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故事.香港情 之 普及文化 仁濟醫院靚次伯紀念中學 甚麼是普及文化? 「文化」的定義,本來就是爭論的焦點。 文化較廣義來說,是指「一時一地一社群共 同擁有的生活方式」,而「普及文化」則是 「廣泛在民間流傳,並且受到普遍歡迎的產 品和生活方式」。 普及文化以一般大眾作為基礎,滲透在日 常生活當中。亦由於這個原因,普及文化給 予群眾的參與和主動性便更大。這是一種由 群眾帶動的文化,也是一種生活層面的文化。 因此普及文化可與時在地的反映當時的出社 會面貌和一般人的思想。 娛樂 娛樂是其中一種見證香港文化發展的項目,其包 括音樂、電視和電影等。這一切都見證著香港娛 樂文化及人民喜好的轉變。 *音樂* 戰後的香港並沒有太多娛樂,港 人工作之餘,多收聽當時的流行歌曲。 而在普及文化之中,流行音樂可說 是最有感染力的。大部份人都曾有被樂 聲和歌詞觸動而感到興奮或流淚的經驗。 聽眾的意識形態直接或間接被歌詞影響 著。 戰後時期 因中國內戰,很多內地人移居香港。他們將 故有生活文化引進香港,他們聽的是國語 歌,所以當時以國語歌為主。 劉韻 顧媚 六十年代 自六十年代起,香港的轉口貿易蓬 勃,西方文化湧進香港,甚至連收 音機播放許多歐西流行曲,電視台 亦提供外語節目。不少的香港人也 追隨著潮流聽英文歌。 Elvis Presley The Beatles 七十年代 流行歌直到這個時期才帶有多點本地色 彩。許冠傑以西方流行曲換上切合香港 「打工仔」心態的歌詞,例如「鬼馬雙星」 及「半斤八兩」 ,用詼諧淺白的詞匯,為 小市民訴說出心中的抑壓。 除此之外,七十年代中期,電視電影開 始刮起一片粵語風。 為配合節目而創作的 歌曲更掀起了粵語流行曲的熱潮,加速了 本地創作的發展。 許冠傑 羅文 八十年代 在這時期香港流行樂壇出現了一次前所 未有的「中文歌運動」,首次有機構(香 港商業電台)設立專門播放中文(以粵語為 主)流行曲的頻道,這次「中文歌運動」 對本土流行曲產生重要的衝擊。本地的 流行歌曲亦因此大行其道,不少本地歌 手成為香港人心目中的天皇巨星。 Beyond 張國榮 譚詠麟 梅艷芳 *電視* 自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TVB)啟播後,收 看電視便成為廣大市民的一種免費娛樂。 市民可以透過電視來接收來自本地或世界 各地的電視節目和資訊。 七十年代 這年代開始,電視機開始普及, 成為香港市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 分。 電視成為了香港最重要的傳播 媒介,以「普及文化」而言,電視的 影響頗為深遠。電視劇在七十年代興 起了熱潮,百集長劇造就了一班忠實 電視迷。 七十年代經典電視劇: 《獅子山下》 《狂潮》 逼上梁山(1977) 漩渦(1978) 香港粵語電視劇 (1976) 半生緣 (1976) 八十年代 八十年代跟七十年代不同的是,觀眾開始有不同要求。 例如武俠片等。同時他們生活節奏加快,從前的 長劇已不合時宜。中篇劇於這時崛起,這種劇集的 種類很多,演員發揮機會也較多,令觀眾眼前一亮。 八十年代經典電視劇: 《千王之王》 ←主題曲 《上海灘》 《神鵰俠侶》 《網中人》 《小李飛刀》 九十年代 九十年代的電視劇更多元化,開始 提及不同階層人士,例如:醫生、 警察......。另外,科技發展令某 些劇集開始使用電腦特技作,給人 煥然一新的感覺 。 經典電視劇: 《壹號皇庭》 《西遊記》 《刑事偵緝檔案》 《妙手仁心》 二十一世紀 二十一世紀有大量本地製作的電視劇出現,同 時亦增加了一些外購劇,多是來自海外,如中 國內地、韓國和日本等。而至今天,韓劇更成 為大眾茶餘飯後的一個熱門話題,而最近的例 子有「大長今」。由此可見,電視劇集對大眾 有深遠的影響。 經典電視劇 : 《新楚留香》 《小寶與康熙 》 《浪漫滿屋》 《大長金》 總結 電視節目不只是為香港市民提供娛 樂的一種途徑,它反映不同年代觀 眾的喜好,同時見證香港不同年代 的文化發展。 *電影* 電影開始出現在香港時,並不是 每個人都可以觀賞。 這是由於票價昂貴,只有富家子 弟才可承擔。但隨時間變遷,現今 大眾都可以觀賞電影了。 50-60年代 這段期間電影的語言多是以國語為主,因 為有大量內地人從中國大陸湧入,對國語 片需求大。 60年代 六十年代開始,開始有本地電影公 司成立,這令港產粵語片開始大行 其道,漸漸取代國語片,戲票的價 格開始平民化。這時期的電影,題 材大多圍繞港人的現實生活。 帝女花 紫釵記 這時期的電影有:《飛女正傳》、《李 子長活畫》、《好夫妻》等。 《飛女正傳》 六十年代的紅星 陳寶珠 謝賢 陳寶珠在電影中多數飾演工廠妹,這 反映香港的經濟正轉型,工業開始發 展工廠工作很多時由女性擔任。 七十年代 粵語的動作片、武打片及喜劇片成 為電影的主流,受歡迎的程度遠超 過外語片。 因為在50-60年代出生 的人從小開始學習粵語,他們較喜 歡本地題材。 七十年代武打巨星 《忠烈圖》 (1975) 唐山大兄 (1971) 李小龍的電影曾在香港及世界(包括美 國)掀起中國功夫片熱潮,及在香港中 國及外國帶起學習中國功夫熱 。 鐵金剛系列 英雄本色 八十年代 至八十年代,外語片逐漸恢復 流行。 卡通片也開始在銀幕上 出現,也有一些紀錄片如《慘 痛的戰爭》(1980)。 《老夫子》 九十年代以後 九十年代,電影變得多元 化。本地及外語電影同樣 受到觀眾的喜愛。 《香港製造》 《鐵達尼號》 《職業特工隊》 《我的野蠻女友》 *報刊* 報刊是戰後一種最主要的傳播媒介。它是香港 市民獲取最新消息的來源之一,也是最普遍的 讀物。早期,報刊種類較少,主要報導港聞要 事。現在的報刊,種類繁多,除了報導時事 還有馬經、地產、財經和娛樂新聞等。 漫畫 漫畫也是頗受大眾歡 迎的讀物,在六、七 十年代開始,興起了 本地漫畫,主要是反 映當時市民的心態。 到了八十年代,本地 漫畫開始式微,取而 代之的是日本漫畫, 熱潮至今仍未減退。 60年代 在這年代,畫公仔書(現稱為漫畫)﹐是只 能混口飯吃的卑賤職業。 當時畫家生活普遍困難,更受社會歧視, 黃玉郎就在這個漫畫亂世,投身入漫畫 行業。 80年代黃玉郎作品 這十年為黃玉郎的巔峰期﹐也是漫畫界的 黃金時期 。 老夫子 (作者:王澤 ) 六十年代 日本漫畫 吳俊雄博士的觀點 雖然我們經常批評普及文化內容低俗、 缺乏創意,但我們又不能不承認,普 及文化能反映社會狀況、揭示道德標 準、培養我們對社會的認同感,並同 時為我們供不少歡樂。我們不應該逃 避或漠視這種矛盾,而是應該學會如 何去識別好壞,從而以正確的態度去 發掘這一個大寶藏的奧秘。 感想 對於成長於廿一世紀的年青人而言, 他們對潮流資訊的觸覺也許非常敏銳。然 而,若提到香港過去的歷史文化、昔日港 人的生活,許多時候他們都只是一知半解, 甚至包括我們做報告的這一群,亦對香港 的普及文化沒有深入的認識。 過去我們所學的歷史,大多只是圍繞著 中國或世界各地的大歷史,較少涉及港人 過去的生活文化。所以,為了讓現今一代 的年青人認識及了解更多有關過去的普及 文化,我們便選擇這個題目-「普及文 化」。 在製作報告的過程中,全組共有8人,共分 成4組,去搜羅各類的資料,過程中必有得失, 最大的得著是學習到合作精神。當有意見或分歧 時,我們學習到如何接納他人意見及解決問題, 更最重要的是,在搜集資料的過程中,我們因而 加深對港人文化源流的了解以及對昔日香港的認 識,確實獲益良多。 可是,這個題目涉及的範圍比較廣泛,選取 題目的過程上存有不少爭議,確實難以取捨。加 上,時間亦較為緊逼,使我們未能盡錄所有資料, 亦沒有充足的時間來進行任何訪問等工作,實是 報告上的不足之處。 但最後,憑著大家的努力,終於完成這份 報告。 參考書目 •香港今昔 高添強 三聯書店 •香港的流行文化 •香港掌故 •我們都是這樣長大 •情舊香港地 •趣談今昔香港 梁秉鈞 三聯書店 廣角鎖出版社 朋窗出版 喜閱文化叢會 萬里書店出版 魯言 龍景昌 吳昊 鄭心墀 參考網站 •www2.hkedcity.net/citizen_files/aa/bs/fy1379/public _html/geu0412g.htm •www2.hkedcity.net/citizen_files/aa/ba/au991301/pub lic_html/hongkong •http://www.timlau.com/song.htm •http://www.rthk.org.hk/mediadigest/md0401/02.html.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香港故事.香港情 之 普及文化 仁濟醫院靚次伯紀念中學 甚麼是普及文化? 「文化」的定義,本來就是爭論的焦點。 文化較廣義來說,是指「一時一地一社群共 同擁有的生活方式」,而「普及文化」則是 「廣泛在民間流傳,並且受到普遍歡迎的產 品和生活方式」。 普及文化以一般大眾作為基礎,滲透在日 常生活當中。亦由於這個原因,普及文化給 予群眾的參與和主動性便更大。這是一種由 群眾帶動的文化,也是一種生活層面的文化。 因此普及文化可與時在地的反映當時的出社 會面貌和一般人的思想。 娛樂 娛樂是其中一種見證香港文化發展的項目,其包 括音樂、電視和電影等。這一切都見證著香港娛 樂文化及人民喜好的轉變。 *音樂* 戰後的香港並沒有太多娛樂,港 人工作之餘,多收聽當時的流行歌曲。 而在普及文化之中,流行音樂可說 是最有感染力的。大部份人都曾有被樂 聲和歌詞觸動而感到興奮或流淚的經驗。 聽眾的意識形態直接或間接被歌詞影響 著。 戰後時期 因中國內戰,很多內地人移居香港。他們將 故有生活文化引進香港,他們聽的是國語 歌,所以當時以國語歌為主。 劉韻 顧媚 六十年代 自六十年代起,香港的轉口貿易蓬 勃,西方文化湧進香港,甚至連收 音機播放許多歐西流行曲,電視台 亦提供外語節目。不少的香港人也 追隨著潮流聽英文歌。 Elvis Presley The Beatles 七十年代 流行歌直到這個時期才帶有多點本地色 彩。許冠傑以西方流行曲換上切合香港 「打工仔」心態的歌詞,例如「鬼馬雙星」 及「半斤八兩」 ,用詼諧淺白的詞匯,為 小市民訴說出心中的抑壓。 除此之外,七十年代中期,電視電影開 始刮起一片粵語風。 為配合節目而創作的 歌曲更掀起了粵語流行曲的熱潮,加速了 本地創作的發展。 許冠傑 羅文 八十年代 在這時期香港流行樂壇出現了一次前所 未有的「中文歌運動」,首次有機構(香 港商業電台)設立專門播放中文(以粵語為 主)流行曲的頻道,這次「中文歌運動」 對本土流行曲產生重要的衝擊。本地的 流行歌曲亦因此大行其道,不少本地歌 手成為香港人心目中的天皇巨星。 Beyond 張國榮 譚詠麟 梅艷芳 *電視* 自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TVB)啟播後,收 看電視便成為廣大市民的一種免費娛樂。 市民可以透過電視來接收來自本地或世界 各地的電視節目和資訊。 七十年代 這年代開始,電視機開始普及, 成為香港市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 分。 電視成為了香港最重要的傳播 媒介,以「普及文化」而言,電視的 影響頗為深遠。電視劇在七十年代興 起了熱潮,百集長劇造就了一班忠實 電視迷。 七十年代經典電視劇: 《獅子山下》 《狂潮》 逼上梁山(1977) 漩渦(1978) 香港粵語電視劇 (1976) 半生緣 (1976) 八十年代 八十年代跟七十年代不同的是,觀眾開始有不同要求。 例如武俠片等。同時他們生活節奏加快,從前的 長劇已不合時宜。中篇劇於這時崛起,這種劇集的 種類很多,演員發揮機會也較多,令觀眾眼前一亮。 八十年代經典電視劇: 《千王之王》 ←主題曲 《上海灘》 《神鵰俠侶》 《網中人》 《小李飛刀》 九十年代 九十年代的電視劇更多元化,開始 提及不同階層人士,例如:醫生、 警察......。另外,科技發展令某 些劇集開始使用電腦特技作,給人 煥然一新的感覺 。 經典電視劇: 《壹號皇庭》 《西遊記》 《刑事偵緝檔案》 《妙手仁心》 二十一世紀 二十一世紀有大量本地製作的電視劇出現,同 時亦增加了一些外購劇,多是來自海外,如中 國內地、韓國和日本等。而至今天,韓劇更成 為大眾茶餘飯後的一個熱門話題,而最近的例 子有「大長今」。由此可見,電視劇集對大眾 有深遠的影響。 經典電視劇 : 《新楚留香》 《小寶與康熙 》 《浪漫滿屋》 《大長金》 總結 電視節目不只是為香港市民提供娛 樂的一種途徑,它反映不同年代觀 眾的喜好,同時見證香港不同年代 的文化發展。 *電影* 電影開始出現在香港時,並不是 每個人都可以觀賞。 這是由於票價昂貴,只有富家子 弟才可承擔。但隨時間變遷,現今 大眾都可以觀賞電影了。 50-60年代 這段期間電影的語言多是以國語為主,因 為有大量內地人從中國大陸湧入,對國語 片需求大。 60年代 六十年代開始,開始有本地電影公 司成立,這令港產粵語片開始大行 其道,漸漸取代國語片,戲票的價 格開始平民化。這時期的電影,題 材大多圍繞港人的現實生活。 帝女花 紫釵記 這時期的電影有:《飛女正傳》、《李 子長活畫》、《好夫妻》等。 《飛女正傳》 六十年代的紅星 陳寶珠 謝賢 陳寶珠在電影中多數飾演工廠妹,這 反映香港的經濟正轉型,工業開始發 展工廠工作很多時由女性擔任。 七十年代 粵語的動作片、武打片及喜劇片成 為電影的主流,受歡迎的程度遠超 過外語片。 因為在50-60年代出生 的人從小開始學習粵語,他們較喜 歡本地題材。 七十年代武打巨星 《忠烈圖》 (1975) 唐山大兄 (1971) 李小龍的電影曾在香港及世界(包括美 國)掀起中國功夫片熱潮,及在香港中 國及外國帶起學習中國功夫熱 。 鐵金剛系列 英雄本色 八十年代 至八十年代,外語片逐漸恢復 流行。 卡通片也開始在銀幕上 出現,也有一些紀錄片如《慘 痛的戰爭》(1980)。 《老夫子》 九十年代以後 九十年代,電影變得多元 化。本地及外語電影同樣 受到觀眾的喜愛。 《香港製造》 《鐵達尼號》 《職業特工隊》 《我的野蠻女友》 *報刊* 報刊是戰後一種最主要的傳播媒介。它是香港 市民獲取最新消息的來源之一,也是最普遍的 讀物。早期,報刊種類較少,主要報導港聞要 事。現在的報刊,種類繁多,除了報導時事 還有馬經、地產、財經和娛樂新聞等。 漫畫 漫畫也是頗受大眾歡 迎的讀物,在六、七 十年代開始,興起了 本地漫畫,主要是反 映當時市民的心態。 到了八十年代,本地 漫畫開始式微,取而 代之的是日本漫畫, 熱潮至今仍未減退。 60年代 在這年代,畫公仔書(現稱為漫畫)﹐是只 能混口飯吃的卑賤職業。 當時畫家生活普遍困難,更受社會歧視, 黃玉郎就在這個漫畫亂世,投身入漫畫 行業。 80年代黃玉郎作品 這十年為黃玉郎的巔峰期﹐也是漫畫界的 黃金時期 。 老夫子 (作者:王澤 ) 六十年代 日本漫畫 吳俊雄博士的觀點 雖然我們經常批評普及文化內容低俗、 缺乏創意,但我們又不能不承認,普 及文化能反映社會狀況、揭示道德標 準、培養我們對社會的認同感,並同 時為我們供不少歡樂。我們不應該逃 避或漠視這種矛盾,而是應該學會如 何去識別好壞,從而以正確的態度去 發掘這一個大寶藏的奧秘。 感想 對於成長於廿一世紀的年青人而言, 他們對潮流資訊的觸覺也許非常敏銳。然 而,若提到香港過去的歷史文化、昔日港 人的生活,許多時候他們都只是一知半解, 甚至包括我們做報告的這一群,亦對香港 的普及文化沒有深入的認識。 過去我們所學的歷史,大多只是圍繞著 中國或世界各地的大歷史,較少涉及港人 過去的生活文化。所以,為了讓現今一代 的年青人認識及了解更多有關過去的普及 文化,我們便選擇這個題目-「普及文 化」。 在製作報告的過程中,全組共有8人,共分 成4組,去搜羅各類的資料,過程中必有得失, 最大的得著是學習到合作精神。當有意見或分歧 時,我們學習到如何接納他人意見及解決問題, 更最重要的是,在搜集資料的過程中,我們因而 加深對港人文化源流的了解以及對昔日香港的認 識,確實獲益良多。 可是,這個題目涉及的範圍比較廣泛,選取 題目的過程上存有不少爭議,確實難以取捨。加 上,時間亦較為緊逼,使我們未能盡錄所有資料, 亦沒有充足的時間來進行任何訪問等工作,實是 報告上的不足之處。 但最後,憑著大家的努力,終於完成這份 報告。 參考書目 •香港今昔 高添強 三聯書店 •香港的流行文化 •香港掌故 •我們都是這樣長大 •情舊香港地 •趣談今昔香港 梁秉鈞 三聯書店 廣角鎖出版社 朋窗出版 喜閱文化叢會 萬里書店出版 魯言 龍景昌 吳昊 鄭心墀 參考網站 •www2.hkedcity.net/citizen_files/aa/bs/fy1379/public _html/geu0412g.htm •www2.hkedcity.net/citizen_files/aa/ba/au991301/pub lic_html/hongkong •http://www.timlau.com/song.htm •http://www.rthk.org.hk/mediadigest/md0401/02.html.

Slide 1

香港故事.香港情

普及文化
仁濟醫院靚次伯紀念中學

甚麼是普及文化?
「文化」的定義,本來就是爭論的焦點。
文化較廣義來說,是指「一時一地一社群共
同擁有的生活方式」,而「普及文化」則是
「廣泛在民間流傳,並且受到普遍歡迎的產
品和生活方式」。
普及文化以一般大眾作為基礎,滲透在日
常生活當中。亦由於這個原因,普及文化給
予群眾的參與和主動性便更大。這是一種由
群眾帶動的文化,也是一種生活層面的文化。
因此普及文化可與時在地的反映當時的出社
會面貌和一般人的思想。

娛樂
娛樂是其中一種見證香港文化發展的項目,其包

括音樂、電視和電影等。這一切都見證著香港娛

樂文化及人民喜好的轉變。

*音樂*
戰後的香港並沒有太多娛樂,港
人工作之餘,多收聽當時的流行歌曲。
而在普及文化之中,流行音樂可說
是最有感染力的。大部份人都曾有被樂
聲和歌詞觸動而感到興奮或流淚的經驗。
聽眾的意識形態直接或間接被歌詞影響
著。

戰後時期
因中國內戰,很多內地人移居香港。他們將
故有生活文化引進香港,他們聽的是國語
歌,所以當時以國語歌為主。

劉韻
顧媚

六十年代
自六十年代起,香港的轉口貿易蓬
勃,西方文化湧進香港,甚至連收
音機播放許多歐西流行曲,電視台
亦提供外語節目。不少的香港人也
追隨著潮流聽英文歌。

Elvis Presley

The Beatles

七十年代
流行歌直到這個時期才帶有多點本地色
彩。許冠傑以西方流行曲換上切合香港
「打工仔」心態的歌詞,例如「鬼馬雙星」
及「半斤八兩」 ,用詼諧淺白的詞匯,為
小市民訴說出心中的抑壓。
除此之外,七十年代中期,電視電影開
始刮起一片粵語風。 為配合節目而創作的
歌曲更掀起了粵語流行曲的熱潮,加速了
本地創作的發展。

許冠傑

羅文

八十年代
在這時期香港流行樂壇出現了一次前所
未有的「中文歌運動」,首次有機構(香
港商業電台)設立專門播放中文(以粵語為
主)流行曲的頻道,這次「中文歌運動」
對本土流行曲產生重要的衝擊。本地的
流行歌曲亦因此大行其道,不少本地歌
手成為香港人心目中的天皇巨星。

Beyond

張國榮

譚詠麟

梅艷芳

*電視*
自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TVB)啟播後,收
看電視便成為廣大市民的一種免費娛樂。
市民可以透過電視來接收來自本地或世界
各地的電視節目和資訊。

七十年代
這年代開始,電視機開始普及,
成為香港市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
分。
電視成為了香港最重要的傳播
媒介,以「普及文化」而言,電視的
影響頗為深遠。電視劇在七十年代興
起了熱潮,百集長劇造就了一班忠實
電視迷。

七十年代經典電視劇:

《獅子山下》

《狂潮》

逼上梁山(1977)

漩渦(1978)

香港粵語電視劇
(1976)

半生緣 (1976)

八十年代
八十年代跟七十年代不同的是,觀眾開始有不同要求。
例如武俠片等。同時他們生活節奏加快,從前的
長劇已不合時宜。中篇劇於這時崛起,這種劇集的
種類很多,演員發揮機會也較多,令觀眾眼前一亮。

八十年代經典電視劇:

《千王之王》

←主題曲

《上海灘》

《神鵰俠侶》

《網中人》

《小李飛刀》

九十年代
九十年代的電視劇更多元化,開始
提及不同階層人士,例如:醫生、
警察......。另外,科技發展令某
些劇集開始使用電腦特技作,給人
煥然一新的感覺 。

經典電視劇:

《壹號皇庭》
《西遊記》

《刑事偵緝檔案》

《妙手仁心》

二十一世紀
二十一世紀有大量本地製作的電視劇出現,同
時亦增加了一些外購劇,多是來自海外,如中

國內地、韓國和日本等。而至今天,韓劇更成
為大眾茶餘飯後的一個熱門話題,而最近的例
子有「大長今」。由此可見,電視劇集對大眾
有深遠的影響。

經典電視劇 :

《新楚留香》

《小寶與康熙 》

《浪漫滿屋》
《大長金》

總結
電視節目不只是為香港市民提供娛
樂的一種途徑,它反映不同年代觀
眾的喜好,同時見證香港不同年代
的文化發展。

*電影*
電影開始出現在香港時,並不是
每個人都可以觀賞。
這是由於票價昂貴,只有富家子
弟才可承擔。但隨時間變遷,現今
大眾都可以觀賞電影了。

50-60年代
這段期間電影的語言多是以國語為主,因
為有大量內地人從中國大陸湧入,對國語

片需求大。

60年代
六十年代開始,開始有本地電影公
司成立,這令港產粵語片開始大行
其道,漸漸取代國語片,戲票的價
格開始平民化。這時期的電影,題
材大多圍繞港人的現實生活。

帝女花

紫釵記

這時期的電影有:《飛女正傳》、《李
子長活畫》、《好夫妻》等。

《飛女正傳》

六十年代的紅星

陳寶珠

謝賢

陳寶珠在電影中多數飾演工廠妹,這
反映香港的經濟正轉型,工業開始發
展工廠工作很多時由女性擔任。

七十年代
粵語的動作片、武打片及喜劇片成
為電影的主流,受歡迎的程度遠超
過外語片。 因為在50-60年代出生

的人從小開始學習粵語,他們較喜
歡本地題材。

七十年代武打巨星

《忠烈圖》
(1975)
唐山大兄
(1971)

李小龍的電影曾在香港及世界(包括美

國)掀起中國功夫片熱潮,及在香港中

國及外國帶起學習中國功夫熱 。

鐵金剛系列

英雄本色

八十年代
至八十年代,外語片逐漸恢復
流行。 卡通片也開始在銀幕上
出現,也有一些紀錄片如《慘
痛的戰爭》(1980)。

《老夫子》

九十年代以後

九十年代,電影變得多元
化。本地及外語電影同樣

受到觀眾的喜愛。

《香港製造》
《鐵達尼號》

《職業特工隊》

《我的野蠻女友》

*報刊*

報刊是戰後一種最主要的傳播媒介。它是香港
市民獲取最新消息的來源之一,也是最普遍的

讀物。早期,報刊種類較少,主要報導港聞要
事。現在的報刊,種類繁多,除了報導時事
還有馬經、地產、財經和娛樂新聞等。

漫畫
漫畫也是頗受大眾歡
迎的讀物,在六、七
十年代開始,興起了
本地漫畫,主要是反
映當時市民的心態。
到了八十年代,本地
漫畫開始式微,取而
代之的是日本漫畫,
熱潮至今仍未減退。

60年代

在這年代,畫公仔書(現稱為漫畫)﹐是只
能混口飯吃的卑賤職業。
當時畫家生活普遍困難,更受社會歧視,
黃玉郎就在這個漫畫亂世,投身入漫畫
行業。

80年代黃玉郎作品
這十年為黃玉郎的巔峰期﹐也是漫畫界的
黃金時期 。

老夫子 (作者:王澤 ) 六十年代

日本漫畫

吳俊雄博士的觀點
雖然我們經常批評普及文化內容低俗、
缺乏創意,但我們又不能不承認,普
及文化能反映社會狀況、揭示道德標
準、培養我們對社會的認同感,並同
時為我們供不少歡樂。我們不應該逃
避或漠視這種矛盾,而是應該學會如
何去識別好壞,從而以正確的態度去
發掘這一個大寶藏的奧秘。

感想
對於成長於廿一世紀的年青人而言,
他們對潮流資訊的觸覺也許非常敏銳。然
而,若提到香港過去的歷史文化、昔日港
人的生活,許多時候他們都只是一知半解,
甚至包括我們做報告的這一群,亦對香港
的普及文化沒有深入的認識。
過去我們所學的歷史,大多只是圍繞著
中國或世界各地的大歷史,較少涉及港人
過去的生活文化。所以,為了讓現今一代
的年青人認識及了解更多有關過去的普及
文化,我們便選擇這個題目-「普及文
化」。

在製作報告的過程中,全組共有8人,共分
成4組,去搜羅各類的資料,過程中必有得失,
最大的得著是學習到合作精神。當有意見或分歧
時,我們學習到如何接納他人意見及解決問題,
更最重要的是,在搜集資料的過程中,我們因而
加深對港人文化源流的了解以及對昔日香港的認
識,確實獲益良多。
可是,這個題目涉及的範圍比較廣泛,選取
題目的過程上存有不少爭議,確實難以取捨。加
上,時間亦較為緊逼,使我們未能盡錄所有資料,
亦沒有充足的時間來進行任何訪問等工作,實是
報告上的不足之處。
但最後,憑著大家的努力,終於完成這份
報告。

參考書目
•香港今昔

高添強

三聯書店

•香港的流行文化
•香港掌故
•我們都是這樣長大
•情舊香港地
•趣談今昔香港

梁秉鈞

三聯書店
廣角鎖出版社
朋窗出版
喜閱文化叢會
萬里書店出版

魯言
龍景昌
吳昊
鄭心墀

參考網站
•www2.hkedcity.net/citizen_files/aa/bs/fy1379/public
_html/geu0412g.htm
•www2.hkedcity.net/citizen_files/aa/ba/au991301/pub
lic_html/hongkong
•http://www.timlau.com/song.htm
•http://www.rthk.org.hk/mediadigest/md0401/02.html


Slide 2

香港故事.香港情

普及文化
仁濟醫院靚次伯紀念中學

甚麼是普及文化?
「文化」的定義,本來就是爭論的焦點。
文化較廣義來說,是指「一時一地一社群共
同擁有的生活方式」,而「普及文化」則是
「廣泛在民間流傳,並且受到普遍歡迎的產
品和生活方式」。
普及文化以一般大眾作為基礎,滲透在日
常生活當中。亦由於這個原因,普及文化給
予群眾的參與和主動性便更大。這是一種由
群眾帶動的文化,也是一種生活層面的文化。
因此普及文化可與時在地的反映當時的出社
會面貌和一般人的思想。

娛樂
娛樂是其中一種見證香港文化發展的項目,其包

括音樂、電視和電影等。這一切都見證著香港娛

樂文化及人民喜好的轉變。

*音樂*
戰後的香港並沒有太多娛樂,港
人工作之餘,多收聽當時的流行歌曲。
而在普及文化之中,流行音樂可說
是最有感染力的。大部份人都曾有被樂
聲和歌詞觸動而感到興奮或流淚的經驗。
聽眾的意識形態直接或間接被歌詞影響
著。

戰後時期
因中國內戰,很多內地人移居香港。他們將
故有生活文化引進香港,他們聽的是國語
歌,所以當時以國語歌為主。

劉韻
顧媚

六十年代
自六十年代起,香港的轉口貿易蓬
勃,西方文化湧進香港,甚至連收
音機播放許多歐西流行曲,電視台
亦提供外語節目。不少的香港人也
追隨著潮流聽英文歌。

Elvis Presley

The Beatles

七十年代
流行歌直到這個時期才帶有多點本地色
彩。許冠傑以西方流行曲換上切合香港
「打工仔」心態的歌詞,例如「鬼馬雙星」
及「半斤八兩」 ,用詼諧淺白的詞匯,為
小市民訴說出心中的抑壓。
除此之外,七十年代中期,電視電影開
始刮起一片粵語風。 為配合節目而創作的
歌曲更掀起了粵語流行曲的熱潮,加速了
本地創作的發展。

許冠傑

羅文

八十年代
在這時期香港流行樂壇出現了一次前所
未有的「中文歌運動」,首次有機構(香
港商業電台)設立專門播放中文(以粵語為
主)流行曲的頻道,這次「中文歌運動」
對本土流行曲產生重要的衝擊。本地的
流行歌曲亦因此大行其道,不少本地歌
手成為香港人心目中的天皇巨星。

Beyond

張國榮

譚詠麟

梅艷芳

*電視*
自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TVB)啟播後,收
看電視便成為廣大市民的一種免費娛樂。
市民可以透過電視來接收來自本地或世界
各地的電視節目和資訊。

七十年代
這年代開始,電視機開始普及,
成為香港市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
分。
電視成為了香港最重要的傳播
媒介,以「普及文化」而言,電視的
影響頗為深遠。電視劇在七十年代興
起了熱潮,百集長劇造就了一班忠實
電視迷。

七十年代經典電視劇:

《獅子山下》

《狂潮》

逼上梁山(1977)

漩渦(1978)

香港粵語電視劇
(1976)

半生緣 (1976)

八十年代
八十年代跟七十年代不同的是,觀眾開始有不同要求。
例如武俠片等。同時他們生活節奏加快,從前的
長劇已不合時宜。中篇劇於這時崛起,這種劇集的
種類很多,演員發揮機會也較多,令觀眾眼前一亮。

八十年代經典電視劇:

《千王之王》

←主題曲

《上海灘》

《神鵰俠侶》

《網中人》

《小李飛刀》

九十年代
九十年代的電視劇更多元化,開始
提及不同階層人士,例如:醫生、
警察......。另外,科技發展令某
些劇集開始使用電腦特技作,給人
煥然一新的感覺 。

經典電視劇:

《壹號皇庭》
《西遊記》

《刑事偵緝檔案》

《妙手仁心》

二十一世紀
二十一世紀有大量本地製作的電視劇出現,同
時亦增加了一些外購劇,多是來自海外,如中

國內地、韓國和日本等。而至今天,韓劇更成
為大眾茶餘飯後的一個熱門話題,而最近的例
子有「大長今」。由此可見,電視劇集對大眾
有深遠的影響。

經典電視劇 :

《新楚留香》

《小寶與康熙 》

《浪漫滿屋》
《大長金》

總結
電視節目不只是為香港市民提供娛
樂的一種途徑,它反映不同年代觀
眾的喜好,同時見證香港不同年代
的文化發展。

*電影*
電影開始出現在香港時,並不是
每個人都可以觀賞。
這是由於票價昂貴,只有富家子
弟才可承擔。但隨時間變遷,現今
大眾都可以觀賞電影了。

50-60年代
這段期間電影的語言多是以國語為主,因
為有大量內地人從中國大陸湧入,對國語

片需求大。

60年代
六十年代開始,開始有本地電影公
司成立,這令港產粵語片開始大行
其道,漸漸取代國語片,戲票的價
格開始平民化。這時期的電影,題
材大多圍繞港人的現實生活。

帝女花

紫釵記

這時期的電影有:《飛女正傳》、《李
子長活畫》、《好夫妻》等。

《飛女正傳》

六十年代的紅星

陳寶珠

謝賢

陳寶珠在電影中多數飾演工廠妹,這
反映香港的經濟正轉型,工業開始發
展工廠工作很多時由女性擔任。

七十年代
粵語的動作片、武打片及喜劇片成
為電影的主流,受歡迎的程度遠超
過外語片。 因為在50-60年代出生

的人從小開始學習粵語,他們較喜
歡本地題材。

七十年代武打巨星

《忠烈圖》
(1975)
唐山大兄
(1971)

李小龍的電影曾在香港及世界(包括美

國)掀起中國功夫片熱潮,及在香港中

國及外國帶起學習中國功夫熱 。

鐵金剛系列

英雄本色

八十年代
至八十年代,外語片逐漸恢復
流行。 卡通片也開始在銀幕上
出現,也有一些紀錄片如《慘
痛的戰爭》(1980)。

《老夫子》

九十年代以後

九十年代,電影變得多元
化。本地及外語電影同樣

受到觀眾的喜愛。

《香港製造》
《鐵達尼號》

《職業特工隊》

《我的野蠻女友》

*報刊*

報刊是戰後一種最主要的傳播媒介。它是香港
市民獲取最新消息的來源之一,也是最普遍的

讀物。早期,報刊種類較少,主要報導港聞要
事。現在的報刊,種類繁多,除了報導時事
還有馬經、地產、財經和娛樂新聞等。

漫畫
漫畫也是頗受大眾歡
迎的讀物,在六、七
十年代開始,興起了
本地漫畫,主要是反
映當時市民的心態。
到了八十年代,本地
漫畫開始式微,取而
代之的是日本漫畫,
熱潮至今仍未減退。

60年代

在這年代,畫公仔書(現稱為漫畫)﹐是只
能混口飯吃的卑賤職業。
當時畫家生活普遍困難,更受社會歧視,
黃玉郎就在這個漫畫亂世,投身入漫畫
行業。

80年代黃玉郎作品
這十年為黃玉郎的巔峰期﹐也是漫畫界的
黃金時期 。

老夫子 (作者:王澤 ) 六十年代

日本漫畫

吳俊雄博士的觀點
雖然我們經常批評普及文化內容低俗、
缺乏創意,但我們又不能不承認,普
及文化能反映社會狀況、揭示道德標
準、培養我們對社會的認同感,並同
時為我們供不少歡樂。我們不應該逃
避或漠視這種矛盾,而是應該學會如
何去識別好壞,從而以正確的態度去
發掘這一個大寶藏的奧秘。

感想
對於成長於廿一世紀的年青人而言,
他們對潮流資訊的觸覺也許非常敏銳。然
而,若提到香港過去的歷史文化、昔日港
人的生活,許多時候他們都只是一知半解,
甚至包括我們做報告的這一群,亦對香港
的普及文化沒有深入的認識。
過去我們所學的歷史,大多只是圍繞著
中國或世界各地的大歷史,較少涉及港人
過去的生活文化。所以,為了讓現今一代
的年青人認識及了解更多有關過去的普及
文化,我們便選擇這個題目-「普及文
化」。

在製作報告的過程中,全組共有8人,共分
成4組,去搜羅各類的資料,過程中必有得失,
最大的得著是學習到合作精神。當有意見或分歧
時,我們學習到如何接納他人意見及解決問題,
更最重要的是,在搜集資料的過程中,我們因而
加深對港人文化源流的了解以及對昔日香港的認
識,確實獲益良多。
可是,這個題目涉及的範圍比較廣泛,選取
題目的過程上存有不少爭議,確實難以取捨。加
上,時間亦較為緊逼,使我們未能盡錄所有資料,
亦沒有充足的時間來進行任何訪問等工作,實是
報告上的不足之處。
但最後,憑著大家的努力,終於完成這份
報告。

參考書目
•香港今昔

高添強

三聯書店

•香港的流行文化
•香港掌故
•我們都是這樣長大
•情舊香港地
•趣談今昔香港

梁秉鈞

三聯書店
廣角鎖出版社
朋窗出版
喜閱文化叢會
萬里書店出版

魯言
龍景昌
吳昊
鄭心墀

參考網站
•www2.hkedcity.net/citizen_files/aa/bs/fy1379/public
_html/geu0412g.htm
•www2.hkedcity.net/citizen_files/aa/ba/au991301/pub
lic_html/hongkong
•http://www.timlau.com/song.htm
•http://www.rthk.org.hk/mediadigest/md0401/02.html


Slide 3

香港故事.香港情

普及文化
仁濟醫院靚次伯紀念中學

甚麼是普及文化?
「文化」的定義,本來就是爭論的焦點。
文化較廣義來說,是指「一時一地一社群共
同擁有的生活方式」,而「普及文化」則是
「廣泛在民間流傳,並且受到普遍歡迎的產
品和生活方式」。
普及文化以一般大眾作為基礎,滲透在日
常生活當中。亦由於這個原因,普及文化給
予群眾的參與和主動性便更大。這是一種由
群眾帶動的文化,也是一種生活層面的文化。
因此普及文化可與時在地的反映當時的出社
會面貌和一般人的思想。

娛樂
娛樂是其中一種見證香港文化發展的項目,其包

括音樂、電視和電影等。這一切都見證著香港娛

樂文化及人民喜好的轉變。

*音樂*
戰後的香港並沒有太多娛樂,港
人工作之餘,多收聽當時的流行歌曲。
而在普及文化之中,流行音樂可說
是最有感染力的。大部份人都曾有被樂
聲和歌詞觸動而感到興奮或流淚的經驗。
聽眾的意識形態直接或間接被歌詞影響
著。

戰後時期
因中國內戰,很多內地人移居香港。他們將
故有生活文化引進香港,他們聽的是國語
歌,所以當時以國語歌為主。

劉韻
顧媚

六十年代
自六十年代起,香港的轉口貿易蓬
勃,西方文化湧進香港,甚至連收
音機播放許多歐西流行曲,電視台
亦提供外語節目。不少的香港人也
追隨著潮流聽英文歌。

Elvis Presley

The Beatles

七十年代
流行歌直到這個時期才帶有多點本地色
彩。許冠傑以西方流行曲換上切合香港
「打工仔」心態的歌詞,例如「鬼馬雙星」
及「半斤八兩」 ,用詼諧淺白的詞匯,為
小市民訴說出心中的抑壓。
除此之外,七十年代中期,電視電影開
始刮起一片粵語風。 為配合節目而創作的
歌曲更掀起了粵語流行曲的熱潮,加速了
本地創作的發展。

許冠傑

羅文

八十年代
在這時期香港流行樂壇出現了一次前所
未有的「中文歌運動」,首次有機構(香
港商業電台)設立專門播放中文(以粵語為
主)流行曲的頻道,這次「中文歌運動」
對本土流行曲產生重要的衝擊。本地的
流行歌曲亦因此大行其道,不少本地歌
手成為香港人心目中的天皇巨星。

Beyond

張國榮

譚詠麟

梅艷芳

*電視*
自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TVB)啟播後,收
看電視便成為廣大市民的一種免費娛樂。
市民可以透過電視來接收來自本地或世界
各地的電視節目和資訊。

七十年代
這年代開始,電視機開始普及,
成為香港市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
分。
電視成為了香港最重要的傳播
媒介,以「普及文化」而言,電視的
影響頗為深遠。電視劇在七十年代興
起了熱潮,百集長劇造就了一班忠實
電視迷。

七十年代經典電視劇:

《獅子山下》

《狂潮》

逼上梁山(1977)

漩渦(1978)

香港粵語電視劇
(1976)

半生緣 (1976)

八十年代
八十年代跟七十年代不同的是,觀眾開始有不同要求。
例如武俠片等。同時他們生活節奏加快,從前的
長劇已不合時宜。中篇劇於這時崛起,這種劇集的
種類很多,演員發揮機會也較多,令觀眾眼前一亮。

八十年代經典電視劇:

《千王之王》

←主題曲

《上海灘》

《神鵰俠侶》

《網中人》

《小李飛刀》

九十年代
九十年代的電視劇更多元化,開始
提及不同階層人士,例如:醫生、
警察......。另外,科技發展令某
些劇集開始使用電腦特技作,給人
煥然一新的感覺 。

經典電視劇:

《壹號皇庭》
《西遊記》

《刑事偵緝檔案》

《妙手仁心》

二十一世紀
二十一世紀有大量本地製作的電視劇出現,同
時亦增加了一些外購劇,多是來自海外,如中

國內地、韓國和日本等。而至今天,韓劇更成
為大眾茶餘飯後的一個熱門話題,而最近的例
子有「大長今」。由此可見,電視劇集對大眾
有深遠的影響。

經典電視劇 :

《新楚留香》

《小寶與康熙 》

《浪漫滿屋》
《大長金》

總結
電視節目不只是為香港市民提供娛
樂的一種途徑,它反映不同年代觀
眾的喜好,同時見證香港不同年代
的文化發展。

*電影*
電影開始出現在香港時,並不是
每個人都可以觀賞。
這是由於票價昂貴,只有富家子
弟才可承擔。但隨時間變遷,現今
大眾都可以觀賞電影了。

50-60年代
這段期間電影的語言多是以國語為主,因
為有大量內地人從中國大陸湧入,對國語

片需求大。

60年代
六十年代開始,開始有本地電影公
司成立,這令港產粵語片開始大行
其道,漸漸取代國語片,戲票的價
格開始平民化。這時期的電影,題
材大多圍繞港人的現實生活。

帝女花

紫釵記

這時期的電影有:《飛女正傳》、《李
子長活畫》、《好夫妻》等。

《飛女正傳》

六十年代的紅星

陳寶珠

謝賢

陳寶珠在電影中多數飾演工廠妹,這
反映香港的經濟正轉型,工業開始發
展工廠工作很多時由女性擔任。

七十年代
粵語的動作片、武打片及喜劇片成
為電影的主流,受歡迎的程度遠超
過外語片。 因為在50-60年代出生

的人從小開始學習粵語,他們較喜
歡本地題材。

七十年代武打巨星

《忠烈圖》
(1975)
唐山大兄
(1971)

李小龍的電影曾在香港及世界(包括美

國)掀起中國功夫片熱潮,及在香港中

國及外國帶起學習中國功夫熱 。

鐵金剛系列

英雄本色

八十年代
至八十年代,外語片逐漸恢復
流行。 卡通片也開始在銀幕上
出現,也有一些紀錄片如《慘
痛的戰爭》(1980)。

《老夫子》

九十年代以後

九十年代,電影變得多元
化。本地及外語電影同樣

受到觀眾的喜愛。

《香港製造》
《鐵達尼號》

《職業特工隊》

《我的野蠻女友》

*報刊*

報刊是戰後一種最主要的傳播媒介。它是香港
市民獲取最新消息的來源之一,也是最普遍的

讀物。早期,報刊種類較少,主要報導港聞要
事。現在的報刊,種類繁多,除了報導時事
還有馬經、地產、財經和娛樂新聞等。

漫畫
漫畫也是頗受大眾歡
迎的讀物,在六、七
十年代開始,興起了
本地漫畫,主要是反
映當時市民的心態。
到了八十年代,本地
漫畫開始式微,取而
代之的是日本漫畫,
熱潮至今仍未減退。

60年代

在這年代,畫公仔書(現稱為漫畫)﹐是只
能混口飯吃的卑賤職業。
當時畫家生活普遍困難,更受社會歧視,
黃玉郎就在這個漫畫亂世,投身入漫畫
行業。

80年代黃玉郎作品
這十年為黃玉郎的巔峰期﹐也是漫畫界的
黃金時期 。

老夫子 (作者:王澤 ) 六十年代

日本漫畫

吳俊雄博士的觀點
雖然我們經常批評普及文化內容低俗、
缺乏創意,但我們又不能不承認,普
及文化能反映社會狀況、揭示道德標
準、培養我們對社會的認同感,並同
時為我們供不少歡樂。我們不應該逃
避或漠視這種矛盾,而是應該學會如
何去識別好壞,從而以正確的態度去
發掘這一個大寶藏的奧秘。

感想
對於成長於廿一世紀的年青人而言,
他們對潮流資訊的觸覺也許非常敏銳。然
而,若提到香港過去的歷史文化、昔日港
人的生活,許多時候他們都只是一知半解,
甚至包括我們做報告的這一群,亦對香港
的普及文化沒有深入的認識。
過去我們所學的歷史,大多只是圍繞著
中國或世界各地的大歷史,較少涉及港人
過去的生活文化。所以,為了讓現今一代
的年青人認識及了解更多有關過去的普及
文化,我們便選擇這個題目-「普及文
化」。

在製作報告的過程中,全組共有8人,共分
成4組,去搜羅各類的資料,過程中必有得失,
最大的得著是學習到合作精神。當有意見或分歧
時,我們學習到如何接納他人意見及解決問題,
更最重要的是,在搜集資料的過程中,我們因而
加深對港人文化源流的了解以及對昔日香港的認
識,確實獲益良多。
可是,這個題目涉及的範圍比較廣泛,選取
題目的過程上存有不少爭議,確實難以取捨。加
上,時間亦較為緊逼,使我們未能盡錄所有資料,
亦沒有充足的時間來進行任何訪問等工作,實是
報告上的不足之處。
但最後,憑著大家的努力,終於完成這份
報告。

參考書目
•香港今昔

高添強

三聯書店

•香港的流行文化
•香港掌故
•我們都是這樣長大
•情舊香港地
•趣談今昔香港

梁秉鈞

三聯書店
廣角鎖出版社
朋窗出版
喜閱文化叢會
萬里書店出版

魯言
龍景昌
吳昊
鄭心墀

參考網站
•www2.hkedcity.net/citizen_files/aa/bs/fy1379/public
_html/geu0412g.htm
•www2.hkedcity.net/citizen_files/aa/ba/au991301/pub
lic_html/hongkong
•http://www.timlau.com/song.htm
•http://www.rthk.org.hk/mediadigest/md0401/02.html


Slide 4

香港故事.香港情

普及文化
仁濟醫院靚次伯紀念中學

甚麼是普及文化?
「文化」的定義,本來就是爭論的焦點。
文化較廣義來說,是指「一時一地一社群共
同擁有的生活方式」,而「普及文化」則是
「廣泛在民間流傳,並且受到普遍歡迎的產
品和生活方式」。
普及文化以一般大眾作為基礎,滲透在日
常生活當中。亦由於這個原因,普及文化給
予群眾的參與和主動性便更大。這是一種由
群眾帶動的文化,也是一種生活層面的文化。
因此普及文化可與時在地的反映當時的出社
會面貌和一般人的思想。

娛樂
娛樂是其中一種見證香港文化發展的項目,其包

括音樂、電視和電影等。這一切都見證著香港娛

樂文化及人民喜好的轉變。

*音樂*
戰後的香港並沒有太多娛樂,港
人工作之餘,多收聽當時的流行歌曲。
而在普及文化之中,流行音樂可說
是最有感染力的。大部份人都曾有被樂
聲和歌詞觸動而感到興奮或流淚的經驗。
聽眾的意識形態直接或間接被歌詞影響
著。

戰後時期
因中國內戰,很多內地人移居香港。他們將
故有生活文化引進香港,他們聽的是國語
歌,所以當時以國語歌為主。

劉韻
顧媚

六十年代
自六十年代起,香港的轉口貿易蓬
勃,西方文化湧進香港,甚至連收
音機播放許多歐西流行曲,電視台
亦提供外語節目。不少的香港人也
追隨著潮流聽英文歌。

Elvis Presley

The Beatles

七十年代
流行歌直到這個時期才帶有多點本地色
彩。許冠傑以西方流行曲換上切合香港
「打工仔」心態的歌詞,例如「鬼馬雙星」
及「半斤八兩」 ,用詼諧淺白的詞匯,為
小市民訴說出心中的抑壓。
除此之外,七十年代中期,電視電影開
始刮起一片粵語風。 為配合節目而創作的
歌曲更掀起了粵語流行曲的熱潮,加速了
本地創作的發展。

許冠傑

羅文

八十年代
在這時期香港流行樂壇出現了一次前所
未有的「中文歌運動」,首次有機構(香
港商業電台)設立專門播放中文(以粵語為
主)流行曲的頻道,這次「中文歌運動」
對本土流行曲產生重要的衝擊。本地的
流行歌曲亦因此大行其道,不少本地歌
手成為香港人心目中的天皇巨星。

Beyond

張國榮

譚詠麟

梅艷芳

*電視*
自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TVB)啟播後,收
看電視便成為廣大市民的一種免費娛樂。
市民可以透過電視來接收來自本地或世界
各地的電視節目和資訊。

七十年代
這年代開始,電視機開始普及,
成為香港市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
分。
電視成為了香港最重要的傳播
媒介,以「普及文化」而言,電視的
影響頗為深遠。電視劇在七十年代興
起了熱潮,百集長劇造就了一班忠實
電視迷。

七十年代經典電視劇:

《獅子山下》

《狂潮》

逼上梁山(1977)

漩渦(1978)

香港粵語電視劇
(1976)

半生緣 (1976)

八十年代
八十年代跟七十年代不同的是,觀眾開始有不同要求。
例如武俠片等。同時他們生活節奏加快,從前的
長劇已不合時宜。中篇劇於這時崛起,這種劇集的
種類很多,演員發揮機會也較多,令觀眾眼前一亮。

八十年代經典電視劇:

《千王之王》

←主題曲

《上海灘》

《神鵰俠侶》

《網中人》

《小李飛刀》

九十年代
九十年代的電視劇更多元化,開始
提及不同階層人士,例如:醫生、
警察......。另外,科技發展令某
些劇集開始使用電腦特技作,給人
煥然一新的感覺 。

經典電視劇:

《壹號皇庭》
《西遊記》

《刑事偵緝檔案》

《妙手仁心》

二十一世紀
二十一世紀有大量本地製作的電視劇出現,同
時亦增加了一些外購劇,多是來自海外,如中

國內地、韓國和日本等。而至今天,韓劇更成
為大眾茶餘飯後的一個熱門話題,而最近的例
子有「大長今」。由此可見,電視劇集對大眾
有深遠的影響。

經典電視劇 :

《新楚留香》

《小寶與康熙 》

《浪漫滿屋》
《大長金》

總結
電視節目不只是為香港市民提供娛
樂的一種途徑,它反映不同年代觀
眾的喜好,同時見證香港不同年代
的文化發展。

*電影*
電影開始出現在香港時,並不是
每個人都可以觀賞。
這是由於票價昂貴,只有富家子
弟才可承擔。但隨時間變遷,現今
大眾都可以觀賞電影了。

50-60年代
這段期間電影的語言多是以國語為主,因
為有大量內地人從中國大陸湧入,對國語

片需求大。

60年代
六十年代開始,開始有本地電影公
司成立,這令港產粵語片開始大行
其道,漸漸取代國語片,戲票的價
格開始平民化。這時期的電影,題
材大多圍繞港人的現實生活。

帝女花

紫釵記

這時期的電影有:《飛女正傳》、《李
子長活畫》、《好夫妻》等。

《飛女正傳》

六十年代的紅星

陳寶珠

謝賢

陳寶珠在電影中多數飾演工廠妹,這
反映香港的經濟正轉型,工業開始發
展工廠工作很多時由女性擔任。

七十年代
粵語的動作片、武打片及喜劇片成
為電影的主流,受歡迎的程度遠超
過外語片。 因為在50-60年代出生

的人從小開始學習粵語,他們較喜
歡本地題材。

七十年代武打巨星

《忠烈圖》
(1975)
唐山大兄
(1971)

李小龍的電影曾在香港及世界(包括美

國)掀起中國功夫片熱潮,及在香港中

國及外國帶起學習中國功夫熱 。

鐵金剛系列

英雄本色

八十年代
至八十年代,外語片逐漸恢復
流行。 卡通片也開始在銀幕上
出現,也有一些紀錄片如《慘
痛的戰爭》(1980)。

《老夫子》

九十年代以後

九十年代,電影變得多元
化。本地及外語電影同樣

受到觀眾的喜愛。

《香港製造》
《鐵達尼號》

《職業特工隊》

《我的野蠻女友》

*報刊*

報刊是戰後一種最主要的傳播媒介。它是香港
市民獲取最新消息的來源之一,也是最普遍的

讀物。早期,報刊種類較少,主要報導港聞要
事。現在的報刊,種類繁多,除了報導時事
還有馬經、地產、財經和娛樂新聞等。

漫畫
漫畫也是頗受大眾歡
迎的讀物,在六、七
十年代開始,興起了
本地漫畫,主要是反
映當時市民的心態。
到了八十年代,本地
漫畫開始式微,取而
代之的是日本漫畫,
熱潮至今仍未減退。

60年代

在這年代,畫公仔書(現稱為漫畫)﹐是只
能混口飯吃的卑賤職業。
當時畫家生活普遍困難,更受社會歧視,
黃玉郎就在這個漫畫亂世,投身入漫畫
行業。

80年代黃玉郎作品
這十年為黃玉郎的巔峰期﹐也是漫畫界的
黃金時期 。

老夫子 (作者:王澤 ) 六十年代

日本漫畫

吳俊雄博士的觀點
雖然我們經常批評普及文化內容低俗、
缺乏創意,但我們又不能不承認,普
及文化能反映社會狀況、揭示道德標
準、培養我們對社會的認同感,並同
時為我們供不少歡樂。我們不應該逃
避或漠視這種矛盾,而是應該學會如
何去識別好壞,從而以正確的態度去
發掘這一個大寶藏的奧秘。

感想
對於成長於廿一世紀的年青人而言,
他們對潮流資訊的觸覺也許非常敏銳。然
而,若提到香港過去的歷史文化、昔日港
人的生活,許多時候他們都只是一知半解,
甚至包括我們做報告的這一群,亦對香港
的普及文化沒有深入的認識。
過去我們所學的歷史,大多只是圍繞著
中國或世界各地的大歷史,較少涉及港人
過去的生活文化。所以,為了讓現今一代
的年青人認識及了解更多有關過去的普及
文化,我們便選擇這個題目-「普及文
化」。

在製作報告的過程中,全組共有8人,共分
成4組,去搜羅各類的資料,過程中必有得失,
最大的得著是學習到合作精神。當有意見或分歧
時,我們學習到如何接納他人意見及解決問題,
更最重要的是,在搜集資料的過程中,我們因而
加深對港人文化源流的了解以及對昔日香港的認
識,確實獲益良多。
可是,這個題目涉及的範圍比較廣泛,選取
題目的過程上存有不少爭議,確實難以取捨。加
上,時間亦較為緊逼,使我們未能盡錄所有資料,
亦沒有充足的時間來進行任何訪問等工作,實是
報告上的不足之處。
但最後,憑著大家的努力,終於完成這份
報告。

參考書目
•香港今昔

高添強

三聯書店

•香港的流行文化
•香港掌故
•我們都是這樣長大
•情舊香港地
•趣談今昔香港

梁秉鈞

三聯書店
廣角鎖出版社
朋窗出版
喜閱文化叢會
萬里書店出版

魯言
龍景昌
吳昊
鄭心墀

參考網站
•www2.hkedcity.net/citizen_files/aa/bs/fy1379/public
_html/geu0412g.htm
•www2.hkedcity.net/citizen_files/aa/ba/au991301/pub
lic_html/hongkong
•http://www.timlau.com/song.htm
•http://www.rthk.org.hk/mediadigest/md0401/02.html


Slide 5

香港故事.香港情

普及文化
仁濟醫院靚次伯紀念中學

甚麼是普及文化?
「文化」的定義,本來就是爭論的焦點。
文化較廣義來說,是指「一時一地一社群共
同擁有的生活方式」,而「普及文化」則是
「廣泛在民間流傳,並且受到普遍歡迎的產
品和生活方式」。
普及文化以一般大眾作為基礎,滲透在日
常生活當中。亦由於這個原因,普及文化給
予群眾的參與和主動性便更大。這是一種由
群眾帶動的文化,也是一種生活層面的文化。
因此普及文化可與時在地的反映當時的出社
會面貌和一般人的思想。

娛樂
娛樂是其中一種見證香港文化發展的項目,其包

括音樂、電視和電影等。這一切都見證著香港娛

樂文化及人民喜好的轉變。

*音樂*
戰後的香港並沒有太多娛樂,港
人工作之餘,多收聽當時的流行歌曲。
而在普及文化之中,流行音樂可說
是最有感染力的。大部份人都曾有被樂
聲和歌詞觸動而感到興奮或流淚的經驗。
聽眾的意識形態直接或間接被歌詞影響
著。

戰後時期
因中國內戰,很多內地人移居香港。他們將
故有生活文化引進香港,他們聽的是國語
歌,所以當時以國語歌為主。

劉韻
顧媚

六十年代
自六十年代起,香港的轉口貿易蓬
勃,西方文化湧進香港,甚至連收
音機播放許多歐西流行曲,電視台
亦提供外語節目。不少的香港人也
追隨著潮流聽英文歌。

Elvis Presley

The Beatles

七十年代
流行歌直到這個時期才帶有多點本地色
彩。許冠傑以西方流行曲換上切合香港
「打工仔」心態的歌詞,例如「鬼馬雙星」
及「半斤八兩」 ,用詼諧淺白的詞匯,為
小市民訴說出心中的抑壓。
除此之外,七十年代中期,電視電影開
始刮起一片粵語風。 為配合節目而創作的
歌曲更掀起了粵語流行曲的熱潮,加速了
本地創作的發展。

許冠傑

羅文

八十年代
在這時期香港流行樂壇出現了一次前所
未有的「中文歌運動」,首次有機構(香
港商業電台)設立專門播放中文(以粵語為
主)流行曲的頻道,這次「中文歌運動」
對本土流行曲產生重要的衝擊。本地的
流行歌曲亦因此大行其道,不少本地歌
手成為香港人心目中的天皇巨星。

Beyond

張國榮

譚詠麟

梅艷芳

*電視*
自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TVB)啟播後,收
看電視便成為廣大市民的一種免費娛樂。
市民可以透過電視來接收來自本地或世界
各地的電視節目和資訊。

七十年代
這年代開始,電視機開始普及,
成為香港市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
分。
電視成為了香港最重要的傳播
媒介,以「普及文化」而言,電視的
影響頗為深遠。電視劇在七十年代興
起了熱潮,百集長劇造就了一班忠實
電視迷。

七十年代經典電視劇:

《獅子山下》

《狂潮》

逼上梁山(1977)

漩渦(1978)

香港粵語電視劇
(1976)

半生緣 (1976)

八十年代
八十年代跟七十年代不同的是,觀眾開始有不同要求。
例如武俠片等。同時他們生活節奏加快,從前的
長劇已不合時宜。中篇劇於這時崛起,這種劇集的
種類很多,演員發揮機會也較多,令觀眾眼前一亮。

八十年代經典電視劇:

《千王之王》

←主題曲

《上海灘》

《神鵰俠侶》

《網中人》

《小李飛刀》

九十年代
九十年代的電視劇更多元化,開始
提及不同階層人士,例如:醫生、
警察......。另外,科技發展令某
些劇集開始使用電腦特技作,給人
煥然一新的感覺 。

經典電視劇:

《壹號皇庭》
《西遊記》

《刑事偵緝檔案》

《妙手仁心》

二十一世紀
二十一世紀有大量本地製作的電視劇出現,同
時亦增加了一些外購劇,多是來自海外,如中

國內地、韓國和日本等。而至今天,韓劇更成
為大眾茶餘飯後的一個熱門話題,而最近的例
子有「大長今」。由此可見,電視劇集對大眾
有深遠的影響。

經典電視劇 :

《新楚留香》

《小寶與康熙 》

《浪漫滿屋》
《大長金》

總結
電視節目不只是為香港市民提供娛
樂的一種途徑,它反映不同年代觀
眾的喜好,同時見證香港不同年代
的文化發展。

*電影*
電影開始出現在香港時,並不是
每個人都可以觀賞。
這是由於票價昂貴,只有富家子
弟才可承擔。但隨時間變遷,現今
大眾都可以觀賞電影了。

50-60年代
這段期間電影的語言多是以國語為主,因
為有大量內地人從中國大陸湧入,對國語

片需求大。

60年代
六十年代開始,開始有本地電影公
司成立,這令港產粵語片開始大行
其道,漸漸取代國語片,戲票的價
格開始平民化。這時期的電影,題
材大多圍繞港人的現實生活。

帝女花

紫釵記

這時期的電影有:《飛女正傳》、《李
子長活畫》、《好夫妻》等。

《飛女正傳》

六十年代的紅星

陳寶珠

謝賢

陳寶珠在電影中多數飾演工廠妹,這
反映香港的經濟正轉型,工業開始發
展工廠工作很多時由女性擔任。

七十年代
粵語的動作片、武打片及喜劇片成
為電影的主流,受歡迎的程度遠超
過外語片。 因為在50-60年代出生

的人從小開始學習粵語,他們較喜
歡本地題材。

七十年代武打巨星

《忠烈圖》
(1975)
唐山大兄
(1971)

李小龍的電影曾在香港及世界(包括美

國)掀起中國功夫片熱潮,及在香港中

國及外國帶起學習中國功夫熱 。

鐵金剛系列

英雄本色

八十年代
至八十年代,外語片逐漸恢復
流行。 卡通片也開始在銀幕上
出現,也有一些紀錄片如《慘
痛的戰爭》(1980)。

《老夫子》

九十年代以後

九十年代,電影變得多元
化。本地及外語電影同樣

受到觀眾的喜愛。

《香港製造》
《鐵達尼號》

《職業特工隊》

《我的野蠻女友》

*報刊*

報刊是戰後一種最主要的傳播媒介。它是香港
市民獲取最新消息的來源之一,也是最普遍的

讀物。早期,報刊種類較少,主要報導港聞要
事。現在的報刊,種類繁多,除了報導時事
還有馬經、地產、財經和娛樂新聞等。

漫畫
漫畫也是頗受大眾歡
迎的讀物,在六、七
十年代開始,興起了
本地漫畫,主要是反
映當時市民的心態。
到了八十年代,本地
漫畫開始式微,取而
代之的是日本漫畫,
熱潮至今仍未減退。

60年代

在這年代,畫公仔書(現稱為漫畫)﹐是只
能混口飯吃的卑賤職業。
當時畫家生活普遍困難,更受社會歧視,
黃玉郎就在這個漫畫亂世,投身入漫畫
行業。

80年代黃玉郎作品
這十年為黃玉郎的巔峰期﹐也是漫畫界的
黃金時期 。

老夫子 (作者:王澤 ) 六十年代

日本漫畫

吳俊雄博士的觀點
雖然我們經常批評普及文化內容低俗、
缺乏創意,但我們又不能不承認,普
及文化能反映社會狀況、揭示道德標
準、培養我們對社會的認同感,並同
時為我們供不少歡樂。我們不應該逃
避或漠視這種矛盾,而是應該學會如
何去識別好壞,從而以正確的態度去
發掘這一個大寶藏的奧秘。

感想
對於成長於廿一世紀的年青人而言,
他們對潮流資訊的觸覺也許非常敏銳。然
而,若提到香港過去的歷史文化、昔日港
人的生活,許多時候他們都只是一知半解,
甚至包括我們做報告的這一群,亦對香港
的普及文化沒有深入的認識。
過去我們所學的歷史,大多只是圍繞著
中國或世界各地的大歷史,較少涉及港人
過去的生活文化。所以,為了讓現今一代
的年青人認識及了解更多有關過去的普及
文化,我們便選擇這個題目-「普及文
化」。

在製作報告的過程中,全組共有8人,共分
成4組,去搜羅各類的資料,過程中必有得失,
最大的得著是學習到合作精神。當有意見或分歧
時,我們學習到如何接納他人意見及解決問題,
更最重要的是,在搜集資料的過程中,我們因而
加深對港人文化源流的了解以及對昔日香港的認
識,確實獲益良多。
可是,這個題目涉及的範圍比較廣泛,選取
題目的過程上存有不少爭議,確實難以取捨。加
上,時間亦較為緊逼,使我們未能盡錄所有資料,
亦沒有充足的時間來進行任何訪問等工作,實是
報告上的不足之處。
但最後,憑著大家的努力,終於完成這份
報告。

參考書目
•香港今昔

高添強

三聯書店

•香港的流行文化
•香港掌故
•我們都是這樣長大
•情舊香港地
•趣談今昔香港

梁秉鈞

三聯書店
廣角鎖出版社
朋窗出版
喜閱文化叢會
萬里書店出版

魯言
龍景昌
吳昊
鄭心墀

參考網站
•www2.hkedcity.net/citizen_files/aa/bs/fy1379/public
_html/geu0412g.htm
•www2.hkedcity.net/citizen_files/aa/ba/au991301/pub
lic_html/hongkong
•http://www.timlau.com/song.htm
•http://www.rthk.org.hk/mediadigest/md0401/02.html


Slide 6

香港故事.香港情

普及文化
仁濟醫院靚次伯紀念中學

甚麼是普及文化?
「文化」的定義,本來就是爭論的焦點。
文化較廣義來說,是指「一時一地一社群共
同擁有的生活方式」,而「普及文化」則是
「廣泛在民間流傳,並且受到普遍歡迎的產
品和生活方式」。
普及文化以一般大眾作為基礎,滲透在日
常生活當中。亦由於這個原因,普及文化給
予群眾的參與和主動性便更大。這是一種由
群眾帶動的文化,也是一種生活層面的文化。
因此普及文化可與時在地的反映當時的出社
會面貌和一般人的思想。

娛樂
娛樂是其中一種見證香港文化發展的項目,其包

括音樂、電視和電影等。這一切都見證著香港娛

樂文化及人民喜好的轉變。

*音樂*
戰後的香港並沒有太多娛樂,港
人工作之餘,多收聽當時的流行歌曲。
而在普及文化之中,流行音樂可說
是最有感染力的。大部份人都曾有被樂
聲和歌詞觸動而感到興奮或流淚的經驗。
聽眾的意識形態直接或間接被歌詞影響
著。

