表該筆投資的淨收益大於必須負擔的機
會成本,廠商會願意增加投資。

回首頁

14-1
14-2

14-3

MEI<i 時,代表該筆投資的淨收益小於必須負擔的機
會成本,廠商會減少投資。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4.影響投資邊際效率(MEI)的因素
(1)技術進步與創新:生產技術的進步與產品的創新有助
於增加未來預期收益,進而刺激廠商的投資意願,造
成MEI 曲線的右移。
(2)廠商對未來的預期:若廠商對未來景氣抱持樂觀 ,
連帶消費者的購買力將會上升,廠商也會有較高的預
期收益,進而提高投資的意願,造成MEI 曲線的右移

(3)課稅與補貼:若若政府對廠商增加補貼,將會減少廠
商的生產成本,進而提高廠商的投資意願,造成MEI
曲線的右移。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投資邊際效率(MEI)

回首頁

14-1
14-2

投資邊際效率是使資本的各年預期毛收益的現值總和等於
其資本財價格所需的折現率,若該項的投資邊際效率大於利率
,表示該項計劃值得投資,若投資邊際效率小於利率,表示該
項計劃不值得投資。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2 簡單的均衡所得決定過程
 簡單凱因斯模型
1.假設
(1)不考慮政府部門及國外部門,只考慮家計部門及廠商
部門。
(2)消費包括自發性消費與誘發性投資。
(3)家計部門不從事投資,廠商部門不從事儲蓄。
(4)廠商投資水準不因所得高低而改變,即只考慮自發性
投資。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2.模型

14-2

14-3
14-4
14-5

其中Yd為可配所得,Y為國民所得,AE代表總支出。

上一頁

 均衡所得決定方法
1.總需求等於總供給分析法(45°線分析法)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2.投資等於儲蓄決定法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1)當I>S時:廠商會增
加生產,使國民所得
提高,儲蓄增加。

(2)當I<S時:廠商會減
少生產,使國民所得
下降,儲蓄減少。
(3)當I=S時:透過投資
等儲蓄可以決定均衡
所得水準。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1)當I>S時:廠商會增加生產
,使國民所得提高,儲蓄增
加。

(2)當I<S時:廠商會減少生產
,使國民所得下降,儲蓄減
少。
(3)當I=S時:透過投資等儲蓄
可以決定均衡所得水準。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3 乘數原理與加速原理
 乘數原理
1.定義
是指在一個未達充分就業的經濟體系中,總需求中任何一
項自發性支出的變動,將導致均衡所得做同方向的倍數變
動。
2.消費乘數

是指自發性消費增加量所引起均衡所得增加的倍數。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充分就業
充分就業是指除了自然失業率(經濟社會無法免除的摩擦
性失業和結構性失業),其餘有意願工作者皆能找到合適的職
務,沒有人力浪費的問題。凱因斯認為,經濟大恐慌時代是因
為有效需求的不足、總產出尚未達到充分產出(Yf) 的水準,造
成失業率上升。因此政府應該致力於提高需求,在達到充分就
業之前(Yf),並不會造成物價上漲的問題。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3.投資乘數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是指自發性投資增加量所引起均衡所得增加的倍數。

14-3
14-4
14-5

4.乘數與MPC、MPS的關係

上一頁

5.圖形分析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 加速原理
1.基本假設
(1)社會現有的資本設備已經充分利用。
(2)資本設備數量與國民所得(產出)間具有固定比例的
關係。
2.意義
是指社會在沒有閒置設備的情況下,由於國民所得的變動
,透過社會對商品或勞務需求的變化,將會引起廠商對資
本財的需求呈固定比例變動。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3.加速係數

14-2

14-3

其中△K:資本財需求的變動,△Y:國民所得的變動

14-4
14-5

4.應用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4 膨脹缺口、緊縮缺口與節儉的矛盾
 膨脹缺口
1.意義
當經濟社會的有效需求過多,使社會的均衡所得高於充分
就業所得水準的部分。
2.圖形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3.影響與對策
政府可採取減少政府支出或是提高租稅等方式來降低社會
總需求。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 緊縮缺口
1.意義
當經濟社會的有效需求不足,使社會的均衡所得低於充分
就業所得水準的部分。
2.圖形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3.影響與對策
政府可以採取增加政府支出或是減少租稅,以增加社會總
需求。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 膨脹(緊縮)缺口與產出缺口之關係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其中△ AE:總支出的變動


Y:均衡所得與充分就業所得之差額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反景氣循環政策

14-1
14-2

由第四節可知,當經濟個體發生緊縮缺口,政府應採用擴
14-3
張性經濟對策(如增加政府支出或減少租稅)來因應,同樣的,
14-4
若發生了膨脹缺口,則必須採用緊縮性經濟對策(如減少政府
支出或提高租稅)因應,此種反向操作方式,就稱為反景氣循 14-5
環政策。

舉個例子來說,當面臨失業率上升的情形後,政府通常會
通過重大建設方案,以此方式增加勞動需求來解決失業問題,
且另一方面,重大建設對於國家來說也是一項重要的資本累積,
對於經濟的成長及發展,都有很大的幫助。就如2008年台灣受
到金融海嘯的衝擊後,景氣衰退、失業率節節高升,政府為了
刺激需求上升,發給每位國民3,600元的消費券,提供廠商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各種貸款與租稅減免優惠,並且積極投入各項公共建設,都是
以「刺激有效需求」為原則,提高國民所得水準為目的。但從
各項數據觀察顯示,消費券措施的成效並不如預期顯著。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 節儉的矛盾
凱因斯認為當經濟體系未達充分就業時,若所有消費者皆增
加自發性儲蓄,使得整個經濟體系消費減少,導致有效需求
更顯不足,將會造成國民所得減少,失業增加,但儲蓄總量
未必增加。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進退兩難
「合成的謬誤」是指一組織中的個別成員均擁有某個性質
,而錯誤推論出該組織具有相同的性質。例如在「節儉的矛盾
」,如果我們只考慮個別消費者的所得支出,的確可以透過減
少消費來增加儲蓄,然而當所有人均選擇減少消費時,整個經
濟體系的儲蓄量並不會增加,反而會因為有效需求的下降而減
少。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5 政府支出與均衡所得
 政府部門之經濟活動
1.政府支出
假設政府支出完全受到政府控制,不會隨所得水準變動而
改變,故政府支出函數為一固定常數G0,G=G0,稱為自
發性政府支出。
2.租稅收入

假設政府的稅收淨額同樣完全受到政府控制,不會隨所得
變動而改變,故政府的租稅函數為T= T0,T0為固定常數
,稱為定額稅。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 均衡所得決定

14-2

1.經濟模型

14-3
14-4
14-5

2.租稅收入
(1)45°線分析法:Y=AE→Y=C+I+G
(2)投資儲蓄分析法:Y=C+S+T=C+I+G

→ S+T=I+G

上一頁

3.圖形說明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3.以數學式求算均衡所得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均衡條件:Y=C+I+G
C=a+bYd=a+b(Y-T)
I=I0
G=G0
T=T0

均衡所得

14-3
14-4
14-5

上一頁

 乘數
1.消費乘數(KC)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2.投資乘數(KI)

3.政府支出乘數(KG)

上一頁

4.政府租稅乘數(KT)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5.平衡預算乘數(KB)

14-5


Slide 24

所得水準的決定
14-1
14-2
14-3
14-4
14-5

消費、儲蓄與投資
簡單的均衡所得決定過程
乘數原理與加速原理
膨脹缺口、緊縮缺口與節儉的矛盾
政府支出與均衡所得

14
CHAPTER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消費、儲蓄與投資
 有效需求理論

14-1
14-2

(1)凱因斯認為1930年代經濟大恐慌所出現的大量失業,是

14-3

由於市場需求不足所引起,因此,提高產品的市場需求

14-4

可以解決失業問題。

14-5

(2)整個社會對所有財貨的需求,分別來自民間消費支出、
國內投資支出、政府消費支出與國際貿易淨輸出四方面


上一頁

下一頁

古典學派與凱因斯學派
對於國民所得決定之看法

回首頁

14-1
14-2

1.古典學派:認為市場在長期時會在價格機能的運作下,
自然達到充分就業的狀態。

14-3

2.凱因斯學派:主張經濟體系處於未充分就業下為常態,
認為增加社會的總支出,使有效需求增加,才能使國民
所得增加。

14-5

14-4

上一頁

下一頁

 消費
1.基本心理法則

人們的消費支出會隨者可支配所得的增加而增加﹔一般狀
況下,消費的增加量會小於可支配所得的增加量。
2.消費函數
是指經濟社會的消費(C)與可支配所得(Yd)之間的關係 。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3.消費線圖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4.平均消費傾向(APC)

回首頁

14-1
14-2

是指在平均每一單位的可支配所得中,用來消費的比例。

14-3
14-4
14-5

5.邊際消費傾向(MPC)

是指當可支配所得變動一單位時,在消費上所引起的變動
量。

上一頁

下一頁

 儲蓄
1.儲蓄函數

是指經濟社會的儲蓄(S)與可支配所得(Yd)之間的關係 。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3.儲蓄線圖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4.平均儲蓄傾向(APS)

回首頁

14-1
14-2

是指在平均每一單位的可支配所得中,用來儲蓄的比例。

14-3
14-4
14-5

5.邊際儲蓄傾向(MPS)
是指當可支配所得變動一單位時,在儲蓄上所引起的變動
量。

上一頁

4.消費傾向與儲蓄傾向的關係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APC與APS

14-3
14-4
14-5

(2)MPC與MPS

上一頁

下一頁

 投資
1.意義

是指在一定期間內,對各種新資本財(包括機器設備、廠
房及存貨)的購買,又稱為資本形成或實體投資。
2.投資的種類
(1)按其所決定的因素而言:
自發性投資是指由所得以外的因素決定的投資量。
誘發性投資是指因所得改變誘發的投資變動量。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2)按其是否扣除現有的資本耗損而言:
毛投資即不扣除現有資本耗損(即折舊)的投資。
淨投資即扣除既有資本損耗以後的投資。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3.投資的考量

(1)市場利率:是指廠商將多餘的資金存在銀行可賺取的
利息所得,或是向銀行貸款所必須繳納的利息費用。
(2)投資邊際效率:由凱因斯提出,認為投資邊際效率是
資本財的預期報酬率,使購買該項資本的價格等於未
來各年預期毛收益的現值總和。

上一頁

下一頁

MEI>i 時,代表該筆投資的淨收益大於必須負擔的機
會成本,廠商會願意增加投資。

回首頁

14-1
14-2

14-3

MEI<i 時,代表該筆投資的淨收益小於必須負擔的機
會成本,廠商會減少投資。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4.影響投資邊際效率(MEI)的因素
(1)技術進步與創新:生產技術的進步與產品的創新有助
於增加未來預期收益,進而刺激廠商的投資意願,造
成MEI 曲線的右移。
(2)廠商對未來的預期:若廠商對未來景氣抱持樂觀 ,
連帶消費者的購買力將會上升,廠商也會有較高的預
期收益,進而提高投資的意願,造成MEI 曲線的右移

(3)課稅與補貼:若若政府對廠商增加補貼,將會減少廠
商的生產成本,進而提高廠商的投資意願,造成MEI
曲線的右移。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投資邊際效率(MEI)

回首頁

14-1
14-2

投資邊際效率是使資本的各年預期毛收益的現值總和等於
其資本財價格所需的折現率,若該項的投資邊際效率大於利率
,表示該項計劃值得投資,若投資邊際效率小於利率,表示該
項計劃不值得投資。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2 簡單的均衡所得決定過程
 簡單凱因斯模型
1.假設
(1)不考慮政府部門及國外部門,只考慮家計部門及廠商
部門。
(2)消費包括自發性消費與誘發性投資。
(3)家計部門不從事投資,廠商部門不從事儲蓄。
(4)廠商投資水準不因所得高低而改變,即只考慮自發性
投資。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2.模型

14-2

14-3
14-4
14-5

其中Yd為可配所得,Y為國民所得,AE代表總支出。

上一頁

 均衡所得決定方法
1.總需求等於總供給分析法(45°線分析法)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2.投資等於儲蓄決定法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1)當I>S時:廠商會增
加生產,使國民所得
提高,儲蓄增加。

(2)當I<S時:廠商會減
少生產,使國民所得
下降,儲蓄減少。
(3)當I=S時:透過投資
等儲蓄可以決定均衡
所得水準。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1)當I>S時:廠商會增加生產
,使國民所得提高,儲蓄增
加。

(2)當I<S時:廠商會減少生產
,使國民所得下降,儲蓄減
少。
(3)當I=S時:透過投資等儲蓄
可以決定均衡所得水準。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3 乘數原理與加速原理
 乘數原理
1.定義
是指在一個未達充分就業的經濟體系中,總需求中任何一
項自發性支出的變動,將導致均衡所得做同方向的倍數變
動。
2.消費乘數

是指自發性消費增加量所引起均衡所得增加的倍數。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充分就業
充分就業是指除了自然失業率(經濟社會無法免除的摩擦
性失業和結構性失業),其餘有意願工作者皆能找到合適的職
務,沒有人力浪費的問題。凱因斯認為,經濟大恐慌時代是因
為有效需求的不足、總產出尚未達到充分產出(Yf) 的水準,造
成失業率上升。因此政府應該致力於提高需求,在達到充分就
業之前(Yf),並不會造成物價上漲的問題。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3.投資乘數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是指自發性投資增加量所引起均衡所得增加的倍數。

14-3
14-4
14-5

4.乘數與MPC、MPS的關係

上一頁

5.圖形分析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 加速原理
1.基本假設
(1)社會現有的資本設備已經充分利用。
(2)資本設備數量與國民所得(產出)間具有固定比例的
關係。
2.意義
是指社會在沒有閒置設備的情況下,由於國民所得的變動
,透過社會對商品或勞務需求的變化,將會引起廠商對資
本財的需求呈固定比例變動。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3.加速係數

14-2

14-3

其中△K:資本財需求的變動,△Y:國民所得的變動

14-4
14-5

4.應用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4 膨脹缺口、緊縮缺口與節儉的矛盾
 膨脹缺口
1.意義
當經濟社會的有效需求過多,使社會的均衡所得高於充分
就業所得水準的部分。
2.圖形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3.影響與對策
政府可採取減少政府支出或是提高租稅等方式來降低社會
總需求。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 緊縮缺口
1.意義
當經濟社會的有效需求不足,使社會的均衡所得低於充分
就業所得水準的部分。
2.圖形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3.影響與對策
政府可以採取增加政府支出或是減少租稅,以增加社會總
需求。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 膨脹(緊縮)缺口與產出缺口之關係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其中△ AE:總支出的變動


Y:均衡所得與充分就業所得之差額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反景氣循環政策

14-1
14-2

由第四節可知,當經濟個體發生緊縮缺口,政府應採用擴
14-3
張性經濟對策(如增加政府支出或減少租稅)來因應,同樣的,
14-4
若發生了膨脹缺口,則必須採用緊縮性經濟對策(如減少政府
支出或提高租稅)因應,此種反向操作方式,就稱為反景氣循 14-5
環政策。

舉個例子來說,當面臨失業率上升的情形後,政府通常會
通過重大建設方案,以此方式增加勞動需求來解決失業問題,
且另一方面,重大建設對於國家來說也是一項重要的資本累積,
對於經濟的成長及發展,都有很大的幫助。就如2008年台灣受
到金融海嘯的衝擊後,景氣衰退、失業率節節高升,政府為了
刺激需求上升,發給每位國民3,600元的消費券,提供廠商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各種貸款與租稅減免優惠,並且積極投入各項公共建設,都是
以「刺激有效需求」為原則,提高國民所得水準為目的。但從
各項數據觀察顯示,消費券措施的成效並不如預期顯著。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 節儉的矛盾
凱因斯認為當經濟體系未達充分就業時,若所有消費者皆增
加自發性儲蓄,使得整個經濟體系消費減少,導致有效需求
更顯不足,將會造成國民所得減少,失業增加,但儲蓄總量
未必增加。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進退兩難
「合成的謬誤」是指一組織中的個別成員均擁有某個性質
,而錯誤推論出該組織具有相同的性質。例如在「節儉的矛盾
」,如果我們只考慮個別消費者的所得支出,的確可以透過減
少消費來增加儲蓄,然而當所有人均選擇減少消費時,整個經
濟體系的儲蓄量並不會增加,反而會因為有效需求的下降而減
少。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5 政府支出與均衡所得
 政府部門之經濟活動
1.政府支出
假設政府支出完全受到政府控制,不會隨所得水準變動而
改變,故政府支出函數為一固定常數G0,G=G0,稱為自
發性政府支出。
2.租稅收入

假設政府的稅收淨額同樣完全受到政府控制,不會隨所得
變動而改變,故政府的租稅函數為T= T0,T0為固定常數
,稱為定額稅。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 均衡所得決定

14-2

1.經濟模型

14-3
14-4
14-5

2.租稅收入
(1)45°線分析法:Y=AE→Y=C+I+G
(2)投資儲蓄分析法:Y=C+S+T=C+I+G

→ S+T=I+G

上一頁

3.圖形說明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3.以數學式求算均衡所得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均衡條件:Y=C+I+G
C=a+bYd=a+b(Y-T)
I=I0
G=G0
T=T0

均衡所得

14-3
14-4
14-5

上一頁

 乘數
1.消費乘數(KC)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2.投資乘數(KI)

3.政府支出乘數(KG)

上一頁

4.政府租稅乘數(KT)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5.平衡預算乘數(KB)

14-5


Slide 25

所得水準的決定
14-1
14-2
14-3
14-4
14-5

消費、儲蓄與投資
簡單的均衡所得決定過程
乘數原理與加速原理
膨脹缺口、緊縮缺口與節儉的矛盾
政府支出與均衡所得

14
CHAPTER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消費、儲蓄與投資
 有效需求理論

14-1
14-2

(1)凱因斯認為1930年代經濟大恐慌所出現的大量失業,是

14-3

由於市場需求不足所引起,因此,提高產品的市場需求

14-4

可以解決失業問題。

14-5

(2)整個社會對所有財貨的需求,分別來自民間消費支出、
國內投資支出、政府消費支出與國際貿易淨輸出四方面


上一頁

下一頁

古典學派與凱因斯學派
對於國民所得決定之看法

回首頁

14-1
14-2

1.古典學派:認為市場在長期時會在價格機能的運作下,
自然達到充分就業的狀態。

14-3

2.凱因斯學派:主張經濟體系處於未充分就業下為常態,
認為增加社會的總支出,使有效需求增加,才能使國民
所得增加。

14-5

14-4

上一頁

下一頁

 消費
1.基本心理法則

人們的消費支出會隨者可支配所得的增加而增加﹔一般狀
況下,消費的增加量會小於可支配所得的增加量。
2.消費函數
是指經濟社會的消費(C)與可支配所得(Yd)之間的關係 。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3.消費線圖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4.平均消費傾向(APC)

回首頁

14-1
14-2

是指在平均每一單位的可支配所得中,用來消費的比例。

14-3
14-4
14-5

5.邊際消費傾向(MPC)

是指當可支配所得變動一單位時,在消費上所引起的變動
量。

上一頁

下一頁

 儲蓄
1.儲蓄函數

是指經濟社會的儲蓄(S)與可支配所得(Yd)之間的關係 。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3.儲蓄線圖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4.平均儲蓄傾向(APS)

回首頁

14-1
14-2

是指在平均每一單位的可支配所得中,用來儲蓄的比例。

14-3
14-4
14-5

5.邊際儲蓄傾向(MPS)
是指當可支配所得變動一單位時,在儲蓄上所引起的變動
量。

上一頁

4.消費傾向與儲蓄傾向的關係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APC與APS

14-3
14-4
14-5

(2)MPC與MPS

上一頁

下一頁

 投資
1.意義

是指在一定期間內,對各種新資本財(包括機器設備、廠
房及存貨)的購買,又稱為資本形成或實體投資。
2.投資的種類
(1)按其所決定的因素而言:
自發性投資是指由所得以外的因素決定的投資量。
誘發性投資是指因所得改變誘發的投資變動量。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2)按其是否扣除現有的資本耗損而言:
毛投資即不扣除現有資本耗損(即折舊)的投資。
淨投資即扣除既有資本損耗以後的投資。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3.投資的考量

(1)市場利率:是指廠商將多餘的資金存在銀行可賺取的
利息所得,或是向銀行貸款所必須繳納的利息費用。
(2)投資邊際效率:由凱因斯提出,認為投資邊際效率是
資本財的預期報酬率,使購買該項資本的價格等於未
來各年預期毛收益的現值總和。

上一頁

下一頁

MEI>i 時,代表該筆投資的淨收益大於必須負擔的機
會成本,廠商會願意增加投資。

回首頁

14-1
14-2

14-3

MEI<i 時,代表該筆投資的淨收益小於必須負擔的機
會成本,廠商會減少投資。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4.影響投資邊際效率(MEI)的因素
(1)技術進步與創新:生產技術的進步與產品的創新有助
於增加未來預期收益,進而刺激廠商的投資意願,造
成MEI 曲線的右移。
(2)廠商對未來的預期:若廠商對未來景氣抱持樂觀 ,
連帶消費者的購買力將會上升,廠商也會有較高的預
期收益,進而提高投資的意願,造成MEI 曲線的右移

(3)課稅與補貼:若若政府對廠商增加補貼,將會減少廠
商的生產成本,進而提高廠商的投資意願,造成MEI
曲線的右移。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投資邊際效率(MEI)

回首頁

14-1
14-2

投資邊際效率是使資本的各年預期毛收益的現值總和等於
其資本財價格所需的折現率,若該項的投資邊際效率大於利率
,表示該項計劃值得投資,若投資邊際效率小於利率,表示該
項計劃不值得投資。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2 簡單的均衡所得決定過程
 簡單凱因斯模型
1.假設
(1)不考慮政府部門及國外部門,只考慮家計部門及廠商
部門。
(2)消費包括自發性消費與誘發性投資。
(3)家計部門不從事投資,廠商部門不從事儲蓄。
(4)廠商投資水準不因所得高低而改變,即只考慮自發性
投資。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2.模型

14-2

14-3
14-4
14-5

其中Yd為可配所得,Y為國民所得,AE代表總支出。

上一頁

 均衡所得決定方法
1.總需求等於總供給分析法(45°線分析法)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2.投資等於儲蓄決定法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1)當I>S時:廠商會增
加生產,使國民所得
提高,儲蓄增加。

(2)當I<S時:廠商會減
少生產,使國民所得
下降,儲蓄減少。
(3)當I=S時:透過投資
等儲蓄可以決定均衡
所得水準。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1)當I>S時:廠商會增加生產
,使國民所得提高,儲蓄增
加。

(2)當I<S時:廠商會減少生產
,使國民所得下降,儲蓄減
少。
(3)當I=S時:透過投資等儲蓄
可以決定均衡所得水準。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3 乘數原理與加速原理
 乘數原理
1.定義
是指在一個未達充分就業的經濟體系中,總需求中任何一
項自發性支出的變動,將導致均衡所得做同方向的倍數變
動。
2.消費乘數

是指自發性消費增加量所引起均衡所得增加的倍數。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充分就業
充分就業是指除了自然失業率(經濟社會無法免除的摩擦
性失業和結構性失業),其餘有意願工作者皆能找到合適的職
務,沒有人力浪費的問題。凱因斯認為,經濟大恐慌時代是因
為有效需求的不足、總產出尚未達到充分產出(Yf) 的水準,造
成失業率上升。因此政府應該致力於提高需求,在達到充分就
業之前(Yf),並不會造成物價上漲的問題。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3.投資乘數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是指自發性投資增加量所引起均衡所得增加的倍數。

14-3
14-4
14-5

4.乘數與MPC、MPS的關係

上一頁

5.圖形分析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 加速原理
1.基本假設
(1)社會現有的資本設備已經充分利用。
(2)資本設備數量與國民所得(產出)間具有固定比例的
關係。
2.意義
是指社會在沒有閒置設備的情況下,由於國民所得的變動
,透過社會對商品或勞務需求的變化,將會引起廠商對資
本財的需求呈固定比例變動。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3.加速係數

14-2

14-3

其中△K:資本財需求的變動,△Y:國民所得的變動

14-4
14-5

4.應用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4 膨脹缺口、緊縮缺口與節儉的矛盾
 膨脹缺口
1.意義
當經濟社會的有效需求過多,使社會的均衡所得高於充分
就業所得水準的部分。
2.圖形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3.影響與對策
政府可採取減少政府支出或是提高租稅等方式來降低社會
總需求。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 緊縮缺口
1.意義
當經濟社會的有效需求不足,使社會的均衡所得低於充分
就業所得水準的部分。
2.圖形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3.影響與對策
政府可以採取增加政府支出或是減少租稅,以增加社會總
需求。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 膨脹(緊縮)缺口與產出缺口之關係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其中△ AE:總支出的變動


Y:均衡所得與充分就業所得之差額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反景氣循環政策

14-1
14-2

由第四節可知,當經濟個體發生緊縮缺口,政府應採用擴
14-3
張性經濟對策(如增加政府支出或減少租稅)來因應,同樣的,
14-4
若發生了膨脹缺口,則必須採用緊縮性經濟對策(如減少政府
支出或提高租稅)因應,此種反向操作方式,就稱為反景氣循 14-5
環政策。

