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cript PPT-04

ECON6171 奧地利學派經濟理論

四、 企業家精神

黃春興 清華大學 經濟學系 2013/10

1

章節內容 一、利潤與損失 二、 企業家精神 概念的發展 三、 Schumpeter的企業家概念 四、 Kirzner 的企業家概念 五、 消費面的企業家精神 六、台灣經濟成長的故事

2

一、

利潤與損失

3

1. 直接交易

 1) 2) 3) 市場過程的主體在於計劃下一次的交易, 而這需要貨幣。 沒有貨幣,就無法產生投資。 直接交易是虛構的市場交易。 Mises指出Menger與B-B的錯誤:遷就貨 幣中立性,以致交易中並沒有貨幣使用。

4

2. 利潤

 Mises: “不敢捍衛(超額)利潤,就不是 真正的經濟學家。”  在新古典理論的均衡下,完全競爭的廠商 沒有超額利潤。  Kirzner (1982):Economics explains that where there are unexploited profit opportunities , resources have been misallocated …(and) entrepreneurship correct such waste.”

5

3. 利潤計算是市場機制的運作基礎

1) 2) 3) 當商品的提供 不等於 消費者的需要時, 利潤機會才存在。 經過 貨幣計算 ,才能知道一個活動是有 利潤或虧損。 利潤是 暫時的 ,很快地隨著人的相關活 動而消逝。但活動帶來新一波的衝擊, 引起新的 利潤機會 。

6

4. 利潤作為經營資訊

 1) 2) 利潤衡量企業家的經營能力,是評比個別 廠商如何有效率利用資源的最佳指標。 對消費者需要的理解 對未來市場的預期 3) 4) 5) 對生產因素(包括人力)的利用 對技術的掌握 投資計畫的判準

7

5. 利潤作為市場資訊

利潤是評價資源配置的指標。 1) 個別經營方式的調整:虧損 = 經營方式 有問題 2) 市場供需的調整:超額利潤 = 超額需要 3) 產業相對規模的調整:超額利潤 = 產業 宜擴大 4) 在任何時點,若企業家們的利潤多過虧損, 則社會進步:否則,社會衰退。

8

6. 利潤機會的根源

 創造利潤機會之因素: 1) 導致市場失衡的因素  2) 提升生產可能集合的因素 3) 企業家的行動 R. D. Holcombe (2003)

9

6-1) 導致市場失衡的因素

    偏好的改變 自然環境(天氣)的變化,如北極融冰 資源的耗盡 管制

10

6-2). 提升生產可能集合的因素

   新的技術突破 新材料的發明 新的制度的發明

11

7. 技術創新

1) 內部創新:僅開放給發明者或發現者,因 為其他人還未能接觸到這些資訊。 2) 開放創新:開放給所有的人,只要他們能 利用這些資訊去開創新的市場。  (Holcombe, p29)

12

7.1 滑鼠的例子

 1.

2.

滑鼠 ZEROX 發明,但 沒有 出現內部創新。 Steve Jobs 用到 Apple computer (Macintosh),但範圍有限。  3.

Bill Gates 內建到 Microsoft Operating System,才形成外部創新。 WII 是另一個例子?

13

二、 企業家精神 概念的發展

14

1. Richard Cantillon, 1755

 法國 重農主義 ,第一個探討「企業家」 (entrepreneur)的經濟學家 。  Entrepreneur : 以固定價格購入商品,日 後再以不同的價格賣出,從中賺取價差, 也可能虧損(風險)。

15

1.1 Cantillon的三類國人

Cantillon 將國人分成三類:  擁有土地者(君主與地主)  領取固定薪資者(勞動者)  企業家(其他的):佃農、零售商、律 師、鞋匠、乞丐、強盜等。  只有擁有土地者能獨立生存,勞動者與企 業家都只是從屬。

16

2. Adam Smith,1776

1) 2) 3) 企業家=資本家,提供資本賺取利潤。 尚未區分利潤與利息。 在法國見過 Cantillon,但沒理解法國重農 學派的企業家概念。

17

3. J-B. Say(賽伊), 1803

 A. Smith 在法國的粉絲,當時法國經濟學界泰 斗。(與 D. Ricardo, T. Malthus 同時代。)  明確地區分了企業家 (entrepreneur) 與資本家 的不同,指出亞當史密斯沒區分利息與利潤 的不同。  賽伊法則:供給創造需要。(J. M. Keynes)

