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武汉大学 冉 苒 教授 2006年12月 第二讲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武汉大学 冉 苒 教授 2006年12月 本讲主要内容 一、从实践到认识 二、从认识到实践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 反复和无限发展 一、从实践到认识 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 形式,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 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 (一)感性认识 感 性 认 识 含义 人们凭借感官直接感受 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形 式、外部联系的认识。 特点 生动性、具体性、形象性 形式 感觉、知觉、表象 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感觉 感性认识的形式 知觉 表象 感觉 感觉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事物 的个别属性、个别方面的反映。 人的五大感官 眼 耳 鼻 舌 肤 感觉 凉爽的秋风 叮咚的泉水 淡淡的花香 蓝色的大海 甜蜜的糖果 触觉 听觉 嗅觉 视觉 味觉 真的是五 种耶! 知觉 苹果 知觉是人们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 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形象的反映。 静悄悄 红彤彤 甜滋滋 香喷喷 甜滋滋 沉甸甸 香喷喷 红彤彤 静悄悄 沉甸甸 表象 表象是人们对过去的感觉 和知觉的回忆,是曾经作用 于感觉器官的那些客观事物 的形象的再现和重组。 (二)理性认识 含义 理 性 认 识 人们凭借思维对感性材料进 行加工、整理、概括而形成的 关于事物的本质、整体和内部 联系的认识。 特点 间接性、抽象性、概括性 形式 概念、判断、推理 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的形式 推理 判断 概念 概念 概念是通过对各种感觉材料的抽象 和概括,揭示出事物本质的认识形式。 人 农民、工人、士兵、学生、官吏、商人… 思 想 者 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对各 种感觉材料进行抽象和概括,把那 些必然的、稳定的、普遍的和本质 的东西揭示出来而形成概念。 水果 判断 判断是对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或关系 的反映,是对事物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 判明和断定。 一个永存不灭的判断 培 根 毛泽东同志的一个著名判断 1946年8月,毛泽东在延安向美国记者安娜·路易 斯·斯特朗发表谈话,指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 虎。” 泰坦尼克号是永 远不会沉的! 船是铁的,是 铁的就会沉! 设计师 安德鲁 船长 爱德华 推理 推理是由一个或一些判断过渡到新的判 断的思维活动,是从事物的联系或关系中 由已知合乎逻辑地推出未知的反映形式。 铁做的船都是会沉的 (大前提) 泰坦尼克是铁做的船 (小前提) ---------------- 所以,泰坦尼克是会沉的 (结 论) 泰坦尼克号的故事 理性认识还表 现为由概念、判断 和推理组成的完整 的理论体系。理论 的形成和建立,标 志着主体对客体的 理性认识达到了系 统化的水平。 (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以 感性认识为基础。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 理性认识。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相互包含。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 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 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 中就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存 看 到 苹 果 落 地 牛 顿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 化为理性认识 发 现 万 有 引 力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这块 感性材料 真的好甜哦! 理性概念 认识是感性的(感觉) 形式是理性的(判断)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必须具备两个 基本条件 完成第一次 飞跃的基本 条件 第一,要勇于实践,深入调 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 感性材料。这是正确实现由感性 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 第二,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 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 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 里地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 升为理性认识。 (四)非理性因素的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动机 信念 情 感 非理性 因素 习 惯 本 能 信 仰 意 志 欲 望 情感、意志、欲望和信仰等非理性因素,它们本 身不属于人的认识能力,但对人的认识活动的发动 与停止、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着重要的 控制和调节的作用。这种作用有时是积极的,有时 是消极的。 改向神学研究无果而终 居 里 夫 人 大科学家牛顿晚年醉心于星象 学、炼金术及个人神秘冥想体验的 研究,并竭力论证第一推动力的存 在。牛顿最后是从宗教里面找到了 一个答案,就是上帝是宇宙起源的 第一推动力。 坚持科学探索再获殊荣 1906年,居里先生突遇车祸逝 世。居里夫人以坚强的意志战胜 巨大悲痛,继任了居里先生在巴 黎大学的课程,并指导实验室工 作。1911年12月她再次获得了诺 贝尔(化学)奖。 牛 顿 二、 从认识到实践 (一)第二次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 实践 认识 第一、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 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 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 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 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 造世界。 - -毛泽东 丹江口水库 南 水 北 调 1980年10月,水利部组织有关专 家、教授、工程技术人员在北京 举行了学术讨论会,论证了南水 北调工程的可行性。2002年12月 2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南水北调 工程总体规划》。 第二、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亚 里 斯 多 德 不同重 量的物体 下落速度 相同 不同重 量的物体 下落速度 不同 比 萨 斜 塔 试 验 伽 利 略 (二)实现由理论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第一,必须从实际出 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 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毛泽东 (理论联系实际是毛泽东同 志一生遵循和倡导的工作作 风)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实现认识的根本目的 井冈山的道路 --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 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跟着领袖毛委员, 走上雄伟的井冈山。 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中 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理论只有 为群众所掌握才能化为改造社会、改 造自然的物质力量。 第三,理论要回到实 践,需要经过路线、方 针、政策等中介。 路线、方针、政策 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刘少奇塑像 三、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 和无限发展 (一)人类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再认识 再实践 认识 实践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 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 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 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 程度。 ---毛泽东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是指人们 的认识过程既不是封闭式的循环,也不 是直线式的前进,而是螺旋式的曲折上 升运动。这个运动,从形式上看,表现 为认识和实践的反复循环;从内容上看, 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都比较地进到 了高一级的程度。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 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 完成的。从主观方面说,人们总是受 到自己认识能力和实践活动范围的限 制。从客观方面说,受到科学技术条 件的限制,以及客观过程的发展和表 现程度的限制。客观事物的本质有一 个显露的过程,人的认识也就需要一 个过程。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 光是“波” 牛 顿 惠 更 斯 光是“粒子” 光是“波粒两象性” 爱 因 斯 坦 “光”的本质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二,因为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是 无限的。所以,人的认识的任务, 就在于不断地克服主观和客观、认 识和实践之间的矛盾,求得它们之 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而不是企 图去发现所谓的“永恒真理”、 “终极真理”。 认识过程的无限性 托勒密(约90—168年) 哥白尼(1473—1543年) 赫歇耳(1738~1822年) 地 心 说 日 心 说 无 心 说 (二)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所谓具体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 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所谓 历史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 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 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930年2月18日美国天文学家 汤博发现冥王星。从此,“太阳 系九大行星”的格局坚持了70多 年。 为什么不要 我了? 太阳系 2006年8月25日,国际天文学联 合会宣布,冥王星将被排除在行星 行列之外,从而太阳系行星的数量 将由九颗减为八颗。 冥王星 认识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马 恩 选 集 列 宁 选 集 毛 泽 东 选 集 巴黎公社 十月革命 开国大典 改革开放 必须防止和反对两种错误倾向 当一个事物还在发 展,向别的事物转变的 条件还不具备时,人们 硬要超越阶段,做将来 的事,就容易犯冒进的 错误。 冒进 保守 当事物已经向前发 展了,主观认识仍然停 留在原来的阶段上,落 后于实际,就容易犯保 守的错误。 “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 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 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 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 或右的错误思想” --《实践论》 下 课 同学们再见!
Download ReportTranscript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武汉大学 冉 苒 教授 2006年12月 第二讲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武汉大学 冉 苒 教授 2006年12月 本讲主要内容 一、从实践到认识 二、从认识到实践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 反复和无限发展 一、从实践到认识 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 形式,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 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 (一)感性认识 感 性 认 识 含义 人们凭借感官直接感受 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形 式、外部联系的认识。 特点 生动性、具体性、形象性 形式 感觉、知觉、表象 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感觉 感性认识的形式 知觉 表象 感觉 感觉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事物 的个别属性、个别方面的反映。 人的五大感官 眼 耳 鼻 舌 肤 感觉 凉爽的秋风 叮咚的泉水 淡淡的花香 蓝色的大海 甜蜜的糖果 触觉 听觉 嗅觉 视觉 味觉 真的是五 种耶! 知觉 苹果 知觉是人们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 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形象的反映。 静悄悄 红彤彤 甜滋滋 香喷喷 甜滋滋 沉甸甸 香喷喷 红彤彤 静悄悄 沉甸甸 表象 表象是人们对过去的感觉 和知觉的回忆,是曾经作用 于感觉器官的那些客观事物 的形象的再现和重组。 (二)理性认识 含义 理 性 认 识 人们凭借思维对感性材料进 行加工、整理、概括而形成的 关于事物的本质、整体和内部 联系的认识。 特点 间接性、抽象性、概括性 形式 概念、判断、推理 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的形式 推理 判断 概念 概念 概念是通过对各种感觉材料的抽象 和概括,揭示出事物本质的认识形式。 人 农民、工人、士兵、学生、官吏、商人… 思 想 者 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对各 种感觉材料进行抽象和概括,把那 些必然的、稳定的、普遍的和本质 的东西揭示出来而形成概念。 水果 判断 判断是对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或关系 的反映,是对事物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 判明和断定。 一个永存不灭的判断 培 根 毛泽东同志的一个著名判断 1946年8月,毛泽东在延安向美国记者安娜·路易 斯·斯特朗发表谈话,指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 虎。” 泰坦尼克号是永 远不会沉的! 船是铁的,是 铁的就会沉! 设计师 安德鲁 船长 爱德华 推理 推理是由一个或一些判断过渡到新的判 断的思维活动,是从事物的联系或关系中 由已知合乎逻辑地推出未知的反映形式。 铁做的船都是会沉的 (大前提) 泰坦尼克是铁做的船 (小前提) ---------------- 所以,泰坦尼克是会沉的 (结 论) 泰坦尼克号的故事 理性认识还表 现为由概念、判断 和推理组成的完整 的理论体系。理论 的形成和建立,标 志着主体对客体的 理性认识达到了系 统化的水平。 (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以 感性认识为基础。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 理性认识。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相互包含。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 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 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 中就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存 看 到 苹 果 落 地 牛 顿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 化为理性认识 发 现 万 有 引 力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这块 感性材料 真的好甜哦! 理性概念 认识是感性的(感觉) 形式是理性的(判断)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必须具备两个 基本条件 完成第一次 飞跃的基本 条件 第一,要勇于实践,深入调 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 感性材料。这是正确实现由感性 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 第二,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 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 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 里地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 升为理性认识。 (四)非理性因素的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动机 信念 情 感 非理性 因素 习 惯 本 能 信 仰 意 志 欲 望 情感、意志、欲望和信仰等非理性因素,它们本 身不属于人的认识能力,但对人的认识活动的发动 与停止、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着重要的 控制和调节的作用。这种作用有时是积极的,有时 是消极的。 改向神学研究无果而终 居 里 夫 人 大科学家牛顿晚年醉心于星象 学、炼金术及个人神秘冥想体验的 研究,并竭力论证第一推动力的存 在。牛顿最后是从宗教里面找到了 一个答案,就是上帝是宇宙起源的 第一推动力。 坚持科学探索再获殊荣 1906年,居里先生突遇车祸逝 世。居里夫人以坚强的意志战胜 巨大悲痛,继任了居里先生在巴 黎大学的课程,并指导实验室工 作。1911年12月她再次获得了诺 贝尔(化学)奖。 牛 顿 二、 从认识到实践 (一)第二次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 实践 认识 第一、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 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 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 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 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 造世界。 - -毛泽东 丹江口水库 南 水 北 调 1980年10月,水利部组织有关专 家、教授、工程技术人员在北京 举行了学术讨论会,论证了南水 北调工程的可行性。2002年12月 2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南水北调 工程总体规划》。 第二、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亚 里 斯 多 德 不同重 量的物体 下落速度 相同 不同重 量的物体 下落速度 不同 比 萨 斜 塔 试 验 伽 利 略 (二)实现由理论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第一,必须从实际出 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 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毛泽东 (理论联系实际是毛泽东同 志一生遵循和倡导的工作作 风)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实现认识的根本目的 井冈山的道路 --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 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跟着领袖毛委员, 走上雄伟的井冈山。 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中 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理论只有 为群众所掌握才能化为改造社会、改 造自然的物质力量。 第三,理论要回到实 践,需要经过路线、方 针、政策等中介。 路线、方针、政策 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刘少奇塑像 三、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 和无限发展 (一)人类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再认识 再实践 认识 实践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 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 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 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 程度。 ---毛泽东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是指人们 的认识过程既不是封闭式的循环,也不 是直线式的前进,而是螺旋式的曲折上 升运动。这个运动,从形式上看,表现 为认识和实践的反复循环;从内容上看, 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都比较地进到 了高一级的程度。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 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 完成的。从主观方面说,人们总是受 到自己认识能力和实践活动范围的限 制。从客观方面说,受到科学技术条 件的限制,以及客观过程的发展和表 现程度的限制。客观事物的本质有一 个显露的过程,人的认识也就需要一 个过程。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 光是“波” 牛 顿 惠 更 斯 光是“粒子” 光是“波粒两象性” 爱 因 斯 坦 “光”的本质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二,因为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是 无限的。所以,人的认识的任务, 就在于不断地克服主观和客观、认 识和实践之间的矛盾,求得它们之 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而不是企 图去发现所谓的“永恒真理”、 “终极真理”。 认识过程的无限性 托勒密(约90—168年) 哥白尼(1473—1543年) 赫歇耳(1738~1822年) 地 心 说 日 心 说 无 心 说 (二)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所谓具体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 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所谓 历史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 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 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930年2月18日美国天文学家 汤博发现冥王星。从此,“太阳 系九大行星”的格局坚持了70多 年。 为什么不要 我了? 太阳系 2006年8月25日,国际天文学联 合会宣布,冥王星将被排除在行星 行列之外,从而太阳系行星的数量 将由九颗减为八颗。 冥王星 认识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马 恩 选 集 列 宁 选 集 毛 泽 东 选 集 巴黎公社 十月革命 开国大典 改革开放 必须防止和反对两种错误倾向 当一个事物还在发 展,向别的事物转变的 条件还不具备时,人们 硬要超越阶段,做将来 的事,就容易犯冒进的 错误。 冒进 保守 当事物已经向前发 展了,主观认识仍然停 留在原来的阶段上,落 后于实际,就容易犯保 守的错误。 “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 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 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 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 或右的错误思想” --《实践论》 下 课 同学们再见!
Slide 1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武汉大学
冉 苒 教授
2006年12月
第二讲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武汉大学 冉 苒 教授
2006年12月
本讲主要内容
一、从实践到认识
二、从认识到实践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
反复和无限发展
一、从实践到认识
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
形式,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
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
(一)感性认识
感
性
认
识
含义
人们凭借感官直接感受
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形
式、外部联系的认识。
特点
生动性、具体性、形象性
形式
感觉、知觉、表象
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感觉
感性认识的形式
知觉
表象
感觉
感觉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事物
的个别属性、个别方面的反映。
人的五大感官
眼 耳 鼻 舌 肤
感觉
凉爽的秋风
叮咚的泉水
淡淡的花香
蓝色的大海
甜蜜的糖果
触觉
听觉
嗅觉
视觉
味觉
真的是五
种耶!
知觉
苹果
知觉是人们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
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形象的反映。
静悄悄
红彤彤
甜滋滋
香喷喷
甜滋滋
沉甸甸
香喷喷
红彤彤
静悄悄
沉甸甸
表象
表象是人们对过去的感觉
和知觉的回忆,是曾经作用
于感觉器官的那些客观事物
的形象的再现和重组。
(二)理性认识
含义
理
性
认
识
人们凭借思维对感性材料进
行加工、整理、概括而形成的
关于事物的本质、整体和内部
联系的认识。
特点
间接性、抽象性、概括性
形式
概念、判断、推理
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的形式
推理
判断
概念
概念
概念是通过对各种感觉材料的抽象
和概括,揭示出事物本质的认识形式。
人
农民、工人、士兵、学生、官吏、商人…
思
想
者
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对各
种感觉材料进行抽象和概括,把那
些必然的、稳定的、普遍的和本质
的东西揭示出来而形成概念。
水果
判断
判断是对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或关系
的反映,是对事物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
判明和断定。
一个永存不灭的判断
培
根
毛泽东同志的一个著名判断
1946年8月,毛泽东在延安向美国记者安娜·路易
斯·斯特朗发表谈话,指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
虎。”
泰坦尼克号是永
远不会沉的!
船是铁的,是
铁的就会沉!
设计师 安德鲁
船长 爱德华
推理
推理是由一个或一些判断过渡到新的判
断的思维活动,是从事物的联系或关系中
由已知合乎逻辑地推出未知的反映形式。
铁做的船都是会沉的
(大前提)
泰坦尼克是铁做的船
(小前提)
----------------
所以,泰坦尼克是会沉的 (结 论)
泰坦尼克号的故事
理性认识还表
现为由概念、判断
和推理组成的完整
的理论体系。理论
的形成和建立,标
志着主体对客体的
理性认识达到了系
统化的水平。
(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以
感性认识为基础。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
理性认识。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相互包含。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
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
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
中就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存
看
到
苹
果
落
地
牛
顿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
化为理性认识
发
现
万
有
引
力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这块
感性材料
真的好甜哦!
理性概念
认识是感性的(感觉) 形式是理性的(判断)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必须具备两个
基本条件
完成第一次
飞跃的基本
条件
第一,要勇于实践,深入调
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
感性材料。这是正确实现由感性
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
第二,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
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
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
里地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
升为理性认识。
(四)非理性因素的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动机
信念
情
感
非理性
因素
习
惯
本
能
信
仰
意
志
欲
望
情感、意志、欲望和信仰等非理性因素,它们本
身不属于人的认识能力,但对人的认识活动的发动
与停止、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着重要的
控制和调节的作用。这种作用有时是积极的,有时
是消极的。
改向神学研究无果而终
居
里
夫
人
大科学家牛顿晚年醉心于星象
学、炼金术及个人神秘冥想体验的
研究,并竭力论证第一推动力的存
在。牛顿最后是从宗教里面找到了
一个答案,就是上帝是宇宙起源的
第一推动力。
坚持科学探索再获殊荣
1906年,居里先生突遇车祸逝
世。居里夫人以坚强的意志战胜
巨大悲痛,继任了居里先生在巴
黎大学的课程,并指导实验室工
作。1911年12月她再次获得了诺
贝尔(化学)奖。
牛
顿
二、 从认识到实践
(一)第二次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
实践
认识
第一、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
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
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
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
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
造世界。
- -毛泽东
丹江口水库
南
水
北
调
1980年10月,水利部组织有关专
家、教授、工程技术人员在北京
举行了学术讨论会,论证了南水
北调工程的可行性。2002年12月
2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南水北调
工程总体规划》。
第二、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亚
里
斯
多
德
不同重
量的物体
下落速度
相同
不同重
量的物体
下落速度
不同
比
萨
斜
塔
试
验
伽
利
略
(二)实现由理论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第一,必须从实际出
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
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毛泽东
(理论联系实际是毛泽东同
志一生遵循和倡导的工作作
风)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实现认识的根本目的
井冈山的道路
--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
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跟着领袖毛委员,
走上雄伟的井冈山。
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中
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理论只有
为群众所掌握才能化为改造社会、改
造自然的物质力量。
第三,理论要回到实
践,需要经过路线、方
针、政策等中介。
路线、方针、政策
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刘少奇塑像
三、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
和无限发展
(一)人类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再认识
再实践
认识
实践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
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
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
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
程度。
---毛泽东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是指人们
的认识过程既不是封闭式的循环,也不
是直线式的前进,而是螺旋式的曲折上
升运动。这个运动,从形式上看,表现
为认识和实践的反复循环;从内容上看,
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都比较地进到
了高一级的程度。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
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
完成的。从主观方面说,人们总是受
到自己认识能力和实践活动范围的限
制。从客观方面说,受到科学技术条
件的限制,以及客观过程的发展和表
现程度的限制。客观事物的本质有一
个显露的过程,人的认识也就需要一
个过程。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
光是“波”
牛
顿
惠
更
斯
光是“粒子”
光是“波粒两象性”
爱
因
斯
坦
“光”的本质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二,因为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是
无限的。所以,人的认识的任务,
就在于不断地克服主观和客观、认
识和实践之间的矛盾,求得它们之
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而不是企
图去发现所谓的“永恒真理”、
“终极真理”。
认识过程的无限性
托勒密(约90—168年)
哥白尼(1473—1543年)
赫歇耳(1738~1822年)
地
心
说
日
心
说
无
心
说
(二)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所谓具体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
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所谓
历史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
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
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930年2月18日美国天文学家
汤博发现冥王星。从此,“太阳
系九大行星”的格局坚持了70多
年。
为什么不要
我了?
太阳系
2006年8月25日,国际天文学联
合会宣布,冥王星将被排除在行星
行列之外,从而太阳系行星的数量
将由九颗减为八颗。
冥王星
认识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马
恩
选
集
列
宁
选
集
毛
泽
东
选
集
巴黎公社
十月革命
开国大典
改革开放
必须防止和反对两种错误倾向
当一个事物还在发
展,向别的事物转变的
条件还不具备时,人们
硬要超越阶段,做将来
的事,就容易犯冒进的
错误。
冒进
保守
当事物已经向前发
展了,主观认识仍然停
留在原来的阶段上,落
后于实际,就容易犯保
守的错误。
“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
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
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
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
或右的错误思想”
--《实践论》
下 课
同学们再见!
Slide 2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武汉大学
冉 苒 教授
2006年12月
第二讲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武汉大学 冉 苒 教授
2006年12月
本讲主要内容
一、从实践到认识
二、从认识到实践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
反复和无限发展
一、从实践到认识
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
形式,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
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
(一)感性认识
感
性
认
识
含义
人们凭借感官直接感受
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形
式、外部联系的认识。
特点
生动性、具体性、形象性
形式
感觉、知觉、表象
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感觉
感性认识的形式
知觉
表象
感觉
感觉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事物
的个别属性、个别方面的反映。
人的五大感官
眼 耳 鼻 舌 肤
感觉
凉爽的秋风
叮咚的泉水
淡淡的花香
蓝色的大海
甜蜜的糖果
触觉
听觉
嗅觉
视觉
味觉
真的是五
种耶!
知觉
苹果
知觉是人们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
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形象的反映。
静悄悄
红彤彤
甜滋滋
香喷喷
甜滋滋
沉甸甸
香喷喷
红彤彤
静悄悄
沉甸甸
表象
表象是人们对过去的感觉
和知觉的回忆,是曾经作用
于感觉器官的那些客观事物
的形象的再现和重组。
(二)理性认识
含义
理
性
认
识
人们凭借思维对感性材料进
行加工、整理、概括而形成的
关于事物的本质、整体和内部
联系的认识。
特点
间接性、抽象性、概括性
形式
概念、判断、推理
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的形式
推理
判断
概念
概念
概念是通过对各种感觉材料的抽象
和概括,揭示出事物本质的认识形式。
人
农民、工人、士兵、学生、官吏、商人…
思
想
者
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对各
种感觉材料进行抽象和概括,把那
些必然的、稳定的、普遍的和本质
的东西揭示出来而形成概念。
水果
判断
判断是对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或关系
的反映,是对事物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
判明和断定。
一个永存不灭的判断
培
根
毛泽东同志的一个著名判断
1946年8月,毛泽东在延安向美国记者安娜·路易
斯·斯特朗发表谈话,指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
虎。”
泰坦尼克号是永
远不会沉的!
船是铁的,是
铁的就会沉!
设计师 安德鲁
船长 爱德华
推理
推理是由一个或一些判断过渡到新的判
断的思维活动,是从事物的联系或关系中
由已知合乎逻辑地推出未知的反映形式。
铁做的船都是会沉的
(大前提)
泰坦尼克是铁做的船
(小前提)
----------------
所以,泰坦尼克是会沉的 (结 论)
泰坦尼克号的故事
理性认识还表
现为由概念、判断
和推理组成的完整
的理论体系。理论
的形成和建立,标
志着主体对客体的
理性认识达到了系
统化的水平。
(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以
感性认识为基础。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
理性认识。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相互包含。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
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
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
中就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存
看
到
苹
果
落
地
牛
顿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
化为理性认识
发
现
万
有
引
力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这块
感性材料
真的好甜哦!
理性概念
认识是感性的(感觉) 形式是理性的(判断)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必须具备两个
基本条件
完成第一次
飞跃的基本
条件
第一,要勇于实践,深入调
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
感性材料。这是正确实现由感性
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
第二,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
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
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
里地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
升为理性认识。
(四)非理性因素的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动机
信念
情
感
非理性
因素
习
惯
本
能
信
仰
意
志
欲
望
情感、意志、欲望和信仰等非理性因素,它们本
身不属于人的认识能力,但对人的认识活动的发动
与停止、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着重要的
控制和调节的作用。这种作用有时是积极的,有时
是消极的。
改向神学研究无果而终
居
里
夫
人
大科学家牛顿晚年醉心于星象
学、炼金术及个人神秘冥想体验的
研究,并竭力论证第一推动力的存
在。牛顿最后是从宗教里面找到了
一个答案,就是上帝是宇宙起源的
第一推动力。
坚持科学探索再获殊荣
1906年,居里先生突遇车祸逝
世。居里夫人以坚强的意志战胜
巨大悲痛,继任了居里先生在巴
黎大学的课程,并指导实验室工
作。1911年12月她再次获得了诺
贝尔(化学)奖。
牛
顿
二、 从认识到实践
(一)第二次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
实践
认识
第一、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
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
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
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
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
造世界。
- -毛泽东
丹江口水库
南
水
北
调
1980年10月,水利部组织有关专
家、教授、工程技术人员在北京
举行了学术讨论会,论证了南水
北调工程的可行性。2002年12月
2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南水北调
工程总体规划》。
第二、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亚
里
斯
多
德
不同重
量的物体
下落速度
相同
不同重
量的物体
下落速度
不同
比
萨
斜
塔
试
验
伽
利
略
(二)实现由理论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第一,必须从实际出
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
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毛泽东
(理论联系实际是毛泽东同
志一生遵循和倡导的工作作
风)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实现认识的根本目的
井冈山的道路
--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
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跟着领袖毛委员,
走上雄伟的井冈山。
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中
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理论只有
为群众所掌握才能化为改造社会、改
造自然的物质力量。
第三,理论要回到实
践,需要经过路线、方
针、政策等中介。
路线、方针、政策
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刘少奇塑像
三、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
和无限发展
(一)人类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再认识
再实践
认识
实践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
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
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
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
程度。
---毛泽东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是指人们
的认识过程既不是封闭式的循环,也不
是直线式的前进,而是螺旋式的曲折上
升运动。这个运动,从形式上看,表现
为认识和实践的反复循环;从内容上看,
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都比较地进到
了高一级的程度。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
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
完成的。从主观方面说,人们总是受
到自己认识能力和实践活动范围的限
制。从客观方面说,受到科学技术条
件的限制,以及客观过程的发展和表
现程度的限制。客观事物的本质有一
个显露的过程,人的认识也就需要一
个过程。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
光是“波”
牛
顿
惠
更
斯
光是“粒子”
光是“波粒两象性”
爱
因
斯
坦
“光”的本质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二,因为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是
无限的。所以,人的认识的任务,
就在于不断地克服主观和客观、认
识和实践之间的矛盾,求得它们之
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而不是企
图去发现所谓的“永恒真理”、
“终极真理”。
认识过程的无限性
托勒密(约90—168年)
哥白尼(1473—1543年)
赫歇耳(1738~1822年)
地
心
说
日
心
说
无
心
说
(二)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所谓具体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
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所谓
历史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
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
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930年2月18日美国天文学家
汤博发现冥王星。从此,“太阳
系九大行星”的格局坚持了70多
年。
为什么不要
我了?
太阳系
2006年8月25日,国际天文学联
合会宣布,冥王星将被排除在行星
行列之外,从而太阳系行星的数量
将由九颗减为八颗。
冥王星
认识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马
恩
选
集
列
宁
选
集
毛
泽
东
选
集
巴黎公社
十月革命
开国大典
改革开放
必须防止和反对两种错误倾向
当一个事物还在发
展,向别的事物转变的
条件还不具备时,人们
硬要超越阶段,做将来
的事,就容易犯冒进的
错误。
冒进
保守
当事物已经向前发
展了,主观认识仍然停
留在原来的阶段上,落
后于实际,就容易犯保
守的错误。
“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
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
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
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
或右的错误思想”
--《实践论》
下 课
同学们再见!
Slide 3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武汉大学
冉 苒 教授
2006年12月
第二讲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武汉大学 冉 苒 教授
2006年12月
本讲主要内容
一、从实践到认识
二、从认识到实践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
反复和无限发展
一、从实践到认识
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
形式,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
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
(一)感性认识
感
性
认
识
含义
人们凭借感官直接感受
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形
式、外部联系的认识。
特点
生动性、具体性、形象性
形式
感觉、知觉、表象
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感觉
感性认识的形式
知觉
表象
感觉
感觉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事物
的个别属性、个别方面的反映。
人的五大感官
眼 耳 鼻 舌 肤
感觉
凉爽的秋风
叮咚的泉水
淡淡的花香
蓝色的大海
甜蜜的糖果
触觉
听觉
嗅觉
视觉
味觉
真的是五
种耶!
知觉
苹果
知觉是人们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
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形象的反映。
静悄悄
红彤彤
甜滋滋
香喷喷
甜滋滋
沉甸甸
香喷喷
红彤彤
静悄悄
沉甸甸
表象
表象是人们对过去的感觉
和知觉的回忆,是曾经作用
于感觉器官的那些客观事物
的形象的再现和重组。
(二)理性认识
含义
理
性
认
识
人们凭借思维对感性材料进
行加工、整理、概括而形成的
关于事物的本质、整体和内部
联系的认识。
特点
间接性、抽象性、概括性
形式
概念、判断、推理
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的形式
推理
判断
概念
概念
概念是通过对各种感觉材料的抽象
和概括,揭示出事物本质的认识形式。
人
农民、工人、士兵、学生、官吏、商人…
思
想
者
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对各
种感觉材料进行抽象和概括,把那
些必然的、稳定的、普遍的和本质
的东西揭示出来而形成概念。
水果
判断
判断是对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或关系
的反映,是对事物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
判明和断定。
一个永存不灭的判断
培
根
毛泽东同志的一个著名判断
1946年8月,毛泽东在延安向美国记者安娜·路易
斯·斯特朗发表谈话,指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
虎。”
泰坦尼克号是永
远不会沉的!
船是铁的,是
铁的就会沉!
设计师 安德鲁
船长 爱德华
推理
推理是由一个或一些判断过渡到新的判
断的思维活动,是从事物的联系或关系中
由已知合乎逻辑地推出未知的反映形式。
铁做的船都是会沉的
(大前提)
泰坦尼克是铁做的船
(小前提)
----------------
所以,泰坦尼克是会沉的 (结 论)
泰坦尼克号的故事
理性认识还表
现为由概念、判断
和推理组成的完整
的理论体系。理论
的形成和建立,标
志着主体对客体的
理性认识达到了系
统化的水平。
(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以
感性认识为基础。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
理性认识。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相互包含。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
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
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
中就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存
看
到
苹
果
落
地
牛
顿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
化为理性认识
发
现
万
有
引
力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这块
感性材料
真的好甜哦!
理性概念
认识是感性的(感觉) 形式是理性的(判断)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必须具备两个
基本条件
完成第一次
飞跃的基本
条件
第一,要勇于实践,深入调
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
感性材料。这是正确实现由感性
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
第二,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
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
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
里地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
升为理性认识。
(四)非理性因素的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动机
信念
情
感
非理性
因素
习
惯
本
能
信
仰
意
志
欲
望
情感、意志、欲望和信仰等非理性因素,它们本
身不属于人的认识能力,但对人的认识活动的发动
与停止、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着重要的
控制和调节的作用。这种作用有时是积极的,有时
是消极的。
改向神学研究无果而终
居
里
夫
人
大科学家牛顿晚年醉心于星象
学、炼金术及个人神秘冥想体验的
研究,并竭力论证第一推动力的存
在。牛顿最后是从宗教里面找到了
一个答案,就是上帝是宇宙起源的
第一推动力。
坚持科学探索再获殊荣
1906年,居里先生突遇车祸逝
世。居里夫人以坚强的意志战胜
巨大悲痛,继任了居里先生在巴
黎大学的课程,并指导实验室工
作。1911年12月她再次获得了诺
贝尔(化学)奖。
牛
顿
二、 从认识到实践
(一)第二次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
实践
认识
第一、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
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
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
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
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
造世界。
- -毛泽东
丹江口水库
南
水
北
调
1980年10月,水利部组织有关专
家、教授、工程技术人员在北京
举行了学术讨论会,论证了南水
北调工程的可行性。2002年12月
2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南水北调
工程总体规划》。
第二、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亚
里
斯
多
德
不同重
量的物体
下落速度
相同
不同重
量的物体
下落速度
不同
比
萨
斜
塔
试
验
伽
利
略
(二)实现由理论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第一,必须从实际出
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
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毛泽东
(理论联系实际是毛泽东同
志一生遵循和倡导的工作作
风)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实现认识的根本目的
井冈山的道路
--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
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跟着领袖毛委员,
走上雄伟的井冈山。
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中
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理论只有
为群众所掌握才能化为改造社会、改
造自然的物质力量。
第三,理论要回到实
践,需要经过路线、方
针、政策等中介。
路线、方针、政策
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刘少奇塑像
三、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
和无限发展
(一)人类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再认识
再实践
认识
实践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
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
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
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
程度。
---毛泽东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是指人们
的认识过程既不是封闭式的循环,也不
是直线式的前进,而是螺旋式的曲折上
升运动。这个运动,从形式上看,表现
为认识和实践的反复循环;从内容上看,
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都比较地进到
了高一级的程度。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
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
完成的。从主观方面说,人们总是受
到自己认识能力和实践活动范围的限
制。从客观方面说,受到科学技术条
件的限制,以及客观过程的发展和表
现程度的限制。客观事物的本质有一
个显露的过程,人的认识也就需要一
个过程。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
光是“波”
牛
顿
惠
更
斯
光是“粒子”
光是“波粒两象性”
爱
因
斯
坦
“光”的本质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二,因为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是
无限的。所以,人的认识的任务,
就在于不断地克服主观和客观、认
识和实践之间的矛盾,求得它们之
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而不是企
图去发现所谓的“永恒真理”、
“终极真理”。
认识过程的无限性
托勒密(约90—168年)
哥白尼(1473—1543年)
赫歇耳(1738~1822年)
地
心
说
日
心
说
无
心
说
(二)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所谓具体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
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所谓
历史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
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
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930年2月18日美国天文学家
汤博发现冥王星。从此,“太阳
系九大行星”的格局坚持了70多
年。
为什么不要
我了?
太阳系
2006年8月25日,国际天文学联
合会宣布,冥王星将被排除在行星
行列之外,从而太阳系行星的数量
将由九颗减为八颗。
冥王星
认识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马
恩
选
集
列
宁
选
集
毛
泽
东
选
集
巴黎公社
十月革命
开国大典
改革开放
必须防止和反对两种错误倾向
当一个事物还在发
展,向别的事物转变的
条件还不具备时,人们
硬要超越阶段,做将来
的事,就容易犯冒进的
错误。
冒进
保守
当事物已经向前发
展了,主观认识仍然停
留在原来的阶段上,落
后于实际,就容易犯保
守的错误。
“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
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
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
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
或右的错误思想”
--《实践论》
下 课
同学们再见!
Slide 4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武汉大学
冉 苒 教授
2006年12月
第二讲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武汉大学 冉 苒 教授
2006年12月
本讲主要内容
一、从实践到认识
二、从认识到实践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
反复和无限发展
一、从实践到认识
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
形式,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
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
(一)感性认识
感
性
认
识
含义
人们凭借感官直接感受
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形
式、外部联系的认识。
特点
生动性、具体性、形象性
形式
感觉、知觉、表象
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感觉
感性认识的形式
知觉
表象
感觉
感觉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事物
的个别属性、个别方面的反映。
人的五大感官
眼 耳 鼻 舌 肤
感觉
凉爽的秋风
叮咚的泉水
淡淡的花香
蓝色的大海
甜蜜的糖果
触觉
听觉
嗅觉
视觉
味觉
真的是五
种耶!
知觉
苹果
知觉是人们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
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形象的反映。
静悄悄
红彤彤
甜滋滋
香喷喷
甜滋滋
沉甸甸
香喷喷
红彤彤
静悄悄
沉甸甸
表象
表象是人们对过去的感觉
和知觉的回忆,是曾经作用
于感觉器官的那些客观事物
的形象的再现和重组。
(二)理性认识
含义
理
性
认
识
人们凭借思维对感性材料进
行加工、整理、概括而形成的
关于事物的本质、整体和内部
联系的认识。
特点
间接性、抽象性、概括性
形式
概念、判断、推理
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的形式
推理
判断
概念
概念
概念是通过对各种感觉材料的抽象
和概括,揭示出事物本质的认识形式。
人
农民、工人、士兵、学生、官吏、商人…
思
想
者
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对各
种感觉材料进行抽象和概括,把那
些必然的、稳定的、普遍的和本质
的东西揭示出来而形成概念。
水果
判断
判断是对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或关系
的反映,是对事物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
判明和断定。
一个永存不灭的判断
培
根
毛泽东同志的一个著名判断
1946年8月,毛泽东在延安向美国记者安娜·路易
斯·斯特朗发表谈话,指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
虎。”
泰坦尼克号是永
远不会沉的!
船是铁的,是
铁的就会沉!
设计师 安德鲁
船长 爱德华
推理
推理是由一个或一些判断过渡到新的判
断的思维活动,是从事物的联系或关系中
由已知合乎逻辑地推出未知的反映形式。
铁做的船都是会沉的
(大前提)
泰坦尼克是铁做的船
(小前提)
----------------
所以,泰坦尼克是会沉的 (结 论)
泰坦尼克号的故事
理性认识还表
现为由概念、判断
和推理组成的完整
的理论体系。理论
的形成和建立,标
志着主体对客体的
理性认识达到了系
统化的水平。
(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以
感性认识为基础。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
理性认识。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相互包含。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
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
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
中就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存
看
到
苹
果
落
地
牛
顿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
化为理性认识
发
现
万
有
引
力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这块
感性材料
真的好甜哦!
理性概念
认识是感性的(感觉) 形式是理性的(判断)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必须具备两个
基本条件
完成第一次
飞跃的基本
条件
第一,要勇于实践,深入调
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
感性材料。这是正确实现由感性
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
第二,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
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
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
里地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
升为理性认识。
(四)非理性因素的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动机
信念
情
感
非理性
因素
习
惯
本
能
信
仰
意
志
欲
望
情感、意志、欲望和信仰等非理性因素,它们本
身不属于人的认识能力,但对人的认识活动的发动
与停止、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着重要的
控制和调节的作用。这种作用有时是积极的,有时
是消极的。
改向神学研究无果而终
居
里
夫
人
大科学家牛顿晚年醉心于星象
学、炼金术及个人神秘冥想体验的
研究,并竭力论证第一推动力的存
在。牛顿最后是从宗教里面找到了
一个答案,就是上帝是宇宙起源的
第一推动力。
坚持科学探索再获殊荣
1906年,居里先生突遇车祸逝
世。居里夫人以坚强的意志战胜
巨大悲痛,继任了居里先生在巴
黎大学的课程,并指导实验室工
作。1911年12月她再次获得了诺
贝尔(化学)奖。
牛
顿
二、 从认识到实践
(一)第二次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
实践
认识
第一、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
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
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
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
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
造世界。
- -毛泽东
丹江口水库
南
水
北
调
1980年10月,水利部组织有关专
家、教授、工程技术人员在北京
举行了学术讨论会,论证了南水
北调工程的可行性。2002年12月
2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南水北调
工程总体规划》。
第二、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亚
里
斯
多
德
不同重
量的物体
下落速度
相同
不同重
量的物体
下落速度
不同
比
萨
斜
塔
试
验
伽
利
略
(二)实现由理论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第一,必须从实际出
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
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毛泽东
(理论联系实际是毛泽东同
志一生遵循和倡导的工作作
风)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实现认识的根本目的
井冈山的道路
--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
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跟着领袖毛委员,
走上雄伟的井冈山。
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中
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理论只有
为群众所掌握才能化为改造社会、改
造自然的物质力量。
第三,理论要回到实
践,需要经过路线、方
针、政策等中介。
路线、方针、政策
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刘少奇塑像
三、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
和无限发展
(一)人类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再认识
再实践
认识
实践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
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
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
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
程度。
---毛泽东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是指人们
的认识过程既不是封闭式的循环,也不
是直线式的前进,而是螺旋式的曲折上
升运动。这个运动,从形式上看,表现
为认识和实践的反复循环;从内容上看,
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都比较地进到
了高一级的程度。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
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
完成的。从主观方面说,人们总是受
到自己认识能力和实践活动范围的限
制。从客观方面说,受到科学技术条
件的限制,以及客观过程的发展和表
现程度的限制。客观事物的本质有一
个显露的过程,人的认识也就需要一
个过程。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
光是“波”
牛
顿
惠
更
斯
光是“粒子”
光是“波粒两象性”
爱
因
斯
坦
“光”的本质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二,因为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是
无限的。所以,人的认识的任务,
就在于不断地克服主观和客观、认
识和实践之间的矛盾,求得它们之
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而不是企
图去发现所谓的“永恒真理”、
“终极真理”。
认识过程的无限性
托勒密(约90—168年)
哥白尼(1473—1543年)
赫歇耳(1738~1822年)
地
心
说
日
心
说
无
心
说
(二)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所谓具体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
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所谓
历史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
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
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930年2月18日美国天文学家
汤博发现冥王星。从此,“太阳
系九大行星”的格局坚持了70多
年。
为什么不要
我了?
太阳系
2006年8月25日,国际天文学联
合会宣布,冥王星将被排除在行星
行列之外,从而太阳系行星的数量
将由九颗减为八颗。
冥王星
认识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马
恩
选
集
列
宁
选
集
毛
泽
东
选
集
巴黎公社
十月革命
开国大典
改革开放
必须防止和反对两种错误倾向
当一个事物还在发
展,向别的事物转变的
条件还不具备时,人们
硬要超越阶段,做将来
的事,就容易犯冒进的
错误。
冒进
保守
当事物已经向前发
展了,主观认识仍然停
留在原来的阶段上,落
后于实际,就容易犯保
守的错误。
“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
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
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
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
或右的错误思想”
--《实践论》
下 课
同学们再见!
Slide 5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武汉大学
冉 苒 教授
2006年12月
第二讲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武汉大学 冉 苒 教授
2006年12月
本讲主要内容
一、从实践到认识
二、从认识到实践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
反复和无限发展
一、从实践到认识
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
形式,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
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
(一)感性认识
感
性
认
识
含义
人们凭借感官直接感受
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形
式、外部联系的认识。
特点
生动性、具体性、形象性
形式
感觉、知觉、表象
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感觉
感性认识的形式
知觉
表象
感觉
感觉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事物
的个别属性、个别方面的反映。
人的五大感官
眼 耳 鼻 舌 肤
感觉
凉爽的秋风
叮咚的泉水
淡淡的花香
蓝色的大海
甜蜜的糖果
触觉
听觉
嗅觉
视觉
味觉
真的是五
种耶!
知觉
苹果
知觉是人们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
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形象的反映。
静悄悄
红彤彤
甜滋滋
香喷喷
甜滋滋
沉甸甸
香喷喷
红彤彤
静悄悄
沉甸甸
表象
表象是人们对过去的感觉
和知觉的回忆,是曾经作用
于感觉器官的那些客观事物
的形象的再现和重组。
(二)理性认识
含义
理
性
认
识
人们凭借思维对感性材料进
行加工、整理、概括而形成的
关于事物的本质、整体和内部
联系的认识。
特点
间接性、抽象性、概括性
形式
概念、判断、推理
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的形式
推理
判断
概念
概念
概念是通过对各种感觉材料的抽象
和概括,揭示出事物本质的认识形式。
人
农民、工人、士兵、学生、官吏、商人…
思
想
者
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对各
种感觉材料进行抽象和概括,把那
些必然的、稳定的、普遍的和本质
的东西揭示出来而形成概念。
水果
判断
判断是对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或关系
的反映,是对事物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
判明和断定。
一个永存不灭的判断
培
根
毛泽东同志的一个著名判断
1946年8月,毛泽东在延安向美国记者安娜·路易
斯·斯特朗发表谈话,指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
虎。”
泰坦尼克号是永
远不会沉的!
船是铁的,是
铁的就会沉!
设计师 安德鲁
船长 爱德华
推理
推理是由一个或一些判断过渡到新的判
断的思维活动,是从事物的联系或关系中
由已知合乎逻辑地推出未知的反映形式。
铁做的船都是会沉的
(大前提)
泰坦尼克是铁做的船
(小前提)
----------------
所以,泰坦尼克是会沉的 (结 论)
泰坦尼克号的故事
理性认识还表
现为由概念、判断
和推理组成的完整
的理论体系。理论
的形成和建立,标
志着主体对客体的
理性认识达到了系
统化的水平。
(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以
感性认识为基础。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
理性认识。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相互包含。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
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
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
中就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存
看
到
苹
果
落
地
牛
顿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
化为理性认识
发
现
万
有
引
力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这块
感性材料
真的好甜哦!
理性概念
认识是感性的(感觉) 形式是理性的(判断)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必须具备两个
基本条件
完成第一次
飞跃的基本
条件
第一,要勇于实践,深入调
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
感性材料。这是正确实现由感性
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
第二,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
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
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
里地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
升为理性认识。
(四)非理性因素的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动机
信念
情
感
非理性
因素
习
惯
本
能
信
仰
意
志
欲
望
情感、意志、欲望和信仰等非理性因素,它们本
身不属于人的认识能力,但对人的认识活动的发动
与停止、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着重要的
控制和调节的作用。这种作用有时是积极的,有时
是消极的。
改向神学研究无果而终
居
里
夫
人
大科学家牛顿晚年醉心于星象
学、炼金术及个人神秘冥想体验的
研究,并竭力论证第一推动力的存
在。牛顿最后是从宗教里面找到了
一个答案,就是上帝是宇宙起源的
第一推动力。
坚持科学探索再获殊荣
1906年,居里先生突遇车祸逝
世。居里夫人以坚强的意志战胜
巨大悲痛,继任了居里先生在巴
黎大学的课程,并指导实验室工
作。1911年12月她再次获得了诺
贝尔(化学)奖。
牛
顿
二、 从认识到实践
(一)第二次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
实践
认识
第一、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
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
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
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
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
造世界。
- -毛泽东
丹江口水库
南
水
北
调
1980年10月,水利部组织有关专
家、教授、工程技术人员在北京
举行了学术讨论会,论证了南水
北调工程的可行性。2002年12月
2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南水北调
工程总体规划》。
第二、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亚
里
斯
多
德
不同重
量的物体
下落速度
相同
不同重
量的物体
下落速度
不同
比
萨
斜
塔
试
验
伽
利
略
(二)实现由理论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第一,必须从实际出
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
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毛泽东
(理论联系实际是毛泽东同
志一生遵循和倡导的工作作
风)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实现认识的根本目的
井冈山的道路
--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
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跟着领袖毛委员,
走上雄伟的井冈山。
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中
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理论只有
为群众所掌握才能化为改造社会、改
造自然的物质力量。
第三,理论要回到实
践,需要经过路线、方
针、政策等中介。
路线、方针、政策
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刘少奇塑像
三、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
和无限发展
(一)人类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再认识
再实践
认识
实践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
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
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
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
程度。
---毛泽东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是指人们
的认识过程既不是封闭式的循环,也不
是直线式的前进,而是螺旋式的曲折上
升运动。这个运动,从形式上看,表现
为认识和实践的反复循环;从内容上看,
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都比较地进到
了高一级的程度。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
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
完成的。从主观方面说,人们总是受
到自己认识能力和实践活动范围的限
制。从客观方面说,受到科学技术条
件的限制,以及客观过程的发展和表
现程度的限制。客观事物的本质有一
个显露的过程,人的认识也就需要一
个过程。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
光是“波”
牛
顿
惠
更
斯
光是“粒子”
光是“波粒两象性”
爱
因
斯
坦
“光”的本质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二,因为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是
无限的。所以,人的认识的任务,
就在于不断地克服主观和客观、认
识和实践之间的矛盾,求得它们之
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而不是企
图去发现所谓的“永恒真理”、
“终极真理”。
认识过程的无限性
托勒密(约90—168年)
哥白尼(1473—1543年)
赫歇耳(1738~1822年)
地
心
说
日
心
说
无
心
说
(二)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所谓具体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
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所谓
历史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
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
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930年2月18日美国天文学家
汤博发现冥王星。从此,“太阳
系九大行星”的格局坚持了70多
年。
为什么不要
我了?
太阳系
2006年8月25日,国际天文学联
合会宣布,冥王星将被排除在行星
行列之外,从而太阳系行星的数量
将由九颗减为八颗。
冥王星
认识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马
恩
选
集
列
宁
选
集
毛
泽
东
选
集
巴黎公社
十月革命
开国大典
改革开放
必须防止和反对两种错误倾向
当一个事物还在发
展,向别的事物转变的
条件还不具备时,人们
硬要超越阶段,做将来
的事,就容易犯冒进的
错误。
冒进
保守
当事物已经向前发
展了,主观认识仍然停
留在原来的阶段上,落
后于实际,就容易犯保
守的错误。
“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
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
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
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
或右的错误思想”
--《实践论》
下 课
同学们再见!
Slide 6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武汉大学
冉 苒 教授
2006年12月
第二讲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武汉大学 冉 苒 教授
2006年12月
本讲主要内容
一、从实践到认识
二、从认识到实践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
反复和无限发展
一、从实践到认识
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
形式,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
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
(一)感性认识
感
性
认
识
含义
人们凭借感官直接感受
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形
式、外部联系的认识。
特点
生动性、具体性、形象性
形式
感觉、知觉、表象
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感觉
感性认识的形式
知觉
表象
感觉
感觉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事物
的个别属性、个别方面的反映。
人的五大感官
眼 耳 鼻 舌 肤
感觉
凉爽的秋风
叮咚的泉水
淡淡的花香
蓝色的大海
甜蜜的糖果
触觉
听觉
嗅觉
视觉
味觉
真的是五
种耶!
知觉
苹果
知觉是人们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
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形象的反映。
静悄悄
红彤彤
甜滋滋
香喷喷
甜滋滋
沉甸甸
香喷喷
红彤彤
静悄悄
沉甸甸
表象
表象是人们对过去的感觉
和知觉的回忆,是曾经作用
于感觉器官的那些客观事物
的形象的再现和重组。
(二)理性认识
含义
理
性
认
识
人们凭借思维对感性材料进
行加工、整理、概括而形成的
关于事物的本质、整体和内部
联系的认识。
特点
间接性、抽象性、概括性
形式
概念、判断、推理
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的形式
推理
判断
概念
概念
概念是通过对各种感觉材料的抽象
和概括,揭示出事物本质的认识形式。
人
农民、工人、士兵、学生、官吏、商人…
思
想
者
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对各
种感觉材料进行抽象和概括,把那
些必然的、稳定的、普遍的和本质
的东西揭示出来而形成概念。
水果
判断
判断是对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或关系
的反映,是对事物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
判明和断定。
一个永存不灭的判断
培
根
毛泽东同志的一个著名判断
1946年8月,毛泽东在延安向美国记者安娜·路易
斯·斯特朗发表谈话,指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
虎。”
泰坦尼克号是永
远不会沉的!
船是铁的,是
铁的就会沉!
设计师 安德鲁
船长 爱德华
推理
推理是由一个或一些判断过渡到新的判
断的思维活动,是从事物的联系或关系中
由已知合乎逻辑地推出未知的反映形式。
铁做的船都是会沉的
(大前提)
泰坦尼克是铁做的船
(小前提)
----------------
所以,泰坦尼克是会沉的 (结 论)
泰坦尼克号的故事
理性认识还表
现为由概念、判断
和推理组成的完整
的理论体系。理论
的形成和建立,标
志着主体对客体的
理性认识达到了系
统化的水平。
(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以
感性认识为基础。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
理性认识。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相互包含。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
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
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
中就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存
看
到
苹
果
落
地
牛
顿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
化为理性认识
发
现
万
有
引
力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这块
感性材料
真的好甜哦!
理性概念
认识是感性的(感觉) 形式是理性的(判断)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必须具备两个
基本条件
完成第一次
飞跃的基本
条件
第一,要勇于实践,深入调
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
感性材料。这是正确实现由感性
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
第二,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
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
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
里地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
升为理性认识。
(四)非理性因素的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动机
信念
情
感
非理性
因素
习
惯
本
能
信
仰
意
志
欲
望
情感、意志、欲望和信仰等非理性因素,它们本
身不属于人的认识能力,但对人的认识活动的发动
与停止、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着重要的
控制和调节的作用。这种作用有时是积极的,有时
是消极的。
改向神学研究无果而终
居
里
夫
人
大科学家牛顿晚年醉心于星象
学、炼金术及个人神秘冥想体验的
研究,并竭力论证第一推动力的存
在。牛顿最后是从宗教里面找到了
一个答案,就是上帝是宇宙起源的
第一推动力。
坚持科学探索再获殊荣
1906年,居里先生突遇车祸逝
世。居里夫人以坚强的意志战胜
巨大悲痛,继任了居里先生在巴
黎大学的课程,并指导实验室工
作。1911年12月她再次获得了诺
贝尔(化学)奖。
牛
顿
二、 从认识到实践
(一)第二次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
实践
认识
第一、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
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
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
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
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
造世界。
- -毛泽东
丹江口水库
南
水
北
调
1980年10月,水利部组织有关专
家、教授、工程技术人员在北京
举行了学术讨论会,论证了南水
北调工程的可行性。2002年12月
2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南水北调
工程总体规划》。
第二、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亚
里
斯
多
德
不同重
量的物体
下落速度
相同
不同重
量的物体
下落速度
不同
比
萨
斜
塔
试
验
伽
利
略
(二)实现由理论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第一,必须从实际出
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
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毛泽东
(理论联系实际是毛泽东同
志一生遵循和倡导的工作作
风)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实现认识的根本目的
井冈山的道路
--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
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跟着领袖毛委员,
走上雄伟的井冈山。
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中
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理论只有
为群众所掌握才能化为改造社会、改
造自然的物质力量。
第三,理论要回到实
践,需要经过路线、方
针、政策等中介。
路线、方针、政策
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刘少奇塑像
三、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
和无限发展
(一)人类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再认识
再实践
认识
实践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
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
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
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
程度。
---毛泽东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是指人们
的认识过程既不是封闭式的循环,也不
是直线式的前进,而是螺旋式的曲折上
升运动。这个运动,从形式上看,表现
为认识和实践的反复循环;从内容上看,
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都比较地进到
了高一级的程度。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
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
完成的。从主观方面说,人们总是受
到自己认识能力和实践活动范围的限
制。从客观方面说,受到科学技术条
件的限制,以及客观过程的发展和表
现程度的限制。客观事物的本质有一
个显露的过程,人的认识也就需要一
个过程。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
光是“波”
牛
顿
惠
更
斯
光是“粒子”
光是“波粒两象性”
爱
因
斯
坦
“光”的本质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二,因为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是
无限的。所以,人的认识的任务,
就在于不断地克服主观和客观、认
识和实践之间的矛盾,求得它们之
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而不是企
图去发现所谓的“永恒真理”、
“终极真理”。
认识过程的无限性
托勒密(约90—168年)
哥白尼(1473—1543年)
赫歇耳(1738~1822年)
地
心
说
日
心
说
无
心
说
(二)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所谓具体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
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所谓
历史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
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
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930年2月18日美国天文学家
汤博发现冥王星。从此,“太阳
系九大行星”的格局坚持了70多
年。
为什么不要
我了?
太阳系
2006年8月25日,国际天文学联
合会宣布,冥王星将被排除在行星
行列之外,从而太阳系行星的数量
将由九颗减为八颗。
冥王星
认识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马
恩
选
集
列
宁
选
集
毛
泽
东
选
集
巴黎公社
十月革命
开国大典
改革开放
必须防止和反对两种错误倾向
当一个事物还在发
展,向别的事物转变的
条件还不具备时,人们
硬要超越阶段,做将来
的事,就容易犯冒进的
错误。
冒进
保守
当事物已经向前发
展了,主观认识仍然停
留在原来的阶段上,落
后于实际,就容易犯保
守的错误。
“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
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
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
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
或右的错误思想”
--《实践论》
下 课
同学们再见!
Slide 7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武汉大学
冉 苒 教授
2006年12月
第二讲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武汉大学 冉 苒 教授
2006年12月
本讲主要内容
一、从实践到认识
二、从认识到实践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
反复和无限发展
一、从实践到认识
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
形式,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
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
(一)感性认识
感
性
认
识
含义
人们凭借感官直接感受
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形
式、外部联系的认识。
特点
生动性、具体性、形象性
形式
感觉、知觉、表象
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感觉
感性认识的形式
知觉
表象
感觉
感觉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事物
的个别属性、个别方面的反映。
人的五大感官
眼 耳 鼻 舌 肤
感觉
凉爽的秋风
叮咚的泉水
淡淡的花香
蓝色的大海
甜蜜的糖果
触觉
听觉
嗅觉
视觉
味觉
真的是五
种耶!
知觉
苹果
知觉是人们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
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形象的反映。
静悄悄
红彤彤
甜滋滋
香喷喷
甜滋滋
沉甸甸
香喷喷
红彤彤
静悄悄
沉甸甸
表象
表象是人们对过去的感觉
和知觉的回忆,是曾经作用
于感觉器官的那些客观事物
的形象的再现和重组。
(二)理性认识
含义
理
性
认
识
人们凭借思维对感性材料进
行加工、整理、概括而形成的
关于事物的本质、整体和内部
联系的认识。
特点
间接性、抽象性、概括性
形式
概念、判断、推理
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的形式
推理
判断
概念
概念
概念是通过对各种感觉材料的抽象
和概括,揭示出事物本质的认识形式。
人
农民、工人、士兵、学生、官吏、商人…
思
想
者
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对各
种感觉材料进行抽象和概括,把那
些必然的、稳定的、普遍的和本质
的东西揭示出来而形成概念。
水果
判断
判断是对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或关系
的反映,是对事物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
判明和断定。
一个永存不灭的判断
培
根
毛泽东同志的一个著名判断
1946年8月,毛泽东在延安向美国记者安娜·路易
斯·斯特朗发表谈话,指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
虎。”
泰坦尼克号是永
远不会沉的!
船是铁的,是
铁的就会沉!
设计师 安德鲁
船长 爱德华
推理
推理是由一个或一些判断过渡到新的判
断的思维活动,是从事物的联系或关系中
由已知合乎逻辑地推出未知的反映形式。
铁做的船都是会沉的
(大前提)
泰坦尼克是铁做的船
(小前提)
----------------
所以,泰坦尼克是会沉的 (结 论)
泰坦尼克号的故事
理性认识还表
现为由概念、判断
和推理组成的完整
的理论体系。理论
的形成和建立,标
志着主体对客体的
理性认识达到了系
统化的水平。
(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以
感性认识为基础。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
理性认识。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相互包含。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
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
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
中就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存
看
到
苹
果
落
地
牛
顿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
化为理性认识
发
现
万
有
引
力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这块
感性材料
真的好甜哦!
理性概念
认识是感性的(感觉) 形式是理性的(判断)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必须具备两个
基本条件
完成第一次
飞跃的基本
条件
第一,要勇于实践,深入调
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
感性材料。这是正确实现由感性
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
第二,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
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
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
里地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
升为理性认识。
(四)非理性因素的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动机
信念
情
感
非理性
因素
习
惯
本
能
信
仰
意
志
欲
望
情感、意志、欲望和信仰等非理性因素,它们本
身不属于人的认识能力,但对人的认识活动的发动
与停止、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着重要的
控制和调节的作用。这种作用有时是积极的,有时
是消极的。
改向神学研究无果而终
居
里
夫
人
大科学家牛顿晚年醉心于星象
学、炼金术及个人神秘冥想体验的
研究,并竭力论证第一推动力的存
在。牛顿最后是从宗教里面找到了
一个答案,就是上帝是宇宙起源的
第一推动力。
坚持科学探索再获殊荣
1906年,居里先生突遇车祸逝
世。居里夫人以坚强的意志战胜
巨大悲痛,继任了居里先生在巴
黎大学的课程,并指导实验室工
作。1911年12月她再次获得了诺
贝尔(化学)奖。
牛
顿
二、 从认识到实践
(一)第二次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
实践
认识
第一、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
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
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
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
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
造世界。
- -毛泽东
丹江口水库
南
水
北
调
1980年10月,水利部组织有关专
家、教授、工程技术人员在北京
举行了学术讨论会,论证了南水
北调工程的可行性。2002年12月
2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南水北调
工程总体规划》。
第二、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亚
里
斯
多
德
不同重
量的物体
下落速度
相同
不同重
量的物体
下落速度
不同
比
萨
斜
塔
试
验
伽
利
略
(二)实现由理论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第一,必须从实际出
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
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毛泽东
(理论联系实际是毛泽东同
志一生遵循和倡导的工作作
风)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实现认识的根本目的
井冈山的道路
--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
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跟着领袖毛委员,
走上雄伟的井冈山。
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中
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理论只有
为群众所掌握才能化为改造社会、改
造自然的物质力量。
第三,理论要回到实
践,需要经过路线、方
针、政策等中介。
路线、方针、政策
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刘少奇塑像
三、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
和无限发展
(一)人类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再认识
再实践
认识
实践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
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
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
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
程度。
---毛泽东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是指人们
的认识过程既不是封闭式的循环,也不
是直线式的前进,而是螺旋式的曲折上
升运动。这个运动,从形式上看,表现
为认识和实践的反复循环;从内容上看,
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都比较地进到
了高一级的程度。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
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
完成的。从主观方面说,人们总是受
到自己认识能力和实践活动范围的限
制。从客观方面说,受到科学技术条
件的限制,以及客观过程的发展和表
现程度的限制。客观事物的本质有一
个显露的过程,人的认识也就需要一
个过程。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
光是“波”
牛
顿
惠
更
斯
光是“粒子”
光是“波粒两象性”
爱
因
斯
坦
“光”的本质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二,因为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是
无限的。所以,人的认识的任务,
就在于不断地克服主观和客观、认
识和实践之间的矛盾,求得它们之
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而不是企
图去发现所谓的“永恒真理”、
“终极真理”。
认识过程的无限性
托勒密(约90—168年)
哥白尼(1473—1543年)
赫歇耳(1738~1822年)
地
心
说
日
心
说
无
心
说
(二)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所谓具体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
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所谓
历史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
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
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930年2月18日美国天文学家
汤博发现冥王星。从此,“太阳
系九大行星”的格局坚持了70多
年。
为什么不要
我了?
太阳系
2006年8月25日,国际天文学联
合会宣布,冥王星将被排除在行星
行列之外,从而太阳系行星的数量
将由九颗减为八颗。
冥王星
认识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马
恩
选
集
列
宁
选
集
毛
泽
东
选
集
巴黎公社
十月革命
开国大典
改革开放
必须防止和反对两种错误倾向
当一个事物还在发
展,向别的事物转变的
条件还不具备时,人们
硬要超越阶段,做将来
的事,就容易犯冒进的
错误。
冒进
保守
当事物已经向前发
展了,主观认识仍然停
留在原来的阶段上,落
后于实际,就容易犯保
守的错误。
“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
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
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
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
或右的错误思想”
--《实践论》
下 课
同学们再见!
Slide 8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武汉大学
冉 苒 教授
2006年12月
第二讲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武汉大学 冉 苒 教授
2006年12月
本讲主要内容
一、从实践到认识
二、从认识到实践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
反复和无限发展
一、从实践到认识
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
形式,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
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
(一)感性认识
感
性
认
识
含义
人们凭借感官直接感受
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形
式、外部联系的认识。
特点
生动性、具体性、形象性
形式
感觉、知觉、表象
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感觉
感性认识的形式
知觉
表象
感觉
感觉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事物
的个别属性、个别方面的反映。
人的五大感官
眼 耳 鼻 舌 肤
感觉
凉爽的秋风
叮咚的泉水
淡淡的花香
蓝色的大海
甜蜜的糖果
触觉
听觉
嗅觉
视觉
味觉
真的是五
种耶!
知觉
苹果
知觉是人们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
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形象的反映。
静悄悄
红彤彤
甜滋滋
香喷喷
甜滋滋
沉甸甸
香喷喷
红彤彤
静悄悄
沉甸甸
表象
表象是人们对过去的感觉
和知觉的回忆,是曾经作用
于感觉器官的那些客观事物
的形象的再现和重组。
(二)理性认识
含义
理
性
认
识
人们凭借思维对感性材料进
行加工、整理、概括而形成的
关于事物的本质、整体和内部
联系的认识。
特点
间接性、抽象性、概括性
形式
概念、判断、推理
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的形式
推理
判断
概念
概念
概念是通过对各种感觉材料的抽象
和概括,揭示出事物本质的认识形式。
人
农民、工人、士兵、学生、官吏、商人…
思
想
者
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对各
种感觉材料进行抽象和概括,把那
些必然的、稳定的、普遍的和本质
的东西揭示出来而形成概念。
水果
判断
判断是对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或关系
的反映,是对事物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
判明和断定。
一个永存不灭的判断
培
根
毛泽东同志的一个著名判断
1946年8月,毛泽东在延安向美国记者安娜·路易
斯·斯特朗发表谈话,指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
虎。”
泰坦尼克号是永
远不会沉的!
船是铁的,是
铁的就会沉!
设计师 安德鲁
船长 爱德华
推理
推理是由一个或一些判断过渡到新的判
断的思维活动,是从事物的联系或关系中
由已知合乎逻辑地推出未知的反映形式。
铁做的船都是会沉的
(大前提)
泰坦尼克是铁做的船
(小前提)
----------------
所以,泰坦尼克是会沉的 (结 论)
泰坦尼克号的故事
理性认识还表
现为由概念、判断
和推理组成的完整
的理论体系。理论
的形成和建立,标
志着主体对客体的
理性认识达到了系
统化的水平。
(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以
感性认识为基础。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
理性认识。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相互包含。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
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
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
中就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存
看
到
苹
果
落
地
牛
顿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
化为理性认识
发
现
万
有
引
力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这块
感性材料
真的好甜哦!
理性概念
认识是感性的(感觉) 形式是理性的(判断)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必须具备两个
基本条件
完成第一次
飞跃的基本
条件
第一,要勇于实践,深入调
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
感性材料。这是正确实现由感性
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
第二,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
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
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
里地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
升为理性认识。
(四)非理性因素的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动机
信念
情
感
非理性
因素
习
惯
本
能
信
仰
意
志
欲
望
情感、意志、欲望和信仰等非理性因素,它们本
身不属于人的认识能力,但对人的认识活动的发动
与停止、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着重要的
控制和调节的作用。这种作用有时是积极的,有时
是消极的。
改向神学研究无果而终
居
里
夫
人
大科学家牛顿晚年醉心于星象
学、炼金术及个人神秘冥想体验的
研究,并竭力论证第一推动力的存
在。牛顿最后是从宗教里面找到了
一个答案,就是上帝是宇宙起源的
第一推动力。
坚持科学探索再获殊荣
1906年,居里先生突遇车祸逝
世。居里夫人以坚强的意志战胜
巨大悲痛,继任了居里先生在巴
黎大学的课程,并指导实验室工
作。1911年12月她再次获得了诺
贝尔(化学)奖。
牛
顿
二、 从认识到实践
(一)第二次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
实践
认识
第一、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
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
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
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
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
造世界。
- -毛泽东
丹江口水库
南
水
北
调
1980年10月,水利部组织有关专
家、教授、工程技术人员在北京
举行了学术讨论会,论证了南水
北调工程的可行性。2002年12月
2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南水北调
工程总体规划》。
第二、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亚
里
斯
多
德
不同重
量的物体
下落速度
相同
不同重
量的物体
下落速度
不同
比
萨
斜
塔
试
验
伽
利
略
(二)实现由理论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第一,必须从实际出
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
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毛泽东
(理论联系实际是毛泽东同
志一生遵循和倡导的工作作
风)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实现认识的根本目的
井冈山的道路
--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
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跟着领袖毛委员,
走上雄伟的井冈山。
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中
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理论只有
为群众所掌握才能化为改造社会、改
造自然的物质力量。
第三,理论要回到实
践,需要经过路线、方
针、政策等中介。
路线、方针、政策
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刘少奇塑像
三、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
和无限发展
(一)人类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再认识
再实践
认识
实践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
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
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
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
程度。
---毛泽东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是指人们
的认识过程既不是封闭式的循环,也不
是直线式的前进,而是螺旋式的曲折上
升运动。这个运动,从形式上看,表现
为认识和实践的反复循环;从内容上看,
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都比较地进到
了高一级的程度。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
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
完成的。从主观方面说,人们总是受
到自己认识能力和实践活动范围的限
制。从客观方面说,受到科学技术条
件的限制,以及客观过程的发展和表
现程度的限制。客观事物的本质有一
个显露的过程,人的认识也就需要一
个过程。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
光是“波”
牛
顿
惠
更
斯
光是“粒子”
光是“波粒两象性”
爱
因
斯
坦
“光”的本质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二,因为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是
无限的。所以,人的认识的任务,
就在于不断地克服主观和客观、认
识和实践之间的矛盾,求得它们之
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而不是企
图去发现所谓的“永恒真理”、
“终极真理”。
认识过程的无限性
托勒密(约90—168年)
哥白尼(1473—1543年)
赫歇耳(1738~1822年)
地
心
说
日
心
说
无
心
说
(二)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所谓具体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
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所谓
历史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
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
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930年2月18日美国天文学家
汤博发现冥王星。从此,“太阳
系九大行星”的格局坚持了70多
年。
为什么不要
我了?
太阳系
2006年8月25日,国际天文学联
合会宣布,冥王星将被排除在行星
行列之外,从而太阳系行星的数量
将由九颗减为八颗。
冥王星
认识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马
恩
选
集
列
宁
选
集
毛
泽
东
选
集
巴黎公社
十月革命
开国大典
改革开放
必须防止和反对两种错误倾向
当一个事物还在发
展,向别的事物转变的
条件还不具备时,人们
硬要超越阶段,做将来
的事,就容易犯冒进的
错误。
冒进
保守
当事物已经向前发
展了,主观认识仍然停
留在原来的阶段上,落
后于实际,就容易犯保
守的错误。
“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
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
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
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
或右的错误思想”
--《实践论》
下 课
同学们再见!
Slide 9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武汉大学
冉 苒 教授
2006年12月
第二讲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武汉大学 冉 苒 教授
2006年12月
本讲主要内容
一、从实践到认识
二、从认识到实践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
反复和无限发展
一、从实践到认识
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
形式,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
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
(一)感性认识
感
性
认
识
含义
人们凭借感官直接感受
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形
式、外部联系的认识。
特点
生动性、具体性、形象性
形式
感觉、知觉、表象
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感觉
感性认识的形式
知觉
表象
感觉
感觉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事物
的个别属性、个别方面的反映。
人的五大感官
眼 耳 鼻 舌 肤
感觉
凉爽的秋风
叮咚的泉水
淡淡的花香
蓝色的大海
甜蜜的糖果
触觉
听觉
嗅觉
视觉
味觉
真的是五
种耶!
知觉
苹果
知觉是人们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
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形象的反映。
静悄悄
红彤彤
甜滋滋
香喷喷
甜滋滋
沉甸甸
香喷喷
红彤彤
静悄悄
沉甸甸
表象
表象是人们对过去的感觉
和知觉的回忆,是曾经作用
于感觉器官的那些客观事物
的形象的再现和重组。
(二)理性认识
含义
理
性
认
识
人们凭借思维对感性材料进
行加工、整理、概括而形成的
关于事物的本质、整体和内部
联系的认识。
特点
间接性、抽象性、概括性
形式
概念、判断、推理
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的形式
推理
判断
概念
概念
概念是通过对各种感觉材料的抽象
和概括,揭示出事物本质的认识形式。
人
农民、工人、士兵、学生、官吏、商人…
思
想
者
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对各
种感觉材料进行抽象和概括,把那
些必然的、稳定的、普遍的和本质
的东西揭示出来而形成概念。
水果
判断
判断是对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或关系
的反映,是对事物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
判明和断定。
一个永存不灭的判断
培
根
毛泽东同志的一个著名判断
1946年8月,毛泽东在延安向美国记者安娜·路易
斯·斯特朗发表谈话,指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
虎。”
泰坦尼克号是永
远不会沉的!
船是铁的,是
铁的就会沉!
设计师 安德鲁
船长 爱德华
推理
推理是由一个或一些判断过渡到新的判
断的思维活动,是从事物的联系或关系中
由已知合乎逻辑地推出未知的反映形式。
铁做的船都是会沉的
(大前提)
泰坦尼克是铁做的船
(小前提)
----------------
所以,泰坦尼克是会沉的 (结 论)
泰坦尼克号的故事
理性认识还表
现为由概念、判断
和推理组成的完整
的理论体系。理论
的形成和建立,标
志着主体对客体的
理性认识达到了系
统化的水平。
(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以
感性认识为基础。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
理性认识。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相互包含。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
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
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
中就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存
看
到
苹
果
落
地
牛
顿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
化为理性认识
发
现
万
有
引
力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这块
感性材料
真的好甜哦!
理性概念
认识是感性的(感觉) 形式是理性的(判断)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必须具备两个
基本条件
完成第一次
飞跃的基本
条件
第一,要勇于实践,深入调
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
感性材料。这是正确实现由感性
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
第二,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
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
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
里地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
升为理性认识。
(四)非理性因素的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动机
信念
情
感
非理性
因素
习
惯
本
能
信
仰
意
志
欲
望
情感、意志、欲望和信仰等非理性因素,它们本
身不属于人的认识能力,但对人的认识活动的发动
与停止、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着重要的
控制和调节的作用。这种作用有时是积极的,有时
是消极的。
改向神学研究无果而终
居
里
夫
人
大科学家牛顿晚年醉心于星象
学、炼金术及个人神秘冥想体验的
研究,并竭力论证第一推动力的存
在。牛顿最后是从宗教里面找到了
一个答案,就是上帝是宇宙起源的
第一推动力。
坚持科学探索再获殊荣
1906年,居里先生突遇车祸逝
世。居里夫人以坚强的意志战胜
巨大悲痛,继任了居里先生在巴
黎大学的课程,并指导实验室工
作。1911年12月她再次获得了诺
贝尔(化学)奖。
牛
顿
二、 从认识到实践
(一)第二次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
实践
认识
第一、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
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
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
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
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
造世界。
- -毛泽东
丹江口水库
南
水
北
调
1980年10月,水利部组织有关专
家、教授、工程技术人员在北京
举行了学术讨论会,论证了南水
北调工程的可行性。2002年12月
2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南水北调
工程总体规划》。
第二、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亚
里
斯
多
德
不同重
量的物体
下落速度
相同
不同重
量的物体
下落速度
不同
比
萨
斜
塔
试
验
伽
利
略
(二)实现由理论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第一,必须从实际出
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
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毛泽东
(理论联系实际是毛泽东同
志一生遵循和倡导的工作作
风)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实现认识的根本目的
井冈山的道路
--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
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跟着领袖毛委员,
走上雄伟的井冈山。
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中
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理论只有
为群众所掌握才能化为改造社会、改
造自然的物质力量。
第三,理论要回到实
践,需要经过路线、方
针、政策等中介。
路线、方针、政策
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刘少奇塑像
三、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
和无限发展
(一)人类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再认识
再实践
认识
实践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
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
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
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
程度。
---毛泽东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是指人们
的认识过程既不是封闭式的循环,也不
是直线式的前进,而是螺旋式的曲折上
升运动。这个运动,从形式上看,表现
为认识和实践的反复循环;从内容上看,
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都比较地进到
了高一级的程度。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
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
完成的。从主观方面说,人们总是受
到自己认识能力和实践活动范围的限
制。从客观方面说,受到科学技术条
件的限制,以及客观过程的发展和表
现程度的限制。客观事物的本质有一
个显露的过程,人的认识也就需要一
个过程。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
光是“波”
牛
顿
惠
更
斯
光是“粒子”
光是“波粒两象性”
爱
因
斯
坦
“光”的本质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二,因为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是
无限的。所以,人的认识的任务,
就在于不断地克服主观和客观、认
识和实践之间的矛盾,求得它们之
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而不是企
图去发现所谓的“永恒真理”、
“终极真理”。
认识过程的无限性
托勒密(约90—168年)
哥白尼(1473—1543年)
赫歇耳(1738~1822年)
地
心
说
日
心
说
无
心
说
(二)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所谓具体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
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所谓
历史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
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
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930年2月18日美国天文学家
汤博发现冥王星。从此,“太阳
系九大行星”的格局坚持了70多
年。
为什么不要
我了?
太阳系
2006年8月25日,国际天文学联
合会宣布,冥王星将被排除在行星
行列之外,从而太阳系行星的数量
将由九颗减为八颗。
冥王星
认识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马
恩
选
集
列
宁
选
集
毛
泽
东
选
集
巴黎公社
十月革命
开国大典
改革开放
必须防止和反对两种错误倾向
当一个事物还在发
展,向别的事物转变的
条件还不具备时,人们
硬要超越阶段,做将来
的事,就容易犯冒进的
错误。
冒进
保守
当事物已经向前发
展了,主观认识仍然停
留在原来的阶段上,落
后于实际,就容易犯保
守的错误。
“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
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
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
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
或右的错误思想”
--《实践论》
下 课
同学们再见!
Slide 10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武汉大学
冉 苒 教授
2006年12月
第二讲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武汉大学 冉 苒 教授
2006年12月
本讲主要内容
一、从实践到认识
二、从认识到实践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
反复和无限发展
一、从实践到认识
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
形式,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
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
(一)感性认识
感
性
认
识
含义
人们凭借感官直接感受
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形
式、外部联系的认识。
特点
生动性、具体性、形象性
形式
感觉、知觉、表象
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感觉
感性认识的形式
知觉
表象
感觉
感觉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事物
的个别属性、个别方面的反映。
人的五大感官
眼 耳 鼻 舌 肤
感觉
凉爽的秋风
叮咚的泉水
淡淡的花香
蓝色的大海
甜蜜的糖果
触觉
听觉
嗅觉
视觉
味觉
真的是五
种耶!
知觉
苹果
知觉是人们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
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形象的反映。
静悄悄
红彤彤
甜滋滋
香喷喷
甜滋滋
沉甸甸
香喷喷
红彤彤
静悄悄
沉甸甸
表象
表象是人们对过去的感觉
和知觉的回忆,是曾经作用
于感觉器官的那些客观事物
的形象的再现和重组。
(二)理性认识
含义
理
性
认
识
人们凭借思维对感性材料进
行加工、整理、概括而形成的
关于事物的本质、整体和内部
联系的认识。
特点
间接性、抽象性、概括性
形式
概念、判断、推理
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的形式
推理
判断
概念
概念
概念是通过对各种感觉材料的抽象
和概括,揭示出事物本质的认识形式。
人
农民、工人、士兵、学生、官吏、商人…
思
想
者
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对各
种感觉材料进行抽象和概括,把那
些必然的、稳定的、普遍的和本质
的东西揭示出来而形成概念。
水果
判断
判断是对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或关系
的反映,是对事物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
判明和断定。
一个永存不灭的判断
培
根
毛泽东同志的一个著名判断
1946年8月,毛泽东在延安向美国记者安娜·路易
斯·斯特朗发表谈话,指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
虎。”
泰坦尼克号是永
远不会沉的!
船是铁的,是
铁的就会沉!
设计师 安德鲁
船长 爱德华
推理
推理是由一个或一些判断过渡到新的判
断的思维活动,是从事物的联系或关系中
由已知合乎逻辑地推出未知的反映形式。
铁做的船都是会沉的
(大前提)
泰坦尼克是铁做的船
(小前提)
----------------
所以,泰坦尼克是会沉的 (结 论)
泰坦尼克号的故事
理性认识还表
现为由概念、判断
和推理组成的完整
的理论体系。理论
的形成和建立,标
志着主体对客体的
理性认识达到了系
统化的水平。
(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以
感性认识为基础。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
理性认识。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相互包含。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
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
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
中就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存
看
到
苹
果
落
地
牛
顿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
化为理性认识
发
现
万
有
引
力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这块
感性材料
真的好甜哦!
理性概念
认识是感性的(感觉) 形式是理性的(判断)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必须具备两个
基本条件
完成第一次
飞跃的基本
条件
第一,要勇于实践,深入调
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
感性材料。这是正确实现由感性
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
第二,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
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
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
里地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
升为理性认识。
(四)非理性因素的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动机
信念
情
感
非理性
因素
习
惯
本
能
信
仰
意
志
欲
望
情感、意志、欲望和信仰等非理性因素,它们本
身不属于人的认识能力,但对人的认识活动的发动
与停止、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着重要的
控制和调节的作用。这种作用有时是积极的,有时
是消极的。
改向神学研究无果而终
居
里
夫
人
大科学家牛顿晚年醉心于星象
学、炼金术及个人神秘冥想体验的
研究,并竭力论证第一推动力的存
在。牛顿最后是从宗教里面找到了
一个答案,就是上帝是宇宙起源的
第一推动力。
坚持科学探索再获殊荣
1906年,居里先生突遇车祸逝
世。居里夫人以坚强的意志战胜
巨大悲痛,继任了居里先生在巴
黎大学的课程,并指导实验室工
作。1911年12月她再次获得了诺
贝尔(化学)奖。
牛
顿
二、 从认识到实践
(一)第二次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
实践
认识
第一、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
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
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
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
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
造世界。
- -毛泽东
丹江口水库
南
水
北
调
1980年10月,水利部组织有关专
家、教授、工程技术人员在北京
举行了学术讨论会,论证了南水
北调工程的可行性。2002年12月
2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南水北调
工程总体规划》。
第二、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亚
里
斯
多
德
不同重
量的物体
下落速度
相同
不同重
量的物体
下落速度
不同
比
萨
斜
塔
试
验
伽
利
略
(二)实现由理论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第一,必须从实际出
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
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毛泽东
(理论联系实际是毛泽东同
志一生遵循和倡导的工作作
风)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实现认识的根本目的
井冈山的道路
--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
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跟着领袖毛委员,
走上雄伟的井冈山。
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中
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理论只有
为群众所掌握才能化为改造社会、改
造自然的物质力量。
第三,理论要回到实
践,需要经过路线、方
针、政策等中介。
路线、方针、政策
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刘少奇塑像
三、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
和无限发展
(一)人类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再认识
再实践
认识
实践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
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
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
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
程度。
---毛泽东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是指人们
的认识过程既不是封闭式的循环,也不
是直线式的前进,而是螺旋式的曲折上
升运动。这个运动,从形式上看,表现
为认识和实践的反复循环;从内容上看,
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都比较地进到
了高一级的程度。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
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
完成的。从主观方面说,人们总是受
到自己认识能力和实践活动范围的限
制。从客观方面说,受到科学技术条
件的限制,以及客观过程的发展和表
现程度的限制。客观事物的本质有一
个显露的过程,人的认识也就需要一
个过程。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
光是“波”
牛
顿
惠
更
斯
光是“粒子”
光是“波粒两象性”
爱
因
斯
坦
“光”的本质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二,因为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是
无限的。所以,人的认识的任务,
就在于不断地克服主观和客观、认
识和实践之间的矛盾,求得它们之
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而不是企
图去发现所谓的“永恒真理”、
“终极真理”。
认识过程的无限性
托勒密(约90—168年)
哥白尼(1473—1543年)
赫歇耳(1738~1822年)
地
心
说
日
心
说
无
心
说
(二)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所谓具体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
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所谓
历史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
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
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930年2月18日美国天文学家
汤博发现冥王星。从此,“太阳
系九大行星”的格局坚持了70多
年。
为什么不要
我了?
太阳系
2006年8月25日,国际天文学联
合会宣布,冥王星将被排除在行星
行列之外,从而太阳系行星的数量
将由九颗减为八颗。
冥王星
认识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马
恩
选
集
列
宁
选
集
毛
泽
东
选
集
巴黎公社
十月革命
开国大典
改革开放
必须防止和反对两种错误倾向
当一个事物还在发
展,向别的事物转变的
条件还不具备时,人们
硬要超越阶段,做将来
的事,就容易犯冒进的
错误。
冒进
保守
当事物已经向前发
展了,主观认识仍然停
留在原来的阶段上,落
后于实际,就容易犯保
守的错误。
“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
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
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
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
或右的错误思想”
--《实践论》
下 课
同学们再见!
Slide 11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武汉大学
冉 苒 教授
2006年12月
第二讲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武汉大学 冉 苒 教授
2006年12月
本讲主要内容
一、从实践到认识
二、从认识到实践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
反复和无限发展
一、从实践到认识
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
形式,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
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
(一)感性认识
感
性
认
识
含义
人们凭借感官直接感受
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形
式、外部联系的认识。
特点
生动性、具体性、形象性
形式
感觉、知觉、表象
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感觉
感性认识的形式
知觉
表象
感觉
感觉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事物
的个别属性、个别方面的反映。
人的五大感官
眼 耳 鼻 舌 肤
感觉
凉爽的秋风
叮咚的泉水
淡淡的花香
蓝色的大海
甜蜜的糖果
触觉
听觉
嗅觉
视觉
味觉
真的是五
种耶!
知觉
苹果
知觉是人们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
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形象的反映。
静悄悄
红彤彤
甜滋滋
香喷喷
甜滋滋
沉甸甸
香喷喷
红彤彤
静悄悄
沉甸甸
表象
表象是人们对过去的感觉
和知觉的回忆,是曾经作用
于感觉器官的那些客观事物
的形象的再现和重组。
(二)理性认识
含义
理
性
认
识
人们凭借思维对感性材料进
行加工、整理、概括而形成的
关于事物的本质、整体和内部
联系的认识。
特点
间接性、抽象性、概括性
形式
概念、判断、推理
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的形式
推理
判断
概念
概念
概念是通过对各种感觉材料的抽象
和概括,揭示出事物本质的认识形式。
人
农民、工人、士兵、学生、官吏、商人…
思
想
者
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对各
种感觉材料进行抽象和概括,把那
些必然的、稳定的、普遍的和本质
的东西揭示出来而形成概念。
水果
判断
判断是对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或关系
的反映,是对事物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
判明和断定。
一个永存不灭的判断
培
根
毛泽东同志的一个著名判断
1946年8月,毛泽东在延安向美国记者安娜·路易
斯·斯特朗发表谈话,指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
虎。”
泰坦尼克号是永
远不会沉的!
船是铁的,是
铁的就会沉!
设计师 安德鲁
船长 爱德华
推理
推理是由一个或一些判断过渡到新的判
断的思维活动,是从事物的联系或关系中
由已知合乎逻辑地推出未知的反映形式。
铁做的船都是会沉的
(大前提)
泰坦尼克是铁做的船
(小前提)
----------------
所以,泰坦尼克是会沉的 (结 论)
泰坦尼克号的故事
理性认识还表
现为由概念、判断
和推理组成的完整
的理论体系。理论
的形成和建立,标
志着主体对客体的
理性认识达到了系
统化的水平。
(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以
感性认识为基础。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
理性认识。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相互包含。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
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
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
中就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存
看
到
苹
果
落
地
牛
顿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
化为理性认识
发
现
万
有
引
力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这块
感性材料
真的好甜哦!
理性概念
认识是感性的(感觉) 形式是理性的(判断)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必须具备两个
基本条件
完成第一次
飞跃的基本
条件
第一,要勇于实践,深入调
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
感性材料。这是正确实现由感性
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
第二,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
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
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
里地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
升为理性认识。
(四)非理性因素的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动机
信念
情
感
非理性
因素
习
惯
本
能
信
仰
意
志
欲
望
情感、意志、欲望和信仰等非理性因素,它们本
身不属于人的认识能力,但对人的认识活动的发动
与停止、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着重要的
控制和调节的作用。这种作用有时是积极的,有时
是消极的。
改向神学研究无果而终
居
里
夫
人
大科学家牛顿晚年醉心于星象
学、炼金术及个人神秘冥想体验的
研究,并竭力论证第一推动力的存
在。牛顿最后是从宗教里面找到了
一个答案,就是上帝是宇宙起源的
第一推动力。
坚持科学探索再获殊荣
1906年,居里先生突遇车祸逝
世。居里夫人以坚强的意志战胜
巨大悲痛,继任了居里先生在巴
黎大学的课程,并指导实验室工
作。1911年12月她再次获得了诺
贝尔(化学)奖。
牛
顿
二、 从认识到实践
(一)第二次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
实践
认识
第一、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
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
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
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
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
造世界。
- -毛泽东
丹江口水库
南
水
北
调
1980年10月,水利部组织有关专
家、教授、工程技术人员在北京
举行了学术讨论会,论证了南水
北调工程的可行性。2002年12月
2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南水北调
工程总体规划》。
第二、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亚
里
斯
多
德
不同重
量的物体
下落速度
相同
不同重
量的物体
下落速度
不同
比
萨
斜
塔
试
验
伽
利
略
(二)实现由理论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第一,必须从实际出
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
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毛泽东
(理论联系实际是毛泽东同
志一生遵循和倡导的工作作
风)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实现认识的根本目的
井冈山的道路
--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
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跟着领袖毛委员,
走上雄伟的井冈山。
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中
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理论只有
为群众所掌握才能化为改造社会、改
造自然的物质力量。
第三,理论要回到实
践,需要经过路线、方
针、政策等中介。
路线、方针、政策
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刘少奇塑像
三、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
和无限发展
(一)人类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再认识
再实践
认识
实践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
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
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
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
程度。
---毛泽东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是指人们
的认识过程既不是封闭式的循环,也不
是直线式的前进,而是螺旋式的曲折上
升运动。这个运动,从形式上看,表现
为认识和实践的反复循环;从内容上看,
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都比较地进到
了高一级的程度。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
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
完成的。从主观方面说,人们总是受
到自己认识能力和实践活动范围的限
制。从客观方面说,受到科学技术条
件的限制,以及客观过程的发展和表
现程度的限制。客观事物的本质有一
个显露的过程,人的认识也就需要一
个过程。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
光是“波”
牛
顿
惠
更
斯
光是“粒子”
光是“波粒两象性”
爱
因
斯
坦
“光”的本质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二,因为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是
无限的。所以,人的认识的任务,
就在于不断地克服主观和客观、认
识和实践之间的矛盾,求得它们之
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而不是企
图去发现所谓的“永恒真理”、
“终极真理”。
认识过程的无限性
托勒密(约90—168年)
哥白尼(1473—1543年)
赫歇耳(1738~1822年)
地
心
说
日
心
说
无
心
说
(二)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所谓具体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
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所谓
历史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
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
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930年2月18日美国天文学家
汤博发现冥王星。从此,“太阳
系九大行星”的格局坚持了70多
年。
为什么不要
我了?
