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三单相交流电路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项目三单相交流电路

项目三 单相交流电路
(时间:9次课,18学时)
本章介绍的单相交流电路是指由一相正弦交流电源
作用的电路,即电路中的电流、电压或电动势的大小和
方向都随时间按正弦规律变化的电路。常用的正弦交流
电源有交流发电机和正弦信号发生器等,广泛应用在工
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单相正弦交流电路的学习是研究
三相电路的基础,在电工学中占非常重要的地位。单相
正弦交流电路不同于前面讨论的直流电路,在学习过程
中应建立交流的概念,对于本章所讨论的基本理论和基
本分析方法,应很好地掌握。
项目三 单相交流电路








任务一 正弦交流电的基本概念
任务二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任务三 单一参数的交流电路
任务四 电阻、电感和电容串联的交流电
路
任务五 阻抗的串联和并联
任务六 功率因数的提高
任务七 电路的谐振
任务八 非正弦周期信号电路分析
任务一 正弦交流电的基本概念
所谓正弦交流电,是指大小和方向都随时间按正
弦规律作周期性变化的电流、电压或电动势,简称交
流电。它被广泛应用与现代生产和日常生活中,这节
主要介绍它的三要素、相位差和有效量。
任务一 正弦交流电的基本概念

3.1.1 正弦量的三要素

3.1.2 正弦量的相位差

3.1.3 正弦量的有效量
3.1.1 正弦量的三要素
大小和方向随时间按正弦规律变化的正弦电流、正弦
电压、正弦电动势等物理量统称为正弦量。
正弦量的三要素:幅值、频率和初相位。
一个正弦交流电压的瞬时值可用三角函数式(解析式)来
表示,
即u(t) = Umsin( t   u )
同理,电流和电动势分别为
i(t) = Imsin( t   i )
e(t) = Emsin( t   e )
图3.1 正弦交流电压
1.幅值(或有效值)
Im、Um、Em分别叫做正弦电流、电压、电动势的幅
值(也叫做峰值或最大值),它们反映了正弦量变
化的大小。
2.频率(或角频率、或周期)
(1)周期:正弦交流电完成一次循环变化所用的时
间,用字母T表示,单位为秒(s)。
(2)频率:正弦量在单位时间内作周期性循环变化
的次数用字母f表示,单位为赫兹(Hz)。
(3)角频率:表示单位时间内正弦量变化的弧度数,
用字母表示,单位为弧度/秒(rad/s)。
 = 2f=
2
T
1
f 
T
T
2

注意:角频率与角速度是两不同的概念,角速度是机
械上的空间的旋转角速度,而角频率泛指任何随时间作正
弦变化量的频率f与2π的乘积。
例3-1 已知某电网供电频率f为50Hz,试求角频率
及周期T。
解:角频率为
=2f=2×50=100=314rad/s
周期为
T=0.02s
3.初相位

前面式中( t   u)、( t   i)、( t   e)分别叫
做正弦电压、电流、电动势的相位角,简称相位或
相,单位为弧度rad或度(°),用字母α表示。

相位反映出正弦量变化的进程。当相位角随时间作
连续变化时,正弦量的瞬时值也随之作相应变化。
t=0时的相位角称为初相位角,简称初相位或初
相,用字母ψ表示。


 e分别为正弦电流、电压、电动势的初相
 i 、 u 、
位,表示初始时刻(t = 0时)正弦交流电所处的电角
度。

通常,选择初相位的绝对值小于π,可正,也可负。
例3-2 已知u = 311sin(314t-60°)V,求幅
值Em、频率f、角频率、初相位。
解:根据式(3-1) u(t) = Umsin( t   u ),可
知
幅值为 Um = 311V
频率为f = 50Hz
角频率为 = 314rad/s
初相位为ψ=-60°=-1/3π


两个同频率正弦量的相位角之差,称为相位差,用表示。
并规定
12 ≤180°
12 ≤π
例如,i1和i2为两个同频率电流,
i1 = Im1sin( t   1)
i2 = Im2sin( t   2)
则这两个正弦量的相位差为
12 = ( t   1)  ( t   2) =  1 -  2

(3-7)
可见,两个同频率正弦量的相位差即为初相位之差。相位
差实质上反映了两个同频率正弦量变化进程的差异,表明
在时间上的先后关系。
3.1.2 正弦量的相位差
图3.2 两同频率正弦量的相位关系
(1)当 12 > 0时,i1比i2先到达正最大值,此时
称第1个正弦量比第2个正弦量的相位超前角12,如图

3.2 (a)所示;
(2)当 12 < 0时,i1比i2后到达正最大值,此时
称第1个正弦量比第2个正弦量的相位滞后12角,如图

3.2 (a)所示,此时相位差须用绝对值不大于的角度来
描述。

(3)当 12 = 0时,i1和i2同时到达正最大值,此
时称第1个正弦量与第2个正弦量同相,如图3.2 (b)所
示;


(4)当 12 =   或时,一个正弦量到达正最大值时,
另一个正弦量到达负最大值,此时称第1个正弦量与第
2个正弦量反相,如图3.2 (c)所示;
(5)当 或时,一个正弦量到达零时,另一个正弦量到
达正最大值(或负最大值),此时称第1个正弦量与第2
个正弦量正交。如图3.2 (d)所示。
例3-3 已知两正弦量u = 311sin(314t 30°) V,
i= 5sin(314t 90°) A,请指出两者的相位关系,
并求当计时起点改为t = 0.00333s时,u和i的初相位、
瞬时值及其相位关系。
解:相位差为
ui  (30 )  (90 )  120
相位关系为,u比i滞后,或i比u超前。
当计时起点改为t = 0.00333s时, u和i的初相位分别为
1 1 1
 u  314  0.00333  30  π- π= π
3 6 6
1 1 5
 i  314  0.00333  90  π+ π= π
3 2 6
相位关系为
1 5
2
ui   u  i  π- π=-   120
6 6
3
则u和i的瞬时值分别为
u = 311sin(314t 30°)
= 311sin(314×0.0033330°)
= 311sin(30°)= 115.5V
i = 5sin(314t 90°) = 5sin(314×0.00333 90°)
= 5sin(150°)= 2.5A
可见,当两个同频率正弦量的计时起点变化时,各自相位将
发生变化,但其相位差不变。说明初相位的大小与计时起点
的选择有关,而相位差与计时起点的选择无关。
3.1.3 正弦量的有效量



利用电流的热效应来确定电流的大小。
在热效应方面,交流电流与直流电流(i与I)是等效的,直流
电流I的数值可以表示交流电流i的大小,于是把这一特定的
数值I称为交流电流i的有效值。用大写英文字母I表示交流
电流的有效值,和直流电流的表示一样。
根据交流电流有效值的定义,交流电流i的有效值为
1 T 2
i
d
t
I=

