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1 §2 量子跃迁 含时微扰理论 量子跃迁几率 §3 光的发射和吸收 返回 §1 含时微扰理论 (一) 引言 (二)含时微扰理论 返回 (一) 引言 上一章中,定态微扰理论讨论了分立能级的能量和波函 数的修正,所讨论的体系 Hamilton 算符不显含时间,因而求解 的是定态 Schrodinger 方程。 本章讨论的体系其 Hamilton 算符含有与时间有关的微扰, 即: ˆ (t )  H ˆ  H ( t ) H因为 Hamilton.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第十一章 §1 §2 量子跃迁 含时微扰理论 量子跃迁几率 §3 光的发射和吸收 返回 §1 含时微扰理论 (一) 引言 (二)含时微扰理论 返回 (一) 引言 上一章中,定态微扰理论讨论了分立能级的能量和波函 数的修正,所讨论的体系 Hamilton 算符不显含时间,因而求解 的是定态 Schrodinger 方程。 本章讨论的体系其 Hamilton 算符含有与时间有关的微扰, 即: ˆ (t )  H ˆ  H ( t ) H因为 Hamilton.

第十一章
§1
§2
量子跃迁
含时微扰理论
量子跃迁几率
§3 光的发射和吸收
返回
§1
含时微扰理论
(一) 引言
(二)含时微扰理论
返回
(一) 引言
上一章中,定态微扰理论讨论了分立能级的能量和波函
数的修正,所讨论的体系 Hamilton 算符不显含时间,因而求解
的是定态 Schrodinger 方程。
本章讨论的体系其 Hamilton 算符含有与时间有关的微扰,
即:
ˆ (t )  H
ˆ  H ( t )
H
0
因为 Hamilton 量与时间有关,所以体系波函数须由含时
Schrodinger 方程解出。但是精确求解这种问题通常是很困难的,而定态
微扰法在此又不适用,这就需要发展与时间有关的微扰理论。
含时微扰理论可以通过 H0 的定态波函数近似地求出微扰
存在情况下的波函数,从而可以计算无微扰体系在加入含时微扰
后,体系由一个量子态到另一个量子态的跃迁几率。
(二)含时微扰理论
假定 H0
的本征
函数 n
满足:
ˆ   
H
0
n
n
n
i

ˆ 
n  H
0 n
t
H0 的定态波函数可以写为:
n =n exp[-iεnt /]
满足左边含时 S - 方程:
定态波函数 n 构成正交完备系,
整个体系的波函数  可按 n 展开:
i

t

n

i   Hˆ (t )
t
ˆ (t )
an ( t )n  H
 an (t )n
n
   an ( t )n
代
入
n
因 H’(t)不含对时间
t 的偏导数算符,故可
与 an(t) 对易。

d

i   an ( t ) n  i  an ( t ) n
t

n  dt
n
ˆ  
ˆ ( t )

a
(
t
)
H
a
(
t
)
H


n
0
n
n
n
相

ˆ
i n  H 0 n
n
n
消
t
d

i   an ( t ) n   an ( t ) Hˆ ( t )n

n  dt
n
d

ˆ ( t ) 
a
(
t
)


a
(
t
)
H

n
n
n
n
 dt



n
i 
n
i 
n
以m* 左乘上式后
对全空间积分
d

*  d 
*H
ˆ ( t ) d
a
(
t
)

a
(
t
)


 m
n
n
 dt n   m n


n
d

* H
ˆ ( t ) e i[ m  n ]t /  d
i   an ( t ) mn   an ( t )  m
n
dt


n
n
d
ˆ  e i mn t
i am ( t )   an ( t ) H
mn
dt
n
该式是通过展开式
   an ( t )n
改写而成的
n
Schrodinger方程的另一种形式。仍是严格的。
其中
 Hˆ    * Hˆ ( t ) d
n
 mn  m

1

 mn  [ m   n ]