太阳系
2006年8月25日,国际天文学联
合会宣布,冥王星将被排除在行星
行列之外,从而太阳系行星的数量
将由九颗减为八颗。
冥王星
认识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马
恩
选
集
列
宁
选
集
毛
泽
东
选
集
巴黎公社
十月革命
开国大典
改革开放
必须防止和反对两种错误倾向
当一个事物还在发
展,向别的事物转变的
条件还不具备时,人们
硬要超越阶段,做将来
的事,就容易犯冒进的
错误。
冒进
保守
当事物已经向前发
展了,主观认识仍然停
留在原来的阶段上,落
后于实际,就容易犯保
守的错误。
“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
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
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
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
或右的错误思想”
--《实践论》
下 课
同学们再见!
Slide 12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武汉大学
冉 苒 教授
2006年12月
第二讲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武汉大学 冉 苒 教授
2006年12月
本讲主要内容
一、从实践到认识
二、从认识到实践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
反复和无限发展
一、从实践到认识
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
形式,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
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
(一)感性认识
感
性
认
识
含义
人们凭借感官直接感受
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形
式、外部联系的认识。
特点
生动性、具体性、形象性
形式
感觉、知觉、表象
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感觉
感性认识的形式
知觉
表象
感觉
感觉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事物
的个别属性、个别方面的反映。
人的五大感官
眼 耳 鼻 舌 肤
感觉
凉爽的秋风
叮咚的泉水
淡淡的花香
蓝色的大海
甜蜜的糖果
触觉
听觉
嗅觉
视觉
味觉
真的是五
种耶!
知觉
苹果
知觉是人们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
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形象的反映。
静悄悄
红彤彤
甜滋滋
香喷喷
甜滋滋
沉甸甸
香喷喷
红彤彤
静悄悄
沉甸甸
表象
表象是人们对过去的感觉
和知觉的回忆,是曾经作用
于感觉器官的那些客观事物
的形象的再现和重组。
(二)理性认识
含义
理
性
认
识
人们凭借思维对感性材料进
行加工、整理、概括而形成的
关于事物的本质、整体和内部
联系的认识。
特点
间接性、抽象性、概括性
形式
概念、判断、推理
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的形式
推理
判断
概念
概念
概念是通过对各种感觉材料的抽象
和概括,揭示出事物本质的认识形式。
人
农民、工人、士兵、学生、官吏、商人…
思
想
者
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对各
种感觉材料进行抽象和概括,把那
些必然的、稳定的、普遍的和本质
的东西揭示出来而形成概念。
水果
判断
判断是对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或关系
的反映,是对事物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
判明和断定。
一个永存不灭的判断
培
根
毛泽东同志的一个著名判断
1946年8月,毛泽东在延安向美国记者安娜·路易
斯·斯特朗发表谈话,指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
虎。”
泰坦尼克号是永
远不会沉的!
船是铁的,是
铁的就会沉!
设计师 安德鲁
船长 爱德华
推理
推理是由一个或一些判断过渡到新的判
断的思维活动,是从事物的联系或关系中
由已知合乎逻辑地推出未知的反映形式。
铁做的船都是会沉的
(大前提)
泰坦尼克是铁做的船
(小前提)
----------------
所以,泰坦尼克是会沉的 (结 论)
泰坦尼克号的故事
理性认识还表
现为由概念、判断
和推理组成的完整
的理论体系。理论
的形成和建立,标
志着主体对客体的
理性认识达到了系
统化的水平。
(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以
感性认识为基础。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
理性认识。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相互包含。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
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
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
中就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存
看
到
苹
果
落
地
牛
顿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
化为理性认识
发
现
万
有
引
力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这块
感性材料
真的好甜哦!
理性概念
认识是感性的(感觉) 形式是理性的(判断)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必须具备两个
基本条件
完成第一次
飞跃的基本
条件
第一,要勇于实践,深入调
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
感性材料。这是正确实现由感性
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
第二,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
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
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
里地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
升为理性认识。
(四)非理性因素的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动机
信念
情
感
非理性
因素
习
惯
本
能
信
仰
意
志
欲
望
情感、意志、欲望和信仰等非理性因素,它们本
身不属于人的认识能力,但对人的认识活动的发动
与停止、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着重要的
控制和调节的作用。这种作用有时是积极的,有时
是消极的。
改向神学研究无果而终
居
里
夫
人
大科学家牛顿晚年醉心于星象
学、炼金术及个人神秘冥想体验的
研究,并竭力论证第一推动力的存
在。牛顿最后是从宗教里面找到了
一个答案,就是上帝是宇宙起源的
第一推动力。
坚持科学探索再获殊荣
1906年,居里先生突遇车祸逝
世。居里夫人以坚强的意志战胜
巨大悲痛,继任了居里先生在巴
黎大学的课程,并指导实验室工
作。1911年12月她再次获得了诺
贝尔(化学)奖。
牛
顿
二、 从认识到实践
(一)第二次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
实践
认识
第一、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
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
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
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
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
造世界。
- -毛泽东
丹江口水库
南
水
北
调
1980年10月,水利部组织有关专
家、教授、工程技术人员在北京
举行了学术讨论会,论证了南水
北调工程的可行性。2002年12月
2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南水北调
工程总体规划》。
第二、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亚
里
斯
多
德
不同重
量的物体
下落速度
相同
不同重
量的物体
下落速度
不同
比
萨
斜
塔
试
验
伽
利
略
(二)实现由理论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第一,必须从实际出
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
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毛泽东
(理论联系实际是毛泽东同
志一生遵循和倡导的工作作
风)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实现认识的根本目的
井冈山的道路
--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
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跟着领袖毛委员,
走上雄伟的井冈山。
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中
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理论只有
为群众所掌握才能化为改造社会、改
造自然的物质力量。
第三,理论要回到实
践,需要经过路线、方
针、政策等中介。
路线、方针、政策
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刘少奇塑像
三、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
和无限发展
(一)人类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再认识
再实践
认识
实践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
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
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
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
程度。
---毛泽东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是指人们
的认识过程既不是封闭式的循环,也不
是直线式的前进,而是螺旋式的曲折上
升运动。这个运动,从形式上看,表现
为认识和实践的反复循环;从内容上看,
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都比较地进到
了高一级的程度。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
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
完成的。从主观方面说,人们总是受
到自己认识能力和实践活动范围的限
制。从客观方面说,受到科学技术条
件的限制,以及客观过程的发展和表
现程度的限制。客观事物的本质有一
个显露的过程,人的认识也就需要一
个过程。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
光是“波”
牛
顿
惠
更
斯
光是“粒子”
光是“波粒两象性”
爱
因
斯
坦
“光”的本质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二,因为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是
无限的。所以,人的认识的任务,
就在于不断地克服主观和客观、认
识和实践之间的矛盾,求得它们之
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而不是企
图去发现所谓的“永恒真理”、
“终极真理”。
认识过程的无限性
托勒密(约90—168年)
哥白尼(1473—1543年)
赫歇耳(1738~1822年)
地
心
说
日
心
说
无
心
说
(二)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所谓具体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
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所谓
历史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
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
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930年2月18日美国天文学家
汤博发现冥王星。从此,“太阳
系九大行星”的格局坚持了70多
年。
为什么不要
我了?
太阳系
2006年8月25日,国际天文学联
合会宣布,冥王星将被排除在行星
行列之外,从而太阳系行星的数量
将由九颗减为八颗。
冥王星
认识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马
恩
选
集
列
宁
选
集
毛
泽
东
选
集
巴黎公社
十月革命
开国大典
改革开放
必须防止和反对两种错误倾向
当一个事物还在发
展,向别的事物转变的
条件还不具备时,人们
硬要超越阶段,做将来
的事,就容易犯冒进的
错误。
冒进
保守
当事物已经向前发
展了,主观认识仍然停
留在原来的阶段上,落
后于实际,就容易犯保
守的错误。
“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
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
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
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
或右的错误思想”
--《实践论》
下 课
同学们再见!
Slide 13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武汉大学
冉 苒 教授
2006年12月
第二讲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武汉大学 冉 苒 教授
2006年12月
本讲主要内容
一、从实践到认识
二、从认识到实践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
反复和无限发展
一、从实践到认识
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
形式,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
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
(一)感性认识
感
性
认
识
含义
人们凭借感官直接感受
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形
式、外部联系的认识。
特点
生动性、具体性、形象性
形式
感觉、知觉、表象
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感觉
感性认识的形式
知觉
表象
感觉
感觉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事物
的个别属性、个别方面的反映。
人的五大感官
眼 耳 鼻 舌 肤
感觉
凉爽的秋风
叮咚的泉水
淡淡的花香
蓝色的大海
甜蜜的糖果
触觉
听觉
嗅觉
视觉
味觉
真的是五
种耶!
知觉
苹果
知觉是人们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
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形象的反映。
静悄悄
红彤彤
甜滋滋
香喷喷
甜滋滋
沉甸甸
香喷喷
红彤彤
静悄悄
沉甸甸
表象
表象是人们对过去的感觉
和知觉的回忆,是曾经作用
于感觉器官的那些客观事物
的形象的再现和重组。
(二)理性认识
含义
理
性
认
识
人们凭借思维对感性材料进
行加工、整理、概括而形成的
关于事物的本质、整体和内部
联系的认识。
特点
间接性、抽象性、概括性
形式
概念、判断、推理
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的形式
推理
判断
概念
概念
概念是通过对各种感觉材料的抽象
和概括,揭示出事物本质的认识形式。
人
农民、工人、士兵、学生、官吏、商人…
思
想
者
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对各
种感觉材料进行抽象和概括,把那
些必然的、稳定的、普遍的和本质
的东西揭示出来而形成概念。
水果
判断
判断是对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或关系
的反映,是对事物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
判明和断定。
一个永存不灭的判断
培
根
毛泽东同志的一个著名判断
1946年8月,毛泽东在延安向美国记者安娜·路易
斯·斯特朗发表谈话,指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
虎。”
泰坦尼克号是永
远不会沉的!
船是铁的,是
铁的就会沉!
设计师 安德鲁
船长 爱德华
推理
推理是由一个或一些判断过渡到新的判
断的思维活动,是从事物的联系或关系中
由已知合乎逻辑地推出未知的反映形式。
铁做的船都是会沉的
(大前提)
泰坦尼克是铁做的船
(小前提)
----------------
所以,泰坦尼克是会沉的 (结 论)
泰坦尼克号的故事
理性认识还表
现为由概念、判断
和推理组成的完整
的理论体系。理论
的形成和建立,标
志着主体对客体的
理性认识达到了系
统化的水平。
(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以
感性认识为基础。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
理性认识。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相互包含。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
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
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
中就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存
看
到
苹
果
落
地
牛
顿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
化为理性认识
发
现
万
有
引
力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这块
感性材料
真的好甜哦!
理性概念
认识是感性的(感觉) 形式是理性的(判断)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必须具备两个
基本条件
完成第一次
飞跃的基本
条件
第一,要勇于实践,深入调
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
感性材料。这是正确实现由感性
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
第二,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
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
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
里地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
升为理性认识。
(四)非理性因素的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动机
信念
情
感
非理性
因素
习
惯
本
能
信
仰
意
志
欲
望
情感、意志、欲望和信仰等非理性因素,它们本
身不属于人的认识能力,但对人的认识活动的发动
与停止、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着重要的
控制和调节的作用。这种作用有时是积极的,有时
是消极的。
改向神学研究无果而终
居
里
夫
人
大科学家牛顿晚年醉心于星象
学、炼金术及个人神秘冥想体验的
研究,并竭力论证第一推动力的存
在。牛顿最后是从宗教里面找到了
一个答案,就是上帝是宇宙起源的
第一推动力。
坚持科学探索再获殊荣
1906年,居里先生突遇车祸逝
世。居里夫人以坚强的意志战胜
巨大悲痛,继任了居里先生在巴
黎大学的课程,并指导实验室工
作。1911年12月她再次获得了诺
贝尔(化学)奖。
牛
顿
二、 从认识到实践
(一)第二次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
实践
认识
第一、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
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
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
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
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
造世界。
- -毛泽东
丹江口水库
南
水
北
调
1980年10月,水利部组织有关专
家、教授、工程技术人员在北京
举行了学术讨论会,论证了南水
北调工程的可行性。2002年12月
2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南水北调
工程总体规划》。
第二、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亚
里
斯
多
德
不同重
量的物体
下落速度
相同
不同重
量的物体
下落速度
不同
比
萨
斜
塔
试
验
伽
利
略
(二)实现由理论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第一,必须从实际出
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
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毛泽东
(理论联系实际是毛泽东同
志一生遵循和倡导的工作作
风)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实现认识的根本目的
井冈山的道路
--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
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跟着领袖毛委员,
走上雄伟的井冈山。
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中
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理论只有
为群众所掌握才能化为改造社会、改
造自然的物质力量。
第三,理论要回到实
践,需要经过路线、方
针、政策等中介。
路线、方针、政策
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刘少奇塑像
三、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
和无限发展
(一)人类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再认识
再实践
认识
实践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
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
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
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
程度。
---毛泽东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是指人们
的认识过程既不是封闭式的循环,也不
是直线式的前进,而是螺旋式的曲折上
升运动。这个运动,从形式上看,表现
为认识和实践的反复循环;从内容上看,
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都比较地进到
了高一级的程度。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
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
完成的。从主观方面说,人们总是受
到自己认识能力和实践活动范围的限
制。从客观方面说,受到科学技术条
件的限制,以及客观过程的发展和表
现程度的限制。客观事物的本质有一
个显露的过程,人的认识也就需要一
个过程。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
光是“波”
牛
顿
惠
更
斯
光是“粒子”
光是“波粒两象性”
爱
因
斯
坦
“光”的本质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二,因为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是
无限的。所以,人的认识的任务,
就在于不断地克服主观和客观、认
识和实践之间的矛盾,求得它们之
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而不是企
图去发现所谓的“永恒真理”、
“终极真理”。
认识过程的无限性
托勒密(约90—168年)
哥白尼(1473—1543年)
赫歇耳(1738~1822年)
地
心
说
日
心
说
无
心
说
(二)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所谓具体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
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所谓
历史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
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
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930年2月18日美国天文学家
汤博发现冥王星。从此,“太阳
系九大行星”的格局坚持了70多
年。
为什么不要
我了?
太阳系
2006年8月25日,国际天文学联
合会宣布,冥王星将被排除在行星
行列之外,从而太阳系行星的数量
将由九颗减为八颗。
冥王星
认识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马
恩
选
集
列
宁
选
集
毛
泽
东
选
集
巴黎公社
十月革命
开国大典
改革开放
必须防止和反对两种错误倾向
当一个事物还在发
展,向别的事物转变的
条件还不具备时,人们
硬要超越阶段,做将来
的事,就容易犯冒进的
错误。
冒进
保守
当事物已经向前发
展了,主观认识仍然停
留在原来的阶段上,落
后于实际,就容易犯保
守的错误。
“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
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
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
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
或右的错误思想”
--《实践论》
下 课
同学们再见!
Slide 14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武汉大学
冉 苒 教授
2006年12月
第二讲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武汉大学 冉 苒 教授
2006年12月
本讲主要内容
一、从实践到认识
二、从认识到实践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
反复和无限发展
一、从实践到认识
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
形式,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
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
(一)感性认识
感
性
认
识
含义
人们凭借感官直接感受
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形
式、外部联系的认识。
特点
生动性、具体性、形象性
形式
感觉、知觉、表象
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感觉
感性认识的形式
知觉
表象
感觉
感觉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事物
的个别属性、个别方面的反映。
人的五大感官
眼 耳 鼻 舌 肤
感觉
凉爽的秋风
叮咚的泉水
淡淡的花香
蓝色的大海
甜蜜的糖果
触觉
听觉
嗅觉
视觉
味觉
真的是五
种耶!
知觉
苹果
知觉是人们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
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形象的反映。
静悄悄
红彤彤
甜滋滋
香喷喷
甜滋滋
沉甸甸
香喷喷
红彤彤
静悄悄
沉甸甸
表象
表象是人们对过去的感觉
和知觉的回忆,是曾经作用
于感觉器官的那些客观事物
的形象的再现和重组。
(二)理性认识
含义
理
性
认
识
人们凭借思维对感性材料进
行加工、整理、概括而形成的
关于事物的本质、整体和内部
联系的认识。
特点
间接性、抽象性、概括性
形式
概念、判断、推理
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的形式
推理
判断
概念
概念
概念是通过对各种感觉材料的抽象
和概括,揭示出事物本质的认识形式。
人
农民、工人、士兵、学生、官吏、商人…
思
想
者
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对各
种感觉材料进行抽象和概括,把那
些必然的、稳定的、普遍的和本质
的东西揭示出来而形成概念。
水果
判断
判断是对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或关系
的反映,是对事物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
判明和断定。
一个永存不灭的判断
培
根
毛泽东同志的一个著名判断
1946年8月,毛泽东在延安向美国记者安娜·路易
斯·斯特朗发表谈话,指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
虎。”
泰坦尼克号是永
远不会沉的!
船是铁的,是
铁的就会沉!
设计师 安德鲁
船长 爱德华
推理
推理是由一个或一些判断过渡到新的判
断的思维活动,是从事物的联系或关系中
由已知合乎逻辑地推出未知的反映形式。
铁做的船都是会沉的
(大前提)
泰坦尼克是铁做的船
(小前提)
----------------
所以,泰坦尼克是会沉的 (结 论)
泰坦尼克号的故事
理性认识还表
现为由概念、判断
和推理组成的完整
的理论体系。理论
的形成和建立,标
志着主体对客体的
理性认识达到了系
统化的水平。
(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以
感性认识为基础。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
理性认识。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相互包含。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
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
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
中就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存
看
到
苹
果
落
地
牛
顿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
化为理性认识
发
现
万
有
引
力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这块
感性材料
真的好甜哦!
理性概念
认识是感性的(感觉) 形式是理性的(判断)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必须具备两个
基本条件
完成第一次
飞跃的基本
条件
第一,要勇于实践,深入调
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
感性材料。这是正确实现由感性
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
第二,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
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
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
里地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
升为理性认识。
(四)非理性因素的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动机
信念
情
感
非理性
因素
习
惯
本
能
信
仰
意
志
欲
望
情感、意志、欲望和信仰等非理性因素,它们本
身不属于人的认识能力,但对人的认识活动的发动
与停止、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着重要的
控制和调节的作用。这种作用有时是积极的,有时
是消极的。
改向神学研究无果而终
居
里
夫
人
大科学家牛顿晚年醉心于星象
学、炼金术及个人神秘冥想体验的
研究,并竭力论证第一推动力的存
在。牛顿最后是从宗教里面找到了
一个答案,就是上帝是宇宙起源的
第一推动力。
坚持科学探索再获殊荣
1906年,居里先生突遇车祸逝
世。居里夫人以坚强的意志战胜
巨大悲痛,继任了居里先生在巴
黎大学的课程,并指导实验室工
作。1911年12月她再次获得了诺
贝尔(化学)奖。
牛
顿
二、 从认识到实践
(一)第二次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
实践
认识
第一、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
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
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
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
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
造世界。
- -毛泽东
丹江口水库
南
水
北
调
1980年10月,水利部组织有关专
家、教授、工程技术人员在北京
举行了学术讨论会,论证了南水
北调工程的可行性。2002年12月
2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南水北调
工程总体规划》。
第二、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亚
里
斯
多
德
不同重
量的物体
下落速度
相同
不同重
量的物体
下落速度
不同
比
萨
斜
塔
试
验
伽
利
略
(二)实现由理论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第一,必须从实际出
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
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毛泽东
(理论联系实际是毛泽东同
志一生遵循和倡导的工作作
风)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实现认识的根本目的
井冈山的道路
--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
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跟着领袖毛委员,
走上雄伟的井冈山。
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中
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理论只有
为群众所掌握才能化为改造社会、改
造自然的物质力量。
第三,理论要回到实
践,需要经过路线、方
针、政策等中介。
路线、方针、政策
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刘少奇塑像
三、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
和无限发展
(一)人类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再认识
再实践
认识
实践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
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
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
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
程度。
---毛泽东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是指人们
的认识过程既不是封闭式的循环,也不
是直线式的前进,而是螺旋式的曲折上
升运动。这个运动,从形式上看,表现
为认识和实践的反复循环;从内容上看,
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都比较地进到
了高一级的程度。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
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
完成的。从主观方面说,人们总是受
到自己认识能力和实践活动范围的限
制。从客观方面说,受到科学技术条
件的限制,以及客观过程的发展和表
现程度的限制。客观事物的本质有一
个显露的过程,人的认识也就需要一
个过程。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
光是“波”
牛
顿
惠
更
斯
光是“粒子”
光是“波粒两象性”
爱
因
斯
坦
“光”的本质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二,因为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是
无限的。所以,人的认识的任务,
就在于不断地克服主观和客观、认
识和实践之间的矛盾,求得它们之
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而不是企
图去发现所谓的“永恒真理”、
“终极真理”。
认识过程的无限性
托勒密(约90—168年)
哥白尼(1473—1543年)
赫歇耳(1738~1822年)
地
心
说
日
心
说
无
心
说
(二)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所谓具体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
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所谓
历史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
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
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930年2月18日美国天文学家
汤博发现冥王星。从此,“太阳
系九大行星”的格局坚持了70多
年。
为什么不要
我了?
太阳系
2006年8月25日,国际天文学联
合会宣布,冥王星将被排除在行星
行列之外,从而太阳系行星的数量
将由九颗减为八颗。
冥王星
认识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马
恩
选
集
列
宁
选
集
毛
泽
东
选
集
巴黎公社
十月革命
开国大典
改革开放
必须防止和反对两种错误倾向
当一个事物还在发
展,向别的事物转变的
条件还不具备时,人们
硬要超越阶段,做将来
的事,就容易犯冒进的
错误。
冒进
保守
当事物已经向前发
展了,主观认识仍然停
留在原来的阶段上,落
后于实际,就容易犯保
守的错误。
“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
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
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
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
或右的错误思想”
--《实践论》
下 课
同学们再见!
Slide 15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武汉大学
冉 苒 教授
2006年12月
第二讲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武汉大学 冉 苒 教授
2006年12月
本讲主要内容
一、从实践到认识
二、从认识到实践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
反复和无限发展
一、从实践到认识
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
形式,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
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
(一)感性认识
感
性
认
识
含义
人们凭借感官直接感受
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形
式、外部联系的认识。
特点
生动性、具体性、形象性
形式
感觉、知觉、表象
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感觉
感性认识的形式
知觉
表象
感觉
感觉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事物
的个别属性、个别方面的反映。
人的五大感官
眼 耳 鼻 舌 肤
感觉
凉爽的秋风
叮咚的泉水
淡淡的花香
蓝色的大海
甜蜜的糖果
触觉
听觉
嗅觉
视觉
味觉
真的是五
种耶!
知觉
苹果
知觉是人们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
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形象的反映。
静悄悄
红彤彤
甜滋滋
香喷喷
甜滋滋
沉甸甸
香喷喷
红彤彤
静悄悄
沉甸甸
表象
表象是人们对过去的感觉
和知觉的回忆,是曾经作用
于感觉器官的那些客观事物
的形象的再现和重组。
(二)理性认识
含义
理
性
认
识
人们凭借思维对感性材料进
行加工、整理、概括而形成的
关于事物的本质、整体和内部
联系的认识。
特点
间接性、抽象性、概括性
形式
概念、判断、推理
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的形式
推理
判断
概念
概念
概念是通过对各种感觉材料的抽象
和概括,揭示出事物本质的认识形式。
人
农民、工人、士兵、学生、官吏、商人…
思
想
者
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对各
种感觉材料进行抽象和概括,把那
些必然的、稳定的、普遍的和本质
的东西揭示出来而形成概念。
水果
判断
判断是对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或关系
的反映,是对事物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
判明和断定。
一个永存不灭的判断
培
根
毛泽东同志的一个著名判断
1946年8月,毛泽东在延安向美国记者安娜·路易
斯·斯特朗发表谈话,指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
虎。”
泰坦尼克号是永
远不会沉的!
船是铁的,是
铁的就会沉!
设计师 安德鲁
船长 爱德华
推理
推理是由一个或一些判断过渡到新的判
断的思维活动,是从事物的联系或关系中
由已知合乎逻辑地推出未知的反映形式。
铁做的船都是会沉的
(大前提)
泰坦尼克是铁做的船
(小前提)
----------------
所以,泰坦尼克是会沉的 (结 论)
泰坦尼克号的故事
理性认识还表
现为由概念、判断
和推理组成的完整
的理论体系。理论
的形成和建立,标
志着主体对客体的
理性认识达到了系
统化的水平。
(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以
感性认识为基础。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
理性认识。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相互包含。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
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
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
中就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存
看
到
苹
果
落
地
牛
顿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
化为理性认识
发
现
万
有
引
力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这块
感性材料
真的好甜哦!
理性概念
认识是感性的(感觉) 形式是理性的(判断)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必须具备两个
基本条件
完成第一次
飞跃的基本
条件
第一,要勇于实践,深入调
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
感性材料。这是正确实现由感性
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
第二,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
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
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
里地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
升为理性认识。
(四)非理性因素的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动机
信念
情
感
非理性
因素
习
惯
本
能
信
仰
意
志
欲
望
情感、意志、欲望和信仰等非理性因素,它们本
身不属于人的认识能力,但对人的认识活动的发动
与停止、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着重要的
控制和调节的作用。这种作用有时是积极的,有时
是消极的。
改向神学研究无果而终
居
里
夫
人
大科学家牛顿晚年醉心于星象
学、炼金术及个人神秘冥想体验的
研究,并竭力论证第一推动力的存
在。牛顿最后是从宗教里面找到了
一个答案,就是上帝是宇宙起源的
第一推动力。
坚持科学探索再获殊荣
1906年,居里先生突遇车祸逝
世。居里夫人以坚强的意志战胜
巨大悲痛,继任了居里先生在巴
黎大学的课程,并指导实验室工
作。1911年12月她再次获得了诺
贝尔(化学)奖。
牛
顿
二、 从认识到实践
(一)第二次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
实践
认识
第一、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
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
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
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
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
造世界。
- -毛泽东
丹江口水库
南
水
北
调
1980年10月,水利部组织有关专
家、教授、工程技术人员在北京
举行了学术讨论会,论证了南水
北调工程的可行性。2002年12月
2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南水北调
工程总体规划》。
第二、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亚
里
斯
多
德
不同重
量的物体
下落速度
相同
不同重
量的物体
下落速度
不同
比
萨
斜
塔
试
验
伽
利
略
(二)实现由理论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第一,必须从实际出
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
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毛泽东
(理论联系实际是毛泽东同
志一生遵循和倡导的工作作
风)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实现认识的根本目的
井冈山的道路
--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
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跟着领袖毛委员,
走上雄伟的井冈山。
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中
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理论只有
为群众所掌握才能化为改造社会、改
造自然的物质力量。
第三,理论要回到实
践,需要经过路线、方
针、政策等中介。
路线、方针、政策
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刘少奇塑像
三、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
和无限发展
(一)人类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再认识
再实践
认识
实践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
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
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
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
程度。
---毛泽东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是指人们
的认识过程既不是封闭式的循环,也不
是直线式的前进,而是螺旋式的曲折上
升运动。这个运动,从形式上看,表现
为认识和实践的反复循环;从内容上看,
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都比较地进到
了高一级的程度。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
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
完成的。从主观方面说,人们总是受
到自己认识能力和实践活动范围的限
制。从客观方面说,受到科学技术条
件的限制,以及客观过程的发展和表
现程度的限制。客观事物的本质有一
个显露的过程,人的认识也就需要一
个过程。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
光是“波”
牛
顿
惠
更
斯
光是“粒子”
光是“波粒两象性”
爱
因
斯
坦
“光”的本质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二,因为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是
无限的。所以,人的认识的任务,
就在于不断地克服主观和客观、认
识和实践之间的矛盾,求得它们之
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而不是企
图去发现所谓的“永恒真理”、
“终极真理”。
认识过程的无限性
托勒密(约90—168年)
哥白尼(1473—1543年)
赫歇耳(1738~1822年)
地
心
说
日
心
说
无
心
说
(二)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所谓具体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
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所谓
历史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
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
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930年2月18日美国天文学家
汤博发现冥王星。从此,“太阳
系九大行星”的格局坚持了70多
年。
为什么不要
我了?
太阳系
2006年8月25日,国际天文学联
合会宣布,冥王星将被排除在行星
行列之外,从而太阳系行星的数量
将由九颗减为八颗。
冥王星
认识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马
恩
选
集
列
宁
选
集
毛
泽
东
选
集
巴黎公社
十月革命
开国大典
改革开放
必须防止和反对两种错误倾向
当一个事物还在发
展,向别的事物转变的
条件还不具备时,人们
硬要超越阶段,做将来
的事,就容易犯冒进的
错误。
冒进
保守
当事物已经向前发
展了,主观认识仍然停
留在原来的阶段上,落
后于实际,就容易犯保
守的错误。
“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
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
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
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
或右的错误思想”
--《实践论》
下 课
同学们再见!
Slide 16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武汉大学
冉 苒 教授
2006年12月
第二讲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武汉大学 冉 苒 教授
2006年12月
本讲主要内容
一、从实践到认识
二、从认识到实践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
反复和无限发展
一、从实践到认识
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
形式,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
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
(一)感性认识
感
性
认
识
含义
人们凭借感官直接感受
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形
式、外部联系的认识。
特点
生动性、具体性、形象性
形式
感觉、知觉、表象
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感觉
感性认识的形式
知觉
表象
感觉
感觉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事物
的个别属性、个别方面的反映。
人的五大感官
眼 耳 鼻 舌 肤
感觉
凉爽的秋风
叮咚的泉水
淡淡的花香
蓝色的大海
甜蜜的糖果
触觉
听觉
嗅觉
视觉
味觉
真的是五
种耶!
知觉
苹果
知觉是人们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
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形象的反映。
静悄悄
红彤彤
甜滋滋
香喷喷
甜滋滋
沉甸甸
香喷喷
红彤彤
静悄悄
沉甸甸
表象
表象是人们对过去的感觉
和知觉的回忆,是曾经作用
于感觉器官的那些客观事物
的形象的再现和重组。
(二)理性认识
含义
理
性
认
识
人们凭借思维对感性材料进
行加工、整理、概括而形成的
关于事物的本质、整体和内部
联系的认识。
特点
间接性、抽象性、概括性
形式
概念、判断、推理
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的形式
推理
判断
概念
概念
概念是通过对各种感觉材料的抽象
和概括,揭示出事物本质的认识形式。
人
农民、工人、士兵、学生、官吏、商人…
思
想
者
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对各
种感觉材料进行抽象和概括,把那
些必然的、稳定的、普遍的和本质
的东西揭示出来而形成概念。
水果
判断
判断是对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或关系
的反映,是对事物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
判明和断定。
一个永存不灭的判断
培
根
毛泽东同志的一个著名判断
1946年8月,毛泽东在延安向美国记者安娜·路易
斯·斯特朗发表谈话,指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
虎。”
泰坦尼克号是永
远不会沉的!
船是铁的,是
铁的就会沉!
设计师 安德鲁
船长 爱德华
推理
推理是由一个或一些判断过渡到新的判
断的思维活动,是从事物的联系或关系中
由已知合乎逻辑地推出未知的反映形式。
铁做的船都是会沉的
(大前提)
泰坦尼克是铁做的船
(小前提)
----------------
所以,泰坦尼克是会沉的 (结 论)
泰坦尼克号的故事
理性认识还表
现为由概念、判断
和推理组成的完整
的理论体系。理论
的形成和建立,标
志着主体对客体的
理性认识达到了系
统化的水平。
(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以
感性认识为基础。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
理性认识。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相互包含。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
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
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
中就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存
看
到
苹
果
落
地
牛
顿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
化为理性认识
发
现
万
有
引
力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这块
感性材料
真的好甜哦!
理性概念
认识是感性的(感觉) 形式是理性的(判断)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必须具备两个
基本条件
完成第一次
飞跃的基本
条件
第一,要勇于实践,深入调
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
感性材料。这是正确实现由感性
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
第二,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
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
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
里地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
升为理性认识。
(四)非理性因素的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动机
信念
情
感
非理性
因素
习
惯
本
能
信
仰
意
志
欲
望
情感、意志、欲望和信仰等非理性因素,它们本
身不属于人的认识能力,但对人的认识活动的发动
与停止、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着重要的
控制和调节的作用。这种作用有时是积极的,有时
是消极的。
改向神学研究无果而终
居
里
夫
人
大科学家牛顿晚年醉心于星象
学、炼金术及个人神秘冥想体验的
研究,并竭力论证第一推动力的存
在。牛顿最后是从宗教里面找到了
一个答案,就是上帝是宇宙起源的
第一推动力。
坚持科学探索再获殊荣
1906年,居里先生突遇车祸逝
世。居里夫人以坚强的意志战胜
巨大悲痛,继任了居里先生在巴
黎大学的课程,并指导实验室工
作。1911年12月她再次获得了诺
贝尔(化学)奖。
牛
顿
二、 从认识到实践
(一)第二次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
实践
认识
第一、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
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
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
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
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
造世界。
- -毛泽东
丹江口水库
南
水
北
调
1980年10月,水利部组织有关专
家、教授、工程技术人员在北京
举行了学术讨论会,论证了南水
北调工程的可行性。2002年12月
2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南水北调
工程总体规划》。
第二、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亚
里
斯
多
德
不同重
量的物体
下落速度
相同
不同重
量的物体
下落速度
不同
比
萨
斜
塔
试
验
伽
利
略
(二)实现由理论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第一,必须从实际出
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
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毛泽东
(理论联系实际是毛泽东同
志一生遵循和倡导的工作作
风)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实现认识的根本目的
井冈山的道路
--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
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跟着领袖毛委员,
走上雄伟的井冈山。
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中
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理论只有
为群众所掌握才能化为改造社会、改
造自然的物质力量。
第三,理论要回到实
践,需要经过路线、方
针、政策等中介。
路线、方针、政策
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刘少奇塑像
三、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
和无限发展
(一)人类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再认识
再实践
认识
实践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
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
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
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
程度。
---毛泽东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是指人们
的认识过程既不是封闭式的循环,也不
是直线式的前进,而是螺旋式的曲折上
升运动。这个运动,从形式上看,表现
为认识和实践的反复循环;从内容上看,
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都比较地进到
了高一级的程度。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
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
完成的。从主观方面说,人们总是受
到自己认识能力和实践活动范围的限
制。从客观方面说,受到科学技术条
件的限制,以及客观过程的发展和表
现程度的限制。客观事物的本质有一
个显露的过程,人的认识也就需要一
个过程。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
光是“波”
牛
顿
惠
更
斯
光是“粒子”
光是“波粒两象性”
爱
因
斯
坦
“光”的本质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二,因为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是
无限的。所以,人的认识的任务,
就在于不断地克服主观和客观、认
识和实践之间的矛盾,求得它们之
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而不是企
图去发现所谓的“永恒真理”、
“终极真理”。
认识过程的无限性
托勒密(约90—168年)
哥白尼(1473—1543年)
赫歇耳(1738~1822年)
地
心
说
日
心
说
无
心
说
(二)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所谓具体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
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所谓
历史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
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
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930年2月18日美国天文学家
汤博发现冥王星。从此,“太阳
系九大行星”的格局坚持了70多
年。
为什么不要
我了?
太阳系
2006年8月25日,国际天文学联
合会宣布,冥王星将被排除在行星
行列之外,从而太阳系行星的数量
将由九颗减为八颗。
冥王星
认识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马
恩
选
集
列
宁
选
集
毛
泽
东
选
集
巴黎公社
十月革命
开国大典
改革开放
必须防止和反对两种错误倾向
当一个事物还在发
展,向别的事物转变的
条件还不具备时,人们
硬要超越阶段,做将来
的事,就容易犯冒进的
错误。
冒进
保守
当事物已经向前发
展了,主观认识仍然停
留在原来的阶段上,落
后于实际,就容易犯保
守的错误。
“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
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
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
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
或右的错误思想”
--《实践论》
下 课
同学们再见!
Slide 17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武汉大学
冉 苒 教授
2006年12月
第二讲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武汉大学 冉 苒 教授
2006年12月
本讲主要内容
一、从实践到认识
二、从认识到实践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
反复和无限发展
一、从实践到认识
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
形式,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
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
(一)感性认识
感
性
认
识
含义
人们凭借感官直接感受
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形
式、外部联系的认识。
特点
生动性、具体性、形象性
形式
感觉、知觉、表象
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感觉
感性认识的形式
知觉
表象
感觉
感觉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事物
的个别属性、个别方面的反映。
人的五大感官
眼 耳 鼻 舌 肤
感觉
凉爽的秋风
叮咚的泉水
淡淡的花香
蓝色的大海
甜蜜的糖果
触觉
听觉
嗅觉
视觉
味觉
真的是五
种耶!
知觉
苹果
知觉是人们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
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形象的反映。
静悄悄
红彤彤
甜滋滋
香喷喷
甜滋滋
沉甸甸
香喷喷
红彤彤
静悄悄
沉甸甸
表象
表象是人们对过去的感觉
和知觉的回忆,是曾经作用
于感觉器官的那些客观事物
的形象的再现和重组。
(二)理性认识
含义
理
性
认
识
人们凭借思维对感性材料进
行加工、整理、概括而形成的
关于事物的本质、整体和内部
联系的认识。
特点
间接性、抽象性、概括性
形式
概念、判断、推理
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的形式
推理
判断
概念
概念
概念是通过对各种感觉材料的抽象
和概括,揭示出事物本质的认识形式。
人
农民、工人、士兵、学生、官吏、商人…
思
想
者
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对各
种感觉材料进行抽象和概括,把那
些必然的、稳定的、普遍的和本质
的东西揭示出来而形成概念。
水果
判断
判断是对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或关系
的反映,是对事物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
判明和断定。
一个永存不灭的判断
培
根
毛泽东同志的一个著名判断
1946年8月,毛泽东在延安向美国记者安娜·路易
斯·斯特朗发表谈话,指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
虎。”
泰坦尼克号是永
远不会沉的!
船是铁的,是
铁的就会沉!
设计师 安德鲁
船长 爱德华
推理
推理是由一个或一些判断过渡到新的判
断的思维活动,是从事物的联系或关系中
由已知合乎逻辑地推出未知的反映形式。
铁做的船都是会沉的
(大前提)
泰坦尼克是铁做的船
(小前提)
----------------
所以,泰坦尼克是会沉的 (结 论)
泰坦尼克号的故事
理性认识还表
现为由概念、判断
和推理组成的完整
的理论体系。理论
的形成和建立,标
志着主体对客体的
理性认识达到了系
统化的水平。
(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以
感性认识为基础。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
理性认识。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相互包含。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
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
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
中就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存
看
到
苹
果
落
地
牛
顿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
化为理性认识
发
现
万
有
引
力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这块
感性材料
真的好甜哦!
理性概念
认识是感性的(感觉) 形式是理性的(判断)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必须具备两个
基本条件
完成第一次
飞跃的基本
条件
第一,要勇于实践,深入调
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
感性材料。这是正确实现由感性
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
第二,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
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
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
里地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
升为理性认识。
(四)非理性因素的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动机
信念
情
感
非理性
因素
习
惯
本
能
信
仰
意
志
欲
望
情感、意志、欲望和信仰等非理性因素,它们本
身不属于人的认识能力,但对人的认识活动的发动
与停止、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着重要的
控制和调节的作用。这种作用有时是积极的,有时
是消极的。
改向神学研究无果而终
居
里
夫
人
大科学家牛顿晚年醉心于星象
学、炼金术及个人神秘冥想体验的
研究,并竭力论证第一推动力的存
在。牛顿最后是从宗教里面找到了
一个答案,就是上帝是宇宙起源的
第一推动力。
坚持科学探索再获殊荣
1906年,居里先生突遇车祸逝
世。居里夫人以坚强的意志战胜
巨大悲痛,继任了居里先生在巴
黎大学的课程,并指导实验室工
作。1911年12月她再次获得了诺
贝尔(化学)奖。
牛
顿
二、 从认识到实践
(一)第二次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
实践
认识
第一、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
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
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
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
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
造世界。
- -毛泽东
丹江口水库
南
水
北
调
1980年10月,水利部组织有关专
家、教授、工程技术人员在北京
举行了学术讨论会,论证了南水
北调工程的可行性。2002年12月
2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南水北调
工程总体规划》。
第二、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亚
里
斯
多
德
不同重
量的物体
下落速度
相同
不同重
量的物体
下落速度
不同
比
萨
斜
塔
试
验
伽
利
略
(二)实现由理论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第一,必须从实际出
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
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毛泽东
(理论联系实际是毛泽东同
志一生遵循和倡导的工作作
风)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实现认识的根本目的
井冈山的道路
--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
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跟着领袖毛委员,
走上雄伟的井冈山。
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中
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理论只有
为群众所掌握才能化为改造社会、改
造自然的物质力量。
第三,理论要回到实
践,需要经过路线、方
针、政策等中介。
路线、方针、政策
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刘少奇塑像
三、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
和无限发展
(一)人类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再认识
再实践
认识
实践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
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
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
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
程度。
---毛泽东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是指人们
的认识过程既不是封闭式的循环,也不
是直线式的前进,而是螺旋式的曲折上
升运动。这个运动,从形式上看,表现
为认识和实践的反复循环;从内容上看,
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都比较地进到
了高一级的程度。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
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
完成的。从主观方面说,人们总是受
到自己认识能力和实践活动范围的限
制。从客观方面说,受到科学技术条
件的限制,以及客观过程的发展和表
现程度的限制。客观事物的本质有一
个显露的过程,人的认识也就需要一
个过程。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
光是“波”
牛
顿
惠
更
斯
光是“粒子”
光是“波粒两象性”
爱
因
斯
坦
“光”的本质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二,因为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是
无限的。所以,人的认识的任务,
就在于不断地克服主观和客观、认
识和实践之间的矛盾,求得它们之
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而不是企
图去发现所谓的“永恒真理”、
“终极真理”。
认识过程的无限性
托勒密(约90—168年)
哥白尼(1473—1543年)
赫歇耳(1738~1822年)
地
心
说
日
心
说
无
心
说
(二)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所谓具体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
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所谓
历史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
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
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930年2月18日美国天文学家
汤博发现冥王星。从此,“太阳
系九大行星”的格局坚持了70多
年。
为什么不要
我了?
太阳系
2006年8月25日,国际天文学联
合会宣布,冥王星将被排除在行星
行列之外,从而太阳系行星的数量
将由九颗减为八颗。
冥王星
认识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马
恩
选
集
列
宁
选
集
毛
泽
东
选
集
巴黎公社
十月革命
开国大典
改革开放
必须防止和反对两种错误倾向
当一个事物还在发
展,向别的事物转变的
条件还不具备时,人们
硬要超越阶段,做将来
的事,就容易犯冒进的
错误。
冒进
保守
当事物已经向前发
展了,主观认识仍然停
留在原来的阶段上,落
后于实际,就容易犯保
守的错误。
“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
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
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
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
或右的错误思想”
--《实践论》
下 课
同学们再见!
Slide 18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武汉大学
冉 苒 教授
2006年12月
第二讲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武汉大学 冉 苒 教授
2006年12月
本讲主要内容
一、从实践到认识
二、从认识到实践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
反复和无限发展
一、从实践到认识
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
形式,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
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
(一)感性认识
感
性
认
识
含义
人们凭借感官直接感受
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形
式、外部联系的认识。
特点
生动性、具体性、形象性
形式
感觉、知觉、表象
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感觉
感性认识的形式
知觉
表象
感觉
感觉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事物
的个别属性、个别方面的反映。
人的五大感官
眼 耳 鼻 舌 肤
感觉
凉爽的秋风
叮咚的泉水
淡淡的花香
蓝色的大海
甜蜜的糖果
触觉
听觉
嗅觉
视觉
味觉
真的是五
种耶!
知觉
苹果
知觉是人们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
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形象的反映。
静悄悄
红彤彤
甜滋滋
香喷喷
甜滋滋
沉甸甸
香喷喷
红彤彤
静悄悄
沉甸甸
表象
表象是人们对过去的感觉
和知觉的回忆,是曾经作用
于感觉器官的那些客观事物
的形象的再现和重组。
(二)理性认识
含义
理
性
认
识
人们凭借思维对感性材料进
行加工、整理、概括而形成的
关于事物的本质、整体和内部
联系的认识。
特点
间接性、抽象性、概括性
形式
概念、判断、推理
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的形式
推理
判断
概念
概念
概念是通过对各种感觉材料的抽象
和概括,揭示出事物本质的认识形式。
人
农民、工人、士兵、学生、官吏、商人…
思
想
者
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对各
种感觉材料进行抽象和概括,把那
些必然的、稳定的、普遍的和本质
的东西揭示出来而形成概念。
水果
判断
判断是对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或关系
的反映,是对事物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
判明和断定。
一个永存不灭的判断
培
根
毛泽东同志的一个著名判断
1946年8月,毛泽东在延安向美国记者安娜·路易
斯·斯特朗发表谈话,指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
虎。”
泰坦尼克号是永
远不会沉的!
船是铁的,是
铁的就会沉!
设计师 安德鲁
船长 爱德华
推理
推理是由一个或一些判断过渡到新的判
断的思维活动,是从事物的联系或关系中
由已知合乎逻辑地推出未知的反映形式。
铁做的船都是会沉的
(大前提)
泰坦尼克是铁做的船
(小前提)
----------------
所以,泰坦尼克是会沉的 (结 论)
泰坦尼克号的故事
理性认识还表
现为由概念、判断
和推理组成的完整
的理论体系。理论
的形成和建立,标
志着主体对客体的
理性认识达到了系
统化的水平。
(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以
感性认识为基础。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
理性认识。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相互包含。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
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
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
中就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存
看
到
苹
果
落
地
牛
顿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
化为理性认识
发
现
万
有
引
力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这块
感性材料
真的好甜哦!
理性概念
认识是感性的(感觉) 形式是理性的(判断)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必须具备两个
基本条件
完成第一次
飞跃的基本
条件
第一,要勇于实践,深入调
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
感性材料。这是正确实现由感性
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
第二,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
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
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
里地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
升为理性认识。
(四)非理性因素的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动机
信念
情
感
非理性
因素
习
惯
本
能
信
仰
意
志
欲
望
情感、意志、欲望和信仰等非理性因素,它们本
身不属于人的认识能力,但对人的认识活动的发动
与停止、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着重要的
控制和调节的作用。这种作用有时是积极的,有时
是消极的。
改向神学研究无果而终
居
里
夫
人
大科学家牛顿晚年醉心于星象
学、炼金术及个人神秘冥想体验的
研究,并竭力论证第一推动力的存
在。牛顿最后是从宗教里面找到了
一个答案,就是上帝是宇宙起源的
第一推动力。
坚持科学探索再获殊荣
1906年,居里先生突遇车祸逝
世。居里夫人以坚强的意志战胜
巨大悲痛,继任了居里先生在巴
黎大学的课程,并指导实验室工
作。1911年12月她再次获得了诺
贝尔(化学)奖。
牛
顿
二、 从认识到实践
(一)第二次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
实践
认识
第一、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
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
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
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
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
造世界。
- -毛泽东
丹江口水库
南
水
北
调
1980年10月,水利部组织有关专
家、教授、工程技术人员在北京
举行了学术讨论会,论证了南水
北调工程的可行性。2002年12月
2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南水北调
工程总体规划》。
第二、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亚
里
斯
多
德
不同重
量的物体
下落速度
相同
不同重
量的物体
下落速度
不同
比
萨
斜
塔
试
验
伽
利
略
(二)实现由理论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第一,必须从实际出
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
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毛泽东
(理论联系实际是毛泽东同
志一生遵循和倡导的工作作
风)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实现认识的根本目的
井冈山的道路
--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
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跟着领袖毛委员,
走上雄伟的井冈山。
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中
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理论只有
为群众所掌握才能化为改造社会、改
造自然的物质力量。
第三,理论要回到实
践,需要经过路线、方
针、政策等中介。
路线、方针、政策
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刘少奇塑像
三、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
和无限发展
(一)人类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再认识
再实践
认识
实践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
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
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
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
程度。
---毛泽东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是指人们
的认识过程既不是封闭式的循环,也不
是直线式的前进,而是螺旋式的曲折上
升运动。这个运动,从形式上看,表现
为认识和实践的反复循环;从内容上看,
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都比较地进到
了高一级的程度。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
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
完成的。从主观方面说,人们总是受
到自己认识能力和实践活动范围的限
制。从客观方面说,受到科学技术条
件的限制,以及客观过程的发展和表
现程度的限制。客观事物的本质有一
个显露的过程,人的认识也就需要一
个过程。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
光是“波”
牛
顿
惠
更
斯
光是“粒子”
光是“波粒两象性”
爱
因
斯
坦
“光”的本质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二,因为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是
无限的。所以,人的认识的任务,
就在于不断地克服主观和客观、认
识和实践之间的矛盾,求得它们之
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而不是企
图去发现所谓的“永恒真理”、
“终极真理”。
认识过程的无限性
托勒密(约90—168年)
哥白尼(1473—1543年)
赫歇耳(1738~1822年)
地
心
说
日
心
说
无
心
说
(二)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所谓具体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
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所谓
历史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
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
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930年2月18日美国天文学家
汤博发现冥王星。从此,“太阳
系九大行星”的格局坚持了70多
年。
为什么不要
我了?
太阳系
2006年8月25日,国际天文学联
合会宣布,冥王星将被排除在行星
行列之外,从而太阳系行星的数量
将由九颗减为八颗。
冥王星
认识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马
恩
选
集
列
宁
选
集
毛
泽
东
选
集
巴黎公社
十月革命
开国大典
改革开放
必须防止和反对两种错误倾向
当一个事物还在发
展,向别的事物转变的
条件还不具备时,人们
硬要超越阶段,做将来
的事,就容易犯冒进的
错误。
冒进
保守
当事物已经向前发
展了,主观认识仍然停
留在原来的阶段上,落
后于实际,就容易犯保
守的错误。
“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
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
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
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
或右的错误思想”
--《实践论》
下 课
同学们再见!
Slide 19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武汉大学
冉 苒 教授
2006年12月
第二讲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武汉大学 冉 苒 教授
2006年12月
本讲主要内容
一、从实践到认识
二、从认识到实践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
反复和无限发展
一、从实践到认识
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
形式,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
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
(一)感性认识
感
性
认
识
含义
人们凭借感官直接感受
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形
式、外部联系的认识。
特点
生动性、具体性、形象性
形式
感觉、知觉、表象
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感觉
感性认识的形式
知觉
表象
感觉
感觉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事物
的个别属性、个别方面的反映。
人的五大感官
眼 耳 鼻 舌 肤
感觉
凉爽的秋风
叮咚的泉水
淡淡的花香
蓝色的大海
甜蜜的糖果
触觉
听觉
嗅觉
视觉
味觉
真的是五
种耶!
知觉
苹果
知觉是人们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
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形象的反映。
静悄悄
红彤彤
甜滋滋
香喷喷
甜滋滋
沉甸甸
香喷喷
红彤彤
静悄悄
沉甸甸
表象
表象是人们对过去的感觉
和知觉的回忆,是曾经作用
于感觉器官的那些客观事物
的形象的再现和重组。
(二)理性认识
含义
理
性
认
识
人们凭借思维对感性材料进
行加工、整理、概括而形成的
关于事物的本质、整体和内部
联系的认识。
特点
间接性、抽象性、概括性
形式
概念、判断、推理
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的形式
推理
判断
概念
概念
概念是通过对各种感觉材料的抽象
和概括,揭示出事物本质的认识形式。
人
农民、工人、士兵、学生、官吏、商人…
思
想
者
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对各
种感觉材料进行抽象和概括,把那
些必然的、稳定的、普遍的和本质
的东西揭示出来而形成概念。
水果
判断
判断是对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或关系
的反映,是对事物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
判明和断定。
一个永存不灭的判断
培
根
毛泽东同志的一个著名判断
1946年8月,毛泽东在延安向美国记者安娜·路易
斯·斯特朗发表谈话,指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
虎。”
泰坦尼克号是永
远不会沉的!
船是铁的,是
铁的就会沉!
设计师 安德鲁
船长 爱德华
推理
推理是由一个或一些判断过渡到新的判
断的思维活动,是从事物的联系或关系中
由已知合乎逻辑地推出未知的反映形式。
铁做的船都是会沉的
(大前提)
泰坦尼克是铁做的船
(小前提)
----------------
所以,泰坦尼克是会沉的 (结 论)
泰坦尼克号的故事
理性认识还表
现为由概念、判断
和推理组成的完整
的理论体系。理论
的形成和建立,标
志着主体对客体的
理性认识达到了系
统化的水平。
(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以
感性认识为基础。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
理性认识。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相互包含。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
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
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
中就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存
看
到
苹
果
落
地
牛
顿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
化为理性认识
发
现
万
有
引
力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这块
感性材料
真的好甜哦!
理性概念
认识是感性的(感觉) 形式是理性的(判断)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必须具备两个
基本条件
完成第一次
飞跃的基本
条件
第一,要勇于实践,深入调
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
感性材料。这是正确实现由感性
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
第二,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
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
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
里地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
升为理性认识。
(四)非理性因素的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动机
信念
情
感
非理性
因素
习
惯
本
能
信
仰
意
志
欲
望
情感、意志、欲望和信仰等非理性因素,它们本
身不属于人的认识能力,但对人的认识活动的发动
与停止、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着重要的
控制和调节的作用。这种作用有时是积极的,有时
是消极的。
改向神学研究无果而终
居
里
夫
人
大科学家牛顿晚年醉心于星象
学、炼金术及个人神秘冥想体验的
研究,并竭力论证第一推动力的存
在。牛顿最后是从宗教里面找到了
一个答案,就是上帝是宇宙起源的
第一推动力。
坚持科学探索再获殊荣
1906年,居里先生突遇车祸逝
世。居里夫人以坚强的意志战胜
巨大悲痛,继任了居里先生在巴
黎大学的课程,并指导实验室工
作。1911年12月她再次获得了诺
贝尔(化学)奖。
牛
顿
二、 从认识到实践
(一)第二次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
实践
认识
第一、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
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
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
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
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
造世界。
- -毛泽东
丹江口水库
南
水
北
调
1980年10月,水利部组织有关专
家、教授、工程技术人员在北京
举行了学术讨论会,论证了南水
北调工程的可行性。2002年12月
2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南水北调
工程总体规划》。
第二、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亚
里
斯
多
德
不同重
量的物体
下落速度
相同
不同重
量的物体
下落速度
不同
比
萨
斜
塔
试
验
伽
利
略
(二)实现由理论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第一,必须从实际出
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
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毛泽东
(理论联系实际是毛泽东同
志一生遵循和倡导的工作作
风)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实现认识的根本目的
井冈山的道路
--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
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跟着领袖毛委员,
走上雄伟的井冈山。
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中
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理论只有
为群众所掌握才能化为改造社会、改
造自然的物质力量。
第三,理论要回到实
践,需要经过路线、方
针、政策等中介。
路线、方针、政策
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刘少奇塑像
三、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
和无限发展
(一)人类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再认识
再实践
认识
实践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
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
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
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
程度。
---毛泽东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是指人们
的认识过程既不是封闭式的循环,也不
是直线式的前进,而是螺旋式的曲折上
升运动。这个运动,从形式上看,表现
为认识和实践的反复循环;从内容上看,
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都比较地进到
了高一级的程度。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
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
完成的。从主观方面说,人们总是受
到自己认识能力和实践活动范围的限
制。从客观方面说,受到科学技术条
件的限制,以及客观过程的发展和表
现程度的限制。客观事物的本质有一
个显露的过程,人的认识也就需要一
个过程。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
光是“波”
牛
顿
惠
更
斯
光是“粒子”
光是“波粒两象性”
爱
因
斯
坦
“光”的本质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二,因为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是
无限的。所以,人的认识的任务,
就在于不断地克服主观和客观、认
识和实践之间的矛盾,求得它们之
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而不是企
图去发现所谓的“永恒真理”、
“终极真理”。
认识过程的无限性
托勒密(约90—168年)
哥白尼(1473—1543年)
赫歇耳(1738~1822年)
地
心
说
日
心
说
无
心
说
(二)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所谓具体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
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所谓
历史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
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
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930年2月18日美国天文学家
汤博发现冥王星。从此,“太阳
系九大行星”的格局坚持了70多
年。
为什么不要
我了?
太阳系
2006年8月25日,国际天文学联
合会宣布,冥王星将被排除在行星
行列之外,从而太阳系行星的数量
将由九颗减为八颗。
冥王星
认识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马
恩
选
集
列
宁
选
集
毛
泽
东
选
集
巴黎公社
十月革命
开国大典
改革开放
必须防止和反对两种错误倾向
当一个事物还在发
展,向别的事物转变的
条件还不具备时,人们
硬要超越阶段,做将来
的事,就容易犯冒进的
错误。
冒进
保守
当事物已经向前发
展了,主观认识仍然停
留在原来的阶段上,落
后于实际,就容易犯保
守的错误。
“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
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
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
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
或右的错误思想”
--《实践论》
下 课
同学们再见!
Slide 20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武汉大学
冉 苒 教授
2006年12月
第二讲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武汉大学 冉 苒 教授
2006年12月
本讲主要内容
一、从实践到认识
二、从认识到实践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
反复和无限发展
一、从实践到认识
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
形式,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
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
(一)感性认识
感
性
认
识
含义
人们凭借感官直接感受
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形
式、外部联系的认识。
特点
生动性、具体性、形象性
形式
感觉、知觉、表象
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感觉
感性认识的形式
知觉
表象
感觉
感觉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事物
的个别属性、个别方面的反映。
人的五大感官
眼 耳 鼻 舌 肤
感觉
凉爽的秋风
叮咚的泉水
淡淡的花香
蓝色的大海
甜蜜的糖果
触觉
听觉
嗅觉
视觉
味觉
真的是五
种耶!
知觉
苹果
知觉是人们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
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形象的反映。
静悄悄
红彤彤
甜滋滋
香喷喷
甜滋滋
沉甸甸
香喷喷
红彤彤
静悄悄
沉甸甸
表象
表象是人们对过去的感觉
和知觉的回忆,是曾经作用
于感觉器官的那些客观事物
的形象的再现和重组。
(二)理性认识
含义
理
性
认
识
人们凭借思维对感性材料进
行加工、整理、概括而形成的
关于事物的本质、整体和内部
联系的认识。
特点
间接性、抽象性、概括性
形式
概念、判断、推理
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的形式
推理
判断
概念
概念
概念是通过对各种感觉材料的抽象
和概括,揭示出事物本质的认识形式。
人
农民、工人、士兵、学生、官吏、商人…
思
想
者
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对各
种感觉材料进行抽象和概括,把那
些必然的、稳定的、普遍的和本质
的东西揭示出来而形成概念。
水果
判断
判断是对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或关系
的反映,是对事物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
判明和断定。
一个永存不灭的判断
培
根
毛泽东同志的一个著名判断
1946年8月,毛泽东在延安向美国记者安娜·路易
斯·斯特朗发表谈话,指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
虎。”
泰坦尼克号是永
远不会沉的!
船是铁的,是
铁的就会沉!
设计师 安德鲁
船长 爱德华
推理
推理是由一个或一些判断过渡到新的判
断的思维活动,是从事物的联系或关系中
由已知合乎逻辑地推出未知的反映形式。
铁做的船都是会沉的
(大前提)
泰坦尼克是铁做的船
(小前提)
----------------
所以,泰坦尼克是会沉的 (结 论)
泰坦尼克号的故事
理性认识还表
现为由概念、判断
和推理组成的完整
的理论体系。理论
的形成和建立,标
志着主体对客体的
理性认识达到了系
统化的水平。
(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以
感性认识为基础。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
理性认识。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相互包含。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
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
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
中就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存
看
到
苹
果
落
地
牛
顿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
化为理性认识
发
现
万
有
引
力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这块
感性材料
真的好甜哦!
理性概念
认识是感性的(感觉) 形式是理性的(判断)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必须具备两个
基本条件
完成第一次
飞跃的基本
条件
第一,要勇于实践,深入调
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
感性材料。这是正确实现由感性
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
第二,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
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
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
里地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
升为理性认识。
(四)非理性因素的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动机
信念
情
感
非理性
因素
习
惯
本
能
信
仰
意
志
欲
望
情感、意志、欲望和信仰等非理性因素,它们本
身不属于人的认识能力,但对人的认识活动的发动
与停止、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着重要的
控制和调节的作用。这种作用有时是积极的,有时
是消极的。
改向神学研究无果而终
居
里
夫
人
大科学家牛顿晚年醉心于星象
学、炼金术及个人神秘冥想体验的
研究,并竭力论证第一推动力的存
在。牛顿最后是从宗教里面找到了
一个答案,就是上帝是宇宙起源的
第一推动力。
坚持科学探索再获殊荣
1906年,居里先生突遇车祸逝
世。居里夫人以坚强的意志战胜
巨大悲痛,继任了居里先生在巴
黎大学的课程,并指导实验室工
作。1911年12月她再次获得了诺
贝尔(化学)奖。
牛
顿
二、 从认识到实践
(一)第二次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
实践
认识
第一、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
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
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
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
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
造世界。
- -毛泽东
丹江口水库
南
水
北
调
1980年10月,水利部组织有关专
家、教授、工程技术人员在北京
举行了学术讨论会,论证了南水
北调工程的可行性。2002年12月
2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南水北调
工程总体规划》。
第二、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亚
里
斯
多
德
不同重
量的物体
下落速度
相同
不同重
量的物体
下落速度
不同
比
萨
斜
塔
试
验
伽
利
略
(二)实现由理论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第一,必须从实际出
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
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毛泽东
(理论联系实际是毛泽东同
志一生遵循和倡导的工作作
风)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实现认识的根本目的
井冈山的道路
--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
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跟着领袖毛委员,
走上雄伟的井冈山。
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中
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理论只有
为群众所掌握才能化为改造社会、改
造自然的物质力量。
第三,理论要回到实
践,需要经过路线、方
针、政策等中介。
路线、方针、政策
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刘少奇塑像
三、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
和无限发展
(一)人类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再认识
再实践
认识
实践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
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
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
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
程度。
---毛泽东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是指人们
的认识过程既不是封闭式的循环,也不
是直线式的前进,而是螺旋式的曲折上
升运动。这个运动,从形式上看,表现
为认识和实践的反复循环;从内容上看,
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都比较地进到
了高一级的程度。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
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
完成的。从主观方面说,人们总是受
到自己认识能力和实践活动范围的限
制。从客观方面说,受到科学技术条
件的限制,以及客观过程的发展和表
现程度的限制。客观事物的本质有一
个显露的过程,人的认识也就需要一
个过程。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
光是“波”
牛
顿
惠
更
斯
光是“粒子”
光是“波粒两象性”
爱
因
斯
坦
“光”的本质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二,因为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是
无限的。所以,人的认识的任务,
就在于不断地克服主观和客观、认
识和实践之间的矛盾,求得它们之
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而不是企
图去发现所谓的“永恒真理”、
“终极真理”。
认识过程的无限性
托勒密(约90—168年)
哥白尼(1473—1543年)
赫歇耳(1738~1822年)
地
心
说
日
心
说
无
心
说
(二)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所谓具体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
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所谓
历史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
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
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930年2月18日美国天文学家
汤博发现冥王星。从此,“太阳
系九大行星”的格局坚持了70多
年。
为什么不要
我了?
太阳系
2006年8月25日,国际天文学联
合会宣布,冥王星将被排除在行星
行列之外,从而太阳系行星的数量
将由九颗减为八颗。
冥王星
认识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马
恩
选
集
列
宁
选
集
毛
泽
东
选
集
巴黎公社
十月革命
开国大典
改革开放
必须防止和反对两种错误倾向
当一个事物还在发
展,向别的事物转变的
条件还不具备时,人们
硬要超越阶段,做将来
的事,就容易犯冒进的
错误。
冒进
保守
当事物已经向前发
展了,主观认识仍然停
留在原来的阶段上,落
后于实际,就容易犯保
守的错误。
“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
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
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
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
或右的错误思想”
--《实践论》
下 课
同学们再见!
Slide 21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武汉大学
冉 苒 教授
2006年12月
第二讲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武汉大学 冉 苒 教授
2006年12月
本讲主要内容
一、从实践到认识
二、从认识到实践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
反复和无限发展
一、从实践到认识
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
形式,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
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
(一)感性认识
感
性
认
识
含义
人们凭借感官直接感受
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形
式、外部联系的认识。
特点
生动性、具体性、形象性
形式
感觉、知觉、表象
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感觉
感性认识的形式
知觉
表象
感觉
感觉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事物
的个别属性、个别方面的反映。
人的五大感官
眼 耳 鼻 舌 肤
感觉
凉爽的秋风
叮咚的泉水
淡淡的花香
蓝色的大海
甜蜜的糖果
触觉
听觉
嗅觉
视觉
味觉
真的是五
种耶!
知觉
苹果
知觉是人们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
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形象的反映。
静悄悄
红彤彤
甜滋滋
香喷喷
甜滋滋
沉甸甸
香喷喷
红彤彤
静悄悄
沉甸甸
表象
表象是人们对过去的感觉
和知觉的回忆,是曾经作用
于感觉器官的那些客观事物
的形象的再现和重组。
(二)理性认识
含义
理
性
认
识
人们凭借思维对感性材料进
行加工、整理、概括而形成的
关于事物的本质、整体和内部
联系的认识。
特点
间接性、抽象性、概括性
形式
概念、判断、推理
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的形式
推理
判断
概念
概念
概念是通过对各种感觉材料的抽象
和概括,揭示出事物本质的认识形式。
人
农民、工人、士兵、学生、官吏、商人…
思
想
者
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对各
种感觉材料进行抽象和概括,把那
些必然的、稳定的、普遍的和本质
的东西揭示出来而形成概念。
水果
判断
判断是对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或关系
的反映,是对事物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
判明和断定。
一个永存不灭的判断
培
根
毛泽东同志的一个著名判断
1946年8月,毛泽东在延安向美国记者安娜·路易
斯·斯特朗发表谈话,指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
虎。”
泰坦尼克号是永
远不会沉的!
船是铁的,是
铁的就会沉!
设计师 安德鲁
船长 爱德华
推理
推理是由一个或一些判断过渡到新的判
断的思维活动,是从事物的联系或关系中
由已知合乎逻辑地推出未知的反映形式。
铁做的船都是会沉的
(大前提)
泰坦尼克是铁做的船
(小前提)
----------------
所以,泰坦尼克是会沉的 (结 论)
泰坦尼克号的故事
理性认识还表
现为由概念、判断
和推理组成的完整
的理论体系。理论
的形成和建立,标
志着主体对客体的
理性认识达到了系
统化的水平。
(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以
感性认识为基础。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
理性认识。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相互包含。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
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
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
中就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存
看
到
苹
果
落
地
牛
顿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
化为理性认识
发
现
万
有
引
力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这块
感性材料
真的好甜哦!
理性概念
认识是感性的(感觉) 形式是理性的(判断)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必须具备两个
基本条件
完成第一次
飞跃的基本
条件
第一,要勇于实践,深入调
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
感性材料。这是正确实现由感性
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
第二,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
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
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
里地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
升为理性认识。
(四)非理性因素的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动机
信念
情
感
非理性
因素
习
惯
本
能
信
仰
意
志
欲
望
情感、意志、欲望和信仰等非理性因素,它们本
身不属于人的认识能力,但对人的认识活动的发动
与停止、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着重要的
控制和调节的作用。这种作用有时是积极的,有时
是消极的。
改向神学研究无果而终
居
里
夫
人
大科学家牛顿晚年醉心于星象
学、炼金术及个人神秘冥想体验的
研究,并竭力论证第一推动力的存
在。牛顿最后是从宗教里面找到了
一个答案,就是上帝是宇宙起源的
第一推动力。
坚持科学探索再获殊荣
1906年,居里先生突遇车祸逝
世。居里夫人以坚强的意志战胜
巨大悲痛,继任了居里先生在巴
黎大学的课程,并指导实验室工
作。1911年12月她再次获得了诺
贝尔(化学)奖。
牛
顿
二、 从认识到实践
(一)第二次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
实践
认识
第一、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
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
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
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
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
造世界。
- -毛泽东
丹江口水库
南
水
北
调
1980年10月,水利部组织有关专
家、教授、工程技术人员在北京
举行了学术讨论会,论证了南水
北调工程的可行性。2002年12月
2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南水北调
工程总体规划》。
第二、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亚
里
斯
多
德
不同重
量的物体
下落速度
相同
不同重
量的物体
下落速度
不同
比
萨
斜
塔
试
验
伽
利
略
(二)实现由理论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第一,必须从实际出
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
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毛泽东
(理论联系实际是毛泽东同
志一生遵循和倡导的工作作
风)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实现认识的根本目的
井冈山的道路
--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
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跟着领袖毛委员,
走上雄伟的井冈山。
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中
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理论只有
为群众所掌握才能化为改造社会、改
造自然的物质力量。
第三,理论要回到实
践,需要经过路线、方
针、政策等中介。
路线、方针、政策
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刘少奇塑像
三、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
和无限发展
(一)人类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再认识
再实践
认识
实践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
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
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
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
程度。
---毛泽东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是指人们
的认识过程既不是封闭式的循环,也不
是直线式的前进,而是螺旋式的曲折上
升运动。这个运动,从形式上看,表现
为认识和实践的反复循环;从内容上看,
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都比较地进到
了高一级的程度。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
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
完成的。从主观方面说,人们总是受
到自己认识能力和实践活动范围的限
制。从客观方面说,受到科学技术条
件的限制,以及客观过程的发展和表
现程度的限制。客观事物的本质有一
个显露的过程,人的认识也就需要一
个过程。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
光是“波”
牛
顿
惠
更
斯
光是“粒子”
光是“波粒两象性”
爱
因
斯
坦
“光”的本质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二,因为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是
无限的。所以,人的认识的任务,
就在于不断地克服主观和客观、认
识和实践之间的矛盾,求得它们之
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而不是企
图去发现所谓的“永恒真理”、
“终极真理”。
认识过程的无限性
托勒密(约90—168年)
哥白尼(1473—1543年)
赫歇耳(1738~1822年)
地
心
说
日
心
说
无
心
说
(二)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所谓具体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
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所谓
历史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
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
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930年2月18日美国天文学家
汤博发现冥王星。从此,“太阳
系九大行星”的格局坚持了70多
年。
为什么不要
我了?
太阳系
2006年8月25日,国际天文学联
合会宣布,冥王星将被排除在行星
行列之外,从而太阳系行星的数量
将由九颗减为八颗。
冥王星
认识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马
恩
选
集
列
宁
选
集
毛
泽
东
选
集
巴黎公社
十月革命
开国大典
改革开放
必须防止和反对两种错误倾向
当一个事物还在发
展,向别的事物转变的
条件还不具备时,人们
硬要超越阶段,做将来
的事,就容易犯冒进的
错误。
冒进
保守
当事物已经向前发
展了,主观认识仍然停
留在原来的阶段上,落
后于实际,就容易犯保
守的错误。
“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
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
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
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
或右的错误思想”
--《实践论》
下 课
同学们再见!
Slide 22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武汉大学
冉 苒 教授
2006年12月
第二讲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武汉大学 冉 苒 教授
2006年12月
本讲主要内容
一、从实践到认识
二、从认识到实践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
反复和无限发展
一、从实践到认识
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
形式,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
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
(一)感性认识
感
性
认
识
含义
人们凭借感官直接感受
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形
式、外部联系的认识。
特点
生动性、具体性、形象性
形式
感觉、知觉、表象
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感觉
感性认识的形式
知觉
表象
感觉
感觉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事物
的个别属性、个别方面的反映。
人的五大感官
眼 耳 鼻 舌 肤
感觉
凉爽的秋风
叮咚的泉水
淡淡的花香
蓝色的大海
甜蜜的糖果
触觉
听觉
嗅觉
视觉
味觉
真的是五
种耶!
知觉
苹果
知觉是人们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
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形象的反映。
静悄悄
红彤彤
甜滋滋
香喷喷
甜滋滋
沉甸甸
香喷喷
红彤彤
静悄悄
沉甸甸
表象
表象是人们对过去的感觉
和知觉的回忆,是曾经作用
于感觉器官的那些客观事物
的形象的再现和重组。
(二)理性认识
含义
理
性
认
识
人们凭借思维对感性材料进
行加工、整理、概括而形成的
关于事物的本质、整体和内部
联系的认识。
特点
间接性、抽象性、概括性
形式
概念、判断、推理
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的形式
推理
判断
概念
概念
概念是通过对各种感觉材料的抽象
和概括,揭示出事物本质的认识形式。
人
农民、工人、士兵、学生、官吏、商人…
思
想
者
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对各
种感觉材料进行抽象和概括,把那
些必然的、稳定的、普遍的和本质
的东西揭示出来而形成概念。
水果
判断
判断是对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或关系
的反映,是对事物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
判明和断定。
一个永存不灭的判断
培
根
毛泽东同志的一个著名判断
1946年8月,毛泽东在延安向美国记者安娜·路易
斯·斯特朗发表谈话,指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
虎。”
泰坦尼克号是永
远不会沉的!
船是铁的,是
铁的就会沉!
设计师 安德鲁
船长 爱德华
推理
推理是由一个或一些判断过渡到新的判
断的思维活动,是从事物的联系或关系中
由已知合乎逻辑地推出未知的反映形式。
铁做的船都是会沉的
(大前提)
泰坦尼克是铁做的船
(小前提)
----------------
所以,泰坦尼克是会沉的 (结 论)
泰坦尼克号的故事
理性认识还表
现为由概念、判断
和推理组成的完整
的理论体系。理论
的形成和建立,标
志着主体对客体的
理性认识达到了系
统化的水平。
(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以
感性认识为基础。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
理性认识。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相互包含。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
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
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
中就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存
看
到
苹
果
落
地
牛
顿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
化为理性认识
发
现
万
有
引
力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这块
感性材料
真的好甜哦!
理性概念
认识是感性的(感觉) 形式是理性的(判断)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必须具备两个
基本条件
完成第一次
飞跃的基本
条件
第一,要勇于实践,深入调
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
感性材料。这是正确实现由感性
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
第二,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
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
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
里地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
升为理性认识。
(四)非理性因素的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动机
信念
情
感
非理性
因素
习
惯
本
能
信
仰
意
志
欲
望
情感、意志、欲望和信仰等非理性因素,它们本
身不属于人的认识能力,但对人的认识活动的发动
与停止、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着重要的
控制和调节的作用。这种作用有时是积极的,有时
是消极的。
改向神学研究无果而终
居
里
夫
人
大科学家牛顿晚年醉心于星象
学、炼金术及个人神秘冥想体验的
研究,并竭力论证第一推动力的存
在。牛顿最后是从宗教里面找到了
一个答案,就是上帝是宇宙起源的
第一推动力。
坚持科学探索再获殊荣
1906年,居里先生突遇车祸逝
世。居里夫人以坚强的意志战胜
巨大悲痛,继任了居里先生在巴
黎大学的课程,并指导实验室工
作。1911年12月她再次获得了诺
贝尔(化学)奖。
牛
顿
二、 从认识到实践
(一)第二次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
实践
认识
第一、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
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
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
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
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
造世界。
- -毛泽东
丹江口水库
南
水
北
调
1980年10月,水利部组织有关专
家、教授、工程技术人员在北京
举行了学术讨论会,论证了南水
北调工程的可行性。2002年12月
2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南水北调
工程总体规划》。
第二、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亚
里
斯
多
德
不同重
量的物体
下落速度
相同
不同重
量的物体
下落速度
不同
比
萨
斜
塔
试
验
伽
利
略
(二)实现由理论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第一,必须从实际出
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
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毛泽东
(理论联系实际是毛泽东同
志一生遵循和倡导的工作作
风)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实现认识的根本目的
井冈山的道路
--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
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跟着领袖毛委员,
走上雄伟的井冈山。
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中
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理论只有
为群众所掌握才能化为改造社会、改
造自然的物质力量。
第三,理论要回到实
践,需要经过路线、方
针、政策等中介。
路线、方针、政策
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刘少奇塑像
三、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
和无限发展
(一)人类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再认识
再实践
认识
实践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
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
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
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
程度。
---毛泽东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是指人们
的认识过程既不是封闭式的循环,也不
是直线式的前进,而是螺旋式的曲折上
升运动。这个运动,从形式上看,表现
为认识和实践的反复循环;从内容上看,
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都比较地进到
了高一级的程度。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
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
完成的。从主观方面说,人们总是受
到自己认识能力和实践活动范围的限
制。从客观方面说,受到科学技术条
件的限制,以及客观过程的发展和表
现程度的限制。客观事物的本质有一
个显露的过程,人的认识也就需要一
个过程。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
光是“波”
牛
顿
惠
更
斯
光是“粒子”
光是“波粒两象性”
爱
因
斯
坦
“光”的本质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二,因为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是
无限的。所以,人的认识的任务,
就在于不断地克服主观和客观、认
识和实践之间的矛盾,求得它们之
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而不是企
图去发现所谓的“永恒真理”、
“终极真理”。
认识过程的无限性
托勒密(约90—168年)
哥白尼(1473—1543年)
赫歇耳(1738~1822年)
地
心
说
日
心
说
无
心
说
(二)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所谓具体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
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所谓
历史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
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
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930年2月18日美国天文学家
汤博发现冥王星。从此,“太阳
系九大行星”的格局坚持了70多
年。
为什么不要
我了?
太阳系
2006年8月25日,国际天文学联
合会宣布,冥王星将被排除在行星
行列之外,从而太阳系行星的数量
将由九颗减为八颗。
冥王星
认识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马
恩
选
集
列
宁
选
集
毛
泽
东
选
集
巴黎公社
十月革命
开国大典
改革开放
必须防止和反对两种错误倾向
当一个事物还在发
展,向别的事物转变的
条件还不具备时,人们
硬要超越阶段,做将来
的事,就容易犯冒进的
错误。
冒进
保守
当事物已经向前发
展了,主观认识仍然停
留在原来的阶段上,落
后于实际,就容易犯保
守的错误。
“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
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
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
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
或右的错误思想”
--《实践论》
下 课
同学们再见!
Slide 23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武汉大学
冉 苒 教授
2006年12月
第二讲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武汉大学 冉 苒 教授
2006年12月
本讲主要内容
一、从实践到认识
二、从认识到实践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
反复和无限发展
一、从实践到认识
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
形式,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
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
(一)感性认识
感
性
认
识
含义
人们凭借感官直接感受
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形
式、外部联系的认识。
特点
生动性、具体性、形象性
形式
感觉、知觉、表象
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感觉
感性认识的形式
知觉
表象
感觉
感觉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事物
的个别属性、个别方面的反映。
人的五大感官
眼 耳 鼻 舌 肤
感觉
凉爽的秋风
叮咚的泉水
淡淡的花香
蓝色的大海
甜蜜的糖果
触觉
听觉
嗅觉
视觉
味觉
真的是五
种耶!
知觉
苹果
知觉是人们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
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形象的反映。
静悄悄
红彤彤
甜滋滋
香喷喷
甜滋滋
沉甸甸
香喷喷
红彤彤
静悄悄
沉甸甸
表象
表象是人们对过去的感觉
和知觉的回忆,是曾经作用
于感觉器官的那些客观事物
的形象的再现和重组。
(二)理性认识
含义
理
性
认
识
人们凭借思维对感性材料进
行加工、整理、概括而形成的
关于事物的本质、整体和内部
联系的认识。
特点
间接性、抽象性、概括性
形式
概念、判断、推理
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的形式
推理
判断
概念
概念
概念是通过对各种感觉材料的抽象
和概括,揭示出事物本质的认识形式。
人
农民、工人、士兵、学生、官吏、商人…
思
想
者
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对各
种感觉材料进行抽象和概括,把那
些必然的、稳定的、普遍的和本质
的东西揭示出来而形成概念。
水果
判断
判断是对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或关系
的反映,是对事物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
判明和断定。
一个永存不灭的判断
培
根
毛泽东同志的一个著名判断
1946年8月,毛泽东在延安向美国记者安娜·路易
斯·斯特朗发表谈话,指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
虎。”
泰坦尼克号是永
远不会沉的!
船是铁的,是
铁的就会沉!
设计师 安德鲁
船长 爱德华
推理
推理是由一个或一些判断过渡到新的判
断的思维活动,是从事物的联系或关系中
由已知合乎逻辑地推出未知的反映形式。
铁做的船都是会沉的
(大前提)
泰坦尼克是铁做的船
(小前提)
----------------
所以,泰坦尼克是会沉的 (结 论)
泰坦尼克号的故事
理性认识还表
现为由概念、判断
和推理组成的完整
的理论体系。理论
的形成和建立,标
志着主体对客体的
理性认识达到了系
统化的水平。
(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以
感性认识为基础。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
理性认识。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相互包含。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
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
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
中就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存
看
到
苹
果
落
地
牛
顿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
化为理性认识
发
现
万
有
引
力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这块
感性材料
真的好甜哦!
理性概念
认识是感性的(感觉) 形式是理性的(判断)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必须具备两个
基本条件
完成第一次
飞跃的基本
条件
第一,要勇于实践,深入调
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
感性材料。这是正确实现由感性
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
第二,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
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
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
里地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
升为理性认识。
(四)非理性因素的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动机
信念
情
感
非理性
因素
习
惯
本
能
信
仰
意
志
欲
望
情感、意志、欲望和信仰等非理性因素,它们本
身不属于人的认识能力,但对人的认识活动的发动
与停止、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着重要的
控制和调节的作用。这种作用有时是积极的,有时
是消极的。
改向神学研究无果而终
居
里
夫
人
大科学家牛顿晚年醉心于星象
学、炼金术及个人神秘冥想体验的
研究,并竭力论证第一推动力的存
在。牛顿最后是从宗教里面找到了
一个答案,就是上帝是宇宙起源的
第一推动力。
坚持科学探索再获殊荣
1906年,居里先生突遇车祸逝
世。居里夫人以坚强的意志战胜
巨大悲痛,继任了居里先生在巴
黎大学的课程,并指导实验室工
作。1911年12月她再次获得了诺
贝尔(化学)奖。
牛
顿
二、 从认识到实践
(一)第二次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
实践
认识
第一、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
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
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
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
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
造世界。
- -毛泽东
丹江口水库
南
水
北
调
1980年10月,水利部组织有关专
家、教授、工程技术人员在北京
举行了学术讨论会,论证了南水
北调工程的可行性。2002年12月
2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南水北调
工程总体规划》。
第二、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亚
里
斯
多
德
不同重
量的物体
下落速度
相同
不同重
量的物体
下落速度
不同
比
萨
斜
塔
试
验
伽
利
略
(二)实现由理论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第一,必须从实际出
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
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毛泽东
(理论联系实际是毛泽东同
志一生遵循和倡导的工作作
风)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实现认识的根本目的
井冈山的道路
--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
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跟着领袖毛委员,
走上雄伟的井冈山。
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中
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理论只有
为群众所掌握才能化为改造社会、改
造自然的物质力量。
第三,理论要回到实
践,需要经过路线、方
针、政策等中介。
路线、方针、政策
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刘少奇塑像
三、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
和无限发展
(一)人类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再认识
再实践
认识
实践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
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
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
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
程度。
---毛泽东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是指人们
的认识过程既不是封闭式的循环,也不
是直线式的前进,而是螺旋式的曲折上
升运动。这个运动,从形式上看,表现
为认识和实践的反复循环;从内容上看,
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都比较地进到
了高一级的程度。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
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
完成的。从主观方面说,人们总是受
到自己认识能力和实践活动范围的限
制。从客观方面说,受到科学技术条
件的限制,以及客观过程的发展和表
现程度的限制。客观事物的本质有一
个显露的过程,人的认识也就需要一
个过程。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
光是“波”
牛
顿
惠
更
斯
光是“粒子”
光是“波粒两象性”
爱
因
斯
坦
“光”的本质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二,因为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是
无限的。所以,人的认识的任务,
就在于不断地克服主观和客观、认
识和实践之间的矛盾,求得它们之
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而不是企
图去发现所谓的“永恒真理”、
“终极真理”。
认识过程的无限性
托勒密(约90—168年)
哥白尼(1473—1543年)
赫歇耳(1738~1822年)
地
心
说
日
心
说
无
心
说
(二)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所谓具体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
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所谓
历史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
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
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930年2月18日美国天文学家
汤博发现冥王星。从此,“太阳
系九大行星”的格局坚持了70多
年。
为什么不要
我了?
太阳系
2006年8月25日,国际天文学联
合会宣布,冥王星将被排除在行星
行列之外,从而太阳系行星的数量
将由九颗减为八颗。
冥王星
认识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马
恩
选
集
列
宁
选
集
毛
泽
东
选
集
巴黎公社
十月革命
开国大典
改革开放
必须防止和反对两种错误倾向
当一个事物还在发
展,向别的事物转变的
条件还不具备时,人们
硬要超越阶段,做将来
的事,就容易犯冒进的
错误。
冒进
保守
当事物已经向前发
展了,主观认识仍然停
留在原来的阶段上,落
后于实际,就容易犯保
守的错误。
“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
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
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
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
或右的错误思想”
--《实践论》
下 课
同学们再见!
Slide 24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武汉大学
冉 苒 教授
2006年12月
第二讲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武汉大学 冉 苒 教授
2006年12月
本讲主要内容
一、从实践到认识
二、从认识到实践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
反复和无限发展
一、从实践到认识
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
形式,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
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
(一)感性认识
感
性
认
识
含义
人们凭借感官直接感受
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形
式、外部联系的认识。
特点
生动性、具体性、形象性
形式
感觉、知觉、表象
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感觉
感性认识的形式
知觉
表象
感觉
感觉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事物
的个别属性、个别方面的反映。
人的五大感官
眼 耳 鼻 舌 肤
感觉
凉爽的秋风
叮咚的泉水
淡淡的花香
蓝色的大海
甜蜜的糖果
触觉
听觉
嗅觉
视觉
味觉
真的是五
种耶!
知觉
苹果
知觉是人们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
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形象的反映。
静悄悄
红彤彤
甜滋滋
香喷喷
甜滋滋
沉甸甸
香喷喷
红彤彤
静悄悄
沉甸甸
表象
表象是人们对过去的感觉
和知觉的回忆,是曾经作用
于感觉器官的那些客观事物
的形象的再现和重组。
(二)理性认识
含义
理
性
认
识
人们凭借思维对感性材料进
行加工、整理、概括而形成的
关于事物的本质、整体和内部
联系的认识。
特点
间接性、抽象性、概括性
形式
概念、判断、推理
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的形式
推理
判断
概念
概念
概念是通过对各种感觉材料的抽象
和概括,揭示出事物本质的认识形式。
人
农民、工人、士兵、学生、官吏、商人…
思
想
者
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对各
种感觉材料进行抽象和概括,把那
些必然的、稳定的、普遍的和本质
的东西揭示出来而形成概念。
水果
判断
判断是对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或关系
的反映,是对事物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
判明和断定。
一个永存不灭的判断
培
根
毛泽东同志的一个著名判断
1946年8月,毛泽东在延安向美国记者安娜·路易
斯·斯特朗发表谈话,指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
虎。”
泰坦尼克号是永
远不会沉的!
船是铁的,是
铁的就会沉!
设计师 安德鲁
船长 爱德华
推理
推理是由一个或一些判断过渡到新的判
断的思维活动,是从事物的联系或关系中
由已知合乎逻辑地推出未知的反映形式。
铁做的船都是会沉的
(大前提)
泰坦尼克是铁做的船
(小前提)
----------------
所以,泰坦尼克是会沉的 (结 论)
泰坦尼克号的故事
理性认识还表
现为由概念、判断
和推理组成的完整
的理论体系。理论
的形成和建立,标
志着主体对客体的
理性认识达到了系
统化的水平。
(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以
感性认识为基础。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
理性认识。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相互包含。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
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
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
中就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存
看
到
苹
果
落
地
牛
顿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
化为理性认识
发
现
万
有
引
力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这块
感性材料
真的好甜哦!
