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算法 - 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控制算法 - 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

第九章 数字控制器的设计
本章要点:
1. 数字控制器连续化设计方法、PID算法及改进
与参数整定
2. 数字控制器离散化设计方法、最少拍控制及
大林、施密斯预估算法
3. 数字串级控制与数字前馈控制的设计
4. 数字程序控制的设计
返回总目录
本章主要内容







9.1
9.2
9.3
9.4
9.5
引言
数字控制器的连续化设计
数字控制器离散化设计
数字串级控制器的设计
数字前馈控制器的设计
数字程序控制器的设计
思考题
引言
自动化控制系统的核心是控制器。控制器的任务是按
照一定的控制规律,产生满足工艺要求的控制信号,以输
出驱动执行器,达到自动控制的目的。在传统的模拟控制
系统中,控制器的控制规律或控制作用是由仪表或电子装
置的硬件电路完成的,而在计算机控制系统中,除了计算
机装置以外,更主要的体现在软件算法上,即数字控制器
的设计上。
数字控制器的设计主要有连续化设计和直接离散化设
计两种设计方法。
复杂的过程控制系统,如串级控制、前馈-反馈控制
和数字程序控制也可以通过计算机实现其控制算法。
9.1 数字控制器的连续化设计
主要知识点:
9.1.1
数字控制器的连续化设计步骤
9.1.2
PID控制规律
9.1.3
基本数字PID控制算法
9.1.4
改进的数字PID控制算法
9.1.5
数字PID参数的整定
9.1.1数字控制器的连续化设计步骤
设计思想:将整个系统看作模拟系统,设计模拟控
制器后再进行控制器的离散化。
D(s)
r(t)
e(t)
T
e(k)
u(k)
D(z)
T
u(t)
H0(s)
图9-1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结构图
y(t)
G(s)
设计步骤:
1.设计假象的连续控制器D(s)
2.将D(s)离散化为D(z)
3.设计由计算机实现的控制算法
4.校验
1.设计假想连续控制器D(s)
一种方法是事先确定控制器的结构,如后面
将要重点介绍的PID算法等,然后通过其控制参
数的整定完成设计。
另一种设计方法是应用连续控制系统的设
计方法如频率特性法、根轨迹法等,来设计出控
制器的结构和参数。
2.将D(S)离散化为D(Z)
离散化方法:
1. 双线性变换法: D( z )  D( s)
2 1 z 1
s
T 1 z 1
优点:D(s)稳定,D(z)也稳定。
前向差分法

2. 差分变化法:
后向差分法

D( z )  D( s ) s  z 1
T
D( z )  D( s ) s  1 z 1
T
可由数值微分转化成差分方程求得。
3.设计由计算机实现的控制算法
设数字控制器的一般形式为
1
m
U ( z ) b0  b1z   bm z
D( z ) 

E ( z ) 1  a1z 1   an z  n
1
2
n
U ( z )  ( a1z  a2 z   an z )U ( z )
 (b0  b1z 1 
 bm z  m ) E ( z )
上式用时域表示为
u(k )  a1u(k  1)  a2u(k  2)   anu(k  n)
b0e(k )  b1e(k  1)   bme(k  m)
上式为数字控制器D(z)的控制算法。
4.设计性能校验
需按闭环系统性能进行校验,可采用数字仿真方法验证。
9.1.2 PID控制规律
PID控制即是对偏差信号按比例、积分、微分的
函数关系进行运算,其运算结果用以输出控制。
模拟PID控制器
比例
r(t)
+
e(t)
+
积分
-
+
u(t)
被控对象
c(t)
+
微分
动画链接
图 10-1 模拟PID控制系统原理框图
图9-2 PID控制系统原理框图
1.比例控制
u( t )  K P  e( t )
效果:立即减少偏差
优点:调节及时
缺点:系统存在余差
动画链接
2.积分控制
1
u( t ) 
Ti
t
 e( t )dt
0
效果:消除余差
动画链接
3.微分控制
de( t )
u( t )  Td 
dt
效果:具有超前控制作用
动画链接
4.比例积分微分控制
1
u( t )  K P [ e( t ) 
Ti
传递函数: G( s ) 

t
0
e( t )dt  Td
de( t )
]
dt
U( s )
1
 KP(1 
 Td s )
E( s )
Ti s
K P ——比例系数
Ti ——积分时间
KP
Td ——微分时间
动画链接
归纳起来,PID控制规律主要具有以下优点:
(1)蕴涵了动态控制过程中的过去、现在和将
来的主要信息。其中,比例P代表了当前的信
息,起纠正偏差的作用,使过程反应迅速;微
分D代表了将来的信息,在信号变化时有超前
控制作用,使系统的过渡过程加快,克服振荡
提高系统的稳定性;积分I代表了过去积累的
信息,它能消除静差,改善系统静态特性。此
三种作用配合得当,可使动态过程快速、平稳
、准确,收到良好的控制效果。
(2)控制适应性好,有较强的鲁棒性,适合于
各种工业应用场合。
(3)算法简单明了,形成了完整的设计和参数
整定方法,很容易为工程技术人员所掌握。
9.1.3 基本数字PID控制算法
数字PID控制器,即用计算机软件来实现
PID控制规律,当采样周期足够短时,用求和代
替积分、后向差分代替微分,就可以使模拟PID
离散为数字PID控制算法。
t
k
0
i 0
 e( t )dt  T  e( i )
de( t ) e( k )  e( k  1 )

dt
T
1.数字PID位置型控制算法
T
u( k )  K P [ e( k ) 
Ti
或
u( k )  K P e( k )  K i
e( k )  e( k  1 )
e( i )  Td
]
T
i 0
k

k
 e( i )  K
d
[ e( k )  e( k  1 )]
i 0
式中
KP 
1

T
Ki  K P
Ti
Td
Kd  K P
T
——比例系数
——积分系数
——微分系数
2.数字PID增量型控制算法
引出:位置型算式使用很不方便,这是因为要
累加所有的偏差,不仅要占用较多的存储单元,
而且不便于编写程序。
U ( z)
G( z ) 
 G( s)
E( z)
s (1 z 1 ) / T

T
Td (1  z 1 ) 
 K p 1 


1
T
(1

z
)
T
i



1
T Td
1
1 2 

K p (1  z )   (1  z ) 
1
1 z
Ti T




1
T Td
Td 1 Td 2 
K
(1


)

(1

2
)z  z 
p 
1
1 z
Ti T
T
T



T Td
Td 1 Td 2 
(1  z )U ( z )  K p (1   )  (1  2 ) z  z  E ( z )
Ti T
T
T


1
写成差分形式:
u(k )  u(k )  u(k  1)  q0e(k )  q1e(k  1)  q2e(k  2)
其中
q0  K p (1 
T Td
 )
Ti T
q1   K p (1 
q2  K p
Td
T
2Td
)
T









3.数字PID控制算法实现方式比较
图9-7数字PID位置型与增量型控制算法示意图
增量型控制算法与位置型控制算法相比较,
具有以下优点 :
(1)增量型控制算法不需要做累加,控制量的
确定仅与最近几次误差采样值有关,其计算误
差或计算精度对控制量的影响较小,而位置型
控制算法要求用到过去的误差累加值,容易产
生较大的累加误差。
(2)增量型控制算法得出的是控制量的增量,
误差影响小,必要时通过逻辑判断限制或禁止
本次输出,不会严重影响系统的工作,而位置
型控制算法的输出是控制量的全量输出,因而
误动作的影响大。
(3)采用增量型控制算法易于实现从手动到自
动的无扰动切换。
4.数字PID控制算法流程
u(k )  u(k 1)  u(k )  u(k 1)  q0e(k )  q1e(k 1)  q2e(k  2)
9.1.4
数字PID算法的改进
常用数字PID的几种改进算法:





