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浏览该文件UploadFiles/doc/2010102521376690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下载浏览该文件UploadFiles/doc/2010102521376690

第八章
植物的光合作用
8.1
光合作用的概念及其意义
8.2
叶绿体与叶绿体色素
8.3
光合作用的机理
8.4
光呼吸
8.5
植物体内同化物质的运输和分配
8.6
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
8.7
作物对光能的利用
第八章
8.1
8.1.1
植物的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的概念及其意义
光合作用的概念
绿色植物利用光能,将CO2和H2O合成有机
物,并释放O2的过程。
6 CO2 + 6 H2O*
光能
叶绿体
C6H12O6 + 6 O2*
8.1.2
光合作用的意义
1、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每年合成约
5×1011吨即5千亿吨有机物(以葡萄糖计)。
2、转化贮藏太阳能(太阳能→化学能):
每年贮存的能量为 7.1×1018KJ,约为全人类
日常生活、工业等方面所需能量的100倍。
3、保持大气成分的相对稳定:每年释放O2
5.35×1011吨,有一部分O2转化为O3(臭氧)。
8.2
8.2.1
叶绿体与叶绿体色素
叶绿体
(一)形态结构
大多呈扁椭圆形;由叶绿体膜、类囊体
和叶绿体基质三部分构成。
(二)成分
约75%的水分,以及蛋白质、脂类、色
素、碳水化合物、无机盐等。
叶绿体的结构



叶绿体膜(两层单位膜所构成)
类囊体(基粒类囊体和间质类囊体):
光反应的场所
叶绿体基质:暗反应(碳同化)的场所
8.2.2
叶绿体色素
(一)叶绿体色素的种类及化学特性
1、叶绿体色素的种类:两类共4种
(1)叶绿素(2/3):叶绿素a(3/4),蓝
绿色;叶绿素b(1/4),黄绿色。
分子式、结构式
(2)类胡萝卜素(1/3):胡萝卜素
(1/3),橙黄色;叶黄素(2/3),黄色。
分子式、结构式
叶绿体色素的结构式
叶绿素
叶绿素的结构特点
叶绿素分子含有一个卟啉环的“头部”和一
个叶绿醇的“尾巴”。卟啉环由四个吡咯环以四
个甲烯基(-CH=)连接而成。镁原子居于卟啉环的
中央,带正电性,与其相联的氮原子则偏向于带
负电性,因而卟啉具有极性,是亲水的,可以与
蛋白质结合。另外还含有一个含羰基和羧基的同
素环,羧基以酯键和甲醇结合。环Ⅳ上的丙酸基
侧链以酯键与叶醇相结合。叶醇是由四个异戊二
烯单位组成的双萜,是一个亲脂的脂肪链,它决
定了叶绿素的脂溶性。
2、叶绿体色素的化学特性
(1)叶绿体色素的溶解性:两类色素均不溶
于水,而易溶于酒精、丙酮、石油醚等有机
溶剂(提取时注意)。
(2)叶绿素的皂化反应:叶绿素+ 2KOH
—→皂化叶绿素(叶绿素钾盐)+ 甲醇+ 叶醇
(3)叶绿素的取代反应:Mg2+被H+取代呈褐
色,进一步被Cu2+、Zn2+等取代呈绿色(制作
绿色浸制标本)
(二)叶绿体色素的光学特性
1.吸收光谱 太阳光光谱(见P147图
8.2-4)、吸收光谱(不同光合色素不一样)
叶a、叶b吸收光谱的特点:有两个吸收
高峰,都在蓝紫光区、红光区,对绿光吸
收很少。
胡萝卜素、叶黄素吸收光谱的特点:都
只吸收蓝紫光,而不吸收红、橙及黄光
(图8.2-6)。
叶绿体色素的光学特性
连续光谱与吸收光谱(absorption spectrum)
光
连
续
光
谱
光
吸
收
光
谱
叶绿体色素吸收光谱图
叶绿体色素吸收光谱的特点
叶绿素在可见光区有两个最强吸收区:640~
660nm的红光区, 430~450nm的蓝紫光区。

叶绿素a和叶绿素b的吸收光谱虽然相似,但不
尽相同:叶绿素a在红光区的吸收带偏向长波方
面,吸收带较宽,吸收峰较高;而在蓝紫光区的
吸收带偏向短光波方面,吸收带较窄,吸收峰较
低。叶绿素a对蓝紫光的吸收为对红光吸收的1.3
倍,而叶绿素b则为3倍,说明叶绿素b吸收短波
蓝紫光的能力比叶绿素a强。

