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與社會第一冊 第四章 公共利益 授課教師:梁雅雯 [email protected] 翰林版 第一節 認識「公共利益」 • 何謂「公共利益」 • 公共利益的重要 • 公共利益與其他利益的關係 •我們家管教小孩,外人憑甚麼管? 從前,也許是個人家務事。但現在,因涉及社會 共認的公共價值,所以管教過當就會受公眾的禁止 •吸煙是我的自由,只要我喜歡,有甚麼不可以! 這是從個人利益著眼的想法! 個人利益不能損害大家的利益,才是以公共利益 著眼的想法。 公共利益(public interest) •符合社會上大多數人的利益 –如垃圾處理、生態保護等。 •大眾同意「有些事務」具有公共性質,認為相關利 益會對社會整體有影響,因而成為公共利益 –如《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原住民族基 本法》等弱勢群體的利益,也獲得立法院的多 數同意。 公共利益的重要 • 為自己追求個人利益與幸福,改善個人生活是自然 且合理的現象。 • 個人如果只關心自身利益外,完全不願意為別人付 出,就可能如三個和尚沒水喝的道理一樣。 →對整個群體甚至包括自身都不利。 • 因此,關心公共議題,而非置身度外,是促進群體 生活的核心議題。 公共利益與其他利益的關係 (一)利益如何產生關係? –1.包容互補 –2.衝突互斥 (二)公共利益與私利的關係 –1.古典自由主義 –2.社群主義 –3.理性自利 包容互補:公共利益的推動,有助於個人或某些群體 利益的維護。 公益 私益 政府實施垃圾不 避免垃圾造成環境的汙染或破壞,進 落地的政策 而提升個人住家的環境品質。 政府推動「節能 希望民眾能夠隨手關燈、減少使用電 減碳」以保護環 器用品、垃圾減量、做好資源回收、 境 多搭乘大眾運輸工具等,以減少二氧 化碳的排放。 行政院文建會推 喚醒居民的自覺,重建人與他人、人 動的「社區總體 與社區、人與環境的和諧關係,進而 營造」政策 帶動社區的全面改造與發展。 衝突互斥:許多公益的推動,常難免影響個人或某些 群體之利益。 公益 私益 為了便利交通 政府在興建交通建設時,可能必須徵收 個人土地。 為了維護環境 政府實施垃圾不落地政策,限制人們丟 整潔 棄垃圾的時間與地點。 為了確保交通 警察可能在特定的地點與時段,設置路 安全 障實施酒測,要求駕駛人停車配合受檢 公共利益與私利的關係 對應:第一代人權 自由權 公共利益與私利的關係 對應:第二代人權 社會權 公共利益與私利的關係 第二節 公共利益的衡量標準與難題 •公共利益的衡量標準 –1.符合大多數人福祉 –2.符合公平正義原則 •增進公共利益的難題 –搭便車 –共有財悲歌 –鄰避效應 – 大眾缺乏信任感與責任感 1.符合大多數人福祉 •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公民與社會第一冊 第四章 公共利益 授課教師:梁雅雯 [email protected] 翰林版 第一節 認識「公共利益」 • 何謂「公共利益」 • 公共利益的重要 • 公共利益與其他利益的關係 •我們家管教小孩,外人憑甚麼管? 從前,也許是個人家務事。但現在,因涉及社會 共認的公共價值,所以管教過當就會受公眾的禁止 •吸煙是我的自由,只要我喜歡,有甚麼不可以! 這是從個人利益著眼的想法! 個人利益不能損害大家的利益,才是以公共利益 著眼的想法。 公共利益(public interest) •符合社會上大多數人的利益 –如垃圾處理、生態保護等。 •大眾同意「有些事務」具有公共性質,認為相關利 益會對社會整體有影響,因而成為公共利益 –如《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原住民族基 本法》等弱勢群體的利益,也獲得立法院的多 數同意。 公共利益的重要 • 為自己追求個人利益與幸福,改善個人生活是自然 且合理的現象。 • 個人如果只關心自身利益外,完全不願意為別人付 出,就可能如三個和尚沒水喝的道理一樣。 →對整個群體甚至包括自身都不利。 • 因此,關心公共議題,而非置身度外,是促進群體 生活的核心議題。 公共利益與其他利益的關係 (一)利益如何產生關係? –1.包容互補 –2.衝突互斥 (二)公共利益與私利的關係 –1.古典自由主義 –2.社群主義 –3.理性自利 包容互補:公共利益的推動,有助於個人或某些群體 利益的維護。 公益 私益 政府實施垃圾不 避免垃圾造成環境的汙染或破壞,進 落地的政策 而提升個人住家的環境品質。 政府推動「節能 希望民眾能夠隨手關燈、減少使用電 減碳」以保護環 器用品、垃圾減量、做好資源回收、 境 多搭乘大眾運輸工具等,以減少二氧 化碳的排放。 行政院文建會推 喚醒居民的自覺,重建人與他人、人 動的「社區總體 與社區、人與環境的和諧關係,進而 營造」政策 帶動社區的全面改造與發展。 衝突互斥:許多公益的推動,常難免影響個人或某些 群體之利益。 公益 私益 為了便利交通 政府在興建交通建設時,可能必須徵收 個人土地。 為了維護環境 政府實施垃圾不落地政策,限制人們丟 整潔 棄垃圾的時間與地點。 為了確保交通 警察可能在特定的地點與時段,設置路 安全 障實施酒測,要求駕駛人停車配合受檢 公共利益與私利的關係 對應:第一代人權 自由權 公共利益與私利的關係 對應:第二代人權 社會權 公共利益與私利的關係 第二節 公共利益的衡量標準與難題 •公共利益的衡量標準 –1.符合大多數人福祉 –2.符合公平正義原則 •增進公共利益的難題 –搭便車 –共有財悲歌 –鄰避效應 – 大眾缺乏信任感與責任感 1.符合大多數人福祉 •

Slide 1

公民與社會第一冊

第四章 公共利益

授課教師:梁雅雯

[email protected]

翰林版

第一節 認識「公共利益」
• 何謂「公共利益」
• 公共利益的重要

• 公共利益與其他利益的關係

•我們家管教小孩,外人憑甚麼管?

從前,也許是個人家務事。但現在,因涉及社會
共認的公共價值,所以管教過當就會受公眾的禁止
•吸煙是我的自由,只要我喜歡,有甚麼不可以!

這是從個人利益著眼的想法!
個人利益不能損害大家的利益,才是以公共利益
著眼的想法。

公共利益(public interest)
•符合社會上大多數人的利益
–如垃圾處理、生態保護等。

•大眾同意「有些事務」具有公共性質,認為相關利
益會對社會整體有影響,因而成為公共利益
–如《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原住民族基
本法》等弱勢群體的利益,也獲得立法院的多
數同意。

公共利益的重要
• 為自己追求個人利益與幸福,改善個人生活是自然
且合理的現象。

• 個人如果只關心自身利益外,完全不願意為別人付
出,就可能如三個和尚沒水喝的道理一樣。
→對整個群體甚至包括自身都不利。

• 因此,關心公共議題,而非置身度外,是促進群體
生活的核心議題。

公共利益與其他利益的關係
(一)利益如何產生關係?
–1.包容互補

–2.衝突互斥
(二)公共利益與私利的關係
–1.古典自由主義
–2.社群主義
–3.理性自利

包容互補:公共利益的推動,有助於個人或某些群體
利益的維護。
公益

私益

政府實施垃圾不 避免垃圾造成環境的汙染或破壞,進
落地的政策
而提升個人住家的環境品質。
政府推動「節能 希望民眾能夠隨手關燈、減少使用電
減碳」以保護環 器用品、垃圾減量、做好資源回收、

多搭乘大眾運輸工具等,以減少二氧
化碳的排放。
行政院文建會推 喚醒居民的自覺,重建人與他人、人
動的「社區總體 與社區、人與環境的和諧關係,進而
營造」政策
帶動社區的全面改造與發展。

衝突互斥:許多公益的推動,常難免影響個人或某些
群體之利益。
公益

私益

為了便利交通 政府在興建交通建設時,可能必須徵收
個人土地。
為了維護環境 政府實施垃圾不落地政策,限制人們丟
整潔
棄垃圾的時間與地點。
為了確保交通 警察可能在特定的地點與時段,設置路
安全
障實施酒測,要求駕駛人停車配合受檢

公共利益與私利的關係

對應:第一代人權
自由權

公共利益與私利的關係

對應:第二代人權
社會權

公共利益與私利的關係

第二節 公共利益的衡量標準與難題
•公共利益的衡量標準
–1.符合大多數人福祉

–2.符合公平正義原則
•增進公共利益的難題
–搭便車

–共有財悲歌
–鄰避效應
– 大眾缺乏信任感與責任感

1.符合大多數人福祉
• 為促進社會大眾共同的福祉,在推動公共利益前,
應先凝聚社會共識。
不同於經濟學中

• 公共利益也具備兩項特性:

的「公共財」

– 無法排他性:指無法禁止某人不付代價即可享
用該產品或服務。

– 共享性:指某一項物品的數量足夠讓多數人享
有,而且不會降低該物品的功能。

※補充:財貨的種類
是否付費

排他性
使







無排他性

敵對性
(獨享)
無敵對性
(共享)

純公共財
路燈、橋樑、國防
、知識、生態環境

2.符合公平正義原則
•為避免因財富、教育程度或社會地位之差異,讓大
眾的權益有所差別;或犧牲少數人的權益來推動公
共利益等問題。
•因此,公共利益的衡量應注意:
–(1)建立在「公平」的基礎上

–(2)具備「補償正義」的精神

(1)建立在「公平」的基礎上
• 只要我們完成應盡的責任與義務,所獲得的利益也
應該相同;

• 外在差異不能影響每個人的基本權益。
※例如:當大家都繳納全民健保保費後,享有的醫療
權益應該相同,不能因為社會地位高低而影響照護
品質。

(2)具備「補償正義」的精神
• 在推動公共利益的過程中,不應犧牲少數人的權益。
• 若非不得已而為之,則應給予受害者公平與合理的
補償。
※例如:各都會區展開都市更新計畫時,政府必須依
據法規徵收計畫區土地,並補償原有居民的權益。

增進公共利益的難題
•公共利益的最後受益者是社會全體,為何還會出現
阻力與難題?

–因為「誘因不足」:誘因是指可促使個人產生
行動以追求最大目標或利益的工具。
–日本1994年「家用太陽能補貼政策」,政府鼓
勵民眾在家中裝設太陽能板,以節省能源,也
能將多餘電力回賣給電力公司,以獲取利潤,
以提高民眾的裝設意願。

增進公共利益

難題

搭便車

共有財悲歌

鄰避效應

大眾缺乏
信任感與責任感

搭便車
• 為什麼會有「公共財」的出現?
• 為什麼某些財貨必須由政府提供?
因為某些人只享受利益,卻不付出代價。
某些人只想白吃白喝、坐享其成,
認為個人不付出代價也不會被成員所察覺。
如:分組做報告時

→由政府推動公共利益,並訂定法律規範,降低部分
成員不勞而獲的期望心理。

搭便車(freeriding)
•由於公共利益可能需要社會大眾一起出錢出力爭取,
但是所獲得的公共利益卻是無排他性,也就是任何
人都可享有。
•如此一來,個人在理性的計算下,對自己最有利的
情形就是讓別人去參與公共事務,自己則是等著坐
享其成。
•這種自私自利的心態,我們稱之為搭便車。

※補充:財貨的種類
是否付費

排他性
使







無排他性

敵對性
(獨享)
無敵對性
(共享)

純公共財
路燈、橋樑、國防
、知識、生態環境

※補充:財貨的種類
是否付費

使







敵對性
(獨享)
無敵對性
(共享)

排他性
純私有財
私人住宅、
私家汽車

無排他性

純公共財
路燈、橋樑、國防
、知識、生態環境

共有財悲歌
•眾人共有,但又沒有明確誰屬的共有財,如祖產、
川圳。
因為人人可以自由使用,所以最後導致耗竭,
此種現象稱為共有財的悲歌。

→由政府或國際組織介入訂定相關的政策或法律以避
免不必要的浪費。
※沒有任何人擁有並控管的財產,稱為無主物;如野生動物(美國
早期的野牛)、海洋資源。難以界定財產權的無主物;如公海、空
氣。與共有財具有相同的特性。

共有財悲歌
• 美國學者哈定(Garrett Hardin, 1915-2003)提出「草原的
悲劇」:當一群牧羊人在一片肥沃的大草原上牧羊,大家
只要隨著大自然季節的輪替進行放牧和休耕,每年便能牧
養一定數量的羊群。
• 但某天有位牧羊人開始增加他的羊群數量,其他的牧羊人
也有樣學樣。由於每個牧羊人的自利行為,使羊群的數量
越來越多,草原耗損的速度也越快。
• 當草原逐漸消失後,羊群無法生長,牧羊人也失去賴以維
生的生計,草原的悲劇也因而產生。

※補充:財貨的種類

使







敵對性
(獨享)
無敵對性
(共享)

排他性
純私有財
私人住宅、
私家汽車

是否付費

無排他性
共有財(準私有財)
消防設施、
海裡的漁產資源
純公共財
路燈、橋樑、國防
、知識、生態環境

※補充:財貨的種類

使







敵對性
(獨享)
無敵對性
(共享)

排他性
純私有財
私人住宅、
私家汽車
準公共財
有線電視

是否付費

無排他性
共有財(準私有財)
消防設施、
海裡的漁產資源
純公共財
路燈、橋樑、國防
、知識、生態環境

鄰避效應( not in my backyard )
• 「不要在我家後院」
• 為了拒絕或抵抗不屬於當地之建設,通常與環保議
題相關。
如興建垃圾焚化爐、掩埋場或核能發電廠等,
被選為設置地點附近的居民往往會產生
「為何我家要被犧牲」心理。
→公共政策的訂定應有專家學者、環保人士、當地民眾
與政府官員間對興建設施的成效與副作用提出嚴謹的
評估與審慎的考量,方可降低民眾的反彈與抵制。

大眾缺乏信任感與責任感
•根據日裔美籍政治經濟學家福山 (Francis
Fukuyama,1952- )的看法,信任是一種重要的社會
資源,信任程度越高的社會,安全感與依賴感也越
高;反之,則容易相互猜忌、無法團結。
•從這個觀點來看公共利益,個人若對於他人或政府
缺乏信任感,不但無法共同合作,不能站在他人角
度以取得問題的共識,更容易導致對於公共事務的
冷漠與卸責,如此一來,想要謀求公共利益則是難
上加難。

第三節 公共利益的代表者
• 國家與強制力
– 國家是公共利益最佳的代表者
– 國家機關可能傷害公益
– 人民應扮演增進公共利益的角色

•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國家與強制力

國家是公共利益最佳的代表者

• 國家具有憲法賦與保障國民的必要性,與訂定法律
保障國民的正當性。
• 最明顯的例子便是透過法律的制定來宣示、保障與
實踐公共利益,例如:
– 通過《社會秩序維護法》,以維護公共秩序,
確保社會安寧;
– 通過《菸害防制法》,維護國民健康;
– 通過《離島建設條例》,以推動離島的開發建
設。

國家與強制力
– 政府基於公共利益所規劃的公共政策,如全民
健康保險、勞工保險等。
政府以強制力的方式實施全民健保後,
受到醫療保障的國民已經提升到全國人口的99%

然而,國家的公共政策未必對全體國民都有利

國家與強制力
•《全民健康保險法》規定:
–本國籍與領有臺灣居留證明者必須強制投保,
若不投保則處以罰則;
•中低收入戶無力繳納健保費、
•而現行許多醫療項目如職工災害等,全民健保也不
予補助

–因此,當這些中低收入者發生職災意外時,醫
療費用與健保繳納的雙重壓力,將造成中低收
入者沉重的負擔。

國家與強制力

國家機關可能傷害公益

• 相較於人民的權利,國家的公權力顯然更強大和更
權威,因此國家機關可能以公益為藉口,而侵害人
民的權利,甚至發生危害公益的情況。
– 如公職人員濫用職權,造成人民人身、財產等
權利受損的情形。

國家與強制力

國家機關可能傷害公益

在公益的問題上
以「少數服從多數」的決策規則,
來保護多數人的利益。
通常利用立法和選舉的方式

但也往往剝奪少數人的權益,
而發生「多數暴政」的問題。

國家與強制力
• 人民的角色
– 國家在訂定政策時可能無法顧及所有人的利益。

– 因此,各項公共議題的決策與執行,政府除了
在事前須審慎評估,並有良好的監督機制外,
社會大眾也應扮演增進公共利益的角色,以使
政府的目標與社會大眾的期望能趨於一致。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公共利益的推動與實踐不能僅依賴國家機關的決策
•在公民社會裡,更需要人民透過

–共同參與社會公共議題的討論,
–善用各種合法的管道發表輿論,
–志願地加入各種社會團體,經由與他人相互結
合,對國家或政黨進行監督。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輿論對政府有監督與制衡的作用,也可作為政府制
定公共政策的依據。
–運作方式:透過媒體或公民投票。
–如:鑑於臺灣曾經發生多起重大食品衛生安全
與消費糾紛事件,在輿論的壓力與公民團體的
推動下,《消保法》得以於1994年完成立法並
三讀通過。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缺點:可能淪為有心人士操作特定議題,藉以謀求
私利的工具。
•改善方式:現代公民透過輿論推動公共利益時,
–應該以合法與理性為原則,
–須對媒體所呈現之輿論常保懷疑與批判能力,

–避免特定團體利用輿論而讓私利凌駕公共利益
之上。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 公民團體:成員透過共同的理念結合,利用集體力
量,主動對特定的公共議題投注心力,並促使社會
大眾與政府關注其目標的團體。
– 如:財團法人董氏基金會是最早投入推動菸害
防制的團體,長期以來推動菸害防制的政策規
劃、教育宣導、媒體傳播、戒菸計畫及國際合
作等議題,並促成《菸害防制法》之立法、修
訂與監督。

公民團體的
特徵

具共同價值、
目標與規範

成員具認同感

具頻繁與結構性
的互動

公民團體的
運作方式

遊說
lobby

陳情

請願

廣告

舉辦活動

支持相同理念
的候選人
參加公職選舉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 缺點:公民團體彼此間可能因立場不同,而產生對
抗和衝突。

• 改善方式:應透過公平正義原則,尋求社會共識,
以符合大多數人福祉。

CH4結束,請小老師安排考試


Slide 2

公民與社會第一冊

第四章 公共利益

授課教師:梁雅雯

[email protected]

翰林版

第一節 認識「公共利益」
• 何謂「公共利益」
• 公共利益的重要

• 公共利益與其他利益的關係

•我們家管教小孩,外人憑甚麼管?

從前,也許是個人家務事。但現在,因涉及社會
共認的公共價值,所以管教過當就會受公眾的禁止
•吸煙是我的自由,只要我喜歡,有甚麼不可以!

這是從個人利益著眼的想法!
個人利益不能損害大家的利益,才是以公共利益
著眼的想法。

公共利益(public interest)
•符合社會上大多數人的利益
–如垃圾處理、生態保護等。

•大眾同意「有些事務」具有公共性質,認為相關利
益會對社會整體有影響,因而成為公共利益
–如《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原住民族基
本法》等弱勢群體的利益,也獲得立法院的多
數同意。

公共利益的重要
• 為自己追求個人利益與幸福,改善個人生活是自然
且合理的現象。

• 個人如果只關心自身利益外,完全不願意為別人付
出,就可能如三個和尚沒水喝的道理一樣。
→對整個群體甚至包括自身都不利。

• 因此,關心公共議題,而非置身度外,是促進群體
生活的核心議題。

公共利益與其他利益的關係
(一)利益如何產生關係?
–1.包容互補

–2.衝突互斥
(二)公共利益與私利的關係
–1.古典自由主義
–2.社群主義
–3.理性自利

包容互補:公共利益的推動,有助於個人或某些群體
利益的維護。
公益

私益

政府實施垃圾不 避免垃圾造成環境的汙染或破壞,進
落地的政策
而提升個人住家的環境品質。
政府推動「節能 希望民眾能夠隨手關燈、減少使用電
減碳」以保護環 器用品、垃圾減量、做好資源回收、

多搭乘大眾運輸工具等,以減少二氧
化碳的排放。
行政院文建會推 喚醒居民的自覺,重建人與他人、人
動的「社區總體 與社區、人與環境的和諧關係,進而
營造」政策
帶動社區的全面改造與發展。

衝突互斥:許多公益的推動,常難免影響個人或某些
群體之利益。
公益

私益

為了便利交通 政府在興建交通建設時,可能必須徵收
個人土地。
為了維護環境 政府實施垃圾不落地政策,限制人們丟
整潔
棄垃圾的時間與地點。
為了確保交通 警察可能在特定的地點與時段,設置路
安全
障實施酒測,要求駕駛人停車配合受檢

公共利益與私利的關係

對應:第一代人權
自由權

公共利益與私利的關係

對應:第二代人權
社會權

公共利益與私利的關係

第二節 公共利益的衡量標準與難題
•公共利益的衡量標準
–1.符合大多數人福祉

–2.符合公平正義原則
•增進公共利益的難題
–搭便車

–共有財悲歌
–鄰避效應
– 大眾缺乏信任感與責任感

1.符合大多數人福祉
• 為促進社會大眾共同的福祉,在推動公共利益前,
應先凝聚社會共識。
不同於經濟學中

• 公共利益也具備兩項特性:

的「公共財」

– 無法排他性:指無法禁止某人不付代價即可享
用該產品或服務。

– 共享性:指某一項物品的數量足夠讓多數人享
有,而且不會降低該物品的功能。

※補充:財貨的種類
是否付費

排他性
使







無排他性

敵對性
(獨享)
無敵對性
(共享)

純公共財
路燈、橋樑、國防
、知識、生態環境

2.符合公平正義原則
•為避免因財富、教育程度或社會地位之差異,讓大
眾的權益有所差別;或犧牲少數人的權益來推動公
共利益等問題。
•因此,公共利益的衡量應注意:
–(1)建立在「公平」的基礎上

–(2)具備「補償正義」的精神

(1)建立在「公平」的基礎上
• 只要我們完成應盡的責任與義務,所獲得的利益也
應該相同;

• 外在差異不能影響每個人的基本權益。
※例如:當大家都繳納全民健保保費後,享有的醫療
權益應該相同,不能因為社會地位高低而影響照護
品質。

(2)具備「補償正義」的精神
• 在推動公共利益的過程中,不應犧牲少數人的權益。
• 若非不得已而為之,則應給予受害者公平與合理的
補償。
※例如:各都會區展開都市更新計畫時,政府必須依
據法規徵收計畫區土地,並補償原有居民的權益。

增進公共利益的難題
•公共利益的最後受益者是社會全體,為何還會出現
阻力與難題?

–因為「誘因不足」:誘因是指可促使個人產生
行動以追求最大目標或利益的工具。
–日本1994年「家用太陽能補貼政策」,政府鼓
勵民眾在家中裝設太陽能板,以節省能源,也
能將多餘電力回賣給電力公司,以獲取利潤,
以提高民眾的裝設意願。

增進公共利益

難題

搭便車

共有財悲歌

鄰避效應

大眾缺乏
信任感與責任感

搭便車
• 為什麼會有「公共財」的出現?
• 為什麼某些財貨必須由政府提供?
因為某些人只享受利益,卻不付出代價。
某些人只想白吃白喝、坐享其成,
認為個人不付出代價也不會被成員所察覺。
如:分組做報告時

→由政府推動公共利益,並訂定法律規範,降低部分
成員不勞而獲的期望心理。

搭便車(freeriding)
•由於公共利益可能需要社會大眾一起出錢出力爭取,
但是所獲得的公共利益卻是無排他性,也就是任何
人都可享有。
•如此一來,個人在理性的計算下,對自己最有利的
情形就是讓別人去參與公共事務,自己則是等著坐
享其成。
•這種自私自利的心態,我們稱之為搭便車。

※補充:財貨的種類
是否付費

排他性
使







無排他性

敵對性
(獨享)
無敵對性
(共享)

純公共財
路燈、橋樑、國防
、知識、生態環境

※補充:財貨的種類
是否付費

使







敵對性
(獨享)
無敵對性
(共享)

排他性
純私有財
私人住宅、
私家汽車

無排他性

純公共財
路燈、橋樑、國防
、知識、生態環境

共有財悲歌
•眾人共有,但又沒有明確誰屬的共有財,如祖產、
川圳。
因為人人可以自由使用,所以最後導致耗竭,
此種現象稱為共有財的悲歌。

→由政府或國際組織介入訂定相關的政策或法律以避
免不必要的浪費。
※沒有任何人擁有並控管的財產,稱為無主物;如野生動物(美國
早期的野牛)、海洋資源。難以界定財產權的無主物;如公海、空
氣。與共有財具有相同的特性。

共有財悲歌
• 美國學者哈定(Garrett Hardin, 1915-2003)提出「草原的
悲劇」:當一群牧羊人在一片肥沃的大草原上牧羊,大家
只要隨著大自然季節的輪替進行放牧和休耕,每年便能牧
養一定數量的羊群。
• 但某天有位牧羊人開始增加他的羊群數量,其他的牧羊人
也有樣學樣。由於每個牧羊人的自利行為,使羊群的數量
越來越多,草原耗損的速度也越快。
• 當草原逐漸消失後,羊群無法生長,牧羊人也失去賴以維
生的生計,草原的悲劇也因而產生。

※補充:財貨的種類

使







敵對性
(獨享)
無敵對性
(共享)

排他性
純私有財
私人住宅、
私家汽車

是否付費

無排他性
共有財(準私有財)
消防設施、
海裡的漁產資源
純公共財
路燈、橋樑、國防
、知識、生態環境

※補充:財貨的種類

使







敵對性
(獨享)
無敵對性
(共享)

排他性
純私有財
私人住宅、
私家汽車
準公共財
有線電視

是否付費

無排他性
共有財(準私有財)
消防設施、
海裡的漁產資源
純公共財
路燈、橋樑、國防
、知識、生態環境

鄰避效應( not in my backyard )
• 「不要在我家後院」
• 為了拒絕或抵抗不屬於當地之建設,通常與環保議
題相關。
如興建垃圾焚化爐、掩埋場或核能發電廠等,
被選為設置地點附近的居民往往會產生
「為何我家要被犧牲」心理。
→公共政策的訂定應有專家學者、環保人士、當地民眾
與政府官員間對興建設施的成效與副作用提出嚴謹的
評估與審慎的考量,方可降低民眾的反彈與抵制。

大眾缺乏信任感與責任感
•根據日裔美籍政治經濟學家福山 (Francis
Fukuyama,1952- )的看法,信任是一種重要的社會
資源,信任程度越高的社會,安全感與依賴感也越
高;反之,則容易相互猜忌、無法團結。
•從這個觀點來看公共利益,個人若對於他人或政府
缺乏信任感,不但無法共同合作,不能站在他人角
度以取得問題的共識,更容易導致對於公共事務的
冷漠與卸責,如此一來,想要謀求公共利益則是難
上加難。

第三節 公共利益的代表者
• 國家與強制力
– 國家是公共利益最佳的代表者
– 國家機關可能傷害公益
– 人民應扮演增進公共利益的角色

•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國家與強制力

國家是公共利益最佳的代表者

• 國家具有憲法賦與保障國民的必要性,與訂定法律
保障國民的正當性。
• 最明顯的例子便是透過法律的制定來宣示、保障與
實踐公共利益,例如:
– 通過《社會秩序維護法》,以維護公共秩序,
確保社會安寧;
– 通過《菸害防制法》,維護國民健康;
– 通過《離島建設條例》,以推動離島的開發建
設。

國家與強制力
– 政府基於公共利益所規劃的公共政策,如全民
健康保險、勞工保險等。
政府以強制力的方式實施全民健保後,
受到醫療保障的國民已經提升到全國人口的99%

然而,國家的公共政策未必對全體國民都有利

國家與強制力
•《全民健康保險法》規定:
–本國籍與領有臺灣居留證明者必須強制投保,
若不投保則處以罰則;
•中低收入戶無力繳納健保費、
•而現行許多醫療項目如職工災害等,全民健保也不
予補助

–因此,當這些中低收入者發生職災意外時,醫
療費用與健保繳納的雙重壓力,將造成中低收
入者沉重的負擔。

國家與強制力

國家機關可能傷害公益

• 相較於人民的權利,國家的公權力顯然更強大和更
權威,因此國家機關可能以公益為藉口,而侵害人
民的權利,甚至發生危害公益的情況。
– 如公職人員濫用職權,造成人民人身、財產等
權利受損的情形。

國家與強制力

國家機關可能傷害公益

在公益的問題上
以「少數服從多數」的決策規則,
來保護多數人的利益。
通常利用立法和選舉的方式

但也往往剝奪少數人的權益,
而發生「多數暴政」的問題。

國家與強制力
• 人民的角色
– 國家在訂定政策時可能無法顧及所有人的利益。

– 因此,各項公共議題的決策與執行,政府除了
在事前須審慎評估,並有良好的監督機制外,
社會大眾也應扮演增進公共利益的角色,以使
政府的目標與社會大眾的期望能趨於一致。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公共利益的推動與實踐不能僅依賴國家機關的決策
•在公民社會裡,更需要人民透過

–共同參與社會公共議題的討論,
–善用各種合法的管道發表輿論,
–志願地加入各種社會團體,經由與他人相互結
合,對國家或政黨進行監督。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輿論對政府有監督與制衡的作用,也可作為政府制
定公共政策的依據。
–運作方式:透過媒體或公民投票。
–如:鑑於臺灣曾經發生多起重大食品衛生安全
與消費糾紛事件,在輿論的壓力與公民團體的
推動下,《消保法》得以於1994年完成立法並
三讀通過。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缺點:可能淪為有心人士操作特定議題,藉以謀求
私利的工具。
•改善方式:現代公民透過輿論推動公共利益時,
–應該以合法與理性為原則,
–須對媒體所呈現之輿論常保懷疑與批判能力,

–避免特定團體利用輿論而讓私利凌駕公共利益
之上。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 公民團體:成員透過共同的理念結合,利用集體力
量,主動對特定的公共議題投注心力,並促使社會
大眾與政府關注其目標的團體。
– 如:財團法人董氏基金會是最早投入推動菸害
防制的團體,長期以來推動菸害防制的政策規
劃、教育宣導、媒體傳播、戒菸計畫及國際合
作等議題,並促成《菸害防制法》之立法、修
訂與監督。

公民團體的
特徵

具共同價值、
目標與規範

成員具認同感

具頻繁與結構性
的互動

公民團體的
運作方式

遊說
lobby

陳情

請願

廣告

舉辦活動

支持相同理念
的候選人
參加公職選舉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 缺點:公民團體彼此間可能因立場不同,而產生對
抗和衝突。

• 改善方式:應透過公平正義原則,尋求社會共識,
以符合大多數人福祉。

CH4結束,請小老師安排考試


Slide 3

公民與社會第一冊

第四章 公共利益

授課教師:梁雅雯

[email protected]

翰林版

第一節 認識「公共利益」
• 何謂「公共利益」
• 公共利益的重要

• 公共利益與其他利益的關係

•我們家管教小孩,外人憑甚麼管?

從前,也許是個人家務事。但現在,因涉及社會
共認的公共價值,所以管教過當就會受公眾的禁止
•吸煙是我的自由,只要我喜歡,有甚麼不可以!

這是從個人利益著眼的想法!
個人利益不能損害大家的利益,才是以公共利益
著眼的想法。

公共利益(public interest)
•符合社會上大多數人的利益
–如垃圾處理、生態保護等。

•大眾同意「有些事務」具有公共性質,認為相關利
益會對社會整體有影響,因而成為公共利益
–如《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原住民族基
本法》等弱勢群體的利益,也獲得立法院的多
數同意。

公共利益的重要
• 為自己追求個人利益與幸福,改善個人生活是自然
且合理的現象。

• 個人如果只關心自身利益外,完全不願意為別人付
出,就可能如三個和尚沒水喝的道理一樣。
→對整個群體甚至包括自身都不利。

• 因此,關心公共議題,而非置身度外,是促進群體
生活的核心議題。

公共利益與其他利益的關係
(一)利益如何產生關係?
–1.包容互補

–2.衝突互斥
(二)公共利益與私利的關係
–1.古典自由主義
–2.社群主義
–3.理性自利

包容互補:公共利益的推動,有助於個人或某些群體
利益的維護。
公益

私益

政府實施垃圾不 避免垃圾造成環境的汙染或破壞,進
落地的政策
而提升個人住家的環境品質。
政府推動「節能 希望民眾能夠隨手關燈、減少使用電
減碳」以保護環 器用品、垃圾減量、做好資源回收、

多搭乘大眾運輸工具等,以減少二氧
化碳的排放。
行政院文建會推 喚醒居民的自覺,重建人與他人、人
動的「社區總體 與社區、人與環境的和諧關係,進而
營造」政策
帶動社區的全面改造與發展。

衝突互斥:許多公益的推動,常難免影響個人或某些
群體之利益。
公益

私益

為了便利交通 政府在興建交通建設時,可能必須徵收
個人土地。
為了維護環境 政府實施垃圾不落地政策,限制人們丟
整潔
棄垃圾的時間與地點。
為了確保交通 警察可能在特定的地點與時段,設置路
安全
障實施酒測,要求駕駛人停車配合受檢

公共利益與私利的關係

對應:第一代人權
自由權

公共利益與私利的關係

對應:第二代人權
社會權

公共利益與私利的關係

第二節 公共利益的衡量標準與難題
•公共利益的衡量標準
–1.符合大多數人福祉

–2.符合公平正義原則
•增進公共利益的難題
–搭便車

–共有財悲歌
–鄰避效應
– 大眾缺乏信任感與責任感

1.符合大多數人福祉
• 為促進社會大眾共同的福祉,在推動公共利益前,
應先凝聚社會共識。
不同於經濟學中

• 公共利益也具備兩項特性:

的「公共財」

– 無法排他性:指無法禁止某人不付代價即可享
用該產品或服務。

– 共享性:指某一項物品的數量足夠讓多數人享
有,而且不會降低該物品的功能。

※補充:財貨的種類
是否付費

排他性
使







無排他性

敵對性
(獨享)
無敵對性
(共享)

純公共財
路燈、橋樑、國防
、知識、生態環境

2.符合公平正義原則
•為避免因財富、教育程度或社會地位之差異,讓大
眾的權益有所差別;或犧牲少數人的權益來推動公
共利益等問題。
•因此,公共利益的衡量應注意:
–(1)建立在「公平」的基礎上

–(2)具備「補償正義」的精神

(1)建立在「公平」的基礎上
• 只要我們完成應盡的責任與義務,所獲得的利益也
應該相同;

• 外在差異不能影響每個人的基本權益。
※例如:當大家都繳納全民健保保費後,享有的醫療
權益應該相同,不能因為社會地位高低而影響照護
品質。

(2)具備「補償正義」的精神
• 在推動公共利益的過程中,不應犧牲少數人的權益。
• 若非不得已而為之,則應給予受害者公平與合理的
補償。
※例如:各都會區展開都市更新計畫時,政府必須依
據法規徵收計畫區土地,並補償原有居民的權益。

增進公共利益的難題
•公共利益的最後受益者是社會全體,為何還會出現
阻力與難題?

–因為「誘因不足」:誘因是指可促使個人產生
行動以追求最大目標或利益的工具。
–日本1994年「家用太陽能補貼政策」,政府鼓
勵民眾在家中裝設太陽能板,以節省能源,也
能將多餘電力回賣給電力公司,以獲取利潤,
以提高民眾的裝設意願。

增進公共利益

難題

搭便車

共有財悲歌

鄰避效應

大眾缺乏
信任感與責任感

搭便車
• 為什麼會有「公共財」的出現?
• 為什麼某些財貨必須由政府提供?
因為某些人只享受利益,卻不付出代價。
某些人只想白吃白喝、坐享其成,
認為個人不付出代價也不會被成員所察覺。
如:分組做報告時

→由政府推動公共利益,並訂定法律規範,降低部分
成員不勞而獲的期望心理。

搭便車(freeriding)
•由於公共利益可能需要社會大眾一起出錢出力爭取,
但是所獲得的公共利益卻是無排他性,也就是任何
人都可享有。
•如此一來,個人在理性的計算下,對自己最有利的
情形就是讓別人去參與公共事務,自己則是等著坐
享其成。
•這種自私自利的心態,我們稱之為搭便車。

※補充:財貨的種類
是否付費

排他性
使







無排他性

敵對性
(獨享)
無敵對性
(共享)

純公共財
路燈、橋樑、國防
、知識、生態環境

※補充:財貨的種類
是否付費

使







敵對性
(獨享)
無敵對性
(共享)

排他性
純私有財
私人住宅、
私家汽車

無排他性

純公共財
路燈、橋樑、國防
、知識、生態環境

共有財悲歌
•眾人共有,但又沒有明確誰屬的共有財,如祖產、
川圳。
因為人人可以自由使用,所以最後導致耗竭,
此種現象稱為共有財的悲歌。

→由政府或國際組織介入訂定相關的政策或法律以避
免不必要的浪費。
※沒有任何人擁有並控管的財產,稱為無主物;如野生動物(美國
早期的野牛)、海洋資源。難以界定財產權的無主物;如公海、空
氣。與共有財具有相同的特性。

共有財悲歌
• 美國學者哈定(Garrett Hardin, 1915-2003)提出「草原的
悲劇」:當一群牧羊人在一片肥沃的大草原上牧羊,大家
只要隨著大自然季節的輪替進行放牧和休耕,每年便能牧
養一定數量的羊群。
• 但某天有位牧羊人開始增加他的羊群數量,其他的牧羊人
也有樣學樣。由於每個牧羊人的自利行為,使羊群的數量
越來越多,草原耗損的速度也越快。
• 當草原逐漸消失後,羊群無法生長,牧羊人也失去賴以維
生的生計,草原的悲劇也因而產生。

※補充:財貨的種類

使







敵對性
(獨享)
無敵對性
(共享)

排他性
純私有財
私人住宅、
私家汽車

是否付費

無排他性
共有財(準私有財)
消防設施、
海裡的漁產資源
純公共財
路燈、橋樑、國防
、知識、生態環境

※補充:財貨的種類

使







敵對性
(獨享)
無敵對性
(共享)

排他性
純私有財
私人住宅、
私家汽車
準公共財
有線電視

是否付費

無排他性
共有財(準私有財)
消防設施、
海裡的漁產資源
純公共財
路燈、橋樑、國防
、知識、生態環境

鄰避效應( not in my backyard )
• 「不要在我家後院」
• 為了拒絕或抵抗不屬於當地之建設,通常與環保議
題相關。
如興建垃圾焚化爐、掩埋場或核能發電廠等,
被選為設置地點附近的居民往往會產生
「為何我家要被犧牲」心理。
→公共政策的訂定應有專家學者、環保人士、當地民眾
與政府官員間對興建設施的成效與副作用提出嚴謹的
評估與審慎的考量,方可降低民眾的反彈與抵制。

大眾缺乏信任感與責任感
•根據日裔美籍政治經濟學家福山 (Francis
Fukuyama,1952- )的看法,信任是一種重要的社會
資源,信任程度越高的社會,安全感與依賴感也越
高;反之,則容易相互猜忌、無法團結。
•從這個觀點來看公共利益,個人若對於他人或政府
缺乏信任感,不但無法共同合作,不能站在他人角
度以取得問題的共識,更容易導致對於公共事務的
冷漠與卸責,如此一來,想要謀求公共利益則是難
上加難。

第三節 公共利益的代表者
• 國家與強制力
– 國家是公共利益最佳的代表者
– 國家機關可能傷害公益
– 人民應扮演增進公共利益的角色

•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國家與強制力

國家是公共利益最佳的代表者

• 國家具有憲法賦與保障國民的必要性,與訂定法律
保障國民的正當性。
• 最明顯的例子便是透過法律的制定來宣示、保障與
實踐公共利益,例如:
– 通過《社會秩序維護法》,以維護公共秩序,
確保社會安寧;
– 通過《菸害防制法》,維護國民健康;
– 通過《離島建設條例》,以推動離島的開發建
設。

國家與強制力
– 政府基於公共利益所規劃的公共政策,如全民
健康保險、勞工保險等。
政府以強制力的方式實施全民健保後,
受到醫療保障的國民已經提升到全國人口的99%

然而,國家的公共政策未必對全體國民都有利

國家與強制力
•《全民健康保險法》規定:
–本國籍與領有臺灣居留證明者必須強制投保,
若不投保則處以罰則;
•中低收入戶無力繳納健保費、
•而現行許多醫療項目如職工災害等,全民健保也不
予補助

–因此,當這些中低收入者發生職災意外時,醫
療費用與健保繳納的雙重壓力,將造成中低收
入者沉重的負擔。

國家與強制力

國家機關可能傷害公益

• 相較於人民的權利,國家的公權力顯然更強大和更
權威,因此國家機關可能以公益為藉口,而侵害人
民的權利,甚至發生危害公益的情況。
– 如公職人員濫用職權,造成人民人身、財產等
權利受損的情形。

國家與強制力

國家機關可能傷害公益

在公益的問題上
以「少數服從多數」的決策規則,
來保護多數人的利益。
通常利用立法和選舉的方式

但也往往剝奪少數人的權益,
而發生「多數暴政」的問題。

國家與強制力
• 人民的角色
– 國家在訂定政策時可能無法顧及所有人的利益。

– 因此,各項公共議題的決策與執行,政府除了
在事前須審慎評估,並有良好的監督機制外,
社會大眾也應扮演增進公共利益的角色,以使
政府的目標與社會大眾的期望能趨於一致。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公共利益的推動與實踐不能僅依賴國家機關的決策
•在公民社會裡,更需要人民透過

–共同參與社會公共議題的討論,
–善用各種合法的管道發表輿論,
–志願地加入各種社會團體,經由與他人相互結
合,對國家或政黨進行監督。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輿論對政府有監督與制衡的作用,也可作為政府制
定公共政策的依據。
–運作方式:透過媒體或公民投票。
–如:鑑於臺灣曾經發生多起重大食品衛生安全
與消費糾紛事件,在輿論的壓力與公民團體的
推動下,《消保法》得以於1994年完成立法並
三讀通過。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缺點:可能淪為有心人士操作特定議題,藉以謀求
私利的工具。
•改善方式:現代公民透過輿論推動公共利益時,
–應該以合法與理性為原則,
–須對媒體所呈現之輿論常保懷疑與批判能力,

–避免特定團體利用輿論而讓私利凌駕公共利益
之上。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 公民團體:成員透過共同的理念結合,利用集體力
量,主動對特定的公共議題投注心力,並促使社會
大眾與政府關注其目標的團體。
– 如:財團法人董氏基金會是最早投入推動菸害
防制的團體,長期以來推動菸害防制的政策規
劃、教育宣導、媒體傳播、戒菸計畫及國際合
作等議題,並促成《菸害防制法》之立法、修
訂與監督。

公民團體的
特徵

具共同價值、
目標與規範

成員具認同感

具頻繁與結構性
的互動

公民團體的
運作方式

遊說
lobby

陳情

請願

廣告

舉辦活動

支持相同理念
的候選人
參加公職選舉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 缺點:公民團體彼此間可能因立場不同,而產生對
抗和衝突。

• 改善方式:應透過公平正義原則,尋求社會共識,
以符合大多數人福祉。

CH4結束,請小老師安排考試


Slide 4

公民與社會第一冊

第四章 公共利益

授課教師:梁雅雯

[email protected]

翰林版

第一節 認識「公共利益」
• 何謂「公共利益」
• 公共利益的重要

• 公共利益與其他利益的關係

•我們家管教小孩,外人憑甚麼管?

從前,也許是個人家務事。但現在,因涉及社會
共認的公共價值,所以管教過當就會受公眾的禁止
•吸煙是我的自由,只要我喜歡,有甚麼不可以!

這是從個人利益著眼的想法!
個人利益不能損害大家的利益,才是以公共利益
著眼的想法。

公共利益(public interest)
•符合社會上大多數人的利益
–如垃圾處理、生態保護等。

•大眾同意「有些事務」具有公共性質,認為相關利
益會對社會整體有影響,因而成為公共利益
–如《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原住民族基
本法》等弱勢群體的利益,也獲得立法院的多
數同意。

公共利益的重要
• 為自己追求個人利益與幸福,改善個人生活是自然
且合理的現象。

• 個人如果只關心自身利益外,完全不願意為別人付
出,就可能如三個和尚沒水喝的道理一樣。
→對整個群體甚至包括自身都不利。

• 因此,關心公共議題,而非置身度外,是促進群體
生活的核心議題。

公共利益與其他利益的關係
(一)利益如何產生關係?
–1.包容互補

–2.衝突互斥
(二)公共利益與私利的關係
–1.古典自由主義
–2.社群主義
–3.理性自利

包容互補:公共利益的推動,有助於個人或某些群體
利益的維護。
公益

私益

政府實施垃圾不 避免垃圾造成環境的汙染或破壞,進
落地的政策
而提升個人住家的環境品質。
政府推動「節能 希望民眾能夠隨手關燈、減少使用電
減碳」以保護環 器用品、垃圾減量、做好資源回收、

多搭乘大眾運輸工具等,以減少二氧
化碳的排放。
行政院文建會推 喚醒居民的自覺,重建人與他人、人
動的「社區總體 與社區、人與環境的和諧關係,進而
營造」政策
帶動社區的全面改造與發展。

衝突互斥:許多公益的推動,常難免影響個人或某些
群體之利益。
公益

私益

為了便利交通 政府在興建交通建設時,可能必須徵收
個人土地。
為了維護環境 政府實施垃圾不落地政策,限制人們丟
整潔
棄垃圾的時間與地點。
為了確保交通 警察可能在特定的地點與時段,設置路
安全
障實施酒測,要求駕駛人停車配合受檢

公共利益與私利的關係

對應:第一代人權
自由權

公共利益與私利的關係

對應:第二代人權
社會權

公共利益與私利的關係

第二節 公共利益的衡量標準與難題
•公共利益的衡量標準
–1.符合大多數人福祉

–2.符合公平正義原則
•增進公共利益的難題
–搭便車

–共有財悲歌
–鄰避效應
– 大眾缺乏信任感與責任感

1.符合大多數人福祉
• 為促進社會大眾共同的福祉,在推動公共利益前,
應先凝聚社會共識。
不同於經濟學中

• 公共利益也具備兩項特性:

的「公共財」

– 無法排他性:指無法禁止某人不付代價即可享
用該產品或服務。

– 共享性:指某一項物品的數量足夠讓多數人享
有,而且不會降低該物品的功能。

※補充:財貨的種類
是否付費

排他性
使







無排他性

敵對性
(獨享)
無敵對性
(共享)

純公共財
路燈、橋樑、國防
、知識、生態環境

2.符合公平正義原則
•為避免因財富、教育程度或社會地位之差異,讓大
眾的權益有所差別;或犧牲少數人的權益來推動公
共利益等問題。
•因此,公共利益的衡量應注意:
–(1)建立在「公平」的基礎上

–(2)具備「補償正義」的精神

(1)建立在「公平」的基礎上
• 只要我們完成應盡的責任與義務,所獲得的利益也
應該相同;

• 外在差異不能影響每個人的基本權益。
※例如:當大家都繳納全民健保保費後,享有的醫療
權益應該相同,不能因為社會地位高低而影響照護
品質。

(2)具備「補償正義」的精神
• 在推動公共利益的過程中,不應犧牲少數人的權益。
• 若非不得已而為之,則應給予受害者公平與合理的
補償。
※例如:各都會區展開都市更新計畫時,政府必須依
據法規徵收計畫區土地,並補償原有居民的權益。

增進公共利益的難題
•公共利益的最後受益者是社會全體,為何還會出現
阻力與難題?

–因為「誘因不足」:誘因是指可促使個人產生
行動以追求最大目標或利益的工具。
–日本1994年「家用太陽能補貼政策」,政府鼓
勵民眾在家中裝設太陽能板,以節省能源,也
能將多餘電力回賣給電力公司,以獲取利潤,
以提高民眾的裝設意願。

增進公共利益

難題

搭便車

共有財悲歌

鄰避效應

大眾缺乏
信任感與責任感

搭便車
• 為什麼會有「公共財」的出現?
• 為什麼某些財貨必須由政府提供?
因為某些人只享受利益,卻不付出代價。
某些人只想白吃白喝、坐享其成,
認為個人不付出代價也不會被成員所察覺。
如:分組做報告時

→由政府推動公共利益,並訂定法律規範,降低部分
成員不勞而獲的期望心理。

搭便車(freeriding)
•由於公共利益可能需要社會大眾一起出錢出力爭取,
但是所獲得的公共利益卻是無排他性,也就是任何
人都可享有。
•如此一來,個人在理性的計算下,對自己最有利的
情形就是讓別人去參與公共事務,自己則是等著坐
享其成。
•這種自私自利的心態,我們稱之為搭便車。

※補充:財貨的種類
是否付費

排他性
使







無排他性

敵對性
(獨享)
無敵對性
(共享)

純公共財
路燈、橋樑、國防
、知識、生態環境

※補充:財貨的種類
是否付費

使







敵對性
(獨享)
無敵對性
(共享)

排他性
純私有財
私人住宅、
私家汽車

無排他性

純公共財
路燈、橋樑、國防
、知識、生態環境

共有財悲歌
•眾人共有,但又沒有明確誰屬的共有財,如祖產、
川圳。
因為人人可以自由使用,所以最後導致耗竭,
此種現象稱為共有財的悲歌。

→由政府或國際組織介入訂定相關的政策或法律以避
免不必要的浪費。
※沒有任何人擁有並控管的財產,稱為無主物;如野生動物(美國
早期的野牛)、海洋資源。難以界定財產權的無主物;如公海、空
氣。與共有財具有相同的特性。

共有財悲歌
• 美國學者哈定(Garrett Hardin, 1915-2003)提出「草原的
悲劇」:當一群牧羊人在一片肥沃的大草原上牧羊,大家
只要隨著大自然季節的輪替進行放牧和休耕,每年便能牧
養一定數量的羊群。
• 但某天有位牧羊人開始增加他的羊群數量,其他的牧羊人
也有樣學樣。由於每個牧羊人的自利行為,使羊群的數量
越來越多,草原耗損的速度也越快。
• 當草原逐漸消失後,羊群無法生長,牧羊人也失去賴以維
生的生計,草原的悲劇也因而產生。

※補充:財貨的種類

使







敵對性
(獨享)
無敵對性
(共享)

排他性
純私有財
私人住宅、
私家汽車

是否付費

無排他性
共有財(準私有財)
消防設施、
海裡的漁產資源
純公共財
路燈、橋樑、國防
、知識、生態環境

※補充:財貨的種類

使







敵對性
(獨享)
無敵對性
(共享)

排他性
純私有財
私人住宅、
私家汽車
準公共財
有線電視

是否付費

無排他性
共有財(準私有財)
消防設施、
海裡的漁產資源
純公共財
路燈、橋樑、國防
、知識、生態環境

鄰避效應( not in my backyard )
• 「不要在我家後院」
• 為了拒絕或抵抗不屬於當地之建設,通常與環保議
題相關。
如興建垃圾焚化爐、掩埋場或核能發電廠等,
被選為設置地點附近的居民往往會產生
「為何我家要被犧牲」心理。
→公共政策的訂定應有專家學者、環保人士、當地民眾
與政府官員間對興建設施的成效與副作用提出嚴謹的
評估與審慎的考量,方可降低民眾的反彈與抵制。

大眾缺乏信任感與責任感
•根據日裔美籍政治經濟學家福山 (Francis
Fukuyama,1952- )的看法,信任是一種重要的社會
資源,信任程度越高的社會,安全感與依賴感也越
高;反之,則容易相互猜忌、無法團結。
•從這個觀點來看公共利益,個人若對於他人或政府
缺乏信任感,不但無法共同合作,不能站在他人角
度以取得問題的共識,更容易導致對於公共事務的
冷漠與卸責,如此一來,想要謀求公共利益則是難
上加難。

第三節 公共利益的代表者
• 國家與強制力
– 國家是公共利益最佳的代表者
– 國家機關可能傷害公益
– 人民應扮演增進公共利益的角色

•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國家與強制力

國家是公共利益最佳的代表者

• 國家具有憲法賦與保障國民的必要性,與訂定法律
保障國民的正當性。
• 最明顯的例子便是透過法律的制定來宣示、保障與
實踐公共利益,例如:
– 通過《社會秩序維護法》,以維護公共秩序,
確保社會安寧;
– 通過《菸害防制法》,維護國民健康;
– 通過《離島建設條例》,以推動離島的開發建
設。

國家與強制力
– 政府基於公共利益所規劃的公共政策,如全民
健康保險、勞工保險等。
政府以強制力的方式實施全民健保後,
受到醫療保障的國民已經提升到全國人口的99%

然而,國家的公共政策未必對全體國民都有利

國家與強制力
•《全民健康保險法》規定:
–本國籍與領有臺灣居留證明者必須強制投保,
若不投保則處以罰則;
•中低收入戶無力繳納健保費、
•而現行許多醫療項目如職工災害等,全民健保也不
予補助

–因此,當這些中低收入者發生職災意外時,醫
療費用與健保繳納的雙重壓力,將造成中低收
入者沉重的負擔。

國家與強制力

國家機關可能傷害公益

• 相較於人民的權利,國家的公權力顯然更強大和更
權威,因此國家機關可能以公益為藉口,而侵害人
民的權利,甚至發生危害公益的情況。
– 如公職人員濫用職權,造成人民人身、財產等
權利受損的情形。

國家與強制力

國家機關可能傷害公益

在公益的問題上
以「少數服從多數」的決策規則,
來保護多數人的利益。
通常利用立法和選舉的方式

但也往往剝奪少數人的權益,
而發生「多數暴政」的問題。

國家與強制力
• 人民的角色
– 國家在訂定政策時可能無法顧及所有人的利益。

– 因此,各項公共議題的決策與執行,政府除了
在事前須審慎評估,並有良好的監督機制外,
社會大眾也應扮演增進公共利益的角色,以使
政府的目標與社會大眾的期望能趨於一致。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公共利益的推動與實踐不能僅依賴國家機關的決策
•在公民社會裡,更需要人民透過

–共同參與社會公共議題的討論,
–善用各種合法的管道發表輿論,
–志願地加入各種社會團體,經由與他人相互結
合,對國家或政黨進行監督。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輿論對政府有監督與制衡的作用,也可作為政府制
定公共政策的依據。
–運作方式:透過媒體或公民投票。
–如:鑑於臺灣曾經發生多起重大食品衛生安全
與消費糾紛事件,在輿論的壓力與公民團體的
推動下,《消保法》得以於1994年完成立法並
三讀通過。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缺點:可能淪為有心人士操作特定議題,藉以謀求
私利的工具。
•改善方式:現代公民透過輿論推動公共利益時,
–應該以合法與理性為原則,
–須對媒體所呈現之輿論常保懷疑與批判能力,

–避免特定團體利用輿論而讓私利凌駕公共利益
之上。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 公民團體:成員透過共同的理念結合,利用集體力
量,主動對特定的公共議題投注心力,並促使社會
大眾與政府關注其目標的團體。
– 如:財團法人董氏基金會是最早投入推動菸害
防制的團體,長期以來推動菸害防制的政策規
劃、教育宣導、媒體傳播、戒菸計畫及國際合
作等議題,並促成《菸害防制法》之立法、修
訂與監督。

公民團體的
特徵

具共同價值、
目標與規範

成員具認同感

具頻繁與結構性
的互動

公民團體的
運作方式

遊說
lobby

陳情

請願

廣告

舉辦活動

支持相同理念
的候選人
參加公職選舉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 缺點:公民團體彼此間可能因立場不同,而產生對
抗和衝突。

• 改善方式:應透過公平正義原則,尋求社會共識,
以符合大多數人福祉。

CH4結束,請小老師安排考試


Slide 5

公民與社會第一冊

第四章 公共利益

授課教師:梁雅雯

[email protected]

翰林版

第一節 認識「公共利益」
• 何謂「公共利益」
• 公共利益的重要

• 公共利益與其他利益的關係

•我們家管教小孩,外人憑甚麼管?

從前,也許是個人家務事。但現在,因涉及社會
共認的公共價值,所以管教過當就會受公眾的禁止
•吸煙是我的自由,只要我喜歡,有甚麼不可以!

這是從個人利益著眼的想法!
個人利益不能損害大家的利益,才是以公共利益
著眼的想法。

公共利益(public interest)
•符合社會上大多數人的利益
–如垃圾處理、生態保護等。

•大眾同意「有些事務」具有公共性質,認為相關利
益會對社會整體有影響,因而成為公共利益
–如《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原住民族基
本法》等弱勢群體的利益,也獲得立法院的多
數同意。

公共利益的重要
• 為自己追求個人利益與幸福,改善個人生活是自然
且合理的現象。

• 個人如果只關心自身利益外,完全不願意為別人付
出,就可能如三個和尚沒水喝的道理一樣。
→對整個群體甚至包括自身都不利。

• 因此,關心公共議題,而非置身度外,是促進群體
生活的核心議題。

公共利益與其他利益的關係
(一)利益如何產生關係?
–1.包容互補

–2.衝突互斥
(二)公共利益與私利的關係
–1.古典自由主義
–2.社群主義
–3.理性自利

包容互補:公共利益的推動,有助於個人或某些群體
利益的維護。
公益

私益

政府實施垃圾不 避免垃圾造成環境的汙染或破壞,進
落地的政策
而提升個人住家的環境品質。
政府推動「節能 希望民眾能夠隨手關燈、減少使用電
減碳」以保護環 器用品、垃圾減量、做好資源回收、

多搭乘大眾運輸工具等,以減少二氧
化碳的排放。
行政院文建會推 喚醒居民的自覺,重建人與他人、人
動的「社區總體 與社區、人與環境的和諧關係,進而
營造」政策
帶動社區的全面改造與發展。

衝突互斥:許多公益的推動,常難免影響個人或某些
群體之利益。
公益

私益

為了便利交通 政府在興建交通建設時,可能必須徵收
個人土地。
為了維護環境 政府實施垃圾不落地政策,限制人們丟
整潔
棄垃圾的時間與地點。
為了確保交通 警察可能在特定的地點與時段,設置路
安全
障實施酒測,要求駕駛人停車配合受檢

公共利益與私利的關係

對應:第一代人權
自由權

公共利益與私利的關係

對應:第二代人權
社會權

公共利益與私利的關係

第二節 公共利益的衡量標準與難題
•公共利益的衡量標準
–1.符合大多數人福祉

–2.符合公平正義原則
•增進公共利益的難題
–搭便車

–共有財悲歌
–鄰避效應
– 大眾缺乏信任感與責任感

1.符合大多數人福祉
• 為促進社會大眾共同的福祉,在推動公共利益前,
應先凝聚社會共識。
不同於經濟學中

• 公共利益也具備兩項特性:

的「公共財」

– 無法排他性:指無法禁止某人不付代價即可享
用該產品或服務。

– 共享性:指某一項物品的數量足夠讓多數人享
有,而且不會降低該物品的功能。

※補充:財貨的種類
是否付費

排他性
使







無排他性

敵對性
(獨享)
無敵對性
(共享)

純公共財
路燈、橋樑、國防
、知識、生態環境

2.符合公平正義原則
•為避免因財富、教育程度或社會地位之差異,讓大
眾的權益有所差別;或犧牲少數人的權益來推動公
共利益等問題。
•因此,公共利益的衡量應注意:
–(1)建立在「公平」的基礎上

–(2)具備「補償正義」的精神

(1)建立在「公平」的基礎上
• 只要我們完成應盡的責任與義務,所獲得的利益也
應該相同;

• 外在差異不能影響每個人的基本權益。
※例如:當大家都繳納全民健保保費後,享有的醫療
權益應該相同,不能因為社會地位高低而影響照護
品質。

(2)具備「補償正義」的精神
• 在推動公共利益的過程中,不應犧牲少數人的權益。
• 若非不得已而為之,則應給予受害者公平與合理的
補償。
※例如:各都會區展開都市更新計畫時,政府必須依
據法規徵收計畫區土地,並補償原有居民的權益。

增進公共利益的難題
•公共利益的最後受益者是社會全體,為何還會出現
阻力與難題?

–因為「誘因不足」:誘因是指可促使個人產生
行動以追求最大目標或利益的工具。
–日本1994年「家用太陽能補貼政策」,政府鼓
勵民眾在家中裝設太陽能板,以節省能源,也
能將多餘電力回賣給電力公司,以獲取利潤,
以提高民眾的裝設意願。

增進公共利益

難題

搭便車

共有財悲歌

鄰避效應

大眾缺乏
信任感與責任感

搭便車
• 為什麼會有「公共財」的出現?
• 為什麼某些財貨必須由政府提供?
因為某些人只享受利益,卻不付出代價。
某些人只想白吃白喝、坐享其成,
認為個人不付出代價也不會被成員所察覺。
如:分組做報告時

→由政府推動公共利益,並訂定法律規範,降低部分
成員不勞而獲的期望心理。

搭便車(freeriding)
•由於公共利益可能需要社會大眾一起出錢出力爭取,
但是所獲得的公共利益卻是無排他性,也就是任何
人都可享有。
•如此一來,個人在理性的計算下,對自己最有利的
情形就是讓別人去參與公共事務,自己則是等著坐
享其成。
•這種自私自利的心態,我們稱之為搭便車。

※補充:財貨的種類
是否付費

排他性
使







無排他性

敵對性
(獨享)
無敵對性
(共享)

純公共財
路燈、橋樑、國防
、知識、生態環境

※補充:財貨的種類
是否付費

使







敵對性
(獨享)
無敵對性
(共享)

排他性
純私有財
私人住宅、
私家汽車

無排他性

純公共財
路燈、橋樑、國防
、知識、生態環境

共有財悲歌
•眾人共有,但又沒有明確誰屬的共有財,如祖產、
川圳。
因為人人可以自由使用,所以最後導致耗竭,
此種現象稱為共有財的悲歌。

→由政府或國際組織介入訂定相關的政策或法律以避
免不必要的浪費。
※沒有任何人擁有並控管的財產,稱為無主物;如野生動物(美國
早期的野牛)、海洋資源。難以界定財產權的無主物;如公海、空
氣。與共有財具有相同的特性。

共有財悲歌
• 美國學者哈定(Garrett Hardin, 1915-2003)提出「草原的
悲劇」:當一群牧羊人在一片肥沃的大草原上牧羊,大家
只要隨著大自然季節的輪替進行放牧和休耕,每年便能牧
養一定數量的羊群。
• 但某天有位牧羊人開始增加他的羊群數量,其他的牧羊人
也有樣學樣。由於每個牧羊人的自利行為,使羊群的數量
越來越多,草原耗損的速度也越快。
• 當草原逐漸消失後,羊群無法生長,牧羊人也失去賴以維
生的生計,草原的悲劇也因而產生。

※補充:財貨的種類

使







敵對性
(獨享)
無敵對性
(共享)

排他性
純私有財
私人住宅、
私家汽車

是否付費

無排他性
共有財(準私有財)
消防設施、
海裡的漁產資源
純公共財
路燈、橋樑、國防
、知識、生態環境

※補充:財貨的種類

使







敵對性
(獨享)
無敵對性
(共享)

排他性
純私有財
私人住宅、
私家汽車
準公共財
有線電視

是否付費

無排他性
共有財(準私有財)
消防設施、
海裡的漁產資源
純公共財
路燈、橋樑、國防
、知識、生態環境

鄰避效應( not in my backyard )
• 「不要在我家後院」
• 為了拒絕或抵抗不屬於當地之建設,通常與環保議
題相關。
如興建垃圾焚化爐、掩埋場或核能發電廠等,
被選為設置地點附近的居民往往會產生
「為何我家要被犧牲」心理。
→公共政策的訂定應有專家學者、環保人士、當地民眾
與政府官員間對興建設施的成效與副作用提出嚴謹的
評估與審慎的考量,方可降低民眾的反彈與抵制。

大眾缺乏信任感與責任感
•根據日裔美籍政治經濟學家福山 (Francis
Fukuyama,1952- )的看法,信任是一種重要的社會
資源,信任程度越高的社會,安全感與依賴感也越
高;反之,則容易相互猜忌、無法團結。
•從這個觀點來看公共利益,個人若對於他人或政府
缺乏信任感,不但無法共同合作,不能站在他人角
度以取得問題的共識,更容易導致對於公共事務的
冷漠與卸責,如此一來,想要謀求公共利益則是難
上加難。

第三節 公共利益的代表者
• 國家與強制力
– 國家是公共利益最佳的代表者
– 國家機關可能傷害公益
– 人民應扮演增進公共利益的角色

•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國家與強制力

國家是公共利益最佳的代表者

• 國家具有憲法賦與保障國民的必要性,與訂定法律
保障國民的正當性。
• 最明顯的例子便是透過法律的制定來宣示、保障與
實踐公共利益,例如:
– 通過《社會秩序維護法》,以維護公共秩序,
確保社會安寧;
– 通過《菸害防制法》,維護國民健康;
– 通過《離島建設條例》,以推動離島的開發建
設。

國家與強制力
– 政府基於公共利益所規劃的公共政策,如全民
健康保險、勞工保險等。
政府以強制力的方式實施全民健保後,
受到醫療保障的國民已經提升到全國人口的99%

然而,國家的公共政策未必對全體國民都有利

國家與強制力
•《全民健康保險法》規定:
–本國籍與領有臺灣居留證明者必須強制投保,
若不投保則處以罰則;
•中低收入戶無力繳納健保費、
•而現行許多醫療項目如職工災害等,全民健保也不
予補助

–因此,當這些中低收入者發生職災意外時,醫
療費用與健保繳納的雙重壓力,將造成中低收
入者沉重的負擔。

國家與強制力

國家機關可能傷害公益

• 相較於人民的權利,國家的公權力顯然更強大和更
權威,因此國家機關可能以公益為藉口,而侵害人
民的權利,甚至發生危害公益的情況。
– 如公職人員濫用職權,造成人民人身、財產等
權利受損的情形。

國家與強制力

國家機關可能傷害公益

在公益的問題上
以「少數服從多數」的決策規則,
來保護多數人的利益。
通常利用立法和選舉的方式

但也往往剝奪少數人的權益,
而發生「多數暴政」的問題。

國家與強制力
• 人民的角色
– 國家在訂定政策時可能無法顧及所有人的利益。

– 因此,各項公共議題的決策與執行,政府除了
在事前須審慎評估,並有良好的監督機制外,
社會大眾也應扮演增進公共利益的角色,以使
政府的目標與社會大眾的期望能趨於一致。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公共利益的推動與實踐不能僅依賴國家機關的決策
•在公民社會裡,更需要人民透過

–共同參與社會公共議題的討論,
–善用各種合法的管道發表輿論,
–志願地加入各種社會團體,經由與他人相互結
合,對國家或政黨進行監督。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輿論對政府有監督與制衡的作用,也可作為政府制
定公共政策的依據。
–運作方式:透過媒體或公民投票。
–如:鑑於臺灣曾經發生多起重大食品衛生安全
與消費糾紛事件,在輿論的壓力與公民團體的
推動下,《消保法》得以於1994年完成立法並
三讀通過。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缺點:可能淪為有心人士操作特定議題,藉以謀求
私利的工具。
•改善方式:現代公民透過輿論推動公共利益時,
–應該以合法與理性為原則,
–須對媒體所呈現之輿論常保懷疑與批判能力,

–避免特定團體利用輿論而讓私利凌駕公共利益
之上。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 公民團體:成員透過共同的理念結合,利用集體力
量,主動對特定的公共議題投注心力,並促使社會
大眾與政府關注其目標的團體。
– 如:財團法人董氏基金會是最早投入推動菸害
防制的團體,長期以來推動菸害防制的政策規
劃、教育宣導、媒體傳播、戒菸計畫及國際合
作等議題,並促成《菸害防制法》之立法、修
訂與監督。

公民團體的
特徵

具共同價值、
目標與規範

成員具認同感

具頻繁與結構性
的互動

公民團體的
運作方式

遊說
lobby

陳情

請願

廣告

舉辦活動

支持相同理念
的候選人
參加公職選舉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 缺點:公民團體彼此間可能因立場不同,而產生對
抗和衝突。

• 改善方式:應透過公平正義原則,尋求社會共識,
以符合大多數人福祉。

CH4結束,請小老師安排考試


Slide 6

公民與社會第一冊

第四章 公共利益

授課教師:梁雅雯

[email protected]

翰林版

第一節 認識「公共利益」
• 何謂「公共利益」
• 公共利益的重要

• 公共利益與其他利益的關係

•我們家管教小孩,外人憑甚麼管?

從前,也許是個人家務事。但現在,因涉及社會
共認的公共價值,所以管教過當就會受公眾的禁止
•吸煙是我的自由,只要我喜歡,有甚麼不可以!