积分分离算法
抗积分饱和算法
不完全微分PID控制算法
微分先行PID控制算法
带死区的算法
1.积分分离算法
现象:一般的PID,当有较大的扰动或大幅度改变设定值时,
由于短时间内大的偏差,加上系统本身具有的惯性和滞后,在
积分的作用下,将引出现起系统过量的超调和长时间的波动。
积分的主要作用:在控制的后期消除稳态偏差。
积分分离措施:
当 e(k )   时,采用PD控制
当 e(k )   时,采用PID控制
普通分离算法:大偏差时不积分——积分“开关”控制
积分分离值的确定原则
y
a
PD
b


PID
c
PD
t
图9-9 不同积分分离值下的系统响应曲线
变速积分:
 k 1

ui (k )  K i  e( j )  f [e(k )]e(k )
 j 0

e(k)
A+B
B
0
-B
-A-B
1

 A  e( k )  B
f  e( k )   
A

0
PD
变速积分
PID
变速积分
PD
t
e( k )  B
B  e( k )  A  B
e( k )  A  B
2.抗积分饱和措施
抗积分饱和算法:当控制输出达到系统的上下限限幅值
时,停止积分。
当 u(k )  umin
时,采用PD控制
当 umin  u(k )  umax 时,采用PD控制
当 u(k )  umax 时,正常的PID控制
串级控制系统抗积分饱和:主调节器抗积分饱和根据副调节
器
输出是否越限。
抗积分饱和与积分分离的对比
相同:某种状态下,切除积分作用。
不同(特点):
※积分分离根据偏差是否超出预设的分离值
(大偏差时不积分)
※抗积分饱和根据最后的控制输出是否越限
(输出超限时不积分)
3.不完全微分PID控制算法
问题引出:
1)对有高频扰动的生产过程,微分作用响应过于
敏感,易引起振荡,降低调节品质;
2)执行需要时间,而微分输出短暂,结果是执行
器短时间内达不到应有开度,使输出失真。
解决:
在输出端串联一阶惯性环节,组成不完全微分PID控
制器。
图9-10 不完全微分数字PID控制器

U ( s)
1 
1
G( s) 
 Kp
 Td s 
1 
E ( s)
1  T f s  Ti s

其中,一阶惯性环节的传递函数:
D f ( s) 
1
Tf s  1
因为

1
u(t )  K p e(t ) 
Ti

de(t ) 
0 e(t )dt  Td dt 
t
du (t )
Tf
 u (t )  u (t )
dt
所以

du(t )
1
Tf
 u (t )  K p e(t ) 
dt
Ti

de(t ) 
0 e(t )dt  Td dt 
t
不完全微分数字PID位置型控制算式
u(k )   u(k  1)  (1   )u(k )
式中:

T

u (k )  K p e(k ) 
Ti


Tf
Tf  T
e(k )  e(k  1) 
e(i)  Td


T
i 0

k
不完全微分PID控制器的增量型控制算式:
u(k )    u(k  1)  (1   )  u(k )
式中:
u(k )  K p [e(k )  e(k 1)]  Ki e(k )  Kd [e(k )  2e(k 1)  e(k  2)]
4.微分先行PID控制算法
问题引出:
给定值的升降会给控制系统带来冲击,如超调量过
大,调节阀动作剧烈。
解决:
采用微分先行的PID控制算法。
传递函数
G( s) 
U ( s)
1  Td s 
1 
 Kp
1

Td  Ti s 
E ( s)
1
s
Kd
图 9-12 微分先行PID控制算法示意图
微分先行PID控制算法和基本PID控制的不
同之处在于:
只对被控量(测量值)y (t ) 微分,不对偏差
e(t ) 微分,也就是说对给定值 r (t ) 无微分作用。
适用于:给定值频繁升降的控制系统。
4.带死区的算法
该算法是在原PID算法的前面增加一个不灵敏区的非线性环
节来实现的,即
 e( k )
p(k )  
 s  e( k )
e( k )  B
e( k )  B
式中,s为死区增益,其数值可为0,0.25,0.5,1等,
p(k)
e(k)
r(t)
T
B B
y(t)
u(k)
PID
T
H0(s)
G(s)
注意:死区是一个非线性环节,不能象线性环节一样随便移到
PID控制器的后面。
9.1.5
数字PID参数的整定
•理论整定方法:以被控对象的数学模型为基础,
通过理论计算如根轨迹、频率特性等方法直接
求得控制器参数。
•工程整定方法:近似的经验方法,不依赖模型。
扩充临界比例带法,扩充响应曲线法,试凑
法
数字控制器与模拟控制器相比,除了需要
整定PID参数,即比例系数、积分时间和微分
时间外,还有一个重要参数——采样周期。
1.采样周期的确定
从控制系统方面考虑,影响采样周期选择的因素主要有:
对象的动态特性、扰动的特性、控制算法、执行机构的速度
跟踪性能的要求。
表9-1 采样周期T的经验数据
2.扩充临界比例带法
扩充临界比例带法--模拟调节器中使用的临界比例带法
(也称稳定边界法)的扩充,是一种闭环整定的实验经验方
法。按该方法整定PID参数的步骤如下:
(1)选择一个足够短的采样周期 Tmin 。
(2)找临界状态的参数。
(3)选定控制度。
(4)查表9-2,求得 T、K p、Ti、Td 的值。
(5)按参数投入运行,做调整。
3.扩充响应曲线法
采用扩充响应曲线法进行数字PID的整定。其步骤如下:



(1)断开数字控制器,使系统在手动状态下工作。将被控量调节到给
定值附近,当达到平衡时,突然改变手操值,相当给对象施加一个阶跃
输入信号。
(2)记录被控量在此阶跃作用下的变化过程曲线(即广义对象的飞升
特性曲线。
)根据飞升特性曲线,求得被控对象纯滞后时间
和等效惯性时间常
数 Tp 。据此求得数字PID的整定参数的 T、K p、Ti、Td 值,按参数投入
在投运观察控制效果。

y
0

Tp
t
4.试凑法
——通过模拟或实际的系统璧还运行情况,观察
系统的响应曲线,根据各参数对系统响应的大
致影响,反复试凑,直至达到满意的目标。
试凑步骤:
1)整定比例部分(纯P作用)。
2)加入积分环节(PI作用)。
3)加入微分环节(PID作用)。
P、I、D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1)增大比例系数 KP,会加快系统的响应,有利
于减少静差,但 KP过大会使系统产生较大的超调,
甚至振荡,使稳定性变坏。
(2)增大积分时间 Ti,有利于减少超调,减少振
荡,使稳定性增加,但系统静差的消除将随之减
慢。
(3)增大微分时间 Td,有利于加快系统的响应,
使超调量减少,稳定性增加,但系统对扰动的抑
制能力减弱,对扰动有敏感响应的系统不宜采用
微分环节。
4.仿真寻优法
•运用仿真工具,或离散化后编程仿真
•寻优方法:如单纯形法、梯度法等
•常见积分型性能指标:

ISE   e2 (t )dt
0

IAE   e(t ) dt
0

ITAE   t e(t ) dt
0

J   e2 (t )  u 2 (t ) dt
0
9.2
数字控制器的离散化设计
主要知识点
9.2.1
数字控制器的离散化设计步骤
9.2.2
最少拍控制系统的设计
9.2.3
纯滞后控制
9.2.1数字控制器的离散化设计步骤
系统的闭环脉冲传递函数为
误差脉冲传递函数为
数字控制器的
脉冲传递函数为
( z ) 
e ( z) 
Y ( z)
D( z )G( z )

R( z ) 1  D( z )G( z )
E( z)
1

 1  ( z )
R( z ) 1  D( z )G( z )
( z )
( z )
D( z ) 

