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開始在終止處 ~1821.雪萊 臨終關懷陪伴 本份簡報係由吳文傑、陳建宇、 吳舜雯三位講者所教授之臨終關 懷工作坊之內容精摘而成,並大 量引用石世明先生於花蓮慈濟心 蓮病房安寧照護的教學資料,特 此聲明與致謝! 簡報製作:Singing 欲了解深入資訊請洽詢 吳文傑:[email protected] 因 死 而 生 。 而 是 進 入 神 聖 的 領 域 死 亡 不 再 只 是 悲 傷 、 恐 懼 的 事 將 使 臨 終 者 的 生 命 得 到 很 大 的 轉 化 給 予 臨 終 者 適 切 的 引 導 與 陪 伴 選 擇 愛 、 還 是 選 擇 恐 懼 ? 生 命 面 臨 一 個 關 鍵 抉 擇 點 , 與 生 活 態 度 來 面 對 死 亡 時 , 當 人 無 法 再 以 過 去 的 價 值 觀 也 是 心 靈 蛻 變 成 長 最 有 力 的 時 刻 。 臨 終 者 的 身 體 逐 漸 衰 敗 的 同 時 , 卻 常 常 忘 記 「 生 命 無 常 」 的 事 實 。 人 是 面 向 死 亡 的 存 在 , 緣起 第一講 家屬在臨終關懷的角色與定位  家屬的正確心態: 在(being)比 做(doing) 更重要. 歡 喜 自 在 , 笑 看 生 死 ! 從 而 更 有 勇 氣 與 力 量 面 對 人 生 將 使 參 與 者 找 到 生 命 歷 程 的 意 義 這 個 臨 終 陪 伴 的 歷 程 陪 伴 的 家 屬 也 同 時 有 許 多 心 靈 成 長 。 不 僅 是 臨 終 者 可 獲 得 很 大 利 益 為 臨 終 者 營 造 一 個 意 識 轉 化 的 靈 性 空 間 而 非 只 把 臨 終 者 交 給 一 個 機 構 或 一 道 道 的 程 序 。 特 別 需 要 家 屬 主 動 、 積 極 的 全 面 參 與 臨 終 關 懷 是 心 靈 成 長 的 歷 程 家屬對臨終過程應有的理解 在生命最後的叩問時 面對最後的真相  臨終是心靈轉化的過程 不可避免的臨終,是病人心靈轉化的過程, 是從活在健康世界的邏輯轉入放棄世界的 邏輯,在陪伴過程中家屬的功課就是要學 習如何從不捨的心轉化為祝福的心。這不 僅是家屬的成長過程,也是臨終者帶給家 屬的心靈療癒旅程,它擴大了原先對生命 的認識。 ~石世明  死亡是安全的。 臨終過程是心智逐漸解脫的自然過程,也是 破除狹隘自我實現意識的過程。從自我現實 來看臨終現象,會把臨終現象當作是悲劇, 從自然解脫的觀點來看臨終現象,卻發現這 個過程是老天給的恩寵。老天不是一下子剪 斷病人和世界的所有勾連,而是透過身體能 力的衰退,一個一個慢慢解除病人對世界的 執著。當家屬具體認識到:原來臨終是一個 解脫的過程之後,家屬才能把不捨的情,轉 化為祝福的心。 ~石世明  生命回顧 臨終之前,病人經常會經歷到躁動、不自 主生命回顧和意識混亂的狀況。病人的這 種狀態,是在「清理在世記憶的倉庫」。 這個歷程可以協助病人將他和世界密密麻 麻的連線給清除,如此病人才能走出輕安 的臨終路,這正是老天帶領病人,在世最 後要做的功課。家屬若能有這層理解,則 更能以向生命學習和祝福病人的心態來一 起體認這個生命的過程。 ~石世明.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我們開始在終止處 ~1821.雪萊 臨終關懷陪伴 本份簡報係由吳文傑、陳建宇、 吳舜雯三位講者所教授之臨終關 懷工作坊之內容精摘而成,並大 量引用石世明先生於花蓮慈濟心 蓮病房安寧照護的教學資料,特 此聲明與致謝! 簡報製作:Singing 欲了解深入資訊請洽詢 吳文傑:[email protected] 因 死 而 生 。 而 是 進 入 神 聖 的 領 域 死 亡 不 再 只 是 悲 傷 、 恐 懼 的 事 將 使 臨 終 者 的 生 命 得 到 很 大 的 轉 化 給 予 臨 終 者 適 切 的 引 導 與 陪 伴 選 擇 愛 、 還 是 選 擇 恐 懼 ? 生 命 面 臨 一 個 關 鍵 抉 擇 點 , 與 生 活 態 度 來 面 對 死 亡 時 , 當 人 無 法 再 以 過 去 的 價 值 觀 也 是 心 靈 蛻 變 成 長 最 有 力 的 時 刻 。 臨 終 者 的 身 體 逐 漸 衰 敗 的 同 時 , 卻 常 常 忘 記 「 生 命 無 常 」 的 事 實 。 人 是 面 向 死 亡 的 存 在 , 緣起 第一講 家屬在臨終關懷的角色與定位  家屬的正確心態: 在(being)比 做(doing) 更重要. 歡 喜 自 在 , 笑 看 生 死 ! 從 而 更 有 勇 氣 與 力 量 面 對 人 生 將 使 參 與 者 找 到 生 命 歷 程 的 意 義 這 個 臨 終 陪 伴 的 歷 程 陪 伴 的 家 屬 也 同 時 有 許 多 心 靈 成 長 。 不 僅 是 臨 終 者 可 獲 得 很 大 利 益 為 臨 終 者 營 造 一 個 意 識 轉 化 的 靈 性 空 間 而 非 只 把 臨 終 者 交 給 一 個 機 構 或 一 道 道 的 程 序 。 特 別 需 要 家 屬 主 動 、 積 極 的 全 面 參 與 臨 終 關 懷 是 心 靈 成 長 的 歷 程 家屬對臨終過程應有的理解 在生命最後的叩問時 面對最後的真相  臨終是心靈轉化的過程 不可避免的臨終,是病人心靈轉化的過程, 是從活在健康世界的邏輯轉入放棄世界的 邏輯,在陪伴過程中家屬的功課就是要學 習如何從不捨的心轉化為祝福的心。這不 僅是家屬的成長過程,也是臨終者帶給家 屬的心靈療癒旅程,它擴大了原先對生命 的認識。 ~石世明  死亡是安全的。 臨終過程是心智逐漸解脫的自然過程,也是 破除狹隘自我實現意識的過程。從自我現實 來看臨終現象,會把臨終現象當作是悲劇, 從自然解脫的觀點來看臨終現象,卻發現這 個過程是老天給的恩寵。老天不是一下子剪 斷病人和世界的所有勾連,而是透過身體能 力的衰退,一個一個慢慢解除病人對世界的 執著。當家屬具體認識到:原來臨終是一個 解脫的過程之後,家屬才能把不捨的情,轉 化為祝福的心。 ~石世明  生命回顧 臨終之前,病人經常會經歷到躁動、不自 主生命回顧和意識混亂的狀況。病人的這 種狀態,是在「清理在世記憶的倉庫」。 這個歷程可以協助病人將他和世界密密麻 麻的連線給清除,如此病人才能走出輕安 的臨終路,這正是老天帶領病人,在世最 後要做的功課。家屬若能有這層理解,則 更能以向生命學習和祝福病人的心態來一 起體認這個生命的過程。 ~石世明.

