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流注针法 - 针灸治疗学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子午流注针法 - 针灸治疗学

针灸治疗学
下篇
一、子午流注针法
• 子午流注针法是以子午流注为理论依据,
根据人与自然相适应的特点,以时间为主
要条件的一种独特针刺取穴治疗方法,是
我国古代时间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
人在人与天地相参、与四时相应的“天人
合一”思想指导下,根据脏腑经脉的气血
流注、盛衰开阖的规律,以四肢肘、膝关
节以下的五输穴为基础,结合阴阳消长、
五行生剋、天干、地支的理论,制定的一
种逐日按时取穴的针刺方法。
(一)子午流注的含义
• 子午流注是从时间角度研究、认识人体生
命现象,即研究人体脏腑、经脉的气血流
注盛衰规律的一种理论,它是子午流注针
法的理论基础。
子午的含义
• (1)子午是指时间而言。它们是十二地支
中的两个时辰,用子午以分昼夜,子时是
夜半,午时是中午;《华佗中藏经》说:
“阳始于子前,末于午后;阴始于午后,
末于子前;阴阳盛衰,各有其时;更始更
末,无有休止。”《针灸大全》也谓:
“子时一刻,乃一阳之生;午时一刻,乃
一阴之生;故意子午分之得乎中也”;一
年之中,子是农历的十一月,为冬至节所
在,午是农历五月,是夏至节所在。
• (2)从阴阳来看,子为阴盛之时,阴极生
阳,是一阳初生的半夜;午为阳盛之时,
阳极生阴,是一阴初生的中午。
• (3)方位上看,《灵枢·卫气行》篇曰:
“岁有十二月,日有十二辰,子午为经,
卯酉为纬。”经指南北(上下),纬指东
西(左右)。因此,子午所涉及的时空概
念是比较广泛的。
流注的含义
• 是形容自然界水的流动转注,比喻自然界
江河湖海水流的汇合和往返不息,也包含
宇宙万物的即时变化。中医学将人体气血
循环比作水流,用以阐明十二经脉气血的
流注过程。
子午流注
• 是将人体的气血循行,周流出入,比作水流,或
从子到午,或从午到子,随时间运行的规律,阴
阳各经气血的盛衰也有固定的时间性规律;气血
迎时而至则为盛,气血过时而去则为衰,泻则乘
其盛,补则随其衰,逢时为开,过时为阖,这样
把握时机,按时开穴,就能更好地激发调动经气,
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以取得疗效。由此可见,
子午流注是在“天人合一”的理论启示下,逐渐
演变发展起来的具有独特意义的一种针刺取穴方
法。
(二)子午流注针法的源流
• 子午流注针法是时间治疗学在针灸领域的
具体运用,其学术渊源流长。远宗《内
经》、《难经》,创用于宋、金。
春秋战国时期
• 有关子午流注的论述首推《内经》,如《素问·六微旨大
论》篇曰:“天气始于甲,地气始于子,子甲相合,命曰
‘岁立’,谨候其时,气可与期。”提出了以干支顺序推
算,形成六十环周的岁次,并强调要候其气至再予下针,
这样才可如期而愈。类似的论述,还可见于《素问·八正
神明论》、《素问·六节藏象论》等篇。同样在《灵枢》
中有很多反映气血流注、盛衰开阖、应时选穴的内容。如
《灵枢·本输》篇曰:“凡刺之道,必通十二经络之所终
始,络脉之所别处,五输之所留,六腑之所与合,四时之
所出入,五脏之所溜处。”提出五输穴的经气出入、气血
盛衰与四季阴阳消长有关。
秦汉时期
• 《难经》继承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对
《内经》理论作了合理的分类,其中《六
十四难》、《六十五难》将井、荥、输、
经、合明确配合五行和阴阳属性。《六十
九难》根据脏腑、经脉所属五行的母子关
系,提出了“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的治疗原则。
两晋隋唐时期
• 西晋皇甫谧在《针灸甲乙经》中补充了心
经五输穴,使子午流注针法内容更加完善。
• 唐·王冰首创运气学说,预测疾病和气候变
化的学说。他在注《素问·五运行大论》中
说:“首甲,谓六甲之初,则甲子年也。”
推动了宋、金干支学说的应用和发展。
宋金元时期
• 宋、金时期,由于干支学说的盛行,影响