T 0
(3-8)
可见,交流电流的有效值也称为方均根值。其适用于周期性
变化的物理量,但不能用于非周期性物理量。

若i为正弦交流电流,即 i = Imsin t,则
I




Im
2
 0.707 I m
I m  2I
可见,正弦交流电流的有效值等于最大值的 1/ 2 倍或
0.707倍。同理,正弦交流电压、正弦交流电动势的有效值
均为各自最大值的0.707倍 。
一般所指的正弦电流、电压或电动势的大小,都是指的有效
值。例如,交流电流表和电压表测出的值是有效值,电气设
备铭牌上标注的额定值也是有效值。
我国的交流电源电压称为工频电压,它的有效值为220 V、
频率为50Hz。
有效值、频率、初相这3个参数也可以合在一起叫做正弦交
流电的三要素 。
任务二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是线性电路正弦稳
态分析的一种简便而又有效的方法。
该方法可以将繁琐的三角函数运算进行
简化,从而能够方便正弦电流电路的分析
运算,这需要运用复数来实现。
任务二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
3.2.1 复数及其运算

3.2.2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3.2.1 复数及其运算
1. 复数的概念
在直角坐标系中,以横轴为实数轴,用+1表示,纵
轴为虚数轴,用+j表示,这样就组成了复平面,复数
可以作为一个点A(a,b)表示在复平面上 ,如图的复
数为A = a + jb。
图3.3 复数在复平面上的表示
一个复数A有以下4种表达式。
1) 代数形式
A = a + jb
式中, a叫做复数A的实部,b叫做复数A的虚部。
2)三角函数式
A=a+jb = A (cos jsin)
式中,A 叫做复数A的模,又称为A的绝对值, 叫做
复数A的辐角 。
3)指数形式
A =(cos jsin) =
4)极坐标形式
A=∠
Ae
j
从图中可以看出,复数A的实部a、虚部b与模 A 成
一个直角三角形。三者之间的关系为
A  a 2  b2
b
  arctan
a
a=
A cos
b=
A sin
注意:复数的4种形式均可以相互转换 。
例3-5 将下列复数转化为极坐标形式:
(1)Z1 = 5; (2) Z 2 = j3;
(3) Z3 = 16  j12
解:利用复数的代数形式,计算结果如下:
(1)
Z1= 5 = 5∠0
(2)
Z2=  j3 = 3∠90
(3)
Z3= 16  j12 = 20∠36.9
例3-6 将下列复数转化为代数形式:
(1)Z1= 50∠53.1;(2) Z2 = 10∠ 120。
解:利用复数的三角形式,计算如下:
(1)
Z1= 50∠53.1
= 50(cos53.1 + jsin53.1)
= 50(0.6 + j0.8)
= 30 + j40
(2)
Z2 = 10∠ 120
= 10(cos120  jsin120)
= 10( 0.5  j0.866)
=  5 j8.66
2. 复数的运算
(1)复数的加、减法运算。
复数的加、减法运算须采用代数形式进行。运算时,
应该把复数的实数部分与实数部分相加、减,虚数部
分与虚数部分相加、减。
(2)复数的乘法运算
复数的乘法运算既可以采用代数形式,也可以采用指
数形式(或极坐标形式)。
用指数形式比较方便 ,两个复数乘积的模值等于这两
个复数的模值的乘积,而其辐角等于这两个复数辐角
的和。
(3)复数的除法运算。
除法运算也有两种方法。
当用代数形式运算时,由于分母里出现了复数,为了使分
母为实数,必须在分子分母同乘上分母的共轭复数a2-jb2。
采用指数形式进行除法运算更具优越性。两个复数相除的
模值等于这两个复数的模值的相除,而其辐角等于这两个
复数辐角的差。
(4)复数的乘方运算。
类似于乘法运算,采用指数形式(或极坐标形式)运算才
方便。复数的乘方的模值等于这n个复数的模值的乘积,而
其辐角等于这n个复数辐角的和。
例3-7 已知 Z1= 4 +j3, Z2 = 6 – j8。 试求:
(1) Z1  Z2; (2) Z1  Z2; (3) Z1 · Z2;
(4)Z1 / Z2;(5) (Z1)2 。
解:(1) Z1 + Z2 = (4+ j3) + (6 – j8)
2
= 10  j5 = 11.18∠-26.6°
(2) Z1  Z2 = (4+ j3)  (6 – j8)
= 2 + j11 = 11.18∠100.3°
(3) Z1 · Z2 = (5∠36.9°)  (10∠-53.1 °)
= 50∠-16.2°
(4) Z1 / Z2 = (5∠36.9°)  (10∠-53.1°)
= 0.5∠90°
(5) (Z1)2 =(5∠36.9°)2 = 25∠73.8°
3.2.2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
复指数函数 A(t)= A e j(t  )
和一般复数不同,不仅是复数,而且辐角还是时间的函
数。


根据欧拉公式,一个复指数函数的虚数部分是一个正弦
函数,所以正弦量可以用上述复指数函数来描述,使正
弦量与其虚数部分一一对应起来。
有效值相量是以正弦量的有效值为模、初相角为辐角,
记为
I m j
I
e  Ie j  I 
2

在大写字母I上加小圆点来表示相量,既可以区分有效值
的表示,也可以与一般复数区分开来。
u  U m sin(t   )

类似的,设正弦电压

则其振幅相量和有效值相量分别为
U m  U m e j  U m 
U

Um
2
e j  Ue j  U 
通常简称的相量表示法都是指有效值相量的表示方法,
因为在实际应用中较多涉及的是正弦量的有效值。
例3-8 请写出正弦量u = 311sin(314t 30° ) V,
i = 4.24sin(314t 45°) A 相量形式。
解:(1) 正弦电压u的有效值为
U = 0.7071  311 = 220 V
初相=30°
所以其相量为 U  U   22030 V
(2) 正弦电流i的有效值为
I = 0.7071  4.24 = 3 A
初相=-45°
所以其相量为 I  I   3  45 A
例3-9 请写出下列正弦相量的瞬时值表达式,设角频
率为:
(1)
U  120  37 V
(2)
I  560 A
解:(1)
(2)
;
。
u  120 2 sin(t  37) V
i  5 2 sin(t  60) A
例3-10 已知 i1  3 2 sin(t  30) ,i2  4 2 sin(t  60) 。
试求:i1  i2
解:电流i1、i2对应的相量形式为
I1  3  30  3(cos30  jsin 30)  (2.598  j1.5)
I 2  4  60  4(cos 60  jsin 60)  (2  j3.464) 
复数的加法运算为
I1  I 2  4.598  j1.964  5  23.1
总电流的瞬时表达式为
i1  i2  5 2 sin(t  23.1)
相量图如图3.4所示。
图3.4 例3-10相量图
任务三 单一参数的交流电路
电阻元件、电感元件和电容元件都是构成电
路模型的理想元件,前者是耗能元件,后两者是
储能元件。在直流稳态电路中,电感元件可视为
短路,电容元件可视为开路,只讨论电阻对电路
的阻碍作用。但在正弦交流电路中,这3种元件将
显现它们各自不同的电路特性,所以必须先讨论
单一元件在正弦电路中的特性。
任务三 单一参数的交流电路