這是從個人利益著眼的想法!
個人利益不能損害大家的利益,才是以公共利益
著眼的想法。

公共利益(public interest)
•符合社會上大多數人的利益
–如垃圾處理、生態保護等。

•大眾同意「有些事務」具有公共性質,認為相關利
益會對社會整體有影響,因而成為公共利益
–如《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原住民族基
本法》等弱勢群體的利益,也獲得立法院的多
數同意。

公共利益的重要
• 為自己追求個人利益與幸福,改善個人生活是自然
且合理的現象。

• 個人如果只關心自身利益外,完全不願意為別人付
出,就可能如三個和尚沒水喝的道理一樣。
→對整個群體甚至包括自身都不利。

• 因此,關心公共議題,而非置身度外,是促進群體
生活的核心議題。

公共利益與其他利益的關係
(一)利益如何產生關係?
–1.包容互補

–2.衝突互斥
(二)公共利益與私利的關係
–1.古典自由主義
–2.社群主義
–3.理性自利

包容互補:公共利益的推動,有助於個人或某些群體
利益的維護。
公益

私益

政府實施垃圾不 避免垃圾造成環境的汙染或破壞,進
落地的政策
而提升個人住家的環境品質。
政府推動「節能 希望民眾能夠隨手關燈、減少使用電
減碳」以保護環 器用品、垃圾減量、做好資源回收、

多搭乘大眾運輸工具等,以減少二氧
化碳的排放。
行政院文建會推 喚醒居民的自覺,重建人與他人、人
動的「社區總體 與社區、人與環境的和諧關係,進而
營造」政策
帶動社區的全面改造與發展。

衝突互斥:許多公益的推動,常難免影響個人或某些
群體之利益。
公益

私益

為了便利交通 政府在興建交通建設時,可能必須徵收
個人土地。
為了維護環境 政府實施垃圾不落地政策,限制人們丟
整潔
棄垃圾的時間與地點。
為了確保交通 警察可能在特定的地點與時段,設置路
安全
障實施酒測,要求駕駛人停車配合受檢

公共利益與私利的關係

對應:第一代人權
自由權

公共利益與私利的關係

對應:第二代人權
社會權

公共利益與私利的關係

第二節 公共利益的衡量標準與難題
•公共利益的衡量標準
–1.符合大多數人福祉

–2.符合公平正義原則
•增進公共利益的難題
–搭便車

–共有財悲歌
–鄰避效應
– 大眾缺乏信任感與責任感

1.符合大多數人福祉
• 為促進社會大眾共同的福祉,在推動公共利益前,
應先凝聚社會共識。
不同於經濟學中

• 公共利益也具備兩項特性:

的「公共財」

– 無法排他性:指無法禁止某人不付代價即可享
用該產品或服務。

– 共享性:指某一項物品的數量足夠讓多數人享
有,而且不會降低該物品的功能。

※補充:財貨的種類
是否付費

排他性
使







無排他性

敵對性
(獨享)
無敵對性
(共享)

純公共財
路燈、橋樑、國防
、知識、生態環境

2.符合公平正義原則
•為避免因財富、教育程度或社會地位之差異,讓大
眾的權益有所差別;或犧牲少數人的權益來推動公
共利益等問題。
•因此,公共利益的衡量應注意:
–(1)建立在「公平」的基礎上

–(2)具備「補償正義」的精神

(1)建立在「公平」的基礎上
• 只要我們完成應盡的責任與義務,所獲得的利益也
應該相同;

• 外在差異不能影響每個人的基本權益。
※例如:當大家都繳納全民健保保費後,享有的醫療
權益應該相同,不能因為社會地位高低而影響照護
品質。

(2)具備「補償正義」的精神
• 在推動公共利益的過程中,不應犧牲少數人的權益。
• 若非不得已而為之,則應給予受害者公平與合理的
補償。
※例如:各都會區展開都市更新計畫時,政府必須依
據法規徵收計畫區土地,並補償原有居民的權益。

增進公共利益的難題
•公共利益的最後受益者是社會全體,為何還會出現
阻力與難題?

–因為「誘因不足」:誘因是指可促使個人產生
行動以追求最大目標或利益的工具。
–日本1994年「家用太陽能補貼政策」,政府鼓
勵民眾在家中裝設太陽能板,以節省能源,也
能將多餘電力回賣給電力公司,以獲取利潤,
以提高民眾的裝設意願。

增進公共利益

難題

搭便車

共有財悲歌

鄰避效應

大眾缺乏
信任感與責任感

搭便車
• 為什麼會有「公共財」的出現?
• 為什麼某些財貨必須由政府提供?
因為某些人只享受利益,卻不付出代價。
某些人只想白吃白喝、坐享其成,
認為個人不付出代價也不會被成員所察覺。
如:分組做報告時

→由政府推動公共利益,並訂定法律規範,降低部分
成員不勞而獲的期望心理。

搭便車(freeriding)
•由於公共利益可能需要社會大眾一起出錢出力爭取,
但是所獲得的公共利益卻是無排他性,也就是任何
人都可享有。
•如此一來,個人在理性的計算下,對自己最有利的
情形就是讓別人去參與公共事務,自己則是等著坐
享其成。
•這種自私自利的心態,我們稱之為搭便車。

※補充:財貨的種類
是否付費

排他性
使







無排他性

敵對性
(獨享)
無敵對性
(共享)

純公共財
路燈、橋樑、國防
、知識、生態環境

※補充:財貨的種類
是否付費

使







敵對性
(獨享)
無敵對性
(共享)

排他性
純私有財
私人住宅、
私家汽車

無排他性

純公共財
路燈、橋樑、國防
、知識、生態環境

共有財悲歌
•眾人共有,但又沒有明確誰屬的共有財,如祖產、
川圳。
因為人人可以自由使用,所以最後導致耗竭,
此種現象稱為共有財的悲歌。

→由政府或國際組織介入訂定相關的政策或法律以避
免不必要的浪費。
※沒有任何人擁有並控管的財產,稱為無主物;如野生動物(美國
早期的野牛)、海洋資源。難以界定財產權的無主物;如公海、空
氣。與共有財具有相同的特性。

共有財悲歌
• 美國學者哈定(Garrett Hardin, 1915-2003)提出「草原的
悲劇」:當一群牧羊人在一片肥沃的大草原上牧羊,大家
只要隨著大自然季節的輪替進行放牧和休耕,每年便能牧
養一定數量的羊群。
• 但某天有位牧羊人開始增加他的羊群數量,其他的牧羊人
也有樣學樣。由於每個牧羊人的自利行為,使羊群的數量
越來越多,草原耗損的速度也越快。
• 當草原逐漸消失後,羊群無法生長,牧羊人也失去賴以維
生的生計,草原的悲劇也因而產生。

※補充:財貨的種類

使







敵對性
(獨享)
無敵對性
(共享)

排他性
純私有財
私人住宅、
私家汽車

是否付費

無排他性
共有財(準私有財)
消防設施、
海裡的漁產資源
純公共財
路燈、橋樑、國防
、知識、生態環境

※補充:財貨的種類

使







敵對性
(獨享)
無敵對性
(共享)

排他性
純私有財
私人住宅、
私家汽車
準公共財
有線電視

是否付費

無排他性
共有財(準私有財)
消防設施、
海裡的漁產資源
純公共財
路燈、橋樑、國防
、知識、生態環境

鄰避效應( not in my backyard )
• 「不要在我家後院」
• 為了拒絕或抵抗不屬於當地之建設,通常與環保議
題相關。
如興建垃圾焚化爐、掩埋場或核能發電廠等,
被選為設置地點附近的居民往往會產生
「為何我家要被犧牲」心理。
→公共政策的訂定應有專家學者、環保人士、當地民眾
與政府官員間對興建設施的成效與副作用提出嚴謹的
評估與審慎的考量,方可降低民眾的反彈與抵制。

大眾缺乏信任感與責任感
•根據日裔美籍政治經濟學家福山 (Francis
Fukuyama,1952- )的看法,信任是一種重要的社會
資源,信任程度越高的社會,安全感與依賴感也越
高;反之,則容易相互猜忌、無法團結。
•從這個觀點來看公共利益,個人若對於他人或政府
缺乏信任感,不但無法共同合作,不能站在他人角
度以取得問題的共識,更容易導致對於公共事務的
冷漠與卸責,如此一來,想要謀求公共利益則是難
上加難。

第三節 公共利益的代表者
• 國家與強制力
– 國家是公共利益最佳的代表者
– 國家機關可能傷害公益
– 人民應扮演增進公共利益的角色

•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國家與強制力

國家是公共利益最佳的代表者

• 國家具有憲法賦與保障國民的必要性,與訂定法律
保障國民的正當性。
• 最明顯的例子便是透過法律的制定來宣示、保障與
實踐公共利益,例如:
– 通過《社會秩序維護法》,以維護公共秩序,
確保社會安寧;
– 通過《菸害防制法》,維護國民健康;
– 通過《離島建設條例》,以推動離島的開發建
設。

國家與強制力
– 政府基於公共利益所規劃的公共政策,如全民
健康保險、勞工保險等。
政府以強制力的方式實施全民健保後,
受到醫療保障的國民已經提升到全國人口的99%

然而,國家的公共政策未必對全體國民都有利

國家與強制力
•《全民健康保險法》規定:
–本國籍與領有臺灣居留證明者必須強制投保,
若不投保則處以罰則;
•中低收入戶無力繳納健保費、
•而現行許多醫療項目如職工災害等,全民健保也不
予補助

–因此,當這些中低收入者發生職災意外時,醫
療費用與健保繳納的雙重壓力,將造成中低收
入者沉重的負擔。

國家與強制力

國家機關可能傷害公益

• 相較於人民的權利,國家的公權力顯然更強大和更
權威,因此國家機關可能以公益為藉口,而侵害人
民的權利,甚至發生危害公益的情況。
– 如公職人員濫用職權,造成人民人身、財產等
權利受損的情形。

國家與強制力

國家機關可能傷害公益

在公益的問題上
以「少數服從多數」的決策規則,
來保護多數人的利益。
通常利用立法和選舉的方式

但也往往剝奪少數人的權益,
而發生「多數暴政」的問題。

國家與強制力
• 人民的角色
– 國家在訂定政策時可能無法顧及所有人的利益。

– 因此,各項公共議題的決策與執行,政府除了
在事前須審慎評估,並有良好的監督機制外,
社會大眾也應扮演增進公共利益的角色,以使
政府的目標與社會大眾的期望能趨於一致。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公共利益的推動與實踐不能僅依賴國家機關的決策
•在公民社會裡,更需要人民透過

–共同參與社會公共議題的討論,
–善用各種合法的管道發表輿論,
–志願地加入各種社會團體,經由與他人相互結
合,對國家或政黨進行監督。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輿論對政府有監督與制衡的作用,也可作為政府制
定公共政策的依據。
–運作方式:透過媒體或公民投票。
–如:鑑於臺灣曾經發生多起重大食品衛生安全
與消費糾紛事件,在輿論的壓力與公民團體的
推動下,《消保法》得以於1994年完成立法並
三讀通過。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缺點:可能淪為有心人士操作特定議題,藉以謀求
私利的工具。
•改善方式:現代公民透過輿論推動公共利益時,
–應該以合法與理性為原則,
–須對媒體所呈現之輿論常保懷疑與批判能力,

–避免特定團體利用輿論而讓私利凌駕公共利益
之上。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 公民團體:成員透過共同的理念結合,利用集體力
量,主動對特定的公共議題投注心力,並促使社會
大眾與政府關注其目標的團體。
– 如:財團法人董氏基金會是最早投入推動菸害
防制的團體,長期以來推動菸害防制的政策規
劃、教育宣導、媒體傳播、戒菸計畫及國際合
作等議題,並促成《菸害防制法》之立法、修
訂與監督。

公民團體的
特徵

具共同價值、
目標與規範

成員具認同感

具頻繁與結構性
的互動

公民團體的
運作方式

遊說
lobby

陳情

請願

廣告

舉辦活動

支持相同理念
的候選人
參加公職選舉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 缺點:公民團體彼此間可能因立場不同,而產生對
抗和衝突。

• 改善方式:應透過公平正義原則,尋求社會共識,
以符合大多數人福祉。

CH4結束,請小老師安排考試


Slide 7

公民與社會第一冊

第四章 公共利益

授課教師:梁雅雯

[email protected]

翰林版

第一節 認識「公共利益」
• 何謂「公共利益」
• 公共利益的重要

• 公共利益與其他利益的關係

•我們家管教小孩,外人憑甚麼管?

從前,也許是個人家務事。但現在,因涉及社會
共認的公共價值,所以管教過當就會受公眾的禁止
•吸煙是我的自由,只要我喜歡,有甚麼不可以!

這是從個人利益著眼的想法!
個人利益不能損害大家的利益,才是以公共利益
著眼的想法。

公共利益(public interest)
•符合社會上大多數人的利益
–如垃圾處理、生態保護等。

•大眾同意「有些事務」具有公共性質,認為相關利
益會對社會整體有影響,因而成為公共利益
–如《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原住民族基
本法》等弱勢群體的利益,也獲得立法院的多
數同意。

公共利益的重要
• 為自己追求個人利益與幸福,改善個人生活是自然
且合理的現象。

• 個人如果只關心自身利益外,完全不願意為別人付
出,就可能如三個和尚沒水喝的道理一樣。
→對整個群體甚至包括自身都不利。

• 因此,關心公共議題,而非置身度外,是促進群體
生活的核心議題。

公共利益與其他利益的關係
(一)利益如何產生關係?
–1.包容互補

–2.衝突互斥
(二)公共利益與私利的關係
–1.古典自由主義
–2.社群主義
–3.理性自利

包容互補:公共利益的推動,有助於個人或某些群體
利益的維護。
公益

私益

政府實施垃圾不 避免垃圾造成環境的汙染或破壞,進
落地的政策
而提升個人住家的環境品質。
政府推動「節能 希望民眾能夠隨手關燈、減少使用電
減碳」以保護環 器用品、垃圾減量、做好資源回收、

多搭乘大眾運輸工具等,以減少二氧
化碳的排放。
行政院文建會推 喚醒居民的自覺,重建人與他人、人
動的「社區總體 與社區、人與環境的和諧關係,進而
營造」政策
帶動社區的全面改造與發展。

衝突互斥:許多公益的推動,常難免影響個人或某些
群體之利益。
公益

私益

為了便利交通 政府在興建交通建設時,可能必須徵收
個人土地。
為了維護環境 政府實施垃圾不落地政策,限制人們丟
整潔
棄垃圾的時間與地點。
為了確保交通 警察可能在特定的地點與時段,設置路
安全
障實施酒測,要求駕駛人停車配合受檢

公共利益與私利的關係

對應:第一代人權
自由權

公共利益與私利的關係

對應:第二代人權
社會權

公共利益與私利的關係

第二節 公共利益的衡量標準與難題
•公共利益的衡量標準
–1.符合大多數人福祉

–2.符合公平正義原則
•增進公共利益的難題
–搭便車

–共有財悲歌
–鄰避效應
– 大眾缺乏信任感與責任感

1.符合大多數人福祉
• 為促進社會大眾共同的福祉,在推動公共利益前,
應先凝聚社會共識。
不同於經濟學中

• 公共利益也具備兩項特性:

的「公共財」

– 無法排他性:指無法禁止某人不付代價即可享
用該產品或服務。

– 共享性:指某一項物品的數量足夠讓多數人享
有,而且不會降低該物品的功能。

※補充:財貨的種類
是否付費

排他性
使







無排他性

敵對性
(獨享)
無敵對性
(共享)

純公共財
路燈、橋樑、國防
、知識、生態環境

2.符合公平正義原則
•為避免因財富、教育程度或社會地位之差異,讓大
眾的權益有所差別;或犧牲少數人的權益來推動公
共利益等問題。
•因此,公共利益的衡量應注意:
–(1)建立在「公平」的基礎上

–(2)具備「補償正義」的精神

(1)建立在「公平」的基礎上
• 只要我們完成應盡的責任與義務,所獲得的利益也
應該相同;

• 外在差異不能影響每個人的基本權益。
※例如:當大家都繳納全民健保保費後,享有的醫療
權益應該相同,不能因為社會地位高低而影響照護
品質。

(2)具備「補償正義」的精神
• 在推動公共利益的過程中,不應犧牲少數人的權益。
• 若非不得已而為之,則應給予受害者公平與合理的
補償。
※例如:各都會區展開都市更新計畫時,政府必須依
據法規徵收計畫區土地,並補償原有居民的權益。

增進公共利益的難題
•公共利益的最後受益者是社會全體,為何還會出現
阻力與難題?

–因為「誘因不足」:誘因是指可促使個人產生
行動以追求最大目標或利益的工具。
–日本1994年「家用太陽能補貼政策」,政府鼓
勵民眾在家中裝設太陽能板,以節省能源,也
能將多餘電力回賣給電力公司,以獲取利潤,
以提高民眾的裝設意願。

增進公共利益

難題

搭便車

共有財悲歌

鄰避效應

大眾缺乏
信任感與責任感

搭便車
• 為什麼會有「公共財」的出現?
• 為什麼某些財貨必須由政府提供?
因為某些人只享受利益,卻不付出代價。
某些人只想白吃白喝、坐享其成,
認為個人不付出代價也不會被成員所察覺。
如:分組做報告時

→由政府推動公共利益,並訂定法律規範,降低部分
成員不勞而獲的期望心理。

搭便車(freeriding)
•由於公共利益可能需要社會大眾一起出錢出力爭取,
但是所獲得的公共利益卻是無排他性,也就是任何
人都可享有。
•如此一來,個人在理性的計算下,對自己最有利的
情形就是讓別人去參與公共事務,自己則是等著坐
享其成。
•這種自私自利的心態,我們稱之為搭便車。

※補充:財貨的種類
是否付費

排他性
使







無排他性

敵對性
(獨享)
無敵對性
(共享)

純公共財
路燈、橋樑、國防
、知識、生態環境

※補充:財貨的種類
是否付費

使







敵對性
(獨享)
無敵對性
(共享)

排他性
純私有財
私人住宅、
私家汽車

無排他性

純公共財
路燈、橋樑、國防
、知識、生態環境

共有財悲歌
•眾人共有,但又沒有明確誰屬的共有財,如祖產、
川圳。
因為人人可以自由使用,所以最後導致耗竭,
此種現象稱為共有財的悲歌。

→由政府或國際組織介入訂定相關的政策或法律以避
免不必要的浪費。
※沒有任何人擁有並控管的財產,稱為無主物;如野生動物(美國
早期的野牛)、海洋資源。難以界定財產權的無主物;如公海、空
氣。與共有財具有相同的特性。

共有財悲歌
• 美國學者哈定(Garrett Hardin, 1915-2003)提出「草原的
悲劇」:當一群牧羊人在一片肥沃的大草原上牧羊,大家
只要隨著大自然季節的輪替進行放牧和休耕,每年便能牧
養一定數量的羊群。
• 但某天有位牧羊人開始增加他的羊群數量,其他的牧羊人
也有樣學樣。由於每個牧羊人的自利行為,使羊群的數量
越來越多,草原耗損的速度也越快。
• 當草原逐漸消失後,羊群無法生長,牧羊人也失去賴以維
生的生計,草原的悲劇也因而產生。

※補充:財貨的種類

使







敵對性
(獨享)
無敵對性
(共享)

排他性
純私有財
私人住宅、
私家汽車

是否付費

無排他性
共有財(準私有財)
消防設施、
海裡的漁產資源
純公共財
路燈、橋樑、國防
、知識、生態環境

※補充:財貨的種類

使







敵對性
(獨享)
無敵對性
(共享)

排他性
純私有財
私人住宅、
私家汽車
準公共財
有線電視

是否付費

無排他性
共有財(準私有財)
消防設施、
海裡的漁產資源
純公共財
路燈、橋樑、國防
、知識、生態環境

鄰避效應( not in my backyard )
• 「不要在我家後院」
• 為了拒絕或抵抗不屬於當地之建設,通常與環保議
題相關。
如興建垃圾焚化爐、掩埋場或核能發電廠等,
被選為設置地點附近的居民往往會產生
「為何我家要被犧牲」心理。
→公共政策的訂定應有專家學者、環保人士、當地民眾
與政府官員間對興建設施的成效與副作用提出嚴謹的
評估與審慎的考量,方可降低民眾的反彈與抵制。

大眾缺乏信任感與責任感
•根據日裔美籍政治經濟學家福山 (Francis
Fukuyama,1952- )的看法,信任是一種重要的社會
資源,信任程度越高的社會,安全感與依賴感也越
高;反之,則容易相互猜忌、無法團結。
•從這個觀點來看公共利益,個人若對於他人或政府
缺乏信任感,不但無法共同合作,不能站在他人角
度以取得問題的共識,更容易導致對於公共事務的
冷漠與卸責,如此一來,想要謀求公共利益則是難
上加難。

第三節 公共利益的代表者
• 國家與強制力
– 國家是公共利益最佳的代表者
– 國家機關可能傷害公益
– 人民應扮演增進公共利益的角色

•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國家與強制力

國家是公共利益最佳的代表者

• 國家具有憲法賦與保障國民的必要性,與訂定法律
保障國民的正當性。
• 最明顯的例子便是透過法律的制定來宣示、保障與
實踐公共利益,例如:
– 通過《社會秩序維護法》,以維護公共秩序,
確保社會安寧;
– 通過《菸害防制法》,維護國民健康;
– 通過《離島建設條例》,以推動離島的開發建
設。

國家與強制力
– 政府基於公共利益所規劃的公共政策,如全民
健康保險、勞工保險等。
政府以強制力的方式實施全民健保後,
受到醫療保障的國民已經提升到全國人口的99%

然而,國家的公共政策未必對全體國民都有利

國家與強制力
•《全民健康保險法》規定:
–本國籍與領有臺灣居留證明者必須強制投保,
若不投保則處以罰則;
•中低收入戶無力繳納健保費、
•而現行許多醫療項目如職工災害等,全民健保也不
予補助

–因此,當這些中低收入者發生職災意外時,醫
療費用與健保繳納的雙重壓力,將造成中低收
入者沉重的負擔。

國家與強制力

國家機關可能傷害公益

• 相較於人民的權利,國家的公權力顯然更強大和更
權威,因此國家機關可能以公益為藉口,而侵害人
民的權利,甚至發生危害公益的情況。
– 如公職人員濫用職權,造成人民人身、財產等
權利受損的情形。

國家與強制力

國家機關可能傷害公益

在公益的問題上
以「少數服從多數」的決策規則,
來保護多數人的利益。
通常利用立法和選舉的方式

但也往往剝奪少數人的權益,
而發生「多數暴政」的問題。

國家與強制力
• 人民的角色
– 國家在訂定政策時可能無法顧及所有人的利益。

– 因此,各項公共議題的決策與執行,政府除了
在事前須審慎評估,並有良好的監督機制外,
社會大眾也應扮演增進公共利益的角色,以使
政府的目標與社會大眾的期望能趨於一致。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公共利益的推動與實踐不能僅依賴國家機關的決策
•在公民社會裡,更需要人民透過

–共同參與社會公共議題的討論,
–善用各種合法的管道發表輿論,
–志願地加入各種社會團體,經由與他人相互結
合,對國家或政黨進行監督。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輿論對政府有監督與制衡的作用,也可作為政府制
定公共政策的依據。
–運作方式:透過媒體或公民投票。
–如:鑑於臺灣曾經發生多起重大食品衛生安全
與消費糾紛事件,在輿論的壓力與公民團體的
推動下,《消保法》得以於1994年完成立法並
三讀通過。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缺點:可能淪為有心人士操作特定議題,藉以謀求
私利的工具。
•改善方式:現代公民透過輿論推動公共利益時,
–應該以合法與理性為原則,
–須對媒體所呈現之輿論常保懷疑與批判能力,

–避免特定團體利用輿論而讓私利凌駕公共利益
之上。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 公民團體:成員透過共同的理念結合,利用集體力
量,主動對特定的公共議題投注心力,並促使社會
大眾與政府關注其目標的團體。
– 如:財團法人董氏基金會是最早投入推動菸害
防制的團體,長期以來推動菸害防制的政策規
劃、教育宣導、媒體傳播、戒菸計畫及國際合
作等議題,並促成《菸害防制法》之立法、修
訂與監督。

公民團體的
特徵

具共同價值、
目標與規範

成員具認同感

具頻繁與結構性
的互動

公民團體的
運作方式

遊說
lobby

陳情

請願

廣告

舉辦活動

支持相同理念
的候選人
參加公職選舉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 缺點:公民團體彼此間可能因立場不同,而產生對
抗和衝突。

• 改善方式:應透過公平正義原則,尋求社會共識,
以符合大多數人福祉。

CH4結束,請小老師安排考試


Slide 8

公民與社會第一冊

第四章 公共利益

授課教師:梁雅雯

[email protected]

翰林版

第一節 認識「公共利益」
• 何謂「公共利益」
• 公共利益的重要

• 公共利益與其他利益的關係

•我們家管教小孩,外人憑甚麼管?

從前,也許是個人家務事。但現在,因涉及社會
共認的公共價值,所以管教過當就會受公眾的禁止
•吸煙是我的自由,只要我喜歡,有甚麼不可以!

這是從個人利益著眼的想法!
個人利益不能損害大家的利益,才是以公共利益
著眼的想法。

公共利益(public interest)
•符合社會上大多數人的利益
–如垃圾處理、生態保護等。

•大眾同意「有些事務」具有公共性質,認為相關利
益會對社會整體有影響,因而成為公共利益
–如《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原住民族基
本法》等弱勢群體的利益,也獲得立法院的多
數同意。

公共利益的重要
• 為自己追求個人利益與幸福,改善個人生活是自然
且合理的現象。

• 個人如果只關心自身利益外,完全不願意為別人付
出,就可能如三個和尚沒水喝的道理一樣。
→對整個群體甚至包括自身都不利。

• 因此,關心公共議題,而非置身度外,是促進群體
生活的核心議題。

公共利益與其他利益的關係
(一)利益如何產生關係?
–1.包容互補

–2.衝突互斥
(二)公共利益與私利的關係
–1.古典自由主義
–2.社群主義
–3.理性自利

包容互補:公共利益的推動,有助於個人或某些群體
利益的維護。
公益

私益

政府實施垃圾不 避免垃圾造成環境的汙染或破壞,進
落地的政策
而提升個人住家的環境品質。
政府推動「節能 希望民眾能夠隨手關燈、減少使用電
減碳」以保護環 器用品、垃圾減量、做好資源回收、

多搭乘大眾運輸工具等,以減少二氧
化碳的排放。
行政院文建會推 喚醒居民的自覺,重建人與他人、人
動的「社區總體 與社區、人與環境的和諧關係,進而
營造」政策
帶動社區的全面改造與發展。

衝突互斥:許多公益的推動,常難免影響個人或某些
群體之利益。
公益

私益

為了便利交通 政府在興建交通建設時,可能必須徵收
個人土地。
為了維護環境 政府實施垃圾不落地政策,限制人們丟
整潔
棄垃圾的時間與地點。
為了確保交通 警察可能在特定的地點與時段,設置路
安全
障實施酒測,要求駕駛人停車配合受檢

公共利益與私利的關係

對應:第一代人權
自由權

公共利益與私利的關係

對應:第二代人權
社會權

公共利益與私利的關係

第二節 公共利益的衡量標準與難題
•公共利益的衡量標準
–1.符合大多數人福祉

–2.符合公平正義原則
•增進公共利益的難題
–搭便車

–共有財悲歌
–鄰避效應
– 大眾缺乏信任感與責任感

1.符合大多數人福祉
• 為促進社會大眾共同的福祉,在推動公共利益前,
應先凝聚社會共識。
不同於經濟學中

• 公共利益也具備兩項特性:

的「公共財」

– 無法排他性:指無法禁止某人不付代價即可享
用該產品或服務。

– 共享性:指某一項物品的數量足夠讓多數人享
有,而且不會降低該物品的功能。

※補充:財貨的種類
是否付費

排他性
使







無排他性

敵對性
(獨享)
無敵對性
(共享)

純公共財
路燈、橋樑、國防
、知識、生態環境

2.符合公平正義原則
•為避免因財富、教育程度或社會地位之差異,讓大
眾的權益有所差別;或犧牲少數人的權益來推動公
共利益等問題。
•因此,公共利益的衡量應注意:
–(1)建立在「公平」的基礎上

–(2)具備「補償正義」的精神

(1)建立在「公平」的基礎上
• 只要我們完成應盡的責任與義務,所獲得的利益也
應該相同;

• 外在差異不能影響每個人的基本權益。
※例如:當大家都繳納全民健保保費後,享有的醫療
權益應該相同,不能因為社會地位高低而影響照護
品質。

(2)具備「補償正義」的精神
• 在推動公共利益的過程中,不應犧牲少數人的權益。
• 若非不得已而為之,則應給予受害者公平與合理的
補償。
※例如:各都會區展開都市更新計畫時,政府必須依
據法規徵收計畫區土地,並補償原有居民的權益。

增進公共利益的難題
•公共利益的最後受益者是社會全體,為何還會出現
阻力與難題?

–因為「誘因不足」:誘因是指可促使個人產生
行動以追求最大目標或利益的工具。
–日本1994年「家用太陽能補貼政策」,政府鼓
勵民眾在家中裝設太陽能板,以節省能源,也
能將多餘電力回賣給電力公司,以獲取利潤,
以提高民眾的裝設意願。

增進公共利益

難題

搭便車

共有財悲歌

鄰避效應

大眾缺乏
信任感與責任感

搭便車
• 為什麼會有「公共財」的出現?
• 為什麼某些財貨必須由政府提供?
因為某些人只享受利益,卻不付出代價。
某些人只想白吃白喝、坐享其成,
認為個人不付出代價也不會被成員所察覺。
如:分組做報告時

→由政府推動公共利益,並訂定法律規範,降低部分
成員不勞而獲的期望心理。

搭便車(freeriding)
•由於公共利益可能需要社會大眾一起出錢出力爭取,
但是所獲得的公共利益卻是無排他性,也就是任何
人都可享有。
•如此一來,個人在理性的計算下,對自己最有利的
情形就是讓別人去參與公共事務,自己則是等著坐
享其成。
•這種自私自利的心態,我們稱之為搭便車。

※補充:財貨的種類
是否付費

排他性
使







無排他性

敵對性
(獨享)
無敵對性
(共享)

純公共財
路燈、橋樑、國防
、知識、生態環境

※補充:財貨的種類
是否付費

使







敵對性
(獨享)
無敵對性
(共享)

排他性
純私有財
私人住宅、
私家汽車

無排他性

純公共財
路燈、橋樑、國防
、知識、生態環境

共有財悲歌
•眾人共有,但又沒有明確誰屬的共有財,如祖產、
川圳。
因為人人可以自由使用,所以最後導致耗竭,
此種現象稱為共有財的悲歌。

→由政府或國際組織介入訂定相關的政策或法律以避
免不必要的浪費。
※沒有任何人擁有並控管的財產,稱為無主物;如野生動物(美國
早期的野牛)、海洋資源。難以界定財產權的無主物;如公海、空
氣。與共有財具有相同的特性。

共有財悲歌
• 美國學者哈定(Garrett Hardin, 1915-2003)提出「草原的
悲劇」:當一群牧羊人在一片肥沃的大草原上牧羊,大家
只要隨著大自然季節的輪替進行放牧和休耕,每年便能牧
養一定數量的羊群。
• 但某天有位牧羊人開始增加他的羊群數量,其他的牧羊人
也有樣學樣。由於每個牧羊人的自利行為,使羊群的數量
越來越多,草原耗損的速度也越快。
• 當草原逐漸消失後,羊群無法生長,牧羊人也失去賴以維
生的生計,草原的悲劇也因而產生。

※補充:財貨的種類

使







敵對性
(獨享)
無敵對性
(共享)

排他性
純私有財
私人住宅、
私家汽車

是否付費

無排他性
共有財(準私有財)
消防設施、
海裡的漁產資源
純公共財
路燈、橋樑、國防
、知識、生態環境

※補充:財貨的種類

使







敵對性
(獨享)
無敵對性
(共享)

排他性
純私有財
私人住宅、
私家汽車
準公共財
有線電視

是否付費

無排他性
共有財(準私有財)
消防設施、
海裡的漁產資源
純公共財
路燈、橋樑、國防
、知識、生態環境

鄰避效應( not in my backyard )
• 「不要在我家後院」
• 為了拒絕或抵抗不屬於當地之建設,通常與環保議
題相關。
如興建垃圾焚化爐、掩埋場或核能發電廠等,
被選為設置地點附近的居民往往會產生
「為何我家要被犧牲」心理。
→公共政策的訂定應有專家學者、環保人士、當地民眾
與政府官員間對興建設施的成效與副作用提出嚴謹的
評估與審慎的考量,方可降低民眾的反彈與抵制。

大眾缺乏信任感與責任感
•根據日裔美籍政治經濟學家福山 (Francis
Fukuyama,1952- )的看法,信任是一種重要的社會
資源,信任程度越高的社會,安全感與依賴感也越
高;反之,則容易相互猜忌、無法團結。
•從這個觀點來看公共利益,個人若對於他人或政府
缺乏信任感,不但無法共同合作,不能站在他人角
度以取得問題的共識,更容易導致對於公共事務的
冷漠與卸責,如此一來,想要謀求公共利益則是難
上加難。

第三節 公共利益的代表者
• 國家與強制力
– 國家是公共利益最佳的代表者
– 國家機關可能傷害公益
– 人民應扮演增進公共利益的角色

•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國家與強制力

國家是公共利益最佳的代表者

• 國家具有憲法賦與保障國民的必要性,與訂定法律
保障國民的正當性。
• 最明顯的例子便是透過法律的制定來宣示、保障與
實踐公共利益,例如:
– 通過《社會秩序維護法》,以維護公共秩序,
確保社會安寧;
– 通過《菸害防制法》,維護國民健康;
– 通過《離島建設條例》,以推動離島的開發建
設。

國家與強制力
– 政府基於公共利益所規劃的公共政策,如全民
健康保險、勞工保險等。
政府以強制力的方式實施全民健保後,
受到醫療保障的國民已經提升到全國人口的99%

然而,國家的公共政策未必對全體國民都有利

國家與強制力
•《全民健康保險法》規定:
–本國籍與領有臺灣居留證明者必須強制投保,
若不投保則處以罰則;
•中低收入戶無力繳納健保費、
•而現行許多醫療項目如職工災害等,全民健保也不
予補助

–因此,當這些中低收入者發生職災意外時,醫
療費用與健保繳納的雙重壓力,將造成中低收
入者沉重的負擔。

國家與強制力

國家機關可能傷害公益

• 相較於人民的權利,國家的公權力顯然更強大和更
權威,因此國家機關可能以公益為藉口,而侵害人
民的權利,甚至發生危害公益的情況。
– 如公職人員濫用職權,造成人民人身、財產等
權利受損的情形。

國家與強制力

國家機關可能傷害公益

在公益的問題上
以「少數服從多數」的決策規則,
來保護多數人的利益。
通常利用立法和選舉的方式

但也往往剝奪少數人的權益,
而發生「多數暴政」的問題。

國家與強制力
• 人民的角色
– 國家在訂定政策時可能無法顧及所有人的利益。

– 因此,各項公共議題的決策與執行,政府除了
在事前須審慎評估,並有良好的監督機制外,
社會大眾也應扮演增進公共利益的角色,以使
政府的目標與社會大眾的期望能趨於一致。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公共利益的推動與實踐不能僅依賴國家機關的決策
•在公民社會裡,更需要人民透過

–共同參與社會公共議題的討論,
–善用各種合法的管道發表輿論,
–志願地加入各種社會團體,經由與他人相互結
合,對國家或政黨進行監督。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輿論對政府有監督與制衡的作用,也可作為政府制
定公共政策的依據。
–運作方式:透過媒體或公民投票。
–如:鑑於臺灣曾經發生多起重大食品衛生安全
與消費糾紛事件,在輿論的壓力與公民團體的
推動下,《消保法》得以於1994年完成立法並
三讀通過。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缺點:可能淪為有心人士操作特定議題,藉以謀求
私利的工具。
•改善方式:現代公民透過輿論推動公共利益時,
–應該以合法與理性為原則,
–須對媒體所呈現之輿論常保懷疑與批判能力,

–避免特定團體利用輿論而讓私利凌駕公共利益
之上。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 公民團體:成員透過共同的理念結合,利用集體力
量,主動對特定的公共議題投注心力,並促使社會
大眾與政府關注其目標的團體。
– 如:財團法人董氏基金會是最早投入推動菸害
防制的團體,長期以來推動菸害防制的政策規
劃、教育宣導、媒體傳播、戒菸計畫及國際合
作等議題,並促成《菸害防制法》之立法、修
訂與監督。

公民團體的
特徵

具共同價值、
目標與規範

成員具認同感

具頻繁與結構性
的互動

公民團體的
運作方式

遊說
lobby

陳情

請願

廣告

舉辦活動

支持相同理念
的候選人
參加公職選舉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 缺點:公民團體彼此間可能因立場不同,而產生對
抗和衝突。

• 改善方式:應透過公平正義原則,尋求社會共識,
以符合大多數人福祉。

CH4結束,請小老師安排考試


Slide 9

公民與社會第一冊

第四章 公共利益

授課教師:梁雅雯

[email protected]

翰林版

第一節 認識「公共利益」
• 何謂「公共利益」
• 公共利益的重要

• 公共利益與其他利益的關係

•我們家管教小孩,外人憑甚麼管?

從前,也許是個人家務事。但現在,因涉及社會
共認的公共價值,所以管教過當就會受公眾的禁止
•吸煙是我的自由,只要我喜歡,有甚麼不可以!

這是從個人利益著眼的想法!
個人利益不能損害大家的利益,才是以公共利益
著眼的想法。

公共利益(public interest)
•符合社會上大多數人的利益
–如垃圾處理、生態保護等。

•大眾同意「有些事務」具有公共性質,認為相關利
益會對社會整體有影響,因而成為公共利益
–如《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原住民族基
本法》等弱勢群體的利益,也獲得立法院的多
數同意。

公共利益的重要
• 為自己追求個人利益與幸福,改善個人生活是自然
且合理的現象。

• 個人如果只關心自身利益外,完全不願意為別人付
出,就可能如三個和尚沒水喝的道理一樣。
→對整個群體甚至包括自身都不利。

• 因此,關心公共議題,而非置身度外,是促進群體
生活的核心議題。

公共利益與其他利益的關係
(一)利益如何產生關係?
–1.包容互補

–2.衝突互斥
(二)公共利益與私利的關係
–1.古典自由主義
–2.社群主義
–3.理性自利

包容互補:公共利益的推動,有助於個人或某些群體
利益的維護。
公益

私益

政府實施垃圾不 避免垃圾造成環境的汙染或破壞,進
落地的政策
而提升個人住家的環境品質。
政府推動「節能 希望民眾能夠隨手關燈、減少使用電
減碳」以保護環 器用品、垃圾減量、做好資源回收、

多搭乘大眾運輸工具等,以減少二氧
化碳的排放。
行政院文建會推 喚醒居民的自覺,重建人與他人、人
動的「社區總體 與社區、人與環境的和諧關係,進而
營造」政策
帶動社區的全面改造與發展。

衝突互斥:許多公益的推動,常難免影響個人或某些
群體之利益。
公益

私益

為了便利交通 政府在興建交通建設時,可能必須徵收
個人土地。
為了維護環境 政府實施垃圾不落地政策,限制人們丟
整潔
棄垃圾的時間與地點。
為了確保交通 警察可能在特定的地點與時段,設置路
安全
障實施酒測,要求駕駛人停車配合受檢

公共利益與私利的關係

對應:第一代人權
自由權

公共利益與私利的關係

對應:第二代人權
社會權

公共利益與私利的關係

第二節 公共利益的衡量標準與難題
•公共利益的衡量標準
–1.符合大多數人福祉

–2.符合公平正義原則
•增進公共利益的難題
–搭便車

–共有財悲歌
–鄰避效應
– 大眾缺乏信任感與責任感

1.符合大多數人福祉
• 為促進社會大眾共同的福祉,在推動公共利益前,
應先凝聚社會共識。
不同於經濟學中

• 公共利益也具備兩項特性:

的「公共財」

– 無法排他性:指無法禁止某人不付代價即可享
用該產品或服務。

– 共享性:指某一項物品的數量足夠讓多數人享
有,而且不會降低該物品的功能。

※補充:財貨的種類
是否付費

排他性
使







無排他性

敵對性
(獨享)
無敵對性
(共享)

純公共財
路燈、橋樑、國防
、知識、生態環境

2.符合公平正義原則
•為避免因財富、教育程度或社會地位之差異,讓大
眾的權益有所差別;或犧牲少數人的權益來推動公
共利益等問題。
•因此,公共利益的衡量應注意:
–(1)建立在「公平」的基礎上

–(2)具備「補償正義」的精神

(1)建立在「公平」的基礎上
• 只要我們完成應盡的責任與義務,所獲得的利益也
應該相同;

• 外在差異不能影響每個人的基本權益。
※例如:當大家都繳納全民健保保費後,享有的醫療
權益應該相同,不能因為社會地位高低而影響照護
品質。

(2)具備「補償正義」的精神
• 在推動公共利益的過程中,不應犧牲少數人的權益。
• 若非不得已而為之,則應給予受害者公平與合理的
補償。
※例如:各都會區展開都市更新計畫時,政府必須依
據法規徵收計畫區土地,並補償原有居民的權益。

增進公共利益的難題
•公共利益的最後受益者是社會全體,為何還會出現
阻力與難題?

–因為「誘因不足」:誘因是指可促使個人產生
行動以追求最大目標或利益的工具。
–日本1994年「家用太陽能補貼政策」,政府鼓
勵民眾在家中裝設太陽能板,以節省能源,也
能將多餘電力回賣給電力公司,以獲取利潤,
以提高民眾的裝設意願。

增進公共利益

難題

搭便車

共有財悲歌

鄰避效應

大眾缺乏
信任感與責任感

搭便車
• 為什麼會有「公共財」的出現?
• 為什麼某些財貨必須由政府提供?
因為某些人只享受利益,卻不付出代價。
某些人只想白吃白喝、坐享其成,
認為個人不付出代價也不會被成員所察覺。
如:分組做報告時

→由政府推動公共利益,並訂定法律規範,降低部分
成員不勞而獲的期望心理。

搭便車(freeriding)
•由於公共利益可能需要社會大眾一起出錢出力爭取,
但是所獲得的公共利益卻是無排他性,也就是任何
人都可享有。
•如此一來,個人在理性的計算下,對自己最有利的
情形就是讓別人去參與公共事務,自己則是等著坐
享其成。
•這種自私自利的心態,我們稱之為搭便車。

※補充:財貨的種類
是否付費

排他性
使







無排他性

敵對性
(獨享)
無敵對性
(共享)

純公共財
路燈、橋樑、國防
、知識、生態環境

※補充:財貨的種類
是否付費

使







敵對性
(獨享)
無敵對性
(共享)

排他性
純私有財
私人住宅、
私家汽車

無排他性

純公共財
路燈、橋樑、國防
、知識、生態環境

共有財悲歌
•眾人共有,但又沒有明確誰屬的共有財,如祖產、
川圳。
因為人人可以自由使用,所以最後導致耗竭,
此種現象稱為共有財的悲歌。

→由政府或國際組織介入訂定相關的政策或法律以避
免不必要的浪費。
※沒有任何人擁有並控管的財產,稱為無主物;如野生動物(美國
早期的野牛)、海洋資源。難以界定財產權的無主物;如公海、空
氣。與共有財具有相同的特性。

共有財悲歌
• 美國學者哈定(Garrett Hardin, 1915-2003)提出「草原的
悲劇」:當一群牧羊人在一片肥沃的大草原上牧羊,大家
只要隨著大自然季節的輪替進行放牧和休耕,每年便能牧
養一定數量的羊群。
• 但某天有位牧羊人開始增加他的羊群數量,其他的牧羊人
也有樣學樣。由於每個牧羊人的自利行為,使羊群的數量
越來越多,草原耗損的速度也越快。
• 當草原逐漸消失後,羊群無法生長,牧羊人也失去賴以維
生的生計,草原的悲劇也因而產生。

※補充:財貨的種類

使







敵對性
(獨享)
無敵對性
(共享)

排他性
純私有財
私人住宅、
私家汽車

是否付費

無排他性
共有財(準私有財)
消防設施、
海裡的漁產資源
純公共財
路燈、橋樑、國防
、知識、生態環境

※補充:財貨的種類

使







敵對性
(獨享)
無敵對性
(共享)

排他性
純私有財
私人住宅、
私家汽車
準公共財
有線電視

是否付費

無排他性
共有財(準私有財)
消防設施、
海裡的漁產資源
純公共財
路燈、橋樑、國防
、知識、生態環境

鄰避效應( not in my backyard )
• 「不要在我家後院」
• 為了拒絕或抵抗不屬於當地之建設,通常與環保議
題相關。
如興建垃圾焚化爐、掩埋場或核能發電廠等,
被選為設置地點附近的居民往往會產生
「為何我家要被犧牲」心理。
→公共政策的訂定應有專家學者、環保人士、當地民眾
與政府官員間對興建設施的成效與副作用提出嚴謹的
評估與審慎的考量,方可降低民眾的反彈與抵制。

大眾缺乏信任感與責任感
•根據日裔美籍政治經濟學家福山 (Francis
Fukuyama,1952- )的看法,信任是一種重要的社會
資源,信任程度越高的社會,安全感與依賴感也越
高;反之,則容易相互猜忌、無法團結。
•從這個觀點來看公共利益,個人若對於他人或政府
缺乏信任感,不但無法共同合作,不能站在他人角
度以取得問題的共識,更容易導致對於公共事務的
冷漠與卸責,如此一來,想要謀求公共利益則是難
上加難。

第三節 公共利益的代表者
• 國家與強制力
– 國家是公共利益最佳的代表者
– 國家機關可能傷害公益
– 人民應扮演增進公共利益的角色

•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國家與強制力

國家是公共利益最佳的代表者

• 國家具有憲法賦與保障國民的必要性,與訂定法律
保障國民的正當性。
• 最明顯的例子便是透過法律的制定來宣示、保障與
實踐公共利益,例如:
– 通過《社會秩序維護法》,以維護公共秩序,
確保社會安寧;
– 通過《菸害防制法》,維護國民健康;
– 通過《離島建設條例》,以推動離島的開發建
設。

國家與強制力
– 政府基於公共利益所規劃的公共政策,如全民
健康保險、勞工保險等。
政府以強制力的方式實施全民健保後,
受到醫療保障的國民已經提升到全國人口的99%

然而,國家的公共政策未必對全體國民都有利

國家與強制力
•《全民健康保險法》規定:
–本國籍與領有臺灣居留證明者必須強制投保,
若不投保則處以罰則;
•中低收入戶無力繳納健保費、
•而現行許多醫療項目如職工災害等,全民健保也不
予補助

–因此,當這些中低收入者發生職災意外時,醫
療費用與健保繳納的雙重壓力,將造成中低收
入者沉重的負擔。

國家與強制力

國家機關可能傷害公益

• 相較於人民的權利,國家的公權力顯然更強大和更
權威,因此國家機關可能以公益為藉口,而侵害人
民的權利,甚至發生危害公益的情況。
– 如公職人員濫用職權,造成人民人身、財產等
權利受損的情形。

國家與強制力

國家機關可能傷害公益

在公益的問題上
以「少數服從多數」的決策規則,
來保護多數人的利益。
通常利用立法和選舉的方式

但也往往剝奪少數人的權益,
而發生「多數暴政」的問題。

國家與強制力
• 人民的角色
– 國家在訂定政策時可能無法顧及所有人的利益。

– 因此,各項公共議題的決策與執行,政府除了
在事前須審慎評估,並有良好的監督機制外,
社會大眾也應扮演增進公共利益的角色,以使
政府的目標與社會大眾的期望能趨於一致。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公共利益的推動與實踐不能僅依賴國家機關的決策
•在公民社會裡,更需要人民透過

–共同參與社會公共議題的討論,
–善用各種合法的管道發表輿論,
–志願地加入各種社會團體,經由與他人相互結
合,對國家或政黨進行監督。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輿論對政府有監督與制衡的作用,也可作為政府制
定公共政策的依據。
–運作方式:透過媒體或公民投票。
–如:鑑於臺灣曾經發生多起重大食品衛生安全
與消費糾紛事件,在輿論的壓力與公民團體的
推動下,《消保法》得以於1994年完成立法並
三讀通過。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缺點:可能淪為有心人士操作特定議題,藉以謀求
私利的工具。
•改善方式:現代公民透過輿論推動公共利益時,
–應該以合法與理性為原則,
–須對媒體所呈現之輿論常保懷疑與批判能力,

–避免特定團體利用輿論而讓私利凌駕公共利益
之上。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 公民團體:成員透過共同的理念結合,利用集體力
量,主動對特定的公共議題投注心力,並促使社會
大眾與政府關注其目標的團體。
– 如:財團法人董氏基金會是最早投入推動菸害
防制的團體,長期以來推動菸害防制的政策規
劃、教育宣導、媒體傳播、戒菸計畫及國際合
作等議題,並促成《菸害防制法》之立法、修
訂與監督。

公民團體的
特徵

具共同價值、
目標與規範

成員具認同感

具頻繁與結構性
的互動

公民團體的
運作方式

遊說
lobby

陳情

請願

廣告

舉辦活動

支持相同理念
的候選人
參加公職選舉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 缺點:公民團體彼此間可能因立場不同,而產生對
抗和衝突。

• 改善方式:應透過公平正義原則,尋求社會共識,
以符合大多數人福祉。

CH4結束,請小老師安排考試


Slide 10

公民與社會第一冊

第四章 公共利益

授課教師:梁雅雯

[email protected]

翰林版

第一節 認識「公共利益」
• 何謂「公共利益」
• 公共利益的重要

• 公共利益與其他利益的關係

•我們家管教小孩,外人憑甚麼管?

從前,也許是個人家務事。但現在,因涉及社會
共認的公共價值,所以管教過當就會受公眾的禁止
•吸煙是我的自由,只要我喜歡,有甚麼不可以!

這是從個人利益著眼的想法!
個人利益不能損害大家的利益,才是以公共利益
著眼的想法。

公共利益(public interest)
•符合社會上大多數人的利益
–如垃圾處理、生態保護等。

•大眾同意「有些事務」具有公共性質,認為相關利
益會對社會整體有影響,因而成為公共利益
–如《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原住民族基
本法》等弱勢群體的利益,也獲得立法院的多
數同意。

公共利益的重要
• 為自己追求個人利益與幸福,改善個人生活是自然
且合理的現象。

• 個人如果只關心自身利益外,完全不願意為別人付
出,就可能如三個和尚沒水喝的道理一樣。
→對整個群體甚至包括自身都不利。

• 因此,關心公共議題,而非置身度外,是促進群體
生活的核心議題。

公共利益與其他利益的關係
(一)利益如何產生關係?
–1.包容互補

–2.衝突互斥
(二)公共利益與私利的關係
–1.古典自由主義
–2.社群主義
–3.理性自利

包容互補:公共利益的推動,有助於個人或某些群體
利益的維護。
公益

私益

政府實施垃圾不 避免垃圾造成環境的汙染或破壞,進
落地的政策
而提升個人住家的環境品質。
政府推動「節能 希望民眾能夠隨手關燈、減少使用電
減碳」以保護環 器用品、垃圾減量、做好資源回收、

多搭乘大眾運輸工具等,以減少二氧
化碳的排放。
行政院文建會推 喚醒居民的自覺,重建人與他人、人
動的「社區總體 與社區、人與環境的和諧關係,進而
營造」政策
帶動社區的全面改造與發展。

衝突互斥:許多公益的推動,常難免影響個人或某些
群體之利益。
公益

私益

為了便利交通 政府在興建交通建設時,可能必須徵收
個人土地。
為了維護環境 政府實施垃圾不落地政策,限制人們丟
整潔
棄垃圾的時間與地點。
為了確保交通 警察可能在特定的地點與時段,設置路
安全
障實施酒測,要求駕駛人停車配合受檢

公共利益與私利的關係

對應:第一代人權
自由權

公共利益與私利的關係

對應:第二代人權
社會權

公共利益與私利的關係

第二節 公共利益的衡量標準與難題
•公共利益的衡量標準
–1.符合大多數人福祉

–2.符合公平正義原則
•增進公共利益的難題
–搭便車

–共有財悲歌
–鄰避效應
– 大眾缺乏信任感與責任感

1.符合大多數人福祉
• 為促進社會大眾共同的福祉,在推動公共利益前,
應先凝聚社會共識。
不同於經濟學中

• 公共利益也具備兩項特性:

的「公共財」

– 無法排他性:指無法禁止某人不付代價即可享
用該產品或服務。

– 共享性:指某一項物品的數量足夠讓多數人享
有,而且不會降低該物品的功能。

※補充:財貨的種類
是否付費

排他性
使







無排他性

敵對性
(獨享)
無敵對性
(共享)

純公共財
路燈、橋樑、國防
、知識、生態環境

2.符合公平正義原則
•為避免因財富、教育程度或社會地位之差異,讓大
眾的權益有所差別;或犧牲少數人的權益來推動公
共利益等問題。
•因此,公共利益的衡量應注意:
–(1)建立在「公平」的基礎上

–(2)具備「補償正義」的精神

(1)建立在「公平」的基礎上
• 只要我們完成應盡的責任與義務,所獲得的利益也
應該相同;

• 外在差異不能影響每個人的基本權益。
※例如:當大家都繳納全民健保保費後,享有的醫療
權益應該相同,不能因為社會地位高低而影響照護
品質。

(2)具備「補償正義」的精神
• 在推動公共利益的過程中,不應犧牲少數人的權益。
• 若非不得已而為之,則應給予受害者公平與合理的
補償。
※例如:各都會區展開都市更新計畫時,政府必須依
據法規徵收計畫區土地,並補償原有居民的權益。

增進公共利益的難題
•公共利益的最後受益者是社會全體,為何還會出現
阻力與難題?

–因為「誘因不足」:誘因是指可促使個人產生
行動以追求最大目標或利益的工具。
–日本1994年「家用太陽能補貼政策」,政府鼓
勵民眾在家中裝設太陽能板,以節省能源,也
能將多餘電力回賣給電力公司,以獲取利潤,
以提高民眾的裝設意願。

增進公共利益

難題

搭便車

共有財悲歌

鄰避效應

大眾缺乏
信任感與責任感

搭便車
• 為什麼會有「公共財」的出現?
• 為什麼某些財貨必須由政府提供?
因為某些人只享受利益,卻不付出代價。
某些人只想白吃白喝、坐享其成,
認為個人不付出代價也不會被成員所察覺。
如:分組做報告時

→由政府推動公共利益,並訂定法律規範,降低部分
成員不勞而獲的期望心理。

搭便車(freeriding)
•由於公共利益可能需要社會大眾一起出錢出力爭取,
但是所獲得的公共利益卻是無排他性,也就是任何
人都可享有。
•如此一來,個人在理性的計算下,對自己最有利的
情形就是讓別人去參與公共事務,自己則是等著坐
享其成。
•這種自私自利的心態,我們稱之為搭便車。

※補充:財貨的種類
是否付費

排他性
使







無排他性

敵對性
(獨享)
無敵對性
(共享)

純公共財
路燈、橋樑、國防
、知識、生態環境

※補充:財貨的種類
是否付費

使







敵對性
(獨享)
無敵對性
(共享)

排他性
純私有財
私人住宅、
私家汽車

無排他性

純公共財
路燈、橋樑、國防
、知識、生態環境

共有財悲歌
•眾人共有,但又沒有明確誰屬的共有財,如祖產、
川圳。
因為人人可以自由使用,所以最後導致耗竭,
此種現象稱為共有財的悲歌。

→由政府或國際組織介入訂定相關的政策或法律以避
免不必要的浪費。
※沒有任何人擁有並控管的財產,稱為無主物;如野生動物(美國
早期的野牛)、海洋資源。難以界定財產權的無主物;如公海、空
氣。與共有財具有相同的特性。

共有財悲歌
• 美國學者哈定(Garrett Hardin, 1915-2003)提出「草原的
悲劇」:當一群牧羊人在一片肥沃的大草原上牧羊,大家
只要隨著大自然季節的輪替進行放牧和休耕,每年便能牧
養一定數量的羊群。
• 但某天有位牧羊人開始增加他的羊群數量,其他的牧羊人
也有樣學樣。由於每個牧羊人的自利行為,使羊群的數量
越來越多,草原耗損的速度也越快。
• 當草原逐漸消失後,羊群無法生長,牧羊人也失去賴以維
生的生計,草原的悲劇也因而產生。

※補充:財貨的種類

使







敵對性
(獨享)
無敵對性
(共享)

排他性
純私有財
私人住宅、
私家汽車

是否付費

無排他性
共有財(準私有財)
消防設施、
海裡的漁產資源
純公共財
路燈、橋樑、國防
、知識、生態環境

※補充:財貨的種類

使







敵對性
(獨享)
無敵對性
(共享)

排他性
純私有財
私人住宅、
私家汽車
準公共財
有線電視

是否付費

無排他性
共有財(準私有財)
消防設施、
海裡的漁產資源
純公共財
路燈、橋樑、國防
、知識、生態環境

鄰避效應( not in my backyard )
• 「不要在我家後院」
• 為了拒絕或抵抗不屬於當地之建設,通常與環保議
題相關。
如興建垃圾焚化爐、掩埋場或核能發電廠等,
被選為設置地點附近的居民往往會產生
「為何我家要被犧牲」心理。
→公共政策的訂定應有專家學者、環保人士、當地民眾
與政府官員間對興建設施的成效與副作用提出嚴謹的
評估與審慎的考量,方可降低民眾的反彈與抵制。

大眾缺乏信任感與責任感
•根據日裔美籍政治經濟學家福山 (Francis
Fukuyama,1952- )的看法,信任是一種重要的社會
資源,信任程度越高的社會,安全感與依賴感也越
高;反之,則容易相互猜忌、無法團結。
•從這個觀點來看公共利益,個人若對於他人或政府
缺乏信任感,不但無法共同合作,不能站在他人角
度以取得問題的共識,更容易導致對於公共事務的
冷漠與卸責,如此一來,想要謀求公共利益則是難
上加難。

第三節 公共利益的代表者
• 國家與強制力
– 國家是公共利益最佳的代表者
– 國家機關可能傷害公益
– 人民應扮演增進公共利益的角色

•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國家與強制力

國家是公共利益最佳的代表者

• 國家具有憲法賦與保障國民的必要性,與訂定法律
保障國民的正當性。
• 最明顯的例子便是透過法律的制定來宣示、保障與
實踐公共利益,例如:
– 通過《社會秩序維護法》,以維護公共秩序,
確保社會安寧;
– 通過《菸害防制法》,維護國民健康;
– 通過《離島建設條例》,以推動離島的開發建
設。

國家與強制力
– 政府基於公共利益所規劃的公共政策,如全民
健康保險、勞工保險等。
政府以強制力的方式實施全民健保後,
受到醫療保障的國民已經提升到全國人口的99%

然而,國家的公共政策未必對全體國民都有利

國家與強制力
•《全民健康保險法》規定:
–本國籍與領有臺灣居留證明者必須強制投保,
若不投保則處以罰則;
•中低收入戶無力繳納健保費、
•而現行許多醫療項目如職工災害等,全民健保也不
予補助

–因此,當這些中低收入者發生職災意外時,醫
療費用與健保繳納的雙重壓力,將造成中低收
入者沉重的負擔。

國家與強制力

國家機關可能傷害公益

• 相較於人民的權利,國家的公權力顯然更強大和更
權威,因此國家機關可能以公益為藉口,而侵害人
民的權利,甚至發生危害公益的情況。
– 如公職人員濫用職權,造成人民人身、財產等
權利受損的情形。

國家與強制力

國家機關可能傷害公益

在公益的問題上
以「少數服從多數」的決策規則,
來保護多數人的利益。
通常利用立法和選舉的方式

但也往往剝奪少數人的權益,
而發生「多數暴政」的問題。

國家與強制力
• 人民的角色
– 國家在訂定政策時可能無法顧及所有人的利益。

– 因此,各項公共議題的決策與執行,政府除了
在事前須審慎評估,並有良好的監督機制外,
社會大眾也應扮演增進公共利益的角色,以使
政府的目標與社會大眾的期望能趨於一致。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公共利益的推動與實踐不能僅依賴國家機關的決策
•在公民社會裡,更需要人民透過

–共同參與社會公共議題的討論,
–善用各種合法的管道發表輿論,
–志願地加入各種社會團體,經由與他人相互結
合,對國家或政黨進行監督。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輿論對政府有監督與制衡的作用,也可作為政府制
定公共政策的依據。
–運作方式:透過媒體或公民投票。
–如:鑑於臺灣曾經發生多起重大食品衛生安全
與消費糾紛事件,在輿論的壓力與公民團體的
推動下,《消保法》得以於1994年完成立法並
三讀通過。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缺點:可能淪為有心人士操作特定議題,藉以謀求
私利的工具。
•改善方式:現代公民透過輿論推動公共利益時,
–應該以合法與理性為原則,
–須對媒體所呈現之輿論常保懷疑與批判能力,

–避免特定團體利用輿論而讓私利凌駕公共利益
之上。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 公民團體:成員透過共同的理念結合,利用集體力
量,主動對特定的公共議題投注心力,並促使社會
大眾與政府關注其目標的團體。
– 如:財團法人董氏基金會是最早投入推動菸害
防制的團體,長期以來推動菸害防制的政策規
劃、教育宣導、媒體傳播、戒菸計畫及國際合
作等議題,並促成《菸害防制法》之立法、修
訂與監督。

公民團體的
特徵

具共同價值、
目標與規範

成員具認同感

具頻繁與結構性
的互動

公民團體的
運作方式

遊說
lobby

陳情

請願

廣告

舉辦活動

支持相同理念
的候選人
參加公職選舉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 缺點:公民團體彼此間可能因立場不同,而產生對
抗和衝突。

• 改善方式:應透過公平正義原則,尋求社會共識,
以符合大多數人福祉。

CH4結束,請小老師安排考試


Slide 11

公民與社會第一冊

第四章 公共利益

授課教師:梁雅雯

[email protected]

翰林版

第一節 認識「公共利益」
• 何謂「公共利益」
• 公共利益的重要

• 公共利益與其他利益的關係

•我們家管教小孩,外人憑甚麼管?

從前,也許是個人家務事。但現在,因涉及社會
共認的公共價值,所以管教過當就會受公眾的禁止
•吸煙是我的自由,只要我喜歡,有甚麼不可以!

這是從個人利益著眼的想法!
個人利益不能損害大家的利益,才是以公共利益
著眼的想法。

公共利益(public interest)
•符合社會上大多數人的利益
–如垃圾處理、生態保護等。

•大眾同意「有些事務」具有公共性質,認為相關利
益會對社會整體有影響,因而成為公共利益
–如《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原住民族基
本法》等弱勢群體的利益,也獲得立法院的多
數同意。

公共利益的重要
• 為自己追求個人利益與幸福,改善個人生活是自然
且合理的現象。

• 個人如果只關心自身利益外,完全不願意為別人付
出,就可能如三個和尚沒水喝的道理一樣。
→對整個群體甚至包括自身都不利。

• 因此,關心公共議題,而非置身度外,是促進群體
生活的核心議題。

公共利益與其他利益的關係
(一)利益如何產生關係?
–1.包容互補

–2.衝突互斥
(二)公共利益與私利的關係
–1.古典自由主義
–2.社群主義
–3.理性自利

包容互補:公共利益的推動,有助於個人或某些群體
利益的維護。
公益

私益

政府實施垃圾不 避免垃圾造成環境的汙染或破壞,進
落地的政策
而提升個人住家的環境品質。
政府推動「節能 希望民眾能夠隨手關燈、減少使用電
減碳」以保護環 器用品、垃圾減量、做好資源回收、

多搭乘大眾運輸工具等,以減少二氧
化碳的排放。
行政院文建會推 喚醒居民的自覺,重建人與他人、人
動的「社區總體 與社區、人與環境的和諧關係,進而
營造」政策
帶動社區的全面改造與發展。

衝突互斥:許多公益的推動,常難免影響個人或某些
群體之利益。
公益

私益

為了便利交通 政府在興建交通建設時,可能必須徵收
個人土地。
為了維護環境 政府實施垃圾不落地政策,限制人們丟
整潔
棄垃圾的時間與地點。
為了確保交通 警察可能在特定的地點與時段,設置路
安全
障實施酒測,要求駕駛人停車配合受檢

公共利益與私利的關係

對應:第一代人權
自由權

公共利益與私利的關係

對應:第二代人權
社會權

公共利益與私利的關係

第二節 公共利益的衡量標準與難題
•公共利益的衡量標準
–1.符合大多數人福祉

–2.符合公平正義原則
•增進公共利益的難題
–搭便車

–共有財悲歌
–鄰避效應
– 大眾缺乏信任感與責任感

1.符合大多數人福祉
• 為促進社會大眾共同的福祉,在推動公共利益前,
應先凝聚社會共識。
不同於經濟學中

• 公共利益也具備兩項特性:

的「公共財」

– 無法排他性:指無法禁止某人不付代價即可享
用該產品或服務。

– 共享性:指某一項物品的數量足夠讓多數人享
有,而且不會降低該物品的功能。

※補充:財貨的種類
是否付費

排他性
使







無排他性

敵對性
(獨享)
無敵對性
(共享)

純公共財
路燈、橋樑、國防
、知識、生態環境

2.符合公平正義原則
•為避免因財富、教育程度或社會地位之差異,讓大
眾的權益有所差別;或犧牲少數人的權益來推動公
共利益等問題。
•因此,公共利益的衡量應注意:
–(1)建立在「公平」的基礎上

–(2)具備「補償正義」的精神

(1)建立在「公平」的基礎上
• 只要我們完成應盡的責任與義務,所獲得的利益也
應該相同;

• 外在差異不能影響每個人的基本權益。
※例如:當大家都繳納全民健保保費後,享有的醫療
權益應該相同,不能因為社會地位高低而影響照護
品質。

(2)具備「補償正義」的精神
• 在推動公共利益的過程中,不應犧牲少數人的權益。
• 若非不得已而為之,則應給予受害者公平與合理的
補償。
※例如:各都會區展開都市更新計畫時,政府必須依
據法規徵收計畫區土地,並補償原有居民的權益。

增進公共利益的難題
•公共利益的最後受益者是社會全體,為何還會出現
阻力與難題?

