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二_1_3_帝國體制與天下秩序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歷史二_1_3_帝國體制與天下秩序

第三節
帝國體制與天下秩序
大一統帝國的建立
● 皇帝體制的確立
● 政治權力與學術思想
● 編戶齊民的社會
● 帝國的天下秩序
● 帝國與周邊民族的關係
●
大一統帝國的建立
(一) 大一統思想的形成
1.商業與交通發達→各地區之間經濟交流與
人民密切往來
2.戰國後期,各國交相征戰→危害人民生命
財產→厭戰心理隨之而起
3.知識分子鼓吹追求統一
A.孟子-認為天下終將歸於一統,但只有
「不嗜殺人者能一之」
B.《呂氏春秋》-認為只有建立統一的國家
才能實現安定
春秋戰國主要交通要道分布圖
(二) 秦的統一
1.奠定富強基礎:商鞅變法
A.改革官制,推行郡縣制度
B.厲行中央集權
2.積極東進:兼併鄰國土地-秦昭襄王
A.採范雎的「遠交近攻」-分化各國
B.名將白起大敗韓、魏聯軍
3.完成統一:秦始皇在位第26年(221B.C.E.)
A.採李斯的「威脅利誘」-離間六國
B.建立中國第一個大一統帝國
秦始皇
秦滅六國形勢圖
虎符
虎符分成左右兩半,是秦朝調兵的信物,
調兵時,皇帝派人將右符送到戰場,與將
軍的左符合而為一,才證實軍令的下達,
軍隊才可行動。
商
鞅
變
法
示
意
圖
秦帝國疆域圖
(三) 大一統帝國的興衰
1.秦迅速覆亡:嚴刑峻法,徭役繁興→人民
生活痛苦
2.楚 漢相爭:楚敗漢勝→劉邦建立西漢
3.西漢中期後:外戚掌權→為王莽所篡
4.東漢
A.劉秀「光武中興」打敗王莽,建立東漢
B.中期後,朝政再為外戚與宦官爭相把持
→地方割據勢力興起→東漢走向衰亡
楚漢相爭
成語的由來
• 破釜沉舟
• 鴻門宴
• 四面楚歌
劉邦
項羽
霸王別姬
垓下之圍 :《垓下歌》
• 項羽-【無顏見江東父老】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 虞美人漢兵已略地.四面楚歌聲
大王義氣盡.賤妾何聊生
皇帝體制的確立
(一) 皇帝制度的建立
1.秦王政定尊號為「皇帝」-自認「德兼三
皇,功過五帝」
2.建立威信
A.建立宮室、輿服、宗廟、陵寢、禮儀…
B.意義:顯示與維護皇帝至高無上的權威
3.建立中央集權的官僚制度
A.中央-三公九卿制:系統化、專業化
B.地方-郡縣制:首長皆由皇帝直接任命
史料連結
三皇五帝
• 三皇:指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
或天皇、地皇、泰皇
或天皇、地皇、人皇
• 五帝:指黃帝、顓頊、帝嚳、堯、舜
秦 漢時期政治制度示意圖
三公
宗
廟
禮
儀
宮
殿
門
戶
宮 刑 糧 邊 宗
門 法 榖 境 室
屯
財 民 事
衛
貨 族 務
兵
皇山
室海
輿池
馬澤
稅
收
(二) 君權與相權【成反比】
1.常有衝突-因丞相握有實權
2.削弱相權
A.始於:漢武帝-起用文學之士充當幕僚:
機要事務交由內廷尚書
處理,即所謂「內朝」
B.西漢末年:大司馬大將軍成為「內朝」領袖
C.東漢 光武帝時:尚書令成為實質掌政者
D.丞相成為徒具虛名的「外朝」領袖
(三) 官員的選任
1.秦統一:官職不再為貴族階級壟斷
2.漢代:建立一套選任人才的「選舉制度」
A.徵辟-朝廷聘請有才德的高士,授予官職
B.察舉-為士人入仕的正途
a.詔舉:皇帝不定期下詔求才
b.荐舉(歲舉):州、郡定期向中央推荐人才
3.東漢後期:「鄉舉里選」已操於權門→形
成「舉秀才,不知書,察孝廉,
父別居。」之弊端
詔舉
性質:皇帝不定期下詔求才的辦法
始自:漢文帝
方法:A.於詔書中明定科目與標準
B.由官吏舉荐,皇帝親加考試-
稱為「策試」
科目:賢良方正、直言極諫等
詔舉出身之名人:賈誼、董仲舒
荐 舉(歲舉)
性質:為州、郡定期向中央推荐人才
的辦法
始自:漢武帝時-董仲舒建議
方法:下令郡國每年荐舉
孝子、廉吏→成為
定制
董
仲
舒
• 1. 某人為了讓弟弟順利取得任官的機會,刻意
在分家時,將優厚的部分歸於自己,讓弟弟取
得貧瘠的土地。鄉里民眾因此盛讚其弟「能讓
」,推荐這位弟弟參加政府的任官考試。這個
故事裡的選官制度最可能出現在哪個時候?
