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cript 第3章

第三章
世界的物质性
第一环节:清理地基
1. 旧哲学关于世界本原的观点;
2. 物质定义、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
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3.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4.静止及其两种含义(情形)
5.运动与静止辩证统一及两种极端错误(
形而上学、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第二环节:理论重构
第一节
物质及其存在形态
一、物质概念
1. 物质范畴的形成过程
[1]古代:把物质归结为某种或某几种
可直接感知的实物
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 Thales
(约前625~前547) “水是万
物的始基”。
赫拉克利特) Heraclitus
(约前540年——前480年)
古希腊哲学家、爱非斯派的创始
人
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火”
[2] 近代:把物质归结为广延性
“物体,我是指一切能为某种形状所限定
的东西;它能包含在某个地方,能充满
一个空间,从那里把其他任何物体都排
挤出去;它能由于触觉,或者由于视觉
,或者由于听觉,或者由于味觉,或者
由于嗅觉而被感觉到。”
—— 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录》
霍布斯:无广延性也就无物体。
霍尔巴赫:“物质,一般地就是以任何
一种方式刺激我们感官的东西。”
道尔顿( 1766-1844 )
Jone dalton
英国化学家
近代化学之父
1803年,道尔顿提出原子论,认为原子
是不可入,不可分、不可改变的终极实体。
[3]现代:马哲物质观
“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
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19、20世纪之交物理学革命对近代物质
观提出挑战!
伦琴(1854~1923)
Wilhelm Konrad Rontgen
德国实验物理学家。
居里夫人,本名:玛丽·居里
(Marie Curie)(1867~1934)
波兰裔法国籍女物理学家、放
射化学家。
约瑟夫·约翰·汤姆生
Joseph John Thomson
(1856 —1940 )
英国物理学家,电子的发现者。
http://www.scude.cc/software/07/03/002/01/00001/dz/dz_01.htm
恩斯特•马赫 Ernst Mach
(1838-1916)
奥地利自然科学家,
世界上第一位科学哲学教授。
创立马赫主义,又称“经验批判主义”。
宣扬“物质消失了”,“唯物主义已经
被驳倒了” !
“我们称之为物质的东西,只是要素的一
定的有规律的联系。”
“人们通常把要素叫做感觉。”
——马赫《感觉的分析》
1909年,列宁出版《唯物主义与
经验批判主义》,回应唯心主义
借“物理学危机”对唯物主义的
发难。
列宁的定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
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
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
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有人向我们说,物质消失了。我们要问,
思想还存在吗?如果它不存在,那就是
说,一切都消失了,作为某种‘思想’
(或浅见)标本的你们的议论也消失了!
如果它存在,那就是说,你们悄悄地转
到哲学唯心主义方面了。”
——列宁《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
人民出版社 1950年版
P268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是对
一切可从感觉上直接或借助中介间接地
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的抽象;这种客
观实在独立于我们的意识,能为我们的
意识所反映,并能为我们的实践活动所
改变和确证。
P57
2.马哲物质观的意义:
首先,体现了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其次,体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最后,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的观点出发
对于物质概念的规定,将其提高到了全新
的水平。
二、物质的根本属性
1. 运动:是标志物质根本属性的哲
学范畴。它概括了一切形式的变化
和过程的本质,从最简单的位移到
各种复杂的物理、化学、生物和社
会的变化,直到人的思维这种最复
杂的活动。运动就是一般的变化。
2 . 运动与物质的关系: “两个离不开”
物质离不开运动——否则导致形而上学
运动离不开物质——否则陷入唯心主义
英国马赫主义者毕尔生著作:
《All Things Move—but only in conception》
3.物质运动形式
五种: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
生命运动、社会运动。
4.静止是指物质运动中相对稳定和平
衡状态,是运动的特殊形式。
静止的情形:
第一,在一个特定的参照系中,一事物对
于其他事物来说没有发生位置变化;
第二,当事物处于量变阶段,事物的性质
没有发生根本变化。
5.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对立:含义不同,是绝对与相对的关系;
统一:相互依存、相互渗透。
反对极端观点:只承认运动,否认静
止
止会导致相对主义、诡辩论;只看到
静
静止而否认运动就是形而上学。
第三环节:方法启示
第四环节:理论反思
三、 物质的存在形式
1. 时间和空间的含义
德国马赫:“空间和时间是感觉系列的调
整了的 [或者协调了的] 体系。”
法国昂·彭加勒说,时空概念是相对的,因
而“不是自然界把它们[这些概念]给予
[impose,硬塞给]我们,而是我们把它们给予
自然界,因为我们认为他们是方便的。”
英国毕尔生:“我们不能断定空间和时间
是真实的存在,因为它们不是存在于物
中,而是存在于我们感知物的方式(our
mode)中”。
“时间像空间一样,是人的认识能力这部
伟大的分类机器用来整理—(arranges)
它的材料的方式之一。”
(2)旧唯物主义观点
亚里士多德:有限时空。
牛顿:绝对时空。
(3)马哲观点
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
其特点是一维性或不可逆性。
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伸张
性。其特点是三维性。
2. 马克思主义时空观的内容
[1]马克思主义时空观是唯物主义时空观
时间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物质、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相互离不开。
[2] 马克思主义时空观是辩证唯物主义的
时空观
其一,时空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
绝对性: 时空根本特性不变
相对性:时间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
的、可变的。
比如:时间流逝的速度可变
中国围棋发
源地——烂
柯山的传说
爱因斯坦
(1879.3.14
—1955.4.18)
1905年提出
狭义相对论;1916年完
成广义相对论。
经过黑洞附近的光会发生弯曲
翘曲空间理论
其二,时间空间是无限性和有限性的
统一
无限性:
时间无始无终
宇宙空间没有边界。
宇宙学研究证明:
宇宙中有无数个银河系一样的星系!
