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催化剂-酶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生物催化剂-酶

羧肽酶
第4章 生物催化剂—酶
Enzymes
酶学研究历史
• 公元前两千多年,我国已有酿酒记载。
• 一百余年前,Pasteur认为发酵是酵母细胞生命活动的
结果。
• 1877年,Kuhne首次提出Enzyme一词。
• 1897年,Buchner兄弟用不含细胞的酵母提取液,实
现了发酵。
• 1926年,Sumner首次从刀豆中提纯出脲酶结晶。
• 1982年,Cech首次发现RNA也具有酶的催化活性,提
出核酶(ribozyme)的概念。
• 1995年,Jack W.Szostak研究室首先报道了具有DNA
连 接 酶 活 性 DNA 片 段 , 称 为 脱 氧 核 酶
(deoxyribozyme)。
酶的概述
1.1 定义
酶是生物催化剂。酶是一类由活细胞产生的,对其特异底物具
有高效催化作用的蛋白质。绝大部分酶是蛋白质,还有一些核糖核
酸RNA具有催化作用,称为核酶(ribozyme)。
目前将生物催化剂分为两类: 酶 、 非酶生物催化剂 (核酶,
脱氧核酶等)
细胞的代谢由成千上万的化学反应组成,几乎所有的反应都是
由酶(enzyme)催化的。
酶对于动物机体的生理活动有重要意义,不可或缺。酶在生产
实践中有广泛应用。
1.2 酶的特点
酶具有一般催化剂的特征:
只能进行热力学上允许进行的反应;
可以缩短化学反应到达平衡的时间,而不改变
反应的平衡点;
自身不参与反应;
通过降低活化能加快化学反应速度。
1.2 酶的催化特点
 高效性
酶的催化作用可使反应速度比非催化反应提高108 -1020倍。比其
他催化反应高106 -1013倍
例如:过氧化氢分解
2H2O2
2H2O + O2
Fe3+ 催化,效率为6×104 mol/mol. S
过氧化氢酶催化,效率为6 × 106 mol/mol.S
 专一性
即对底物的选择性或特异性。一种酶只催化一种或一类底物转变
成相应的产物。

绝对专一性
一种酶只催化一种底物转变为相应的产物。
例如,脲酶只催化尿素水解成CO2 和NH3。

相对专一性(键专一性 基团专一性)
一种酶作用于一类化合物或一类化学键。
例如,不同的蛋白水解酶对于所水解的肽键两侧的基团有不同的
要求。

立体专一性(几何异构专一性 旋光异构专一性)
指酶对其所催化底物的立体构型有特定的要求。
例如,乳酸脱氢酶专一地催化L-乳酸转变为丙酮酸,延胡索酸只
作用于反式的延胡索酸(反丁烯二酸)。立体专一性保证了反应
的定向进行。
R1: Lys, Arg
R2: 不是Pro
R3: Tyr, Trp, Phe
R4: 不是 Pro
•
n
酶容易变性
这是酶的化学本质(蛋白质)所决定的。
条件温和:常温、常压、pH≈7
• 酶的可调节性
抑制和激活(activation and inhibition )
反馈控制(feed back)
酶原激活(activation of proenzyme)
变构酶(allosteric enzyme)
化学修饰(chemical modification )
多酶复合体(multienzyme complex)
酶在细胞中的区室化 (enzyme compartmentalization )
一些酶的活力与辅助因子有关
1.3 酶的组成
酶的不同形式
• 单体酶(monomeric enzyme):仅由单一肽链
组成的具有完全催化活性的酶。
• 寡聚酶(oligomeric enzyme):由多个相同或不
同亚基以非共价键连接组成的酶。
• 多酶体系(multienzyme system):由几种不同
功能的酶彼此聚合形成的多酶复合物。
• 多功能酶(multifunctional enzyme)或串联酶
(tandem enzyme):一些多酶体系在进化过程
中由于基因的融合,多种不同催化功能存在于
一条多肽链中,这类酶称为多功能酶。
酶的聚集方式
1、松散排列
 酶在细胞中各自以可溶的单体形式存在,
彼此没有结构上的联系。
 反应时酶是随机扩散,催化效率不高。
(如糖酵解历程)
酶5
酶4
酶1
酶3
酶2
2、簇式排列
 几种酶有机地聚集在一起,精巧的镶嵌成一
定的结构,定向转移,形成多酶复合体。催
化效率高。
【举例】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
脂肪酸合成酶复合体
酶1
酶6
酶2
酶3
酶5 酶4
3、与生物膜结合

