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四课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演进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皇帝制度 君 主 专 制 皇权与相权 中央官制:三公诸卿 中 央 集 权 地方:郡县制 中央与地方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1、西汉郡国并行与“推恩令” 2、唐出现藩镇割据 3、北宋加强中央集权 4、元朝的行省制度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 1、汉武帝设中朝削弱相权 2、隋唐三省六部制完善中央 3、宋太祖分割相权 4、元朝中书省大权独揽 5、明太祖废丞相、明成祖设内阁 6、清朝设军机处加强皇权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 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 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 王子弟,大启九国。 ——《汉书·诸侯王年表·序》 高帝(刘邦)刑(杀) 白马盟曰:“非刘氏 而王,天下共击 之。 ” ——《史 记·吕太后本纪》 汉高祖刘邦 西 汉 前 期 形 势 图 “今诸侯子弟或 十数,而適嗣代立, 余虽骨肉,无尺地之 封,则仁孝之道不宣。 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 分子弟,以地侯之。 彼人人喜得所愿,上 以德施,实分其国。 必稍自销弱矣。”于 是上从其计。 汉武帝刘彻 ——《汉书·主父偃传》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第三四课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演进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皇帝制度 君 主 专 制 皇权与相权 中央官制:三公诸卿 中 央 集 权 地方:郡县制 中央与地方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1、西汉郡国并行与“推恩令” 2、唐出现藩镇割据 3、北宋加强中央集权 4、元朝的行省制度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 1、汉武帝设中朝削弱相权 2、隋唐三省六部制完善中央 3、宋太祖分割相权 4、元朝中书省大权独揽 5、明太祖废丞相、明成祖设内阁 6、清朝设军机处加强皇权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 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 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 王子弟,大启九国。 ——《汉书·诸侯王年表·序》 高帝(刘邦)刑(杀) 白马盟曰:“非刘氏 而王,天下共击 之。 ” ——《史 记·吕太后本纪》 汉高祖刘邦 西 汉 前 期 形 势 图 “今诸侯子弟或 十数,而適嗣代立, 余虽骨肉,无尺地之 封,则仁孝之道不宣。 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 分子弟,以地侯之。 彼人人喜得所愿,上 以德施,实分其国。 必稍自销弱矣。”于 是上从其计。 汉武帝刘彻 ——《汉书·主父偃传》

Slide 1

第三四课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演进


Slide 2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皇帝制度





皇权与相权

中央官制:三公诸卿





地方:郡县制

中央与地方


Slide 3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1、西汉郡国并行与“推恩令”
2、唐出现藩镇割据
3、北宋加强中央集权
4、元朝的行省制度


Slide 4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
1、汉武帝设中朝削弱相权
2、隋唐三省六部制完善中央
3、宋太祖分割相权
4、元朝中书省大权独揽
5、明太祖废丞相、明成祖设内阁
6、清朝设军机处加强皇权


Slide 5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Slide 6

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
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
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
王子弟,大启九国。
——《汉书·诸侯王年表·序》


Slide 7

高帝(刘邦)刑(杀)
白马盟曰:“非刘氏
而王,天下共击
之。 ”
——《史
记·吕太后本纪》
汉高祖刘邦


Slide 8


Slide 9

西








Slide 10


Slide 11


Slide 12

“今诸侯子弟或
十数,而適嗣代立,
余虽骨肉,无尺地之
封,则仁孝之道不宣。
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
分子弟,以地侯之。
彼人人喜得所愿,上
以德施,实分其国。
必稍自销弱矣。”于
是上从其计。
汉武帝刘彻

——《汉书·主父偃传》


Slide 13


Slide 14

唐代监察使巡视边疆,在边防重地
停驻下来,中央要他对地方事务随宜
应付,临时得以全权支配,这即成为
节度使。节是当时一种全权印信,受
有此全权印信者,便可全权调度,故
称节度使。
节度使所辖地区大者十余州,小者
三四州,职位往往“父死子继”,或
由部下拥立,朝廷只能事后追认。
—— 钱穆