–因為「誘因不足」:誘因是指可促使個人產生
行動以追求最大目標或利益的工具。
–日本1994年「家用太陽能補貼政策」,政府鼓
勵民眾在家中裝設太陽能板,以節省能源,也
能將多餘電力回賣給電力公司,以獲取利潤,
以提高民眾的裝設意願。

增進公共利益

難題

搭便車

共有財悲歌

鄰避效應

大眾缺乏
信任感與責任感

搭便車
• 為什麼會有「公共財」的出現?
• 為什麼某些財貨必須由政府提供?
因為某些人只享受利益,卻不付出代價。
某些人只想白吃白喝、坐享其成,
認為個人不付出代價也不會被成員所察覺。
如:分組做報告時

→由政府推動公共利益,並訂定法律規範,降低部分
成員不勞而獲的期望心理。

搭便車(freeriding)
•由於公共利益可能需要社會大眾一起出錢出力爭取,
但是所獲得的公共利益卻是無排他性,也就是任何
人都可享有。
•如此一來,個人在理性的計算下,對自己最有利的
情形就是讓別人去參與公共事務,自己則是等著坐
享其成。
•這種自私自利的心態,我們稱之為搭便車。

※補充:財貨的種類
是否付費

排他性
使







無排他性

敵對性
(獨享)
無敵對性
(共享)

純公共財
路燈、橋樑、國防
、知識、生態環境

※補充:財貨的種類
是否付費

使







敵對性
(獨享)
無敵對性
(共享)

排他性
純私有財
私人住宅、
私家汽車

無排他性

純公共財
路燈、橋樑、國防
、知識、生態環境

共有財悲歌
•眾人共有,但又沒有明確誰屬的共有財,如祖產、
川圳。
因為人人可以自由使用,所以最後導致耗竭,
此種現象稱為共有財的悲歌。

→由政府或國際組織介入訂定相關的政策或法律以避
免不必要的浪費。
※沒有任何人擁有並控管的財產,稱為無主物;如野生動物(美國
早期的野牛)、海洋資源。難以界定財產權的無主物;如公海、空
氣。與共有財具有相同的特性。

共有財悲歌
• 美國學者哈定(Garrett Hardin, 1915-2003)提出「草原的
悲劇」:當一群牧羊人在一片肥沃的大草原上牧羊,大家
只要隨著大自然季節的輪替進行放牧和休耕,每年便能牧
養一定數量的羊群。
• 但某天有位牧羊人開始增加他的羊群數量,其他的牧羊人
也有樣學樣。由於每個牧羊人的自利行為,使羊群的數量
越來越多,草原耗損的速度也越快。
• 當草原逐漸消失後,羊群無法生長,牧羊人也失去賴以維
生的生計,草原的悲劇也因而產生。

※補充:財貨的種類

使







敵對性
(獨享)
無敵對性
(共享)

排他性
純私有財
私人住宅、
私家汽車

是否付費

無排他性
共有財(準私有財)
消防設施、
海裡的漁產資源
純公共財
路燈、橋樑、國防
、知識、生態環境

※補充:財貨的種類

使







敵對性
(獨享)
無敵對性
(共享)

排他性
純私有財
私人住宅、
私家汽車
準公共財
有線電視

是否付費

無排他性
共有財(準私有財)
消防設施、
海裡的漁產資源
純公共財
路燈、橋樑、國防
、知識、生態環境

鄰避效應( not in my backyard )
• 「不要在我家後院」
• 為了拒絕或抵抗不屬於當地之建設,通常與環保議
題相關。
如興建垃圾焚化爐、掩埋場或核能發電廠等,
被選為設置地點附近的居民往往會產生
「為何我家要被犧牲」心理。
→公共政策的訂定應有專家學者、環保人士、當地民眾
與政府官員間對興建設施的成效與副作用提出嚴謹的
評估與審慎的考量,方可降低民眾的反彈與抵制。

大眾缺乏信任感與責任感
•根據日裔美籍政治經濟學家福山 (Francis
Fukuyama,1952- )的看法,信任是一種重要的社會
資源,信任程度越高的社會,安全感與依賴感也越
高;反之,則容易相互猜忌、無法團結。
•從這個觀點來看公共利益,個人若對於他人或政府
缺乏信任感,不但無法共同合作,不能站在他人角
度以取得問題的共識,更容易導致對於公共事務的
冷漠與卸責,如此一來,想要謀求公共利益則是難
上加難。

第三節 公共利益的代表者
• 國家與強制力
– 國家是公共利益最佳的代表者
– 國家機關可能傷害公益
– 人民應扮演增進公共利益的角色

•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國家與強制力

國家是公共利益最佳的代表者

• 國家具有憲法賦與保障國民的必要性,與訂定法律
保障國民的正當性。
• 最明顯的例子便是透過法律的制定來宣示、保障與
實踐公共利益,例如:
– 通過《社會秩序維護法》,以維護公共秩序,
確保社會安寧;
– 通過《菸害防制法》,維護國民健康;
– 通過《離島建設條例》,以推動離島的開發建
設。

國家與強制力
– 政府基於公共利益所規劃的公共政策,如全民
健康保險、勞工保險等。
政府以強制力的方式實施全民健保後,
受到醫療保障的國民已經提升到全國人口的99%

然而,國家的公共政策未必對全體國民都有利

國家與強制力
•《全民健康保險法》規定:
–本國籍與領有臺灣居留證明者必須強制投保,
若不投保則處以罰則;
•中低收入戶無力繳納健保費、
•而現行許多醫療項目如職工災害等,全民健保也不
予補助

–因此,當這些中低收入者發生職災意外時,醫
療費用與健保繳納的雙重壓力,將造成中低收
入者沉重的負擔。

國家與強制力

國家機關可能傷害公益

• 相較於人民的權利,國家的公權力顯然更強大和更
權威,因此國家機關可能以公益為藉口,而侵害人
民的權利,甚至發生危害公益的情況。
– 如公職人員濫用職權,造成人民人身、財產等
權利受損的情形。

國家與強制力

國家機關可能傷害公益

在公益的問題上
以「少數服從多數」的決策規則,
來保護多數人的利益。
通常利用立法和選舉的方式

但也往往剝奪少數人的權益,
而發生「多數暴政」的問題。

國家與強制力
• 人民的角色
– 國家在訂定政策時可能無法顧及所有人的利益。

– 因此,各項公共議題的決策與執行,政府除了
在事前須審慎評估,並有良好的監督機制外,
社會大眾也應扮演增進公共利益的角色,以使
政府的目標與社會大眾的期望能趨於一致。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公共利益的推動與實踐不能僅依賴國家機關的決策
•在公民社會裡,更需要人民透過

–共同參與社會公共議題的討論,
–善用各種合法的管道發表輿論,
–志願地加入各種社會團體,經由與他人相互結
合,對國家或政黨進行監督。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輿論對政府有監督與制衡的作用,也可作為政府制
定公共政策的依據。
–運作方式:透過媒體或公民投票。
–如:鑑於臺灣曾經發生多起重大食品衛生安全
與消費糾紛事件,在輿論的壓力與公民團體的
推動下,《消保法》得以於1994年完成立法並
三讀通過。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缺點:可能淪為有心人士操作特定議題,藉以謀求
私利的工具。
•改善方式:現代公民透過輿論推動公共利益時,
–應該以合法與理性為原則,
–須對媒體所呈現之輿論常保懷疑與批判能力,

–避免特定團體利用輿論而讓私利凌駕公共利益
之上。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 公民團體:成員透過共同的理念結合,利用集體力
量,主動對特定的公共議題投注心力,並促使社會
大眾與政府關注其目標的團體。
– 如:財團法人董氏基金會是最早投入推動菸害
防制的團體,長期以來推動菸害防制的政策規
劃、教育宣導、媒體傳播、戒菸計畫及國際合
作等議題,並促成《菸害防制法》之立法、修
訂與監督。

公民團體的
特徵

具共同價值、
目標與規範

成員具認同感

具頻繁與結構性
的互動

公民團體的
運作方式

遊說
lobby

陳情

請願

廣告

舉辦活動

支持相同理念
的候選人
參加公職選舉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 缺點:公民團體彼此間可能因立場不同,而產生對
抗和衝突。

• 改善方式:應透過公平正義原則,尋求社會共識,
以符合大多數人福祉。

CH4結束,請小老師安排考試


Slide 12

公民與社會第一冊

第四章 公共利益

授課教師:梁雅雯

[email protected]

翰林版

第一節 認識「公共利益」
• 何謂「公共利益」
• 公共利益的重要

• 公共利益與其他利益的關係

•我們家管教小孩,外人憑甚麼管?

從前,也許是個人家務事。但現在,因涉及社會
共認的公共價值,所以管教過當就會受公眾的禁止
•吸煙是我的自由,只要我喜歡,有甚麼不可以!

這是從個人利益著眼的想法!
個人利益不能損害大家的利益,才是以公共利益
著眼的想法。

公共利益(public interest)
•符合社會上大多數人的利益
–如垃圾處理、生態保護等。

•大眾同意「有些事務」具有公共性質,認為相關利
益會對社會整體有影響,因而成為公共利益
–如《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原住民族基
本法》等弱勢群體的利益,也獲得立法院的多
數同意。

公共利益的重要
• 為自己追求個人利益與幸福,改善個人生活是自然
且合理的現象。

• 個人如果只關心自身利益外,完全不願意為別人付
出,就可能如三個和尚沒水喝的道理一樣。
→對整個群體甚至包括自身都不利。

• 因此,關心公共議題,而非置身度外,是促進群體
生活的核心議題。

公共利益與其他利益的關係
(一)利益如何產生關係?
–1.包容互補

–2.衝突互斥
(二)公共利益與私利的關係
–1.古典自由主義
–2.社群主義
–3.理性自利

包容互補:公共利益的推動,有助於個人或某些群體
利益的維護。
公益

私益

政府實施垃圾不 避免垃圾造成環境的汙染或破壞,進
落地的政策
而提升個人住家的環境品質。
政府推動「節能 希望民眾能夠隨手關燈、減少使用電
減碳」以保護環 器用品、垃圾減量、做好資源回收、

多搭乘大眾運輸工具等,以減少二氧
化碳的排放。
行政院文建會推 喚醒居民的自覺,重建人與他人、人
動的「社區總體 與社區、人與環境的和諧關係,進而
營造」政策
帶動社區的全面改造與發展。

衝突互斥:許多公益的推動,常難免影響個人或某些
群體之利益。
公益

私益

為了便利交通 政府在興建交通建設時,可能必須徵收
個人土地。
為了維護環境 政府實施垃圾不落地政策,限制人們丟
整潔
棄垃圾的時間與地點。
為了確保交通 警察可能在特定的地點與時段,設置路
安全
障實施酒測,要求駕駛人停車配合受檢

公共利益與私利的關係

對應:第一代人權
自由權

公共利益與私利的關係

對應:第二代人權
社會權

公共利益與私利的關係

第二節 公共利益的衡量標準與難題
•公共利益的衡量標準
–1.符合大多數人福祉

–2.符合公平正義原則
•增進公共利益的難題
–搭便車

–共有財悲歌
–鄰避效應
– 大眾缺乏信任感與責任感

1.符合大多數人福祉
• 為促進社會大眾共同的福祉,在推動公共利益前,
應先凝聚社會共識。
不同於經濟學中

• 公共利益也具備兩項特性:

的「公共財」

– 無法排他性:指無法禁止某人不付代價即可享
用該產品或服務。

– 共享性:指某一項物品的數量足夠讓多數人享
有,而且不會降低該物品的功能。

※補充:財貨的種類
是否付費

排他性
使







無排他性

敵對性
(獨享)
無敵對性
(共享)

純公共財
路燈、橋樑、國防
、知識、生態環境

2.符合公平正義原則
•為避免因財富、教育程度或社會地位之差異,讓大
眾的權益有所差別;或犧牲少數人的權益來推動公
共利益等問題。
•因此,公共利益的衡量應注意:
–(1)建立在「公平」的基礎上

–(2)具備「補償正義」的精神

(1)建立在「公平」的基礎上
• 只要我們完成應盡的責任與義務,所獲得的利益也
應該相同;

• 外在差異不能影響每個人的基本權益。
※例如:當大家都繳納全民健保保費後,享有的醫療
權益應該相同,不能因為社會地位高低而影響照護
品質。

(2)具備「補償正義」的精神
• 在推動公共利益的過程中,不應犧牲少數人的權益。
• 若非不得已而為之,則應給予受害者公平與合理的
補償。
※例如:各都會區展開都市更新計畫時,政府必須依
據法規徵收計畫區土地,並補償原有居民的權益。

增進公共利益的難題
•公共利益的最後受益者是社會全體,為何還會出現
阻力與難題?

–因為「誘因不足」:誘因是指可促使個人產生
行動以追求最大目標或利益的工具。
–日本1994年「家用太陽能補貼政策」,政府鼓
勵民眾在家中裝設太陽能板,以節省能源,也
能將多餘電力回賣給電力公司,以獲取利潤,
以提高民眾的裝設意願。

增進公共利益

難題

搭便車

共有財悲歌

鄰避效應

大眾缺乏
信任感與責任感

搭便車
• 為什麼會有「公共財」的出現?
• 為什麼某些財貨必須由政府提供?
因為某些人只享受利益,卻不付出代價。
某些人只想白吃白喝、坐享其成,
認為個人不付出代價也不會被成員所察覺。
如:分組做報告時

→由政府推動公共利益,並訂定法律規範,降低部分
成員不勞而獲的期望心理。

搭便車(freeriding)
•由於公共利益可能需要社會大眾一起出錢出力爭取,
但是所獲得的公共利益卻是無排他性,也就是任何
人都可享有。
•如此一來,個人在理性的計算下,對自己最有利的
情形就是讓別人去參與公共事務,自己則是等著坐
享其成。
•這種自私自利的心態,我們稱之為搭便車。

※補充:財貨的種類
是否付費

排他性
使







無排他性

敵對性
(獨享)
無敵對性
(共享)

純公共財
路燈、橋樑、國防
、知識、生態環境

※補充:財貨的種類
是否付費

使







敵對性
(獨享)
無敵對性
(共享)

排他性
純私有財
私人住宅、
私家汽車

無排他性

純公共財
路燈、橋樑、國防
、知識、生態環境

共有財悲歌
•眾人共有,但又沒有明確誰屬的共有財,如祖產、
川圳。
因為人人可以自由使用,所以最後導致耗竭,
此種現象稱為共有財的悲歌。

→由政府或國際組織介入訂定相關的政策或法律以避
免不必要的浪費。
※沒有任何人擁有並控管的財產,稱為無主物;如野生動物(美國
早期的野牛)、海洋資源。難以界定財產權的無主物;如公海、空
氣。與共有財具有相同的特性。

共有財悲歌
• 美國學者哈定(Garrett Hardin, 1915-2003)提出「草原的
悲劇」:當一群牧羊人在一片肥沃的大草原上牧羊,大家
只要隨著大自然季節的輪替進行放牧和休耕,每年便能牧
養一定數量的羊群。
• 但某天有位牧羊人開始增加他的羊群數量,其他的牧羊人
也有樣學樣。由於每個牧羊人的自利行為,使羊群的數量
越來越多,草原耗損的速度也越快。
• 當草原逐漸消失後,羊群無法生長,牧羊人也失去賴以維
生的生計,草原的悲劇也因而產生。

※補充:財貨的種類

使







敵對性
(獨享)
無敵對性
(共享)

排他性
純私有財
私人住宅、
私家汽車

是否付費

無排他性
共有財(準私有財)
消防設施、
海裡的漁產資源
純公共財
路燈、橋樑、國防
、知識、生態環境

※補充:財貨的種類

使







敵對性
(獨享)
無敵對性
(共享)

排他性
純私有財
私人住宅、
私家汽車
準公共財
有線電視

是否付費

無排他性
共有財(準私有財)
消防設施、
海裡的漁產資源
純公共財
路燈、橋樑、國防
、知識、生態環境

鄰避效應( not in my backyard )
• 「不要在我家後院」
• 為了拒絕或抵抗不屬於當地之建設,通常與環保議
題相關。
如興建垃圾焚化爐、掩埋場或核能發電廠等,
被選為設置地點附近的居民往往會產生
「為何我家要被犧牲」心理。
→公共政策的訂定應有專家學者、環保人士、當地民眾
與政府官員間對興建設施的成效與副作用提出嚴謹的
評估與審慎的考量,方可降低民眾的反彈與抵制。

大眾缺乏信任感與責任感
•根據日裔美籍政治經濟學家福山 (Francis
Fukuyama,1952- )的看法,信任是一種重要的社會
資源,信任程度越高的社會,安全感與依賴感也越
高;反之,則容易相互猜忌、無法團結。
•從這個觀點來看公共利益,個人若對於他人或政府
缺乏信任感,不但無法共同合作,不能站在他人角
度以取得問題的共識,更容易導致對於公共事務的
冷漠與卸責,如此一來,想要謀求公共利益則是難
上加難。

第三節 公共利益的代表者
• 國家與強制力
– 國家是公共利益最佳的代表者
– 國家機關可能傷害公益
– 人民應扮演增進公共利益的角色

•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國家與強制力

國家是公共利益最佳的代表者

• 國家具有憲法賦與保障國民的必要性,與訂定法律
保障國民的正當性。
• 最明顯的例子便是透過法律的制定來宣示、保障與
實踐公共利益,例如:
– 通過《社會秩序維護法》,以維護公共秩序,
確保社會安寧;
– 通過《菸害防制法》,維護國民健康;
– 通過《離島建設條例》,以推動離島的開發建
設。

國家與強制力
– 政府基於公共利益所規劃的公共政策,如全民
健康保險、勞工保險等。
政府以強制力的方式實施全民健保後,
受到醫療保障的國民已經提升到全國人口的99%

然而,國家的公共政策未必對全體國民都有利

國家與強制力
•《全民健康保險法》規定:
–本國籍與領有臺灣居留證明者必須強制投保,
若不投保則處以罰則;
•中低收入戶無力繳納健保費、
•而現行許多醫療項目如職工災害等,全民健保也不
予補助

–因此,當這些中低收入者發生職災意外時,醫
療費用與健保繳納的雙重壓力,將造成中低收
入者沉重的負擔。

國家與強制力

國家機關可能傷害公益

• 相較於人民的權利,國家的公權力顯然更強大和更
權威,因此國家機關可能以公益為藉口,而侵害人
民的權利,甚至發生危害公益的情況。
– 如公職人員濫用職權,造成人民人身、財產等
權利受損的情形。

國家與強制力

國家機關可能傷害公益

在公益的問題上
以「少數服從多數」的決策規則,
來保護多數人的利益。
通常利用立法和選舉的方式

但也往往剝奪少數人的權益,
而發生「多數暴政」的問題。

國家與強制力
• 人民的角色
– 國家在訂定政策時可能無法顧及所有人的利益。

– 因此,各項公共議題的決策與執行,政府除了
在事前須審慎評估,並有良好的監督機制外,
社會大眾也應扮演增進公共利益的角色,以使
政府的目標與社會大眾的期望能趨於一致。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公共利益的推動與實踐不能僅依賴國家機關的決策
•在公民社會裡,更需要人民透過

–共同參與社會公共議題的討論,
–善用各種合法的管道發表輿論,
–志願地加入各種社會團體,經由與他人相互結
合,對國家或政黨進行監督。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輿論對政府有監督與制衡的作用,也可作為政府制
定公共政策的依據。
–運作方式:透過媒體或公民投票。
–如:鑑於臺灣曾經發生多起重大食品衛生安全
與消費糾紛事件,在輿論的壓力與公民團體的
推動下,《消保法》得以於1994年完成立法並
三讀通過。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缺點:可能淪為有心人士操作特定議題,藉以謀求
私利的工具。
•改善方式:現代公民透過輿論推動公共利益時,
–應該以合法與理性為原則,
–須對媒體所呈現之輿論常保懷疑與批判能力,

–避免特定團體利用輿論而讓私利凌駕公共利益
之上。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 公民團體:成員透過共同的理念結合,利用集體力
量,主動對特定的公共議題投注心力,並促使社會
大眾與政府關注其目標的團體。
– 如:財團法人董氏基金會是最早投入推動菸害
防制的團體,長期以來推動菸害防制的政策規
劃、教育宣導、媒體傳播、戒菸計畫及國際合
作等議題,並促成《菸害防制法》之立法、修
訂與監督。

公民團體的
特徵

具共同價值、
目標與規範

成員具認同感

具頻繁與結構性
的互動

公民團體的
運作方式

遊說
lobby

陳情

請願

廣告

舉辦活動

支持相同理念
的候選人
參加公職選舉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 缺點:公民團體彼此間可能因立場不同,而產生對
抗和衝突。

• 改善方式:應透過公平正義原則,尋求社會共識,
以符合大多數人福祉。

CH4結束,請小老師安排考試


Slide 13

公民與社會第一冊

第四章 公共利益

授課教師:梁雅雯

[email protected]

翰林版

第一節 認識「公共利益」
• 何謂「公共利益」
• 公共利益的重要

• 公共利益與其他利益的關係

•我們家管教小孩,外人憑甚麼管?

從前,也許是個人家務事。但現在,因涉及社會
共認的公共價值,所以管教過當就會受公眾的禁止
•吸煙是我的自由,只要我喜歡,有甚麼不可以!

這是從個人利益著眼的想法!
個人利益不能損害大家的利益,才是以公共利益
著眼的想法。

公共利益(public interest)
•符合社會上大多數人的利益
–如垃圾處理、生態保護等。

•大眾同意「有些事務」具有公共性質,認為相關利
益會對社會整體有影響,因而成為公共利益
–如《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原住民族基
本法》等弱勢群體的利益,也獲得立法院的多
數同意。

公共利益的重要
• 為自己追求個人利益與幸福,改善個人生活是自然
且合理的現象。

• 個人如果只關心自身利益外,完全不願意為別人付
出,就可能如三個和尚沒水喝的道理一樣。
→對整個群體甚至包括自身都不利。

• 因此,關心公共議題,而非置身度外,是促進群體
生活的核心議題。

公共利益與其他利益的關係
(一)利益如何產生關係?
–1.包容互補

–2.衝突互斥
(二)公共利益與私利的關係
–1.古典自由主義
–2.社群主義
–3.理性自利

包容互補:公共利益的推動,有助於個人或某些群體
利益的維護。
公益

私益

政府實施垃圾不 避免垃圾造成環境的汙染或破壞,進
落地的政策
而提升個人住家的環境品質。
政府推動「節能 希望民眾能夠隨手關燈、減少使用電
減碳」以保護環 器用品、垃圾減量、做好資源回收、

多搭乘大眾運輸工具等,以減少二氧
化碳的排放。
行政院文建會推 喚醒居民的自覺,重建人與他人、人
動的「社區總體 與社區、人與環境的和諧關係,進而
營造」政策
帶動社區的全面改造與發展。

衝突互斥:許多公益的推動,常難免影響個人或某些
群體之利益。
公益

私益

為了便利交通 政府在興建交通建設時,可能必須徵收
個人土地。
為了維護環境 政府實施垃圾不落地政策,限制人們丟
整潔
棄垃圾的時間與地點。
為了確保交通 警察可能在特定的地點與時段,設置路
安全
障實施酒測,要求駕駛人停車配合受檢

公共利益與私利的關係

對應:第一代人權
自由權

公共利益與私利的關係

對應:第二代人權
社會權

公共利益與私利的關係

第二節 公共利益的衡量標準與難題
•公共利益的衡量標準
–1.符合大多數人福祉

–2.符合公平正義原則
•增進公共利益的難題
–搭便車

–共有財悲歌
–鄰避效應
– 大眾缺乏信任感與責任感

1.符合大多數人福祉
• 為促進社會大眾共同的福祉,在推動公共利益前,
應先凝聚社會共識。
不同於經濟學中

• 公共利益也具備兩項特性:

的「公共財」

– 無法排他性:指無法禁止某人不付代價即可享
用該產品或服務。

– 共享性:指某一項物品的數量足夠讓多數人享
有,而且不會降低該物品的功能。

※補充:財貨的種類
是否付費

排他性
使







無排他性

敵對性
(獨享)
無敵對性
(共享)

純公共財
路燈、橋樑、國防
、知識、生態環境

2.符合公平正義原則
•為避免因財富、教育程度或社會地位之差異,讓大
眾的權益有所差別;或犧牲少數人的權益來推動公
共利益等問題。
•因此,公共利益的衡量應注意:
–(1)建立在「公平」的基礎上

–(2)具備「補償正義」的精神

(1)建立在「公平」的基礎上
• 只要我們完成應盡的責任與義務,所獲得的利益也
應該相同;

• 外在差異不能影響每個人的基本權益。
※例如:當大家都繳納全民健保保費後,享有的醫療
權益應該相同,不能因為社會地位高低而影響照護
品質。

(2)具備「補償正義」的精神
• 在推動公共利益的過程中,不應犧牲少數人的權益。
• 若非不得已而為之,則應給予受害者公平與合理的
補償。
※例如:各都會區展開都市更新計畫時,政府必須依
據法規徵收計畫區土地,並補償原有居民的權益。

增進公共利益的難題
•公共利益的最後受益者是社會全體,為何還會出現
阻力與難題?

–因為「誘因不足」:誘因是指可促使個人產生
行動以追求最大目標或利益的工具。
–日本1994年「家用太陽能補貼政策」,政府鼓
勵民眾在家中裝設太陽能板,以節省能源,也
能將多餘電力回賣給電力公司,以獲取利潤,
以提高民眾的裝設意願。

增進公共利益

難題

搭便車

共有財悲歌

鄰避效應

大眾缺乏
信任感與責任感

搭便車
• 為什麼會有「公共財」的出現?
• 為什麼某些財貨必須由政府提供?
因為某些人只享受利益,卻不付出代價。
某些人只想白吃白喝、坐享其成,
認為個人不付出代價也不會被成員所察覺。
如:分組做報告時

→由政府推動公共利益,並訂定法律規範,降低部分
成員不勞而獲的期望心理。

搭便車(freeriding)
•由於公共利益可能需要社會大眾一起出錢出力爭取,
但是所獲得的公共利益卻是無排他性,也就是任何
人都可享有。
•如此一來,個人在理性的計算下,對自己最有利的
情形就是讓別人去參與公共事務,自己則是等著坐
享其成。
•這種自私自利的心態,我們稱之為搭便車。

※補充:財貨的種類
是否付費

排他性
使







無排他性

敵對性
(獨享)
無敵對性
(共享)

純公共財
路燈、橋樑、國防
、知識、生態環境

※補充:財貨的種類
是否付費

使







敵對性
(獨享)
無敵對性
(共享)

排他性
純私有財
私人住宅、
私家汽車

無排他性

純公共財
路燈、橋樑、國防
、知識、生態環境

共有財悲歌
•眾人共有,但又沒有明確誰屬的共有財,如祖產、
川圳。
因為人人可以自由使用,所以最後導致耗竭,
此種現象稱為共有財的悲歌。

→由政府或國際組織介入訂定相關的政策或法律以避
免不必要的浪費。
※沒有任何人擁有並控管的財產,稱為無主物;如野生動物(美國
早期的野牛)、海洋資源。難以界定財產權的無主物;如公海、空
氣。與共有財具有相同的特性。

共有財悲歌
• 美國學者哈定(Garrett Hardin, 1915-2003)提出「草原的
悲劇」:當一群牧羊人在一片肥沃的大草原上牧羊,大家
只要隨著大自然季節的輪替進行放牧和休耕,每年便能牧
養一定數量的羊群。
• 但某天有位牧羊人開始增加他的羊群數量,其他的牧羊人
也有樣學樣。由於每個牧羊人的自利行為,使羊群的數量
越來越多,草原耗損的速度也越快。
• 當草原逐漸消失後,羊群無法生長,牧羊人也失去賴以維
生的生計,草原的悲劇也因而產生。

※補充:財貨的種類

使







敵對性
(獨享)
無敵對性
(共享)

排他性
純私有財
私人住宅、
私家汽車

是否付費

無排他性
共有財(準私有財)
消防設施、
海裡的漁產資源
純公共財
路燈、橋樑、國防
、知識、生態環境

※補充:財貨的種類

使







敵對性
(獨享)
無敵對性
(共享)

排他性
純私有財
私人住宅、
私家汽車
準公共財
有線電視

是否付費

無排他性
共有財(準私有財)
消防設施、
海裡的漁產資源
純公共財
路燈、橋樑、國防
、知識、生態環境

鄰避效應( not in my backyard )
• 「不要在我家後院」
• 為了拒絕或抵抗不屬於當地之建設,通常與環保議
題相關。
如興建垃圾焚化爐、掩埋場或核能發電廠等,
被選為設置地點附近的居民往往會產生
「為何我家要被犧牲」心理。
→公共政策的訂定應有專家學者、環保人士、當地民眾
與政府官員間對興建設施的成效與副作用提出嚴謹的
評估與審慎的考量,方可降低民眾的反彈與抵制。

大眾缺乏信任感與責任感
•根據日裔美籍政治經濟學家福山 (Francis
Fukuyama,1952- )的看法,信任是一種重要的社會
資源,信任程度越高的社會,安全感與依賴感也越
高;反之,則容易相互猜忌、無法團結。
•從這個觀點來看公共利益,個人若對於他人或政府
缺乏信任感,不但無法共同合作,不能站在他人角
度以取得問題的共識,更容易導致對於公共事務的
冷漠與卸責,如此一來,想要謀求公共利益則是難
上加難。

第三節 公共利益的代表者
• 國家與強制力
– 國家是公共利益最佳的代表者
– 國家機關可能傷害公益
– 人民應扮演增進公共利益的角色

•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國家與強制力

國家是公共利益最佳的代表者

• 國家具有憲法賦與保障國民的必要性,與訂定法律
保障國民的正當性。
• 最明顯的例子便是透過法律的制定來宣示、保障與
實踐公共利益,例如:
– 通過《社會秩序維護法》,以維護公共秩序,
確保社會安寧;
– 通過《菸害防制法》,維護國民健康;
– 通過《離島建設條例》,以推動離島的開發建
設。

國家與強制力
– 政府基於公共利益所規劃的公共政策,如全民
健康保險、勞工保險等。
政府以強制力的方式實施全民健保後,
受到醫療保障的國民已經提升到全國人口的99%

然而,國家的公共政策未必對全體國民都有利

國家與強制力
•《全民健康保險法》規定:
–本國籍與領有臺灣居留證明者必須強制投保,
若不投保則處以罰則;
•中低收入戶無力繳納健保費、
•而現行許多醫療項目如職工災害等,全民健保也不
予補助

–因此,當這些中低收入者發生職災意外時,醫
療費用與健保繳納的雙重壓力,將造成中低收
入者沉重的負擔。

國家與強制力

國家機關可能傷害公益

• 相較於人民的權利,國家的公權力顯然更強大和更
權威,因此國家機關可能以公益為藉口,而侵害人
民的權利,甚至發生危害公益的情況。
– 如公職人員濫用職權,造成人民人身、財產等
權利受損的情形。

國家與強制力

國家機關可能傷害公益

在公益的問題上
以「少數服從多數」的決策規則,
來保護多數人的利益。
通常利用立法和選舉的方式

但也往往剝奪少數人的權益,
而發生「多數暴政」的問題。

國家與強制力
• 人民的角色
– 國家在訂定政策時可能無法顧及所有人的利益。

– 因此,各項公共議題的決策與執行,政府除了
在事前須審慎評估,並有良好的監督機制外,
社會大眾也應扮演增進公共利益的角色,以使
政府的目標與社會大眾的期望能趨於一致。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公共利益的推動與實踐不能僅依賴國家機關的決策
•在公民社會裡,更需要人民透過

–共同參與社會公共議題的討論,
–善用各種合法的管道發表輿論,
–志願地加入各種社會團體,經由與他人相互結
合,對國家或政黨進行監督。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輿論對政府有監督與制衡的作用,也可作為政府制
定公共政策的依據。
–運作方式:透過媒體或公民投票。
–如:鑑於臺灣曾經發生多起重大食品衛生安全
與消費糾紛事件,在輿論的壓力與公民團體的
推動下,《消保法》得以於1994年完成立法並
三讀通過。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缺點:可能淪為有心人士操作特定議題,藉以謀求
私利的工具。
•改善方式:現代公民透過輿論推動公共利益時,
–應該以合法與理性為原則,
–須對媒體所呈現之輿論常保懷疑與批判能力,

–避免特定團體利用輿論而讓私利凌駕公共利益
之上。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 公民團體:成員透過共同的理念結合,利用集體力
量,主動對特定的公共議題投注心力,並促使社會
大眾與政府關注其目標的團體。
– 如:財團法人董氏基金會是最早投入推動菸害
防制的團體,長期以來推動菸害防制的政策規
劃、教育宣導、媒體傳播、戒菸計畫及國際合
作等議題,並促成《菸害防制法》之立法、修
訂與監督。

公民團體的
特徵

具共同價值、
目標與規範

成員具認同感

具頻繁與結構性
的互動

公民團體的
運作方式

遊說
lobby

陳情

請願

廣告

舉辦活動

支持相同理念
的候選人
參加公職選舉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 缺點:公民團體彼此間可能因立場不同,而產生對
抗和衝突。

• 改善方式:應透過公平正義原則,尋求社會共識,
以符合大多數人福祉。

CH4結束,請小老師安排考試


Slide 14

公民與社會第一冊

第四章 公共利益

授課教師:梁雅雯

[email protected]

翰林版

第一節 認識「公共利益」
• 何謂「公共利益」
• 公共利益的重要

• 公共利益與其他利益的關係

•我們家管教小孩,外人憑甚麼管?

從前,也許是個人家務事。但現在,因涉及社會
共認的公共價值,所以管教過當就會受公眾的禁止
•吸煙是我的自由,只要我喜歡,有甚麼不可以!

這是從個人利益著眼的想法!
個人利益不能損害大家的利益,才是以公共利益
著眼的想法。

公共利益(public interest)
•符合社會上大多數人的利益
–如垃圾處理、生態保護等。

•大眾同意「有些事務」具有公共性質,認為相關利
益會對社會整體有影響,因而成為公共利益
–如《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原住民族基
本法》等弱勢群體的利益,也獲得立法院的多
數同意。

公共利益的重要
• 為自己追求個人利益與幸福,改善個人生活是自然
且合理的現象。

• 個人如果只關心自身利益外,完全不願意為別人付
出,就可能如三個和尚沒水喝的道理一樣。
→對整個群體甚至包括自身都不利。

• 因此,關心公共議題,而非置身度外,是促進群體
生活的核心議題。

公共利益與其他利益的關係
(一)利益如何產生關係?
–1.包容互補

–2.衝突互斥
(二)公共利益與私利的關係
–1.古典自由主義
–2.社群主義
–3.理性自利

包容互補:公共利益的推動,有助於個人或某些群體
利益的維護。
公益

私益

政府實施垃圾不 避免垃圾造成環境的汙染或破壞,進
落地的政策
而提升個人住家的環境品質。
政府推動「節能 希望民眾能夠隨手關燈、減少使用電
減碳」以保護環 器用品、垃圾減量、做好資源回收、

多搭乘大眾運輸工具等,以減少二氧
化碳的排放。
行政院文建會推 喚醒居民的自覺,重建人與他人、人
動的「社區總體 與社區、人與環境的和諧關係,進而
營造」政策
帶動社區的全面改造與發展。

衝突互斥:許多公益的推動,常難免影響個人或某些
群體之利益。
公益

私益

為了便利交通 政府在興建交通建設時,可能必須徵收
個人土地。
為了維護環境 政府實施垃圾不落地政策,限制人們丟
整潔
棄垃圾的時間與地點。
為了確保交通 警察可能在特定的地點與時段,設置路
安全
障實施酒測,要求駕駛人停車配合受檢

公共利益與私利的關係

對應:第一代人權
自由權

公共利益與私利的關係

對應:第二代人權
社會權

公共利益與私利的關係

第二節 公共利益的衡量標準與難題
•公共利益的衡量標準
–1.符合大多數人福祉

–2.符合公平正義原則
•增進公共利益的難題
–搭便車

–共有財悲歌
–鄰避效應
– 大眾缺乏信任感與責任感

1.符合大多數人福祉
• 為促進社會大眾共同的福祉,在推動公共利益前,
應先凝聚社會共識。
不同於經濟學中

• 公共利益也具備兩項特性:

的「公共財」

– 無法排他性:指無法禁止某人不付代價即可享
用該產品或服務。

– 共享性:指某一項物品的數量足夠讓多數人享
有,而且不會降低該物品的功能。

※補充:財貨的種類
是否付費

排他性
使







無排他性

敵對性
(獨享)
無敵對性
(共享)

純公共財
路燈、橋樑、國防
、知識、生態環境

2.符合公平正義原則
•為避免因財富、教育程度或社會地位之差異,讓大
眾的權益有所差別;或犧牲少數人的權益來推動公
共利益等問題。
•因此,公共利益的衡量應注意:
–(1)建立在「公平」的基礎上

–(2)具備「補償正義」的精神

(1)建立在「公平」的基礎上
• 只要我們完成應盡的責任與義務,所獲得的利益也
應該相同;

• 外在差異不能影響每個人的基本權益。
※例如:當大家都繳納全民健保保費後,享有的醫療
權益應該相同,不能因為社會地位高低而影響照護
品質。

(2)具備「補償正義」的精神
• 在推動公共利益的過程中,不應犧牲少數人的權益。
• 若非不得已而為之,則應給予受害者公平與合理的
補償。
※例如:各都會區展開都市更新計畫時,政府必須依
據法規徵收計畫區土地,並補償原有居民的權益。

增進公共利益的難題
•公共利益的最後受益者是社會全體,為何還會出現
阻力與難題?

–因為「誘因不足」:誘因是指可促使個人產生
行動以追求最大目標或利益的工具。
–日本1994年「家用太陽能補貼政策」,政府鼓
勵民眾在家中裝設太陽能板,以節省能源,也
能將多餘電力回賣給電力公司,以獲取利潤,
以提高民眾的裝設意願。

增進公共利益

難題

搭便車

共有財悲歌

鄰避效應

大眾缺乏
信任感與責任感

搭便車
• 為什麼會有「公共財」的出現?
• 為什麼某些財貨必須由政府提供?
因為某些人只享受利益,卻不付出代價。
某些人只想白吃白喝、坐享其成,
認為個人不付出代價也不會被成員所察覺。
如:分組做報告時

→由政府推動公共利益,並訂定法律規範,降低部分
成員不勞而獲的期望心理。

搭便車(freeriding)
•由於公共利益可能需要社會大眾一起出錢出力爭取,
但是所獲得的公共利益卻是無排他性,也就是任何
人都可享有。
•如此一來,個人在理性的計算下,對自己最有利的
情形就是讓別人去參與公共事務,自己則是等著坐
享其成。
•這種自私自利的心態,我們稱之為搭便車。

※補充:財貨的種類
是否付費

排他性
使







無排他性

敵對性
(獨享)
無敵對性
(共享)

純公共財
路燈、橋樑、國防
、知識、生態環境

※補充:財貨的種類
是否付費

使







敵對性
(獨享)
無敵對性
(共享)

排他性
純私有財
私人住宅、
私家汽車

無排他性

純公共財
路燈、橋樑、國防
、知識、生態環境

共有財悲歌
•眾人共有,但又沒有明確誰屬的共有財,如祖產、
川圳。
因為人人可以自由使用,所以最後導致耗竭,
此種現象稱為共有財的悲歌。

→由政府或國際組織介入訂定相關的政策或法律以避
免不必要的浪費。
※沒有任何人擁有並控管的財產,稱為無主物;如野生動物(美國
早期的野牛)、海洋資源。難以界定財產權的無主物;如公海、空
氣。與共有財具有相同的特性。

共有財悲歌
• 美國學者哈定(Garrett Hardin, 1915-2003)提出「草原的
悲劇」:當一群牧羊人在一片肥沃的大草原上牧羊,大家
只要隨著大自然季節的輪替進行放牧和休耕,每年便能牧
養一定數量的羊群。
• 但某天有位牧羊人開始增加他的羊群數量,其他的牧羊人
也有樣學樣。由於每個牧羊人的自利行為,使羊群的數量
越來越多,草原耗損的速度也越快。
• 當草原逐漸消失後,羊群無法生長,牧羊人也失去賴以維
生的生計,草原的悲劇也因而產生。

※補充:財貨的種類

使







敵對性
(獨享)
無敵對性
(共享)

排他性
純私有財
私人住宅、
私家汽車

是否付費

無排他性
共有財(準私有財)
消防設施、
海裡的漁產資源
純公共財
路燈、橋樑、國防
、知識、生態環境

※補充:財貨的種類

使







敵對性
(獨享)
無敵對性
(共享)

排他性
純私有財
私人住宅、
私家汽車
準公共財
有線電視

是否付費

無排他性
共有財(準私有財)
消防設施、
海裡的漁產資源
純公共財
路燈、橋樑、國防
、知識、生態環境

鄰避效應( not in my backyard )
• 「不要在我家後院」
• 為了拒絕或抵抗不屬於當地之建設,通常與環保議
題相關。
如興建垃圾焚化爐、掩埋場或核能發電廠等,
被選為設置地點附近的居民往往會產生
「為何我家要被犧牲」心理。
→公共政策的訂定應有專家學者、環保人士、當地民眾
與政府官員間對興建設施的成效與副作用提出嚴謹的
評估與審慎的考量,方可降低民眾的反彈與抵制。

大眾缺乏信任感與責任感
•根據日裔美籍政治經濟學家福山 (Francis
Fukuyama,1952- )的看法,信任是一種重要的社會
資源,信任程度越高的社會,安全感與依賴感也越
高;反之,則容易相互猜忌、無法團結。
•從這個觀點來看公共利益,個人若對於他人或政府
缺乏信任感,不但無法共同合作,不能站在他人角
度以取得問題的共識,更容易導致對於公共事務的
冷漠與卸責,如此一來,想要謀求公共利益則是難
上加難。

第三節 公共利益的代表者
• 國家與強制力
– 國家是公共利益最佳的代表者
– 國家機關可能傷害公益
– 人民應扮演增進公共利益的角色

•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國家與強制力

國家是公共利益最佳的代表者

• 國家具有憲法賦與保障國民的必要性,與訂定法律
保障國民的正當性。
• 最明顯的例子便是透過法律的制定來宣示、保障與
實踐公共利益,例如:
– 通過《社會秩序維護法》,以維護公共秩序,
確保社會安寧;
– 通過《菸害防制法》,維護國民健康;
– 通過《離島建設條例》,以推動離島的開發建
設。

國家與強制力
– 政府基於公共利益所規劃的公共政策,如全民
健康保險、勞工保險等。
政府以強制力的方式實施全民健保後,
受到醫療保障的國民已經提升到全國人口的99%

然而,國家的公共政策未必對全體國民都有利

國家與強制力
•《全民健康保險法》規定:
–本國籍與領有臺灣居留證明者必須強制投保,
若不投保則處以罰則;
•中低收入戶無力繳納健保費、
•而現行許多醫療項目如職工災害等,全民健保也不
予補助

–因此,當這些中低收入者發生職災意外時,醫
療費用與健保繳納的雙重壓力,將造成中低收
入者沉重的負擔。

國家與強制力

國家機關可能傷害公益

• 相較於人民的權利,國家的公權力顯然更強大和更
權威,因此國家機關可能以公益為藉口,而侵害人
民的權利,甚至發生危害公益的情況。
– 如公職人員濫用職權,造成人民人身、財產等
權利受損的情形。

國家與強制力

國家機關可能傷害公益

在公益的問題上
以「少數服從多數」的決策規則,
來保護多數人的利益。
通常利用立法和選舉的方式

但也往往剝奪少數人的權益,
而發生「多數暴政」的問題。

國家與強制力
• 人民的角色
– 國家在訂定政策時可能無法顧及所有人的利益。

– 因此,各項公共議題的決策與執行,政府除了
在事前須審慎評估,並有良好的監督機制外,
社會大眾也應扮演增進公共利益的角色,以使
政府的目標與社會大眾的期望能趨於一致。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公共利益的推動與實踐不能僅依賴國家機關的決策
•在公民社會裡,更需要人民透過

–共同參與社會公共議題的討論,
–善用各種合法的管道發表輿論,
–志願地加入各種社會團體,經由與他人相互結
合,對國家或政黨進行監督。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輿論對政府有監督與制衡的作用,也可作為政府制
定公共政策的依據。
–運作方式:透過媒體或公民投票。
–如:鑑於臺灣曾經發生多起重大食品衛生安全
與消費糾紛事件,在輿論的壓力與公民團體的
推動下,《消保法》得以於1994年完成立法並
三讀通過。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缺點:可能淪為有心人士操作特定議題,藉以謀求
私利的工具。
•改善方式:現代公民透過輿論推動公共利益時,
–應該以合法與理性為原則,
–須對媒體所呈現之輿論常保懷疑與批判能力,

–避免特定團體利用輿論而讓私利凌駕公共利益
之上。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 公民團體:成員透過共同的理念結合,利用集體力
量,主動對特定的公共議題投注心力,並促使社會
大眾與政府關注其目標的團體。
– 如:財團法人董氏基金會是最早投入推動菸害
防制的團體,長期以來推動菸害防制的政策規
劃、教育宣導、媒體傳播、戒菸計畫及國際合
作等議題,並促成《菸害防制法》之立法、修
訂與監督。

公民團體的
特徵

具共同價值、
目標與規範

成員具認同感

具頻繁與結構性
的互動

公民團體的
運作方式

遊說
lobby

陳情

請願

廣告

舉辦活動

支持相同理念
的候選人
參加公職選舉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 缺點:公民團體彼此間可能因立場不同,而產生對
抗和衝突。

• 改善方式:應透過公平正義原則,尋求社會共識,
以符合大多數人福祉。

CH4結束,請小老師安排考試


Slide 15

公民與社會第一冊

第四章 公共利益

授課教師:梁雅雯

[email protected]

翰林版

第一節 認識「公共利益」
• 何謂「公共利益」
• 公共利益的重要

• 公共利益與其他利益的關係

•我們家管教小孩,外人憑甚麼管?

從前,也許是個人家務事。但現在,因涉及社會
共認的公共價值,所以管教過當就會受公眾的禁止
•吸煙是我的自由,只要我喜歡,有甚麼不可以!

這是從個人利益著眼的想法!
個人利益不能損害大家的利益,才是以公共利益
著眼的想法。

公共利益(public interest)
•符合社會上大多數人的利益
–如垃圾處理、生態保護等。

•大眾同意「有些事務」具有公共性質,認為相關利
益會對社會整體有影響,因而成為公共利益
–如《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原住民族基
本法》等弱勢群體的利益,也獲得立法院的多
數同意。

公共利益的重要
• 為自己追求個人利益與幸福,改善個人生活是自然
且合理的現象。

• 個人如果只關心自身利益外,完全不願意為別人付
出,就可能如三個和尚沒水喝的道理一樣。
→對整個群體甚至包括自身都不利。

• 因此,關心公共議題,而非置身度外,是促進群體
生活的核心議題。

公共利益與其他利益的關係
(一)利益如何產生關係?
–1.包容互補

–2.衝突互斥
(二)公共利益與私利的關係
–1.古典自由主義
–2.社群主義
–3.理性自利

包容互補:公共利益的推動,有助於個人或某些群體
利益的維護。
公益

私益

政府實施垃圾不 避免垃圾造成環境的汙染或破壞,進
落地的政策
而提升個人住家的環境品質。
政府推動「節能 希望民眾能夠隨手關燈、減少使用電
減碳」以保護環 器用品、垃圾減量、做好資源回收、

多搭乘大眾運輸工具等,以減少二氧
化碳的排放。
行政院文建會推 喚醒居民的自覺,重建人與他人、人
動的「社區總體 與社區、人與環境的和諧關係,進而
營造」政策
帶動社區的全面改造與發展。

衝突互斥:許多公益的推動,常難免影響個人或某些
群體之利益。
公益

私益

為了便利交通 政府在興建交通建設時,可能必須徵收
個人土地。
為了維護環境 政府實施垃圾不落地政策,限制人們丟
整潔
棄垃圾的時間與地點。
為了確保交通 警察可能在特定的地點與時段,設置路
安全
障實施酒測,要求駕駛人停車配合受檢

公共利益與私利的關係

對應:第一代人權
自由權

公共利益與私利的關係

對應:第二代人權
社會權

公共利益與私利的關係

第二節 公共利益的衡量標準與難題
•公共利益的衡量標準
–1.符合大多數人福祉

–2.符合公平正義原則
•增進公共利益的難題
–搭便車

–共有財悲歌
–鄰避效應
– 大眾缺乏信任感與責任感

1.符合大多數人福祉
• 為促進社會大眾共同的福祉,在推動公共利益前,
應先凝聚社會共識。
不同於經濟學中

• 公共利益也具備兩項特性:

的「公共財」

– 無法排他性:指無法禁止某人不付代價即可享
用該產品或服務。

– 共享性:指某一項物品的數量足夠讓多數人享
有,而且不會降低該物品的功能。

※補充:財貨的種類
是否付費

排他性
使







無排他性

敵對性
(獨享)
無敵對性
(共享)

純公共財
路燈、橋樑、國防
、知識、生態環境

2.符合公平正義原則
•為避免因財富、教育程度或社會地位之差異,讓大
眾的權益有所差別;或犧牲少數人的權益來推動公
共利益等問題。
•因此,公共利益的衡量應注意:
–(1)建立在「公平」的基礎上

–(2)具備「補償正義」的精神

(1)建立在「公平」的基礎上
• 只要我們完成應盡的責任與義務,所獲得的利益也
應該相同;

• 外在差異不能影響每個人的基本權益。
※例如:當大家都繳納全民健保保費後,享有的醫療
權益應該相同,不能因為社會地位高低而影響照護
品質。

(2)具備「補償正義」的精神
• 在推動公共利益的過程中,不應犧牲少數人的權益。
• 若非不得已而為之,則應給予受害者公平與合理的
補償。
※例如:各都會區展開都市更新計畫時,政府必須依
據法規徵收計畫區土地,並補償原有居民的權益。

增進公共利益的難題
•公共利益的最後受益者是社會全體,為何還會出現
阻力與難題?

–因為「誘因不足」:誘因是指可促使個人產生
行動以追求最大目標或利益的工具。
–日本1994年「家用太陽能補貼政策」,政府鼓
勵民眾在家中裝設太陽能板,以節省能源,也
能將多餘電力回賣給電力公司,以獲取利潤,
以提高民眾的裝設意願。

增進公共利益

難題

搭便車

共有財悲歌

鄰避效應

大眾缺乏
信任感與責任感

搭便車
• 為什麼會有「公共財」的出現?
• 為什麼某些財貨必須由政府提供?
因為某些人只享受利益,卻不付出代價。
某些人只想白吃白喝、坐享其成,
認為個人不付出代價也不會被成員所察覺。
如:分組做報告時

→由政府推動公共利益,並訂定法律規範,降低部分
成員不勞而獲的期望心理。

搭便車(freeriding)
•由於公共利益可能需要社會大眾一起出錢出力爭取,
但是所獲得的公共利益卻是無排他性,也就是任何
人都可享有。
•如此一來,個人在理性的計算下,對自己最有利的
情形就是讓別人去參與公共事務,自己則是等著坐
享其成。
•這種自私自利的心態,我們稱之為搭便車。

※補充:財貨的種類
是否付費

排他性
使







無排他性

敵對性
(獨享)
無敵對性
(共享)

純公共財
路燈、橋樑、國防
、知識、生態環境

※補充:財貨的種類
是否付費

使







敵對性
(獨享)
無敵對性
(共享)

排他性
純私有財
私人住宅、
私家汽車

無排他性

純公共財
路燈、橋樑、國防
、知識、生態環境

共有財悲歌
•眾人共有,但又沒有明確誰屬的共有財,如祖產、
川圳。
因為人人可以自由使用,所以最後導致耗竭,
此種現象稱為共有財的悲歌。

→由政府或國際組織介入訂定相關的政策或法律以避
免不必要的浪費。
※沒有任何人擁有並控管的財產,稱為無主物;如野生動物(美國
早期的野牛)、海洋資源。難以界定財產權的無主物;如公海、空
氣。與共有財具有相同的特性。

共有財悲歌
• 美國學者哈定(Garrett Hardin, 1915-2003)提出「草原的
悲劇」:當一群牧羊人在一片肥沃的大草原上牧羊,大家
只要隨著大自然季節的輪替進行放牧和休耕,每年便能牧
養一定數量的羊群。
• 但某天有位牧羊人開始增加他的羊群數量,其他的牧羊人
也有樣學樣。由於每個牧羊人的自利行為,使羊群的數量
越來越多,草原耗損的速度也越快。
• 當草原逐漸消失後,羊群無法生長,牧羊人也失去賴以維
生的生計,草原的悲劇也因而產生。

※補充:財貨的種類

使







敵對性
(獨享)
無敵對性
(共享)

排他性
純私有財
私人住宅、
私家汽車

是否付費

無排他性
共有財(準私有財)
消防設施、
海裡的漁產資源
純公共財
路燈、橋樑、國防
、知識、生態環境

※補充:財貨的種類

使







敵對性
(獨享)
無敵對性
(共享)

排他性
純私有財
私人住宅、
私家汽車
準公共財
有線電視

是否付費

無排他性
共有財(準私有財)
消防設施、
海裡的漁產資源
純公共財
路燈、橋樑、國防
、知識、生態環境

鄰避效應( not in my backyard )
• 「不要在我家後院」
• 為了拒絕或抵抗不屬於當地之建設,通常與環保議
題相關。
如興建垃圾焚化爐、掩埋場或核能發電廠等,
被選為設置地點附近的居民往往會產生
「為何我家要被犧牲」心理。
→公共政策的訂定應有專家學者、環保人士、當地民眾
與政府官員間對興建設施的成效與副作用提出嚴謹的
評估與審慎的考量,方可降低民眾的反彈與抵制。

大眾缺乏信任感與責任感
•根據日裔美籍政治經濟學家福山 (Francis
Fukuyama,1952- )的看法,信任是一種重要的社會
資源,信任程度越高的社會,安全感與依賴感也越
高;反之,則容易相互猜忌、無法團結。
•從這個觀點來看公共利益,個人若對於他人或政府
缺乏信任感,不但無法共同合作,不能站在他人角
度以取得問題的共識,更容易導致對於公共事務的
冷漠與卸責,如此一來,想要謀求公共利益則是難
上加難。

第三節 公共利益的代表者
• 國家與強制力
– 國家是公共利益最佳的代表者
– 國家機關可能傷害公益
– 人民應扮演增進公共利益的角色

•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國家與強制力

國家是公共利益最佳的代表者

• 國家具有憲法賦與保障國民的必要性,與訂定法律
保障國民的正當性。
• 最明顯的例子便是透過法律的制定來宣示、保障與
實踐公共利益,例如:
– 通過《社會秩序維護法》,以維護公共秩序,
確保社會安寧;
– 通過《菸害防制法》,維護國民健康;
– 通過《離島建設條例》,以推動離島的開發建
設。

國家與強制力
– 政府基於公共利益所規劃的公共政策,如全民
健康保險、勞工保險等。
政府以強制力的方式實施全民健保後,
受到醫療保障的國民已經提升到全國人口的99%

然而,國家的公共政策未必對全體國民都有利

國家與強制力
•《全民健康保險法》規定:
–本國籍與領有臺灣居留證明者必須強制投保,
若不投保則處以罰則;
•中低收入戶無力繳納健保費、
•而現行許多醫療項目如職工災害等,全民健保也不
予補助

–因此,當這些中低收入者發生職災意外時,醫
療費用與健保繳納的雙重壓力,將造成中低收
入者沉重的負擔。

國家與強制力

國家機關可能傷害公益

• 相較於人民的權利,國家的公權力顯然更強大和更
權威,因此國家機關可能以公益為藉口,而侵害人
民的權利,甚至發生危害公益的情況。
– 如公職人員濫用職權,造成人民人身、財產等
權利受損的情形。

國家與強制力

國家機關可能傷害公益

在公益的問題上
以「少數服從多數」的決策規則,
來保護多數人的利益。
通常利用立法和選舉的方式

但也往往剝奪少數人的權益,
而發生「多數暴政」的問題。

國家與強制力
• 人民的角色
– 國家在訂定政策時可能無法顧及所有人的利益。

– 因此,各項公共議題的決策與執行,政府除了
在事前須審慎評估,並有良好的監督機制外,
社會大眾也應扮演增進公共利益的角色,以使
政府的目標與社會大眾的期望能趨於一致。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公共利益的推動與實踐不能僅依賴國家機關的決策
•在公民社會裡,更需要人民透過

–共同參與社會公共議題的討論,
–善用各種合法的管道發表輿論,
–志願地加入各種社會團體,經由與他人相互結
合,對國家或政黨進行監督。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輿論對政府有監督與制衡的作用,也可作為政府制
定公共政策的依據。
–運作方式:透過媒體或公民投票。
–如:鑑於臺灣曾經發生多起重大食品衛生安全
與消費糾紛事件,在輿論的壓力與公民團體的
推動下,《消保法》得以於1994年完成立法並
三讀通過。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缺點:可能淪為有心人士操作特定議題,藉以謀求
私利的工具。
•改善方式:現代公民透過輿論推動公共利益時,
–應該以合法與理性為原則,
–須對媒體所呈現之輿論常保懷疑與批判能力,

–避免特定團體利用輿論而讓私利凌駕公共利益
之上。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 公民團體:成員透過共同的理念結合,利用集體力
量,主動對特定的公共議題投注心力,並促使社會
大眾與政府關注其目標的團體。
– 如:財團法人董氏基金會是最早投入推動菸害
防制的團體,長期以來推動菸害防制的政策規
劃、教育宣導、媒體傳播、戒菸計畫及國際合
作等議題,並促成《菸害防制法》之立法、修
訂與監督。

公民團體的
特徵

具共同價值、
目標與規範

成員具認同感

具頻繁與結構性
的互動

公民團體的
運作方式

遊說
lobby

陳情

請願

廣告

舉辦活動

支持相同理念
的候選人
參加公職選舉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 缺點:公民團體彼此間可能因立場不同,而產生對
抗和衝突。

• 改善方式:應透過公平正義原則,尋求社會共識,
以符合大多數人福祉。

CH4結束,請小老師安排考試


Slide 16

公民與社會第一冊

第四章 公共利益

授課教師:梁雅雯

[email protected]

翰林版

第一節 認識「公共利益」
• 何謂「公共利益」
• 公共利益的重要

• 公共利益與其他利益的關係

•我們家管教小孩,外人憑甚麼管?

從前,也許是個人家務事。但現在,因涉及社會
共認的公共價值,所以管教過當就會受公眾的禁止
•吸煙是我的自由,只要我喜歡,有甚麼不可以!

這是從個人利益著眼的想法!
個人利益不能損害大家的利益,才是以公共利益
著眼的想法。

公共利益(public interest)
•符合社會上大多數人的利益
–如垃圾處理、生態保護等。

•大眾同意「有些事務」具有公共性質,認為相關利
益會對社會整體有影響,因而成為公共利益
–如《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原住民族基
本法》等弱勢群體的利益,也獲得立法院的多
數同意。

公共利益的重要
• 為自己追求個人利益與幸福,改善個人生活是自然
且合理的現象。

• 個人如果只關心自身利益外,完全不願意為別人付
出,就可能如三個和尚沒水喝的道理一樣。
→對整個群體甚至包括自身都不利。

• 因此,關心公共議題,而非置身度外,是促進群體
生活的核心議題。

公共利益與其他利益的關係
(一)利益如何產生關係?
–1.包容互補

–2.衝突互斥
(二)公共利益與私利的關係
–1.古典自由主義
–2.社群主義
–3.理性自利

包容互補:公共利益的推動,有助於個人或某些群體
利益的維護。
公益

私益

政府實施垃圾不 避免垃圾造成環境的汙染或破壞,進
落地的政策
而提升個人住家的環境品質。
政府推動「節能 希望民眾能夠隨手關燈、減少使用電
減碳」以保護環 器用品、垃圾減量、做好資源回收、

多搭乘大眾運輸工具等,以減少二氧
化碳的排放。
行政院文建會推 喚醒居民的自覺,重建人與他人、人
動的「社區總體 與社區、人與環境的和諧關係,進而
營造」政策
帶動社區的全面改造與發展。

衝突互斥:許多公益的推動,常難免影響個人或某些
群體之利益。
公益

私益

為了便利交通 政府在興建交通建設時,可能必須徵收
個人土地。
為了維護環境 政府實施垃圾不落地政策,限制人們丟
整潔
棄垃圾的時間與地點。
為了確保交通 警察可能在特定的地點與時段,設置路
安全
障實施酒測,要求駕駛人停車配合受檢

公共利益與私利的關係

對應:第一代人權
自由權

公共利益與私利的關係

對應:第二代人權
社會權

公共利益與私利的關係

第二節 公共利益的衡量標準與難題
•公共利益的衡量標準
–1.符合大多數人福祉

–2.符合公平正義原則
•增進公共利益的難題
–搭便車

–共有財悲歌
–鄰避效應
– 大眾缺乏信任感與責任感

1.符合大多數人福祉
• 為促進社會大眾共同的福祉,在推動公共利益前,
應先凝聚社會共識。
不同於經濟學中

• 公共利益也具備兩項特性:

的「公共財」

– 無法排他性:指無法禁止某人不付代價即可享
用該產品或服務。

– 共享性:指某一項物品的數量足夠讓多數人享
有,而且不會降低該物品的功能。

※補充:財貨的種類
是否付費

排他性
使







無排他性

敵對性
(獨享)
無敵對性
(共享)

純公共財
路燈、橋樑、國防
、知識、生態環境

2.符合公平正義原則
•為避免因財富、教育程度或社會地位之差異,讓大
眾的權益有所差別;或犧牲少數人的權益來推動公
共利益等問題。
•因此,公共利益的衡量應注意:
–(1)建立在「公平」的基礎上

–(2)具備「補償正義」的精神

(1)建立在「公平」的基礎上
• 只要我們完成應盡的責任與義務,所獲得的利益也
應該相同;

• 外在差異不能影響每個人的基本權益。
※例如:當大家都繳納全民健保保費後,享有的醫療
權益應該相同,不能因為社會地位高低而影響照護
品質。

(2)具備「補償正義」的精神
• 在推動公共利益的過程中,不應犧牲少數人的權益。
• 若非不得已而為之,則應給予受害者公平與合理的
補償。
※例如:各都會區展開都市更新計畫時,政府必須依
據法規徵收計畫區土地,並補償原有居民的權益。

增進公共利益的難題
•公共利益的最後受益者是社會全體,為何還會出現
阻力與難題?

–因為「誘因不足」:誘因是指可促使個人產生
行動以追求最大目標或利益的工具。
–日本1994年「家用太陽能補貼政策」,政府鼓
勵民眾在家中裝設太陽能板,以節省能源,也
能將多餘電力回賣給電力公司,以獲取利潤,
以提高民眾的裝設意願。

增進公共利益

難題

搭便車

共有財悲歌

鄰避效應

大眾缺乏
信任感與責任感

搭便車
• 為什麼會有「公共財」的出現?
• 為什麼某些財貨必須由政府提供?
因為某些人只享受利益,卻不付出代價。
某些人只想白吃白喝、坐享其成,
認為個人不付出代價也不會被成員所察覺。
如:分組做報告時

→由政府推動公共利益,並訂定法律規範,降低部分
成員不勞而獲的期望心理。

搭便車(freeriding)
•由於公共利益可能需要社會大眾一起出錢出力爭取,
但是所獲得的公共利益卻是無排他性,也就是任何
人都可享有。
•如此一來,個人在理性的計算下,對自己最有利的
情形就是讓別人去參與公共事務,自己則是等著坐
享其成。
•這種自私自利的心態,我們稱之為搭便車。

※補充:財貨的種類
是否付費

排他性
使







無排他性

敵對性
(獨享)
無敵對性
(共享)

純公共財
路燈、橋樑、國防
、知識、生態環境

※補充:財貨的種類
是否付費

使







敵對性
(獨享)
無敵對性
(共享)

排他性
純私有財
私人住宅、
私家汽車

無排他性

純公共財
路燈、橋樑、國防
、知識、生態環境

共有財悲歌
•眾人共有,但又沒有明確誰屬的共有財,如祖產、
川圳。
因為人人可以自由使用,所以最後導致耗竭,
此種現象稱為共有財的悲歌。

→由政府或國際組織介入訂定相關的政策或法律以避
免不必要的浪費。
※沒有任何人擁有並控管的財產,稱為無主物;如野生動物(美國
早期的野牛)、海洋資源。難以界定財產權的無主物;如公海、空
氣。與共有財具有相同的特性。

共有財悲歌
• 美國學者哈定(Garrett Hardin, 1915-2003)提出「草原的
悲劇」:當一群牧羊人在一片肥沃的大草原上牧羊,大家
只要隨著大自然季節的輪替進行放牧和休耕,每年便能牧
養一定數量的羊群。
• 但某天有位牧羊人開始增加他的羊群數量,其他的牧羊人
也有樣學樣。由於每個牧羊人的自利行為,使羊群的數量
越來越多,草原耗損的速度也越快。
• 當草原逐漸消失後,羊群無法生長,牧羊人也失去賴以維
生的生計,草原的悲劇也因而產生。

※補充:財貨的種類

使







敵對性
(獨享)
無敵對性
(共享)

排他性
純私有財
私人住宅、
私家汽車

是否付費

無排他性
共有財(準私有財)
消防設施、
海裡的漁產資源
純公共財
路燈、橋樑、國防
、知識、生態環境

※補充:財貨的種類

使







敵對性
(獨享)
無敵對性
(共享)

排他性
純私有財
私人住宅、
私家汽車
準公共財
有線電視

是否付費

無排他性
共有財(準私有財)
消防設施、
海裡的漁產資源
純公共財
路燈、橋樑、國防
、知識、生態環境

鄰避效應( not in my backyard )
• 「不要在我家後院」
• 為了拒絕或抵抗不屬於當地之建設,通常與環保議
題相關。
如興建垃圾焚化爐、掩埋場或核能發電廠等,
被選為設置地點附近的居民往往會產生
「為何我家要被犧牲」心理。
→公共政策的訂定應有專家學者、環保人士、當地民眾
與政府官員間對興建設施的成效與副作用提出嚴謹的
評估與審慎的考量,方可降低民眾的反彈與抵制。

大眾缺乏信任感與責任感
•根據日裔美籍政治經濟學家福山 (Francis
Fukuyama,1952- )的看法,信任是一種重要的社會
資源,信任程度越高的社會,安全感與依賴感也越
高;反之,則容易相互猜忌、無法團結。
•從這個觀點來看公共利益,個人若對於他人或政府
缺乏信任感,不但無法共同合作,不能站在他人角
度以取得問題的共識,更容易導致對於公共事務的
冷漠與卸責,如此一來,想要謀求公共利益則是難
上加難。

第三節 公共利益的代表者
• 國家與強制力
– 國家是公共利益最佳的代表者
– 國家機關可能傷害公益
– 人民應扮演增進公共利益的角色

•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國家與強制力

國家是公共利益最佳的代表者

• 國家具有憲法賦與保障國民的必要性,與訂定法律
保障國民的正當性。
• 最明顯的例子便是透過法律的制定來宣示、保障與
實踐公共利益,例如:
– 通過《社會秩序維護法》,以維護公共秩序,
確保社會安寧;
– 通過《菸害防制法》,維護國民健康;
– 通過《離島建設條例》,以推動離島的開發建
設。

國家與強制力
– 政府基於公共利益所規劃的公共政策,如全民
健康保險、勞工保險等。
政府以強制力的方式實施全民健保後,
受到醫療保障的國民已經提升到全國人口的99%

然而,國家的公共政策未必對全體國民都有利

國家與強制力
•《全民健康保險法》規定:
–本國籍與領有臺灣居留證明者必須強制投保,
若不投保則處以罰則;
•中低收入戶無力繳納健保費、
•而現行許多醫療項目如職工災害等,全民健保也不
予補助

–因此,當這些中低收入者發生職災意外時,醫
療費用與健保繳納的雙重壓力,將造成中低收
入者沉重的負擔。

國家與強制力

國家機關可能傷害公益

• 相較於人民的權利,國家的公權力顯然更強大和更
權威,因此國家機關可能以公益為藉口,而侵害人
民的權利,甚至發生危害公益的情況。
– 如公職人員濫用職權,造成人民人身、財產等
權利受損的情形。

國家與強制力

國家機關可能傷害公益

在公益的問題上
以「少數服從多數」的決策規則,
來保護多數人的利益。
通常利用立法和選舉的方式

但也往往剝奪少數人的權益,
而發生「多數暴政」的問題。

國家與強制力
• 人民的角色
– 國家在訂定政策時可能無法顧及所有人的利益。

– 因此,各項公共議題的決策與執行,政府除了
在事前須審慎評估,並有良好的監督機制外,
社會大眾也應扮演增進公共利益的角色,以使
政府的目標與社會大眾的期望能趨於一致。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公共利益的推動與實踐不能僅依賴國家機關的決策
•在公民社會裡,更需要人民透過

–共同參與社會公共議題的討論,
–善用各種合法的管道發表輿論,
–志願地加入各種社會團體,經由與他人相互結
合,對國家或政黨進行監督。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輿論對政府有監督與制衡的作用,也可作為政府制
定公共政策的依據。
–運作方式:透過媒體或公民投票。
–如:鑑於臺灣曾經發生多起重大食品衛生安全
與消費糾紛事件,在輿論的壓力與公民團體的
推動下,《消保法》得以於1994年完成立法並
三讀通過。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缺點:可能淪為有心人士操作特定議題,藉以謀求
私利的工具。
•改善方式:現代公民透過輿論推動公共利益時,
–應該以合法與理性為原則,
–須對媒體所呈現之輿論常保懷疑與批判能力,

–避免特定團體利用輿論而讓私利凌駕公共利益
之上。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 公民團體:成員透過共同的理念結合,利用集體力
量,主動對特定的公共議題投注心力,並促使社會
大眾與政府關注其目標的團體。
– 如:財團法人董氏基金會是最早投入推動菸害
防制的團體,長期以來推動菸害防制的政策規
劃、教育宣導、媒體傳播、戒菸計畫及國際合
作等議題,並促成《菸害防制法》之立法、修
訂與監督。

公民團體的
特徵

具共同價值、
目標與規範

成員具認同感

具頻繁與結構性
的互動

公民團體的
運作方式

遊說
lobby

陳情

請願

廣告

舉辦活動

支持相同理念
的候選人
參加公職選舉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 缺點:公民團體彼此間可能因立場不同,而產生對
抗和衝突。

• 改善方式:應透過公平正義原則,尋求社會共識,
以符合大多數人福祉。

CH4結束,請小老師安排考試


Slide 17

公民與社會第一冊

第四章 公共利益

授課教師:梁雅雯

[email protected]

翰林版

第一節 認識「公共利益」
• 何謂「公共利益」
• 公共利益的重要

• 公共利益與其他利益的關係

•我們家管教小孩,外人憑甚麼管?

從前,也許是個人家務事。但現在,因涉及社會
共認的公共價值,所以管教過當就會受公眾的禁止
•吸煙是我的自由,只要我喜歡,有甚麼不可以!

這是從個人利益著眼的想法!
個人利益不能損害大家的利益,才是以公共利益
著眼的想法。

公共利益(public interest)
•符合社會上大多數人的利益
–如垃圾處理、生態保護等。

•大眾同意「有些事務」具有公共性質,認為相關利
益會對社會整體有影響,因而成為公共利益
–如《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原住民族基
本法》等弱勢群體的利益,也獲得立法院的多
數同意。

公共利益的重要
• 為自己追求個人利益與幸福,改善個人生活是自然
且合理的現象。

• 個人如果只關心自身利益外,完全不願意為別人付
出,就可能如三個和尚沒水喝的道理一樣。
→對整個群體甚至包括自身都不利。

• 因此,關心公共議題,而非置身度外,是促進群體
生活的核心議題。

公共利益與其他利益的關係
(一)利益如何產生關係?
–1.包容互補

–2.衝突互斥
(二)公共利益與私利的關係
–1.古典自由主義
–2.社群主義
–3.理性自利

包容互補:公共利益的推動,有助於個人或某些群體
利益的維護。
公益

私益

政府實施垃圾不 避免垃圾造成環境的汙染或破壞,進
落地的政策
而提升個人住家的環境品質。
政府推動「節能 希望民眾能夠隨手關燈、減少使用電
減碳」以保護環 器用品、垃圾減量、做好資源回收、

多搭乘大眾運輸工具等,以減少二氧
化碳的排放。
行政院文建會推 喚醒居民的自覺,重建人與他人、人
動的「社區總體 與社區、人與環境的和諧關係,進而
營造」政策
帶動社區的全面改造與發展。

衝突互斥:許多公益的推動,常難免影響個人或某些
群體之利益。
公益

私益

為了便利交通 政府在興建交通建設時,可能必須徵收
個人土地。
為了維護環境 政府實施垃圾不落地政策,限制人們丟
整潔
棄垃圾的時間與地點。
為了確保交通 警察可能在特定的地點與時段,設置路
安全
障實施酒測,要求駕駛人停車配合受檢

公共利益與私利的關係

對應:第一代人權
自由權

公共利益與私利的關係

對應:第二代人權
社會權

公共利益與私利的關係

第二節 公共利益的衡量標準與難題
•公共利益的衡量標準
–1.符合大多數人福祉

–2.符合公平正義原則
•增進公共利益的難題
–搭便車

–共有財悲歌
–鄰避效應
– 大眾缺乏信任感與責任感

1.符合大多數人福祉
• 為促進社會大眾共同的福祉,在推動公共利益前,
應先凝聚社會共識。
不同於經濟學中

• 公共利益也具備兩項特性:

的「公共財」

– 無法排他性:指無法禁止某人不付代價即可享
用該產品或服務。

– 共享性:指某一項物品的數量足夠讓多數人享
有,而且不會降低該物品的功能。

※補充:財貨的種類
是否付費

排他性
使







無排他性

敵對性
(獨享)
無敵對性
(共享)

純公共財
路燈、橋樑、國防
、知識、生態環境

2.符合公平正義原則
•為避免因財富、教育程度或社會地位之差異,讓大
眾的權益有所差別;或犧牲少數人的權益來推動公
共利益等問題。
•因此,公共利益的衡量應注意:
–(1)建立在「公平」的基礎上

–(2)具備「補償正義」的精神

(1)建立在「公平」的基礎上
• 只要我們完成應盡的責任與義務,所獲得的利益也
應該相同;

• 外在差異不能影響每個人的基本權益。
※例如:當大家都繳納全民健保保費後,享有的醫療
權益應該相同,不能因為社會地位高低而影響照護
品質。

(2)具備「補償正義」的精神
• 在推動公共利益的過程中,不應犧牲少數人的權益。
• 若非不得已而為之,則應給予受害者公平與合理的
補償。
※例如:各都會區展開都市更新計畫時,政府必須依
據法規徵收計畫區土地,並補償原有居民的權益。

增進公共利益的難題
•公共利益的最後受益者是社會全體,為何還會出現
阻力與難題?