一种结构更高的多酶复合体,酶整齐的排列在
生物膜上。催化效率最高。(如呼吸链)
酶3
酶1
酶2
酶4
酶5
结合酶的分子组成
酶蛋白 (apoenzyme) :多肽;
全酶
(holoenzyme)
小分子有机化合物
辅助因子
(cofactor)
金属离子
酶蛋白:决定反应的特异性、高效性
辅助因子:非蛋白组分;递氢、电子、基团;决
定反应的种类与性质
辅助因子分类
(按其与酶蛋白结合的紧密程度)
辅酶 (coenzyme):
与酶蛋白结合疏松,可用透析或超滤的
方法除去。
辅基 (prosthetic group):
与酶蛋白结合紧密,不能用透析或超
滤的方法除去。
金属离子
辅酶/辅基的作用特点
• 辅酶在催化反应过程中,直接参加了反应。
• 每一种辅酶都具有特殊的功能,可以特定地
催化某一类型的反应。在反应中起运载体的
作用,传递电子、质子或其它基团。
• 同一种辅酶可以和多种不同的酶蛋白结合形
成不同的全酶。
• 一般来说,全酶中的辅酶决定了酶所催化的
类型(反应专一性),而酶蛋白则决定了所
催化的底物类型(底物专一性)。
小分子有机化合物(辅酶)在催化中的作用
B族维生素
辅酶形式
酶促反应中的主要作用
硫胺素(B1)
硫胺素焦磷酸酯(TPP)
α-酮酸氧化脱羧酮基转移作
用
核黄素(B2)
黄素单核苷酸(FMN)
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FAD)
氢原子转移
氢原子转移
尼克酰胺(PP)
(B5)
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
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
(NADP+)
氢原子转移
氢原子转移
吡哆醇(醛、胺)
(B6)
磷酸吡哆醛
氨基转移
泛酸(B3)
辅酶A(CoA)
酰基转移
叶酸(B11)
四氢叶酸
"一碳基团"转移
生物素(H) (B7)
生物素
羧化作用
钴胺素(B12)
甲基钴胺素
5′-脱氧腺苷钴胺素
甲基转移
酶分子中的金属离子
 根据金属离子与酶蛋白结合程度,可分为两类:金属
酶和金属激活酶。
• 金属酶(metalloenzyme):酶蛋白与金属离子结合紧密。
如 Fe2+/ Fe3+ 、Cu+/Cu3、Zn2+ 、Mn2+、Co2 等。
• 金属激活酶(metal-activated enzyme) :金属离子为
酶的活性所必需,但与酶的结合不紧密。
• 金属离子的作用:稳定酶的构象; 参与催化反应,传
递电子;在酶与底物间起桥梁作用;中和阴离子,降
低反应中的静电斥力。
金属离子催化作用
 提高水的亲核性能
• 金属离子可以和水分子的OH-结合,使水显
示出更大的亲核催化性能。
 电荷屏蔽作用
电荷屏蔽作用是酶中金属离子的一个重要功能
• 多种激酶的底物是Mg2+-ATP复合物。
O
-
O
O
P
O
P
O
2+ O
Mg
O
O
P
O
O CH2 O
H
H OH
A
H H
OH
 电子传递中间体
• 许多氧化-还原酶中都含有铜或铁离子,它们
作为酶的辅助因子起着传递电子的功能。
酶的命名及分类
酶的命名
1、习惯命名法:
 根据其催化底物来命名;
 根据所催化反应的性质来命名;
 结合上述两个原则来命名,
 有时在这些命名基础上加上酶的来源或其它特
点。
例如,胃蛋白(水解)酶、碱性磷酸酶。
2、国际系统命名法
• 系统名称包括底物名称、构型、反应性质,
最后加一个酶字。
• 例如:
• 习惯名称:谷丙转氨酶
• 系统名称:丙氨酸:-酮戊二酸氨基转移酶
• 酶催化的反应:
• 谷氨酸 + 丙酮酸 ← -酮戊二酸 + 丙氨酸
→
 系统名:包括所有底物的名称和反应类型。
乳酸 + NAD+
丙酮酸 + NADH + H+
乳酸:NAD+氧化还原酶
 惯用名:只取较重要的底物名称和反应类型。
乳酸:NAD+氧化还原酶
乳酸脱氢酶
对于催化水解反应的酶一般在酶的名称上
省去反应类型。
1961年酶学委员会(Enzyme Commission,EC)
规定酶的表示法:
EC. X. X. X. X
例如: 乳酸脱氢酶
酶的分类及命名
酶的分类
 1961年国际酶学委员会(Enzyme Committee,
EC)根据酶所催化的反应类型和机理,把酶分成
6大类:
1、氧化-还原酶 Oxidoreductase
• 氧化-还原酶催化氧化-还原反应,催化氢的转
移或电子传递。
AH2 + B(O2)
A + BH2(H2O2,H2O)
• 主要包括脱氢酶(dehydrogenase)和氧化酶
(Oxidase)。
• 如,乳酸(Lactate)脱氢酶催化乳酸的脱氢反应。
CH3CHCOOH NAD
OH
+
CH3CCOOH NADH
O
H+
(1)脱氢酶类:催化直接从底物上脱氢的反应
A +BH2(需辅酶Ⅰ或辅酶Ⅱ)
AH2 +B
(2)氧化酶类
①催化底物脱氢,氧化生成H2O2:
AH2 + O2
A + H2O2(需FAD或FMN)
②催化底物脱氢,氧化生成H2O:
2AH2 + O2
2A + 2H2O
(3)过氧化物酶
ROO + H2O2
RO + H2O + O2
(4)加氧酶(双加氧酶和单加氧酶)
O2 +
OH
OH
OH
C=O
(顺,顺-已二烯二酸)
C=O
OH
RH + O2 + 还原型辅助因子
ROH + H2O + 氧化型辅助因子
(又称羟化酶)
2、转移酶 Transferase
• 转移酶催化基团转移反应,即将一个底物分子
