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學ch1教案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電子學ch1教案

第
1
章
概論
按一下以編輯母片標題樣式
…………………………………………………………
•
•
•
•
•
…
按一下以編輯母片
第二層 1-1 電子學發展的歷史
第三層 1-2 電子學未來發展的趨勢
第四層
1-3
基本波形認識
第五層
1
1-1
電子學發展的歷史
按一下以編輯母片標題樣式
………………………………………………………………………….…
•
•
•
•
•
1.不同時期的電子成品
按一下以編輯母片
第二層
第三層
第四層
第五層
從十九世紀末至今,整個電子學發展的歷史
為:真空管時期→電晶體時期→積體電路時
期→微電腦時期
節目錄
2
按一下以編輯母片標題樣式
2.真空管時期(1897~1947年或稱第一代)
•
•
•
•
•
主要代表性的發明是三極真空管。
按一下以編輯母片
1897:德國科學家布朗製造出第一個二極管,
第二層 本質上為原始的陰極射線管。
1904:英國電機學家弗萊明發明了二極管,
第三層
它是由在真空中一根放射的加熱線和
第四層 接收電子的屏極所構成。當屏極加上
正電壓時,就可收集電子。
第五層
1906:美國電子學家德弗斯特發明了一個具
有柵極的三極管,它具有控制電荷量
及放大的能力。
節目錄
3
按一下以編輯母片標題樣式
•
•
•
•
•
1912:美國電子學家阿姆斯壯發明了再生式放大
器,具有正回授與持續振盪的特性。
按一下以編輯母片
1917:阿姆斯壯又發明了超外差式接收機,以及
第二層防止不必要振盪的中和電路。
1928:美國軍方在三極管的柵極與屏極之間加一
第三層簾柵極而完成了四極管,以增加對電子流
動的控制。
第四層
1929:美國軍方在四極管的屏極與簾柵極之間加
第五層上了一個抑制柵極,消除了四極管的負電
阻特性。
1946:美國工程師伊葛特及毛奇利合力完成第一
座真空管式計算機,可說是當今電腦的基
礎。
節目錄
4
按一下以編輯母片標題樣式
3.電晶體時期(1947年~或稱第二代)
•
•
•
•
•
成功地研究出雙極性接面電晶體(Bipolar
按一下以編輯母片
Junction Transistor,簡稱BJT)與製造出金屬
氧化物半導體場效電晶體(Metal-Oxide第二層
Semiconductor Field Effect Transistor,簡稱
第三層
MOSFET)。MOSFET與BJT相比較,
MOSFET體積小,製程簡單,目前大多數的超
第四層
大型積體電路(VLSI)皆使用MOS技術。
第五層
1947:美國物理學家布拉登和巴定發現點觸式
電晶體的電流放大作用(鍺質)。
節目錄
5
按一下以編輯母片標題樣式
•
•
•
•
•
1950:貝爾實驗室的狄耳做出了第一個接合式電
晶體,其增益頻帶寬與雜音方面均有很大
按一下以編輯母片
的改善。
第二層
1951:電晶體開始商業化生產(諸如西方電氣、
第三層RCA、西屋公司及通用電氣等)。
1952:美國軍事基金會撥出經費從事半導體研究,
第四層將這些裝置應用到飛彈上,因為電晶體體
積小、重量輕、低功率、性能優,並且可
第五層靠。固態裝置完全取代了真空管。
1954:德州儀器公司正式發表了矽電晶體。
節目錄
6
按一下以編輯母片標題樣式
•
•
•
•
•
4.積體電路時期(1958年~或稱第三代)(一)
將一個完整電路(包含電阻、電容、電晶體等
按一下以編輯母片
元件)製造在單晶片上。依據積體電路所含零
第二層
件數之不同,可以分為下列五個不同時期:
1959:小型積體電路時期(small scale
第三層
integration,簡寫SSI,指每晶片含100個
第四層 零件以下)