18

3.1 賽伊的四項生產投入

生產的四項投入: 1) 土地:來自地主,報酬=租金 2) 勞動力:來自從事勞動的 工人 ,薪資 3) 資本:來自於資本家,利息 4)   知識力:來自 科學家 與 企業家 科學家 :發現知識,報酬=收益 企業家 :應用知識,報酬=利潤

19

3.2 賽伊的企業家

 企業家:非領固定薪資的知識力,包含: 農夫、手工業者、商人。 1) 商業企業家、工業企業家 2) 農業企業家:購買土地、種子、農具, 經營農業。 3) 勞力企業家:佃農,因必須承擔風險。

20

3.3 賽伊的企業家能力

 企業家必備三種能力: 1) 募集資金的能力 2) 經營企業的能力 3) 承擔風現的能力  人的能力分配,限制了企業家的供給人 數 。

21

4. Miese的企業家精神

 傳承:企業家不是資本家,是冒風險、賺取 利潤。  修正:每個行動人都具有企業家精神,雖然 企業家多少是指成功者。  發展:利潤是貨幣的計算,直接交易的社會 不存在企業家(精神)。

22

4.1 企業家

 企業家的判斷為生產的終極目的,其指揮 勞動力、資本、土地的利用,以可能最佳 的方式消除人們的不適感和不幸的因素。 (Econ Freedom and Inter, 27)  就像每一位行動人,企業家總是 投機者 。  企業家利潤的來源:他對消費者未來需要 的預測能人比別人強。

23

4.2 企業家的能力

  企業家是無法訓練的。(教育只能傳遞已 經發展的學說,不製造創新者。) 企業家的能力: 1) 發現失調和消除失調的能力(提供最好 的服務) 2) 較他人更精準預測未來供需的能力 3) 能克服政治風險的能力

24

三、

Schumpeter的企業家概念

25

1.適應與發展

  兩種類型的行為改變( changes ) : 1) 適應 (Adaptation) = economic changes that are not qualitatively new and that emerge in response to forces from outside the economy.

2) 發展 (Development) = such changes in economic life that arise by its own initiative from within .

Entrepreneur development.

= the economic actor who causes

26

2. 靜態

 靜態 (statics ) = no change or automatic change in response to outside forces.  Statics is the general rule mankind.

thorough the history of  While we may think that most of the economy around us today is dynamic and in a state of development, this is actually not the case. Nearly everywhere economic reality is static.

 Example: artisans and peasants…they only work (hard) within given limits .

27

2.1 以靜態為常

 由於歷史以靜態為常,人們對給定的環境, 也就傾向滿足。Schumpeter 的環境是指社 會大環境,不是個人的所有。  People in all of these societies are wed to the old; and if they ever make changes, it is only because something happens outside the economy, and they are forced to adapt.

28

2.2 滿足於大環境

 他提出兩點人們會滿足於大環境的理由: 1) 社會學上的理由:避免引起他人的反感 或不贊同。 2) 心理學上的理由:開創新環境不是一件 容易的事。

29

3. 領導者: bold and fight

 In order for something radically new to emerge, the economic actor has to be bold and willing to take up a fight against the old.

 若經濟要發展,就需要有領導者。他們展 現他們具有動機和活動力去採取新式的行 動。  He needs to be a fox that knows many things. (Kamien)

30

3.1 領導者的過度樂觀

 He has to make the dreams happen by overcoming the ever-present obstacle. He believes that he can do it.  A. Smith: The chance of gain is by every man more or less over-valued, and the chance of loss is by most men under-valued.

31

3.2 領導者是行動人

Schumpeter (1911) 視 領導者為行動人: 1) Man of Action reality as it is.

= someone who does not accept 2) 3) “If there exists no demand for a good, the Man of Action will make people want it.” He does not feel the restrictions that block the actions of the other economic actors.

 Mises 將每個人都視為行動人(所以都具有 企業家精神)。

32

3.3 領導者的驅動力

What drive the Man of Action?  He takes pleasure in a social power position and in creating.

 The entrepreneur is also driven by ambition for other things: “First of all, there is the dream and the will to found a private kingdom, usually, though not necessary, also a dynasty.”

