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學院未來發展PPT -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管理學院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管理學院未來發展PPT -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管理學院

管理學院的未來發展
主講人:蔡渭水
國立嘉義大學企業管理系教授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管理科學學會秘書長
簡報大綱
一、管理教育之發展
二、教育部推動大學試辦商管專業學院
三、商管學院認證機制
四、商管學院技術升等機制
2
一、管理教育之發展(1/5)
(一)管理學院組織變革之起源:
配合台灣經濟起飛對於企業經營人才之需求
政治大學於美國密西根大學協助下設立企管系所(1960-1965)
教育部核准辦理帶動國內各大學仿效
受限於大學法,各大學將美式學院壓縮成一個研究所及一個學
系置於原設立之商學院內,將原先以會計為主的課程,擴大為
培育企業界所需的五管(產、銷、人、發、財)人才為主
(二)目前面臨管理教育發展之問題:
外界環境改變,影響社會對經營管理人才之需求條件
管理學院組織結構僵化,缺乏貼近企業所需之課程,造成教育
與職場配合失調問題
管理教育無法培養學生對於問題解決的「思考習慣與模式」
3
一、管理教育之發展(2/5)
(三)管理教育之改變與發展方向:
如何回應社會對經營管理人才之需要
如何強化管理學院之組織連結及資源整合運用
如何調整管理人才培育與教學方法
4
一、管理教育之發展(3/5)
社會對經營管理人才之需要
• 專業人才所需要的知識或技能,並非依照傳統上之知識領域分
類,如經濟、心理、數學或物理之類,而且也不限於某一知識
領域,而是跨越多個知識領域的組合
• 企業要的是「思考縝密、知覺敏銳與更有適應力的管理人才」
• 管理教育應更具有行動導向,培養誠信、判斷力與直覺力,更
要培養「全球經營能力」註1
• 未來教育的發展思維,道德、品格、社會責任等已取代了傳統
的智育,成為二十一世紀教育最重要的項目註2
註1:倫敦商學院院長蘿拉泰森訪談20多個國家120多位企業領袖,得到類似的結論(2003)
註2 : 「二十一世紀能力策略聯盟」(Partnership for 21st Century Skills)最近所作的一項調查結果
5
一、管理教育之發展(4/5)
強化管理學院之組織連結及資源整合運用
• 在傳統系所組織之外,配合學生就業需要,設置「學程」,
「學程」之教學內容可隨著社會就業市場之需要變動或調整
• 以國外所謂MBA學位為例,學院可依其本身定位、資源條件、
發展方向決定欲開設之「學程」,以配合社會多元發展,發展
具有特色的專業教育
• 台灣管理學院的組織架構,已有學程的設計,但「院」的組織
架構仍依照傳統以「系所」為主,沒有整合統籌的概念
• 透過結構調整,才能解決長久以來學院與系所間隔閡以及畢業
生學用失調的問題
• 組織結構調整後之優點:
-院:教學資源的整合與共享
-教師:獲得更充足的行政資源、專心教學與研究環境
-學生:透過學程獲得更具整體性的課程設計,使學生能適性
學習,提升跨領域的整合能力與競爭力
6
一、管理教育之發展(5/5)
調整管理人才培育與教學方法
• 管理人才培育及教學目標:教導學生如何將自己的「思考脈絡」
系統化,具備審慎客觀觀察與分析並提出解決方案之能力
• 教學必須模擬實際上的情境與作法,依企業運作實際所需,培
養學生分析資料、主持會議、下決策時溝通協調、妥協整合的
