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张胤主任讲座《如何写好论文》(PPT)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曾张胤主任讲座《如何写好论文》(PPT)

浅淡历史论文写作
江苏省泗阳中学
曾张胤
• 一、要厚积薄发,不要急功近利。
• 写文章要从读书入手,这里的读书包括泛读和精
读,
• 泛读就是博览群书,古人讲:“读书破万卷,下
笔如有神”,《红楼梦》有付对联:“事事洞明
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 精读是有意识的选读,平时要多去图书馆、阅览
室,查阅资料,主要是专业方面的杂志和教学理
论方面的书。
• 中学教师的论文当然要紧密联系教学实际,但这
并不是说中学教师的论文可以离开理论的指导,
要知道,没有理论指导的教科研实践乃是盲目的
实践,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科研。
• 从孔夫子到陶行之,从杜威到苏霍姆林斯基,我
们都要研究。
• 看过的书、杂志可以摘抄,可以复印,如果不是
自己的书,最好不要在上面勾划圈点,因为还要
还给人家。
• 阅读时最好制作读书卡片,前面加上目录,如书
名、作者、出版单位、章节、页码、出版时间、
观点摘要、个人心得,卡片积累多了,可以建立
资料库,分类编排,可以装入不同的资料袋,也
可以输入电脑。
• 要提倡写读书笔记,不是有的专家说,你要每天
写读书笔记和教后感,日积月累,久而久之,里
面就会有很多写作的素材,你再善于思考,勤于
动笔,想不成专家都难。
• 现在的社会是市场经济社会,干事情完全不带功
利色彩是不可能的,比如为了评职称写论文,这
本来无可厚非,但不能急功近利。
• 平时就要多读,象蜜蜂叮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
常言说:“书到用时方恨少”,平时不读书,哪
来的创作灵感,有的老师写文章往往刚开了头就
没话讲,搜肠括肚也想不起来,原来是你没有这
方面的知识储备.
• 人脑就象电脑,没有信息储存,鼠标怎么点也点
不出来。
• 二、要有感而发,不要无病呻吟。
• 写文章要真正有感而发,也就是产生创作冲动,
这是在量变积累基础上产生的质变。
• 文章要言之有物,不要空话连篇。徐特立先生
讲:“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
• 文章可长可短,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不要硬
凑字数,宁可将可有可无的字、词、句、段删
掉。
• 内容要充实,长而空不好,短而空也不好。
• 学术论文必须严谨科学,资料要翔实,不要满
足于“大概”、“差不多”,要持之有据,对
任何问题都不能凭想当然,“有一份材料说一
份话”。自己没有把握的东西要查资料,反正
现在上网什么都能查到,方便得很。
• 引用人家的话一定要注明出处,现在写文章要
文责自负,不要有剽窃之嫌,否则要承担法律
责任,甚至弄得身败名裂。
• 文章是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不要矫情,也不
要煽情。自己是自己文章的第一读者,如果文
章连自己都打动不了,拿什么去感染人家!
• 有感而发的灵感从哪里来?光读书还不一定会
产生创作灵感。要思、要悟:
• 一思人家的文章观点是什么;
• 二思人家的文章举了哪些典型事例来说明观点;
• 三思人家的文章对自己有什么启发,如果由我
来写,哪些地方我想不到,哪些地方我虽然也
能想到,但可能说不清楚,说不到位。
• 正规刊物发表的文章,一般都有较高质量,虽
然我们不能抄袭,但可以借鉴,可以模仿,只
要不留下抄袭的痕迹,人类的知识90%都是间
接获得的。
• 写文章要有悟性,什么是悟性?《现代汉语词
典》解释为“人对事物分析和理解的能力”。
• “悟性”的关键是“悟”,“悟”才能有真知
灼见,“悟”才能看得透,而不至于停留在表
面。
• “悟”的过程是探究的心理活动过程。
• 三、要小题大做,不要大题小做。
• 写文章选择切口要小,一般一事一议,主题要
集中。
• 如果一篇文章什么都想谈,很可能都是蜻蜓点
水,不深不透。
• 题目太大了,你也驾驭不了。
• 我以前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共产国际和中
国革命》,结果写得不好,自己看了都不满意,
还谈发表吗?这就是题目太大的缘故。
• 中学教师与大学教师相比,有自己的优势,也有
自己的不足。
• 优势是我们每天都处在中学教学第一线,文章能
紧密联系中学教学实际,写出的文章直接源于中
学教学,很多都是教学经验的总结。再用新教学
理论稍稍包装一下,对中学教学就能产生指导作
用.
• 纯理论性的文章那是大学教师的专长,但大学教
师的文章对中学教学的指导作用有限,我们读了
如雾里看花。他们的文章谈中学教学如同隔靴搔
痒。
• 我们写文章要选择自己熟悉的领域,要扬长避
短。
• 中学教师的教科研主要是研究教材、研究教法、
研究高考.