理性概念
认识是感性的(感觉) 形式是理性的(判断)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必须具备两个
基本条件
完成第一次
飞跃的基本
条件
第一,要勇于实践,深入调
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
感性材料。这是正确实现由感性
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
第二,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
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
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
里地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
升为理性认识。
(四)非理性因素的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动机
信念
情
感
非理性
因素
习
惯
本
能
信
仰
意
志
欲
望
情感、意志、欲望和信仰等非理性因素,它们本
身不属于人的认识能力,但对人的认识活动的发动
与停止、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着重要的
控制和调节的作用。这种作用有时是积极的,有时
是消极的。
改向神学研究无果而终
居
里
夫
人
大科学家牛顿晚年醉心于星象
学、炼金术及个人神秘冥想体验的
研究,并竭力论证第一推动力的存
在。牛顿最后是从宗教里面找到了
一个答案,就是上帝是宇宙起源的
第一推动力。
坚持科学探索再获殊荣
1906年,居里先生突遇车祸逝
世。居里夫人以坚强的意志战胜
巨大悲痛,继任了居里先生在巴
黎大学的课程,并指导实验室工
作。1911年12月她再次获得了诺
贝尔(化学)奖。
牛
顿
二、 从认识到实践
(一)第二次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
实践
认识
第一、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
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
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
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
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
造世界。
- -毛泽东
丹江口水库
南
水
北
调
1980年10月,水利部组织有关专
家、教授、工程技术人员在北京
举行了学术讨论会,论证了南水
北调工程的可行性。2002年12月
2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南水北调
工程总体规划》。
第二、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亚
里
斯
多
德
不同重
量的物体
下落速度
相同
不同重
量的物体
下落速度
不同
比
萨
斜
塔
试
验
伽
利
略
(二)实现由理论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第一,必须从实际出
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
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毛泽东
(理论联系实际是毛泽东同
志一生遵循和倡导的工作作
风)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实现认识的根本目的
井冈山的道路
--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
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跟着领袖毛委员,
走上雄伟的井冈山。
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中
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理论只有
为群众所掌握才能化为改造社会、改
造自然的物质力量。
第三,理论要回到实
践,需要经过路线、方
针、政策等中介。
路线、方针、政策
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刘少奇塑像
三、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
和无限发展
(一)人类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再认识
再实践
认识
实践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
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
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
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
程度。
---毛泽东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是指人们
的认识过程既不是封闭式的循环,也不
是直线式的前进,而是螺旋式的曲折上
升运动。这个运动,从形式上看,表现
为认识和实践的反复循环;从内容上看,
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都比较地进到
了高一级的程度。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
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
完成的。从主观方面说,人们总是受
到自己认识能力和实践活动范围的限
制。从客观方面说,受到科学技术条
件的限制,以及客观过程的发展和表
现程度的限制。客观事物的本质有一
个显露的过程,人的认识也就需要一
个过程。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
光是“波”
牛
顿
惠
更
斯
光是“粒子”
光是“波粒两象性”
爱
因
斯
坦
“光”的本质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二,因为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是
无限的。所以,人的认识的任务,
就在于不断地克服主观和客观、认
识和实践之间的矛盾,求得它们之
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而不是企
图去发现所谓的“永恒真理”、
“终极真理”。
认识过程的无限性
托勒密(约90—168年)
哥白尼(1473—1543年)
赫歇耳(1738~1822年)
地
心
说
日
心
说
无
心
说
(二)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所谓具体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
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所谓
历史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
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
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930年2月18日美国天文学家
汤博发现冥王星。从此,“太阳
系九大行星”的格局坚持了70多
年。
为什么不要
我了?
太阳系
2006年8月25日,国际天文学联
合会宣布,冥王星将被排除在行星
行列之外,从而太阳系行星的数量
将由九颗减为八颗。
冥王星
认识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马
恩
选
集
列
宁
选
集
毛
泽
东
选
集
巴黎公社
十月革命
开国大典
改革开放
必须防止和反对两种错误倾向
当一个事物还在发
展,向别的事物转变的
条件还不具备时,人们
硬要超越阶段,做将来
的事,就容易犯冒进的
错误。
冒进
保守
当事物已经向前发
展了,主观认识仍然停
留在原来的阶段上,落
后于实际,就容易犯保
守的错误。
“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
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
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
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
或右的错误思想”
--《实践论》
下 课
同学们再见!
Slide 25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武汉大学
冉 苒 教授
2006年12月
第二讲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武汉大学 冉 苒 教授
2006年12月
本讲主要内容
一、从实践到认识
二、从认识到实践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
反复和无限发展
一、从实践到认识
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
形式,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
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
(一)感性认识
感
性
认
识
含义
人们凭借感官直接感受
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形
式、外部联系的认识。
特点
生动性、具体性、形象性
形式
感觉、知觉、表象
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感觉
感性认识的形式
知觉
表象
感觉
感觉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事物
的个别属性、个别方面的反映。
人的五大感官
眼 耳 鼻 舌 肤
感觉
凉爽的秋风
叮咚的泉水
淡淡的花香
蓝色的大海
甜蜜的糖果
触觉
听觉
嗅觉
视觉
味觉
真的是五
种耶!
知觉
苹果
知觉是人们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
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形象的反映。
静悄悄
红彤彤
甜滋滋
香喷喷
甜滋滋
沉甸甸
香喷喷
红彤彤
静悄悄
沉甸甸
表象
表象是人们对过去的感觉
和知觉的回忆,是曾经作用
于感觉器官的那些客观事物
的形象的再现和重组。
(二)理性认识
含义
理
性
认
识
人们凭借思维对感性材料进
行加工、整理、概括而形成的
关于事物的本质、整体和内部
联系的认识。
特点
间接性、抽象性、概括性
形式
概念、判断、推理
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的形式
推理
判断
概念
概念
概念是通过对各种感觉材料的抽象
和概括,揭示出事物本质的认识形式。
人
农民、工人、士兵、学生、官吏、商人…
思
想
者
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对各
种感觉材料进行抽象和概括,把那
些必然的、稳定的、普遍的和本质
的东西揭示出来而形成概念。
水果
判断
判断是对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或关系
的反映,是对事物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
判明和断定。
一个永存不灭的判断
培
根
毛泽东同志的一个著名判断
1946年8月,毛泽东在延安向美国记者安娜·路易
斯·斯特朗发表谈话,指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
虎。”
泰坦尼克号是永
远不会沉的!
船是铁的,是
铁的就会沉!
设计师 安德鲁
船长 爱德华
推理
推理是由一个或一些判断过渡到新的判
断的思维活动,是从事物的联系或关系中
由已知合乎逻辑地推出未知的反映形式。
铁做的船都是会沉的
(大前提)
泰坦尼克是铁做的船
(小前提)
----------------
所以,泰坦尼克是会沉的 (结 论)
泰坦尼克号的故事
理性认识还表
现为由概念、判断
和推理组成的完整
的理论体系。理论
的形成和建立,标
志着主体对客体的
理性认识达到了系
统化的水平。
(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以
感性认识为基础。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
理性认识。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相互包含。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
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
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
中就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存
看
到
苹
果
落
地
牛
顿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
化为理性认识
发
现
万
有
引
力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这块
感性材料
真的好甜哦!
理性概念
认识是感性的(感觉) 形式是理性的(判断)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必须具备两个
基本条件
完成第一次
飞跃的基本
条件
第一,要勇于实践,深入调
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
感性材料。这是正确实现由感性
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
第二,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
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
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
里地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
升为理性认识。
(四)非理性因素的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动机
信念
情
感
非理性
因素
习
惯
本
能
信
仰
意
志
欲
望
情感、意志、欲望和信仰等非理性因素,它们本
身不属于人的认识能力,但对人的认识活动的发动
与停止、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着重要的
控制和调节的作用。这种作用有时是积极的,有时
是消极的。
改向神学研究无果而终
居
里
夫
人
大科学家牛顿晚年醉心于星象
学、炼金术及个人神秘冥想体验的
研究,并竭力论证第一推动力的存
在。牛顿最后是从宗教里面找到了
一个答案,就是上帝是宇宙起源的
第一推动力。
坚持科学探索再获殊荣
1906年,居里先生突遇车祸逝
世。居里夫人以坚强的意志战胜
巨大悲痛,继任了居里先生在巴
黎大学的课程,并指导实验室工
作。1911年12月她再次获得了诺
贝尔(化学)奖。
牛
顿
二、 从认识到实践
(一)第二次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
实践
认识
第一、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
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
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
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
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
造世界。
- -毛泽东
丹江口水库
南
水
北
调
1980年10月,水利部组织有关专
家、教授、工程技术人员在北京
举行了学术讨论会,论证了南水
北调工程的可行性。2002年12月
2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南水北调
工程总体规划》。
第二、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亚
里
斯
多
德
不同重
量的物体
下落速度
相同
不同重
量的物体
下落速度
不同
比
萨
斜
塔
试
验
伽
利
略
(二)实现由理论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第一,必须从实际出
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
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毛泽东
(理论联系实际是毛泽东同
志一生遵循和倡导的工作作
风)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实现认识的根本目的
井冈山的道路
--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
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跟着领袖毛委员,
走上雄伟的井冈山。
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中
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理论只有
为群众所掌握才能化为改造社会、改
造自然的物质力量。
第三,理论要回到实
践,需要经过路线、方
针、政策等中介。
路线、方针、政策
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刘少奇塑像
三、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
和无限发展
(一)人类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再认识
再实践
认识
实践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
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
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
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
程度。
---毛泽东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是指人们
的认识过程既不是封闭式的循环,也不
是直线式的前进,而是螺旋式的曲折上
升运动。这个运动,从形式上看,表现
为认识和实践的反复循环;从内容上看,
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都比较地进到
了高一级的程度。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
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
完成的。从主观方面说,人们总是受
到自己认识能力和实践活动范围的限
制。从客观方面说,受到科学技术条
件的限制,以及客观过程的发展和表
现程度的限制。客观事物的本质有一
个显露的过程,人的认识也就需要一
个过程。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
光是“波”
牛
顿
惠
更
斯
光是“粒子”
光是“波粒两象性”
爱
因
斯
坦
“光”的本质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二,因为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是
无限的。所以,人的认识的任务,
就在于不断地克服主观和客观、认
识和实践之间的矛盾,求得它们之
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而不是企
图去发现所谓的“永恒真理”、
“终极真理”。
认识过程的无限性
托勒密(约90—168年)
哥白尼(1473—1543年)
赫歇耳(1738~1822年)
地
心
说
日
心
说
无
心
说
(二)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所谓具体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
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所谓
历史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
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
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930年2月18日美国天文学家
汤博发现冥王星。从此,“太阳
系九大行星”的格局坚持了70多
年。
为什么不要
我了?
太阳系
2006年8月25日,国际天文学联
合会宣布,冥王星将被排除在行星
行列之外,从而太阳系行星的数量
将由九颗减为八颗。
冥王星
认识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马
恩
选
集
列
宁
选
集
毛
泽
东
选
集
巴黎公社
十月革命
开国大典
改革开放
必须防止和反对两种错误倾向
当一个事物还在发
展,向别的事物转变的
条件还不具备时,人们
硬要超越阶段,做将来
的事,就容易犯冒进的
错误。
冒进
保守
当事物已经向前发
展了,主观认识仍然停
留在原来的阶段上,落
后于实际,就容易犯保
守的错误。
“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
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
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
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
或右的错误思想”
--《实践论》
下 课
同学们再见!
Slide 26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武汉大学
冉 苒 教授
2006年12月
第二讲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武汉大学 冉 苒 教授
2006年12月
本讲主要内容
一、从实践到认识
二、从认识到实践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
反复和无限发展
一、从实践到认识
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
形式,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
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
(一)感性认识
感
性
认
识
含义
人们凭借感官直接感受
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形
式、外部联系的认识。
特点
生动性、具体性、形象性
形式
感觉、知觉、表象
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感觉
感性认识的形式
知觉
表象
感觉
感觉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事物
的个别属性、个别方面的反映。
人的五大感官
眼 耳 鼻 舌 肤
感觉
凉爽的秋风
叮咚的泉水
淡淡的花香
蓝色的大海
甜蜜的糖果
触觉
听觉
嗅觉
视觉
味觉
真的是五
种耶!
知觉
苹果
知觉是人们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
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形象的反映。
静悄悄
红彤彤
甜滋滋
香喷喷
甜滋滋
沉甸甸
香喷喷
红彤彤
静悄悄
沉甸甸
表象
表象是人们对过去的感觉
和知觉的回忆,是曾经作用
于感觉器官的那些客观事物
的形象的再现和重组。
(二)理性认识
含义
理
性
认
识
人们凭借思维对感性材料进
行加工、整理、概括而形成的
关于事物的本质、整体和内部
联系的认识。
特点
间接性、抽象性、概括性
形式
概念、判断、推理
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的形式
推理
判断
概念
概念
概念是通过对各种感觉材料的抽象
和概括,揭示出事物本质的认识形式。
人
农民、工人、士兵、学生、官吏、商人…
思
想
者
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对各
种感觉材料进行抽象和概括,把那
些必然的、稳定的、普遍的和本质
的东西揭示出来而形成概念。
水果
判断
判断是对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或关系
的反映,是对事物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
判明和断定。
一个永存不灭的判断
培
根
毛泽东同志的一个著名判断
1946年8月,毛泽东在延安向美国记者安娜·路易
斯·斯特朗发表谈话,指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
虎。”
泰坦尼克号是永
远不会沉的!
船是铁的,是
铁的就会沉!
设计师 安德鲁
船长 爱德华
推理
推理是由一个或一些判断过渡到新的判
断的思维活动,是从事物的联系或关系中
由已知合乎逻辑地推出未知的反映形式。
铁做的船都是会沉的
(大前提)
泰坦尼克是铁做的船
(小前提)
----------------
所以,泰坦尼克是会沉的 (结 论)
泰坦尼克号的故事
理性认识还表
现为由概念、判断
和推理组成的完整
的理论体系。理论
的形成和建立,标
志着主体对客体的
理性认识达到了系
统化的水平。
(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以
感性认识为基础。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
理性认识。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相互包含。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
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
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
中就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存
看
到
苹
果
落
地
牛
顿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
化为理性认识
发
现
万
有
引
力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这块
感性材料
真的好甜哦!
理性概念
认识是感性的(感觉) 形式是理性的(判断)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必须具备两个
基本条件
完成第一次
飞跃的基本
条件
第一,要勇于实践,深入调
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
感性材料。这是正确实现由感性
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
第二,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
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
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
里地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
升为理性认识。
(四)非理性因素的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动机
信念
情
感
非理性
因素
习
惯
本
能
信
仰
意
志
欲
望
情感、意志、欲望和信仰等非理性因素,它们本
身不属于人的认识能力,但对人的认识活动的发动
与停止、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着重要的
控制和调节的作用。这种作用有时是积极的,有时
是消极的。
改向神学研究无果而终
居
里
夫
人
大科学家牛顿晚年醉心于星象
学、炼金术及个人神秘冥想体验的
研究,并竭力论证第一推动力的存
在。牛顿最后是从宗教里面找到了
一个答案,就是上帝是宇宙起源的
第一推动力。
坚持科学探索再获殊荣
1906年,居里先生突遇车祸逝
世。居里夫人以坚强的意志战胜
巨大悲痛,继任了居里先生在巴
黎大学的课程,并指导实验室工
作。1911年12月她再次获得了诺
贝尔(化学)奖。
牛
顿
二、 从认识到实践
(一)第二次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
实践
认识
第一、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
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
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
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
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
造世界。
- -毛泽东
丹江口水库
南
水
北
调
1980年10月,水利部组织有关专
家、教授、工程技术人员在北京
举行了学术讨论会,论证了南水
北调工程的可行性。2002年12月
2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南水北调
工程总体规划》。
第二、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亚
里
斯
多
德
不同重
量的物体
下落速度
相同
不同重
量的物体
下落速度
不同
比
萨
斜
塔
试
验
伽
利
略
(二)实现由理论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第一,必须从实际出
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
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毛泽东
(理论联系实际是毛泽东同
志一生遵循和倡导的工作作
风)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实现认识的根本目的
井冈山的道路
--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
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跟着领袖毛委员,
走上雄伟的井冈山。
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中
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理论只有
为群众所掌握才能化为改造社会、改
造自然的物质力量。
第三,理论要回到实
践,需要经过路线、方
针、政策等中介。
路线、方针、政策
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刘少奇塑像
三、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
和无限发展
(一)人类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再认识
再实践
认识
实践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
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
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
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
程度。
---毛泽东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是指人们
的认识过程既不是封闭式的循环,也不
是直线式的前进,而是螺旋式的曲折上
升运动。这个运动,从形式上看,表现
为认识和实践的反复循环;从内容上看,
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都比较地进到
了高一级的程度。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
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
完成的。从主观方面说,人们总是受
到自己认识能力和实践活动范围的限
制。从客观方面说,受到科学技术条
件的限制,以及客观过程的发展和表
现程度的限制。客观事物的本质有一
个显露的过程,人的认识也就需要一
个过程。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
光是“波”
牛
顿
惠
更
斯
光是“粒子”
光是“波粒两象性”
爱
因
斯
坦
“光”的本质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二,因为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是
无限的。所以,人的认识的任务,
就在于不断地克服主观和客观、认
识和实践之间的矛盾,求得它们之
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而不是企
图去发现所谓的“永恒真理”、
“终极真理”。
认识过程的无限性
托勒密(约90—168年)
哥白尼(1473—1543年)
赫歇耳(1738~1822年)
地
心
说
日
心
说
无
心
说
(二)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所谓具体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
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所谓
历史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
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
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930年2月18日美国天文学家
汤博发现冥王星。从此,“太阳
系九大行星”的格局坚持了70多
年。
为什么不要
我了?
太阳系
2006年8月25日,国际天文学联
合会宣布,冥王星将被排除在行星
行列之外,从而太阳系行星的数量
将由九颗减为八颗。
冥王星
认识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马
恩
选
集
列
宁
选
集
毛
泽
东
选
集
巴黎公社
十月革命
开国大典
改革开放
必须防止和反对两种错误倾向
当一个事物还在发
展,向别的事物转变的
条件还不具备时,人们
硬要超越阶段,做将来
的事,就容易犯冒进的
错误。
冒进
保守
当事物已经向前发
展了,主观认识仍然停
留在原来的阶段上,落
后于实际,就容易犯保
守的错误。
“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
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
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
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
或右的错误思想”
--《实践论》
下 课
同学们再见!
Slide 27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武汉大学
冉 苒 教授
2006年12月
第二讲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武汉大学 冉 苒 教授
2006年12月
本讲主要内容
一、从实践到认识
二、从认识到实践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
反复和无限发展
一、从实践到认识
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
形式,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
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
(一)感性认识
感
性
认
识
含义
人们凭借感官直接感受
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形
式、外部联系的认识。
特点
生动性、具体性、形象性
形式
感觉、知觉、表象
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感觉
感性认识的形式
知觉
表象
感觉
感觉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事物
的个别属性、个别方面的反映。
人的五大感官
眼 耳 鼻 舌 肤
感觉
凉爽的秋风
叮咚的泉水
淡淡的花香
蓝色的大海
甜蜜的糖果
触觉
听觉
嗅觉
视觉
味觉
真的是五
种耶!
知觉
苹果
知觉是人们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
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形象的反映。
静悄悄
红彤彤
甜滋滋
香喷喷
甜滋滋
沉甸甸
香喷喷
红彤彤
静悄悄
沉甸甸
表象
表象是人们对过去的感觉
和知觉的回忆,是曾经作用
于感觉器官的那些客观事物
的形象的再现和重组。
(二)理性认识
含义
理
性
认
识
人们凭借思维对感性材料进
行加工、整理、概括而形成的
关于事物的本质、整体和内部
联系的认识。
特点
间接性、抽象性、概括性
形式
概念、判断、推理
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的形式
推理
判断
概念
概念
概念是通过对各种感觉材料的抽象
和概括,揭示出事物本质的认识形式。
人
农民、工人、士兵、学生、官吏、商人…
思
想
者
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对各
种感觉材料进行抽象和概括,把那
些必然的、稳定的、普遍的和本质
的东西揭示出来而形成概念。
水果
判断
判断是对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或关系
的反映,是对事物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
判明和断定。
一个永存不灭的判断
培
根
毛泽东同志的一个著名判断
1946年8月,毛泽东在延安向美国记者安娜·路易
斯·斯特朗发表谈话,指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
虎。”
泰坦尼克号是永
远不会沉的!
船是铁的,是
铁的就会沉!
设计师 安德鲁
船长 爱德华
推理
推理是由一个或一些判断过渡到新的判
断的思维活动,是从事物的联系或关系中
由已知合乎逻辑地推出未知的反映形式。
铁做的船都是会沉的
(大前提)
泰坦尼克是铁做的船
(小前提)
----------------
所以,泰坦尼克是会沉的 (结 论)
泰坦尼克号的故事
理性认识还表
现为由概念、判断
和推理组成的完整
的理论体系。理论
的形成和建立,标
志着主体对客体的
理性认识达到了系
统化的水平。
(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以
感性认识为基础。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
理性认识。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相互包含。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
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
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
中就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存
看
到
苹
果
落
地
牛
顿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
化为理性认识
发
现
万
有
引
力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这块
感性材料
真的好甜哦!
理性概念
认识是感性的(感觉) 形式是理性的(判断)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必须具备两个
基本条件
完成第一次
飞跃的基本
条件
第一,要勇于实践,深入调
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
感性材料。这是正确实现由感性
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
第二,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
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
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
里地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
升为理性认识。
(四)非理性因素的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动机
信念
情
感
非理性
因素
习
惯
本
能
信
仰
意
志
欲
望
情感、意志、欲望和信仰等非理性因素,它们本
身不属于人的认识能力,但对人的认识活动的发动
与停止、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着重要的
控制和调节的作用。这种作用有时是积极的,有时
是消极的。
改向神学研究无果而终
居
里
夫
人
大科学家牛顿晚年醉心于星象
学、炼金术及个人神秘冥想体验的
研究,并竭力论证第一推动力的存
在。牛顿最后是从宗教里面找到了
一个答案,就是上帝是宇宙起源的
第一推动力。
坚持科学探索再获殊荣
1906年,居里先生突遇车祸逝
世。居里夫人以坚强的意志战胜
巨大悲痛,继任了居里先生在巴
黎大学的课程,并指导实验室工
作。1911年12月她再次获得了诺
贝尔(化学)奖。
牛
顿
二、 从认识到实践
(一)第二次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
实践
认识
第一、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
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
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
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
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
造世界。
- -毛泽东
丹江口水库
南
水
北
调
1980年10月,水利部组织有关专
家、教授、工程技术人员在北京
举行了学术讨论会,论证了南水
北调工程的可行性。2002年12月
2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南水北调
工程总体规划》。
第二、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亚
里
斯
多
德
不同重
量的物体
下落速度
相同
不同重
量的物体
下落速度
不同
比
萨
斜
塔
试
验
伽
利
略
(二)实现由理论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第一,必须从实际出
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
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毛泽东
(理论联系实际是毛泽东同
志一生遵循和倡导的工作作
风)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实现认识的根本目的
井冈山的道路
--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
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跟着领袖毛委员,
走上雄伟的井冈山。
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中
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理论只有
为群众所掌握才能化为改造社会、改
造自然的物质力量。
第三,理论要回到实
践,需要经过路线、方
针、政策等中介。
路线、方针、政策
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刘少奇塑像
三、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
和无限发展
(一)人类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再认识
再实践
认识
实践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
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
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
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
程度。
---毛泽东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是指人们
的认识过程既不是封闭式的循环,也不
是直线式的前进,而是螺旋式的曲折上
升运动。这个运动,从形式上看,表现
为认识和实践的反复循环;从内容上看,
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都比较地进到
了高一级的程度。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
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
完成的。从主观方面说,人们总是受
到自己认识能力和实践活动范围的限
制。从客观方面说,受到科学技术条
件的限制,以及客观过程的发展和表
现程度的限制。客观事物的本质有一
个显露的过程,人的认识也就需要一
个过程。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
光是“波”
牛
顿
惠
更
斯
光是“粒子”
光是“波粒两象性”
爱
因
斯
坦
“光”的本质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二,因为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是
无限的。所以,人的认识的任务,
就在于不断地克服主观和客观、认
识和实践之间的矛盾,求得它们之
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而不是企
图去发现所谓的“永恒真理”、
“终极真理”。
认识过程的无限性
托勒密(约90—168年)
哥白尼(1473—1543年)
赫歇耳(1738~1822年)
地
心
说
日
心
说
无
心
说
(二)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所谓具体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
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所谓
历史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
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
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930年2月18日美国天文学家
汤博发现冥王星。从此,“太阳
系九大行星”的格局坚持了70多
年。
为什么不要
我了?
太阳系
2006年8月25日,国际天文学联
合会宣布,冥王星将被排除在行星
行列之外,从而太阳系行星的数量
将由九颗减为八颗。
冥王星
认识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马
恩
选
集
列
宁
选
集
毛
泽
东
选
集
巴黎公社
十月革命
开国大典
改革开放
必须防止和反对两种错误倾向
当一个事物还在发
展,向别的事物转变的
条件还不具备时,人们
硬要超越阶段,做将来
的事,就容易犯冒进的
错误。
冒进
保守
当事物已经向前发
展了,主观认识仍然停
留在原来的阶段上,落
后于实际,就容易犯保
守的错误。
“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
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
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
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
或右的错误思想”
--《实践论》
下 课
同学们再见!
Slide 28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武汉大学
冉 苒 教授
2006年12月
第二讲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武汉大学 冉 苒 教授
2006年12月
本讲主要内容
一、从实践到认识
二、从认识到实践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
反复和无限发展
一、从实践到认识
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
形式,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
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
(一)感性认识
感
性
认
识
含义
人们凭借感官直接感受
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形
式、外部联系的认识。
特点
生动性、具体性、形象性
形式
感觉、知觉、表象
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感觉
感性认识的形式
知觉
表象
感觉
感觉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事物
的个别属性、个别方面的反映。
人的五大感官
眼 耳 鼻 舌 肤
感觉
凉爽的秋风
叮咚的泉水
淡淡的花香
蓝色的大海
甜蜜的糖果
触觉
听觉
嗅觉
视觉
味觉
真的是五
种耶!
知觉
苹果
知觉是人们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
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形象的反映。
静悄悄
红彤彤
甜滋滋
香喷喷
甜滋滋
沉甸甸
香喷喷
红彤彤
静悄悄
沉甸甸
表象
表象是人们对过去的感觉
和知觉的回忆,是曾经作用
于感觉器官的那些客观事物
的形象的再现和重组。
(二)理性认识
含义
理
性
认
识
人们凭借思维对感性材料进
行加工、整理、概括而形成的
关于事物的本质、整体和内部
联系的认识。
特点
间接性、抽象性、概括性
形式
概念、判断、推理
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的形式
推理
判断
概念
概念
概念是通过对各种感觉材料的抽象
和概括,揭示出事物本质的认识形式。
人
农民、工人、士兵、学生、官吏、商人…
思
想
者
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对各
种感觉材料进行抽象和概括,把那
些必然的、稳定的、普遍的和本质
的东西揭示出来而形成概念。
水果
判断
判断是对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或关系
的反映,是对事物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
判明和断定。
一个永存不灭的判断
培
根
毛泽东同志的一个著名判断
1946年8月,毛泽东在延安向美国记者安娜·路易
斯·斯特朗发表谈话,指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
虎。”
泰坦尼克号是永
远不会沉的!
船是铁的,是
铁的就会沉!
设计师 安德鲁
船长 爱德华
推理
推理是由一个或一些判断过渡到新的判
断的思维活动,是从事物的联系或关系中
由已知合乎逻辑地推出未知的反映形式。
铁做的船都是会沉的
(大前提)
泰坦尼克是铁做的船
(小前提)
----------------
所以,泰坦尼克是会沉的 (结 论)
泰坦尼克号的故事
理性认识还表
现为由概念、判断
和推理组成的完整
的理论体系。理论
的形成和建立,标
志着主体对客体的
理性认识达到了系
统化的水平。
(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以
感性认识为基础。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
理性认识。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相互包含。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
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
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
中就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存
看
到
苹
果
落
地
牛
顿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
化为理性认识
发
现
万
有
引
力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这块
感性材料
真的好甜哦!
理性概念
认识是感性的(感觉) 形式是理性的(判断)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必须具备两个
基本条件
完成第一次
飞跃的基本
条件
第一,要勇于实践,深入调
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
感性材料。这是正确实现由感性
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
第二,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
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
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
里地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
升为理性认识。
(四)非理性因素的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动机
信念
情
感
非理性
因素
习
惯
本
能
信
仰
意
志
欲
望
情感、意志、欲望和信仰等非理性因素,它们本
身不属于人的认识能力,但对人的认识活动的发动
与停止、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着重要的
控制和调节的作用。这种作用有时是积极的,有时
是消极的。
改向神学研究无果而终
居
里
夫
人
大科学家牛顿晚年醉心于星象
学、炼金术及个人神秘冥想体验的
研究,并竭力论证第一推动力的存
在。牛顿最后是从宗教里面找到了
一个答案,就是上帝是宇宙起源的
第一推动力。
坚持科学探索再获殊荣
1906年,居里先生突遇车祸逝
世。居里夫人以坚强的意志战胜
巨大悲痛,继任了居里先生在巴
黎大学的课程,并指导实验室工
作。1911年12月她再次获得了诺
贝尔(化学)奖。
牛
顿
二、 从认识到实践
(一)第二次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
实践
认识
第一、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
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
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
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
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
造世界。
- -毛泽东
丹江口水库
南
水
北
调
1980年10月,水利部组织有关专
家、教授、工程技术人员在北京
举行了学术讨论会,论证了南水
北调工程的可行性。2002年12月
2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南水北调
工程总体规划》。
第二、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亚
里
斯
多
德
不同重
量的物体
下落速度
相同
不同重
量的物体
下落速度
不同
比
萨
斜
塔
试
验
伽
利
略
(二)实现由理论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第一,必须从实际出
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
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毛泽东
(理论联系实际是毛泽东同
志一生遵循和倡导的工作作
风)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实现认识的根本目的
井冈山的道路
--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
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跟着领袖毛委员,
走上雄伟的井冈山。
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中
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理论只有
为群众所掌握才能化为改造社会、改
造自然的物质力量。
第三,理论要回到实
践,需要经过路线、方
针、政策等中介。
路线、方针、政策
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刘少奇塑像
三、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
和无限发展
(一)人类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再认识
再实践
认识
实践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
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
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
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
程度。
---毛泽东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是指人们
的认识过程既不是封闭式的循环,也不
是直线式的前进,而是螺旋式的曲折上
升运动。这个运动,从形式上看,表现
为认识和实践的反复循环;从内容上看,
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都比较地进到
了高一级的程度。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
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
完成的。从主观方面说,人们总是受
到自己认识能力和实践活动范围的限
制。从客观方面说,受到科学技术条
件的限制,以及客观过程的发展和表
现程度的限制。客观事物的本质有一
个显露的过程,人的认识也就需要一
个过程。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
光是“波”
牛
顿
惠
更
斯
光是“粒子”
光是“波粒两象性”
爱
因
斯
坦
“光”的本质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二,因为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是
无限的。所以,人的认识的任务,
就在于不断地克服主观和客观、认
识和实践之间的矛盾,求得它们之
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而不是企
图去发现所谓的“永恒真理”、
“终极真理”。
认识过程的无限性
托勒密(约90—168年)
哥白尼(1473—1543年)
赫歇耳(1738~1822年)
地
心
说
日
心
说
无
心
说
(二)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所谓具体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
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所谓
历史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
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
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930年2月18日美国天文学家
汤博发现冥王星。从此,“太阳
系九大行星”的格局坚持了70多
年。
为什么不要
我了?
太阳系
2006年8月25日,国际天文学联
合会宣布,冥王星将被排除在行星
行列之外,从而太阳系行星的数量
将由九颗减为八颗。
冥王星
认识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马
恩
选
集
列
宁
选
集
毛
泽
东
选
集
巴黎公社
十月革命
开国大典
改革开放
必须防止和反对两种错误倾向
当一个事物还在发
展,向别的事物转变的
条件还不具备时,人们
硬要超越阶段,做将来
的事,就容易犯冒进的
错误。
冒进
保守
当事物已经向前发
展了,主观认识仍然停
留在原来的阶段上,落
后于实际,就容易犯保
守的错误。
“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
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
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
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
或右的错误思想”
--《实践论》
下 课
同学们再见!
Slide 29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武汉大学
冉 苒 教授
2006年12月
第二讲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武汉大学 冉 苒 教授
2006年12月
本讲主要内容
一、从实践到认识
二、从认识到实践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
反复和无限发展
一、从实践到认识
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
形式,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
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
(一)感性认识
感
性
认
识
含义
人们凭借感官直接感受
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形
式、外部联系的认识。
特点
生动性、具体性、形象性
形式
感觉、知觉、表象
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感觉
感性认识的形式
知觉
表象
感觉
感觉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事物
的个别属性、个别方面的反映。
人的五大感官
眼 耳 鼻 舌 肤
感觉
凉爽的秋风
叮咚的泉水
淡淡的花香
蓝色的大海
甜蜜的糖果
触觉
听觉
嗅觉
视觉
味觉
真的是五
种耶!
知觉
苹果
知觉是人们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
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形象的反映。
静悄悄
红彤彤
甜滋滋
香喷喷
甜滋滋
沉甸甸
香喷喷
红彤彤
静悄悄
沉甸甸
表象
表象是人们对过去的感觉
和知觉的回忆,是曾经作用
于感觉器官的那些客观事物
的形象的再现和重组。
(二)理性认识
含义
理
性
认
识
人们凭借思维对感性材料进
行加工、整理、概括而形成的
关于事物的本质、整体和内部
联系的认识。
特点
间接性、抽象性、概括性
形式
概念、判断、推理
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的形式
推理
判断
概念
概念
概念是通过对各种感觉材料的抽象
和概括,揭示出事物本质的认识形式。
人
农民、工人、士兵、学生、官吏、商人…
思
想
者
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对各
种感觉材料进行抽象和概括,把那
些必然的、稳定的、普遍的和本质
的东西揭示出来而形成概念。
水果
判断
判断是对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或关系
的反映,是对事物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
判明和断定。
一个永存不灭的判断
培
根
毛泽东同志的一个著名判断
1946年8月,毛泽东在延安向美国记者安娜·路易
斯·斯特朗发表谈话,指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
虎。”
泰坦尼克号是永
远不会沉的!
船是铁的,是
铁的就会沉!
设计师 安德鲁
船长 爱德华
推理
推理是由一个或一些判断过渡到新的判
断的思维活动,是从事物的联系或关系中
由已知合乎逻辑地推出未知的反映形式。
铁做的船都是会沉的
(大前提)
泰坦尼克是铁做的船
(小前提)
----------------
所以,泰坦尼克是会沉的 (结 论)
泰坦尼克号的故事
理性认识还表
现为由概念、判断
和推理组成的完整
的理论体系。理论
的形成和建立,标
志着主体对客体的
理性认识达到了系
统化的水平。
(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以
感性认识为基础。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
理性认识。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相互包含。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
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
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
中就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存
看
到
苹
果
落
地
牛
顿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
化为理性认识
发
现
万
有
引
力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这块
感性材料
真的好甜哦!
理性概念
认识是感性的(感觉) 形式是理性的(判断)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必须具备两个
基本条件
完成第一次
飞跃的基本
条件
第一,要勇于实践,深入调
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
感性材料。这是正确实现由感性
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
第二,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
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
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
里地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
升为理性认识。
(四)非理性因素的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动机
信念
情
感
非理性
因素
习
惯
本
能
信
仰
意
志
欲
望
情感、意志、欲望和信仰等非理性因素,它们本
身不属于人的认识能力,但对人的认识活动的发动
与停止、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着重要的
控制和调节的作用。这种作用有时是积极的,有时
是消极的。
改向神学研究无果而终
居
里
夫
人
大科学家牛顿晚年醉心于星象
学、炼金术及个人神秘冥想体验的
研究,并竭力论证第一推动力的存
在。牛顿最后是从宗教里面找到了
一个答案,就是上帝是宇宙起源的
第一推动力。
坚持科学探索再获殊荣
1906年,居里先生突遇车祸逝
世。居里夫人以坚强的意志战胜
巨大悲痛,继任了居里先生在巴
黎大学的课程,并指导实验室工
作。1911年12月她再次获得了诺
贝尔(化学)奖。
牛
顿
二、 从认识到实践
(一)第二次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
实践
认识
第一、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
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
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
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
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
造世界。
- -毛泽东
丹江口水库
南
水
北
调
1980年10月,水利部组织有关专
家、教授、工程技术人员在北京
举行了学术讨论会,论证了南水
北调工程的可行性。2002年12月
2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南水北调
工程总体规划》。
第二、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亚
里
斯
多
德
不同重
量的物体
下落速度
相同
不同重
量的物体
下落速度
不同
比
萨
斜
塔
试
验
伽
利
略
(二)实现由理论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第一,必须从实际出
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
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毛泽东
(理论联系实际是毛泽东同
志一生遵循和倡导的工作作
风)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实现认识的根本目的
井冈山的道路
--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
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跟着领袖毛委员,
走上雄伟的井冈山。
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中
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理论只有
为群众所掌握才能化为改造社会、改
造自然的物质力量。
第三,理论要回到实
践,需要经过路线、方
针、政策等中介。
路线、方针、政策
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刘少奇塑像
三、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
和无限发展
(一)人类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再认识
再实践
认识
实践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
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
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
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
程度。
---毛泽东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是指人们
的认识过程既不是封闭式的循环,也不
是直线式的前进,而是螺旋式的曲折上
升运动。这个运动,从形式上看,表现
为认识和实践的反复循环;从内容上看,
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都比较地进到
了高一级的程度。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
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
完成的。从主观方面说,人们总是受
到自己认识能力和实践活动范围的限
制。从客观方面说,受到科学技术条
件的限制,以及客观过程的发展和表
现程度的限制。客观事物的本质有一
个显露的过程,人的认识也就需要一
个过程。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
光是“波”
牛
顿
惠
更
斯
光是“粒子”
光是“波粒两象性”
爱
因
斯
坦
“光”的本质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二,因为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是
无限的。所以,人的认识的任务,
就在于不断地克服主观和客观、认
识和实践之间的矛盾,求得它们之
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而不是企
图去发现所谓的“永恒真理”、
“终极真理”。
认识过程的无限性
托勒密(约90—168年)
哥白尼(1473—1543年)
赫歇耳(1738~1822年)
地
心
说
日
心
说
无
心
说
(二)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所谓具体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
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所谓
历史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
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
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930年2月18日美国天文学家
汤博发现冥王星。从此,“太阳
系九大行星”的格局坚持了70多
年。
为什么不要
我了?
太阳系
2006年8月25日,国际天文学联
合会宣布,冥王星将被排除在行星
行列之外,从而太阳系行星的数量
将由九颗减为八颗。
冥王星
认识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马
恩
选
集
列
宁
选
集
毛
泽
东
选
集
巴黎公社
十月革命
开国大典
改革开放
必须防止和反对两种错误倾向
当一个事物还在发
展,向别的事物转变的
条件还不具备时,人们
硬要超越阶段,做将来
的事,就容易犯冒进的
错误。
冒进
保守
当事物已经向前发
展了,主观认识仍然停
留在原来的阶段上,落
后于实际,就容易犯保
守的错误。
“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
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
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
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
或右的错误思想”
--《实践论》
下 课
同学们再见!
Slide 30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武汉大学
冉 苒 教授
2006年12月
第二讲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武汉大学 冉 苒 教授
2006年12月
本讲主要内容
一、从实践到认识
二、从认识到实践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
反复和无限发展
一、从实践到认识
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
形式,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
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
(一)感性认识
感
性
认
识
含义
人们凭借感官直接感受
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形
式、外部联系的认识。
特点
生动性、具体性、形象性
形式
感觉、知觉、表象
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感觉
感性认识的形式
知觉
表象
感觉
感觉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事物
的个别属性、个别方面的反映。
人的五大感官
眼 耳 鼻 舌 肤
感觉
凉爽的秋风
叮咚的泉水
淡淡的花香
蓝色的大海
甜蜜的糖果
触觉
听觉
嗅觉
视觉
味觉
真的是五
种耶!
知觉
苹果
知觉是人们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
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形象的反映。
静悄悄
红彤彤
甜滋滋
香喷喷
甜滋滋
沉甸甸
香喷喷
红彤彤
静悄悄
沉甸甸
表象
表象是人们对过去的感觉
和知觉的回忆,是曾经作用
于感觉器官的那些客观事物
的形象的再现和重组。
(二)理性认识
含义
理
性
认
识
人们凭借思维对感性材料进
行加工、整理、概括而形成的
关于事物的本质、整体和内部
联系的认识。
特点
间接性、抽象性、概括性
形式
概念、判断、推理
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的形式
推理
判断
概念
概念
概念是通过对各种感觉材料的抽象
和概括,揭示出事物本质的认识形式。
人
农民、工人、士兵、学生、官吏、商人…
思
想
者
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对各
种感觉材料进行抽象和概括,把那
些必然的、稳定的、普遍的和本质
的东西揭示出来而形成概念。
水果
判断
判断是对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或关系
的反映,是对事物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
判明和断定。
一个永存不灭的判断
培
根
毛泽东同志的一个著名判断
1946年8月,毛泽东在延安向美国记者安娜·路易
斯·斯特朗发表谈话,指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
虎。”
泰坦尼克号是永
远不会沉的!
船是铁的,是
铁的就会沉!
设计师 安德鲁
船长 爱德华
推理
推理是由一个或一些判断过渡到新的判
断的思维活动,是从事物的联系或关系中
由已知合乎逻辑地推出未知的反映形式。
铁做的船都是会沉的
(大前提)
泰坦尼克是铁做的船
(小前提)
----------------
所以,泰坦尼克是会沉的 (结 论)
泰坦尼克号的故事
理性认识还表
现为由概念、判断
和推理组成的完整
的理论体系。理论
的形成和建立,标
志着主体对客体的
理性认识达到了系
统化的水平。
(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以
感性认识为基础。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
理性认识。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相互包含。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
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
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
中就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存
看
到
苹
果
落
地
牛
顿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
化为理性认识
发
现
万
有
引
力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这块
感性材料
真的好甜哦!
理性概念
认识是感性的(感觉) 形式是理性的(判断)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必须具备两个
基本条件
完成第一次
飞跃的基本
条件
第一,要勇于实践,深入调
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
感性材料。这是正确实现由感性
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
第二,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
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
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
里地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
升为理性认识。
(四)非理性因素的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动机
信念
情
感
非理性
因素
习
惯
本
能
信
仰
意
志
欲
望
情感、意志、欲望和信仰等非理性因素,它们本
身不属于人的认识能力,但对人的认识活动的发动
与停止、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着重要的
控制和调节的作用。这种作用有时是积极的,有时
是消极的。
改向神学研究无果而终
居
里
夫
人
大科学家牛顿晚年醉心于星象
学、炼金术及个人神秘冥想体验的
研究,并竭力论证第一推动力的存
在。牛顿最后是从宗教里面找到了
一个答案,就是上帝是宇宙起源的
第一推动力。
坚持科学探索再获殊荣
1906年,居里先生突遇车祸逝
世。居里夫人以坚强的意志战胜
巨大悲痛,继任了居里先生在巴
黎大学的课程,并指导实验室工
作。1911年12月她再次获得了诺
贝尔(化学)奖。
牛
顿
二、 从认识到实践
(一)第二次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
实践
认识
第一、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
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
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
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
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
造世界。
- -毛泽东
丹江口水库
南
水
北
调
1980年10月,水利部组织有关专
家、教授、工程技术人员在北京
举行了学术讨论会,论证了南水
北调工程的可行性。2002年12月
2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南水北调
工程总体规划》。
第二、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亚
里
斯
多
德
不同重
量的物体
下落速度
相同
不同重
量的物体
下落速度
不同
比
萨
斜
塔
试
验
伽
利
略
(二)实现由理论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第一,必须从实际出
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
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毛泽东
(理论联系实际是毛泽东同
志一生遵循和倡导的工作作
风)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实现认识的根本目的
井冈山的道路
--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
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跟着领袖毛委员,
走上雄伟的井冈山。
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中
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理论只有
为群众所掌握才能化为改造社会、改
造自然的物质力量。
第三,理论要回到实
践,需要经过路线、方
针、政策等中介。
路线、方针、政策
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刘少奇塑像
三、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
和无限发展
(一)人类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再认识
再实践
认识
实践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
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
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
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
程度。
---毛泽东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是指人们
的认识过程既不是封闭式的循环,也不
是直线式的前进,而是螺旋式的曲折上
升运动。这个运动,从形式上看,表现
为认识和实践的反复循环;从内容上看,
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都比较地进到
了高一级的程度。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
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
完成的。从主观方面说,人们总是受
到自己认识能力和实践活动范围的限
制。从客观方面说,受到科学技术条
件的限制,以及客观过程的发展和表
现程度的限制。客观事物的本质有一
个显露的过程,人的认识也就需要一
个过程。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
光是“波”
牛
顿
惠
更
斯
光是“粒子”
光是“波粒两象性”
爱
因
斯
坦
“光”的本质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二,因为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是
无限的。所以,人的认识的任务,
就在于不断地克服主观和客观、认
识和实践之间的矛盾,求得它们之
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而不是企
图去发现所谓的“永恒真理”、
“终极真理”。
认识过程的无限性
托勒密(约90—168年)
哥白尼(1473—1543年)
赫歇耳(1738~1822年)
地
心
说
日
心
说
无
心
说
(二)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所谓具体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
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所谓
历史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
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
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930年2月18日美国天文学家
汤博发现冥王星。从此,“太阳
系九大行星”的格局坚持了70多
年。
为什么不要
我了?
太阳系
2006年8月25日,国际天文学联
合会宣布,冥王星将被排除在行星
行列之外,从而太阳系行星的数量
将由九颗减为八颗。
冥王星
认识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马
恩
选
集
列
宁
选
集
毛
泽
东
选
集
巴黎公社
十月革命
开国大典
改革开放
必须防止和反对两种错误倾向
当一个事物还在发
展,向别的事物转变的
条件还不具备时,人们
硬要超越阶段,做将来
的事,就容易犯冒进的
错误。
冒进
保守
当事物已经向前发
展了,主观认识仍然停
留在原来的阶段上,落
后于实际,就容易犯保
守的错误。
“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
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
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
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
或右的错误思想”
--《实践论》
下 课
同学们再见!
Slide 31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武汉大学
冉 苒 教授
2006年12月
第二讲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武汉大学 冉 苒 教授
2006年12月
本讲主要内容
一、从实践到认识
二、从认识到实践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
反复和无限发展
一、从实践到认识
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
形式,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
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
(一)感性认识
感
性
认
识
含义
人们凭借感官直接感受
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形
式、外部联系的认识。
特点
生动性、具体性、形象性
形式
感觉、知觉、表象
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感觉
感性认识的形式
知觉
表象
感觉
感觉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事物
的个别属性、个别方面的反映。
人的五大感官
眼 耳 鼻 舌 肤
感觉
凉爽的秋风
叮咚的泉水
淡淡的花香
蓝色的大海
甜蜜的糖果
触觉
听觉
嗅觉
视觉
味觉
真的是五
种耶!
知觉
苹果
知觉是人们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
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形象的反映。
静悄悄
红彤彤
甜滋滋
香喷喷
甜滋滋
沉甸甸
香喷喷
红彤彤
静悄悄
沉甸甸
表象
表象是人们对过去的感觉
和知觉的回忆,是曾经作用
于感觉器官的那些客观事物
的形象的再现和重组。
(二)理性认识
含义
理
性
认
识
人们凭借思维对感性材料进
行加工、整理、概括而形成的
关于事物的本质、整体和内部
联系的认识。
特点
间接性、抽象性、概括性
形式
概念、判断、推理
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的形式
推理
判断
概念
概念
概念是通过对各种感觉材料的抽象
和概括,揭示出事物本质的认识形式。
人
农民、工人、士兵、学生、官吏、商人…
思
想
者
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对各
种感觉材料进行抽象和概括,把那
些必然的、稳定的、普遍的和本质
的东西揭示出来而形成概念。
水果
判断
判断是对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或关系
的反映,是对事物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
判明和断定。
一个永存不灭的判断
培
根
毛泽东同志的一个著名判断
1946年8月,毛泽东在延安向美国记者安娜·路易
斯·斯特朗发表谈话,指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
虎。”
泰坦尼克号是永
远不会沉的!
船是铁的,是
铁的就会沉!
设计师 安德鲁
船长 爱德华
推理
推理是由一个或一些判断过渡到新的判
断的思维活动,是从事物的联系或关系中
由已知合乎逻辑地推出未知的反映形式。
铁做的船都是会沉的
(大前提)
泰坦尼克是铁做的船
(小前提)
----------------
所以,泰坦尼克是会沉的 (结 论)
泰坦尼克号的故事
理性认识还表
现为由概念、判断
和推理组成的完整
的理论体系。理论
的形成和建立,标
志着主体对客体的
理性认识达到了系
统化的水平。
(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以
感性认识为基础。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
理性认识。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相互包含。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
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
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
中就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存
看
到
苹
果
落
地
牛
顿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
化为理性认识
发
现
万
有
引
力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这块
感性材料
真的好甜哦!
理性概念
认识是感性的(感觉) 形式是理性的(判断)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必须具备两个
基本条件
完成第一次
飞跃的基本
条件
第一,要勇于实践,深入调
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
感性材料。这是正确实现由感性
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
第二,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
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
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
里地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
升为理性认识。
(四)非理性因素的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动机
信念
情
感
非理性
因素
习
惯
本
能
信
仰
意
志
欲
望
情感、意志、欲望和信仰等非理性因素,它们本
身不属于人的认识能力,但对人的认识活动的发动
与停止、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着重要的
控制和调节的作用。这种作用有时是积极的,有时
是消极的。
改向神学研究无果而终
居
里
夫
人
大科学家牛顿晚年醉心于星象
学、炼金术及个人神秘冥想体验的
研究,并竭力论证第一推动力的存
在。牛顿最后是从宗教里面找到了
一个答案,就是上帝是宇宙起源的
第一推动力。
坚持科学探索再获殊荣
1906年,居里先生突遇车祸逝
世。居里夫人以坚强的意志战胜
巨大悲痛,继任了居里先生在巴
黎大学的课程,并指导实验室工
作。1911年12月她再次获得了诺
贝尔(化学)奖。
牛
顿
二、 从认识到实践
(一)第二次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
实践
认识
第一、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
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
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
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
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
造世界。
- -毛泽东
丹江口水库
南
水
北
调
1980年10月,水利部组织有关专
家、教授、工程技术人员在北京
举行了学术讨论会,论证了南水
北调工程的可行性。2002年12月
2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南水北调
工程总体规划》。
第二、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亚
里
斯
多
德
不同重
量的物体
下落速度
相同
不同重
量的物体
下落速度
不同
比
萨
斜
塔
试
验
伽
利
略
(二)实现由理论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第一,必须从实际出
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
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毛泽东
(理论联系实际是毛泽东同
志一生遵循和倡导的工作作
风)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实现认识的根本目的
井冈山的道路
--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
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跟着领袖毛委员,
走上雄伟的井冈山。
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中
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理论只有
为群众所掌握才能化为改造社会、改
造自然的物质力量。
第三,理论要回到实
践,需要经过路线、方
针、政策等中介。
路线、方针、政策
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刘少奇塑像
三、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
和无限发展
(一)人类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再认识
再实践
认识
实践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
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
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
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
程度。
---毛泽东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是指人们
的认识过程既不是封闭式的循环,也不
是直线式的前进,而是螺旋式的曲折上
升运动。这个运动,从形式上看,表现
为认识和实践的反复循环;从内容上看,
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都比较地进到
了高一级的程度。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
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
完成的。从主观方面说,人们总是受
到自己认识能力和实践活动范围的限
制。从客观方面说,受到科学技术条
件的限制,以及客观过程的发展和表
现程度的限制。客观事物的本质有一
个显露的过程,人的认识也就需要一
个过程。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
光是“波”
牛
顿
惠
更
斯
光是“粒子”
光是“波粒两象性”
爱
因
斯
坦
“光”的本质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二,因为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是
无限的。所以,人的认识的任务,
就在于不断地克服主观和客观、认
识和实践之间的矛盾,求得它们之
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而不是企
图去发现所谓的“永恒真理”、
“终极真理”。
认识过程的无限性
托勒密(约90—168年)
哥白尼(1473—1543年)
赫歇耳(1738~1822年)
地
心
说
日
心
说
无
心
说
(二)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所谓具体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
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所谓
历史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
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
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930年2月18日美国天文学家
汤博发现冥王星。从此,“太阳
系九大行星”的格局坚持了70多
年。
为什么不要
我了?
太阳系
2006年8月25日,国际天文学联
合会宣布,冥王星将被排除在行星
行列之外,从而太阳系行星的数量
将由九颗减为八颗。
冥王星
认识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马
恩
选
集
列
宁
选
集
毛
泽
东
选
集
巴黎公社
十月革命
开国大典
改革开放
必须防止和反对两种错误倾向
当一个事物还在发
展,向别的事物转变的
条件还不具备时,人们
硬要超越阶段,做将来
的事,就容易犯冒进的
错误。
冒进
保守
当事物已经向前发
展了,主观认识仍然停
留在原来的阶段上,落
后于实际,就容易犯保
守的错误。
“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
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
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
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
或右的错误思想”
--《实践论》
下 课
同学们再见!
Slide 32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武汉大学
冉 苒 教授
2006年12月
第二讲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武汉大学 冉 苒 教授
2006年12月
本讲主要内容
一、从实践到认识
二、从认识到实践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
反复和无限发展
一、从实践到认识
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
形式,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
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
(一)感性认识
感
性
认
识
含义
人们凭借感官直接感受
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形
式、外部联系的认识。
特点
生动性、具体性、形象性
形式
感觉、知觉、表象
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感觉
感性认识的形式
知觉
表象
感觉
感觉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事物
的个别属性、个别方面的反映。
人的五大感官
眼 耳 鼻 舌 肤
感觉
凉爽的秋风
叮咚的泉水
淡淡的花香
蓝色的大海
甜蜜的糖果
触觉
听觉
嗅觉
视觉
味觉
真的是五
种耶!
知觉
苹果
知觉是人们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
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形象的反映。
静悄悄
红彤彤
甜滋滋
香喷喷
甜滋滋
沉甸甸
香喷喷
红彤彤
静悄悄
沉甸甸
表象
表象是人们对过去的感觉
和知觉的回忆,是曾经作用
于感觉器官的那些客观事物
的形象的再现和重组。
(二)理性认识
含义
理
性
认
识
人们凭借思维对感性材料进
行加工、整理、概括而形成的
关于事物的本质、整体和内部
联系的认识。
特点
间接性、抽象性、概括性
形式
概念、判断、推理
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的形式
推理
判断
概念
概念
概念是通过对各种感觉材料的抽象
和概括,揭示出事物本质的认识形式。
人
农民、工人、士兵、学生、官吏、商人…
思
想
者
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对各
种感觉材料进行抽象和概括,把那
些必然的、稳定的、普遍的和本质
的东西揭示出来而形成概念。
水果
判断
判断是对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或关系
的反映,是对事物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
判明和断定。
一个永存不灭的判断
培
根
毛泽东同志的一个著名判断
1946年8月,毛泽东在延安向美国记者安娜·路易
斯·斯特朗发表谈话,指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
虎。”
泰坦尼克号是永
远不会沉的!
船是铁的,是
铁的就会沉!
设计师 安德鲁
船长 爱德华
推理
推理是由一个或一些判断过渡到新的判
断的思维活动,是从事物的联系或关系中
由已知合乎逻辑地推出未知的反映形式。
铁做的船都是会沉的
(大前提)
泰坦尼克是铁做的船
(小前提)
----------------
所以,泰坦尼克是会沉的 (结 论)
泰坦尼克号的故事
理性认识还表
现为由概念、判断
和推理组成的完整
的理论体系。理论
的形成和建立,标
志着主体对客体的
理性认识达到了系
统化的水平。
(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以
感性认识为基础。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
理性认识。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相互包含。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
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
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
中就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存
看
到
苹
果
落
地
牛
顿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
化为理性认识
发
现
万
有
引
力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这块
感性材料
真的好甜哦!
理性概念
认识是感性的(感觉) 形式是理性的(判断)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必须具备两个
基本条件
完成第一次
飞跃的基本
条件
第一,要勇于实践,深入调
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
感性材料。这是正确实现由感性
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
第二,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
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
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
里地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
升为理性认识。
(四)非理性因素的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动机
信念
情
感
非理性
因素
习
惯
本
能
信
仰
意
志
欲
望
情感、意志、欲望和信仰等非理性因素,它们本
身不属于人的认识能力,但对人的认识活动的发动
与停止、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着重要的
控制和调节的作用。这种作用有时是积极的,有时
是消极的。
改向神学研究无果而终
居
里
夫
人
大科学家牛顿晚年醉心于星象
学、炼金术及个人神秘冥想体验的
研究,并竭力论证第一推动力的存
在。牛顿最后是从宗教里面找到了
一个答案,就是上帝是宇宙起源的
第一推动力。
坚持科学探索再获殊荣
1906年,居里先生突遇车祸逝
世。居里夫人以坚强的意志战胜
巨大悲痛,继任了居里先生在巴
黎大学的课程,并指导实验室工
作。1911年12月她再次获得了诺
贝尔(化学)奖。
牛
顿
二、 从认识到实践
(一)第二次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
实践
认识
第一、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
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
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
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
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
造世界。
- -毛泽东
丹江口水库
南
水
北
调
1980年10月,水利部组织有关专
家、教授、工程技术人员在北京
举行了学术讨论会,论证了南水
北调工程的可行性。2002年12月
2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南水北调
工程总体规划》。
第二、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亚
里
斯
多
德
不同重
量的物体
下落速度
相同
不同重
量的物体
下落速度
不同
比
萨
斜
塔
试
验
伽
利
略
(二)实现由理论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第一,必须从实际出
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
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毛泽东
(理论联系实际是毛泽东同
志一生遵循和倡导的工作作
风)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实现认识的根本目的
井冈山的道路
--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
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跟着领袖毛委员,
走上雄伟的井冈山。
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中
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理论只有
为群众所掌握才能化为改造社会、改
造自然的物质力量。
第三,理论要回到实
践,需要经过路线、方
针、政策等中介。
路线、方针、政策
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刘少奇塑像
三、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
和无限发展
(一)人类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再认识
再实践
认识
实践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
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
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
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
程度。
---毛泽东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是指人们
的认识过程既不是封闭式的循环,也不
是直线式的前进,而是螺旋式的曲折上
升运动。这个运动,从形式上看,表现
为认识和实践的反复循环;从内容上看,
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都比较地进到
了高一级的程度。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
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
完成的。从主观方面说,人们总是受
到自己认识能力和实践活动范围的限
制。从客观方面说,受到科学技术条
件的限制,以及客观过程的发展和表
现程度的限制。客观事物的本质有一
个显露的过程,人的认识也就需要一
个过程。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
光是“波”
牛
顿
惠
更
斯
光是“粒子”
光是“波粒两象性”
爱
因
斯
坦
“光”的本质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二,因为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是
无限的。所以,人的认识的任务,
就在于不断地克服主观和客观、认
识和实践之间的矛盾,求得它们之
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而不是企
图去发现所谓的“永恒真理”、
“终极真理”。
认识过程的无限性
托勒密(约90—168年)
哥白尼(1473—1543年)
赫歇耳(1738~1822年)
地
心
说
日
心
说
无
心
说
(二)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所谓具体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
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所谓
历史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
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
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930年2月18日美国天文学家
汤博发现冥王星。从此,“太阳
系九大行星”的格局坚持了70多
年。
为什么不要
我了?
太阳系
2006年8月25日,国际天文学联
合会宣布,冥王星将被排除在行星
行列之外,从而太阳系行星的数量
将由九颗减为八颗。
冥王星
认识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马
恩
选
集
列
宁
选
集
毛
泽
东
选
集
巴黎公社
十月革命
开国大典
改革开放
必须防止和反对两种错误倾向
当一个事物还在发
展,向别的事物转变的
条件还不具备时,人们
硬要超越阶段,做将来
的事,就容易犯冒进的
错误。
冒进
保守
当事物已经向前发
展了,主观认识仍然停
留在原来的阶段上,落
后于实际,就容易犯保
守的错误。
“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
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
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
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
或右的错误思想”
--《实践论》
下 课
同学们再见!
Slide 33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武汉大学
冉 苒 教授
2006年12月
第二讲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武汉大学 冉 苒 教授
2006年12月
本讲主要内容
一、从实践到认识
二、从认识到实践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
反复和无限发展
一、从实践到认识
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
形式,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
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
(一)感性认识
感
性
认
识
含义
人们凭借感官直接感受
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形
式、外部联系的认识。
特点
生动性、具体性、形象性
形式
感觉、知觉、表象
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感觉
感性认识的形式
知觉
表象
感觉
感觉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事物
的个别属性、个别方面的反映。
人的五大感官
眼 耳 鼻 舌 肤
感觉
凉爽的秋风
叮咚的泉水
淡淡的花香
蓝色的大海
甜蜜的糖果
触觉
听觉
嗅觉
视觉
味觉
真的是五
种耶!
知觉
苹果
知觉是人们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
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形象的反映。
静悄悄
红彤彤
甜滋滋
香喷喷
甜滋滋
沉甸甸
香喷喷
红彤彤
静悄悄
沉甸甸
表象
表象是人们对过去的感觉
和知觉的回忆,是曾经作用
于感觉器官的那些客观事物
的形象的再现和重组。
(二)理性认识
含义
理
性
认
识
人们凭借思维对感性材料进
行加工、整理、概括而形成的
关于事物的本质、整体和内部
联系的认识。
特点
间接性、抽象性、概括性
形式
概念、判断、推理
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的形式
推理
判断
概念
概念
概念是通过对各种感觉材料的抽象
和概括,揭示出事物本质的认识形式。
人
农民、工人、士兵、学生、官吏、商人…
思
想
者
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对各
种感觉材料进行抽象和概括,把那
些必然的、稳定的、普遍的和本质
的东西揭示出来而形成概念。
水果
判断
判断是对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或关系
的反映,是对事物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
判明和断定。
一个永存不灭的判断
培
根
毛泽东同志的一个著名判断
1946年8月,毛泽东在延安向美国记者安娜·路易
斯·斯特朗发表谈话,指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
虎。”
泰坦尼克号是永
远不会沉的!
船是铁的,是
铁的就会沉!
设计师 安德鲁
船长 爱德华
推理
推理是由一个或一些判断过渡到新的判
断的思维活动,是从事物的联系或关系中
由已知合乎逻辑地推出未知的反映形式。
铁做的船都是会沉的
(大前提)
泰坦尼克是铁做的船
(小前提)
----------------
所以,泰坦尼克是会沉的 (结 论)
泰坦尼克号的故事
理性认识还表
现为由概念、判断
和推理组成的完整
的理论体系。理论
的形成和建立,标
志着主体对客体的
理性认识达到了系
统化的水平。
(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以
感性认识为基础。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
理性认识。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相互包含。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
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
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
中就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存
看
到
苹
果
落
地
牛
顿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
化为理性认识
发
现
万
有
引
力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这块
感性材料
真的好甜哦!
理性概念
认识是感性的(感觉) 形式是理性的(判断)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必须具备两个
基本条件
完成第一次
飞跃的基本
条件
第一,要勇于实践,深入调
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
感性材料。这是正确实现由感性
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
第二,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
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
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
里地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
升为理性认识。
(四)非理性因素的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动机
信念
情
感
非理性
因素
习
惯
本
能
信
仰
意
志
欲
望
情感、意志、欲望和信仰等非理性因素,它们本
身不属于人的认识能力,但对人的认识活动的发动
与停止、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着重要的
控制和调节的作用。这种作用有时是积极的,有时
是消极的。
改向神学研究无果而终
居
里
夫
人
大科学家牛顿晚年醉心于星象
学、炼金术及个人神秘冥想体验的
研究,并竭力论证第一推动力的存
在。牛顿最后是从宗教里面找到了
一个答案,就是上帝是宇宙起源的
第一推动力。
坚持科学探索再获殊荣
1906年,居里先生突遇车祸逝
世。居里夫人以坚强的意志战胜
巨大悲痛,继任了居里先生在巴
黎大学的课程,并指导实验室工
作。1911年12月她再次获得了诺
贝尔(化学)奖。
牛
顿
二、 从认识到实践
(一)第二次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
实践
认识
第一、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
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
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
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
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
造世界。
- -毛泽东
丹江口水库
南
水
北
调
1980年10月,水利部组织有关专
家、教授、工程技术人员在北京
举行了学术讨论会,论证了南水
北调工程的可行性。2002年12月
2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南水北调
工程总体规划》。
第二、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亚
里
斯
多
德
不同重
量的物体
下落速度
相同
不同重
量的物体
下落速度
不同
比
萨
斜
塔
试
验
伽
利
略
(二)实现由理论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第一,必须从实际出
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
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毛泽东
(理论联系实际是毛泽东同
志一生遵循和倡导的工作作
风)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实现认识的根本目的
井冈山的道路
--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
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跟着领袖毛委员,
走上雄伟的井冈山。
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中
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理论只有
为群众所掌握才能化为改造社会、改
造自然的物质力量。
第三,理论要回到实
践,需要经过路线、方
针、政策等中介。
路线、方针、政策
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刘少奇塑像
三、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
和无限发展
(一)人类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再认识
再实践
认识
实践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
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
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
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
程度。
---毛泽东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是指人们
的认识过程既不是封闭式的循环,也不
是直线式的前进,而是螺旋式的曲折上
升运动。这个运动,从形式上看,表现
为认识和实践的反复循环;从内容上看,
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都比较地进到
了高一级的程度。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
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
完成的。从主观方面说,人们总是受
到自己认识能力和实践活动范围的限
制。从客观方面说,受到科学技术条
件的限制,以及客观过程的发展和表
现程度的限制。客观事物的本质有一
个显露的过程,人的认识也就需要一
个过程。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
光是“波”
牛
顿
惠
更
斯
光是“粒子”
光是“波粒两象性”
爱
因
斯
坦
“光”的本质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二,因为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是
无限的。所以,人的认识的任务,
就在于不断地克服主观和客观、认
识和实践之间的矛盾,求得它们之
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而不是企
图去发现所谓的“永恒真理”、
“终极真理”。
认识过程的无限性
托勒密(约90—168年)
哥白尼(1473—1543年)
赫歇耳(1738~1822年)
地
心
说
日
心
说
无
心
说
(二)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所谓具体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
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所谓
历史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
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
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930年2月18日美国天文学家
汤博发现冥王星。从此,“太阳
系九大行星”的格局坚持了70多
年。
为什么不要
我了?
太阳系
2006年8月25日,国际天文学联
合会宣布,冥王星将被排除在行星
行列之外,从而太阳系行星的数量
将由九颗减为八颗。
冥王星
认识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马
恩
选
集
列
宁
选
集
毛
泽
东
选
集
巴黎公社
十月革命
开国大典
改革开放
必须防止和反对两种错误倾向
当一个事物还在发
展,向别的事物转变的
条件还不具备时,人们
硬要超越阶段,做将来
的事,就容易犯冒进的
错误。
冒进
保守
当事物已经向前发
展了,主观认识仍然停
留在原来的阶段上,落
后于实际,就容易犯保
守的错误。
“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
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
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
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
或右的错误思想”
--《实践论》
下 课
同学们再见!
Slide 34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武汉大学
冉 苒 教授
2006年12月
第二讲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武汉大学 冉 苒 教授
2006年12月
本讲主要内容
一、从实践到认识
二、从认识到实践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
反复和无限发展
一、从实践到认识
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
形式,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
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
(一)感性认识
感
性
认
识
含义
人们凭借感官直接感受
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形
式、外部联系的认识。
特点
生动性、具体性、形象性
形式
感觉、知觉、表象
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感觉
感性认识的形式
知觉
表象
感觉
感觉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事物
的个别属性、个别方面的反映。
人的五大感官
眼 耳 鼻 舌 肤
感觉
凉爽的秋风
叮咚的泉水
淡淡的花香
蓝色的大海
甜蜜的糖果
触觉
听觉
嗅觉
视觉
味觉
真的是五
种耶!
知觉
苹果
知觉是人们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
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形象的反映。
静悄悄
红彤彤
甜滋滋
香喷喷
甜滋滋
沉甸甸
香喷喷
红彤彤
静悄悄
沉甸甸
表象
表象是人们对过去的感觉
和知觉的回忆,是曾经作用
于感觉器官的那些客观事物
的形象的再现和重组。
(二)理性认识
含义
理
性
认
识
人们凭借思维对感性材料进
行加工、整理、概括而形成的
关于事物的本质、整体和内部
联系的认识。
特点
间接性、抽象性、概括性
形式
概念、判断、推理
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的形式
推理
判断
概念
概念
概念是通过对各种感觉材料的抽象
和概括,揭示出事物本质的认识形式。
人
农民、工人、士兵、学生、官吏、商人…
思
想
者
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对各
种感觉材料进行抽象和概括,把那
些必然的、稳定的、普遍的和本质
的东西揭示出来而形成概念。
水果
判断
判断是对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或关系
的反映,是对事物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
判明和断定。
一个永存不灭的判断
培
根
毛泽东同志的一个著名判断
1946年8月,毛泽东在延安向美国记者安娜·路易
斯·斯特朗发表谈话,指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
虎。”
泰坦尼克号是永
远不会沉的!
船是铁的,是
铁的就会沉!
设计师 安德鲁
船长 爱德华
推理
推理是由一个或一些判断过渡到新的判
断的思维活动,是从事物的联系或关系中
由已知合乎逻辑地推出未知的反映形式。
铁做的船都是会沉的
(大前提)
泰坦尼克是铁做的船
(小前提)
----------------
所以,泰坦尼克是会沉的 (结 论)
泰坦尼克号的故事
理性认识还表
现为由概念、判断
和推理组成的完整
的理论体系。理论
的形成和建立,标
志着主体对客体的
理性认识达到了系
统化的水平。
(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以
感性认识为基础。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
理性认识。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相互包含。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
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
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
中就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存
看
到
苹
果
落
地
牛
顿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
化为理性认识
发
现
万
有
引
力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这块
感性材料
真的好甜哦!
理性概念
认识是感性的(感觉) 形式是理性的(判断)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必须具备两个
基本条件
完成第一次
飞跃的基本
条件
第一,要勇于实践,深入调
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
感性材料。这是正确实现由感性
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
第二,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
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
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
里地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
升为理性认识。
(四)非理性因素的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动机
信念
情
感
非理性
因素
习
惯
本
能
信
仰
意
志
欲
望
情感、意志、欲望和信仰等非理性因素,它们本
身不属于人的认识能力,但对人的认识活动的发动
与停止、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着重要的
控制和调节的作用。这种作用有时是积极的,有时
是消极的。
改向神学研究无果而终
居
里
夫
人
大科学家牛顿晚年醉心于星象
学、炼金术及个人神秘冥想体验的
研究,并竭力论证第一推动力的存
在。牛顿最后是从宗教里面找到了
一个答案,就是上帝是宇宙起源的
第一推动力。
坚持科学探索再获殊荣
1906年,居里先生突遇车祸逝
世。居里夫人以坚强的意志战胜
巨大悲痛,继任了居里先生在巴
黎大学的课程,并指导实验室工
作。1911年12月她再次获得了诺
贝尔(化学)奖。
牛
顿
二、 从认识到实践
(一)第二次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
实践
认识
第一、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
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
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
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
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
造世界。
- -毛泽东
丹江口水库
南
水
北
调
1980年10月,水利部组织有关专
家、教授、工程技术人员在北京
举行了学术讨论会,论证了南水
北调工程的可行性。2002年12月
2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南水北调
工程总体规划》。
第二、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亚
里
斯
多
德
不同重
量的物体
下落速度
相同
不同重
量的物体
下落速度
不同
比
萨
斜
塔
试
验
伽
利
略
(二)实现由理论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第一,必须从实际出
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
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毛泽东
(理论联系实际是毛泽东同
志一生遵循和倡导的工作作
风)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实现认识的根本目的
井冈山的道路
--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
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跟着领袖毛委员,
走上雄伟的井冈山。
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中
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理论只有
为群众所掌握才能化为改造社会、改
造自然的物质力量。
第三,理论要回到实
践,需要经过路线、方
针、政策等中介。
路线、方针、政策
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刘少奇塑像
三、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
和无限发展
(一)人类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再认识
再实践
认识
实践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
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
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
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
程度。
---毛泽东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是指人们
的认识过程既不是封闭式的循环,也不
是直线式的前进,而是螺旋式的曲折上
升运动。这个运动,从形式上看,表现
为认识和实践的反复循环;从内容上看,
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都比较地进到
了高一级的程度。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
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
完成的。从主观方面说,人们总是受
到自己认识能力和实践活动范围的限
制。从客观方面说,受到科学技术条
件的限制,以及客观过程的发展和表
现程度的限制。客观事物的本质有一
个显露的过程,人的认识也就需要一
个过程。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
光是“波”
牛
顿
惠
更
斯
光是“粒子”
光是“波粒两象性”
爱
因
斯
坦
“光”的本质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二,因为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是
无限的。所以,人的认识的任务,
就在于不断地克服主观和客观、认
识和实践之间的矛盾,求得它们之
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而不是企
图去发现所谓的“永恒真理”、
“终极真理”。
认识过程的无限性
托勒密(约90—168年)
哥白尼(1473—1543年)
赫歇耳(1738~1822年)
地
心
说
日
心
说
无
心
说
(二)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所谓具体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
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所谓
历史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
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
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930年2月18日美国天文学家
汤博发现冥王星。从此,“太阳
系九大行星”的格局坚持了70多
年。
为什么不要
我了?
太阳系
2006年8月25日,国际天文学联
合会宣布,冥王星将被排除在行星
行列之外,从而太阳系行星的数量
将由九颗减为八颗。
冥王星
认识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马
恩
选
集
列
宁
选
集
毛
泽
东
选
集
巴黎公社
十月革命
开国大典
改革开放
必须防止和反对两种错误倾向
当一个事物还在发
展,向别的事物转变的
条件还不具备时,人们
硬要超越阶段,做将来
的事,就容易犯冒进的
错误。
冒进
保守
当事物已经向前发
展了,主观认识仍然停
留在原来的阶段上,落
后于实际,就容易犯保
守的错误。
“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
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
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
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
或右的错误思想”
--《实践论》
下 课
同学们再见!
Slide 35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武汉大学
冉 苒 教授
2006年12月
第二讲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武汉大学 冉 苒 教授
2006年12月
本讲主要内容
一、从实践到认识
二、从认识到实践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
反复和无限发展
一、从实践到认识
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
形式,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
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
(一)感性认识
感
性
认
识
含义
人们凭借感官直接感受
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形
式、外部联系的认识。
特点
生动性、具体性、形象性
形式
感觉、知觉、表象
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感觉
感性认识的形式
知觉
表象
感觉
感觉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事物
的个别属性、个别方面的反映。
人的五大感官
眼 耳 鼻 舌 肤
感觉
凉爽的秋风
叮咚的泉水
淡淡的花香
蓝色的大海
甜蜜的糖果
触觉
听觉
嗅觉
视觉
味觉
真的是五
种耶!
知觉
苹果
知觉是人们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
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形象的反映。
静悄悄
红彤彤
甜滋滋
香喷喷
甜滋滋
沉甸甸
香喷喷
红彤彤
静悄悄
沉甸甸
表象
表象是人们对过去的感觉
和知觉的回忆,是曾经作用
于感觉器官的那些客观事物
的形象的再现和重组。
(二)理性认识
含义
理
性
认
识
人们凭借思维对感性材料进
行加工、整理、概括而形成的
关于事物的本质、整体和内部
联系的认识。
特点
间接性、抽象性、概括性
形式
概念、判断、推理
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的形式
推理
判断
概念
概念
概念是通过对各种感觉材料的抽象
和概括,揭示出事物本质的认识形式。
人
农民、工人、士兵、学生、官吏、商人…
思
想
者
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对各
种感觉材料进行抽象和概括,把那
些必然的、稳定的、普遍的和本质
的东西揭示出来而形成概念。
水果
判断
判断是对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或关系
的反映,是对事物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
判明和断定。
一个永存不灭的判断
培
根
毛泽东同志的一个著名判断
1946年8月,毛泽东在延安向美国记者安娜·路易
斯·斯特朗发表谈话,指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
虎。”
泰坦尼克号是永
远不会沉的!
船是铁的,是
铁的就会沉!
设计师 安德鲁
船长 爱德华
推理
推理是由一个或一些判断过渡到新的判
断的思维活动,是从事物的联系或关系中
由已知合乎逻辑地推出未知的反映形式。
铁做的船都是会沉的
(大前提)
泰坦尼克是铁做的船
(小前提)
----------------
所以,泰坦尼克是会沉的 (结 论)
泰坦尼克号的故事
理性认识还表
现为由概念、判断
和推理组成的完整
的理论体系。理论
的形成和建立,标
志着主体对客体的
理性认识达到了系
统化的水平。
(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以
感性认识为基础。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
理性认识。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相互包含。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
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
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
中就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存
看
到
苹
果
落
地
牛
顿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
化为理性认识
发
现
万
有
引
力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这块
感性材料
真的好甜哦!
理性概念
认识是感性的(感觉) 形式是理性的(判断)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必须具备两个
基本条件
完成第一次
飞跃的基本
条件
第一,要勇于实践,深入调
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
感性材料。这是正确实现由感性
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
第二,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
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
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
里地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
升为理性认识。
(四)非理性因素的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动机
信念
情
感
非理性
因素
习
惯
本
能
信
仰
意
志
欲
望
情感、意志、欲望和信仰等非理性因素,它们本
身不属于人的认识能力,但对人的认识活动的发动
与停止、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着重要的
控制和调节的作用。这种作用有时是积极的,有时
是消极的。
改向神学研究无果而终
居
里
夫
人
大科学家牛顿晚年醉心于星象
学、炼金术及个人神秘冥想体验的
研究,并竭力论证第一推动力的存
在。牛顿最后是从宗教里面找到了
一个答案,就是上帝是宇宙起源的
第一推动力。
坚持科学探索再获殊荣
1906年,居里先生突遇车祸逝
世。居里夫人以坚强的意志战胜
巨大悲痛,继任了居里先生在巴
黎大学的课程,并指导实验室工
作。1911年12月她再次获得了诺
贝尔(化学)奖。
牛
顿
二、 从认识到实践
(一)第二次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
实践
认识
第一、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
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
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
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
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
造世界。
- -毛泽东
丹江口水库
南
水
北
调
1980年10月,水利部组织有关专
家、教授、工程技术人员在北京
举行了学术讨论会,论证了南水
北调工程的可行性。2002年12月
2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南水北调
工程总体规划》。
第二、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亚
里
斯
多
德
不同重
量的物体
下落速度
相同
不同重
量的物体
下落速度
不同
比
萨
斜
塔
试
验
伽
利
略
(二)实现由理论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第一,必须从实际出
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
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毛泽东
(理论联系实际是毛泽东同
志一生遵循和倡导的工作作
风)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实现认识的根本目的
井冈山的道路
--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
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跟着领袖毛委员,
走上雄伟的井冈山。
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中
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理论只有
为群众所掌握才能化为改造社会、改
造自然的物质力量。
第三,理论要回到实
践,需要经过路线、方
针、政策等中介。
路线、方针、政策
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刘少奇塑像
三、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
和无限发展
(一)人类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再认识
再实践
认识
实践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
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
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
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
程度。
---毛泽东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是指人们
的认识过程既不是封闭式的循环,也不
是直线式的前进,而是螺旋式的曲折上
升运动。这个运动,从形式上看,表现
为认识和实践的反复循环;从内容上看,
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都比较地进到
了高一级的程度。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
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
完成的。从主观方面说,人们总是受
到自己认识能力和实践活动范围的限
制。从客观方面说,受到科学技术条
件的限制,以及客观过程的发展和表
现程度的限制。客观事物的本质有一
个显露的过程,人的认识也就需要一
个过程。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
光是“波”
牛
顿
惠
更
斯
光是“粒子”
光是“波粒两象性”
爱
因
斯
坦
“光”的本质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二,因为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是
无限的。所以,人的认识的任务,
就在于不断地克服主观和客观、认
识和实践之间的矛盾,求得它们之
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而不是企
图去发现所谓的“永恒真理”、
“终极真理”。
认识过程的无限性
托勒密(约90—168年)
哥白尼(1473—1543年)
赫歇耳(1738~1822年)
地
心
说
日
心
说
无
心
说
(二)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所谓具体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
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所谓
历史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
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
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930年2月18日美国天文学家
汤博发现冥王星。从此,“太阳
系九大行星”的格局坚持了70多
年。
为什么不要
我了?
太阳系
2006年8月25日,国际天文学联
合会宣布,冥王星将被排除在行星
行列之外,从而太阳系行星的数量
将由九颗减为八颗。
冥王星
认识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马
恩
选
集
列
宁
选
集
毛
泽
东
选
集
巴黎公社
十月革命
开国大典
改革开放
必须防止和反对两种错误倾向
当一个事物还在发
展,向别的事物转变的
条件还不具备时,人们
硬要超越阶段,做将来
的事,就容易犯冒进的
错误。
冒进
保守
当事物已经向前发
展了,主观认识仍然停
留在原来的阶段上,落
后于实际,就容易犯保
守的错误。
“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
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
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
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
或右的错误思想”
--《实践论》
下 课
同学们再见!
Slide 36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武汉大学
冉 苒 教授
2006年12月
第二讲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武汉大学 冉 苒 教授
2006年12月
本讲主要内容
一、从实践到认识
二、从认识到实践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
反复和无限发展
一、从实践到认识
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
形式,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
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
(一)感性认识
感
性
认
识
含义
人们凭借感官直接感受
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形
式、外部联系的认识。
特点
生动性、具体性、形象性
形式
感觉、知觉、表象
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感觉
感性认识的形式
知觉
表象
感觉
感觉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事物
的个别属性、个别方面的反映。
人的五大感官
眼 耳 鼻 舌 肤
感觉
凉爽的秋风
叮咚的泉水
淡淡的花香
蓝色的大海
甜蜜的糖果
触觉
听觉
嗅觉
视觉
味觉
真的是五
种耶!
知觉
苹果
知觉是人们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
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形象的反映。
静悄悄
红彤彤
甜滋滋
香喷喷
甜滋滋
沉甸甸
香喷喷
红彤彤
静悄悄
沉甸甸
表象
表象是人们对过去的感觉
和知觉的回忆,是曾经作用
于感觉器官的那些客观事物
的形象的再现和重组。
(二)理性认识
含义
理
性
认
识
人们凭借思维对感性材料进
行加工、整理、概括而形成的
关于事物的本质、整体和内部
联系的认识。
特点
间接性、抽象性、概括性
形式
概念、判断、推理
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的形式
推理
判断
概念
概念
概念是通过对各种感觉材料的抽象
和概括,揭示出事物本质的认识形式。
人
农民、工人、士兵、学生、官吏、商人…
思
想
者
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对各
种感觉材料进行抽象和概括,把那
些必然的、稳定的、普遍的和本质
的东西揭示出来而形成概念。
水果
判断
判断是对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或关系
的反映,是对事物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
判明和断定。
一个永存不灭的判断
培
根
毛泽东同志的一个著名判断
1946年8月,毛泽东在延安向美国记者安娜·路易
斯·斯特朗发表谈话,指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
虎。”
泰坦尼克号是永
远不会沉的!
船是铁的,是
铁的就会沉!
设计师 安德鲁
船长 爱德华
推理
推理是由一个或一些判断过渡到新的判
断的思维活动,是从事物的联系或关系中
由已知合乎逻辑地推出未知的反映形式。
铁做的船都是会沉的
(大前提)
泰坦尼克是铁做的船
(小前提)
----------------
所以,泰坦尼克是会沉的 (结 论)
泰坦尼克号的故事
理性认识还表
现为由概念、判断
和推理组成的完整
的理论体系。理论
的形成和建立,标
志着主体对客体的
理性认识达到了系
统化的水平。
(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以
感性认识为基础。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
理性认识。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相互包含。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
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
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
中就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存
看
到
苹
果
落
地
牛
顿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
化为理性认识
发
现
万
有
引
力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这块
感性材料
真的好甜哦!
理性概念
认识是感性的(感觉) 形式是理性的(判断)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必须具备两个
基本条件
完成第一次
飞跃的基本
条件
第一,要勇于实践,深入调
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
感性材料。这是正确实现由感性
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
第二,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
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
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
里地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
升为理性认识。
(四)非理性因素的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动机
信念
情
感
非理性
因素
习
惯
本
能
信
仰
意
志
欲
望
情感、意志、欲望和信仰等非理性因素,它们本
身不属于人的认识能力,但对人的认识活动的发动
与停止、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着重要的
控制和调节的作用。这种作用有时是积极的,有时
是消极的。
改向神学研究无果而终
居
里
夫
人
大科学家牛顿晚年醉心于星象
学、炼金术及个人神秘冥想体验的
研究,并竭力论证第一推动力的存
在。牛顿最后是从宗教里面找到了
一个答案,就是上帝是宇宙起源的
第一推动力。
坚持科学探索再获殊荣
1906年,居里先生突遇车祸逝
世。居里夫人以坚强的意志战胜
巨大悲痛,继任了居里先生在巴
黎大学的课程,并指导实验室工
作。1911年12月她再次获得了诺
贝尔(化学)奖。
牛
顿
二、 从认识到实践
(一)第二次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
实践
认识
第一、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
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
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
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
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
造世界。
- -毛泽东
丹江口水库
南
水
北
调
1980年10月,水利部组织有关专
家、教授、工程技术人员在北京
举行了学术讨论会,论证了南水
北调工程的可行性。2002年12月
2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南水北调
工程总体规划》。
第二、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亚
里
斯
多
德
不同重
量的物体
下落速度
相同
不同重
量的物体
下落速度
不同
比
萨
斜
塔
试
验
伽
利
略
(二)实现由理论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第一,必须从实际出
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
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毛泽东
(理论联系实际是毛泽东同
志一生遵循和倡导的工作作
风)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实现认识的根本目的
井冈山的道路
--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
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跟着领袖毛委员,
走上雄伟的井冈山。
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中
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理论只有
为群众所掌握才能化为改造社会、改
造自然的物质力量。
第三,理论要回到实
践,需要经过路线、方
针、政策等中介。
路线、方针、政策
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刘少奇塑像
三、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
和无限发展
(一)人类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再认识
再实践
认识
实践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
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
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
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
程度。
---毛泽东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是指人们
的认识过程既不是封闭式的循环,也不
是直线式的前进,而是螺旋式的曲折上
升运动。这个运动,从形式上看,表现
为认识和实践的反复循环;从内容上看,
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都比较地进到
了高一级的程度。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
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
完成的。从主观方面说,人们总是受
到自己认识能力和实践活动范围的限
制。从客观方面说,受到科学技术条
件的限制,以及客观过程的发展和表
现程度的限制。客观事物的本质有一
个显露的过程,人的认识也就需要一
个过程。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
光是“波”
牛
顿
惠
更
斯
光是“粒子”
光是“波粒两象性”
爱
因
斯
坦
“光”的本质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二,因为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是
无限的。所以,人的认识的任务,
就在于不断地克服主观和客观、认
识和实践之间的矛盾,求得它们之
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而不是企
图去发现所谓的“永恒真理”、
“终极真理”。
认识过程的无限性
托勒密(约90—168年)
哥白尼(1473—1543年)
赫歇耳(1738~1822年)
地
心
说
日
心
说
无
心
说
(二)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所谓具体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
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所谓
历史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
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
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930年2月18日美国天文学家
汤博发现冥王星。从此,“太阳
系九大行星”的格局坚持了70多
年。
为什么不要
我了?
太阳系
2006年8月25日,国际天文学联
合会宣布,冥王星将被排除在行星
行列之外,从而太阳系行星的数量
将由九颗减为八颗。
冥王星
认识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马
恩
选
集
列
宁
选
集
毛
泽
东
选
集
巴黎公社
十月革命
开国大典
改革开放
必须防止和反对两种错误倾向
当一个事物还在发
展,向别的事物转变的
条件还不具备时,人们
硬要超越阶段,做将来
的事,就容易犯冒进的
错误。
冒进
保守
当事物已经向前发
展了,主观认识仍然停
留在原来的阶段上,落
后于实际,就容易犯保
守的错误。
“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
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
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
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
或右的错误思想”
--《实践论》
下 课
同学们再见!
Slide 37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武汉大学
冉 苒 教授
2006年12月
第二讲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武汉大学 冉 苒 教授
2006年12月
本讲主要内容
一、从实践到认识
二、从认识到实践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
反复和无限发展
一、从实践到认识
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
形式,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
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
(一)感性认识
感
性
认
识
含义
人们凭借感官直接感受
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形
式、外部联系的认识。
特点
生动性、具体性、形象性
形式
感觉、知觉、表象
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感觉
感性认识的形式
知觉
表象
感觉
感觉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事物
的个别属性、个别方面的反映。
人的五大感官
眼 耳 鼻 舌 肤
感觉
凉爽的秋风
叮咚的泉水
淡淡的花香
蓝色的大海
甜蜜的糖果
触觉
听觉
嗅觉
视觉
味觉
真的是五
种耶!
知觉
苹果
知觉是人们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
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形象的反映。
静悄悄
红彤彤
甜滋滋
香喷喷
甜滋滋
沉甸甸
香喷喷
红彤彤
静悄悄
沉甸甸
表象
表象是人们对过去的感觉
和知觉的回忆,是曾经作用
于感觉器官的那些客观事物
的形象的再现和重组。
(二)理性认识
含义
理
性
认
识
人们凭借思维对感性材料进
行加工、整理、概括而形成的
关于事物的本质、整体和内部
联系的认识。
特点
间接性、抽象性、概括性
形式
概念、判断、推理
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的形式
推理
判断
概念
概念
概念是通过对各种感觉材料的抽象
和概括,揭示出事物本质的认识形式。
人
农民、工人、士兵、学生、官吏、商人…
思
想
者
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对各
种感觉材料进行抽象和概括,把那
些必然的、稳定的、普遍的和本质
的东西揭示出来而形成概念。
水果
判断
判断是对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或关系
的反映,是对事物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
判明和断定。
一个永存不灭的判断
培
根
毛泽东同志的一个著名判断
1946年8月,毛泽东在延安向美国记者安娜·路易
斯·斯特朗发表谈话,指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
虎。”
泰坦尼克号是永
远不会沉的!