G( z ) 1  ( z ) G( z ) e ( z )
9.2.2 最少拍控制系统设计
最少拍控制系统是指系统在典型输入信号作
用下,具有最快的响应速度。也就是说,系统经
过最少个采样周期(或节拍),就能结束瞬态过
程,使稳态偏差为零。
1.最少拍控制系统D(Z)的设计
根据性能要求,要达到最少拍、无静差,E(z)
应该在最短的时间内趋于零。因为:
E( z )   e ( z )R( z )  e0  e1 z 1  e2 z 2  
在输入R(z)一定的情况下,必须对 e ( z )提出要求。
典型的输入信号:
1)单位阶跃输入
2)单位速度输入
1
R( z ) 
1  z 1
r( t )  1( t )
r( t )  t
Tz 1
R( z ) 
( 1  z 1 )2
T 2 z 1 ( 1  z 1 )
1 2
3)单位加速度输入 r( t )  t R( z )  2( 1  z 1 )3
2
A( z )
输入信号的一般表达式: R( z ) 
( 1  z 1 ) N
误差:
E( z )   e ( z )R( z ) 
 e ( z ) A( z )
( 1  z 1 ) N
例9.1
被控对象
G p ( s) 
采样周期
T  1s
10
s( s  1)
输入:单位速度
求:最少拍数字控制器
求解步骤:1.
2.
3.
4.
求广义对象等效脉冲传递函数G(Z)
设计误差脉冲传递函数 e ( z)
计算求取最少拍控制器 D( z )
输出Y(Z)和误差E(Z)的验证
例9.1解
5
4
3
2
1
0
e(k)
y(k)
例9.1解(续)
r(t)
T
5T
3T
t
7T
5
4
3
2
1
0
T
5T
3T
7T
t
单位速度输入下输出和误差变化波形
从图中可以看出,系统经过了两个采样周期以后,输出完全跟踪了输
入,稳态误差为零。
例9.1讨论
该系统是针对单位速度输入设计的最少拍系统,那么这个系统
对其它输入是否还能成为最少拍呢?
单位阶跃输入时
Y ( z )   ( z ) R( z )  (2 z 1  z 2 ) 
1
1
2
3

2
z

z

z

1
1 z
单位加速度输入时
2
r(t)
1
0
T
5T
3T
t
7T
y(k)
y(k)
1
1
z
(1

z
)
2
3
4
5
Y ( z )  ( z ) R( z )  (2 z 1  z 2 ) 

z

3.5
z

7
z

11.5
z

1 3
2(1  z )
5
4
3
2
1
0
r(t)
T
5T
3T
t
7T
2.最少拍控制器D(Z)设计的限制条件
被控对象一般形式
Kz
G( z) 
r
m
 (1  z z
i 1
n
 (1  p z
i
i 1
1
i
1
)
)
n
则最少拍控制器
z  ( z ) (1  pi z 1 )
r
D( z ) 
i 1
m
K  e ( z ) (1  zi z 1 )
i 1
当对象存在单位圆上和单位圆外的不稳定零点时,避免控
制器不稳定,必须能把对象中 zi  1 ( 除 zi  1 外)的零点
作为  ( z ) 的零点。但这样将会使调节时间加长。
小结
考虑控制器的可实现性和系统的稳定性,
设计最少拍控制器必须考虑以下几个条件:
1)为实现无静差调节,选择 e ( z ) 时,必须针
对不同的输入选择不同的形式,通式为:
1 N
 e ( z )  ( 1  z ) F( z )
2)为保证系统的稳定性, e ( z ) 的零点应包含 G( z )
的所有不稳定极点。
3)为保证控制器 D( z )物理上的可实现性,
G( z )的
所有不稳定零点和滞后因子均应包含在 ( z )中。
4)为实现最少拍控制,
F ( z )应尽可能简单,F ( z )
的选择要满足恒等式:
e( z )   ( z )  1
例9.2
图9-15所示单位反馈线性离散系统中:
10
s(0.1s  1)(0.05s  1)
被控对象
G p ( s) 
采样周期
T  0.2 s
输入:单位阶跃
求:最少拍数字控制器
例9.2解
例9.2解(续)
例9.2解(续)
D( z ) 
( z )
G ( z ) e ( z )
Y ( z )   ( z ) R( z )  0.484 z 1 (1  1.065z 1 ) 
1
1  z 1
 0.484z 1  z 2  z 3 
 1  0.516z 1
该式说明输出响应 y (k ) ,经两拍后,完全跟踪输入,稳态误差为零。
显然,由于有单位圆外的零点,响应时间与表9-4相比,增加了一拍。
3.最少拍无纹波控制器的设计


最少拍控制器的设计方法虽然简单,但也存在一
定的问题:一是对输入信号的变化适应性差;二是通
过扩展Z变换方法可以证明,最少拍系统虽然在采样点
处可以实现无静差,但在采样点之间却有偏差,通常
称之为纹波。这种纹波不但影响系统的控制质量,还
会给系统带来功率损耗和机械磨损。
通过一个例子分析最少拍系统中纹波产生的原
因和解决办法。
例9.3
图9-15所示单位反馈线性离散系统中:
被控对象
G p ( s) 
采样周期
T  1s
10
s( s  1)
输入:单位阶跃
求:1)设计普通最少拍控制器
2)分析纹波产生原因及解决办法
3)设计无纹波最少拍控制器
例9.3解
解: 被控对象与零阶保持器的等效脉冲传递函数为
 G p ( s) 
 10 
1
G( z )  (1  z )Z 
 (1  z )Z  2


s
s
(
s

1)




1
1 
1 1
 10(1  z )Z  2  
s s  1
s
1
3.68z 1 (1  0.718z 1 )

(1  z 1 )(1  0.368z 1 )
例9.3解(续)
(1)设闭环脉冲传递函数
设误差脉冲传递函数
( z)  z 1F2 ( z)
e ( z)  (1  z 1 )F1( z)
由 e ( z)  1  ( z) 且取 F ( z )  1 F ( z )  1
1
2
( z )
z 1
D( z ) 

G ( z ) e ( z ) 3.68 z 1 (1  0.718 z 1 )
1

(1

z
)
1
1
(1  z )(1  0.368 z )
0.272(1  0.368z 1 )

(1  0.718z 1 )
例9.3解(续)
1
1
2
3
4

z

z

z

z

1
1 z
1
0
1
2

1

z

0

z

0

z

误差 E ( z )   e ( z ) R( z )  (1  z 1 ) 
1
1 z
e(k)
y(k)
输出 Y ( z )  ( z ) R( z )  z 1
1
0
1
2
3
4
5
1
0
1
t
系统经过一拍以后就进入了稳定 。
2
4
3
t
5
例9.3解(续)
(2)分析纹波产生原因及解决办法
0.272(1  0.368 z 1 )
U ( z )  D( z ) E ( z ) 
1
1
1  0.718 z
 0.272  0.295z 1  0.27 z 2  0.248z 3  0.227 z 4 
一般地, U ( z)  D( z)e ( z) R( z) 中的 D( z)e ( z)
是关于 z 1 有限项多项式,那么在三种典型输入下,
一定能在有限拍内结束过渡过程,实现无纹波。
例9.3解(续)
即从第二个采样周期开始, u(k )
就稳定于一个常数。
Tz 1
U ( z )  D( z ) e ( z ) R( z )  (a0  a1z  a2 z ) 
(1  z 1 )2
1
2
 a0Tz 1  T (2a0  a1 ) z 2  T (3a0  2a1  a2 ) z 3  T (4a0  3a1  2a2 ) z 4 
由此可见,对 u(k ) 来说,从第三拍开始,u(k )  u(k  1)  T (a0  a1  a2 )
即 u(k ) 按固定斜率增加且稳定 。
例9.3解(续)
设计最少拍无纹波系统的条件
例9.3解(续)
3)无纹波数字控制器设计
3.68z 1 (1  0.718z 1 )
G( z ) 
(1  z 1 )(1  0.368z 1 )
e ( z)  (1  z 1 )(1  az 1 )
( z)  bz 1(1  0.718z 1 )
( z)  1  e ( z)
a  0.418
b  0.582
( z )
0.158(1  0.368z 1 )
D( z ) 

