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体表面化学过程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固体表面化学过程

材 料 物 理 化 学
Physical Chemistry of Materials
主讲:黄少铭 教授
马德琨 博士
第二章: 固体的表面与界面
格哈德·埃特尔
德国科学家格哈德·埃特尔因其在“固体表面化学过程”研究
中作出的贡献获得2007年诺贝尔化学奖。
诺贝尔奖委员会在颁奖文告中表示,将诺贝尔化学奖授予
格哈德•埃特尔是因为他在表面化学所作的开创性研究。表面
化学对于化学工业很重要,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不同的过程,
例如铁为什么生锈、燃料电池如何工作、汽车内催化剂如何工
作等。此外,表面化学反应对于许多工业生产起着重要作用,
例如人工肥料的生产。表面化学甚至能解释臭气层破坏,半导
体工业也是与表面化学相关联的领域。
由于半导体工业的发展,现代表面化学于60年代开始出现。
格哈德•埃特尔是首批发现新技术潜力的科学家之一。他逐步
建立表面化学的研究方法,向人们展示不同实验过程产生表面
反应的全貌。这门科学需要先进的真空实验设备,以观察金属
上原子和分子层次如何运作,确定何种物质被置入系统。
他的方法不仅被用于学术研究而且被用于化学工业研
发。
基于他对哈伯-博施法的研究,应用哈伯-博施法可以从空
气中提取氮,这一点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埃特尔还对铂
催化剂上一氧化碳氧化反应进行研究,这种化学反应主要
发生在汽车催化剂中,以过滤汽车产生的废气。
处于固体表面及界面的质点,其境遇和内部是
不同的,表面及界面的质点由于受力不均衡而处于较
高的能阶,所以导致材料呈现一系列特殊性质, 材料
的摩擦、腐蚀、氧化、催化、吸附性能都要受到表面
与界面的影响.
内容提要
A
固体材料表面特征及表面结构
B
晶体材料中的晶界结构
C
固体材料的界面
固体的表面特征
表面--指一个相和它本身蒸汽或真空接触的分界界面。
界面--指一相与另一相(结构不同)接触的分界面。
1. 固体表面的特点: 固体表面的不均一性。
表现在:
(1)
(2)
(3)
(4)
层
固体表面的凹凸不平
固体中晶体晶面的不均一性: 各相异性、晶面不完整
表面被外来物质所污染,表面吸附外来杂质
受制备和加工条件影响,例如有些被磨光的多晶固体,自表
向里呈多层结构。表层粒子非晶化
组织
0.1-1mm,纤维
LEED低能电子衍射
固体表面模型
原子台阶对断裂H-H和C-C链有效,扭折部分对加成C-C和
C=O键有效。
2. 固体表面力场
定义:
晶体中每个质点周围都存在着一个力场,在晶体
内部,质点力场是对称的。但在固体表面,质点排列的周
期重复性中断,使处于表面边界上的质点力场对称性破坏,
表现出剩余的键力。固体表面的吸引作用,是固体的表面
力场和被吸引质点的力场相互作用所产生的,这种相互作
用力称之为固体表面力。
固体中表面力分为哪几类?
表面力的分类:
(1)
化学力(静电力)
(2)
范德华力(分子引力)
化学力: 本质上是静电力。主要来自表面质点的不饱和价键,
并可以用表面能的数值来估算。
范氏力:固体表面与被吸附质点(如气体分子)之间相互作用
定向作用力FK(静电力) :发生于极性分子之间
诱导作用力FD :发生于极性与非极性分子之间。
分散作用力FL(色散力) :发生于非极性分子之间。
F范=FK+FD+FL  1/r7
说明: 分子间引力的作用范围极小,一般为3~5Å。当两个
分子过分靠近而引起电子层间斥力约等于B/r13 , 故范得华
力只表现出引力作用。
3.固体的表面能: 1) 共价晶体表面能
2) 离子晶体的表面能
共价晶体表面能是破坏单位面积上的全部键所需能量的一半.
ub 为破坏化学键所需能量
1
u s  ub
2
us
为表面能
离子晶体的表面能
离子晶体表面能为某个原子在晶体内部和表面上两种状态下的内
能差
γ0 为0K时的表面能;
LsU 0
nis
0 
(1  )
N
nib
LS 为1m2表面上的原子数;
nis、nib分别表示第i个原子在晶体表面和
晶体体内最邻近的原子数;
Uo 为晶格能;
N
为阿佛加德罗常数。
实际表面能比理想表面能的值低,原因可能为:
(1) 可能是表面层的结构与晶体内部相比发生了改变,
表面被可极化的氧离子所屏蔽,减少了表面上的原子数。
(2) 可能是自由表面不是理想的平面,而是由许多原
子尺度的阶梯构成,使真实面积比理论面积大。
(3) 周围环境条件影响:固体和液体的表面能与温度、气
压、第二相的性质等条件有关。如温度上升,表面能下降。
固体的表面结构
1、离子晶体的表面结构
2、粉体的表面结构
3、玻璃的表面结构
4、固体表面的几何结构
在固体表面力的作用下,离子晶体表面结
构发生怎样的变化?受哪些因素影响?