戰後時期
因中國內戰,很多內地人移居香港。他們將
故有生活文化引進香港,他們聽的是國語
歌,所以當時以國語歌為主。

劉韻
顧媚

六十年代
自六十年代起,香港的轉口貿易蓬
勃,西方文化湧進香港,甚至連收
音機播放許多歐西流行曲,電視台
亦提供外語節目。不少的香港人也
追隨著潮流聽英文歌。

Elvis Presley

The Beatles

七十年代
流行歌直到這個時期才帶有多點本地色
彩。許冠傑以西方流行曲換上切合香港
「打工仔」心態的歌詞,例如「鬼馬雙星」
及「半斤八兩」 ,用詼諧淺白的詞匯,為
小市民訴說出心中的抑壓。
除此之外,七十年代中期,電視電影開
始刮起一片粵語風。 為配合節目而創作的
歌曲更掀起了粵語流行曲的熱潮,加速了
本地創作的發展。

許冠傑

羅文

八十年代
在這時期香港流行樂壇出現了一次前所
未有的「中文歌運動」,首次有機構(香
港商業電台)設立專門播放中文(以粵語為
主)流行曲的頻道,這次「中文歌運動」
對本土流行曲產生重要的衝擊。本地的
流行歌曲亦因此大行其道,不少本地歌
手成為香港人心目中的天皇巨星。

Beyond

張國榮

譚詠麟

梅艷芳

*電視*
自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TVB)啟播後,收
看電視便成為廣大市民的一種免費娛樂。
市民可以透過電視來接收來自本地或世界
各地的電視節目和資訊。

七十年代
這年代開始,電視機開始普及,
成為香港市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
分。
電視成為了香港最重要的傳播
媒介,以「普及文化」而言,電視的
影響頗為深遠。電視劇在七十年代興
起了熱潮,百集長劇造就了一班忠實
電視迷。

七十年代經典電視劇:

《獅子山下》

《狂潮》

逼上梁山(1977)

漩渦(1978)

香港粵語電視劇
(1976)

半生緣 (1976)

八十年代
八十年代跟七十年代不同的是,觀眾開始有不同要求。
例如武俠片等。同時他們生活節奏加快,從前的
長劇已不合時宜。中篇劇於這時崛起,這種劇集的
種類很多,演員發揮機會也較多,令觀眾眼前一亮。

八十年代經典電視劇:

《千王之王》

←主題曲

《上海灘》

《神鵰俠侶》

《網中人》

《小李飛刀》

九十年代
九十年代的電視劇更多元化,開始
提及不同階層人士,例如:醫生、
警察......。另外,科技發展令某
些劇集開始使用電腦特技作,給人
煥然一新的感覺 。

經典電視劇:

《壹號皇庭》
《西遊記》

《刑事偵緝檔案》

《妙手仁心》

二十一世紀
二十一世紀有大量本地製作的電視劇出現,同
時亦增加了一些外購劇,多是來自海外,如中

國內地、韓國和日本等。而至今天,韓劇更成
為大眾茶餘飯後的一個熱門話題,而最近的例
子有「大長今」。由此可見,電視劇集對大眾
有深遠的影響。

經典電視劇 :

《新楚留香》

《小寶與康熙 》

《浪漫滿屋》
《大長金》

總結
電視節目不只是為香港市民提供娛
樂的一種途徑,它反映不同年代觀
眾的喜好,同時見證香港不同年代
的文化發展。

*電影*
電影開始出現在香港時,並不是
每個人都可以觀賞。
這是由於票價昂貴,只有富家子
弟才可承擔。但隨時間變遷,現今
大眾都可以觀賞電影了。

50-60年代
這段期間電影的語言多是以國語為主,因
為有大量內地人從中國大陸湧入,對國語

片需求大。

60年代
六十年代開始,開始有本地電影公
司成立,這令港產粵語片開始大行
其道,漸漸取代國語片,戲票的價
格開始平民化。這時期的電影,題
材大多圍繞港人的現實生活。

帝女花

紫釵記

這時期的電影有:《飛女正傳》、《李
子長活畫》、《好夫妻》等。

《飛女正傳》

六十年代的紅星

陳寶珠

謝賢

陳寶珠在電影中多數飾演工廠妹,這
反映香港的經濟正轉型,工業開始發
展工廠工作很多時由女性擔任。

七十年代
粵語的動作片、武打片及喜劇片成
為電影的主流,受歡迎的程度遠超
過外語片。 因為在50-60年代出生

的人從小開始學習粵語,他們較喜
歡本地題材。

七十年代武打巨星

《忠烈圖》
(1975)
唐山大兄
(1971)

李小龍的電影曾在香港及世界(包括美

國)掀起中國功夫片熱潮,及在香港中

國及外國帶起學習中國功夫熱 。

鐵金剛系列

英雄本色

八十年代
至八十年代,外語片逐漸恢復
流行。 卡通片也開始在銀幕上
出現,也有一些紀錄片如《慘
痛的戰爭》(1980)。

《老夫子》

九十年代以後

九十年代,電影變得多元
化。本地及外語電影同樣

受到觀眾的喜愛。

《香港製造》
《鐵達尼號》

《職業特工隊》

《我的野蠻女友》

*報刊*

報刊是戰後一種最主要的傳播媒介。它是香港
市民獲取最新消息的來源之一,也是最普遍的

讀物。早期,報刊種類較少,主要報導港聞要
事。現在的報刊,種類繁多,除了報導時事
還有馬經、地產、財經和娛樂新聞等。

漫畫
漫畫也是頗受大眾歡
迎的讀物,在六、七
十年代開始,興起了
本地漫畫,主要是反
映當時市民的心態。
到了八十年代,本地
漫畫開始式微,取而
代之的是日本漫畫,
熱潮至今仍未減退。

60年代

在這年代,畫公仔書(現稱為漫畫)﹐是只
能混口飯吃的卑賤職業。
當時畫家生活普遍困難,更受社會歧視,
黃玉郎就在這個漫畫亂世,投身入漫畫
行業。

80年代黃玉郎作品
這十年為黃玉郎的巔峰期﹐也是漫畫界的
黃金時期 。

老夫子 (作者:王澤 ) 六十年代

日本漫畫

吳俊雄博士的觀點
雖然我們經常批評普及文化內容低俗、
缺乏創意,但我們又不能不承認,普
及文化能反映社會狀況、揭示道德標
準、培養我們對社會的認同感,並同
時為我們供不少歡樂。我們不應該逃
避或漠視這種矛盾,而是應該學會如
何去識別好壞,從而以正確的態度去
發掘這一個大寶藏的奧秘。

感想
對於成長於廿一世紀的年青人而言,
他們對潮流資訊的觸覺也許非常敏銳。然
而,若提到香港過去的歷史文化、昔日港
人的生活,許多時候他們都只是一知半解,
甚至包括我們做報告的這一群,亦對香港
的普及文化沒有深入的認識。
過去我們所學的歷史,大多只是圍繞著
中國或世界各地的大歷史,較少涉及港人
過去的生活文化。所以,為了讓現今一代
的年青人認識及了解更多有關過去的普及
文化,我們便選擇這個題目-「普及文
化」。

在製作報告的過程中,全組共有8人,共分
成4組,去搜羅各類的資料,過程中必有得失,
最大的得著是學習到合作精神。當有意見或分歧
時,我們學習到如何接納他人意見及解決問題,
更最重要的是,在搜集資料的過程中,我們因而
加深對港人文化源流的了解以及對昔日香港的認
識,確實獲益良多。
可是,這個題目涉及的範圍比較廣泛,選取
題目的過程上存有不少爭議,確實難以取捨。加
上,時間亦較為緊逼,使我們未能盡錄所有資料,
亦沒有充足的時間來進行任何訪問等工作,實是
報告上的不足之處。
但最後,憑著大家的努力,終於完成這份
報告。

參考書目
•香港今昔

高添強

三聯書店

•香港的流行文化
•香港掌故
•我們都是這樣長大
•情舊香港地
•趣談今昔香港

梁秉鈞

三聯書店
廣角鎖出版社
朋窗出版
喜閱文化叢會
萬里書店出版

魯言
龍景昌
吳昊
鄭心墀

參考網站
•www2.hkedcity.net/citizen_files/aa/bs/fy1379/public
_html/geu0412g.htm
•www2.hkedcity.net/citizen_files/aa/ba/au991301/pub
lic_html/hongkong
•http://www.timlau.com/song.htm
•http://www.rthk.org.hk/mediadigest/md0401/02.html


Slide 7

香港故事.香港情

普及文化
仁濟醫院靚次伯紀念中學

甚麼是普及文化?
「文化」的定義,本來就是爭論的焦點。
文化較廣義來說,是指「一時一地一社群共
同擁有的生活方式」,而「普及文化」則是
「廣泛在民間流傳,並且受到普遍歡迎的產
品和生活方式」。
普及文化以一般大眾作為基礎,滲透在日
常生活當中。亦由於這個原因,普及文化給
予群眾的參與和主動性便更大。這是一種由
群眾帶動的文化,也是一種生活層面的文化。
因此普及文化可與時在地的反映當時的出社
會面貌和一般人的思想。

娛樂
娛樂是其中一種見證香港文化發展的項目,其包

括音樂、電視和電影等。這一切都見證著香港娛

樂文化及人民喜好的轉變。

*音樂*
戰後的香港並沒有太多娛樂,港
人工作之餘,多收聽當時的流行歌曲。
而在普及文化之中,流行音樂可說
是最有感染力的。大部份人都曾有被樂
聲和歌詞觸動而感到興奮或流淚的經驗。
聽眾的意識形態直接或間接被歌詞影響
著。

戰後時期
因中國內戰,很多內地人移居香港。他們將
故有生活文化引進香港,他們聽的是國語
歌,所以當時以國語歌為主。

劉韻
顧媚

六十年代
自六十年代起,香港的轉口貿易蓬
勃,西方文化湧進香港,甚至連收
音機播放許多歐西流行曲,電視台
亦提供外語節目。不少的香港人也
追隨著潮流聽英文歌。

Elvis Presley

The Beatles

七十年代
流行歌直到這個時期才帶有多點本地色
彩。許冠傑以西方流行曲換上切合香港
「打工仔」心態的歌詞,例如「鬼馬雙星」
及「半斤八兩」 ,用詼諧淺白的詞匯,為
小市民訴說出心中的抑壓。
除此之外,七十年代中期,電視電影開
始刮起一片粵語風。 為配合節目而創作的
歌曲更掀起了粵語流行曲的熱潮,加速了
本地創作的發展。

許冠傑

羅文

八十年代
在這時期香港流行樂壇出現了一次前所
未有的「中文歌運動」,首次有機構(香
港商業電台)設立專門播放中文(以粵語為
主)流行曲的頻道,這次「中文歌運動」
對本土流行曲產生重要的衝擊。本地的
流行歌曲亦因此大行其道,不少本地歌
手成為香港人心目中的天皇巨星。

Beyond

張國榮

譚詠麟

梅艷芳

*電視*
自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TVB)啟播後,收
看電視便成為廣大市民的一種免費娛樂。
市民可以透過電視來接收來自本地或世界
各地的電視節目和資訊。

七十年代
這年代開始,電視機開始普及,
成為香港市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
分。
電視成為了香港最重要的傳播
媒介,以「普及文化」而言,電視的
影響頗為深遠。電視劇在七十年代興
起了熱潮,百集長劇造就了一班忠實
電視迷。

七十年代經典電視劇:

《獅子山下》

《狂潮》

逼上梁山(1977)

漩渦(1978)

香港粵語電視劇
(1976)

半生緣 (1976)

八十年代
八十年代跟七十年代不同的是,觀眾開始有不同要求。
例如武俠片等。同時他們生活節奏加快,從前的
長劇已不合時宜。中篇劇於這時崛起,這種劇集的
種類很多,演員發揮機會也較多,令觀眾眼前一亮。

八十年代經典電視劇:

《千王之王》

←主題曲

《上海灘》

《神鵰俠侶》

《網中人》

《小李飛刀》

九十年代
九十年代的電視劇更多元化,開始
提及不同階層人士,例如:醫生、
警察......。另外,科技發展令某
些劇集開始使用電腦特技作,給人
煥然一新的感覺 。

經典電視劇:

《壹號皇庭》
《西遊記》

《刑事偵緝檔案》

《妙手仁心》

二十一世紀
二十一世紀有大量本地製作的電視劇出現,同
時亦增加了一些外購劇,多是來自海外,如中

國內地、韓國和日本等。而至今天,韓劇更成
為大眾茶餘飯後的一個熱門話題,而最近的例
子有「大長今」。由此可見,電視劇集對大眾
有深遠的影響。

經典電視劇 :

《新楚留香》

《小寶與康熙 》

《浪漫滿屋》
《大長金》

總結
電視節目不只是為香港市民提供娛
樂的一種途徑,它反映不同年代觀
眾的喜好,同時見證香港不同年代
的文化發展。

*電影*
電影開始出現在香港時,並不是
每個人都可以觀賞。
這是由於票價昂貴,只有富家子
弟才可承擔。但隨時間變遷,現今
大眾都可以觀賞電影了。

50-60年代
這段期間電影的語言多是以國語為主,因
為有大量內地人從中國大陸湧入,對國語

片需求大。

60年代
六十年代開始,開始有本地電影公
司成立,這令港產粵語片開始大行
其道,漸漸取代國語片,戲票的價
格開始平民化。這時期的電影,題
材大多圍繞港人的現實生活。

帝女花

紫釵記

這時期的電影有:《飛女正傳》、《李
子長活畫》、《好夫妻》等。

《飛女正傳》

六十年代的紅星

陳寶珠

謝賢

陳寶珠在電影中多數飾演工廠妹,這
反映香港的經濟正轉型,工業開始發
展工廠工作很多時由女性擔任。

七十年代
粵語的動作片、武打片及喜劇片成
為電影的主流,受歡迎的程度遠超
過外語片。 因為在50-60年代出生

的人從小開始學習粵語,他們較喜
歡本地題材。

七十年代武打巨星

《忠烈圖》
(1975)
唐山大兄
(1971)

李小龍的電影曾在香港及世界(包括美

國)掀起中國功夫片熱潮,及在香港中

國及外國帶起學習中國功夫熱 。

鐵金剛系列

英雄本色

八十年代
至八十年代,外語片逐漸恢復
流行。 卡通片也開始在銀幕上
出現,也有一些紀錄片如《慘
痛的戰爭》(1980)。

《老夫子》

九十年代以後

九十年代,電影變得多元
化。本地及外語電影同樣

受到觀眾的喜愛。

《香港製造》
《鐵達尼號》

《職業特工隊》

《我的野蠻女友》

*報刊*

報刊是戰後一種最主要的傳播媒介。它是香港
市民獲取最新消息的來源之一,也是最普遍的

讀物。早期,報刊種類較少,主要報導港聞要
事。現在的報刊,種類繁多,除了報導時事
還有馬經、地產、財經和娛樂新聞等。

漫畫
漫畫也是頗受大眾歡
迎的讀物,在六、七
十年代開始,興起了
本地漫畫,主要是反
映當時市民的心態。
到了八十年代,本地
漫畫開始式微,取而
代之的是日本漫畫,
熱潮至今仍未減退。

60年代

在這年代,畫公仔書(現稱為漫畫)﹐是只
能混口飯吃的卑賤職業。
當時畫家生活普遍困難,更受社會歧視,
黃玉郎就在這個漫畫亂世,投身入漫畫
行業。

80年代黃玉郎作品
這十年為黃玉郎的巔峰期﹐也是漫畫界的
黃金時期 。

老夫子 (作者:王澤 ) 六十年代

日本漫畫

吳俊雄博士的觀點
雖然我們經常批評普及文化內容低俗、
缺乏創意,但我們又不能不承認,普
及文化能反映社會狀況、揭示道德標
準、培養我們對社會的認同感,並同
時為我們供不少歡樂。我們不應該逃
避或漠視這種矛盾,而是應該學會如
何去識別好壞,從而以正確的態度去
發掘這一個大寶藏的奧秘。

感想
對於成長於廿一世紀的年青人而言,
他們對潮流資訊的觸覺也許非常敏銳。然
而,若提到香港過去的歷史文化、昔日港
人的生活,許多時候他們都只是一知半解,
甚至包括我們做報告的這一群,亦對香港
的普及文化沒有深入的認識。
過去我們所學的歷史,大多只是圍繞著
中國或世界各地的大歷史,較少涉及港人
過去的生活文化。所以,為了讓現今一代
的年青人認識及了解更多有關過去的普及
文化,我們便選擇這個題目-「普及文
化」。

在製作報告的過程中,全組共有8人,共分
成4組,去搜羅各類的資料,過程中必有得失,
最大的得著是學習到合作精神。當有意見或分歧
時,我們學習到如何接納他人意見及解決問題,
更最重要的是,在搜集資料的過程中,我們因而
加深對港人文化源流的了解以及對昔日香港的認
識,確實獲益良多。
可是,這個題目涉及的範圍比較廣泛,選取
題目的過程上存有不少爭議,確實難以取捨。加
上,時間亦較為緊逼,使我們未能盡錄所有資料,
亦沒有充足的時間來進行任何訪問等工作,實是
報告上的不足之處。
但最後,憑著大家的努力,終於完成這份
報告。

參考書目
•香港今昔

高添強

三聯書店

•香港的流行文化
•香港掌故
•我們都是這樣長大
•情舊香港地
•趣談今昔香港

梁秉鈞

三聯書店
廣角鎖出版社
朋窗出版
喜閱文化叢會
萬里書店出版

魯言
龍景昌
吳昊
鄭心墀

參考網站
•www2.hkedcity.net/citizen_files/aa/bs/fy1379/public
_html/geu0412g.htm
•www2.hkedcity.net/citizen_files/aa/ba/au991301/pub
lic_html/hongkong
•http://www.timlau.com/song.htm
•http://www.rthk.org.hk/mediadigest/md0401/02.html


Slide 8

香港故事.香港情

普及文化
仁濟醫院靚次伯紀念中學

甚麼是普及文化?
「文化」的定義,本來就是爭論的焦點。
文化較廣義來說,是指「一時一地一社群共
同擁有的生活方式」,而「普及文化」則是
「廣泛在民間流傳,並且受到普遍歡迎的產
品和生活方式」。
普及文化以一般大眾作為基礎,滲透在日
常生活當中。亦由於這個原因,普及文化給
予群眾的參與和主動性便更大。這是一種由
群眾帶動的文化,也是一種生活層面的文化。
因此普及文化可與時在地的反映當時的出社
會面貌和一般人的思想。

娛樂
娛樂是其中一種見證香港文化發展的項目,其包

括音樂、電視和電影等。這一切都見證著香港娛

樂文化及人民喜好的轉變。

*音樂*
戰後的香港並沒有太多娛樂,港
人工作之餘,多收聽當時的流行歌曲。
而在普及文化之中,流行音樂可說
是最有感染力的。大部份人都曾有被樂
聲和歌詞觸動而感到興奮或流淚的經驗。
聽眾的意識形態直接或間接被歌詞影響
著。

戰後時期
因中國內戰,很多內地人移居香港。他們將
故有生活文化引進香港,他們聽的是國語
歌,所以當時以國語歌為主。

劉韻
顧媚

六十年代
自六十年代起,香港的轉口貿易蓬
勃,西方文化湧進香港,甚至連收
音機播放許多歐西流行曲,電視台
亦提供外語節目。不少的香港人也
追隨著潮流聽英文歌。

Elvis Presley

The Beatles

七十年代
流行歌直到這個時期才帶有多點本地色
彩。許冠傑以西方流行曲換上切合香港
「打工仔」心態的歌詞,例如「鬼馬雙星」
及「半斤八兩」 ,用詼諧淺白的詞匯,為
小市民訴說出心中的抑壓。
除此之外,七十年代中期,電視電影開
始刮起一片粵語風。 為配合節目而創作的
歌曲更掀起了粵語流行曲的熱潮,加速了
本地創作的發展。

許冠傑

羅文

八十年代
在這時期香港流行樂壇出現了一次前所
未有的「中文歌運動」,首次有機構(香
港商業電台)設立專門播放中文(以粵語為
主)流行曲的頻道,這次「中文歌運動」
對本土流行曲產生重要的衝擊。本地的
流行歌曲亦因此大行其道,不少本地歌
手成為香港人心目中的天皇巨星。

Beyond

張國榮

譚詠麟

梅艷芳

*電視*
自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TVB)啟播後,收
看電視便成為廣大市民的一種免費娛樂。
市民可以透過電視來接收來自本地或世界
各地的電視節目和資訊。

七十年代
這年代開始,電視機開始普及,
成為香港市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
分。
電視成為了香港最重要的傳播
媒介,以「普及文化」而言,電視的
影響頗為深遠。電視劇在七十年代興
起了熱潮,百集長劇造就了一班忠實
電視迷。

七十年代經典電視劇:

《獅子山下》

《狂潮》

逼上梁山(1977)

漩渦(1978)

香港粵語電視劇
(1976)

半生緣 (1976)

八十年代
八十年代跟七十年代不同的是,觀眾開始有不同要求。
例如武俠片等。同時他們生活節奏加快,從前的
長劇已不合時宜。中篇劇於這時崛起,這種劇集的
種類很多,演員發揮機會也較多,令觀眾眼前一亮。

八十年代經典電視劇:

《千王之王》

←主題曲

《上海灘》

《神鵰俠侶》

《網中人》

《小李飛刀》

九十年代
九十年代的電視劇更多元化,開始
提及不同階層人士,例如:醫生、
警察......。另外,科技發展令某
些劇集開始使用電腦特技作,給人
煥然一新的感覺 。

經典電視劇:

《壹號皇庭》
《西遊記》

《刑事偵緝檔案》

《妙手仁心》

二十一世紀
二十一世紀有大量本地製作的電視劇出現,同
時亦增加了一些外購劇,多是來自海外,如中

國內地、韓國和日本等。而至今天,韓劇更成
為大眾茶餘飯後的一個熱門話題,而最近的例
子有「大長今」。由此可見,電視劇集對大眾
有深遠的影響。

經典電視劇 :

《新楚留香》

《小寶與康熙 》

《浪漫滿屋》
《大長金》

總結
電視節目不只是為香港市民提供娛
樂的一種途徑,它反映不同年代觀
眾的喜好,同時見證香港不同年代
的文化發展。

*電影*
電影開始出現在香港時,並不是
每個人都可以觀賞。
這是由於票價昂貴,只有富家子
弟才可承擔。但隨時間變遷,現今
大眾都可以觀賞電影了。

50-60年代
這段期間電影的語言多是以國語為主,因
為有大量內地人從中國大陸湧入,對國語

片需求大。

60年代
六十年代開始,開始有本地電影公
司成立,這令港產粵語片開始大行
其道,漸漸取代國語片,戲票的價
格開始平民化。這時期的電影,題
材大多圍繞港人的現實生活。

帝女花

紫釵記

這時期的電影有:《飛女正傳》、《李
子長活畫》、《好夫妻》等。

《飛女正傳》

六十年代的紅星

陳寶珠

謝賢

陳寶珠在電影中多數飾演工廠妹,這
反映香港的經濟正轉型,工業開始發
展工廠工作很多時由女性擔任。

七十年代
粵語的動作片、武打片及喜劇片成
為電影的主流,受歡迎的程度遠超
過外語片。 因為在50-60年代出生

的人從小開始學習粵語,他們較喜
歡本地題材。

七十年代武打巨星

《忠烈圖》
(1975)
唐山大兄
(1971)

李小龍的電影曾在香港及世界(包括美

國)掀起中國功夫片熱潮,及在香港中

國及外國帶起學習中國功夫熱 。

鐵金剛系列

英雄本色

八十年代
至八十年代,外語片逐漸恢復
流行。 卡通片也開始在銀幕上
出現,也有一些紀錄片如《慘
痛的戰爭》(1980)。

《老夫子》

九十年代以後

九十年代,電影變得多元
化。本地及外語電影同樣

受到觀眾的喜愛。

《香港製造》
《鐵達尼號》

《職業特工隊》

《我的野蠻女友》

*報刊*

報刊是戰後一種最主要的傳播媒介。它是香港
市民獲取最新消息的來源之一,也是最普遍的

讀物。早期,報刊種類較少,主要報導港聞要
事。現在的報刊,種類繁多,除了報導時事
還有馬經、地產、財經和娛樂新聞等。

漫畫
漫畫也是頗受大眾歡
迎的讀物,在六、七
十年代開始,興起了
本地漫畫,主要是反
映當時市民的心態。
到了八十年代,本地
漫畫開始式微,取而
代之的是日本漫畫,
熱潮至今仍未減退。

60年代

在這年代,畫公仔書(現稱為漫畫)﹐是只
能混口飯吃的卑賤職業。
當時畫家生活普遍困難,更受社會歧視,
黃玉郎就在這個漫畫亂世,投身入漫畫
行業。

80年代黃玉郎作品
這十年為黃玉郎的巔峰期﹐也是漫畫界的
黃金時期 。

老夫子 (作者:王澤 ) 六十年代

日本漫畫

吳俊雄博士的觀點
雖然我們經常批評普及文化內容低俗、
缺乏創意,但我們又不能不承認,普
及文化能反映社會狀況、揭示道德標
準、培養我們對社會的認同感,並同
時為我們供不少歡樂。我們不應該逃
避或漠視這種矛盾,而是應該學會如
何去識別好壞,從而以正確的態度去
發掘這一個大寶藏的奧秘。

感想
對於成長於廿一世紀的年青人而言,
他們對潮流資訊的觸覺也許非常敏銳。然
而,若提到香港過去的歷史文化、昔日港
人的生活,許多時候他們都只是一知半解,
甚至包括我們做報告的這一群,亦對香港
的普及文化沒有深入的認識。
過去我們所學的歷史,大多只是圍繞著
中國或世界各地的大歷史,較少涉及港人
過去的生活文化。所以,為了讓現今一代
的年青人認識及了解更多有關過去的普及
文化,我們便選擇這個題目-「普及文
化」。

在製作報告的過程中,全組共有8人,共分
成4組,去搜羅各類的資料,過程中必有得失,
最大的得著是學習到合作精神。當有意見或分歧
時,我們學習到如何接納他人意見及解決問題,
更最重要的是,在搜集資料的過程中,我們因而
加深對港人文化源流的了解以及對昔日香港的認
識,確實獲益良多。
可是,這個題目涉及的範圍比較廣泛,選取
題目的過程上存有不少爭議,確實難以取捨。加
上,時間亦較為緊逼,使我們未能盡錄所有資料,
亦沒有充足的時間來進行任何訪問等工作,實是
報告上的不足之處。
但最後,憑著大家的努力,終於完成這份
報告。

參考書目
•香港今昔

高添強

三聯書店

•香港的流行文化
•香港掌故
•我們都是這樣長大
•情舊香港地
•趣談今昔香港

梁秉鈞

三聯書店
廣角鎖出版社
朋窗出版
喜閱文化叢會
萬里書店出版

魯言
龍景昌
吳昊
鄭心墀

參考網站
•www2.hkedcity.net/citizen_files/aa/bs/fy1379/public
_html/geu0412g.htm
•www2.hkedcity.net/citizen_files/aa/ba/au991301/pub
lic_html/hongkong
•http://www.timlau.com/song.htm
•http://www.rthk.org.hk/mediadigest/md0401/02.html


Slide 9

香港故事.香港情

普及文化
仁濟醫院靚次伯紀念中學

甚麼是普及文化?
「文化」的定義,本來就是爭論的焦點。
文化較廣義來說,是指「一時一地一社群共
同擁有的生活方式」,而「普及文化」則是
「廣泛在民間流傳,並且受到普遍歡迎的產
品和生活方式」。
普及文化以一般大眾作為基礎,滲透在日
常生活當中。亦由於這個原因,普及文化給
予群眾的參與和主動性便更大。這是一種由
群眾帶動的文化,也是一種生活層面的文化。
因此普及文化可與時在地的反映當時的出社
會面貌和一般人的思想。

娛樂
娛樂是其中一種見證香港文化發展的項目,其包

括音樂、電視和電影等。這一切都見證著香港娛

樂文化及人民喜好的轉變。

*音樂*
戰後的香港並沒有太多娛樂,港
人工作之餘,多收聽當時的流行歌曲。
而在普及文化之中,流行音樂可說
是最有感染力的。大部份人都曾有被樂
聲和歌詞觸動而感到興奮或流淚的經驗。
聽眾的意識形態直接或間接被歌詞影響
著。

戰後時期
因中國內戰,很多內地人移居香港。他們將
故有生活文化引進香港,他們聽的是國語
歌,所以當時以國語歌為主。

劉韻
顧媚

六十年代
自六十年代起,香港的轉口貿易蓬
勃,西方文化湧進香港,甚至連收
音機播放許多歐西流行曲,電視台
亦提供外語節目。不少的香港人也
追隨著潮流聽英文歌。

Elvis Presley

The Beatles

七十年代
流行歌直到這個時期才帶有多點本地色
彩。許冠傑以西方流行曲換上切合香港
「打工仔」心態的歌詞,例如「鬼馬雙星」
及「半斤八兩」 ,用詼諧淺白的詞匯,為
小市民訴說出心中的抑壓。
除此之外,七十年代中期,電視電影開
始刮起一片粵語風。 為配合節目而創作的
歌曲更掀起了粵語流行曲的熱潮,加速了
本地創作的發展。

許冠傑

羅文

八十年代
在這時期香港流行樂壇出現了一次前所
未有的「中文歌運動」,首次有機構(香
港商業電台)設立專門播放中文(以粵語為
主)流行曲的頻道,這次「中文歌運動」
對本土流行曲產生重要的衝擊。本地的
流行歌曲亦因此大行其道,不少本地歌
手成為香港人心目中的天皇巨星。

Beyond

張國榮

譚詠麟

梅艷芳

*電視*
自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TVB)啟播後,收
看電視便成為廣大市民的一種免費娛樂。
市民可以透過電視來接收來自本地或世界
各地的電視節目和資訊。

七十年代
這年代開始,電視機開始普及,
成為香港市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
分。
電視成為了香港最重要的傳播
媒介,以「普及文化」而言,電視的
影響頗為深遠。電視劇在七十年代興
起了熱潮,百集長劇造就了一班忠實
電視迷。

七十年代經典電視劇:

《獅子山下》

《狂潮》

逼上梁山(1977)

漩渦(1978)

香港粵語電視劇
(1976)

半生緣 (1976)

八十年代
八十年代跟七十年代不同的是,觀眾開始有不同要求。
例如武俠片等。同時他們生活節奏加快,從前的
長劇已不合時宜。中篇劇於這時崛起,這種劇集的
種類很多,演員發揮機會也較多,令觀眾眼前一亮。

八十年代經典電視劇:

《千王之王》

←主題曲

《上海灘》

《神鵰俠侶》

《網中人》

《小李飛刀》

九十年代
九十年代的電視劇更多元化,開始
提及不同階層人士,例如:醫生、
警察......。另外,科技發展令某
些劇集開始使用電腦特技作,給人
煥然一新的感覺 。

經典電視劇:

《壹號皇庭》
《西遊記》

《刑事偵緝檔案》

《妙手仁心》

二十一世紀
二十一世紀有大量本地製作的電視劇出現,同
時亦增加了一些外購劇,多是來自海外,如中

國內地、韓國和日本等。而至今天,韓劇更成
為大眾茶餘飯後的一個熱門話題,而最近的例
子有「大長今」。由此可見,電視劇集對大眾
有深遠的影響。

經典電視劇 :

《新楚留香》

《小寶與康熙 》

《浪漫滿屋》
《大長金》

總結
電視節目不只是為香港市民提供娛
樂的一種途徑,它反映不同年代觀
眾的喜好,同時見證香港不同年代
的文化發展。

*電影*
電影開始出現在香港時,並不是
每個人都可以觀賞。
這是由於票價昂貴,只有富家子
弟才可承擔。但隨時間變遷,現今
大眾都可以觀賞電影了。

50-60年代
這段期間電影的語言多是以國語為主,因
為有大量內地人從中國大陸湧入,對國語

片需求大。

60年代
六十年代開始,開始有本地電影公
司成立,這令港產粵語片開始大行
其道,漸漸取代國語片,戲票的價
格開始平民化。這時期的電影,題
材大多圍繞港人的現實生活。

帝女花

紫釵記

這時期的電影有:《飛女正傳》、《李
子長活畫》、《好夫妻》等。

《飛女正傳》

六十年代的紅星

陳寶珠

謝賢

陳寶珠在電影中多數飾演工廠妹,這
反映香港的經濟正轉型,工業開始發
展工廠工作很多時由女性擔任。

七十年代
粵語的動作片、武打片及喜劇片成
為電影的主流,受歡迎的程度遠超
過外語片。 因為在50-60年代出生

的人從小開始學習粵語,他們較喜
歡本地題材。

七十年代武打巨星

《忠烈圖》
(1975)
唐山大兄
(1971)

李小龍的電影曾在香港及世界(包括美

國)掀起中國功夫片熱潮,及在香港中

國及外國帶起學習中國功夫熱 。

鐵金剛系列

英雄本色

八十年代
至八十年代,外語片逐漸恢復
流行。 卡通片也開始在銀幕上
出現,也有一些紀錄片如《慘
痛的戰爭》(1980)。

《老夫子》

九十年代以後

九十年代,電影變得多元
化。本地及外語電影同樣

受到觀眾的喜愛。

《香港製造》
《鐵達尼號》

《職業特工隊》

《我的野蠻女友》

*報刊*

報刊是戰後一種最主要的傳播媒介。它是香港
市民獲取最新消息的來源之一,也是最普遍的

讀物。早期,報刊種類較少,主要報導港聞要
事。現在的報刊,種類繁多,除了報導時事
還有馬經、地產、財經和娛樂新聞等。

漫畫
漫畫也是頗受大眾歡
迎的讀物,在六、七
十年代開始,興起了
本地漫畫,主要是反
映當時市民的心態。
到了八十年代,本地
漫畫開始式微,取而
代之的是日本漫畫,
熱潮至今仍未減退。

60年代

在這年代,畫公仔書(現稱為漫畫)﹐是只
能混口飯吃的卑賤職業。
當時畫家生活普遍困難,更受社會歧視,
黃玉郎就在這個漫畫亂世,投身入漫畫
行業。

80年代黃玉郎作品
這十年為黃玉郎的巔峰期﹐也是漫畫界的
黃金時期 。

老夫子 (作者:王澤 ) 六十年代

日本漫畫

吳俊雄博士的觀點
雖然我們經常批評普及文化內容低俗、
缺乏創意,但我們又不能不承認,普
及文化能反映社會狀況、揭示道德標
準、培養我們對社會的認同感,並同
時為我們供不少歡樂。我們不應該逃
避或漠視這種矛盾,而是應該學會如
何去識別好壞,從而以正確的態度去
發掘這一個大寶藏的奧秘。

感想
對於成長於廿一世紀的年青人而言,
他們對潮流資訊的觸覺也許非常敏銳。然
而,若提到香港過去的歷史文化、昔日港
人的生活,許多時候他們都只是一知半解,
甚至包括我們做報告的這一群,亦對香港
的普及文化沒有深入的認識。
過去我們所學的歷史,大多只是圍繞著
中國或世界各地的大歷史,較少涉及港人
過去的生活文化。所以,為了讓現今一代
的年青人認識及了解更多有關過去的普及
文化,我們便選擇這個題目-「普及文
化」。

在製作報告的過程中,全組共有8人,共分
成4組,去搜羅各類的資料,過程中必有得失,
最大的得著是學習到合作精神。當有意見或分歧
時,我們學習到如何接納他人意見及解決問題,
更最重要的是,在搜集資料的過程中,我們因而
加深對港人文化源流的了解以及對昔日香港的認
識,確實獲益良多。
可是,這個題目涉及的範圍比較廣泛,選取
題目的過程上存有不少爭議,確實難以取捨。加
上,時間亦較為緊逼,使我們未能盡錄所有資料,
亦沒有充足的時間來進行任何訪問等工作,實是
報告上的不足之處。
但最後,憑著大家的努力,終於完成這份
報告。

參考書目
•香港今昔

高添強

三聯書店

•香港的流行文化
•香港掌故
•我們都是這樣長大
•情舊香港地
•趣談今昔香港

梁秉鈞

三聯書店
廣角鎖出版社
朋窗出版
喜閱文化叢會
萬里書店出版

魯言
龍景昌
吳昊
鄭心墀

參考網站
•www2.hkedcity.net/citizen_files/aa/bs/fy1379/public
_html/geu0412g.htm
•www2.hkedcity.net/citizen_files/aa/ba/au991301/pub
lic_html/hongkong
•http://www.timlau.com/song.htm
•http://www.rthk.org.hk/mediadigest/md0401/02.html


Slide 10

香港故事.香港情

普及文化
仁濟醫院靚次伯紀念中學

甚麼是普及文化?
「文化」的定義,本來就是爭論的焦點。
文化較廣義來說,是指「一時一地一社群共
同擁有的生活方式」,而「普及文化」則是
「廣泛在民間流傳,並且受到普遍歡迎的產
品和生活方式」。
普及文化以一般大眾作為基礎,滲透在日
常生活當中。亦由於這個原因,普及文化給
予群眾的參與和主動性便更大。這是一種由
群眾帶動的文化,也是一種生活層面的文化。
因此普及文化可與時在地的反映當時的出社
會面貌和一般人的思想。

娛樂
娛樂是其中一種見證香港文化發展的項目,其包

括音樂、電視和電影等。這一切都見證著香港娛

樂文化及人民喜好的轉變。

*音樂*
戰後的香港並沒有太多娛樂,港
人工作之餘,多收聽當時的流行歌曲。
而在普及文化之中,流行音樂可說
是最有感染力的。大部份人都曾有被樂
聲和歌詞觸動而感到興奮或流淚的經驗。
聽眾的意識形態直接或間接被歌詞影響
著。

戰後時期
因中國內戰,很多內地人移居香港。他們將
故有生活文化引進香港,他們聽的是國語
歌,所以當時以國語歌為主。

劉韻
顧媚

六十年代
自六十年代起,香港的轉口貿易蓬
勃,西方文化湧進香港,甚至連收
音機播放許多歐西流行曲,電視台
亦提供外語節目。不少的香港人也
追隨著潮流聽英文歌。

Elvis Presley

The Beatles

七十年代
流行歌直到這個時期才帶有多點本地色
彩。許冠傑以西方流行曲換上切合香港
「打工仔」心態的歌詞,例如「鬼馬雙星」
及「半斤八兩」 ,用詼諧淺白的詞匯,為
小市民訴說出心中的抑壓。
除此之外,七十年代中期,電視電影開
始刮起一片粵語風。 為配合節目而創作的
歌曲更掀起了粵語流行曲的熱潮,加速了
本地創作的發展。

許冠傑

羅文

八十年代
在這時期香港流行樂壇出現了一次前所
未有的「中文歌運動」,首次有機構(香
港商業電台)設立專門播放中文(以粵語為
主)流行曲的頻道,這次「中文歌運動」
對本土流行曲產生重要的衝擊。本地的
流行歌曲亦因此大行其道,不少本地歌
手成為香港人心目中的天皇巨星。

Beyond

張國榮

譚詠麟

梅艷芳

*電視*
自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TVB)啟播後,收
看電視便成為廣大市民的一種免費娛樂。
市民可以透過電視來接收來自本地或世界
各地的電視節目和資訊。

七十年代
這年代開始,電視機開始普及,
成為香港市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
分。
電視成為了香港最重要的傳播
媒介,以「普及文化」而言,電視的
影響頗為深遠。電視劇在七十年代興
起了熱潮,百集長劇造就了一班忠實
電視迷。

七十年代經典電視劇:

《獅子山下》

《狂潮》

逼上梁山(1977)

漩渦(1978)

香港粵語電視劇
(1976)

半生緣 (1976)

八十年代
八十年代跟七十年代不同的是,觀眾開始有不同要求。
例如武俠片等。同時他們生活節奏加快,從前的
長劇已不合時宜。中篇劇於這時崛起,這種劇集的
種類很多,演員發揮機會也較多,令觀眾眼前一亮。

八十年代經典電視劇:

《千王之王》

←主題曲

《上海灘》

《神鵰俠侶》

《網中人》

《小李飛刀》

九十年代
九十年代的電視劇更多元化,開始
提及不同階層人士,例如:醫生、
警察......。另外,科技發展令某
些劇集開始使用電腦特技作,給人
煥然一新的感覺 。

經典電視劇:

《壹號皇庭》
《西遊記》

《刑事偵緝檔案》

《妙手仁心》

二十一世紀
二十一世紀有大量本地製作的電視劇出現,同
時亦增加了一些外購劇,多是來自海外,如中

國內地、韓國和日本等。而至今天,韓劇更成
為大眾茶餘飯後的一個熱門話題,而最近的例
子有「大長今」。由此可見,電視劇集對大眾
有深遠的影響。

經典電視劇 :

《新楚留香》

《小寶與康熙 》

《浪漫滿屋》
《大長金》

總結
電視節目不只是為香港市民提供娛
樂的一種途徑,它反映不同年代觀
眾的喜好,同時見證香港不同年代
的文化發展。

*電影*
電影開始出現在香港時,並不是
每個人都可以觀賞。
這是由於票價昂貴,只有富家子
弟才可承擔。但隨時間變遷,現今
大眾都可以觀賞電影了。

50-60年代
這段期間電影的語言多是以國語為主,因
為有大量內地人從中國大陸湧入,對國語

片需求大。

60年代
六十年代開始,開始有本地電影公
司成立,這令港產粵語片開始大行
其道,漸漸取代國語片,戲票的價
格開始平民化。這時期的電影,題
材大多圍繞港人的現實生活。

帝女花

紫釵記

這時期的電影有:《飛女正傳》、《李
子長活畫》、《好夫妻》等。

《飛女正傳》

六十年代的紅星

陳寶珠

謝賢

陳寶珠在電影中多數飾演工廠妹,這
反映香港的經濟正轉型,工業開始發
展工廠工作很多時由女性擔任。

七十年代
粵語的動作片、武打片及喜劇片成
為電影的主流,受歡迎的程度遠超
過外語片。 因為在50-60年代出生

的人從小開始學習粵語,他們較喜
歡本地題材。

七十年代武打巨星

《忠烈圖》
(1975)
唐山大兄
(1971)

李小龍的電影曾在香港及世界(包括美

國)掀起中國功夫片熱潮,及在香港中

國及外國帶起學習中國功夫熱 。

鐵金剛系列

英雄本色

八十年代
至八十年代,外語片逐漸恢復
流行。 卡通片也開始在銀幕上
出現,也有一些紀錄片如《慘
痛的戰爭》(1980)。

《老夫子》

九十年代以後

九十年代,電影變得多元
化。本地及外語電影同樣

受到觀眾的喜愛。

《香港製造》
《鐵達尼號》

《職業特工隊》

《我的野蠻女友》

*報刊*

報刊是戰後一種最主要的傳播媒介。它是香港
市民獲取最新消息的來源之一,也是最普遍的

讀物。早期,報刊種類較少,主要報導港聞要
事。現在的報刊,種類繁多,除了報導時事
還有馬經、地產、財經和娛樂新聞等。

漫畫
漫畫也是頗受大眾歡
迎的讀物,在六、七
十年代開始,興起了
本地漫畫,主要是反
映當時市民的心態。
到了八十年代,本地
漫畫開始式微,取而
代之的是日本漫畫,
熱潮至今仍未減退。

60年代

在這年代,畫公仔書(現稱為漫畫)﹐是只
能混口飯吃的卑賤職業。
當時畫家生活普遍困難,更受社會歧視,
黃玉郎就在這個漫畫亂世,投身入漫畫
行業。

80年代黃玉郎作品
這十年為黃玉郎的巔峰期﹐也是漫畫界的
黃金時期 。

老夫子 (作者:王澤 ) 六十年代

日本漫畫

吳俊雄博士的觀點
雖然我們經常批評普及文化內容低俗、
缺乏創意,但我們又不能不承認,普
及文化能反映社會狀況、揭示道德標
準、培養我們對社會的認同感,並同
時為我們供不少歡樂。我們不應該逃
避或漠視這種矛盾,而是應該學會如
何去識別好壞,從而以正確的態度去
發掘這一個大寶藏的奧秘。

感想
對於成長於廿一世紀的年青人而言,
他們對潮流資訊的觸覺也許非常敏銳。然
而,若提到香港過去的歷史文化、昔日港
人的生活,許多時候他們都只是一知半解,
甚至包括我們做報告的這一群,亦對香港
的普及文化沒有深入的認識。
過去我們所學的歷史,大多只是圍繞著
中國或世界各地的大歷史,較少涉及港人
過去的生活文化。所以,為了讓現今一代
的年青人認識及了解更多有關過去的普及
文化,我們便選擇這個題目-「普及文
化」。

在製作報告的過程中,全組共有8人,共分
成4組,去搜羅各類的資料,過程中必有得失,
最大的得著是學習到合作精神。當有意見或分歧
時,我們學習到如何接納他人意見及解決問題,
更最重要的是,在搜集資料的過程中,我們因而
加深對港人文化源流的了解以及對昔日香港的認
識,確實獲益良多。
可是,這個題目涉及的範圍比較廣泛,選取
題目的過程上存有不少爭議,確實難以取捨。加
上,時間亦較為緊逼,使我們未能盡錄所有資料,
亦沒有充足的時間來進行任何訪問等工作,實是
報告上的不足之處。
但最後,憑著大家的努力,終於完成這份
報告。

參考書目
•香港今昔

高添強

三聯書店

•香港的流行文化
•香港掌故
•我們都是這樣長大
•情舊香港地
•趣談今昔香港

梁秉鈞

三聯書店
廣角鎖出版社
朋窗出版
喜閱文化叢會
萬里書店出版

魯言
龍景昌
吳昊
鄭心墀

參考網站
•www2.hkedcity.net/citizen_files/aa/bs/fy1379/public
_html/geu0412g.htm
•www2.hkedcity.net/citizen_files/aa/ba/au991301/pub
lic_html/hongkong
•http://www.timlau.com/song.htm
•http://www.rthk.org.hk/mediadigest/md0401/02.html


Slide 11

香港故事.香港情

普及文化
仁濟醫院靚次伯紀念中學

甚麼是普及文化?
「文化」的定義,本來就是爭論的焦點。
文化較廣義來說,是指「一時一地一社群共
同擁有的生活方式」,而「普及文化」則是
「廣泛在民間流傳,並且受到普遍歡迎的產
品和生活方式」。
普及文化以一般大眾作為基礎,滲透在日
常生活當中。亦由於這個原因,普及文化給
予群眾的參與和主動性便更大。這是一種由
群眾帶動的文化,也是一種生活層面的文化。
因此普及文化可與時在地的反映當時的出社
會面貌和一般人的思想。

娛樂
娛樂是其中一種見證香港文化發展的項目,其包

括音樂、電視和電影等。這一切都見證著香港娛

樂文化及人民喜好的轉變。

*音樂*
戰後的香港並沒有太多娛樂,港
人工作之餘,多收聽當時的流行歌曲。
而在普及文化之中,流行音樂可說
是最有感染力的。大部份人都曾有被樂
聲和歌詞觸動而感到興奮或流淚的經驗。
聽眾的意識形態直接或間接被歌詞影響
著。

戰後時期
因中國內戰,很多內地人移居香港。他們將
故有生活文化引進香港,他們聽的是國語
歌,所以當時以國語歌為主。

劉韻
顧媚

六十年代
自六十年代起,香港的轉口貿易蓬
勃,西方文化湧進香港,甚至連收
音機播放許多歐西流行曲,電視台
亦提供外語節目。不少的香港人也
追隨著潮流聽英文歌。

Elvis Presley

The Beatles

七十年代
流行歌直到這個時期才帶有多點本地色
彩。許冠傑以西方流行曲換上切合香港
「打工仔」心態的歌詞,例如「鬼馬雙星」
及「半斤八兩」 ,用詼諧淺白的詞匯,為
小市民訴說出心中的抑壓。
除此之外,七十年代中期,電視電影開
始刮起一片粵語風。 為配合節目而創作的
歌曲更掀起了粵語流行曲的熱潮,加速了
本地創作的發展。

許冠傑

羅文

八十年代
在這時期香港流行樂壇出現了一次前所
未有的「中文歌運動」,首次有機構(香
港商業電台)設立專門播放中文(以粵語為
主)流行曲的頻道,這次「中文歌運動」
對本土流行曲產生重要的衝擊。本地的
流行歌曲亦因此大行其道,不少本地歌
手成為香港人心目中的天皇巨星。

Beyond

張國榮

譚詠麟

梅艷芳

*電視*
自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TVB)啟播後,收
看電視便成為廣大市民的一種免費娛樂。
市民可以透過電視來接收來自本地或世界
各地的電視節目和資訊。

七十年代
這年代開始,電視機開始普及,
成為香港市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
分。
電視成為了香港最重要的傳播
媒介,以「普及文化」而言,電視的
影響頗為深遠。電視劇在七十年代興
起了熱潮,百集長劇造就了一班忠實
電視迷。

七十年代經典電視劇:

《獅子山下》

《狂潮》

逼上梁山(1977)

漩渦(1978)

香港粵語電視劇
(1976)

半生緣 (1976)

八十年代
八十年代跟七十年代不同的是,觀眾開始有不同要求。
例如武俠片等。同時他們生活節奏加快,從前的
長劇已不合時宜。中篇劇於這時崛起,這種劇集的
種類很多,演員發揮機會也較多,令觀眾眼前一亮。

八十年代經典電視劇:

《千王之王》

←主題曲

《上海灘》

《神鵰俠侶》

《網中人》

《小李飛刀》

九十年代
九十年代的電視劇更多元化,開始
提及不同階層人士,例如:醫生、
警察......。另外,科技發展令某
些劇集開始使用電腦特技作,給人
煥然一新的感覺 。

經典電視劇:

《壹號皇庭》
《西遊記》

《刑事偵緝檔案》

《妙手仁心》

二十一世紀
二十一世紀有大量本地製作的電視劇出現,同
時亦增加了一些外購劇,多是來自海外,如中

國內地、韓國和日本等。而至今天,韓劇更成
為大眾茶餘飯後的一個熱門話題,而最近的例
子有「大長今」。由此可見,電視劇集對大眾
有深遠的影響。

經典電視劇 :

《新楚留香》

《小寶與康熙 》

《浪漫滿屋》
《大長金》

總結
電視節目不只是為香港市民提供娛
樂的一種途徑,它反映不同年代觀
眾的喜好,同時見證香港不同年代
的文化發展。

*電影*
電影開始出現在香港時,並不是
每個人都可以觀賞。
這是由於票價昂貴,只有富家子
弟才可承擔。但隨時間變遷,現今
大眾都可以觀賞電影了。

50-60年代
這段期間電影的語言多是以國語為主,因
為有大量內地人從中國大陸湧入,對國語

片需求大。

60年代
六十年代開始,開始有本地電影公
司成立,這令港產粵語片開始大行
其道,漸漸取代國語片,戲票的價
格開始平民化。這時期的電影,題
材大多圍繞港人的現實生活。

帝女花

紫釵記

這時期的電影有:《飛女正傳》、《李
子長活畫》、《好夫妻》等。

《飛女正傳》

六十年代的紅星

陳寶珠

謝賢

陳寶珠在電影中多數飾演工廠妹,這
反映香港的經濟正轉型,工業開始發
展工廠工作很多時由女性擔任。

七十年代
粵語的動作片、武打片及喜劇片成
為電影的主流,受歡迎的程度遠超
過外語片。 因為在50-60年代出生

的人從小開始學習粵語,他們較喜
歡本地題材。

七十年代武打巨星

《忠烈圖》
(1975)
唐山大兄
(1971)

李小龍的電影曾在香港及世界(包括美

國)掀起中國功夫片熱潮,及在香港中

國及外國帶起學習中國功夫熱 。

鐵金剛系列

英雄本色

八十年代
至八十年代,外語片逐漸恢復
流行。 卡通片也開始在銀幕上
出現,也有一些紀錄片如《慘
痛的戰爭》(1980)。

《老夫子》

九十年代以後

九十年代,電影變得多元
化。本地及外語電影同樣

受到觀眾的喜愛。

《香港製造》
《鐵達尼號》

《職業特工隊》

《我的野蠻女友》

*報刊*

報刊是戰後一種最主要的傳播媒介。它是香港
市民獲取最新消息的來源之一,也是最普遍的

讀物。早期,報刊種類較少,主要報導港聞要
事。現在的報刊,種類繁多,除了報導時事
還有馬經、地產、財經和娛樂新聞等。

漫畫
漫畫也是頗受大眾歡
迎的讀物,在六、七
十年代開始,興起了
本地漫畫,主要是反
映當時市民的心態。
到了八十年代,本地
漫畫開始式微,取而
代之的是日本漫畫,
熱潮至今仍未減退。

60年代

在這年代,畫公仔書(現稱為漫畫)﹐是只
能混口飯吃的卑賤職業。
當時畫家生活普遍困難,更受社會歧視,
黃玉郎就在這個漫畫亂世,投身入漫畫
行業。

80年代黃玉郎作品
這十年為黃玉郎的巔峰期﹐也是漫畫界的
黃金時期 。

老夫子 (作者:王澤 ) 六十年代

日本漫畫

吳俊雄博士的觀點
雖然我們經常批評普及文化內容低俗、
缺乏創意,但我們又不能不承認,普
及文化能反映社會狀況、揭示道德標
準、培養我們對社會的認同感,並同
時為我們供不少歡樂。我們不應該逃
避或漠視這種矛盾,而是應該學會如
何去識別好壞,從而以正確的態度去
發掘這一個大寶藏的奧秘。

感想
對於成長於廿一世紀的年青人而言,
他們對潮流資訊的觸覺也許非常敏銳。然
而,若提到香港過去的歷史文化、昔日港
人的生活,許多時候他們都只是一知半解,
甚至包括我們做報告的這一群,亦對香港
的普及文化沒有深入的認識。
過去我們所學的歷史,大多只是圍繞著
中國或世界各地的大歷史,較少涉及港人
過去的生活文化。所以,為了讓現今一代
的年青人認識及了解更多有關過去的普及
文化,我們便選擇這個題目-「普及文
化」。

在製作報告的過程中,全組共有8人,共分
成4組,去搜羅各類的資料,過程中必有得失,
最大的得著是學習到合作精神。當有意見或分歧
時,我們學習到如何接納他人意見及解決問題,
更最重要的是,在搜集資料的過程中,我們因而
加深對港人文化源流的了解以及對昔日香港的認
識,確實獲益良多。
可是,這個題目涉及的範圍比較廣泛,選取
題目的過程上存有不少爭議,確實難以取捨。加
上,時間亦較為緊逼,使我們未能盡錄所有資料,
亦沒有充足的時間來進行任何訪問等工作,實是
報告上的不足之處。
但最後,憑著大家的努力,終於完成這份
報告。

參考書目
•香港今昔

高添強

三聯書店

•香港的流行文化
•香港掌故
•我們都是這樣長大
•情舊香港地
•趣談今昔香港

梁秉鈞

三聯書店
廣角鎖出版社
朋窗出版
喜閱文化叢會
萬里書店出版

魯言
龍景昌
吳昊
鄭心墀

參考網站
•www2.hkedcity.net/citizen_files/aa/bs/fy1379/public
_html/geu0412g.htm
•www2.hkedcity.net/citizen_files/aa/ba/au991301/pub
lic_html/hongkong
•http://www.timlau.com/song.htm
•http://www.rthk.org.hk/mediadigest/md0401/02.html


Slide 12

香港故事.香港情

普及文化
仁濟醫院靚次伯紀念中學

甚麼是普及文化?
「文化」的定義,本來就是爭論的焦點。
文化較廣義來說,是指「一時一地一社群共
同擁有的生活方式」,而「普及文化」則是
「廣泛在民間流傳,並且受到普遍歡迎的產
品和生活方式」。
普及文化以一般大眾作為基礎,滲透在日
常生活當中。亦由於這個原因,普及文化給
予群眾的參與和主動性便更大。這是一種由
群眾帶動的文化,也是一種生活層面的文化。
因此普及文化可與時在地的反映當時的出社
會面貌和一般人的思想。

娛樂
娛樂是其中一種見證香港文化發展的項目,其包

括音樂、電視和電影等。這一切都見證著香港娛

樂文化及人民喜好的轉變。

*音樂*
戰後的香港並沒有太多娛樂,港
人工作之餘,多收聽當時的流行歌曲。
而在普及文化之中,流行音樂可說
是最有感染力的。大部份人都曾有被樂
聲和歌詞觸動而感到興奮或流淚的經驗。
聽眾的意識形態直接或間接被歌詞影響
著。

戰後時期
因中國內戰,很多內地人移居香港。他們將
故有生活文化引進香港,他們聽的是國語
歌,所以當時以國語歌為主。

劉韻
顧媚

六十年代
自六十年代起,香港的轉口貿易蓬
勃,西方文化湧進香港,甚至連收
音機播放許多歐西流行曲,電視台
亦提供外語節目。不少的香港人也
追隨著潮流聽英文歌。

Elvis Presley

The Beatles

七十年代
流行歌直到這個時期才帶有多點本地色
彩。許冠傑以西方流行曲換上切合香港
「打工仔」心態的歌詞,例如「鬼馬雙星」
及「半斤八兩」 ,用詼諧淺白的詞匯,為
小市民訴說出心中的抑壓。
除此之外,七十年代中期,電視電影開
始刮起一片粵語風。 為配合節目而創作的
歌曲更掀起了粵語流行曲的熱潮,加速了
本地創作的發展。

許冠傑

羅文

八十年代
在這時期香港流行樂壇出現了一次前所
未有的「中文歌運動」,首次有機構(香
港商業電台)設立專門播放中文(以粵語為
主)流行曲的頻道,這次「中文歌運動」
對本土流行曲產生重要的衝擊。本地的
流行歌曲亦因此大行其道,不少本地歌
手成為香港人心目中的天皇巨星。

Beyond

張國榮

譚詠麟

梅艷芳

*電視*
自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TVB)啟播後,收
看電視便成為廣大市民的一種免費娛樂。
市民可以透過電視來接收來自本地或世界
各地的電視節目和資訊。

七十年代
這年代開始,電視機開始普及,
成為香港市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
分。
電視成為了香港最重要的傳播
媒介,以「普及文化」而言,電視的
影響頗為深遠。電視劇在七十年代興
起了熱潮,百集長劇造就了一班忠實
電視迷。

七十年代經典電視劇:

《獅子山下》

《狂潮》

逼上梁山(1977)

漩渦(1978)

香港粵語電視劇
(1976)

半生緣 (1976)

八十年代
八十年代跟七十年代不同的是,觀眾開始有不同要求。
例如武俠片等。同時他們生活節奏加快,從前的
長劇已不合時宜。中篇劇於這時崛起,這種劇集的
種類很多,演員發揮機會也較多,令觀眾眼前一亮。

八十年代經典電視劇:

《千王之王》

←主題曲

《上海灘》

《神鵰俠侶》

《網中人》

《小李飛刀》

九十年代
九十年代的電視劇更多元化,開始
提及不同階層人士,例如:醫生、
警察......。另外,科技發展令某
些劇集開始使用電腦特技作,給人
煥然一新的感覺 。

經典電視劇:

《壹號皇庭》
《西遊記》

《刑事偵緝檔案》

《妙手仁心》

二十一世紀
二十一世紀有大量本地製作的電視劇出現,同
時亦增加了一些外購劇,多是來自海外,如中

國內地、韓國和日本等。而至今天,韓劇更成
為大眾茶餘飯後的一個熱門話題,而最近的例
子有「大長今」。由此可見,電視劇集對大眾
有深遠的影響。

經典電視劇 :

《新楚留香》

《小寶與康熙 》

《浪漫滿屋》
《大長金》

總結
電視節目不只是為香港市民提供娛
樂的一種途徑,它反映不同年代觀
眾的喜好,同時見證香港不同年代
的文化發展。

*電影*
電影開始出現在香港時,並不是
每個人都可以觀賞。
這是由於票價昂貴,只有富家子
弟才可承擔。但隨時間變遷,現今
大眾都可以觀賞電影了。

50-60年代
這段期間電影的語言多是以國語為主,因
為有大量內地人從中國大陸湧入,對國語

片需求大。

60年代
六十年代開始,開始有本地電影公
司成立,這令港產粵語片開始大行
其道,漸漸取代國語片,戲票的價
格開始平民化。這時期的電影,題
材大多圍繞港人的現實生活。

帝女花

紫釵記

這時期的電影有:《飛女正傳》、《李
子長活畫》、《好夫妻》等。

《飛女正傳》

六十年代的紅星

陳寶珠

謝賢

陳寶珠在電影中多數飾演工廠妹,這
反映香港的經濟正轉型,工業開始發
展工廠工作很多時由女性擔任。

七十年代
粵語的動作片、武打片及喜劇片成
為電影的主流,受歡迎的程度遠超
過外語片。 因為在50-60年代出生

的人從小開始學習粵語,他們較喜
歡本地題材。

七十年代武打巨星

《忠烈圖》
(1975)
唐山大兄
(1971)

李小龍的電影曾在香港及世界(包括美

國)掀起中國功夫片熱潮,及在香港中

國及外國帶起學習中國功夫熱 。

鐵金剛系列

英雄本色

八十年代
至八十年代,外語片逐漸恢復
流行。 卡通片也開始在銀幕上
出現,也有一些紀錄片如《慘
痛的戰爭》(1980)。

《老夫子》

九十年代以後

九十年代,電影變得多元
化。本地及外語電影同樣

受到觀眾的喜愛。

《香港製造》
《鐵達尼號》

《職業特工隊》

《我的野蠻女友》

*報刊*

報刊是戰後一種最主要的傳播媒介。它是香港
市民獲取最新消息的來源之一,也是最普遍的

讀物。早期,報刊種類較少,主要報導港聞要
事。現在的報刊,種類繁多,除了報導時事
還有馬經、地產、財經和娛樂新聞等。

漫畫
漫畫也是頗受大眾歡
迎的讀物,在六、七
十年代開始,興起了
本地漫畫,主要是反
映當時市民的心態。
到了八十年代,本地
漫畫開始式微,取而
代之的是日本漫畫,
熱潮至今仍未減退。

60年代

在這年代,畫公仔書(現稱為漫畫)﹐是只
能混口飯吃的卑賤職業。
當時畫家生活普遍困難,更受社會歧視,
黃玉郎就在這個漫畫亂世,投身入漫畫
行業。

80年代黃玉郎作品
這十年為黃玉郎的巔峰期﹐也是漫畫界的
黃金時期 。

老夫子 (作者:王澤 ) 六十年代

日本漫畫

吳俊雄博士的觀點
雖然我們經常批評普及文化內容低俗、
缺乏創意,但我們又不能不承認,普
及文化能反映社會狀況、揭示道德標
準、培養我們對社會的認同感,並同
時為我們供不少歡樂。我們不應該逃
避或漠視這種矛盾,而是應該學會如
何去識別好壞,從而以正確的態度去
發掘這一個大寶藏的奧秘。

感想
對於成長於廿一世紀的年青人而言,
他們對潮流資訊的觸覺也許非常敏銳。然
而,若提到香港過去的歷史文化、昔日港
人的生活,許多時候他們都只是一知半解,
甚至包括我們做報告的這一群,亦對香港
的普及文化沒有深入的認識。
過去我們所學的歷史,大多只是圍繞著
中國或世界各地的大歷史,較少涉及港人
過去的生活文化。所以,為了讓現今一代
的年青人認識及了解更多有關過去的普及
文化,我們便選擇這個題目-「普及文
化」。

在製作報告的過程中,全組共有8人,共分
成4組,去搜羅各類的資料,過程中必有得失,
最大的得著是學習到合作精神。當有意見或分歧
時,我們學習到如何接納他人意見及解決問題,
更最重要的是,在搜集資料的過程中,我們因而
加深對港人文化源流的了解以及對昔日香港的認
識,確實獲益良多。
可是,這個題目涉及的範圍比較廣泛,選取
題目的過程上存有不少爭議,確實難以取捨。加
上,時間亦較為緊逼,使我們未能盡錄所有資料,
亦沒有充足的時間來進行任何訪問等工作,實是
報告上的不足之處。
但最後,憑著大家的努力,終於完成這份
報告。

參考書目
•香港今昔

高添強

三聯書店

•香港的流行文化
•香港掌故
•我們都是這樣長大
•情舊香港地
•趣談今昔香港

梁秉鈞

三聯書店
廣角鎖出版社
朋窗出版
喜閱文化叢會
萬里書店出版

魯言
龍景昌
吳昊
鄭心墀

參考網站
•www2.hkedcity.net/citizen_files/aa/bs/fy1379/public
_html/geu0412g.htm
•www2.hkedcity.net/citizen_files/aa/ba/au991301/pub
lic_html/hongkong
•http://www.timlau.com/song.htm
•http://www.rthk.org.hk/mediadigest/md0401/02.html


Slide 13

香港故事.香港情

普及文化
仁濟醫院靚次伯紀念中學

甚麼是普及文化?
「文化」的定義,本來就是爭論的焦點。
文化較廣義來說,是指「一時一地一社群共
同擁有的生活方式」,而「普及文化」則是
「廣泛在民間流傳,並且受到普遍歡迎的產
品和生活方式」。
普及文化以一般大眾作為基礎,滲透在日
常生活當中。亦由於這個原因,普及文化給
予群眾的參與和主動性便更大。這是一種由
群眾帶動的文化,也是一種生活層面的文化。
因此普及文化可與時在地的反映當時的出社
會面貌和一般人的思想。

娛樂
娛樂是其中一種見證香港文化發展的項目,其包

括音樂、電視和電影等。這一切都見證著香港娛

樂文化及人民喜好的轉變。

*音樂*
戰後的香港並沒有太多娛樂,港
人工作之餘,多收聽當時的流行歌曲。
而在普及文化之中,流行音樂可說
是最有感染力的。大部份人都曾有被樂
聲和歌詞觸動而感到興奮或流淚的經驗。
聽眾的意識形態直接或間接被歌詞影響
著。

戰後時期
因中國內戰,很多內地人移居香港。他們將
故有生活文化引進香港,他們聽的是國語
歌,所以當時以國語歌為主。

劉韻
顧媚

六十年代
自六十年代起,香港的轉口貿易蓬
勃,西方文化湧進香港,甚至連收
音機播放許多歐西流行曲,電視台
亦提供外語節目。不少的香港人也
追隨著潮流聽英文歌。

Elvis Presley

The Beatles

七十年代
流行歌直到這個時期才帶有多點本地色
彩。許冠傑以西方流行曲換上切合香港
「打工仔」心態的歌詞,例如「鬼馬雙星」
及「半斤八兩」 ,用詼諧淺白的詞匯,為
小市民訴說出心中的抑壓。
除此之外,七十年代中期,電視電影開
始刮起一片粵語風。 為配合節目而創作的
歌曲更掀起了粵語流行曲的熱潮,加速了
本地創作的發展。

許冠傑

羅文

八十年代
在這時期香港流行樂壇出現了一次前所
未有的「中文歌運動」,首次有機構(香
港商業電台)設立專門播放中文(以粵語為
主)流行曲的頻道,這次「中文歌運動」
對本土流行曲產生重要的衝擊。本地的
流行歌曲亦因此大行其道,不少本地歌
手成為香港人心目中的天皇巨星。