有限性:
任何具体事物在时空上都是有限的!
总之,坚持唯物主义时空观,就要
反对唯心主义时空观;
坚持辩证时空观,反对形而上学时
空观。 不存在“绝对时间”、
“绝对空间”!
第三环节:方法启示
珍惜时间!
第四环节:理论反思
自然科学的质疑和探索
虫洞理论:
宇宙中存在无数细
小管道(虫洞),
人可以通过虫洞在
时空中穿梭!
与自然存在、社会存在同一层次,是否应
该有精神存在 ?
古希腊哲学家芝诺提出“飞矢不动”著
名命题。还有另一个同样著名的命题“
阿基里斯追不上乌龟”。常常把它们作
为典型形而上学观点批判,当然不是毫
无道理,值得反思之处在于:为什么箭
明明在运动,在飞,芝诺居然说没动、
没在飞?为什么明明阿基里斯可以追上
乌龟,而芝诺断然否定?
信息的本质是什么?
一直为科学界和哲学界所探讨。
维纳:“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不
是能量。不承认这一点的唯物论,在今
天就不能存在下去。”
本节内容到此结束
谢谢大家!
第二节 意识及其本质
第一环节:清理地基
1.意识的起源
2.意识的本质
3.意识的作用
4.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的条件
5.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含义及相互关系
第二环节:理论重构
第二节 意识及其本质
一、意识的产生与本质
1.意识的产生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更重要的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意识的产生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重
要环节:
(1)从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到低等
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2)从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到动物
的感觉和心理
(3)从动物心理到人的意识
2.意识的本质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意识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
“观念的东西不外
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
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
物质的东西而已”
———马
克思
庸俗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人
脑分泌出来的一种特殊物质。
“人脑产生意识就像肝脏分
泌胆汁”
人工智能有意识吗?
人工智能处理信息的过程就是模拟人
脑思维过程。
人工智能突破了人脑器官的许多自然
局限性,可以代替或超过人脑的部分思
维。但它也具有局限性,永远不可能取
代人脑!
二、意识的构成与功能
1.意识的构成
从内容看,意识是知、情、意的统一体。
从对自身的意识程度看,意识由潜意识和
显意识构成。
从指向性看,意识由对象意识与自我意识
构成。
2.意识的功能(作用)
人能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即人的
意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
1.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 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
择性。
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
用。
4.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
作用。
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的条件:
• 首先,意识的能动性受客观世界的规律性的
制约,意识的内容必须正确地反映客观世界
的实际,这是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前提。
• 其次,发挥意识能动性作用必须以人们的社
会实践作为基本途径。意识能动性的实现最
终还受制约于人类实践的发展水平。
保持一颗平常心!
三、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
1. 含义
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是社会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是对社会
存在的反映。它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
德、艺术、宗教、哲学以及风俗习惯、
社会心理等各种社会意识形式。
社会存在是指为物质生产方式所决定的
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过程,主要包括物
质生产方式以及自然环境、人口因素。
2.社会意识的分类:
从
意
识
水
平
分
社会心理
社会意识形式
从
意
识
主
体
分
个人意识、
群体意识、
人类意识
社会意识形态
非意识形态的社会意识形式
社会意识形式:
政治法律思想、哲学、艺术、道德、宗教
和科学等
社会意识形态:政治法律思想、哲学、艺
术、道德、宗教和大部分社会科学
非意识形态的社会意识形式:所有的自然
科学和少部分社会科学(语言学、逻辑
学等)
3.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下次要细化
第三节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一、物质与意识的物质统一性
第一,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物
质和物质的表现。
第二,物质运动服从客观的规律。意识
也不是超自然的力量。
第三,人的活动集中地体现了物质世界
多样性的进化系列和运动规律。
二、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
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
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第二,人类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
动是物质性的活动。
第三,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
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
的物质性。
三、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哲学意义
第一,这一原理与唯心论、宗教神学根本
对立。
第二,这一原理与二元论对立。
第三,这一原理与科学的实践观相统一。
第四,这一原理对于认识和实践活动有着
十分重大的指导意义。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过去、现在并
将在未来继续接受自然科学和哲学的双
重证明。
第三环节:方法启示
1.心态决定成败。
2.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第四环节:理论反思
1.意识是人所特有的吗?其他动物特别是
高等动物是否具有意识?
2.人工智能有思维能力吗?
温馨提示:明天交作业!
本章内容结束,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