舉個例子來說,當面臨失業率上升的情形後,政府通常會
通過重大建設方案,以此方式增加勞動需求來解決失業問題,
且另一方面,重大建設對於國家來說也是一項重要的資本累積,
對於經濟的成長及發展,都有很大的幫助。就如2008年台灣受
到金融海嘯的衝擊後,景氣衰退、失業率節節高升,政府為了
刺激需求上升,發給每位國民3,600元的消費券,提供廠商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各種貸款與租稅減免優惠,並且積極投入各項公共建設,都是
以「刺激有效需求」為原則,提高國民所得水準為目的。但從
各項數據觀察顯示,消費券措施的成效並不如預期顯著。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 節儉的矛盾
凱因斯認為當經濟體系未達充分就業時,若所有消費者皆增
加自發性儲蓄,使得整個經濟體系消費減少,導致有效需求
更顯不足,將會造成國民所得減少,失業增加,但儲蓄總量
未必增加。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進退兩難
「合成的謬誤」是指一組織中的個別成員均擁有某個性質
,而錯誤推論出該組織具有相同的性質。例如在「節儉的矛盾
」,如果我們只考慮個別消費者的所得支出,的確可以透過減
少消費來增加儲蓄,然而當所有人均選擇減少消費時,整個經
濟體系的儲蓄量並不會增加,反而會因為有效需求的下降而減
少。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5 政府支出與均衡所得
 政府部門之經濟活動
1.政府支出
假設政府支出完全受到政府控制,不會隨所得水準變動而
改變,故政府支出函數為一固定常數G0,G=G0,稱為自
發性政府支出。
2.租稅收入

假設政府的稅收淨額同樣完全受到政府控制,不會隨所得
變動而改變,故政府的租稅函數為T= T0,T0為固定常數
,稱為定額稅。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 均衡所得決定

14-2

1.經濟模型

14-3
14-4
14-5

2.租稅收入
(1)45°線分析法:Y=AE→Y=C+I+G
(2)投資儲蓄分析法:Y=C+S+T=C+I+G

→ S+T=I+G

上一頁

3.圖形說明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3.以數學式求算均衡所得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均衡條件:Y=C+I+G
C=a+bYd=a+b(Y-T)
I=I0
G=G0
T=T0

均衡所得

14-3
14-4
14-5

上一頁

 乘數
1.消費乘數(KC)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2.投資乘數(KI)

3.政府支出乘數(KG)

上一頁

4.政府租稅乘數(KT)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5.平衡預算乘數(KB)

14-5


Slide 26

所得水準的決定
14-1
14-2
14-3
14-4
14-5

消費、儲蓄與投資
簡單的均衡所得決定過程
乘數原理與加速原理
膨脹缺口、緊縮缺口與節儉的矛盾
政府支出與均衡所得

14
CHAPTER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消費、儲蓄與投資
 有效需求理論

14-1
14-2

(1)凱因斯認為1930年代經濟大恐慌所出現的大量失業,是

14-3

由於市場需求不足所引起,因此,提高產品的市場需求

14-4

可以解決失業問題。

14-5

(2)整個社會對所有財貨的需求,分別來自民間消費支出、
國內投資支出、政府消費支出與國際貿易淨輸出四方面


上一頁

下一頁

古典學派與凱因斯學派
對於國民所得決定之看法

回首頁

14-1
14-2

1.古典學派:認為市場在長期時會在價格機能的運作下,
自然達到充分就業的狀態。

14-3

2.凱因斯學派:主張經濟體系處於未充分就業下為常態,
認為增加社會的總支出,使有效需求增加,才能使國民
所得增加。

14-5

14-4

上一頁

下一頁

 消費
1.基本心理法則

人們的消費支出會隨者可支配所得的增加而增加﹔一般狀
況下,消費的增加量會小於可支配所得的增加量。
2.消費函數
是指經濟社會的消費(C)與可支配所得(Yd)之間的關係 。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3.消費線圖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4.平均消費傾向(APC)

回首頁

14-1
14-2

是指在平均每一單位的可支配所得中,用來消費的比例。

14-3
14-4
14-5

5.邊際消費傾向(MPC)

是指當可支配所得變動一單位時,在消費上所引起的變動
量。

上一頁

下一頁

 儲蓄
1.儲蓄函數

是指經濟社會的儲蓄(S)與可支配所得(Yd)之間的關係 。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3.儲蓄線圖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4.平均儲蓄傾向(APS)

回首頁

14-1
14-2

是指在平均每一單位的可支配所得中,用來儲蓄的比例。

14-3
14-4
14-5

5.邊際儲蓄傾向(MPS)
是指當可支配所得變動一單位時,在儲蓄上所引起的變動
量。

上一頁

4.消費傾向與儲蓄傾向的關係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APC與APS

14-3
14-4
14-5

(2)MPC與MPS

上一頁

下一頁

 投資
1.意義

是指在一定期間內,對各種新資本財(包括機器設備、廠
房及存貨)的購買,又稱為資本形成或實體投資。
2.投資的種類
(1)按其所決定的因素而言:
自發性投資是指由所得以外的因素決定的投資量。
誘發性投資是指因所得改變誘發的投資變動量。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2)按其是否扣除現有的資本耗損而言:
毛投資即不扣除現有資本耗損(即折舊)的投資。
淨投資即扣除既有資本損耗以後的投資。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3.投資的考量

(1)市場利率:是指廠商將多餘的資金存在銀行可賺取的
利息所得,或是向銀行貸款所必須繳納的利息費用。
(2)投資邊際效率:由凱因斯提出,認為投資邊際效率是
資本財的預期報酬率,使購買該項資本的價格等於未
來各年預期毛收益的現值總和。

上一頁

下一頁

MEI>i 時,代表該筆投資的淨收益大於必須負擔的機
會成本,廠商會願意增加投資。

回首頁

14-1
14-2

14-3

MEI<i 時,代表該筆投資的淨收益小於必須負擔的機
會成本,廠商會減少投資。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4.影響投資邊際效率(MEI)的因素
(1)技術進步與創新:生產技術的進步與產品的創新有助
於增加未來預期收益,進而刺激廠商的投資意願,造
成MEI 曲線的右移。
(2)廠商對未來的預期:若廠商對未來景氣抱持樂觀 ,
連帶消費者的購買力將會上升,廠商也會有較高的預
期收益,進而提高投資的意願,造成MEI 曲線的右移

(3)課稅與補貼:若若政府對廠商增加補貼,將會減少廠
商的生產成本,進而提高廠商的投資意願,造成MEI
曲線的右移。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投資邊際效率(MEI)

回首頁

14-1
14-2

投資邊際效率是使資本的各年預期毛收益的現值總和等於
其資本財價格所需的折現率,若該項的投資邊際效率大於利率
,表示該項計劃值得投資,若投資邊際效率小於利率,表示該
項計劃不值得投資。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2 簡單的均衡所得決定過程
 簡單凱因斯模型
1.假設
(1)不考慮政府部門及國外部門,只考慮家計部門及廠商
部門。
(2)消費包括自發性消費與誘發性投資。
(3)家計部門不從事投資,廠商部門不從事儲蓄。
(4)廠商投資水準不因所得高低而改變,即只考慮自發性
投資。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2.模型

14-2

14-3
14-4
14-5

其中Yd為可配所得,Y為國民所得,AE代表總支出。

上一頁

 均衡所得決定方法
1.總需求等於總供給分析法(45°線分析法)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2.投資等於儲蓄決定法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1)當I>S時:廠商會增
加生產,使國民所得
提高,儲蓄增加。

(2)當I<S時:廠商會減
少生產,使國民所得
下降,儲蓄減少。
(3)當I=S時:透過投資
等儲蓄可以決定均衡
所得水準。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1)當I>S時:廠商會增加生產
,使國民所得提高,儲蓄增
加。

(2)當I<S時:廠商會減少生產
,使國民所得下降,儲蓄減
少。
(3)當I=S時:透過投資等儲蓄
可以決定均衡所得水準。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3 乘數原理與加速原理
 乘數原理
1.定義
是指在一個未達充分就業的經濟體系中,總需求中任何一
項自發性支出的變動,將導致均衡所得做同方向的倍數變
動。
2.消費乘數

是指自發性消費增加量所引起均衡所得增加的倍數。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充分就業
充分就業是指除了自然失業率(經濟社會無法免除的摩擦
性失業和結構性失業),其餘有意願工作者皆能找到合適的職
務,沒有人力浪費的問題。凱因斯認為,經濟大恐慌時代是因
為有效需求的不足、總產出尚未達到充分產出(Yf) 的水準,造
成失業率上升。因此政府應該致力於提高需求,在達到充分就
業之前(Yf),並不會造成物價上漲的問題。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3.投資乘數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是指自發性投資增加量所引起均衡所得增加的倍數。

14-3
14-4
14-5

4.乘數與MPC、MPS的關係

上一頁

5.圖形分析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 加速原理
1.基本假設
(1)社會現有的資本設備已經充分利用。
(2)資本設備數量與國民所得(產出)間具有固定比例的
關係。
2.意義
是指社會在沒有閒置設備的情況下,由於國民所得的變動
,透過社會對商品或勞務需求的變化,將會引起廠商對資
本財的需求呈固定比例變動。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3.加速係數

14-2

14-3

其中△K:資本財需求的變動,△Y:國民所得的變動

14-4
14-5

4.應用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4 膨脹缺口、緊縮缺口與節儉的矛盾
 膨脹缺口
1.意義
當經濟社會的有效需求過多,使社會的均衡所得高於充分
就業所得水準的部分。
2.圖形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3.影響與對策
政府可採取減少政府支出或是提高租稅等方式來降低社會
總需求。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 緊縮缺口
1.意義
當經濟社會的有效需求不足,使社會的均衡所得低於充分
就業所得水準的部分。
2.圖形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3.影響與對策
政府可以採取增加政府支出或是減少租稅,以增加社會總
需求。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 膨脹(緊縮)缺口與產出缺口之關係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其中△ AE:總支出的變動


Y:均衡所得與充分就業所得之差額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反景氣循環政策

14-1
14-2

由第四節可知,當經濟個體發生緊縮缺口,政府應採用擴
14-3
張性經濟對策(如增加政府支出或減少租稅)來因應,同樣的,
14-4
若發生了膨脹缺口,則必須採用緊縮性經濟對策(如減少政府
支出或提高租稅)因應,此種反向操作方式,就稱為反景氣循 14-5
環政策。

舉個例子來說,當面臨失業率上升的情形後,政府通常會
通過重大建設方案,以此方式增加勞動需求來解決失業問題,
且另一方面,重大建設對於國家來說也是一項重要的資本累積,
對於經濟的成長及發展,都有很大的幫助。就如2008年台灣受
到金融海嘯的衝擊後,景氣衰退、失業率節節高升,政府為了
刺激需求上升,發給每位國民3,600元的消費券,提供廠商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各種貸款與租稅減免優惠,並且積極投入各項公共建設,都是
以「刺激有效需求」為原則,提高國民所得水準為目的。但從
各項數據觀察顯示,消費券措施的成效並不如預期顯著。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 節儉的矛盾
凱因斯認為當經濟體系未達充分就業時,若所有消費者皆增
加自發性儲蓄,使得整個經濟體系消費減少,導致有效需求
更顯不足,將會造成國民所得減少,失業增加,但儲蓄總量
未必增加。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進退兩難
「合成的謬誤」是指一組織中的個別成員均擁有某個性質
,而錯誤推論出該組織具有相同的性質。例如在「節儉的矛盾
」,如果我們只考慮個別消費者的所得支出,的確可以透過減
少消費來增加儲蓄,然而當所有人均選擇減少消費時,整個經
濟體系的儲蓄量並不會增加,反而會因為有效需求的下降而減
少。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5 政府支出與均衡所得
 政府部門之經濟活動
1.政府支出
假設政府支出完全受到政府控制,不會隨所得水準變動而
改變,故政府支出函數為一固定常數G0,G=G0,稱為自
發性政府支出。
2.租稅收入

假設政府的稅收淨額同樣完全受到政府控制,不會隨所得
變動而改變,故政府的租稅函數為T= T0,T0為固定常數
,稱為定額稅。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 均衡所得決定

14-2

1.經濟模型

14-3
14-4
14-5

2.租稅收入
(1)45°線分析法:Y=AE→Y=C+I+G
(2)投資儲蓄分析法:Y=C+S+T=C+I+G

→ S+T=I+G

上一頁

3.圖形說明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3.以數學式求算均衡所得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均衡條件:Y=C+I+G
C=a+bYd=a+b(Y-T)
I=I0
G=G0
T=T0

均衡所得

14-3
14-4
14-5

上一頁

 乘數
1.消費乘數(KC)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2.投資乘數(KI)

3.政府支出乘數(KG)

上一頁

4.政府租稅乘數(KT)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5.平衡預算乘數(KB)

14-5


Slide 27

所得水準的決定
14-1
14-2
14-3
14-4
14-5

消費、儲蓄與投資
簡單的均衡所得決定過程
乘數原理與加速原理
膨脹缺口、緊縮缺口與節儉的矛盾
政府支出與均衡所得

14
CHAPTER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消費、儲蓄與投資
 有效需求理論

14-1
14-2

(1)凱因斯認為1930年代經濟大恐慌所出現的大量失業,是

14-3

由於市場需求不足所引起,因此,提高產品的市場需求

14-4

可以解決失業問題。

14-5

(2)整個社會對所有財貨的需求,分別來自民間消費支出、
國內投資支出、政府消費支出與國際貿易淨輸出四方面


上一頁

下一頁

古典學派與凱因斯學派
對於國民所得決定之看法

回首頁

14-1
14-2

1.古典學派:認為市場在長期時會在價格機能的運作下,
自然達到充分就業的狀態。

14-3

2.凱因斯學派:主張經濟體系處於未充分就業下為常態,
認為增加社會的總支出,使有效需求增加,才能使國民
所得增加。

14-5

14-4

上一頁

下一頁

 消費
1.基本心理法則

人們的消費支出會隨者可支配所得的增加而增加﹔一般狀
況下,消費的增加量會小於可支配所得的增加量。
2.消費函數
是指經濟社會的消費(C)與可支配所得(Yd)之間的關係 。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3.消費線圖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4.平均消費傾向(APC)

回首頁

14-1
14-2

是指在平均每一單位的可支配所得中,用來消費的比例。

14-3
14-4
14-5

5.邊際消費傾向(MPC)

是指當可支配所得變動一單位時,在消費上所引起的變動
量。

上一頁

下一頁

 儲蓄
1.儲蓄函數

是指經濟社會的儲蓄(S)與可支配所得(Yd)之間的關係 。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3.儲蓄線圖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4.平均儲蓄傾向(APS)

回首頁

14-1
14-2

是指在平均每一單位的可支配所得中,用來儲蓄的比例。

14-3
14-4
14-5

5.邊際儲蓄傾向(MPS)
是指當可支配所得變動一單位時,在儲蓄上所引起的變動
量。

上一頁

4.消費傾向與儲蓄傾向的關係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APC與APS

14-3
14-4
14-5

(2)MPC與MPS

上一頁

下一頁

 投資
1.意義

是指在一定期間內,對各種新資本財(包括機器設備、廠
房及存貨)的購買,又稱為資本形成或實體投資。
2.投資的種類
(1)按其所決定的因素而言:
自發性投資是指由所得以外的因素決定的投資量。
誘發性投資是指因所得改變誘發的投資變動量。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2)按其是否扣除現有的資本耗損而言:
毛投資即不扣除現有資本耗損(即折舊)的投資。
淨投資即扣除既有資本損耗以後的投資。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3.投資的考量

(1)市場利率:是指廠商將多餘的資金存在銀行可賺取的
利息所得,或是向銀行貸款所必須繳納的利息費用。
(2)投資邊際效率:由凱因斯提出,認為投資邊際效率是
資本財的預期報酬率,使購買該項資本的價格等於未
來各年預期毛收益的現值總和。

上一頁

下一頁

MEI>i 時,代表該筆投資的淨收益大於必須負擔的機
會成本,廠商會願意增加投資。

回首頁

14-1
14-2

14-3

MEI<i 時,代表該筆投資的淨收益小於必須負擔的機
會成本,廠商會減少投資。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4.影響投資邊際效率(MEI)的因素
(1)技術進步與創新:生產技術的進步與產品的創新有助
於增加未來預期收益,進而刺激廠商的投資意願,造
成MEI 曲線的右移。
(2)廠商對未來的預期:若廠商對未來景氣抱持樂觀 ,
連帶消費者的購買力將會上升,廠商也會有較高的預
期收益,進而提高投資的意願,造成MEI 曲線的右移

(3)課稅與補貼:若若政府對廠商增加補貼,將會減少廠
商的生產成本,進而提高廠商的投資意願,造成MEI
曲線的右移。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投資邊際效率(MEI)

回首頁

14-1
14-2

投資邊際效率是使資本的各年預期毛收益的現值總和等於
其資本財價格所需的折現率,若該項的投資邊際效率大於利率
,表示該項計劃值得投資,若投資邊際效率小於利率,表示該
項計劃不值得投資。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2 簡單的均衡所得決定過程
 簡單凱因斯模型
1.假設
(1)不考慮政府部門及國外部門,只考慮家計部門及廠商
部門。
(2)消費包括自發性消費與誘發性投資。
(3)家計部門不從事投資,廠商部門不從事儲蓄。
(4)廠商投資水準不因所得高低而改變,即只考慮自發性
投資。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2.模型

14-2

14-3
14-4
14-5

其中Yd為可配所得,Y為國民所得,AE代表總支出。

上一頁

 均衡所得決定方法
1.總需求等於總供給分析法(45°線分析法)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2.投資等於儲蓄決定法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1)當I>S時:廠商會增
加生產,使國民所得
提高,儲蓄增加。

(2)當I<S時:廠商會減
少生產,使國民所得
下降,儲蓄減少。
(3)當I=S時:透過投資
等儲蓄可以決定均衡
所得水準。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1)當I>S時:廠商會增加生產
,使國民所得提高,儲蓄增
加。

(2)當I<S時:廠商會減少生產
,使國民所得下降,儲蓄減
少。
(3)當I=S時:透過投資等儲蓄
可以決定均衡所得水準。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3 乘數原理與加速原理
 乘數原理
1.定義
是指在一個未達充分就業的經濟體系中,總需求中任何一
項自發性支出的變動,將導致均衡所得做同方向的倍數變
動。
2.消費乘數

是指自發性消費增加量所引起均衡所得增加的倍數。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充分就業
充分就業是指除了自然失業率(經濟社會無法免除的摩擦
性失業和結構性失業),其餘有意願工作者皆能找到合適的職
務,沒有人力浪費的問題。凱因斯認為,經濟大恐慌時代是因
為有效需求的不足、總產出尚未達到充分產出(Yf) 的水準,造
成失業率上升。因此政府應該致力於提高需求,在達到充分就
業之前(Yf),並不會造成物價上漲的問題。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3.投資乘數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是指自發性投資增加量所引起均衡所得增加的倍數。

14-3
14-4
14-5

4.乘數與MPC、MPS的關係

上一頁

5.圖形分析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 加速原理
1.基本假設
(1)社會現有的資本設備已經充分利用。
(2)資本設備數量與國民所得(產出)間具有固定比例的
關係。
2.意義
是指社會在沒有閒置設備的情況下,由於國民所得的變動
,透過社會對商品或勞務需求的變化,將會引起廠商對資
本財的需求呈固定比例變動。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3.加速係數

14-2

14-3

其中△K:資本財需求的變動,△Y:國民所得的變動

14-4
14-5

4.應用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4 膨脹缺口、緊縮缺口與節儉的矛盾
 膨脹缺口
1.意義
當經濟社會的有效需求過多,使社會的均衡所得高於充分
就業所得水準的部分。
2.圖形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3.影響與對策
政府可採取減少政府支出或是提高租稅等方式來降低社會
總需求。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 緊縮缺口
1.意義
當經濟社會的有效需求不足,使社會的均衡所得低於充分
就業所得水準的部分。
2.圖形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3.影響與對策
政府可以採取增加政府支出或是減少租稅,以增加社會總
需求。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 膨脹(緊縮)缺口與產出缺口之關係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其中△ AE:總支出的變動


Y:均衡所得與充分就業所得之差額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反景氣循環政策

14-1
14-2

由第四節可知,當經濟個體發生緊縮缺口,政府應採用擴
14-3
張性經濟對策(如增加政府支出或減少租稅)來因應,同樣的,
14-4
若發生了膨脹缺口,則必須採用緊縮性經濟對策(如減少政府
支出或提高租稅)因應,此種反向操作方式,就稱為反景氣循 14-5
環政策。

舉個例子來說,當面臨失業率上升的情形後,政府通常會
通過重大建設方案,以此方式增加勞動需求來解決失業問題,
且另一方面,重大建設對於國家來說也是一項重要的資本累積,
對於經濟的成長及發展,都有很大的幫助。就如2008年台灣受
到金融海嘯的衝擊後,景氣衰退、失業率節節高升,政府為了
刺激需求上升,發給每位國民3,600元的消費券,提供廠商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各種貸款與租稅減免優惠,並且積極投入各項公共建設,都是
以「刺激有效需求」為原則,提高國民所得水準為目的。但從
各項數據觀察顯示,消費券措施的成效並不如預期顯著。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 節儉的矛盾
凱因斯認為當經濟體系未達充分就業時,若所有消費者皆增
加自發性儲蓄,使得整個經濟體系消費減少,導致有效需求
更顯不足,將會造成國民所得減少,失業增加,但儲蓄總量
未必增加。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進退兩難
「合成的謬誤」是指一組織中的個別成員均擁有某個性質
,而錯誤推論出該組織具有相同的性質。例如在「節儉的矛盾
」,如果我們只考慮個別消費者的所得支出,的確可以透過減
少消費來增加儲蓄,然而當所有人均選擇減少消費時,整個經
濟體系的儲蓄量並不會增加,反而會因為有效需求的下降而減
少。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5 政府支出與均衡所得
 政府部門之經濟活動
1.政府支出
假設政府支出完全受到政府控制,不會隨所得水準變動而
改變,故政府支出函數為一固定常數G0,G=G0,稱為自
發性政府支出。
2.租稅收入

假設政府的稅收淨額同樣完全受到政府控制,不會隨所得
變動而改變,故政府的租稅函數為T= T0,T0為固定常數
,稱為定額稅。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 均衡所得決定

14-2

1.經濟模型

14-3
14-4
14-5

2.租稅收入
(1)45°線分析法:Y=AE→Y=C+I+G
(2)投資儲蓄分析法:Y=C+S+T=C+I+G

→ S+T=I+G

上一頁

3.圖形說明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3.以數學式求算均衡所得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均衡條件:Y=C+I+G
C=a+bYd=a+b(Y-T)
I=I0
G=G0
T=T0

均衡所得

14-3
14-4
14-5

上一頁

 乘數
1.消費乘數(KC)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2.投資乘數(KI)

3.政府支出乘數(KG)

上一頁

4.政府租稅乘數(KT)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5.平衡預算乘數(KB)

14-5


Slide 28

所得水準的決定
14-1
14-2
14-3
14-4
14-5

消費、儲蓄與投資
簡單的均衡所得決定過程
乘數原理與加速原理
膨脹缺口、緊縮缺口與節儉的矛盾
政府支出與均衡所得

14
CHAPTER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消費、儲蓄與投資
 有效需求理論

14-1
14-2

(1)凱因斯認為1930年代經濟大恐慌所出現的大量失業,是

14-3

由於市場需求不足所引起,因此,提高產品的市場需求

14-4

可以解決失業問題。

14-5

(2)整個社會對所有財貨的需求,分別來自民間消費支出、
國內投資支出、政府消費支出與國際貿易淨輸出四方面


上一頁

下一頁

古典學派與凱因斯學派
對於國民所得決定之看法

回首頁

14-1
14-2

1.古典學派:認為市場在長期時會在價格機能的運作下,
自然達到充分就業的狀態。

14-3

2.凱因斯學派:主張經濟體系處於未充分就業下為常態,
認為增加社會的總支出,使有效需求增加,才能使國民
所得增加。

14-5

14-4

上一頁

下一頁

 消費
1.基本心理法則

人們的消費支出會隨者可支配所得的增加而增加﹔一般狀
況下,消費的增加量會小於可支配所得的增加量。
2.消費函數
是指經濟社會的消費(C)與可支配所得(Yd)之間的關係 。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3.消費線圖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4.平均消費傾向(APC)

回首頁

14-1
14-2

是指在平均每一單位的可支配所得中,用來消費的比例。

14-3
14-4
14-5

5.邊際消費傾向(MPC)

是指當可支配所得變動一單位時,在消費上所引起的變動
量。

上一頁

下一頁

 儲蓄
1.儲蓄函數

是指經濟社會的儲蓄(S)與可支配所得(Yd)之間的關係 。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3.儲蓄線圖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4.平均儲蓄傾向(APS)

回首頁

14-1
14-2

是指在平均每一單位的可支配所得中,用來儲蓄的比例。

14-3
14-4
14-5

5.邊際儲蓄傾向(MPS)
是指當可支配所得變動一單位時,在儲蓄上所引起的變動
量。

上一頁

4.消費傾向與儲蓄傾向的關係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APC與APS

14-3
14-4
14-5

(2)MPC與MPS

上一頁

下一頁

 投資
1.意義

是指在一定期間內,對各種新資本財(包括機器設備、廠
房及存貨)的購買,又稱為資本形成或實體投資。
2.投資的種類
(1)按其所決定的因素而言:
自發性投資是指由所得以外的因素決定的投資量。
誘發性投資是指因所得改變誘發的投資變動量。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2)按其是否扣除現有的資本耗損而言:
毛投資即不扣除現有資本耗損(即折舊)的投資。
淨投資即扣除既有資本損耗以後的投資。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3.投資的考量