Beyond

張國榮

譚詠麟

梅艷芳

*電視*
自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TVB)啟播後,收
看電視便成為廣大市民的一種免費娛樂。
市民可以透過電視來接收來自本地或世界
各地的電視節目和資訊。

七十年代
這年代開始,電視機開始普及,
成為香港市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
分。
電視成為了香港最重要的傳播
媒介,以「普及文化」而言,電視的
影響頗為深遠。電視劇在七十年代興
起了熱潮,百集長劇造就了一班忠實
電視迷。

七十年代經典電視劇:

《獅子山下》

《狂潮》

逼上梁山(1977)

漩渦(1978)

香港粵語電視劇
(1976)

半生緣 (1976)

八十年代
八十年代跟七十年代不同的是,觀眾開始有不同要求。
例如武俠片等。同時他們生活節奏加快,從前的
長劇已不合時宜。中篇劇於這時崛起,這種劇集的
種類很多,演員發揮機會也較多,令觀眾眼前一亮。

八十年代經典電視劇:

《千王之王》

←主題曲

《上海灘》

《神鵰俠侶》

《網中人》

《小李飛刀》

九十年代
九十年代的電視劇更多元化,開始
提及不同階層人士,例如:醫生、
警察......。另外,科技發展令某
些劇集開始使用電腦特技作,給人
煥然一新的感覺 。

經典電視劇:

《壹號皇庭》
《西遊記》

《刑事偵緝檔案》

《妙手仁心》

二十一世紀
二十一世紀有大量本地製作的電視劇出現,同
時亦增加了一些外購劇,多是來自海外,如中

國內地、韓國和日本等。而至今天,韓劇更成
為大眾茶餘飯後的一個熱門話題,而最近的例
子有「大長今」。由此可見,電視劇集對大眾
有深遠的影響。

經典電視劇 :

《新楚留香》

《小寶與康熙 》

《浪漫滿屋》
《大長金》

總結
電視節目不只是為香港市民提供娛
樂的一種途徑,它反映不同年代觀
眾的喜好,同時見證香港不同年代
的文化發展。

*電影*
電影開始出現在香港時,並不是
每個人都可以觀賞。
這是由於票價昂貴,只有富家子
弟才可承擔。但隨時間變遷,現今
大眾都可以觀賞電影了。

50-60年代
這段期間電影的語言多是以國語為主,因
為有大量內地人從中國大陸湧入,對國語

片需求大。

60年代
六十年代開始,開始有本地電影公
司成立,這令港產粵語片開始大行
其道,漸漸取代國語片,戲票的價
格開始平民化。這時期的電影,題
材大多圍繞港人的現實生活。

帝女花

紫釵記

這時期的電影有:《飛女正傳》、《李
子長活畫》、《好夫妻》等。

《飛女正傳》

六十年代的紅星

陳寶珠

謝賢

陳寶珠在電影中多數飾演工廠妹,這
反映香港的經濟正轉型,工業開始發
展工廠工作很多時由女性擔任。

七十年代
粵語的動作片、武打片及喜劇片成
為電影的主流,受歡迎的程度遠超
過外語片。 因為在50-60年代出生

的人從小開始學習粵語,他們較喜
歡本地題材。

七十年代武打巨星

《忠烈圖》
(1975)
唐山大兄
(1971)

李小龍的電影曾在香港及世界(包括美

國)掀起中國功夫片熱潮,及在香港中

國及外國帶起學習中國功夫熱 。

鐵金剛系列

英雄本色

八十年代
至八十年代,外語片逐漸恢復
流行。 卡通片也開始在銀幕上
出現,也有一些紀錄片如《慘
痛的戰爭》(1980)。

《老夫子》

九十年代以後

九十年代,電影變得多元
化。本地及外語電影同樣

受到觀眾的喜愛。

《香港製造》
《鐵達尼號》

《職業特工隊》

《我的野蠻女友》

*報刊*

報刊是戰後一種最主要的傳播媒介。它是香港
市民獲取最新消息的來源之一,也是最普遍的

讀物。早期,報刊種類較少,主要報導港聞要
事。現在的報刊,種類繁多,除了報導時事
還有馬經、地產、財經和娛樂新聞等。

漫畫
漫畫也是頗受大眾歡
迎的讀物,在六、七
十年代開始,興起了
本地漫畫,主要是反
映當時市民的心態。
到了八十年代,本地
漫畫開始式微,取而
代之的是日本漫畫,
熱潮至今仍未減退。

60年代

在這年代,畫公仔書(現稱為漫畫)﹐是只
能混口飯吃的卑賤職業。
當時畫家生活普遍困難,更受社會歧視,
黃玉郎就在這個漫畫亂世,投身入漫畫
行業。

80年代黃玉郎作品
這十年為黃玉郎的巔峰期﹐也是漫畫界的
黃金時期 。

老夫子 (作者:王澤 ) 六十年代

日本漫畫

吳俊雄博士的觀點
雖然我們經常批評普及文化內容低俗、
缺乏創意,但我們又不能不承認,普
及文化能反映社會狀況、揭示道德標
準、培養我們對社會的認同感,並同
時為我們供不少歡樂。我們不應該逃
避或漠視這種矛盾,而是應該學會如
何去識別好壞,從而以正確的態度去
發掘這一個大寶藏的奧秘。

感想
對於成長於廿一世紀的年青人而言,
他們對潮流資訊的觸覺也許非常敏銳。然
而,若提到香港過去的歷史文化、昔日港
人的生活,許多時候他們都只是一知半解,
甚至包括我們做報告的這一群,亦對香港
的普及文化沒有深入的認識。
過去我們所學的歷史,大多只是圍繞著
中國或世界各地的大歷史,較少涉及港人
過去的生活文化。所以,為了讓現今一代
的年青人認識及了解更多有關過去的普及
文化,我們便選擇這個題目-「普及文
化」。

在製作報告的過程中,全組共有8人,共分
成4組,去搜羅各類的資料,過程中必有得失,
最大的得著是學習到合作精神。當有意見或分歧
時,我們學習到如何接納他人意見及解決問題,
更最重要的是,在搜集資料的過程中,我們因而
加深對港人文化源流的了解以及對昔日香港的認
識,確實獲益良多。
可是,這個題目涉及的範圍比較廣泛,選取
題目的過程上存有不少爭議,確實難以取捨。加
上,時間亦較為緊逼,使我們未能盡錄所有資料,
亦沒有充足的時間來進行任何訪問等工作,實是
報告上的不足之處。
但最後,憑著大家的努力,終於完成這份
報告。

參考書目
•香港今昔

高添強

三聯書店

•香港的流行文化
•香港掌故
•我們都是這樣長大
•情舊香港地
•趣談今昔香港

梁秉鈞

三聯書店
廣角鎖出版社
朋窗出版
喜閱文化叢會
萬里書店出版

魯言
龍景昌
吳昊
鄭心墀

參考網站
•www2.hkedcity.net/citizen_files/aa/bs/fy1379/public
_html/geu0412g.htm
•www2.hkedcity.net/citizen_files/aa/ba/au991301/pub
lic_html/hongkong
•http://www.timlau.com/song.htm
•http://www.rthk.org.hk/mediadigest/md0401/02.html


Slide 14

香港故事.香港情

普及文化
仁濟醫院靚次伯紀念中學

甚麼是普及文化?
「文化」的定義,本來就是爭論的焦點。
文化較廣義來說,是指「一時一地一社群共
同擁有的生活方式」,而「普及文化」則是
「廣泛在民間流傳,並且受到普遍歡迎的產
品和生活方式」。
普及文化以一般大眾作為基礎,滲透在日
常生活當中。亦由於這個原因,普及文化給
予群眾的參與和主動性便更大。這是一種由
群眾帶動的文化,也是一種生活層面的文化。
因此普及文化可與時在地的反映當時的出社
會面貌和一般人的思想。

娛樂
娛樂是其中一種見證香港文化發展的項目,其包

括音樂、電視和電影等。這一切都見證著香港娛

樂文化及人民喜好的轉變。

*音樂*
戰後的香港並沒有太多娛樂,港
人工作之餘,多收聽當時的流行歌曲。
而在普及文化之中,流行音樂可說
是最有感染力的。大部份人都曾有被樂
聲和歌詞觸動而感到興奮或流淚的經驗。
聽眾的意識形態直接或間接被歌詞影響
著。

戰後時期
因中國內戰,很多內地人移居香港。他們將
故有生活文化引進香港,他們聽的是國語
歌,所以當時以國語歌為主。

劉韻
顧媚

六十年代
自六十年代起,香港的轉口貿易蓬
勃,西方文化湧進香港,甚至連收
音機播放許多歐西流行曲,電視台
亦提供外語節目。不少的香港人也
追隨著潮流聽英文歌。

Elvis Presley

The Beatles

七十年代
流行歌直到這個時期才帶有多點本地色
彩。許冠傑以西方流行曲換上切合香港
「打工仔」心態的歌詞,例如「鬼馬雙星」
及「半斤八兩」 ,用詼諧淺白的詞匯,為
小市民訴說出心中的抑壓。
除此之外,七十年代中期,電視電影開
始刮起一片粵語風。 為配合節目而創作的
歌曲更掀起了粵語流行曲的熱潮,加速了
本地創作的發展。

許冠傑

羅文

八十年代
在這時期香港流行樂壇出現了一次前所
未有的「中文歌運動」,首次有機構(香
港商業電台)設立專門播放中文(以粵語為
主)流行曲的頻道,這次「中文歌運動」
對本土流行曲產生重要的衝擊。本地的
流行歌曲亦因此大行其道,不少本地歌
手成為香港人心目中的天皇巨星。

Beyond

張國榮

譚詠麟

梅艷芳

*電視*
自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TVB)啟播後,收
看電視便成為廣大市民的一種免費娛樂。
市民可以透過電視來接收來自本地或世界
各地的電視節目和資訊。

七十年代
這年代開始,電視機開始普及,
成為香港市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
分。
電視成為了香港最重要的傳播
媒介,以「普及文化」而言,電視的
影響頗為深遠。電視劇在七十年代興
起了熱潮,百集長劇造就了一班忠實
電視迷。

七十年代經典電視劇:

《獅子山下》

《狂潮》

逼上梁山(1977)

漩渦(1978)

香港粵語電視劇
(1976)

半生緣 (1976)

八十年代
八十年代跟七十年代不同的是,觀眾開始有不同要求。
例如武俠片等。同時他們生活節奏加快,從前的
長劇已不合時宜。中篇劇於這時崛起,這種劇集的
種類很多,演員發揮機會也較多,令觀眾眼前一亮。

八十年代經典電視劇:

《千王之王》

←主題曲

《上海灘》

《神鵰俠侶》

《網中人》

《小李飛刀》

九十年代
九十年代的電視劇更多元化,開始
提及不同階層人士,例如:醫生、
警察......。另外,科技發展令某
些劇集開始使用電腦特技作,給人
煥然一新的感覺 。

經典電視劇:

《壹號皇庭》
《西遊記》

《刑事偵緝檔案》

《妙手仁心》

二十一世紀
二十一世紀有大量本地製作的電視劇出現,同
時亦增加了一些外購劇,多是來自海外,如中

國內地、韓國和日本等。而至今天,韓劇更成
為大眾茶餘飯後的一個熱門話題,而最近的例
子有「大長今」。由此可見,電視劇集對大眾
有深遠的影響。

經典電視劇 :

《新楚留香》

《小寶與康熙 》

《浪漫滿屋》
《大長金》

總結
電視節目不只是為香港市民提供娛
樂的一種途徑,它反映不同年代觀
眾的喜好,同時見證香港不同年代
的文化發展。

*電影*
電影開始出現在香港時,並不是
每個人都可以觀賞。
這是由於票價昂貴,只有富家子
弟才可承擔。但隨時間變遷,現今
大眾都可以觀賞電影了。

50-60年代
這段期間電影的語言多是以國語為主,因
為有大量內地人從中國大陸湧入,對國語

片需求大。

60年代
六十年代開始,開始有本地電影公
司成立,這令港產粵語片開始大行
其道,漸漸取代國語片,戲票的價
格開始平民化。這時期的電影,題
材大多圍繞港人的現實生活。

帝女花

紫釵記

這時期的電影有:《飛女正傳》、《李
子長活畫》、《好夫妻》等。

《飛女正傳》

六十年代的紅星

陳寶珠

謝賢

陳寶珠在電影中多數飾演工廠妹,這
反映香港的經濟正轉型,工業開始發
展工廠工作很多時由女性擔任。

七十年代
粵語的動作片、武打片及喜劇片成
為電影的主流,受歡迎的程度遠超
過外語片。 因為在50-60年代出生

的人從小開始學習粵語,他們較喜
歡本地題材。

七十年代武打巨星

《忠烈圖》
(1975)
唐山大兄
(1971)

李小龍的電影曾在香港及世界(包括美

國)掀起中國功夫片熱潮,及在香港中

國及外國帶起學習中國功夫熱 。

鐵金剛系列

英雄本色

八十年代
至八十年代,外語片逐漸恢復
流行。 卡通片也開始在銀幕上
出現,也有一些紀錄片如《慘
痛的戰爭》(1980)。

《老夫子》

九十年代以後

九十年代,電影變得多元
化。本地及外語電影同樣

受到觀眾的喜愛。

《香港製造》
《鐵達尼號》

《職業特工隊》

《我的野蠻女友》

*報刊*

報刊是戰後一種最主要的傳播媒介。它是香港
市民獲取最新消息的來源之一,也是最普遍的

讀物。早期,報刊種類較少,主要報導港聞要
事。現在的報刊,種類繁多,除了報導時事
還有馬經、地產、財經和娛樂新聞等。

漫畫
漫畫也是頗受大眾歡
迎的讀物,在六、七
十年代開始,興起了
本地漫畫,主要是反
映當時市民的心態。
到了八十年代,本地
漫畫開始式微,取而
代之的是日本漫畫,
熱潮至今仍未減退。

60年代

在這年代,畫公仔書(現稱為漫畫)﹐是只
能混口飯吃的卑賤職業。
當時畫家生活普遍困難,更受社會歧視,
黃玉郎就在這個漫畫亂世,投身入漫畫
行業。

80年代黃玉郎作品
這十年為黃玉郎的巔峰期﹐也是漫畫界的
黃金時期 。

老夫子 (作者:王澤 ) 六十年代

日本漫畫

吳俊雄博士的觀點
雖然我們經常批評普及文化內容低俗、
缺乏創意,但我們又不能不承認,普
及文化能反映社會狀況、揭示道德標
準、培養我們對社會的認同感,並同
時為我們供不少歡樂。我們不應該逃
避或漠視這種矛盾,而是應該學會如
何去識別好壞,從而以正確的態度去
發掘這一個大寶藏的奧秘。

感想
對於成長於廿一世紀的年青人而言,
他們對潮流資訊的觸覺也許非常敏銳。然
而,若提到香港過去的歷史文化、昔日港
人的生活,許多時候他們都只是一知半解,
甚至包括我們做報告的這一群,亦對香港
的普及文化沒有深入的認識。
過去我們所學的歷史,大多只是圍繞著
中國或世界各地的大歷史,較少涉及港人
過去的生活文化。所以,為了讓現今一代
的年青人認識及了解更多有關過去的普及
文化,我們便選擇這個題目-「普及文
化」。

在製作報告的過程中,全組共有8人,共分
成4組,去搜羅各類的資料,過程中必有得失,
最大的得著是學習到合作精神。當有意見或分歧
時,我們學習到如何接納他人意見及解決問題,
更最重要的是,在搜集資料的過程中,我們因而
加深對港人文化源流的了解以及對昔日香港的認
識,確實獲益良多。
可是,這個題目涉及的範圍比較廣泛,選取
題目的過程上存有不少爭議,確實難以取捨。加
上,時間亦較為緊逼,使我們未能盡錄所有資料,
亦沒有充足的時間來進行任何訪問等工作,實是
報告上的不足之處。
但最後,憑著大家的努力,終於完成這份
報告。

參考書目
•香港今昔

高添強

三聯書店

•香港的流行文化
•香港掌故
•我們都是這樣長大
•情舊香港地
•趣談今昔香港

梁秉鈞

三聯書店
廣角鎖出版社
朋窗出版
喜閱文化叢會
萬里書店出版

魯言
龍景昌
吳昊
鄭心墀

參考網站
•www2.hkedcity.net/citizen_files/aa/bs/fy1379/public
_html/geu0412g.htm
•www2.hkedcity.net/citizen_files/aa/ba/au991301/pub
lic_html/hongkong
•http://www.timlau.com/song.htm
•http://www.rthk.org.hk/mediadigest/md0401/02.html


Slide 15

香港故事.香港情

普及文化
仁濟醫院靚次伯紀念中學

甚麼是普及文化?
「文化」的定義,本來就是爭論的焦點。
文化較廣義來說,是指「一時一地一社群共
同擁有的生活方式」,而「普及文化」則是
「廣泛在民間流傳,並且受到普遍歡迎的產
品和生活方式」。
普及文化以一般大眾作為基礎,滲透在日
常生活當中。亦由於這個原因,普及文化給
予群眾的參與和主動性便更大。這是一種由
群眾帶動的文化,也是一種生活層面的文化。
因此普及文化可與時在地的反映當時的出社
會面貌和一般人的思想。

娛樂
娛樂是其中一種見證香港文化發展的項目,其包

括音樂、電視和電影等。這一切都見證著香港娛

樂文化及人民喜好的轉變。

*音樂*
戰後的香港並沒有太多娛樂,港
人工作之餘,多收聽當時的流行歌曲。
而在普及文化之中,流行音樂可說
是最有感染力的。大部份人都曾有被樂
聲和歌詞觸動而感到興奮或流淚的經驗。
聽眾的意識形態直接或間接被歌詞影響
著。

戰後時期
因中國內戰,很多內地人移居香港。他們將
故有生活文化引進香港,他們聽的是國語
歌,所以當時以國語歌為主。

劉韻
顧媚

六十年代
自六十年代起,香港的轉口貿易蓬
勃,西方文化湧進香港,甚至連收
音機播放許多歐西流行曲,電視台
亦提供外語節目。不少的香港人也
追隨著潮流聽英文歌。

Elvis Presley

The Beatles

七十年代
流行歌直到這個時期才帶有多點本地色
彩。許冠傑以西方流行曲換上切合香港
「打工仔」心態的歌詞,例如「鬼馬雙星」
及「半斤八兩」 ,用詼諧淺白的詞匯,為
小市民訴說出心中的抑壓。
除此之外,七十年代中期,電視電影開
始刮起一片粵語風。 為配合節目而創作的
歌曲更掀起了粵語流行曲的熱潮,加速了
本地創作的發展。

許冠傑

羅文

八十年代
在這時期香港流行樂壇出現了一次前所
未有的「中文歌運動」,首次有機構(香
港商業電台)設立專門播放中文(以粵語為
主)流行曲的頻道,這次「中文歌運動」
對本土流行曲產生重要的衝擊。本地的
流行歌曲亦因此大行其道,不少本地歌
手成為香港人心目中的天皇巨星。

Beyond

張國榮

譚詠麟

梅艷芳

*電視*
自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TVB)啟播後,收
看電視便成為廣大市民的一種免費娛樂。
市民可以透過電視來接收來自本地或世界
各地的電視節目和資訊。

七十年代
這年代開始,電視機開始普及,
成為香港市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
分。
電視成為了香港最重要的傳播
媒介,以「普及文化」而言,電視的
影響頗為深遠。電視劇在七十年代興
起了熱潮,百集長劇造就了一班忠實
電視迷。

七十年代經典電視劇:

《獅子山下》

《狂潮》

逼上梁山(1977)

漩渦(1978)

香港粵語電視劇
(1976)

半生緣 (1976)

八十年代
八十年代跟七十年代不同的是,觀眾開始有不同要求。
例如武俠片等。同時他們生活節奏加快,從前的
長劇已不合時宜。中篇劇於這時崛起,這種劇集的
種類很多,演員發揮機會也較多,令觀眾眼前一亮。

八十年代經典電視劇:

《千王之王》

←主題曲

《上海灘》

《神鵰俠侶》

《網中人》

《小李飛刀》

九十年代
九十年代的電視劇更多元化,開始
提及不同階層人士,例如:醫生、
警察......。另外,科技發展令某
些劇集開始使用電腦特技作,給人
煥然一新的感覺 。

經典電視劇:

《壹號皇庭》
《西遊記》

《刑事偵緝檔案》

《妙手仁心》

二十一世紀
二十一世紀有大量本地製作的電視劇出現,同
時亦增加了一些外購劇,多是來自海外,如中

國內地、韓國和日本等。而至今天,韓劇更成
為大眾茶餘飯後的一個熱門話題,而最近的例
子有「大長今」。由此可見,電視劇集對大眾
有深遠的影響。

經典電視劇 :

《新楚留香》

《小寶與康熙 》

《浪漫滿屋》
《大長金》

總結
電視節目不只是為香港市民提供娛
樂的一種途徑,它反映不同年代觀
眾的喜好,同時見證香港不同年代
的文化發展。

*電影*
電影開始出現在香港時,並不是
每個人都可以觀賞。
這是由於票價昂貴,只有富家子
弟才可承擔。但隨時間變遷,現今
大眾都可以觀賞電影了。

50-60年代
這段期間電影的語言多是以國語為主,因
為有大量內地人從中國大陸湧入,對國語

片需求大。

60年代
六十年代開始,開始有本地電影公
司成立,這令港產粵語片開始大行
其道,漸漸取代國語片,戲票的價
格開始平民化。這時期的電影,題
材大多圍繞港人的現實生活。

帝女花

紫釵記

這時期的電影有:《飛女正傳》、《李
子長活畫》、《好夫妻》等。

《飛女正傳》

六十年代的紅星

陳寶珠

謝賢

陳寶珠在電影中多數飾演工廠妹,這
反映香港的經濟正轉型,工業開始發
展工廠工作很多時由女性擔任。

七十年代
粵語的動作片、武打片及喜劇片成
為電影的主流,受歡迎的程度遠超
過外語片。 因為在50-60年代出生

的人從小開始學習粵語,他們較喜
歡本地題材。

七十年代武打巨星

《忠烈圖》
(1975)
唐山大兄
(1971)

李小龍的電影曾在香港及世界(包括美

國)掀起中國功夫片熱潮,及在香港中

國及外國帶起學習中國功夫熱 。

鐵金剛系列

英雄本色

八十年代
至八十年代,外語片逐漸恢復
流行。 卡通片也開始在銀幕上
出現,也有一些紀錄片如《慘
痛的戰爭》(1980)。

《老夫子》

九十年代以後

九十年代,電影變得多元
化。本地及外語電影同樣

受到觀眾的喜愛。

《香港製造》
《鐵達尼號》

《職業特工隊》

《我的野蠻女友》

*報刊*

報刊是戰後一種最主要的傳播媒介。它是香港
市民獲取最新消息的來源之一,也是最普遍的

讀物。早期,報刊種類較少,主要報導港聞要
事。現在的報刊,種類繁多,除了報導時事
還有馬經、地產、財經和娛樂新聞等。

漫畫
漫畫也是頗受大眾歡
迎的讀物,在六、七
十年代開始,興起了
本地漫畫,主要是反
映當時市民的心態。
到了八十年代,本地
漫畫開始式微,取而
代之的是日本漫畫,
熱潮至今仍未減退。

60年代

在這年代,畫公仔書(現稱為漫畫)﹐是只
能混口飯吃的卑賤職業。
當時畫家生活普遍困難,更受社會歧視,
黃玉郎就在這個漫畫亂世,投身入漫畫
行業。

80年代黃玉郎作品
這十年為黃玉郎的巔峰期﹐也是漫畫界的
黃金時期 。

老夫子 (作者:王澤 ) 六十年代

日本漫畫

吳俊雄博士的觀點
雖然我們經常批評普及文化內容低俗、
缺乏創意,但我們又不能不承認,普
及文化能反映社會狀況、揭示道德標
準、培養我們對社會的認同感,並同
時為我們供不少歡樂。我們不應該逃
避或漠視這種矛盾,而是應該學會如
何去識別好壞,從而以正確的態度去
發掘這一個大寶藏的奧秘。

感想
對於成長於廿一世紀的年青人而言,
他們對潮流資訊的觸覺也許非常敏銳。然
而,若提到香港過去的歷史文化、昔日港
人的生活,許多時候他們都只是一知半解,
甚至包括我們做報告的這一群,亦對香港
的普及文化沒有深入的認識。
過去我們所學的歷史,大多只是圍繞著
中國或世界各地的大歷史,較少涉及港人
過去的生活文化。所以,為了讓現今一代
的年青人認識及了解更多有關過去的普及
文化,我們便選擇這個題目-「普及文
化」。

在製作報告的過程中,全組共有8人,共分
成4組,去搜羅各類的資料,過程中必有得失,
最大的得著是學習到合作精神。當有意見或分歧
時,我們學習到如何接納他人意見及解決問題,
更最重要的是,在搜集資料的過程中,我們因而
加深對港人文化源流的了解以及對昔日香港的認
識,確實獲益良多。
可是,這個題目涉及的範圍比較廣泛,選取
題目的過程上存有不少爭議,確實難以取捨。加
上,時間亦較為緊逼,使我們未能盡錄所有資料,
亦沒有充足的時間來進行任何訪問等工作,實是
報告上的不足之處。
但最後,憑著大家的努力,終於完成這份
報告。

參考書目
•香港今昔

高添強

三聯書店

•香港的流行文化
•香港掌故
•我們都是這樣長大
•情舊香港地
•趣談今昔香港

梁秉鈞

三聯書店
廣角鎖出版社
朋窗出版
喜閱文化叢會
萬里書店出版

魯言
龍景昌
吳昊
鄭心墀

參考網站
•www2.hkedcity.net/citizen_files/aa/bs/fy1379/public
_html/geu0412g.htm
•www2.hkedcity.net/citizen_files/aa/ba/au991301/pub
lic_html/hongkong
•http://www.timlau.com/song.htm
•http://www.rthk.org.hk/mediadigest/md0401/02.html


Slide 16

香港故事.香港情

普及文化
仁濟醫院靚次伯紀念中學

甚麼是普及文化?
「文化」的定義,本來就是爭論的焦點。
文化較廣義來說,是指「一時一地一社群共
同擁有的生活方式」,而「普及文化」則是
「廣泛在民間流傳,並且受到普遍歡迎的產
品和生活方式」。
普及文化以一般大眾作為基礎,滲透在日
常生活當中。亦由於這個原因,普及文化給
予群眾的參與和主動性便更大。這是一種由
群眾帶動的文化,也是一種生活層面的文化。
因此普及文化可與時在地的反映當時的出社
會面貌和一般人的思想。

娛樂
娛樂是其中一種見證香港文化發展的項目,其包

括音樂、電視和電影等。這一切都見證著香港娛

樂文化及人民喜好的轉變。

*音樂*
戰後的香港並沒有太多娛樂,港
人工作之餘,多收聽當時的流行歌曲。
而在普及文化之中,流行音樂可說
是最有感染力的。大部份人都曾有被樂
聲和歌詞觸動而感到興奮或流淚的經驗。
聽眾的意識形態直接或間接被歌詞影響
著。

戰後時期
因中國內戰,很多內地人移居香港。他們將
故有生活文化引進香港,他們聽的是國語
歌,所以當時以國語歌為主。

劉韻
顧媚

六十年代
自六十年代起,香港的轉口貿易蓬
勃,西方文化湧進香港,甚至連收
音機播放許多歐西流行曲,電視台
亦提供外語節目。不少的香港人也
追隨著潮流聽英文歌。

Elvis Presley

The Beatles

七十年代
流行歌直到這個時期才帶有多點本地色
彩。許冠傑以西方流行曲換上切合香港
「打工仔」心態的歌詞,例如「鬼馬雙星」
及「半斤八兩」 ,用詼諧淺白的詞匯,為
小市民訴說出心中的抑壓。
除此之外,七十年代中期,電視電影開
始刮起一片粵語風。 為配合節目而創作的
歌曲更掀起了粵語流行曲的熱潮,加速了
本地創作的發展。

許冠傑

羅文

八十年代
在這時期香港流行樂壇出現了一次前所
未有的「中文歌運動」,首次有機構(香
港商業電台)設立專門播放中文(以粵語為
主)流行曲的頻道,這次「中文歌運動」
對本土流行曲產生重要的衝擊。本地的
流行歌曲亦因此大行其道,不少本地歌
手成為香港人心目中的天皇巨星。

Beyond

張國榮

譚詠麟

梅艷芳

*電視*
自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TVB)啟播後,收
看電視便成為廣大市民的一種免費娛樂。
市民可以透過電視來接收來自本地或世界
各地的電視節目和資訊。

七十年代
這年代開始,電視機開始普及,
成為香港市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
分。
電視成為了香港最重要的傳播
媒介,以「普及文化」而言,電視的
影響頗為深遠。電視劇在七十年代興
起了熱潮,百集長劇造就了一班忠實
電視迷。

七十年代經典電視劇:

《獅子山下》

《狂潮》

逼上梁山(1977)

漩渦(1978)

香港粵語電視劇
(1976)

半生緣 (1976)

八十年代
八十年代跟七十年代不同的是,觀眾開始有不同要求。
例如武俠片等。同時他們生活節奏加快,從前的
長劇已不合時宜。中篇劇於這時崛起,這種劇集的
種類很多,演員發揮機會也較多,令觀眾眼前一亮。

八十年代經典電視劇:

《千王之王》

←主題曲

《上海灘》

《神鵰俠侶》

《網中人》

《小李飛刀》

九十年代
九十年代的電視劇更多元化,開始
提及不同階層人士,例如:醫生、
警察......。另外,科技發展令某
些劇集開始使用電腦特技作,給人
煥然一新的感覺 。

經典電視劇:

《壹號皇庭》
《西遊記》

《刑事偵緝檔案》

《妙手仁心》

二十一世紀
二十一世紀有大量本地製作的電視劇出現,同
時亦增加了一些外購劇,多是來自海外,如中

國內地、韓國和日本等。而至今天,韓劇更成
為大眾茶餘飯後的一個熱門話題,而最近的例
子有「大長今」。由此可見,電視劇集對大眾
有深遠的影響。

經典電視劇 :

《新楚留香》

《小寶與康熙 》

《浪漫滿屋》
《大長金》

總結
電視節目不只是為香港市民提供娛
樂的一種途徑,它反映不同年代觀
眾的喜好,同時見證香港不同年代
的文化發展。

*電影*
電影開始出現在香港時,並不是
每個人都可以觀賞。
這是由於票價昂貴,只有富家子
弟才可承擔。但隨時間變遷,現今
大眾都可以觀賞電影了。

50-60年代
這段期間電影的語言多是以國語為主,因
為有大量內地人從中國大陸湧入,對國語

片需求大。

60年代
六十年代開始,開始有本地電影公
司成立,這令港產粵語片開始大行
其道,漸漸取代國語片,戲票的價
格開始平民化。這時期的電影,題
材大多圍繞港人的現實生活。

帝女花

紫釵記

這時期的電影有:《飛女正傳》、《李
子長活畫》、《好夫妻》等。

《飛女正傳》

六十年代的紅星

陳寶珠

謝賢

陳寶珠在電影中多數飾演工廠妹,這
反映香港的經濟正轉型,工業開始發
展工廠工作很多時由女性擔任。

七十年代
粵語的動作片、武打片及喜劇片成
為電影的主流,受歡迎的程度遠超
過外語片。 因為在50-60年代出生

的人從小開始學習粵語,他們較喜
歡本地題材。

七十年代武打巨星

《忠烈圖》
(1975)
唐山大兄
(1971)

李小龍的電影曾在香港及世界(包括美

國)掀起中國功夫片熱潮,及在香港中

國及外國帶起學習中國功夫熱 。

鐵金剛系列

英雄本色

八十年代
至八十年代,外語片逐漸恢復
流行。 卡通片也開始在銀幕上
出現,也有一些紀錄片如《慘
痛的戰爭》(1980)。

《老夫子》

九十年代以後

九十年代,電影變得多元
化。本地及外語電影同樣

受到觀眾的喜愛。

《香港製造》
《鐵達尼號》

《職業特工隊》

《我的野蠻女友》

*報刊*

報刊是戰後一種最主要的傳播媒介。它是香港
市民獲取最新消息的來源之一,也是最普遍的

讀物。早期,報刊種類較少,主要報導港聞要
事。現在的報刊,種類繁多,除了報導時事
還有馬經、地產、財經和娛樂新聞等。

漫畫
漫畫也是頗受大眾歡
迎的讀物,在六、七
十年代開始,興起了
本地漫畫,主要是反
映當時市民的心態。
到了八十年代,本地
漫畫開始式微,取而
代之的是日本漫畫,
熱潮至今仍未減退。

60年代

在這年代,畫公仔書(現稱為漫畫)﹐是只
能混口飯吃的卑賤職業。
當時畫家生活普遍困難,更受社會歧視,
黃玉郎就在這個漫畫亂世,投身入漫畫
行業。

80年代黃玉郎作品
這十年為黃玉郎的巔峰期﹐也是漫畫界的
黃金時期 。

老夫子 (作者:王澤 ) 六十年代

日本漫畫

吳俊雄博士的觀點
雖然我們經常批評普及文化內容低俗、
缺乏創意,但我們又不能不承認,普
及文化能反映社會狀況、揭示道德標
準、培養我們對社會的認同感,並同
時為我們供不少歡樂。我們不應該逃
避或漠視這種矛盾,而是應該學會如
何去識別好壞,從而以正確的態度去
發掘這一個大寶藏的奧秘。

感想
對於成長於廿一世紀的年青人而言,
他們對潮流資訊的觸覺也許非常敏銳。然
而,若提到香港過去的歷史文化、昔日港
人的生活,許多時候他們都只是一知半解,
甚至包括我們做報告的這一群,亦對香港
的普及文化沒有深入的認識。
過去我們所學的歷史,大多只是圍繞著
中國或世界各地的大歷史,較少涉及港人
過去的生活文化。所以,為了讓現今一代
的年青人認識及了解更多有關過去的普及
文化,我們便選擇這個題目-「普及文
化」。

在製作報告的過程中,全組共有8人,共分
成4組,去搜羅各類的資料,過程中必有得失,
最大的得著是學習到合作精神。當有意見或分歧
時,我們學習到如何接納他人意見及解決問題,
更最重要的是,在搜集資料的過程中,我們因而
加深對港人文化源流的了解以及對昔日香港的認
識,確實獲益良多。
可是,這個題目涉及的範圍比較廣泛,選取
題目的過程上存有不少爭議,確實難以取捨。加
上,時間亦較為緊逼,使我們未能盡錄所有資料,
亦沒有充足的時間來進行任何訪問等工作,實是
報告上的不足之處。
但最後,憑著大家的努力,終於完成這份
報告。

參考書目
•香港今昔

高添強

三聯書店

•香港的流行文化
•香港掌故
•我們都是這樣長大
•情舊香港地
•趣談今昔香港

梁秉鈞

三聯書店
廣角鎖出版社
朋窗出版
喜閱文化叢會
萬里書店出版

魯言
龍景昌
吳昊
鄭心墀

參考網站
•www2.hkedcity.net/citizen_files/aa/bs/fy1379/public
_html/geu0412g.htm
•www2.hkedcity.net/citizen_files/aa/ba/au991301/pub
lic_html/hongkong
•http://www.timlau.com/song.htm
•http://www.rthk.org.hk/mediadigest/md0401/02.html


Slide 17

香港故事.香港情

普及文化
仁濟醫院靚次伯紀念中學

甚麼是普及文化?
「文化」的定義,本來就是爭論的焦點。
文化較廣義來說,是指「一時一地一社群共
同擁有的生活方式」,而「普及文化」則是
「廣泛在民間流傳,並且受到普遍歡迎的產
品和生活方式」。
普及文化以一般大眾作為基礎,滲透在日
常生活當中。亦由於這個原因,普及文化給
予群眾的參與和主動性便更大。這是一種由
群眾帶動的文化,也是一種生活層面的文化。
因此普及文化可與時在地的反映當時的出社
會面貌和一般人的思想。

娛樂
娛樂是其中一種見證香港文化發展的項目,其包

括音樂、電視和電影等。這一切都見證著香港娛

樂文化及人民喜好的轉變。

*音樂*
戰後的香港並沒有太多娛樂,港
人工作之餘,多收聽當時的流行歌曲。
而在普及文化之中,流行音樂可說
是最有感染力的。大部份人都曾有被樂
聲和歌詞觸動而感到興奮或流淚的經驗。
聽眾的意識形態直接或間接被歌詞影響
著。

戰後時期
因中國內戰,很多內地人移居香港。他們將
故有生活文化引進香港,他們聽的是國語
歌,所以當時以國語歌為主。

劉韻
顧媚

六十年代
自六十年代起,香港的轉口貿易蓬
勃,西方文化湧進香港,甚至連收
音機播放許多歐西流行曲,電視台
亦提供外語節目。不少的香港人也
追隨著潮流聽英文歌。

Elvis Presley

The Beatles

七十年代
流行歌直到這個時期才帶有多點本地色
彩。許冠傑以西方流行曲換上切合香港
「打工仔」心態的歌詞,例如「鬼馬雙星」
及「半斤八兩」 ,用詼諧淺白的詞匯,為
小市民訴說出心中的抑壓。
除此之外,七十年代中期,電視電影開
始刮起一片粵語風。 為配合節目而創作的
歌曲更掀起了粵語流行曲的熱潮,加速了
本地創作的發展。

許冠傑

羅文

八十年代
在這時期香港流行樂壇出現了一次前所
未有的「中文歌運動」,首次有機構(香
港商業電台)設立專門播放中文(以粵語為
主)流行曲的頻道,這次「中文歌運動」
對本土流行曲產生重要的衝擊。本地的
流行歌曲亦因此大行其道,不少本地歌
手成為香港人心目中的天皇巨星。

Beyond

張國榮

譚詠麟

梅艷芳

*電視*
自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TVB)啟播後,收
看電視便成為廣大市民的一種免費娛樂。
市民可以透過電視來接收來自本地或世界
各地的電視節目和資訊。

七十年代
這年代開始,電視機開始普及,
成為香港市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
分。
電視成為了香港最重要的傳播
媒介,以「普及文化」而言,電視的
影響頗為深遠。電視劇在七十年代興
起了熱潮,百集長劇造就了一班忠實
電視迷。

七十年代經典電視劇:

《獅子山下》

《狂潮》

逼上梁山(1977)

漩渦(1978)

香港粵語電視劇
(1976)

半生緣 (1976)

八十年代
八十年代跟七十年代不同的是,觀眾開始有不同要求。
例如武俠片等。同時他們生活節奏加快,從前的
長劇已不合時宜。中篇劇於這時崛起,這種劇集的
種類很多,演員發揮機會也較多,令觀眾眼前一亮。

八十年代經典電視劇:

《千王之王》

←主題曲

《上海灘》

《神鵰俠侶》

《網中人》

《小李飛刀》

九十年代
九十年代的電視劇更多元化,開始
提及不同階層人士,例如:醫生、
警察......。另外,科技發展令某
些劇集開始使用電腦特技作,給人
煥然一新的感覺 。

經典電視劇:

《壹號皇庭》
《西遊記》

《刑事偵緝檔案》

《妙手仁心》

二十一世紀
二十一世紀有大量本地製作的電視劇出現,同
時亦增加了一些外購劇,多是來自海外,如中

國內地、韓國和日本等。而至今天,韓劇更成
為大眾茶餘飯後的一個熱門話題,而最近的例
子有「大長今」。由此可見,電視劇集對大眾
有深遠的影響。

經典電視劇 :

《新楚留香》

《小寶與康熙 》

《浪漫滿屋》
《大長金》

總結
電視節目不只是為香港市民提供娛
樂的一種途徑,它反映不同年代觀
眾的喜好,同時見證香港不同年代
的文化發展。

*電影*
電影開始出現在香港時,並不是
每個人都可以觀賞。
這是由於票價昂貴,只有富家子
弟才可承擔。但隨時間變遷,現今
大眾都可以觀賞電影了。

50-60年代
這段期間電影的語言多是以國語為主,因
為有大量內地人從中國大陸湧入,對國語

片需求大。

60年代
六十年代開始,開始有本地電影公
司成立,這令港產粵語片開始大行
其道,漸漸取代國語片,戲票的價
格開始平民化。這時期的電影,題
材大多圍繞港人的現實生活。

帝女花

紫釵記

這時期的電影有:《飛女正傳》、《李
子長活畫》、《好夫妻》等。

《飛女正傳》

六十年代的紅星

陳寶珠

謝賢

陳寶珠在電影中多數飾演工廠妹,這
反映香港的經濟正轉型,工業開始發
展工廠工作很多時由女性擔任。

七十年代
粵語的動作片、武打片及喜劇片成
為電影的主流,受歡迎的程度遠超
過外語片。 因為在50-60年代出生

的人從小開始學習粵語,他們較喜
歡本地題材。

七十年代武打巨星

《忠烈圖》
(1975)
唐山大兄
(1971)

李小龍的電影曾在香港及世界(包括美

國)掀起中國功夫片熱潮,及在香港中

國及外國帶起學習中國功夫熱 。

鐵金剛系列

英雄本色

八十年代
至八十年代,外語片逐漸恢復
流行。 卡通片也開始在銀幕上
出現,也有一些紀錄片如《慘
痛的戰爭》(1980)。

《老夫子》

九十年代以後

九十年代,電影變得多元
化。本地及外語電影同樣

受到觀眾的喜愛。

《香港製造》
《鐵達尼號》

《職業特工隊》

《我的野蠻女友》

*報刊*

報刊是戰後一種最主要的傳播媒介。它是香港
市民獲取最新消息的來源之一,也是最普遍的

讀物。早期,報刊種類較少,主要報導港聞要
事。現在的報刊,種類繁多,除了報導時事
還有馬經、地產、財經和娛樂新聞等。

漫畫
漫畫也是頗受大眾歡
迎的讀物,在六、七
十年代開始,興起了
本地漫畫,主要是反
映當時市民的心態。
到了八十年代,本地
漫畫開始式微,取而
代之的是日本漫畫,
熱潮至今仍未減退。

60年代

在這年代,畫公仔書(現稱為漫畫)﹐是只
能混口飯吃的卑賤職業。
當時畫家生活普遍困難,更受社會歧視,
黃玉郎就在這個漫畫亂世,投身入漫畫
行業。

80年代黃玉郎作品
這十年為黃玉郎的巔峰期﹐也是漫畫界的
黃金時期 。

老夫子 (作者:王澤 ) 六十年代

日本漫畫

吳俊雄博士的觀點
雖然我們經常批評普及文化內容低俗、
缺乏創意,但我們又不能不承認,普
及文化能反映社會狀況、揭示道德標
準、培養我們對社會的認同感,並同
時為我們供不少歡樂。我們不應該逃
避或漠視這種矛盾,而是應該學會如
何去識別好壞,從而以正確的態度去
發掘這一個大寶藏的奧秘。

感想
對於成長於廿一世紀的年青人而言,
他們對潮流資訊的觸覺也許非常敏銳。然
而,若提到香港過去的歷史文化、昔日港
人的生活,許多時候他們都只是一知半解,
甚至包括我們做報告的這一群,亦對香港
的普及文化沒有深入的認識。
過去我們所學的歷史,大多只是圍繞著
中國或世界各地的大歷史,較少涉及港人
過去的生活文化。所以,為了讓現今一代
的年青人認識及了解更多有關過去的普及
文化,我們便選擇這個題目-「普及文
化」。

在製作報告的過程中,全組共有8人,共分
成4組,去搜羅各類的資料,過程中必有得失,
最大的得著是學習到合作精神。當有意見或分歧
時,我們學習到如何接納他人意見及解決問題,
更最重要的是,在搜集資料的過程中,我們因而
加深對港人文化源流的了解以及對昔日香港的認
識,確實獲益良多。
可是,這個題目涉及的範圍比較廣泛,選取
題目的過程上存有不少爭議,確實難以取捨。加
上,時間亦較為緊逼,使我們未能盡錄所有資料,
亦沒有充足的時間來進行任何訪問等工作,實是
報告上的不足之處。
但最後,憑著大家的努力,終於完成這份
報告。

參考書目
•香港今昔

高添強

三聯書店

•香港的流行文化
•香港掌故
•我們都是這樣長大
•情舊香港地
•趣談今昔香港

梁秉鈞

三聯書店
廣角鎖出版社
朋窗出版
喜閱文化叢會
萬里書店出版

魯言
龍景昌
吳昊
鄭心墀

參考網站
•www2.hkedcity.net/citizen_files/aa/bs/fy1379/public
_html/geu0412g.htm
•www2.hkedcity.net/citizen_files/aa/ba/au991301/pub
lic_html/hongkong
•http://www.timlau.com/song.htm
•http://www.rthk.org.hk/mediadigest/md0401/02.html


Slide 18

香港故事.香港情

普及文化
仁濟醫院靚次伯紀念中學

甚麼是普及文化?
「文化」的定義,本來就是爭論的焦點。
文化較廣義來說,是指「一時一地一社群共
同擁有的生活方式」,而「普及文化」則是
「廣泛在民間流傳,並且受到普遍歡迎的產
品和生活方式」。
普及文化以一般大眾作為基礎,滲透在日
常生活當中。亦由於這個原因,普及文化給
予群眾的參與和主動性便更大。這是一種由
群眾帶動的文化,也是一種生活層面的文化。
因此普及文化可與時在地的反映當時的出社
會面貌和一般人的思想。

娛樂
娛樂是其中一種見證香港文化發展的項目,其包

括音樂、電視和電影等。這一切都見證著香港娛

樂文化及人民喜好的轉變。

*音樂*
戰後的香港並沒有太多娛樂,港
人工作之餘,多收聽當時的流行歌曲。
而在普及文化之中,流行音樂可說
是最有感染力的。大部份人都曾有被樂
聲和歌詞觸動而感到興奮或流淚的經驗。
聽眾的意識形態直接或間接被歌詞影響
著。

戰後時期
因中國內戰,很多內地人移居香港。他們將
故有生活文化引進香港,他們聽的是國語
歌,所以當時以國語歌為主。

劉韻
顧媚

六十年代
自六十年代起,香港的轉口貿易蓬
勃,西方文化湧進香港,甚至連收
音機播放許多歐西流行曲,電視台
亦提供外語節目。不少的香港人也
追隨著潮流聽英文歌。

Elvis Presley

The Beatles

七十年代
流行歌直到這個時期才帶有多點本地色
彩。許冠傑以西方流行曲換上切合香港
「打工仔」心態的歌詞,例如「鬼馬雙星」
及「半斤八兩」 ,用詼諧淺白的詞匯,為
小市民訴說出心中的抑壓。
除此之外,七十年代中期,電視電影開
始刮起一片粵語風。 為配合節目而創作的
歌曲更掀起了粵語流行曲的熱潮,加速了
本地創作的發展。

許冠傑

羅文

八十年代
在這時期香港流行樂壇出現了一次前所
未有的「中文歌運動」,首次有機構(香
港商業電台)設立專門播放中文(以粵語為
主)流行曲的頻道,這次「中文歌運動」
對本土流行曲產生重要的衝擊。本地的
流行歌曲亦因此大行其道,不少本地歌
手成為香港人心目中的天皇巨星。

Beyond

張國榮

譚詠麟

梅艷芳

*電視*
自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TVB)啟播後,收
看電視便成為廣大市民的一種免費娛樂。
市民可以透過電視來接收來自本地或世界
各地的電視節目和資訊。

七十年代
這年代開始,電視機開始普及,
成為香港市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
分。
電視成為了香港最重要的傳播
媒介,以「普及文化」而言,電視的
影響頗為深遠。電視劇在七十年代興
起了熱潮,百集長劇造就了一班忠實
電視迷。

七十年代經典電視劇:

《獅子山下》

《狂潮》

逼上梁山(1977)

漩渦(1978)

香港粵語電視劇
(1976)

半生緣 (1976)

八十年代
八十年代跟七十年代不同的是,觀眾開始有不同要求。
例如武俠片等。同時他們生活節奏加快,從前的
長劇已不合時宜。中篇劇於這時崛起,這種劇集的
種類很多,演員發揮機會也較多,令觀眾眼前一亮。

八十年代經典電視劇:

《千王之王》

←主題曲

《上海灘》

《神鵰俠侶》

《網中人》

《小李飛刀》

九十年代
九十年代的電視劇更多元化,開始
提及不同階層人士,例如:醫生、
警察......。另外,科技發展令某
些劇集開始使用電腦特技作,給人
煥然一新的感覺 。

經典電視劇:

《壹號皇庭》
《西遊記》

《刑事偵緝檔案》

《妙手仁心》

二十一世紀
二十一世紀有大量本地製作的電視劇出現,同
時亦增加了一些外購劇,多是來自海外,如中

國內地、韓國和日本等。而至今天,韓劇更成
為大眾茶餘飯後的一個熱門話題,而最近的例
子有「大長今」。由此可見,電視劇集對大眾
有深遠的影響。

經典電視劇 :

《新楚留香》

《小寶與康熙 》

《浪漫滿屋》
《大長金》

總結
電視節目不只是為香港市民提供娛
樂的一種途徑,它反映不同年代觀
眾的喜好,同時見證香港不同年代
的文化發展。

*電影*
電影開始出現在香港時,並不是
每個人都可以觀賞。
這是由於票價昂貴,只有富家子
弟才可承擔。但隨時間變遷,現今
大眾都可以觀賞電影了。

50-60年代
這段期間電影的語言多是以國語為主,因
為有大量內地人從中國大陸湧入,對國語

片需求大。

60年代
六十年代開始,開始有本地電影公
司成立,這令港產粵語片開始大行
其道,漸漸取代國語片,戲票的價
格開始平民化。這時期的電影,題
材大多圍繞港人的現實生活。

帝女花

紫釵記

這時期的電影有:《飛女正傳》、《李
子長活畫》、《好夫妻》等。

《飛女正傳》

六十年代的紅星

陳寶珠

謝賢

陳寶珠在電影中多數飾演工廠妹,這
反映香港的經濟正轉型,工業開始發
展工廠工作很多時由女性擔任。

七十年代
粵語的動作片、武打片及喜劇片成
為電影的主流,受歡迎的程度遠超
過外語片。 因為在50-60年代出生

的人從小開始學習粵語,他們較喜
歡本地題材。

七十年代武打巨星

《忠烈圖》
(1975)
唐山大兄
(1971)

李小龍的電影曾在香港及世界(包括美

國)掀起中國功夫片熱潮,及在香港中

國及外國帶起學習中國功夫熱 。

鐵金剛系列

英雄本色

八十年代
至八十年代,外語片逐漸恢復
流行。 卡通片也開始在銀幕上
出現,也有一些紀錄片如《慘
痛的戰爭》(1980)。

《老夫子》

九十年代以後

九十年代,電影變得多元
化。本地及外語電影同樣

受到觀眾的喜愛。

《香港製造》
《鐵達尼號》

《職業特工隊》

《我的野蠻女友》

*報刊*

報刊是戰後一種最主要的傳播媒介。它是香港
市民獲取最新消息的來源之一,也是最普遍的

讀物。早期,報刊種類較少,主要報導港聞要
事。現在的報刊,種類繁多,除了報導時事
還有馬經、地產、財經和娛樂新聞等。

漫畫
漫畫也是頗受大眾歡
迎的讀物,在六、七
十年代開始,興起了
本地漫畫,主要是反
映當時市民的心態。
到了八十年代,本地
漫畫開始式微,取而
代之的是日本漫畫,
熱潮至今仍未減退。

60年代

在這年代,畫公仔書(現稱為漫畫)﹐是只
能混口飯吃的卑賤職業。
當時畫家生活普遍困難,更受社會歧視,
黃玉郎就在這個漫畫亂世,投身入漫畫
行業。

80年代黃玉郎作品
這十年為黃玉郎的巔峰期﹐也是漫畫界的
黃金時期 。

老夫子 (作者:王澤 ) 六十年代

日本漫畫

吳俊雄博士的觀點
雖然我們經常批評普及文化內容低俗、
缺乏創意,但我們又不能不承認,普
及文化能反映社會狀況、揭示道德標
準、培養我們對社會的認同感,並同
時為我們供不少歡樂。我們不應該逃
避或漠視這種矛盾,而是應該學會如
何去識別好壞,從而以正確的態度去
發掘這一個大寶藏的奧秘。

感想
對於成長於廿一世紀的年青人而言,
他們對潮流資訊的觸覺也許非常敏銳。然
而,若提到香港過去的歷史文化、昔日港
人的生活,許多時候他們都只是一知半解,
甚至包括我們做報告的這一群,亦對香港
的普及文化沒有深入的認識。
過去我們所學的歷史,大多只是圍繞著
中國或世界各地的大歷史,較少涉及港人
過去的生活文化。所以,為了讓現今一代
的年青人認識及了解更多有關過去的普及
文化,我們便選擇這個題目-「普及文
化」。

在製作報告的過程中,全組共有8人,共分
成4組,去搜羅各類的資料,過程中必有得失,
最大的得著是學習到合作精神。當有意見或分歧
時,我們學習到如何接納他人意見及解決問題,
更最重要的是,在搜集資料的過程中,我們因而
加深對港人文化源流的了解以及對昔日香港的認
識,確實獲益良多。
可是,這個題目涉及的範圍比較廣泛,選取
題目的過程上存有不少爭議,確實難以取捨。加
上,時間亦較為緊逼,使我們未能盡錄所有資料,
亦沒有充足的時間來進行任何訪問等工作,實是
報告上的不足之處。
但最後,憑著大家的努力,終於完成這份
報告。

參考書目
•香港今昔

高添強

三聯書店

•香港的流行文化
•香港掌故
•我們都是這樣長大
•情舊香港地
•趣談今昔香港

梁秉鈞

三聯書店
廣角鎖出版社
朋窗出版
喜閱文化叢會
萬里書店出版

魯言
龍景昌
吳昊
鄭心墀

參考網站
•www2.hkedcity.net/citizen_files/aa/bs/fy1379/public
_html/geu0412g.htm
•www2.hkedcity.net/citizen_files/aa/ba/au991301/pub
lic_html/hongkong
•http://www.timlau.com/song.htm
•http://www.rthk.org.hk/mediadigest/md0401/02.html


Slide 19

香港故事.香港情

普及文化
仁濟醫院靚次伯紀念中學

甚麼是普及文化?
「文化」的定義,本來就是爭論的焦點。
文化較廣義來說,是指「一時一地一社群共
同擁有的生活方式」,而「普及文化」則是
「廣泛在民間流傳,並且受到普遍歡迎的產
品和生活方式」。
普及文化以一般大眾作為基礎,滲透在日
常生活當中。亦由於這個原因,普及文化給
予群眾的參與和主動性便更大。這是一種由
群眾帶動的文化,也是一種生活層面的文化。
因此普及文化可與時在地的反映當時的出社
會面貌和一般人的思想。

娛樂
娛樂是其中一種見證香港文化發展的項目,其包

括音樂、電視和電影等。這一切都見證著香港娛

樂文化及人民喜好的轉變。

*音樂*
戰後的香港並沒有太多娛樂,港
人工作之餘,多收聽當時的流行歌曲。
而在普及文化之中,流行音樂可說
是最有感染力的。大部份人都曾有被樂
聲和歌詞觸動而感到興奮或流淚的經驗。
聽眾的意識形態直接或間接被歌詞影響
著。

戰後時期
因中國內戰,很多內地人移居香港。他們將
故有生活文化引進香港,他們聽的是國語
歌,所以當時以國語歌為主。

劉韻
顧媚

六十年代
自六十年代起,香港的轉口貿易蓬
勃,西方文化湧進香港,甚至連收
音機播放許多歐西流行曲,電視台
亦提供外語節目。不少的香港人也
追隨著潮流聽英文歌。

Elvis Presley

The Beatles

七十年代
流行歌直到這個時期才帶有多點本地色
彩。許冠傑以西方流行曲換上切合香港
「打工仔」心態的歌詞,例如「鬼馬雙星」
及「半斤八兩」 ,用詼諧淺白的詞匯,為
小市民訴說出心中的抑壓。
除此之外,七十年代中期,電視電影開
始刮起一片粵語風。 為配合節目而創作的
歌曲更掀起了粵語流行曲的熱潮,加速了
本地創作的發展。

許冠傑

羅文

八十年代
在這時期香港流行樂壇出現了一次前所
未有的「中文歌運動」,首次有機構(香
港商業電台)設立專門播放中文(以粵語為
主)流行曲的頻道,這次「中文歌運動」
對本土流行曲產生重要的衝擊。本地的
流行歌曲亦因此大行其道,不少本地歌
手成為香港人心目中的天皇巨星。

Beyond

張國榮

譚詠麟

梅艷芳

*電視*
自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TVB)啟播後,收
看電視便成為廣大市民的一種免費娛樂。
市民可以透過電視來接收來自本地或世界
各地的電視節目和資訊。

七十年代
這年代開始,電視機開始普及,
成為香港市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
分。
電視成為了香港最重要的傳播
媒介,以「普及文化」而言,電視的
影響頗為深遠。電視劇在七十年代興
起了熱潮,百集長劇造就了一班忠實
電視迷。

七十年代經典電視劇:

《獅子山下》

《狂潮》

逼上梁山(1977)

漩渦(1978)

香港粵語電視劇
(1976)

半生緣 (1976)

八十年代
八十年代跟七十年代不同的是,觀眾開始有不同要求。
例如武俠片等。同時他們生活節奏加快,從前的
長劇已不合時宜。中篇劇於這時崛起,這種劇集的
種類很多,演員發揮機會也較多,令觀眾眼前一亮。

八十年代經典電視劇:

《千王之王》

←主題曲

《上海灘》

《神鵰俠侶》

《網中人》

《小李飛刀》

九十年代
九十年代的電視劇更多元化,開始
提及不同階層人士,例如:醫生、
警察......。另外,科技發展令某
些劇集開始使用電腦特技作,給人
煥然一新的感覺 。

經典電視劇:

《壹號皇庭》
《西遊記》

《刑事偵緝檔案》

《妙手仁心》

二十一世紀
二十一世紀有大量本地製作的電視劇出現,同
時亦增加了一些外購劇,多是來自海外,如中

國內地、韓國和日本等。而至今天,韓劇更成
為大眾茶餘飯後的一個熱門話題,而最近的例
子有「大長今」。由此可見,電視劇集對大眾
有深遠的影響。

經典電視劇 :

《新楚留香》

《小寶與康熙 》

《浪漫滿屋》
《大長金》

總結
電視節目不只是為香港市民提供娛
樂的一種途徑,它反映不同年代觀
眾的喜好,同時見證香港不同年代
的文化發展。

*電影*
電影開始出現在香港時,並不是
每個人都可以觀賞。
這是由於票價昂貴,只有富家子
弟才可承擔。但隨時間變遷,現今
大眾都可以觀賞電影了。

50-60年代
這段期間電影的語言多是以國語為主,因
為有大量內地人從中國大陸湧入,對國語

片需求大。

60年代
六十年代開始,開始有本地電影公
司成立,這令港產粵語片開始大行
其道,漸漸取代國語片,戲票的價
格開始平民化。這時期的電影,題
材大多圍繞港人的現實生活。

帝女花

紫釵記

這時期的電影有:《飛女正傳》、《李
子長活畫》、《好夫妻》等。

《飛女正傳》

六十年代的紅星

陳寶珠

謝賢

陳寶珠在電影中多數飾演工廠妹,這
反映香港的經濟正轉型,工業開始發
展工廠工作很多時由女性擔任。

七十年代
粵語的動作片、武打片及喜劇片成
為電影的主流,受歡迎的程度遠超
過外語片。 因為在50-60年代出生

的人從小開始學習粵語,他們較喜
歡本地題材。

七十年代武打巨星

《忠烈圖》
(1975)
唐山大兄
(1971)

李小龍的電影曾在香港及世界(包括美

國)掀起中國功夫片熱潮,及在香港中

國及外國帶起學習中國功夫熱 。

鐵金剛系列

英雄本色

八十年代
至八十年代,外語片逐漸恢復
流行。 卡通片也開始在銀幕上
出現,也有一些紀錄片如《慘
痛的戰爭》(1980)。

《老夫子》

九十年代以後

九十年代,電影變得多元
化。本地及外語電影同樣

受到觀眾的喜愛。

《香港製造》
《鐵達尼號》

《職業特工隊》

《我的野蠻女友》

*報刊*

報刊是戰後一種最主要的傳播媒介。它是香港
市民獲取最新消息的來源之一,也是最普遍的

讀物。早期,報刊種類較少,主要報導港聞要
事。現在的報刊,種類繁多,除了報導時事
還有馬經、地產、財經和娛樂新聞等。

漫畫
漫畫也是頗受大眾歡
迎的讀物,在六、七
十年代開始,興起了
本地漫畫,主要是反
映當時市民的心態。
到了八十年代,本地
漫畫開始式微,取而
代之的是日本漫畫,
熱潮至今仍未減退。

60年代

在這年代,畫公仔書(現稱為漫畫)﹐是只
能混口飯吃的卑賤職業。
當時畫家生活普遍困難,更受社會歧視,
黃玉郎就在這個漫畫亂世,投身入漫畫
行業。

80年代黃玉郎作品
這十年為黃玉郎的巔峰期﹐也是漫畫界的
黃金時期 。

老夫子 (作者:王澤 ) 六十年代

日本漫畫

吳俊雄博士的觀點
雖然我們經常批評普及文化內容低俗、
缺乏創意,但我們又不能不承認,普
及文化能反映社會狀況、揭示道德標
準、培養我們對社會的認同感,並同
時為我們供不少歡樂。我們不應該逃
避或漠視這種矛盾,而是應該學會如
何去識別好壞,從而以正確的態度去
發掘這一個大寶藏的奧秘。

感想
對於成長於廿一世紀的年青人而言,
他們對潮流資訊的觸覺也許非常敏銳。然
而,若提到香港過去的歷史文化、昔日港
人的生活,許多時候他們都只是一知半解,
甚至包括我們做報告的這一群,亦對香港
的普及文化沒有深入的認識。
過去我們所學的歷史,大多只是圍繞著
中國或世界各地的大歷史,較少涉及港人
過去的生活文化。所以,為了讓現今一代
的年青人認識及了解更多有關過去的普及
文化,我們便選擇這個題目-「普及文
化」。

在製作報告的過程中,全組共有8人,共分
成4組,去搜羅各類的資料,過程中必有得失,
最大的得著是學習到合作精神。當有意見或分歧
時,我們學習到如何接納他人意見及解決問題,
更最重要的是,在搜集資料的過程中,我們因而
加深對港人文化源流的了解以及對昔日香港的認
識,確實獲益良多。
可是,這個題目涉及的範圍比較廣泛,選取
題目的過程上存有不少爭議,確實難以取捨。加
上,時間亦較為緊逼,使我們未能盡錄所有資料,
亦沒有充足的時間來進行任何訪問等工作,實是
報告上的不足之處。
但最後,憑著大家的努力,終於完成這份
報告。

參考書目
•香港今昔

高添強

三聯書店

•香港的流行文化
•香港掌故
•我們都是這樣長大
•情舊香港地
•趣談今昔香港

梁秉鈞

三聯書店
廣角鎖出版社
朋窗出版
喜閱文化叢會
萬里書店出版

魯言
龍景昌
吳昊
鄭心墀

參考網站
•www2.hkedcity.net/citizen_files/aa/bs/fy1379/public
_html/geu0412g.htm
•www2.hkedcity.net/citizen_files/aa/ba/au991301/pub
lic_html/hongkong
•http://www.timlau.com/song.htm
•http://www.rthk.org.hk/mediadigest/md0401/02.html


Slide 20

香港故事.香港情

普及文化
仁濟醫院靚次伯紀念中學

甚麼是普及文化?
「文化」的定義,本來就是爭論的焦點。
文化較廣義來說,是指「一時一地一社群共
同擁有的生活方式」,而「普及文化」則是
「廣泛在民間流傳,並且受到普遍歡迎的產
品和生活方式」。
普及文化以一般大眾作為基礎,滲透在日
常生活當中。亦由於這個原因,普及文化給
予群眾的參與和主動性便更大。這是一種由
群眾帶動的文化,也是一種生活層面的文化。
因此普及文化可與時在地的反映當時的出社
會面貌和一般人的思想。

娛樂
娛樂是其中一種見證香港文化發展的項目,其包

括音樂、電視和電影等。這一切都見證著香港娛

樂文化及人民喜好的轉變。

*音樂*
戰後的香港並沒有太多娛樂,港
人工作之餘,多收聽當時的流行歌曲。
而在普及文化之中,流行音樂可說
是最有感染力的。大部份人都曾有被樂
聲和歌詞觸動而感到興奮或流淚的經驗。
聽眾的意識形態直接或間接被歌詞影響
著。

戰後時期
因中國內戰,很多內地人移居香港。他們將
故有生活文化引進香港,他們聽的是國語
歌,所以當時以國語歌為主。

劉韻
顧媚

六十年代
自六十年代起,香港的轉口貿易蓬
勃,西方文化湧進香港,甚至連收
音機播放許多歐西流行曲,電視台
亦提供外語節目。不少的香港人也
追隨著潮流聽英文歌。

Elvis Presley

The Beatles

七十年代
流行歌直到這個時期才帶有多點本地色
彩。許冠傑以西方流行曲換上切合香港
「打工仔」心態的歌詞,例如「鬼馬雙星」
及「半斤八兩」 ,用詼諧淺白的詞匯,為
小市民訴說出心中的抑壓。
除此之外,七十年代中期,電視電影開
始刮起一片粵語風。 為配合節目而創作的
歌曲更掀起了粵語流行曲的熱潮,加速了
本地創作的發展。

許冠傑

羅文

八十年代
在這時期香港流行樂壇出現了一次前所
未有的「中文歌運動」,首次有機構(香
港商業電台)設立專門播放中文(以粵語為
主)流行曲的頻道,這次「中文歌運動」
對本土流行曲產生重要的衝擊。本地的
流行歌曲亦因此大行其道,不少本地歌
手成為香港人心目中的天皇巨星。

Beyond

張國榮

譚詠麟

梅艷芳

*電視*
自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TVB)啟播後,收
看電視便成為廣大市民的一種免費娛樂。
市民可以透過電視來接收來自本地或世界
各地的電視節目和資訊。

七十年代
這年代開始,電視機開始普及,
成為香港市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
分。
電視成為了香港最重要的傳播
媒介,以「普及文化」而言,電視的
影響頗為深遠。電視劇在七十年代興
起了熱潮,百集長劇造就了一班忠實
電視迷。

七十年代經典電視劇:

《獅子山下》

《狂潮》

逼上梁山(1977)

漩渦(1978)

香港粵語電視劇
(1976)

半生緣 (1976)

八十年代
八十年代跟七十年代不同的是,觀眾開始有不同要求。
例如武俠片等。同時他們生活節奏加快,從前的
長劇已不合時宜。中篇劇於這時崛起,這種劇集的
種類很多,演員發揮機會也較多,令觀眾眼前一亮。

八十年代經典電視劇:

《千王之王》

←主題曲

《上海灘》

《神鵰俠侶》

《網中人》

《小李飛刀》

九十年代
九十年代的電視劇更多元化,開始
提及不同階層人士,例如:醫生、
警察......。另外,科技發展令某
些劇集開始使用電腦特技作,給人
煥然一新的感覺 。

經典電視劇:

《壹號皇庭》
《西遊記》

《刑事偵緝檔案》

《妙手仁心》

二十一世紀
二十一世紀有大量本地製作的電視劇出現,同
時亦增加了一些外購劇,多是來自海外,如中

國內地、韓國和日本等。而至今天,韓劇更成
為大眾茶餘飯後的一個熱門話題,而最近的例
子有「大長今」。由此可見,電視劇集對大眾
有深遠的影響。

經典電視劇 :

《新楚留香》

《小寶與康熙 》

《浪漫滿屋》
《大長金》

總結
電視節目不只是為香港市民提供娛
樂的一種途徑,它反映不同年代觀
眾的喜好,同時見證香港不同年代
的文化發展。

*電影*
電影開始出現在香港時,並不是
每個人都可以觀賞。
這是由於票價昂貴,只有富家子
弟才可承擔。但隨時間變遷,現今
大眾都可以觀賞電影了。

50-60年代
這段期間電影的語言多是以國語為主,因
為有大量內地人從中國大陸湧入,對國語

片需求大。

60年代
六十年代開始,開始有本地電影公
司成立,這令港產粵語片開始大行
其道,漸漸取代國語片,戲票的價
格開始平民化。這時期的電影,題
材大多圍繞港人的現實生活。

帝女花

紫釵記

這時期的電影有:《飛女正傳》、《李
子長活畫》、《好夫妻》等。

《飛女正傳》

六十年代的紅星

陳寶珠

謝賢

陳寶珠在電影中多數飾演工廠妹,這
反映香港的經濟正轉型,工業開始發
展工廠工作很多時由女性擔任。

七十年代
粵語的動作片、武打片及喜劇片成
為電影的主流,受歡迎的程度遠超
過外語片。 因為在50-60年代出生

的人從小開始學習粵語,他們較喜
歡本地題材。

七十年代武打巨星

《忠烈圖》
(1975)
唐山大兄
(1971)

李小龍的電影曾在香港及世界(包括美

國)掀起中國功夫片熱潮,及在香港中

國及外國帶起學習中國功夫熱 。

鐵金剛系列

英雄本色

八十年代
至八十年代,外語片逐漸恢復
流行。 卡通片也開始在銀幕上
出現,也有一些紀錄片如《慘
痛的戰爭》(1980)。

《老夫子》

九十年代以後

九十年代,電影變得多元
化。本地及外語電影同樣

受到觀眾的喜愛。

《香港製造》
《鐵達尼號》

《職業特工隊》

《我的野蠻女友》

*報刊*

報刊是戰後一種最主要的傳播媒介。它是香港
市民獲取最新消息的來源之一,也是最普遍的

讀物。早期,報刊種類較少,主要報導港聞要
事。現在的報刊,種類繁多,除了報導時事
還有馬經、地產、財經和娛樂新聞等。

漫畫
漫畫也是頗受大眾歡
迎的讀物,在六、七
十年代開始,興起了
本地漫畫,主要是反
映當時市民的心態。
到了八十年代,本地
漫畫開始式微,取而
代之的是日本漫畫,
熱潮至今仍未減退。

60年代

在這年代,畫公仔書(現稱為漫畫)﹐是只
能混口飯吃的卑賤職業。
當時畫家生活普遍困難,更受社會歧視,
黃玉郎就在這個漫畫亂世,投身入漫畫
行業。

80年代黃玉郎作品
這十年為黃玉郎的巔峰期﹐也是漫畫界的
黃金時期 。

老夫子 (作者:王澤 ) 六十年代

日本漫畫

吳俊雄博士的觀點
雖然我們經常批評普及文化內容低俗、
缺乏創意,但我們又不能不承認,普
及文化能反映社會狀況、揭示道德標
準、培養我們對社會的認同感,並同
時為我們供不少歡樂。我們不應該逃
避或漠視這種矛盾,而是應該學會如
何去識別好壞,從而以正確的態度去
發掘這一個大寶藏的奧秘。

感想
對於成長於廿一世紀的年青人而言,
他們對潮流資訊的觸覺也許非常敏銳。然
而,若提到香港過去的歷史文化、昔日港
人的生活,許多時候他們都只是一知半解,
甚至包括我們做報告的這一群,亦對香港
的普及文化沒有深入的認識。
過去我們所學的歷史,大多只是圍繞著
中國或世界各地的大歷史,較少涉及港人
過去的生活文化。所以,為了讓現今一代
的年青人認識及了解更多有關過去的普及
文化,我們便選擇這個題目-「普及文
化」。

在製作報告的過程中,全組共有8人,共分
成4組,去搜羅各類的資料,過程中必有得失,
最大的得著是學習到合作精神。當有意見或分歧
時,我們學習到如何接納他人意見及解決問題,
更最重要的是,在搜集資料的過程中,我們因而
加深對港人文化源流的了解以及對昔日香港的認
識,確實獲益良多。
可是,這個題目涉及的範圍比較廣泛,選取
題目的過程上存有不少爭議,確實難以取捨。加
上,時間亦較為緊逼,使我們未能盡錄所有資料,
亦沒有充足的時間來進行任何訪問等工作,實是
報告上的不足之處。
但最後,憑著大家的努力,終於完成這份
報告。

參考書目
•香港今昔

高添強

三聯書店

•香港的流行文化
•香港掌故
•我們都是這樣長大
•情舊香港地
•趣談今昔香港

梁秉鈞

三聯書店
廣角鎖出版社
朋窗出版
喜閱文化叢會
萬里書店出版

魯言
龍景昌
吳昊
鄭心墀

參考網站
•www2.hkedcity.net/citizen_files/aa/bs/fy1379/public
_html/geu0412g.htm
•www2.hkedcity.net/citizen_files/aa/ba/au991301/pub
lic_html/hongkong
•http://www.timlau.com/song.htm
•http://www.rthk.org.hk/mediadigest/md0401/02.html


Slide 21

香港故事.香港情

普及文化
仁濟醫院靚次伯紀念中學

甚麼是普及文化?
「文化」的定義,本來就是爭論的焦點。
文化較廣義來說,是指「一時一地一社群共
同擁有的生活方式」,而「普及文化」則是
「廣泛在民間流傳,並且受到普遍歡迎的產
品和生活方式」。
普及文化以一般大眾作為基礎,滲透在日
常生活當中。亦由於這個原因,普及文化給
予群眾的參與和主動性便更大。這是一種由
群眾帶動的文化,也是一種生活層面的文化。
因此普及文化可與時在地的反映當時的出社
會面貌和一般人的思想。

娛樂
娛樂是其中一種見證香港文化發展的項目,其包

括音樂、電視和電影等。這一切都見證著香港娛

樂文化及人民喜好的轉變。

*音樂*
戰後的香港並沒有太多娛樂,港
人工作之餘,多收聽當時的流行歌曲。
而在普及文化之中,流行音樂可說
是最有感染力的。大部份人都曾有被樂
聲和歌詞觸動而感到興奮或流淚的經驗。
聽眾的意識形態直接或間接被歌詞影響
著。

戰後時期
因中國內戰,很多內地人移居香港。他們將
故有生活文化引進香港,他們聽的是國語
歌,所以當時以國語歌為主。

劉韻
顧媚

六十年代
自六十年代起,香港的轉口貿易蓬
勃,西方文化湧進香港,甚至連收
音機播放許多歐西流行曲,電視台
亦提供外語節目。不少的香港人也
追隨著潮流聽英文歌。

Elvis Presley

The Beatles

七十年代
流行歌直到這個時期才帶有多點本地色
彩。許冠傑以西方流行曲換上切合香港
「打工仔」心態的歌詞,例如「鬼馬雙星」
及「半斤八兩」 ,用詼諧淺白的詞匯,為
小市民訴說出心中的抑壓。
除此之外,七十年代中期,電視電影開
始刮起一片粵語風。 為配合節目而創作的
歌曲更掀起了粵語流行曲的熱潮,加速了
本地創作的發展。

許冠傑

羅文

八十年代
在這時期香港流行樂壇出現了一次前所
未有的「中文歌運動」,首次有機構(香
港商業電台)設立專門播放中文(以粵語為
主)流行曲的頻道,這次「中文歌運動」
對本土流行曲產生重要的衝擊。本地的
流行歌曲亦因此大行其道,不少本地歌
手成為香港人心目中的天皇巨星。

Beyond

張國榮

譚詠麟

梅艷芳

*電視*
自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TVB)啟播後,收
看電視便成為廣大市民的一種免費娛樂。
市民可以透過電視來接收來自本地或世界
各地的電視節目和資訊。

七十年代
這年代開始,電視機開始普及,
成為香港市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
分。
電視成為了香港最重要的傳播
媒介,以「普及文化」而言,電視的
影響頗為深遠。電視劇在七十年代興
起了熱潮,百集長劇造就了一班忠實
電視迷。

七十年代經典電視劇:

《獅子山下》

《狂潮》

逼上梁山(1977)

漩渦(1978)

香港粵語電視劇
(1976)

半生緣 (1976)

八十年代
八十年代跟七十年代不同的是,觀眾開始有不同要求。
例如武俠片等。同時他們生活節奏加快,從前的
長劇已不合時宜。中篇劇於這時崛起,這種劇集的
種類很多,演員發揮機會也較多,令觀眾眼前一亮。

八十年代經典電視劇:

《千王之王》

←主題曲

《上海灘》

《神鵰俠侶》

《網中人》

《小李飛刀》

九十年代
九十年代的電視劇更多元化,開始
提及不同階層人士,例如:醫生、
警察......。另外,科技發展令某
些劇集開始使用電腦特技作,給人
煥然一新的感覺 。

經典電視劇:

《壹號皇庭》
《西遊記》

《刑事偵緝檔案》

《妙手仁心》

二十一世紀
二十一世紀有大量本地製作的電視劇出現,同
時亦增加了一些外購劇,多是來自海外,如中

國內地、韓國和日本等。而至今天,韓劇更成
為大眾茶餘飯後的一個熱門話題,而最近的例
子有「大長今」。由此可見,電視劇集對大眾
有深遠的影響。

經典電視劇 :

《新楚留香》

《小寶與康熙 》

《浪漫滿屋》
《大長金》

總結
電視節目不只是為香港市民提供娛
樂的一種途徑,它反映不同年代觀
眾的喜好,同時見證香港不同年代
的文化發展。

*電影*
電影開始出現在香港時,並不是
每個人都可以觀賞。
這是由於票價昂貴,只有富家子
弟才可承擔。但隨時間變遷,現今
大眾都可以觀賞電影了。

50-60年代
這段期間電影的語言多是以國語為主,因
為有大量內地人從中國大陸湧入,對國語

片需求大。

60年代
六十年代開始,開始有本地電影公
司成立,這令港產粵語片開始大行
其道,漸漸取代國語片,戲票的價
格開始平民化。這時期的電影,題
材大多圍繞港人的現實生活。

帝女花

紫釵記

這時期的電影有:《飛女正傳》、《李
子長活畫》、《好夫妻》等。

《飛女正傳》

六十年代的紅星

陳寶珠

謝賢

陳寶珠在電影中多數飾演工廠妹,這
反映香港的經濟正轉型,工業開始發
展工廠工作很多時由女性擔任。

七十年代
粵語的動作片、武打片及喜劇片成
為電影的主流,受歡迎的程度遠超
過外語片。 因為在50-60年代出生

的人從小開始學習粵語,他們較喜
歡本地題材。

七十年代武打巨星

《忠烈圖》
(1975)
唐山大兄
(1971)

李小龍的電影曾在香港及世界(包括美

國)掀起中國功夫片熱潮,及在香港中

國及外國帶起學習中國功夫熱 。

鐵金剛系列

英雄本色

八十年代
至八十年代,外語片逐漸恢復
流行。 卡通片也開始在銀幕上
出現,也有一些紀錄片如《慘
痛的戰爭》(1980)。

《老夫子》

九十年代以後

九十年代,電影變得多元
化。本地及外語電影同樣

受到觀眾的喜愛。

《香港製造》
《鐵達尼號》

《職業特工隊》

《我的野蠻女友》

*報刊*

報刊是戰後一種最主要的傳播媒介。它是香港
市民獲取最新消息的來源之一,也是最普遍的

讀物。早期,報刊種類較少,主要報導港聞要
事。現在的報刊,種類繁多,除了報導時事
還有馬經、地產、財經和娛樂新聞等。

漫畫
漫畫也是頗受大眾歡
迎的讀物,在六、七
十年代開始,興起了
本地漫畫,主要是反
映當時市民的心態。
到了八十年代,本地
漫畫開始式微,取而
代之的是日本漫畫,
熱潮至今仍未減退。

60年代

在這年代,畫公仔書(現稱為漫畫)﹐是只
能混口飯吃的卑賤職業。
當時畫家生活普遍困難,更受社會歧視,
黃玉郎就在這個漫畫亂世,投身入漫畫
行業。

80年代黃玉郎作品
這十年為黃玉郎的巔峰期﹐也是漫畫界的
黃金時期 。

老夫子 (作者:王澤 ) 六十年代

日本漫畫

吳俊雄博士的觀點
雖然我們經常批評普及文化內容低俗、
缺乏創意,但我們又不能不承認,普
及文化能反映社會狀況、揭示道德標
準、培養我們對社會的認同感,並同
時為我們供不少歡樂。我們不應該逃
避或漠視這種矛盾,而是應該學會如
何去識別好壞,從而以正確的態度去
發掘這一個大寶藏的奧秘。

感想
對於成長於廿一世紀的年青人而言,
他們對潮流資訊的觸覺也許非常敏銳。然
而,若提到香港過去的歷史文化、昔日港
人的生活,許多時候他們都只是一知半解,
甚至包括我們做報告的這一群,亦對香港
的普及文化沒有深入的認識。
過去我們所學的歷史,大多只是圍繞著
中國或世界各地的大歷史,較少涉及港人
過去的生活文化。所以,為了讓現今一代
的年青人認識及了解更多有關過去的普及
文化,我們便選擇這個題目-「普及文
化」。

在製作報告的過程中,全組共有8人,共分
成4組,去搜羅各類的資料,過程中必有得失,
最大的得著是學習到合作精神。當有意見或分歧
時,我們學習到如何接納他人意見及解決問題,
更最重要的是,在搜集資料的過程中,我們因而
加深對港人文化源流的了解以及對昔日香港的認
識,確實獲益良多。
可是,這個題目涉及的範圍比較廣泛,選取
題目的過程上存有不少爭議,確實難以取捨。加
上,時間亦較為緊逼,使我們未能盡錄所有資料,
亦沒有充足的時間來進行任何訪問等工作,實是
報告上的不足之處。
但最後,憑著大家的努力,終於完成這份
報告。

參考書目
•香港今昔

高添強

三聯書店

•香港的流行文化
•香港掌故
•我們都是這樣長大
•情舊香港地
•趣談今昔香港

梁秉鈞

三聯書店
廣角鎖出版社
朋窗出版
喜閱文化叢會
萬里書店出版

魯言
龍景昌
吳昊
鄭心墀

參考網站
•www2.hkedcity.net/citizen_files/aa/bs/fy1379/public
_html/geu0412g.htm
•www2.hkedcity.net/citizen_files/aa/ba/au991301/pub
lic_html/hongkong
•http://www.timlau.com/song.htm
•http://www.rthk.org.hk/mediadigest/md0401/02.html


Slide 22

香港故事.香港情

普及文化
仁濟醫院靚次伯紀念中學

甚麼是普及文化?
「文化」的定義,本來就是爭論的焦點。
文化較廣義來說,是指「一時一地一社群共
同擁有的生活方式」,而「普及文化」則是
「廣泛在民間流傳,並且受到普遍歡迎的產
品和生活方式」。
普及文化以一般大眾作為基礎,滲透在日
常生活當中。亦由於這個原因,普及文化給
予群眾的參與和主動性便更大。這是一種由
群眾帶動的文化,也是一種生活層面的文化。
因此普及文化可與時在地的反映當時的出社
會面貌和一般人的思想。

娛樂
娛樂是其中一種見證香港文化發展的項目,其包

括音樂、電視和電影等。這一切都見證著香港娛

樂文化及人民喜好的轉變。

*音樂*
戰後的香港並沒有太多娛樂,港
人工作之餘,多收聽當時的流行歌曲。
而在普及文化之中,流行音樂可說
是最有感染力的。大部份人都曾有被樂
聲和歌詞觸動而感到興奮或流淚的經驗。
聽眾的意識形態直接或間接被歌詞影響
著。

戰後時期
因中國內戰,很多內地人移居香港。他們將
故有生活文化引進香港,他們聽的是國語
歌,所以當時以國語歌為主。

劉韻
顧媚

六十年代
自六十年代起,香港的轉口貿易蓬
勃,西方文化湧進香港,甚至連收
音機播放許多歐西流行曲,電視台
亦提供外語節目。不少的香港人也
追隨著潮流聽英文歌。

Elvis Presley

The Beatles

七十年代
流行歌直到這個時期才帶有多點本地色
彩。許冠傑以西方流行曲換上切合香港
「打工仔」心態的歌詞,例如「鬼馬雙星」
及「半斤八兩」 ,用詼諧淺白的詞匯,為
小市民訴說出心中的抑壓。
除此之外,七十年代中期,電視電影開
始刮起一片粵語風。 為配合節目而創作的
歌曲更掀起了粵語流行曲的熱潮,加速了
本地創作的發展。

許冠傑

羅文

八十年代
在這時期香港流行樂壇出現了一次前所
未有的「中文歌運動」,首次有機構(香
港商業電台)設立專門播放中文(以粵語為
主)流行曲的頻道,這次「中文歌運動」
對本土流行曲產生重要的衝擊。本地的
流行歌曲亦因此大行其道,不少本地歌
手成為香港人心目中的天皇巨星。

Beyond

張國榮

譚詠麟

梅艷芳

*電視*
自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TVB)啟播後,收
看電視便成為廣大市民的一種免費娛樂。
市民可以透過電視來接收來自本地或世界
各地的電視節目和資訊。

七十年代
這年代開始,電視機開始普及,
成為香港市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
分。
電視成為了香港最重要的傳播
媒介,以「普及文化」而言,電視的
影響頗為深遠。電視劇在七十年代興
起了熱潮,百集長劇造就了一班忠實
電視迷。

七十年代經典電視劇:

《獅子山下》

《狂潮》

逼上梁山(1977)

漩渦(1978)

香港粵語電視劇
(1976)

半生緣 (1976)

八十年代
八十年代跟七十年代不同的是,觀眾開始有不同要求。
例如武俠片等。同時他們生活節奏加快,從前的
長劇已不合時宜。中篇劇於這時崛起,這種劇集的
種類很多,演員發揮機會也較多,令觀眾眼前一亮。

八十年代經典電視劇:

《千王之王》

←主題曲

《上海灘》

《神鵰俠侶》

《網中人》

《小李飛刀》

九十年代
九十年代的電視劇更多元化,開始
提及不同階層人士,例如:醫生、
警察......。另外,科技發展令某
些劇集開始使用電腦特技作,給人
煥然一新的感覺 。

經典電視劇:

《壹號皇庭》
《西遊記》

《刑事偵緝檔案》

《妙手仁心》

二十一世紀
二十一世紀有大量本地製作的電視劇出現,同
時亦增加了一些外購劇,多是來自海外,如中

國內地、韓國和日本等。而至今天,韓劇更成
為大眾茶餘飯後的一個熱門話題,而最近的例
子有「大長今」。由此可見,電視劇集對大眾
有深遠的影響。

經典電視劇 :

《新楚留香》

《小寶與康熙 》

《浪漫滿屋》
《大長金》

總結
電視節目不只是為香港市民提供娛
樂的一種途徑,它反映不同年代觀
眾的喜好,同時見證香港不同年代
的文化發展。

*電影*
電影開始出現在香港時,並不是
每個人都可以觀賞。
這是由於票價昂貴,只有富家子
弟才可承擔。但隨時間變遷,現今
大眾都可以觀賞電影了。

50-60年代
這段期間電影的語言多是以國語為主,因
為有大量內地人從中國大陸湧入,對國語

片需求大。

60年代
六十年代開始,開始有本地電影公
司成立,這令港產粵語片開始大行
其道,漸漸取代國語片,戲票的價
格開始平民化。這時期的電影,題
材大多圍繞港人的現實生活。

帝女花

紫釵記

這時期的電影有:《飛女正傳》、《李
子長活畫》、《好夫妻》等。

《飛女正傳》

六十年代的紅星

陳寶珠

謝賢

陳寶珠在電影中多數飾演工廠妹,這
反映香港的經濟正轉型,工業開始發
展工廠工作很多時由女性擔任。

七十年代
粵語的動作片、武打片及喜劇片成
為電影的主流,受歡迎的程度遠超
過外語片。 因為在50-60年代出生

的人從小開始學習粵語,他們較喜
歡本地題材。

七十年代武打巨星

《忠烈圖》
(1975)
唐山大兄
(1971)

李小龍的電影曾在香港及世界(包括美

國)掀起中國功夫片熱潮,及在香港中

國及外國帶起學習中國功夫熱 。

鐵金剛系列

英雄本色

八十年代
至八十年代,外語片逐漸恢復
流行。 卡通片也開始在銀幕上
出現,也有一些紀錄片如《慘
痛的戰爭》(1980)。

《老夫子》

九十年代以後

九十年代,電影變得多元
化。本地及外語電影同樣

受到觀眾的喜愛。

《香港製造》
《鐵達尼號》

《職業特工隊》

《我的野蠻女友》

*報刊*

報刊是戰後一種最主要的傳播媒介。它是香港
市民獲取最新消息的來源之一,也是最普遍的

讀物。早期,報刊種類較少,主要報導港聞要
事。現在的報刊,種類繁多,除了報導時事
還有馬經、地產、財經和娛樂新聞等。

漫畫
漫畫也是頗受大眾歡
迎的讀物,在六、七
十年代開始,興起了
本地漫畫,主要是反
映當時市民的心態。
到了八十年代,本地
漫畫開始式微,取而
代之的是日本漫畫,
熱潮至今仍未減退。

60年代

在這年代,畫公仔書(現稱為漫畫)﹐是只
能混口飯吃的卑賤職業。
當時畫家生活普遍困難,更受社會歧視,
黃玉郎就在這個漫畫亂世,投身入漫畫
行業。

80年代黃玉郎作品
這十年為黃玉郎的巔峰期﹐也是漫畫界的
黃金時期 。

老夫子 (作者:王澤 ) 六十年代

日本漫畫

吳俊雄博士的觀點
雖然我們經常批評普及文化內容低俗、
缺乏創意,但我們又不能不承認,普
及文化能反映社會狀況、揭示道德標
準、培養我們對社會的認同感,並同
時為我們供不少歡樂。我們不應該逃
避或漠視這種矛盾,而是應該學會如
何去識別好壞,從而以正確的態度去
發掘這一個大寶藏的奧秘。

感想
對於成長於廿一世紀的年青人而言,
他們對潮流資訊的觸覺也許非常敏銳。然
而,若提到香港過去的歷史文化、昔日港
人的生活,許多時候他們都只是一知半解,
甚至包括我們做報告的這一群,亦對香港
的普及文化沒有深入的認識。
過去我們所學的歷史,大多只是圍繞著
中國或世界各地的大歷史,較少涉及港人
過去的生活文化。所以,為了讓現今一代
的年青人認識及了解更多有關過去的普及
文化,我們便選擇這個題目-「普及文
化」。

在製作報告的過程中,全組共有8人,共分
成4組,去搜羅各類的資料,過程中必有得失,
最大的得著是學習到合作精神。當有意見或分歧
時,我們學習到如何接納他人意見及解決問題,
更最重要的是,在搜集資料的過程中,我們因而
加深對港人文化源流的了解以及對昔日香港的認
識,確實獲益良多。
可是,這個題目涉及的範圍比較廣泛,選取
題目的過程上存有不少爭議,確實難以取捨。加
上,時間亦較為緊逼,使我們未能盡錄所有資料,
亦沒有充足的時間來進行任何訪問等工作,實是
報告上的不足之處。
但最後,憑著大家的努力,終於完成這份
報告。

參考書目
•香港今昔

高添強

三聯書店

•香港的流行文化
•香港掌故
•我們都是這樣長大
•情舊香港地
•趣談今昔香港

梁秉鈞

三聯書店
廣角鎖出版社
朋窗出版
喜閱文化叢會
萬里書店出版

魯言
龍景昌
吳昊
鄭心墀

參考網站
•www2.hkedcity.net/citizen_files/aa/bs/fy1379/public
_html/geu0412g.htm
•www2.hkedcity.net/citizen_files/aa/ba/au991301/pub
lic_html/hongkong
•http://www.timlau.com/song.htm
•http://www.rthk.org.hk/mediadigest/md0401/02.html


Slide 23

香港故事.香港情

普及文化
仁濟醫院靚次伯紀念中學

甚麼是普及文化?
「文化」的定義,本來就是爭論的焦點。
文化較廣義來說,是指「一時一地一社群共
同擁有的生活方式」,而「普及文化」則是
「廣泛在民間流傳,並且受到普遍歡迎的產
品和生活方式」。
普及文化以一般大眾作為基礎,滲透在日
常生活當中。亦由於這個原因,普及文化給
予群眾的參與和主動性便更大。這是一種由
群眾帶動的文化,也是一種生活層面的文化。
因此普及文化可與時在地的反映當時的出社
會面貌和一般人的思想。

娛樂
娛樂是其中一種見證香港文化發展的項目,其包

括音樂、電視和電影等。這一切都見證著香港娛

樂文化及人民喜好的轉變。

*音樂*
戰後的香港並沒有太多娛樂,港
人工作之餘,多收聽當時的流行歌曲。
而在普及文化之中,流行音樂可說
是最有感染力的。大部份人都曾有被樂
聲和歌詞觸動而感到興奮或流淚的經驗。
聽眾的意識形態直接或間接被歌詞影響
著。

戰後時期
因中國內戰,很多內地人移居香港。他們將
故有生活文化引進香港,他們聽的是國語
歌,所以當時以國語歌為主。

劉韻
顧媚

六十年代
自六十年代起,香港的轉口貿易蓬
勃,西方文化湧進香港,甚至連收
音機播放許多歐西流行曲,電視台
亦提供外語節目。不少的香港人也
追隨著潮流聽英文歌。

Elvis Presley

The Beatles

七十年代
流行歌直到這個時期才帶有多點本地色
彩。許冠傑以西方流行曲換上切合香港
「打工仔」心態的歌詞,例如「鬼馬雙星」
及「半斤八兩」 ,用詼諧淺白的詞匯,為
小市民訴說出心中的抑壓。
除此之外,七十年代中期,電視電影開
始刮起一片粵語風。 為配合節目而創作的
歌曲更掀起了粵語流行曲的熱潮,加速了
本地創作的發展。

許冠傑

羅文

八十年代
在這時期香港流行樂壇出現了一次前所
未有的「中文歌運動」,首次有機構(香
港商業電台)設立專門播放中文(以粵語為
主)流行曲的頻道,這次「中文歌運動」
對本土流行曲產生重要的衝擊。本地的
流行歌曲亦因此大行其道,不少本地歌
手成為香港人心目中的天皇巨星。

Beyond

張國榮

譚詠麟

梅艷芳

*電視*
自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TVB)啟播後,收
看電視便成為廣大市民的一種免費娛樂。
市民可以透過電視來接收來自本地或世界
各地的電視節目和資訊。

七十年代
這年代開始,電視機開始普及,
成為香港市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
分。
電視成為了香港最重要的傳播
媒介,以「普及文化」而言,電視的
影響頗為深遠。電視劇在七十年代興
起了熱潮,百集長劇造就了一班忠實
電視迷。

七十年代經典電視劇:

《獅子山下》

《狂潮》

逼上梁山(1977)

漩渦(1978)

香港粵語電視劇
(1976)

半生緣 (1976)

八十年代
八十年代跟七十年代不同的是,觀眾開始有不同要求。
例如武俠片等。同時他們生活節奏加快,從前的
長劇已不合時宜。中篇劇於這時崛起,這種劇集的
種類很多,演員發揮機會也較多,令觀眾眼前一亮。

八十年代經典電視劇:

《千王之王》

←主題曲

《上海灘》

《神鵰俠侶》

《網中人》

《小李飛刀》

九十年代
九十年代的電視劇更多元化,開始
提及不同階層人士,例如:醫生、
警察......。另外,科技發展令某
些劇集開始使用電腦特技作,給人
煥然一新的感覺 。

經典電視劇:

《壹號皇庭》
《西遊記》

《刑事偵緝檔案》

《妙手仁心》

二十一世紀
二十一世紀有大量本地製作的電視劇出現,同
時亦增加了一些外購劇,多是來自海外,如中

國內地、韓國和日本等。而至今天,韓劇更成
為大眾茶餘飯後的一個熱門話題,而最近的例
子有「大長今」。由此可見,電視劇集對大眾
有深遠的影響。

經典電視劇 :

《新楚留香》

《小寶與康熙 》

《浪漫滿屋》
《大長金》

總結
電視節目不只是為香港市民提供娛
樂的一種途徑,它反映不同年代觀
眾的喜好,同時見證香港不同年代
的文化發展。

*電影*
電影開始出現在香港時,並不是
每個人都可以觀賞。
這是由於票價昂貴,只有富家子
弟才可承擔。但隨時間變遷,現今
大眾都可以觀賞電影了。

50-60年代
這段期間電影的語言多是以國語為主,因
為有大量內地人從中國大陸湧入,對國語

片需求大。

60年代
六十年代開始,開始有本地電影公
司成立,這令港產粵語片開始大行
其道,漸漸取代國語片,戲票的價
格開始平民化。這時期的電影,題
材大多圍繞港人的現實生活。

帝女花

紫釵記

這時期的電影有:《飛女正傳》、《李
子長活畫》、《好夫妻》等。

《飛女正傳》

六十年代的紅星

陳寶珠

謝賢

陳寶珠在電影中多數飾演工廠妹,這
反映香港的經濟正轉型,工業開始發
展工廠工作很多時由女性擔任。

七十年代
粵語的動作片、武打片及喜劇片成
為電影的主流,受歡迎的程度遠超
過外語片。 因為在50-60年代出生

的人從小開始學習粵語,他們較喜
歡本地題材。

七十年代武打巨星

《忠烈圖》
(1975)
唐山大兄
(1971)

李小龍的電影曾在香港及世界(包括美

國)掀起中國功夫片熱潮,及在香港中

國及外國帶起學習中國功夫熱 。

鐵金剛系列

英雄本色

八十年代
至八十年代,外語片逐漸恢復
流行。 卡通片也開始在銀幕上
出現,也有一些紀錄片如《慘
痛的戰爭》(1980)。

《老夫子》

九十年代以後

九十年代,電影變得多元
化。本地及外語電影同樣

受到觀眾的喜愛。

《香港製造》
《鐵達尼號》

《職業特工隊》

《我的野蠻女友》

*報刊*

報刊是戰後一種最主要的傳播媒介。它是香港
市民獲取最新消息的來源之一,也是最普遍的

讀物。早期,報刊種類較少,主要報導港聞要
事。現在的報刊,種類繁多,除了報導時事
還有馬經、地產、財經和娛樂新聞等。

漫畫
漫畫也是頗受大眾歡
迎的讀物,在六、七
十年代開始,興起了
本地漫畫,主要是反
映當時市民的心態。
到了八十年代,本地
漫畫開始式微,取而
代之的是日本漫畫,
熱潮至今仍未減退。

60年代

在這年代,畫公仔書(現稱為漫畫)﹐是只
能混口飯吃的卑賤職業。
當時畫家生活普遍困難,更受社會歧視,
黃玉郎就在這個漫畫亂世,投身入漫畫
行業。

80年代黃玉郎作品
這十年為黃玉郎的巔峰期﹐也是漫畫界的
黃金時期 。

老夫子 (作者:王澤 ) 六十年代

日本漫畫

吳俊雄博士的觀點
雖然我們經常批評普及文化內容低俗、
缺乏創意,但我們又不能不承認,普
及文化能反映社會狀況、揭示道德標
準、培養我們對社會的認同感,並同
時為我們供不少歡樂。我們不應該逃
避或漠視這種矛盾,而是應該學會如
何去識別好壞,從而以正確的態度去
發掘這一個大寶藏的奧秘。

感想
對於成長於廿一世紀的年青人而言,
他們對潮流資訊的觸覺也許非常敏銳。然
而,若提到香港過去的歷史文化、昔日港
人的生活,許多時候他們都只是一知半解,
甚至包括我們做報告的這一群,亦對香港
的普及文化沒有深入的認識。
過去我們所學的歷史,大多只是圍繞著
中國或世界各地的大歷史,較少涉及港人
過去的生活文化。所以,為了讓現今一代
的年青人認識及了解更多有關過去的普及
文化,我們便選擇這個題目-「普及文
化」。

在製作報告的過程中,全組共有8人,共分
成4組,去搜羅各類的資料,過程中必有得失,
最大的得著是學習到合作精神。當有意見或分歧
時,我們學習到如何接納他人意見及解決問題,
更最重要的是,在搜集資料的過程中,我們因而
加深對港人文化源流的了解以及對昔日香港的認
識,確實獲益良多。
可是,這個題目涉及的範圍比較廣泛,選取
題目的過程上存有不少爭議,確實難以取捨。加
上,時間亦較為緊逼,使我們未能盡錄所有資料,
亦沒有充足的時間來進行任何訪問等工作,實是
報告上的不足之處。
但最後,憑著大家的努力,終於完成這份
報告。

參考書目
•香港今昔

高添強

三聯書店

•香港的流行文化
•香港掌故
•我們都是這樣長大
•情舊香港地
•趣談今昔香港

梁秉鈞

三聯書店
廣角鎖出版社
朋窗出版
喜閱文化叢會
萬里書店出版

魯言
龍景昌
吳昊
鄭心墀

參考網站
•www2.hkedcity.net/citizen_files/aa/bs/fy1379/public
_html/geu0412g.htm
•www2.hkedcity.net/citizen_files/aa/ba/au991301/pub
lic_html/hongkong
•http://www.timlau.com/song.htm
•http://www.rthk.org.hk/mediadigest/md0401/02.html


Slide 24

香港故事.香港情

普及文化
仁濟醫院靚次伯紀念中學

甚麼是普及文化?
「文化」的定義,本來就是爭論的焦點。
文化較廣義來說,是指「一時一地一社群共
同擁有的生活方式」,而「普及文化」則是
「廣泛在民間流傳,並且受到普遍歡迎的產
品和生活方式」。
普及文化以一般大眾作為基礎,滲透在日
常生活當中。亦由於這個原因,普及文化給
予群眾的參與和主動性便更大。這是一種由
群眾帶動的文化,也是一種生活層面的文化。
因此普及文化可與時在地的反映當時的出社
會面貌和一般人的思想。

娛樂
娛樂是其中一種見證香港文化發展的項目,其包

括音樂、電視和電影等。這一切都見證著香港娛

樂文化及人民喜好的轉變。

*音樂*
戰後的香港並沒有太多娛樂,港
人工作之餘,多收聽當時的流行歌曲。
而在普及文化之中,流行音樂可說
是最有感染力的。大部份人都曾有被樂
聲和歌詞觸動而感到興奮或流淚的經驗。
聽眾的意識形態直接或間接被歌詞影響
著。

戰後時期
因中國內戰,很多內地人移居香港。他們將
故有生活文化引進香港,他們聽的是國語
歌,所以當時以國語歌為主。

劉韻
顧媚

六十年代
自六十年代起,香港的轉口貿易蓬
勃,西方文化湧進香港,甚至連收
音機播放許多歐西流行曲,電視台
亦提供外語節目。不少的香港人也
追隨著潮流聽英文歌。

Elvis Presley

The Beatles

七十年代
流行歌直到這個時期才帶有多點本地色
彩。許冠傑以西方流行曲換上切合香港
「打工仔」心態的歌詞,例如「鬼馬雙星」
及「半斤八兩」 ,用詼諧淺白的詞匯,為
小市民訴說出心中的抑壓。
除此之外,七十年代中期,電視電影開
始刮起一片粵語風。 為配合節目而創作的
歌曲更掀起了粵語流行曲的熱潮,加速了
本地創作的發展。

許冠傑

羅文

八十年代
在這時期香港流行樂壇出現了一次前所
未有的「中文歌運動」,首次有機構(香
港商業電台)設立專門播放中文(以粵語為
主)流行曲的頻道,這次「中文歌運動」
對本土流行曲產生重要的衝擊。本地的
流行歌曲亦因此大行其道,不少本地歌
手成為香港人心目中的天皇巨星。

Beyond

張國榮

譚詠麟

梅艷芳

*電視*
自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TVB)啟播後,收
看電視便成為廣大市民的一種免費娛樂。
市民可以透過電視來接收來自本地或世界
各地的電視節目和資訊。

七十年代
這年代開始,電視機開始普及,
成為香港市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
分。
電視成為了香港最重要的傳播
媒介,以「普及文化」而言,電視的
影響頗為深遠。電視劇在七十年代興
起了熱潮,百集長劇造就了一班忠實
電視迷。

七十年代經典電視劇:

《獅子山下》

《狂潮》

逼上梁山(1977)

漩渦(1978)

香港粵語電視劇
(1976)

半生緣 (1976)

八十年代
八十年代跟七十年代不同的是,觀眾開始有不同要求。
例如武俠片等。同時他們生活節奏加快,從前的
長劇已不合時宜。中篇劇於這時崛起,這種劇集的
種類很多,演員發揮機會也較多,令觀眾眼前一亮。

八十年代經典電視劇:

《千王之王》

←主題曲

《上海灘》

《神鵰俠侶》

《網中人》

《小李飛刀》

九十年代
九十年代的電視劇更多元化,開始
提及不同階層人士,例如:醫生、
警察......。另外,科技發展令某
些劇集開始使用電腦特技作,給人
煥然一新的感覺 。

經典電視劇:

《壹號皇庭》
《西遊記》

《刑事偵緝檔案》

《妙手仁心》

二十一世紀
二十一世紀有大量本地製作的電視劇出現,同
時亦增加了一些外購劇,多是來自海外,如中

國內地、韓國和日本等。而至今天,韓劇更成
為大眾茶餘飯後的一個熱門話題,而最近的例
子有「大長今」。由此可見,電視劇集對大眾
有深遠的影響。

經典電視劇 :

《新楚留香》

《小寶與康熙 》

《浪漫滿屋》
《大長金》

總結
電視節目不只是為香港市民提供娛
樂的一種途徑,它反映不同年代觀
眾的喜好,同時見證香港不同年代
的文化發展。

*電影*
電影開始出現在香港時,並不是
每個人都可以觀賞。
這是由於票價昂貴,只有富家子
弟才可承擔。但隨時間變遷,現今
大眾都可以觀賞電影了。

50-60年代
這段期間電影的語言多是以國語為主,因
為有大量內地人從中國大陸湧入,對國語

片需求大。

60年代
六十年代開始,開始有本地電影公
司成立,這令港產粵語片開始大行
其道,漸漸取代國語片,戲票的價
格開始平民化。這時期的電影,題
材大多圍繞港人的現實生活。

帝女花

紫釵記

這時期的電影有:《飛女正傳》、《李
子長活畫》、《好夫妻》等。

《飛女正傳》

六十年代的紅星

陳寶珠

謝賢

陳寶珠在電影中多數飾演工廠妹,這
反映香港的經濟正轉型,工業開始發
展工廠工作很多時由女性擔任。

七十年代
粵語的動作片、武打片及喜劇片成
為電影的主流,受歡迎的程度遠超
過外語片。 因為在50-60年代出生

的人從小開始學習粵語,他們較喜
歡本地題材。

七十年代武打巨星

《忠烈圖》
(1975)
唐山大兄
(1971)

李小龍的電影曾在香港及世界(包括美

國)掀起中國功夫片熱潮,及在香港中

國及外國帶起學習中國功夫熱 。

鐵金剛系列

英雄本色

八十年代
至八十年代,外語片逐漸恢復
流行。 卡通片也開始在銀幕上
出現,也有一些紀錄片如《慘
痛的戰爭》(1980)。

《老夫子》

九十年代以後

九十年代,電影變得多元
化。本地及外語電影同樣

受到觀眾的喜愛。

《香港製造》
《鐵達尼號》

《職業特工隊》

《我的野蠻女友》

*報刊*

報刊是戰後一種最主要的傳播媒介。它是香港
市民獲取最新消息的來源之一,也是最普遍的

讀物。早期,報刊種類較少,主要報導港聞要
事。現在的報刊,種類繁多,除了報導時事
還有馬經、地產、財經和娛樂新聞等。

漫畫
漫畫也是頗受大眾歡
迎的讀物,在六、七
十年代開始,興起了
本地漫畫,主要是反
映當時市民的心態。
到了八十年代,本地
漫畫開始式微,取而
代之的是日本漫畫,
熱潮至今仍未減退。

60年代

在這年代,畫公仔書(現稱為漫畫)﹐是只
能混口飯吃的卑賤職業。
當時畫家生活普遍困難,更受社會歧視,
黃玉郎就在這個漫畫亂世,投身入漫畫
行業。

80年代黃玉郎作品
這十年為黃玉郎的巔峰期﹐也是漫畫界的
黃金時期 。

老夫子 (作者:王澤 ) 六十年代

日本漫畫

吳俊雄博士的觀點
雖然我們經常批評普及文化內容低俗、
缺乏創意,但我們又不能不承認,普
及文化能反映社會狀況、揭示道德標
準、培養我們對社會的認同感,並同
時為我們供不少歡樂。我們不應該逃
避或漠視這種矛盾,而是應該學會如
何去識別好壞,從而以正確的態度去
發掘這一個大寶藏的奧秘。

感想
對於成長於廿一世紀的年青人而言,
他們對潮流資訊的觸覺也許非常敏銳。然
而,若提到香港過去的歷史文化、昔日港
人的生活,許多時候他們都只是一知半解,
甚至包括我們做報告的這一群,亦對香港
的普及文化沒有深入的認識。
過去我們所學的歷史,大多只是圍繞著
中國或世界各地的大歷史,較少涉及港人
過去的生活文化。所以,為了讓現今一代
的年青人認識及了解更多有關過去的普及
文化,我們便選擇這個題目-「普及文
化」。

在製作報告的過程中,全組共有8人,共分
成4組,去搜羅各類的資料,過程中必有得失,
最大的得著是學習到合作精神。當有意見或分歧
時,我們學習到如何接納他人意見及解決問題,
更最重要的是,在搜集資料的過程中,我們因而
加深對港人文化源流的了解以及對昔日香港的認
識,確實獲益良多。
可是,這個題目涉及的範圍比較廣泛,選取
題目的過程上存有不少爭議,確實難以取捨。加
上,時間亦較為緊逼,使我們未能盡錄所有資料,
亦沒有充足的時間來進行任何訪問等工作,實是
報告上的不足之處。
但最後,憑著大家的努力,終於完成這份
報告。

參考書目
•香港今昔

高添強

三聯書店

•香港的流行文化
•香港掌故
•我們都是這樣長大
•情舊香港地
•趣談今昔香港

梁秉鈞

三聯書店
廣角鎖出版社
朋窗出版
喜閱文化叢會
萬里書店出版

魯言
龍景昌
吳昊
鄭心墀

參考網站
•www2.hkedcity.net/citizen_files/aa/bs/fy1379/public
_html/geu0412g.htm
•www2.hkedcity.net/citizen_files/aa/ba/au991301/pub
lic_html/hongkong
•http://www.timlau.com/song.htm
•http://www.rthk.org.hk/mediadigest/md0401/02.html


Slide 25

香港故事.香港情

普及文化
仁濟醫院靚次伯紀念中學

甚麼是普及文化?
「文化」的定義,本來就是爭論的焦點。
文化較廣義來說,是指「一時一地一社群共
同擁有的生活方式」,而「普及文化」則是
「廣泛在民間流傳,並且受到普遍歡迎的產
品和生活方式」。
普及文化以一般大眾作為基礎,滲透在日
常生活當中。亦由於這個原因,普及文化給
予群眾的參與和主動性便更大。這是一種由
群眾帶動的文化,也是一種生活層面的文化。
因此普及文化可與時在地的反映當時的出社
會面貌和一般人的思想。

娛樂
娛樂是其中一種見證香港文化發展的項目,其包

括音樂、電視和電影等。這一切都見證著香港娛

樂文化及人民喜好的轉變。

*音樂*
戰後的香港並沒有太多娛樂,港
人工作之餘,多收聽當時的流行歌曲。
而在普及文化之中,流行音樂可說
是最有感染力的。大部份人都曾有被樂
聲和歌詞觸動而感到興奮或流淚的經驗。
聽眾的意識形態直接或間接被歌詞影響
著。

戰後時期
因中國內戰,很多內地人移居香港。他們將
故有生活文化引進香港,他們聽的是國語
歌,所以當時以國語歌為主。

劉韻
顧媚

六十年代
自六十年代起,香港的轉口貿易蓬
勃,西方文化湧進香港,甚至連收
音機播放許多歐西流行曲,電視台
亦提供外語節目。不少的香港人也
追隨著潮流聽英文歌。

Elvis Presley

The Beatles

七十年代
流行歌直到這個時期才帶有多點本地色
彩。許冠傑以西方流行曲換上切合香港
「打工仔」心態的歌詞,例如「鬼馬雙星」
及「半斤八兩」 ,用詼諧淺白的詞匯,為
小市民訴說出心中的抑壓。
除此之外,七十年代中期,電視電影開
始刮起一片粵語風。 為配合節目而創作的
歌曲更掀起了粵語流行曲的熱潮,加速了
本地創作的發展。

許冠傑

羅文

八十年代
在這時期香港流行樂壇出現了一次前所
未有的「中文歌運動」,首次有機構(香
港商業電台)設立專門播放中文(以粵語為
主)流行曲的頻道,這次「中文歌運動」
對本土流行曲產生重要的衝擊。本地的
流行歌曲亦因此大行其道,不少本地歌
手成為香港人心目中的天皇巨星。

Beyond

張國榮

譚詠麟

梅艷芳

*電視*
自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TVB)啟播後,收
看電視便成為廣大市民的一種免費娛樂。
市民可以透過電視來接收來自本地或世界
各地的電視節目和資訊。

七十年代
這年代開始,電視機開始普及,
成為香港市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
分。
電視成為了香港最重要的傳播
媒介,以「普及文化」而言,電視的
影響頗為深遠。電視劇在七十年代興
起了熱潮,百集長劇造就了一班忠實
電視迷。

七十年代經典電視劇:

《獅子山下》

《狂潮》

逼上梁山(1977)

漩渦(1978)

香港粵語電視劇
(1976)

半生緣 (1976)

八十年代
八十年代跟七十年代不同的是,觀眾開始有不同要求。
例如武俠片等。同時他們生活節奏加快,從前的
長劇已不合時宜。中篇劇於這時崛起,這種劇集的
種類很多,演員發揮機會也較多,令觀眾眼前一亮。

八十年代經典電視劇:

《千王之王》

←主題曲

《上海灘》

《神鵰俠侶》

《網中人》

《小李飛刀》

九十年代
九十年代的電視劇更多元化,開始
提及不同階層人士,例如:醫生、
警察......。另外,科技發展令某
些劇集開始使用電腦特技作,給人
煥然一新的感覺 。

經典電視劇:

《壹號皇庭》
《西遊記》

《刑事偵緝檔案》

《妙手仁心》

二十一世紀
二十一世紀有大量本地製作的電視劇出現,同
時亦增加了一些外購劇,多是來自海外,如中

國內地、韓國和日本等。而至今天,韓劇更成
為大眾茶餘飯後的一個熱門話題,而最近的例
子有「大長今」。由此可見,電視劇集對大眾
有深遠的影響。

經典電視劇 :

《新楚留香》

《小寶與康熙 》

《浪漫滿屋》
《大長金》

總結
電視節目不只是為香港市民提供娛
樂的一種途徑,它反映不同年代觀
眾的喜好,同時見證香港不同年代
的文化發展。

*電影*
電影開始出現在香港時,並不是
每個人都可以觀賞。
這是由於票價昂貴,只有富家子
弟才可承擔。但隨時間變遷,現今
大眾都可以觀賞電影了。

50-60年代
這段期間電影的語言多是以國語為主,因
為有大量內地人從中國大陸湧入,對國語

片需求大。

60年代
六十年代開始,開始有本地電影公
司成立,這令港產粵語片開始大行
其道,漸漸取代國語片,戲票的價
格開始平民化。這時期的電影,題
材大多圍繞港人的現實生活。

帝女花

紫釵記

這時期的電影有:《飛女正傳》、《李
子長活畫》、《好夫妻》等。

《飛女正傳》

六十年代的紅星

陳寶珠

謝賢

陳寶珠在電影中多數飾演工廠妹,這
反映香港的經濟正轉型,工業開始發
展工廠工作很多時由女性擔任。

七十年代
粵語的動作片、武打片及喜劇片成
為電影的主流,受歡迎的程度遠超
過外語片。 因為在50-60年代出生

的人從小開始學習粵語,他們較喜
歡本地題材。

七十年代武打巨星

《忠烈圖》
(1975)
唐山大兄
(1971)

李小龍的電影曾在香港及世界(包括美

國)掀起中國功夫片熱潮,及在香港中

國及外國帶起學習中國功夫熱 。

鐵金剛系列

英雄本色

八十年代
至八十年代,外語片逐漸恢復
流行。 卡通片也開始在銀幕上
出現,也有一些紀錄片如《慘
痛的戰爭》(1980)。

《老夫子》

九十年代以後

九十年代,電影變得多元
化。本地及外語電影同樣

受到觀眾的喜愛。

《香港製造》
《鐵達尼號》

《職業特工隊》

《我的野蠻女友》

*報刊*

報刊是戰後一種最主要的傳播媒介。它是香港
市民獲取最新消息的來源之一,也是最普遍的

讀物。早期,報刊種類較少,主要報導港聞要
事。現在的報刊,種類繁多,除了報導時事
還有馬經、地產、財經和娛樂新聞等。

漫畫
漫畫也是頗受大眾歡
迎的讀物,在六、七
十年代開始,興起了
本地漫畫,主要是反
映當時市民的心態。
到了八十年代,本地
漫畫開始式微,取而
代之的是日本漫畫,
熱潮至今仍未減退。

60年代

在這年代,畫公仔書(現稱為漫畫)﹐是只
能混口飯吃的卑賤職業。
當時畫家生活普遍困難,更受社會歧視,
黃玉郎就在這個漫畫亂世,投身入漫畫
行業。

80年代黃玉郎作品
這十年為黃玉郎的巔峰期﹐也是漫畫界的
黃金時期 。

老夫子 (作者:王澤 ) 六十年代

日本漫畫

吳俊雄博士的觀點
雖然我們經常批評普及文化內容低俗、
缺乏創意,但我們又不能不承認,普
及文化能反映社會狀況、揭示道德標
準、培養我們對社會的認同感,並同
時為我們供不少歡樂。我們不應該逃
避或漠視這種矛盾,而是應該學會如
何去識別好壞,從而以正確的態度去
發掘這一個大寶藏的奧秘。

感想
對於成長於廿一世紀的年青人而言,
他們對潮流資訊的觸覺也許非常敏銳。然
而,若提到香港過去的歷史文化、昔日港
人的生活,許多時候他們都只是一知半解,
甚至包括我們做報告的這一群,亦對香港
的普及文化沒有深入的認識。
過去我們所學的歷史,大多只是圍繞著
中國或世界各地的大歷史,較少涉及港人
過去的生活文化。所以,為了讓現今一代
的年青人認識及了解更多有關過去的普及
文化,我們便選擇這個題目-「普及文
化」。

在製作報告的過程中,全組共有8人,共分
成4組,去搜羅各類的資料,過程中必有得失,
最大的得著是學習到合作精神。當有意見或分歧
時,我們學習到如何接納他人意見及解決問題,
更最重要的是,在搜集資料的過程中,我們因而
加深對港人文化源流的了解以及對昔日香港的認
識,確實獲益良多。
可是,這個題目涉及的範圍比較廣泛,選取
題目的過程上存有不少爭議,確實難以取捨。加
上,時間亦較為緊逼,使我們未能盡錄所有資料,
亦沒有充足的時間來進行任何訪問等工作,實是
報告上的不足之處。
但最後,憑著大家的努力,終於完成這份
報告。

參考書目
•香港今昔

高添強

三聯書店

•香港的流行文化
•香港掌故
•我們都是這樣長大
•情舊香港地
•趣談今昔香港

梁秉鈞

三聯書店
廣角鎖出版社
朋窗出版
喜閱文化叢會
萬里書店出版

魯言
龍景昌
吳昊
鄭心墀

參考網站
•www2.hkedcity.net/citizen_files/aa/bs/fy1379/public
_html/geu0412g.htm
•www2.hkedcity.net/citizen_files/aa/ba/au991301/pub
lic_html/hongkong
•http://www.timlau.com/song.htm
•http://www.rthk.org.hk/mediadigest/md0401/02.html


Slide 26

香港故事.香港情

普及文化
仁濟醫院靚次伯紀念中學

甚麼是普及文化?
「文化」的定義,本來就是爭論的焦點。
文化較廣義來說,是指「一時一地一社群共
同擁有的生活方式」,而「普及文化」則是
「廣泛在民間流傳,並且受到普遍歡迎的產
品和生活方式」。
普及文化以一般大眾作為基礎,滲透在日
常生活當中。亦由於這個原因,普及文化給
予群眾的參與和主動性便更大。這是一種由
群眾帶動的文化,也是一種生活層面的文化。
因此普及文化可與時在地的反映當時的出社
會面貌和一般人的思想。

娛樂
娛樂是其中一種見證香港文化發展的項目,其包

括音樂、電視和電影等。這一切都見證著香港娛

樂文化及人民喜好的轉變。

*音樂*
戰後的香港並沒有太多娛樂,港
人工作之餘,多收聽當時的流行歌曲。
而在普及文化之中,流行音樂可說
是最有感染力的。大部份人都曾有被樂
聲和歌詞觸動而感到興奮或流淚的經驗。
聽眾的意識形態直接或間接被歌詞影響
著。

戰後時期
因中國內戰,很多內地人移居香港。他們將
故有生活文化引進香港,他們聽的是國語
歌,所以當時以國語歌為主。

劉韻
顧媚

六十年代
自六十年代起,香港的轉口貿易蓬
勃,西方文化湧進香港,甚至連收
音機播放許多歐西流行曲,電視台
亦提供外語節目。不少的香港人也
追隨著潮流聽英文歌。

Elvis Presley

The Beatles

七十年代
流行歌直到這個時期才帶有多點本地色
彩。許冠傑以西方流行曲換上切合香港
「打工仔」心態的歌詞,例如「鬼馬雙星」
及「半斤八兩」 ,用詼諧淺白的詞匯,為
小市民訴說出心中的抑壓。
除此之外,七十年代中期,電視電影開
始刮起一片粵語風。 為配合節目而創作的
歌曲更掀起了粵語流行曲的熱潮,加速了
本地創作的發展。

許冠傑

羅文

八十年代
在這時期香港流行樂壇出現了一次前所
未有的「中文歌運動」,首次有機構(香
港商業電台)設立專門播放中文(以粵語為
主)流行曲的頻道,這次「中文歌運動」
對本土流行曲產生重要的衝擊。本地的
流行歌曲亦因此大行其道,不少本地歌
手成為香港人心目中的天皇巨星。

Beyond

張國榮

譚詠麟

梅艷芳

*電視*
自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TVB)啟播後,收
看電視便成為廣大市民的一種免費娛樂。
市民可以透過電視來接收來自本地或世界
各地的電視節目和資訊。

七十年代
這年代開始,電視機開始普及,
成為香港市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
分。
電視成為了香港最重要的傳播
媒介,以「普及文化」而言,電視的
影響頗為深遠。電視劇在七十年代興
起了熱潮,百集長劇造就了一班忠實
電視迷。

七十年代經典電視劇:

《獅子山下》

《狂潮》

逼上梁山(1977)

漩渦(1978)

香港粵語電視劇
(1976)

半生緣 (1976)

八十年代
八十年代跟七十年代不同的是,觀眾開始有不同要求。
例如武俠片等。同時他們生活節奏加快,從前的
長劇已不合時宜。中篇劇於這時崛起,這種劇集的
種類很多,演員發揮機會也較多,令觀眾眼前一亮。

八十年代經典電視劇:

《千王之王》

←主題曲

《上海灘》

《神鵰俠侶》

《網中人》

《小李飛刀》

九十年代
九十年代的電視劇更多元化,開始
提及不同階層人士,例如:醫生、
警察......。另外,科技發展令某
些劇集開始使用電腦特技作,給人
煥然一新的感覺 。

經典電視劇:

《壹號皇庭》
《西遊記》

《刑事偵緝檔案》

《妙手仁心》

二十一世紀
二十一世紀有大量本地製作的電視劇出現,同
時亦增加了一些外購劇,多是來自海外,如中

國內地、韓國和日本等。而至今天,韓劇更成
為大眾茶餘飯後的一個熱門話題,而最近的例
子有「大長今」。由此可見,電視劇集對大眾
有深遠的影響。

經典電視劇 :

《新楚留香》

《小寶與康熙 》

《浪漫滿屋》
《大長金》

總結
電視節目不只是為香港市民提供娛
樂的一種途徑,它反映不同年代觀
眾的喜好,同時見證香港不同年代
的文化發展。

*電影*
電影開始出現在香港時,並不是
每個人都可以觀賞。
這是由於票價昂貴,只有富家子
弟才可承擔。但隨時間變遷,現今
大眾都可以觀賞電影了。

50-60年代
這段期間電影的語言多是以國語為主,因
為有大量內地人從中國大陸湧入,對國語

片需求大。

60年代
六十年代開始,開始有本地電影公
司成立,這令港產粵語片開始大行
其道,漸漸取代國語片,戲票的價
格開始平民化。這時期的電影,題
材大多圍繞港人的現實生活。

帝女花

紫釵記

這時期的電影有:《飛女正傳》、《李
子長活畫》、《好夫妻》等。

《飛女正傳》

六十年代的紅星

陳寶珠

謝賢

陳寶珠在電影中多數飾演工廠妹,這
反映香港的經濟正轉型,工業開始發
展工廠工作很多時由女性擔任。

七十年代
粵語的動作片、武打片及喜劇片成
為電影的主流,受歡迎的程度遠超
過外語片。 因為在50-60年代出生

的人從小開始學習粵語,他們較喜
歡本地題材。

七十年代武打巨星

《忠烈圖》
(1975)
唐山大兄
(1971)

李小龍的電影曾在香港及世界(包括美

國)掀起中國功夫片熱潮,及在香港中

國及外國帶起學習中國功夫熱 。

鐵金剛系列

英雄本色

八十年代
至八十年代,外語片逐漸恢復
流行。 卡通片也開始在銀幕上
出現,也有一些紀錄片如《慘
痛的戰爭》(1980)。

《老夫子》

九十年代以後

九十年代,電影變得多元
化。本地及外語電影同樣

受到觀眾的喜愛。

《香港製造》
《鐵達尼號》

《職業特工隊》

《我的野蠻女友》

*報刊*

報刊是戰後一種最主要的傳播媒介。它是香港
市民獲取最新消息的來源之一,也是最普遍的

讀物。早期,報刊種類較少,主要報導港聞要
事。現在的報刊,種類繁多,除了報導時事
還有馬經、地產、財經和娛樂新聞等。

漫畫
漫畫也是頗受大眾歡
迎的讀物,在六、七
十年代開始,興起了
本地漫畫,主要是反
映當時市民的心態。
到了八十年代,本地
漫畫開始式微,取而
代之的是日本漫畫,
熱潮至今仍未減退。

60年代

在這年代,畫公仔書(現稱為漫畫)﹐是只
能混口飯吃的卑賤職業。
當時畫家生活普遍困難,更受社會歧視,
黃玉郎就在這個漫畫亂世,投身入漫畫
行業。

80年代黃玉郎作品
這十年為黃玉郎的巔峰期﹐也是漫畫界的
黃金時期 。

老夫子 (作者:王澤 ) 六十年代

日本漫畫

吳俊雄博士的觀點
雖然我們經常批評普及文化內容低俗、
缺乏創意,但我們又不能不承認,普
及文化能反映社會狀況、揭示道德標
準、培養我們對社會的認同感,並同
時為我們供不少歡樂。我們不應該逃
避或漠視這種矛盾,而是應該學會如
何去識別好壞,從而以正確的態度去
發掘這一個大寶藏的奧秘。

感想
對於成長於廿一世紀的年青人而言,
他們對潮流資訊的觸覺也許非常敏銳。然
而,若提到香港過去的歷史文化、昔日港
人的生活,許多時候他們都只是一知半解,
甚至包括我們做報告的這一群,亦對香港
的普及文化沒有深入的認識。
過去我們所學的歷史,大多只是圍繞著
中國或世界各地的大歷史,較少涉及港人
過去的生活文化。所以,為了讓現今一代
的年青人認識及了解更多有關過去的普及
文化,我們便選擇這個題目-「普及文
化」。

在製作報告的過程中,全組共有8人,共分
成4組,去搜羅各類的資料,過程中必有得失,
最大的得著是學習到合作精神。當有意見或分歧
時,我們學習到如何接納他人意見及解決問題,
更最重要的是,在搜集資料的過程中,我們因而
加深對港人文化源流的了解以及對昔日香港的認
識,確實獲益良多。
可是,這個題目涉及的範圍比較廣泛,選取
題目的過程上存有不少爭議,確實難以取捨。加
上,時間亦較為緊逼,使我們未能盡錄所有資料,
亦沒有充足的時間來進行任何訪問等工作,實是
報告上的不足之處。
但最後,憑著大家的努力,終於完成這份
報告。

參考書目
•香港今昔

高添強

三聯書店

•香港的流行文化
•香港掌故
•我們都是這樣長大
•情舊香港地
•趣談今昔香港

梁秉鈞

三聯書店
廣角鎖出版社
朋窗出版
喜閱文化叢會
萬里書店出版

魯言
龍景昌
吳昊
鄭心墀

參考網站
•www2.hkedcity.net/citizen_files/aa/bs/fy1379/public
_html/geu0412g.htm
•www2.hkedcity.net/citizen_files/aa/ba/au991301/pub
lic_html/hongkong
•http://www.timlau.com/song.htm
•http://www.rthk.org.hk/mediadigest/md0401/02.html


Slide 27

香港故事.香港情

普及文化
仁濟醫院靚次伯紀念中學

甚麼是普及文化?
「文化」的定義,本來就是爭論的焦點。
文化較廣義來說,是指「一時一地一社群共
同擁有的生活方式」,而「普及文化」則是
「廣泛在民間流傳,並且受到普遍歡迎的產
品和生活方式」。
普及文化以一般大眾作為基礎,滲透在日
常生活當中。亦由於這個原因,普及文化給
予群眾的參與和主動性便更大。這是一種由
群眾帶動的文化,也是一種生活層面的文化。
因此普及文化可與時在地的反映當時的出社
會面貌和一般人的思想。

娛樂
娛樂是其中一種見證香港文化發展的項目,其包

括音樂、電視和電影等。這一切都見證著香港娛

樂文化及人民喜好的轉變。

*音樂*
戰後的香港並沒有太多娛樂,港
人工作之餘,多收聽當時的流行歌曲。
而在普及文化之中,流行音樂可說
是最有感染力的。大部份人都曾有被樂
聲和歌詞觸動而感到興奮或流淚的經驗。
聽眾的意識形態直接或間接被歌詞影響
著。

戰後時期
因中國內戰,很多內地人移居香港。他們將
故有生活文化引進香港,他們聽的是國語
歌,所以當時以國語歌為主。

劉韻
顧媚

六十年代
自六十年代起,香港的轉口貿易蓬
勃,西方文化湧進香港,甚至連收
音機播放許多歐西流行曲,電視台
亦提供外語節目。不少的香港人也
追隨著潮流聽英文歌。

Elvis Presley

The Beatles

七十年代
流行歌直到這個時期才帶有多點本地色
彩。許冠傑以西方流行曲換上切合香港
「打工仔」心態的歌詞,例如「鬼馬雙星」
及「半斤八兩」 ,用詼諧淺白的詞匯,為
小市民訴說出心中的抑壓。
除此之外,七十年代中期,電視電影開
始刮起一片粵語風。 為配合節目而創作的
歌曲更掀起了粵語流行曲的熱潮,加速了
本地創作的發展。

許冠傑

羅文

八十年代
在這時期香港流行樂壇出現了一次前所
未有的「中文歌運動」,首次有機構(香
港商業電台)設立專門播放中文(以粵語為
主)流行曲的頻道,這次「中文歌運動」
對本土流行曲產生重要的衝擊。本地的
流行歌曲亦因此大行其道,不少本地歌
手成為香港人心目中的天皇巨星。

Beyond

張國榮

譚詠麟

梅艷芳

*電視*
自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TVB)啟播後,收
看電視便成為廣大市民的一種免費娛樂。
市民可以透過電視來接收來自本地或世界
各地的電視節目和資訊。

七十年代
這年代開始,電視機開始普及,
成為香港市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
分。
電視成為了香港最重要的傳播
媒介,以「普及文化」而言,電視的
影響頗為深遠。電視劇在七十年代興
起了熱潮,百集長劇造就了一班忠實
電視迷。

七十年代經典電視劇:

《獅子山下》

《狂潮》

逼上梁山(1977)

漩渦(1978)

香港粵語電視劇
(1976)

半生緣 (1976)

八十年代
八十年代跟七十年代不同的是,觀眾開始有不同要求。
例如武俠片等。同時他們生活節奏加快,從前的
長劇已不合時宜。中篇劇於這時崛起,這種劇集的
種類很多,演員發揮機會也較多,令觀眾眼前一亮。

八十年代經典電視劇:

《千王之王》

←主題曲

《上海灘》

《神鵰俠侶》

《網中人》

《小李飛刀》

九十年代
九十年代的電視劇更多元化,開始
提及不同階層人士,例如:醫生、
警察......。另外,科技發展令某
些劇集開始使用電腦特技作,給人
煥然一新的感覺 。

經典電視劇:

《壹號皇庭》
《西遊記》

《刑事偵緝檔案》

《妙手仁心》

二十一世紀
二十一世紀有大量本地製作的電視劇出現,同
時亦增加了一些外購劇,多是來自海外,如中

國內地、韓國和日本等。而至今天,韓劇更成
為大眾茶餘飯後的一個熱門話題,而最近的例
子有「大長今」。由此可見,電視劇集對大眾
有深遠的影響。

經典電視劇 :

《新楚留香》

《小寶與康熙 》

《浪漫滿屋》
《大長金》

總結
電視節目不只是為香港市民提供娛
樂的一種途徑,它反映不同年代觀
眾的喜好,同時見證香港不同年代
的文化發展。

*電影*
電影開始出現在香港時,並不是
每個人都可以觀賞。
這是由於票價昂貴,只有富家子
弟才可承擔。但隨時間變遷,現今
大眾都可以觀賞電影了。

50-60年代
這段期間電影的語言多是以國語為主,因
為有大量內地人從中國大陸湧入,對國語

片需求大。

60年代
六十年代開始,開始有本地電影公
司成立,這令港產粵語片開始大行
其道,漸漸取代國語片,戲票的價
格開始平民化。這時期的電影,題
材大多圍繞港人的現實生活。