的基团或原子转移到另一个底物的分子上。
A·X + B
A +B·X
• 根据X分类:转移碳基、酮基或醛基、酰基、糖
基、烃基、含氮基、含磷基和含硫基的酶。
• 例如, 谷丙转氨酶催化的氨基转移反应。
CH3CHCOOH HOOCCH2CH2CCOOH
NH2
CH3CCOOH
O
O
HOOCCH2CH2CHCOOH
NH2
3、水解酶 hydrolase
• 水解酶催化底物的加水分解反应。
AB + H2O
AOH + BH
• 主要包括淀粉酶、蛋白酶、核酸酶及脂酶等。
• 例如,脂肪酶(Lipase)催化的脂的水解反应:
R COOCH2CH3
H2O
RCOOH
CH3CH2OH
4、裂解酶 Lyase
• 裂合酶催化从底物分子中移去一个基团或
原子形成双键的反应及其逆反应。
• 主要包括醛缩酶、水化酶及脱氨酶等。
• 例如, 延胡索酸水合酶催化的反应。
5、异构酶 Isomerase
• 异构酶催化各种同分异构体的相互转化,
即底物分子内基团或原子的重排过程。
A
B
• 例如,6-磷酸葡萄糖异构酶催化的反应
CH2OH
CH2OH
O
CH2OH
O
OH
OH
OH
OH
OH
OH
OH
6、合成酶 Ligase or Synthetase
• 合成酶,又称为连接酶,能够催化C-C、
C-O、C-N 以及C-S 键的形成反应。这类
反应必须与ATP分解反应相互偶联。
A + B + ATP
A·B + ADP +Pi
• 例如,丙酮酸羧化酶催化的反应。
丙酮酸
+ CO2  草酰乙酸
7、核酶(催化核酸) ribozyme
• 核酶是唯一的非蛋白酶。它是一类特殊的RNA,
能够催化RNA分子中的磷酸酯键的水解及其逆反
应。
B
B
3'
P
B
3'
P
5'
3'
P
5'
B
P
5'
5'
P
5'
P
5'
B
3'
OH
P
5'
3'
B
3'
P
B
3'
P
B
3'
B
5'
B
3'
+
P
3'
P
5'
P
5'
酶的作用机制
酶的活性中心
1.结合部位 Binding
site
• 酶分子中与底物结合
的部位或区域一般称
为结合部位。
2.催化部位(catalytic site)
• 酶分子中促使底物
发生化学变化的部
位称为催化部位
• 通常将酶的结合部
位和催化部位总称
为酶的活性部位或
活性中心
• 结合部位决定酶的
专一性
• 催化部位决定酶所
催化反应的性质
活性中心(active site)
活性中心:底物结合部位+催化部位
活性中心是酶与底物结合并表现催化作用的空
间区域,大多由肽链上远隔的氨基酸残基提供必需
基团,经肽链盘绕折叠,使之在三维空间相互接近,
构成特定的空间构象,起催化中心作用。在结合酶
中,辅基与辅酶也参与活性中心的组成。
常见酶活性中心的基团
O
H2N
• 亲核性基团:
丝氨酸的羟基,
半胱氨酸的巯
基和组氨酸的
咪唑基。
CH
C
OH
OH
CH2
OH
O
H2N
CH
C
OH
SH
OH
N
CH2
O
SH
H2N
CH
C
CH2
N
H
N
NH
• 酸碱性基团:
门冬氨酸和谷
氨酸的羧基,
赖氨酸的氨基,
酪氨酸的酚羟
基,组氨酸的
咪唑基和半胱
氨酸的巯基等。
O
H2N
CH
C
OH
O
CH2 H2N
CH
CH2
CH2
C
O
OH
C
C
OH
COOH
O
O OH
O
H2N
CH
C
H2N
OH
CH
NH2
C
OH
CH2
CH2
CH2
OH
CH2
CH2
NH2
OH
3.调控部位 Regulatory site
• 酶分子中存在着一些可以与其他分子发生某种
程度的结合的部位,从而引起酶分子空间构象
的变化,对酶起激活或抑制作用。
必需基团:酶表现活性不可缺少的基团
活性中心的必需基团:结合、催化。
调节部位的必需基团
维持三维空间结构的必需基团
其它必需基团
活性中心的常见基团:His的咪唑基,Ser的羟
基,Cys的巯基,Glu的γ羧基
活性中心以外
的必需基团
底物
催化基团
结合基团
活性中心
酶的活性中心示意图
活性中心是酶分子上由催化基团和结合基团构成的一个微区
酶与底物的结合
中间产物学说
•
•
在酶催化的反应中,第一步是酶与底物形成酶-底物
中间复合物。当底物分子在酶作用下发生化学变化后,
分解成产物和酶。
E
+
S
====
E-S
 P
+
E
许多实验事实证明了E-S复合物的存在。E-S复合物形
成的速率与酶和底物的性质有关。
反应过程
S+E
ES
ES*
过渡态
复合物
EP
P+E
锁钥学说:
• 认为整个酶分子的天然构象是具有刚性
结构的,酶表面具有特定的形状。酶与
底物的结合如同一把钥匙对一把锁一样
诱导契合学说(induced fit)
诱导契合学说认为,
酶和底物都有自己
特有的构象,在两
者相互作用时,一
些基团通过相互取
向,定位以形成中
间复合物。
诱导契合学说
• 该学说认为酶表面并没有一种与底物互补的固
定形状,而只是由于底物的诱导才形成了互补
形状.
活化能
化学反应是由具有一定能量的活化分子相互碰撞发生的。分子从
初态转变为激活态所需的能量称为活化能。无论何种催化剂,其作
用都在于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加快化学反应的速度。
一个可以自发进行的反应,其反应终态和始态的自由能的变化
(∆G ’)为负值。这个自由能的变化值与反应中是否存在催化剂无
关。
概念:
能阈: 反应物分子发生化学变化所需最低能量
活化分子: 含有高于反应能阈而能起反应的分子
加快反应速度的方法:


供给能量,如加温、光照等
降低活化能
催化剂降低了反应物
分子活化时所需的能量
非催化反应和酶催化反应活化能的比较
Ea,活化能;ΔG,自由能变化
酶降低反应活化能的因素
1、邻近效应和定向效应
A
B
酶
• 在酶促反应中,底物分子结合到酶的活性中
心,一方面底物在酶活性中心的有效浓度大
大增加,有利于提高反应速度;
• 另一方面,由于活性中心的立体结构和相关
基团的诱导和定向作用,使底物分子中参与
反应的基团相互接近,并被严格定向定位,
使酶促反应具有高效率和专一性特点。
举例
• 咪唑和对-硝基苯酚乙酸酯的反应是一个双
分子氨解反应.
O
CH3
C O
NO2
CH3
..
N
NH
C
O
N+
NH
+
O-
NO2
举例
O
O
C O
..
N
NH
NO2
+
N
+
O
-
NO2
NH
实验结果表明,分子内咪唑基参与的氨解反应
速度比相应的分子间反应速度大 24 倍。说明
咪唑基与酯基的相对位置对水解反应速度具有
很大的影响。
2
敏感键形变:降低活化能
• 酶促反应:E+S  ES  ES  EP  E+P
酶催化作用的本质是酶的活性中心与底物分
子通过短程非共价力(如氢键,离子键和疏水
键等)的作用,形成E-S反应中间物,其结果
使底物的价键状态发生形变或极化,起到激
活底物分子和降低过渡态活化能作用。
3、多元催化作用
• 酶的活性中心部位,一般都含有多个起催化作
用的基团,这些基团在空间有特殊的排列和取
向,可以对底物价键的形变和极化及调整底物
基团的位置等起到协同作用,从而使底物达到
最佳反应状态。
N
CH3O
..
CH3O
CH3O
O
CH3O
O
N
CH3O
H
O H
H
..
O
CH3O
CH3O
H
CH3O
C
O
O
H
酶催化反应机制类型
(1) 酸-碱催化
• 酸-碱催化可分为狭义的酸-碱催化和广义
的酸-碱催化。酶参与的酸-碱催化反应一
般都是广义的酸-碱催化方式。
• 广义酸-碱催化是指通过质子酸提供部分
质子,或是通过质子碱接受部分质子的作
用,达到降低反应活化能的过程。
酶分子中可以作为广义酸、碱的基团:
• 广义酸基团
(质子供体)
-COOH,
+
-NH3,
广义碱基团
(质子受体)
-COO ,
-SH,
+
OH
HN
NH
..
-NH2,
O-
-S ,
:N
NH
His 是酶的酸碱催化作用中最活泼的一个催化功能团。
(2) 共价催化
• 催化剂通过与底物形成反
应活性很高的共价过渡产
物,使反应活化能降低,
从而提高反应速度的过程,
称为共价催化。
• 酶中参与共价催化的基团
主要包括 His 的咪唑基,
Cys 的硫基,Asp 的羧基,
Ser 的羟基等。
• 某些辅酶,如焦磷酸硫胺
素和磷酸吡哆醛等也可以
参与共价催化作用。
活性中心处低介电环境(疏水效应) :
疏水口袋
OH
肽链
H2 N
CH2
HC
Zn
2+
H
O
H
O
_
C
O-
+ NH
H N
O
O
C
O
C
+
H
Arg145
2
O
CH2
N
H
Ty r248
C
Glu270
底物
酶降低反应活化能的因素(催化机理)
 邻近与定向效应:增加了酶与底物的接触机会和有效碰撞。
 张力效应:诱导底物变形,扭曲,促进了化学键的断裂。
 酸碱催化:活性中心的一些基团,如His,Asp作为质子的受体或供体,
参与传递质子。
 共价催化:酶与底物形成过渡性的共价中间体,限制底物的活动,使
反应易于进行。
 活性中心处低介电环境(疏水效应):活性中心的疏水区域对水分子
的排除、排斥,有利于酶与底物的接触。
影响酶促反应速度的因素
影响酶促反应速度的因素与酶作为生物催化剂的特点密
切有关。
这些因素有:底物(substrate)浓度、酶浓度、温度、
酸碱性、抑制剂和激活剂(activators)(inhibitors)等。
一、底物浓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
研究前提
 单底物、单产物反应
 酶促反应速度一般在规定的反应条件下,用单
位时间内底物的消耗量和产物的生成量来表示
 反应速度取其初速度,即底物的消耗量很小
(一般在5﹪以内)时的反应速度
 底物浓度远远大于酶浓度
初速度
产
酶促反应速度逐渐降低
物
0
时
间
酶促反应的时间进展曲线
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底物浓度对反应速
度的影响呈矩形双曲线关系。

