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形态测量实验、足弓、按摩手法.ppt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人体形态测量实验、足弓、按摩手法.ppt

体育保健学实验的基本要求
黄淮学院体育系:王会凤
实验的基本要求
(一) 充分而又认真的预习,是做好实验的重要环节,预习过程应
当弄清实验的目的、内容、原理、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等,
并根据学习的知识,初步估计这一实验的预期结果,使理论
与实践结合起来。
(二) 认真操作 学生进入试验室必须严守试验室规则,接受老师的
指导,按照实验指导的操作方法进行实验,同时必须认真观
察实验过程的每一现象,注意实验前、中、后的各种变化,
如实记录为实验结果的分析提供依据,应以严肃的科学态度
分析每一细微的现象,只有这样,实验结果的分析才能做到
有理有据,恰如其分。
(三)
细心整理 实验结束后,学生应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书写实
验报告。实验报告包括实验题目、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
验结果与分析等。报告需以科学态度,实事求是,不能弄虚
作假,或剽窃他人的实验结果。文字要求简练,书写整洁。
实验一 人体形态测量
指导教师:
王会凤
人体形态测量

一、测量目的
通过标准化测量,了解人体的外部形态,
包括身体充实度、长度、围度、宽度各
指标,并计算出体格各类指数,最终对
人体生长发育状况和体质水平进行评价。
人体形态测量
二、测量原理
 体格测量与评价是定量化研究人体外部特征的重
要方法。体格指得是人体形态发育特征,即是人
体各个环节在空间所占的比例大小,它包括身体
的充实度、长度、围度、宽度。
 正确的身体姿势和准确的测量点是获取准确体格
数据资料的前提,所以,体格测量时,一定要按
照规定的身体姿势及找准测量点。

人体形态测量
三、测量指标及测量细则
(一)全身整体性测量
1.体重
测量仪器:(电子)体重称
测量方法:体重称放在平坦的地面上,受试者轻上
体重称,立于中间,测试者待受试者站稳后,
记录显示屏的数据。
测量误差:少于0.1kg。
注意事项:(1)受试者只能穿内衣。
(2)测试一定数量(约25人)受试者
后,应校对仪器,将指针调整至零点。