1.离子晶体MX在表面力作用
NaC
l
晶
体
下,处于表面层的负离子X
在外侧不饱和,负离子极化
率大,通过电子云拉向内侧
正离子一方的极化变形来降
低表面能。这一过程称为松
弛,它是瞬间完成的,接着
离子晶体表面的电子云变形和离子重排
发生离子重排。
2. 从晶格点阵稳定性考虑
NaC
l
晶
体
作用力较大,极化率小的
正离子应处于稳定的晶格
位置而易极化的负离子受
诱导极化偶极子排斥而
推向外侧,从而形成表
离子晶体表面的电子云变形和离子
面双电层。重排结果使晶
重排
体表面能量趋于稳定。
0.020nm
晶
体
表
面
晶
体
内
部
0.281nm
0.266nm
NaCl表面层中Na+向里;Cl-向外移动并形成双电层
3. NaCl形成双电层厚度为0.02nm, 在Al2O3、SiO2、ZrO2等表面上也
会形成双电层。
4.当表面形成双电层后,它将向内层发生作用,并引起内层离子的
极化和重排,这种作用随着向晶体的纵深推移而逐步衰减。表面效
应所能达到的深度,与阴、阳离子的半径差有关,半径差值愈大深
度愈深。
5.离子极化性能愈大,双电层愈厚,从而表面能愈低。
如:PbI2表面能最小(130尔格/厘米2);PbF2次之
(900尔格/厘米2);CaF2最大(2500尔格/厘米2)
双电层的厚度将导致表面能和硬度的降低
粉体表面结构
粉体在制备过程中,表面层离子的极化变形和重排
使表面晶格畸变,有序性降低。随着粒子的微细化,比表
面增大,粉体表面结构趋于无定形化。
基于X射线、热分析和其它物理化学方法对粉体表
面结构所作的研究测定,提出两种不同的模型:一种认为
粉体表面层是无定形结构;另一种认为粉体表面层是粒度
极小的微晶结构。
粉体表面层是无定形结构的实验验证:
粉碎的石英用差热分析,测试其β-SiO2与α-SiO2的相变
吸热峰面积随SiO2粒度的变化。13微米,50%相变;HF酸
处理溶去表面层,相变100%
粉体表面层是微晶结构的实验验证:
对粉体进行更精确的X射线和电子衍射研究,尽管谱线
峰减弱变宽,但是仍然呈现一定规律,据此认为粉末表面并
非是无定形态,而是覆盖了一层尺寸极小的晶格严重畸变的
微晶格。
玻璃表面结构
表面张力的存在,使玻璃表面组成与内部显著不同
在熔体转变为玻璃体的过程中,为了保持最小
表面能,玻璃表面各成分将按其对表面自由能的贡献能
力自发地转移和扩散。
在玻璃成型和退火过程中,碱、氟等易挥发组
分自表面挥发损失。
玻璃中的极化离子会对表面结构和性质产生影
响。
例如:分别用0.1-1.0 mol.L-的Cu2+、Ca2+、Zn2+、Pb2+
的盐溶液处理的纳钙硅酸盐玻璃粉末,在98%湿度下,
Cu2+增重最多, Pb2+最少。
固体表面的几何结构
实验观测表明,固体实际表面是不规则而粗
糙的,存在着无数台阶、裂缝和凹凸不平的峰谷。这些
不同的几何状态同样会对表面性质产生影响,其中最重
要的是表面粗糙度和微裂纹。
(1)表面粗糙度对表面力场的影响
表面粗糙度会引起表面力场变化,进而影响其
表面性质。
色散力:位于凹谷深处的质点,其色散力最大,
凹谷面上和平面上次之,位于峰顶处则最小;
静电力:位于孤立峰顶处应最大,而凹谷深处最
小。
色散力产生于质点相互作用力,A点周围质点最多,
C
C
点最少;化学力产生于静电相互作用力,C点断键
多
A
作用力强。
B
表面粗糙度:
(1) 使表面力场变得不均匀,其活性及其
它表面性质也随之发生变化。
(2) 直接影响固体表面积,内、外表面积比
值以及相关的属性。
(3) 关系到两种材料间的封接和结合界面间
的啮合和结合强度。
(2)表面微裂纹对脆性材料性质的影响
表面微裂纹因晶体缺陷或外力而产生。格里菲
斯关于微裂纹的公式:
2 E
c 
c
σ是材料断裂应力, E为弹性模量,γ是表面能,C微裂
纹长度。
玻璃拉制: 弯曲强度6×109N•m-2
4×108 N•m-2
晶体材料中的晶界结构
晶界
1、 定义:凡结构相同而取
