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ument 1740314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Document 1740314

小学自然长周期探究活动交流
发霉的食物
北小
高音
活动方案
主要内容:探究食物发霉与什么环境因素有关。
探究食物发霉实验中新生成的问题。
活动目标:通过探究活动,知道与食物发霉有关的三个环境因素。
通过经历探究的整个过程,激发学生关注微生物的兴趣。
通过阶段性小结,进一步培养分析、概括、发现问题的能力。
通过长周期的实验、观察、记录,养成严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勤
于探索、 坚持不懈的科学精神。
通过探究新生成的问题,知道食物上不同颜色霉菌的名称和形状,体验霉
菌繁殖的速 度,进一步了解食物发霉的环境因素。
活动器材:面包、馒头,小碟子、放大镜、喷水壶、塑料袋、密封袋、冰箱、记录本、显微镜
活动过程计划
准备阶段:1.组成探究小组
2.相关知识准备
3.制定探究计划
4.分组设计实验方案
实施阶段:1.方案实施
2.观察、记录、分析
3.阶段性成果交流
4.制定探究中生成问题的计划
5.设计实验方案并实施方案、观察、记录、分析
总结阶段:1.我们的发现、感受或体会
2.交流与展示
活动过程
准备阶段
1.组成探究小组
2.组织学习相关知识
3.预想、设计方案
实施阶段
1、潮湿与干燥环境对比
2、温暖与寒冷环境对比
3、阴暗与光照环境对比
实施阶段
1、实验前
2、实验中
3、实验后
指导观察、记录
引导分析问题,鼓励进一步研究
组织分析结果,获得结论
学生第一次实验
阴暗与光照环境中食物发霉情况。学生的预想是食物在阴暗的环境下较易发霉。三
四天后,看见放在阴暗处的馒头出现青霉菌是毛绒绒的,繁衍速度很快。不久后,又发现
上面有橙点。
1、馒头上的橙点
是微生物吗?是什
么微生物?
建议:上网查资料
上网查资料:知道这也
是一种霉菌,叫黄曲霉。
原来发霉的馒头上不仅
仅只有一种霉菌。
2、黄曲霉菌是什
么形状的?
建议:继续观察
3、馒头上还会有
其他霉菌吗?
?
学生第二次实验
馒头被不知道缘由的美术老师扔了。于是他们做了第二次实验,这天是5月1日,气
温较之前上升了。可是这一次馒头过了很久也没有发霉,直到 5月 18日 ,放在阴暗处的
馒头上才有一点点霉点。又过了几天学生在馒头上又看到了黄曲霉菌和青霉菌,没有看
到其他霉菌,知道了黄曲霉菌的繁殖速度也很快。
1、黄曲霉菌是什
么资料里讲的形
状的?
建议:用显微镜
观察
从显微镜中看到了黄
曲霉菌的形状:一丝
一丝的,上面是黄色
的小点。
建议:与其他小
组进行交流
2、为什么温度高
了,馒头却不容
易发霉呢?
温度高,容易发霉。
建议:上网查资料
建议:广泛调查,对象
可以是父母、其
他老师、做馒头
的工作人员。
猜测:可能是生产地
点不同,也可能是配
料中含有防腐剂。
活动成果
学生的成果
学生的发现
(1)除了课堂教学中了解到的青色的霉点(青霉菌),面包、馒头上还有其他(橙、黑、
白、红等)颜色的霉点,通过阅读、上网等方式发现这些不同颜色的霉点是不同的微
生物(霉菌)。
(2)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微生物种类繁多,微生物中单霉菌
的种类就很多,约有45000种以上,在实验中看见了有青霉菌、黑曲霉菌、黄曲霉、粉
色面包霉菌。
(3)微生物的繁殖速度惊人,呈几何级增长。从发现第一个霉点至今,经过了短短半个
月,整个馒头就被厚厚的白色霉斑覆盖,馒头整整大了一圈。
(4)干燥环境中的食品放置时间长了也会发霉。由于霉菌在空气中无处不在,再干燥的
空气中也含有一定量的水分,因此放置在干燥环境中的食品发霉的时间会延迟。
(5)不同的霉菌形状也有所不同:有的是毛绒绒的,如青霉菌;有的像棉絮,如面包菌;
有的呈同心环状,形状如“菊花”,如黑曲霉菌。
(6)霉变过程中产生的霉菌含有对身体有害的物质,所以发霉变质的食物是不可以食用
的。比如黄曲霉有很强的致癌性,主要是诱发肝癌。目前有人认为还会诱发肾癌。
(7)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还发现:食品放置在通风环境中会很快风干,过了很久都没有发
霉。查询资料后知道食物放置于“通风”的环境中确实是不容易发霉的。
学生总结出食物发霉的环境条件
通过对比实验和组与组、班级与班级的交流,学生证实了之前的预想,食物容易发霉
的环境因素是:阴暗、潮湿、温度高。
学生的成果
生成的问题
1、食品上出现的各色小点究竟是什么微生物?
