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cript 微课件

消除“懂而不会”现象系列微课(一)
“懂而不会”现象分析
江西省宜丰中学
耶溪学坛名师工作室
吴永芳
建德名师工作室
适应对象 中学教师与学生
消除“懂而不会”现象系列微课(一)
“懂而不会”现象分析
• “懂而不会”是各门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即
在新知识学习时学生课上能听懂教师讲的内容,课下却不
会灵活运用.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教师
的问题,也有学生的问题.
• “懂”指知道、了解;“会”指理解、领悟.数学是研究数
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理解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环节,
“懂而不会”现象,说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只停留在
“工具性理解”,并未达到真正的“关系性理解”.
消除“懂而不会”现象系列微课(一)
“懂而不会”现象分析
• 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停留在“工具性理解”上,表现为
三个方面:第一,对于新概念、新公式、新符号,学生的
精力常常仅集中于字面的表述上,并没有真正理解其内涵;
第二,尽管学生在相似练习中可以得到正确答案,但变换
问题情境时又会束手无策;第三,“工具性理解”能够短时、
快速地得到回报,学生在学习中做到“懂操作”就戛然而
止,不会对知识进一步理解思考.
• “关系性理解”是通过数学对象心理表象的更新,打破原
有认知平衡,通过改造、整理和重组已有的知识经验,建
立新旧知识间的动态平衡,形成融会贯通的数学知识网络.
因此,“关系性理解”需要学生在“工具性理解”的基础
上进行其他的数学学习活动.例如,知识的迁移,通过对知
识的关系性理解,学生将在某种情境中获得的数学知识迁
移到另外一种全新的数学学习或问题解决中去.
消除“懂而不会”现象系列微课(一)
“懂而不会”现象分析
• “工具性理解”关心的是“怎么做”,而“关系性
理解”关注的是“是什么”和“为什么”.迫于升
学、考试的压力,一些师生往往选择收效更快的
“工具性理解”,追求浅层次的“懂操作”,忽
视深层次的“是什么”与“为什么”,这是造成
“懂而不会”的主要原因之一.