帝女花

紫釵記

這時期的電影有:《飛女正傳》、《李
子長活畫》、《好夫妻》等。

《飛女正傳》

六十年代的紅星

陳寶珠

謝賢

陳寶珠在電影中多數飾演工廠妹,這
反映香港的經濟正轉型,工業開始發
展工廠工作很多時由女性擔任。

七十年代
粵語的動作片、武打片及喜劇片成
為電影的主流,受歡迎的程度遠超
過外語片。 因為在50-60年代出生

的人從小開始學習粵語,他們較喜
歡本地題材。

七十年代武打巨星

《忠烈圖》
(1975)
唐山大兄
(1971)

李小龍的電影曾在香港及世界(包括美

國)掀起中國功夫片熱潮,及在香港中

國及外國帶起學習中國功夫熱 。

鐵金剛系列

英雄本色

八十年代
至八十年代,外語片逐漸恢復
流行。 卡通片也開始在銀幕上
出現,也有一些紀錄片如《慘
痛的戰爭》(1980)。

《老夫子》

九十年代以後

九十年代,電影變得多元
化。本地及外語電影同樣

受到觀眾的喜愛。

《香港製造》
《鐵達尼號》

《職業特工隊》

《我的野蠻女友》

*報刊*

報刊是戰後一種最主要的傳播媒介。它是香港
市民獲取最新消息的來源之一,也是最普遍的

讀物。早期,報刊種類較少,主要報導港聞要
事。現在的報刊,種類繁多,除了報導時事
還有馬經、地產、財經和娛樂新聞等。

漫畫
漫畫也是頗受大眾歡
迎的讀物,在六、七
十年代開始,興起了
本地漫畫,主要是反
映當時市民的心態。
到了八十年代,本地
漫畫開始式微,取而
代之的是日本漫畫,
熱潮至今仍未減退。

60年代

在這年代,畫公仔書(現稱為漫畫)﹐是只
能混口飯吃的卑賤職業。
當時畫家生活普遍困難,更受社會歧視,
黃玉郎就在這個漫畫亂世,投身入漫畫
行業。

80年代黃玉郎作品
這十年為黃玉郎的巔峰期﹐也是漫畫界的
黃金時期 。

老夫子 (作者:王澤 ) 六十年代

日本漫畫

吳俊雄博士的觀點
雖然我們經常批評普及文化內容低俗、
缺乏創意,但我們又不能不承認,普
及文化能反映社會狀況、揭示道德標
準、培養我們對社會的認同感,並同
時為我們供不少歡樂。我們不應該逃
避或漠視這種矛盾,而是應該學會如
何去識別好壞,從而以正確的態度去
發掘這一個大寶藏的奧秘。

感想
對於成長於廿一世紀的年青人而言,
他們對潮流資訊的觸覺也許非常敏銳。然
而,若提到香港過去的歷史文化、昔日港
人的生活,許多時候他們都只是一知半解,
甚至包括我們做報告的這一群,亦對香港
的普及文化沒有深入的認識。
過去我們所學的歷史,大多只是圍繞著
中國或世界各地的大歷史,較少涉及港人
過去的生活文化。所以,為了讓現今一代
的年青人認識及了解更多有關過去的普及
文化,我們便選擇這個題目-「普及文
化」。

在製作報告的過程中,全組共有8人,共分
成4組,去搜羅各類的資料,過程中必有得失,
最大的得著是學習到合作精神。當有意見或分歧
時,我們學習到如何接納他人意見及解決問題,
更最重要的是,在搜集資料的過程中,我們因而
加深對港人文化源流的了解以及對昔日香港的認
識,確實獲益良多。
可是,這個題目涉及的範圍比較廣泛,選取
題目的過程上存有不少爭議,確實難以取捨。加
上,時間亦較為緊逼,使我們未能盡錄所有資料,
亦沒有充足的時間來進行任何訪問等工作,實是
報告上的不足之處。
但最後,憑著大家的努力,終於完成這份
報告。

參考書目
•香港今昔

高添強

三聯書店

•香港的流行文化
•香港掌故
•我們都是這樣長大
•情舊香港地
•趣談今昔香港

梁秉鈞

三聯書店
廣角鎖出版社
朋窗出版
喜閱文化叢會
萬里書店出版

魯言
龍景昌
吳昊
鄭心墀

參考網站
•www2.hkedcity.net/citizen_files/aa/bs/fy1379/public
_html/geu0412g.htm
•www2.hkedcity.net/citizen_files/aa/ba/au991301/pub
lic_html/hongkong
•http://www.timlau.com/song.htm
•http://www.rthk.org.hk/mediadigest/md0401/02.html


Slide 28

香港故事.香港情

普及文化
仁濟醫院靚次伯紀念中學

甚麼是普及文化?
「文化」的定義,本來就是爭論的焦點。
文化較廣義來說,是指「一時一地一社群共
同擁有的生活方式」,而「普及文化」則是
「廣泛在民間流傳,並且受到普遍歡迎的產
品和生活方式」。
普及文化以一般大眾作為基礎,滲透在日
常生活當中。亦由於這個原因,普及文化給
予群眾的參與和主動性便更大。這是一種由
群眾帶動的文化,也是一種生活層面的文化。
因此普及文化可與時在地的反映當時的出社
會面貌和一般人的思想。

娛樂
娛樂是其中一種見證香港文化發展的項目,其包

括音樂、電視和電影等。這一切都見證著香港娛

樂文化及人民喜好的轉變。

*音樂*
戰後的香港並沒有太多娛樂,港
人工作之餘,多收聽當時的流行歌曲。
而在普及文化之中,流行音樂可說
是最有感染力的。大部份人都曾有被樂
聲和歌詞觸動而感到興奮或流淚的經驗。
聽眾的意識形態直接或間接被歌詞影響
著。

戰後時期
因中國內戰,很多內地人移居香港。他們將
故有生活文化引進香港,他們聽的是國語
歌,所以當時以國語歌為主。

劉韻
顧媚

六十年代
自六十年代起,香港的轉口貿易蓬
勃,西方文化湧進香港,甚至連收
音機播放許多歐西流行曲,電視台
亦提供外語節目。不少的香港人也
追隨著潮流聽英文歌。

Elvis Presley

The Beatles

七十年代
流行歌直到這個時期才帶有多點本地色
彩。許冠傑以西方流行曲換上切合香港
「打工仔」心態的歌詞,例如「鬼馬雙星」
及「半斤八兩」 ,用詼諧淺白的詞匯,為
小市民訴說出心中的抑壓。
除此之外,七十年代中期,電視電影開
始刮起一片粵語風。 為配合節目而創作的
歌曲更掀起了粵語流行曲的熱潮,加速了
本地創作的發展。

許冠傑

羅文

八十年代
在這時期香港流行樂壇出現了一次前所
未有的「中文歌運動」,首次有機構(香
港商業電台)設立專門播放中文(以粵語為
主)流行曲的頻道,這次「中文歌運動」
對本土流行曲產生重要的衝擊。本地的
流行歌曲亦因此大行其道,不少本地歌
手成為香港人心目中的天皇巨星。

Beyond

張國榮

譚詠麟

梅艷芳

*電視*
自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TVB)啟播後,收
看電視便成為廣大市民的一種免費娛樂。
市民可以透過電視來接收來自本地或世界
各地的電視節目和資訊。

七十年代
這年代開始,電視機開始普及,
成為香港市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
分。
電視成為了香港最重要的傳播
媒介,以「普及文化」而言,電視的
影響頗為深遠。電視劇在七十年代興
起了熱潮,百集長劇造就了一班忠實
電視迷。

七十年代經典電視劇:

《獅子山下》

《狂潮》

逼上梁山(1977)

漩渦(1978)

香港粵語電視劇
(1976)

半生緣 (1976)

八十年代
八十年代跟七十年代不同的是,觀眾開始有不同要求。
例如武俠片等。同時他們生活節奏加快,從前的
長劇已不合時宜。中篇劇於這時崛起,這種劇集的
種類很多,演員發揮機會也較多,令觀眾眼前一亮。

八十年代經典電視劇:

《千王之王》

←主題曲

《上海灘》

《神鵰俠侶》

《網中人》

《小李飛刀》

九十年代
九十年代的電視劇更多元化,開始
提及不同階層人士,例如:醫生、
警察......。另外,科技發展令某
些劇集開始使用電腦特技作,給人
煥然一新的感覺 。

經典電視劇:

《壹號皇庭》
《西遊記》

《刑事偵緝檔案》

《妙手仁心》

二十一世紀
二十一世紀有大量本地製作的電視劇出現,同
時亦增加了一些外購劇,多是來自海外,如中

國內地、韓國和日本等。而至今天,韓劇更成
為大眾茶餘飯後的一個熱門話題,而最近的例
子有「大長今」。由此可見,電視劇集對大眾
有深遠的影響。

經典電視劇 :

《新楚留香》

《小寶與康熙 》

《浪漫滿屋》
《大長金》

總結
電視節目不只是為香港市民提供娛
樂的一種途徑,它反映不同年代觀
眾的喜好,同時見證香港不同年代
的文化發展。

*電影*
電影開始出現在香港時,並不是
每個人都可以觀賞。
這是由於票價昂貴,只有富家子
弟才可承擔。但隨時間變遷,現今
大眾都可以觀賞電影了。

50-60年代
這段期間電影的語言多是以國語為主,因
為有大量內地人從中國大陸湧入,對國語

片需求大。

60年代
六十年代開始,開始有本地電影公
司成立,這令港產粵語片開始大行
其道,漸漸取代國語片,戲票的價
格開始平民化。這時期的電影,題
材大多圍繞港人的現實生活。

帝女花

紫釵記

這時期的電影有:《飛女正傳》、《李
子長活畫》、《好夫妻》等。

《飛女正傳》

六十年代的紅星

陳寶珠

謝賢

陳寶珠在電影中多數飾演工廠妹,這
反映香港的經濟正轉型,工業開始發
展工廠工作很多時由女性擔任。

七十年代
粵語的動作片、武打片及喜劇片成
為電影的主流,受歡迎的程度遠超
過外語片。 因為在50-60年代出生

的人從小開始學習粵語,他們較喜
歡本地題材。

七十年代武打巨星

《忠烈圖》
(1975)
唐山大兄
(1971)

李小龍的電影曾在香港及世界(包括美

國)掀起中國功夫片熱潮,及在香港中

國及外國帶起學習中國功夫熱 。

鐵金剛系列

英雄本色

八十年代
至八十年代,外語片逐漸恢復
流行。 卡通片也開始在銀幕上
出現,也有一些紀錄片如《慘
痛的戰爭》(1980)。

《老夫子》

九十年代以後

九十年代,電影變得多元
化。本地及外語電影同樣

受到觀眾的喜愛。

《香港製造》
《鐵達尼號》

《職業特工隊》

《我的野蠻女友》

*報刊*

報刊是戰後一種最主要的傳播媒介。它是香港
市民獲取最新消息的來源之一,也是最普遍的

讀物。早期,報刊種類較少,主要報導港聞要
事。現在的報刊,種類繁多,除了報導時事
還有馬經、地產、財經和娛樂新聞等。

漫畫
漫畫也是頗受大眾歡
迎的讀物,在六、七
十年代開始,興起了
本地漫畫,主要是反
映當時市民的心態。
到了八十年代,本地
漫畫開始式微,取而
代之的是日本漫畫,
熱潮至今仍未減退。

60年代

在這年代,畫公仔書(現稱為漫畫)﹐是只
能混口飯吃的卑賤職業。
當時畫家生活普遍困難,更受社會歧視,
黃玉郎就在這個漫畫亂世,投身入漫畫
行業。

80年代黃玉郎作品
這十年為黃玉郎的巔峰期﹐也是漫畫界的
黃金時期 。

老夫子 (作者:王澤 ) 六十年代

日本漫畫

吳俊雄博士的觀點
雖然我們經常批評普及文化內容低俗、
缺乏創意,但我們又不能不承認,普
及文化能反映社會狀況、揭示道德標
準、培養我們對社會的認同感,並同
時為我們供不少歡樂。我們不應該逃
避或漠視這種矛盾,而是應該學會如
何去識別好壞,從而以正確的態度去
發掘這一個大寶藏的奧秘。

感想
對於成長於廿一世紀的年青人而言,
他們對潮流資訊的觸覺也許非常敏銳。然
而,若提到香港過去的歷史文化、昔日港
人的生活,許多時候他們都只是一知半解,
甚至包括我們做報告的這一群,亦對香港
的普及文化沒有深入的認識。
過去我們所學的歷史,大多只是圍繞著
中國或世界各地的大歷史,較少涉及港人
過去的生活文化。所以,為了讓現今一代
的年青人認識及了解更多有關過去的普及
文化,我們便選擇這個題目-「普及文
化」。

在製作報告的過程中,全組共有8人,共分
成4組,去搜羅各類的資料,過程中必有得失,
最大的得著是學習到合作精神。當有意見或分歧
時,我們學習到如何接納他人意見及解決問題,
更最重要的是,在搜集資料的過程中,我們因而
加深對港人文化源流的了解以及對昔日香港的認
識,確實獲益良多。
可是,這個題目涉及的範圍比較廣泛,選取
題目的過程上存有不少爭議,確實難以取捨。加
上,時間亦較為緊逼,使我們未能盡錄所有資料,
亦沒有充足的時間來進行任何訪問等工作,實是
報告上的不足之處。
但最後,憑著大家的努力,終於完成這份
報告。

參考書目
•香港今昔

高添強

三聯書店

•香港的流行文化
•香港掌故
•我們都是這樣長大
•情舊香港地
•趣談今昔香港

梁秉鈞

三聯書店
廣角鎖出版社
朋窗出版
喜閱文化叢會
萬里書店出版

魯言
龍景昌
吳昊
鄭心墀

參考網站
•www2.hkedcity.net/citizen_files/aa/bs/fy1379/public
_html/geu0412g.htm
•www2.hkedcity.net/citizen_files/aa/ba/au991301/pub
lic_html/hongkong
•http://www.timlau.com/song.htm
•http://www.rthk.org.hk/mediadigest/md0401/02.html


Slide 29

香港故事.香港情

普及文化
仁濟醫院靚次伯紀念中學

甚麼是普及文化?
「文化」的定義,本來就是爭論的焦點。
文化較廣義來說,是指「一時一地一社群共
同擁有的生活方式」,而「普及文化」則是
「廣泛在民間流傳,並且受到普遍歡迎的產
品和生活方式」。
普及文化以一般大眾作為基礎,滲透在日
常生活當中。亦由於這個原因,普及文化給
予群眾的參與和主動性便更大。這是一種由
群眾帶動的文化,也是一種生活層面的文化。
因此普及文化可與時在地的反映當時的出社
會面貌和一般人的思想。

娛樂
娛樂是其中一種見證香港文化發展的項目,其包

括音樂、電視和電影等。這一切都見證著香港娛

樂文化及人民喜好的轉變。

*音樂*
戰後的香港並沒有太多娛樂,港
人工作之餘,多收聽當時的流行歌曲。
而在普及文化之中,流行音樂可說
是最有感染力的。大部份人都曾有被樂
聲和歌詞觸動而感到興奮或流淚的經驗。
聽眾的意識形態直接或間接被歌詞影響
著。

戰後時期
因中國內戰,很多內地人移居香港。他們將
故有生活文化引進香港,他們聽的是國語
歌,所以當時以國語歌為主。

劉韻
顧媚

六十年代
自六十年代起,香港的轉口貿易蓬
勃,西方文化湧進香港,甚至連收
音機播放許多歐西流行曲,電視台
亦提供外語節目。不少的香港人也
追隨著潮流聽英文歌。

Elvis Presley

The Beatles

七十年代
流行歌直到這個時期才帶有多點本地色
彩。許冠傑以西方流行曲換上切合香港
「打工仔」心態的歌詞,例如「鬼馬雙星」
及「半斤八兩」 ,用詼諧淺白的詞匯,為
小市民訴說出心中的抑壓。
除此之外,七十年代中期,電視電影開
始刮起一片粵語風。 為配合節目而創作的
歌曲更掀起了粵語流行曲的熱潮,加速了
本地創作的發展。

許冠傑

羅文

八十年代
在這時期香港流行樂壇出現了一次前所
未有的「中文歌運動」,首次有機構(香
港商業電台)設立專門播放中文(以粵語為
主)流行曲的頻道,這次「中文歌運動」
對本土流行曲產生重要的衝擊。本地的
流行歌曲亦因此大行其道,不少本地歌
手成為香港人心目中的天皇巨星。

Beyond

張國榮

譚詠麟

梅艷芳

*電視*
自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TVB)啟播後,收
看電視便成為廣大市民的一種免費娛樂。
市民可以透過電視來接收來自本地或世界
各地的電視節目和資訊。

七十年代
這年代開始,電視機開始普及,
成為香港市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
分。
電視成為了香港最重要的傳播
媒介,以「普及文化」而言,電視的
影響頗為深遠。電視劇在七十年代興
起了熱潮,百集長劇造就了一班忠實
電視迷。

七十年代經典電視劇:

《獅子山下》

《狂潮》

逼上梁山(1977)

漩渦(1978)

香港粵語電視劇
(1976)

半生緣 (1976)

八十年代
八十年代跟七十年代不同的是,觀眾開始有不同要求。
例如武俠片等。同時他們生活節奏加快,從前的
長劇已不合時宜。中篇劇於這時崛起,這種劇集的
種類很多,演員發揮機會也較多,令觀眾眼前一亮。

八十年代經典電視劇:

《千王之王》

←主題曲

《上海灘》

《神鵰俠侶》

《網中人》

《小李飛刀》

九十年代
九十年代的電視劇更多元化,開始
提及不同階層人士,例如:醫生、
警察......。另外,科技發展令某
些劇集開始使用電腦特技作,給人
煥然一新的感覺 。

經典電視劇:

《壹號皇庭》
《西遊記》

《刑事偵緝檔案》

《妙手仁心》

二十一世紀
二十一世紀有大量本地製作的電視劇出現,同
時亦增加了一些外購劇,多是來自海外,如中

國內地、韓國和日本等。而至今天,韓劇更成
為大眾茶餘飯後的一個熱門話題,而最近的例
子有「大長今」。由此可見,電視劇集對大眾
有深遠的影響。

經典電視劇 :

《新楚留香》

《小寶與康熙 》

《浪漫滿屋》
《大長金》

總結
電視節目不只是為香港市民提供娛
樂的一種途徑,它反映不同年代觀
眾的喜好,同時見證香港不同年代
的文化發展。

*電影*
電影開始出現在香港時,並不是
每個人都可以觀賞。
這是由於票價昂貴,只有富家子
弟才可承擔。但隨時間變遷,現今
大眾都可以觀賞電影了。

50-60年代
這段期間電影的語言多是以國語為主,因
為有大量內地人從中國大陸湧入,對國語

片需求大。

60年代
六十年代開始,開始有本地電影公
司成立,這令港產粵語片開始大行
其道,漸漸取代國語片,戲票的價
格開始平民化。這時期的電影,題
材大多圍繞港人的現實生活。

帝女花

紫釵記

這時期的電影有:《飛女正傳》、《李
子長活畫》、《好夫妻》等。

《飛女正傳》

六十年代的紅星

陳寶珠

謝賢

陳寶珠在電影中多數飾演工廠妹,這
反映香港的經濟正轉型,工業開始發
展工廠工作很多時由女性擔任。

七十年代
粵語的動作片、武打片及喜劇片成
為電影的主流,受歡迎的程度遠超
過外語片。 因為在50-60年代出生

的人從小開始學習粵語,他們較喜
歡本地題材。

七十年代武打巨星

《忠烈圖》
(1975)
唐山大兄
(1971)

李小龍的電影曾在香港及世界(包括美

國)掀起中國功夫片熱潮,及在香港中

國及外國帶起學習中國功夫熱 。

鐵金剛系列

英雄本色

八十年代
至八十年代,外語片逐漸恢復
流行。 卡通片也開始在銀幕上
出現,也有一些紀錄片如《慘
痛的戰爭》(1980)。

《老夫子》

九十年代以後

九十年代,電影變得多元
化。本地及外語電影同樣

受到觀眾的喜愛。

《香港製造》
《鐵達尼號》

《職業特工隊》

《我的野蠻女友》

*報刊*

報刊是戰後一種最主要的傳播媒介。它是香港
市民獲取最新消息的來源之一,也是最普遍的

讀物。早期,報刊種類較少,主要報導港聞要
事。現在的報刊,種類繁多,除了報導時事
還有馬經、地產、財經和娛樂新聞等。

漫畫
漫畫也是頗受大眾歡
迎的讀物,在六、七
十年代開始,興起了
本地漫畫,主要是反
映當時市民的心態。
到了八十年代,本地
漫畫開始式微,取而
代之的是日本漫畫,
熱潮至今仍未減退。

60年代

在這年代,畫公仔書(現稱為漫畫)﹐是只
能混口飯吃的卑賤職業。
當時畫家生活普遍困難,更受社會歧視,
黃玉郎就在這個漫畫亂世,投身入漫畫
行業。

80年代黃玉郎作品
這十年為黃玉郎的巔峰期﹐也是漫畫界的
黃金時期 。

老夫子 (作者:王澤 ) 六十年代

日本漫畫

吳俊雄博士的觀點
雖然我們經常批評普及文化內容低俗、
缺乏創意,但我們又不能不承認,普
及文化能反映社會狀況、揭示道德標
準、培養我們對社會的認同感,並同
時為我們供不少歡樂。我們不應該逃
避或漠視這種矛盾,而是應該學會如
何去識別好壞,從而以正確的態度去
發掘這一個大寶藏的奧秘。

感想
對於成長於廿一世紀的年青人而言,
他們對潮流資訊的觸覺也許非常敏銳。然
而,若提到香港過去的歷史文化、昔日港
人的生活,許多時候他們都只是一知半解,
甚至包括我們做報告的這一群,亦對香港
的普及文化沒有深入的認識。
過去我們所學的歷史,大多只是圍繞著
中國或世界各地的大歷史,較少涉及港人
過去的生活文化。所以,為了讓現今一代
的年青人認識及了解更多有關過去的普及
文化,我們便選擇這個題目-「普及文
化」。

在製作報告的過程中,全組共有8人,共分
成4組,去搜羅各類的資料,過程中必有得失,
最大的得著是學習到合作精神。當有意見或分歧
時,我們學習到如何接納他人意見及解決問題,
更最重要的是,在搜集資料的過程中,我們因而
加深對港人文化源流的了解以及對昔日香港的認
識,確實獲益良多。
可是,這個題目涉及的範圍比較廣泛,選取
題目的過程上存有不少爭議,確實難以取捨。加
上,時間亦較為緊逼,使我們未能盡錄所有資料,
亦沒有充足的時間來進行任何訪問等工作,實是
報告上的不足之處。
但最後,憑著大家的努力,終於完成這份
報告。

參考書目
•香港今昔

高添強

三聯書店

•香港的流行文化
•香港掌故
•我們都是這樣長大
•情舊香港地
•趣談今昔香港

梁秉鈞

三聯書店
廣角鎖出版社
朋窗出版
喜閱文化叢會
萬里書店出版

魯言
龍景昌
吳昊
鄭心墀

參考網站
•www2.hkedcity.net/citizen_files/aa/bs/fy1379/public
_html/geu0412g.htm
•www2.hkedcity.net/citizen_files/aa/ba/au991301/pub
lic_html/hongkong
•http://www.timlau.com/song.htm
•http://www.rthk.org.hk/mediadigest/md0401/02.html


Slide 30

香港故事.香港情

普及文化
仁濟醫院靚次伯紀念中學

甚麼是普及文化?
「文化」的定義,本來就是爭論的焦點。
文化較廣義來說,是指「一時一地一社群共
同擁有的生活方式」,而「普及文化」則是
「廣泛在民間流傳,並且受到普遍歡迎的產
品和生活方式」。
普及文化以一般大眾作為基礎,滲透在日
常生活當中。亦由於這個原因,普及文化給
予群眾的參與和主動性便更大。這是一種由
群眾帶動的文化,也是一種生活層面的文化。
因此普及文化可與時在地的反映當時的出社
會面貌和一般人的思想。

娛樂
娛樂是其中一種見證香港文化發展的項目,其包

括音樂、電視和電影等。這一切都見證著香港娛

樂文化及人民喜好的轉變。

*音樂*
戰後的香港並沒有太多娛樂,港
人工作之餘,多收聽當時的流行歌曲。
而在普及文化之中,流行音樂可說
是最有感染力的。大部份人都曾有被樂
聲和歌詞觸動而感到興奮或流淚的經驗。
聽眾的意識形態直接或間接被歌詞影響
著。

戰後時期
因中國內戰,很多內地人移居香港。他們將
故有生活文化引進香港,他們聽的是國語
歌,所以當時以國語歌為主。

劉韻
顧媚

六十年代
自六十年代起,香港的轉口貿易蓬
勃,西方文化湧進香港,甚至連收
音機播放許多歐西流行曲,電視台
亦提供外語節目。不少的香港人也
追隨著潮流聽英文歌。

Elvis Presley

The Beatles

七十年代
流行歌直到這個時期才帶有多點本地色
彩。許冠傑以西方流行曲換上切合香港
「打工仔」心態的歌詞,例如「鬼馬雙星」
及「半斤八兩」 ,用詼諧淺白的詞匯,為
小市民訴說出心中的抑壓。
除此之外,七十年代中期,電視電影開
始刮起一片粵語風。 為配合節目而創作的
歌曲更掀起了粵語流行曲的熱潮,加速了
本地創作的發展。

許冠傑

羅文

八十年代
在這時期香港流行樂壇出現了一次前所
未有的「中文歌運動」,首次有機構(香
港商業電台)設立專門播放中文(以粵語為
主)流行曲的頻道,這次「中文歌運動」
對本土流行曲產生重要的衝擊。本地的
流行歌曲亦因此大行其道,不少本地歌
手成為香港人心目中的天皇巨星。

Beyond

張國榮

譚詠麟

梅艷芳

*電視*
自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TVB)啟播後,收
看電視便成為廣大市民的一種免費娛樂。
市民可以透過電視來接收來自本地或世界
各地的電視節目和資訊。

七十年代
這年代開始,電視機開始普及,
成為香港市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
分。
電視成為了香港最重要的傳播
媒介,以「普及文化」而言,電視的
影響頗為深遠。電視劇在七十年代興
起了熱潮,百集長劇造就了一班忠實
電視迷。

七十年代經典電視劇:

《獅子山下》

《狂潮》

逼上梁山(1977)

漩渦(1978)

香港粵語電視劇
(1976)

半生緣 (1976)

八十年代
八十年代跟七十年代不同的是,觀眾開始有不同要求。
例如武俠片等。同時他們生活節奏加快,從前的
長劇已不合時宜。中篇劇於這時崛起,這種劇集的
種類很多,演員發揮機會也較多,令觀眾眼前一亮。

八十年代經典電視劇:

《千王之王》

←主題曲

《上海灘》

《神鵰俠侶》

《網中人》

《小李飛刀》

九十年代
九十年代的電視劇更多元化,開始
提及不同階層人士,例如:醫生、
警察......。另外,科技發展令某
些劇集開始使用電腦特技作,給人
煥然一新的感覺 。

經典電視劇:

《壹號皇庭》
《西遊記》

《刑事偵緝檔案》

《妙手仁心》

二十一世紀
二十一世紀有大量本地製作的電視劇出現,同
時亦增加了一些外購劇,多是來自海外,如中

國內地、韓國和日本等。而至今天,韓劇更成
為大眾茶餘飯後的一個熱門話題,而最近的例
子有「大長今」。由此可見,電視劇集對大眾
有深遠的影響。

經典電視劇 :

《新楚留香》

《小寶與康熙 》

《浪漫滿屋》
《大長金》

總結
電視節目不只是為香港市民提供娛
樂的一種途徑,它反映不同年代觀
眾的喜好,同時見證香港不同年代
的文化發展。

*電影*
電影開始出現在香港時,並不是
每個人都可以觀賞。
這是由於票價昂貴,只有富家子
弟才可承擔。但隨時間變遷,現今
大眾都可以觀賞電影了。

50-60年代
這段期間電影的語言多是以國語為主,因
為有大量內地人從中國大陸湧入,對國語

片需求大。

60年代
六十年代開始,開始有本地電影公
司成立,這令港產粵語片開始大行
其道,漸漸取代國語片,戲票的價
格開始平民化。這時期的電影,題
材大多圍繞港人的現實生活。

帝女花

紫釵記

這時期的電影有:《飛女正傳》、《李
子長活畫》、《好夫妻》等。

《飛女正傳》

六十年代的紅星

陳寶珠

謝賢

陳寶珠在電影中多數飾演工廠妹,這
反映香港的經濟正轉型,工業開始發
展工廠工作很多時由女性擔任。

七十年代
粵語的動作片、武打片及喜劇片成
為電影的主流,受歡迎的程度遠超
過外語片。 因為在50-60年代出生

的人從小開始學習粵語,他們較喜
歡本地題材。

七十年代武打巨星

《忠烈圖》
(1975)
唐山大兄
(1971)

李小龍的電影曾在香港及世界(包括美

國)掀起中國功夫片熱潮,及在香港中

國及外國帶起學習中國功夫熱 。

鐵金剛系列

英雄本色

八十年代
至八十年代,外語片逐漸恢復
流行。 卡通片也開始在銀幕上
出現,也有一些紀錄片如《慘
痛的戰爭》(1980)。

《老夫子》

九十年代以後

九十年代,電影變得多元
化。本地及外語電影同樣

受到觀眾的喜愛。

《香港製造》
《鐵達尼號》

《職業特工隊》

《我的野蠻女友》

*報刊*

報刊是戰後一種最主要的傳播媒介。它是香港
市民獲取最新消息的來源之一,也是最普遍的

讀物。早期,報刊種類較少,主要報導港聞要
事。現在的報刊,種類繁多,除了報導時事
還有馬經、地產、財經和娛樂新聞等。

漫畫
漫畫也是頗受大眾歡
迎的讀物,在六、七
十年代開始,興起了
本地漫畫,主要是反
映當時市民的心態。
到了八十年代,本地
漫畫開始式微,取而
代之的是日本漫畫,
熱潮至今仍未減退。

60年代

在這年代,畫公仔書(現稱為漫畫)﹐是只
能混口飯吃的卑賤職業。
當時畫家生活普遍困難,更受社會歧視,
黃玉郎就在這個漫畫亂世,投身入漫畫
行業。

80年代黃玉郎作品
這十年為黃玉郎的巔峰期﹐也是漫畫界的
黃金時期 。

老夫子 (作者:王澤 ) 六十年代

日本漫畫

吳俊雄博士的觀點
雖然我們經常批評普及文化內容低俗、
缺乏創意,但我們又不能不承認,普
及文化能反映社會狀況、揭示道德標
準、培養我們對社會的認同感,並同
時為我們供不少歡樂。我們不應該逃
避或漠視這種矛盾,而是應該學會如
何去識別好壞,從而以正確的態度去
發掘這一個大寶藏的奧秘。

感想
對於成長於廿一世紀的年青人而言,
他們對潮流資訊的觸覺也許非常敏銳。然
而,若提到香港過去的歷史文化、昔日港
人的生活,許多時候他們都只是一知半解,
甚至包括我們做報告的這一群,亦對香港
的普及文化沒有深入的認識。
過去我們所學的歷史,大多只是圍繞著
中國或世界各地的大歷史,較少涉及港人
過去的生活文化。所以,為了讓現今一代
的年青人認識及了解更多有關過去的普及
文化,我們便選擇這個題目-「普及文
化」。

在製作報告的過程中,全組共有8人,共分
成4組,去搜羅各類的資料,過程中必有得失,
最大的得著是學習到合作精神。當有意見或分歧
時,我們學習到如何接納他人意見及解決問題,
更最重要的是,在搜集資料的過程中,我們因而
加深對港人文化源流的了解以及對昔日香港的認
識,確實獲益良多。
可是,這個題目涉及的範圍比較廣泛,選取
題目的過程上存有不少爭議,確實難以取捨。加
上,時間亦較為緊逼,使我們未能盡錄所有資料,
亦沒有充足的時間來進行任何訪問等工作,實是
報告上的不足之處。
但最後,憑著大家的努力,終於完成這份
報告。

參考書目
•香港今昔

高添強

三聯書店

•香港的流行文化
•香港掌故
•我們都是這樣長大
•情舊香港地
•趣談今昔香港

梁秉鈞

三聯書店
廣角鎖出版社
朋窗出版
喜閱文化叢會
萬里書店出版

魯言
龍景昌
吳昊
鄭心墀

參考網站
•www2.hkedcity.net/citizen_files/aa/bs/fy1379/public
_html/geu0412g.htm
•www2.hkedcity.net/citizen_files/aa/ba/au991301/pub
lic_html/hongkong
•http://www.timlau.com/song.htm
•http://www.rthk.org.hk/mediadigest/md0401/02.html


Slide 31

香港故事.香港情

普及文化
仁濟醫院靚次伯紀念中學

甚麼是普及文化?
「文化」的定義,本來就是爭論的焦點。
文化較廣義來說,是指「一時一地一社群共
同擁有的生活方式」,而「普及文化」則是
「廣泛在民間流傳,並且受到普遍歡迎的產
品和生活方式」。
普及文化以一般大眾作為基礎,滲透在日
常生活當中。亦由於這個原因,普及文化給
予群眾的參與和主動性便更大。這是一種由
群眾帶動的文化,也是一種生活層面的文化。
因此普及文化可與時在地的反映當時的出社
會面貌和一般人的思想。

娛樂
娛樂是其中一種見證香港文化發展的項目,其包

括音樂、電視和電影等。這一切都見證著香港娛

樂文化及人民喜好的轉變。

*音樂*
戰後的香港並沒有太多娛樂,港
人工作之餘,多收聽當時的流行歌曲。
而在普及文化之中,流行音樂可說
是最有感染力的。大部份人都曾有被樂
聲和歌詞觸動而感到興奮或流淚的經驗。
聽眾的意識形態直接或間接被歌詞影響
著。

戰後時期
因中國內戰,很多內地人移居香港。他們將
故有生活文化引進香港,他們聽的是國語
歌,所以當時以國語歌為主。

劉韻
顧媚

六十年代
自六十年代起,香港的轉口貿易蓬
勃,西方文化湧進香港,甚至連收
音機播放許多歐西流行曲,電視台
亦提供外語節目。不少的香港人也
追隨著潮流聽英文歌。

Elvis Presley

The Beatles

七十年代
流行歌直到這個時期才帶有多點本地色
彩。許冠傑以西方流行曲換上切合香港
「打工仔」心態的歌詞,例如「鬼馬雙星」
及「半斤八兩」 ,用詼諧淺白的詞匯,為
小市民訴說出心中的抑壓。
除此之外,七十年代中期,電視電影開
始刮起一片粵語風。 為配合節目而創作的
歌曲更掀起了粵語流行曲的熱潮,加速了
本地創作的發展。

許冠傑

羅文

八十年代
在這時期香港流行樂壇出現了一次前所
未有的「中文歌運動」,首次有機構(香
港商業電台)設立專門播放中文(以粵語為
主)流行曲的頻道,這次「中文歌運動」
對本土流行曲產生重要的衝擊。本地的
流行歌曲亦因此大行其道,不少本地歌
手成為香港人心目中的天皇巨星。

Beyond

張國榮

譚詠麟

梅艷芳

*電視*
自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TVB)啟播後,收
看電視便成為廣大市民的一種免費娛樂。
市民可以透過電視來接收來自本地或世界
各地的電視節目和資訊。

七十年代
這年代開始,電視機開始普及,
成為香港市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
分。
電視成為了香港最重要的傳播
媒介,以「普及文化」而言,電視的
影響頗為深遠。電視劇在七十年代興
起了熱潮,百集長劇造就了一班忠實
電視迷。

七十年代經典電視劇:

《獅子山下》

《狂潮》

逼上梁山(1977)

漩渦(1978)

香港粵語電視劇
(1976)

半生緣 (1976)

八十年代
八十年代跟七十年代不同的是,觀眾開始有不同要求。
例如武俠片等。同時他們生活節奏加快,從前的
長劇已不合時宜。中篇劇於這時崛起,這種劇集的
種類很多,演員發揮機會也較多,令觀眾眼前一亮。

八十年代經典電視劇:

《千王之王》

←主題曲

《上海灘》

《神鵰俠侶》

《網中人》

《小李飛刀》

九十年代
九十年代的電視劇更多元化,開始
提及不同階層人士,例如:醫生、
警察......。另外,科技發展令某
些劇集開始使用電腦特技作,給人
煥然一新的感覺 。

經典電視劇:

《壹號皇庭》
《西遊記》

《刑事偵緝檔案》

《妙手仁心》

二十一世紀
二十一世紀有大量本地製作的電視劇出現,同
時亦增加了一些外購劇,多是來自海外,如中

國內地、韓國和日本等。而至今天,韓劇更成
為大眾茶餘飯後的一個熱門話題,而最近的例
子有「大長今」。由此可見,電視劇集對大眾
有深遠的影響。

經典電視劇 :

《新楚留香》

《小寶與康熙 》

《浪漫滿屋》
《大長金》

總結
電視節目不只是為香港市民提供娛
樂的一種途徑,它反映不同年代觀
眾的喜好,同時見證香港不同年代
的文化發展。

*電影*
電影開始出現在香港時,並不是
每個人都可以觀賞。
這是由於票價昂貴,只有富家子
弟才可承擔。但隨時間變遷,現今
大眾都可以觀賞電影了。

50-60年代
這段期間電影的語言多是以國語為主,因
為有大量內地人從中國大陸湧入,對國語

片需求大。

60年代
六十年代開始,開始有本地電影公
司成立,這令港產粵語片開始大行
其道,漸漸取代國語片,戲票的價
格開始平民化。這時期的電影,題
材大多圍繞港人的現實生活。

帝女花

紫釵記

這時期的電影有:《飛女正傳》、《李
子長活畫》、《好夫妻》等。

《飛女正傳》

六十年代的紅星

陳寶珠

謝賢

陳寶珠在電影中多數飾演工廠妹,這
反映香港的經濟正轉型,工業開始發
展工廠工作很多時由女性擔任。

七十年代
粵語的動作片、武打片及喜劇片成
為電影的主流,受歡迎的程度遠超
過外語片。 因為在50-60年代出生

的人從小開始學習粵語,他們較喜
歡本地題材。

七十年代武打巨星

《忠烈圖》
(1975)
唐山大兄
(1971)

李小龍的電影曾在香港及世界(包括美

國)掀起中國功夫片熱潮,及在香港中

國及外國帶起學習中國功夫熱 。

鐵金剛系列

英雄本色

八十年代
至八十年代,外語片逐漸恢復
流行。 卡通片也開始在銀幕上
出現,也有一些紀錄片如《慘
痛的戰爭》(1980)。

《老夫子》

九十年代以後

九十年代,電影變得多元
化。本地及外語電影同樣

受到觀眾的喜愛。

《香港製造》
《鐵達尼號》

《職業特工隊》

《我的野蠻女友》

*報刊*

報刊是戰後一種最主要的傳播媒介。它是香港
市民獲取最新消息的來源之一,也是最普遍的

讀物。早期,報刊種類較少,主要報導港聞要
事。現在的報刊,種類繁多,除了報導時事
還有馬經、地產、財經和娛樂新聞等。

漫畫
漫畫也是頗受大眾歡
迎的讀物,在六、七
十年代開始,興起了
本地漫畫,主要是反
映當時市民的心態。
到了八十年代,本地
漫畫開始式微,取而
代之的是日本漫畫,
熱潮至今仍未減退。

60年代

在這年代,畫公仔書(現稱為漫畫)﹐是只
能混口飯吃的卑賤職業。
當時畫家生活普遍困難,更受社會歧視,
黃玉郎就在這個漫畫亂世,投身入漫畫
行業。

80年代黃玉郎作品
這十年為黃玉郎的巔峰期﹐也是漫畫界的
黃金時期 。

老夫子 (作者:王澤 ) 六十年代

日本漫畫

吳俊雄博士的觀點
雖然我們經常批評普及文化內容低俗、
缺乏創意,但我們又不能不承認,普
及文化能反映社會狀況、揭示道德標
準、培養我們對社會的認同感,並同
時為我們供不少歡樂。我們不應該逃
避或漠視這種矛盾,而是應該學會如
何去識別好壞,從而以正確的態度去
發掘這一個大寶藏的奧秘。

感想
對於成長於廿一世紀的年青人而言,
他們對潮流資訊的觸覺也許非常敏銳。然
而,若提到香港過去的歷史文化、昔日港
人的生活,許多時候他們都只是一知半解,
甚至包括我們做報告的這一群,亦對香港
的普及文化沒有深入的認識。
過去我們所學的歷史,大多只是圍繞著
中國或世界各地的大歷史,較少涉及港人
過去的生活文化。所以,為了讓現今一代
的年青人認識及了解更多有關過去的普及
文化,我們便選擇這個題目-「普及文
化」。

在製作報告的過程中,全組共有8人,共分
成4組,去搜羅各類的資料,過程中必有得失,
最大的得著是學習到合作精神。當有意見或分歧
時,我們學習到如何接納他人意見及解決問題,
更最重要的是,在搜集資料的過程中,我們因而
加深對港人文化源流的了解以及對昔日香港的認
識,確實獲益良多。
可是,這個題目涉及的範圍比較廣泛,選取
題目的過程上存有不少爭議,確實難以取捨。加
上,時間亦較為緊逼,使我們未能盡錄所有資料,
亦沒有充足的時間來進行任何訪問等工作,實是
報告上的不足之處。
但最後,憑著大家的努力,終於完成這份
報告。

參考書目
•香港今昔

高添強

三聯書店

•香港的流行文化
•香港掌故
•我們都是這樣長大
•情舊香港地
•趣談今昔香港

梁秉鈞

三聯書店
廣角鎖出版社
朋窗出版
喜閱文化叢會
萬里書店出版

魯言
龍景昌
吳昊
鄭心墀

參考網站
•www2.hkedcity.net/citizen_files/aa/bs/fy1379/public
_html/geu0412g.htm
•www2.hkedcity.net/citizen_files/aa/ba/au991301/pub
lic_html/hongkong
•http://www.timlau.com/song.htm
•http://www.rthk.org.hk/mediadigest/md0401/02.html


Slide 32

香港故事.香港情

普及文化
仁濟醫院靚次伯紀念中學

甚麼是普及文化?
「文化」的定義,本來就是爭論的焦點。
文化較廣義來說,是指「一時一地一社群共
同擁有的生活方式」,而「普及文化」則是
「廣泛在民間流傳,並且受到普遍歡迎的產
品和生活方式」。
普及文化以一般大眾作為基礎,滲透在日
常生活當中。亦由於這個原因,普及文化給
予群眾的參與和主動性便更大。這是一種由
群眾帶動的文化,也是一種生活層面的文化。
因此普及文化可與時在地的反映當時的出社
會面貌和一般人的思想。

娛樂
娛樂是其中一種見證香港文化發展的項目,其包

括音樂、電視和電影等。這一切都見證著香港娛

樂文化及人民喜好的轉變。

*音樂*
戰後的香港並沒有太多娛樂,港
人工作之餘,多收聽當時的流行歌曲。
而在普及文化之中,流行音樂可說
是最有感染力的。大部份人都曾有被樂
聲和歌詞觸動而感到興奮或流淚的經驗。
聽眾的意識形態直接或間接被歌詞影響
著。

戰後時期
因中國內戰,很多內地人移居香港。他們將
故有生活文化引進香港,他們聽的是國語
歌,所以當時以國語歌為主。

劉韻
顧媚

六十年代
自六十年代起,香港的轉口貿易蓬
勃,西方文化湧進香港,甚至連收
音機播放許多歐西流行曲,電視台
亦提供外語節目。不少的香港人也
追隨著潮流聽英文歌。

Elvis Presley

The Beatles

七十年代
流行歌直到這個時期才帶有多點本地色
彩。許冠傑以西方流行曲換上切合香港
「打工仔」心態的歌詞,例如「鬼馬雙星」
及「半斤八兩」 ,用詼諧淺白的詞匯,為
小市民訴說出心中的抑壓。
除此之外,七十年代中期,電視電影開
始刮起一片粵語風。 為配合節目而創作的
歌曲更掀起了粵語流行曲的熱潮,加速了
本地創作的發展。

許冠傑

羅文

八十年代
在這時期香港流行樂壇出現了一次前所
未有的「中文歌運動」,首次有機構(香
港商業電台)設立專門播放中文(以粵語為
主)流行曲的頻道,這次「中文歌運動」
對本土流行曲產生重要的衝擊。本地的
流行歌曲亦因此大行其道,不少本地歌
手成為香港人心目中的天皇巨星。

Beyond

張國榮

譚詠麟

梅艷芳

*電視*
自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TVB)啟播後,收
看電視便成為廣大市民的一種免費娛樂。
市民可以透過電視來接收來自本地或世界
各地的電視節目和資訊。

七十年代
這年代開始,電視機開始普及,
成為香港市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
分。
電視成為了香港最重要的傳播
媒介,以「普及文化」而言,電視的
影響頗為深遠。電視劇在七十年代興
起了熱潮,百集長劇造就了一班忠實
電視迷。

七十年代經典電視劇:

《獅子山下》

《狂潮》

逼上梁山(1977)

漩渦(1978)

香港粵語電視劇
(1976)

半生緣 (1976)

八十年代
八十年代跟七十年代不同的是,觀眾開始有不同要求。
例如武俠片等。同時他們生活節奏加快,從前的
長劇已不合時宜。中篇劇於這時崛起,這種劇集的
種類很多,演員發揮機會也較多,令觀眾眼前一亮。

八十年代經典電視劇:

《千王之王》

←主題曲

《上海灘》

《神鵰俠侶》

《網中人》

《小李飛刀》

九十年代
九十年代的電視劇更多元化,開始
提及不同階層人士,例如:醫生、
警察......。另外,科技發展令某
些劇集開始使用電腦特技作,給人
煥然一新的感覺 。

經典電視劇:

《壹號皇庭》
《西遊記》

《刑事偵緝檔案》

《妙手仁心》

二十一世紀
二十一世紀有大量本地製作的電視劇出現,同
時亦增加了一些外購劇,多是來自海外,如中

國內地、韓國和日本等。而至今天,韓劇更成
為大眾茶餘飯後的一個熱門話題,而最近的例
子有「大長今」。由此可見,電視劇集對大眾
有深遠的影響。

經典電視劇 :

《新楚留香》

《小寶與康熙 》

《浪漫滿屋》
《大長金》

總結
電視節目不只是為香港市民提供娛
樂的一種途徑,它反映不同年代觀
眾的喜好,同時見證香港不同年代
的文化發展。

*電影*
電影開始出現在香港時,並不是
每個人都可以觀賞。
這是由於票價昂貴,只有富家子
弟才可承擔。但隨時間變遷,現今
大眾都可以觀賞電影了。

50-60年代
這段期間電影的語言多是以國語為主,因
為有大量內地人從中國大陸湧入,對國語

片需求大。

60年代
六十年代開始,開始有本地電影公
司成立,這令港產粵語片開始大行
其道,漸漸取代國語片,戲票的價
格開始平民化。這時期的電影,題
材大多圍繞港人的現實生活。

帝女花

紫釵記

這時期的電影有:《飛女正傳》、《李
子長活畫》、《好夫妻》等。

《飛女正傳》

六十年代的紅星

陳寶珠

謝賢

陳寶珠在電影中多數飾演工廠妹,這
反映香港的經濟正轉型,工業開始發
展工廠工作很多時由女性擔任。

七十年代
粵語的動作片、武打片及喜劇片成
為電影的主流,受歡迎的程度遠超
過外語片。 因為在50-60年代出生

的人從小開始學習粵語,他們較喜
歡本地題材。

七十年代武打巨星

《忠烈圖》
(1975)
唐山大兄
(1971)

李小龍的電影曾在香港及世界(包括美

國)掀起中國功夫片熱潮,及在香港中

國及外國帶起學習中國功夫熱 。

鐵金剛系列

英雄本色

八十年代
至八十年代,外語片逐漸恢復
流行。 卡通片也開始在銀幕上
出現,也有一些紀錄片如《慘
痛的戰爭》(1980)。

《老夫子》

九十年代以後

九十年代,電影變得多元
化。本地及外語電影同樣

受到觀眾的喜愛。

《香港製造》
《鐵達尼號》

《職業特工隊》

《我的野蠻女友》

*報刊*

報刊是戰後一種最主要的傳播媒介。它是香港
市民獲取最新消息的來源之一,也是最普遍的

讀物。早期,報刊種類較少,主要報導港聞要
事。現在的報刊,種類繁多,除了報導時事
還有馬經、地產、財經和娛樂新聞等。

漫畫
漫畫也是頗受大眾歡
迎的讀物,在六、七
十年代開始,興起了
本地漫畫,主要是反
映當時市民的心態。
到了八十年代,本地
漫畫開始式微,取而
代之的是日本漫畫,
熱潮至今仍未減退。

60年代

在這年代,畫公仔書(現稱為漫畫)﹐是只
能混口飯吃的卑賤職業。
當時畫家生活普遍困難,更受社會歧視,
黃玉郎就在這個漫畫亂世,投身入漫畫
行業。

80年代黃玉郎作品
這十年為黃玉郎的巔峰期﹐也是漫畫界的
黃金時期 。

老夫子 (作者:王澤 ) 六十年代

日本漫畫

吳俊雄博士的觀點
雖然我們經常批評普及文化內容低俗、
缺乏創意,但我們又不能不承認,普
及文化能反映社會狀況、揭示道德標
準、培養我們對社會的認同感,並同
時為我們供不少歡樂。我們不應該逃
避或漠視這種矛盾,而是應該學會如
何去識別好壞,從而以正確的態度去
發掘這一個大寶藏的奧秘。

感想
對於成長於廿一世紀的年青人而言,
他們對潮流資訊的觸覺也許非常敏銳。然
而,若提到香港過去的歷史文化、昔日港
人的生活,許多時候他們都只是一知半解,
甚至包括我們做報告的這一群,亦對香港
的普及文化沒有深入的認識。
過去我們所學的歷史,大多只是圍繞著
中國或世界各地的大歷史,較少涉及港人
過去的生活文化。所以,為了讓現今一代
的年青人認識及了解更多有關過去的普及
文化,我們便選擇這個題目-「普及文
化」。

在製作報告的過程中,全組共有8人,共分
成4組,去搜羅各類的資料,過程中必有得失,
最大的得著是學習到合作精神。當有意見或分歧
時,我們學習到如何接納他人意見及解決問題,
更最重要的是,在搜集資料的過程中,我們因而
加深對港人文化源流的了解以及對昔日香港的認
識,確實獲益良多。
可是,這個題目涉及的範圍比較廣泛,選取
題目的過程上存有不少爭議,確實難以取捨。加
上,時間亦較為緊逼,使我們未能盡錄所有資料,
亦沒有充足的時間來進行任何訪問等工作,實是
報告上的不足之處。
但最後,憑著大家的努力,終於完成這份
報告。

參考書目
•香港今昔

高添強

三聯書店

•香港的流行文化
•香港掌故
•我們都是這樣長大
•情舊香港地
•趣談今昔香港

梁秉鈞

三聯書店
廣角鎖出版社
朋窗出版
喜閱文化叢會
萬里書店出版

魯言
龍景昌
吳昊
鄭心墀

參考網站
•www2.hkedcity.net/citizen_files/aa/bs/fy1379/public
_html/geu0412g.htm
•www2.hkedcity.net/citizen_files/aa/ba/au991301/pub
lic_html/hongkong
•http://www.timlau.com/song.htm
•http://www.rthk.org.hk/mediadigest/md0401/02.html


Slide 33

香港故事.香港情

普及文化
仁濟醫院靚次伯紀念中學

甚麼是普及文化?
「文化」的定義,本來就是爭論的焦點。
文化較廣義來說,是指「一時一地一社群共
同擁有的生活方式」,而「普及文化」則是
「廣泛在民間流傳,並且受到普遍歡迎的產
品和生活方式」。
普及文化以一般大眾作為基礎,滲透在日
常生活當中。亦由於這個原因,普及文化給
予群眾的參與和主動性便更大。這是一種由
群眾帶動的文化,也是一種生活層面的文化。
因此普及文化可與時在地的反映當時的出社
會面貌和一般人的思想。

娛樂
娛樂是其中一種見證香港文化發展的項目,其包

括音樂、電視和電影等。這一切都見證著香港娛

樂文化及人民喜好的轉變。

*音樂*
戰後的香港並沒有太多娛樂,港
人工作之餘,多收聽當時的流行歌曲。
而在普及文化之中,流行音樂可說
是最有感染力的。大部份人都曾有被樂
聲和歌詞觸動而感到興奮或流淚的經驗。
聽眾的意識形態直接或間接被歌詞影響
著。

戰後時期
因中國內戰,很多內地人移居香港。他們將
故有生活文化引進香港,他們聽的是國語
歌,所以當時以國語歌為主。

劉韻
顧媚

六十年代
自六十年代起,香港的轉口貿易蓬
勃,西方文化湧進香港,甚至連收
音機播放許多歐西流行曲,電視台
亦提供外語節目。不少的香港人也
追隨著潮流聽英文歌。

Elvis Presley

The Beatles

七十年代
流行歌直到這個時期才帶有多點本地色
彩。許冠傑以西方流行曲換上切合香港
「打工仔」心態的歌詞,例如「鬼馬雙星」
及「半斤八兩」 ,用詼諧淺白的詞匯,為
小市民訴說出心中的抑壓。
除此之外,七十年代中期,電視電影開
始刮起一片粵語風。 為配合節目而創作的
歌曲更掀起了粵語流行曲的熱潮,加速了
本地創作的發展。

許冠傑

羅文

八十年代
在這時期香港流行樂壇出現了一次前所
未有的「中文歌運動」,首次有機構(香
港商業電台)設立專門播放中文(以粵語為
主)流行曲的頻道,這次「中文歌運動」
對本土流行曲產生重要的衝擊。本地的
流行歌曲亦因此大行其道,不少本地歌
手成為香港人心目中的天皇巨星。

Beyond

張國榮

譚詠麟

梅艷芳

*電視*
自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TVB)啟播後,收
看電視便成為廣大市民的一種免費娛樂。
市民可以透過電視來接收來自本地或世界
各地的電視節目和資訊。

七十年代
這年代開始,電視機開始普及,
成為香港市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
分。
電視成為了香港最重要的傳播
媒介,以「普及文化」而言,電視的
影響頗為深遠。電視劇在七十年代興
起了熱潮,百集長劇造就了一班忠實
電視迷。

七十年代經典電視劇:

《獅子山下》

《狂潮》

逼上梁山(1977)

漩渦(1978)

香港粵語電視劇
(1976)

半生緣 (1976)

八十年代
八十年代跟七十年代不同的是,觀眾開始有不同要求。
例如武俠片等。同時他們生活節奏加快,從前的
長劇已不合時宜。中篇劇於這時崛起,這種劇集的
種類很多,演員發揮機會也較多,令觀眾眼前一亮。

八十年代經典電視劇:

《千王之王》

←主題曲

《上海灘》

《神鵰俠侶》

《網中人》

《小李飛刀》

九十年代
九十年代的電視劇更多元化,開始
提及不同階層人士,例如:醫生、
警察......。另外,科技發展令某
些劇集開始使用電腦特技作,給人
煥然一新的感覺 。

經典電視劇:

《壹號皇庭》
《西遊記》

《刑事偵緝檔案》

《妙手仁心》

二十一世紀
二十一世紀有大量本地製作的電視劇出現,同
時亦增加了一些外購劇,多是來自海外,如中

國內地、韓國和日本等。而至今天,韓劇更成
為大眾茶餘飯後的一個熱門話題,而最近的例
子有「大長今」。由此可見,電視劇集對大眾
有深遠的影響。

經典電視劇 :

《新楚留香》

《小寶與康熙 》

《浪漫滿屋》
《大長金》

總結
電視節目不只是為香港市民提供娛
樂的一種途徑,它反映不同年代觀
眾的喜好,同時見證香港不同年代
的文化發展。

*電影*
電影開始出現在香港時,並不是
每個人都可以觀賞。
這是由於票價昂貴,只有富家子
弟才可承擔。但隨時間變遷,現今
大眾都可以觀賞電影了。

50-60年代
這段期間電影的語言多是以國語為主,因
為有大量內地人從中國大陸湧入,對國語

片需求大。

60年代
六十年代開始,開始有本地電影公
司成立,這令港產粵語片開始大行
其道,漸漸取代國語片,戲票的價
格開始平民化。這時期的電影,題
材大多圍繞港人的現實生活。

帝女花

紫釵記

這時期的電影有:《飛女正傳》、《李
子長活畫》、《好夫妻》等。

《飛女正傳》

六十年代的紅星

陳寶珠

謝賢

陳寶珠在電影中多數飾演工廠妹,這
反映香港的經濟正轉型,工業開始發
展工廠工作很多時由女性擔任。

七十年代
粵語的動作片、武打片及喜劇片成
為電影的主流,受歡迎的程度遠超
過外語片。 因為在50-60年代出生

的人從小開始學習粵語,他們較喜
歡本地題材。

七十年代武打巨星

《忠烈圖》
(1975)
唐山大兄
(1971)

李小龍的電影曾在香港及世界(包括美

國)掀起中國功夫片熱潮,及在香港中

國及外國帶起學習中國功夫熱 。

鐵金剛系列

英雄本色

八十年代
至八十年代,外語片逐漸恢復
流行。 卡通片也開始在銀幕上
出現,也有一些紀錄片如《慘
痛的戰爭》(1980)。

《老夫子》

九十年代以後

九十年代,電影變得多元
化。本地及外語電影同樣

受到觀眾的喜愛。

《香港製造》
《鐵達尼號》

《職業特工隊》

《我的野蠻女友》

*報刊*

報刊是戰後一種最主要的傳播媒介。它是香港
市民獲取最新消息的來源之一,也是最普遍的

讀物。早期,報刊種類較少,主要報導港聞要
事。現在的報刊,種類繁多,除了報導時事
還有馬經、地產、財經和娛樂新聞等。

漫畫
漫畫也是頗受大眾歡
迎的讀物,在六、七
十年代開始,興起了
本地漫畫,主要是反
映當時市民的心態。
到了八十年代,本地
漫畫開始式微,取而
代之的是日本漫畫,
熱潮至今仍未減退。

60年代

在這年代,畫公仔書(現稱為漫畫)﹐是只
能混口飯吃的卑賤職業。
當時畫家生活普遍困難,更受社會歧視,
黃玉郎就在這個漫畫亂世,投身入漫畫
行業。

80年代黃玉郎作品
這十年為黃玉郎的巔峰期﹐也是漫畫界的
黃金時期 。

老夫子 (作者:王澤 ) 六十年代

日本漫畫

吳俊雄博士的觀點
雖然我們經常批評普及文化內容低俗、
缺乏創意,但我們又不能不承認,普
及文化能反映社會狀況、揭示道德標
準、培養我們對社會的認同感,並同
時為我們供不少歡樂。我們不應該逃
避或漠視這種矛盾,而是應該學會如
何去識別好壞,從而以正確的態度去
發掘這一個大寶藏的奧秘。

感想
對於成長於廿一世紀的年青人而言,
他們對潮流資訊的觸覺也許非常敏銳。然
而,若提到香港過去的歷史文化、昔日港
人的生活,許多時候他們都只是一知半解,
甚至包括我們做報告的這一群,亦對香港
的普及文化沒有深入的認識。
過去我們所學的歷史,大多只是圍繞著
中國或世界各地的大歷史,較少涉及港人
過去的生活文化。所以,為了讓現今一代
的年青人認識及了解更多有關過去的普及
文化,我們便選擇這個題目-「普及文
化」。

在製作報告的過程中,全組共有8人,共分
成4組,去搜羅各類的資料,過程中必有得失,
最大的得著是學習到合作精神。當有意見或分歧
時,我們學習到如何接納他人意見及解決問題,
更最重要的是,在搜集資料的過程中,我們因而
加深對港人文化源流的了解以及對昔日香港的認
識,確實獲益良多。
可是,這個題目涉及的範圍比較廣泛,選取
題目的過程上存有不少爭議,確實難以取捨。加
上,時間亦較為緊逼,使我們未能盡錄所有資料,
亦沒有充足的時間來進行任何訪問等工作,實是
報告上的不足之處。
但最後,憑著大家的努力,終於完成這份
報告。

參考書目
•香港今昔

高添強

三聯書店

•香港的流行文化
•香港掌故
•我們都是這樣長大
•情舊香港地
•趣談今昔香港

梁秉鈞

三聯書店
廣角鎖出版社
朋窗出版
喜閱文化叢會
萬里書店出版

魯言
龍景昌
吳昊
鄭心墀

參考網站
•www2.hkedcity.net/citizen_files/aa/bs/fy1379/public
_html/geu0412g.htm
•www2.hkedcity.net/citizen_files/aa/ba/au991301/pub
lic_html/hongkong
•http://www.timlau.com/song.htm
•http://www.rthk.org.hk/mediadigest/md0401/02.html


Slide 34

香港故事.香港情

普及文化
仁濟醫院靚次伯紀念中學

甚麼是普及文化?
「文化」的定義,本來就是爭論的焦點。
文化較廣義來說,是指「一時一地一社群共
同擁有的生活方式」,而「普及文化」則是
「廣泛在民間流傳,並且受到普遍歡迎的產
品和生活方式」。
普及文化以一般大眾作為基礎,滲透在日
常生活當中。亦由於這個原因,普及文化給
予群眾的參與和主動性便更大。這是一種由
群眾帶動的文化,也是一種生活層面的文化。
因此普及文化可與時在地的反映當時的出社
會面貌和一般人的思想。

娛樂
娛樂是其中一種見證香港文化發展的項目,其包

括音樂、電視和電影等。這一切都見證著香港娛

樂文化及人民喜好的轉變。

*音樂*
戰後的香港並沒有太多娛樂,港
人工作之餘,多收聽當時的流行歌曲。
而在普及文化之中,流行音樂可說
是最有感染力的。大部份人都曾有被樂
聲和歌詞觸動而感到興奮或流淚的經驗。
聽眾的意識形態直接或間接被歌詞影響
著。

戰後時期
因中國內戰,很多內地人移居香港。他們將
故有生活文化引進香港,他們聽的是國語
歌,所以當時以國語歌為主。

劉韻
顧媚

六十年代
自六十年代起,香港的轉口貿易蓬
勃,西方文化湧進香港,甚至連收
音機播放許多歐西流行曲,電視台
亦提供外語節目。不少的香港人也
追隨著潮流聽英文歌。

Elvis Presley

The Beatles

七十年代
流行歌直到這個時期才帶有多點本地色
彩。許冠傑以西方流行曲換上切合香港
「打工仔」心態的歌詞,例如「鬼馬雙星」
及「半斤八兩」 ,用詼諧淺白的詞匯,為
小市民訴說出心中的抑壓。
除此之外,七十年代中期,電視電影開
始刮起一片粵語風。 為配合節目而創作的
歌曲更掀起了粵語流行曲的熱潮,加速了
本地創作的發展。

許冠傑

羅文

八十年代
在這時期香港流行樂壇出現了一次前所
未有的「中文歌運動」,首次有機構(香
港商業電台)設立專門播放中文(以粵語為
主)流行曲的頻道,這次「中文歌運動」
對本土流行曲產生重要的衝擊。本地的
流行歌曲亦因此大行其道,不少本地歌
手成為香港人心目中的天皇巨星。

Beyond

張國榮

譚詠麟

梅艷芳

*電視*
自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TVB)啟播後,收
看電視便成為廣大市民的一種免費娛樂。
市民可以透過電視來接收來自本地或世界
各地的電視節目和資訊。

七十年代
這年代開始,電視機開始普及,
成為香港市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
分。
電視成為了香港最重要的傳播
媒介,以「普及文化」而言,電視的
影響頗為深遠。電視劇在七十年代興
起了熱潮,百集長劇造就了一班忠實
電視迷。

七十年代經典電視劇:

《獅子山下》

《狂潮》

逼上梁山(1977)

漩渦(1978)

香港粵語電視劇
(1976)

半生緣 (1976)

八十年代
八十年代跟七十年代不同的是,觀眾開始有不同要求。
例如武俠片等。同時他們生活節奏加快,從前的
長劇已不合時宜。中篇劇於這時崛起,這種劇集的
種類很多,演員發揮機會也較多,令觀眾眼前一亮。

八十年代經典電視劇:

《千王之王》

←主題曲

《上海灘》

《神鵰俠侶》

《網中人》

《小李飛刀》

九十年代
九十年代的電視劇更多元化,開始
提及不同階層人士,例如:醫生、
警察......。另外,科技發展令某
些劇集開始使用電腦特技作,給人
煥然一新的感覺 。

經典電視劇:

《壹號皇庭》
《西遊記》

《刑事偵緝檔案》

《妙手仁心》

二十一世紀
二十一世紀有大量本地製作的電視劇出現,同
時亦增加了一些外購劇,多是來自海外,如中

國內地、韓國和日本等。而至今天,韓劇更成
為大眾茶餘飯後的一個熱門話題,而最近的例
子有「大長今」。由此可見,電視劇集對大眾
有深遠的影響。

經典電視劇 :

《新楚留香》

《小寶與康熙 》

《浪漫滿屋》
《大長金》

總結
電視節目不只是為香港市民提供娛
樂的一種途徑,它反映不同年代觀
眾的喜好,同時見證香港不同年代
的文化發展。

*電影*
電影開始出現在香港時,並不是
每個人都可以觀賞。
這是由於票價昂貴,只有富家子
弟才可承擔。但隨時間變遷,現今
大眾都可以觀賞電影了。

50-60年代
這段期間電影的語言多是以國語為主,因
為有大量內地人從中國大陸湧入,對國語

片需求大。

60年代
六十年代開始,開始有本地電影公
司成立,這令港產粵語片開始大行
其道,漸漸取代國語片,戲票的價
格開始平民化。這時期的電影,題
材大多圍繞港人的現實生活。

帝女花

紫釵記

這時期的電影有:《飛女正傳》、《李
子長活畫》、《好夫妻》等。

《飛女正傳》

六十年代的紅星

陳寶珠

謝賢

陳寶珠在電影中多數飾演工廠妹,這
反映香港的經濟正轉型,工業開始發
展工廠工作很多時由女性擔任。

七十年代
粵語的動作片、武打片及喜劇片成
為電影的主流,受歡迎的程度遠超
過外語片。 因為在50-60年代出生

的人從小開始學習粵語,他們較喜
歡本地題材。

七十年代武打巨星

《忠烈圖》
(1975)
唐山大兄
(1971)