3.3.1电阻元件电路

3.3.2电感元件电路

3.3.3电容元件电路
3.3.1 电阻元件电路
只含有电阻元件的交流电路叫做纯电阻电路,如
含有白炽灯、电炉、电烙铁等的电路。
1. 交流电路中的电阻元件
电阻就是表征导体对电流呈现阻碍作用的电路
参数。对于金属导体,可用下式计算:
R=
l

s
2. 电阻电流与电压的关系
1)
电阻电流与电压的瞬时值关系
如图3.5,电阻与电压、电流的瞬时值之间的关系服
从欧姆定律 。设加在电阻R上的正弦交流电压瞬时值为
u  U m sin  t
则
i
u Um

sin( t )  I m sin( t )
R
R
图3.5 纯电阻电路
2)电阻电流与电压的有效值关系
电压、电流的有效值关系又叫做大小关系 。
U
正弦交流电压和电流的振幅之间满足欧姆定律 ,为: I 
R
两边同时除以,即得到有效值关系: I  U m
m
R
可见,电阻元件上电压和电流成线性关系。
3)电阻电流与电压的相位关系为同相
4)电阻电压与电流的相量关系
U  IR
上式又叫做欧姆定律的相量形式 。
其波形图和相量图分别如图3.6(a)、
3.6(b)所示。
图3.6 电阻电压与电
流的波形图与相量图
3. 功率
1)
瞬时功率
瞬时功率是电路在任一瞬间所吸收或发出的功率,用小写
字母p表示。在关联参考方向下,瞬时功率为正,表明外电
路从电源取用电能,电路在消耗电能。
在纯电阻电路中,由于电压与电流同相,即相位差  = 0
则瞬时功率
pR  ui  U m sin  tI m sin  t  UI (1  cos 2 t )
可见,电阻的瞬时功率由两部分组成,第1部分是常数UI,
第2部分是幅值为UI,并以角频率2 随时间变化的交变量

UI cos 2t
2) 有功功率
有功功率即平均功率,是瞬时功率在一个周期内的
平均值,用大写字母P表示。有功功率反映了电路在
一个周期内消耗电能的平均速率。
2
1 T
U
P   0 pdt  UI  RI 2 
T
R
可见,纯电阻电路消耗的平均功率的计算公式与
直流电路中功率的计算公式相同,表明了电阻元件上
实际消耗的功率。其SI单位为瓦特(Wt)或简写为(W)。
电阻元件又称为耗能元件。
例3-11 在纯电阻电路中,已知电阻R = 22 ,正弦交
流电压u = 311sin(314t +60° ) V,求通过该电
阻的电流大小及功率,并写出电流的解析式。
解:大小即有效值为
I
功率为
U Um
311
14.14



 10A
R
2R
2  22
2
P  I 2 R  102  22  2.2kW
电流的解析式为
i
u 311sin(314t  60)

 14.14sin(314t  60) A
R
22
3.3.2 电感元件电路
只含有电感元件的交流电路叫做纯电感电路,如只含有理想
线圈的电路。
1. 交流电路中的电感元件
1)
感抗的概念
反映电感对交流电流阻碍作用程度的电路参数叫做电感电抗,
简称感抗,用
表示。
XL
2)
感抗的因素
纯电感电路中通过正弦交流电流时,呈现的感抗为
X L   L  2fL
式中,L是线圈的自感系数,简称自感或电感,电感的SI单
位是亨[利](H)或简写为亨(H)


线性电感:又叫作空心电感,线圈中不含有导磁介质,
电感L是一常数,与外加电压或通电电流无关。
非线性电感:线圈中含有导磁介质,电感L不是常数,
是与外加电压或通电电流有关的量,例如铁芯电感。
本书中只讨论线性电感元件。
3)电感线圈在电路中的作用
低频扼流圈: “通直流、阻交流”
高频扼流圈: “通低频、阻高频”
2. 电感电流与电压的关系
1)电感电流与电压的瞬时值关系
如图3.7所示的纯电感电路,
设正弦电流为 i  I m sin t
根据电磁感应定律及基尔霍夫定律
图3.7 纯电感电路
得出
uL  eL  L
di
dt
则
d( I m sin t )
uL  L
  LI m cos t   LI m sin(t  90)  U Lm sin(t  90)
dt
2) 电感电流与电压的有效值关系
由上式可知,电感电流与电压的大小关系为
U
U
I m  Lm  Lm
L
XL
或者
UL
I
XL
显然,感抗与电阻的单位相同,都是欧姆()。
感抗只是电感上电压与电流的幅值或有效值之比,而
不是其瞬时值之比,瞬时电压与瞬时电流不是线性比
例关系。
3) 电感电流与电压的相位关系
在相位上,电感电压比电流超前90°(或 /2),即电
感电流比电压滞后90°。
4)电感电压与电流的相量关系
UL  ULe
j u
 X L Ie
j( i  90 )
j90
 X L e Ie j  j X L I  j LI
i
可见,电感电压的有效值等于电流有效值与感抗的乘积,
在电流相量上乘以算子j,即向空间逆时针方向旋转,
表示电压比电流超前 90°。
3. 功率
1)
瞬时功率
在纯电感电路中,由于电压比电流超前,即电压与电流
的相位差  =90° 则
p  uLi  U Lm sin( t  90) I m sin  t  U L I sin 2 t
可见,电感瞬时功率的幅值为 U L I ,角频率为 2 。
2)
有功功率
1 T
1 T
P   0 pdt   0 U L I sin 2 tdt  0
T
T
可见,电感在一个周期内的平均功率为零,表明电感元
件是一个储能元件,在电路中不消耗功率(能量)。
3) 无功功率
电感上瞬时功率的最大值称为无功功率,即
2
U
QL  U L I  I 2 X L  L
XL
电感的无功功率用字母 QL 表示,单位为乏(var)或
千乏(kvar)。电感在电路中只与电源之间进行着可
逆的能量交换,用无功功率来表示这种能量交换的大
小。
例3-12 已知电感L =80mH, uL  311sin(314t  60) V
试求:(1) 感抗 X L ;(2) 电感上的电流I;(3) 电流瞬时值i。
解:(1)电路中的感抗为
X L   L  314  0.08  25
(2)电感上的电流为
I
(3)电流瞬时值为
UL
311

 8.8
XL
2  25
由于电感电流i比电压 U L 滞后90°,所以
i  8.8 2 sin(314t  30)
3.3.3 电容元件电路
只含有电容元件的交流电路叫做纯电容电路,如只含有电容
器的电路。
1. 交流电路中的电容元件
1)
容抗的概念
反映电容对交流电流阻碍作用程度的电路参数叫做电容电抗,
XC
简称容抗。用
表示。容抗按下式计算
1
1
XC 

C 2fC
式中,C是电容器的电容量,简称电容,电容的SI单位是法
[拉](FL)或简写为法(F)。
2)
电容在电路中的作用
隔直电容器:用于“通交流、隔直流”,
高频旁路电容器:用于“通高频、阻低频”,将高频电
流成分滤除。
2. 电容电流与电压的关系
1)电容电流与电压的瞬时值关系
如图3.9所示为纯电容电路
设正弦电压为 uC  U Cm sin  t
duC
根据
iC
dt
得出
图3.9 纯电容电路
d(U Cm sin  t )
iC
 CU Cm cos  t  CU Cm sin( t  90)
dt
 I m sin( t  90)
2)
电容电流与电压的有效值关系
由上式可知,电容电流与电压的大小关系为
I m  CU Cm 
U Cm
XC
或者
I
UC
XC
显然,容抗与电阻的单位相同,都是欧姆()。
容抗只是电容上电压与电流的幅值或有效值之比,而不
是其瞬时值之比,瞬时电压与瞬时电流不是线性比例关
系。
3)
电容电流与电压的相位关系
在相位上,电容电流比电压超前90°(或 /2),即电
容电压比电流滞后90°。
4) 电容电压与电流的相量关系
UC  UCe
j u
 X C Ie
j( i  90 )
 X Ce
 j90
Ie
j i
I
I
  j XCI   j