2.身高
测量仪器:身高(坐高)计
测量方法:受试者脱鞋,足跟并拢,足尖分开成600,以立
正姿势背靠立柱站在身高计的底板上,上肢自然下垂,躯
干挺直,足跟、骶骨及两肩胛间与立柱保持接触。头部摆
正,不必紧靠立柱。两眼平视前方。测试者站在受试者左
侧,用手将水平压板轻轻下滑,轻压受试者头顶点。测试
者以两眼与水平板呈水平位的情况下进行读数。
测量误差:少于0.5cm。
注意事项:
(1)仪器选择平坦靠墙的地方放置,立柱的刻度尺向着光
源。
(2)测试者读数时两眼视线与受试者的身高保持在同一水
平。
(3)水平压板与头顶接触的松紧应当适度,头发蓬松者要
压实。
3.坐高
测量仪器:身高坐高计
测量方法:受试者坐在身高坐高计上,骶骨、两肩
胛间及头部的位置与测身高相同。两腿并拢,大腿
与地面平行,上肢不得支撑于坐板上,双足平
踏于地面。测试者用手将水平压板轻轻下滑,轻压
受试者头顶点。测试者
以两眼与水平板呈水平位的情况下进行读数。
测量误差:少于0.5cm。
注意事项:
(1)要特别注意骶骨的位置。
(2)其它注意事项同身高。
上下肢长度测量
测量仪器:带游标量尺或马丁测高仪测量。
测量方法:测量时先将游标量尺的尺端固定于上部
测点,再移动游标至下部相应的测点,测出两点间
的垂直距离并读数记录。
身体姿势:测量上肢时,受试者一般取站立姿势,
两足分开与肩同宽,两臂自然下垂,手指伸直。测
手长时,将手伸向前方,五指并拢掌心向上伸直。
测查下肢时,受试者一般取立正姿势,重心落于两
足中间。测小腿长、足长、足高时,可令受试者将
脚搁于凳面测量。
测量误差:不能超过0.5cm(手长的测量误差不得
超过0.2cm)。
测量指标:
1.上肢长 :肩峰点与中指尖垂直长度。
2.上臂长 :肩峰点至桡骨的距离。
3.前臂长 :桡骨至桡骨茎突点的距离。
4.手长:桡尺骨远端腕横纹中点(腕纹点)至中指尖的距
离。
5.下肢长:
下肢长A:右下肢髂前上棘至凳面的垂直距离。
下肢长B:右下侧股骨大转子上缘至凳面的垂直距离。
下肢长C:臀纹线至凳面的垂直距离。
下肢长H:腋中线髂嵴上缘交点至凳面的垂直距离。
6.小腿长:大小腿屈曲900时胫骨点至内踝点之间的垂直距
离。
7.小腿长加足高:胫骨点至凳面之间的垂直距离。
8.大腿长:下肢长 B -(小腿长+足高)
9.足长:足后跟后缘至最长趾端的最长距离。(最好用足
长足宽测量器)
10.跟腱长
测量方法:受试者面向墙,两脚并拢,扶墙提踵使小腿三头
肌充分收缩,测试者在受试者腓肠肌内侧腹下缘画一测量标
志,然后令受试者还原成站立姿势,量内侧肌腹下缘至地面
的垂直距离。
11.指距 (又称臂展长、肩臂长、指间距)(用游标量尺
或刻有2米以上尺码的标尺进行测量)。
受试者两手侧平举,两手中指尖的距离。(图9-10)
12.手足间距:右上肢上举时,右手中指尖至足底平面的垂
。
直距离
(三)体部围度指标的测量
测量仪器:软带尺
测量方法:按照各围度测量要求,选择测量参照点,带尺水
平绕行一周读数。测量躯干部围度时,应在呼气末进行。
身体姿势:受试者一般自然站立,两肩放松,两臂自然下垂,
平静呼吸。
测量误差:不能超过0.2cm。
注意事项:
1.测量时要注意带尺是否有折转,位置是否正确。
2.带尺松紧适宜,不可用力过大。
测量指标:
1.头围 :眉间点、头后点水平绕行一周的围长。
2.腰围 :肋骨与髂嵴之间腰部最细处水平绕行一周的围
长。
3.前臂围 :前臂最粗的绕行一周的围长。
4.上臂围 :
上臂紧张围:屈肘握拳,肱二头肌最隆起部位绕行一周的围
长。
上臂放松围:手臂自然下垂时,肱二头肌最隆起部位绕行一
周的围长。
上臂紧张放松围差:上臂紧张围-上臂放松围。
5.大腿围:臀纹线最低点水平周长。
6.小腿围:腓肠肌最粗处水平周长。
7.踝围:小腿踝关节上方最细部位水平周长。
胸围 :背部肩胛骨下角下缘至胸前水平周
长。(已发育女性置乳头上方第四胸肋骨
关节处,其他人置乳头上缘)
 平静胸围:平静状态时胸围。
 吸气时胸围:正常姿势时,深吸气(吸至不能
再吸)时的胸围。
 呼气时胸围:正常姿势时,呼气(呼至不能再
呼)时的胸围。

皮褶厚度测量
 测量仪器:皮褶厚度计
 测量方法:受试者自然站立,暴露测试部位.测试者
选准测量点, 用左手拇指和食指,中指将皮褶捏起,
右手持皮褶厚度计卡钳张开,卡在捏起部位下方约一
厘米处 ,待指针停稳,立即读数并作记录.测量三次
取中间值或取其中两次相同的值.
 测量部位
 1.臂部:肩峰与上臂后面鹰嘴连线中点,皮褶走向与
肱骨平行。
 2.肩胛部:肩胛骨下角点下约一厘米处,皮褶走向与
脊柱成450,方向斜下。
 3.腹部:脐水平线与锁骨中线相交处,皮褶走向水平。
 4.髂部:髂嵴上缘与腋中线相交处上方约一厘米处,
皮褶走向稍向前下方。