(1)市場利率:是指廠商將多餘的資金存在銀行可賺取的
利息所得,或是向銀行貸款所必須繳納的利息費用。
(2)投資邊際效率:由凱因斯提出,認為投資邊際效率是
資本財的預期報酬率,使購買該項資本的價格等於未
來各年預期毛收益的現值總和。

上一頁

下一頁

MEI>i 時,代表該筆投資的淨收益大於必須負擔的機
會成本,廠商會願意增加投資。

回首頁

14-1
14-2

14-3

MEI<i 時,代表該筆投資的淨收益小於必須負擔的機
會成本,廠商會減少投資。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4.影響投資邊際效率(MEI)的因素
(1)技術進步與創新:生產技術的進步與產品的創新有助
於增加未來預期收益,進而刺激廠商的投資意願,造
成MEI 曲線的右移。
(2)廠商對未來的預期:若廠商對未來景氣抱持樂觀 ,
連帶消費者的購買力將會上升,廠商也會有較高的預
期收益,進而提高投資的意願,造成MEI 曲線的右移

(3)課稅與補貼:若若政府對廠商增加補貼,將會減少廠
商的生產成本,進而提高廠商的投資意願,造成MEI
曲線的右移。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投資邊際效率(MEI)

回首頁

14-1
14-2

投資邊際效率是使資本的各年預期毛收益的現值總和等於
其資本財價格所需的折現率,若該項的投資邊際效率大於利率
,表示該項計劃值得投資,若投資邊際效率小於利率,表示該
項計劃不值得投資。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2 簡單的均衡所得決定過程
 簡單凱因斯模型
1.假設
(1)不考慮政府部門及國外部門,只考慮家計部門及廠商
部門。
(2)消費包括自發性消費與誘發性投資。
(3)家計部門不從事投資,廠商部門不從事儲蓄。
(4)廠商投資水準不因所得高低而改變,即只考慮自發性
投資。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2.模型

14-2

14-3
14-4
14-5

其中Yd為可配所得,Y為國民所得,AE代表總支出。

上一頁

 均衡所得決定方法
1.總需求等於總供給分析法(45°線分析法)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2.投資等於儲蓄決定法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1)當I>S時:廠商會增
加生產,使國民所得
提高,儲蓄增加。

(2)當I<S時:廠商會減
少生產,使國民所得
下降,儲蓄減少。
(3)當I=S時:透過投資
等儲蓄可以決定均衡
所得水準。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1)當I>S時:廠商會增加生產
,使國民所得提高,儲蓄增
加。

(2)當I<S時:廠商會減少生產
,使國民所得下降,儲蓄減
少。
(3)當I=S時:透過投資等儲蓄
可以決定均衡所得水準。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3 乘數原理與加速原理
 乘數原理
1.定義
是指在一個未達充分就業的經濟體系中,總需求中任何一
項自發性支出的變動,將導致均衡所得做同方向的倍數變
動。
2.消費乘數

是指自發性消費增加量所引起均衡所得增加的倍數。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充分就業
充分就業是指除了自然失業率(經濟社會無法免除的摩擦
性失業和結構性失業),其餘有意願工作者皆能找到合適的職
務,沒有人力浪費的問題。凱因斯認為,經濟大恐慌時代是因
為有效需求的不足、總產出尚未達到充分產出(Yf) 的水準,造
成失業率上升。因此政府應該致力於提高需求,在達到充分就
業之前(Yf),並不會造成物價上漲的問題。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3.投資乘數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是指自發性投資增加量所引起均衡所得增加的倍數。

14-3
14-4
14-5

4.乘數與MPC、MPS的關係

上一頁

5.圖形分析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 加速原理
1.基本假設
(1)社會現有的資本設備已經充分利用。
(2)資本設備數量與國民所得(產出)間具有固定比例的
關係。
2.意義
是指社會在沒有閒置設備的情況下,由於國民所得的變動
,透過社會對商品或勞務需求的變化,將會引起廠商對資
本財的需求呈固定比例變動。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3.加速係數

14-2

14-3

其中△K:資本財需求的變動,△Y:國民所得的變動

14-4
14-5

4.應用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4 膨脹缺口、緊縮缺口與節儉的矛盾
 膨脹缺口
1.意義
當經濟社會的有效需求過多,使社會的均衡所得高於充分
就業所得水準的部分。
2.圖形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3.影響與對策
政府可採取減少政府支出或是提高租稅等方式來降低社會
總需求。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 緊縮缺口
1.意義
當經濟社會的有效需求不足,使社會的均衡所得低於充分
就業所得水準的部分。
2.圖形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3.影響與對策
政府可以採取增加政府支出或是減少租稅,以增加社會總
需求。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 膨脹(緊縮)缺口與產出缺口之關係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其中△ AE:總支出的變動


Y:均衡所得與充分就業所得之差額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反景氣循環政策

14-1
14-2

由第四節可知,當經濟個體發生緊縮缺口,政府應採用擴
14-3
張性經濟對策(如增加政府支出或減少租稅)來因應,同樣的,
14-4
若發生了膨脹缺口,則必須採用緊縮性經濟對策(如減少政府
支出或提高租稅)因應,此種反向操作方式,就稱為反景氣循 14-5
環政策。

舉個例子來說,當面臨失業率上升的情形後,政府通常會
通過重大建設方案,以此方式增加勞動需求來解決失業問題,
且另一方面,重大建設對於國家來說也是一項重要的資本累積,
對於經濟的成長及發展,都有很大的幫助。就如2008年台灣受
到金融海嘯的衝擊後,景氣衰退、失業率節節高升,政府為了
刺激需求上升,發給每位國民3,600元的消費券,提供廠商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各種貸款與租稅減免優惠,並且積極投入各項公共建設,都是
以「刺激有效需求」為原則,提高國民所得水準為目的。但從
各項數據觀察顯示,消費券措施的成效並不如預期顯著。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 節儉的矛盾
凱因斯認為當經濟體系未達充分就業時,若所有消費者皆增
加自發性儲蓄,使得整個經濟體系消費減少,導致有效需求
更顯不足,將會造成國民所得減少,失業增加,但儲蓄總量
未必增加。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進退兩難
「合成的謬誤」是指一組織中的個別成員均擁有某個性質
,而錯誤推論出該組織具有相同的性質。例如在「節儉的矛盾
」,如果我們只考慮個別消費者的所得支出,的確可以透過減
少消費來增加儲蓄,然而當所有人均選擇減少消費時,整個經
濟體系的儲蓄量並不會增加,反而會因為有效需求的下降而減
少。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5 政府支出與均衡所得
 政府部門之經濟活動
1.政府支出
假設政府支出完全受到政府控制,不會隨所得水準變動而
改變,故政府支出函數為一固定常數G0,G=G0,稱為自
發性政府支出。
2.租稅收入

假設政府的稅收淨額同樣完全受到政府控制,不會隨所得
變動而改變,故政府的租稅函數為T= T0,T0為固定常數
,稱為定額稅。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 均衡所得決定

14-2

1.經濟模型

14-3
14-4
14-5

2.租稅收入
(1)45°線分析法:Y=AE→Y=C+I+G
(2)投資儲蓄分析法:Y=C+S+T=C+I+G

→ S+T=I+G

上一頁

3.圖形說明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3.以數學式求算均衡所得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均衡條件:Y=C+I+G
C=a+bYd=a+b(Y-T)
I=I0
G=G0
T=T0

均衡所得

14-3
14-4
14-5

上一頁

 乘數
1.消費乘數(KC)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2.投資乘數(KI)

3.政府支出乘數(KG)

上一頁

4.政府租稅乘數(KT)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5.平衡預算乘數(KB)

14-5


Slide 29

所得水準的決定
14-1
14-2
14-3
14-4
14-5

消費、儲蓄與投資
簡單的均衡所得決定過程
乘數原理與加速原理
膨脹缺口、緊縮缺口與節儉的矛盾
政府支出與均衡所得

14
CHAPTER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消費、儲蓄與投資
 有效需求理論

14-1
14-2

(1)凱因斯認為1930年代經濟大恐慌所出現的大量失業,是

14-3

由於市場需求不足所引起,因此,提高產品的市場需求

14-4

可以解決失業問題。

14-5

(2)整個社會對所有財貨的需求,分別來自民間消費支出、
國內投資支出、政府消費支出與國際貿易淨輸出四方面


上一頁

下一頁

古典學派與凱因斯學派
對於國民所得決定之看法

回首頁

14-1
14-2

1.古典學派:認為市場在長期時會在價格機能的運作下,
自然達到充分就業的狀態。

14-3

2.凱因斯學派:主張經濟體系處於未充分就業下為常態,
認為增加社會的總支出,使有效需求增加,才能使國民
所得增加。

14-5

14-4

上一頁

下一頁

 消費
1.基本心理法則

人們的消費支出會隨者可支配所得的增加而增加﹔一般狀
況下,消費的增加量會小於可支配所得的增加量。
2.消費函數
是指經濟社會的消費(C)與可支配所得(Yd)之間的關係 。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3.消費線圖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4.平均消費傾向(APC)

回首頁

14-1
14-2

是指在平均每一單位的可支配所得中,用來消費的比例。

14-3
14-4
14-5

5.邊際消費傾向(MPC)

是指當可支配所得變動一單位時,在消費上所引起的變動
量。

上一頁

下一頁

 儲蓄
1.儲蓄函數

是指經濟社會的儲蓄(S)與可支配所得(Yd)之間的關係 。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3.儲蓄線圖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4.平均儲蓄傾向(APS)

回首頁

14-1
14-2

是指在平均每一單位的可支配所得中,用來儲蓄的比例。

14-3
14-4
14-5

5.邊際儲蓄傾向(MPS)
是指當可支配所得變動一單位時,在儲蓄上所引起的變動
量。

上一頁

4.消費傾向與儲蓄傾向的關係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APC與APS

14-3
14-4
14-5

(2)MPC與MPS

上一頁

下一頁

 投資
1.意義

是指在一定期間內,對各種新資本財(包括機器設備、廠
房及存貨)的購買,又稱為資本形成或實體投資。
2.投資的種類
(1)按其所決定的因素而言:
自發性投資是指由所得以外的因素決定的投資量。
誘發性投資是指因所得改變誘發的投資變動量。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2)按其是否扣除現有的資本耗損而言:
毛投資即不扣除現有資本耗損(即折舊)的投資。
淨投資即扣除既有資本損耗以後的投資。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3.投資的考量

(1)市場利率:是指廠商將多餘的資金存在銀行可賺取的
利息所得,或是向銀行貸款所必須繳納的利息費用。
(2)投資邊際效率:由凱因斯提出,認為投資邊際效率是
資本財的預期報酬率,使購買該項資本的價格等於未
來各年預期毛收益的現值總和。

上一頁

下一頁

MEI>i 時,代表該筆投資的淨收益大於必須負擔的機
會成本,廠商會願意增加投資。

回首頁

14-1
14-2

14-3

MEI<i 時,代表該筆投資的淨收益小於必須負擔的機
會成本,廠商會減少投資。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4.影響投資邊際效率(MEI)的因素
(1)技術進步與創新:生產技術的進步與產品的創新有助
於增加未來預期收益,進而刺激廠商的投資意願,造
成MEI 曲線的右移。
(2)廠商對未來的預期:若廠商對未來景氣抱持樂觀 ,
連帶消費者的購買力將會上升,廠商也會有較高的預
期收益,進而提高投資的意願,造成MEI 曲線的右移

(3)課稅與補貼:若若政府對廠商增加補貼,將會減少廠
商的生產成本,進而提高廠商的投資意願,造成MEI
曲線的右移。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投資邊際效率(MEI)

回首頁

14-1
14-2

投資邊際效率是使資本的各年預期毛收益的現值總和等於
其資本財價格所需的折現率,若該項的投資邊際效率大於利率
,表示該項計劃值得投資,若投資邊際效率小於利率,表示該
項計劃不值得投資。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2 簡單的均衡所得決定過程
 簡單凱因斯模型
1.假設
(1)不考慮政府部門及國外部門,只考慮家計部門及廠商
部門。
(2)消費包括自發性消費與誘發性投資。
(3)家計部門不從事投資,廠商部門不從事儲蓄。
(4)廠商投資水準不因所得高低而改變,即只考慮自發性
投資。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2.模型

14-2

14-3
14-4
14-5

其中Yd為可配所得,Y為國民所得,AE代表總支出。

上一頁

 均衡所得決定方法
1.總需求等於總供給分析法(45°線分析法)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2.投資等於儲蓄決定法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1)當I>S時:廠商會增
加生產,使國民所得
提高,儲蓄增加。

(2)當I<S時:廠商會減
少生產,使國民所得
下降,儲蓄減少。
(3)當I=S時:透過投資
等儲蓄可以決定均衡
所得水準。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1)當I>S時:廠商會增加生產
,使國民所得提高,儲蓄增
加。

(2)當I<S時:廠商會減少生產
,使國民所得下降,儲蓄減
少。
(3)當I=S時:透過投資等儲蓄
可以決定均衡所得水準。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3 乘數原理與加速原理
 乘數原理
1.定義
是指在一個未達充分就業的經濟體系中,總需求中任何一
項自發性支出的變動,將導致均衡所得做同方向的倍數變
動。
2.消費乘數

是指自發性消費增加量所引起均衡所得增加的倍數。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充分就業
充分就業是指除了自然失業率(經濟社會無法免除的摩擦
性失業和結構性失業),其餘有意願工作者皆能找到合適的職
務,沒有人力浪費的問題。凱因斯認為,經濟大恐慌時代是因
為有效需求的不足、總產出尚未達到充分產出(Yf) 的水準,造
成失業率上升。因此政府應該致力於提高需求,在達到充分就
業之前(Yf),並不會造成物價上漲的問題。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3.投資乘數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是指自發性投資增加量所引起均衡所得增加的倍數。

14-3
14-4
14-5

4.乘數與MPC、MPS的關係

上一頁

5.圖形分析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 加速原理
1.基本假設
(1)社會現有的資本設備已經充分利用。
(2)資本設備數量與國民所得(產出)間具有固定比例的
關係。
2.意義
是指社會在沒有閒置設備的情況下,由於國民所得的變動
,透過社會對商品或勞務需求的變化,將會引起廠商對資
本財的需求呈固定比例變動。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3.加速係數

14-2

14-3

其中△K:資本財需求的變動,△Y:國民所得的變動

14-4
14-5

4.應用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4 膨脹缺口、緊縮缺口與節儉的矛盾
 膨脹缺口
1.意義
當經濟社會的有效需求過多,使社會的均衡所得高於充分
就業所得水準的部分。
2.圖形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3.影響與對策
政府可採取減少政府支出或是提高租稅等方式來降低社會
總需求。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 緊縮缺口
1.意義
當經濟社會的有效需求不足,使社會的均衡所得低於充分
就業所得水準的部分。
2.圖形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3.影響與對策
政府可以採取增加政府支出或是減少租稅,以增加社會總
需求。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 膨脹(緊縮)缺口與產出缺口之關係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其中△ AE:總支出的變動


Y:均衡所得與充分就業所得之差額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反景氣循環政策

14-1
14-2

由第四節可知,當經濟個體發生緊縮缺口,政府應採用擴
14-3
張性經濟對策(如增加政府支出或減少租稅)來因應,同樣的,
14-4
若發生了膨脹缺口,則必須採用緊縮性經濟對策(如減少政府
支出或提高租稅)因應,此種反向操作方式,就稱為反景氣循 14-5
環政策。

舉個例子來說,當面臨失業率上升的情形後,政府通常會
通過重大建設方案,以此方式增加勞動需求來解決失業問題,
且另一方面,重大建設對於國家來說也是一項重要的資本累積,
對於經濟的成長及發展,都有很大的幫助。就如2008年台灣受
到金融海嘯的衝擊後,景氣衰退、失業率節節高升,政府為了
刺激需求上升,發給每位國民3,600元的消費券,提供廠商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各種貸款與租稅減免優惠,並且積極投入各項公共建設,都是
以「刺激有效需求」為原則,提高國民所得水準為目的。但從
各項數據觀察顯示,消費券措施的成效並不如預期顯著。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 節儉的矛盾
凱因斯認為當經濟體系未達充分就業時,若所有消費者皆增
加自發性儲蓄,使得整個經濟體系消費減少,導致有效需求
更顯不足,將會造成國民所得減少,失業增加,但儲蓄總量
未必增加。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進退兩難
「合成的謬誤」是指一組織中的個別成員均擁有某個性質
,而錯誤推論出該組織具有相同的性質。例如在「節儉的矛盾
」,如果我們只考慮個別消費者的所得支出,的確可以透過減
少消費來增加儲蓄,然而當所有人均選擇減少消費時,整個經
濟體系的儲蓄量並不會增加,反而會因為有效需求的下降而減
少。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5 政府支出與均衡所得
 政府部門之經濟活動
1.政府支出
假設政府支出完全受到政府控制,不會隨所得水準變動而
改變,故政府支出函數為一固定常數G0,G=G0,稱為自
發性政府支出。
2.租稅收入

假設政府的稅收淨額同樣完全受到政府控制,不會隨所得
變動而改變,故政府的租稅函數為T= T0,T0為固定常數
,稱為定額稅。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 均衡所得決定

14-2

1.經濟模型

14-3
14-4
14-5

2.租稅收入
(1)45°線分析法:Y=AE→Y=C+I+G
(2)投資儲蓄分析法:Y=C+S+T=C+I+G

→ S+T=I+G

上一頁

3.圖形說明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3.以數學式求算均衡所得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均衡條件:Y=C+I+G
C=a+bYd=a+b(Y-T)
I=I0
G=G0
T=T0

均衡所得

14-3
14-4
14-5

上一頁

 乘數
1.消費乘數(KC)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2.投資乘數(KI)

3.政府支出乘數(KG)

上一頁

4.政府租稅乘數(KT)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5.平衡預算乘數(KB)

14-5


Slide 30

所得水準的決定
14-1
14-2
14-3
14-4
14-5

消費、儲蓄與投資
簡單的均衡所得決定過程
乘數原理與加速原理
膨脹缺口、緊縮缺口與節儉的矛盾
政府支出與均衡所得

14
CHAPTER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消費、儲蓄與投資
 有效需求理論

14-1
14-2

(1)凱因斯認為1930年代經濟大恐慌所出現的大量失業,是

14-3

由於市場需求不足所引起,因此,提高產品的市場需求

14-4

可以解決失業問題。

14-5

(2)整個社會對所有財貨的需求,分別來自民間消費支出、
國內投資支出、政府消費支出與國際貿易淨輸出四方面


上一頁

下一頁

古典學派與凱因斯學派
對於國民所得決定之看法

回首頁

14-1
14-2

1.古典學派:認為市場在長期時會在價格機能的運作下,
自然達到充分就業的狀態。

14-3

2.凱因斯學派:主張經濟體系處於未充分就業下為常態,
認為增加社會的總支出,使有效需求增加,才能使國民
所得增加。

14-5

14-4

上一頁

下一頁

 消費
1.基本心理法則

人們的消費支出會隨者可支配所得的增加而增加﹔一般狀
況下,消費的增加量會小於可支配所得的增加量。
2.消費函數
是指經濟社會的消費(C)與可支配所得(Yd)之間的關係 。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3.消費線圖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4.平均消費傾向(APC)

回首頁

14-1
14-2

是指在平均每一單位的可支配所得中,用來消費的比例。

14-3
14-4
14-5

5.邊際消費傾向(MPC)

是指當可支配所得變動一單位時,在消費上所引起的變動
量。

上一頁

下一頁

 儲蓄
1.儲蓄函數

是指經濟社會的儲蓄(S)與可支配所得(Yd)之間的關係 。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3.儲蓄線圖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4.平均儲蓄傾向(APS)

回首頁

14-1
14-2

是指在平均每一單位的可支配所得中,用來儲蓄的比例。

14-3
14-4
14-5

5.邊際儲蓄傾向(MPS)
是指當可支配所得變動一單位時,在儲蓄上所引起的變動
量。

上一頁

4.消費傾向與儲蓄傾向的關係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APC與APS

14-3
14-4
14-5

(2)MPC與MPS

上一頁

下一頁

 投資
1.意義

是指在一定期間內,對各種新資本財(包括機器設備、廠
房及存貨)的購買,又稱為資本形成或實體投資。
2.投資的種類
(1)按其所決定的因素而言:
自發性投資是指由所得以外的因素決定的投資量。
誘發性投資是指因所得改變誘發的投資變動量。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2)按其是否扣除現有的資本耗損而言:
毛投資即不扣除現有資本耗損(即折舊)的投資。
淨投資即扣除既有資本損耗以後的投資。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3.投資的考量

(1)市場利率:是指廠商將多餘的資金存在銀行可賺取的
利息所得,或是向銀行貸款所必須繳納的利息費用。
(2)投資邊際效率:由凱因斯提出,認為投資邊際效率是
資本財的預期報酬率,使購買該項資本的價格等於未
來各年預期毛收益的現值總和。

上一頁

下一頁

MEI>i 時,代表該筆投資的淨收益大於必須負擔的機
會成本,廠商會願意增加投資。

回首頁

14-1
14-2

14-3

MEI<i 時,代表該筆投資的淨收益小於必須負擔的機
會成本,廠商會減少投資。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4.影響投資邊際效率(MEI)的因素
(1)技術進步與創新:生產技術的進步與產品的創新有助
於增加未來預期收益,進而刺激廠商的投資意願,造
成MEI 曲線的右移。
(2)廠商對未來的預期:若廠商對未來景氣抱持樂觀 ,
連帶消費者的購買力將會上升,廠商也會有較高的預
期收益,進而提高投資的意願,造成MEI 曲線的右移

(3)課稅與補貼:若若政府對廠商增加補貼,將會減少廠
商的生產成本,進而提高廠商的投資意願,造成MEI
曲線的右移。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投資邊際效率(MEI)

回首頁

14-1
14-2

投資邊際效率是使資本的各年預期毛收益的現值總和等於
其資本財價格所需的折現率,若該項的投資邊際效率大於利率
,表示該項計劃值得投資,若投資邊際效率小於利率,表示該
項計劃不值得投資。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2 簡單的均衡所得決定過程
 簡單凱因斯模型
1.假設
(1)不考慮政府部門及國外部門,只考慮家計部門及廠商
部門。
(2)消費包括自發性消費與誘發性投資。
(3)家計部門不從事投資,廠商部門不從事儲蓄。
(4)廠商投資水準不因所得高低而改變,即只考慮自發性
投資。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2.模型

14-2

14-3
14-4
14-5

其中Yd為可配所得,Y為國民所得,AE代表總支出。

上一頁

 均衡所得決定方法
1.總需求等於總供給分析法(45°線分析法)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2.投資等於儲蓄決定法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1)當I>S時:廠商會增
加生產,使國民所得
提高,儲蓄增加。

(2)當I<S時:廠商會減
少生產,使國民所得
下降,儲蓄減少。
(3)當I=S時:透過投資
等儲蓄可以決定均衡
所得水準。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1)當I>S時:廠商會增加生產
,使國民所得提高,儲蓄增
加。

(2)當I<S時:廠商會減少生產
,使國民所得下降,儲蓄減
少。
(3)當I=S時:透過投資等儲蓄
可以決定均衡所得水準。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3 乘數原理與加速原理
 乘數原理
1.定義
是指在一個未達充分就業的經濟體系中,總需求中任何一
項自發性支出的變動,將導致均衡所得做同方向的倍數變
動。
2.消費乘數

是指自發性消費增加量所引起均衡所得增加的倍數。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充分就業
充分就業是指除了自然失業率(經濟社會無法免除的摩擦
性失業和結構性失業),其餘有意願工作者皆能找到合適的職
務,沒有人力浪費的問題。凱因斯認為,經濟大恐慌時代是因
為有效需求的不足、總產出尚未達到充分產出(Yf) 的水準,造
成失業率上升。因此政府應該致力於提高需求,在達到充分就
業之前(Yf),並不會造成物價上漲的問題。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3.投資乘數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是指自發性投資增加量所引起均衡所得增加的倍數。

14-3
14-4
14-5

4.乘數與MPC、MPS的關係

上一頁

5.圖形分析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 加速原理
1.基本假設
(1)社會現有的資本設備已經充分利用。
(2)資本設備數量與國民所得(產出)間具有固定比例的
關係。
2.意義
是指社會在沒有閒置設備的情況下,由於國民所得的變動
,透過社會對商品或勞務需求的變化,將會引起廠商對資
本財的需求呈固定比例變動。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3.加速係數

14-2

14-3

其中△K:資本財需求的變動,△Y:國民所得的變動

14-4
14-5

4.應用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4 膨脹缺口、緊縮缺口與節儉的矛盾
 膨脹缺口
1.意義
當經濟社會的有效需求過多,使社會的均衡所得高於充分
就業所得水準的部分。
2.圖形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3.影響與對策
政府可採取減少政府支出或是提高租稅等方式來降低社會
總需求。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 緊縮缺口
1.意義
當經濟社會的有效需求不足,使社會的均衡所得低於充分
就業所得水準的部分。
2.圖形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3.影響與對策
政府可以採取增加政府支出或是減少租稅,以增加社會總
需求。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 膨脹(緊縮)缺口與產出缺口之關係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其中△ AE:總支出的變動


