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cript 厌氧菌

第十一章 厌氧性细菌
(anaerobic bacteria)
根据能否形成芽胞,可分为:
1.厌氧芽胞梭菌
2.无芽胞厌氧菌
第一节 厌氧芽胞梭菌
一、破伤风梭菌(C.tetani)
大量存在于人和动物肠道内,经
粪便污染土壤。当机体受外伤,创口
被污染或分娩时使用不洁器械剪断
脐带等,可侵入局部创面,发芽繁殖,
释放外毒素,引起破伤风。
( 一 ) 生物学性状
1.革兰染色阳性。
菌体细长,有周鞭毛、无荚膜。
※芽胞呈正圆形,比菌体粗,位于菌体顶端,使
细菌呈鼓槌状,为本菌典型特征。
2.专性厌氧。血平板上,有β溶血。
3.芽胞对外界抵抗力强,能耐煮沸1h,在干燥的
土壤和尘埃中可存活数十年。
( 二 ) 致病性与免疫性
1.致病物质
致病作用主要依赖于病菌所
产生的外毒素。
(1)破伤风痉挛毒素(tetanospasmin)
1)为神经毒素,由质粒编码。
2)为蛋白质,不耐热,也可被肠道中
的蛋白酶分解。
3)经甲醛脱毒成为类毒素,接种后
可产生抗毒素。
4)毒性极强,仅次于肉毒毒素。
5)最初合成的痉挛毒素为一条多肽,
从菌体释出时,被细菌蛋白酶裂解
为一条轻链和一条重链。
重链有结合神经细胞( 脊髓
前角运动细胞和脑干神经细胞 )和
转运毒素分子的作用。
重链通过羧基端与神经肌肉结
点处运动神经元细胞膜上的受体结
合,促使毒素进入由细胞膜形成的
小泡中;小泡从外周神经末梢沿轴
突逆行向上,进入传入神经末梢及
中枢神经系统。
重链通过氨基端的介导,产生
膜的转位,使轻链进入胞质。
轻链为毒性部分,阻止抑制
性神经介质( γ-氨基丁酸、甘
氨酸 )的释放,干扰抑制性神经
元的协调作用,使肌肉活动的兴
奋与抑制失调,造成强直性痉挛。
(2)破伤风溶血毒素
(tetanolysin)
在致破伤风中的作用尚不
清楚。
2.所致疾病
※(1)感染的重要条件--伤口形成厌氧微环
境:
1)伤口窄而深,有泥土或异物污染 ;
2)大面积创伤,坏死组织多,局部组织缺
血 ;
3)同时有需氧菌或兼性厌氧菌混合感染
的伤口。
(2)疾
病
1)传播途径--经伤口感染人体。
2)潜伏期--可从几天至几周,与原
发感染部位距离中枢神经系统的远
近有关。
3)引起破伤风
破
伤
风
破伤风梭菌在创伤局部繁殖过
程中产生痉挛毒素,经局部神经细
胞吸收或经淋巴、血液到达中枢神
经系统而致病。
早期症状有流口水、出汗和激动 ;
典型体征是苦笑面容、牙关紧闭、
角弓反张等。
因植物性神经系统功能紊乱,还可
产生心率不齐 、血压波动和因大量
出汗造成的脱水。

典型的症状
 苦笑面容
 角弓反张
 其它
3. 免疫性
主要是抗毒素发挥中和作用。
破伤风痉挛毒素毒性很强,极少量毒
素即可致病,而如此少量的毒素尚不足以
引起免疫, 且毒素与组织结合后,也不能
有效刺激免疫系统产生抗毒素 ,病死率
高。
( 三 ) 微生物学检查法
一般不进行微生物学检查。
※( 四 ) 防治原则
1.非特异性防治
正确处理创口及清创扩创 ,
防止形成厌氧微环境。
2.特异性紧急预防
立即注射人破伤风免疫球蛋白
(Tetanus Immunoglobulin, TIG)250500IU, 或破伤风抗毒素 (tetanus
antitoxin, TAT)1500-3000IU。
TIG 属人源蛋白质制品,一般无过敏反
应, 不需皮试; 而TAT 系异种蛋白质制品,
需进行皮试,防止过敏反应。
3.特异性预防

