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振动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自由振动

第十四章 结构动力学
§14-1 概述
一、结构动力计算的内容与目的
静力荷载——施力过程缓慢,忽略惯性力 的影响。
静力荷载作用——大小、方向、作用点确定
——结构处于平衡状态
——内力、变形、位移确定(不随时间变化)
动力荷载的特征:
荷载的大小、方向(作用位置*)随时间而变化
荷载变化较快,使结构产生不容忽视的加速度
动力计算:
考虑惯性力-达朗贝尔原理(动力-静力平衡)
内力、位移、荷载均为时间的函数 (瞬间(t)的平衡)
按动力荷载变化规律分类:
①周期荷载
简谐荷载
例:偏心质量产生的离心力
非简谐荷载
②冲击荷载——急剧增大,
作用时间很短即行消失:桩锤作用;车轮撞击轨道接头
——急剧减少——爆炸荷载,
③突加荷载——加载:
重物落在结构上(突然加载和突然卸载)
④快速移动荷载——高速通过桥梁的火车、汽车
⑤随机荷载——地震的激振、风力脉动作用
荷载变化极不规律,只能用概率方法求其统计规律
周期荷载(简谐)
周期荷载(非简谐)
冲击荷载(急剧增大、急剧减少)
随机荷载
内容:自由振动
无阻尼
单、多自由度
强迫振动
有阻尼
无限多自由度
自由振动——结构受外部因素干扰发生振动,
而在以后的振动过程中不再受外部干扰力作用。
强迫振动(受迫振动)——结构在动荷载作用下的振动
(在振动过程中不断受到外部干扰力作用)
目的:
①结构的动力特性(周期T,频率f(ω)、振型、阻尼)
—— 避免共振;地震的主要周期
例:步兵过桥——齐步走
美国悬索大桥——风振作用,突然垮塌
②动力反应 动内力/位移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最大值——设计依据
§14-2 结构振动的自由度
振动自由度
——为了确定全部质量位置所需的独立几何参数的数目
集中质量法:突出主要质量——静力等效
单自由度结构
多自由度结构
确定结构振动的自由度:(图14 – 2)
注意: ①自由度数n随计算简图而异
(a、b、f-无限多自由度)
②自由度数与质量数目可能不同
(c、d-e几何构造分析方法确定)
③自由度数与静定或超静定及超静定次数无关
实际结构的简化(图14 – 3)
(a)块式基础——垂直振动
(b)水塔——顶部水池较重,水平振动
(c)楼房——楼板较重,水平振动
§14-3 单自由度体系的自由振动
单自由度——实际的问题或简化的模型(图14 – 4)
多自由度体系动力分析的基础
自由振动——结构受外部因素干扰发生振动,
而在以后的振动过程中不再受外部干扰力作用。
初始干扰:初始位移——强迫偏离,突然放松;
初始速度——瞬时冲击
1、不考虑阻尼时的自由振动
(图14 –5)质量——弹簧模型
——静平衡位置为坐标原点,向下为正
弹簧的刚度k11 :弹簧发生单位位移所需加的力
弹簧的柔度δ11 :单位力作用下产生的位移
1
k11 
11
振动微分方程
——位移及各量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两个基本方法:
刚度法——列动力平衡方程
柔度法——列位移方程
(一)建立自由振动微分方程
(1)刚度法-动力平衡方程(达朗贝尔原理)
质点m —— 任一时刻t有位移y(t),
(图16 – 5b)
S  ky ——弹性恢复力,与位移y方向相反
I  my ——惯性力,与加速度方向相反
my  ky  0 达朗伯尔原理 隔离体平衡方程
微分方程
y  y  0
2
k
1


m
m
(2)柔度法——列位移方程
——弹性体系(非隔离体)(图14 – 5c)
运动过程,质量只受惯性力——按静力荷载考虑,
I  my
m在时刻 t 的位移等于惯性力作用下的静力位移
即 y  my
单自由度体系 m y 
即, my  ky
与刚度法相同
0
y0
1
 
k
(二)自由振动微分方程的解
常系数线性齐次微分方程
通解 y = C1 cosωt + C2 sinωt
速度(对时间取一阶导数)
ỳ = -ωC1 sinωt + ωC2cosωt
初始条件:t = 0, y  y
y(0)  y0
(0)
0
C1  y0
C2 
y(t )  y0 cost 
y0

y0

sint
——正弦规律
 初速度:ỳ0 ——余弦规律
 叠加——
 初位移:y0
令
 y0  asin

 y0
 acos


则 y(t)= a sin(ωt+φ)
ỳ(t) = aωcos(ωt+φ)

2
a  y0 

2
0
2
y0
tg 
y0
a —— 振幅:质点最大位移;φ——初相角
(三)结构自振同期
周期运动 y( t + T ) = y( t )
y(t )  asin t  2   
  2
 asin   t 

 
自振周期
T=
2


     y(t T )


每隔一段时间就重复原来运动
单位:秒(S)

1  单位时间内的振动次数 ,
f  
单位: 1/秒(1/S)
T 2
频率
2
= =2f
T
园频率(频率)
2π秒内完成的
振动次数
k
1
g
g
=



m
m
W
 st
(14-8)
W  mg — —重力
 st  W — —重力静位移
 st
m
W
T  2
 2 m  2

k
g
g
周期T的重要性质:
(1)T只与结构本身的性质 m、k有关
——结构固有的动力特性,与外界干扰无关
——外界干扰只能影响振幅和初相角;
1
(2)T∝
m.
k
(3)T-结构动力性能的一个重要数量标志
形状相似,周期相差很大-动力性能相差很大
结构 
形状不同,周期相近-动力性能相近
(4)ω ∝ 1/Δst ,
质点放在结构上产生最大位移处,
可以得到最小频率和最大周期
[例14-1]三种支承情况的梁,忽略梁本身质量,
求自振频率与周期(图14 - 7)
[解](1)柔度法
3
l
 1=
48EI
3
l
7l
 3=
 2=
192EI
768EI
1
48EI
1 