向不同的晶体相互接触的界面。
2、晶界上的特性:晶界结构
疏松,在多晶体中晶界是原子快速扩
散的通道,并容易引起杂质原子偏聚。
晶界上有许多空位、位错和键变形等
缺陷使之处于应力畸变状态,故能阶
较高,使晶界成为固态相变时优先成
核区域。
3、 晶界结构的分类:
(1). 按两个晶粒之间夹角的大小来分:
小角度晶界(约2o~3o)
大角度晶界(倾斜角度较大,晶界处质点排
无序)
(2). 根据晶界两边原子排列的连贯性来分:
共格晶界
半共格晶界
非共格晶界
共格晶界: 界面两侧的晶体具有非常相似的结构和类似的取向,越过
界面原子面是连续的。
半共格晶界: 晶面间距比较小的一个相发生应变,在界面位错线附
近发生局部晶格畸变。
非共格晶界: 界面两侧结构相差很大且与相邻晶体间有畸变的原子
排列。
晶界形状由表面张力的相互关系决定。
晶界在多晶体中的形状、构造和分布称为晶界构形。
γSV
γSV
ψ
固态晶粒
固态晶粒
γSS
(A)热腐蚀角(槽角)
γSL

γSL
γSS
(B)固-固-液平衡的二面角
对于固-固-气界面张力平衡关系: 对于固-固-液界面张力平衡关系:
1g
SS
cos =
g
2 2
y
SV
cos

2

1  SS
2  SL
不同热处理时的第二相分布:
(抛光断面)
A
B
C
D
E
二面角与润湿关系:
γSS/ γSL
<1
1~
>
3
>2
cos(  /2)
<1/2
3
1/2~
3 //2
> 3/2
1

润湿性
相分布
>1200
不
孤立液滴
120~600
局部
开始渗透晶界
<600
润湿
在晶界渗开
00
全润湿
浸湿整个材料
晶界应力
多晶材料中,如果有两种不同热膨胀系数的晶相组成,在
加热与冷却过程中,由于两相膨胀系数的差别,在晶界上会有应力
τ存在。最终会在晶界上出现裂纹,甚至使多晶体破裂。
=KTd / L
讨论:(1)晶界应力与热膨胀系数差、温度变化及复合层厚
度
成正比。
(2)若热膨胀系数是各向同性,晶界应力不会
产生。
(3)若产生晶界应力,则厚度愈厚,应力愈大。
结论:在多晶材料中,细而长的针状晶粒的强度与抗冲
击性能较好。
应用:破碎岩石
固体材料的界面行为
一、弯曲表面效应
二、润湿与粘附
三、吸附与表面改性
弯曲表面效应
弯曲表面:
由于表面张力的存在而产生一个附加压力ΔΡ。
1 1
P     
 r1 r2 
γ:液体表面张力;
r1、r2:曲面的两个曲率半径
拉普拉斯方程
讨论:(1) 当 r1= r2时, ΔΡ=2γ/r
;
(2)当为两块相互平行的平板间的液体液
面上
ΔΡ=γ/r1 (因为r2=∞),
当r1 很小时,此时压力称为毛细管力。
附加压力ΔΡ总是指向曲面的曲率中心,当曲面为凸
面时为正值,凹面时为负值。 与曲率半径成反比,而与表
面张力成正比。
1、弯曲表面对液体表面蒸气压的影响
lnp/po = 2Mγ/ρRT × 1/r
开尔文方程
P为曲面上蒸气压;po为平面上蒸气压;r为球形液滴半径, ρ
为液体密度,M为相对分子量, γ为液体的表面张力,R为气体
常数。
一般规律:凸面蒸气压 > 平面蒸气压 > 凹面蒸气压
毛细管现象
lnp/po = -2Mγ/ρRT × 1/r cosθ
r为毛细管半径, θ为管壁的润湿角
2、固体的溶解度
lnC/Co = 2MγLS/ρRT × 1/r
γLS为固液界面能,C和 Co分别为半径为r的小晶粒与大晶粒的
溶解度
润湿与粘附
润湿是固-液界面上的重要行为。
应用:机械的润滑、金属焊接、陶瓷和搪
瓷的
坯釉结合、陶瓷与金属的封
接等。
定义:固液接触后,体系吉布斯自由焓降低
时
按润湿程度 就称为润湿。
附着润湿、铺
展润湿、浸渍
分类:
润湿
附着润湿:
固体
液-气界面(L-g)
液体
固-气界面(S-g)
固-液界面(S-L)
附着润湿时吉布斯自由能变化为:
ΔG1 =γSL -(γLV +γSV )
逆过程:
V
L
ΔG2 = γLV +γSV - γSL =W
γLV
