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Field Research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何謂Field Research

Field Research
師大圖資所碩一
林冠吟、陳思穎、辜威仁
大綱
名詞解釋
 適合Field Research的主題
 Field Research的計畫步驟
 Field Research的研究倫理

何謂Field Research








可稱為「實地研究」、「田野研究」
是一種研究取向
始於一般性的主題,而非特定的假設
運用各種方法取得資訊
自然主義為其基礎
研究者在自然的情境直接觀察並和成員互動,以
得到內在觀點
研究者本身就是研究工具
優點:提供深入的理解、具有彈性
缺點:無法對大規模母群體進行統計性描述、耗
費時間
相關理論與方法
自然主義
Field Research
概念
民族誌
俗民方法論… …等
參與式觀察研究… …等
方法(操作)
個案研究
焦點團體… …等
自然主義(Naturalism)
從自然情境中觀察一般事物,而非在設計
的、發明的、或研究者創造出的情境
 在研究過程中以不操弄(manipulate)被研究
者為原則
 被研究者基本上是以其原有生活方式參與
研究

民族誌(Ethnography)
來自文化人類學
 以參與觀察的方法,對特定文化及社會蒐
集製作資料、記錄、評價,並以社會或文
化人類學的理論,來解釋此類觀察結果的
方法(蔡漢賢,民89)
 描述某種文化以及從原始(當事人)觀點去瞭
解另一種生活方式
 從聽聞、觀察推演到真實意義
 詳實的描述(thick description)

俗民方法論(Ethnomethodology )
又可稱為methodlogy of the people
 立基於現象學觀點和社會建構主義方法
 聚焦於互動的「潛在模式」(underlying
patterns)
 對常識的研究
 打破成規(breaching)

@
參與式觀察研究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




適用於探索性及描述性研究,以及目的在取得理
論性解釋的一般性性研究
以日常生活的情境和環境,作為研究本身和研究
方法的基礎
開放式、彈性、機會主義,需持續根據現存於現
實環境中的事實,重新定義問題的研究邏輯和方
法
其目標是為了人類的存在提供實用及理論性的事
實
研究者以參與者的身分,涉入人們的日常生活
個案研究(Case Study)
緣起於法律學
 聚焦於某一個社會單元,作為一個整體所
從事的研究,這個單元可能是一個人、一
個家庭、一個個體、機關、社區、地區等
等
 主要目的在於描述,或是對特定個案進行
深度研究以產生解釋性的洞見
 可作為一般性、規律式理論的發展基礎
 對社會事實有較深入透徹的認識與了解

焦點團體(Focus Group )
社會導向的研究方法
 可以觀察到互動
 研究者在此扮演中介者的角色
 有利於探索性的研究

適合Field Research的主題
當研究問題牽涉到學習、瞭解或描述一群
互動的人群時
 社會行動者態度與行為能在自然情境
(natural setting)中被理解、觀察
 經過一段時間的社會歷程研究
 可能包括的場域/主題:
Figure13.1(page365)

Field Research Sites/Topics
Steps in a Field Research Project
少有固定的步驟
 有彈性正是Field Research 的優點

自我準備,閱讀文獻,去除觀點
仔細觀察、傾聽、短期記憶、規律書寫
 閱讀文獻有助於研究者
 開始於一般主題,而非特定假設
 對新的觀念保持開放的態度

自我準備,閱讀文獻,去除觀點(續)

去除焦點的兩種方法
 把實地拉大以看到更多的情境、人群和場域
 不將焦點單獨放在研究者身上
暸解自我
 研究者可能會被實地研究所改變

選擇研究場域而後進入
選擇研究場域
 進入場域的策略
 進入實地
 建立關係

選擇研究場域
field site
 場域是指事件或活動發生的脈絡,在社會
定義下是一種界線會移動的領域
 選擇實地的三個相關因素

 資料的豐富性
 不熟悉程度
 適合度
選擇研究場域(續)
某些場域可能限制研究者進入
 守門員(gatekeeper)

 有著正式或非正式權力足以抑制人們進入某個
場域的人
 協商
 可能引導研究方向
 可能抑制了成員的合作
進入場域的策略
進入場域的策略(續)