Y:均衡所得與充分就業所得之差額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反景氣循環政策

14-1
14-2

由第四節可知,當經濟個體發生緊縮缺口,政府應採用擴
14-3
張性經濟對策(如增加政府支出或減少租稅)來因應,同樣的,
14-4
若發生了膨脹缺口,則必須採用緊縮性經濟對策(如減少政府
支出或提高租稅)因應,此種反向操作方式,就稱為反景氣循 14-5
環政策。

舉個例子來說,當面臨失業率上升的情形後,政府通常會
通過重大建設方案,以此方式增加勞動需求來解決失業問題,
且另一方面,重大建設對於國家來說也是一項重要的資本累積,
對於經濟的成長及發展,都有很大的幫助。就如2008年台灣受
到金融海嘯的衝擊後,景氣衰退、失業率節節高升,政府為了
刺激需求上升,發給每位國民3,600元的消費券,提供廠商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各種貸款與租稅減免優惠,並且積極投入各項公共建設,都是
以「刺激有效需求」為原則,提高國民所得水準為目的。但從
各項數據觀察顯示,消費券措施的成效並不如預期顯著。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 節儉的矛盾
凱因斯認為當經濟體系未達充分就業時,若所有消費者皆增
加自發性儲蓄,使得整個經濟體系消費減少,導致有效需求
更顯不足,將會造成國民所得減少,失業增加,但儲蓄總量
未必增加。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進退兩難
「合成的謬誤」是指一組織中的個別成員均擁有某個性質
,而錯誤推論出該組織具有相同的性質。例如在「節儉的矛盾
」,如果我們只考慮個別消費者的所得支出,的確可以透過減
少消費來增加儲蓄,然而當所有人均選擇減少消費時,整個經
濟體系的儲蓄量並不會增加,反而會因為有效需求的下降而減
少。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5 政府支出與均衡所得
 政府部門之經濟活動
1.政府支出
假設政府支出完全受到政府控制,不會隨所得水準變動而
改變,故政府支出函數為一固定常數G0,G=G0,稱為自
發性政府支出。
2.租稅收入

假設政府的稅收淨額同樣完全受到政府控制,不會隨所得
變動而改變,故政府的租稅函數為T= T0,T0為固定常數
,稱為定額稅。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 均衡所得決定

14-2

1.經濟模型

14-3
14-4
14-5

2.租稅收入
(1)45°線分析法:Y=AE→Y=C+I+G
(2)投資儲蓄分析法:Y=C+S+T=C+I+G

→ S+T=I+G

上一頁

3.圖形說明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3.以數學式求算均衡所得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均衡條件:Y=C+I+G
C=a+bYd=a+b(Y-T)
I=I0
G=G0
T=T0

均衡所得

14-3
14-4
14-5

上一頁

 乘數
1.消費乘數(KC)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2.投資乘數(KI)

3.政府支出乘數(KG)

上一頁

4.政府租稅乘數(KT)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5.平衡預算乘數(KB)

14-5


Slide 31

所得水準的決定
14-1
14-2
14-3
14-4
14-5

消費、儲蓄與投資
簡單的均衡所得決定過程
乘數原理與加速原理
膨脹缺口、緊縮缺口與節儉的矛盾
政府支出與均衡所得

14
CHAPTER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消費、儲蓄與投資
 有效需求理論

14-1
14-2

(1)凱因斯認為1930年代經濟大恐慌所出現的大量失業,是

14-3

由於市場需求不足所引起,因此,提高產品的市場需求

14-4

可以解決失業問題。

14-5

(2)整個社會對所有財貨的需求,分別來自民間消費支出、
國內投資支出、政府消費支出與國際貿易淨輸出四方面


上一頁

下一頁

古典學派與凱因斯學派
對於國民所得決定之看法

回首頁

14-1
14-2

1.古典學派:認為市場在長期時會在價格機能的運作下,
自然達到充分就業的狀態。

14-3

2.凱因斯學派:主張經濟體系處於未充分就業下為常態,
認為增加社會的總支出,使有效需求增加,才能使國民
所得增加。

14-5

14-4

上一頁

下一頁

 消費
1.基本心理法則

人們的消費支出會隨者可支配所得的增加而增加﹔一般狀
況下,消費的增加量會小於可支配所得的增加量。
2.消費函數
是指經濟社會的消費(C)與可支配所得(Yd)之間的關係 。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3.消費線圖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4.平均消費傾向(APC)

回首頁

14-1
14-2

是指在平均每一單位的可支配所得中,用來消費的比例。

14-3
14-4
14-5

5.邊際消費傾向(MPC)

是指當可支配所得變動一單位時,在消費上所引起的變動
量。

上一頁

下一頁

 儲蓄
1.儲蓄函數

是指經濟社會的儲蓄(S)與可支配所得(Yd)之間的關係 。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3.儲蓄線圖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4.平均儲蓄傾向(APS)

回首頁

14-1
14-2

是指在平均每一單位的可支配所得中,用來儲蓄的比例。

14-3
14-4
14-5

5.邊際儲蓄傾向(MPS)
是指當可支配所得變動一單位時,在儲蓄上所引起的變動
量。

上一頁

4.消費傾向與儲蓄傾向的關係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APC與APS

14-3
14-4
14-5

(2)MPC與MPS

上一頁

下一頁

 投資
1.意義

是指在一定期間內,對各種新資本財(包括機器設備、廠
房及存貨)的購買,又稱為資本形成或實體投資。
2.投資的種類
(1)按其所決定的因素而言:
自發性投資是指由所得以外的因素決定的投資量。
誘發性投資是指因所得改變誘發的投資變動量。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2)按其是否扣除現有的資本耗損而言:
毛投資即不扣除現有資本耗損(即折舊)的投資。
淨投資即扣除既有資本損耗以後的投資。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3.投資的考量

(1)市場利率:是指廠商將多餘的資金存在銀行可賺取的
利息所得,或是向銀行貸款所必須繳納的利息費用。
(2)投資邊際效率:由凱因斯提出,認為投資邊際效率是
資本財的預期報酬率,使購買該項資本的價格等於未
來各年預期毛收益的現值總和。

上一頁

下一頁

MEI>i 時,代表該筆投資的淨收益大於必須負擔的機
會成本,廠商會願意增加投資。

回首頁

14-1
14-2

14-3

MEI<i 時,代表該筆投資的淨收益小於必須負擔的機
會成本,廠商會減少投資。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4.影響投資邊際效率(MEI)的因素
(1)技術進步與創新:生產技術的進步與產品的創新有助
於增加未來預期收益,進而刺激廠商的投資意願,造
成MEI 曲線的右移。
(2)廠商對未來的預期:若廠商對未來景氣抱持樂觀 ,
連帶消費者的購買力將會上升,廠商也會有較高的預
期收益,進而提高投資的意願,造成MEI 曲線的右移

(3)課稅與補貼:若若政府對廠商增加補貼,將會減少廠
商的生產成本,進而提高廠商的投資意願,造成MEI
曲線的右移。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投資邊際效率(MEI)

回首頁

14-1
14-2

投資邊際效率是使資本的各年預期毛收益的現值總和等於
其資本財價格所需的折現率,若該項的投資邊際效率大於利率
,表示該項計劃值得投資,若投資邊際效率小於利率,表示該
項計劃不值得投資。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2 簡單的均衡所得決定過程
 簡單凱因斯模型
1.假設
(1)不考慮政府部門及國外部門,只考慮家計部門及廠商
部門。
(2)消費包括自發性消費與誘發性投資。
(3)家計部門不從事投資,廠商部門不從事儲蓄。
(4)廠商投資水準不因所得高低而改變,即只考慮自發性
投資。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2.模型

14-2

14-3
14-4
14-5

其中Yd為可配所得,Y為國民所得,AE代表總支出。

上一頁

 均衡所得決定方法
1.總需求等於總供給分析法(45°線分析法)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2.投資等於儲蓄決定法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1)當I>S時:廠商會增
加生產,使國民所得
提高,儲蓄增加。

(2)當I<S時:廠商會減
少生產,使國民所得
下降,儲蓄減少。
(3)當I=S時:透過投資
等儲蓄可以決定均衡
所得水準。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1)當I>S時:廠商會增加生產
,使國民所得提高,儲蓄增
加。

(2)當I<S時:廠商會減少生產
,使國民所得下降,儲蓄減
少。
(3)當I=S時:透過投資等儲蓄
可以決定均衡所得水準。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3 乘數原理與加速原理
 乘數原理
1.定義
是指在一個未達充分就業的經濟體系中,總需求中任何一
項自發性支出的變動,將導致均衡所得做同方向的倍數變
動。
2.消費乘數

是指自發性消費增加量所引起均衡所得增加的倍數。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充分就業
充分就業是指除了自然失業率(經濟社會無法免除的摩擦
性失業和結構性失業),其餘有意願工作者皆能找到合適的職
務,沒有人力浪費的問題。凱因斯認為,經濟大恐慌時代是因
為有效需求的不足、總產出尚未達到充分產出(Yf) 的水準,造
成失業率上升。因此政府應該致力於提高需求,在達到充分就
業之前(Yf),並不會造成物價上漲的問題。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3.投資乘數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是指自發性投資增加量所引起均衡所得增加的倍數。

14-3
14-4
14-5

4.乘數與MPC、MPS的關係

上一頁

5.圖形分析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 加速原理
1.基本假設
(1)社會現有的資本設備已經充分利用。
(2)資本設備數量與國民所得(產出)間具有固定比例的
關係。
2.意義
是指社會在沒有閒置設備的情況下,由於國民所得的變動
,透過社會對商品或勞務需求的變化,將會引起廠商對資
本財的需求呈固定比例變動。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3.加速係數

14-2

14-3

其中△K:資本財需求的變動,△Y:國民所得的變動

14-4
14-5

4.應用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4 膨脹缺口、緊縮缺口與節儉的矛盾
 膨脹缺口
1.意義
當經濟社會的有效需求過多,使社會的均衡所得高於充分
就業所得水準的部分。
2.圖形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3.影響與對策
政府可採取減少政府支出或是提高租稅等方式來降低社會
總需求。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 緊縮缺口
1.意義
當經濟社會的有效需求不足,使社會的均衡所得低於充分
就業所得水準的部分。
2.圖形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3.影響與對策
政府可以採取增加政府支出或是減少租稅,以增加社會總
需求。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 膨脹(緊縮)缺口與產出缺口之關係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其中△ AE:總支出的變動


Y:均衡所得與充分就業所得之差額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反景氣循環政策

14-1
14-2

由第四節可知,當經濟個體發生緊縮缺口,政府應採用擴
14-3
張性經濟對策(如增加政府支出或減少租稅)來因應,同樣的,
14-4
若發生了膨脹缺口,則必須採用緊縮性經濟對策(如減少政府
支出或提高租稅)因應,此種反向操作方式,就稱為反景氣循 14-5
環政策。

舉個例子來說,當面臨失業率上升的情形後,政府通常會
通過重大建設方案,以此方式增加勞動需求來解決失業問題,
且另一方面,重大建設對於國家來說也是一項重要的資本累積,
對於經濟的成長及發展,都有很大的幫助。就如2008年台灣受
到金融海嘯的衝擊後,景氣衰退、失業率節節高升,政府為了
刺激需求上升,發給每位國民3,600元的消費券,提供廠商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各種貸款與租稅減免優惠,並且積極投入各項公共建設,都是
以「刺激有效需求」為原則,提高國民所得水準為目的。但從
各項數據觀察顯示,消費券措施的成效並不如預期顯著。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 節儉的矛盾
凱因斯認為當經濟體系未達充分就業時,若所有消費者皆增
加自發性儲蓄,使得整個經濟體系消費減少,導致有效需求
更顯不足,將會造成國民所得減少,失業增加,但儲蓄總量
未必增加。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進退兩難
「合成的謬誤」是指一組織中的個別成員均擁有某個性質
,而錯誤推論出該組織具有相同的性質。例如在「節儉的矛盾
」,如果我們只考慮個別消費者的所得支出,的確可以透過減
少消費來增加儲蓄,然而當所有人均選擇減少消費時,整個經
濟體系的儲蓄量並不會增加,反而會因為有效需求的下降而減
少。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5 政府支出與均衡所得
 政府部門之經濟活動
1.政府支出
假設政府支出完全受到政府控制,不會隨所得水準變動而
改變,故政府支出函數為一固定常數G0,G=G0,稱為自
發性政府支出。
2.租稅收入

假設政府的稅收淨額同樣完全受到政府控制,不會隨所得
變動而改變,故政府的租稅函數為T= T0,T0為固定常數
,稱為定額稅。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 均衡所得決定

14-2

1.經濟模型

14-3
14-4
14-5

2.租稅收入
(1)45°線分析法:Y=AE→Y=C+I+G
(2)投資儲蓄分析法:Y=C+S+T=C+I+G

→ S+T=I+G

上一頁

3.圖形說明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3.以數學式求算均衡所得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均衡條件:Y=C+I+G
C=a+bYd=a+b(Y-T)
I=I0
G=G0
T=T0

均衡所得

14-3
14-4
14-5

上一頁

 乘數
1.消費乘數(KC)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2.投資乘數(KI)

3.政府支出乘數(KG)

上一頁

4.政府租稅乘數(KT)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5.平衡預算乘數(KB)

14-5


Slide 32

所得水準的決定
14-1
14-2
14-3
14-4
14-5

消費、儲蓄與投資
簡單的均衡所得決定過程
乘數原理與加速原理
膨脹缺口、緊縮缺口與節儉的矛盾
政府支出與均衡所得

14
CHAPTER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消費、儲蓄與投資
 有效需求理論

14-1
14-2

(1)凱因斯認為1930年代經濟大恐慌所出現的大量失業,是

14-3

由於市場需求不足所引起,因此,提高產品的市場需求

14-4

可以解決失業問題。

14-5

(2)整個社會對所有財貨的需求,分別來自民間消費支出、
國內投資支出、政府消費支出與國際貿易淨輸出四方面


上一頁

下一頁

古典學派與凱因斯學派
對於國民所得決定之看法

回首頁

14-1
14-2

1.古典學派:認為市場在長期時會在價格機能的運作下,
自然達到充分就業的狀態。

14-3

2.凱因斯學派:主張經濟體系處於未充分就業下為常態,
認為增加社會的總支出,使有效需求增加,才能使國民
所得增加。

14-5

14-4

上一頁

下一頁

 消費
1.基本心理法則

人們的消費支出會隨者可支配所得的增加而增加﹔一般狀
況下,消費的增加量會小於可支配所得的增加量。
2.消費函數
是指經濟社會的消費(C)與可支配所得(Yd)之間的關係 。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3.消費線圖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4.平均消費傾向(APC)

回首頁

14-1
14-2

是指在平均每一單位的可支配所得中,用來消費的比例。

14-3
14-4
14-5

5.邊際消費傾向(MPC)

是指當可支配所得變動一單位時,在消費上所引起的變動
量。

上一頁

下一頁

 儲蓄
1.儲蓄函數

是指經濟社會的儲蓄(S)與可支配所得(Yd)之間的關係 。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3.儲蓄線圖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4.平均儲蓄傾向(APS)

回首頁

14-1
14-2

是指在平均每一單位的可支配所得中,用來儲蓄的比例。

14-3
14-4
14-5

5.邊際儲蓄傾向(MPS)
是指當可支配所得變動一單位時,在儲蓄上所引起的變動
量。

上一頁

4.消費傾向與儲蓄傾向的關係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APC與APS

14-3
14-4
14-5

(2)MPC與MPS

上一頁

下一頁

 投資
1.意義

是指在一定期間內,對各種新資本財(包括機器設備、廠
房及存貨)的購買,又稱為資本形成或實體投資。
2.投資的種類
(1)按其所決定的因素而言:
自發性投資是指由所得以外的因素決定的投資量。
誘發性投資是指因所得改變誘發的投資變動量。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2)按其是否扣除現有的資本耗損而言:
毛投資即不扣除現有資本耗損(即折舊)的投資。
淨投資即扣除既有資本損耗以後的投資。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3.投資的考量

(1)市場利率:是指廠商將多餘的資金存在銀行可賺取的
利息所得,或是向銀行貸款所必須繳納的利息費用。
(2)投資邊際效率:由凱因斯提出,認為投資邊際效率是
資本財的預期報酬率,使購買該項資本的價格等於未
來各年預期毛收益的現值總和。

上一頁

下一頁

MEI>i 時,代表該筆投資的淨收益大於必須負擔的機
會成本,廠商會願意增加投資。

回首頁

14-1
14-2

14-3

MEI<i 時,代表該筆投資的淨收益小於必須負擔的機
會成本,廠商會減少投資。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4.影響投資邊際效率(MEI)的因素
(1)技術進步與創新:生產技術的進步與產品的創新有助
於增加未來預期收益,進而刺激廠商的投資意願,造
成MEI 曲線的右移。
(2)廠商對未來的預期:若廠商對未來景氣抱持樂觀 ,
連帶消費者的購買力將會上升,廠商也會有較高的預
期收益,進而提高投資的意願,造成MEI 曲線的右移

(3)課稅與補貼:若若政府對廠商增加補貼,將會減少廠
商的生產成本,進而提高廠商的投資意願,造成MEI
曲線的右移。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投資邊際效率(MEI)

回首頁

14-1
14-2

投資邊際效率是使資本的各年預期毛收益的現值總和等於
其資本財價格所需的折現率,若該項的投資邊際效率大於利率
,表示該項計劃值得投資,若投資邊際效率小於利率,表示該
項計劃不值得投資。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2 簡單的均衡所得決定過程
 簡單凱因斯模型
1.假設
(1)不考慮政府部門及國外部門,只考慮家計部門及廠商
部門。
(2)消費包括自發性消費與誘發性投資。
(3)家計部門不從事投資,廠商部門不從事儲蓄。
(4)廠商投資水準不因所得高低而改變,即只考慮自發性
投資。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2.模型

14-2

14-3
14-4
14-5

其中Yd為可配所得,Y為國民所得,AE代表總支出。

上一頁

 均衡所得決定方法
1.總需求等於總供給分析法(45°線分析法)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2.投資等於儲蓄決定法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1)當I>S時:廠商會增
加生產,使國民所得
提高,儲蓄增加。

(2)當I<S時:廠商會減
少生產,使國民所得
下降,儲蓄減少。
(3)當I=S時:透過投資
等儲蓄可以決定均衡
所得水準。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1)當I>S時:廠商會增加生產
,使國民所得提高,儲蓄增
加。

(2)當I<S時:廠商會減少生產
,使國民所得下降,儲蓄減
少。
(3)當I=S時:透過投資等儲蓄
可以決定均衡所得水準。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3 乘數原理與加速原理
 乘數原理
1.定義
是指在一個未達充分就業的經濟體系中,總需求中任何一
項自發性支出的變動,將導致均衡所得做同方向的倍數變
動。
2.消費乘數

是指自發性消費增加量所引起均衡所得增加的倍數。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充分就業
充分就業是指除了自然失業率(經濟社會無法免除的摩擦
性失業和結構性失業),其餘有意願工作者皆能找到合適的職
務,沒有人力浪費的問題。凱因斯認為,經濟大恐慌時代是因
為有效需求的不足、總產出尚未達到充分產出(Yf) 的水準,造
成失業率上升。因此政府應該致力於提高需求,在達到充分就
業之前(Yf),並不會造成物價上漲的問題。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3.投資乘數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是指自發性投資增加量所引起均衡所得增加的倍數。

14-3
14-4
14-5

4.乘數與MPC、MPS的關係

上一頁

5.圖形分析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 加速原理
1.基本假設
(1)社會現有的資本設備已經充分利用。
(2)資本設備數量與國民所得(產出)間具有固定比例的
關係。
2.意義
是指社會在沒有閒置設備的情況下,由於國民所得的變動
,透過社會對商品或勞務需求的變化,將會引起廠商對資
本財的需求呈固定比例變動。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3.加速係數

14-2

14-3

其中△K:資本財需求的變動,△Y:國民所得的變動

14-4
14-5

4.應用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4 膨脹缺口、緊縮缺口與節儉的矛盾
 膨脹缺口
1.意義
當經濟社會的有效需求過多,使社會的均衡所得高於充分
就業所得水準的部分。
2.圖形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3.影響與對策
政府可採取減少政府支出或是提高租稅等方式來降低社會
總需求。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 緊縮缺口
1.意義
當經濟社會的有效需求不足,使社會的均衡所得低於充分
就業所得水準的部分。
2.圖形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3.影響與對策
政府可以採取增加政府支出或是減少租稅,以增加社會總
需求。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 膨脹(緊縮)缺口與產出缺口之關係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其中△ AE:總支出的變動


Y:均衡所得與充分就業所得之差額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反景氣循環政策

14-1
14-2

由第四節可知,當經濟個體發生緊縮缺口,政府應採用擴
14-3
張性經濟對策(如增加政府支出或減少租稅)來因應,同樣的,
14-4
若發生了膨脹缺口,則必須採用緊縮性經濟對策(如減少政府
支出或提高租稅)因應,此種反向操作方式,就稱為反景氣循 14-5
環政策。

舉個例子來說,當面臨失業率上升的情形後,政府通常會
通過重大建設方案,以此方式增加勞動需求來解決失業問題,
且另一方面,重大建設對於國家來說也是一項重要的資本累積,
對於經濟的成長及發展,都有很大的幫助。就如2008年台灣受
到金融海嘯的衝擊後,景氣衰退、失業率節節高升,政府為了
刺激需求上升,發給每位國民3,600元的消費券,提供廠商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各種貸款與租稅減免優惠,並且積極投入各項公共建設,都是
以「刺激有效需求」為原則,提高國民所得水準為目的。但從
各項數據觀察顯示,消費券措施的成效並不如預期顯著。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 節儉的矛盾
凱因斯認為當經濟體系未達充分就業時,若所有消費者皆增
加自發性儲蓄,使得整個經濟體系消費減少,導致有效需求
更顯不足,將會造成國民所得減少,失業增加,但儲蓄總量
未必增加。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進退兩難
「合成的謬誤」是指一組織中的個別成員均擁有某個性質
,而錯誤推論出該組織具有相同的性質。例如在「節儉的矛盾
」,如果我們只考慮個別消費者的所得支出,的確可以透過減
少消費來增加儲蓄,然而當所有人均選擇減少消費時,整個經
濟體系的儲蓄量並不會增加,反而會因為有效需求的下降而減
少。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5 政府支出與均衡所得
 政府部門之經濟活動
1.政府支出
假設政府支出完全受到政府控制,不會隨所得水準變動而
改變,故政府支出函數為一固定常數G0,G=G0,稱為自
發性政府支出。
2.租稅收入

假設政府的稅收淨額同樣完全受到政府控制,不會隨所得
變動而改變,故政府的租稅函數為T= T0,T0為固定常數
,稱為定額稅。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 均衡所得決定

14-2

1.經濟模型

14-3
14-4
14-5

2.租稅收入
(1)45°線分析法:Y=AE→Y=C+I+G
(2)投資儲蓄分析法:Y=C+S+T=C+I+G

→ S+T=I+G

上一頁

3.圖形說明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3.以數學式求算均衡所得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均衡條件:Y=C+I+G
C=a+bYd=a+b(Y-T)
I=I0
G=G0
T=T0

均衡所得

14-3
14-4
14-5

上一頁

 乘數
1.消費乘數(KC)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2.投資乘數(KI)

3.政府支出乘數(KG)

上一頁

4.政府租稅乘數(KT)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5.平衡預算乘數(KB)

14-5


Slide 33

所得水準的決定
14-1
14-2
14-3
14-4
14-5

消費、儲蓄與投資
簡單的均衡所得決定過程
乘數原理與加速原理
膨脹缺口、緊縮缺口與節儉的矛盾
政府支出與均衡所得

14
CHAPTER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消費、儲蓄與投資
 有效需求理論

14-1
14-2

(1)凱因斯認為1930年代經濟大恐慌所出現的大量失業,是

14-3

由於市場需求不足所引起,因此,提高產品的市場需求

14-4

可以解決失業問題。

14-5

(2)整個社會對所有財貨的需求,分別來自民間消費支出、
國內投資支出、政府消費支出與國際貿易淨輸出四方面


上一頁

下一頁

古典學派與凱因斯學派
對於國民所得決定之看法

回首頁

14-1
14-2

1.古典學派:認為市場在長期時會在價格機能的運作下,
自然達到充分就業的狀態。

14-3

2.凱因斯學派:主張經濟體系處於未充分就業下為常態,
認為增加社會的總支出,使有效需求增加,才能使國民
所得增加。

14-5

14-4

上一頁

下一頁

 消費
1.基本心理法則

人們的消費支出會隨者可支配所得的增加而增加﹔一般狀
況下,消費的增加量會小於可支配所得的增加量。
2.消費函數
是指經濟社會的消費(C)與可支配所得(Yd)之間的關係 。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3.消費線圖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4.平均消費傾向(APC)

回首頁

14-1
14-2

是指在平均每一單位的可支配所得中,用來消費的比例。

14-3
14-4
14-5

5.邊際消費傾向(MPC)