33

3.4 領導者的挑戰

 他勇於挑戰:  the idea of equilibrium  the ideal of dynamic equilibrium  marginal utility  economic rationality

34

4. The entrepreneur

 Entrepreneur development. = the economic actor who causes  Entrepreneur =who makes new combinations  “The entrepreneur is an economic leader, a real and not only an apparent leader as the static leader.”  In the area of economy= the entrepreneur recombines or makes a new combination of already existing resources.

35

5. Innovation and invention

 Innovator: he introduces new ways of using exiting means or factors of production.

 Inventor: he invents new means or factors of production.  “Inventions are economically irrelevant… they (existing means and factors) are not carried into practice.”  Steve Jobs is the best example of innovator .

36

6. Five ways in recombination

New Ways=Recombination (Econ Growth) 1.

New quality of a good 2.

3.

4.

5.

New use of an already existing good New production method The opening up of a new market A change of economic organization

37

6-1 Creative Destruction

 上述的五項創新來源,可能新調整當前的 產業結構。  CD 計劃 是一種市場發展的現象,不是企業家的

38

7. Endless number of new ways

 Where the static person sees nothing but routine, the entrepreneur knows that there exists a nearly endless number of new ways of doing things.

 Always and everywhere there is a richness of ideas and plans, but

ideas are cheap

… What is truly difficult to face is the risk and uncertainty that comes with

doing something in reality

, not just in your mind.

39

8. 利潤作為篩選

 The entrepreneur could handle the nearly unlimited number of choices was through intuition … (But) the demand for profit weeds out many possible combinations.

 我直接以 預期正利潤 去定義創新。

40

四、

Kirzner 的企業家概念

41

1. Kirzner 的企業家理論

 Mises、Hayek、Kirzner的企業家理論都被視 為市場過程論:主觀認定均衡的存在和新均 衡的實現可能。  對均衡的觀點: 1) Neoclassical:客觀存在、穩定均衡。 2) Mises-Hayek-Kirzner:主觀下的個人評估 和作為。 3) Radical Subjectivism:不存在、毫無意義的 概念。

42

1.1 朝向均衡的推手

1) 2) 3) Neoclassical:converging to equilibrium, by Walrasian auctioneer Kirzner:questioning the exiting of market equilibrium, by entrepreneur Schumpeter:challenging the market, by entrepreneur

43

1.2 Kirzner

s entrepreneur

 The entrepreneurial element in action is the element that makes individuals capable of coping with uncertainty and limited knowledge.

 In small steps, the entrepreneurs tend to make the market more coordinated.

 The entrepreneur is the agent that purposely changes prices, quantities and other data.

44

1.3 市場的內建變數與衍生變數

 Kirzner (1973): 1.

內建變數 =underlying variables, UV  資源、秉賦、偏好、技術機會  交易前就存在  有些主觀論者不認同 (Holcombe ) 2.

衍生變數 =induced variables, IV  交易後出現  價格、產量、生產方式

45

1.4 兩變數的比較

1) Neoclassic: IVs are completely determined by UVs.

2) Kirzner: what we encounter over time is a mass of changes in IVs that reflect the continuous changes in the UVs.

3) Radical Subjectivism: IVs and UVs cannot at all be separated.

46

2. 警覺 (Alertness)

 警覺是 Kizner 之企業家的核心功能:警覺 市場中尚未被注意到(unnoticed) 的利潤機 會。  不同於 Schumpeter 強調企業家的 boldness, self-confidence and courage,Kirzner 強調的是 是視野(不是管理學說的vision ,那是目標, 如清大科管院) 。

47

2.1 警覺的內容

  An extraordinary sense of “smelling” opportunities 1) 個人對UV和IV有一定程度的認識。(Like an antenna) 2) 3) 個人具有明白目前效用可以提升的意識。 個人具有處理 uncertainty 的能力。 CF: Menger on goods

48

2.2 Kizner 的兩種警覺之一

 1973年版:後顧型警覺( Backward Alertness )  預見別人未見的均衡而去實現。   Kirzner did not distinguish arbitrageurship from entrepreneurship. (sell for high prices) Ref: YU

49

2.3 例:後顧型警覺

1) 2) 3) 七張買豪宅 2008年買黃金,第一次量化寬鬆 梭羅的五大板塊碰撞觀 4)  兩岸直航: 航空公司(第一波、第二波)  渡輪、福建沿岸休憩中心

50

2.4 兩種警覺之二

  1982 年版:前瞻性警覺( Forward Alertness ) With the multi-period situation, Kirzner accepted the elements of creativeness and imagination into his mode. (the entrepreneur must introduce his own creative action, in fact construct the future as he wishs it to be .)