2 
3
m 1
ml
计算
δ
3
192EI
768EI
3 
3
m l3
7m l
1
1
2

2
1.51

3
2
3
1   2   3
(  )k   
3
3
ml
7m l
ml
T1 
 2
T2  2
T3  2
1
48EI
768EI
192EI
(2)刚度法
a. 加链杆约束——约束动力自由度;
b. 给单位位移;
c. 求约束力——刚度k。
[例2] 刚架,梁质量m,刚度∞;
柱(忽略质量)刚度EI,高h。
试求自振频率ω和周期
12i 24 EI
k  2 2 
3
h
h
k
24EI


3
m
mh
3
mh
T  2
24EI
计算 k
* (计算δ)
[例3] 例2中,若初始位移△,初始速度ν0
试求振幅值及 t=1s时的位移值
解:上例已计算

24EI
m h3
2
y(t )  a sin(t   ) a 
y(t )  y0 cost 
y( t 1)
y0

2
y
v


y02   0    2  02

 
sint
0
 Cos  Sin

 作业:
√ (振动自由度)
 14-2a*、b(振动微分方程)
 14-3 a √、b、c √、d ;

4、5、6 √ (频率)
 14-7 √ (振幅、位移)
 14-1
2、考虑阻尼作用时的自由振动
阻尼(力):振动过程中各种阻力的作用
使自由振动逐渐衰减而不能无限延续
共振时振幅并非无限大
(外部介质)空气和液体的阻力、支承的摩擦
(内部作用)材料分子之间的摩擦和粘着性
阻尼的种类:
(1)粘滞阻尼力 R = -βỳ (线性阻尼)
两个物体的相对滑动面之间有一层连续油膜存在时
或物体以低速在粘性液体内运动
(2)流体阻尼 R = - cv2
固体以较大速度在流体介质内运动
(例3m/s以上)
(3)摩擦力
R = kN
两个干燥的平滑接触面之间的摩擦力
(4)结构阻尼
材料之间的内摩擦
粘滞阻尼力计算简单,其余的可化为等效粘滞阻尼力
考虑阻尼的振动方程
I+R+S=0
其中:R = -βỳ
有阻尼的自由振动微分方程
my   y  k11 y  0
令

k11

即:  
  , 2  2k 
2m
m
m
2
y  2 y   y  0
2
(16-9)*
y  2 y   y  0
2
设解
y(t )  Ce
rt
Cr e  2  Cre    Ce  0
2 rt
r
2
rt
2
 2 r     Ce  0
2
rt
特征方程
r  2r    0
2
2

r1,2      1
2

rt
(1)
 1
(小阻尼) 令
有阻尼的自振频率
   1  
2
(16—10)

r1、2    i
r1,2      2 1
y(t )  b1e  b2e
r1t
r2t
  it
 b1e
  it
 b2e
b e  b e 
t
y(t )  e  B1cost  B2 sint 
e
i t
t
1
 i t
2

t
y(t )  e
 B1cost  B2sint 
设初始条件: t = 0, y = y0、ỳ = ỳ 0
y0   y0
B1  y0 , B2 

 0
y0  e
 B1cos0  B2sin0
y( t )   e t  B1cos t  B2 sin t 
  e t   B1sin t  B2 cos t 
y0   B1   B2
y(t )  e
t
y0   y0
B2 

y0   y0
( y0 cos  t 
sin t )

写成
t
y(t )  b  e
 sin(t  )
y0   y0 2
其中 b  y  (
)

2
0
 y0
tg  
y0   y0
式(14-12)的位移-
时间曲线如(图14-9)
所示:
低阻尼体系自由振动y-t
曲线——逐渐衰减的正
弦(波动)曲线
(14-12)

阻尼比——阻尼的基本参数:
k

a.阻尼对频率(周期)的影响
ξ↑→ω’↓
ξ↑→T’↑
2

   1   
T 
  0.2   
T  T
T
1 
2
T
  0.2,
    1  0.22
  0.96  0.98
b、阻尼对振幅的影响
be
t
——振幅随时间逐渐衰减
yn
bet
2
T
一周期 T 


e
后
yn1 be t T 

yn
2
取对数: ln y  T       2
n 1
n
n
y
1 
 
 ln n
2 
yn 1
相隔j个周期:
若   0.2,
ln
yn
——振幅对数递减量
yn 1
yn
1 

ln
2 j  yn j

1

yn

ln
2 j yn  j
1
(2)   1
(大阻尼),
此时特征根r1、r2为一对重根(负实数),
通解为:
ye
t
(C1ch   1t  C2 sh   1t )
2
2
这是非周期函数,故不发生振动,
且受初始干扰偏离平衡位置后
返回中心位置更慢
(3)  1 (临界阻尼)
特征方程根
  
微分方程解
y  et C1  C2t 
t 0
y  y0 C1  y0
y  C2e
 t
   C1  C2t  e
 t
 C2  C1  y0
C2   y0  y0
y(t )   y0 1  t   y0t  e
t
|t 0
y(t )   y0 1  t   y0t  e
t
y – t 曲线-仍是有衰减性质 ,
但不具有波动性质
(如图)
ỳ0
φ
y0
试题

由:  2 令  1
m
cr  2m  2 mk11
——临界阻尼系数
——使运动不再具有波动性质
所对应的阻尼系数最小值
阻尼比:
 ——反映阻尼情况的基本参数

cr
实测相隔j个周期的振幅——计算ξ:
yn , yn  j
yn
 
ln
2 j yn j
1
§14-4 单自由度结构在简谐荷载
作用下的强迫振动
强迫振动(受迫振动)-结构在动荷载作用下的振动
一、振动方程建立
刚度法:取m隔离体,由动力平衡得:
I  R  S  P(t )  0
my   y  k11 y  P(t )
1
y  2 y   y  P(t )
m
2
 微分方程的解:y