身体指数
(一)体部基本指数
1.坐高指数:坐高/身高×100
欧美白种人评价标准:<52短躯干型;52--53中躯干型;>53
长躯干型.
2.马氏躯干腿长指数:[(身高 - 坐高) / 坐高] ×100
反映下肢的长短,指数越大下肢越长。
评价标准: 74.9以下 超短腿型; 75.0--79.9 短腿型;
80--84.9 亚短腿型; 85.0--89.9 中腿型;
90--94.9 亚长腿型; 95.0--99.9 长腿型;
100.0以上 超长腿型。
3.肩臂长指数:(2倍上肢长 + 肩宽)/身高
评价标准:超过身高为正常。
4.跟踺长指数: [跟踺长 / (小腿长 + 足高)] × 100
评价标准:男女均数50左右,指数越大跟踺愈长。
5.艾利斯曼指数:胸围 - 1/2身高
国外评价标准:>0胸廓发育良好;等于0发育中等;< 0
为胸廓狭窄
6.帕格休指数:胸围/ 身高×100
7.下肢长指数:下肢长/身高×100
8.肩宽指数:肩宽/身高×100
 (二)充实度(营养)指数
 9.克托莱指数:[体重(kg) / 身高(cm)] ×1000
 国外标准男女青年评价标准:正常范围 350—450;低
于350过轻;高于450过重。
 10.劳雷尔指数:[体重(kg) / 身高3(cm)] x 107
 11.BMI指数: 体重(kg) / 身高2 (m)
l
表 9-1. 世界卫生组织WHO(1998)BMI标准及相关疾病的危险
分类
BMI(kg/m2)
危险度
低体重
<18.5
低(但其它疾病危险增加)
增加
表 9-1. 世界卫生组织WHO(1998)BMI标准及相关疾病的危险
正常体重
18.5–24.9
平均水平
超重
>=25.0
肥胖前期
25.0–29.9
增加
1度肥胖
30.0–34.9
中度增加
2度肥胖
35.0–39.9
严重增加
3度肥胖
>=40
极为严重增加
表9-2.
亚洲成人BMI标准及相关疾病的危险
分类
BMI(kg/m2)
危险度
低体重
<18.5
低(但其它疾病危险增加)
增加
表 9-1. 世界卫生组织WHO(1998)BMI标准及相关疾病的危险
正常体重
18.5–22.9
平均水平
超重
>=23.0
肥胖前期
23.0–24.9
增加
1度肥胖
25.0–29.9
中度增加
2度肥胖
>=30
严重增加
12.维尔维克指数(身体匀称指数):[(体重(kg)+胸围(cm) )/ 身高( cm)]×100




五、作业与思考:
(一)规范测定人体体格各指标值。
(二)计算体部基本指数,对身体各比例
进行评价。
(三)计算营养指数,对身体营养状况进
行评价。
实验二 足弓检查
指导教师:
王会凤
足弓检查
目的学习 测定足弓的简易方法。
 实验前的思考 足弓是人类直立行走后的产
物。足弓的高低跟人类直立,行走、奔跑、
跳跃的能力有直接关系。学习测定和评价
足弓的方法,在青少年自身保健中具有积
极的意义。

足弓检查

材料器具 木板(比两足掌稍大),粉笔,
方瓷盆,药棉,白纸;10%亚铁氰化钾溶
液,10%三氯化铁溶液。
足弓检查
步骤

1.受试者赤足,两足掌浸湿水,令其
两足踏在木板上留下足迹,然后用粉笔描
出足迹轮廓,并进行划线。也可让受试者
脚踏白粉再踏在湿的黑板上,留下清晰足
迹。

2.划线的方法采用三条线来确定足的
正常和扁平的程度(图示),第一条线把
足跟内侧缘同大拇趾内侧缘连成一切线;

足弓检查
足弓检查


第二条线是足跟中心点同第三趾中心点连成线,这是区分
正常跟扁平足的标准线;第三条线是第一跟第二条线之间
夹角的平分线。线划定后待评价。
3.如果要作大量的测试,并作资料长期保存研究,则可
采用亚铁氰化钾法。事先用16开白纸在100毫升的10%亚
铁氰化钾溶液里浸透,晾干备用。测试时,用比足稍大的
方瓷盘铺上药棉,把100毫升的10%三氯化铁溶液倒入瓷
盘内,使药棉浸湿。 受试者赤足踏入瓷盘内,让足底全
部润湿,再自然,用力和均匀地踏在10%的亚铁氰化钾纸
上,这时会显出蓝色足印。足迹印好后,用上述方法划线,
并待评价。
足弓检查
分析和讨论
1.根据足迹和划出的线条之间的关系,就可
评定足形状。
(1)正常足:内足弓在第二条线外侧。
(2)轻度平足:内足弓越过第二条线。
(3)中度平足:内足弓越过第三条线。
(4)重度平足:内足弓己越过第一条线。