叶绿体色素吸收光谱的特点
叶绿素对橙光、黄光吸收较少,其中尤
以对绿光的吸收最少,所以叶绿素的溶液
呈绿色。

胡萝卜素和叶黄素的吸收光谱与叶绿素
不同,它们的最大吸收带在400~500nm的
蓝紫光区,不吸收红光等长波光。

2.荧光现象和磷光现象
荧光现象:叶绿素提取液在透射光下为绿
色,在反射光下呈暗红色,这种现象叫荧光
现象,发出的光叫荧光(fluorescence) 。
磷光现象:当荧光出现后,立即中断光源,
色素分子仍能持续短时间的“余辉”,这种
现象,叫磷光现象,发出的光叫磷光
(phosphorescence)。
荧光现象和磷光现象的产生
第二单线态 ~ 60千卡
激发态
放
热
蓝
紫
光
基 态
第一单线态 ~ 43千卡
红
光
荧
光
三线态
~ 31千卡
磷
光
叶绿素分子受光激发时电子的能量水平图解
(三)影响叶绿素形成的环境因素
1.光照:光是叶绿体发育和叶绿素合成必不可
少的条件。 但类胡萝卜素的合成不受影响,这样
植物就呈黄色。黑暗中生长的幼苗呈白色,遮光
或埋在土中的茎叶也呈黄白色(黄化现象)。
 2.温度:叶绿素的生物合成是一系列酶促反应,
因此受温度影响很大(最适温度一般为30℃)。早
春树木嫩芽转绿慢以及幼苗呈黄白色,秋天叶片
变黄,都是低温的影响。高温下叶绿素分解快,
绿叶蔬菜很快变黄;相反,温度较低时,叶绿素
解体慢,这是低温保鲜的原因之一。

(三)影响叶绿素形成的环境因素
3.矿质元素:如N、Mg是叶绿素的组成成分,
Fe、Mn、Zn、Cu等是叶绿素合成过程中酶促反应
的辅因子。缺乏这些元素植物出现缺绿症,尤以
氮素的影响最大。

4.水分:植物组织缺水时,叶绿素形成受阻,
且原有的叶绿素易受破坏,所以干旱时叶片呈黄
褐色。


5.氧气:缺氧会影响叶绿素的合成。

此外,叶绿素的形成还受遗传因素的控制。
8.3
光
反
应
暗
反
应
原初反应
光合作用的机理
光能的吸收、传递和转换
(光能转换成电能)
电子传递与
光合磷酸化
碳素同化
(电能
类囊体膜上
活跃的化学能)
(活跃的化学能
叶绿体
稳定的化学能)
基质中
8.3
8.3.1
光合作用的机理
原初反应
原初反应:指光合色素对光能的吸收、传
递和转换过程。
特点:
a: 速度快(10-12-10-9秒内完成);
b:与温度无关(可在液氮-196℃或液氦271℃下进行)。
(一)光能的吸收和传递
1、两类色素(见图8.3-1)
(1)集光色素(天线色素):指吸收和传递光
能,但不能发生光化学反应的色素。集光色素
系统像一个漏斗,收集光能,最终把它传给反
应中心色素。包括绝大部分叶绿素a分子和全
部的叶绿素b、胡萝卜素、叶黄素分子。
(2)反应中心色素:指吸收光能或接受由天线
色素传递来的激发能后,能发生光化学反应引
起电荷分离的色素。它是一些处于特殊状态的
叶绿素a分子,数量很少。
2、光能的吸收与传递
集光色素分子吸收光子 诱导共振
中心色素分子
反应
光
聚光
色素
系统
e
D
P
A
作用中心
光能的吸收与传递
光
合
作
用
单
位
NADP+
NADPH+H+
(二)光化学反应(将光能转化为电能)
1、光合作用中心:至少应包括1个反应中
心色素分子 P,1个原初电子受体 A,1个原初
电子供体 D
2、光化学反应:指作用中心色素分子吸
收光能所引起的氧化还原反应。(产生高能电子)
原初反应的能量吸收、传递和转换关系如图
8.3-1。(最终电子受体 NADP+;最初电子供体
H2O)
8.3.2
电子传递与光合磷酸化
(将电能转换成活跃的化学能)
(一)两个光系统 光合作用是由两个光
系统共同协调进行(已从光合膜上分离得到)
1、光系统Ⅰ(简称PSⅠ):P700
(吸收长波光700nm的光系统)
2、光系统Ⅱ(简称PSⅡ):P680
(吸收短波红光680nm的光系统)
(二)电子传递
1.光合链(定位在光合膜上)
指由两个光系统和若干电子传递体按一定
顺序排列而成的传递体系。
2.光合电子传递
(1)非环式: (主要形式,占70%以上)
可产生 O2、NADPH 和 ATP
(2)环式: (补充形式,占30%左右)
只能产生 ATP
光合电子传递链(“Z”链)
(三)光合磷酸化
光合磷酸化:指在光下叶绿体中光合电
子传递与磷酸化作用相偶联,形成ATP的过
程。
光反应小结
光能
电能
活跃的化学能(暂时贮
存在ATP和NADPH中,合称为“同化力”)
8.3.3
碳同化(二氧化碳的固定与还原)
碳同化 指植物利用光反应中形成的同
化力,将CO2还原成有机物的过程。