–因為「誘因不足」:誘因是指可促使個人產生
行動以追求最大目標或利益的工具。
–日本1994年「家用太陽能補貼政策」,政府鼓
勵民眾在家中裝設太陽能板,以節省能源,也
能將多餘電力回賣給電力公司,以獲取利潤,
以提高民眾的裝設意願。

增進公共利益

難題

搭便車

共有財悲歌

鄰避效應

大眾缺乏
信任感與責任感

搭便車
• 為什麼會有「公共財」的出現?
• 為什麼某些財貨必須由政府提供?
因為某些人只享受利益,卻不付出代價。
某些人只想白吃白喝、坐享其成,
認為個人不付出代價也不會被成員所察覺。
如:分組做報告時

→由政府推動公共利益,並訂定法律規範,降低部分
成員不勞而獲的期望心理。

搭便車(freeriding)
•由於公共利益可能需要社會大眾一起出錢出力爭取,
但是所獲得的公共利益卻是無排他性,也就是任何
人都可享有。
•如此一來,個人在理性的計算下,對自己最有利的
情形就是讓別人去參與公共事務,自己則是等著坐
享其成。
•這種自私自利的心態,我們稱之為搭便車。

※補充:財貨的種類
是否付費

排他性
使







無排他性

敵對性
(獨享)
無敵對性
(共享)

純公共財
路燈、橋樑、國防
、知識、生態環境

※補充:財貨的種類
是否付費

使







敵對性
(獨享)
無敵對性
(共享)

排他性
純私有財
私人住宅、
私家汽車

無排他性

純公共財
路燈、橋樑、國防
、知識、生態環境

共有財悲歌
•眾人共有,但又沒有明確誰屬的共有財,如祖產、
川圳。
因為人人可以自由使用,所以最後導致耗竭,
此種現象稱為共有財的悲歌。

→由政府或國際組織介入訂定相關的政策或法律以避
免不必要的浪費。
※沒有任何人擁有並控管的財產,稱為無主物;如野生動物(美國
早期的野牛)、海洋資源。難以界定財產權的無主物;如公海、空
氣。與共有財具有相同的特性。

共有財悲歌
• 美國學者哈定(Garrett Hardin, 1915-2003)提出「草原的
悲劇」:當一群牧羊人在一片肥沃的大草原上牧羊,大家
只要隨著大自然季節的輪替進行放牧和休耕,每年便能牧
養一定數量的羊群。
• 但某天有位牧羊人開始增加他的羊群數量,其他的牧羊人
也有樣學樣。由於每個牧羊人的自利行為,使羊群的數量
越來越多,草原耗損的速度也越快。
• 當草原逐漸消失後,羊群無法生長,牧羊人也失去賴以維
生的生計,草原的悲劇也因而產生。

※補充:財貨的種類

使







敵對性
(獨享)
無敵對性
(共享)

排他性
純私有財
私人住宅、
私家汽車

是否付費

無排他性
共有財(準私有財)
消防設施、
海裡的漁產資源
純公共財
路燈、橋樑、國防
、知識、生態環境

※補充:財貨的種類

使







敵對性
(獨享)
無敵對性
(共享)

排他性
純私有財
私人住宅、
私家汽車
準公共財
有線電視

是否付費

無排他性
共有財(準私有財)
消防設施、
海裡的漁產資源
純公共財
路燈、橋樑、國防
、知識、生態環境

鄰避效應( not in my backyard )
• 「不要在我家後院」
• 為了拒絕或抵抗不屬於當地之建設,通常與環保議
題相關。
如興建垃圾焚化爐、掩埋場或核能發電廠等,
被選為設置地點附近的居民往往會產生
「為何我家要被犧牲」心理。
→公共政策的訂定應有專家學者、環保人士、當地民眾
與政府官員間對興建設施的成效與副作用提出嚴謹的
評估與審慎的考量,方可降低民眾的反彈與抵制。

大眾缺乏信任感與責任感
•根據日裔美籍政治經濟學家福山 (Francis
Fukuyama,1952- )的看法,信任是一種重要的社會
資源,信任程度越高的社會,安全感與依賴感也越
高;反之,則容易相互猜忌、無法團結。
•從這個觀點來看公共利益,個人若對於他人或政府
缺乏信任感,不但無法共同合作,不能站在他人角
度以取得問題的共識,更容易導致對於公共事務的
冷漠與卸責,如此一來,想要謀求公共利益則是難
上加難。

第三節 公共利益的代表者
• 國家與強制力
– 國家是公共利益最佳的代表者
– 國家機關可能傷害公益
– 人民應扮演增進公共利益的角色

•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國家與強制力

國家是公共利益最佳的代表者

• 國家具有憲法賦與保障國民的必要性,與訂定法律
保障國民的正當性。
• 最明顯的例子便是透過法律的制定來宣示、保障與
實踐公共利益,例如:
– 通過《社會秩序維護法》,以維護公共秩序,
確保社會安寧;
– 通過《菸害防制法》,維護國民健康;
– 通過《離島建設條例》,以推動離島的開發建
設。

國家與強制力
– 政府基於公共利益所規劃的公共政策,如全民
健康保險、勞工保險等。
政府以強制力的方式實施全民健保後,
受到醫療保障的國民已經提升到全國人口的99%

然而,國家的公共政策未必對全體國民都有利

國家與強制力
•《全民健康保險法》規定:
–本國籍與領有臺灣居留證明者必須強制投保,
若不投保則處以罰則;
•中低收入戶無力繳納健保費、
•而現行許多醫療項目如職工災害等,全民健保也不
予補助

–因此,當這些中低收入者發生職災意外時,醫
療費用與健保繳納的雙重壓力,將造成中低收
入者沉重的負擔。

國家與強制力

國家機關可能傷害公益

• 相較於人民的權利,國家的公權力顯然更強大和更
權威,因此國家機關可能以公益為藉口,而侵害人
民的權利,甚至發生危害公益的情況。
– 如公職人員濫用職權,造成人民人身、財產等
權利受損的情形。

國家與強制力

國家機關可能傷害公益

在公益的問題上
以「少數服從多數」的決策規則,
來保護多數人的利益。
通常利用立法和選舉的方式

但也往往剝奪少數人的權益,
而發生「多數暴政」的問題。

國家與強制力
• 人民的角色
– 國家在訂定政策時可能無法顧及所有人的利益。

– 因此,各項公共議題的決策與執行,政府除了
在事前須審慎評估,並有良好的監督機制外,
社會大眾也應扮演增進公共利益的角色,以使
政府的目標與社會大眾的期望能趨於一致。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公共利益的推動與實踐不能僅依賴國家機關的決策
•在公民社會裡,更需要人民透過

–共同參與社會公共議題的討論,
–善用各種合法的管道發表輿論,
–志願地加入各種社會團體,經由與他人相互結
合,對國家或政黨進行監督。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輿論對政府有監督與制衡的作用,也可作為政府制
定公共政策的依據。
–運作方式:透過媒體或公民投票。
–如:鑑於臺灣曾經發生多起重大食品衛生安全
與消費糾紛事件,在輿論的壓力與公民團體的
推動下,《消保法》得以於1994年完成立法並
三讀通過。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缺點:可能淪為有心人士操作特定議題,藉以謀求
私利的工具。
•改善方式:現代公民透過輿論推動公共利益時,
–應該以合法與理性為原則,
–須對媒體所呈現之輿論常保懷疑與批判能力,

–避免特定團體利用輿論而讓私利凌駕公共利益
之上。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 公民團體:成員透過共同的理念結合,利用集體力
量,主動對特定的公共議題投注心力,並促使社會
大眾與政府關注其目標的團體。
– 如:財團法人董氏基金會是最早投入推動菸害
防制的團體,長期以來推動菸害防制的政策規
劃、教育宣導、媒體傳播、戒菸計畫及國際合
作等議題,並促成《菸害防制法》之立法、修
訂與監督。

公民團體的
特徵

具共同價值、
目標與規範

成員具認同感

具頻繁與結構性
的互動

公民團體的
運作方式

遊說
lobby

陳情

請願

廣告

舉辦活動

支持相同理念
的候選人
參加公職選舉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 缺點:公民團體彼此間可能因立場不同,而產生對
抗和衝突。

• 改善方式:應透過公平正義原則,尋求社會共識,
以符合大多數人福祉。

CH4結束,請小老師安排考試


Slide 18

公民與社會第一冊

第四章 公共利益

授課教師:梁雅雯

[email protected]

翰林版

第一節 認識「公共利益」
• 何謂「公共利益」
• 公共利益的重要

• 公共利益與其他利益的關係

•我們家管教小孩,外人憑甚麼管?

從前,也許是個人家務事。但現在,因涉及社會
共認的公共價值,所以管教過當就會受公眾的禁止
•吸煙是我的自由,只要我喜歡,有甚麼不可以!

這是從個人利益著眼的想法!
個人利益不能損害大家的利益,才是以公共利益
著眼的想法。

公共利益(public interest)
•符合社會上大多數人的利益
–如垃圾處理、生態保護等。

•大眾同意「有些事務」具有公共性質,認為相關利
益會對社會整體有影響,因而成為公共利益
–如《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原住民族基
本法》等弱勢群體的利益,也獲得立法院的多
數同意。

公共利益的重要
• 為自己追求個人利益與幸福,改善個人生活是自然
且合理的現象。

• 個人如果只關心自身利益外,完全不願意為別人付
出,就可能如三個和尚沒水喝的道理一樣。
→對整個群體甚至包括自身都不利。

• 因此,關心公共議題,而非置身度外,是促進群體
生活的核心議題。

公共利益與其他利益的關係
(一)利益如何產生關係?
–1.包容互補

–2.衝突互斥
(二)公共利益與私利的關係
–1.古典自由主義
–2.社群主義
–3.理性自利

包容互補:公共利益的推動,有助於個人或某些群體
利益的維護。
公益

私益

政府實施垃圾不 避免垃圾造成環境的汙染或破壞,進
落地的政策
而提升個人住家的環境品質。
政府推動「節能 希望民眾能夠隨手關燈、減少使用電
減碳」以保護環 器用品、垃圾減量、做好資源回收、

多搭乘大眾運輸工具等,以減少二氧
化碳的排放。
行政院文建會推 喚醒居民的自覺,重建人與他人、人
動的「社區總體 與社區、人與環境的和諧關係,進而
營造」政策
帶動社區的全面改造與發展。

衝突互斥:許多公益的推動,常難免影響個人或某些
群體之利益。
公益

私益

為了便利交通 政府在興建交通建設時,可能必須徵收
個人土地。
為了維護環境 政府實施垃圾不落地政策,限制人們丟
整潔
棄垃圾的時間與地點。
為了確保交通 警察可能在特定的地點與時段,設置路
安全
障實施酒測,要求駕駛人停車配合受檢

公共利益與私利的關係

對應:第一代人權
自由權

公共利益與私利的關係

對應:第二代人權
社會權

公共利益與私利的關係

第二節 公共利益的衡量標準與難題
•公共利益的衡量標準
–1.符合大多數人福祉

–2.符合公平正義原則
•增進公共利益的難題
–搭便車

–共有財悲歌
–鄰避效應
– 大眾缺乏信任感與責任感

1.符合大多數人福祉
• 為促進社會大眾共同的福祉,在推動公共利益前,
應先凝聚社會共識。
不同於經濟學中

• 公共利益也具備兩項特性:

的「公共財」

– 無法排他性:指無法禁止某人不付代價即可享
用該產品或服務。

– 共享性:指某一項物品的數量足夠讓多數人享
有,而且不會降低該物品的功能。

※補充:財貨的種類
是否付費

排他性
使







無排他性

敵對性
(獨享)
無敵對性
(共享)

純公共財
路燈、橋樑、國防
、知識、生態環境

2.符合公平正義原則
•為避免因財富、教育程度或社會地位之差異,讓大
眾的權益有所差別;或犧牲少數人的權益來推動公
共利益等問題。
•因此,公共利益的衡量應注意:
–(1)建立在「公平」的基礎上

–(2)具備「補償正義」的精神

(1)建立在「公平」的基礎上
• 只要我們完成應盡的責任與義務,所獲得的利益也
應該相同;

• 外在差異不能影響每個人的基本權益。
※例如:當大家都繳納全民健保保費後,享有的醫療
權益應該相同,不能因為社會地位高低而影響照護
品質。

(2)具備「補償正義」的精神
• 在推動公共利益的過程中,不應犧牲少數人的權益。
• 若非不得已而為之,則應給予受害者公平與合理的
補償。
※例如:各都會區展開都市更新計畫時,政府必須依
據法規徵收計畫區土地,並補償原有居民的權益。

增進公共利益的難題
•公共利益的最後受益者是社會全體,為何還會出現
阻力與難題?

–因為「誘因不足」:誘因是指可促使個人產生
行動以追求最大目標或利益的工具。
–日本1994年「家用太陽能補貼政策」,政府鼓
勵民眾在家中裝設太陽能板,以節省能源,也
能將多餘電力回賣給電力公司,以獲取利潤,
以提高民眾的裝設意願。

增進公共利益

難題

搭便車

共有財悲歌

鄰避效應

大眾缺乏
信任感與責任感

搭便車
• 為什麼會有「公共財」的出現?
• 為什麼某些財貨必須由政府提供?
因為某些人只享受利益,卻不付出代價。
某些人只想白吃白喝、坐享其成,
認為個人不付出代價也不會被成員所察覺。
如:分組做報告時

→由政府推動公共利益,並訂定法律規範,降低部分
成員不勞而獲的期望心理。

搭便車(freeriding)
•由於公共利益可能需要社會大眾一起出錢出力爭取,
但是所獲得的公共利益卻是無排他性,也就是任何
人都可享有。
•如此一來,個人在理性的計算下,對自己最有利的
情形就是讓別人去參與公共事務,自己則是等著坐
享其成。
•這種自私自利的心態,我們稱之為搭便車。

※補充:財貨的種類
是否付費

排他性
使







無排他性

敵對性
(獨享)
無敵對性
(共享)

純公共財
路燈、橋樑、國防
、知識、生態環境

※補充:財貨的種類
是否付費

使







敵對性
(獨享)
無敵對性
(共享)

排他性
純私有財
私人住宅、
私家汽車

無排他性

純公共財
路燈、橋樑、國防
、知識、生態環境

共有財悲歌
•眾人共有,但又沒有明確誰屬的共有財,如祖產、
川圳。
因為人人可以自由使用,所以最後導致耗竭,
此種現象稱為共有財的悲歌。

→由政府或國際組織介入訂定相關的政策或法律以避
免不必要的浪費。
※沒有任何人擁有並控管的財產,稱為無主物;如野生動物(美國
早期的野牛)、海洋資源。難以界定財產權的無主物;如公海、空
氣。與共有財具有相同的特性。

共有財悲歌
• 美國學者哈定(Garrett Hardin, 1915-2003)提出「草原的
悲劇」:當一群牧羊人在一片肥沃的大草原上牧羊,大家
只要隨著大自然季節的輪替進行放牧和休耕,每年便能牧
養一定數量的羊群。
• 但某天有位牧羊人開始增加他的羊群數量,其他的牧羊人
也有樣學樣。由於每個牧羊人的自利行為,使羊群的數量
越來越多,草原耗損的速度也越快。
• 當草原逐漸消失後,羊群無法生長,牧羊人也失去賴以維
生的生計,草原的悲劇也因而產生。

※補充:財貨的種類

使







敵對性
(獨享)
無敵對性
(共享)

排他性
純私有財
私人住宅、
私家汽車

是否付費

無排他性
共有財(準私有財)
消防設施、
海裡的漁產資源
純公共財
路燈、橋樑、國防
、知識、生態環境

※補充:財貨的種類

使







敵對性
(獨享)
無敵對性
(共享)

排他性
純私有財
私人住宅、
私家汽車
準公共財
有線電視

是否付費

無排他性
共有財(準私有財)
消防設施、
海裡的漁產資源
純公共財
路燈、橋樑、國防
、知識、生態環境

鄰避效應( not in my backyard )
• 「不要在我家後院」
• 為了拒絕或抵抗不屬於當地之建設,通常與環保議
題相關。
如興建垃圾焚化爐、掩埋場或核能發電廠等,
被選為設置地點附近的居民往往會產生
「為何我家要被犧牲」心理。
→公共政策的訂定應有專家學者、環保人士、當地民眾
與政府官員間對興建設施的成效與副作用提出嚴謹的
評估與審慎的考量,方可降低民眾的反彈與抵制。

大眾缺乏信任感與責任感
•根據日裔美籍政治經濟學家福山 (Francis
Fukuyama,1952- )的看法,信任是一種重要的社會
資源,信任程度越高的社會,安全感與依賴感也越
高;反之,則容易相互猜忌、無法團結。
•從這個觀點來看公共利益,個人若對於他人或政府
缺乏信任感,不但無法共同合作,不能站在他人角
度以取得問題的共識,更容易導致對於公共事務的
冷漠與卸責,如此一來,想要謀求公共利益則是難
上加難。

第三節 公共利益的代表者
• 國家與強制力
– 國家是公共利益最佳的代表者
– 國家機關可能傷害公益
– 人民應扮演增進公共利益的角色

•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國家與強制力

國家是公共利益最佳的代表者

• 國家具有憲法賦與保障國民的必要性,與訂定法律
保障國民的正當性。
• 最明顯的例子便是透過法律的制定來宣示、保障與
實踐公共利益,例如:
– 通過《社會秩序維護法》,以維護公共秩序,
確保社會安寧;
– 通過《菸害防制法》,維護國民健康;
– 通過《離島建設條例》,以推動離島的開發建
設。

國家與強制力
– 政府基於公共利益所規劃的公共政策,如全民
健康保險、勞工保險等。
政府以強制力的方式實施全民健保後,
受到醫療保障的國民已經提升到全國人口的99%

然而,國家的公共政策未必對全體國民都有利

國家與強制力
•《全民健康保險法》規定:
–本國籍與領有臺灣居留證明者必須強制投保,
若不投保則處以罰則;
•中低收入戶無力繳納健保費、
•而現行許多醫療項目如職工災害等,全民健保也不
予補助

–因此,當這些中低收入者發生職災意外時,醫
療費用與健保繳納的雙重壓力,將造成中低收
入者沉重的負擔。

國家與強制力

國家機關可能傷害公益

• 相較於人民的權利,國家的公權力顯然更強大和更
權威,因此國家機關可能以公益為藉口,而侵害人
民的權利,甚至發生危害公益的情況。
– 如公職人員濫用職權,造成人民人身、財產等
權利受損的情形。

國家與強制力

國家機關可能傷害公益

在公益的問題上
以「少數服從多數」的決策規則,
來保護多數人的利益。
通常利用立法和選舉的方式

但也往往剝奪少數人的權益,
而發生「多數暴政」的問題。

國家與強制力
• 人民的角色
– 國家在訂定政策時可能無法顧及所有人的利益。

– 因此,各項公共議題的決策與執行,政府除了
在事前須審慎評估,並有良好的監督機制外,
社會大眾也應扮演增進公共利益的角色,以使
政府的目標與社會大眾的期望能趨於一致。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公共利益的推動與實踐不能僅依賴國家機關的決策
•在公民社會裡,更需要人民透過

–共同參與社會公共議題的討論,
–善用各種合法的管道發表輿論,
–志願地加入各種社會團體,經由與他人相互結
合,對國家或政黨進行監督。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輿論對政府有監督與制衡的作用,也可作為政府制
定公共政策的依據。
–運作方式:透過媒體或公民投票。
–如:鑑於臺灣曾經發生多起重大食品衛生安全
與消費糾紛事件,在輿論的壓力與公民團體的
推動下,《消保法》得以於1994年完成立法並
三讀通過。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缺點:可能淪為有心人士操作特定議題,藉以謀求
私利的工具。
•改善方式:現代公民透過輿論推動公共利益時,
–應該以合法與理性為原則,
–須對媒體所呈現之輿論常保懷疑與批判能力,

–避免特定團體利用輿論而讓私利凌駕公共利益
之上。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 公民團體:成員透過共同的理念結合,利用集體力
量,主動對特定的公共議題投注心力,並促使社會
大眾與政府關注其目標的團體。
– 如:財團法人董氏基金會是最早投入推動菸害
防制的團體,長期以來推動菸害防制的政策規
劃、教育宣導、媒體傳播、戒菸計畫及國際合
作等議題,並促成《菸害防制法》之立法、修
訂與監督。

公民團體的
特徵

具共同價值、
目標與規範

成員具認同感

具頻繁與結構性
的互動

公民團體的
運作方式

遊說
lobby

陳情

請願

廣告

舉辦活動

支持相同理念
的候選人
參加公職選舉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 缺點:公民團體彼此間可能因立場不同,而產生對
抗和衝突。

• 改善方式:應透過公平正義原則,尋求社會共識,
以符合大多數人福祉。

CH4結束,請小老師安排考試


Slide 19

公民與社會第一冊

第四章 公共利益

授課教師:梁雅雯

[email protected]

翰林版

第一節 認識「公共利益」
• 何謂「公共利益」
• 公共利益的重要

• 公共利益與其他利益的關係

•我們家管教小孩,外人憑甚麼管?

從前,也許是個人家務事。但現在,因涉及社會
共認的公共價值,所以管教過當就會受公眾的禁止
•吸煙是我的自由,只要我喜歡,有甚麼不可以!

這是從個人利益著眼的想法!
個人利益不能損害大家的利益,才是以公共利益
著眼的想法。

公共利益(public interest)
•符合社會上大多數人的利益
–如垃圾處理、生態保護等。

•大眾同意「有些事務」具有公共性質,認為相關利
益會對社會整體有影響,因而成為公共利益
–如《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原住民族基
本法》等弱勢群體的利益,也獲得立法院的多
數同意。

公共利益的重要
• 為自己追求個人利益與幸福,改善個人生活是自然
且合理的現象。

• 個人如果只關心自身利益外,完全不願意為別人付
出,就可能如三個和尚沒水喝的道理一樣。
→對整個群體甚至包括自身都不利。

• 因此,關心公共議題,而非置身度外,是促進群體
生活的核心議題。

公共利益與其他利益的關係
(一)利益如何產生關係?
–1.包容互補

–2.衝突互斥
(二)公共利益與私利的關係
–1.古典自由主義
–2.社群主義
–3.理性自利

包容互補:公共利益的推動,有助於個人或某些群體
利益的維護。
公益

私益

政府實施垃圾不 避免垃圾造成環境的汙染或破壞,進
落地的政策
而提升個人住家的環境品質。
政府推動「節能 希望民眾能夠隨手關燈、減少使用電
減碳」以保護環 器用品、垃圾減量、做好資源回收、

多搭乘大眾運輸工具等,以減少二氧
化碳的排放。
行政院文建會推 喚醒居民的自覺,重建人與他人、人
動的「社區總體 與社區、人與環境的和諧關係,進而
營造」政策
帶動社區的全面改造與發展。

衝突互斥:許多公益的推動,常難免影響個人或某些
群體之利益。
公益

私益

為了便利交通 政府在興建交通建設時,可能必須徵收
個人土地。
為了維護環境 政府實施垃圾不落地政策,限制人們丟
整潔
棄垃圾的時間與地點。
為了確保交通 警察可能在特定的地點與時段,設置路
安全
障實施酒測,要求駕駛人停車配合受檢

公共利益與私利的關係

對應:第一代人權
自由權

公共利益與私利的關係

對應:第二代人權
社會權

公共利益與私利的關係

第二節 公共利益的衡量標準與難題
•公共利益的衡量標準
–1.符合大多數人福祉

–2.符合公平正義原則
•增進公共利益的難題
–搭便車

–共有財悲歌
–鄰避效應
– 大眾缺乏信任感與責任感

1.符合大多數人福祉
• 為促進社會大眾共同的福祉,在推動公共利益前,
應先凝聚社會共識。
不同於經濟學中

• 公共利益也具備兩項特性:

的「公共財」

– 無法排他性:指無法禁止某人不付代價即可享
用該產品或服務。

– 共享性:指某一項物品的數量足夠讓多數人享
有,而且不會降低該物品的功能。

※補充:財貨的種類
是否付費

排他性
使







無排他性

敵對性
(獨享)
無敵對性
(共享)

純公共財
路燈、橋樑、國防
、知識、生態環境

2.符合公平正義原則
•為避免因財富、教育程度或社會地位之差異,讓大
眾的權益有所差別;或犧牲少數人的權益來推動公
共利益等問題。
•因此,公共利益的衡量應注意:
–(1)建立在「公平」的基礎上

–(2)具備「補償正義」的精神

(1)建立在「公平」的基礎上
• 只要我們完成應盡的責任與義務,所獲得的利益也
應該相同;

• 外在差異不能影響每個人的基本權益。
※例如:當大家都繳納全民健保保費後,享有的醫療
權益應該相同,不能因為社會地位高低而影響照護
品質。

(2)具備「補償正義」的精神
• 在推動公共利益的過程中,不應犧牲少數人的權益。
• 若非不得已而為之,則應給予受害者公平與合理的
補償。
※例如:各都會區展開都市更新計畫時,政府必須依
據法規徵收計畫區土地,並補償原有居民的權益。

增進公共利益的難題
•公共利益的最後受益者是社會全體,為何還會出現
阻力與難題?

–因為「誘因不足」:誘因是指可促使個人產生
行動以追求最大目標或利益的工具。
–日本1994年「家用太陽能補貼政策」,政府鼓
勵民眾在家中裝設太陽能板,以節省能源,也
能將多餘電力回賣給電力公司,以獲取利潤,
以提高民眾的裝設意願。

增進公共利益

難題

搭便車

共有財悲歌

鄰避效應

大眾缺乏
信任感與責任感

搭便車
• 為什麼會有「公共財」的出現?
• 為什麼某些財貨必須由政府提供?
因為某些人只享受利益,卻不付出代價。
某些人只想白吃白喝、坐享其成,
認為個人不付出代價也不會被成員所察覺。
如:分組做報告時

→由政府推動公共利益,並訂定法律規範,降低部分
成員不勞而獲的期望心理。

搭便車(freeriding)
•由於公共利益可能需要社會大眾一起出錢出力爭取,
但是所獲得的公共利益卻是無排他性,也就是任何
人都可享有。
•如此一來,個人在理性的計算下,對自己最有利的
情形就是讓別人去參與公共事務,自己則是等著坐
享其成。
•這種自私自利的心態,我們稱之為搭便車。

※補充:財貨的種類
是否付費

排他性
使







無排他性

敵對性
(獨享)
無敵對性
(共享)

純公共財
路燈、橋樑、國防
、知識、生態環境

※補充:財貨的種類
是否付費

使







敵對性
(獨享)
無敵對性
(共享)

排他性
純私有財
私人住宅、
私家汽車

無排他性

純公共財
路燈、橋樑、國防
、知識、生態環境

共有財悲歌
•眾人共有,但又沒有明確誰屬的共有財,如祖產、
川圳。
因為人人可以自由使用,所以最後導致耗竭,
此種現象稱為共有財的悲歌。

→由政府或國際組織介入訂定相關的政策或法律以避
免不必要的浪費。
※沒有任何人擁有並控管的財產,稱為無主物;如野生動物(美國
早期的野牛)、海洋資源。難以界定財產權的無主物;如公海、空
氣。與共有財具有相同的特性。

共有財悲歌
• 美國學者哈定(Garrett Hardin, 1915-2003)提出「草原的
悲劇」:當一群牧羊人在一片肥沃的大草原上牧羊,大家
只要隨著大自然季節的輪替進行放牧和休耕,每年便能牧
養一定數量的羊群。
• 但某天有位牧羊人開始增加他的羊群數量,其他的牧羊人
也有樣學樣。由於每個牧羊人的自利行為,使羊群的數量
越來越多,草原耗損的速度也越快。
• 當草原逐漸消失後,羊群無法生長,牧羊人也失去賴以維
生的生計,草原的悲劇也因而產生。

※補充:財貨的種類

使







敵對性
(獨享)
無敵對性
(共享)

排他性
純私有財
私人住宅、
私家汽車

是否付費

無排他性
共有財(準私有財)
消防設施、
海裡的漁產資源
純公共財
路燈、橋樑、國防
、知識、生態環境

※補充:財貨的種類

使







敵對性
(獨享)
無敵對性
(共享)

排他性
純私有財
私人住宅、
私家汽車
準公共財
有線電視

是否付費

無排他性
共有財(準私有財)
消防設施、
海裡的漁產資源
純公共財
路燈、橋樑、國防
、知識、生態環境

鄰避效應( not in my backyard )
• 「不要在我家後院」
• 為了拒絕或抵抗不屬於當地之建設,通常與環保議
題相關。
如興建垃圾焚化爐、掩埋場或核能發電廠等,
被選為設置地點附近的居民往往會產生
「為何我家要被犧牲」心理。
→公共政策的訂定應有專家學者、環保人士、當地民眾
與政府官員間對興建設施的成效與副作用提出嚴謹的
評估與審慎的考量,方可降低民眾的反彈與抵制。

大眾缺乏信任感與責任感
•根據日裔美籍政治經濟學家福山 (Francis
Fukuyama,1952- )的看法,信任是一種重要的社會
資源,信任程度越高的社會,安全感與依賴感也越
高;反之,則容易相互猜忌、無法團結。
•從這個觀點來看公共利益,個人若對於他人或政府
缺乏信任感,不但無法共同合作,不能站在他人角
度以取得問題的共識,更容易導致對於公共事務的
冷漠與卸責,如此一來,想要謀求公共利益則是難
上加難。

第三節 公共利益的代表者
• 國家與強制力
– 國家是公共利益最佳的代表者
– 國家機關可能傷害公益
– 人民應扮演增進公共利益的角色

•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國家與強制力

國家是公共利益最佳的代表者

• 國家具有憲法賦與保障國民的必要性,與訂定法律
保障國民的正當性。
• 最明顯的例子便是透過法律的制定來宣示、保障與
實踐公共利益,例如:
– 通過《社會秩序維護法》,以維護公共秩序,
確保社會安寧;
– 通過《菸害防制法》,維護國民健康;
– 通過《離島建設條例》,以推動離島的開發建
設。

國家與強制力
– 政府基於公共利益所規劃的公共政策,如全民
健康保險、勞工保險等。
政府以強制力的方式實施全民健保後,
受到醫療保障的國民已經提升到全國人口的99%

然而,國家的公共政策未必對全體國民都有利

國家與強制力
•《全民健康保險法》規定:
–本國籍與領有臺灣居留證明者必須強制投保,
若不投保則處以罰則;
•中低收入戶無力繳納健保費、
•而現行許多醫療項目如職工災害等,全民健保也不
予補助

–因此,當這些中低收入者發生職災意外時,醫
療費用與健保繳納的雙重壓力,將造成中低收
入者沉重的負擔。

國家與強制力

國家機關可能傷害公益

• 相較於人民的權利,國家的公權力顯然更強大和更
權威,因此國家機關可能以公益為藉口,而侵害人
民的權利,甚至發生危害公益的情況。
– 如公職人員濫用職權,造成人民人身、財產等
權利受損的情形。

國家與強制力

國家機關可能傷害公益

在公益的問題上
以「少數服從多數」的決策規則,
來保護多數人的利益。
通常利用立法和選舉的方式

但也往往剝奪少數人的權益,
而發生「多數暴政」的問題。

國家與強制力
• 人民的角色
– 國家在訂定政策時可能無法顧及所有人的利益。

– 因此,各項公共議題的決策與執行,政府除了
在事前須審慎評估,並有良好的監督機制外,
社會大眾也應扮演增進公共利益的角色,以使
政府的目標與社會大眾的期望能趨於一致。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公共利益的推動與實踐不能僅依賴國家機關的決策
•在公民社會裡,更需要人民透過

–共同參與社會公共議題的討論,
–善用各種合法的管道發表輿論,
–志願地加入各種社會團體,經由與他人相互結
合,對國家或政黨進行監督。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輿論對政府有監督與制衡的作用,也可作為政府制
定公共政策的依據。
–運作方式:透過媒體或公民投票。
–如:鑑於臺灣曾經發生多起重大食品衛生安全
與消費糾紛事件,在輿論的壓力與公民團體的
推動下,《消保法》得以於1994年完成立法並
三讀通過。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缺點:可能淪為有心人士操作特定議題,藉以謀求
私利的工具。
•改善方式:現代公民透過輿論推動公共利益時,
–應該以合法與理性為原則,
–須對媒體所呈現之輿論常保懷疑與批判能力,

–避免特定團體利用輿論而讓私利凌駕公共利益
之上。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 公民團體:成員透過共同的理念結合,利用集體力
量,主動對特定的公共議題投注心力,並促使社會
大眾與政府關注其目標的團體。
– 如:財團法人董氏基金會是最早投入推動菸害
防制的團體,長期以來推動菸害防制的政策規
劃、教育宣導、媒體傳播、戒菸計畫及國際合
作等議題,並促成《菸害防制法》之立法、修
訂與監督。

公民團體的
特徵

具共同價值、
目標與規範

成員具認同感

具頻繁與結構性
的互動

公民團體的
運作方式

遊說
lobby

陳情

請願

廣告

舉辦活動

支持相同理念
的候選人
參加公職選舉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 缺點:公民團體彼此間可能因立場不同,而產生對
抗和衝突。

• 改善方式:應透過公平正義原則,尋求社會共識,
以符合大多數人福祉。

CH4結束,請小老師安排考試


Slide 20

公民與社會第一冊

第四章 公共利益

授課教師:梁雅雯

[email protected]

翰林版

第一節 認識「公共利益」
• 何謂「公共利益」
• 公共利益的重要

• 公共利益與其他利益的關係

•我們家管教小孩,外人憑甚麼管?

從前,也許是個人家務事。但現在,因涉及社會
共認的公共價值,所以管教過當就會受公眾的禁止
•吸煙是我的自由,只要我喜歡,有甚麼不可以!

這是從個人利益著眼的想法!
個人利益不能損害大家的利益,才是以公共利益
著眼的想法。

公共利益(public interest)
•符合社會上大多數人的利益
–如垃圾處理、生態保護等。

•大眾同意「有些事務」具有公共性質,認為相關利
益會對社會整體有影響,因而成為公共利益
–如《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原住民族基
本法》等弱勢群體的利益,也獲得立法院的多
數同意。

公共利益的重要
• 為自己追求個人利益與幸福,改善個人生活是自然
且合理的現象。

• 個人如果只關心自身利益外,完全不願意為別人付
出,就可能如三個和尚沒水喝的道理一樣。
→對整個群體甚至包括自身都不利。

• 因此,關心公共議題,而非置身度外,是促進群體
生活的核心議題。

公共利益與其他利益的關係
(一)利益如何產生關係?
–1.包容互補

–2.衝突互斥
(二)公共利益與私利的關係
–1.古典自由主義
–2.社群主義
–3.理性自利

包容互補:公共利益的推動,有助於個人或某些群體
利益的維護。
公益

私益

政府實施垃圾不 避免垃圾造成環境的汙染或破壞,進
落地的政策
而提升個人住家的環境品質。
政府推動「節能 希望民眾能夠隨手關燈、減少使用電
減碳」以保護環 器用品、垃圾減量、做好資源回收、

多搭乘大眾運輸工具等,以減少二氧
化碳的排放。
行政院文建會推 喚醒居民的自覺,重建人與他人、人
動的「社區總體 與社區、人與環境的和諧關係,進而
營造」政策
帶動社區的全面改造與發展。

衝突互斥:許多公益的推動,常難免影響個人或某些
群體之利益。
公益

私益

為了便利交通 政府在興建交通建設時,可能必須徵收
個人土地。
為了維護環境 政府實施垃圾不落地政策,限制人們丟
整潔
棄垃圾的時間與地點。
為了確保交通 警察可能在特定的地點與時段,設置路
安全
障實施酒測,要求駕駛人停車配合受檢

公共利益與私利的關係

對應:第一代人權
自由權

公共利益與私利的關係

對應:第二代人權
社會權

公共利益與私利的關係

第二節 公共利益的衡量標準與難題
•公共利益的衡量標準
–1.符合大多數人福祉

–2.符合公平正義原則
•增進公共利益的難題
–搭便車

–共有財悲歌
–鄰避效應
– 大眾缺乏信任感與責任感

1.符合大多數人福祉
• 為促進社會大眾共同的福祉,在推動公共利益前,
應先凝聚社會共識。
不同於經濟學中

• 公共利益也具備兩項特性:

的「公共財」

– 無法排他性:指無法禁止某人不付代價即可享
用該產品或服務。

– 共享性:指某一項物品的數量足夠讓多數人享
有,而且不會降低該物品的功能。

※補充:財貨的種類
是否付費

排他性
使







無排他性

敵對性
(獨享)
無敵對性
(共享)

純公共財
路燈、橋樑、國防
、知識、生態環境

2.符合公平正義原則
•為避免因財富、教育程度或社會地位之差異,讓大
眾的權益有所差別;或犧牲少數人的權益來推動公
共利益等問題。
•因此,公共利益的衡量應注意:
–(1)建立在「公平」的基礎上

–(2)具備「補償正義」的精神

(1)建立在「公平」的基礎上
• 只要我們完成應盡的責任與義務,所獲得的利益也
應該相同;

• 外在差異不能影響每個人的基本權益。
※例如:當大家都繳納全民健保保費後,享有的醫療
權益應該相同,不能因為社會地位高低而影響照護
品質。

(2)具備「補償正義」的精神
• 在推動公共利益的過程中,不應犧牲少數人的權益。
• 若非不得已而為之,則應給予受害者公平與合理的
補償。
※例如:各都會區展開都市更新計畫時,政府必須依
據法規徵收計畫區土地,並補償原有居民的權益。

增進公共利益的難題
•公共利益的最後受益者是社會全體,為何還會出現
阻力與難題?

–因為「誘因不足」:誘因是指可促使個人產生
行動以追求最大目標或利益的工具。
–日本1994年「家用太陽能補貼政策」,政府鼓
勵民眾在家中裝設太陽能板,以節省能源,也
能將多餘電力回賣給電力公司,以獲取利潤,
以提高民眾的裝設意願。

增進公共利益

難題

搭便車

共有財悲歌

鄰避效應

大眾缺乏
信任感與責任感

搭便車
• 為什麼會有「公共財」的出現?
• 為什麼某些財貨必須由政府提供?
因為某些人只享受利益,卻不付出代價。
某些人只想白吃白喝、坐享其成,
認為個人不付出代價也不會被成員所察覺。
如:分組做報告時

→由政府推動公共利益,並訂定法律規範,降低部分
成員不勞而獲的期望心理。

搭便車(freeriding)
•由於公共利益可能需要社會大眾一起出錢出力爭取,
但是所獲得的公共利益卻是無排他性,也就是任何
人都可享有。
•如此一來,個人在理性的計算下,對自己最有利的
情形就是讓別人去參與公共事務,自己則是等著坐
享其成。
•這種自私自利的心態,我們稱之為搭便車。

※補充:財貨的種類
是否付費

排他性
使







無排他性

敵對性
(獨享)
無敵對性
(共享)

純公共財
路燈、橋樑、國防
、知識、生態環境

※補充:財貨的種類
是否付費

使







敵對性
(獨享)
無敵對性
(共享)

排他性
純私有財
私人住宅、
私家汽車

無排他性

純公共財
路燈、橋樑、國防
、知識、生態環境

共有財悲歌
•眾人共有,但又沒有明確誰屬的共有財,如祖產、
川圳。
因為人人可以自由使用,所以最後導致耗竭,
此種現象稱為共有財的悲歌。

→由政府或國際組織介入訂定相關的政策或法律以避
免不必要的浪費。
※沒有任何人擁有並控管的財產,稱為無主物;如野生動物(美國
早期的野牛)、海洋資源。難以界定財產權的無主物;如公海、空
氣。與共有財具有相同的特性。

共有財悲歌
• 美國學者哈定(Garrett Hardin, 1915-2003)提出「草原的
悲劇」:當一群牧羊人在一片肥沃的大草原上牧羊,大家
只要隨著大自然季節的輪替進行放牧和休耕,每年便能牧
養一定數量的羊群。
• 但某天有位牧羊人開始增加他的羊群數量,其他的牧羊人
也有樣學樣。由於每個牧羊人的自利行為,使羊群的數量
越來越多,草原耗損的速度也越快。
• 當草原逐漸消失後,羊群無法生長,牧羊人也失去賴以維
生的生計,草原的悲劇也因而產生。

※補充:財貨的種類

使







敵對性
(獨享)
無敵對性
(共享)

排他性
純私有財
私人住宅、
私家汽車

是否付費

無排他性
共有財(準私有財)
消防設施、
海裡的漁產資源
純公共財
路燈、橋樑、國防
、知識、生態環境

※補充:財貨的種類

使







敵對性
(獨享)
無敵對性
(共享)

排他性
純私有財
私人住宅、
私家汽車
準公共財
有線電視

是否付費

無排他性
共有財(準私有財)
消防設施、
海裡的漁產資源
純公共財
路燈、橋樑、國防
、知識、生態環境

鄰避效應( not in my backyard )
• 「不要在我家後院」
• 為了拒絕或抵抗不屬於當地之建設,通常與環保議
題相關。
如興建垃圾焚化爐、掩埋場或核能發電廠等,
被選為設置地點附近的居民往往會產生
「為何我家要被犧牲」心理。
→公共政策的訂定應有專家學者、環保人士、當地民眾
與政府官員間對興建設施的成效與副作用提出嚴謹的
評估與審慎的考量,方可降低民眾的反彈與抵制。

大眾缺乏信任感與責任感
•根據日裔美籍政治經濟學家福山 (Francis
Fukuyama,1952- )的看法,信任是一種重要的社會
資源,信任程度越高的社會,安全感與依賴感也越
高;反之,則容易相互猜忌、無法團結。
•從這個觀點來看公共利益,個人若對於他人或政府
缺乏信任感,不但無法共同合作,不能站在他人角
度以取得問題的共識,更容易導致對於公共事務的
冷漠與卸責,如此一來,想要謀求公共利益則是難
上加難。

第三節 公共利益的代表者
• 國家與強制力
– 國家是公共利益最佳的代表者
– 國家機關可能傷害公益
– 人民應扮演增進公共利益的角色

•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國家與強制力

國家是公共利益最佳的代表者

• 國家具有憲法賦與保障國民的必要性,與訂定法律
保障國民的正當性。
• 最明顯的例子便是透過法律的制定來宣示、保障與
實踐公共利益,例如:
– 通過《社會秩序維護法》,以維護公共秩序,
確保社會安寧;
– 通過《菸害防制法》,維護國民健康;
– 通過《離島建設條例》,以推動離島的開發建
設。

國家與強制力
– 政府基於公共利益所規劃的公共政策,如全民
健康保險、勞工保險等。
政府以強制力的方式實施全民健保後,
受到醫療保障的國民已經提升到全國人口的99%

然而,國家的公共政策未必對全體國民都有利

國家與強制力
•《全民健康保險法》規定:
–本國籍與領有臺灣居留證明者必須強制投保,
若不投保則處以罰則;
•中低收入戶無力繳納健保費、
•而現行許多醫療項目如職工災害等,全民健保也不
予補助

–因此,當這些中低收入者發生職災意外時,醫
療費用與健保繳納的雙重壓力,將造成中低收
入者沉重的負擔。

國家與強制力

國家機關可能傷害公益

• 相較於人民的權利,國家的公權力顯然更強大和更
權威,因此國家機關可能以公益為藉口,而侵害人
民的權利,甚至發生危害公益的情況。
– 如公職人員濫用職權,造成人民人身、財產等
權利受損的情形。

國家與強制力

國家機關可能傷害公益

在公益的問題上
以「少數服從多數」的決策規則,
來保護多數人的利益。
通常利用立法和選舉的方式

但也往往剝奪少數人的權益,
而發生「多數暴政」的問題。

國家與強制力
• 人民的角色
– 國家在訂定政策時可能無法顧及所有人的利益。

– 因此,各項公共議題的決策與執行,政府除了
在事前須審慎評估,並有良好的監督機制外,
社會大眾也應扮演增進公共利益的角色,以使
政府的目標與社會大眾的期望能趨於一致。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公共利益的推動與實踐不能僅依賴國家機關的決策
•在公民社會裡,更需要人民透過

–共同參與社會公共議題的討論,
–善用各種合法的管道發表輿論,
–志願地加入各種社會團體,經由與他人相互結
合,對國家或政黨進行監督。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輿論對政府有監督與制衡的作用,也可作為政府制
定公共政策的依據。
–運作方式:透過媒體或公民投票。
–如:鑑於臺灣曾經發生多起重大食品衛生安全
與消費糾紛事件,在輿論的壓力與公民團體的
推動下,《消保法》得以於1994年完成立法並
三讀通過。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缺點:可能淪為有心人士操作特定議題,藉以謀求
私利的工具。
•改善方式:現代公民透過輿論推動公共利益時,
–應該以合法與理性為原則,
–須對媒體所呈現之輿論常保懷疑與批判能力,

–避免特定團體利用輿論而讓私利凌駕公共利益
之上。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 公民團體:成員透過共同的理念結合,利用集體力
量,主動對特定的公共議題投注心力,並促使社會
大眾與政府關注其目標的團體。
– 如:財團法人董氏基金會是最早投入推動菸害
防制的團體,長期以來推動菸害防制的政策規
劃、教育宣導、媒體傳播、戒菸計畫及國際合
作等議題,並促成《菸害防制法》之立法、修
訂與監督。

公民團體的
特徵

具共同價值、
目標與規範

成員具認同感

具頻繁與結構性
的互動

公民團體的
運作方式

遊說
lobby

陳情

請願

廣告

舉辦活動

支持相同理念
的候選人
參加公職選舉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 缺點:公民團體彼此間可能因立場不同,而產生對
抗和衝突。

• 改善方式:應透過公平正義原則,尋求社會共識,
以符合大多數人福祉。

CH4結束,請小老師安排考試


Slide 21

公民與社會第一冊

第四章 公共利益

授課教師:梁雅雯

[email protected]

翰林版

第一節 認識「公共利益」
• 何謂「公共利益」
• 公共利益的重要

• 公共利益與其他利益的關係

•我們家管教小孩,外人憑甚麼管?

從前,也許是個人家務事。但現在,因涉及社會
共認的公共價值,所以管教過當就會受公眾的禁止
•吸煙是我的自由,只要我喜歡,有甚麼不可以!

這是從個人利益著眼的想法!
個人利益不能損害大家的利益,才是以公共利益
著眼的想法。

公共利益(public interest)
•符合社會上大多數人的利益
–如垃圾處理、生態保護等。

•大眾同意「有些事務」具有公共性質,認為相關利
益會對社會整體有影響,因而成為公共利益
–如《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原住民族基
本法》等弱勢群體的利益,也獲得立法院的多
數同意。

公共利益的重要
• 為自己追求個人利益與幸福,改善個人生活是自然
且合理的現象。

• 個人如果只關心自身利益外,完全不願意為別人付
出,就可能如三個和尚沒水喝的道理一樣。
→對整個群體甚至包括自身都不利。

• 因此,關心公共議題,而非置身度外,是促進群體
生活的核心議題。

公共利益與其他利益的關係
(一)利益如何產生關係?
–1.包容互補

–2.衝突互斥
(二)公共利益與私利的關係
–1.古典自由主義
–2.社群主義
–3.理性自利

包容互補:公共利益的推動,有助於個人或某些群體
利益的維護。
公益

私益

政府實施垃圾不 避免垃圾造成環境的汙染或破壞,進
落地的政策
而提升個人住家的環境品質。
政府推動「節能 希望民眾能夠隨手關燈、減少使用電
減碳」以保護環 器用品、垃圾減量、做好資源回收、

多搭乘大眾運輸工具等,以減少二氧
化碳的排放。
行政院文建會推 喚醒居民的自覺,重建人與他人、人
動的「社區總體 與社區、人與環境的和諧關係,進而
營造」政策
帶動社區的全面改造與發展。

衝突互斥:許多公益的推動,常難免影響個人或某些
群體之利益。
公益

私益

為了便利交通 政府在興建交通建設時,可能必須徵收
個人土地。
為了維護環境 政府實施垃圾不落地政策,限制人們丟
整潔
棄垃圾的時間與地點。
為了確保交通 警察可能在特定的地點與時段,設置路
安全
障實施酒測,要求駕駛人停車配合受檢

公共利益與私利的關係

對應:第一代人權
自由權

公共利益與私利的關係

對應:第二代人權
社會權

公共利益與私利的關係

第二節 公共利益的衡量標準與難題
•公共利益的衡量標準
–1.符合大多數人福祉

–2.符合公平正義原則
•增進公共利益的難題
–搭便車

–共有財悲歌
–鄰避效應
– 大眾缺乏信任感與責任感

1.符合大多數人福祉
• 為促進社會大眾共同的福祉,在推動公共利益前,
應先凝聚社會共識。
不同於經濟學中

• 公共利益也具備兩項特性:

的「公共財」

– 無法排他性:指無法禁止某人不付代價即可享
用該產品或服務。

– 共享性:指某一項物品的數量足夠讓多數人享
有,而且不會降低該物品的功能。

※補充:財貨的種類
是否付費

排他性
使







無排他性

敵對性
(獨享)
無敵對性
(共享)

純公共財
路燈、橋樑、國防
、知識、生態環境

2.符合公平正義原則
•為避免因財富、教育程度或社會地位之差異,讓大
眾的權益有所差別;或犧牲少數人的權益來推動公
共利益等問題。
•因此,公共利益的衡量應注意:
–(1)建立在「公平」的基礎上

–(2)具備「補償正義」的精神

(1)建立在「公平」的基礎上
• 只要我們完成應盡的責任與義務,所獲得的利益也
應該相同;

• 外在差異不能影響每個人的基本權益。
※例如:當大家都繳納全民健保保費後,享有的醫療
權益應該相同,不能因為社會地位高低而影響照護
品質。

(2)具備「補償正義」的精神
• 在推動公共利益的過程中,不應犧牲少數人的權益。
• 若非不得已而為之,則應給予受害者公平與合理的
補償。
※例如:各都會區展開都市更新計畫時,政府必須依
據法規徵收計畫區土地,並補償原有居民的權益。

增進公共利益的難題
•公共利益的最後受益者是社會全體,為何還會出現
阻力與難題?

–因為「誘因不足」:誘因是指可促使個人產生
行動以追求最大目標或利益的工具。
–日本1994年「家用太陽能補貼政策」,政府鼓
勵民眾在家中裝設太陽能板,以節省能源,也
能將多餘電力回賣給電力公司,以獲取利潤,
以提高民眾的裝設意願。

增進公共利益

難題

搭便車

共有財悲歌

鄰避效應

大眾缺乏
信任感與責任感

搭便車
• 為什麼會有「公共財」的出現?
• 為什麼某些財貨必須由政府提供?
因為某些人只享受利益,卻不付出代價。
某些人只想白吃白喝、坐享其成,
認為個人不付出代價也不會被成員所察覺。
如:分組做報告時

→由政府推動公共利益,並訂定法律規範,降低部分
成員不勞而獲的期望心理。

搭便車(freeriding)
•由於公共利益可能需要社會大眾一起出錢出力爭取,
但是所獲得的公共利益卻是無排他性,也就是任何
人都可享有。
•如此一來,個人在理性的計算下,對自己最有利的
情形就是讓別人去參與公共事務,自己則是等著坐
享其成。
•這種自私自利的心態,我們稱之為搭便車。

※補充:財貨的種類
是否付費

排他性
使







無排他性

敵對性
(獨享)
無敵對性
(共享)

純公共財
路燈、橋樑、國防
、知識、生態環境

※補充:財貨的種類
是否付費

使







敵對性
(獨享)
無敵對性
(共享)

排他性
純私有財
私人住宅、
私家汽車

無排他性

純公共財
路燈、橋樑、國防
、知識、生態環境

共有財悲歌
•眾人共有,但又沒有明確誰屬的共有財,如祖產、
川圳。
因為人人可以自由使用,所以最後導致耗竭,
此種現象稱為共有財的悲歌。

→由政府或國際組織介入訂定相關的政策或法律以避
免不必要的浪費。
※沒有任何人擁有並控管的財產,稱為無主物;如野生動物(美國
早期的野牛)、海洋資源。難以界定財產權的無主物;如公海、空
氣。與共有財具有相同的特性。

共有財悲歌
• 美國學者哈定(Garrett Hardin, 1915-2003)提出「草原的
悲劇」:當一群牧羊人在一片肥沃的大草原上牧羊,大家
只要隨著大自然季節的輪替進行放牧和休耕,每年便能牧
養一定數量的羊群。
• 但某天有位牧羊人開始增加他的羊群數量,其他的牧羊人
也有樣學樣。由於每個牧羊人的自利行為,使羊群的數量
越來越多,草原耗損的速度也越快。
• 當草原逐漸消失後,羊群無法生長,牧羊人也失去賴以維
生的生計,草原的悲劇也因而產生。

※補充:財貨的種類

使







敵對性
(獨享)
無敵對性
(共享)

排他性
純私有財
私人住宅、
私家汽車

是否付費

無排他性
共有財(準私有財)
消防設施、
海裡的漁產資源
純公共財
路燈、橋樑、國防
、知識、生態環境

※補充:財貨的種類

使







敵對性
(獨享)
無敵對性
(共享)

排他性
純私有財
私人住宅、
私家汽車
準公共財
有線電視

是否付費

無排他性
共有財(準私有財)
消防設施、
海裡的漁產資源
純公共財
路燈、橋樑、國防
、知識、生態環境

鄰避效應( not in my backyard )
• 「不要在我家後院」
• 為了拒絕或抵抗不屬於當地之建設,通常與環保議
題相關。
如興建垃圾焚化爐、掩埋場或核能發電廠等,
被選為設置地點附近的居民往往會產生
「為何我家要被犧牲」心理。
→公共政策的訂定應有專家學者、環保人士、當地民眾
與政府官員間對興建設施的成效與副作用提出嚴謹的
評估與審慎的考量,方可降低民眾的反彈與抵制。

大眾缺乏信任感與責任感
•根據日裔美籍政治經濟學家福山 (Francis
Fukuyama,1952- )的看法,信任是一種重要的社會
資源,信任程度越高的社會,安全感與依賴感也越
高;反之,則容易相互猜忌、無法團結。
•從這個觀點來看公共利益,個人若對於他人或政府
缺乏信任感,不但無法共同合作,不能站在他人角
度以取得問題的共識,更容易導致對於公共事務的
冷漠與卸責,如此一來,想要謀求公共利益則是難
上加難。

第三節 公共利益的代表者
• 國家與強制力
– 國家是公共利益最佳的代表者
– 國家機關可能傷害公益
– 人民應扮演增進公共利益的角色

•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國家與強制力

國家是公共利益最佳的代表者

• 國家具有憲法賦與保障國民的必要性,與訂定法律
保障國民的正當性。
• 最明顯的例子便是透過法律的制定來宣示、保障與
實踐公共利益,例如:
– 通過《社會秩序維護法》,以維護公共秩序,
確保社會安寧;
– 通過《菸害防制法》,維護國民健康;
– 通過《離島建設條例》,以推動離島的開發建
設。

國家與強制力
– 政府基於公共利益所規劃的公共政策,如全民
健康保險、勞工保險等。
政府以強制力的方式實施全民健保後,
受到醫療保障的國民已經提升到全國人口的99%

然而,國家的公共政策未必對全體國民都有利

國家與強制力
•《全民健康保險法》規定:
–本國籍與領有臺灣居留證明者必須強制投保,
若不投保則處以罰則;
•中低收入戶無力繳納健保費、
•而現行許多醫療項目如職工災害等,全民健保也不
予補助

–因此,當這些中低收入者發生職災意外時,醫
療費用與健保繳納的雙重壓力,將造成中低收
入者沉重的負擔。

國家與強制力

國家機關可能傷害公益

• 相較於人民的權利,國家的公權力顯然更強大和更
權威,因此國家機關可能以公益為藉口,而侵害人
民的權利,甚至發生危害公益的情況。
– 如公職人員濫用職權,造成人民人身、財產等
權利受損的情形。

國家與強制力

國家機關可能傷害公益

在公益的問題上
以「少數服從多數」的決策規則,
來保護多數人的利益。
通常利用立法和選舉的方式

但也往往剝奪少數人的權益,
而發生「多數暴政」的問題。

國家與強制力
• 人民的角色
– 國家在訂定政策時可能無法顧及所有人的利益。

– 因此,各項公共議題的決策與執行,政府除了
在事前須審慎評估,並有良好的監督機制外,
社會大眾也應扮演增進公共利益的角色,以使
政府的目標與社會大眾的期望能趨於一致。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公共利益的推動與實踐不能僅依賴國家機關的決策
•在公民社會裡,更需要人民透過

–共同參與社會公共議題的討論,
–善用各種合法的管道發表輿論,
–志願地加入各種社會團體,經由與他人相互結
合,對國家或政黨進行監督。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輿論對政府有監督與制衡的作用,也可作為政府制
定公共政策的依據。
–運作方式:透過媒體或公民投票。
–如:鑑於臺灣曾經發生多起重大食品衛生安全
與消費糾紛事件,在輿論的壓力與公民團體的
推動下,《消保法》得以於1994年完成立法並
三讀通過。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缺點:可能淪為有心人士操作特定議題,藉以謀求
私利的工具。
•改善方式:現代公民透過輿論推動公共利益時,
–應該以合法與理性為原則,
–須對媒體所呈現之輿論常保懷疑與批判能力,

–避免特定團體利用輿論而讓私利凌駕公共利益
之上。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 公民團體:成員透過共同的理念結合,利用集體力
量,主動對特定的公共議題投注心力,並促使社會
大眾與政府關注其目標的團體。
– 如:財團法人董氏基金會是最早投入推動菸害
防制的團體,長期以來推動菸害防制的政策規
劃、教育宣導、媒體傳播、戒菸計畫及國際合
作等議題,並促成《菸害防制法》之立法、修
訂與監督。

公民團體的
特徵

具共同價值、
目標與規範

成員具認同感

具頻繁與結構性
的互動

公民團體的
運作方式

遊說
lobby

陳情

請願

廣告

舉辦活動

支持相同理念
的候選人
參加公職選舉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 缺點:公民團體彼此間可能因立場不同,而產生對
抗和衝突。

• 改善方式:應透過公平正義原則,尋求社會共識,
以符合大多數人福祉。

CH4結束,請小老師安排考試


Slide 22

公民與社會第一冊

第四章 公共利益

授課教師:梁雅雯

[email protected]

翰林版

第一節 認識「公共利益」
• 何謂「公共利益」
• 公共利益的重要

• 公共利益與其他利益的關係

•我們家管教小孩,外人憑甚麼管?

從前,也許是個人家務事。但現在,因涉及社會
共認的公共價值,所以管教過當就會受公眾的禁止
•吸煙是我的自由,只要我喜歡,有甚麼不可以!

這是從個人利益著眼的想法!
個人利益不能損害大家的利益,才是以公共利益
著眼的想法。

公共利益(public interest)
•符合社會上大多數人的利益
–如垃圾處理、生態保護等。

•大眾同意「有些事務」具有公共性質,認為相關利
益會對社會整體有影響,因而成為公共利益
–如《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原住民族基
本法》等弱勢群體的利益,也獲得立法院的多
數同意。

公共利益的重要
• 為自己追求個人利益與幸福,改善個人生活是自然
且合理的現象。

• 個人如果只關心自身利益外,完全不願意為別人付
出,就可能如三個和尚沒水喝的道理一樣。
→對整個群體甚至包括自身都不利。

• 因此,關心公共議題,而非置身度外,是促進群體
生活的核心議題。

公共利益與其他利益的關係
(一)利益如何產生關係?
–1.包容互補

–2.衝突互斥
(二)公共利益與私利的關係
–1.古典自由主義
–2.社群主義
–3.理性自利

包容互補:公共利益的推動,有助於個人或某些群體
利益的維護。
公益

私益

政府實施垃圾不 避免垃圾造成環境的汙染或破壞,進
落地的政策
而提升個人住家的環境品質。
政府推動「節能 希望民眾能夠隨手關燈、減少使用電
減碳」以保護環 器用品、垃圾減量、做好資源回收、

多搭乘大眾運輸工具等,以減少二氧
化碳的排放。
行政院文建會推 喚醒居民的自覺,重建人與他人、人
動的「社區總體 與社區、人與環境的和諧關係,進而
營造」政策
帶動社區的全面改造與發展。

衝突互斥:許多公益的推動,常難免影響個人或某些
群體之利益。
公益

私益

為了便利交通 政府在興建交通建設時,可能必須徵收
個人土地。
為了維護環境 政府實施垃圾不落地政策,限制人們丟
整潔
棄垃圾的時間與地點。
為了確保交通 警察可能在特定的地點與時段,設置路
安全
障實施酒測,要求駕駛人停車配合受檢

公共利益與私利的關係

對應:第一代人權
自由權

公共利益與私利的關係

對應:第二代人權
社會權

公共利益與私利的關係

第二節 公共利益的衡量標準與難題
•公共利益的衡量標準
–1.符合大多數人福祉

–2.符合公平正義原則
•增進公共利益的難題
–搭便車

–共有財悲歌
–鄰避效應
– 大眾缺乏信任感與責任感

1.符合大多數人福祉
• 為促進社會大眾共同的福祉,在推動公共利益前,
應先凝聚社會共識。
不同於經濟學中

• 公共利益也具備兩項特性:

的「公共財」

– 無法排他性:指無法禁止某人不付代價即可享
用該產品或服務。

– 共享性:指某一項物品的數量足夠讓多數人享
有,而且不會降低該物品的功能。

※補充:財貨的種類
是否付費

排他性
使







無排他性

敵對性
(獨享)
無敵對性
(共享)

純公共財
路燈、橋樑、國防
、知識、生態環境

2.符合公平正義原則
•為避免因財富、教育程度或社會地位之差異,讓大
眾的權益有所差別;或犧牲少數人的權益來推動公
共利益等問題。
•因此,公共利益的衡量應注意:
–(1)建立在「公平」的基礎上

–(2)具備「補償正義」的精神

(1)建立在「公平」的基礎上
• 只要我們完成應盡的責任與義務,所獲得的利益也
應該相同;

• 外在差異不能影響每個人的基本權益。
※例如:當大家都繳納全民健保保費後,享有的醫療
權益應該相同,不能因為社會地位高低而影響照護
品質。

(2)具備「補償正義」的精神
• 在推動公共利益的過程中,不應犧牲少數人的權益。
• 若非不得已而為之,則應給予受害者公平與合理的
補償。
※例如:各都會區展開都市更新計畫時,政府必須依
據法規徵收計畫區土地,並補償原有居民的權益。

增進公共利益的難題
•公共利益的最後受益者是社會全體,為何還會出現
阻力與難題?

–因為「誘因不足」:誘因是指可促使個人產生
行動以追求最大目標或利益的工具。
–日本1994年「家用太陽能補貼政策」,政府鼓
勵民眾在家中裝設太陽能板,以節省能源,也
能將多餘電力回賣給電力公司,以獲取利潤,
以提高民眾的裝設意願。

增進公共利益

難題

搭便車

共有財悲歌

鄰避效應

大眾缺乏
信任感與責任感

搭便車
• 為什麼會有「公共財」的出現?
• 為什麼某些財貨必須由政府提供?
因為某些人只享受利益,卻不付出代價。
某些人只想白吃白喝、坐享其成,
認為個人不付出代價也不會被成員所察覺。
如:分組做報告時

→由政府推動公共利益,並訂定法律規範,降低部分
成員不勞而獲的期望心理。

搭便車(freeriding)
•由於公共利益可能需要社會大眾一起出錢出力爭取,
但是所獲得的公共利益卻是無排他性,也就是任何
人都可享有。
•如此一來,個人在理性的計算下,對自己最有利的
情形就是讓別人去參與公共事務,自己則是等著坐
享其成。
•這種自私自利的心態,我們稱之為搭便車。

※補充:財貨的種類
是否付費

排他性
使







無排他性

敵對性
(獨享)
無敵對性
(共享)

純公共財
路燈、橋樑、國防
、知識、生態環境

※補充:財貨的種類
是否付費

使







敵對性
(獨享)
無敵對性
(共享)

排他性
純私有財
私人住宅、
私家汽車

無排他性

純公共財
路燈、橋樑、國防
、知識、生態環境

共有財悲歌
•眾人共有,但又沒有明確誰屬的共有財,如祖產、
川圳。
因為人人可以自由使用,所以最後導致耗竭,
此種現象稱為共有財的悲歌。

→由政府或國際組織介入訂定相關的政策或法律以避
免不必要的浪費。
※沒有任何人擁有並控管的財產,稱為無主物;如野生動物(美國
早期的野牛)、海洋資源。難以界定財產權的無主物;如公海、空
氣。與共有財具有相同的特性。

共有財悲歌
• 美國學者哈定(Garrett Hardin, 1915-2003)提出「草原的
悲劇」:當一群牧羊人在一片肥沃的大草原上牧羊,大家
只要隨著大自然季節的輪替進行放牧和休耕,每年便能牧
養一定數量的羊群。
• 但某天有位牧羊人開始增加他的羊群數量,其他的牧羊人
也有樣學樣。由於每個牧羊人的自利行為,使羊群的數量
越來越多,草原耗損的速度也越快。
• 當草原逐漸消失後,羊群無法生長,牧羊人也失去賴以維
生的生計,草原的悲劇也因而產生。

※補充:財貨的種類

使







敵對性
(獨享)
無敵對性
(共享)

排他性
純私有財
私人住宅、
私家汽車

是否付費

無排他性
共有財(準私有財)
消防設施、
海裡的漁產資源
純公共財
路燈、橋樑、國防
、知識、生態環境

※補充:財貨的種類

使







敵對性
(獨享)
無敵對性
(共享)

排他性
純私有財
私人住宅、
私家汽車
準公共財
有線電視

是否付費

無排他性
共有財(準私有財)
消防設施、
海裡的漁產資源
純公共財
路燈、橋樑、國防
、知識、生態環境

鄰避效應( not in my backyard )
• 「不要在我家後院」
• 為了拒絕或抵抗不屬於當地之建設,通常與環保議
題相關。
如興建垃圾焚化爐、掩埋場或核能發電廠等,
被選為設置地點附近的居民往往會產生
「為何我家要被犧牲」心理。
→公共政策的訂定應有專家學者、環保人士、當地民眾
與政府官員間對興建設施的成效與副作用提出嚴謹的
評估與審慎的考量,方可降低民眾的反彈與抵制。

大眾缺乏信任感與責任感
•根據日裔美籍政治經濟學家福山 (Francis
Fukuyama,1952- )的看法,信任是一種重要的社會
資源,信任程度越高的社會,安全感與依賴感也越
高;反之,則容易相互猜忌、無法團結。
•從這個觀點來看公共利益,個人若對於他人或政府
缺乏信任感,不但無法共同合作,不能站在他人角
度以取得問題的共識,更容易導致對於公共事務的
冷漠與卸責,如此一來,想要謀求公共利益則是難
上加難。

第三節 公共利益的代表者
• 國家與強制力
– 國家是公共利益最佳的代表者
– 國家機關可能傷害公益
– 人民應扮演增進公共利益的角色

•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國家與強制力

國家是公共利益最佳的代表者

• 國家具有憲法賦與保障國民的必要性,與訂定法律
保障國民的正當性。
• 最明顯的例子便是透過法律的制定來宣示、保障與
實踐公共利益,例如:
– 通過《社會秩序維護法》,以維護公共秩序,
確保社會安寧;
– 通過《菸害防制法》,維護國民健康;
– 通過《離島建設條例》,以推動離島的開發建
設。

國家與強制力
– 政府基於公共利益所規劃的公共政策,如全民
健康保險、勞工保險等。
政府以強制力的方式實施全民健保後,
受到醫療保障的國民已經提升到全國人口的99%

然而,國家的公共政策未必對全體國民都有利

國家與強制力
•《全民健康保險法》規定:
–本國籍與領有臺灣居留證明者必須強制投保,
若不投保則處以罰則;
•中低收入戶無力繳納健保費、
•而現行許多醫療項目如職工災害等,全民健保也不
予補助

–因此,當這些中低收入者發生職災意外時,醫
療費用與健保繳納的雙重壓力,將造成中低收
入者沉重的負擔。

國家與強制力

國家機關可能傷害公益

• 相較於人民的權利,國家的公權力顯然更強大和更
權威,因此國家機關可能以公益為藉口,而侵害人
民的權利,甚至發生危害公益的情況。
– 如公職人員濫用職權,造成人民人身、財產等
權利受損的情形。

國家與強制力

國家機關可能傷害公益

在公益的問題上
以「少數服從多數」的決策規則,
來保護多數人的利益。
通常利用立法和選舉的方式

但也往往剝奪少數人的權益,
而發生「多數暴政」的問題。

國家與強制力
• 人民的角色
– 國家在訂定政策時可能無法顧及所有人的利益。

– 因此,各項公共議題的決策與執行,政府除了
在事前須審慎評估,並有良好的監督機制外,
社會大眾也應扮演增進公共利益的角色,以使
政府的目標與社會大眾的期望能趨於一致。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公共利益的推動與實踐不能僅依賴國家機關的決策
•在公民社會裡,更需要人民透過

–共同參與社會公共議題的討論,
–善用各種合法的管道發表輿論,
–志願地加入各種社會團體,經由與他人相互結
合,對國家或政黨進行監督。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輿論對政府有監督與制衡的作用,也可作為政府制
定公共政策的依據。
–運作方式:透過媒體或公民投票。
–如:鑑於臺灣曾經發生多起重大食品衛生安全
與消費糾紛事件,在輿論的壓力與公民團體的
推動下,《消保法》得以於1994年完成立法並
三讀通過。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缺點:可能淪為有心人士操作特定議題,藉以謀求
私利的工具。
•改善方式:現代公民透過輿論推動公共利益時,
–應該以合法與理性為原則,
–須對媒體所呈現之輿論常保懷疑與批判能力,

–避免特定團體利用輿論而讓私利凌駕公共利益
之上。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 公民團體:成員透過共同的理念結合,利用集體力
量,主動對特定的公共議題投注心力,並促使社會
大眾與政府關注其目標的團體。
– 如:財團法人董氏基金會是最早投入推動菸害
防制的團體,長期以來推動菸害防制的政策規
劃、教育宣導、媒體傳播、戒菸計畫及國際合
作等議題,並促成《菸害防制法》之立法、修
訂與監督。

公民團體的
特徵

具共同價值、
目標與規範

成員具認同感

具頻繁與結構性
的互動

公民團體的
運作方式

遊說
lobby

陳情

請願

廣告

舉辦活動

支持相同理念
的候選人
參加公職選舉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 缺點:公民團體彼此間可能因立場不同,而產生對
抗和衝突。

• 改善方式:應透過公平正義原則,尋求社會共識,
以符合大多數人福祉。

CH4結束,請小老師安排考試


Slide 23

公民與社會第一冊

第四章 公共利益

授課教師:梁雅雯

[email protected]

翰林版

第一節 認識「公共利益」
• 何謂「公共利益」
• 公共利益的重要

• 公共利益與其他利益的關係

•我們家管教小孩,外人憑甚麼管?