李小龍的電影曾在香港及世界(包括美

國)掀起中國功夫片熱潮,及在香港中

國及外國帶起學習中國功夫熱 。

鐵金剛系列

英雄本色

八十年代
至八十年代,外語片逐漸恢復
流行。 卡通片也開始在銀幕上
出現,也有一些紀錄片如《慘
痛的戰爭》(1980)。

《老夫子》

九十年代以後

九十年代,電影變得多元
化。本地及外語電影同樣

受到觀眾的喜愛。

《香港製造》
《鐵達尼號》

《職業特工隊》

《我的野蠻女友》

*報刊*

報刊是戰後一種最主要的傳播媒介。它是香港
市民獲取最新消息的來源之一,也是最普遍的

讀物。早期,報刊種類較少,主要報導港聞要
事。現在的報刊,種類繁多,除了報導時事
還有馬經、地產、財經和娛樂新聞等。

漫畫
漫畫也是頗受大眾歡
迎的讀物,在六、七
十年代開始,興起了
本地漫畫,主要是反
映當時市民的心態。
到了八十年代,本地
漫畫開始式微,取而
代之的是日本漫畫,
熱潮至今仍未減退。

60年代

在這年代,畫公仔書(現稱為漫畫)﹐是只
能混口飯吃的卑賤職業。
當時畫家生活普遍困難,更受社會歧視,
黃玉郎就在這個漫畫亂世,投身入漫畫
行業。

80年代黃玉郎作品
這十年為黃玉郎的巔峰期﹐也是漫畫界的
黃金時期 。

老夫子 (作者:王澤 ) 六十年代

日本漫畫

吳俊雄博士的觀點
雖然我們經常批評普及文化內容低俗、
缺乏創意,但我們又不能不承認,普
及文化能反映社會狀況、揭示道德標
準、培養我們對社會的認同感,並同
時為我們供不少歡樂。我們不應該逃
避或漠視這種矛盾,而是應該學會如
何去識別好壞,從而以正確的態度去
發掘這一個大寶藏的奧秘。

感想
對於成長於廿一世紀的年青人而言,
他們對潮流資訊的觸覺也許非常敏銳。然
而,若提到香港過去的歷史文化、昔日港
人的生活,許多時候他們都只是一知半解,
甚至包括我們做報告的這一群,亦對香港
的普及文化沒有深入的認識。
過去我們所學的歷史,大多只是圍繞著
中國或世界各地的大歷史,較少涉及港人
過去的生活文化。所以,為了讓現今一代
的年青人認識及了解更多有關過去的普及
文化,我們便選擇這個題目-「普及文
化」。

在製作報告的過程中,全組共有8人,共分
成4組,去搜羅各類的資料,過程中必有得失,
最大的得著是學習到合作精神。當有意見或分歧
時,我們學習到如何接納他人意見及解決問題,
更最重要的是,在搜集資料的過程中,我們因而
加深對港人文化源流的了解以及對昔日香港的認
識,確實獲益良多。
可是,這個題目涉及的範圍比較廣泛,選取
題目的過程上存有不少爭議,確實難以取捨。加
上,時間亦較為緊逼,使我們未能盡錄所有資料,
亦沒有充足的時間來進行任何訪問等工作,實是
報告上的不足之處。
但最後,憑著大家的努力,終於完成這份
報告。

參考書目
•香港今昔

高添強

三聯書店

•香港的流行文化
•香港掌故
•我們都是這樣長大
•情舊香港地
•趣談今昔香港

梁秉鈞

三聯書店
廣角鎖出版社
朋窗出版
喜閱文化叢會
萬里書店出版

魯言
龍景昌
吳昊
鄭心墀

參考網站
•www2.hkedcity.net/citizen_files/aa/bs/fy1379/public
_html/geu0412g.htm
•www2.hkedcity.net/citizen_files/aa/ba/au991301/pub
lic_html/hongkong
•http://www.timlau.com/song.htm
•http://www.rthk.org.hk/mediadigest/md0401/02.html


Slide 35

香港故事.香港情

普及文化
仁濟醫院靚次伯紀念中學

甚麼是普及文化?
「文化」的定義,本來就是爭論的焦點。
文化較廣義來說,是指「一時一地一社群共
同擁有的生活方式」,而「普及文化」則是
「廣泛在民間流傳,並且受到普遍歡迎的產
品和生活方式」。
普及文化以一般大眾作為基礎,滲透在日
常生活當中。亦由於這個原因,普及文化給
予群眾的參與和主動性便更大。這是一種由
群眾帶動的文化,也是一種生活層面的文化。
因此普及文化可與時在地的反映當時的出社
會面貌和一般人的思想。

娛樂
娛樂是其中一種見證香港文化發展的項目,其包

括音樂、電視和電影等。這一切都見證著香港娛

樂文化及人民喜好的轉變。

*音樂*
戰後的香港並沒有太多娛樂,港
人工作之餘,多收聽當時的流行歌曲。
而在普及文化之中,流行音樂可說
是最有感染力的。大部份人都曾有被樂
聲和歌詞觸動而感到興奮或流淚的經驗。
聽眾的意識形態直接或間接被歌詞影響
著。

戰後時期
因中國內戰,很多內地人移居香港。他們將
故有生活文化引進香港,他們聽的是國語
歌,所以當時以國語歌為主。

劉韻
顧媚

六十年代
自六十年代起,香港的轉口貿易蓬
勃,西方文化湧進香港,甚至連收
音機播放許多歐西流行曲,電視台
亦提供外語節目。不少的香港人也
追隨著潮流聽英文歌。

Elvis Presley

The Beatles

七十年代
流行歌直到這個時期才帶有多點本地色
彩。許冠傑以西方流行曲換上切合香港
「打工仔」心態的歌詞,例如「鬼馬雙星」
及「半斤八兩」 ,用詼諧淺白的詞匯,為
小市民訴說出心中的抑壓。
除此之外,七十年代中期,電視電影開
始刮起一片粵語風。 為配合節目而創作的
歌曲更掀起了粵語流行曲的熱潮,加速了
本地創作的發展。

許冠傑

羅文

八十年代
在這時期香港流行樂壇出現了一次前所
未有的「中文歌運動」,首次有機構(香
港商業電台)設立專門播放中文(以粵語為
主)流行曲的頻道,這次「中文歌運動」
對本土流行曲產生重要的衝擊。本地的
流行歌曲亦因此大行其道,不少本地歌
手成為香港人心目中的天皇巨星。

Beyond

張國榮

譚詠麟

梅艷芳

*電視*
自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TVB)啟播後,收
看電視便成為廣大市民的一種免費娛樂。
市民可以透過電視來接收來自本地或世界
各地的電視節目和資訊。

七十年代
這年代開始,電視機開始普及,
成為香港市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
分。
電視成為了香港最重要的傳播
媒介,以「普及文化」而言,電視的
影響頗為深遠。電視劇在七十年代興
起了熱潮,百集長劇造就了一班忠實
電視迷。

七十年代經典電視劇:

《獅子山下》

《狂潮》

逼上梁山(1977)

漩渦(1978)

香港粵語電視劇
(1976)

半生緣 (1976)

八十年代
八十年代跟七十年代不同的是,觀眾開始有不同要求。
例如武俠片等。同時他們生活節奏加快,從前的
長劇已不合時宜。中篇劇於這時崛起,這種劇集的
種類很多,演員發揮機會也較多,令觀眾眼前一亮。

八十年代經典電視劇:

《千王之王》

←主題曲

《上海灘》

《神鵰俠侶》

《網中人》

《小李飛刀》

九十年代
九十年代的電視劇更多元化,開始
提及不同階層人士,例如:醫生、
警察......。另外,科技發展令某
些劇集開始使用電腦特技作,給人
煥然一新的感覺 。

經典電視劇:

《壹號皇庭》
《西遊記》

《刑事偵緝檔案》

《妙手仁心》

二十一世紀
二十一世紀有大量本地製作的電視劇出現,同
時亦增加了一些外購劇,多是來自海外,如中

國內地、韓國和日本等。而至今天,韓劇更成
為大眾茶餘飯後的一個熱門話題,而最近的例
子有「大長今」。由此可見,電視劇集對大眾
有深遠的影響。

經典電視劇 :

《新楚留香》

《小寶與康熙 》

《浪漫滿屋》
《大長金》

總結
電視節目不只是為香港市民提供娛
樂的一種途徑,它反映不同年代觀
眾的喜好,同時見證香港不同年代
的文化發展。

*電影*
電影開始出現在香港時,並不是
每個人都可以觀賞。
這是由於票價昂貴,只有富家子
弟才可承擔。但隨時間變遷,現今
大眾都可以觀賞電影了。

50-60年代
這段期間電影的語言多是以國語為主,因
為有大量內地人從中國大陸湧入,對國語

片需求大。

60年代
六十年代開始,開始有本地電影公
司成立,這令港產粵語片開始大行
其道,漸漸取代國語片,戲票的價
格開始平民化。這時期的電影,題
材大多圍繞港人的現實生活。

帝女花

紫釵記

這時期的電影有:《飛女正傳》、《李
子長活畫》、《好夫妻》等。

《飛女正傳》

六十年代的紅星

陳寶珠

謝賢

陳寶珠在電影中多數飾演工廠妹,這
反映香港的經濟正轉型,工業開始發
展工廠工作很多時由女性擔任。

七十年代
粵語的動作片、武打片及喜劇片成
為電影的主流,受歡迎的程度遠超
過外語片。 因為在50-60年代出生

的人從小開始學習粵語,他們較喜
歡本地題材。

七十年代武打巨星

《忠烈圖》
(1975)
唐山大兄
(1971)

李小龍的電影曾在香港及世界(包括美

國)掀起中國功夫片熱潮,及在香港中

國及外國帶起學習中國功夫熱 。

鐵金剛系列

英雄本色

八十年代
至八十年代,外語片逐漸恢復
流行。 卡通片也開始在銀幕上
出現,也有一些紀錄片如《慘
痛的戰爭》(1980)。

《老夫子》

九十年代以後

九十年代,電影變得多元
化。本地及外語電影同樣

受到觀眾的喜愛。

《香港製造》
《鐵達尼號》

《職業特工隊》

《我的野蠻女友》

*報刊*

報刊是戰後一種最主要的傳播媒介。它是香港
市民獲取最新消息的來源之一,也是最普遍的

讀物。早期,報刊種類較少,主要報導港聞要
事。現在的報刊,種類繁多,除了報導時事
還有馬經、地產、財經和娛樂新聞等。

漫畫
漫畫也是頗受大眾歡
迎的讀物,在六、七
十年代開始,興起了
本地漫畫,主要是反
映當時市民的心態。
到了八十年代,本地
漫畫開始式微,取而
代之的是日本漫畫,
熱潮至今仍未減退。

60年代

在這年代,畫公仔書(現稱為漫畫)﹐是只
能混口飯吃的卑賤職業。
當時畫家生活普遍困難,更受社會歧視,
黃玉郎就在這個漫畫亂世,投身入漫畫
行業。

80年代黃玉郎作品
這十年為黃玉郎的巔峰期﹐也是漫畫界的
黃金時期 。

老夫子 (作者:王澤 ) 六十年代

日本漫畫

吳俊雄博士的觀點
雖然我們經常批評普及文化內容低俗、
缺乏創意,但我們又不能不承認,普
及文化能反映社會狀況、揭示道德標
準、培養我們對社會的認同感,並同
時為我們供不少歡樂。我們不應該逃
避或漠視這種矛盾,而是應該學會如
何去識別好壞,從而以正確的態度去
發掘這一個大寶藏的奧秘。

感想
對於成長於廿一世紀的年青人而言,
他們對潮流資訊的觸覺也許非常敏銳。然
而,若提到香港過去的歷史文化、昔日港
人的生活,許多時候他們都只是一知半解,
甚至包括我們做報告的這一群,亦對香港
的普及文化沒有深入的認識。
過去我們所學的歷史,大多只是圍繞著
中國或世界各地的大歷史,較少涉及港人
過去的生活文化。所以,為了讓現今一代
的年青人認識及了解更多有關過去的普及
文化,我們便選擇這個題目-「普及文
化」。

在製作報告的過程中,全組共有8人,共分
成4組,去搜羅各類的資料,過程中必有得失,
最大的得著是學習到合作精神。當有意見或分歧
時,我們學習到如何接納他人意見及解決問題,
更最重要的是,在搜集資料的過程中,我們因而
加深對港人文化源流的了解以及對昔日香港的認
識,確實獲益良多。
可是,這個題目涉及的範圍比較廣泛,選取
題目的過程上存有不少爭議,確實難以取捨。加
上,時間亦較為緊逼,使我們未能盡錄所有資料,
亦沒有充足的時間來進行任何訪問等工作,實是
報告上的不足之處。
但最後,憑著大家的努力,終於完成這份
報告。

參考書目
•香港今昔

高添強

三聯書店

•香港的流行文化
•香港掌故
•我們都是這樣長大
•情舊香港地
•趣談今昔香港

梁秉鈞

三聯書店
廣角鎖出版社
朋窗出版
喜閱文化叢會
萬里書店出版

魯言
龍景昌
吳昊
鄭心墀

參考網站
•www2.hkedcity.net/citizen_files/aa/bs/fy1379/public
_html/geu0412g.htm
•www2.hkedcity.net/citizen_files/aa/ba/au991301/pub
lic_html/hongkong
•http://www.timlau.com/song.htm
•http://www.rthk.org.hk/mediadigest/md0401/02.html


Slide 36

香港故事.香港情

普及文化
仁濟醫院靚次伯紀念中學

甚麼是普及文化?
「文化」的定義,本來就是爭論的焦點。
文化較廣義來說,是指「一時一地一社群共
同擁有的生活方式」,而「普及文化」則是
「廣泛在民間流傳,並且受到普遍歡迎的產
品和生活方式」。
普及文化以一般大眾作為基礎,滲透在日
常生活當中。亦由於這個原因,普及文化給
予群眾的參與和主動性便更大。這是一種由
群眾帶動的文化,也是一種生活層面的文化。
因此普及文化可與時在地的反映當時的出社
會面貌和一般人的思想。

娛樂
娛樂是其中一種見證香港文化發展的項目,其包

括音樂、電視和電影等。這一切都見證著香港娛

樂文化及人民喜好的轉變。

*音樂*
戰後的香港並沒有太多娛樂,港
人工作之餘,多收聽當時的流行歌曲。
而在普及文化之中,流行音樂可說
是最有感染力的。大部份人都曾有被樂
聲和歌詞觸動而感到興奮或流淚的經驗。
聽眾的意識形態直接或間接被歌詞影響
著。

戰後時期
因中國內戰,很多內地人移居香港。他們將
故有生活文化引進香港,他們聽的是國語
歌,所以當時以國語歌為主。

劉韻
顧媚

六十年代
自六十年代起,香港的轉口貿易蓬
勃,西方文化湧進香港,甚至連收
音機播放許多歐西流行曲,電視台
亦提供外語節目。不少的香港人也
追隨著潮流聽英文歌。

Elvis Presley

The Beatles

七十年代
流行歌直到這個時期才帶有多點本地色
彩。許冠傑以西方流行曲換上切合香港
「打工仔」心態的歌詞,例如「鬼馬雙星」
及「半斤八兩」 ,用詼諧淺白的詞匯,為
小市民訴說出心中的抑壓。
除此之外,七十年代中期,電視電影開
始刮起一片粵語風。 為配合節目而創作的
歌曲更掀起了粵語流行曲的熱潮,加速了
本地創作的發展。

許冠傑

羅文

八十年代
在這時期香港流行樂壇出現了一次前所
未有的「中文歌運動」,首次有機構(香
港商業電台)設立專門播放中文(以粵語為
主)流行曲的頻道,這次「中文歌運動」
對本土流行曲產生重要的衝擊。本地的
流行歌曲亦因此大行其道,不少本地歌
手成為香港人心目中的天皇巨星。

Beyond

張國榮

譚詠麟

梅艷芳

*電視*
自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TVB)啟播後,收
看電視便成為廣大市民的一種免費娛樂。
市民可以透過電視來接收來自本地或世界
各地的電視節目和資訊。

七十年代
這年代開始,電視機開始普及,
成為香港市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
分。
電視成為了香港最重要的傳播
媒介,以「普及文化」而言,電視的
影響頗為深遠。電視劇在七十年代興
起了熱潮,百集長劇造就了一班忠實
電視迷。

七十年代經典電視劇:

《獅子山下》

《狂潮》

逼上梁山(1977)

漩渦(1978)

香港粵語電視劇
(1976)

半生緣 (1976)

八十年代
八十年代跟七十年代不同的是,觀眾開始有不同要求。
例如武俠片等。同時他們生活節奏加快,從前的
長劇已不合時宜。中篇劇於這時崛起,這種劇集的
種類很多,演員發揮機會也較多,令觀眾眼前一亮。

八十年代經典電視劇:

《千王之王》

←主題曲

《上海灘》

《神鵰俠侶》

《網中人》

《小李飛刀》

九十年代
九十年代的電視劇更多元化,開始
提及不同階層人士,例如:醫生、
警察......。另外,科技發展令某
些劇集開始使用電腦特技作,給人
煥然一新的感覺 。

經典電視劇:

《壹號皇庭》
《西遊記》

《刑事偵緝檔案》

《妙手仁心》

二十一世紀
二十一世紀有大量本地製作的電視劇出現,同
時亦增加了一些外購劇,多是來自海外,如中

國內地、韓國和日本等。而至今天,韓劇更成
為大眾茶餘飯後的一個熱門話題,而最近的例
子有「大長今」。由此可見,電視劇集對大眾
有深遠的影響。

經典電視劇 :

《新楚留香》

《小寶與康熙 》

《浪漫滿屋》
《大長金》

總結
電視節目不只是為香港市民提供娛
樂的一種途徑,它反映不同年代觀
眾的喜好,同時見證香港不同年代
的文化發展。

*電影*
電影開始出現在香港時,並不是
每個人都可以觀賞。
這是由於票價昂貴,只有富家子
弟才可承擔。但隨時間變遷,現今
大眾都可以觀賞電影了。

50-60年代
這段期間電影的語言多是以國語為主,因
為有大量內地人從中國大陸湧入,對國語

片需求大。

60年代
六十年代開始,開始有本地電影公
司成立,這令港產粵語片開始大行
其道,漸漸取代國語片,戲票的價
格開始平民化。這時期的電影,題
材大多圍繞港人的現實生活。

帝女花

紫釵記

這時期的電影有:《飛女正傳》、《李
子長活畫》、《好夫妻》等。

《飛女正傳》

六十年代的紅星

陳寶珠

謝賢

陳寶珠在電影中多數飾演工廠妹,這
反映香港的經濟正轉型,工業開始發
展工廠工作很多時由女性擔任。

七十年代
粵語的動作片、武打片及喜劇片成
為電影的主流,受歡迎的程度遠超
過外語片。 因為在50-60年代出生

的人從小開始學習粵語,他們較喜
歡本地題材。

七十年代武打巨星

《忠烈圖》
(1975)
唐山大兄
(1971)

李小龍的電影曾在香港及世界(包括美

國)掀起中國功夫片熱潮,及在香港中

國及外國帶起學習中國功夫熱 。

鐵金剛系列

英雄本色

八十年代
至八十年代,外語片逐漸恢復
流行。 卡通片也開始在銀幕上
出現,也有一些紀錄片如《慘
痛的戰爭》(1980)。

《老夫子》

九十年代以後

九十年代,電影變得多元
化。本地及外語電影同樣

受到觀眾的喜愛。

《香港製造》
《鐵達尼號》

《職業特工隊》

《我的野蠻女友》

*報刊*

報刊是戰後一種最主要的傳播媒介。它是香港
市民獲取最新消息的來源之一,也是最普遍的

讀物。早期,報刊種類較少,主要報導港聞要
事。現在的報刊,種類繁多,除了報導時事
還有馬經、地產、財經和娛樂新聞等。

漫畫
漫畫也是頗受大眾歡
迎的讀物,在六、七
十年代開始,興起了
本地漫畫,主要是反
映當時市民的心態。
到了八十年代,本地
漫畫開始式微,取而
代之的是日本漫畫,
熱潮至今仍未減退。

60年代

在這年代,畫公仔書(現稱為漫畫)﹐是只
能混口飯吃的卑賤職業。
當時畫家生活普遍困難,更受社會歧視,
黃玉郎就在這個漫畫亂世,投身入漫畫
行業。

80年代黃玉郎作品
這十年為黃玉郎的巔峰期﹐也是漫畫界的
黃金時期 。

老夫子 (作者:王澤 ) 六十年代

日本漫畫

吳俊雄博士的觀點
雖然我們經常批評普及文化內容低俗、
缺乏創意,但我們又不能不承認,普
及文化能反映社會狀況、揭示道德標
準、培養我們對社會的認同感,並同
時為我們供不少歡樂。我們不應該逃
避或漠視這種矛盾,而是應該學會如
何去識別好壞,從而以正確的態度去
發掘這一個大寶藏的奧秘。

感想
對於成長於廿一世紀的年青人而言,
他們對潮流資訊的觸覺也許非常敏銳。然
而,若提到香港過去的歷史文化、昔日港
人的生活,許多時候他們都只是一知半解,
甚至包括我們做報告的這一群,亦對香港
的普及文化沒有深入的認識。
過去我們所學的歷史,大多只是圍繞著
中國或世界各地的大歷史,較少涉及港人
過去的生活文化。所以,為了讓現今一代
的年青人認識及了解更多有關過去的普及
文化,我們便選擇這個題目-「普及文
化」。

在製作報告的過程中,全組共有8人,共分
成4組,去搜羅各類的資料,過程中必有得失,
最大的得著是學習到合作精神。當有意見或分歧
時,我們學習到如何接納他人意見及解決問題,
更最重要的是,在搜集資料的過程中,我們因而
加深對港人文化源流的了解以及對昔日香港的認
識,確實獲益良多。
可是,這個題目涉及的範圍比較廣泛,選取
題目的過程上存有不少爭議,確實難以取捨。加
上,時間亦較為緊逼,使我們未能盡錄所有資料,
亦沒有充足的時間來進行任何訪問等工作,實是
報告上的不足之處。
但最後,憑著大家的努力,終於完成這份
報告。

參考書目
•香港今昔

高添強

三聯書店

•香港的流行文化
•香港掌故
•我們都是這樣長大
•情舊香港地
•趣談今昔香港

梁秉鈞

三聯書店
廣角鎖出版社
朋窗出版
喜閱文化叢會
萬里書店出版

魯言
龍景昌
吳昊
鄭心墀

參考網站
•www2.hkedcity.net/citizen_files/aa/bs/fy1379/public
_html/geu0412g.htm
•www2.hkedcity.net/citizen_files/aa/ba/au991301/pub
lic_html/hongkong
•http://www.timlau.com/song.htm
•http://www.rthk.org.hk/mediadigest/md0401/02.html


Slide 37

香港故事.香港情

普及文化
仁濟醫院靚次伯紀念中學

甚麼是普及文化?
「文化」的定義,本來就是爭論的焦點。
文化較廣義來說,是指「一時一地一社群共
同擁有的生活方式」,而「普及文化」則是
「廣泛在民間流傳,並且受到普遍歡迎的產
品和生活方式」。
普及文化以一般大眾作為基礎,滲透在日
常生活當中。亦由於這個原因,普及文化給
予群眾的參與和主動性便更大。這是一種由
群眾帶動的文化,也是一種生活層面的文化。
因此普及文化可與時在地的反映當時的出社
會面貌和一般人的思想。

娛樂
娛樂是其中一種見證香港文化發展的項目,其包

括音樂、電視和電影等。這一切都見證著香港娛

樂文化及人民喜好的轉變。

*音樂*
戰後的香港並沒有太多娛樂,港
人工作之餘,多收聽當時的流行歌曲。
而在普及文化之中,流行音樂可說
是最有感染力的。大部份人都曾有被樂
聲和歌詞觸動而感到興奮或流淚的經驗。
聽眾的意識形態直接或間接被歌詞影響
著。

戰後時期
因中國內戰,很多內地人移居香港。他們將
故有生活文化引進香港,他們聽的是國語
歌,所以當時以國語歌為主。

劉韻
顧媚

六十年代
自六十年代起,香港的轉口貿易蓬
勃,西方文化湧進香港,甚至連收
音機播放許多歐西流行曲,電視台
亦提供外語節目。不少的香港人也
追隨著潮流聽英文歌。

Elvis Presley

The Beatles

七十年代
流行歌直到這個時期才帶有多點本地色
彩。許冠傑以西方流行曲換上切合香港
「打工仔」心態的歌詞,例如「鬼馬雙星」
及「半斤八兩」 ,用詼諧淺白的詞匯,為
小市民訴說出心中的抑壓。
除此之外,七十年代中期,電視電影開
始刮起一片粵語風。 為配合節目而創作的
歌曲更掀起了粵語流行曲的熱潮,加速了
本地創作的發展。

許冠傑

羅文

八十年代
在這時期香港流行樂壇出現了一次前所
未有的「中文歌運動」,首次有機構(香
港商業電台)設立專門播放中文(以粵語為
主)流行曲的頻道,這次「中文歌運動」
對本土流行曲產生重要的衝擊。本地的
流行歌曲亦因此大行其道,不少本地歌
手成為香港人心目中的天皇巨星。

Beyond

張國榮

譚詠麟

梅艷芳

*電視*
自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TVB)啟播後,收
看電視便成為廣大市民的一種免費娛樂。
市民可以透過電視來接收來自本地或世界
各地的電視節目和資訊。

七十年代
這年代開始,電視機開始普及,
成為香港市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
分。
電視成為了香港最重要的傳播
媒介,以「普及文化」而言,電視的
影響頗為深遠。電視劇在七十年代興
起了熱潮,百集長劇造就了一班忠實
電視迷。

七十年代經典電視劇:

《獅子山下》

《狂潮》

逼上梁山(1977)

漩渦(1978)

香港粵語電視劇
(1976)

半生緣 (1976)

八十年代
八十年代跟七十年代不同的是,觀眾開始有不同要求。
例如武俠片等。同時他們生活節奏加快,從前的
長劇已不合時宜。中篇劇於這時崛起,這種劇集的
種類很多,演員發揮機會也較多,令觀眾眼前一亮。

八十年代經典電視劇:

《千王之王》

←主題曲

《上海灘》

《神鵰俠侶》

《網中人》

《小李飛刀》

九十年代
九十年代的電視劇更多元化,開始
提及不同階層人士,例如:醫生、
警察......。另外,科技發展令某
些劇集開始使用電腦特技作,給人
煥然一新的感覺 。

經典電視劇:

《壹號皇庭》
《西遊記》

《刑事偵緝檔案》

《妙手仁心》

二十一世紀
二十一世紀有大量本地製作的電視劇出現,同
時亦增加了一些外購劇,多是來自海外,如中

國內地、韓國和日本等。而至今天,韓劇更成
為大眾茶餘飯後的一個熱門話題,而最近的例
子有「大長今」。由此可見,電視劇集對大眾
有深遠的影響。

經典電視劇 :

《新楚留香》

《小寶與康熙 》

《浪漫滿屋》
《大長金》

總結
電視節目不只是為香港市民提供娛
樂的一種途徑,它反映不同年代觀
眾的喜好,同時見證香港不同年代
的文化發展。

*電影*
電影開始出現在香港時,並不是
每個人都可以觀賞。
這是由於票價昂貴,只有富家子
弟才可承擔。但隨時間變遷,現今
大眾都可以觀賞電影了。

50-60年代
這段期間電影的語言多是以國語為主,因
為有大量內地人從中國大陸湧入,對國語

片需求大。

60年代
六十年代開始,開始有本地電影公
司成立,這令港產粵語片開始大行
其道,漸漸取代國語片,戲票的價
格開始平民化。這時期的電影,題
材大多圍繞港人的現實生活。

帝女花

紫釵記

這時期的電影有:《飛女正傳》、《李
子長活畫》、《好夫妻》等。

《飛女正傳》

六十年代的紅星

陳寶珠

謝賢

陳寶珠在電影中多數飾演工廠妹,這
反映香港的經濟正轉型,工業開始發
展工廠工作很多時由女性擔任。

七十年代
粵語的動作片、武打片及喜劇片成
為電影的主流,受歡迎的程度遠超
過外語片。 因為在50-60年代出生

的人從小開始學習粵語,他們較喜
歡本地題材。

七十年代武打巨星

《忠烈圖》
(1975)
唐山大兄
(1971)

李小龍的電影曾在香港及世界(包括美

國)掀起中國功夫片熱潮,及在香港中

國及外國帶起學習中國功夫熱 。

鐵金剛系列

英雄本色

八十年代
至八十年代,外語片逐漸恢復
流行。 卡通片也開始在銀幕上
出現,也有一些紀錄片如《慘
痛的戰爭》(1980)。

《老夫子》

九十年代以後

九十年代,電影變得多元
化。本地及外語電影同樣

受到觀眾的喜愛。

《香港製造》
《鐵達尼號》

《職業特工隊》

《我的野蠻女友》

*報刊*

報刊是戰後一種最主要的傳播媒介。它是香港
市民獲取最新消息的來源之一,也是最普遍的

讀物。早期,報刊種類較少,主要報導港聞要
事。現在的報刊,種類繁多,除了報導時事
還有馬經、地產、財經和娛樂新聞等。

漫畫
漫畫也是頗受大眾歡
迎的讀物,在六、七
十年代開始,興起了
本地漫畫,主要是反
映當時市民的心態。
到了八十年代,本地
漫畫開始式微,取而
代之的是日本漫畫,
熱潮至今仍未減退。

60年代

在這年代,畫公仔書(現稱為漫畫)﹐是只
能混口飯吃的卑賤職業。
當時畫家生活普遍困難,更受社會歧視,
黃玉郎就在這個漫畫亂世,投身入漫畫
行業。

80年代黃玉郎作品
這十年為黃玉郎的巔峰期﹐也是漫畫界的
黃金時期 。

老夫子 (作者:王澤 ) 六十年代

日本漫畫

吳俊雄博士的觀點
雖然我們經常批評普及文化內容低俗、
缺乏創意,但我們又不能不承認,普
及文化能反映社會狀況、揭示道德標
準、培養我們對社會的認同感,並同
時為我們供不少歡樂。我們不應該逃
避或漠視這種矛盾,而是應該學會如
何去識別好壞,從而以正確的態度去
發掘這一個大寶藏的奧秘。

感想
對於成長於廿一世紀的年青人而言,
他們對潮流資訊的觸覺也許非常敏銳。然
而,若提到香港過去的歷史文化、昔日港
人的生活,許多時候他們都只是一知半解,
甚至包括我們做報告的這一群,亦對香港
的普及文化沒有深入的認識。
過去我們所學的歷史,大多只是圍繞著
中國或世界各地的大歷史,較少涉及港人
過去的生活文化。所以,為了讓現今一代
的年青人認識及了解更多有關過去的普及
文化,我們便選擇這個題目-「普及文
化」。

在製作報告的過程中,全組共有8人,共分
成4組,去搜羅各類的資料,過程中必有得失,
最大的得著是學習到合作精神。當有意見或分歧
時,我們學習到如何接納他人意見及解決問題,
更最重要的是,在搜集資料的過程中,我們因而
加深對港人文化源流的了解以及對昔日香港的認
識,確實獲益良多。
可是,這個題目涉及的範圍比較廣泛,選取
題目的過程上存有不少爭議,確實難以取捨。加
上,時間亦較為緊逼,使我們未能盡錄所有資料,
亦沒有充足的時間來進行任何訪問等工作,實是
報告上的不足之處。
但最後,憑著大家的努力,終於完成這份
報告。

參考書目
•香港今昔

高添強

三聯書店

•香港的流行文化
•香港掌故
•我們都是這樣長大
•情舊香港地
•趣談今昔香港

梁秉鈞

三聯書店
廣角鎖出版社
朋窗出版
喜閱文化叢會
萬里書店出版

魯言
龍景昌
吳昊
鄭心墀

參考網站
•www2.hkedcity.net/citizen_files/aa/bs/fy1379/public
_html/geu0412g.htm
•www2.hkedcity.net/citizen_files/aa/ba/au991301/pub
lic_html/hongkong
•http://www.timlau.com/song.htm
•http://www.rthk.org.hk/mediadigest/md0401/02.html


Slide 38

香港故事.香港情

普及文化
仁濟醫院靚次伯紀念中學

甚麼是普及文化?
「文化」的定義,本來就是爭論的焦點。
文化較廣義來說,是指「一時一地一社群共
同擁有的生活方式」,而「普及文化」則是
「廣泛在民間流傳,並且受到普遍歡迎的產
品和生活方式」。
普及文化以一般大眾作為基礎,滲透在日
常生活當中。亦由於這個原因,普及文化給
予群眾的參與和主動性便更大。這是一種由
群眾帶動的文化,也是一種生活層面的文化。
因此普及文化可與時在地的反映當時的出社
會面貌和一般人的思想。

娛樂
娛樂是其中一種見證香港文化發展的項目,其包

括音樂、電視和電影等。這一切都見證著香港娛

樂文化及人民喜好的轉變。

*音樂*
戰後的香港並沒有太多娛樂,港
人工作之餘,多收聽當時的流行歌曲。
而在普及文化之中,流行音樂可說
是最有感染力的。大部份人都曾有被樂
聲和歌詞觸動而感到興奮或流淚的經驗。
聽眾的意識形態直接或間接被歌詞影響
著。

戰後時期
因中國內戰,很多內地人移居香港。他們將
故有生活文化引進香港,他們聽的是國語
歌,所以當時以國語歌為主。

劉韻
顧媚

六十年代
自六十年代起,香港的轉口貿易蓬
勃,西方文化湧進香港,甚至連收
音機播放許多歐西流行曲,電視台
亦提供外語節目。不少的香港人也
追隨著潮流聽英文歌。

Elvis Presley

The Beatles

七十年代
流行歌直到這個時期才帶有多點本地色
彩。許冠傑以西方流行曲換上切合香港
「打工仔」心態的歌詞,例如「鬼馬雙星」
及「半斤八兩」 ,用詼諧淺白的詞匯,為
小市民訴說出心中的抑壓。
除此之外,七十年代中期,電視電影開
始刮起一片粵語風。 為配合節目而創作的
歌曲更掀起了粵語流行曲的熱潮,加速了
本地創作的發展。

許冠傑

羅文

八十年代
在這時期香港流行樂壇出現了一次前所
未有的「中文歌運動」,首次有機構(香
港商業電台)設立專門播放中文(以粵語為
主)流行曲的頻道,這次「中文歌運動」
對本土流行曲產生重要的衝擊。本地的
流行歌曲亦因此大行其道,不少本地歌
手成為香港人心目中的天皇巨星。

Beyond

張國榮

譚詠麟

梅艷芳

*電視*
自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TVB)啟播後,收
看電視便成為廣大市民的一種免費娛樂。
市民可以透過電視來接收來自本地或世界
各地的電視節目和資訊。

七十年代
這年代開始,電視機開始普及,
成為香港市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
分。
電視成為了香港最重要的傳播
媒介,以「普及文化」而言,電視的
影響頗為深遠。電視劇在七十年代興
起了熱潮,百集長劇造就了一班忠實
電視迷。

七十年代經典電視劇:

《獅子山下》

《狂潮》

逼上梁山(1977)

漩渦(1978)

香港粵語電視劇
(1976)

半生緣 (1976)

八十年代
八十年代跟七十年代不同的是,觀眾開始有不同要求。
例如武俠片等。同時他們生活節奏加快,從前的
長劇已不合時宜。中篇劇於這時崛起,這種劇集的
種類很多,演員發揮機會也較多,令觀眾眼前一亮。

八十年代經典電視劇:

《千王之王》

←主題曲

《上海灘》

《神鵰俠侶》

《網中人》

《小李飛刀》

九十年代
九十年代的電視劇更多元化,開始
提及不同階層人士,例如:醫生、
警察......。另外,科技發展令某
些劇集開始使用電腦特技作,給人
煥然一新的感覺 。

經典電視劇:

《壹號皇庭》
《西遊記》

《刑事偵緝檔案》

《妙手仁心》

二十一世紀
二十一世紀有大量本地製作的電視劇出現,同
時亦增加了一些外購劇,多是來自海外,如中

國內地、韓國和日本等。而至今天,韓劇更成
為大眾茶餘飯後的一個熱門話題,而最近的例
子有「大長今」。由此可見,電視劇集對大眾
有深遠的影響。

經典電視劇 :

《新楚留香》

《小寶與康熙 》

《浪漫滿屋》
《大長金》

總結
電視節目不只是為香港市民提供娛
樂的一種途徑,它反映不同年代觀
眾的喜好,同時見證香港不同年代
的文化發展。

*電影*
電影開始出現在香港時,並不是
每個人都可以觀賞。
這是由於票價昂貴,只有富家子
弟才可承擔。但隨時間變遷,現今
大眾都可以觀賞電影了。

50-60年代
這段期間電影的語言多是以國語為主,因
為有大量內地人從中國大陸湧入,對國語

片需求大。

60年代
六十年代開始,開始有本地電影公
司成立,這令港產粵語片開始大行
其道,漸漸取代國語片,戲票的價
格開始平民化。這時期的電影,題
材大多圍繞港人的現實生活。

帝女花

紫釵記

這時期的電影有:《飛女正傳》、《李
子長活畫》、《好夫妻》等。

《飛女正傳》

六十年代的紅星

陳寶珠

謝賢

陳寶珠在電影中多數飾演工廠妹,這
反映香港的經濟正轉型,工業開始發
展工廠工作很多時由女性擔任。

七十年代
粵語的動作片、武打片及喜劇片成
為電影的主流,受歡迎的程度遠超
過外語片。 因為在50-60年代出生

的人從小開始學習粵語,他們較喜
歡本地題材。

七十年代武打巨星

《忠烈圖》
(1975)
唐山大兄
(1971)

李小龍的電影曾在香港及世界(包括美

國)掀起中國功夫片熱潮,及在香港中

國及外國帶起學習中國功夫熱 。

鐵金剛系列

英雄本色

八十年代
至八十年代,外語片逐漸恢復
流行。 卡通片也開始在銀幕上
出現,也有一些紀錄片如《慘
痛的戰爭》(1980)。

《老夫子》

九十年代以後

九十年代,電影變得多元
化。本地及外語電影同樣

受到觀眾的喜愛。

《香港製造》
《鐵達尼號》

《職業特工隊》

《我的野蠻女友》

*報刊*

報刊是戰後一種最主要的傳播媒介。它是香港
市民獲取最新消息的來源之一,也是最普遍的

讀物。早期,報刊種類較少,主要報導港聞要
事。現在的報刊,種類繁多,除了報導時事
還有馬經、地產、財經和娛樂新聞等。

漫畫
漫畫也是頗受大眾歡
迎的讀物,在六、七
十年代開始,興起了
本地漫畫,主要是反
映當時市民的心態。
到了八十年代,本地
漫畫開始式微,取而
代之的是日本漫畫,
熱潮至今仍未減退。

60年代

在這年代,畫公仔書(現稱為漫畫)﹐是只
能混口飯吃的卑賤職業。
當時畫家生活普遍困難,更受社會歧視,
黃玉郎就在這個漫畫亂世,投身入漫畫
行業。

80年代黃玉郎作品
這十年為黃玉郎的巔峰期﹐也是漫畫界的
黃金時期 。

老夫子 (作者:王澤 ) 六十年代

日本漫畫

吳俊雄博士的觀點
雖然我們經常批評普及文化內容低俗、
缺乏創意,但我們又不能不承認,普
及文化能反映社會狀況、揭示道德標
準、培養我們對社會的認同感,並同
時為我們供不少歡樂。我們不應該逃
避或漠視這種矛盾,而是應該學會如
何去識別好壞,從而以正確的態度去
發掘這一個大寶藏的奧秘。

感想
對於成長於廿一世紀的年青人而言,
他們對潮流資訊的觸覺也許非常敏銳。然
而,若提到香港過去的歷史文化、昔日港
人的生活,許多時候他們都只是一知半解,
甚至包括我們做報告的這一群,亦對香港
的普及文化沒有深入的認識。
過去我們所學的歷史,大多只是圍繞著
中國或世界各地的大歷史,較少涉及港人
過去的生活文化。所以,為了讓現今一代
的年青人認識及了解更多有關過去的普及
文化,我們便選擇這個題目-「普及文
化」。

在製作報告的過程中,全組共有8人,共分
成4組,去搜羅各類的資料,過程中必有得失,
最大的得著是學習到合作精神。當有意見或分歧
時,我們學習到如何接納他人意見及解決問題,
更最重要的是,在搜集資料的過程中,我們因而
加深對港人文化源流的了解以及對昔日香港的認
識,確實獲益良多。
可是,這個題目涉及的範圍比較廣泛,選取
題目的過程上存有不少爭議,確實難以取捨。加
上,時間亦較為緊逼,使我們未能盡錄所有資料,
亦沒有充足的時間來進行任何訪問等工作,實是
報告上的不足之處。
但最後,憑著大家的努力,終於完成這份
報告。

參考書目
•香港今昔

高添強

三聯書店

•香港的流行文化
•香港掌故
•我們都是這樣長大
•情舊香港地
•趣談今昔香港

梁秉鈞

三聯書店
廣角鎖出版社
朋窗出版
喜閱文化叢會
萬里書店出版

魯言
龍景昌
吳昊
鄭心墀

參考網站
•www2.hkedcity.net/citizen_files/aa/bs/fy1379/public
_html/geu0412g.htm
•www2.hkedcity.net/citizen_files/aa/ba/au991301/pub
lic_html/hongkong
•http://www.timlau.com/song.htm
•http://www.rthk.org.hk/mediadigest/md0401/02.html


Slide 39

香港故事.香港情

普及文化
仁濟醫院靚次伯紀念中學

甚麼是普及文化?
「文化」的定義,本來就是爭論的焦點。
文化較廣義來說,是指「一時一地一社群共
同擁有的生活方式」,而「普及文化」則是
「廣泛在民間流傳,並且受到普遍歡迎的產
品和生活方式」。
普及文化以一般大眾作為基礎,滲透在日
常生活當中。亦由於這個原因,普及文化給
予群眾的參與和主動性便更大。這是一種由
群眾帶動的文化,也是一種生活層面的文化。
因此普及文化可與時在地的反映當時的出社
會面貌和一般人的思想。

娛樂
娛樂是其中一種見證香港文化發展的項目,其包

括音樂、電視和電影等。這一切都見證著香港娛

樂文化及人民喜好的轉變。

*音樂*
戰後的香港並沒有太多娛樂,港
人工作之餘,多收聽當時的流行歌曲。
而在普及文化之中,流行音樂可說
是最有感染力的。大部份人都曾有被樂
聲和歌詞觸動而感到興奮或流淚的經驗。
聽眾的意識形態直接或間接被歌詞影響
著。

戰後時期
因中國內戰,很多內地人移居香港。他們將
故有生活文化引進香港,他們聽的是國語
歌,所以當時以國語歌為主。

劉韻
顧媚

六十年代
自六十年代起,香港的轉口貿易蓬
勃,西方文化湧進香港,甚至連收
音機播放許多歐西流行曲,電視台
亦提供外語節目。不少的香港人也
追隨著潮流聽英文歌。

Elvis Presley

The Beatles

七十年代
流行歌直到這個時期才帶有多點本地色
彩。許冠傑以西方流行曲換上切合香港
「打工仔」心態的歌詞,例如「鬼馬雙星」
及「半斤八兩」 ,用詼諧淺白的詞匯,為
小市民訴說出心中的抑壓。
除此之外,七十年代中期,電視電影開
始刮起一片粵語風。 為配合節目而創作的
歌曲更掀起了粵語流行曲的熱潮,加速了
本地創作的發展。

許冠傑

羅文

八十年代
在這時期香港流行樂壇出現了一次前所
未有的「中文歌運動」,首次有機構(香
港商業電台)設立專門播放中文(以粵語為
主)流行曲的頻道,這次「中文歌運動」
對本土流行曲產生重要的衝擊。本地的
流行歌曲亦因此大行其道,不少本地歌
手成為香港人心目中的天皇巨星。

Beyond

張國榮

譚詠麟

梅艷芳

*電視*
自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TVB)啟播後,收
看電視便成為廣大市民的一種免費娛樂。
市民可以透過電視來接收來自本地或世界
各地的電視節目和資訊。

七十年代
這年代開始,電視機開始普及,
成為香港市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
分。
電視成為了香港最重要的傳播
媒介,以「普及文化」而言,電視的
影響頗為深遠。電視劇在七十年代興
起了熱潮,百集長劇造就了一班忠實
電視迷。

七十年代經典電視劇:

《獅子山下》

《狂潮》

逼上梁山(1977)

漩渦(1978)

香港粵語電視劇
(1976)

半生緣 (1976)

八十年代
八十年代跟七十年代不同的是,觀眾開始有不同要求。
例如武俠片等。同時他們生活節奏加快,從前的
長劇已不合時宜。中篇劇於這時崛起,這種劇集的
種類很多,演員發揮機會也較多,令觀眾眼前一亮。

八十年代經典電視劇:

《千王之王》

←主題曲

《上海灘》

《神鵰俠侶》

《網中人》

《小李飛刀》

九十年代
九十年代的電視劇更多元化,開始
提及不同階層人士,例如:醫生、
警察......。另外,科技發展令某
些劇集開始使用電腦特技作,給人
煥然一新的感覺 。

經典電視劇:

《壹號皇庭》
《西遊記》

《刑事偵緝檔案》

《妙手仁心》

二十一世紀
二十一世紀有大量本地製作的電視劇出現,同
時亦增加了一些外購劇,多是來自海外,如中

國內地、韓國和日本等。而至今天,韓劇更成
為大眾茶餘飯後的一個熱門話題,而最近的例
子有「大長今」。由此可見,電視劇集對大眾
有深遠的影響。

經典電視劇 :

《新楚留香》

《小寶與康熙 》

《浪漫滿屋》
《大長金》

總結
電視節目不只是為香港市民提供娛
樂的一種途徑,它反映不同年代觀
眾的喜好,同時見證香港不同年代
的文化發展。

*電影*
電影開始出現在香港時,並不是
每個人都可以觀賞。
這是由於票價昂貴,只有富家子
弟才可承擔。但隨時間變遷,現今
大眾都可以觀賞電影了。

50-60年代
這段期間電影的語言多是以國語為主,因
為有大量內地人從中國大陸湧入,對國語

片需求大。

60年代
六十年代開始,開始有本地電影公
司成立,這令港產粵語片開始大行
其道,漸漸取代國語片,戲票的價
格開始平民化。這時期的電影,題
材大多圍繞港人的現實生活。

帝女花

紫釵記

這時期的電影有:《飛女正傳》、《李
子長活畫》、《好夫妻》等。

《飛女正傳》

六十年代的紅星

陳寶珠

謝賢

陳寶珠在電影中多數飾演工廠妹,這
反映香港的經濟正轉型,工業開始發
展工廠工作很多時由女性擔任。

七十年代
粵語的動作片、武打片及喜劇片成
為電影的主流,受歡迎的程度遠超
過外語片。 因為在50-60年代出生

的人從小開始學習粵語,他們較喜
歡本地題材。

七十年代武打巨星

《忠烈圖》
(1975)
唐山大兄
(1971)

李小龍的電影曾在香港及世界(包括美

國)掀起中國功夫片熱潮,及在香港中

國及外國帶起學習中國功夫熱 。

鐵金剛系列

英雄本色

八十年代
至八十年代,外語片逐漸恢復
流行。 卡通片也開始在銀幕上
出現,也有一些紀錄片如《慘
痛的戰爭》(1980)。

《老夫子》

九十年代以後

九十年代,電影變得多元
化。本地及外語電影同樣

受到觀眾的喜愛。

《香港製造》
《鐵達尼號》

《職業特工隊》

《我的野蠻女友》

*報刊*

報刊是戰後一種最主要的傳播媒介。它是香港
市民獲取最新消息的來源之一,也是最普遍的

讀物。早期,報刊種類較少,主要報導港聞要
事。現在的報刊,種類繁多,除了報導時事
還有馬經、地產、財經和娛樂新聞等。

漫畫
漫畫也是頗受大眾歡
迎的讀物,在六、七
十年代開始,興起了
本地漫畫,主要是反
映當時市民的心態。
到了八十年代,本地
漫畫開始式微,取而
代之的是日本漫畫,
熱潮至今仍未減退。

60年代

在這年代,畫公仔書(現稱為漫畫)﹐是只
能混口飯吃的卑賤職業。
當時畫家生活普遍困難,更受社會歧視,
黃玉郎就在這個漫畫亂世,投身入漫畫
行業。

80年代黃玉郎作品
這十年為黃玉郎的巔峰期﹐也是漫畫界的
黃金時期 。

老夫子 (作者:王澤 ) 六十年代

日本漫畫

吳俊雄博士的觀點
雖然我們經常批評普及文化內容低俗、
缺乏創意,但我們又不能不承認,普
及文化能反映社會狀況、揭示道德標
準、培養我們對社會的認同感,並同
時為我們供不少歡樂。我們不應該逃
避或漠視這種矛盾,而是應該學會如
何去識別好壞,從而以正確的態度去
發掘這一個大寶藏的奧秘。

感想
對於成長於廿一世紀的年青人而言,
他們對潮流資訊的觸覺也許非常敏銳。然
而,若提到香港過去的歷史文化、昔日港
人的生活,許多時候他們都只是一知半解,
甚至包括我們做報告的這一群,亦對香港
的普及文化沒有深入的認識。
過去我們所學的歷史,大多只是圍繞著
中國或世界各地的大歷史,較少涉及港人
過去的生活文化。所以,為了讓現今一代
的年青人認識及了解更多有關過去的普及
文化,我們便選擇這個題目-「普及文
化」。

在製作報告的過程中,全組共有8人,共分
成4組,去搜羅各類的資料,過程中必有得失,
最大的得著是學習到合作精神。當有意見或分歧
時,我們學習到如何接納他人意見及解決問題,
更最重要的是,在搜集資料的過程中,我們因而
加深對港人文化源流的了解以及對昔日香港的認
識,確實獲益良多。
可是,這個題目涉及的範圍比較廣泛,選取
題目的過程上存有不少爭議,確實難以取捨。加
上,時間亦較為緊逼,使我們未能盡錄所有資料,
亦沒有充足的時間來進行任何訪問等工作,實是
報告上的不足之處。
但最後,憑著大家的努力,終於完成這份
報告。

參考書目
•香港今昔

高添強

三聯書店

•香港的流行文化
•香港掌故
•我們都是這樣長大
•情舊香港地
•趣談今昔香港

梁秉鈞

三聯書店
廣角鎖出版社
朋窗出版
喜閱文化叢會
萬里書店出版

魯言
龍景昌
吳昊
鄭心墀

參考網站
•www2.hkedcity.net/citizen_files/aa/bs/fy1379/public
_html/geu0412g.htm
•www2.hkedcity.net/citizen_files/aa/ba/au991301/pub
lic_html/hongkong
•http://www.timlau.com/song.htm
•http://www.rthk.org.hk/mediadigest/md0401/02.html


Slide 40

香港故事.香港情

普及文化
仁濟醫院靚次伯紀念中學

甚麼是普及文化?
「文化」的定義,本來就是爭論的焦點。
文化較廣義來說,是指「一時一地一社群共
同擁有的生活方式」,而「普及文化」則是
「廣泛在民間流傳,並且受到普遍歡迎的產
品和生活方式」。
普及文化以一般大眾作為基礎,滲透在日
常生活當中。亦由於這個原因,普及文化給
予群眾的參與和主動性便更大。這是一種由
群眾帶動的文化,也是一種生活層面的文化。
因此普及文化可與時在地的反映當時的出社
會面貌和一般人的思想。

娛樂
娛樂是其中一種見證香港文化發展的項目,其包

括音樂、電視和電影等。這一切都見證著香港娛

樂文化及人民喜好的轉變。

*音樂*
戰後的香港並沒有太多娛樂,港
人工作之餘,多收聽當時的流行歌曲。
而在普及文化之中,流行音樂可說
是最有感染力的。大部份人都曾有被樂
聲和歌詞觸動而感到興奮或流淚的經驗。
聽眾的意識形態直接或間接被歌詞影響
著。

戰後時期
因中國內戰,很多內地人移居香港。他們將
故有生活文化引進香港,他們聽的是國語
歌,所以當時以國語歌為主。

劉韻
顧媚

六十年代
自六十年代起,香港的轉口貿易蓬
勃,西方文化湧進香港,甚至連收
音機播放許多歐西流行曲,電視台
亦提供外語節目。不少的香港人也
追隨著潮流聽英文歌。

Elvis Presley

The Beatles

七十年代
流行歌直到這個時期才帶有多點本地色
彩。許冠傑以西方流行曲換上切合香港
「打工仔」心態的歌詞,例如「鬼馬雙星」
及「半斤八兩」 ,用詼諧淺白的詞匯,為
小市民訴說出心中的抑壓。
除此之外,七十年代中期,電視電影開
始刮起一片粵語風。 為配合節目而創作的
歌曲更掀起了粵語流行曲的熱潮,加速了
本地創作的發展。

許冠傑

羅文

八十年代
在這時期香港流行樂壇出現了一次前所
未有的「中文歌運動」,首次有機構(香
港商業電台)設立專門播放中文(以粵語為
主)流行曲的頻道,這次「中文歌運動」
對本土流行曲產生重要的衝擊。本地的
流行歌曲亦因此大行其道,不少本地歌
手成為香港人心目中的天皇巨星。

Beyond

張國榮

譚詠麟

梅艷芳

*電視*
自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TVB)啟播後,收
看電視便成為廣大市民的一種免費娛樂。
市民可以透過電視來接收來自本地或世界
各地的電視節目和資訊。

七十年代
這年代開始,電視機開始普及,
成為香港市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
分。
電視成為了香港最重要的傳播
媒介,以「普及文化」而言,電視的
影響頗為深遠。電視劇在七十年代興
起了熱潮,百集長劇造就了一班忠實
電視迷。

七十年代經典電視劇:

《獅子山下》

《狂潮》

逼上梁山(1977)

漩渦(1978)

香港粵語電視劇
(1976)

半生緣 (1976)

八十年代
八十年代跟七十年代不同的是,觀眾開始有不同要求。
例如武俠片等。同時他們生活節奏加快,從前的
長劇已不合時宜。中篇劇於這時崛起,這種劇集的
種類很多,演員發揮機會也較多,令觀眾眼前一亮。

八十年代經典電視劇:

《千王之王》

←主題曲

《上海灘》

《神鵰俠侶》

《網中人》

《小李飛刀》

九十年代
九十年代的電視劇更多元化,開始
提及不同階層人士,例如:醫生、
警察......。另外,科技發展令某
些劇集開始使用電腦特技作,給人
煥然一新的感覺 。

經典電視劇:

《壹號皇庭》
《西遊記》

《刑事偵緝檔案》

《妙手仁心》

二十一世紀
二十一世紀有大量本地製作的電視劇出現,同
時亦增加了一些外購劇,多是來自海外,如中

國內地、韓國和日本等。而至今天,韓劇更成
為大眾茶餘飯後的一個熱門話題,而最近的例
子有「大長今」。由此可見,電視劇集對大眾
有深遠的影響。

經典電視劇 :

《新楚留香》

《小寶與康熙 》

《浪漫滿屋》
《大長金》

總結
電視節目不只是為香港市民提供娛
樂的一種途徑,它反映不同年代觀
眾的喜好,同時見證香港不同年代
的文化發展。

*電影*
電影開始出現在香港時,並不是
每個人都可以觀賞。
這是由於票價昂貴,只有富家子
弟才可承擔。但隨時間變遷,現今
大眾都可以觀賞電影了。

50-60年代
這段期間電影的語言多是以國語為主,因
為有大量內地人從中國大陸湧入,對國語

片需求大。

60年代
六十年代開始,開始有本地電影公
司成立,這令港產粵語片開始大行
其道,漸漸取代國語片,戲票的價
格開始平民化。這時期的電影,題
材大多圍繞港人的現實生活。

帝女花

紫釵記

這時期的電影有:《飛女正傳》、《李
子長活畫》、《好夫妻》等。

《飛女正傳》

六十年代的紅星

陳寶珠

謝賢

陳寶珠在電影中多數飾演工廠妹,這
反映香港的經濟正轉型,工業開始發
展工廠工作很多時由女性擔任。

七十年代
粵語的動作片、武打片及喜劇片成
為電影的主流,受歡迎的程度遠超
過外語片。 因為在50-60年代出生

的人從小開始學習粵語,他們較喜
歡本地題材。

七十年代武打巨星

《忠烈圖》
(1975)
唐山大兄
(1971)

李小龍的電影曾在香港及世界(包括美

國)掀起中國功夫片熱潮,及在香港中

國及外國帶起學習中國功夫熱 。

鐵金剛系列

英雄本色

八十年代
至八十年代,外語片逐漸恢復
流行。 卡通片也開始在銀幕上
出現,也有一些紀錄片如《慘
痛的戰爭》(1980)。

《老夫子》

九十年代以後

九十年代,電影變得多元
化。本地及外語電影同樣

受到觀眾的喜愛。

《香港製造》
《鐵達尼號》

《職業特工隊》

《我的野蠻女友》

*報刊*

報刊是戰後一種最主要的傳播媒介。它是香港
市民獲取最新消息的來源之一,也是最普遍的

讀物。早期,報刊種類較少,主要報導港聞要
事。現在的報刊,種類繁多,除了報導時事
還有馬經、地產、財經和娛樂新聞等。

漫畫
漫畫也是頗受大眾歡
迎的讀物,在六、七
十年代開始,興起了
本地漫畫,主要是反
映當時市民的心態。
到了八十年代,本地
漫畫開始式微,取而
代之的是日本漫畫,
熱潮至今仍未減退。

60年代

在這年代,畫公仔書(現稱為漫畫)﹐是只
能混口飯吃的卑賤職業。
當時畫家生活普遍困難,更受社會歧視,
黃玉郎就在這個漫畫亂世,投身入漫畫
行業。

80年代黃玉郎作品
這十年為黃玉郎的巔峰期﹐也是漫畫界的
黃金時期 。

老夫子 (作者:王澤 ) 六十年代

日本漫畫

吳俊雄博士的觀點
雖然我們經常批評普及文化內容低俗、
缺乏創意,但我們又不能不承認,普
及文化能反映社會狀況、揭示道德標
準、培養我們對社會的認同感,並同
時為我們供不少歡樂。我們不應該逃
避或漠視這種矛盾,而是應該學會如
何去識別好壞,從而以正確的態度去
發掘這一個大寶藏的奧秘。

感想
對於成長於廿一世紀的年青人而言,
他們對潮流資訊的觸覺也許非常敏銳。然
而,若提到香港過去的歷史文化、昔日港
人的生活,許多時候他們都只是一知半解,
甚至包括我們做報告的這一群,亦對香港
的普及文化沒有深入的認識。
過去我們所學的歷史,大多只是圍繞著
中國或世界各地的大歷史,較少涉及港人
過去的生活文化。所以,為了讓現今一代
的年青人認識及了解更多有關過去的普及
文化,我們便選擇這個題目-「普及文
化」。

在製作報告的過程中,全組共有8人,共分
成4組,去搜羅各類的資料,過程中必有得失,
最大的得著是學習到合作精神。當有意見或分歧
時,我們學習到如何接納他人意見及解決問題,
更最重要的是,在搜集資料的過程中,我們因而
加深對港人文化源流的了解以及對昔日香港的認
識,確實獲益良多。
可是,這個題目涉及的範圍比較廣泛,選取
題目的過程上存有不少爭議,確實難以取捨。加
上,時間亦較為緊逼,使我們未能盡錄所有資料,
亦沒有充足的時間來進行任何訪問等工作,實是
報告上的不足之處。
但最後,憑著大家的努力,終於完成這份
報告。

參考書目
•香港今昔

高添強

三聯書店

•香港的流行文化
•香港掌故
•我們都是這樣長大
•情舊香港地
•趣談今昔香港

梁秉鈞

三聯書店
廣角鎖出版社
朋窗出版
喜閱文化叢會
萬里書店出版

魯言
龍景昌
吳昊
鄭心墀

參考網站
•www2.hkedcity.net/citizen_files/aa/bs/fy1379/public
_html/geu0412g.htm
•www2.hkedcity.net/citizen_files/aa/ba/au991301/pub
lic_html/hongkong
•http://www.timlau.com/song.htm
•http://www.rthk.org.hk/mediadigest/md0401/02.html


Slide 41

香港故事.香港情

普及文化
仁濟醫院靚次伯紀念中學

甚麼是普及文化?
「文化」的定義,本來就是爭論的焦點。
文化較廣義來說,是指「一時一地一社群共
同擁有的生活方式」,而「普及文化」則是
「廣泛在民間流傳,並且受到普遍歡迎的產
品和生活方式」。
普及文化以一般大眾作為基礎,滲透在日
常生活當中。亦由於這個原因,普及文化給
予群眾的參與和主動性便更大。這是一種由
群眾帶動的文化,也是一種生活層面的文化。
因此普及文化可與時在地的反映當時的出社
會面貌和一般人的思想。

娛樂
娛樂是其中一種見證香港文化發展的項目,其包

括音樂、電視和電影等。這一切都見證著香港娛

樂文化及人民喜好的轉變。

*音樂*
戰後的香港並沒有太多娛樂,港
人工作之餘,多收聽當時的流行歌曲。
而在普及文化之中,流行音樂可說
是最有感染力的。大部份人都曾有被樂
聲和歌詞觸動而感到興奮或流淚的經驗。
聽眾的意識形態直接或間接被歌詞影響
著。

戰後時期
因中國內戰,很多內地人移居香港。他們將
故有生活文化引進香港,他們聽的是國語
歌,所以當時以國語歌為主。

劉韻
顧媚

六十年代
自六十年代起,香港的轉口貿易蓬
勃,西方文化湧進香港,甚至連收
音機播放許多歐西流行曲,電視台
亦提供外語節目。不少的香港人也
追隨著潮流聽英文歌。

Elvis Presley

The Beatles

七十年代
流行歌直到這個時期才帶有多點本地色
彩。許冠傑以西方流行曲換上切合香港
「打工仔」心態的歌詞,例如「鬼馬雙星」
及「半斤八兩」 ,用詼諧淺白的詞匯,為
小市民訴說出心中的抑壓。
除此之外,七十年代中期,電視電影開
始刮起一片粵語風。 為配合節目而創作的
歌曲更掀起了粵語流行曲的熱潮,加速了
本地創作的發展。

許冠傑

羅文

八十年代
在這時期香港流行樂壇出現了一次前所
未有的「中文歌運動」,首次有機構(香
港商業電台)設立專門播放中文(以粵語為
主)流行曲的頻道,這次「中文歌運動」
對本土流行曲產生重要的衝擊。本地的
流行歌曲亦因此大行其道,不少本地歌
手成為香港人心目中的天皇巨星。

Beyond

張國榮

譚詠麟

梅艷芳

*電視*
自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TVB)啟播後,收
看電視便成為廣大市民的一種免費娛樂。
市民可以透過電視來接收來自本地或世界
各地的電視節目和資訊。

七十年代
這年代開始,電視機開始普及,
成為香港市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
分。
電視成為了香港最重要的傳播
媒介,以「普及文化」而言,電視的
影響頗為深遠。電視劇在七十年代興
起了熱潮,百集長劇造就了一班忠實
電視迷。

七十年代經典電視劇:

《獅子山下》

《狂潮》

逼上梁山(1977)

漩渦(1978)

香港粵語電視劇
(1976)

半生緣 (1976)

八十年代
八十年代跟七十年代不同的是,觀眾開始有不同要求。
例如武俠片等。同時他們生活節奏加快,從前的
長劇已不合時宜。中篇劇於這時崛起,這種劇集的
種類很多,演員發揮機會也較多,令觀眾眼前一亮。

八十年代經典電視劇:

《千王之王》

←主題曲

《上海灘》

《神鵰俠侶》

《網中人》

《小李飛刀》

九十年代
九十年代的電視劇更多元化,開始
提及不同階層人士,例如:醫生、
警察......。另外,科技發展令某
些劇集開始使用電腦特技作,給人
煥然一新的感覺 。

經典電視劇:

《壹號皇庭》
《西遊記》

《刑事偵緝檔案》

《妙手仁心》

二十一世紀
二十一世紀有大量本地製作的電視劇出現,同
時亦增加了一些外購劇,多是來自海外,如中

國內地、韓國和日本等。而至今天,韓劇更成
為大眾茶餘飯後的一個熱門話題,而最近的例
子有「大長今」。由此可見,電視劇集對大眾
有深遠的影響。

經典電視劇 :

《新楚留香》

《小寶與康熙 》

《浪漫滿屋》
《大長金》

總結
電視節目不只是為香港市民提供娛
樂的一種途徑,它反映不同年代觀
眾的喜好,同時見證香港不同年代
的文化發展。

*電影*
電影開始出現在香港時,並不是
每個人都可以觀賞。
這是由於票價昂貴,只有富家子
弟才可承擔。但隨時間變遷,現今
大眾都可以觀賞電影了。

50-60年代
這段期間電影的語言多是以國語為主,因
為有大量內地人從中國大陸湧入,對國語

片需求大。

60年代
六十年代開始,開始有本地電影公
司成立,這令港產粵語片開始大行
其道,漸漸取代國語片,戲票的價
格開始平民化。這時期的電影,題
材大多圍繞港人的現實生活。

帝女花

紫釵記

這時期的電影有:《飛女正傳》、《李
子長活畫》、《好夫妻》等。

《飛女正傳》

六十年代的紅星

陳寶珠

謝賢

陳寶珠在電影中多數飾演工廠妹,這
反映香港的經濟正轉型,工業開始發
展工廠工作很多時由女性擔任。

七十年代
粵語的動作片、武打片及喜劇片成
為電影的主流,受歡迎的程度遠超
過外語片。 因為在50-60年代出生

的人從小開始學習粵語,他們較喜
歡本地題材。

七十年代武打巨星

《忠烈圖》
(1975)
唐山大兄
(1971)

李小龍的電影曾在香港及世界(包括美

國)掀起中國功夫片熱潮,及在香港中

國及外國帶起學習中國功夫熱 。

鐵金剛系列

英雄本色

八十年代
至八十年代,外語片逐漸恢復
流行。 卡通片也開始在銀幕上
出現,也有一些紀錄片如《慘
痛的戰爭》(1980)。

《老夫子》

九十年代以後

九十年代,電影變得多元
化。本地及外語電影同樣

受到觀眾的喜愛。

《香港製造》
《鐵達尼號》

《職業特工隊》

《我的野蠻女友》

*報刊*

報刊是戰後一種最主要的傳播媒介。它是香港
市民獲取最新消息的來源之一,也是最普遍的

讀物。早期,報刊種類較少,主要報導港聞要
事。現在的報刊,種類繁多,除了報導時事
還有馬經、地產、財經和娛樂新聞等。

漫畫
漫畫也是頗受大眾歡
迎的讀物,在六、七
十年代開始,興起了
本地漫畫,主要是反
映當時市民的心態。
到了八十年代,本地
漫畫開始式微,取而
代之的是日本漫畫,
熱潮至今仍未減退。