我們開始在終止處
~1821.雪萊
臨終關懷陪伴
本份簡報係由吳文傑、陳建宇、
吳舜雯三位講者所教授之臨終關
懷工作坊之內容精摘而成,並大
量引用石世明先生於花蓮慈濟心
蓮病房安寧照護的教學資料,特
此聲明與致謝!
簡報製作:Singing
欲了解深入資訊請洽詢 吳文傑:[email protected]
因
死
而
生
。
而
是
進
入
神
聖
的
領
域
死
亡
不
再
只
是
悲
傷
、
恐
懼
的
事
將
使
臨
終
者
的
生
命
得
到
很
大
的
轉
化
給
予
臨
終
者
適
切
的
引
導
與
陪
伴
選
擇
愛
、
還
是
選
擇
恐
懼
?
生
命
面
臨
一
個
關
鍵
抉
擇
點
,
與
生
活
態
度
來
面
對
死
亡
時
,
當
人
無
法
再
以
過
去
的
價
值
觀
也
是
心
靈
蛻
變
成
長
最
有
力
的
時
刻
。
臨
終
者
的
身
體
逐
漸
衰
敗
的
同
時
,
卻
常
常
忘
記
「
生
命
無
常
」
的
事
實
。
人
是
面
向
死
亡
的
存
在
,
緣起
第一講
家屬在臨終關懷的角色與定位

