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1-21_SDS-PAGE_血清三油甘酯测定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2013-11-21_SDS-PAGE_血清三油甘酯测定

生物化学实验
基本原理、操作实践
——逻辑分析

赵晟 (Sheng Zhao),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东南大学医学院

办公室:丁家桥校区综合楼407室

Web: http://teaching.ewindup.info/

Email: [email protected] or [email protected]

QQ /MSN/Skype/gChat: [email protected]

Mobile:18551669724 or 18761413925
实验课大纲(按逻辑顺序)

基本蛋白
定性定量分析
Folin酚法

紫外定量法
离子交换分离混合氨基酸、转氨基作用

蛋白质分离纯化实验(一)


蛋白功能分析举例



基本核酸
定性定量分析
蛋白质定量测定
蛋白质分离纯化实验(二)
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分离血清蛋白

抽提血清甘油三酯
基因操作实验(一)


蛋白质的盐析及透析、凝胶过滤法分离血红
蛋白与核黄素
质粒DNA的提取、酶切与PCR技术
基因操作实验(二)

酵母细胞中核糖核酸的提取

质粒DNA的琼脂糖电泳鉴定

酶促反应动力学

血清谷丙转氨酶的测定(操作考试!)
实验课大纲(按授课顺序)



蛋白质定量测定(7-12页;76-84页)

Folin酚法

紫外定量法
实验须知(1-6页)、蛋白质分离纯化实验(一)

蛋白质的盐析及透析(46-53页;66-67页)

凝胶过滤法分离血红蛋白与核黄素(31-45页;68-69页)
基因操作实验(一)(54-65页;121-124页)


质粒DNA的提取、酶切与PCR技术
基因操作实验(二)

酵母细胞中核糖核酸的提取(54-58页;100-101页)

质粒DNA的琼脂糖电泳鉴定(21-30页;123-124页)

酶促反应动力学(90-99页)

离子交换分离混合氨基酸、转氨基作用(31-45页;85-86页;118-120页)

蛋白质分离纯化实验(二)

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分离血清蛋白(21-30页;73-75页)

抽提血清甘油三酯(127-129页)
血清谷丙转氨酶的测定(130-131页)(操作考试!)
上上节课乃至上学期的总结:
可讨论的问题
1.
2.
3.
4.
5.
6.
7.
8.
作图没用坐标纸,如果没有领到可以用Excel来做更准确。
虎头蛇尾,认真的做了两个实验有数据却没画图,没有两个曲线的比较和
抑制类型的比较。
两个曲线若需比较时,一般都应该画在一张图上。
前后数据不太一致,结果里却说Vm相同,这有点抓狂啊。。。
还遇到过同组人的结果不同,不同组的结果却相同。。。
截距未都画出,不利于用两个截距来相互印证
没记录最基本的原始数据:吸光度值
问题回答:
I.
II.
III.
IV.
V.
标准管是什么?
空白管是什么?
为何空白管中添加0.5ml磷酸苯二钠而不是其他值?
求v公式中的0.1,0.1, 和100/0.1分别指什么?
光吸收如何反应酶反应速度?
上节课总结:可讨论的问题
1.
木手套的话也还是应该注意安全,必要时可以用木头夹子:


2.
对柱层析的一些基本操作要领有所忘记




3.
4.
5.
6.
7.
安全,比如展层时的滤纸上有有毒有机溶液
污染,比如拿手摸滤纸
上样品后或换溶液体系后要等待样品进入柱床后再开始洗脱
始终要防止干柱
开始的洗脱时先少量洗脱,然后再自动洗脱,注意控制流速稳定
原理要搞懂,理论上应该谁先洗脱不要弄反了。(属于大罪~~~)
以前有同学自己还算了层析Rf值样品和标准品间的误差百分比。有时原始
数据不同,误差百分比却相同,可能说明出现了同样的问题。
HCl的PH小于天冬氨酸的PI值,利于其开始的柱结合。随着柠檬酸缓冲液
的加入,PH逐渐升高后天冬氨酸首先被洗脱。
为什么柠檬酸缓冲液只有PH4.2却可以洗脱PI6.0的丙氨酸呢?——除了
H+,还有盐(Na+)离子,都是阳离子,也能发生交换。NaOH中的H+
很少,也主要是Na+发生的交互。
纸层析实验组看到两条带时就应该都测量Rf值,这样更利于你的结果分析。
推理原因时要注意逻辑合理性:

比如哪里更可能含有杂质?待测管还是标准管?
这节课可讨论的问题
1.
PAGE的分子筛和凝胶层析的分子筛之异同。
1.
2.
2.
3.
4.
5.
分离带颜色深浅代表什么?
分离带长的不同代表什么?
电泳缓冲液会对电泳产生什么影响?
电泳时要注意的事项:
1.
2.
3.
4.
6.
7.
8.
9.
同:按分子大小分离
异:一整块凝胶 vs.很多凝胶颗粒
电极方向正确
电场回路通畅
上样孔整齐
上样不外溢
分光光度计波长调节的意义是什么?
试管里颜色太浓测不出光吸收值能否稀释后再测,如果能怎么计算?
反应保温时间长短对测量结果有何影响?
别把设备小配件当垃圾扔了~
电泳
(生物化学最常用分离技术之一)
staining
实验要求
1.掌握电泳的定义、原理、影响因素、分类与应用;
2.掌握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的原理;
一.电泳的概念
二.电泳技术分类
三.电泳技术基本原理
四.几种常见电泳方法的比较
五.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原理与技术
一、电泳概念:
• 带电粒子在电场中向相反电极移动的现象。
• 电泳分离法的依据
荷电性、
大小
及形状不
同
泳动速度
不同
不同的区
带或斑点
二、电泳分类
• 按支持物
滤纸及其它纤维电泳
凝胶电泳
• 按支持物的装置形式
水平式
垂直式
几种常见电泳的比较
类型
优点
缺点
纸电泳
设备操作简单
分辨率差,电渗
现象
醋酸纤维薄膜电 设备操作简单,样
泳
品用量少
琼脂糖凝胶电泳
快速,分辨率高
可调节凝胶孔径、
聚丙烯酰胺凝胶
样品用量少、分辨
电泳
率高,无电渗现象
分辨率差
电渗现象严重
高浓度凝胶难剥
离
三、电泳的基本原理
原理
不同的带电颗粒在同一电场中泳动速度,主要与其所带净电荷量,
分子量及分子形状有关。
pH> pI 分子带负电荷,在电场中向正极移动;
pH< pI分子带正电荷,在电场中向负极移动;
n =
qE
f
=
q
6rπh
E
在同一电泳条件(电场强度:E)下,不同的物质因其分子大小(颗
粒半径:r)、形状(介质黏度:h)和带电量(q)的差异而具有不
同的泳动速度(v),因此,电泳一定的时间(t)就可互相分离。
影响因素
 待分离大分子的性质 :
所带的电荷、分子大小和形状。 分子带的电荷量越大、直径越
小、形状越接近球形,则其电泳迁移速度越快。
 电场强度:
过高,产热,蛋白变性导致不能分离; 缓冲液水分蒸发过多,
离子强度增加;虹吸现象等。过低,电泳时间增加,扩散。当需要
增大电场强度以缩短电泳时间时,需附有冷却装置。
 电渗:
即在电场中液体对固体支持物的相对移动;当电渗方向与电泳
方向一致时,会加快颗粒泳动速度,反之,当两者方向相反时,会
减慢颗粒泳动速度。
支持介质的筛孔 :
筛孔越小,则颗粒在移动的过程中所受到的阻力也就越大。
缓冲液pH和离子强度:
pH值距离等电点愈远,其所带净电荷量就越大,电泳的速度越快 ;
但是pH过高或过低引起蛋白变性,缓冲液通常要保持一定的离子强度;
强度过低,则缓冲能力差,不易维持PH恒定,离子强度过高,在待分
离分子周围形成较强的带相反电荷的离子扩散层,降低了蛋白质的带
电量,使电泳速度减慢。一般离子强度为0.02~0.2之间。
常用的染料
①氨基黑10B (amino black 10B)
②考马斯亮兰(Coomassie brilliant blue
R250,G250)
③1-苯胺基-8-萘磺酸(1-animo-naphthal
sulfonic acid ANS)
本身无荧光,但与蛋白质结合后则产生荧光。
四、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实验原理
•
PAGE
聚丙烯酰胺凝胶(PAG)是
由单体丙烯酰胺(Acr)和交联剂
甲叉双丙烯酰胺(Bis)在加速剂
聚丙烯酰胺凝胶特
点
四甲基乙二胺(TEMED)和催化剂
机械性能好
过硫酸铵(AP) 的作用下聚合交
稳定
联而成的三维网状结构的凝胶。
无电渗
以此凝胶作为支持介质的电泳
灵敏(可达10-6 g)
称为PAGE。 PAGE具有电泳和分
分辨率高
子筛的双重作用。
孔径可调
【聚丙烯酰胺凝胶的聚合】
• 单体:丙稀酰胺(Acr)
• 交联剂:甲叉双丙稀酰胺交联剂(Bis)
O
CH2=CH-C-NH2
• 催化剂:过硫酸铵(AP)
• 聚合形成的三维网状结构。
O
O
CH2=CH-C-NH -CH2-NH-C-CH=CH2
聚丙烯酰胺凝胶制备
丙烯酰胺
(单体)
甲叉双丙烯酰胺
(交联剂)
TEMED
(加速剂)
过硫酸铵
(催化剂)
三维网状凝胶
CH2=CH
CH2=CH
C=O
C=O
丙烯酰胺
NH
NH2
CH2
CH2-CH (CH2¯ CH )n CH2-CH( CH2-CH )m CH2-CH
C=O
C=O
C=O
NH2
NH
NH2
CH2
NH
C=O
CH2-CH
( CH2-CH )nCH2-CH( CH2-CH )mCH2-CH
C=O
NH2
聚丙烯酰胺
C=O
NH2
NH
C=O
CH2=CH
N, N’-甲叉
双丙烯酰胺
催化剂
(1)过硫酸铵-TEMED系统
碱性条件下催化作用;
温度与聚合快慢成正比