 C j C
可见,电容电压的有效值等于电流有效值与容抗的乘
积,在电流相量上乘以算子(-j),即向空间顺时针方
向旋转,表示电压比电流滞后90°。
3. 功率
1)
瞬时功率
在纯电容电路中,由于电流比电压超前,即电流与电
压的相位差  =90° 则
p  uCi  U Cm sin  tI m sin( t  90)  U C I sin 2 t
可见,电容瞬时功率的幅值为 U C I ,角频率为 2 。
2)
有功功率
1 T
1 T
P   0 pdt   0 U C I sin 2 tdt  0
T
T
可见,电容在一个周期内的平均功率为零,表明电容
元件是一个储能元件,在电路中不消耗功率(能量)。
3) 无功功率
电容上瞬时功率的最大值称为无功功率,即
2
U
QC  U C I  I 2 X C  C
XC
电容的无功功率用字母 QC 表示,单位为乏(var)
或千乏(kvar)。电容在电路中只与电源之间进行
着可逆的能量交换,用无功功率来表示这种能量交
换的大小。
例3-13 已知一12.7F的电容,外加正弦交流电压
uC  220 2 sin(100t  30) V,试求:(1) 容抗 X C ;(2) 电容
上的电流大小 I ;(3) 电流瞬时值 i 。
C
C
解:(1)
电路的容抗为
XC 
(2)
(3)
1
1

 250
6
C 314  12.7  10
电容上的电流为
电流的瞬时值
U C 220
IC 

 0.88
X C 250
由于电容电流比电压超前90,则
iC  0.88 2 sin(100t  120) 
任务四 电阻、电感和电容串联的交流电路

3.4.1电压和电流的关系

3.4.2功率关系
3.4.1 电压和电流的关系
1. RLC串联电路的电压和电流关系
由电阻、电感、电容相串联构成的电路叫做RLC串联电路。
如图3.11(a)所示,电路中的各个元件经过相同电流。
选取电压电流为关联参考方向,设电路中电流为参考正弦量,
则根据R、L、C的基本特性,可得各元件的两端电压依次为
uR  RI m sin  t  U Rm sin  t
uL  X L I m sin( t  90)  U Lm sin( t  90)
uC  X C I m sin( t  90)  U Cm sin( t  90)
图3.11 RLC串联电路及相量图
根据基尔霍夫电压定律(KVL),在任一时刻总电压u的
瞬时值为
u  uR  uL  uC
则相量形式为
U  UR  UL  UC
从图3.11(c)中可以看出,电压相量 U 、U R 以及U L  U C
正好形成一个直角三角形,这个直角三角形被称为电压
三角形。三个电压的关系如下:
U  U R2  (U L  U C )2  U R2  U X2
式中,U X  U L  U C 称为电抗电压,表示电感与电容串联
后的总压降,其正、负以及零值反映电路的不同工作性
质。
从电压三角形中还可以得出总电压与电流之间的相位差,
即
U  UC
U
  arctan L
 arctan X
R
UR
 角的正负表示总电压与电流的相位关系。和电抗电
压一样,都能反映电路的不同工作性质。
2. RLC串联电路的阻抗
根据各元件的电压与电流的相量关系,可得
U  RI  j X L I  j X C I  [R  j( X L  X C )]I  ZI
U
Z
I
上式就是正弦交流电路相量形式的欧姆定律。
其中
Z  R  j( X L  X C )  R  j X  Z e j
式中, Z 称为电路的复阻抗,单位为欧姆(Ω)。
X  X L  X C 称为电抗,单位也是欧姆(Ω)。
Z  R2  X 2 为复阻抗的模值,包含了电阻和电抗,
又称为阻抗。
  arctan
X  XC
X
 arctan L
R
R
为复阻抗Z的辐角,又称
阻抗角,其大小只决定于电路参数即电阻和电抗,而与电路
的电压和电流无关。
可以看出,R、X 和 Z 也组成直角三角形,称其为阻抗
三角形。比较图3.13所示阻抗三角形和图3.14电压三角形,
不难发现,阻抗三角形与电压三角形互为相似三角形。
从复阻抗的表达式中可以看出,R、X和 Z 也组成直角
三角形,称其为阻抗三角形。比较图3.13所示阻抗三角
Z
形和图3.14电压三角形,不难发现,阻抗三角形与电压
三角形互为相似三角形。对应边之间的倍数关系正好为电
流I的大小。即
UR
R
I
X
图3.13RLC串联电路的阻抗三角形
UX
I
U
Z 
I
图3.14 RLC串联电路的电压三角形
由阻抗三角形和电压三角形,可以求出总电压与电流的
相位差为
  arctan
UL  UC
X  XC
X
 arctan L
 arctan
UR
R
R
3. RLC串联电路的性质
从上式可以看出,电抗X的正负决定阻抗角的正负,
而阻抗角的正负反映了总电压与电流的相位关系。因
此可以根据阻抗角 为正、为负、为零的3种情况,将
电路分为3种性质。
感性电路:当X > 0时,即X L > X C, > 0,
UL > UC,总电压u比电流i超前,表明电感的作用大
(1)
于电容的作用,电抗是电感性的,称感性电路;
(2) 容性电路:当X < 0时,即X L< X C, < 0,
UL < UC,总电压u比电流i滞后||,电抗是电容性的,
称容性电路;
(3) 电阻性电路:当X = 0时,即X L = X C, = 0,
UL = UC,总电压u与电流i同相,表明电感的作用等于
电容的作用,达到平衡,电路阻抗是电阻性的,称电阻
性电路。当电路处于这种状态时,又叫做谐振状态(3.7
节)。
需要注意的是,复阻抗不是相量,不是时间的正弦函数。
例3-14 已知RLC串联电路中, 交流电源电压u=
311sin(314t -30°)V, R = 30  , L = 445
mH,C = 32F。试求:(1) 电路中电流的瞬时表达i;
(2) 电路中电压与电流的相位关系,并分析性质;(3)
各元件上的电压UR、UL、UC。
解:(1)求电路中的电流I
因为
X L   L  314  445 103  140
XC 
1
1