家屬的正確心態:
在(being)比
做(doing)
更重要.
歡
喜
自
在
,
笑
看
生
死
!
從
而
更
有
勇
氣
與
力
量
面
對
人
生
將
使
參
與
者
找
到
生
命
歷
程
的
意
義
這
個
臨
終
陪
伴
的
歷
程
陪
伴
的
家
屬
也
同
時
有
許
多
心
靈
成
長
。
不
僅
是
臨
終
者
可
獲
得
很
大
利
益
為
臨
終
者
營
造
一
個
意
識
轉
化
的
靈
性
空
間
而
非
只
把
臨
終
者
交
給
一
個
機
構
或
一
道
道
的
程
序
。
特
別
需
要
家
屬
主
動
、
積
極
的
全
面
參
與
臨
終
關
懷
是
心
靈
成
長
的
歷
程
家屬對臨終過程應有的理解
在生命最後的叩問時
面對最後的真相

臨終是心靈轉化的過程
不可避免的臨終,是病人心靈轉化的過程,
是從活在健康世界的邏輯轉入放棄世界的
邏輯,在陪伴過程中家屬的功課就是要學
習如何從不捨的心轉化為祝福的心。這不
僅是家屬的成長過程,也是臨終者帶給家
屬的心靈療癒旅程,它擴大了原先對生命
的認識。
~石世明

死亡是安全的。
臨終過程是心智逐漸解脫的自然過程,也是
破除狹隘自我實現意識的過程。從自我現實
來看臨終現象,會把臨終現象當作是悲劇,
從自然解脫的觀點來看臨終現象,卻發現這
個過程是老天給的恩寵。老天不是一下子剪
斷病人和世界的所有勾連,而是透過身體能
力的衰退,一個一個慢慢解除病人對世界的
執著。當家屬具體認識到:原來臨終是一個
解脫的過程之後,家屬才能把不捨的情,轉
化為祝福的心。
~石世明

生命回顧
臨終之前,病人經常會經歷到躁動、不自
主生命回顧和意識混亂的狀況。病人的這
種狀態,是在「清理在世記憶的倉庫」。
這個歷程可以協助病人將他和世界密密麻
麻的連線給清除,如此病人才能走出輕安
的臨終路,這正是老天帶領病人,在世最
後要做的功課。家屬若能有這層理解,則
更能以向生命學習和祝福病人的心態來一
起體認這個生命的過程。
~石世明
臨終陪伴的基本觀念
培養出看到臨終者心靈成長的眼光