(2)核黄素-TEMED系统
光激发的催化反应
用量少,对分析样品无影响
聚合时间可自由控制
【聚丙烯酰胺凝胶浓度(T)与交联度(C)】
• 凝胶越浓TC  ,凝胶孔径↓,所受阻力,机械强度
• 丙稀酰胺浓度
分离物质分子量
4%
大于100万
7-7.5%
1-100万
15-30%
小于1万
b
a+b
T=
m
×100%
a=Acr b=Bis
m=缓冲液体积
C=
A+b
PAG机械强度好,有弹性,透明,化学性
质稳定,改变Acr浓度或Acr与Bis的比例
可以得到不同孔径的凝胶。
PAGE分为连续系统和不连续系统两大类。连续系统电
泳体系中缓冲液pH值与凝胶中的相同.带电颗粒在电场
作用下,主要靠电荷和分子筛效应。不连续系统中带电
颗粒在电场中泳动不仅有电荷效应、分子筛效应,还具
有浓缩效应,因而其分离条带清晰度及分辨率均较前者
佳。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三种效应
• 样品的浓缩效应
• 电荷效应
• 分子筛效应
【SDS-PAGE基本原理】
SDS-PAGE 是在蛋白质样品中加入SDS和含有巯基乙醇的
样品处理液,SDS是一种很强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去
垢剂),它可以破坏蛋白质分子的二级和三级结构。
强还原剂巯基乙醇可以破坏蛋白质的二硫键和四级结构。
使蛋白质分子被解聚成肽链形成单链分子。解聚后的侧链
与SDS充分结合形成带负电荷的蛋白质-SDS复合物。
蛋白质分子结合SDS阴离子后,所带负电荷的量远远超
过了它原有的净电荷,从而消除了不同种蛋白质自身所
带净电荷的差异。蛋白质的电泳迁移率主要决定于亚基
的相对分子质量。而与其所带电荷的性质无关。
在分离胶中-不同蛋白根据分子量大小分离(分子
筛效应)
十二烷基硫酸钠(SDS):阴离子表面活性剂,能变性蛋白,并结合蛋白
质,掩盖不同蛋白质间原有的电荷差别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四个不连续性
A.凝胶层的不连续性
浓缩胶T=5% 分离胶T=12%
B.缓冲液成分的不连续性
凝胶缓冲液Tris-HCl,含Cl-,电极缓冲液Tris-Gly,
Gly-
C. pH的不连续性
浓缩胶pH6.8,分离胶pH8.8,电极缓冲液pH8.3
D.电位梯度的不连续性
不连续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_
Tris-Gly, pH 8.3
Tris-HCl, pH 6.8
Tris-HCl, pH 8.8
+
Tris-Gly, pH 8.3
不连续缓冲体系
不连续凝胶孔径
不连续pH
不连续电位梯度
浓缩效应
浓缩胶中
- 向正极泳动的离子?
Cl-, Gly-, Pr-
- 这些离子的泳动速度?
Gly-
●●●●●●
●●●●●●
●●●●●●
● ●● ●● ●
☻☻☻☻
☻☻☻☻
Pr☻☻☻☻
☻☻☻☻
Cl-
●●●●●●●●
●●●●●●●●
● ● ● ●● ●● ●●
●●●●●●●●
●●●●●●●●
● ● ●● ●● ● ●
Cl- > Pr- > Gly-
●●●●●●●
浓缩效应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浓缩效应
浓缩胶(大孔胶)
浓缩胶缓冲液pH6.8 Tris-HCl,
电极缓冲液pH8.3 Tris-Gly
解离度 :Cl> 蛋> Gly
有效泳动率 : mcl>m蛋>mGly
凝胶中Cl-为快离子, Gly-为
慢离子,蛋白质样品被夹在中
间。
缓冲液
样品
浓缩胶
分离胶
浓缩效应
样品进入浓缩胶有一个堆积
浓缩效应(缓冲液pH8.3)
蛋白质从“-”极向“+”
缓冲液
样品
浓缩胶
极移动,从浓缩胶进入分离
胶,速度变慢,堆积浓缩。
分离胶
分子筛效应
蛋白质样品进入分离胶(小孔
胶)后pH增大(pH 8.8 TrisHC1),Gly-解离度增大,不存
在快、慢离子之分,蛋白质样
品在均一电场强度和pH条件下
泳动。
由于各种蛋白质分子量不同,
因此质点的有效迁移率不同,
形成不同区带。
缓冲液
浓缩胶
分离胶
分子筛效应
分离胶的孔径小,各分子由
于大小和形状不同,所受阻
缓冲液
力不同,表现出不同的泳动
速度,即分子筛作用。分子
浓缩胶
量小,形状为球形的泳动速
度最快。
SDS蛋白复合体现状上短轴
恒定,与蛋白种类无关;长
轴和蛋白相对分子量成正比
分离胶
【实验操作(示教)】
•
•
•
•
•
•
安装垂直板电泳槽
配胶
灌制凝胶板
样品处理与加样
电泳
染色与脱色
【注意事项】
•
•
•
•
丙烯酰胺有神经毒性,勿接触皮肤
玻璃板光滑洁净
妥善安装好制胶板,避免液体渗漏
加样孔及凝胶底部不能有气泡
血清甘油三酯测定
血清甘油三酯测定
血清中甘油三酯经正庚烷一异丙
醇混合溶剂抽提后,用氢氧化钾溶液皂化成
甘油,并进一步用过碘酸氧化成甲醛,在
NH4+的存入下,甲醛与乙酰丙酮反应生成
3,5—二乙酰—1,4—二氢二甲基吡啶,后者
为带荧光的黄色物质。与同样处理的标准液
比色计算,即得血清中甘油三酯的含量。
甘油三酯(TG)的结构:
1.实验原理