100
80
Rate of Reaction(v)
• 在低底物浓度时, 反
应速度与底物浓度成
正比,表现为一级反
应特征。
• 当底物浓度达到一定
值,几乎所有的酶都
与底物结合后,反应
速度达到最大值
(Vmax),此时再增
加底物浓度,反应速
度不再增加,表现为
零级反应。
60
40
20
0
0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Concentration of Substrate(umol/L)
V
Vmax
[S]
当底物浓度较低时
反应速度与底物浓度成正比;反
应为一级反应。
V
Vmax
[S]
随着底物浓度的增高
反应速度不再成正比例加速;反应
为混合级反应。
V
Vmax
[S]
当底物浓度高达一定程度
反应速度不再增加,达最大速度;
反应为零级反应

酶促反应模式——中间产物学说
E+S
k1
k2
ES
k3
E+P
中间产物
两个假设:
 E与S形成ES复合物的反应是快速平衡反应,而
ES分解为E及P的反应为慢反应,反应速度取决于
慢反应即 V=k3[ES]。
 S的总浓度远远大于E的总浓度,因此在反应的初
始阶段,S的浓度可认为不变即[S]=[St]。

1913年Michaelis和Menten提出反应速度与底
物浓度关系的数学方程式,即米-曼氏方程
式,简称米氏方程式(Michaelis equation)。
Vmax[S]
V ──
K + [S]
=
m
[S]:底物浓度
V:不同[S]时的反应速度
Vmax:最大反应速度(maximum velocity)
Km:米氏常数(Michaelis constant)
• 推导过程:
游离酶浓度=[E]-[ES]
ES生成速度=k1([E]-[ES])[S]
ES分解速度=k2[ES]+ k3[ES]
当稳态时: ES生成速度=ES分解速度
k1([E]-[ES])[S]= k2[ES]+ k3[ES]
([E]-[ES])[S]
[ES]
[ES]=
k 2+ k 3
=
k1
= Km
[E][S]
Km + [S]
因v=k3[ES],当所有E被S饱和时,即达到最大
速度,此时[ES]=[E],Vmax=k3 [E]
代入上式:
v=
k3[E][S]
=
Km + [S]
Vmax [S]
Km + [S]
 米-曼氏方程解释:
当[S]Km时,v=(Vmax/Km) [S],
即v 与[S]成正比
当[S]Km时,v Vmax,即[S]而v
不变
 Km值的推导
当反应速度为最大反应速度一半时
V
Vmax
Vmax
2
Vmax/2
Vmax[S]
=
Km + [S]
Km=[S]
Km
[S]
∴Km值等于酶促反应速度为最大反应速度一半
时的底物浓度,单位是mol/L。
S + E
ES
E+P
∵ km= (k2 +k3)/k1
Km ≈ k2 / k1
∴ km可以看作ES的解离常数ks :
[S][E]
km= ks = ————
[ES]
当km大,说明ES容易解离,酶与底物结合的亲和力小。
米氏常数Km的意义
• 重要特征物理常数,与酶浓度无关。不同
的酶具有不同Km值
• 物理意义:Km等于酶促反应速度为最大反
应速度一半时的底物浓度。
• Km值只是在固定的底物,一定的温度和pH
条件下,一定的缓冲体系中测定的,不同
条件下具有不同的Km值。
• Km值近似等于[ES]的解离常数,可表示酶
与底物之间的亲和力:Km值大表示亲和程
度小,酶的催化活性低; Km值小表示亲和
程度大,酶的催化活性高
米氏常数Km的意义
从km可判断酶的专一性和天然底物。 Km
最小的底物,通常就是该酶的最适底物,
也就是天然底物。
km还可以推断某一代谢物在体内可能的
代谢途径。
从km的大小,可以知道正确测定酶活力
时所需的底物浓度。在进行酶活力测定时,
通常用4km的底物浓度即可。
[S]
v
1000km
0.999V
100km
0.99V
10km
0.91V
3km
0.75V
1km
0.50V
0.33km
0.25V
0.10km
0.091V
Vm的意义
•Vm是酶完全被底物饱和时的反应速度,与酶浓
度成正比。
•Vmax=K3 [E],如果酶的总浓度已知,可从Vmax
计算酶的转换数,即动力学常数K3。
•酶的转换数(turnover number):当酶被底物充
分饱和时,单位时间内每个酶分子催化底物转变
为产物的分子数。
•酶的转换数可用来比较每单位酶的催化能力
Km与Vm的测定
1. 双倒数作图法(double reciprocal plot),
又称为 林-贝氏(Lineweaver- Burk)作图法
1
Km
1
1
 =    + 
V
Vmax
[S]
Vmax
双倒数作图法
斜率=Km/Vmax
1.0
0.8
1/v
0.6
0.4
-1/Km
1/Vmax
0.2
0.0
-4
-2
0
2
4
-1
1/[S](1/mmol.L )
6
8
10
2. Hanes作图法
[S]/V
斜率= 1/Vm
Km/Vm
-Km
[S]
3. Eadie-Hofstee作图法
V
Vm
Vm/Km
V/[s]
二、酶浓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
V
 当[S]>>[E],反应速
度与酶浓度成正比。
 关系式为:V = K3 [E]
0
[E]
当[S]>>[E]时,Vmax = k3 [E]
酶浓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
三、 温度的影响
100
80
Relative Activity (%)
• 温度升高,酶促反
应速度加快。
• 温度升高,酶的高
级结构将发生变化
或变性,导致酶活
性降低甚至丧失。
• 大多数酶都有一个
最适温度。在最适
温度条件下,反应
速度最大。
60
40
20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O
Temperature C
最适温度 (optimum temperature):酶促反应速度最
快时的环境温度。它不是酶的特征性常数。动物体内的
酶的最适温度在37-40 0C左右。
90
四、 pH 的影响
 最适 pH:酶具有最大的催化活性时的环境
pH值。它不是酶的特征性常数
酶的最适pH与酶的性质、底物和缓冲体系有关
五、激活剂对反应速度的影响

激活剂: 凡能使酶由无活性变为有活性或使酶
活性增加的物质。如:
金属离子: Mg 2+ 、 K+、 Mn2+
阴离子: Cl有机物: 还原剂(Cys, GSH,氰化物), EDTA
大分子激活剂:酶