51

2.5 例:前瞻性警覺

 Gates and Jobs  Moore定律:電池、生命科學、外太空?  遠雄與內湖科技園區:美麗的意外

52

3.3 企業家的活動

  企業家的活動: 1) 後顧型警覺:企業家不會一步就達到新 均衡,他們的每一步,都可以接續出下 一步。 2) 前瞻型警覺:他們描繪的未來只是一種 可能,實際上是被後繼的企業家共同塑 造出來的。 企業家的活動帶來經濟成長,而所得的增 加帶來新的企業機會。

53

4. 十倍速時代的故事

 1) 警覺:微細處 卡珊德拉的詛咒:阿波羅要求與Tiresias發 生肉體關係,她拒絕,阿波羅施以詛咒: 凡她說出口的預言將百發百中,然而誰也 不信其為真。 2)  第一版陷阱:新瓶裝舊酒?如果瓶子也不 特殊。 Only the paranoid, by Andrew S. Grove(安 迪.葛洛夫)

54

5. 政策含意

1.

2.

企業家的活動取決於企業家是否能夠保有 他們從企業行動中所賺取的利潤。(R. D. Holcombe, ) 以政策去反托拉斯(反壟斷),不如去刺 激競爭和鼓勵企業家進入市場。(Kirzner, 1973)

6. 強盜鉅富(Robber Baron)

 從例子看,許多對生活水準有重大貢獻的 工業鉅子,其壟斷行為卻常與違法與殘忍 有關,而其生活也常在踐踏社會規範與習 俗,並無止境地追逐金錢。  佔領華爾街?

56

6.1 強盜鉅富的一些名單

 19世紀:Daniel Drew, James Fisk, Jay Gould, Samuel Insull, J. P. Morgan , John D. Rockefeller, Cornelius Vanderbilt  20 世紀:Ivan Boesky, Dennis Levine, Michael Milken, William H. Gates  How about: Co Co Chanel? Steve Jobs?

57

7. 以破壞規範去創造利潤?

 如果均衡乃是一般人遵循規範的結果,那麼, 超越一般規範的行為是否意味著利潤機會的 創造?  The imperative of every robber baron: Always act in such a way that you profit by violating a norm that everyone else upholds and no one suspect that you do not. (L. S. Moss, p.104)

58

五、 消費面的企業家精神

59

1. 個人的企業家精神

 自由進出事個人的行動,企業家精神是個人 的傾向與能力。  個人的傾向與能力表現在: 1.

2.

3.

供給面 需要面 職業的選擇

60

2. 需要面的創新

 消費者勇於嘗試生產者的創新,尤其是體 育活動  消費者的作用: 1.

2.

檢驗者:對生產者創新的檢驗 跟隨者:讓新創新成為新的利潤標竿,以吸引 新的供給者和其創新

61

六、

台灣經濟成長的故事

62

1. 時代背景

• • • 1950 年代的台灣是個貧困而落後的社會, 通貨膨漲十分嚴重。 當時 800 萬的人口,只有規模甚小的煉鋁工 業及棉毛工廠。 每年的國外貿易總值約兩億美元,貿易逆 差為 3000 萬美元,並逐年惡化。出口值的 80% 都來自糖與米的出口。

63

1.2 米糖經濟

蔣碩傑<台灣經濟發展的啟示> : 「台灣的蔗糖出口,那時實際上是由國際協定 所決定的,每年由參與國際蔗糖協定的產糖國 家來共同決定市場分攤的額度;稻米則專銷日 本,每年的數量和價格都由兩國政府直接磋商 決定。因此,這兩種主要出口品的彈性實際上 是等於零。貶值只會使台灣的貿易條件惡化, 使進口品的國內價格提高,而為國內的通貨膨 脹添油助燃而已。」