= y0 + y
其中齐次方程通解:
t
y e
0
(t)

 B1cost  B2sint 
与干扰力P(t)相应的特解,则与干扰力的形式有关
二、简谐荷载 P(t)=Fsinθt
(14—17)
F
y  2 y   y  sin t (14-18)
m
2
特解:
y  C1 sin  t  C2 cos t
y   C1 cos t   C2 sin  t
y   2C1 sin  t  2C2 cos t
代入方程:
[2 C1  (   )C2 ]cos  t
2
2
F
[(   )C1  2 C2 ]sin  t  sin  t
m
2
2
对于任意的t上式均成立,一定有相应系数相等:
 2 C1      C2  0

 2
F
2
    C1  2 C2 
m

2
2
可解:
F
 
C1 
2
2
2
m      4 2 2 2
2
2
F
2
C2 
2
2
2
m      4 2 2 2
全解:
y(t )  e
t
 B1Cos ' t  B2 Sin ' t 
C1 sin  t  C2 cos  t
自由振动:频率ω’,振幅衰减;
B1、B2由初始条件确定
强迫振动:频率θ,C1、C2与F有关
设初始条件: t = 0, y = y0、ỳ = ỳ 0
B1  y0 
B2 
F
2
 y0  C2
2
m  2   2   4 2 2 2

  2 
y0   y0
F
2  
F


'
m '  2   2 2  4 2 2 2 m '  2   2 2  4 2 2 2
y0   y0 



C2  C1
'
'
'
2
2
2
y(t )  e
t
y0   y0


sin ' t 
 y0cos ' t 
'


2     
2
e
t
yst  [2cos ' t 
 yst [  
2





2
2
2
'
2
 sin ' t ]
 sin  t  2 cos t ]
(14—19)分三部分:
自由振动——初始条件确定;
伴生自由振动——与初始条件无关而伴随干扰力的作
用发生的振动,但频率与自振频率ω’相同;
——以上二部分有e-ξωt ,随时间衰减
纯强迫振动——平稳振动(不衰减)
过渡阶段
平稳阶段
1、不考虑阻尼的纯强迫振动
2
2
F



ξ=0 C 
1
m  2   2 2  4 2 2 2
F
2
C2 
m  2   2 2  4 2 2 2
F
1
C1 
2
2
m  
C2  0
y(t )  et  B1Cos ' t  B2 Sin ' t 
C1 sin  t  C2 cos  t
F
1
y(t ) 
sin  t
2
2
m  
 A sin  t
振幅(最大位移)
A  y(t )max
1
F

  yst
2
1 m
1 2

动力(位移)系数

1

1 2

2

y(t ) max
yst
——
最大动位移
的比值
最大静位移
(14—22)
θ<ω,μ> 0,动力位移与动力荷载同相
θ>ω,μ< 0,动力位移与动力荷载反相
单自由度,干扰力与惯性力作用点重合,
——内力动力系数=位移动力系数
μ的特性(由图示)

(1)  0       1, P 变化非常慢
(t)

(与自振周期T相比)
动力  按静力作用

(2)
0   1,   1,


且当   


|μ|
1
2
1 2


(3)  1,  ,

y(t )  共振
由于阻尼共振时振幅不会大,但也是很大的数
实际
形成过程由小逐渐变大,不是一开始就很大

(4)  1


|  |

1
1
θ/ω
2、考虑阻尼的纯强迫振动
2
2
F



ξ≠ 0 C1 
m   
2
C2 

2 2
 4  
2
2
2
F
2
m  2   2 2  4 2 2 2
 A cos 
  A sin 
y(t )  A(cos  sin  t  sin  cos  t )
 A sin( t   )
振幅
相位差
F
A  C C 
m
2
1
2
2
1
  
2
C2
1 2
  tg
 tg ( 2
)
2
C1
 
1

2 2
 4 2 2 2
F
A
2
m

1
2
   4 2 2
1  2  
2




1
2
  yst
2
   4 2 2
1  2  
2




2
——动力系数
与θ/ω有关,与阻尼比ξ有关

~
 的关系曲线: (图14-12)
讨论:

①当ξ:0→1时,曲线渐趋平缓, =1 附近,峰值下降显著


② =1 实际共振   

若  0  
研究共振,
阻尼影响不容忽略

   ,  0,
 0

(1)
my  cy  ky  F sint
μ≈1,静力荷载
振动慢,惯性力、阻
尼力小
ky  F sint 
 
 平衡-反相
P
(( )
S
动荷载主要与弹性力平衡
F
y  sin t y与P(t)同相位
k

1
2
   4 2 2
1  2  
2




2
2
  tg ( 2
)
2
 
1
(2)    ,    ,   0,tg  0,   0, 

y很小的颤动 ky,cỳ很小,振动快,惯性力大
my  cy  ky  F sin  t
my  F sint
动荷载主要与惯性力平衡
mij
P



P与f I 反相
f I  my   2 yst  sin  t     m 2 y
与位移

y  yst  sin  t    同相位  y与P()反相位
1
2
   4 2 2
1  2  
2




2
2
  tg ( 2
)
2
 
1
(3)   ,  1,tg   ,   90 μ增加快
(共振)


荷载值为最大时,
 t  时 P(t )  F
位移、加速度最小
2
y、y  0,y最大,
my   y  ky  F sin  t
 y  F sin  t
——动荷载主要与阻尼力平衡
1
共振时,阻尼力起重要作用,不容忽略