打入群體需要協商
 邊緣人
 菁英、專業人士
研究者必須決定,關於自己以及該研究計
畫要透露多少
 研究者會向守門員透露研究計畫

進入實地

呈現自我
 衣著
研究者是測量實地資料的工具
 研究者應採取陌生的態度(an attitude of
strangeness)

建立關係
運用社會技巧與個人魅力建立關係
 信任關係
 出局者
 暸解與同理心

 和諧關係
實地裡的關係
實地裡的角色
 一些訣竅
 維持關係

實地裡的角色
已存在的與創造的角色
 限制

 性別、種族

三種參與層次類型
 Junker,Gans,Adlers
參與層次

Junker
 complete
observer
 observer as participant
 participant as observer
 complete participant
參與層次(續)

Gans
 complete
observer
 researcher participant
 complete participant
參與層次(續)

Adlers
 peripheral
membership
 active membership
 complete membership
一些訣竅
情緒壓力
 將社會研究正常化(normalize social
research)
 可被接受的無能(acceptable incompetent)

維持關係
研究者要能察覺自己對被研究者的影響並
且做安排
 幫點小忙或給點小惠
 保持中立
 表面上的興趣(appearance interested)
 選擇性的不注意(selective inattention)
 social breakdowns

觀察與蒐集資料
觀察與傾聽
 做筆記
 資料品質
 聚焦與抽樣

觀察與傾聽

研究者觀察細節
 物理環境、人的特質、人的動作、事件發生的
脈絡

研究者傾聽
 說什麼(what
is said)、如何說(how it is
said)或是暗示什麼(what was implied)

行話(Argot)
Taking Notes

類型
 隨手筆記(jotted
notes)
 直接觀察筆記(direct observation notes)

事後整理,重視細節與完整性
 推論筆記(inference
 社會意義的推論
 分析筆記(analytic
 剖析相關性
notes)
notes)
 個人筆記(personal notes)
 抒壓、個人反應、事後評估依據
Taking Notes

其他技巧與工具
 地圖與圖畫
空間:位置
 時間:順序
 社會:狀態

 錄音(影)

事前與事後的考量
 訪談筆記
Taking Notes

建議
 保持記憶的完整性
 全都錄原則
 每頁標注日期、時間
 錄音不能取代筆記
 關鍵字、開始與結束
 善用圖像資料
 多一點留白
 也記錄自己
 分類與層次
 避免評價性的摘要字眼
 時間順序與長短
 回味與啟發
 具體、完整、清楚
 必備保險—備份
 善用分段與引號
Reliability in Field Research

內在一致性
 大家都同意的事實

外在一致性
 經由其他資料的確認與交叉分析

還要注意什麼?
 成員的信用
 遁詞
 情境的影響
 謊言
 錯誤的資訊
 掩護
Validity in Field Research

生態效度
 看同一面鏡子

自然歷史
 交待清楚

成員效力
 內部檢視效力

相符的成員行為
 它捉得住我?
Focusing and Sampling

聚焦
不相關
所在
有實
細地
節中
的
實地研究者
注意的焦點
不重要
在實地中的時間
Focusing and Sampling

抽樣
 理論取樣
針對特殊場景
 由研究者設定
 避免狹隘觀點—時間與地點的考量

 值得取樣的三種實地事件
例行性
 特殊性
 非預期性

The Field Research Interview

實地訪談
 與調查訪談的差異




制式vs.彈性
封閉vs.開放
中立vs.參與
實地訪談中的問題類型
 描述的—探索
 結構的—分析
 對照的—區別
The Field Research Interview

生命史
 與生命故事的差異
 口述歷史…等

理想報導人的特質
 熟悉該文化
 正參與其中
 有時間與研究者接觸
 不需分析過濾太多資訊

訪談脈絡
Leaving the Field
成員的反應
 痛苦的掙扎
 分手的技巧

To be or not to be
欺騙
 保密性
 同流合污
 高處不勝寒
 尊重成員的隱私

Example
 陳淑惠(民87)。日落華西街--台北市廢娼事件的
社會學分析。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本研究以田野研究方式,深入華西街公娼區,藉由參與觀
察方式,探討台北市廢娼事件的發展與公娼們反廢娼活動的
進行,研究發現公娼團體與媒體、主流婦運團體,與司法社
政單位之間認知上的差異,藉以讓各種娼妓身份代言者反思
自身的角色與論述特權。
Example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