從前,也許是個人家務事。但現在,因涉及社會
共認的公共價值,所以管教過當就會受公眾的禁止
•吸煙是我的自由,只要我喜歡,有甚麼不可以!

這是從個人利益著眼的想法!
個人利益不能損害大家的利益,才是以公共利益
著眼的想法。

公共利益(public interest)
•符合社會上大多數人的利益
–如垃圾處理、生態保護等。

•大眾同意「有些事務」具有公共性質,認為相關利
益會對社會整體有影響,因而成為公共利益
–如《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原住民族基
本法》等弱勢群體的利益,也獲得立法院的多
數同意。

公共利益的重要
• 為自己追求個人利益與幸福,改善個人生活是自然
且合理的現象。

• 個人如果只關心自身利益外,完全不願意為別人付
出,就可能如三個和尚沒水喝的道理一樣。
→對整個群體甚至包括自身都不利。

• 因此,關心公共議題,而非置身度外,是促進群體
生活的核心議題。

公共利益與其他利益的關係
(一)利益如何產生關係?
–1.包容互補

–2.衝突互斥
(二)公共利益與私利的關係
–1.古典自由主義
–2.社群主義
–3.理性自利

包容互補:公共利益的推動,有助於個人或某些群體
利益的維護。
公益

私益

政府實施垃圾不 避免垃圾造成環境的汙染或破壞,進
落地的政策
而提升個人住家的環境品質。
政府推動「節能 希望民眾能夠隨手關燈、減少使用電
減碳」以保護環 器用品、垃圾減量、做好資源回收、

多搭乘大眾運輸工具等,以減少二氧
化碳的排放。
行政院文建會推 喚醒居民的自覺,重建人與他人、人
動的「社區總體 與社區、人與環境的和諧關係,進而
營造」政策
帶動社區的全面改造與發展。

衝突互斥:許多公益的推動,常難免影響個人或某些
群體之利益。
公益

私益

為了便利交通 政府在興建交通建設時,可能必須徵收
個人土地。
為了維護環境 政府實施垃圾不落地政策,限制人們丟
整潔
棄垃圾的時間與地點。
為了確保交通 警察可能在特定的地點與時段,設置路
安全
障實施酒測,要求駕駛人停車配合受檢

公共利益與私利的關係

對應:第一代人權
自由權

公共利益與私利的關係

對應:第二代人權
社會權

公共利益與私利的關係

第二節 公共利益的衡量標準與難題
•公共利益的衡量標準
–1.符合大多數人福祉

–2.符合公平正義原則
•增進公共利益的難題
–搭便車

–共有財悲歌
–鄰避效應
– 大眾缺乏信任感與責任感

1.符合大多數人福祉
• 為促進社會大眾共同的福祉,在推動公共利益前,
應先凝聚社會共識。
不同於經濟學中

• 公共利益也具備兩項特性:

的「公共財」

– 無法排他性:指無法禁止某人不付代價即可享
用該產品或服務。

– 共享性:指某一項物品的數量足夠讓多數人享
有,而且不會降低該物品的功能。

※補充:財貨的種類
是否付費

排他性
使







無排他性

敵對性
(獨享)
無敵對性
(共享)

純公共財
路燈、橋樑、國防
、知識、生態環境

2.符合公平正義原則
•為避免因財富、教育程度或社會地位之差異,讓大
眾的權益有所差別;或犧牲少數人的權益來推動公
共利益等問題。
•因此,公共利益的衡量應注意:
–(1)建立在「公平」的基礎上

–(2)具備「補償正義」的精神

(1)建立在「公平」的基礎上
• 只要我們完成應盡的責任與義務,所獲得的利益也
應該相同;

• 外在差異不能影響每個人的基本權益。
※例如:當大家都繳納全民健保保費後,享有的醫療
權益應該相同,不能因為社會地位高低而影響照護
品質。

(2)具備「補償正義」的精神
• 在推動公共利益的過程中,不應犧牲少數人的權益。
• 若非不得已而為之,則應給予受害者公平與合理的
補償。
※例如:各都會區展開都市更新計畫時,政府必須依
據法規徵收計畫區土地,並補償原有居民的權益。

增進公共利益的難題
•公共利益的最後受益者是社會全體,為何還會出現
阻力與難題?

–因為「誘因不足」:誘因是指可促使個人產生
行動以追求最大目標或利益的工具。
–日本1994年「家用太陽能補貼政策」,政府鼓
勵民眾在家中裝設太陽能板,以節省能源,也
能將多餘電力回賣給電力公司,以獲取利潤,
以提高民眾的裝設意願。

增進公共利益

難題

搭便車

共有財悲歌

鄰避效應

大眾缺乏
信任感與責任感

搭便車
• 為什麼會有「公共財」的出現?
• 為什麼某些財貨必須由政府提供?
因為某些人只享受利益,卻不付出代價。
某些人只想白吃白喝、坐享其成,
認為個人不付出代價也不會被成員所察覺。
如:分組做報告時

→由政府推動公共利益,並訂定法律規範,降低部分
成員不勞而獲的期望心理。

搭便車(freeriding)
•由於公共利益可能需要社會大眾一起出錢出力爭取,
但是所獲得的公共利益卻是無排他性,也就是任何
人都可享有。
•如此一來,個人在理性的計算下,對自己最有利的
情形就是讓別人去參與公共事務,自己則是等著坐
享其成。
•這種自私自利的心態,我們稱之為搭便車。

※補充:財貨的種類
是否付費

排他性
使







無排他性

敵對性
(獨享)
無敵對性
(共享)

純公共財
路燈、橋樑、國防
、知識、生態環境

※補充:財貨的種類
是否付費

使







敵對性
(獨享)
無敵對性
(共享)

排他性
純私有財
私人住宅、
私家汽車

無排他性

純公共財
路燈、橋樑、國防
、知識、生態環境

共有財悲歌
•眾人共有,但又沒有明確誰屬的共有財,如祖產、
川圳。
因為人人可以自由使用,所以最後導致耗竭,
此種現象稱為共有財的悲歌。

→由政府或國際組織介入訂定相關的政策或法律以避
免不必要的浪費。
※沒有任何人擁有並控管的財產,稱為無主物;如野生動物(美國
早期的野牛)、海洋資源。難以界定財產權的無主物;如公海、空
氣。與共有財具有相同的特性。

共有財悲歌
• 美國學者哈定(Garrett Hardin, 1915-2003)提出「草原的
悲劇」:當一群牧羊人在一片肥沃的大草原上牧羊,大家
只要隨著大自然季節的輪替進行放牧和休耕,每年便能牧
養一定數量的羊群。
• 但某天有位牧羊人開始增加他的羊群數量,其他的牧羊人
也有樣學樣。由於每個牧羊人的自利行為,使羊群的數量
越來越多,草原耗損的速度也越快。
• 當草原逐漸消失後,羊群無法生長,牧羊人也失去賴以維
生的生計,草原的悲劇也因而產生。

※補充:財貨的種類

使







敵對性
(獨享)
無敵對性
(共享)

排他性
純私有財
私人住宅、
私家汽車

是否付費

無排他性
共有財(準私有財)
消防設施、
海裡的漁產資源
純公共財
路燈、橋樑、國防
、知識、生態環境

※補充:財貨的種類

使







敵對性
(獨享)
無敵對性
(共享)

排他性
純私有財
私人住宅、
私家汽車
準公共財
有線電視

是否付費

無排他性
共有財(準私有財)
消防設施、
海裡的漁產資源
純公共財
路燈、橋樑、國防
、知識、生態環境

鄰避效應( not in my backyard )
• 「不要在我家後院」
• 為了拒絕或抵抗不屬於當地之建設,通常與環保議
題相關。
如興建垃圾焚化爐、掩埋場或核能發電廠等,
被選為設置地點附近的居民往往會產生
「為何我家要被犧牲」心理。
→公共政策的訂定應有專家學者、環保人士、當地民眾
與政府官員間對興建設施的成效與副作用提出嚴謹的
評估與審慎的考量,方可降低民眾的反彈與抵制。

大眾缺乏信任感與責任感
•根據日裔美籍政治經濟學家福山 (Francis
Fukuyama,1952- )的看法,信任是一種重要的社會
資源,信任程度越高的社會,安全感與依賴感也越
高;反之,則容易相互猜忌、無法團結。
•從這個觀點來看公共利益,個人若對於他人或政府
缺乏信任感,不但無法共同合作,不能站在他人角
度以取得問題的共識,更容易導致對於公共事務的
冷漠與卸責,如此一來,想要謀求公共利益則是難
上加難。

第三節 公共利益的代表者
• 國家與強制力
– 國家是公共利益最佳的代表者
– 國家機關可能傷害公益
– 人民應扮演增進公共利益的角色

•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國家與強制力

國家是公共利益最佳的代表者

• 國家具有憲法賦與保障國民的必要性,與訂定法律
保障國民的正當性。
• 最明顯的例子便是透過法律的制定來宣示、保障與
實踐公共利益,例如:
– 通過《社會秩序維護法》,以維護公共秩序,
確保社會安寧;
– 通過《菸害防制法》,維護國民健康;
– 通過《離島建設條例》,以推動離島的開發建
設。

國家與強制力
– 政府基於公共利益所規劃的公共政策,如全民
健康保險、勞工保險等。
政府以強制力的方式實施全民健保後,
受到醫療保障的國民已經提升到全國人口的99%

然而,國家的公共政策未必對全體國民都有利

國家與強制力
•《全民健康保險法》規定:
–本國籍與領有臺灣居留證明者必須強制投保,
若不投保則處以罰則;
•中低收入戶無力繳納健保費、
•而現行許多醫療項目如職工災害等,全民健保也不
予補助

–因此,當這些中低收入者發生職災意外時,醫
療費用與健保繳納的雙重壓力,將造成中低收
入者沉重的負擔。

國家與強制力

國家機關可能傷害公益

• 相較於人民的權利,國家的公權力顯然更強大和更
權威,因此國家機關可能以公益為藉口,而侵害人
民的權利,甚至發生危害公益的情況。
– 如公職人員濫用職權,造成人民人身、財產等
權利受損的情形。

國家與強制力

國家機關可能傷害公益

在公益的問題上
以「少數服從多數」的決策規則,
來保護多數人的利益。
通常利用立法和選舉的方式

但也往往剝奪少數人的權益,
而發生「多數暴政」的問題。

國家與強制力
• 人民的角色
– 國家在訂定政策時可能無法顧及所有人的利益。

– 因此,各項公共議題的決策與執行,政府除了
在事前須審慎評估,並有良好的監督機制外,
社會大眾也應扮演增進公共利益的角色,以使
政府的目標與社會大眾的期望能趨於一致。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公共利益的推動與實踐不能僅依賴國家機關的決策
•在公民社會裡,更需要人民透過

–共同參與社會公共議題的討論,
–善用各種合法的管道發表輿論,
–志願地加入各種社會團體,經由與他人相互結
合,對國家或政黨進行監督。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輿論對政府有監督與制衡的作用,也可作為政府制
定公共政策的依據。
–運作方式:透過媒體或公民投票。
–如:鑑於臺灣曾經發生多起重大食品衛生安全
與消費糾紛事件,在輿論的壓力與公民團體的
推動下,《消保法》得以於1994年完成立法並
三讀通過。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缺點:可能淪為有心人士操作特定議題,藉以謀求
私利的工具。
•改善方式:現代公民透過輿論推動公共利益時,
–應該以合法與理性為原則,
–須對媒體所呈現之輿論常保懷疑與批判能力,

–避免特定團體利用輿論而讓私利凌駕公共利益
之上。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 公民團體:成員透過共同的理念結合,利用集體力
量,主動對特定的公共議題投注心力,並促使社會
大眾與政府關注其目標的團體。
– 如:財團法人董氏基金會是最早投入推動菸害
防制的團體,長期以來推動菸害防制的政策規
劃、教育宣導、媒體傳播、戒菸計畫及國際合
作等議題,並促成《菸害防制法》之立法、修
訂與監督。

公民團體的
特徵

具共同價值、
目標與規範

成員具認同感

具頻繁與結構性
的互動

公民團體的
運作方式

遊說
lobby

陳情

請願

廣告

舉辦活動

支持相同理念
的候選人
參加公職選舉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 缺點:公民團體彼此間可能因立場不同,而產生對
抗和衝突。

• 改善方式:應透過公平正義原則,尋求社會共識,
以符合大多數人福祉。

CH4結束,請小老師安排考試


Slide 24

公民與社會第一冊

第四章 公共利益

授課教師:梁雅雯

[email protected]

翰林版

第一節 認識「公共利益」
• 何謂「公共利益」
• 公共利益的重要

• 公共利益與其他利益的關係

•我們家管教小孩,外人憑甚麼管?

從前,也許是個人家務事。但現在,因涉及社會
共認的公共價值,所以管教過當就會受公眾的禁止
•吸煙是我的自由,只要我喜歡,有甚麼不可以!

這是從個人利益著眼的想法!
個人利益不能損害大家的利益,才是以公共利益
著眼的想法。

公共利益(public interest)
•符合社會上大多數人的利益
–如垃圾處理、生態保護等。

•大眾同意「有些事務」具有公共性質,認為相關利
益會對社會整體有影響,因而成為公共利益
–如《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原住民族基
本法》等弱勢群體的利益,也獲得立法院的多
數同意。

公共利益的重要
• 為自己追求個人利益與幸福,改善個人生活是自然
且合理的現象。

• 個人如果只關心自身利益外,完全不願意為別人付
出,就可能如三個和尚沒水喝的道理一樣。
→對整個群體甚至包括自身都不利。

• 因此,關心公共議題,而非置身度外,是促進群體
生活的核心議題。

公共利益與其他利益的關係
(一)利益如何產生關係?
–1.包容互補

–2.衝突互斥
(二)公共利益與私利的關係
–1.古典自由主義
–2.社群主義
–3.理性自利

包容互補:公共利益的推動,有助於個人或某些群體
利益的維護。
公益

私益

政府實施垃圾不 避免垃圾造成環境的汙染或破壞,進
落地的政策
而提升個人住家的環境品質。
政府推動「節能 希望民眾能夠隨手關燈、減少使用電
減碳」以保護環 器用品、垃圾減量、做好資源回收、

多搭乘大眾運輸工具等,以減少二氧
化碳的排放。
行政院文建會推 喚醒居民的自覺,重建人與他人、人
動的「社區總體 與社區、人與環境的和諧關係,進而
營造」政策
帶動社區的全面改造與發展。

衝突互斥:許多公益的推動,常難免影響個人或某些
群體之利益。
公益

私益

為了便利交通 政府在興建交通建設時,可能必須徵收
個人土地。
為了維護環境 政府實施垃圾不落地政策,限制人們丟
整潔
棄垃圾的時間與地點。
為了確保交通 警察可能在特定的地點與時段,設置路
安全
障實施酒測,要求駕駛人停車配合受檢

公共利益與私利的關係

對應:第一代人權
自由權

公共利益與私利的關係

對應:第二代人權
社會權

公共利益與私利的關係

第二節 公共利益的衡量標準與難題
•公共利益的衡量標準
–1.符合大多數人福祉

–2.符合公平正義原則
•增進公共利益的難題
–搭便車

–共有財悲歌
–鄰避效應
– 大眾缺乏信任感與責任感

1.符合大多數人福祉
• 為促進社會大眾共同的福祉,在推動公共利益前,
應先凝聚社會共識。
不同於經濟學中

• 公共利益也具備兩項特性:

的「公共財」

– 無法排他性:指無法禁止某人不付代價即可享
用該產品或服務。

– 共享性:指某一項物品的數量足夠讓多數人享
有,而且不會降低該物品的功能。

※補充:財貨的種類
是否付費

排他性
使







無排他性

敵對性
(獨享)
無敵對性
(共享)

純公共財
路燈、橋樑、國防
、知識、生態環境

2.符合公平正義原則
•為避免因財富、教育程度或社會地位之差異,讓大
眾的權益有所差別;或犧牲少數人的權益來推動公
共利益等問題。
•因此,公共利益的衡量應注意:
–(1)建立在「公平」的基礎上

–(2)具備「補償正義」的精神

(1)建立在「公平」的基礎上
• 只要我們完成應盡的責任與義務,所獲得的利益也
應該相同;

• 外在差異不能影響每個人的基本權益。
※例如:當大家都繳納全民健保保費後,享有的醫療
權益應該相同,不能因為社會地位高低而影響照護
品質。

(2)具備「補償正義」的精神
• 在推動公共利益的過程中,不應犧牲少數人的權益。
• 若非不得已而為之,則應給予受害者公平與合理的
補償。
※例如:各都會區展開都市更新計畫時,政府必須依
據法規徵收計畫區土地,並補償原有居民的權益。

增進公共利益的難題
•公共利益的最後受益者是社會全體,為何還會出現
阻力與難題?

–因為「誘因不足」:誘因是指可促使個人產生
行動以追求最大目標或利益的工具。
–日本1994年「家用太陽能補貼政策」,政府鼓
勵民眾在家中裝設太陽能板,以節省能源,也
能將多餘電力回賣給電力公司,以獲取利潤,
以提高民眾的裝設意願。

增進公共利益

難題

搭便車

共有財悲歌

鄰避效應

大眾缺乏
信任感與責任感

搭便車
• 為什麼會有「公共財」的出現?
• 為什麼某些財貨必須由政府提供?
因為某些人只享受利益,卻不付出代價。
某些人只想白吃白喝、坐享其成,
認為個人不付出代價也不會被成員所察覺。
如:分組做報告時

→由政府推動公共利益,並訂定法律規範,降低部分
成員不勞而獲的期望心理。

搭便車(freeriding)
•由於公共利益可能需要社會大眾一起出錢出力爭取,
但是所獲得的公共利益卻是無排他性,也就是任何
人都可享有。
•如此一來,個人在理性的計算下,對自己最有利的
情形就是讓別人去參與公共事務,自己則是等著坐
享其成。
•這種自私自利的心態,我們稱之為搭便車。

※補充:財貨的種類
是否付費

排他性
使







無排他性

敵對性
(獨享)
無敵對性
(共享)

純公共財
路燈、橋樑、國防
、知識、生態環境

※補充:財貨的種類
是否付費

使







敵對性
(獨享)
無敵對性
(共享)

排他性
純私有財
私人住宅、
私家汽車

無排他性

純公共財
路燈、橋樑、國防
、知識、生態環境

共有財悲歌
•眾人共有,但又沒有明確誰屬的共有財,如祖產、
川圳。
因為人人可以自由使用,所以最後導致耗竭,
此種現象稱為共有財的悲歌。

→由政府或國際組織介入訂定相關的政策或法律以避
免不必要的浪費。
※沒有任何人擁有並控管的財產,稱為無主物;如野生動物(美國
早期的野牛)、海洋資源。難以界定財產權的無主物;如公海、空
氣。與共有財具有相同的特性。

共有財悲歌
• 美國學者哈定(Garrett Hardin, 1915-2003)提出「草原的
悲劇」:當一群牧羊人在一片肥沃的大草原上牧羊,大家
只要隨著大自然季節的輪替進行放牧和休耕,每年便能牧
養一定數量的羊群。
• 但某天有位牧羊人開始增加他的羊群數量,其他的牧羊人
也有樣學樣。由於每個牧羊人的自利行為,使羊群的數量
越來越多,草原耗損的速度也越快。
• 當草原逐漸消失後,羊群無法生長,牧羊人也失去賴以維
生的生計,草原的悲劇也因而產生。

※補充:財貨的種類

使







敵對性
(獨享)
無敵對性
(共享)

排他性
純私有財
私人住宅、
私家汽車

是否付費

無排他性
共有財(準私有財)
消防設施、
海裡的漁產資源
純公共財
路燈、橋樑、國防
、知識、生態環境

※補充:財貨的種類

使







敵對性
(獨享)
無敵對性
(共享)

排他性
純私有財
私人住宅、
私家汽車
準公共財
有線電視

是否付費

無排他性
共有財(準私有財)
消防設施、
海裡的漁產資源
純公共財
路燈、橋樑、國防
、知識、生態環境

鄰避效應( not in my backyard )
• 「不要在我家後院」
• 為了拒絕或抵抗不屬於當地之建設,通常與環保議
題相關。
如興建垃圾焚化爐、掩埋場或核能發電廠等,
被選為設置地點附近的居民往往會產生
「為何我家要被犧牲」心理。
→公共政策的訂定應有專家學者、環保人士、當地民眾
與政府官員間對興建設施的成效與副作用提出嚴謹的
評估與審慎的考量,方可降低民眾的反彈與抵制。

大眾缺乏信任感與責任感
•根據日裔美籍政治經濟學家福山 (Francis
Fukuyama,1952- )的看法,信任是一種重要的社會
資源,信任程度越高的社會,安全感與依賴感也越
高;反之,則容易相互猜忌、無法團結。
•從這個觀點來看公共利益,個人若對於他人或政府
缺乏信任感,不但無法共同合作,不能站在他人角
度以取得問題的共識,更容易導致對於公共事務的
冷漠與卸責,如此一來,想要謀求公共利益則是難
上加難。

第三節 公共利益的代表者
• 國家與強制力
– 國家是公共利益最佳的代表者
– 國家機關可能傷害公益
– 人民應扮演增進公共利益的角色

•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國家與強制力

國家是公共利益最佳的代表者

• 國家具有憲法賦與保障國民的必要性,與訂定法律
保障國民的正當性。
• 最明顯的例子便是透過法律的制定來宣示、保障與
實踐公共利益,例如:
– 通過《社會秩序維護法》,以維護公共秩序,
確保社會安寧;
– 通過《菸害防制法》,維護國民健康;
– 通過《離島建設條例》,以推動離島的開發建
設。

國家與強制力
– 政府基於公共利益所規劃的公共政策,如全民
健康保險、勞工保險等。
政府以強制力的方式實施全民健保後,
受到醫療保障的國民已經提升到全國人口的99%

然而,國家的公共政策未必對全體國民都有利

國家與強制力
•《全民健康保險法》規定:
–本國籍與領有臺灣居留證明者必須強制投保,
若不投保則處以罰則;
•中低收入戶無力繳納健保費、
•而現行許多醫療項目如職工災害等,全民健保也不
予補助

–因此,當這些中低收入者發生職災意外時,醫
療費用與健保繳納的雙重壓力,將造成中低收
入者沉重的負擔。

國家與強制力

國家機關可能傷害公益

• 相較於人民的權利,國家的公權力顯然更強大和更
權威,因此國家機關可能以公益為藉口,而侵害人
民的權利,甚至發生危害公益的情況。
– 如公職人員濫用職權,造成人民人身、財產等
權利受損的情形。

國家與強制力

國家機關可能傷害公益

在公益的問題上
以「少數服從多數」的決策規則,
來保護多數人的利益。
通常利用立法和選舉的方式

但也往往剝奪少數人的權益,
而發生「多數暴政」的問題。

國家與強制力
• 人民的角色
– 國家在訂定政策時可能無法顧及所有人的利益。

– 因此,各項公共議題的決策與執行,政府除了
在事前須審慎評估,並有良好的監督機制外,
社會大眾也應扮演增進公共利益的角色,以使
政府的目標與社會大眾的期望能趨於一致。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公共利益的推動與實踐不能僅依賴國家機關的決策
•在公民社會裡,更需要人民透過

–共同參與社會公共議題的討論,
–善用各種合法的管道發表輿論,
–志願地加入各種社會團體,經由與他人相互結
合,對國家或政黨進行監督。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輿論對政府有監督與制衡的作用,也可作為政府制
定公共政策的依據。
–運作方式:透過媒體或公民投票。
–如:鑑於臺灣曾經發生多起重大食品衛生安全
與消費糾紛事件,在輿論的壓力與公民團體的
推動下,《消保法》得以於1994年完成立法並
三讀通過。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缺點:可能淪為有心人士操作特定議題,藉以謀求
私利的工具。
•改善方式:現代公民透過輿論推動公共利益時,
–應該以合法與理性為原則,
–須對媒體所呈現之輿論常保懷疑與批判能力,

–避免特定團體利用輿論而讓私利凌駕公共利益
之上。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 公民團體:成員透過共同的理念結合,利用集體力
量,主動對特定的公共議題投注心力,並促使社會
大眾與政府關注其目標的團體。
– 如:財團法人董氏基金會是最早投入推動菸害
防制的團體,長期以來推動菸害防制的政策規
劃、教育宣導、媒體傳播、戒菸計畫及國際合
作等議題,並促成《菸害防制法》之立法、修
訂與監督。

公民團體的
特徵

具共同價值、
目標與規範

成員具認同感

具頻繁與結構性
的互動

公民團體的
運作方式

遊說
lobby

陳情

請願

廣告

舉辦活動

支持相同理念
的候選人
參加公職選舉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 缺點:公民團體彼此間可能因立場不同,而產生對
抗和衝突。

• 改善方式:應透過公平正義原則,尋求社會共識,
以符合大多數人福祉。

CH4結束,請小老師安排考試


Slide 25

公民與社會第一冊

第四章 公共利益

授課教師:梁雅雯

[email protected]

翰林版

第一節 認識「公共利益」
• 何謂「公共利益」
• 公共利益的重要

• 公共利益與其他利益的關係

•我們家管教小孩,外人憑甚麼管?

從前,也許是個人家務事。但現在,因涉及社會
共認的公共價值,所以管教過當就會受公眾的禁止
•吸煙是我的自由,只要我喜歡,有甚麼不可以!

這是從個人利益著眼的想法!
個人利益不能損害大家的利益,才是以公共利益
著眼的想法。

公共利益(public interest)
•符合社會上大多數人的利益
–如垃圾處理、生態保護等。

•大眾同意「有些事務」具有公共性質,認為相關利
益會對社會整體有影響,因而成為公共利益
–如《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原住民族基
本法》等弱勢群體的利益,也獲得立法院的多
數同意。

公共利益的重要
• 為自己追求個人利益與幸福,改善個人生活是自然
且合理的現象。

• 個人如果只關心自身利益外,完全不願意為別人付
出,就可能如三個和尚沒水喝的道理一樣。
→對整個群體甚至包括自身都不利。

• 因此,關心公共議題,而非置身度外,是促進群體
生活的核心議題。

公共利益與其他利益的關係
(一)利益如何產生關係?
–1.包容互補

–2.衝突互斥
(二)公共利益與私利的關係
–1.古典自由主義
–2.社群主義
–3.理性自利

包容互補:公共利益的推動,有助於個人或某些群體
利益的維護。
公益

私益

政府實施垃圾不 避免垃圾造成環境的汙染或破壞,進
落地的政策
而提升個人住家的環境品質。
政府推動「節能 希望民眾能夠隨手關燈、減少使用電
減碳」以保護環 器用品、垃圾減量、做好資源回收、

多搭乘大眾運輸工具等,以減少二氧
化碳的排放。
行政院文建會推 喚醒居民的自覺,重建人與他人、人
動的「社區總體 與社區、人與環境的和諧關係,進而
營造」政策
帶動社區的全面改造與發展。

衝突互斥:許多公益的推動,常難免影響個人或某些
群體之利益。
公益

私益

為了便利交通 政府在興建交通建設時,可能必須徵收
個人土地。
為了維護環境 政府實施垃圾不落地政策,限制人們丟
整潔
棄垃圾的時間與地點。
為了確保交通 警察可能在特定的地點與時段,設置路
安全
障實施酒測,要求駕駛人停車配合受檢

公共利益與私利的關係

對應:第一代人權
自由權

公共利益與私利的關係

對應:第二代人權
社會權

公共利益與私利的關係

第二節 公共利益的衡量標準與難題
•公共利益的衡量標準
–1.符合大多數人福祉

–2.符合公平正義原則
•增進公共利益的難題
–搭便車

–共有財悲歌
–鄰避效應
– 大眾缺乏信任感與責任感

1.符合大多數人福祉
• 為促進社會大眾共同的福祉,在推動公共利益前,
應先凝聚社會共識。
不同於經濟學中

• 公共利益也具備兩項特性:

的「公共財」

– 無法排他性:指無法禁止某人不付代價即可享
用該產品或服務。

– 共享性:指某一項物品的數量足夠讓多數人享
有,而且不會降低該物品的功能。

※補充:財貨的種類
是否付費

排他性
使







無排他性

敵對性
(獨享)
無敵對性
(共享)

純公共財
路燈、橋樑、國防
、知識、生態環境

2.符合公平正義原則
•為避免因財富、教育程度或社會地位之差異,讓大
眾的權益有所差別;或犧牲少數人的權益來推動公
共利益等問題。
•因此,公共利益的衡量應注意:
–(1)建立在「公平」的基礎上

–(2)具備「補償正義」的精神

(1)建立在「公平」的基礎上
• 只要我們完成應盡的責任與義務,所獲得的利益也
應該相同;

• 外在差異不能影響每個人的基本權益。
※例如:當大家都繳納全民健保保費後,享有的醫療
權益應該相同,不能因為社會地位高低而影響照護
品質。

(2)具備「補償正義」的精神
• 在推動公共利益的過程中,不應犧牲少數人的權益。
• 若非不得已而為之,則應給予受害者公平與合理的
補償。
※例如:各都會區展開都市更新計畫時,政府必須依
據法規徵收計畫區土地,並補償原有居民的權益。

增進公共利益的難題
•公共利益的最後受益者是社會全體,為何還會出現
阻力與難題?

–因為「誘因不足」:誘因是指可促使個人產生
行動以追求最大目標或利益的工具。
–日本1994年「家用太陽能補貼政策」,政府鼓
勵民眾在家中裝設太陽能板,以節省能源,也
能將多餘電力回賣給電力公司,以獲取利潤,
以提高民眾的裝設意願。

增進公共利益

難題

搭便車

共有財悲歌

鄰避效應

大眾缺乏
信任感與責任感

搭便車
• 為什麼會有「公共財」的出現?
• 為什麼某些財貨必須由政府提供?
因為某些人只享受利益,卻不付出代價。
某些人只想白吃白喝、坐享其成,
認為個人不付出代價也不會被成員所察覺。
如:分組做報告時

→由政府推動公共利益,並訂定法律規範,降低部分
成員不勞而獲的期望心理。

搭便車(freeriding)
•由於公共利益可能需要社會大眾一起出錢出力爭取,
但是所獲得的公共利益卻是無排他性,也就是任何
人都可享有。
•如此一來,個人在理性的計算下,對自己最有利的
情形就是讓別人去參與公共事務,自己則是等著坐
享其成。
•這種自私自利的心態,我們稱之為搭便車。

※補充:財貨的種類
是否付費

排他性
使







無排他性

敵對性
(獨享)
無敵對性
(共享)

純公共財
路燈、橋樑、國防
、知識、生態環境

※補充:財貨的種類
是否付費

使







敵對性
(獨享)
無敵對性
(共享)

排他性
純私有財
私人住宅、
私家汽車

無排他性

純公共財
路燈、橋樑、國防
、知識、生態環境

共有財悲歌
•眾人共有,但又沒有明確誰屬的共有財,如祖產、
川圳。
因為人人可以自由使用,所以最後導致耗竭,
此種現象稱為共有財的悲歌。

→由政府或國際組織介入訂定相關的政策或法律以避
免不必要的浪費。
※沒有任何人擁有並控管的財產,稱為無主物;如野生動物(美國
早期的野牛)、海洋資源。難以界定財產權的無主物;如公海、空
氣。與共有財具有相同的特性。

共有財悲歌
• 美國學者哈定(Garrett Hardin, 1915-2003)提出「草原的
悲劇」:當一群牧羊人在一片肥沃的大草原上牧羊,大家
只要隨著大自然季節的輪替進行放牧和休耕,每年便能牧
養一定數量的羊群。
• 但某天有位牧羊人開始增加他的羊群數量,其他的牧羊人
也有樣學樣。由於每個牧羊人的自利行為,使羊群的數量
越來越多,草原耗損的速度也越快。
• 當草原逐漸消失後,羊群無法生長,牧羊人也失去賴以維
生的生計,草原的悲劇也因而產生。

※補充:財貨的種類

使







敵對性
(獨享)
無敵對性
(共享)

排他性
純私有財
私人住宅、
私家汽車

是否付費

無排他性
共有財(準私有財)
消防設施、
海裡的漁產資源
純公共財
路燈、橋樑、國防
、知識、生態環境

※補充:財貨的種類

使







敵對性
(獨享)
無敵對性
(共享)

排他性
純私有財
私人住宅、
私家汽車
準公共財
有線電視

是否付費

無排他性
共有財(準私有財)
消防設施、
海裡的漁產資源
純公共財
路燈、橋樑、國防
、知識、生態環境

鄰避效應( not in my backyard )
• 「不要在我家後院」
• 為了拒絕或抵抗不屬於當地之建設,通常與環保議
題相關。
如興建垃圾焚化爐、掩埋場或核能發電廠等,
被選為設置地點附近的居民往往會產生
「為何我家要被犧牲」心理。
→公共政策的訂定應有專家學者、環保人士、當地民眾
與政府官員間對興建設施的成效與副作用提出嚴謹的
評估與審慎的考量,方可降低民眾的反彈與抵制。

大眾缺乏信任感與責任感
•根據日裔美籍政治經濟學家福山 (Francis
Fukuyama,1952- )的看法,信任是一種重要的社會
資源,信任程度越高的社會,安全感與依賴感也越
高;反之,則容易相互猜忌、無法團結。
•從這個觀點來看公共利益,個人若對於他人或政府
缺乏信任感,不但無法共同合作,不能站在他人角
度以取得問題的共識,更容易導致對於公共事務的
冷漠與卸責,如此一來,想要謀求公共利益則是難
上加難。

第三節 公共利益的代表者
• 國家與強制力
– 國家是公共利益最佳的代表者
– 國家機關可能傷害公益
– 人民應扮演增進公共利益的角色

•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國家與強制力

國家是公共利益最佳的代表者

• 國家具有憲法賦與保障國民的必要性,與訂定法律
保障國民的正當性。
• 最明顯的例子便是透過法律的制定來宣示、保障與
實踐公共利益,例如:
– 通過《社會秩序維護法》,以維護公共秩序,
確保社會安寧;
– 通過《菸害防制法》,維護國民健康;
– 通過《離島建設條例》,以推動離島的開發建
設。

國家與強制力
– 政府基於公共利益所規劃的公共政策,如全民
健康保險、勞工保險等。
政府以強制力的方式實施全民健保後,
受到醫療保障的國民已經提升到全國人口的99%

然而,國家的公共政策未必對全體國民都有利

國家與強制力
•《全民健康保險法》規定:
–本國籍與領有臺灣居留證明者必須強制投保,
若不投保則處以罰則;
•中低收入戶無力繳納健保費、
•而現行許多醫療項目如職工災害等,全民健保也不
予補助

–因此,當這些中低收入者發生職災意外時,醫
療費用與健保繳納的雙重壓力,將造成中低收
入者沉重的負擔。

國家與強制力

國家機關可能傷害公益

• 相較於人民的權利,國家的公權力顯然更強大和更
權威,因此國家機關可能以公益為藉口,而侵害人
民的權利,甚至發生危害公益的情況。
– 如公職人員濫用職權,造成人民人身、財產等
權利受損的情形。

國家與強制力

國家機關可能傷害公益

在公益的問題上
以「少數服從多數」的決策規則,
來保護多數人的利益。
通常利用立法和選舉的方式

但也往往剝奪少數人的權益,
而發生「多數暴政」的問題。

國家與強制力
• 人民的角色
– 國家在訂定政策時可能無法顧及所有人的利益。

– 因此,各項公共議題的決策與執行,政府除了
在事前須審慎評估,並有良好的監督機制外,
社會大眾也應扮演增進公共利益的角色,以使
政府的目標與社會大眾的期望能趨於一致。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公共利益的推動與實踐不能僅依賴國家機關的決策
•在公民社會裡,更需要人民透過

–共同參與社會公共議題的討論,
–善用各種合法的管道發表輿論,
–志願地加入各種社會團體,經由與他人相互結
合,對國家或政黨進行監督。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輿論對政府有監督與制衡的作用,也可作為政府制
定公共政策的依據。
–運作方式:透過媒體或公民投票。
–如:鑑於臺灣曾經發生多起重大食品衛生安全
與消費糾紛事件,在輿論的壓力與公民團體的
推動下,《消保法》得以於1994年完成立法並
三讀通過。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缺點:可能淪為有心人士操作特定議題,藉以謀求
私利的工具。
•改善方式:現代公民透過輿論推動公共利益時,
–應該以合法與理性為原則,
–須對媒體所呈現之輿論常保懷疑與批判能力,

–避免特定團體利用輿論而讓私利凌駕公共利益
之上。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 公民團體:成員透過共同的理念結合,利用集體力
量,主動對特定的公共議題投注心力,並促使社會
大眾與政府關注其目標的團體。
– 如:財團法人董氏基金會是最早投入推動菸害
防制的團體,長期以來推動菸害防制的政策規
劃、教育宣導、媒體傳播、戒菸計畫及國際合
作等議題,並促成《菸害防制法》之立法、修
訂與監督。

公民團體的
特徵

具共同價值、
目標與規範

成員具認同感

具頻繁與結構性
的互動

公民團體的
運作方式

遊說
lobby

陳情

請願

廣告

舉辦活動

支持相同理念
的候選人
參加公職選舉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 缺點:公民團體彼此間可能因立場不同,而產生對
抗和衝突。

• 改善方式:應透過公平正義原則,尋求社會共識,
以符合大多數人福祉。

CH4結束,請小老師安排考試


Slide 26

公民與社會第一冊

第四章 公共利益

授課教師:梁雅雯

[email protected]

翰林版

第一節 認識「公共利益」
• 何謂「公共利益」
• 公共利益的重要

• 公共利益與其他利益的關係

•我們家管教小孩,外人憑甚麼管?

從前,也許是個人家務事。但現在,因涉及社會
共認的公共價值,所以管教過當就會受公眾的禁止
•吸煙是我的自由,只要我喜歡,有甚麼不可以!

這是從個人利益著眼的想法!
個人利益不能損害大家的利益,才是以公共利益
著眼的想法。

公共利益(public interest)
•符合社會上大多數人的利益
–如垃圾處理、生態保護等。

•大眾同意「有些事務」具有公共性質,認為相關利
益會對社會整體有影響,因而成為公共利益
–如《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原住民族基
本法》等弱勢群體的利益,也獲得立法院的多
數同意。

公共利益的重要
• 為自己追求個人利益與幸福,改善個人生活是自然
且合理的現象。

• 個人如果只關心自身利益外,完全不願意為別人付
出,就可能如三個和尚沒水喝的道理一樣。
→對整個群體甚至包括自身都不利。

• 因此,關心公共議題,而非置身度外,是促進群體
生活的核心議題。

公共利益與其他利益的關係
(一)利益如何產生關係?
–1.包容互補

–2.衝突互斥
(二)公共利益與私利的關係
–1.古典自由主義
–2.社群主義
–3.理性自利

包容互補:公共利益的推動,有助於個人或某些群體
利益的維護。
公益

私益

政府實施垃圾不 避免垃圾造成環境的汙染或破壞,進
落地的政策
而提升個人住家的環境品質。
政府推動「節能 希望民眾能夠隨手關燈、減少使用電
減碳」以保護環 器用品、垃圾減量、做好資源回收、

多搭乘大眾運輸工具等,以減少二氧
化碳的排放。
行政院文建會推 喚醒居民的自覺,重建人與他人、人
動的「社區總體 與社區、人與環境的和諧關係,進而
營造」政策
帶動社區的全面改造與發展。

衝突互斥:許多公益的推動,常難免影響個人或某些
群體之利益。
公益

私益

為了便利交通 政府在興建交通建設時,可能必須徵收
個人土地。
為了維護環境 政府實施垃圾不落地政策,限制人們丟
整潔
棄垃圾的時間與地點。
為了確保交通 警察可能在特定的地點與時段,設置路
安全
障實施酒測,要求駕駛人停車配合受檢

公共利益與私利的關係

對應:第一代人權
自由權

公共利益與私利的關係

對應:第二代人權
社會權

公共利益與私利的關係

第二節 公共利益的衡量標準與難題
•公共利益的衡量標準
–1.符合大多數人福祉

–2.符合公平正義原則
•增進公共利益的難題
–搭便車

–共有財悲歌
–鄰避效應
– 大眾缺乏信任感與責任感

1.符合大多數人福祉
• 為促進社會大眾共同的福祉,在推動公共利益前,
應先凝聚社會共識。
不同於經濟學中

• 公共利益也具備兩項特性:

的「公共財」

– 無法排他性:指無法禁止某人不付代價即可享
用該產品或服務。

– 共享性:指某一項物品的數量足夠讓多數人享
有,而且不會降低該物品的功能。

※補充:財貨的種類
是否付費

排他性
使







無排他性

敵對性
(獨享)
無敵對性
(共享)

純公共財
路燈、橋樑、國防
、知識、生態環境

2.符合公平正義原則
•為避免因財富、教育程度或社會地位之差異,讓大
眾的權益有所差別;或犧牲少數人的權益來推動公
共利益等問題。
•因此,公共利益的衡量應注意:
–(1)建立在「公平」的基礎上

–(2)具備「補償正義」的精神

(1)建立在「公平」的基礎上
• 只要我們完成應盡的責任與義務,所獲得的利益也
應該相同;

• 外在差異不能影響每個人的基本權益。
※例如:當大家都繳納全民健保保費後,享有的醫療
權益應該相同,不能因為社會地位高低而影響照護
品質。

(2)具備「補償正義」的精神
• 在推動公共利益的過程中,不應犧牲少數人的權益。
• 若非不得已而為之,則應給予受害者公平與合理的
補償。
※例如:各都會區展開都市更新計畫時,政府必須依
據法規徵收計畫區土地,並補償原有居民的權益。

增進公共利益的難題
•公共利益的最後受益者是社會全體,為何還會出現
阻力與難題?

–因為「誘因不足」:誘因是指可促使個人產生
行動以追求最大目標或利益的工具。
–日本1994年「家用太陽能補貼政策」,政府鼓
勵民眾在家中裝設太陽能板,以節省能源,也
能將多餘電力回賣給電力公司,以獲取利潤,
以提高民眾的裝設意願。

增進公共利益

難題

搭便車

共有財悲歌

鄰避效應

大眾缺乏
信任感與責任感

搭便車
• 為什麼會有「公共財」的出現?
• 為什麼某些財貨必須由政府提供?
因為某些人只享受利益,卻不付出代價。
某些人只想白吃白喝、坐享其成,
認為個人不付出代價也不會被成員所察覺。
如:分組做報告時

→由政府推動公共利益,並訂定法律規範,降低部分
成員不勞而獲的期望心理。

搭便車(freeriding)
•由於公共利益可能需要社會大眾一起出錢出力爭取,
但是所獲得的公共利益卻是無排他性,也就是任何
人都可享有。
•如此一來,個人在理性的計算下,對自己最有利的
情形就是讓別人去參與公共事務,自己則是等著坐
享其成。
•這種自私自利的心態,我們稱之為搭便車。

※補充:財貨的種類
是否付費

排他性
使







無排他性

敵對性
(獨享)
無敵對性
(共享)

純公共財
路燈、橋樑、國防
、知識、生態環境

※補充:財貨的種類
是否付費

使







敵對性
(獨享)
無敵對性
(共享)

排他性
純私有財
私人住宅、
私家汽車

無排他性

純公共財
路燈、橋樑、國防
、知識、生態環境

共有財悲歌
•眾人共有,但又沒有明確誰屬的共有財,如祖產、
川圳。
因為人人可以自由使用,所以最後導致耗竭,
此種現象稱為共有財的悲歌。

→由政府或國際組織介入訂定相關的政策或法律以避
免不必要的浪費。
※沒有任何人擁有並控管的財產,稱為無主物;如野生動物(美國
早期的野牛)、海洋資源。難以界定財產權的無主物;如公海、空
氣。與共有財具有相同的特性。

共有財悲歌
• 美國學者哈定(Garrett Hardin, 1915-2003)提出「草原的
悲劇」:當一群牧羊人在一片肥沃的大草原上牧羊,大家
只要隨著大自然季節的輪替進行放牧和休耕,每年便能牧
養一定數量的羊群。
• 但某天有位牧羊人開始增加他的羊群數量,其他的牧羊人
也有樣學樣。由於每個牧羊人的自利行為,使羊群的數量
越來越多,草原耗損的速度也越快。
• 當草原逐漸消失後,羊群無法生長,牧羊人也失去賴以維
生的生計,草原的悲劇也因而產生。

※補充:財貨的種類

使







敵對性
(獨享)
無敵對性
(共享)

排他性
純私有財
私人住宅、
私家汽車

是否付費

無排他性
共有財(準私有財)
消防設施、
海裡的漁產資源
純公共財
路燈、橋樑、國防
、知識、生態環境

※補充:財貨的種類

使







敵對性
(獨享)
無敵對性
(共享)

排他性
純私有財
私人住宅、
私家汽車
準公共財
有線電視

是否付費

無排他性
共有財(準私有財)
消防設施、
海裡的漁產資源
純公共財
路燈、橋樑、國防
、知識、生態環境

鄰避效應( not in my backyard )
• 「不要在我家後院」
• 為了拒絕或抵抗不屬於當地之建設,通常與環保議
題相關。
如興建垃圾焚化爐、掩埋場或核能發電廠等,
被選為設置地點附近的居民往往會產生
「為何我家要被犧牲」心理。
→公共政策的訂定應有專家學者、環保人士、當地民眾
與政府官員間對興建設施的成效與副作用提出嚴謹的
評估與審慎的考量,方可降低民眾的反彈與抵制。

大眾缺乏信任感與責任感
•根據日裔美籍政治經濟學家福山 (Francis
Fukuyama,1952- )的看法,信任是一種重要的社會
資源,信任程度越高的社會,安全感與依賴感也越
高;反之,則容易相互猜忌、無法團結。
•從這個觀點來看公共利益,個人若對於他人或政府
缺乏信任感,不但無法共同合作,不能站在他人角
度以取得問題的共識,更容易導致對於公共事務的
冷漠與卸責,如此一來,想要謀求公共利益則是難
上加難。

第三節 公共利益的代表者
• 國家與強制力
– 國家是公共利益最佳的代表者
– 國家機關可能傷害公益
– 人民應扮演增進公共利益的角色

•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國家與強制力

國家是公共利益最佳的代表者

• 國家具有憲法賦與保障國民的必要性,與訂定法律
保障國民的正當性。
• 最明顯的例子便是透過法律的制定來宣示、保障與
實踐公共利益,例如:
– 通過《社會秩序維護法》,以維護公共秩序,
確保社會安寧;
– 通過《菸害防制法》,維護國民健康;
– 通過《離島建設條例》,以推動離島的開發建
設。

國家與強制力
– 政府基於公共利益所規劃的公共政策,如全民
健康保險、勞工保險等。
政府以強制力的方式實施全民健保後,
受到醫療保障的國民已經提升到全國人口的99%

然而,國家的公共政策未必對全體國民都有利

國家與強制力
•《全民健康保險法》規定:
–本國籍與領有臺灣居留證明者必須強制投保,
若不投保則處以罰則;
•中低收入戶無力繳納健保費、
•而現行許多醫療項目如職工災害等,全民健保也不
予補助

–因此,當這些中低收入者發生職災意外時,醫
療費用與健保繳納的雙重壓力,將造成中低收
入者沉重的負擔。

國家與強制力

國家機關可能傷害公益

• 相較於人民的權利,國家的公權力顯然更強大和更
權威,因此國家機關可能以公益為藉口,而侵害人
民的權利,甚至發生危害公益的情況。
– 如公職人員濫用職權,造成人民人身、財產等
權利受損的情形。

國家與強制力

國家機關可能傷害公益

在公益的問題上
以「少數服從多數」的決策規則,
來保護多數人的利益。
通常利用立法和選舉的方式

但也往往剝奪少數人的權益,
而發生「多數暴政」的問題。

國家與強制力
• 人民的角色
– 國家在訂定政策時可能無法顧及所有人的利益。

– 因此,各項公共議題的決策與執行,政府除了
在事前須審慎評估,並有良好的監督機制外,
社會大眾也應扮演增進公共利益的角色,以使
政府的目標與社會大眾的期望能趨於一致。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公共利益的推動與實踐不能僅依賴國家機關的決策
•在公民社會裡,更需要人民透過

–共同參與社會公共議題的討論,
–善用各種合法的管道發表輿論,
–志願地加入各種社會團體,經由與他人相互結
合,對國家或政黨進行監督。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輿論對政府有監督與制衡的作用,也可作為政府制
定公共政策的依據。
–運作方式:透過媒體或公民投票。
–如:鑑於臺灣曾經發生多起重大食品衛生安全
與消費糾紛事件,在輿論的壓力與公民團體的
推動下,《消保法》得以於1994年完成立法並
三讀通過。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缺點:可能淪為有心人士操作特定議題,藉以謀求
私利的工具。
•改善方式:現代公民透過輿論推動公共利益時,
–應該以合法與理性為原則,
–須對媒體所呈現之輿論常保懷疑與批判能力,

–避免特定團體利用輿論而讓私利凌駕公共利益
之上。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 公民團體:成員透過共同的理念結合,利用集體力
量,主動對特定的公共議題投注心力,並促使社會
大眾與政府關注其目標的團體。
– 如:財團法人董氏基金會是最早投入推動菸害
防制的團體,長期以來推動菸害防制的政策規
劃、教育宣導、媒體傳播、戒菸計畫及國際合
作等議題,並促成《菸害防制法》之立法、修
訂與監督。

公民團體的
特徵

具共同價值、
目標與規範

成員具認同感

具頻繁與結構性
的互動

公民團體的
運作方式

遊說
lobby

陳情

請願

廣告

舉辦活動

支持相同理念
的候選人
參加公職選舉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 缺點:公民團體彼此間可能因立場不同,而產生對
抗和衝突。

• 改善方式:應透過公平正義原則,尋求社會共識,
以符合大多數人福祉。

CH4結束,請小老師安排考試


Slide 27

公民與社會第一冊

第四章 公共利益

授課教師:梁雅雯

[email protected]

翰林版

第一節 認識「公共利益」
• 何謂「公共利益」
• 公共利益的重要

• 公共利益與其他利益的關係

•我們家管教小孩,外人憑甚麼管?

從前,也許是個人家務事。但現在,因涉及社會
共認的公共價值,所以管教過當就會受公眾的禁止
•吸煙是我的自由,只要我喜歡,有甚麼不可以!

這是從個人利益著眼的想法!
個人利益不能損害大家的利益,才是以公共利益
著眼的想法。

公共利益(public interest)
•符合社會上大多數人的利益
–如垃圾處理、生態保護等。

•大眾同意「有些事務」具有公共性質,認為相關利
益會對社會整體有影響,因而成為公共利益
–如《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原住民族基
本法》等弱勢群體的利益,也獲得立法院的多
數同意。

公共利益的重要
• 為自己追求個人利益與幸福,改善個人生活是自然
且合理的現象。

• 個人如果只關心自身利益外,完全不願意為別人付
出,就可能如三個和尚沒水喝的道理一樣。
→對整個群體甚至包括自身都不利。

• 因此,關心公共議題,而非置身度外,是促進群體
生活的核心議題。

公共利益與其他利益的關係
(一)利益如何產生關係?
–1.包容互補

–2.衝突互斥
(二)公共利益與私利的關係
–1.古典自由主義
–2.社群主義
–3.理性自利

包容互補:公共利益的推動,有助於個人或某些群體
利益的維護。
公益

私益

政府實施垃圾不 避免垃圾造成環境的汙染或破壞,進
落地的政策
而提升個人住家的環境品質。
政府推動「節能 希望民眾能夠隨手關燈、減少使用電
減碳」以保護環 器用品、垃圾減量、做好資源回收、

多搭乘大眾運輸工具等,以減少二氧
化碳的排放。
行政院文建會推 喚醒居民的自覺,重建人與他人、人
動的「社區總體 與社區、人與環境的和諧關係,進而
營造」政策
帶動社區的全面改造與發展。

衝突互斥:許多公益的推動,常難免影響個人或某些
群體之利益。
公益

私益

為了便利交通 政府在興建交通建設時,可能必須徵收
個人土地。
為了維護環境 政府實施垃圾不落地政策,限制人們丟
整潔
棄垃圾的時間與地點。
為了確保交通 警察可能在特定的地點與時段,設置路
安全
障實施酒測,要求駕駛人停車配合受檢

公共利益與私利的關係

對應:第一代人權
自由權

公共利益與私利的關係

對應:第二代人權
社會權

公共利益與私利的關係

第二節 公共利益的衡量標準與難題
•公共利益的衡量標準
–1.符合大多數人福祉

–2.符合公平正義原則
•增進公共利益的難題
–搭便車

–共有財悲歌
–鄰避效應
– 大眾缺乏信任感與責任感

1.符合大多數人福祉
• 為促進社會大眾共同的福祉,在推動公共利益前,
應先凝聚社會共識。
不同於經濟學中

• 公共利益也具備兩項特性:

的「公共財」

– 無法排他性:指無法禁止某人不付代價即可享
用該產品或服務。

– 共享性:指某一項物品的數量足夠讓多數人享
有,而且不會降低該物品的功能。

※補充:財貨的種類
是否付費

排他性
使







無排他性

敵對性
(獨享)
無敵對性
(共享)

純公共財
路燈、橋樑、國防
、知識、生態環境

2.符合公平正義原則
•為避免因財富、教育程度或社會地位之差異,讓大
眾的權益有所差別;或犧牲少數人的權益來推動公
共利益等問題。
•因此,公共利益的衡量應注意:
–(1)建立在「公平」的基礎上

–(2)具備「補償正義」的精神

(1)建立在「公平」的基礎上
• 只要我們完成應盡的責任與義務,所獲得的利益也
應該相同;

• 外在差異不能影響每個人的基本權益。
※例如:當大家都繳納全民健保保費後,享有的醫療
權益應該相同,不能因為社會地位高低而影響照護
品質。

(2)具備「補償正義」的精神
• 在推動公共利益的過程中,不應犧牲少數人的權益。
• 若非不得已而為之,則應給予受害者公平與合理的
補償。
※例如:各都會區展開都市更新計畫時,政府必須依
據法規徵收計畫區土地,並補償原有居民的權益。

增進公共利益的難題
•公共利益的最後受益者是社會全體,為何還會出現
阻力與難題?

–因為「誘因不足」:誘因是指可促使個人產生
行動以追求最大目標或利益的工具。
–日本1994年「家用太陽能補貼政策」,政府鼓
勵民眾在家中裝設太陽能板,以節省能源,也
能將多餘電力回賣給電力公司,以獲取利潤,
以提高民眾的裝設意願。

增進公共利益

難題

搭便車

共有財悲歌

鄰避效應

大眾缺乏
信任感與責任感

搭便車
• 為什麼會有「公共財」的出現?
• 為什麼某些財貨必須由政府提供?
因為某些人只享受利益,卻不付出代價。
某些人只想白吃白喝、坐享其成,
認為個人不付出代價也不會被成員所察覺。
如:分組做報告時

→由政府推動公共利益,並訂定法律規範,降低部分
成員不勞而獲的期望心理。

搭便車(freeriding)
•由於公共利益可能需要社會大眾一起出錢出力爭取,
但是所獲得的公共利益卻是無排他性,也就是任何
人都可享有。
•如此一來,個人在理性的計算下,對自己最有利的
情形就是讓別人去參與公共事務,自己則是等著坐
享其成。
•這種自私自利的心態,我們稱之為搭便車。

※補充:財貨的種類
是否付費

排他性
使







無排他性

敵對性
(獨享)
無敵對性
(共享)

純公共財
路燈、橋樑、國防
、知識、生態環境

※補充:財貨的種類
是否付費

使







敵對性
(獨享)
無敵對性
(共享)

排他性
純私有財
私人住宅、
私家汽車

無排他性

純公共財
路燈、橋樑、國防
、知識、生態環境

共有財悲歌
•眾人共有,但又沒有明確誰屬的共有財,如祖產、
川圳。
因為人人可以自由使用,所以最後導致耗竭,
此種現象稱為共有財的悲歌。

→由政府或國際組織介入訂定相關的政策或法律以避
免不必要的浪費。
※沒有任何人擁有並控管的財產,稱為無主物;如野生動物(美國
早期的野牛)、海洋資源。難以界定財產權的無主物;如公海、空
氣。與共有財具有相同的特性。

共有財悲歌
• 美國學者哈定(Garrett Hardin, 1915-2003)提出「草原的
悲劇」:當一群牧羊人在一片肥沃的大草原上牧羊,大家
只要隨著大自然季節的輪替進行放牧和休耕,每年便能牧
養一定數量的羊群。
• 但某天有位牧羊人開始增加他的羊群數量,其他的牧羊人
也有樣學樣。由於每個牧羊人的自利行為,使羊群的數量
越來越多,草原耗損的速度也越快。
• 當草原逐漸消失後,羊群無法生長,牧羊人也失去賴以維
生的生計,草原的悲劇也因而產生。

※補充:財貨的種類

使







敵對性
(獨享)
無敵對性
(共享)

排他性
純私有財
私人住宅、
私家汽車

是否付費

無排他性
共有財(準私有財)
消防設施、
海裡的漁產資源
純公共財
路燈、橋樑、國防
、知識、生態環境

※補充:財貨的種類

使







敵對性
(獨享)
無敵對性
(共享)

排他性
純私有財
私人住宅、
私家汽車
準公共財
有線電視

是否付費

無排他性
共有財(準私有財)
消防設施、
海裡的漁產資源
純公共財
路燈、橋樑、國防
、知識、生態環境

鄰避效應( not in my backyard )
• 「不要在我家後院」
• 為了拒絕或抵抗不屬於當地之建設,通常與環保議
題相關。
如興建垃圾焚化爐、掩埋場或核能發電廠等,
被選為設置地點附近的居民往往會產生
「為何我家要被犧牲」心理。
→公共政策的訂定應有專家學者、環保人士、當地民眾
與政府官員間對興建設施的成效與副作用提出嚴謹的
評估與審慎的考量,方可降低民眾的反彈與抵制。

大眾缺乏信任感與責任感
•根據日裔美籍政治經濟學家福山 (Francis
Fukuyama,1952- )的看法,信任是一種重要的社會
資源,信任程度越高的社會,安全感與依賴感也越
高;反之,則容易相互猜忌、無法團結。
•從這個觀點來看公共利益,個人若對於他人或政府
缺乏信任感,不但無法共同合作,不能站在他人角
度以取得問題的共識,更容易導致對於公共事務的
冷漠與卸責,如此一來,想要謀求公共利益則是難
上加難。

第三節 公共利益的代表者
• 國家與強制力
– 國家是公共利益最佳的代表者
– 國家機關可能傷害公益
– 人民應扮演增進公共利益的角色

•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國家與強制力

國家是公共利益最佳的代表者

• 國家具有憲法賦與保障國民的必要性,與訂定法律
保障國民的正當性。
• 最明顯的例子便是透過法律的制定來宣示、保障與
實踐公共利益,例如:
– 通過《社會秩序維護法》,以維護公共秩序,
確保社會安寧;
– 通過《菸害防制法》,維護國民健康;
– 通過《離島建設條例》,以推動離島的開發建
設。

國家與強制力
– 政府基於公共利益所規劃的公共政策,如全民
健康保險、勞工保險等。
政府以強制力的方式實施全民健保後,
受到醫療保障的國民已經提升到全國人口的99%

然而,國家的公共政策未必對全體國民都有利

國家與強制力
•《全民健康保險法》規定:
–本國籍與領有臺灣居留證明者必須強制投保,
若不投保則處以罰則;
•中低收入戶無力繳納健保費、
•而現行許多醫療項目如職工災害等,全民健保也不
予補助

–因此,當這些中低收入者發生職災意外時,醫
療費用與健保繳納的雙重壓力,將造成中低收
入者沉重的負擔。

國家與強制力

國家機關可能傷害公益

• 相較於人民的權利,國家的公權力顯然更強大和更
權威,因此國家機關可能以公益為藉口,而侵害人
民的權利,甚至發生危害公益的情況。
– 如公職人員濫用職權,造成人民人身、財產等
權利受損的情形。

國家與強制力

國家機關可能傷害公益

在公益的問題上
以「少數服從多數」的決策規則,
來保護多數人的利益。
通常利用立法和選舉的方式

但也往往剝奪少數人的權益,
而發生「多數暴政」的問題。

國家與強制力
• 人民的角色
– 國家在訂定政策時可能無法顧及所有人的利益。

– 因此,各項公共議題的決策與執行,政府除了
在事前須審慎評估,並有良好的監督機制外,
社會大眾也應扮演增進公共利益的角色,以使
政府的目標與社會大眾的期望能趨於一致。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公共利益的推動與實踐不能僅依賴國家機關的決策
•在公民社會裡,更需要人民透過

–共同參與社會公共議題的討論,
–善用各種合法的管道發表輿論,
–志願地加入各種社會團體,經由與他人相互結
合,對國家或政黨進行監督。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輿論對政府有監督與制衡的作用,也可作為政府制
定公共政策的依據。
–運作方式:透過媒體或公民投票。
–如:鑑於臺灣曾經發生多起重大食品衛生安全
與消費糾紛事件,在輿論的壓力與公民團體的
推動下,《消保法》得以於1994年完成立法並
三讀通過。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缺點:可能淪為有心人士操作特定議題,藉以謀求
私利的工具。
•改善方式:現代公民透過輿論推動公共利益時,
–應該以合法與理性為原則,
–須對媒體所呈現之輿論常保懷疑與批判能力,

–避免特定團體利用輿論而讓私利凌駕公共利益
之上。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 公民團體:成員透過共同的理念結合,利用集體力
量,主動對特定的公共議題投注心力,並促使社會
大眾與政府關注其目標的團體。
– 如:財團法人董氏基金會是最早投入推動菸害
防制的團體,長期以來推動菸害防制的政策規
劃、教育宣導、媒體傳播、戒菸計畫及國際合
作等議題,並促成《菸害防制法》之立法、修
訂與監督。

公民團體的
特徵

具共同價值、
目標與規範

成員具認同感

具頻繁與結構性
的互動

公民團體的
運作方式

遊說
lobby

陳情

請願

廣告

舉辦活動

支持相同理念
的候選人
參加公職選舉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 缺點:公民團體彼此間可能因立場不同,而產生對
抗和衝突。

• 改善方式:應透過公平正義原則,尋求社會共識,
以符合大多數人福祉。

CH4結束,請小老師安排考試


Slide 28

公民與社會第一冊

第四章 公共利益

授課教師:梁雅雯

[email protected]

翰林版

第一節 認識「公共利益」
• 何謂「公共利益」
• 公共利益的重要

• 公共利益與其他利益的關係

•我們家管教小孩,外人憑甚麼管?

從前,也許是個人家務事。但現在,因涉及社會
共認的公共價值,所以管教過當就會受公眾的禁止
•吸煙是我的自由,只要我喜歡,有甚麼不可以!

這是從個人利益著眼的想法!
個人利益不能損害大家的利益,才是以公共利益
著眼的想法。

公共利益(public interest)
•符合社會上大多數人的利益
–如垃圾處理、生態保護等。

•大眾同意「有些事務」具有公共性質,認為相關利
益會對社會整體有影響,因而成為公共利益
–如《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原住民族基
本法》等弱勢群體的利益,也獲得立法院的多
數同意。

公共利益的重要
• 為自己追求個人利益與幸福,改善個人生活是自然
且合理的現象。

• 個人如果只關心自身利益外,完全不願意為別人付
出,就可能如三個和尚沒水喝的道理一樣。
→對整個群體甚至包括自身都不利。

• 因此,關心公共議題,而非置身度外,是促進群體
生活的核心議題。

公共利益與其他利益的關係
(一)利益如何產生關係?
–1.包容互補

–2.衝突互斥
(二)公共利益與私利的關係
–1.古典自由主義
–2.社群主義
–3.理性自利

包容互補:公共利益的推動,有助於個人或某些群體
利益的維護。
公益

私益

政府實施垃圾不 避免垃圾造成環境的汙染或破壞,進
落地的政策
而提升個人住家的環境品質。
政府推動「節能 希望民眾能夠隨手關燈、減少使用電
減碳」以保護環 器用品、垃圾減量、做好資源回收、

多搭乘大眾運輸工具等,以減少二氧
化碳的排放。
行政院文建會推 喚醒居民的自覺,重建人與他人、人
動的「社區總體 與社區、人與環境的和諧關係,進而
營造」政策
帶動社區的全面改造與發展。

衝突互斥:許多公益的推動,常難免影響個人或某些
群體之利益。
公益

私益

為了便利交通 政府在興建交通建設時,可能必須徵收
個人土地。
為了維護環境 政府實施垃圾不落地政策,限制人們丟
整潔
棄垃圾的時間與地點。
為了確保交通 警察可能在特定的地點與時段,設置路
安全
障實施酒測,要求駕駛人停車配合受檢

公共利益與私利的關係

對應:第一代人權
自由權

公共利益與私利的關係

對應:第二代人權
社會權

公共利益與私利的關係

第二節 公共利益的衡量標準與難題
•公共利益的衡量標準
–1.符合大多數人福祉

–2.符合公平正義原則
•增進公共利益的難題
–搭便車

–共有財悲歌
–鄰避效應
– 大眾缺乏信任感與責任感

1.符合大多數人福祉
• 為促進社會大眾共同的福祉,在推動公共利益前,
應先凝聚社會共識。
不同於經濟學中

• 公共利益也具備兩項特性:

的「公共財」

– 無法排他性:指無法禁止某人不付代價即可享
用該產品或服務。

– 共享性:指某一項物品的數量足夠讓多數人享
有,而且不會降低該物品的功能。

※補充:財貨的種類
是否付費

排他性
使







無排他性

敵對性
(獨享)
無敵對性
(共享)

純公共財
路燈、橋樑、國防
、知識、生態環境

2.符合公平正義原則
•為避免因財富、教育程度或社會地位之差異,讓大
眾的權益有所差別;或犧牲少數人的權益來推動公
共利益等問題。
•因此,公共利益的衡量應注意:
–(1)建立在「公平」的基礎上

–(2)具備「補償正義」的精神

(1)建立在「公平」的基礎上
• 只要我們完成應盡的責任與義務,所獲得的利益也
應該相同;

• 外在差異不能影響每個人的基本權益。
※例如:當大家都繳納全民健保保費後,享有的醫療
權益應該相同,不能因為社會地位高低而影響照護
品質。

(2)具備「補償正義」的精神
• 在推動公共利益的過程中,不應犧牲少數人的權益。
• 若非不得已而為之,則應給予受害者公平與合理的
補償。
※例如:各都會區展開都市更新計畫時,政府必須依
據法規徵收計畫區土地,並補償原有居民的權益。

增進公共利益的難題
•公共利益的最後受益者是社會全體,為何還會出現
阻力與難題?