足弓检查

2.人产生足迹的解剖基础是足骨形成的
弓状结构(图示)。
足弓检查

这种结构叫做足弓。足弓由内侧纵弓、外侧纵弓
和横弓组成。内侧纵弓由跟骨、舟骨、三块楔骨
和内侧的跖骨组成。外侧纵弓由跟骨、骰骨和外
侧两块跖骨组成。横弓由三块楔骨和骰骨组成。
组成足弓的骨块由强劲的韧带和肌肉联结,便于
行走、奔跑和跳跃。足弓是人类直立行走的产物。
婴儿和儿童在个体发育中,足弓往往是逐渐发达
起来的,不能因为他们的足迹目前较类同扁平足,
而轻易下结论,况且即使先天性扁平足,也可通
过医生指导做矫正操或穿矫正鞋等加以治疗。
实验三 按摩基本手法
指导教师:
王会凤
按摩基本手法
一、实验目的
 能正确掌握按摩的基本手法、体会手法的功力,
即持久、有力、均匀、柔和、深透。熟悉人体主
要穴位。
 二、实验原理
 按摩主要是凭借术者的双手(及身体的其他部位
或器械),采用专门的手法,在中西医理论的指
导下,作用于人体体表的一定部位或穴位上,通
过机械、神经、体液的刺激和调节,提高各器官
系统的功能,以达到调理人体功能,防治伤病为
目的的一种物理疗法。

按摩基本手法

三、实验器材

四、实验步骤
 (一)各种按摩基本手法练习
 1.推法:用手或掌等部分着力于被按摩的部
位上,进行单方向的直线推动为推法。

按摩基本手法
2.擦法:用手的不同部位着力,紧贴在皮肤上,
作来回直线的摩动为擦法。
 3.揉法:用手的不同部位,着力于一定的部位上,
作圆形或螺旋形的揉动,以带动该处的皮下组织
随手指或掌的揉动而滑动的手法为揉法。
 4.揉捏法:拇指外展,其余四指并拢,手成锥形,
将全掌及各指紧贴于皮肤上,作环形旋转的揉捏
动作,边揉边捏边作螺旋形地向心方向推进的手
法为揉捏法。

按摩基本手法






5.搓法:用双手挟住被按摩的部位,相对用力,方向相反,
作来回快速地搓动的手法为搓法。
6.按法:用指、拿、肘或肢体的其他部分着力,由轻到重
地逐渐用力按压在被按摩的部位或穴位上,停留一段时间
(约30s),再由重到轻地缓缓放松的手法为按法。
7.摩法:用示指、中、环指指面或手掌面着力,附着于被
按摩的部位上。以腕部连同前臂,作缓和而有节奏的环形
抚摩活动的手法为摩法。
8.拍击法:用手掌或手的尺侧面等拍击体表的手法为拍击
法。常用的有拍打法、叩击法和切击法。
9.抖法:肢体抖动法时,用双手或单手握住肢体远端,微
用力作连续小幅度的上下快速抖动。
10.运拉法:用一手握住被按摩者关节远端肢体,另一手
握住关节近端肢体,在关节的生理活动范围内作被动性的
运动的手法为运拉法。
按摩基本手法
11.拿法:用单手或双手的拇指与食、中两指,或拇指与
其他四指指面着力,作相对用力,在一定的穴位或部位进
行有节律的提拿揉捏为拿法。
 12.滚法:用手背近小指侧部分或小指、环指、中指的掌
指关节突起部分着力,附着于一定部位上。通过腕关节伸
屈和前臂旋转的复合运动,持续不断地作用于被按摩的部
位上,此为滚法。
 13.刮法:拇指屈曲,用指甲(也可用硬币、匙等代替)在病
变部位作单方向的匀速刮动的手法为刮法。
 14.掐法:用手指指端或指甲缘着力,切取一定的部位或
穴位,用持续或间断的力垂直向下按压的手法为掐法。
 15.弹筋法:用拇指与示、中两指或拇指与其他四指指腹
将肌肉或肌腱速提速放的手法为弹筋法。

按摩基本手法
16.拨法:用双手的拇指指端陷压于一定部
位上,适当用力作与韧带或肌纤维垂直方
向来回拨动的手法为拨法。
 17.理筋法:用拇指指腹压迫伤部,顺着肌
纤维、韧带或神经行走的方向缓慢移动,
以顺理其筋的手法为理筋法。