Slide 15

天宝十节度使分布图

边镇兵:49万
中央军:9万


Slide 16


Slide 17

(安)禄山叛逆,遽陷两京。肃宗即位灵武,而
诸镇之兵共起诛贼。其后,禄山子庆绪及史思明父
子继起,肃宗命李光弼等讨之,号九节度之师。大
盗既灭,以功起行阵,列为侯王者,大者连州十余,
小者犹兼三四。故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或父
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或取舍由于士卒,往往自
择将吏,号为留后,以邀于朝。天子顾力不能制,
因而抚之,谓之姑息之政。由是号令自出,以相侵
击,虏其将帅,并其土地,……自国门以外,皆分
裂于方镇,而唐遂亡。
——陈傅良《历代兵制》


Slide 18

朝代

建立者 都城

王朝起止年代
907——923年

后梁

朱温

开封

后唐

洛阳
开封

923——936年

后晋

李存勖
石敬瑭

后汉

刘知远

开封

947——950年

后周

郭 威

开封

951——960年

936——946年


Slide 19


Slide 20

天子宁有种乎,兵强马壮者为之尔。

——五代时一位节度使的名言


Slide 21










驿

宋太祖
黄袍加
身处及
系马的
老槐树。


Slide 22

太祖问:“天下自
唐季以来,数十年间,
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
息,生民涂地,其故何
也?”
赵普回答:“此非他故,
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
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
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
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宰相赵普


Slide 23














军 事

行 政

兵 权 收 归 中 央
精 兵 到 中 央
文官任地方长官
设通判负责监督

财 政

赋税大部分归中央


Slide 24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
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遂
日就困弱。靖康之祸,虏骑所至,莫不溃散。
——《朱子语类》卷128


Slide 25

蒙古帝国全图


Slide 26


Slide 27

元朝的行省“凡钱粮、兵甲、屯
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在元代以前中国主要以“山川形便”
来划分行政区,政区的自然属性与经
济文化一体化趋势较强,容易产生割
据局面。从元代开始,采取“犬牙交
错”的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
大的地方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削弱
地方的经济文化认同感。


Slide 28

元代分省建制,惟务侈阔,尽废《禹贡》分
州,唐、宋分道之旧。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
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
合湖南、湖北为一,而洞庭之险失;合浙东、浙
西为一,而钱塘之险失;淮东、淮西、汉南、汉
北州县错隶,而淮、汉之险失… …
── 清 · 储大文


Slide 29

西汉前期,丞相位尊权重,礼遇殊隆。
丞相进见,皇帝要起座;丞相生病,皇帝要
亲临问候。皇帝的诏命,丞相认为不妥的,
可以据理力争,也可以拒绝执行。吕后曾想
封吕氏兄弟为王,丞相王陵就当面抵制,力
言“不可”。汉景帝欲封皇后之兄王信为侯,
丞相周亚夫坚决反对,说:“高皇帝曰:非
刘姓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约,天下
共击之。今信虽皇后兄,无功,侯之,非约
也。”汉景帝无言以对,只好作罢。


Slide 30

中朝官是指在宫中办公和皇帝身边的官
员,汉朝有三类:一是皇帝的亲卫武将,有大
将军、骠骑将军等称谓。如卫青、霍去病;
二是尚书台,负责收发和记录奏章,属于给
皇帝做秘书派生出来的,士人担任叫尚书令
,阉人担任叫中书令,如司马迁;三是皇帝
的侍从官,或者德高望重,或者饱学硕儒等

张鸣《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


Slide 31

隋唐三省六部制


中书省



门下省

尚书省


























Slide 32





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
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
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
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贞观政要》


Slide 33

钱穆先生《国史新论》指出:“在唐代,凡军国大
事,照例先由中书省中书舍人(中书省属官)各拟
意见,再由宰相(中书省长官)审核裁定,送经皇
帝画敕后,再须送门下省,由给事中(门下省属官
)一番复审,若门下省不同意,还得退回重拟。
……皇帝不能独裁,宰相同样地不能独裁。而近代
的中国学者,偏要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是独裁
……这只是近代中国人的偏见和固执。”


Slide 34

唐初确立三省制以后,掌握出令权的中
书省和掌握政令审核的门下省不时因政见
不同而互相扯皮,推委搪塞。唐太宗遂决
定三省长官(中书令、侍中、尚书左右仆
射)合署办公,其办公地点称为政事堂,
最早设置于门下省,后迁往中书省。玄宗
开元十一年(723)中书令张说奏改政事堂
为“中书门下”,改政事堂印为“中书门
下之印”,是中书门下体制建立的标志。