船是铁的,是
铁的就会沉!
设计师 安德鲁
船长 爱德华
推理
推理是由一个或一些判断过渡到新的判
断的思维活动,是从事物的联系或关系中
由已知合乎逻辑地推出未知的反映形式。
铁做的船都是会沉的
(大前提)
泰坦尼克是铁做的船
(小前提)
----------------
所以,泰坦尼克是会沉的 (结 论)
泰坦尼克号的故事
理性认识还表
现为由概念、判断
和推理组成的完整
的理论体系。理论
的形成和建立,标
志着主体对客体的
理性认识达到了系
统化的水平。
(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以
感性认识为基础。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
理性认识。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相互包含。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
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
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
中就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存
看
到
苹
果
落
地
牛
顿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
化为理性认识
发
现
万
有
引
力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这块
感性材料
真的好甜哦!
理性概念
认识是感性的(感觉) 形式是理性的(判断)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必须具备两个
基本条件
完成第一次
飞跃的基本
条件
第一,要勇于实践,深入调
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
感性材料。这是正确实现由感性
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
第二,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
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
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
里地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
升为理性认识。
(四)非理性因素的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动机
信念
情
感
非理性
因素
习
惯
本
能
信
仰
意
志
欲
望
情感、意志、欲望和信仰等非理性因素,它们本
身不属于人的认识能力,但对人的认识活动的发动
与停止、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着重要的
控制和调节的作用。这种作用有时是积极的,有时
是消极的。
改向神学研究无果而终
居
里
夫
人
大科学家牛顿晚年醉心于星象
学、炼金术及个人神秘冥想体验的
研究,并竭力论证第一推动力的存
在。牛顿最后是从宗教里面找到了
一个答案,就是上帝是宇宙起源的
第一推动力。
坚持科学探索再获殊荣
1906年,居里先生突遇车祸逝
世。居里夫人以坚强的意志战胜
巨大悲痛,继任了居里先生在巴
黎大学的课程,并指导实验室工
作。1911年12月她再次获得了诺
贝尔(化学)奖。
牛
顿
二、 从认识到实践
(一)第二次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
实践
认识
第一、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
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
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
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
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
造世界。
- -毛泽东
丹江口水库
南
水
北
调
1980年10月,水利部组织有关专
家、教授、工程技术人员在北京
举行了学术讨论会,论证了南水
北调工程的可行性。2002年12月
2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南水北调
工程总体规划》。
第二、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亚
里
斯
多
德
不同重
量的物体
下落速度
相同
不同重
量的物体
下落速度
不同
比
萨
斜
塔
试
验
伽
利
略
(二)实现由理论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第一,必须从实际出
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
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毛泽东
(理论联系实际是毛泽东同
志一生遵循和倡导的工作作
风)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实现认识的根本目的
井冈山的道路
--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
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跟着领袖毛委员,
走上雄伟的井冈山。
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中
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理论只有
为群众所掌握才能化为改造社会、改
造自然的物质力量。
第三,理论要回到实
践,需要经过路线、方
针、政策等中介。
路线、方针、政策
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刘少奇塑像
三、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
和无限发展
(一)人类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再认识
再实践
认识
实践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
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
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
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
程度。
---毛泽东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是指人们
的认识过程既不是封闭式的循环,也不
是直线式的前进,而是螺旋式的曲折上
升运动。这个运动,从形式上看,表现
为认识和实践的反复循环;从内容上看,
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都比较地进到
了高一级的程度。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
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
完成的。从主观方面说,人们总是受
到自己认识能力和实践活动范围的限
制。从客观方面说,受到科学技术条
件的限制,以及客观过程的发展和表
现程度的限制。客观事物的本质有一
个显露的过程,人的认识也就需要一
个过程。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
光是“波”
牛
顿
惠
更
斯
光是“粒子”
光是“波粒两象性”
爱
因
斯
坦
“光”的本质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二,因为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是
无限的。所以,人的认识的任务,
就在于不断地克服主观和客观、认
识和实践之间的矛盾,求得它们之
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而不是企
图去发现所谓的“永恒真理”、
“终极真理”。
认识过程的无限性
托勒密(约90—168年)
哥白尼(1473—1543年)
赫歇耳(1738~1822年)
地
心
说
日
心
说
无
心
说
(二)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所谓具体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
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所谓
历史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
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
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930年2月18日美国天文学家
汤博发现冥王星。从此,“太阳
系九大行星”的格局坚持了70多
年。
为什么不要
我了?
太阳系
2006年8月25日,国际天文学联
合会宣布,冥王星将被排除在行星
行列之外,从而太阳系行星的数量
将由九颗减为八颗。
冥王星
认识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马
恩
选
集
列
宁
选
集
毛
泽
东
选
集
巴黎公社
十月革命
开国大典
改革开放
必须防止和反对两种错误倾向
当一个事物还在发
展,向别的事物转变的
条件还不具备时,人们
硬要超越阶段,做将来
的事,就容易犯冒进的
错误。
冒进
保守
当事物已经向前发
展了,主观认识仍然停
留在原来的阶段上,落
后于实际,就容易犯保
守的错误。
“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
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
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
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
或右的错误思想”
--《实践论》
下 课
同学们再见!
Slide 38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武汉大学
冉 苒 教授
2006年12月
第二讲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武汉大学 冉 苒 教授
2006年12月
本讲主要内容
一、从实践到认识
二、从认识到实践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
反复和无限发展
一、从实践到认识
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
形式,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
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
(一)感性认识
感
性
认
识
含义
人们凭借感官直接感受
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形
式、外部联系的认识。
特点
生动性、具体性、形象性
形式
感觉、知觉、表象
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感觉
感性认识的形式
知觉
表象
感觉
感觉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事物
的个别属性、个别方面的反映。
人的五大感官
眼 耳 鼻 舌 肤
感觉
凉爽的秋风
叮咚的泉水
淡淡的花香
蓝色的大海
甜蜜的糖果
触觉
听觉
嗅觉
视觉
味觉
真的是五
种耶!
知觉
苹果
知觉是人们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
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形象的反映。
静悄悄
红彤彤
甜滋滋
香喷喷
甜滋滋
沉甸甸
香喷喷
红彤彤
静悄悄
沉甸甸
表象
表象是人们对过去的感觉
和知觉的回忆,是曾经作用
于感觉器官的那些客观事物
的形象的再现和重组。
(二)理性认识
含义
理
性
认
识
人们凭借思维对感性材料进
行加工、整理、概括而形成的
关于事物的本质、整体和内部
联系的认识。
特点
间接性、抽象性、概括性
形式
概念、判断、推理
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的形式
推理
判断
概念
概念
概念是通过对各种感觉材料的抽象
和概括,揭示出事物本质的认识形式。
人
农民、工人、士兵、学生、官吏、商人…
思
想
者
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对各
种感觉材料进行抽象和概括,把那
些必然的、稳定的、普遍的和本质
的东西揭示出来而形成概念。
水果
判断
判断是对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或关系
的反映,是对事物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
判明和断定。
一个永存不灭的判断
培
根
毛泽东同志的一个著名判断
1946年8月,毛泽东在延安向美国记者安娜·路易
斯·斯特朗发表谈话,指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
虎。”
泰坦尼克号是永
远不会沉的!
船是铁的,是
铁的就会沉!
设计师 安德鲁
船长 爱德华
推理
推理是由一个或一些判断过渡到新的判
断的思维活动,是从事物的联系或关系中
由已知合乎逻辑地推出未知的反映形式。
铁做的船都是会沉的
(大前提)
泰坦尼克是铁做的船
(小前提)
----------------
所以,泰坦尼克是会沉的 (结 论)
泰坦尼克号的故事
理性认识还表
现为由概念、判断
和推理组成的完整
的理论体系。理论
的形成和建立,标
志着主体对客体的
理性认识达到了系
统化的水平。
(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以
感性认识为基础。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
理性认识。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相互包含。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
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
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
中就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存
看
到
苹
果
落
地
牛
顿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
化为理性认识
发
现
万
有
引
力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这块
感性材料
真的好甜哦!
理性概念
认识是感性的(感觉) 形式是理性的(判断)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必须具备两个
基本条件
完成第一次
飞跃的基本
条件
第一,要勇于实践,深入调
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
感性材料。这是正确实现由感性
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
第二,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
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
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
里地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
升为理性认识。
(四)非理性因素的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动机
信念
情
感
非理性
因素
习
惯
本
能
信
仰
意
志
欲
望
情感、意志、欲望和信仰等非理性因素,它们本
身不属于人的认识能力,但对人的认识活动的发动
与停止、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着重要的
控制和调节的作用。这种作用有时是积极的,有时
是消极的。
改向神学研究无果而终
居
里
夫
人
大科学家牛顿晚年醉心于星象
学、炼金术及个人神秘冥想体验的
研究,并竭力论证第一推动力的存
在。牛顿最后是从宗教里面找到了
一个答案,就是上帝是宇宙起源的
第一推动力。
坚持科学探索再获殊荣
1906年,居里先生突遇车祸逝
世。居里夫人以坚强的意志战胜
巨大悲痛,继任了居里先生在巴
黎大学的课程,并指导实验室工
作。1911年12月她再次获得了诺
贝尔(化学)奖。
牛
顿
二、 从认识到实践
(一)第二次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
实践
认识
第一、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
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
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
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
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
造世界。
- -毛泽东
丹江口水库
南
水
北
调
1980年10月,水利部组织有关专
家、教授、工程技术人员在北京
举行了学术讨论会,论证了南水
北调工程的可行性。2002年12月
2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南水北调
工程总体规划》。
第二、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亚
里
斯
多
德
不同重
量的物体
下落速度
相同
不同重
量的物体
下落速度
不同
比
萨
斜
塔
试
验
伽
利
略
(二)实现由理论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第一,必须从实际出
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
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毛泽东
(理论联系实际是毛泽东同
志一生遵循和倡导的工作作
风)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实现认识的根本目的
井冈山的道路
--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
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跟着领袖毛委员,
走上雄伟的井冈山。
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中
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理论只有
为群众所掌握才能化为改造社会、改
造自然的物质力量。
第三,理论要回到实
践,需要经过路线、方
针、政策等中介。
路线、方针、政策
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刘少奇塑像
三、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
和无限发展
(一)人类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再认识
再实践
认识
实践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
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
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
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
程度。
---毛泽东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是指人们
的认识过程既不是封闭式的循环,也不
是直线式的前进,而是螺旋式的曲折上
升运动。这个运动,从形式上看,表现
为认识和实践的反复循环;从内容上看,
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都比较地进到
了高一级的程度。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
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
完成的。从主观方面说,人们总是受
到自己认识能力和实践活动范围的限
制。从客观方面说,受到科学技术条
件的限制,以及客观过程的发展和表
现程度的限制。客观事物的本质有一
个显露的过程,人的认识也就需要一
个过程。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
光是“波”
牛
顿
惠
更
斯
光是“粒子”
光是“波粒两象性”
爱
因
斯
坦
“光”的本质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二,因为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是
无限的。所以,人的认识的任务,
就在于不断地克服主观和客观、认
识和实践之间的矛盾,求得它们之
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而不是企
图去发现所谓的“永恒真理”、
“终极真理”。
认识过程的无限性
托勒密(约90—168年)
哥白尼(1473—1543年)
赫歇耳(1738~1822年)
地
心
说
日
心
说
无
心
说
(二)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所谓具体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
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所谓
历史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
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
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930年2月18日美国天文学家
汤博发现冥王星。从此,“太阳
系九大行星”的格局坚持了70多
年。
为什么不要
我了?
太阳系
2006年8月25日,国际天文学联
合会宣布,冥王星将被排除在行星
行列之外,从而太阳系行星的数量
将由九颗减为八颗。
冥王星
认识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马
恩
选
集
列
宁
选
集
毛
泽
东
选
集
巴黎公社
十月革命
开国大典
改革开放
必须防止和反对两种错误倾向
当一个事物还在发
展,向别的事物转变的
条件还不具备时,人们
硬要超越阶段,做将来
的事,就容易犯冒进的
错误。
冒进
保守
当事物已经向前发
展了,主观认识仍然停
留在原来的阶段上,落
后于实际,就容易犯保
守的错误。
“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
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
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
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
或右的错误思想”
--《实践论》
下 课
同学们再见!
Slide 39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武汉大学
冉 苒 教授
2006年12月
第二讲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武汉大学 冉 苒 教授
2006年12月
本讲主要内容
一、从实践到认识
二、从认识到实践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
反复和无限发展
一、从实践到认识
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
形式,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
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
(一)感性认识
感
性
认
识
含义
人们凭借感官直接感受
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形
式、外部联系的认识。
特点
生动性、具体性、形象性
形式
感觉、知觉、表象
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感觉
感性认识的形式
知觉
表象
感觉
感觉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事物
的个别属性、个别方面的反映。
人的五大感官
眼 耳 鼻 舌 肤
感觉
凉爽的秋风
叮咚的泉水
淡淡的花香
蓝色的大海
甜蜜的糖果
触觉
听觉
嗅觉
视觉
味觉
真的是五
种耶!
知觉
苹果
知觉是人们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
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形象的反映。
静悄悄
红彤彤
甜滋滋
香喷喷
甜滋滋
沉甸甸
香喷喷
红彤彤
静悄悄
沉甸甸
表象
表象是人们对过去的感觉
和知觉的回忆,是曾经作用
于感觉器官的那些客观事物
的形象的再现和重组。
(二)理性认识
含义
理
性
认
识
人们凭借思维对感性材料进
行加工、整理、概括而形成的
关于事物的本质、整体和内部
联系的认识。
特点
间接性、抽象性、概括性
形式
概念、判断、推理
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的形式
推理
判断
概念
概念
概念是通过对各种感觉材料的抽象
和概括,揭示出事物本质的认识形式。
人
农民、工人、士兵、学生、官吏、商人…
思
想
者
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对各
种感觉材料进行抽象和概括,把那
些必然的、稳定的、普遍的和本质
的东西揭示出来而形成概念。
水果
判断
判断是对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或关系
的反映,是对事物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
判明和断定。
一个永存不灭的判断
培
根
毛泽东同志的一个著名判断
1946年8月,毛泽东在延安向美国记者安娜·路易
斯·斯特朗发表谈话,指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
虎。”
泰坦尼克号是永
远不会沉的!
船是铁的,是
铁的就会沉!
设计师 安德鲁
船长 爱德华
推理
推理是由一个或一些判断过渡到新的判
断的思维活动,是从事物的联系或关系中
由已知合乎逻辑地推出未知的反映形式。
铁做的船都是会沉的
(大前提)
泰坦尼克是铁做的船
(小前提)
----------------
所以,泰坦尼克是会沉的 (结 论)
泰坦尼克号的故事
理性认识还表
现为由概念、判断
和推理组成的完整
的理论体系。理论
的形成和建立,标
志着主体对客体的
理性认识达到了系
统化的水平。
(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以
感性认识为基础。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
理性认识。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相互包含。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
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
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
中就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存
看
到
苹
果
落
地
牛
顿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
化为理性认识
发
现
万
有
引
力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这块
感性材料
真的好甜哦!
理性概念
认识是感性的(感觉) 形式是理性的(判断)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必须具备两个
基本条件
完成第一次
飞跃的基本
条件
第一,要勇于实践,深入调
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
感性材料。这是正确实现由感性
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
第二,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
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
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
里地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
升为理性认识。
(四)非理性因素的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动机
信念
情
感
非理性
因素
习
惯
本
能
信
仰
意
志
欲
望
情感、意志、欲望和信仰等非理性因素,它们本
身不属于人的认识能力,但对人的认识活动的发动
与停止、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着重要的
控制和调节的作用。这种作用有时是积极的,有时
是消极的。
改向神学研究无果而终
居
里
夫
人
大科学家牛顿晚年醉心于星象
学、炼金术及个人神秘冥想体验的
研究,并竭力论证第一推动力的存
在。牛顿最后是从宗教里面找到了
一个答案,就是上帝是宇宙起源的
第一推动力。
坚持科学探索再获殊荣
1906年,居里先生突遇车祸逝
世。居里夫人以坚强的意志战胜
巨大悲痛,继任了居里先生在巴
黎大学的课程,并指导实验室工
作。1911年12月她再次获得了诺
贝尔(化学)奖。
牛
顿
二、 从认识到实践
(一)第二次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
实践
认识
第一、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
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
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
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
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
造世界。
- -毛泽东
丹江口水库
南
水
北
调
1980年10月,水利部组织有关专
家、教授、工程技术人员在北京
举行了学术讨论会,论证了南水
北调工程的可行性。2002年12月
2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南水北调
工程总体规划》。
第二、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亚
里
斯
多
德
不同重
量的物体
下落速度
相同
不同重
量的物体
下落速度
不同
比
萨
斜
塔
试
验
伽
利
略
(二)实现由理论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第一,必须从实际出
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
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毛泽东
(理论联系实际是毛泽东同
志一生遵循和倡导的工作作
风)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实现认识的根本目的
井冈山的道路
--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
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跟着领袖毛委员,
走上雄伟的井冈山。
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中
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理论只有
为群众所掌握才能化为改造社会、改
造自然的物质力量。
第三,理论要回到实
践,需要经过路线、方
针、政策等中介。
路线、方针、政策
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刘少奇塑像
三、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
和无限发展
(一)人类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再认识
再实践
认识
实践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
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
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
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
程度。
---毛泽东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是指人们
的认识过程既不是封闭式的循环,也不
是直线式的前进,而是螺旋式的曲折上
升运动。这个运动,从形式上看,表现
为认识和实践的反复循环;从内容上看,
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都比较地进到
了高一级的程度。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
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
完成的。从主观方面说,人们总是受
到自己认识能力和实践活动范围的限
制。从客观方面说,受到科学技术条
件的限制,以及客观过程的发展和表
现程度的限制。客观事物的本质有一
个显露的过程,人的认识也就需要一
个过程。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
光是“波”
牛
顿
惠
更
斯
光是“粒子”
光是“波粒两象性”
爱
因
斯
坦
“光”的本质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二,因为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是
无限的。所以,人的认识的任务,
就在于不断地克服主观和客观、认
识和实践之间的矛盾,求得它们之
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而不是企
图去发现所谓的“永恒真理”、
“终极真理”。
认识过程的无限性
托勒密(约90—168年)
哥白尼(1473—1543年)
赫歇耳(1738~1822年)
地
心
说
日
心
说
无
心
说
(二)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所谓具体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
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所谓
历史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
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
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930年2月18日美国天文学家
汤博发现冥王星。从此,“太阳
系九大行星”的格局坚持了70多
年。
为什么不要
我了?
太阳系
2006年8月25日,国际天文学联
合会宣布,冥王星将被排除在行星
行列之外,从而太阳系行星的数量
将由九颗减为八颗。
冥王星
认识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马
恩
选
集
列
宁
选
集
毛
泽
东
选
集
巴黎公社
十月革命
开国大典
改革开放
必须防止和反对两种错误倾向
当一个事物还在发
展,向别的事物转变的
条件还不具备时,人们
硬要超越阶段,做将来
的事,就容易犯冒进的
错误。
冒进
保守
当事物已经向前发
展了,主观认识仍然停
留在原来的阶段上,落
后于实际,就容易犯保
守的错误。
“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
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
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
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
或右的错误思想”
--《实践论》
下 课
同学们再见!
Slide 40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武汉大学
冉 苒 教授
2006年12月
第二讲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武汉大学 冉 苒 教授
2006年12月
本讲主要内容
一、从实践到认识
二、从认识到实践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
反复和无限发展
一、从实践到认识
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
形式,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
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
(一)感性认识
感
性
认
识
含义
人们凭借感官直接感受
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形
式、外部联系的认识。
特点
生动性、具体性、形象性
形式
感觉、知觉、表象
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感觉
感性认识的形式
知觉
表象
感觉
感觉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事物
的个别属性、个别方面的反映。
人的五大感官
眼 耳 鼻 舌 肤
感觉
凉爽的秋风
叮咚的泉水
淡淡的花香
蓝色的大海
甜蜜的糖果
触觉
听觉
嗅觉
视觉
味觉
真的是五
种耶!
知觉
苹果
知觉是人们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
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形象的反映。
静悄悄
红彤彤
甜滋滋
香喷喷
甜滋滋
沉甸甸
香喷喷
红彤彤
静悄悄
沉甸甸
表象
表象是人们对过去的感觉
和知觉的回忆,是曾经作用
于感觉器官的那些客观事物
的形象的再现和重组。
(二)理性认识
含义
理
性
认
识
人们凭借思维对感性材料进
行加工、整理、概括而形成的
关于事物的本质、整体和内部
联系的认识。
特点
间接性、抽象性、概括性
形式
概念、判断、推理
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的形式
推理
判断
概念
概念
概念是通过对各种感觉材料的抽象
和概括,揭示出事物本质的认识形式。
人
农民、工人、士兵、学生、官吏、商人…
思
想
者
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对各
种感觉材料进行抽象和概括,把那
些必然的、稳定的、普遍的和本质
的东西揭示出来而形成概念。
水果
判断
判断是对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或关系
的反映,是对事物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
判明和断定。
一个永存不灭的判断
培
根
毛泽东同志的一个著名判断
1946年8月,毛泽东在延安向美国记者安娜·路易
斯·斯特朗发表谈话,指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
虎。”
泰坦尼克号是永
远不会沉的!
船是铁的,是
铁的就会沉!
设计师 安德鲁
船长 爱德华
推理
推理是由一个或一些判断过渡到新的判
断的思维活动,是从事物的联系或关系中
由已知合乎逻辑地推出未知的反映形式。
铁做的船都是会沉的
(大前提)
泰坦尼克是铁做的船
(小前提)
----------------
所以,泰坦尼克是会沉的 (结 论)
泰坦尼克号的故事
理性认识还表
现为由概念、判断
和推理组成的完整
的理论体系。理论
的形成和建立,标
志着主体对客体的
理性认识达到了系
统化的水平。
(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以
感性认识为基础。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
理性认识。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相互包含。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
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
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
中就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存
看
到
苹
果
落
地
牛
顿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
化为理性认识
发
现
万
有
引
力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这块
感性材料
真的好甜哦!
理性概念
认识是感性的(感觉) 形式是理性的(判断)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必须具备两个
基本条件
完成第一次
飞跃的基本
条件
第一,要勇于实践,深入调
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
感性材料。这是正确实现由感性
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
第二,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
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
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
里地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
升为理性认识。
(四)非理性因素的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动机
信念
情
感
非理性
因素
习
惯
本
能
信
仰
意
志
欲
望
情感、意志、欲望和信仰等非理性因素,它们本
身不属于人的认识能力,但对人的认识活动的发动
与停止、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着重要的
控制和调节的作用。这种作用有时是积极的,有时
是消极的。
改向神学研究无果而终
居
里
夫
人
大科学家牛顿晚年醉心于星象
学、炼金术及个人神秘冥想体验的
研究,并竭力论证第一推动力的存
在。牛顿最后是从宗教里面找到了
一个答案,就是上帝是宇宙起源的
第一推动力。
坚持科学探索再获殊荣
1906年,居里先生突遇车祸逝
世。居里夫人以坚强的意志战胜
巨大悲痛,继任了居里先生在巴
黎大学的课程,并指导实验室工
作。1911年12月她再次获得了诺
贝尔(化学)奖。
牛
顿
二、 从认识到实践
(一)第二次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
实践
认识
第一、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
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
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
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
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
造世界。
- -毛泽东
丹江口水库
南
水
北
调
1980年10月,水利部组织有关专
家、教授、工程技术人员在北京
举行了学术讨论会,论证了南水
北调工程的可行性。2002年12月
2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南水北调
工程总体规划》。
第二、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亚
里
斯
多
德
不同重
量的物体
下落速度
相同
不同重
量的物体
下落速度
不同
比
萨
斜
塔
试
验
伽
利
略
(二)实现由理论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第一,必须从实际出
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
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毛泽东
(理论联系实际是毛泽东同
志一生遵循和倡导的工作作
风)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实现认识的根本目的
井冈山的道路
--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
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跟着领袖毛委员,
走上雄伟的井冈山。
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中
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理论只有
为群众所掌握才能化为改造社会、改
造自然的物质力量。
第三,理论要回到实
践,需要经过路线、方
针、政策等中介。
路线、方针、政策
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刘少奇塑像
三、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
和无限发展
(一)人类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再认识
再实践
认识
实践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
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
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
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
程度。
---毛泽东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是指人们
的认识过程既不是封闭式的循环,也不
是直线式的前进,而是螺旋式的曲折上
升运动。这个运动,从形式上看,表现
为认识和实践的反复循环;从内容上看,
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都比较地进到
了高一级的程度。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
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
完成的。从主观方面说,人们总是受
到自己认识能力和实践活动范围的限
制。从客观方面说,受到科学技术条
件的限制,以及客观过程的发展和表
现程度的限制。客观事物的本质有一
个显露的过程,人的认识也就需要一
个过程。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
光是“波”
牛
顿
惠
更
斯
光是“粒子”
光是“波粒两象性”
爱
因
斯
坦
“光”的本质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二,因为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是
无限的。所以,人的认识的任务,
就在于不断地克服主观和客观、认
识和实践之间的矛盾,求得它们之
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而不是企
图去发现所谓的“永恒真理”、
“终极真理”。
认识过程的无限性
托勒密(约90—168年)
哥白尼(1473—1543年)
赫歇耳(1738~1822年)
地
心
说
日
心
说
无
心
说
(二)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所谓具体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
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所谓
历史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
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
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930年2月18日美国天文学家
汤博发现冥王星。从此,“太阳
系九大行星”的格局坚持了70多
年。
为什么不要
我了?
太阳系
2006年8月25日,国际天文学联
合会宣布,冥王星将被排除在行星
行列之外,从而太阳系行星的数量
将由九颗减为八颗。
冥王星
认识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马
恩
选
集
列
宁
选
集
毛
泽
东
选
集
巴黎公社
十月革命
开国大典
改革开放
必须防止和反对两种错误倾向
当一个事物还在发
展,向别的事物转变的
条件还不具备时,人们
硬要超越阶段,做将来
的事,就容易犯冒进的
错误。
冒进
保守
当事物已经向前发
展了,主观认识仍然停
留在原来的阶段上,落
后于实际,就容易犯保
守的错误。
“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
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
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
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
或右的错误思想”
--《实践论》
下 课
同学们再见!
Slide 41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武汉大学
冉 苒 教授
2006年12月
第二讲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武汉大学 冉 苒 教授
2006年12月
本讲主要内容
一、从实践到认识
二、从认识到实践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
反复和无限发展
一、从实践到认识
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
形式,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
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
(一)感性认识
感
性
认
识
含义
人们凭借感官直接感受
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形
式、外部联系的认识。
特点
生动性、具体性、形象性
形式
感觉、知觉、表象
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感觉
感性认识的形式
知觉
表象
感觉
感觉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事物
的个别属性、个别方面的反映。
人的五大感官
眼 耳 鼻 舌 肤
感觉
凉爽的秋风
叮咚的泉水
淡淡的花香
蓝色的大海
甜蜜的糖果
触觉
听觉
嗅觉
视觉
味觉
真的是五
种耶!
知觉
苹果
知觉是人们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
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形象的反映。
静悄悄
红彤彤
甜滋滋
香喷喷
甜滋滋
沉甸甸
香喷喷
红彤彤
静悄悄
沉甸甸
表象
表象是人们对过去的感觉
和知觉的回忆,是曾经作用
于感觉器官的那些客观事物
的形象的再现和重组。
(二)理性认识
含义
理
性
认
识
人们凭借思维对感性材料进
行加工、整理、概括而形成的
关于事物的本质、整体和内部
联系的认识。
特点
间接性、抽象性、概括性
形式
概念、判断、推理
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的形式
推理
判断
概念
概念
概念是通过对各种感觉材料的抽象
和概括,揭示出事物本质的认识形式。
人
农民、工人、士兵、学生、官吏、商人…
思
想
者
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对各
种感觉材料进行抽象和概括,把那
些必然的、稳定的、普遍的和本质
的东西揭示出来而形成概念。
水果
判断
判断是对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或关系
的反映,是对事物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
判明和断定。
一个永存不灭的判断
培
根
毛泽东同志的一个著名判断
1946年8月,毛泽东在延安向美国记者安娜·路易
斯·斯特朗发表谈话,指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
虎。”
泰坦尼克号是永
远不会沉的!
船是铁的,是
铁的就会沉!
设计师 安德鲁
船长 爱德华
推理
推理是由一个或一些判断过渡到新的判
断的思维活动,是从事物的联系或关系中
由已知合乎逻辑地推出未知的反映形式。
铁做的船都是会沉的
(大前提)
泰坦尼克是铁做的船
(小前提)
----------------
所以,泰坦尼克是会沉的 (结 论)
泰坦尼克号的故事
理性认识还表
现为由概念、判断
和推理组成的完整
的理论体系。理论
的形成和建立,标
志着主体对客体的
理性认识达到了系
统化的水平。
(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以
感性认识为基础。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
理性认识。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相互包含。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
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
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
中就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存
看
到
苹
果
落
地
牛
顿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
化为理性认识
发
现
万
有
引
力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这块
感性材料
真的好甜哦!
理性概念
认识是感性的(感觉) 形式是理性的(判断)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必须具备两个
基本条件
完成第一次
飞跃的基本
条件
第一,要勇于实践,深入调
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
感性材料。这是正确实现由感性
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
第二,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
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
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
里地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
升为理性认识。
(四)非理性因素的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动机
信念
情
感
非理性
因素
习
惯
本
能
信
仰
意
志
欲
望
情感、意志、欲望和信仰等非理性因素,它们本
身不属于人的认识能力,但对人的认识活动的发动
与停止、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着重要的
控制和调节的作用。这种作用有时是积极的,有时
是消极的。
改向神学研究无果而终
居
里
夫
人
大科学家牛顿晚年醉心于星象
学、炼金术及个人神秘冥想体验的
研究,并竭力论证第一推动力的存
在。牛顿最后是从宗教里面找到了
一个答案,就是上帝是宇宙起源的
第一推动力。
坚持科学探索再获殊荣
1906年,居里先生突遇车祸逝
世。居里夫人以坚强的意志战胜
巨大悲痛,继任了居里先生在巴
黎大学的课程,并指导实验室工
作。1911年12月她再次获得了诺
贝尔(化学)奖。
牛
顿
二、 从认识到实践
(一)第二次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
实践
认识
第一、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
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
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
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
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
造世界。
- -毛泽东
丹江口水库
南
水
北
调
1980年10月,水利部组织有关专
家、教授、工程技术人员在北京
举行了学术讨论会,论证了南水
北调工程的可行性。2002年12月
2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南水北调
工程总体规划》。
第二、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亚
里
斯
多
德
不同重
量的物体
下落速度
相同
不同重
量的物体
下落速度
不同
比
萨
斜
塔
试
验
伽
利
略
(二)实现由理论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第一,必须从实际出
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
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毛泽东
(理论联系实际是毛泽东同
志一生遵循和倡导的工作作
风)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实现认识的根本目的
井冈山的道路
--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
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跟着领袖毛委员,
走上雄伟的井冈山。
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中
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理论只有
为群众所掌握才能化为改造社会、改
造自然的物质力量。
第三,理论要回到实
践,需要经过路线、方
针、政策等中介。
路线、方针、政策
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刘少奇塑像
三、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
和无限发展
(一)人类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再认识
再实践
认识
实践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
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
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
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
程度。
---毛泽东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是指人们
的认识过程既不是封闭式的循环,也不
是直线式的前进,而是螺旋式的曲折上
升运动。这个运动,从形式上看,表现
为认识和实践的反复循环;从内容上看,
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都比较地进到
了高一级的程度。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
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
完成的。从主观方面说,人们总是受
到自己认识能力和实践活动范围的限
制。从客观方面说,受到科学技术条
件的限制,以及客观过程的发展和表
现程度的限制。客观事物的本质有一
个显露的过程,人的认识也就需要一
个过程。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
光是“波”
牛
顿
惠
更
斯
光是“粒子”
光是“波粒两象性”
爱
因
斯
坦
“光”的本质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二,因为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是
无限的。所以,人的认识的任务,
就在于不断地克服主观和客观、认
识和实践之间的矛盾,求得它们之
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而不是企
图去发现所谓的“永恒真理”、
“终极真理”。
认识过程的无限性
托勒密(约90—168年)
哥白尼(1473—1543年)
赫歇耳(1738~1822年)
地
心
说
日
心
说
无
心
说
(二)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所谓具体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
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所谓
历史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
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
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930年2月18日美国天文学家
汤博发现冥王星。从此,“太阳
系九大行星”的格局坚持了70多
年。
为什么不要
我了?
太阳系
2006年8月25日,国际天文学联
合会宣布,冥王星将被排除在行星
行列之外,从而太阳系行星的数量
将由九颗减为八颗。
冥王星
认识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马
恩
选
集
列
宁
选
集
毛
泽
东
选
集
巴黎公社
十月革命
开国大典
改革开放
必须防止和反对两种错误倾向
当一个事物还在发
展,向别的事物转变的
条件还不具备时,人们
硬要超越阶段,做将来
的事,就容易犯冒进的
错误。
冒进
保守
当事物已经向前发
展了,主观认识仍然停
留在原来的阶段上,落
后于实际,就容易犯保
守的错误。
“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
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
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
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
或右的错误思想”
--《实践论》
下 课
同学们再见!
Slide 42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武汉大学
冉 苒 教授
2006年12月
第二讲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武汉大学 冉 苒 教授
2006年12月
本讲主要内容
一、从实践到认识
二、从认识到实践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
反复和无限发展
一、从实践到认识
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
形式,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
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
(一)感性认识
感
性
认
识
含义
人们凭借感官直接感受
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形
式、外部联系的认识。
特点
生动性、具体性、形象性
形式
感觉、知觉、表象
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感觉
感性认识的形式
知觉
表象
感觉
感觉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事物
的个别属性、个别方面的反映。
人的五大感官
眼 耳 鼻 舌 肤
感觉
凉爽的秋风
叮咚的泉水
淡淡的花香
蓝色的大海
甜蜜的糖果
触觉
听觉
嗅觉
视觉
味觉
真的是五
种耶!
知觉
苹果
知觉是人们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
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形象的反映。
静悄悄
红彤彤
甜滋滋
香喷喷
甜滋滋
沉甸甸
香喷喷
红彤彤
静悄悄
沉甸甸
表象
表象是人们对过去的感觉
和知觉的回忆,是曾经作用
于感觉器官的那些客观事物
的形象的再现和重组。
(二)理性认识
含义
理
性
认
识
人们凭借思维对感性材料进
行加工、整理、概括而形成的
关于事物的本质、整体和内部
联系的认识。
特点
间接性、抽象性、概括性
形式
概念、判断、推理
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的形式
推理
判断
概念
概念
概念是通过对各种感觉材料的抽象
和概括,揭示出事物本质的认识形式。
人
农民、工人、士兵、学生、官吏、商人…
思
想
者
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对各
种感觉材料进行抽象和概括,把那
些必然的、稳定的、普遍的和本质
的东西揭示出来而形成概念。
水果
判断
判断是对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或关系
的反映,是对事物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
判明和断定。
一个永存不灭的判断
培
根
毛泽东同志的一个著名判断
1946年8月,毛泽东在延安向美国记者安娜·路易
斯·斯特朗发表谈话,指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
虎。”
泰坦尼克号是永
远不会沉的!
船是铁的,是
铁的就会沉!
设计师 安德鲁
船长 爱德华
推理
推理是由一个或一些判断过渡到新的判
断的思维活动,是从事物的联系或关系中
由已知合乎逻辑地推出未知的反映形式。
铁做的船都是会沉的
(大前提)
泰坦尼克是铁做的船
(小前提)
----------------
所以,泰坦尼克是会沉的 (结 论)
泰坦尼克号的故事
理性认识还表
现为由概念、判断
和推理组成的完整
的理论体系。理论
的形成和建立,标
志着主体对客体的
理性认识达到了系
统化的水平。
(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以
感性认识为基础。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
理性认识。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相互包含。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
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
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
中就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存
看
到
苹
果
落
地
牛
顿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
化为理性认识
发
现
万
有
引
力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这块
感性材料
真的好甜哦!
理性概念
认识是感性的(感觉) 形式是理性的(判断)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必须具备两个
基本条件
完成第一次
飞跃的基本
条件
第一,要勇于实践,深入调
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
感性材料。这是正确实现由感性
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
第二,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
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
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
里地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
升为理性认识。
(四)非理性因素的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动机
信念
情
感
非理性
因素
习
惯
本
能
信
仰
意
志
欲
望
情感、意志、欲望和信仰等非理性因素,它们本
身不属于人的认识能力,但对人的认识活动的发动
与停止、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着重要的
控制和调节的作用。这种作用有时是积极的,有时
是消极的。
改向神学研究无果而终
居
里
夫
人
大科学家牛顿晚年醉心于星象
学、炼金术及个人神秘冥想体验的
研究,并竭力论证第一推动力的存
在。牛顿最后是从宗教里面找到了
一个答案,就是上帝是宇宙起源的
第一推动力。
坚持科学探索再获殊荣
1906年,居里先生突遇车祸逝
世。居里夫人以坚强的意志战胜
巨大悲痛,继任了居里先生在巴
黎大学的课程,并指导实验室工
作。1911年12月她再次获得了诺
贝尔(化学)奖。
牛
顿
二、 从认识到实践
(一)第二次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
实践
认识
第一、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
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
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
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
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
造世界。
- -毛泽东
丹江口水库
南
水
北
调
1980年10月,水利部组织有关专
家、教授、工程技术人员在北京
举行了学术讨论会,论证了南水
北调工程的可行性。2002年12月
2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南水北调
工程总体规划》。
第二、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亚
里
斯
多
德
不同重
量的物体
下落速度
相同
不同重
量的物体
下落速度
不同
比
萨
斜
塔
试
验
伽
利
略
(二)实现由理论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第一,必须从实际出
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
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毛泽东
(理论联系实际是毛泽东同
志一生遵循和倡导的工作作
风)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实现认识的根本目的
井冈山的道路
--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
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跟着领袖毛委员,
走上雄伟的井冈山。
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中
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理论只有
为群众所掌握才能化为改造社会、改
造自然的物质力量。
第三,理论要回到实
践,需要经过路线、方
针、政策等中介。
路线、方针、政策
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刘少奇塑像
三、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
和无限发展
(一)人类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再认识
再实践
认识
实践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
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
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
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
程度。
---毛泽东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是指人们
的认识过程既不是封闭式的循环,也不
是直线式的前进,而是螺旋式的曲折上
升运动。这个运动,从形式上看,表现
为认识和实践的反复循环;从内容上看,
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都比较地进到
了高一级的程度。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
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
完成的。从主观方面说,人们总是受
到自己认识能力和实践活动范围的限
制。从客观方面说,受到科学技术条
件的限制,以及客观过程的发展和表
现程度的限制。客观事物的本质有一
个显露的过程,人的认识也就需要一
个过程。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
光是“波”
牛
顿
惠
更
斯
光是“粒子”
光是“波粒两象性”
爱
因
斯
坦
“光”的本质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二,因为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是
无限的。所以,人的认识的任务,
就在于不断地克服主观和客观、认
识和实践之间的矛盾,求得它们之
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而不是企
图去发现所谓的“永恒真理”、
“终极真理”。
认识过程的无限性
托勒密(约90—168年)
哥白尼(1473—1543年)
赫歇耳(1738~1822年)
地
心
说
日
心
说
无
心
说
(二)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所谓具体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
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所谓
历史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
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
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930年2月18日美国天文学家
汤博发现冥王星。从此,“太阳
系九大行星”的格局坚持了70多
年。
为什么不要
我了?
太阳系
2006年8月25日,国际天文学联
合会宣布,冥王星将被排除在行星
行列之外,从而太阳系行星的数量
将由九颗减为八颗。
冥王星
认识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马
恩
选
集
列
宁
选
集
毛
泽
东
选
集
巴黎公社
十月革命
开国大典
改革开放
必须防止和反对两种错误倾向
当一个事物还在发
展,向别的事物转变的
条件还不具备时,人们
硬要超越阶段,做将来
的事,就容易犯冒进的
错误。
冒进
保守
当事物已经向前发
展了,主观认识仍然停
留在原来的阶段上,落
后于实际,就容易犯保
守的错误。
“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
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
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
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
或右的错误思想”
--《实践论》
下 课
同学们再见!
Slide 43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武汉大学
冉 苒 教授
2006年12月
第二讲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武汉大学 冉 苒 教授
2006年12月
本讲主要内容
一、从实践到认识
二、从认识到实践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
反复和无限发展
一、从实践到认识
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
形式,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
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
(一)感性认识
感
性
认
识
含义
人们凭借感官直接感受
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形
式、外部联系的认识。
特点
生动性、具体性、形象性
形式
感觉、知觉、表象
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感觉
感性认识的形式
知觉
表象
感觉
感觉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事物
的个别属性、个别方面的反映。
人的五大感官
眼 耳 鼻 舌 肤
感觉
凉爽的秋风
叮咚的泉水
淡淡的花香
蓝色的大海
甜蜜的糖果
触觉
听觉
嗅觉
视觉
味觉
真的是五
种耶!
知觉
苹果
知觉是人们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
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形象的反映。
静悄悄
红彤彤
甜滋滋
香喷喷
甜滋滋
沉甸甸
香喷喷
红彤彤
静悄悄
沉甸甸
表象
表象是人们对过去的感觉
和知觉的回忆,是曾经作用
于感觉器官的那些客观事物
的形象的再现和重组。
(二)理性认识
含义
理
性
认
识
人们凭借思维对感性材料进
行加工、整理、概括而形成的
关于事物的本质、整体和内部
联系的认识。
特点
间接性、抽象性、概括性
形式
概念、判断、推理
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的形式
推理
判断
概念
概念
概念是通过对各种感觉材料的抽象
和概括,揭示出事物本质的认识形式。
人
农民、工人、士兵、学生、官吏、商人…
思
想
者
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对各
种感觉材料进行抽象和概括,把那
些必然的、稳定的、普遍的和本质
的东西揭示出来而形成概念。
水果
判断
判断是对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或关系
的反映,是对事物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
判明和断定。
一个永存不灭的判断
培
根
毛泽东同志的一个著名判断
1946年8月,毛泽东在延安向美国记者安娜·路易
斯·斯特朗发表谈话,指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
虎。”
泰坦尼克号是永
远不会沉的!
船是铁的,是
铁的就会沉!
设计师 安德鲁
船长 爱德华
推理
推理是由一个或一些判断过渡到新的判
断的思维活动,是从事物的联系或关系中
由已知合乎逻辑地推出未知的反映形式。
铁做的船都是会沉的
(大前提)
泰坦尼克是铁做的船
(小前提)
----------------
所以,泰坦尼克是会沉的 (结 论)
泰坦尼克号的故事
理性认识还表
现为由概念、判断
和推理组成的完整
的理论体系。理论
的形成和建立,标
志着主体对客体的
理性认识达到了系
统化的水平。
(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以
感性认识为基础。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
理性认识。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相互包含。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
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
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
中就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存
看
到
苹
果
落
地
牛
顿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
化为理性认识
发
现
万
有
引
力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这块
感性材料
真的好甜哦!
理性概念
认识是感性的(感觉) 形式是理性的(判断)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必须具备两个
基本条件
完成第一次
飞跃的基本
条件
第一,要勇于实践,深入调
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
感性材料。这是正确实现由感性
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
第二,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
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
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
里地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
升为理性认识。
(四)非理性因素的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动机
信念
情
感
非理性
因素
习
惯
本
能
信
仰
意
志
欲
望
情感、意志、欲望和信仰等非理性因素,它们本
身不属于人的认识能力,但对人的认识活动的发动
与停止、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着重要的
控制和调节的作用。这种作用有时是积极的,有时
是消极的。
改向神学研究无果而终
居
里
夫
人
大科学家牛顿晚年醉心于星象
学、炼金术及个人神秘冥想体验的
研究,并竭力论证第一推动力的存
在。牛顿最后是从宗教里面找到了
一个答案,就是上帝是宇宙起源的
第一推动力。
坚持科学探索再获殊荣
1906年,居里先生突遇车祸逝
世。居里夫人以坚强的意志战胜
巨大悲痛,继任了居里先生在巴
黎大学的课程,并指导实验室工
作。1911年12月她再次获得了诺
贝尔(化学)奖。
牛
顿
二、 从认识到实践
(一)第二次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
实践
认识
第一、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
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
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
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
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
造世界。
- -毛泽东
丹江口水库
南
水
北
调
1980年10月,水利部组织有关专
家、教授、工程技术人员在北京
举行了学术讨论会,论证了南水
北调工程的可行性。2002年12月
2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南水北调
工程总体规划》。
第二、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亚
里
斯
多
德
不同重
量的物体
下落速度
相同
不同重
量的物体
下落速度
不同
比
萨
斜
塔
试
验
伽
利
略
(二)实现由理论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第一,必须从实际出
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
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毛泽东
(理论联系实际是毛泽东同
志一生遵循和倡导的工作作
风)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实现认识的根本目的
井冈山的道路
--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
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跟着领袖毛委员,
走上雄伟的井冈山。
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中
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理论只有
为群众所掌握才能化为改造社会、改
造自然的物质力量。
第三,理论要回到实
践,需要经过路线、方
针、政策等中介。
路线、方针、政策
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刘少奇塑像
三、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
和无限发展
(一)人类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再认识
再实践
认识
实践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
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
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
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
程度。
---毛泽东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是指人们
的认识过程既不是封闭式的循环,也不
是直线式的前进,而是螺旋式的曲折上
升运动。这个运动,从形式上看,表现
为认识和实践的反复循环;从内容上看,
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都比较地进到
了高一级的程度。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
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
完成的。从主观方面说,人们总是受
到自己认识能力和实践活动范围的限
制。从客观方面说,受到科学技术条
件的限制,以及客观过程的发展和表
现程度的限制。客观事物的本质有一
个显露的过程,人的认识也就需要一
个过程。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
光是“波”
牛
顿
惠
更
斯
光是“粒子”
光是“波粒两象性”
爱
因
斯
坦
“光”的本质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二,因为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是
无限的。所以,人的认识的任务,
就在于不断地克服主观和客观、认
识和实践之间的矛盾,求得它们之
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而不是企
图去发现所谓的“永恒真理”、
“终极真理”。
认识过程的无限性
托勒密(约90—168年)
哥白尼(1473—1543年)
赫歇耳(1738~1822年)
地
心
说
日
心
说
无
心
说
(二)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所谓具体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
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所谓
历史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
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
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930年2月18日美国天文学家
汤博发现冥王星。从此,“太阳
系九大行星”的格局坚持了70多
年。
为什么不要
我了?
太阳系
2006年8月25日,国际天文学联
合会宣布,冥王星将被排除在行星
行列之外,从而太阳系行星的数量
将由九颗减为八颗。
冥王星
认识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马
恩
选
集
列
宁
选
集
毛
泽
东
选
集
巴黎公社
十月革命
开国大典
改革开放
必须防止和反对两种错误倾向
当一个事物还在发
展,向别的事物转变的
条件还不具备时,人们
硬要超越阶段,做将来
的事,就容易犯冒进的
错误。
冒进
保守
当事物已经向前发
展了,主观认识仍然停
留在原来的阶段上,落
后于实际,就容易犯保
守的错误。
“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
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
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
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
或右的错误思想”
--《实践论》
下 课
同学们再见!
Slide 44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武汉大学
冉 苒 教授
2006年12月
第二讲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武汉大学 冉 苒 教授
2006年12月
本讲主要内容
一、从实践到认识
二、从认识到实践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
反复和无限发展
一、从实践到认识
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
形式,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
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
(一)感性认识
感
性
认
识
含义
人们凭借感官直接感受
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形
式、外部联系的认识。
特点
生动性、具体性、形象性
形式
感觉、知觉、表象
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感觉
感性认识的形式
知觉
表象
感觉
感觉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事物
的个别属性、个别方面的反映。
人的五大感官
眼 耳 鼻 舌 肤
感觉
凉爽的秋风
叮咚的泉水
淡淡的花香
蓝色的大海
甜蜜的糖果
触觉
听觉
嗅觉
视觉
味觉
真的是五
种耶!
知觉
苹果
知觉是人们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
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形象的反映。
静悄悄
红彤彤
甜滋滋
香喷喷
甜滋滋
沉甸甸
香喷喷
红彤彤
静悄悄
沉甸甸
表象
表象是人们对过去的感觉
和知觉的回忆,是曾经作用
于感觉器官的那些客观事物
的形象的再现和重组。
(二)理性认识
含义
理
性
认
识
人们凭借思维对感性材料进
行加工、整理、概括而形成的
关于事物的本质、整体和内部
联系的认识。
特点
间接性、抽象性、概括性
形式
概念、判断、推理
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的形式
推理
判断
概念
概念
概念是通过对各种感觉材料的抽象
和概括,揭示出事物本质的认识形式。
人
农民、工人、士兵、学生、官吏、商人…
思
想
者
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对各
种感觉材料进行抽象和概括,把那
些必然的、稳定的、普遍的和本质
的东西揭示出来而形成概念。
水果
判断
判断是对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或关系
的反映,是对事物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
判明和断定。
一个永存不灭的判断
培
根
毛泽东同志的一个著名判断
1946年8月,毛泽东在延安向美国记者安娜·路易
斯·斯特朗发表谈话,指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
虎。”
泰坦尼克号是永
远不会沉的!
船是铁的,是
铁的就会沉!
设计师 安德鲁
船长 爱德华
推理
推理是由一个或一些判断过渡到新的判
断的思维活动,是从事物的联系或关系中
由已知合乎逻辑地推出未知的反映形式。
铁做的船都是会沉的
(大前提)
泰坦尼克是铁做的船
(小前提)
----------------
所以,泰坦尼克是会沉的 (结 论)
泰坦尼克号的故事
理性认识还表
现为由概念、判断
和推理组成的完整
的理论体系。理论
的形成和建立,标
志着主体对客体的
理性认识达到了系
统化的水平。
(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以
感性认识为基础。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
理性认识。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相互包含。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
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
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
中就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存
看
到
苹
果
落
地
牛
顿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
化为理性认识
发
现
万
有
引
力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这块
感性材料
真的好甜哦!
理性概念
认识是感性的(感觉) 形式是理性的(判断)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必须具备两个
基本条件
完成第一次
飞跃的基本
条件
第一,要勇于实践,深入调
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
感性材料。这是正确实现由感性
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
第二,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
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
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
里地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
升为理性认识。
(四)非理性因素的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动机
信念
情
感
非理性
因素
习
惯
本
能
信
仰
意
志
欲
望
情感、意志、欲望和信仰等非理性因素,它们本
身不属于人的认识能力,但对人的认识活动的发动
与停止、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着重要的
控制和调节的作用。这种作用有时是积极的,有时
是消极的。
改向神学研究无果而终
居
里
夫
人
大科学家牛顿晚年醉心于星象
学、炼金术及个人神秘冥想体验的
研究,并竭力论证第一推动力的存
在。牛顿最后是从宗教里面找到了
一个答案,就是上帝是宇宙起源的
第一推动力。
坚持科学探索再获殊荣
1906年,居里先生突遇车祸逝
世。居里夫人以坚强的意志战胜
巨大悲痛,继任了居里先生在巴
黎大学的课程,并指导实验室工
作。1911年12月她再次获得了诺
贝尔(化学)奖。
牛
顿
二、 从认识到实践
(一)第二次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
实践
认识
第一、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
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
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
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
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
造世界。
- -毛泽东
丹江口水库
南
水
北
调
1980年10月,水利部组织有关专
家、教授、工程技术人员在北京
举行了学术讨论会,论证了南水
北调工程的可行性。2002年12月
2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南水北调
工程总体规划》。
第二、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亚
里
斯
多
德
不同重
量的物体
下落速度
相同
不同重
量的物体
下落速度
不同
比
萨
斜
塔
试
验
伽
利
略
(二)实现由理论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第一,必须从实际出
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
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毛泽东
(理论联系实际是毛泽东同
志一生遵循和倡导的工作作
风)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实现认识的根本目的
井冈山的道路
--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
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跟着领袖毛委员,
走上雄伟的井冈山。
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中
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理论只有
为群众所掌握才能化为改造社会、改
造自然的物质力量。
第三,理论要回到实
践,需要经过路线、方
针、政策等中介。
路线、方针、政策
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刘少奇塑像
三、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
和无限发展
(一)人类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再认识
再实践
认识
实践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
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
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
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
程度。
---毛泽东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是指人们
的认识过程既不是封闭式的循环,也不
是直线式的前进,而是螺旋式的曲折上
升运动。这个运动,从形式上看,表现
为认识和实践的反复循环;从内容上看,
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都比较地进到
了高一级的程度。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
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
完成的。从主观方面说,人们总是受
到自己认识能力和实践活动范围的限
制。从客观方面说,受到科学技术条
件的限制,以及客观过程的发展和表
现程度的限制。客观事物的本质有一
个显露的过程,人的认识也就需要一
个过程。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
光是“波”
牛
顿
惠
更
斯
光是“粒子”
光是“波粒两象性”
爱
因
斯
坦
“光”的本质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二,因为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是
无限的。所以,人的认识的任务,
就在于不断地克服主观和客观、认
识和实践之间的矛盾,求得它们之
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而不是企
图去发现所谓的“永恒真理”、
“终极真理”。
认识过程的无限性
托勒密(约90—168年)
哥白尼(1473—1543年)
赫歇耳(1738~1822年)
地
心
说
日
心
说
无
心
说
(二)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所谓具体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
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所谓
历史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
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
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930年2月18日美国天文学家
汤博发现冥王星。从此,“太阳
系九大行星”的格局坚持了70多
年。
为什么不要
我了?
太阳系
2006年8月25日,国际天文学联
合会宣布,冥王星将被排除在行星
行列之外,从而太阳系行星的数量
将由九颗减为八颗。
冥王星
认识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马
恩
选
集
列
宁
选
集
毛
泽
东
选
集
巴黎公社
十月革命
开国大典
改革开放
必须防止和反对两种错误倾向
当一个事物还在发
展,向别的事物转变的
条件还不具备时,人们
硬要超越阶段,做将来
的事,就容易犯冒进的
错误。
冒进
保守
当事物已经向前发
展了,主观认识仍然停
留在原来的阶段上,落
后于实际,就容易犯保
守的错误。
“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
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
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
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
或右的错误思想”
--《实践论》
下 课
同学们再见!
Slide 45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武汉大学
冉 苒 教授
2006年12月
第二讲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武汉大学 冉 苒 教授
2006年12月
本讲主要内容
一、从实践到认识
二、从认识到实践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
反复和无限发展
一、从实践到认识
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
形式,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
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
(一)感性认识
感
性
认
识
含义
人们凭借感官直接感受
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形
式、外部联系的认识。
特点
生动性、具体性、形象性
形式
感觉、知觉、表象
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感觉
感性认识的形式
知觉
表象
感觉
感觉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事物
的个别属性、个别方面的反映。
人的五大感官
眼 耳 鼻 舌 肤
感觉
凉爽的秋风
叮咚的泉水
淡淡的花香
蓝色的大海
甜蜜的糖果
触觉
听觉
嗅觉
视觉
味觉
真的是五
种耶!
知觉
苹果
知觉是人们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
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形象的反映。
静悄悄
红彤彤
甜滋滋
香喷喷
甜滋滋
沉甸甸
香喷喷
红彤彤
静悄悄
沉甸甸
表象
表象是人们对过去的感觉
和知觉的回忆,是曾经作用
于感觉器官的那些客观事物
的形象的再现和重组。
(二)理性认识
含义
理
性
认
识
人们凭借思维对感性材料进
行加工、整理、概括而形成的
关于事物的本质、整体和内部
联系的认识。
特点
间接性、抽象性、概括性
形式
概念、判断、推理
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的形式
推理
判断
概念
概念
概念是通过对各种感觉材料的抽象
和概括,揭示出事物本质的认识形式。
人
农民、工人、士兵、学生、官吏、商人…
思
想
者
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对各
种感觉材料进行抽象和概括,把那
些必然的、稳定的、普遍的和本质
的东西揭示出来而形成概念。
水果
判断
判断是对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或关系
的反映,是对事物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
判明和断定。
一个永存不灭的判断
培
根
毛泽东同志的一个著名判断
1946年8月,毛泽东在延安向美国记者安娜·路易
斯·斯特朗发表谈话,指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
虎。”
泰坦尼克号是永
远不会沉的!
船是铁的,是
铁的就会沉!
设计师 安德鲁
船长 爱德华
推理
推理是由一个或一些判断过渡到新的判
断的思维活动,是从事物的联系或关系中
由已知合乎逻辑地推出未知的反映形式。
铁做的船都是会沉的
(大前提)
泰坦尼克是铁做的船
(小前提)
----------------
所以,泰坦尼克是会沉的 (结 论)
泰坦尼克号的故事
理性认识还表
现为由概念、判断
和推理组成的完整
的理论体系。理论
的形成和建立,标
志着主体对客体的
理性认识达到了系
统化的水平。
(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以
感性认识为基础。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
理性认识。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相互包含。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
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
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
中就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存
看
到
苹
果
落
地
牛
顿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
化为理性认识
发
现
万
有
引
力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这块
感性材料
真的好甜哦!
理性概念
认识是感性的(感觉) 形式是理性的(判断)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必须具备两个
基本条件
完成第一次
飞跃的基本
条件
第一,要勇于实践,深入调
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
感性材料。这是正确实现由感性
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
第二,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
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
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
里地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
升为理性认识。
(四)非理性因素的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动机
信念
情
感
非理性
因素
习
惯
本
能
信
仰
意
志
欲
望
情感、意志、欲望和信仰等非理性因素,它们本
身不属于人的认识能力,但对人的认识活动的发动
与停止、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着重要的
控制和调节的作用。这种作用有时是积极的,有时
是消极的。
改向神学研究无果而终
居
里
夫
人
大科学家牛顿晚年醉心于星象
学、炼金术及个人神秘冥想体验的
研究,并竭力论证第一推动力的存
在。牛顿最后是从宗教里面找到了
一个答案,就是上帝是宇宙起源的
第一推动力。
坚持科学探索再获殊荣
1906年,居里先生突遇车祸逝
世。居里夫人以坚强的意志战胜
巨大悲痛,继任了居里先生在巴
黎大学的课程,并指导实验室工
作。1911年12月她再次获得了诺
贝尔(化学)奖。
牛
顿
二、 从认识到实践
(一)第二次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
实践
认识
第一、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
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
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
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
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
造世界。
- -毛泽东
丹江口水库
南
水
北
调
1980年10月,水利部组织有关专
家、教授、工程技术人员在北京
举行了学术讨论会,论证了南水
北调工程的可行性。2002年12月
2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南水北调
工程总体规划》。
第二、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亚
里
斯
多
德
不同重
量的物体
下落速度
相同
不同重
量的物体
下落速度
不同
比
萨
斜
塔
试
验
伽
利
略
(二)实现由理论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第一,必须从实际出
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
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毛泽东
(理论联系实际是毛泽东同
志一生遵循和倡导的工作作
风)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实现认识的根本目的
井冈山的道路
--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
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跟着领袖毛委员,
走上雄伟的井冈山。
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中
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理论只有
为群众所掌握才能化为改造社会、改
造自然的物质力量。
第三,理论要回到实
践,需要经过路线、方
针、政策等中介。
路线、方针、政策
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刘少奇塑像
三、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
和无限发展
(一)人类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再认识
再实践
认识
实践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
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
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
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
程度。
---毛泽东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是指人们
的认识过程既不是封闭式的循环,也不
是直线式的前进,而是螺旋式的曲折上
升运动。这个运动,从形式上看,表现
为认识和实践的反复循环;从内容上看,
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都比较地进到
了高一级的程度。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
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
完成的。从主观方面说,人们总是受
到自己认识能力和实践活动范围的限
制。从客观方面说,受到科学技术条
件的限制,以及客观过程的发展和表
现程度的限制。客观事物的本质有一
个显露的过程,人的认识也就需要一
个过程。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
光是“波”
牛
顿
惠
更
斯
光是“粒子”
光是“波粒两象性”
爱
因
斯
坦
“光”的本质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二,因为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是
无限的。所以,人的认识的任务,
就在于不断地克服主观和客观、认
识和实践之间的矛盾,求得它们之
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而不是企
图去发现所谓的“永恒真理”、
“终极真理”。
认识过程的无限性
托勒密(约90—168年)
哥白尼(1473—1543年)
赫歇耳(1738~1822年)
地
心
说
日
心
说
无
心
说
(二)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所谓具体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
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所谓
历史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
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
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930年2月18日美国天文学家
汤博发现冥王星。从此,“太阳
系九大行星”的格局坚持了70多
年。
为什么不要
我了?
太阳系
2006年8月25日,国际天文学联
合会宣布,冥王星将被排除在行星
行列之外,从而太阳系行星的数量
将由九颗减为八颗。
冥王星
认识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马
恩
选
集
列
宁
选
集
毛
泽
东
选
集
巴黎公社
十月革命
开国大典
改革开放
必须防止和反对两种错误倾向
当一个事物还在发
展,向别的事物转变的
条件还不具备时,人们
硬要超越阶段,做将来
的事,就容易犯冒进的
错误。
冒进
保守
当事物已经向前发
展了,主观认识仍然停
留在原来的阶段上,落
后于实际,就容易犯保
守的错误。
“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
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
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
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
或右的错误思想”
--《实践论》
下 课
同学们再见!
Slide 46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武汉大学
冉 苒 教授
2006年12月
第二讲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武汉大学 冉 苒 教授
2006年12月
本讲主要内容
一、从实践到认识
二、从认识到实践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
反复和无限发展
一、从实践到认识
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
形式,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
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
(一)感性认识
感
性
认
识
含义
人们凭借感官直接感受
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形
式、外部联系的认识。
特点
生动性、具体性、形象性
形式
感觉、知觉、表象
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感觉
感性认识的形式
知觉
表象
感觉
感觉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事物
的个别属性、个别方面的反映。
人的五大感官
眼 耳 鼻 舌 肤
感觉
凉爽的秋风
叮咚的泉水
淡淡的花香
蓝色的大海
甜蜜的糖果
触觉
听觉
嗅觉
视觉
味觉
真的是五
种耶!
知觉
苹果
知觉是人们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
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形象的反映。
静悄悄
红彤彤
甜滋滋
香喷喷
甜滋滋
沉甸甸
香喷喷
红彤彤
静悄悄
沉甸甸
表象
表象是人们对过去的感觉
和知觉的回忆,是曾经作用
于感觉器官的那些客观事物
的形象的再现和重组。
(二)理性认识
含义
理
性
认
识
人们凭借思维对感性材料进
行加工、整理、概括而形成的
关于事物的本质、整体和内部
联系的认识。
特点
间接性、抽象性、概括性
形式
概念、判断、推理
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的形式
推理
判断
概念
概念
概念是通过对各种感觉材料的抽象
和概括,揭示出事物本质的认识形式。
人
农民、工人、士兵、学生、官吏、商人…
思
想
者
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对各
种感觉材料进行抽象和概括,把那
些必然的、稳定的、普遍的和本质
的东西揭示出来而形成概念。
水果
判断
判断是对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或关系
的反映,是对事物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
判明和断定。
一个永存不灭的判断
培
根
毛泽东同志的一个著名判断
1946年8月,毛泽东在延安向美国记者安娜·路易
斯·斯特朗发表谈话,指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
虎。”
泰坦尼克号是永
远不会沉的!
船是铁的,是
铁的就会沉!
设计师 安德鲁
船长 爱德华
推理
推理是由一个或一些判断过渡到新的判
断的思维活动,是从事物的联系或关系中
由已知合乎逻辑地推出未知的反映形式。
铁做的船都是会沉的
(大前提)
泰坦尼克是铁做的船
(小前提)
----------------
所以,泰坦尼克是会沉的 (结 论)
泰坦尼克号的故事
理性认识还表
现为由概念、判断
和推理组成的完整
的理论体系。理论
的形成和建立,标
志着主体对客体的
理性认识达到了系
统化的水平。
(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以
感性认识为基础。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
理性认识。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相互包含。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
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
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
中就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存
看
到
苹
果
落
地
牛
顿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
化为理性认识
发
现
万
有
引
力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这块
感性材料
真的好甜哦!
理性概念
认识是感性的(感觉) 形式是理性的(判断)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必须具备两个
基本条件
完成第一次
飞跃的基本
条件
第一,要勇于实践,深入调
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
感性材料。这是正确实现由感性
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
第二,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
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
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
里地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
升为理性认识。
(四)非理性因素的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动机
信念
情
感
非理性
因素
习
惯
本
能
信
仰
意
志
欲
望
情感、意志、欲望和信仰等非理性因素,它们本
身不属于人的认识能力,但对人的认识活动的发动
与停止、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着重要的
控制和调节的作用。这种作用有时是积极的,有时
是消极的。
改向神学研究无果而终
居
里
夫
人
大科学家牛顿晚年醉心于星象
学、炼金术及个人神秘冥想体验的
研究,并竭力论证第一推动力的存
在。牛顿最后是从宗教里面找到了
一个答案,就是上帝是宇宙起源的
第一推动力。
坚持科学探索再获殊荣
1906年,居里先生突遇车祸逝
世。居里夫人以坚强的意志战胜
巨大悲痛,继任了居里先生在巴
黎大学的课程,并指导实验室工
作。1911年12月她再次获得了诺
贝尔(化学)奖。
牛
顿
二、 从认识到实践
(一)第二次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
实践
认识
第一、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
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
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
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
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
造世界。
- -毛泽东
丹江口水库
南
水
北
调
1980年10月,水利部组织有关专
家、教授、工程技术人员在北京
举行了学术讨论会,论证了南水
北调工程的可行性。2002年12月
2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南水北调
工程总体规划》。
第二、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亚
里
斯
多
德
不同重
量的物体
下落速度
相同
不同重
量的物体
下落速度
不同
比
萨
斜
塔
试
验
伽
利
略
(二)实现由理论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第一,必须从实际出
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
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毛泽东
(理论联系实际是毛泽东同
志一生遵循和倡导的工作作
风)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实现认识的根本目的
井冈山的道路
--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
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跟着领袖毛委员,
走上雄伟的井冈山。
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中
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理论只有
为群众所掌握才能化为改造社会、改
造自然的物质力量。
第三,理论要回到实
践,需要经过路线、方
针、政策等中介。
路线、方针、政策
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刘少奇塑像
三、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
和无限发展
(一)人类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再认识
再实践
认识
实践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
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
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
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
程度。
---毛泽东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是指人们
的认识过程既不是封闭式的循环,也不
是直线式的前进,而是螺旋式的曲折上
升运动。这个运动,从形式上看,表现
为认识和实践的反复循环;从内容上看,
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都比较地进到
了高一级的程度。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
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
完成的。从主观方面说,人们总是受
到自己认识能力和实践活动范围的限
制。从客观方面说,受到科学技术条
件的限制,以及客观过程的发展和表
现程度的限制。客观事物的本质有一
个显露的过程,人的认识也就需要一
个过程。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
光是“波”
牛
顿
惠
更
斯
光是“粒子”
光是“波粒两象性”
爱
因
斯
坦
“光”的本质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二,因为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是
无限的。所以,人的认识的任务,
就在于不断地克服主观和客观、认
识和实践之间的矛盾,求得它们之
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而不是企
图去发现所谓的“永恒真理”、
“终极真理”。
认识过程的无限性
托勒密(约90—168年)
哥白尼(1473—1543年)
赫歇耳(1738~1822年)
地
心
说
日
心
说
无
心
说
(二)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所谓具体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
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所谓
历史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
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
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930年2月18日美国天文学家
汤博发现冥王星。从此,“太阳
系九大行星”的格局坚持了70多
年。
为什么不要
我了?
太阳系
2006年8月25日,国际天文学联
合会宣布,冥王星将被排除在行星
行列之外,从而太阳系行星的数量
将由九颗减为八颗。
冥王星
认识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马
恩
选
集
列
宁
选
集
毛
泽
东
选
集
巴黎公社
十月革命
开国大典
改革开放
必须防止和反对两种错误倾向
当一个事物还在发
展,向别的事物转变的
条件还不具备时,人们
硬要超越阶段,做将来
的事,就容易犯冒进的
错误。
冒进
保守
当事物已经向前发
展了,主观认识仍然停
留在原来的阶段上,落
后于实际,就容易犯保
守的错误。
“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
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
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
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
或右的错误思想”
--《实践论》
下 课
同学们再见!
Slide 47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武汉大学
冉 苒 教授
2006年12月
第二讲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武汉大学 冉 苒 教授
2006年12月
本讲主要内容
一、从实践到认识
二、从认识到实践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
反复和无限发展
一、从实践到认识
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
形式,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
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
(一)感性认识
感
性
认
识
含义
人们凭借感官直接感受
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形
式、外部联系的认识。
特点
生动性、具体性、形象性
形式
感觉、知觉、表象
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感觉
感性认识的形式
知觉
表象
感觉
感觉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事物
的个别属性、个别方面的反映。
人的五大感官
眼 耳 鼻 舌 肤
感觉
凉爽的秋风
叮咚的泉水
淡淡的花香
蓝色的大海
甜蜜的糖果
触觉
听觉
嗅觉
视觉
味觉
真的是五
种耶!
知觉
苹果
知觉是人们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
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形象的反映。
静悄悄
红彤彤
甜滋滋
香喷喷
甜滋滋
沉甸甸
香喷喷
红彤彤
静悄悄
沉甸甸
表象
表象是人们对过去的感觉
和知觉的回忆,是曾经作用
于感觉器官的那些客观事物
的形象的再现和重组。
(二)理性认识
含义
理
性
认
识
人们凭借思维对感性材料进
行加工、整理、概括而形成的
关于事物的本质、整体和内部
联系的认识。
特点
间接性、抽象性、概括性
形式
概念、判断、推理
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的形式
推理
判断
概念
概念
概念是通过对各种感觉材料的抽象
和概括,揭示出事物本质的认识形式。
人
农民、工人、士兵、学生、官吏、商人…
思
想
者
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对各
种感觉材料进行抽象和概括,把那
些必然的、稳定的、普遍的和本质
的东西揭示出来而形成概念。
水果
判断
判断是对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或关系
的反映,是对事物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
判明和断定。
一个永存不灭的判断
培
根
毛泽东同志的一个著名判断
1946年8月,毛泽东在延安向美国记者安娜·路易
斯·斯特朗发表谈话,指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
虎。”
泰坦尼克号是永
远不会沉的!
船是铁的,是
铁的就会沉!
设计师 安德鲁
船长 爱德华
推理
推理是由一个或一些判断过渡到新的判
断的思维活动,是从事物的联系或关系中
由已知合乎逻辑地推出未知的反映形式。
铁做的船都是会沉的
(大前提)
泰坦尼克是铁做的船
(小前提)
----------------
所以,泰坦尼克是会沉的 (结 论)
泰坦尼克号的故事
理性认识还表
现为由概念、判断
和推理组成的完整
的理论体系。理论
的形成和建立,标
志着主体对客体的
理性认识达到了系
统化的水平。
(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以
感性认识为基础。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
理性认识。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相互包含。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
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
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
中就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存
看
到
苹
果
落
地
牛
顿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
化为理性认识
发
现
万
有
引
力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这块
感性材料
真的好甜哦!
理性概念
认识是感性的(感觉) 形式是理性的(判断)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必须具备两个
基本条件
完成第一次
飞跃的基本
条件
第一,要勇于实践,深入调
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
感性材料。这是正确实现由感性
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
第二,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
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
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
里地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
升为理性认识。
(四)非理性因素的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动机
信念
情
感
非理性
因素
习
惯
本
能
信
仰
意
志
欲
望
情感、意志、欲望和信仰等非理性因素,它们本
身不属于人的认识能力,但对人的认识活动的发动
与停止、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着重要的
控制和调节的作用。这种作用有时是积极的,有时
是消极的。
改向神学研究无果而终
居
里
夫
人
大科学家牛顿晚年醉心于星象
学、炼金术及个人神秘冥想体验的
研究,并竭力论证第一推动力的存
在。牛顿最后是从宗教里面找到了
一个答案,就是上帝是宇宙起源的
第一推动力。
坚持科学探索再获殊荣
1906年,居里先生突遇车祸逝
世。居里夫人以坚强的意志战胜
巨大悲痛,继任了居里先生在巴
黎大学的课程,并指导实验室工
作。1911年12月她再次获得了诺
贝尔(化学)奖。
牛
顿
二、 从认识到实践
(一)第二次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
实践
认识
第一、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
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
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
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
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
造世界。
- -毛泽东
丹江口水库
南
水
北
调
1980年10月,水利部组织有关专
家、教授、工程技术人员在北京
举行了学术讨论会,论证了南水
北调工程的可行性。2002年12月
2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南水北调
工程总体规划》。
第二、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亚
里
斯
多
德
不同重
量的物体
下落速度
相同
不同重
量的物体
下落速度
不同
比
萨
斜
塔
试
验
伽
利
略
(二)实现由理论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第一,必须从实际出
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
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毛泽东
(理论联系实际是毛泽东同
志一生遵循和倡导的工作作
风)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实现认识的根本目的
井冈山的道路
--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
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跟着领袖毛委员,
走上雄伟的井冈山。
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中
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理论只有
为群众所掌握才能化为改造社会、改
造自然的物质力量。
第三,理论要回到实
践,需要经过路线、方
针、政策等中介。
路线、方针、政策
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刘少奇塑像
三、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
和无限发展
(一)人类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再认识
再实践
认识
实践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
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
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
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
程度。
---毛泽东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是指人们
的认识过程既不是封闭式的循环,也不
是直线式的前进,而是螺旋式的曲折上
升运动。这个运动,从形式上看,表现
为认识和实践的反复循环;从内容上看,
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都比较地进到
了高一级的程度。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
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
完成的。从主观方面说,人们总是受
到自己认识能力和实践活动范围的限
制。从客观方面说,受到科学技术条
件的限制,以及客观过程的发展和表
现程度的限制。客观事物的本质有一
个显露的过程,人的认识也就需要一
个过程。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
光是“波”
牛
顿
惠
更
斯
光是“粒子”
光是“波粒两象性”
爱
因
斯
坦
“光”的本质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二,因为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是
无限的。所以,人的认识的任务,
就在于不断地克服主观和客观、认
识和实践之间的矛盾,求得它们之
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而不是企
图去发现所谓的“永恒真理”、
“终极真理”。
认识过程的无限性
托勒密(约90—168年)
哥白尼(1473—1543年)
赫歇耳(1738~1822年)
地
心
说
日
心
说
无
心
说
(二)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所谓具体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
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所谓
历史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
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
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930年2月18日美国天文学家
汤博发现冥王星。从此,“太阳
系九大行星”的格局坚持了70多
年。
为什么不要
我了?
太阳系
2006年8月25日,国际天文学联
合会宣布,冥王星将被排除在行星
行列之外,从而太阳系行星的数量
将由九颗减为八颗。
冥王星
认识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马
恩
选
集
列
宁
选
集
毛
泽
东
选
集
巴黎公社
十月革命
开国大典
改革开放
必须防止和反对两种错误倾向
当一个事物还在发
展,向别的事物转变的
条件还不具备时,人们
硬要超越阶段,做将来
的事,就容易犯冒进的
错误。
冒进
保守
当事物已经向前发
展了,主观认识仍然停
留在原来的阶段上,落
后于实际,就容易犯保
守的错误。
“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
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
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
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
或右的错误思想”
--《实践论》
下 课
同学们再见!
Slide 48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武汉大学
冉 苒 教授
2006年12月
第二讲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武汉大学 冉 苒 教授
2006年12月
本讲主要内容
一、从实践到认识
二、从认识到实践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
反复和无限发展
一、从实践到认识
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
形式,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
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
(一)感性认识
感
性
认
识
含义
人们凭借感官直接感受
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形
式、外部联系的认识。
特点
生动性、具体性、形象性
形式
感觉、知觉、表象
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感觉
感性认识的形式
知觉
表象
感觉
感觉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事物
的个别属性、个别方面的反映。
人的五大感官
眼 耳 鼻 舌 肤
感觉
凉爽的秋风
叮咚的泉水
淡淡的花香
蓝色的大海
甜蜜的糖果
触觉
听觉
嗅觉
视觉
味觉
真的是五
种耶!
知觉
苹果
知觉是人们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
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形象的反映。
静悄悄
红彤彤
甜滋滋
香喷喷
甜滋滋
沉甸甸
香喷喷
红彤彤
静悄悄
沉甸甸
表象
表象是人们对过去的感觉
和知觉的回忆,是曾经作用
于感觉器官的那些客观事物
的形象的再现和重组。
(二)理性认识
含义
理
性
认
识
人们凭借思维对感性材料进
行加工、整理、概括而形成的
关于事物的本质、整体和内部
联系的认识。
特点
间接性、抽象性、概括性
形式
概念、判断、推理
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的形式
推理
判断
概念
概念
概念是通过对各种感觉材料的抽象
和概括,揭示出事物本质的认识形式。
人
农民、工人、士兵、学生、官吏、商人…
思
想
者
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对各
种感觉材料进行抽象和概括,把那
些必然的、稳定的、普遍的和本质
的东西揭示出来而形成概念。
水果
判断
判断是对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或关系
的反映,是对事物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
判明和断定。
一个永存不灭的判断
培
根
毛泽东同志的一个著名判断
1946年8月,毛泽东在延安向美国记者安娜·路易
斯·斯特朗发表谈话,指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
虎。”
泰坦尼克号是永
远不会沉的!
船是铁的,是
铁的就会沉!
设计师 安德鲁
船长 爱德华
推理
推理是由一个或一些判断过渡到新的判
断的思维活动,是从事物的联系或关系中
由已知合乎逻辑地推出未知的反映形式。
铁做的船都是会沉的
(大前提)
泰坦尼克是铁做的船
(小前提)
----------------
所以,泰坦尼克是会沉的 (结 论)
泰坦尼克号的故事
理性认识还表
现为由概念、判断
和推理组成的完整
的理论体系。理论
的形成和建立,标
志着主体对客体的
理性认识达到了系
统化的水平。
(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以
感性认识为基础。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
理性认识。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相互包含。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
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
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
中就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存
看
到
苹
果
落
地
牛
顿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
化为理性认识
发
现
万
有
引
力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这块
感性材料
真的好甜哦!
理性概念
认识是感性的(感觉) 形式是理性的(判断)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必须具备两个
基本条件
完成第一次
飞跃的基本
条件
第一,要勇于实践,深入调
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
感性材料。这是正确实现由感性
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
第二,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
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
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
里地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
升为理性认识。
(四)非理性因素的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动机
信念
情
感
非理性
因素
习
惯
本
能
信
仰
意
志
欲
望
情感、意志、欲望和信仰等非理性因素,它们本
身不属于人的认识能力,但对人的认识活动的发动
与停止、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着重要的
控制和调节的作用。这种作用有时是积极的,有时
是消极的。
改向神学研究无果而终
居
里
夫
人
大科学家牛顿晚年醉心于星象
学、炼金术及个人神秘冥想体验的
研究,并竭力论证第一推动力的存
在。牛顿最后是从宗教里面找到了
一个答案,就是上帝是宇宙起源的
第一推动力。
坚持科学探索再获殊荣
1906年,居里先生突遇车祸逝
世。居里夫人以坚强的意志战胜
巨大悲痛,继任了居里先生在巴
黎大学的课程,并指导实验室工
作。1911年12月她再次获得了诺
贝尔(化学)奖。
牛
顿
二、 从认识到实践
(一)第二次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
实践
认识
第一、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
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
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
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
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
造世界。
- -毛泽东
丹江口水库
南
水
北
调
1980年10月,水利部组织有关专
家、教授、工程技术人员在北京
举行了学术讨论会,论证了南水
北调工程的可行性。2002年12月
2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南水北调
工程总体规划》。
第二、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亚
里
斯
多
德
不同重
量的物体
下落速度
相同
不同重
量的物体
下落速度
不同
比
萨
斜
塔
试
验
伽
利
略
(二)实现由理论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第一,必须从实际出
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
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毛泽东
(理论联系实际是毛泽东同
志一生遵循和倡导的工作作
风)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实现认识的根本目的
井冈山的道路
--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
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跟着领袖毛委员,
走上雄伟的井冈山。
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中
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理论只有
为群众所掌握才能化为改造社会、改
造自然的物质力量。
第三,理论要回到实
践,需要经过路线、方
针、政策等中介。
路线、方针、政策
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刘少奇塑像
三、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
和无限发展
(一)人类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再认识
再实践
认识
实践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
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
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
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
程度。
---毛泽东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是指人们
的认识过程既不是封闭式的循环,也不
是直线式的前进,而是螺旋式的曲折上
升运动。这个运动,从形式上看,表现
为认识和实践的反复循环;从内容上看,
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都比较地进到
了高一级的程度。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
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
完成的。从主观方面说,人们总是受
到自己认识能力和实践活动范围的限
制。从客观方面说,受到科学技术条
件的限制,以及客观过程的发展和表
现程度的限制。客观事物的本质有一
个显露的过程,人的认识也就需要一
个过程。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
光是“波”
牛
顿
惠
更
斯
光是“粒子”
光是“波粒两象性”
爱
因
斯
坦
“光”的本质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二,因为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是
无限的。所以,人的认识的任务,
就在于不断地克服主观和客观、认
识和实践之间的矛盾,求得它们之
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而不是企
图去发现所谓的“永恒真理”、
“终极真理”。
认识过程的无限性
托勒密(约90—168年)
哥白尼(1473—1543年)
赫歇耳(1738~1822年)
地
心
说
日
心
说
无
心
说
(二)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所谓具体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
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所谓
历史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
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
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930年2月18日美国天文学家
汤博发现冥王星。从此,“太阳
系九大行星”的格局坚持了70多
年。
为什么不要
我了?
太阳系
2006年8月25日,国际天文学联
合会宣布,冥王星将被排除在行星
行列之外,从而太阳系行星的数量
将由九颗减为八颗。
冥王星
认识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马
恩
选
集
列
宁
选
集
毛
泽
东
选
集
巴黎公社
十月革命
开国大典
改革开放
必须防止和反对两种错误倾向
当一个事物还在发
展,向别的事物转变的
条件还不具备时,人们
硬要超越阶段,做将来
的事,就容易犯冒进的
错误。
冒进
保守
当事物已经向前发
展了,主观认识仍然停
留在原来的阶段上,落
后于实际,就容易犯保
守的错误。
“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
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
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
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
或右的错误思想”
--《实践论》
下 课
同学们再见!
Slide 49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武汉大学
冉 苒 教授
2006年12月
第二讲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武汉大学 冉 苒 教授
2006年12月
本讲主要内容
一、从实践到认识
二、从认识到实践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
反复和无限发展
一、从实践到认识
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
形式,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
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
(一)感性认识
感
性
认
识
含义
人们凭借感官直接感受
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形
式、外部联系的认识。
特点
生动性、具体性、形象性
形式
感觉、知觉、表象
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感觉
感性认识的形式
知觉
表象
感觉
感觉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事物
的个别属性、个别方面的反映。
人的五大感官
眼 耳 鼻 舌 肤
感觉
凉爽的秋风
叮咚的泉水
淡淡的花香
蓝色的大海
甜蜜的糖果
触觉
听觉
嗅觉
视觉
味觉
真的是五
种耶!
知觉
苹果
知觉是人们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
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形象的反映。
静悄悄
红彤彤
甜滋滋
香喷喷
甜滋滋
沉甸甸
香喷喷
红彤彤
静悄悄
沉甸甸
表象
表象是人们对过去的感觉
和知觉的回忆,是曾经作用
于感觉器官的那些客观事物
的形象的再现和重组。
(二)理性认识
含义
理
性
认
识
人们凭借思维对感性材料进
行加工、整理、概括而形成的
关于事物的本质、整体和内部
联系的认识。
特点
间接性、抽象性、概括性
形式
概念、判断、推理
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的形式
推理
判断
概念
概念
概念是通过对各种感觉材料的抽象
和概括,揭示出事物本质的认识形式。
人
农民、工人、士兵、学生、官吏、商人…
思
想
者
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对各
种感觉材料进行抽象和概括,把那
些必然的、稳定的、普遍的和本质
的东西揭示出来而形成概念。
水果
判断
判断是对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或关系
的反映,是对事物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
判明和断定。
一个永存不灭的判断
培
根
毛泽东同志的一个著名判断
1946年8月,毛泽东在延安向美国记者安娜·路易
斯·斯特朗发表谈话,指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
虎。”
泰坦尼克号是永
远不会沉的!
船是铁的,是
铁的就会沉!
设计师 安德鲁
船长 爱德华
推理
推理是由一个或一些判断过渡到新的判
断的思维活动,是从事物的联系或关系中
由已知合乎逻辑地推出未知的反映形式。
铁做的船都是会沉的
(大前提)
泰坦尼克是铁做的船
(小前提)
----------------
所以,泰坦尼克是会沉的 (结 论)
泰坦尼克号的故事
理性认识还表
现为由概念、判断
和推理组成的完整
的理论体系。理论
的形成和建立,标
志着主体对客体的
理性认识达到了系
统化的水平。
(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以
感性认识为基础。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
理性认识。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相互包含。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
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
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
中就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存
看
到
苹
果
落
地
牛
顿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
化为理性认识
发
现
万
有
引
力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这块
感性材料
真的好甜哦!
理性概念
认识是感性的(感觉) 形式是理性的(判断)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必须具备两个
基本条件
完成第一次
飞跃的基本
条件
第一,要勇于实践,深入调
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
感性材料。这是正确实现由感性
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
第二,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
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
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
里地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
升为理性认识。
(四)非理性因素的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动机
信念
情
感
非理性
因素
习
惯
本
能
信
仰
意
志
欲
望
情感、意志、欲望和信仰等非理性因素,它们本
身不属于人的认识能力,但对人的认识活动的发动
与停止、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着重要的
控制和调节的作用。这种作用有时是积极的,有时
是消极的。
改向神学研究无果而终
居
里
夫
人
大科学家牛顿晚年醉心于星象
学、炼金术及个人神秘冥想体验的
研究,并竭力论证第一推动力的存
在。牛顿最后是从宗教里面找到了
一个答案,就是上帝是宇宙起源的
第一推动力。
坚持科学探索再获殊荣
1906年,居里先生突遇车祸逝
世。居里夫人以坚强的意志战胜
巨大悲痛,继任了居里先生在巴
黎大学的课程,并指导实验室工
作。1911年12月她再次获得了诺
贝尔(化学)奖。
牛
顿
二、 从认识到实践
(一)第二次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
实践
认识
第一、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
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
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
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
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
造世界。
- -毛泽东
丹江口水库
南
水
北
调
1980年10月,水利部组织有关专
家、教授、工程技术人员在北京
举行了学术讨论会,论证了南水
北调工程的可行性。2002年12月
2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南水北调
工程总体规划》。
第二、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亚
里
斯
多
德
不同重
量的物体
下落速度
相同
不同重
量的物体
下落速度
不同
比
萨
斜
塔
试
验
伽
利
略
(二)实现由理论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第一,必须从实际出
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
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毛泽东
(理论联系实际是毛泽东同
志一生遵循和倡导的工作作
风)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实现认识的根本目的
井冈山的道路
--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
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跟着领袖毛委员,
走上雄伟的井冈山。
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中
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理论只有
为群众所掌握才能化为改造社会、改
造自然的物质力量。
第三,理论要回到实
践,需要经过路线、方
针、政策等中介。
路线、方针、政策
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刘少奇塑像
三、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
和无限发展
(一)人类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再认识
再实践
认识
实践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
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
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
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
程度。
---毛泽东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是指人们
的认识过程既不是封闭式的循环,也不
是直线式的前进,而是螺旋式的曲折上
升运动。这个运动,从形式上看,表现
为认识和实践的反复循环;从内容上看,
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都比较地进到
了高一级的程度。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
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
完成的。从主观方面说,人们总是受
到自己认识能力和实践活动范围的限
制。从客观方面说,受到科学技术条
件的限制,以及客观过程的发展和表
现程度的限制。客观事物的本质有一
个显露的过程,人的认识也就需要一
个过程。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
光是“波”
牛
顿
惠
更
斯
光是“粒子”
光是“波粒两象性”
爱
因
斯
坦
“光”的本质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二,因为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是
无限的。所以,人的认识的任务,
就在于不断地克服主观和客观、认
识和实践之间的矛盾,求得它们之
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而不是企
图去发现所谓的“永恒真理”、
“终极真理”。
认识过程的无限性
托勒密(约90—168年)
哥白尼(1473—1543年)
赫歇耳(1738~1822年)
地
心
说
日
心
说
无
心
说
(二)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所谓具体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
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所谓
历史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
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
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930年2月18日美国天文学家
汤博发现冥王星。从此,“太阳
系九大行星”的格局坚持了70多
年。
为什么不要
我了?
太阳系
2006年8月25日,国际天文学联
合会宣布,冥王星将被排除在行星
行列之外,从而太阳系行星的数量
将由九颗减为八颗。
冥王星
认识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马
恩
选
集
列
宁
选
集
毛
泽
东
选
集
巴黎公社
十月革命
开国大典
改革开放
必须防止和反对两种错误倾向
当一个事物还在发
展,向别的事物转变的
条件还不具备时,人们
硬要超越阶段,做将来
的事,就容易犯冒进的
错误。
冒进
保守
当事物已经向前发
展了,主观认识仍然停
留在原来的阶段上,落
后于实际,就容易犯保
守的错误。
“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
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
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
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
或右的错误思想”
--《实践论》
下 课
同学们再见!