 100
6
C 314  32 10
Z  R 2   X L  X C   50
2
所以
U
311
I 
 4.4A
Z
2  50
(2)
电路中电压与电流的相位关系
  arctan
XL  XC
40
 arctan  53.1
R
30
即总电压比电流超前53.1,电路呈感性。
由此,得出电流的瞬时表达式为
i  4.4 2 sin(314t  83.1)A
(3)
各元件电压的有效值
UR = RI = 30×4.4 = 132V
UL = X LI = 140×4.4 = 616V
UC = X CI = 100×4.4 = 440V
从计算结果发现,电感电压、电容电压都比电源电压高,
在交流电路中各元件上的电压可以比总电压大,这是交
流电路与直流电路特性的不同之处。
例3-15 在RL串联电路中,已知:R = 4 ,L =
9.6mH,设外加电压 u = 311sin(314t  60)V。
试求:电阻和电感上电压的瞬时值。
解:感抗为
X L   L  314  9.6 103  3
电路的等效复阻抗为
Z = R + j(XL -XC )= R + jXL = 4 + j3
= 5∠36.9 
正弦交流电压u的相量为
U  220∠60 V
电路中电流相量为
 220
U
(∠60-36.9)= 44∠23.1 A
I  
Z
5
则电阻和电感上的电压相量分别为
U R  RI 4×44∠23.1
= 176∠23.1 V
U L  ZL I  jX L I  3×44(∠23.1+∠90)
= 132∠113.1 V
电阻和电感上的电压瞬时值分别为
uR  176 2 sin(314t + 23.1) V
uL  132 2 sin(314t + 113.1) V
3.4.2 功率关系
1. 瞬时功率p
设正弦交流电路电流i为参考正弦量,正弦交流电路的总电压
u与总电流i的相位差(即阻抗角)为 ,则电压与电流的瞬时
值表达式为
i = Imsin(ωt)
则瞬时功率为
u = Umsin( ωt )
p = ui = UmImsin(ωt  )sin(ωt)
因为
sin(ωt  ) = sin(ωt)cos  cos(ωt)sin
所以
p  U m I m [sin( t ) cos  cos( t ) sin  ] sin( t )
 U m I m [sin 2 ( t ) cos  sin( t ) cos( t ) sin  ]
1  cos(2 t )
sin( 2 t )
 UmIm
cos  U m I m
sin 
2
2
 UI cos [1  cos(2 t )]  UI sin  sin( 2 t )
可见,正弦交流电路的瞬时功率不再是正弦波形,其
第1项和电压电流相位差  的余弦值cos 有关,而
第2项和电压电流相位差  的正弦值sin 有关 。
2. 有功功率P
前面已经叙述过,有功功率即平均功率,则正弦电路
在一个周期内的平均功率为
1 T
1 T
P   0 pdt   0 [UI cos  (1  cos 2 t )  UI sin  sin 2t ]dt
T
T
1 T
1 T
  0 [UI cos  (1  cos 2 t )]dt   0 [UI sin  sin 2 t ]dt
T
T
 UI cos 
可见,瞬时功率
P  UI cos  1  cos(2t )  UI sin  sin(2t )
第1项在一个周期内的平均值为UI cos ;
第2项在一个周期内的平均值为零。
则瞬时功率P在一个周期内的平均值(即有功功率)为
P = UI cos
由上式知,正弦交流电路的有功功率与阻抗角的余弦cos
有关。cos是计算正弦交流电路功率的重要因子,称
为功率因数,用λ表示。
3. 无功功率Q
在瞬时功率 P  UI cos  1  cos(2t )  UI sin  sin(2t ) 中,
第2项表示交流电路与电源之间进行能量交换的瞬时功率,
|UIsin |是这种能量交换的最大功率,并不代表电路实
际消耗的功率。
定义正弦交流电路的无功功率为 Q  UI sin   QL  QC
无功功率用大写字母Q表示,单位是乏尔,简称乏(var)。
当  > 0时,Q > 0,
>
,电路呈感性;
当  < 0时,Q < 0, QL < QC ,电路呈容性;
当  = 0时,Q = 0, QL = QC ,电路呈电阻性。
QL
QC
4. 视在功率S
在正弦交流电路中,电源电压有效值与总电流有效值的
乘积(UI)叫做视在功率,用大写字母S表示,即
S = UI
视在功率的单位是伏·安(V·A)或千伏·安(kV·A),代表
了正弦交流电源向电路提供的最大功率,又称为电源的
功率容量。
因此
P = Scos 
Q = Ssin 
显然,有功功率P、无功功率Q和视在功率S三者之间构
成直角三角形关系,这个直角三角形称为功率三角形。
即
S  P2  Q2
Q
  arctan
P
图3.15 功率三角形
此直角三角形称为功率三角形,如图3.15
比较图3.16中的阻抗三角形,电压三角形以及功率三
角形可得出:这三个直角三角形之间互为相似三角形,
比如,阻抗三角形与功率三角形的对应边之间的倍数关
系正好为电流的平方。即
P
R 2
I
Q
X 2
I
S
Z  2
I
图3.16 阻抗三角形、电压三角形、功率三角形的比较
对于正弦交流电路而言,功率总是守恒的,消耗在电路中
总的有功功率等于电路各部分有功功率之和,总的无功功率
等于电路各部分无功功率的代数和。因为消耗的有功功率总
是为正,而电感和电容所储放的能量有正有负。即
n
P   Pk
k 1
n
Q   Qk
k 1
需要注意的是,总的视在功率并不等于电路各部分视在功率
之和。
任务五 阻抗的串联和并联

3.5.1阻抗的串联

3.5.2阻抗的并联
3.5.1 阻抗的串联
分析研究的电路常常是若干个复阻抗的串、并、混联起来的,
所以搞清楚复阻抗的串联、并联的特性对于电路的研究分析很
有帮助。
如图3.17所示复阻抗串联电路。根据基尔霍夫电压定律KVL,
总电压为 U  U1  U 2  U3  IZ1  IZ2  IZ3  (Z1  Z2  Z3 )I  ZI
Z  Z1  Z 2  Z3
可见,当n个复阻抗Z1、Z2、…、Zn
串联时,可以等效为一个复阻抗,
即等效复阻抗Z等于各个复阻抗之和。
Z = Z1  Z2  …  Zn
图3.17 复阻抗串联电路
3.5.2 阻抗的并联
如图3.18所示复阻抗并联电路。根据基尔霍夫电流定律KCL,
总电流为
I  I1  I 2  I 3 
U U U 1 1 1
      U  ZU
Z1 Z 2 Z3  Z1 Z 2 Z 3 
1 1
1
1
 

Z Z1 Z 2 Z 3
图3.18 复阻抗并联电路
可见,当n个复阻抗Z1、Z2、…、Zn并联时,也可以等效为
一个复阻抗,即等效复阻抗Z的倒数,等于各个复阻抗的倒数
之和。
1
1
1
1



Z Z1 Z 2
Zn
为便于表达和计算阻抗并联电路,定义复阻抗Z的倒数叫
做复导纳,
1
用大写字母Y表示,即
Y
Z
Y  Y1  Y2 
可见
 Yn
即几个并联复导纳的等效导纳Y等于各复导纳之和。
由此,欧姆定律的相量形式可表达为如下两种形式
U  ZI
或
I  YU
当只有两个复阻抗并联时,如图3.19所示,可以不将复阻
抗化为复导纳,可直接用复阻抗进行运算,其等效复阻抗为
Z
此时两支路电流分别为
I1 
Z2
I
Z1  Z 2
I2 
Z1
I
Z1  Z 2
Z1Z 2
Z1  Z 2
图3.19 两个复阻抗的并联
在正弦交流电路中,求解串联或并联的等效复阻抗的方法与
求解串联或并联的等效电阻的方法相似。只不过复阻抗的计
算需要按照复数运算法则进行。
例3-16 在图3.19中,两个复阻抗分别是Z1 = j10,
Z2= (10  j10),交流电源 u  220 2 sin( t ) V ,试求:
电路中的总阻抗Z及电流 I 、 I1 和 I 2 。
解:由Z1= j10  可得
Z1  102  0  10
1  90
由Z2 = (10  j10)  可得
10
2
2


arctan
  arctan1  45
Z 2  10  10  14.14
2
10
即
Z1  j10  1090
可以用两种方法求总电流
Z 2  10  j10  14.14  45
(1)
直接由 Y  Y1  Y2 可得并联后的等效复阻抗为
Z
Z1Z 2
1090  14.14  45