微扰矩阵元
Bohr 频率
求解方法同定态微扰中使用的方法:
(1)引进一个参量,用 H’ 代替 H’(在最后结果中再令 = 1);
(2)将 an(t) 展开成下列幂级数;
an  an(0)  an(1)  2an( 2)  
(3)代入上式并按幂次分类;
( 0)
(1 )
( 2)
 dam

dam
dam
2
 e i mn t
i 


    [an( 0 )  an(1)  2an( 2)  ]Hˆ mn
dt
dt
 dt
 n

[a ( 0)  2a (1)  3a ( 2)  ]Hˆ  e i mn t

n
n
n
n
(4)解这组方程,我们可得到关于
an 的各级近似解,近而得到波函
数  的近似解。实际上,大多数
情况下,只求一级近似就足够了。
(最后令  = 1,即用 H’mn代替
H’mn,用a m (1)代替 a m (1)。)
(0)
 da m
mn
零级近似波函数 am(0)不随时
间变化,它由未微扰时体系
所处的初始状态所决定。
0

 dt
 da (1)
m
(0) H
ˆ  e i mn t
i


a



n
mn
dt

n

( 2)
da
m
(1 ) H
 i
ˆ  e i mn t
  an
mn

dt
n


  
假定t  0 时,体系处于 H0 的第 k 个本征态 k。
而且由于
exp[-in t/]|t=0 = 1,于是有:
 k   an( 0) n (0)   an( 0) n   [an( 0) (0)  an(1) (0)  ] n
n
n
比较等式两边得
n
 nk  an( 0) (0)  an(1) (0)  
比较等号两边同  幂次项得:
( 0 ) ( 0)  
an
nk
(1) ( 0 )  a ( 2 ) ( 0 )    0
an
n
因 an(0)不随时间变化,所以an(0)(t) = an(0)(0) = nk。
t  0 后加入微扰,则第一级近似:
an
(1)
da m
dt
(0)(t)
= n
i
(1 )
da m
dt


ˆ  e i mn t
a n( 0 ) H
mn
n
k
1
ˆ  e i mn t


H
 nk mn
i n
1 ˆ
 e i knt

H mk
i
对 t 积分得:
(1 )
am
1 t ˆ
i knt


H
e
dt

mk
i 0
§2
量子跃迁几率
返回
(一)跃迁几率
(二)一阶常微扰
(三)简谐微扰
(四)实例
(五)能量和时间测不准关系
(一)跃迁几率
体系的某一状态

am(0) (t) = mk
( 0) ( t )  a (1) ( t )    
am
m
mk
末态不等于初态时
mk = 0,则
a m ( t )m
m
t 时刻发现体系处于 m 态
的几率等于 | a m (t) | 2
am ( t ) 

1 t
 e i mk t dt  
  H mk
i 0
(1) ( t )  
am ( t )  am
所以体系在微扰作用下由初态 k 跃迁到末态m 的
几率在一级近似下为:
(1) ( t ) |2 
Wk m | am
1
i mk t

H
e
dt

mk
i 0
t
2
(二)一阶常微扰
(1)含时 Hamilton 量
设 H’ 在 0  t  t1 这段时间之内不为零,但与时间无关,
即:
t0
0

ˆ
ˆ

H
H
(
r
)


0
0  t  t1
(2)一级微扰近似 am(1)
(1) ( t ) 
am


H mk


i
1 t
i mk t

H
e
dt

mk
0
i
1
i mk

H mk
 mk

H mk
 mk
e
i mk t

H’mk 与 t 无关
(0  t  t1)
t  t1

t
0



H mk
 mk

H mk
i
e 
i
e i mk t / 2 e i mk t / 2  e  i mk t / 2
2ie i mk t / 2 sin( 12  mk t )
mk


t
t
1  
0
e i m kt dt


H mk
 mk
e 
i
mk
t

1
(3)跃迁几率和跃迁速率

H mk
Wk m | am(1) (t ) |2  
 mk
2
2ie i mk t / 2 sin( 12  mk t ) 
 |2 sin2 ( 12  mk t )
4 | H mk
 2 mk 2
sin 2 (x )
lim  x 2   ( x )
 
极限公式:
则当t →∞ 时 上式右第二个分式有如下极限值:
lim
sin 2 ( 12  mk t )
t 
于是:
1
2
 mk 2
   ( 12  mk )  2  (  m   k )  2 ( m   k )

Wk m
跃迁速率:
2t
 |2  ( m   k )

| H mk

 k m 
Wk  m
t
2
 |2  ( m   k )

| H mk

(4)讨论
1.上式表明,对于常微扰,在作用时间相当长的情况下,跃迁
速率将与时间无关,且仅在能量εm ≈εk ,即在初态能量的小
范围内才有较显著的跃迁几率。
在常微扰下,体系将跃迁到与初态能量相同的末态,也就是说
末态是与初态不同的状态,但能量是相同的。
2. 式中的δ(εm -εk) 反映了跃迁过程的能量守恒。
3. 黄金定则
设体系在εm附近dεm范围内的能态数目是ρ(εm) dεm,则
跃迁到εm附近一系列可能末态的跃迁速率为:
   d m  ( m ) k m
2
 |2  ( m   k )
  d m  ( m )
| H mk

