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下载浏览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在线下载浏览

第三章
感觉器官
本章重点与难点
• 视网膜的结构和感光换能系统
第一节 概述
一、感受器:是一些能够接受某种刺激形式能
量而发生兴奋的特殊结构。也是机体表面
和内部分布的换能装置。
(一)感受器的类型
1、根据感受器所在部位分类
表面皮肤感受器
外感受器
鼻、眼、耳、舌(特殊感觉)
本体感受器
内感受器
内脏感受器
化学感受器
温度感受器
2、根据刺激的性质分类 痛觉感受器
光感受器
电感受器
(二)感受器的生理特性
1、感受器的适宜刺激:每种感受器通常只对某
种刺激最敏感,这种刺激就是该感受器的适
宜刺激。
感觉阈值:引起感受器产生某种感觉所需
的最小刺激量称为感觉阈值。
2、感受器的换能作用
感受器的换能作用:感受器能把作用于它们
的刺激能量转变成感受神经未梢上的神经
冲动,这种作用称感受器的换能作用。
感受器电位:感受器细胞产生的局部电位
发生器电位(启动电位):感受神经未梢
上的局部电位。
3、感受器的编码作用
概念:把刺激所包含的环境变化信息
转移到AP的序列之中。
(1)对刺激的质(性质)的编码
不同性质的感觉引起,是由某一专用线路
(labeled line)将冲动传到脑的特定部位所形
成的。
(2)对刺激的量(强度)的编码(图)
A、单一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的频率不同
B、参与信息传输的神经纤维的数目不同
4、感受器的适应(adaptation)现象
概念:当某以恒定强度的刺激作用于感
受器时,虽然刺激仍在继续作用,但其
感觉神经纤维上的AP已开始逐渐下降,
感受功能降低,这一现象称为感受器的
适应。
(1)快适应感受器:利于接受新的刺激
(2)慢适应感受器:利于机体对某些功
能进行持久的监测和调节
适应并非疲劳
第二节 视觉器官
视觉是指通过视觉系统的外周感觉器官,
接受外界环境中一定波长范围内的电磁波刺
激,经视觉系统的编码、加工及分析后的主
观感觉。
一、眼的折光系统及功能
(一)组成: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
(二)作用:折光成像
光线通过折光系统的折射在视网膜上聚集成
像,此过程、原理基本于凸透镜折光和成像
原理相同。
眼
的
结
构
n为节点、F为前主焦点
折光指数1.333
简化眼及其成像情况
(三)眼的调节
视远物时不需调节,视近物调节:
1、晶状体的调节
① 晶状体的结构:
② 调节过程:
●
近点:晶状体作最大调节能看清眼前物体
的最近距离,称为近点。
年龄
8岁
20岁
60岁
近点
8.6cm
10.4cm
83.3cm
(四)眼折光异常
1、近视:由于眼球的前后径过长或眼的折光能
力增强,使远处射来的平行光线聚集在视网膜
之前,而在视网膜上形成模糊的图像,引起
模糊视觉,称近视眼。配戴凹透镜纠正。
2、远视:由于眼球的前后径过短或眼的折光能力
太弱,使远处射来的平行光线聚焦在视网膜之
后,视网膜上也形成一个模糊的像,引起模糊
的视觉,称远视眼。配戴凸透镜纠正。
3、角膜表面不同方向的曲率半径不相等,平行光
线进入眼内不能在视网膜上形成焦点,而形成
焦线,造成视物不清或物像变形。称散光眼。
晶状体表面曲率异常也可引起散光。配戴柱面
镜纠正。
①近视眼
矫正:配戴适宜
凹透镜
②远视眼
矫正:配戴适宜
凸透镜
③散光眼
矫正:配戴适当
的柱面镜
二、感光系统及功能
(一)感光系统的组成 :视网膜、视神经
(二)视网膜的结构 (如图)
1、色素细胞层:含色素颗粒和维生素A。对感
光细胞有保护和营养作用。与其它层易发生
剥离。
2、感光细胞层:视杆细胞、视锥细胞。
①