能力及技巧,所有的教學方法或個案教學,均應以此為基本
• 「個案教學法」有助於「策略思考力」的提升
• 教學時應將「skill」與「knowledge」結合並交叉運用,使學
生能學習有別於專業經理人的綜合能力,未來決策時,有
「knowledge」支撐,在領導統御時,有「skill」協助。
7
二、教育部推動大學試辦商管專業學院(1/3)
依據
• 配合國內商管專業教育之未來發展需求以強化學生實務訓練之專業知能、
專業認同、專業倫理與自律能力,整體規劃結合實習制度及實務教學,
強化國際認可的專業知識與學習經驗,以達成與國際接軌之目標
• 教育部於94年12月30日 公佈「教育部補助各大學試辦商管專業學院要
點 」,推動大學試辦商管專業學院。
規劃理念
• 各大學試辦商管專業學院,應著重落實商管教育專業精神,規劃具專門
知識與實務領域知識課程,加強產學合作並增聘實務界師資,培養具備
國際競爭力之通才型專業經營領導人才,以提昇該學院專業領域之國際
競爭力並與國際接軌
• 教學上應兼具知識、技能及態度三方面,同時符合以下特色:
-寬廣之企管知識學習,修課學分至少應50學分以上
-透過多元教學形式,培養學生之領導氣質、分析整合能力、創新能力、問題
解決能力及專業倫理
- 透過英語課程、國際實習或姊妹校交換等各種途徑,輔導學生具備寬廣之國
際視野及外語能力
8
二、教育部推動大學試辦商管專業學院(2/3)
試辦核定學校
試辦起迄時間
核定通過學校
補助經費
95-97
學年度
國立臺灣大學、國立成功大學、
國立中山大學、國立政治大學、
國立交通大學、國立臺灣科技大
學、輔仁大學
除台大及成大外(由5年500億
經費勻支),其餘5校均獲本部
補助,95、96學年度每校各
300萬元
96-98
學年度
逢甲大學、長庚大學、國立雲林
科技大學、南台科技大學
4校均獲本部補助,96學年度
各補助300萬元
預期效益
• 國內擁有5所以上大學之商管專業學院經營管理(或企管)碩士(MBA)學程
具有國際競爭力及國際知名度
• 商管學院組織運作機能提昇,有效進行產學合作、國際交流,及吸引國
際學生
• 商管專業學院經營管理(或企管)碩士(MBA)學程之學生外語能力提高,
擁有國際學術交流或國際實習之經驗,具備國際視野
• 國內商管專任教師至少一百名以上具備從事專業教學所必要之能力
• 國內10所以上大學之商管學院通過國際商管教育認證
9
二、教育部推動大學試辦商管專業學院(3/3)
未來商管專業學院、系所調整方向
• 商管學院應包括專業學群(MBA)及學術性學群(MS/MA)二類:
-經營管理(或企管)碩士(MBA)學程由學院統一辦理
-學術性學群(MS/MA)由各系所辦理
• 商管專業學院經營管理(或企管)碩士(MBA)學程應由學院設置學位審
查小組,統一負責規劃課程,管考學生之入學、修業及畢業審查;該小
組成員除學院內教師外,宜邀請產業先進及與國際學者共同組成
• 商管專業學院經營管理(或企管)碩士(MBA)學程各專業課程應組成教
學小組,因應社會需要,定期檢討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並有效整合院
內資源
• 商管專業學院經營管理(或企管)碩士(MBA)學程以學程形式運作,應
整合全院教師共同支援教學,必要時得增聘短期客座教授或兼任教師。
• 商管學院之行政功能應實體化,以推動相關行政業務,例如國際事務、
學生就業輔導及產學合作等事務
10
三、 商管學院認證機制(1/9)
(一)管理學院評鑑現況:
目的:藉此瞭解大學院校資源、力量、成果、效益各方面的情
況,以期找出各校之優勢和問題,明確改進重點和發展方向,
確保高等教育持續性追求卓越與成長
類別:
• 校務評鑑:對教務、學生事務、總務、圖書、資訊、人事及會
計等事務進行全校整體性之評鑑