–因為「誘因不足」:誘因是指可促使個人產生
行動以追求最大目標或利益的工具。
–日本1994年「家用太陽能補貼政策」,政府鼓
勵民眾在家中裝設太陽能板,以節省能源,也
能將多餘電力回賣給電力公司,以獲取利潤,
以提高民眾的裝設意願。

增進公共利益

難題

搭便車

共有財悲歌

鄰避效應

大眾缺乏
信任感與責任感

搭便車
• 為什麼會有「公共財」的出現?
• 為什麼某些財貨必須由政府提供?
因為某些人只享受利益,卻不付出代價。
某些人只想白吃白喝、坐享其成,
認為個人不付出代價也不會被成員所察覺。
如:分組做報告時

→由政府推動公共利益,並訂定法律規範,降低部分
成員不勞而獲的期望心理。

搭便車(freeriding)
•由於公共利益可能需要社會大眾一起出錢出力爭取,
但是所獲得的公共利益卻是無排他性,也就是任何
人都可享有。
•如此一來,個人在理性的計算下,對自己最有利的
情形就是讓別人去參與公共事務,自己則是等著坐
享其成。
•這種自私自利的心態,我們稱之為搭便車。

※補充:財貨的種類
是否付費

排他性
使







無排他性

敵對性
(獨享)
無敵對性
(共享)

純公共財
路燈、橋樑、國防
、知識、生態環境

※補充:財貨的種類
是否付費

使







敵對性
(獨享)
無敵對性
(共享)

排他性
純私有財
私人住宅、
私家汽車

無排他性

純公共財
路燈、橋樑、國防
、知識、生態環境

共有財悲歌
•眾人共有,但又沒有明確誰屬的共有財,如祖產、
川圳。
因為人人可以自由使用,所以最後導致耗竭,
此種現象稱為共有財的悲歌。

→由政府或國際組織介入訂定相關的政策或法律以避
免不必要的浪費。
※沒有任何人擁有並控管的財產,稱為無主物;如野生動物(美國
早期的野牛)、海洋資源。難以界定財產權的無主物;如公海、空
氣。與共有財具有相同的特性。

共有財悲歌
• 美國學者哈定(Garrett Hardin, 1915-2003)提出「草原的
悲劇」:當一群牧羊人在一片肥沃的大草原上牧羊,大家
只要隨著大自然季節的輪替進行放牧和休耕,每年便能牧
養一定數量的羊群。
• 但某天有位牧羊人開始增加他的羊群數量,其他的牧羊人
也有樣學樣。由於每個牧羊人的自利行為,使羊群的數量
越來越多,草原耗損的速度也越快。
• 當草原逐漸消失後,羊群無法生長,牧羊人也失去賴以維
生的生計,草原的悲劇也因而產生。

※補充:財貨的種類

使







敵對性
(獨享)
無敵對性
(共享)

排他性
純私有財
私人住宅、
私家汽車

是否付費

無排他性
共有財(準私有財)
消防設施、
海裡的漁產資源
純公共財
路燈、橋樑、國防
、知識、生態環境

※補充:財貨的種類

使







敵對性
(獨享)
無敵對性
(共享)

排他性
純私有財
私人住宅、
私家汽車
準公共財
有線電視

是否付費

無排他性
共有財(準私有財)
消防設施、
海裡的漁產資源
純公共財
路燈、橋樑、國防
、知識、生態環境

鄰避效應( not in my backyard )
• 「不要在我家後院」
• 為了拒絕或抵抗不屬於當地之建設,通常與環保議
題相關。
如興建垃圾焚化爐、掩埋場或核能發電廠等,
被選為設置地點附近的居民往往會產生
「為何我家要被犧牲」心理。
→公共政策的訂定應有專家學者、環保人士、當地民眾
與政府官員間對興建設施的成效與副作用提出嚴謹的
評估與審慎的考量,方可降低民眾的反彈與抵制。

大眾缺乏信任感與責任感
•根據日裔美籍政治經濟學家福山 (Francis
Fukuyama,1952- )的看法,信任是一種重要的社會
資源,信任程度越高的社會,安全感與依賴感也越
高;反之,則容易相互猜忌、無法團結。
•從這個觀點來看公共利益,個人若對於他人或政府
缺乏信任感,不但無法共同合作,不能站在他人角
度以取得問題的共識,更容易導致對於公共事務的
冷漠與卸責,如此一來,想要謀求公共利益則是難
上加難。

第三節 公共利益的代表者
• 國家與強制力
– 國家是公共利益最佳的代表者
– 國家機關可能傷害公益
– 人民應扮演增進公共利益的角色

•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國家與強制力

國家是公共利益最佳的代表者

• 國家具有憲法賦與保障國民的必要性,與訂定法律
保障國民的正當性。
• 最明顯的例子便是透過法律的制定來宣示、保障與
實踐公共利益,例如:
– 通過《社會秩序維護法》,以維護公共秩序,
確保社會安寧;
– 通過《菸害防制法》,維護國民健康;
– 通過《離島建設條例》,以推動離島的開發建
設。

國家與強制力
– 政府基於公共利益所規劃的公共政策,如全民
健康保險、勞工保險等。
政府以強制力的方式實施全民健保後,
受到醫療保障的國民已經提升到全國人口的99%

然而,國家的公共政策未必對全體國民都有利

國家與強制力
•《全民健康保險法》規定:
–本國籍與領有臺灣居留證明者必須強制投保,
若不投保則處以罰則;
•中低收入戶無力繳納健保費、
•而現行許多醫療項目如職工災害等,全民健保也不
予補助

–因此,當這些中低收入者發生職災意外時,醫
療費用與健保繳納的雙重壓力,將造成中低收
入者沉重的負擔。

國家與強制力

國家機關可能傷害公益

• 相較於人民的權利,國家的公權力顯然更強大和更
權威,因此國家機關可能以公益為藉口,而侵害人
民的權利,甚至發生危害公益的情況。
– 如公職人員濫用職權,造成人民人身、財產等
權利受損的情形。

國家與強制力

國家機關可能傷害公益

在公益的問題上
以「少數服從多數」的決策規則,
來保護多數人的利益。
通常利用立法和選舉的方式

但也往往剝奪少數人的權益,
而發生「多數暴政」的問題。

國家與強制力
• 人民的角色
– 國家在訂定政策時可能無法顧及所有人的利益。

– 因此,各項公共議題的決策與執行,政府除了
在事前須審慎評估,並有良好的監督機制外,
社會大眾也應扮演增進公共利益的角色,以使
政府的目標與社會大眾的期望能趨於一致。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公共利益的推動與實踐不能僅依賴國家機關的決策
•在公民社會裡,更需要人民透過

–共同參與社會公共議題的討論,
–善用各種合法的管道發表輿論,
–志願地加入各種社會團體,經由與他人相互結
合,對國家或政黨進行監督。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輿論對政府有監督與制衡的作用,也可作為政府制
定公共政策的依據。
–運作方式:透過媒體或公民投票。
–如:鑑於臺灣曾經發生多起重大食品衛生安全
與消費糾紛事件,在輿論的壓力與公民團體的
推動下,《消保法》得以於1994年完成立法並
三讀通過。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缺點:可能淪為有心人士操作特定議題,藉以謀求
私利的工具。
•改善方式:現代公民透過輿論推動公共利益時,
–應該以合法與理性為原則,
–須對媒體所呈現之輿論常保懷疑與批判能力,

–避免特定團體利用輿論而讓私利凌駕公共利益
之上。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 公民團體:成員透過共同的理念結合,利用集體力
量,主動對特定的公共議題投注心力,並促使社會
大眾與政府關注其目標的團體。
– 如:財團法人董氏基金會是最早投入推動菸害
防制的團體,長期以來推動菸害防制的政策規
劃、教育宣導、媒體傳播、戒菸計畫及國際合
作等議題,並促成《菸害防制法》之立法、修
訂與監督。

公民團體的
特徵

具共同價值、
目標與規範

成員具認同感

具頻繁與結構性
的互動

公民團體的
運作方式

遊說
lobby

陳情

請願

廣告

舉辦活動

支持相同理念
的候選人
參加公職選舉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 缺點:公民團體彼此間可能因立場不同,而產生對
抗和衝突。

• 改善方式:應透過公平正義原則,尋求社會共識,
以符合大多數人福祉。

CH4結束,請小老師安排考試


Slide 29

公民與社會第一冊

第四章 公共利益

授課教師:梁雅雯

[email protected]

翰林版

第一節 認識「公共利益」
• 何謂「公共利益」
• 公共利益的重要

• 公共利益與其他利益的關係

•我們家管教小孩,外人憑甚麼管?

從前,也許是個人家務事。但現在,因涉及社會
共認的公共價值,所以管教過當就會受公眾的禁止
•吸煙是我的自由,只要我喜歡,有甚麼不可以!

這是從個人利益著眼的想法!
個人利益不能損害大家的利益,才是以公共利益
著眼的想法。

公共利益(public interest)
•符合社會上大多數人的利益
–如垃圾處理、生態保護等。

•大眾同意「有些事務」具有公共性質,認為相關利
益會對社會整體有影響,因而成為公共利益
–如《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原住民族基
本法》等弱勢群體的利益,也獲得立法院的多
數同意。

公共利益的重要
• 為自己追求個人利益與幸福,改善個人生活是自然
且合理的現象。

• 個人如果只關心自身利益外,完全不願意為別人付
出,就可能如三個和尚沒水喝的道理一樣。
→對整個群體甚至包括自身都不利。

• 因此,關心公共議題,而非置身度外,是促進群體
生活的核心議題。

公共利益與其他利益的關係
(一)利益如何產生關係?
–1.包容互補

–2.衝突互斥
(二)公共利益與私利的關係
–1.古典自由主義
–2.社群主義
–3.理性自利

包容互補:公共利益的推動,有助於個人或某些群體
利益的維護。
公益

私益

政府實施垃圾不 避免垃圾造成環境的汙染或破壞,進
落地的政策
而提升個人住家的環境品質。
政府推動「節能 希望民眾能夠隨手關燈、減少使用電
減碳」以保護環 器用品、垃圾減量、做好資源回收、

多搭乘大眾運輸工具等,以減少二氧
化碳的排放。
行政院文建會推 喚醒居民的自覺,重建人與他人、人
動的「社區總體 與社區、人與環境的和諧關係,進而
營造」政策
帶動社區的全面改造與發展。

衝突互斥:許多公益的推動,常難免影響個人或某些
群體之利益。
公益

私益

為了便利交通 政府在興建交通建設時,可能必須徵收
個人土地。
為了維護環境 政府實施垃圾不落地政策,限制人們丟
整潔
棄垃圾的時間與地點。
為了確保交通 警察可能在特定的地點與時段,設置路
安全
障實施酒測,要求駕駛人停車配合受檢

公共利益與私利的關係

對應:第一代人權
自由權

公共利益與私利的關係

對應:第二代人權
社會權

公共利益與私利的關係

第二節 公共利益的衡量標準與難題
•公共利益的衡量標準
–1.符合大多數人福祉

–2.符合公平正義原則
•增進公共利益的難題
–搭便車

–共有財悲歌
–鄰避效應
– 大眾缺乏信任感與責任感

1.符合大多數人福祉
• 為促進社會大眾共同的福祉,在推動公共利益前,
應先凝聚社會共識。
不同於經濟學中

• 公共利益也具備兩項特性:

的「公共財」

– 無法排他性:指無法禁止某人不付代價即可享
用該產品或服務。

– 共享性:指某一項物品的數量足夠讓多數人享
有,而且不會降低該物品的功能。

※補充:財貨的種類
是否付費

排他性
使







無排他性

敵對性
(獨享)
無敵對性
(共享)

純公共財
路燈、橋樑、國防
、知識、生態環境

2.符合公平正義原則
•為避免因財富、教育程度或社會地位之差異,讓大
眾的權益有所差別;或犧牲少數人的權益來推動公
共利益等問題。
•因此,公共利益的衡量應注意:
–(1)建立在「公平」的基礎上

–(2)具備「補償正義」的精神

(1)建立在「公平」的基礎上
• 只要我們完成應盡的責任與義務,所獲得的利益也
應該相同;

• 外在差異不能影響每個人的基本權益。
※例如:當大家都繳納全民健保保費後,享有的醫療
權益應該相同,不能因為社會地位高低而影響照護
品質。

(2)具備「補償正義」的精神
• 在推動公共利益的過程中,不應犧牲少數人的權益。
• 若非不得已而為之,則應給予受害者公平與合理的
補償。
※例如:各都會區展開都市更新計畫時,政府必須依
據法規徵收計畫區土地,並補償原有居民的權益。

增進公共利益的難題
•公共利益的最後受益者是社會全體,為何還會出現
阻力與難題?

–因為「誘因不足」:誘因是指可促使個人產生
行動以追求最大目標或利益的工具。
–日本1994年「家用太陽能補貼政策」,政府鼓
勵民眾在家中裝設太陽能板,以節省能源,也
能將多餘電力回賣給電力公司,以獲取利潤,
以提高民眾的裝設意願。

增進公共利益

難題

搭便車

共有財悲歌

鄰避效應

大眾缺乏
信任感與責任感

搭便車
• 為什麼會有「公共財」的出現?
• 為什麼某些財貨必須由政府提供?
因為某些人只享受利益,卻不付出代價。
某些人只想白吃白喝、坐享其成,
認為個人不付出代價也不會被成員所察覺。
如:分組做報告時

→由政府推動公共利益,並訂定法律規範,降低部分
成員不勞而獲的期望心理。

搭便車(freeriding)
•由於公共利益可能需要社會大眾一起出錢出力爭取,
但是所獲得的公共利益卻是無排他性,也就是任何
人都可享有。
•如此一來,個人在理性的計算下,對自己最有利的
情形就是讓別人去參與公共事務,自己則是等著坐
享其成。
•這種自私自利的心態,我們稱之為搭便車。

※補充:財貨的種類
是否付費

排他性
使







無排他性

敵對性
(獨享)
無敵對性
(共享)

純公共財
路燈、橋樑、國防
、知識、生態環境

※補充:財貨的種類
是否付費

使







敵對性
(獨享)
無敵對性
(共享)

排他性
純私有財
私人住宅、
私家汽車

無排他性

純公共財
路燈、橋樑、國防
、知識、生態環境

共有財悲歌
•眾人共有,但又沒有明確誰屬的共有財,如祖產、
川圳。
因為人人可以自由使用,所以最後導致耗竭,
此種現象稱為共有財的悲歌。

→由政府或國際組織介入訂定相關的政策或法律以避
免不必要的浪費。
※沒有任何人擁有並控管的財產,稱為無主物;如野生動物(美國
早期的野牛)、海洋資源。難以界定財產權的無主物;如公海、空
氣。與共有財具有相同的特性。

共有財悲歌
• 美國學者哈定(Garrett Hardin, 1915-2003)提出「草原的
悲劇」:當一群牧羊人在一片肥沃的大草原上牧羊,大家
只要隨著大自然季節的輪替進行放牧和休耕,每年便能牧
養一定數量的羊群。
• 但某天有位牧羊人開始增加他的羊群數量,其他的牧羊人
也有樣學樣。由於每個牧羊人的自利行為,使羊群的數量
越來越多,草原耗損的速度也越快。
• 當草原逐漸消失後,羊群無法生長,牧羊人也失去賴以維
生的生計,草原的悲劇也因而產生。

※補充:財貨的種類

使







敵對性
(獨享)
無敵對性
(共享)

排他性
純私有財
私人住宅、
私家汽車

是否付費

無排他性
共有財(準私有財)
消防設施、
海裡的漁產資源
純公共財
路燈、橋樑、國防
、知識、生態環境

※補充:財貨的種類

使







敵對性
(獨享)
無敵對性
(共享)

排他性
純私有財
私人住宅、
私家汽車
準公共財
有線電視

是否付費

無排他性
共有財(準私有財)
消防設施、
海裡的漁產資源
純公共財
路燈、橋樑、國防
、知識、生態環境

鄰避效應( not in my backyard )
• 「不要在我家後院」
• 為了拒絕或抵抗不屬於當地之建設,通常與環保議
題相關。
如興建垃圾焚化爐、掩埋場或核能發電廠等,
被選為設置地點附近的居民往往會產生
「為何我家要被犧牲」心理。
→公共政策的訂定應有專家學者、環保人士、當地民眾
與政府官員間對興建設施的成效與副作用提出嚴謹的
評估與審慎的考量,方可降低民眾的反彈與抵制。

大眾缺乏信任感與責任感
•根據日裔美籍政治經濟學家福山 (Francis
Fukuyama,1952- )的看法,信任是一種重要的社會
資源,信任程度越高的社會,安全感與依賴感也越
高;反之,則容易相互猜忌、無法團結。
•從這個觀點來看公共利益,個人若對於他人或政府
缺乏信任感,不但無法共同合作,不能站在他人角
度以取得問題的共識,更容易導致對於公共事務的
冷漠與卸責,如此一來,想要謀求公共利益則是難
上加難。

第三節 公共利益的代表者
• 國家與強制力
– 國家是公共利益最佳的代表者
– 國家機關可能傷害公益
– 人民應扮演增進公共利益的角色

•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國家與強制力

國家是公共利益最佳的代表者

• 國家具有憲法賦與保障國民的必要性,與訂定法律
保障國民的正當性。
• 最明顯的例子便是透過法律的制定來宣示、保障與
實踐公共利益,例如:
– 通過《社會秩序維護法》,以維護公共秩序,
確保社會安寧;
– 通過《菸害防制法》,維護國民健康;
– 通過《離島建設條例》,以推動離島的開發建
設。

國家與強制力
– 政府基於公共利益所規劃的公共政策,如全民
健康保險、勞工保險等。
政府以強制力的方式實施全民健保後,
受到醫療保障的國民已經提升到全國人口的99%

然而,國家的公共政策未必對全體國民都有利

國家與強制力
•《全民健康保險法》規定:
–本國籍與領有臺灣居留證明者必須強制投保,
若不投保則處以罰則;
•中低收入戶無力繳納健保費、
•而現行許多醫療項目如職工災害等,全民健保也不
予補助

–因此,當這些中低收入者發生職災意外時,醫
療費用與健保繳納的雙重壓力,將造成中低收
入者沉重的負擔。

國家與強制力

國家機關可能傷害公益

• 相較於人民的權利,國家的公權力顯然更強大和更
權威,因此國家機關可能以公益為藉口,而侵害人
民的權利,甚至發生危害公益的情況。
– 如公職人員濫用職權,造成人民人身、財產等
權利受損的情形。

國家與強制力

國家機關可能傷害公益

在公益的問題上
以「少數服從多數」的決策規則,
來保護多數人的利益。
通常利用立法和選舉的方式

但也往往剝奪少數人的權益,
而發生「多數暴政」的問題。

國家與強制力
• 人民的角色
– 國家在訂定政策時可能無法顧及所有人的利益。

– 因此,各項公共議題的決策與執行,政府除了
在事前須審慎評估,並有良好的監督機制外,
社會大眾也應扮演增進公共利益的角色,以使
政府的目標與社會大眾的期望能趨於一致。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公共利益的推動與實踐不能僅依賴國家機關的決策
•在公民社會裡,更需要人民透過

–共同參與社會公共議題的討論,
–善用各種合法的管道發表輿論,
–志願地加入各種社會團體,經由與他人相互結
合,對國家或政黨進行監督。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輿論對政府有監督與制衡的作用,也可作為政府制
定公共政策的依據。
–運作方式:透過媒體或公民投票。
–如:鑑於臺灣曾經發生多起重大食品衛生安全
與消費糾紛事件,在輿論的壓力與公民團體的
推動下,《消保法》得以於1994年完成立法並
三讀通過。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缺點:可能淪為有心人士操作特定議題,藉以謀求
私利的工具。
•改善方式:現代公民透過輿論推動公共利益時,
–應該以合法與理性為原則,
–須對媒體所呈現之輿論常保懷疑與批判能力,

–避免特定團體利用輿論而讓私利凌駕公共利益
之上。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 公民團體:成員透過共同的理念結合,利用集體力
量,主動對特定的公共議題投注心力,並促使社會
大眾與政府關注其目標的團體。
– 如:財團法人董氏基金會是最早投入推動菸害
防制的團體,長期以來推動菸害防制的政策規
劃、教育宣導、媒體傳播、戒菸計畫及國際合
作等議題,並促成《菸害防制法》之立法、修
訂與監督。

公民團體的
特徵

具共同價值、
目標與規範

成員具認同感

具頻繁與結構性
的互動

公民團體的
運作方式

遊說
lobby

陳情

請願

廣告

舉辦活動

支持相同理念
的候選人
參加公職選舉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 缺點:公民團體彼此間可能因立場不同,而產生對
抗和衝突。

• 改善方式:應透過公平正義原則,尋求社會共識,
以符合大多數人福祉。

CH4結束,請小老師安排考試


Slide 30

公民與社會第一冊

第四章 公共利益

授課教師:梁雅雯

[email protected]

翰林版

第一節 認識「公共利益」
• 何謂「公共利益」
• 公共利益的重要

• 公共利益與其他利益的關係

•我們家管教小孩,外人憑甚麼管?

從前,也許是個人家務事。但現在,因涉及社會
共認的公共價值,所以管教過當就會受公眾的禁止
•吸煙是我的自由,只要我喜歡,有甚麼不可以!

這是從個人利益著眼的想法!
個人利益不能損害大家的利益,才是以公共利益
著眼的想法。

公共利益(public interest)
•符合社會上大多數人的利益
–如垃圾處理、生態保護等。

•大眾同意「有些事務」具有公共性質,認為相關利
益會對社會整體有影響,因而成為公共利益
–如《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原住民族基
本法》等弱勢群體的利益,也獲得立法院的多
數同意。

公共利益的重要
• 為自己追求個人利益與幸福,改善個人生活是自然
且合理的現象。

• 個人如果只關心自身利益外,完全不願意為別人付
出,就可能如三個和尚沒水喝的道理一樣。
→對整個群體甚至包括自身都不利。

• 因此,關心公共議題,而非置身度外,是促進群體
生活的核心議題。

公共利益與其他利益的關係
(一)利益如何產生關係?
–1.包容互補

–2.衝突互斥
(二)公共利益與私利的關係
–1.古典自由主義
–2.社群主義
–3.理性自利

包容互補:公共利益的推動,有助於個人或某些群體
利益的維護。
公益

私益

政府實施垃圾不 避免垃圾造成環境的汙染或破壞,進
落地的政策
而提升個人住家的環境品質。
政府推動「節能 希望民眾能夠隨手關燈、減少使用電
減碳」以保護環 器用品、垃圾減量、做好資源回收、

多搭乘大眾運輸工具等,以減少二氧
化碳的排放。
行政院文建會推 喚醒居民的自覺,重建人與他人、人
動的「社區總體 與社區、人與環境的和諧關係,進而
營造」政策
帶動社區的全面改造與發展。

衝突互斥:許多公益的推動,常難免影響個人或某些
群體之利益。
公益

私益

為了便利交通 政府在興建交通建設時,可能必須徵收
個人土地。
為了維護環境 政府實施垃圾不落地政策,限制人們丟
整潔
棄垃圾的時間與地點。
為了確保交通 警察可能在特定的地點與時段,設置路
安全
障實施酒測,要求駕駛人停車配合受檢

公共利益與私利的關係

對應:第一代人權
自由權

公共利益與私利的關係

對應:第二代人權
社會權

公共利益與私利的關係

第二節 公共利益的衡量標準與難題
•公共利益的衡量標準
–1.符合大多數人福祉

–2.符合公平正義原則
•增進公共利益的難題
–搭便車

–共有財悲歌
–鄰避效應
– 大眾缺乏信任感與責任感

1.符合大多數人福祉
• 為促進社會大眾共同的福祉,在推動公共利益前,
應先凝聚社會共識。
不同於經濟學中

• 公共利益也具備兩項特性:

的「公共財」

– 無法排他性:指無法禁止某人不付代價即可享
用該產品或服務。

– 共享性:指某一項物品的數量足夠讓多數人享
有,而且不會降低該物品的功能。

※補充:財貨的種類
是否付費

排他性
使







無排他性

敵對性
(獨享)
無敵對性
(共享)

純公共財
路燈、橋樑、國防
、知識、生態環境

2.符合公平正義原則
•為避免因財富、教育程度或社會地位之差異,讓大
眾的權益有所差別;或犧牲少數人的權益來推動公
共利益等問題。
•因此,公共利益的衡量應注意:
–(1)建立在「公平」的基礎上

–(2)具備「補償正義」的精神

(1)建立在「公平」的基礎上
• 只要我們完成應盡的責任與義務,所獲得的利益也
應該相同;

• 外在差異不能影響每個人的基本權益。
※例如:當大家都繳納全民健保保費後,享有的醫療
權益應該相同,不能因為社會地位高低而影響照護
品質。

(2)具備「補償正義」的精神
• 在推動公共利益的過程中,不應犧牲少數人的權益。
• 若非不得已而為之,則應給予受害者公平與合理的
補償。
※例如:各都會區展開都市更新計畫時,政府必須依
據法規徵收計畫區土地,並補償原有居民的權益。

增進公共利益的難題
•公共利益的最後受益者是社會全體,為何還會出現
阻力與難題?

–因為「誘因不足」:誘因是指可促使個人產生
行動以追求最大目標或利益的工具。
–日本1994年「家用太陽能補貼政策」,政府鼓
勵民眾在家中裝設太陽能板,以節省能源,也
能將多餘電力回賣給電力公司,以獲取利潤,
以提高民眾的裝設意願。

增進公共利益

難題

搭便車

共有財悲歌

鄰避效應

大眾缺乏
信任感與責任感

搭便車
• 為什麼會有「公共財」的出現?
• 為什麼某些財貨必須由政府提供?
因為某些人只享受利益,卻不付出代價。
某些人只想白吃白喝、坐享其成,
認為個人不付出代價也不會被成員所察覺。
如:分組做報告時

→由政府推動公共利益,並訂定法律規範,降低部分
成員不勞而獲的期望心理。

搭便車(freeriding)
•由於公共利益可能需要社會大眾一起出錢出力爭取,
但是所獲得的公共利益卻是無排他性,也就是任何
人都可享有。
•如此一來,個人在理性的計算下,對自己最有利的
情形就是讓別人去參與公共事務,自己則是等著坐
享其成。
•這種自私自利的心態,我們稱之為搭便車。

※補充:財貨的種類
是否付費

排他性
使







無排他性

敵對性
(獨享)
無敵對性
(共享)

純公共財
路燈、橋樑、國防
、知識、生態環境

※補充:財貨的種類
是否付費

使







敵對性
(獨享)
無敵對性
(共享)

排他性
純私有財
私人住宅、
私家汽車

無排他性

純公共財
路燈、橋樑、國防
、知識、生態環境

共有財悲歌
•眾人共有,但又沒有明確誰屬的共有財,如祖產、
川圳。
因為人人可以自由使用,所以最後導致耗竭,
此種現象稱為共有財的悲歌。

→由政府或國際組織介入訂定相關的政策或法律以避
免不必要的浪費。
※沒有任何人擁有並控管的財產,稱為無主物;如野生動物(美國
早期的野牛)、海洋資源。難以界定財產權的無主物;如公海、空
氣。與共有財具有相同的特性。

共有財悲歌
• 美國學者哈定(Garrett Hardin, 1915-2003)提出「草原的
悲劇」:當一群牧羊人在一片肥沃的大草原上牧羊,大家
只要隨著大自然季節的輪替進行放牧和休耕,每年便能牧
養一定數量的羊群。
• 但某天有位牧羊人開始增加他的羊群數量,其他的牧羊人
也有樣學樣。由於每個牧羊人的自利行為,使羊群的數量
越來越多,草原耗損的速度也越快。
• 當草原逐漸消失後,羊群無法生長,牧羊人也失去賴以維
生的生計,草原的悲劇也因而產生。

※補充:財貨的種類

使







敵對性
(獨享)
無敵對性
(共享)

排他性
純私有財
私人住宅、
私家汽車

是否付費

無排他性
共有財(準私有財)
消防設施、
海裡的漁產資源
純公共財
路燈、橋樑、國防
、知識、生態環境

※補充:財貨的種類

使







敵對性
(獨享)
無敵對性
(共享)

排他性
純私有財
私人住宅、
私家汽車
準公共財
有線電視

是否付費

無排他性
共有財(準私有財)
消防設施、
海裡的漁產資源
純公共財
路燈、橋樑、國防
、知識、生態環境

鄰避效應( not in my backyard )
• 「不要在我家後院」
• 為了拒絕或抵抗不屬於當地之建設,通常與環保議
題相關。
如興建垃圾焚化爐、掩埋場或核能發電廠等,
被選為設置地點附近的居民往往會產生
「為何我家要被犧牲」心理。
→公共政策的訂定應有專家學者、環保人士、當地民眾
與政府官員間對興建設施的成效與副作用提出嚴謹的
評估與審慎的考量,方可降低民眾的反彈與抵制。

大眾缺乏信任感與責任感
•根據日裔美籍政治經濟學家福山 (Francis
Fukuyama,1952- )的看法,信任是一種重要的社會
資源,信任程度越高的社會,安全感與依賴感也越
高;反之,則容易相互猜忌、無法團結。
•從這個觀點來看公共利益,個人若對於他人或政府
缺乏信任感,不但無法共同合作,不能站在他人角
度以取得問題的共識,更容易導致對於公共事務的
冷漠與卸責,如此一來,想要謀求公共利益則是難
上加難。

第三節 公共利益的代表者
• 國家與強制力
– 國家是公共利益最佳的代表者
– 國家機關可能傷害公益
– 人民應扮演增進公共利益的角色

•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國家與強制力

國家是公共利益最佳的代表者

• 國家具有憲法賦與保障國民的必要性,與訂定法律
保障國民的正當性。
• 最明顯的例子便是透過法律的制定來宣示、保障與
實踐公共利益,例如:
– 通過《社會秩序維護法》,以維護公共秩序,
確保社會安寧;
– 通過《菸害防制法》,維護國民健康;
– 通過《離島建設條例》,以推動離島的開發建
設。

國家與強制力
– 政府基於公共利益所規劃的公共政策,如全民
健康保險、勞工保險等。
政府以強制力的方式實施全民健保後,
受到醫療保障的國民已經提升到全國人口的99%

然而,國家的公共政策未必對全體國民都有利

國家與強制力
•《全民健康保險法》規定:
–本國籍與領有臺灣居留證明者必須強制投保,
若不投保則處以罰則;
•中低收入戶無力繳納健保費、
•而現行許多醫療項目如職工災害等,全民健保也不
予補助

–因此,當這些中低收入者發生職災意外時,醫
療費用與健保繳納的雙重壓力,將造成中低收
入者沉重的負擔。

國家與強制力

國家機關可能傷害公益

• 相較於人民的權利,國家的公權力顯然更強大和更
權威,因此國家機關可能以公益為藉口,而侵害人
民的權利,甚至發生危害公益的情況。
– 如公職人員濫用職權,造成人民人身、財產等
權利受損的情形。

國家與強制力

國家機關可能傷害公益

在公益的問題上
以「少數服從多數」的決策規則,
來保護多數人的利益。
通常利用立法和選舉的方式

但也往往剝奪少數人的權益,
而發生「多數暴政」的問題。

國家與強制力
• 人民的角色
– 國家在訂定政策時可能無法顧及所有人的利益。

– 因此,各項公共議題的決策與執行,政府除了
在事前須審慎評估,並有良好的監督機制外,
社會大眾也應扮演增進公共利益的角色,以使
政府的目標與社會大眾的期望能趨於一致。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公共利益的推動與實踐不能僅依賴國家機關的決策
•在公民社會裡,更需要人民透過

–共同參與社會公共議題的討論,
–善用各種合法的管道發表輿論,
–志願地加入各種社會團體,經由與他人相互結
合,對國家或政黨進行監督。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輿論對政府有監督與制衡的作用,也可作為政府制
定公共政策的依據。
–運作方式:透過媒體或公民投票。
–如:鑑於臺灣曾經發生多起重大食品衛生安全
與消費糾紛事件,在輿論的壓力與公民團體的
推動下,《消保法》得以於1994年完成立法並
三讀通過。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缺點:可能淪為有心人士操作特定議題,藉以謀求
私利的工具。
•改善方式:現代公民透過輿論推動公共利益時,
–應該以合法與理性為原則,
–須對媒體所呈現之輿論常保懷疑與批判能力,

–避免特定團體利用輿論而讓私利凌駕公共利益
之上。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 公民團體:成員透過共同的理念結合,利用集體力
量,主動對特定的公共議題投注心力,並促使社會
大眾與政府關注其目標的團體。
– 如:財團法人董氏基金會是最早投入推動菸害
防制的團體,長期以來推動菸害防制的政策規
劃、教育宣導、媒體傳播、戒菸計畫及國際合
作等議題,並促成《菸害防制法》之立法、修
訂與監督。

公民團體的
特徵

具共同價值、
目標與規範

成員具認同感

具頻繁與結構性
的互動

公民團體的
運作方式

遊說
lobby

陳情

請願

廣告

舉辦活動

支持相同理念
的候選人
參加公職選舉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 缺點:公民團體彼此間可能因立場不同,而產生對
抗和衝突。

• 改善方式:應透過公平正義原則,尋求社會共識,
以符合大多數人福祉。

CH4結束,請小老師安排考試


Slide 31

公民與社會第一冊

第四章 公共利益

授課教師:梁雅雯

[email protected]

翰林版

第一節 認識「公共利益」
• 何謂「公共利益」
• 公共利益的重要

• 公共利益與其他利益的關係

•我們家管教小孩,外人憑甚麼管?

從前,也許是個人家務事。但現在,因涉及社會
共認的公共價值,所以管教過當就會受公眾的禁止
•吸煙是我的自由,只要我喜歡,有甚麼不可以!

這是從個人利益著眼的想法!
個人利益不能損害大家的利益,才是以公共利益
著眼的想法。

公共利益(public interest)
•符合社會上大多數人的利益
–如垃圾處理、生態保護等。

•大眾同意「有些事務」具有公共性質,認為相關利
益會對社會整體有影響,因而成為公共利益
–如《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原住民族基
本法》等弱勢群體的利益,也獲得立法院的多
數同意。

公共利益的重要
• 為自己追求個人利益與幸福,改善個人生活是自然
且合理的現象。

• 個人如果只關心自身利益外,完全不願意為別人付
出,就可能如三個和尚沒水喝的道理一樣。
→對整個群體甚至包括自身都不利。

• 因此,關心公共議題,而非置身度外,是促進群體
生活的核心議題。

公共利益與其他利益的關係
(一)利益如何產生關係?
–1.包容互補

–2.衝突互斥
(二)公共利益與私利的關係
–1.古典自由主義
–2.社群主義
–3.理性自利

包容互補:公共利益的推動,有助於個人或某些群體
利益的維護。
公益

私益

政府實施垃圾不 避免垃圾造成環境的汙染或破壞,進
落地的政策
而提升個人住家的環境品質。
政府推動「節能 希望民眾能夠隨手關燈、減少使用電
減碳」以保護環 器用品、垃圾減量、做好資源回收、

多搭乘大眾運輸工具等,以減少二氧
化碳的排放。
行政院文建會推 喚醒居民的自覺,重建人與他人、人
動的「社區總體 與社區、人與環境的和諧關係,進而
營造」政策
帶動社區的全面改造與發展。

衝突互斥:許多公益的推動,常難免影響個人或某些
群體之利益。
公益

私益

為了便利交通 政府在興建交通建設時,可能必須徵收
個人土地。
為了維護環境 政府實施垃圾不落地政策,限制人們丟
整潔
棄垃圾的時間與地點。
為了確保交通 警察可能在特定的地點與時段,設置路
安全
障實施酒測,要求駕駛人停車配合受檢

公共利益與私利的關係

對應:第一代人權
自由權

公共利益與私利的關係

對應:第二代人權
社會權

公共利益與私利的關係

第二節 公共利益的衡量標準與難題
•公共利益的衡量標準
–1.符合大多數人福祉

–2.符合公平正義原則
•增進公共利益的難題
–搭便車

–共有財悲歌
–鄰避效應
– 大眾缺乏信任感與責任感

1.符合大多數人福祉
• 為促進社會大眾共同的福祉,在推動公共利益前,
應先凝聚社會共識。
不同於經濟學中

• 公共利益也具備兩項特性:

的「公共財」

– 無法排他性:指無法禁止某人不付代價即可享
用該產品或服務。

– 共享性:指某一項物品的數量足夠讓多數人享
有,而且不會降低該物品的功能。

※補充:財貨的種類
是否付費

排他性
使







無排他性

敵對性
(獨享)
無敵對性
(共享)

純公共財
路燈、橋樑、國防
、知識、生態環境

2.符合公平正義原則
•為避免因財富、教育程度或社會地位之差異,讓大
眾的權益有所差別;或犧牲少數人的權益來推動公
共利益等問題。
•因此,公共利益的衡量應注意:
–(1)建立在「公平」的基礎上

–(2)具備「補償正義」的精神

(1)建立在「公平」的基礎上
• 只要我們完成應盡的責任與義務,所獲得的利益也
應該相同;

• 外在差異不能影響每個人的基本權益。
※例如:當大家都繳納全民健保保費後,享有的醫療
權益應該相同,不能因為社會地位高低而影響照護
品質。

(2)具備「補償正義」的精神
• 在推動公共利益的過程中,不應犧牲少數人的權益。
• 若非不得已而為之,則應給予受害者公平與合理的
補償。
※例如:各都會區展開都市更新計畫時,政府必須依
據法規徵收計畫區土地,並補償原有居民的權益。

增進公共利益的難題
•公共利益的最後受益者是社會全體,為何還會出現
阻力與難題?

–因為「誘因不足」:誘因是指可促使個人產生
行動以追求最大目標或利益的工具。
–日本1994年「家用太陽能補貼政策」,政府鼓
勵民眾在家中裝設太陽能板,以節省能源,也
能將多餘電力回賣給電力公司,以獲取利潤,
以提高民眾的裝設意願。

增進公共利益

難題

搭便車

共有財悲歌

鄰避效應

大眾缺乏
信任感與責任感

搭便車
• 為什麼會有「公共財」的出現?
• 為什麼某些財貨必須由政府提供?
因為某些人只享受利益,卻不付出代價。
某些人只想白吃白喝、坐享其成,
認為個人不付出代價也不會被成員所察覺。
如:分組做報告時

→由政府推動公共利益,並訂定法律規範,降低部分
成員不勞而獲的期望心理。

搭便車(freeriding)
•由於公共利益可能需要社會大眾一起出錢出力爭取,
但是所獲得的公共利益卻是無排他性,也就是任何
人都可享有。
•如此一來,個人在理性的計算下,對自己最有利的
情形就是讓別人去參與公共事務,自己則是等著坐
享其成。
•這種自私自利的心態,我們稱之為搭便車。

※補充:財貨的種類
是否付費

排他性
使







無排他性

敵對性
(獨享)
無敵對性
(共享)

純公共財
路燈、橋樑、國防
、知識、生態環境

※補充:財貨的種類
是否付費

使







敵對性
(獨享)
無敵對性
(共享)

排他性
純私有財
私人住宅、
私家汽車

無排他性

純公共財
路燈、橋樑、國防
、知識、生態環境

共有財悲歌
•眾人共有,但又沒有明確誰屬的共有財,如祖產、
川圳。
因為人人可以自由使用,所以最後導致耗竭,
此種現象稱為共有財的悲歌。

→由政府或國際組織介入訂定相關的政策或法律以避
免不必要的浪費。
※沒有任何人擁有並控管的財產,稱為無主物;如野生動物(美國
早期的野牛)、海洋資源。難以界定財產權的無主物;如公海、空
氣。與共有財具有相同的特性。

共有財悲歌
• 美國學者哈定(Garrett Hardin, 1915-2003)提出「草原的
悲劇」:當一群牧羊人在一片肥沃的大草原上牧羊,大家
只要隨著大自然季節的輪替進行放牧和休耕,每年便能牧
養一定數量的羊群。
• 但某天有位牧羊人開始增加他的羊群數量,其他的牧羊人
也有樣學樣。由於每個牧羊人的自利行為,使羊群的數量
越來越多,草原耗損的速度也越快。
• 當草原逐漸消失後,羊群無法生長,牧羊人也失去賴以維
生的生計,草原的悲劇也因而產生。

※補充:財貨的種類

使







敵對性
(獨享)
無敵對性
(共享)

排他性
純私有財
私人住宅、
私家汽車

是否付費

無排他性
共有財(準私有財)
消防設施、
海裡的漁產資源
純公共財
路燈、橋樑、國防
、知識、生態環境

※補充:財貨的種類

使







敵對性
(獨享)
無敵對性
(共享)

排他性
純私有財
私人住宅、
私家汽車
準公共財
有線電視

是否付費

無排他性
共有財(準私有財)
消防設施、
海裡的漁產資源
純公共財
路燈、橋樑、國防
、知識、生態環境

鄰避效應( not in my backyard )
• 「不要在我家後院」
• 為了拒絕或抵抗不屬於當地之建設,通常與環保議
題相關。
如興建垃圾焚化爐、掩埋場或核能發電廠等,
被選為設置地點附近的居民往往會產生
「為何我家要被犧牲」心理。
→公共政策的訂定應有專家學者、環保人士、當地民眾
與政府官員間對興建設施的成效與副作用提出嚴謹的
評估與審慎的考量,方可降低民眾的反彈與抵制。

大眾缺乏信任感與責任感
•根據日裔美籍政治經濟學家福山 (Francis
Fukuyama,1952- )的看法,信任是一種重要的社會
資源,信任程度越高的社會,安全感與依賴感也越
高;反之,則容易相互猜忌、無法團結。
•從這個觀點來看公共利益,個人若對於他人或政府
缺乏信任感,不但無法共同合作,不能站在他人角
度以取得問題的共識,更容易導致對於公共事務的
冷漠與卸責,如此一來,想要謀求公共利益則是難
上加難。

第三節 公共利益的代表者
• 國家與強制力
– 國家是公共利益最佳的代表者
– 國家機關可能傷害公益
– 人民應扮演增進公共利益的角色

•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國家與強制力

國家是公共利益最佳的代表者

• 國家具有憲法賦與保障國民的必要性,與訂定法律
保障國民的正當性。
• 最明顯的例子便是透過法律的制定來宣示、保障與
實踐公共利益,例如:
– 通過《社會秩序維護法》,以維護公共秩序,
確保社會安寧;
– 通過《菸害防制法》,維護國民健康;
– 通過《離島建設條例》,以推動離島的開發建
設。

國家與強制力
– 政府基於公共利益所規劃的公共政策,如全民
健康保險、勞工保險等。
政府以強制力的方式實施全民健保後,
受到醫療保障的國民已經提升到全國人口的99%

然而,國家的公共政策未必對全體國民都有利

國家與強制力
•《全民健康保險法》規定:
–本國籍與領有臺灣居留證明者必須強制投保,
若不投保則處以罰則;
•中低收入戶無力繳納健保費、
•而現行許多醫療項目如職工災害等,全民健保也不
予補助

–因此,當這些中低收入者發生職災意外時,醫
療費用與健保繳納的雙重壓力,將造成中低收
入者沉重的負擔。

國家與強制力

國家機關可能傷害公益

• 相較於人民的權利,國家的公權力顯然更強大和更
權威,因此國家機關可能以公益為藉口,而侵害人
民的權利,甚至發生危害公益的情況。
– 如公職人員濫用職權,造成人民人身、財產等
權利受損的情形。

國家與強制力

國家機關可能傷害公益

在公益的問題上
以「少數服從多數」的決策規則,
來保護多數人的利益。
通常利用立法和選舉的方式

但也往往剝奪少數人的權益,
而發生「多數暴政」的問題。

國家與強制力
• 人民的角色
– 國家在訂定政策時可能無法顧及所有人的利益。

– 因此,各項公共議題的決策與執行,政府除了
在事前須審慎評估,並有良好的監督機制外,
社會大眾也應扮演增進公共利益的角色,以使
政府的目標與社會大眾的期望能趨於一致。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公共利益的推動與實踐不能僅依賴國家機關的決策
•在公民社會裡,更需要人民透過

–共同參與社會公共議題的討論,
–善用各種合法的管道發表輿論,
–志願地加入各種社會團體,經由與他人相互結
合,對國家或政黨進行監督。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輿論對政府有監督與制衡的作用,也可作為政府制
定公共政策的依據。
–運作方式:透過媒體或公民投票。
–如:鑑於臺灣曾經發生多起重大食品衛生安全
與消費糾紛事件,在輿論的壓力與公民團體的
推動下,《消保法》得以於1994年完成立法並
三讀通過。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缺點:可能淪為有心人士操作特定議題,藉以謀求
私利的工具。
•改善方式:現代公民透過輿論推動公共利益時,
–應該以合法與理性為原則,
–須對媒體所呈現之輿論常保懷疑與批判能力,

–避免特定團體利用輿論而讓私利凌駕公共利益
之上。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 公民團體:成員透過共同的理念結合,利用集體力
量,主動對特定的公共議題投注心力,並促使社會
大眾與政府關注其目標的團體。
– 如:財團法人董氏基金會是最早投入推動菸害
防制的團體,長期以來推動菸害防制的政策規
劃、教育宣導、媒體傳播、戒菸計畫及國際合
作等議題,並促成《菸害防制法》之立法、修
訂與監督。

公民團體的
特徵

具共同價值、
目標與規範

成員具認同感

具頻繁與結構性
的互動

公民團體的
運作方式

遊說
lobby

陳情

請願

廣告

舉辦活動

支持相同理念
的候選人
參加公職選舉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 缺點:公民團體彼此間可能因立場不同,而產生對
抗和衝突。

• 改善方式:應透過公平正義原則,尋求社會共識,
以符合大多數人福祉。

CH4結束,請小老師安排考試


Slide 32

公民與社會第一冊

第四章 公共利益

授課教師:梁雅雯

[email protected]

翰林版

第一節 認識「公共利益」
• 何謂「公共利益」
• 公共利益的重要

• 公共利益與其他利益的關係

•我們家管教小孩,外人憑甚麼管?

從前,也許是個人家務事。但現在,因涉及社會
共認的公共價值,所以管教過當就會受公眾的禁止
•吸煙是我的自由,只要我喜歡,有甚麼不可以!

這是從個人利益著眼的想法!
個人利益不能損害大家的利益,才是以公共利益
著眼的想法。

公共利益(public interest)
•符合社會上大多數人的利益
–如垃圾處理、生態保護等。

•大眾同意「有些事務」具有公共性質,認為相關利
益會對社會整體有影響,因而成為公共利益
–如《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原住民族基
本法》等弱勢群體的利益,也獲得立法院的多
數同意。

公共利益的重要
• 為自己追求個人利益與幸福,改善個人生活是自然
且合理的現象。

• 個人如果只關心自身利益外,完全不願意為別人付
出,就可能如三個和尚沒水喝的道理一樣。
→對整個群體甚至包括自身都不利。

• 因此,關心公共議題,而非置身度外,是促進群體
生活的核心議題。

公共利益與其他利益的關係
(一)利益如何產生關係?
–1.包容互補

–2.衝突互斥
(二)公共利益與私利的關係
–1.古典自由主義
–2.社群主義
–3.理性自利

包容互補:公共利益的推動,有助於個人或某些群體
利益的維護。
公益

私益

政府實施垃圾不 避免垃圾造成環境的汙染或破壞,進
落地的政策
而提升個人住家的環境品質。
政府推動「節能 希望民眾能夠隨手關燈、減少使用電
減碳」以保護環 器用品、垃圾減量、做好資源回收、

多搭乘大眾運輸工具等,以減少二氧
化碳的排放。
行政院文建會推 喚醒居民的自覺,重建人與他人、人
動的「社區總體 與社區、人與環境的和諧關係,進而
營造」政策
帶動社區的全面改造與發展。

衝突互斥:許多公益的推動,常難免影響個人或某些
群體之利益。
公益

私益

為了便利交通 政府在興建交通建設時,可能必須徵收
個人土地。
為了維護環境 政府實施垃圾不落地政策,限制人們丟
整潔
棄垃圾的時間與地點。
為了確保交通 警察可能在特定的地點與時段,設置路
安全
障實施酒測,要求駕駛人停車配合受檢

公共利益與私利的關係

對應:第一代人權
自由權

公共利益與私利的關係

對應:第二代人權
社會權

公共利益與私利的關係

第二節 公共利益的衡量標準與難題
•公共利益的衡量標準
–1.符合大多數人福祉

–2.符合公平正義原則
•增進公共利益的難題
–搭便車

–共有財悲歌
–鄰避效應
– 大眾缺乏信任感與責任感

1.符合大多數人福祉
• 為促進社會大眾共同的福祉,在推動公共利益前,
應先凝聚社會共識。
不同於經濟學中

• 公共利益也具備兩項特性:

的「公共財」

– 無法排他性:指無法禁止某人不付代價即可享
用該產品或服務。

– 共享性:指某一項物品的數量足夠讓多數人享
有,而且不會降低該物品的功能。

※補充:財貨的種類
是否付費

排他性
使







無排他性

敵對性
(獨享)
無敵對性
(共享)

純公共財
路燈、橋樑、國防
、知識、生態環境

2.符合公平正義原則
•為避免因財富、教育程度或社會地位之差異,讓大
眾的權益有所差別;或犧牲少數人的權益來推動公
共利益等問題。
•因此,公共利益的衡量應注意:
–(1)建立在「公平」的基礎上

–(2)具備「補償正義」的精神

(1)建立在「公平」的基礎上
• 只要我們完成應盡的責任與義務,所獲得的利益也
應該相同;

• 外在差異不能影響每個人的基本權益。
※例如:當大家都繳納全民健保保費後,享有的醫療
權益應該相同,不能因為社會地位高低而影響照護
品質。

(2)具備「補償正義」的精神
• 在推動公共利益的過程中,不應犧牲少數人的權益。
• 若非不得已而為之,則應給予受害者公平與合理的
補償。
※例如:各都會區展開都市更新計畫時,政府必須依
據法規徵收計畫區土地,並補償原有居民的權益。

增進公共利益的難題
•公共利益的最後受益者是社會全體,為何還會出現
阻力與難題?

–因為「誘因不足」:誘因是指可促使個人產生
行動以追求最大目標或利益的工具。
–日本1994年「家用太陽能補貼政策」,政府鼓
勵民眾在家中裝設太陽能板,以節省能源,也
能將多餘電力回賣給電力公司,以獲取利潤,
以提高民眾的裝設意願。

增進公共利益

難題

搭便車

共有財悲歌

鄰避效應

大眾缺乏
信任感與責任感

搭便車
• 為什麼會有「公共財」的出現?
• 為什麼某些財貨必須由政府提供?
因為某些人只享受利益,卻不付出代價。
某些人只想白吃白喝、坐享其成,
認為個人不付出代價也不會被成員所察覺。
如:分組做報告時

→由政府推動公共利益,並訂定法律規範,降低部分
成員不勞而獲的期望心理。

搭便車(freeriding)
•由於公共利益可能需要社會大眾一起出錢出力爭取,
但是所獲得的公共利益卻是無排他性,也就是任何
人都可享有。
•如此一來,個人在理性的計算下,對自己最有利的
情形就是讓別人去參與公共事務,自己則是等著坐
享其成。
•這種自私自利的心態,我們稱之為搭便車。

※補充:財貨的種類
是否付費

排他性
使







無排他性

敵對性
(獨享)
無敵對性
(共享)

純公共財
路燈、橋樑、國防
、知識、生態環境

※補充:財貨的種類
是否付費

使







敵對性
(獨享)
無敵對性
(共享)

排他性
純私有財
私人住宅、
私家汽車

無排他性

純公共財
路燈、橋樑、國防
、知識、生態環境

共有財悲歌
•眾人共有,但又沒有明確誰屬的共有財,如祖產、
川圳。
因為人人可以自由使用,所以最後導致耗竭,
此種現象稱為共有財的悲歌。

→由政府或國際組織介入訂定相關的政策或法律以避
免不必要的浪費。
※沒有任何人擁有並控管的財產,稱為無主物;如野生動物(美國
早期的野牛)、海洋資源。難以界定財產權的無主物;如公海、空
氣。與共有財具有相同的特性。

共有財悲歌
• 美國學者哈定(Garrett Hardin, 1915-2003)提出「草原的
悲劇」:當一群牧羊人在一片肥沃的大草原上牧羊,大家
只要隨著大自然季節的輪替進行放牧和休耕,每年便能牧
養一定數量的羊群。
• 但某天有位牧羊人開始增加他的羊群數量,其他的牧羊人
也有樣學樣。由於每個牧羊人的自利行為,使羊群的數量
越來越多,草原耗損的速度也越快。
• 當草原逐漸消失後,羊群無法生長,牧羊人也失去賴以維
生的生計,草原的悲劇也因而產生。

※補充:財貨的種類

使







敵對性
(獨享)
無敵對性
(共享)

排他性
純私有財
私人住宅、
私家汽車

是否付費

無排他性
共有財(準私有財)
消防設施、
海裡的漁產資源
純公共財
路燈、橋樑、國防
、知識、生態環境

※補充:財貨的種類

使







敵對性
(獨享)
無敵對性
(共享)

排他性
純私有財
私人住宅、
私家汽車
準公共財
有線電視

是否付費

無排他性
共有財(準私有財)
消防設施、
海裡的漁產資源
純公共財
路燈、橋樑、國防
、知識、生態環境

鄰避效應( not in my backyard )
• 「不要在我家後院」
• 為了拒絕或抵抗不屬於當地之建設,通常與環保議
題相關。
如興建垃圾焚化爐、掩埋場或核能發電廠等,
被選為設置地點附近的居民往往會產生
「為何我家要被犧牲」心理。
→公共政策的訂定應有專家學者、環保人士、當地民眾
與政府官員間對興建設施的成效與副作用提出嚴謹的
評估與審慎的考量,方可降低民眾的反彈與抵制。

大眾缺乏信任感與責任感
•根據日裔美籍政治經濟學家福山 (Francis
Fukuyama,1952- )的看法,信任是一種重要的社會
資源,信任程度越高的社會,安全感與依賴感也越
高;反之,則容易相互猜忌、無法團結。
•從這個觀點來看公共利益,個人若對於他人或政府
缺乏信任感,不但無法共同合作,不能站在他人角
度以取得問題的共識,更容易導致對於公共事務的
冷漠與卸責,如此一來,想要謀求公共利益則是難
上加難。

第三節 公共利益的代表者
• 國家與強制力
– 國家是公共利益最佳的代表者
– 國家機關可能傷害公益
– 人民應扮演增進公共利益的角色

•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國家與強制力

國家是公共利益最佳的代表者

• 國家具有憲法賦與保障國民的必要性,與訂定法律
保障國民的正當性。
• 最明顯的例子便是透過法律的制定來宣示、保障與
實踐公共利益,例如:
– 通過《社會秩序維護法》,以維護公共秩序,
確保社會安寧;
– 通過《菸害防制法》,維護國民健康;
– 通過《離島建設條例》,以推動離島的開發建
設。

國家與強制力
– 政府基於公共利益所規劃的公共政策,如全民
健康保險、勞工保險等。
政府以強制力的方式實施全民健保後,
受到醫療保障的國民已經提升到全國人口的99%

然而,國家的公共政策未必對全體國民都有利

國家與強制力
•《全民健康保險法》規定:
–本國籍與領有臺灣居留證明者必須強制投保,
若不投保則處以罰則;
•中低收入戶無力繳納健保費、
•而現行許多醫療項目如職工災害等,全民健保也不
予補助

–因此,當這些中低收入者發生職災意外時,醫
療費用與健保繳納的雙重壓力,將造成中低收
入者沉重的負擔。

國家與強制力

國家機關可能傷害公益

• 相較於人民的權利,國家的公權力顯然更強大和更
權威,因此國家機關可能以公益為藉口,而侵害人
民的權利,甚至發生危害公益的情況。
– 如公職人員濫用職權,造成人民人身、財產等
權利受損的情形。

國家與強制力

國家機關可能傷害公益

在公益的問題上
以「少數服從多數」的決策規則,
來保護多數人的利益。
通常利用立法和選舉的方式

但也往往剝奪少數人的權益,
而發生「多數暴政」的問題。

國家與強制力
• 人民的角色
– 國家在訂定政策時可能無法顧及所有人的利益。

– 因此,各項公共議題的決策與執行,政府除了
在事前須審慎評估,並有良好的監督機制外,
社會大眾也應扮演增進公共利益的角色,以使
政府的目標與社會大眾的期望能趨於一致。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公共利益的推動與實踐不能僅依賴國家機關的決策
•在公民社會裡,更需要人民透過

–共同參與社會公共議題的討論,
–善用各種合法的管道發表輿論,
–志願地加入各種社會團體,經由與他人相互結
合,對國家或政黨進行監督。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輿論對政府有監督與制衡的作用,也可作為政府制
定公共政策的依據。
–運作方式:透過媒體或公民投票。
–如:鑑於臺灣曾經發生多起重大食品衛生安全
與消費糾紛事件,在輿論的壓力與公民團體的
推動下,《消保法》得以於1994年完成立法並
三讀通過。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缺點:可能淪為有心人士操作特定議題,藉以謀求
私利的工具。
•改善方式:現代公民透過輿論推動公共利益時,
–應該以合法與理性為原則,
–須對媒體所呈現之輿論常保懷疑與批判能力,

–避免特定團體利用輿論而讓私利凌駕公共利益
之上。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 公民團體:成員透過共同的理念結合,利用集體力
量,主動對特定的公共議題投注心力,並促使社會
大眾與政府關注其目標的團體。
– 如:財團法人董氏基金會是最早投入推動菸害
防制的團體,長期以來推動菸害防制的政策規
劃、教育宣導、媒體傳播、戒菸計畫及國際合
作等議題,並促成《菸害防制法》之立法、修
訂與監督。

公民團體的
特徵

具共同價值、
目標與規範

成員具認同感

具頻繁與結構性
的互動

公民團體的
運作方式

遊說
lobby

陳情

請願

廣告

舉辦活動

支持相同理念
的候選人
參加公職選舉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 缺點:公民團體彼此間可能因立場不同,而產生對
抗和衝突。

• 改善方式:應透過公平正義原則,尋求社會共識,
以符合大多數人福祉。

CH4結束,請小老師安排考試


Slide 33

公民與社會第一冊

第四章 公共利益

授課教師:梁雅雯

[email protected]

翰林版

第一節 認識「公共利益」
• 何謂「公共利益」
• 公共利益的重要

• 公共利益與其他利益的關係

•我們家管教小孩,外人憑甚麼管?

從前,也許是個人家務事。但現在,因涉及社會
共認的公共價值,所以管教過當就會受公眾的禁止
•吸煙是我的自由,只要我喜歡,有甚麼不可以!

這是從個人利益著眼的想法!
個人利益不能損害大家的利益,才是以公共利益
著眼的想法。

公共利益(public interest)
•符合社會上大多數人的利益
–如垃圾處理、生態保護等。

•大眾同意「有些事務」具有公共性質,認為相關利
益會對社會整體有影響,因而成為公共利益
–如《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原住民族基
本法》等弱勢群體的利益,也獲得立法院的多
數同意。

公共利益的重要
• 為自己追求個人利益與幸福,改善個人生活是自然
且合理的現象。

• 個人如果只關心自身利益外,完全不願意為別人付
出,就可能如三個和尚沒水喝的道理一樣。
→對整個群體甚至包括自身都不利。

• 因此,關心公共議題,而非置身度外,是促進群體
生活的核心議題。

公共利益與其他利益的關係
(一)利益如何產生關係?
–1.包容互補

–2.衝突互斥
(二)公共利益與私利的關係
–1.古典自由主義
–2.社群主義
–3.理性自利

包容互補:公共利益的推動,有助於個人或某些群體
利益的維護。
公益

私益

政府實施垃圾不 避免垃圾造成環境的汙染或破壞,進
落地的政策
而提升個人住家的環境品質。
政府推動「節能 希望民眾能夠隨手關燈、減少使用電
減碳」以保護環 器用品、垃圾減量、做好資源回收、

多搭乘大眾運輸工具等,以減少二氧
化碳的排放。
行政院文建會推 喚醒居民的自覺,重建人與他人、人
動的「社區總體 與社區、人與環境的和諧關係,進而
營造」政策
帶動社區的全面改造與發展。

衝突互斥:許多公益的推動,常難免影響個人或某些
群體之利益。
公益

私益

為了便利交通 政府在興建交通建設時,可能必須徵收
個人土地。
為了維護環境 政府實施垃圾不落地政策,限制人們丟
整潔
棄垃圾的時間與地點。
為了確保交通 警察可能在特定的地點與時段,設置路
安全
障實施酒測,要求駕駛人停車配合受檢

公共利益與私利的關係

對應:第一代人權
自由權

公共利益與私利的關係

對應:第二代人權
社會權

公共利益與私利的關係

第二節 公共利益的衡量標準與難題
•公共利益的衡量標準
–1.符合大多數人福祉

–2.符合公平正義原則
•增進公共利益的難題
–搭便車

–共有財悲歌
–鄰避效應
– 大眾缺乏信任感與責任感

1.符合大多數人福祉
• 為促進社會大眾共同的福祉,在推動公共利益前,
應先凝聚社會共識。
不同於經濟學中

• 公共利益也具備兩項特性:

的「公共財」

– 無法排他性:指無法禁止某人不付代價即可享
用該產品或服務。

– 共享性:指某一項物品的數量足夠讓多數人享
有,而且不會降低該物品的功能。

※補充:財貨的種類
是否付費

排他性
使







無排他性

敵對性
(獨享)
無敵對性
(共享)

純公共財
路燈、橋樑、國防
、知識、生態環境

2.符合公平正義原則
•為避免因財富、教育程度或社會地位之差異,讓大
眾的權益有所差別;或犧牲少數人的權益來推動公
共利益等問題。
•因此,公共利益的衡量應注意:
–(1)建立在「公平」的基礎上

–(2)具備「補償正義」的精神

(1)建立在「公平」的基礎上
• 只要我們完成應盡的責任與義務,所獲得的利益也
應該相同;

• 外在差異不能影響每個人的基本權益。
※例如:當大家都繳納全民健保保費後,享有的醫療
權益應該相同,不能因為社會地位高低而影響照護
品質。

(2)具備「補償正義」的精神
• 在推動公共利益的過程中,不應犧牲少數人的權益。
• 若非不得已而為之,則應給予受害者公平與合理的
補償。
※例如:各都會區展開都市更新計畫時,政府必須依
據法規徵收計畫區土地,並補償原有居民的權益。

增進公共利益的難題
•公共利益的最後受益者是社會全體,為何還會出現
阻力與難題?

–因為「誘因不足」:誘因是指可促使個人產生
行動以追求最大目標或利益的工具。
–日本1994年「家用太陽能補貼政策」,政府鼓
勵民眾在家中裝設太陽能板,以節省能源,也
能將多餘電力回賣給電力公司,以獲取利潤,
以提高民眾的裝設意願。

增進公共利益

難題

搭便車

共有財悲歌

鄰避效應

大眾缺乏
信任感與責任感

搭便車
• 為什麼會有「公共財」的出現?
• 為什麼某些財貨必須由政府提供?
因為某些人只享受利益,卻不付出代價。
某些人只想白吃白喝、坐享其成,
認為個人不付出代價也不會被成員所察覺。
如:分組做報告時

→由政府推動公共利益,並訂定法律規範,降低部分
成員不勞而獲的期望心理。

搭便車(freeriding)
•由於公共利益可能需要社會大眾一起出錢出力爭取,
但是所獲得的公共利益卻是無排他性,也就是任何
人都可享有。
•如此一來,個人在理性的計算下,對自己最有利的
情形就是讓別人去參與公共事務,自己則是等著坐
享其成。
•這種自私自利的心態,我們稱之為搭便車。

※補充:財貨的種類
是否付費

排他性
使







無排他性

敵對性
(獨享)
無敵對性
(共享)

純公共財
路燈、橋樑、國防
、知識、生態環境

※補充:財貨的種類
是否付費

使







敵對性
(獨享)
無敵對性
(共享)

排他性
純私有財
私人住宅、
私家汽車

無排他性

純公共財
路燈、橋樑、國防
、知識、生態環境

共有財悲歌
•眾人共有,但又沒有明確誰屬的共有財,如祖產、
川圳。
因為人人可以自由使用,所以最後導致耗竭,
此種現象稱為共有財的悲歌。

→由政府或國際組織介入訂定相關的政策或法律以避
免不必要的浪費。
※沒有任何人擁有並控管的財產,稱為無主物;如野生動物(美國
早期的野牛)、海洋資源。難以界定財產權的無主物;如公海、空
氣。與共有財具有相同的特性。

共有財悲歌
• 美國學者哈定(Garrett Hardin, 1915-2003)提出「草原的
悲劇」:當一群牧羊人在一片肥沃的大草原上牧羊,大家
只要隨著大自然季節的輪替進行放牧和休耕,每年便能牧
養一定數量的羊群。
• 但某天有位牧羊人開始增加他的羊群數量,其他的牧羊人
也有樣學樣。由於每個牧羊人的自利行為,使羊群的數量
越來越多,草原耗損的速度也越快。
• 當草原逐漸消失後,羊群無法生長,牧羊人也失去賴以維
生的生計,草原的悲劇也因而產生。

※補充:財貨的種類

使







敵對性
(獨享)
無敵對性
(共享)

排他性
純私有財
私人住宅、
私家汽車

是否付費

無排他性
共有財(準私有財)
消防設施、
海裡的漁產資源
純公共財
路燈、橋樑、國防
、知識、生態環境

※補充:財貨的種類

使







敵對性
(獨享)
無敵對性
(共享)

排他性
純私有財
私人住宅、
私家汽車
準公共財
有線電視

是否付費

無排他性
共有財(準私有財)
消防設施、
海裡的漁產資源
純公共財
路燈、橋樑、國防
、知識、生態環境

鄰避效應( not in my backyard )
• 「不要在我家後院」
• 為了拒絕或抵抗不屬於當地之建設,通常與環保議
題相關。
如興建垃圾焚化爐、掩埋場或核能發電廠等,
被選為設置地點附近的居民往往會產生
「為何我家要被犧牲」心理。
→公共政策的訂定應有專家學者、環保人士、當地民眾
與政府官員間對興建設施的成效與副作用提出嚴謹的
評估與審慎的考量,方可降低民眾的反彈與抵制。

大眾缺乏信任感與責任感
•根據日裔美籍政治經濟學家福山 (Francis
Fukuyama,1952- )的看法,信任是一種重要的社會
資源,信任程度越高的社會,安全感與依賴感也越
高;反之,則容易相互猜忌、無法團結。
•從這個觀點來看公共利益,個人若對於他人或政府
缺乏信任感,不但無法共同合作,不能站在他人角
度以取得問題的共識,更容易導致對於公共事務的
冷漠與卸責,如此一來,想要謀求公共利益則是難
上加難。

第三節 公共利益的代表者
• 國家與強制力
– 國家是公共利益最佳的代表者
– 國家機關可能傷害公益
– 人民應扮演增進公共利益的角色

•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國家與強制力

國家是公共利益最佳的代表者

• 國家具有憲法賦與保障國民的必要性,與訂定法律
保障國民的正當性。
• 最明顯的例子便是透過法律的制定來宣示、保障與
實踐公共利益,例如:
– 通過《社會秩序維護法》,以維護公共秩序,
確保社會安寧;
– 通過《菸害防制法》,維護國民健康;
– 通過《離島建設條例》,以推動離島的開發建
設。

國家與強制力
– 政府基於公共利益所規劃的公共政策,如全民
健康保險、勞工保險等。
政府以強制力的方式實施全民健保後,
受到醫療保障的國民已經提升到全國人口的99%

然而,國家的公共政策未必對全體國民都有利

國家與強制力
•《全民健康保險法》規定:
–本國籍與領有臺灣居留證明者必須強制投保,
若不投保則處以罰則;
•中低收入戶無力繳納健保費、
•而現行許多醫療項目如職工災害等,全民健保也不
予補助

–因此,當這些中低收入者發生職災意外時,醫
療費用與健保繳納的雙重壓力,將造成中低收
入者沉重的負擔。

國家與強制力

國家機關可能傷害公益

• 相較於人民的權利,國家的公權力顯然更強大和更
權威,因此國家機關可能以公益為藉口,而侵害人
民的權利,甚至發生危害公益的情況。
– 如公職人員濫用職權,造成人民人身、財產等
權利受損的情形。

國家與強制力

國家機關可能傷害公益

在公益的問題上
以「少數服從多數」的決策規則,
來保護多數人的利益。
通常利用立法和選舉的方式

但也往往剝奪少數人的權益,
而發生「多數暴政」的問題。

國家與強制力
• 人民的角色
– 國家在訂定政策時可能無法顧及所有人的利益。

– 因此,各項公共議題的決策與執行,政府除了
在事前須審慎評估,並有良好的監督機制外,
社會大眾也應扮演增進公共利益的角色,以使
政府的目標與社會大眾的期望能趨於一致。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公共利益的推動與實踐不能僅依賴國家機關的決策
•在公民社會裡,更需要人民透過

–共同參與社會公共議題的討論,
–善用各種合法的管道發表輿論,
–志願地加入各種社會團體,經由與他人相互結
合,對國家或政黨進行監督。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輿論對政府有監督與制衡的作用,也可作為政府制
定公共政策的依據。
–運作方式:透過媒體或公民投票。
–如:鑑於臺灣曾經發生多起重大食品衛生安全
與消費糾紛事件,在輿論的壓力與公民團體的
推動下,《消保法》得以於1994年完成立法並
三讀通過。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缺點:可能淪為有心人士操作特定議題,藉以謀求
私利的工具。
•改善方式:現代公民透過輿論推動公共利益時,
–應該以合法與理性為原則,
–須對媒體所呈現之輿論常保懷疑與批判能力,

–避免特定團體利用輿論而讓私利凌駕公共利益
之上。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 公民團體:成員透過共同的理念結合,利用集體力
量,主動對特定的公共議題投注心力,並促使社會
大眾與政府關注其目標的團體。
– 如:財團法人董氏基金會是最早投入推動菸害
防制的團體,長期以來推動菸害防制的政策規
劃、教育宣導、媒體傳播、戒菸計畫及國際合
作等議題,並促成《菸害防制法》之立法、修
訂與監督。

公民團體的
特徵

具共同價值、
目標與規範

成員具認同感

具頻繁與結構性
的互動

公民團體的
運作方式

遊說
lobby

陳情

請願

廣告

舉辦活動

支持相同理念
的候選人
參加公職選舉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 缺點:公民團體彼此間可能因立場不同,而產生對
抗和衝突。

• 改善方式:應透過公平正義原則,尋求社會共識,
以符合大多數人福祉。

CH4結束,請小老師安排考試


Slide 34

公民與社會第一冊

第四章 公共利益

授課教師:梁雅雯

[email protected]

翰林版

第一節 認識「公共利益」
• 何謂「公共利益」
• 公共利益的重要

• 公共利益與其他利益的關係

•我們家管教小孩,外人憑甚麼管?