是指當可支配所得變動一單位時,在消費上所引起的變動
量。

上一頁

下一頁

 儲蓄
1.儲蓄函數

是指經濟社會的儲蓄(S)與可支配所得(Yd)之間的關係 。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3.儲蓄線圖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4.平均儲蓄傾向(APS)

回首頁

14-1
14-2

是指在平均每一單位的可支配所得中,用來儲蓄的比例。

14-3
14-4
14-5

5.邊際儲蓄傾向(MPS)
是指當可支配所得變動一單位時,在儲蓄上所引起的變動
量。

上一頁

4.消費傾向與儲蓄傾向的關係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APC與APS

14-3
14-4
14-5

(2)MPC與MPS

上一頁

下一頁

 投資
1.意義

是指在一定期間內,對各種新資本財(包括機器設備、廠
房及存貨)的購買,又稱為資本形成或實體投資。
2.投資的種類
(1)按其所決定的因素而言:
自發性投資是指由所得以外的因素決定的投資量。
誘發性投資是指因所得改變誘發的投資變動量。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2)按其是否扣除現有的資本耗損而言:
毛投資即不扣除現有資本耗損(即折舊)的投資。
淨投資即扣除既有資本損耗以後的投資。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3.投資的考量

(1)市場利率:是指廠商將多餘的資金存在銀行可賺取的
利息所得,或是向銀行貸款所必須繳納的利息費用。
(2)投資邊際效率:由凱因斯提出,認為投資邊際效率是
資本財的預期報酬率,使購買該項資本的價格等於未
來各年預期毛收益的現值總和。

上一頁

下一頁

MEI>i 時,代表該筆投資的淨收益大於必須負擔的機
會成本,廠商會願意增加投資。

回首頁

14-1
14-2

14-3

MEI<i 時,代表該筆投資的淨收益小於必須負擔的機
會成本,廠商會減少投資。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4.影響投資邊際效率(MEI)的因素
(1)技術進步與創新:生產技術的進步與產品的創新有助
於增加未來預期收益,進而刺激廠商的投資意願,造
成MEI 曲線的右移。
(2)廠商對未來的預期:若廠商對未來景氣抱持樂觀 ,
連帶消費者的購買力將會上升,廠商也會有較高的預
期收益,進而提高投資的意願,造成MEI 曲線的右移

(3)課稅與補貼:若若政府對廠商增加補貼,將會減少廠
商的生產成本,進而提高廠商的投資意願,造成MEI
曲線的右移。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投資邊際效率(MEI)

回首頁

14-1
14-2

投資邊際效率是使資本的各年預期毛收益的現值總和等於
其資本財價格所需的折現率,若該項的投資邊際效率大於利率
,表示該項計劃值得投資,若投資邊際效率小於利率,表示該
項計劃不值得投資。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2 簡單的均衡所得決定過程
 簡單凱因斯模型
1.假設
(1)不考慮政府部門及國外部門,只考慮家計部門及廠商
部門。
(2)消費包括自發性消費與誘發性投資。
(3)家計部門不從事投資,廠商部門不從事儲蓄。
(4)廠商投資水準不因所得高低而改變,即只考慮自發性
投資。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2.模型

14-2

14-3
14-4
14-5

其中Yd為可配所得,Y為國民所得,AE代表總支出。

上一頁

 均衡所得決定方法
1.總需求等於總供給分析法(45°線分析法)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2.投資等於儲蓄決定法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1)當I>S時:廠商會增
加生產,使國民所得
提高,儲蓄增加。

(2)當I<S時:廠商會減
少生產,使國民所得
下降,儲蓄減少。
(3)當I=S時:透過投資
等儲蓄可以決定均衡
所得水準。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1)當I>S時:廠商會增加生產
,使國民所得提高,儲蓄增
加。

(2)當I<S時:廠商會減少生產
,使國民所得下降,儲蓄減
少。
(3)當I=S時:透過投資等儲蓄
可以決定均衡所得水準。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3 乘數原理與加速原理
 乘數原理
1.定義
是指在一個未達充分就業的經濟體系中,總需求中任何一
項自發性支出的變動,將導致均衡所得做同方向的倍數變
動。
2.消費乘數

是指自發性消費增加量所引起均衡所得增加的倍數。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充分就業
充分就業是指除了自然失業率(經濟社會無法免除的摩擦
性失業和結構性失業),其餘有意願工作者皆能找到合適的職
務,沒有人力浪費的問題。凱因斯認為,經濟大恐慌時代是因
為有效需求的不足、總產出尚未達到充分產出(Yf) 的水準,造
成失業率上升。因此政府應該致力於提高需求,在達到充分就
業之前(Yf),並不會造成物價上漲的問題。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3.投資乘數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是指自發性投資增加量所引起均衡所得增加的倍數。

14-3
14-4
14-5

4.乘數與MPC、MPS的關係

上一頁

5.圖形分析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 加速原理
1.基本假設
(1)社會現有的資本設備已經充分利用。
(2)資本設備數量與國民所得(產出)間具有固定比例的
關係。
2.意義
是指社會在沒有閒置設備的情況下,由於國民所得的變動
,透過社會對商品或勞務需求的變化,將會引起廠商對資
本財的需求呈固定比例變動。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3.加速係數

14-2

14-3

其中△K:資本財需求的變動,△Y:國民所得的變動

14-4
14-5

4.應用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4 膨脹缺口、緊縮缺口與節儉的矛盾
 膨脹缺口
1.意義
當經濟社會的有效需求過多,使社會的均衡所得高於充分
就業所得水準的部分。
2.圖形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3.影響與對策
政府可採取減少政府支出或是提高租稅等方式來降低社會
總需求。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 緊縮缺口
1.意義
當經濟社會的有效需求不足,使社會的均衡所得低於充分
就業所得水準的部分。
2.圖形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3.影響與對策
政府可以採取增加政府支出或是減少租稅,以增加社會總
需求。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 膨脹(緊縮)缺口與產出缺口之關係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其中△ AE:總支出的變動


Y:均衡所得與充分就業所得之差額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反景氣循環政策

14-1
14-2

由第四節可知,當經濟個體發生緊縮缺口,政府應採用擴
14-3
張性經濟對策(如增加政府支出或減少租稅)來因應,同樣的,
14-4
若發生了膨脹缺口,則必須採用緊縮性經濟對策(如減少政府
支出或提高租稅)因應,此種反向操作方式,就稱為反景氣循 14-5
環政策。

舉個例子來說,當面臨失業率上升的情形後,政府通常會
通過重大建設方案,以此方式增加勞動需求來解決失業問題,
且另一方面,重大建設對於國家來說也是一項重要的資本累積,
對於經濟的成長及發展,都有很大的幫助。就如2008年台灣受
到金融海嘯的衝擊後,景氣衰退、失業率節節高升,政府為了
刺激需求上升,發給每位國民3,600元的消費券,提供廠商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各種貸款與租稅減免優惠,並且積極投入各項公共建設,都是
以「刺激有效需求」為原則,提高國民所得水準為目的。但從
各項數據觀察顯示,消費券措施的成效並不如預期顯著。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 節儉的矛盾
凱因斯認為當經濟體系未達充分就業時,若所有消費者皆增
加自發性儲蓄,使得整個經濟體系消費減少,導致有效需求
更顯不足,將會造成國民所得減少,失業增加,但儲蓄總量
未必增加。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進退兩難
「合成的謬誤」是指一組織中的個別成員均擁有某個性質
,而錯誤推論出該組織具有相同的性質。例如在「節儉的矛盾
」,如果我們只考慮個別消費者的所得支出,的確可以透過減
少消費來增加儲蓄,然而當所有人均選擇減少消費時,整個經
濟體系的儲蓄量並不會增加,反而會因為有效需求的下降而減
少。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5 政府支出與均衡所得
 政府部門之經濟活動
1.政府支出
假設政府支出完全受到政府控制,不會隨所得水準變動而
改變,故政府支出函數為一固定常數G0,G=G0,稱為自
發性政府支出。
2.租稅收入

假設政府的稅收淨額同樣完全受到政府控制,不會隨所得
變動而改變,故政府的租稅函數為T= T0,T0為固定常數
,稱為定額稅。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 均衡所得決定

14-2

1.經濟模型

14-3
14-4
14-5

2.租稅收入
(1)45°線分析法:Y=AE→Y=C+I+G
(2)投資儲蓄分析法:Y=C+S+T=C+I+G

→ S+T=I+G

上一頁

3.圖形說明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3.以數學式求算均衡所得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均衡條件:Y=C+I+G
C=a+bYd=a+b(Y-T)
I=I0
G=G0
T=T0

均衡所得

14-3
14-4
14-5

上一頁

 乘數
1.消費乘數(KC)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2.投資乘數(KI)

3.政府支出乘數(KG)

上一頁

4.政府租稅乘數(KT)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5.平衡預算乘數(KB)

14-5


Slide 34

所得水準的決定
14-1
14-2
14-3
14-4
14-5

消費、儲蓄與投資
簡單的均衡所得決定過程
乘數原理與加速原理
膨脹缺口、緊縮缺口與節儉的矛盾
政府支出與均衡所得

14
CHAPTER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消費、儲蓄與投資
 有效需求理論

14-1
14-2

(1)凱因斯認為1930年代經濟大恐慌所出現的大量失業,是

14-3

由於市場需求不足所引起,因此,提高產品的市場需求

14-4

可以解決失業問題。

14-5

(2)整個社會對所有財貨的需求,分別來自民間消費支出、
國內投資支出、政府消費支出與國際貿易淨輸出四方面


上一頁

下一頁

古典學派與凱因斯學派
對於國民所得決定之看法

回首頁

14-1
14-2

1.古典學派:認為市場在長期時會在價格機能的運作下,
自然達到充分就業的狀態。

14-3

2.凱因斯學派:主張經濟體系處於未充分就業下為常態,
認為增加社會的總支出,使有效需求增加,才能使國民
所得增加。

14-5

14-4

上一頁

下一頁

 消費
1.基本心理法則

人們的消費支出會隨者可支配所得的增加而增加﹔一般狀
況下,消費的增加量會小於可支配所得的增加量。
2.消費函數
是指經濟社會的消費(C)與可支配所得(Yd)之間的關係 。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3.消費線圖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4.平均消費傾向(APC)

回首頁

14-1
14-2

是指在平均每一單位的可支配所得中,用來消費的比例。

14-3
14-4
14-5

5.邊際消費傾向(MPC)

是指當可支配所得變動一單位時,在消費上所引起的變動
量。

上一頁

下一頁

 儲蓄
1.儲蓄函數

是指經濟社會的儲蓄(S)與可支配所得(Yd)之間的關係 。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3.儲蓄線圖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4.平均儲蓄傾向(APS)

回首頁

14-1
14-2

是指在平均每一單位的可支配所得中,用來儲蓄的比例。

14-3
14-4
14-5

5.邊際儲蓄傾向(MPS)
是指當可支配所得變動一單位時,在儲蓄上所引起的變動
量。

上一頁

4.消費傾向與儲蓄傾向的關係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APC與APS

14-3
14-4
14-5

(2)MPC與MPS

上一頁

下一頁

 投資
1.意義

是指在一定期間內,對各種新資本財(包括機器設備、廠
房及存貨)的購買,又稱為資本形成或實體投資。
2.投資的種類
(1)按其所決定的因素而言:
自發性投資是指由所得以外的因素決定的投資量。
誘發性投資是指因所得改變誘發的投資變動量。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2)按其是否扣除現有的資本耗損而言:
毛投資即不扣除現有資本耗損(即折舊)的投資。
淨投資即扣除既有資本損耗以後的投資。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3.投資的考量

(1)市場利率:是指廠商將多餘的資金存在銀行可賺取的
利息所得,或是向銀行貸款所必須繳納的利息費用。
(2)投資邊際效率:由凱因斯提出,認為投資邊際效率是
資本財的預期報酬率,使購買該項資本的價格等於未
來各年預期毛收益的現值總和。

上一頁

下一頁

MEI>i 時,代表該筆投資的淨收益大於必須負擔的機
會成本,廠商會願意增加投資。

回首頁

14-1
14-2

14-3

MEI<i 時,代表該筆投資的淨收益小於必須負擔的機
會成本,廠商會減少投資。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4.影響投資邊際效率(MEI)的因素
(1)技術進步與創新:生產技術的進步與產品的創新有助
於增加未來預期收益,進而刺激廠商的投資意願,造
成MEI 曲線的右移。
(2)廠商對未來的預期:若廠商對未來景氣抱持樂觀 ,
連帶消費者的購買力將會上升,廠商也會有較高的預
期收益,進而提高投資的意願,造成MEI 曲線的右移

(3)課稅與補貼:若若政府對廠商增加補貼,將會減少廠
商的生產成本,進而提高廠商的投資意願,造成MEI
曲線的右移。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投資邊際效率(MEI)

回首頁

14-1
14-2

投資邊際效率是使資本的各年預期毛收益的現值總和等於
其資本財價格所需的折現率,若該項的投資邊際效率大於利率
,表示該項計劃值得投資,若投資邊際效率小於利率,表示該
項計劃不值得投資。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2 簡單的均衡所得決定過程
 簡單凱因斯模型
1.假設
(1)不考慮政府部門及國外部門,只考慮家計部門及廠商
部門。
(2)消費包括自發性消費與誘發性投資。
(3)家計部門不從事投資,廠商部門不從事儲蓄。
(4)廠商投資水準不因所得高低而改變,即只考慮自發性
投資。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2.模型

14-2

14-3
14-4
14-5

其中Yd為可配所得,Y為國民所得,AE代表總支出。

上一頁

 均衡所得決定方法
1.總需求等於總供給分析法(45°線分析法)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2.投資等於儲蓄決定法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1)當I>S時:廠商會增
加生產,使國民所得
提高,儲蓄增加。

(2)當I<S時:廠商會減
少生產,使國民所得
下降,儲蓄減少。
(3)當I=S時:透過投資
等儲蓄可以決定均衡
所得水準。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1)當I>S時:廠商會增加生產
,使國民所得提高,儲蓄增
加。

(2)當I<S時:廠商會減少生產
,使國民所得下降,儲蓄減
少。
(3)當I=S時:透過投資等儲蓄
可以決定均衡所得水準。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3 乘數原理與加速原理
 乘數原理
1.定義
是指在一個未達充分就業的經濟體系中,總需求中任何一
項自發性支出的變動,將導致均衡所得做同方向的倍數變
動。
2.消費乘數

是指自發性消費增加量所引起均衡所得增加的倍數。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充分就業
充分就業是指除了自然失業率(經濟社會無法免除的摩擦
性失業和結構性失業),其餘有意願工作者皆能找到合適的職
務,沒有人力浪費的問題。凱因斯認為,經濟大恐慌時代是因
為有效需求的不足、總產出尚未達到充分產出(Yf) 的水準,造
成失業率上升。因此政府應該致力於提高需求,在達到充分就
業之前(Yf),並不會造成物價上漲的問題。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3.投資乘數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是指自發性投資增加量所引起均衡所得增加的倍數。

14-3
14-4
14-5

4.乘數與MPC、MPS的關係

上一頁

5.圖形分析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 加速原理
1.基本假設
(1)社會現有的資本設備已經充分利用。
(2)資本設備數量與國民所得(產出)間具有固定比例的
關係。
2.意義
是指社會在沒有閒置設備的情況下,由於國民所得的變動
,透過社會對商品或勞務需求的變化,將會引起廠商對資
本財的需求呈固定比例變動。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3.加速係數

14-2

14-3

其中△K:資本財需求的變動,△Y:國民所得的變動

14-4
14-5

4.應用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4 膨脹缺口、緊縮缺口與節儉的矛盾
 膨脹缺口
1.意義
當經濟社會的有效需求過多,使社會的均衡所得高於充分
就業所得水準的部分。
2.圖形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3.影響與對策
政府可採取減少政府支出或是提高租稅等方式來降低社會
總需求。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 緊縮缺口
1.意義
當經濟社會的有效需求不足,使社會的均衡所得低於充分
就業所得水準的部分。
2.圖形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3.影響與對策
政府可以採取增加政府支出或是減少租稅,以增加社會總
需求。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 膨脹(緊縮)缺口與產出缺口之關係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其中△ AE:總支出的變動


Y:均衡所得與充分就業所得之差額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反景氣循環政策

14-1
14-2

由第四節可知,當經濟個體發生緊縮缺口,政府應採用擴
14-3
張性經濟對策(如增加政府支出或減少租稅)來因應,同樣的,
14-4
若發生了膨脹缺口,則必須採用緊縮性經濟對策(如減少政府
支出或提高租稅)因應,此種反向操作方式,就稱為反景氣循 14-5
環政策。

舉個例子來說,當面臨失業率上升的情形後,政府通常會
通過重大建設方案,以此方式增加勞動需求來解決失業問題,
且另一方面,重大建設對於國家來說也是一項重要的資本累積,
對於經濟的成長及發展,都有很大的幫助。就如2008年台灣受
到金融海嘯的衝擊後,景氣衰退、失業率節節高升,政府為了
刺激需求上升,發給每位國民3,600元的消費券,提供廠商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各種貸款與租稅減免優惠,並且積極投入各項公共建設,都是
以「刺激有效需求」為原則,提高國民所得水準為目的。但從
各項數據觀察顯示,消費券措施的成效並不如預期顯著。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 節儉的矛盾
凱因斯認為當經濟體系未達充分就業時,若所有消費者皆增
加自發性儲蓄,使得整個經濟體系消費減少,導致有效需求
更顯不足,將會造成國民所得減少,失業增加,但儲蓄總量
未必增加。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進退兩難
「合成的謬誤」是指一組織中的個別成員均擁有某個性質
,而錯誤推論出該組織具有相同的性質。例如在「節儉的矛盾
」,如果我們只考慮個別消費者的所得支出,的確可以透過減
少消費來增加儲蓄,然而當所有人均選擇減少消費時,整個經
濟體系的儲蓄量並不會增加,反而會因為有效需求的下降而減
少。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5 政府支出與均衡所得
 政府部門之經濟活動
1.政府支出
假設政府支出完全受到政府控制,不會隨所得水準變動而
改變,故政府支出函數為一固定常數G0,G=G0,稱為自
發性政府支出。
2.租稅收入

假設政府的稅收淨額同樣完全受到政府控制,不會隨所得
變動而改變,故政府的租稅函數為T= T0,T0為固定常數
,稱為定額稅。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 均衡所得決定

14-2

1.經濟模型

14-3
14-4
14-5

2.租稅收入
(1)45°線分析法:Y=AE→Y=C+I+G
(2)投資儲蓄分析法:Y=C+S+T=C+I+G

→ S+T=I+G

上一頁

3.圖形說明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3.以數學式求算均衡所得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均衡條件:Y=C+I+G
C=a+bYd=a+b(Y-T)
I=I0
G=G0
T=T0

均衡所得

14-3
14-4
14-5

上一頁

 乘數
1.消費乘數(KC)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2.投資乘數(KI)

3.政府支出乘數(KG)

上一頁

4.政府租稅乘數(KT)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5.平衡預算乘數(KB)

14-5


Slide 35

所得水準的決定
14-1
14-2
14-3
14-4
14-5

消費、儲蓄與投資
簡單的均衡所得決定過程
乘數原理與加速原理
膨脹缺口、緊縮缺口與節儉的矛盾
政府支出與均衡所得

14
CHAPTER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消費、儲蓄與投資
 有效需求理論

14-1
14-2

(1)凱因斯認為1930年代經濟大恐慌所出現的大量失業,是

14-3

由於市場需求不足所引起,因此,提高產品的市場需求

14-4

可以解決失業問題。

14-5

(2)整個社會對所有財貨的需求,分別來自民間消費支出、
國內投資支出、政府消費支出與國際貿易淨輸出四方面


上一頁

下一頁

古典學派與凱因斯學派
對於國民所得決定之看法

回首頁

14-1
14-2

1.古典學派:認為市場在長期時會在價格機能的運作下,
自然達到充分就業的狀態。

14-3

2.凱因斯學派:主張經濟體系處於未充分就業下為常態,
認為增加社會的總支出,使有效需求增加,才能使國民
所得增加。

14-5

14-4

上一頁

下一頁

 消費
1.基本心理法則

人們的消費支出會隨者可支配所得的增加而增加﹔一般狀
況下,消費的增加量會小於可支配所得的增加量。
2.消費函數
是指經濟社會的消費(C)與可支配所得(Yd)之間的關係 。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3.消費線圖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4.平均消費傾向(APC)

回首頁

14-1
14-2

是指在平均每一單位的可支配所得中,用來消費的比例。

14-3
14-4
14-5

5.邊際消費傾向(MPC)

是指當可支配所得變動一單位時,在消費上所引起的變動
量。

上一頁

下一頁

 儲蓄
1.儲蓄函數

是指經濟社會的儲蓄(S)與可支配所得(Yd)之間的關係 。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3.儲蓄線圖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4.平均儲蓄傾向(APS)

回首頁

14-1
14-2

是指在平均每一單位的可支配所得中,用來儲蓄的比例。

14-3
14-4
14-5

5.邊際儲蓄傾向(MPS)
是指當可支配所得變動一單位時,在儲蓄上所引起的變動
量。

上一頁

4.消費傾向與儲蓄傾向的關係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APC與APS

14-3
14-4
14-5

(2)MPC與MPS

上一頁

下一頁

 投資
1.意義

是指在一定期間內,對各種新資本財(包括機器設備、廠
房及存貨)的購買,又稱為資本形成或實體投資。
2.投資的種類
(1)按其所決定的因素而言:
自發性投資是指由所得以外的因素決定的投資量。
誘發性投資是指因所得改變誘發的投資變動量。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2)按其是否扣除現有的資本耗損而言:
毛投資即不扣除現有資本耗損(即折舊)的投資。
淨投資即扣除既有資本損耗以後的投資。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3.投資的考量

(1)市場利率:是指廠商將多餘的資金存在銀行可賺取的
利息所得,或是向銀行貸款所必須繳納的利息費用。
(2)投資邊際效率:由凱因斯提出,認為投資邊際效率是
資本財的預期報酬率,使購買該項資本的價格等於未
來各年預期毛收益的現值總和。

上一頁

下一頁

MEI>i 時,代表該筆投資的淨收益大於必須負擔的機
會成本,廠商會願意增加投資。

回首頁

14-1
14-2

14-3

MEI<i 時,代表該筆投資的淨收益小於必須負擔的機
會成本,廠商會減少投資。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4.影響投資邊際效率(MEI)的因素
(1)技術進步與創新:生產技術的進步與產品的創新有助
於增加未來預期收益,進而刺激廠商的投資意願,造
成MEI 曲線的右移。
(2)廠商對未來的預期:若廠商對未來景氣抱持樂觀 ,
連帶消費者的購買力將會上升,廠商也會有較高的預
期收益,進而提高投資的意願,造成MEI 曲線的右移

(3)課稅與補貼:若若政府對廠商增加補貼,將會減少廠
商的生產成本,進而提高廠商的投資意願,造成MEI
曲線的右移。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投資邊際效率(MEI)

回首頁

14-1
14-2

投資邊際效率是使資本的各年預期毛收益的現值總和等於
其資本財價格所需的折現率,若該項的投資邊際效率大於利率
,表示該項計劃值得投資,若投資邊際效率小於利率,表示該
項計劃不值得投資。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2 簡單的均衡所得決定過程
 簡單凱因斯模型
1.假設
(1)不考慮政府部門及國外部門,只考慮家計部門及廠商
部門。
(2)消費包括自發性消費與誘發性投資。
(3)家計部門不從事投資,廠商部門不從事儲蓄。
(4)廠商投資水準不因所得高低而改變,即只考慮自發性
投資。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2.模型

14-2

14-3
14-4
14-5

其中Yd為可配所得,Y為國民所得,AE代表總支出。

上一頁

 均衡所得決定方法
1.總需求等於總供給分析法(45°線分析法)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2.投資等於儲蓄決定法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1)當I>S時:廠商會增
加生產,使國民所得
提高,儲蓄增加。

(2)當I<S時:廠商會減
少生產,使國民所得
下降,儲蓄減少。
(3)當I=S時:透過投資
等儲蓄可以決定均衡
所得水準。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1)當I>S時:廠商會增加生產
,使國民所得提高,儲蓄增
加。

(2)當I<S時:廠商會減少生產
,使國民所得下降,儲蓄減
少。
(3)當I=S時:透過投資等儲蓄
可以決定均衡所得水準。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3 乘數原理與加速原理
 乘數原理
1.定義
是指在一個未達充分就業的經濟體系中,總需求中任何一
項自發性支出的變動,將導致均衡所得做同方向的倍數變
動。
2.消費乘數

是指自發性消費增加量所引起均衡所得增加的倍數。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充分就業
充分就業是指除了自然失業率(經濟社會無法免除的摩擦
性失業和結構性失業),其餘有意願工作者皆能找到合適的職
務,沒有人力浪費的問題。凱因斯認為,經濟大恐慌時代是因
為有效需求的不足、總產出尚未達到充分產出(Yf) 的水準,造
成失業率上升。因此政府應該致力於提高需求,在達到充分就
業之前(Yf),並不會造成物價上漲的問題。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3.投資乘數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是指自發性投資增加量所引起均衡所得增加的倍數。