陪伴或照顧病人若只是哀嘆病人身體的毀壞,那表
示照顧者對臨終陪伴還沒準備好,這種可憐病人的
態度反而使得被照顧的病人不容易得到平安。因此,
作為一個臨終陪伴或照顧者,並不是因為他/她特別
有愛心或耐受力,所以可以勉強自己,一直撐下去;
也不是因為她/他特別無情或冷漠,所以對臨終過程
中病人所受的苦,具有不受影響的免疫力。真正的
原因是,每當陪伴或照顧者在感受到病人不斷地在
心靈上成長時,他也跟著領受到了這一份生命的禮
物。「身體毀壞」的積極意義應該是:雖然病人的
身體承受極大的的痛苦,但它卻帶動病人整體精神
的轉化。
~石世明
了解臨終是一個動態的過程

有些病人可能會自以為看得很開,希望菩薩趕快來帶
走他,但這想法是無用的。因為臨終的這段心靈旅程
中,病人會經歷一段身體衰敗的歷程,他必須要一站
一站地經過,沒有辦法直接到終點站。隨著身體感受
的不同,心靈的風光也不同。有時陪伴者剛好遇到病
人的內心還處在不能接受死亡,身體的症狀也還沒控
制好,陪伴或照顧者感到病人正承受著極大痛苦。然
而陪伴或照顧者不要以為自己所看到的這些片刻就是
臨終病人所經歷的「全貌」,這些「暫時悲慘」的情
況是會改變的,畢竟它只是這個旅途中的其中一站。
~石世明
不要擔心下雨,下雨過後,會出現彩虹的。
不要依照自己的價值觀來矯正病人

如果陪伴者或照顧者在認知上可以看得開,那
麼他必須切記:「此時此刻,受照顧的病人不
一定看得開」。
照顧者要自己接受死亡,這是對自己一種精神
上的修練。
照顧者要病人接受死亡,這是對他人一種精神
上的壓迫。即使對自己再親近的家人或朋友也
是一樣。

多數病人自稱「我已經放下」,這種認知層面
的放下,其實它的虛假性很高。比較實在的是:
當病人的身體衰敗到一個程度時,病人自然就
會放下。
~石世明
深度接納、愛與關懷

病人最重要的心聲就是「請接納我」--接納現在、此時
此刻的我。病人需要陪伴或照顧者允許他就是現在這個
樣子。

深度接納是一種愛的體現,能不受眼前暫時性的變化所
干擾。比如,在某個階段,病人「不可控制」地對旁邊
的人發脾氣之後,其實他心裡還是希望照顧者可以留下
來多陪他一會兒,能夠繼續遞給他一杯白開水,不要因
為他生氣而離開。照顧者若能體認到,臨終是個自然的
過程,病人在菩薩或神的引領下自會慢慢放下,而他需
要的就是「時間」,照顧者便比較能做到臨終陪伴的真
正角色。~石世明
以臨終者為師


當臨終者提出「我還可以活多久?」「我一定要死
嗎?」這類問題時,他並不是向照顧者索取什麼切
確的答案。當照顧者聽到病人的發問時,不要急著
硬要給出什麼樣的答案。當然更不必去講一些自己
還沒經歷到,也做不到的大道理。病人的發問顯示
出:他正邁向個人的靈性旅程,朝向人類更深層、
更奧秘的精神領域走去。病人的發問提醒了照顧者
開始思考自己的生命課題。
「我還能活多久」這類問題並不是病人的專利,人
一出生就朝向死亡。然而健康的人不問自己這個問
題,當然也回答不了病人的問題。這更意謂著:病
人走在「前頭」,而健康者走在「後頭」。~石世明
不要輕易地以為可以幫病人什麼忙

每個人都有他今生需要學會的功課,照顧者必須很清
楚地認知到:我們只不過是他人的「助緣」。照顧者
無法去承擔別人的生命功課。

真誠的「面對死亡」就是「面對生命」,當病人因面
對死亡,遂明白了生命中什麼事情是真正重要的,而
能在有限的時間中積極地面對自己的生命。而多數健
康的人可能連第一步都還沒跨出去。而臨終陪伴者沒
有親自體驗這個過程,卻能見證這個過程,同時領受
著來自生命的禮物。~石世明
臨終陪伴過程中
家屬心態變化的三個轉折
與所需的心理支持
第一階段:無常到來