(A)秦朝 (B)兩漢 (C)唐宋 (D)明清【92學測
補考】
• 2. 從某個時期開始,確立選舉制度,地方士人
可以期待經由正式的機構、確定的思想與定期
的選拔方式進入政府,成為官員。請問:「某
個時期」是指哪一個朝代? (A)西漢 (B)曹魏
(C)唐 (D)宋【91學測補考】
• 1. 某朝代建國之初,有人建議記取前朝
未能善用大亂後「勞民易為治」的有利
條件,反而過度役使民力,終於導致民
眾叛亂而亡國。本朝制度承襲前朝,若
不能記取歷史教訓,更新制度,可能會
步上前朝亡國的後塵。「某朝代」是指
(A)西漢 (B)西晉 (C)宋代 (D)清代
【97學測】
舉孝廉圖
1971年出土於內蒙
古和林格爾漢墓
漢官吏出行圖
出自漢墓壁畫,官吏出行各地,顯示官吏
在維持帝國統治的重大功用
政治權力與學術思想
(一)秦始皇「焚書坑儒」
1.時代背景:
A.政治局面-由多元紛爭走向大一統
B.學術思想-由百家爭鳴走向定於一尊
2.皇帝制度確立後:統治者的態度影響學
術思想的發展
3.「焚書坑儒」
A.焚書-始皇34年(213B.C.E.)
B.坑儒-始皇35年(212B.C.E.)
焚書
背景:討論封建或郡縣之利弊,引發大臣
們的爭辯
建議者:李斯以為天下已定,不容許學者
任意批判
焚書令:a.將民間所藏各國史書與詩、書、
百家語一律焚毀
b.討論詩、書者處死,以古非今者
滅其族
c.只許留下醫藥、卜筮、種樹等書籍
d.要學習法令:以吏為師
坑儒
起因:方士毀謗始皇不德
坑儒:坑殺「文學方術士」
460餘人
目的:顯示皇帝的政治權威
凌駕一切
(二) 漢初的「黃老之學」
1.時間:漢高祖~景帝六十餘年間
2.時代背景:漢初,承秦末、楚漢相爭長
期戰亂之後,君民俱欲休息
3.崇尚:道家的無為而治
A.主張道家的清靜無為、慈惠愛民
B.講究法家控馭臣下的技術
C.雜揉陰陽家的五行論
4.最盛行:景帝時-竇太后大力提倡
(三) 漢武帝「獨尊儒術」
1.時代背景:
A.經過漢初以來的休養生息,國力空前繁榮
B.武帝頗好儒術,引進崇尚儒學之大臣
2.獨尊儒術
A.時間:竇太后去世
B.建議者:董仲舒
C.方式:設五經博士,置博士弟子員→
成績優異者可以任官
D.影響:儒學成為中國學術思想的主流
• 1. 學者指出:某朝代的士人強調天命,主張「敬天法古」
,要以儒家思想改造現實秩序。最後,竟導致這個朝代的
結束,此事為中國歷史上所僅見。這個朝代是指 (A)西漢
(B)西晉 (C)北宋 (D)明代【97指考】
• 2. 資料一:有一位現代知名的史學家說,漢代「吏道」有
兩個不同觀點:(1)主要功能只是奉行「律令」。(2)強調「
化民成俗」為重要任務。
•
資料二:此學者又提及西漢晚期的一部小學教科書《急
就篇》中說做官為吏必讀典籍的次序是:《詩經》、《孝
經》、《論語》、《春秋》、《尚書》、「律令文」。
請問:【98指考】
(1) 兩種「吏道」的學術淵源各起於何家思想?法家、儒家。
(2)依據資料二可以判斷此知名學者認為《急就篇》反映出德
治在前,刑治在後,你認為此學者所持的理由為何?