G( z ) e ( z )
1  0.418z 1
例9.3解(续)
Y ( z )   ( z ) R( z )  0.582 z 1 (1  0.718 z 1 ) 
 0.582z 1  z 2  z 3  z 4 
1
1  z 1
r(t)
1
0.582
e(k)
y(k)
E ( z )   e ( z ) R( z )  (1  z 1 )(1  0.418 z 1 ) 
1
1

1

0.418
z
1  z 1
1
0.418
0
T
2T
3T
4T
t
0
T
3T 4T
2T
t
U ( z)  D( z) E( z)  D( z)e ( z) R( z)
0.158(1  0.368 z 1 )
1
1


(1

0.418
z
)

0.158

0.0581
z
1  0.418z 1
9.2.3
纯滞后控制
问题引出:工业过程中的许多对象具有纯滞后特
性。这个时间滞后使控制作用不能及时达到效
果,扰动作用不能及时被察觉,会延误了控制,
引起系统的超调和振荡。分析表明,时间滞后
因素将直接进入闭环系统的特征方程,使系统
的设计十分困难,极易引起系统的不稳定。
纯滞后控制方法:大林控制算法和施密斯预估控
制算法。
1.大林(Dahlin)控制算法
( 1)大林算法的基本形式
 s
Ke s ( s)  e
设有一阶惯性的纯滞后对象 G( s) 
T0 s  1
T1s  1
  NT
大林算法的设计目标是:设计一个合适的数字控制器,使系统在
单位阶跃函数的作用下,整个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为一个延迟环
节(考虑系统的物理可实现性)和一个惯性环节(使输出平滑解
决超调)相串联的形式,由于是在Z平面上讨论数字控制器的设
计,如采用零阶保持器,且采样周期为T,则整个闭环系统的脉
冲传递函数为
 e  NTs 
( z )  (1  z )Z 

s
(
T
s

1)
 0

1
z
N
(1  eT / T0 ) z 1
(1  z ) 
(1  z 1 )(1  eT / T0 z 1 )
1
z  ( N 1)  (1  eT / T0 )

(1  eT / T0 z 1 )
z  ( N 1)  (1  eT / T1 )
类似地,可得被控对象的脉冲传递函数为 G( z )  K
(1  eT / T1 z 1 )
根据直接离散化设计的原理可得
( z )
D( z ) 
G( z ) 1  ( z )
z  ( N 1)  (1  eT / T0 )
(1  eT / T0 z 1 )
D( z ) 
Kz  ( N 1)  (1  e T / T1 )  z  ( N 1)  (1  e T / T0 ) 
1
 T / T1 1

(1  e
z ) 
(1  eT / T0 z 1 ) 
(1  e  T / T0 )(1  e  T / T1 z 1 )

K  (1  e T / T1 ) 1  e T / T0 z 1  (1  e T / T0 ) z  ( N 1) 
上式即为被控对象为带有纯滞后的一阶惯性环节时,大林控制器的表达
式,显然可由计算机直接实现。
带有纯滞后的二阶惯性环节对象的大林算法
Ke s
G( s ) 
(T1s  1)(T2 s  1)
(1  e  T / T0 )(1  e  T / T1 z 1 )(1  e  T / T2 z 1 )
D( z ) 
K  (c1  c2 z 1 ) 1  e  T / T0 z 1  (1  e  T / T0 ) z  ( N 1) 
c1  1 
c2  e
1
(T1e T / T1  T2e T / T2 )
T2  T1
 T (1/ T1 1/ T2 )
1

(T1eT / T2  T2e T / T1 )
T2  T1
(2)振铃现象及消除方法


人们发现,直接用上述控制算法构成闭环控制系统时,计
算机的输出常常会以采样频率大幅度上下振荡。这一振荡将
使执行机构的磨损增加,而且影响控制质量,甚至可能破坏
系统的稳定,必须加以消除。通常这一振荡现象被称为振铃
现象。
为了衡量振荡的强烈程度,可引入振铃幅度RA的概念。RA的
定义为:在单位阶跃输入作用下,数字控制器 D ( z ) 的第0次
输出与第1次输出之差为振铃幅度,即 RA  U (0)  U (1)
。
表9-5给出了在不同形式下的振铃特性。
下面讨论消除振铃后数字控制器的形式。将式(9-64)
的分母进行分解,得
(1  e T / T0 )(1  e T / T1 z 1 )
D( z ) 
K  (1  e T / T1 )(1  z 1 ) 1  (1  e T / T0 )( z 1  z 2  z 3 
引起振铃的可能因子是:
[ 1  ( 1  eT / T0 )( z 1  z 2  z 3    z  N )]
讨论:
当N=0时,此因子不存在,无振铃可能 ;
 z  N ) 
当N=1时,有一个极点: z
在
T0  时,
T
 ( 1  e
T / T0
)
z  ,存在严重的振铃现象。
1
为消除振铃,可令
z ,因子变为:
1
1  (1  eT / T0 ) z 1  2  eT / T0
此时
(1  eT / T0 )(1  eT / T1 z 1 )
(9-66)
D( z ) 
K  (1  eT / T1 )(1  z 1 )(2  eT / T0 )
同理 N  2 时,因子变为(令
z  1)
1  (1  eT / T0 )( z 1  z 2 )  3  2eT / T0
此时
(1  eT / T0 )(1  eT / T1 z 1 )
D( z ) 
(9-67)
T / T0
T / T1
1
K  (1  e
)(1  z )(3  2e
)
例9-4
es
被控对象: G( s ) 
s1
采样周期: T  0.5 s
闭环传递函数的时间常数:T0  0.1s
试按大林算法设计数字控制器 D( z ),并
分析系统是否会产生振铃现象,若有,如
何消除?
例9-4 解
系统带有纯滞后的一阶惯性环节,将带有一阶惯性的被
控对象的通用传递函数
s
Ke
G( s) 
1  T1S
同已知被控对象的传递函数比较,得出被控对象放大系数
K 1
系统的纯滞后时间   NT  1,则N  2
被控对象的时间常数
T1  1
被控对象传递函数的Z变换为
例9-4 解(续)
s


G
(
S
)
e


1
1
G ( Z )  (1  z ) Z 
 (1  z ) Z 


S
s
(
s

1
)




0.5
1  e T / T 1
3 1  e
z
z
T / T 1 1
1 e
z
1  e 0.5 z 1
0.3935z 3

1  0.6065z 1
( N 1)
由大林算法的设计思想所构造的闭环传递函数为
(1  e T / T ) z  ( N 1)
 ( z) 
1  e T / T z 1
例9-4 解(续)
则:
 (Z )
(1  e T / T 0 )(1  e T / T 1 z 1 )
D( Z ) 

G ( Z )[1   ( Z )] K (1  e T / T 1 )1  e T / T 0 z 1  (1  e T / T 0 ) z ( N 1) 
(1  e 5 )(1  e 0.5 z 1 )
2.524(1  0.6065z 1 )