2
 |2  ( m )

| H mk

(三)简谐微扰
(1)Hamilton 量
0
ˆ

H (t )  
ˆ
 A cos t
为便于讨论,将上
式改写成如下形式
(2)求 am(1)(t)
  m | Hˆ ( t ) | k 
H mk
t=0 时加入一个简谐
振动的微小扰动:
t0
t 0
F 是与 t无关
只与 r 有关的算符
0
ˆ
H ( t )  
ˆ it  e  it ]
 F [e
t0
t 0
H’(t)在 H0 的第 k 个和第 m 个本征
态 φk 和 φm 之间的微扰矩阵元是:
  m | Fˆ [e it  e  it ] |  k 
  m | Fˆ |  k  [e it  e  it ]  Fmk [e it  e  it ]
(1) ( t )
am


Fmk
0
i
Fmk
i
[e it  e  it ]e i mk t dt
t
t
0
[e i[ mk  ]t  e i[ mk  ]t ]dt
i[ mk  ]t
i[ mk  ]t
Fmk  e
e

 i[  ]  i[  ]
mk
mk
i 
t


 0
Fmk  e i[ mk  ]t  1 e i[ mk  ]t  1 




[



]
[



]
mk
mk
 

(2)几点分析
lim
  mk
e
i[ mk  ]t
[ mk  ]
1
(I)
当ω = ωmk 时,微扰频率ω
与 Bohr 频率相等时,上式第二项
 it
分子分母皆为零。求其极限得:
(1) ( t )
am
Fmk  e


 
i 2 mk t
1
2 mk
(II) 当ω = ωmk 时,同理有:

 it 

第二项起
主要作用
第一项起
主要作用
i 2 mk t

F
e
 1
mk
(
1
)
am ( t )  
 it 

2

mk
 



(III) 当ω≠ ±ωmk 时,两项都不随时间增大
总之,仅当 ω =±ωmk = ±(εm –εk)/ 或
εm =εk ± ω时,出现明显跃迁。这就是说,仅当
外界微扰含有频率ωmk时,体系才能从φk态跃迁到φm
态,这时体系吸收或发射的能量是 ωmk 。这说明我
们讨论的跃迁是一种共振现象。
因此我们只需讨论 ω≈ ± ωmk 的情况即
可。
(3)跃迁几率
当 ω=ωm k 时, a (1)
m
略去第一项,则
Fmk  e i[ mk  ]t  1 



 mk 
 



此式与常微扰情况的表达式类似,只需作代换:H 'mk→ Fmk ,
ωmk → ωmk-ω,常微扰的结果就可直接引用,于是得简谐微
扰情况下的跃迁几率为:
Wk  m 

| Fmk |2
2
2t ( mk   ) 
2t
2  ( 1 [   ]   )
|
F
|
mk
k
 m
2
2t
| Fmk |2  ( m   k   )

同理, 对于
ω = -ωm k 有:
二式合
记之:
Wk m
Wk m
2t

| Fmk |2  ( m   k   )

2t

| Fmk |2  ( m   k   )

(4)跃迁速率
 k m 
或:
 k m
(5)讨论
Wk  m
2
 | Fmk |2  ( m   k   )

t
2
 2 | Fmk |2  ( mk   )

1. δ(εm-εk ± ω) 描写了能量守恒:εm-εk ± ω= 0。
2. εk >εm 时,跃迁速率可写为:
2
 k m  | Fmk |2  ( m   k   )

也就是说,仅当 εm=εk - ω 时跃迁几率才不为零,此时
发射能量为 ω 的光子。
3. 当εk <εm时,
 k m 
2
| Fmk |2  ( m   k   )

4. 将式中角标 m, k 对调并注意到 F 的厄密性,即得
体系
由 m 态到 k 态的跃迁几率:
 mk
即
等于
2

| Fkm |2  ( k   m   )

2

| Fmk |2  ( [ m   k   ])

