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cript Document

苯丙酮尿症
•
•
•
•
儿科学教研室
杨赟
一、概述
• 苯丙酮尿症(phenylketonuria,PKU)是
一种常见的氨基酸代谢病,是由于苯
丙氨酸代谢途径中的酶缺陷,使得苯
丙氨酸不能转变为酪氨酸,导致苯丙
氨酸及其酮酸蓄积并从尿中大量排出。
临床主要表现为智能低下,惊厥发作
和色素减少。
一、概述
• 本病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其发病
率随种族而异,美国约为1/
14000,日本1/60000,我国1/
16500,但河北有些县市李氏家族
发病率较高。
二、发病机制
•
•
PAH
苯丙氨酸
•
酪氨酸
BH4
多巴
BH2
对羟基苯乙酸 苯丙酮酸 苯乳酸 DHPR
甲状腺素
•
•
6-丙酮酰四氢蝶呤
多巴胺 黑色素
•
去甲肾上腺素
•
•
•
•
•
苯乙酸
6-PTS
三磷酸二氢新蝶呤
苯乙酰谷氨酰胺
GTP-CH
鸟苷三磷酸
肾上腺素
三、临床表现
• 一般在3—6个月时,即可出现症状,1岁时
症状明显。
• 1.神经系统 早期可有神经行为异常,如
兴奋不安、多动或嗜睡、萎靡;少数呈现
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出现惊厥(约25
%),继之智能发育落后日渐明显,80%有
脑电图异常。BH4缺乏型的神经系统症状出
现较早且较严重,常见肌张力减低、嗜睡、
惊厥,如不经治疗,常在幼儿期死亡。
三、临床表现
• 2.外貌 因黑色素合成不足,在生
后数月毛发、皮肤和虹膜色泽变浅。
皮肤干燥,有的常伴湿疹。
• 3.其他 由于尿和汗液中排出苯乙
酸,呈特殊的鼠尿臭味。
四、诊断
• 本病为少数可治性遗传性代谢病之
一,上述症状经饮食控制治疗后可
逆转,但智能发后难以转变,应力
求早期诊断治疗,以避免神经系统
的不可逆损伤。
1.新生儿期筛查
• 新生儿喂奶3日后,采集足跟末梢血,吸在
厚滤纸上,晾干后邮寄到筛查中心。采用
Guthrie细菌生长抑制试验半定量测定,其
原理是苯丙氨酸能促进已被抑制的枯草杆
菌重新生长,以生长圈的范围测定血中苯
丙氨酸的含量;亦可在苯丙氨酸脱氢酶的
作用下进行比色定量测定,其假阴性率较
低。
1.新生儿期筛查
• 当苯丙氨酸含量>0.24mmol/L(4mg/
d1),即两倍于正常参考值时,应复查或采
静脉血定量测定苯丙氨酸和酪氨酸。正常
人苯丙氨酸浓度为0.06- 0.18mmol/
L(1—3mg/d1),而患儿血浆苯丙氨酸可高
达1.2mmol/L(20mg/d1)以上,且血中
酪氨酸正常或稍低。
2.尿三氯化铁试验
• 用于较大婴儿和儿童的筛查。将三氯化铁
滴人尿液,如立即出现绿色反应,则为阳
性,表明尿中苯丙氨酸浓度增高。此外,
二硝基苯肼试验也可以测尿中苯丙氨酸,
黄色沉淀为阳性。
3.血浆氨基酸分析和尿液有机酸分析
• 可为本病提供生化诊断依据,同时
也可鉴别其他的氨基酸、有机酸代
谢病。
4.尿蝶呤分析
• 应用高压液相层析(HPLC)测定尿液中新蝶
呤和生物蝶呤的含量,鉴别各型PKU。典
型PKU患儿尿中蝶吟总排出量增高,新蝶
呤与生物蝶呤比值正常;DHPR缺乏的患儿
蝶呤总排出量增加,四氢生物蝶呤减少;
6—PTS缺乏的患儿则新蝶吟排出量增加,
其与生物蝶呤的比值增高;GTP—CH缺乏
的患儿其蝶吟总排出量减少。
5.酶学诊断
• PAH仅存在于肝细胞,需经肝活检测定,
不适用于临床诊断。其他3种酶的活性可采
用外周血中红、白细胞或皮肤成纤维细胞
测定。
五、治疗
• 1.低苯丙氨酸饮食 主要适用于典型PKU
以及血苯丙氨酸持续高于1.22mmol/
L(20mg/d1)的患者。对婴儿可喂给特制的
低苯丙氨酸奶粉,到幼儿期添加辅食时应
以淀粉类、蔬菜、水果等低蛋白食物为主。
饮食控制至少需持续到青春期以后。
五、治疗
• 2、BH4、5—羟色胺和L—DOPA
主要用于Bfl缺乏型PKU,除饮食
控制外,需给予此类药物。
六、预防
• 避免近亲结婚。开展新生儿筛查,
以早期发现,尽早治疗。对有本病
家族史的孕妇必须采用DNA分析或
检测羊水中蝶呤等方法对其胎儿进
行产前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