2
  2  4 2 2
1  2  
2




2
  tg ( 2
)
2
 
1
0.75<θ/ω<1.25范围,阻尼对位移影响很大;
阻尼较小时,共振现象仍很危险;
工程设计, 自振频率ω应比 θ大25~30% 。
 干扰力不直接作用在质点上:
y  11 I  12 P( t )
 11 ( my )  12 P( t )
my11  y  12 P(t )
12
my  k11 y 
P(t )
11
P

2
12 ( t )
y  y 
11 m
(14-28)
§14-5 单自由度结构在任意荷载
作用下的强迫振动
瞬时冲量的动力反应
动量定理:质点(m)的动量(mv)在某一时间间隔内的
改变量,等于同一时间内的作用力的冲量(P·Δt)(图)
mv2  mv1  P  t
t=0, y=0, v1=0
Δt→ε, v2=v0 mv0=PΔt
→令为 Q(瞬时冲量)
Q
v0 
m
冲量作用时间很短,忽略Δt ,相当于物体:
在
Q
t  0时 y(0)  0, v(0)  v0 
m
的自由振动
v0
t Q
y(t )  e
sin t  e
sin t
(14-11)

m 
t  时刻有Q  P  t (坐标平移),则
t
y( t )  e
t
Q
sin (t   )
m 
一般动荷载的动力反应
P(t)——加载过程视为一系列瞬时冲量组成
t=τ时,P(τ)在微分时段dτ内冲量ds=P(τ)dτ
微分冲量对动力反应的贡献:
(τ时刻冲量对t时的动力反应)
P( ) d  (t  )
dy 
e
sin   t   
m 
动力反应y(t)为0→t时刻所有微分反应的叠加
1 t
 ( t  )

y(t ) 
P
e
sin

t    d

(

)

m  0
杜哈梅积分 (ξ=0,ω’=ω)
1 t
y(t ) 
P( ) sin  t    d

m 0
若有y0、v0, 则
v0
1
y(t )  y0Cost  Sint 

m
——任意荷载P作用的动力响应
t
 P Sin(t  )d
0
(1)突加荷载
0 t 0
P(t )  
P0 t  0
1 t
y(t ) 
P0 Sin t   d
m 0
P0 t

 Sint  d  ωt=(2n-1)π

2 0
ymax=2yst
m
y max
P0
t

2

Cos t    |0
2
实例图
y st
m
P0
1  Cost 

2
m
 yst 1  Cost 


yst 
P0
 P0  
2
m
(2)短时荷载
0

P(t )  P0
0

动力反应分二段考虑
t0
0t u
t u
当0 < t < t0 时
y  yst 1  cost 
当 t > t0 时
y  yst 1  cost   yst [1  cos (t  t0 )]
 yst [cost  t  t0   cost ]
 2 yst [sin
 t0
t 

sin t  t  0 ]
2
2

以t0时的位移和速度
为初始位移和初始速度
的——自由振动
当t0 < T/2 时,最大位移发生在后一阶段(表14-1)
t
t0
t


,ymax  2 yst sin 0
2 2
2
  2 sin
 t0
2
当t0 > T/2 时,最大位移发生在前一阶段:μ=2
§14-6多自由度结构的自由振动
多自由度体系: 多层房屋的侧向振动
不等高排架的振动
块形基础的平面振动
梁上有几个集中质量的振动
求解方法: 刚度法——建立力的平衡方程(位移法)
柔度法——建立位移协调方程(力法)
两个自由度体系——推广到n个自由度体系:
特性(与单自由度区别):
固有频率:2个——n个;
主振型:2个——n个;
耦合:各自由度的运动相互影响;
不同坐标写方程式(刚度、柔度法)
矩阵形式及运算
1、振动微分方程建立
(1)刚度法(位移法)
a) n个质量——n个位移;
R  k y  ki 2 y2 
b) 附加链杆: i
i1 1
——反力=惯性力;
c) 令附加链杆发生实际位移
——反力=Ri
刚度系数:
d) Yi = 1 引起的反力
——kii、kji
e) 同理有kij、kjj
 kin yn
叠加(b)、(c),附加链杆的反力之和=0(原结构)
mi yi  Ri  0 (i  1,2n)
Ri  ki1 y1  ki 2 y2 
且
 kin yn
即有 m y  k y  k y    k y  0 (i  1,2 n)
i i
i1 1
i2 2
in n
n个自由度体系振动方程
m1





m2
  y1   k11
  y  k
  2    21
   

  
mn   yn  k n1
MY  KY  0
 k1n   y1  0



k 22  k 2 n   y 2  0
  
    

   
k n1  k nn   y n  0
k12
(14-43)
(2)柔度法(力法)
a) n个质量——n个位移;
——只受惯性力-mÿi
(作为静力荷载)
柔度系数:
b) Pi = 1 引起的位移
——δii、δji
c) 同理有δij、δjj
思路:考虑弹性体系的某一质量mi ,在自由振动过程
中任一时刻t的位移yi ,应当等于体系中各个质量的惯性
力-mÿj (j=1,2…n)共同作用下所产生的静力位移。,
yi (t )  i1 (m1 y1 )  i 2 (m2 y2 ) 
 in (mn yn )
n个位移方程:
 i1m1 y1(t )   i 2 m2 y2(t )     in mn yn  yi (t )  0 (i  1,2 n)
矩阵形式:
 11  12   1n  m1