2

| Fmk |2  ( m   k   )

  k m
体系由 Φm → Φk 的跃迁几率
由 Φk → Φm 的跃迁几率。
(四)实例
例1. 设 t = 0 时,电荷为 e 的线性谐振子处于
基态。在 t > 0 时,附加一与振子振动方向相同
的恒定外电场 ,求谐振子处在任意态的几率。
解:
xm 0  




1

* ( x)
m
1

1 t
i mk t

H
e
dt

mk
i 0
t=0 时,
e t
i m k t

xmk e
dt
振子处

0
i
于基态,
t
e
即 k=0。
i m 0 t

xm 0e
dt

0
i
t i t
1 1 e

 m1  e m0 dt
0
 2 i
i m 0 t  t

1 1 e
e

 m1 

 2 i
 i m 0  0
e

 m1[e i m 0t  1]
2 m 0
(1) ( t ) 
am
* ( x ) x ( x )dx
m
0


ˆ   ex
H
1
 1 ( x )dx
2
1
 m1
2
式中 m,1 符号表明,只有
当 m=1 时,am(1)(t) ≠ 0,
所以
a1(1) ( t )  
W01 
e
( e i10t  1)
2 10
(1) 2
a1
 
e
( e i10t  1)
2 10
2
e 2 2
i 1 0t
 i 1 0t

(
e

1
)(
e
 1)
2
2 2
2   10
e 2 2
i 1 0t
 i 1 0t

[
2

(
e

e
)]
2
2 2
2   10
e 2 2
 2 2
[1  cos( 10 t )]
2
   10
结论:外加电场后,谐振子从基态ψ0跃迁到ψ1态的几
率是 W0→1,而从基态跃迁到其他态的几率为零。
例2. 量子体系其本征能量为:E0, E1, ..., En, ...,
相应本征态分别是:|0>, |1>, ..., |n>, ...,
在t ≤ 0 时处于基态。在 t = 0 时刻加上微扰:
Hˆ ( x , t )  Fˆ ( x )e  t / 
(  0)
试证:长时间后,该体系处于另一能量本征态|1>
的几率为:
| 1 | F | 2 |2
W01 
( E1  E0 ) 2  ( /  ) 2
并指出成立的条件。
证: 因为 m=1, k=0,所以: a (1)  1 t H  e i10t dt
1
i 0 10
其中
ˆ  | 0  1 | Fˆ ( x )e  t /  | 0 
  1 | H
代入上
H 10
式得:

t
/


t
/

ˆ
 1 | F ( x ) | 0  e
 F10e
(1)
1
a
1

i

t
0
F10e
t /
e
i 1 0t
t
1
dt 
F10  e ( i1 0 1 /  ) t dt
0
i
t
 e ( i 1 0  1 /  ) t 
1

F10 

i
i


1
/

 10
0
lim e ( i10 1 /  ) t
当 t → ∞ (t >> τ) 时:
t 
 lim e i10t e  t /   0
所以
t 
a1(1)
t 
W01  a ( t   )
(1)
1
 e ( i 1 0 1 /  ) t  1 
1

F10 

i
i


1
/

10


2

1
1

F10 
i

 i 10  1 / 
F10

 10  ( i /  )
此式成立条件就是微扰
法成立条件,
|a1(1)|2 << 1,
即
2

F10

 10  ( i /  )


| F10 |2
| 1 | Fˆ | 0 |2


2
2
( 10 )  ( /  )
( E1  E 0 ) 2  (  /  ) 2
| F10 |  E1  E0
或

| F10 | 

(五)能量和时间测不准关系
现在讨论初态 Φk 是分立的,末态 Φm 是连续的情况 (εm >εk)。
0
 ˆ i t  i  t
ˆ
H ( t )   F ( e  e
)

0
Wk  m 
t0
0  t  t1
t  t1
在t ≥ t1时刻,
Φk →Φm 的
跃迁几率则为:
4 | Fmk |2 sin 2 12 ( mk   )t1
Wk  m
 2 ( mk   )2
|Fmk |2t / 2
(1)由图可见,跃迁几率的贡
献主要来自主峰范围内,即在
-2π/t1 <ωmk – ω< 2π/t1 区
间跃迁几率明显不为零,而此
区间外几率很小。
mk - 
-4 / t -2 / t
0
2 / t
4 / t
(2)能量守恒不严格成立,即在跃迁过程中,εm = εk + ω或ωmk
= ω不严格成立,它们只是在上图原点处严格成立。因为在区间[2π/t1 , 2π/t1],跃迁几率都不为零, 所以
既可能有
ωmk = ω,
也可能有
ω-2π/t1 < ωmk <ω+2π/t1。
上面不等式两边相减得:
Δωmk ≈(1/t1)
也就是说 ωmk 有一个不确定范围。由于k能级是分立的,εk 是确定的,
注意到
ωmk = 1/ (εm-εk),所以 ωmk 的不确定来自于末态能量
εm 的不确定,即:
 mk   (
m  k