Slide 50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武汉大学
冉 苒 教授
2006年12月
第二讲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武汉大学 冉 苒 教授
2006年12月
本讲主要内容
一、从实践到认识
二、从认识到实践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
反复和无限发展
一、从实践到认识
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
形式,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
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
(一)感性认识
感
性
认
识
含义
人们凭借感官直接感受
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形
式、外部联系的认识。
特点
生动性、具体性、形象性
形式
感觉、知觉、表象
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感觉
感性认识的形式
知觉
表象
感觉
感觉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事物
的个别属性、个别方面的反映。
人的五大感官
眼 耳 鼻 舌 肤
感觉
凉爽的秋风
叮咚的泉水
淡淡的花香
蓝色的大海
甜蜜的糖果
触觉
听觉
嗅觉
视觉
味觉
真的是五
种耶!
知觉
苹果
知觉是人们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
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形象的反映。
静悄悄
红彤彤
甜滋滋
香喷喷
甜滋滋
沉甸甸
香喷喷
红彤彤
静悄悄
沉甸甸
表象
表象是人们对过去的感觉
和知觉的回忆,是曾经作用
于感觉器官的那些客观事物
的形象的再现和重组。
(二)理性认识
含义
理
性
认
识
人们凭借思维对感性材料进
行加工、整理、概括而形成的
关于事物的本质、整体和内部
联系的认识。
特点
间接性、抽象性、概括性
形式
概念、判断、推理
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的形式
推理
判断
概念
概念
概念是通过对各种感觉材料的抽象
和概括,揭示出事物本质的认识形式。
人
农民、工人、士兵、学生、官吏、商人…
思
想
者
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对各
种感觉材料进行抽象和概括,把那
些必然的、稳定的、普遍的和本质
的东西揭示出来而形成概念。
水果
判断
判断是对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或关系
的反映,是对事物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
判明和断定。
一个永存不灭的判断
培
根
毛泽东同志的一个著名判断
1946年8月,毛泽东在延安向美国记者安娜·路易
斯·斯特朗发表谈话,指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
虎。”
泰坦尼克号是永
远不会沉的!
船是铁的,是
铁的就会沉!
设计师 安德鲁
船长 爱德华
推理
推理是由一个或一些判断过渡到新的判
断的思维活动,是从事物的联系或关系中
由已知合乎逻辑地推出未知的反映形式。
铁做的船都是会沉的
(大前提)
泰坦尼克是铁做的船
(小前提)
----------------
所以,泰坦尼克是会沉的 (结 论)
泰坦尼克号的故事
理性认识还表
现为由概念、判断
和推理组成的完整
的理论体系。理论
的形成和建立,标
志着主体对客体的
理性认识达到了系
统化的水平。
(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以
感性认识为基础。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
理性认识。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相互包含。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
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
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
中就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存
看
到
苹
果
落
地
牛
顿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
化为理性认识
发
现
万
有
引
力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这块
感性材料
真的好甜哦!
理性概念
认识是感性的(感觉) 形式是理性的(判断)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必须具备两个
基本条件
完成第一次
飞跃的基本
条件
第一,要勇于实践,深入调
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
感性材料。这是正确实现由感性
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
第二,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
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
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
里地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
升为理性认识。
(四)非理性因素的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动机
信念
情
感
非理性
因素
习
惯
本
能
信
仰
意
志
欲
望
情感、意志、欲望和信仰等非理性因素,它们本
身不属于人的认识能力,但对人的认识活动的发动
与停止、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着重要的
控制和调节的作用。这种作用有时是积极的,有时
是消极的。
改向神学研究无果而终
居
里
夫
人
大科学家牛顿晚年醉心于星象
学、炼金术及个人神秘冥想体验的
研究,并竭力论证第一推动力的存
在。牛顿最后是从宗教里面找到了
一个答案,就是上帝是宇宙起源的
第一推动力。
坚持科学探索再获殊荣
1906年,居里先生突遇车祸逝
世。居里夫人以坚强的意志战胜
巨大悲痛,继任了居里先生在巴
黎大学的课程,并指导实验室工
作。1911年12月她再次获得了诺
贝尔(化学)奖。
牛
顿
二、 从认识到实践
(一)第二次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
实践
认识
第一、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
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
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
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
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
造世界。
- -毛泽东
丹江口水库
南
水
北
调
1980年10月,水利部组织有关专
家、教授、工程技术人员在北京
举行了学术讨论会,论证了南水
北调工程的可行性。2002年12月
2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南水北调
工程总体规划》。
第二、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亚
里
斯
多
德
不同重
量的物体
下落速度
相同
不同重
量的物体
下落速度
不同
比
萨
斜
塔
试
验
伽
利
略
(二)实现由理论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第一,必须从实际出
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
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毛泽东
(理论联系实际是毛泽东同
志一生遵循和倡导的工作作
风)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实现认识的根本目的
井冈山的道路
--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
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跟着领袖毛委员,
走上雄伟的井冈山。
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中
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理论只有
为群众所掌握才能化为改造社会、改
造自然的物质力量。
第三,理论要回到实
践,需要经过路线、方
针、政策等中介。
路线、方针、政策
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刘少奇塑像
三、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
和无限发展
(一)人类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再认识
再实践
认识
实践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
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
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
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
程度。
---毛泽东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是指人们
的认识过程既不是封闭式的循环,也不
是直线式的前进,而是螺旋式的曲折上
升运动。这个运动,从形式上看,表现
为认识和实践的反复循环;从内容上看,
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都比较地进到
了高一级的程度。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
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
完成的。从主观方面说,人们总是受
到自己认识能力和实践活动范围的限
制。从客观方面说,受到科学技术条
件的限制,以及客观过程的发展和表
现程度的限制。客观事物的本质有一
个显露的过程,人的认识也就需要一
个过程。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
光是“波”
牛
顿
惠
更
斯
光是“粒子”
光是“波粒两象性”
爱
因
斯
坦
“光”的本质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二,因为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是
无限的。所以,人的认识的任务,
就在于不断地克服主观和客观、认
识和实践之间的矛盾,求得它们之
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而不是企
图去发现所谓的“永恒真理”、
“终极真理”。
认识过程的无限性
托勒密(约90—168年)
哥白尼(1473—1543年)
赫歇耳(1738~1822年)
地
心
说
日
心
说
无
心
说
(二)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所谓具体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
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所谓
历史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
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
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930年2月18日美国天文学家
汤博发现冥王星。从此,“太阳
系九大行星”的格局坚持了70多
年。
为什么不要
我了?
太阳系
2006年8月25日,国际天文学联
合会宣布,冥王星将被排除在行星
行列之外,从而太阳系行星的数量
将由九颗减为八颗。
冥王星
认识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马
恩
选
集
列
宁
选
集
毛
泽
东
选
集
巴黎公社
十月革命
开国大典
改革开放
必须防止和反对两种错误倾向
当一个事物还在发
展,向别的事物转变的
条件还不具备时,人们
硬要超越阶段,做将来
的事,就容易犯冒进的
错误。
冒进
保守
当事物已经向前发
展了,主观认识仍然停
留在原来的阶段上,落
后于实际,就容易犯保
守的错误。
“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
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
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
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
或右的错误思想”
--《实践论》
下 课
同学们再见!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武汉大学
冉 苒 教授
2006年12月
第二讲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武汉大学 冉 苒 教授
2006年12月
本讲主要内容
一、从实践到认识
二、从认识到实践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
反复和无限发展
一、从实践到认识
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
形式,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
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
(一)感性认识
感
性
认
识
含义
人们凭借感官直接感受
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形
式、外部联系的认识。
特点
生动性、具体性、形象性
形式
感觉、知觉、表象
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感觉
感性认识的形式
知觉
表象
感觉
感觉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事物
的个别属性、个别方面的反映。
人的五大感官
眼 耳 鼻 舌 肤
感觉
凉爽的秋风
叮咚的泉水
淡淡的花香
蓝色的大海
甜蜜的糖果
触觉
听觉
嗅觉
视觉
味觉
真的是五
种耶!
知觉
苹果
知觉是人们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
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形象的反映。
静悄悄
红彤彤
甜滋滋
香喷喷
甜滋滋
沉甸甸
香喷喷
红彤彤
静悄悄
沉甸甸
表象
表象是人们对过去的感觉
和知觉的回忆,是曾经作用
于感觉器官的那些客观事物
的形象的再现和重组。
(二)理性认识
含义
理
性
认
识
人们凭借思维对感性材料进
行加工、整理、概括而形成的
关于事物的本质、整体和内部
联系的认识。
特点
间接性、抽象性、概括性
形式
概念、判断、推理
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的形式
推理
判断
概念
概念
概念是通过对各种感觉材料的抽象
和概括,揭示出事物本质的认识形式。
人
农民、工人、士兵、学生、官吏、商人…
思
想
者
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对各
种感觉材料进行抽象和概括,把那
些必然的、稳定的、普遍的和本质
的东西揭示出来而形成概念。
水果
判断
判断是对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或关系
的反映,是对事物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
判明和断定。
一个永存不灭的判断
培
根
毛泽东同志的一个著名判断
1946年8月,毛泽东在延安向美国记者安娜·路易
斯·斯特朗发表谈话,指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
虎。”
泰坦尼克号是永
远不会沉的!
船是铁的,是
铁的就会沉!
设计师 安德鲁
船长 爱德华
推理
推理是由一个或一些判断过渡到新的判
断的思维活动,是从事物的联系或关系中
由已知合乎逻辑地推出未知的反映形式。
铁做的船都是会沉的
(大前提)
泰坦尼克是铁做的船
(小前提)
----------------
所以,泰坦尼克是会沉的 (结 论)
泰坦尼克号的故事
理性认识还表
现为由概念、判断
和推理组成的完整
的理论体系。理论
的形成和建立,标
志着主体对客体的
理性认识达到了系
统化的水平。
(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以
感性认识为基础。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
理性认识。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相互包含。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
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
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
中就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存
看
到
苹
果
落
地
牛
顿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
化为理性认识
发
现
万
有
引
力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这块
感性材料
真的好甜哦!
理性概念
认识是感性的(感觉) 形式是理性的(判断)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必须具备两个
基本条件
完成第一次
飞跃的基本
条件
第一,要勇于实践,深入调
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
感性材料。这是正确实现由感性
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
第二,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
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
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
里地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
升为理性认识。
(四)非理性因素的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动机
信念
情
感
非理性
因素
习
惯
本
能
信
仰
意
志
欲
望
情感、意志、欲望和信仰等非理性因素,它们本
身不属于人的认识能力,但对人的认识活动的发动
与停止、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着重要的
控制和调节的作用。这种作用有时是积极的,有时
是消极的。
改向神学研究无果而终
居
里
夫
人
大科学家牛顿晚年醉心于星象
学、炼金术及个人神秘冥想体验的
研究,并竭力论证第一推动力的存
在。牛顿最后是从宗教里面找到了
一个答案,就是上帝是宇宙起源的
第一推动力。
坚持科学探索再获殊荣
1906年,居里先生突遇车祸逝
世。居里夫人以坚强的意志战胜
巨大悲痛,继任了居里先生在巴
黎大学的课程,并指导实验室工
作。1911年12月她再次获得了诺
贝尔(化学)奖。
牛
顿
二、 从认识到实践
(一)第二次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
实践
认识
第一、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
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
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
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
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
造世界。
- -毛泽东
丹江口水库
南
水
北
调
1980年10月,水利部组织有关专
家、教授、工程技术人员在北京
举行了学术讨论会,论证了南水
北调工程的可行性。2002年12月
2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南水北调
工程总体规划》。
第二、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亚
里
斯
多
德
不同重
量的物体
下落速度
相同
不同重
量的物体
下落速度
不同
比
萨
斜
塔
试
验
伽
利
略
(二)实现由理论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第一,必须从实际出
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
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毛泽东
(理论联系实际是毛泽东同
志一生遵循和倡导的工作作
风)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实现认识的根本目的
井冈山的道路
--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
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跟着领袖毛委员,
走上雄伟的井冈山。
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中
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理论只有
为群众所掌握才能化为改造社会、改
造自然的物质力量。
第三,理论要回到实
践,需要经过路线、方
针、政策等中介。
路线、方针、政策
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刘少奇塑像
三、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
和无限发展
(一)人类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再认识
再实践
认识
实践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
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
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
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
程度。
---毛泽东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是指人们
的认识过程既不是封闭式的循环,也不
是直线式的前进,而是螺旋式的曲折上
升运动。这个运动,从形式上看,表现
为认识和实践的反复循环;从内容上看,
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都比较地进到
了高一级的程度。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
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
完成的。从主观方面说,人们总是受
到自己认识能力和实践活动范围的限
制。从客观方面说,受到科学技术条
件的限制,以及客观过程的发展和表
现程度的限制。客观事物的本质有一
个显露的过程,人的认识也就需要一
个过程。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
光是“波”
牛
顿
惠
更
斯
光是“粒子”
光是“波粒两象性”
爱
因
斯
坦
“光”的本质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二,因为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是
无限的。所以,人的认识的任务,
就在于不断地克服主观和客观、认
识和实践之间的矛盾,求得它们之
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而不是企
图去发现所谓的“永恒真理”、
“终极真理”。
认识过程的无限性
托勒密(约90—168年)
哥白尼(1473—1543年)
赫歇耳(1738~1822年)
地
心
说
日
心
说
无
心
说
(二)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所谓具体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
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所谓
历史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
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
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930年2月18日美国天文学家
汤博发现冥王星。从此,“太阳
系九大行星”的格局坚持了70多
年。
为什么不要
我了?
太阳系
2006年8月25日,国际天文学联
合会宣布,冥王星将被排除在行星
行列之外,从而太阳系行星的数量
将由九颗减为八颗。
冥王星
认识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马
恩
选
集
列
宁
选
集
毛
泽
东
选
集
巴黎公社
十月革命
开国大典
改革开放
必须防止和反对两种错误倾向
当一个事物还在发
展,向别的事物转变的
条件还不具备时,人们
硬要超越阶段,做将来
的事,就容易犯冒进的
错误。
冒进
保守
当事物已经向前发
展了,主观认识仍然停
留在原来的阶段上,落
后于实际,就容易犯保
守的错误。
“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
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
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
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
或右的错误思想”
--《实践论》
下 课
同学们再见!
Slide 2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武汉大学
冉 苒 教授
2006年12月
第二讲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武汉大学 冉 苒 教授
2006年12月
本讲主要内容
一、从实践到认识
二、从认识到实践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
反复和无限发展
一、从实践到认识
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
形式,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
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
(一)感性认识
感
性
认
识
含义
人们凭借感官直接感受
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形
式、外部联系的认识。
特点
生动性、具体性、形象性
形式
感觉、知觉、表象
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感觉
感性认识的形式
知觉
表象
感觉
感觉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事物
的个别属性、个别方面的反映。
人的五大感官
眼 耳 鼻 舌 肤
感觉
凉爽的秋风
叮咚的泉水
淡淡的花香
蓝色的大海
甜蜜的糖果
触觉
听觉
嗅觉
视觉
味觉
真的是五
种耶!
知觉
苹果
知觉是人们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
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形象的反映。
静悄悄
红彤彤
甜滋滋
香喷喷
甜滋滋
沉甸甸
香喷喷
红彤彤
静悄悄
沉甸甸
表象
表象是人们对过去的感觉
和知觉的回忆,是曾经作用
于感觉器官的那些客观事物
的形象的再现和重组。
(二)理性认识
含义
理
性
认
识
人们凭借思维对感性材料进
行加工、整理、概括而形成的
关于事物的本质、整体和内部
联系的认识。
特点
间接性、抽象性、概括性
形式
概念、判断、推理
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的形式
推理
判断
概念
概念
概念是通过对各种感觉材料的抽象
和概括,揭示出事物本质的认识形式。
人
农民、工人、士兵、学生、官吏、商人…
思
想
者
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对各
种感觉材料进行抽象和概括,把那
些必然的、稳定的、普遍的和本质
的东西揭示出来而形成概念。
水果
判断
判断是对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或关系
的反映,是对事物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
判明和断定。
一个永存不灭的判断
培
根
毛泽东同志的一个著名判断
1946年8月,毛泽东在延安向美国记者安娜·路易
斯·斯特朗发表谈话,指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
虎。”
泰坦尼克号是永
远不会沉的!
船是铁的,是
铁的就会沉!
设计师 安德鲁
船长 爱德华
推理
推理是由一个或一些判断过渡到新的判
断的思维活动,是从事物的联系或关系中
由已知合乎逻辑地推出未知的反映形式。
铁做的船都是会沉的
(大前提)
泰坦尼克是铁做的船
(小前提)
----------------
所以,泰坦尼克是会沉的 (结 论)
泰坦尼克号的故事
理性认识还表
现为由概念、判断
和推理组成的完整
的理论体系。理论
的形成和建立,标
志着主体对客体的
理性认识达到了系
统化的水平。
(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以
感性认识为基础。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
理性认识。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相互包含。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
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
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
中就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存
看
到
苹
果
落
地
牛
顿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
化为理性认识
发
现
万
有
引
力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这块
感性材料
真的好甜哦!
理性概念
认识是感性的(感觉) 形式是理性的(判断)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必须具备两个
基本条件
完成第一次
飞跃的基本
条件
第一,要勇于实践,深入调
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
感性材料。这是正确实现由感性
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
第二,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
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
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
里地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
升为理性认识。
(四)非理性因素的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动机
信念
情
感
非理性
因素
习
惯
本
能
信
仰
意
志
欲
望
情感、意志、欲望和信仰等非理性因素,它们本
身不属于人的认识能力,但对人的认识活动的发动
与停止、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着重要的
控制和调节的作用。这种作用有时是积极的,有时
是消极的。
改向神学研究无果而终
居
里
夫
人
大科学家牛顿晚年醉心于星象
学、炼金术及个人神秘冥想体验的
研究,并竭力论证第一推动力的存
在。牛顿最后是从宗教里面找到了
一个答案,就是上帝是宇宙起源的
第一推动力。
坚持科学探索再获殊荣
1906年,居里先生突遇车祸逝
世。居里夫人以坚强的意志战胜
巨大悲痛,继任了居里先生在巴
黎大学的课程,并指导实验室工
作。1911年12月她再次获得了诺
贝尔(化学)奖。
牛
顿
二、 从认识到实践
(一)第二次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
实践
认识
第一、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
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
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
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
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
造世界。
- -毛泽东
丹江口水库
南
水
北
调
1980年10月,水利部组织有关专
家、教授、工程技术人员在北京
举行了学术讨论会,论证了南水
北调工程的可行性。2002年12月
2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南水北调
工程总体规划》。
第二、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亚
里
斯
多
德
不同重
量的物体
下落速度
相同
不同重
量的物体
下落速度
不同
比
萨
斜
塔
试
验
伽
利
略
(二)实现由理论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第一,必须从实际出
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
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毛泽东
(理论联系实际是毛泽东同
志一生遵循和倡导的工作作
风)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实现认识的根本目的
井冈山的道路
--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
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跟着领袖毛委员,
走上雄伟的井冈山。
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中
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理论只有
为群众所掌握才能化为改造社会、改
造自然的物质力量。
第三,理论要回到实
践,需要经过路线、方
针、政策等中介。
路线、方针、政策
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刘少奇塑像
三、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
和无限发展
(一)人类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再认识
再实践
认识
实践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
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
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
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
程度。
---毛泽东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是指人们
的认识过程既不是封闭式的循环,也不
是直线式的前进,而是螺旋式的曲折上
升运动。这个运动,从形式上看,表现
为认识和实践的反复循环;从内容上看,
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都比较地进到
了高一级的程度。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
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
完成的。从主观方面说,人们总是受
到自己认识能力和实践活动范围的限
制。从客观方面说,受到科学技术条
件的限制,以及客观过程的发展和表
现程度的限制。客观事物的本质有一
个显露的过程,人的认识也就需要一
个过程。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
光是“波”
牛
顿
惠
更
斯
光是“粒子”
光是“波粒两象性”
爱
因
斯
坦
“光”的本质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二,因为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是
无限的。所以,人的认识的任务,
就在于不断地克服主观和客观、认
识和实践之间的矛盾,求得它们之
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而不是企
图去发现所谓的“永恒真理”、
“终极真理”。
认识过程的无限性
托勒密(约90—168年)
哥白尼(1473—1543年)
赫歇耳(1738~1822年)
地
心
说
日
心
说
无
心
说
(二)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所谓具体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
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所谓
历史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
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
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930年2月18日美国天文学家
汤博发现冥王星。从此,“太阳
系九大行星”的格局坚持了70多
年。
为什么不要
我了?
太阳系
2006年8月25日,国际天文学联
合会宣布,冥王星将被排除在行星
行列之外,从而太阳系行星的数量
将由九颗减为八颗。
冥王星
认识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马
恩
选
集
列
宁
选
集
毛
泽
东
选
集
巴黎公社
十月革命
开国大典
改革开放
必须防止和反对两种错误倾向
当一个事物还在发
展,向别的事物转变的
条件还不具备时,人们
硬要超越阶段,做将来
的事,就容易犯冒进的
错误。
冒进
保守
当事物已经向前发
展了,主观认识仍然停
留在原来的阶段上,落
后于实际,就容易犯保
守的错误。
“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
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
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
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
或右的错误思想”
--《实践论》
下 课
同学们再见!
Slide 3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武汉大学
冉 苒 教授
2006年12月
第二讲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武汉大学 冉 苒 教授
2006年12月
本讲主要内容
一、从实践到认识
二、从认识到实践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
反复和无限发展
一、从实践到认识
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
形式,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
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
(一)感性认识
感
性
认
识
含义
人们凭借感官直接感受
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形
式、外部联系的认识。
特点
生动性、具体性、形象性
形式
感觉、知觉、表象
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感觉
感性认识的形式
知觉
表象
感觉
感觉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事物
的个别属性、个别方面的反映。
人的五大感官
眼 耳 鼻 舌 肤
感觉
凉爽的秋风
叮咚的泉水
淡淡的花香
蓝色的大海
甜蜜的糖果
触觉
听觉
嗅觉
视觉
味觉
真的是五
种耶!
知觉
苹果
知觉是人们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
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形象的反映。
静悄悄
红彤彤
甜滋滋
香喷喷
甜滋滋
沉甸甸
香喷喷
红彤彤
静悄悄
沉甸甸
表象
表象是人们对过去的感觉
和知觉的回忆,是曾经作用
于感觉器官的那些客观事物
的形象的再现和重组。
(二)理性认识
含义
理
性
认
识
人们凭借思维对感性材料进
行加工、整理、概括而形成的
关于事物的本质、整体和内部
联系的认识。
特点
间接性、抽象性、概括性
形式
概念、判断、推理
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的形式
推理
判断
概念
概念
概念是通过对各种感觉材料的抽象
和概括,揭示出事物本质的认识形式。
人
农民、工人、士兵、学生、官吏、商人…
思
想
者
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对各
种感觉材料进行抽象和概括,把那
些必然的、稳定的、普遍的和本质
的东西揭示出来而形成概念。
水果
判断
判断是对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或关系
的反映,是对事物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
判明和断定。
一个永存不灭的判断
培
根
毛泽东同志的一个著名判断
1946年8月,毛泽东在延安向美国记者安娜·路易
斯·斯特朗发表谈话,指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
虎。”
泰坦尼克号是永
远不会沉的!
船是铁的,是
铁的就会沉!
设计师 安德鲁
船长 爱德华
推理
推理是由一个或一些判断过渡到新的判
断的思维活动,是从事物的联系或关系中
由已知合乎逻辑地推出未知的反映形式。
铁做的船都是会沉的
(大前提)
泰坦尼克是铁做的船
(小前提)
----------------
所以,泰坦尼克是会沉的 (结 论)
泰坦尼克号的故事
理性认识还表
现为由概念、判断
和推理组成的完整
的理论体系。理论
的形成和建立,标
志着主体对客体的
理性认识达到了系
统化的水平。
(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以
感性认识为基础。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
理性认识。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相互包含。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
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
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
中就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存
看
到
苹
果
落
地
牛
顿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
化为理性认识
发
现
万
有
引
力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这块
感性材料
真的好甜哦!
理性概念
认识是感性的(感觉) 形式是理性的(判断)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必须具备两个
基本条件
完成第一次
飞跃的基本
条件
第一,要勇于实践,深入调
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
感性材料。这是正确实现由感性
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
第二,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
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
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
里地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
升为理性认识。
(四)非理性因素的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动机
信念
情
感
非理性
因素
习
惯
本
能
信
仰
意
志
欲
望
情感、意志、欲望和信仰等非理性因素,它们本
身不属于人的认识能力,但对人的认识活动的发动
与停止、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着重要的
控制和调节的作用。这种作用有时是积极的,有时
是消极的。
改向神学研究无果而终
居
里
夫
人
大科学家牛顿晚年醉心于星象
学、炼金术及个人神秘冥想体验的
研究,并竭力论证第一推动力的存
在。牛顿最后是从宗教里面找到了
一个答案,就是上帝是宇宙起源的
第一推动力。
坚持科学探索再获殊荣
1906年,居里先生突遇车祸逝
世。居里夫人以坚强的意志战胜
巨大悲痛,继任了居里先生在巴
黎大学的课程,并指导实验室工
作。1911年12月她再次获得了诺
贝尔(化学)奖。
牛
顿
二、 从认识到实践
(一)第二次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
实践
认识
第一、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
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
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
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
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
造世界。
- -毛泽东
丹江口水库
南
水
北
调
1980年10月,水利部组织有关专
家、教授、工程技术人员在北京
举行了学术讨论会,论证了南水
北调工程的可行性。2002年12月
2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南水北调
工程总体规划》。
第二、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亚
里
斯
多
德
不同重
量的物体
下落速度
相同
不同重
量的物体
下落速度
不同
比
萨
斜
塔
试
验
伽
利
略
(二)实现由理论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第一,必须从实际出
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
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毛泽东
(理论联系实际是毛泽东同
志一生遵循和倡导的工作作
风)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实现认识的根本目的
井冈山的道路
--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
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跟着领袖毛委员,
走上雄伟的井冈山。
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中
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理论只有
为群众所掌握才能化为改造社会、改
造自然的物质力量。
第三,理论要回到实
践,需要经过路线、方
针、政策等中介。
路线、方针、政策
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刘少奇塑像
三、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
和无限发展
(一)人类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再认识
再实践
认识
实践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
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
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
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
程度。
---毛泽东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是指人们
的认识过程既不是封闭式的循环,也不
是直线式的前进,而是螺旋式的曲折上
升运动。这个运动,从形式上看,表现
为认识和实践的反复循环;从内容上看,
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都比较地进到
了高一级的程度。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
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
完成的。从主观方面说,人们总是受
到自己认识能力和实践活动范围的限
制。从客观方面说,受到科学技术条
件的限制,以及客观过程的发展和表
现程度的限制。客观事物的本质有一
个显露的过程,人的认识也就需要一
个过程。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
光是“波”
牛
顿
惠
更
斯
光是“粒子”
光是“波粒两象性”
爱
因
斯
坦
“光”的本质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二,因为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是
无限的。所以,人的认识的任务,
就在于不断地克服主观和客观、认
识和实践之间的矛盾,求得它们之
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而不是企
图去发现所谓的“永恒真理”、
“终极真理”。
认识过程的无限性
托勒密(约90—168年)
哥白尼(1473—1543年)
赫歇耳(1738~1822年)
地
心
说
日
心
说
无
心
说
(二)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所谓具体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
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所谓
历史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
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
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930年2月18日美国天文学家
汤博发现冥王星。从此,“太阳
系九大行星”的格局坚持了70多
年。
为什么不要
我了?
太阳系
2006年8月25日,国际天文学联
合会宣布,冥王星将被排除在行星
行列之外,从而太阳系行星的数量
将由九颗减为八颗。
冥王星
认识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马
恩
选
集
列
宁
选
集
毛
泽
东
选
集
巴黎公社
十月革命
开国大典
改革开放
必须防止和反对两种错误倾向
当一个事物还在发
展,向别的事物转变的
条件还不具备时,人们
硬要超越阶段,做将来
的事,就容易犯冒进的
错误。
冒进
保守
当事物已经向前发
展了,主观认识仍然停
留在原来的阶段上,落
后于实际,就容易犯保
守的错误。
“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
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
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
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
或右的错误思想”
--《实践论》
下 课
同学们再见!
Slide 4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武汉大学
冉 苒 教授
2006年12月
第二讲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武汉大学 冉 苒 教授
2006年12月
本讲主要内容
一、从实践到认识
二、从认识到实践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
反复和无限发展
一、从实践到认识
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
形式,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
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
(一)感性认识
感
性
认
识
含义
人们凭借感官直接感受
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形
式、外部联系的认识。
特点
生动性、具体性、形象性
形式
感觉、知觉、表象
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感觉
感性认识的形式
知觉
表象
感觉
感觉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事物
的个别属性、个别方面的反映。
人的五大感官
眼 耳 鼻 舌 肤
感觉
凉爽的秋风
叮咚的泉水
淡淡的花香
蓝色的大海
甜蜜的糖果
触觉
听觉
嗅觉
视觉
味觉
真的是五
种耶!
知觉
苹果
知觉是人们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
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形象的反映。
静悄悄
红彤彤
甜滋滋
香喷喷
甜滋滋
沉甸甸
香喷喷
红彤彤
静悄悄
沉甸甸
表象
表象是人们对过去的感觉
和知觉的回忆,是曾经作用
于感觉器官的那些客观事物
的形象的再现和重组。
(二)理性认识
含义
理
性
认
识
人们凭借思维对感性材料进
行加工、整理、概括而形成的
关于事物的本质、整体和内部
联系的认识。
特点
间接性、抽象性、概括性
形式
概念、判断、推理
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的形式
推理
判断
概念
概念
概念是通过对各种感觉材料的抽象
和概括,揭示出事物本质的认识形式。
人
农民、工人、士兵、学生、官吏、商人…
思
想
者
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对各
种感觉材料进行抽象和概括,把那
些必然的、稳定的、普遍的和本质
的东西揭示出来而形成概念。
水果
判断
判断是对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或关系
的反映,是对事物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
判明和断定。
一个永存不灭的判断
培
根
毛泽东同志的一个著名判断
1946年8月,毛泽东在延安向美国记者安娜·路易
斯·斯特朗发表谈话,指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
虎。”
泰坦尼克号是永
远不会沉的!
船是铁的,是
铁的就会沉!
设计师 安德鲁
船长 爱德华
推理
推理是由一个或一些判断过渡到新的判
断的思维活动,是从事物的联系或关系中
由已知合乎逻辑地推出未知的反映形式。
铁做的船都是会沉的
(大前提)
泰坦尼克是铁做的船
(小前提)
----------------
所以,泰坦尼克是会沉的 (结 论)
泰坦尼克号的故事
理性认识还表
现为由概念、判断
和推理组成的完整
的理论体系。理论
的形成和建立,标
志着主体对客体的
理性认识达到了系
统化的水平。
(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以
感性认识为基础。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
理性认识。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相互包含。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
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
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
中就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存
看
到
苹
果
落
地
牛
顿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
化为理性认识
发
现
万
有
引
力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这块
感性材料
真的好甜哦!
理性概念
认识是感性的(感觉) 形式是理性的(判断)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必须具备两个
基本条件
完成第一次
飞跃的基本
条件
第一,要勇于实践,深入调
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
感性材料。这是正确实现由感性
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
第二,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
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
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
里地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
升为理性认识。
(四)非理性因素的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动机
信念
情
感
非理性
因素
习
惯
本
能
信
仰
意
志
欲
望
情感、意志、欲望和信仰等非理性因素,它们本
身不属于人的认识能力,但对人的认识活动的发动
与停止、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着重要的
控制和调节的作用。这种作用有时是积极的,有时
是消极的。
改向神学研究无果而终
居
里
夫
人
大科学家牛顿晚年醉心于星象
学、炼金术及个人神秘冥想体验的
研究,并竭力论证第一推动力的存
在。牛顿最后是从宗教里面找到了
一个答案,就是上帝是宇宙起源的
第一推动力。
坚持科学探索再获殊荣
1906年,居里先生突遇车祸逝
世。居里夫人以坚强的意志战胜
巨大悲痛,继任了居里先生在巴
黎大学的课程,并指导实验室工
作。1911年12月她再次获得了诺
贝尔(化学)奖。
牛
顿
二、 从认识到实践
(一)第二次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
实践
认识
第一、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
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
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
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
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
造世界。
- -毛泽东
丹江口水库
南
水
北
调
1980年10月,水利部组织有关专
家、教授、工程技术人员在北京
举行了学术讨论会,论证了南水
北调工程的可行性。2002年12月
2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南水北调
工程总体规划》。
第二、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亚
里
斯
多
德
不同重
量的物体
下落速度
相同
不同重
量的物体
下落速度
不同
比
萨
斜
塔
试
验
伽
利
略
(二)实现由理论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第一,必须从实际出
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
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毛泽东
(理论联系实际是毛泽东同
志一生遵循和倡导的工作作
风)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实现认识的根本目的
井冈山的道路
--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
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跟着领袖毛委员,
走上雄伟的井冈山。
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中
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理论只有
为群众所掌握才能化为改造社会、改
造自然的物质力量。
第三,理论要回到实
践,需要经过路线、方
针、政策等中介。
路线、方针、政策
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刘少奇塑像
三、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
和无限发展
(一)人类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再认识
再实践
认识
实践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
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
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
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
程度。
---毛泽东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是指人们
的认识过程既不是封闭式的循环,也不
是直线式的前进,而是螺旋式的曲折上
升运动。这个运动,从形式上看,表现
为认识和实践的反复循环;从内容上看,
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都比较地进到
了高一级的程度。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
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
完成的。从主观方面说,人们总是受
到自己认识能力和实践活动范围的限
制。从客观方面说,受到科学技术条
件的限制,以及客观过程的发展和表
现程度的限制。客观事物的本质有一
个显露的过程,人的认识也就需要一
个过程。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
光是“波”
牛
顿
惠
更
斯
光是“粒子”
光是“波粒两象性”
爱
因
斯
坦
“光”的本质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二,因为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是
无限的。所以,人的认识的任务,
就在于不断地克服主观和客观、认
识和实践之间的矛盾,求得它们之
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而不是企
图去发现所谓的“永恒真理”、
“终极真理”。
认识过程的无限性
托勒密(约90—168年)
哥白尼(1473—1543年)
赫歇耳(1738~1822年)
地
心
说
日
心
说
无
心
说
(二)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所谓具体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
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所谓
历史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
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
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930年2月18日美国天文学家
汤博发现冥王星。从此,“太阳
系九大行星”的格局坚持了70多
年。
为什么不要
我了?
太阳系
2006年8月25日,国际天文学联
合会宣布,冥王星将被排除在行星
行列之外,从而太阳系行星的数量
将由九颗减为八颗。
冥王星
认识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马
恩
选
集
列
宁
选
集
毛
泽
东
选
集
巴黎公社
十月革命
开国大典
改革开放
必须防止和反对两种错误倾向
当一个事物还在发
展,向别的事物转变的
条件还不具备时,人们
硬要超越阶段,做将来
的事,就容易犯冒进的
错误。
冒进
保守
当事物已经向前发
展了,主观认识仍然停
留在原来的阶段上,落
后于实际,就容易犯保
守的错误。
“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
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
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
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
或右的错误思想”
--《实践论》
下 课
同学们再见!
Slide 5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武汉大学
冉 苒 教授
2006年12月
第二讲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武汉大学 冉 苒 教授
2006年12月
本讲主要内容
一、从实践到认识
二、从认识到实践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
反复和无限发展
一、从实践到认识
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
形式,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
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
(一)感性认识
感
性
认
识
含义
人们凭借感官直接感受
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形
式、外部联系的认识。
特点
生动性、具体性、形象性
形式
感觉、知觉、表象
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感觉
感性认识的形式
知觉
表象
感觉
感觉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事物
的个别属性、个别方面的反映。
人的五大感官
眼 耳 鼻 舌 肤
感觉
凉爽的秋风
叮咚的泉水
淡淡的花香
蓝色的大海
甜蜜的糖果
触觉
听觉
嗅觉
视觉
味觉
真的是五
种耶!
知觉
苹果
知觉是人们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
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形象的反映。
静悄悄
红彤彤
甜滋滋
香喷喷
甜滋滋
沉甸甸
香喷喷
红彤彤
静悄悄
沉甸甸
表象
表象是人们对过去的感觉
和知觉的回忆,是曾经作用
于感觉器官的那些客观事物
的形象的再现和重组。
(二)理性认识
含义
理
性
认
识
人们凭借思维对感性材料进
行加工、整理、概括而形成的
关于事物的本质、整体和内部
联系的认识。
特点
间接性、抽象性、概括性
形式
概念、判断、推理
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的形式
推理
判断
概念
概念
概念是通过对各种感觉材料的抽象
和概括,揭示出事物本质的认识形式。
人
农民、工人、士兵、学生、官吏、商人…
思
想
者
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对各
种感觉材料进行抽象和概括,把那
些必然的、稳定的、普遍的和本质
的东西揭示出来而形成概念。
水果
判断
判断是对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或关系
的反映,是对事物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
判明和断定。
一个永存不灭的判断
培
根
毛泽东同志的一个著名判断
1946年8月,毛泽东在延安向美国记者安娜·路易
斯·斯特朗发表谈话,指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
虎。”
泰坦尼克号是永
远不会沉的!
船是铁的,是
铁的就会沉!
设计师 安德鲁
船长 爱德华
推理
推理是由一个或一些判断过渡到新的判
断的思维活动,是从事物的联系或关系中
由已知合乎逻辑地推出未知的反映形式。
铁做的船都是会沉的
(大前提)
泰坦尼克是铁做的船
(小前提)
----------------
所以,泰坦尼克是会沉的 (结 论)
泰坦尼克号的故事
理性认识还表
现为由概念、判断
和推理组成的完整
的理论体系。理论
的形成和建立,标
志着主体对客体的
理性认识达到了系
统化的水平。
(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以
感性认识为基础。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
理性认识。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相互包含。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
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
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
中就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存
看
到
苹
果
落
地
牛
顿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
化为理性认识
发
现
万
有
引
力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这块
感性材料
真的好甜哦!
理性概念
认识是感性的(感觉) 形式是理性的(判断)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必须具备两个
基本条件
完成第一次
飞跃的基本
条件
第一,要勇于实践,深入调
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
感性材料。这是正确实现由感性
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
第二,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
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
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
里地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
升为理性认识。
(四)非理性因素的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动机
信念
情
感
非理性
因素
习
惯
本
能
信
仰
意
志
欲
望
情感、意志、欲望和信仰等非理性因素,它们本
身不属于人的认识能力,但对人的认识活动的发动
与停止、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着重要的
控制和调节的作用。这种作用有时是积极的,有时
是消极的。
改向神学研究无果而终
居
里
夫
人
大科学家牛顿晚年醉心于星象
学、炼金术及个人神秘冥想体验的
研究,并竭力论证第一推动力的存
在。牛顿最后是从宗教里面找到了
一个答案,就是上帝是宇宙起源的
第一推动力。
坚持科学探索再获殊荣
1906年,居里先生突遇车祸逝
世。居里夫人以坚强的意志战胜
巨大悲痛,继任了居里先生在巴
黎大学的课程,并指导实验室工
作。1911年12月她再次获得了诺
贝尔(化学)奖。
牛
顿
二、 从认识到实践
(一)第二次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
实践
认识
第一、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
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
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
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
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
造世界。
- -毛泽东
丹江口水库
南
水
北
调
1980年10月,水利部组织有关专
家、教授、工程技术人员在北京
举行了学术讨论会,论证了南水
北调工程的可行性。2002年12月
2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南水北调
工程总体规划》。
第二、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亚
里
斯
多
德
不同重
量的物体
下落速度
相同
不同重
量的物体
下落速度
不同
比
萨
斜
塔
试
验
伽
利
略
(二)实现由理论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第一,必须从实际出
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
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毛泽东
(理论联系实际是毛泽东同
志一生遵循和倡导的工作作
风)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实现认识的根本目的
井冈山的道路
--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
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跟着领袖毛委员,
走上雄伟的井冈山。
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中
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理论只有
为群众所掌握才能化为改造社会、改
造自然的物质力量。
第三,理论要回到实
践,需要经过路线、方
针、政策等中介。
路线、方针、政策
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刘少奇塑像
三、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
和无限发展
(一)人类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再认识
再实践
认识
实践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
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
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
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
程度。
---毛泽东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是指人们
的认识过程既不是封闭式的循环,也不
是直线式的前进,而是螺旋式的曲折上
升运动。这个运动,从形式上看,表现
为认识和实践的反复循环;从内容上看,
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都比较地进到
了高一级的程度。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
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
完成的。从主观方面说,人们总是受
到自己认识能力和实践活动范围的限
制。从客观方面说,受到科学技术条
件的限制,以及客观过程的发展和表
现程度的限制。客观事物的本质有一
个显露的过程,人的认识也就需要一
个过程。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
光是“波”
牛
顿
惠
更
斯
光是“粒子”
光是“波粒两象性”
爱
因
斯
坦
“光”的本质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二,因为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是
无限的。所以,人的认识的任务,
就在于不断地克服主观和客观、认
识和实践之间的矛盾,求得它们之
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而不是企
图去发现所谓的“永恒真理”、
“终极真理”。
认识过程的无限性
托勒密(约90—168年)
哥白尼(1473—1543年)
赫歇耳(1738~1822年)
地
心
说
日
心
说
无
心
说
(二)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所谓具体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
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所谓
历史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
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
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930年2月18日美国天文学家
汤博发现冥王星。从此,“太阳
系九大行星”的格局坚持了70多
年。
为什么不要
我了?
太阳系
2006年8月25日,国际天文学联
合会宣布,冥王星将被排除在行星
行列之外,从而太阳系行星的数量
将由九颗减为八颗。
冥王星
认识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马
恩
选
集
列
宁
选
集
毛
泽
东
选
集
巴黎公社
十月革命
开国大典
改革开放
必须防止和反对两种错误倾向
当一个事物还在发
展,向别的事物转变的
条件还不具备时,人们
硬要超越阶段,做将来
的事,就容易犯冒进的
错误。
冒进
保守
当事物已经向前发
展了,主观认识仍然停
留在原来的阶段上,落
后于实际,就容易犯保
守的错误。
“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
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
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
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
或右的错误思想”
--《实践论》
下 课
同学们再见!
Slide 6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武汉大学
冉 苒 教授
2006年12月
第二讲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武汉大学 冉 苒 教授
2006年12月
本讲主要内容
一、从实践到认识
二、从认识到实践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
反复和无限发展
一、从实践到认识
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
形式,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
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
(一)感性认识
感
性
认
识
含义
人们凭借感官直接感受
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形
式、外部联系的认识。
特点
生动性、具体性、形象性
形式
感觉、知觉、表象
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感觉
感性认识的形式
知觉
表象
感觉
感觉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事物
的个别属性、个别方面的反映。
人的五大感官
眼 耳 鼻 舌 肤
感觉
凉爽的秋风
叮咚的泉水
淡淡的花香
蓝色的大海
甜蜜的糖果
触觉
听觉
嗅觉
视觉
味觉
真的是五
种耶!
知觉
苹果
知觉是人们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
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形象的反映。
静悄悄
红彤彤
甜滋滋
香喷喷
甜滋滋
沉甸甸
香喷喷
红彤彤
静悄悄
沉甸甸
表象
表象是人们对过去的感觉
和知觉的回忆,是曾经作用
于感觉器官的那些客观事物
的形象的再现和重组。
(二)理性认识
含义
理
性
认
识
人们凭借思维对感性材料进
行加工、整理、概括而形成的
关于事物的本质、整体和内部
联系的认识。
特点
间接性、抽象性、概括性
形式
概念、判断、推理
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的形式
推理
判断
概念
概念
概念是通过对各种感觉材料的抽象
和概括,揭示出事物本质的认识形式。
人
农民、工人、士兵、学生、官吏、商人…
思
想
者
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对各
种感觉材料进行抽象和概括,把那
些必然的、稳定的、普遍的和本质
的东西揭示出来而形成概念。
水果
判断
判断是对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或关系
的反映,是对事物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
判明和断定。
一个永存不灭的判断
培
根
毛泽东同志的一个著名判断
1946年8月,毛泽东在延安向美国记者安娜·路易
斯·斯特朗发表谈话,指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
虎。”
泰坦尼克号是永
远不会沉的!
船是铁的,是
铁的就会沉!
设计师 安德鲁
船长 爱德华
推理
推理是由一个或一些判断过渡到新的判
断的思维活动,是从事物的联系或关系中
由已知合乎逻辑地推出未知的反映形式。
铁做的船都是会沉的
(大前提)
泰坦尼克是铁做的船
(小前提)
----------------
所以,泰坦尼克是会沉的 (结 论)
泰坦尼克号的故事
理性认识还表
现为由概念、判断
和推理组成的完整
的理论体系。理论
的形成和建立,标
志着主体对客体的
理性认识达到了系
统化的水平。
(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以
感性认识为基础。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
理性认识。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相互包含。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
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
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
中就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存
看
到
苹
果
落
地
牛
顿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
化为理性认识
发
现
万
有
引
力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这块
感性材料
真的好甜哦!
理性概念
认识是感性的(感觉) 形式是理性的(判断)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必须具备两个
基本条件
完成第一次
飞跃的基本
条件
第一,要勇于实践,深入调
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
感性材料。这是正确实现由感性
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
第二,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
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
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
里地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
升为理性认识。
(四)非理性因素的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动机
信念
情
感
非理性
因素
习
惯
本
能
信
仰
意
志
欲
望
情感、意志、欲望和信仰等非理性因素,它们本
身不属于人的认识能力,但对人的认识活动的发动
与停止、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着重要的
控制和调节的作用。这种作用有时是积极的,有时
是消极的。
改向神学研究无果而终
居
里
夫
人
大科学家牛顿晚年醉心于星象
学、炼金术及个人神秘冥想体验的
研究,并竭力论证第一推动力的存
在。牛顿最后是从宗教里面找到了
一个答案,就是上帝是宇宙起源的
第一推动力。
坚持科学探索再获殊荣
1906年,居里先生突遇车祸逝
世。居里夫人以坚强的意志战胜
巨大悲痛,继任了居里先生在巴
黎大学的课程,并指导实验室工
作。1911年12月她再次获得了诺
贝尔(化学)奖。
牛
顿
二、 从认识到实践
(一)第二次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
实践
认识
第一、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
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
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
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
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
造世界。
- -毛泽东
丹江口水库
南
水
北
调
1980年10月,水利部组织有关专
家、教授、工程技术人员在北京
举行了学术讨论会,论证了南水
北调工程的可行性。2002年12月
2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南水北调
工程总体规划》。
第二、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亚
里
斯
多
德
不同重
量的物体
下落速度
相同
不同重
量的物体
下落速度
不同
比
萨
斜
塔
试
验
伽
利
略
(二)实现由理论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第一,必须从实际出
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
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毛泽东
(理论联系实际是毛泽东同
志一生遵循和倡导的工作作
风)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实现认识的根本目的
井冈山的道路
--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
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跟着领袖毛委员,
走上雄伟的井冈山。
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中
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理论只有
为群众所掌握才能化为改造社会、改
造自然的物质力量。
第三,理论要回到实
践,需要经过路线、方
针、政策等中介。
路线、方针、政策
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刘少奇塑像
三、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
和无限发展
(一)人类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再认识
再实践
认识
实践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
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
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
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
程度。
---毛泽东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是指人们
的认识过程既不是封闭式的循环,也不
是直线式的前进,而是螺旋式的曲折上
升运动。这个运动,从形式上看,表现
为认识和实践的反复循环;从内容上看,
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都比较地进到
了高一级的程度。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
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
完成的。从主观方面说,人们总是受
到自己认识能力和实践活动范围的限
制。从客观方面说,受到科学技术条
件的限制,以及客观过程的发展和表
现程度的限制。客观事物的本质有一
个显露的过程,人的认识也就需要一
个过程。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
光是“波”
牛
顿
惠
更
斯
光是“粒子”
光是“波粒两象性”
爱
因
斯
坦
“光”的本质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二,因为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是
无限的。所以,人的认识的任务,
就在于不断地克服主观和客观、认
识和实践之间的矛盾,求得它们之
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而不是企
图去发现所谓的“永恒真理”、
“终极真理”。
认识过程的无限性
托勒密(约90—168年)
哥白尼(1473—1543年)
赫歇耳(1738~1822年)
地
心
说
日
心
说
无
心
说
(二)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所谓具体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
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所谓
历史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
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
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930年2月18日美国天文学家
汤博发现冥王星。从此,“太阳
系九大行星”的格局坚持了70多
年。
为什么不要
我了?
太阳系
2006年8月25日,国际天文学联
合会宣布,冥王星将被排除在行星
行列之外,从而太阳系行星的数量
将由九颗减为八颗。
冥王星
认识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马
恩
选
集
列
宁
选
集
毛
泽
东
选
集
巴黎公社
十月革命
开国大典
改革开放
必须防止和反对两种错误倾向
当一个事物还在发
展,向别的事物转变的
条件还不具备时,人们
硬要超越阶段,做将来
的事,就容易犯冒进的
错误。
冒进
保守
当事物已经向前发
展了,主观认识仍然停
留在原来的阶段上,落
后于实际,就容易犯保
守的错误。
“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
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
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
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
或右的错误思想”
--《实践论》
下 课
同学们再见!
Slide 7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武汉大学
冉 苒 教授
2006年12月
第二讲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武汉大学 冉 苒 教授
2006年12月
本讲主要内容
一、从实践到认识
二、从认识到实践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
反复和无限发展
一、从实践到认识
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
形式,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
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
(一)感性认识
感
性
认
识
含义
人们凭借感官直接感受
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形
式、外部联系的认识。
特点
生动性、具体性、形象性
形式
感觉、知觉、表象
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感觉
感性认识的形式
知觉
表象
感觉
感觉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事物
的个别属性、个别方面的反映。
人的五大感官
眼 耳 鼻 舌 肤
感觉
凉爽的秋风
叮咚的泉水
淡淡的花香
蓝色的大海
甜蜜的糖果
触觉
听觉
嗅觉
视觉
味觉
真的是五
种耶!
知觉
苹果
知觉是人们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
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形象的反映。
静悄悄
红彤彤
甜滋滋
香喷喷
甜滋滋
沉甸甸
香喷喷
红彤彤
静悄悄
沉甸甸
表象
表象是人们对过去的感觉
和知觉的回忆,是曾经作用
于感觉器官的那些客观事物
的形象的再现和重组。
(二)理性认识
含义
理
性
认
识
人们凭借思维对感性材料进
行加工、整理、概括而形成的
关于事物的本质、整体和内部
联系的认识。
特点
间接性、抽象性、概括性
形式
概念、判断、推理
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的形式
推理
判断
概念
概念
概念是通过对各种感觉材料的抽象
和概括,揭示出事物本质的认识形式。
人
农民、工人、士兵、学生、官吏、商人…
思
想
者
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对各
种感觉材料进行抽象和概括,把那
些必然的、稳定的、普遍的和本质
的东西揭示出来而形成概念。
水果
判断
判断是对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或关系
的反映,是对事物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
判明和断定。
一个永存不灭的判断
培
根
毛泽东同志的一个著名判断
1946年8月,毛泽东在延安向美国记者安娜·路易
斯·斯特朗发表谈话,指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
虎。”
泰坦尼克号是永
远不会沉的!
船是铁的,是
铁的就会沉!
设计师 安德鲁
船长 爱德华
推理
推理是由一个或一些判断过渡到新的判
断的思维活动,是从事物的联系或关系中
由已知合乎逻辑地推出未知的反映形式。
铁做的船都是会沉的
(大前提)
泰坦尼克是铁做的船
(小前提)
----------------
所以,泰坦尼克是会沉的 (结 论)
泰坦尼克号的故事
理性认识还表
现为由概念、判断
和推理组成的完整
的理论体系。理论
的形成和建立,标
志着主体对客体的
理性认识达到了系
统化的水平。
(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以
感性认识为基础。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
理性认识。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相互包含。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
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
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
中就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存
看
到
苹
果
落
地
牛
顿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
化为理性认识
发
现
万
有
引
力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这块
感性材料
真的好甜哦!
理性概念
认识是感性的(感觉) 形式是理性的(判断)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必须具备两个
基本条件
完成第一次
飞跃的基本
条件
第一,要勇于实践,深入调
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
感性材料。这是正确实现由感性
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
第二,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
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
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
里地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
升为理性认识。
(四)非理性因素的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动机
信念
情
感
非理性
因素
习
惯
本
能
信
仰
意
志
欲
望
情感、意志、欲望和信仰等非理性因素,它们本
身不属于人的认识能力,但对人的认识活动的发动
与停止、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着重要的
控制和调节的作用。这种作用有时是积极的,有时
是消极的。
改向神学研究无果而终
居
里
夫
人
大科学家牛顿晚年醉心于星象
学、炼金术及个人神秘冥想体验的
研究,并竭力论证第一推动力的存
在。牛顿最后是从宗教里面找到了
一个答案,就是上帝是宇宙起源的
第一推动力。
坚持科学探索再获殊荣
1906年,居里先生突遇车祸逝
世。居里夫人以坚强的意志战胜
巨大悲痛,继任了居里先生在巴
黎大学的课程,并指导实验室工
作。1911年12月她再次获得了诺
贝尔(化学)奖。
牛
顿
二、 从认识到实践
(一)第二次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
实践
认识
第一、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
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
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
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
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
造世界。
- -毛泽东
丹江口水库
南
水
北
调
1980年10月,水利部组织有关专
家、教授、工程技术人员在北京
举行了学术讨论会,论证了南水
北调工程的可行性。2002年12月
2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南水北调
工程总体规划》。
第二、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亚
里
斯
多
德
不同重
量的物体
下落速度
相同
不同重
量的物体
下落速度
不同
比
萨
斜
塔
试
验
伽
利
略
(二)实现由理论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第一,必须从实际出
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
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毛泽东
(理论联系实际是毛泽东同
志一生遵循和倡导的工作作
风)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实现认识的根本目的
井冈山的道路
--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
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跟着领袖毛委员,
走上雄伟的井冈山。
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中
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理论只有
为群众所掌握才能化为改造社会、改
造自然的物质力量。
第三,理论要回到实
践,需要经过路线、方
针、政策等中介。
路线、方针、政策
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刘少奇塑像
三、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
和无限发展
(一)人类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再认识
再实践
认识
实践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
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
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
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
程度。
---毛泽东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是指人们
的认识过程既不是封闭式的循环,也不
是直线式的前进,而是螺旋式的曲折上
升运动。这个运动,从形式上看,表现
为认识和实践的反复循环;从内容上看,
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都比较地进到
了高一级的程度。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
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
完成的。从主观方面说,人们总是受
到自己认识能力和实践活动范围的限
制。从客观方面说,受到科学技术条
件的限制,以及客观过程的发展和表
现程度的限制。客观事物的本质有一
个显露的过程,人的认识也就需要一
个过程。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
光是“波”
牛
顿
惠
更
斯
光是“粒子”
光是“波粒两象性”
爱
因
斯
坦
“光”的本质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二,因为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是
无限的。所以,人的认识的任务,
就在于不断地克服主观和客观、认
识和实践之间的矛盾,求得它们之
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而不是企
图去发现所谓的“永恒真理”、
“终极真理”。
认识过程的无限性
托勒密(约90—168年)
哥白尼(1473—1543年)
赫歇耳(1738~1822年)
地
心
说
日
心
说
无
心
说
(二)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所谓具体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
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所谓
历史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
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
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930年2月18日美国天文学家
汤博发现冥王星。从此,“太阳
系九大行星”的格局坚持了70多
年。
为什么不要
我了?
太阳系
2006年8月25日,国际天文学联
合会宣布,冥王星将被排除在行星
行列之外,从而太阳系行星的数量
将由九颗减为八颗。
冥王星
认识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马
恩
选
集
列
宁
选
集
毛
泽
东
选
集
巴黎公社
十月革命
开国大典
改革开放
必须防止和反对两种错误倾向
当一个事物还在发
展,向别的事物转变的
条件还不具备时,人们
硬要超越阶段,做将来
的事,就容易犯冒进的
错误。
冒进
保守
当事物已经向前发
展了,主观认识仍然停
留在原来的阶段上,落
后于实际,就容易犯保
守的错误。
“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
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
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
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
或右的错误思想”
--《实践论》
下 课
同学们再见!
Slide 8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武汉大学
冉 苒 教授
2006年12月
第二讲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武汉大学 冉 苒 教授
2006年12月
本讲主要内容
一、从实践到认识
二、从认识到实践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
反复和无限发展
一、从实践到认识
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
形式,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
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
(一)感性认识
感
性
认
识
含义
人们凭借感官直接感受
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形
式、外部联系的认识。
特点
生动性、具体性、形象性
形式
感觉、知觉、表象
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感觉
感性认识的形式
知觉
表象
感觉
感觉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事物
的个别属性、个别方面的反映。
人的五大感官
眼 耳 鼻 舌 肤
感觉
凉爽的秋风
叮咚的泉水
淡淡的花香
蓝色的大海
甜蜜的糖果
触觉
听觉
嗅觉
视觉
味觉
真的是五
种耶!
知觉
苹果
知觉是人们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
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形象的反映。
静悄悄
红彤彤
甜滋滋
香喷喷
甜滋滋
沉甸甸
香喷喷
红彤彤
静悄悄
沉甸甸
表象
表象是人们对过去的感觉
和知觉的回忆,是曾经作用
于感觉器官的那些客观事物
的形象的再现和重组。
(二)理性认识
含义
理
性
认
识
人们凭借思维对感性材料进
行加工、整理、概括而形成的
关于事物的本质、整体和内部
联系的认识。
特点
间接性、抽象性、概括性
形式
概念、判断、推理
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的形式
推理
判断
概念
概念
概念是通过对各种感觉材料的抽象
和概括,揭示出事物本质的认识形式。
人
农民、工人、士兵、学生、官吏、商人…
思
想
者
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对各
种感觉材料进行抽象和概括,把那
些必然的、稳定的、普遍的和本质
的东西揭示出来而形成概念。
水果
判断
判断是对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或关系
的反映,是对事物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
判明和断定。
一个永存不灭的判断
培
根
毛泽东同志的一个著名判断
1946年8月,毛泽东在延安向美国记者安娜·路易
斯·斯特朗发表谈话,指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
虎。”
泰坦尼克号是永
远不会沉的!
船是铁的,是
铁的就会沉!
设计师 安德鲁
船长 爱德华
推理
推理是由一个或一些判断过渡到新的判
断的思维活动,是从事物的联系或关系中
由已知合乎逻辑地推出未知的反映形式。
铁做的船都是会沉的
(大前提)
泰坦尼克是铁做的船
(小前提)
----------------
所以,泰坦尼克是会沉的 (结 论)
泰坦尼克号的故事
理性认识还表
现为由概念、判断
和推理组成的完整
的理论体系。理论
的形成和建立,标
志着主体对客体的
理性认识达到了系
统化的水平。
(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以
感性认识为基础。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
理性认识。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相互包含。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
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
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
中就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存
看
到
苹
果
落
地
牛
顿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
化为理性认识
发
现
万
有
引
力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这块
感性材料
真的好甜哦!
理性概念
认识是感性的(感觉) 形式是理性的(判断)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必须具备两个
基本条件
完成第一次
飞跃的基本
条件
第一,要勇于实践,深入调
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
感性材料。这是正确实现由感性
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
第二,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
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
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
里地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
升为理性认识。
(四)非理性因素的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动机
信念
情
感
非理性
因素
习
惯
本
能
信
仰
意
志
欲
望
情感、意志、欲望和信仰等非理性因素,它们本
身不属于人的认识能力,但对人的认识活动的发动
与停止、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着重要的
控制和调节的作用。这种作用有时是积极的,有时
是消极的。
改向神学研究无果而终
居
里
夫
人
大科学家牛顿晚年醉心于星象
学、炼金术及个人神秘冥想体验的
研究,并竭力论证第一推动力的存
在。牛顿最后是从宗教里面找到了
一个答案,就是上帝是宇宙起源的
第一推动力。
坚持科学探索再获殊荣
1906年,居里先生突遇车祸逝
世。居里夫人以坚强的意志战胜
巨大悲痛,继任了居里先生在巴
黎大学的课程,并指导实验室工
作。1911年12月她再次获得了诺
贝尔(化学)奖。
牛
顿
二、 从认识到实践
(一)第二次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
实践
认识
第一、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
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
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
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
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
造世界。
- -毛泽东
丹江口水库
南
水
北
调
1980年10月,水利部组织有关专
家、教授、工程技术人员在北京
举行了学术讨论会,论证了南水
北调工程的可行性。2002年12月
2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南水北调
工程总体规划》。
第二、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亚
里
斯
多
德
不同重
量的物体
下落速度
相同
不同重
量的物体
下落速度
不同
比
萨
斜
塔
试
验
伽
利
略
(二)实现由理论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第一,必须从实际出
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
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毛泽东
(理论联系实际是毛泽东同
志一生遵循和倡导的工作作
风)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实现认识的根本目的
井冈山的道路
--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
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跟着领袖毛委员,
走上雄伟的井冈山。
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中
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理论只有
为群众所掌握才能化为改造社会、改
造自然的物质力量。
第三,理论要回到实
践,需要经过路线、方
针、政策等中介。
路线、方针、政策
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刘少奇塑像
三、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
和无限发展
(一)人类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再认识
再实践
认识
实践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
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
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
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
程度。
---毛泽东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是指人们
的认识过程既不是封闭式的循环,也不
是直线式的前进,而是螺旋式的曲折上
升运动。这个运动,从形式上看,表现
为认识和实践的反复循环;从内容上看,
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都比较地进到
了高一级的程度。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
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
完成的。从主观方面说,人们总是受
到自己认识能力和实践活动范围的限
制。从客观方面说,受到科学技术条
件的限制,以及客观过程的发展和表
现程度的限制。客观事物的本质有一
个显露的过程,人的认识也就需要一
个过程。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
光是“波”
牛
顿
惠
更
斯
光是“粒子”
光是“波粒两象性”
爱
因
斯
坦
“光”的本质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二,因为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是
无限的。所以,人的认识的任务,
就在于不断地克服主观和客观、认
识和实践之间的矛盾,求得它们之
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而不是企
图去发现所谓的“永恒真理”、
“终极真理”。
认识过程的无限性
托勒密(约90—168年)
哥白尼(1473—1543年)
赫歇耳(1738~1822年)
地
心
说
日
心
说
无
心
说
(二)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所谓具体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
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所谓
历史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
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
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930年2月18日美国天文学家
汤博发现冥王星。从此,“太阳
系九大行星”的格局坚持了70多
年。
为什么不要
我了?
太阳系
2006年8月25日,国际天文学联
合会宣布,冥王星将被排除在行星
行列之外,从而太阳系行星的数量
将由九颗减为八颗。
冥王星
认识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马
恩
选
集
列
宁
选
集
毛
泽
东
选
集
巴黎公社
十月革命
开国大典
改革开放
必须防止和反对两种错误倾向
当一个事物还在发
展,向别的事物转变的
条件还不具备时,人们
硬要超越阶段,做将来
的事,就容易犯冒进的
错误。
冒进
保守
当事物已经向前发
展了,主观认识仍然停
留在原来的阶段上,落
后于实际,就容易犯保
守的错误。
“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
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
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
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
或右的错误思想”
--《实践论》
下 课
同学们再见!
Slide 9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武汉大学
冉 苒 教授
2006年12月
第二讲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武汉大学 冉 苒 教授
2006年12月
本讲主要内容
一、从实践到认识
二、从认识到实践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
反复和无限发展
一、从实践到认识
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
形式,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
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
(一)感性认识
感
性
认
识
含义
人们凭借感官直接感受
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形
式、外部联系的认识。
特点
生动性、具体性、形象性
形式
感觉、知觉、表象
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感觉
感性认识的形式
知觉
表象
感觉
感觉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事物
的个别属性、个别方面的反映。
人的五大感官
眼 耳 鼻 舌 肤
感觉
凉爽的秋风
叮咚的泉水
淡淡的花香
蓝色的大海
甜蜜的糖果
触觉
听觉
嗅觉
视觉
味觉
真的是五
种耶!
知觉
苹果
知觉是人们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
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形象的反映。
静悄悄
红彤彤
甜滋滋
香喷喷
甜滋滋
沉甸甸
香喷喷
红彤彤
静悄悄
沉甸甸
表象
表象是人们对过去的感觉
和知觉的回忆,是曾经作用
于感觉器官的那些客观事物
的形象的再现和重组。
(二)理性认识
含义
理
性
认
识
人们凭借思维对感性材料进
行加工、整理、概括而形成的
关于事物的本质、整体和内部
联系的认识。
特点
间接性、抽象性、概括性
形式
概念、判断、推理
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的形式
推理
判断
概念
概念
概念是通过对各种感觉材料的抽象
和概括,揭示出事物本质的认识形式。
人
农民、工人、士兵、学生、官吏、商人…
思
想
者
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对各
种感觉材料进行抽象和概括,把那
些必然的、稳定的、普遍的和本质
的东西揭示出来而形成概念。
水果
判断
判断是对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或关系
的反映,是对事物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
判明和断定。
一个永存不灭的判断
培
根
毛泽东同志的一个著名判断
1946年8月,毛泽东在延安向美国记者安娜·路易
斯·斯特朗发表谈话,指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
虎。”
泰坦尼克号是永
远不会沉的!
船是铁的,是
铁的就会沉!
设计师 安德鲁
船长 爱德华
推理
推理是由一个或一些判断过渡到新的判
断的思维活动,是从事物的联系或关系中
由已知合乎逻辑地推出未知的反映形式。
铁做的船都是会沉的
(大前提)
泰坦尼克是铁做的船
(小前提)
----------------
所以,泰坦尼克是会沉的 (结 论)
泰坦尼克号的故事
理性认识还表
现为由概念、判断
和推理组成的完整
的理论体系。理论
的形成和建立,标
志着主体对客体的
理性认识达到了系
统化的水平。
(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以
感性认识为基础。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
理性认识。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相互包含。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
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
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
中就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存
看
到
苹
果
落
地
牛
顿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
化为理性认识
发
现
万
有
引
力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这块
感性材料
真的好甜哦!
理性概念
认识是感性的(感觉) 形式是理性的(判断)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必须具备两个
基本条件
完成第一次
飞跃的基本
条件
第一,要勇于实践,深入调
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
感性材料。这是正确实现由感性
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
第二,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
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
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
里地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
升为理性认识。
(四)非理性因素的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动机
信念
情
感
非理性
因素
习
惯
本
能
信
仰
意
志
欲
望
情感、意志、欲望和信仰等非理性因素,它们本
身不属于人的认识能力,但对人的认识活动的发动
与停止、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着重要的
控制和调节的作用。这种作用有时是积极的,有时
是消极的。
改向神学研究无果而终
居
里
夫
人
大科学家牛顿晚年醉心于星象
学、炼金术及个人神秘冥想体验的
研究,并竭力论证第一推动力的存
在。牛顿最后是从宗教里面找到了
一个答案,就是上帝是宇宙起源的
第一推动力。
坚持科学探索再获殊荣
1906年,居里先生突遇车祸逝
世。居里夫人以坚强的意志战胜
巨大悲痛,继任了居里先生在巴
黎大学的课程,并指导实验室工
作。1911年12月她再次获得了诺
贝尔(化学)奖。
牛
顿
二、 从认识到实践
(一)第二次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
实践
认识
第一、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
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
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
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
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
造世界。
- -毛泽东
丹江口水库
南
水
北
调
1980年10月,水利部组织有关专
家、教授、工程技术人员在北京
举行了学术讨论会,论证了南水
北调工程的可行性。2002年12月
2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南水北调
工程总体规划》。
第二、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亚
里
斯
多
德
不同重
量的物体
下落速度
相同
不同重
量的物体
下落速度
不同
比
萨
斜
塔
试
验
伽
利
略
(二)实现由理论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第一,必须从实际出
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
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毛泽东
(理论联系实际是毛泽东同
志一生遵循和倡导的工作作
风)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实现认识的根本目的
井冈山的道路
--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
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跟着领袖毛委员,
走上雄伟的井冈山。
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中
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理论只有
为群众所掌握才能化为改造社会、改
造自然的物质力量。
第三,理论要回到实
践,需要经过路线、方
针、政策等中介。
路线、方针、政策
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刘少奇塑像
三、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
和无限发展
(一)人类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再认识
再实践
认识
实践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
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
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
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
程度。
---毛泽东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是指人们
的认识过程既不是封闭式的循环,也不
是直线式的前进,而是螺旋式的曲折上
升运动。这个运动,从形式上看,表现
为认识和实践的反复循环;从内容上看,
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都比较地进到
了高一级的程度。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
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
完成的。从主观方面说,人们总是受
到自己认识能力和实践活动范围的限
制。从客观方面说,受到科学技术条
件的限制,以及客观过程的发展和表
现程度的限制。客观事物的本质有一
个显露的过程,人的认识也就需要一
个过程。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
光是“波”
牛
顿
惠
更
斯
光是“粒子”
光是“波粒两象性”
爱
因
斯
坦
“光”的本质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二,因为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是
无限的。所以,人的认识的任务,
就在于不断地克服主观和客观、认
识和实践之间的矛盾,求得它们之
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而不是企
图去发现所谓的“永恒真理”、
“终极真理”。
认识过程的无限性
托勒密(约90—168年)
哥白尼(1473—1543年)
赫歇耳(1738~1822年)
地
心
说
日
心
说
无
心
说
(二)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所谓具体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
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所谓
历史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
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
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930年2月18日美国天文学家
汤博发现冥王星。从此,“太阳
系九大行星”的格局坚持了70多
年。
为什么不要
我了?
太阳系
2006年8月25日,国际天文学联
合会宣布,冥王星将被排除在行星
行列之外,从而太阳系行星的数量
将由九颗减为八颗。
冥王星
认识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马
恩
选
集
列
宁
选
集
毛
泽
东
选
集
巴黎公社
十月革命
开国大典
改革开放
必须防止和反对两种错误倾向
当一个事物还在发
展,向别的事物转变的
条件还不具备时,人们
硬要超越阶段,做将来
的事,就容易犯冒进的
错误。
冒进
保守
当事物已经向前发
展了,主观认识仍然停
留在原来的阶段上,落
后于实际,就容易犯保
守的错误。
“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
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
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
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
或右的错误思想”
--《实践论》
下 课
同学们再见!
Slide 10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武汉大学
冉 苒 教授
2006年12月
第二讲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武汉大学 冉 苒 教授
2006年12月
本讲主要内容
一、从实践到认识
二、从认识到实践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
反复和无限发展
一、从实践到认识
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
形式,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
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
(一)感性认识
感
性
认
识
含义
人们凭借感官直接感受
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形
式、外部联系的认识。
特点
生动性、具体性、形象性
形式
感觉、知觉、表象
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感觉
感性认识的形式
知觉
表象
感觉
感觉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事物
的个别属性、个别方面的反映。
人的五大感官
眼 耳 鼻 舌 肤
感觉
凉爽的秋风
叮咚的泉水
淡淡的花香
蓝色的大海
甜蜜的糖果
触觉
听觉
嗅觉
视觉
味觉
真的是五
种耶!
知觉
苹果
知觉是人们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
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形象的反映。
静悄悄
红彤彤
甜滋滋
香喷喷
甜滋滋
沉甸甸
香喷喷
红彤彤
静悄悄
沉甸甸
表象
表象是人们对过去的感觉
和知觉的回忆,是曾经作用
于感觉器官的那些客观事物
的形象的再现和重组。
(二)理性认识
含义
理
性
认
识
人们凭借思维对感性材料进
行加工、整理、概括而形成的
关于事物的本质、整体和内部
联系的认识。
特点
间接性、抽象性、概括性
形式
概念、判断、推理
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的形式
推理
判断
概念
概念
概念是通过对各种感觉材料的抽象
和概括,揭示出事物本质的认识形式。
人
农民、工人、士兵、学生、官吏、商人…
思
想
者
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对各
种感觉材料进行抽象和概括,把那
些必然的、稳定的、普遍的和本质
的东西揭示出来而形成概念。
水果
判断
判断是对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或关系
的反映,是对事物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
判明和断定。
一个永存不灭的判断
培
根
毛泽东同志的一个著名判断
1946年8月,毛泽东在延安向美国记者安娜·路易
斯·斯特朗发表谈话,指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
虎。”
泰坦尼克号是永
远不会沉的!
船是铁的,是
铁的就会沉!
设计师 安德鲁
船长 爱德华
推理
推理是由一个或一些判断过渡到新的判
断的思维活动,是从事物的联系或关系中
由已知合乎逻辑地推出未知的反映形式。
铁做的船都是会沉的
(大前提)
泰坦尼克是铁做的船
(小前提)
----------------
所以,泰坦尼克是会沉的 (结 论)
泰坦尼克号的故事
理性认识还表
现为由概念、判断
和推理组成的完整
的理论体系。理论
的形成和建立,标
志着主体对客体的
理性认识达到了系
统化的水平。
(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以
感性认识为基础。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
理性认识。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相互包含。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
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
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
中就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存
看
到
苹
果
落
地
牛
顿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
化为理性认识
发
现
万
有
引
力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这块
感性材料
真的好甜哦!
理性概念
认识是感性的(感觉) 形式是理性的(判断)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必须具备两个
基本条件
完成第一次
飞跃的基本
条件
第一,要勇于实践,深入调
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
感性材料。这是正确实现由感性
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
第二,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
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
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
里地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
升为理性认识。
(四)非理性因素的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动机
信念
情
感
非理性
因素
习
惯
本
能
信
仰
意
志
欲
望
情感、意志、欲望和信仰等非理性因素,它们本
身不属于人的认识能力,但对人的认识活动的发动
与停止、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着重要的
控制和调节的作用。这种作用有时是积极的,有时
是消极的。
改向神学研究无果而终
居
里
夫
人
大科学家牛顿晚年醉心于星象
学、炼金术及个人神秘冥想体验的
研究,并竭力论证第一推动力的存
在。牛顿最后是从宗教里面找到了
一个答案,就是上帝是宇宙起源的
第一推动力。
坚持科学探索再获殊荣
1906年,居里先生突遇车祸逝
世。居里夫人以坚强的意志战胜
巨大悲痛,继任了居里先生在巴
黎大学的课程,并指导实验室工
作。1911年12月她再次获得了诺
贝尔(化学)奖。
牛
顿
二、 从认识到实践
(一)第二次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
实践
认识
第一、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
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
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
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
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
造世界。
- -毛泽东
丹江口水库
南
水
北
调
1980年10月,水利部组织有关专
家、教授、工程技术人员在北京
举行了学术讨论会,论证了南水
北调工程的可行性。2002年12月
2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南水北调
工程总体规划》。
第二、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亚
里
斯
多
德
不同重
量的物体
下落速度
相同
不同重
量的物体
下落速度
不同
比
萨
斜
塔
试
验
伽
利
略
(二)实现由理论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第一,必须从实际出
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
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毛泽东
(理论联系实际是毛泽东同
志一生遵循和倡导的工作作
风)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实现认识的根本目的
井冈山的道路
--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
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跟着领袖毛委员,
走上雄伟的井冈山。
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中
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理论只有
为群众所掌握才能化为改造社会、改
造自然的物质力量。
第三,理论要回到实
践,需要经过路线、方
针、政策等中介。
路线、方针、政策
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刘少奇塑像
三、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
和无限发展
(一)人类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再认识
再实践
认识
实践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
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
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
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
程度。
---毛泽东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是指人们
的认识过程既不是封闭式的循环,也不
是直线式的前进,而是螺旋式的曲折上
升运动。这个运动,从形式上看,表现
为认识和实践的反复循环;从内容上看,
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都比较地进到
了高一级的程度。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
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
完成的。从主观方面说,人们总是受
到自己认识能力和实践活动范围的限
制。从客观方面说,受到科学技术条
件的限制,以及客观过程的发展和表
现程度的限制。客观事物的本质有一
个显露的过程,人的认识也就需要一
个过程。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
光是“波”
牛
顿
惠
更
斯
光是“粒子”
光是“波粒两象性”
爱
因
斯
坦
“光”的本质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二,因为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是
无限的。所以,人的认识的任务,
就在于不断地克服主观和客观、认
识和实践之间的矛盾,求得它们之
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而不是企
图去发现所谓的“永恒真理”、
“终极真理”。
认识过程的无限性
托勒密(约90—168年)
哥白尼(1473—1543年)
赫歇耳(1738~1822年)
地
心
说
日
心
说
无
心
说
(二)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所谓具体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
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所谓
历史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
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
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930年2月18日美国天文学家
汤博发现冥王星。从此,“太阳
系九大行星”的格局坚持了70多
年。
为什么不要
我了?
太阳系
2006年8月25日,国际天文学联
合会宣布,冥王星将被排除在行星
行列之外,从而太阳系行星的数量
将由九颗减为八颗。
冥王星
认识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马
恩
选
集
列
宁
选
集
毛
泽
东
选
集
巴黎公社
十月革命
开国大典
改革开放
必须防止和反对两种错误倾向
当一个事物还在发
展,向别的事物转变的
条件还不具备时,人们
硬要超越阶段,做将来
的事,就容易犯冒进的
错误。
冒进
保守
当事物已经向前发
展了,主观认识仍然停
留在原来的阶段上,落
后于实际,就容易犯保
守的错误。
“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
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
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
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
或右的错误思想”
--《实践论》
下 课
同学们再见!
Slide 11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武汉大学
冉 苒 教授
2006年12月
第二讲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武汉大学 冉 苒 教授
2006年12月
本讲主要内容
一、从实践到认识
二、从认识到实践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
反复和无限发展
一、从实践到认识
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
形式,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
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
(一)感性认识
感
性
认
识
含义
人们凭借感官直接感受
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形
式、外部联系的认识。
特点
生动性、具体性、形象性
形式
感觉、知觉、表象
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感觉
感性认识的形式
知觉
表象
感觉
感觉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事物
的个别属性、个别方面的反映。
人的五大感官
眼 耳 鼻 舌 肤
感觉
凉爽的秋风
叮咚的泉水
淡淡的花香
蓝色的大海
甜蜜的糖果
触觉
听觉
嗅觉
视觉
味觉
真的是五
种耶!
知觉
苹果
知觉是人们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
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形象的反映。
静悄悄
红彤彤
甜滋滋
香喷喷
甜滋滋
沉甸甸
香喷喷
红彤彤
静悄悄
沉甸甸
表象
表象是人们对过去的感觉
和知觉的回忆,是曾经作用
于感觉器官的那些客观事物
的形象的再现和重组。
(二)理性认识
含义
理
性
认
识
人们凭借思维对感性材料进
行加工、整理、概括而形成的
关于事物的本质、整体和内部
联系的认识。
特点
间接性、抽象性、概括性
形式
概念、判断、推理
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的形式
推理
判断
概念
概念
概念是通过对各种感觉材料的抽象
和概括,揭示出事物本质的认识形式。
人
农民、工人、士兵、学生、官吏、商人…
思
想
者
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对各
种感觉材料进行抽象和概括,把那
些必然的、稳定的、普遍的和本质
的东西揭示出来而形成概念。
水果
判断
判断是对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或关系
的反映,是对事物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
判明和断定。
一个永存不灭的判断
培
根
毛泽东同志的一个著名判断
1946年8月,毛泽东在延安向美国记者安娜·路易
斯·斯特朗发表谈话,指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
虎。”
泰坦尼克号是永
远不会沉的!
船是铁的,是
铁的就会沉!
设计师 安德鲁
船长 爱德华
推理
推理是由一个或一些判断过渡到新的判
断的思维活动,是从事物的联系或关系中
由已知合乎逻辑地推出未知的反映形式。
铁做的船都是会沉的
(大前提)
泰坦尼克是铁做的船
(小前提)
----------------
所以,泰坦尼克是会沉的 (结 论)
泰坦尼克号的故事
理性认识还表
现为由概念、判断
和推理组成的完整
的理论体系。理论
的形成和建立,标
志着主体对客体的
理性认识达到了系
统化的水平。
(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以
感性认识为基础。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
理性认识。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相互包含。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
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
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
中就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存
看
到
苹
果
落
地
牛
顿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
化为理性认识
发
现
万
有
引
力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这块
感性材料
真的好甜哦!
理性概念
认识是感性的(感觉) 形式是理性的(判断)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必须具备两个
基本条件
完成第一次
飞跃的基本
条件
第一,要勇于实践,深入调
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
感性材料。这是正确实现由感性
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
第二,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
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
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
里地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
升为理性认识。
(四)非理性因素的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动机
信念
情
感
非理性
因素
习
惯
本
能
信
仰
意
志
欲
望
情感、意志、欲望和信仰等非理性因素,它们本
身不属于人的认识能力,但对人的认识活动的发动
与停止、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着重要的
控制和调节的作用。这种作用有时是积极的,有时
是消极的。
改向神学研究无果而终
居
里
夫
人
大科学家牛顿晚年醉心于星象
学、炼金术及个人神秘冥想体验的
研究,并竭力论证第一推动力的存
在。牛顿最后是从宗教里面找到了
一个答案,就是上帝是宇宙起源的
第一推动力。
坚持科学探索再获殊荣
1906年,居里先生突遇车祸逝
世。居里夫人以坚强的意志战胜
巨大悲痛,继任了居里先生在巴
黎大学的课程,并指导实验室工
作。1911年12月她再次获得了诺
贝尔(化学)奖。
牛
顿
二、 从认识到实践
(一)第二次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
实践
认识
第一、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
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
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
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
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
造世界。
- -毛泽东
丹江口水库
南
水
北
调
1980年10月,水利部组织有关专
家、教授、工程技术人员在北京
举行了学术讨论会,论证了南水
北调工程的可行性。2002年12月
2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南水北调
工程总体规划》。
第二、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亚
里
斯
多
德
不同重
量的物体
下落速度
相同
不同重
量的物体
下落速度
不同
比
萨
斜
塔
试
验
伽
利
略
(二)实现由理论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第一,必须从实际出
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
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毛泽东
(理论联系实际是毛泽东同
志一生遵循和倡导的工作作
风)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实现认识的根本目的
井冈山的道路
--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
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跟着领袖毛委员,
走上雄伟的井冈山。
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中
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理论只有
为群众所掌握才能化为改造社会、改
造自然的物质力量。
第三,理论要回到实
践,需要经过路线、方
针、政策等中介。
路线、方针、政策
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刘少奇塑像
三、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
和无限发展
(一)人类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再认识
再实践
认识
实践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
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
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
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
程度。
---毛泽东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是指人们
的认识过程既不是封闭式的循环,也不
是直线式的前进,而是螺旋式的曲折上
升运动。这个运动,从形式上看,表现
为认识和实践的反复循环;从内容上看,
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都比较地进到
了高一级的程度。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
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
完成的。从主观方面说,人们总是受
到自己认识能力和实践活动范围的限
制。从客观方面说,受到科学技术条
件的限制,以及客观过程的发展和表
现程度的限制。客观事物的本质有一
个显露的过程,人的认识也就需要一
个过程。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
光是“波”
牛
顿
惠
更
斯
光是“粒子”
光是“波粒两象性”
爱
因
斯
坦
“光”的本质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二,因为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是
无限的。所以,人的认识的任务,
就在于不断地克服主观和客观、认
识和实践之间的矛盾,求得它们之
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而不是企
图去发现所谓的“永恒真理”、
“终极真理”。
认识过程的无限性
托勒密(约90—168年)
哥白尼(1473—1543年)
赫歇耳(1738~1822年)
地
心
说
日
心
说
无
心
说
(二)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所谓具体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
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所谓
历史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
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
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930年2月18日美国天文学家
汤博发现冥王星。从此,“太阳
系九大行星”的格局坚持了70多
年。
为什么不要
我了?
太阳系
2006年8月25日,国际天文学联
合会宣布,冥王星将被排除在行星
行列之外,从而太阳系行星的数量
将由九颗减为八颗。
冥王星
认识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马
恩
选
集
列
宁
选
集
毛
泽
东
选
集
巴黎公社
十月革命
开国大典
改革开放
必须防止和反对两种错误倾向
当一个事物还在发
展,向别的事物转变的
条件还不具备时,人们
硬要超越阶段,做将来
的事,就容易犯冒进的
错误。
冒进
保守
当事物已经向前发
展了,主观认识仍然停
留在原来的阶段上,落
后于实际,就容易犯保
守的错误。
“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
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
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
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
或右的错误思想”
--《实践论》
下 课
同学们再见!
Slide 12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武汉大学
冉 苒 教授
2006年12月
第二讲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武汉大学 冉 苒 教授
2006年12月
本讲主要内容
一、从实践到认识
二、从认识到实践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
反复和无限发展
一、从实践到认识
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
形式,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
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
(一)感性认识
感
性
认
识
含义
人们凭借感官直接感受
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形
式、外部联系的认识。
特点
生动性、具体性、形象性
形式
感觉、知觉、表象
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感觉
感性认识的形式
知觉
表象
感觉
感觉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事物
的个别属性、个别方面的反映。
人的五大感官
眼 耳 鼻 舌 肤
感觉
凉爽的秋风
叮咚的泉水
淡淡的花香
蓝色的大海
甜蜜的糖果
触觉
听觉
嗅觉
视觉
味觉
真的是五
种耶!
知觉
苹果
知觉是人们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
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形象的反映。
静悄悄
红彤彤
甜滋滋
香喷喷
甜滋滋
沉甸甸
香喷喷
红彤彤
静悄悄
沉甸甸
表象
表象是人们对过去的感觉
和知觉的回忆,是曾经作用
于感觉器官的那些客观事物
的形象的再现和重组。
(二)理性认识
含义
理
性
认
识
人们凭借思维对感性材料进
行加工、整理、概括而形成的
关于事物的本质、整体和内部
联系的认识。
特点
间接性、抽象性、概括性
形式
概念、判断、推理
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的形式
推理
判断
概念
概念
概念是通过对各种感觉材料的抽象
和概括,揭示出事物本质的认识形式。
人
农民、工人、士兵、学生、官吏、商人…
思
想
者
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对各
种感觉材料进行抽象和概括,把那
些必然的、稳定的、普遍的和本质
的东西揭示出来而形成概念。
水果
判断
判断是对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或关系
的反映,是对事物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
判明和断定。
一个永存不灭的判断
培
根
毛泽东同志的一个著名判断
1946年8月,毛泽东在延安向美国记者安娜·路易
斯·斯特朗发表谈话,指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
虎。”
泰坦尼克号是永
远不会沉的!
船是铁的,是
铁的就会沉!
设计师 安德鲁
船长 爱德华
推理
推理是由一个或一些判断过渡到新的判
断的思维活动,是从事物的联系或关系中
由已知合乎逻辑地推出未知的反映形式。
铁做的船都是会沉的
(大前提)
泰坦尼克是铁做的船
(小前提)
----------------
所以,泰坦尼克是会沉的 (结 论)
泰坦尼克号的故事
理性认识还表
现为由概念、判断
和推理组成的完整
的理论体系。理论
的形成和建立,标
志着主体对客体的
理性认识达到了系
统化的水平。
(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以
感性认识为基础。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
理性认识。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相互包含。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
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
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
中就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存
看
到
苹
果
落
地
牛
顿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
化为理性认识
发
现
万
有
引
力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这块
感性材料
真的好甜哦!
理性概念
认识是感性的(感觉) 形式是理性的(判断)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必须具备两个
基本条件
完成第一次
飞跃的基本
条件
第一,要勇于实践,深入调
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
感性材料。这是正确实现由感性
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
第二,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
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
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
里地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
升为理性认识。
(四)非理性因素的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动机
信念
情
感
非理性
因素
习
惯
本
能
信
仰
意
志
欲
望
情感、意志、欲望和信仰等非理性因素,它们本
身不属于人的认识能力,但对人的认识活动的发动
与停止、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着重要的
控制和调节的作用。这种作用有时是积极的,有时
是消极的。
改向神学研究无果而终
居
里
夫
人
大科学家牛顿晚年醉心于星象
学、炼金术及个人神秘冥想体验的
研究,并竭力论证第一推动力的存
在。牛顿最后是从宗教里面找到了
一个答案,就是上帝是宇宙起源的
第一推动力。
坚持科学探索再获殊荣
1906年,居里先生突遇车祸逝
世。居里夫人以坚强的意志战胜
巨大悲痛,继任了居里先生在巴
黎大学的课程,并指导实验室工
作。1911年12月她再次获得了诺
贝尔(化学)奖。
牛
顿
二、 从认识到实践
(一)第二次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
实践
认识
第一、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
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
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
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
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
造世界。
- -毛泽东
丹江口水库
南
水
北
调
1980年10月,水利部组织有关专
家、教授、工程技术人员在北京
举行了学术讨论会,论证了南水
北调工程的可行性。2002年12月
2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南水北调
工程总体规划》。
第二、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亚
里
斯
多
德
不同重
量的物体
下落速度
相同
不同重
量的物体
下落速度
不同
比
萨
斜
塔
试
验
伽
利
略
(二)实现由理论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第一,必须从实际出
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
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毛泽东
(理论联系实际是毛泽东同
志一生遵循和倡导的工作作
风)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实现认识的根本目的
井冈山的道路
--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
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跟着领袖毛委员,
走上雄伟的井冈山。
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中
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理论只有
为群众所掌握才能化为改造社会、改
造自然的物质力量。
第三,理论要回到实
践,需要经过路线、方
针、政策等中介。
路线、方针、政策
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刘少奇塑像
三、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
和无限发展
(一)人类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再认识
再实践
认识
实践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
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
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
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
程度。
---毛泽东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是指人们
的认识过程既不是封闭式的循环,也不
是直线式的前进,而是螺旋式的曲折上
升运动。这个运动,从形式上看,表现
为认识和实践的反复循环;从内容上看,
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都比较地进到
了高一级的程度。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
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
完成的。从主观方面说,人们总是受
到自己认识能力和实践活动范围的限
制。从客观方面说,受到科学技术条
件的限制,以及客观过程的发展和表
现程度的限制。客观事物的本质有一
个显露的过程,人的认识也就需要一
个过程。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
光是“波”
牛
顿
惠
更
斯
光是“粒子”
光是“波粒两象性”
爱
因
斯
坦
“光”的本质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二,因为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是
无限的。所以,人的认识的任务,
就在于不断地克服主观和客观、认
识和实践之间的矛盾,求得它们之
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而不是企
图去发现所谓的“永恒真理”、
“终极真理”。
认识过程的无限性
托勒密(约90—168年)
哥白尼(1473—1543年)
赫歇耳(1738~1822年)
地
心
说
日
心
说
无
心
说
(二)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所谓具体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
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所谓
历史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
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
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930年2月18日美国天文学家
汤博发现冥王星。从此,“太阳
系九大行星”的格局坚持了70多
年。
为什么不要
我了?
