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ory14: 結構化理論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Theory14: 結構化理論

CH14 結構化理論
授課教授: 洪新原 教授
組員:602556013 高鈺勛
602556018 謝勝文
602530043 林瑞修
1
2014/1/13
第一章 導論

結構化理論(Structuration Theory)是社會學得一
個理論,由Giddens於1970年代末期至1980年代
初期發展出來。

結構化理論主要關注在人的行動力(Agency)和
社會制度的理解,意思是對人的社會活動由具
有行動力的行動者角度加以理解的理論。
2
第一章 導論

在組織的管理上,一個組織也可以視為一個小
型的社會,因此可以應用結構化理論來解釋組
織中的一些變化情形。

資訊科技並不能完全被視為一個硬體,因為它
本身具互動性,因此科技的雙重性(Duality of
Technology)也適合用結構化理論來探討。
3
第二節 結構化理論的起源



結構化理論(Structuration Theory) ,其目的在試圖
解決社會理論中的問題,就是「結構」與「行動
力」之間不同的概念化而處於對立的位置,
Giddens將兩者重新概念化。
「結構Structure」是指社會在生產過程中反覆涉及
到的規則與資源。
「行動力Agency」是指行動者的能力或是行動者
所作所為的事件。
4
第二節 結構化理論的起源

Giddens強調在社會中,若沒有行動者的行動,
就沒有結構的存在,這是結構化理論的核心概
念。

結構化理論在資訊管理領域的研究上,主要探
討資訊系統導入時需考慮組織背景的因素,及
科技與人們相互影響所產生的結構特徵。
5
第三節 結構化理論的內容與延伸
一、結構與行動力
 「結構Structure 」指社會在生產過程中反覆涉
及到的規則與資源。
 規則可以理解為規範性要素和表意性符碼。
 資源可分為權威性資源和配置性資源。
 Giddens認為規則和資源具有轉換性和傳遞性,
及規則和資源可以轉換為許多不同的模式和外
觀。
6
第三節 結構化理論的內容與延伸

「行動力Agency」代表行動者具備的知識能力
與反思能力。

知識能力指行動者在日常生活中所做所為的條
件和結果,都擁有足夠的知識。

反思能力指行動者在日常生活中不斷的監督自
己的行為。
7
行動者分層模式
資料來源:Giddens,1984.
8
結構化理論的雙重性特徵


Gidden 用結構化「模態」(Modalities)來連結行
動者的知識能力與結構的表徵,以表現出結構
化理論強調的雙重性特徵
Gidden將結構中的規則和資源劃分成三種特徵
,分別是表意(Signification)、支配(Domination)
、合法化(Legitimation)
9
結構化理論的雙重性特徵
10
結構化理論的雙重性特徵




他認為支配必須依賴兩種不同類型的資源
一是配置性資源,指對物體、商品或物質現象
具有控制的能力
二是權威性資源,指對行動者產生控制的各類
轉換能力
而表意和合法化則是從規則轉變而來,因為有
些規則為人們提供觀察與解釋事物的方法(表
意) ,有些規則會使事情顯得正確且合適(合法
化)
11
結構化理論的雙重性特徵


行動者在社會系統中的互動行為,Gidden認為
溝通、權利和制裁三者在社會生活情境中體現
得最為明顯
因此,行動在互動的社會系統中,利用三種模
態即解釋機制(Interpretative)、手段(Facility)和
規範(Norm),再產生出互動的行為(溝通、權力
和制裁),同時也透過這三種模態反覆構成系
統的結構性特徵(表意、支配和合法化)
12
調適性結構化理論



AdaptiveStructurationTheory(AST),DeSanctic
&Pool(1994)所建立,最初應用在瞭解群體決
策支援系統,後來AST的提出者也點明了AST
可以應用在其他的資訊科技
設計者在某些結構中納入科技後,會對結構產
生衝擊,而有可能模仿結構中結構中非科技的
部分來產生新結構
對結構修正、加強或將科技與人為步驟結合,
因而創造出新結構後,將呈現新的規範和行為
,並可能主宰新的人際互動
13
調適性結構化理論