(二)使用取穴方法,找到上下肢常用穴位头
面部常用穴位
穴 位
百会
印堂
人中
太阳
攒竹
鱼腰
丝竹空
晴明
承泣
四白
风池
位
置
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
两眉内侧端连线中点
人中沟上1/3与下2/3交界处
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1寸凹陷处
眉内侧端凹陷中
眉毛中点
眉外侧端
目内眦内上方凹陷中(攒竹下3分)
眼眶下缘上方目正视,瞳孔正下7分
眼平视瞳孔直下1寸,当眶下孔凹陷处
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之间凹陷处,平耳垂
主
治
昏厥、头痛、眩晕、失眠
头痛、眩晕、失眠、鼻炎
休克、中暑、昏迷、腰扭伤
感冒、头痛、眼疾
近视、前头痛、面瘫
眼疾
斜视、结膜炎、头痛、面瘫
近视、斜视、结膜炎
近视、目赤肿痛
眼疾、头痛、面瘫
感冒、眩晕、失眠、颈肩痛
下肢的常用穴位
穴 位
环跳
承扶
风市
血海
伏兔
委中
膝眼
阳陵泉
足三里
承山
悬钟
昆仑
太溪
涌泉
位
置
臂裂上端与股骨大转子尖连线的外侧1/3
与内2/3交界处
臂横纹线中点
立正,两手下垂腿外侧,中指尖所触处
正坐屈膝,股骨内上髁上2寸
髌骨上缘6寸,在髂前上棘
与髌骨外上缘连线上
窝横纹中点
屈膝、髌韧带内侧凹陷中
屈膝,腓骨小头前下凹陷中
外膝眼下3寸,胫骨外侧1寸
腓肠肌肌腹下方“人”字纹处正中
外踝尖上3寸,腓骨后缘
外踝最突出点与跟腱之间凹陷中
内踝最突出点与跟腱之间凹陷中
足底正中线前1/3与后2/3交界处
主
治
腰痛、坐骨神经痛、下肢麻痹
腰骶痛、坐骨神经痛、股二头肌痉挛
坐骨神经痛、下肢麻木无力
膝痛、尿血
下肢瘫痪、麻痹、疼痛
急性腰扭伤、膝痛、坐骨神经痛
膝软、膝痛
膝痛、下肢麻木、无力
腹痛、腹泻、呕吐、便秘
腓肠肌痉挛、腰腿痛、足跟痛
踝扭伤、落枕
踝关节病症、腰背痛、头痛
眩晕、失眠、踝痛、足跟痛
中暑、昏迷、足底抽筋
腰背部常用穴位
穴 位
大椎
天宗
肩井
肺俞
胃俞
肾俞
大肠俞
腰阳关
位
置
第7颈椎与第1胸椎棘突之间
肩胛冈下缘正中与肩胛下角连线的
上1/3与下2/3交界处
大椎与肩峰连线的中点处
第3、第4胸椎棘突间旁开1.5寸
第12胸椎和第1腰椎棘突间旁开1.5寸
第2、第3腰椎棘突间旁开1.5寸
第4、第5腰椎棘突间旁开1.5寸
第4、第5腰椎棘突间
主
治
感冒、发热、中暑、项背部疼痛
肩胛部麻木、疼痛、落枕
肩背部疼痛、手臂不举
咳嗽、哮喘、背部软组织劳损
胃痛、消化不良、呕吐、慢性腹泻
腰腿痛、泌尿系统疾病
腰痛、腰扭伤、腹泻、便秘
腰痛、下肢麻痹
按摩基本手法
穴 位
肩隅
曲池
手三里
扭伤
外关
内关
合谷
后溪
落枕
十宣
位
置
肩峰外下方,举臂凹陷处
屈肘90°,肘横纹尽头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曲池穴下2寸
屈肘,掌心向内,曲池与腕背横纹中点连线上
1/4与下3/4交界处
腕背横纹上2寸,尺桡骨之间
掌侧腕横纹上2寸,两肌腱之间
手背第1、第2掌骨之间,靠第2掌骨体中点
握拳,第5掌骨头后,掌横纹尽尖处
手背,第2、第3掌骨间,掌指关节后5分
十指尖端,距指甲1分
主
治
肩臂痛、肩周炎
手臂疼痛、麻木、无力
上肢酸痛、麻痹、腹痛、腹泻
急性腰扭伤
感冒发热、落枕、上肢痛
昏迷、上腹痛、胸痛、恶心
感冒、头痛、发热、牙痛、中暑
落枕、急性腰扭伤
落枕、手指麻木、咽喉痛
中暑、昏迷、休克
按摩基本手法
注意事项
 按摩操作时要清洁手,指甲要剪短,手指不
带饰物,注意体位与姿势。
实验作业要求
 (一)体会按摩基本手法的动作要领。
 (二)取好穴位标志点,请教师指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