從前,也許是個人家務事。但現在,因涉及社會
共認的公共價值,所以管教過當就會受公眾的禁止
•吸煙是我的自由,只要我喜歡,有甚麼不可以!

這是從個人利益著眼的想法!
個人利益不能損害大家的利益,才是以公共利益
著眼的想法。

公共利益(public interest)
•符合社會上大多數人的利益
–如垃圾處理、生態保護等。

•大眾同意「有些事務」具有公共性質,認為相關利
益會對社會整體有影響,因而成為公共利益
–如《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原住民族基
本法》等弱勢群體的利益,也獲得立法院的多
數同意。

公共利益的重要
• 為自己追求個人利益與幸福,改善個人生活是自然
且合理的現象。

• 個人如果只關心自身利益外,完全不願意為別人付
出,就可能如三個和尚沒水喝的道理一樣。
→對整個群體甚至包括自身都不利。

• 因此,關心公共議題,而非置身度外,是促進群體
生活的核心議題。

公共利益與其他利益的關係
(一)利益如何產生關係?
–1.包容互補

–2.衝突互斥
(二)公共利益與私利的關係
–1.古典自由主義
–2.社群主義
–3.理性自利

包容互補:公共利益的推動,有助於個人或某些群體
利益的維護。
公益

私益

政府實施垃圾不 避免垃圾造成環境的汙染或破壞,進
落地的政策
而提升個人住家的環境品質。
政府推動「節能 希望民眾能夠隨手關燈、減少使用電
減碳」以保護環 器用品、垃圾減量、做好資源回收、

多搭乘大眾運輸工具等,以減少二氧
化碳的排放。
行政院文建會推 喚醒居民的自覺,重建人與他人、人
動的「社區總體 與社區、人與環境的和諧關係,進而
營造」政策
帶動社區的全面改造與發展。

衝突互斥:許多公益的推動,常難免影響個人或某些
群體之利益。
公益

私益

為了便利交通 政府在興建交通建設時,可能必須徵收
個人土地。
為了維護環境 政府實施垃圾不落地政策,限制人們丟
整潔
棄垃圾的時間與地點。
為了確保交通 警察可能在特定的地點與時段,設置路
安全
障實施酒測,要求駕駛人停車配合受檢

公共利益與私利的關係

對應:第一代人權
自由權

公共利益與私利的關係

對應:第二代人權
社會權

公共利益與私利的關係

第二節 公共利益的衡量標準與難題
•公共利益的衡量標準
–1.符合大多數人福祉

–2.符合公平正義原則
•增進公共利益的難題
–搭便車

–共有財悲歌
–鄰避效應
– 大眾缺乏信任感與責任感

1.符合大多數人福祉
• 為促進社會大眾共同的福祉,在推動公共利益前,
應先凝聚社會共識。
不同於經濟學中

• 公共利益也具備兩項特性:

的「公共財」

– 無法排他性:指無法禁止某人不付代價即可享
用該產品或服務。

– 共享性:指某一項物品的數量足夠讓多數人享
有,而且不會降低該物品的功能。

※補充:財貨的種類
是否付費

排他性
使







無排他性

敵對性
(獨享)
無敵對性
(共享)

純公共財
路燈、橋樑、國防
、知識、生態環境

2.符合公平正義原則
•為避免因財富、教育程度或社會地位之差異,讓大
眾的權益有所差別;或犧牲少數人的權益來推動公
共利益等問題。
•因此,公共利益的衡量應注意:
–(1)建立在「公平」的基礎上

–(2)具備「補償正義」的精神

(1)建立在「公平」的基礎上
• 只要我們完成應盡的責任與義務,所獲得的利益也
應該相同;

• 外在差異不能影響每個人的基本權益。
※例如:當大家都繳納全民健保保費後,享有的醫療
權益應該相同,不能因為社會地位高低而影響照護
品質。

(2)具備「補償正義」的精神
• 在推動公共利益的過程中,不應犧牲少數人的權益。
• 若非不得已而為之,則應給予受害者公平與合理的
補償。
※例如:各都會區展開都市更新計畫時,政府必須依
據法規徵收計畫區土地,並補償原有居民的權益。

增進公共利益的難題
•公共利益的最後受益者是社會全體,為何還會出現
阻力與難題?

–因為「誘因不足」:誘因是指可促使個人產生
行動以追求最大目標或利益的工具。
–日本1994年「家用太陽能補貼政策」,政府鼓
勵民眾在家中裝設太陽能板,以節省能源,也
能將多餘電力回賣給電力公司,以獲取利潤,
以提高民眾的裝設意願。

增進公共利益

難題

搭便車

共有財悲歌

鄰避效應

大眾缺乏
信任感與責任感

搭便車
• 為什麼會有「公共財」的出現?
• 為什麼某些財貨必須由政府提供?
因為某些人只享受利益,卻不付出代價。
某些人只想白吃白喝、坐享其成,
認為個人不付出代價也不會被成員所察覺。
如:分組做報告時

→由政府推動公共利益,並訂定法律規範,降低部分
成員不勞而獲的期望心理。

搭便車(freeriding)
•由於公共利益可能需要社會大眾一起出錢出力爭取,
但是所獲得的公共利益卻是無排他性,也就是任何
人都可享有。
•如此一來,個人在理性的計算下,對自己最有利的
情形就是讓別人去參與公共事務,自己則是等著坐
享其成。
•這種自私自利的心態,我們稱之為搭便車。

※補充:財貨的種類
是否付費

排他性
使







無排他性

敵對性
(獨享)
無敵對性
(共享)

純公共財
路燈、橋樑、國防
、知識、生態環境

※補充:財貨的種類
是否付費

使







敵對性
(獨享)
無敵對性
(共享)

排他性
純私有財
私人住宅、
私家汽車

無排他性

純公共財
路燈、橋樑、國防
、知識、生態環境

共有財悲歌
•眾人共有,但又沒有明確誰屬的共有財,如祖產、
川圳。
因為人人可以自由使用,所以最後導致耗竭,
此種現象稱為共有財的悲歌。

→由政府或國際組織介入訂定相關的政策或法律以避
免不必要的浪費。
※沒有任何人擁有並控管的財產,稱為無主物;如野生動物(美國
早期的野牛)、海洋資源。難以界定財產權的無主物;如公海、空
氣。與共有財具有相同的特性。

共有財悲歌
• 美國學者哈定(Garrett Hardin, 1915-2003)提出「草原的
悲劇」:當一群牧羊人在一片肥沃的大草原上牧羊,大家
只要隨著大自然季節的輪替進行放牧和休耕,每年便能牧
養一定數量的羊群。
• 但某天有位牧羊人開始增加他的羊群數量,其他的牧羊人
也有樣學樣。由於每個牧羊人的自利行為,使羊群的數量
越來越多,草原耗損的速度也越快。
• 當草原逐漸消失後,羊群無法生長,牧羊人也失去賴以維
生的生計,草原的悲劇也因而產生。

※補充:財貨的種類

使







敵對性
(獨享)
無敵對性
(共享)

排他性
純私有財
私人住宅、
私家汽車

是否付費

無排他性
共有財(準私有財)
消防設施、
海裡的漁產資源
純公共財
路燈、橋樑、國防
、知識、生態環境

※補充:財貨的種類

使







敵對性
(獨享)
無敵對性
(共享)

排他性
純私有財
私人住宅、
私家汽車
準公共財
有線電視

是否付費

無排他性
共有財(準私有財)
消防設施、
海裡的漁產資源
純公共財
路燈、橋樑、國防
、知識、生態環境

鄰避效應( not in my backyard )
• 「不要在我家後院」
• 為了拒絕或抵抗不屬於當地之建設,通常與環保議
題相關。
如興建垃圾焚化爐、掩埋場或核能發電廠等,
被選為設置地點附近的居民往往會產生
「為何我家要被犧牲」心理。
→公共政策的訂定應有專家學者、環保人士、當地民眾
與政府官員間對興建設施的成效與副作用提出嚴謹的
評估與審慎的考量,方可降低民眾的反彈與抵制。

大眾缺乏信任感與責任感
•根據日裔美籍政治經濟學家福山 (Francis
Fukuyama,1952- )的看法,信任是一種重要的社會
資源,信任程度越高的社會,安全感與依賴感也越
高;反之,則容易相互猜忌、無法團結。
•從這個觀點來看公共利益,個人若對於他人或政府
缺乏信任感,不但無法共同合作,不能站在他人角
度以取得問題的共識,更容易導致對於公共事務的
冷漠與卸責,如此一來,想要謀求公共利益則是難
上加難。

第三節 公共利益的代表者
• 國家與強制力
– 國家是公共利益最佳的代表者
– 國家機關可能傷害公益
– 人民應扮演增進公共利益的角色

•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國家與強制力

國家是公共利益最佳的代表者

• 國家具有憲法賦與保障國民的必要性,與訂定法律
保障國民的正當性。
• 最明顯的例子便是透過法律的制定來宣示、保障與
實踐公共利益,例如:
– 通過《社會秩序維護法》,以維護公共秩序,
確保社會安寧;
– 通過《菸害防制法》,維護國民健康;
– 通過《離島建設條例》,以推動離島的開發建
設。

國家與強制力
– 政府基於公共利益所規劃的公共政策,如全民
健康保險、勞工保險等。
政府以強制力的方式實施全民健保後,
受到醫療保障的國民已經提升到全國人口的99%

然而,國家的公共政策未必對全體國民都有利

國家與強制力
•《全民健康保險法》規定:
–本國籍與領有臺灣居留證明者必須強制投保,
若不投保則處以罰則;
•中低收入戶無力繳納健保費、
•而現行許多醫療項目如職工災害等,全民健保也不
予補助

–因此,當這些中低收入者發生職災意外時,醫
療費用與健保繳納的雙重壓力,將造成中低收
入者沉重的負擔。

國家與強制力

國家機關可能傷害公益

• 相較於人民的權利,國家的公權力顯然更強大和更
權威,因此國家機關可能以公益為藉口,而侵害人
民的權利,甚至發生危害公益的情況。
– 如公職人員濫用職權,造成人民人身、財產等
權利受損的情形。

國家與強制力

國家機關可能傷害公益

在公益的問題上
以「少數服從多數」的決策規則,
來保護多數人的利益。
通常利用立法和選舉的方式

但也往往剝奪少數人的權益,
而發生「多數暴政」的問題。

國家與強制力
• 人民的角色
– 國家在訂定政策時可能無法顧及所有人的利益。

– 因此,各項公共議題的決策與執行,政府除了
在事前須審慎評估,並有良好的監督機制外,
社會大眾也應扮演增進公共利益的角色,以使
政府的目標與社會大眾的期望能趨於一致。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公共利益的推動與實踐不能僅依賴國家機關的決策
•在公民社會裡,更需要人民透過

–共同參與社會公共議題的討論,
–善用各種合法的管道發表輿論,
–志願地加入各種社會團體,經由與他人相互結
合,對國家或政黨進行監督。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輿論對政府有監督與制衡的作用,也可作為政府制
定公共政策的依據。
–運作方式:透過媒體或公民投票。
–如:鑑於臺灣曾經發生多起重大食品衛生安全
與消費糾紛事件,在輿論的壓力與公民團體的
推動下,《消保法》得以於1994年完成立法並
三讀通過。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缺點:可能淪為有心人士操作特定議題,藉以謀求
私利的工具。
•改善方式:現代公民透過輿論推動公共利益時,
–應該以合法與理性為原則,
–須對媒體所呈現之輿論常保懷疑與批判能力,

–避免特定團體利用輿論而讓私利凌駕公共利益
之上。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 公民團體:成員透過共同的理念結合,利用集體力
量,主動對特定的公共議題投注心力,並促使社會
大眾與政府關注其目標的團體。
– 如:財團法人董氏基金會是最早投入推動菸害
防制的團體,長期以來推動菸害防制的政策規
劃、教育宣導、媒體傳播、戒菸計畫及國際合
作等議題,並促成《菸害防制法》之立法、修
訂與監督。

公民團體的
特徵

具共同價值、
目標與規範

成員具認同感

具頻繁與結構性
的互動

公民團體的
運作方式

遊說
lobby

陳情

請願

廣告

舉辦活動

支持相同理念
的候選人
參加公職選舉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 缺點:公民團體彼此間可能因立場不同,而產生對
抗和衝突。

• 改善方式:應透過公平正義原則,尋求社會共識,
以符合大多數人福祉。

CH4結束,請小老師安排考試


Slide 35

公民與社會第一冊

第四章 公共利益

授課教師:梁雅雯

[email protected]

翰林版

第一節 認識「公共利益」
• 何謂「公共利益」
• 公共利益的重要

• 公共利益與其他利益的關係

•我們家管教小孩,外人憑甚麼管?

從前,也許是個人家務事。但現在,因涉及社會
共認的公共價值,所以管教過當就會受公眾的禁止
•吸煙是我的自由,只要我喜歡,有甚麼不可以!

這是從個人利益著眼的想法!
個人利益不能損害大家的利益,才是以公共利益
著眼的想法。

公共利益(public interest)
•符合社會上大多數人的利益
–如垃圾處理、生態保護等。

•大眾同意「有些事務」具有公共性質,認為相關利
益會對社會整體有影響,因而成為公共利益
–如《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原住民族基
本法》等弱勢群體的利益,也獲得立法院的多
數同意。

公共利益的重要
• 為自己追求個人利益與幸福,改善個人生活是自然
且合理的現象。

• 個人如果只關心自身利益外,完全不願意為別人付
出,就可能如三個和尚沒水喝的道理一樣。
→對整個群體甚至包括自身都不利。

• 因此,關心公共議題,而非置身度外,是促進群體
生活的核心議題。

公共利益與其他利益的關係
(一)利益如何產生關係?
–1.包容互補

–2.衝突互斥
(二)公共利益與私利的關係
–1.古典自由主義
–2.社群主義
–3.理性自利

包容互補:公共利益的推動,有助於個人或某些群體
利益的維護。
公益

私益

政府實施垃圾不 避免垃圾造成環境的汙染或破壞,進
落地的政策
而提升個人住家的環境品質。
政府推動「節能 希望民眾能夠隨手關燈、減少使用電
減碳」以保護環 器用品、垃圾減量、做好資源回收、

多搭乘大眾運輸工具等,以減少二氧
化碳的排放。
行政院文建會推 喚醒居民的自覺,重建人與他人、人
動的「社區總體 與社區、人與環境的和諧關係,進而
營造」政策
帶動社區的全面改造與發展。

衝突互斥:許多公益的推動,常難免影響個人或某些
群體之利益。
公益

私益

為了便利交通 政府在興建交通建設時,可能必須徵收
個人土地。
為了維護環境 政府實施垃圾不落地政策,限制人們丟
整潔
棄垃圾的時間與地點。
為了確保交通 警察可能在特定的地點與時段,設置路
安全
障實施酒測,要求駕駛人停車配合受檢

公共利益與私利的關係

對應:第一代人權
自由權

公共利益與私利的關係

對應:第二代人權
社會權

公共利益與私利的關係

第二節 公共利益的衡量標準與難題
•公共利益的衡量標準
–1.符合大多數人福祉

–2.符合公平正義原則
•增進公共利益的難題
–搭便車

–共有財悲歌
–鄰避效應
– 大眾缺乏信任感與責任感

1.符合大多數人福祉
• 為促進社會大眾共同的福祉,在推動公共利益前,
應先凝聚社會共識。
不同於經濟學中

• 公共利益也具備兩項特性:

的「公共財」

– 無法排他性:指無法禁止某人不付代價即可享
用該產品或服務。

– 共享性:指某一項物品的數量足夠讓多數人享
有,而且不會降低該物品的功能。

※補充:財貨的種類
是否付費

排他性
使







無排他性

敵對性
(獨享)
無敵對性
(共享)

純公共財
路燈、橋樑、國防
、知識、生態環境

2.符合公平正義原則
•為避免因財富、教育程度或社會地位之差異,讓大
眾的權益有所差別;或犧牲少數人的權益來推動公
共利益等問題。
•因此,公共利益的衡量應注意:
–(1)建立在「公平」的基礎上

–(2)具備「補償正義」的精神

(1)建立在「公平」的基礎上
• 只要我們完成應盡的責任與義務,所獲得的利益也
應該相同;

• 外在差異不能影響每個人的基本權益。
※例如:當大家都繳納全民健保保費後,享有的醫療
權益應該相同,不能因為社會地位高低而影響照護
品質。

(2)具備「補償正義」的精神
• 在推動公共利益的過程中,不應犧牲少數人的權益。
• 若非不得已而為之,則應給予受害者公平與合理的
補償。
※例如:各都會區展開都市更新計畫時,政府必須依
據法規徵收計畫區土地,並補償原有居民的權益。

增進公共利益的難題
•公共利益的最後受益者是社會全體,為何還會出現
阻力與難題?

–因為「誘因不足」:誘因是指可促使個人產生
行動以追求最大目標或利益的工具。
–日本1994年「家用太陽能補貼政策」,政府鼓
勵民眾在家中裝設太陽能板,以節省能源,也
能將多餘電力回賣給電力公司,以獲取利潤,
以提高民眾的裝設意願。

增進公共利益

難題

搭便車

共有財悲歌

鄰避效應

大眾缺乏
信任感與責任感

搭便車
• 為什麼會有「公共財」的出現?
• 為什麼某些財貨必須由政府提供?
因為某些人只享受利益,卻不付出代價。
某些人只想白吃白喝、坐享其成,
認為個人不付出代價也不會被成員所察覺。
如:分組做報告時

→由政府推動公共利益,並訂定法律規範,降低部分
成員不勞而獲的期望心理。

搭便車(freeriding)
•由於公共利益可能需要社會大眾一起出錢出力爭取,
但是所獲得的公共利益卻是無排他性,也就是任何
人都可享有。
•如此一來,個人在理性的計算下,對自己最有利的
情形就是讓別人去參與公共事務,自己則是等著坐
享其成。
•這種自私自利的心態,我們稱之為搭便車。

※補充:財貨的種類
是否付費

排他性
使







無排他性

敵對性
(獨享)
無敵對性
(共享)

純公共財
路燈、橋樑、國防
、知識、生態環境

※補充:財貨的種類
是否付費

使







敵對性
(獨享)
無敵對性
(共享)

排他性
純私有財
私人住宅、
私家汽車

無排他性

純公共財
路燈、橋樑、國防
、知識、生態環境

共有財悲歌
•眾人共有,但又沒有明確誰屬的共有財,如祖產、
川圳。
因為人人可以自由使用,所以最後導致耗竭,
此種現象稱為共有財的悲歌。

→由政府或國際組織介入訂定相關的政策或法律以避
免不必要的浪費。
※沒有任何人擁有並控管的財產,稱為無主物;如野生動物(美國
早期的野牛)、海洋資源。難以界定財產權的無主物;如公海、空
氣。與共有財具有相同的特性。

共有財悲歌
• 美國學者哈定(Garrett Hardin, 1915-2003)提出「草原的
悲劇」:當一群牧羊人在一片肥沃的大草原上牧羊,大家
只要隨著大自然季節的輪替進行放牧和休耕,每年便能牧
養一定數量的羊群。
• 但某天有位牧羊人開始增加他的羊群數量,其他的牧羊人
也有樣學樣。由於每個牧羊人的自利行為,使羊群的數量
越來越多,草原耗損的速度也越快。
• 當草原逐漸消失後,羊群無法生長,牧羊人也失去賴以維
生的生計,草原的悲劇也因而產生。

※補充:財貨的種類

使







敵對性
(獨享)
無敵對性
(共享)

排他性
純私有財
私人住宅、
私家汽車

是否付費

無排他性
共有財(準私有財)
消防設施、
海裡的漁產資源
純公共財
路燈、橋樑、國防
、知識、生態環境

※補充:財貨的種類

使







敵對性
(獨享)
無敵對性
(共享)

排他性
純私有財
私人住宅、
私家汽車
準公共財
有線電視

是否付費

無排他性
共有財(準私有財)
消防設施、
海裡的漁產資源
純公共財
路燈、橋樑、國防
、知識、生態環境

鄰避效應( not in my backyard )
• 「不要在我家後院」
• 為了拒絕或抵抗不屬於當地之建設,通常與環保議
題相關。
如興建垃圾焚化爐、掩埋場或核能發電廠等,
被選為設置地點附近的居民往往會產生
「為何我家要被犧牲」心理。
→公共政策的訂定應有專家學者、環保人士、當地民眾
與政府官員間對興建設施的成效與副作用提出嚴謹的
評估與審慎的考量,方可降低民眾的反彈與抵制。

大眾缺乏信任感與責任感
•根據日裔美籍政治經濟學家福山 (Francis
Fukuyama,1952- )的看法,信任是一種重要的社會
資源,信任程度越高的社會,安全感與依賴感也越
高;反之,則容易相互猜忌、無法團結。
•從這個觀點來看公共利益,個人若對於他人或政府
缺乏信任感,不但無法共同合作,不能站在他人角
度以取得問題的共識,更容易導致對於公共事務的
冷漠與卸責,如此一來,想要謀求公共利益則是難
上加難。

第三節 公共利益的代表者
• 國家與強制力
– 國家是公共利益最佳的代表者
– 國家機關可能傷害公益
– 人民應扮演增進公共利益的角色

•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國家與強制力

國家是公共利益最佳的代表者

• 國家具有憲法賦與保障國民的必要性,與訂定法律
保障國民的正當性。
• 最明顯的例子便是透過法律的制定來宣示、保障與
實踐公共利益,例如:
– 通過《社會秩序維護法》,以維護公共秩序,
確保社會安寧;
– 通過《菸害防制法》,維護國民健康;
– 通過《離島建設條例》,以推動離島的開發建
設。

國家與強制力
– 政府基於公共利益所規劃的公共政策,如全民
健康保險、勞工保險等。
政府以強制力的方式實施全民健保後,
受到醫療保障的國民已經提升到全國人口的99%

然而,國家的公共政策未必對全體國民都有利

國家與強制力
•《全民健康保險法》規定:
–本國籍與領有臺灣居留證明者必須強制投保,
若不投保則處以罰則;
•中低收入戶無力繳納健保費、
•而現行許多醫療項目如職工災害等,全民健保也不
予補助

–因此,當這些中低收入者發生職災意外時,醫
療費用與健保繳納的雙重壓力,將造成中低收
入者沉重的負擔。

國家與強制力

國家機關可能傷害公益

• 相較於人民的權利,國家的公權力顯然更強大和更
權威,因此國家機關可能以公益為藉口,而侵害人
民的權利,甚至發生危害公益的情況。
– 如公職人員濫用職權,造成人民人身、財產等
權利受損的情形。

國家與強制力

國家機關可能傷害公益

在公益的問題上
以「少數服從多數」的決策規則,
來保護多數人的利益。
通常利用立法和選舉的方式

但也往往剝奪少數人的權益,
而發生「多數暴政」的問題。

國家與強制力
• 人民的角色
– 國家在訂定政策時可能無法顧及所有人的利益。

– 因此,各項公共議題的決策與執行,政府除了
在事前須審慎評估,並有良好的監督機制外,
社會大眾也應扮演增進公共利益的角色,以使
政府的目標與社會大眾的期望能趨於一致。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公共利益的推動與實踐不能僅依賴國家機關的決策
•在公民社會裡,更需要人民透過

–共同參與社會公共議題的討論,
–善用各種合法的管道發表輿論,
–志願地加入各種社會團體,經由與他人相互結
合,對國家或政黨進行監督。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輿論對政府有監督與制衡的作用,也可作為政府制
定公共政策的依據。
–運作方式:透過媒體或公民投票。
–如:鑑於臺灣曾經發生多起重大食品衛生安全
與消費糾紛事件,在輿論的壓力與公民團體的
推動下,《消保法》得以於1994年完成立法並
三讀通過。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缺點:可能淪為有心人士操作特定議題,藉以謀求
私利的工具。
•改善方式:現代公民透過輿論推動公共利益時,
–應該以合法與理性為原則,
–須對媒體所呈現之輿論常保懷疑與批判能力,

–避免特定團體利用輿論而讓私利凌駕公共利益
之上。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 公民團體:成員透過共同的理念結合,利用集體力
量,主動對特定的公共議題投注心力,並促使社會
大眾與政府關注其目標的團體。
– 如:財團法人董氏基金會是最早投入推動菸害
防制的團體,長期以來推動菸害防制的政策規
劃、教育宣導、媒體傳播、戒菸計畫及國際合
作等議題,並促成《菸害防制法》之立法、修
訂與監督。

公民團體的
特徵

具共同價值、
目標與規範

成員具認同感

具頻繁與結構性
的互動

公民團體的
運作方式

遊說
lobby

陳情

請願

廣告

舉辦活動

支持相同理念
的候選人
參加公職選舉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 缺點:公民團體彼此間可能因立場不同,而產生對
抗和衝突。

• 改善方式:應透過公平正義原則,尋求社會共識,
以符合大多數人福祉。

CH4結束,請小老師安排考試


Slide 36

公民與社會第一冊

第四章 公共利益

授課教師:梁雅雯

[email protected]

翰林版

第一節 認識「公共利益」
• 何謂「公共利益」
• 公共利益的重要

• 公共利益與其他利益的關係

•我們家管教小孩,外人憑甚麼管?

從前,也許是個人家務事。但現在,因涉及社會
共認的公共價值,所以管教過當就會受公眾的禁止
•吸煙是我的自由,只要我喜歡,有甚麼不可以!

這是從個人利益著眼的想法!
個人利益不能損害大家的利益,才是以公共利益
著眼的想法。

公共利益(public interest)
•符合社會上大多數人的利益
–如垃圾處理、生態保護等。

•大眾同意「有些事務」具有公共性質,認為相關利
益會對社會整體有影響,因而成為公共利益
–如《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原住民族基
本法》等弱勢群體的利益,也獲得立法院的多
數同意。

公共利益的重要
• 為自己追求個人利益與幸福,改善個人生活是自然
且合理的現象。

• 個人如果只關心自身利益外,完全不願意為別人付
出,就可能如三個和尚沒水喝的道理一樣。
→對整個群體甚至包括自身都不利。

• 因此,關心公共議題,而非置身度外,是促進群體
生活的核心議題。

公共利益與其他利益的關係
(一)利益如何產生關係?
–1.包容互補

–2.衝突互斥
(二)公共利益與私利的關係
–1.古典自由主義
–2.社群主義
–3.理性自利

包容互補:公共利益的推動,有助於個人或某些群體
利益的維護。
公益

私益

政府實施垃圾不 避免垃圾造成環境的汙染或破壞,進
落地的政策
而提升個人住家的環境品質。
政府推動「節能 希望民眾能夠隨手關燈、減少使用電
減碳」以保護環 器用品、垃圾減量、做好資源回收、

多搭乘大眾運輸工具等,以減少二氧
化碳的排放。
行政院文建會推 喚醒居民的自覺,重建人與他人、人
動的「社區總體 與社區、人與環境的和諧關係,進而
營造」政策
帶動社區的全面改造與發展。

衝突互斥:許多公益的推動,常難免影響個人或某些
群體之利益。
公益

私益

為了便利交通 政府在興建交通建設時,可能必須徵收
個人土地。
為了維護環境 政府實施垃圾不落地政策,限制人們丟
整潔
棄垃圾的時間與地點。
為了確保交通 警察可能在特定的地點與時段,設置路
安全
障實施酒測,要求駕駛人停車配合受檢

公共利益與私利的關係

對應:第一代人權
自由權

公共利益與私利的關係

對應:第二代人權
社會權

公共利益與私利的關係

第二節 公共利益的衡量標準與難題
•公共利益的衡量標準
–1.符合大多數人福祉

–2.符合公平正義原則
•增進公共利益的難題
–搭便車

–共有財悲歌
–鄰避效應
– 大眾缺乏信任感與責任感

1.符合大多數人福祉
• 為促進社會大眾共同的福祉,在推動公共利益前,
應先凝聚社會共識。
不同於經濟學中

• 公共利益也具備兩項特性:

的「公共財」

– 無法排他性:指無法禁止某人不付代價即可享
用該產品或服務。

– 共享性:指某一項物品的數量足夠讓多數人享
有,而且不會降低該物品的功能。

※補充:財貨的種類
是否付費

排他性
使







無排他性

敵對性
(獨享)
無敵對性
(共享)

純公共財
路燈、橋樑、國防
、知識、生態環境

2.符合公平正義原則
•為避免因財富、教育程度或社會地位之差異,讓大
眾的權益有所差別;或犧牲少數人的權益來推動公
共利益等問題。
•因此,公共利益的衡量應注意:
–(1)建立在「公平」的基礎上

–(2)具備「補償正義」的精神

(1)建立在「公平」的基礎上
• 只要我們完成應盡的責任與義務,所獲得的利益也
應該相同;

• 外在差異不能影響每個人的基本權益。
※例如:當大家都繳納全民健保保費後,享有的醫療
權益應該相同,不能因為社會地位高低而影響照護
品質。

(2)具備「補償正義」的精神
• 在推動公共利益的過程中,不應犧牲少數人的權益。
• 若非不得已而為之,則應給予受害者公平與合理的
補償。
※例如:各都會區展開都市更新計畫時,政府必須依
據法規徵收計畫區土地,並補償原有居民的權益。

增進公共利益的難題
•公共利益的最後受益者是社會全體,為何還會出現
阻力與難題?

–因為「誘因不足」:誘因是指可促使個人產生
行動以追求最大目標或利益的工具。
–日本1994年「家用太陽能補貼政策」,政府鼓
勵民眾在家中裝設太陽能板,以節省能源,也
能將多餘電力回賣給電力公司,以獲取利潤,
以提高民眾的裝設意願。

增進公共利益

難題

搭便車

共有財悲歌

鄰避效應

大眾缺乏
信任感與責任感

搭便車
• 為什麼會有「公共財」的出現?
• 為什麼某些財貨必須由政府提供?
因為某些人只享受利益,卻不付出代價。
某些人只想白吃白喝、坐享其成,
認為個人不付出代價也不會被成員所察覺。
如:分組做報告時

→由政府推動公共利益,並訂定法律規範,降低部分
成員不勞而獲的期望心理。

搭便車(freeriding)
•由於公共利益可能需要社會大眾一起出錢出力爭取,
但是所獲得的公共利益卻是無排他性,也就是任何
人都可享有。
•如此一來,個人在理性的計算下,對自己最有利的
情形就是讓別人去參與公共事務,自己則是等著坐
享其成。
•這種自私自利的心態,我們稱之為搭便車。

※補充:財貨的種類
是否付費

排他性
使







無排他性

敵對性
(獨享)
無敵對性
(共享)

純公共財
路燈、橋樑、國防
、知識、生態環境

※補充:財貨的種類
是否付費

使







敵對性
(獨享)
無敵對性
(共享)

排他性
純私有財
私人住宅、
私家汽車

無排他性

純公共財
路燈、橋樑、國防
、知識、生態環境

共有財悲歌
•眾人共有,但又沒有明確誰屬的共有財,如祖產、
川圳。
因為人人可以自由使用,所以最後導致耗竭,
此種現象稱為共有財的悲歌。

→由政府或國際組織介入訂定相關的政策或法律以避
免不必要的浪費。
※沒有任何人擁有並控管的財產,稱為無主物;如野生動物(美國
早期的野牛)、海洋資源。難以界定財產權的無主物;如公海、空
氣。與共有財具有相同的特性。

共有財悲歌
• 美國學者哈定(Garrett Hardin, 1915-2003)提出「草原的
悲劇」:當一群牧羊人在一片肥沃的大草原上牧羊,大家
只要隨著大自然季節的輪替進行放牧和休耕,每年便能牧
養一定數量的羊群。
• 但某天有位牧羊人開始增加他的羊群數量,其他的牧羊人
也有樣學樣。由於每個牧羊人的自利行為,使羊群的數量
越來越多,草原耗損的速度也越快。
• 當草原逐漸消失後,羊群無法生長,牧羊人也失去賴以維
生的生計,草原的悲劇也因而產生。

※補充:財貨的種類

使







敵對性
(獨享)
無敵對性
(共享)

排他性
純私有財
私人住宅、
私家汽車

是否付費

無排他性
共有財(準私有財)
消防設施、
海裡的漁產資源
純公共財
路燈、橋樑、國防
、知識、生態環境

※補充:財貨的種類

使







敵對性
(獨享)
無敵對性
(共享)

排他性
純私有財
私人住宅、
私家汽車
準公共財
有線電視

是否付費

無排他性
共有財(準私有財)
消防設施、
海裡的漁產資源
純公共財
路燈、橋樑、國防
、知識、生態環境

鄰避效應( not in my backyard )
• 「不要在我家後院」
• 為了拒絕或抵抗不屬於當地之建設,通常與環保議
題相關。
如興建垃圾焚化爐、掩埋場或核能發電廠等,
被選為設置地點附近的居民往往會產生
「為何我家要被犧牲」心理。
→公共政策的訂定應有專家學者、環保人士、當地民眾
與政府官員間對興建設施的成效與副作用提出嚴謹的
評估與審慎的考量,方可降低民眾的反彈與抵制。

大眾缺乏信任感與責任感
•根據日裔美籍政治經濟學家福山 (Francis
Fukuyama,1952- )的看法,信任是一種重要的社會
資源,信任程度越高的社會,安全感與依賴感也越
高;反之,則容易相互猜忌、無法團結。
•從這個觀點來看公共利益,個人若對於他人或政府
缺乏信任感,不但無法共同合作,不能站在他人角
度以取得問題的共識,更容易導致對於公共事務的
冷漠與卸責,如此一來,想要謀求公共利益則是難
上加難。

第三節 公共利益的代表者
• 國家與強制力
– 國家是公共利益最佳的代表者
– 國家機關可能傷害公益
– 人民應扮演增進公共利益的角色

•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國家與強制力

國家是公共利益最佳的代表者

• 國家具有憲法賦與保障國民的必要性,與訂定法律
保障國民的正當性。
• 最明顯的例子便是透過法律的制定來宣示、保障與
實踐公共利益,例如:
– 通過《社會秩序維護法》,以維護公共秩序,
確保社會安寧;
– 通過《菸害防制法》,維護國民健康;
– 通過《離島建設條例》,以推動離島的開發建
設。

國家與強制力
– 政府基於公共利益所規劃的公共政策,如全民
健康保險、勞工保險等。
政府以強制力的方式實施全民健保後,
受到醫療保障的國民已經提升到全國人口的99%

然而,國家的公共政策未必對全體國民都有利

國家與強制力
•《全民健康保險法》規定:
–本國籍與領有臺灣居留證明者必須強制投保,
若不投保則處以罰則;
•中低收入戶無力繳納健保費、
•而現行許多醫療項目如職工災害等,全民健保也不
予補助

–因此,當這些中低收入者發生職災意外時,醫
療費用與健保繳納的雙重壓力,將造成中低收
入者沉重的負擔。

國家與強制力

國家機關可能傷害公益

• 相較於人民的權利,國家的公權力顯然更強大和更
權威,因此國家機關可能以公益為藉口,而侵害人
民的權利,甚至發生危害公益的情況。
– 如公職人員濫用職權,造成人民人身、財產等
權利受損的情形。

國家與強制力

國家機關可能傷害公益

在公益的問題上
以「少數服從多數」的決策規則,
來保護多數人的利益。
通常利用立法和選舉的方式

但也往往剝奪少數人的權益,
而發生「多數暴政」的問題。

國家與強制力
• 人民的角色
– 國家在訂定政策時可能無法顧及所有人的利益。

– 因此,各項公共議題的決策與執行,政府除了
在事前須審慎評估,並有良好的監督機制外,
社會大眾也應扮演增進公共利益的角色,以使
政府的目標與社會大眾的期望能趨於一致。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公共利益的推動與實踐不能僅依賴國家機關的決策
•在公民社會裡,更需要人民透過

–共同參與社會公共議題的討論,
–善用各種合法的管道發表輿論,
–志願地加入各種社會團體,經由與他人相互結
合,對國家或政黨進行監督。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輿論對政府有監督與制衡的作用,也可作為政府制
定公共政策的依據。
–運作方式:透過媒體或公民投票。
–如:鑑於臺灣曾經發生多起重大食品衛生安全
與消費糾紛事件,在輿論的壓力與公民團體的
推動下,《消保法》得以於1994年完成立法並
三讀通過。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缺點:可能淪為有心人士操作特定議題,藉以謀求
私利的工具。
•改善方式:現代公民透過輿論推動公共利益時,
–應該以合法與理性為原則,
–須對媒體所呈現之輿論常保懷疑與批判能力,

–避免特定團體利用輿論而讓私利凌駕公共利益
之上。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 公民團體:成員透過共同的理念結合,利用集體力
量,主動對特定的公共議題投注心力,並促使社會
大眾與政府關注其目標的團體。
– 如:財團法人董氏基金會是最早投入推動菸害
防制的團體,長期以來推動菸害防制的政策規
劃、教育宣導、媒體傳播、戒菸計畫及國際合
作等議題,並促成《菸害防制法》之立法、修
訂與監督。

公民團體的
特徵

具共同價值、
目標與規範

成員具認同感

具頻繁與結構性
的互動

公民團體的
運作方式

遊說
lobby

陳情

請願

廣告

舉辦活動

支持相同理念
的候選人
參加公職選舉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 缺點:公民團體彼此間可能因立場不同,而產生對
抗和衝突。

• 改善方式:應透過公平正義原則,尋求社會共識,
以符合大多數人福祉。

CH4結束,請小老師安排考試


Slide 37

公民與社會第一冊

第四章 公共利益

授課教師:梁雅雯

[email protected]

翰林版

第一節 認識「公共利益」
• 何謂「公共利益」
• 公共利益的重要

• 公共利益與其他利益的關係

•我們家管教小孩,外人憑甚麼管?

從前,也許是個人家務事。但現在,因涉及社會
共認的公共價值,所以管教過當就會受公眾的禁止
•吸煙是我的自由,只要我喜歡,有甚麼不可以!

這是從個人利益著眼的想法!
個人利益不能損害大家的利益,才是以公共利益
著眼的想法。

公共利益(public interest)
•符合社會上大多數人的利益
–如垃圾處理、生態保護等。

•大眾同意「有些事務」具有公共性質,認為相關利
益會對社會整體有影響,因而成為公共利益
–如《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原住民族基
本法》等弱勢群體的利益,也獲得立法院的多
數同意。

公共利益的重要
• 為自己追求個人利益與幸福,改善個人生活是自然
且合理的現象。

• 個人如果只關心自身利益外,完全不願意為別人付
出,就可能如三個和尚沒水喝的道理一樣。
→對整個群體甚至包括自身都不利。

• 因此,關心公共議題,而非置身度外,是促進群體
生活的核心議題。

公共利益與其他利益的關係
(一)利益如何產生關係?
–1.包容互補

–2.衝突互斥
(二)公共利益與私利的關係
–1.古典自由主義
–2.社群主義
–3.理性自利

包容互補:公共利益的推動,有助於個人或某些群體
利益的維護。
公益

私益

政府實施垃圾不 避免垃圾造成環境的汙染或破壞,進
落地的政策
而提升個人住家的環境品質。
政府推動「節能 希望民眾能夠隨手關燈、減少使用電
減碳」以保護環 器用品、垃圾減量、做好資源回收、

多搭乘大眾運輸工具等,以減少二氧
化碳的排放。
行政院文建會推 喚醒居民的自覺,重建人與他人、人
動的「社區總體 與社區、人與環境的和諧關係,進而
營造」政策
帶動社區的全面改造與發展。

衝突互斥:許多公益的推動,常難免影響個人或某些
群體之利益。
公益

私益

為了便利交通 政府在興建交通建設時,可能必須徵收
個人土地。
為了維護環境 政府實施垃圾不落地政策,限制人們丟
整潔
棄垃圾的時間與地點。
為了確保交通 警察可能在特定的地點與時段,設置路
安全
障實施酒測,要求駕駛人停車配合受檢

公共利益與私利的關係

對應:第一代人權
自由權

公共利益與私利的關係

對應:第二代人權
社會權

公共利益與私利的關係

第二節 公共利益的衡量標準與難題
•公共利益的衡量標準
–1.符合大多數人福祉

–2.符合公平正義原則
•增進公共利益的難題
–搭便車

–共有財悲歌
–鄰避效應
– 大眾缺乏信任感與責任感

1.符合大多數人福祉
• 為促進社會大眾共同的福祉,在推動公共利益前,
應先凝聚社會共識。
不同於經濟學中

• 公共利益也具備兩項特性:

的「公共財」

– 無法排他性:指無法禁止某人不付代價即可享
用該產品或服務。

– 共享性:指某一項物品的數量足夠讓多數人享
有,而且不會降低該物品的功能。

※補充:財貨的種類
是否付費

排他性
使







無排他性

敵對性
(獨享)
無敵對性
(共享)

純公共財
路燈、橋樑、國防
、知識、生態環境

2.符合公平正義原則
•為避免因財富、教育程度或社會地位之差異,讓大
眾的權益有所差別;或犧牲少數人的權益來推動公
共利益等問題。
•因此,公共利益的衡量應注意:
–(1)建立在「公平」的基礎上

–(2)具備「補償正義」的精神

(1)建立在「公平」的基礎上
• 只要我們完成應盡的責任與義務,所獲得的利益也
應該相同;

• 外在差異不能影響每個人的基本權益。
※例如:當大家都繳納全民健保保費後,享有的醫療
權益應該相同,不能因為社會地位高低而影響照護
品質。

(2)具備「補償正義」的精神
• 在推動公共利益的過程中,不應犧牲少數人的權益。
• 若非不得已而為之,則應給予受害者公平與合理的
補償。
※例如:各都會區展開都市更新計畫時,政府必須依
據法規徵收計畫區土地,並補償原有居民的權益。

增進公共利益的難題
•公共利益的最後受益者是社會全體,為何還會出現
阻力與難題?

–因為「誘因不足」:誘因是指可促使個人產生
行動以追求最大目標或利益的工具。
–日本1994年「家用太陽能補貼政策」,政府鼓
勵民眾在家中裝設太陽能板,以節省能源,也
能將多餘電力回賣給電力公司,以獲取利潤,
以提高民眾的裝設意願。

增進公共利益

難題

搭便車

共有財悲歌

鄰避效應

大眾缺乏
信任感與責任感

搭便車
• 為什麼會有「公共財」的出現?
• 為什麼某些財貨必須由政府提供?
因為某些人只享受利益,卻不付出代價。
某些人只想白吃白喝、坐享其成,
認為個人不付出代價也不會被成員所察覺。
如:分組做報告時

→由政府推動公共利益,並訂定法律規範,降低部分
成員不勞而獲的期望心理。

搭便車(freeriding)
•由於公共利益可能需要社會大眾一起出錢出力爭取,
但是所獲得的公共利益卻是無排他性,也就是任何
人都可享有。
•如此一來,個人在理性的計算下,對自己最有利的
情形就是讓別人去參與公共事務,自己則是等著坐
享其成。
•這種自私自利的心態,我們稱之為搭便車。

※補充:財貨的種類
是否付費

排他性
使







無排他性

敵對性
(獨享)
無敵對性
(共享)

純公共財
路燈、橋樑、國防
、知識、生態環境

※補充:財貨的種類
是否付費

使







敵對性
(獨享)
無敵對性
(共享)

排他性
純私有財
私人住宅、
私家汽車

無排他性

純公共財
路燈、橋樑、國防
、知識、生態環境

共有財悲歌
•眾人共有,但又沒有明確誰屬的共有財,如祖產、
川圳。
因為人人可以自由使用,所以最後導致耗竭,
此種現象稱為共有財的悲歌。

→由政府或國際組織介入訂定相關的政策或法律以避
免不必要的浪費。
※沒有任何人擁有並控管的財產,稱為無主物;如野生動物(美國
早期的野牛)、海洋資源。難以界定財產權的無主物;如公海、空
氣。與共有財具有相同的特性。

共有財悲歌
• 美國學者哈定(Garrett Hardin, 1915-2003)提出「草原的
悲劇」:當一群牧羊人在一片肥沃的大草原上牧羊,大家
只要隨著大自然季節的輪替進行放牧和休耕,每年便能牧
養一定數量的羊群。
• 但某天有位牧羊人開始增加他的羊群數量,其他的牧羊人
也有樣學樣。由於每個牧羊人的自利行為,使羊群的數量
越來越多,草原耗損的速度也越快。
• 當草原逐漸消失後,羊群無法生長,牧羊人也失去賴以維
生的生計,草原的悲劇也因而產生。

※補充:財貨的種類

使







敵對性
(獨享)
無敵對性
(共享)

排他性
純私有財
私人住宅、
私家汽車

是否付費

無排他性
共有財(準私有財)
消防設施、
海裡的漁產資源
純公共財
路燈、橋樑、國防
、知識、生態環境

※補充:財貨的種類

使







敵對性
(獨享)
無敵對性
(共享)

排他性
純私有財
私人住宅、
私家汽車
準公共財
有線電視

是否付費

無排他性
共有財(準私有財)
消防設施、
海裡的漁產資源
純公共財
路燈、橋樑、國防
、知識、生態環境

鄰避效應( not in my backyard )
• 「不要在我家後院」
• 為了拒絕或抵抗不屬於當地之建設,通常與環保議
題相關。
如興建垃圾焚化爐、掩埋場或核能發電廠等,
被選為設置地點附近的居民往往會產生
「為何我家要被犧牲」心理。
→公共政策的訂定應有專家學者、環保人士、當地民眾
與政府官員間對興建設施的成效與副作用提出嚴謹的
評估與審慎的考量,方可降低民眾的反彈與抵制。

大眾缺乏信任感與責任感
•根據日裔美籍政治經濟學家福山 (Francis
Fukuyama,1952- )的看法,信任是一種重要的社會
資源,信任程度越高的社會,安全感與依賴感也越
高;反之,則容易相互猜忌、無法團結。
•從這個觀點來看公共利益,個人若對於他人或政府
缺乏信任感,不但無法共同合作,不能站在他人角
度以取得問題的共識,更容易導致對於公共事務的
冷漠與卸責,如此一來,想要謀求公共利益則是難
上加難。

第三節 公共利益的代表者
• 國家與強制力
– 國家是公共利益最佳的代表者
– 國家機關可能傷害公益
– 人民應扮演增進公共利益的角色

•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國家與強制力

國家是公共利益最佳的代表者

• 國家具有憲法賦與保障國民的必要性,與訂定法律
保障國民的正當性。
• 最明顯的例子便是透過法律的制定來宣示、保障與
實踐公共利益,例如:
– 通過《社會秩序維護法》,以維護公共秩序,
確保社會安寧;
– 通過《菸害防制法》,維護國民健康;
– 通過《離島建設條例》,以推動離島的開發建
設。

國家與強制力
– 政府基於公共利益所規劃的公共政策,如全民
健康保險、勞工保險等。
政府以強制力的方式實施全民健保後,
受到醫療保障的國民已經提升到全國人口的99%

然而,國家的公共政策未必對全體國民都有利

國家與強制力
•《全民健康保險法》規定:
–本國籍與領有臺灣居留證明者必須強制投保,
若不投保則處以罰則;
•中低收入戶無力繳納健保費、
•而現行許多醫療項目如職工災害等,全民健保也不
予補助

–因此,當這些中低收入者發生職災意外時,醫
療費用與健保繳納的雙重壓力,將造成中低收
入者沉重的負擔。

國家與強制力

國家機關可能傷害公益

• 相較於人民的權利,國家的公權力顯然更強大和更
權威,因此國家機關可能以公益為藉口,而侵害人
民的權利,甚至發生危害公益的情況。
– 如公職人員濫用職權,造成人民人身、財產等
權利受損的情形。

國家與強制力

國家機關可能傷害公益

在公益的問題上
以「少數服從多數」的決策規則,
來保護多數人的利益。
通常利用立法和選舉的方式

但也往往剝奪少數人的權益,
而發生「多數暴政」的問題。

國家與強制力
• 人民的角色
– 國家在訂定政策時可能無法顧及所有人的利益。

– 因此,各項公共議題的決策與執行,政府除了
在事前須審慎評估,並有良好的監督機制外,
社會大眾也應扮演增進公共利益的角色,以使
政府的目標與社會大眾的期望能趨於一致。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公共利益的推動與實踐不能僅依賴國家機關的決策
•在公民社會裡,更需要人民透過

–共同參與社會公共議題的討論,
–善用各種合法的管道發表輿論,
–志願地加入各種社會團體,經由與他人相互結
合,對國家或政黨進行監督。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輿論對政府有監督與制衡的作用,也可作為政府制
定公共政策的依據。
–運作方式:透過媒體或公民投票。
–如:鑑於臺灣曾經發生多起重大食品衛生安全
與消費糾紛事件,在輿論的壓力與公民團體的
推動下,《消保法》得以於1994年完成立法並
三讀通過。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缺點:可能淪為有心人士操作特定議題,藉以謀求
私利的工具。
•改善方式:現代公民透過輿論推動公共利益時,
–應該以合法與理性為原則,
–須對媒體所呈現之輿論常保懷疑與批判能力,

–避免特定團體利用輿論而讓私利凌駕公共利益
之上。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 公民團體:成員透過共同的理念結合,利用集體力
量,主動對特定的公共議題投注心力,並促使社會
大眾與政府關注其目標的團體。
– 如:財團法人董氏基金會是最早投入推動菸害
防制的團體,長期以來推動菸害防制的政策規
劃、教育宣導、媒體傳播、戒菸計畫及國際合
作等議題,並促成《菸害防制法》之立法、修
訂與監督。

公民團體的
特徵

具共同價值、
目標與規範

成員具認同感

具頻繁與結構性
的互動

公民團體的
運作方式

遊說
lobby

陳情

請願

廣告

舉辦活動

支持相同理念
的候選人
參加公職選舉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 缺點:公民團體彼此間可能因立場不同,而產生對
抗和衝突。

• 改善方式:應透過公平正義原則,尋求社會共識,
以符合大多數人福祉。

CH4結束,請小老師安排考試


Slide 38

公民與社會第一冊

第四章 公共利益

授課教師:梁雅雯

[email protected]

翰林版

第一節 認識「公共利益」
• 何謂「公共利益」
• 公共利益的重要

• 公共利益與其他利益的關係

•我們家管教小孩,外人憑甚麼管?

從前,也許是個人家務事。但現在,因涉及社會
共認的公共價值,所以管教過當就會受公眾的禁止
•吸煙是我的自由,只要我喜歡,有甚麼不可以!

這是從個人利益著眼的想法!
個人利益不能損害大家的利益,才是以公共利益
著眼的想法。

公共利益(public interest)
•符合社會上大多數人的利益
–如垃圾處理、生態保護等。

•大眾同意「有些事務」具有公共性質,認為相關利
益會對社會整體有影響,因而成為公共利益
–如《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原住民族基
本法》等弱勢群體的利益,也獲得立法院的多
數同意。

公共利益的重要
• 為自己追求個人利益與幸福,改善個人生活是自然
且合理的現象。

• 個人如果只關心自身利益外,完全不願意為別人付
出,就可能如三個和尚沒水喝的道理一樣。
→對整個群體甚至包括自身都不利。

• 因此,關心公共議題,而非置身度外,是促進群體
生活的核心議題。

公共利益與其他利益的關係
(一)利益如何產生關係?
–1.包容互補

–2.衝突互斥
(二)公共利益與私利的關係
–1.古典自由主義
–2.社群主義
–3.理性自利

包容互補:公共利益的推動,有助於個人或某些群體
利益的維護。
公益

私益

政府實施垃圾不 避免垃圾造成環境的汙染或破壞,進
落地的政策
而提升個人住家的環境品質。
政府推動「節能 希望民眾能夠隨手關燈、減少使用電
減碳」以保護環 器用品、垃圾減量、做好資源回收、

多搭乘大眾運輸工具等,以減少二氧
化碳的排放。
行政院文建會推 喚醒居民的自覺,重建人與他人、人
動的「社區總體 與社區、人與環境的和諧關係,進而
營造」政策
帶動社區的全面改造與發展。

衝突互斥:許多公益的推動,常難免影響個人或某些
群體之利益。
公益

私益

為了便利交通 政府在興建交通建設時,可能必須徵收
個人土地。
為了維護環境 政府實施垃圾不落地政策,限制人們丟
整潔
棄垃圾的時間與地點。
為了確保交通 警察可能在特定的地點與時段,設置路
安全
障實施酒測,要求駕駛人停車配合受檢

公共利益與私利的關係

對應:第一代人權
自由權

公共利益與私利的關係

對應:第二代人權
社會權

公共利益與私利的關係

第二節 公共利益的衡量標準與難題
•公共利益的衡量標準
–1.符合大多數人福祉

–2.符合公平正義原則
•增進公共利益的難題
–搭便車

–共有財悲歌
–鄰避效應
– 大眾缺乏信任感與責任感

1.符合大多數人福祉
• 為促進社會大眾共同的福祉,在推動公共利益前,
應先凝聚社會共識。
不同於經濟學中

• 公共利益也具備兩項特性:

的「公共財」

– 無法排他性:指無法禁止某人不付代價即可享
用該產品或服務。

– 共享性:指某一項物品的數量足夠讓多數人享
有,而且不會降低該物品的功能。

※補充:財貨的種類
是否付費

排他性
使







無排他性

敵對性
(獨享)
無敵對性
(共享)

純公共財
路燈、橋樑、國防
、知識、生態環境

2.符合公平正義原則
•為避免因財富、教育程度或社會地位之差異,讓大
眾的權益有所差別;或犧牲少數人的權益來推動公
共利益等問題。
•因此,公共利益的衡量應注意:
–(1)建立在「公平」的基礎上

–(2)具備「補償正義」的精神

(1)建立在「公平」的基礎上
• 只要我們完成應盡的責任與義務,所獲得的利益也
應該相同;

• 外在差異不能影響每個人的基本權益。
※例如:當大家都繳納全民健保保費後,享有的醫療
權益應該相同,不能因為社會地位高低而影響照護
品質。

(2)具備「補償正義」的精神
• 在推動公共利益的過程中,不應犧牲少數人的權益。
• 若非不得已而為之,則應給予受害者公平與合理的
補償。
※例如:各都會區展開都市更新計畫時,政府必須依
據法規徵收計畫區土地,並補償原有居民的權益。

增進公共利益的難題
•公共利益的最後受益者是社會全體,為何還會出現
阻力與難題?

–因為「誘因不足」:誘因是指可促使個人產生
行動以追求最大目標或利益的工具。
–日本1994年「家用太陽能補貼政策」,政府鼓
勵民眾在家中裝設太陽能板,以節省能源,也
能將多餘電力回賣給電力公司,以獲取利潤,
以提高民眾的裝設意願。

增進公共利益

難題

搭便車

共有財悲歌

鄰避效應

大眾缺乏
信任感與責任感

搭便車
• 為什麼會有「公共財」的出現?
• 為什麼某些財貨必須由政府提供?
因為某些人只享受利益,卻不付出代價。
某些人只想白吃白喝、坐享其成,
認為個人不付出代價也不會被成員所察覺。
如:分組做報告時

→由政府推動公共利益,並訂定法律規範,降低部分
成員不勞而獲的期望心理。

搭便車(freeriding)
•由於公共利益可能需要社會大眾一起出錢出力爭取,
但是所獲得的公共利益卻是無排他性,也就是任何
人都可享有。
•如此一來,個人在理性的計算下,對自己最有利的
情形就是讓別人去參與公共事務,自己則是等著坐
享其成。
•這種自私自利的心態,我們稱之為搭便車。

※補充:財貨的種類
是否付費

排他性
使







無排他性

敵對性
(獨享)
無敵對性
(共享)

純公共財
路燈、橋樑、國防
、知識、生態環境

※補充:財貨的種類
是否付費

使







敵對性
(獨享)
無敵對性
(共享)

排他性
純私有財
私人住宅、
私家汽車

無排他性

純公共財
路燈、橋樑、國防
、知識、生態環境

共有財悲歌
•眾人共有,但又沒有明確誰屬的共有財,如祖產、
川圳。
因為人人可以自由使用,所以最後導致耗竭,
此種現象稱為共有財的悲歌。

→由政府或國際組織介入訂定相關的政策或法律以避
免不必要的浪費。
※沒有任何人擁有並控管的財產,稱為無主物;如野生動物(美國
早期的野牛)、海洋資源。難以界定財產權的無主物;如公海、空
氣。與共有財具有相同的特性。

共有財悲歌
• 美國學者哈定(Garrett Hardin, 1915-2003)提出「草原的
悲劇」:當一群牧羊人在一片肥沃的大草原上牧羊,大家
只要隨著大自然季節的輪替進行放牧和休耕,每年便能牧
養一定數量的羊群。
• 但某天有位牧羊人開始增加他的羊群數量,其他的牧羊人
也有樣學樣。由於每個牧羊人的自利行為,使羊群的數量
越來越多,草原耗損的速度也越快。
• 當草原逐漸消失後,羊群無法生長,牧羊人也失去賴以維
生的生計,草原的悲劇也因而產生。

※補充:財貨的種類

使







敵對性
(獨享)
無敵對性
(共享)

排他性
純私有財
私人住宅、
私家汽車

是否付費

無排他性
共有財(準私有財)
消防設施、
海裡的漁產資源
純公共財
路燈、橋樑、國防
、知識、生態環境

※補充:財貨的種類

使







敵對性
(獨享)
無敵對性
(共享)

排他性
純私有財
私人住宅、
私家汽車
準公共財
有線電視

是否付費

無排他性
共有財(準私有財)
消防設施、
海裡的漁產資源
純公共財
路燈、橋樑、國防
、知識、生態環境

鄰避效應( not in my backyard )
• 「不要在我家後院」
• 為了拒絕或抵抗不屬於當地之建設,通常與環保議
題相關。
如興建垃圾焚化爐、掩埋場或核能發電廠等,
被選為設置地點附近的居民往往會產生
「為何我家要被犧牲」心理。
→公共政策的訂定應有專家學者、環保人士、當地民眾
與政府官員間對興建設施的成效與副作用提出嚴謹的
評估與審慎的考量,方可降低民眾的反彈與抵制。

大眾缺乏信任感與責任感
•根據日裔美籍政治經濟學家福山 (Francis
Fukuyama,1952- )的看法,信任是一種重要的社會
資源,信任程度越高的社會,安全感與依賴感也越
高;反之,則容易相互猜忌、無法團結。
•從這個觀點來看公共利益,個人若對於他人或政府
缺乏信任感,不但無法共同合作,不能站在他人角
度以取得問題的共識,更容易導致對於公共事務的
冷漠與卸責,如此一來,想要謀求公共利益則是難
上加難。

第三節 公共利益的代表者
• 國家與強制力
– 國家是公共利益最佳的代表者
– 國家機關可能傷害公益
– 人民應扮演增進公共利益的角色

•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國家與強制力

國家是公共利益最佳的代表者

• 國家具有憲法賦與保障國民的必要性,與訂定法律
保障國民的正當性。
• 最明顯的例子便是透過法律的制定來宣示、保障與
實踐公共利益,例如:
– 通過《社會秩序維護法》,以維護公共秩序,
確保社會安寧;
– 通過《菸害防制法》,維護國民健康;
– 通過《離島建設條例》,以推動離島的開發建
設。

國家與強制力
– 政府基於公共利益所規劃的公共政策,如全民
健康保險、勞工保險等。
政府以強制力的方式實施全民健保後,
受到醫療保障的國民已經提升到全國人口的99%

然而,國家的公共政策未必對全體國民都有利

國家與強制力
•《全民健康保險法》規定:
–本國籍與領有臺灣居留證明者必須強制投保,
若不投保則處以罰則;
•中低收入戶無力繳納健保費、
•而現行許多醫療項目如職工災害等,全民健保也不
予補助

–因此,當這些中低收入者發生職災意外時,醫
療費用與健保繳納的雙重壓力,將造成中低收
入者沉重的負擔。

國家與強制力

國家機關可能傷害公益

• 相較於人民的權利,國家的公權力顯然更強大和更
權威,因此國家機關可能以公益為藉口,而侵害人
民的權利,甚至發生危害公益的情況。
– 如公職人員濫用職權,造成人民人身、財產等
權利受損的情形。

國家與強制力

國家機關可能傷害公益

在公益的問題上
以「少數服從多數」的決策規則,
來保護多數人的利益。
通常利用立法和選舉的方式

但也往往剝奪少數人的權益,
而發生「多數暴政」的問題。

國家與強制力
• 人民的角色
– 國家在訂定政策時可能無法顧及所有人的利益。

– 因此,各項公共議題的決策與執行,政府除了
在事前須審慎評估,並有良好的監督機制外,
社會大眾也應扮演增進公共利益的角色,以使
政府的目標與社會大眾的期望能趨於一致。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公共利益的推動與實踐不能僅依賴國家機關的決策
•在公民社會裡,更需要人民透過

–共同參與社會公共議題的討論,
–善用各種合法的管道發表輿論,
–志願地加入各種社會團體,經由與他人相互結
合,對國家或政黨進行監督。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輿論對政府有監督與制衡的作用,也可作為政府制
定公共政策的依據。
–運作方式:透過媒體或公民投票。
–如:鑑於臺灣曾經發生多起重大食品衛生安全
與消費糾紛事件,在輿論的壓力與公民團體的
推動下,《消保法》得以於1994年完成立法並
三讀通過。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缺點:可能淪為有心人士操作特定議題,藉以謀求
私利的工具。
•改善方式:現代公民透過輿論推動公共利益時,
–應該以合法與理性為原則,
–須對媒體所呈現之輿論常保懷疑與批判能力,

–避免特定團體利用輿論而讓私利凌駕公共利益
之上。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 公民團體:成員透過共同的理念結合,利用集體力
量,主動對特定的公共議題投注心力,並促使社會
大眾與政府關注其目標的團體。
– 如:財團法人董氏基金會是最早投入推動菸害
防制的團體,長期以來推動菸害防制的政策規
劃、教育宣導、媒體傳播、戒菸計畫及國際合
作等議題,並促成《菸害防制法》之立法、修
訂與監督。

公民團體的
特徵

具共同價值、
目標與規範

成員具認同感

具頻繁與結構性
的互動

公民團體的
運作方式

遊說
lobby

陳情

請願

廣告

舉辦活動

支持相同理念
的候選人
參加公職選舉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 缺點:公民團體彼此間可能因立場不同,而產生對
抗和衝突。

• 改善方式:應透過公平正義原則,尋求社會共識,
以符合大多數人福祉。

CH4結束,請小老師安排考試


Slide 39

公民與社會第一冊

第四章 公共利益

授課教師:梁雅雯

[email protected]

翰林版

第一節 認識「公共利益」
• 何謂「公共利益」
• 公共利益的重要

• 公共利益與其他利益的關係

•我們家管教小孩,外人憑甚麼管?

從前,也許是個人家務事。但現在,因涉及社會
共認的公共價值,所以管教過當就會受公眾的禁止
•吸煙是我的自由,只要我喜歡,有甚麼不可以!

這是從個人利益著眼的想法!
個人利益不能損害大家的利益,才是以公共利益
著眼的想法。

公共利益(public interest)
•符合社會上大多數人的利益
–如垃圾處理、生態保護等。

•大眾同意「有些事務」具有公共性質,認為相關利
益會對社會整體有影響,因而成為公共利益
–如《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原住民族基
本法》等弱勢群體的利益,也獲得立法院的多
數同意。

公共利益的重要
• 為自己追求個人利益與幸福,改善個人生活是自然
且合理的現象。

• 個人如果只關心自身利益外,完全不願意為別人付
出,就可能如三個和尚沒水喝的道理一樣。
→對整個群體甚至包括自身都不利。

• 因此,關心公共議題,而非置身度外,是促進群體
生活的核心議題。

公共利益與其他利益的關係
(一)利益如何產生關係?
–1.包容互補

–2.衝突互斥
(二)公共利益與私利的關係
–1.古典自由主義
–2.社群主義
–3.理性自利

包容互補:公共利益的推動,有助於個人或某些群體
利益的維護。
公益

私益

政府實施垃圾不 避免垃圾造成環境的汙染或破壞,進
落地的政策
而提升個人住家的環境品質。
政府推動「節能 希望民眾能夠隨手關燈、減少使用電
減碳」以保護環 器用品、垃圾減量、做好資源回收、

多搭乘大眾運輸工具等,以減少二氧
化碳的排放。
行政院文建會推 喚醒居民的自覺,重建人與他人、人
動的「社區總體 與社區、人與環境的和諧關係,進而
營造」政策
帶動社區的全面改造與發展。

衝突互斥:許多公益的推動,常難免影響個人或某些
群體之利益。
公益

私益

為了便利交通 政府在興建交通建設時,可能必須徵收
個人土地。
為了維護環境 政府實施垃圾不落地政策,限制人們丟
整潔
棄垃圾的時間與地點。
為了確保交通 警察可能在特定的地點與時段,設置路
安全
障實施酒測,要求駕駛人停車配合受檢

公共利益與私利的關係

對應:第一代人權
自由權

公共利益與私利的關係

對應:第二代人權
社會權

公共利益與私利的關係

第二節 公共利益的衡量標準與難題
•公共利益的衡量標準
–1.符合大多數人福祉

–2.符合公平正義原則
•增進公共利益的難題
–搭便車

–共有財悲歌
–鄰避效應
– 大眾缺乏信任感與責任感

1.符合大多數人福祉
• 為促進社會大眾共同的福祉,在推動公共利益前,
應先凝聚社會共識。
不同於經濟學中

• 公共利益也具備兩項特性:

的「公共財」

– 無法排他性:指無法禁止某人不付代價即可享
用該產品或服務。

– 共享性:指某一項物品的數量足夠讓多數人享
有,而且不會降低該物品的功能。

※補充:財貨的種類
是否付費

排他性
使







無排他性

敵對性
(獨享)
無敵對性
(共享)

純公共財
路燈、橋樑、國防
、知識、生態環境

2.符合公平正義原則
•為避免因財富、教育程度或社會地位之差異,讓大
眾的權益有所差別;或犧牲少數人的權益來推動公
共利益等問題。
•因此,公共利益的衡量應注意:
–(1)建立在「公平」的基礎上

–(2)具備「補償正義」的精神

(1)建立在「公平」的基礎上
• 只要我們完成應盡的責任與義務,所獲得的利益也
應該相同;

• 外在差異不能影響每個人的基本權益。
※例如:當大家都繳納全民健保保費後,享有的醫療
權益應該相同,不能因為社會地位高低而影響照護
品質。

(2)具備「補償正義」的精神
• 在推動公共利益的過程中,不應犧牲少數人的權益。
• 若非不得已而為之,則應給予受害者公平與合理的
補償。
※例如:各都會區展開都市更新計畫時,政府必須依
據法規徵收計畫區土地,並補償原有居民的權益。

增進公共利益的難題
•公共利益的最後受益者是社會全體,為何還會出現
阻力與難題?