14-3
14-4
14-5

4.乘數與MPC、MPS的關係

上一頁

5.圖形分析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 加速原理
1.基本假設
(1)社會現有的資本設備已經充分利用。
(2)資本設備數量與國民所得(產出)間具有固定比例的
關係。
2.意義
是指社會在沒有閒置設備的情況下,由於國民所得的變動
,透過社會對商品或勞務需求的變化,將會引起廠商對資
本財的需求呈固定比例變動。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3.加速係數

14-2

14-3

其中△K:資本財需求的變動,△Y:國民所得的變動

14-4
14-5

4.應用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4 膨脹缺口、緊縮缺口與節儉的矛盾
 膨脹缺口
1.意義
當經濟社會的有效需求過多,使社會的均衡所得高於充分
就業所得水準的部分。
2.圖形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3.影響與對策
政府可採取減少政府支出或是提高租稅等方式來降低社會
總需求。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 緊縮缺口
1.意義
當經濟社會的有效需求不足,使社會的均衡所得低於充分
就業所得水準的部分。
2.圖形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3.影響與對策
政府可以採取增加政府支出或是減少租稅,以增加社會總
需求。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 膨脹(緊縮)缺口與產出缺口之關係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其中△ AE:總支出的變動


Y:均衡所得與充分就業所得之差額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反景氣循環政策

14-1
14-2

由第四節可知,當經濟個體發生緊縮缺口,政府應採用擴
14-3
張性經濟對策(如增加政府支出或減少租稅)來因應,同樣的,
14-4
若發生了膨脹缺口,則必須採用緊縮性經濟對策(如減少政府
支出或提高租稅)因應,此種反向操作方式,就稱為反景氣循 14-5
環政策。

舉個例子來說,當面臨失業率上升的情形後,政府通常會
通過重大建設方案,以此方式增加勞動需求來解決失業問題,
且另一方面,重大建設對於國家來說也是一項重要的資本累積,
對於經濟的成長及發展,都有很大的幫助。就如2008年台灣受
到金融海嘯的衝擊後,景氣衰退、失業率節節高升,政府為了
刺激需求上升,發給每位國民3,600元的消費券,提供廠商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各種貸款與租稅減免優惠,並且積極投入各項公共建設,都是
以「刺激有效需求」為原則,提高國民所得水準為目的。但從
各項數據觀察顯示,消費券措施的成效並不如預期顯著。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 節儉的矛盾
凱因斯認為當經濟體系未達充分就業時,若所有消費者皆增
加自發性儲蓄,使得整個經濟體系消費減少,導致有效需求
更顯不足,將會造成國民所得減少,失業增加,但儲蓄總量
未必增加。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進退兩難
「合成的謬誤」是指一組織中的個別成員均擁有某個性質
,而錯誤推論出該組織具有相同的性質。例如在「節儉的矛盾
」,如果我們只考慮個別消費者的所得支出,的確可以透過減
少消費來增加儲蓄,然而當所有人均選擇減少消費時,整個經
濟體系的儲蓄量並不會增加,反而會因為有效需求的下降而減
少。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5 政府支出與均衡所得
 政府部門之經濟活動
1.政府支出
假設政府支出完全受到政府控制,不會隨所得水準變動而
改變,故政府支出函數為一固定常數G0,G=G0,稱為自
發性政府支出。
2.租稅收入

假設政府的稅收淨額同樣完全受到政府控制,不會隨所得
變動而改變,故政府的租稅函數為T= T0,T0為固定常數
,稱為定額稅。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 均衡所得決定

14-2

1.經濟模型

14-3
14-4
14-5

2.租稅收入
(1)45°線分析法:Y=AE→Y=C+I+G
(2)投資儲蓄分析法:Y=C+S+T=C+I+G

→ S+T=I+G

上一頁

3.圖形說明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3.以數學式求算均衡所得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均衡條件:Y=C+I+G
C=a+bYd=a+b(Y-T)
I=I0
G=G0
T=T0

均衡所得

14-3
14-4
14-5

上一頁

 乘數
1.消費乘數(KC)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2.投資乘數(KI)

3.政府支出乘數(KG)

上一頁

4.政府租稅乘數(KT)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5.平衡預算乘數(KB)

14-5


Slide 36

所得水準的決定
14-1
14-2
14-3
14-4
14-5

消費、儲蓄與投資
簡單的均衡所得決定過程
乘數原理與加速原理
膨脹缺口、緊縮缺口與節儉的矛盾
政府支出與均衡所得

14
CHAPTER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消費、儲蓄與投資
 有效需求理論

14-1
14-2

(1)凱因斯認為1930年代經濟大恐慌所出現的大量失業,是

14-3

由於市場需求不足所引起,因此,提高產品的市場需求

14-4

可以解決失業問題。

14-5

(2)整個社會對所有財貨的需求,分別來自民間消費支出、
國內投資支出、政府消費支出與國際貿易淨輸出四方面


上一頁

下一頁

古典學派與凱因斯學派
對於國民所得決定之看法

回首頁

14-1
14-2

1.古典學派:認為市場在長期時會在價格機能的運作下,
自然達到充分就業的狀態。

14-3

2.凱因斯學派:主張經濟體系處於未充分就業下為常態,
認為增加社會的總支出,使有效需求增加,才能使國民
所得增加。

14-5

14-4

上一頁

下一頁

 消費
1.基本心理法則

人們的消費支出會隨者可支配所得的增加而增加﹔一般狀
況下,消費的增加量會小於可支配所得的增加量。
2.消費函數
是指經濟社會的消費(C)與可支配所得(Yd)之間的關係 。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3.消費線圖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4.平均消費傾向(APC)

回首頁

14-1
14-2

是指在平均每一單位的可支配所得中,用來消費的比例。

14-3
14-4
14-5

5.邊際消費傾向(MPC)

是指當可支配所得變動一單位時,在消費上所引起的變動
量。

上一頁

下一頁

 儲蓄
1.儲蓄函數

是指經濟社會的儲蓄(S)與可支配所得(Yd)之間的關係 。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3.儲蓄線圖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4.平均儲蓄傾向(APS)

回首頁

14-1
14-2

是指在平均每一單位的可支配所得中,用來儲蓄的比例。

14-3
14-4
14-5

5.邊際儲蓄傾向(MPS)
是指當可支配所得變動一單位時,在儲蓄上所引起的變動
量。

上一頁

4.消費傾向與儲蓄傾向的關係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APC與APS

14-3
14-4
14-5

(2)MPC與MPS

上一頁

下一頁

 投資
1.意義

是指在一定期間內,對各種新資本財(包括機器設備、廠
房及存貨)的購買,又稱為資本形成或實體投資。
2.投資的種類
(1)按其所決定的因素而言:
自發性投資是指由所得以外的因素決定的投資量。
誘發性投資是指因所得改變誘發的投資變動量。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2)按其是否扣除現有的資本耗損而言:
毛投資即不扣除現有資本耗損(即折舊)的投資。
淨投資即扣除既有資本損耗以後的投資。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3.投資的考量

(1)市場利率:是指廠商將多餘的資金存在銀行可賺取的
利息所得,或是向銀行貸款所必須繳納的利息費用。
(2)投資邊際效率:由凱因斯提出,認為投資邊際效率是
資本財的預期報酬率,使購買該項資本的價格等於未
來各年預期毛收益的現值總和。

上一頁

下一頁

MEI>i 時,代表該筆投資的淨收益大於必須負擔的機
會成本,廠商會願意增加投資。

回首頁

14-1
14-2

14-3

MEI<i 時,代表該筆投資的淨收益小於必須負擔的機
會成本,廠商會減少投資。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4.影響投資邊際效率(MEI)的因素
(1)技術進步與創新:生產技術的進步與產品的創新有助
於增加未來預期收益,進而刺激廠商的投資意願,造
成MEI 曲線的右移。
(2)廠商對未來的預期:若廠商對未來景氣抱持樂觀 ,
連帶消費者的購買力將會上升,廠商也會有較高的預
期收益,進而提高投資的意願,造成MEI 曲線的右移

(3)課稅與補貼:若若政府對廠商增加補貼,將會減少廠
商的生產成本,進而提高廠商的投資意願,造成MEI
曲線的右移。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投資邊際效率(MEI)

回首頁

14-1
14-2

投資邊際效率是使資本的各年預期毛收益的現值總和等於
其資本財價格所需的折現率,若該項的投資邊際效率大於利率
,表示該項計劃值得投資,若投資邊際效率小於利率,表示該
項計劃不值得投資。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2 簡單的均衡所得決定過程
 簡單凱因斯模型
1.假設
(1)不考慮政府部門及國外部門,只考慮家計部門及廠商
部門。
(2)消費包括自發性消費與誘發性投資。
(3)家計部門不從事投資,廠商部門不從事儲蓄。
(4)廠商投資水準不因所得高低而改變,即只考慮自發性
投資。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2.模型

14-2

14-3
14-4
14-5

其中Yd為可配所得,Y為國民所得,AE代表總支出。

上一頁

 均衡所得決定方法
1.總需求等於總供給分析法(45°線分析法)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2.投資等於儲蓄決定法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1)當I>S時:廠商會增
加生產,使國民所得
提高,儲蓄增加。

(2)當I<S時:廠商會減
少生產,使國民所得
下降,儲蓄減少。
(3)當I=S時:透過投資
等儲蓄可以決定均衡
所得水準。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1)當I>S時:廠商會增加生產
,使國民所得提高,儲蓄增
加。

(2)當I<S時:廠商會減少生產
,使國民所得下降,儲蓄減
少。
(3)當I=S時:透過投資等儲蓄
可以決定均衡所得水準。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3 乘數原理與加速原理
 乘數原理
1.定義
是指在一個未達充分就業的經濟體系中,總需求中任何一
項自發性支出的變動,將導致均衡所得做同方向的倍數變
動。
2.消費乘數

是指自發性消費增加量所引起均衡所得增加的倍數。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充分就業
充分就業是指除了自然失業率(經濟社會無法免除的摩擦
性失業和結構性失業),其餘有意願工作者皆能找到合適的職
務,沒有人力浪費的問題。凱因斯認為,經濟大恐慌時代是因
為有效需求的不足、總產出尚未達到充分產出(Yf) 的水準,造
成失業率上升。因此政府應該致力於提高需求,在達到充分就
業之前(Yf),並不會造成物價上漲的問題。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3.投資乘數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是指自發性投資增加量所引起均衡所得增加的倍數。

14-3
14-4
14-5

4.乘數與MPC、MPS的關係

上一頁

5.圖形分析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 加速原理
1.基本假設
(1)社會現有的資本設備已經充分利用。
(2)資本設備數量與國民所得(產出)間具有固定比例的
關係。
2.意義
是指社會在沒有閒置設備的情況下,由於國民所得的變動
,透過社會對商品或勞務需求的變化,將會引起廠商對資
本財的需求呈固定比例變動。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3.加速係數

14-2

14-3

其中△K:資本財需求的變動,△Y:國民所得的變動

14-4
14-5

4.應用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4 膨脹缺口、緊縮缺口與節儉的矛盾
 膨脹缺口
1.意義
當經濟社會的有效需求過多,使社會的均衡所得高於充分
就業所得水準的部分。
2.圖形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3.影響與對策
政府可採取減少政府支出或是提高租稅等方式來降低社會
總需求。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 緊縮缺口
1.意義
當經濟社會的有效需求不足,使社會的均衡所得低於充分
就業所得水準的部分。
2.圖形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3.影響與對策
政府可以採取增加政府支出或是減少租稅,以增加社會總
需求。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 膨脹(緊縮)缺口與產出缺口之關係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其中△ AE:總支出的變動


Y:均衡所得與充分就業所得之差額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反景氣循環政策

14-1
14-2

由第四節可知,當經濟個體發生緊縮缺口,政府應採用擴
14-3
張性經濟對策(如增加政府支出或減少租稅)來因應,同樣的,
14-4
若發生了膨脹缺口,則必須採用緊縮性經濟對策(如減少政府
支出或提高租稅)因應,此種反向操作方式,就稱為反景氣循 14-5
環政策。

舉個例子來說,當面臨失業率上升的情形後,政府通常會
通過重大建設方案,以此方式增加勞動需求來解決失業問題,
且另一方面,重大建設對於國家來說也是一項重要的資本累積,
對於經濟的成長及發展,都有很大的幫助。就如2008年台灣受
到金融海嘯的衝擊後,景氣衰退、失業率節節高升,政府為了
刺激需求上升,發給每位國民3,600元的消費券,提供廠商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各種貸款與租稅減免優惠,並且積極投入各項公共建設,都是
以「刺激有效需求」為原則,提高國民所得水準為目的。但從
各項數據觀察顯示,消費券措施的成效並不如預期顯著。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 節儉的矛盾
凱因斯認為當經濟體系未達充分就業時,若所有消費者皆增
加自發性儲蓄,使得整個經濟體系消費減少,導致有效需求
更顯不足,將會造成國民所得減少,失業增加,但儲蓄總量
未必增加。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進退兩難
「合成的謬誤」是指一組織中的個別成員均擁有某個性質
,而錯誤推論出該組織具有相同的性質。例如在「節儉的矛盾
」,如果我們只考慮個別消費者的所得支出,的確可以透過減
少消費來增加儲蓄,然而當所有人均選擇減少消費時,整個經
濟體系的儲蓄量並不會增加,反而會因為有效需求的下降而減
少。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5 政府支出與均衡所得
 政府部門之經濟活動
1.政府支出
假設政府支出完全受到政府控制,不會隨所得水準變動而
改變,故政府支出函數為一固定常數G0,G=G0,稱為自
發性政府支出。
2.租稅收入

假設政府的稅收淨額同樣完全受到政府控制,不會隨所得
變動而改變,故政府的租稅函數為T= T0,T0為固定常數
,稱為定額稅。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 均衡所得決定

14-2

1.經濟模型

14-3
14-4
14-5

2.租稅收入
(1)45°線分析法:Y=AE→Y=C+I+G
(2)投資儲蓄分析法:Y=C+S+T=C+I+G

→ S+T=I+G

上一頁

3.圖形說明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3.以數學式求算均衡所得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均衡條件:Y=C+I+G
C=a+bYd=a+b(Y-T)
I=I0
G=G0
T=T0

均衡所得

14-3
14-4
14-5

上一頁

 乘數
1.消費乘數(KC)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2.投資乘數(KI)

3.政府支出乘數(KG)

上一頁

4.政府租稅乘數(KT)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5.平衡預算乘數(KB)

14-5


Slide 37

所得水準的決定
14-1
14-2
14-3
14-4
14-5

消費、儲蓄與投資
簡單的均衡所得決定過程
乘數原理與加速原理
膨脹缺口、緊縮缺口與節儉的矛盾
政府支出與均衡所得

14
CHAPTER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消費、儲蓄與投資
 有效需求理論

14-1
14-2

(1)凱因斯認為1930年代經濟大恐慌所出現的大量失業,是

14-3

由於市場需求不足所引起,因此,提高產品的市場需求

14-4

可以解決失業問題。

14-5

(2)整個社會對所有財貨的需求,分別來自民間消費支出、
國內投資支出、政府消費支出與國際貿易淨輸出四方面


上一頁

下一頁

古典學派與凱因斯學派
對於國民所得決定之看法

回首頁

14-1
14-2

1.古典學派:認為市場在長期時會在價格機能的運作下,
自然達到充分就業的狀態。

14-3

2.凱因斯學派:主張經濟體系處於未充分就業下為常態,
認為增加社會的總支出,使有效需求增加,才能使國民
所得增加。

14-5

14-4

上一頁

下一頁

 消費
1.基本心理法則

人們的消費支出會隨者可支配所得的增加而增加﹔一般狀
況下,消費的增加量會小於可支配所得的增加量。
2.消費函數
是指經濟社會的消費(C)與可支配所得(Yd)之間的關係 。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3.消費線圖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4.平均消費傾向(APC)

回首頁

14-1
14-2

是指在平均每一單位的可支配所得中,用來消費的比例。

14-3
14-4
14-5

5.邊際消費傾向(MPC)

是指當可支配所得變動一單位時,在消費上所引起的變動
量。

上一頁

下一頁

 儲蓄
1.儲蓄函數

是指經濟社會的儲蓄(S)與可支配所得(Yd)之間的關係 。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3.儲蓄線圖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4.平均儲蓄傾向(APS)

回首頁

14-1
14-2

是指在平均每一單位的可支配所得中,用來儲蓄的比例。

14-3
14-4
14-5

5.邊際儲蓄傾向(MPS)
是指當可支配所得變動一單位時,在儲蓄上所引起的變動
量。

上一頁

4.消費傾向與儲蓄傾向的關係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APC與APS

14-3
14-4
14-5

(2)MPC與MPS

上一頁

下一頁

 投資
1.意義

是指在一定期間內,對各種新資本財(包括機器設備、廠
房及存貨)的購買,又稱為資本形成或實體投資。
2.投資的種類
(1)按其所決定的因素而言:
自發性投資是指由所得以外的因素決定的投資量。
誘發性投資是指因所得改變誘發的投資變動量。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2)按其是否扣除現有的資本耗損而言:
毛投資即不扣除現有資本耗損(即折舊)的投資。
淨投資即扣除既有資本損耗以後的投資。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3.投資的考量

(1)市場利率:是指廠商將多餘的資金存在銀行可賺取的
利息所得,或是向銀行貸款所必須繳納的利息費用。
(2)投資邊際效率:由凱因斯提出,認為投資邊際效率是
資本財的預期報酬率,使購買該項資本的價格等於未
來各年預期毛收益的現值總和。

上一頁

下一頁

MEI>i 時,代表該筆投資的淨收益大於必須負擔的機
會成本,廠商會願意增加投資。

回首頁

14-1
14-2

14-3

MEI<i 時,代表該筆投資的淨收益小於必須負擔的機
會成本,廠商會減少投資。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4.影響投資邊際效率(MEI)的因素
(1)技術進步與創新:生產技術的進步與產品的創新有助
於增加未來預期收益,進而刺激廠商的投資意願,造
成MEI 曲線的右移。
(2)廠商對未來的預期:若廠商對未來景氣抱持樂觀 ,
連帶消費者的購買力將會上升,廠商也會有較高的預
期收益,進而提高投資的意願,造成MEI 曲線的右移

(3)課稅與補貼:若若政府對廠商增加補貼,將會減少廠
商的生產成本,進而提高廠商的投資意願,造成MEI
曲線的右移。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投資邊際效率(MEI)

回首頁

14-1
14-2

投資邊際效率是使資本的各年預期毛收益的現值總和等於
其資本財價格所需的折現率,若該項的投資邊際效率大於利率
,表示該項計劃值得投資,若投資邊際效率小於利率,表示該
項計劃不值得投資。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2 簡單的均衡所得決定過程
 簡單凱因斯模型
1.假設
(1)不考慮政府部門及國外部門,只考慮家計部門及廠商
部門。
(2)消費包括自發性消費與誘發性投資。
(3)家計部門不從事投資,廠商部門不從事儲蓄。
(4)廠商投資水準不因所得高低而改變,即只考慮自發性
投資。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2.模型

14-2

14-3
14-4
14-5

其中Yd為可配所得,Y為國民所得,AE代表總支出。

上一頁

 均衡所得決定方法
1.總需求等於總供給分析法(45°線分析法)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2.投資等於儲蓄決定法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1)當I>S時:廠商會增
加生產,使國民所得
提高,儲蓄增加。

(2)當I<S時:廠商會減
少生產,使國民所得
下降,儲蓄減少。
(3)當I=S時:透過投資
等儲蓄可以決定均衡
所得水準。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1)當I>S時:廠商會增加生產
,使國民所得提高,儲蓄增
加。

(2)當I<S時:廠商會減少生產
,使國民所得下降,儲蓄減
少。
(3)當I=S時:透過投資等儲蓄
可以決定均衡所得水準。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3 乘數原理與加速原理
 乘數原理
1.定義
是指在一個未達充分就業的經濟體系中,總需求中任何一
項自發性支出的變動,將導致均衡所得做同方向的倍數變
動。
2.消費乘數

是指自發性消費增加量所引起均衡所得增加的倍數。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充分就業
充分就業是指除了自然失業率(經濟社會無法免除的摩擦
性失業和結構性失業),其餘有意願工作者皆能找到合適的職
務,沒有人力浪費的問題。凱因斯認為,經濟大恐慌時代是因
為有效需求的不足、總產出尚未達到充分產出(Yf) 的水準,造
成失業率上升。因此政府應該致力於提高需求,在達到充分就
業之前(Yf),並不會造成物價上漲的問題。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3.投資乘數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是指自發性投資增加量所引起均衡所得增加的倍數。

14-3
14-4
14-5

4.乘數與MPC、MPS的關係

上一頁

5.圖形分析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 加速原理
1.基本假設
(1)社會現有的資本設備已經充分利用。
(2)資本設備數量與國民所得(產出)間具有固定比例的
關係。
2.意義
是指社會在沒有閒置設備的情況下,由於國民所得的變動
,透過社會對商品或勞務需求的變化,將會引起廠商對資
本財的需求呈固定比例變動。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3.加速係數

14-2

14-3

其中△K:資本財需求的變動,△Y:國民所得的變動

14-4
14-5

4.應用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4 膨脹缺口、緊縮缺口與節儉的矛盾
 膨脹缺口
1.意義
當經濟社會的有效需求過多,使社會的均衡所得高於充分
就業所得水準的部分。
2.圖形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3.影響與對策
政府可採取減少政府支出或是提高租稅等方式來降低社會
總需求。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 緊縮缺口
1.意義
當經濟社會的有效需求不足,使社會的均衡所得低於充分
就業所得水準的部分。
2.圖形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3.影響與對策
政府可以採取增加政府支出或是減少租稅,以增加社會總
需求。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 膨脹(緊縮)缺口與產出缺口之關係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其中△ AE:總支出的變動


Y:均衡所得與充分就業所得之差額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反景氣循環政策

14-1
14-2

由第四節可知,當經濟個體發生緊縮缺口,政府應採用擴
14-3
張性經濟對策(如增加政府支出或減少租稅)來因應,同樣的,
14-4
若發生了膨脹缺口,則必須採用緊縮性經濟對策(如減少政府
支出或提高租稅)因應,此種反向操作方式,就稱為反景氣循 14-5
環政策。

舉個例子來說,當面臨失業率上升的情形後,政府通常會
通過重大建設方案,以此方式增加勞動需求來解決失業問題,
且另一方面,重大建設對於國家來說也是一項重要的資本累積,
對於經濟的成長及發展,都有很大的幫助。就如2008年台灣受
到金融海嘯的衝擊後,景氣衰退、失業率節節高升,政府為了
刺激需求上升,發給每位國民3,600元的消費券,提供廠商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各種貸款與租稅減免優惠,並且積極投入各項公共建設,都是
以「刺激有效需求」為原則,提高國民所得水準為目的。但從
各項數據觀察顯示,消費券措施的成效並不如預期顯著。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 節儉的矛盾
凱因斯認為當經濟體系未達充分就業時,若所有消費者皆增
加自發性儲蓄,使得整個經濟體系消費減少,導致有效需求
更顯不足,將會造成國民所得減少,失業增加,但儲蓄總量
未必增加。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進退兩難
「合成的謬誤」是指一組織中的個別成員均擁有某個性質
,而錯誤推論出該組織具有相同的性質。例如在「節儉的矛盾
」,如果我們只考慮個別消費者的所得支出,的確可以透過減
少消費來增加儲蓄,然而當所有人均選擇減少消費時,整個經
濟體系的儲蓄量並不會增加,反而會因為有效需求的下降而減
少。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5 政府支出與均衡所得
 政府部門之經濟活動
1.政府支出
假設政府支出完全受到政府控制,不會隨所得水準變動而
改變,故政府支出函數為一固定常數G0,G=G0,稱為自
發性政府支出。
2.租稅收入

假設政府的稅收淨額同樣完全受到政府控制,不會隨所得
變動而改變,故政府的租稅函數為T= T0,T0為固定常數
,稱為定額稅。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 均衡所得決定

14-2

1.經濟模型

14-3
14-4
14-5

2.租稅收入
(1)45°線分析法:Y=AE→Y=C+I+G
(2)投資儲蓄分析法:Y=C+S+T=C+I+G

→ S+T=I+G

上一頁

3.圖形說明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3.以數學式求算均衡所得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均衡條件:Y=C+I+G
C=a+bYd=a+b(Y-T)
I=I0
G=G0
T=T0

均衡所得

14-3
14-4
14-5

上一頁

 乘數
1.消費乘數(KC)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2.投資乘數(KI)

3.政府支出乘數(KG)

上一頁

4.政府租稅乘數(KT)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5.平衡預算乘數(KB)

14-5


Slide 38

所得水準的決定
14-1
14-2
14-3
14-4
14-5

消費、儲蓄與投資
簡單的均衡所得決定過程
乘數原理與加速原理
膨脹缺口、緊縮缺口與節儉的矛盾
政府支出與均衡所得

14
CHAPTER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消費、儲蓄與投資
 有效需求理論

14-1
14-2

(1)凱因斯認為1930年代經濟大恐慌所出現的大量失業,是

14-3

由於市場需求不足所引起,因此,提高產品的市場需求

14-4

可以解決失業問題。

14-5

(2)整個社會對所有財貨的需求,分別來自民間消費支出、
國內投資支出、政府消費支出與國際貿易淨輸出四方面


上一頁

下一頁

古典學派與凱因斯學派
對於國民所得決定之看法

回首頁

14-1
14-2

1.古典學派:認為市場在長期時會在價格機能的運作下,
自然達到充分就業的狀態。

14-3

2.凱因斯學派:主張經濟體系處於未充分就業下為常態,
認為增加社會的總支出,使有效需求增加,才能使國民
所得增加。

14-5

14-4

上一頁

下一頁

 消費
1.基本心理法則

人們的消費支出會隨者可支配所得的增加而增加﹔一般狀
況下,消費的增加量會小於可支配所得的增加量。
2.消費函數
是指經濟社會的消費(C)與可支配所得(Yd)之間的關係 。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3.消費線圖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4.平均消費傾向(APC)