0.5
5 1
5
3
(1  e ) 1  e z  (1  e ) z
(1  z 1 ) 1  0.9933z 1  0.9933z 2



由此可见, D(Z ) 有3个极点分别为
Z  1, Z  0.4967 j 0.864

例9-4 解(续)
极点 Z  0.4967 j0.864
产生振铃现象,为了消除振铃现象,将z=1代入式
1  0.9933z 1  0.9933z 2
得:
2.524(1  0.6065z 1 )
0.8451(1  0.6065z 1 )
D( Z ) 
=
1
(1  z )1  0.9933 0.9933
(1  z 1 )
此时闭环传递函数相当于一个纯滞后的一
阶惯性环节,振铃现象消除。
2.施密斯(Smith)预估控制算法
框图中:Gp ( s) 和  分别为控制对象的不包含滞后环节
的传递函数和纯滞后时间,该算法的核心是在控制回路中
增加Smith预估器 Gp (s)(1  e s ) ,与常规控制器 D ( s ) 并联
共同组成纯滞后补偿控制器 ,即:
D( s) 
D( s )
1  D( s)G p (1  e  s )
经补偿后的系统闭环传递函数为
D( s)G p ( s)e  s
D( s)G p ( s)  s
( s ) 

e
 s
1  D( s)G p ( s)e
1  D( s)G p ( s)
考虑到计算机控制系统中控制输出后具有零阶
保持器,为了与离散化的被控对象对应,Smith预
估器的离散化也采用零阶保持器法,设Smith预估
器的等效脉冲传递函数为
G ( z)
,则

 G ( s) 
1
 s G p ( s ) 
G ( z )  (1  z )Z 
 (1  z )Z (1  e )


s
 s 


1
1
 (1  z )(1  z
N
 Gp ( s) 
)Z 

s


其中 N  (int)( / T ) ,一般地采样周期T取纯滞后时间τ的整数
倍。
上述Smith预估器 G ( z) 的输入为控制器D(Z)的输出,上式
中后移算子 z 1 、Z-N 可以通过计算机存储单元的移位方便地实
现。而数字控制器 D ( z ) 除了最常用的PID外,还可以是其它的
控制算法。
9.3 数字串级控制器的设计
问题引出:当系统中同时有几个因素影响同一
个被控量时,单回路控制难以满足系统的控制
性能。
解决:使用串级控制,在原控制回路中,增加
一个或几个控制内回路用以控制可能引起被控
量变化的其他因素。
优点:可抑制被控对象的时滞特性,提高系统
响应的快速性。
主要知识点:
9.3.1 串级控制的结构和原理
9.3.2 串级控制系统的确定
9.3.3 数字串级控制算法
9.3.1 串级控制的结构和原理
f2 f3
r1
e1
控制器D1
u1
e2
控制器D2
u2
执行器
q
副对象
f1
T2
炉膛温度测量变送
出口温度测量变送
图 10-11 油温(串级)控制系统方框图
图9-23 加热炉油温(串级)控制系统方框图
主对象
T1
影响原料油出口温度的干扰因素很多,有来自于
入口原料油的初始温度和流量变化f1,燃料油压力
波动及热值的变化f2以及烟囱抽力变化f3等。单回
路控制系统理论上可以克服这些干扰,但是对象的
调节通道(包括炉膛、管壁及原料油本身)很长,
时间常数大,容量滞后大,调节作用不可能及时,
所以出口温度难以达到工艺指标要求。
上述三个干扰,是从不同的部位进入系统的。f2、f3首先
影响炉膛温度。由于炉膛热惯性小,f2、f3的变化可以在
炉膛温度T2上很快反映出来,所以如果设计以炉膛温度T2
为被控制量来控制燃料油的控制回路,就可以及时克服f2
及f3的影响。对于f1的影响,仍保留原有的控制回路。这
样形成了包括两个回路的串级控制系统。
D1称为主控制器,D2为副控制器,D1和T1形成的回路
称为主回路,D2和T2形成的回路称为副回路。这种主、
副回路串接工作,主回路的输出作为副回路的给定值,由
副控制器操纵调节阀的系统称为串级控制系统。由于副回
路的加入,干扰进入副回路所引起的主参数的偏差可比单
回路小10~20倍。对于进入主回路的干扰,由于副回路
改善了对象特性,提高了系统的工作频率,加快了过渡过
程,所以其对主参数造成的偏差也比单回路小2~5倍。
小结:
串级控制的结构特点——
双回路
主控制器的输出为副控制器的给定
副控制器操纵执行机构
串级控制原理——
增加副回路,抑制副回路干扰、
改善对象特性、加快过渡过程。
9.3.2 串级控制系统的确定
1 副回路的确定
首先——应把较多干扰,尤其是主要干扰包括在
副回路中;
其次——注意主、副回路时间常数的匹配。副
回路的时间常数应小于主回路的时间常数的
1/3。
2 控制规律的确定
副控制器——其任务是迅速克服副回路内的扰动影响
,并不要求稳态余差很小。应具有P或PI控制规律。
主控制器——为了减少系统主参数的稳态余差,提高
系统控制精度,主回路应具有积分作用;对于大容量
滞后过程,尤其是温度对象,为了使反应灵敏动作迅
速,还要加入微分作用,即主回路应具有PI或PID控
制规律。
9.3.3 数字串级控制算法
r1(t)
T
e1(k)
u1(k)
D1(z)
T
u2(k)
e2 (k)
D2(z)
y2(t)
H(s)
T
副对象
T
T
图10-12 计算机串级控制系统
图9-24 计算机串级控制系统
计算顺序:由外向内
y1(t)
主对象
1.计算主回路的偏差e1(k)
e1 (k )  r1 (k )  y1 (k )
2.计算主控制器D1(z)的输出u1(k)
u1 (k )  u1 (k  1)  u(k )
u(k )  KP1 [e1 (k )  e1 (k  1)]  KI 1e1 (k )  KD1 [e1 (k )  2e1 (k  1)  e1 (k  2)]
K P1
——比例增益
T
K i1  K P1
Ti 1
Td 1
K d 1  K P1
T
——积分系数
——微分系数
3.计算副回路的偏差e2(k)
e2 (k )  u1 (k )  y2 (k )
4.计算副控制器D2(z)的输出u2(k)
u 2 (k )  u 2 (k  1)  u 2 (k )
u2 (k )  KP2 [e2 (k )  e2 (k  1)]  KI 2 e2 (k )  KD2 [e2 (k )  2e2 (k  1)  e2 (k  2)]
K P2
——比例增益
T
Ki2  K P2
Ti 2
T
K d 2  K P2 d 2
T
——积分系数
——微分系数
9.4 数字前馈控制器的设计
问题引出——反馈控制按偏差进行,即在扰动
作用下,被控量必须先偏离给定值,然后对其
测得的比较偏差进行控制,以抵消扰动的影响
。如果不断的受到扰动,则系统总是跟在扰动
作用之后波动,特别是当系统滞后严重时波动
就更为严重 。
解决——前馈控制。
主要知识点
9.4.1 前馈控制的结构和原理
9.4.2 前馈-反馈控制结构
9.4.3 数字前馈-反馈控制算法
9.4.1 前馈控制的结构和原理
换热器前馈控制系统:
冷物料从换热器入口进入,被蒸汽加热,出口
的物料温度T即为被控量,加热蒸汽为操纵变
量,主要干扰源来自进料流量的波动,它受上
一道工序的制约,是一个不可控变量。
图中的FffC为前馈控制器,假设在某一时刻进料流
量F突然增加,将会通过对象的扰动通道影响到出
口物料的温度T使之下降, 解决方案有两种:
其一:反馈控制(图中虚线所示),缺点
是要等到偏差出现后,控制器TC才会产生
新的输出值。
其二:前馈控制(图中实线所示),在进
料量F增加的同时,流量变送器FT就将新的
测量值送给前馈控制器FffC。FffC根据新
的输入信号按照预先确定的控制规律运算
后,输出新的控制信号,从而相应地改变
执行器的阀门开度,使加热蒸汽量增加,
以补偿冷进料量F对温度T的影响。
只要前馈控制器的控制特性能够与扰动通
道和调节通道的特性相匹配,则完全有可
能正好抵消进料量的影响,使出口温度保
持稳定。
F
0
T
t
2
3 = 1 + 2
0
t
1
图9-26
前馈控制的补偿过程
图10-14 前馈控制的补偿过程
曲线①表示扰动将引起出口温度T的降低,曲线②
表示前馈作用对出口温度的调节,曲线③是补偿后
出口温度的实际值。
小结:
前馈控制的结构——
开环控制
前馈控制原理——
根据扰动提前加以补偿。
前馈控制关键——
前馈补偿规律的设计,须满足:
D f ( s )G( s )  G f ( s )  0
即: D f ( s )  
Gf ( s )
G( s )
9.4.2 前馈-反馈控制结构
在反馈控制的基础上,增加补偿扰动的前馈控制。
优点:既能发挥前馈控制对扰动的有效补偿,又
能保留反馈控制对偏差的控制作用。
f
Df(s)
Gf(s)
y2
uf
r
e
D(s)
u1
u
G(s)
y1
y
Gf ( s )
Df ( s )  
图10-15 :
前馈--反馈控制方块图
完全补偿的条件未变
G( s )
9.4.3 数字前馈-反馈控制算法
f(t)
计算机
Df(z)
T
Uf(k)
r(t)
T
+
e(k)
D(z)
+
+
u1(k)
Gf(s)
对象
u(k)
-
T
H(s)
G(s)
零阶保持器
T
图 10-16 计算机前馈--反馈控制系统
Df(z)、D(z)由数字计算机实现。
+
+
y(t)
K1 1s
e
若 G f ( s) 
1  T1 s
K 2  2 s
G( s) 
e
1  T2 s
令   1   2
则
1
u f ( s)
T2  s
D f (s) 
 Kf
e
1
N (s)
s
T1
s
式中
K1T2
Kf  
K 2T1
(9-78)
由式(9-78)可得前馈控制器的微分方程
du f (t )
dt