C3 途径(卡尔文循环The Calvin cycle 、
还原戊糖途径)


C4 途径(C4 pathway)(四碳双羧酸途径)
CAM 途径(景天酸代谢途径crassulacean
acid metabolism pathway)
(一)C3途径
分为三个阶段
1、羧化阶段(固定CO2 )
RuBP + CO2
RuBP羧化酶
2、还原阶段
ATP
3—PGA
激酶
2(3—PGA)
Mg
ADP
NADPH
NADP +
DPGA
3—GAP
脱氢酶
3、CO2受体再生阶段
3-GAP除了用于合成蔗糖或淀粉外,有一部分
用于再生成RuBP。
C3途径注解
1、CO2的受体是1,5-二磷酸-核酮糖(RuBP),
故又称为还原戊糖磷酸途径。
 2、CO2 被固定形成的最初产物3-磷酸甘油酸(3PGA)是一种三碳化合物,故称为C3途径。
 3、它是卡尔文等在上世纪50年代提出的,故称为
卡尔文循环。
 4、其生化反应很像呼吸中磷酸戊糖途径的逆转,
又名还原磷酸戊糖途径(RPPP)。
 5、l,3-二磷酸甘油酸(DPGA);3-磷酸-甘油
醛(3-GAP)

乙醇酸
甘氨酸
蔗糖
卡
尔
文
循
环
示
意
图
羟乙醛酶复
合物,C2
淀粉
丝氨酸
O2
7-磷酸景
天庚酮糖
6-磷酸
葡萄糖
4-磷酸
赤藓糖
6-磷酸果糖

1,7-二磷酸
景天庚酮糖

5-磷酸
木酮糖
5-磷酸
核糖
5-磷酸
核酮糖
ATP
1,6-FBP
1,5-二磷
酸核酮糖
磷酸二羟丙酮
NADPH2
3-磷酸
甘油醛

1,3- 二磷
酸甘油酸
15

ATP
3-磷酸
甘油酸
CO2
C3途径总反应式:
通过C3途径,每循环一次,可固定1分子CO2,
消耗3分子ATP、2分子NADPH。要固定6个分子CO2,
才能生成1分子己糖磷酸。总反应式如下:
6CO2 + 10H2O + 18ATP + 12NADPH + 12H+
己糖磷酸 + 18ADP + 17Pi + 12NADP+
通过C3途径,形成3-磷酸-甘油醛(3-GAP),
光合作用的贮能过程便完成。3-磷酸-甘油醛等三
碳糖可透出叶绿体,在细胞质中合成蔗糖、淀粉
等。因此,C3途径是光合碳同化的基本途径。
 C3植物:指只具有C3途径的植物称C3植物,占
植物种类的大多数,如稻、麦、棉、大豆等。
(二)C4途径
分为两个阶段(见P154图8.3-5)
1、羧化阶段(固定CO2 )
PEP + CO2 + H2O
PEP —
羧化酶
OAA + Pi
2、脱羧与CO2受体再生阶段
MAL
OAA
ASP
维管束
鞘细胞
脱羧
CO2
C3
C4途径的作用:转运与浓缩CO2(CO2泵)
C4植物:包括C4途径、C3途径,在叶肉细胞、维
管束鞘细胞两类细胞中完成。
图8.3-5
C4途径示意图
C4途径注解
1、有些起源于热带的植物,如甘蔗、玉米等,除了
和其它植物一样具有卡尔文循环以外,还存在一条固
定CO2的途径。
 2、固定CO2的最初产物是四碳二羧酸,故称为C4-二
羧酸途径 ,简称C4途径。也叫Hatch-Slack途径。
 3、按C4途径固定CO2的植物称为C4植物。现已知被子
植物中有20多个科近2000种植物中存在C4途径。
 4、C4途径的CO2受体是叶肉细胞胞质中的磷酸烯醇式
丙酮酸(PEP),在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C)
的催化下,固定HCO3-(CO2溶解于水),生成草酰乙酸
( OAA)。