(1)該年3月德州儀器公司的開爾貝在無線電工程
第五層
協會的展覽會上展示其所設計的單晶片。
(2) 1960年2月飛捷公司製造出RTL積體電路。
(3) 1961年完成了TTL的設計,並正式生產。
節目錄
7
按一下以編輯母片標題樣式
•
•
•
•
•
1965:中型積體電路時期(medium scale
integration,簡寫MSI,指每晶片含100 ~
按一下以編輯母片
1,000個零件)
第二層
(1)該年由於蝕刻技術及包裝方式的改進,由飛捷
第三層
公司領先推出MSI。
(2) 1966年德州儀器公司也開始生產MSI。
第四層
(3) 1968年IBM公司利用MSI做成第三代電子計算
第五層
機IBM 360。
節目錄
8
按一下以編輯母片標題樣式
1969:大型積體電路時期(large scale integration,
按一下以編輯母片
簡寫LSI,指每晶片含1,000 ~ 10,000個零
第二層件)
•
•
(1)該年飛捷公司利用顯微鏡及MOS的特性,首
• 第三層
先推出LSI。
• 第四層
(2) 1970年飛捷公司與Intel公司合作製造出可儲
• 第五層
存1000位元的RAM。
(3) 1971年Intel公司利用LSI做成4004微處理器。
同年,IBM公司也做成IBM 370小型電子計算
機。
節目錄
9
按一下以編輯母片標題樣式
5.積體電路時期(二)
•
•
•
•
•
1972:超大型積體電路時期(very large scale
按一下以編輯母片
integration,簡寫VLSI,指每晶片含10,000 ~
100,000 個零件)
第二層
(1)該年Intel公司推出單晶片8位元微處理器8008。
(2) 1974 年Intel公司將8008微處理器改進成8080(8位
第三層
元)。
第四層
(3)1976年Intel公司又推出8位元的微處理器8085,並製
造出第一個單晶片微電腦8048。
第五層
(4) 1978年Intel公司推出16位元的微處理器8086。
(5) 1981年我國第一個單晶片4位元微電腦IC (CIC
1000 E) 由電子工業研究所開發完成。
(6) 1982年Intel公司推出32位元的微處理器IAPX 432。
(7)此一時期又稱為微電腦時期(或稱第四代)。
節目錄
10
按一下以編輯母片標題樣式
1985:極大型積體電路時期(ultra large scale
按一下以編輯母片
integration,簡寫ULSI,指每晶片含
第二層100,000個以上零件)
•
•
• 第三層
(1)該年Intel公司推出64位元的微處理器 (IA-64
Merced)。
• 第四層
(2) AMD公司也推出64位元的微處理器 (K7)。
• 第五層
節目錄
11
按一下以編輯母片標題樣式
•
•
•
•
•
6.積體電路依零件數、邏輯閘數來分類(1個邏
輯閘約使用10個零件)
按一下以編輯母片
第二層
第三層
第四層
第五層
節目錄
12
按一下以編輯母片標題樣式
7.電子工業的分類及電子學的發展史
•
•
•
•
•
元件(component)-積體電子學
按一下以編輯母片
通訊(communication)-通訊電子學
(1)4C
第二層
控制(control)-工業電子學
計算(computation)-數位計算機電子學
第三層
(2)電子學之發展史
第四層
真空管的發明→無線電與電視→電子工業→
雙極接面電晶體(BJT) →積體電路→場效
第五層
電晶體(FET) →電荷耦合裝置(CCD)
→微電子學→半導體記憶裝置→積體注入式
邏輯(I2L或IIL) →通訊工業與控制工業→
計算機工業。
節目錄
13
1-2
電子學未來發展的趨勢
按一下以編輯母片標題樣式
………………………………………………………………………….…
•
•
•
•
•
未來的電子工業將繼續朝著4C發展,彼此相
按一下以編輯母片