)
1
1
 m 
于是得: t1 m  

t1
若微扰过程看成是测量末态能量εm的过程,t1是测量的时间间
隔,那末上式表明,能量的不确定范围Δεm与时间间隔之积有
 的数量级。
上式有着普遍意义,一般情况下,当测量时间为Δt,所测得的能量不
确定范围为ΔE 时,则二者有如下关系:
此式称为能量和时间的测不准关系。由此
式可知,测量能量越准确(ΔE 小),则
用于测量的时间Δt 就越长。
E t  
返回
(一) 引言
(二)光的吸收与受激发射
(三)选择定则
(四)自发辐射
(五)微波量子放大器和激光器
(一) 引言
光的吸收和受激发射:
在光的照射下,原子可能吸收光而从较低能级跃迁到较高能
级,反之亦反,我们分别称之为光的吸收和受激发射。
自发辐射:
若原子处于较高能级(激发态),即使没有外界光照射,也能
跃迁到较低能级而发射光子的现象称为自发辐射。
对于原子和光的相互作用(吸收和发射)所产生的现象,彻底
地用量子理论解释,属于量子电动力学的范围,这里不作讨论。
本节采用较简单地形式研究这个问题。
光吸收发射的半径典处理:
(1)对于原子体系用量子力学处理;
(2)对于光用经典理论处理,即把光看成是电磁波。
这样简单化讨论只能解释吸收和受激发射而不能解释自发辐射。
(二)光的吸收与受激发射
(1)两点近似
1. 忽略光波中磁场的作用
照射在原子上的光波,其电场 E 和磁场 B 对原子中电子的作用分
别为(CGS):
UE
 
 eE  r  eEa
 
UB  M  B
2
其中
a
(Bohr半径)
2
e
e
e

Lz B 
E
2 c
c
BE
二者之比:
UB
UE
2
a
e 2
e
E
c

eEa
e
E
c

2
eE
e 2
e2

c

1

137
即,光波中磁场与电场对电子作用能之比,近似等
于精细结构常数α,所以磁场作用可以忽略。
2. 电场近似均匀
考虑沿z轴传播的单色偏振光,即其电场可以表示为:
2 z  t ) 电场对电子的作用仅存在于电子活动的

E

E
cos(
 x
0

空间,即原子内部。所以我们所讨论的

E  Ez  0
问题中,z的变化范围就是原子尺度

 y
≈a ≈ 10-10 m,而λ≈ 10-6 m。
于是
2

a  104   1
故电场中的
2
z
2


于是光波电场可改写为:
a  10  4  1 可略
E x  E0 cos t
所以在原子范围内可以近似认为电场是均匀的。
(2)微扰 Hamilton 量
电子在上述电场中的电势能是:
ˆ   exE  exE cos t
H
x
0

1
2
exE0 [e it  e  it ]  Fˆ [e it  e  it ]
Fˆ 
其中
1
2
exE0
(3)求 跃迁速率 ωk→m
(I) 对光的吸收情况,εk < εm。单位时间由
Φk 态跃迁到 Φm 态的几率用下式给出:
 k m 

2
2
| Fmk |2  ( m   k   ) 
|


e 2 E 0 2
2 2
| x mk |2  ( mk   )
1
2
eE0 x mk |2  ( m   k   )
(II) 求 E0
根据电动力学,光波能量密度(CGS)
1
I
( E 2  B2 )
8
___
E2

1
T
又因为
T
0
平均是对一个周期进行
E02 cos 2 tdt 
___
E2

___
B2

1
2
E02
1
2
E02
所以
I 
1
E02  E02  8I
8
(III) 跃迁速率
 k m 
e 2 E02
2
2
| xmk |  ( mk
2
2
4

e
2
) 
I
|
x
|
 ( mk   )
mk
2

(4)自然光情况
上式适用条件:单色偏振光,即 一个频率,一个方向(x 向电场)。
对自然光:非单色、非偏振光,我们必须作如下两点改进。
(I)去掉单色条件
考虑在某一频率范围连续分布的光,
能量密度是 ω 的函数 -- I(ω)。
在 ω→ ω + dω 间隔内,其能量密度为: I(ω)dω,所
以
4e 2
d k  m  2 I ( ) | xmk |2  ( mk   )d