W :附着功或粘附功
γSV
W愈大表示固液界面结合愈牢,
S
即附着润湿愈强。
铺展润湿:
V
γLV
S
θ
L
γSL
γSV
润湿张力:F= γLV cosθ = γSV -
γSL
 SV   SL
cos 
 LV
θ
θ
(A)
Young’s方程
润湿与液滴的形状
(B) (A) 润湿, θ<90o
(B) 不润湿, θ>90o
(C) 完全润湿, θ=0o ,液体铺开
(C)
浸渍润湿:
固
液体
浸渍润湿指固体浸入液体中的过程。例:
生坯的浸釉。
浸渍润湿自由能的变化:
ΔG=-γSL
固
γSV
总结:
1、三种润湿的共同点是液体将气体从固体表面排挤开,
使原有的固-气或液-气界面消失,而代之以固-液界面。
2、改善润湿的方法:由cosθ=(γSV - γSL )/ γLV 可知
(1) 降低γSL
(2)去除固体表面吸附膜,提高γSV
γSV是固体在蒸汽中的表面张力,因而表面带有吸附膜,它
比除气后的固体在真空中的γSO要低得多,π = γSO – γSV,此时
cosθ=(γSO- π - γSL )/ γLV
(3)改变粗造度。
cos  n
n
cos 
Wenzel方程
当真实接触角θ<90o ,粗造度愈大表观接触角愈小,愈易润
湿。当θ>90o ,粗造度愈大愈不利润湿。
γSLΔS + γLGΔScosθ – γSGΔS = 0
δs.cosθ
V
C D
L
θ
B
A
S
δs
δs.cosθn
V
B
n.δs
C D
θn
A
S
表面粗糙度的影响
γSLnΔS + γLGΔScosθn – γSGnΔS = 0
L
Wenzel方程只适用于热力学稳定平衡态。当固体表面由不同种类的
化学物质组成时,则不适用该方程。
假设固体表面是由两种物质1和2组成,这两种不同成分的表面是以极小块的
形式均匀分布在表面上的。它们的本征接触角分别为θ1、θ2,在单位表面积上
所占的表面积分数分别为f1和f2(f1+f2=1),又设当液滴在表面展开时两种
表面所占的分数不变。θr为该表面的本征接触角。在恒温、恒压的平衡状态下
,由于界面的微小变化而引起体系自由能的变化为:
平衡时可得
根据Young’s方程方程,上式可转换为:
Cassie-Baxter方程
此方程也适用于具有多孔的物质或粗糙至能截留空气的表面,此时表面由固体
物质及空气组成。当表面结构疏水性较强时,在疏水表面的液滴不能填满粗糙
表面的凹槽,在液面下将有截留的空气存在,表观上的液-固接触面其实由固体
和气体共同组成。此时f2为多孔的分数或截留空气部分的表观面积分数,空气对
水的接触角为180o,上式可变为:
注意上式的公式还是经验性和模型化的结果
一种常见的生活在池塘、河流和溪水表面的昆虫水黾为何能够
毫不费力地站在水面上,并能快速地移动和跳跃?
吸附与表面改性
吸附:是一种物质的原子或分子附着在另一物质
表面的现象。
吸附本质:是固体表面力场与被吸附分子发出的力场
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发生在固体上的。
根据相互作用力的性质不同:
物理吸附
化学吸附
5种类型吸附等温线
第一类孔径大于几个分子直径的木炭类,吸附
剂是非多孔性的,则可能是第二类,如果固体与蒸气
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比蒸气分子本身相互间的作用小,
则非多孔吸附剂得到第三类等温线,多孔性吸附剂可
以得到第五类等温线,由溶胶形成的吸附剂如氧化铝、
氧化硅之类,则得到第四类等温线。
表面改性:利用固体表面吸附特性,通过各种表
面处理改变固体表面的结构和性质。
表面改性实质(方法):使用表面活性物质,改变
表面结构状态和官能团来改变表面的结构和性质
表面活性剂分子:
亲水性的极性基
憎水性的非极性基
固体的表面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