到医学的发展,子午流注由理论逐渐走向
临床实践。众多医家潜心研究子午流注,
纷纷著书立说,编写歌赋,如《流注指微
赋》、《标幽赋》、《流注通玄指要赋》、
《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等。另有贾氏所
著《井荥六十首法》。可以说,宋、金时
代是子午流注针法的鼎盛时期。
• 宋金元时期,是中国哲学时上宋明理学的发展和兴盛时期,
最突出的体现在理学家们对《易经》在术数方面的研究。
此外,在北宋中叶以后,由于宋朝政府的提倡,运气更被
提到医学的首要地位,此时的医家,治病“必先岁气”把
干支,季气运等作为诊治疾病的首要因素,时间医学因之
有所发展。刘完素在《伤寒直格论方》中提出正常脉象随
六气六步有不同脉形;李东垣则根据“天地四时之阴阳,
人之十二脏应之”之理创脾胃气机说,在中医理论和实践
上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治疗上,李氏对因时用药有突
出贡献。李氏所制方剂,后面多有“季节加减法”。《脾
胃论·用药宜禁论》中,把“时禁”置于“时禁”、“经
禁”、“病禁”、“药禁”四禁之首,明确提出“春不用
白虎、夏不用青龙,春夏不宜桂枝、秋冬不用麻黄”因时
用药方法。这种观点,至今为临床医家所乐从。
• 以子午流注学说为主按时取穴法共有五种:纳甲法、纳子
法、养子时刻注穴法、灵龟八法、飞腾八法。除纳子法外,
其他四法均产生于此期。金代何若愚撰《子午流注针经》
三卷,首先提出了子午流注这个名称,并且系统地论述了
子午流注纳甲法,何氏还撰有《流注指微论》三卷,《流
注指微赋》一篇。《子午流注针经》为我国最早的较完善
的子午流注著作。飞腾八法首见于元·王国瑞的《扁鹊神
应玉龙经》。金代著名针灸学家窦汉卿,撰有《子午流
注》、《针经指南》等书,《标幽赋》、《通玄指要赋》
为其著名篇章,其中概述子午流注针法,为后世医家所传
诵。
明清时期
• 明代针灸医家在前人子午流注成就的基础上,对
针法的运用和机制提出了新的见解。例如高武在
《针灸聚英》中说:“使人知某病宜针灸某经某
穴,当用某日某时开方针。”所论五输穴的补虚
泻实,为纳支法的取穴开创了先河。徐凤的《针
灸大全》、杨继洲的《针灸大成》以及李梴的
《医学入门》等,对有关子午流注针法都有不同
程度的发挥。其中《针灸大全》所载《子午流注
逐日按时定穴歌》10首,对子午流注针法的开穴,
提出了简明合理的方法,受到后世医家的推崇。
• 清代,由于封建统治者散布的“针刺、艾
灸,究非奉君之宜”的谬论,针灸学术逐
渐衰落。针灸著作与明代相比,显著减少,
子午流注针法也几乎陷入失传的境地。
新中国成立以后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党的中医政
策的实施,使中医、针灸事业走向了复兴
与繁荣。子午流注针法也受到众多学者的
关注。数十年来发表的有关论著,超过了
历史上任何时期。这一古老的针术流派,
在新时期结出了新的果实,丰富了针灸理
论的内容。
• 1980年10月在沈阳召开的全国针灸临床会议上,宣读了上海中医院
吕国中等“子午流注针法实验观察”疑问,初步证实针刺开穴时,得
气电信号明显增加;针刺闭穴时,得气效应电信号出现率低,两者有
显著性差异。随着《内经》中时间医学尤其是针灸时间针法疗效的深
入研究,引起了国外同行的震惊,并将1982年国际时间生物学时间医
学奖授于中国研究人员。中医典籍有关时间生物学和时间医学内容的
公之于世,使人类时间生物学、时间医学的探讨提前了数千年,从而
动摇了国外认为1929年法国天文学家德曼仁关于植物叶片昼夜变化的
观察记录是现存世界上最早时间生物学文献的观点。国外学者将子午
流注说作为整个中医学中时间医学内容的缩影,称该学说为“中国钟”
学说。随着中医时间医学方面研究成果被世界学者承认和推崇,就掀
起了我国中医时间医学研究的高潮。国内学者纷纷涉足该研究领域,
对古代医学文献进行发掘整理,应用现代科技手段与方法验证古人所
论,并以现代时间生物医学理论论证中医时间医学的科学性及存在的
问题。
(三)子午流注纳子法的运用
• 子午流注纳子法又称“纳支法”。其运用
方法是按十二地支时间的推移配合十二经
脉的气血运行顺序开穴施治,人体在一天
的十二个时辰之中,每一个时辰都有一个
