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3:林火旺教授-公德與和諧社會(0518).ppt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附件3:林火旺教授-公德與和諧社會(0518).ppt

公德與和諧社會
台大哲學系教授 林火旺
一、自由社會更需要道德
(一)啟蒙者的看法
1・法國思想家孟德斯鳩(Charles de Montesquieu,
1689-1755)的觀點:
(1)人民和政府之間必須存在某些關係,缺少這
種關係,任何形式的政府都無法存活。譬如:獨裁政
權依賴恐懼,當人民對政府的恐懼消失,也就獨裁政
權被推翻的時刻;君主制依賴人民的忠誠,忠誠死亡
時,也是政權覆亡的時候;顯然最可欲的政府形式是
自由共和政體,但是它也是最脆弱的政府形式,因為
它依賴具有品德的人民。
(2)在一個自由的共和體制中,領導者和大多數
的民眾都承諾於從事對國家整體最佳的事,當這樣的
承諾破產,即當人民只考慮他們自己個人的幸福時,
不再能依靠人民從事對國家最有利的行為,法律、規
定、繁文縟節、監督就是這種情形所造成的結果,這
些設計是為了迫使人民考慮別人,但這些東西是奴役
的工具而不是自由。
2.美國開國元勳福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
1706-1790)的看法:
福蘭克林說:「只有一個有品德的人,才有自由的
能力。」
3. 法國學者托克維爾(Alexis de Tocqueville,
1805-1859)的觀察:
托克維爾在1831年到美國,想要尋找是什麼使這國
家如此進取和繁榮。1835年他回到法國,出版了他
的經典名著Democracy in America。在書中他寫道:
「美國的偉大是因為它是良善的,但是如果美國不再
是良善的,它將不再是偉大的。」
二、民主政治是一個好制度嗎?
(一)民主政治的基本原則:多數決。
(二)柏拉圖(Plato, 427-347BC)的《理想國》
1.理想社會構成的基本原則:因材適所,由於人
具有天生的不平等,所以並不是所有人都適合承擔統
治工作。
2.對民主政治的批判
(1)多數不代表真理;
(2)蘇格拉底(Socrates, 469-399BC)之死。
3.柏拉圖的難題:誰決定誰來統治?
(三)當代的民主政治
1.民主政治是一個古老的概念,它的最高指導原
則就是多數決,而當代的民主政治是結合自由主義
(liberalism)和民主,稱為自由主義式的民主(liberal
democracy)。
2.自由和民主會產生衝突,所以當代的民主政治
是以憲法的方式保障人民的基本自由,所以稱為憲政
民主,以憲法的方式對多數決設限。
3.民粹是民主嗎?民粹也是民主,民粹式的民主
(populist democracy)重視政治平等性(political
equality),它主張任何限制、規範或影響人民的法
令、制度或政策,必須經由人民全體決定。更精確地
說民粹政治重視眾意(popular will),所以強調人民
集體決策,它主張任何加諸眾意統治的限制都是不民
主。
三、自由主義
(一)源起:
1.啟蒙運動和人的自覺
(1)科學思潮促成人對理性的信心;
(2)所有的限制,必須得到所有受限制者的合理
同意,因此自由社會的制度是透明的(transparent)。
2.宗教戰爭和容忍原則:
(1)強迫或壓制並不能產生真信者(true believer);
(2)避免流血戰爭、和平相處的惟一方法:容忍。
3.價值觀多元:不只宗教不能定於一尊,價值觀
也是一樣。
(二)自由主義的政治設計:解決差異(diversity)和統
合(unity)的問題,即在一個充滿不同想法、價值觀
歧異的社會,如何成為一個和諧社會?
1.何謂價值多元?
(1)區別簡單多元(simple pluralism)和合理多元
(reasonable pluralism),例:死刑該廢掉嗎?