回首頁

14-1
14-2

是指在平均每一單位的可支配所得中,用來消費的比例。

14-3
14-4
14-5

5.邊際消費傾向(MPC)

是指當可支配所得變動一單位時,在消費上所引起的變動
量。

上一頁

下一頁

 儲蓄
1.儲蓄函數

是指經濟社會的儲蓄(S)與可支配所得(Yd)之間的關係 。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3.儲蓄線圖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4.平均儲蓄傾向(APS)

回首頁

14-1
14-2

是指在平均每一單位的可支配所得中,用來儲蓄的比例。

14-3
14-4
14-5

5.邊際儲蓄傾向(MPS)
是指當可支配所得變動一單位時,在儲蓄上所引起的變動
量。

上一頁

4.消費傾向與儲蓄傾向的關係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APC與APS

14-3
14-4
14-5

(2)MPC與MPS

上一頁

下一頁

 投資
1.意義

是指在一定期間內,對各種新資本財(包括機器設備、廠
房及存貨)的購買,又稱為資本形成或實體投資。
2.投資的種類
(1)按其所決定的因素而言:
自發性投資是指由所得以外的因素決定的投資量。
誘發性投資是指因所得改變誘發的投資變動量。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2)按其是否扣除現有的資本耗損而言:
毛投資即不扣除現有資本耗損(即折舊)的投資。
淨投資即扣除既有資本損耗以後的投資。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3.投資的考量

(1)市場利率:是指廠商將多餘的資金存在銀行可賺取的
利息所得,或是向銀行貸款所必須繳納的利息費用。
(2)投資邊際效率:由凱因斯提出,認為投資邊際效率是
資本財的預期報酬率,使購買該項資本的價格等於未
來各年預期毛收益的現值總和。

上一頁

下一頁

MEI>i 時,代表該筆投資的淨收益大於必須負擔的機
會成本,廠商會願意增加投資。

回首頁

14-1
14-2

14-3

MEI<i 時,代表該筆投資的淨收益小於必須負擔的機
會成本,廠商會減少投資。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4.影響投資邊際效率(MEI)的因素
(1)技術進步與創新:生產技術的進步與產品的創新有助
於增加未來預期收益,進而刺激廠商的投資意願,造
成MEI 曲線的右移。
(2)廠商對未來的預期:若廠商對未來景氣抱持樂觀 ,
連帶消費者的購買力將會上升,廠商也會有較高的預
期收益,進而提高投資的意願,造成MEI 曲線的右移

(3)課稅與補貼:若若政府對廠商增加補貼,將會減少廠
商的生產成本,進而提高廠商的投資意願,造成MEI
曲線的右移。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投資邊際效率(MEI)

回首頁

14-1
14-2

投資邊際效率是使資本的各年預期毛收益的現值總和等於
其資本財價格所需的折現率,若該項的投資邊際效率大於利率
,表示該項計劃值得投資,若投資邊際效率小於利率,表示該
項計劃不值得投資。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2 簡單的均衡所得決定過程
 簡單凱因斯模型
1.假設
(1)不考慮政府部門及國外部門,只考慮家計部門及廠商
部門。
(2)消費包括自發性消費與誘發性投資。
(3)家計部門不從事投資,廠商部門不從事儲蓄。
(4)廠商投資水準不因所得高低而改變,即只考慮自發性
投資。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2.模型

14-2

14-3
14-4
14-5

其中Yd為可配所得,Y為國民所得,AE代表總支出。

上一頁

 均衡所得決定方法
1.總需求等於總供給分析法(45°線分析法)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2.投資等於儲蓄決定法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1)當I>S時:廠商會增
加生產,使國民所得
提高,儲蓄增加。

(2)當I<S時:廠商會減
少生產,使國民所得
下降,儲蓄減少。
(3)當I=S時:透過投資
等儲蓄可以決定均衡
所得水準。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1)當I>S時:廠商會增加生產
,使國民所得提高,儲蓄增
加。

(2)當I<S時:廠商會減少生產
,使國民所得下降,儲蓄減
少。
(3)當I=S時:透過投資等儲蓄
可以決定均衡所得水準。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3 乘數原理與加速原理
 乘數原理
1.定義
是指在一個未達充分就業的經濟體系中,總需求中任何一
項自發性支出的變動,將導致均衡所得做同方向的倍數變
動。
2.消費乘數

是指自發性消費增加量所引起均衡所得增加的倍數。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充分就業
充分就業是指除了自然失業率(經濟社會無法免除的摩擦
性失業和結構性失業),其餘有意願工作者皆能找到合適的職
務,沒有人力浪費的問題。凱因斯認為,經濟大恐慌時代是因
為有效需求的不足、總產出尚未達到充分產出(Yf) 的水準,造
成失業率上升。因此政府應該致力於提高需求,在達到充分就
業之前(Yf),並不會造成物價上漲的問題。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3.投資乘數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是指自發性投資增加量所引起均衡所得增加的倍數。

14-3
14-4
14-5

4.乘數與MPC、MPS的關係

上一頁

5.圖形分析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 加速原理
1.基本假設
(1)社會現有的資本設備已經充分利用。
(2)資本設備數量與國民所得(產出)間具有固定比例的
關係。
2.意義
是指社會在沒有閒置設備的情況下,由於國民所得的變動
,透過社會對商品或勞務需求的變化,將會引起廠商對資
本財的需求呈固定比例變動。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3.加速係數

14-2

14-3

其中△K:資本財需求的變動,△Y:國民所得的變動

14-4
14-5

4.應用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4 膨脹缺口、緊縮缺口與節儉的矛盾
 膨脹缺口
1.意義
當經濟社會的有效需求過多,使社會的均衡所得高於充分
就業所得水準的部分。
2.圖形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3.影響與對策
政府可採取減少政府支出或是提高租稅等方式來降低社會
總需求。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 緊縮缺口
1.意義
當經濟社會的有效需求不足,使社會的均衡所得低於充分
就業所得水準的部分。
2.圖形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3.影響與對策
政府可以採取增加政府支出或是減少租稅,以增加社會總
需求。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 膨脹(緊縮)缺口與產出缺口之關係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其中△ AE:總支出的變動


Y:均衡所得與充分就業所得之差額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反景氣循環政策

14-1
14-2

由第四節可知,當經濟個體發生緊縮缺口,政府應採用擴
14-3
張性經濟對策(如增加政府支出或減少租稅)來因應,同樣的,
14-4
若發生了膨脹缺口,則必須採用緊縮性經濟對策(如減少政府
支出或提高租稅)因應,此種反向操作方式,就稱為反景氣循 14-5
環政策。

舉個例子來說,當面臨失業率上升的情形後,政府通常會
通過重大建設方案,以此方式增加勞動需求來解決失業問題,
且另一方面,重大建設對於國家來說也是一項重要的資本累積,
對於經濟的成長及發展,都有很大的幫助。就如2008年台灣受
到金融海嘯的衝擊後,景氣衰退、失業率節節高升,政府為了
刺激需求上升,發給每位國民3,600元的消費券,提供廠商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各種貸款與租稅減免優惠,並且積極投入各項公共建設,都是
以「刺激有效需求」為原則,提高國民所得水準為目的。但從
各項數據觀察顯示,消費券措施的成效並不如預期顯著。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 節儉的矛盾
凱因斯認為當經濟體系未達充分就業時,若所有消費者皆增
加自發性儲蓄,使得整個經濟體系消費減少,導致有效需求
更顯不足,將會造成國民所得減少,失業增加,但儲蓄總量
未必增加。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進退兩難
「合成的謬誤」是指一組織中的個別成員均擁有某個性質
,而錯誤推論出該組織具有相同的性質。例如在「節儉的矛盾
」,如果我們只考慮個別消費者的所得支出,的確可以透過減
少消費來增加儲蓄,然而當所有人均選擇減少消費時,整個經
濟體系的儲蓄量並不會增加,反而會因為有效需求的下降而減
少。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5 政府支出與均衡所得
 政府部門之經濟活動
1.政府支出
假設政府支出完全受到政府控制,不會隨所得水準變動而
改變,故政府支出函數為一固定常數G0,G=G0,稱為自
發性政府支出。
2.租稅收入

假設政府的稅收淨額同樣完全受到政府控制,不會隨所得
變動而改變,故政府的租稅函數為T= T0,T0為固定常數
,稱為定額稅。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 均衡所得決定

14-2

1.經濟模型

14-3
14-4
14-5

2.租稅收入
(1)45°線分析法:Y=AE→Y=C+I+G
(2)投資儲蓄分析法:Y=C+S+T=C+I+G

→ S+T=I+G

上一頁

3.圖形說明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3.以數學式求算均衡所得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均衡條件:Y=C+I+G
C=a+bYd=a+b(Y-T)
I=I0
G=G0
T=T0

均衡所得

14-3
14-4
14-5

上一頁

 乘數
1.消費乘數(KC)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2.投資乘數(KI)

3.政府支出乘數(KG)

上一頁

4.政府租稅乘數(KT)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5.平衡預算乘數(KB)

14-5


Slide 39

所得水準的決定
14-1
14-2
14-3
14-4
14-5

消費、儲蓄與投資
簡單的均衡所得決定過程
乘數原理與加速原理
膨脹缺口、緊縮缺口與節儉的矛盾
政府支出與均衡所得

14
CHAPTER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消費、儲蓄與投資
 有效需求理論

14-1
14-2

(1)凱因斯認為1930年代經濟大恐慌所出現的大量失業,是

14-3

由於市場需求不足所引起,因此,提高產品的市場需求

14-4

可以解決失業問題。

14-5

(2)整個社會對所有財貨的需求,分別來自民間消費支出、
國內投資支出、政府消費支出與國際貿易淨輸出四方面


上一頁

下一頁

古典學派與凱因斯學派
對於國民所得決定之看法

回首頁

14-1
14-2

1.古典學派:認為市場在長期時會在價格機能的運作下,
自然達到充分就業的狀態。

14-3

2.凱因斯學派:主張經濟體系處於未充分就業下為常態,
認為增加社會的總支出,使有效需求增加,才能使國民
所得增加。

14-5

14-4

上一頁

下一頁

 消費
1.基本心理法則

人們的消費支出會隨者可支配所得的增加而增加﹔一般狀
況下,消費的增加量會小於可支配所得的增加量。
2.消費函數
是指經濟社會的消費(C)與可支配所得(Yd)之間的關係 。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3.消費線圖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4.平均消費傾向(APC)

回首頁

14-1
14-2

是指在平均每一單位的可支配所得中,用來消費的比例。

14-3
14-4
14-5

5.邊際消費傾向(MPC)

是指當可支配所得變動一單位時,在消費上所引起的變動
量。

上一頁

下一頁

 儲蓄
1.儲蓄函數

是指經濟社會的儲蓄(S)與可支配所得(Yd)之間的關係 。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3.儲蓄線圖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4.平均儲蓄傾向(APS)

回首頁

14-1
14-2

是指在平均每一單位的可支配所得中,用來儲蓄的比例。

14-3
14-4
14-5

5.邊際儲蓄傾向(MPS)
是指當可支配所得變動一單位時,在儲蓄上所引起的變動
量。

上一頁

4.消費傾向與儲蓄傾向的關係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APC與APS

14-3
14-4
14-5

(2)MPC與MPS

上一頁

下一頁

 投資
1.意義

是指在一定期間內,對各種新資本財(包括機器設備、廠
房及存貨)的購買,又稱為資本形成或實體投資。
2.投資的種類
(1)按其所決定的因素而言:
自發性投資是指由所得以外的因素決定的投資量。
誘發性投資是指因所得改變誘發的投資變動量。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2)按其是否扣除現有的資本耗損而言:
毛投資即不扣除現有資本耗損(即折舊)的投資。
淨投資即扣除既有資本損耗以後的投資。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3.投資的考量

(1)市場利率:是指廠商將多餘的資金存在銀行可賺取的
利息所得,或是向銀行貸款所必須繳納的利息費用。
(2)投資邊際效率:由凱因斯提出,認為投資邊際效率是
資本財的預期報酬率,使購買該項資本的價格等於未
來各年預期毛收益的現值總和。

上一頁

下一頁

MEI>i 時,代表該筆投資的淨收益大於必須負擔的機
會成本,廠商會願意增加投資。

回首頁

14-1
14-2

14-3

MEI<i 時,代表該筆投資的淨收益小於必須負擔的機
會成本,廠商會減少投資。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4.影響投資邊際效率(MEI)的因素
(1)技術進步與創新:生產技術的進步與產品的創新有助
於增加未來預期收益,進而刺激廠商的投資意願,造
成MEI 曲線的右移。
(2)廠商對未來的預期:若廠商對未來景氣抱持樂觀 ,
連帶消費者的購買力將會上升,廠商也會有較高的預
期收益,進而提高投資的意願,造成MEI 曲線的右移

(3)課稅與補貼:若若政府對廠商增加補貼,將會減少廠
商的生產成本,進而提高廠商的投資意願,造成MEI
曲線的右移。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投資邊際效率(MEI)

回首頁

14-1
14-2

投資邊際效率是使資本的各年預期毛收益的現值總和等於
其資本財價格所需的折現率,若該項的投資邊際效率大於利率
,表示該項計劃值得投資,若投資邊際效率小於利率,表示該
項計劃不值得投資。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2 簡單的均衡所得決定過程
 簡單凱因斯模型
1.假設
(1)不考慮政府部門及國外部門,只考慮家計部門及廠商
部門。
(2)消費包括自發性消費與誘發性投資。
(3)家計部門不從事投資,廠商部門不從事儲蓄。
(4)廠商投資水準不因所得高低而改變,即只考慮自發性
投資。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2.模型

14-2

14-3
14-4
14-5

其中Yd為可配所得,Y為國民所得,AE代表總支出。

上一頁

 均衡所得決定方法
1.總需求等於總供給分析法(45°線分析法)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2.投資等於儲蓄決定法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1)當I>S時:廠商會增
加生產,使國民所得
提高,儲蓄增加。

(2)當I<S時:廠商會減
少生產,使國民所得
下降,儲蓄減少。
(3)當I=S時:透過投資
等儲蓄可以決定均衡
所得水準。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1)當I>S時:廠商會增加生產
,使國民所得提高,儲蓄增
加。

(2)當I<S時:廠商會減少生產
,使國民所得下降,儲蓄減
少。
(3)當I=S時:透過投資等儲蓄
可以決定均衡所得水準。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3 乘數原理與加速原理
 乘數原理
1.定義
是指在一個未達充分就業的經濟體系中,總需求中任何一
項自發性支出的變動,將導致均衡所得做同方向的倍數變
動。
2.消費乘數

是指自發性消費增加量所引起均衡所得增加的倍數。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充分就業
充分就業是指除了自然失業率(經濟社會無法免除的摩擦
性失業和結構性失業),其餘有意願工作者皆能找到合適的職
務,沒有人力浪費的問題。凱因斯認為,經濟大恐慌時代是因
為有效需求的不足、總產出尚未達到充分產出(Yf) 的水準,造
成失業率上升。因此政府應該致力於提高需求,在達到充分就
業之前(Yf),並不會造成物價上漲的問題。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3.投資乘數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是指自發性投資增加量所引起均衡所得增加的倍數。

14-3
14-4
14-5

4.乘數與MPC、MPS的關係

上一頁

5.圖形分析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 加速原理
1.基本假設
(1)社會現有的資本設備已經充分利用。
(2)資本設備數量與國民所得(產出)間具有固定比例的
關係。
2.意義
是指社會在沒有閒置設備的情況下,由於國民所得的變動
,透過社會對商品或勞務需求的變化,將會引起廠商對資
本財的需求呈固定比例變動。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3.加速係數

14-2

14-3

其中△K:資本財需求的變動,△Y:國民所得的變動

14-4
14-5

4.應用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4 膨脹缺口、緊縮缺口與節儉的矛盾
 膨脹缺口
1.意義
當經濟社會的有效需求過多,使社會的均衡所得高於充分
就業所得水準的部分。
2.圖形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3.影響與對策
政府可採取減少政府支出或是提高租稅等方式來降低社會
總需求。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 緊縮缺口
1.意義
當經濟社會的有效需求不足,使社會的均衡所得低於充分
就業所得水準的部分。
2.圖形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3.影響與對策
政府可以採取增加政府支出或是減少租稅,以增加社會總
需求。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 膨脹(緊縮)缺口與產出缺口之關係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其中△ AE:總支出的變動


Y:均衡所得與充分就業所得之差額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反景氣循環政策

14-1
14-2

由第四節可知,當經濟個體發生緊縮缺口,政府應採用擴
14-3
張性經濟對策(如增加政府支出或減少租稅)來因應,同樣的,
14-4
若發生了膨脹缺口,則必須採用緊縮性經濟對策(如減少政府
支出或提高租稅)因應,此種反向操作方式,就稱為反景氣循 14-5
環政策。

舉個例子來說,當面臨失業率上升的情形後,政府通常會
通過重大建設方案,以此方式增加勞動需求來解決失業問題,
且另一方面,重大建設對於國家來說也是一項重要的資本累積,
對於經濟的成長及發展,都有很大的幫助。就如2008年台灣受
到金融海嘯的衝擊後,景氣衰退、失業率節節高升,政府為了
刺激需求上升,發給每位國民3,600元的消費券,提供廠商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各種貸款與租稅減免優惠,並且積極投入各項公共建設,都是
以「刺激有效需求」為原則,提高國民所得水準為目的。但從
各項數據觀察顯示,消費券措施的成效並不如預期顯著。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 節儉的矛盾
凱因斯認為當經濟體系未達充分就業時,若所有消費者皆增
加自發性儲蓄,使得整個經濟體系消費減少,導致有效需求
更顯不足,將會造成國民所得減少,失業增加,但儲蓄總量
未必增加。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進退兩難
「合成的謬誤」是指一組織中的個別成員均擁有某個性質
,而錯誤推論出該組織具有相同的性質。例如在「節儉的矛盾
」,如果我們只考慮個別消費者的所得支出,的確可以透過減
少消費來增加儲蓄,然而當所有人均選擇減少消費時,整個經
濟體系的儲蓄量並不會增加,反而會因為有效需求的下降而減
少。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5 政府支出與均衡所得
 政府部門之經濟活動
1.政府支出
假設政府支出完全受到政府控制,不會隨所得水準變動而
改變,故政府支出函數為一固定常數G0,G=G0,稱為自
發性政府支出。
2.租稅收入

假設政府的稅收淨額同樣完全受到政府控制,不會隨所得
變動而改變,故政府的租稅函數為T= T0,T0為固定常數
,稱為定額稅。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 均衡所得決定

14-2

1.經濟模型

14-3
14-4
14-5

2.租稅收入
(1)45°線分析法:Y=AE→Y=C+I+G
(2)投資儲蓄分析法:Y=C+S+T=C+I+G

→ S+T=I+G

上一頁

3.圖形說明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3.以數學式求算均衡所得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均衡條件:Y=C+I+G
C=a+bYd=a+b(Y-T)
I=I0
G=G0
T=T0

均衡所得

14-3
14-4
14-5

上一頁

 乘數
1.消費乘數(KC)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2.投資乘數(KI)

3.政府支出乘數(KG)

上一頁

4.政府租稅乘數(KT)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5.平衡預算乘數(KB)

14-5


Slide 40

所得水準的決定
14-1
14-2
14-3
14-4
14-5

消費、儲蓄與投資
簡單的均衡所得決定過程
乘數原理與加速原理
膨脹缺口、緊縮缺口與節儉的矛盾
政府支出與均衡所得

14
CHAPTER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消費、儲蓄與投資
 有效需求理論

14-1
14-2

(1)凱因斯認為1930年代經濟大恐慌所出現的大量失業,是

14-3

由於市場需求不足所引起,因此,提高產品的市場需求

14-4

可以解決失業問題。

14-5

(2)整個社會對所有財貨的需求,分別來自民間消費支出、
國內投資支出、政府消費支出與國際貿易淨輸出四方面


上一頁

下一頁

古典學派與凱因斯學派
對於國民所得決定之看法

回首頁

14-1
14-2

1.古典學派:認為市場在長期時會在價格機能的運作下,
自然達到充分就業的狀態。

14-3

2.凱因斯學派:主張經濟體系處於未充分就業下為常態,
認為增加社會的總支出,使有效需求增加,才能使國民
所得增加。

14-5

14-4

上一頁

下一頁

 消費
1.基本心理法則

人們的消費支出會隨者可支配所得的增加而增加﹔一般狀
況下,消費的增加量會小於可支配所得的增加量。
2.消費函數
是指經濟社會的消費(C)與可支配所得(Yd)之間的關係 。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3.消費線圖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4.平均消費傾向(APC)

回首頁

14-1
14-2

是指在平均每一單位的可支配所得中,用來消費的比例。

14-3
14-4
14-5

5.邊際消費傾向(MPC)

是指當可支配所得變動一單位時,在消費上所引起的變動
量。

上一頁

下一頁

 儲蓄
1.儲蓄函數

是指經濟社會的儲蓄(S)與可支配所得(Yd)之間的關係 。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3.儲蓄線圖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4.平均儲蓄傾向(APS)

回首頁

14-1
14-2

是指在平均每一單位的可支配所得中,用來儲蓄的比例。

14-3
14-4
14-5

5.邊際儲蓄傾向(MPS)
是指當可支配所得變動一單位時,在儲蓄上所引起的變動
量。

上一頁

4.消費傾向與儲蓄傾向的關係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APC與APS

14-3
14-4
14-5

(2)MPC與MPS

上一頁

下一頁

 投資
1.意義

是指在一定期間內,對各種新資本財(包括機器設備、廠
房及存貨)的購買,又稱為資本形成或實體投資。
2.投資的種類
(1)按其所決定的因素而言:
自發性投資是指由所得以外的因素決定的投資量。
誘發性投資是指因所得改變誘發的投資變動量。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2)按其是否扣除現有的資本耗損而言:
毛投資即不扣除現有資本耗損(即折舊)的投資。
淨投資即扣除既有資本損耗以後的投資。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3.投資的考量

(1)市場利率:是指廠商將多餘的資金存在銀行可賺取的
利息所得,或是向銀行貸款所必須繳納的利息費用。
(2)投資邊際效率:由凱因斯提出,認為投資邊際效率是
資本財的預期報酬率,使購買該項資本的價格等於未
來各年預期毛收益的現值總和。

上一頁

下一頁

MEI>i 時,代表該筆投資的淨收益大於必須負擔的機
會成本,廠商會願意增加投資。

回首頁

14-1
14-2

14-3

MEI<i 時,代表該筆投資的淨收益小於必須負擔的機
會成本,廠商會減少投資。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4.影響投資邊際效率(MEI)的因素
(1)技術進步與創新:生產技術的進步與產品的創新有助
於增加未來預期收益,進而刺激廠商的投資意願,造
成MEI 曲線的右移。
(2)廠商對未來的預期:若廠商對未來景氣抱持樂觀 ,
連帶消費者的購買力將會上升,廠商也會有較高的預
期收益,進而提高投資的意願,造成MEI 曲線的右移

(3)課稅與補貼:若若政府對廠商增加補貼,將會減少廠
商的生產成本,進而提高廠商的投資意願,造成MEI
曲線的右移。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投資邊際效率(MEI)

回首頁

14-1
14-2

投資邊際效率是使資本的各年預期毛收益的現值總和等於
其資本財價格所需的折現率,若該項的投資邊際效率大於利率
,表示該項計劃值得投資,若投資邊際效率小於利率,表示該
項計劃不值得投資。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2 簡單的均衡所得決定過程
 簡單凱因斯模型
1.假設
(1)不考慮政府部門及國外部門,只考慮家計部門及廠商
部門。
(2)消費包括自發性消費與誘發性投資。
(3)家計部門不從事投資,廠商部門不從事儲蓄。
(4)廠商投資水準不因所得高低而改變,即只考慮自發性
投資。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2.模型

14-2

14-3
14-4
14-5

其中Yd為可配所得,Y為國民所得,AE代表總支出。

上一頁

 均衡所得決定方法
1.總需求等於總供給分析法(45°線分析法)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2.投資等於儲蓄決定法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1)當I>S時:廠商會增
加生產,使國民所得
提高,儲蓄增加。

(2)當I<S時:廠商會減
少生產,使國民所得
下降,儲蓄減少。
(3)當I=S時:透過投資
等儲蓄可以決定均衡
所得水準。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1)當I>S時:廠商會增加生產
,使國民所得提高,儲蓄增
加。

(2)當I<S時:廠商會減少生產
,使國民所得下降,儲蓄減
少。
(3)當I=S時:透過投資等儲蓄
可以決定均衡所得水準。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3 乘數原理與加速原理
 乘數原理
1.定義
是指在一個未達充分就業的經濟體系中,總需求中任何一
項自發性支出的變動,將導致均衡所得做同方向的倍數變
動。
2.消費乘數