60年代

在這年代,畫公仔書(現稱為漫畫)﹐是只
能混口飯吃的卑賤職業。
當時畫家生活普遍困難,更受社會歧視,
黃玉郎就在這個漫畫亂世,投身入漫畫
行業。

80年代黃玉郎作品
這十年為黃玉郎的巔峰期﹐也是漫畫界的
黃金時期 。

老夫子 (作者:王澤 ) 六十年代

日本漫畫

吳俊雄博士的觀點
雖然我們經常批評普及文化內容低俗、
缺乏創意,但我們又不能不承認,普
及文化能反映社會狀況、揭示道德標
準、培養我們對社會的認同感,並同
時為我們供不少歡樂。我們不應該逃
避或漠視這種矛盾,而是應該學會如
何去識別好壞,從而以正確的態度去
發掘這一個大寶藏的奧秘。

感想
對於成長於廿一世紀的年青人而言,
他們對潮流資訊的觸覺也許非常敏銳。然
而,若提到香港過去的歷史文化、昔日港
人的生活,許多時候他們都只是一知半解,
甚至包括我們做報告的這一群,亦對香港
的普及文化沒有深入的認識。
過去我們所學的歷史,大多只是圍繞著
中國或世界各地的大歷史,較少涉及港人
過去的生活文化。所以,為了讓現今一代
的年青人認識及了解更多有關過去的普及
文化,我們便選擇這個題目-「普及文
化」。

在製作報告的過程中,全組共有8人,共分
成4組,去搜羅各類的資料,過程中必有得失,
最大的得著是學習到合作精神。當有意見或分歧
時,我們學習到如何接納他人意見及解決問題,
更最重要的是,在搜集資料的過程中,我們因而
加深對港人文化源流的了解以及對昔日香港的認
識,確實獲益良多。
可是,這個題目涉及的範圍比較廣泛,選取
題目的過程上存有不少爭議,確實難以取捨。加
上,時間亦較為緊逼,使我們未能盡錄所有資料,
亦沒有充足的時間來進行任何訪問等工作,實是
報告上的不足之處。
但最後,憑著大家的努力,終於完成這份
報告。

參考書目
•香港今昔

高添強

三聯書店

•香港的流行文化
•香港掌故
•我們都是這樣長大
•情舊香港地
•趣談今昔香港

梁秉鈞

三聯書店
廣角鎖出版社
朋窗出版
喜閱文化叢會
萬里書店出版

魯言
龍景昌
吳昊
鄭心墀

參考網站
•www2.hkedcity.net/citizen_files/aa/bs/fy1379/public
_html/geu0412g.htm
•www2.hkedcity.net/citizen_files/aa/ba/au991301/pub
lic_html/hongkong
•http://www.timlau.com/song.htm
•http://www.rthk.org.hk/mediadigest/md0401/02.html


Slide 42

香港故事.香港情

普及文化
仁濟醫院靚次伯紀念中學

甚麼是普及文化?
「文化」的定義,本來就是爭論的焦點。
文化較廣義來說,是指「一時一地一社群共
同擁有的生活方式」,而「普及文化」則是
「廣泛在民間流傳,並且受到普遍歡迎的產
品和生活方式」。
普及文化以一般大眾作為基礎,滲透在日
常生活當中。亦由於這個原因,普及文化給
予群眾的參與和主動性便更大。這是一種由
群眾帶動的文化,也是一種生活層面的文化。
因此普及文化可與時在地的反映當時的出社
會面貌和一般人的思想。

娛樂
娛樂是其中一種見證香港文化發展的項目,其包

括音樂、電視和電影等。這一切都見證著香港娛

樂文化及人民喜好的轉變。

*音樂*
戰後的香港並沒有太多娛樂,港
人工作之餘,多收聽當時的流行歌曲。
而在普及文化之中,流行音樂可說
是最有感染力的。大部份人都曾有被樂
聲和歌詞觸動而感到興奮或流淚的經驗。
聽眾的意識形態直接或間接被歌詞影響
著。

戰後時期
因中國內戰,很多內地人移居香港。他們將
故有生活文化引進香港,他們聽的是國語
歌,所以當時以國語歌為主。

劉韻
顧媚

六十年代
自六十年代起,香港的轉口貿易蓬
勃,西方文化湧進香港,甚至連收
音機播放許多歐西流行曲,電視台
亦提供外語節目。不少的香港人也
追隨著潮流聽英文歌。

Elvis Presley

The Beatles

七十年代
流行歌直到這個時期才帶有多點本地色
彩。許冠傑以西方流行曲換上切合香港
「打工仔」心態的歌詞,例如「鬼馬雙星」
及「半斤八兩」 ,用詼諧淺白的詞匯,為
小市民訴說出心中的抑壓。
除此之外,七十年代中期,電視電影開
始刮起一片粵語風。 為配合節目而創作的
歌曲更掀起了粵語流行曲的熱潮,加速了
本地創作的發展。

許冠傑

羅文

八十年代
在這時期香港流行樂壇出現了一次前所
未有的「中文歌運動」,首次有機構(香
港商業電台)設立專門播放中文(以粵語為
主)流行曲的頻道,這次「中文歌運動」
對本土流行曲產生重要的衝擊。本地的
流行歌曲亦因此大行其道,不少本地歌
手成為香港人心目中的天皇巨星。

Beyond

張國榮

譚詠麟

梅艷芳

*電視*
自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TVB)啟播後,收
看電視便成為廣大市民的一種免費娛樂。
市民可以透過電視來接收來自本地或世界
各地的電視節目和資訊。

七十年代
這年代開始,電視機開始普及,
成為香港市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
分。
電視成為了香港最重要的傳播
媒介,以「普及文化」而言,電視的
影響頗為深遠。電視劇在七十年代興
起了熱潮,百集長劇造就了一班忠實
電視迷。

七十年代經典電視劇:

《獅子山下》

《狂潮》

逼上梁山(1977)

漩渦(1978)

香港粵語電視劇
(1976)

半生緣 (1976)

八十年代
八十年代跟七十年代不同的是,觀眾開始有不同要求。
例如武俠片等。同時他們生活節奏加快,從前的
長劇已不合時宜。中篇劇於這時崛起,這種劇集的
種類很多,演員發揮機會也較多,令觀眾眼前一亮。

八十年代經典電視劇:

《千王之王》

←主題曲

《上海灘》

《神鵰俠侶》

《網中人》

《小李飛刀》

九十年代
九十年代的電視劇更多元化,開始
提及不同階層人士,例如:醫生、
警察......。另外,科技發展令某
些劇集開始使用電腦特技作,給人
煥然一新的感覺 。

經典電視劇:

《壹號皇庭》
《西遊記》

《刑事偵緝檔案》

《妙手仁心》

二十一世紀
二十一世紀有大量本地製作的電視劇出現,同
時亦增加了一些外購劇,多是來自海外,如中

國內地、韓國和日本等。而至今天,韓劇更成
為大眾茶餘飯後的一個熱門話題,而最近的例
子有「大長今」。由此可見,電視劇集對大眾
有深遠的影響。

經典電視劇 :

《新楚留香》

《小寶與康熙 》

《浪漫滿屋》
《大長金》

總結
電視節目不只是為香港市民提供娛
樂的一種途徑,它反映不同年代觀
眾的喜好,同時見證香港不同年代
的文化發展。

*電影*
電影開始出現在香港時,並不是
每個人都可以觀賞。
這是由於票價昂貴,只有富家子
弟才可承擔。但隨時間變遷,現今
大眾都可以觀賞電影了。

50-60年代
這段期間電影的語言多是以國語為主,因
為有大量內地人從中國大陸湧入,對國語

片需求大。

60年代
六十年代開始,開始有本地電影公
司成立,這令港產粵語片開始大行
其道,漸漸取代國語片,戲票的價
格開始平民化。這時期的電影,題
材大多圍繞港人的現實生活。

帝女花

紫釵記

這時期的電影有:《飛女正傳》、《李
子長活畫》、《好夫妻》等。

《飛女正傳》

六十年代的紅星

陳寶珠

謝賢

陳寶珠在電影中多數飾演工廠妹,這
反映香港的經濟正轉型,工業開始發
展工廠工作很多時由女性擔任。

七十年代
粵語的動作片、武打片及喜劇片成
為電影的主流,受歡迎的程度遠超
過外語片。 因為在50-60年代出生

的人從小開始學習粵語,他們較喜
歡本地題材。

七十年代武打巨星

《忠烈圖》
(1975)
唐山大兄
(1971)

李小龍的電影曾在香港及世界(包括美

國)掀起中國功夫片熱潮,及在香港中

國及外國帶起學習中國功夫熱 。

鐵金剛系列

英雄本色

八十年代
至八十年代,外語片逐漸恢復
流行。 卡通片也開始在銀幕上
出現,也有一些紀錄片如《慘
痛的戰爭》(1980)。

《老夫子》

九十年代以後

九十年代,電影變得多元
化。本地及外語電影同樣

受到觀眾的喜愛。

《香港製造》
《鐵達尼號》

《職業特工隊》

《我的野蠻女友》

*報刊*

報刊是戰後一種最主要的傳播媒介。它是香港
市民獲取最新消息的來源之一,也是最普遍的

讀物。早期,報刊種類較少,主要報導港聞要
事。現在的報刊,種類繁多,除了報導時事
還有馬經、地產、財經和娛樂新聞等。

漫畫
漫畫也是頗受大眾歡
迎的讀物,在六、七
十年代開始,興起了
本地漫畫,主要是反
映當時市民的心態。
到了八十年代,本地
漫畫開始式微,取而
代之的是日本漫畫,
熱潮至今仍未減退。

60年代

在這年代,畫公仔書(現稱為漫畫)﹐是只
能混口飯吃的卑賤職業。
當時畫家生活普遍困難,更受社會歧視,
黃玉郎就在這個漫畫亂世,投身入漫畫
行業。

80年代黃玉郎作品
這十年為黃玉郎的巔峰期﹐也是漫畫界的
黃金時期 。

老夫子 (作者:王澤 ) 六十年代

日本漫畫

吳俊雄博士的觀點
雖然我們經常批評普及文化內容低俗、
缺乏創意,但我們又不能不承認,普
及文化能反映社會狀況、揭示道德標
準、培養我們對社會的認同感,並同
時為我們供不少歡樂。我們不應該逃
避或漠視這種矛盾,而是應該學會如
何去識別好壞,從而以正確的態度去
發掘這一個大寶藏的奧秘。

感想
對於成長於廿一世紀的年青人而言,
他們對潮流資訊的觸覺也許非常敏銳。然
而,若提到香港過去的歷史文化、昔日港
人的生活,許多時候他們都只是一知半解,
甚至包括我們做報告的這一群,亦對香港
的普及文化沒有深入的認識。
過去我們所學的歷史,大多只是圍繞著
中國或世界各地的大歷史,較少涉及港人
過去的生活文化。所以,為了讓現今一代
的年青人認識及了解更多有關過去的普及
文化,我們便選擇這個題目-「普及文
化」。

在製作報告的過程中,全組共有8人,共分
成4組,去搜羅各類的資料,過程中必有得失,
最大的得著是學習到合作精神。當有意見或分歧
時,我們學習到如何接納他人意見及解決問題,
更最重要的是,在搜集資料的過程中,我們因而
加深對港人文化源流的了解以及對昔日香港的認
識,確實獲益良多。
可是,這個題目涉及的範圍比較廣泛,選取
題目的過程上存有不少爭議,確實難以取捨。加
上,時間亦較為緊逼,使我們未能盡錄所有資料,
亦沒有充足的時間來進行任何訪問等工作,實是
報告上的不足之處。
但最後,憑著大家的努力,終於完成這份
報告。

參考書目
•香港今昔

高添強

三聯書店

•香港的流行文化
•香港掌故
•我們都是這樣長大
•情舊香港地
•趣談今昔香港

梁秉鈞

三聯書店
廣角鎖出版社
朋窗出版
喜閱文化叢會
萬里書店出版

魯言
龍景昌
吳昊
鄭心墀

參考網站
•www2.hkedcity.net/citizen_files/aa/bs/fy1379/public
_html/geu0412g.htm
•www2.hkedcity.net/citizen_files/aa/ba/au991301/pub
lic_html/hongkong
•http://www.timlau.com/song.htm
•http://www.rthk.org.hk/mediadigest/md0401/02.html


Slide 43

香港故事.香港情

普及文化
仁濟醫院靚次伯紀念中學

甚麼是普及文化?
「文化」的定義,本來就是爭論的焦點。
文化較廣義來說,是指「一時一地一社群共
同擁有的生活方式」,而「普及文化」則是
「廣泛在民間流傳,並且受到普遍歡迎的產
品和生活方式」。
普及文化以一般大眾作為基礎,滲透在日
常生活當中。亦由於這個原因,普及文化給
予群眾的參與和主動性便更大。這是一種由
群眾帶動的文化,也是一種生活層面的文化。
因此普及文化可與時在地的反映當時的出社
會面貌和一般人的思想。

娛樂
娛樂是其中一種見證香港文化發展的項目,其包

括音樂、電視和電影等。這一切都見證著香港娛

樂文化及人民喜好的轉變。

*音樂*
戰後的香港並沒有太多娛樂,港
人工作之餘,多收聽當時的流行歌曲。
而在普及文化之中,流行音樂可說
是最有感染力的。大部份人都曾有被樂
聲和歌詞觸動而感到興奮或流淚的經驗。
聽眾的意識形態直接或間接被歌詞影響
著。

戰後時期
因中國內戰,很多內地人移居香港。他們將
故有生活文化引進香港,他們聽的是國語
歌,所以當時以國語歌為主。

劉韻
顧媚

六十年代
自六十年代起,香港的轉口貿易蓬
勃,西方文化湧進香港,甚至連收
音機播放許多歐西流行曲,電視台
亦提供外語節目。不少的香港人也
追隨著潮流聽英文歌。

Elvis Presley

The Beatles

七十年代
流行歌直到這個時期才帶有多點本地色
彩。許冠傑以西方流行曲換上切合香港
「打工仔」心態的歌詞,例如「鬼馬雙星」
及「半斤八兩」 ,用詼諧淺白的詞匯,為
小市民訴說出心中的抑壓。
除此之外,七十年代中期,電視電影開
始刮起一片粵語風。 為配合節目而創作的
歌曲更掀起了粵語流行曲的熱潮,加速了
本地創作的發展。

許冠傑

羅文

八十年代
在這時期香港流行樂壇出現了一次前所
未有的「中文歌運動」,首次有機構(香
港商業電台)設立專門播放中文(以粵語為
主)流行曲的頻道,這次「中文歌運動」
對本土流行曲產生重要的衝擊。本地的
流行歌曲亦因此大行其道,不少本地歌
手成為香港人心目中的天皇巨星。

Beyond

張國榮

譚詠麟

梅艷芳

*電視*
自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TVB)啟播後,收
看電視便成為廣大市民的一種免費娛樂。
市民可以透過電視來接收來自本地或世界
各地的電視節目和資訊。

七十年代
這年代開始,電視機開始普及,
成為香港市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
分。
電視成為了香港最重要的傳播
媒介,以「普及文化」而言,電視的
影響頗為深遠。電視劇在七十年代興
起了熱潮,百集長劇造就了一班忠實
電視迷。

七十年代經典電視劇:

《獅子山下》

《狂潮》

逼上梁山(1977)

漩渦(1978)

香港粵語電視劇
(1976)

半生緣 (1976)

八十年代
八十年代跟七十年代不同的是,觀眾開始有不同要求。
例如武俠片等。同時他們生活節奏加快,從前的
長劇已不合時宜。中篇劇於這時崛起,這種劇集的
種類很多,演員發揮機會也較多,令觀眾眼前一亮。

八十年代經典電視劇:

《千王之王》

←主題曲

《上海灘》

《神鵰俠侶》

《網中人》

《小李飛刀》

九十年代
九十年代的電視劇更多元化,開始
提及不同階層人士,例如:醫生、
警察......。另外,科技發展令某
些劇集開始使用電腦特技作,給人
煥然一新的感覺 。

經典電視劇:

《壹號皇庭》
《西遊記》

《刑事偵緝檔案》

《妙手仁心》

二十一世紀
二十一世紀有大量本地製作的電視劇出現,同
時亦增加了一些外購劇,多是來自海外,如中

國內地、韓國和日本等。而至今天,韓劇更成
為大眾茶餘飯後的一個熱門話題,而最近的例
子有「大長今」。由此可見,電視劇集對大眾
有深遠的影響。

經典電視劇 :

《新楚留香》

《小寶與康熙 》

《浪漫滿屋》
《大長金》

總結
電視節目不只是為香港市民提供娛
樂的一種途徑,它反映不同年代觀
眾的喜好,同時見證香港不同年代
的文化發展。

*電影*
電影開始出現在香港時,並不是
每個人都可以觀賞。
這是由於票價昂貴,只有富家子
弟才可承擔。但隨時間變遷,現今
大眾都可以觀賞電影了。

50-60年代
這段期間電影的語言多是以國語為主,因
為有大量內地人從中國大陸湧入,對國語

片需求大。

60年代
六十年代開始,開始有本地電影公
司成立,這令港產粵語片開始大行
其道,漸漸取代國語片,戲票的價
格開始平民化。這時期的電影,題
材大多圍繞港人的現實生活。

帝女花

紫釵記

這時期的電影有:《飛女正傳》、《李
子長活畫》、《好夫妻》等。

《飛女正傳》

六十年代的紅星

陳寶珠

謝賢

陳寶珠在電影中多數飾演工廠妹,這
反映香港的經濟正轉型,工業開始發
展工廠工作很多時由女性擔任。

七十年代
粵語的動作片、武打片及喜劇片成
為電影的主流,受歡迎的程度遠超
過外語片。 因為在50-60年代出生

的人從小開始學習粵語,他們較喜
歡本地題材。

七十年代武打巨星

《忠烈圖》
(1975)
唐山大兄
(1971)

李小龍的電影曾在香港及世界(包括美

國)掀起中國功夫片熱潮,及在香港中

國及外國帶起學習中國功夫熱 。

鐵金剛系列

英雄本色

八十年代
至八十年代,外語片逐漸恢復
流行。 卡通片也開始在銀幕上
出現,也有一些紀錄片如《慘
痛的戰爭》(1980)。

《老夫子》

九十年代以後

九十年代,電影變得多元
化。本地及外語電影同樣

受到觀眾的喜愛。

《香港製造》
《鐵達尼號》

《職業特工隊》

《我的野蠻女友》

*報刊*

報刊是戰後一種最主要的傳播媒介。它是香港
市民獲取最新消息的來源之一,也是最普遍的

讀物。早期,報刊種類較少,主要報導港聞要
事。現在的報刊,種類繁多,除了報導時事
還有馬經、地產、財經和娛樂新聞等。

漫畫
漫畫也是頗受大眾歡
迎的讀物,在六、七
十年代開始,興起了
本地漫畫,主要是反
映當時市民的心態。
到了八十年代,本地
漫畫開始式微,取而
代之的是日本漫畫,
熱潮至今仍未減退。

60年代

在這年代,畫公仔書(現稱為漫畫)﹐是只
能混口飯吃的卑賤職業。
當時畫家生活普遍困難,更受社會歧視,
黃玉郎就在這個漫畫亂世,投身入漫畫
行業。

80年代黃玉郎作品
這十年為黃玉郎的巔峰期﹐也是漫畫界的
黃金時期 。

老夫子 (作者:王澤 ) 六十年代

日本漫畫

吳俊雄博士的觀點
雖然我們經常批評普及文化內容低俗、
缺乏創意,但我們又不能不承認,普
及文化能反映社會狀況、揭示道德標
準、培養我們對社會的認同感,並同
時為我們供不少歡樂。我們不應該逃
避或漠視這種矛盾,而是應該學會如
何去識別好壞,從而以正確的態度去
發掘這一個大寶藏的奧秘。

感想
對於成長於廿一世紀的年青人而言,
他們對潮流資訊的觸覺也許非常敏銳。然
而,若提到香港過去的歷史文化、昔日港
人的生活,許多時候他們都只是一知半解,
甚至包括我們做報告的這一群,亦對香港
的普及文化沒有深入的認識。
過去我們所學的歷史,大多只是圍繞著
中國或世界各地的大歷史,較少涉及港人
過去的生活文化。所以,為了讓現今一代
的年青人認識及了解更多有關過去的普及
文化,我們便選擇這個題目-「普及文
化」。

在製作報告的過程中,全組共有8人,共分
成4組,去搜羅各類的資料,過程中必有得失,
最大的得著是學習到合作精神。當有意見或分歧
時,我們學習到如何接納他人意見及解決問題,
更最重要的是,在搜集資料的過程中,我們因而
加深對港人文化源流的了解以及對昔日香港的認
識,確實獲益良多。
可是,這個題目涉及的範圍比較廣泛,選取
題目的過程上存有不少爭議,確實難以取捨。加
上,時間亦較為緊逼,使我們未能盡錄所有資料,
亦沒有充足的時間來進行任何訪問等工作,實是
報告上的不足之處。
但最後,憑著大家的努力,終於完成這份
報告。

參考書目
•香港今昔

高添強

三聯書店

•香港的流行文化
•香港掌故
•我們都是這樣長大
•情舊香港地
•趣談今昔香港

梁秉鈞

三聯書店
廣角鎖出版社
朋窗出版
喜閱文化叢會
萬里書店出版

魯言
龍景昌
吳昊
鄭心墀

參考網站
•www2.hkedcity.net/citizen_files/aa/bs/fy1379/public
_html/geu0412g.htm
•www2.hkedcity.net/citizen_files/aa/ba/au991301/pub
lic_html/hongkong
•http://www.timlau.com/song.htm
•http://www.rthk.org.hk/mediadigest/md0401/02.html


Slide 44

香港故事.香港情

普及文化
仁濟醫院靚次伯紀念中學

甚麼是普及文化?
「文化」的定義,本來就是爭論的焦點。
文化較廣義來說,是指「一時一地一社群共
同擁有的生活方式」,而「普及文化」則是
「廣泛在民間流傳,並且受到普遍歡迎的產
品和生活方式」。
普及文化以一般大眾作為基礎,滲透在日
常生活當中。亦由於這個原因,普及文化給
予群眾的參與和主動性便更大。這是一種由
群眾帶動的文化,也是一種生活層面的文化。
因此普及文化可與時在地的反映當時的出社
會面貌和一般人的思想。

娛樂
娛樂是其中一種見證香港文化發展的項目,其包

括音樂、電視和電影等。這一切都見證著香港娛

樂文化及人民喜好的轉變。

*音樂*
戰後的香港並沒有太多娛樂,港
人工作之餘,多收聽當時的流行歌曲。
而在普及文化之中,流行音樂可說
是最有感染力的。大部份人都曾有被樂
聲和歌詞觸動而感到興奮或流淚的經驗。
聽眾的意識形態直接或間接被歌詞影響
著。

戰後時期
因中國內戰,很多內地人移居香港。他們將
故有生活文化引進香港,他們聽的是國語
歌,所以當時以國語歌為主。

劉韻
顧媚

六十年代
自六十年代起,香港的轉口貿易蓬
勃,西方文化湧進香港,甚至連收
音機播放許多歐西流行曲,電視台
亦提供外語節目。不少的香港人也
追隨著潮流聽英文歌。

Elvis Presley

The Beatles

七十年代
流行歌直到這個時期才帶有多點本地色
彩。許冠傑以西方流行曲換上切合香港
「打工仔」心態的歌詞,例如「鬼馬雙星」
及「半斤八兩」 ,用詼諧淺白的詞匯,為
小市民訴說出心中的抑壓。
除此之外,七十年代中期,電視電影開
始刮起一片粵語風。 為配合節目而創作的
歌曲更掀起了粵語流行曲的熱潮,加速了
本地創作的發展。

許冠傑

羅文

八十年代
在這時期香港流行樂壇出現了一次前所
未有的「中文歌運動」,首次有機構(香
港商業電台)設立專門播放中文(以粵語為
主)流行曲的頻道,這次「中文歌運動」
對本土流行曲產生重要的衝擊。本地的
流行歌曲亦因此大行其道,不少本地歌
手成為香港人心目中的天皇巨星。

Beyond

張國榮

譚詠麟

梅艷芳

*電視*
自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TVB)啟播後,收
看電視便成為廣大市民的一種免費娛樂。
市民可以透過電視來接收來自本地或世界
各地的電視節目和資訊。

七十年代
這年代開始,電視機開始普及,
成為香港市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
分。
電視成為了香港最重要的傳播
媒介,以「普及文化」而言,電視的
影響頗為深遠。電視劇在七十年代興
起了熱潮,百集長劇造就了一班忠實
電視迷。

七十年代經典電視劇:

《獅子山下》

《狂潮》

逼上梁山(1977)

漩渦(1978)

香港粵語電視劇
(1976)

半生緣 (1976)

八十年代
八十年代跟七十年代不同的是,觀眾開始有不同要求。
例如武俠片等。同時他們生活節奏加快,從前的
長劇已不合時宜。中篇劇於這時崛起,這種劇集的
種類很多,演員發揮機會也較多,令觀眾眼前一亮。

八十年代經典電視劇:

《千王之王》

←主題曲

《上海灘》

《神鵰俠侶》

《網中人》

《小李飛刀》

九十年代
九十年代的電視劇更多元化,開始
提及不同階層人士,例如:醫生、
警察......。另外,科技發展令某
些劇集開始使用電腦特技作,給人
煥然一新的感覺 。

經典電視劇:

《壹號皇庭》
《西遊記》

《刑事偵緝檔案》

《妙手仁心》

二十一世紀
二十一世紀有大量本地製作的電視劇出現,同
時亦增加了一些外購劇,多是來自海外,如中

國內地、韓國和日本等。而至今天,韓劇更成
為大眾茶餘飯後的一個熱門話題,而最近的例
子有「大長今」。由此可見,電視劇集對大眾
有深遠的影響。

經典電視劇 :

《新楚留香》

《小寶與康熙 》

《浪漫滿屋》
《大長金》

總結
電視節目不只是為香港市民提供娛
樂的一種途徑,它反映不同年代觀
眾的喜好,同時見證香港不同年代
的文化發展。

*電影*
電影開始出現在香港時,並不是
每個人都可以觀賞。
這是由於票價昂貴,只有富家子
弟才可承擔。但隨時間變遷,現今
大眾都可以觀賞電影了。

50-60年代
這段期間電影的語言多是以國語為主,因
為有大量內地人從中國大陸湧入,對國語

片需求大。

60年代
六十年代開始,開始有本地電影公
司成立,這令港產粵語片開始大行
其道,漸漸取代國語片,戲票的價
格開始平民化。這時期的電影,題
材大多圍繞港人的現實生活。

帝女花

紫釵記

這時期的電影有:《飛女正傳》、《李
子長活畫》、《好夫妻》等。

《飛女正傳》

六十年代的紅星

陳寶珠

謝賢

陳寶珠在電影中多數飾演工廠妹,這
反映香港的經濟正轉型,工業開始發
展工廠工作很多時由女性擔任。

七十年代
粵語的動作片、武打片及喜劇片成
為電影的主流,受歡迎的程度遠超
過外語片。 因為在50-60年代出生

的人從小開始學習粵語,他們較喜
歡本地題材。

七十年代武打巨星

《忠烈圖》
(1975)
唐山大兄
(1971)

李小龍的電影曾在香港及世界(包括美

國)掀起中國功夫片熱潮,及在香港中

國及外國帶起學習中國功夫熱 。

鐵金剛系列

英雄本色

八十年代
至八十年代,外語片逐漸恢復
流行。 卡通片也開始在銀幕上
出現,也有一些紀錄片如《慘
痛的戰爭》(1980)。

《老夫子》

九十年代以後

九十年代,電影變得多元
化。本地及外語電影同樣

受到觀眾的喜愛。

《香港製造》
《鐵達尼號》

《職業特工隊》

《我的野蠻女友》

*報刊*

報刊是戰後一種最主要的傳播媒介。它是香港
市民獲取最新消息的來源之一,也是最普遍的

讀物。早期,報刊種類較少,主要報導港聞要
事。現在的報刊,種類繁多,除了報導時事
還有馬經、地產、財經和娛樂新聞等。

漫畫
漫畫也是頗受大眾歡
迎的讀物,在六、七
十年代開始,興起了
本地漫畫,主要是反
映當時市民的心態。
到了八十年代,本地
漫畫開始式微,取而
代之的是日本漫畫,
熱潮至今仍未減退。

60年代

在這年代,畫公仔書(現稱為漫畫)﹐是只
能混口飯吃的卑賤職業。
當時畫家生活普遍困難,更受社會歧視,
黃玉郎就在這個漫畫亂世,投身入漫畫
行業。

80年代黃玉郎作品
這十年為黃玉郎的巔峰期﹐也是漫畫界的
黃金時期 。

老夫子 (作者:王澤 ) 六十年代

日本漫畫

吳俊雄博士的觀點
雖然我們經常批評普及文化內容低俗、
缺乏創意,但我們又不能不承認,普
及文化能反映社會狀況、揭示道德標
準、培養我們對社會的認同感,並同
時為我們供不少歡樂。我們不應該逃
避或漠視這種矛盾,而是應該學會如
何去識別好壞,從而以正確的態度去
發掘這一個大寶藏的奧秘。

感想
對於成長於廿一世紀的年青人而言,
他們對潮流資訊的觸覺也許非常敏銳。然
而,若提到香港過去的歷史文化、昔日港
人的生活,許多時候他們都只是一知半解,
甚至包括我們做報告的這一群,亦對香港
的普及文化沒有深入的認識。
過去我們所學的歷史,大多只是圍繞著
中國或世界各地的大歷史,較少涉及港人
過去的生活文化。所以,為了讓現今一代
的年青人認識及了解更多有關過去的普及
文化,我們便選擇這個題目-「普及文
化」。

在製作報告的過程中,全組共有8人,共分
成4組,去搜羅各類的資料,過程中必有得失,
最大的得著是學習到合作精神。當有意見或分歧
時,我們學習到如何接納他人意見及解決問題,
更最重要的是,在搜集資料的過程中,我們因而
加深對港人文化源流的了解以及對昔日香港的認
識,確實獲益良多。
可是,這個題目涉及的範圍比較廣泛,選取
題目的過程上存有不少爭議,確實難以取捨。加
上,時間亦較為緊逼,使我們未能盡錄所有資料,
亦沒有充足的時間來進行任何訪問等工作,實是
報告上的不足之處。
但最後,憑著大家的努力,終於完成這份
報告。

參考書目
•香港今昔

高添強

三聯書店

•香港的流行文化
•香港掌故
•我們都是這樣長大
•情舊香港地
•趣談今昔香港

梁秉鈞

三聯書店
廣角鎖出版社
朋窗出版
喜閱文化叢會
萬里書店出版

魯言
龍景昌
吳昊
鄭心墀

參考網站
•www2.hkedcity.net/citizen_files/aa/bs/fy1379/public
_html/geu0412g.htm
•www2.hkedcity.net/citizen_files/aa/ba/au991301/pub
lic_html/hongkong
•http://www.timlau.com/song.htm
•http://www.rthk.org.hk/mediadigest/md0401/02.html


Slide 45

香港故事.香港情

普及文化
仁濟醫院靚次伯紀念中學

甚麼是普及文化?
「文化」的定義,本來就是爭論的焦點。
文化較廣義來說,是指「一時一地一社群共
同擁有的生活方式」,而「普及文化」則是
「廣泛在民間流傳,並且受到普遍歡迎的產
品和生活方式」。
普及文化以一般大眾作為基礎,滲透在日
常生活當中。亦由於這個原因,普及文化給
予群眾的參與和主動性便更大。這是一種由
群眾帶動的文化,也是一種生活層面的文化。
因此普及文化可與時在地的反映當時的出社
會面貌和一般人的思想。

娛樂
娛樂是其中一種見證香港文化發展的項目,其包

括音樂、電視和電影等。這一切都見證著香港娛

樂文化及人民喜好的轉變。

*音樂*
戰後的香港並沒有太多娛樂,港
人工作之餘,多收聽當時的流行歌曲。
而在普及文化之中,流行音樂可說
是最有感染力的。大部份人都曾有被樂
聲和歌詞觸動而感到興奮或流淚的經驗。
聽眾的意識形態直接或間接被歌詞影響
著。

戰後時期
因中國內戰,很多內地人移居香港。他們將
故有生活文化引進香港,他們聽的是國語
歌,所以當時以國語歌為主。

劉韻
顧媚

六十年代
自六十年代起,香港的轉口貿易蓬
勃,西方文化湧進香港,甚至連收
音機播放許多歐西流行曲,電視台
亦提供外語節目。不少的香港人也
追隨著潮流聽英文歌。

Elvis Presley

The Beatles

七十年代
流行歌直到這個時期才帶有多點本地色
彩。許冠傑以西方流行曲換上切合香港
「打工仔」心態的歌詞,例如「鬼馬雙星」
及「半斤八兩」 ,用詼諧淺白的詞匯,為
小市民訴說出心中的抑壓。
除此之外,七十年代中期,電視電影開
始刮起一片粵語風。 為配合節目而創作的
歌曲更掀起了粵語流行曲的熱潮,加速了
本地創作的發展。

許冠傑

羅文

八十年代
在這時期香港流行樂壇出現了一次前所
未有的「中文歌運動」,首次有機構(香
港商業電台)設立專門播放中文(以粵語為
主)流行曲的頻道,這次「中文歌運動」
對本土流行曲產生重要的衝擊。本地的
流行歌曲亦因此大行其道,不少本地歌
手成為香港人心目中的天皇巨星。

Beyond

張國榮

譚詠麟

梅艷芳

*電視*
自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TVB)啟播後,收
看電視便成為廣大市民的一種免費娛樂。
市民可以透過電視來接收來自本地或世界
各地的電視節目和資訊。

七十年代
這年代開始,電視機開始普及,
成為香港市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
分。
電視成為了香港最重要的傳播
媒介,以「普及文化」而言,電視的
影響頗為深遠。電視劇在七十年代興
起了熱潮,百集長劇造就了一班忠實
電視迷。

七十年代經典電視劇:

《獅子山下》

《狂潮》

逼上梁山(1977)

漩渦(1978)

香港粵語電視劇
(1976)

半生緣 (1976)

八十年代
八十年代跟七十年代不同的是,觀眾開始有不同要求。
例如武俠片等。同時他們生活節奏加快,從前的
長劇已不合時宜。中篇劇於這時崛起,這種劇集的
種類很多,演員發揮機會也較多,令觀眾眼前一亮。

八十年代經典電視劇:

《千王之王》

←主題曲

《上海灘》

《神鵰俠侶》

《網中人》

《小李飛刀》

九十年代
九十年代的電視劇更多元化,開始
提及不同階層人士,例如:醫生、
警察......。另外,科技發展令某
些劇集開始使用電腦特技作,給人
煥然一新的感覺 。

經典電視劇:

《壹號皇庭》
《西遊記》

《刑事偵緝檔案》

《妙手仁心》

二十一世紀
二十一世紀有大量本地製作的電視劇出現,同
時亦增加了一些外購劇,多是來自海外,如中

國內地、韓國和日本等。而至今天,韓劇更成
為大眾茶餘飯後的一個熱門話題,而最近的例
子有「大長今」。由此可見,電視劇集對大眾
有深遠的影響。

經典電視劇 :

《新楚留香》

《小寶與康熙 》

《浪漫滿屋》
《大長金》

總結
電視節目不只是為香港市民提供娛
樂的一種途徑,它反映不同年代觀
眾的喜好,同時見證香港不同年代
的文化發展。

*電影*
電影開始出現在香港時,並不是
每個人都可以觀賞。
這是由於票價昂貴,只有富家子
弟才可承擔。但隨時間變遷,現今
大眾都可以觀賞電影了。

50-60年代
這段期間電影的語言多是以國語為主,因
為有大量內地人從中國大陸湧入,對國語

片需求大。

60年代
六十年代開始,開始有本地電影公
司成立,這令港產粵語片開始大行
其道,漸漸取代國語片,戲票的價
格開始平民化。這時期的電影,題
材大多圍繞港人的現實生活。

帝女花

紫釵記

這時期的電影有:《飛女正傳》、《李
子長活畫》、《好夫妻》等。

《飛女正傳》

六十年代的紅星

陳寶珠

謝賢

陳寶珠在電影中多數飾演工廠妹,這
反映香港的經濟正轉型,工業開始發
展工廠工作很多時由女性擔任。

七十年代
粵語的動作片、武打片及喜劇片成
為電影的主流,受歡迎的程度遠超
過外語片。 因為在50-60年代出生

的人從小開始學習粵語,他們較喜
歡本地題材。

七十年代武打巨星

《忠烈圖》
(1975)
唐山大兄
(1971)

李小龍的電影曾在香港及世界(包括美

國)掀起中國功夫片熱潮,及在香港中

國及外國帶起學習中國功夫熱 。

鐵金剛系列

英雄本色

八十年代
至八十年代,外語片逐漸恢復
流行。 卡通片也開始在銀幕上
出現,也有一些紀錄片如《慘
痛的戰爭》(1980)。

《老夫子》

九十年代以後

九十年代,電影變得多元
化。本地及外語電影同樣

受到觀眾的喜愛。

《香港製造》
《鐵達尼號》

《職業特工隊》

《我的野蠻女友》

*報刊*

報刊是戰後一種最主要的傳播媒介。它是香港
市民獲取最新消息的來源之一,也是最普遍的

讀物。早期,報刊種類較少,主要報導港聞要
事。現在的報刊,種類繁多,除了報導時事
還有馬經、地產、財經和娛樂新聞等。

漫畫
漫畫也是頗受大眾歡
迎的讀物,在六、七
十年代開始,興起了
本地漫畫,主要是反
映當時市民的心態。
到了八十年代,本地
漫畫開始式微,取而
代之的是日本漫畫,
熱潮至今仍未減退。

60年代

在這年代,畫公仔書(現稱為漫畫)﹐是只
能混口飯吃的卑賤職業。
當時畫家生活普遍困難,更受社會歧視,
黃玉郎就在這個漫畫亂世,投身入漫畫
行業。

80年代黃玉郎作品
這十年為黃玉郎的巔峰期﹐也是漫畫界的
黃金時期 。

老夫子 (作者:王澤 ) 六十年代

日本漫畫

吳俊雄博士的觀點
雖然我們經常批評普及文化內容低俗、
缺乏創意,但我們又不能不承認,普
及文化能反映社會狀況、揭示道德標
準、培養我們對社會的認同感,並同
時為我們供不少歡樂。我們不應該逃
避或漠視這種矛盾,而是應該學會如
何去識別好壞,從而以正確的態度去
發掘這一個大寶藏的奧秘。

感想
對於成長於廿一世紀的年青人而言,
他們對潮流資訊的觸覺也許非常敏銳。然
而,若提到香港過去的歷史文化、昔日港
人的生活,許多時候他們都只是一知半解,
甚至包括我們做報告的這一群,亦對香港
的普及文化沒有深入的認識。
過去我們所學的歷史,大多只是圍繞著
中國或世界各地的大歷史,較少涉及港人
過去的生活文化。所以,為了讓現今一代
的年青人認識及了解更多有關過去的普及
文化,我們便選擇這個題目-「普及文
化」。

在製作報告的過程中,全組共有8人,共分
成4組,去搜羅各類的資料,過程中必有得失,
最大的得著是學習到合作精神。當有意見或分歧
時,我們學習到如何接納他人意見及解決問題,
更最重要的是,在搜集資料的過程中,我們因而
加深對港人文化源流的了解以及對昔日香港的認
識,確實獲益良多。
可是,這個題目涉及的範圍比較廣泛,選取
題目的過程上存有不少爭議,確實難以取捨。加
上,時間亦較為緊逼,使我們未能盡錄所有資料,
亦沒有充足的時間來進行任何訪問等工作,實是
報告上的不足之處。
但最後,憑著大家的努力,終於完成這份
報告。

參考書目
•香港今昔

高添強

三聯書店

•香港的流行文化
•香港掌故
•我們都是這樣長大
•情舊香港地
•趣談今昔香港

梁秉鈞

三聯書店
廣角鎖出版社
朋窗出版
喜閱文化叢會
萬里書店出版

魯言
龍景昌
吳昊
鄭心墀

參考網站
•www2.hkedcity.net/citizen_files/aa/bs/fy1379/public
_html/geu0412g.htm
•www2.hkedcity.net/citizen_files/aa/ba/au991301/pub
lic_html/hongkong
•http://www.timlau.com/song.htm
•http://www.rthk.org.hk/mediadigest/md0401/02.html


Slide 46

香港故事.香港情

普及文化
仁濟醫院靚次伯紀念中學

甚麼是普及文化?
「文化」的定義,本來就是爭論的焦點。
文化較廣義來說,是指「一時一地一社群共
同擁有的生活方式」,而「普及文化」則是
「廣泛在民間流傳,並且受到普遍歡迎的產
品和生活方式」。
普及文化以一般大眾作為基礎,滲透在日
常生活當中。亦由於這個原因,普及文化給
予群眾的參與和主動性便更大。這是一種由
群眾帶動的文化,也是一種生活層面的文化。
因此普及文化可與時在地的反映當時的出社
會面貌和一般人的思想。

娛樂
娛樂是其中一種見證香港文化發展的項目,其包

括音樂、電視和電影等。這一切都見證著香港娛

樂文化及人民喜好的轉變。

*音樂*
戰後的香港並沒有太多娛樂,港
人工作之餘,多收聽當時的流行歌曲。
而在普及文化之中,流行音樂可說
是最有感染力的。大部份人都曾有被樂
聲和歌詞觸動而感到興奮或流淚的經驗。
聽眾的意識形態直接或間接被歌詞影響
著。

戰後時期
因中國內戰,很多內地人移居香港。他們將
故有生活文化引進香港,他們聽的是國語
歌,所以當時以國語歌為主。

劉韻
顧媚

六十年代
自六十年代起,香港的轉口貿易蓬
勃,西方文化湧進香港,甚至連收
音機播放許多歐西流行曲,電視台
亦提供外語節目。不少的香港人也
追隨著潮流聽英文歌。

Elvis Presley

The Beatles

七十年代
流行歌直到這個時期才帶有多點本地色
彩。許冠傑以西方流行曲換上切合香港
「打工仔」心態的歌詞,例如「鬼馬雙星」
及「半斤八兩」 ,用詼諧淺白的詞匯,為
小市民訴說出心中的抑壓。
除此之外,七十年代中期,電視電影開
始刮起一片粵語風。 為配合節目而創作的
歌曲更掀起了粵語流行曲的熱潮,加速了
本地創作的發展。

許冠傑

羅文

八十年代
在這時期香港流行樂壇出現了一次前所
未有的「中文歌運動」,首次有機構(香
港商業電台)設立專門播放中文(以粵語為
主)流行曲的頻道,這次「中文歌運動」
對本土流行曲產生重要的衝擊。本地的
流行歌曲亦因此大行其道,不少本地歌
手成為香港人心目中的天皇巨星。

Beyond

張國榮

譚詠麟

梅艷芳

*電視*
自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TVB)啟播後,收
看電視便成為廣大市民的一種免費娛樂。
市民可以透過電視來接收來自本地或世界
各地的電視節目和資訊。

七十年代
這年代開始,電視機開始普及,
成為香港市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
分。
電視成為了香港最重要的傳播
媒介,以「普及文化」而言,電視的
影響頗為深遠。電視劇在七十年代興
起了熱潮,百集長劇造就了一班忠實
電視迷。

七十年代經典電視劇:

《獅子山下》

《狂潮》

逼上梁山(1977)

漩渦(1978)

香港粵語電視劇
(1976)

半生緣 (1976)

八十年代
八十年代跟七十年代不同的是,觀眾開始有不同要求。
例如武俠片等。同時他們生活節奏加快,從前的
長劇已不合時宜。中篇劇於這時崛起,這種劇集的
種類很多,演員發揮機會也較多,令觀眾眼前一亮。

八十年代經典電視劇:

《千王之王》

←主題曲

《上海灘》

《神鵰俠侶》

《網中人》

《小李飛刀》

九十年代
九十年代的電視劇更多元化,開始
提及不同階層人士,例如:醫生、
警察......。另外,科技發展令某
些劇集開始使用電腦特技作,給人
煥然一新的感覺 。

經典電視劇:

《壹號皇庭》
《西遊記》

《刑事偵緝檔案》

《妙手仁心》

二十一世紀
二十一世紀有大量本地製作的電視劇出現,同
時亦增加了一些外購劇,多是來自海外,如中

國內地、韓國和日本等。而至今天,韓劇更成
為大眾茶餘飯後的一個熱門話題,而最近的例
子有「大長今」。由此可見,電視劇集對大眾
有深遠的影響。

經典電視劇 :

《新楚留香》

《小寶與康熙 》

《浪漫滿屋》
《大長金》

總結
電視節目不只是為香港市民提供娛
樂的一種途徑,它反映不同年代觀
眾的喜好,同時見證香港不同年代
的文化發展。

*電影*
電影開始出現在香港時,並不是
每個人都可以觀賞。
這是由於票價昂貴,只有富家子
弟才可承擔。但隨時間變遷,現今
大眾都可以觀賞電影了。

50-60年代
這段期間電影的語言多是以國語為主,因
為有大量內地人從中國大陸湧入,對國語

片需求大。

60年代
六十年代開始,開始有本地電影公
司成立,這令港產粵語片開始大行
其道,漸漸取代國語片,戲票的價
格開始平民化。這時期的電影,題
材大多圍繞港人的現實生活。

帝女花

紫釵記

這時期的電影有:《飛女正傳》、《李
子長活畫》、《好夫妻》等。

《飛女正傳》

六十年代的紅星

陳寶珠

謝賢

陳寶珠在電影中多數飾演工廠妹,這
反映香港的經濟正轉型,工業開始發
展工廠工作很多時由女性擔任。

七十年代
粵語的動作片、武打片及喜劇片成
為電影的主流,受歡迎的程度遠超
過外語片。 因為在50-60年代出生

的人從小開始學習粵語,他們較喜
歡本地題材。

七十年代武打巨星

《忠烈圖》
(1975)
唐山大兄
(1971)

李小龍的電影曾在香港及世界(包括美

國)掀起中國功夫片熱潮,及在香港中

國及外國帶起學習中國功夫熱 。

鐵金剛系列

英雄本色

八十年代
至八十年代,外語片逐漸恢復
流行。 卡通片也開始在銀幕上
出現,也有一些紀錄片如《慘
痛的戰爭》(1980)。

《老夫子》

九十年代以後

九十年代,電影變得多元
化。本地及外語電影同樣

受到觀眾的喜愛。

《香港製造》
《鐵達尼號》

《職業特工隊》

《我的野蠻女友》

*報刊*

報刊是戰後一種最主要的傳播媒介。它是香港
市民獲取最新消息的來源之一,也是最普遍的

讀物。早期,報刊種類較少,主要報導港聞要
事。現在的報刊,種類繁多,除了報導時事
還有馬經、地產、財經和娛樂新聞等。

漫畫
漫畫也是頗受大眾歡
迎的讀物,在六、七
十年代開始,興起了
本地漫畫,主要是反
映當時市民的心態。
到了八十年代,本地
漫畫開始式微,取而
代之的是日本漫畫,
熱潮至今仍未減退。

60年代

在這年代,畫公仔書(現稱為漫畫)﹐是只
能混口飯吃的卑賤職業。
當時畫家生活普遍困難,更受社會歧視,
黃玉郎就在這個漫畫亂世,投身入漫畫
行業。

80年代黃玉郎作品
這十年為黃玉郎的巔峰期﹐也是漫畫界的
黃金時期 。

老夫子 (作者:王澤 ) 六十年代

日本漫畫

吳俊雄博士的觀點
雖然我們經常批評普及文化內容低俗、
缺乏創意,但我們又不能不承認,普
及文化能反映社會狀況、揭示道德標
準、培養我們對社會的認同感,並同
時為我們供不少歡樂。我們不應該逃
避或漠視這種矛盾,而是應該學會如
何去識別好壞,從而以正確的態度去
發掘這一個大寶藏的奧秘。

感想
對於成長於廿一世紀的年青人而言,
他們對潮流資訊的觸覺也許非常敏銳。然
而,若提到香港過去的歷史文化、昔日港
人的生活,許多時候他們都只是一知半解,
甚至包括我們做報告的這一群,亦對香港
的普及文化沒有深入的認識。
過去我們所學的歷史,大多只是圍繞著
中國或世界各地的大歷史,較少涉及港人
過去的生活文化。所以,為了讓現今一代
的年青人認識及了解更多有關過去的普及
文化,我們便選擇這個題目-「普及文
化」。

在製作報告的過程中,全組共有8人,共分
成4組,去搜羅各類的資料,過程中必有得失,
最大的得著是學習到合作精神。當有意見或分歧
時,我們學習到如何接納他人意見及解決問題,
更最重要的是,在搜集資料的過程中,我們因而
加深對港人文化源流的了解以及對昔日香港的認
識,確實獲益良多。
可是,這個題目涉及的範圍比較廣泛,選取
題目的過程上存有不少爭議,確實難以取捨。加
上,時間亦較為緊逼,使我們未能盡錄所有資料,
亦沒有充足的時間來進行任何訪問等工作,實是
報告上的不足之處。
但最後,憑著大家的努力,終於完成這份
報告。

參考書目
•香港今昔

高添強

三聯書店

•香港的流行文化
•香港掌故
•我們都是這樣長大
•情舊香港地
•趣談今昔香港

梁秉鈞

三聯書店
廣角鎖出版社
朋窗出版
喜閱文化叢會
萬里書店出版

魯言
龍景昌
吳昊
鄭心墀

參考網站
•www2.hkedcity.net/citizen_files/aa/bs/fy1379/public
_html/geu0412g.htm
•www2.hkedcity.net/citizen_files/aa/ba/au991301/pub
lic_html/hongkong
•http://www.timlau.com/song.htm
•http://www.rthk.org.hk/mediadigest/md0401/02.html


Slide 47

香港故事.香港情

普及文化
仁濟醫院靚次伯紀念中學

甚麼是普及文化?
「文化」的定義,本來就是爭論的焦點。
文化較廣義來說,是指「一時一地一社群共
同擁有的生活方式」,而「普及文化」則是
「廣泛在民間流傳,並且受到普遍歡迎的產
品和生活方式」。
普及文化以一般大眾作為基礎,滲透在日
常生活當中。亦由於這個原因,普及文化給
予群眾的參與和主動性便更大。這是一種由
群眾帶動的文化,也是一種生活層面的文化。
因此普及文化可與時在地的反映當時的出社
會面貌和一般人的思想。

娛樂
娛樂是其中一種見證香港文化發展的項目,其包

括音樂、電視和電影等。這一切都見證著香港娛

樂文化及人民喜好的轉變。

*音樂*
戰後的香港並沒有太多娛樂,港
人工作之餘,多收聽當時的流行歌曲。
而在普及文化之中,流行音樂可說
是最有感染力的。大部份人都曾有被樂
聲和歌詞觸動而感到興奮或流淚的經驗。
聽眾的意識形態直接或間接被歌詞影響
著。

戰後時期
因中國內戰,很多內地人移居香港。他們將
故有生活文化引進香港,他們聽的是國語
歌,所以當時以國語歌為主。

劉韻
顧媚

六十年代
自六十年代起,香港的轉口貿易蓬
勃,西方文化湧進香港,甚至連收
音機播放許多歐西流行曲,電視台
亦提供外語節目。不少的香港人也
追隨著潮流聽英文歌。

Elvis Presley

The Beatles

七十年代
流行歌直到這個時期才帶有多點本地色
彩。許冠傑以西方流行曲換上切合香港
「打工仔」心態的歌詞,例如「鬼馬雙星」
及「半斤八兩」 ,用詼諧淺白的詞匯,為
小市民訴說出心中的抑壓。
除此之外,七十年代中期,電視電影開
始刮起一片粵語風。 為配合節目而創作的
歌曲更掀起了粵語流行曲的熱潮,加速了
本地創作的發展。

許冠傑

羅文

八十年代
在這時期香港流行樂壇出現了一次前所
未有的「中文歌運動」,首次有機構(香
港商業電台)設立專門播放中文(以粵語為
主)流行曲的頻道,這次「中文歌運動」
對本土流行曲產生重要的衝擊。本地的
流行歌曲亦因此大行其道,不少本地歌
手成為香港人心目中的天皇巨星。

Beyond

張國榮

譚詠麟

梅艷芳

*電視*
自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TVB)啟播後,收
看電視便成為廣大市民的一種免費娛樂。
市民可以透過電視來接收來自本地或世界
各地的電視節目和資訊。

七十年代
這年代開始,電視機開始普及,
成為香港市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
分。
電視成為了香港最重要的傳播
媒介,以「普及文化」而言,電視的
影響頗為深遠。電視劇在七十年代興
起了熱潮,百集長劇造就了一班忠實
電視迷。

七十年代經典電視劇:

《獅子山下》

《狂潮》

逼上梁山(1977)

漩渦(1978)

香港粵語電視劇
(1976)

半生緣 (1976)

八十年代
八十年代跟七十年代不同的是,觀眾開始有不同要求。
例如武俠片等。同時他們生活節奏加快,從前的
長劇已不合時宜。中篇劇於這時崛起,這種劇集的
種類很多,演員發揮機會也較多,令觀眾眼前一亮。

八十年代經典電視劇:

《千王之王》

←主題曲

《上海灘》

《神鵰俠侶》

《網中人》

《小李飛刀》

九十年代
九十年代的電視劇更多元化,開始
提及不同階層人士,例如:醫生、
警察......。另外,科技發展令某
些劇集開始使用電腦特技作,給人
煥然一新的感覺 。

經典電視劇:

《壹號皇庭》
《西遊記》

《刑事偵緝檔案》

《妙手仁心》

二十一世紀
二十一世紀有大量本地製作的電視劇出現,同
時亦增加了一些外購劇,多是來自海外,如中

國內地、韓國和日本等。而至今天,韓劇更成
為大眾茶餘飯後的一個熱門話題,而最近的例
子有「大長今」。由此可見,電視劇集對大眾
有深遠的影響。

經典電視劇 :

《新楚留香》

《小寶與康熙 》

《浪漫滿屋》
《大長金》

總結
電視節目不只是為香港市民提供娛
樂的一種途徑,它反映不同年代觀
眾的喜好,同時見證香港不同年代
的文化發展。

*電影*
電影開始出現在香港時,並不是
每個人都可以觀賞。
這是由於票價昂貴,只有富家子
弟才可承擔。但隨時間變遷,現今
大眾都可以觀賞電影了。

50-60年代
這段期間電影的語言多是以國語為主,因
為有大量內地人從中國大陸湧入,對國語

片需求大。

60年代
六十年代開始,開始有本地電影公
司成立,這令港產粵語片開始大行
其道,漸漸取代國語片,戲票的價
格開始平民化。這時期的電影,題
材大多圍繞港人的現實生活。

帝女花

紫釵記

這時期的電影有:《飛女正傳》、《李
子長活畫》、《好夫妻》等。

《飛女正傳》

六十年代的紅星

陳寶珠

謝賢

陳寶珠在電影中多數飾演工廠妹,這
反映香港的經濟正轉型,工業開始發
展工廠工作很多時由女性擔任。

七十年代
粵語的動作片、武打片及喜劇片成
為電影的主流,受歡迎的程度遠超
過外語片。 因為在50-60年代出生

的人從小開始學習粵語,他們較喜
歡本地題材。

七十年代武打巨星

《忠烈圖》
(1975)
唐山大兄
(1971)

李小龍的電影曾在香港及世界(包括美

國)掀起中國功夫片熱潮,及在香港中

國及外國帶起學習中國功夫熱 。

鐵金剛系列

英雄本色

八十年代
至八十年代,外語片逐漸恢復
流行。 卡通片也開始在銀幕上
出現,也有一些紀錄片如《慘
痛的戰爭》(1980)。

《老夫子》

九十年代以後

九十年代,電影變得多元
化。本地及外語電影同樣

受到觀眾的喜愛。

《香港製造》
《鐵達尼號》

《職業特工隊》

《我的野蠻女友》

*報刊*

報刊是戰後一種最主要的傳播媒介。它是香港
市民獲取最新消息的來源之一,也是最普遍的

讀物。早期,報刊種類較少,主要報導港聞要
事。現在的報刊,種類繁多,除了報導時事
還有馬經、地產、財經和娛樂新聞等。

漫畫
漫畫也是頗受大眾歡
迎的讀物,在六、七
十年代開始,興起了
本地漫畫,主要是反
映當時市民的心態。
到了八十年代,本地
漫畫開始式微,取而
代之的是日本漫畫,
熱潮至今仍未減退。

60年代

在這年代,畫公仔書(現稱為漫畫)﹐是只
能混口飯吃的卑賤職業。
當時畫家生活普遍困難,更受社會歧視,
黃玉郎就在這個漫畫亂世,投身入漫畫
行業。

80年代黃玉郎作品
這十年為黃玉郎的巔峰期﹐也是漫畫界的
黃金時期 。

老夫子 (作者:王澤 ) 六十年代

日本漫畫

吳俊雄博士的觀點
雖然我們經常批評普及文化內容低俗、
缺乏創意,但我們又不能不承認,普
及文化能反映社會狀況、揭示道德標
準、培養我們對社會的認同感,並同
時為我們供不少歡樂。我們不應該逃
避或漠視這種矛盾,而是應該學會如
何去識別好壞,從而以正確的態度去
發掘這一個大寶藏的奧秘。

感想
對於成長於廿一世紀的年青人而言,
他們對潮流資訊的觸覺也許非常敏銳。然
而,若提到香港過去的歷史文化、昔日港
人的生活,許多時候他們都只是一知半解,
甚至包括我們做報告的這一群,亦對香港
的普及文化沒有深入的認識。
過去我們所學的歷史,大多只是圍繞著
中國或世界各地的大歷史,較少涉及港人
過去的生活文化。所以,為了讓現今一代
的年青人認識及了解更多有關過去的普及
文化,我們便選擇這個題目-「普及文
化」。

在製作報告的過程中,全組共有8人,共分
成4組,去搜羅各類的資料,過程中必有得失,
最大的得著是學習到合作精神。當有意見或分歧
時,我們學習到如何接納他人意見及解決問題,
更最重要的是,在搜集資料的過程中,我們因而
加深對港人文化源流的了解以及對昔日香港的認
識,確實獲益良多。
可是,這個題目涉及的範圍比較廣泛,選取
題目的過程上存有不少爭議,確實難以取捨。加
上,時間亦較為緊逼,使我們未能盡錄所有資料,
亦沒有充足的時間來進行任何訪問等工作,實是
報告上的不足之處。
但最後,憑著大家的努力,終於完成這份
報告。

參考書目
•香港今昔

高添強

三聯書店

•香港的流行文化
•香港掌故
•我們都是這樣長大
•情舊香港地
•趣談今昔香港

梁秉鈞

三聯書店
廣角鎖出版社
朋窗出版
喜閱文化叢會
萬里書店出版

魯言
龍景昌
吳昊
鄭心墀

參考網站
•www2.hkedcity.net/citizen_files/aa/bs/fy1379/public
_html/geu0412g.htm
•www2.hkedcity.net/citizen_files/aa/ba/au991301/pub
lic_html/hongkong
•http://www.timlau.com/song.htm
•http://www.rthk.org.hk/mediadigest/md0401/02.html


Slide 48

香港故事.香港情

普及文化
仁濟醫院靚次伯紀念中學

甚麼是普及文化?
「文化」的定義,本來就是爭論的焦點。
文化較廣義來說,是指「一時一地一社群共
同擁有的生活方式」,而「普及文化」則是
「廣泛在民間流傳,並且受到普遍歡迎的產
品和生活方式」。
普及文化以一般大眾作為基礎,滲透在日
常生活當中。亦由於這個原因,普及文化給
予群眾的參與和主動性便更大。這是一種由
群眾帶動的文化,也是一種生活層面的文化。
因此普及文化可與時在地的反映當時的出社
會面貌和一般人的思想。

娛樂
娛樂是其中一種見證香港文化發展的項目,其包

括音樂、電視和電影等。這一切都見證著香港娛

樂文化及人民喜好的轉變。

*音樂*
戰後的香港並沒有太多娛樂,港
人工作之餘,多收聽當時的流行歌曲。
而在普及文化之中,流行音樂可說
是最有感染力的。大部份人都曾有被樂
聲和歌詞觸動而感到興奮或流淚的經驗。
聽眾的意識形態直接或間接被歌詞影響
著。

戰後時期
因中國內戰,很多內地人移居香港。他們將
故有生活文化引進香港,他們聽的是國語
歌,所以當時以國語歌為主。

劉韻
顧媚

六十年代
自六十年代起,香港的轉口貿易蓬
勃,西方文化湧進香港,甚至連收
音機播放許多歐西流行曲,電視台
亦提供外語節目。不少的香港人也
追隨著潮流聽英文歌。

Elvis Presley

The Beatles

七十年代
流行歌直到這個時期才帶有多點本地色
彩。許冠傑以西方流行曲換上切合香港
「打工仔」心態的歌詞,例如「鬼馬雙星」
及「半斤八兩」 ,用詼諧淺白的詞匯,為
小市民訴說出心中的抑壓。
除此之外,七十年代中期,電視電影開
始刮起一片粵語風。 為配合節目而創作的
歌曲更掀起了粵語流行曲的熱潮,加速了
本地創作的發展。

許冠傑

羅文

八十年代
在這時期香港流行樂壇出現了一次前所
未有的「中文歌運動」,首次有機構(香
港商業電台)設立專門播放中文(以粵語為
主)流行曲的頻道,這次「中文歌運動」
對本土流行曲產生重要的衝擊。本地的
流行歌曲亦因此大行其道,不少本地歌
手成為香港人心目中的天皇巨星。

Beyond

張國榮

譚詠麟

梅艷芳

*電視*
自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TVB)啟播後,收
看電視便成為廣大市民的一種免費娛樂。
市民可以透過電視來接收來自本地或世界
各地的電視節目和資訊。

七十年代
這年代開始,電視機開始普及,
成為香港市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
分。
電視成為了香港最重要的傳播
媒介,以「普及文化」而言,電視的
影響頗為深遠。電視劇在七十年代興
起了熱潮,百集長劇造就了一班忠實
電視迷。

七十年代經典電視劇:

《獅子山下》

《狂潮》

逼上梁山(1977)

漩渦(1978)

香港粵語電視劇
(1976)

半生緣 (1976)

八十年代
八十年代跟七十年代不同的是,觀眾開始有不同要求。
例如武俠片等。同時他們生活節奏加快,從前的
長劇已不合時宜。中篇劇於這時崛起,這種劇集的
種類很多,演員發揮機會也較多,令觀眾眼前一亮。

八十年代經典電視劇:

《千王之王》

←主題曲

《上海灘》

《神鵰俠侶》

《網中人》

《小李飛刀》

九十年代
九十年代的電視劇更多元化,開始
提及不同階層人士,例如:醫生、
警察......。另外,科技發展令某
些劇集開始使用電腦特技作,給人
煥然一新的感覺 。

經典電視劇:

《壹號皇庭》
《西遊記》

《刑事偵緝檔案》

《妙手仁心》

二十一世紀
二十一世紀有大量本地製作的電視劇出現,同
時亦增加了一些外購劇,多是來自海外,如中

國內地、韓國和日本等。而至今天,韓劇更成
為大眾茶餘飯後的一個熱門話題,而最近的例
子有「大長今」。由此可見,電視劇集對大眾
有深遠的影響。

經典電視劇 :

《新楚留香》

《小寶與康熙 》

《浪漫滿屋》
《大長金》

總結
電視節目不只是為香港市民提供娛
樂的一種途徑,它反映不同年代觀
眾的喜好,同時見證香港不同年代
的文化發展。

*電影*
電影開始出現在香港時,並不是
每個人都可以觀賞。
這是由於票價昂貴,只有富家子
弟才可承擔。但隨時間變遷,現今
大眾都可以觀賞電影了。

50-60年代
這段期間電影的語言多是以國語為主,因
為有大量內地人從中國大陸湧入,對國語

片需求大。

60年代
六十年代開始,開始有本地電影公
司成立,這令港產粵語片開始大行
其道,漸漸取代國語片,戲票的價
格開始平民化。這時期的電影,題
材大多圍繞港人的現實生活。

帝女花

紫釵記

這時期的電影有:《飛女正傳》、《李
子長活畫》、《好夫妻》等。

《飛女正傳》

六十年代的紅星

陳寶珠

謝賢

陳寶珠在電影中多數飾演工廠妹,這
反映香港的經濟正轉型,工業開始發
展工廠工作很多時由女性擔任。

七十年代
粵語的動作片、武打片及喜劇片成
為電影的主流,受歡迎的程度遠超
過外語片。 因為在50-60年代出生

的人從小開始學習粵語,他們較喜
歡本地題材。

七十年代武打巨星

《忠烈圖》
(1975)
唐山大兄
(1971)

李小龍的電影曾在香港及世界(包括美

國)掀起中國功夫片熱潮,及在香港中

國及外國帶起學習中國功夫熱 。

鐵金剛系列

英雄本色

八十年代
至八十年代,外語片逐漸恢復
流行。 卡通片也開始在銀幕上
出現,也有一些紀錄片如《慘
痛的戰爭》(1980)。

《老夫子》

九十年代以後

九十年代,電影變得多元
化。本地及外語電影同樣

受到觀眾的喜愛。

《香港製造》
《鐵達尼號》

《職業特工隊》

《我的野蠻女友》

*報刊*

報刊是戰後一種最主要的傳播媒介。它是香港
市民獲取最新消息的來源之一,也是最普遍的

讀物。早期,報刊種類較少,主要報導港聞要
事。現在的報刊,種類繁多,除了報導時事
還有馬經、地產、財經和娛樂新聞等。

漫畫
漫畫也是頗受大眾歡
迎的讀物,在六、七
十年代開始,興起了
本地漫畫,主要是反
映當時市民的心態。
到了八十年代,本地
漫畫開始式微,取而
代之的是日本漫畫,
熱潮至今仍未減退。

60年代

在這年代,畫公仔書(現稱為漫畫)﹐是只
能混口飯吃的卑賤職業。
當時畫家生活普遍困難,更受社會歧視,
黃玉郎就在這個漫畫亂世,投身入漫畫
行業。

80年代黃玉郎作品
這十年為黃玉郎的巔峰期﹐也是漫畫界的
黃金時期 。

老夫子 (作者:王澤 ) 六十年代

日本漫畫

吳俊雄博士的觀點
雖然我們經常批評普及文化內容低俗、
缺乏創意,但我們又不能不承認,普
及文化能反映社會狀況、揭示道德標
準、培養我們對社會的認同感,並同
時為我們供不少歡樂。我們不應該逃
避或漠視這種矛盾,而是應該學會如
何去識別好壞,從而以正確的態度去
發掘這一個大寶藏的奧秘。

感想
對於成長於廿一世紀的年青人而言,
他們對潮流資訊的觸覺也許非常敏銳。然
而,若提到香港過去的歷史文化、昔日港
人的生活,許多時候他們都只是一知半解,
甚至包括我們做報告的這一群,亦對香港
的普及文化沒有深入的認識。
過去我們所學的歷史,大多只是圍繞著
中國或世界各地的大歷史,較少涉及港人
過去的生活文化。所以,為了讓現今一代
的年青人認識及了解更多有關過去的普及
文化,我們便選擇這個題目-「普及文
化」。