《詩經》、《孝經》、《論語》、《春秋》、《尚書》等儒家
經典代表德治在前,律令文代表刑(法)治在後。
編戶齊民的社會
(一)編戶齊民的意義
1.演變情形
A.春秋 戰國時:已陸續推動戶籍登記-
作為徵稅與徵兵之依據
B.秦統一:各地稅收由中央統籌分配
C.漢初:制定完善的戶籍制度
a.編戶-以戶為單位,人民不得隨意遷徙
b.齊民-理論上所有的人身分平等
2.意義:有助於財政與軍事的調度與運用
(二) 社會生活
1. 農工商業
2. 納稅服役
3. 教育文化
4. 生活禮俗
漢代馬車畫像磚
農工商業
農業:精耕細作進一步發展
A.趙 過-代田法(壟.溝逐年互換)
B.氾勝之-區田法(依肥沃度及作物種類做區塊
劃分)
手工業:A.各種官、私營手工業規模擴大
B.以紡織業為盛
商業:
A.秦統一:劃一度量衡、貨幣,修築馳道
B.西漢:a.開放橋道關津-助貨物流通
b.採重農抑商-但效果有限
代田法
銅權(秤錘)
第一年
第二年
以壟、溝逐年代換
的方式保持地力
西安出土
其上刻有始皇26年
統一度量衡詔文和
二世詔文
納稅服役
傳統社會:人民對政府有賦稅與徭役的
義務
漢代:
A.項目:a.納稅-徵收田賦、人口稅
b.服役-更戍、服勞役(可納錢
免役,稱為「更賦」)
B.輕徭薄賦:稅率不高,人民負擔不重
教育文化
西漢:儒學盛
A.起因:漢武帝獨尊儒術,在京師設太學
B.現象:漢代太學生人數不斷增加
C.影響:儒家教育日益發達
東漢:崇尚氣節
A.起因:東漢 光武帝有鑒於王莽時代阿諛
風氣,力謀矯正,特尊節行之士
B.現象:造成士人競相以名節相尚
C.影響:為東漢淳美的政教奠下基礎
生活禮俗
食:A.以小米、稻、麥為主食
B.多栽培作物及豢養家禽
衣:A.質料:絲、帛、麻…
B.形式:寬袍大袖
住:一廳二房的平房(小家庭)
行:牛車、馬車
禮俗:A.婚禮-強調禮儀,有諸多規範
B.喪禮-盛行奢靡之風
C.祭祀-祭祖、社祭最重要
漢代釉陶豬圈
河南 洛陽博物館藏。陶豬圈大量出現在漢代時
期,反映出當時飼養豬隻十分普遍的現象
帝國的天下秩序
「中國」的意義
A.地理上中心-以黃河流域為中心
B.文化上中心-周圍散居的是文化低落的
蠻、夷、戎、狄
C.「中國」之君的責任:使夷 狄分享「
中國」的文化
秦始皇:承認帝國的「天下」有限-須修
長城以為防禦
漢武帝:致力開疆拓土,使外族皆納入帝
國的體系- 卻耗盡國力
史料連結
帝國與周邊民族的關係
(一) 與匈奴的和戰
1.戰國時:匈奴勢盛,向南擴張→對中原
農業民族產生威脅
2.秦始皇:A.派大將蒙恬北伐
B.修築長城防止匈奴南侵
3.西漢初年:A.匈奴勢力仍盛
B.漢高祖採和親及邊關貿易
→邊境暫時得到安寧
4.漢武帝:改採主動出擊策略-攻掠
黃河以西、以北地區
5.漢宣帝:成為漢的臣屬
A.匈奴因王位繼承發生內亂