是指自發性消費增加量所引起均衡所得增加的倍數。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充分就業
充分就業是指除了自然失業率(經濟社會無法免除的摩擦
性失業和結構性失業),其餘有意願工作者皆能找到合適的職
務,沒有人力浪費的問題。凱因斯認為,經濟大恐慌時代是因
為有效需求的不足、總產出尚未達到充分產出(Yf) 的水準,造
成失業率上升。因此政府應該致力於提高需求,在達到充分就
業之前(Yf),並不會造成物價上漲的問題。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3.投資乘數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是指自發性投資增加量所引起均衡所得增加的倍數。

14-3
14-4
14-5

4.乘數與MPC、MPS的關係

上一頁

5.圖形分析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 加速原理
1.基本假設
(1)社會現有的資本設備已經充分利用。
(2)資本設備數量與國民所得(產出)間具有固定比例的
關係。
2.意義
是指社會在沒有閒置設備的情況下,由於國民所得的變動
,透過社會對商品或勞務需求的變化,將會引起廠商對資
本財的需求呈固定比例變動。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3.加速係數

14-2

14-3

其中△K:資本財需求的變動,△Y:國民所得的變動

14-4
14-5

4.應用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4 膨脹缺口、緊縮缺口與節儉的矛盾
 膨脹缺口
1.意義
當經濟社會的有效需求過多,使社會的均衡所得高於充分
就業所得水準的部分。
2.圖形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3.影響與對策
政府可採取減少政府支出或是提高租稅等方式來降低社會
總需求。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 緊縮缺口
1.意義
當經濟社會的有效需求不足,使社會的均衡所得低於充分
就業所得水準的部分。
2.圖形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3.影響與對策
政府可以採取增加政府支出或是減少租稅,以增加社會總
需求。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 膨脹(緊縮)缺口與產出缺口之關係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其中△ AE:總支出的變動


Y:均衡所得與充分就業所得之差額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反景氣循環政策

14-1
14-2

由第四節可知,當經濟個體發生緊縮缺口,政府應採用擴
14-3
張性經濟對策(如增加政府支出或減少租稅)來因應,同樣的,
14-4
若發生了膨脹缺口,則必須採用緊縮性經濟對策(如減少政府
支出或提高租稅)因應,此種反向操作方式,就稱為反景氣循 14-5
環政策。

舉個例子來說,當面臨失業率上升的情形後,政府通常會
通過重大建設方案,以此方式增加勞動需求來解決失業問題,
且另一方面,重大建設對於國家來說也是一項重要的資本累積,
對於經濟的成長及發展,都有很大的幫助。就如2008年台灣受
到金融海嘯的衝擊後,景氣衰退、失業率節節高升,政府為了
刺激需求上升,發給每位國民3,600元的消費券,提供廠商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各種貸款與租稅減免優惠,並且積極投入各項公共建設,都是
以「刺激有效需求」為原則,提高國民所得水準為目的。但從
各項數據觀察顯示,消費券措施的成效並不如預期顯著。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 節儉的矛盾
凱因斯認為當經濟體系未達充分就業時,若所有消費者皆增
加自發性儲蓄,使得整個經濟體系消費減少,導致有效需求
更顯不足,將會造成國民所得減少,失業增加,但儲蓄總量
未必增加。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進退兩難
「合成的謬誤」是指一組織中的個別成員均擁有某個性質
,而錯誤推論出該組織具有相同的性質。例如在「節儉的矛盾
」,如果我們只考慮個別消費者的所得支出,的確可以透過減
少消費來增加儲蓄,然而當所有人均選擇減少消費時,整個經
濟體系的儲蓄量並不會增加,反而會因為有效需求的下降而減
少。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5 政府支出與均衡所得
 政府部門之經濟活動
1.政府支出
假設政府支出完全受到政府控制,不會隨所得水準變動而
改變,故政府支出函數為一固定常數G0,G=G0,稱為自
發性政府支出。
2.租稅收入

假設政府的稅收淨額同樣完全受到政府控制,不會隨所得
變動而改變,故政府的租稅函數為T= T0,T0為固定常數
,稱為定額稅。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 均衡所得決定

14-2

1.經濟模型

14-3
14-4
14-5

2.租稅收入
(1)45°線分析法:Y=AE→Y=C+I+G
(2)投資儲蓄分析法:Y=C+S+T=C+I+G

→ S+T=I+G

上一頁

3.圖形說明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3.以數學式求算均衡所得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均衡條件:Y=C+I+G
C=a+bYd=a+b(Y-T)
I=I0
G=G0
T=T0

均衡所得

14-3
14-4
14-5

上一頁

 乘數
1.消費乘數(KC)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2.投資乘數(KI)

3.政府支出乘數(KG)

上一頁

4.政府租稅乘數(KT)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5.平衡預算乘數(KB)

14-5


Slide 41

所得水準的決定
14-1
14-2
14-3
14-4
14-5

消費、儲蓄與投資
簡單的均衡所得決定過程
乘數原理與加速原理
膨脹缺口、緊縮缺口與節儉的矛盾
政府支出與均衡所得

14
CHAPTER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消費、儲蓄與投資
 有效需求理論

14-1
14-2

(1)凱因斯認為1930年代經濟大恐慌所出現的大量失業,是

14-3

由於市場需求不足所引起,因此,提高產品的市場需求

14-4

可以解決失業問題。

14-5

(2)整個社會對所有財貨的需求,分別來自民間消費支出、
國內投資支出、政府消費支出與國際貿易淨輸出四方面


上一頁

下一頁

古典學派與凱因斯學派
對於國民所得決定之看法

回首頁

14-1
14-2

1.古典學派:認為市場在長期時會在價格機能的運作下,
自然達到充分就業的狀態。

14-3

2.凱因斯學派:主張經濟體系處於未充分就業下為常態,
認為增加社會的總支出,使有效需求增加,才能使國民
所得增加。

14-5

14-4

上一頁

下一頁

 消費
1.基本心理法則

人們的消費支出會隨者可支配所得的增加而增加﹔一般狀
況下,消費的增加量會小於可支配所得的增加量。
2.消費函數
是指經濟社會的消費(C)與可支配所得(Yd)之間的關係 。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3.消費線圖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4.平均消費傾向(APC)

回首頁

14-1
14-2

是指在平均每一單位的可支配所得中,用來消費的比例。

14-3
14-4
14-5

5.邊際消費傾向(MPC)

是指當可支配所得變動一單位時,在消費上所引起的變動
量。

上一頁

下一頁

 儲蓄
1.儲蓄函數

是指經濟社會的儲蓄(S)與可支配所得(Yd)之間的關係 。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3.儲蓄線圖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4.平均儲蓄傾向(APS)

回首頁

14-1
14-2

是指在平均每一單位的可支配所得中,用來儲蓄的比例。

14-3
14-4
14-5

5.邊際儲蓄傾向(MPS)
是指當可支配所得變動一單位時,在儲蓄上所引起的變動
量。

上一頁

4.消費傾向與儲蓄傾向的關係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APC與APS

14-3
14-4
14-5

(2)MPC與MPS

上一頁

下一頁

 投資
1.意義

是指在一定期間內,對各種新資本財(包括機器設備、廠
房及存貨)的購買,又稱為資本形成或實體投資。
2.投資的種類
(1)按其所決定的因素而言:
自發性投資是指由所得以外的因素決定的投資量。
誘發性投資是指因所得改變誘發的投資變動量。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2)按其是否扣除現有的資本耗損而言:
毛投資即不扣除現有資本耗損(即折舊)的投資。
淨投資即扣除既有資本損耗以後的投資。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3.投資的考量

(1)市場利率:是指廠商將多餘的資金存在銀行可賺取的
利息所得,或是向銀行貸款所必須繳納的利息費用。
(2)投資邊際效率:由凱因斯提出,認為投資邊際效率是
資本財的預期報酬率,使購買該項資本的價格等於未
來各年預期毛收益的現值總和。

上一頁

下一頁

MEI>i 時,代表該筆投資的淨收益大於必須負擔的機
會成本,廠商會願意增加投資。

回首頁

14-1
14-2

14-3

MEI<i 時,代表該筆投資的淨收益小於必須負擔的機
會成本,廠商會減少投資。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4.影響投資邊際效率(MEI)的因素
(1)技術進步與創新:生產技術的進步與產品的創新有助
於增加未來預期收益,進而刺激廠商的投資意願,造
成MEI 曲線的右移。
(2)廠商對未來的預期:若廠商對未來景氣抱持樂觀 ,
連帶消費者的購買力將會上升,廠商也會有較高的預
期收益,進而提高投資的意願,造成MEI 曲線的右移

(3)課稅與補貼:若若政府對廠商增加補貼,將會減少廠
商的生產成本,進而提高廠商的投資意願,造成MEI
曲線的右移。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投資邊際效率(MEI)

回首頁

14-1
14-2

投資邊際效率是使資本的各年預期毛收益的現值總和等於
其資本財價格所需的折現率,若該項的投資邊際效率大於利率
,表示該項計劃值得投資,若投資邊際效率小於利率,表示該
項計劃不值得投資。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2 簡單的均衡所得決定過程
 簡單凱因斯模型
1.假設
(1)不考慮政府部門及國外部門,只考慮家計部門及廠商
部門。
(2)消費包括自發性消費與誘發性投資。
(3)家計部門不從事投資,廠商部門不從事儲蓄。
(4)廠商投資水準不因所得高低而改變,即只考慮自發性
投資。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2.模型

14-2

14-3
14-4
14-5

其中Yd為可配所得,Y為國民所得,AE代表總支出。

上一頁

 均衡所得決定方法
1.總需求等於總供給分析法(45°線分析法)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2.投資等於儲蓄決定法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1)當I>S時:廠商會增
加生產,使國民所得
提高,儲蓄增加。

(2)當I<S時:廠商會減
少生產,使國民所得
下降,儲蓄減少。
(3)當I=S時:透過投資
等儲蓄可以決定均衡
所得水準。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1)當I>S時:廠商會增加生產
,使國民所得提高,儲蓄增
加。

(2)當I<S時:廠商會減少生產
,使國民所得下降,儲蓄減
少。
(3)當I=S時:透過投資等儲蓄
可以決定均衡所得水準。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3 乘數原理與加速原理
 乘數原理
1.定義
是指在一個未達充分就業的經濟體系中,總需求中任何一
項自發性支出的變動,將導致均衡所得做同方向的倍數變
動。
2.消費乘數

是指自發性消費增加量所引起均衡所得增加的倍數。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充分就業
充分就業是指除了自然失業率(經濟社會無法免除的摩擦
性失業和結構性失業),其餘有意願工作者皆能找到合適的職
務,沒有人力浪費的問題。凱因斯認為,經濟大恐慌時代是因
為有效需求的不足、總產出尚未達到充分產出(Yf) 的水準,造
成失業率上升。因此政府應該致力於提高需求,在達到充分就
業之前(Yf),並不會造成物價上漲的問題。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3.投資乘數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是指自發性投資增加量所引起均衡所得增加的倍數。

14-3
14-4
14-5

4.乘數與MPC、MPS的關係

上一頁

5.圖形分析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 加速原理
1.基本假設
(1)社會現有的資本設備已經充分利用。
(2)資本設備數量與國民所得(產出)間具有固定比例的
關係。
2.意義
是指社會在沒有閒置設備的情況下,由於國民所得的變動
,透過社會對商品或勞務需求的變化,將會引起廠商對資
本財的需求呈固定比例變動。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3.加速係數

14-2

14-3

其中△K:資本財需求的變動,△Y:國民所得的變動

14-4
14-5

4.應用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4 膨脹缺口、緊縮缺口與節儉的矛盾
 膨脹缺口
1.意義
當經濟社會的有效需求過多,使社會的均衡所得高於充分
就業所得水準的部分。
2.圖形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3.影響與對策
政府可採取減少政府支出或是提高租稅等方式來降低社會
總需求。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 緊縮缺口
1.意義
當經濟社會的有效需求不足,使社會的均衡所得低於充分
就業所得水準的部分。
2.圖形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3.影響與對策
政府可以採取增加政府支出或是減少租稅,以增加社會總
需求。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 膨脹(緊縮)缺口與產出缺口之關係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其中△ AE:總支出的變動


Y:均衡所得與充分就業所得之差額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反景氣循環政策

14-1
14-2

由第四節可知,當經濟個體發生緊縮缺口,政府應採用擴
14-3
張性經濟對策(如增加政府支出或減少租稅)來因應,同樣的,
14-4
若發生了膨脹缺口,則必須採用緊縮性經濟對策(如減少政府
支出或提高租稅)因應,此種反向操作方式,就稱為反景氣循 14-5
環政策。

舉個例子來說,當面臨失業率上升的情形後,政府通常會
通過重大建設方案,以此方式增加勞動需求來解決失業問題,
且另一方面,重大建設對於國家來說也是一項重要的資本累積,
對於經濟的成長及發展,都有很大的幫助。就如2008年台灣受
到金融海嘯的衝擊後,景氣衰退、失業率節節高升,政府為了
刺激需求上升,發給每位國民3,600元的消費券,提供廠商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各種貸款與租稅減免優惠,並且積極投入各項公共建設,都是
以「刺激有效需求」為原則,提高國民所得水準為目的。但從
各項數據觀察顯示,消費券措施的成效並不如預期顯著。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 節儉的矛盾
凱因斯認為當經濟體系未達充分就業時,若所有消費者皆增
加自發性儲蓄,使得整個經濟體系消費減少,導致有效需求
更顯不足,將會造成國民所得減少,失業增加,但儲蓄總量
未必增加。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進退兩難
「合成的謬誤」是指一組織中的個別成員均擁有某個性質
,而錯誤推論出該組織具有相同的性質。例如在「節儉的矛盾
」,如果我們只考慮個別消費者的所得支出,的確可以透過減
少消費來增加儲蓄,然而當所有人均選擇減少消費時,整個經
濟體系的儲蓄量並不會增加,反而會因為有效需求的下降而減
少。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5 政府支出與均衡所得
 政府部門之經濟活動
1.政府支出
假設政府支出完全受到政府控制,不會隨所得水準變動而
改變,故政府支出函數為一固定常數G0,G=G0,稱為自
發性政府支出。
2.租稅收入

假設政府的稅收淨額同樣完全受到政府控制,不會隨所得
變動而改變,故政府的租稅函數為T= T0,T0為固定常數
,稱為定額稅。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 均衡所得決定

14-2

1.經濟模型

14-3
14-4
14-5

2.租稅收入
(1)45°線分析法:Y=AE→Y=C+I+G
(2)投資儲蓄分析法:Y=C+S+T=C+I+G

→ S+T=I+G

上一頁

3.圖形說明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3.以數學式求算均衡所得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均衡條件:Y=C+I+G
C=a+bYd=a+b(Y-T)
I=I0
G=G0
T=T0

均衡所得

14-3
14-4
14-5

上一頁

 乘數
1.消費乘數(KC)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2.投資乘數(KI)

3.政府支出乘數(KG)

上一頁

4.政府租稅乘數(KT)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5.平衡預算乘數(KB)

14-5


Slide 42

所得水準的決定
14-1
14-2
14-3
14-4
14-5

消費、儲蓄與投資
簡單的均衡所得決定過程
乘數原理與加速原理
膨脹缺口、緊縮缺口與節儉的矛盾
政府支出與均衡所得

14
CHAPTER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消費、儲蓄與投資
 有效需求理論

14-1
14-2

(1)凱因斯認為1930年代經濟大恐慌所出現的大量失業,是

14-3

由於市場需求不足所引起,因此,提高產品的市場需求

14-4

可以解決失業問題。

14-5

(2)整個社會對所有財貨的需求,分別來自民間消費支出、
國內投資支出、政府消費支出與國際貿易淨輸出四方面


上一頁

下一頁

古典學派與凱因斯學派
對於國民所得決定之看法

回首頁

14-1
14-2

1.古典學派:認為市場在長期時會在價格機能的運作下,
自然達到充分就業的狀態。

14-3

2.凱因斯學派:主張經濟體系處於未充分就業下為常態,
認為增加社會的總支出,使有效需求增加,才能使國民
所得增加。

14-5

14-4

上一頁

下一頁

 消費
1.基本心理法則

人們的消費支出會隨者可支配所得的增加而增加﹔一般狀
況下,消費的增加量會小於可支配所得的增加量。
2.消費函數
是指經濟社會的消費(C)與可支配所得(Yd)之間的關係 。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3.消費線圖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4.平均消費傾向(APC)

回首頁

14-1
14-2

是指在平均每一單位的可支配所得中,用來消費的比例。

14-3
14-4
14-5

5.邊際消費傾向(MPC)

是指當可支配所得變動一單位時,在消費上所引起的變動
量。

上一頁

下一頁

 儲蓄
1.儲蓄函數

是指經濟社會的儲蓄(S)與可支配所得(Yd)之間的關係 。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3.儲蓄線圖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4.平均儲蓄傾向(APS)

回首頁

14-1
14-2

是指在平均每一單位的可支配所得中,用來儲蓄的比例。

14-3
14-4
14-5

5.邊際儲蓄傾向(MPS)
是指當可支配所得變動一單位時,在儲蓄上所引起的變動
量。

上一頁

4.消費傾向與儲蓄傾向的關係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APC與APS

14-3
14-4
14-5

(2)MPC與MPS

上一頁

下一頁

 投資
1.意義

是指在一定期間內,對各種新資本財(包括機器設備、廠
房及存貨)的購買,又稱為資本形成或實體投資。
2.投資的種類
(1)按其所決定的因素而言:
自發性投資是指由所得以外的因素決定的投資量。
誘發性投資是指因所得改變誘發的投資變動量。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2)按其是否扣除現有的資本耗損而言:
毛投資即不扣除現有資本耗損(即折舊)的投資。
淨投資即扣除既有資本損耗以後的投資。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3.投資的考量

(1)市場利率:是指廠商將多餘的資金存在銀行可賺取的
利息所得,或是向銀行貸款所必須繳納的利息費用。
(2)投資邊際效率:由凱因斯提出,認為投資邊際效率是
資本財的預期報酬率,使購買該項資本的價格等於未
來各年預期毛收益的現值總和。

上一頁

下一頁

MEI>i 時,代表該筆投資的淨收益大於必須負擔的機
會成本,廠商會願意增加投資。

回首頁

14-1
14-2

14-3

MEI<i 時,代表該筆投資的淨收益小於必須負擔的機
會成本,廠商會減少投資。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4.影響投資邊際效率(MEI)的因素
(1)技術進步與創新:生產技術的進步與產品的創新有助
於增加未來預期收益,進而刺激廠商的投資意願,造
成MEI 曲線的右移。
(2)廠商對未來的預期:若廠商對未來景氣抱持樂觀 ,
連帶消費者的購買力將會上升,廠商也會有較高的預
期收益,進而提高投資的意願,造成MEI 曲線的右移

(3)課稅與補貼:若若政府對廠商增加補貼,將會減少廠
商的生產成本,進而提高廠商的投資意願,造成MEI
曲線的右移。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投資邊際效率(MEI)

回首頁

14-1
14-2

投資邊際效率是使資本的各年預期毛收益的現值總和等於
其資本財價格所需的折現率,若該項的投資邊際效率大於利率
,表示該項計劃值得投資,若投資邊際效率小於利率,表示該
項計劃不值得投資。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2 簡單的均衡所得決定過程
 簡單凱因斯模型
1.假設
(1)不考慮政府部門及國外部門,只考慮家計部門及廠商
部門。
(2)消費包括自發性消費與誘發性投資。
(3)家計部門不從事投資,廠商部門不從事儲蓄。
(4)廠商投資水準不因所得高低而改變,即只考慮自發性
投資。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2.模型

14-2

14-3
14-4
14-5

其中Yd為可配所得,Y為國民所得,AE代表總支出。

上一頁

 均衡所得決定方法
1.總需求等於總供給分析法(45°線分析法)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2.投資等於儲蓄決定法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1)當I>S時:廠商會增
加生產,使國民所得
提高,儲蓄增加。

(2)當I<S時:廠商會減
少生產,使國民所得
下降,儲蓄減少。
(3)當I=S時:透過投資
等儲蓄可以決定均衡
所得水準。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1)當I>S時:廠商會增加生產
,使國民所得提高,儲蓄增
加。

(2)當I<S時:廠商會減少生產
,使國民所得下降,儲蓄減
少。
(3)當I=S時:透過投資等儲蓄
可以決定均衡所得水準。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3 乘數原理與加速原理
 乘數原理
1.定義
是指在一個未達充分就業的經濟體系中,總需求中任何一
項自發性支出的變動,將導致均衡所得做同方向的倍數變
動。
2.消費乘數

是指自發性消費增加量所引起均衡所得增加的倍數。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充分就業
充分就業是指除了自然失業率(經濟社會無法免除的摩擦
性失業和結構性失業),其餘有意願工作者皆能找到合適的職
務,沒有人力浪費的問題。凱因斯認為,經濟大恐慌時代是因
為有效需求的不足、總產出尚未達到充分產出(Yf) 的水準,造
成失業率上升。因此政府應該致力於提高需求,在達到充分就
業之前(Yf),並不會造成物價上漲的問題。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3.投資乘數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是指自發性投資增加量所引起均衡所得增加的倍數。

14-3
14-4
14-5

4.乘數與MPC、MPS的關係

上一頁

5.圖形分析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 加速原理
1.基本假設
(1)社會現有的資本設備已經充分利用。
(2)資本設備數量與國民所得(產出)間具有固定比例的
關係。
2.意義
是指社會在沒有閒置設備的情況下,由於國民所得的變動
,透過社會對商品或勞務需求的變化,將會引起廠商對資
本財的需求呈固定比例變動。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3.加速係數

14-2

14-3

其中△K:資本財需求的變動,△Y:國民所得的變動

14-4
14-5

4.應用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4 膨脹缺口、緊縮缺口與節儉的矛盾
 膨脹缺口
1.意義
當經濟社會的有效需求過多,使社會的均衡所得高於充分
就業所得水準的部分。
2.圖形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3.影響與對策
政府可採取減少政府支出或是提高租稅等方式來降低社會
總需求。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 緊縮缺口
1.意義
當經濟社會的有效需求不足,使社會的均衡所得低於充分
就業所得水準的部分。
2.圖形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3.影響與對策
政府可以採取增加政府支出或是減少租稅,以增加社會總
需求。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 膨脹(緊縮)缺口與產出缺口之關係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其中△ AE:總支出的變動


Y:均衡所得與充分就業所得之差額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反景氣循環政策

14-1
14-2

由第四節可知,當經濟個體發生緊縮缺口,政府應採用擴
14-3
張性經濟對策(如增加政府支出或減少租稅)來因應,同樣的,
14-4
若發生了膨脹缺口,則必須採用緊縮性經濟對策(如減少政府
支出或提高租稅)因應,此種反向操作方式,就稱為反景氣循 14-5
環政策。

舉個例子來說,當面臨失業率上升的情形後,政府通常會
通過重大建設方案,以此方式增加勞動需求來解決失業問題,
且另一方面,重大建設對於國家來說也是一項重要的資本累積,
對於經濟的成長及發展,都有很大的幫助。就如2008年台灣受
到金融海嘯的衝擊後,景氣衰退、失業率節節高升,政府為了
刺激需求上升,發給每位國民3,600元的消費券,提供廠商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各種貸款與租稅減免優惠,並且積極投入各項公共建設,都是
以「刺激有效需求」為原則,提高國民所得水準為目的。但從
各項數據觀察顯示,消費券措施的成效並不如預期顯著。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 節儉的矛盾
凱因斯認為當經濟體系未達充分就業時,若所有消費者皆增
加自發性儲蓄,使得整個經濟體系消費減少,導致有效需求
更顯不足,將會造成國民所得減少,失業增加,但儲蓄總量
未必增加。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進退兩難
「合成的謬誤」是指一組織中的個別成員均擁有某個性質
,而錯誤推論出該組織具有相同的性質。例如在「節儉的矛盾
」,如果我們只考慮個別消費者的所得支出,的確可以透過減
少消費來增加儲蓄,然而當所有人均選擇減少消費時,整個經
濟體系的儲蓄量並不會增加,反而會因為有效需求的下降而減
少。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5 政府支出與均衡所得
 政府部門之經濟活動
1.政府支出
假設政府支出完全受到政府控制,不會隨所得水準變動而
改變,故政府支出函數為一固定常數G0,G=G0,稱為自
發性政府支出。
2.租稅收入

假設政府的稅收淨額同樣完全受到政府控制,不會隨所得
變動而改變,故政府的租稅函數為T= T0,T0為固定常數
,稱為定額稅。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 均衡所得決定

14-2

1.經濟模型

14-3
14-4
14-5

2.租稅收入
(1)45°線分析法:Y=AE→Y=C+I+G
(2)投資儲蓄分析法:Y=C+S+T=C+I+G

→ S+T=I+G

上一頁

3.圖形說明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上一頁

3.以數學式求算均衡所得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均衡條件:Y=C+I+G
C=a+bYd=a+b(Y-T)
I=I0
G=G0
T=T0

均衡所得

14-3
14-4
14-5

上一頁

 乘數
1.消費乘數(KC)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14-5

2.投資乘數(KI)

3.政府支出乘數(KG)

上一頁

4.政府租稅乘數(KT)

下一頁

回首頁

14-1
14-2

14-3
14-4

5.平衡預算乘數(KB)

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