2
4e 2
4

e
 k m  2 | xmk |2  I ( ) ( mk   )d  2 | xmk |2 I ( mk )


(II)去掉偏振光条件
对各向同性的非偏振光,原子体系在单位时间内由 Φk → Φm
态的跃迁几率应该是上式对所有偏振方向求平均,即:
4e 2
 k  m  2 I ( mk ) 13 [| xmk |2  | ymk |2  | zmk |2 ]

 2
4
 2
4e 2
I ( mk ) | Dmk |

I ( mk ) | rmk | 
2
2
3
3

2
其中
Dmk  e rmk
是电偶极矩
所以
此跃迁称为偶极矩跃迁。
这是我们略去了光波中磁场的作用,并将电场近似地用
Ex= E0cosωt 表示后得到的结果,这种近似称为偶极近似。
上式是吸收情况,
 2
4e 2
对于受激发射情况,  m k 
I ( mk ) | rkm |
2
3
同理可得:
(三)选择定则
(1)禁戒跃迁
 k m
禁戒跃迁:
从上面的讨论可知,原子
在光波作用下由 Φk 态跃
迁到 Φm 态的几率:

 | rmk |2
当 |rmk|2 = 0 时,在偶极近似下,
跃迁几率等于零,即跃迁不能发生。我们称
这种不能实现的跃迁为禁戒跃迁。
显然,要实现 Φk → Φm 的跃迁,必须满足
|rmk|2 ≠ 0 的条件,或|xmk|, |ymk|, |zmk|不同时
为零。
由此我们导出光谱线的选择定则。
(2)选择定则
(I) 波函数 和 rmk
在原子有心力场中
运动的电子波函数
Ψnlm = Rnl(r)Ylm(,) = |n l m> = |n l> |l m>
为方便计,在球坐标下计算矢量 r 的矩阵元。
r

x

r
sin

cos


sin  [e i  e  i ]

2

r

y

r
sin

sin


sin  [e i  e  i ]

2i

 z  r cos 
于是



r



x

n
l
m
|
sin  [e i  e  i ] | nlm    nl m  | r sin  e  i | nlm 
 mk
2


r



y

n
l
m
|
sin  [e i  e  i ] | nlm    nl m | r sin  e  i | nlm 

2i

 z  nl m  | r cos  | nlm 


可见矩阵元计算分为两类:

 i
 i
 nl m | r sin  e | nlm  nl  | r | nl  l m | sin  e | lm 

 z  nl  | r | nl  l m | cos  | lm 

(II) 计算 <l'm'|cosθ|lm>
利用球谐函数的性质 I:
( l  1)2  m 2
l 2  m2
cos  | lm 
| l  1, m  
| l  1, m 
( 2l  1)( 2l  3)
( 2l  1)( 2l  1)
 l m | cos  | lm  
则积分


( l  1) 2  m 2
l 2  m2
 l m | l  1, m  
 l m | l  1, m 
( 2l  1)( 2l  3)
( 2l  1)( 2l  1)
( l  1) 2  m 2
 l  , l  1  m m 
( 2l  1)( 2l  3)
欲使矩阵元不为零,
则要求:
l 2  m2
 l  ,l 1  mm
( 2l  1)( 2l  1)
l   l  1


m  m
 l  l   l  1

 m  m   m  0
(III) 计算 <l'm'|sin e±i|l m>
sin e  i | lm 

则积分
 
 

利用球谐函数
的性质 II:
( l  m  1)( l  m  2)
( l  m )( l  m  1)
| l  1, m  1  
| l  1, m  1 
( 2l  1)( 2l  3)
( 2l  1)( 2l  1)
 l m | sin e  i | lm  
( l  m  1)( l  m  2)
 l m | l  1, m  1  
( 2l  1)( 2l  3)
( l  m )( l  m  1)
 l m | l  1, m  1 
(2l  1)( 2l  1)
( l  m  1)( l  m  2)
( l  m )( l  m  1)
 l  ,l 1  m ,m 1 
 l  , l 1  m  , m  1
( 2l  1)( 2l  3)
( 2l  1)( 2l  1)
欲使矩阵元不为
零,则要求:
l   l  1
 l  l   l  1