 14.1445
Z1  Z 2
( j10)  (10  j10)
于是总电流的相量
(2)
1 1
1
 
Z Z1 Z 2
I
U
2200

 15.6  45
Z 14.1445
利用进行计算
1
1

 0.1  90   j0.1S
Z1 1090
1
1
Y2 

 0.0745  (0.05  j0.05)S
Z 2 14.14  45
Y1 
于是总电流的相量
Y  Y1  Y2  ( j0.1)  (0.05  j0.05)  (0.05  j0.05)  0.05 2  45S
因此,各分支电流相量分别为
I  YU  0.05 2  45 2200  15.6  45
I1 
Z2
14.14  45
I
 15.6  45  22  90   j22
Z1  Z 2
(j10)  (10  j10)
I2 
Z1
j10
I
 15.6  45  15.645
Z1  Z 2
(j10)  (10  j10)
任务六 功率因数的提高

3.6.1 功率因数的概念及
功率因数提高的意义

3.6.2 功率因数的提高
3.6.1 功率因数的概念及
功率因数提高的意义
1、功率因数的概念
阻抗角的余弦叫做正弦交流电路的功率因数,用字母表示,
即  = cos
从功率三角形中可以得出
P
 = cos =
S
可见,正弦交流电路的功率因数等于有功功率与视在功率的比
值。
因此,电路的功率因数能够表示出电路实际消耗功率占电源功
率容量的百分比。
2、功率因数提高的意义




在交流电力系统中,负载多为感性负载 。在交流电路中,
负载从电源接受的有功功率P = UIcos,显然与功率因
数有关。功率因数过低会引起不良后果。
负载的功率因数低,使电源设备的容量不能充分利用。
在一定的电压U下,向负载输送一定的有功功率P时,负载
的功率因数越低,输电线路的电压降和功率损失越大。
常用的感应电动机在额定负载时约为0.83~0.85 。应设
法提高这类感性负载的功率因数,以降低输电线路电压降和
功率损耗。
3.6.2 功率因数的提高
提高感性负载功率因数的最简便的方法,是用适
当容量的电容器与感性负载并联。这样就可以使
电感中的磁场能量与电容器的电场能量进行交换,
从而减少电源与负载间能量的互换。在感性负载
两端并联一个适当的电容后,对提高电路的功率
因数十分有效。
如图3.20所示,线路总电流等于负载电流与电容支路电流
的相量和,从图(b)可知,由于电容支路电流超前端电压
90°,这个超前的无功电流部分抵消了感性负载中滞后的
无功分量,从而减小总电流中的无功分量,使总电流比负
载电流小,功率因数角也减小了,
即  Ld ,cos   cos Ld
,提高了整个电路的功率因数。
图3.20 提高功率因数的方法
借助相量图分析可以得到:
对于额定电压为U、额定功率为P、工作频率为f的感性
负载,电容器补偿的无功功率为
所需并联的电容为
QC  P(tan Ld  tan  )
P
C
(tan L d  tan  )
2
2fU
例3-17 已知某单相电动机(感性负载)的额定功率P =
1.2kW,额定电流I = 10A,工频电压U = 220V。
试求:把电路功率因数  提高到0.9 时,应并联电容
器的容量。
解:(1)
视在功率S = UI = 220×10 = 2.2kVA
电动机的功率因数
cos L d
P 1200
 
 0.545
S 2200
tan L d  tan(arccos 0.545)  tan 57  1.54
(2)把电路功率因数提高到
 = cos = 0.9时
tan   tan(arccos0.9)  tan 25.8  0.484
则应并联电容器的电容为
P
C
(tan L d  tan  )
2
2fU
1200

(1.54  0.484)
2
314  220
 8.28 F
任务七 电路的谐振





具有电阻、电感和电容的正弦交流电路,该类电路性质可以是电感性
的,也可以是电容性的,还可以是电阻性的,而电阻性的状态就是谐
振状态。
谐振现象是正弦交流电路中的一种特殊现象,谐振现象一方面在电子
技术与工程技术中有着积极广泛的应用,另一方面在某些系统中若发
生谐振可能会带来严重危害,所以有必要分析和研究谐振现象。
工作在谐振状态下的电路称为谐振电路。
谐振电路最为明显的特征是整个电路呈电阻性,即电路的等效阻抗为
Z0 = R,总电压u与总电流i同相。
根据发生谐振的电路连接方式的不同,谐振可分为串联谐振和并联谐
振两种 。
任务七 电路的谐振

3.7.1 串联谐振

3.7.2 并联谐振
3.7.1 串联谐振
在RLC串联电路中发生的谐振现象称为串联谐振。
如图3.21所示。
1. 谐振条件与谐振频率
在RLC串联电路中,外加正弦交流电压为 u  2U sin(t   u ) ,
设电流为参考正弦量,则电路的复阻抗为
Z  R  j( X L  X C )  R  j( L 
1
)
C
发生串联谐振的条件是复阻抗的虚部为零即
1
0 L 
0
0C
图3.21 RLC串联谐振电路
发生谐振时的角频率0 为
谐振频率为
0 
1
LC
1
f0 
2 LC
可见,串联谐振频率fo只决定于电路中的电感L与电
容C,与串联电阻R无关。L和C是电路中的固有结
构参数,所以通常又称谐振频率fo为固有频率。
2. 串联谐振电路的特点
1)
阻抗最小,电路呈电阻性
当外加电源的频率 f  f 0 时,电路发生谐振,由于 X L  X C ,
则此时电路的阻抗达到最小值,称为谐振阻抗 Z 0 ,即
Z 0  R  j( X L  X C )  R
2)
电流达到最大值
谐振时电路中的阻抗为最小值,在外加电压不变的情况下,
电流将达到最大值,称之为谐振电流 I 0 ,即
U U
I0 

Z0 R
串联谐振电路中的电阻对谐振频率没有影响,但可以调节谐
振电流。
3) 谐振时的感抗与容抗
电路发生谐振时,感抗与容抗相互抵消,电抗等于零,
然而此时的感抗或容抗并不等于零,定义串联谐振时的感
抗或容抗为特性阻抗,用符号  表示,单位为欧姆()。
  0 L 
1
L

0C
C
可见,与谐振频率无关,和谐振频率一样只决定于电路
参数L和C 。
4)
电感L与电容C上的电压
串联谐振时,电感L与电容C上的电压相位相反,但大
小相等,即
U L 0  U C 0  X L 0 I 0  X C 0 I 0  0 L
U
1 U 