 21  22   2 n  





 n1  n 2   nn  
m2
  y1   y1  0
  y   y  0
  2    2    
        

     
mn   yn   y n  0
 MY  Y  0
(14-44)
[M]——质量阵, (集中质点)对角阵
[δ]——柔度阵,对称,正定,非奇异(结构)
K 
1
柔度矩阵与刚度矩阵——互为逆矩阵
刚度法与柔度法实质相同,形式不同。
根据结构的形式适当采用刚度法或柔度法求系数
2、按柔度法求解
振动微分方程: [ ][ M ]{y}  { y}  {0}
设解
{ y}  {Y } sin(t   )
  2 [ ][ M ]{Y}sin(t   )  {Y}sin(t   )  0
[ I ]   2 [ ][ M ]){Y}sin(t   )  0
对任意
t sin(t   ) ,
均成立,则
1
2
振型方程: ([([][IM
 [2 ][
[ IM
]){]){
Y }Y}{00
}
] ] 

其中:[I]为单位矩阵,{Y}={Y1 Y2 … Yn}T为振幅列向量
([ I ]   2 [ ][ M ]){Y }  0
齐次方程,若{Y}有非零解则:
频率(特征)方程
1
D  [ ][ M ]  2 [ I ]  0 (14-47)

即
D  [ ][ M ]  [ I ]  0

展开
 11 m1    12 m2 
 21 m1  22 m2   
1
2
 1n mn
 2 n mn

 n1 m1
 n 2 m2
  nn mn  
关于λ的n次方程  i (i  1,2n)
  i (i  1,2  n)
0
D  [ ][ M ]  [ I ]  0

1

2
(14-47)
——频率方程
解为n个正实根λi,即1/ωi2(i=1,2, … n);
得到n个自振频率:ω1,ω2,…ωn ,
——按从小到大顺序排列,
称为第一、第二…第n频率
——总称为结构自振频谱
将n个自振频率中的任意一个ωk代入特解:
(k )
i
y
 Yi
(k )
sin(k t  k )
(i=1,2, … n )
{y }  {Y }sin(k t  k )
(k )
(k )
即各质点按同一频率ωk作同步简谐振动,
则各质点的位移的比值:
y1:y2: … :yn = Y1:Y2: … :Yn——为定值(不随时间变化)
即任意时刻,结构振动保持同一形态,像单自由度振动。
将
1 代入振型方程
 
k

2
k
([ ][M ]  k [ I ]){Y ( k ) }  {0}
(k  1, 2
n)
由于D=0,n个方程中只有n-1个方程线性无关,
不能求得Y(k)1,Y(k)2,…,Y(k)n的确定值,
但可以确定相对比值——(主)振型。
任取n-1个方程,令Y(k)1 =1——规准化振型
 {Y ( k ) } (k  1, 2
n)
 n个自由度结构——n个自振频率:
 ——相应有n个主振动和主振型——特解;
 一般解——主振动的线性组合:
n
yi   AkYi
(k )
k 1
sin(k t   k ) (i  1, 2
(1)
(2)
 y1 
Y1 
Y1 
y 
Y 
Y 
 2
 2
 2
   A1   sin(1t  1 )  A2   sin(2t   2 ) 
 
 
 



 yn 

Yn 

Yn 

n
k 1
(n)
Y1 
Y 
 2
 An   sin(nt   n )
 

Yn 

{ y}   Ak {Y } sin(k t   k )
(k )
n)
n
yi   AkYi
k 1
(k )
sin(k t   k ) (i  1, 2
n)
一般情况,各质点的振动
——n个主振动分量叠加而成;
——各主振动的振幅Ak{Y}(k)和初相角αk
取决于初始条件:
n个质点的n个初始位移和n个初始速度
——确定n个Ak和n个αk。
自振频率和振型——结构固有动力特性;
——主要任务
振幅和初相角——由初始条件确定
(1)两个自由度
频率方程

D 
 21
11
 12  m1

1
 



 22   m2  

0

1
 11 m1    12 m2
0
 21 m1  22 m2  
  (11m1  22m2 )  (1122  1221 )m1m2  0
2
( 11m1   )( 22 m2   )   12 21m1m2  0
1
2
1  [(11m1   22 m2 )  (11m1   22 m2 )  4(11 22  12 21 )m1m2
2
2
1, 2 
1
1, 2
振型方程
取第一方程
11m1  k
  m
 21 1
(k )
Y1
(k )
2
Y
 Y1 
 

 22 m2  k  Y2 
0 
 
0 
12 m2
12 m2


1
11m1  k
11m1  2
k
(k )
写成列阵形式:
12 m2
(k )
{Y }
Y1 
 
Y2 
(k )
(k=1、2)
[例14—3] 求
 i、 {Y }(i )
[解]
1 1 l 2l 2 2l
11   22  [    
EI 2 3 9 3 9
3
1 2l 2l 2 2l
4l
     ]
2 3 9 3 9
243EI
1
1 l 2l 2 l
12   21  [2     
EI
2 3 9 3 9
1 l l 2 2l 1 l
   (    )
2 3 9 3 9 3 9
3
3
7l
1 l 2l 2 l 1 2l  l  8  5  8

   (    )
EI 2  3  9  3  9 486 EI
2 3 9 3 9 3 9
1
1,2  [2 11m  4 112 m 2  4( 112   122 )m 2 ]
2
  11 m   12 m 取较大的为λ1,对应ω1为较小的
 4l 3
7l 3 
1  (11  12 )m  