輔相成且密不可分。其發展趨勢如下:
1. 零件科學-朝向製造出體積小、功率損耗低、
第二層
精密度高、成本低、功能強、壽命長及品質
第三層
可信度高的目標來發展。
2. 通訊科學-朝向高容量及高品質與穩定性的
第四層
目標發展。
第五層
3. 自動控制科學-趨向結合微電腦系統並應用
於各種控制設備。
4. 資訊科學-朝向4A方向發展,即家庭自動化
(HA)、工廠自動化(FA)、辦公室自動化
(OA)及實驗室自動化(LA)等。
節目錄
14
1-3
基本波形認識
按一下以編輯母片標題樣式
………………………………………………………………………….…
•
•
•
•
•
1.直流
按一下以編輯母片
第二層
第三層
第四層
第五層
(1)直流(DC):為循單一方向之電流或電壓,
其大小穩定而不變化。
(2)脈動直流:若一週期性之電流或電壓,其瞬間
值僅有大小之變化,但其極性並不改變。
節目錄
15
按一下以編輯母片標題樣式
2.交流
•
•
•
•
•
按一下以編輯母片
第二層
第三層
第四層
第五層
(1)交流(AC):其極性經常作有規則之週期變
化,為一種在一定之時間內變換其流動方向之
電流。
(2)圖中所示的正弦波、方波及三角波均為交流。
節目錄
16
3.正弦波
按一下以編輯母片標題樣式
•
•
•
•
•
按一下以編輯母片
第二層
第三層
第四層
第五層
節目錄
17
(1)正弦波(sine wave):若交流電壓或電流之變
按一下以編輯母片標題樣式
•
•
•
•
•
化波形,其大小恰為時間的正弦函數者稱之。
電力公司所供應之交流電即為正弦波。
按一下以編輯母片
(2)正弦波之標準式:
v(t) = Em sin (2πft ±θ) = Em sin (ωt ±θ)
第二層
第三層 振幅 頻率 相位
 振幅 E :表示正弦波的幅度大小。
第四層
 頻率 f:每秒鐘所產生之週期數,單位為赫芝。
1
1
第五層
公式:T = 或f =
m
f
T
 週期 T:週期性交流訊號完成一週變化所需的時間,單位為秒。
 角速度:每秒旋轉的角度,以ω表示,ω=2πf。
 相位:表示正弦波之位移角度。
節目錄
18
按一下以編輯母片標題樣式
(3)瞬時值,最大值與峰對峰值
•
•
•
•
•
 標準式:e = E msinθ
按一下以編輯母片
 e為電壓瞬間值,E m 為電壓之最大值(峰值)。
第二層峰對峰值V = V -V = 2E

p-p
max
min
m
第三層
(4)有效值:表示一交流和一直流通過同值之電
阻時,發生之熱效應相等。
第四層
1
Veff = Vrms =
Vm = 0.707Vm
第五層
2
Ieff = I rms
1
=
I m = 0.707I m
2
節目錄
19
按一下以編輯母片標題樣式
(5)平均值:指一週間正半週之平均值而言。
2Vm
Vav =
= 0.636Vm
π
按一下以編輯母片
2I m
Iav =
= 0.636I m
第二層 π
•
•
• 第三層
(6)波峰因數(crest factor) C.F.:
Vm
Im
• 第四層
C.F.=
= 2=1.414(或
=
Vrms
Irms
• 第五層
2)
(7)波形因數(form factor)F.F.:
Vrms
Irms
F.F.=
=1.11(或
=1.11)
Vav
Iav
節目錄
20
4.脈波
按一下以編輯母片標題樣式
(1)理想脈波:電壓由 0 轉移到 V 瞬時發生,同樣
電壓由 V 轉移到 0 亦是瞬時發生。
按一下以編輯母片
(2)脈波的第一個邊緣(A→B)稱為前緣,下一個
第二層
邊緣(C → D)稱為後緣。
•
•
• 第三層
• 第四層
• 第五層
節目錄
21
按一下以編輯母片標題樣式
•
•
•
•
•
(3)脈波在基準線以上稱為正向脈波,基準線以下
稱為負向脈波。
按一下以編輯母片
第二層
第三層
第四層
第五層
節目錄
22
(4)脈波的特性