1
df (t  ) 1
u f (t )  K f [
 f (t  )]
T1
dt
T2
假如选择采样频率足够高,也即采样周期T足够短,可
对微分离散化,得到差分方程。
设纯滞后时间τ是采样周期T的整数倍,即 τ= mT,离
散化时,令
u f (t )  u f (k )
du f (t )
dt

u f (k )  u f (k  1)
T
f (t  )  f (k  m)
dt  T
df (t  ) f (k  m)  f (k  m  1)

dt
T
可得到差分方程:
u f (k )  A1u f (k  1)  Bm f (k  m)  Bm1 f (k  m  1)
式中
A1 
T1
T  T1
Bm  K f
T1 (T  T2 )
T2 (T  T1 )
Bm1   K f
T1
T  T1
计算机前馈—反馈控制的算法步骤:
(1)计算反馈控制的偏差e(k)
e(k )  r (k )  y(k )
(2)计算反馈控制器PID的输出u1(k)
u1 (k )  K p e(k )  K I e(k )  K D [e(k )  e(k  1)]
u1 (k )  u1 (k  1)  u1 (k )
(3)计算前馈控制器Df(s)的输出uf(k)
u f (k )  A1u f (k  1)  Bm f (k  m)  Bm1f (k  m  1)
u f (k )  u f (k  1)  u f (k )
(4)计算前馈—反馈控制器的输出u(k)
u(k )  u f (k )  u1 (k )
9.5 数字程序控制器的设计
主要应用——机床中机械运动的轨迹控制。
主要知识点:
9.5.1 数字程序控制基础
9.5.2 逐点比较法插补原理
9.5.3 步进电机控制技术
9.5.1 数字程序控制基础
数字程序控制——计算机根据输入的指令和数据
,控制生产机械按规定的工作顺序、运动轨迹、
运动距离和运动速度等规律自动地完成工作的自
动控制。
数字程序控制系统的组成——输入装置、输出装
置、控制器、伺服驱动装置等组成。
计算机数控系统中,控制器、插补器及部分输入
输出功能都由计算机来完成。
1.数字程序控制原理
通过曲线分割、插补计算和脉冲分配用计算机在
绘图仪或者数控机床上重现平面曲线。
1)曲线分割
——将所需加工的轮廓曲线分割成机床能够加工的
曲线线段。
原则:保证线段所连的曲线(或折线)与原图形的误
差在允许范围之内。
2)插补计算
——根据给定的各曲线段的起点、终点坐标,以一
定的规律定出一系列中间点,要求用这些中间点所
连接的曲线段必须以一定的精度逼近给定的线段。
插值(插补)——确定各坐标值之间的中间值的
数值计算方法。
插补形式

直线插补——在给定的两个基点
之间用一条近似直线来逼近原曲
线。
二次曲线插补——在给定的两个基
点之间用一条近似曲线(如圆弧、
抛物线和双曲线等)来逼近原曲线。
3)脉冲分配
——根据插补运算过程中定出的各中间点,对x、y分配脉
冲信号,以控制步进电机的旋转方向、速度及转动的角度
,步进电机带动刀具,从而加工出所要求的轮廓。
脉冲当量——对应于每个脉冲信号,步进电机转动引起的
刀具在x或y方向移动的相对位置称为脉冲当量或步长,
x
常用
y
和
来表示,并且
x
 y
。
注:脉冲当量是刀具的最小移动单位, x 和y 的取值
越小,所加工的曲线就越逼近理想的曲线。
2.数字程序控制方式
1)按控制对象的运动轨迹分类
(1)点位控制
——只要求控制刀具行程终点的坐标值,不要求运动轨迹,
移动过程中不加工。
控制电路简单,只需实现记忆和比较功能。
(2)直线切削控制
——控制点到点的准确定位和两相关点之间的移动速
度和路线(平行移动),且在运动过程中能以指定的进
给速度进行切削加工。
控制电路稍复杂。
(3)轮廓切削控制
——能够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运动坐标的位移和速度同
时进行控制。控制刀具沿工件轮廓曲线不断地运动,并
在运动过程中将工件加工成某一形状。
控制电路复杂,须借助于插补器进行一系列的插补计算
和判断。
2)根据有无检测反馈元件分类
(1)闭环数字程序控制
优点:控制精度高;
缺点:结构复杂,难以调整和维护;
适用:大型精密加工机床。
(2)开环数字程序控制
优点:结构简单、成本低、易于调整和维护;
缺点:控制精度稍低;
适用:数控机床、线切割机、低速小型数字绘图仪等。
9.5.2 逐点比较法插补原理
——每当画笔或刀具向某一方向移动一步,就进行一次
偏差计算和偏差判别,也就是到达新的点位置和理想
线型上对应点的理想位置坐标之间的偏离程度,然后
根据偏差的大小确定下一步的移动方向,使画笔或刀
具始终紧靠理想线型运动,获得步步逼近的效果。
逐点比较法是以直线或折线(阶梯状的)来逼近直
线或圆弧等曲线的,它与给定轨迹之间的最大误差
为一个脉冲当量,因此只要把运动步距取得足够小
,便可精确地跟随给定轨迹,已达到精度的要求。
1. 逐点比较法直线插补
1)第一象限内的直线插补
(1)偏差计算公式。
设加工的轨迹为第一象限中的一条直线OA,设加工起点为
坐标原点,沿直线OA进给到终点 Axe , ye  。点 mxm , ym 为加
工点(动点),若点m在直线OA上,则有:
xm xe

y m ye
即
ym xe  xm ye  0
定义直线插补的偏差判别式为:
Fm  ym xe  xm ye
显然,若 Fm  0 ,表明m点在直线段OA上,若 Fm  0
,m点在直线段OA上方;若 Fm  0 m点在直线段OA下
方。函数 Fm 的正负反映了刀具与曲线的相对位置关
系,可以根据 Fm 值的大小控制刀具的进给方向。
第一象限直线逐点比较法插补原理:
从直线的起点(坐标原点)出发,当 Fm  0 时,向  x
方向走一步; Fm  0 时向  y 方向走一步;当两方向
所走的步数与终点坐标 xe , ye  相等时,即刀具到达了
直线终点,完成了直线插补。
简化的偏差计算公式
设:加工点正处于m点