• 院、系、所及學位學程評鑑:對院、系、所及學位學程之課程設
計、教師教學、學生學習、專業表現、圖儀設備、行政管理 及
辦理成效等項目進行之評鑑
• 學門評鑑:對特定領域之院、系、所或學程,於研究、教學及
服務成效進行之評鑑
• 專案評鑑:基於特定目的或需求進行之評鑑
11
三、 商管學院認證機制(2/9)
(二)商管學院認證機制之發展:
大學評鑑辦法第五條規範免接受教育部評鑑之標
準:
• 已建立完善自我評鑑制度,其自我評鑑結果經教育部認定
通過者。
• 已經教育部認可之其他國內外專業評鑑機構評鑑通過者。
特色:學校可評估自身之能量,進一步建構差異
化定位
12
三、 商管學院認證機制(3/9)
(三)國內外專業評鑑機構認可審查作業細則(草案) :
國內專業評鑑機構,應符合以下基本條件:
• 經核准立案之全國性學術團體或經核准立案、設立宗旨與
高等教育相關之全國性民間團體或專業機構
• 該專業評鑑機構需有明確的專業領域認證說明
• 該專業評鑑機構過去三年內有評鑑或認可高等教育或相關
系所(科)之事實
• 該專業評鑑機構若未具前項條件者,經認可小組實地訪視
認可通過者
• 該專業評鑑機構若經國際組織週期性認可通過者,得比照
國外專業評鑑機構規定辦理
13
三、 商管學院認證機制(4/9)
(四)國際商管學院促進協會簡介-歷史沿革 :
國內專業評鑑機構,應符合以下基本條件:
國際商管學院促進協會(The Association to Advance Collegiate
Schools of Business, AACSB) 成立於1916年
它最早由哈佛、芝加哥大學、西北大學等校的管理學院發起,
成立的動機是爭取管理學院在大學院校園內的地位
1919年開始對商管教育認證,早期只認證美國的大學,後來更
名為AACSB International(仍簡稱AACSB),認證範圍擴及全
球
商業認證會員共計568個,其中包含171個通過商業及會計認證
(2009.4.)
14
三、 商管學院認證機制(5/9)
(四)國際商管學院促進協會簡介-亞太地區概況 :
迄2008年底為止,亞太地區僅33所大學的「商管學院」通過
AACSB International嚴格的認證:
•臺灣4所:
輔大(2005年)、中山(2005年)
政大(2006年)、交大(2007年)
•中國大陸與香港5所
•新加坡2所
•日本2所
•南韓5所
•菲律賓1所
•澳洲6所
•紐西蘭3所
•以色列1所
•科威特1所
•阿拉伯聯合大公
國1所
•沙烏地阿拉伯1所
•土耳其1所
15
三、 商管學院認證機制(6/9)
(五)華文商管學院認證計畫簡介(ACCSB):
認證目標:
• 協助檢討各學制目標、策略與執行成效
• 提供高等商管教育公開之品質保證,促使持續提升專業品質,
並建立社會大眾對高等商管專業效育之信任
認證對象:獲政府(或教育部)認可之國內大學校
院、科技大學、技術學院、或國外以華文為主要
授課語言,且經當地政府認可之商管學院
16
三、 商管學院認證機制(7/9)
(五)華文商管學院認證計畫簡介(ACCSB):
推動策略:
• 通過認證之學校需符合「絕對指標」與「相對指標」之審鑑標準,
並兼具「靜態現況」與「動態改善」之評析過程
• 「絕對指標」:符合教育部對大學評鑑所要求各項之基本門檻
• 「相對指標」:實現各校針對自身環境、市場與資源所訂定之發
展目標
特色:
• 質量兼容、官民並蓄:引入教育主管機關量化指標,達到「質性」
與「量化」兼容的理想;並積極爭取通過本認證之學院免除政府
評鑑。
• 整合觀點、全面焦點:考慮系統與活動構面之整合觀點;認證範
圍涵蓋「教學」、「研究」與「服務」等面向。
• 語言熟悉、地理接近:以華語為主,能對申請單位現況與發展潛
力提出精闢見解;顧問教授能提供密集輔導;申請單位也能省大