太阳系
2006年8月25日,国际天文学联
合会宣布,冥王星将被排除在行星
行列之外,从而太阳系行星的数量
将由九颗减为八颗。
冥王星
认识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马
恩
选
集
列
宁
选
集
毛
泽
东
选
集
巴黎公社
十月革命
开国大典
改革开放
必须防止和反对两种错误倾向
当一个事物还在发
展,向别的事物转变的
条件还不具备时,人们
硬要超越阶段,做将来
的事,就容易犯冒进的
错误。
冒进
保守
当事物已经向前发
展了,主观认识仍然停
留在原来的阶段上,落
后于实际,就容易犯保
守的错误。
“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
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
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
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
或右的错误思想”
--《实践论》
下 课
同学们再见!
Slide 13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武汉大学
冉 苒 教授
2006年12月
第二讲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武汉大学 冉 苒 教授
2006年12月
本讲主要内容
一、从实践到认识
二、从认识到实践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
反复和无限发展
一、从实践到认识
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
形式,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
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
(一)感性认识
感
性
认
识
含义
人们凭借感官直接感受
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形
式、外部联系的认识。
特点
生动性、具体性、形象性
形式
感觉、知觉、表象
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感觉
感性认识的形式
知觉
表象
感觉
感觉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事物
的个别属性、个别方面的反映。
人的五大感官
眼 耳 鼻 舌 肤
感觉
凉爽的秋风
叮咚的泉水
淡淡的花香
蓝色的大海
甜蜜的糖果
触觉
听觉
嗅觉
视觉
味觉
真的是五
种耶!
知觉
苹果
知觉是人们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
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形象的反映。
静悄悄
红彤彤
甜滋滋
香喷喷
甜滋滋
沉甸甸
香喷喷
红彤彤
静悄悄
沉甸甸
表象
表象是人们对过去的感觉
和知觉的回忆,是曾经作用
于感觉器官的那些客观事物
的形象的再现和重组。
(二)理性认识
含义
理
性
认
识
人们凭借思维对感性材料进
行加工、整理、概括而形成的
关于事物的本质、整体和内部
联系的认识。
特点
间接性、抽象性、概括性
形式
概念、判断、推理
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的形式
推理
判断
概念
概念
概念是通过对各种感觉材料的抽象
和概括,揭示出事物本质的认识形式。
人
农民、工人、士兵、学生、官吏、商人…
思
想
者
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对各
种感觉材料进行抽象和概括,把那
些必然的、稳定的、普遍的和本质
的东西揭示出来而形成概念。
水果
判断
判断是对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或关系
的反映,是对事物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
判明和断定。
一个永存不灭的判断
培
根
毛泽东同志的一个著名判断
1946年8月,毛泽东在延安向美国记者安娜·路易
斯·斯特朗发表谈话,指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
虎。”
泰坦尼克号是永
远不会沉的!
船是铁的,是
铁的就会沉!
设计师 安德鲁
船长 爱德华
推理
推理是由一个或一些判断过渡到新的判
断的思维活动,是从事物的联系或关系中
由已知合乎逻辑地推出未知的反映形式。
铁做的船都是会沉的
(大前提)
泰坦尼克是铁做的船
(小前提)
----------------
所以,泰坦尼克是会沉的 (结 论)
泰坦尼克号的故事
理性认识还表
现为由概念、判断
和推理组成的完整
的理论体系。理论
的形成和建立,标
志着主体对客体的
理性认识达到了系
统化的水平。
(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以
感性认识为基础。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
理性认识。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相互包含。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
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
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
中就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存
看
到
苹
果
落
地
牛
顿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
化为理性认识
发
现
万
有
引
力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这块
感性材料
真的好甜哦!
理性概念
认识是感性的(感觉) 形式是理性的(判断)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必须具备两个
基本条件
完成第一次
飞跃的基本
条件
第一,要勇于实践,深入调
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
感性材料。这是正确实现由感性
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
第二,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
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
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
里地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
升为理性认识。
(四)非理性因素的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动机
信念
情
感
非理性
因素
习
惯
本
能
信
仰
意
志
欲
望
情感、意志、欲望和信仰等非理性因素,它们本
身不属于人的认识能力,但对人的认识活动的发动
与停止、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着重要的
控制和调节的作用。这种作用有时是积极的,有时
是消极的。
改向神学研究无果而终
居
里
夫
人
大科学家牛顿晚年醉心于星象
学、炼金术及个人神秘冥想体验的
研究,并竭力论证第一推动力的存
在。牛顿最后是从宗教里面找到了
一个答案,就是上帝是宇宙起源的
第一推动力。
坚持科学探索再获殊荣
1906年,居里先生突遇车祸逝
世。居里夫人以坚强的意志战胜
巨大悲痛,继任了居里先生在巴
黎大学的课程,并指导实验室工
作。1911年12月她再次获得了诺
贝尔(化学)奖。
牛
顿
二、 从认识到实践
(一)第二次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
实践
认识
第一、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
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
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
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
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
造世界。
- -毛泽东
丹江口水库
南
水
北
调
1980年10月,水利部组织有关专
家、教授、工程技术人员在北京
举行了学术讨论会,论证了南水
北调工程的可行性。2002年12月
2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南水北调
工程总体规划》。
第二、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亚
里
斯
多
德
不同重
量的物体
下落速度
相同
不同重
量的物体
下落速度
不同
比
萨
斜
塔
试
验
伽
利
略
(二)实现由理论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第一,必须从实际出
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
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毛泽东
(理论联系实际是毛泽东同
志一生遵循和倡导的工作作
风)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实现认识的根本目的
井冈山的道路
--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
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跟着领袖毛委员,
走上雄伟的井冈山。
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中
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理论只有
为群众所掌握才能化为改造社会、改
造自然的物质力量。
第三,理论要回到实
践,需要经过路线、方
针、政策等中介。
路线、方针、政策
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刘少奇塑像
三、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
和无限发展
(一)人类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再认识
再实践
认识
实践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
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
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
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
程度。
---毛泽东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是指人们
的认识过程既不是封闭式的循环,也不
是直线式的前进,而是螺旋式的曲折上
升运动。这个运动,从形式上看,表现
为认识和实践的反复循环;从内容上看,
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都比较地进到
了高一级的程度。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
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
完成的。从主观方面说,人们总是受
到自己认识能力和实践活动范围的限
制。从客观方面说,受到科学技术条
件的限制,以及客观过程的发展和表
现程度的限制。客观事物的本质有一
个显露的过程,人的认识也就需要一
个过程。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
光是“波”
牛
顿
惠
更
斯
光是“粒子”
光是“波粒两象性”
爱
因
斯
坦
“光”的本质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二,因为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是
无限的。所以,人的认识的任务,
就在于不断地克服主观和客观、认
识和实践之间的矛盾,求得它们之
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而不是企
图去发现所谓的“永恒真理”、
“终极真理”。
认识过程的无限性
托勒密(约90—168年)
哥白尼(1473—1543年)
赫歇耳(1738~1822年)
地
心
说
日
心
说
无
心
说
(二)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所谓具体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
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所谓
历史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
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
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930年2月18日美国天文学家
汤博发现冥王星。从此,“太阳
系九大行星”的格局坚持了70多
年。
为什么不要
我了?
太阳系
2006年8月25日,国际天文学联
合会宣布,冥王星将被排除在行星
行列之外,从而太阳系行星的数量
将由九颗减为八颗。
冥王星
认识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马
恩
选
集
列
宁
选
集
毛
泽
东
选
集
巴黎公社
十月革命
开国大典
改革开放
必须防止和反对两种错误倾向
当一个事物还在发
展,向别的事物转变的
条件还不具备时,人们
硬要超越阶段,做将来
的事,就容易犯冒进的
错误。
冒进
保守
当事物已经向前发
展了,主观认识仍然停
留在原来的阶段上,落
后于实际,就容易犯保
守的错误。
“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
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
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
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
或右的错误思想”
--《实践论》
下 课
同学们再见!
Slide 14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武汉大学
冉 苒 教授
2006年12月
第二讲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武汉大学 冉 苒 教授
2006年12月
本讲主要内容
一、从实践到认识
二、从认识到实践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
反复和无限发展
一、从实践到认识
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
形式,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
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
(一)感性认识
感
性
认
识
含义
人们凭借感官直接感受
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形
式、外部联系的认识。
特点
生动性、具体性、形象性
形式
感觉、知觉、表象
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感觉
感性认识的形式
知觉
表象
感觉
感觉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事物
的个别属性、个别方面的反映。
人的五大感官
眼 耳 鼻 舌 肤
感觉
凉爽的秋风
叮咚的泉水
淡淡的花香
蓝色的大海
甜蜜的糖果
触觉
听觉
嗅觉
视觉
味觉
真的是五
种耶!
知觉
苹果
知觉是人们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
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形象的反映。
静悄悄
红彤彤
甜滋滋
香喷喷
甜滋滋
沉甸甸
香喷喷
红彤彤
静悄悄
沉甸甸
表象
表象是人们对过去的感觉
和知觉的回忆,是曾经作用
于感觉器官的那些客观事物
的形象的再现和重组。
(二)理性认识
含义
理
性
认
识
人们凭借思维对感性材料进
行加工、整理、概括而形成的
关于事物的本质、整体和内部
联系的认识。
特点
间接性、抽象性、概括性
形式
概念、判断、推理
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的形式
推理
判断
概念
概念
概念是通过对各种感觉材料的抽象
和概括,揭示出事物本质的认识形式。
人
农民、工人、士兵、学生、官吏、商人…
思
想
者
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对各
种感觉材料进行抽象和概括,把那
些必然的、稳定的、普遍的和本质
的东西揭示出来而形成概念。
水果
判断
判断是对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或关系
的反映,是对事物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
判明和断定。
一个永存不灭的判断
培
根
毛泽东同志的一个著名判断
1946年8月,毛泽东在延安向美国记者安娜·路易
斯·斯特朗发表谈话,指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
虎。”
泰坦尼克号是永
远不会沉的!
船是铁的,是
铁的就会沉!
设计师 安德鲁
船长 爱德华
推理
推理是由一个或一些判断过渡到新的判
断的思维活动,是从事物的联系或关系中
由已知合乎逻辑地推出未知的反映形式。
铁做的船都是会沉的
(大前提)
泰坦尼克是铁做的船
(小前提)
----------------
所以,泰坦尼克是会沉的 (结 论)
泰坦尼克号的故事
理性认识还表
现为由概念、判断
和推理组成的完整
的理论体系。理论
的形成和建立,标
志着主体对客体的
理性认识达到了系
统化的水平。
(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以
感性认识为基础。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
理性认识。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相互包含。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
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
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
中就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存
看
到
苹
果
落
地
牛
顿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
化为理性认识
发
现
万
有
引
力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这块
感性材料
真的好甜哦!
理性概念
认识是感性的(感觉) 形式是理性的(判断)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必须具备两个
基本条件
完成第一次
飞跃的基本
条件
第一,要勇于实践,深入调
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
感性材料。这是正确实现由感性
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
第二,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
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
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
里地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
升为理性认识。
(四)非理性因素的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动机
信念
情
感
非理性
因素
习
惯
本
能
信
仰
意
志
欲
望
情感、意志、欲望和信仰等非理性因素,它们本
身不属于人的认识能力,但对人的认识活动的发动
与停止、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着重要的
控制和调节的作用。这种作用有时是积极的,有时
是消极的。
改向神学研究无果而终
居
里
夫
人
大科学家牛顿晚年醉心于星象
学、炼金术及个人神秘冥想体验的
研究,并竭力论证第一推动力的存
在。牛顿最后是从宗教里面找到了
一个答案,就是上帝是宇宙起源的
第一推动力。
坚持科学探索再获殊荣
1906年,居里先生突遇车祸逝
世。居里夫人以坚强的意志战胜
巨大悲痛,继任了居里先生在巴
黎大学的课程,并指导实验室工
作。1911年12月她再次获得了诺
贝尔(化学)奖。
牛
顿
二、 从认识到实践
(一)第二次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
实践
认识
第一、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
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
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
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
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
造世界。
- -毛泽东
丹江口水库
南
水
北
调
1980年10月,水利部组织有关专
家、教授、工程技术人员在北京
举行了学术讨论会,论证了南水
北调工程的可行性。2002年12月
2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南水北调
工程总体规划》。
第二、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亚
里
斯
多
德
不同重
量的物体
下落速度
相同
不同重
量的物体
下落速度
不同
比
萨
斜
塔
试
验
伽
利
略
(二)实现由理论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第一,必须从实际出
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
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毛泽东
(理论联系实际是毛泽东同
志一生遵循和倡导的工作作
风)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实现认识的根本目的
井冈山的道路
--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
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跟着领袖毛委员,
走上雄伟的井冈山。
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中
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理论只有
为群众所掌握才能化为改造社会、改
造自然的物质力量。
第三,理论要回到实
践,需要经过路线、方
针、政策等中介。
路线、方针、政策
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刘少奇塑像
三、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
和无限发展
(一)人类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再认识
再实践
认识
实践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
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
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
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
程度。
---毛泽东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是指人们
的认识过程既不是封闭式的循环,也不
是直线式的前进,而是螺旋式的曲折上
升运动。这个运动,从形式上看,表现
为认识和实践的反复循环;从内容上看,
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都比较地进到
了高一级的程度。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
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
完成的。从主观方面说,人们总是受
到自己认识能力和实践活动范围的限
制。从客观方面说,受到科学技术条
件的限制,以及客观过程的发展和表
现程度的限制。客观事物的本质有一
个显露的过程,人的认识也就需要一
个过程。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
光是“波”
牛
顿
惠
更
斯
光是“粒子”
光是“波粒两象性”
爱
因
斯
坦
“光”的本质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二,因为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是
无限的。所以,人的认识的任务,
就在于不断地克服主观和客观、认
识和实践之间的矛盾,求得它们之
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而不是企
图去发现所谓的“永恒真理”、
“终极真理”。
认识过程的无限性
托勒密(约90—168年)
哥白尼(1473—1543年)
赫歇耳(1738~1822年)
地
心
说
日
心
说
无
心
说
(二)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所谓具体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
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所谓
历史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
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
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930年2月18日美国天文学家
汤博发现冥王星。从此,“太阳
系九大行星”的格局坚持了70多
年。
为什么不要
我了?
太阳系
2006年8月25日,国际天文学联
合会宣布,冥王星将被排除在行星
行列之外,从而太阳系行星的数量
将由九颗减为八颗。
冥王星
认识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马
恩
选
集
列
宁
选
集
毛
泽
东
选
集
巴黎公社
十月革命
开国大典
改革开放
必须防止和反对两种错误倾向
当一个事物还在发
展,向别的事物转变的
条件还不具备时,人们
硬要超越阶段,做将来
的事,就容易犯冒进的
错误。
冒进
保守
当事物已经向前发
展了,主观认识仍然停
留在原来的阶段上,落
后于实际,就容易犯保
守的错误。
“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
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
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
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
或右的错误思想”
--《实践论》
下 课
同学们再见!
Slide 15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武汉大学
冉 苒 教授
2006年12月
第二讲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武汉大学 冉 苒 教授
2006年12月
本讲主要内容
一、从实践到认识
二、从认识到实践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
反复和无限发展
一、从实践到认识
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
形式,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
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
(一)感性认识
感
性
认
识
含义
人们凭借感官直接感受
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形
式、外部联系的认识。
特点
生动性、具体性、形象性
形式
感觉、知觉、表象
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感觉
感性认识的形式
知觉
表象
感觉
感觉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事物
的个别属性、个别方面的反映。
人的五大感官
眼 耳 鼻 舌 肤
感觉
凉爽的秋风
叮咚的泉水
淡淡的花香
蓝色的大海
甜蜜的糖果
触觉
听觉
嗅觉
视觉
味觉
真的是五
种耶!
知觉
苹果
知觉是人们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
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形象的反映。
静悄悄
红彤彤
甜滋滋
香喷喷
甜滋滋
沉甸甸
香喷喷
红彤彤
静悄悄
沉甸甸
表象
表象是人们对过去的感觉
和知觉的回忆,是曾经作用
于感觉器官的那些客观事物
的形象的再现和重组。
(二)理性认识
含义
理
性
认
识
人们凭借思维对感性材料进
行加工、整理、概括而形成的
关于事物的本质、整体和内部
联系的认识。
特点
间接性、抽象性、概括性
形式
概念、判断、推理
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的形式
推理
判断
概念
概念
概念是通过对各种感觉材料的抽象
和概括,揭示出事物本质的认识形式。
人
农民、工人、士兵、学生、官吏、商人…
思
想
者
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对各
种感觉材料进行抽象和概括,把那
些必然的、稳定的、普遍的和本质
的东西揭示出来而形成概念。
水果
判断
判断是对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或关系
的反映,是对事物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
判明和断定。
一个永存不灭的判断
培
根
毛泽东同志的一个著名判断
1946年8月,毛泽东在延安向美国记者安娜·路易
斯·斯特朗发表谈话,指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
虎。”
泰坦尼克号是永
远不会沉的!
船是铁的,是
铁的就会沉!
设计师 安德鲁
船长 爱德华
推理
推理是由一个或一些判断过渡到新的判
断的思维活动,是从事物的联系或关系中
由已知合乎逻辑地推出未知的反映形式。
铁做的船都是会沉的
(大前提)
泰坦尼克是铁做的船
(小前提)
----------------
所以,泰坦尼克是会沉的 (结 论)
泰坦尼克号的故事
理性认识还表
现为由概念、判断
和推理组成的完整
的理论体系。理论
的形成和建立,标
志着主体对客体的
理性认识达到了系
统化的水平。
(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以
感性认识为基础。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
理性认识。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相互包含。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
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
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
中就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存
看
到
苹
果
落
地
牛
顿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
化为理性认识
发
现
万
有
引
力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这块
感性材料
真的好甜哦!
理性概念
认识是感性的(感觉) 形式是理性的(判断)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必须具备两个
基本条件
完成第一次
飞跃的基本
条件
第一,要勇于实践,深入调
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
感性材料。这是正确实现由感性
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
第二,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
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
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
里地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
升为理性认识。
(四)非理性因素的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动机
信念
情
感
非理性
因素
习
惯
本
能
信
仰
意
志
欲
望
情感、意志、欲望和信仰等非理性因素,它们本
身不属于人的认识能力,但对人的认识活动的发动
与停止、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着重要的
控制和调节的作用。这种作用有时是积极的,有时
是消极的。
改向神学研究无果而终
居
里
夫
人
大科学家牛顿晚年醉心于星象
学、炼金术及个人神秘冥想体验的
研究,并竭力论证第一推动力的存
在。牛顿最后是从宗教里面找到了
一个答案,就是上帝是宇宙起源的
第一推动力。
坚持科学探索再获殊荣
1906年,居里先生突遇车祸逝
世。居里夫人以坚强的意志战胜
巨大悲痛,继任了居里先生在巴
黎大学的课程,并指导实验室工
作。1911年12月她再次获得了诺
贝尔(化学)奖。
牛
顿
二、 从认识到实践
(一)第二次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
实践
认识
第一、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
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
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
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
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
造世界。
- -毛泽东
丹江口水库
南
水
北
调
1980年10月,水利部组织有关专
家、教授、工程技术人员在北京
举行了学术讨论会,论证了南水
北调工程的可行性。2002年12月
2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南水北调
工程总体规划》。
第二、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亚
里
斯
多
德
不同重
量的物体
下落速度
相同
不同重
量的物体
下落速度
不同
比
萨
斜
塔
试
验
伽
利
略
(二)实现由理论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第一,必须从实际出
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
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毛泽东
(理论联系实际是毛泽东同
志一生遵循和倡导的工作作
风)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实现认识的根本目的
井冈山的道路
--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
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跟着领袖毛委员,
走上雄伟的井冈山。
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中
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理论只有
为群众所掌握才能化为改造社会、改
造自然的物质力量。
第三,理论要回到实
践,需要经过路线、方
针、政策等中介。
路线、方针、政策
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刘少奇塑像
三、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
和无限发展
(一)人类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再认识
再实践
认识
实践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
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
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
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
程度。
---毛泽东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是指人们
的认识过程既不是封闭式的循环,也不
是直线式的前进,而是螺旋式的曲折上
升运动。这个运动,从形式上看,表现
为认识和实践的反复循环;从内容上看,
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都比较地进到
了高一级的程度。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
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
完成的。从主观方面说,人们总是受
到自己认识能力和实践活动范围的限
制。从客观方面说,受到科学技术条
件的限制,以及客观过程的发展和表
现程度的限制。客观事物的本质有一
个显露的过程,人的认识也就需要一
个过程。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
光是“波”
牛
顿
惠
更
斯
光是“粒子”
光是“波粒两象性”
爱
因
斯
坦
“光”的本质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二,因为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是
无限的。所以,人的认识的任务,
就在于不断地克服主观和客观、认
识和实践之间的矛盾,求得它们之
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而不是企
图去发现所谓的“永恒真理”、
“终极真理”。
认识过程的无限性
托勒密(约90—168年)
哥白尼(1473—1543年)
赫歇耳(1738~1822年)
地
心
说
日
心
说
无
心
说
(二)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所谓具体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
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所谓
历史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
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
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930年2月18日美国天文学家
汤博发现冥王星。从此,“太阳
系九大行星”的格局坚持了70多
年。
为什么不要
我了?
太阳系
2006年8月25日,国际天文学联
合会宣布,冥王星将被排除在行星
行列之外,从而太阳系行星的数量
将由九颗减为八颗。
冥王星
认识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马
恩
选
集
列
宁
选
集
毛
泽
东
选
集
巴黎公社
十月革命
开国大典
改革开放
必须防止和反对两种错误倾向
当一个事物还在发
展,向别的事物转变的
条件还不具备时,人们
硬要超越阶段,做将来
的事,就容易犯冒进的
错误。
冒进
保守
当事物已经向前发
展了,主观认识仍然停
留在原来的阶段上,落
后于实际,就容易犯保
守的错误。
“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
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
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
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
或右的错误思想”
--《实践论》
下 课
同学们再见!
Slide 16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武汉大学
冉 苒 教授
2006年12月
第二讲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武汉大学 冉 苒 教授
2006年12月
本讲主要内容
一、从实践到认识
二、从认识到实践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
反复和无限发展
一、从实践到认识
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
形式,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
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
(一)感性认识
感
性
认
识
含义
人们凭借感官直接感受
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形
式、外部联系的认识。
特点
生动性、具体性、形象性
形式
感觉、知觉、表象
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感觉
感性认识的形式
知觉
表象
感觉
感觉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事物
的个别属性、个别方面的反映。
人的五大感官
眼 耳 鼻 舌 肤
感觉
凉爽的秋风
叮咚的泉水
淡淡的花香
蓝色的大海
甜蜜的糖果
触觉
听觉
嗅觉
视觉
味觉
真的是五
种耶!
知觉
苹果
知觉是人们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
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形象的反映。
静悄悄
红彤彤
甜滋滋
香喷喷
甜滋滋
沉甸甸
香喷喷
红彤彤
静悄悄
沉甸甸
表象
表象是人们对过去的感觉
和知觉的回忆,是曾经作用
于感觉器官的那些客观事物
的形象的再现和重组。
(二)理性认识
含义
理
性
认
识
人们凭借思维对感性材料进
行加工、整理、概括而形成的
关于事物的本质、整体和内部
联系的认识。
特点
间接性、抽象性、概括性
形式
概念、判断、推理
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的形式
推理
判断
概念
概念
概念是通过对各种感觉材料的抽象
和概括,揭示出事物本质的认识形式。
人
农民、工人、士兵、学生、官吏、商人…
思
想
者
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对各
种感觉材料进行抽象和概括,把那
些必然的、稳定的、普遍的和本质
的东西揭示出来而形成概念。
水果
判断
判断是对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或关系
的反映,是对事物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
判明和断定。
一个永存不灭的判断
培
根
毛泽东同志的一个著名判断
1946年8月,毛泽东在延安向美国记者安娜·路易
斯·斯特朗发表谈话,指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
虎。”
泰坦尼克号是永
远不会沉的!
船是铁的,是
铁的就会沉!
设计师 安德鲁
船长 爱德华
推理
推理是由一个或一些判断过渡到新的判
断的思维活动,是从事物的联系或关系中
由已知合乎逻辑地推出未知的反映形式。
铁做的船都是会沉的
(大前提)
泰坦尼克是铁做的船
(小前提)
----------------
所以,泰坦尼克是会沉的 (结 论)
泰坦尼克号的故事
理性认识还表
现为由概念、判断
和推理组成的完整
的理论体系。理论
的形成和建立,标
志着主体对客体的
理性认识达到了系
统化的水平。
(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以
感性认识为基础。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
理性认识。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相互包含。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
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
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
中就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存
看
到
苹
果
落
地
牛
顿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
化为理性认识
发
现
万
有
引
力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这块
感性材料
真的好甜哦!
理性概念
认识是感性的(感觉) 形式是理性的(判断)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必须具备两个
基本条件
完成第一次
飞跃的基本
条件
第一,要勇于实践,深入调
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
感性材料。这是正确实现由感性
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
第二,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
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
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
里地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
升为理性认识。
(四)非理性因素的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动机
信念
情
感
非理性
因素
习
惯
本
能
信
仰
意
志
欲
望
情感、意志、欲望和信仰等非理性因素,它们本
身不属于人的认识能力,但对人的认识活动的发动
与停止、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着重要的
控制和调节的作用。这种作用有时是积极的,有时
是消极的。
改向神学研究无果而终
居
里
夫
人
大科学家牛顿晚年醉心于星象
学、炼金术及个人神秘冥想体验的
研究,并竭力论证第一推动力的存
在。牛顿最后是从宗教里面找到了
一个答案,就是上帝是宇宙起源的
第一推动力。
坚持科学探索再获殊荣
1906年,居里先生突遇车祸逝
世。居里夫人以坚强的意志战胜
巨大悲痛,继任了居里先生在巴
黎大学的课程,并指导实验室工
作。1911年12月她再次获得了诺
贝尔(化学)奖。
牛
顿
二、 从认识到实践
(一)第二次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
实践
认识
第一、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
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
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
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
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
造世界。
- -毛泽东
丹江口水库
南
水
北
调
1980年10月,水利部组织有关专
家、教授、工程技术人员在北京
举行了学术讨论会,论证了南水
北调工程的可行性。2002年12月
2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南水北调
工程总体规划》。
第二、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亚
里
斯
多
德
不同重
量的物体
下落速度
相同
不同重
量的物体
下落速度
不同
比
萨
斜
塔
试
验
伽
利
略
(二)实现由理论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第一,必须从实际出
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
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毛泽东
(理论联系实际是毛泽东同
志一生遵循和倡导的工作作
风)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实现认识的根本目的
井冈山的道路
--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
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跟着领袖毛委员,
走上雄伟的井冈山。
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中
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理论只有
为群众所掌握才能化为改造社会、改
造自然的物质力量。
第三,理论要回到实
践,需要经过路线、方
针、政策等中介。
路线、方针、政策
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刘少奇塑像
三、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
和无限发展
(一)人类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再认识
再实践
认识
实践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
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
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
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
程度。
---毛泽东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是指人们
的认识过程既不是封闭式的循环,也不
是直线式的前进,而是螺旋式的曲折上
升运动。这个运动,从形式上看,表现
为认识和实践的反复循环;从内容上看,
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都比较地进到
了高一级的程度。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
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
完成的。从主观方面说,人们总是受
到自己认识能力和实践活动范围的限
制。从客观方面说,受到科学技术条
件的限制,以及客观过程的发展和表
现程度的限制。客观事物的本质有一
个显露的过程,人的认识也就需要一
个过程。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
光是“波”
牛
顿
惠
更
斯
光是“粒子”
光是“波粒两象性”
爱
因
斯
坦
“光”的本质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二,因为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是
无限的。所以,人的认识的任务,
就在于不断地克服主观和客观、认
识和实践之间的矛盾,求得它们之
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而不是企
图去发现所谓的“永恒真理”、
“终极真理”。
认识过程的无限性
托勒密(约90—168年)
哥白尼(1473—1543年)
赫歇耳(1738~1822年)
地
心
说
日
心
说
无
心
说
(二)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所谓具体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
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所谓
历史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
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
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930年2月18日美国天文学家
汤博发现冥王星。从此,“太阳
系九大行星”的格局坚持了70多
年。
为什么不要
我了?
太阳系
2006年8月25日,国际天文学联
合会宣布,冥王星将被排除在行星
行列之外,从而太阳系行星的数量
将由九颗减为八颗。
冥王星
认识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马
恩
选
集
列
宁
选
集
毛
泽
东
选
集
巴黎公社
十月革命
开国大典
改革开放
必须防止和反对两种错误倾向
当一个事物还在发
展,向别的事物转变的
条件还不具备时,人们
硬要超越阶段,做将来
的事,就容易犯冒进的
错误。
冒进
保守
当事物已经向前发
展了,主观认识仍然停
留在原来的阶段上,落
后于实际,就容易犯保
守的错误。
“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
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
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
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
或右的错误思想”
--《实践论》
下 课
同学们再见!
Slide 17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武汉大学
冉 苒 教授
2006年12月
第二讲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武汉大学 冉 苒 教授
2006年12月
本讲主要内容
一、从实践到认识
二、从认识到实践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
反复和无限发展
一、从实践到认识
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
形式,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
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
(一)感性认识
感
性
认
识
含义
人们凭借感官直接感受
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形
式、外部联系的认识。
特点
生动性、具体性、形象性
形式
感觉、知觉、表象
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感觉
感性认识的形式
知觉
表象
感觉
感觉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事物
的个别属性、个别方面的反映。
人的五大感官
眼 耳 鼻 舌 肤
感觉
凉爽的秋风
叮咚的泉水
淡淡的花香
蓝色的大海
甜蜜的糖果
触觉
听觉
嗅觉
视觉
味觉
真的是五
种耶!
知觉
苹果
知觉是人们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
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形象的反映。
静悄悄
红彤彤
甜滋滋
香喷喷
甜滋滋
沉甸甸
香喷喷
红彤彤
静悄悄
沉甸甸
表象
表象是人们对过去的感觉
和知觉的回忆,是曾经作用
于感觉器官的那些客观事物
的形象的再现和重组。
(二)理性认识
含义
理
性
认
识
人们凭借思维对感性材料进
行加工、整理、概括而形成的
关于事物的本质、整体和内部
联系的认识。
特点
间接性、抽象性、概括性
形式
概念、判断、推理
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的形式
推理
判断
概念
概念
概念是通过对各种感觉材料的抽象
和概括,揭示出事物本质的认识形式。
人
农民、工人、士兵、学生、官吏、商人…
思
想
者
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对各
种感觉材料进行抽象和概括,把那
些必然的、稳定的、普遍的和本质
的东西揭示出来而形成概念。
水果
判断
判断是对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或关系
的反映,是对事物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
判明和断定。
一个永存不灭的判断
培
根
毛泽东同志的一个著名判断
1946年8月,毛泽东在延安向美国记者安娜·路易
斯·斯特朗发表谈话,指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
虎。”
泰坦尼克号是永
远不会沉的!
船是铁的,是
铁的就会沉!
设计师 安德鲁
船长 爱德华
推理
推理是由一个或一些判断过渡到新的判
断的思维活动,是从事物的联系或关系中
由已知合乎逻辑地推出未知的反映形式。
铁做的船都是会沉的
(大前提)
泰坦尼克是铁做的船
(小前提)
----------------
所以,泰坦尼克是会沉的 (结 论)
泰坦尼克号的故事
理性认识还表
现为由概念、判断
和推理组成的完整
的理论体系。理论
的形成和建立,标
志着主体对客体的
理性认识达到了系
统化的水平。
(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以
感性认识为基础。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
理性认识。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相互包含。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
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
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
中就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存
看
到
苹
果
落
地
牛
顿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
化为理性认识
发
现
万
有
引
力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这块
感性材料
真的好甜哦!
理性概念
认识是感性的(感觉) 形式是理性的(判断)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必须具备两个
基本条件
完成第一次
飞跃的基本
条件
第一,要勇于实践,深入调
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
感性材料。这是正确实现由感性
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
第二,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
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
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
里地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
升为理性认识。
(四)非理性因素的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动机
信念
情
感
非理性
因素
习
惯
本
能
信
仰
意
志
欲
望
情感、意志、欲望和信仰等非理性因素,它们本
身不属于人的认识能力,但对人的认识活动的发动
与停止、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着重要的
控制和调节的作用。这种作用有时是积极的,有时
是消极的。
改向神学研究无果而终
居
里
夫
人
大科学家牛顿晚年醉心于星象
学、炼金术及个人神秘冥想体验的
研究,并竭力论证第一推动力的存
在。牛顿最后是从宗教里面找到了
一个答案,就是上帝是宇宙起源的
第一推动力。
坚持科学探索再获殊荣
1906年,居里先生突遇车祸逝
世。居里夫人以坚强的意志战胜
巨大悲痛,继任了居里先生在巴
黎大学的课程,并指导实验室工
作。1911年12月她再次获得了诺
贝尔(化学)奖。
牛
顿
二、 从认识到实践
(一)第二次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
实践
认识
第一、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
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
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
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
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
造世界。
- -毛泽东
丹江口水库
南
水
北
调
1980年10月,水利部组织有关专
家、教授、工程技术人员在北京
举行了学术讨论会,论证了南水
北调工程的可行性。2002年12月
2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南水北调
工程总体规划》。
第二、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亚
里
斯
多
德
不同重
量的物体
下落速度
相同
不同重
量的物体
下落速度
不同
比
萨
斜
塔
试
验
伽
利
略
(二)实现由理论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第一,必须从实际出
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
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毛泽东
(理论联系实际是毛泽东同
志一生遵循和倡导的工作作
风)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实现认识的根本目的
井冈山的道路
--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
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跟着领袖毛委员,
走上雄伟的井冈山。
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中
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理论只有
为群众所掌握才能化为改造社会、改
造自然的物质力量。
第三,理论要回到实
践,需要经过路线、方
针、政策等中介。
路线、方针、政策
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刘少奇塑像
三、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
和无限发展
(一)人类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再认识
再实践
认识
实践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
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
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
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
程度。
---毛泽东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是指人们
的认识过程既不是封闭式的循环,也不
是直线式的前进,而是螺旋式的曲折上
升运动。这个运动,从形式上看,表现
为认识和实践的反复循环;从内容上看,
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都比较地进到
了高一级的程度。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
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
完成的。从主观方面说,人们总是受
到自己认识能力和实践活动范围的限
制。从客观方面说,受到科学技术条
件的限制,以及客观过程的发展和表
现程度的限制。客观事物的本质有一
个显露的过程,人的认识也就需要一
个过程。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
光是“波”
牛
顿
惠
更
斯
光是“粒子”
光是“波粒两象性”
爱
因
斯
坦
“光”的本质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二,因为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是
无限的。所以,人的认识的任务,
就在于不断地克服主观和客观、认
识和实践之间的矛盾,求得它们之
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而不是企
图去发现所谓的“永恒真理”、
“终极真理”。
认识过程的无限性
托勒密(约90—168年)
哥白尼(1473—1543年)
赫歇耳(1738~1822年)
地
心
说
日
心
说
无
心
说
(二)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所谓具体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
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所谓
历史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
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
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930年2月18日美国天文学家
汤博发现冥王星。从此,“太阳
系九大行星”的格局坚持了70多
年。
为什么不要
我了?
太阳系
2006年8月25日,国际天文学联
合会宣布,冥王星将被排除在行星
行列之外,从而太阳系行星的数量
将由九颗减为八颗。
冥王星
认识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马
恩
选
集
列
宁
选
集
毛
泽
东
选
集
巴黎公社
十月革命
开国大典
改革开放
必须防止和反对两种错误倾向
当一个事物还在发
展,向别的事物转变的
条件还不具备时,人们
硬要超越阶段,做将来
的事,就容易犯冒进的
错误。
冒进
保守
当事物已经向前发
展了,主观认识仍然停
留在原来的阶段上,落
后于实际,就容易犯保
守的错误。
“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
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
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
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
或右的错误思想”
--《实践论》
下 课
同学们再见!
Slide 18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武汉大学
冉 苒 教授
2006年12月
第二讲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武汉大学 冉 苒 教授
2006年12月
本讲主要内容
一、从实践到认识
二、从认识到实践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
反复和无限发展
一、从实践到认识
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
形式,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
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
(一)感性认识
感
性
认
识
含义
人们凭借感官直接感受
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形
式、外部联系的认识。
特点
生动性、具体性、形象性
形式
感觉、知觉、表象
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感觉
感性认识的形式
知觉
表象
感觉
感觉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事物
的个别属性、个别方面的反映。
人的五大感官
眼 耳 鼻 舌 肤
感觉
凉爽的秋风
叮咚的泉水
淡淡的花香
蓝色的大海
甜蜜的糖果
触觉
听觉
嗅觉
视觉
味觉
真的是五
种耶!
知觉
苹果
知觉是人们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
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形象的反映。
静悄悄
红彤彤
甜滋滋
香喷喷
甜滋滋
沉甸甸
香喷喷
红彤彤
静悄悄
沉甸甸
表象
表象是人们对过去的感觉
和知觉的回忆,是曾经作用
于感觉器官的那些客观事物
的形象的再现和重组。
(二)理性认识
含义
理
性
认
识
人们凭借思维对感性材料进
行加工、整理、概括而形成的
关于事物的本质、整体和内部
联系的认识。
特点
间接性、抽象性、概括性
形式
概念、判断、推理
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的形式
推理
判断
概念
概念
概念是通过对各种感觉材料的抽象
和概括,揭示出事物本质的认识形式。
人
农民、工人、士兵、学生、官吏、商人…
思
想
者
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对各
种感觉材料进行抽象和概括,把那
些必然的、稳定的、普遍的和本质
的东西揭示出来而形成概念。
水果
判断
判断是对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或关系
的反映,是对事物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
判明和断定。
一个永存不灭的判断
培
根
毛泽东同志的一个著名判断
1946年8月,毛泽东在延安向美国记者安娜·路易
斯·斯特朗发表谈话,指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
虎。”
泰坦尼克号是永
远不会沉的!
船是铁的,是
铁的就会沉!
设计师 安德鲁
船长 爱德华
推理
推理是由一个或一些判断过渡到新的判
断的思维活动,是从事物的联系或关系中
由已知合乎逻辑地推出未知的反映形式。
铁做的船都是会沉的
(大前提)
泰坦尼克是铁做的船
(小前提)
----------------
所以,泰坦尼克是会沉的 (结 论)
泰坦尼克号的故事
理性认识还表
现为由概念、判断
和推理组成的完整
的理论体系。理论
的形成和建立,标
志着主体对客体的
理性认识达到了系
统化的水平。
(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以
感性认识为基础。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
理性认识。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相互包含。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
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
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
中就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存
看
到
苹
果
落
地
牛
顿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
化为理性认识
发
现
万
有
引
力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这块
感性材料
真的好甜哦!
理性概念
认识是感性的(感觉) 形式是理性的(判断)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必须具备两个
基本条件
完成第一次
飞跃的基本
条件
第一,要勇于实践,深入调
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
感性材料。这是正确实现由感性
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
第二,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
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
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
里地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
升为理性认识。
(四)非理性因素的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动机
信念
情
感
非理性
因素
习
惯
本
能
信
仰
意
志
欲
望
情感、意志、欲望和信仰等非理性因素,它们本
身不属于人的认识能力,但对人的认识活动的发动
与停止、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着重要的
控制和调节的作用。这种作用有时是积极的,有时
是消极的。
改向神学研究无果而终
居
里
夫
人
大科学家牛顿晚年醉心于星象
学、炼金术及个人神秘冥想体验的
研究,并竭力论证第一推动力的存
在。牛顿最后是从宗教里面找到了
一个答案,就是上帝是宇宙起源的
第一推动力。
坚持科学探索再获殊荣
1906年,居里先生突遇车祸逝
世。居里夫人以坚强的意志战胜
巨大悲痛,继任了居里先生在巴
黎大学的课程,并指导实验室工
作。1911年12月她再次获得了诺
贝尔(化学)奖。
牛
顿
二、 从认识到实践
(一)第二次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
实践
认识
第一、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
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
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
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
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
造世界。
- -毛泽东
丹江口水库
南
水
北
调
1980年10月,水利部组织有关专
家、教授、工程技术人员在北京
举行了学术讨论会,论证了南水
北调工程的可行性。2002年12月
2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南水北调
工程总体规划》。
第二、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亚
里
斯
多
德
不同重
量的物体
下落速度
相同
不同重
量的物体
下落速度
不同
比
萨
斜
塔
试
验
伽
利
略
(二)实现由理论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第一,必须从实际出
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
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毛泽东
(理论联系实际是毛泽东同
志一生遵循和倡导的工作作
风)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实现认识的根本目的
井冈山的道路
--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
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跟着领袖毛委员,
走上雄伟的井冈山。
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中
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理论只有
为群众所掌握才能化为改造社会、改
造自然的物质力量。
第三,理论要回到实
践,需要经过路线、方
针、政策等中介。
路线、方针、政策
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刘少奇塑像
三、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
和无限发展
(一)人类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再认识
再实践
认识
实践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
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
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
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
程度。
---毛泽东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是指人们
的认识过程既不是封闭式的循环,也不
是直线式的前进,而是螺旋式的曲折上
升运动。这个运动,从形式上看,表现
为认识和实践的反复循环;从内容上看,
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都比较地进到
了高一级的程度。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
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
完成的。从主观方面说,人们总是受
到自己认识能力和实践活动范围的限
制。从客观方面说,受到科学技术条
件的限制,以及客观过程的发展和表
现程度的限制。客观事物的本质有一
个显露的过程,人的认识也就需要一
个过程。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
光是“波”
牛
顿
惠
更
斯
光是“粒子”
光是“波粒两象性”
爱
因
斯
坦
“光”的本质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二,因为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是
无限的。所以,人的认识的任务,
就在于不断地克服主观和客观、认
识和实践之间的矛盾,求得它们之
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而不是企
图去发现所谓的“永恒真理”、
“终极真理”。
认识过程的无限性
托勒密(约90—168年)
哥白尼(1473—1543年)
赫歇耳(1738~1822年)
地
心
说
日
心
说
无
心
说
(二)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所谓具体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
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所谓
历史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
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
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930年2月18日美国天文学家
汤博发现冥王星。从此,“太阳
系九大行星”的格局坚持了70多
年。
为什么不要
我了?
太阳系
2006年8月25日,国际天文学联
合会宣布,冥王星将被排除在行星
行列之外,从而太阳系行星的数量
将由九颗减为八颗。
冥王星
认识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马
恩
选
集
列
宁
选
集
毛
泽
东
选
集
巴黎公社
十月革命
开国大典
改革开放
必须防止和反对两种错误倾向
当一个事物还在发
展,向别的事物转变的
条件还不具备时,人们
硬要超越阶段,做将来
的事,就容易犯冒进的
错误。
冒进
保守
当事物已经向前发
展了,主观认识仍然停
留在原来的阶段上,落
后于实际,就容易犯保
守的错误。
“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
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
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
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
或右的错误思想”
--《实践论》
下 课
同学们再见!
Slide 19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武汉大学
冉 苒 教授
2006年12月
第二讲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武汉大学 冉 苒 教授
2006年12月
本讲主要内容
一、从实践到认识
二、从认识到实践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
反复和无限发展
一、从实践到认识
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
形式,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
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
(一)感性认识
感
性
认
识
含义
人们凭借感官直接感受
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形
式、外部联系的认识。
特点
生动性、具体性、形象性
形式
感觉、知觉、表象
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感觉
感性认识的形式
知觉
表象
感觉
感觉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事物
的个别属性、个别方面的反映。
人的五大感官
眼 耳 鼻 舌 肤
感觉
凉爽的秋风
叮咚的泉水
淡淡的花香
蓝色的大海
甜蜜的糖果
触觉
听觉
嗅觉
视觉
味觉
真的是五
种耶!
知觉
苹果
知觉是人们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
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形象的反映。
静悄悄
红彤彤
甜滋滋
香喷喷
甜滋滋
沉甸甸
香喷喷
红彤彤
静悄悄
沉甸甸
表象
表象是人们对过去的感觉
和知觉的回忆,是曾经作用
于感觉器官的那些客观事物
的形象的再现和重组。
(二)理性认识
含义
理
性
认
识
人们凭借思维对感性材料进
行加工、整理、概括而形成的
关于事物的本质、整体和内部
联系的认识。
特点
间接性、抽象性、概括性
形式
概念、判断、推理
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的形式
推理
判断
概念
概念
概念是通过对各种感觉材料的抽象
和概括,揭示出事物本质的认识形式。
人
农民、工人、士兵、学生、官吏、商人…
思
想
者
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对各
种感觉材料进行抽象和概括,把那
些必然的、稳定的、普遍的和本质
的东西揭示出来而形成概念。
水果
判断
判断是对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或关系
的反映,是对事物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
判明和断定。
一个永存不灭的判断
培
根
毛泽东同志的一个著名判断
1946年8月,毛泽东在延安向美国记者安娜·路易
斯·斯特朗发表谈话,指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
虎。”
泰坦尼克号是永
远不会沉的!
船是铁的,是
铁的就会沉!
设计师 安德鲁
船长 爱德华
推理
推理是由一个或一些判断过渡到新的判
断的思维活动,是从事物的联系或关系中
由已知合乎逻辑地推出未知的反映形式。
铁做的船都是会沉的
(大前提)
泰坦尼克是铁做的船
(小前提)
----------------
所以,泰坦尼克是会沉的 (结 论)
泰坦尼克号的故事
理性认识还表
现为由概念、判断
和推理组成的完整
的理论体系。理论
的形成和建立,标
志着主体对客体的
理性认识达到了系
统化的水平。
(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以
感性认识为基础。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
理性认识。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相互包含。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
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
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
中就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存
看
到
苹
果
落
地
牛
顿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
化为理性认识
发
现
万
有
引
力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这块
感性材料
真的好甜哦!
理性概念
认识是感性的(感觉) 形式是理性的(判断)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必须具备两个
基本条件
完成第一次
飞跃的基本
条件
第一,要勇于实践,深入调
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
感性材料。这是正确实现由感性
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
第二,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
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
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
里地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
升为理性认识。
(四)非理性因素的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动机
信念
情
感
非理性
因素
习
惯
本
能
信
仰
意
志
欲
望
情感、意志、欲望和信仰等非理性因素,它们本
身不属于人的认识能力,但对人的认识活动的发动
与停止、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着重要的
控制和调节的作用。这种作用有时是积极的,有时
是消极的。
改向神学研究无果而终
居
里
夫
人
大科学家牛顿晚年醉心于星象
学、炼金术及个人神秘冥想体验的
研究,并竭力论证第一推动力的存
在。牛顿最后是从宗教里面找到了
一个答案,就是上帝是宇宙起源的
第一推动力。
坚持科学探索再获殊荣
1906年,居里先生突遇车祸逝
世。居里夫人以坚强的意志战胜
巨大悲痛,继任了居里先生在巴
黎大学的课程,并指导实验室工
作。1911年12月她再次获得了诺
贝尔(化学)奖。
牛
顿
二、 从认识到实践
(一)第二次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
实践
认识
第一、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
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
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
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
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
造世界。
- -毛泽东
丹江口水库
南
水
北
调
1980年10月,水利部组织有关专
家、教授、工程技术人员在北京
举行了学术讨论会,论证了南水
北调工程的可行性。2002年12月
2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南水北调
工程总体规划》。
第二、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亚
里
斯
多
德
不同重
量的物体
下落速度
相同
不同重
量的物体
下落速度
不同
比
萨
斜
塔
试
验
伽
利
略
(二)实现由理论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第一,必须从实际出
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
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毛泽东
(理论联系实际是毛泽东同
志一生遵循和倡导的工作作
风)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实现认识的根本目的
井冈山的道路
--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
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跟着领袖毛委员,
走上雄伟的井冈山。
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中
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理论只有
为群众所掌握才能化为改造社会、改
造自然的物质力量。
第三,理论要回到实
践,需要经过路线、方
针、政策等中介。
路线、方针、政策
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刘少奇塑像
三、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
和无限发展
(一)人类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再认识
再实践
认识
实践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
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
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
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
程度。
---毛泽东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是指人们
的认识过程既不是封闭式的循环,也不
是直线式的前进,而是螺旋式的曲折上
升运动。这个运动,从形式上看,表现
为认识和实践的反复循环;从内容上看,
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都比较地进到
了高一级的程度。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
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
完成的。从主观方面说,人们总是受
到自己认识能力和实践活动范围的限
制。从客观方面说,受到科学技术条
件的限制,以及客观过程的发展和表
现程度的限制。客观事物的本质有一
个显露的过程,人的认识也就需要一
个过程。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
光是“波”
牛
顿
惠
更
斯
光是“粒子”
光是“波粒两象性”
爱
因
斯
坦
“光”的本质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二,因为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是
无限的。所以,人的认识的任务,
就在于不断地克服主观和客观、认
识和实践之间的矛盾,求得它们之
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而不是企
图去发现所谓的“永恒真理”、
“终极真理”。
认识过程的无限性
托勒密(约90—168年)
哥白尼(1473—1543年)
赫歇耳(1738~1822年)
地
心
说
日
心
说
无
心
说
(二)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所谓具体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
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所谓
历史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
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
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930年2月18日美国天文学家
汤博发现冥王星。从此,“太阳
系九大行星”的格局坚持了70多
年。
为什么不要
我了?
太阳系
2006年8月25日,国际天文学联
合会宣布,冥王星将被排除在行星
行列之外,从而太阳系行星的数量
将由九颗减为八颗。
冥王星
认识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马
恩
选
集
列
宁
选
集
毛
泽
东
选
集
巴黎公社
十月革命
开国大典
改革开放
必须防止和反对两种错误倾向
当一个事物还在发
展,向别的事物转变的
条件还不具备时,人们
硬要超越阶段,做将来
的事,就容易犯冒进的
错误。
冒进
保守
当事物已经向前发
展了,主观认识仍然停
留在原来的阶段上,落
后于实际,就容易犯保
守的错误。
“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
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
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
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
或右的错误思想”
--《实践论》
下 课
同学们再见!
Slide 20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武汉大学
冉 苒 教授
2006年12月
第二讲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武汉大学 冉 苒 教授
2006年12月
本讲主要内容
一、从实践到认识
二、从认识到实践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
反复和无限发展
一、从实践到认识
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
形式,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
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
(一)感性认识
感
性
认
识
含义
人们凭借感官直接感受
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形
式、外部联系的认识。
特点
生动性、具体性、形象性
形式
感觉、知觉、表象
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感觉
感性认识的形式
知觉
表象
感觉
感觉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事物
的个别属性、个别方面的反映。
人的五大感官
眼 耳 鼻 舌 肤
感觉
凉爽的秋风
叮咚的泉水
淡淡的花香
蓝色的大海
甜蜜的糖果
触觉
听觉
嗅觉
视觉
味觉
真的是五
种耶!
知觉
苹果
知觉是人们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
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形象的反映。
静悄悄
红彤彤
甜滋滋
香喷喷
甜滋滋
沉甸甸
香喷喷
红彤彤
静悄悄
沉甸甸
表象
表象是人们对过去的感觉
和知觉的回忆,是曾经作用
于感觉器官的那些客观事物
的形象的再现和重组。
(二)理性认识
含义
理
性
认
识
人们凭借思维对感性材料进
行加工、整理、概括而形成的
关于事物的本质、整体和内部
联系的认识。
特点
间接性、抽象性、概括性
形式
概念、判断、推理
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的形式
推理
判断
概念
概念
概念是通过对各种感觉材料的抽象
和概括,揭示出事物本质的认识形式。
人
农民、工人、士兵、学生、官吏、商人…
思
想
者
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对各
种感觉材料进行抽象和概括,把那
些必然的、稳定的、普遍的和本质
的东西揭示出来而形成概念。
水果
判断
判断是对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或关系
的反映,是对事物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
判明和断定。
一个永存不灭的判断
培
根
毛泽东同志的一个著名判断
1946年8月,毛泽东在延安向美国记者安娜·路易
斯·斯特朗发表谈话,指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
虎。”
泰坦尼克号是永
远不会沉的!
船是铁的,是
铁的就会沉!
设计师 安德鲁
船长 爱德华
推理
推理是由一个或一些判断过渡到新的判
断的思维活动,是从事物的联系或关系中
由已知合乎逻辑地推出未知的反映形式。
铁做的船都是会沉的
(大前提)
泰坦尼克是铁做的船
(小前提)
----------------
所以,泰坦尼克是会沉的 (结 论)
泰坦尼克号的故事
理性认识还表
现为由概念、判断
和推理组成的完整
的理论体系。理论
的形成和建立,标
志着主体对客体的
理性认识达到了系
统化的水平。
(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以
感性认识为基础。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
理性认识。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相互包含。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
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
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
中就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存
看
到
苹
果
落
地
牛
顿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
化为理性认识
发
现
万
有
引
力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这块
感性材料
真的好甜哦!
理性概念
认识是感性的(感觉) 形式是理性的(判断)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必须具备两个
基本条件
完成第一次
飞跃的基本
条件
第一,要勇于实践,深入调
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
感性材料。这是正确实现由感性
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
第二,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
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
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
里地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
升为理性认识。
(四)非理性因素的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动机
信念
情
感
非理性
因素
习
惯
本
能
信
仰
意
志
欲
望
情感、意志、欲望和信仰等非理性因素,它们本
身不属于人的认识能力,但对人的认识活动的发动
与停止、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着重要的
控制和调节的作用。这种作用有时是积极的,有时
是消极的。
改向神学研究无果而终
居
里
夫
人
大科学家牛顿晚年醉心于星象
学、炼金术及个人神秘冥想体验的
研究,并竭力论证第一推动力的存
在。牛顿最后是从宗教里面找到了
一个答案,就是上帝是宇宙起源的
第一推动力。
坚持科学探索再获殊荣
1906年,居里先生突遇车祸逝
世。居里夫人以坚强的意志战胜
巨大悲痛,继任了居里先生在巴
黎大学的课程,并指导实验室工
作。1911年12月她再次获得了诺
贝尔(化学)奖。
牛
顿
二、 从认识到实践
(一)第二次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
实践
认识
第一、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
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
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
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
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
造世界。
- -毛泽东
丹江口水库
南
水
北
调
1980年10月,水利部组织有关专
家、教授、工程技术人员在北京
举行了学术讨论会,论证了南水
北调工程的可行性。2002年12月
2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南水北调
工程总体规划》。
第二、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亚
里
斯
多
德
不同重
量的物体
下落速度
相同
不同重
量的物体
下落速度
不同
比
萨
斜
塔
试
验
伽
利
略
(二)实现由理论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第一,必须从实际出
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
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毛泽东
(理论联系实际是毛泽东同
志一生遵循和倡导的工作作
风)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实现认识的根本目的
井冈山的道路
--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
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跟着领袖毛委员,
走上雄伟的井冈山。
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中
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理论只有
为群众所掌握才能化为改造社会、改
造自然的物质力量。
第三,理论要回到实
践,需要经过路线、方
针、政策等中介。
路线、方针、政策
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刘少奇塑像
三、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
和无限发展
(一)人类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再认识
再实践
认识
实践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
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
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
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
程度。
---毛泽东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是指人们
的认识过程既不是封闭式的循环,也不
是直线式的前进,而是螺旋式的曲折上
升运动。这个运动,从形式上看,表现
为认识和实践的反复循环;从内容上看,
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都比较地进到
了高一级的程度。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
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
完成的。从主观方面说,人们总是受
到自己认识能力和实践活动范围的限
制。从客观方面说,受到科学技术条
件的限制,以及客观过程的发展和表
现程度的限制。客观事物的本质有一
个显露的过程,人的认识也就需要一
个过程。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
光是“波”
牛
顿
惠
更
斯
光是“粒子”
光是“波粒两象性”
爱
因
斯
坦
“光”的本质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二,因为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是
无限的。所以,人的认识的任务,
就在于不断地克服主观和客观、认
识和实践之间的矛盾,求得它们之
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而不是企
图去发现所谓的“永恒真理”、
“终极真理”。
认识过程的无限性
托勒密(约90—168年)
哥白尼(1473—1543年)
赫歇耳(1738~1822年)
地
心
说
日
心
说
无
心
说
(二)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所谓具体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
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所谓
历史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
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
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930年2月18日美国天文学家
汤博发现冥王星。从此,“太阳
系九大行星”的格局坚持了70多
年。
为什么不要
我了?
太阳系
2006年8月25日,国际天文学联
合会宣布,冥王星将被排除在行星
行列之外,从而太阳系行星的数量
将由九颗减为八颗。
冥王星
认识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马
恩
选
集
列
宁
选
集
毛
泽
东
选
集
巴黎公社
十月革命
开国大典
改革开放
必须防止和反对两种错误倾向
当一个事物还在发
展,向别的事物转变的
条件还不具备时,人们
硬要超越阶段,做将来
的事,就容易犯冒进的
错误。
冒进
保守
当事物已经向前发
展了,主观认识仍然停
留在原来的阶段上,落
后于实际,就容易犯保
守的错误。
“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
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
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
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
或右的错误思想”
--《实践论》
下 课
同学们再见!
Slide 21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武汉大学
冉 苒 教授
2006年12月
第二讲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武汉大学 冉 苒 教授
2006年12月
本讲主要内容
一、从实践到认识
二、从认识到实践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
反复和无限发展
一、从实践到认识
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
形式,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
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
(一)感性认识
感
性
认
识
含义
人们凭借感官直接感受
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形
式、外部联系的认识。
特点
生动性、具体性、形象性
形式
感觉、知觉、表象
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感觉
感性认识的形式
知觉
表象
感觉
感觉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事物
的个别属性、个别方面的反映。
人的五大感官
眼 耳 鼻 舌 肤
感觉
凉爽的秋风
叮咚的泉水
淡淡的花香
蓝色的大海
甜蜜的糖果
触觉
听觉
嗅觉
视觉
味觉
真的是五
种耶!
知觉
苹果
知觉是人们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
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形象的反映。
静悄悄
红彤彤
甜滋滋
香喷喷
甜滋滋
沉甸甸
香喷喷
红彤彤
静悄悄
沉甸甸
表象
表象是人们对过去的感觉
和知觉的回忆,是曾经作用
于感觉器官的那些客观事物
的形象的再现和重组。
(二)理性认识
含义
理
性
认
识
人们凭借思维对感性材料进
行加工、整理、概括而形成的
关于事物的本质、整体和内部
联系的认识。
特点
间接性、抽象性、概括性
形式
概念、判断、推理
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的形式
推理
判断
概念
概念
概念是通过对各种感觉材料的抽象
和概括,揭示出事物本质的认识形式。
人
农民、工人、士兵、学生、官吏、商人…
思
想
者
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对各
种感觉材料进行抽象和概括,把那
些必然的、稳定的、普遍的和本质
的东西揭示出来而形成概念。
水果
判断
判断是对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或关系
的反映,是对事物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
判明和断定。
一个永存不灭的判断
培
根
毛泽东同志的一个著名判断
1946年8月,毛泽东在延安向美国记者安娜·路易
斯·斯特朗发表谈话,指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
虎。”
泰坦尼克号是永
远不会沉的!
船是铁的,是
铁的就会沉!
设计师 安德鲁
船长 爱德华
推理
推理是由一个或一些判断过渡到新的判
断的思维活动,是从事物的联系或关系中
由已知合乎逻辑地推出未知的反映形式。
铁做的船都是会沉的
(大前提)
泰坦尼克是铁做的船
(小前提)
----------------
所以,泰坦尼克是会沉的 (结 论)
泰坦尼克号的故事
理性认识还表
现为由概念、判断
和推理组成的完整
的理论体系。理论
的形成和建立,标
志着主体对客体的
理性认识达到了系
统化的水平。
(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以
感性认识为基础。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
理性认识。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相互包含。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
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
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
中就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存
看
到
苹
果
落
地
牛
顿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
化为理性认识
发
现
万
有
引
力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这块
感性材料
真的好甜哦!
理性概念
认识是感性的(感觉) 形式是理性的(判断)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必须具备两个
基本条件
完成第一次
飞跃的基本
条件
第一,要勇于实践,深入调
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
感性材料。这是正确实现由感性
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
第二,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
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
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
里地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
升为理性认识。
(四)非理性因素的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动机
信念
情
感
非理性
因素
习
惯
本
能
信
仰
意
志
欲
望
情感、意志、欲望和信仰等非理性因素,它们本
身不属于人的认识能力,但对人的认识活动的发动
与停止、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着重要的
控制和调节的作用。这种作用有时是积极的,有时
是消极的。
改向神学研究无果而终
居
里
夫
人
大科学家牛顿晚年醉心于星象
学、炼金术及个人神秘冥想体验的
研究,并竭力论证第一推动力的存
在。牛顿最后是从宗教里面找到了
一个答案,就是上帝是宇宙起源的
第一推动力。
坚持科学探索再获殊荣
1906年,居里先生突遇车祸逝
世。居里夫人以坚强的意志战胜
巨大悲痛,继任了居里先生在巴
黎大学的课程,并指导实验室工
作。1911年12月她再次获得了诺
贝尔(化学)奖。
牛
顿
二、 从认识到实践
(一)第二次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
实践
认识
第一、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
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
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
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
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
造世界。
- -毛泽东
丹江口水库
南
水
北
调
1980年10月,水利部组织有关专
家、教授、工程技术人员在北京
举行了学术讨论会,论证了南水
北调工程的可行性。2002年12月
2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南水北调
工程总体规划》。
第二、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亚
里
斯
多
德
不同重
量的物体
下落速度
相同
不同重
量的物体
下落速度
不同
比
萨
斜
塔
试
验
伽
利
略
(二)实现由理论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第一,必须从实际出
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
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毛泽东
(理论联系实际是毛泽东同
志一生遵循和倡导的工作作
风)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实现认识的根本目的
井冈山的道路
--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
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跟着领袖毛委员,
走上雄伟的井冈山。
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中
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理论只有
为群众所掌握才能化为改造社会、改
造自然的物质力量。
第三,理论要回到实
践,需要经过路线、方
针、政策等中介。
路线、方针、政策
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刘少奇塑像
三、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
和无限发展
(一)人类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再认识
再实践
认识
实践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
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
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
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
程度。
---毛泽东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是指人们
的认识过程既不是封闭式的循环,也不
是直线式的前进,而是螺旋式的曲折上
升运动。这个运动,从形式上看,表现
为认识和实践的反复循环;从内容上看,
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都比较地进到
了高一级的程度。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
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
完成的。从主观方面说,人们总是受
到自己认识能力和实践活动范围的限
制。从客观方面说,受到科学技术条
件的限制,以及客观过程的发展和表
现程度的限制。客观事物的本质有一
个显露的过程,人的认识也就需要一
个过程。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
光是“波”
牛
顿
惠
更
斯
光是“粒子”
光是“波粒两象性”
爱
因
斯
坦
“光”的本质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二,因为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是
无限的。所以,人的认识的任务,
就在于不断地克服主观和客观、认
识和实践之间的矛盾,求得它们之
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而不是企
图去发现所谓的“永恒真理”、
“终极真理”。
认识过程的无限性
托勒密(约90—168年)
哥白尼(1473—1543年)
赫歇耳(1738~1822年)
地
心
说
日
心
说
无
心
说
(二)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所谓具体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
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所谓
历史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
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
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930年2月18日美国天文学家
汤博发现冥王星。从此,“太阳
系九大行星”的格局坚持了70多
年。
为什么不要
我了?
太阳系
2006年8月25日,国际天文学联
合会宣布,冥王星将被排除在行星
行列之外,从而太阳系行星的数量
将由九颗减为八颗。
冥王星
认识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马
恩
选
集
列
宁
选
集
毛
泽
东
选
集
巴黎公社
十月革命
开国大典
改革开放
必须防止和反对两种错误倾向
当一个事物还在发
展,向别的事物转变的
条件还不具备时,人们
硬要超越阶段,做将来
的事,就容易犯冒进的
错误。
冒进
保守
当事物已经向前发
展了,主观认识仍然停
留在原来的阶段上,落
后于实际,就容易犯保
守的错误。
“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
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
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
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
或右的错误思想”
--《实践论》
下 课
同学们再见!
Slide 22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武汉大学
冉 苒 教授
2006年12月
第二讲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武汉大学 冉 苒 教授
2006年12月
本讲主要内容
一、从实践到认识
二、从认识到实践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
反复和无限发展
一、从实践到认识
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
形式,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
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
(一)感性认识
感
性
认
识
含义
人们凭借感官直接感受
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形
式、外部联系的认识。
特点
生动性、具体性、形象性
形式
感觉、知觉、表象
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感觉
感性认识的形式
知觉
表象
感觉
感觉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事物
的个别属性、个别方面的反映。
人的五大感官
眼 耳 鼻 舌 肤
感觉
凉爽的秋风
叮咚的泉水
淡淡的花香
蓝色的大海
甜蜜的糖果
触觉
听觉
嗅觉
视觉
味觉
真的是五
种耶!
知觉
苹果
知觉是人们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
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形象的反映。
静悄悄
红彤彤
甜滋滋
香喷喷
甜滋滋
沉甸甸
香喷喷
红彤彤
静悄悄
沉甸甸
表象
表象是人们对过去的感觉
和知觉的回忆,是曾经作用
于感觉器官的那些客观事物
的形象的再现和重组。
(二)理性认识
含义
理
性
认
识
人们凭借思维对感性材料进
行加工、整理、概括而形成的
关于事物的本质、整体和内部
联系的认识。
特点
间接性、抽象性、概括性
形式
概念、判断、推理
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的形式
推理
判断
概念
概念
概念是通过对各种感觉材料的抽象
和概括,揭示出事物本质的认识形式。
人
农民、工人、士兵、学生、官吏、商人…
思
想
者
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对各
种感觉材料进行抽象和概括,把那
些必然的、稳定的、普遍的和本质
的东西揭示出来而形成概念。
水果
判断
判断是对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或关系
的反映,是对事物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
判明和断定。
一个永存不灭的判断
培
根
毛泽东同志的一个著名判断
1946年8月,毛泽东在延安向美国记者安娜·路易
斯·斯特朗发表谈话,指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
虎。”
泰坦尼克号是永
远不会沉的!
船是铁的,是
铁的就会沉!
设计师 安德鲁
船长 爱德华
推理
推理是由一个或一些判断过渡到新的判
断的思维活动,是从事物的联系或关系中
由已知合乎逻辑地推出未知的反映形式。
铁做的船都是会沉的
(大前提)
泰坦尼克是铁做的船
(小前提)
----------------
所以,泰坦尼克是会沉的 (结 论)
泰坦尼克号的故事
理性认识还表
现为由概念、判断
和推理组成的完整
的理论体系。理论
的形成和建立,标
志着主体对客体的
理性认识达到了系
统化的水平。
(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以
感性认识为基础。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
理性认识。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相互包含。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
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
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
中就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存
看
到
苹
果
落
地
牛
顿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
化为理性认识
发
现
万
有
引
力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这块
感性材料
真的好甜哦!
理性概念
认识是感性的(感觉) 形式是理性的(判断)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必须具备两个
基本条件
完成第一次
飞跃的基本
条件
第一,要勇于实践,深入调
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
感性材料。这是正确实现由感性
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
第二,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
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
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
里地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
升为理性认识。
(四)非理性因素的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动机
信念
情
感
非理性
因素
习
惯
本
能
信
仰
意
志
欲
望
情感、意志、欲望和信仰等非理性因素,它们本
身不属于人的认识能力,但对人的认识活动的发动
与停止、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着重要的
控制和调节的作用。这种作用有时是积极的,有时
是消极的。
改向神学研究无果而终
居
里
夫
人
大科学家牛顿晚年醉心于星象
学、炼金术及个人神秘冥想体验的
研究,并竭力论证第一推动力的存
在。牛顿最后是从宗教里面找到了
一个答案,就是上帝是宇宙起源的
第一推动力。
坚持科学探索再获殊荣
1906年,居里先生突遇车祸逝
世。居里夫人以坚强的意志战胜
巨大悲痛,继任了居里先生在巴
黎大学的课程,并指导实验室工
作。1911年12月她再次获得了诺
贝尔(化学)奖。
牛
顿
二、 从认识到实践
(一)第二次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
实践
认识
第一、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
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
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
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
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
造世界。
- -毛泽东
丹江口水库
南
水
北
调
1980年10月,水利部组织有关专
家、教授、工程技术人员在北京
举行了学术讨论会,论证了南水
北调工程的可行性。2002年12月
2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南水北调
工程总体规划》。
第二、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亚
里
斯
多
德
不同重
量的物体
下落速度
相同
不同重
量的物体
下落速度
不同
比
萨
斜
塔
试
验
伽
利
略
(二)实现由理论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第一,必须从实际出
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
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毛泽东
(理论联系实际是毛泽东同
志一生遵循和倡导的工作作
风)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实现认识的根本目的
井冈山的道路
--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
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跟着领袖毛委员,
走上雄伟的井冈山。
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中
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理论只有
为群众所掌握才能化为改造社会、改
造自然的物质力量。
第三,理论要回到实
践,需要经过路线、方
针、政策等中介。
路线、方针、政策
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刘少奇塑像
三、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
和无限发展
(一)人类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再认识
再实践
认识
实践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
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
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
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
程度。
---毛泽东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是指人们
的认识过程既不是封闭式的循环,也不
是直线式的前进,而是螺旋式的曲折上
升运动。这个运动,从形式上看,表现
为认识和实践的反复循环;从内容上看,
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都比较地进到
了高一级的程度。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
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
完成的。从主观方面说,人们总是受
到自己认识能力和实践活动范围的限
制。从客观方面说,受到科学技术条
件的限制,以及客观过程的发展和表
现程度的限制。客观事物的本质有一
个显露的过程,人的认识也就需要一
个过程。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
光是“波”
牛
顿
惠
更
斯
光是“粒子”
光是“波粒两象性”
爱
因
斯
坦
“光”的本质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二,因为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是
无限的。所以,人的认识的任务,
就在于不断地克服主观和客观、认
识和实践之间的矛盾,求得它们之
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而不是企
图去发现所谓的“永恒真理”、
“终极真理”。
认识过程的无限性
托勒密(约90—168年)
哥白尼(1473—1543年)
赫歇耳(1738~1822年)
地
心
说
日
心
说
无
心
说
(二)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所谓具体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
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所谓
历史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
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
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930年2月18日美国天文学家
汤博发现冥王星。从此,“太阳
系九大行星”的格局坚持了70多
年。
为什么不要
我了?
太阳系
2006年8月25日,国际天文学联
合会宣布,冥王星将被排除在行星
行列之外,从而太阳系行星的数量
将由九颗减为八颗。
冥王星
认识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马
恩
选
集
列
宁
选
集
毛
泽
东
选
集
巴黎公社
十月革命
开国大典
改革开放
必须防止和反对两种错误倾向
当一个事物还在发
展,向别的事物转变的
条件还不具备时,人们
硬要超越阶段,做将来
的事,就容易犯冒进的
错误。
冒进
保守
当事物已经向前发
展了,主观认识仍然停
留在原来的阶段上,落
后于实际,就容易犯保
守的错误。
“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
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
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
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
或右的错误思想”
--《实践论》
下 课
同学们再见!
Slide 23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武汉大学
冉 苒 教授
2006年12月
第二讲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武汉大学 冉 苒 教授
2006年12月
本讲主要内容
一、从实践到认识
二、从认识到实践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
反复和无限发展
一、从实践到认识
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
形式,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
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
(一)感性认识
感
性
认
识
含义
人们凭借感官直接感受
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形
式、外部联系的认识。
特点
生动性、具体性、形象性
形式
感觉、知觉、表象
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感觉
感性认识的形式
知觉
表象
感觉
感觉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事物
的个别属性、个别方面的反映。
人的五大感官
眼 耳 鼻 舌 肤
感觉
凉爽的秋风
叮咚的泉水
淡淡的花香
蓝色的大海
甜蜜的糖果
触觉
听觉
嗅觉
视觉
味觉
真的是五
种耶!
知觉
苹果
知觉是人们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
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形象的反映。
静悄悄
红彤彤
甜滋滋
香喷喷
甜滋滋
沉甸甸
香喷喷
红彤彤
静悄悄
沉甸甸
表象
表象是人们对过去的感觉
和知觉的回忆,是曾经作用
于感觉器官的那些客观事物
的形象的再现和重组。
(二)理性认识
含义
理
性
认
识
人们凭借思维对感性材料进
行加工、整理、概括而形成的
关于事物的本质、整体和内部
联系的认识。
特点
间接性、抽象性、概括性
形式
概念、判断、推理
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的形式
推理
判断
概念
概念
概念是通过对各种感觉材料的抽象
和概括,揭示出事物本质的认识形式。
人
农民、工人、士兵、学生、官吏、商人…
思
想
者
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对各
种感觉材料进行抽象和概括,把那
些必然的、稳定的、普遍的和本质
的东西揭示出来而形成概念。
水果
判断
判断是对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或关系
的反映,是对事物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
判明和断定。
一个永存不灭的判断
培
根
毛泽东同志的一个著名判断
1946年8月,毛泽东在延安向美国记者安娜·路易
斯·斯特朗发表谈话,指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
虎。”
泰坦尼克号是永
远不会沉的!
船是铁的,是
铁的就会沉!
设计师 安德鲁
船长 爱德华
推理
推理是由一个或一些判断过渡到新的判
断的思维活动,是从事物的联系或关系中
由已知合乎逻辑地推出未知的反映形式。
铁做的船都是会沉的
(大前提)
泰坦尼克是铁做的船
(小前提)
----------------
所以,泰坦尼克是会沉的 (结 论)
泰坦尼克号的故事
理性认识还表
现为由概念、判断
和推理组成的完整
的理论体系。理论
的形成和建立,标
志着主体对客体的
理性认识达到了系
统化的水平。
(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以
感性认识为基础。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
理性认识。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相互包含。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
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
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
中就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存
看
到
苹
果
落
地
牛
顿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
化为理性认识
发
现
万
有
引
力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这块
感性材料
真的好甜哦!
理性概念
认识是感性的(感觉) 形式是理性的(判断)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必须具备两个
基本条件
完成第一次
飞跃的基本
条件
第一,要勇于实践,深入调
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
感性材料。这是正确实现由感性
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
第二,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
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
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
里地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
升为理性认识。
(四)非理性因素的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动机
信念
情
感
非理性
因素
习
惯
本
能
信
仰
意
志
欲
望
情感、意志、欲望和信仰等非理性因素,它们本
身不属于人的认识能力,但对人的认识活动的发动
与停止、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着重要的
控制和调节的作用。这种作用有时是积极的,有时
是消极的。
改向神学研究无果而终
居
里
夫
人
大科学家牛顿晚年醉心于星象
学、炼金术及个人神秘冥想体验的
研究,并竭力论证第一推动力的存
在。牛顿最后是从宗教里面找到了
一个答案,就是上帝是宇宙起源的
第一推动力。
坚持科学探索再获殊荣
1906年,居里先生突遇车祸逝
世。居里夫人以坚强的意志战胜
巨大悲痛,继任了居里先生在巴
黎大学的课程,并指导实验室工
作。1911年12月她再次获得了诺
贝尔(化学)奖。
牛
顿
二、 从认识到实践
(一)第二次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
实践
认识
第一、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
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
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
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
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
造世界。
- -毛泽东
丹江口水库
南
水
北
调
1980年10月,水利部组织有关专
家、教授、工程技术人员在北京
举行了学术讨论会,论证了南水
北调工程的可行性。2002年12月
2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南水北调
工程总体规划》。
第二、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亚
里
斯
多
德
不同重
量的物体
下落速度
相同
不同重
量的物体
下落速度
不同
比
萨
斜
塔
试
验
伽
利
略
(二)实现由理论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第一,必须从实际出
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
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毛泽东
(理论联系实际是毛泽东同
志一生遵循和倡导的工作作
风)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实现认识的根本目的
井冈山的道路
--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
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跟着领袖毛委员,
走上雄伟的井冈山。
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中
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理论只有
为群众所掌握才能化为改造社会、改
造自然的物质力量。
第三,理论要回到实
践,需要经过路线、方
针、政策等中介。
路线、方针、政策
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刘少奇塑像
三、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
和无限发展
(一)人类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再认识
再实践
认识
实践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
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
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
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
程度。
---毛泽东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是指人们
的认识过程既不是封闭式的循环,也不
是直线式的前进,而是螺旋式的曲折上
升运动。这个运动,从形式上看,表现
为认识和实践的反复循环;从内容上看,
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都比较地进到
了高一级的程度。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
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
完成的。从主观方面说,人们总是受
到自己认识能力和实践活动范围的限
制。从客观方面说,受到科学技术条
件的限制,以及客观过程的发展和表
现程度的限制。客观事物的本质有一
个显露的过程,人的认识也就需要一
个过程。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
光是“波”
牛
顿
惠
更
斯
光是“粒子”
光是“波粒两象性”
爱
因
斯
坦
“光”的本质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二,因为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是
无限的。所以,人的认识的任务,
就在于不断地克服主观和客观、认
识和实践之间的矛盾,求得它们之
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而不是企
图去发现所谓的“永恒真理”、
“终极真理”。
认识过程的无限性
托勒密(约90—168年)
哥白尼(1473—1543年)
赫歇耳(1738~1822年)
地
心
说
日
心
说
无
心
说
(二)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所谓具体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
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所谓
历史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
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
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930年2月18日美国天文学家
汤博发现冥王星。从此,“太阳
系九大行星”的格局坚持了70多
年。
为什么不要
我了?
太阳系
2006年8月25日,国际天文学联
合会宣布,冥王星将被排除在行星
行列之外,从而太阳系行星的数量
将由九颗减为八颗。
冥王星
认识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马
恩
选
集
列
宁
选
集
毛
泽
东
选
集
巴黎公社
十月革命
开国大典
改革开放
必须防止和反对两种错误倾向
当一个事物还在发
展,向别的事物转变的
条件还不具备时,人们
硬要超越阶段,做将来
的事,就容易犯冒进的
错误。
冒进
保守
当事物已经向前发
展了,主观认识仍然停
留在原来的阶段上,落
后于实际,就容易犯保
守的错误。
“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
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
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
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
或右的错误思想”
--《实践论》
下 课
同学们再见!
Slide 24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武汉大学
冉 苒 教授
2006年12月
第二讲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武汉大学 冉 苒 教授
2006年12月
本讲主要内容
一、从实践到认识
二、从认识到实践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
反复和无限发展
一、从实践到认识
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
形式,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
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
(一)感性认识
感
性
认
识
含义
人们凭借感官直接感受
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形
式、外部联系的认识。
特点
生动性、具体性、形象性
形式
感觉、知觉、表象
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感觉
感性认识的形式
知觉
表象
感觉
感觉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事物
的个别属性、个别方面的反映。
人的五大感官
眼 耳 鼻 舌 肤
感觉
凉爽的秋风
叮咚的泉水
淡淡的花香
蓝色的大海
甜蜜的糖果
触觉
听觉
嗅觉
视觉
味觉
真的是五
种耶!
知觉
苹果
知觉是人们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
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形象的反映。
静悄悄
红彤彤
甜滋滋
香喷喷
甜滋滋
沉甸甸
香喷喷
红彤彤
静悄悄
沉甸甸
表象
表象是人们对过去的感觉
和知觉的回忆,是曾经作用
于感觉器官的那些客观事物
的形象的再现和重组。
(二)理性认识
含义
理
性
认
识
人们凭借思维对感性材料进
行加工、整理、概括而形成的
关于事物的本质、整体和内部
联系的认识。
特点
间接性、抽象性、概括性
形式
概念、判断、推理
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的形式
推理
判断
概念
概念
概念是通过对各种感觉材料的抽象
和概括,揭示出事物本质的认识形式。
人
农民、工人、士兵、学生、官吏、商人…
思
想
者
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对各
种感觉材料进行抽象和概括,把那
些必然的、稳定的、普遍的和本质
的东西揭示出来而形成概念。
水果
判断
判断是对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或关系
的反映,是对事物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
判明和断定。
一个永存不灭的判断
培
根
毛泽东同志的一个著名判断
1946年8月,毛泽东在延安向美国记者安娜·路易
斯·斯特朗发表谈话,指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
虎。”
泰坦尼克号是永
远不会沉的!
船是铁的,是
铁的就会沉!
设计师 安德鲁
船长 爱德华
推理
推理是由一个或一些判断过渡到新的判
断的思维活动,是从事物的联系或关系中
由已知合乎逻辑地推出未知的反映形式。
铁做的船都是会沉的
(大前提)
泰坦尼克是铁做的船
(小前提)
----------------
所以,泰坦尼克是会沉的 (结 论)
泰坦尼克号的故事
理性认识还表
现为由概念、判断
和推理组成的完整
的理论体系。理论
的形成和建立,标
志着主体对客体的
理性认识达到了系
统化的水平。
(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以
感性认识为基础。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
理性认识。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相互包含。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
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
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
中就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存
看
到
苹
果
落
地
牛
顿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
化为理性认识
发
现
万
有
引
力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这块
感性材料
真的好甜哦!
理性概念
认识是感性的(感觉) 形式是理性的(判断)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必须具备两个
基本条件
完成第一次
飞跃的基本
条件
第一,要勇于实践,深入调
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
感性材料。这是正确实现由感性
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
第二,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
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
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
里地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
升为理性认识。
(四)非理性因素的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动机
信念
情
感
非理性
因素
习
惯
本
能
信
仰
意
志
欲
望
情感、意志、欲望和信仰等非理性因素,它们本
身不属于人的认识能力,但对人的认识活动的发动
与停止、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着重要的
控制和调节的作用。这种作用有时是积极的,有时
是消极的。
改向神学研究无果而终
居
里
夫
人
大科学家牛顿晚年醉心于星象
学、炼金术及个人神秘冥想体验的
研究,并竭力论证第一推动力的存
在。牛顿最后是从宗教里面找到了
一个答案,就是上帝是宇宙起源的
第一推动力。
坚持科学探索再获殊荣
1906年,居里先生突遇车祸逝
世。居里夫人以坚强的意志战胜
巨大悲痛,继任了居里先生在巴
黎大学的课程,并指导实验室工
作。1911年12月她再次获得了诺
贝尔(化学)奖。
牛
顿
二、 从认识到实践
(一)第二次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
实践
认识
第一、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
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
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
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
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
造世界。
- -毛泽东
丹江口水库
南
水
北
调
1980年10月,水利部组织有关专
家、教授、工程技术人员在北京
举行了学术讨论会,论证了南水
北调工程的可行性。2002年12月
2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南水北调
工程总体规划》。
第二、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亚
里
斯
多
德
不同重
量的物体
下落速度
相同
不同重
量的物体
下落速度
不同
比
萨
斜
塔
试
验
伽
利
略
(二)实现由理论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第一,必须从实际出
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
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毛泽东
(理论联系实际是毛泽东同
志一生遵循和倡导的工作作
风)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实现认识的根本目的
井冈山的道路
--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
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跟着领袖毛委员,
走上雄伟的井冈山。
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中
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理论只有
为群众所掌握才能化为改造社会、改
造自然的物质力量。
第三,理论要回到实
践,需要经过路线、方
针、政策等中介。
路线、方针、政策
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刘少奇塑像
三、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
和无限发展
(一)人类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再认识
再实践
认识
实践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
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
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
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
程度。
---毛泽东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是指人们
的认识过程既不是封闭式的循环,也不
是直线式的前进,而是螺旋式的曲折上
升运动。这个运动,从形式上看,表现
为认识和实践的反复循环;从内容上看,
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都比较地进到
了高一级的程度。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
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
完成的。从主观方面说,人们总是受
到自己认识能力和实践活动范围的限
制。从客观方面说,受到科学技术条
件的限制,以及客观过程的发展和表
现程度的限制。客观事物的本质有一
个显露的过程,人的认识也就需要一
个过程。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
光是“波”
牛
顿
惠
更
斯
光是“粒子”
光是“波粒两象性”
爱
因
斯
坦
“光”的本质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二,因为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是
无限的。所以,人的认识的任务,
就在于不断地克服主观和客观、认
识和实践之间的矛盾,求得它们之
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而不是企
图去发现所谓的“永恒真理”、
“终极真理”。
认识过程的无限性
托勒密(约90—168年)
哥白尼(1473—1543年)
赫歇耳(1738~1822年)
地
心
说
日
心
说
无
心
说
(二)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所谓具体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
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所谓
历史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
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
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930年2月18日美国天文学家
汤博发现冥王星。从此,“太阳
系九大行星”的格局坚持了70多
年。
为什么不要
我了?
太阳系
2006年8月25日,国际天文学联
合会宣布,冥王星将被排除在行星
行列之外,从而太阳系行星的数量
将由九颗减为八颗。
冥王星
认识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马
恩
选
集
列
宁
选
集
毛
泽
东
选
集
巴黎公社
十月革命
开国大典
改革开放
必须防止和反对两种错误倾向
当一个事物还在发
展,向别的事物转变的
条件还不具备时,人们
硬要超越阶段,做将来
的事,就容易犯冒进的
错误。
冒进
保守
当事物已经向前发
展了,主观认识仍然停
留在原来的阶段上,落
后于实际,就容易犯保
守的错误。
“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
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
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
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
或右的错误思想”
--《实践论》
下 课
同学们再见!
Slide 25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武汉大学
冉 苒 教授
2006年12月
第二讲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武汉大学 冉 苒 教授
2006年12月
本讲主要内容
一、从实践到认识
二、从认识到实践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
反复和无限发展
一、从实践到认识
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
形式,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
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
(一)感性认识
感
性
认
识
含义
人们凭借感官直接感受
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形
式、外部联系的认识。
特点
生动性、具体性、形象性
形式
感觉、知觉、表象
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感觉
感性认识的形式
知觉
表象
感觉
感觉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事物
的个别属性、个别方面的反映。
人的五大感官
眼 耳 鼻 舌 肤
感觉
凉爽的秋风
叮咚的泉水
淡淡的花香
蓝色的大海
甜蜜的糖果
触觉
听觉
嗅觉
视觉
味觉
真的是五
种耶!
知觉
苹果
知觉是人们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
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形象的反映。
静悄悄
红彤彤
甜滋滋
香喷喷
甜滋滋
沉甸甸
香喷喷
红彤彤
静悄悄
沉甸甸
表象
表象是人们对过去的感觉
和知觉的回忆,是曾经作用
于感觉器官的那些客观事物
的形象的再现和重组。
(二)理性认识
含义
理
性
认
识
人们凭借思维对感性材料进
行加工、整理、概括而形成的
关于事物的本质、整体和内部
联系的认识。
特点
间接性、抽象性、概括性
形式
概念、判断、推理
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的形式
推理
判断
概念
概念
概念是通过对各种感觉材料的抽象
和概括,揭示出事物本质的认识形式。
人
农民、工人、士兵、学生、官吏、商人…
思
想
者
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对各
种感觉材料进行抽象和概括,把那
些必然的、稳定的、普遍的和本质
的东西揭示出来而形成概念。
水果
判断
判断是对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或关系
的反映,是对事物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
判明和断定。
一个永存不灭的判断
培
根
毛泽东同志的一个著名判断
1946年8月,毛泽东在延安向美国记者安娜·路易
斯·斯特朗发表谈话,指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
虎。”
泰坦尼克号是永
远不会沉的!
船是铁的,是
铁的就会沉!
设计师 安德鲁
船长 爱德华
推理
推理是由一个或一些判断过渡到新的判
断的思维活动,是从事物的联系或关系中
由已知合乎逻辑地推出未知的反映形式。
铁做的船都是会沉的
(大前提)
泰坦尼克是铁做的船
(小前提)
----------------
所以,泰坦尼克是会沉的 (结 论)
泰坦尼克号的故事
理性认识还表
现为由概念、判断
和推理组成的完整
的理论体系。理论
的形成和建立,标
志着主体对客体的
理性认识达到了系
统化的水平。
(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以
感性认识为基础。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
理性认识。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相互包含。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
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
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
中就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存
看
到
苹
果
落
地
牛
顿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
化为理性认识
发
现
万
有
引
力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这块
感性材料
真的好甜哦!