64

1.3 不利的貿易條件

 在無法增加出口值下,讓外匯匯率由市場決 定,會造成台幣貶值,並使進口貨物價更為 上漲。  凱因斯學派認為這將增加廠商的投資成本, 會發生成本推動型的物價膨脹。  當時流行的「彈性悲觀論」:開發中國家可 以出口至世界市場的物品都缺乏彈性,貶值 只會導致貿易條件惡化與物價膨脹。

65

2. 自由競爭是動態的發現程序

 蔣碩傑是奧派大師 F. Hayek 的弟子,極力反 對這兩種為政府干預市場鋪路的論點。  Hayek :自由競爭市場裡的調整是在發現新 商品的動態過程中完成的,而不只是靜態的 供給量與需求量的調整。貶值固然無法改變 蔗糖與稻米的出口值,但企業家透過自由競 爭市場的發現程序自會找到新出路。

66

2.1 尊重市場

蔣碩傑<台灣經濟發展的啟示> : 「我們始終認為,即使傳統的主要出口品是面 對著低彈性的國外需要,但是 必定仍有 好幾百 種新的產品,能以廉價的勞工來生產,而且易 於推銷到勞動稀少而工資昂貴的國家。台灣擁 有充沛而廉價的勞動,實在不應由人為的高估 了的幣值將之遮掩起來。 」

67

2.2 初期成果

 1958年,在台灣的政府接納了貶值與貿易 自由化的建議。  1964年,出口值便突破四億美元,貿易差 額首次呈現出超,而工業產品在出口值中 的比例則已超過百分之四十。

68

3. 蔣碩傑的回顧-1/5

<台灣經濟發展的啟示>: 「在這全島僅有三分之一的可耕地,而且人口 密度又高於荷蘭的擁擠的小島上,農產品(如 米和糖)一定不是具有比較利益的產品了。具 有比較利益的產品一定是那些需要相對的較多 人力,而使用土地少,和不用大量資本來生產 的產業。因此, 紡織品、衣物、鞋子、洋傘、 玩具、和其他輕工業產品似乎是早期最合乎台 灣的生產因素稟賦條件的產品。

69

3.1 蔣碩傑的回顧-2/5

「那些仍然能夠留在出口品榜上的農產品,也 已經改變了特徵。米和糖等需要相當大量土 地來生產的產品不再受重視,新的農業出口 則係極為勞動密集而使用較少土地者:先是 洋菇、蘆筍,接著是鰻魚(輸往日本)和食 用蝸牛(輸往法國)。

70

3.2 蔣碩傑的回顧-3/5

「為求出口持續成長,台灣只有不斷的設法開 發新產品和尋找新市場,我們可以在台灣的 農業和製造業出口品中找到許多例子來說明。 正如上面提過的,台灣的人口密度快速增加, 使得生產稻米變為無利可圖,於是台灣開始 生產只要很少量的土地,而可在小棚中一層 一層的稻草堆中種植的香菇作為新的出口作 物,此種作物很快地擴張成新的主要出口物, 一年出口值超過一億元。

71

3.3 蔣碩傑的回顧-4/5

「然而,美國很快地便對台灣的洋菇出口設限, 台灣只好另外找到歐洲共同市場作為洋菇的 新生路,同時又開發蘆筍作為新的出口作物。 但是,同樣的故事也發生在蘆筍,美國及歐 洲共同市場也很快地對台灣蘆筍出口量設限。 因此,台灣就得不斷的開發新的出口品和尋 找新市場,如銷往日本的鰻魚和洋蔥,以及 銷往法國的食用蝸牛等等。

72

3.4 蔣碩傑的回顧-5/5

製造品的擴張也遵循相同的路線:紡織品、 鞋子、洋傘、黑白和彩色電視機、機械和電 動玩具等等都曾次第遭受美國和西歐國家的 設限。台灣出口成長之所以能夠如此輝煌, 完全是由於台灣的企業家能不斷的發展新出 口商品和不斷的開發新市場。」

73

4. 台灣經濟成長經驗

 商業機會是主觀的,是企業家綜合其資金運用 狀況、掌控員工能力、法令的了解與運用能力、 與官員和其他廠家的人情網絡等的判斷。  換言之,商業機會是企業家在推出新商品時對 機會成本的評估。某甲認為有利潤的商業機會, 未必被某乙認可。  如我們再三強調地,儘管他們可以偽裝成先知, 但知識分子與政府官員實際上都並無能力為企 業家提供商業機會。

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