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cript Document

濕疹與黴菌感染
前健保局第二門診中心特約皮膚科主任
前台北榮總皮膚部兼任主治醫師
于賓診所 院長
彭于賓 醫師
疾病的鑑別
1. 濕疹(皮膚炎):
‧各類皮膚發炎反應的通稱不具傳染性,又名皮膚炎、
Eczema、Dermatitis
2. 黴菌感染:
‧皮膚受真菌 (Fungus)、念珠菌 (Candida) 感染具傳染性
3. 癬:
‧通常指黴菌感染,如股癬、足癬。癬是中醫沿用對於慢性.
頑固皮膚病灶的通稱。
‧偶爾指慢性濕疹變化,如乾癬、牛皮癬、金錢癬、奶癬、
松皮癬,因為容易混淆,現除專有名詞,少直接使用
濕疹(Eczema)與 皮膚炎
(Dermatitis)
•本意是指皮膚上出現水泡,像煮沸的水泡。
• 濕疹與皮膚炎代表的意義大多是相同的。
•如脂漏性濕疹或脂漏性皮膚炎。
濕疹的分類
•外因性(接觸性)
–刺激物
–過敏物
–日光
• 未分類
– 乾燥型
– 神經性
•內因性(體質型)
–異位性
–脂漏性
–圓盤型
–汗皰型
– 淤積型
濕疹的病程與症狀
• 紅疹、水皰-搔癢
• 破皮、出水-疼痛
• 結痂、癒合-無痛癢
• 角化、粗糙-乾燥
濕疹的三個臨床分期
 Acute eczema (急性濕疹)
 Subacute eczema (亞急性濕疹)
 Chronic eczema (慢性濕疹)
急 性 濕 疹 (Acute eczema)
 急性發炎的原始表現,通常見於前幾天。
 皮膚發紅發癢,紅疹。
 也常見水疱、膿疱、水腫。
 滲出組織液,合併繼發性細菌感染。
亞 急 性 濕 疹 (Subacute eczema)
 皮膚經短期搔抓刺激後的表現
 通常見於前幾週
 結痂、乾裂
 脫皮
 出血、抓痕
慢性濕疹
 皮膚發炎經長期反覆搔抓的次發表現
 通常見於數月後
 表皮増厚、紋路加深(苔癬化)
 色素沉澱、皮表抓痕
治 療
• 口服藥物
– 抗組織胺、鎮定劑等
– 類固醇
– 第一線抗生素
• 外擦藥膏
–
–
–
–
類固醇
氧化鋅
抗生素
Calamine lotion 、水楊酸、尿素等等。
預 防
• 避免接觸過敏原。
• 減少皮膚刺激的機會,如接觸清潔劑等。
• 加強保護,擦拭護手霜、潤膚霜等等。
黴菌感染
• 黴菌孢子附著在人體皮膚角質層上,再加上又是較為
悶熱部位的話,就容易造成菌絲繁衍,因此就出現了
皮膚黴菌感染的問題了。
• 表層皮膚黴菌感染統稱為「癬」,但是也有很多種皮
膚病症不是黴菌感染。
• 如:乾癬(牛皮癬)、慢性苔癬化濕疹、金黃苔蘚等
等。
皮癬菌感染的部位
• 頭癬(Tinea capitis)
• 體癬(Tinea corporis)
• 股癬(Tinea cruris)
• 手癬(Tinea manus)
• 足癬(Tinea pedis)
•灰指(趾)甲(Tinea unguium、
Onychomycosis)
念珠菌感染
• 致病菌為白色念珠菌
• 肥胖者、 糖尿病患者、嬰幼兒的皮膚皺摺、 免
疫不全患者。
• 好發部位:口腔、腋下、腹股溝、雙手指縫、
乳下等部位。
• 症狀:發紅、發癢、疼痛、潮濕。
汗 斑(變色糠疹)
• 名稱為Tinea versicolor,或是Pityriasis
versicolor。
• 致病菌:花斑菌(Malassezia furfur)
• 夏天多汗的季節容易發生。
• 易流汗的體質。
• 每年容易復發。
汗斑外觀與症狀
• 外觀顏色為褐色
• 部位:胸口、背部、腋下與頸部等。
• 僅有輕度搔癢症狀
• 擴散迅速
• 當病程拖延不治療超過半年,皮膚色素
容易被花斑菌脫色而留下白色斑塊。
治 療
• 一般外用抗黴菌藥物即可,治療持續
約四週。
• 平時可以使用Ketoconazole shampoo
2 %來預防兼具治療。
• 頑固型黴菌感染可以口服抗黴菌藥物如
– Grieofulvin
– Terbinafine
– Itraconazole
預 防
• 洗澡後身體擦乾之外,可用吹風機
再次穿乾身體皮膚。
• 盡量保持身體通風清爽乾燥。
• 穿著純棉吸汗的衣物。
• 避免使用他人毛巾。
• 即早發現,即早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