分类:
必需激活剂:如,Mg 2+ 对己糖激酶
非必需激活剂:如,Cl- 对淀粉酶
六、抑制剂对酶活性的影响
• 使酶的活性降低或丧失的现象,称为酶的
抑制作用。
• 能够引起酶的抑制作用的化合物则称为抑
• 酶的抑制剂一般能够与酶以非共价或共价
的方式形成比较稳定的复合体或结合物。
• 与酶变性的区别:抑制剂对酶有一定的选
择性,而变性剂对酶没有选择性
抑制作用的机制:
1.抑制剂与酶结合成极稳定的络合物,从而
减低或破坏酶的活性。
2.破坏酶或辅基的活性基团或改变活性位的构
象。如重金属Ag+、Hg2+和类金属As3+破坏SH
3.夺取酶与底物结合的机会,从而减少酶的作
用。(竞争性抑制剂)
4.阻抑 S + E
ES
E + P 反应的顺
利进行(反馈抑制)
1.无抑制
剂
v
2.不可逆抑制剂
3.可逆抑制剂
[E]
v
[I ]→
v
[I ]
[E]
不可逆抑制剂的作用
[E]
可逆抑制剂的作用
抑制剂的作用方式
• 不可逆抑制
(irreversible
inhibition) :
抑制剂与酶反应
中心的活性基团
以共价形式结合,
引起酶的永久性
失活。如有机磷
毒剂二异丙基氟
磷酸酯。
羟基酶: 以丝氨酸侧链上的羟基为必需基团的酶
有机磷(敌百虫、敌敌畏、对硫磷)不可逆抑制羟基酶的活性中心
RO
P
RO
O
+ E—OH
X
RO
RO
有机磷化合物
羟基酶
P
O
+ HX
O—E
磷酰化酶(失活)
酸
解毒 -- -- -- 解磷定(PAM):
RO
O
O
P
+ + -CHNOH
RO
O—E N
磷酰化酶(失活) CH3
解磷定
+
-CHNO
N
CH3
OR
P
OR +E—OH
Cl
S
SH
As
CHCl + E
CH
SH
Cl
路易士气
As
E
CH
CHCl +
2HCl
S
巯基酶
失活的酶
酸
解毒 -- -- -- 二巯基丙醇(BAL):
CH2
S
E
As
CH
S
失活的酶
CHCl
+
SH
CH
SH
CH2
OH
BAL
CH2
SH
As CH
+
E
S
SH
巯基酶
CH
S
CH2
OH
CHCl
BAL与砷剂结合物
可逆抑制(reversible
inhibition):
抑制剂与酶蛋白以非共价方式结合,引
起酶活性暂时性丧失。抑制剂可以通过
透析等方法被除去,并且能部分或全部
恢复酶的活性。
• 类型:
竞争性抑制 (competitive inhibition)
非竞争性抑制 (non-competitive I.)
反竞争性抑制 (uncompetitive I.)
1、 竞争性抑制
• 某些抑制剂的化学结构与底物相似,因而能与
底物竟争与酶活性中心结合。当抑制剂与活性
中心结合后,底物被排斥在反应中心之外,其
结果是酶促反应被抑制了。
• 竞争性抑制通常可以通过增大底物浓度,即提
高底物的竞争能力来消除。
对氨基苯甲酸
二氢叶酸合成酶
二氢蝶呤
FH2
磺胺药 (-)
谷氨酸
二氢叶酸还原酶
FH4
氨甲蝶呤(-)
反应模式
E+S
+
I
EI
ES
E+P
【举例】

丙二酸与琥珀酸竞争琥珀酸脱氢酶
琥珀酸脱氢酶
琥珀酸
延胡索酸
FAD
FADH2
COOH
COOH
CH2
CH2
CH2
COOH
丙二酸
COOH
琥珀酸
竞争性抑制
延胡索酸
琥珀酸
草酸
草酰乙酸
丙二酸
戊二酸
 磺胺类药物的抑菌机制:
与对氨基苯甲酸竞争二氢叶酸合成酶
二氢蝶呤啶 + 对氨基苯甲酸 + 谷氨酸
二氢叶酸
合成酶
二氢叶酸
H 2N
COOH
H2N
SO2NHR
磺胺类药物
Vmax [S]
V
[I]
K m (1 ) [S]
Ki
竞争抑制的特点
 I与S结构类似,竞
争酶的活性中心
 抑制程度取决于
抑制剂与酶的相
对亲和力及底物
浓度
 动力学特点:
Vmax不变,表观
Km增大

排斥性抑制
K
[I] 1
1
1
 m (1  )

V Vmax
K i [S] Vmax
1/V
抑制剂↑
无抑制剂
1/[S]
2、非竞争性抑制
• 酶可同时与底物及抑制剂结合,引起酶分子构
象变化,并导至酶活性下降。由于这类物质并
不是与底物竞争与活性中心的结合,所以称为
非竞争性抑制剂。
• 如某些金属离子(Cu2+、Ag+、Hg2+)以及EDTA
等,通常能与酶分子的调控部位中的-SH基团
作用,改变酶的空间构象,引起非竞争性抑制。
反应模式
E+S
+
I
ES
+
I
EI+S
EIS
E+P
非竞争抑制的特点
 抑制剂与酶活性中
心外的必需基团结
合,底物与抑制剂
之间无竞争关系
v=
Km
[I] 1
1
[I]
1

(1  )

(1  )
V Vmax
K i [S] Vmax
Ki
 抑制程度取决于抑
制剂的浓度
 动力学特点:
Vmax 降 低 , 表 观
Km不变。
Vmax[S]
(1+[I]/Ki)Km + [S]
抑制剂↑
1/V
无抑制剂
1/[S]
3、反竞争性抑制(uncompetitive inhibition)
 抑制剂只能与酶和底物的中间复合物结合,抑
制酶活性。
E+S
ES E+P
+
 反竞争性抑制的作用模式:
I
ESI
[举例]氰化物或肼对芳香硫酸酯酶的抑制
 反竞争抑制的特点: v=
 抑制剂只与酶
-底物复合物
结合
 抑制程度取决于
抑制剂的浓度及
底物的浓度
 动力学特点:
Vmax降低,表观
Km降低。
 是一种条件性抑制
Vmax[S]
Km +(1+[I]/Ki) [S]
•
1/V
抑制剂↑
无抑制剂
1/[S]
各种可逆性抑制作用的比较
作用特征
无抑制剂
竞争性抑制 非竞争性抑制
与I结合的组分
动力学参数
表观Km
最大速度
林-贝氏作图
斜率
纵轴截距
横轴截距
E
Km
Vmax
Km/Vmax
1/Vmax
-1/Km
反竞争性抑制
E、ES
ES
增大
不变
不变
降低
减小
降低
增大
不变
增大
增大
增大
不变
不变
增大
减小
别构酶和同工酶
别构酶(变构酶)与变构调节
 变构调节 (allosteric regulation)
一些代谢物可与某些酶分子活性中心外的
某部分可逆地结合,使酶构象改变,从而改变
酶的催化活性,此种调节方式称变构调节。