AST檢驗變革的過程主要可以分為兩方面
一是尖端資訊科技(AIT)所提供的結構型態
二是當使用者的活動與尖端資訊科技互動後產
生的結構
尖端之訓的界定:必須具有兩大特性
一是基本功能,即具備資料儲存、傳輸及處理
能力
二是則是在通訊和輔助決策方面的功能
14
調適性結構化理論


•
•
•
•

AIT在通訊和輔助決策方面的功能說明如下
就AIT的通訊功能,能使個人或組織產生下列
效果
更容易、更便宜進行跨時空通訊
更迅速、更準確和目標群組溝通
更可靠、更便宜記錄溝通的內容與性質
更有選擇地控制在通訊和網路中的存取和參與
AIT的輔助決策功能,能使個人或組織達成下
列任務
15
調適性結構化理論
•
•
•
•
•
更迅速、更便宜儲存和擷取大量資訊
更迅速、更有選擇性地存取組織外部的資訊
更迅速、更準確地整合和重組資訊以便產生新
的資訊(如預測模式的建立或財務分析)
更簡潔地儲存、更快速地使用專家或決策者所
做的判斷和決策模式,當作專家系統或決策模
式來儲存
更可靠、更便宜地記錄和擷取組織交易的內容
和性質
16
調適性結構化理論
17
調適性結構化理論




調適性結構化理論的架構包含七個主要的構念
(1)尖端資訊科技的結構:科技的結構
(Structural Features)及這些特徵所傳達的精神
(2)其他結構來源:AIT指是社會結構來源的一
種,工作任務的內容和限制則是另一種主要結
構來源
(3)新興的結構來源:當科技、任務與環境結
構被應用在社會互動時,會浮現新的結構來源
,包括:
18
調適性結構化理論
•
•
•

AIT的產出: AIT產生的資料、內容或其他結
果
任務的產出:工作任務的資料或程序
組織的環境產出:在環境中應用知識或規則的
結果
新的社會結構:當尖端資訊科技在特定環境下
被採納時,會產生許多規則與資源而浮現新的
社會結構這結構會再回饋到社會互動而影響互
動過程
19
調適性結構化理論

•
•
•
•
社會互動:在社會互動中包括結構運用以及決
策過程,它包含以下四個構面:
當可用的科技結構出現時,科技的運用方式
群體會選擇是否忠實地運用科技的結構特徵
群體會依照不同的工具性與目的來選擇運用不
同特性的科技
運用的態度,指的是使用者在運用此科技時所
抱持的態度
20
調適性結構化理論



團隊的內部系統,團隊內部系統是團隊成員的
特性以及他們在團隊中的關係
決策結果:各項構面對於社會互動的影響不盡
相同,對互動過程亦會造成影響,因此所產生
的決策結果也有所改變
上述的七項變數構成了AST的七個命題
21
第四節 結構化理論的應用





一、資訊領域的應用
Jones and Karsten (2008)共收集331篇運用結構化
理論的論文,並針對這些論文使用情境與議題
,及採納結構化理論的方法分門別類加以分析
。
(一)IS情境
283篇為實證研究,其餘研究偏向理論性或方
法論。
(1)IS型態(2)IS開發與使用(3)應用領域
22
第四節 結構化理論的應用
(1)IS型態:
49篇
群組或決策支援系統
23篇
電腦中介傳播(Computer Mediated Communication)
14篇
研究群組軟體
13篇
虛擬團隊、組織與溝通的研究
10篇
知識管理
(2)IS開發與使用:
46篇
探討IS開發階段與使用
30篇
組織變遷與學習
21篇
一般IS使用
3 篇
組織中的執行面
23
第四節 結構化理論的應用
(3)應用領域:
 第三種類型的論文則針對不同的應用領域,涵
蓋範圍非常廣,如從農業資訊學(Agroinformatics)到造船(Shipbuilding)的應用都有。