Fm  0
Fm  0


 xm1  xm  1
该点的坐标值: 
 ym1  ym
该点的偏差:
Fm1  Fm  ye
该点的坐标值:
 xm 1  xm

 ym 1  ym  1
该点的偏差:
Fm1  Fm  xe
(2)终点判断方法
一是设置 N x 、 N y 两个减法计数器,在加工开始前,
在两计数器中分别存入终点坐标值
xe 、 ye ,在x坐
标或y坐标每进给一步时,就在相应计数器中减1,直至
这两个计数器中的数都减到零时,到达终点。
二是用一个终点判别计数器,存放x和y两个坐标进给的
总步数 N xy ,x或y坐标每进给一步, N xy 减1,若N xy  0
,即达到终点。
(3)直线插补计算过程
偏差判别:判断上一步进给后的偏差值;
坐标进给:根据偏差判别的结果和所在象限决定在哪个
方向上进给一步;
偏差计算:计算出进给一步后的新偏差值,作为下一
步进给的判别依据;
终点判别:终点判别计数器减1,判断是否到达终点,
若已到达终点就停止插补,若未到达终点,则返回
到第一步,如此不断循环直至到达终点为止。
2)四个象限的直线插补
注:A1~A4分别表示第一~第四象限的线型。
注:偏差计算公式中终点坐标值取绝对值。
3)直线插补计算的程序实现
在计算机的内存中开辟6个单元XE、YE、NXY、FM、
XOY和ZF,存放终点横坐标 xe 、终点纵坐标 ye 、总步
数 N xy 、加工点偏差 Fm 、直线所在象限和走步方向标志
。这里 Nxy  Nx  N y ,XOY等于1、2、3、4分别代表第一、
二、三、四象限,XOY的值由终点坐标
xe , ye 
号来确定,Fm
的正、负符
的初值为0,ZF等于1、2、3、4分别代表
 x、 x、 y、 y 的走步方向。
例9-5
设给定的加工轨迹为第一象限的直线OP,起点为坐标原
点,终点坐标
Axe , ye 
,其值为(5,4),试进行
插补计算并作出走步轨迹图。
例9-5 解
终点判断采用第2种方法,计算长度 Nxy  xe  ye  5  4  9
计算过程见表:
例9-5 解
例9-5 解
2.逐点比较法圆弧插补
1)第一象限内的圆弧插补
(1)偏差计算公式
(
设要加工逆圆弧 AB ,圆弧的圆心在坐标原点,已知圆
弧的起点坐标 A x0 , y0  和终点坐标 B  xe , ye  ,圆弧的半
径为R。瞬时加工点为 M  xm , ym  ,它与圆心的距离为 Rm
。可以比较 Rm 和 R 来反映加工偏差。由图可知:
Rm 2  xm2  ym2
R 2  x02  y02
可以定义偏差判别式为:
Fm  Rm2  R2  xm2  ym2  R2
Fm  0 ,表明加工点M在圆弧上;
Fm  0 ,表明加工点在圆弧外;
Fm  0 ,表明加工点在圆弧内。
第一象限内逆圆弧逐点比较插补的原理:
从圆弧的起点出发, Fm  0 ,下一步向-x方向进给
一步,并计算新的偏差; Fm
 0 时下一步向+y方向
进给一步,并计算新的偏差。如此一步步计算和一步
步进给,并在达到终点后停止计算,就可插补出逆圆
(
弧
AB
。
简化的递推计算公式
设加工点正处于 M  xm , ym  点。

Fm  0
Fm  0

 x  xm  1
坐标值:  m 1
 ym 1  ym
新的加工点偏差: Fm1  Fm  2 xm  1

 xm1  xm
坐标值:  y  y  1
m
 m1
新的加工点偏差: Fm1  Fm  2 ym  1
(2)终点判断方法
圆弧插补的终点判断方法与直线插补相同。可将x方
向上的走步步数 Nx  xe  x0
和y方向上的走步步数
N y  ye  x0 的总和 N xy 作为一个减法计数器,每走
一步计数器减1,为0时插补结束。
(3)插补计算过程
分为5个步骤:偏差判别、坐标进给、偏差计算
、坐标计算和终点判断。
2)四个象限的圆弧插补
在实际应用中,要加工的圆弧可以在不同
的象限中,而且可以按逆时针方向也可以按顺
时针方向。其它三个象限的逆、顺圆的偏差计
算公式可通过与第一象限的逆圆、顺圆相比较
而得到。为了导出其它各象限的圆弧插补计算,
下面先来推导一下第一象限顺圆弧的偏差计算
公式。
(1)第一象限顺圆弧的插补计算
设加工点正处于 M  xm , ym  点。

Fm  0
Fm  0

坐标值:
 xm 1  xm

 y m 1  y m  1
新的加工点偏差: Fm1  Fm  2 ym  1

坐标值:
 xm 1  xm  1

 y m 1  y m
新的加工点偏差: Fm1  Fm  2 xm  1
(2)四个象限的圆弧插补计算
注:SR1~SR4分别表示第一~第四象限的顺圆弧、
NR1~NR4分别表示第一~第四象限的逆圆弧。
3) 圆弧插补计算的程序实现
在计算机的内存中开辟八个单元X0、Y0、NXY、FM
、RNS、XM、YM和ZF,分别存放起点的横、纵坐
标 x0 、 y0 、总步数 N xy 、加工点偏差 Fm 、圆弧种
类值 RNS、xm、ym 和走步方向标志。这里,
Nxy  xe  x0  ye  y0 ,RNS等于1、2、3、4和5、6
、7、8分别代表四象限的顺圆弧和四象限的逆圆弧,
RNS的值可由起点和终点的坐标的正、负符号来确定
, Fm 的初值为0, xm 和 ym 的初值为 x0 和 y0 ,ZF
等于1、2、3、4分别代表  x、 x、 y、 y 的走步方向。
例9-6
(
设加工第一象限逆圆弧
AB
,已知起点的坐
标为A(4,0),终点坐标为B(0,4),试进行插
补计算并作出走步轨迹图。
例9-6
解
例9-6
解(续)
根据表9-9,可作出走步轨迹如图所示。
9.5.3 步进电机控制技术
步进电机又称脉冲电机,是一种能将电脉冲信号直接转
变成与脉冲数成正比的角位移或直线位移量的执行部件
,其位移速度与脉冲频率成正比。由于其输入为电脉冲
,因而易与计算机或其他数字元器件接口,广泛应用于
自动控制和精密仪器等领域,如仪器仪表、数控机床及
计算机外围设备中(打印机和绘图仪等)。
分类:
按转矩产生的原理分:
反应式 
永磁式
混合式
1.步进电机的工作原理
1) 反应式步进电机结构
结构组成——转子和定子。
定子——由硅钢片叠成,每相有
一对磁极(N、S极),每个磁极
的内表面都分布着多个小齿,它
们大小相同,间距相同。
转子——由软磁材料制成,其外
表面也均匀分布着小齿,这些小
齿与定子磁极上的小齿的齿距相
同,形状相似。
2)反应式步进电机的工作原理
步进电机的工作就是步进转动。
在一般的步进电机工作中,其电源采用单极性的
直流电源。要使步进电机转动,就必须对步进电机定
子的各相绕组以适当的时序进行通电。步进电机的步
进过程可以用图9-42来说明,其定子的每相都有一对
磁极,每个磁极都只有一个齿,即磁极本身,故三项
步进电机有3对磁极共6个齿;其转子有4个齿,分别
称为0、1、2、3齿。直流电源U通过开关 S A、S B、S C
分别对步进电机的A、B、C相绕组轮流通电。
初始状态时,开关 S A 接通,则A相磁极和转子的0、2号齿对齐,
同时转子的1、3号齿和B、C相磁极形成错齿状态。当开关 S A 断
开、 S B 接通,B相绕组和转子的1、3号齿之间的磁力线作用,使
得转子的1、3号齿与B相磁极对齐,则转子的0、2号齿就与A、C
相绕组磁极形成错齿状态。此后,开关 S B 断开、 S C 接通,C相
绕组和转子0、2号之间的磁力线的作用,使得转子0、2号齿和C
相磁极对齐,这时转子的1、3号齿与A、B相绕组磁极产生错齿。
当开关 S C 断开、 S A 接通后,A相绕组磁极和转子1、3号齿之间
的磁力线的作用,使转子1、3号齿和A相绕组磁极对齐,这时转
子的0、2号齿和B、C相绕组磁极产生错齿。很明显,这时转子移
动了一个齿距角。
如果对一相绕组通电的操作称为一拍,那么
对A、B、C三相绕组轮流通电则需要三拍。对A、
B、C三相绕组轮流通电一次成为一个周期。从上
面分析看出,该三相步进电机转子转动一个齿轮
,需要三拍操作。由于A→B→C→A相轮流通电,
此磁场沿A、B、C方向转动了360°空间角,而
这时转子沿ABC方向转动了一个齿距的位置,图
9-42中的转子的齿数为4,故齿距角90°,转动
了一个齿锯也即转动了90°。
对于一个步进电机,如果它的转子齿数为z,
它的齿距角
z
为:
2 360o
z 