脏腑的气血当旺,反映在经络腧穴上,则
当旺之时为开,已过或时辰未到为阖,天
天如此,重复循环,因而本学说无“闭穴”
之流弊。也可按五输穴配合五行相生的母
子关系取穴针刺。
1.按时循经取穴法
• “按时循经取穴法”只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
在选定的时辰或在当时气血当旺的经脉上进行针
刺或以点穴手法治疗,因而具有方法简单的优点。
如逢卯时在手阳明大肠经上选穴治疗,脾经病变
可选在脾经气血当旺的巳时取足太阴脾经输穴施
治。这个方法的特点是:取用的腧穴不受限制,
旺时的该经脉上的所有输穴都可作选穴对象,例
如卯时手阳明大肠经上的20个输穴都可选择使用,
申时足太阳膀恍经上的67个输穴亦都可以选择开
穴治疗。
2.补母泻子取穴法
• “本经补母泻子法”首先必须明确“本”、
“母”、 “子”三者的关系, “本”是
经脉的身之五行属性, “母”、 “子”
是经脉上五输穴的五行属性与“本”经的
2.补母泻子法
五行属性所构成的逻辑关系。例如手太阴
肺经属金,为“本”,该经经脉上的太渊
为气血流注土穴,尺泽为水穴,所以,尺
泽穴(合水)与本经之“金”构成了母(经)生
子(穴)的关系。反之,俞土穴太渊又与本经
构成了母(穴)生子(经)的关系。
(1)实证
• 经云: “实则泻其子”,凡实证按“刺实者,刺其来
也”(《灵枢,寒热病第二十一》)和“刺实者,须其
虚”(《素问.宝命全行沦》)的原则,在经气刚旺的时候,
取相对本经而言的子穴。用“泻”法进行针刺。针刺的补
泻法有多种手法,因为五输穴都在肘膝以下,尤以分布在
肢端为多,这些地方的肌肤很薄,故多采用“迎随补泻”
或刺络放血少许的方法。针尖逆经脉循行的方向进针,得
气后的运针方向,也必然会与经脉循行的方向相反,这种
效果就叫“迎而夺之”,为泻法。如以肺经为例,证见肺
实喘咳,胸痛,肺胀满,脉来洪大有力或浮数有力者,即
可定于寅时取肺经合穴尺泽泻之。因为肺经气血于寅时正
旺,肺属金,金生水,本经合穴尺泽属水,故为本经子穴。
所以肺之实证定于寅时泻其合穴尺泽属“迎而夺之”之意,
则为实则泻其子。余经皆类推。
(2)虚证
• 经云:“虚则补其母”,凡遇虚证按“刺虚者,
刺其去也”<《灵枢·寒热病第二十一》)和“刺虚
者,须其实”(《素问.宝命全形论》)的原则治
疗,采用与上述相反的“随而济之”即顺着经脉
方向的行针的方法,其开穴的母子关系亦与上述
相同。若证见肺虚咳喘,畏寒怕冷,面色苍白,
汗出气微,脉缓或微而无力者,则当依虚则补其
母原则,在卯时,开肺经的输穴太渊补之。因卯
时气血始流注过肺经,当此之时肺气方衰,肺属
金,太渊输穴属土,土生金,故为本经之母穴。
所以肺虚之证在卯时补太渊,则属“随而济之”。
余经虚证皆依此类推。
(3)不盛不虚
• 经云:“不盛不虚,以经取之”,对于既非实证,又非虚
证的本经病变,或者时辰未到、已过,或者病情急,不允
许择时,则用“以经取之”的方法。“经”的含义有二,
其一系指所取腧穴(不拘何经)的五行属性与病变经脉的五
行属性相同,如治脾经病的诊疗时间逢申时,该时辰是足
太阳膀胱经气血当旺,取该经上的阳合戊土穴委中,或加
取阳荥壬水穴通谷施治。其二是指本经经脉上五输穴的五
行属性与本经的五行属性相同,例如胃经病在辰时施治,
胃属土,则该经脉上的阳台戊土穴足三里与足阳明胃经构
成了“经*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的施针手法以平补平泻
为主,亦可视病情而采用相应的手法。
(4)一日取六十六穴法
• 金代窦汉卿氏在《标幽赋》里所说:“一日取六
十六穴之法,方见幽微,即是纳支法的扩展用法。
就是说按十二经纳支之时辰,十二时辰过程中则
十二经六十六穴全取。一天为一个周期,昼夜不
息,重复循环。具体方法是,在经脉气血当旺的
时辰里,每24分钟(即“一度”)开一个输穴,从
第一个24分钟到第五个24分钟,依次开当旺经脉
的井、荥,俞(原)、经、合。例如未时手太阳小
肠经气血当旺,则在未时的第一个24分钟开该经
脉的井穴少泽,第二个24分钟里开荥穴前谷,以
下依次开俞、原穴后溪和腕骨,经穴阳谷、合穴
小海,每穴只开24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