筆文件翻譯與審查委員國際差旅的費用。
17
三、 商管學院認證機制(8/9)
(六)管理學院評鑑與商管學院認證比較表:
項目
管理學院評鑑
藉此瞭解大學院校資源、力量
、成果、效益各方面的情況,
以期找出各校之優勢和問題,
明確改進重點和發展方向,確
保高等教育持續性追求卓越與
成長
●
目的
/
精神
校務評鑑
●院、系、所學位學程評鑑
●學門評鑑
內容 ●專案評鑑
●
商管學院認證
協助檢討各學制目標、策略、作
業與執行成效。
●提供高等商管教育公開之品質保
證,促使持續提升專業品質,並
建立社會大眾對高等商關專業教
育之信任。
●
教育目標與定位
●教學投入
●研究投入
●行政支援投入
●服務投入
●執行與特色與成效
●執行特色與成效
●國際化
●
18
三、 商管學院認證機制(9/9)
(六)管理學院評鑑與商管學院認證比較表:
項目
指標
管理學院評鑑
不同類型之評鑑指標不同,以
系所評鑑為例,內容包涵:
目標、特色與自我改善、可
成設計與教師教學、學生學
習與學生事務、研究與專業
表現、畢業生表現、院務整
體發展等。
●
對象 國內政府(教育部)認可之國內
大學校院、科技大學、技術學
院
商管學院認證
「絕對指標」符合教育部對大
學評鑑所 要求各項之基本門檻
● 「相對指標」實現各校針對自
身環境、市場與資源所訂定之發
展目標
●
申請單位須為獲政府認可之國內
大學校院、科技大學、技術學院
或國外以華文為主要授課語言,
且當地政府認可之商管學院
透過商管學院認證機制之推動,促進學校往多元化(研究型
、教學型、服務行)發展
19
四、商管學院技術升等機制(1/4)
(一)現況
目前教師升等偏重於學術研究,為求升等,教師多不發揮實務
專長或投入應用面之研究案,也間接影響投入產學合作之意願
根據教育部學審會統計,91至97學年度(91年8月至98年5月)
大專校院非授權自審學校報部送審教師資格者中,以非學位送
審計有7,039人,經審查通過者計4,997人,通過率為71%,其中
以技術報告申請審查有199人,每年平均約30件,通過者計98人,
通過率49.24%。
(二)技術報告送審偏低原因
送審教師缺乏信心
學校沒有積極鼓勵
欠缺誘因法規
宣導不足
商管實務研發成果不易呈現
20
四、商管學院技術升等機制(2/4)
(三)推動技術升等之優點
加強學校教學研究能與產業實際發展相連結,導引學校研發能
量進入實務應用
鼓勵教師投入產學合作,以技術性著作送審升等,實現商管教
育培養未來的領導人才之目的,使學生具備即學即用的實用性
(四)教育部之推動策略
建立學術、實務成果雙軌審查制度(送審人自行擇定送審升等管
道)
健全法制及實務升等審查機制(於95年修訂「專科以上學校教師
資格審定辦法」)
加強宣導辦理觀摩研習會及通過技術升等之發表會
21
四、商管學院技術升等機制(3/4)
(五)教師從事事產學合作研究或服務之誘因
教師可經由產學合作研究由「學者」變為「學者專家」 ,可提
升教師之知名度,更具業界權威性。
除了替廠商改善問題提升利潤,教師獲得研究經費增加,也可
增進國家經濟發展
經由與廠商合作研究,接受委託解決問題,瞭解其需求,不但
可豐富教學內容,亦可為學生安排出路,使學生畢業後學以致
用
讓廠商經由產學合作瞭解教師之能力,從而聘用其所教導之學
生,進而重用同校之畢業生,達成促進就業之效果
22
四、商管學院技術升等機制(4/4)
(六)審查機制及挑戰
需建立公正可信之審查人才資料庫
審查指標之建立
技術報告並非歸納整理別人做法的個案,而是自己參與引導組
織改善,產生貢獻的案例
由教育部委由公正單位,邀請專家學者進行研究,制定標準
讓廠商經由產學合作瞭解教師之能力,從而聘用其所教導之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