m
 243EI 486 EI 
3
15 ml


 15
486 EI
3
 4l 3
7l 
2  (11  12 )m  

m
 243EI 486 EI 
3
1 ml



486 EI
频率
1
EI
1 
 5.69
3
ml
1
1
EI
2 
 22
3
ml
2
振型
Y11
7l 3 / 486EI  m
7
1



3
3
Y21
8  15 1
4l
15 m l
m

243EI
486 EI
3
Y12
7l / 486EI  m
7
1



3
3
Y22
8 1 1
4l
1 ml
m
243EI
486 EI
[解II]
 11   22
频率方程
 11 m1 
3
4l
7l

 12   21 
243EI
486EI
1

 21 m1
令
3
 12 m2
2
 22 m2 
1
0
2
4l 3
1
m 2
243EI

7l 3
m
486
7l 3
m
486EI
0
3
4l
1
m 2
243EI

ml 3


2
486EI

8 
7
0
7
8 
1
(8   )(8   )  49  0
 2  16  15  0
1
1  [16  162  4  15]
2
2
15
1
 [16  14]  
2
1
1 486EI
  
 ml 3
2
频率
1 
2
486
486
15
EI


3
1
ml
486
2
1
5.69 EI
EI

3
3
22.05 ml
ml
振型
Y11

Y21
 12 m2
 11 m1 
Y12
Y22
7
7
1



1
8  1
8  15 1
1
7
7
1



8  2
8 1 1
正交性
(1) T
{Y } [ M ]{Y
( 2)
m1
 1 
1
}  1 1
   m m   0

 1
 m2   1
结构的刚度和质量分布
——对称
其主振型
——对称、反对称
计算自振频率:
——分别就正、反对称情况
——取半跨结构计算
——两个单自由度问题计算
显然,振型分别为:
[1 1]T、[1 -1]T
——*作业
 【例14-4】
2、按刚度法求解
[ M ]{ y}  [ K ]{ y}  {0}
[M]——质量阵, (集中质点)对角阵
[K]——刚度阵,对称,正定,非奇异(结构)
设解
Y1 
Y 
 2
{ y}  {Y }sin(t   )
{Y }   

Yn 
{y}   2 {Y }sin(t   )
( 2 [M ]  [K ]){Y}sin(t   )  {0}
对任意的t(即 sin(t   ) )等式均成立则:
振型方程 ([ K ]   2 [M ]){Y}  {0}
齐次方程非零解——系数行列式D=0
频率(特征)方程
[ K ]   2 [M ]  0
频率方程——关于ω2的n阶代数方程(n为自由度数)
可解n个根
   i (i  1,2n)
2
i
频率向量{w}:由小到大排列  i (i  1,2 n)
其中ω1——基本频率或第一频率
([ K ]   i2 [M ]){Y}  {0}
由于 D  ([ K ]   i2 [ M ]  0
n个方程线性相关,任取n-1个方程可解(取Y1=1)
(i )
i 阶振型: {Y}
CY  CY1i
(i )
{Y }(i )
 [Y1i
T
Y2i  Yni ]
(i  1,2n)
CY2i  CYni  无穷多组解
标准化主振型
(一)两个自由度体系
矩阵形式:k11   2 m1


即:
k 21
 Y1  0
    
2
k 22   m2  Y2  0
k12
K    M Y  0
2
齐次方程有非零解:
K    2 M   0
D
k11   2 m1
k12
k 21
k 22   m2
2
——频率方程(特征方程)
0
(k11   2 m1 )(k22   2 m2 )  k12 k21  0
k11 k22 2 k11k22  k12 k21
( )  (  ) 
0
m1 m2
m1m2
2 2
1 k11 k22
  [(  )
2 m1 m2
2
1
2
k11 k22 2
k11k22  k12 k21
(  )  4
m1 m2
m1m2
方程的两个根:ω21、2 (16-58)
ω21、2均>0,所以两个自由度体系共有二个自振频率
ω1——基本(第一)圆频率——最小圆频率
ω2——第二圆频率
振型方程,代入ωi ,
由于D=0,两个方程线性相关(两组系数成比例),
只有一个独立方程任取其一,可得:
(k11   mi )Y1i  k12Y2i  0
2
i
Y1i
k12

主振型:
Y2i
k11   i2 m1
——振幅之比
第一振型(基本振型)
第二振型
1 :
Y11
k12

Y21
k11  12 m1
2 :
Y12
k12

2
Y22
k11   2 m1
[例14-5]
【解】
1、[K]
[M]
2、频率方程
——ωi
3、振型方程
——{Y}(i),
1、K、M:
刚度矩阵
质量矩阵
 6 2 0 
24 EI 
K  3  2 3 1
l
 0 1 1 
2 0 0
M  m  0 1.5 0 
 0 0 1 
2
0 
6  2
24 EI 

2
K   M  3  2
3  1.5 1 
l
 0
1
1   
式中:
3
ml

24 EI
6  2
2、频率方程:
0
3  1.5 1  0
1
1 
2
0
试算法:
2
3  18  27  8  0
3
2
1  0.392, 2  1.774, 3  3.834
频率:
24 EI
EI
1 
1  3.067
3
ml
ml 3
24 EI
EI
2 
 2  6.525
3
3
ml
ml
24 EI
EI
3 
3  9.592
3
ml
ml 3
6  2k
 2

 0
3、振型方程
第k阶:
ωk→ηk
2
3  1.5k
1
0  Y1 
 

1  Y2 
1  k  Y3 
(k )
2
0  Y1 
5.126
0 
 
 
 2

2.412
1  Y2   0 
η1=0.392 
0 
 0
1 0.608 Y3 
 
(1)
K=1
令Y1=1,
5.216  2Y
取前2个方程
2  2.412Y2(1)  Y3(1)  0
(1)
2
(1)
2
Y
0
 2.608
Y3(1)  2  2.412Y2(1)  4.290
0 
 