变构酶 (allosteric enzyme)

变构部位 (allosteric site)
 变构效应剂 (allosteric effector)
变构激活剂
变构抑制剂
米氏酶
变构激活
变构激活
变构酶
v
变构抑制
[S]
变构酶的S形曲线
6.2 变构调节
0.11
变构酶模型
米氏双曲线与S形变构曲线
C
R
C
R
蛋白激酶A
(无活性)
C
C
cAMP
蛋白激酶A
(有活性)
蛋白激酶A的激活
R
R
变构酶有特征性的S形动力学曲线。变构剂或底物浓度,
在一定的范围里,一个比较小的变化就会导致反应速度
显著的改变,因此更具可调节性。
变构酶通常是关键酶,催化代谢途径中的非平衡反应,
或称不可逆反应。这些酶一般处在途径的开始阶段或
分支点上,通过反馈控制来调节。
调节亚基与催化亚基分开,彼此独立的,称异促变构。
变构剂与底物结合在同一个亚基上,称同促变构。
同工酶(isoenzyme)
指催化相同的化学反应,而酶蛋白的分
子结构理化性质乃至免疫学性质不同的一组
酶。
如,氨基酸组成、电泳行为、免疫原性、
米氏常数等不同。
[举例]:乳酸脱氢酶(LDH1~ LDH5)
H H
H H
H H
H M
H H
M M
H M
M M
M M
M M
LDH1
(H4)
LDH2
(H3M)
LDH3
(H2M2)
LDH4
(HM3)
LDH5
(M4)
乳酸脱氢酶的同工酶
乳酸脱氢酶同工酶 LDH,由2种亚基(M和H)组合成
5种4聚体H4和M4分别在心肌中和在肌肉中活性最高。
同工酶(isozyme)
人体心、肝和骨骼肌LDH同工酶谱
组织器官
LDH1
LDH2
LDH3
LDH4
( 占总 LDH活性的百分比)
28~45
2~16
0~6
2~10
3~33
6~27
4~18
8~38
9~36
LDH5
心
35~70
0~5
肝
0~8
30~8
骨骼肌
1~10
40~97
正常血清 27.1±2.8 34.7 ± 4.3 20.9 ± 2.4 11.7 ± 3.3 57 ± 2.9
生理及临床意义

在代谢调节上起
酶
着重要的作用;
活

用于解释发育过 性
程中阶段特有的代谢
特征;

同工酶谱的改变
有助于对疾病的诊断;

同工酶可以作为
遗传标志,用于遗传
分析研究。
心肌梗死酶谱
正常酶谱
肝病酶谱
1
2
3
4
5
心肌梗死和肝病病人血清LDH同工酶谱的变化
1
a
2
b
2
3
1
3
5
4 5
酶活性
酶活性
4
迁移位置
(a)
迁移位置
LDH同工酶电泳图谱
(b)
(a)正常人LDH同工酶电泳图谱,(b)心肌梗塞病人血清LDH同工酶电泳图谱
酶活性的其他调节方式
1 反馈控制( feed Back)
终产物 P 对途径开
头和分支点上的关
键酶活性的调节。
字母e 表示酶。
+ 表示激活,
- 表示抑制。
2 酶的共价修饰调节
 共价修饰(covalent modification)
又称化学修饰 (chemical modification ),在其
他酶的催化作用下,某些酶蛋白肽链上的一些基
团可与某种化学基团发生可逆的共价结合,从而
改变酶的活性,此过程称为共价修饰。