家屬感到震驚、會為了病人而調整生活態度、
想要治好親人的疾病。這個時期,多數家屬
會把任何跟死亡有關的訊息隔絕在遠處,不
讓它侵入到生活之中。
陪伴家屬的原則:紿予正向的心理支持,一
同把握住當下可以為病人努力的希望。
~by 石世明
第二階段:尋找動態平衡點


尋找動態平衡點:隨著醫療效果不彰,病人狀況時好時壞,
家屬會有時等死,有時又寄望奇蹟的發生;感到立足點崩
落,並隨著病人狀況的變化修正期待,尋找平衡點,又隨
時擔心平衡點的翻覆。家屬經歷到各種現實的兩難:「講」
與「不講」、「放」與「不放」、「工作」與「陪伴」兩
者無法兼顧等。
陪伴家屬的原則:家屬的處境非常需要被接納。陪伴家屬
的人應知道很多狀況不是採取什麼動作就可以輕易解決的
並要避免將自己的價值觀加諸在家屬或病人身上,應了解
家屬的許多反應(哭泣、生氣、難過),都需要被他周遭的
人所接受,家屬需要人可以商量、作一些決定及需要他人
的傾聽。也需要有人可以暫時代替照顧病人,有段時間可
以透個氣。~by 石世明
第三階段:進入死亡

此階段,家屬在「理智」上知道病人不久於人世,可能要開始為
病人的臨終事務作準備,也要開始打算自己往後的生活;而在情
感上,有的家屬依舊非常不捨,有的家屬因為對「生」不再那麼
執著,心情就比較能放鬆下來。家屬能不能放得下,用祝福的心
情陪伴,取決於家屬與病人之間的關係。臨床經驗發現:關係愈
親密的家屬愈沒有辦法接受病人即將離去的事實。

陪伴家屬的原則:此階段,多數家屬受苦於病人已無法好好與家
屬溝通。在和病人情感的維繫上,旁人可以教導家屬一些和病人
溝通的方法,例如透過心念,或非語言的互動如肢體按摩,把病
人當作小嬰兒來照顧。這些提醒對家屬很有幫助。對家屬講許多
「人生大道理」,如要看得開、要放下等,反而不恰當,這也是
許多陪件家屬的人易犯的錯誤。若能陪同家屬一起面對病人即將
到來的臨終準備,如買衣服、喪儀等,提醒家屬不要忘了休息,
吃飯…這些具體的支持,反而比較切合家屬的需要。~by 石世明
第二講 對臨終者的觀察
不同的疾病需要不同的陪伴
 臨終者即將往生的徵兆和死亡的過程

臨終者即將往生的徵兆








身體消瘦
眼睛無法對焦、外擴
夢話中出現很多往生親人的名字
病斑、死斑的出現
焦慮。渴望完成一直以來想做而未做的事。
突然說出要吃飯(文化脈絡:要飽死)
昏睡時間愈來愈長
家屬的直覺
第三講 協助臨終者找到意義
 生命回溯
 用愛和解

一般人身體愈健康,「我執」就愈嚴重。在
臨床經驗中發現,身體的毀壞,消除掉病人
的我執,經常在人世間累積幾十年的恩怨,
對病人來講一下就化解掉了,病人感到「唉,
其實這一切都沒什麼好計較的…」;反而是
有著健康身體的家屬,對以前的恩怨還執著
的很厲害。家屬若能支持病人臨終過程中的
生命回溯,並以愛來和解,將能支持病人的
精神達到另外一番輕安的境界。
第四講 用愛接觸臨終者的身體
與臨終者的非語言溝通
 對臨終者的身體接觸與按摩