 0 
0 
 
(1)
Y 
(1)
Y 
(2)
Y1 
 1 
 

 同理,可求第二、三振型:
 Y2    2.608
Y 
4.290
 3


Y1 
 
 Y2 
Y 
 3
(2)
 1 


  1.226 
1.584 


Y 
(3)
Y1 
 
 Y2 
Y 
 3
(3)
 1 


 0.834
 0.294 


图14-25
MSSolver
4、主振型的正交性
振型方程 ([ K ]   2[M ]){Y}  {0}
设体系具有n个自由度,
两个不同的自振频率对应二个振型向量。
k {Y }  [Y1k , Y2k , Ynk ]
(k )
T
e {Y (e) }  [Y1e , Y2e , Ynl ]T
[ K ]{Y ( k ) }  k2[M ]{Y ( k ) }
[ K ]{Y }   [M ]{Y }
(e)
2
e
(e)
{Y (e) }T [ K ]{Y (k ) }  k2{Y (e) }T [M ]{Y (k ) } (1)
{Y ( k ) }T [K ]{Y (e) }  e2{Y ( k ) }T [M ]{Y (e) } (2)
{Y } [ K ]{Y }   {Y } [M ]{Y } (1)
(e) T
(k )
2
k
(e) T
(k )
第二式两侧同时取转之置:
{Y (e) }T [ K ]T {Y (k ) }  e2{Y (e) }T [M ]T {Y (k ) } (2)
[ K ]  [ K ] [M ]  [M ]
T
T
2
2
(e) T
(k )



{
Y
}
[
M
]{
Y
}0
e 
(1)-(2)  k
k  e k  e {Y } [M ]{Y }  0
( e) T
(k )
{Y } [M ]{Y }  0 (14—60)
(e) T
(k )
对于质量阵[M],不同频率的主振型彼此正交
{Y (e) }T [ K ]{Y ( k ) }  0
(14—61)
对于刚度阵[K],不同频率的主振型也是彼此正交
主振型的正交性:结构本身固有的特性
——简化计算;
——检验主振型是否正确
例16-5中的第一、二振型:
Y 
(1)T
[ M ]Y 
(2)
2
 1 




 1 2.608 4.290 m  1.5   1.226 

1 1.584
 1 


 m  2 3.912 4.290  1.226 
1.584


 m(2  3.912 1.226  4.290 1.584)
 0.001m  0
§14-7多自由度结构在简谐荷载下
的强迫振动
平稳阶段的纯强迫振动
结构承受简谐荷载,且各荷载的频率和相位相同
图16-26,n个集中质量,
k个简谐周期荷载Pjsinθt,
位移: y   I   I    I  y
i
i1 1
i2 2
k
in n
yiP    ij Pj sin  t   iP sin  t
j 1
k
 iP    ij Pj
j 1
iP
图14-26,
n个集中质量,
k个简谐周期荷载
Pjsinθt,
位移:
yi   i1 I1   i 2 I 2 
  in I n  yiP
k
yiP    ij Pj sin  t   iP sin  t
j 1
k
 iP    ij Pj
j 1
iP   i1  i 2
 P1 
P 
 2
 ik   
 
 Pk 
{I}=-[M]{ÿ}
{I}
1n   m1
11 12
  y1   y1  11 12
 

  y   y   

m
2n  
2
 21 22
  2    2    21 22


    


    



m
nn  
n   yn   yn   n1  n 2
 n1 n 2
  M  y   y   n*k Pk*1 sin  t
1k   P1 
 2 k   P2 
  sin  t
 

 nk   Pk 

y28
 )
Y Sint
11纯强迫振动的解:
my  y  12 P((
16
-
t)
1n   m1
11 12
 Y1 
Y1 
 1P 


 Y 
Y 
 


m
 2 2  2
 2P 
21
22
2n  
2


(
    ) sin  t    sin  t


 
 
 


 
 nn  
mn  Yn 
 n1  n 2
Yn 
  nP 
( 2   M Y   Y ) sin  t   P  sin  t
(14-62)
对任意的t成立:
( 2   M    E ) Y    P 
(  M  
1

2
1
 E ) Y   2  P   0

(14-64)
——振幅方程,可解振幅{Y}。
代入振动方程,可得各质点的惯性力:
0
2
I

I
sin

t


M
y


  
    M Y  sin  t (14-65)
1
1
0
I


M
Y

Y

M
I
        2      0
1
1
(   2  M  ) I 0    P   0

0
2
——惯性力幅值{I0}。位移、惯性力和干扰力同时最大。
当θ=ωk(k=1,2,…,n)时,
由 (   1  M 1 ) I 0      0
P
2

系数行列式=0,
振幅、惯性力及内力均为无限大
——共振现象
实际由于阻尼的存在,不会无限大,但结构也
很危险,应避免。
 【例14-6】
(  
11
(  21
 31
0
M
)
I



   P   0
2
1

图14-27
1
12
 22
 32
 1

m1

13 
1 

 23   2 
 
 33 



其中,δij、ΔiP,
与力法中求解相同
{P}={0,P,0}T,
且P作用于质点。
1
m2


  I10   1P 
  0 

)
I


  2   2P   0
 I 0   
3
 3P 
1   

m2 
1
1 1
I   (    2  M  )  P 
 0.971


 0.764  P
0.023


0
M  I M1  I M 2  I M3  M P
0
1
0
2
0
3
惯性力幅值
——最大动力弯矩图
(p90)刚度法:
n个自由度结构,各干扰力作用于质点(图14-26)
振动方程:
M y  K y  P
简谐荷载:P  F sin t
平稳振动阶段:质点作简谐振动
 y  Y sint
振幅方程
 k     M  Y   F 
2
D0  k    M 
设
2
(与频率方程形式相同)
若D0≠0
即
Y  sin t   K     M  F  sin t
1
2
Y    K     M  F 
2
若
D0  0
即   i
1
i  1,2n
(与任一频率重合)-有几种情况
-共振
Y   
 k     M  Y   F 
2
惯性力
(14-68)
0
2
I