常见类型
磷酸化与脱磷酸化(最常见)
乙酰化和脱乙酰化
甲基化和脱甲基化
腺苷化和脱腺苷化
-SH与-S-S互变
ATP
ADP
蛋白激酶
Thr
Thr
Ser -OH
Ser
Tyr
Tyr
磷蛋白磷酸酶
酶蛋白
-O-PO32-
酶蛋白
Pi
H2O
酶的磷酸化与脱磷酸化
磷酸化酶两种形式的相互转变过程
3 酶原和酶原的激活
 酶原(zymogen):酶的无活性的前体
 酶原的激活:由无活性的酶原转变为
有活性的酶的过程。
 酶原激活的意义:在特定的环境和条
件下发挥作用;避免细胞自身消化;有的
酶原可以视为酶的储存形式。
 酶原激活的机理:
酶 原
在特定条件下
一个或几个特定的肽键断裂,水解
掉一个或几个短肽
分子构象发生改变
形成或暴露出酶的活性中心
肠激酶
胰蛋白酶
缬天天天天赖异缬甘
组
46
丝
S
18
3
S
S S
活性中心
缬天天天天赖
缬
异甘组
丝
S
S
S S
胰蛋白酶原的激活过程
胰蛋白酶原
肠激酶
胰凝乳蛋白酶原
六肽
+
自
身
催
化
弹性蛋白酶原
胰蛋白酶
α-胰凝乳蛋白酶 +二肽
羧基肽酶原A
弹性蛋白酶 + 碎片
羧基肽酶A + 碎片
肠激酶启动的酶原激活
4 多酶复合体 (multienzyme complex)
功能上相关的几个酶
在空间上组织在一起,
定向有序地催化一系
列反应。
例如,丙酮酸脱氢酶系
由3个酶组成,脂肪酸
合成酶系由6个酶和1个
ACP蛋白组成。
大肠杆菌的丙酮酸脱氢酶系模型
酶活力测定与分离提纯
酶活性的表示方法:
酶活性指的是酶的催化能力, 用反应速度来衡量,即单
位时间里产物的增加或底物的减少。其衡量的标准是酶促反
应速度。
V= dP / dt = - dS / dt
测定方法: 吸光度测定、气体分析、电化学分析等。
酶的活性单位是衡量酶活力大小的尺度,它反映在规定条
件下,酶促反应在单位时间(s、min或h)内生成一定量(mg、
μg、μmol等)的产物或消耗一定数量的底物所需的酶量。
酶活性的计量:
EC 1961年规定:
在指定的条件下,1分钟内,将1微摩尔的底物转变为产物所
需要的酶量为1个酶活国际单位(IU) 。
比活性(specificity of enzyme )指的是每毫克酶蛋白所具有
的酶活性单位数。
比活性 = 活性单位数/酶蛋白重量(mg)
比活性反映了酶的纯度与质量。
催量单位(katal)是指在特定条件下,每秒钟使1mol底物转化为产
物所需的酶量。
kat与IU的换算: 1Kat =6107 IU
酶分离提纯的一般原则
选材(酶含量高、易于分离的动物组织或微生物材料)
破碎细胞(胞内酶需捣碎、砂磨,细胞壁需超声波、细菌磨、化学试剂、
冻融等处理)
抽提(低温盐溶液处理,常含有杂蛋白、核酸、多糖等成分)
分离及提纯(盐析、有机溶剂沉淀、电泳、层析等,操作低温、防酸碱、
剧烈搅拌、有时需少量螯合剂、巯基乙醇等)
保存(加入等体积甘油,低温保存,冷冻干燥法等)
酶的应用
酶与疾病的发生(酶基因的缺失引起遗传病,酶活性的高低
作为疾病诊断指标)
酶在医学上的应用(酶作为试剂用于临床检验和科学研究,
酶和酶的抑制剂作为治疗药物)
一、酶与疾病的发生:
酶的数量、结构、位置及其调节改变
酶缺乏或异常引起的疾病
酶
苯丙氨酸羟化酶
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
酪氨酸酶
细胞色素氧化酶
胆碱酯酶
蛋白酶
疾 病
苯丙酮酸尿症
蚕豆病
白化病
氰化物中毒
有机磷中毒
炎症
2、酶与疾病的诊断:血清酶活性测定
临床诊断部分常用酶
酶
谷丙转氨酶
谷草转氨酶
胆碱酯酶
乳酸脱氢酶
淀粉酶
碱性磷酸酶
胰蛋白酶(原)
肌酸激酶
醛缩酶
酸性磷酸酶
γ谷氨酰转移酶
5′核苷酸酶
山梨醇脱氢酶
主要临床应用
肝实质疾患
心肌梗塞、肝实质疾患
有机磷中毒
心肌疾患、肝实质疾患
胰腺疾病
骨病、肝胆疾患
胰腺疾病
心肌梗塞、肌肉疾患
肌肉疾病
前列腺癌、骨病
肝实质病变、酒精中毒
肝胆疾患
肝实质病变
3、酶与疾病的治疗
 替代治疗:消化不良--胃酶、胰酶、淀粉酶
 抗菌治疗:磺胺药
 对症治疗:预防血栓形成--尿激酶、链激酶、
纤溶酶
 抗癌治疗:MTX—FH2还原酶、5-FU 、6MP
二、酶在医学上的其他应用
1、酶作为试剂用于临床检验和科学研究
(1)酶法分析:即酶偶联测定法(enzyme
coupled assays),是利用酶作为分析试剂,
对一些酶的活性、底物浓度、激活剂、抑制
剂等进行定量分析的一种方法。
(2)酶标记测定法:酶可以代替同位素与某些
物质相结合,从而使该物质被酶所标记。通过
测定酶的活性来判断被标记物质或与其定量结
合的物质的存在和含量。(ELISA技术)
(3)工具酶:除上述酶偶联测定法外,人们利用
酶具有高度特异性的特点,将酶做为工具,在
分子水平上对某些生物大分子进行定向的分割
与连接。(限制性核酸内切酶、连接酶)
2、酶作为药物用于临床治疗
3、酶的分子工程
(1)固定化酶 (immobilized enzyme)
将水溶性酶经物理或化学方法处理后,成为不
溶于水但仍具有酶活性的一种酶的衍生物。 固定
化酶在催化反应中以固相状态作用于底物,并保持
酶的活性。(专一性、高效性、机械性强、反复分
批连续反应、产物可回收等)
(2)抗体酶(abzyme)
具有催化功能的抗体分子称为抗体酶。该
抗体具有催化过渡态反应的酶活性,当抗体与
底物结合时,就可使底物变为过渡态进而发生
反应。
(3)模拟酶
模拟酶是根据酶的作用原理,利用有机
化学合成方法,人工合成的具有底物结合部
位和催化部位的非蛋白质有机化合物。
酶的应用
酶制剂作为饲料添加剂(植酸酶等)
酶用于食品加工(发酵、乳品、肉品等)
酶用于工业生产(环保、制药、工业微生物菌
株、纺织等)
重要内容:
1、重要名词:prosthetic group;coenzyme;apoenzyme;
active site;isoenzyme;Km;allosteric enzyme;
zymogen/proenzyme
2、适应功能的结构特点
组成:全酶;辅酶/辅基与维生素的关系
结构特点:活性中心
酶促反应的特点;高效的机理
调节酶的特点:变构酶;同工酶;酶原激活
3、重要性质
米氏方程与Km
可逆性抑制剂的动力学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