臨終陪伴與接觸
陪件者,在接觸臨終者前
需先經歷不接觸的接觸(非語言的溝通)
意即 陪伴者並不急著接觸臨終者
他只是與他同在
並且同時陪伴著自己的心情與感受
經歷了這樣的歷程後
陪伴者才能真正接觸到臨終者
第五講
家族排列在臨終關懷的運用
發現關係中的愛
 向命運鞠躬

突然
你中風了
就此半生半死
三年來
我走的好遠好遠
遠遠的看著你的身體枯萎腐敗
未來
我還會走的更遠更遠
然而
請相信
我
從來沒有離開過
~Aero記於父親中風第三年
那久旱不下的雨水啊
不在雲裡
就禁錮在
我的眼窩裡
嗡 嘛 呢 唄 咪 吽
~Aero
發現關係中的愛

孩子對他的父母和家庭有很深的愛。死亡、痛苦對孩子而言,
並不是很恐怖的一件事,盲目的愛會使孩子想跟父母親一樣的
死亡。這種盲目的愛是因為孩子只看到他自己的愛,而沒有意
識到父母的愛。父母希望自己的小孩子過得好。

解決之道就是要把盲目的愛轉化為智
慧的愛。盲目的愛讓我們覺得跟父母
有連結,而智慧的愛會讓我們覺得孤
獨和與父母分離,所以是困難的。盲
目的愛讓我們有清白感,而智慧的愛
使我們覺得與父母分離,會有罪惡感。
比起盲目的愛,智慧的愛需要更大的
力量。
~海寧格
向命運鞠躬

對父母及命運的不接受,會使我們喪失力量,並陷入永無
止境的痛苦深淵。當我們接納父母,與父母有了連結,我
們也跟更大的整體—命運連結,這使得我們能重新站起來,
走出自己的人生。

所以我們看著父母,看著我們的父親,
我們的母親。完完全全地以他們本來
的面目去看待他們。一點都沒有願望
說他們應該怎麼樣的不同。我們對他
們每一個人說:是的,我從你這兒接
受到我的生命,其它你們沒有給我的,
我會用你們給我的生命去好好學習。
我帶著愛來接受,也帶著感激。這就
是謙卑。 ~海寧格
第六講 創造意識轉化的空間
活在神聖裡
 因死而生

曼陀羅與意識轉化
「
擷
取
精
華
」
之
處
曼
陀
羅
圖
形
象
徵
著
「
獲
得
本
質
」
、
本
質
才
能
被
揭
露
當
所
有
的
「
有
」
解
構
之
時
第七講 交給更大的存在
第八講 助念與中陰得度
對臨終者的開示
 創造愛與慈悲的
助念環境

本講次適合佛教信仰者。基督信仰者可以「祈禱」
與「呼求上主聖名」代之。奇蹟課程學員請務必參
考下列文章:Kenneth問與答:呼求神佛名號 (直
接點入文章連結)。
念
佛
,
心
就
在
淨
土
。
-陳
建
宇
念
阿
彌
陀
佛
,
就
是
念
你
自
己
你
心
在
哪
裡
,
人
就
在
哪
裡
身
、
心
都
不
是
你
永
恆
的
當
下
。
無
量
光
、
無
量
壽
是
永
恆
的
片
刻
身
體
、
頭
腦
都
是
有
量
的
感
覺
無
量
壽
、
無
量
光
進
來
。
跟
著
念
佛
機
的
佛
號
,
讓
佛
號
進
來
只
是
輕
輕
的
告
訴
她
:
我
把
手
放
在
媽
媽
的
脈
博
上
,
沒
有
叫
母
親
唸
佛
對無法唸佛的人
唸佛法
念阿彌陀佛時是瀰天蓋地
沒有過去、現在、未來
沒有你在念佛
也沒有念佛的人
你就是阿彌陀佛
歸依阿彌陀佛
就是歸依自己的自性
自他一體
理事不二
--陳建宇
淨土心要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