抽提:正庚烷一异丙醇
皂化
显色
比色计算
测定管吸光度
×
标准管吸光度
0.2 ×
100
0.2
= mg%
甘油
甘油
三酯
甲醛
变色酸
紫红色
2.操作
测定管
标准管
空白管
正庚烷一异丙醇
抽提
充分摇匀
氧化剂、显色剂
混匀56度25分钟
测定管
标准管
空白管
准确抽吸0.3ml
上层液至
冷却
测定
管
标准
管
空白
管
420nm
分别比色
加皂化试剂
混匀56度6分钟
计算
加入物(μl)
空白管
标准管
测定管
上清液
—
—
0.2
参考血清
—
0.2
—
蒸馏水
0.2
—
—
抽提液
2.5
2.5
2.5
硫酸溶液
0.5
0.5
0.5
充分摇匀剧烈震荡15秒
静止分层
精确取0.3 上层液
异丙醇
1.0
1.0
1.0
皂化试剂
0.3
0.3
0.3
混匀56度6分钟
氧化试剂
1.0
1.0
1.0
乙酰丙酮
1.0
1.0
1.0
3.注意事项
• 提取时,充分震荡,吸量上层液时注意不要吸
到到下层液;
• 每一步骤均应混匀,保温时间要准确;
• 试管与比色杯不应有水,因为该反应体系为有
机溶剂环境。
4.实验报告
•
•
•
•
•
•
题目
实验原理
实验标本
简要操作步骤
实验结果(计算)与分析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