(三)景天科酸代谢途径(CAM途径)
在干旱地区生长的景天科、仙人掌科等
植物有一个特殊的CO2同化方式:即夜间气
孔开放,吸收CO2,形成苹果酸,积累于液
胞中,细胞液变酸。白天气孔关闭,液胞
中的苹果酸运至细胞质氧化脱羧释放CO2,
再由C3途径同化。这类植物体内白天糖分
含量高,而夜间有机酸含量高。

CAM植物
具有CAM途径的植物称CAM植物。目前
在近30个科,100多个属,1万多种植物中
发现存在CAM途径。如景天、仙人掌、菠
萝等。
 CAM植物多起源于热带,分布于干旱环
境中。因此,CAM植物多为肉质植物(但并
非所有的肉质植物都是CAM植物),具有大
的薄壁细胞,内有叶绿体和大液泡。

CAM植物的类型
根据植物在一生中对CAM的专性程度分为两类
(1) 专性CAM植物: 其一生中大部分时间的碳代
谢是CAM途径;
(2) 兼性CAM植物: 在正常条件下进行C3途径,
当遇到干旱、盐渍和短日照时则进行CAM途径,
以抵抗不良环境。如冰叶日中花 。
 CAM途径与C4途径基本相同,二者的差别在于
C4植物的两次羧化反应是在空间上(叶肉细胞和维
管束鞘细胞)分开的,而CAM植物则是在时间上
(黑夜和白天)分开的。

8.4
光呼吸(C2循环)
光呼吸的生物化学
底物:乙醇酸
8.4.1
光呼吸的概念
植物绿色细胞在光下吸收氧气、放出
二氧化碳的过程称为光呼吸
(photorespiration)。
 一般生活细胞的呼吸在光、黑条件下
都可以进行,对光照没有特殊要求,可
称为暗呼吸。
 光呼吸与暗呼吸在呼吸底物、代谢途
径以及光呼吸速率等方面均不相同。

8.4.2
光呼吸的生理功能
1.消除乙醇酸的伤害;
2.防止高强光对光合器的破坏;
3.消除氧的伤害;
4.是氨基酸生物合成的补充。
8.4.3
降低光呼吸的措施
1.提高CO2浓度;
2.应用光呼吸抑制剂;
a-羟基黄酸盐
亚硫酸氢钠
3.筛选低光呼吸品种
2,3-环氧丙酸
8.5
植物体内同化物质的运输和分配
8.5.1 光合作用的产物
主要是碳水化合物,其中以蔗糖、淀粉
为最普遍。
8.5.2 有机物的运输
(一)运输的途径和方向
途径:主要是韧皮部的筛管
方向:向上;向下;双向运输
少量横向运输
淀粉与蔗糖的合成
G6P
G1P
ATP
淀粉合成部位:叶绿体
蔗糖合成部位:细胞质
F6P
PPi
FBP
ADPG
TP
淀粉
PGA
RuBP
CO2
光合细胞内淀粉和
蔗糖的合成
(二)运输的形式与速度
形式:90%以上是糖,其中以蔗糖为主
速度:一般为50~80cm/h
8.5.3 有机物的分配规律
代谢源:指制造并能向其它器官提供营养
物质的器官和部位。主要指成长的叶片。
代谢库:指消耗或贮藏营养物质的器官和
部位。如茎、根、花、果实、种子和幼叶等。
(一)优先运向生长中心
生长中心:指正在生长的主要器官或部位。随生
育期而变化。
生产上:棉花打顶、番茄摘心、果树修剪等。
(二)就近供应
指叶片的同化产物主要运至邻近的生长部位。
生产上:(1)保护好果、穗附近的叶片;(2)
果树栽培要注意果枝和营养枝的合理配置。
(三)纵向同侧运输
指叶片的同化产物主要运至同一侧的幼叶、花
果和根系。
生产上:果树栽培要注意各部位的均衡生长。
8.6
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
8.6.1 光合速率的概念
8.6.2 影响光合作用的内部因素
叶龄 同化物输出与累积
8.6.3 影响光合作用的外部因素
光照 CO2 温度 水分 矿质营养
8.6.4 光合作用的日变化
8.6.1 光合速率的概念
单位叶面积、单位时间内同化CO2的量或
积累干物质的量。(注:一般是净光合速率)
8.6.2 影响光合作用的内部因素
(一)叶龄 幼叶净光合速率低,需要功能叶
输入同化物;叶片全部展开后,光合速率达
最大值;叶片衰老,光合速率下降。
(二)同化物输出与累积 同化产物输出快,
促进叶片的光合速率;反之,同化产物累积
则抑制光合速率。
8.6.3 影响光合作用的外部因素
(一)光照
 光是光合作用的能量来源,也是形成叶
绿素的必要条件。
 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光强的增加,光合
速率呈直线增加;但达到一定光强后,光
合速率增加转慢;超过一定光强后,光合
速率不再增加,这种现象称为光饱和现象。
(原因:光能过多时,一是光反应来不及利
用;二是暗反应速度跟不上光反应)
1、光饱和点:指在一定条件下,光合速率
开始达到最大时的光照强度。
2、光补偿点:指当光强减弱至一定值时,
光合作用吸收CO2与呼吸作用释放CO2达到动态
平衡时的光照强度。
 (1)不同植物光饱和点和光补偿点不同;(2)
同一植物在不同生态条件下(温度、水分和矿
质营养等)光饱和点和光补偿点也不同。
光饱和点:一般C3植物较低,3万~5万1x;C4植
物较高,有的可达10万Lx以上。阳生植物相对较