按一下以編輯母片標題樣式
•
•
•
•
•
按一下以編輯母片
第二層
第三層
第四層
脈波週期:一個週波所經過的時間,單位為秒。
脈波重複頻率(PRF):一秒鐘內重複的週波
第五層
數,單位為Hz(赫芝)。
1
公式:PRF=
T
脈波波幅:由基準線到脈波上端之電壓值。
節目錄
23
按一下以編輯母片標題樣式
脈波寬度(PW):脈波所出現的時間。
空間寬度(SW):兩個脈波之間的間隔。
工作週期(duty cycle):
按一下以編輯母片
PW
PW
公式:工作週期 
100%=
100%
第二層
T
PW+SW
平均值 V:
第三層 av
波形總面積 V1  t1 +V2  t 2 + +Vn  t n
公式:Vav =

第四層
週期
T
•
•
•
•
• 第五層
有效值 Vrms:
V1  t1 +V2  t 2 + +Vn  t n
公式:Vrms =
T
計算三步驟:平方→平均→開根號
2
2
2
節目錄
24
5.方波
按一下以編輯母片標題樣式
•
•
•
•
•
按一下以編輯母片
第二層
第三層
第四層
(1)方波:脈波寬度(PW)與空間寬度(SW)完全相
等,又叫做矩形波。
第五層
(2)工作週期:50%
PW
t1
工作週期=
100%=
100%=50%
T
t1 +t 2
(3)方波通常被應用來測試放大器的反應速度。
(4)方波是由正弦波的基本波與無限個奇次諧波
(harmonics)所組成。
節目錄
25
按一下以編輯母片標題樣式
6.三角波與鋸齒波
•
•
•
•
•
按一下以編輯母片
第二層
第三層
第四層
第五層
節目錄
26
按一下以編輯母片標題樣式
(1)正或負的斜波:電壓相對於時間,以一恆定的
速率來增加或減少。
按一下以編輯母片
(2)三角波:在正斜波之後跟隨著負斜波而產生的
第二層
波形。
第三層
(3)鋸齒波:當一斜波較另一斜波為陡峭時形成的
波形。它是示波器產生時基線所需要的波形。
•
•
•
• 第四層
• 第五層
節目錄
27
按一下以編輯母片標題樣式
(4)低頻響應可以決定上升(掃描)時間 t p,高頻響
應則決定下降時間 t f。
按一下以編輯母片
1
第二層 低頻響應 f L = t p
公式
第三層 高頻響應 f H = 1
2t f
•
•
•
• 第四層
(5)平均值Vav:
• 第五層 1 T
1 T Vm
Vm t 2 T
Vav =  v(t)dt= 
tdt= 2  |0
T 0
T 0 T
T
2
Vm T 2 Vm
= 2 =
T
2
2
節目錄
28
按一下以編輯母片標題樣式
(6)有效值V :
rms
2
•
•
•
•
•
1 T 2
1 T Vm 2
Vm
=
v
(t)dt
=
(
t)
dt
=
T 0
T 0 T
T3
按一下以編輯母片
第二層= V  t | = V = V
T
3
3
3
第三層
V
V
=
=
(7)波峰因數(C.F.):
V
V
第四層
3
第五層
V
Vrms
2
m
3
3

T
0
t 2dt
2
T
0
m
m
m
m
rms
m
3
m
(8)波形因數(F.F.): Vrms
Vav
=
3 = 2
Vm
3
2
(9)鋸齒波是由正弦波基本波、奇次諧波與偶次諧
波所組成。
節目錄
29
按一下以編輯母片標題樣式
7.直流、正弦波、方波和鋸齒波之比較
•
•
•
•
•
按一下以編輯母片
第二層
平均值V 有效值V
波形
第三層
直流
Vm
Vm
第四層 2
1
正弦波 π V =0.636V 2 V =0.707V
第五層
av
m
方波
鋸齒波
Vm
1
Vm
2
m
rms
m
Vm
1
Vm
3
波形因數
(F.F.)
波峰因數
(C.F.)
1
1
π
m
2 2
=1.11
2=1.414
1
1
2
=1.155
3
3=1.732
節目錄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