• 论文可以是谈对教材的处理,对教法的选择,
对高考试题的分析评价,或者是课堂实录,如
果某一次公开课你觉得上得比较满意,就可以
整理一下,寄去发表,现在的刊物一般都提供
网址,从网上发过去很方便。
• 平时在教学中要养成爱动脑筋的习惯,哪怕是
一得之见、一闪之念,只要有闪光的地方都很
可贵,赶快记下来,过后很可能想不起来了。
有的人睡觉时在睡梦中能想到很好的写作材料,
但醒来就忘了,我以前就有过这样的经历。为
什么睡觉时还在想?那是太投入、太执着的缘
故。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 杜甫说:“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语
不惊人死不休”。做学问达到这样如痴如醉的
地步,还会不出成果吗?有些理科出身的老师,
开始也不会写文章,可是人家不停地写,不停
地投,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
• 四、要见解独到,不要人云亦云。
• 论文的立意要新,不要人云亦云,对问题要有
独到见解,独创性永远是文章的灵魂。
• 我们平时要多留心,要独具慧眼,在教学实际
中寻找问题,对问题要深入分析,看看能不能
从中发掘出文章的素材.
• 如果没有什么东西可写,就要放弃,或者带着
问题再查资料,充实材料。
• 对各种资料要加工整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确定题材。
• 题材是经过提炼能写进文章的材料,要择其善者
而用。
• 没有用上的材料也不能轻易丢掉,也许另外一篇
文章会用到,这就象开采矿藏,开采一种矿物质,
往往还有伴生物,象开采煤,同时还伴有有色金
属,是重要的工业原料。
• 写文章主要应围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
问题的思路。
• 提出问题要观点鲜明,不要模棱两可。
• 要考虑你提出的问题是不是个别现象,有没有
普遍性,讨论有没有实用价值;
• 分析问题是不是有理有据,不要信口开河、凭
空杜撰;
• 解决问题的建议有没有可操作性,要考虑各级
各类学校的不同校情、学情,重点中学与一般
中学、城市学校和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大不一
样。
• 如果是人家已研究过的问题已经有了成果,比
如已发表过论文,你再研究一般没有什么意义,
• 但如果你能选择不同的视角,从另外方面立论
或者与人家商榷,这样的文章反而容易发表,
• 或者你就人家的话题,来个“也淡……”,发别
人所未发,所举案例更加典型,分析更加透辟,
这样的文章也很有价值。
• 比如某些刊物编辑部会举办各种专题讨论,如
“什么是有效历史教学”之类,就可各抒己见,
见仁见智。
• 五、要言之有序,不要杂乱无章。
• 古人写文章讲究有物有序。
• 有序就是有条理,我们平时说话也要注意条理,
先说什么,后说什么,不能语无伦次,语无伦次
反映一个人思维混乱,因为言为心声。
• 各种文体都有一定的格式,当然,你可以不拘一
格,但你不能违背汉语语言遣词造句、连句成篇、
篇章结构的规律。
• 历史论文在这方面常见的毛病有语法错误、逻
辑混乱、结构紊乱,文理不通的“文”是语法
方面的错误,“理”就是逻辑方面的错误,文
章的结构也很重要,古人写文章讲究谋篇布局。
“谋”涉及写作技巧,怎样开头,怎样结尾,
中间怎样过渡,首尾怎样照应,都很有讲究,
如论文结尾结论要照应开头的论点(观点),
这些反映语文基本功.
• 现在主要不是补语文知识,关键是多读多写,
发表的文章一般从哪方面看都是四平八稳,多
读语言流畅的文章,写文章自然就不会犯语病,
就会文从字顺,有了毛病自己也能读出来。
• 六、要精益求精,不要粗制滥造。
• 文章写好后,不要急于发表,要反复修改。尤
其有些问题开始写的时候,没有想到,后来想
到了,或者发现了新材料,就要充实进去。也
有一些地方开始写的时候自己就不满意,总觉
得言不达意、言不尽意,那是思虑不周或不成
熟或思路打不开的结果,现在考虑成熟或有了
新思路,可以把那一段推倒重写,直到自己满
意为止。也可征求同行的意见,请别人帮助修
改,现在的编辑懒得很,他一般不帮你修改,
反正每天来稿太多,有些文章他只看开头,认
为没有价值就随手一扔。如果你自己对自己的
文章都不满意,十有八九发表不了。
• 还有如果寄出几篇文章如石沉大海,也不要灰心。
• 初次投稿者可以一稿多投,如果你的文章真有质
量,总有编辑会慧眼识珠。
• 即使暂时发表不了,也不要气馁,成功与失败往
往就只一步之差,不要在接近成功时放弃了,造
成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 写文章的过程本身就是学习的过程、总结的过程,
为了写一篇文章,你要参阅多少资料,这本身就
得到提高。
• 古人云:“文如其人”,“言为心声”。
• 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的赞语中,满含深
情的写道:“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甚至
用“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之样的话来赞美孔
子。
• 我们读屈原的作品,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屈
原作品的风格是他伟大人格的写照。
• 太史公曰:“好学深思,心知其义” ,我学之
不精,思之不深,自己虽发表过一、二十篇文章,
自己满意的也就一、两篇,就这一两篇能不能经
得起时间的考验和作者的评判,我也没有把握,
所以也谈不出多少有价值的东西,如果对大家有
点启发,我就满意了。
• 梁任公说过:“但开风气不为师”,我们学校业
已形成人人参与教科研的风气,我相信:在这样
的大背景下,我校教科研工作一定能更上一层楼,
祝愿大家早日成为专家型、学者型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