從Giddens的觀點,結構與社會背景的任何一個
領域習習相關,因此結構化理論可套用至各領
域的研究。
24
第四節 結構化理論的應用


(二)採用模式
Jones and Karsten(2008)針對各篇運用結構化理
論的方式歸納為三類:
採用結構化理論探討IS現象:
視結構化理論為既有的知識,探討如何將該理論
的相關知識用來深入理解IS相關的一些現象。
例如:Boland and Greenberg(1992)的資訊系統發展
。
1.
25
第四節 結構化理論的應用
使用結構化理論作為分析背景:
但比較注重在特定的議題上,例如社會實況的空
間與時間關係、組織中權力與控制的推演等。
2.
應用其他概念:
這類研究採用Giddens後期的著作中所提出來的
概念來分析IS問題,如Barrett and Walsham(1999)
引用Giddens著作中的自我認同(Self-Identity)
3.
26
第四節 結構化理論的應用

另外,該論文也提到結構化理論,除了直接的
概念應用外,也有開發出IS特殊版本的理論,
一個是Pool 及DeSanctis 的調適性結構化理論
(AST),另一個則是科技的雙重性(Duality of
Technology),顯示它們既由人們創造,也協助
人們完成任務的腳色。
27
第四節 結構化理論的應用
二、CSCW(Computer Support for Cooperative Work)
的研究
過去探討CSCW的發展僅注重在個人生產力上
,而忽略組織背景的重要性,而且過去相關的研
究缺乏理論的根據。
因此Lyytinen
& Ngwenyama (1992)依據結構化理
論提出了一個動態性的理論模型,如圖14-4。
28
第四節 結構化理論的應用
29
第四節 結構化理論的應用



CSCW資訊系統的應用嵌入了組織和語言的規
則,並且經由重複使用系統的過程,提供調節
與改變合作互動行為的資源。
因此,他們進一步提出,未來研究CSCW資訊
系統時,應強調在某種組織背景下,合作的行
為和電腦支援之間的互動關係。
也就是說,在探討合作行為與CSCW資訊系統
之間的議題時,必須加入組織背景這個因素,
並提出7個可能的未來研究方向。
30
第四節 結構化理論的應用
三、Notes系統的使用動機與結果
Orlikowski (2000)則根據結構化理論的觀點,研
究Iris、Alpha和Zata三家公司的員工,在日常工
作中使用Notes系統時,在不同情境下如何產生
不同的使用動機與結果。
Orlikowski認為科技本身並不能直接內化為結構
化特徵,而是人們使用科技的過程中,形成了一
些資源與規則,而這些資源與規則會去引導人們
如何使用科技。
31
第四節 結構化理論的應用


這裡指的資源與規則就是結構化理論的結構化
特徵,因此結構化特徵是在人們和科技的互動
過程中顯現出來,而不再科技本身,這部分和
調適性理論(Adaptive Structuration Theory)的觀
點是不同的。
此概念繪成如圖14-5所示。
32
第四節 結構化理論的應用
33
第四節 結構化理論的應用

在Iris的研究個案中,系統的開發者運用早期
使用不同科技的經驗、對共同使用的憧憬、對
軟體設計的知識以及初期的使用環境來制定
Notes系統共同使用和分散性的設計特性。
34
第四節 結構化理論的應用


在Alpha的研究個案中,技術團隊的人員利用
對Notes的了解,運用電子郵件、文件編輯和資
料庫的設計,來幫助他們解決工作上的問題以
及對技術知識的分享
對顧問人員來說,他們認為把自己的知識分享
在Notes系統中,會威脅到他們在公司的地位,
因此他們很少使用,也排斥使用Notes系統。
35
第四節 結構化理論的應用

在Zeta的研究個案中,部門的分析人員在日常
生活中使用Notes系統來幫助客戶解決問題,並
將解決問題的經驗存放在資料庫中,這些Notes
資料庫中的資料,成為他們未來解決顧客問題
的資源與規則。
36
Thanks for your attention.
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