理性概念
认识是感性的(感觉) 形式是理性的(判断)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必须具备两个
基本条件
完成第一次
飞跃的基本
条件
第一,要勇于实践,深入调
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
感性材料。这是正确实现由感性
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
第二,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
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
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
里地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
升为理性认识。
(四)非理性因素的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动机
信念
情
感
非理性
因素
习
惯
本
能
信
仰
意
志
欲
望
情感、意志、欲望和信仰等非理性因素,它们本
身不属于人的认识能力,但对人的认识活动的发动
与停止、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着重要的
控制和调节的作用。这种作用有时是积极的,有时
是消极的。
改向神学研究无果而终
居
里
夫
人
大科学家牛顿晚年醉心于星象
学、炼金术及个人神秘冥想体验的
研究,并竭力论证第一推动力的存
在。牛顿最后是从宗教里面找到了
一个答案,就是上帝是宇宙起源的
第一推动力。
坚持科学探索再获殊荣
1906年,居里先生突遇车祸逝
世。居里夫人以坚强的意志战胜
巨大悲痛,继任了居里先生在巴
黎大学的课程,并指导实验室工
作。1911年12月她再次获得了诺
贝尔(化学)奖。
牛
顿
二、 从认识到实践
(一)第二次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
实践
认识
第一、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
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
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
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
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
造世界。
- -毛泽东
丹江口水库
南
水
北
调
1980年10月,水利部组织有关专
家、教授、工程技术人员在北京
举行了学术讨论会,论证了南水
北调工程的可行性。2002年12月
2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南水北调
工程总体规划》。
第二、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亚
里
斯
多
德
不同重
量的物体
下落速度
相同
不同重
量的物体
下落速度
不同
比
萨
斜
塔
试
验
伽
利
略
(二)实现由理论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第一,必须从实际出
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
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毛泽东
(理论联系实际是毛泽东同
志一生遵循和倡导的工作作
风)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实现认识的根本目的
井冈山的道路
--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
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跟着领袖毛委员,
走上雄伟的井冈山。
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中
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理论只有
为群众所掌握才能化为改造社会、改
造自然的物质力量。
第三,理论要回到实
践,需要经过路线、方
针、政策等中介。
路线、方针、政策
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刘少奇塑像
三、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
和无限发展
(一)人类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再认识
再实践
认识
实践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
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
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
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
程度。
---毛泽东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是指人们
的认识过程既不是封闭式的循环,也不
是直线式的前进,而是螺旋式的曲折上
升运动。这个运动,从形式上看,表现
为认识和实践的反复循环;从内容上看,
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都比较地进到
了高一级的程度。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
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
完成的。从主观方面说,人们总是受
到自己认识能力和实践活动范围的限
制。从客观方面说,受到科学技术条
件的限制,以及客观过程的发展和表
现程度的限制。客观事物的本质有一
个显露的过程,人的认识也就需要一
个过程。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
光是“波”
牛
顿
惠
更
斯
光是“粒子”
光是“波粒两象性”
爱
因
斯
坦
“光”的本质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二,因为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是
无限的。所以,人的认识的任务,
就在于不断地克服主观和客观、认
识和实践之间的矛盾,求得它们之
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而不是企
图去发现所谓的“永恒真理”、
“终极真理”。
认识过程的无限性
托勒密(约90—168年)
哥白尼(1473—1543年)
赫歇耳(1738~1822年)
地
心
说
日
心
说
无
心
说
(二)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所谓具体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
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所谓
历史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
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
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930年2月18日美国天文学家
汤博发现冥王星。从此,“太阳
系九大行星”的格局坚持了70多
年。
为什么不要
我了?
太阳系
2006年8月25日,国际天文学联
合会宣布,冥王星将被排除在行星
行列之外,从而太阳系行星的数量
将由九颗减为八颗。
冥王星
认识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马
恩
选
集
列
宁
选
集
毛
泽
东
选
集
巴黎公社
十月革命
开国大典
改革开放
必须防止和反对两种错误倾向
当一个事物还在发
展,向别的事物转变的
条件还不具备时,人们
硬要超越阶段,做将来
的事,就容易犯冒进的
错误。
冒进
保守
当事物已经向前发
展了,主观认识仍然停
留在原来的阶段上,落
后于实际,就容易犯保
守的错误。
“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
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
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
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
或右的错误思想”
--《实践论》
下 课
同学们再见!
Slide 26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武汉大学
冉 苒 教授
2006年12月
第二讲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武汉大学 冉 苒 教授
2006年12月
本讲主要内容
一、从实践到认识
二、从认识到实践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
反复和无限发展
一、从实践到认识
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
形式,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
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
(一)感性认识
感
性
认
识
含义
人们凭借感官直接感受
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形
式、外部联系的认识。
特点
生动性、具体性、形象性
形式
感觉、知觉、表象
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感觉
感性认识的形式
知觉
表象
感觉
感觉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事物
的个别属性、个别方面的反映。
人的五大感官
眼 耳 鼻 舌 肤
感觉
凉爽的秋风
叮咚的泉水
淡淡的花香
蓝色的大海
甜蜜的糖果
触觉
听觉
嗅觉
视觉
味觉
真的是五
种耶!
知觉
苹果
知觉是人们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
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形象的反映。
静悄悄
红彤彤
甜滋滋
香喷喷
甜滋滋
沉甸甸
香喷喷
红彤彤
静悄悄
沉甸甸
表象
表象是人们对过去的感觉
和知觉的回忆,是曾经作用
于感觉器官的那些客观事物
的形象的再现和重组。
(二)理性认识
含义
理
性
认
识
人们凭借思维对感性材料进
行加工、整理、概括而形成的
关于事物的本质、整体和内部
联系的认识。
特点
间接性、抽象性、概括性
形式
概念、判断、推理
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的形式
推理
判断
概念
概念
概念是通过对各种感觉材料的抽象
和概括,揭示出事物本质的认识形式。
人
农民、工人、士兵、学生、官吏、商人…
思
想
者
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对各
种感觉材料进行抽象和概括,把那
些必然的、稳定的、普遍的和本质
的东西揭示出来而形成概念。
水果
判断
判断是对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或关系
的反映,是对事物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
判明和断定。
一个永存不灭的判断
培
根
毛泽东同志的一个著名判断
1946年8月,毛泽东在延安向美国记者安娜·路易
斯·斯特朗发表谈话,指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
虎。”
泰坦尼克号是永
远不会沉的!
船是铁的,是
铁的就会沉!
设计师 安德鲁
船长 爱德华
推理
推理是由一个或一些判断过渡到新的判
断的思维活动,是从事物的联系或关系中
由已知合乎逻辑地推出未知的反映形式。
铁做的船都是会沉的
(大前提)
泰坦尼克是铁做的船
(小前提)
----------------
所以,泰坦尼克是会沉的 (结 论)
泰坦尼克号的故事
理性认识还表
现为由概念、判断
和推理组成的完整
的理论体系。理论
的形成和建立,标
志着主体对客体的
理性认识达到了系
统化的水平。
(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以
感性认识为基础。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
理性认识。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相互包含。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
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
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
中就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存
看
到
苹
果
落
地
牛
顿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
化为理性认识
发
现
万
有
引
力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这块
感性材料
真的好甜哦!
理性概念
认识是感性的(感觉) 形式是理性的(判断)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必须具备两个
基本条件
完成第一次
飞跃的基本
条件
第一,要勇于实践,深入调
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
感性材料。这是正确实现由感性
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
第二,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
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
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
里地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
升为理性认识。
(四)非理性因素的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动机
信念
情
感
非理性
因素
习
惯
本
能
信
仰
意
志
欲
望
情感、意志、欲望和信仰等非理性因素,它们本
身不属于人的认识能力,但对人的认识活动的发动
与停止、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着重要的
控制和调节的作用。这种作用有时是积极的,有时
是消极的。
改向神学研究无果而终
居
里
夫
人
大科学家牛顿晚年醉心于星象
学、炼金术及个人神秘冥想体验的
研究,并竭力论证第一推动力的存
在。牛顿最后是从宗教里面找到了
一个答案,就是上帝是宇宙起源的
第一推动力。
坚持科学探索再获殊荣
1906年,居里先生突遇车祸逝
世。居里夫人以坚强的意志战胜
巨大悲痛,继任了居里先生在巴
黎大学的课程,并指导实验室工
作。1911年12月她再次获得了诺
贝尔(化学)奖。
牛
顿
二、 从认识到实践
(一)第二次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
实践
认识
第一、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
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
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
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
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
造世界。
- -毛泽东
丹江口水库
南
水
北
调
1980年10月,水利部组织有关专
家、教授、工程技术人员在北京
举行了学术讨论会,论证了南水
北调工程的可行性。2002年12月
2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南水北调
工程总体规划》。
第二、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亚
里
斯
多
德
不同重
量的物体
下落速度
相同
不同重
量的物体
下落速度
不同
比
萨
斜
塔
试
验
伽
利
略
(二)实现由理论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第一,必须从实际出
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
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毛泽东
(理论联系实际是毛泽东同
志一生遵循和倡导的工作作
风)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实现认识的根本目的
井冈山的道路
--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
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跟着领袖毛委员,
走上雄伟的井冈山。
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中
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理论只有
为群众所掌握才能化为改造社会、改
造自然的物质力量。
第三,理论要回到实
践,需要经过路线、方
针、政策等中介。
路线、方针、政策
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刘少奇塑像
三、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
和无限发展
(一)人类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再认识
再实践
认识
实践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
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
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
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
程度。
---毛泽东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是指人们
的认识过程既不是封闭式的循环,也不
是直线式的前进,而是螺旋式的曲折上
升运动。这个运动,从形式上看,表现
为认识和实践的反复循环;从内容上看,
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都比较地进到
了高一级的程度。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
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
完成的。从主观方面说,人们总是受
到自己认识能力和实践活动范围的限
制。从客观方面说,受到科学技术条
件的限制,以及客观过程的发展和表
现程度的限制。客观事物的本质有一
个显露的过程,人的认识也就需要一
个过程。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
光是“波”
牛
顿
惠
更
斯
光是“粒子”
光是“波粒两象性”
爱
因
斯
坦
“光”的本质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二,因为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是
无限的。所以,人的认识的任务,
就在于不断地克服主观和客观、认
识和实践之间的矛盾,求得它们之
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而不是企
图去发现所谓的“永恒真理”、
“终极真理”。
认识过程的无限性
托勒密(约90—168年)
哥白尼(1473—1543年)
赫歇耳(1738~1822年)
地
心
说
日
心
说
无
心
说
(二)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所谓具体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
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所谓
历史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
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
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930年2月18日美国天文学家
汤博发现冥王星。从此,“太阳
系九大行星”的格局坚持了70多
年。
为什么不要
我了?
太阳系
2006年8月25日,国际天文学联
合会宣布,冥王星将被排除在行星
行列之外,从而太阳系行星的数量
将由九颗减为八颗。
冥王星
认识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马
恩
选
集
列
宁
选
集
毛
泽
东
选
集
巴黎公社
十月革命
开国大典
改革开放
必须防止和反对两种错误倾向
当一个事物还在发
展,向别的事物转变的
条件还不具备时,人们
硬要超越阶段,做将来
的事,就容易犯冒进的
错误。
冒进
保守
当事物已经向前发
展了,主观认识仍然停
留在原来的阶段上,落
后于实际,就容易犯保
守的错误。
“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
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
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
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
或右的错误思想”
--《实践论》
下 课
同学们再见!
Slide 27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武汉大学
冉 苒 教授
2006年12月
第二讲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武汉大学 冉 苒 教授
2006年12月
本讲主要内容
一、从实践到认识
二、从认识到实践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
反复和无限发展
一、从实践到认识
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
形式,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
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
(一)感性认识
感
性
认
识
含义
人们凭借感官直接感受
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形
式、外部联系的认识。
特点
生动性、具体性、形象性
形式
感觉、知觉、表象
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感觉
感性认识的形式
知觉
表象
感觉
感觉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事物
的个别属性、个别方面的反映。
人的五大感官
眼 耳 鼻 舌 肤
感觉
凉爽的秋风
叮咚的泉水
淡淡的花香
蓝色的大海
甜蜜的糖果
触觉
听觉
嗅觉
视觉
味觉
真的是五
种耶!
知觉
苹果
知觉是人们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
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形象的反映。
静悄悄
红彤彤
甜滋滋
香喷喷
甜滋滋
沉甸甸
香喷喷
红彤彤
静悄悄
沉甸甸
表象
表象是人们对过去的感觉
和知觉的回忆,是曾经作用
于感觉器官的那些客观事物
的形象的再现和重组。
(二)理性认识
含义
理
性
认
识
人们凭借思维对感性材料进
行加工、整理、概括而形成的
关于事物的本质、整体和内部
联系的认识。
特点
间接性、抽象性、概括性
形式
概念、判断、推理
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的形式
推理
判断
概念
概念
概念是通过对各种感觉材料的抽象
和概括,揭示出事物本质的认识形式。
人
农民、工人、士兵、学生、官吏、商人…
思
想
者
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对各
种感觉材料进行抽象和概括,把那
些必然的、稳定的、普遍的和本质
的东西揭示出来而形成概念。
水果
判断
判断是对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或关系
的反映,是对事物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
判明和断定。
一个永存不灭的判断
培
根
毛泽东同志的一个著名判断
1946年8月,毛泽东在延安向美国记者安娜·路易
斯·斯特朗发表谈话,指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
虎。”
泰坦尼克号是永
远不会沉的!
船是铁的,是
铁的就会沉!
设计师 安德鲁
船长 爱德华
推理
推理是由一个或一些判断过渡到新的判
断的思维活动,是从事物的联系或关系中
由已知合乎逻辑地推出未知的反映形式。
铁做的船都是会沉的
(大前提)
泰坦尼克是铁做的船
(小前提)
----------------
所以,泰坦尼克是会沉的 (结 论)
泰坦尼克号的故事
理性认识还表
现为由概念、判断
和推理组成的完整
的理论体系。理论
的形成和建立,标
志着主体对客体的
理性认识达到了系
统化的水平。
(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以
感性认识为基础。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
理性认识。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相互包含。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
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
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
中就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存
看
到
苹
果
落
地
牛
顿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
化为理性认识
发
现
万
有
引
力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这块
感性材料
真的好甜哦!
理性概念
认识是感性的(感觉) 形式是理性的(判断)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必须具备两个
基本条件
完成第一次
飞跃的基本
条件
第一,要勇于实践,深入调
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
感性材料。这是正确实现由感性
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
第二,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
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
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
里地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
升为理性认识。
(四)非理性因素的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动机
信念
情
感
非理性
因素
习
惯
本
能
信
仰
意
志
欲
望
情感、意志、欲望和信仰等非理性因素,它们本
身不属于人的认识能力,但对人的认识活动的发动
与停止、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着重要的
控制和调节的作用。这种作用有时是积极的,有时
是消极的。
改向神学研究无果而终
居
里
夫
人
大科学家牛顿晚年醉心于星象
学、炼金术及个人神秘冥想体验的
研究,并竭力论证第一推动力的存
在。牛顿最后是从宗教里面找到了
一个答案,就是上帝是宇宙起源的
第一推动力。
坚持科学探索再获殊荣
1906年,居里先生突遇车祸逝
世。居里夫人以坚强的意志战胜
巨大悲痛,继任了居里先生在巴
黎大学的课程,并指导实验室工
作。1911年12月她再次获得了诺
贝尔(化学)奖。
牛
顿
二、 从认识到实践
(一)第二次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
实践
认识
第一、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
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
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
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
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
造世界。
- -毛泽东
丹江口水库
南
水
北
调
1980年10月,水利部组织有关专
家、教授、工程技术人员在北京
举行了学术讨论会,论证了南水
北调工程的可行性。2002年12月
2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南水北调
工程总体规划》。
第二、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亚
里
斯
多
德
不同重
量的物体
下落速度
相同
不同重
量的物体
下落速度
不同
比
萨
斜
塔
试
验
伽
利
略
(二)实现由理论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第一,必须从实际出
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
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毛泽东
(理论联系实际是毛泽东同
志一生遵循和倡导的工作作
风)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实现认识的根本目的
井冈山的道路
--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
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跟着领袖毛委员,
走上雄伟的井冈山。
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中
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理论只有
为群众所掌握才能化为改造社会、改
造自然的物质力量。
第三,理论要回到实
践,需要经过路线、方
针、政策等中介。
路线、方针、政策
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刘少奇塑像
三、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
和无限发展
(一)人类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再认识
再实践
认识
实践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
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
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
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
程度。
---毛泽东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是指人们
的认识过程既不是封闭式的循环,也不
是直线式的前进,而是螺旋式的曲折上
升运动。这个运动,从形式上看,表现
为认识和实践的反复循环;从内容上看,
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都比较地进到
了高一级的程度。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
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
完成的。从主观方面说,人们总是受
到自己认识能力和实践活动范围的限
制。从客观方面说,受到科学技术条
件的限制,以及客观过程的发展和表
现程度的限制。客观事物的本质有一
个显露的过程,人的认识也就需要一
个过程。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
光是“波”
牛
顿
惠
更
斯
光是“粒子”
光是“波粒两象性”
爱
因
斯
坦
“光”的本质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二,因为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是
无限的。所以,人的认识的任务,
就在于不断地克服主观和客观、认
识和实践之间的矛盾,求得它们之
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而不是企
图去发现所谓的“永恒真理”、
“终极真理”。
认识过程的无限性
托勒密(约90—168年)
哥白尼(1473—1543年)
赫歇耳(1738~1822年)
地
心
说
日
心
说
无
心
说
(二)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所谓具体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
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所谓
历史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
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
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930年2月18日美国天文学家
汤博发现冥王星。从此,“太阳
系九大行星”的格局坚持了70多
年。
为什么不要
我了?
太阳系
2006年8月25日,国际天文学联
合会宣布,冥王星将被排除在行星
行列之外,从而太阳系行星的数量
将由九颗减为八颗。
冥王星
认识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马
恩
选
集
列
宁
选
集
毛
泽
东
选
集
巴黎公社
十月革命
开国大典
改革开放
必须防止和反对两种错误倾向
当一个事物还在发
展,向别的事物转变的
条件还不具备时,人们
硬要超越阶段,做将来
的事,就容易犯冒进的
错误。
冒进
保守
当事物已经向前发
展了,主观认识仍然停
留在原来的阶段上,落
后于实际,就容易犯保
守的错误。
“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
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
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
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
或右的错误思想”
--《实践论》
下 课
同学们再见!
Slide 28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武汉大学
冉 苒 教授
2006年12月
第二讲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武汉大学 冉 苒 教授
2006年12月
本讲主要内容
一、从实践到认识
二、从认识到实践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
反复和无限发展
一、从实践到认识
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
形式,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
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
(一)感性认识
感
性
认
识
含义
人们凭借感官直接感受
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形
式、外部联系的认识。
特点
生动性、具体性、形象性
形式
感觉、知觉、表象
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感觉
感性认识的形式
知觉
表象
感觉
感觉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事物
的个别属性、个别方面的反映。
人的五大感官
眼 耳 鼻 舌 肤
感觉
凉爽的秋风
叮咚的泉水
淡淡的花香
蓝色的大海
甜蜜的糖果
触觉
听觉
嗅觉
视觉
味觉
真的是五
种耶!
知觉
苹果
知觉是人们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
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形象的反映。
静悄悄
红彤彤
甜滋滋
香喷喷
甜滋滋
沉甸甸
香喷喷
红彤彤
静悄悄
沉甸甸
表象
表象是人们对过去的感觉
和知觉的回忆,是曾经作用
于感觉器官的那些客观事物
的形象的再现和重组。
(二)理性认识
含义
理
性
认
识
人们凭借思维对感性材料进
行加工、整理、概括而形成的
关于事物的本质、整体和内部
联系的认识。
特点
间接性、抽象性、概括性
形式
概念、判断、推理
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的形式
推理
判断
概念
概念
概念是通过对各种感觉材料的抽象
和概括,揭示出事物本质的认识形式。
人
农民、工人、士兵、学生、官吏、商人…
思
想
者
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对各
种感觉材料进行抽象和概括,把那
些必然的、稳定的、普遍的和本质
的东西揭示出来而形成概念。
水果
判断
判断是对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或关系
的反映,是对事物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
判明和断定。
一个永存不灭的判断
培
根
毛泽东同志的一个著名判断
1946年8月,毛泽东在延安向美国记者安娜·路易
斯·斯特朗发表谈话,指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
虎。”
泰坦尼克号是永
远不会沉的!
船是铁的,是
铁的就会沉!
设计师 安德鲁
船长 爱德华
推理
推理是由一个或一些判断过渡到新的判
断的思维活动,是从事物的联系或关系中
由已知合乎逻辑地推出未知的反映形式。
铁做的船都是会沉的
(大前提)
泰坦尼克是铁做的船
(小前提)
----------------
所以,泰坦尼克是会沉的 (结 论)
泰坦尼克号的故事
理性认识还表
现为由概念、判断
和推理组成的完整
的理论体系。理论
的形成和建立,标
志着主体对客体的
理性认识达到了系
统化的水平。
(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以
感性认识为基础。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
理性认识。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相互包含。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
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
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
中就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存
看
到
苹
果
落
地
牛
顿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
化为理性认识
发
现
万
有
引
力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这块
感性材料
真的好甜哦!
理性概念
认识是感性的(感觉) 形式是理性的(判断)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必须具备两个
基本条件
完成第一次
飞跃的基本
条件
第一,要勇于实践,深入调
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
感性材料。这是正确实现由感性
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
第二,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
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
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
里地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
升为理性认识。
(四)非理性因素的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动机
信念
情
感
非理性
因素
习
惯
本
能
信
仰
意
志
欲
望
情感、意志、欲望和信仰等非理性因素,它们本
身不属于人的认识能力,但对人的认识活动的发动
与停止、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着重要的
控制和调节的作用。这种作用有时是积极的,有时
是消极的。
改向神学研究无果而终
居
里
夫
人
大科学家牛顿晚年醉心于星象
学、炼金术及个人神秘冥想体验的
研究,并竭力论证第一推动力的存
在。牛顿最后是从宗教里面找到了
一个答案,就是上帝是宇宙起源的
第一推动力。
坚持科学探索再获殊荣
1906年,居里先生突遇车祸逝
世。居里夫人以坚强的意志战胜
巨大悲痛,继任了居里先生在巴
黎大学的课程,并指导实验室工
作。1911年12月她再次获得了诺
贝尔(化学)奖。
牛
顿
二、 从认识到实践
(一)第二次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
实践
认识
第一、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
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
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
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
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
造世界。
- -毛泽东
丹江口水库
南
水
北
调
1980年10月,水利部组织有关专
家、教授、工程技术人员在北京
举行了学术讨论会,论证了南水
北调工程的可行性。2002年12月
2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南水北调
工程总体规划》。
第二、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亚
里
斯
多
德
不同重
量的物体
下落速度
相同
不同重
量的物体
下落速度
不同
比
萨
斜
塔
试
验
伽
利
略
(二)实现由理论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第一,必须从实际出
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
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毛泽东
(理论联系实际是毛泽东同
志一生遵循和倡导的工作作
风)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实现认识的根本目的
井冈山的道路
--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
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跟着领袖毛委员,
走上雄伟的井冈山。
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中
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理论只有
为群众所掌握才能化为改造社会、改
造自然的物质力量。
第三,理论要回到实
践,需要经过路线、方
针、政策等中介。
路线、方针、政策
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刘少奇塑像
三、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
和无限发展
(一)人类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再认识
再实践
认识
实践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
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
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
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
程度。
---毛泽东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是指人们
的认识过程既不是封闭式的循环,也不
是直线式的前进,而是螺旋式的曲折上
升运动。这个运动,从形式上看,表现
为认识和实践的反复循环;从内容上看,
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都比较地进到
了高一级的程度。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
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
完成的。从主观方面说,人们总是受
到自己认识能力和实践活动范围的限
制。从客观方面说,受到科学技术条
件的限制,以及客观过程的发展和表
现程度的限制。客观事物的本质有一
个显露的过程,人的认识也就需要一
个过程。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
光是“波”
牛
顿
惠
更
斯
光是“粒子”
光是“波粒两象性”
爱
因
斯
坦
“光”的本质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二,因为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是
无限的。所以,人的认识的任务,
就在于不断地克服主观和客观、认
识和实践之间的矛盾,求得它们之
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而不是企
图去发现所谓的“永恒真理”、
“终极真理”。
认识过程的无限性
托勒密(约90—168年)
哥白尼(1473—1543年)
赫歇耳(1738~1822年)
地
心
说
日
心
说
无
心
说
(二)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所谓具体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
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所谓
历史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
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
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930年2月18日美国天文学家
汤博发现冥王星。从此,“太阳
系九大行星”的格局坚持了70多
年。
为什么不要
我了?
太阳系
2006年8月25日,国际天文学联
合会宣布,冥王星将被排除在行星
行列之外,从而太阳系行星的数量
将由九颗减为八颗。
冥王星
认识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马
恩
选
集
列
宁
选
集
毛
泽
东
选
集
巴黎公社
十月革命
开国大典
改革开放
必须防止和反对两种错误倾向
当一个事物还在发
展,向别的事物转变的
条件还不具备时,人们
硬要超越阶段,做将来
的事,就容易犯冒进的
错误。
冒进
保守
当事物已经向前发
展了,主观认识仍然停
留在原来的阶段上,落
后于实际,就容易犯保
守的错误。
“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
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
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
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
或右的错误思想”
--《实践论》
下 课
同学们再见!
Slide 29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武汉大学
冉 苒 教授
2006年12月
第二讲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武汉大学 冉 苒 教授
2006年12月
本讲主要内容
一、从实践到认识
二、从认识到实践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
反复和无限发展
一、从实践到认识
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
形式,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
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
(一)感性认识
感
性
认
识
含义
人们凭借感官直接感受
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形
式、外部联系的认识。
特点
生动性、具体性、形象性
形式
感觉、知觉、表象
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感觉
感性认识的形式
知觉
表象
感觉
感觉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事物
的个别属性、个别方面的反映。
人的五大感官
眼 耳 鼻 舌 肤
感觉
凉爽的秋风
叮咚的泉水
淡淡的花香
蓝色的大海
甜蜜的糖果
触觉
听觉
嗅觉
视觉
味觉
真的是五
种耶!
知觉
苹果
知觉是人们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
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形象的反映。
静悄悄
红彤彤
甜滋滋
香喷喷
甜滋滋
沉甸甸
香喷喷
红彤彤
静悄悄
沉甸甸
表象
表象是人们对过去的感觉
和知觉的回忆,是曾经作用
于感觉器官的那些客观事物
的形象的再现和重组。
(二)理性认识
含义
理
性
认
识
人们凭借思维对感性材料进
行加工、整理、概括而形成的
关于事物的本质、整体和内部
联系的认识。
特点
间接性、抽象性、概括性
形式
概念、判断、推理
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的形式
推理
判断
概念
概念
概念是通过对各种感觉材料的抽象
和概括,揭示出事物本质的认识形式。
人
农民、工人、士兵、学生、官吏、商人…
思
想
者
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对各
种感觉材料进行抽象和概括,把那
些必然的、稳定的、普遍的和本质
的东西揭示出来而形成概念。
水果
判断
判断是对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或关系
的反映,是对事物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
判明和断定。
一个永存不灭的判断
培
根
毛泽东同志的一个著名判断
1946年8月,毛泽东在延安向美国记者安娜·路易
斯·斯特朗发表谈话,指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
虎。”
泰坦尼克号是永
远不会沉的!
船是铁的,是
铁的就会沉!
设计师 安德鲁
船长 爱德华
推理
推理是由一个或一些判断过渡到新的判
断的思维活动,是从事物的联系或关系中
由已知合乎逻辑地推出未知的反映形式。
铁做的船都是会沉的
(大前提)
泰坦尼克是铁做的船
(小前提)
----------------
所以,泰坦尼克是会沉的 (结 论)
泰坦尼克号的故事
理性认识还表
现为由概念、判断
和推理组成的完整
的理论体系。理论
的形成和建立,标
志着主体对客体的
理性认识达到了系
统化的水平。
(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以
感性认识为基础。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
理性认识。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相互包含。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
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
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
中就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存
看
到
苹
果
落
地
牛
顿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
化为理性认识
发
现
万
有
引
力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这块
感性材料
真的好甜哦!
理性概念
认识是感性的(感觉) 形式是理性的(判断)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必须具备两个
基本条件
完成第一次
飞跃的基本
条件
第一,要勇于实践,深入调
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
感性材料。这是正确实现由感性
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
第二,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
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
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
里地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
升为理性认识。
(四)非理性因素的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动机
信念
情
感
非理性
因素
习
惯
本
能
信
仰
意
志
欲
望
情感、意志、欲望和信仰等非理性因素,它们本
身不属于人的认识能力,但对人的认识活动的发动
与停止、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着重要的
控制和调节的作用。这种作用有时是积极的,有时
是消极的。
改向神学研究无果而终
居
里
夫
人
大科学家牛顿晚年醉心于星象
学、炼金术及个人神秘冥想体验的
研究,并竭力论证第一推动力的存
在。牛顿最后是从宗教里面找到了
一个答案,就是上帝是宇宙起源的
第一推动力。
坚持科学探索再获殊荣
1906年,居里先生突遇车祸逝
世。居里夫人以坚强的意志战胜
巨大悲痛,继任了居里先生在巴
黎大学的课程,并指导实验室工
作。1911年12月她再次获得了诺
贝尔(化学)奖。
牛
顿
二、 从认识到实践
(一)第二次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
实践
认识
第一、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
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
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
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
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
造世界。
- -毛泽东
丹江口水库
南
水
北
调
1980年10月,水利部组织有关专
家、教授、工程技术人员在北京
举行了学术讨论会,论证了南水
北调工程的可行性。2002年12月
2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南水北调
工程总体规划》。
第二、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亚
里
斯
多
德
不同重
量的物体
下落速度
相同
不同重
量的物体
下落速度
不同
比
萨
斜
塔
试
验
伽
利
略
(二)实现由理论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第一,必须从实际出
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
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毛泽东
(理论联系实际是毛泽东同
志一生遵循和倡导的工作作
风)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实现认识的根本目的
井冈山的道路
--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
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跟着领袖毛委员,
走上雄伟的井冈山。
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中
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理论只有
为群众所掌握才能化为改造社会、改
造自然的物质力量。
第三,理论要回到实
践,需要经过路线、方
针、政策等中介。
路线、方针、政策
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刘少奇塑像
三、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
和无限发展
(一)人类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再认识
再实践
认识
实践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
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
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
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
程度。
---毛泽东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是指人们
的认识过程既不是封闭式的循环,也不
是直线式的前进,而是螺旋式的曲折上
升运动。这个运动,从形式上看,表现
为认识和实践的反复循环;从内容上看,
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都比较地进到
了高一级的程度。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
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
完成的。从主观方面说,人们总是受
到自己认识能力和实践活动范围的限
制。从客观方面说,受到科学技术条
件的限制,以及客观过程的发展和表
现程度的限制。客观事物的本质有一
个显露的过程,人的认识也就需要一
个过程。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
光是“波”
牛
顿
惠
更
斯
光是“粒子”
光是“波粒两象性”
爱
因
斯
坦
“光”的本质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二,因为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是
无限的。所以,人的认识的任务,
就在于不断地克服主观和客观、认
识和实践之间的矛盾,求得它们之
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而不是企
图去发现所谓的“永恒真理”、
“终极真理”。
认识过程的无限性
托勒密(约90—168年)
哥白尼(1473—1543年)
赫歇耳(1738~1822年)
地
心
说
日
心
说
无
心
说
(二)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所谓具体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
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所谓
历史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
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
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930年2月18日美国天文学家
汤博发现冥王星。从此,“太阳
系九大行星”的格局坚持了70多
年。
为什么不要
我了?
太阳系
2006年8月25日,国际天文学联
合会宣布,冥王星将被排除在行星
行列之外,从而太阳系行星的数量
将由九颗减为八颗。
冥王星
认识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马
恩
选
集
列
宁
选
集
毛
泽
东
选
集
巴黎公社
十月革命
开国大典
改革开放
必须防止和反对两种错误倾向
当一个事物还在发
展,向别的事物转变的
条件还不具备时,人们
硬要超越阶段,做将来
的事,就容易犯冒进的
错误。
冒进
保守
当事物已经向前发
展了,主观认识仍然停
留在原来的阶段上,落
后于实际,就容易犯保
守的错误。
“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
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
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
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
或右的错误思想”
--《实践论》
下 课
同学们再见!
Slide 30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武汉大学
冉 苒 教授
2006年12月
第二讲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武汉大学 冉 苒 教授
2006年12月
本讲主要内容
一、从实践到认识
二、从认识到实践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
反复和无限发展
一、从实践到认识
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
形式,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
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
(一)感性认识
感
性
认
识
含义
人们凭借感官直接感受
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形
式、外部联系的认识。
特点
生动性、具体性、形象性
形式
感觉、知觉、表象
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感觉
感性认识的形式
知觉
表象
感觉
感觉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事物
的个别属性、个别方面的反映。
人的五大感官
眼 耳 鼻 舌 肤
感觉
凉爽的秋风
叮咚的泉水
淡淡的花香
蓝色的大海
甜蜜的糖果
触觉
听觉
嗅觉
视觉
味觉
真的是五
种耶!
知觉
苹果
知觉是人们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
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形象的反映。
静悄悄
红彤彤
甜滋滋
香喷喷
甜滋滋
沉甸甸
香喷喷
红彤彤
静悄悄
沉甸甸
表象
表象是人们对过去的感觉
和知觉的回忆,是曾经作用
于感觉器官的那些客观事物
的形象的再现和重组。
(二)理性认识
含义
理
性
认
识
人们凭借思维对感性材料进
行加工、整理、概括而形成的
关于事物的本质、整体和内部
联系的认识。
特点
间接性、抽象性、概括性
形式
概念、判断、推理
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的形式
推理
判断
概念
概念
概念是通过对各种感觉材料的抽象
和概括,揭示出事物本质的认识形式。
人
农民、工人、士兵、学生、官吏、商人…
思
想
者
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对各
种感觉材料进行抽象和概括,把那
些必然的、稳定的、普遍的和本质
的东西揭示出来而形成概念。
水果
判断
判断是对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或关系
的反映,是对事物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
判明和断定。
一个永存不灭的判断
培
根
毛泽东同志的一个著名判断
1946年8月,毛泽东在延安向美国记者安娜·路易
斯·斯特朗发表谈话,指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
虎。”
泰坦尼克号是永
远不会沉的!
船是铁的,是
铁的就会沉!
设计师 安德鲁
船长 爱德华
推理
推理是由一个或一些判断过渡到新的判
断的思维活动,是从事物的联系或关系中
由已知合乎逻辑地推出未知的反映形式。
铁做的船都是会沉的
(大前提)
泰坦尼克是铁做的船
(小前提)
----------------
所以,泰坦尼克是会沉的 (结 论)
泰坦尼克号的故事
理性认识还表
现为由概念、判断
和推理组成的完整
的理论体系。理论
的形成和建立,标
志着主体对客体的
理性认识达到了系
统化的水平。
(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以
感性认识为基础。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
理性认识。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相互包含。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
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
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
中就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存
看
到
苹
果
落
地
牛
顿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
化为理性认识
发
现
万
有
引
力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这块
感性材料
真的好甜哦!
理性概念
认识是感性的(感觉) 形式是理性的(判断)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必须具备两个
基本条件
完成第一次
飞跃的基本
条件
第一,要勇于实践,深入调
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
感性材料。这是正确实现由感性
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
第二,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
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
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
里地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
升为理性认识。
(四)非理性因素的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动机
信念
情
感
非理性
因素
习
惯
本
能
信
仰
意
志
欲
望
情感、意志、欲望和信仰等非理性因素,它们本
身不属于人的认识能力,但对人的认识活动的发动
与停止、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着重要的
控制和调节的作用。这种作用有时是积极的,有时
是消极的。
改向神学研究无果而终
居
里
夫
人
大科学家牛顿晚年醉心于星象
学、炼金术及个人神秘冥想体验的
研究,并竭力论证第一推动力的存
在。牛顿最后是从宗教里面找到了
一个答案,就是上帝是宇宙起源的
第一推动力。
坚持科学探索再获殊荣
1906年,居里先生突遇车祸逝
世。居里夫人以坚强的意志战胜
巨大悲痛,继任了居里先生在巴
黎大学的课程,并指导实验室工
作。1911年12月她再次获得了诺
贝尔(化学)奖。
牛
顿
二、 从认识到实践
(一)第二次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
实践
认识
第一、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
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
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
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
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
造世界。
- -毛泽东
丹江口水库
南
水
北
调
1980年10月,水利部组织有关专
家、教授、工程技术人员在北京
举行了学术讨论会,论证了南水
北调工程的可行性。2002年12月
2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南水北调
工程总体规划》。
第二、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亚
里
斯
多
德
不同重
量的物体
下落速度
相同
不同重
量的物体
下落速度
不同
比
萨
斜
塔
试
验
伽
利
略
(二)实现由理论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第一,必须从实际出
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
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毛泽东
(理论联系实际是毛泽东同
志一生遵循和倡导的工作作
风)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实现认识的根本目的
井冈山的道路
--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
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跟着领袖毛委员,
走上雄伟的井冈山。
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中
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理论只有
为群众所掌握才能化为改造社会、改
造自然的物质力量。
第三,理论要回到实
践,需要经过路线、方
针、政策等中介。
路线、方针、政策
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刘少奇塑像
三、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
和无限发展
(一)人类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再认识
再实践
认识
实践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
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
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
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
程度。
---毛泽东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是指人们
的认识过程既不是封闭式的循环,也不
是直线式的前进,而是螺旋式的曲折上
升运动。这个运动,从形式上看,表现
为认识和实践的反复循环;从内容上看,
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都比较地进到
了高一级的程度。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
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
完成的。从主观方面说,人们总是受
到自己认识能力和实践活动范围的限
制。从客观方面说,受到科学技术条
件的限制,以及客观过程的发展和表
现程度的限制。客观事物的本质有一
个显露的过程,人的认识也就需要一
个过程。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
光是“波”
牛
顿
惠
更
斯
光是“粒子”
光是“波粒两象性”
爱
因
斯
坦
“光”的本质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二,因为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是
无限的。所以,人的认识的任务,
就在于不断地克服主观和客观、认
识和实践之间的矛盾,求得它们之
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而不是企
图去发现所谓的“永恒真理”、
“终极真理”。
认识过程的无限性
托勒密(约90—168年)
哥白尼(1473—1543年)
赫歇耳(1738~1822年)
地
心
说
日
心
说
无
心
说
(二)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所谓具体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
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所谓
历史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
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
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930年2月18日美国天文学家
汤博发现冥王星。从此,“太阳
系九大行星”的格局坚持了70多
年。
为什么不要
我了?
太阳系
2006年8月25日,国际天文学联
合会宣布,冥王星将被排除在行星
行列之外,从而太阳系行星的数量
将由九颗减为八颗。
冥王星
认识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马
恩
选
集
列
宁
选
集
毛
泽
东
选
集
巴黎公社
十月革命
开国大典
改革开放
必须防止和反对两种错误倾向
当一个事物还在发
展,向别的事物转变的
条件还不具备时,人们
硬要超越阶段,做将来
的事,就容易犯冒进的
错误。
冒进
保守
当事物已经向前发
展了,主观认识仍然停
留在原来的阶段上,落
后于实际,就容易犯保
守的错误。
“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
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
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
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
或右的错误思想”
--《实践论》
下 课
同学们再见!
Slide 31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武汉大学
冉 苒 教授
2006年12月
第二讲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武汉大学 冉 苒 教授
2006年12月
本讲主要内容
一、从实践到认识
二、从认识到实践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
反复和无限发展
一、从实践到认识
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
形式,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
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
(一)感性认识
感
性
认
识
含义
人们凭借感官直接感受
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形
式、外部联系的认识。
特点
生动性、具体性、形象性
形式
感觉、知觉、表象
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感觉
感性认识的形式
知觉
表象
感觉
感觉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事物
的个别属性、个别方面的反映。
人的五大感官
眼 耳 鼻 舌 肤
感觉
凉爽的秋风
叮咚的泉水
淡淡的花香
蓝色的大海
甜蜜的糖果
触觉
听觉
嗅觉
视觉
味觉
真的是五
种耶!
知觉
苹果
知觉是人们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
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形象的反映。
静悄悄
红彤彤
甜滋滋
香喷喷
甜滋滋
沉甸甸
香喷喷
红彤彤
静悄悄
沉甸甸
表象
表象是人们对过去的感觉
和知觉的回忆,是曾经作用
于感觉器官的那些客观事物
的形象的再现和重组。
(二)理性认识
含义
理
性
认
识
人们凭借思维对感性材料进
行加工、整理、概括而形成的
关于事物的本质、整体和内部
联系的认识。
特点
间接性、抽象性、概括性
形式
概念、判断、推理
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的形式
推理
判断
概念
概念
概念是通过对各种感觉材料的抽象
和概括,揭示出事物本质的认识形式。
人
农民、工人、士兵、学生、官吏、商人…
思
想
者
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对各
种感觉材料进行抽象和概括,把那
些必然的、稳定的、普遍的和本质
的东西揭示出来而形成概念。
水果
判断
判断是对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或关系
的反映,是对事物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
判明和断定。
一个永存不灭的判断
培
根
毛泽东同志的一个著名判断
1946年8月,毛泽东在延安向美国记者安娜·路易
斯·斯特朗发表谈话,指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
虎。”
泰坦尼克号是永
远不会沉的!
船是铁的,是
铁的就会沉!
设计师 安德鲁
船长 爱德华
推理
推理是由一个或一些判断过渡到新的判
断的思维活动,是从事物的联系或关系中
由已知合乎逻辑地推出未知的反映形式。
铁做的船都是会沉的
(大前提)
泰坦尼克是铁做的船
(小前提)
----------------
所以,泰坦尼克是会沉的 (结 论)
泰坦尼克号的故事
理性认识还表
现为由概念、判断
和推理组成的完整
的理论体系。理论
的形成和建立,标
志着主体对客体的
理性认识达到了系
统化的水平。
(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以
感性认识为基础。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
理性认识。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相互包含。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
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
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
中就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存
看
到
苹
果
落
地
牛
顿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
化为理性认识
发
现
万
有
引
力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这块
感性材料
真的好甜哦!
理性概念
认识是感性的(感觉) 形式是理性的(判断)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必须具备两个
基本条件
完成第一次
飞跃的基本
条件
第一,要勇于实践,深入调
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
感性材料。这是正确实现由感性
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
第二,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
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
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
里地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
升为理性认识。
(四)非理性因素的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动机
信念
情
感
非理性
因素
习
惯
本
能
信
仰
意
志
欲
望
情感、意志、欲望和信仰等非理性因素,它们本
身不属于人的认识能力,但对人的认识活动的发动
与停止、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着重要的
控制和调节的作用。这种作用有时是积极的,有时
是消极的。
改向神学研究无果而终
居
里
夫
人
大科学家牛顿晚年醉心于星象
学、炼金术及个人神秘冥想体验的
研究,并竭力论证第一推动力的存
在。牛顿最后是从宗教里面找到了
一个答案,就是上帝是宇宙起源的
第一推动力。
坚持科学探索再获殊荣
1906年,居里先生突遇车祸逝
世。居里夫人以坚强的意志战胜
巨大悲痛,继任了居里先生在巴
黎大学的课程,并指导实验室工
作。1911年12月她再次获得了诺
贝尔(化学)奖。
牛
顿
二、 从认识到实践
(一)第二次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
实践
认识
第一、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
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
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
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
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
造世界。
- -毛泽东
丹江口水库
南
水
北
调
1980年10月,水利部组织有关专
家、教授、工程技术人员在北京
举行了学术讨论会,论证了南水
北调工程的可行性。2002年12月
2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南水北调
工程总体规划》。
第二、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亚
里
斯
多
德
不同重
量的物体
下落速度
相同
不同重
量的物体
下落速度
不同
比
萨
斜
塔
试
验
伽
利
略
(二)实现由理论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第一,必须从实际出
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
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毛泽东
(理论联系实际是毛泽东同
志一生遵循和倡导的工作作
风)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实现认识的根本目的
井冈山的道路
--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
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跟着领袖毛委员,
走上雄伟的井冈山。
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中
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理论只有
为群众所掌握才能化为改造社会、改
造自然的物质力量。
第三,理论要回到实
践,需要经过路线、方
针、政策等中介。
路线、方针、政策
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刘少奇塑像
三、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
和无限发展
(一)人类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再认识
再实践
认识
实践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
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
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
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
程度。
---毛泽东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是指人们
的认识过程既不是封闭式的循环,也不
是直线式的前进,而是螺旋式的曲折上
升运动。这个运动,从形式上看,表现
为认识和实践的反复循环;从内容上看,
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都比较地进到
了高一级的程度。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
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
完成的。从主观方面说,人们总是受
到自己认识能力和实践活动范围的限
制。从客观方面说,受到科学技术条
件的限制,以及客观过程的发展和表
现程度的限制。客观事物的本质有一
个显露的过程,人的认识也就需要一
个过程。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
光是“波”
牛
顿
惠
更
斯
光是“粒子”
光是“波粒两象性”
爱
因
斯
坦
“光”的本质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二,因为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是
无限的。所以,人的认识的任务,
就在于不断地克服主观和客观、认
识和实践之间的矛盾,求得它们之
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而不是企
图去发现所谓的“永恒真理”、
“终极真理”。
认识过程的无限性
托勒密(约90—168年)
哥白尼(1473—1543年)
赫歇耳(1738~1822年)
地
心
说
日
心
说
无
心
说
(二)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所谓具体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
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所谓
历史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
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
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930年2月18日美国天文学家
汤博发现冥王星。从此,“太阳
系九大行星”的格局坚持了70多
年。
为什么不要
我了?
太阳系
2006年8月25日,国际天文学联
合会宣布,冥王星将被排除在行星
行列之外,从而太阳系行星的数量
将由九颗减为八颗。
冥王星
认识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马
恩
选
集
列
宁
选
集
毛
泽
东
选
集
巴黎公社
十月革命
开国大典
改革开放
必须防止和反对两种错误倾向
当一个事物还在发
展,向别的事物转变的
条件还不具备时,人们
硬要超越阶段,做将来
的事,就容易犯冒进的
错误。
冒进
保守
当事物已经向前发
展了,主观认识仍然停
留在原来的阶段上,落
后于实际,就容易犯保
守的错误。
“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
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
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
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
或右的错误思想”
--《实践论》
下 课
同学们再见!
Slide 32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武汉大学
冉 苒 教授
2006年12月
第二讲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武汉大学 冉 苒 教授
2006年12月
本讲主要内容
一、从实践到认识
二、从认识到实践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
反复和无限发展
一、从实践到认识
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
形式,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
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
(一)感性认识
感
性
认
识
含义
人们凭借感官直接感受
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形
式、外部联系的认识。
特点
生动性、具体性、形象性
形式
感觉、知觉、表象
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感觉
感性认识的形式
知觉
表象
感觉
感觉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事物
的个别属性、个别方面的反映。
人的五大感官
眼 耳 鼻 舌 肤
感觉
凉爽的秋风
叮咚的泉水
淡淡的花香
蓝色的大海
甜蜜的糖果
触觉
听觉
嗅觉
视觉
味觉
真的是五
种耶!
知觉
苹果
知觉是人们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
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形象的反映。
静悄悄
红彤彤
甜滋滋
香喷喷
甜滋滋
沉甸甸
香喷喷
红彤彤
静悄悄
沉甸甸
表象
表象是人们对过去的感觉
和知觉的回忆,是曾经作用
于感觉器官的那些客观事物
的形象的再现和重组。
(二)理性认识
含义
理
性
认
识
人们凭借思维对感性材料进
行加工、整理、概括而形成的
关于事物的本质、整体和内部
联系的认识。
特点
间接性、抽象性、概括性
形式
概念、判断、推理
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的形式
推理
判断
概念
概念
概念是通过对各种感觉材料的抽象
和概括,揭示出事物本质的认识形式。
人
农民、工人、士兵、学生、官吏、商人…
思
想
者
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对各
种感觉材料进行抽象和概括,把那
些必然的、稳定的、普遍的和本质
的东西揭示出来而形成概念。
水果
判断
判断是对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或关系
的反映,是对事物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
判明和断定。
一个永存不灭的判断
培
根
毛泽东同志的一个著名判断
1946年8月,毛泽东在延安向美国记者安娜·路易
斯·斯特朗发表谈话,指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
虎。”
泰坦尼克号是永
远不会沉的!
船是铁的,是
铁的就会沉!
设计师 安德鲁
船长 爱德华
推理
推理是由一个或一些判断过渡到新的判
断的思维活动,是从事物的联系或关系中
由已知合乎逻辑地推出未知的反映形式。
铁做的船都是会沉的
(大前提)
泰坦尼克是铁做的船
(小前提)
----------------
所以,泰坦尼克是会沉的 (结 论)
泰坦尼克号的故事
理性认识还表
现为由概念、判断
和推理组成的完整
的理论体系。理论
的形成和建立,标
志着主体对客体的
理性认识达到了系
统化的水平。
(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以
感性认识为基础。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
理性认识。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相互包含。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
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
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
中就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存
看
到
苹
果
落
地
牛
顿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
化为理性认识
发
现
万
有
引
力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这块
感性材料
真的好甜哦!
理性概念
认识是感性的(感觉) 形式是理性的(判断)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必须具备两个
基本条件
完成第一次
飞跃的基本
条件
第一,要勇于实践,深入调
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
感性材料。这是正确实现由感性
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
第二,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
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
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
里地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
升为理性认识。
(四)非理性因素的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动机
信念
情
感
非理性
因素
习
惯
本
能
信
仰
意
志
欲
望
情感、意志、欲望和信仰等非理性因素,它们本
身不属于人的认识能力,但对人的认识活动的发动
与停止、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着重要的
控制和调节的作用。这种作用有时是积极的,有时
是消极的。
改向神学研究无果而终
居
里
夫
人
大科学家牛顿晚年醉心于星象
学、炼金术及个人神秘冥想体验的
研究,并竭力论证第一推动力的存
在。牛顿最后是从宗教里面找到了
一个答案,就是上帝是宇宙起源的
第一推动力。
坚持科学探索再获殊荣
1906年,居里先生突遇车祸逝
世。居里夫人以坚强的意志战胜
巨大悲痛,继任了居里先生在巴
黎大学的课程,并指导实验室工
作。1911年12月她再次获得了诺
贝尔(化学)奖。
牛
顿
二、 从认识到实践
(一)第二次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
实践
认识
第一、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
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
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
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
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
造世界。
- -毛泽东
丹江口水库
南
水
北
调
1980年10月,水利部组织有关专
家、教授、工程技术人员在北京
举行了学术讨论会,论证了南水
北调工程的可行性。2002年12月
2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南水北调
工程总体规划》。
第二、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亚
里
斯
多
德
不同重
量的物体
下落速度
相同
不同重
量的物体
下落速度
不同
比
萨
斜
塔
试
验
伽
利
略
(二)实现由理论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第一,必须从实际出
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
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毛泽东
(理论联系实际是毛泽东同
志一生遵循和倡导的工作作
风)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实现认识的根本目的
井冈山的道路
--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
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跟着领袖毛委员,
走上雄伟的井冈山。
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中
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理论只有
为群众所掌握才能化为改造社会、改
造自然的物质力量。
第三,理论要回到实
践,需要经过路线、方
针、政策等中介。
路线、方针、政策
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刘少奇塑像
三、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
和无限发展
(一)人类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再认识
再实践
认识
实践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
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
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
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
程度。
---毛泽东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是指人们
的认识过程既不是封闭式的循环,也不
是直线式的前进,而是螺旋式的曲折上
升运动。这个运动,从形式上看,表现
为认识和实践的反复循环;从内容上看,
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都比较地进到
了高一级的程度。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
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
完成的。从主观方面说,人们总是受
到自己认识能力和实践活动范围的限
制。从客观方面说,受到科学技术条
件的限制,以及客观过程的发展和表
现程度的限制。客观事物的本质有一
个显露的过程,人的认识也就需要一
个过程。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
光是“波”
牛
顿
惠
更
斯
光是“粒子”
光是“波粒两象性”
爱
因
斯
坦
“光”的本质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二,因为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是
无限的。所以,人的认识的任务,
就在于不断地克服主观和客观、认
识和实践之间的矛盾,求得它们之
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而不是企
图去发现所谓的“永恒真理”、
“终极真理”。
认识过程的无限性
托勒密(约90—168年)
哥白尼(1473—1543年)
赫歇耳(1738~1822年)
地
心
说
日
心
说
无
心
说
(二)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所谓具体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
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所谓
历史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
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
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930年2月18日美国天文学家
汤博发现冥王星。从此,“太阳
系九大行星”的格局坚持了70多
年。
为什么不要
我了?
太阳系
2006年8月25日,国际天文学联
合会宣布,冥王星将被排除在行星
行列之外,从而太阳系行星的数量
将由九颗减为八颗。
冥王星
认识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马
恩
选
集
列
宁
选
集
毛
泽
东
选
集
巴黎公社
十月革命
开国大典
改革开放
必须防止和反对两种错误倾向
当一个事物还在发
展,向别的事物转变的
条件还不具备时,人们
硬要超越阶段,做将来
的事,就容易犯冒进的
错误。
冒进
保守
当事物已经向前发
展了,主观认识仍然停
留在原来的阶段上,落
后于实际,就容易犯保
守的错误。
“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
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
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
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
或右的错误思想”
--《实践论》
下 课
同学们再见!
Slide 33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武汉大学
冉 苒 教授
2006年12月
第二讲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武汉大学 冉 苒 教授
2006年12月
本讲主要内容
一、从实践到认识
二、从认识到实践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
反复和无限发展
一、从实践到认识
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
形式,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
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
(一)感性认识
感
性
认
识
含义
人们凭借感官直接感受
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形
式、外部联系的认识。
特点
生动性、具体性、形象性
形式
感觉、知觉、表象
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感觉
感性认识的形式
知觉
表象
感觉
感觉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事物
的个别属性、个别方面的反映。
人的五大感官
眼 耳 鼻 舌 肤
感觉
凉爽的秋风
叮咚的泉水
淡淡的花香
蓝色的大海
甜蜜的糖果
触觉
听觉
嗅觉
视觉
味觉
真的是五
种耶!
知觉
苹果
知觉是人们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
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形象的反映。
静悄悄
红彤彤
甜滋滋
香喷喷
甜滋滋
沉甸甸
香喷喷
红彤彤
静悄悄
沉甸甸
表象
表象是人们对过去的感觉
和知觉的回忆,是曾经作用
于感觉器官的那些客观事物
的形象的再现和重组。
(二)理性认识
含义
理
性
认
识
人们凭借思维对感性材料进
行加工、整理、概括而形成的
关于事物的本质、整体和内部
联系的认识。
特点
间接性、抽象性、概括性
形式
概念、判断、推理
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的形式
推理
判断
概念
概念
概念是通过对各种感觉材料的抽象
和概括,揭示出事物本质的认识形式。
人
农民、工人、士兵、学生、官吏、商人…
思
想
者
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对各
种感觉材料进行抽象和概括,把那
些必然的、稳定的、普遍的和本质
的东西揭示出来而形成概念。
水果
判断
判断是对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或关系
的反映,是对事物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
判明和断定。
一个永存不灭的判断
培
根
毛泽东同志的一个著名判断
1946年8月,毛泽东在延安向美国记者安娜·路易
斯·斯特朗发表谈话,指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
虎。”
泰坦尼克号是永
远不会沉的!
船是铁的,是
铁的就会沉!
设计师 安德鲁
船长 爱德华
推理
推理是由一个或一些判断过渡到新的判
断的思维活动,是从事物的联系或关系中
由已知合乎逻辑地推出未知的反映形式。
铁做的船都是会沉的
(大前提)
泰坦尼克是铁做的船
(小前提)
----------------
所以,泰坦尼克是会沉的 (结 论)
泰坦尼克号的故事
理性认识还表
现为由概念、判断
和推理组成的完整
的理论体系。理论
的形成和建立,标
志着主体对客体的
理性认识达到了系
统化的水平。
(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以
感性认识为基础。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
理性认识。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相互包含。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
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
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
中就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存
看
到
苹
果
落
地
牛
顿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
化为理性认识
发
现
万
有
引
力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这块
感性材料
真的好甜哦!
理性概念
认识是感性的(感觉) 形式是理性的(判断)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必须具备两个
基本条件
完成第一次
飞跃的基本
条件
第一,要勇于实践,深入调
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
感性材料。这是正确实现由感性
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
第二,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
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
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
里地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
升为理性认识。
(四)非理性因素的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动机
信念
情
感
非理性
因素
习
惯
本
能
信
仰
意
志
欲
望
情感、意志、欲望和信仰等非理性因素,它们本
身不属于人的认识能力,但对人的认识活动的发动
与停止、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着重要的
控制和调节的作用。这种作用有时是积极的,有时
是消极的。
改向神学研究无果而终
居
里
夫
人
大科学家牛顿晚年醉心于星象
学、炼金术及个人神秘冥想体验的
研究,并竭力论证第一推动力的存
在。牛顿最后是从宗教里面找到了
一个答案,就是上帝是宇宙起源的
第一推动力。
坚持科学探索再获殊荣
1906年,居里先生突遇车祸逝
世。居里夫人以坚强的意志战胜
巨大悲痛,继任了居里先生在巴
黎大学的课程,并指导实验室工
作。1911年12月她再次获得了诺
贝尔(化学)奖。
牛
顿
二、 从认识到实践
(一)第二次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
实践
认识
第一、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
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
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
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
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
造世界。
- -毛泽东
丹江口水库
南
水
北
调
1980年10月,水利部组织有关专
家、教授、工程技术人员在北京
举行了学术讨论会,论证了南水
北调工程的可行性。2002年12月
2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南水北调
工程总体规划》。
第二、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亚
里
斯
多
德
不同重
量的物体
下落速度
相同
不同重
量的物体
下落速度
不同
比
萨
斜
塔
试
验
伽
利
略
(二)实现由理论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第一,必须从实际出
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
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毛泽东
(理论联系实际是毛泽东同
志一生遵循和倡导的工作作
风)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实现认识的根本目的
井冈山的道路
--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
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跟着领袖毛委员,
走上雄伟的井冈山。
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中
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理论只有
为群众所掌握才能化为改造社会、改
造自然的物质力量。
第三,理论要回到实
践,需要经过路线、方
针、政策等中介。
路线、方针、政策
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刘少奇塑像
三、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
和无限发展
(一)人类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再认识
再实践
认识
实践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
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
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
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
程度。
---毛泽东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是指人们
的认识过程既不是封闭式的循环,也不
是直线式的前进,而是螺旋式的曲折上
升运动。这个运动,从形式上看,表现
为认识和实践的反复循环;从内容上看,
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都比较地进到
了高一级的程度。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
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
完成的。从主观方面说,人们总是受
到自己认识能力和实践活动范围的限
制。从客观方面说,受到科学技术条
件的限制,以及客观过程的发展和表
现程度的限制。客观事物的本质有一
个显露的过程,人的认识也就需要一
个过程。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
光是“波”
牛
顿
惠
更
斯
光是“粒子”
光是“波粒两象性”
爱
因
斯
坦
“光”的本质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二,因为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是
无限的。所以,人的认识的任务,
就在于不断地克服主观和客观、认
识和实践之间的矛盾,求得它们之
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而不是企
图去发现所谓的“永恒真理”、
“终极真理”。
认识过程的无限性
托勒密(约90—168年)
哥白尼(1473—1543年)
赫歇耳(1738~1822年)
地
心
说
日
心
说
无
心
说
(二)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所谓具体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
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所谓
历史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
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
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930年2月18日美国天文学家
汤博发现冥王星。从此,“太阳
系九大行星”的格局坚持了70多
年。
为什么不要
我了?
太阳系
2006年8月25日,国际天文学联
合会宣布,冥王星将被排除在行星
行列之外,从而太阳系行星的数量
将由九颗减为八颗。
冥王星
认识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马
恩
选
集
列
宁
选
集
毛
泽
东
选
集
巴黎公社
十月革命
开国大典
改革开放
必须防止和反对两种错误倾向
当一个事物还在发
展,向别的事物转变的
条件还不具备时,人们
硬要超越阶段,做将来
的事,就容易犯冒进的
错误。
冒进
保守
当事物已经向前发
展了,主观认识仍然停
留在原来的阶段上,落
后于实际,就容易犯保
守的错误。
“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
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
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
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
或右的错误思想”
--《实践论》
下 课
同学们再见!
Slide 34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武汉大学
冉 苒 教授
2006年12月
第二讲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武汉大学 冉 苒 教授
2006年12月
本讲主要内容
一、从实践到认识
二、从认识到实践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
反复和无限发展
一、从实践到认识
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
形式,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
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
(一)感性认识
感
性
认
识
含义
人们凭借感官直接感受
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形
式、外部联系的认识。
特点
生动性、具体性、形象性
形式
感觉、知觉、表象
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感觉
感性认识的形式
知觉
表象
感觉
感觉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事物
的个别属性、个别方面的反映。
人的五大感官
眼 耳 鼻 舌 肤
感觉
凉爽的秋风
叮咚的泉水
淡淡的花香
蓝色的大海
甜蜜的糖果
触觉
听觉
嗅觉
视觉
味觉
真的是五
种耶!
知觉
苹果
知觉是人们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
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形象的反映。
静悄悄
红彤彤
甜滋滋
香喷喷
甜滋滋
沉甸甸
香喷喷
红彤彤
静悄悄
沉甸甸
表象
表象是人们对过去的感觉
和知觉的回忆,是曾经作用
于感觉器官的那些客观事物
的形象的再现和重组。
(二)理性认识
含义
理
性
认
识
人们凭借思维对感性材料进
行加工、整理、概括而形成的
关于事物的本质、整体和内部
联系的认识。
特点
间接性、抽象性、概括性
形式
概念、判断、推理
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的形式
推理
判断
概念
概念
概念是通过对各种感觉材料的抽象
和概括,揭示出事物本质的认识形式。
人
农民、工人、士兵、学生、官吏、商人…
思
想
者
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对各
种感觉材料进行抽象和概括,把那
些必然的、稳定的、普遍的和本质
的东西揭示出来而形成概念。
水果
判断
判断是对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或关系
的反映,是对事物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
判明和断定。
一个永存不灭的判断
培
根
毛泽东同志的一个著名判断
1946年8月,毛泽东在延安向美国记者安娜·路易
斯·斯特朗发表谈话,指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
虎。”
泰坦尼克号是永
远不会沉的!
船是铁的,是
铁的就会沉!
设计师 安德鲁
船长 爱德华
推理
推理是由一个或一些判断过渡到新的判
断的思维活动,是从事物的联系或关系中
由已知合乎逻辑地推出未知的反映形式。
铁做的船都是会沉的
(大前提)
泰坦尼克是铁做的船
(小前提)
----------------
所以,泰坦尼克是会沉的 (结 论)
泰坦尼克号的故事
理性认识还表
现为由概念、判断
和推理组成的完整
的理论体系。理论
的形成和建立,标
志着主体对客体的
理性认识达到了系
统化的水平。
(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以
感性认识为基础。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
理性认识。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相互包含。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
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
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
中就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存
看
到
苹
果
落
地
牛
顿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
化为理性认识
发
现
万
有
引
力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这块
感性材料
真的好甜哦!
理性概念
认识是感性的(感觉) 形式是理性的(判断)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必须具备两个
基本条件
完成第一次
飞跃的基本
条件
第一,要勇于实践,深入调
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
感性材料。这是正确实现由感性
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
第二,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
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
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
里地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
升为理性认识。
(四)非理性因素的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动机
信念
情
感
非理性
因素
习
惯
本
能
信
仰
意
志
欲
望
情感、意志、欲望和信仰等非理性因素,它们本
身不属于人的认识能力,但对人的认识活动的发动
与停止、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着重要的
控制和调节的作用。这种作用有时是积极的,有时
是消极的。
改向神学研究无果而终
居
里
夫
人
大科学家牛顿晚年醉心于星象
学、炼金术及个人神秘冥想体验的
研究,并竭力论证第一推动力的存
在。牛顿最后是从宗教里面找到了
一个答案,就是上帝是宇宙起源的
第一推动力。
坚持科学探索再获殊荣
1906年,居里先生突遇车祸逝
世。居里夫人以坚强的意志战胜
巨大悲痛,继任了居里先生在巴
黎大学的课程,并指导实验室工
作。1911年12月她再次获得了诺
贝尔(化学)奖。
牛
顿
二、 从认识到实践
(一)第二次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
实践
认识
第一、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
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
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
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
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
造世界。
- -毛泽东
丹江口水库
南
水
北
调
1980年10月,水利部组织有关专
家、教授、工程技术人员在北京
举行了学术讨论会,论证了南水
北调工程的可行性。2002年12月
2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南水北调
工程总体规划》。
第二、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亚
里
斯
多
德
不同重
量的物体
下落速度
相同
不同重
量的物体
下落速度
不同
比
萨
斜
塔
试
验
伽
利
略
(二)实现由理论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第一,必须从实际出
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
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毛泽东
(理论联系实际是毛泽东同
志一生遵循和倡导的工作作
风)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实现认识的根本目的
井冈山的道路
--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
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跟着领袖毛委员,
走上雄伟的井冈山。
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中
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理论只有
为群众所掌握才能化为改造社会、改
造自然的物质力量。
第三,理论要回到实
践,需要经过路线、方
针、政策等中介。
路线、方针、政策
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刘少奇塑像
三、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
和无限发展
(一)人类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再认识
再实践
认识
实践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
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
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
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
程度。
---毛泽东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是指人们
的认识过程既不是封闭式的循环,也不
是直线式的前进,而是螺旋式的曲折上
升运动。这个运动,从形式上看,表现
为认识和实践的反复循环;从内容上看,
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都比较地进到
了高一级的程度。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
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
完成的。从主观方面说,人们总是受
到自己认识能力和实践活动范围的限
制。从客观方面说,受到科学技术条
件的限制,以及客观过程的发展和表
现程度的限制。客观事物的本质有一
个显露的过程,人的认识也就需要一
个过程。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
光是“波”
牛
顿
惠
更
斯
光是“粒子”
光是“波粒两象性”
爱
因
斯
坦
“光”的本质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二,因为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是
无限的。所以,人的认识的任务,
就在于不断地克服主观和客观、认
识和实践之间的矛盾,求得它们之
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而不是企
图去发现所谓的“永恒真理”、
“终极真理”。
认识过程的无限性
托勒密(约90—168年)
哥白尼(1473—1543年)
赫歇耳(1738~1822年)
地
心
说
日
心
说
无
心
说
(二)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所谓具体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
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所谓
历史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
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
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930年2月18日美国天文学家
汤博发现冥王星。从此,“太阳
系九大行星”的格局坚持了70多
年。
为什么不要
我了?
太阳系
2006年8月25日,国际天文学联
合会宣布,冥王星将被排除在行星
行列之外,从而太阳系行星的数量
将由九颗减为八颗。
冥王星
认识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马
恩
选
集
列
宁
选
集
毛
泽
东
选
集
巴黎公社
十月革命
开国大典
改革开放
必须防止和反对两种错误倾向
当一个事物还在发
展,向别的事物转变的
条件还不具备时,人们
硬要超越阶段,做将来
的事,就容易犯冒进的
错误。
冒进
保守
当事物已经向前发
展了,主观认识仍然停
留在原来的阶段上,落
后于实际,就容易犯保
守的错误。
“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
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
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
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
或右的错误思想”
--《实践论》
下 课
同学们再见!
Slide 35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武汉大学
冉 苒 教授
2006年12月
第二讲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武汉大学 冉 苒 教授
2006年12月
本讲主要内容
一、从实践到认识
二、从认识到实践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
反复和无限发展
一、从实践到认识
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
形式,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
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
(一)感性认识
感
性
认
识
含义
人们凭借感官直接感受
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形
式、外部联系的认识。
特点
生动性、具体性、形象性
形式
感觉、知觉、表象
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感觉
感性认识的形式
知觉
表象
感觉
感觉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事物
的个别属性、个别方面的反映。
人的五大感官
眼 耳 鼻 舌 肤
感觉
凉爽的秋风
叮咚的泉水
淡淡的花香
蓝色的大海
甜蜜的糖果
触觉
听觉
嗅觉
视觉
味觉
真的是五
种耶!
知觉
苹果
知觉是人们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
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形象的反映。
静悄悄
红彤彤
甜滋滋
香喷喷
甜滋滋
沉甸甸
香喷喷
红彤彤
静悄悄
沉甸甸
表象
表象是人们对过去的感觉
和知觉的回忆,是曾经作用
于感觉器官的那些客观事物
的形象的再现和重组。
(二)理性认识
含义
理
性
认
识
人们凭借思维对感性材料进
行加工、整理、概括而形成的
关于事物的本质、整体和内部
联系的认识。
特点
间接性、抽象性、概括性
形式
概念、判断、推理
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的形式
推理
判断
概念
概念
概念是通过对各种感觉材料的抽象
和概括,揭示出事物本质的认识形式。
人
农民、工人、士兵、学生、官吏、商人…
思
想
者
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对各
种感觉材料进行抽象和概括,把那
些必然的、稳定的、普遍的和本质
的东西揭示出来而形成概念。
水果
判断
判断是对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或关系
的反映,是对事物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
判明和断定。
一个永存不灭的判断
培
根
毛泽东同志的一个著名判断
1946年8月,毛泽东在延安向美国记者安娜·路易
斯·斯特朗发表谈话,指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
虎。”
泰坦尼克号是永
远不会沉的!
船是铁的,是
铁的就会沉!
设计师 安德鲁
船长 爱德华
推理
推理是由一个或一些判断过渡到新的判
断的思维活动,是从事物的联系或关系中
由已知合乎逻辑地推出未知的反映形式。
铁做的船都是会沉的
(大前提)
泰坦尼克是铁做的船
(小前提)
----------------
所以,泰坦尼克是会沉的 (结 论)
泰坦尼克号的故事
理性认识还表
现为由概念、判断
和推理组成的完整
的理论体系。理论
的形成和建立,标
志着主体对客体的
理性认识达到了系
统化的水平。
(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以
感性认识为基础。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
理性认识。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相互包含。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
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
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
中就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存
看
到
苹
果
落
地
牛
顿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
化为理性认识
发
现
万
有
引
力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这块
感性材料
真的好甜哦!
理性概念
认识是感性的(感觉) 形式是理性的(判断)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必须具备两个
基本条件
完成第一次
飞跃的基本
条件
第一,要勇于实践,深入调
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
感性材料。这是正确实现由感性
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
第二,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
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
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
里地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
升为理性认识。
(四)非理性因素的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动机
信念
情
感
非理性
因素
习
惯
本
能
信
仰
意
志
欲
望
情感、意志、欲望和信仰等非理性因素,它们本
身不属于人的认识能力,但对人的认识活动的发动
与停止、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着重要的
控制和调节的作用。这种作用有时是积极的,有时
是消极的。
改向神学研究无果而终
居
里
夫
人
大科学家牛顿晚年醉心于星象
学、炼金术及个人神秘冥想体验的
研究,并竭力论证第一推动力的存
在。牛顿最后是从宗教里面找到了
一个答案,就是上帝是宇宙起源的
第一推动力。
坚持科学探索再获殊荣
1906年,居里先生突遇车祸逝
世。居里夫人以坚强的意志战胜
巨大悲痛,继任了居里先生在巴
黎大学的课程,并指导实验室工
作。1911年12月她再次获得了诺
贝尔(化学)奖。
牛
顿
二、 从认识到实践
(一)第二次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
实践
认识
第一、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
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
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
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
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
造世界。
- -毛泽东
丹江口水库
南
水
北
调
1980年10月,水利部组织有关专
家、教授、工程技术人员在北京
举行了学术讨论会,论证了南水
北调工程的可行性。2002年12月
2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南水北调
工程总体规划》。
第二、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亚
里
斯
多
德
不同重
量的物体
下落速度
相同
不同重
量的物体
下落速度
不同
比
萨
斜
塔
试
验
伽
利
略
(二)实现由理论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第一,必须从实际出
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
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毛泽东
(理论联系实际是毛泽东同
志一生遵循和倡导的工作作
风)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实现认识的根本目的
井冈山的道路
--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
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跟着领袖毛委员,
走上雄伟的井冈山。
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中
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理论只有
为群众所掌握才能化为改造社会、改
造自然的物质力量。
第三,理论要回到实
践,需要经过路线、方
针、政策等中介。
路线、方针、政策
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刘少奇塑像
三、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
和无限发展
(一)人类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再认识
再实践
认识
实践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
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
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
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
程度。
---毛泽东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是指人们
的认识过程既不是封闭式的循环,也不
是直线式的前进,而是螺旋式的曲折上
升运动。这个运动,从形式上看,表现
为认识和实践的反复循环;从内容上看,
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都比较地进到
了高一级的程度。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
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
完成的。从主观方面说,人们总是受
到自己认识能力和实践活动范围的限
制。从客观方面说,受到科学技术条
件的限制,以及客观过程的发展和表
现程度的限制。客观事物的本质有一
个显露的过程,人的认识也就需要一
个过程。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
光是“波”
牛
顿
惠
更
斯
光是“粒子”
光是“波粒两象性”
爱
因
斯
坦
“光”的本质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二,因为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是
无限的。所以,人的认识的任务,
就在于不断地克服主观和客观、认
识和实践之间的矛盾,求得它们之
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而不是企
图去发现所谓的“永恒真理”、
“终极真理”。
认识过程的无限性
托勒密(约90—168年)
哥白尼(1473—1543年)
赫歇耳(1738~1822年)
地
心
说
日
心
说
无
心
说
(二)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所谓具体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
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所谓
历史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
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
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930年2月18日美国天文学家
汤博发现冥王星。从此,“太阳
系九大行星”的格局坚持了70多
年。
为什么不要
我了?
太阳系
2006年8月25日,国际天文学联
合会宣布,冥王星将被排除在行星
行列之外,从而太阳系行星的数量
将由九颗减为八颗。
冥王星
认识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马
恩
选
集
列
宁
选
集
毛
泽
东
选
集
巴黎公社
十月革命
开国大典
改革开放
必须防止和反对两种错误倾向
当一个事物还在发
展,向别的事物转变的
条件还不具备时,人们
硬要超越阶段,做将来
的事,就容易犯冒进的
错误。
冒进
保守
当事物已经向前发
展了,主观认识仍然停
留在原来的阶段上,落
后于实际,就容易犯保
守的错误。
“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
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
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
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
或右的错误思想”
--《实践论》
下 课
同学们再见!
Slide 36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武汉大学
冉 苒 教授
2006年12月
第二讲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武汉大学 冉 苒 教授
2006年12月
本讲主要内容
一、从实践到认识
二、从认识到实践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
反复和无限发展
一、从实践到认识
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
形式,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
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
(一)感性认识
感
性
认
识
含义
人们凭借感官直接感受
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形
式、外部联系的认识。
特点
生动性、具体性、形象性
形式
感觉、知觉、表象
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感觉
感性认识的形式
知觉
表象
感觉
感觉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事物
的个别属性、个别方面的反映。
人的五大感官
眼 耳 鼻 舌 肤
感觉
凉爽的秋风
叮咚的泉水
淡淡的花香
蓝色的大海
甜蜜的糖果
触觉
听觉
嗅觉
视觉
味觉
真的是五
种耶!
知觉
苹果
知觉是人们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
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形象的反映。
静悄悄
红彤彤
甜滋滋
香喷喷
甜滋滋
沉甸甸
香喷喷
红彤彤
静悄悄
沉甸甸
表象
表象是人们对过去的感觉
和知觉的回忆,是曾经作用
于感觉器官的那些客观事物
的形象的再现和重组。
(二)理性认识
含义
理
性
认
识
人们凭借思维对感性材料进
行加工、整理、概括而形成的
关于事物的本质、整体和内部
联系的认识。
特点
间接性、抽象性、概括性
形式
概念、判断、推理
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的形式
推理
判断
概念
概念
概念是通过对各种感觉材料的抽象
和概括,揭示出事物本质的认识形式。
人
农民、工人、士兵、学生、官吏、商人…
思
想
者
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对各
种感觉材料进行抽象和概括,把那
些必然的、稳定的、普遍的和本质
的东西揭示出来而形成概念。
水果
判断
判断是对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或关系
的反映,是对事物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
判明和断定。
一个永存不灭的判断
培
根
毛泽东同志的一个著名判断
1946年8月,毛泽东在延安向美国记者安娜·路易
斯·斯特朗发表谈话,指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
虎。”
泰坦尼克号是永
远不会沉的!
船是铁的,是
铁的就会沉!
设计师 安德鲁
船长 爱德华
推理
推理是由一个或一些判断过渡到新的判
断的思维活动,是从事物的联系或关系中
由已知合乎逻辑地推出未知的反映形式。
铁做的船都是会沉的
(大前提)
泰坦尼克是铁做的船
(小前提)
----------------
所以,泰坦尼克是会沉的 (结 论)
泰坦尼克号的故事
理性认识还表
现为由概念、判断
和推理组成的完整
的理论体系。理论
的形成和建立,标
志着主体对客体的
理性认识达到了系
统化的水平。
(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以
感性认识为基础。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
理性认识。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相互包含。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
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
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
中就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存
看
到
苹
果
落
地
牛
顿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
化为理性认识
发
现
万
有
引
力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这块
感性材料
真的好甜哦!
理性概念
认识是感性的(感觉) 形式是理性的(判断)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必须具备两个
基本条件
完成第一次
飞跃的基本
条件
第一,要勇于实践,深入调
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
感性材料。这是正确实现由感性
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
第二,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
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
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
里地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
升为理性认识。
(四)非理性因素的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动机
信念
情
感
非理性
因素
习
惯
本
能
信
仰
意
志
欲
望
情感、意志、欲望和信仰等非理性因素,它们本
身不属于人的认识能力,但对人的认识活动的发动
与停止、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着重要的
控制和调节的作用。这种作用有时是积极的,有时
是消极的。
改向神学研究无果而终
居
里
夫
人
大科学家牛顿晚年醉心于星象
学、炼金术及个人神秘冥想体验的
研究,并竭力论证第一推动力的存
在。牛顿最后是从宗教里面找到了
一个答案,就是上帝是宇宙起源的
第一推动力。
坚持科学探索再获殊荣
1906年,居里先生突遇车祸逝
世。居里夫人以坚强的意志战胜
巨大悲痛,继任了居里先生在巴
黎大学的课程,并指导实验室工
作。1911年12月她再次获得了诺
贝尔(化学)奖。
牛
顿
二、 从认识到实践
(一)第二次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
实践
认识
第一、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
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
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
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
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
造世界。
- -毛泽东
丹江口水库
南
水
北
调
1980年10月,水利部组织有关专
家、教授、工程技术人员在北京
举行了学术讨论会,论证了南水
北调工程的可行性。2002年12月
2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南水北调
工程总体规划》。
第二、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亚
里
斯
多
德
不同重
量的物体
下落速度
相同
不同重
量的物体
下落速度
不同
比
萨
斜
塔
试
验
伽
利
略
(二)实现由理论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第一,必须从实际出
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
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毛泽东
(理论联系实际是毛泽东同
志一生遵循和倡导的工作作
风)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实现认识的根本目的
井冈山的道路
--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
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跟着领袖毛委员,
走上雄伟的井冈山。
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中
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理论只有
为群众所掌握才能化为改造社会、改
造自然的物质力量。
第三,理论要回到实
践,需要经过路线、方
针、政策等中介。
路线、方针、政策
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刘少奇塑像
三、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
和无限发展
(一)人类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再认识
再实践
认识
实践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
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
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
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
程度。
---毛泽东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是指人们
的认识过程既不是封闭式的循环,也不
是直线式的前进,而是螺旋式的曲折上
升运动。这个运动,从形式上看,表现
为认识和实践的反复循环;从内容上看,
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都比较地进到
了高一级的程度。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
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
完成的。从主观方面说,人们总是受
到自己认识能力和实践活动范围的限
制。从客观方面说,受到科学技术条
件的限制,以及客观过程的发展和表
现程度的限制。客观事物的本质有一
个显露的过程,人的认识也就需要一
个过程。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
光是“波”
牛
顿
惠
更
斯
光是“粒子”
光是“波粒两象性”
爱
因
斯
坦
“光”的本质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二,因为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是
无限的。所以,人的认识的任务,
就在于不断地克服主观和客观、认
识和实践之间的矛盾,求得它们之
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而不是企
图去发现所谓的“永恒真理”、
“终极真理”。
认识过程的无限性
托勒密(约90—168年)
哥白尼(1473—1543年)
赫歇耳(1738~1822年)
地
心
说
日
心
说
无
心
说
(二)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所谓具体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
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所谓
历史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
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
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930年2月18日美国天文学家
汤博发现冥王星。从此,“太阳
系九大行星”的格局坚持了70多
年。
为什么不要
我了?
太阳系
2006年8月25日,国际天文学联
合会宣布,冥王星将被排除在行星
行列之外,从而太阳系行星的数量
将由九颗减为八颗。
冥王星
认识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马
恩
选
集
列
宁
选
集
毛
泽
东
选
集
巴黎公社
十月革命
开国大典
改革开放
必须防止和反对两种错误倾向
当一个事物还在发
展,向别的事物转变的
条件还不具备时,人们
硬要超越阶段,做将来
的事,就容易犯冒进的
错误。
冒进
保守
当事物已经向前发
展了,主观认识仍然停
留在原来的阶段上,落
后于实际,就容易犯保
守的错误。
“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
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
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
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
或右的错误思想”
--《实践论》
下 课
同学们再见!
Slide 37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武汉大学
冉 苒 教授
2006年12月
第二讲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武汉大学 冉 苒 教授
2006年12月
本讲主要内容
一、从实践到认识
二、从认识到实践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
反复和无限发展
一、从实践到认识
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
形式,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
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
(一)感性认识
感
性
认
识
含义
人们凭借感官直接感受
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形
式、外部联系的认识。
特点
生动性、具体性、形象性
形式
感觉、知觉、表象
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感觉
感性认识的形式
知觉
表象
感觉
感觉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事物
的个别属性、个别方面的反映。
人的五大感官
眼 耳 鼻 舌 肤
感觉
凉爽的秋风
叮咚的泉水
淡淡的花香
蓝色的大海
甜蜜的糖果
触觉
听觉
嗅觉
视觉
味觉
真的是五
种耶!
知觉
苹果
知觉是人们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
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形象的反映。
静悄悄
红彤彤
甜滋滋
香喷喷
甜滋滋
沉甸甸
香喷喷
红彤彤
静悄悄
沉甸甸
表象
表象是人们对过去的感觉
和知觉的回忆,是曾经作用
于感觉器官的那些客观事物
的形象的再现和重组。
(二)理性认识
含义
理
性
认
识
人们凭借思维对感性材料进
行加工、整理、概括而形成的
关于事物的本质、整体和内部
联系的认识。
特点
间接性、抽象性、概括性
形式
概念、判断、推理
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的形式
推理
判断
概念
概念
概念是通过对各种感觉材料的抽象
和概括,揭示出事物本质的认识形式。
人
农民、工人、士兵、学生、官吏、商人…
思
想
者
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对各
种感觉材料进行抽象和概括,把那
些必然的、稳定的、普遍的和本质
的东西揭示出来而形成概念。
水果
判断
判断是对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或关系
的反映,是对事物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
判明和断定。
一个永存不灭的判断
培
根
毛泽东同志的一个著名判断
1946年8月,毛泽东在延安向美国记者安娜·路易
斯·斯特朗发表谈话,指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
虎。”
泰坦尼克号是永
远不会沉的!
船是铁的,是
铁的就会沉!
设计师 安德鲁
船长 爱德华
推理
推理是由一个或一些判断过渡到新的判
断的思维活动,是从事物的联系或关系中
由已知合乎逻辑地推出未知的反映形式。
铁做的船都是会沉的
(大前提)
泰坦尼克是铁做的船
(小前提)
----------------
所以,泰坦尼克是会沉的 (结 论)
泰坦尼克号的故事
理性认识还表
现为由概念、判断
和推理组成的完整
的理论体系。理论
的形成和建立,标
志着主体对客体的
理性认识达到了系
统化的水平。
(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以
感性认识为基础。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
理性认识。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相互包含。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
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
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
中就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存
看
到
苹
果
落
地
牛
顿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
化为理性认识
发
现
万
有
引
力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这块
感性材料
真的好甜哦!
理性概念
认识是感性的(感觉) 形式是理性的(判断)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必须具备两个
基本条件
完成第一次
飞跃的基本
条件
第一,要勇于实践,深入调
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
感性材料。这是正确实现由感性
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
第二,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
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
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
里地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
升为理性认识。
(四)非理性因素的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动机
信念
情
感
非理性
因素
习
惯
本
能
信
仰
意
志
欲
望
情感、意志、欲望和信仰等非理性因素,它们本
身不属于人的认识能力,但对人的认识活动的发动
与停止、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着重要的
控制和调节的作用。这种作用有时是积极的,有时
是消极的。
改向神学研究无果而终
居
里
夫
人
大科学家牛顿晚年醉心于星象
学、炼金术及个人神秘冥想体验的
研究,并竭力论证第一推动力的存
在。牛顿最后是从宗教里面找到了
一个答案,就是上帝是宇宙起源的
第一推动力。
坚持科学探索再获殊荣
1906年,居里先生突遇车祸逝
世。居里夫人以坚强的意志战胜
巨大悲痛,继任了居里先生在巴
黎大学的课程,并指导实验室工
作。1911年12月她再次获得了诺
贝尔(化学)奖。
牛
顿
二、 从认识到实践
(一)第二次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
实践
认识
第一、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
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
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
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
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
造世界。
- -毛泽东
丹江口水库
南
水
北
调
1980年10月,水利部组织有关专
家、教授、工程技术人员在北京
举行了学术讨论会,论证了南水
北调工程的可行性。2002年12月
2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南水北调
工程总体规划》。
第二、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亚
里
斯
多
德
不同重
量的物体
下落速度
相同
不同重
量的物体
下落速度
不同
比
萨
斜
塔
试
验
伽
利
略
(二)实现由理论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第一,必须从实际出
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
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毛泽东
(理论联系实际是毛泽东同
志一生遵循和倡导的工作作
风)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实现认识的根本目的
井冈山的道路
--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
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跟着领袖毛委员,
走上雄伟的井冈山。
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中
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理论只有
为群众所掌握才能化为改造社会、改
造自然的物质力量。
第三,理论要回到实
践,需要经过路线、方
针、政策等中介。
路线、方针、政策
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刘少奇塑像
三、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
和无限发展
(一)人类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再认识
再实践
认识
实践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
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
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
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
程度。
---毛泽东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是指人们
的认识过程既不是封闭式的循环,也不
是直线式的前进,而是螺旋式的曲折上
升运动。这个运动,从形式上看,表现
为认识和实践的反复循环;从内容上看,
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都比较地进到
了高一级的程度。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
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
完成的。从主观方面说,人们总是受
到自己认识能力和实践活动范围的限
制。从客观方面说,受到科学技术条
件的限制,以及客观过程的发展和表
现程度的限制。客观事物的本质有一
个显露的过程,人的认识也就需要一
个过程。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
光是“波”
牛
顿
惠
更
斯
光是“粒子”
光是“波粒两象性”
爱
因
斯
坦
“光”的本质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二,因为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是
无限的。所以,人的认识的任务,
就在于不断地克服主观和客观、认
识和实践之间的矛盾,求得它们之
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而不是企
图去发现所谓的“永恒真理”、
“终极真理”。
认识过程的无限性
托勒密(约90—168年)
哥白尼(1473—1543年)
赫歇耳(1738~1822年)
地
心
说
日
心
说
无
心
说
(二)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所谓具体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
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所谓
历史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
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
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930年2月18日美国天文学家
汤博发现冥王星。从此,“太阳
系九大行星”的格局坚持了70多
年。
为什么不要
我了?
太阳系
2006年8月25日,国际天文学联
合会宣布,冥王星将被排除在行星
行列之外,从而太阳系行星的数量
将由九颗减为八颗。
冥王星
认识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马
恩
选
集
列
宁
选
集
毛
泽
东
选
集
巴黎公社
十月革命
开国大典
改革开放
必须防止和反对两种错误倾向
当一个事物还在发
展,向别的事物转变的
条件还不具备时,人们
硬要超越阶段,做将来
的事,就容易犯冒进的
错误。
冒进
保守
当事物已经向前发
展了,主观认识仍然停
留在原来的阶段上,落
后于实际,就容易犯保
守的错误。
“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
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
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
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
或右的错误思想”
--《实践论》
下 课
同学们再见!
Slide 38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武汉大学
冉 苒 教授
2006年12月
第二讲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武汉大学 冉 苒 教授
2006年12月
本讲主要内容
一、从实践到认识
二、从认识到实践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
反复和无限发展
一、从实践到认识
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
形式,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
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
(一)感性认识
感
性
认
识
含义
人们凭借感官直接感受
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形
式、外部联系的认识。
特点
生动性、具体性、形象性
形式
感觉、知觉、表象
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感觉
感性认识的形式
知觉
表象
感觉
感觉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事物
的个别属性、个别方面的反映。
人的五大感官
眼 耳 鼻 舌 肤
感觉
凉爽的秋风
叮咚的泉水
淡淡的花香
蓝色的大海
甜蜜的糖果
触觉
听觉
嗅觉
视觉
味觉
真的是五
种耶!
知觉
苹果
知觉是人们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
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形象的反映。
静悄悄
红彤彤
甜滋滋
香喷喷
甜滋滋
沉甸甸
香喷喷
红彤彤
静悄悄
沉甸甸
表象
表象是人们对过去的感觉
和知觉的回忆,是曾经作用
于感觉器官的那些客观事物
的形象的再现和重组。
(二)理性认识
含义
理
性
认
识
人们凭借思维对感性材料进
行加工、整理、概括而形成的
关于事物的本质、整体和内部
联系的认识。
特点
间接性、抽象性、概括性
形式
概念、判断、推理
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的形式
推理
判断
概念
概念
概念是通过对各种感觉材料的抽象
和概括,揭示出事物本质的认识形式。
人
农民、工人、士兵、学生、官吏、商人…
思
想
者
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对各
种感觉材料进行抽象和概括,把那
些必然的、稳定的、普遍的和本质
的东西揭示出来而形成概念。
水果
判断
判断是对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或关系
的反映,是对事物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
判明和断定。
一个永存不灭的判断
培
根
毛泽东同志的一个著名判断
1946年8月,毛泽东在延安向美国记者安娜·路易
斯·斯特朗发表谈话,指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
虎。”
泰坦尼克号是永
远不会沉的!