 U
R 0C R R
串联谐振电路的特性阻抗与串联电阻值之比叫做串联
谐振电路的品质因数,用大写字母Q表示(注意不要和
无功功率混淆),即
 0 L
1
Q 

R
R
0 CR
所以有
U L0  U C0  QU
可见,当RLC串联电路发生谐振时,电感L
与电容C上的电压大小都是外加电压U的Q倍,
当Q>>1时,会在电感和电容两端出现远远
高于外加电压U的高电压,称为过电压现象,
所以串联谐振电路又叫做电压谐振电路。在
实际电路中,Q值可以高达几百,例如收音
机的磁性天线回路就是一个串联谐振电路,
就是利用串联谐振是电压谐振的这一特点来
提高微弱信号的幅值。但是在电力系统中,
应该避免出现谐振现象,电感和电容两端的
高压会破坏系统的正常工作。如右图所示为
串联谐振的电压相量图。
图3.22 串联谐
振的电压相量图
5) 串联谐振电路的能量
RLC串联电路所储存的总能量为
1
1
W  Li 2  CuC2
2
2
当电路发生串联谐振时,电路中的电流达到最大值,
即
U
I0 
R
电容上的电压为外加电压的Q倍,即 U C0  QU
又因为
总能量为
W
Q
1 L
R C
1 U 2 1
1
L 2 U 2 1
1
1
L( )  C (QU )2  C (
) ( )  CQ 2U 2  CQ 2U 2  CQ 2U 2  CQ 2U 2  常数
2 R
2
2
C R
2
2
2
从上式可以发现,串联谐振电路中电感元件储存的磁
场能量与电容元件储存的电场能量相等,表明在电感
元件和电容元件之间进行着周期性的能量交换。谐振
电路中储存的总能量为一常数。在电容量一定,外加
电压不变的情况下,总能量与品质因数的平方成正比。
品质因数Q越大,谐振电路储存的总能量就越大,谐振
现象就越明显。由此可见,品质因数Q是能够反映谐振
电路谐振程度的一个物理量。
3. 串联谐振的应用
串联谐振电路在无线电工程中应用较多。常用来对交流
信号的选择,例如接收机中用来选择电台信号,即调
谐。
其作用是将需要收听的信号从天线所收到的许多不同频
率的信号中选出来,而其他未被选中的信号则尽量地
加以抑制。
在RLC串联电路中,
I

I0
1
1 Q2 (
 0 2

)
0 
由上式可以作出RLC串联电路
的谐振曲线,如图3.23所示,
该曲线反映了电流大小与频率的
关系。从曲线上可以看出,当信
号频率等于谐振频率时,电路发
生串联谐振,电路中的电流达到
最大值,而稍微偏离谐振频率的
信号电流则大大减小,说明电路
具有明显的选频特性,简称选择
性。谐振曲线越尖锐,表明选择
性越好。
图3.23 RLC串联电路
的谐振曲线

从不同品质因数的谐振曲线可以发现,品质因数Q值越
大,选择性越好,电路选择性的好坏取决于对非谐振
频率信号的抑制能力。

但在实际应用中,不能片面强调Q值越大越好,Q值越
大,谐振电路允许通过信号的频率范围就会减小。通
常规定电流有效值I等于最大值I0的0.707倍所对应
的频率范围(f1 ~ f2)叫做串联谐振电路的通频带宽
度(又叫做频带宽度),简称通频带,用符号 f表示,
单位也是赫兹(Hz)。
可以得出,串联谐振电路的通频带为
f  f 2  f1 
f0
Q
图3.24 不同品质因数的谐振曲线
上式表明,通频带与品质因数成反比关系,品质因数Q值越大,
说明电路的选择性越好,但通频带较窄,曲线较尖锐;反之,
品质因数Q值越小,说明电路的选择性越差,但通频带较宽,
曲线较平坦;也就是说品质因数Q的大小可以反映选择性的好
坏,选择性与频带宽度是互为相反关系的两个物理量。
例3-18 设在RLC串联电路中,L = 500H,C =
20pF,R = 50,外加电源电压为
u  10 2 sin(2ft ) V 。
(1)
求电路的固有谐振频率。
(2) 当电源频率等于固有频率时,求电路中的谐振
电流、电感L与电容C上的电压。
(3) 如果电源频率增加10%时,电路还发生谐振
吗?此时电路的电流为多少?
解:(1)电路的固有频为
f0 
1
2 LC

1
2 500  10  20  10
6
12
 1.59MHz
(2)谐振时电路参数为
U 10
I 0    0.2
R 50
1 L 1 500  106
Q

 100
12
R C 50 20  10
U L 0  U C 0  QU  100  10  1000 V
(3)当电源频率增加10%时,此时感抗和容抗分别为
X L  2fL  2  3.14  1.59  106  (1  10%)  500  106  5492
XC 
1
1

 4552
6
12
2fC 2  3.14  1.59  10  (1  10%)  20  10
Z  R 2  ( X L  X C )2  502  (5492  4552) 2  941
I
U 10

 0.011
Z 941
可见,当电源频率偏离谐振频率时,电路的电流将大
大减小,电路当然不再谐振。
3.7.2 并联谐振
在具有R、L、C的并联电路中发生的谐振现象称为并联谐振。
图3.25 RLC并联谐振电路
1. RLC并联电路
如图3.25所示为RLC并联电路,当外加电压与电路电流同相位
时,电路发生并联谐振。
1)
谐振频率和谐振条件
并联电路的复导纳为
1 

R  j  L 
1
1
1
C 

Y 


2
1 
Z R  j( X L  X C )

1


2
R  j  L 
R  L 
C 

C 



1


R
L

C

  G  j( B  B )

j

C
L
2
2
2
 2 
1 
1 
1  


2
2
R  L 
R  L 
 R  L 

C 
C 
C  




发生并联谐振的条件是复导纳的虚部为零 Im[Y ]  0
即
0C 
发生谐振时的角频率为
0 
1
0
0 L
1
LC
由于 0
1
 2f 0,所以谐振频率为 f0  2 LC
由此可见,并联谐振频率和串联谐振频率一样,也只决定
于电路中的电感L与电容C,与并联电阻R无关,也称
为固有频率。
2)
并联谐振电路的特点
并联谐振时,电路的复导纳最小,电路呈电阻性 ,即Y0  G
端电压达到最大值,即
U0 
I I

Y G
定义并联谐振电路的品质因数为等效感纳与等效电导之比,
则有
1
C L
Q 0  0
R
R
可见,当RLC并联电路发生谐振时,电感L与电容C上的电流
大小都是输入电流I的Q倍,即支路电流是总电流的Q倍。
I L0  I C0  QI
当Q>>1时,会在电感和电容中出现远远高于总电流的过
电流,称为过电流现象,所以并联谐振电路又叫做电流谐
振电路。如图3.26所示为并联谐振的电流相量图。
参照串联谐振的分析方法,得出并联谐振电路的通频
带也为
f0
f 2  f1 
Q
图3.26 并联谐振的电流相量图
图3.27 并联谐振的谐振曲线
当电路发生并联谐振时,电路导纳最小,电流通过电
感或电容时在两端产生的电压最大,当信号频率偏离谐振
频率时,不发生谐振,导纳较大,电路两端的电压较小,
这样就起到了选频的作用,因此并联谐振回路也具有选频
特性,如图3.27所示为并联谐振的谐振曲线,电路的导纳
值越小,曲线越尖锐,选择性越好。
并联谐振时,电感元件储存的磁场能量与电容元件储
存的电场能量彼此互相交换,两种能量的总和为
W  WL  WC  LQ2 I 2  常数
读者可以参照对偶关系从串联谐振曲线获得并联谐振曲
线。
2. 电感线圈和电容的并联电路
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常采用的是实际电感与电容并联,
即实际电感是看成一只电阻R(线圈导线铜损电阻)与一个
理想电感L的串联组合,所以LC并联谐振回路是R、L串联
后,再与电容C并联,如图3.28所示。
Z
并联电路等效复阻抗为
当 L
j L
1
1