在製作報告的過程中,全組共有8人,共分
成4組,去搜羅各類的資料,過程中必有得失,
最大的得著是學習到合作精神。當有意見或分歧
時,我們學習到如何接納他人意見及解決問題,
更最重要的是,在搜集資料的過程中,我們因而
加深對港人文化源流的了解以及對昔日香港的認
識,確實獲益良多。
可是,這個題目涉及的範圍比較廣泛,選取
題目的過程上存有不少爭議,確實難以取捨。加
上,時間亦較為緊逼,使我們未能盡錄所有資料,
亦沒有充足的時間來進行任何訪問等工作,實是
報告上的不足之處。
但最後,憑著大家的努力,終於完成這份
報告。

參考書目
•香港今昔

高添強

三聯書店

•香港的流行文化
•香港掌故
•我們都是這樣長大
•情舊香港地
•趣談今昔香港

梁秉鈞

三聯書店
廣角鎖出版社
朋窗出版
喜閱文化叢會
萬里書店出版

魯言
龍景昌
吳昊
鄭心墀

參考網站
•www2.hkedcity.net/citizen_files/aa/bs/fy1379/public
_html/geu0412g.htm
•www2.hkedcity.net/citizen_files/aa/ba/au991301/pub
lic_html/hongkong
•http://www.timlau.com/song.htm
•http://www.rthk.org.hk/mediadigest/md0401/02.html


Slide 49

香港故事.香港情

普及文化
仁濟醫院靚次伯紀念中學

甚麼是普及文化?
「文化」的定義,本來就是爭論的焦點。
文化較廣義來說,是指「一時一地一社群共
同擁有的生活方式」,而「普及文化」則是
「廣泛在民間流傳,並且受到普遍歡迎的產
品和生活方式」。
普及文化以一般大眾作為基礎,滲透在日
常生活當中。亦由於這個原因,普及文化給
予群眾的參與和主動性便更大。這是一種由
群眾帶動的文化,也是一種生活層面的文化。
因此普及文化可與時在地的反映當時的出社
會面貌和一般人的思想。

娛樂
娛樂是其中一種見證香港文化發展的項目,其包

括音樂、電視和電影等。這一切都見證著香港娛

樂文化及人民喜好的轉變。

*音樂*
戰後的香港並沒有太多娛樂,港
人工作之餘,多收聽當時的流行歌曲。
而在普及文化之中,流行音樂可說
是最有感染力的。大部份人都曾有被樂
聲和歌詞觸動而感到興奮或流淚的經驗。
聽眾的意識形態直接或間接被歌詞影響
著。

戰後時期
因中國內戰,很多內地人移居香港。他們將
故有生活文化引進香港,他們聽的是國語
歌,所以當時以國語歌為主。

劉韻
顧媚

六十年代
自六十年代起,香港的轉口貿易蓬
勃,西方文化湧進香港,甚至連收
音機播放許多歐西流行曲,電視台
亦提供外語節目。不少的香港人也
追隨著潮流聽英文歌。

Elvis Presley

The Beatles

七十年代
流行歌直到這個時期才帶有多點本地色
彩。許冠傑以西方流行曲換上切合香港
「打工仔」心態的歌詞,例如「鬼馬雙星」
及「半斤八兩」 ,用詼諧淺白的詞匯,為
小市民訴說出心中的抑壓。
除此之外,七十年代中期,電視電影開
始刮起一片粵語風。 為配合節目而創作的
歌曲更掀起了粵語流行曲的熱潮,加速了
本地創作的發展。

許冠傑

羅文

八十年代
在這時期香港流行樂壇出現了一次前所
未有的「中文歌運動」,首次有機構(香
港商業電台)設立專門播放中文(以粵語為
主)流行曲的頻道,這次「中文歌運動」
對本土流行曲產生重要的衝擊。本地的
流行歌曲亦因此大行其道,不少本地歌
手成為香港人心目中的天皇巨星。

Beyond

張國榮

譚詠麟

梅艷芳

*電視*
自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TVB)啟播後,收
看電視便成為廣大市民的一種免費娛樂。
市民可以透過電視來接收來自本地或世界
各地的電視節目和資訊。

七十年代
這年代開始,電視機開始普及,
成為香港市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
分。
電視成為了香港最重要的傳播
媒介,以「普及文化」而言,電視的
影響頗為深遠。電視劇在七十年代興
起了熱潮,百集長劇造就了一班忠實
電視迷。

七十年代經典電視劇:

《獅子山下》

《狂潮》

逼上梁山(1977)

漩渦(1978)

香港粵語電視劇
(1976)

半生緣 (1976)

八十年代
八十年代跟七十年代不同的是,觀眾開始有不同要求。
例如武俠片等。同時他們生活節奏加快,從前的
長劇已不合時宜。中篇劇於這時崛起,這種劇集的
種類很多,演員發揮機會也較多,令觀眾眼前一亮。

八十年代經典電視劇:

《千王之王》

←主題曲

《上海灘》

《神鵰俠侶》

《網中人》

《小李飛刀》

九十年代
九十年代的電視劇更多元化,開始
提及不同階層人士,例如:醫生、
警察......。另外,科技發展令某
些劇集開始使用電腦特技作,給人
煥然一新的感覺 。

經典電視劇:

《壹號皇庭》
《西遊記》

《刑事偵緝檔案》

《妙手仁心》

二十一世紀
二十一世紀有大量本地製作的電視劇出現,同
時亦增加了一些外購劇,多是來自海外,如中

國內地、韓國和日本等。而至今天,韓劇更成
為大眾茶餘飯後的一個熱門話題,而最近的例
子有「大長今」。由此可見,電視劇集對大眾
有深遠的影響。

經典電視劇 :

《新楚留香》

《小寶與康熙 》

《浪漫滿屋》
《大長金》

總結
電視節目不只是為香港市民提供娛
樂的一種途徑,它反映不同年代觀
眾的喜好,同時見證香港不同年代
的文化發展。

*電影*
電影開始出現在香港時,並不是
每個人都可以觀賞。
這是由於票價昂貴,只有富家子
弟才可承擔。但隨時間變遷,現今
大眾都可以觀賞電影了。

50-60年代
這段期間電影的語言多是以國語為主,因
為有大量內地人從中國大陸湧入,對國語

片需求大。

60年代
六十年代開始,開始有本地電影公
司成立,這令港產粵語片開始大行
其道,漸漸取代國語片,戲票的價
格開始平民化。這時期的電影,題
材大多圍繞港人的現實生活。

帝女花

紫釵記

這時期的電影有:《飛女正傳》、《李
子長活畫》、《好夫妻》等。

《飛女正傳》

六十年代的紅星

陳寶珠

謝賢

陳寶珠在電影中多數飾演工廠妹,這
反映香港的經濟正轉型,工業開始發
展工廠工作很多時由女性擔任。

七十年代
粵語的動作片、武打片及喜劇片成
為電影的主流,受歡迎的程度遠超
過外語片。 因為在50-60年代出生

的人從小開始學習粵語,他們較喜
歡本地題材。

七十年代武打巨星

《忠烈圖》
(1975)
唐山大兄
(1971)

李小龍的電影曾在香港及世界(包括美

國)掀起中國功夫片熱潮,及在香港中

國及外國帶起學習中國功夫熱 。

鐵金剛系列

英雄本色

八十年代
至八十年代,外語片逐漸恢復
流行。 卡通片也開始在銀幕上
出現,也有一些紀錄片如《慘
痛的戰爭》(1980)。

《老夫子》

九十年代以後

九十年代,電影變得多元
化。本地及外語電影同樣

受到觀眾的喜愛。

《香港製造》
《鐵達尼號》

《職業特工隊》

《我的野蠻女友》

*報刊*

報刊是戰後一種最主要的傳播媒介。它是香港
市民獲取最新消息的來源之一,也是最普遍的

讀物。早期,報刊種類較少,主要報導港聞要
事。現在的報刊,種類繁多,除了報導時事
還有馬經、地產、財經和娛樂新聞等。

漫畫
漫畫也是頗受大眾歡
迎的讀物,在六、七
十年代開始,興起了
本地漫畫,主要是反
映當時市民的心態。
到了八十年代,本地
漫畫開始式微,取而
代之的是日本漫畫,
熱潮至今仍未減退。

60年代

在這年代,畫公仔書(現稱為漫畫)﹐是只
能混口飯吃的卑賤職業。
當時畫家生活普遍困難,更受社會歧視,
黃玉郎就在這個漫畫亂世,投身入漫畫
行業。

80年代黃玉郎作品
這十年為黃玉郎的巔峰期﹐也是漫畫界的
黃金時期 。

老夫子 (作者:王澤 ) 六十年代

日本漫畫

吳俊雄博士的觀點
雖然我們經常批評普及文化內容低俗、
缺乏創意,但我們又不能不承認,普
及文化能反映社會狀況、揭示道德標
準、培養我們對社會的認同感,並同
時為我們供不少歡樂。我們不應該逃
避或漠視這種矛盾,而是應該學會如
何去識別好壞,從而以正確的態度去
發掘這一個大寶藏的奧秘。

感想
對於成長於廿一世紀的年青人而言,
他們對潮流資訊的觸覺也許非常敏銳。然
而,若提到香港過去的歷史文化、昔日港
人的生活,許多時候他們都只是一知半解,
甚至包括我們做報告的這一群,亦對香港
的普及文化沒有深入的認識。
過去我們所學的歷史,大多只是圍繞著
中國或世界各地的大歷史,較少涉及港人
過去的生活文化。所以,為了讓現今一代
的年青人認識及了解更多有關過去的普及
文化,我們便選擇這個題目-「普及文
化」。

在製作報告的過程中,全組共有8人,共分
成4組,去搜羅各類的資料,過程中必有得失,
最大的得著是學習到合作精神。當有意見或分歧
時,我們學習到如何接納他人意見及解決問題,
更最重要的是,在搜集資料的過程中,我們因而
加深對港人文化源流的了解以及對昔日香港的認
識,確實獲益良多。
可是,這個題目涉及的範圍比較廣泛,選取
題目的過程上存有不少爭議,確實難以取捨。加
上,時間亦較為緊逼,使我們未能盡錄所有資料,
亦沒有充足的時間來進行任何訪問等工作,實是
報告上的不足之處。
但最後,憑著大家的努力,終於完成這份
報告。

參考書目
•香港今昔

高添強

三聯書店

•香港的流行文化
•香港掌故
•我們都是這樣長大
•情舊香港地
•趣談今昔香港

梁秉鈞

三聯書店
廣角鎖出版社
朋窗出版
喜閱文化叢會
萬里書店出版

魯言
龍景昌
吳昊
鄭心墀

參考網站
•www2.hkedcity.net/citizen_files/aa/bs/fy1379/public
_html/geu0412g.htm
•www2.hkedcity.net/citizen_files/aa/ba/au991301/pub
lic_html/hongkong
•http://www.timlau.com/song.htm
•http://www.rthk.org.hk/mediadigest/md0401/02.html


Slide 50

香港故事.香港情

普及文化
仁濟醫院靚次伯紀念中學

甚麼是普及文化?
「文化」的定義,本來就是爭論的焦點。
文化較廣義來說,是指「一時一地一社群共
同擁有的生活方式」,而「普及文化」則是
「廣泛在民間流傳,並且受到普遍歡迎的產
品和生活方式」。
普及文化以一般大眾作為基礎,滲透在日
常生活當中。亦由於這個原因,普及文化給
予群眾的參與和主動性便更大。這是一種由
群眾帶動的文化,也是一種生活層面的文化。
因此普及文化可與時在地的反映當時的出社
會面貌和一般人的思想。

娛樂
娛樂是其中一種見證香港文化發展的項目,其包

括音樂、電視和電影等。這一切都見證著香港娛

樂文化及人民喜好的轉變。

*音樂*
戰後的香港並沒有太多娛樂,港
人工作之餘,多收聽當時的流行歌曲。
而在普及文化之中,流行音樂可說
是最有感染力的。大部份人都曾有被樂
聲和歌詞觸動而感到興奮或流淚的經驗。
聽眾的意識形態直接或間接被歌詞影響
著。

戰後時期
因中國內戰,很多內地人移居香港。他們將
故有生活文化引進香港,他們聽的是國語
歌,所以當時以國語歌為主。

劉韻
顧媚

六十年代
自六十年代起,香港的轉口貿易蓬
勃,西方文化湧進香港,甚至連收
音機播放許多歐西流行曲,電視台
亦提供外語節目。不少的香港人也
追隨著潮流聽英文歌。

Elvis Presley

The Beatles

七十年代
流行歌直到這個時期才帶有多點本地色
彩。許冠傑以西方流行曲換上切合香港
「打工仔」心態的歌詞,例如「鬼馬雙星」
及「半斤八兩」 ,用詼諧淺白的詞匯,為
小市民訴說出心中的抑壓。
除此之外,七十年代中期,電視電影開
始刮起一片粵語風。 為配合節目而創作的
歌曲更掀起了粵語流行曲的熱潮,加速了
本地創作的發展。

許冠傑

羅文

八十年代
在這時期香港流行樂壇出現了一次前所
未有的「中文歌運動」,首次有機構(香
港商業電台)設立專門播放中文(以粵語為
主)流行曲的頻道,這次「中文歌運動」
對本土流行曲產生重要的衝擊。本地的
流行歌曲亦因此大行其道,不少本地歌
手成為香港人心目中的天皇巨星。

Beyond

張國榮

譚詠麟

梅艷芳

*電視*
自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TVB)啟播後,收
看電視便成為廣大市民的一種免費娛樂。
市民可以透過電視來接收來自本地或世界
各地的電視節目和資訊。

七十年代
這年代開始,電視機開始普及,
成為香港市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
分。
電視成為了香港最重要的傳播
媒介,以「普及文化」而言,電視的
影響頗為深遠。電視劇在七十年代興
起了熱潮,百集長劇造就了一班忠實
電視迷。

七十年代經典電視劇:

《獅子山下》

《狂潮》

逼上梁山(1977)

漩渦(1978)

香港粵語電視劇
(1976)

半生緣 (1976)

八十年代
八十年代跟七十年代不同的是,觀眾開始有不同要求。
例如武俠片等。同時他們生活節奏加快,從前的
長劇已不合時宜。中篇劇於這時崛起,這種劇集的
種類很多,演員發揮機會也較多,令觀眾眼前一亮。

八十年代經典電視劇:

《千王之王》

←主題曲

《上海灘》

《神鵰俠侶》

《網中人》

《小李飛刀》

九十年代
九十年代的電視劇更多元化,開始
提及不同階層人士,例如:醫生、
警察......。另外,科技發展令某
些劇集開始使用電腦特技作,給人
煥然一新的感覺 。

經典電視劇:

《壹號皇庭》
《西遊記》

《刑事偵緝檔案》

《妙手仁心》

二十一世紀
二十一世紀有大量本地製作的電視劇出現,同
時亦增加了一些外購劇,多是來自海外,如中

國內地、韓國和日本等。而至今天,韓劇更成
為大眾茶餘飯後的一個熱門話題,而最近的例
子有「大長今」。由此可見,電視劇集對大眾
有深遠的影響。

經典電視劇 :

《新楚留香》

《小寶與康熙 》

《浪漫滿屋》
《大長金》

總結
電視節目不只是為香港市民提供娛
樂的一種途徑,它反映不同年代觀
眾的喜好,同時見證香港不同年代
的文化發展。

*電影*
電影開始出現在香港時,並不是
每個人都可以觀賞。
這是由於票價昂貴,只有富家子
弟才可承擔。但隨時間變遷,現今
大眾都可以觀賞電影了。

50-60年代
這段期間電影的語言多是以國語為主,因
為有大量內地人從中國大陸湧入,對國語

片需求大。

60年代
六十年代開始,開始有本地電影公
司成立,這令港產粵語片開始大行
其道,漸漸取代國語片,戲票的價
格開始平民化。這時期的電影,題
材大多圍繞港人的現實生活。

帝女花

紫釵記

這時期的電影有:《飛女正傳》、《李
子長活畫》、《好夫妻》等。

《飛女正傳》

六十年代的紅星

陳寶珠

謝賢

陳寶珠在電影中多數飾演工廠妹,這
反映香港的經濟正轉型,工業開始發
展工廠工作很多時由女性擔任。

七十年代
粵語的動作片、武打片及喜劇片成
為電影的主流,受歡迎的程度遠超
過外語片。 因為在50-60年代出生

的人從小開始學習粵語,他們較喜
歡本地題材。

七十年代武打巨星

《忠烈圖》
(1975)
唐山大兄
(1971)

李小龍的電影曾在香港及世界(包括美

國)掀起中國功夫片熱潮,及在香港中

國及外國帶起學習中國功夫熱 。

鐵金剛系列

英雄本色

八十年代
至八十年代,外語片逐漸恢復
流行。 卡通片也開始在銀幕上
出現,也有一些紀錄片如《慘
痛的戰爭》(1980)。

《老夫子》

九十年代以後

九十年代,電影變得多元
化。本地及外語電影同樣

受到觀眾的喜愛。

《香港製造》
《鐵達尼號》

《職業特工隊》

《我的野蠻女友》

*報刊*

報刊是戰後一種最主要的傳播媒介。它是香港
市民獲取最新消息的來源之一,也是最普遍的

讀物。早期,報刊種類較少,主要報導港聞要
事。現在的報刊,種類繁多,除了報導時事
還有馬經、地產、財經和娛樂新聞等。

漫畫
漫畫也是頗受大眾歡
迎的讀物,在六、七
十年代開始,興起了
本地漫畫,主要是反
映當時市民的心態。
到了八十年代,本地
漫畫開始式微,取而
代之的是日本漫畫,
熱潮至今仍未減退。

60年代

在這年代,畫公仔書(現稱為漫畫)﹐是只
能混口飯吃的卑賤職業。
當時畫家生活普遍困難,更受社會歧視,
黃玉郎就在這個漫畫亂世,投身入漫畫
行業。

80年代黃玉郎作品
這十年為黃玉郎的巔峰期﹐也是漫畫界的
黃金時期 。

老夫子 (作者:王澤 ) 六十年代

日本漫畫

吳俊雄博士的觀點
雖然我們經常批評普及文化內容低俗、
缺乏創意,但我們又不能不承認,普
及文化能反映社會狀況、揭示道德標
準、培養我們對社會的認同感,並同
時為我們供不少歡樂。我們不應該逃
避或漠視這種矛盾,而是應該學會如
何去識別好壞,從而以正確的態度去
發掘這一個大寶藏的奧秘。

感想
對於成長於廿一世紀的年青人而言,
他們對潮流資訊的觸覺也許非常敏銳。然
而,若提到香港過去的歷史文化、昔日港
人的生活,許多時候他們都只是一知半解,
甚至包括我們做報告的這一群,亦對香港
的普及文化沒有深入的認識。
過去我們所學的歷史,大多只是圍繞著
中國或世界各地的大歷史,較少涉及港人
過去的生活文化。所以,為了讓現今一代
的年青人認識及了解更多有關過去的普及
文化,我們便選擇這個題目-「普及文
化」。

在製作報告的過程中,全組共有8人,共分
成4組,去搜羅各類的資料,過程中必有得失,
最大的得著是學習到合作精神。當有意見或分歧
時,我們學習到如何接納他人意見及解決問題,
更最重要的是,在搜集資料的過程中,我們因而
加深對港人文化源流的了解以及對昔日香港的認
識,確實獲益良多。
可是,這個題目涉及的範圍比較廣泛,選取
題目的過程上存有不少爭議,確實難以取捨。加
上,時間亦較為緊逼,使我們未能盡錄所有資料,
亦沒有充足的時間來進行任何訪問等工作,實是
報告上的不足之處。
但最後,憑著大家的努力,終於完成這份
報告。

參考書目
•香港今昔

高添強

三聯書店

•香港的流行文化
•香港掌故
•我們都是這樣長大
•情舊香港地
•趣談今昔香港

梁秉鈞

三聯書店
廣角鎖出版社
朋窗出版
喜閱文化叢會
萬里書店出版

魯言
龍景昌
吳昊
鄭心墀

參考網站
•www2.hkedcity.net/citizen_files/aa/bs/fy1379/public
_html/geu0412g.htm
•www2.hkedcity.net/citizen_files/aa/ba/au991301/pub
lic_html/hongkong
•http://www.timlau.com/song.htm
•http://www.rthk.org.hk/mediadigest/md0401/02.html


Slide 51

香港故事.香港情

普及文化
仁濟醫院靚次伯紀念中學

甚麼是普及文化?
「文化」的定義,本來就是爭論的焦點。
文化較廣義來說,是指「一時一地一社群共
同擁有的生活方式」,而「普及文化」則是
「廣泛在民間流傳,並且受到普遍歡迎的產
品和生活方式」。
普及文化以一般大眾作為基礎,滲透在日
常生活當中。亦由於這個原因,普及文化給
予群眾的參與和主動性便更大。這是一種由
群眾帶動的文化,也是一種生活層面的文化。
因此普及文化可與時在地的反映當時的出社
會面貌和一般人的思想。

娛樂
娛樂是其中一種見證香港文化發展的項目,其包

括音樂、電視和電影等。這一切都見證著香港娛

樂文化及人民喜好的轉變。

*音樂*
戰後的香港並沒有太多娛樂,港
人工作之餘,多收聽當時的流行歌曲。
而在普及文化之中,流行音樂可說
是最有感染力的。大部份人都曾有被樂
聲和歌詞觸動而感到興奮或流淚的經驗。
聽眾的意識形態直接或間接被歌詞影響
著。

戰後時期
因中國內戰,很多內地人移居香港。他們將
故有生活文化引進香港,他們聽的是國語
歌,所以當時以國語歌為主。

劉韻
顧媚

六十年代
自六十年代起,香港的轉口貿易蓬
勃,西方文化湧進香港,甚至連收
音機播放許多歐西流行曲,電視台
亦提供外語節目。不少的香港人也
追隨著潮流聽英文歌。

Elvis Presley

The Beatles

七十年代
流行歌直到這個時期才帶有多點本地色
彩。許冠傑以西方流行曲換上切合香港
「打工仔」心態的歌詞,例如「鬼馬雙星」
及「半斤八兩」 ,用詼諧淺白的詞匯,為
小市民訴說出心中的抑壓。
除此之外,七十年代中期,電視電影開
始刮起一片粵語風。 為配合節目而創作的
歌曲更掀起了粵語流行曲的熱潮,加速了
本地創作的發展。

許冠傑

羅文

八十年代
在這時期香港流行樂壇出現了一次前所
未有的「中文歌運動」,首次有機構(香
港商業電台)設立專門播放中文(以粵語為
主)流行曲的頻道,這次「中文歌運動」
對本土流行曲產生重要的衝擊。本地的
流行歌曲亦因此大行其道,不少本地歌
手成為香港人心目中的天皇巨星。

Beyond

張國榮

譚詠麟

梅艷芳

*電視*
自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TVB)啟播後,收
看電視便成為廣大市民的一種免費娛樂。
市民可以透過電視來接收來自本地或世界
各地的電視節目和資訊。

七十年代
這年代開始,電視機開始普及,
成為香港市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
分。
電視成為了香港最重要的傳播
媒介,以「普及文化」而言,電視的
影響頗為深遠。電視劇在七十年代興
起了熱潮,百集長劇造就了一班忠實
電視迷。

七十年代經典電視劇:

《獅子山下》

《狂潮》

逼上梁山(1977)

漩渦(1978)

香港粵語電視劇
(1976)

半生緣 (1976)

八十年代
八十年代跟七十年代不同的是,觀眾開始有不同要求。
例如武俠片等。同時他們生活節奏加快,從前的
長劇已不合時宜。中篇劇於這時崛起,這種劇集的
種類很多,演員發揮機會也較多,令觀眾眼前一亮。

八十年代經典電視劇:

《千王之王》

←主題曲

《上海灘》

《神鵰俠侶》

《網中人》

《小李飛刀》

九十年代
九十年代的電視劇更多元化,開始
提及不同階層人士,例如:醫生、
警察......。另外,科技發展令某
些劇集開始使用電腦特技作,給人
煥然一新的感覺 。

經典電視劇:

《壹號皇庭》
《西遊記》

《刑事偵緝檔案》

《妙手仁心》

二十一世紀
二十一世紀有大量本地製作的電視劇出現,同
時亦增加了一些外購劇,多是來自海外,如中

國內地、韓國和日本等。而至今天,韓劇更成
為大眾茶餘飯後的一個熱門話題,而最近的例
子有「大長今」。由此可見,電視劇集對大眾
有深遠的影響。

經典電視劇 :

《新楚留香》

《小寶與康熙 》

《浪漫滿屋》
《大長金》

總結
電視節目不只是為香港市民提供娛
樂的一種途徑,它反映不同年代觀
眾的喜好,同時見證香港不同年代
的文化發展。

*電影*
電影開始出現在香港時,並不是
每個人都可以觀賞。
這是由於票價昂貴,只有富家子
弟才可承擔。但隨時間變遷,現今
大眾都可以觀賞電影了。

50-60年代
這段期間電影的語言多是以國語為主,因
為有大量內地人從中國大陸湧入,對國語

片需求大。

60年代
六十年代開始,開始有本地電影公
司成立,這令港產粵語片開始大行
其道,漸漸取代國語片,戲票的價
格開始平民化。這時期的電影,題
材大多圍繞港人的現實生活。

帝女花

紫釵記

這時期的電影有:《飛女正傳》、《李
子長活畫》、《好夫妻》等。

《飛女正傳》

六十年代的紅星

陳寶珠

謝賢

陳寶珠在電影中多數飾演工廠妹,這
反映香港的經濟正轉型,工業開始發
展工廠工作很多時由女性擔任。

七十年代
粵語的動作片、武打片及喜劇片成
為電影的主流,受歡迎的程度遠超
過外語片。 因為在50-60年代出生

的人從小開始學習粵語,他們較喜
歡本地題材。

七十年代武打巨星

《忠烈圖》
(1975)
唐山大兄
(1971)

李小龍的電影曾在香港及世界(包括美

國)掀起中國功夫片熱潮,及在香港中

國及外國帶起學習中國功夫熱 。

鐵金剛系列

英雄本色

八十年代
至八十年代,外語片逐漸恢復
流行。 卡通片也開始在銀幕上
出現,也有一些紀錄片如《慘
痛的戰爭》(1980)。

《老夫子》

九十年代以後

九十年代,電影變得多元
化。本地及外語電影同樣

受到觀眾的喜愛。

《香港製造》
《鐵達尼號》

《職業特工隊》

《我的野蠻女友》

*報刊*

報刊是戰後一種最主要的傳播媒介。它是香港
市民獲取最新消息的來源之一,也是最普遍的

讀物。早期,報刊種類較少,主要報導港聞要
事。現在的報刊,種類繁多,除了報導時事
還有馬經、地產、財經和娛樂新聞等。

漫畫
漫畫也是頗受大眾歡
迎的讀物,在六、七
十年代開始,興起了
本地漫畫,主要是反
映當時市民的心態。
到了八十年代,本地
漫畫開始式微,取而
代之的是日本漫畫,
熱潮至今仍未減退。

60年代

在這年代,畫公仔書(現稱為漫畫)﹐是只
能混口飯吃的卑賤職業。
當時畫家生活普遍困難,更受社會歧視,
黃玉郎就在這個漫畫亂世,投身入漫畫
行業。

80年代黃玉郎作品
這十年為黃玉郎的巔峰期﹐也是漫畫界的
黃金時期 。

老夫子 (作者:王澤 ) 六十年代

日本漫畫

吳俊雄博士的觀點
雖然我們經常批評普及文化內容低俗、
缺乏創意,但我們又不能不承認,普
及文化能反映社會狀況、揭示道德標
準、培養我們對社會的認同感,並同
時為我們供不少歡樂。我們不應該逃
避或漠視這種矛盾,而是應該學會如
何去識別好壞,從而以正確的態度去
發掘這一個大寶藏的奧秘。

感想
對於成長於廿一世紀的年青人而言,
他們對潮流資訊的觸覺也許非常敏銳。然
而,若提到香港過去的歷史文化、昔日港
人的生活,許多時候他們都只是一知半解,
甚至包括我們做報告的這一群,亦對香港
的普及文化沒有深入的認識。
過去我們所學的歷史,大多只是圍繞著
中國或世界各地的大歷史,較少涉及港人
過去的生活文化。所以,為了讓現今一代
的年青人認識及了解更多有關過去的普及
文化,我們便選擇這個題目-「普及文
化」。

在製作報告的過程中,全組共有8人,共分
成4組,去搜羅各類的資料,過程中必有得失,
最大的得著是學習到合作精神。當有意見或分歧
時,我們學習到如何接納他人意見及解決問題,
更最重要的是,在搜集資料的過程中,我們因而
加深對港人文化源流的了解以及對昔日香港的認
識,確實獲益良多。
可是,這個題目涉及的範圍比較廣泛,選取
題目的過程上存有不少爭議,確實難以取捨。加
上,時間亦較為緊逼,使我們未能盡錄所有資料,
亦沒有充足的時間來進行任何訪問等工作,實是
報告上的不足之處。
但最後,憑著大家的努力,終於完成這份
報告。

參考書目
•香港今昔

高添強

三聯書店

•香港的流行文化
•香港掌故
•我們都是這樣長大
•情舊香港地
•趣談今昔香港

梁秉鈞

三聯書店
廣角鎖出版社
朋窗出版
喜閱文化叢會
萬里書店出版

魯言
龍景昌
吳昊
鄭心墀

參考網站
•www2.hkedcity.net/citizen_files/aa/bs/fy1379/public
_html/geu0412g.htm
•www2.hkedcity.net/citizen_files/aa/ba/au991301/pub
lic_html/hongkong
•http://www.timlau.com/song.htm
•http://www.rthk.org.hk/mediadigest/md0401/02.html


Slide 52

香港故事.香港情

普及文化
仁濟醫院靚次伯紀念中學

甚麼是普及文化?
「文化」的定義,本來就是爭論的焦點。
文化較廣義來說,是指「一時一地一社群共
同擁有的生活方式」,而「普及文化」則是
「廣泛在民間流傳,並且受到普遍歡迎的產
品和生活方式」。
普及文化以一般大眾作為基礎,滲透在日
常生活當中。亦由於這個原因,普及文化給
予群眾的參與和主動性便更大。這是一種由
群眾帶動的文化,也是一種生活層面的文化。
因此普及文化可與時在地的反映當時的出社
會面貌和一般人的思想。

娛樂
娛樂是其中一種見證香港文化發展的項目,其包

括音樂、電視和電影等。這一切都見證著香港娛

樂文化及人民喜好的轉變。

*音樂*
戰後的香港並沒有太多娛樂,港
人工作之餘,多收聽當時的流行歌曲。
而在普及文化之中,流行音樂可說
是最有感染力的。大部份人都曾有被樂
聲和歌詞觸動而感到興奮或流淚的經驗。
聽眾的意識形態直接或間接被歌詞影響
著。

戰後時期
因中國內戰,很多內地人移居香港。他們將
故有生活文化引進香港,他們聽的是國語
歌,所以當時以國語歌為主。

劉韻
顧媚

六十年代
自六十年代起,香港的轉口貿易蓬
勃,西方文化湧進香港,甚至連收
音機播放許多歐西流行曲,電視台
亦提供外語節目。不少的香港人也
追隨著潮流聽英文歌。

Elvis Presley

The Beatles

七十年代
流行歌直到這個時期才帶有多點本地色
彩。許冠傑以西方流行曲換上切合香港
「打工仔」心態的歌詞,例如「鬼馬雙星」
及「半斤八兩」 ,用詼諧淺白的詞匯,為
小市民訴說出心中的抑壓。
除此之外,七十年代中期,電視電影開
始刮起一片粵語風。 為配合節目而創作的
歌曲更掀起了粵語流行曲的熱潮,加速了
本地創作的發展。

許冠傑

羅文

八十年代
在這時期香港流行樂壇出現了一次前所
未有的「中文歌運動」,首次有機構(香
港商業電台)設立專門播放中文(以粵語為
主)流行曲的頻道,這次「中文歌運動」
對本土流行曲產生重要的衝擊。本地的
流行歌曲亦因此大行其道,不少本地歌
手成為香港人心目中的天皇巨星。

Beyond

張國榮

譚詠麟

梅艷芳

*電視*
自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TVB)啟播後,收
看電視便成為廣大市民的一種免費娛樂。
市民可以透過電視來接收來自本地或世界
各地的電視節目和資訊。

七十年代
這年代開始,電視機開始普及,
成為香港市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
分。
電視成為了香港最重要的傳播
媒介,以「普及文化」而言,電視的
影響頗為深遠。電視劇在七十年代興
起了熱潮,百集長劇造就了一班忠實
電視迷。

七十年代經典電視劇:

《獅子山下》

《狂潮》

逼上梁山(1977)

漩渦(1978)

香港粵語電視劇
(1976)

半生緣 (1976)

八十年代
八十年代跟七十年代不同的是,觀眾開始有不同要求。
例如武俠片等。同時他們生活節奏加快,從前的
長劇已不合時宜。中篇劇於這時崛起,這種劇集的
種類很多,演員發揮機會也較多,令觀眾眼前一亮。

八十年代經典電視劇:

《千王之王》

←主題曲

《上海灘》

《神鵰俠侶》

《網中人》

《小李飛刀》

九十年代
九十年代的電視劇更多元化,開始
提及不同階層人士,例如:醫生、
警察......。另外,科技發展令某
些劇集開始使用電腦特技作,給人
煥然一新的感覺 。

經典電視劇:

《壹號皇庭》
《西遊記》

《刑事偵緝檔案》

《妙手仁心》

二十一世紀
二十一世紀有大量本地製作的電視劇出現,同
時亦增加了一些外購劇,多是來自海外,如中

國內地、韓國和日本等。而至今天,韓劇更成
為大眾茶餘飯後的一個熱門話題,而最近的例
子有「大長今」。由此可見,電視劇集對大眾
有深遠的影響。

經典電視劇 :

《新楚留香》

《小寶與康熙 》

《浪漫滿屋》
《大長金》

總結
電視節目不只是為香港市民提供娛
樂的一種途徑,它反映不同年代觀
眾的喜好,同時見證香港不同年代
的文化發展。

*電影*
電影開始出現在香港時,並不是
每個人都可以觀賞。
這是由於票價昂貴,只有富家子
弟才可承擔。但隨時間變遷,現今
大眾都可以觀賞電影了。

50-60年代
這段期間電影的語言多是以國語為主,因
為有大量內地人從中國大陸湧入,對國語

片需求大。

60年代
六十年代開始,開始有本地電影公
司成立,這令港產粵語片開始大行
其道,漸漸取代國語片,戲票的價
格開始平民化。這時期的電影,題
材大多圍繞港人的現實生活。

帝女花

紫釵記

這時期的電影有:《飛女正傳》、《李
子長活畫》、《好夫妻》等。

《飛女正傳》

六十年代的紅星

陳寶珠

謝賢

陳寶珠在電影中多數飾演工廠妹,這
反映香港的經濟正轉型,工業開始發
展工廠工作很多時由女性擔任。

七十年代
粵語的動作片、武打片及喜劇片成
為電影的主流,受歡迎的程度遠超
過外語片。 因為在50-60年代出生

的人從小開始學習粵語,他們較喜
歡本地題材。

七十年代武打巨星

《忠烈圖》
(1975)
唐山大兄
(1971)

李小龍的電影曾在香港及世界(包括美

國)掀起中國功夫片熱潮,及在香港中

國及外國帶起學習中國功夫熱 。

鐵金剛系列

英雄本色

八十年代
至八十年代,外語片逐漸恢復
流行。 卡通片也開始在銀幕上
出現,也有一些紀錄片如《慘
痛的戰爭》(1980)。

《老夫子》

九十年代以後

九十年代,電影變得多元
化。本地及外語電影同樣

受到觀眾的喜愛。

《香港製造》
《鐵達尼號》

《職業特工隊》

《我的野蠻女友》

*報刊*

報刊是戰後一種最主要的傳播媒介。它是香港
市民獲取最新消息的來源之一,也是最普遍的

讀物。早期,報刊種類較少,主要報導港聞要
事。現在的報刊,種類繁多,除了報導時事
還有馬經、地產、財經和娛樂新聞等。

漫畫
漫畫也是頗受大眾歡
迎的讀物,在六、七
十年代開始,興起了
本地漫畫,主要是反
映當時市民的心態。
到了八十年代,本地
漫畫開始式微,取而
代之的是日本漫畫,
熱潮至今仍未減退。

60年代

在這年代,畫公仔書(現稱為漫畫)﹐是只
能混口飯吃的卑賤職業。
當時畫家生活普遍困難,更受社會歧視,
黃玉郎就在這個漫畫亂世,投身入漫畫
行業。

80年代黃玉郎作品
這十年為黃玉郎的巔峰期﹐也是漫畫界的
黃金時期 。

老夫子 (作者:王澤 ) 六十年代

日本漫畫

吳俊雄博士的觀點
雖然我們經常批評普及文化內容低俗、
缺乏創意,但我們又不能不承認,普
及文化能反映社會狀況、揭示道德標
準、培養我們對社會的認同感,並同
時為我們供不少歡樂。我們不應該逃
避或漠視這種矛盾,而是應該學會如
何去識別好壞,從而以正確的態度去
發掘這一個大寶藏的奧秘。

感想
對於成長於廿一世紀的年青人而言,
他們對潮流資訊的觸覺也許非常敏銳。然
而,若提到香港過去的歷史文化、昔日港
人的生活,許多時候他們都只是一知半解,
甚至包括我們做報告的這一群,亦對香港
的普及文化沒有深入的認識。
過去我們所學的歷史,大多只是圍繞著
中國或世界各地的大歷史,較少涉及港人
過去的生活文化。所以,為了讓現今一代
的年青人認識及了解更多有關過去的普及
文化,我們便選擇這個題目-「普及文
化」。

在製作報告的過程中,全組共有8人,共分
成4組,去搜羅各類的資料,過程中必有得失,
最大的得著是學習到合作精神。當有意見或分歧
時,我們學習到如何接納他人意見及解決問題,
更最重要的是,在搜集資料的過程中,我們因而
加深對港人文化源流的了解以及對昔日香港的認
識,確實獲益良多。
可是,這個題目涉及的範圍比較廣泛,選取
題目的過程上存有不少爭議,確實難以取捨。加
上,時間亦較為緊逼,使我們未能盡錄所有資料,
亦沒有充足的時間來進行任何訪問等工作,實是
報告上的不足之處。
但最後,憑著大家的努力,終於完成這份
報告。

參考書目
•香港今昔

高添強

三聯書店

•香港的流行文化
•香港掌故
•我們都是這樣長大
•情舊香港地
•趣談今昔香港

梁秉鈞

三聯書店
廣角鎖出版社
朋窗出版
喜閱文化叢會
萬里書店出版

魯言
龍景昌
吳昊
鄭心墀

參考網站
•www2.hkedcity.net/citizen_files/aa/bs/fy1379/public
_html/geu0412g.htm
•www2.hkedcity.net/citizen_files/aa/ba/au991301/pub
lic_html/hongkong
•http://www.timlau.com/song.htm
•http://www.rthk.org.hk/mediadigest/md0401/02.html


Slide 53

香港故事.香港情

普及文化
仁濟醫院靚次伯紀念中學

甚麼是普及文化?
「文化」的定義,本來就是爭論的焦點。
文化較廣義來說,是指「一時一地一社群共
同擁有的生活方式」,而「普及文化」則是
「廣泛在民間流傳,並且受到普遍歡迎的產
品和生活方式」。
普及文化以一般大眾作為基礎,滲透在日
常生活當中。亦由於這個原因,普及文化給
予群眾的參與和主動性便更大。這是一種由
群眾帶動的文化,也是一種生活層面的文化。
因此普及文化可與時在地的反映當時的出社
會面貌和一般人的思想。

娛樂
娛樂是其中一種見證香港文化發展的項目,其包

括音樂、電視和電影等。這一切都見證著香港娛

樂文化及人民喜好的轉變。

*音樂*
戰後的香港並沒有太多娛樂,港
人工作之餘,多收聽當時的流行歌曲。
而在普及文化之中,流行音樂可說
是最有感染力的。大部份人都曾有被樂
聲和歌詞觸動而感到興奮或流淚的經驗。
聽眾的意識形態直接或間接被歌詞影響
著。

戰後時期
因中國內戰,很多內地人移居香港。他們將
故有生活文化引進香港,他們聽的是國語
歌,所以當時以國語歌為主。

劉韻
顧媚

六十年代
自六十年代起,香港的轉口貿易蓬
勃,西方文化湧進香港,甚至連收
音機播放許多歐西流行曲,電視台
亦提供外語節目。不少的香港人也
追隨著潮流聽英文歌。

Elvis Presley

The Beatles

七十年代
流行歌直到這個時期才帶有多點本地色
彩。許冠傑以西方流行曲換上切合香港
「打工仔」心態的歌詞,例如「鬼馬雙星」
及「半斤八兩」 ,用詼諧淺白的詞匯,為
小市民訴說出心中的抑壓。
除此之外,七十年代中期,電視電影開
始刮起一片粵語風。 為配合節目而創作的
歌曲更掀起了粵語流行曲的熱潮,加速了
本地創作的發展。

許冠傑

羅文

八十年代
在這時期香港流行樂壇出現了一次前所
未有的「中文歌運動」,首次有機構(香
港商業電台)設立專門播放中文(以粵語為
主)流行曲的頻道,這次「中文歌運動」
對本土流行曲產生重要的衝擊。本地的
流行歌曲亦因此大行其道,不少本地歌
手成為香港人心目中的天皇巨星。

Beyond

張國榮

譚詠麟

梅艷芳

*電視*
自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TVB)啟播後,收
看電視便成為廣大市民的一種免費娛樂。
市民可以透過電視來接收來自本地或世界
各地的電視節目和資訊。

七十年代
這年代開始,電視機開始普及,
成為香港市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
分。
電視成為了香港最重要的傳播
媒介,以「普及文化」而言,電視的
影響頗為深遠。電視劇在七十年代興
起了熱潮,百集長劇造就了一班忠實
電視迷。

七十年代經典電視劇:

《獅子山下》

《狂潮》

逼上梁山(1977)

漩渦(1978)

香港粵語電視劇
(1976)

半生緣 (1976)

八十年代
八十年代跟七十年代不同的是,觀眾開始有不同要求。
例如武俠片等。同時他們生活節奏加快,從前的
長劇已不合時宜。中篇劇於這時崛起,這種劇集的
種類很多,演員發揮機會也較多,令觀眾眼前一亮。

八十年代經典電視劇:

《千王之王》

←主題曲

《上海灘》

《神鵰俠侶》

《網中人》

《小李飛刀》

九十年代
九十年代的電視劇更多元化,開始
提及不同階層人士,例如:醫生、
警察......。另外,科技發展令某
些劇集開始使用電腦特技作,給人
煥然一新的感覺 。

經典電視劇:

《壹號皇庭》
《西遊記》

《刑事偵緝檔案》

《妙手仁心》

二十一世紀
二十一世紀有大量本地製作的電視劇出現,同
時亦增加了一些外購劇,多是來自海外,如中

國內地、韓國和日本等。而至今天,韓劇更成
為大眾茶餘飯後的一個熱門話題,而最近的例
子有「大長今」。由此可見,電視劇集對大眾
有深遠的影響。

經典電視劇 :

《新楚留香》

《小寶與康熙 》

《浪漫滿屋》
《大長金》

總結
電視節目不只是為香港市民提供娛
樂的一種途徑,它反映不同年代觀
眾的喜好,同時見證香港不同年代
的文化發展。

*電影*
電影開始出現在香港時,並不是
每個人都可以觀賞。
這是由於票價昂貴,只有富家子
弟才可承擔。但隨時間變遷,現今
大眾都可以觀賞電影了。

50-60年代
這段期間電影的語言多是以國語為主,因
為有大量內地人從中國大陸湧入,對國語

片需求大。

60年代
六十年代開始,開始有本地電影公
司成立,這令港產粵語片開始大行
其道,漸漸取代國語片,戲票的價
格開始平民化。這時期的電影,題
材大多圍繞港人的現實生活。

帝女花

紫釵記

這時期的電影有:《飛女正傳》、《李
子長活畫》、《好夫妻》等。

《飛女正傳》

六十年代的紅星

陳寶珠

謝賢

陳寶珠在電影中多數飾演工廠妹,這
反映香港的經濟正轉型,工業開始發
展工廠工作很多時由女性擔任。

七十年代
粵語的動作片、武打片及喜劇片成
為電影的主流,受歡迎的程度遠超
過外語片。 因為在50-60年代出生

的人從小開始學習粵語,他們較喜
歡本地題材。

七十年代武打巨星

《忠烈圖》
(1975)
唐山大兄
(1971)

李小龍的電影曾在香港及世界(包括美

國)掀起中國功夫片熱潮,及在香港中

國及外國帶起學習中國功夫熱 。

鐵金剛系列

英雄本色

八十年代
至八十年代,外語片逐漸恢復
流行。 卡通片也開始在銀幕上
出現,也有一些紀錄片如《慘
痛的戰爭》(1980)。

《老夫子》

九十年代以後

九十年代,電影變得多元
化。本地及外語電影同樣

受到觀眾的喜愛。

《香港製造》
《鐵達尼號》

《職業特工隊》

《我的野蠻女友》

*報刊*

報刊是戰後一種最主要的傳播媒介。它是香港
市民獲取最新消息的來源之一,也是最普遍的

讀物。早期,報刊種類較少,主要報導港聞要
事。現在的報刊,種類繁多,除了報導時事
還有馬經、地產、財經和娛樂新聞等。

漫畫
漫畫也是頗受大眾歡
迎的讀物,在六、七
十年代開始,興起了
本地漫畫,主要是反
映當時市民的心態。
到了八十年代,本地
漫畫開始式微,取而
代之的是日本漫畫,
熱潮至今仍未減退。

60年代

在這年代,畫公仔書(現稱為漫畫)﹐是只
能混口飯吃的卑賤職業。
當時畫家生活普遍困難,更受社會歧視,
黃玉郎就在這個漫畫亂世,投身入漫畫
行業。

80年代黃玉郎作品
這十年為黃玉郎的巔峰期﹐也是漫畫界的
黃金時期 。

老夫子 (作者:王澤 ) 六十年代

日本漫畫

吳俊雄博士的觀點
雖然我們經常批評普及文化內容低俗、
缺乏創意,但我們又不能不承認,普
及文化能反映社會狀況、揭示道德標
準、培養我們對社會的認同感,並同
時為我們供不少歡樂。我們不應該逃
避或漠視這種矛盾,而是應該學會如
何去識別好壞,從而以正確的態度去
發掘這一個大寶藏的奧秘。

感想
對於成長於廿一世紀的年青人而言,
他們對潮流資訊的觸覺也許非常敏銳。然
而,若提到香港過去的歷史文化、昔日港
人的生活,許多時候他們都只是一知半解,
甚至包括我們做報告的這一群,亦對香港
的普及文化沒有深入的認識。
過去我們所學的歷史,大多只是圍繞著
中國或世界各地的大歷史,較少涉及港人
過去的生活文化。所以,為了讓現今一代
的年青人認識及了解更多有關過去的普及
文化,我們便選擇這個題目-「普及文
化」。

在製作報告的過程中,全組共有8人,共分
成4組,去搜羅各類的資料,過程中必有得失,
最大的得著是學習到合作精神。當有意見或分歧
時,我們學習到如何接納他人意見及解決問題,
更最重要的是,在搜集資料的過程中,我們因而
加深對港人文化源流的了解以及對昔日香港的認
識,確實獲益良多。
可是,這個題目涉及的範圍比較廣泛,選取
題目的過程上存有不少爭議,確實難以取捨。加
上,時間亦較為緊逼,使我們未能盡錄所有資料,
亦沒有充足的時間來進行任何訪問等工作,實是
報告上的不足之處。
但最後,憑著大家的努力,終於完成這份
報告。

參考書目
•香港今昔

高添強

三聯書店

•香港的流行文化
•香港掌故
•我們都是這樣長大
•情舊香港地
•趣談今昔香港

梁秉鈞

三聯書店
廣角鎖出版社
朋窗出版
喜閱文化叢會
萬里書店出版

魯言
龍景昌
吳昊
鄭心墀

參考網站
•www2.hkedcity.net/citizen_files/aa/bs/fy1379/public
_html/geu0412g.htm
•www2.hkedcity.net/citizen_files/aa/ba/au991301/pub
lic_html/hongkong
•http://www.timlau.com/song.htm
•http://www.rthk.org.hk/mediadigest/md0401/02.html


Slide 54

香港故事.香港情

普及文化
仁濟醫院靚次伯紀念中學

甚麼是普及文化?
「文化」的定義,本來就是爭論的焦點。
文化較廣義來說,是指「一時一地一社群共
同擁有的生活方式」,而「普及文化」則是
「廣泛在民間流傳,並且受到普遍歡迎的產
品和生活方式」。
普及文化以一般大眾作為基礎,滲透在日
常生活當中。亦由於這個原因,普及文化給
予群眾的參與和主動性便更大。這是一種由
群眾帶動的文化,也是一種生活層面的文化。
因此普及文化可與時在地的反映當時的出社
會面貌和一般人的思想。

娛樂
娛樂是其中一種見證香港文化發展的項目,其包

括音樂、電視和電影等。這一切都見證著香港娛

樂文化及人民喜好的轉變。

*音樂*
戰後的香港並沒有太多娛樂,港
人工作之餘,多收聽當時的流行歌曲。
而在普及文化之中,流行音樂可說
是最有感染力的。大部份人都曾有被樂
聲和歌詞觸動而感到興奮或流淚的經驗。
聽眾的意識形態直接或間接被歌詞影響
著。

戰後時期
因中國內戰,很多內地人移居香港。他們將
故有生活文化引進香港,他們聽的是國語
歌,所以當時以國語歌為主。

劉韻
顧媚

六十年代
自六十年代起,香港的轉口貿易蓬
勃,西方文化湧進香港,甚至連收
音機播放許多歐西流行曲,電視台
亦提供外語節目。不少的香港人也
追隨著潮流聽英文歌。

Elvis Presley

The Beatles

七十年代
流行歌直到這個時期才帶有多點本地色
彩。許冠傑以西方流行曲換上切合香港
「打工仔」心態的歌詞,例如「鬼馬雙星」
及「半斤八兩」 ,用詼諧淺白的詞匯,為
小市民訴說出心中的抑壓。
除此之外,七十年代中期,電視電影開
始刮起一片粵語風。 為配合節目而創作的
歌曲更掀起了粵語流行曲的熱潮,加速了
本地創作的發展。

許冠傑

羅文

八十年代
在這時期香港流行樂壇出現了一次前所
未有的「中文歌運動」,首次有機構(香
港商業電台)設立專門播放中文(以粵語為
主)流行曲的頻道,這次「中文歌運動」
對本土流行曲產生重要的衝擊。本地的
流行歌曲亦因此大行其道,不少本地歌
手成為香港人心目中的天皇巨星。

Beyond

張國榮

譚詠麟

梅艷芳

*電視*
自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TVB)啟播後,收
看電視便成為廣大市民的一種免費娛樂。
市民可以透過電視來接收來自本地或世界
各地的電視節目和資訊。

七十年代
這年代開始,電視機開始普及,
成為香港市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
分。
電視成為了香港最重要的傳播
媒介,以「普及文化」而言,電視的
影響頗為深遠。電視劇在七十年代興
起了熱潮,百集長劇造就了一班忠實
電視迷。

七十年代經典電視劇:

《獅子山下》

《狂潮》

逼上梁山(1977)

漩渦(1978)

香港粵語電視劇
(1976)

半生緣 (1976)

八十年代
八十年代跟七十年代不同的是,觀眾開始有不同要求。
例如武俠片等。同時他們生活節奏加快,從前的
長劇已不合時宜。中篇劇於這時崛起,這種劇集的
種類很多,演員發揮機會也較多,令觀眾眼前一亮。

八十年代經典電視劇:

《千王之王》

←主題曲

《上海灘》

《神鵰俠侶》

《網中人》

《小李飛刀》

九十年代
九十年代的電視劇更多元化,開始
提及不同階層人士,例如:醫生、
警察......。另外,科技發展令某
些劇集開始使用電腦特技作,給人
煥然一新的感覺 。

經典電視劇:

《壹號皇庭》
《西遊記》

《刑事偵緝檔案》

《妙手仁心》

二十一世紀
二十一世紀有大量本地製作的電視劇出現,同
時亦增加了一些外購劇,多是來自海外,如中

國內地、韓國和日本等。而至今天,韓劇更成
為大眾茶餘飯後的一個熱門話題,而最近的例
子有「大長今」。由此可見,電視劇集對大眾
有深遠的影響。

經典電視劇 :

《新楚留香》

《小寶與康熙 》

《浪漫滿屋》
《大長金》

總結
電視節目不只是為香港市民提供娛
樂的一種途徑,它反映不同年代觀
眾的喜好,同時見證香港不同年代
的文化發展。

*電影*
電影開始出現在香港時,並不是
每個人都可以觀賞。
這是由於票價昂貴,只有富家子
弟才可承擔。但隨時間變遷,現今
大眾都可以觀賞電影了。

50-60年代
這段期間電影的語言多是以國語為主,因
為有大量內地人從中國大陸湧入,對國語

片需求大。

60年代
六十年代開始,開始有本地電影公
司成立,這令港產粵語片開始大行
其道,漸漸取代國語片,戲票的價
格開始平民化。這時期的電影,題
材大多圍繞港人的現實生活。

帝女花

紫釵記

這時期的電影有:《飛女正傳》、《李
子長活畫》、《好夫妻》等。

《飛女正傳》

六十年代的紅星

陳寶珠

謝賢

陳寶珠在電影中多數飾演工廠妹,這
反映香港的經濟正轉型,工業開始發
展工廠工作很多時由女性擔任。

七十年代
粵語的動作片、武打片及喜劇片成
為電影的主流,受歡迎的程度遠超
過外語片。 因為在50-60年代出生

的人從小開始學習粵語,他們較喜
歡本地題材。

七十年代武打巨星

《忠烈圖》
(1975)
唐山大兄
(1971)

李小龍的電影曾在香港及世界(包括美

國)掀起中國功夫片熱潮,及在香港中

國及外國帶起學習中國功夫熱 。

鐵金剛系列

英雄本色

八十年代
至八十年代,外語片逐漸恢復
流行。 卡通片也開始在銀幕上
出現,也有一些紀錄片如《慘
痛的戰爭》(1980)。

《老夫子》

九十年代以後

九十年代,電影變得多元
化。本地及外語電影同樣

受到觀眾的喜愛。

《香港製造》
《鐵達尼號》

《職業特工隊》

《我的野蠻女友》

*報刊*

報刊是戰後一種最主要的傳播媒介。它是香港
市民獲取最新消息的來源之一,也是最普遍的

讀物。早期,報刊種類較少,主要報導港聞要
事。現在的報刊,種類繁多,除了報導時事
還有馬經、地產、財經和娛樂新聞等。

漫畫
漫畫也是頗受大眾歡
迎的讀物,在六、七
十年代開始,興起了
本地漫畫,主要是反
映當時市民的心態。
到了八十年代,本地
漫畫開始式微,取而
代之的是日本漫畫,
熱潮至今仍未減退。

60年代

在這年代,畫公仔書(現稱為漫畫)﹐是只
能混口飯吃的卑賤職業。
當時畫家生活普遍困難,更受社會歧視,
黃玉郎就在這個漫畫亂世,投身入漫畫
行業。

80年代黃玉郎作品
這十年為黃玉郎的巔峰期﹐也是漫畫界的
黃金時期 。

老夫子 (作者:王澤 ) 六十年代

日本漫畫

吳俊雄博士的觀點
雖然我們經常批評普及文化內容低俗、
缺乏創意,但我們又不能不承認,普
及文化能反映社會狀況、揭示道德標
準、培養我們對社會的認同感,並同
時為我們供不少歡樂。我們不應該逃
避或漠視這種矛盾,而是應該學會如
何去識別好壞,從而以正確的態度去
發掘這一個大寶藏的奧秘。

感想
對於成長於廿一世紀的年青人而言,
他們對潮流資訊的觸覺也許非常敏銳。然
而,若提到香港過去的歷史文化、昔日港
人的生活,許多時候他們都只是一知半解,
甚至包括我們做報告的這一群,亦對香港
的普及文化沒有深入的認識。
過去我們所學的歷史,大多只是圍繞著
中國或世界各地的大歷史,較少涉及港人
過去的生活文化。所以,為了讓現今一代
的年青人認識及了解更多有關過去的普及
文化,我們便選擇這個題目-「普及文
化」。

在製作報告的過程中,全組共有8人,共分
成4組,去搜羅各類的資料,過程中必有得失,
最大的得著是學習到合作精神。當有意見或分歧
時,我們學習到如何接納他人意見及解決問題,
更最重要的是,在搜集資料的過程中,我們因而
加深對港人文化源流的了解以及對昔日香港的認
識,確實獲益良多。
可是,這個題目涉及的範圍比較廣泛,選取
題目的過程上存有不少爭議,確實難以取捨。加
上,時間亦較為緊逼,使我們未能盡錄所有資料,
亦沒有充足的時間來進行任何訪問等工作,實是
報告上的不足之處。
但最後,憑著大家的努力,終於完成這份
報告。

參考書目
•香港今昔

高添強

三聯書店

•香港的流行文化
•香港掌故
•我們都是這樣長大
•情舊香港地
•趣談今昔香港

梁秉鈞

三聯書店
廣角鎖出版社
朋窗出版
喜閱文化叢會
萬里書店出版

魯言
龍景昌
吳昊
鄭心墀

參考網站
•www2.hkedcity.net/citizen_files/aa/bs/fy1379/public
_html/geu0412g.htm
•www2.hkedcity.net/citizen_files/aa/ba/au991301/pub
lic_html/hongkong
•http://www.timlau.com/song.htm
•http://www.rthk.org.hk/mediadigest/md0401/02.html


Slide 55

香港故事.香港情

普及文化
仁濟醫院靚次伯紀念中學

甚麼是普及文化?
「文化」的定義,本來就是爭論的焦點。
文化較廣義來說,是指「一時一地一社群共
同擁有的生活方式」,而「普及文化」則是
「廣泛在民間流傳,並且受到普遍歡迎的產
品和生活方式」。
普及文化以一般大眾作為基礎,滲透在日
常生活當中。亦由於這個原因,普及文化給
予群眾的參與和主動性便更大。這是一種由
群眾帶動的文化,也是一種生活層面的文化。
因此普及文化可與時在地的反映當時的出社
會面貌和一般人的思想。

娛樂
娛樂是其中一種見證香港文化發展的項目,其包

括音樂、電視和電影等。這一切都見證著香港娛

樂文化及人民喜好的轉變。

*音樂*
戰後的香港並沒有太多娛樂,港
人工作之餘,多收聽當時的流行歌曲。
而在普及文化之中,流行音樂可說
是最有感染力的。大部份人都曾有被樂
聲和歌詞觸動而感到興奮或流淚的經驗。
聽眾的意識形態直接或間接被歌詞影響
著。

戰後時期
因中國內戰,很多內地人移居香港。他們將
故有生活文化引進香港,他們聽的是國語
歌,所以當時以國語歌為主。

劉韻
顧媚

六十年代
自六十年代起,香港的轉口貿易蓬
勃,西方文化湧進香港,甚至連收
音機播放許多歐西流行曲,電視台
亦提供外語節目。不少的香港人也
追隨著潮流聽英文歌。

Elvis Presley

The Beatles

七十年代
流行歌直到這個時期才帶有多點本地色
彩。許冠傑以西方流行曲換上切合香港
「打工仔」心態的歌詞,例如「鬼馬雙星」
及「半斤八兩」 ,用詼諧淺白的詞匯,為
小市民訴說出心中的抑壓。
除此之外,七十年代中期,電視電影開
始刮起一片粵語風。 為配合節目而創作的
歌曲更掀起了粵語流行曲的熱潮,加速了
本地創作的發展。

許冠傑

羅文

八十年代
在這時期香港流行樂壇出現了一次前所
未有的「中文歌運動」,首次有機構(香
港商業電台)設立專門播放中文(以粵語為
主)流行曲的頻道,這次「中文歌運動」
對本土流行曲產生重要的衝擊。本地的
流行歌曲亦因此大行其道,不少本地歌
手成為香港人心目中的天皇巨星。

Beyond

張國榮

譚詠麟

梅艷芳

*電視*
自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TVB)啟播後,收
看電視便成為廣大市民的一種免費娛樂。
市民可以透過電視來接收來自本地或世界
各地的電視節目和資訊。

七十年代
這年代開始,電視機開始普及,
成為香港市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
分。
電視成為了香港最重要的傳播
媒介,以「普及文化」而言,電視的
影響頗為深遠。電視劇在七十年代興
起了熱潮,百集長劇造就了一班忠實
電視迷。

七十年代經典電視劇:

《獅子山下》

《狂潮》

逼上梁山(1977)

漩渦(1978)

香港粵語電視劇
(1976)

半生緣 (1976)

八十年代
八十年代跟七十年代不同的是,觀眾開始有不同要求。
例如武俠片等。同時他們生活節奏加快,從前的
長劇已不合時宜。中篇劇於這時崛起,這種劇集的
種類很多,演員發揮機會也較多,令觀眾眼前一亮。

八十年代經典電視劇:

《千王之王》

←主題曲

《上海灘》

《神鵰俠侶》

《網中人》

《小李飛刀》

九十年代
九十年代的電視劇更多元化,開始
提及不同階層人士,例如:醫生、
警察......。另外,科技發展令某
些劇集開始使用電腦特技作,給人
煥然一新的感覺 。

經典電視劇:

《壹號皇庭》
《西遊記》

《刑事偵緝檔案》

《妙手仁心》

二十一世紀
二十一世紀有大量本地製作的電視劇出現,同
時亦增加了一些外購劇,多是來自海外,如中

國內地、韓國和日本等。而至今天,韓劇更成
為大眾茶餘飯後的一個熱門話題,而最近的例
子有「大長今」。由此可見,電視劇集對大眾
有深遠的影響。

經典電視劇 :

《新楚留香》

《小寶與康熙 》

《浪漫滿屋》
《大長金》

總結
電視節目不只是為香港市民提供娛
樂的一種途徑,它反映不同年代觀
眾的喜好,同時見證香港不同年代
的文化發展。

*電影*
電影開始出現在香港時,並不是
每個人都可以觀賞。
這是由於票價昂貴,只有富家子
弟才可承擔。但隨時間變遷,現今
大眾都可以觀賞電影了。

50-60年代
這段期間電影的語言多是以國語為主,因
為有大量內地人從中國大陸湧入,對國語

片需求大。

60年代
六十年代開始,開始有本地電影公
司成立,這令港產粵語片開始大行
其道,漸漸取代國語片,戲票的價
格開始平民化。這時期的電影,題
材大多圍繞港人的現實生活。

帝女花

紫釵記

這時期的電影有:《飛女正傳》、《李
子長活畫》、《好夫妻》等。

《飛女正傳》

六十年代的紅星

陳寶珠

謝賢

陳寶珠在電影中多數飾演工廠妹,這
反映香港的經濟正轉型,工業開始發
展工廠工作很多時由女性擔任。

七十年代
粵語的動作片、武打片及喜劇片成
為電影的主流,受歡迎的程度遠超
過外語片。 因為在50-60年代出生

的人從小開始學習粵語,他們較喜
歡本地題材。

七十年代武打巨星

《忠烈圖》
(1975)
唐山大兄
(1971)

李小龍的電影曾在香港及世界(包括美

國)掀起中國功夫片熱潮,及在香港中

國及外國帶起學習中國功夫熱 。

鐵金剛系列

英雄本色

八十年代
至八十年代,外語片逐漸恢復
流行。 卡通片也開始在銀幕上
出現,也有一些紀錄片如《慘
痛的戰爭》(1980)。

《老夫子》

九十年代以後

九十年代,電影變得多元
化。本地及外語電影同樣

受到觀眾的喜愛。

《香港製造》
《鐵達尼號》

《職業特工隊》

《我的野蠻女友》

*報刊*

報刊是戰後一種最主要的傳播媒介。它是香港
市民獲取最新消息的來源之一,也是最普遍的

讀物。早期,報刊種類較少,主要報導港聞要
事。現在的報刊,種類繁多,除了報導時事
還有馬經、地產、財經和娛樂新聞等。

漫畫
漫畫也是頗受大眾歡
迎的讀物,在六、七
十年代開始,興起了
本地漫畫,主要是反
映當時市民的心態。
到了八十年代,本地
漫畫開始式微,取而
代之的是日本漫畫,
熱潮至今仍未減退。

60年代

在這年代,畫公仔書(現稱為漫畫)﹐是只
能混口飯吃的卑賤職業。
當時畫家生活普遍困難,更受社會歧視,
黃玉郎就在這個漫畫亂世,投身入漫畫
行業。

80年代黃玉郎作品
這十年為黃玉郎的巔峰期﹐也是漫畫界的
黃金時期 。

老夫子 (作者:王澤 ) 六十年代

日本漫畫

吳俊雄博士的觀點
雖然我們經常批評普及文化內容低俗、
缺乏創意,但我們又不能不承認,普
及文化能反映社會狀況、揭示道德標
準、培養我們對社會的認同感,並同
時為我們供不少歡樂。我們不應該逃
避或漠視這種矛盾,而是應該學會如
何去識別好壞,從而以正確的態度去
發掘這一個大寶藏的奧秘。

感想
對於成長於廿一世紀的年青人而言,
他們對潮流資訊的觸覺也許非常敏銳。然
而,若提到香港過去的歷史文化、昔日港
人的生活,許多時候他們都只是一知半解,
甚至包括我們做報告的這一群,亦對香港
的普及文化沒有深入的認識。
過去我們所學的歷史,大多只是圍繞著
中國或世界各地的大歷史,較少涉及港人
過去的生活文化。所以,為了讓現今一代
的年青人認識及了解更多有關過去的普及
文化,我們便選擇這個題目-「普及文
化」。

在製作報告的過程中,全組共有8人,共分
成4組,去搜羅各類的資料,過程中必有得失,
最大的得著是學習到合作精神。當有意見或分歧
時,我們學習到如何接納他人意見及解決問題,
更最重要的是,在搜集資料的過程中,我們因而
加深對港人文化源流的了解以及對昔日香港的認
識,確實獲益良多。
可是,這個題目涉及的範圍比較廣泛,選取
題目的過程上存有不少爭議,確實難以取捨。加
上,時間亦較為緊逼,使我們未能盡錄所有資料,
亦沒有充足的時間來進行任何訪問等工作,實是
報告上的不足之處。
但最後,憑著大家的努力,終於完成這份
報告。

參考書目
•香港今昔

高添強

三聯書店

•香港的流行文化
•香港掌故
•我們都是這樣長大
•情舊香港地
•趣談今昔香港

梁秉鈞

三聯書店
廣角鎖出版社
朋窗出版
喜閱文化叢會
萬里書店出版

魯言
龍景昌
吳昊
鄭心墀

參考網站
•www2.hkedcity.net/citizen_files/aa/bs/fy1379/public
_html/geu0412g.htm
•www2.hkedcity.net/citizen_files/aa/ba/au991301/pub
lic_html/hongkong
•http://www.timlau.com/song.htm
•http://www.rthk.org.hk/mediadigest/md0401/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