(2)「多元」是人在處理不同想法時的態度。
2.自由體制和價值多元:價值多元預設自由體制,
自由體制允許每一個人都享有基本自由,在不侵犯他
人相同權利的條件下,任何人都可以選擇自己認為最
適合的生活方式。
3.個人的基本自由如何得到保障?區別公共和非
公共領域。
4.自由主義的基本自由,是否必須採用民主政治
才能得到保障?有人否認,認為開明的專制也可以達
成這個目的;有人則認為民主政治才能使自由主義的
憲政穩定。
5.自由主義和民主政治的結合並非必然,而在此
結合中,民主是手段,自由才是目的。
四、多元如何和諧?
羅爾斯(John Rawls, 1921-2002)的正義理論
(一)契約論
1.基本精神:人是自由、平等的,制度是透明的。
2 .原初立場(the original position):確保立約者真
正在公平處境立約。
(1)無知之幕(veil of ignorance)
(2)立約者的特點:理性的(rational)和互不關心的
(mutually disinterested),不必假設立約者是利己或利
他。
(二)正義兩原則
1.平等自由權:每一個人對最廣泛的基本自由,
和他人一樣具有平等權利。
2.安排社會和經濟不平等,使之能同時:
(1)對最差階級有利(差異原則 difference
principle)
(2)地位和職務對所有人開放(機會均等原則 fair
equality of opportunity)
3.自由的優先性:第一原則優先於第二原則,而
第二原則中的機會均等原則優先於差異原則。
五、民主公民的意義
(一)定義:統治者的身分
(二)亞里斯多德認為公民必備的條件有二:
1.公利先於私利;
2.獨立思考、判斷的能力。
(三)當代自由民主社會的公民:每一個人都具有公
民的身分,公民的平等性。原初立場的立約者所表達
的概念,就是公民,立約者是站在公民的身分決定正
義原則。
六、自由社會公民為什麼需要道德?
(一)自由制度為什麼不夠,還需要講道德?
1.制度是不夠的:許多古典自由主義者相信,自
由主義民主即使缺乏有德行的公民,只要建立制衡,
此一制度就可以確保,制度和程序上的設計,如分權、
兩院制、聯邦主義等都是為了阻止可能的獨裁者,所
以即使每一個人都只追求自己的利益、不顧公共福祉,
一組私利將會制衡另一組私利。但是顯然這種以程序
和制度的機制均衡私利的作法並不夠,某種程度的公
民德行和公共精神有其必要。
2.許多公共政策必須依賴負責任的個人生活決定,
如果公民對自己的健康不負責任,如注重飲食健康、
運動等,國家將無法提供適當的健康照顧;如果公民
不承擔對其親屬照料的責任,國家將無法滿足小孩、
老人、殘障者之需求;如果公民不願意在家裡減少、
循環使用物資,國家無法保護環境;如果公民不節制
的借貸或要求過度的薪資,國家將沒有能力調整經濟;
如果公民經常不能容忍差異和缺乏正義感,建立一個
更公平社會的企圖將會失敗;在這些領域中如果沒有
合作和自制,自由主義社會成功和進步地運作的能力
將減少。
(二)公德與私德
1.以公民的身分出現時,公共利益優先,這樣才
能訂定一個合理的公共規範,使個人在非公共領域中
享有適度的自由。
2.政治領域的公德重於私德。
(三)憲政民主的問題
1.多數暴力(the tyranny of majority);
2.公民私利主義;
3.理性的無知(rational ignorance);
4.消音的民意;
5.少數激情份子決定我們的未來。
(四)公民道德要如何學習?
1.參與民主:強調民主化、分權,但是只重參與,
公民不會以公共精神,而可能以利己的方式參與、不
負責任,結果可能為自己減稅;公民共和主義認為政
治是人類最佳的生活方式,但這種主張違反現代人的
直覺。
2.民間會社(civil society)理論:可能形成「不在
我家後院」的行事原則。
(五)學校教育的公共目的:培養成熟、合格的公民
1.能力(competence)和承諾(commitment)
(1)根據學者的分析,美國公立學校教育最初的
基本理由是為民主公民做準備,也就是說公立學校教
育的目的是培養能捍衛個人自由、從事負責任的政治
決策的公民。
(2)1987年美國一項有關高等教育的調查中有一
章 “From Competence to Commitment”,在這章
中指出,今天的學院教得最成功的是能力:按表操課、
蒐集資訊、考好試、熟悉專門領域細節的能力等,但
是不論哪一種專門技術,都遺漏掉一些真正重要的問
題:教育是為了什麼目的?培養能力去追求什麼目標?