结构:视杆和视锥细胞在形态均可分为4部分,如
图,外段、内段、胞体和终足
② 分布
视锥细胞 主要分布在视网膜的中心部 特别是中央凹
视杆细胞 主要分布在视网膜的周边部
3、 双极细胞层:
4、节细胞层:
视网膜的主要细胞层次及其联系
感
光
细
胞
模
式
图
联系:纵向联系
*单线联系:视锥细胞与其它细胞为低会聚联
系,特别是在中央凹处:一个视锥细胞只同
一个双极细胞联系,而这个双极细胞也只同
一个神经节细胞联系。
意义:视敏度高,感觉“精细”
*会聚式联系:视杆细胞与其它细胞的联系方
式,多个视杆细胞与同一个双极细胞联系,
而多个双极细胞再与同一个神经节细胞联系。
能总和多个弱刺激,无精细分辨能力
视神经:由节细胞层的神经节细胞的轴突形
成。
(三)视网膜的两种感光换能系统(视觉的二元学说)
1、视杆系统(暗光觉系统):由视杆细胞和与它
们相联系的双极细胞以及神经节细胞等组成。
功能:对光的敏感性高,可感受弱光,无色
觉对物体细小结构辨别能力差。
2、视锥系统(昼光觉系统):由视锥细胞和与它
们相联系的双极细胞以及神经节细胞等组成。
功能:对光的敏感性较差,专司昼光觉、色觉,
对物体的细小结构及颜色有高度的分辨能力。
(四)视网膜的感光换能机制
1、视杆细胞的感光换能机制
① 视紫红质的光化学反应及其代谢
视紫红质
暗处
视蛋白+11-顺视黄醛
视蛋白+11-顺视黄醛
11-顺视黄醇
异构酶
色素细胞层
光 诱发视杆细胞产
生超极化型电位
全反视黄醛+视蛋白
视黄醛异构酶
醇
脱
氢
酶
全反视黄醇
视紫红质的光化学反应
视紫红质的光化学反应
光
视
视蛋白+11-顺视黄醛
紫
红
质
视黄醛异构酶
(暗处,需能)
全反型视黄醛+视蛋白
醇脱氢酶
视黄醛还原酶
11-顺视黄醇(VitA)
异构酶
全反型视黄醇(VitA)
注:①贮存在色素细胞中的全反型视黄醇→
11-顺视黄醇→
视杆细胞→11-顺视黄醛。
②分解与合成速度取决于光强:暗处分解<合成,亮处
分解>合成,强光处于分解状态。
③分解与合成过程中要消耗一部分视黄醛,需血液循环
中的VitA补充,缺乏VitA→夜盲症。
② 视杆细胞外段结构和感受器电位的产生机制
2、视锥细胞的感光换能和颜色视觉
① 视锥细胞的感光换能
② 视锥细胞的颜色视觉
a 视觉的三原色学说
该学说认为在视网膜中分布有3种不
同的视锥细胞,分别含有对红、绿、蓝3种光
敏感的感光色素。
当某一波长的光线作用视网膜时,可
以一定的比例使三种视锥细胞分别产生不同程
度的兴奋,这样的信息传至中枢,就产生了某
种颜色的感觉。
兴奋比例为4:1:0时,产生红色感觉
为2:8:1时,产生绿色感觉
b
色觉异常:
*色盲:先天缺乏辨别某种波长光线敏感的视
锥细胞。如缺乏对较长波长光线敏感的视锥
细胞时,出现红色色盲。
*色弱:由于某些疾病或营养不良致辨别某种颜
色的能力下降。
三、视网膜的信息处理和视觉传导通路:
在光刺激作用下,由视杆和视锥细胞产
生的电信号,在视网膜内经过复杂的神经元
网络的传递,最后由N节细胞以动作电位的
形式传向中枢。
视觉传导通路 visual phatway
第一级N元
第二级N元
视锥细胞
视杆细胞
双极神经元
第三级N元
节N细胞
视神经
第四级N元
视交叉 视束
外侧膝状体
内囊后肢
视辐射
枕叶距状沟两侧
• 在视交叉中,来自两眼视网膜鼻侧半的纤
维交叉,颞侧半的纤维不交叉
四、与视觉有关的几种现象
1、视力(视敏度):人眼分辨物体细微结构的能
力,称视力或视敏度。
衡量标准:分辨空间两点最小的距离,或者说
以视角的大小为标准。
*视角:物体上两点发出的光线射入眼后通过
节点交叉时所形成的夹角,称视角。
2、视野:是指单眼固定注视前方一点不动,这时
该眼所能看到的范围称视野。
特点:白色视野兰色红色绿色
3、暗适应和明适应
① 暗适应:人从亮处进入暗处时,最初看不清
任何东西,经过一定时间后,视觉敏感度才逐
渐增高,恢复了在暗处的视力,这一过程称为
暗适应。