1 
1  j RC   2 LC (1  j RC   2 LC ) /j L RC 
 j  C  
L
L 

1
( R  j L)
R  j L
jC
Z

2
1
1

j

RC


LC
 ( R  j L)
jC
R 时,上式可以写成
Z
j L
1
1


1 
1  j RC   2 LC (1  j RC   2 LC ) /j L RC 
 j  C 
L
 L 

根据谐振的条件,令虚部为零,所以有 0C  1
0 L
并联谐振时的角频率和频率分别为
1
0 
LC
f0 
1
2 LC
由上式可见,并联谐振频率近似等于串联谐振频率。
并联谐振常应用在无线电工程和电子技术中。例如可以
利用并联谐振是导纳最低(即阻抗高)的特点来选择信号
或消除干扰。
例3-19 如图3.28所示的LC并联谐振电路,已知R = 10
,L = 80 H,C = 320 pF,谐振状态下总电流I =
20A,试求:该电路的固有谐振频率f0、品质因数Q以及
电感L支路与电容C支路中的电流。
解:
0 
1
1

 6.25 106 rad/s
LC
80 106  320 1012
0 6.25  106
f0  
 1MHz
2 2  3.14
0 L
6.25 106  80 106
Q

 50
R
10
I L0  I C0  QI  50  20 106  1mA
图3.28 电感线圈与电
容
的并联电路
任务八 非正弦周期信号电路分析

3.8.1 非正弦周期信号的分
解和合成

3.8.2 非正弦周期信号的平
均值、有效值和负载电路平均
功率
3.8.1 非正弦周期信号的分解和合成
通常,在生产实践中都采用的是正弦交流电。电路当中各
部分的稳态电压、电流都是同频率的正弦量。但在实际应用
和科研领域里,常常遇到这样的电压、电流,该类电流或电
压虽然作周期性变化,但不按正弦规律,称非正弦周期电流
或电压,如图3.29所示。
图3.29 几种非正弦周期电流
产生非正弦周期电流的原因有很多,通常有以下3种情况:
(1)采用非正弦交流电源。实验室常用的信号发生器,除了产生
正弦波信号,还能产生非正弦信号波,如矩形波,锯齿波、三
角波等。
(2)同一电路中具有不同频率的电源共同作用。电路中将会出现
不同频率信号的合成,从而改变原来的正弦规律。
(3)电路中存在非线性元件。如二极管的整流电路,三极管的交
流放大电路,即使是正弦电源作用,电路也会产生非正弦周期
的电压、电流信号,如图3.30所示的二极管整流电路。
此外,无线电、通讯设备所传递的信号都是由语言、音乐、图像
等转换过来的电信号,其波形都不是正弦波。在自动控制及电
子计算中大量使用的脉冲信号,也都不是正弦信号。
图3.30 二极管整流电路
分析非正弦周期信号的电路的方法与分析正弦电路有所不同。
分析时需要将非正弦周期信号电路的计算转化为一系列正弦
信号电路的计算,在此采用的是谐波分析法,即将一个非正
弦波的周期信号看作是由一些不同频率的正弦波信号叠加的
结果。
1. 非正弦周期信号的分解
把周期电压、周期电流表达成一个周期函数,当其满足狄里
赫利条件时就可以展开为傅里叶级数
f (t )  A0  A1m cos(1t   1 )  A2m cos(21t   2 ) 
 Akm cos(k1t   k ) 

=A0  Akm cos(k1t   k )
k 1
式中
第1项A0称为周期函数f(t)的恒定分量或直流分量,是不随
时间变化的常数,有时也可以看成是频率为零的正弦波,
叫零次谐波;
第2项 A1m cos(1t  1 ) 称为一次谐波或基波分量,其频率与
原非正弦周期函数f(t)的频率相同;
其余各项统称为高次谐波,其频率为原非正弦周期函数
f(t)的频率的整数倍,谐波分量的频率是基波的几倍,就称
它为几次谐波。例如k=2、3、4、…的各项,分别称为2
次谐波、3次谐波等。因此,谐波分析就是对一个已知的波
形信号,求出其所包含的多次谐波分量,并用谐波分量的形
式表示。
例如,在图3.31(b)中,总的电源电动势可以表示为两个谐
波分量的形式,即
e = e1 + e2 = E1msin( t) + E2msin(3 t)
其中,e1和e2叫做非周期信号的谐波分量。
图3.31
两个正弦波的合成
2. 非正弦周期信号的合成
一个非正弦波可以分解成几个频率不同的正弦波。反之,
几个不同频率的正弦波也可合成一个非正弦波。
如图3.31(a)所示,将两个正弦信号串联,把e1的频率调到
100 Hz,e2的频率调到300 Hz,则e1和e2合成后的
波形如图3.31(b)实线所示,显然合成后的波形为一个非
正弦波。
3.8.2 非正弦周期信号的平均值、有
效值和负载电路平均功率
1. 平均值
非正弦周期电流的平均值在实践中经常被用到,设
i  I 0  2 I1 sin(t  01 )  2 I 2 sin( t  02 )    
u  U 0  2U1 sin( t  01 )  2U 2 sin( t  02 )    
则其平均值分别为
1 T
I av   0 i dt
T
1 T
U av   0 u dt
T
即非正弦周期量的平均值等于其绝对值的平均值。
2. 有效值
非正弦周期信号的有效值定义与正弦波一样。如果一个非正
弦周期电流i流经电阻R时,电阻上产生的热量和一个直流电
流I流经同一电阻R时,在同样时间内所产生的热量相同,则
这个直流电流的数值I,叫做该非正弦电流i的有效值。设
i  I 0  2 I1 sin(t  01 )  2 I 2 sin( t  02 )  
u  U 0  2U1 sin( t  01 )  2U 2 sin( t  02 )  
经数学推导可得其有效值计算公式为
I  I 02  I12  I 22  
U  U 02  U 12  U 22  
即非正弦周期量的有效值等于各分量有效值平方和的平方根。
3. 平均功率
根据平均功率的定义
1 T
P   0 pdt
T
不难证明,电路消耗的平均功率为
P  U 0 I 0  U1 I1 cos1  U 2 I 2 cos 2  U 3 I 3 cos 3  
其中
1  1u  1i
2  2u  2i
3  3u  3i
可见,非正弦周期电路的平均功率为各次谐波平均功率代数
和。必须指出的是,在这里所指的平均功率只适用于同频
率的非正弦电压和电流。
例3-20 非正弦电压为 u  30  40 2 sin( t  20)  50 2 sin(3 t  30) V ,
电流为 i  1  0.5 2 sin( t  10)  0.2 2 sin(3 t  60) 。求平均功率
和电压、电流的有效值。
解:平均功率为
P  U 0 I 0  U1I1 cos1  U 2 I 2 cos2
 30  1  40  0.5  cos30  50  0.2  cos(30)  60 W
电压的有效值为
U  U 02  U12  U 22  302  402  502  70.71V
电流的有效值为
I  I 02  I12  I 22  12  0.52  0.22  1.14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