m  m  1
 m  m   m  1
(IV)
选择定则
综合(II)、(III) 两点
得偶极跃迁选择定则:
 l  l   l  1


 m  m   m  0,  1

这就是电偶极辐射角量子数和磁量子数得选择定则,在量
子力学建立之前,它是通过光谱分析中总结出来的经验规则。
径向积分 <n’l’| r |n l> 在 n、 n'取任何数值
时均不为零,所以关于主量子数没有选择定则。
(3)严格禁戒跃迁
若偶极跃迁几率为零,则需要计算比偶极近
似更高级的近似。在任何级近似下,跃迁几率都为
零的跃迁称为严格禁戒跃迁。
(四)自发辐射
光辐射、吸收
光子产生与湮灭
在前面的讨论中,我们将光子产生与湮灭
问题转化为在电磁场作用下原子在不同能
级之间的跃迁问题,从而用非相对论量子
力学进行了研究。
电磁场量子化
量子电动力学
这种简化的物理图象
不能合理自恰的解释
自 发 发 射 现 象
这是因为,若初始时刻体系处于某一定态(例如某激发能级),根
据量子力学基本原理,在没有外界作用下,原子的Hamilton是守恒
量,原子应该保持在该定态,是不会跃迁到较低的能级上去的。
Einstein曾提出了一个半唯象的理论,来简化处理自发发
射问题。他借助于物体与辐射场在达到平衡时的热力学关系,建立
了自发发射与吸收及受激发射之间的关系。
(1)吸收系数
 k m  Bkm I ( mk )
吸收
系数
 k m
设原子在强度为 I(ω) 的光照射下,
从 Φk 态到 Φm 态(εm > εk)
的跃迁速率为:
与微扰论得到的公式
 2
4e 2

I ( mk ) | rmk |
2
3
(2)受激发射系数
Bkm
比较得:
4 2e 2  2

| rmk |
2
3
对于从Φm 态到Φk 态(εm>εk)
的受激发射跃迁速率,Einstein
 mk  Bmk I ( mk )
类似给出:
受激
与相应得微扰论公式比较得: 由于 r 是厄密算符,所以
发射


4 2e 2  2
2
2
系数
|
r
|

|
r
|
Bmk 
| rkm |
km
mk
2
3
从而有:
Bkm  Bmk
受激发射系数等于吸收系数,
它们与入射光的强度无关。
(3)自发发射系数
1. 自发发射系数 Amk 的意义
自发发射系数的物理意义:
2. Amk,Bmk 和 Bkm 之间的关系
在光波作用下,单位时间内,
体系从εm 能级跃迁到εk
能级的几率是:
从εk 能级跃迁到εm
能级的几率是:
当这些原子与电磁辐
射在绝对温度 T 下
处于平衡时,必须满
足右式条件:
εm 能级上的
原子的数目
在没有外界光地照
射下,单位时间内
原子从 Φm 态到
Φk 态(εm > εk)
的跃迁几率。
自发发射
受激发射
Amk  Bmk I ( mk )
Bkm I ( mk )
εk 能级上的
原子的数目
N m [ Amk  Bmk I ( mk )]  N k Bkm I ( mk )
3. 求能量密度
由上式可以解得能量密度表示式:
N m Amk
I ( mk ) 
N k Bkm  N m Bmk
Bkm = Bmk
求原子数 Nk 和 Nm
代入
上式
据麦克斯韦-玻尔兹曼分布律:
 k / kT

N

C
(
T
)
e
 k

 m / kT 二式相比
N

C
(
T
)
e

 m
得:
Amk

 Nk

Bmk 
 1 
 Nm

Nk
Nm
 e ( m  k ) / kT
Amk 
1

I ( mk ) 
Bmk  e  mk / kT  1 
 e  mk / kT
4. 与黑体辐射公式比较
在第一章给出了 Planck 黑体辐射公式
在角频率
间隔ω→
ω+dω内
辐射光的
能量密度
8h
 ( )d 
c3
I ( mk )d mk
3
辐射光在频率
间隔ν→ν+dν
内的能量密度
1
e h / kT
Amk 