高,大多在5万~8万Lx;阴生植物很低,有的不
到1万Lx。群体比单株高,如水稻单株4万~5万
Lx,而群体可达7万~9万Lx。
光补偿点:喜光植物较高,为500~1000Lx;
耐阴植物较低,在100Lx以下。
 生产上,应设法提高作物的光饱和点,降低光
补偿点,以提高产量。(大田栽培、温室栽培)

在间作、套种时要考虑作物的搭配。光补偿
点低的植物较耐荫,适于和光补偿点高的植物间
作。如豆类与玉米间作。
光照强度对光合速率的影响
(不同温度、不同CO2浓度下)
不同光波下菜豆的光合速率
(二)CO2
CO2是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
1、CO2饱和点:指在一定条件下,光合速
率开始达到最大时环境中的CO2浓度。
2、CO2补偿点:指当CO2浓度降低至一定
值时,光合作用吸收CO2 与呼吸作用释放CO2
达到动态平衡时环境中的CO2浓度。
(1)各种植物的CO2饱和点和CO2补偿点
不同;
(2)CO2作用的发挥与光照强度相关。

在5~10万Lx的光照强度下,多数作物为
(800~1000)×10-6,这个数值远远大于大气中的
CO2正常含量。因此增加CO2浓度,就能够提高产
量。如改善作物群体结构,加强通风,增施CO2肥
料等。
 CO2补偿点:C3植物较高,为(40~100)×10-6;
C4植物较低,为(0~10)×10-6。CO2补偿点低的植
物在低CO2浓度下利用CO2的能力强。
CO2浓度和光照强度对植物光合速率的影响是相
互联系的(见P159图8.6-2)。植物的CO2饱和点
是随着光强的增加而提高;光饱和点也随着CO2浓
度的提高而增高。

CO2浓度对光合速率的影响
O2对大豆光合速率的抑制
(三)温度
光合作用的暗反应是一系列酶促反应,其
反应速率受温度影响。
光合作用的温度三基点因植物种类不同而
有很大差异。一般植物为最低2~10℃、最
适25~300C、最高40~50℃。
 C4植物高于C3植物;在一定范围内,昼夜
温差大,有利于光合产物积累。
生产上主要是克服低温对影响:采用覆盖
栽培(温室、大棚、地膜,起增温和保墒作用)。

最低温度
最适温度
温度对光合速率的影响
最高温度
(四)水分
主要是间接影响(用于光合作用的占5%以下)
1、引起气孔关闭 缺水导致叶片萎蔫,气
孔关闭,进入叶内的CO2减少。