机制:第一阶段:主要是视锥细胞色素合成量
增加,视锥细胞的敏感度提高。
第二阶段:暗适应的主要构成部分,主
要是视杆细胞中视紫红质合成增强。
视
觉
阈
值
在暗环境中的时min
暗适应曲线
②
明适应:人从暗处出到亮光处,最初感到一
片耀眼光亮,看不清物体,稍待片刻后视觉恢
复,这个过程称为明适应。
机制:视紫红质大量迅速分解
4、双眼视觉:两眼同时看同一物体时的视觉称为
双眼视觉。
双眼视觉的优点:可以弥补盲点的存在,扩大
视野,产生立体视觉。
第三节
听觉器官和前庭器官
一、复习耳的结构
二、听觉生理
(一)外耳和中耳的传音功能
耳廓:收集声波、判断声源方向
1、外耳
外耳道:是声波的传导通路
2、中耳的传音和增益功能
① 鼓膜:通过振动传导声波。
② 听骨链:随鼓膜振动也发生振动,并引起卵
圆窗膜的振动,由此将声波振动上传到内耳。
③ 中耳的增压功能
概述: 听 觉 器 官
耳是听
觉的外周感
觉器官。
●外耳:耳
廓、外耳道
●中耳:鼓
膜、听小骨、
咽鼓管和听
小肌。 耳蜗
●内耳:
前庭
半规管
鼓膜有效振动面积为55mm2,卵圆窗面积3.2mm
二者之比为17 :1。增加17倍。
锤骨柄(长臂)与砧骨长脚(短臂)之比
1.3:1,增压1.3倍。 17×1.3=22倍
(二)内耳耳蜗的感音功能
 耳蜗的结构特点
前庭阶:与卵圆窗膜相连
前庭膜
外淋巴
基底膜 蜗管:内淋巴,为盲管 顶部相通
鼓阶:与圆窗膜相连外淋巴
●声波在耳内的传导和感受
卵圆窗膜
鼓膜振动
听骨链振动
外耳道
声波
前庭阶外淋巴振动 波及 前庭膜、蜗管内淋巴、骨阶外淋巴
毛细胞、盖膜位置改变 毛细
引起基底膜振动
胞听毛受剪切力作用而弯曲 毛细胞受刺激兴奋 毛细
胞兴奋引起蜗神经末梢产生神经冲动 ,上传至大脑听觉
产生听觉
中枢
(三)耳对声信号的初步分析
1、对音调的辨别
* 声波:发声体以一定频率振动,引起周围空
气压力变化,这种变化以波的形式向前推进,
称为声波。
*共振学说(resonance theory):耳蜗的基底
膜上有24000根横纤维,其长短不一,靠近蜗
底的短,靠近蜗顶的长。高频音与蜗底的短
纤维共振;低频音与蜗顶的长纤维共振。
*行波学说(travelling wave theory):振动
从基底膜的底部开始。
不同的频率的声波引起的行波都是从
基底膜的底部开始,但声波的频率不同,行波
传播的远近和最大振幅出现的部位也不同。
2、对声源方向的辨别
根据声波到两耳的时间差的强度差来辨别。
(四)听觉传导通路
血管纹
螺旋神经节
返回
人中耳和耳蜗的关系模式图
基底膜和盖膜振动时
毛细胞顶部听毛受力情况
振动轴方向
返回
最基 不
大底 同
振膜 频
幅上 率
的传 的
出播 声
现的 音
部距 引
位离 起
以的
及行
行波
波在
与镫骨的距离(mm)
返回
2. 视杆细胞的感光换能机制
无
光
照
光
照
视紫红质分解变构
变视紫红质Ⅱ(中介物)
激活盘膜上的传递蛋白(G蛋白)
激活磷酸二酯酶
cGMP含量高
cGMP依赖性Na+通道开放
外段膜Na+持续内流
(内段膜Na+泵泵出Na+)
静息电位
(-30~-40mv)
分解cGMP→cGMP↓
cGMP依赖性Na+通道关闭
外段膜Na+内流↓(内段膜Na+泵继续)
感受器电位(超极化型)
电紧张方式扩布
终
足
耳蜗的感音换能作用
耳蜗的功能之一是声-电转换的换能作用。
螺旋器上下振动
声
波
外耳道
毛细胞的听毛与盖膜发生交错的移行运动
毛细胞的听毛弯曲
膜
毛细胞顶端膜上的机械门控阳离子通道开放
听骨链
内淋巴中K+顺电-化学梯度扩散入毛细胞内
鼓
卵圆窗
前庭阶外淋巴
毛细胞去极化→感受器电位(微音器电位)
激活毛细胞底部膜电压依赖性Ca2+通道
Ca2+入胞→毛细胞释放递质
基底膜
听神经动作电位
思考题
1、视网膜的结构和感光换能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