–因為「誘因不足」:誘因是指可促使個人產生
行動以追求最大目標或利益的工具。
–日本1994年「家用太陽能補貼政策」,政府鼓
勵民眾在家中裝設太陽能板,以節省能源,也
能將多餘電力回賣給電力公司,以獲取利潤,
以提高民眾的裝設意願。

增進公共利益

難題

搭便車

共有財悲歌

鄰避效應

大眾缺乏
信任感與責任感

搭便車
• 為什麼會有「公共財」的出現?
• 為什麼某些財貨必須由政府提供?
因為某些人只享受利益,卻不付出代價。
某些人只想白吃白喝、坐享其成,
認為個人不付出代價也不會被成員所察覺。
如:分組做報告時

→由政府推動公共利益,並訂定法律規範,降低部分
成員不勞而獲的期望心理。

搭便車(freeriding)
•由於公共利益可能需要社會大眾一起出錢出力爭取,
但是所獲得的公共利益卻是無排他性,也就是任何
人都可享有。
•如此一來,個人在理性的計算下,對自己最有利的
情形就是讓別人去參與公共事務,自己則是等著坐
享其成。
•這種自私自利的心態,我們稱之為搭便車。

※補充:財貨的種類
是否付費

排他性
使







無排他性

敵對性
(獨享)
無敵對性
(共享)

純公共財
路燈、橋樑、國防
、知識、生態環境

※補充:財貨的種類
是否付費

使







敵對性
(獨享)
無敵對性
(共享)

排他性
純私有財
私人住宅、
私家汽車

無排他性

純公共財
路燈、橋樑、國防
、知識、生態環境

共有財悲歌
•眾人共有,但又沒有明確誰屬的共有財,如祖產、
川圳。
因為人人可以自由使用,所以最後導致耗竭,
此種現象稱為共有財的悲歌。

→由政府或國際組織介入訂定相關的政策或法律以避
免不必要的浪費。
※沒有任何人擁有並控管的財產,稱為無主物;如野生動物(美國
早期的野牛)、海洋資源。難以界定財產權的無主物;如公海、空
氣。與共有財具有相同的特性。

共有財悲歌
• 美國學者哈定(Garrett Hardin, 1915-2003)提出「草原的
悲劇」:當一群牧羊人在一片肥沃的大草原上牧羊,大家
只要隨著大自然季節的輪替進行放牧和休耕,每年便能牧
養一定數量的羊群。
• 但某天有位牧羊人開始增加他的羊群數量,其他的牧羊人
也有樣學樣。由於每個牧羊人的自利行為,使羊群的數量
越來越多,草原耗損的速度也越快。
• 當草原逐漸消失後,羊群無法生長,牧羊人也失去賴以維
生的生計,草原的悲劇也因而產生。

※補充:財貨的種類

使







敵對性
(獨享)
無敵對性
(共享)

排他性
純私有財
私人住宅、
私家汽車

是否付費

無排他性
共有財(準私有財)
消防設施、
海裡的漁產資源
純公共財
路燈、橋樑、國防
、知識、生態環境

※補充:財貨的種類

使







敵對性
(獨享)
無敵對性
(共享)

排他性
純私有財
私人住宅、
私家汽車
準公共財
有線電視

是否付費

無排他性
共有財(準私有財)
消防設施、
海裡的漁產資源
純公共財
路燈、橋樑、國防
、知識、生態環境

鄰避效應( not in my backyard )
• 「不要在我家後院」
• 為了拒絕或抵抗不屬於當地之建設,通常與環保議
題相關。
如興建垃圾焚化爐、掩埋場或核能發電廠等,
被選為設置地點附近的居民往往會產生
「為何我家要被犧牲」心理。
→公共政策的訂定應有專家學者、環保人士、當地民眾
與政府官員間對興建設施的成效與副作用提出嚴謹的
評估與審慎的考量,方可降低民眾的反彈與抵制。

大眾缺乏信任感與責任感
•根據日裔美籍政治經濟學家福山 (Francis
Fukuyama,1952- )的看法,信任是一種重要的社會
資源,信任程度越高的社會,安全感與依賴感也越
高;反之,則容易相互猜忌、無法團結。
•從這個觀點來看公共利益,個人若對於他人或政府
缺乏信任感,不但無法共同合作,不能站在他人角
度以取得問題的共識,更容易導致對於公共事務的
冷漠與卸責,如此一來,想要謀求公共利益則是難
上加難。

第三節 公共利益的代表者
• 國家與強制力
– 國家是公共利益最佳的代表者
– 國家機關可能傷害公益
– 人民應扮演增進公共利益的角色

•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國家與強制力

國家是公共利益最佳的代表者

• 國家具有憲法賦與保障國民的必要性,與訂定法律
保障國民的正當性。
• 最明顯的例子便是透過法律的制定來宣示、保障與
實踐公共利益,例如:
– 通過《社會秩序維護法》,以維護公共秩序,
確保社會安寧;
– 通過《菸害防制法》,維護國民健康;
– 通過《離島建設條例》,以推動離島的開發建
設。

國家與強制力
– 政府基於公共利益所規劃的公共政策,如全民
健康保險、勞工保險等。
政府以強制力的方式實施全民健保後,
受到醫療保障的國民已經提升到全國人口的99%

然而,國家的公共政策未必對全體國民都有利

國家與強制力
•《全民健康保險法》規定:
–本國籍與領有臺灣居留證明者必須強制投保,
若不投保則處以罰則;
•中低收入戶無力繳納健保費、
•而現行許多醫療項目如職工災害等,全民健保也不
予補助

–因此,當這些中低收入者發生職災意外時,醫
療費用與健保繳納的雙重壓力,將造成中低收
入者沉重的負擔。

國家與強制力

國家機關可能傷害公益

• 相較於人民的權利,國家的公權力顯然更強大和更
權威,因此國家機關可能以公益為藉口,而侵害人
民的權利,甚至發生危害公益的情況。
– 如公職人員濫用職權,造成人民人身、財產等
權利受損的情形。

國家與強制力

國家機關可能傷害公益

在公益的問題上
以「少數服從多數」的決策規則,
來保護多數人的利益。
通常利用立法和選舉的方式

但也往往剝奪少數人的權益,
而發生「多數暴政」的問題。

國家與強制力
• 人民的角色
– 國家在訂定政策時可能無法顧及所有人的利益。

– 因此,各項公共議題的決策與執行,政府除了
在事前須審慎評估,並有良好的監督機制外,
社會大眾也應扮演增進公共利益的角色,以使
政府的目標與社會大眾的期望能趨於一致。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公共利益的推動與實踐不能僅依賴國家機關的決策
•在公民社會裡,更需要人民透過

–共同參與社會公共議題的討論,
–善用各種合法的管道發表輿論,
–志願地加入各種社會團體,經由與他人相互結
合,對國家或政黨進行監督。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輿論對政府有監督與制衡的作用,也可作為政府制
定公共政策的依據。
–運作方式:透過媒體或公民投票。
–如:鑑於臺灣曾經發生多起重大食品衛生安全
與消費糾紛事件,在輿論的壓力與公民團體的
推動下,《消保法》得以於1994年完成立法並
三讀通過。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缺點:可能淪為有心人士操作特定議題,藉以謀求
私利的工具。
•改善方式:現代公民透過輿論推動公共利益時,
–應該以合法與理性為原則,
–須對媒體所呈現之輿論常保懷疑與批判能力,

–避免特定團體利用輿論而讓私利凌駕公共利益
之上。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 公民團體:成員透過共同的理念結合,利用集體力
量,主動對特定的公共議題投注心力,並促使社會
大眾與政府關注其目標的團體。
– 如:財團法人董氏基金會是最早投入推動菸害
防制的團體,長期以來推動菸害防制的政策規
劃、教育宣導、媒體傳播、戒菸計畫及國際合
作等議題,並促成《菸害防制法》之立法、修
訂與監督。

公民團體的
特徵

具共同價值、
目標與規範

成員具認同感

具頻繁與結構性
的互動

公民團體的
運作方式

遊說
lobby

陳情

請願

廣告

舉辦活動

支持相同理念
的候選人
參加公職選舉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 缺點:公民團體彼此間可能因立場不同,而產生對
抗和衝突。

• 改善方式:應透過公平正義原則,尋求社會共識,
以符合大多數人福祉。

CH4結束,請小老師安排考試


Slide 40

公民與社會第一冊

第四章 公共利益

授課教師:梁雅雯

[email protected]

翰林版

第一節 認識「公共利益」
• 何謂「公共利益」
• 公共利益的重要

• 公共利益與其他利益的關係

•我們家管教小孩,外人憑甚麼管?

從前,也許是個人家務事。但現在,因涉及社會
共認的公共價值,所以管教過當就會受公眾的禁止
•吸煙是我的自由,只要我喜歡,有甚麼不可以!

這是從個人利益著眼的想法!
個人利益不能損害大家的利益,才是以公共利益
著眼的想法。

公共利益(public interest)
•符合社會上大多數人的利益
–如垃圾處理、生態保護等。

•大眾同意「有些事務」具有公共性質,認為相關利
益會對社會整體有影響,因而成為公共利益
–如《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原住民族基
本法》等弱勢群體的利益,也獲得立法院的多
數同意。

公共利益的重要
• 為自己追求個人利益與幸福,改善個人生活是自然
且合理的現象。

• 個人如果只關心自身利益外,完全不願意為別人付
出,就可能如三個和尚沒水喝的道理一樣。
→對整個群體甚至包括自身都不利。

• 因此,關心公共議題,而非置身度外,是促進群體
生活的核心議題。

公共利益與其他利益的關係
(一)利益如何產生關係?
–1.包容互補

–2.衝突互斥
(二)公共利益與私利的關係
–1.古典自由主義
–2.社群主義
–3.理性自利

包容互補:公共利益的推動,有助於個人或某些群體
利益的維護。
公益

私益

政府實施垃圾不 避免垃圾造成環境的汙染或破壞,進
落地的政策
而提升個人住家的環境品質。
政府推動「節能 希望民眾能夠隨手關燈、減少使用電
減碳」以保護環 器用品、垃圾減量、做好資源回收、

多搭乘大眾運輸工具等,以減少二氧
化碳的排放。
行政院文建會推 喚醒居民的自覺,重建人與他人、人
動的「社區總體 與社區、人與環境的和諧關係,進而
營造」政策
帶動社區的全面改造與發展。

衝突互斥:許多公益的推動,常難免影響個人或某些
群體之利益。
公益

私益

為了便利交通 政府在興建交通建設時,可能必須徵收
個人土地。
為了維護環境 政府實施垃圾不落地政策,限制人們丟
整潔
棄垃圾的時間與地點。
為了確保交通 警察可能在特定的地點與時段,設置路
安全
障實施酒測,要求駕駛人停車配合受檢

公共利益與私利的關係

對應:第一代人權
自由權

公共利益與私利的關係

對應:第二代人權
社會權

公共利益與私利的關係

第二節 公共利益的衡量標準與難題
•公共利益的衡量標準
–1.符合大多數人福祉

–2.符合公平正義原則
•增進公共利益的難題
–搭便車

–共有財悲歌
–鄰避效應
– 大眾缺乏信任感與責任感

1.符合大多數人福祉
• 為促進社會大眾共同的福祉,在推動公共利益前,
應先凝聚社會共識。
不同於經濟學中

• 公共利益也具備兩項特性:

的「公共財」

– 無法排他性:指無法禁止某人不付代價即可享
用該產品或服務。

– 共享性:指某一項物品的數量足夠讓多數人享
有,而且不會降低該物品的功能。

※補充:財貨的種類
是否付費

排他性
使







無排他性

敵對性
(獨享)
無敵對性
(共享)

純公共財
路燈、橋樑、國防
、知識、生態環境

2.符合公平正義原則
•為避免因財富、教育程度或社會地位之差異,讓大
眾的權益有所差別;或犧牲少數人的權益來推動公
共利益等問題。
•因此,公共利益的衡量應注意:
–(1)建立在「公平」的基礎上

–(2)具備「補償正義」的精神

(1)建立在「公平」的基礎上
• 只要我們完成應盡的責任與義務,所獲得的利益也
應該相同;

• 外在差異不能影響每個人的基本權益。
※例如:當大家都繳納全民健保保費後,享有的醫療
權益應該相同,不能因為社會地位高低而影響照護
品質。

(2)具備「補償正義」的精神
• 在推動公共利益的過程中,不應犧牲少數人的權益。
• 若非不得已而為之,則應給予受害者公平與合理的
補償。
※例如:各都會區展開都市更新計畫時,政府必須依
據法規徵收計畫區土地,並補償原有居民的權益。

增進公共利益的難題
•公共利益的最後受益者是社會全體,為何還會出現
阻力與難題?

–因為「誘因不足」:誘因是指可促使個人產生
行動以追求最大目標或利益的工具。
–日本1994年「家用太陽能補貼政策」,政府鼓
勵民眾在家中裝設太陽能板,以節省能源,也
能將多餘電力回賣給電力公司,以獲取利潤,
以提高民眾的裝設意願。

增進公共利益

難題

搭便車

共有財悲歌

鄰避效應

大眾缺乏
信任感與責任感

搭便車
• 為什麼會有「公共財」的出現?
• 為什麼某些財貨必須由政府提供?
因為某些人只享受利益,卻不付出代價。
某些人只想白吃白喝、坐享其成,
認為個人不付出代價也不會被成員所察覺。
如:分組做報告時

→由政府推動公共利益,並訂定法律規範,降低部分
成員不勞而獲的期望心理。

搭便車(freeriding)
•由於公共利益可能需要社會大眾一起出錢出力爭取,
但是所獲得的公共利益卻是無排他性,也就是任何
人都可享有。
•如此一來,個人在理性的計算下,對自己最有利的
情形就是讓別人去參與公共事務,自己則是等著坐
享其成。
•這種自私自利的心態,我們稱之為搭便車。

※補充:財貨的種類
是否付費

排他性
使







無排他性

敵對性
(獨享)
無敵對性
(共享)

純公共財
路燈、橋樑、國防
、知識、生態環境

※補充:財貨的種類
是否付費

使







敵對性
(獨享)
無敵對性
(共享)

排他性
純私有財
私人住宅、
私家汽車

無排他性

純公共財
路燈、橋樑、國防
、知識、生態環境

共有財悲歌
•眾人共有,但又沒有明確誰屬的共有財,如祖產、
川圳。
因為人人可以自由使用,所以最後導致耗竭,
此種現象稱為共有財的悲歌。

→由政府或國際組織介入訂定相關的政策或法律以避
免不必要的浪費。
※沒有任何人擁有並控管的財產,稱為無主物;如野生動物(美國
早期的野牛)、海洋資源。難以界定財產權的無主物;如公海、空
氣。與共有財具有相同的特性。

共有財悲歌
• 美國學者哈定(Garrett Hardin, 1915-2003)提出「草原的
悲劇」:當一群牧羊人在一片肥沃的大草原上牧羊,大家
只要隨著大自然季節的輪替進行放牧和休耕,每年便能牧
養一定數量的羊群。
• 但某天有位牧羊人開始增加他的羊群數量,其他的牧羊人
也有樣學樣。由於每個牧羊人的自利行為,使羊群的數量
越來越多,草原耗損的速度也越快。
• 當草原逐漸消失後,羊群無法生長,牧羊人也失去賴以維
生的生計,草原的悲劇也因而產生。

※補充:財貨的種類

使







敵對性
(獨享)
無敵對性
(共享)

排他性
純私有財
私人住宅、
私家汽車

是否付費

無排他性
共有財(準私有財)
消防設施、
海裡的漁產資源
純公共財
路燈、橋樑、國防
、知識、生態環境

※補充:財貨的種類

使







敵對性
(獨享)
無敵對性
(共享)

排他性
純私有財
私人住宅、
私家汽車
準公共財
有線電視

是否付費

無排他性
共有財(準私有財)
消防設施、
海裡的漁產資源
純公共財
路燈、橋樑、國防
、知識、生態環境

鄰避效應( not in my backyard )
• 「不要在我家後院」
• 為了拒絕或抵抗不屬於當地之建設,通常與環保議
題相關。
如興建垃圾焚化爐、掩埋場或核能發電廠等,
被選為設置地點附近的居民往往會產生
「為何我家要被犧牲」心理。
→公共政策的訂定應有專家學者、環保人士、當地民眾
與政府官員間對興建設施的成效與副作用提出嚴謹的
評估與審慎的考量,方可降低民眾的反彈與抵制。

大眾缺乏信任感與責任感
•根據日裔美籍政治經濟學家福山 (Francis
Fukuyama,1952- )的看法,信任是一種重要的社會
資源,信任程度越高的社會,安全感與依賴感也越
高;反之,則容易相互猜忌、無法團結。
•從這個觀點來看公共利益,個人若對於他人或政府
缺乏信任感,不但無法共同合作,不能站在他人角
度以取得問題的共識,更容易導致對於公共事務的
冷漠與卸責,如此一來,想要謀求公共利益則是難
上加難。

第三節 公共利益的代表者
• 國家與強制力
– 國家是公共利益最佳的代表者
– 國家機關可能傷害公益
– 人民應扮演增進公共利益的角色

•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國家與強制力

國家是公共利益最佳的代表者

• 國家具有憲法賦與保障國民的必要性,與訂定法律
保障國民的正當性。
• 最明顯的例子便是透過法律的制定來宣示、保障與
實踐公共利益,例如:
– 通過《社會秩序維護法》,以維護公共秩序,
確保社會安寧;
– 通過《菸害防制法》,維護國民健康;
– 通過《離島建設條例》,以推動離島的開發建
設。

國家與強制力
– 政府基於公共利益所規劃的公共政策,如全民
健康保險、勞工保險等。
政府以強制力的方式實施全民健保後,
受到醫療保障的國民已經提升到全國人口的99%

然而,國家的公共政策未必對全體國民都有利

國家與強制力
•《全民健康保險法》規定:
–本國籍與領有臺灣居留證明者必須強制投保,
若不投保則處以罰則;
•中低收入戶無力繳納健保費、
•而現行許多醫療項目如職工災害等,全民健保也不
予補助

–因此,當這些中低收入者發生職災意外時,醫
療費用與健保繳納的雙重壓力,將造成中低收
入者沉重的負擔。

國家與強制力

國家機關可能傷害公益

• 相較於人民的權利,國家的公權力顯然更強大和更
權威,因此國家機關可能以公益為藉口,而侵害人
民的權利,甚至發生危害公益的情況。
– 如公職人員濫用職權,造成人民人身、財產等
權利受損的情形。

國家與強制力

國家機關可能傷害公益

在公益的問題上
以「少數服從多數」的決策規則,
來保護多數人的利益。
通常利用立法和選舉的方式

但也往往剝奪少數人的權益,
而發生「多數暴政」的問題。

國家與強制力
• 人民的角色
– 國家在訂定政策時可能無法顧及所有人的利益。

– 因此,各項公共議題的決策與執行,政府除了
在事前須審慎評估,並有良好的監督機制外,
社會大眾也應扮演增進公共利益的角色,以使
政府的目標與社會大眾的期望能趨於一致。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公共利益的推動與實踐不能僅依賴國家機關的決策
•在公民社會裡,更需要人民透過

–共同參與社會公共議題的討論,
–善用各種合法的管道發表輿論,
–志願地加入各種社會團體,經由與他人相互結
合,對國家或政黨進行監督。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輿論對政府有監督與制衡的作用,也可作為政府制
定公共政策的依據。
–運作方式:透過媒體或公民投票。
–如:鑑於臺灣曾經發生多起重大食品衛生安全
與消費糾紛事件,在輿論的壓力與公民團體的
推動下,《消保法》得以於1994年完成立法並
三讀通過。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缺點:可能淪為有心人士操作特定議題,藉以謀求
私利的工具。
•改善方式:現代公民透過輿論推動公共利益時,
–應該以合法與理性為原則,
–須對媒體所呈現之輿論常保懷疑與批判能力,

–避免特定團體利用輿論而讓私利凌駕公共利益
之上。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 公民團體:成員透過共同的理念結合,利用集體力
量,主動對特定的公共議題投注心力,並促使社會
大眾與政府關注其目標的團體。
– 如:財團法人董氏基金會是最早投入推動菸害
防制的團體,長期以來推動菸害防制的政策規
劃、教育宣導、媒體傳播、戒菸計畫及國際合
作等議題,並促成《菸害防制法》之立法、修
訂與監督。

公民團體的
特徵

具共同價值、
目標與規範

成員具認同感

具頻繁與結構性
的互動

公民團體的
運作方式

遊說
lobby

陳情

請願

廣告

舉辦活動

支持相同理念
的候選人
參加公職選舉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 缺點:公民團體彼此間可能因立場不同,而產生對
抗和衝突。

• 改善方式:應透過公平正義原則,尋求社會共識,
以符合大多數人福祉。

CH4結束,請小老師安排考試


Slide 41

公民與社會第一冊

第四章 公共利益

授課教師:梁雅雯

[email protected]

翰林版

第一節 認識「公共利益」
• 何謂「公共利益」
• 公共利益的重要

• 公共利益與其他利益的關係

•我們家管教小孩,外人憑甚麼管?

從前,也許是個人家務事。但現在,因涉及社會
共認的公共價值,所以管教過當就會受公眾的禁止
•吸煙是我的自由,只要我喜歡,有甚麼不可以!

這是從個人利益著眼的想法!
個人利益不能損害大家的利益,才是以公共利益
著眼的想法。

公共利益(public interest)
•符合社會上大多數人的利益
–如垃圾處理、生態保護等。

•大眾同意「有些事務」具有公共性質,認為相關利
益會對社會整體有影響,因而成為公共利益
–如《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原住民族基
本法》等弱勢群體的利益,也獲得立法院的多
數同意。

公共利益的重要
• 為自己追求個人利益與幸福,改善個人生活是自然
且合理的現象。

• 個人如果只關心自身利益外,完全不願意為別人付
出,就可能如三個和尚沒水喝的道理一樣。
→對整個群體甚至包括自身都不利。

• 因此,關心公共議題,而非置身度外,是促進群體
生活的核心議題。

公共利益與其他利益的關係
(一)利益如何產生關係?
–1.包容互補

–2.衝突互斥
(二)公共利益與私利的關係
–1.古典自由主義
–2.社群主義
–3.理性自利

包容互補:公共利益的推動,有助於個人或某些群體
利益的維護。
公益

私益

政府實施垃圾不 避免垃圾造成環境的汙染或破壞,進
落地的政策
而提升個人住家的環境品質。
政府推動「節能 希望民眾能夠隨手關燈、減少使用電
減碳」以保護環 器用品、垃圾減量、做好資源回收、

多搭乘大眾運輸工具等,以減少二氧
化碳的排放。
行政院文建會推 喚醒居民的自覺,重建人與他人、人
動的「社區總體 與社區、人與環境的和諧關係,進而
營造」政策
帶動社區的全面改造與發展。

衝突互斥:許多公益的推動,常難免影響個人或某些
群體之利益。
公益

私益

為了便利交通 政府在興建交通建設時,可能必須徵收
個人土地。
為了維護環境 政府實施垃圾不落地政策,限制人們丟
整潔
棄垃圾的時間與地點。
為了確保交通 警察可能在特定的地點與時段,設置路
安全
障實施酒測,要求駕駛人停車配合受檢

公共利益與私利的關係

對應:第一代人權
自由權

公共利益與私利的關係

對應:第二代人權
社會權

公共利益與私利的關係

第二節 公共利益的衡量標準與難題
•公共利益的衡量標準
–1.符合大多數人福祉

–2.符合公平正義原則
•增進公共利益的難題
–搭便車

–共有財悲歌
–鄰避效應
– 大眾缺乏信任感與責任感

1.符合大多數人福祉
• 為促進社會大眾共同的福祉,在推動公共利益前,
應先凝聚社會共識。
不同於經濟學中

• 公共利益也具備兩項特性:

的「公共財」

– 無法排他性:指無法禁止某人不付代價即可享
用該產品或服務。

– 共享性:指某一項物品的數量足夠讓多數人享
有,而且不會降低該物品的功能。

※補充:財貨的種類
是否付費

排他性
使







無排他性

敵對性
(獨享)
無敵對性
(共享)

純公共財
路燈、橋樑、國防
、知識、生態環境

2.符合公平正義原則
•為避免因財富、教育程度或社會地位之差異,讓大
眾的權益有所差別;或犧牲少數人的權益來推動公
共利益等問題。
•因此,公共利益的衡量應注意:
–(1)建立在「公平」的基礎上

–(2)具備「補償正義」的精神

(1)建立在「公平」的基礎上
• 只要我們完成應盡的責任與義務,所獲得的利益也
應該相同;

• 外在差異不能影響每個人的基本權益。
※例如:當大家都繳納全民健保保費後,享有的醫療
權益應該相同,不能因為社會地位高低而影響照護
品質。

(2)具備「補償正義」的精神
• 在推動公共利益的過程中,不應犧牲少數人的權益。
• 若非不得已而為之,則應給予受害者公平與合理的
補償。
※例如:各都會區展開都市更新計畫時,政府必須依
據法規徵收計畫區土地,並補償原有居民的權益。

增進公共利益的難題
•公共利益的最後受益者是社會全體,為何還會出現
阻力與難題?

–因為「誘因不足」:誘因是指可促使個人產生
行動以追求最大目標或利益的工具。
–日本1994年「家用太陽能補貼政策」,政府鼓
勵民眾在家中裝設太陽能板,以節省能源,也
能將多餘電力回賣給電力公司,以獲取利潤,
以提高民眾的裝設意願。

增進公共利益

難題

搭便車

共有財悲歌

鄰避效應

大眾缺乏
信任感與責任感

搭便車
• 為什麼會有「公共財」的出現?
• 為什麼某些財貨必須由政府提供?
因為某些人只享受利益,卻不付出代價。
某些人只想白吃白喝、坐享其成,
認為個人不付出代價也不會被成員所察覺。
如:分組做報告時

→由政府推動公共利益,並訂定法律規範,降低部分
成員不勞而獲的期望心理。

搭便車(freeriding)
•由於公共利益可能需要社會大眾一起出錢出力爭取,
但是所獲得的公共利益卻是無排他性,也就是任何
人都可享有。
•如此一來,個人在理性的計算下,對自己最有利的
情形就是讓別人去參與公共事務,自己則是等著坐
享其成。
•這種自私自利的心態,我們稱之為搭便車。

※補充:財貨的種類
是否付費

排他性
使







無排他性

敵對性
(獨享)
無敵對性
(共享)

純公共財
路燈、橋樑、國防
、知識、生態環境

※補充:財貨的種類
是否付費

使







敵對性
(獨享)
無敵對性
(共享)

排他性
純私有財
私人住宅、
私家汽車

無排他性

純公共財
路燈、橋樑、國防
、知識、生態環境

共有財悲歌
•眾人共有,但又沒有明確誰屬的共有財,如祖產、
川圳。
因為人人可以自由使用,所以最後導致耗竭,
此種現象稱為共有財的悲歌。

→由政府或國際組織介入訂定相關的政策或法律以避
免不必要的浪費。
※沒有任何人擁有並控管的財產,稱為無主物;如野生動物(美國
早期的野牛)、海洋資源。難以界定財產權的無主物;如公海、空
氣。與共有財具有相同的特性。

共有財悲歌
• 美國學者哈定(Garrett Hardin, 1915-2003)提出「草原的
悲劇」:當一群牧羊人在一片肥沃的大草原上牧羊,大家
只要隨著大自然季節的輪替進行放牧和休耕,每年便能牧
養一定數量的羊群。
• 但某天有位牧羊人開始增加他的羊群數量,其他的牧羊人
也有樣學樣。由於每個牧羊人的自利行為,使羊群的數量
越來越多,草原耗損的速度也越快。
• 當草原逐漸消失後,羊群無法生長,牧羊人也失去賴以維
生的生計,草原的悲劇也因而產生。

※補充:財貨的種類

使







敵對性
(獨享)
無敵對性
(共享)

排他性
純私有財
私人住宅、
私家汽車

是否付費

無排他性
共有財(準私有財)
消防設施、
海裡的漁產資源
純公共財
路燈、橋樑、國防
、知識、生態環境

※補充:財貨的種類

使







敵對性
(獨享)
無敵對性
(共享)

排他性
純私有財
私人住宅、
私家汽車
準公共財
有線電視

是否付費

無排他性
共有財(準私有財)
消防設施、
海裡的漁產資源
純公共財
路燈、橋樑、國防
、知識、生態環境

鄰避效應( not in my backyard )
• 「不要在我家後院」
• 為了拒絕或抵抗不屬於當地之建設,通常與環保議
題相關。
如興建垃圾焚化爐、掩埋場或核能發電廠等,
被選為設置地點附近的居民往往會產生
「為何我家要被犧牲」心理。
→公共政策的訂定應有專家學者、環保人士、當地民眾
與政府官員間對興建設施的成效與副作用提出嚴謹的
評估與審慎的考量,方可降低民眾的反彈與抵制。

大眾缺乏信任感與責任感
•根據日裔美籍政治經濟學家福山 (Francis
Fukuyama,1952- )的看法,信任是一種重要的社會
資源,信任程度越高的社會,安全感與依賴感也越
高;反之,則容易相互猜忌、無法團結。
•從這個觀點來看公共利益,個人若對於他人或政府
缺乏信任感,不但無法共同合作,不能站在他人角
度以取得問題的共識,更容易導致對於公共事務的
冷漠與卸責,如此一來,想要謀求公共利益則是難
上加難。

第三節 公共利益的代表者
• 國家與強制力
– 國家是公共利益最佳的代表者
– 國家機關可能傷害公益
– 人民應扮演增進公共利益的角色

•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國家與強制力

國家是公共利益最佳的代表者

• 國家具有憲法賦與保障國民的必要性,與訂定法律
保障國民的正當性。
• 最明顯的例子便是透過法律的制定來宣示、保障與
實踐公共利益,例如:
– 通過《社會秩序維護法》,以維護公共秩序,
確保社會安寧;
– 通過《菸害防制法》,維護國民健康;
– 通過《離島建設條例》,以推動離島的開發建
設。

國家與強制力
– 政府基於公共利益所規劃的公共政策,如全民
健康保險、勞工保險等。
政府以強制力的方式實施全民健保後,
受到醫療保障的國民已經提升到全國人口的99%

然而,國家的公共政策未必對全體國民都有利

國家與強制力
•《全民健康保險法》規定:
–本國籍與領有臺灣居留證明者必須強制投保,
若不投保則處以罰則;
•中低收入戶無力繳納健保費、
•而現行許多醫療項目如職工災害等,全民健保也不
予補助

–因此,當這些中低收入者發生職災意外時,醫
療費用與健保繳納的雙重壓力,將造成中低收
入者沉重的負擔。

國家與強制力

國家機關可能傷害公益

• 相較於人民的權利,國家的公權力顯然更強大和更
權威,因此國家機關可能以公益為藉口,而侵害人
民的權利,甚至發生危害公益的情況。
– 如公職人員濫用職權,造成人民人身、財產等
權利受損的情形。

國家與強制力

國家機關可能傷害公益

在公益的問題上
以「少數服從多數」的決策規則,
來保護多數人的利益。
通常利用立法和選舉的方式

但也往往剝奪少數人的權益,
而發生「多數暴政」的問題。

國家與強制力
• 人民的角色
– 國家在訂定政策時可能無法顧及所有人的利益。

– 因此,各項公共議題的決策與執行,政府除了
在事前須審慎評估,並有良好的監督機制外,
社會大眾也應扮演增進公共利益的角色,以使
政府的目標與社會大眾的期望能趨於一致。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公共利益的推動與實踐不能僅依賴國家機關的決策
•在公民社會裡,更需要人民透過

–共同參與社會公共議題的討論,
–善用各種合法的管道發表輿論,
–志願地加入各種社會團體,經由與他人相互結
合,對國家或政黨進行監督。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輿論對政府有監督與制衡的作用,也可作為政府制
定公共政策的依據。
–運作方式:透過媒體或公民投票。
–如:鑑於臺灣曾經發生多起重大食品衛生安全
與消費糾紛事件,在輿論的壓力與公民團體的
推動下,《消保法》得以於1994年完成立法並
三讀通過。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缺點:可能淪為有心人士操作特定議題,藉以謀求
私利的工具。
•改善方式:現代公民透過輿論推動公共利益時,
–應該以合法與理性為原則,
–須對媒體所呈現之輿論常保懷疑與批判能力,

–避免特定團體利用輿論而讓私利凌駕公共利益
之上。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 公民團體:成員透過共同的理念結合,利用集體力
量,主動對特定的公共議題投注心力,並促使社會
大眾與政府關注其目標的團體。
– 如:財團法人董氏基金會是最早投入推動菸害
防制的團體,長期以來推動菸害防制的政策規
劃、教育宣導、媒體傳播、戒菸計畫及國際合
作等議題,並促成《菸害防制法》之立法、修
訂與監督。

公民團體的
特徵

具共同價值、
目標與規範

成員具認同感

具頻繁與結構性
的互動

公民團體的
運作方式

遊說
lobby

陳情

請願

廣告

舉辦活動

支持相同理念
的候選人
參加公職選舉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 缺點:公民團體彼此間可能因立場不同,而產生對
抗和衝突。

• 改善方式:應透過公平正義原則,尋求社會共識,
以符合大多數人福祉。

CH4結束,請小老師安排考試


Slide 42

公民與社會第一冊

第四章 公共利益

授課教師:梁雅雯

[email protected]

翰林版

第一節 認識「公共利益」
• 何謂「公共利益」
• 公共利益的重要

• 公共利益與其他利益的關係

•我們家管教小孩,外人憑甚麼管?

從前,也許是個人家務事。但現在,因涉及社會
共認的公共價值,所以管教過當就會受公眾的禁止
•吸煙是我的自由,只要我喜歡,有甚麼不可以!

這是從個人利益著眼的想法!
個人利益不能損害大家的利益,才是以公共利益
著眼的想法。

公共利益(public interest)
•符合社會上大多數人的利益
–如垃圾處理、生態保護等。

•大眾同意「有些事務」具有公共性質,認為相關利
益會對社會整體有影響,因而成為公共利益
–如《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原住民族基
本法》等弱勢群體的利益,也獲得立法院的多
數同意。

公共利益的重要
• 為自己追求個人利益與幸福,改善個人生活是自然
且合理的現象。

• 個人如果只關心自身利益外,完全不願意為別人付
出,就可能如三個和尚沒水喝的道理一樣。
→對整個群體甚至包括自身都不利。

• 因此,關心公共議題,而非置身度外,是促進群體
生活的核心議題。

公共利益與其他利益的關係
(一)利益如何產生關係?
–1.包容互補

–2.衝突互斥
(二)公共利益與私利的關係
–1.古典自由主義
–2.社群主義
–3.理性自利

包容互補:公共利益的推動,有助於個人或某些群體
利益的維護。
公益

私益

政府實施垃圾不 避免垃圾造成環境的汙染或破壞,進
落地的政策
而提升個人住家的環境品質。
政府推動「節能 希望民眾能夠隨手關燈、減少使用電
減碳」以保護環 器用品、垃圾減量、做好資源回收、

多搭乘大眾運輸工具等,以減少二氧
化碳的排放。
行政院文建會推 喚醒居民的自覺,重建人與他人、人
動的「社區總體 與社區、人與環境的和諧關係,進而
營造」政策
帶動社區的全面改造與發展。

衝突互斥:許多公益的推動,常難免影響個人或某些
群體之利益。
公益

私益

為了便利交通 政府在興建交通建設時,可能必須徵收
個人土地。
為了維護環境 政府實施垃圾不落地政策,限制人們丟
整潔
棄垃圾的時間與地點。
為了確保交通 警察可能在特定的地點與時段,設置路
安全
障實施酒測,要求駕駛人停車配合受檢

公共利益與私利的關係

對應:第一代人權
自由權

公共利益與私利的關係

對應:第二代人權
社會權

公共利益與私利的關係

第二節 公共利益的衡量標準與難題
•公共利益的衡量標準
–1.符合大多數人福祉

–2.符合公平正義原則
•增進公共利益的難題
–搭便車

–共有財悲歌
–鄰避效應
– 大眾缺乏信任感與責任感

1.符合大多數人福祉
• 為促進社會大眾共同的福祉,在推動公共利益前,
應先凝聚社會共識。
不同於經濟學中

• 公共利益也具備兩項特性:

的「公共財」

– 無法排他性:指無法禁止某人不付代價即可享
用該產品或服務。

– 共享性:指某一項物品的數量足夠讓多數人享
有,而且不會降低該物品的功能。

※補充:財貨的種類
是否付費

排他性
使







無排他性

敵對性
(獨享)
無敵對性
(共享)

純公共財
路燈、橋樑、國防
、知識、生態環境

2.符合公平正義原則
•為避免因財富、教育程度或社會地位之差異,讓大
眾的權益有所差別;或犧牲少數人的權益來推動公
共利益等問題。
•因此,公共利益的衡量應注意:
–(1)建立在「公平」的基礎上

–(2)具備「補償正義」的精神

(1)建立在「公平」的基礎上
• 只要我們完成應盡的責任與義務,所獲得的利益也
應該相同;

• 外在差異不能影響每個人的基本權益。
※例如:當大家都繳納全民健保保費後,享有的醫療
權益應該相同,不能因為社會地位高低而影響照護
品質。

(2)具備「補償正義」的精神
• 在推動公共利益的過程中,不應犧牲少數人的權益。
• 若非不得已而為之,則應給予受害者公平與合理的
補償。
※例如:各都會區展開都市更新計畫時,政府必須依
據法規徵收計畫區土地,並補償原有居民的權益。

增進公共利益的難題
•公共利益的最後受益者是社會全體,為何還會出現
阻力與難題?

–因為「誘因不足」:誘因是指可促使個人產生
行動以追求最大目標或利益的工具。
–日本1994年「家用太陽能補貼政策」,政府鼓
勵民眾在家中裝設太陽能板,以節省能源,也
能將多餘電力回賣給電力公司,以獲取利潤,
以提高民眾的裝設意願。

增進公共利益

難題

搭便車

共有財悲歌

鄰避效應

大眾缺乏
信任感與責任感

搭便車
• 為什麼會有「公共財」的出現?
• 為什麼某些財貨必須由政府提供?
因為某些人只享受利益,卻不付出代價。
某些人只想白吃白喝、坐享其成,
認為個人不付出代價也不會被成員所察覺。
如:分組做報告時

→由政府推動公共利益,並訂定法律規範,降低部分
成員不勞而獲的期望心理。

搭便車(freeriding)
•由於公共利益可能需要社會大眾一起出錢出力爭取,
但是所獲得的公共利益卻是無排他性,也就是任何
人都可享有。
•如此一來,個人在理性的計算下,對自己最有利的
情形就是讓別人去參與公共事務,自己則是等著坐
享其成。
•這種自私自利的心態,我們稱之為搭便車。

※補充:財貨的種類
是否付費

排他性
使







無排他性

敵對性
(獨享)
無敵對性
(共享)

純公共財
路燈、橋樑、國防
、知識、生態環境

※補充:財貨的種類
是否付費

使







敵對性
(獨享)
無敵對性
(共享)

排他性
純私有財
私人住宅、
私家汽車

無排他性

純公共財
路燈、橋樑、國防
、知識、生態環境

共有財悲歌
•眾人共有,但又沒有明確誰屬的共有財,如祖產、
川圳。
因為人人可以自由使用,所以最後導致耗竭,
此種現象稱為共有財的悲歌。

→由政府或國際組織介入訂定相關的政策或法律以避
免不必要的浪費。
※沒有任何人擁有並控管的財產,稱為無主物;如野生動物(美國
早期的野牛)、海洋資源。難以界定財產權的無主物;如公海、空
氣。與共有財具有相同的特性。

共有財悲歌
• 美國學者哈定(Garrett Hardin, 1915-2003)提出「草原的
悲劇」:當一群牧羊人在一片肥沃的大草原上牧羊,大家
只要隨著大自然季節的輪替進行放牧和休耕,每年便能牧
養一定數量的羊群。
• 但某天有位牧羊人開始增加他的羊群數量,其他的牧羊人
也有樣學樣。由於每個牧羊人的自利行為,使羊群的數量
越來越多,草原耗損的速度也越快。
• 當草原逐漸消失後,羊群無法生長,牧羊人也失去賴以維
生的生計,草原的悲劇也因而產生。

※補充:財貨的種類

使







敵對性
(獨享)
無敵對性
(共享)

排他性
純私有財
私人住宅、
私家汽車

是否付費

無排他性
共有財(準私有財)
消防設施、
海裡的漁產資源
純公共財
路燈、橋樑、國防
、知識、生態環境

※補充:財貨的種類

使







敵對性
(獨享)
無敵對性
(共享)

排他性
純私有財
私人住宅、
私家汽車
準公共財
有線電視

是否付費

無排他性
共有財(準私有財)
消防設施、
海裡的漁產資源
純公共財
路燈、橋樑、國防
、知識、生態環境

鄰避效應( not in my backyard )
• 「不要在我家後院」
• 為了拒絕或抵抗不屬於當地之建設,通常與環保議
題相關。
如興建垃圾焚化爐、掩埋場或核能發電廠等,
被選為設置地點附近的居民往往會產生
「為何我家要被犧牲」心理。
→公共政策的訂定應有專家學者、環保人士、當地民眾
與政府官員間對興建設施的成效與副作用提出嚴謹的
評估與審慎的考量,方可降低民眾的反彈與抵制。

大眾缺乏信任感與責任感
•根據日裔美籍政治經濟學家福山 (Francis
Fukuyama,1952- )的看法,信任是一種重要的社會
資源,信任程度越高的社會,安全感與依賴感也越
高;反之,則容易相互猜忌、無法團結。
•從這個觀點來看公共利益,個人若對於他人或政府
缺乏信任感,不但無法共同合作,不能站在他人角
度以取得問題的共識,更容易導致對於公共事務的
冷漠與卸責,如此一來,想要謀求公共利益則是難
上加難。

第三節 公共利益的代表者
• 國家與強制力
– 國家是公共利益最佳的代表者
– 國家機關可能傷害公益
– 人民應扮演增進公共利益的角色

•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國家與強制力

國家是公共利益最佳的代表者

• 國家具有憲法賦與保障國民的必要性,與訂定法律
保障國民的正當性。
• 最明顯的例子便是透過法律的制定來宣示、保障與
實踐公共利益,例如:
– 通過《社會秩序維護法》,以維護公共秩序,
確保社會安寧;
– 通過《菸害防制法》,維護國民健康;
– 通過《離島建設條例》,以推動離島的開發建
設。

國家與強制力
– 政府基於公共利益所規劃的公共政策,如全民
健康保險、勞工保險等。
政府以強制力的方式實施全民健保後,
受到醫療保障的國民已經提升到全國人口的99%

然而,國家的公共政策未必對全體國民都有利

國家與強制力
•《全民健康保險法》規定:
–本國籍與領有臺灣居留證明者必須強制投保,
若不投保則處以罰則;
•中低收入戶無力繳納健保費、
•而現行許多醫療項目如職工災害等,全民健保也不
予補助

–因此,當這些中低收入者發生職災意外時,醫
療費用與健保繳納的雙重壓力,將造成中低收
入者沉重的負擔。

國家與強制力

國家機關可能傷害公益

• 相較於人民的權利,國家的公權力顯然更強大和更
權威,因此國家機關可能以公益為藉口,而侵害人
民的權利,甚至發生危害公益的情況。
– 如公職人員濫用職權,造成人民人身、財產等
權利受損的情形。

國家與強制力

國家機關可能傷害公益

在公益的問題上
以「少數服從多數」的決策規則,
來保護多數人的利益。
通常利用立法和選舉的方式

但也往往剝奪少數人的權益,
而發生「多數暴政」的問題。

國家與強制力
• 人民的角色
– 國家在訂定政策時可能無法顧及所有人的利益。

– 因此,各項公共議題的決策與執行,政府除了
在事前須審慎評估,並有良好的監督機制外,
社會大眾也應扮演增進公共利益的角色,以使
政府的目標與社會大眾的期望能趨於一致。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公共利益的推動與實踐不能僅依賴國家機關的決策
•在公民社會裡,更需要人民透過

–共同參與社會公共議題的討論,
–善用各種合法的管道發表輿論,
–志願地加入各種社會團體,經由與他人相互結
合,對國家或政黨進行監督。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輿論對政府有監督與制衡的作用,也可作為政府制
定公共政策的依據。
–運作方式:透過媒體或公民投票。
–如:鑑於臺灣曾經發生多起重大食品衛生安全
與消費糾紛事件,在輿論的壓力與公民團體的
推動下,《消保法》得以於1994年完成立法並
三讀通過。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缺點:可能淪為有心人士操作特定議題,藉以謀求
私利的工具。
•改善方式:現代公民透過輿論推動公共利益時,
–應該以合法與理性為原則,
–須對媒體所呈現之輿論常保懷疑與批判能力,

–避免特定團體利用輿論而讓私利凌駕公共利益
之上。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 公民團體:成員透過共同的理念結合,利用集體力
量,主動對特定的公共議題投注心力,並促使社會
大眾與政府關注其目標的團體。
– 如:財團法人董氏基金會是最早投入推動菸害
防制的團體,長期以來推動菸害防制的政策規
劃、教育宣導、媒體傳播、戒菸計畫及國際合
作等議題,並促成《菸害防制法》之立法、修
訂與監督。

公民團體的
特徵

具共同價值、
目標與規範

成員具認同感

具頻繁與結構性
的互動

公民團體的
運作方式

遊說
lobby

陳情

請願

廣告

舉辦活動

支持相同理念
的候選人
參加公職選舉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 缺點:公民團體彼此間可能因立場不同,而產生對
抗和衝突。

• 改善方式:應透過公平正義原則,尋求社會共識,
以符合大多數人福祉。

CH4結束,請小老師安排考試


Slide 43

公民與社會第一冊

第四章 公共利益

授課教師:梁雅雯

[email protected]

翰林版

第一節 認識「公共利益」
• 何謂「公共利益」
• 公共利益的重要

• 公共利益與其他利益的關係

•我們家管教小孩,外人憑甚麼管?

從前,也許是個人家務事。但現在,因涉及社會
共認的公共價值,所以管教過當就會受公眾的禁止
•吸煙是我的自由,只要我喜歡,有甚麼不可以!

這是從個人利益著眼的想法!
個人利益不能損害大家的利益,才是以公共利益
著眼的想法。

公共利益(public interest)
•符合社會上大多數人的利益
–如垃圾處理、生態保護等。

•大眾同意「有些事務」具有公共性質,認為相關利
益會對社會整體有影響,因而成為公共利益
–如《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原住民族基
本法》等弱勢群體的利益,也獲得立法院的多
數同意。

公共利益的重要
• 為自己追求個人利益與幸福,改善個人生活是自然
且合理的現象。

• 個人如果只關心自身利益外,完全不願意為別人付
出,就可能如三個和尚沒水喝的道理一樣。
→對整個群體甚至包括自身都不利。

• 因此,關心公共議題,而非置身度外,是促進群體
生活的核心議題。

公共利益與其他利益的關係
(一)利益如何產生關係?
–1.包容互補

–2.衝突互斥
(二)公共利益與私利的關係
–1.古典自由主義
–2.社群主義
–3.理性自利

包容互補:公共利益的推動,有助於個人或某些群體
利益的維護。
公益

私益

政府實施垃圾不 避免垃圾造成環境的汙染或破壞,進
落地的政策
而提升個人住家的環境品質。
政府推動「節能 希望民眾能夠隨手關燈、減少使用電
減碳」以保護環 器用品、垃圾減量、做好資源回收、

多搭乘大眾運輸工具等,以減少二氧
化碳的排放。
行政院文建會推 喚醒居民的自覺,重建人與他人、人
動的「社區總體 與社區、人與環境的和諧關係,進而
營造」政策
帶動社區的全面改造與發展。

衝突互斥:許多公益的推動,常難免影響個人或某些
群體之利益。
公益

私益

為了便利交通 政府在興建交通建設時,可能必須徵收
個人土地。
為了維護環境 政府實施垃圾不落地政策,限制人們丟
整潔
棄垃圾的時間與地點。
為了確保交通 警察可能在特定的地點與時段,設置路
安全
障實施酒測,要求駕駛人停車配合受檢

公共利益與私利的關係

對應:第一代人權
自由權

公共利益與私利的關係

對應:第二代人權
社會權

公共利益與私利的關係

第二節 公共利益的衡量標準與難題
•公共利益的衡量標準
–1.符合大多數人福祉

–2.符合公平正義原則
•增進公共利益的難題
–搭便車

–共有財悲歌
–鄰避效應
– 大眾缺乏信任感與責任感

1.符合大多數人福祉
• 為促進社會大眾共同的福祉,在推動公共利益前,
應先凝聚社會共識。
不同於經濟學中

• 公共利益也具備兩項特性:

的「公共財」

– 無法排他性:指無法禁止某人不付代價即可享
用該產品或服務。

– 共享性:指某一項物品的數量足夠讓多數人享
有,而且不會降低該物品的功能。

※補充:財貨的種類
是否付費

排他性
使







無排他性

敵對性
(獨享)
無敵對性
(共享)

純公共財
路燈、橋樑、國防
、知識、生態環境

2.符合公平正義原則
•為避免因財富、教育程度或社會地位之差異,讓大
眾的權益有所差別;或犧牲少數人的權益來推動公
共利益等問題。
•因此,公共利益的衡量應注意:
–(1)建立在「公平」的基礎上

–(2)具備「補償正義」的精神

(1)建立在「公平」的基礎上
• 只要我們完成應盡的責任與義務,所獲得的利益也
應該相同;

• 外在差異不能影響每個人的基本權益。
※例如:當大家都繳納全民健保保費後,享有的醫療
權益應該相同,不能因為社會地位高低而影響照護
品質。

(2)具備「補償正義」的精神
• 在推動公共利益的過程中,不應犧牲少數人的權益。
• 若非不得已而為之,則應給予受害者公平與合理的
補償。
※例如:各都會區展開都市更新計畫時,政府必須依
據法規徵收計畫區土地,並補償原有居民的權益。

增進公共利益的難題
•公共利益的最後受益者是社會全體,為何還會出現
阻力與難題?

–因為「誘因不足」:誘因是指可促使個人產生
行動以追求最大目標或利益的工具。
–日本1994年「家用太陽能補貼政策」,政府鼓
勵民眾在家中裝設太陽能板,以節省能源,也
能將多餘電力回賣給電力公司,以獲取利潤,
以提高民眾的裝設意願。

增進公共利益

難題

搭便車

共有財悲歌

鄰避效應

大眾缺乏
信任感與責任感

搭便車
• 為什麼會有「公共財」的出現?
• 為什麼某些財貨必須由政府提供?
因為某些人只享受利益,卻不付出代價。
某些人只想白吃白喝、坐享其成,
認為個人不付出代價也不會被成員所察覺。
如:分組做報告時

→由政府推動公共利益,並訂定法律規範,降低部分
成員不勞而獲的期望心理。

搭便車(freeriding)
•由於公共利益可能需要社會大眾一起出錢出力爭取,
但是所獲得的公共利益卻是無排他性,也就是任何
人都可享有。
•如此一來,個人在理性的計算下,對自己最有利的
情形就是讓別人去參與公共事務,自己則是等著坐
享其成。
•這種自私自利的心態,我們稱之為搭便車。

※補充:財貨的種類
是否付費

排他性
使







無排他性

敵對性
(獨享)
無敵對性
(共享)

純公共財
路燈、橋樑、國防
、知識、生態環境

※補充:財貨的種類
是否付費

使







敵對性
(獨享)
無敵對性
(共享)

排他性
純私有財
私人住宅、
私家汽車

無排他性

純公共財
路燈、橋樑、國防
、知識、生態環境

共有財悲歌
•眾人共有,但又沒有明確誰屬的共有財,如祖產、
川圳。
因為人人可以自由使用,所以最後導致耗竭,
此種現象稱為共有財的悲歌。

→由政府或國際組織介入訂定相關的政策或法律以避
免不必要的浪費。
※沒有任何人擁有並控管的財產,稱為無主物;如野生動物(美國
早期的野牛)、海洋資源。難以界定財產權的無主物;如公海、空
氣。與共有財具有相同的特性。

共有財悲歌
• 美國學者哈定(Garrett Hardin, 1915-2003)提出「草原的
悲劇」:當一群牧羊人在一片肥沃的大草原上牧羊,大家
只要隨著大自然季節的輪替進行放牧和休耕,每年便能牧
養一定數量的羊群。
• 但某天有位牧羊人開始增加他的羊群數量,其他的牧羊人
也有樣學樣。由於每個牧羊人的自利行為,使羊群的數量
越來越多,草原耗損的速度也越快。
• 當草原逐漸消失後,羊群無法生長,牧羊人也失去賴以維
生的生計,草原的悲劇也因而產生。

※補充:財貨的種類

使







敵對性
(獨享)
無敵對性
(共享)

排他性
純私有財
私人住宅、
私家汽車

是否付費

無排他性
共有財(準私有財)
消防設施、
海裡的漁產資源
純公共財
路燈、橋樑、國防
、知識、生態環境

※補充:財貨的種類

使







敵對性
(獨享)
無敵對性
(共享)

排他性
純私有財
私人住宅、
私家汽車
準公共財
有線電視

是否付費

無排他性
共有財(準私有財)
消防設施、
海裡的漁產資源
純公共財
路燈、橋樑、國防
、知識、生態環境

鄰避效應( not in my backyard )
• 「不要在我家後院」
• 為了拒絕或抵抗不屬於當地之建設,通常與環保議
題相關。
如興建垃圾焚化爐、掩埋場或核能發電廠等,
被選為設置地點附近的居民往往會產生
「為何我家要被犧牲」心理。
→公共政策的訂定應有專家學者、環保人士、當地民眾
與政府官員間對興建設施的成效與副作用提出嚴謹的
評估與審慎的考量,方可降低民眾的反彈與抵制。

大眾缺乏信任感與責任感
•根據日裔美籍政治經濟學家福山 (Francis
Fukuyama,1952- )的看法,信任是一種重要的社會
資源,信任程度越高的社會,安全感與依賴感也越
高;反之,則容易相互猜忌、無法團結。
•從這個觀點來看公共利益,個人若對於他人或政府
缺乏信任感,不但無法共同合作,不能站在他人角
度以取得問題的共識,更容易導致對於公共事務的
冷漠與卸責,如此一來,想要謀求公共利益則是難
上加難。

第三節 公共利益的代表者
• 國家與強制力
– 國家是公共利益最佳的代表者
– 國家機關可能傷害公益
– 人民應扮演增進公共利益的角色

•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國家與強制力

國家是公共利益最佳的代表者

• 國家具有憲法賦與保障國民的必要性,與訂定法律
保障國民的正當性。
• 最明顯的例子便是透過法律的制定來宣示、保障與
實踐公共利益,例如:
– 通過《社會秩序維護法》,以維護公共秩序,
確保社會安寧;
– 通過《菸害防制法》,維護國民健康;
– 通過《離島建設條例》,以推動離島的開發建
設。

國家與強制力
– 政府基於公共利益所規劃的公共政策,如全民
健康保險、勞工保險等。
政府以強制力的方式實施全民健保後,
受到醫療保障的國民已經提升到全國人口的99%

然而,國家的公共政策未必對全體國民都有利

國家與強制力
•《全民健康保險法》規定:
–本國籍與領有臺灣居留證明者必須強制投保,
若不投保則處以罰則;
•中低收入戶無力繳納健保費、
•而現行許多醫療項目如職工災害等,全民健保也不
予補助

–因此,當這些中低收入者發生職災意外時,醫
療費用與健保繳納的雙重壓力,將造成中低收
入者沉重的負擔。

國家與強制力

國家機關可能傷害公益

• 相較於人民的權利,國家的公權力顯然更強大和更
權威,因此國家機關可能以公益為藉口,而侵害人
民的權利,甚至發生危害公益的情況。
– 如公職人員濫用職權,造成人民人身、財產等
權利受損的情形。

國家與強制力

國家機關可能傷害公益

在公益的問題上
以「少數服從多數」的決策規則,
來保護多數人的利益。
通常利用立法和選舉的方式

但也往往剝奪少數人的權益,
而發生「多數暴政」的問題。

國家與強制力
• 人民的角色
– 國家在訂定政策時可能無法顧及所有人的利益。

– 因此,各項公共議題的決策與執行,政府除了
在事前須審慎評估,並有良好的監督機制外,
社會大眾也應扮演增進公共利益的角色,以使
政府的目標與社會大眾的期望能趨於一致。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公共利益的推動與實踐不能僅依賴國家機關的決策
•在公民社會裡,更需要人民透過

–共同參與社會公共議題的討論,
–善用各種合法的管道發表輿論,
–志願地加入各種社會團體,經由與他人相互結
合,對國家或政黨進行監督。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輿論對政府有監督與制衡的作用,也可作為政府制
定公共政策的依據。
–運作方式:透過媒體或公民投票。
–如:鑑於臺灣曾經發生多起重大食品衛生安全
與消費糾紛事件,在輿論的壓力與公民團體的
推動下,《消保法》得以於1994年完成立法並
三讀通過。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缺點:可能淪為有心人士操作特定議題,藉以謀求
私利的工具。
•改善方式:現代公民透過輿論推動公共利益時,
–應該以合法與理性為原則,
–須對媒體所呈現之輿論常保懷疑與批判能力,

–避免特定團體利用輿論而讓私利凌駕公共利益
之上。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 公民團體:成員透過共同的理念結合,利用集體力
量,主動對特定的公共議題投注心力,並促使社會
大眾與政府關注其目標的團體。
– 如:財團法人董氏基金會是最早投入推動菸害
防制的團體,長期以來推動菸害防制的政策規
劃、教育宣導、媒體傳播、戒菸計畫及國際合
作等議題,並促成《菸害防制法》之立法、修
訂與監督。

公民團體的
特徵

具共同價值、
目標與規範

成員具認同感

具頻繁與結構性
的互動

公民團體的
運作方式

遊說
lobby

陳情

請願

廣告

舉辦活動

支持相同理念
的候選人
參加公職選舉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 缺點:公民團體彼此間可能因立場不同,而產生對
抗和衝突。

• 改善方式:應透過公平正義原則,尋求社會共識,
以符合大多數人福祉。

CH4結束,請小老師安排考試


Slide 44

公民與社會第一冊

第四章 公共利益

授課教師:梁雅雯

[email protected]

翰林版

第一節 認識「公共利益」
• 何謂「公共利益」
• 公共利益的重要

• 公共利益與其他利益的關係

•我們家管教小孩,外人憑甚麼管?

從前,也許是個人家務事。但現在,因涉及社會
共認的公共價值,所以管教過當就會受公眾的禁止
•吸煙是我的自由,只要我喜歡,有甚麼不可以!

這是從個人利益著眼的想法!
個人利益不能損害大家的利益,才是以公共利益
著眼的想法。

公共利益(public interest)
•符合社會上大多數人的利益
–如垃圾處理、生態保護等。

•大眾同意「有些事務」具有公共性質,認為相關利
益會對社會整體有影響,因而成為公共利益
–如《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原住民族基
本法》等弱勢群體的利益,也獲得立法院的多
數同意。

公共利益的重要
• 為自己追求個人利益與幸福,改善個人生活是自然
且合理的現象。

• 個人如果只關心自身利益外,完全不願意為別人付
出,就可能如三個和尚沒水喝的道理一樣。
→對整個群體甚至包括自身都不利。

• 因此,關心公共議題,而非置身度外,是促進群體
生活的核心議題。

公共利益與其他利益的關係
(一)利益如何產生關係?
–1.包容互補

–2.衝突互斥
(二)公共利益與私利的關係
–1.古典自由主義
–2.社群主義
–3.理性自利

包容互補:公共利益的推動,有助於個人或某些群體
利益的維護。
公益

私益

政府實施垃圾不 避免垃圾造成環境的汙染或破壞,進
落地的政策
而提升個人住家的環境品質。
政府推動「節能 希望民眾能夠隨手關燈、減少使用電
減碳」以保護環 器用品、垃圾減量、做好資源回收、

多搭乘大眾運輸工具等,以減少二氧
化碳的排放。
行政院文建會推 喚醒居民的自覺,重建人與他人、人
動的「社區總體 與社區、人與環境的和諧關係,進而
營造」政策
帶動社區的全面改造與發展。

衝突互斥:許多公益的推動,常難免影響個人或某些
群體之利益。
公益

私益

為了便利交通 政府在興建交通建設時,可能必須徵收
個人土地。
為了維護環境 政府實施垃圾不落地政策,限制人們丟
整潔
棄垃圾的時間與地點。
為了確保交通 警察可能在特定的地點與時段,設置路
安全
障實施酒測,要求駕駛人停車配合受檢

公共利益與私利的關係

對應:第一代人權
自由權

公共利益與私利的關係

對應:第二代人權
社會權

公共利益與私利的關係

第二節 公共利益的衡量標準與難題
•公共利益的衡量標準
–1.符合大多數人福祉

–2.符合公平正義原則
•增進公共利益的難題
–搭便車

–共有財悲歌
–鄰避效應
– 大眾缺乏信任感與責任感

1.符合大多數人福祉
• 為促進社會大眾共同的福祉,在推動公共利益前,
應先凝聚社會共識。
不同於經濟學中

• 公共利益也具備兩項特性:

的「公共財」

– 無法排他性:指無法禁止某人不付代價即可享
用該產品或服務。

– 共享性:指某一項物品的數量足夠讓多數人享
有,而且不會降低該物品的功能。

※補充:財貨的種類
是否付費

排他性
使







無排他性

敵對性
(獨享)
無敵對性
(共享)

純公共財
路燈、橋樑、國防
、知識、生態環境

2.符合公平正義原則
•為避免因財富、教育程度或社會地位之差異,讓大
眾的權益有所差別;或犧牲少數人的權益來推動公
共利益等問題。
•因此,公共利益的衡量應注意:
–(1)建立在「公平」的基礎上

–(2)具備「補償正義」的精神

(1)建立在「公平」的基礎上
• 只要我們完成應盡的責任與義務,所獲得的利益也
應該相同;

• 外在差異不能影響每個人的基本權益。
※例如:當大家都繳納全民健保保費後,享有的醫療
權益應該相同,不能因為社會地位高低而影響照護
品質。

(2)具備「補償正義」的精神
• 在推動公共利益的過程中,不應犧牲少數人的權益。
• 若非不得已而為之,則應給予受害者公平與合理的
補償。
※例如:各都會區展開都市更新計畫時,政府必須依
據法規徵收計畫區土地,並補償原有居民的權益。

增進公共利益的難題
•公共利益的最後受益者是社會全體,為何還會出現
阻力與難題?

–因為「誘因不足」:誘因是指可促使個人產生
行動以追求最大目標或利益的工具。
–日本1994年「家用太陽能補貼政策」,政府鼓
勵民眾在家中裝設太陽能板,以節省能源,也
能將多餘電力回賣給電力公司,以獲取利潤,
以提高民眾的裝設意願。

增進公共利益

難題

搭便車

共有財悲歌

鄰避效應

大眾缺乏
信任感與責任感

搭便車
• 為什麼會有「公共財」的出現?
• 為什麼某些財貨必須由政府提供?
因為某些人只享受利益,卻不付出代價。
某些人只想白吃白喝、坐享其成,
認為個人不付出代價也不會被成員所察覺。
如:分組做報告時

→由政府推動公共利益,並訂定法律規範,降低部分
成員不勞而獲的期望心理。

搭便車(freeriding)
•由於公共利益可能需要社會大眾一起出錢出力爭取,
但是所獲得的公共利益卻是無排他性,也就是任何
人都可享有。
•如此一來,個人在理性的計算下,對自己最有利的
情形就是讓別人去參與公共事務,自己則是等著坐
享其成。
•這種自私自利的心態,我們稱之為搭便車。

※補充:財貨的種類
是否付費

排他性
使







無排他性

敵對性
(獨享)
無敵對性
(共享)

純公共財
路燈、橋樑、國防
、知識、生態環境

※補充:財貨的種類
是否付費

使







敵對性
(獨享)
無敵對性
(共享)

排他性
純私有財
私人住宅、
私家汽車

無排他性

純公共財
路燈、橋樑、國防
、知識、生態環境

共有財悲歌
•眾人共有,但又沒有明確誰屬的共有財,如祖產、
川圳。
因為人人可以自由使用,所以最後導致耗竭,
此種現象稱為共有財的悲歌。

→由政府或國際組織介入訂定相關的政策或法律以避
免不必要的浪費。
※沒有任何人擁有並控管的財產,稱為無主物;如野生動物(美國
早期的野牛)、海洋資源。難以界定財產權的無主物;如公海、空
氣。與共有財具有相同的特性。

共有財悲歌
• 美國學者哈定(Garrett Hardin, 1915-2003)提出「草原的
悲劇」:當一群牧羊人在一片肥沃的大草原上牧羊,大家
只要隨著大自然季節的輪替進行放牧和休耕,每年便能牧
養一定數量的羊群。
• 但某天有位牧羊人開始增加他的羊群數量,其他的牧羊人
也有樣學樣。由於每個牧羊人的自利行為,使羊群的數量
越來越多,草原耗損的速度也越快。
• 當草原逐漸消失後,羊群無法生長,牧羊人也失去賴以維
生的生計,草原的悲劇也因而產生。

※補充:財貨的種類

使







敵對性
(獨享)
無敵對性
(共享)

排他性
純私有財
私人住宅、
私家汽車

是否付費

無排他性
共有財(準私有財)
消防設施、
海裡的漁產資源
純公共財
路燈、橋樑、國防
、知識、生態環境

※補充:財貨的種類

使







敵對性
(獨享)
無敵對性
(共享)

排他性
純私有財
私人住宅、
私家汽車
準公共財
有線電視

是否付費

無排他性
共有財(準私有財)
消防設施、
海裡的漁產資源
純公共財
路燈、橋樑、國防
、知識、生態環境

鄰避效應( not in my backyard )
• 「不要在我家後院」
• 為了拒絕或抵抗不屬於當地之建設,通常與環保議
題相關。
如興建垃圾焚化爐、掩埋場或核能發電廠等,
被選為設置地點附近的居民往往會產生
「為何我家要被犧牲」心理。
→公共政策的訂定應有專家學者、環保人士、當地民眾
與政府官員間對興建設施的成效與副作用提出嚴謹的
評估與審慎的考量,方可降低民眾的反彈與抵制。

大眾缺乏信任感與責任感
•根據日裔美籍政治經濟學家福山 (Francis
Fukuyama,1952- )的看法,信任是一種重要的社會
資源,信任程度越高的社會,安全感與依賴感也越
高;反之,則容易相互猜忌、無法團結。
•從這個觀點來看公共利益,個人若對於他人或政府
缺乏信任感,不但無法共同合作,不能站在他人角
度以取得問題的共識,更容易導致對於公共事務的
冷漠與卸責,如此一來,想要謀求公共利益則是難
上加難。

第三節 公共利益的代表者
• 國家與強制力
– 國家是公共利益最佳的代表者
– 國家機關可能傷害公益
– 人民應扮演增進公共利益的角色

•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國家與強制力

國家是公共利益最佳的代表者

• 國家具有憲法賦與保障國民的必要性,與訂定法律
保障國民的正當性。
• 最明顯的例子便是透過法律的制定來宣示、保障與
實踐公共利益,例如:
– 通過《社會秩序維護法》,以維護公共秩序,
確保社會安寧;
– 通過《菸害防制法》,維護國民健康;
– 通過《離島建設條例》,以推動離島的開發建
設。

國家與強制力
– 政府基於公共利益所規劃的公共政策,如全民
健康保險、勞工保險等。
政府以強制力的方式實施全民健保後,
受到醫療保障的國民已經提升到全國人口的99%

然而,國家的公共政策未必對全體國民都有利

國家與強制力
•《全民健康保險法》規定:
–本國籍與領有臺灣居留證明者必須強制投保,
若不投保則處以罰則;
•中低收入戶無力繳納健保費、
•而現行許多醫療項目如職工災害等,全民健保也不
予補助

–因此,當這些中低收入者發生職災意外時,醫
療費用與健保繳納的雙重壓力,將造成中低收
入者沉重的負擔。

國家與強制力

國家機關可能傷害公益

• 相較於人民的權利,國家的公權力顯然更強大和更
權威,因此國家機關可能以公益為藉口,而侵害人
民的權利,甚至發生危害公益的情況。
– 如公職人員濫用職權,造成人民人身、財產等
權利受損的情形。

國家與強制力

國家機關可能傷害公益

在公益的問題上
以「少數服從多數」的決策規則,
來保護多數人的利益。
通常利用立法和選舉的方式

但也往往剝奪少數人的權益,
而發生「多數暴政」的問題。

國家與強制力
• 人民的角色
– 國家在訂定政策時可能無法顧及所有人的利益。

– 因此,各項公共議題的決策與執行,政府除了
在事前須審慎評估,並有良好的監督機制外,
社會大眾也應扮演增進公共利益的角色,以使
政府的目標與社會大眾的期望能趨於一致。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公共利益的推動與實踐不能僅依賴國家機關的決策
•在公民社會裡,更需要人民透過

–共同參與社會公共議題的討論,
–善用各種合法的管道發表輿論,
–志願地加入各種社會團體,經由與他人相互結
合,對國家或政黨進行監督。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輿論對政府有監督與制衡的作用,也可作為政府制
定公共政策的依據。
–運作方式:透過媒體或公民投票。
–如:鑑於臺灣曾經發生多起重大食品衛生安全
與消費糾紛事件,在輿論的壓力與公民團體的
推動下,《消保法》得以於1994年完成立法並
三讀通過。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缺點:可能淪為有心人士操作特定議題,藉以謀求
私利的工具。
•改善方式:現代公民透過輿論推動公共利益時,
–應該以合法與理性為原則,
–須對媒體所呈現之輿論常保懷疑與批判能力,

–避免特定團體利用輿論而讓私利凌駕公共利益
之上。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 公民團體:成員透過共同的理念結合,利用集體力
量,主動對特定的公共議題投注心力,並促使社會
大眾與政府關注其目標的團體。
– 如:財團法人董氏基金會是最早投入推動菸害
防制的團體,長期以來推動菸害防制的政策規
劃、教育宣導、媒體傳播、戒菸計畫及國際合
作等議題,並促成《菸害防制法》之立法、修
訂與監督。

公民團體的
特徵

具共同價值、
目標與規範

成員具認同感

具頻繁與結構性
的互動

公民團體的
運作方式

遊說
lobby

陳情

請願

廣告

舉辦活動

支持相同理念
的候選人
參加公職選舉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 缺點:公民團體彼此間可能因立場不同,而產生對
抗和衝突。

• 改善方式:應透過公平正義原則,尋求社會共識,
以符合大多數人福祉。

CH4結束,請小老師安排考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