B.不少部族首領歸降漢廷
6.東漢時:分為南、北兩部
A.南匈奴-歸順漢廷而內徙
B.北匈奴-在漢軍追擊下往西逃遁→促
成歐洲民族大遷徙(西羅馬滅亡)
霍
去
病
墓
前
石
雕
(二) 對西域的經略
1.目的:為了攻打匈奴
2.西域情勢:A.泛指玉門關、陽關以西地區
B.漢初時,受匈奴控制
3.漢代的經營:
A.漢武帝:
a.派張騫兩次出使西域
(a)連絡大月氏、烏孫-未達成任務
(b)促使漢武帝決心經營西域
b.用兵:(a)國家-樓蘭、車師、大宛
(b)經營方式-設屯田兵,建立據點
漢匈主要大戰
朝代
戰役
將軍
成果
置郡
意義
朔方郡
河南
之役
西漢
武帝
東漢
和帝
衛青
收復
河南地
匈奴不能再威脅長安
河西
之役
武威、張掖
收復
、酒泉
霍去病
河西地
、敦煌
四郡
隔斷匈奴與羌的聯絡,
溝通漢與西域交通
漠北
之役
衛青、
霍去病
控制
漠南
1漠南已無匈奴的勢力
2保障河西地的安全
竇憲
控制
漠南
北匈奴實力大傷
耿夔
痛擊
北匈奴
北匈奴單于遁逃
遠征
漠北
金微
山之役
張騫出使西域
B.漢宣帝:設西域都護-西域各國均奉號令
C.東漢初年:西域再度成為匈奴的勢力範圍
D.漢明帝:派班超出使,恢復對西域的經營
E.東漢中期後:由於朝政日壞,西域各國相
繼疏離
4.「絲路」的開通
A.為當時世界最長的交通線
B.促使中西文化交流
a.中國絲帛經由西域,輾轉輸往大秦
b.西方文物傳入中國-植物、音樂、美術
張騫與班超通西域路線圖
(三) 漢、羌的軍事衝突
1.秦 漢時期的羌族:
A.分布地區:青海、西藏及甘肅西南
B.生活方式:游牧、農業
C.部族繁多:不相統屬-不易團結
2.漢、羌衝突
A.漢初:為匈奴右臂,嚴重威脅漢朝
B.漢武帝:被逐出湟水(青海)以北地區
C.漢宣帝:趙充國平定羌人-以屯田方式
D.西漢末:羌人大量入居塞內-隗囂引羌
人與漢軍對抗
E.東漢以後:漢、羌長期處於對立狀態
a.燒當羌崛起,一再攻擊邊郡
b.漢代多次徵發內徙羌人戍守西域
c.守邊官員常有苛虐羌人之事
(四) 對南方的開拓
1.越族
A.秦代:
南越式陶鼎
a.秦初-設置郡縣
b.秦末-乘天下大亂建立三國
(a)東甌 (浙江南部)
(b)閩越 (福建)
(c)南越 (兩廣、越南)
B.漢武帝:a.用兵東南,三國相繼被滅
b.將東甌、閩越地區人民遷到
長江、淮河之間
2.西南夷
A.地區:滇、貴、川西南一帶的少數民族
B.漢武帝的開發:完全納入漢代版圖
a.即位初:曾派兵勸服夜郎(貴州)等國內屬
→後因全力對付匈奴而放棄
b.張騫自西域返國後:再激起漢武帝經營
西南夷的興趣-得
知自四川可通身毒
(印度)
c.再度用兵:設置郡縣
西漢盛世疆域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