2、光合作用受到抑制 淀粉水解作用加强,
糖分累积。

3、光合面积减少 缺水限制叶片的生长,
叶面积减小,作物群体的光合速率降低。

4、光合机构受损 严重缺水时,甚至造成
叶绿体类囊体结构破坏,不仅使光合速率下降,
而且供水后光合能力难以恢复。
(五)矿质营养:包括两个方面的影响
1、直接影响:氯、锰(水的光解);铁、铜、磷
(光合电子传递及光合磷酸化);氮(酶的组成),
氮、镁、铁、锰(叶绿素的组成或生物合成)等。
 2、间接影响:磷、钾、硼等(对光合产物的运
输和转化起促进作用)。
 综合作用与限制因子:
例如,CO2供应不足,植物就不能充分利用太阳
光能;同样,光照不足,只提高CO2浓度,光合强
度也不会提高。只有找出限制因素,采取有效的
措施加以解决,才能大幅度地提高作物的产量。

8.6.4
光合作用的日变化
在 温暖、晴朗、水分供应充足的条件下,光合
速率的日变化呈单峰曲线。即日出后光合速率逐
渐提高,中午前后达到高峰,以后降低,晚上净
光合速率出现负值。
 如果气温过高,光照强烈,光合速率的日变化
呈双峰曲线。大峰出现在上午,小峰出现在下午,
中午前后光合速率下降,呈现光合“午睡”现象
(原因:大气干旱和土壤干旱,引起气孔导度下
降,CO2浓度降低;光呼吸增强)。
 如果白天云量变化不定,则呈不规则曲线。

光合作用的日变化
“午休”现
8.7
作物对光能的利用
8.7.1
作物产量的构成因素
8.7.2
作物对光能的利用
8.7.3
提高作物产量的途径
8.7.1
作物产量的构成因素
1、生物产量 = 光合产量(光合面积×光
合强度×光合时间)- 消耗(呼吸、脱落)
2、经济产量 = 生物产量×经济系数
(一切农业措施都是围绕改善和协调这五个因素)
经济系数:由光合产物分配到不同器官的比
例决定,它取决于栽培目的。如水稻、小麦
为0.50;棉花(籽棉)0.35~0.4;甜菜0.6;
薯类0.7~0.85;叶菜类有的接近于1。
8.7.2
作物对光能的利用
(一)光能利用率
1、概念:指植物光合产物中所贮存的能量占
照射到该土地面积上日光能总量的百分率。
单位面积作物干物质所含热量(J)
光能利用率(%)=
单位面积太阳平均总辐射能(J)
X100%
2、作物光能利用率分析
一般作物只有0.5~1%,低产田0.1~
0.2%,丰产田3%左右。
实际高产例子:4%左右
理论推算:4-5%。
结论:作物产量的增产潜力很大。
(二)目前作物光能利用率低的主要原因
1、光能损失:光合作用对光谱吸收的选
择性、漏光损失、反射与透射损失、光饱
和现象的限制等。
2、环境因素的影响:温度过高或过低;
水分缺乏或过多;CO2不足;缺肥等。
3、生理上的限制:如光呼吸消耗、作物
年龄的影响、生长发育不良、受病虫危害
等。
8.7.3
提高作物产量的途径
1、增加光合面积
合理密植(减少漏光损失;充分发挥群
体利用光能的优越性)
合适的肥水管理(苗期促进迅速增加,
后期控制叶面积)
改变株型(应以育种为主)
作物群体对光能的利用
大田作物是由许多个体组成的,但它不是个体的简
单总合,而是具有许多特点的。因此,必须作为一个群
体看待(作物群体)。
作物群体比个体能够更充分的利用光能,因为在群
体结构中,叶片彼此交错排列,多层分布,上层叶片漏
过的光,下层的叶片可以利用,各层叶片的透射光和反
射光,可以反复吸收利用;光照越强,透射光和反射光
也越强,就可是中下层叶片得到更多的光照。所以,群
体对光能的利用率较高。
2、延长光合时间
提高复种指数(如通过覆盖栽培)
合理的间、套作(如高矮间作、前、后
季套种)
适当延长生育期(在不影响后作的情况
下)
补充人工光照
3、提高光合速率,降低呼吸消耗
培育高光效品种
提高CO2浓度(大棚、温室:可用压缩的
CO2或固体CO2(干冰)。大田:一是改善
田间通风条件;二是增施有机肥;三是深
施碳酸氢铵肥料。)
各种栽培管理措施(如合理灌溉、施肥、
中耕除草、防止病虫害等;摘心、整枝、
修剪等)
小
结
8.1
光合作用的概念及其意义
8.2
叶绿体与叶绿体色素
8.3
光合作用的机理
8.4
光呼吸
8.5
植物体内同化物质的运输和分配
8.6
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
8.7
作物对光能的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