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cript 補充資料二
東門 [光徑]
照明規劃重新構建了城市的風景,成為人們在夜間愜意漫步遊覽的藉口。我們不以強勢霸氣去把人懾服,
更像「普通」人家的一種理想格式,以人為本,以自然秩序為模擬,去分配去對稱去均衡。
在恆春的夜間地圖上,創造出低調內斂沉穩大器的典雅照明。夢想與氛圍,撫慰在夜間歸鄉游子的人心。
燈光藝術家 江佶洋
曾任職於雲門舞集,現任瓦豆製作有限公司創意總監,為一跨領域燈
光藝術家。2007年入圍有劇場奧林匹克之稱的PQ07布拉格國際劇場
設計四年展;2009年受邀參展台北當代藝術館MOCA Studio發表燈
光裝置《光、景》;2010年美國Iowa州Grinnell College交換學者,
擔任燈光設計。2011年獲文建會選為法國巴黎西帖國際藝術村駐村
藝術家,發表燈光裝置作品《光、景2》。以《瓦豆.光田》獲得
2014老屋新生大獎金獎與網路票選人氣獎(10/15公布得獎)。
東門 [光徑]
燈光藝術家 江佶洋
正面牌匾、城門上、與門洞中,皆有按裝燈具,
將城門牌匾與城牆輪廓以光描繪
北門 [北月琴門]
西門與北門間有段完整的城牆,留住了當年風華。[北月琴門]除了讓人盤旋遊走北城門外,也
要創造一段持續性的城牆行走經驗。當一步步走著,身邊一座座城垛掠過,耳裡一聲聲清亮
月琴,那一道道光,清洗著古牆的斑駁,與心靈交織出亙古的恆春調。
建築設計師 劉冠宏
曾擔任紐約貝氏/貝聿銘建築師事務所建築師(ARCHITECT, PPA/I.M.PEI),
2012年台灣建築雜誌挑選新生代10位代表建築師之一,2012-2013年台
北松山/華山文創園區光田計劃、光田餐桌計劃發起人。現為東海大學建築
系講師、無有不二主持人。
裝置藝術家 陳德平
曾於山中修行十二年,以影像、繪畫創作呈現真實的生活面貌。曾擔任2011
年台北花博爭艷館 「原住民產業博覽會(ATAYAL)主題館」策展人、20112014年北投溫泉博物館「臺灣月琴民謠祭 裝置展」策展人、2012-2014年幸
福果食(稻田裡的餐桌計劃/大地藝術季/稻田裡的大學堂)藝術總監。
預計點亮區域
北門 [北月琴門]
建築設計師 劉冠宏
裝置藝術家 陳德平
南門古牆小徑 [海角光影]
60米長的小巷道, 緊鄰著暗藏歷史印記的古城牆, 這裡沒有巷外「阿嘉的家」般絡繹不絕、駐足留影的旅
人, 有的是古城過去與現在的風貌與故事。
我們將運用「光」為媒介, 以在地三寶之一的瓊麻(麻繩)為素材, 藉由光影交織出的點和線引導參觀者, 讓
其在此奇幻小徑裡經驗不同的恆春古城之美。
空間設計師 黃群芳
紐約Pratt Institute設計藝術學院建築室內設計碩士、美國綠建築協會
USGBC專業認證執照設計師。旅居紐約期間,除商業建築案例,並曾參與
多項都市校園規劃改建案,並入選紐奧良災區 Live In Box重建計劃-組合屋
建築競圖等。現為沁弦國際設計主持設計師。
照明設計師 林靖祐
旅居紐約期間曾參與多項國際大型建案之照明設計, 返台開業後曾參與
2013年台南的月津港燈節、2013 ADA新銳建築獎特展(台南/台中展場)、
空軍總部舊址「聯合登陸艙計畫」系列展覽之燈光規劃等。對「光」具有
專業的理性與感性的敏銳度,認為「光」不僅是功能性的照明,亦是形塑
意象、與在地文化結合的藝術。現為實踐/東海大學建築系講師、沁弦國際
設計主持設計師。
南門古牆小徑 [海角光影]
空間設計師 黃群芳
照明設計師 林靖祐
B - 小徑轉折點 – 「投光」
- 將投射燈藏置於麻繩(捲)堆裡, 並將其朝城牆壁面投光
- 讓城牆表面之材質紋理自然顯現
- 作為參觀者自A點走向B點之視覺指引
C
B
A
C - 小徑終點 – 「背光/剪影」
A - 小徑起點 – 「投影」
- 將投射燈設置於編織的麻繩與城牆之間,並向城牆壁面投光使編織的
- 以麻繩(鐵件結構)搭建人行穿越之隧道(約1~2米) 將燈
具設置於其外側並將燈具投光於城牆方向
麻繩網之剪影自然顯現
- 作為參觀者自B點走向C點之視覺指引
- 此區另一重點照明將為”彈孔”城牆. (燈具藏於大樹下方與城牆之間)
- 隧道結構與參觀者之動態投影將戲劇性地顯現於城牆面
恆春民謠館 [再唱一段思想起]
透過「光影」來幫助這個空間找回他在夜晚原有的樣貌;透過重新安排「光」在這個空間中出現
的位置與呈現的方式,讓這個空間在度過了烈日當空的一天之後,能夠成為一個讓使用者能夠放
鬆心情、重整情緒的場所。
為空間注入全新的生命力,讓空間得以用不同於以往的友善面貌來與使用者對話。
照明設計師 陳怡彰
曾參與台北當代美術館「夏日狂歡-葉錦添個展」展場燈光設計、美國紐澤西州
Newark紐華克河岸公園景觀照明設計、費城Free Library室內照明改善與燈具
設計、紐約Cooper-Hewitt, National Design Museum室內空間與展覽照明系
統規劃、韓國釜山樂天世界建築照明規劃等。現為文化大學推廣教育中心講師、
偶得設計主持設計師,並在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進行光環境相關議題之研究與
教育推廣。
恆春民謠館 [再唱一段思想起]
照明設計師 陳怡彰
《光環境需求》第一步:減光
減光不只是針對光的「量(亮) 」做削減,也同時是針對光的「質」
進行調整,像是現場同時有多種光色的呈現,其中藍色的光,對於
提升光環境品質並沒有提升,反而可能會對使用者的視覺造成不舒
適的反效果。部分現場的投射燈具,並沒有提供被照物適當的視覺
呈現,反而是造成不必要的眩光與過大的明暗對比。
《光環境需求》第二步:加光/控光
把不必要的光減掉之後,再將需要的光加回來,其中可能包含了
功能性(安全性)的光,環境的光,甚至是情感性的光。加光的同
時也要控光,讓光在該出現的地方出現,去他該去的地方,做他
該做的事。
向樹冠與建築外牆投光
《光環境需求》第三步:光場域的重塑
藉由重新思考空間中的視覺次序並妥善的規畫明暗的對比關係,
提供足夠的基礎照明並重塑光環境場域的自明性,進而重新界
定與周邊空間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