z
z
而步进电机运行n拍可使转子转进一个齿锯位置。
实际上,步进电机每一拍就执行一次步进,所以
步进电机的步距角

可以表示如下:
z
360o


n
nz
其中,n是步进电机工作拍数,z是转子的齿数。
2.步进电机的工作方式
以三相步进电机为例分析和讨论:
步进电机的通电方式
——单相通电
双相通电
单相、双相交叉通电
对于三相步进电机,则有单拍(简称单三拍)方式、双
相三拍(简称双三拍)方式、三相六拍方式:
(1)单三拍工作方式,通电顺序为
A→B→C→A→…
(2)双三拍工作方式,通电顺序为
AB→BC→CA→AB→…
(3)三相六拍工作方式,通电顺序为
A→AB→B→BC→C→CA→A→…
3.步进电机控制接口及输出字表
组成——计算机和驱动电路
计算机实现脉冲分配,对步进电机的走步数、
转向和速度进行控制;
驱动电路为步进电机提供电源。
1)步进电机控制接口
假定微机同时控制x轴和y轴两台三相步进电
机,有一种常用的控制接口如图9-43所示。此接
口电路选用可编程并行接口芯片8255,
8255PA口的PA0、PA1、PA2控制x轴三相步进
电机,8255PB口的PB0、PB1、PB2控制y轴三
相步进电机。只要确定了步进电机的工作方式,
就可以控制各项绕组的通电顺序,实现步进电机
正反转。
2)步进电机输出字表
在图9-43所示的步进电机控制接口电路中,选
定由PA0、PA1、PA2通过驱动电路来控x轴步进电
机,由PB0、PB1、PB2通过驱动电路来控制y轴步
进电机,并假定数据输出为“1”时,相应的绕组通
电;为“0”时,相应的绕组断电。
当步进电机的相数和控制方式确定之后,
PA0~PA2和PB0~PB2输出数据变化的规律就确定
了,这种输出数据变化规律可用输出字来描述。为
了便于寻找,输出字以表的形式放在计算机指定的
存储区域。表9-11给出了三相六拍控制方式的输出
字表。
4.步进电机控制程序
1)步进电机走步控制程序
若用ADX和ADY分别表示x轴和y轴步进输出字表的
取数地址指针,且仍用ZF=1、2、3、4分别表示 -x、
+x、-y、+y走步方向,则步进电机的走步控制程序
流程如图9-44所示。
2)步进电机速度控制程序
按正序或反序取输出字来控制步进电机的正转
或反转,输出字更换得越快,则步进电机的转速就
越高。因此,控制延时时间,可达到调速的目的。
步进电机的步进时间是离散的,步进电机的速
度控制就是控制步进电机产生步进动作的时间,从
而使步进电机按照给定的速度规律进行工作。
若 Ti 为相邻两次走步之间的时间间隔, v i 为进给一步
后的末速度,
a 为进给一步的加速度,则有:
1
vi 
Ti
vi 1
1

Ti 1
vi 1  vi 
1
1
  aTi 1
Ti 1 Ti
从而有
Ti 1 
 1  1  4aTi
2aTi
离线计算 Ti ,中断请求控制。
2
思考题
1.什么是数字PID位置式控制算法和增量式控制算法?试比
较它们的优缺点。
2.什么是积分饱和现象?它是怎样引起的?如何消除?
3.什么是数字PID的积分分离算法?它有何优点?
4.试分析说明基本PID算法与不完全微分PID算法的控制作用
有何区别?不完全微分PID算法有何优越性?
5.为什么可以把带死区的PID控制算法称为非线性的PID控制
算法?
6.何为PID控制器参数的整定?整定的实质是什么?采样周
期如何确定?
7.设采样周期
T  1s
,试根据实际微分PID算式

U ( s)
1  1
G( s) 
 Kp
1   Td s 
E ( s)
1  T f s  Ti s

采用双线性变换法离散化,推导其数字算式。
8. 最少拍系统设计是否意味着采样周期越小,系统
的调节时间就会越短?最少拍有纹波设计与无纹波
设计的主要差别是什么?
9. 设被控对象的传递函数
Gp( s ) 
5
s( 0.1s  1 )( 0.05s  1 )
,
采样周期 T  0.1s ,试在单位速度输入下设计最少拍
有纹波和无纹波数字控制器 D( z )
。
10.什么是大林算法?振铃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如何消除?
es
11.已知被控对象 G( s ) 
0.1s  1
,设采样周期T  0.5 s ,
试按大林算法设计数字控制器 D( z ) ,并分析
系统是否会产生振铃现象,若有试求出RA,并
消除之。
12 . 画出计算机串级控制系统的方框图,并推导
其主、副控制器的输出。
13.画出计算机前馈-反馈控制系统的方框图,简
述其原理
14.设被控对象的干扰通道传递函数 Gn ( s ) 
,控制通道传递函数为
G( s ) 
前馈控制器
Dn ( s )
K2
e  2 s
1  T2 s
K1
e  1s
1  T1 s
,试推导
的传递函数及其差分表达式。
15.什么是数字程序控制?数字程序控制有哪几种方
式?
16.什么是逐点比较插补法?
17.直线插补过程分为哪几个步骤?有几种终点判断
方法?
18.圆弧插补过程分为哪几个步骤?
19.设给定的加工轨迹为第一象限的直线OP,起
点为坐标原点,终点坐标A(xe,ye),其值为
(6,4),试进行插补计算,作出走步轨迹图,
并标明进给方向和步数。
20.假设加工第一象限逆圆弧AB,起点A的坐标
值为x0=5,y0=0,终点B的坐标值为xe=0,ye=5
。试进行插补计算,作出走步轨迹图,并标明
进给方向和步数。
21.三相步进电动机有哪几种工作方式?分别画
出每种工作方式的各相通电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