忘了承諾,忘了學校的公共目的。
2.訓練(training)和教育(education)
當代教育哲學家Richard Dagger的看法,教育和訓
練不同,訓練的目的則是為人們一個特定職業或活動
做準備(to prepare people for a specific career or
activity);而教育的目的是為人們的一生做準備(to
prepare people for life)。
七、自由社會公民需要哪些品德?
(一)自由主義的公民品德
1.容忍歧見:學習如何和不同主張者和平共存,
把自己的想法當成真理,是排他、獨斷的原因。捷克
作家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era)在他的小說《生命
不能承受之輕》中有一段話,值得深思:
“任何一個認為中歐某些共產黨當局是一種罪惡特產的人,都看
出了一個基本事實,罪惡的當局並非由犯罪分子們組成,而是
由熱情分子組成的。他們確認自己發現了通往天堂的唯一通道,
如此英勇地捍衛這條通道,竟可以迫不得已地處死許多人。後
來的現實清楚表明,沒有什麼天堂,只是熱情分子成了殺人的
兇手。”
2.公德心:
(1)個人自由的空間不可能毫無限制,否則一個
人的自由必然會侵犯到他人的自由,而個人自由的適
當限制必須以公共規範加以定義,法律或道德的存在,
就是為個人自由的範圍訂立界線,每一個人只能享有
和他人一樣的平等自由。
(2)如果個人想要充分享有這樣合理的自由,不
只公民必須普遍不能踰越這個界線,而且也要有捍衛
這個規範的公共道德。也就是說健康的個人主義是有
公德心的公民,重視自己也重視別人。
(3)我們不是沒有好的制度,而是公德有待培養,
譬如:健保、交通號誌,問題出在公民的道德。
3.禮節(civility)
(1)當代自由主義學者秦力克(Will Kymlicka)提
到「禮節」(civility)這個德行,秦力克認為它是消極
公民所必須具備的品德,也就是說,任何一個公民最
起碼應該具備這一個德行。
(2)在一個自由社會中,我們有義務把他人視為
平等公民,這個概念延伸到日常生活領域就是禮節。
譬如:一個商店老闆用輕蔑的態度對待前來購物的顧
客,因為他的衣著破爛,或因為他是黑人,老闆的行
為並沒有違法,但他顯然欠缺自由社會公民應該有的
禮節,因為他沒有把對方當成平等尊嚴的人。
(二)審議民主(deliberative democracy)的公民品德
1.審議民主是什麼?
(1)政治證成的核心是公共推理。
(2)互惠性:提出的理由是公民共享的,論理各
方以公共理由論辯,展現公民性,也表示對他人的尊
敬。
(3)公共理性是多不是一,民主決策是合理的最
後手段。
2.審議民主公民的技能和品德
(1)推理和理性批判能力:養成“被道理說服”,
而不是“權威的話就是對的”之理性態度。選民是否
理性,是民主政治的重要指標,只看“顏色”投票不
是成熟的民主公民。
(2)自主性和相互尊敬:積極公民必須能自己選
擇代議士;自己作主,也必須尊重別人自己作主是民
主公民必要的品德。
(3)開放心靈:對真理保持開放、願意傾聽他人
聲音(避免群體極化)。
(4)公共合理性(public reasonableness):公民在
參與決策時的理由必須是公共理由(public reason),
也就是其理由是可以被不同想法的人可以理解並接受
的理由。所以這些理由必須是“公民”身分所提出的
理由、必須是基於公共利益的理由。
(5)積極參與:冷漠是極權主義的種子。
八、結論
智者的語言:
“一個國家是否偉大並不取決於它疆域大小,而是取
決於它人民的品格”
“一個國家的前途,在於公民所受的教育、公民的遠
見卓識和品格的高下”
(摘自《品格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