船是铁的,是
铁的就会沉!
设计师 安德鲁
船长 爱德华
推理
推理是由一个或一些判断过渡到新的判
断的思维活动,是从事物的联系或关系中
由已知合乎逻辑地推出未知的反映形式。
铁做的船都是会沉的
(大前提)
泰坦尼克是铁做的船
(小前提)
----------------
所以,泰坦尼克是会沉的 (结 论)
泰坦尼克号的故事
理性认识还表
现为由概念、判断
和推理组成的完整
的理论体系。理论
的形成和建立,标
志着主体对客体的
理性认识达到了系
统化的水平。
(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以
感性认识为基础。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
理性认识。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相互包含。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
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
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
中就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存
看
到
苹
果
落
地
牛
顿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
化为理性认识
发
现
万
有
引
力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这块
感性材料
真的好甜哦!
理性概念
认识是感性的(感觉) 形式是理性的(判断)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必须具备两个
基本条件
完成第一次
飞跃的基本
条件
第一,要勇于实践,深入调
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
感性材料。这是正确实现由感性
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
第二,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
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
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
里地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
升为理性认识。
(四)非理性因素的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动机
信念
情
感
非理性
因素
习
惯
本
能
信
仰
意
志
欲
望
情感、意志、欲望和信仰等非理性因素,它们本
身不属于人的认识能力,但对人的认识活动的发动
与停止、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着重要的
控制和调节的作用。这种作用有时是积极的,有时
是消极的。
改向神学研究无果而终
居
里
夫
人
大科学家牛顿晚年醉心于星象
学、炼金术及个人神秘冥想体验的
研究,并竭力论证第一推动力的存
在。牛顿最后是从宗教里面找到了
一个答案,就是上帝是宇宙起源的
第一推动力。
坚持科学探索再获殊荣
1906年,居里先生突遇车祸逝
世。居里夫人以坚强的意志战胜
巨大悲痛,继任了居里先生在巴
黎大学的课程,并指导实验室工
作。1911年12月她再次获得了诺
贝尔(化学)奖。
牛
顿
二、 从认识到实践
(一)第二次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
实践
认识
第一、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
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
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
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
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
造世界。
- -毛泽东
丹江口水库
南
水
北
调
1980年10月,水利部组织有关专
家、教授、工程技术人员在北京
举行了学术讨论会,论证了南水
北调工程的可行性。2002年12月
2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南水北调
工程总体规划》。
第二、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亚
里
斯
多
德
不同重
量的物体
下落速度
相同
不同重
量的物体
下落速度
不同
比
萨
斜
塔
试
验
伽
利
略
(二)实现由理论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第一,必须从实际出
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
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毛泽东
(理论联系实际是毛泽东同
志一生遵循和倡导的工作作
风)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实现认识的根本目的
井冈山的道路
--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
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跟着领袖毛委员,
走上雄伟的井冈山。
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中
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理论只有
为群众所掌握才能化为改造社会、改
造自然的物质力量。
第三,理论要回到实
践,需要经过路线、方
针、政策等中介。
路线、方针、政策
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刘少奇塑像
三、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
和无限发展
(一)人类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再认识
再实践
认识
实践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
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
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
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
程度。
---毛泽东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是指人们
的认识过程既不是封闭式的循环,也不
是直线式的前进,而是螺旋式的曲折上
升运动。这个运动,从形式上看,表现
为认识和实践的反复循环;从内容上看,
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都比较地进到
了高一级的程度。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
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
完成的。从主观方面说,人们总是受
到自己认识能力和实践活动范围的限
制。从客观方面说,受到科学技术条
件的限制,以及客观过程的发展和表
现程度的限制。客观事物的本质有一
个显露的过程,人的认识也就需要一
个过程。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
光是“波”
牛
顿
惠
更
斯
光是“粒子”
光是“波粒两象性”
爱
因
斯
坦
“光”的本质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二,因为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是
无限的。所以,人的认识的任务,
就在于不断地克服主观和客观、认
识和实践之间的矛盾,求得它们之
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而不是企
图去发现所谓的“永恒真理”、
“终极真理”。
认识过程的无限性
托勒密(约90—168年)
哥白尼(1473—1543年)
赫歇耳(1738~1822年)
地
心
说
日
心
说
无
心
说
(二)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所谓具体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
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所谓
历史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
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
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930年2月18日美国天文学家
汤博发现冥王星。从此,“太阳
系九大行星”的格局坚持了70多
年。
为什么不要
我了?
太阳系
2006年8月25日,国际天文学联
合会宣布,冥王星将被排除在行星
行列之外,从而太阳系行星的数量
将由九颗减为八颗。
冥王星
认识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马
恩
选
集
列
宁
选
集
毛
泽
东
选
集
巴黎公社
十月革命
开国大典
改革开放
必须防止和反对两种错误倾向
当一个事物还在发
展,向别的事物转变的
条件还不具备时,人们
硬要超越阶段,做将来
的事,就容易犯冒进的
错误。
冒进
保守
当事物已经向前发
展了,主观认识仍然停
留在原来的阶段上,落
后于实际,就容易犯保
守的错误。
“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
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
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
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
或右的错误思想”
--《实践论》
下 课
同学们再见!
Slide 39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武汉大学
冉 苒 教授
2006年12月
第二讲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武汉大学 冉 苒 教授
2006年12月
本讲主要内容
一、从实践到认识
二、从认识到实践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
反复和无限发展
一、从实践到认识
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
形式,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
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
(一)感性认识
感
性
认
识
含义
人们凭借感官直接感受
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形
式、外部联系的认识。
特点
生动性、具体性、形象性
形式
感觉、知觉、表象
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感觉
感性认识的形式
知觉
表象
感觉
感觉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事物
的个别属性、个别方面的反映。
人的五大感官
眼 耳 鼻 舌 肤
感觉
凉爽的秋风
叮咚的泉水
淡淡的花香
蓝色的大海
甜蜜的糖果
触觉
听觉
嗅觉
视觉
味觉
真的是五
种耶!
知觉
苹果
知觉是人们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
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形象的反映。
静悄悄
红彤彤
甜滋滋
香喷喷
甜滋滋
沉甸甸
香喷喷
红彤彤
静悄悄
沉甸甸
表象
表象是人们对过去的感觉
和知觉的回忆,是曾经作用
于感觉器官的那些客观事物
的形象的再现和重组。
(二)理性认识
含义
理
性
认
识
人们凭借思维对感性材料进
行加工、整理、概括而形成的
关于事物的本质、整体和内部
联系的认识。
特点
间接性、抽象性、概括性
形式
概念、判断、推理
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的形式
推理
判断
概念
概念
概念是通过对各种感觉材料的抽象
和概括,揭示出事物本质的认识形式。
人
农民、工人、士兵、学生、官吏、商人…
思
想
者
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对各
种感觉材料进行抽象和概括,把那
些必然的、稳定的、普遍的和本质
的东西揭示出来而形成概念。
水果
判断
判断是对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或关系
的反映,是对事物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
判明和断定。
一个永存不灭的判断
培
根
毛泽东同志的一个著名判断
1946年8月,毛泽东在延安向美国记者安娜·路易
斯·斯特朗发表谈话,指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
虎。”
泰坦尼克号是永
远不会沉的!
船是铁的,是
铁的就会沉!
设计师 安德鲁
船长 爱德华
推理
推理是由一个或一些判断过渡到新的判
断的思维活动,是从事物的联系或关系中
由已知合乎逻辑地推出未知的反映形式。
铁做的船都是会沉的
(大前提)
泰坦尼克是铁做的船
(小前提)
----------------
所以,泰坦尼克是会沉的 (结 论)
泰坦尼克号的故事
理性认识还表
现为由概念、判断
和推理组成的完整
的理论体系。理论
的形成和建立,标
志着主体对客体的
理性认识达到了系
统化的水平。
(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以
感性认识为基础。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
理性认识。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相互包含。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
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
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
中就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存
看
到
苹
果
落
地
牛
顿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
化为理性认识
发
现
万
有
引
力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这块
感性材料
真的好甜哦!
理性概念
认识是感性的(感觉) 形式是理性的(判断)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必须具备两个
基本条件
完成第一次
飞跃的基本
条件
第一,要勇于实践,深入调
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
感性材料。这是正确实现由感性
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
第二,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
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
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
里地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
升为理性认识。
(四)非理性因素的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动机
信念
情
感
非理性
因素
习
惯
本
能
信
仰
意
志
欲
望
情感、意志、欲望和信仰等非理性因素,它们本
身不属于人的认识能力,但对人的认识活动的发动
与停止、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着重要的
控制和调节的作用。这种作用有时是积极的,有时
是消极的。
改向神学研究无果而终
居
里
夫
人
大科学家牛顿晚年醉心于星象
学、炼金术及个人神秘冥想体验的
研究,并竭力论证第一推动力的存
在。牛顿最后是从宗教里面找到了
一个答案,就是上帝是宇宙起源的
第一推动力。
坚持科学探索再获殊荣
1906年,居里先生突遇车祸逝
世。居里夫人以坚强的意志战胜
巨大悲痛,继任了居里先生在巴
黎大学的课程,并指导实验室工
作。1911年12月她再次获得了诺
贝尔(化学)奖。
牛
顿
二、 从认识到实践
(一)第二次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
实践
认识
第一、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
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
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
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
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
造世界。
- -毛泽东
丹江口水库
南
水
北
调
1980年10月,水利部组织有关专
家、教授、工程技术人员在北京
举行了学术讨论会,论证了南水
北调工程的可行性。2002年12月
2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南水北调
工程总体规划》。
第二、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亚
里
斯
多
德
不同重
量的物体
下落速度
相同
不同重
量的物体
下落速度
不同
比
萨
斜
塔
试
验
伽
利
略
(二)实现由理论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第一,必须从实际出
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
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毛泽东
(理论联系实际是毛泽东同
志一生遵循和倡导的工作作
风)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实现认识的根本目的
井冈山的道路
--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
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跟着领袖毛委员,
走上雄伟的井冈山。
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中
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理论只有
为群众所掌握才能化为改造社会、改
造自然的物质力量。
第三,理论要回到实
践,需要经过路线、方
针、政策等中介。
路线、方针、政策
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刘少奇塑像
三、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
和无限发展
(一)人类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再认识
再实践
认识
实践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
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
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
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
程度。
---毛泽东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是指人们
的认识过程既不是封闭式的循环,也不
是直线式的前进,而是螺旋式的曲折上
升运动。这个运动,从形式上看,表现
为认识和实践的反复循环;从内容上看,
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都比较地进到
了高一级的程度。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
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
完成的。从主观方面说,人们总是受
到自己认识能力和实践活动范围的限
制。从客观方面说,受到科学技术条
件的限制,以及客观过程的发展和表
现程度的限制。客观事物的本质有一
个显露的过程,人的认识也就需要一
个过程。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
光是“波”
牛
顿
惠
更
斯
光是“粒子”
光是“波粒两象性”
爱
因
斯
坦
“光”的本质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二,因为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是
无限的。所以,人的认识的任务,
就在于不断地克服主观和客观、认
识和实践之间的矛盾,求得它们之
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而不是企
图去发现所谓的“永恒真理”、
“终极真理”。
认识过程的无限性
托勒密(约90—168年)
哥白尼(1473—1543年)
赫歇耳(1738~1822年)
地
心
说
日
心
说
无
心
说
(二)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所谓具体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
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所谓
历史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
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
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930年2月18日美国天文学家
汤博发现冥王星。从此,“太阳
系九大行星”的格局坚持了70多
年。
为什么不要
我了?
太阳系
2006年8月25日,国际天文学联
合会宣布,冥王星将被排除在行星
行列之外,从而太阳系行星的数量
将由九颗减为八颗。
冥王星
认识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马
恩
选
集
列
宁
选
集
毛
泽
东
选
集
巴黎公社
十月革命
开国大典
改革开放
必须防止和反对两种错误倾向
当一个事物还在发
展,向别的事物转变的
条件还不具备时,人们
硬要超越阶段,做将来
的事,就容易犯冒进的
错误。
冒进
保守
当事物已经向前发
展了,主观认识仍然停
留在原来的阶段上,落
后于实际,就容易犯保
守的错误。
“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
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
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
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
或右的错误思想”
--《实践论》
下 课
同学们再见!
Slide 40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武汉大学
冉 苒 教授
2006年12月
第二讲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武汉大学 冉 苒 教授
2006年12月
本讲主要内容
一、从实践到认识
二、从认识到实践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
反复和无限发展
一、从实践到认识
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
形式,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
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
(一)感性认识
感
性
认
识
含义
人们凭借感官直接感受
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形
式、外部联系的认识。
特点
生动性、具体性、形象性
形式
感觉、知觉、表象
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感觉
感性认识的形式
知觉
表象
感觉
感觉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事物
的个别属性、个别方面的反映。
人的五大感官
眼 耳 鼻 舌 肤
感觉
凉爽的秋风
叮咚的泉水
淡淡的花香
蓝色的大海
甜蜜的糖果
触觉
听觉
嗅觉
视觉
味觉
真的是五
种耶!
知觉
苹果
知觉是人们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
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形象的反映。
静悄悄
红彤彤
甜滋滋
香喷喷
甜滋滋
沉甸甸
香喷喷
红彤彤
静悄悄
沉甸甸
表象
表象是人们对过去的感觉
和知觉的回忆,是曾经作用
于感觉器官的那些客观事物
的形象的再现和重组。
(二)理性认识
含义
理
性
认
识
人们凭借思维对感性材料进
行加工、整理、概括而形成的
关于事物的本质、整体和内部
联系的认识。
特点
间接性、抽象性、概括性
形式
概念、判断、推理
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的形式
推理
判断
概念
概念
概念是通过对各种感觉材料的抽象
和概括,揭示出事物本质的认识形式。
人
农民、工人、士兵、学生、官吏、商人…
思
想
者
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对各
种感觉材料进行抽象和概括,把那
些必然的、稳定的、普遍的和本质
的东西揭示出来而形成概念。
水果
判断
判断是对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或关系
的反映,是对事物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
判明和断定。
一个永存不灭的判断
培
根
毛泽东同志的一个著名判断
1946年8月,毛泽东在延安向美国记者安娜·路易
斯·斯特朗发表谈话,指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
虎。”
泰坦尼克号是永
远不会沉的!
船是铁的,是
铁的就会沉!
设计师 安德鲁
船长 爱德华
推理
推理是由一个或一些判断过渡到新的判
断的思维活动,是从事物的联系或关系中
由已知合乎逻辑地推出未知的反映形式。
铁做的船都是会沉的
(大前提)
泰坦尼克是铁做的船
(小前提)
----------------
所以,泰坦尼克是会沉的 (结 论)
泰坦尼克号的故事
理性认识还表
现为由概念、判断
和推理组成的完整
的理论体系。理论
的形成和建立,标
志着主体对客体的
理性认识达到了系
统化的水平。
(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以
感性认识为基础。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
理性认识。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相互包含。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
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
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
中就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存
看
到
苹
果
落
地
牛
顿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
化为理性认识
发
现
万
有
引
力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这块
感性材料
真的好甜哦!
理性概念
认识是感性的(感觉) 形式是理性的(判断)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必须具备两个
基本条件
完成第一次
飞跃的基本
条件
第一,要勇于实践,深入调
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
感性材料。这是正确实现由感性
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
第二,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
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
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
里地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
升为理性认识。
(四)非理性因素的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动机
信念
情
感
非理性
因素
习
惯
本
能
信
仰
意
志
欲
望
情感、意志、欲望和信仰等非理性因素,它们本
身不属于人的认识能力,但对人的认识活动的发动
与停止、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着重要的
控制和调节的作用。这种作用有时是积极的,有时
是消极的。
改向神学研究无果而终
居
里
夫
人
大科学家牛顿晚年醉心于星象
学、炼金术及个人神秘冥想体验的
研究,并竭力论证第一推动力的存
在。牛顿最后是从宗教里面找到了
一个答案,就是上帝是宇宙起源的
第一推动力。
坚持科学探索再获殊荣
1906年,居里先生突遇车祸逝
世。居里夫人以坚强的意志战胜
巨大悲痛,继任了居里先生在巴
黎大学的课程,并指导实验室工
作。1911年12月她再次获得了诺
贝尔(化学)奖。
牛
顿
二、 从认识到实践
(一)第二次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
实践
认识
第一、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
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
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
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
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
造世界。
- -毛泽东
丹江口水库
南
水
北
调
1980年10月,水利部组织有关专
家、教授、工程技术人员在北京
举行了学术讨论会,论证了南水
北调工程的可行性。2002年12月
2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南水北调
工程总体规划》。
第二、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亚
里
斯
多
德
不同重
量的物体
下落速度
相同
不同重
量的物体
下落速度
不同
比
萨
斜
塔
试
验
伽
利
略
(二)实现由理论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第一,必须从实际出
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
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毛泽东
(理论联系实际是毛泽东同
志一生遵循和倡导的工作作
风)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实现认识的根本目的
井冈山的道路
--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
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跟着领袖毛委员,
走上雄伟的井冈山。
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中
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理论只有
为群众所掌握才能化为改造社会、改
造自然的物质力量。
第三,理论要回到实
践,需要经过路线、方
针、政策等中介。
路线、方针、政策
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刘少奇塑像
三、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
和无限发展
(一)人类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再认识
再实践
认识
实践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
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
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
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
程度。
---毛泽东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是指人们
的认识过程既不是封闭式的循环,也不
是直线式的前进,而是螺旋式的曲折上
升运动。这个运动,从形式上看,表现
为认识和实践的反复循环;从内容上看,
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都比较地进到
了高一级的程度。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
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
完成的。从主观方面说,人们总是受
到自己认识能力和实践活动范围的限
制。从客观方面说,受到科学技术条
件的限制,以及客观过程的发展和表
现程度的限制。客观事物的本质有一
个显露的过程,人的认识也就需要一
个过程。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
光是“波”
牛
顿
惠
更
斯
光是“粒子”
光是“波粒两象性”
爱
因
斯
坦
“光”的本质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二,因为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是
无限的。所以,人的认识的任务,
就在于不断地克服主观和客观、认
识和实践之间的矛盾,求得它们之
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而不是企
图去发现所谓的“永恒真理”、
“终极真理”。
认识过程的无限性
托勒密(约90—168年)
哥白尼(1473—1543年)
赫歇耳(1738~1822年)
地
心
说
日
心
说
无
心
说
(二)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所谓具体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
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所谓
历史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
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
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930年2月18日美国天文学家
汤博发现冥王星。从此,“太阳
系九大行星”的格局坚持了70多
年。
为什么不要
我了?
太阳系
2006年8月25日,国际天文学联
合会宣布,冥王星将被排除在行星
行列之外,从而太阳系行星的数量
将由九颗减为八颗。
冥王星
认识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马
恩
选
集
列
宁
选
集
毛
泽
东
选
集
巴黎公社
十月革命
开国大典
改革开放
必须防止和反对两种错误倾向
当一个事物还在发
展,向别的事物转变的
条件还不具备时,人们
硬要超越阶段,做将来
的事,就容易犯冒进的
错误。
冒进
保守
当事物已经向前发
展了,主观认识仍然停
留在原来的阶段上,落
后于实际,就容易犯保
守的错误。
“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
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
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
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
或右的错误思想”
--《实践论》
下 课
同学们再见!
Slide 41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武汉大学
冉 苒 教授
2006年12月
第二讲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武汉大学 冉 苒 教授
2006年12月
本讲主要内容
一、从实践到认识
二、从认识到实践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
反复和无限发展
一、从实践到认识
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
形式,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
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
(一)感性认识
感
性
认
识
含义
人们凭借感官直接感受
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形
式、外部联系的认识。
特点
生动性、具体性、形象性
形式
感觉、知觉、表象
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感觉
感性认识的形式
知觉
表象
感觉
感觉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事物
的个别属性、个别方面的反映。
人的五大感官
眼 耳 鼻 舌 肤
感觉
凉爽的秋风
叮咚的泉水
淡淡的花香
蓝色的大海
甜蜜的糖果
触觉
听觉
嗅觉
视觉
味觉
真的是五
种耶!
知觉
苹果
知觉是人们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
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形象的反映。
静悄悄
红彤彤
甜滋滋
香喷喷
甜滋滋
沉甸甸
香喷喷
红彤彤
静悄悄
沉甸甸
表象
表象是人们对过去的感觉
和知觉的回忆,是曾经作用
于感觉器官的那些客观事物
的形象的再现和重组。
(二)理性认识
含义
理
性
认
识
人们凭借思维对感性材料进
行加工、整理、概括而形成的
关于事物的本质、整体和内部
联系的认识。
特点
间接性、抽象性、概括性
形式
概念、判断、推理
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的形式
推理
判断
概念
概念
概念是通过对各种感觉材料的抽象
和概括,揭示出事物本质的认识形式。
人
农民、工人、士兵、学生、官吏、商人…
思
想
者
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对各
种感觉材料进行抽象和概括,把那
些必然的、稳定的、普遍的和本质
的东西揭示出来而形成概念。
水果
判断
判断是对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或关系
的反映,是对事物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
判明和断定。
一个永存不灭的判断
培
根
毛泽东同志的一个著名判断
1946年8月,毛泽东在延安向美国记者安娜·路易
斯·斯特朗发表谈话,指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
虎。”
泰坦尼克号是永
远不会沉的!
船是铁的,是
铁的就会沉!
设计师 安德鲁
船长 爱德华
推理
推理是由一个或一些判断过渡到新的判
断的思维活动,是从事物的联系或关系中
由已知合乎逻辑地推出未知的反映形式。
铁做的船都是会沉的
(大前提)
泰坦尼克是铁做的船
(小前提)
----------------
所以,泰坦尼克是会沉的 (结 论)
泰坦尼克号的故事
理性认识还表
现为由概念、判断
和推理组成的完整
的理论体系。理论
的形成和建立,标
志着主体对客体的
理性认识达到了系
统化的水平。
(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以
感性认识为基础。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
理性认识。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相互包含。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
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
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
中就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存
看
到
苹
果
落
地
牛
顿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
化为理性认识
发
现
万
有
引
力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这块
感性材料
真的好甜哦!
理性概念
认识是感性的(感觉) 形式是理性的(判断)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必须具备两个
基本条件
完成第一次
飞跃的基本
条件
第一,要勇于实践,深入调
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
感性材料。这是正确实现由感性
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
第二,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
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
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
里地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
升为理性认识。
(四)非理性因素的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动机
信念
情
感
非理性
因素
习
惯
本
能
信
仰
意
志
欲
望
情感、意志、欲望和信仰等非理性因素,它们本
身不属于人的认识能力,但对人的认识活动的发动
与停止、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着重要的
控制和调节的作用。这种作用有时是积极的,有时
是消极的。
改向神学研究无果而终
居
里
夫
人
大科学家牛顿晚年醉心于星象
学、炼金术及个人神秘冥想体验的
研究,并竭力论证第一推动力的存
在。牛顿最后是从宗教里面找到了
一个答案,就是上帝是宇宙起源的
第一推动力。
坚持科学探索再获殊荣
1906年,居里先生突遇车祸逝
世。居里夫人以坚强的意志战胜
巨大悲痛,继任了居里先生在巴
黎大学的课程,并指导实验室工
作。1911年12月她再次获得了诺
贝尔(化学)奖。
牛
顿
二、 从认识到实践
(一)第二次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
实践
认识
第一、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
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
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
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
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
造世界。
- -毛泽东
丹江口水库
南
水
北
调
1980年10月,水利部组织有关专
家、教授、工程技术人员在北京
举行了学术讨论会,论证了南水
北调工程的可行性。2002年12月
2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南水北调
工程总体规划》。
第二、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亚
里
斯
多
德
不同重
量的物体
下落速度
相同
不同重
量的物体
下落速度
不同
比
萨
斜
塔
试
验
伽
利
略
(二)实现由理论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第一,必须从实际出
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
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毛泽东
(理论联系实际是毛泽东同
志一生遵循和倡导的工作作
风)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实现认识的根本目的
井冈山的道路
--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
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跟着领袖毛委员,
走上雄伟的井冈山。
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中
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理论只有
为群众所掌握才能化为改造社会、改
造自然的物质力量。
第三,理论要回到实
践,需要经过路线、方
针、政策等中介。
路线、方针、政策
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刘少奇塑像
三、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
和无限发展
(一)人类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再认识
再实践
认识
实践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
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
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
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
程度。
---毛泽东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是指人们
的认识过程既不是封闭式的循环,也不
是直线式的前进,而是螺旋式的曲折上
升运动。这个运动,从形式上看,表现
为认识和实践的反复循环;从内容上看,
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都比较地进到
了高一级的程度。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
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
完成的。从主观方面说,人们总是受
到自己认识能力和实践活动范围的限
制。从客观方面说,受到科学技术条
件的限制,以及客观过程的发展和表
现程度的限制。客观事物的本质有一
个显露的过程,人的认识也就需要一
个过程。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
光是“波”
牛
顿
惠
更
斯
光是“粒子”
光是“波粒两象性”
爱
因
斯
坦
“光”的本质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二,因为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是
无限的。所以,人的认识的任务,
就在于不断地克服主观和客观、认
识和实践之间的矛盾,求得它们之
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而不是企
图去发现所谓的“永恒真理”、
“终极真理”。
认识过程的无限性
托勒密(约90—168年)
哥白尼(1473—1543年)
赫歇耳(1738~1822年)
地
心
说
日
心
说
无
心
说
(二)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所谓具体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
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所谓
历史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
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
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930年2月18日美国天文学家
汤博发现冥王星。从此,“太阳
系九大行星”的格局坚持了70多
年。
为什么不要
我了?
太阳系
2006年8月25日,国际天文学联
合会宣布,冥王星将被排除在行星
行列之外,从而太阳系行星的数量
将由九颗减为八颗。
冥王星
认识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马
恩
选
集
列
宁
选
集
毛
泽
东
选
集
巴黎公社
十月革命
开国大典
改革开放
必须防止和反对两种错误倾向
当一个事物还在发
展,向别的事物转变的
条件还不具备时,人们
硬要超越阶段,做将来
的事,就容易犯冒进的
错误。
冒进
保守
当事物已经向前发
展了,主观认识仍然停
留在原来的阶段上,落
后于实际,就容易犯保
守的错误。
“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
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
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
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
或右的错误思想”
--《实践论》
下 课
同学们再见!
Slide 42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武汉大学
冉 苒 教授
2006年12月
第二讲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武汉大学 冉 苒 教授
2006年12月
本讲主要内容
一、从实践到认识
二、从认识到实践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
反复和无限发展
一、从实践到认识
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
形式,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
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
(一)感性认识
感
性
认
识
含义
人们凭借感官直接感受
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形
式、外部联系的认识。
特点
生动性、具体性、形象性
形式
感觉、知觉、表象
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感觉
感性认识的形式
知觉
表象
感觉
感觉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事物
的个别属性、个别方面的反映。
人的五大感官
眼 耳 鼻 舌 肤
感觉
凉爽的秋风
叮咚的泉水
淡淡的花香
蓝色的大海
甜蜜的糖果
触觉
听觉
嗅觉
视觉
味觉
真的是五
种耶!
知觉
苹果
知觉是人们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
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形象的反映。
静悄悄
红彤彤
甜滋滋
香喷喷
甜滋滋
沉甸甸
香喷喷
红彤彤
静悄悄
沉甸甸
表象
表象是人们对过去的感觉
和知觉的回忆,是曾经作用
于感觉器官的那些客观事物
的形象的再现和重组。
(二)理性认识
含义
理
性
认
识
人们凭借思维对感性材料进
行加工、整理、概括而形成的
关于事物的本质、整体和内部
联系的认识。
特点
间接性、抽象性、概括性
形式
概念、判断、推理
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的形式
推理
判断
概念
概念
概念是通过对各种感觉材料的抽象
和概括,揭示出事物本质的认识形式。
人
农民、工人、士兵、学生、官吏、商人…
思
想
者
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对各
种感觉材料进行抽象和概括,把那
些必然的、稳定的、普遍的和本质
的东西揭示出来而形成概念。
水果
判断
判断是对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或关系
的反映,是对事物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
判明和断定。
一个永存不灭的判断
培
根
毛泽东同志的一个著名判断
1946年8月,毛泽东在延安向美国记者安娜·路易
斯·斯特朗发表谈话,指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
虎。”
泰坦尼克号是永
远不会沉的!
船是铁的,是
铁的就会沉!
设计师 安德鲁
船长 爱德华
推理
推理是由一个或一些判断过渡到新的判
断的思维活动,是从事物的联系或关系中
由已知合乎逻辑地推出未知的反映形式。
铁做的船都是会沉的
(大前提)
泰坦尼克是铁做的船
(小前提)
----------------
所以,泰坦尼克是会沉的 (结 论)
泰坦尼克号的故事
理性认识还表
现为由概念、判断
和推理组成的完整
的理论体系。理论
的形成和建立,标
志着主体对客体的
理性认识达到了系
统化的水平。
(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以
感性认识为基础。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
理性认识。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相互包含。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
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
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
中就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存
看
到
苹
果
落
地
牛
顿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
化为理性认识
发
现
万
有
引
力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这块
感性材料
真的好甜哦!
理性概念
认识是感性的(感觉) 形式是理性的(判断)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必须具备两个
基本条件
完成第一次
飞跃的基本
条件
第一,要勇于实践,深入调
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
感性材料。这是正确实现由感性
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
第二,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
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
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
里地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
升为理性认识。
(四)非理性因素的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动机
信念
情
感
非理性
因素
习
惯
本
能
信
仰
意
志
欲
望
情感、意志、欲望和信仰等非理性因素,它们本
身不属于人的认识能力,但对人的认识活动的发动
与停止、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着重要的
控制和调节的作用。这种作用有时是积极的,有时
是消极的。
改向神学研究无果而终
居
里
夫
人
大科学家牛顿晚年醉心于星象
学、炼金术及个人神秘冥想体验的
研究,并竭力论证第一推动力的存
在。牛顿最后是从宗教里面找到了
一个答案,就是上帝是宇宙起源的
第一推动力。
坚持科学探索再获殊荣
1906年,居里先生突遇车祸逝
世。居里夫人以坚强的意志战胜
巨大悲痛,继任了居里先生在巴
黎大学的课程,并指导实验室工
作。1911年12月她再次获得了诺
贝尔(化学)奖。
牛
顿
二、 从认识到实践
(一)第二次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
实践
认识
第一、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
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
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
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
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
造世界。
- -毛泽东
丹江口水库
南
水
北
调
1980年10月,水利部组织有关专
家、教授、工程技术人员在北京
举行了学术讨论会,论证了南水
北调工程的可行性。2002年12月
2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南水北调
工程总体规划》。
第二、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亚
里
斯
多
德
不同重
量的物体
下落速度
相同
不同重
量的物体
下落速度
不同
比
萨
斜
塔
试
验
伽
利
略
(二)实现由理论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第一,必须从实际出
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
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毛泽东
(理论联系实际是毛泽东同
志一生遵循和倡导的工作作
风)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实现认识的根本目的
井冈山的道路
--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
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跟着领袖毛委员,
走上雄伟的井冈山。
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中
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理论只有
为群众所掌握才能化为改造社会、改
造自然的物质力量。
第三,理论要回到实
践,需要经过路线、方
针、政策等中介。
路线、方针、政策
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刘少奇塑像
三、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
和无限发展
(一)人类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再认识
再实践
认识
实践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
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
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
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
程度。
---毛泽东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是指人们
的认识过程既不是封闭式的循环,也不
是直线式的前进,而是螺旋式的曲折上
升运动。这个运动,从形式上看,表现
为认识和实践的反复循环;从内容上看,
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都比较地进到
了高一级的程度。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
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
完成的。从主观方面说,人们总是受
到自己认识能力和实践活动范围的限
制。从客观方面说,受到科学技术条
件的限制,以及客观过程的发展和表
现程度的限制。客观事物的本质有一
个显露的过程,人的认识也就需要一
个过程。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
光是“波”
牛
顿
惠
更
斯
光是“粒子”
光是“波粒两象性”
爱
因
斯
坦
“光”的本质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二,因为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是
无限的。所以,人的认识的任务,
就在于不断地克服主观和客观、认
识和实践之间的矛盾,求得它们之
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而不是企
图去发现所谓的“永恒真理”、
“终极真理”。
认识过程的无限性
托勒密(约90—168年)
哥白尼(1473—1543年)
赫歇耳(1738~1822年)
地
心
说
日
心
说
无
心
说
(二)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所谓具体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
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所谓
历史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
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
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930年2月18日美国天文学家
汤博发现冥王星。从此,“太阳
系九大行星”的格局坚持了70多
年。
为什么不要
我了?
太阳系
2006年8月25日,国际天文学联
合会宣布,冥王星将被排除在行星
行列之外,从而太阳系行星的数量
将由九颗减为八颗。
冥王星
认识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马
恩
选
集
列
宁
选
集
毛
泽
东
选
集
巴黎公社
十月革命
开国大典
改革开放
必须防止和反对两种错误倾向
当一个事物还在发
展,向别的事物转变的
条件还不具备时,人们
硬要超越阶段,做将来
的事,就容易犯冒进的
错误。
冒进
保守
当事物已经向前发
展了,主观认识仍然停
留在原来的阶段上,落
后于实际,就容易犯保
守的错误。
“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
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
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
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
或右的错误思想”
--《实践论》
下 课
同学们再见!
Slide 43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武汉大学
冉 苒 教授
2006年12月
第二讲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武汉大学 冉 苒 教授
2006年12月
本讲主要内容
一、从实践到认识
二、从认识到实践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
反复和无限发展
一、从实践到认识
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
形式,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
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
(一)感性认识
感
性
认
识
含义
人们凭借感官直接感受
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形
式、外部联系的认识。
特点
生动性、具体性、形象性
形式
感觉、知觉、表象
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感觉
感性认识的形式
知觉
表象
感觉
感觉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事物
的个别属性、个别方面的反映。
人的五大感官
眼 耳 鼻 舌 肤
感觉
凉爽的秋风
叮咚的泉水
淡淡的花香
蓝色的大海
甜蜜的糖果
触觉
听觉
嗅觉
视觉
味觉
真的是五
种耶!
知觉
苹果
知觉是人们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
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形象的反映。
静悄悄
红彤彤
甜滋滋
香喷喷
甜滋滋
沉甸甸
香喷喷
红彤彤
静悄悄
沉甸甸
表象
表象是人们对过去的感觉
和知觉的回忆,是曾经作用
于感觉器官的那些客观事物
的形象的再现和重组。
(二)理性认识
含义
理
性
认
识
人们凭借思维对感性材料进
行加工、整理、概括而形成的
关于事物的本质、整体和内部
联系的认识。
特点
间接性、抽象性、概括性
形式
概念、判断、推理
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的形式
推理
判断
概念
概念
概念是通过对各种感觉材料的抽象
和概括,揭示出事物本质的认识形式。
人
农民、工人、士兵、学生、官吏、商人…
思
想
者
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对各
种感觉材料进行抽象和概括,把那
些必然的、稳定的、普遍的和本质
的东西揭示出来而形成概念。
水果
判断
判断是对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或关系
的反映,是对事物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
判明和断定。
一个永存不灭的判断
培
根
毛泽东同志的一个著名判断
1946年8月,毛泽东在延安向美国记者安娜·路易
斯·斯特朗发表谈话,指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
虎。”
泰坦尼克号是永
远不会沉的!
船是铁的,是
铁的就会沉!
设计师 安德鲁
船长 爱德华
推理
推理是由一个或一些判断过渡到新的判
断的思维活动,是从事物的联系或关系中
由已知合乎逻辑地推出未知的反映形式。
铁做的船都是会沉的
(大前提)
泰坦尼克是铁做的船
(小前提)
----------------
所以,泰坦尼克是会沉的 (结 论)
泰坦尼克号的故事
理性认识还表
现为由概念、判断
和推理组成的完整
的理论体系。理论
的形成和建立,标
志着主体对客体的
理性认识达到了系
统化的水平。
(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以
感性认识为基础。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
理性认识。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相互包含。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
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
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
中就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存
看
到
苹
果
落
地
牛
顿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
化为理性认识
发
现
万
有
引
力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这块
感性材料
真的好甜哦!
理性概念
认识是感性的(感觉) 形式是理性的(判断)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必须具备两个
基本条件
完成第一次
飞跃的基本
条件
第一,要勇于实践,深入调
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
感性材料。这是正确实现由感性
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
第二,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
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
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
里地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
升为理性认识。
(四)非理性因素的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动机
信念
情
感
非理性
因素
习
惯
本
能
信
仰
意
志
欲
望
情感、意志、欲望和信仰等非理性因素,它们本
身不属于人的认识能力,但对人的认识活动的发动
与停止、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着重要的
控制和调节的作用。这种作用有时是积极的,有时
是消极的。
改向神学研究无果而终
居
里
夫
人
大科学家牛顿晚年醉心于星象
学、炼金术及个人神秘冥想体验的
研究,并竭力论证第一推动力的存
在。牛顿最后是从宗教里面找到了
一个答案,就是上帝是宇宙起源的
第一推动力。
坚持科学探索再获殊荣
1906年,居里先生突遇车祸逝
世。居里夫人以坚强的意志战胜
巨大悲痛,继任了居里先生在巴
黎大学的课程,并指导实验室工
作。1911年12月她再次获得了诺
贝尔(化学)奖。
牛
顿
二、 从认识到实践
(一)第二次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
实践
认识
第一、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
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
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
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
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
造世界。
- -毛泽东
丹江口水库
南
水
北
调
1980年10月,水利部组织有关专
家、教授、工程技术人员在北京
举行了学术讨论会,论证了南水
北调工程的可行性。2002年12月
2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南水北调
工程总体规划》。
第二、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亚
里
斯
多
德
不同重
量的物体
下落速度
相同
不同重
量的物体
下落速度
不同
比
萨
斜
塔
试
验
伽
利
略
(二)实现由理论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第一,必须从实际出
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
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毛泽东
(理论联系实际是毛泽东同
志一生遵循和倡导的工作作
风)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实现认识的根本目的
井冈山的道路
--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
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跟着领袖毛委员,
走上雄伟的井冈山。
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中
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理论只有
为群众所掌握才能化为改造社会、改
造自然的物质力量。
第三,理论要回到实
践,需要经过路线、方
针、政策等中介。
路线、方针、政策
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刘少奇塑像
三、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
和无限发展
(一)人类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再认识
再实践
认识
实践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
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
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
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
程度。
---毛泽东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是指人们
的认识过程既不是封闭式的循环,也不
是直线式的前进,而是螺旋式的曲折上
升运动。这个运动,从形式上看,表现
为认识和实践的反复循环;从内容上看,
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都比较地进到
了高一级的程度。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
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
完成的。从主观方面说,人们总是受
到自己认识能力和实践活动范围的限
制。从客观方面说,受到科学技术条
件的限制,以及客观过程的发展和表
现程度的限制。客观事物的本质有一
个显露的过程,人的认识也就需要一
个过程。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
光是“波”
牛
顿
惠
更
斯
光是“粒子”
光是“波粒两象性”
爱
因
斯
坦
“光”的本质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二,因为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是
无限的。所以,人的认识的任务,
就在于不断地克服主观和客观、认
识和实践之间的矛盾,求得它们之
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而不是企
图去发现所谓的“永恒真理”、
“终极真理”。
认识过程的无限性
托勒密(约90—168年)
哥白尼(1473—1543年)
赫歇耳(1738~1822年)
地
心
说
日
心
说
无
心
说
(二)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所谓具体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
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所谓
历史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
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
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930年2月18日美国天文学家
汤博发现冥王星。从此,“太阳
系九大行星”的格局坚持了70多
年。
为什么不要
我了?
太阳系
2006年8月25日,国际天文学联
合会宣布,冥王星将被排除在行星
行列之外,从而太阳系行星的数量
将由九颗减为八颗。
冥王星
认识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马
恩
选
集
列
宁
选
集
毛
泽
东
选
集
巴黎公社
十月革命
开国大典
改革开放
必须防止和反对两种错误倾向
当一个事物还在发
展,向别的事物转变的
条件还不具备时,人们
硬要超越阶段,做将来
的事,就容易犯冒进的
错误。
冒进
保守
当事物已经向前发
展了,主观认识仍然停
留在原来的阶段上,落
后于实际,就容易犯保
守的错误。
“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
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
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
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
或右的错误思想”
--《实践论》
下 课
同学们再见!
Slide 44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武汉大学
冉 苒 教授
2006年12月
第二讲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武汉大学 冉 苒 教授
2006年12月
本讲主要内容
一、从实践到认识
二、从认识到实践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
反复和无限发展
一、从实践到认识
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
形式,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
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
(一)感性认识
感
性
认
识
含义
人们凭借感官直接感受
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形
式、外部联系的认识。
特点
生动性、具体性、形象性
形式
感觉、知觉、表象
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感觉
感性认识的形式
知觉
表象
感觉
感觉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事物
的个别属性、个别方面的反映。
人的五大感官
眼 耳 鼻 舌 肤
感觉
凉爽的秋风
叮咚的泉水
淡淡的花香
蓝色的大海
甜蜜的糖果
触觉
听觉
嗅觉
视觉
味觉
真的是五
种耶!
知觉
苹果
知觉是人们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
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形象的反映。
静悄悄
红彤彤
甜滋滋
香喷喷
甜滋滋
沉甸甸
香喷喷
红彤彤
静悄悄
沉甸甸
表象
表象是人们对过去的感觉
和知觉的回忆,是曾经作用
于感觉器官的那些客观事物
的形象的再现和重组。
(二)理性认识
含义
理
性
认
识
人们凭借思维对感性材料进
行加工、整理、概括而形成的
关于事物的本质、整体和内部
联系的认识。
特点
间接性、抽象性、概括性
形式
概念、判断、推理
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的形式
推理
判断
概念
概念
概念是通过对各种感觉材料的抽象
和概括,揭示出事物本质的认识形式。
人
农民、工人、士兵、学生、官吏、商人…
思
想
者
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对各
种感觉材料进行抽象和概括,把那
些必然的、稳定的、普遍的和本质
的东西揭示出来而形成概念。
水果
判断
判断是对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或关系
的反映,是对事物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
判明和断定。
一个永存不灭的判断
培
根
毛泽东同志的一个著名判断
1946年8月,毛泽东在延安向美国记者安娜·路易
斯·斯特朗发表谈话,指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
虎。”
泰坦尼克号是永
远不会沉的!
船是铁的,是
铁的就会沉!
设计师 安德鲁
船长 爱德华
推理
推理是由一个或一些判断过渡到新的判
断的思维活动,是从事物的联系或关系中
由已知合乎逻辑地推出未知的反映形式。
铁做的船都是会沉的
(大前提)
泰坦尼克是铁做的船
(小前提)
----------------
所以,泰坦尼克是会沉的 (结 论)
泰坦尼克号的故事
理性认识还表
现为由概念、判断
和推理组成的完整
的理论体系。理论
的形成和建立,标
志着主体对客体的
理性认识达到了系
统化的水平。
(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以
感性认识为基础。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
理性认识。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相互包含。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
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
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
中就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存
看
到
苹
果
落
地
牛
顿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
化为理性认识
发
现
万
有
引
力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这块
感性材料
真的好甜哦!
理性概念
认识是感性的(感觉) 形式是理性的(判断)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必须具备两个
基本条件
完成第一次
飞跃的基本
条件
第一,要勇于实践,深入调
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
感性材料。这是正确实现由感性
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
第二,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
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
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
里地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
升为理性认识。
(四)非理性因素的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动机
信念
情
感
非理性
因素
习
惯
本
能
信
仰
意
志
欲
望
情感、意志、欲望和信仰等非理性因素,它们本
身不属于人的认识能力,但对人的认识活动的发动
与停止、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着重要的
控制和调节的作用。这种作用有时是积极的,有时
是消极的。
改向神学研究无果而终
居
里
夫
人
大科学家牛顿晚年醉心于星象
学、炼金术及个人神秘冥想体验的
研究,并竭力论证第一推动力的存
在。牛顿最后是从宗教里面找到了
一个答案,就是上帝是宇宙起源的
第一推动力。
坚持科学探索再获殊荣
1906年,居里先生突遇车祸逝
世。居里夫人以坚强的意志战胜
巨大悲痛,继任了居里先生在巴
黎大学的课程,并指导实验室工
作。1911年12月她再次获得了诺
贝尔(化学)奖。
牛
顿
二、 从认识到实践
(一)第二次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
实践
认识
第一、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
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
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
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
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
造世界。
- -毛泽东
丹江口水库
南
水
北
调
1980年10月,水利部组织有关专
家、教授、工程技术人员在北京
举行了学术讨论会,论证了南水
北调工程的可行性。2002年12月
2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南水北调
工程总体规划》。
第二、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亚
里
斯
多
德
不同重
量的物体
下落速度
相同
不同重
量的物体
下落速度
不同
比
萨
斜
塔
试
验
伽
利
略
(二)实现由理论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第一,必须从实际出
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
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毛泽东
(理论联系实际是毛泽东同
志一生遵循和倡导的工作作
风)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实现认识的根本目的
井冈山的道路
--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
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跟着领袖毛委员,
走上雄伟的井冈山。
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中
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理论只有
为群众所掌握才能化为改造社会、改
造自然的物质力量。
第三,理论要回到实
践,需要经过路线、方
针、政策等中介。
路线、方针、政策
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刘少奇塑像
三、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
和无限发展
(一)人类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再认识
再实践
认识
实践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
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
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
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
程度。
---毛泽东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是指人们
的认识过程既不是封闭式的循环,也不
是直线式的前进,而是螺旋式的曲折上
升运动。这个运动,从形式上看,表现
为认识和实践的反复循环;从内容上看,
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都比较地进到
了高一级的程度。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
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
完成的。从主观方面说,人们总是受
到自己认识能力和实践活动范围的限
制。从客观方面说,受到科学技术条
件的限制,以及客观过程的发展和表
现程度的限制。客观事物的本质有一
个显露的过程,人的认识也就需要一
个过程。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
光是“波”
牛
顿
惠
更
斯
光是“粒子”
光是“波粒两象性”
爱
因
斯
坦
“光”的本质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二,因为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是
无限的。所以,人的认识的任务,
就在于不断地克服主观和客观、认
识和实践之间的矛盾,求得它们之
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而不是企
图去发现所谓的“永恒真理”、
“终极真理”。
认识过程的无限性
托勒密(约90—168年)
哥白尼(1473—1543年)
赫歇耳(1738~1822年)
地
心
说
日
心
说
无
心
说
(二)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所谓具体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
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所谓
历史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
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
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930年2月18日美国天文学家
汤博发现冥王星。从此,“太阳
系九大行星”的格局坚持了70多
年。
为什么不要
我了?
太阳系
2006年8月25日,国际天文学联
合会宣布,冥王星将被排除在行星
行列之外,从而太阳系行星的数量
将由九颗减为八颗。
冥王星
认识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马
恩
选
集
列
宁
选
集
毛
泽
东
选
集
巴黎公社
十月革命
开国大典
改革开放
必须防止和反对两种错误倾向
当一个事物还在发
展,向别的事物转变的
条件还不具备时,人们
硬要超越阶段,做将来
的事,就容易犯冒进的
错误。
冒进
保守
当事物已经向前发
展了,主观认识仍然停
留在原来的阶段上,落
后于实际,就容易犯保
守的错误。
“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
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
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
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
或右的错误思想”
--《实践论》
下 课
同学们再见!
Slide 45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武汉大学
冉 苒 教授
2006年12月
第二讲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武汉大学 冉 苒 教授
2006年12月
本讲主要内容
一、从实践到认识
二、从认识到实践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
反复和无限发展
一、从实践到认识
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
形式,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
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
(一)感性认识
感
性
认
识
含义
人们凭借感官直接感受
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形
式、外部联系的认识。
特点
生动性、具体性、形象性
形式
感觉、知觉、表象
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感觉
感性认识的形式
知觉
表象
感觉
感觉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事物
的个别属性、个别方面的反映。
人的五大感官
眼 耳 鼻 舌 肤
感觉
凉爽的秋风
叮咚的泉水
淡淡的花香
蓝色的大海
甜蜜的糖果
触觉
听觉
嗅觉
视觉
味觉
真的是五
种耶!
知觉
苹果
知觉是人们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
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形象的反映。
静悄悄
红彤彤
甜滋滋
香喷喷
甜滋滋
沉甸甸
香喷喷
红彤彤
静悄悄
沉甸甸
表象
表象是人们对过去的感觉
和知觉的回忆,是曾经作用
于感觉器官的那些客观事物
的形象的再现和重组。
(二)理性认识
含义
理
性
认
识
人们凭借思维对感性材料进
行加工、整理、概括而形成的
关于事物的本质、整体和内部
联系的认识。
特点
间接性、抽象性、概括性
形式
概念、判断、推理
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的形式
推理
判断
概念
概念
概念是通过对各种感觉材料的抽象
和概括,揭示出事物本质的认识形式。
人
农民、工人、士兵、学生、官吏、商人…
思
想
者
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对各
种感觉材料进行抽象和概括,把那
些必然的、稳定的、普遍的和本质
的东西揭示出来而形成概念。
水果
判断
判断是对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或关系
的反映,是对事物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
判明和断定。
一个永存不灭的判断
培
根
毛泽东同志的一个著名判断
1946年8月,毛泽东在延安向美国记者安娜·路易
斯·斯特朗发表谈话,指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
虎。”
泰坦尼克号是永
远不会沉的!
船是铁的,是
铁的就会沉!
设计师 安德鲁
船长 爱德华
推理
推理是由一个或一些判断过渡到新的判
断的思维活动,是从事物的联系或关系中
由已知合乎逻辑地推出未知的反映形式。
铁做的船都是会沉的
(大前提)
泰坦尼克是铁做的船
(小前提)
----------------
所以,泰坦尼克是会沉的 (结 论)
泰坦尼克号的故事
理性认识还表
现为由概念、判断
和推理组成的完整
的理论体系。理论
的形成和建立,标
志着主体对客体的
理性认识达到了系
统化的水平。
(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以
感性认识为基础。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
理性认识。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相互包含。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
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
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
中就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存
看
到
苹
果
落
地
牛
顿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
化为理性认识
发
现
万
有
引
力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这块
感性材料
真的好甜哦!
理性概念
认识是感性的(感觉) 形式是理性的(判断)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必须具备两个
基本条件
完成第一次
飞跃的基本
条件
第一,要勇于实践,深入调
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
感性材料。这是正确实现由感性
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
第二,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
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
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
里地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
升为理性认识。
(四)非理性因素的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动机
信念
情
感
非理性
因素
习
惯
本
能
信
仰
意
志
欲
望
情感、意志、欲望和信仰等非理性因素,它们本
身不属于人的认识能力,但对人的认识活动的发动
与停止、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着重要的
控制和调节的作用。这种作用有时是积极的,有时
是消极的。
改向神学研究无果而终
居
里
夫
人
大科学家牛顿晚年醉心于星象
学、炼金术及个人神秘冥想体验的
研究,并竭力论证第一推动力的存
在。牛顿最后是从宗教里面找到了
一个答案,就是上帝是宇宙起源的
第一推动力。
坚持科学探索再获殊荣
1906年,居里先生突遇车祸逝
世。居里夫人以坚强的意志战胜
巨大悲痛,继任了居里先生在巴
黎大学的课程,并指导实验室工
作。1911年12月她再次获得了诺
贝尔(化学)奖。
牛
顿
二、 从认识到实践
(一)第二次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
实践
认识
第一、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
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
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
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
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
造世界。
- -毛泽东
丹江口水库
南
水
北
调
1980年10月,水利部组织有关专
家、教授、工程技术人员在北京
举行了学术讨论会,论证了南水
北调工程的可行性。2002年12月
2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南水北调
工程总体规划》。
第二、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亚
里
斯
多
德
不同重
量的物体
下落速度
相同
不同重
量的物体
下落速度
不同
比
萨
斜
塔
试
验
伽
利
略
(二)实现由理论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第一,必须从实际出
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
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毛泽东
(理论联系实际是毛泽东同
志一生遵循和倡导的工作作
风)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实现认识的根本目的
井冈山的道路
--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
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跟着领袖毛委员,
走上雄伟的井冈山。
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中
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理论只有
为群众所掌握才能化为改造社会、改
造自然的物质力量。
第三,理论要回到实
践,需要经过路线、方
针、政策等中介。
路线、方针、政策
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刘少奇塑像
三、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
和无限发展
(一)人类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再认识
再实践
认识
实践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
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
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
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
程度。
---毛泽东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是指人们
的认识过程既不是封闭式的循环,也不
是直线式的前进,而是螺旋式的曲折上
升运动。这个运动,从形式上看,表现
为认识和实践的反复循环;从内容上看,
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都比较地进到
了高一级的程度。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
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
完成的。从主观方面说,人们总是受
到自己认识能力和实践活动范围的限
制。从客观方面说,受到科学技术条
件的限制,以及客观过程的发展和表
现程度的限制。客观事物的本质有一
个显露的过程,人的认识也就需要一
个过程。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
光是“波”
牛
顿
惠
更
斯
光是“粒子”
光是“波粒两象性”
爱
因
斯
坦
“光”的本质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二,因为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是
无限的。所以,人的认识的任务,
就在于不断地克服主观和客观、认
识和实践之间的矛盾,求得它们之
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而不是企
图去发现所谓的“永恒真理”、
“终极真理”。
认识过程的无限性
托勒密(约90—168年)
哥白尼(1473—1543年)
赫歇耳(1738~1822年)
地
心
说
日
心
说
无
心
说
(二)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所谓具体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
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所谓
历史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
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
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930年2月18日美国天文学家
汤博发现冥王星。从此,“太阳
系九大行星”的格局坚持了70多
年。
为什么不要
我了?
太阳系
2006年8月25日,国际天文学联
合会宣布,冥王星将被排除在行星
行列之外,从而太阳系行星的数量
将由九颗减为八颗。
冥王星
认识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马
恩
选
集
列
宁
选
集
毛
泽
东
选
集
巴黎公社
十月革命
开国大典
改革开放
必须防止和反对两种错误倾向
当一个事物还在发
展,向别的事物转变的
条件还不具备时,人们
硬要超越阶段,做将来
的事,就容易犯冒进的
错误。
冒进
保守
当事物已经向前发
展了,主观认识仍然停
留在原来的阶段上,落
后于实际,就容易犯保
守的错误。
“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
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
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
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
或右的错误思想”
--《实践论》
下 课
同学们再见!
Slide 46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武汉大学
冉 苒 教授
2006年12月
第二讲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武汉大学 冉 苒 教授
2006年12月
本讲主要内容
一、从实践到认识
二、从认识到实践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
反复和无限发展
一、从实践到认识
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
形式,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
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
(一)感性认识
感
性
认
识
含义
人们凭借感官直接感受
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形
式、外部联系的认识。
特点
生动性、具体性、形象性
形式
感觉、知觉、表象
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感觉
感性认识的形式
知觉
表象
感觉
感觉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事物
的个别属性、个别方面的反映。
人的五大感官
眼 耳 鼻 舌 肤
感觉
凉爽的秋风
叮咚的泉水
淡淡的花香
蓝色的大海
甜蜜的糖果
触觉
听觉
嗅觉
视觉
味觉
真的是五
种耶!
知觉
苹果
知觉是人们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
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形象的反映。
静悄悄
红彤彤
甜滋滋
香喷喷
甜滋滋
沉甸甸
香喷喷
红彤彤
静悄悄
沉甸甸
表象
表象是人们对过去的感觉
和知觉的回忆,是曾经作用
于感觉器官的那些客观事物
的形象的再现和重组。
(二)理性认识
含义
理
性
认
识
人们凭借思维对感性材料进
行加工、整理、概括而形成的
关于事物的本质、整体和内部
联系的认识。
特点
间接性、抽象性、概括性
形式
概念、判断、推理
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的形式
推理
判断
概念
概念
概念是通过对各种感觉材料的抽象
和概括,揭示出事物本质的认识形式。
人
农民、工人、士兵、学生、官吏、商人…
思
想
者
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对各
种感觉材料进行抽象和概括,把那
些必然的、稳定的、普遍的和本质
的东西揭示出来而形成概念。
水果
判断
判断是对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或关系
的反映,是对事物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
判明和断定。
一个永存不灭的判断
培
根
毛泽东同志的一个著名判断
1946年8月,毛泽东在延安向美国记者安娜·路易
斯·斯特朗发表谈话,指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
虎。”
泰坦尼克号是永
远不会沉的!
船是铁的,是
铁的就会沉!
设计师 安德鲁
船长 爱德华
推理
推理是由一个或一些判断过渡到新的判
断的思维活动,是从事物的联系或关系中
由已知合乎逻辑地推出未知的反映形式。
铁做的船都是会沉的
(大前提)
泰坦尼克是铁做的船
(小前提)
----------------
所以,泰坦尼克是会沉的 (结 论)
泰坦尼克号的故事
理性认识还表
现为由概念、判断
和推理组成的完整
的理论体系。理论
的形成和建立,标
志着主体对客体的
理性认识达到了系
统化的水平。
(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以
感性认识为基础。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
理性认识。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相互包含。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
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
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
中就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存
看
到
苹
果
落
地
牛
顿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
化为理性认识
发
现
万
有
引
力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这块
感性材料
真的好甜哦!
理性概念
认识是感性的(感觉) 形式是理性的(判断)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必须具备两个
基本条件
完成第一次
飞跃的基本
条件
第一,要勇于实践,深入调
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
感性材料。这是正确实现由感性
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
第二,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
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
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
里地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
升为理性认识。
(四)非理性因素的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动机
信念
情
感
非理性
因素
习
惯
本
能
信
仰
意
志
欲
望
情感、意志、欲望和信仰等非理性因素,它们本
身不属于人的认识能力,但对人的认识活动的发动
与停止、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着重要的
控制和调节的作用。这种作用有时是积极的,有时
是消极的。
改向神学研究无果而终
居
里
夫
人
大科学家牛顿晚年醉心于星象
学、炼金术及个人神秘冥想体验的
研究,并竭力论证第一推动力的存
在。牛顿最后是从宗教里面找到了
一个答案,就是上帝是宇宙起源的
第一推动力。
坚持科学探索再获殊荣
1906年,居里先生突遇车祸逝
世。居里夫人以坚强的意志战胜
巨大悲痛,继任了居里先生在巴
黎大学的课程,并指导实验室工
作。1911年12月她再次获得了诺
贝尔(化学)奖。
牛
顿
二、 从认识到实践
(一)第二次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
实践
认识
第一、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
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
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
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
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
造世界。
- -毛泽东
丹江口水库
南
水
北
调
1980年10月,水利部组织有关专
家、教授、工程技术人员在北京
举行了学术讨论会,论证了南水
北调工程的可行性。2002年12月
2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南水北调
工程总体规划》。
第二、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亚
里
斯
多
德
不同重
量的物体
下落速度
相同
不同重
量的物体
下落速度
不同
比
萨
斜
塔
试
验
伽
利
略
(二)实现由理论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第一,必须从实际出
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
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毛泽东
(理论联系实际是毛泽东同
志一生遵循和倡导的工作作
风)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实现认识的根本目的
井冈山的道路
--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
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跟着领袖毛委员,
走上雄伟的井冈山。
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中
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理论只有
为群众所掌握才能化为改造社会、改
造自然的物质力量。
第三,理论要回到实
践,需要经过路线、方
针、政策等中介。
路线、方针、政策
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刘少奇塑像
三、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
和无限发展
(一)人类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再认识
再实践
认识
实践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
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
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
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
程度。
---毛泽东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是指人们
的认识过程既不是封闭式的循环,也不
是直线式的前进,而是螺旋式的曲折上
升运动。这个运动,从形式上看,表现
为认识和实践的反复循环;从内容上看,
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都比较地进到
了高一级的程度。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
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
完成的。从主观方面说,人们总是受
到自己认识能力和实践活动范围的限
制。从客观方面说,受到科学技术条
件的限制,以及客观过程的发展和表
现程度的限制。客观事物的本质有一
个显露的过程,人的认识也就需要一
个过程。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
光是“波”
牛
顿
惠
更
斯
光是“粒子”
光是“波粒两象性”
爱
因
斯
坦
“光”的本质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二,因为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是
无限的。所以,人的认识的任务,
就在于不断地克服主观和客观、认
识和实践之间的矛盾,求得它们之
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而不是企
图去发现所谓的“永恒真理”、
“终极真理”。
认识过程的无限性
托勒密(约90—168年)
哥白尼(1473—1543年)
赫歇耳(1738~1822年)
地
心
说
日
心
说
无
心
说
(二)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所谓具体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
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所谓
历史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
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
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930年2月18日美国天文学家
汤博发现冥王星。从此,“太阳
系九大行星”的格局坚持了70多
年。
为什么不要
我了?
太阳系
2006年8月25日,国际天文学联
合会宣布,冥王星将被排除在行星
行列之外,从而太阳系行星的数量
将由九颗减为八颗。
冥王星
认识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马
恩
选
集
列
宁
选
集
毛
泽
东
选
集
巴黎公社
十月革命
开国大典
改革开放
必须防止和反对两种错误倾向
当一个事物还在发
展,向别的事物转变的
条件还不具备时,人们
硬要超越阶段,做将来
的事,就容易犯冒进的
错误。
冒进
保守
当事物已经向前发
展了,主观认识仍然停
留在原来的阶段上,落
后于实际,就容易犯保
守的错误。
“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
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
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
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
或右的错误思想”
--《实践论》
下 课
同学们再见!
Slide 47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武汉大学
冉 苒 教授
2006年12月
第二讲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武汉大学 冉 苒 教授
2006年12月
本讲主要内容
一、从实践到认识
二、从认识到实践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
反复和无限发展
一、从实践到认识
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
形式,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
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
(一)感性认识
感
性
认
识
含义
人们凭借感官直接感受
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形
式、外部联系的认识。
特点
生动性、具体性、形象性
形式
感觉、知觉、表象
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感觉
感性认识的形式
知觉
表象
感觉
感觉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事物
的个别属性、个别方面的反映。
人的五大感官
眼 耳 鼻 舌 肤
感觉
凉爽的秋风
叮咚的泉水
淡淡的花香
蓝色的大海
甜蜜的糖果
触觉
听觉
嗅觉
视觉
味觉
真的是五
种耶!
知觉
苹果
知觉是人们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
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形象的反映。
静悄悄
红彤彤
甜滋滋
香喷喷
甜滋滋
沉甸甸
香喷喷
红彤彤
静悄悄
沉甸甸
表象
表象是人们对过去的感觉
和知觉的回忆,是曾经作用
于感觉器官的那些客观事物
的形象的再现和重组。
(二)理性认识
含义
理
性
认
识
人们凭借思维对感性材料进
行加工、整理、概括而形成的
关于事物的本质、整体和内部
联系的认识。
特点
间接性、抽象性、概括性
形式
概念、判断、推理
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的形式
推理
判断
概念
概念
概念是通过对各种感觉材料的抽象
和概括,揭示出事物本质的认识形式。
人
农民、工人、士兵、学生、官吏、商人…
思
想
者
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对各
种感觉材料进行抽象和概括,把那
些必然的、稳定的、普遍的和本质
的东西揭示出来而形成概念。
水果
判断
判断是对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或关系
的反映,是对事物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
判明和断定。
一个永存不灭的判断
培
根
毛泽东同志的一个著名判断
1946年8月,毛泽东在延安向美国记者安娜·路易
斯·斯特朗发表谈话,指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
虎。”
泰坦尼克号是永
远不会沉的!
船是铁的,是
铁的就会沉!
设计师 安德鲁
船长 爱德华
推理
推理是由一个或一些判断过渡到新的判
断的思维活动,是从事物的联系或关系中
由已知合乎逻辑地推出未知的反映形式。
铁做的船都是会沉的
(大前提)
泰坦尼克是铁做的船
(小前提)
----------------
所以,泰坦尼克是会沉的 (结 论)
泰坦尼克号的故事
理性认识还表
现为由概念、判断
和推理组成的完整
的理论体系。理论
的形成和建立,标
志着主体对客体的
理性认识达到了系
统化的水平。
(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以
感性认识为基础。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
理性认识。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相互包含。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
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
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
中就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存
看
到
苹
果
落
地
牛
顿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
化为理性认识
发
现
万
有
引
力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这块
感性材料
真的好甜哦!
理性概念
认识是感性的(感觉) 形式是理性的(判断)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必须具备两个
基本条件
完成第一次
飞跃的基本
条件
第一,要勇于实践,深入调
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
感性材料。这是正确实现由感性
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
第二,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
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
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
里地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
升为理性认识。
(四)非理性因素的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动机
信念
情
感
非理性
因素
习
惯
本
能
信
仰
意
志
欲
望
情感、意志、欲望和信仰等非理性因素,它们本
身不属于人的认识能力,但对人的认识活动的发动
与停止、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着重要的
控制和调节的作用。这种作用有时是积极的,有时
是消极的。
改向神学研究无果而终
居
里
夫
人
大科学家牛顿晚年醉心于星象
学、炼金术及个人神秘冥想体验的
研究,并竭力论证第一推动力的存
在。牛顿最后是从宗教里面找到了
一个答案,就是上帝是宇宙起源的
第一推动力。
坚持科学探索再获殊荣
1906年,居里先生突遇车祸逝
世。居里夫人以坚强的意志战胜
巨大悲痛,继任了居里先生在巴
黎大学的课程,并指导实验室工
作。1911年12月她再次获得了诺
贝尔(化学)奖。
牛
顿
二、 从认识到实践
(一)第二次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
实践
认识
第一、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
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
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
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
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
造世界。
- -毛泽东
丹江口水库
南
水
北
调
1980年10月,水利部组织有关专
家、教授、工程技术人员在北京
举行了学术讨论会,论证了南水
北调工程的可行性。2002年12月
2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南水北调
工程总体规划》。
第二、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亚
里
斯
多
德
不同重
量的物体
下落速度
相同
不同重
量的物体
下落速度
不同
比
萨
斜
塔
试
验
伽
利
略
(二)实现由理论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第一,必须从实际出
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
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毛泽东
(理论联系实际是毛泽东同
志一生遵循和倡导的工作作
风)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实现认识的根本目的
井冈山的道路
--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
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跟着领袖毛委员,
走上雄伟的井冈山。
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中
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理论只有
为群众所掌握才能化为改造社会、改
造自然的物质力量。
第三,理论要回到实
践,需要经过路线、方
针、政策等中介。
路线、方针、政策
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刘少奇塑像
三、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
和无限发展
(一)人类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再认识
再实践
认识
实践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
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
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
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
程度。
---毛泽东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是指人们
的认识过程既不是封闭式的循环,也不
是直线式的前进,而是螺旋式的曲折上
升运动。这个运动,从形式上看,表现
为认识和实践的反复循环;从内容上看,
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都比较地进到
了高一级的程度。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
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
完成的。从主观方面说,人们总是受
到自己认识能力和实践活动范围的限
制。从客观方面说,受到科学技术条
件的限制,以及客观过程的发展和表
现程度的限制。客观事物的本质有一
个显露的过程,人的认识也就需要一
个过程。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
光是“波”
牛
顿
惠
更
斯
光是“粒子”
光是“波粒两象性”
爱
因
斯
坦
“光”的本质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二,因为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是
无限的。所以,人的认识的任务,
就在于不断地克服主观和客观、认
识和实践之间的矛盾,求得它们之
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而不是企
图去发现所谓的“永恒真理”、
“终极真理”。
认识过程的无限性
托勒密(约90—168年)
哥白尼(1473—1543年)
赫歇耳(1738~1822年)
地
心
说
日
心
说
无
心
说
(二)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所谓具体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
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所谓
历史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
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
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930年2月18日美国天文学家
汤博发现冥王星。从此,“太阳
系九大行星”的格局坚持了70多
年。
为什么不要
我了?
太阳系
2006年8月25日,国际天文学联
合会宣布,冥王星将被排除在行星
行列之外,从而太阳系行星的数量
将由九颗减为八颗。
冥王星
认识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马
恩
选
集
列
宁
选
集
毛
泽
东
选
集
巴黎公社
十月革命
开国大典
改革开放
必须防止和反对两种错误倾向
当一个事物还在发
展,向别的事物转变的
条件还不具备时,人们
硬要超越阶段,做将来
的事,就容易犯冒进的
错误。
冒进
保守
当事物已经向前发
展了,主观认识仍然停
留在原来的阶段上,落
后于实际,就容易犯保
守的错误。
“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
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
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
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
或右的错误思想”
--《实践论》
下 课
同学们再见!
Slide 48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武汉大学
冉 苒 教授
2006年12月
第二讲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武汉大学 冉 苒 教授
2006年12月
本讲主要内容
一、从实践到认识
二、从认识到实践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
反复和无限发展
一、从实践到认识
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
形式,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
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
(一)感性认识
感
性
认
识
含义
人们凭借感官直接感受
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形
式、外部联系的认识。
特点
生动性、具体性、形象性
形式
感觉、知觉、表象
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感觉
感性认识的形式
知觉
表象
感觉
感觉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事物
的个别属性、个别方面的反映。
人的五大感官
眼 耳 鼻 舌 肤
感觉
凉爽的秋风
叮咚的泉水
淡淡的花香
蓝色的大海
甜蜜的糖果
触觉
听觉
嗅觉
视觉
味觉
真的是五
种耶!
知觉
苹果
知觉是人们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
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形象的反映。
静悄悄
红彤彤
甜滋滋
香喷喷
甜滋滋
沉甸甸
香喷喷
红彤彤
静悄悄
沉甸甸
表象
表象是人们对过去的感觉
和知觉的回忆,是曾经作用
于感觉器官的那些客观事物
的形象的再现和重组。
(二)理性认识
含义
理
性
认
识
人们凭借思维对感性材料进
行加工、整理、概括而形成的
关于事物的本质、整体和内部
联系的认识。
特点
间接性、抽象性、概括性
形式
概念、判断、推理
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的形式
推理
判断
概念
概念
概念是通过对各种感觉材料的抽象
和概括,揭示出事物本质的认识形式。
人
农民、工人、士兵、学生、官吏、商人…
思
想
者
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对各
种感觉材料进行抽象和概括,把那
些必然的、稳定的、普遍的和本质
的东西揭示出来而形成概念。
水果
判断
判断是对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或关系
的反映,是对事物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
判明和断定。
一个永存不灭的判断
培
根
毛泽东同志的一个著名判断
1946年8月,毛泽东在延安向美国记者安娜·路易
斯·斯特朗发表谈话,指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
虎。”
泰坦尼克号是永
远不会沉的!
船是铁的,是
铁的就会沉!
设计师 安德鲁
船长 爱德华
推理
推理是由一个或一些判断过渡到新的判
断的思维活动,是从事物的联系或关系中
由已知合乎逻辑地推出未知的反映形式。
铁做的船都是会沉的
(大前提)
泰坦尼克是铁做的船
(小前提)
----------------
所以,泰坦尼克是会沉的 (结 论)
泰坦尼克号的故事
理性认识还表
现为由概念、判断
和推理组成的完整
的理论体系。理论
的形成和建立,标
志着主体对客体的
理性认识达到了系
统化的水平。
(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以
感性认识为基础。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
理性认识。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相互包含。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
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
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
中就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存
看
到
苹
果
落
地
牛
顿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
化为理性认识
发
现
万
有
引
力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这块
感性材料
真的好甜哦!
理性概念
认识是感性的(感觉) 形式是理性的(判断)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必须具备两个
基本条件
完成第一次
飞跃的基本
条件
第一,要勇于实践,深入调
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
感性材料。这是正确实现由感性
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
第二,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
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
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
里地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
升为理性认识。
(四)非理性因素的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动机
信念
情
感
非理性
因素
习
惯
本
能
信
仰
意
志
欲
望
情感、意志、欲望和信仰等非理性因素,它们本
身不属于人的认识能力,但对人的认识活动的发动
与停止、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着重要的
控制和调节的作用。这种作用有时是积极的,有时
是消极的。
改向神学研究无果而终
居
里
夫
人
大科学家牛顿晚年醉心于星象
学、炼金术及个人神秘冥想体验的
研究,并竭力论证第一推动力的存
在。牛顿最后是从宗教里面找到了
一个答案,就是上帝是宇宙起源的
第一推动力。
坚持科学探索再获殊荣
1906年,居里先生突遇车祸逝
世。居里夫人以坚强的意志战胜
巨大悲痛,继任了居里先生在巴
黎大学的课程,并指导实验室工
作。1911年12月她再次获得了诺
贝尔(化学)奖。
牛
顿
二、 从认识到实践
(一)第二次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
实践
认识
第一、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
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
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
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
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
造世界。
- -毛泽东
丹江口水库
南
水
北
调
1980年10月,水利部组织有关专
家、教授、工程技术人员在北京
举行了学术讨论会,论证了南水
北调工程的可行性。2002年12月
2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南水北调
工程总体规划》。
第二、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亚
里
斯
多
德
不同重
量的物体
下落速度
相同
不同重
量的物体
下落速度
不同
比
萨
斜
塔
试
验
伽
利
略
(二)实现由理论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第一,必须从实际出
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
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毛泽东
(理论联系实际是毛泽东同
志一生遵循和倡导的工作作
风)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实现认识的根本目的
井冈山的道路
--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
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跟着领袖毛委员,
走上雄伟的井冈山。
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中
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理论只有
为群众所掌握才能化为改造社会、改
造自然的物质力量。
第三,理论要回到实
践,需要经过路线、方
针、政策等中介。
路线、方针、政策
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刘少奇塑像
三、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
和无限发展
(一)人类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再认识
再实践
认识
实践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
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
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
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
程度。
---毛泽东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是指人们
的认识过程既不是封闭式的循环,也不
是直线式的前进,而是螺旋式的曲折上
升运动。这个运动,从形式上看,表现
为认识和实践的反复循环;从内容上看,
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都比较地进到
了高一级的程度。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
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
完成的。从主观方面说,人们总是受
到自己认识能力和实践活动范围的限
制。从客观方面说,受到科学技术条
件的限制,以及客观过程的发展和表
现程度的限制。客观事物的本质有一
个显露的过程,人的认识也就需要一
个过程。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
光是“波”
牛
顿
惠
更
斯
光是“粒子”
光是“波粒两象性”
爱
因
斯
坦
“光”的本质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二,因为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是
无限的。所以,人的认识的任务,
就在于不断地克服主观和客观、认
识和实践之间的矛盾,求得它们之
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而不是企
图去发现所谓的“永恒真理”、
“终极真理”。
认识过程的无限性
托勒密(约90—168年)
哥白尼(1473—1543年)
赫歇耳(1738~1822年)
地
心
说
日
心
说
无
心
说
(二)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所谓具体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
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所谓
历史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
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
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930年2月18日美国天文学家
汤博发现冥王星。从此,“太阳
系九大行星”的格局坚持了70多
年。
为什么不要
我了?
太阳系
2006年8月25日,国际天文学联
合会宣布,冥王星将被排除在行星
行列之外,从而太阳系行星的数量
将由九颗减为八颗。
冥王星
认识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马
恩
选
集
列
宁
选
集
毛
泽
东
选
集
巴黎公社
十月革命
开国大典
改革开放
必须防止和反对两种错误倾向
当一个事物还在发
展,向别的事物转变的
条件还不具备时,人们
硬要超越阶段,做将来
的事,就容易犯冒进的
错误。
冒进
保守
当事物已经向前发
展了,主观认识仍然停
留在原来的阶段上,落
后于实际,就容易犯保
守的错误。
“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
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
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
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
或右的错误思想”
--《实践论》
下 课
同学们再见!
Slide 49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武汉大学
冉 苒 教授
2006年12月
第二讲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武汉大学 冉 苒 教授
2006年12月
本讲主要内容
一、从实践到认识
二、从认识到实践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
反复和无限发展
一、从实践到认识
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
形式,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
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
(一)感性认识
感
性
认
识
含义
人们凭借感官直接感受
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形
式、外部联系的认识。
特点
生动性、具体性、形象性
形式
感觉、知觉、表象
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感觉
感性认识的形式
知觉
表象
感觉
感觉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事物
的个别属性、个别方面的反映。
人的五大感官
眼 耳 鼻 舌 肤
感觉
凉爽的秋风
叮咚的泉水
淡淡的花香
蓝色的大海
甜蜜的糖果
触觉
听觉
嗅觉
视觉
味觉
真的是五
种耶!
知觉
苹果
知觉是人们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
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形象的反映。
静悄悄
红彤彤
甜滋滋
香喷喷
甜滋滋
沉甸甸
香喷喷
红彤彤
静悄悄
沉甸甸
表象
表象是人们对过去的感觉
和知觉的回忆,是曾经作用
于感觉器官的那些客观事物
的形象的再现和重组。
(二)理性认识
含义
理
性
认
识
人们凭借思维对感性材料进
行加工、整理、概括而形成的
关于事物的本质、整体和内部
联系的认识。
特点
间接性、抽象性、概括性
形式
概念、判断、推理
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的形式
推理
判断
概念
概念
概念是通过对各种感觉材料的抽象
和概括,揭示出事物本质的认识形式。
人
农民、工人、士兵、学生、官吏、商人…
思
想
者
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对各
种感觉材料进行抽象和概括,把那
些必然的、稳定的、普遍的和本质
的东西揭示出来而形成概念。
水果
判断
判断是对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或关系
的反映,是对事物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
判明和断定。
一个永存不灭的判断
培
根
毛泽东同志的一个著名判断
1946年8月,毛泽东在延安向美国记者安娜·路易
斯·斯特朗发表谈话,指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
虎。”
泰坦尼克号是永
远不会沉的!
船是铁的,是
铁的就会沉!
设计师 安德鲁
船长 爱德华
推理
推理是由一个或一些判断过渡到新的判
断的思维活动,是从事物的联系或关系中
由已知合乎逻辑地推出未知的反映形式。
铁做的船都是会沉的
(大前提)
泰坦尼克是铁做的船
(小前提)
----------------
所以,泰坦尼克是会沉的 (结 论)
泰坦尼克号的故事
理性认识还表
现为由概念、判断
和推理组成的完整
的理论体系。理论
的形成和建立,标
志着主体对客体的
理性认识达到了系
统化的水平。
(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以
感性认识为基础。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
理性认识。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相互包含。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
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
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
中就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存
看
到
苹
果
落
地
牛
顿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
化为理性认识
发
现
万
有
引
力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这块
感性材料
真的好甜哦!
理性概念
认识是感性的(感觉) 形式是理性的(判断)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必须具备两个
基本条件
完成第一次
飞跃的基本
条件
第一,要勇于实践,深入调
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
感性材料。这是正确实现由感性
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
第二,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
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
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
里地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
升为理性认识。
(四)非理性因素的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动机
信念
情
感
非理性
因素
习
惯
本
能
信
仰
意
志
欲
望
情感、意志、欲望和信仰等非理性因素,它们本
身不属于人的认识能力,但对人的认识活动的发动
与停止、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着重要的
控制和调节的作用。这种作用有时是积极的,有时
是消极的。
改向神学研究无果而终
居
里
夫
人
大科学家牛顿晚年醉心于星象
学、炼金术及个人神秘冥想体验的
研究,并竭力论证第一推动力的存
在。牛顿最后是从宗教里面找到了
一个答案,就是上帝是宇宙起源的
第一推动力。
坚持科学探索再获殊荣
1906年,居里先生突遇车祸逝
世。居里夫人以坚强的意志战胜
巨大悲痛,继任了居里先生在巴
黎大学的课程,并指导实验室工
作。1911年12月她再次获得了诺
贝尔(化学)奖。
牛
顿
二、 从认识到实践
(一)第二次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
实践
认识
第一、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
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
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
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
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
造世界。
- -毛泽东
丹江口水库
南
水
北
调
1980年10月,水利部组织有关专
家、教授、工程技术人员在北京
举行了学术讨论会,论证了南水
北调工程的可行性。2002年12月
2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南水北调
工程总体规划》。
第二、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亚
里
斯
多
德
不同重
量的物体
下落速度
相同
不同重
量的物体
下落速度
不同
比
萨
斜
塔
试
验
伽
利
略
(二)实现由理论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第一,必须从实际出
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
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毛泽东
(理论联系实际是毛泽东同
志一生遵循和倡导的工作作
风)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实现认识的根本目的
井冈山的道路
--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
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跟着领袖毛委员,
走上雄伟的井冈山。
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中
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理论只有
为群众所掌握才能化为改造社会、改
造自然的物质力量。
第三,理论要回到实
践,需要经过路线、方
针、政策等中介。
路线、方针、政策
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刘少奇塑像
三、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
和无限发展
(一)人类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再认识
再实践
认识
实践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
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
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
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
程度。
---毛泽东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是指人们
的认识过程既不是封闭式的循环,也不
是直线式的前进,而是螺旋式的曲折上
升运动。这个运动,从形式上看,表现
为认识和实践的反复循环;从内容上看,
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都比较地进到
了高一级的程度。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
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
完成的。从主观方面说,人们总是受
到自己认识能力和实践活动范围的限
制。从客观方面说,受到科学技术条
件的限制,以及客观过程的发展和表
现程度的限制。客观事物的本质有一
个显露的过程,人的认识也就需要一
个过程。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
光是“波”
牛
顿
惠
更
斯
光是“粒子”
光是“波粒两象性”
爱
因
斯
坦
“光”的本质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二,因为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是
无限的。所以,人的认识的任务,
就在于不断地克服主观和客观、认
识和实践之间的矛盾,求得它们之
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而不是企
图去发现所谓的“永恒真理”、
“终极真理”。
认识过程的无限性
托勒密(约90—168年)
哥白尼(1473—1543年)
赫歇耳(1738~1822年)
地
心
说
日
心
说
无
心
说
(二)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所谓具体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
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所谓
历史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
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
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930年2月18日美国天文学家
汤博发现冥王星。从此,“太阳
系九大行星”的格局坚持了70多
年。
为什么不要
我了?
太阳系
2006年8月25日,国际天文学联
合会宣布,冥王星将被排除在行星
行列之外,从而太阳系行星的数量
将由九颗减为八颗。
冥王星
认识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马
恩
选
集
列
宁
选
集
毛
泽
东
选
集
巴黎公社
十月革命
开国大典
改革开放
必须防止和反对两种错误倾向
当一个事物还在发
展,向别的事物转变的
条件还不具备时,人们
硬要超越阶段,做将来
的事,就容易犯冒进的
错误。
冒进
保守
当事物已经向前发
展了,主观认识仍然停
留在原来的阶段上,落
后于实际,就容易犯保
守的错误。
“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
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
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
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
或右的错误思想”
--《实践论》
下 课
同学们再见!
Slide 50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武汉大学
冉 苒 教授
2006年12月
第二讲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武汉大学 冉 苒 教授
2006年12月
本讲主要内容
一、从实践到认识
二、从认识到实践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
反复和无限发展
一、从实践到认识
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
形式,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
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
(一)感性认识
感
性
认
识
含义
人们凭借感官直接感受
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形
式、外部联系的认识。
特点
生动性、具体性、形象性
形式
感觉、知觉、表象
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感觉
感性认识的形式
知觉
表象
感觉
感觉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事物
的个别属性、个别方面的反映。
人的五大感官
眼 耳 鼻 舌 肤
感觉
凉爽的秋风
叮咚的泉水
淡淡的花香
蓝色的大海
甜蜜的糖果
触觉
听觉
嗅觉
视觉
味觉
真的是五
种耶!
知觉
苹果
知觉是人们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
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形象的反映。
静悄悄
红彤彤
甜滋滋
香喷喷
甜滋滋
沉甸甸
香喷喷
红彤彤
静悄悄
沉甸甸
表象
表象是人们对过去的感觉
和知觉的回忆,是曾经作用
于感觉器官的那些客观事物
的形象的再现和重组。
(二)理性认识
含义
理
性
认
识
人们凭借思维对感性材料进
行加工、整理、概括而形成的
关于事物的本质、整体和内部
联系的认识。
特点
间接性、抽象性、概括性
形式
概念、判断、推理
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的形式
推理
判断
概念
概念
概念是通过对各种感觉材料的抽象
和概括,揭示出事物本质的认识形式。
人
农民、工人、士兵、学生、官吏、商人…
思
想
者
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对各
种感觉材料进行抽象和概括,把那
些必然的、稳定的、普遍的和本质
的东西揭示出来而形成概念。
水果
判断
判断是对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或关系
的反映,是对事物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
判明和断定。
一个永存不灭的判断
培
根
毛泽东同志的一个著名判断
1946年8月,毛泽东在延安向美国记者安娜·路易
斯·斯特朗发表谈话,指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
虎。”
泰坦尼克号是永
远不会沉的!
船是铁的,是
铁的就会沉!
设计师 安德鲁
船长 爱德华
推理
推理是由一个或一些判断过渡到新的判
断的思维活动,是从事物的联系或关系中
由已知合乎逻辑地推出未知的反映形式。
铁做的船都是会沉的
(大前提)
泰坦尼克是铁做的船
(小前提)
----------------
所以,泰坦尼克是会沉的 (结 论)
泰坦尼克号的故事
理性认识还表
现为由概念、判断
和推理组成的完整
的理论体系。理论
的形成和建立,标
志着主体对客体的
理性认识达到了系
统化的水平。
(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以
感性认识为基础。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
理性认识。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相互包含。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
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
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
中就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存
看
到
苹
果
落
地
牛
顿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
化为理性认识
发
现
万
有
引
力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这块
感性材料
真的好甜哦!
理性概念
认识是感性的(感觉) 形式是理性的(判断)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必须具备两个
基本条件
完成第一次
飞跃的基本
条件
第一,要勇于实践,深入调
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
感性材料。这是正确实现由感性
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
第二,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
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
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
里地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
升为理性认识。
(四)非理性因素的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动机
信念
情
感
非理性
因素
习
惯
本
能
信
仰
意
志
欲
望
情感、意志、欲望和信仰等非理性因素,它们本
身不属于人的认识能力,但对人的认识活动的发动
与停止、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着重要的
控制和调节的作用。这种作用有时是积极的,有时
是消极的。
改向神学研究无果而终
居
里
夫
人
大科学家牛顿晚年醉心于星象
学、炼金术及个人神秘冥想体验的
研究,并竭力论证第一推动力的存
在。牛顿最后是从宗教里面找到了
一个答案,就是上帝是宇宙起源的
第一推动力。
坚持科学探索再获殊荣
1906年,居里先生突遇车祸逝
世。居里夫人以坚强的意志战胜
巨大悲痛,继任了居里先生在巴
黎大学的课程,并指导实验室工
作。1911年12月她再次获得了诺
贝尔(化学)奖。
牛
顿
二、 从认识到实践
(一)第二次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
实践
认识
第一、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
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
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
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
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
造世界。
- -毛泽东
丹江口水库
南
水
北
调
1980年10月,水利部组织有关专
家、教授、工程技术人员在北京
举行了学术讨论会,论证了南水
北调工程的可行性。2002年12月
2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南水北调
工程总体规划》。
第二、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亚
里
斯
多
德
不同重
量的物体
下落速度
相同
不同重
量的物体
下落速度
不同
比
萨
斜
塔
试
验
伽
利
略
(二)实现由理论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第一,必须从实际出
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
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毛泽东
(理论联系实际是毛泽东同
志一生遵循和倡导的工作作
风)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实现认识的根本目的
井冈山的道路
--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
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跟着领袖毛委员,
走上雄伟的井冈山。
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中
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理论只有
为群众所掌握才能化为改造社会、改
造自然的物质力量。
第三,理论要回到实
践,需要经过路线、方
针、政策等中介。
路线、方针、政策
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刘少奇塑像
三、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
和无限发展
(一)人类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再认识
再实践
认识
实践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
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
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
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
程度。
---毛泽东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是指人们
的认识过程既不是封闭式的循环,也不
是直线式的前进,而是螺旋式的曲折上
升运动。这个运动,从形式上看,表现
为认识和实践的反复循环;从内容上看,
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都比较地进到
了高一级的程度。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
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
完成的。从主观方面说,人们总是受
到自己认识能力和实践活动范围的限
制。从客观方面说,受到科学技术条
件的限制,以及客观过程的发展和表
现程度的限制。客观事物的本质有一
个显露的过程,人的认识也就需要一
个过程。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
光是“波”
牛
顿
惠
更
斯
光是“粒子”
光是“波粒两象性”
爱
因
斯
坦
“光”的本质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二,因为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是
无限的。所以,人的认识的任务,
就在于不断地克服主观和客观、认
识和实践之间的矛盾,求得它们之
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而不是企
图去发现所谓的“永恒真理”、
“终极真理”。
认识过程的无限性
托勒密(约90—168年)
哥白尼(1473—1543年)
赫歇耳(1738~1822年)
地
心
说
日
心
说
无
心
说
(二)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所谓具体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
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所谓
历史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
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
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930年2月18日美国天文学家
汤博发现冥王星。从此,“太阳
系九大行星”的格局坚持了70多
年。
为什么不要
我了?
太阳系
2006年8月25日,国际天文学联
合会宣布,冥王星将被排除在行星
行列之外,从而太阳系行星的数量
将由九颗减为八颗。
冥王星
认识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马
恩
选
集
列
宁
选
集
毛
泽
东
选
集
巴黎公社
十月革命
开国大典
改革开放
必须防止和反对两种错误倾向
当一个事物还在发
展,向别的事物转变的
条件还不具备时,人们
硬要超越阶段,做将来
的事,就容易犯冒进的
错误。
冒进
保守
当事物已经向前发
展了,主观认识仍然停
留在原来的阶段上,落
后于实际,就容易犯保
守的错误。
“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
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
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
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
或右的错误思想”
--《实践论》
下 课
同学们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