I
sin

t


M
y


  
    M Y  sin  t
I     M Y 
0
2
1
1
( K     M ) 2  M  Y   F 

2
( K  M    2  E ) I 0    2 F 
1
(14-69)
——可解惯性力幅值{I0}
§14-10计算频率的近似法
近似法计算结构的较低频率—— 工程实际问题
1、能量法求第一频率
动能——质量和速度
应变能——结构变形
能量守恒原理:一个无阻尼弹性体系自由度振动时,
任一时刻的总能量(动能与应变能之和)应当保持不变
V(t )  U(t )  常量
结构自由振动: 最大振幅——V=0,Umax
静力平衡位置——Vmax,U=0
Umax  Vmax
梁的自由振动 位移 y  Y sin t   
( x.t )
( x)
速度
v  y( x.t )  Y( x)cos t   
l
1
1 2 2
2
2
V

m
y
dx


cos

t


m
Y

 0 ( x ) ( x ) dx
动能
0 2 ( x )
2
1 2 l
Vmax    m( x )Y(2x ) dx
0
2
l
结构弯曲应变能
U max
2
1 M
1 l
2

U 
dx   EI [ y( x ,t ) ] dx
2 0 EI
2 0
l
1 2
 sin t     EI [Y(x ) ]2 dx
0
2
l
1 l
2

  EI [Y( x ) ] dx
2 0
能量守恒
Umax  Vmax
1 l
1 l
2
2

   m( x )Y( x ) dx   EIY( x ) dx
2 0
2 0
2
l

2
EIY


m Y
0
l
0
"2
( x)
dx
2
( x) ( x)
dx
同时有集中质量mi 动能增加一项
l
 
 EIY
2
0
l
m
0
"2
( x)
 mi Yi
dx
Y dx   miYi
2
( x) ( x)
i
2
公式计算自振频率,必须已知振幅曲线Y(x),
故只能假设Y(x)。
若Y(x)~第一振型,→第一频率的精确值;
若Y(x)~第二振型,→第二频率的精确值;…。
但假设的曲线往往是近似的,故求得的频率为近似值。
——适于计算第一频率。
Y(x)为假设的振幅曲线——至少满足位移边界条件。
——通常可取某个静分布荷载q(x)作用下的弹性曲线
应变能U=相应荷载作的功= 1 l
1 n
q

2
0
l
 
2
q
0
l
Y dx   PY
i i
( x) ( x)
m
0
n
i 1
Y dx   miYi
2
( x) ( x)
2
Y dx 
( x) ( x)
PY

2
i 1
i i
若q(x)=mg,且有Pi=mg(作功)
1 l
1
应变能U  重力作功   m( x ) gY( x ) dx   mi gYi
2 0
2
l
 2
m gY


 mY
( x)
0
l
0
2
( x)
dx   mi gYi
dx   miYi 2
[例14-9] 试求两端固定等截面梁
的自振第一频率。
【解】取自重q作用下的挠度曲线
作为第一振型
2
3
4

ql
x
x
x 

 2 2 3  4 
24 EI  l
l
l 
4
Y( x )
因为q=mg
2
2
5
q
q l
2 2
3
4
0 qY( x ) dx  24EI 0  l x  2lx  x  dx  24 EI 30
2
2
9
l
l
2
mq
mq
l
2
2 2
3
4
0 mY( x ) dx  (24 EI )2 0  l x  2lx  x  dx  (24 EI )2 630
l
l
q 2 l 5 (24 EI ) 2 630 22.45 EI
1 

 2
2
9
24 EI 30 mq
l
l
m
22.37
精确值1  2
l
EI
m
【例14-10】
1、三个自由度——刚度法;
2、相对层间侧移刚度ki ;
3、各层重量P=mg作为水平
力,产生各层位移yi;
4、其比值作为第一振型{Y};
5、能量法公式:
dx   mi gYi
2.375
dx   miYi
1.125
l

2
m gY


 mY
( x)
0
l
0
2
( x)
3.375
2
讨论
①位移形状函数Y(x) ——未知,需要假设,
——首先满足位移边界
② Y(x)——第一主振型相似→ω1精确值,
第二主振型相似→ω2精确值,
③能量法——主要计算基频
——第一振型为最易实现的形状曲线
一般越接近——精度越高
④(近似解)ω1*> ω1 (精确解)
是真实基频的上限(仅对ω1而言-旧版下册P206)
⑤物理意义:近似形状曲线相当于增加了
人为约束,刚度提高↑,频率ω ↑
2、集中质量法
集中质量——无限自由度→有
限自由度
集中质量愈多,结果愈精确—
—工作量愈大;
实用较低频率,集中质量无须
太多——满意结果
静力等效——集中质量后,重
力与原重力的合力相同
——每段分布质量按杠杆原
理换成位于两端的集中质量
[例14-11]等截面简支梁,均
布质量m,求自振频率。
[解] a)【例14-1】单自由度
48EI
96
1 
 2
3
m1l
l
EI 9.7980 EI
ml

m
2
m
l
m
2
b)【例16-3】两个自由度
1
9.8590 1
486
EI
1  15 

3
2
38.1838
m
l
l
2
1
c)
1
1,2,3  9.865、 39.2、 84.6 2
l
EI
ml
m m 3
EI
m
精确解
n 2 2
n  2
l
EI
m
1
1,2,3  9.87、 39.48、 88.83 2
l
EI
m
 集中质量法→良好的近似结果,工程上常采用;
 适用于较复杂结构刚架等,简便计算最低频率;
 选择集中质量位置的原则:


注意结构振动形式,
质量集中在振幅较大的地方,
 ——使所得频率值较为精确。
 √14-2(b)*
√
14-8(阻尼)
 √ 14-9 (位移、内力)
 √ 14-10(ξ、动力系数)
 √ 1-11(爆炸荷载)
 14- √ 12、 √ 13、*14、 √15
 (频率、振型)
 14- √ 16、17、18、*19(强迫振动)
 *例14-3利用对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