学生们在实验中发现,食物发霉时出现的霉点颜色有很多种。上网查询知道:深黄色的是黄曲霉菌。青绿色的是
青霉菌。红色的是粉色面包霉菌,又称红面包霉菌等。白色的是面包霉,又称根霉。黑色表面凹陷的是黑曲霉菌。
2、在干燥环境中的食品会发霉吗?
学生在实验中发现,放在潮湿环境里的馒头很快就发霉了。过了一段时间后,放在干燥密封袋里的馒头也发霉了。
由于干燥的空气也会含有一定量的水分,霉菌又无处不在,所以只要不是真空环境,时间长了食物都会发霉的。
3、霉斑会如何变化?
在实验中学生们仔细观察,发现霉点开始是一个小点,后来慢慢变大,覆盖整个食物。有的食品上是一种颜色的
霉斑,有的却是几种颜色,不同颜色的霉斑在同一食物表面出现的时间有先后,后出现的一种霉斑会覆盖在先出现
的一种霉斑上。
4、干硬的面包在潮湿的环境中会发霉吗?
学生通过再次实验,发现潮湿的环境中,食品非常容易发霉,即使是已经干硬的面包在潮湿的环境中还是会很快
发霉,而且潮湿环境中易产生红色面包菌。
5、气温升高了,为什么馒头反而不容易发霉了?
四(5)班第六小组进行了两次实验。第二次实验与第一次实验比,做第二次的时候已是5月份,气温升高了,但
是馒头发霉的时间晚了十几天。而别的小组在实验验证温暖的环境食物容易发霉,查询资料也证明了这点。推测也
有可能这次的馒头和上次的馒头不是同一个地方生产的,会不会是配料不同或含有防腐剂。现在没有办法检测。
6、发现霉点前出现的黄色的“东西”是什么?
有几组学生在实验中发现食物出现霉点前一阵,在食物上见到一层黄色的膜或是一层黄色的“冻”,“膜”不会
变大,“冻”是粘粘的,厚厚的,会发臭,学生使用各种方式查找资料想获知这层黄色的膜或黄色的“冻”是什么
菌,但均无结果。
学生的成果
四(5)班5组周晨健
这次,我和我的同学一起做了一个叫做“馒头上的霉
斑“的有趣又有科学性的小实验。
我先把馒头给切成两半,一半放入干燥的密封瓶里(1
号)一半放入潮湿的环境(2号),正当我苦思冥想:怎样
才能制造出潮湿的环境的时候,爸爸妈妈给我们出了个主
意-———让我每天喷洒两次水雾,真是个好办法!
实验开始了,前一个星期没什么变化,之后,1号开始
变硬,而2号有霉斑了,过了四天,2号馒头上的霉斑大片
大片的,得知我的馒头是班里发霉的最快时,我联想道;
有可能是我水雾喷的次数太多了。我把照片给老师看,老
师说那个馒头的霉斑的确很大,但还会有更奇妙的事在后
头呢!我饶有兴趣地继续观察,结果霉斑更大了,看来霉
菌的繁殖速度很快,但体积小,我以为这就是那个“奇妙”
的事,后来,另一块馒头也有小小的霉斑。哦!这才是那个
“奇妙 “的事哇!原来无论怎么样迟早都会发霉的。发霉的馒
头上面也会有不同的颜色:深黄色的是黄曲霉 ;绿色的是
青霉 ;黑色表面凹陷的是黑曲霉,它开始是白毛,过些日
子变成鲜黄色,接下来又变成黑色厚绒状 。 常见的就是
这几种。另外,同种霉菌在不同环境条件下菌丝也会呈现
不用的颜色,具体菌种名称需要镜检才能确定。(摘自”
百度百科‘’)也告诉我们不要只看表面,要拿出科学依
据来说话.
。
潮湿的环境
干燥的环境
教师的体会与反思
1.体验记录的重要性
2.培养坚持不懈科学精神需要师生共同努力
(五)5班 吕楠晔小组:
“在做这个实验中,有几次我很不耐烦,想
天天都要记录可真累,不如不做了,……”
(五)1班
吴卓佳小组:
“做任何事情都要有耐心,不能浮躁。否则
做任何事情都不会成功。”
3.探究活动需要家长的支持
谢谢您的聆听
多提宝贵建议
2013.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