Slide 35

隋唐
中书令、侍郎

侍中、侍郎

尚书令、仆射


Slide 36

皇帝
两府

三司
度 盐 户
支 铁 部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枢密使
参知政事


Slide 37


Slide 38

隋唐虽设官浸多,然未有如本朝繁冗甚也。
今天下州郡三百二十,县一千二百五十,而一州
一县所任之职,素有定额,大率用吏不过五六员。
今乃三倍其多。而又三岁一开贡举,每放近千人,
复有台寺之小吏、府监之杂工、萌序之官、进纳
之辈,总而计之,不止于三倍。
——《包拯奏报》


Slide 39

中书省最高长官为中书令,太子
充任。其下有左右丞相各一人,“统
六官,率百司,居令之次,令缺,则
总省事,佐天子,理万机”。

(《元史》)


Slide 40

“自秦始置丞
相,不旋踵而亡。汉、
唐、宋因之,虽有贤
相,然其间所用者多
有小人,专权乱政。
我朝罢相,设五府、
六部……分理天下庶
务,彼此颉頏,不敢
相压。事皆朝庭总之,
所以稳当。
明太祖朱元璋

——《明史纪事本末》


Slide 41

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
有奏请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犯人凌迟,
全家处死。
——明太祖


Slide 42

明 Y(政治地位上升情况)

“部权尽归内

阁”


参与


机密



事务


决策



X(时期)

图 O 明太 明成 明宣
明神









Slide 43

权力来源
职 责
任 免

对皇权影响

宰相

内阁首辅

宰相制度赋予

皇帝个人信任

决策者

侍从咨询

要经皇帝及
大臣商议

直接由皇帝
意愿决定

制约皇权

君主专制
强化的产物


Slide 44

虽无相名,实有相职;
虽有相职,实无相权;
虽无相权,却有相责。
——谭元星《明代内阁政治》


Slide 45

国初定制,设议政王大臣数员,皆以

满臣充之。凡军国重务不由内阁票发者,
皆交议政王大臣会议。每朝朝坐中左门外
会议,如坐朝仪。
——昭裢《啸亭杂录》卷4《议政大臣》
“诸王大臣签议既定,虽至尊(皇帝)
无如之何。”


Slide 46





奏折制度
康熙中叶,康熙皇帝允
许一些亲信官员用奏折
报告机密事件,派遣专
人投送京师,不经过通
政使司、内阁,直达皇
帝。皇帝的批示,用硃
笔写于奏折上面,发还
执行。
康熙皇帝 玄烨


Slide 47

奏折和奏匣

• 朕体安善,尔不必来。
明春朕欲南方走走,未
定。倘有疑难之事,可
以密折请旨。凡奏折
不可令人写,但有风风
声关系匪浅。小心,小
心,小心。
康熙硃批江宁织造曹寅奏折


Slide 48














Slide 49



乾纲独断,乃本朝家法。自皇祖、皇考
以来,一切用人听言,大权从未旁假。即
左右亲信大臣,亦未有能荣辱人、生死人
者。

—— 乾隆自述


Slide 50

中国古代主要的选官制度













Slide 51

中国古代主要的选官制度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魏晋南北朝





科举制

隋唐宋元
明清






Slide 52

第一单元小结

王位世袭制










早期的
政治制度



(夏商西周) 分




(秦到清前期)

部族国家

特点

政权与族权
结合




皇帝制度

君主专制
中央集权制

基础

基础 疆域国家

中央官制
地方制度
选官制度

特点

君主专制
中央集权
官僚政治

发展过程


Slide 53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历程
中央官制



魏晋

隋唐
北宋





地方制度

选官制度


Slide 54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变化的趋势
• 地方不断削弱,中央不断加强,
• 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
• 相权最后取消,相权皇权合而为一.


Slide 55

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稳定社会秩
序、促进民族融合、发展社会经济、
繁荣封建文化、增强综合国力 。
政治上专制易导致错误决断和腐败;
经济上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文化专
制扼杀社会的创造力。总之是造成中国
近代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