Bmk 
 e  mk
1
1
/ kT
d

 d mk
 1
 ( )d  I ( )d
考虑到 ω=2πν
所以
 ( )d  2I ( )d
和 dω= 2πdν
 ( )  2I ( )
代入辐射公式得:
8h mk
Amk
1
2

h mk / kT
 mk / kT
3
c
B
e
1
1
mk e
3
Amk 
4h mk 3
c3
Bmk 
 mk 3
 2c 3
Bmk
Amk
2

Bmk e h mk / kT  1
ωmk=hνmk
5. 自发发射系数表示式
 mk
 2 3 Bmk
 c
3
Amk
 mk

 2c 3
3
4 2e 2  2
| rkm |
2
3
4e 2 mk  2

| rkm |
3
3c
3
由于自发发射系数 Amk ≈ | rmk|2,所以自发发射与受
激发射具有同样的选择定则。
(4)自发跃迁辐射强度
Amk ————单位时间内原子从Φm 自发地跃迁到 Φk 的几率,
与此同时,原子发射一个 ωmk 的光子。
Nm ———— 处于Φm 原子数,
NmAmk——— 单 位 时 间 内 发 生 自 发 跃 迁 原 子 数 ( 从 Φm →Φk ) 。
也是发射能量为 ωm k 的光子数。
频率为 ωmk 的光总辐射强度
J mk  N m Amk  mk  N m
4e 2
mk
3c 3
3
 2
| rkm |  mk  N m
4e 2
mk
3c 3
4
 2
| rkm |
表示激发态
原子数的减少
(5)原子处于激发态的寿命
处 于 激 发 态 Φm 的 Nm 个 原
子中,在时间 dt 内自发
跃迁到低能态Φk 的数目是
积分后得到 Nm 随时间变化得规律
dN m   Amk N m dt
t=0 时Nm 值
平均寿命
N m  N m ( 0)e  Amk t  N m ( 0)e  t /  mk
如果在Φm 态以下存在许多低能态 Φk ( k=1,2,…i )
单位时间内Φm 态自发跃迁的总几率为:
Am 
i

k 1
Amk
单位时间内原子从
m → 第 k 态 的
跃迁几率
原子处于Φm 态的平均寿命
m 
1

Am

k
1
Amk
(五)微波量子放大器和激光
(1) 受激辐射的重要应用——微波量子放大器和激光器
受激辐射的特点:出射光束的光子与入射光子的状态完全相同
(能量、传播方向、相位)。
I 微波量子放大器
Em
m

入射光子引起的受激辐射过程
1
  ( Em  Ek )

II 激光器
Nm
Ek
k
自发辐射的光子引起受激辐射的连锁反应过程
(2)受激辐射的条件
工作物质中,原子体系处于激发态 m ,为了获得受激
发射而跃迁到低激发态 k 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
Nk
I
粒子数反转
单位时间内由  m 态到  k 态的受激发射应超过由  k 态到  m
态的吸收。为此要求处于高、低能态的粒子数 Nm 和Nk 满足:
Nm  Nk
根据 Boltzmann 分布律,热平衡下,粒子数分布由下式给出:
1
 [ Em  Ek ]
Nm
 e kT
Nk
能级越高,原子数越少。
 m 态与  k 态的能量差一般大于 1 eV ~ 11605 0 K (常
温300 0 K ),所以常温热平衡下,原子几乎全部处于基态,处于
激发态的微乎其微。故产生Nm > Nk 的现象称为粒子数反转。
粒子数反转是受激发射的关键,各种类型的微波量子放
大器和激光器就是要采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来实现粒子数反转。
II
自发辐射 <<
Amk 
1

I ( mk ) 
Bmk  e  mk / kT  1 
如前所述:
当  mk
则
受激辐射
Amk
e
Bmk I ( mk )
当 m
微波情况:
可见光情况:
k
k
1
kT

ln 2   0 时,有 Amk  Bmk I ( mk )

对于室温而言,T = 300 0 K ,
 0 = 2 . 9 ×1013 s -1 ~  0 = 0 . 00006 m
当 m
 m k
kT
> 0
时
Amk  Bmk I ( mk )
< 0
时
Amk  Bmk I ( mk )
自发辐射几率
= 受激辐射几率
 m k >> 0 . 00006 m =  0 ,即 m k低,自发辐射几率 <<
受激辐射几率,产生 受激辐射的条件自然得到满足。
 m k << 0 . 00006 m =  0 ,即 m k 高,自发辐射几率 >>
受激辐射几率,不满足产生 受激辐射的条件。为此就必
须用一个谐振腔来增强辐射场使辐射密度远大于热平衡
时的数值,以提高受激辐射几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