一般采用注射破伤风类毒素的主动免疫方
法。目前我国常规采用含有百日咳疫苗、
白喉类毒素和破伤风类毒素的百白破三联
制剂。

对儿童、军人和易受创伤的人群进行特异
性预防是必要的。
4.特异性治疗
包括使用抗毒素和抗生素:
(1)对已发病者应早期、足量使用TIG
或TAT,剂量为 TIG 3000 -6000IU,
TAT 10-20万IU,包括静脉滴注、肌肉
注射和伤口局部注射因毒素,一旦与
细胞受体结合,抗毒素即失去中和作用。
(2)抗菌治疗--可采用四环素,红霉素
等。
二、产气荚膜梭菌
(C.perfringens)
( 一 ) 生物学性状
1.形态与染色
革兰染色阳性。
菌体粗大呈杆状,无鞭毛,在
体内可形成明显的荚膜。芽胞呈椭
圆形,比菌体细,位于次极端。
2.培养特性

厌 氧
血平板:双层溶血环
内环完全溶血-θ毒素
外环不完全溶血- α毒素
蛋黄琼脂平板:Nagler反应

庖肉培养基


牛乳培养基:“汹涌发酵”
(stormy fermentation)
Nagler反应
在蛋黄琼脂平板上 ,菌落周围出现
乳白色浑浊圈,是由卵磷脂酶(α毒素 )
分解蛋黄中卵磷脂所致,此现象称Nagler
反应,为本菌的特点。
※汹涌发酵 (stormy fermentation) 现象
本菌可分解多种糖类,产酸产气。
在牛乳培养基中分解乳糖产酸,使酪蛋
白凝固; 同时产生大量气体( H2 和
CO2),将凝固的酪蛋白冲成蜂窝状,气势
凶猛,称汹涌发酵现象。
3.分
型
分为 A 、 B 、 C 、 D 、 E 5 种血清型:
A 型-- 对人致病, 引起气性坏疽和食物中
毒。
C 型-- 可引起坏死性肠炎。
( 二 ) 致病性
1.致病物质
产气荚膜梭菌有荚膜、能产生侵袭性酶
和多种外毒素 。
2. 所致疾病
(1) 气性坏疽
1)致病条件--与破伤风梭菌类似。多见于
战伤,也见于平时的工伤、车祸等。
2)主要由 A 型产气荚膜梭菌引起。
3)潜伏期--短 , 一般仅为 8-48h
4)发展迅速--病菌除产生多种毒素外,体内
可形成荚膜和繁殖周期短等特点,使该病发
展迅速,病情险恶。如不及时治疗,常导致
死亡。
5)由细菌产生的卵磷脂酶、胶原酶、透
明质酸酶、 DNA 酶等具有分解破坏作
用,使病菌易穿过肌肉结缔组织间隙,
侵入四周正常组织,发酵肌肉和组织中
的糖类,产生大量气体,造成气肿;同时
血管通透性增加,水分渗出,局部水肿,
进而挤压软组织和血管,影响血液供应,
造成组织坏死。
严重病例表现为组织胀痛剧烈,
水气夹杂,触摸有捻发感,最后大块
组织坏死,并有恶臭。病菌产生的
毒素和组织坏死的毒性产物被吸收
入血,还可引起毒血症、休克等。
(2)食物中毒
1)主要因食入被A型产气荚膜梭菌大量污染
的食物(主要为肉类食品)而引起。
2)潜伏期约 10h
3)临床表现为腹痛、腹胀、水样腹泻;
无发热、无恶心呕吐。
1-2天后自愈。
如不进行细菌学检查常难确诊。
(3)坏死性肠炎
由 C 型产气荚膜梭菌产生的β毒
素而引起。
( 三 ) 微生物学检查法
1.直接涂片镜检--是极有价值的快速诊
断法。镜检见:G+大杆菌,白细胞少,
伴有其他杂菌,即可报告初步结果。
2.分离培养与动物试验
( 四 ) 防治原则
1.预防措施
目前尚无预防用的类毒素。
主要是对伤口及时清创、扩创,破
坏和消除局部厌氧微环境。
2.治疗措施
(1)主要是对感染局部-- 尽早施行扩创,
切除坏死组织,必要时截肢以防止病变扩散
(2)大剂量使用青霉素等抗生素-- 杀灭病
原菌和其他细菌。
(3)可使用多价抗毒素和高压氧舱法治疗- 后者可使血液和组织中的氧含量提高,能
部分抑制厌氧菌的生长。
三、肉毒梭菌(C. botulinum)
主要存在于土壤中,引起人和
动物肉毒病,最常见的为肉毒中毒和
婴儿肉毒病。
( 一 ) 生物学特性
1.形态与染色
(1)革兰染色阳性。
(2)菌体粗短。
(3)有鞭毛,无荚膜。
※芽胞呈椭圆形,比菌体粗,
位于次极端,使细胞呈汤匙
状或网球拍状。
2.培养特性
 专性厌氧。
 在普通琼脂平板上生长,能产生脂
酶,在卵黄培养基上,菌落周围出
现混浊圈。
3. 分四组、七个型
根据遗传特性分为Ⅰ-Ⅳ四组 ;
根据神经毒素的抗原性分为 A-G 七个型:

Ⅰ,Ⅱ组--可引起人类疾病,以Ⅰ组多见,
最主要的型别为 A、B 和 E型 。我国报告
大多为 A 型。

Ⅲ组--主要引起鸟类肉毒病。

Ⅳ组--为产生G型毒素的菌株。
( 二 ) 致病性
致病物质--主要是肉毒毒素


(1)肉毒毒素毒性强
肉毒毒素是已知最剧烈的神经外毒素,
毒性比氰化钾强一万倍 , 1mg 能杀死 2
亿只小鼠 ,对人的致死量约为 O.1μg。
(2)肉毒毒素不耐热
(3)肉毒毒素对酸和蛋白酶的抵抗
力强,可稳定存在于外环境和胃肠
道。肉毒毒素被吸收进入血循环,
作用于外周胆碱能神经,抑制神经
肌肉接点处神经介质乙酰胆碱的释
放,导致弛缓性麻痹。
2. 所致疾病
(1) 食物中毒
(2) 婴儿肉毒病
(3)创伤感染中毒
(1) 食物中毒
1)病因
食品在制作过程中被肉毒
梭菌芽胞污染,制成后未彻底灭
菌,芽胞在厌氧环境中发芽繁殖,
产生毒素,食前又未经加热烹调,
食入已产生的毒素,发生食物中
毒。
2)临床表现
与其他食物中毒不同, 胃肠道症状很
少见 , 主要为神经末梢麻痹。
乏力、头痛等不典型症状
→复视、斜视、眼睑下垂等眼肌麻痹症状
→ 吞咽、咀嚼困难等咽部肌肉麻痹症状
→ 膈肌麻痹、呼吸困难、直至呼吸停止导
致死亡。
(2) 婴儿肉毒病

1 岁以下,特别是6个月以内的婴儿,
因其肠道的特殊环境及缺乏能拮抗肉
毒梭菌的正常菌群,食入被肉毒梭菌芽
胞污染的食品(如蜂蜜)后,芽胞发芽、
繁殖,产生毒素而致病。

症状与肉毒毒素食物中毒类似,早期的
症状是便秘,吸乳无力。死亡率不高。
(3)创伤感染中毒
若伤口被肉毒梭菌芽胞污染,
芽胞在局部厌氧环境中能发芽繁殖
并释放出肉毒毒素 , 导致机体肉
毒中毒。
( 三 ) 微生物学检查法
 1.重点是检测肉毒毒素--检测粪便、
食物和患者血清中的毒素活性。
 2.食物中毒患者可取粪便、剩余食
物分离病菌。
 3.婴儿肉毒病应取粪便分离病菌并
检测毒素。
( 四 ) 防治原则
1.预防
(1)加强食品卫生管理和监督。
(2)低温保存食品,防止芽胞发芽。
(3)加热食品,破坏毒素。
2.治疗
尽早诊断,迅速注射A 、B、E
三型多价抗毒素,并对症治疗。
第二节 无芽胞厌氧菌
1.无芽胞厌氧菌种类繁多,包括革兰
阳性和革兰阴性的球菌和杆菌,是寄
生于人和动 物体内的正常菌群。
2.大多为化脓性感染,感染部位遍及
全身。
(1)败血症
(2)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3)口腔感染
(4)呼吸道感染
(5)腹腔感染
(6)女性生殖道感染
※ 3.感染特征
具有下列特征之一时,应考虑
无芽胞厌氧菌感染 :
(1)内源性感染,感染部位可遍及
全身,多呈慢性过程 ;
(2)无特定病型,大多为化脓性感
染,形成局部脓肿或组织坏死,也可
侵入血流形成败血症 ;
(3)分泌物或脓液粘稠,乳白色、
粉红色、血色或棕黑色,有恶臭,有
时有气体 ;
(4)分泌物直接涂片可见细菌,但
在有氧环境中培养无细菌生长 ;
(5)使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长期治
疗无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